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年终考核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22:59

学校年终考核方案篇1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外贸函电;课程考核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1-0127-02

课程考核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课程考核的目的是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和技能的运用情况,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与能力,同时检查教学效果,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大力发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背景下的课程教学倡导“以职业为导向”,培养学生日后在工作岗位所需的综合能力,从而使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与岗位需求实现有效对接。因此,作为课程教学重要环节的考核也应该与“职业性”接轨。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积极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之路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课程考核环节仍然很薄弱,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进程。虽然近年来有不少有关高职课程考核评价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大部分都是对高职课程考核的宏观研究,[2-4]而根据不同课程特点而构建考核方案的研究还比较缺乏,即使有,也没有明确区分校内教学和校外教学阶段。[5-7]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在校内和校外学习阶段的教学方法与师资等方面有很大不同,因此这两个阶段的考核评价方案也有所差异;而《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2012)中也建议“加大形成性考核的力度,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应根据不同课程、不同的学习阶段和不同的实践活动形式而有所不同”。因此,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和不同的学习阶段充分借鉴相关行业的绩效考核标准,制定出更合理、更可行的高职专业课程考核评价方案,实现“以职业为导向”的考核,是当务之急。

本文以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核心课程“外贸函电”为例,结合与本课程对应的外贸行业对高职工学结合课程考核方案进行深入探讨。

一、我国高职院校“外贸函电”课程校内学习考核方案构建现状

虽然教育部早在2000年就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中指出要“改革考试方法,着重考核学生综合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但是通过对国内珠三角30多所高职院校的调查发现:目前高职院校“外贸函电”课程考核在考核方式、考核内容、考核主体等方面仍存在严重不足,具体表现如下:

1.考核结构不合理

目前大部分高职学校“外贸函电”课程的校内考核方式仍然以终结性考核为主,具体表现为:过程性考核(约30%)+终结性考核(约70%)。虽然有些高职院校已经把过程性考核的比例提高,但是实质上没有多大变动,没有发挥出考核对教学过程的导向和促进作用;校外学习考核基本没有过程性考核,是由实习单位的实习指导教师或领导直接给出终结性考核。这种考核方式没有反映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的“做中学”的要求,无法起到考核指挥棒的作用。

2.考核内容不全面

目前高职“外贸函电”课程校内学习的过程性考核的内容主要是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回答问题、上课专心程度和完成作业的情况,而且很多学校对过程性考核没有统一的标准,由任课教师自由决定,随意性很大,缺乏对职业素质的考核;校外学习的考核基本不涉及过程性考核。

校内阶段的终结性考核以期末书面考核为主,主要是考核教师课堂讲授的以教材知识为主的内容,这是一种重知识考核、轻技能考核的方式。校外阶段的终结性考核主要是根据实习单位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简单评价来完成,只是一种局限于形式上的考核。

3.考核主体单一

目前高职“外贸函电”课程对学生学习考核的主体比较单一。校内阶段主要是由任课教师来考核。他们对学生的考核有时主观性较强,甚至还包含了对学生的个人情感;另外,由于目前高职院校真正意义上的外贸“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在校教师无法从行业标准中汲取好的经验来对学生的学业进行考核;校外阶段的成绩也是由单一的实习单位的指导教师或领导来考核。这种主体单一的考试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二、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外贸函电”课程考核方案的具体措施

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1]6号)中指出“要逐步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行业评价制度。要建立社会、行业、企业、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等多方参与,以能力水平和贡献大小为依据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把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意见作为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

因此,工学结合背景下的高职“外贸函电”课程考核应该具有鲜明的职业特征和导向,需要以外贸行业规范和职业考核标准为依据,把这些标准有机结合并充分体现在专业课程考核体系中。应改变传统的以终结性考核为主的考核体系,构建以过程性考核为主的考核体系,从而最终达到以评促改、以评促教的目的。

1.考核结构合理化

工学结合背景下的课程是基于工作过程设计教学过程,因此,对学生“外贸函电”课程的校内考核也应以过程性考核为主,提高过程性考核的比例,按照科目的实际情况制定出能体现出职业能力素质的考核方案。比如在仿真的外贸工作场景中,分组让学生完成任务,从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来对学生进行考核。校外学习阶段也应该重视学生在态度纪律、工作表现方面的过程性考核。通过考核促使学生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素质。

校内学习的终结性考核可以不再拘泥于传统的理论性闭卷笔试形式,应该与书面报告、口头报告和实操等开放式考核相结合,重点考核学生的应用技能。课程考核构成参。

另外,应该把学生考取与“外贸函电”课程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如《外贸业务员岗位资格证书》和《全国外销员从业资格证书》等纳入本课程的考核方案中,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2.课程考核内容的扩展化

工学结合背景下的教学强调学生在“做中学”,更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高职“外贸函电”课程考核内容的重点应放在过程性考核中。考核内容不但要包括理论知识层面,更应该注重行为表现、职业道德和价值观等层面的考核。借鉴外贸企业员工绩效考核的主要标准,完善“外贸函电”课程的考核内容。这种全面考核强调了对学生动手能力、岗位能力、职业道德、创新能力的培养。任课教师必须向学生清楚地说明考核的依据、内容和目的,使学生能够充分按照考核标准要求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职业能力。

3.考核主体的多元化

高职“外贸函电”课程校内考核必须改变以往由单一的任课教师考核方式,应该由教师考核、小组考核、学生相互考核和学生自评相结合的多元主体考核;校外考核也应该增加同事、部门团队和自评。多元化考核主体的考核方式。

这样的多元主体的考核结果更具有全面性和客观性,另外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可以让他们更好地反思自己的学习并及时改进。

三、结语

高职院校应更加重视课程考核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根据不同的课程采取灵活的措施,在任课教师、相关行业的共同努力下制定出可行的、切合实际的高职课程考核方案,从而构建完善的课程考核体系。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有企业的高度配合,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让企业积极融入到高职院校的课程考核中来,才能制定出具有职业性的工学结合的课程考核方案,才能使工学结合课程改革的目标真正得到实现,最终促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贤彬.多元化高职教育课程考核体系的构建[J].职业与教育,

2011,(32):129-130.

[2]吴亚萍,周大农.“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职教论坛,2010,(18):22-25.

[3]王婷.“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J].职教论坛,2011,(32):67-69.

[4]陈移山.基于工学结合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J].职业教育研究,

2011,(7):14-15.

[5]余永亮,李友勇.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法律文秘专业考试评价体系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6):27-29.

学校年终考核方案篇2

 

软件开发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至少一种主流软件开发平台,具有较强编程能力的高级实用型专业人才。为更为有效的培养人才,提高教学质量,很多高校开展了项目化教学改革。作为项目化课改的一部分,考核方式的改革必须紧随其后,笔者所在学校为此专门成立了“卓越技师”实验班,从考核方式改革入手,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现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形成性考核方案。

 

一、以学习小组为考核主体

 

借鉴企业团队合作的工作思路,在学生入学初期成立考核小组。考核小组成立后作为独立的开发团队,有自己的名称,在以后各门课程实施过程中,小组是学习的主体和考核的对象。考核小组以3到5人为宜,成立后为每个组建立小组工作档案,记录各种考核的过程性材料。

 

过程考核和答辩考核是面向课程的,不同课程在工作档案中有自己的课程子档案。过程考核是每次课形成一个过程文件,答辩考核是针对项目个数形成相应的过程文件。两类考核的成绩加起来作为课程的最终成绩,每类考核占有50%的比重,即:

 

课程成绩=过程考核(各次的平均分)?鄢0.5+项目考核(各项目的平均分)?鄢0.5.

 

面试考核是针对个人的,每次考核的记录也存入小组对应的工作档案中。三次面试测试均不通过的不允许参与最后的毕业设计工作。

 

第二课堂考核的结果决定学生的综合测评分,用于在奖助学金评定、推优树先等工作中进行参考。

 

二、结合慕课学习平台,明确过程考核的要点和方式

 

结合软件开发的特点,在小组工作档案中为每次课设计《任务实施过程记录表》和《实施过程考核表》,考核表将工作纪律、自我学习等10个方面作为考核要点,重点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工作纪律、团队合作、职业态度等各方面的水平。授课教师负责为各考核小组打分,然后根据小组的得分名次为各个组分配不同的总分。得分第一名的小组总分为:人数?鄢100?鄢1,得分第二名的小组总分为:人数?鄢100?鄢0.9,依次类推。每个考核小组的组长根据得到的总分为组员分配分数并记录在工作档案中。对学生个人而言,小组分数与个人分数的平均分作为本次课程的过程考核分数。

 

三、用项目答辩考核代替期末终结考核

 

每门课程取消期末终结性考核,改为按照课程项目划分进行的项目终结答辩考核,多个项目的总分取平均即为该课程最终的终结考核成绩。答辩考核能够直观的考核学生运用技能的情况,通过成果展示应用的熟练性、准确性和灵活性;能够考查学生掌握技能的深度和广度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展示自己的创造性见解和技能拓展水平,也为所有学员提供了一个增长见闻,交流信息的平台。答辩考核能够培养学员的勇气、才能、智慧,能够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面向课程体系进行面试的综合考核

 

借鉴社会培训班的考核模式,从第三个学期开始增加期末综合考核——面试考核。对于软件开发人才的培养而言,成绩与技能的最好展现方式就是能够被企业接受。模拟面试可以有效的告诉学生欠缺的技能和素质,以利于学生在后续学习中进一步弥补和完善。因此增加期末的面试考核是十分必要的。

 

我们发挥校企合作理事会的作用,成立专门的面试团队,在每个学期末根据学生所学课程的岗位面向,选取一至两个岗位进行模拟面试。面试的结果计入学生的工作档案。对于连续两次没有通过面试的学生,要进行单独访谈,帮助其分析原因,树立成长目标。连续三次没有通过面试的学生不允许参加最终的毕业设计工作,需提交延期毕业申请,进行相关技能的强化训练。

 

五、加强第二课堂的考核

 

第二课堂的考核成绩作为综合测评的主要依据[3]。第二课程考核在每学期进行,旨在提高学生社会服务、组织协调等综合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第二课堂考核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选修内容包括社会志愿者活动、社团活动、技能竞赛、校内工作室服务等,由学生每学期自由选择一项,并在学期末汇报工作内容,相关项目的负责人给予考核评价和工作量认定。

 

在“卓越技师班”中应用以上评价体系,有效的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在现有的一届毕业生中,对口就业率和学生满意率均达到100%。因此,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进一步完善和推广该考核体系,以提高软件人才的培养质量。

学校年终考核方案篇3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县学校安全稳定年度工作考核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核心是建章立制、明确职责、落实责任。目标是减少学校师生意外伤害事故,杜绝各类安全责任事故和重特大事故,为师生员工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确保校园平安稳定,促进平安建设。

二、组织领导

成立学校安全稳定年度工作督导考核领导小组,由陈洪荣同志任组长,同志任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

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安监科,由宣兼任办公室主任,任办公室副主任,等为成员,具体负责学校及校长督导考核的日常工作。

三、考核对象

全县各公办学校,已经审批并通过年检的民办学校

四、考核内容及分值

年度考核实行100分制。

(一)基础性指标100分(具体内容、分值见《考核细则》);

(二)加分和扣分(见本方案第七条奖惩办法);

五、考核等次

考核分优秀、合格和不合格三个等次。考核分数90分及以上为优秀,65分至90分(不含90分)为合格,64分及以下为不合格。

六、考核方式

考核评价工作在教委安全工作督导考核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由安监科牵头组织实施,片区督导员协助,乡镇村小由所属中心校按本规定组织考核,片区督导员督察督办。民办学校由职成教科牵头考核。

考核采取过程督导和年终考核相结合方式进行,年终先由学校根据考核细则自查量分报我委安监科,我委进行核查评估。安监科建立过程督导考核台帐,对全县各级各类学校进行过程督导和专项督查,并参考教委相关科室和片区督导员的意见完成学校的督导考核和考核评价。

七、奖惩办法

(一)学校安全稳定工作考核“一票否决”范围。

1.发生安全责任事故或重特大事故,受县政府及以上有关政府或部门通报批评或在社会上造成重大影响的;

2.学校未发现或未及时向上级书面报告,造成房屋坍塌或设备设施的原因等造成师生的生命财产严重受伤受损的;

3.食品或饮用水不安全,学校没有及时整改或向上级书面报告造成师生中毒的;

4.发生安全事故报送不及时或有意隐报、不报而造成严重后果的;

5.学校在管理或工作中被市级及以上政府或部门通报、黄(红)牌警告、挂牌督办等情形的;

6.其它可以避免但由于学校管理疏漏,安全教育不及时或不够,造成师生重大伤亡的。

(二)学校安全稳定工作额外扣分范围。

被考核的学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每出现一起酌情扣考核分6-10分。

1.安全事故善后处置不及时或不当,致使学生家长3人以上集体上访给教育带来严重负面影响的;

2.安全事故学校无直接责任,但对学生教育不够,管理疏漏造成师生意外死亡或重大伤害事故,每学期发生两起及以上的;

3.学校在管理或工作中存在自身责任问题,在乡镇、街道及以上政府、部门安全检查中受到通报批评或点名批评、黄(红)牌警告、挂牌督办等情形的;

4.乡镇、街道及以上政府、部门提出安全隐患的整改意见或下发了限时整改通知,学校推诿、拖延整治或办理不及时造成师生受伤或财产受损的;

5.发生安全事故报送不及时或有意隐报、不报造成一定负面影响的;

6.其它可以避免但由于学校管理疏漏,对学生教育不够,造成伤害事故发生的。

(三)学校安全工作加分条件。

1.代表本系统承担国家、市、县安全稳定工作范畴重大活动(含接受检查督导、观摩等),分别加3、2、1分(可以重复计算,下同);

2.单位集体受到国家、市和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关于安全稳定工作奖励的(以文件、奖证、奖状等为准),分别加5、3、1分。

八、结果运用

学校年终考核方案篇4

一、考核的范围和对象:

全体在编工作人员。其中,学校领导干部的考核按干部管理权限进行。

1、新录用的应届毕业生见习期内,参加年度考核,只写评语,不定等次。

2、外系统引进录用的在职人员由录用单位进行考核。

3、本系统内部流动的人员,到现工作单位不足半年的,由原单位提供其工作表现的书面材料和年度考核等次的建议意见。

4、患重大疾病长病假人员、按规定办理内部退岗休养人员,无特殊情况可视作考核合格。

5、对辞职、解聘人员不进行年度考核,若其新录用单位需要相关材料,原单位应予提供。

6、对应该参加年度考核,但本人拒绝参加的,要进行教育。经教育仍拒绝参加考核的人员,可直接确定为不合格等次。其年终奖金发放不超过单位同类人员平均水平的50%。

二、考核内容和标准

(一)考核内容包括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重点考核工作实绩。德是指政治态度、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和遵纪守法的表现;能是指业务知识,教育教学技术水平,教育管理和工作能力;勤是指出勤情况和勤奋敬业的精神;绩是指完成工作数量、质量、效果;廉是指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廉洁从教情况。

根据上级要求,年度考核优秀人数不得超过本单位在编人数的10%。(15人)

(二)学年度考核结果分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

优秀等次的标准:正确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模范遵守职业道德,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工作实绩显著,有团结协作精神,清正廉洁。

合格等次的标准是:正确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遵守职业道德,能较好地履行岗位职责,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工作实绩较好,清正廉洁。

基本合格等次的标准是: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一般,能基本完成本职工作,但工作作风、工作纪律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不够,完成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不高或在工作中有某些失误。

(三)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为“一票否决”,一律不得定为“优秀”等次。

1.当年主要工作受上级主管部门通报批评的有关科室或年级的主要负责人;

2.工作失职,使学校部门工作造成严重社会负面影响的科室或年级主要负责人。

3.师德较差,经常违反《教职工管理条例》的教职工。

4.在年度会考中,学科综合名次列年级最后一名的任课老师。

5.平行班学科教学成绩人均分相差5分以上的任课教师。

6.备课笔记、作业批改等检查不合格的。

7.听课笔记达不到规定要求的。

8.事假超过15天;升旗、开会等无故缺席3次以上;无故旷课达1节,迟到早退达5次以上的。

9.工作不满负荷且不服从学校安排的。

(四)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不能评为“优秀”外,且视具体情况可直接定为“基本合格”或“不合格”。

1.工作不服从调配,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不完成指令性任务造成负面影响的。

2、体罚学生、乱收费或其它违反教师职业道德,属一票否决的;

3、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直接责任人;

4、一年内连续旷工15天或累计旷工30天以上的人员及其他违反有关规定的;

5、因班风差导致班级学生成绩明显下降或班级流生、违法犯罪数明显增加的班级班主任;

6、违背学校有关政策或严重违背校纪校规的;

7、无正当理由不参加年度考核的在编人员。

三、考核方法及时间安排

1、组织准备阶段(200年1月6日-----1月15日)

①成立学校年度考核领导小组和考核小组。

②制定年度考核方案,报学校领导审批。

2、宣传发动阶段(200年1月15日)

召开教职工会议,传达学习上级文件精神,公布批准的实施方案,明确考核评比的内容、标准、等级划分方法等。个人准备年度总结、获奖资料等。

3、考核评比阶段(200年1月16日-----1月19日)

以年级为单位分组,全体教职工分为11个组,(相关人员情况见附后表二)。全体教职工分组交流个人年度总结,交流时间控制在5分钟以内。每组在组长(见附后表一)的组织下以不记名投票的方式推荐出符合规定的年度考核优秀候选人选,(优秀票数×100+合格票数×80+基本合格票数×60+不合格票数×40)÷某类参加测评对象的总有效票数。报学校考核领导小组。

3、考核领导小组审核阶段(200年1月22日-----26日)

学校领导小组审核后进行落实,最终确定被考核人员等次和优秀人选。

4、总结上报阶段(200年1月29日------31日)

将产生的优秀人员实行有三天公示,考核人员如有异议的,可在此段时间内向学校考核领导小组进行申诉。后填表、完善考核材料,上报教育局。

五、考核工作的组织领导

学校年终考核方案篇5

为进一步落实中心学校管理人员挂钩联系学校责任制,更好地指导服务好全乡学校教育管理工作,做到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掌握校情,因校施策,充分发挥中心学校管理职能作用,不断提高中心学校人员教育管理服务能力和水平,做到履职尽责,不断提升管理效能,助推学校发展。努力建设一支甘于奉献,敢于担当,勇于作为,善于创新的管理干部队伍。结合中心学校工作实际,特制定办公室人员挂钩联系责任学校管理制度,对中心学校人员进行捆绑式绩效考核责任管理。

一、挂钩联系工作

(一)挂钩联系学校安全工作:

学校安全工作是学校发展的前提与保障,是日常管理工作的头等大事。实行挂钩联系学校安全工作制度,是指导、监督、检查和落实各项安全目标任务的一项有效措施,其目的在于依靠集体力量,抓出工作成效,不断推进我乡学校安全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确保我乡各校(园)安全、稳定、和谐。

1.工作职责及要求:

(1)切实加强对挂钩联系学校安全工作的指导、跟踪和督促。

(2)在深入调查研究、全面掌握学校安全工作情况的基础上,会同各校领导研究学校安全工作发展思路,制定安全管理措施,确保安全责任制得到落实。

(3)认真督促学校按时排除安全隐患,对学校无法整改的安全隐患作出明确安排,各挂钩人员必须每月至少深入学校一次,与学校一起认真研究安全隐患整改措施。

(4)督促挂钩联系学校按要求开展各类安全宣传教育、安全演练及安全管理培训工作。

(5)积极主动协助学校解决学校安全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6)定期或不定期地向中心学校校长汇报挂钩联系学校的安全工作开展情况。

2.管理考核办法:

纳入到**中心学校人员年终绩效考核,具体见《**中心学校工作人员挂钩联系考核表》,挂钩联系学校(幼儿园)出现重大安全事故,此项计零分,另根据情节的严重程度和有关法律法规作出相应的处罚。

(二)挂钩联系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教育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实行挂钩联系,旨在突出教育教学中心工作,增强教育教学研究及常规管理,注重过程管理。围绕规范全乡学校办学行为,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认真开展各项管理工作。

1.工作职责及要求:

(1)每学期深入挂钩联系学校研究教育教学工作2至3次;

(2)每学期参与挂钩联系学校教学教研活动至少2次;

(3)每学期督促检查教学常规管理工作2次;

(4)每学期深入挂钩联系学校课堂听课最少5节;

(5)与挂钩联系学校共同研究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方案和措施(特别是六年级毕业班)。

2.管理考核办法:

(1)检查深入学校相关记录材料;

(2)纳入到**中心学校人员年终绩效考核,具体见《**中心学校工作人员挂钩联系考核表》。

(三)挂钩联系学校管理工作:

为不断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规范学校管理,有效缩短校际发展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发展的有效抓手。实行挂钩联系学校管理工作,着力促进学校改革与创新,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1.工作职责及要求:

(1)指导挂钩联系学校科学制定学校工作计划并认真落实;

(2)每学期至少参加挂钩学校重要会议2至3次;

(3)每学期深入学校检查指导工作5次;

(4)每学期协调帮助挂钩学校解决1至2个实际困难和问题。

(5)深入挂钩学校研究学校改革发展工作,指导学校做好日常工作管理。

(6)督促挂钩学校完成中心学校督查督办工作事项和重点工作的推进落实。

2.管理考核办法:

(1)检查深入学校相关记录材料;

(2)纳入到**中心学校人员年终绩效考核,具体见《**中心学校工作人员挂钩联系考核表》

二、挂钩人员及联系责任学校安排:根据当年人员情况安排,每年学期初确定挂钩联系责任学校

2020-2021学年挂钩人员及联系责任学校

联系责任学校

挂钩联系人员

三、考核管理实施办法

(一)将挂钩联系管理工作责任纳入中心学校人员年度绩效考核,每学期对挂钩联系人员进行考核一次,考核分值共30分,最终考核成绩为两次的平均分,该分值计入《**中心学校人员学年奖励性绩效工资考核分配方案》中的“绩效考核内容及量化计分办法”的第(二)条第3项“挂钩联系考核”;

(二)与挂钩学校的教学业绩进行捆绑考核,负责挂钩联系***、**学校的人员最终教学业绩以毕业班期末统考成绩为挂钩联系人员的教学业绩分,负责挂钩联系***、***、***、***学校的人员以学期末前期进行对所联系的学校进行抽取年级,所抽到的年级的统考科目综合教学成绩为该联系人员的最终教学业绩分,挂钩联系幼儿园的人员以其他联系学校的综合平均分为最终教学业绩分。该业绩分计入《**中心学校人员学年奖励性绩效工资考核分配方案》中的“绩效考核内容及量化计分办法”的第(二)条第4项“教育教学业绩”;

(三)成立挂钩联系管理考核领导小组,加强督促检查,负责组织考核工作:

组长:

组员:

日常工作由中心学校办公室具体负责。

该制度于2020年12月15日经**中心学校行政会议研究讨论通过,从2020-2021春季学期正式执行。

学校年终考核方案篇6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财务管理学;静态;动态

作者简介:张巍巍(1980-),女,山东烟台人,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讲师,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江苏南京210095)。(江苏

泰州2253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国家“十一五”重点课题“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课题编号:FiB070335-B11-2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1-0071-02

一、案例教学法在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学教学中的引入及重要性

案例教学法是指将案例应用于教学中,通过教师讲授、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总结和撰写分析报告等过程,以达到实现教学目的的方法。其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朗代尔(C.C.Langdell)于1870年首创,经过哈佛大学企管研究所郑汉姆(w.B.Doham)的推广,被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它甚至被看作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一种成功教育方法,其在财务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始于1930年,此后便不断得到发展。目前,西方大学的财务管理教学均采用此教学方式。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学应用案例教学法是从西方学来的。20世纪80年代,在引进mBa教育模式的同时,也把其带入了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学的教学课堂。自引入后,它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和学生的喜爱,并在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因为很多原因,案例教学法始终未能在我国高校中广泛地开展起来。

财务管理学是我国高校财经类专业的主干课程,其理论性、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因此,在其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具有重要意义。财务管理学的案例教学是指在学生学习、掌握了一定会计理论与财务管理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剖析财务管理案例,让其把所学的这些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分析案例、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小组讨论、课堂发言和撰写案例报告等一系列教学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学习财务管理知识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培养其创造性思维,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学案例教学法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案例教学法刚被引入我国高校时,出于对新生事物的好奇,教师们积极采用此教学方法。与国外相比,目前我国高校的财务管理学案例教学法应用是形象而神不像。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四个问题造成的。

1.重视程度不够

国外著名商学院的财务管理学教学非常重视案例教学,其课时数占总课时数的比例多在50%以上,尤其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商学院竟高达90%。[1]而目前我国高校的财务管理学教学仍普遍采用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案例教学课时非常有限。同时我国高校对案例库建设的资金投入很有限,也没有健全的激励机制与之相配套。因此,教师在实施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缺乏足够的热情。大部分教师都把案例教学当作任务,流于形式,不能把案例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有机结合起来。如此,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出来的学生多半也是只懂理论分析,缺乏实际财务管理工作所需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远远不能满足今后经济社会发展对综合性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

2.案例建设滞后

目前,案例教学法在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适合课程内容的案例很少,在案例的搜集、整理与分析等方面缺乏对企业财务管理过程的专业性审视和洞察,缺乏对案例教学理论的系统性研究。现有我国高校编写的案例教材,引用的案例与我国国情相符者较少,绝大多数都是源于国外的案例,并存在案例陈旧、缺乏代表性、案例翻译错误百出等问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新的、有代表性的且与我国国情相符的案例,就无法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教学的效用不能得到最大发挥。这已经成为困扰当前案例教学法在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学教学中广泛开展的最大难题。

3.缺乏既有深厚理论功底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

案例教学相比一般的课堂理论讲授,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好的财务管理学案例教学教师不仅需要具备精深的财务管理学理论知识、娴熟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和技巧以及敏锐的观察力,而且还需要具备企业财务管理的实践经验、熟悉企业财务运作的流程和各个环节。但目前我国大部分从事高校财务管理学教学的教师虽然理论知识深厚,但到公司、企业实践的机会较少,缺乏企业财务管理的实践经验,难以把抽象、晦涩难懂的财务管理理论放在实际案例中,使之具体化和形象化,很难有效运用案例教学法。因此,大部分教师在案例内容选择、案例实施前的准备、课堂组织与引导、课后案例教学总结评价方面均存在诸多不足,无法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丰富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最终严重影响了案例教学法在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学教学中的效果发挥。

4.缺乏科学的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效果。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财务管理学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为闭卷考试,试卷的题型一般为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和简答题四种题型。在这种考核方式的激励下,学生只注重死记硬背,忽视知识的灵活运用,缺乏学习案例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也不知道该如何进行案例的课前准备,在小组和课堂讨论中表现消极、被动,不能很好地参与到讨论中去。这种考核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多是只懂得数字分析,而没有实际工作能力,达不到这门课程的考核目的,案例教学法的效果可见一斑。

三、改进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学案例教学法的建议

针对上述谈到的诸多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四点改进建议,希望通过改革传统的财务管理学课堂教学模式,构建起一个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导向、师生共同参与的高校财务管理学新案例教学法模式。

1.大幅增加案例教学课时

传统的课堂理论讲授教学法具有知识传授的系统性和严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案例教学法可以挖掘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创新能力,提高其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与人沟通能力,最终实现其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在高校的财务管理学教学中可以把传统的课堂理论讲授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让教学效果发挥得更佳。而要做到此点,重要的就是大幅调整案例教学的课时数。如果财务管理学是必修课程,案例教学至少应该占到总课时的1/3,高者可以达到1/2。如此,一方面,可以让教师有足够的时间把财务管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消除其在长时间进行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精神疲劳”问题,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和利润分配等晦涩难懂但有助于实践能力培养的章节。

2.编写和及时更新案例教材

选择或编写好案例,是财务管理学案例教学法能够取得良好成效的基础。引导性、典型性、实用性和时效性强是一个好案例应具有的基本特征。通过分析好的案例,可以让学生掌握财务管理行业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法;同时将知识融于案例中,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其更好地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如美国的哈佛大学,每年都要动员大批教师编写案例。尤其是新课开设时,学校要求教师至少要准备时效性较强的20至30个案例。[2]编写案例已成为该校教师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因此,我国高校应借鉴哈佛大学的做法,根据高校财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目的需要,首先组织教师集中精力编写一部案例教材。案例可以是教师自己设计的,也可以是由选取国内外企业的实际资料而来,但必须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和实用性。而后,每年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选编一批新的案例,添加到案例教材中,并把时效性差的案例从教材中剔除。如当前,财务分析一章,教师可以采用青岛海尔等上市公司的财务作为案例分析;时间价值计算一章,可以采用个人按揭购买住房还款明细账单作为案例,加深学生对时间价值概念的理解,掌握时间价值的计算,并对等额还款法有进一步的认识;筹资决策一章,可以以韩国第二大企业集团――大宇集团的举债经营作为案例,分析财务杠杆的双刃剑作用,加深学生对资本结构理论的理解,等等。

此外,高校还应制订与案例教材编写相应的奖励政策,引导和激励教师深入企业进行调研或挂职锻炼,积极参与财务管理相关的各种实践与科研活动,为财务管理案例的搜集和编写提供有利条件。

3.建立“静态+动态”的考核制度

改革当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学教学以考查基本理论知识为核心的考核制度,构建以考查能力为导向的“静态+动态”考核制度。所谓的静态考核就是传统的基本理论考试,让学生仔细阅读教材、认真聆听教师的讲解,记忆公式和理论,掌握财务管理学的“知识+技能”。动态考核是指案例考核方式,让学生进行案例讨论和提交案例分析报告的形式,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灵活应用财务管理知识的能力。静态考核和动态考核的分数比重可以各占50%。构建这种“静态+动态”的考核制度,有助于全面、客观地考核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的情况,引导其由“死学”变为“活学”,培养其利用已有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各种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的决策能力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级财务管理人员的能力需求。

4.建立由政策倾斜、专家培训、外聘讲授和基地建设构成的创新发展模式

首先,高校应在教学酬金和职务提升等方面对实行案例教学法卓有成效的教师予以倾斜,提高其进行案例教学的积极性,鼓励其主动学习新的案例教学法、对现有的案例教学法进行创新。其次,高校应组织案例教学方面的专家,定期对教师进行案例教学法的培训,使教师明确自己在案例教学中的角色定位,并不断提高案例教学的技巧。再次,高校应积极利用当地社会资源,聘请财务总监(CFo)进入大学课堂,专题讲解企业财务管理实践;或是让教师去企业实地考察、挂职锻炼,增强案例教学师资队伍的实力。最后,高校应通过建立稳定的科学研究基地和实验基地,开展财务管理实践与调研,支撑学科建设的发展和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以此带动财务管理案例的开发与研究。

参考文献:

学校年终考核方案篇7

案例一:学校新建成了学生阅览室,准备对学生实行全面开放。阅览室管理人员感觉不可思议。他认为自己的工作量太大,无法管理,而且觉得学生学不到什么东西。阅览室管理人员情绪极大,影响了工作的效果。

在这个案例中,因为学校以前没有综合实践活动室,也就没有制定综合实践活动室管理人员的职责范围。同时,这位管理人员也不明白自己工作的意义所在。

学校评价制度和岗位职责滞后,导致了硬性下派任务下的职工抵触。另外,对于教师岗位职责,虽然由学校制定,但一定要和教师进行沟通,引导教师逐渐认同新鲜事物的产生及意义,最终达成共识。只有被教师接受的制度,才能起到它的积极作用。一旦认同,过程性管理一定到位,只有这样的评价体系,才能让职工接受惩罚的时候少了怨气,多了服气。另外,这位管理员的服务主体是学生的时候,评价主体就不能仅仅是学校,还应该包括学生和管理员自己。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评价应该从原来的自上而下过渡到平等协商,从原来的强迫接受过渡到共同认可,评价的主体从单一的以学校为主体,逐渐扩展到被评价者以及其服务对象。评价本身应该是更好地促进被评价者不断向前发展。

案例二:每年考核公布,总是一个对多数人来说比较失望的日子,他们中有许多人不明白自己哪里做得比别人差。只有15%的人能够获得人社局和教育局批复的优秀。这让很多教师渐渐对考核失去兴趣。

这个案例反映了大多数人对当今考核制度的不满意。考核成为甄别选拔的工具,一年下来,多数人都在努力,但是只有少数人得到奖励,这种制度本身就是有缺陷的,因为它的最终目的让人无法认同。一项总结一年工作的制度,却让大多数人感到沮丧。我想,考核制度的出发点应该是着眼于激励教师继续努力工作,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走向优秀。我们需要的不是一枝独秀,而是大家的共同进步。因此,这项制度的初衷应该是面向未来,而不是仅仅为了总结过去。因此,考核评价制度就应该像一把标尺,让教师看到该朝向哪些方面努力。

真正有意义的考核评价应该是朝向教师专业发展的发展性评价。当然,在整个评价标准体系中,有一些绝对评价标准,这些有清晰、明确的要求,如,课时数、公开课执教次数等。而对于那些模糊的难于量化的相对评价尽量减少分数比例,最终让考核评价可操作性强,可信度不断增强。

案例中,为什么教师不知道自己哪里比别人差?我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教师不清楚考核制度中自己的职责,缺少努力的方向;二是该校不注重过程管理,没有将教师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具体情况及时公布,教师没有其他人作为参照,总觉得自己不比别人差,因此,过程管理的意义在于让教师在团队里找到自己的坐标,这样他才会去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

案例三:学校想推荐月度优秀团队和月度优秀人物,让所有人看见团队中那些积极的力量,让那些倾心付出者感受到一种激励与尊重。这个方案得到大家的认同。

在一所学校中,总有些东西是考核制度不能触及的。而这些无法考核的东西却往往是一种凝聚团队、推动团队进步的力量。那么,面对那些不需要考核制度来左右的东西,就要借助学校文化来融化、汇聚。

一个团队中的优秀人物、优秀小团队是这个集体中的太阳,他们会源源不断地散发热量和光明。他们是一种正能量,优秀的管理者是不断让集体中的正能量增多,并战胜负能量。因此,我们必须创造一个好的人际生态环境,让大家看见、听见,并感受到身边那些卓越同事的努力。这就是学校文化形成的意义所在。所以,当我们认同用恰当的方式演说、展示这些优秀同事的事迹的时候,已经说明这种和谐的文化氛围已经悄然形成。

好事要有好的处理策略才能真正变成好事。在这个方案中,谁去推荐?推荐后是物质奖励还是别的?如果是物质奖励,随后会不会带来管理风险?团队、个人当然可以给予他们自荐的权利,但是现实中,这些职工似乎不是很能接受自荐的方式,我们中国传统的保守、低调已经深入骨髓。因此,他们接受得最多的还是他人的推荐。虽然来自管理团队的推荐有一定的说服力,但是却不能有那么全面的发现力。实际上每个教师都是发现者,每个人都可以来讲讲“我的发现”,讲述我身边的同事,我身边的优秀学科组,在讲述的过程中,这位教师就变成了正能量的传播和扩大者。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这种在考核制度之外的评价是一种促进团队积极、和谐的正能量。这种评价随着教师的发展而不断跟进,不断激励教师实现被人认可和尊重的需要。

案例四:学校大型活动比较多,经常抽调教师担任评委、秩序维持者。组织者每次抽调人员都不由自主地抽调那些负责、认真、合作意识强的教师参与,这些教师却会找一些借口拒绝。面对这种情况,组织者不知道用什么措施加以改善。

在这个案例中,这些乐于奉献的教师经常参与学校活动。但是,集体中缺少一种制度的评价或者是核心价值观的不清晰。我们做的需要被别人看得见,需要被别人认可。因此,对于这位活动组织者的苦恼,我们有必要去思考。

在团队中有一种责任与权利,即每名成员都有责任为团队做一些事情,团队则有义务创造平台为成员提供发展的机会。以往,因为总是笼统讲“奉献”,只认为是职业道德要求,并没有认识到这里的“奉献”应该是作为集体中的一员在团队中的服务和责任意识。一个团队要为其成员提供发展的空间和机会,同样,每个成员都有义务为这个团队做一点什么。每学期几次的志愿服务为什么不可以呢?另外,也可以通过年终表彰的形式给这些多付出的教师一些惊喜,当然,本人更赞成精神层面和制度层面的评价激励。现在倡导学生和家长志愿服务,教师的志愿服务会给予学生更好的示范和引领的。

学校年终考核方案篇8

近几年来,随着技工院校内涵建设的不断深入,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技工院校创新教育、专业建设等教学成果也频频出现在研究文献中。但是,在网页设计与制作课堂教学方面,研究成果非常少。为此,笔者对本院和兄弟技工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进行了调研,对国内学者有关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的文献进行了综合分析,然后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综合得出该课程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内容设计不合理 

虽然大多技工院校所选择的网页设计与制作授课教材是基于一定的教学方法编写的,比传统教材更为合理。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老师直接按教材编排的内容顺序从头讲到尾的情况,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比如,笔者学校选择张苏中、吕威飞、尤胜编著的《网页设计与制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14)。这本教材是按项目教学法编排的教材,以了解网页设计工作、元素的添加与操作、页面布局编排等项目进行编排内容,虽然符合从易到难的规律,但是,设计的不同项目选择了不同的网站实例,并不能使学生了解网页设计的全貌,不利于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而且该教材很少有关于网站维护管理以及网络编辑等的内容,没有考虑到电商岗位要求学生掌握商品图像处理、网页的美化等技能训练的需要。这样的教学内容设计,导致培养的电子商务毕业生与社会实际需要的人才脱节。 

2.教学案例不连贯 

电子商务网站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网站各网页的设计应该围绕某一个或者某一些产品进行营销服务,因此,设计的各网页应该考虑整体风格。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依照教材提供的案例进行教学,各案例主要是服务于本项目的教学任务,彼此之间缺乏统一性,导致各案例成为“孤岛”,比如我院选择的张苏中等编写的教材共涉及10个项目,每个项目各有一案例,案例之间缺乏整体性。这往往会影响后续学生实践教学的效果,难以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一个完整的网站。 

3.课程与专业的关联性不强 

从调研结果发现,许多技工院校老师在讲授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时,在处理教学内容等只考虑该课程,而没有和专业建立必要的关联性。该课程培养目标是能适应电子商务企业工作岗位的人才,因此,教学中应该把握商务特点,而不能一味地为讲技术而技术。 

二、技工院校电子商务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建议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历,结合当前技工院校电子商务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现状,提出以下建议,旨在抛砖引玉,与同行交流。 

1.专业视角设计教学内容 

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应该考虑该专业的特征,也就是说,教学内容应该着重考虑“商”的特点,以某一产品营销平台构建教学内容,比如在讲授网页编辑时,可以按照电子商务企业岗位工作任务要求,把图像美化等内容充实到课程教学中,提高学生技能。 

2.专业角度选择教学案例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尽量选择完整的电子商务网站案例。假如不便于选择完整的电子商务网站案例进行课堂教学,可以在布置学生作业环节中以完整的电子商务网站内容安排课外作业。教师在围绕完整的电子商务网站案例教学时,可以将总教学任务分成若干模块,每一模块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结束整个学期的教学后,学生就能掌握网站建设的全过程技能。这种贴近实际工作的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学校年终考核方案篇9

本文从教学角度,结合作者近几年从事“职业行动导向”教学研究与实践,谈了谈职业教育中“工学结合”教学策略。

一、“工学结合”的几个层次

“工学结合”的内涵是: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学习的内容是工作,就是主张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教育,就是将企业(行业)工作过程中的典型任务作为教学内容,引入教学体系。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就是让学生在企业(行业)中进行入职学习或顶岗实习,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通过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培养专业能力、综合能力,提升职业素养。

从工学结合的内涵看,工学结合的三个层次是:在宏观上以校企合作为基础,职业教育离不开企业,企业需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是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的发展之路,是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规模效应的有效途径;在中观上,是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与课程;在微观上,是以“任务导向”的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一体化”教学。

二、校企合作

1、高技能人才培养战略合作,包括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培养标准以及学校和企业决策层或管理层的相互挂职,实现教育理念与企业理念的相互渗透,促进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的“职业导向”性。

2、建立校企人才培养基地,实现技术、设备等资源共享。在学校建立企业人才培养基地,发挥学校的教学优势,实现“订单”培养;在企业建立学生实习基地,利用企业生产、技术、设备等优势,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生产操作能力及职业素养。

3、师资共享。鼓励教师到与专业相关的企业或行业中挂职锻炼,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与生产操作技能;鼓励企业中的优秀技术人员到学校挂职任教,促进学校教育与企业生产、企业人才目标的统一。

4、联合办学。学校和企业联合招生进行专业培养,学校发挥教学优势,企业发挥实践教学和就业优势,实施“高技能教育、高技能就业、高技能成才”的职业教育战略。

5、生产化合作。学校实训教学成为企业生产的一个环节,为企业生产加工标准化的定型部件或产品,使学生在生产环境中学习、训练,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生产操作技能以及职业素养。

三、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

工学结合的课程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引领的课程体系。理论知识够用为度,以任务为中心,按照任务需求整合理论知识、技能与职业素养所形成的“一体化”课程,也就是“工学结合”中的第一内涵:学习的内容是工作。这个“工作”,在教学中就是工作过程中的典型任务。

四、“一体化”教学

教学中应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即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将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整合,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整合。

1、建立适应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能力与知识、技能具有密切的关系,只有能够广泛应用和迁移的知识、技能,才能转化成为能力,因此,能力训练是一种应用和迁移的养成过程。笔者所在学校,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建立了“以能力培养本位”的课堂教学模式(塔式1234),即:一个核心——能力培养;两个关键——任务驱动,问题引导;三维目标——知识、技能、职业素养(行为养成);四个环节——预习导学、任务处理、交流评价、检测反馈。在教学组织中,突出了以下四个特点:

学习的行动性——参与性、实践性和互动性。

方法的多样性——综合运用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项目学习、案例学习等各种任务性学习方法或手段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过程的合作性——合作学习、合作任务,强调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交流合作能力的培养,重视关键能力的培养。

“任务”的真实性——强调“任务”工作流程的重现,重视教学与工作的“零距离对接”。

2、“一体化”考核评价。“一体化”的教学考核是指在学生的学业考核中,既要考核学生对知识、技术的掌握,也要考核学生能力的发展、素养的提升和潜能的开发。重视从知识的考核转移到能力的考核,重视过程的考核,在任务处理过程中检查学生知识、技术及方法的运用,引导其形成职业能力。主要采取过程性(形成性)评价、终结性(总结性)评价、发展性评价。

纸介考试采取终结性评价,重点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试卷考试配题中,知识性命题与应用性命题的比例搭配一般为3∶7、4∶6或5∶5。

以实践操作方式考核能力,可以用项目或任务处理方式、作品制作、产品制作等方式,采取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如,对某任务的过程考核可从方案拟定、任务质量、工艺规范、过程与方法、职业素养几个方面进行。

活动表现评价是一种值得倡导的评价方式,一般采取过程性评价。

学校年终考核方案篇10

一、指导思想与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尽快解决影响我区部分农村小学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等专业教师相对短缺等问题,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教育公平,以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双赢为目标。通过实施“走校”活动让教师在更好地完成知识、技能目标的同时更加关注学习过程、方法、态度,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促进农村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高。

以各街道区域内教师为主体,按照就近、方便的原则,进行多种形式的“走校”活动。合理安排“走校”教师,完成工作量的情况下,确保教学质量。

二、走校形式与要求

(一)开展区域内“走校”活动

各街道教育管理办公室科学划分学区,确定好学区内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等专业“走校”教师,统筹安排好每位“走校”教师的课程表,“走校”教师按各街道教育管理办公室统一制定的课程表到相关的小学授课,并负责培训指导“走校”学校相关的兼职教师。

同时,各街道教育管理办公室在统筹考虑工作量的情况下,从本街道的初中学校中选取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的专业教师到本街道的小学进行帮教工作,每周拿出一定的时间到包靠小学的包靠年级授课,并对“走校”学校相关的兼职教师进行听课和课堂教学指导。

各街道教育管理办公室要协调好以上两种“走校”活动,明确各自的职责。保证两种“走校”形式的有机结合。

(二)继续开展“城乡教育共同体”活动

各街道小学与对应的区直小学结成“城乡教育共同体”,每学期要协商制定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区直小学的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等专职教师每学期到共同体学校的授课节数不少于8节,街道小学的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教师每学期到区直小学对口听课不少于16节。

“城乡教育共同体”每学期至少进行两次教研交流活动。

(三)开展“名优教师走校”活动

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名优教师走校”活动,各街道教育管理办公室要提前制定“名优教师走校”计划,及时与名师所在小学沟通并做好安排,为名优教师“走校”送课提供条件。其中小学段的名师每学期至少到其它街道小学授课10节,名师至少到其它街道小学授课5节。在名优教师“走校”授课期间,本街道内所有小学的对口学科教师参与课堂观摩学习,充分发挥名优教师的辐射效应。

三、教师管理与考核

(一)制定科学的活动方案

各单位要制订出科学有效的活动方案。要定期召开专题会议,认真研究和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完善活动方案。

(二)建立专门的活动档案

对“走校”教师的课程安排、活动记录、年终考核、教学成绩等各街道教管办要建立专门档案。

(三)完善检查、监督制度

各“走校”教师的课程安排表由街道教管办下发到每一处“走校”小学,便于学校对“走校”教师进行管理。各街道教育管理办公室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检查和监督,对每一次检查情况记入“走校”教师专门档案。区教研室组织专人根据各街道教育管理办公室制定的实施方案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督查,加强过程督导。

(四)“走校”教师的基本要求和待遇

“走校”教师严格遵守“走校”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参与“走校”的每位教师精心备课、精心设计课堂,让学生和听课教师取得最大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