商业计划和商业模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17:10

商业计划和商业模式篇1

关键词:商业规划;设计;关注;要点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1.现代商业模式介绍

1.1大型购物中心

大型购物中心是现代商业模式发展的主要趋势,同时大型购物中心这种商业模式能够融合精品店、品牌店和购物街等等,从而形成一种多功能型的大型购物中心。同时,现代大型购物中心一般是由地下一层的大型停车场、购物超市和室外的餐饮步行街等部分所组成的。但是,由于大型购物中心的商业形式比较的大,一般是某一个地区的购物中心点,沃尔玛等就已经是某些地区的的主要购物中心。因此,对于开发商、投资商和零售商等,大型购物中心规划设计才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

1.2步行商业街

所谓步行商业街,顾名思义是指能够满足人们的综合性需要的一种商业模式,现代的步行商业街一般是由大量的商业服务设施所组成的,以实现统一管理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性商业形式。然而,步行商业街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商业模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禁止所有车辆的通行,只能够让步行人员使用的商业街。目前,步行商业街已经发展成为最适合现代消费需求的商业模式。当然,步行商业街的规划设计不仅仅能够满足消费的需要,还能够体现现代城市的风貌和城市的文化,因而关注步行商业街规划模式的设计要点就显得至关重要。

1.3专业市场

专业市场是一种单一的商业模式,一般包括建材市场、纺织批发市场和水产市场等这些专业行业的服务市场。一个城市的专业市场,不仅仅能够提升一个城市的商业发展水平,还能够充分的展示城市的形象。尤其是一些林业批发市场和服装批发市场等等,能够较好地展示其所在城市的产业形象。因此,加强专业市场的规划设计就显得非常重要。

2.针对不同商业模式的商业规划设计

2.1大型购物中心的规划设计

目前,我国大型购物中心的规划设计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大型购物中心的规划设计的经验不足,导致操作思路和程序不规范等问题更是非常的常见。当然,在进行大型购物中心的规划设计过程之中,最主要的问题是没有较好地对商业产地和住宅项目进行区别,从而导致大型购物中心的规划设计出现了很多问题。大型商业规划设计最主要是前期的规划,但是,在大型商业规划设计的前期,首先应该分清楚商家的类型,一般包括大型的主力店商家和零散的小型商家两种。当然,大型商业规划设计应该按照商家的要求进行设计,以形成符合大型购物商业中心的设计方案。这就要求商业规划设计者们对商家的要求有一个完整的了解,从商业规划设计的总规划设计入手,同时考虑商业规划设计的成本,以规划设计出符合商家要求的设计方案。

但是,对于零散的小型商家而言,为了吸引更多的购物人群,因而对商场规划设计的要求就更高,也需要商业规划设计者将此作为设计的重点。由于大型商场里一般会有很多的店面,因而大型购物中心的规划设计还需要考虑到店面角度的问题。因此,在进行大型购物中心的规划设计的时候,加大空间的可视性就显得非常重要。为了让顾客对大型购物中心的空间具有一种潜在的安全感和舒适感,大型购物中心规划设计的购物流线应该尽量清晰。而不能够设计成为错综复杂的购物线路,这样会导致顾客购物出现零乱现象。大型购物中心的规划设计另外一个需要关注的重点是交通组织的设计,主要包括疏导人流问题和将人流引入到购物中心的问题。

2.2步行商业街的规划设计

步行商业街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因而在步行商业街的规划设计的过程之中,不能够简单地对街道进行设计。商业规划设计者应该能够考虑消费者对购物环境的不同感觉,从而设计出符合现代步行商业街的规划设计。因此,在进度步行商业街的规划设计时,一般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点,第一,步行商业街的定位;第二步行商业街的尺度;第三,步行商业街的整体形态;第四,步行商业街的氛围。但是,在规划设计一个步行商业街前,首先应该步行商业街的设计定位,现代的步行商业街设计一般包括体现地区城市文化底蕴内涵的商业街和现代时尚的精品步行商业街等,这样才能设计出符合要求的步行商业街。

当我们对步行商业街的整体商业价值进行定位时,由于消费者一般都很重视消费的氛围,因而步行商业街的规划设计对设计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很多步行商业街规划设计的缺乏人情味,从而就会影响到购物的环境和消费者的购物心情。因此,步行商业街规划设计者应该把握好设计的尺度,以提高步行商业街设计的舒适度。随着步行商业街设计的不断演化,现代的步行商业街规划设计出现了很多设计形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形态,第一,十字型的步行商业街。步行商业街的基本形状是十字交叉型,这也是我国步行商业街比较普遍的设计形态,由于十字型的步行商业街可以聚集更多的人群,从而就可以有效地提升步行商业街的价值。第二,川字型步行商业街。有的步行商业街呈现川字型,这种设计形态一般应用于大型的步行商业街之中,以形成多个步行商业街区域。

同时,在川字型步行商业街的不同区域,两侧均开设门面,提高步行商业街的利用率。第三,井字型步行商业街。这种步行商业街呈现井字交叉型,一般适合应用于大型的步行商业街中,并且井字形的步行商业街可以按照商业服务的功能不同进行区域分配,以实现不同功能区域的商业营业模式。第四,回字型步行商业街。这种步行商业街呈回子环绕型,一般适合应用于封闭式的步行商业街,同时还可以结合我国传统的建筑形体,从而设计出一种封闭式的环形商业购物中心。但是,回子型的步行商业街一般规模较小,而不适合大型商业中心的规划设计要求。

2.3专业市场的规划设计

至于专业市场的规划设计,在进行规划设计之前,商业规划设计者应该预先了解专业市场的性质,由于服装专业市场和装潢装修建材专业市场的规划设计重点显然不同。然而,商业中心规划设计者应该以此为依据对市场进行类型分析,主要是包括专业市场的门面数量、层高净高要求和设计外观形象等。只有商业中心规划设计者完全掌握这些基本要求后,才能进行较好地设计。当然,在专业市场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还应该充分考虑停车场和便利店的设计。

3.总结

总而言之,现代的商业规划设计不是一种简单的模式,而需要综合考虑很多影响商业中心发展的因素。由于现代商业规划设计会直接影响商业中心的长远发展,因而需要采用科学的设计态度和发展的眼光对商业中心的规划设计进行充分的考虑。但是,对于商业中心规划设计者来说,他们需要针对不同的商业中心定位和不同的商业模式,从而采取不同的商业规划设计组合。合理完善的商业中心规划设计,不仅能够提高商业中心的开发和发展,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该城市的形象。因此,现阶段研究商业规划设计关注要点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以上是本人的粗浅之见,但是由于本人的知识水平及文字组织能力有限,因此文中如有不到之处还望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徐玉彬,叶闯.浅谈现代综合商业规划与布局[J].科技信息,2013(11):435-436.

[2]龚健.解析商业规划设计[J].建筑设计管理,2013,28(11):56-58.

商业计划和商业模式篇2

关键词:社区商铺商铺配比率规划动线建筑空间

社区商铺指以一定范围内社区为载体,以社区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日常物质生活、休闲娱乐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的属地性商业。社区配套商铺一般以超市等为主力店,汇集若干零售店、餐饮及服务类商店,服务范围一般在步行15分钟区间内。在建筑形态上,其主要表现形式主要为1~3层独立商业楼或建筑底层商铺(可能包括地下1层及地上1~3层,或其中部分搂层)。

本文主要就社区商铺规模、商铺形式、总体规划、建筑设计及景观设计等五方面展开对社区商铺研究。

1.社区商业规模

社区商铺规模主要通社区商铺配比率研究,即商铺面积配比率=配套商铺计容建筑面积/项目总计容建筑面积×100%。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中相关条例,如项目商业配套按照完全依赖本社区居民的消费要求,则居住区人均商业服务建筑面积指标为:

而根据国际一般经验,国外发达国家的人均商业面积为0.8平方米左右,而中国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人均商业面积能达到1平方米以上。如按照社区人均商业面积0.8~1.0o/人,户均人数3人,平均户型面积100方计算,社区商铺理论配比值为2.4%~3.0%之间。因商铺有较强的投资属性,按投资与自住比例2:3的行业经验来计算,社区商铺配套商铺建议配比率应控制在5%以内。

2.社区商铺形式

2.1建筑形态划分:

社区商铺从配套商铺从建筑形态上可以划分为独立式商铺和底层商铺。

独立商铺指非直接落在建筑主体塔楼下部的商铺,与建筑主体塔楼不连接的独立商铺。如图1。

底层商铺简称“底商”,指直接落在建筑主体塔楼下部的商铺,包括商铺的一部分落在主体塔楼下部。底商为较为常见的一种商铺设计形式,相比独立商铺而言能节约用地,但存在平面异形、户内结构不规整等问题。如图2。

2.2规划布局划分

社区商铺规划布局模式主要分成内街模式、外街模式、街区模式三种。

内街模式:内街模式是项目红线内非直接面向市政道路的独立和底层商铺

外街模式:外街模式是指项目红线内直接面向市政道路的独立、底层商铺。

街区模式:街区模式是商业集中在项目某一区域内,形成由许多商铺集聚而成的块状街区商业形态,一般以超市、社区购物中心作为主力店,汇集若干餐饮、零售店及服务类专业店。

3.规划动线研究

3.1商铺价值分析

商铺价值是指商铺铺位的盈利能力高低,商业价值高的商铺通常位于小区入口、街道转角等人流汇聚的地方。其中:

商铺价值主要积极因素,包括:①临近城市商业中心/区域商业中心(如百货商场、购物中心等);②临近区域通站点/人流密集的交通站点(如地铁、轻轨、公交站场等);③临近优质景观区域(如城市广场、公园、滨江景观带等)等

商铺价值消极因素:①临近快速交通沿线,如高速路、快速路、高架桥等区域;②临近对环境有影响的市政配套设施,如垃圾场、电站、污水处理等

3.2商铺规划动线设计原则:

商铺规划设计应该借鉴商业投资中“金角银边草肚皮”的黄金准则。在商铺规划设计中,应对人流分析并结合商业界面价值进行设计和布局,尽可能利用和创造“金角银边”,避免“草肚皮”。如可通过增加地铁/轻轨/公交车站接驳、商业广场、小区出入口、地面停车、标识、艺术品等创造“金角银边”,吸引人流,提高地块商业价值。

3.3商铺动线设计研究:

商铺布局尽可能连续、成环,避免出现袋状尽端式等商业死角。商铺动线尽可能不被公共服务用房(如垃圾站、服务站、卫生间等)打断。此外,社区入口不宜尺度过大,否则将影响商业连续性时。

3.4商业节点

在动线较长时,可以根据建筑的体量、位置适宜地布置节点,如广场、休憩区等,营造出集中商业的氛围。住户购物时可以在广场、休憩区停留、休憩,可以起到了聚集人气的策略作用,增加了商业价值。如图4示。

4.建筑设计研究

4.1商铺尺度研究研究

商铺开间进深比主要指商铺开间和商铺深度之比。商铺宜控制在1:3左右,一般情况下不应超过1:4。店铺面宽受地下室柱网尺度限制。如考虑商铺地下设置停车场,且柱网以8.1-8.4米为主的三车停车方案,店铺面宽可考虑4.0-4.2米(均分)或3-5米(不均分)。根据项目设计情况,建议商铺开间和面宽为:开间×进深=(3.5~5m)×(10m~15m)。

4.2商铺内部空间研究

从商业活动来说,商铺内部空间越完整则商铺内部布置灵活性越大,商铺的价值也越高。独立式商铺内部空间相对较为完整,而对于底层商铺来说,商铺内部空间易收到剪力墙的影响。

4.3商铺外立面设计研究

商铺外立面设计应结合雨篷、店招、空调位、灯光照明等结合设计。就店招设计而言,店招招牌的可见性越强,价值越高,因此店招在设计时,要追求多层次、多角度的昭示性。设计时要对其尺寸、比例、角度,针对不同动线人流的视线进行分析,尽可能使不同位置不同角度都能看到店招。另外,外立面设计需要考虑夜景效果,在设计应考虑适当增加装饰灯饰,以营造商业氛围。

5.环境设计研究

5.1商铺景观设计

商铺前应避免大面积种植绿化隔离带,保证人流的顺畅、通达,同时可沿商铺外街布置小型喷泉广场等吸引人驻留的场所,可以营造商业氛围,增加商业价值。

5.2商铺标识

社区商铺外街需要考虑在城市道路上的可视性,可通过在适当位置增加商业的标识或者视觉冲击较强的建筑符号、艺术品来增加商业界面昭示性。

5.3商铺停车要求

商铺设计时候需要满足商业活动对机动车及非机动车停车需求。较大型的餐饮、超市性质商铺前广场应设置私家车的停靠位,机动车流线应能够到达餐饮店的门口。在地面停车设计时候应注意地面停车场车流与人流动线设计尽量避免交叉;如平行设计,应设置路沿石进行区隔,保证车流和人流动线不冲突。如图4示。

参考文献

[1]姚建强;社区商业的分类及其发展趋势[D];浙江大学;2007年

商业计划和商业模式篇3

关键词:策划定位;包容消化;可持续发展

abstract:Commercialbuildingisanimportantpartofthecity,isavibrantcityelements,itisopen,polymerization,andvariedcharacteristics,becomeoneofimpetusofregionaldevelopment.architectsarechangedinthedesignofcommercialbuildingsandtheeffectsofdifferentplanning,positioning,businesscharacteristicsandlocalculturalinfluencecommercialbuildingmode,reasonabledesign,reasonable,appropriatecommercialbuildings,tocreateagoodsocialeffectandeconomicreturns.

Keywords:planningandpositioning;inclusivedigestion;sustainable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现代商业建筑与众不同,有自己的特有规律,特有的要求,不同于住宅建筑相对稳定而单一的要求。如果建筑师按照自己的思路闭门造车或单纯依据设计任务书进行不科学、不合理的传统设计方式,那么辛苦设计的建筑项目不仅没有产生效益,还会浪费大量的资源。这就要求建筑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并积极参与商业建筑的建筑策划,配合地产商、策划师、营销师、结构、设备及其他专业人员,了解商业项目的地理、地域条件、社会、人文情况、消费、发展特点和趋势、经济、技术、城市规划发展等各方面基础资料及商业建筑的各种模式,根据建筑策划制定合情、合理、合适的科学建筑设计依据,才能更好地完成商业建筑这种复杂的设计工作。商业建筑设计首先要做好的就是建筑策划,建筑策划主要研究投资立项以后的建设项目的规模、性质、空间内容、使用功能要求、环境、趋势等影响建筑设计和使用的各种因素,从而为建筑师提供建筑设计的科学依据。

商业建筑一般投资规模大,风险大,周期长,经营成功的回报也大,不同商业形态决定不同商业建筑的形式,而商业形态又取决于市场的定位,而定位准确,建筑师才能对商业建筑各种功能,物业,设施要求有充分了解和有效组织,而且不同的商业建筑策划思路产生不同的商业建筑设计作品,投资产生的经济效益差异较大。

1商业建筑策划

建筑策划根据商业资源的实用性、可行性和前瞻性,如果商业资源分析不透,则任何理论的东西都是站不住脚的。而商业地产专家必须与发展商和建筑师达成共同的策划定位方案,正确的策划来源于各方面的调查分析。

1.1市场调查

商业建筑设计必须依据市场调查得出定位结论。对外通过对消费特点和趋势、经济条件、交通状况、周遍商业格局、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发展规划、商业现状进行充分的市场研究,对内通过对项目本身的业态选择、业态组合、产业链分布和面积占比例,业种选择、分布和面积占比,对商铺划分、建筑形态、区域和楼层功能、人流导向系统、项目环境及配套设施等进行预先设定。为建筑师设计提供充分的设计依据。

1.2模式需求

不管商业建筑是出租,出售或租售兼营组合,最重要的是确定主力业态,对于商业建筑来说,不同业态决定模式的不同,其业态规模、功能流程、设计等都是由它自己来确定,不同业态有自己不同的功能要求,这些使用要求与设计是由商家决定而非发展商自行主张。缺乏定向设计的依据,所做设计看似通用性强,实则无的放矢。一旦功能与店家冲突,设计必然从头。无目的规划设计只能增加前期不必要成本和后期的招商难度。因此建筑师应根据不同业态设计不同的建筑空间模式来分析和建议。

1.3可持续发展和特色

商业建筑是公共场所,随着商业的发展,商业建筑一般在5~6年就要重新做一次装修,简洁和耐久的品质,尽可能少地维修与保养,而同时,根据不同的项目环境和商业内容进行灵活的适应,最终让投资者和消费者感到持续的价值。功能齐全、业态丰富、空间多姿,特色鲜明,设计必须富有时代感,同时又需超越时代趋势,在各种文化和不同年代间引起共鸣。

现代商业建筑设计的目的是让建筑项目产生良好的、持久的经济效益,建筑师在商业建筑设计里面是要实现项目达成一套动态的投资回报模式,是完成一件被消费者最终接受和持续使用的建筑产品。经过深入的调查,细致分析掌握各方面的信息,集合各方面的灵感智慧,形成较为完整的建筑策划。前期的规划定位、招商、经营管理,每种情况都是非常复杂,都带来很大的影响,建筑设计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而建筑师进行商业建筑设计就是包容和消化这些意见、方案和专业价值的物化劳动,才能形成完整的建筑设计作品。

2商业建筑设计

2.1业态组合设计

商业综合体的构成是由商业本身产业的价值链决定的,什么样的业态组合更有利于经营。首先建筑师应根据前期的规划定位、招商、经营管理的策划方案,从建筑的基本功能和实际应用出发,明确功能、空间、环境之间的关系,设计不仅要求符合时代新气息,还要求合理、清晰地安排整个空间功能需求,主动地引导客流,制造客流,不同商品需要不同的空间和位置,合理的分布面积,楼层的分区铺面分割及配套设施设计能避免各类商品混陈,人流混杂的情况,建筑师应创造丰富,灵活多变,符合业态组合的合适空间来包容不同层面技术的需求。要做成一个综合体,一定要做产业链,产业链出来之后,价值链就出来了,就能产生各种效益。

2.2模式设计

商业建筑的策划、设计在不同的商业地产开发模式下,有着截然不同的结果。只出租不销售,重点考虑经营与商铺增值就可以了,如果考虑兼营时,还要考虑商铺购买者的偏好与要求。商业建筑因招商要求不同而功能布局不同,同种业态也因品牌不同而布局不同。受此限定的商业建筑,或开发周期不同,或经营效果不同。那些不符合商业规律的商业建筑设计,虽然空间造型丰富,却已隐含了不良经营的隐患。因此,满足商家需求,消化各种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建筑师在设计中采用灵活的空间组合,提供不同的模式设计作品。这需要建筑师不断改进项目产品,自我完善,打造更加符合商业需求的最佳设计作品,最终让投资者和消费者感到持续的价值,让商户感受到持续经营的优越组合空间。

2.3人流和物流

人流和物流决定功能布局合理的引导系统是商业建筑设计成功的关键。

先确定人流、物流、出入口、通道形式,再做商业功能的布局。今天消费群体有着广泛的兴趣和自由支配的时间,因此提供丰富多彩的建筑空间,集购物、娱乐、休闲等需要为一体的综合商场是他们的需求。尽可能丰富功能来满足这类顾客的要求时,同时还要满足购房者(铺面投资者、商业投资者)的需求,为他们提供便捷的物流通道。并在建筑细节上表达更多趣味。进而创造新的商业环境,让消费群体感受到购物消费的愉悦,感受到生活和世界的美丽同时,为商场经营者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2.4绿色建筑和特色

绿色建筑一方面可以节约能源,另一方面其带来的可持续收益将远远大于前期的投入从而达到整体的价值实现,绿色建筑赋予建筑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更换改造的可能性,所以建筑师在设计商业建筑时没有必要做得最好,要做得合适,并不是要做的多豪华多气派才能体现是商业建筑,要强在恰到好处。商业建筑往往是城市商业文化的中心,不同城市有不同的风格,因此,建筑师在使用自己建筑风格和手法的时候,需要深入了解城市商业文化特征,提炼地域文化的精华,建筑设计使商业建筑要有文化特色,地方特色,更要突出业态特色,空间特色,人文特色在商业建筑中使用,不仅有着可以感知的物质外壳,也表现出强烈商业建筑风采。

3结语

建筑师最终完成商业建筑的物化成果,是反映建筑设计、商业招商运营、房地产开发三块等不同领域的交融成果,它不仅需要各方面专业人才参与,更需要建筑师的智慧。好的商业建筑不仅是设计创新的体验,更是价值实现的过程,使商业建筑合情合理。合适更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让商业建筑的设计同开发商的产业价值息息相关,建筑师设计价值、商业价值及城市价值的多方共赢。

参考文献:

[1]JGJ48-88,商业建筑设计规范[S].

[2]顾馥保.商业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商业计划和商业模式篇4

关键词: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工作过程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067-02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背景

电子商务对传统的商务活动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它突出的标志就是增加贸易机会,降低贸易成本,简化贸易流程,提高贸易效率。电子商务极大地改变了商务模式,带动了经济结构的变革。

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始建于2001年,于2003年开始招收高职生,现有在校生200余人。由于电子商务专业为新兴专业,早期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还不够完善,表现出与企业的发展及要求不相适应。因而,我院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在电子商务人才模式方面积极创新,建立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

1.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计划。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与专业教学计划的有机结合,以电子商务社会工作岗位技能为导向,打破原有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学院电子商务仿真实训室、校园电子商务模拟公司及南昌众多的中小型企业,建立“学训交替”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我们从“基于工作过程”的角度来重新构建教学计划。根据企业中的电子商务岗位需求,将电子商务人才划分为四种类型:技术管理型、技术操作型、商务管理型、商务操作型。根据培养目标,我们将岗位需要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分类,将原有课程群的概念打乱,把知识模块化,并按照工作过程来进行安排。从毕业生进入企业参加电子商务类职位工作的角度,根据工作人员要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和工作任务,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划分为专业知识模块:企业架构及文化—供应链管理(理论36学时,实践/实训36学时)—电子商务策划与实施(理论108学时,实践/实训108学时)—网络商务谈判(理论36学时,实践/实训36学时)—签订电子合同(理论36学时,实践/实训36学时)—物流与配送(理论72学时,实践/实训72学时)—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理论198学时,实践/实训198学时)—电子商务模拟操作—电子商务英语—电子商务创业—顶岗实习。

2.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知识模块。对于每个专业知识模块,我们按照工作情境中的真实任务来组织教学内容进行教学。下面我们以“电子商务策划与实施”这个模块为例来进行详细说明。我们通过走访企业调研,与电子商务专家座谈等形式,对电子商务工作流程进行分析,总结出编制商业计划书、网页制作、客户服务等15项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工作任务,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项目,使学习目标更为明确具体。然后将这15项工作任务进行归纲分类,从而把“电子商务策划与实施”这个模块细分为五个部分,即:电子商务规划,网站规划与建设,电子商务运营、电子商务促销和电子商务运营与管理。具体见表1。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1.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的素质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我们建立一支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师资队伍。我们应根据专业发展阶段性特点,制定教师培训内容,坚持以在职培训为主,脱产培训为辅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加强对梯队教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的培养、选拔和使用,形成名师效应,在省内外形成较大的影响。具体而言,在教师层次方面,通过“定岗实习”、“校企合作”等方式,培养一批在我省内有一定影响力、在本行业的技术领域有较大的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

2.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为了培养出实践能力优秀的学生,要求我们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通过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和完善,为学生搭建一个良好的实训平台。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电子商务专业技能实训中心依据对高端技能型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工学结合”为指导思想,为学生提供符合高职培养要求的实训场所和实训项目。实训中心包括六大实训室的建设,即后街网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园、电子商务物流中心、数字影像采集实训室、数字影像制作实训室、网络营销实训室、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网站建设实训室。每一个实训室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满足了电子商务专业主干课程的实训教学工作,不仅便于各类实训教学的开展,也可以确保学生实训工作的联系性。利用电子商务专业技能实训中心,学生可以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中全面地实战操作网上活动策划与实施、网下促销活动策划与实施、论坛活动策划与实施、网络推广及线下宣传、谈判技巧训练、制作合同、电子合同的签订、商品的入库与出库、商品包装及发货单制作、快递单打印、公司创办、开设网店等实训项目,从而提高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创业能力。

3.加强与企业的密切联系。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能为企业所用。因而,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与企业进行联系,调整培养方案,使培养出的毕业生能符合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在实践过程中,应深入拓展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充分发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单位和校外实习基地的作用,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探索和实践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此外,还应做好专业调研,更为广泛的收集信息,明确社会行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并根据毕业生就业后企业和社会的反馈不断调整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刘浩.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4).

[2]沈凤池.基于项目实践的高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J].职教论坛,2011,(29).

[3]于海超.对高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大江周刊:论坛,2012,(5).

[4]连奇波.关于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对比研究——以浙江师范大学与义乌工商学院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1,(23).

商业计划和商业模式篇5

关键词:商业建筑;策划定位;设计原则;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商业建筑一般投资规模大,风险大,周期长,经营成功的回报也大,不同商业形态决定不同商业建筑的形式,而商业形态又取决于市场的定位,而定位准确,建筑师才能对商业建筑各种功能,物业,设施要求有充分了解和有效组织,而且不同的商业建筑策划思路产生不同的商业建筑设计作品,投资产生的经济效益差异较大。

一、商业建筑的策划

建筑策划根据商业资源的实用性、可行性和前瞻性,如果商业资源分析不透,则任何理论的东西都是站不住脚的。而商业地产专家必须与发展商和建筑师达成共同的策划定位方案,正确的策划来源于各方面的调查分析。

1.1市场调查

商业建筑设计必须依据市场调查得出定位结论。对外通过对消费特点和趋势、经济条、交通状况、周遍商业格局、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发展规划、商业现状进行充分的市场研究,对内通过对项目本身的业态选择、业态组合、产业链分布和面积占比例,业种选择、分布和面积占比,对商铺划分建筑形态、区域和楼层功能、人流导向系统、项目环境及配套设施等进行预先设定。为建筑师设计提供充分的设计依据。

1.2模式需求

不管商业建筑是出租,出售或租售兼营组合,最重要的是确定主力业态,对于商业建筑来说,不同业态决定模式的不同,其业态规模、功能流程、设计等都是由它自己来确定,不同业态有自己不同的功能要求,这些使用要求与设计是由商家决定而非发展商自行主张。缺乏定向设计的依据,所做设计看似通用性强,实则无的放矢。一旦功能与店家冲突,设计必然从头。无目的规划设计只能增加前期不必要成本和后期的招商难度。因此建筑师应根据不同业态设计不同的建筑空间模式来分析和建议。

1.3可持续发展和特色

商业建筑是公共场所,随着商业的发展,商业建筑一般在5~6年就要重新做一次装修,简洁和耐久的品质,尽可能少地维修与保养,而同时,根据不同的项目环境和商业内容进行灵活的适应,最终让投资者和消费者感到持续的价值。功能齐全业态丰富、空间多姿,特色鲜明,设计必须富有时代感,同时又需超越时代趋势,在各种文化和不同年代间引起共鸣。

现代商业建筑设计的目的是让建筑项目产生良好的、持久的经济效益,建筑师在商业建筑设计里面是要实现项目达成一套动态的投资回报模式,是完成一件被消费者最终接受和持续使用的建筑产品。经过深入的调查,细致分析掌握各方面的信息,集合各方面的灵感智慧,形成较为完整的建筑策划。前期的规划定位、招商、经营管理,每种情况都是非常复杂,都带来很大的影响,建筑设计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而建筑师进行商业建筑设计就是包容和消化这些意见、方案和专业价值的物化劳动,才能形成完整的建筑设计作品。

二、商业建筑的设计原则

2.1客流规划

商业中心是消费中心,从经济效益上讲,商业中心必须满足整个城市消费市场的要求,争取尽可能多的顾客;从成本效益上讲,要争取最大的聚集效益,要求最大限度地利利城市的各种基础设施。所以,城市人口分布的空间形态是商业中心形成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2.2交通状况

城市道路交通是联系顾客与商业设施的载体。因此,它是制约商业聚集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商业活动的经济原则要求有尽可能大的吸引范围,保证尽可能多的顾客方便地到达商店。因此商业设施的选址必须是交通可达性最佳的地点。在商业的追求最大货物销售范围的原则下,选址应使交通费用达到最小。所以商业中心交通可达性最佳的实质是:所有购物出行者到达中心的出行时间总和最小。

2.3商业环境

选择店址应考虑设店地点附近的商店的规模和数量,如果在同一地区内已有过多的同行业商店,势必影响商店的经营效果,此为趋异性。但是另一方面,由于顾客希望就近广泛地比较选择商品,以及希望一次购足所需的商品,有些商店又有集中趋势,相邻而庙,此为趋同性。

一般来说,比较专一的商品,顾客希望有广泛的比较和选择余地,希望有集中的专门店这种顾客以购买一类商品为目的,对商业气氛、娱乐性、环境没有过多要求,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商品,并比较其质量、价格等因素。

另一种特性就是共生性,即指商店依赖于为其他原因而来的顾客,如商业中心区的小型商店设于大型商店附近,主要经营小商品,以品种齐全而取得优势。或开办大商场不能提供的小型服务业,有的经营连带消费商品的商店相互邻拦,互为补充,便利顾客。

2.4地形特点

选择店址还要分析地形特点,主要选择能见度高的地点,如选择在两面临街的地点能见度就最高,并且可以扩充橱窗面积,增辟出入口以减缓拥挤,这是最好的设址地点。位于街道的入口处、公共场所的迎面处都是能见度高的地点。有的地点如位于街道的凹进部位能见度就差。

三、商业建筑的设计要点

3.1业态组合设计

商业综合体的构成是由商业本身产业的价值链决定的,什么样的业态组合更有利于经营。首先建筑师应根据前期的规划定位、招商、经营管理的策划方案,从建筑的基本功能和实际应用出发,明确功能、空间、环境之间的关系,设计不仅要求符合时代新气息,还要求合理、清晰地安排整个空间功能需求,主动地引导客流,制造客流,不同商品需要不同的空间和位置,合理的分布面积,楼层的分区铺面分割及配套设施设计能避免各类商品混陈,人流混杂的情况,建筑师应创造丰富,灵活多变,符合业态组合的合适空间来包容不同层面技术的需求要做成一个综合体,一定要做产业链,产业链出来之后,价值链就出来了,就能产生各种效益。

3.2模式设计

商业建筑的策划、设计在不同的商业地产开发模式下,有着截然不同的结果。只出租不销售,重点考虑经营与商铺增值就可以了,如果考虑兼营时,还要考虑商铺购买者的偏好与要求。商业建筑因招商要求不同而功能布局不同,同种业态也因品牌不同而布局不同。受此限定的商业建筑,或开发周期不同,或经营效果不同。那些不符合商业规律的商业建筑设计,虽然空间造型丰富,却已隐含了不良经营的隐患。因此,满足商家需求,消化各种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建筑师在设计中采用灵活的空间组合,提供不同的模式设计作品。这需要建筑师不断改进项目产品,自我完善,打造更加符合商业需求的最佳设计作品,最终让投资者和消费者感到持续的价值,让商户感受到持续经营的优越组合空间。

3.3人流和物流

人流和物流决定功能布局合理的引导系统是商业建筑设计成功的关键。

先确定人流、物流、出入口、通道形式,再做商业功能的布局。今天消费群体有着广泛的兴趣和自由支配的时间,因此提供丰富多彩的建筑空间,集购物、娱乐、休闲等需要为一体的综合商场是他们的需求。尽可能丰富功能来满足这类顾客的要求时,同时还要满足购房者(铺面投资者、商业投资者)的需求,为他们提供便捷的物流通道。并在建筑细节上表达更多趣味。进而创造新的商业环境,让消费群体感受到购物消费的愉悦,感受到生活和世界的美丽同时,为商场经营者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3.4绿色建筑和特色

绿色建筑一方面可以节约能源,另一方面其带来的可持续收益将远远大于前期的投入从而达到整体的价值实现,绿色建筑赋予建筑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更换改造的可能性,所以建筑师在设计商业建筑时没有必要做得最好,要做得合适,并不是要做的多豪华多气派才能体现是商业建筑,要强在恰到好处。商业建筑往往是城市商业文化的中心,不同城市有不同的风格,因此,建筑师在使用自己建筑风格和手法的时候,需要深入了解城市商业文化特征,提炼地域文化的精华,建筑设计使商业建筑要有文化特色,地方特色,更要突出业态特色,空间特色,人文特色在商业建筑中使用,不仅有着可以感知的物质外壳,也表现出强烈商业建筑风采。

四、结语

建筑师最终完成商业建筑的物化成果,是反映建筑设计、商业招商运营、房地产开发三块等不同领域的交融成果,它不仅需要各方面专业人才参与,更需要建筑师的智慧。好的商业建筑不仅是设计创新的体验,更是价值实现的过程,使商业建筑合情合理。合适更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让商业建筑的设计同开发商的产业价值息息相关,建筑师设计价值商业价值及城市价值的多方共赢。

参考文献:

[1]JGJ48-88,商业建筑设计规范[S].

商业计划和商业模式篇6

关键词:策划定位包容消化可持续发展

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ofsocietyandtheprogressofscienceandtechnology,commercialbuildingmoreandmorepresentasizelargeanddiversestructureandfunctioncomplicationtendency.mustbereasonabledesign,reasonable,rightbusinessbuildings,abletocreateagoodsocialandeconomicbenefits.

Keywords:planningpositioninginclusivedigestivesustainable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如何设计定位商业建筑

(1)市场调查商业建筑设计必须依据市场调查得出定位结论。对外通过对消费特点和趋势,经济条件,交通状况,周遍商业格局,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发展规划,商业现状进行充分的市场研究,对内通过对项目本身的业态选择、业态组合、产业链分布和面积占比例,业种选择、分布和面积占比,对商铺划分、建筑形态、区域和楼层功能、人流导向系统、项目环境及配套设施等进行预先设定。为建筑师设计提供充分的设计依据。

(2)模式需求不管商业建筑是出租,出售或租售兼营组合,最重要的是确定主力业态,对于商业建筑来说,不同业态决定模式的不同,其业态规模、功能流程、设计等都是由它自己来确定,不同业态有自己不同的功能要求,这些使用要求与设计是由商家决定而非发展商自行主张。缺乏定向设计的依据,所做设计看似通用性强,实则无的放矢。一旦功能与店家冲突,设计必然从头。言目的规划设计只能增加前期不必要成本和后期的招商难度。因此建筑师应根据不同业态设计不同的建筑空问模式来分析和建议。

(3)可持续发展和特色商业建筑是公共场所,随着商业的发展,商业建筑一般在5~6年就要重新做一次装修,简洁和耐久的品质,尽可能地少需要维修与保养,而同时,根据不同的项目环境和商业内容进行了灵活的适应,最终让投资者和消费者感到持续的价值。功能齐全、业态丰富、空间多姿、特色鲜明,设计必须富有时代感,同时又需超越时代趋势,在各种文化和不同年代间引起共鸣。

2根据定位,准确把握设计原则

现代商业建筑设计的目的是让建筑项目产生良好的、持久的经济效益,建筑师在商业建筑设计里面是要实现项目达成一套动态的投资回报模式,是完成一件被消费者最终接受和持续使用的建筑产品。经过深入的调查,细致分析掌握各方面的信息,集合各方面的灵感智慧,形成较为完整的建筑策划。前期的规划定位、招商、经营管理,每种情况都是非常复杂,都带来很大的影响,建筑设计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而建筑师进行商业建筑设计就是包容和消化这些意见、方案和专业价值的物化劳动,才能形成完整的建筑设计作品。

(1)业态组合设计。商业综合体的构成是由商业本身产业的价值链决定的,什么样的业态组合更有利于经营。首先建筑师应根据前期的规划定位、招商、经营管理的策划方案,从建筑的基本功能和实际应用出发,明确功能、空间、环境之间的关系,设计不仅要求符合时代新气息,还要求合理、清晰地安排整个空间功能需求,主动地引导客流、制造客流,不同商品需要不同的空间和位置,合理的分布面积,楼层的分区铺面分割及配套设施设计能避免各类商品混陈,人流混杂的情况,建筑师应创造丰富,灵活多变,符合业态组合的合适空间来包容不同层面技术的需求。要做成一个综合体,一定要做产业链,产业链出来之后,价值链就出来了,就能产生各种效益

(2)模式设计。商业建筑的策划、设计在不同的商业地产开发模式下,有着截然不同的结果。只出租不销售,重点考虑经营与商铺增值就可以了,如果考虑兼营时,还要考虑商铺购买者的偏好与要求。商业建筑因招商要求不同而功能布局不同,同种业态也因品牌不同而布局不同。受此限定的商业建筑,或开发周期不同,或经营效果不同。那些不符合商业规律的商业建筑设计,虽然空间造型丰富,却已隐含了不良经营的隐患。因此,满足商家需求,消化各种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建筑师在设计中采用灵活的空间组合,提供不同的模式设计作品。这需要建筑师不断改进项目产品,自我完善,打造更加符合商业需求的最佳设计作品,最终让投资者和消费者感到持续的价值,让商户感受到持续经营的优越组合空间。

(3)人流,物流决定功能布局合理的引导系统是商业建筑设计成功的关键。先确定人线,物流,出入口,通道形式,再作商业功能的布局,今天消费群体有着广泛的兴趣和自由支配的时间,因此提供丰富多姿的建筑空间,集购物、娱乐、休闲等需要为一体的综合商场是他们的需求。尽可能丰富功能来满足这类顾客的要求时,同时还要满足购房者(铺面投资者、商业投资者)的需求为他们提供便捷的物流通道。并在建筑细节上表达更多趣味。进而创造新的商业环境。让消费群体感受到购物消费的愉悦,感受到生活和世界的美丽同时,为商场经营者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4)绿色建筑和特色。绿色建筑一方面可以节约能源,另一方面其带来的的可持续收益将远远大于前期的投入从而达到整体的价值实现,绿色建筑赋予建筑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更换改造的可能性,所以建筑师在设计商业建筑时没有必要做得最好,要做得合适,并不是要做的多豪华多气派才能体现是商业建筑,要强在恰到好处。商业建筑往往是城市商业文化的中心,不同城市有不同的风格,因此,建筑师在使用自己建筑风格和手法的时候,需要深入了解城市商业文化特征,提炼地域文化的精华,建筑设计使商业建筑要有文化特色,地方特色,更要突出业态特色,空间特色,人文特色在商业建筑中使用,不仅有着可以感知的物质外壳,也表现出强烈商业建筑风采。

建筑师最终完成商业建筑的物化成果,是反映了建筑设计、商业招商运营、房地产开发三块等不同领域的交融成果,它不仅需要各方面专业人才参与,更需要建筑师的智慧,好的商业建筑不仅是设计创新的体验,更是价值实现的过程,使商业建筑合情合理。合适更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让商业建筑的设计同开发商的产业价值息息相关,建筑师设计价值、商业价值及城市价值的多方共赢。

参考文献:

1JGJ48-88,商业建筑设计规范[S].

2顾馥保.商业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商业建筑设计规范JGJ48-88.

商业计划和商业模式篇7

关键词:商务策划考试改革模块考试能力

《商务策划》是电子商务、商务策划、工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商务管理等专业的一门课程。在北京青年政治学院,这门课程是电子商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按照商务策划工作的内容和流程,系统地介绍了商务策划基本原理、商务组织策划、商务组织管理活动策划、商务战略策划、商务资金策划、商务谈判策划、商流和物流策划、行业活动策划和国际商务活动策划等商务策划的基本技能和知识。

这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掌握商务策划的基本原理,能够运用这些原理去制定商业计划书,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商务策划能力。

1考试改革的必要性

《商务策划》课程的考核大多数沿用这两种考试形式。

一种是传统的闭卷考试。这种考试的题型基本上也是常见的选择题、名词解释、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等这几类。但是这种考试形式往往考的是学生的记忆能力,并不能真实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际能力。对于学生而言,应付这种考试是比较容易的,只需要在考前几天突击,临时抱佛脚,死记硬背,就能考出高分。如此以来,学生没有什么压力,也没有什么学习的动力,完全可以平时不学不听不做,那么开设这门课程根本就达不到设定的教学目的,失去了开设的意义。

还有一种考试形式就是让学生制定一份商业计划书。商业计划书的制定几乎涵盖了课程的所有内容,以计划书来判定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策划能力,看似这种考试形式是比较合理、比较全面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一些问题。笔者曾经进行过五、六年这样的考试改革,让每个学生在课程结束后交一份商业计划书作为考试。结果却发现有绝大多数的学生,直接从网上找来几篇有关策划的文章,东拼西凑出一份商业计划书,一两天就搞定。当然出现这种现象不全是学生的问题,整个社会风气如此。另外,实际上在企业,也不是一个人就能写一份商业计划书,通常也是团队合作。后来笔者又试着以小组形式来制定商业计划书,却又发现学生存在意见不合、分配不公和偷懒等诸多问题。简单的以一份商业计划书作为考试形式还是不能考察出学生的真实能力。所以,对于这门课程有必要去探索一种新的考试方式。

2考试改革的方式

《商务策划》这门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并不是这一门课程好好学完就真的能够具备比较高的策划能力。比如商务资金策划,如果之前学生没有学习过会计,没有比较扎实的会计基础,恐怕很难做出好的资金策划。另外,这门课程涉及的知识和技能比较多,考试内容单一的话,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比如有的学生思维很活跃,创新能力强,但是书面表达能力比较差,如果仅仅以书面作答作为考试形式,往往这样的学生都不能取得很好的成绩。

那么根据《商务策划》这门课程的特点,笔者觉得可以采用模块考试,就像现如今的计算机考试。

2.1模块考试的特点

这种模块考试有这样两个特点:

2.1.1全过程

《商务策划》课程可采用全过程考核。也就是说,不要把考核放在整个课程都结束后,而是每结束一个单元的教学,就可以进行一次模块考试。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打消了学生平时不学不听,最后考试靠突击的想法,给学生一定的压力。毕竟考试只是一种手段,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学习过程应该重于学习结果。二是学习完就考试,学生的印象还比较深,有利于学生完成模块考试,这样考试的成绩也相对要好,也能激励学生更好地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

2.1.2可选择

根据该校《商务策划》课程的教学大纲,笔者设计了六大模块。当然,各个学校的教学大纲不同,设计的模块自然也会不同。这六个模块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必须考,而是由学生自己选择其中三个就行。模块考试成绩占整个课程成绩的90%,每个模块占30%,平时的出勤及课堂表现占总成绩的10%。每学习完一个单元,由学生根据自己具体的情况来选择参不参加这个单元的考试。这样做,既给了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力,削弱学生对于考试的反感,又考虑到了每个学生个人学习能力的差异。

2.1.3有实操

模块考试并不是去考书本上的书面知识,不是去考那些概念,而是一些实操性比较强的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既是对书本知识的利用,也提高了实操能力。

2.2模块考试的内容

以该校《商务策划》课程的教学大纲为中心,笔者设计了如下六大模块考试(这只是一个参考,具体内容应根据教学大纲来设计):

①商务调查。根据教师所给的背景资料,做一次商务调查。调查可以运用多种手段,调查结束提交调研报告。

②创建企业。根据教师所给的背景资料,选择所创建企业的类型,以及按照成立企业的流程准备好相关资料。

③制定竞争战略。根据教师所给的背景资料,给企业制定竞争战略。

④制定谈判计划。根据教师所给的背景资料,给企业制定谈判计划。

⑤选择采购方式。根据教师所给的背景资料,选择合适的采购方式。

⑥选择销售方式。根据教师所给的背景资料,选择合适的采购方式。

3考试改革的难点

以这种模块考试来考察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也还存在一些难点。

3.1很难真题真做

假如与学校有合作关系的企业委托学校做一次调查,学校以此就作为考试的题目布置给学生完成。这就是真题真做,真实的案例,如实的操作。这对学生而言,不仅仅是一次考试,而是一次实实在在的锻炼,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但这种模块考试往往很难做到真题真做,因为学校很难拿到企业这样的任务。

3.2耗费时间较多

这种模块考试,需要学生花费较多的课外时间去完成。如一次商务调查,要做问卷调查的话,可能需要一个星期的课外时间才能完成,难免一些学生就会敷衍了事,马虎完成,这样也就失去模块考试的意义了。

3.3工作量比较大

模块考试里的任务,往往需要学生做大量的课下工作。比如一次商务调查,选用问卷调查法的话,需要学生进行问卷设计、发放、回收、统计,最后还要写调研报告。而这一个任务可能就是别的一门课程的学习量,这样,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厌烦心理。

3.4出现考试空白

这种模块考试,学生可以从六个里面选择三个。这样也就存在一个问题,可能学生会出现这样一种心理,既然这些学习单元不用考试,那么就可以不用学习。这样的话,另外三个模块对学生而言就是一片空白。

4考试改革的启示

考试只是一种检验教学效果的手段,只是一种形式。考试本身不是学生学习的目的,而是“以考促学、以考促教”。从最后的考试结果中,教师能够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在教学中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学生在考试中对谈判比较陌生的话,可以在教学中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商务谈判演练。

这种模块考试还处在探索阶段,具体实施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希望能够与教学结合起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英梅.商务策划实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宁萍.从中小企业的需求来探索《商务公关》课程考试改革[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11).

[3]杜丽臻.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北京财贸职业学院考试改革实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

商业计划和商业模式篇8

   发展商策划作为一种另类策划模式,策划的效果是相当明显的。这里最重要的因素是发展商本人的开发运作水平。从目前情况看,发展商策划模式的运用有越来越广泛的趋向,这是因为现在发展商的知识水平、操作水平比以前更高、更娴熟了。另一方面,此模式可使发展商统率项目全局,避免出现难以与策划人或策划机构沟通、协调之苦。另外,运用发展商策划模式也不是不需要策划人的介入,发展商下属各部门还是有专业策划人协助的,只不过这些策划人所起的作用没有发展商本人那么大而已。

   运用发展商策划模式可以看出发展商本人真正高超的策划开发水平,如果达不到那么高的水平,借用“外脑”,聘请策划人或策划公司来协助也未尝不可。因为,每个人不管水平多高、能力多强,处理事情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何况是高智力的策划思维活动。

   发展商策划模式可以说是房地产另类策划模式,有人称它为“非策划”模式。倡导这种策划模式首推万科企业的王石先生。他在不同的场合都说过:我不相信策划,我的企业没有策划人。但是,他属下的房地产项目开发没有一个不成功的。另一个推崇此模式的是北京“现代城”的发展商潘石屹先生。他开发的项目也不需要策划人帮忙,自己亲自操作,从项目的市场分析、策划主题确定、设计思想挖掘、目标客户寻找等,无不一手包揽。 发展商策划模式之所以存在和产生,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发展商本人有着很高的房地产开发水平,思想理念超前,对房地产开发的各个环节了如指掌,能从容地驾驭房地产市场的风云变幻。具备这样的高超水平发展商,实际就是高水平的策划人。

   第二、发展商企业经过多年的房地产开发实践,运作机制完善,开发经验丰富。

   第三、发展商企业内各部门人才济济,经验丰富,技术娴熟,观念超前,每个人都是实际的策划能手,自然会对发展商的开发思想和宗旨理解深刻,贯彻到位。发展商策划模式内容如下:1、有过人胆略、经验丰富、思想敏锐、理念超前的发展商做总策划的领航人,还有技术娴熟、观念灵活的专业人员相互配合,为共同的项目开发目标进取。2、有自己企业的团队精神和有特色的企业文化,造就一种公认的企业“品牌效应”。3、发展商自己有鲜明的气质和独特的个人风格,能在不同的场合感染人,形成“明星”效应,塑造出良好的发展商形象。4、重视发展商、物业管理在规划设计方面的作用。5、发展商有永远的创新精神,对目标市场的变化相当灵敏,能准确地找到项目的目标客户群,并善于发现目标客户的正确“密码”。

商业计划和商业模式篇9

关键词:敏捷供应链供应链协作

供应链的效率极大程度上依赖于其成员之间的协作关系。2004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对我国制造业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状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制造企业的供应链反应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如何确立企业供应链管理改善的途径,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是理论界和实践界都比较关注的问题。本文尝试从协作模式适用性的角度对企业构建敏捷供应链问题进行综述和探讨。

敏捷供应链协作模式的发展演变

供应链协作问题早已有之,但是真正将敏捷供应链协作关系模式化的还是始于20世纪80年代。自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美国的纤维纺织行业出现了大幅度萎缩的趋势,整个供应链的低效运作掩盖了单个环节上的高效,信息共享与企业的协作问题被提上了日程,能够对消费者需求做出快速响应的QR(QuickResponse)模式应运而生。

随着零售业竞争的激化和供应链构筑呼声的高涨,20世纪90年代,美国食品杂货行业在推动敏捷供应链管理的进程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推出了有效的顾客响应eCR(efficientConsumerResponse)观念,越来越多的企业认可并采纳了Vmi(Vendormanagedinventory)和Jmi(Jointmanagementinventory)协作模式。随着经济环境的变迁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供应链管理开始向更高一层的无缝联结转化,升级为协同计划、预测与补给CpFR(CollaborativeplanningForecastingandReplenishment)。

信息共享与供应链协作

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供应链管理中,供应链各节点企业根据来自其相邻的下游企业的需求信息进行生产和供应决策。当下游需求以一定方差波动时,由于供应链的固有属性,需求的不确定性沿着供应链自下而上逐级放大,上游供应商往往面临比下游供应商更大的波动方差。这种现象反映了供应链上需求的不同步现象,被称为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Bullwhipeffect)。牛鞭效应极易造成货物的大量积压或者短缺,从而演变为服务质量下滑,客户满意度下降等现象。解决“牛鞭效应”的一个主要方法就是在供应链上尽可能地实现信息共享。已有的协作模式尽管名目繁多,但是其核心不外乎信息共享,只不过不同的协作模式,共享的信息内容不尽相同。

一般而言,供应链上企业间所共享的信息越具广度和深度,企业间的协作关系就越紧密,也越有利于整个供应链的运作管理。从现有的协作模式来看,企业之间可共享的信息有如下分类:

(一)订单信息

企业之间的订单来往是最原始的信息共享形式,最初的供应链以订单信息的逆流而上为协作纽带。

(二)销售信息

仅仅通过订单传递需求信息,会出现如前所述的“牛鞭效应”。所以用实际销售数据共享来代替订单数据传递是供应链上企业实现协作信息共享的第一步,需求信息的传递由原来的线形结构变为网状结构,从而有效地避免了信息失真。

(三)库存信息

库存信息是保持整个系统信息顺畅完整的关键,获得准确及时的库存信息有利于企业减少库存成本,合理安排生产和进行市场预测。

(四)预测信息

通常,越是靠近市场的供应链成员越是了解市场,越是可以准确预测市场需求。如果供应链上的下游成员愿意与其上游协作伙伴共享预测信息,将会便于其上游成员设计更准确的生产计划,从而提高客户服务水平。

(五)计划信息

在供应商与制造商两级供应链中,制造商可以利用供应商的生产、配送计划来提高自己的计划水准,而供应商可以根据制造商的生产计划为其提供可靠的补给。同样,在制造商与销售商两级供应链中,制造商与销售商可共享其生产计划与促销计划。

在不同的供应链协作模式中,企业之间信息共享的程度不尽相同。有的仅仅是通过订单来传递信息;有的还共享一些库存信息和销售信息;而有的供应链信息共享的内容非常深入,甚至包括共同预测市场需求,共同开发与改进产品等。从QR模式开始,供应商与下游企业信息共享的程度连续加强,直到最终供应商实行完全库存管理,是一个信息共享的渐进过程。实行QR协作模式的供应商与采购商之间在订单、销售和库存等方面实现信息共享,eCR在QR基础上,增加了部分的共同计划的部分。到CpFR双方基本上启动了全面的信息合作,不仅实现了订单、销售和库存等信息的共享,而且在计划和预测方面也加强了交流。

权力结构与供应链协作

尽管供应链中的企业相互依赖,为了实现共同利益而相互协作,但是他们之间的关系常常不是对等的。供应链通常都会有渠道领袖(核心企业),这些核心企业对链上的其它企业有较强的影响。这些较强的企业有大量的机会来利用其相对优势,而且他们的选择通常会对供应链能否长期健康运作产生巨大影响。

企业权力是一种潜在的力量。在供应链上具有权力优势的企业,对于供应链的有效运作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供应与采购商的权力分布较为合理时,双方可以实现较好的协作,否则,容易出现权力的滥用。例如,实行Vmi模式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处理供应商与采购商之间的权力关系。供应商要对采购商的库存负责,采购商就应将其在供应链中的权力部分地转移给供应商,以便供应商可以有更大的自主决策权,很好地把握最终客户的需求来计划成本和安排库存。可实际上,常常因供应商没有得到足够的授权而导致Vmi的失败。

商业计划和商业模式篇10

关键词:敏捷供应链供应链协作

供应链的效率极大程度上依赖于其成员之间的协作关系。2004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对我国制造业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状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制造企业的供应链反应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如何确立企业供应链管理改善的途径,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是理论界和实践界都比较关注的问题。本文尝试从协作模式适用性的角度对企业构建敏捷供应链问题进行综述和探讨。

一、敏捷供应链协作模式的发展演变

供应链协作问题早已有之,但是真正将敏捷供应链协作关系模式化的还是始于20世纪80年代。自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美国的纤维纺织行业出现了大幅度萎缩的趋势,整个供应链的低效运作掩盖了单个环节上的高效,信息共享与企业的协作问题被提上了日程,能够对消费者需求做出快速响应的QR(QuickResponse)模式应运而生。

随着零售业竞争的激化和供应链构筑呼声的高涨,20世纪90年代,美国食品杂货行业在推动敏捷供应链管理的进程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推出了有效的顾客响应eCR(efficientConsumerResponse)观念,越来越多的企业认可并采纳了Vmi(Vendormanagedinventory)和Jmi(Jointmanagementinventory)协作模式。随着经济环境的变迁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供应链管理开始向更高一层的无缝联结转化,升级为协同计划、预测与补给CpFR(CollaborativeplanningForecastingandReplenishment)。

1信息共享与供应链协作

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供应链管理中,供应链各节点企业根据来自其相邻的下游企业的需求信息进行生产和供应决策。当下游需求以一定方差波动时,由于供应链的固有属性,需求的不确定性沿着供应链自下而上逐级放大,上游供应商往往面临比下游供应商更大的波动方差。这种现象反映了供应链上需求的不同步现象,被称为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Bullwhipeffect)。牛鞭效应极易造成货物的大量积压或者短缺,从而演变为服务质量下滑,客户满意度下降等现象。解决“牛鞭效应”的一个主要方法就是在供应链上尽可能地实现信息共享。已有的协作模式尽管名目繁多,但是其核心不外乎信息共享,只不过不同的协作模式,共享的信息内容不尽相同。

一般而言,供应链上企业间所共享的信息越具广度和深度,企业间的协作关系就越紧密,也越有利于整个供应链的运作管理。从现有的协作模式来看,企业之间可共享的信息有如下分类:

(一)订单信息

企业之间的订单来往是最原始的信息共享形式,最初的供应链以订单信息的逆流而上为协作纽带。

(二)销售信息

仅仅通过订单传递需求信息,会出现如前所述的“牛鞭效应”。所以用实际销售数据共享来代替订单数据传递是供应链上企业实现协作信息共享的第一步,需求信息的传递由原来的线形结构变为网状结构,从而有效地避免了信息失真。

(三)库存信息

库存信息是保持整个系统信息顺畅完整的关键,获得准确及时的库存信息有利于企业减少库存成本,合理安排生产和进行市场预测。

(四)预测信息

通常,越是靠近市场的供应链成员越是了解市场,越是可以准确预测市场需求。如果供应链上的下游成员愿意与其上游协作伙伴共享预测信息,将会便于其上游成员设计更准确的生产计划,从而提高客户服务水平。

(五)计划信息

在供应商与制造商两级供应链中,制造商可以利用供应商的生产、配送计划来提高自己的计划水准,而供应商可以根据制造商的生产计划为其提供可靠的补给。同样,在制造商与销售商两级供应链中,制造商与销售商可共享其生产计划与促销计划。

在不同的供应链协作模式中,企业之间信息共享的程度不尽相同。有的仅仅是通过订单来传递信息;有的还共享一些库存信息和销售信息;而有的供应链信息共享的内容非常深入,甚至包括共同预测市场需求,共同开发与改进产品等。从QR模式开始,供应商与下游企业信息共享的程度连续加强,直到最终供应商实行完全库存管理,是一个信息共享的渐进过程。实行QR协作模式的供应商与采购商之间在订单、销售和库存等方面实现信息共享,eCR在QR基础上,增加了部分的共同计划的部分。到CpFR双方基本上启动了全面的信息合作,不仅实现了订单、销售和库存等信息的共享,而且在计划和预测方面也加强了交流。

2权力结构与供应链协作

尽管供应链中的企业相互依赖,为了实现共同利益而相互协作,但是他们之间的关系常常不是对等的。供应链通常都会有渠道领袖(核心企业),这些核心企业对链上的其它企业有较强的影响。这些较强的企业有大量的机会来利用其相对优势,而且他们的选择通常会对供应链能否长期健康运作产生巨大影响。

企业权力是一种潜在的力量。在供应链上具有权力优势的企业,对于供应链的有效运作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供应与采购商的权力分布较为合理时,双方可以实现较好的协作,否则,容易出现权力的滥用。例如,实行Vmi模式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处理供应商与采购商之间的权力关系。供应商要对采购商的库存负责,采购商就应将其在供应链中的权力部分地转移给供应商,以便供应商可以有更大的自主决策权,很好地把握最终客户的需求来计划成本和安排库存。可实际上,常常因供应商没有得到足够的授权而导致Vmi的失败。

不同的协作模式对供应链上成员之间的权力分布有不同的要求。Jonah等(2003)认为在由供应商与采购商构成的供应链中,QR和eCR模式下,采购商应具有比供应商更大的权力;Vmi模式下,供应商更加贴近最终用户,是价格和质量的受益者,而且可以获得更多回报;在CpFR模式下,两方应实力相当,相互合作,都不能单方面向对方施加影响。

企业权力是一项不容忽视的既成事实,因此,选择何种协作模式要基于实际的供应链权力结构特点,超越现有权力结构的容纳范围,供应链协作很难实现。但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供应链协作,建立较为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供应链上成员要实行一定程度上的权力让渡与迁移。

3生产特点与供应链协作

供应链管理协作模式大多都是由制造商-零售商这一段供应链发起,然后被制造商迁移到更为上游的供应商-制造商一段。以制造商为核心的供应链协作模式要根据制造行业的生产特点来进行选择。通常,制造业可以分为离散型和流程型两类。相对于离散行业,流程行业,尤其是供应链较为上端的流程企业,从供应链协作的角度看,具有如下特点:

生产周期较长。这种状况导致流程行业的供应链呈现一种“推式”而不是“拉式”的过程,缺乏对短期需求的敏捷性,并且要保有大量的库存。

需要保持大批量或连续生产,以减少成本。这也是流程行业不同于离散行业之处。许多在离散行业适用的协作模式,对于流程行业根本不适用。如Vmi,这种协作模式更适合生产周期较短、订货频繁的行业,在流程行业采用Vmi需要慎重考虑。

企业的生产计划要根据中长期的需求预测来制定,对其预测的准确性要求很高。流程企业生产具有连续性,一旦运作起来,一般情况是不能改变的,而且要持续很长时间,这就需要更加准确的中长期的需求预测。

流程行业更倾向于保持生产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安全性,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作不应仅仅停留在当前信息的共享上,还应相互协调计划,实现供应链企业联盟的同步化。

由于具有以上特点,尽管单个流程型企业在自动化程度上可能要高于离散型企业,其整体的供应链管理明显落后于离散行业。现有的供应链协作模式在离散行业的应用程度要远远大于流程行业。具有协同预测和计划优势的CpFR模式,在流程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中应该会有较好的前景。

二、支持敏捷供应链管理的协作模式

(一)Vmi

Vmi是一种将权力转移给上游供应商的供应链协作方式,采用这种模式可以使供应商在不加扭曲的决策信息指导下对需求进行灵活响应。理想的Vmi协作模式是由以供应商为核心企业的供应链构成的,供应商要具备需求预测、库存管理和分销商管理等诸多能力,因而具有信息和权力优势的供应商更乐意实行该模式。但实际当中,相当多的以采购商为核心的供应链采用这一模式。由于采购商权力的客观存在,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与权力的转移。例如,许多知名的计算机和家电公司,将其零部件以供应商的名义放在由第三方物流公司管理的仓库之中。这些企业根据销售信息产生需求计划,然后将需求计划下发给第三方物流中心,再由物流中心根据供应商的情况为其制定安全库存。在此过程中,供应商根据采购商和第三方物流中心提供的当前库存量、需求预测量和安全库存水平来进行补货决策。供应商承担的库存成本,并没有为其换来相当的信息与权力,采购商仍然享有得天独厚的信息优势和权力优势。

作为近年来在理论与实践上逐步成熟的管理思想,Vmi得到众多国际大型企业的推崇。宝洁(p&G)与沃尔玛(wal-mart)的合作是实施Vmi的先驱。另外一些高科技企业,如Dell,Hp等都是成功实施Vmi的典型。国内企业如联想、海尔、美的等也纷纷导入Vmi模式。值得注意的是,Vmi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协作模式,它更适用于高频率小批量生产的行业企业,对于生产周期较长的流程行业来讲,Vmi要慎用。

(二)CpFR

在QR与eCR模式中,零售企业与生产企业利用网络共享销售数据,来实现迅速补货或滞销品削减等功能,但是,在销售预测方面,两者是独自进行的。由于各经济主体利益和地位的不一致,加上经验积累不同,各企业所做出的预测往往会有一些差异,而这种差异可能就会导致某些企业的经营损失和无效管理。如果供应链各企业在能力集成的基础上,共同作出预测,则大大降低了预测的偏差和由此产生的风险。

CpFR提倡的是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紧密合作,不仅停留在简单的数据交换,而要深入到象预测信息和计划信息这样的知识交换。尽管CpFR适用的行业很广泛,但是,这种近乎理想的协作模式必然会面临重重障碍。其中,信息共享和权力结构就是很难逾越的两道屏障。CpFR要求协作双方相互承诺长期的公开沟通和信息共享,然后在此基础上实现战略层次的协作。但是,预测与计划信息通常与企业战略相关,更容易涉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双方来讲也更容易因为信息的暴露而带来风险。企业之间的信息阻隔是推行CpFR的障碍之一。另外,CpFR模式的运作要求企业之间的权利基本保持均衡。但是,在实际的运作中,企业之间多数不能实现权力平等。某些企业由于占有稀缺资源,控制金融资源、独占部分信息等拥有比其他企业更大的权利。如果它从自身利益出发,利用这种权利对链中其他企业在价格、库存共享等方面进行压制,那么很容易导致权利的滥用,必将破坏供应链的协调运作。

CpFR已经在许多行业得到了应用,例如服装、汽车和高科技行业。根据一项调查显示,在采用CpFR的用户当中,有67%的用户提高了预测的精确度,56%的用户降低了库存提高了服务水平。CpFR的行业适用性较广。不仅适用于离散行业,而且可以运用于流程行业。

本文从信息共享、权力结构和生产特点三个维度,对支持敏捷供应链的几种协作模式进行了比较,并重点讨论了Vmi与CpFR两种模式的适用性。由讨论可以得出,企业在选择协作模式时,应该基于供应链的权力结构,根据自身生产特点等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共享信息范围。

参考文献:

1.宋华.物流供应链管理机制与发展.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2.宋华.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案例.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3.雷小清.供应链的敏捷化原则和策略.中国流通经济,2003

4.姚余梁.变化的供应链管理,不变的信息共享.中国电子商务,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