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案例教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19:18

基层治理案例教学篇1

关键词:法治教育;案例教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1-0212-0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法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法治观念和法律素质的重要内容。这就需要我们“基础”课教育者正确把握法治教育的教学目标,积极探索教学方法,使“基础”课中的法治理念内修于心,外显于行,切实实现培养大学生法治意识的教学效果。

一、“基础”课法治教育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案例教学法又称个案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的方法。案例教学法最早在20世纪初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管理课程的教学中采用,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入并运用于经济、管理等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教学。在法学教育中,案例教学法历来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所谓案例,就是现实生活中某个真实发生的典型事件的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只有当案例所蕴含的理论问题与教学目标相关联或相一致时,才能称之为教学案例[1]。

“基础”课注重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有较强的实践性。在“基础”课法治教育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第一,“基础”课法治教育中运用案例教学法,能激发学生对法治知识点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法治精神。

案例把“基础”课程中法治知识点的抽象内容具体化,把真实、典型问题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因此,通过案例教学,能增进学生对法治知识点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去思考和分析案例背后的法律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法治理念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法治精神。

第二,“基础”课法治教育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容易使学生将法治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社会的法治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从而实现培养法治理念的教学效果。

“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教学目标,一方面强调学生在法治方面理论知识的提升和知识结构的完善,另一方面更强调学生运用法治思维的能力培养,让法治思维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习惯。而案例教学法,正是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与现实实际紧密结合的有效教学方法。案例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主动运用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中的现实问题密切联系的过程。在“基础”课案例教学中,学生能设身处地地感受一种教学实践情景。这种实践情景能使学生清楚地认识法治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解决了现实实际问题,也培养了自身的法治理念。

二、“基础”课法治教育案例的递进式教学组织

以典型的案例为导入,展开“基础”课法治教育案例的递进式教学组织,能实现案例教学法在“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有效运用。具体来说,就是用典型的案例中基本案情反映的法律事件,为学生提供一种虚拟的教学情境,将案例情境带入课堂,让学生通过自己对案件的欣赏、解读和分析,在小组讨论中充分展开论证和思辨,在模拟法庭中扮演特定的法律角色,通过训练学生的法治思维,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递进式教学组织中,展开“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案例教学,应合理设计案例教学的具体环节。

第一,学生查询资料环节。

学生查询资料环节是案例教学是否成功展开的前提。教师通过以多媒体或网络平台等形式给出案例的基本案情后,应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案情的积极性,并结合法治的基本知识点,给出几个大方向的问题启发引导,如案例背后的法治思维问题,要求每位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询案例中的法律知识点,探知案例中的法律问题,找出相关法律知识点,如人权保障和正当程序等,记录疑惑之处,为下一个环节的讨论和庭审做好应对的准备。这种做法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

第二,课堂案例讨论环节。

课堂案例讨论环节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提高学生法律表达能力、论证能力和法律推理能力。在这个环节,教师要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中总结的法律问题的相似性,将学生进行分组,一般以8-10人为一个小组,采用小组研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畅所欲言,在充分讨论交流中发现和解决法律问题。如针对案例中的法律至上、权力制约、公平正义、人权保障和正当程序等知识点进行思考的同学,分别组合成小组。学生要利用自己查询搜集到的有关案情和法律知识材料来进行论证问题,说服其他同学,并提出自己的法律观点。这个环节教师主要起到组织者的作用,在分组后教师要巡视各个小组,鼓励学生结合案情进行推理与提问,引导学生在合理的课堂时间内给出一定的交流讨论结果,并最终听取各个分组代表的案例讨论汇报。

第三,模拟法庭审理环节。

在小组案例讨论的基础上,由各组选出代表,扮演模拟法庭中的各个法律角色,如法官、公诉人、被告、证人等,展开模拟法庭的调查、辩论和裁决等审理实践环节。这个环节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学生自主学习法庭审理中的程序规则,准备法庭审理中的诉讼文书、辩护词等法律文书,并展开课余的模拟法庭审理演练,在课堂模拟法庭中充分展示其法律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法律论证能力。尤其在法庭辩论阶段,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灵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结合案例的播放过程,教师可以情景假设某一庭审过程,引导学生代表围绕案例中的法律问题展开模拟法庭审理的设计和演练,运用“公平正义”“正当程序”等法治理念进行法律推理,最终实现在课堂上展现一场精彩的模拟法庭。

第四,教师总结点评环节。

通过课堂案例讨论环节和模拟法庭审理环节,同学们基本上对案例中的主要法律问题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进行总结和点评,这也是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教师要指出学生在资料搜集、案例讨论和模拟法庭审理等环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值得表扬的地方,做好对学生培养法治思维的讲解,引导学生积极掌握“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同时,针对社会舆情的各种正负面的信息,教师应从正能量的效果加以正确积极的引导。

三、“基础”课法治教育案例教学组织中的注意要点

选用典型的案例,展开“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案例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在教学培养目标方面,“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案例教学应实现培养学生知识、情感和行为“三位一体”的法治理念。

一切教学法包括案例教学法在内,都是实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手段和途径。方法服务于内容,案例是为了揭示理论,它是提升课堂效果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不能舍本逐末,以手段代目的,为了方法而方法[2]。因此,在“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案例教学中,不能为了案例而讲案例,而要实现培养学生法治理念的知识、情感和行为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从知识层面上看,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要进行对法治知识点的法理解析。如2015年修订版“基础”教材从法律至上、权力制约、公平正义、人权保障和正当程序五个方面来概括法治思维的基本特征,其学理基础是将法律、权力、价值、权利和程序视为治国理政的五个基本要素。因此,“基础”课教师要在案例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充分挖掘案例中有关法律、权力、价值、权利和程序等五个要素上的法治知识点问题。

从情感层面上看,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在案例交流、辩论和分析法律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学法遵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情感,坚定学生深层次的“认同法治、尊重法治”的法治态度,最终实现以法治信仰作为培养学生法治理念的高境界要求。

从行为层面上看,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发现法律问题能力、进行法律辩论和推理能力、表达和沟通能力以及解决案例中法律问题的能力等,并在法治实践能力的培养中,真正使“基础”课法治教育中的法治理念知识内修于心,外显于行。

第二,在教学原则方面,“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案例教学组织中应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教师在“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整个案例教学过程中,主要是组织、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的开展案例分析、讨论活动。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要自主学习,查阅相关法律法规,搜集并整理有关材料,针对案例所涉及的法律问题,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充分论证其合理合法性和操作可行性。这将加深学生对相关法治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有助于学生法治理念的培养。

第三,在教学导向方面,“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案例教学中老师应正确解读案例,实现正能量价值观的教学导向。

如果说,在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中,典型案例的正确选择是前提,那么,案例的正面解读则是关键。案例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正面或负面的信息,只有正确地进行价值观的解读,才真正实现案例教学的教育效果。“基础”课法治教育中,教师应结合案例案情因素和社会舆情,给学生进行正能量的说理和引导,及时消除负面信息带给学生的负能量感受,从而引导学生以积极、正确的态度看待司法公正和培育法治理念。

总之,以典型案例导入,通过查询资料、案例讨论和模拟法庭审理等递进式教学组织活动,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在灵活生动的案例教学中实现“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教学目标,使典型案例与法治课程的基本知识点融为一体,使案例相关人员与学生的法治情感融为一体,使案例解析与学生法治理念融为一体,从知识、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实现“基础”课法治教育的知识理解、法治情感的体验和法治理念的培养。在建设“法治中国”的大背景下,“基础”课法治教育也要与时俱进,积极培育学生学会用法治思维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把法治理念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而提升其自身的法律修养。

参考文献:

基层治理案例教学篇2

【关键词】企业,警示教育,基层,廉洁建设,作用

警示教育在油田基层廉洁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有助于推动油田基层的党风廉洁建设,有助于增强广大干部职工的廉洁自律意识,有助于推动油田基层反腐倡廉长效机制建设。通过开展集中警示教育活动,实现“思想受到根本触动、突出问题有效遏制、机制制度健全完善、队伍风气明显好转”的目标。

一、开展警示教育的必要性

一是警示教育有助于进一步推进油田基层的党风廉洁建设。拓宽了党风廉洁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充实了教育的内容。通过警示教育,可以让广大干部职工吸取深刻教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从自身的生活作风和小事抓起,不取不义之财、不交不良之友、不沾不正之风,在思想上真正做到自觉防微杜渐,永葆石油职工的气节。

二是警示教育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干部职工的廉洁自律意识。警示教育以案施教,警钟长鸣,能够促进广大干部职工特别是党员干部汲取教训,引以为戒。同时,用反面典型尤其是身边及相关领域的案件作为教材来教育干部职工,这是预防在先,是治本之策。

三是警示教育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油田基层反腐倡廉长效机制建设。通过深刻剖析案例,可以弄清腐败问题发生的环节,关口前移,针对易发、多发违纪违法重点岗位、环节和部门,健全和完善规章制度,形成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监控机制,以案警廉,以案促廉,充分发挥警示教育的治本作用。

二、加强警示教育的着力点

1.认真选择警示教育典型案例。一是增强针对性,要选择油田基层内部典型违纪违法案例,增强警示教育的现实感和紧迫感;二是增强层次性,要针对不同教育对象选取不同案例;三是增强典型性,要选择具有过程性的案例;四是增强比较性,采取企业内部个案例结合,进行比较鉴别。

2.要结合实际深刻开展剖析。一是加强思想根源剖析。要把理想信念教育贯穿警示教育的始终,注意发挥正确导向作用,使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到腐败的思想根源是丧失了理想信念,腐败始于细枝末节。要加强教育长效机制建设,根本改变软化涣散现象,让干部职工自觉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自我改造,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地位观、利益观,主动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加强作风建设,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增强从严治企能力。

二是加强权力运作剖析。案例剖析可见,通常存在制度不健全、制度落后、无法可依的情况,或者虽然有制度,但却成为一纸空文。工作中往往是人为因素占主导,依法治企、依法作为不健全。要认真剖析警示教育案例中的权力运行过程,对比本单位和本部门的制度运行情况,针对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人、财、物等重要部门,探索加强防范的途径和办法,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油田基层各种管理制度和监督制约制度,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监控机制,不断加大制度的执行力,预防类似问题的发生。

三是加强监督机制剖析。要通过对案例中监督机制存在问题的剖析,让广大干部职工加深认识,增强支持监督、参与监督的意识,切实解决监督意识差,不想监督和不愿被监督,上级、同级、下级监督不到位,发现问题不采取及时有效措施等问题。要进一步坚持关口前移,积极开展事前事中监督,健全和完善重点对象、重点部位监督,行政、审计监督,党内和党外监督等。

四是加强环境建设剖析。通过剖析反面典型案例中文化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面向全体干部职工,把警示教育与企业廉洁文化建设、和谐企业构建、创建企业良好风气及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结合起来。调动广大干部职工创建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企业廉洁文化、构建和谐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反腐倡廉舆论氛围,优化工作作风和学风,进一步加强油田基层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提高政治思想素质。

3.发挥警示教育的治本作用。通过警示教育充分发挥查案治本功能,运用典型案例,采取多种方法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达到警示警醒目的。针对案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深入剖析,进行自查自纠。警示教育的目的不是简单的教育完就结束了,最终目的是通过教育查找本单位和自身是否存在思想、管理、监督中的同样漏洞和薄弱环节,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亡羊补牢,堵塞漏洞;要坚持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教育长效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

4.采取灵活多样教育方式。警示教育要具有直观性和生动性,教育方式应该灵活多样。要采取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既要利用辅导讲座、专题讲课、知识竞赛、收看警示教育影视、观看警示教育展览、组织交流心得体会等多种传统形式开展教育,也要运用网上答题、网络互动等高科技手段,充分发挥教育对象的自主性,加强自我教育;要将企业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使教育真正入情入理、入脑入心,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三、需要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警示教育和示范教育的关系。加强警示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示范教育的正面教育作用。我们党的宣传工作指导思想是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要正确处理警示教育和示范教育两者间的关系,将警示教育与正面教育相结合,不仅深刻剖析反面典型,使广大干部群众引以为戒,更要大力宣传勤廉兼优的先进典型,使干部职工学有榜样,真正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增强反腐败的信心。

基层治理案例教学篇3

消化内科作为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常见疾病如消化性溃疡、肝硬化、急性胰腺炎等在诊断治疗上各有特点[1]。同时又有部分疾病如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肝癌、胰腺癌等具有发病隐匿、不被重视、发现时往往已导致严重后果等问题。近年来,胶囊内镜、超声内镜、共聚焦内镜、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retrograde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等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使得消化内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学生在短暂的实习阶段想要完全掌握所有内容难度非常大。因此,鼓励学生早期接触临床,从学生刚入校开始就让学生对消化内科疾病有初步的印象,在相关课程介绍中采用问题导向式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案例式教学(casebasedlearning,CBL)、互动式学习、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结合[2],为实习提供良好的基础、为日后成为专业的消化内科医生显得尤为重要。

1采取"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模式

为了让学生尽早接触临床,真正树立起对未来成为一名合格医生的理想,蚌埠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从大一接触最基础的医学知识开始,就在部分专业采取"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模式,先让学生接触与消化系统疾病有关、激发学生兴趣的临床案例,如"为什么会呕吐?"、"解大便怎么都是血?"等生活中常见的案例,模拟案例的发生(部分学生还根据案例拍成短片),侧重学生在尚未接触到诊断学、消化内科这些临床学科之前就对消化内科的案例有初步的认识,能利用已经学习的解剖、生理等基础知识为根基,通过大量文献的查阅初步分析疾病的常见症状及简单的治疗措施。该阶段的案例选择往往症状典型,与生活关联密切,容易诊断,对症治疗效果好,如大量饮酒导致的急性胃炎等。

学生进入大二、大三阶段,已经开始学习病理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等相关学科,对疾病的发生、发展、病因、诱因等有了更深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我们升华案例的层次,将案例设计得更加复杂化,迷惑化,案例的展示分层次出现,首先给学生提供的是一些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的临床表现,如胸前区疼痛(既有可能是食管炎,也有可能是心绞痛)。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学会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在后续提供的资料中通过各种检查手段帮助疾病的确诊。在案例的后期陈述中,药物的治疗及其它介入性治疗手段还要注意可能引起的副作用,让学生能认识到治疗过程中需要结合患者的自身情况,采用"因人而异,因病而异"的个体化治疗,同时引入社会伦理问题、医患关系等相关治疗,更真实地模拟临床实际情况,让学生将自己作为一名真正的医生对"假象的患者"进行心理疏导、针对性治疗等,对临床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

2实习教学与案例教学

医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十分紧密的科学[3],实习教学在其教学活动中占据着不可取代的地位,是医学生向临床医师转换的重要环节。进入实习阶段,学生经过前期几轮的案例培训已对消化内科疾病有了较清晰的认识,该阶段更加强调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案例是消化内科学教学的重要资源,利用案例教学是一个很好的辅助手段。在消化内科专业理论教学内容的讲述中,我们注重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平台等手段,讲述疾病的过程中,重视典型图片、视频、典型案例的应用,此时案例的选择直接取自临床病例,紧接着的实习过程学生直接接触该患者,让学生更有真实感,同时利用各大医学院校网站及国外优秀医学网站如国际临床网(cliniwebinternational)、医学世界检索(medicalworldsearch)为学生提供最新的诊疗技术和科研进展[4],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在临床带教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主动学习、与教师互动讨论、团队协作,为患者制定以患者为中心、站在患者角度的、综合患者的病情、精神状态、经济状况等多方面因素的较为合理的治疗方案,并为其后续治疗和随访提出指导意见。当今社会医患关系问题尖锐、复杂化,实习过程中带教老师以身传教,教会学生首先将"患者"当做"人"来对待,而不是"病"来治疗,治疗方案的制定因人而异,对症治疗的同时正确处理好医患关系,缓解患者压力,争取让患者身心都能满意。当然,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毕竟临床经验还不丰富,考虑问题往往会简单化、理想化,处理医患关系可能会出现极端化表现,带教老师要在肯定学生的同时对其方案做出调整,使之适用于患者个体。

通过刚入医学院校典型案例的接触,至中期阶段复杂化案例的适应,至实习阶段真实案例的应用,我校医学生经过几轮次地紧紧围绕案例的学习模式,明显提高了他们对消化内科知识的掌握,带着强烈的兴趣,在真实的使命感、责任感的驱动下,既掌握了消化内科的相关基础知识,又能做到理论结合实际,早期接触患者,早期以医生的状态融入临床工作中,为日后早日进入临床第一线打下扎实的根基。

3对消化内科相关教师的要求

当然,案例全程贯穿于消化内科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对消化内科相关教师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前期的教学过程中,基础学科的教师临床经验缺乏,往往更侧重于理论教学。后期的实习过程中,因带教老师临床医疗工作繁忙,带教老师常常不固定,容易出现课前准备不足、缺乏周密的教学计划等问题,很难保证较高的带教效果和质量。因此要求基础学科教师与临床医生多接触,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对临床常见病例能结合理论提出一定的诊断、治疗措施。临床带教老师要紧密跟踪相关学科专业前沿知识和最新技术手段,能将最新的消化内科专业知识教授给学生,同时注重人文精神与专业知识的结合[5],让学生真正学有所成,为日后成为一名造福于人类的合格医生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郭杰芳,徐晓璐,李兆申.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模式在消化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8):85-86.

[2]李凌,朱利娜,张宝,等.八年制医学教育pCR教学模式的系统构建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5):118-119.

[3]周卫真,贾凯,刘正新,等.在消化内科理论授课中引入例证分析的评价[J].中国病案,2009,10(8):38-39.

[4]郭晓云,周洁.网络资源在消化内科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8,10(5):629-630.

[5]幺立萍,刘飞,孙力,等.消化内科临床教学的几点体会[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3):592-595.编辑/肖慧

基层治理案例教学篇4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高中政治教学;有效性;应用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案例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案例教学法可以为政治教学增添趣味性和教育性,教师和学生之间通过互动、交流与合作,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主要阐述了案例教学法的概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如何提高案例教学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有效性。

1案例教学法的基本概念

案例教学法是通过案例的运用进行教学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以案例为基础,具有实践性、主体性、综合性、互动性和探究性等特点,主要通过案例展开教学活动。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案例并且提出问题,学生通过讨论对案例进行分析,进而解决案例中涉及的问题,以达到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学习能力的目的。案例教学法运用到高中政治教学中,需要教师根据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通过典型案例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结合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对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中,以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高中政治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部分学生缺乏参与案例讨论的热情,只重视教师的讲解:运用案例教学法,需要学生针对案例进行激烈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发生思维的碰撞,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然而有一部分学生不愿意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去,对案例进行讨论的热情不高。就算知道问题的答案是什么但仍不愿意发表自己的观点,因为他们觉得参与讨论并没有什么特殊意义,他们倾向于老师的讲解,获取老师最后总结的知识,这是一种典型的被动学习的行为。在学习政治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和总结虽然重要,但是学生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不能过分地依赖老师,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积极地参与案例讨论。

2.2案例经常被重复使用: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为基础,案例必须是近期发生的经典事件,因为案例也是具有时效性的。目前教师对有些案例的应用得心应手,或者是为了省时、省力,就经常喜欢用这些案例进行教学,忽略了案例的重复利用很难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情感上也难以产生共鸣,达不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目标。

2.3部分高中政治教师收集整理案例的能力较为欠缺:案例教学法,必须以案例为依托和载体,案例的收集和整理是重中之重。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教师获取案例的途径有很多,但是真正符合高中生的生活实际、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相适宜的高质量的案例却很少,这就限制了案例教学法在政治课堂上的运用,给政治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然而,部分政治教师整理案例的能力较为欠缺,一方面表现在自己收集和整理案例的意识比较薄弱,习惯于选取现成的案例;另一方面,教师想自己建立案例,但缺乏案例建设需要的理论指导,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政治教师必须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收集和整理案例,对自己的案例资源库进行丰富和补充,提高案例的质量。

3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有效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具体策略

3.1运用案例进行课堂导入: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会对政治的学习产生枯燥的印象。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就必须在课堂开始前的导入部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部分插入一个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案例,可以瞬间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热情,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多变的价格”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用现实生活中哪些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发生变化引起学生的讨论,等学生发表完自己的看法以后,教师就可以很自然地引入课本上价格的变动的理论知识的讲授。

3.2利用案例对重难点进行理解:虽然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政治素养,但是高中的政治课本中仍然存在一些比较难懂的政治知识,对学生来说太抽象,难以理解。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把案例教学法运用到高中政治教学中,用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来帮助学生对课本的理论知识进行理解。例如,在讲“收入与分配”时,学生可能会对各种分配方式产生疑惑,不会辨别,教师可以采用具体的案例,可以以学生的家长为例,在公司工作还是个体户等进行分配方式的分辨,引起学生的兴趣,还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本理论知识的印象,同时还能为课堂增添趣味性。

3.3运用案例使学生加强对课本知识的印象:学生学习好政治,可以在步入社会后更好地融入社会,对学生的一生都有重要意义。学习政治,不应该只注重成绩,还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思考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政治的方法主要是死记硬背,对所学的知识根本不理解,更别说做到举一反三。要想学生对政治理论知识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就必须结合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通过对与课本理论知识相关的案例进行分析,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和政治的思想看待社会中发生的事件,引导学生用辩证的眼看待问题,使对问题的思考更加全面。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印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结语

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对教师而言,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思考和讨论;对学生而言,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讨论过程,培养自己的自主思考能力,发挥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中获得对知识的更深层次的认识,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作者:王亮单位:湖南省益阳市沅江一中

参考文献:

[1]任冬梅.案例教学法在提高高中政治教学有效性的探析[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30):24-24.

基层治理案例教学篇5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组织和引导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0-0060-03

近年来,案例教学作为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方法,引起广泛关注,“从总体上看,生搬硬套管理学、法学、医学等学科案例教学理论和模式的痕迹依然浓重”。[1]如何成功运用案例教学,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输”与“导”的有机结合,本文拟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特殊要求,科学地组织案例,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教师由传授者变为引导者方面,阐述如何加强案例教学的组织和引导。

一、案例的选择要“抓大放小”

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一元性和导向性的特点,案例的选择是案例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一个好的案例应该具备真实性、时效性、完整性的特点,应该具有讨论的焦点和矛盾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行为选择的主要途径。因此在案例的选择上,不能只为讨论的需要而选择有明显大是大非问题的案例,必须做到“抓大放小”。这个“大”就是有正确的导向和具有规律的特征,这个“小”是学生身边的一些与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抓住“大”可以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放开“小”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1.案例的设计。案例的价值在于真实而典型,通过一些有代表性、全局性、真实性的案例供学生分析研究,总结普遍规律,提高学生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案例的设计应紧密围绕学生所关心、熟悉或者感兴趣的学习、生活实际问题和热点问题。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思想敏锐,胸怀远大理想,勇于自立自强,乐于接受新生事物。他们关心社会民生,关心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程,关心党风廉政建设,关心国际风云。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注重国内与国际的结合,注重宏观与微观的结合,真正在充分说理和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这样的案例学生才有兴趣去做,才能保证案例教学完成的质量,才能引起共鸣。

2.案例的选择应注意三个关系。首先,案例与教材的关系。案例选择与教材是密不可分的。案例教学不是不要教材,恰恰相反,而是必须遵循教材,因为教材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基本依据,案例是为教材所阐述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服务的。[2]教材本身具有科学性、知识性,案例具有直观性、生动性,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讨论,激发学生自觉地阅读教材、理解教材,达到科学性、知识性、生动性的统一。因此,既不能脱离教材运用案例,更不能用案例代替教材。其次,案例与学生的关系。教学案例应能反映同类事物的一般特性和普遍规律,对学生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教师把精心准备的案例交给学生,把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带到课堂上来,把抽象的理论换成具体生动的事例,开展讨论。这些问题应是尽可能符合学生的口味,能让他们感兴趣的热点、焦点、身边的问题和所学专业有关的问题,把单纯的理论讲授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学生亲自参与讨论和分析,更容易学会自觉地运用所学理论去认识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做到理论指导实际,理论联系实际,进而达到入耳、入脑、入心,真正成为大学生终身受益、真心喜欢、毕生难忘的课程。最后,案例与专业的关系。教学案例的选用,要突出现实性和针对性,最好能与学生所学专业、学校所属地域、行业有相关性的案例,既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利于他们理解问题,消除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只会讲大道理不信任心理,让课堂变得鲜活起来。案例选择要把握好难度和尺度,太难,学生没有思考的空间;太简单,则会失去讨论的意义。

二、理论讲授要“穿插其中”

理论讲授要“穿插其中”,即通过案例把课程中抽象的原理、概念具体化,把其置于一定的实际情境之中,使学生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这些原理、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用处、表现,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的同时,也使学生恰当地掌握这些原理、概念所具有的特定含义和意义。

运用案例教学切忌“为了案例而案例”,或单纯为了吸引学生眼球而使用案例,而应单将理论讲授“穿插其中”。与其他课程案例教学不同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不能脱离理论而独立存在,离开理论的案例教学,往往会导致讨论与课题内容脱节或背离,不但无益于教学实效的提升,甚至会严重削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服力、吸引力。以“概论”课为例,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面对“改革”二字,大学生都不陌生,总能点燃激情,获得关注,但涉及“改革”的理论,教材依次从三个方面阐述改革的动力:革命、社会基本矛盾、改革,其中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理论性强,涉及知识面广,单纯从理论到理论,讲述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始终,是推动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从信息传递的模式上看,是单向式的,激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容易造成理论的空洞化。如果运用案例“为什么要改革?”,以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亚洲四小龙为例,引入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的论述“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3]达到深化理论认同的目的,在深化价值认知基础上,“将一个一个学生思想政治理论问题的个体性错误意识‘否定’掉,”[4]统一于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理论建构,促使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在案例教学中理论讲授“穿插其中”,它们既层层深入,又环环相扣,保证整个案例教学沿着一定的方向展开,形成从理论出发,有理有据,启发思考,开展讨论,使学生看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实践的关系,从而增强深入理解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觉性。理论讲授要“穿插其中”应坚持三个原则

1.依据理论准确。任何一个好的案例都必须依托于坚实的理论基础,必须从马克思主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中吸取养分,将其强大的逻辑力量通过雄辩的历史和现实案例有效地融入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和理论自觉。

2.阐释问题有据。案例教学应遵循从理论出发,有理有据。在进行案例分析时,不是提出观点,而在于如何支持这一观点和如何领会、实施这一观点。无论是对待历史问题还是现实问题,无论是对待理论问题还是对待实践问题,都应持之有据,而不只是停留在简单的案例堆砌上。

3.穿插思路清晰。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出发,通过梳理理论脉络体系,抓住重点,分析难点和疑点,寻找问题的支点,结合学生发展的兴趣点,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在案例教学中理论讲授“穿插其中”,不仅是鲜明的对比、强烈的震撼,而且使案例与教学内容丝丝入扣,让教学过程显得干净利落、简洁明快。

三、关键环节要“点评总结”

案例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案例的学习获得正确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如果缺乏正确的指导,案例中的结论未及时点评总结、“答疑释惑”,会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反作用。[5]因此,“点评总结、答疑释惑”对于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至关重要。

1.教师要发挥正确引导作用。案例教学是一种动态、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它不仅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更注重教师是整个教学的主导者的作用。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中的结论和答案必须是确定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营造一个开放的课堂气氛,又要掌握教学进程,引导学生思考,组织讨论,不是放任自流。在引入案例—分析案例—自由讨论等一些列教学环节中,教师始终做到控制讨论(辩论)的主题和情绪,注意把学生的注意力、兴奋点牢牢地吸引在案例上,掌握讨论的方向,保证讨论范围不偏离主题,还要巧妙处理案例讨论中的冷场和僵局,做到热烈而不混乱,有序而不死板,使案例交流互动有序进行并持续深入。

2.关键环节要“点评总结”。案例只是引子,关键是教师的点评总结。在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撰写案例报告之后,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思想火花及内心深处的真实思想,结合教材相关理论进行归纳总结,既充分肯定学生讨论中的科学分析和独到见解,也要指出其中的不足,澄清模糊认识。

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是一种比较适合大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需求的教学方法。只要正确组织和引导,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惠民.现场案例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新模式[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4).

[2]郑琼梅.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考[C]//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研究.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3.

基层治理案例教学篇6

[关键词]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价值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如何充分发挥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实现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是每一位政治理论课教员必须思考的问题。近年来,案例教学作为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种有益探索和尝试,对于发挥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实现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一、案例教学有利于实现教学目的

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不是让学生简单地背诵现成的结论和原理,而在于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学生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不动摇打下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要实现这样的目的,必须进行教学方法创新。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注重知识的讲授,老师习惯于讲知识,学生习惯于背知识,久而久之,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许多学生只为应付考试而学习。为此,必须彻底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抛弃“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而案例教学在这方面具有其特有的价值。案例不是简单的举例或简单的事例,而是包含某一原理的情节和问题的组合体。每一个案例都围绕某一学科中的某一原理、某一理论。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不仅让学生知道“是什么”,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思考、分析讨论中知道“为什么”,从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采纳”,变“要我怎样”为“我要怎样”。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师生共同分析、探讨、争辩、质疑,不仅能够增强理论的说服力,而且还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原理,从而使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与效果不断提高,更好地发挥政治理论课的应有功能,实现教学目的。

二、案例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之母,在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尤为如此。以往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原因有多方面,一是课程本身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抽象性,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失去学习的兴趣。二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求“讲”的功夫,注重的是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条理性和科学性,具有较强说服力,但它缺乏教学过程中师生情感的交流,从信息传递模式上看,基本上是单向式的,显得单调、呆板,激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久而久之。“你教我学”,“你讲我听”,“你说我做”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逐渐丧失了学习兴趣。

要改变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状,除了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要进行改革之外,教学方法改革更具有关键性意义。而案例教学具有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的特点,更加符合教育规律和当代青年特点,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为,从案例的内容看,由于每一个案例的内容都是不同的,新奇的事物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另外,从信息传递模式看,是一种双向传递模式,通过“讨论案例―发表双方见解―取得共识”等一系列教学环节来实现信息的双向交流,而且教学过程中师生感情融洽,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这就避免了传统教学弊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首先,有利于锻炼和培养学生自学思考、语言组织、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案例教学的重点在于讨论和相互交流,学生要想在课堂上完成任务并有较好的表现,必须在课前认真阅读材料,经过思考后形成文字,课堂上的争辩磨练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小论文的撰写提高了写作水平和能力。

其次,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是启发式教学,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通过给学生大量的资料和信息,让学生对此做出判断和分析,进而从案例中获得某种感悟和深层次的思考。在案例教学中,学生通过应用一定的原理,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同时,学生还要参与案例的讨论,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政治理论的理解,而且还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案例教学是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为前提的,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思考、研究、创新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参与案例教学的一系列环节,使学生开始接受创新意识的熏陶,唤起学生创新的冲动,使他们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去分析案例,去寻找答案,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四、案例教学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搞好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原则。然而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由于学生亲身参与实践的机会非常有限,所以,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要让学生了解实际,并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正确地解决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案例教学法是比较可行的方法,它搭起了理论与实际的桥梁。案例教学法能够使教学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出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把学生普遍关心的现实问题拿到课堂上来,把课堂教学与社会现实连为一体,把社会现象如实地展现给学生,为理论联系实际找到了契合点,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理论去认识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基层治理案例教学篇7

【关键词】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价值

Discussedshallowlythepoliticaltheoryclasscaseteachingvaluesearchesanalyzes

RenQiouling

【abstract】thecaseteachingtakesthepoliticaltheoryclassteachingonekindofexplorationandtheattempt,hasthepositivesignificanceandthevalue,itisadvantageousinrealizestheeducativepurpose,isadvantageousinstimulatesstudent’sstudyinterest,isadvantageousinimprovesstudent’soverallquality,ismoreadvantageoustotheapplytheorytoreality.

【Keywords】politicaltheoryclass;Caseteaching;Value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如何充分发挥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实现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是每一位政治理论课教员必须思考的问题。近年来,案例教学作为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种有益探索和尝试,对于发挥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实现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1案例教学有利于实现教学目的

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不是让学生简单地背诵现成的结论和原理,而在于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学生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不动摇打下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要实现这样的目的,必须进行教学方法创新。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注重知识的讲授,老师习惯于讲知识,学生习惯于背知识,久而久之,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许多学生只为应付考试而学习。为此,必须彻底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抛弃“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而案例教学在这方面具有其特有的价值。案例不是简单的举例或简单的事例,而是包含某一原理的情节和问题的组合体。每一个案例都围绕某一学科中的某一原理、某一理论。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不仅让学生知道“是什么”,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思考、分析讨论中知道“为什么”,从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采纳”,变“要我怎样”为“我要怎样”。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师生共同分析、探讨、争辩、质疑,不仅能够增强理论的说服力,而且还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原理,从而使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与效果不断提高,更好地发挥政治理论课的应有功能,实现教学目的。

2案例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之母,在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尤为如此。以往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原因有多方面,一是课程本身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抽象性,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失去学习的兴趣。二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求“讲”的功夫,注重的是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条理性和科学性,具有较强说服力,但它缺乏教学过程中师生情感的交流,从信息传递模式上看,基本上是单向式的,显得单调、呆板,激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久而久之。“你教我学”,“你讲我听”,“你说我做”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逐渐丧失了学习兴趣。

要改变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状,除了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要进行改革之外,教学方法改革更具有关键性意义。而案例教学具有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的特点,更加符合教育规律和当代青年特点,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转因为,从案例的内容看,由于每一个案例的内容都是不同的,新奇的事物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另外,从信息传递模式看,是一种双向传递模式,通过“讨论案例-发表双方见解-取得共识”等一系列教学环节来实现信息的双向交流,而且教学过程中师生感情融洽,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这就避免了传统教学弊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首先,有利于锻炼和培养学生自学思考、语言组织、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案例教学的重点在于讨论和相互交流,学生要想在课堂上完成任务并有较好的表现,必须在课前认真阅读材料,经过思考后形成文字,课堂上的争辩磨练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小论文的撰写提高了写作水平和能力。

其次,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是启发式教学,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通过给学生大量的资料和信息,让学生对此做出判断和分析,进而从案例中获得某种感悟和深层次的思考。在案例教学中,学生通过应用一定的原理,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同时,学生还要参与案例的讨论,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政治理论的理解,而且还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案例教学是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为前提的,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思考、研究、创新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参与案例教学的一系列环节,使学生开始接受创新意识的熏陶,唤起学生创新的冲动,使他们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去分析案例,去寻找答案,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基层治理案例教学篇8

公共政策学产生于美国,因此其理论体系都贯穿着西方国家的问题,并体现在主流的公共政策学教科书中。例如,戴伊的《理解公共政策》的宗旨是“政策分析与探求美国问题的方案”,并用理性主义决策理论、团体决策理论、渐进主义决策理论等理论分析了美国的刑事司法、健康福利、教育、经济等领域的政策。反观我国公共政策学的教学,尽管也有形式上的“中国公共政策学”的教学体系,但本土化的程度很低,表现为教学内容安排的仿西方化以及教学方法上的“灌输式”讲解和“牵强式”举例。教学内容安排的仿西方化通过国内出版的公共政策学教科书直接体现出来。截至2011年,国内学者出版的公共政策学教材达到106部[3]。尽管数量不少,但其内容构成基本都是西方的公共政策学知识体系框架,有的甚至是西方教材的“翻版”。国内教材的核心内容是“政策系统”、“政策过程”、“政策分析”三个板块。如果将这些教材与国外的经典教材对照,就会发现每个部分都有明显的西方“蓝本”:政策系统的“蓝本”是查尔斯•e•林德布洛姆的《政策制定过程》和迈克尔•好利特、m•拉米什的《公共政策研究:政策循环与政策子系统》,政策过程的“蓝本”是安德森的《公共政策制定》,政策分析的“蓝本”是威廉•邓恩的《公共政策分析导论》以及卡尔•帕顿和大卫•沙维奇的《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教材的编著者抽取这些内容中的理论部分,隐去西方的背景和案例,用中国式的思维和语言重新编排起来,就成为公共政策学教材的主体框架。可以说,到目前为止,国内公共政策学的教材都没有跳出上述西方教材“蓝本”的三大板块,再加上一个必要的“公共政策学学科发展”导论,就成为标准的国内公共政策学教材“四部曲”。

以政策过程理论为例,国内公共政策学教材对政策过程的讲述完全以安德森在《公共政策制定》中所作的政策问题、政策议程、政策方案形成、政策决策、政策执行、政策评估和政策变迁的逻辑划分为“蓝本”,基本是一个逻辑环节一章的内容篇幅,不同的只是对这些逻辑环节的具体划分和取舍有所差异。这些对公共政策过程逻辑环节的讲述往往占据一本教材的很大比例,有的甚至占到所有章节的80%以上。按照这种框架给学生讲述公共政策过程,学生的常见反映是“过于理想化”,与政策运行的现实过程不符。实际上,西方学者后来将这种方法称为“阶段启发法”,也称为“教科书法”。从这个称呼中就可以看出他们对这种理论的批评态度。这种逻辑划分不仅与政策过程的复杂现实不相符,也无法解释阶段与阶段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西方公共政策学者全面改革公共政策学教材的内容体例安排,例如戴伊的《理解公共政策》就完全抛弃了“阶段启发法”的内容体例,而是按照不同领域政策专题的形式进行讲解。然而,国内的教材在讲述公共政策过程的时候,依旧在西方早期的“阶段启发法”后面亦步亦趋。中国公共政策学教学的本土化严重不足还表现为教学方法上的缺陷。一方面,大部分任课教师采用的主要教学方式是“灌输式”讲解,即使不是“照本宣科”,也只是在西方的理论内容上随机添加一些自己的个人观点甚至是经验感悟来作为补充。另一方面,为了弥补“灌输式”讲解西方理论的教学缺陷,近年来很多任课教师尝试学习和引进案例教学,但这些所谓的案例大部分更多地只是“牵强式”的举例说明,还远未达到案例教学的规范。

二、公共政策学教学本土化的途径

从社会科学知识“地方性”(parochial)的基本属性来看,公共政策学教学本土化的根本途径是公共政策学理论研究的本土化。因为只有公共政策学的理论研究本土化了,才能提供本土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尽管当前我国公共政策学的基本理论体系依然是西方的,但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不同程度本土化的研究成果,然而这些成果并没有很好地反映在公共政策学的教科书和课堂教学中。因此,公共政策学教学的本土化有两个途经:首先是鉴于绝大部分理论知识没有本土化,要求任课教师必须辨识并讲述其在中国的适用性,称之为“西方理论——适用辨明”式教学;其次,紧密追踪公共政策学理论研究的动态进展,及时将那些某种程度能够修正西方理论甚至尝试提出本土理论的成果设计在教学内容中,称之为“西方理论——本土修正”式教学和“本土实践——本土理论”式教学。下面以政策过程理论为例,对这三种本土化教学策略进行分析。

(一)“西方理论——适用辨明”式教学在我国公共政策学发展过程中引介西方的理论是无可厚非的,问题是无论是公共政策学的教科书,还是课堂教学,都习惯于机械地讲述西方理论内容,而对理论产的背景脉络及其在中国的适用性不作任何介绍和分析,其结果是教师对理论的讲述和学生对理论的学习只能“生吞活剥”。对西方理论的教学,在讲述内容之前,应该着重介绍其产生的背景和条件,在讲述完内容之后则引导学生思考其在中国的适用性。例如政策过程理论中的政策网络理论。政策网络理论的基本内容是,政策活动中的行动者及其互动关系构成政策网络,而政策网络的结构和网络中行动者的策略影响政策产出。但是教科书中对这个理论的讲述都是介绍政策网络的概念、类型及其对政策产出的影响。于是学生在学习之后就开始在课程作业中大量直接套用,但在很多情况下错误地使用了。典型的代表就是将我国政府之间的纵向关系也直接理解为政策网络。虽然西方理论中对政策网络的分类包括“府际网络”,但在我国并非凡是政府之间的关系都能形成政策网络。在这里,必须要向学生讲述西方政策网络理论的背景和来源。政策网络理论产生于西方国家的分权体制,即政府结构内部在横向和纵向上的分权和制衡。即使是不同层级的政府之间也是分权的,例如在美国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之间是分权的,而州以下的地方政府是自治的,在联邦宪法和州宪法规定范围内行使自治权,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与无权直接干涉地方政府的事务。因此在分权体制的西方国家是存在纵向上政策主张完全相反的“府际网络”。但是我国的政府架构是权力集中体制,上级政府对于下级政府拥有法律赋予的权威和行政权力,上下级政府之间无法各自成为独立的博弈主体。即使存在下级政府消极抵制或拖延执行上级政府政策的现象,但难以出现下级政府或政府部门联合形成政策网络提出与上级政府相反政策主张的情况,也就不会出现相互公开对抗的政策网络。因而,必须要注意到中国政府体制的等级制约和权力集中的特点,由于政府间关系在政治、法律和文化方面与西方国家完全不同,必须要辨识垂直的“府际网络”的适用性。如果这样给学生讲述政策网络理论在中国政治体制下哪些情况下适用,哪些情况下不宜适用或根本不适用,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比较中更好地理解什么是政策网络及其功能,也可以提高学生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西方理论——本土修正”式教学在辨识和讲述西方公共政策学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的基础上,任课教师或者自己发现,或者通过其他人的研究发现本土的政策“案例”与已有理论不符的情形。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能仅仅停留在讲述适用性的层面上,而是要将这些发现及时吸纳进教学内容,展示本土“案例”对西方理论的修正和扩充作用,逐渐引导学生思考本土“修正版”的西方理论。例如政策过程理论中的“多源流”理论。“多源流”理论由美国公共政策学家金登提出,其基本内容是:政策议程的开启和政策变迁取决于政治系统中的问题流、政策流和政治流,当三种源流符合特定的条件并交汇时就会开启“政策之窗”,议题就会提上政策议程从而政策就会发生变迁。其中,政策流中的政策建议需要具备“技术上可行”和“价值(政治)上可接受”两个基本条件。“技术上可行”是指政策方案在法律、行政、财政和具体操作上可实施;“价值(政治)上可可接受”是指政策方案符合既定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只有符合这两个条件的“政策流”才能与其它源流交汇并促进“政策之窗”的开启。但中国本土的案例反驳了“政策流”的标准要求,证明在中国政治体制下即使“技术不可行”也可以开启“政策之窗”。典型的案例是2003年“孙志刚”事件中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废除[4]。法学学者提出十分激进的“宪法审查”政策方案当时在“技术上”是“不可行”的。如果按照金登的“多源流”理论,“政策流”中的政策方案“技术不可行”就不符合“政策之窗”开启的基本条件。然而,2003年6月,国务院很快就以《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取代了实施20多年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不仅开启了“政策之窗”,而且实现政策的重大变迁。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多源流”理论源于美国的分权制衡和“否决”体制,政策要出台必须要闯过重重“否决点”,这就要求任何政策方案必须在各种“技术”细节上具有高度的实施可行性,才能通过法律规定的程序成为正式政策或改革政策。但是我国是党领导下的权力集中体制,越是重大问题和“棘手”的问题,越可能从常规程处理序“转移”到高层或顶层决策机构中去“特殊”处理,也就越有可能实现重大变迁。“孙志刚”事件中法学学者提出的“宪法审查”的“技术不可行”的政策方案就是一个重大而又“棘手”的问题,因而问题迅速进入了党和国家的最高决策层。很快,国务院就“自行”宣布废止“收容遣送”制度,并出台“救助”制度。这说明在我国政治体制下,如果是“价值(政治)上可接受”但“技术上不可行”的政策方案,反而可能会开启“政策之窗”。对于这种方式的教学,首先要向学生客观地讲述“多源流”理论的背景和基本内容,然后让学生思考并举例说明在中国是否适用,接着详细地向学生讲述“孙志刚”事件和“收容遣送”制度废除的来龙去脉,引导学生对照“多源流”理论思考这个案例中的差异及其原因,最后进行总结和点评。这种教学不仅不至于让学生将“多源流”理论生搬硬套在中国的政策实践上,而且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政治体制的特点。

(三)“本土实践——本土理论”式教学近年来,还有一些研究尝试完全基于中国本土的政策实践和政策案例提出本土化的政策理论。任课教师要充分吸收这些成果,将其设计成“本土实践——本土理论”式教学。典型的代表是陈玲提出的“制度——精英”双层决策模型和王绍光提出的“共识型”决策模型,这两个政策决策模型都是基于本土的重大政策案例而提出的。陈玲基于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政策变迁与重大决策过程的分析,提出我国公共政策决策是在“制度”和“精英”两个渠道交互影响下达成“共识”的过程。正式制度层面上形成“政策舞台”,政策问题自下而上按既定程序进入决策层;同时由“人际关系”构成的非正式制度则形成“协商网络”,政策问题自上而下在各类精英之间寻求“共识”;“政策舞台”和“协商网络”两个渠道相互作用,达成并扩散“共识”,就可以完成公共政策的制定。同样,王绍光和樊鹏基于我国“新医改”政策决策过程的分析提出中国式“共识型”决策模式,这种决策模式由“开门”型参与结构和“磨合”型互动机制两个维度构成,多元主体参与和多渠道协商沟通形成中国公共政策决策的基本过程。这两个理论不仅是本土的,而且所依据的事实是学生有所了解的。在讲述的时候可以完全抛弃教材上充斥的西方政策过程理论,首先细致地向学生介绍案例,之后让学生讨论并从中自己概括案例中所蕴含的政策制定方式,然后再完整讲述研究者提出的理论本身,加深学生对中国政策制定过程特征的理解。最后,还可以鼓励和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人际关系”、“协商政治”等标志性的本土元素是如何体现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问题,激发学生以此去观察和分析其它的政策制定事件。除此之外,还有关于中国“政策试验”的研究,其独特的政策过程直接挑战了“阶段启发法”,这也是政策过程理论教学本土化的可用内容。

从上述本土化教学的途径和策略可以看出,教学内容的本土化和教学方法的本土化是“一体之两面”。教学内容的本土化离不开案例教学和讨论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而无论是案例式教学还是启发讨论式教学方法的本土化,如果没有本土化的教学内容作为理论主线,要么是天马行空式的“花边新闻”课堂娱乐,要么是牵强附会地“举例说明”应付了事,难以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基层治理案例教学篇9

按照省委部署要求和市委统一安排,我区于*月*日正式启动“以案示警、以案为戒、以案促改”警示教育,及时成立领导小组,印发实施方案,确保全区警示教育工作开好头、起好步。近一个月来,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按照“四对照、四检视、四整治”要求,坚持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扎实开展警示教育,思想受到了深刻洗礼,作风得到了持续改进,有力促进了各项工作落实。现将我区“三个以案”警示教育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坚持筑牢思想根基,理论学习有厚度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区始终坚持把理论学习作为警示教育活动的基础环节。

一是学新思想。

区委中心组通过组织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以来总书记关于加强领导干部教育管理监督的重要论述摘编》等,紧跟理论前沿和时代步伐。二是学法规。各部门各单位通过召开中心组理论学习、党支部理论学习、警示教育座谈会(研讨会)等,学习了《工作要求落实指引》《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党内法规,明确纪律规矩底线。三是学通报。通过学习**等案例通报,举一反三、引以为戒。四是学典型案例。区委班子成员主要学习了市委编印下发的警示教育材料。根据部署安排,区范围内共四个单位部门针对近年来出现的一些违法违纪案件进行深刻剖析形成分析材料并上报区委警教办审核修订,目前已汇编成册并印发至各单位。

二、坚持活用多种形式,深化教育有广度

形式是内容的催化剂,**区始终坚持把创新学习形式作为警示教育活动的中枢环节。

丰富教育载体。依托**区政府网、**区党风廉政网、“清风**”微信公众号等线上平台,及时更新并推送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工作信息。各乡镇街道、区直各部门坚持每周至少上报一条有关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开展情况的信息,定期上报阶段性工作总结,区委警教办坚持定期制作并下发警示教育工作简报,目前已更新至第三期。开展多种活动。全区各单位各部门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开展警示教育活动。区纪委监委结合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由主要负责同志带头参加结对帮建社区的文明创建活动,为美好城市建设出汗出力;区检察院结合警示教育举办了“全区政法机关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专题讲座”,为办理认罪认罚案件精准量刑提供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巧;区市场监管局组织党员集中观看《初心使命》优秀电教片,勉励大家不忘初心、继续前进;采石街道组织村干部、村纪检委员观看警示教育片《**》,围绕党员作风方面典型问题深入研讨交流,做到警醒警觉警戒。

三、坚持增强行动自觉,立行立改有力度

发现问题是起点,解决问题是关键,**区始终坚持把问题整改作为警示教育活动的关键环节。

一是坚持带头整改。

区委领导班子成员带头整改、亲自部署、跟进督促、统筹协调,推动问题整改不折不扣。根据全区政治生态分析工作安排,政治生态分析下沉一级,目前全区共形成分析报告三十多份。二是坚持分类整改。对属于个性问题的,做到立行立改、立改立效;对属于普遍性突出问题的,开展专项整治,制订方案、突出重点、明确任务、确保实效。三是坚持开门整改。基层各级党组织注重听取上级党组织、纪检监察机关和服务对象的意见建议,整改情况采取适当方式进行公示,接受组织和群众监督。在整个剖析整改过程中,做到“四不放过”,即原因分析不透彻不放过、风险点找不准不放过、整改措施不过硬不放过、成效不显著不放过。

四、坚持结合中心工作,攻坚克难有强度

目标是导向,任务是命令,**区始终坚持把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作为警示教育活动的决定环节。

一是在拆违攻坚工作中坚持以案促改。

当前正在开展的拆违攻坚工作是全市范围内的一项重点工作,**区在拆违工作中积极宣传相关政策、教育广大群众主动自拆,对于依靠自身力量不能完成的政府积极助拆。在拆违过程中,广大基层的干部党员和一线工作者认真仔细学习了上级的相关规定和政策,始终坚持按依法依规办事,避免因政策掌握不准、规定运用不精出现违规违纪现象。二是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坚持以案促改。严格履行监督责任,第一时间对重点工作和关键环节加强监督,以监督检查传达工作压力,层层落实责任。坚持疫情防控工作部署到哪里,监督检查就跟进到哪里,以案促改工作就同步开展到哪里,确保全区疫情防控各项工作要求不折不扣落到实处。三是在扫黑除恶工作中坚持以案促改。**区不断巩固中央督导组“回头看”问题整改成效,结合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扎实开展“六清”行动,严厉打击黑恶犯罪,推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向纵深发展。区纪委通过自查和相关单位移送,共收到涉伞涉网问题线索*件(去重),其中涉 “伞网”问题及涉黑涉恶腐败问题立案&件,给予党纪政务处分7人。四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坚持以案促改。一方面对扶贫领域违纪违法问题要坚决予以查处,发挥执纪审查的震慑作用;一方面做足“后半篇文章”,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吸取教训、引以为戒、警钟长鸣,并通过建章立制,堵塞漏洞,最大限度地减少侵害群众利益问题的发生。在此基础上,选取扶贫领域的典型案例开展以案促改,认真开展剖析查摆,发挥警示震慑作用。

“三个以案”警示教育总结汇报材料

全省推动开展“三个以案”专项警示教育以来,**管理分局党委按照上级统一部署要求,紧密联系分局实际、层层压实责任,以*、*等反面典型为镜鉴,把警示教育落实在解决突出问题上、落实在加强干部监督管理上,落实上以“四大步伐”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扎实开展,取得了预期的成效。

1、统一思想迈“齐步”,不断强化政治上的坚定

讲看齐、见行动。看齐才能抓准,*分局始终坚持将看齐追随作为抓工作落实的最高政治要求,不断提升广大党员民警的“四个意识”。

一是坚持谋划在前。

分局聚焦解决对党忠诚、严守政治纪律规矩这一工作主线,出台《*分局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实施方案》,明确总体要求、主要内容和方法步骤。成立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及*个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督导组,坚持把责任和压力传导到底、压实到位。

二是及时贯彻部署。

x月*日,分局召开“三个以案”警示教育动员视频会,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x月*日和x月*日,*分局两次召开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会议,要求各单位严格对标对表,狠抓工作落实。

三是加强宣传引导。

在分局内网开设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活动专栏,及时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的相关规章制度及每周工作提示,刊发分局各单位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的特色做法和先进经验,在全体党员及民警中开展了“以案示警”主题征文活动,并从中择优参加省厅“以案示警”主题征文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及浓厚的舆论氛围。

2、警示教育踢“正步”,不断强化认识上的提升

抓得严才能干得好,*分局始终将严格要求作为抓落实的重要保障,不断提升广大党员民警的思想认识。

一是严格学习内容。

分局编印以总书记重要讲话、相关重要会议精神及条例、规定为内容的《学习手册》和以*、*案件,司法部、省*局和分局的相关典型案例《警钟长鸣》,出台《*分局领导干部十条禁令》《*分局约谈办法(试行)》《*分局“一案双查”实施办法(试行)》,发至各单位,要求各单位积极开展学习教育,认真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治警要求,进一步加强对广大党员民警尤其是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

二是严抓学习教育。

x月*日,分局党委召开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会暨“以案示警”专题研讨视频会,参会党委成员围绕“十查十做”,逐一进行了“以案示警,镜鉴己身”研讨发言。各单位对照党章党规党纪,对照工作职能职责,分批组织执勤民警、备勤民警及居家休息民警,采取视频会、党小组会以及自学等形式,组织学习研讨,开展“以案示警”大讨论,做到人人发言、人人谈体会感受。x月x日,结合建党**周年纪念,党委书记张家富以“以忠诚践行职责使命”为题为分局广大民警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

三是深刻剖析警示。

x月*日,分局在机关五楼多媒体会议室召开新任科级领导干部集体廉政谈话会,会议结合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联系典型反面案例,从主观和客观层面,深刻剖析违法违纪原因,要求深刻汲取教训,真正达到以案示警、以案为戒、以案促改的目的。分局通过组织收看《叩问初心》《血泪忏悔》警示教育片,学*x、*案,我省查处的政法领导干部典型案件、省直*系统以及分局违纪违法等典型案例,坚持以案示警、以案为戒,警钟长鸣,坚持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

3、对照检视走“踏步”,不断强化思想上的警醒

踏得实才能行的稳,*分局始终将稳步推进作为抓落实的坚实底基,不断推进警示教育落地见效。

一是明确“五个警醒”。

分局按照省委、省厅省局统一部署和《分局关于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实施方案》要求,紧扣省委“四联四增”四项内容,对照检视首先明确“五个警醒”:一是始终把严明政治纪律规矩摆在首位,时时对标对表,在做到“两个维护”上警醒起来;二是始终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立身之本,严格执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在对党绝对忠诚上警醒起来;三是加强干部教育监督管理,在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两个责任”上警醒起来;四是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做到“三严三实”,在主动担当作为上警醒起来;五是廉洁奉公,恪尽职守,在永葆清廉政治本色上警醒起来。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

结合分局实际,全面对照检视:在政治上是否全面落实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和领导责任,有没有做到“一岗双责”;在思想上是否注重政治学习、自觉加强思想武装,有没有做到知行合一、学用贯通;在工作上是否履职尽责,是否严格执行制度、按章办事、请示报告,是不是作风务实、解决本单位本部门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执法执纪上是否敢抓敢管,有没有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是不是公私分明,有没有故意规避招标,有没有在生产经营建设中违规得好处,有没有“八小时以外”放松约束等。

三是开展“五问五查”。

在全体民警中开展了“五问五查”专项整顿活动,以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一问政治意识,查一查有没有妄议中央、散布流言蜚语等现象。二问忠诚履职,查一查有没有信仰滑坡、精神懈怠等现象。三问责任担当,查一查有没有责任缺失、推诿扯皮等现象。四问能力素质,查一查有没有业务能力不能适应岗位需要等现象。五问纪律作风,查一查有没有作风涣散、纪律松弛等现象,通过专项整顿,全面查找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并在下一步工作中做好有针对性的整改工作,为全面锻造新时代*民警“五个过硬”铁军队伍打下良好根基。

4、整改提升快“跑步”,不断强化行动上的自觉

抓得紧才能落得实,*分局始终将解决问题作为抓落实的根本任务,不断推动问题整改落实到位。

一是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

分局各级党组织分别召开“三个以案”警示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要求全体党员领导干部要对照会议主题,将自己摆进去,将职责摆进去,深刻自我剖析,交流思想感悟,逐一开展相互批评,并提出具体整改措施。

二是开展专项育调研督导。

以*、*案以及省厅省局违纪违法典型案件为镜鉴,分局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以各单位开展“三个以案”警示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为契机,分局党委班成员深入基层一线,调研了解各单位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开展情况,与单位班子成员开展谈心谈话,广泛听取广大民警职工和离退休老同志的意见建议。

三是出台队伍管理责任清单。

清单共包括为基层单位主体责任和主管部门职能责任两部分,其中基层单位主体责任分为党建责任、教育责任、管理责任和监督责任四个方面内容,主管部门职能责任分为制度落实责任、完善创新责任、问题整改责任和考核评价责任四个方面责任,分局明确责任事项,要求“照单履职”,以落实责任清单倒逼基层单位和主管部门的主体责任和职能责任。

四是开展管党治警问题整改。

x月*日,分局召开了全面从严管党治警会议,会议决定在分局各级党组织中,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深化全面从严管党治警问题整改活动,从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全面从严管理监督、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等4个方面列出20项问题清单,要求各单位全面做好对照检查和问题整改。

同时强化建章立制,制定出台《关于全面实行派驻(出)监督的工作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押犯监区下设党支部规范化建设的意见》,持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治警向基层延伸。

“三个以案”四增四联警示教育对照材料工作情况汇报

这次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以*、*等违纪违法案为镜鉴,打牢“学”这个基础,抓住“查”这个关键,突出“改”这个重点,既是一次初心使命的再锤炼、再培塑,也是一次思想灵魂的再清扫、再洗礼。按照计划安排,我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中央通报精神,以及省委关于警示教育部署要求,深入剖析反思典型案例反面教训,广泛谈心征求意见,聚焦“四联四增”、“十查十做”,紧密联系个人实际,围绕政治、工作、管理和作风四个方面进行了对照检视,切实把问题找准、根源剖透、措施定实。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以案示警,透视典型案例反思教训、引以为鉴

中央对*、*等违纪违法问题作出严肃处理,充分彰显了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的鲜明立场,彰显了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的坚强决心,彰显了勇于自我革命的顽强意志。深刻剖析*、*等违纪违法案件,他们严重背弃初心使命,不讲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表里不一、对党不忠,阳奉阴违、拉帮结派,与党离心离德,是典型的“两面人”;严重违反党的组织纪律、廉洁纪律和生活纪律,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大搞特权活动、大搞权钱交易,家风不正,道德败坏,贪婪成性、腐化堕落,对党和国家事业造成巨大损害,性质特别严重,影响十分恶劣。我个人从中得到五条镜戒:一是信仰信念是定盘星,任何时候都不能偏,偏了就会迷失方向、失去自我;二是党纪国法是高压线,任何时候都不能碰,碰了就会头破血流、身败名裂;三是党性修养是防火墙,任何时候都不能塌,塌了就会引火烧身、招致祸端;四是人品官德是必修课,任何时候都不能停,停了就会毁名毁誉、令人不齿;五是权力责任是双刃剑,任何时候都不能滥,滥了就会害人害己、自食恶果。

二、以案为戒,聚焦“四联四增”检视问题、查找差距

(一)在政治方面,还存在践行“两个维护”不够坚定的问题。

一是理论武装的自觉性还要加强。

虽然能够认真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但有时不能持之以恒,存在零散化、碎片化、快餐化的现象,没有真正把学习作为改造思想的必修课,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坚定的政治信念和政治立场,尤其从政治上把大局、看问题、想事情,还没有完全形成自觉,欠缺把握形势、前瞻预见的敏锐性。

二是维护核心的敏锐性还要加强。

有时存在关系不大的思想,觉得得自己职低位轻,轮不着、够不上;有时存在标准太高的误区,觉得难以做到绝对、纯粹、完美;有时存在“实践太难”的想法,觉得大方向能把握,但具体到日常的一些小事小节,难免有注意不到、做不好的地方。

三是严守纪律的主动性还要加强。

虽然自己在政治立场上是坚定的,但对一些政治敏感性、坚定性很强的问题,特别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性认识不够、把握不够,对一些错误言论旗帜鲜明抵制不够,要求大家严守纪律、不出杂音,自己也表态很好,但有时内心却有不同的看法;贯彻上级决策部署,有时理解意图不够准确、对标执行不够到位、落地落实不够精准,有些工作无形中出现偏差、打了折扣。

(二)在工作方面,还存在勇于干事创业不够担当的问题。

一是积极进取精神有所下降。

随着年龄增长,工作干劲反而有所下降,对一些工作感到自己轻车熟路,有时求稳有余,闯劲不足,满足于工作平平稳稳,缺乏在全局、全系统范围内确立地位的意识。有时考虑个人问题比较多,过多关注能不能提职进步,导致心态比较浮躁,不能静下心,稳住神;有时抱有无所谓的“佛系”心态,不愿争先创优、不愿站排头、当第一,有时工作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

二是敢闯敢试劲头有所弱化。

长期形成的一些思维定势、工作习惯,还不敢大胆突破,按部就班多、常规打法多、遵循以往多还习惯任经验考虑问题和办事,工作原则性有余,灵活性不够,缺乏新思路,新办法,缺乏敢为人先、勇于争先的劲头和激情,还习惯用一些老办法、老套路、老思维来想问题,干工作。

三是攻坚克难勇气有所衰退。

尤其对于一些政策难题、棘手矛盾、遗留问题,有求稳怕乱的顾虑,担心抓多了,精力会偏移,工作出纰漏,影响党委全局,大多以维稳心态推进,能放就放一放,能拖就拖一拖,主动出击、积极作为还不够。四是胜任本职素质有所不足。常常以工作忙等为借口,忽视了对专业理论的学习、忽视了专业素养的提高、忽视了专业技能的强化,自身的能力素质与时代要求、岗位需求还有不小的差距。

(三)在管理方面,还存在履行监督责任不够严格的问题。

一是思想引领作用还不强。

存在重业务轻教育管理的倾向,在抓干部教育管理方面,有时口头强调比较多、传达学习文件比较多,经常性教育有时走形式,以搞过了代替搞好了,以“留痕”了代表落实了,导致个别干部思想放松,自我要求放松。

二是发挥组织功能还不强。

靠组织管人、管事、管工作、管思想的氛围还不浓厚,有时以人少事多为理由放松制度要求,致使个人、单位在组织上管理党员弱化,一些会议精神落实、形势制度分析等打了折扣,有些还存在重形式、走过场的问题。

三是原则性斗争性还不强。

对发生在身边的一些不符合规定的事,有时虽然进行了批评指正,但有时考虑感情、面子等因素,拉不下脸、狠不下心、较不起真,说多了怕挫伤积极性、讲重了怕影响感情,抓狠了怕伤害彼此间的和气,缺乏追根究底、“小题大作,抓住不放”的韧劲。

四是自身模范带头还不强。

虽然能够做到不搞特殊化,但自觉接受监督和其他方面监督不够。双重组织生活坚持不经常,有时参加组织生活,没有完全放下行政领导的架子;纪律观念还不够强,有时执行政策纪律还习惯于口头表态、依赖于上级强调,有些地方还没有真正下大力度去纠治、去整改。

(四)在作风方面,还存在弘扬实干精神不够自觉的差距。

一是政绩观念还不够端正。

有时存在实用主义思想,抓工作对个人进步、领导印象、上级评价考虑得比较多,对群众能不能满意想得比较少;有时存在急功近利思想,工作一部署就想出成果,活动一展开就想见效益;有时存在追求效应思想,过多追求的不是“给人民造福”,而是“给自己造势”。二是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还不够有效。比如,行文办会方面,有时还以电话通知、内部行文代替正式文件,大事小情都要求报材料,各类推进会议、视频会议较多,耗费了各级大量精力;减轻基层负担方面,还存在“工作留痕”现象,不管工作大小,都要求有记录、有登统计、有资料留存,导致基层忙于应付材料。三是服务解难还不够主动。有时眼光过多地盯在上级满不满意上,认真倾听群众呼声、解决群众实际困难还有不足。工作中坐等上门多,主动问需少,同职工群众主动沟通、主动关心少,即使交流和谈心也是说教多、倾听少,公事多、感情少;有时对职工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处理不够及时,内心还是有畏难情绪,怕麻烦、怕担责任。四是督导落实还不够有力。如当前业务繁重,亲自督促落实工作少。

三、以案促改,按照严实要求加强整改、完善自我

(一)强化理论武装,时刻对党忠诚

要政治忠诚,在树牢“四个意识”和践行“两个维护”上做到政治自觉。政治忠诚就是发自内心的不讲条件的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党员干部要时刻保持一颗对党的忠诚心,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自觉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和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把维护总书记核心地位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规矩。政治忠诚必须体现到对党组织的忠诚上,党员干部任何时候都要政治坚定,做到对组织忠诚、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坚定自觉地向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看齐,以正确的认识、正确的行动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同时,要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擦亮眼睛,善于识别对党不忠诚不老实阳奉阴违的两面人和“伪忠诚”,并与之作坚决的斗争,对一切偏离“两个维护”的错误言行坚决说“不”,对任何形式的“低级红”“高级黑”坚决抵制。政治忠诚必须体现到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忠诚上,这是党章对党员的基本要求,是党性原则和政治意识的体现,也是衡量党员干部政治态度的一个标尺。党员干部只有抓住这个关键,自觉学深悟透新时代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方略理论,知重负重,确保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落实见实效,才能在躬身实践中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正确应对各种风险挑战,避免政治上跑偏和工作上出现偏差。

(二)强化进取精神,勇于创业担当

干事创业、勇于担当,是党员干部应有的优良作风和政治品格。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干事创业敢担当,重点是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保持只争朝夕、奋发有为的奋斗姿态和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以钉钉子精神抓工作落实,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对党员干部如何干事创业、怎么担当作为,提出了明确要求,指明了方法路径。

(三)强化作风历练,树好求实导向

进一步打牢学习基础,继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章党纪党规,重点学习领会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对*x的要求,做到真学实学,切实强化武装、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进一步解决好突出问题,坚持问题导向,结合巡视“回头看”提出的整改意见以及基层巡察发现的问题,列清单、建台账,定时限、抓问责,切实抓好各项任务落实。要进一步融入日常教育,注重分类指导,提高学习实效,发挥党支部主体作用,认真开展专题研讨,高质量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党员队伍全面过硬。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督导问责,一竿子插到底,杜绝查摆不深刻、整改走过场问题,确保学习教育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要坚持“两不误、两促进”,统筹抓好京津冀协同发展、城市建设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区镇领导班子换届、安全稳定等重点工作,努力冲刺四季度,确保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

(四)强化形象意识,严格自我约束

强化自律意识,就要自觉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党员干部要想强化自律意识,就要抓好学习,将各项规定要求学深学透,自觉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地改造世界观,提升对是非的洞察力和辩别能力,站稳政治立场,保持清醒的头脑,严格自我约束。按照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要求自己,经常对照检查,举一反三,用制度约束自己。通过不断学习增强先进意识和自律意识,以身作则,坚持在实践中深入学习,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X镇开展“三个以案”警示教育工作总结

自全市开展三个以案工作以来,我镇党委严格按照市委制定的实施方案和市纪委的具体工作要求,结合我镇实际,迅速行动,强力推动,认真开展了系列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高度重视,迅速行动。

*月*日,镇党委召开党委会,研究部署关于推进“三个以案”相关工作。并研究成立以党委书记为组长,党委副书记、镇长为副组长,班子其他人员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镇纪委,党委副书记兼任办公室主任,纪委书记兼任办公室副主任。召开动员会议,认真学习传达了*市委《关于开展“以案示警、以案为戒、以案促改”警示教育实施方案》,统一了思想认识、明确了任务目标。并在设置了征求意见箱、公布了举报投诉电话。

(二)缅怀革命先烈,强化党性教育。

为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践行宗旨观念,扎实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题教育。镇党委于*月*日组织镇村党员干部赴*x纪念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在纪念馆中,跟随讲解员的引导,参观学习的党员干部依次参观了各个展厅,仔细聆听讲解员的解说,深入了解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战斗历程和丰功伟绩,深深被他们对党忠诚、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感染。

(三)重温入党誓词,开展郑重承诺。

在*x纪念馆院内,组织开展重温入党誓词仪式,在鲜红的党旗下,我镇党员干部庄严地举起右手宣誓了对党的坚定信念和真挚情感,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的决心和愿望,并向组织承诺坚定信念,对党忠诚,牢记宗旨,为民服务,清正廉洁,严于律己。进一步激发党员干部凝聚力、战斗力、向心力,激励党员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党员干部们纷纷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坚定理想信念,牢记职责使命,对照党章要求,立足工作实际,发挥带头作用,勇于担当作为,在实践中争创佳绩,为我镇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观看警示教育,提升纪律意识。

为深入推进专题警示教育的开展,切实加强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镇组织机关党员、村(社区)干部集中观看警示教育片《四风之海》《规划错了的人生》《镜鉴》《代价》。通过观看警示教育片,使全体领导干部受到了一次生动而深刻的思想教育;

切实加强党性修养,保持政治定力,筑牢防腐拒变思想防线,守住道德底线。

(五)开展案例通报,强化廉洁底线。

镇党委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召开全镇党员干部大会,通报《脱贫攻坚领域典型案例选编》《关于三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的通报》《*市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四风”和腐败问题案例》。要求全镇党员干部要以此为契机,积极查找存在的问题,做好整改落实工作。

(六)开展党课教育,提高党性意识。

为深入推进“三个以案”警示教育工作的开展,*月*日上午,镇党委书记以“夯实基层基础,坚守初心使命”为题给全镇党员干部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要求全体党员按照总书记要求,加强党性理论教育,努力提高党员政治站位和政治素养;全面广场落实从严治党,做到敬畏权力、敬畏群众、敬畏党纪国法。要牢记自己的党员身份,时刻约束自己的行为,做到守住底线,规矩做人,避免碰触法纪之红线。

(七)学习典型案例,开展专题研讨。

镇党委于*月*日组织开展“三个以案”警示教育专题研讨会,围绕“三个以案”警示教育主要内容,按照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的要求,思想认识深刻,查摆问题严格,整改态度坚决,达到了“以案示警、以案为戒、以案促改”的预期目的。

(八)开展对照检查,强化整改落实。

镇党政班子成员紧紧围绕“三个以案”主要内容,结合身边典型案例,对照党章党规党纪,通过广泛征求意见,认真查摆存在问题11个,制定整改措施31条,强化整改落实。

二、存在问题

1、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压力传导不够,管党治党意识有待增强。习惯于“上传下达”,满足于“照抄照搬”,上级布置什么就完成什么,开展工作创新的主动性和原创力不够。

2、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放松了用科学的理论和正确的理想信念去教育、武装党员干部,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和作风缺乏必要的了解和把握,因而导致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党性党纪观念淡薄,不思进取、贪图享受,以至于走上违法乱纪的道路。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通过“三个以案”警示教育活动的开展,使全镇党员干部端正了思想、改进了作风、规范了管理、推动了工作。成效十分明显。但我们还是发现我们的工作还有许多的不足,还要持续推进“三个以案”工作制度化常态化。

一是进一步提升政治站位。

教育全体党员干部深刻理解坚持标本兼治、扎实推进“三个以案”警示教育,是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内在要求,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教育保护挽救干部的重要举措。

二是坚持把学习作为政治责任、精神追求和思想境界,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

始终坚持以学习自警自励,以学习提高自我,以学习增强贯彻执行党风廉政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每季度研究分析系统典型案例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针对个别干部对党纪条规深刻内涵掌握不够、思想尚未受到根本触动等问题,要充分利用以党支部为单位看学习、集中观看警示教育活动等载体强化纪律教育、警示教育,进步增强廉政宣传教育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同时对重要部门和重点岗位人员加强亷政教育、亷政谈话,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不正之风的能力,做到既干事又干净。

三是持续加强作风建设。

始终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分内之事、应尽之责,强化责任担当从“小事”、“小节”抓起做起。着力抓早抓小,以案促防。统筹做好事前抓教育预防、事发抓惩治预防、事后抓制度预防“三篇文章”,特别要关注“小问题、小人物、小福利”,前移反腐关口,积极用好“四种形态”,着力抓早抓小,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四是实施阳光操作,自觉接受监督。

党员干部都要通过“三个以案”警示教育活动,进一步做到心存敬畏、严守法纪、严格自律,做到慎言、慎行、慎独、慎初、慎微、慎交友,守住做人、处事、用权、交友的底线,守住政治生命线。

基层治理案例教学篇10

关键词:改革创新教学理念教学模式

随着我军对士官人才需求量的增加,士官学校作为专门培养高级士官人才的摇篮,其地位作用更为凸显。培养什么样的士官人才和怎样培养士官人才成为我们必须进一步思考的重要课题。院校军队任职教育院校不同于学历教育院校任务,士官任职教育者必须改革创新适应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这也是士官任职教育科学发展必须认真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我们对士官政治工作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集中体现为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从事教学的人都知道,教学理念是整个教学工作的“魂”,教学理念只有顺应时代的要求,顺应部队发展的需求,顺应人才培养的规律,才能牵引整个教学工作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才能使教育效果事半功倍。要改革固有的、已经不适应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模式,必须重新思考、重新定位教学理念。为此,我们确立了“紧贴岗位、提升能力;专题教学、研练为主”的教学理念,通过这一教学理念,牵引我们的政治课教学不仅要着眼提高士官的政治素质,还要着眼提升士官解决现实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现实思想问题的能力。以上所述是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理论思考。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又对部队建设和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学员来源情况认真调查和分析,从部队的需要和学员自身的需要考量,在教学目的指向、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模式设定、教学手段运用四个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已经初见成效。

一、围绕提升能力确立教学目的

教育目的具有很强的指向性是士官任职教育的鲜明特点。军事任职教育是在高(中)等学历的基础上,通过培训,使受教育者获得某一特定军事岗位所需要的任职能力。因此,我们政治工作课程教学改革从教学目的的指向性方面来确立我们政治课的教学目的,那就是着眼于士官学员基层政治工作能力的提升。

现在,士官任职岗位有很多在过去是干部的任职岗位,比如总装部队很多科研试验的岗位:测试发射、测量控制、通信、气象、常规兵器等等岗位,都是士官在担任。士官由于自身的知识储备不足制约了其能力素质的发展,这些势必影响部队的发展建设。因此,要培养部队发展需要的合格士官人才,我们的教学目的必须着眼于提升士官学员的能力素质,如专业知识素质、人文知识素质、政治素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判断政治是非的能力等等,尤其是士官是否胜任其任职岗位的能力,这些也都直接影响部队的三化建设。这就要求我们在设置教学内容、设定教学模式、采用教学手段的时候都要以这个教学目的为指向,即着眼于士官学员能力的提升。

二、紧贴任职岗位精雕教学内容

教育内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是士官任职教育的又一显著特点。由于军事任职教育培训学制短,强调“岗位需要什么就给什么”,“学员最缺什么就补什么”,而不是“我有什么就给什么”,这就要求我们在设置教学内容的时候要有针对性。

那么怎样做到针对性,这就需要我们在设置教学内容的时候紧贴士官学员岗位需求。士官学员是来自部队基层的一线骨干,而且由于部队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很多原来由军官从事的岗位已经被士官取代,因此士官在基层不仅是专业骨干,也发挥着组织领导的作用,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重大理论热点问题以及各种各样、非常具体的现实思想问题,不仅要自己面对这些问题,还面临着为普通士兵答疑解惑重大理论热点问题以及解决现实思想问题和做经常性思想工作的需要。但实际情况是,由于士官大多文化基础薄弱,政治素养不高,因此要么是自己本身对问题搞不清楚,或者是即便自己清楚了嘴上也说不清楚,解决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仅仅凭借老兵传授的经验和土办法,很难达到岗位任职所需要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因此,我们政治类课程教学的出发点是必须紧贴学员岗位任职的需要,着眼于切实提升学员岗位任职的能力。过去,我们经常可以在政治课的课堂上看到这种现象,就是虽然教员备课尽心尽力,课堂上也讲得津津有味,但学员却在那里打瞌睡,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员没有看到自己迫切需要的知识。因此,只有设置紧贴士官岗位需求的教学内容,才能真正做到授课者和听课者为了同一个目标坐在教室里,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突出重点问题设置专题教学

与学历教育相比,军事任职教育不是大一统的教育,而是着眼教育对象的任职需要,分层次进行的教育,教育对象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因此,我们在已经设置的教学内容中不必要再按照教学内容渐进式的方式进行,可以以专题式展开教学。这里以《军队基层政治工作》课标修订为例看教学内容设置的针对性改革。该课程按照军事任职教育的要求,首先考虑学员的任职需求,就是解决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即:以“问题”为核心进行考量,所以我们将以专题的形式确定教学内容。以专题式为基本框架,首选“精而实用”的内容设置了九个专题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选择上,紧贴学员岗位需求,紧贴部队发展形势,力求做到“四个突出”,即:突出时代性和先进性;突出思想性和方法性;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突出教学内容的简明性和集约性。比如,“非战争军事行动中的政治工作”专题体现了时代性和先进性;“战时政治工作”、“经常性思想工作”、“连队党支部工作”、“团支部工作和军人委员会工作”和“基层安全保卫工作”专题体现了针对性、方法性和实用性;“政治工作是我军的生命线”和“思想政治教育”专题体现了理论性和思想性;每一个专题以该专题的主要任务、工作程序和基本方法教学为主,体现了简明性和集约性。教学任务以专题式展开,就是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工作要着眼于部队需要,培养部队急需的士官人才,紧贴士官的岗位任职需求,教授学员迫切需要的知识。

四、丰富教学模式创新研练结合

军事任职教育首要任务是解决受教育者岗位任职能力的问题,也就是使其能尽快胜任特定的工作岗位,这就要求军事任职教育必须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教学的实践性。因此,我们改革教学组织形式,教育过程突出教学的实践性。

首先,大幅度增加实践课的学时量。《军队基层政治工作》士官教育的总学时量是40学时,过去该课程的教学受学历教育观念的影响,一味重视理论讲授,虽然也安排有实践课,但是最多5到6个学时,不到总学时的15%。现在该课程虑到军事任职教育的特殊规律,从学员的任职需求考虑,把实践课增加至16学时,占总学时的40%。目的在于提高学员实际工作的能力,把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结合同时并且及时进行,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先在学校学习理论,毕业后再去实践,这样的教学思想违背了任职教育思想,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相脱节,因此很难达到预期教育效果。

其次,采用多种教学模式灵活授课。军事任职教育的侧重点是任职,而岗位任职能力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形式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与之相适应,军事任职教育在方式上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灵活性。过去的政治类课程教学总是以理论灌输为主,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除了之前第二部分讲过的一个原因即学员没有看到自己迫切需要的知识,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学模式单一,提不起学员的兴趣,不能调动学员的积极主动性。士官政治课程应根据各专题的具体要求,采用多种教学模式灵活授课。

先进教育思想认为应把以教员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员为主导的教学模式,理论学习结合实践学习,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紧贴岗位、提升能力;专题教学、研练为主”就是把教学侧重放在通过实践式教学提升学员能力的一种教学理念,“紧贴岗位和研练为主”这样的提法,对于政治课来讲是非常新的教学理念,从根本上扭转了我们关于政治课教学模式的思维习惯,并以此创新政治课教学模式。比如:专题式、案例式、研讨式、演练式、模拟式,现地式教学等,这些教学模式并不一定是独立使用,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并用,着力提高学员“动脑、动手、动口”的实践能力,由教员唱“独角戏”转变为师生“大合唱”,重视挖掘学员的内在潜力,发挥学员主动性、创造性,真正做到以学员为主导。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比如前面提到的案例式,就是一种把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案例式并不是简简单单举个例子来说明某一个问题或概念,而是通过具体典型情景或故事引领学员对隐藏于其中的特定疑难问题进行研讨,从而培养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形式,一般分为“案例学习――案例分析――案例讲解――案例作业”4个环节。案例式教学和其它教学模式结合起来进行往往效果更佳。

“专题教学、研练为主”是在坚持“紧贴岗位、提升能力”的前提条件下,在教学工作中教学内容的设置方式和具体实施方法应坚持的教学理念,即:教学任务(内容)以专题式展开,大幅增加实践课的学时,重在培养和提升学员实际工作能力,“研练”即研讨与演练两种教学模式。

可以看到,我们以上的观点和做法都充分印证了我们之前确立的“紧贴岗位、提升能力;专题教学、研练为主”的士官任职教育政治课的教学理念。

以上就是关于士官政治工作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初步尝试,士官任职教育的改革任重而道远,需要士官任职教育者进行不懈的探索,为我军建设和发展培养输送高素质合格的士官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