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人工智能技术及其特点十篇人工智能技术及其特点十篇

人工智能技术及其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19:45

人工智能技术及其特点篇1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工智能;agent技术;

引言

随着我国步入信息化时代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需求越来越大。人工智能是改进计算机网络技术设计运行效率、功能以及智能化数据库建立效果的主要方向。为此,研究人员应在明确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发展现状的情况下,找出其优化建设的方向途径,从而使人工智能在其中发挥出更大的优势。这是丰富国现代化经济建设产业结构的重要课题内容,相关建设人员应将其重视起来,以加快全面信息化的发展建设进程。

1研究人工智能应用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重要性

人工智能具有涉及学科较广的特点,因此,研究人员应将语言学、心理学、生理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等功能作用发挥出来,从而实现我国当前的科技发展目标。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作用系统本身具有复杂性大、运行危险性高的特点,要想使人工智能真正落实于其中,需不断完善人工智能的应用手段。这里指的计算机网络系统运行问题主要体现在安全性方面,即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网络犯罪量也在随之增加,因此,相关建设人员应处理模糊、不完全以及其他问题的控制中,应用人工智能,从而通过提高信息获取和后期处理的时效性,来提高网络系统监控的效果。具体来说,计算机网络技术可将人工智能作为核心控制技术,从而将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影响以及数值计算问题通过转变化知识方式,来进行处理。这是实现计算机网络技术健康发展目标的关键,研究人员应将现有的科学技术充分利用起来,以作用于实践。

2计算机网络技术中人工智能应用特点优势

研究表明,人工智能主要是以网络技术作为载体进行发展应用的,其能够保证网络系统运行环境的安全稳定性。其作用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特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不确定信息处理、便于网络智能化管理以及写作能力强。对于不确定信息的处理,是利用网络分析模糊处理方式打破原有的固定程度限制,从而实现对人类智能活动的模拟。这样一来,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员就能对系统资源有个全面的了解,进而为用户提供更为精准的信息数据。而计算机网络的智能化处理,就是利用人工智能的记忆功能来建立起完整的信息数据库,从而提高信息存储、总结、解释以及综合分析能力,以为计算机网络系统提供更为科学准确的平台。对于写作能力的应用特点,人工智能因其具有资源整合优势,使得各个用户之间资源的传输与共享更为高效。具体来说,此目标是通过有机整合写作与网络管理方式来实现的。基于上述人工智能作用特点及优势,研究人员应在明确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发展现状及需求的情况下,将人工智能作用于其中,从而加快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信息化进程。

3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发展现状

就目前来说,计算机设备应用范围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而用户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网络信息管理的安全性。要想对其进行优化控制,需通过网络管理控制与网络监控功能来进行实现,但这两个目标的实现,需通过实时的信息获取与处理来完成的。然而,当前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运行环境导致网路数据传输存在不规则性以及不连续性,这就阻碍了网络监控管理控制作用的发挥。对于计算机网络控制的初期阶段,技术人员仅通过网络逻辑化分析和处理,来进行网络环境安全性的优化控制,但这并不能保证数据存在状态判断的真实性。因此,要想提高计算机网络数据信息处理的真实性,需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从而从大量的网络信息数据中筛选出具有真实性、有效性的信息内容。此外,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软件开发技术的发展应用衍生出了诸多网络犯罪现象,这就为实现用户数据信息提供安全性保障增加难度。这种市场环境中,要想遏制侵犯计算机用户信息安全问题的现象出现,需采用人工智能技术系统建立的反应快捷以及科学完善优势,实现计算机网络数据信息的自动收集以及运行故障诊断与分析的运行功能。这样一来,当计算机网络系统出现故障时,基于人工智能的系统功能就能快速而准确地找出故障发生节点,进而对其采取必要的措施方法,从而恢复计算机网络系统运行的正常状态。这是未来,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发展的主要方向,研究人员应极大人工智能在此过程中的功能系统建立,从而实现确保计算机网络用户数据信息安全性的目标。

4优化计算机网路技术中人工智能应用策略

当前阶段,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网络安全管理、系统评价与网络管理以及ag-ent人工智能技术应用。

4.1网络安全管理

首先,在应用人工智能作用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入侵检测时,即应作为系统防火墙技术的核心部分,这是保证网络系统信息数据安全可靠性的关键。入侵监测功能主要是通过对数据信息进行分类处理以及综合分析操作,来进行实现的。具体来说,就是可疑的数据进行过滤,从而将生产的计算机网络系统运行情况报告给用户,从而提高系统技术应用的安全性。此外,在应用人工智能的入侵检测功能进行网络运行状态监测过程中,为不影响网络性能,应以避免操作失误与保护网络外部与内部不受攻击,作为系统构建原则。现阶段,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员已经将人工智能作用于人工神经网络系统、专家系统以及模糊识别系统的入侵检测过程中。其次,在智能防火墙方面的应用,其与其他计算机网络防御系统不同,智能防火墙能够将实现智能化的识别技术来处理相关数据信息。这里的数据信息识别采用的处理方式为:统计、决策、概率以及记忆等。这一系统的应用,不仅降低了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系统构建的计算量,还能及时限制有害信息甚至是无效信息的访问,最大程度的提高了数据信息的安全性。这里的有害信息包括: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病毒攻击和黑客攻击。此外,对于智能防火墙系统来说,人工智能作用于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检效率要远高于传统防御系统软件,解决了拒绝服务等共计问题。最后,对于计算机网络系统中反垃圾邮件的人工智能应用,其目标为对用户邮箱加以有效监测,即通过自动扫描和识别垃圾邮件,来保证网络系统用户信息数据的安全性。其应用系统的过程为,当垃圾邮件进入到计算机网络邮箱后,人工智能作用下的系统就能够为用户发送相关垃圾邮箱的分类信息,从而提高用户处理垃圾邮件的便捷性,并最终达成保证系统邮箱的安全性。

4.2系统评价和网络管理

对于计算机网络系统技术应用环境来说,其智能化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人工智能技术以及电信技术的发展应用。在人工智能技术方面,其不仅能够作用于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管理,还能通过建立计算机网络系统运行问题的求解与专家知识库等综合管理体系,来为计算机网络用户提供安全稳定的使用环境。此外,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系统具有动态性和瞬变性特点,这就为系统进行智能化评价与网络管理带来一定难度。而人工智能技术条件下的专家知识库系统建立,就能将专业领域人员使用计算机的经验与知识信息数据,纳入到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管理环境中。这样一来,计算机网络技术系统就能有效处理相关领域内的运行不稳定问题。对于计算机网络的系统评价和网络管理而言,能够利用网络管理中的专家系统来开展评价和管理工作,促进网络管理水平的提升。

4.3agent人工智能技术

agent技术又被称为人工智能技术。其就是通过作为一种软件实体,能够构建出为计算机网络系统的通讯部分、知识域库以及数据库。具体来说,就是对网络系统中新产生的信息数据进行处理与沟通,从而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因agent技术能够在用户自定义的基础上自动搜索信息,并将其传输至指定位置,所以,其是实现为计算机网络系统用户提供智能化以及人性化服务目标的关键。这种情况下,用户在利用计算机对信息进行查找时,人工智能agent技术可分析和处理信息,并向用户传递有效的信息,从而促进用户查找时间的节省。此外,人工智能agent技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邮件的收发、会议的安排、日程的安排以及网上购物等,能够为人们提供优质服务。同时,该技术具有一定的学习性和自主性,能够使计算机对用户分配的任务进行自动完成,促进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有序发展。

5结语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应用是未来现代化经济快速发展环境中,实现计算机网络系统高效运行管理功能的主要方向。具体来说,其作为提高计算机网络系统防火墙设置、故障处理以及系统构建项目功能细化等作用效果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建设人员应将其重视起来,以推动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步伐。事实证明,在应用人工智能中的agent技术后,成果实现了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分区管理,优化了大量网络数据信息的处理效率,这就实现计算机网络系统发展有序性目标的关键,研究人员将其重视起来,从而不断细化计算机系统的运行管理内容。

参考文献:

[1]茆鸣.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应用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9):255-256.

[2]周源.基于移动网络技术中人工智能的应用研究[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1-53-56.

[3]陈欢欢,李亚娟,辛晨,彭程.浅谈人工智能及其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应用[J].通讯世界,2016(20):63.

[4]闵锐.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36):98.

[5]马义华.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运用分析——评《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5(20):77.

[6]刘芳.基于计算机网络教学的人工智能技术运用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3):246-248.

人工智能技术及其特点篇2

【关键词】弱电智能化建筑水平智能建筑项目管理

在当前阶段的电气工程施工中,弱电系统的成功应用使得了建筑的整体服务功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建筑物与外界的信息交换能力和电气化标准,弱电智能化已经成为了现代智能建筑施工中不可缺少的关键性技术。本文主要在对弱电智能化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弱电智能化建筑系统的特点及项目管理的影响因素,并列举出了弱电智能化系统项目管理的实施要点。

1弱电智能化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1.1应用现状

伴随着弱电智能化功能的逐步完善,其在我国社会各项工程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实现了原来的在居民建筑到电气自动化以及酒店、医院及厂房中应用的创新转变。比如以弱电智能化在当前的酒店建筑中的应用为例,在服务行业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的基础上,各星级服务酒店的现代化、信息化和服务人性化建设都需要应用弱电智能化系统,从而为其提供先进的多媒体商务服务以及舒适快捷的酒店服务。

1.2未来发展趋势

首先,随着弱电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更多的建筑设备自动自动化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以及通信网络系统等都将会得到更多更广的应用,从而迎合当前多样化的用户需求。通过以上系统技术的应用,最终必将实现智能建筑的语音、图像及视频处理的综合应用。

其次,从弱电智能化系统的发展历程来看,其在发展初期的系统功能设置和集成度较低,并且各个单元模块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分散性。但是在当前的信息技术时代,弱电智能化系统将表现出更高的集成度,其应用范围也将越来越广,各项系统功能都会得到更有效的发挥。

第三,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弱电智能化中的应用会更加深入,并且智能建筑的办公、安全及通信等功能也将逐步完善,并通弱电智能化建筑系统的通信网络系统和信息网络系统功能,实现了更高层次的建筑集成管理,最终形成适应我国居住环境和居住习惯的智能大厦管理系统及楼宇管理系统。

2弱电智能化建筑系统的特点及项目管理的影响因素

2.1弱电智能化建筑系统的特点

对于弱电智能化而言,其特点主要表现在安全性、高效性和优越性几个方面。

首先是安全性,这也是现代建筑最为根本的要求,同时也是弱电智能化的基本功能之一。与传统的建筑技术相比,弱电智能化通过对全新通信技术和安全防备技术的应用,为用户提供了充分的建筑安全保障。其次是高效性,弱电智能化高效性主要表现在其使建筑的运行效率有了较大的提升。第三是优越性,弱电智能化的优越性主要相对于传统建筑技术而言的,其不仅有效实现了传统建筑物的基本功能,还满足了当前信息时代环境下用户的时展需求。

2.2系统项目管理的影响因素

2.2.1工程管理技术

由于弱电智能化建筑工程所涉及到的范围面较广并且需要的工种类型较多,对于各项施工专业的技术要求也相对较高。因此,对施工技术的科学合理控制,是确保整个弱电工程施工顺利性的重要措施之一。弱电工程施工应在以充分合理的科学理论知识基础为依据下,制定出切实有效的工程管理方案,最终使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建设水平有效提升。

2.2.2信息传输技术

作为弱电智能化建筑系统的智能控制中的信息传输环节,其主要是对智能建筑弱电技术信息的传导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当前所采用的信息传输技术主要有多媒体通信技术、atm通信技术、无线信号通信技术等,相应随着信息传输技术的高速稳定化和数字化发展,最终能更好的听过系统内部资源的共享和交流,从而建立起弱电技术信息平台。

3弱电智能化系统项目管理的实施要点

3.1弱电智能化工程管理

对于弱电智能化工程管理工作来说,其首先注意的是加强弱电智能化与其他工程之间的协调配合,简单的来说弱电工程在本质上属于一个配合工种,其应在与各个专业之间密切协调配合的基础上,才能确保相应设备的高效运作。其次,应在成本节约原则的基础上对弱电智能服务系统的人员进行合理的划分,并通过对不同工作阶段的施工进度的监控和了解,更加快速有效的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第三,对于已经处理完毕的工程阶段或者是任务,应进项相应的安装和施工记录工作,特别是在进行单体设备的安装和接线穿线作业时,应对单体设备性能进行测试,并将记录做成相对完整的技术档案资料,便于后期的查阅。

3.2弱电智能化技术管理

技术管理的实施要点首先要求施工单位依据其所签订的合同及技术要求,确定出个子系统与其他专业之前的工程界面,并对承包商的设备供应及施工单位的管理范围进行明确的确定。其次,相关管理人员应把握好施工图纸设计和资料审核大关口,各受控点或者是监测点之间的接口匹配也应符合图纸标准设计。对于发现的技术性问题应及时的进行纠错处理,确保弱电智能化系统的完整性。

3.3弱电智能化质量管理

对于弱电智能化系统的质量管理主要应表现在设计、施工和调试等三个主要方面。首先是设计方面,主要应考虑的是各个子系统的设计设备选型和功能描述能否满足用户需求。其次是施工方面,应在相关弱电智能化验收规范基础要求上实行分阶段的质量管理。第三是调试方面,在进行调试工作前首先要对相应的文档进行检查,并在合同设计规范基础上进行大纲的调试,同时确保各项测试数据能够符合大纲要求,对于发现的质量问题进行及时处理。

4结语

当前,弱电智能化系统项目管理在国内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但是相信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需求的不断提升,弱电系统在智能化建筑中的应用必将越来越广泛,最终使得建筑弱电工程设计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高青,刍议建筑工程弱电智能化的应用及管理[J].通讯世界,2014(8):129-130.

[2]朱宇华,浅谈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应用[J].信息通信,2014(06):112-113.

[3]李武星,弱电智能化建筑系统项目管理探究[J].魅力中国,2014(04):356.

[4]郭伟,刍议弱电智能化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科技博览,2014(03).

人工智能技术及其特点篇3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系统;智能控制;应用;智能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微电子技术与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大规模的集成电路也随之产生,并且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而与此同时,机电一体化技术也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其在工业生产中也表现出越来越优越的性能。其可以从多方面提升工程的可靠性,并且可以充分满足高效性需求。首先,其可以有效减少由于工人操作而产生的失误,提高生产的高精度;其次,其可以充分确保系统运行的可靠性与稳定性。因此,加强智能控制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研究,对智能化生产水平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机电一体化的概述

1.1机电一体化系统

所谓的机电一体化系统即为可以将传感器技术、电子电工技术、信息技术以及机械技术等多种技术进行有机结合,并且将其科学、合理地运用到实际的生产与生活中的一种综合性技术[1]。其工作原理主要是基于所有技术的结构耦合完成对信息的有效控制,并且最终实现能量转换。

1.2智能控制

作为一种自动控制技术,所谓的智能控制即为利用计算机模拟人类智能,在无人干预的条件下,自主地驱动智能机器,使其完成一些比较复杂与多样的控制目的以及控制任务,最终实现控制目标的技术。其可以有效地控制那些比较复杂的系统,其具有非线性特性以及变结构特点,其工作重心主要集中在高层控制,能够有效地完成多样性的目标,可以有效满足高效能的要求等等。目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科技的不断进步,智能控制也迎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其不仅更加实用化以及工程化,而且可以与其它现代化技术互相依存,促进彼此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2智能控制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

2.1在机器人领域中的应用

由于机器人在动力系统中会充分体现出其时变性、非线性以及强耦合性的基本特点,而且在控制参数系统中还可以充分体现出其多变性以及多任务性的特点,因此,这都充分表明其比较适合智能控制技术的应用。目前,在机器人领域中,智能控制主要应用在以下方面:(1)机器人在行走轨迹以及行走路径跟踪方面的智能控制;(2)智能控制机器人的手臂动作与姿势;(3)智能控制机器人视觉处理以及多传感器的信息融合问题;(4)利用专家控制系统定位、规划控制以及监测机器人的运动环境等等。

2.2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在建筑工程中,智能控制技术主要应用在以下方面:(1)实现对建筑物内空调的智能控制。其可以利用比例积分调节器闭环方式智能化地设置空调在夏、冬不同季节的使用模式与风阀。其不仅可以有效优化建筑内的空气质量,而且可以有效地节约能量;(2)智能控制技术在建筑物照明系统当中的应用。在此方面,智能控制技术主要是利用通信与计算机控制进行联网,然后对照明逻辑方面,照明系统节能方面以及照明时间等方面实施智能化的控制[2]。从而使得建筑工程能够顺利地开展,有效提高建筑工程效果与工程质量。

2.3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目前,在最为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即为实现计算机辅助技术以及智能控制技术的完美结合,逐渐往智能机械制造技术的方向发展。而且发展的最终极目标即为可以充分地利用计算机技术代替人类的一些脑力劳动,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模拟人类制造机械的活动。除此以外,智能控制技术还可以动态地模拟机械制造现状,并且可以利用传感器融合技术,实现对采集信息的预处理,从而可以有效控制模式中的各项参数数据,进行有效地修改预处理。目前,智能控制技术主要在智能学习与智能传感器以及机械故障的智能诊断等方面得到应用。

2.4在数控领域中的应用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科技的飞速进步,我国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也在谋求更好的发展,这也对数控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与要求。其不但必须要充分实现诸多智能功能,而且还要延伸以及扩展出更多新的智能功能。这样数控技术就可以实现智能数据库的建立,而且还能完成智能监控与编程的目标。例如,借助于专家系统能够更加科学、综合性地分析数控领域中存在的结构以及算法不够明确的问题,再根据推理规则,合理性地推理施工现场中的数控故障信息,进而得到关于数控机械维修的可行性建议。

3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科学技术全球化以及现代化的发展,智能控制技术也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不仅能够有效地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而且也能够大大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所以,必须要充分重视智能控制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并且要不断地研究与探索,掌握有效的应用以及运行规律,从而使得智能控制,能够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得到更加高效以及广泛的应用,进而有效提升机电一体化的运行效率,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孟丽萍,高丽华.浅析传感器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和发展[J].华章,2012,11(01):1316-1317.

[2]陈雪梅.机电一体化系统对智能控制的有效应用的几点思考[J].河南科技,2010,08(14):84-85.

人工智能技术及其特点篇4

关键词智能建筑;工程监理;建筑工程技术

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我国的建筑行业也开始逐步体现出智能化特性,智能型建筑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既体现出了高科技的特性,也充满了生活性气息。早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便已经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幢智能建筑,在此之后,一些欧洲国家也开始出现了智能建筑的身影,随后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发展开来。我国最早出现智能建筑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在未来的几年内,智能建筑在我国将有飞快的发展。有学者统计,目前在我国已经建立起的智能建筑约占全球智能建筑的50%,而我国的大型智能建筑主要是综合性的智能化大厦。智能化建筑集合了多种现代化先进的科学技术,主要有现代网络技术、电子通讯技术、显像技术、计算机技术,而多种现代化技术的应用与建筑的弱电系统密切相关,因此,建立起有效的弱点系统是建立智能化大厦的重要组成部分[1]。建立起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化智能型大厦是专业研究人员的重点工作目标,也是其长期致力研究的重要课题。智能建筑系统集合了多种现代化信息技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智能型建筑系统也逐渐开始朝着集成化方向迈进。在不久的将来,集成化系统的逐步应用能够更加完善智能建筑的各种资源调配,使得智能型建筑的管理更加高效、功能也更加完善,同时也更加的安全化及舒适化。

1智能建筑系统工程的实施要点

智能建筑系统具有较多现代化智能型特点,因此其工程建设建设也更加的精细化及复杂化,故其管理也应当更具技术性及科学性。当然,无论智能建筑系统多么先进,它也是属于建筑性工程范畴,此类建筑工程的策划应当满足客观性及科学性要求,同时也应当首先设立实施目标并严格遵守预规划要求进行质量管控及进度管控。智能建筑系统因其科技性及综合性比较高,固其工程设计及策划与一般的建筑系统工程是有较大的区别的,而其施工及工程监理也具有自身特点。智能建筑系统与其他电子系统或其自身子系统间又应当是协调相关的,因此,在智能系统构建的过程中,对其统筹规划安排、施工过程、相关管理及施工人员的要求更具技术性及经验性。智能建筑系统涵盖了多种现代化技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应当满足多系统的匹配要求,且其在选定公司、设备、施工、安装、验收、审查等方面还未建立起有效的监督保障体系及相应的标准规范[2]。目前,国内集成系统研究公司主要集中在it行业,而设备研究行业大多从属于制造行业及建筑行业,这造成了行业间沟通存在局限性,而智能建筑系统的承建方在规划设计系统及施工的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避开技术协商的情况,这会造成智能系统的构建出现功能齐全不足、施工走弯路的现象,不仅会造成智能建筑系统完善性不足,也会增加了成本浪费。此外,在实际的智能建筑系统施工的过程中,因施工规划和与智能设备供应等部分分工不够细化,时常引起施工智能颠倒,调解不清,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智能系统的未来发展。因此,为了更好地保证智能建筑系统的功能性齐全、控制好系统质量及降低投资成本,应当引进更加科学化的技术监理与技术咨询,从而能够确保智能建筑系统工程的设计规划、施工监控、审查验收等更加协调化及合理化,目前,在我国的一些大型智能建筑系统工程中已开始施行该措施,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2智能建筑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基于对我国目前的智能建筑工程的调查,表现出了智能建筑系统的实际建造与工程预规划的差异性,这主要是因为建造工程的质量监理未达到预期要求,造成系统运行率、节能提效、系统开通率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现象。其中重点方面有如下几点:(1)建筑工程规划设计。以目前国内智能化建筑的建设情况看,智能建筑设备大体上均为进口的智能化产品,因为进口的智能化产品品种及数量繁多,并且其制造通常是由不同的厂商完成的,工程规划设计公司大多只是将原有的设备资料进行套用,这导致了不同系统间的不同问题无法一致性进行解决,也难以采取更好的措施进行设备匹配,这为整个建筑系统的智能化体现带来了较大的影响。通常情况下,智能建筑工程的规划设计工作与工程建筑部门也是不同的单位负责,这也给设计与建筑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带来了困难,最终导致工程设计出现的问题在后期施工过程中才能体现出来,造成不可逆转的缺陷,最终造成智能建筑的质量难以令人满意,而基于目前我国的现状,有效的监理工作还难以顺利开展[3]。(2)技术规范。在智能建筑施工过程完成后,对其建筑情况进行质量验收是极为关键的环节,但从目前国内状况看,建筑工程质量的验收规范完善性仍显不足,这不仅造成了建筑工程质量的管控难以有据可依,也给后期建筑安全问题埋下了隐患。(3)设备服务。智能建筑系统中使用的各种智能设备大部分是国外直接进口,这给智能设备的价格询问带来了很多困难。但通常来看,其基本使用材料及安装费用部分是遵照行业收费标准的,但这也不能作为整体定价依据,系统设备的价格也仅仅只是大体上的一个参考价格。因此,在这方面的预算难以做到精确化,造成了此部分投资无据可依,其控制投资计划也难以制定。此外,大多数情况下智能化设备的购买主要是由业主负责的,当产品质量出现问题时,负责监理的工作人员难以有效开展施工索赔事宜。(4)管理部门。在智能建筑建造的过程中,因受到较多行业部门参与管理的影响,不仅造成了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困难,也给工程监理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例如参与建筑工程方面管理的有通信、文化、电力、公安等管理部门,会影响到系统设备选型及报批工作的顺利开展,也常常阻碍到监理工作人员的正常工作,甚至会造成监理暂停的现象发生。(5)重复作业。在智能建筑建造的过程中,存在多队伍共同作业的情况,有时候会存在不同队伍进行同样类型工作,这会造成实际管理的过程中,不同队伍之间会产生不好的影响,相互推脱的情况时有发生,最终造成工程项目的延迟[4]。(6)监理人员素质。智能建筑工程具有综合性较强的特性,对专业技术性的要求较高,也要求更具细节化,这意味着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需要引进多专业性人才进行项目支持及协调作业,这也表明了进行监理的工作人员应当具备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协调沟通能力以及相关方面的管理经验,但是,在实际情况中,进行工程监理的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基于以上,可以看出工程监理的任务较重,责任也非常的重大,同时也要求其具备较高的专业性。但是,假如监理工作未能够有效的开展,那么就难以采取科学合理的质量监控措施,最终造成资本投入与实际效果匹配性差,系统的功能不能较好的发挥出来,因此,若要有效的建立起对建筑工程的质量监控,就一定要遵循智能建筑工程建设的相关监理特性,针对不同工程阶段采取不同的监理措施,并选用一些专业知识能力较高、实际经验丰富的高素质监理人才进行智能建筑的监理工作,从而推动监理工作进入良性发展[5]。

3工程监理方面的重点任务

(1)工程设计及其规划。基于智能建筑对系统设备的需求角度出发,更好地为业主提供帮助,同时帮助业主更深入地了解工程系统的总体规划及目标。准确地分析探讨业主在系统规划方面的相关要求,并认真审查相关方案;在进行合理的相关协商谈判后进行合同设计;设计阶段便要积极开展监理工作,在进行施工图预算及审查设计预算阶段应当先进行专业的技术咨询。(2)开展招标活动及系统设备确定。在给业主提供技术方面咨询的同时还应当积极帮助业主进行招标组织活动,依据业主提出的条件进行审查及制定项目标书。在业主审查承包方资质及建筑工作业绩方面提供帮助支持;在工程设计方面采取严格的把关并进行价格及设备系统功能的分析对比;对系统设备的供给以及施工工程承包方面的合同条约进行审核。(3)运行系统。在智能建筑系统完工后应进行系统试运行;明确区分业主、系统承建商以及协调物业三方的工作内容;审查与系统相关的培训技术资料及系统操作的过程;还应当将相关设备的运行方案及施行制度进行重点审查并将系统的试运行记录进行准确的审查。(4)验收系统。在系统完工后,应对其相关资料进行详细审核,审核过程中应当注意其精确性及完善性;基于系统设计的细节要求及相关的合同条款对系统的功能性进行验证,还必须要对它的试运行状况进行审查;提供技术支持以保证业主的验收工作顺利开展[6]。

4结束语

21世纪是一个高速信息化的时代,各种智能化设备的产生给智能建筑系统工程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智能建筑工程发展较滞后,相应的监控机制尚不成熟,需要较长的时间进行完善。而将监理的概念引入智能建筑系统中,能够有效的监控智能建筑系统工程项目的进度及其质量,这极大的推动了智能建筑工程项目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思国,刘成玲.发挥监理作用提高工程质量[J].山西建筑,2013(09):92-94.

[2]张美静,王宽.智能建筑系统的构成及造价[J].科技情报,2014(01):77-79.

[3]李良红,刘国邦.智能建筑工程施工监理研究[J].河南建材,2012(11):119-122.

人工智能技术及其特点篇5

关键词:人工智能;教学;教材

人工智能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智能界发现了数理逻辑和关于计算的新思想。1956年夏季,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人工智能研讨会在美国的达特茅斯(Dartmouth)大学举行,标志着人工智能学科的诞生。多年来,机器学习、计算智能、人工神经网络等和行为主义的研究深入开展,形成高潮。同时,不同人工智能学派间的争论也非常热烈,这些都推动人工智能研究的进一步发展[1]。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可以担当信息化和信息社会建设所赋予的重任。我国已有数以万计的科技人员和大学师生从事不同层次的人工智能的研究与学习,人工智能已成为一个受到广泛重视并有着广阔应用潜能的庞大交叉的前沿学科[2]。

人工智能与计算机领域的其他方向有一个比较显著的特点,即以符号处理为主,而其他方向是以数值计算为主。从理论上说,人工智能领域担负着一个极富挑战的任务――揭示智能的本质,从应用上说,人工智能的目标是开发更有用的计算机程序[3]。人工智能课程是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介绍人工智能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为以后高级课程的学习、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文以首都师范大学开设的人工智能原理精品课程的教学实践为基础,介绍我们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所开设的相关系列课程。

1课程知识点

人工智能是由脑科学、认知科学、逻辑学、信息科学技术等多学交叉所形成的一个新兴边缘学科。目前,国内外对人工智能的研究存在着狭义和广义两种观点。狭义人工智能通常是指以符号智能为主体的传统人工智能概念。广义人工智能通常是指包含自然智能、符号智能、计算智能、集成智能和分布智能等在内的智能科学技术概念。本课程主要基于广义人工智能的概念,从原理、方法、技术、系统和应用等不同方面,对人工智能进行科学的探讨。人工智能的主要特点是注重知识和推理,强调启发式和不确定性,提倡多学派融合和多技术综合。同时,它又是一个开拓性领域,其新思想和新技术层出不穷,因此,应鼓励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人工智能基础、知识表示、确定性推理和搜索、计算智能和不确定性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与自然语言理解、分布智能和专家系统等。其主要知识点有:

1)了解人工智能发展简史、研究目标;了解人工智能的研究方向;理解人工智能的定义、人工智能成功的标志。重点是掌握物理符号系统假设、图灵测试和启发式等概念。

2)知识表示和推理。要求了解和掌握时间和空间的表示、事件和行动的表示技术;了解和掌握概率推理、Bayes定理方法;了解和掌握谓词演算和归结定理证明。

3)搜索和优化方法。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启发式搜索策略(a,a*算法)、局部搜索策略(盲人爬山,模拟退火,遗传搜索);了解和掌握博弈方法(min-max搜索,―剪枝)。

4)机器学习。主要讨论机器学习的基本该概念和一些非连接主义的机器学习方法。

5)神经网络。主要讨论基于神经网络的连接学习机制。

6)专家系统。专家系统是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它实现了人工智能从理论研究走向实际应用,从一般思维方法探讨转入专门知识运用的重大突破。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专家系统的构成、分类和相关开发工具。

2系列课程设置

2.1两个系列五门课程

为了适应人工智能技术日益广泛的需要,国内外高校普遍开设了人工智能方面的课程。本科阶段开设人工智能课程,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原理和应用领域有初步了解,启发学生对智能学科的兴趣;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则是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人工智能的基本技术和前沿研究内容。为此,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教学对象,我校分别开设了两个层次的五门相关课程。从2003年开始为第一届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开设了人工智能原理课程。该课程由54学时的课堂讲授和18学时的实验教学组成,是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必修课程和核心课程之一。

从2009年开始,我们又将人工智能课程中的实验教学部分独立出来,安排36个机时,单独作为一门1个学分的人工智能实验课。该实验课也是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必修课程和核心课程之一,目前已完整地开设了两届,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与好评。

同时,我院软件工程专业、信息工程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等信息类专业开设了人工智能概论选修课程,进行36学时的课堂教学,也已经成为这些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

2010年我们又面向包括人文社科等全校所有专业开设了人工智能导论这一校公选课(36学时),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原理以及智能技术在不同领域的成功应用,具有一定的科普意义。

在研究生教育中,我们又针对研究生的特点,开设了高级人工智能课程,对研究生进行更深层的理论讲授和前沿研究课题的介绍。

由于人工智能是交叉学科,涉及面广、内容抽象、不易理解,学生往往有曲高和寡、望而生畏的感觉,加之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智能技术的要求有所差别,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差别化教学的目标,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我们根据已有人工智能课程在教学与实践方面的经验,针对不同教学对象,提供不同的教学深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力争使智能科学惠及更多的学生。

2.2优选教材与教学内容

在教材选用方面,我们主要采用了首都师范大学王万森教授主编的教材《人工智能原理及其应用》。该教材同时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和北京市精品教材,反映了人工智能研究和学科的最新发展,是王万森教授多年的教学与科研经验的结晶。由于广受好评,2007年出版了第2版,该书前后两版目前已印刷了16次,印量5.6万册,已成为国内多所大学的人工智能课程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此外,我们还为学生提供n.J.nilsson的《artificialintelligence:anewSynthesis》、蔡自兴教授的《人工智能及其应用》、李德毅教授的《不确定性人工智能》及马少平教授的《人工智能》等教学参考书。

作为课程建设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十分重视教材建设。除上述王万森教授主编的《人工智能原理》教材外,另一本侧重基础与应用的《人工智能基础及应用》教材正在人民邮电出版社的编辑出版中;还有一本在人工智能实验课基础上,包括教学指导、习题解析和实验指导等内容的北京市精品教材立项,《人工智能习题解析、学习与实践指导》也即将交稿,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

在人工智能课程教学过程中,针对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我们不仅进行理论讲授,同时还利用人工智能实验课,开展了36个机时的相关实验教学,学生在学习人工智能理论的同时,还能够得到智能软件开发方面的实验训练。该实验课设立了5个基本实验和3个综合实验。其中,5个基本实验分别是:实验1,基于规则的简单动物识别系统;实验2,基于极大极小算法的一字棋游戏;实验3,简单的遗传优化;实验4,简单的可信度推理;实验5,简单的单层感知器学习。对每个基本实验,在给定实验程序框架的前提下,安排了5个实验机时。3个综合实验分别是:实验1,双机对弈五子棋游戏;实验2,基于Bp网络的预测与评价系统;实验3,基于web的不确性推理专家系统。对综合实验,要求每个学生选作其中的一个,安排10个实验机时。人工智能实验课程的设立,强化了学生的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对智能技术的简单应用能力。为后续课程如智能机器人、智能游戏及智能管理等课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非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我们则开展更为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如展开师生间的讨论,让学生看到问题从提出、分析到解决的全过程。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发现智能技术与他们所学专业的关系或在其中的应用。让学生进行课程讲演与展示,如“地理学”专业的学生就讲解了智能技术在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戏剧文学”专业的学生讲解了智能动画技术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法语”专业的学生发现原来机器翻译是这样有趣。采取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普遍反映课堂学习令人印象深刻,整个过程让人回味无穷。

3课程教改

在教学内容改革方面,能适应智能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普及的需要,在保持人工智能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核心地位的前提下,我们不断增加人工智能的新技术。例如,计算智能、分布智能、先进专家系统、新的机器学习方法等。

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积极采用启发与互动、讨论与研究的教学方法。其中,对理论性知识我们多采取启发与互动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有助于对学生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对技能性知识更多的是要求实践,而在课堂上则可采用讨论与研究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实训方面,我们十分注重实验、实践和训练对人工智能教学和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积极探索把人工智能实验作为人工智能教学一个重要环节的理论和方法。在国内公开出版发行的所有人工智能教材中,首次把人工智能实验作为一个独立部分写进教材(本课程负责人独著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人工智能原理及其应用》第2版)之后,又在国内高校中首次把人工智能实验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开设,走出了我国人工智能实验的开创性的一步。

在课件建设方面,人工智能多媒体课件,获北京市高校首届多媒体教育软件大赛二等奖。相关课程智能科学技术导论多媒体课件,又获北京市高校第二届多媒体教育软件大赛优秀奖。

4结语

本文是以我校精品课程人工智能原理建设为基础,对系列相关课程在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的探讨,总结了该课程在教学和实践方面的一些教改举措。这些举措使得人工智能教学更贴合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认真落实这些举措,使各个层面上的学生都能更好地掌握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提高实践动手能力,达到本课程预期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万森.人工智能原理及其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2]蔡自兴,肖晓明,蒙祖强,等.树立精品意识搞好人工智能课程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4(1):28-29.

[3]蔡自兴,徐光佑.人工智能及其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BuildingtheCurriculumSystemofartificialintelligence

penGYan,wanGwan-sen,XieDa

(Collegeofinformationengineering,CapitalnormalUniversity,Beijing100048,China)

人工智能技术及其特点篇6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技术

人工智能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基础上的产物,大数据时代数据处理呈现爆炸模式,将人工智能结合计算机技术可有效提升信息处理能力,解决计算机处理信息过程中难以应对复杂性及安全性。将人工智能应用到计算机技术中不仅避免计算机系统在处理信息过程中的崩溃问题,还会促进计算机系统安全高效解决问题,实现社会稳定发展。

1大数据时代

大数据指的是一个数量和类型均十分庞大的数据集,就传统数据库数据仍旧无法对大数据进行处理。对大数据进行概括主要特点有:种类多、规模大、真实性高、处理速度快等几个特点。具体特征如下:

(1)数据类型较多。大数据有多种数据源组成,绝非单纯某种数据,且随着数据格式及来源日渐丰富数据类型会进一步膨胀;(2)数据规模十分庞大,总体容量至少在10tB左右;(3)数据真实性十分高,当前一些新类型数据不断兴起,传统数据源逐渐被取代,数据更新速度十分快,因此必须提升系统安全性,保证数据在使用和存储过程中不受影响;(4)大数据规模十分庞大,传统数据处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时展需求,要求新的处理系统具有快速高效处理信息能力,可满足大数据时代信息需求。

2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门新兴技术,其主要原理是通过计算机模拟人类思维方式及处事方法,并利用计算机程序实现快速处理功能,相较于人为处理不仅具有速度更快,且在程序不出现问题的情况下便可保持高正确率,从本质上来说人工智能是计算机技术的一个分支。人工智能根本目的是制作出以人类思维方式快速做出数据处理的智能机器,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发展与计算机技术发展密不可分的,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方式必然成为计算机技术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人工智能方式处理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数据必然成为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系统数据处理主流技术。

3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技术中的应用分析

3.1规则产生式专家系统

人工智能在入侵检测系统方面具有广泛应用,通过统计计算机专家的工作经验作为建立数据库基础,并以此作为依据建立计算机推理机制,并将其编制成入侵特征形成特定计算机编码,在此基础上构建数据库。当外界因素入侵系统时便可将其作为判断依据,及时发现入侵因素,确定其种类及危害,由此可见人工智能对提升检测效果及准确性有积极意义。从检测系统原理可见系统只能检验系统已输入不良因素,检验过程具有一定局限性。

3.2人工神经网络

人工神经网络主要通过计算机网络模拟人脑处事方式,因此其在容错性、接受性等方面相较于其他系统具有一定优越性。人工神经网络可对当前已存在畸变及噪声输入模式等进行精确识别,将该种方式与检测系统配合使用可有效提升检测效率,因此人工神经网络在大数据时代中具有重要应用。

3.3数据挖掘技术

数据挖掘技术原理是对网络连接及主机会话进行全方位准确提取描述,并采用其技术性能对入侵计算机的规则进行学习,将入侵模式记录与自身数据库中。当计算机出现外来入侵时便可进行有效识别。

3.4自治aGent技术

自治aGent技术属于面向对象发展成果,起作用主要是作为底层数据收集及分析结构,该结构中每台主机均可作为iDS系统。自治aGent技术具有十分突出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自主能力、兼容性等,且可对外来入侵对计算机影响范围有较强控制能力,对环境以来较低,因此在大数据时代可大力推广。

4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系统管理和评价技术中的应用分析

4.1人工智能问题求解技术

人工智能问题求解技术基于给定条件下用以解决某些问题,主要包括搜索、推理、求解等功能。其评价标准包括搜索空间、最优解两方面。在获取最优解时需要利用公式f*(n)=g*(n)+h*(n)进行评估。该式中g*(n)表示由网络节点s-n最短路径,h*(n)表示由网络节点n-g最短路径。该种方法可有效缩减资源浪费,提升网络运行效率。

4.2专家知识库技术

专家知识库是专家系统重要组成部分,会对专家系统产生直接影响。当前专家知识库主要由直接或间接积累的知识,对计算机网络进行编码,在此基础上促进计算机网络管理决策获得专家支持,并可完成管理、评价等过程,现已在网络管理评价中有重要应用。

5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举例――以智能考试系统为例

为研究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应用,本文以智能考试系统为例展开分析。自动考试过程中需对试卷质量提出多种要求,例如题量分配、试卷平均难度、体型结构、提醒比例、知识点均匀分布等,在自动组卷过程中应最大限度保证用户需求,因此在智能考试系统中首先需建立控制指标相应状态空间D,D=[]。

D中每行均由实体控制指标组成,指标构成结构主要有试题号、类型、章节、难度等级,通过计算机编码将其表示成为二进制形式。系统出题时并不会用到所有指标,D包含个体d_tar-get可表示为d_request及d_void,其中d_request为试题要求指标,d_void为未要求指标,即:

d_tar-get::=

::={0,1}m

::={0,1}n

试题库[StK]所有试题都背输入相应属性,其产生形式为:

ifthen

::={0,1,#}m(#表示0或1)

6结束语

人工智能是当前较为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该技术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应用极大丰富人们的生活方式,随着人工智能不断发展,其必然成为大数据时代处理数据得主要方式,推动计算机网络技术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义华.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运用分析――评《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5(20):9.

人工智能技术及其特点篇7

>>强人工智能和超级智能:技术合理性及其批判基于web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的高校智能排课系统研究人工智能及其教育应用浅析防火墙aSa特性及其和nat技术结合的合理性人工智能技术在计算机中的发展和应用现代图书馆、数字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研究领域及其社会影响浅析人工智能的发展及其应用关于人工智能及其应用的分析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浅谈人工智能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与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在选煤领域的应用人工智能引发的科学技术伦理问题浅谈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教学与实践日本将集中开发人工智能技术运用人工智能先进技术人工智能及识别技术的应用研究人工智能的“技术奇点”正在到来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2015-11-12.

[8]JohnmcCarthy.aproposalfortheDartmouthSummerResearchprojectonartificialintelligence[eB/oL].,2015-11-12.

[9]allennewell,J.C.Shaw,H.a.Simon.empiricalexplorationswiththeLogictheorymachine:aCaseStudyinHeuristics[C]//Computersandthought.menlopark:aaaipress,1995.

[10](美)n.维纳.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和社会[m].陈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11](美)休伯特・德雷福斯.计算机不能做什么:人工智能的极限[m].宁春岩译.北京:三联书店,1986.

[12]陈自富.炼金术与人工智能:休伯特・德雷福斯对人工智能发展的影响[J].科学与管理,2015,35(4):55-62。

[13]JohnR.Searle.minds,Brainsandprograms[J].theBehavioralandBrainSciences,1980,3(3):417-424.

[14](美)约翰・塞尔.心、脑与科学[m].杨音莱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15]JackCopeland.Strongai,appliedaiandCS[eB/oL].,2015-12-11.

[16]marvinminksy.whypeoplethinkComputersCan't[J].aimagazine,1982,3(4):15.

[17]JohnmcCarthy.Fromheretohuman-levelai[J].artificialintelligence,2007,171:1174.

[18],2015-12-11.

[27]张文韬.被寄予厚望的深度学习系统[J].世界科学,2014,(3):50-52.

[28]YoshuaBengio,ianGoodfellow,aaronCourville.DeepLearning[eB/oL].,2016-2-13.

[29]LeeGomes.机器学家迈克尔・乔丹谈大数据可能只是一场空欢喜等[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14,10(12):80-85.

[30]LeeGomes.对话深度学习专家雅恩・乐昆:让深度学习摆脱束缚[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15,11(4):84-91.

[31]顾凡及.欧盟和美国两大脑研究计划之近况[J].科学,2014,66(5):16-21.

[32]Henrymarkram.theHumanBrainproject:aReporttotheeuropeanCommission[eB/oL].,2016-2-13.

[60]http://piketty.pse.ens.fr/en/capital21c2,2016-2-13.

人工智能技术及其特点篇8

关键词智能电网;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tm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3)104-0192-02

当前我国电力事业飞速发展,来源于多个方面的力量都成为电力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这其中不仅仅包括了相应专业领域中多项电力技术的层出不同和逐渐成熟,相关其他技术,诸如监控系统和远程数据获取、数据库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等也都成为推动智能电网进入应用领域的重要助力;与此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对于我国的供电系统而言,更大的覆盖地域范围以及在电力生产和输送过程中所产生的庞杂设备,都从客观上要求着实现更为精准的管理。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智能电网应运而生。

1智能电网的概念

智能电网(SmartpowerGrids),即电网的智能化,美国能源部曾经定义其为:“一个完全自动化的电力传输网络,能够监视和控制每个用户和电网节点,保证从电厂到终端用户整个输配电过程中所有节点之间的信息和电能的双向流动。”欧洲技术论坛则将这一概念描述为“一个可整合所有连接到电网用户所有行为的电力传输网络,以有效提供持续、经济和安全的电力。”在国内,相对权威的定义方式当属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的定义,该组织将智能电网表述为“以包括各种发电设备、输配电网络、用电设备和储能设备的物理电网为基础,将现代先进的传感测量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计算技术、自动化与智能控制技术等与物理电网高度集成而形成的新型电网。”

电工研究所的定义中可以明确看出智能电网的若干特征。首先在于其可观测性,即能够有效获取到电网工作过程中参与工作的电气设备状态数据,以及相关的线路工作数据;其次在于其可控性,即能够针对电网中的设备展开必要的调节;其三则是自动化,重点关注整个供电网络中的系统综合平衡和优化,以及对于突发状况的调整和自愈等,除此以外,自动告警以及必要的趋势预测等功能也会随着相应的计算技术的逐步成熟而纳入到智能电网的相关职能属性中来。

2智能电网的核心技术讨论

从技术角度看,参与到智能电网中的骨干技术主要包括空间信息技术、云计算、神经网络技术以及作为基础性的数据采集、数据库以及安全技术几个方面。

其中空间信息技术主要包括GiS、GpS技术系统,能够为智能网络提供足够的数据支持,并且帮助其采集到的数据实现逻辑化。我国电力供给网络庞大,枝节繁杂,如果不综合当地的地理数据进行考虑,就很难理解网络中反馈的数据含义。并且相应的地理数据库和卫星定位系统,还能够帮助智能电网实现对于故障的更为精准定位,在根据环境数据加强预测方面也有着突出贡献。对于云计算而言,当前智能电网环境复杂,微环境庞杂,并且很多故障如果不能够实现即时处理就会造成更大供电损失。因此分布式的数据处理环境已经成为发展的必然。在此基础上,云计算为智能电网的计算在资源上提供了更多可能,尤其是对于运行和监控以及数据深入处理的智能云技术,对改善数据拥堵,提升智能电网计算数据吞吐量都有着极大帮助。神经网络技术对于当前的智能电网而言仍然处于不断渗透的过程中,这种技术能够以人的思维方式使计算机理解更多知识。作为一种能够赋予计算机思考能力的技术,神经网络技术的成熟程度,直接关系着智能电网的智能成熟程度,神经网络技术越发达,智能电网就越能将地理信息与电网工作信息进行综合考虑,就越能发现供电网络中存在的问题。而从基础数据服务的角度看,数据库技术和安全问题已经相对成熟,当前的数据采集技术成为了发展的重点。更发达的数据采集技术,对于电网中的工作状态数据以及整个网络所面临的环境数据都能够有效吸收,而更为丰富的数据必然会提供更为坚实的决策基础,最终提供更为准确的决策支持,对于自动化的精准施行也会有所帮助。

3智能电网的应用特征与结论

智能电网在应用领域与传统电网有着本质区别。这种以人工智能和高度自动化作为突出特征的信息化技术和供电网络结合的产物,从电力的产生到配送以及消费,各个环节都有着更优的表现。

对于电力生产环节而言,我国幅员辽阔,对于电力的需求也一直呈现出上升趋势,因此对于电力的生产而言,当前也多采用了多种途径进行开展。无论是常规的水力发电或者核电站,还是当前较新的风力发电站,都存在有独属于其自身的工作特征和产电量。智能电网的参与,能够帮助在稳定发电厂运行以及调节供电能力等方面有着调整,实现更大范围内,甚至整个系统中的稳定供电。

而对于电力的配给角度,更大的配给范围和更长的输电线路,以及在输电过程中所面对更为难多难以确定的环境因素,都会成为配电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单纯是系统内线损一项,都会对配电效果造成不容忽视的影响。智能电网的参与能够更为精确的确定线路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且对于变电系统的维护也能够达到更高的水平。

从电力消费环境看,智能电网获取了大量的电力消费数据,这样就可能会从两个角度影响电力的消费。其一在于帮助各个消费主体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和方式方法,在行业内部横向对比的基础上有的放矢的采取相应的宣传,可以达到节能和优化电力资源使用的目的。另一个方面对于电力消费状况的深入清晰了解,还能够帮助实现对于电力供给网站发展规划的更多认识,对于理智发展有着重要帮助。

参考文献

[1]马其燕,秦立军.智能电网发展状况及其实现建议[J].电力需求侧管理,2010(3).

[2]陈树勇,宋书芳,李兰歇,等.智能电网技术综述[J].电网技术,2009,33(8).

[3]张广鑫.智能电网的发展状况及其功能特点[J].广播电视信息,2010(5):92-94.

[4]谢开,刘永奇.面向未来的智能电网[J].中国电力,2008,41(6):19-22.

人工智能技术及其特点篇9

关键词:计算机;人工智能;电气自动化控制

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前提下,为新时代的生产创新提供了基础,将人工智能运用于电气自动化控制中,有利于矿山在开采过程中更加科学与合理,在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有利于保持工作水准的稳定。因此深入研究人工智能对电气自动化控制的影响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的升级与发展,最终加快我国各行各业与电气自动化控制的融合,为我国智能化社会生产提供有力条件。

1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特点与发展现状

1.1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的特点

(1)参数调整便捷。计算机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机器操作对比传统的控制器,主要的特征是操作更加简单,更容易学习,同时对于机器的参数具有相关的资料进行解释,对于各个参数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一体化的参数模型清晰可见,在调整参数时,能够清晰了解对于机器操作的影响以及对于其他参数的影响。降低了实际工作中的操作难度,提高了使用便捷性。(2)控制器一致性较高。对比传统的控制器,人工智能的控制器能够根据自动化的模型,对于数据的输入进行高效的计算与分析,使得工作人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控制更加灵活,产品的规范性也更高,因此控制器一致性的提升有利于使用者的体验感不断提升[1]。(3)计算分析能力突出。对比传统的矿山自动化控制器,计算器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自动化模型,对于参数的变化,其他相关联数值能够迅速被更新,有效提升了自动化控制水平,为电气自动化的发展提供了较高的促进作用。(4)操作简便。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信息处理与数理处理的速度,能够降低操作的难度使得普通的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机器自动化的作用,降低对于相关的专家的依赖程度,只有工作效率不断提升,才能为电气自动化控制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1.2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的意义

人工智能技术的含义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新技术,借助互联网技术与其他计算机知识降低重复性的工作,降低人力成本同时提升工作效率的技术[2]。计算机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区别是计算机技术需要人为操作才能发挥其自身的技术,而人工智能可以独立自主的完成部分工作,人工智能技术对于未来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提供了基础。

1.3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现状

人工智能技术的功能强大能够包含多个处理器,并且针对不同的处理器提供不同的开发策略。在传统的电气控制系统中,其控制器一般情况下只能包含较少的处理器,所以处理控制器的功能受到限制。而人工智能的处理器丰富,最常见的包括模糊处理器、神经处理器等。正是由于人工智能的多处理器共同运行的优势,从而改变了传统的由于处理器问题影响行业发展运转质量的现状。例如在电力行业中,变压器的性能指标与发电器的性能指标,随着计算机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电力系统处理器的容量不断的扩大,电网中需要的电气设备与种类也变得更加丰富,这是人工智能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人工智能技术不仅运用在矿山的开采中,同时涉及到我国的各行各业,例如医疗、航空、电力等。这些行业的系统运行较为复杂,从前期的智能化设备的设计到后期的生产使用与反馈,每个环节都需要结合调整改进与升级,保障各行业在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同时,行业发展更加迅速。

2计算机与人工智能技术在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主要功能分析

2.1数据采集与处理功能

计算机与人工智能技术使得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只需要掌握对电气自动化控制面板的操作,工作人员不需要通过脑力开展大量的分析与计算,只需要对人工智能采集的数据进行及时的观察与搜集即可,最终实现电气自动化设备的进一步发展。

2.2系统的实时监控与警报功能

在电气设备制造过程中,一般缺乏对于生产的实时监控,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时无法总结其他的问题,既为后期避免类似的问题提供参考依据,同时对于即将发生的异常问题,也无法触发警报,因此需要对安全隐患进行及时的排查。而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开展实时监控与警报功能,在生产过程中开展对于设备的实时监控,在发生异常情况时,能够及时发出警报,通知工作人员对于电气设备进一步运维与检修,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而对于没有及时控制的事故,人工智能系统也能记录事故发生的数据变化,为后期避免同类问题提供数据支持,为后期的生产升级提高基础。

2.3操作系统控制功能

传统的机械控制台操作主要是依靠工作人员在控制台的值班,轮流查看相关数据的情况。而人工智能技术主要借助计算机通过智能设备操作,不仅可以远程操作而且可以对操作的人员实现不限区域、不限人员数量的操作,降低传统电力控制台对于操作人员的人数限制、位置限制等,为电气设备自动化发展贡献重要的技术。

3计算机与人工智能技术在矿山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实际应用

3.1计算机与人工智能技术在矿山电气自动化运用中的优势

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应用为矿山的开采带来了较大的技术升级。其主要的优势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人工智能技术的控制台可以借助编程语言,根据实际工作内容设置相关的控制台,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能够快速索引到相关的信息与数据,对参数进行及时的调整;其二是能够对相关的操作与作业现场进行实时的监控,监控的内容与范围不断扩大,同时监控的开展不会受到天气与人员的影响,抗干扰能力突出;其三是人工智能技术可以结合其自身的技术特点能够开启更加优质的控制模式同时降低人力物力的损失。最后体现在对设备异常模式的控制,能在机器产生异常时及时出现报警与调整的模式,提升稳定性同时能够协调人工智能的一致性。

3.2优化电气设备的设计

矿山的开采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扩大,在矿山开采过程中借助电气设备能够高效的完成开采工作,满足社会生产的需求。而现代化的开采设备需求对于矿山的开采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对于矿山开采的设备进行了设计优化升级,其中包括了从电子科学、机械设计等内容,而在设备的设计过程中,必须要缩短设计周期,抢占市场份额,将设计的成果投入到实际的矿山开采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另一个重点是由于开采设备设计到矿山开采的整体工作链条较长同时研发难度较大,但在技术研发过程中不能为了研发速度而忽视了对于技术优化的高标准,降低对于人工的依赖,减少人力资源的投入,有利于人工智能技术能够集中力量优化设计,参数设置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设计更加合理,提高数据准确性的同时提升的产品的性能。

3.3加强电气系统运行的智能控制

智能化的机械设备能够有效提高矿山生产的效率,先进的矿山开采效率与质量是现代矿产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因此现代矿产企业想要保持竞争力,则必须使用将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与机械技术相互融合的电气系统。在传统设备控制器的基础上,结合人工智能,工业生产中的数据处理与信息决策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人工智能技术对矿山开采的进一步发展。再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做出相关开采的指令,实时掌握开采的情况与电气设备的运行情况,一方面提升了矿山开采的效率,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系统降低了大量重复性的工作内容,为人力资源的整合做出了重要贡献。最后人工智能结合了计算机运算速度较快的优势,使得系统能够短时间内对信息进行批量化处理并做出正确的决策,为矿山自动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贡献。

3.4提高电气设备的故障诊断效率

矿山开采的过程中依赖多个设备同时运转,且各个设备都是开采链条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当某个设备发生故障则会影响到整体矿产开采的正常运转,而依靠人工和传统的控制器,故障排查工作的效率较低,不仅影响了生产安全同时也会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对于电气设备的故障诊断升级对于矿山开采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人工智能能够通过其专家系统与模糊理论相互结合,迅速掌握所有生产相关的实时数据,另一方面通过对系统进行智能化控制,找到故障产生的位置,对故障设备进行替换,降低设备故障对于矿山开采产生的影响,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损失。

4结语

计算机与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得传统的社会生产行业将机械技术与智能技术进一步的融合,推动了工业生产电气自动化控制,提升了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在传统的控制器中,需要人工不断操控控制台调整机器的运行状态,同时需要定期对于机器进行检验与维修,避免机器故障影响社会生产的正常运转。人工智能的机器控制对于电气自动化的发展是更科学高效的技术。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在矿山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进一步运用,不仅能够提升对于矿山开采的实时监控水平,同时能够提高开采的效率与安全性,为矿山开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最终为机器自动化控制应用提供了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徐小云.人工智能技术在矿山计算机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资讯,2020,18(09):5-6.

人工智能技术及其特点篇10

关键词:智能图书馆;物联网技术;特征;应用体系;应用问题;作用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其对我国各行各业发展的影响非常巨大。当下我国智能图书馆发展顺应时代潮流结合物联网相关技术,提升了智能化图书馆服务水平。智能图书馆是由现代物联网技术、计算机智能化和传统的图书馆共同构成,其是传统图书馆在现代物联网和计算机智能影响下的发展方向,是现代图书馆运行的新模式。以下就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图书馆中应用的问题与作用进行探讨。

一、智能图书馆与物联网技术的概述

1、智能图书馆。其是由多种智能化系统集成实现图书馆的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电子化的图书馆,它是将智能技术运用在图书馆的建筑之中的一种现代化建筑,是高科技与建筑艺术的有机结合体。图书馆的智能化是在传统数字图书馆的基础上朝电子化、网络化图书馆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是传统图书馆发展的延伸,而目前图书馆智能化发展主要是从图书馆建筑设备系统智能化以及信息网络集成系统智能化。

2、物联网技术。物联网(theinternetofthings)是指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的发展主要还是互联网的深入和延展,物联网就是通过感应设备感应物品信息,通过B接互联网的操作,从而对感应的物品进行智能化识别并且智能管理的网络。

二、物联网的特征及其主要技术

1、物联网的特征。互联网是通过计算机或者通讯设备搜索信息的渠道,而物联网也需要通过网络的连接完成操作,但是物联网与互联网不同之处就是互联网是信息传播的媒介,而物联网是对物品智能化识别和管理,物联网与互联网具体不同特点表现如下:第一、物联网具有感知物品信息的特点,是通过利用射频识别、摄像头等传感器通过识别条形码、二维码或者电子标签感知物品以获取物品信息的一种技术。第二、物联网具有可靠传送的特点,通过将被扫描的物品传入互联网进行信息搜索,从而获取可靠的信息及资源共享。第三、物联网具有智能处理的特点,通过运用各种高性能计算、智能技术等对在互联网上搜索的海量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以对物品信息进行智能化处理。

2、智能图书馆中的物联网技术主要有:(1)智能化技术。物联网智能化技术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科学技术代替人工操作的一种智能技术,先利用一些外部的扫描技术将物品的各项信息纳入计算机系统之中,在利用其动态化地识别归纳过程,使得物品可以以一种虚拟的状态被归置和管理,是将传统物品管理模式的变革,更进一步向电子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和延伸,在智能图书馆中的应用还将图书馆楼宇纳入物联网管理之中,使其分为智能化楼宇系统和智能化信息网络集成系统。(2)识别技术。物联网的识别技术是一种相当先进的技术,主要是指利用末端传感设备和感应设施对物品所附有的信息标识码例如RFiD标签进行智能识别,获得物品的相关信息,从而将物品进行流转和运送处理的目的。是一种高效、便捷和准确的识别方法,大大降低了人工对物品检索的时间耗费,在当代快节奏的发展速度中越显优越,因此被广泛运用于其他行业的物品识别和管理之中。

三、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图书馆中应用的体系架构

传统图书馆对图书的管理一般采用条形码识别后连接计算机通过互联网进行数字化管理的模式,图书馆中大量的文献书籍借还、盘点、搜索、整理都需要依赖人工操作管理,馆员的工作量大。而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图书馆中的运用可以避免传统图书馆管理的这些弊端。物联网技术的运用大致可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个方面,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图书馆的应用体系架构。(1)智能图书馆是运用物联网技术的基础建筑。智能化图书馆首先应该是建立在图书馆的实体建筑以及图书馆馆藏这些实体物质之上,加上图书馆楼宇智能管理系统、自动化办公系统、通讯与网络系统等电子化、数字化综合设备系统,为图书馆进一步的智能化发展奠定了基础。(2)物联网技术中的感知系统可以感知图书馆中的文献书籍上面的电子标签,识别客户需求信息并且将识别的信息传递到互联网中分析处理。目前,传统的iC卡和条形码依然可以作为图书馆信息的采集,但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RFiD、传感网络将会逐渐取代传统方式的图书采集,使得运用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图书馆更加智能化。(3)物联网技术通过利用各种通讯网络工具,包括读者的电子设备,连接互联网(wiFi、局域网等)从而使读者获取图书馆文献资源。图书馆运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将其他信息服务机构中的分散信息和数据连接起来,整合成有价值的信息为读者提供知识服务。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的图书馆信息传输主要还局限于图书馆内的信息互联,或者是通过像电话网、国家信息高速公路网等公共互联网平台。在未来的科技发展中,各种通讯技术的融合将会实现个人独立互联网平台,实现人与人、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之间随时随地的通信。(4)物联网技术具有高性能计算、智能技术等特点,通过物联网技术的高性能计算、智能技术将互联网搜索的海量信息进行分析处理,整合出读者需要的有价值信息。物联网技术可以使互联网中大量的信息转化成知识利用,大量地丰富了图书馆的资源,改变了传统图书馆自建信息的局限性,极大地提高了图书馆的综合竞争力。(5)在物联网的应用层中,智能图书馆将提供图书馆的业务管理系统,用户可以自助借还书、盘点以及整理,为图书馆的图书维护、在线咨询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3]。

四、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图书馆中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图书馆中应用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技术问题。目前传感器设备大部分都是以温度、湿度设计感应,对信息数据的感应分析不强。物联网中传感器的运用是其主要的基础设施,而物联网需要的传感器不仅要有信息感知能力,还需要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所以深度传感也是物联网技术实现遇到的重要问题。图书馆都是运用条形码和磁条自动化集成系统技术作为检索基础,要将射频识别技术端口与自动化集成系统端口整合难度大,而且FRiD射频识别技术是物联网的关键技术,而我国超高频射频识别技术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另外物联网在智能图书馆中的应用还需要通讯技术的支撑,信息的加工、筛选、存储和传输等方面技术都还不成熟。(2)成本问题。智能图书馆的文献资料丰富且图书馆的藏书建筑层面多,要在藏书阁上面建立庞大的网络系统,加上用户与物品、物品与物品的连接,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图书馆的运用将会需要很大的成本。(3)安全问题。物联网射频技术中的电子标签和识别码都可以被任何远程设备扫描,并且标签中的信息将会不加区别地接受阅读器的指令并且储存标签信息,而且射频识别技术会跟踪读者用户的行踪、习惯以及偏好等各种安全隐私问题。所以,物联网如何维护读者的合法权益也是目前遇到的重要问题。(4)法制建设问题。由于物联网的发展需要多种技术的整合以及会涉及很多行业领域,所以,需要国家给予政策扶持并且维护物联网的发展,加上物联网技术的运用可能会导致读者个人隐私受到侵犯,国家有关部门也需要制订相关法律、法规维护读者用户的个人权益。

五、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图书馆中应用的主要作用

1、提高工作效率。传统图书出借方法是在图书外借时将图书馆藏号和读者信息进行登记,而这样相当浪费时间,且如果借书者多的话还会造成拥堵等情况。而智能化图书馆采用物联网技术将图书的馆藏号和出借情况等信息纳入图书智能化信息数据库中,采用多项物联网技术进行管理,对于图书的出借、归还和日常处理效率有了质的提升。既减少了图书馆方面在人力方面的耗费,又提升了图书出借效率,是一项非常实用的技术。(1)简化文献采集工作。由于图书馆收藏的图书文献数目极多,要对图书馆的馆藏图书信息进行确认和统一,就要动用许多图书馆管理人员和耗费诸多时间,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行动。而采用物联网技术后,只需要根据不同的馆藏号进行归类处理,打印出相关的馆藏号进行黏贴和确认,就可以将馆藏图书进行信息化管理,在对图书文献进行采集和统计时工业也非常简便,只需要采用相关的识别机器进行扫码,就可以完成采集,大大精简了图书文献的采集工作。(2)射频识别技术自助还书。物联网的智能识别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传统的图书归还程序十分繁琐,要对读者信息进行确认,再将馆内图书信息进行核对,耗费诸多人力物力。而利用了物联网的射频识别技术,在还书时读者只要出示相关的读者卡,利用带有射频识别技术的还书系统就可以完成正常的还书行为,而图书管理员只需要对无法识别或者其他较为特殊的情况进行人工处理即可,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提升了自助还书的效率。

2、实现人性化服务。(1)读者信息获取和修改。读者的信息被写入到RFiD存储模块中,利用RFiD容量大的特点,在读者办理借阅证时,将读者信息存储到RFiD中,这样无论是否和数据库连接,只要使用RFiD设备就能很快的对读者的信息进行或者和修改。(2)图书有序的定位查找.在RFiD中存有书的基本信息目录和书放的具体空间位置等信息,这样通过标签可以有效的确定书籍的位置,读者可以很快找到自己需要的图书,原理就是利用RFiD通信信号强弱计算距离,再通过书籍的标签设置。(3)实时检索和阅读。读者对书籍查询以及相关信息查询可以很快速的检索到,这样读者可以随时随地对书籍信息进行下载,查阅。快速的访问图书馆资源。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极大的方便读者,也大大提高了图书馆书籍资源的利用率。(4)信息定制。当读者在图书馆的特定区域时候,通过终端设备比如我们的手机,就可以搜索到图书馆书籍的一些相关信息、读者的借阅信息、图书馆的服务信息。这就要求读者要对图书馆数据进行定制,这样利用自己的终端设备手机就可以接收到信息的推送通知服务。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制定信息通知,搜索书籍资源。(5)全天候自助借还服务。读者可以在电子设备上完成借书还书的工作,节约时间不用到图书馆排队等候,对借阅流程快速处理,简单快捷,图书馆的图书利用率也大大提高,一般自助借还服务在全天24小时都可以完成,只要有终端连接到图书馆信息数据库。(6)图书管理和整理。在读者对资料进行阅读的时候,采用远距离读写器监控,读者在特定区域阅读查看资料,如果超出监控区域,就会自动报警,这样可以有效的杜绝阅读的不文明行为。在工作人员对书籍资料进行整理的时候只要用读写器对书架扫描一下就可以查看出书籍是不是摆放正确,这样在工作人员对图书整理提高了效率,也为读者找书提供方便。

3、实现图书馆馆舍智能化。图书馆馆舍都具有规模较大,管理较为困难的特点,导致对于图书的日常管理和图书馆管理无法进行及时处理。而采用了物联网技术后,可以利用监控、能耗设备等控制设备将整个图书馆馆舍纳入计算机系统的管理中,对整个图书馆馆舍的照明、设备、图书和安保等都进行智能化的统一管理,对于图书储存环境还可以根据舍内的智能化监控系统进行温度、湿度等方向的监控,进行及时的处理和保护图书,大大提高了图书馆馆舍管理效率。

结束语

综上所述,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图书馆中的应用,就是要将物联网的核心技术更好地融入智能图书馆的图书管理、整理、外借和归还等一些重要方面,促进图书馆日常工作更有序和便捷地进行。

参考文献:

[1]杨鹏,张翔.物联网研究概述[J].数字通信,2010

[2]朱桂华.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图书馆中的应用体系架构[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1

[3]孙皓月.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图书馆管理模式研究[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5

[4]沈彦君.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图书馆中的应用[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2

[5]卢艳兰等.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图书馆知识服务创新[J].河池学院学报,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