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十篇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十篇

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23:17

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篇1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革新;建议

中图分类号:tp3-4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校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入门课程,为培养和夯实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提升计算机应用技能产生重要影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作为一门讲解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的科目,对于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重要作用,历来是计算机教育的基础,受到各个学校高度重视。然而,我国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面存在着突出的问题,应用基础教学的过度理论化,轻视实际应用的现象较为普标,不利于我国学生夯实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因此,如何分析出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存在的各种问题,有所针对地探索出与之相适应的革新方案,是我国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领域的重点,对于提升我国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水平和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应用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深远意义。

1我国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事关学生计算机知识的巩固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为学生今后深层次的计算机知识学习打下基础,历来是众多学校加强计算机教育的重要基础科目。我国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教学的开展较早,但教学水平较低,教学太过形式化;教学条件有限,用于计算机基础应用教学的计算机设备缺乏,致使在实际教学环节中重视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忽视教学实践及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与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设置的初衷背道而驰,呈现出不好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形势。因此,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进行改革,切实夯实学生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培养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刻不容缓。

2我国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面临的现状

步入现代信息化时代,计算机的应用已经越来越普遍,为人们生活带来诸多便利,极大地提升了人们生活水平,因而计算机基础教学也便是我国各学校教育的重要入门课程。纵观我国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现状,问题非常突出,严重制约着我国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质量的提高,主要体现在:

2.1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忽视差异性,“一刀切”式教学方法普遍存在。我国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采用一刀切式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性和区域差异性。高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受各地方基础条件的限制,各地区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度和实际知识应用水平高低不一,接受计算机知识学习的程度具有差异性。比如有的学生来自东部沿海发达城市,接受现代化教育的程度高,计算机基础知识扎实,实际应用水平高;有的学生来自西部边远山区的农村,在小学甚至中学阶段未接触过计算机,这种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处于空白状态。在这种情况下,采用一刀切的计算机教学方式显然会使有的学生学不懂,有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懒得听,导致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效果不理想。

2.2过度重视理论知识,轻视计算机实践教学,教学观念有待改观。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科目,理论为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为计算机应用提供指导,计算机实际应用是对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的检验,以培养学生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二者缺一不可。然而,我国许多高校的计算机教学存在着重视计算机理论知识教学,忽视计算机实际应用教学的现象,这种情况下势必会导致学生眼高手低,空有满腹经纶,却无实际应用能力,不利于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提高。

2.3计算机基础设备陈旧、缺乏,影响着计算机应用教学的开展。我国许多学校不太重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计算机教材多年沿用同一套老教材,教学水平落后,计算机设备陈旧、老化,缺少更新换代,给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开展带来诸多障碍。

3深化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的措施。

3.1转变思想观念,重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随着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对计算机等现代化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我国众多学校在教学理念和教学制度的制定上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不够重视,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当作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来看待,致使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课时设定减少,没有达到计算机基础教学规定的课时要求;老师在教学上产生懈怠思想,把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作为应付式教学,根本就不重视学生计算机应用知识的学习。对此,各个学校应该制定合理的教学制度,把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作为学校的一门重要课程纳入日常教学活动中,切实转变过去传统的教学观念,懂得计算机知识在当代学生教学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提升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意识,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给予高度的重视。

3.2针对学生个体差异,改进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方法。高校学子来源于全国各地,他们接受计算机教育的程度不一,实际的计算机知识功底存在着差异性,如果忽视学生的个体和区域差异,采用笼统的一刀切教学方式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必然会导致计算机教学出现各种问题。对此,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活动应该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案,制定多种教学方案,针对不同计算机功底的学生开展差异化的基础教学,使功底差的学生能够按部就班地夯实计算机理论基础,为计算机应用实践创造良好的条件;对于计算机功底较好,基础知识掌握牢固的学生,老师应该采用灵活的教学形式进行较高水平的计算机知识教育,着力强化这类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实践应用能力。

3.3添加、更新计算机设备,为计算机应用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我国许多学校由于长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不重视,致使计算机设备严重缺乏,已有的设备陈旧、老化,故障频发,影响了计算机应用实践学习的开展。对此,各学校一定要切实重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实践活动。首先,要添置计算机设备,满足学生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活动中对计算机设备的需求;其次,要对陈旧的计算机设备进行更新换代,为应用实践活动提供便利,使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实践环节能够顺利开展,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得到飞速提升。

3.4坚持计算机基础理论与计算机实践结合,提升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质量。长期以来,我国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度重视理论知识,忽视计算机实践教学,这不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制约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提升。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活动中,应该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首先要夯实学生基础理论知识,为计算机的应用实践提供正确的指导;其次,要深化计算机实践活动,用计算机实践检验基础理论,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思路提升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和教学活动的质量。

3.5打造优秀的教师团队,提升教师教学水准。计算机课程是一门现代信息计算含量高的教学科目,它要求教师队伍具备较高的计算机教学水准,才能胜任日新月异的计算机知识教学。因此,学校要加强对教师专业能力的考核,适时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升学校在岗教师的专业计算机教学水准,提升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活动的实际效果。

3.6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首先,鼓励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使学生懂得学习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其次,要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知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提升计算机应用水平。

参考资料:

[1]陆汉权.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改新尝试[J].计算机教育,2004(7).

[2]冯博琴.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3(1).

[3]唐铸文.计算机基础课体系统研究与教学改革实践[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09(7).

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篇2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与应用教学方法改革

《计算机基础与应用》是一门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属于实用型基础性教育课程。学生能够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将了解和掌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巧,运用到所学的专业中。基于这门课程的的特点,总结目前教学现状,主要存在的问题是:

1.对课程认识不到位,现阶段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与应用》课程一般分为两个学期教学,第一学期讲授计算基础知识和office软件的运用,第二学期强化office基础知识(针对计算机一级考试),这一框架已经有很长时间未变,只是教学内容上有所更换,即从windowsXp,转换到windows7平台上,从office2003,转换到office2010。尽管在非计算机专业中计算机基础与应用教学已经普及,但多数学生仍然认为它是一门副课,学习计算机基础与应用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取得计算机等级证书,以便将来更好就业。故教学中越来越重视考试的通过率,课程主要针对考试的重点和难点,而忽略了计算机基础教育在以后学习和工作中的实际应用。致使很多学生对计算机知识停留于理论知识和试题操作,不能灵活运用到社会与行业的实际工作中。[1]

2.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换代较其他课程要快的多,而课程教学内容却更新慢,教师对计算机新知识、新软件缺乏学习和了解,导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革新跟不上时展的速度,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高。

3.计算机基础与应用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理论与实践紧密相关,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加强对理论的理解。不少学生只停留在能听懂老师课程讲授的内容、能顺利完成习题和作业,却不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遇到的一些问题,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理论与实践未能顺利衔接。[2]

针对以上问题,就计算机基础与应用教学改革提出以下几方面建议:

首先,从思想上要改变应试教育,不能只针对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作为授课目标,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计算机基础与应用课程是一门工具课,学习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的目的是利用计算机为专业知识体系服务,因此教师应当把教学重点放在实践教学上,精讲多练,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并应用于社会实践。

在课程设置方面,根据社会和行业需求,结合计算机发展现状和学生知识掌握规律和知识基础进行教学研究,科学合理的设置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进程,保证教学质量,高效组织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传统教学课程以教授为主,缺乏学生自探索,因此在认真研究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分析学生的认知规律后,精心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方式,使得学生可以运用知识基础去探索未知,除疑解惑。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有些内容相对抽象,不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在课程教学中灵活运用生活中的实例,形象比喻,进而启发学生自主探索。按照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基本教学原则,即教书育人、理论联系实际、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教学方式的研究与改革。

在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计算机基础与应用教学需改变现在教材内容落后和不匹配的现象,在短周期内更新和调换教学内容。目前计算机基础授课内容只是office相关知识,也可将一些平时生活中用得比较多的软件,比例如图像处理软件、视频制作软件、动画制作软件等引入到课程教学中。适当增加一些最新的更新知识和相关的课外知识,多引用一些能反映计算机前沿知识和特色知识的教材。

其次,针对计算机教学的特殊性,创设情境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体会,提出具体学习任务并以任务为中心进行自主探索学习,让学生拥有学习自,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主动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和操作技巧,提高课堂45分钟教学的质量。另外让学生单独完成学习任务,有些情况下会比较困难,缺乏自主性,可以通过小组协作完成任务,把班级学生分组,共同尝试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创意,一起解决问题,既完成了学习任务也培养了学生合作能力。也可以通过学生作品展示、评价交流等结束任务,并加以鼓励和肯定,在不同教学环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最后,教师对学生的指导需要加强。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在教学中应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路授课,在给学生传授知识过程中,更应该传授学习知识的方法。在给出学生具体学习任务后,要求大家通过翻阅教材内容,观看教学光盘及多媒体课件,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式学习。

参考文献:

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篇3

关键词:新形势;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探究与分析

一、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阐述

(一)基础教育目标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实际教学目标是能够让学生在日常的课程学习和知识积累过程中,掌握和具备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并将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到日常生产生活中。这不仅仅只是一门课程便能够将所有知识都涉及到的,需要结合学校发展实际情况以及不同专业就业方向来进行系统的处理。因此,各个高校都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对基础教学的目标进行补充和修改,制定出新形势下最为完善的基础教学目标。

(二)基础教学对象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对象不仅仅只是高校计算机专业,应当是面向所有的高校学生。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作为应用型技术的代表之一,广泛应用于各个专业领域,建筑、医学、产品制造、新闻媒体等等,因此,基于新形势下所进行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是需要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对象进行扩增,面向不同专业的高校学生

二、新形势下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存在的不足

(一)基础教育内容未统一

高校是包含有诸多专业的综合体,因此,每个专业的学生所接受的专业知识有所不同,此外有点学科是偏学术化。而有的学科比较偏应用化,这也就导致了不同学生所学习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对于计算机基础教育知识的认知水平也有所不同,便会在进行日常课程教学过程中出现参差不齐的教学效果,有的学生理论考试成绩很好,但实际操作能力却很一般,而有的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后便具备操作能力。

(二)学生实践能力弱

计算机应是一门技术性专业,要求学生能够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并进行知识的综合实践,但是,很多高校在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过程中,并没有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作为实际教学目标,一味的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很多专业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基础教育相关课程时,根本没有机会在计算机房内进行实际操控,导致动手能力变差,并没有真正获得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力。

三、提高新形势下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有效措施

(一)分类教育

针对不同专业不同院校的学生在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时,为有效的提高基础教育改革的质量和水平,需要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对于基础教育来说,在教学内容上便需要做出调整和改革。首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分类,主要体现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课本的编制,对于工科类学生来说,要侧重于计算应用技术以及实践能力的学习和提高;而对于非工科类专业来说,只需要让学生能够学习和掌握较为基础的计算机知识,按照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训练7:3的比例来开展日常的教学。这有这样才能,让不同学生学习和接受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教学内容,从而有效的提高计算机应用技能。

(二)加强实践教学

计算机是一门技术性应用型学科,因此,在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要将培养高校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作为最终的教学目标。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来说,在计算机理论知识学习过程中,相关理论知识对于他们来说非常抽象和繁琐的,但是一旦让他们按照书本中的指令进行程序的操作,便能很快掌握该项技能。由此可见,在新形势下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培养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在加强实践教学时,老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引导着学生将整个操作过程完成好。

(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许多高校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仅仅只是为了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在考试前期进行突击训练,并没有达到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目的。因此,高校不能强制要求学生必须通过等级考试,给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利,让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过程中,学会不断创新、不断思考、不断探索。

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篇4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计算机技术;教学

1、引言

在信息化的几天,无论是办公、学习、购物还是娱乐等都离不开电脑和网络,因此,计算机基础理论和技术成为大众特别是当代大学生需要熟练掌握的基本技能,是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近年来各各校在几乎所有专业均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在教学和人才培养上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但是,由于师资、学生基础、教学方法等等各方面的原因,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还不是很理想,存在着诸多问题,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相应的改革方案,本文结合作者亲身体会对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和探讨,并提出自己的改革意见。[1]

2、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现状

2.1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师资情况现状

计算机基础课知识虽不深,但涉及的知识面广,对老师的计算机综合素养要求高。计算机基础课不仅要讲授基本的计算机知识,还起着引导学生未来学习、发展的作用,特别是对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而言,因此,其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许多老师知识陈旧对学习新知识感到力不从心,知识更新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要求。比如基于windows的微软最新的办公软件是office2013,可是在实际的教学中现在普遍使用的还是office2003版本,老师们也没跟上软件发展的步伐。另外一个由于计算机属于公共基础课,从而它不像其他工科课程一样容易拿到项目,因此,很多有资历、专业技术强的老师不愿意教授计算机基础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上师资的缺乏.[2]

2.2教材知识陈旧

信息技术是近30年来发展最为迅猛的一门综合技术,计算机、软件等相应产品更新速度令人难以想象。几年前的高端产品很快就因为技术的进步成为大众消费品。根据摩尔定律每18个月处理器的速度就提高一倍。因此,计算机的学习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然而,我们现在用的计算机基础课教材都是几年前的,上面很多知识都已经跟不上时代,当书上还是说着双核处理器如何高端的时候,我们早就普及了四核;当书上还在述说着DDR2内存的时候,DDR3已经装在了每一台新的计算机中;当教科书上还在陈述这硬盘的发展史,从最初的几百K到现在的几十G的时候,我们觉得几百G的硬盘还是不够用;当老师们还在讲着winxp如何经典实用的时候,我们已经用上了更加智能的win7甚至win8;等等,教科书讲授的知识与现实的反差容易使学生困惑,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2.3教学方法落后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对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大,大部分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都实现了多媒体教学,多媒体进入课堂使得老师授课生动和更易理解。但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学生不易完全消化接受。更主要的是,尽管采用多媒体教学其实际还是偏向于以老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模式,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师生间缺乏必要的互动,这使得学生对知识难以有系统的掌握,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

2.4理论与实践脱节

近年来,高校教学越来越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验课在计算机基础课中的比重有所增加,然后在实施上,理论课与实践是分开的,一般是先上理论课再做实验,理论课采用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实验课一般要在理论课之后几天上,时间上不衔接,学生无法及时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很多时候上机时学生已将课堂知识忘记得差不多了打开电脑无所适从,同时,由于上机人数多,学生基础不一样,老师很难照顾到所有人。这将严重影响了实验效果,使理论与实践脱节。

3、改革措施

3.1加大计算机基础课建设投入

针对计算机基础课师资不强,教师知识跟不上的问题,学校应加大对课程建设的投入。适当增加对计算机基础课科研的投入,增加老师的科研热情和改善生活水平,使得老师能安心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同时,还应当增加老师的培训和进修机会,这样老师的计算机知识才能跟上技术的发展。

3.2紧跟技术发展,更新教学内容

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要教授最新的技术和应用就必须选用最新的教材。因此,选用的教材必须紧跟学科的发展,而不是还是记载些过时的理论。另外,紧跟那些已经被广泛使用,或者潜力巨大的新的信息技术。这样,我们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同时,教师在按教材授课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学习和培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引进和传授最新的计算机知识,把教材用活使其内容可以不断充实,从而使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3.3改革教学方法

计算机基础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更注重实践的课程。其实践性决定了我们需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自主学习。对此,课堂上可以采用范例教学法,教师精心选择一个或多个与本次理论教学相关的实例,这样在课程上就可以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增加学生的理解,同时可以在老师讲授完后,请学生上去操作,这样可以增强师生间的互动。课后和实验课可以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手段,特别是对于一些应用性的知识,如office操作,理论要少讲,实践要多[3]。应该给学生大量时间去自主学习,思考,实践,培养他们自学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总结

计算机知识更新迅速,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必须紧跟最新技术的发展。各高校要持续加大对计算机基础课的投入,为培养高素质的合格毕业生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钱雅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J].青年文学家,2011,04:37.

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篇5

关键词:行动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应用探讨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C)-0000-00

行动学习法是由英国管理学思想家瑞文斯在1940年发明的,并且将行动学习法运用到煤矿业的组织培训。行动学习法即通过实践来进行学习,学生可以通过处理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来增强自己的技能。行动学习法也称为干中学,学习者通过实际情况来辅助学习,或者让学习者参与实际问题,那么就可以在学习中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我国企业接触行动学习是在2010年后,较西方先进国家落后半个多世纪,我国利用行动学习法主要是用于经理人教育培训,行动学习法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学习观念,传统的学习观念认为将书本中的知识弄清楚就可以满足社会的需求,而行动学习法主要讲究有的放矢,针对社会需要的人才进行培养。行动学习法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可以使学生更好的达到学习目标,而且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满足社会的需求。本文将详述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行动学习在中职计算机基础课应用的必要性以及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行动学习教学设计的理念与原则。

1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开设这门课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并使得学生具备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来处理工作与生活中问题的能力。因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主要是为国家提供有较高适应能力的人才,并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目前各行各业都运用了计算机技术来辅助生产,因为计算机技术能够使得企业得到更好的管理[1]。而中等职业技术院校开设计算机应用技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来处理工作中的事物,但是不少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并没有重视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实践,而是一味的讲解理论,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会使得学生厌倦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学习,如果加以实践的话便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的学生在工作中必然会使用计算机,那么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的必要条件,计算机应用技术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行动学习法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应用的必要性

现今企业办公过程中都会使用计算机,因为通过计算机的运用会使得企业的办公效率以及管理效率更加快,而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就会踏入社会中的各个企业中,掌握计算机技术会使得他们在工作中游刃有余,但是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过于死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学习到浅层的理论知识,根本没有较好的实际操作能力,那么毕业后就无法胜任企业的要求,而行动学习法则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2.1加强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现今的学生对于计算机都不是很陌生,但是并没有掌握较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计算机基础的学习过程中只是听教师讲解计算机基础方面的理论知识,并没有给予学生较多的实际操作时间[2],那么学生在毕业之后还是不会掌握计算机基础的实际操作。但是行动学习法下的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行动学习法主张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那么学生不仅可以具备实际操作能力而且还能够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对于高职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而言是非常有帮助的。

2.2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传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师讲解的都是理论知识,而计算机理论知识的学习是非常枯燥乏味的,所以学生的计算机成绩并不是很好,这样就降低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是行动学习法可以使得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习,这样就可以缓解学生理论学习的乏味,学生通过实践课程更好的理解了理论知识,并且在实践操作中提高了自身学习的主动性,这对于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非常重要的。

2.3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行动学习法还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是纯理论,学生之间的水平相差不多,但是教学效果并不明显[3]。但是行动学习法可以使得几个具有不同经验的学生组成团队,在实践过程中国遇到难题就共同商议,那么这些学生都可以学习到不同的知识,而且还使得学生之间团队协作能力明显加强,对于毕业后融入企业大集体是非常有帮助的,目前企业也讲究团队协作能力。

3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行动学习教学设计的理念与原则

教学设计所涉及到的知识较为全面,教学设计不仅重视理论而且注重教师的直接经验,使得教师的教学过程更加具有计划性。

3.1行动学习教学设计的理念

行动学习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的应用主要是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实际问题,并在教学过程中围绕实际问题来进行讲解,那么学生就可以在学习过程中了解计算机的学习方法,而且还可以获得较多的学习经验[4]。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目标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术,并让学生具有解决实际情况的能力。这就要改变教师在以往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往的计算机教学教师是作为主体的,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学习效果并不是很好。行动学习法则需要以学生为主体地位,教师只能作为主导,通过教师的引导来使得学生去实际操作并解决相关的计算机问题。

3.2行动学习教学设计原则

行动学习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区别,传统的学习方法并没有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过程,即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没有有效的结合起来。行动学习法就需要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学习,学生通过实践学习不仅可以具备较好的实践能力而且还能够有效的巩固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另外所学的计算机知识要具有综合性,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要,学习内容要与未来的工作岗位相挂钩[5]。行动学习法还有体现学生之间的合作,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所以要通过行动学习法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只有不断的加强行动学习法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的应用,才能够使得学校所培养的学生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顾巍;行动学习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10-15

[2]陈宁宁;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迁移教学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06-01

[3]刘文敏;浅论行动学习在中职计算机课教学中的应用[J];华章;2011-04-30

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篇6

   现在很多高校还存在着把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教材直接发给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进行学习,这实际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难度,本身没有经过计算机专业的系统的训练,却要读懂相对比较专业的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知识,这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学习最大的效果的产生在于学习的难度比以往的知识高出一点点,这样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是有着最大的好处的,但是如果把专业的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材给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学习的话,这就和看天书一样,摸不着头绪,教育讲究的是实事求是,因材施教,而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应该为其编订符合其学习难度与专业知识相关的教材,这样才能使学习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对其发挥最大的作用。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本身就是一门理论性强、对专业知识要求比较严格的课程,这对于许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都是相对不容易学习的课程,所以其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就具有更大的难度,下面就一些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重理论而轻实践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具有的特点就是理论性强,也正是这个特点导致了其实践相对较弱,在大量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中,已经耗费了学生许多的精力,再加上本来就不充分的课时,这导致学生实践的机会相对较少,传统的计算机网络基础教育还是以网络的基本工作原理为重点,通过对oSi模型的学习和研究为主线,在理论教学上一直保持着这种形式,相应的验证性实验和实际的操作就比较少,按照长远的发展眼光来看,这对于非计算机专业掌握这门课程的初衷是相违背的,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知识就是为了能在将来的工作、学习以及生活中能够进行实际的应用和操作,但是沉浸在大量的理论知识学习当中使其很难抽出时间进行实践,自然也就培养不出实践的能力,最终对于本身不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可以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没学到有用的东西,反而浪费了大量的时间来对付理论知识的考试,对自己的专业来说还具有较大的影响。

   (二)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其对计算机的相关基础知识的了解本来就不是很详尽,这对于学生自身以及教师来说都存在一定的影响。对于学生来说,本来对于计算机网络基础的学习充满了憧憬,但是一旦正式进行上课的时候,其就会发现,由于存在着大量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方面的欠缺,不可能对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而这就要求学生要全面系统的复习计算机基础知识,这就会造成大量时间和精力花费在基础知识的补习上;对于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教师来说同样存在着困扰,一方面学生存在着较大的学习积极性,这是让教师喜欢的方面,但是面对非计算机学生参差不齐的计算机水平,在授课的形式上不能协调一致,使得课程目标和计划都不能很好的实行,这就导致教师的教学受到很大的影响,使得培养目标难以实现。

   (三)缺乏配套实验对于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这样理论性比较强,相对比较抽象的学科来说,本来是需要大量的实验的,通过实验学生们才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其中的原理,并且对以后自己的具体操作和计算机网络问题的解决有帮助,但是目前来说,一方面是设备方面的缺乏,造成缺少实验的机会,另一方面就是重视程度不够,课时相对较少,这两个方面造成了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缺少实验,理解难度大,学习任务重,解疑答疑等工作相对比较困难,不但给学生们的学习造成了很大的阻碍,而且教师的教学工作也不好开展,由于缺乏相关的实验设备和实验时间,教师只能在课堂上进行单一的讲授,相对直观的实验来说,不但收效小,对于教师的压力也大。

   (四)教材学习难度大我国以往教育的主要着眼点放在了短时间提升国民素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使得我国的知识的传授相对比较死板,创新能力相对较弱,教材对于科学技术的成果的体现不是很及时,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之间的共享已经成为了可能,这就导致了旧的知识的应用性和吸引力越来越低,但是其长期占据着我们的课本,其不但与时代的发展联系不紧密,并且很多教材缺乏市场的检验,大多为统一采购统一出版物,这对于学生理解运用而言是不利的。相较于国内的教材,国外的教材长时间接受市场的考验,其比较容易理解、学习、运用,对于问题、方法、总结的分析也比较全面,而且还有大量的习题和分析,这正是我国的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所需要的,把教学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优势互补已经成为了必要的发展方向。

   解决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问题的措施

   (一)理论联系实践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程,期间会出现大量的抽象的专业术语,学起来会让人觉得乏味,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更会有这样的感受,因此在进行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的时候,就需要我们对于这些枯燥的理论知识进行实验的解读,运用实验方式能够让学生们直观的看出计算机网络的运行原理,能够把一些重点的知识在学生的脑海中进行印证,这样不但能巩固课堂学习的效果,对于学生们将来自己动手进行应用的开发也有很大的好处。理论联系实践既是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内在要求,同时实践教学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重点,这些学生不是计算机专业,对于很多理论知识并不需要死记硬背,只要能对其进行理解,在实际应用的时候能够知道该怎么操作就已经达到了教学的目的,教学本来就是因材施教,不能在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教学中过于严格,这既不符合教学目标,也不符合实事求是的原则。这门课程为的就是帮助这些学生建立起清晰的逻辑结构和实践能力,如果不能把握这些课程的重点,这门课就将失去意义。这就要求,学校的教务部门在制定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时候,要根据这些学生的实际基础,以应用型为主体目标,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为立足点,灵活进行教学,以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二)理顺学习顺序很多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的基础相对比较薄弱,但是其对于基础的兴趣却不是很浓厚,对于实际操作的兴趣往往更浓。计算机网络基础的理论性太强,所以在很多人学习的时候难免会产生畏难心理,从而喜欢去操作时间,因为操作给学生们的空间相对来说更大,学生们也会感觉更自由,没有束缚,因为喜欢实际操作。但是学习的过程本来就是从简单到容易,从基础到实践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们在学习的时候要端正心态,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要认真学习,在课堂上及时进行记录,对存在疑问的地方及时与教师进行沟通,不要存留疑问,这样才能在实践机会相对不是很充裕的情况下进行高质量的实验,从而增长自己的实验技能和实验水平,对以后在工作学习中的应用才有更大的帮助。

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篇7

一、技工学校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的现状

在技工学校中,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非常不利于教学水平的提升,更不利于学生进行有关知识的学习。第一,缺乏实践化的教学环节,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例如,由于技工学校缺乏应有的新型教学设备,往往使得教师非常注重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理论知识的讲解,忽视对实践化知识的充分展现,使得学生缺乏对于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第二,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存在老旧的问题,无法与当代应用的笔记本电脑进行有效的兼容,例如,运用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中的知识对于笔记本电脑中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因此,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需要进行升级换代,对于新存在的问}以及各种新的计算机版本内容进行有效的补充。

二、CDio理念的概述

CDio理念是一种工程教育的模式,目的在于使学生以主动性、实践性、课程性之间的有效联系进行有关课程知识的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技工学校的学生来讲,完全可以应用CDio理念进行改进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使他们在教师的带领下,全面提升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的质量,提高计算机基础操作的能力。

三、运用CDio理念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教学的方法

1.进行CDio教学目标的科学定位

技工学校的计算机课程教师需要对于CDio教学目标进行科学定位,有利于今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应用的CDio理论需要与技工学校的实际情况相符合,同时满足社会对具有计算机实践化操作能力人才的需求。提升CDio理念下教学模式的质量与效率,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

2.进行CDio理念下教学方式与内容的改革

首先,在CDio理念下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教学的方法,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因为这种教学方法不仅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更是满足市场需要和企业发展要求的必然结果。例如,开展情景化的教学,进行计算机操作与维修的实战化演练,以客观真实的案例为指导,对学生进行实际专业能力的培养,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有利于学生在真实化的演习中提高临场的发挥,为自己今后的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其次,技工学校进行CDio理念下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教学改革,离不开师资力量的大力投入。拥有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技工学校就可以购买众多的先进教学设备设施及理论教材,以高科技的设备和前沿的理论知识为基础,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同时,拥有了充足的资金,学校就可以请来具有专业水平的教师,用他们的专业才能和开拓性的思维为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讲解,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再次,在CDio理念下,技工学校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教学,需要与有关的计算机生产或维修的企业进行积极的合作,培养出具有市场化专业才能的人才。例如,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建立起专业化的课程实训基地,让学生一边实践一边学习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加强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在理论知识的把握中更好地培养专业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

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篇8

关键词:医学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tp3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183-02

在信息时代里,计算机基础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是每一位在校大学生必须撑握的一门重要的应用学科,也是用人单位对应聘大学生的基本要求。随着医药卫生行业数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计算机技术在卫生行业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深入,很多医院都实行了医院数字化管理,原来的纸质病历也由电子病历所取代。这就要求医药行业的工作人员不仅要有过硬的卫生专业知识,而且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面对新形势,作为培养卫生人才的医学院校,不仅要传授医学学生卫生专业知识,而且要加强对医学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培养,并且必须对现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进行大胆的改革,以期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医学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一、医学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分析

1.思想认识不全,重视程度不够。作为医学院校,培养学生的医学卫生知识必将成为其主要的教学任务。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师和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思想认识不够全面。很多的教师和学生就认为计算机知识与医学知识毫不相关,学不学计算机知识都无所谓。从而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重视程度也严重不足,使得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资源配置在医学院校内较大地落后于其他专学科的配置,进而严重影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活动的开展。

2.教学内容雷同,忽略专业特点。目前高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基本相同,主要包括了计算机基本理论、Xp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和网络基本应用等几个方面。这些知识的确是计算机应用基础所需要讲授的重要内容。但是,作为医学院校的学生,将来工作中除了要掌握这些通用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之外,更多的会涉及与医药卫生行业相关的医学信息技术,如医院管理系统、门诊系统、电子病历、社区卫生管理系统等等。这些医学信息技术急需在医学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拓展讲授。

3.教学理念陈旧,教学形式单一。现在很多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都还遵循着比较陈旧的传授式的教学理念,教学形式也基本上采取的是“课堂讲解,课后练习”单一模式。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导致了计算机基本理论知识与操作实践严重脱节,无法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医学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探索

1.分析社会需求,明确教学目标。社会需求是制订教学目标的重要参照,也是考核教学质量的最终指标。医学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将来能熟练地操作计算机来解决医药卫生工作的各种医学信息问题。分析社会实际工作中的情况,需要医学院校学生必须掌握的计算机知识既包括通用的计算机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也包括医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医学信息技术必然成为医学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主要教学目标。

2.根据学生实际,实施分层教学。由于入学前学生的地理因素和家庭条件的不同,使得医学院校的学生实际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各不相同。一些来自发达地区和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在中学阶段都已经学习和掌握了较全面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而另一些条件差的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相对来讲还很陌生。针对这种情况,如果采取统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必然会导致前者觉得知识简单而失去学习热情,也会导致后者觉得学习困难而产生畏惧情绪。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分组,基础较好的同学可以让其自学或复习已经掌握的知识并适时增加一些诸如网页制作方面的新知识,基础差的同学则详细讲解计算机基础知识,并辅助他们提高操作技能。通过采用这种分层教学模式的改革,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

3.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任务驱动的模式进行教学。针对每一个知识点不再进行过多的讲解,而是事先布置一个与知识点相关的工作任务,并设计好解决任务的工作背景,给学生提供一些指导性的帮助意见,然后让学生根据任务和老师的指导主动地搜集和学习完成任务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最后再在课堂上提交完成任务并交流实现任务过程的学习心得。

4.注重素质教育,兼顾认证考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一直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要求之一,医学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必须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社会的现实压力又要求学生在就业时提供计算机相应等级证书,以证明自己的计算机知识水平。这就要求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在注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还必须兼顾计算机等级认证考试,以便学生通过考试获得计算机等级证书。为此,我们在教学中一方面通过拓展计算机基础知识面、加强学生实验操作练习学时、创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情景等方式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又紧紧围绕等级考试的考点要求,详细讲解考试的重点和难点,多次模拟练习等级考试,从而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以确保等级考试的过关率。

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计算机科学日新月异,医学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也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改革创新,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信息文化素质,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王苹,李书珍,李晓燕.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施――以《计算机基础》为例[J].北京:中国电化教育,2010,(4).

[2]商信华,肜丽.《计算机基础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广州,现代计算机,2010,(6).

[3]陆黎.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浙江,计算机时代,2001,(11).

[4]刘莹昕,孙艳秋.论中医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J].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

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篇9

关键词:高等院校计算机网络非计算机专业基础教学教学模式

1、引言

目前,很多高等院校还存在着把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教材直接发给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进行学习,这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难度,学生本身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训练,却要读懂比较专业的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知识,这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学习最大效果的产生在于学习的难度比以往的知识高出一些,这样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是有很大好处的,教育讲究的是因材施教,而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为其编订符合其学习难度与专业知识相关的教材,才能使学习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变得轻松、实用、易懂。

当下我国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讲解比较死板,创新能力不强,教材对于科技成果的体现不及时,导致旧的知识应用性和吸引力很低,并长期存在于课本,非常多的教材经不起市场的检验。

2、传统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出现的问题

2.1重理论而轻实践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特点是理论性强,正是这个特点导致了其实践相对较弱,在很多理论知识的学习中,已经耗费了学生大量的精力,再加上本来就不足够的课时,导致学生参加实践的机会较少,传统的计算机网络基础教育是以网络的基本工作原理为重点,通过对oSi模型的学习和研究为重点,在理论教学上一直保持着这种形式,相应的实验和实际操作就比较少,根据未来的发展眼光看,这与非计算机专业掌握这门课程的目标是相违背的,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知识,就是为了能在将来的工作、生活中能够进行实际的应用,由于消耗于过多的理论知识学习中,使学生抽不出时间来实践,所以也就培养不出应有的实践操作能力,最后对不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没学到有用的东西,反而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去学习作用不大的理论知识,对自己的专业来说影响较大。

2.2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讲,其对计算机的相关基础知识的了解本就不多,对于学生及老师来说这都存在一定的影响。对学生来说,本来对计算机网络基础的学习充满了憧憬,可是正式进行上课的时候,就会发现,因为存在着很多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欠缺,不可能对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而这要求学生要全面系统的复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就会造成大量时间和精力花费在基础知识的补习上;对于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教师来说,一方面学生存在着较大的学习积极性,这是让教师高兴的地方,但是面对非计算机学生参差不齐的计算机水平,在授课的形式上不能协调一致,使得课程目标和计划都不能很好的执行,就导致教师的教学效果受到很大的影响,培养目标就难以实现。

2.3缺乏配套实验

对于计算机网络基础这样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应该是需要大量实验的,因为通过实验,学生们才能清楚的认识到其中的原理,并且对以后具体的操作和计算机网络问题的解决有帮助,但就目前来讲,一方面是设备的缺乏,造成缺少实训的机会,另一方面就是重视程度不够,课时相对较少,这两个方面造成了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缺少实验,理解难度大,学习任务重,解疑答疑等工作相对比较困难,不但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而且教师的教学工作也很难展开,因为缺少相应的实训设备和实验时间,教师只能在课堂上进行单一的讲解,相对直观易懂的实验来说,不但效果差,而且教师的压力也将增大。

3、预科生素质拓展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

3.1理论联系实践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当中会出现大量的专业术语,学起来会让人觉得乏味,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更会有这样的感受,因此在进行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的时候,就要求老师对枯燥的理论知识进行实验的解释,运用实训方式让学生直观的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原理,能够把重点的知识通过实训的方式进行验证,这样不但能增强课堂学习的效果,而且对于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应用的开发也大有益处。理论联系实际既是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内在要求,同时实践教学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也是一个解决难点知识的方法,这些学生不是计算机专业,对于很多理论知识不用死记硬背,只需对其进行理解,在实际应用的时候能够知道怎么操作就已经达到了教学目的,教学本来就是因材施教,不能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学习太严格,这既不符合教学目标,也不符合实际情况。该课程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逻辑结构和实践能力,如果不能把握课程的重点,这门课就将失去意义。所以这就要求学校的教务处在制定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时候,要根据这些学生的实际基础,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为立足点,灵活多样的教学,以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3.2理顺学习顺序

很多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其对于理论知识不感兴趣,对实际操作教关心。计算机网络基础的理论性强,在学生学习的时候会产生抵触心理,更多学生喜欢去操作实践,因为操作给学生们的发挥空间更大,学生也会感觉更自由,没有束缚。学习的过程本来就是从易到难,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的时候端正心态,对于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要认真学习,在课堂上及时做笔记,对存在的疑问及时与教师进行沟通,这样才能在实践相不是很多的情况下进行高质量的实验,从而增长自己的实验技能和实验水平,对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才有更大的帮助。

3.3加强实用技术实践

加强实用技术实践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同时对于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高职院校要为实验提供必要的设备和条件,使学生们能够在充分实验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知识的应用性,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

4、结论

综上所述,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首先,从教材入手,非计算机专业要有自己的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材,这样针对性就强。其次,全程教学都在实训室完成,进行教中学、学中做、做中考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次,引入最新科研和教学成果,以网络的基本必需理论为基础,以网络应用为主线,引导学生在任务实施的过程中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最后,采用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模仿、观察、实验、类比、联想、想象、求异思维、聚合思维等形式,促使其在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同时,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比如演示法、讨论法、案例法、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方式,并开设教师论坛和辅导网站,这样一来,增强了学生在任务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基本职业素质和操作能力,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确保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参考文献:

[1]康开锋,赵英.浅谈非计算机网络专业《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科技致富向导.2014.

[2]李秋余.浅析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探究.科技创新导报.2011.

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篇10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创新能力

1.引言

在现代创新教育中,主要是以培养创新人格为核心,培养创新思维则是作为实施的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特征。之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主要目的就是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而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就是教育,所以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创新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应当建立在传播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基础上的,无论是技术层面还是知识层面的创新,都是以教育作为基础进行支撑的。本文即针对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从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创新方面入手,全面加强和实施创新教学,从而培养中职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其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2.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1)在中职院校中,绝大多数学生都正处于青少年阶段,他们受计算机和互联网络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因此,通常他们对计算机都有很浓厚的兴趣,但是他们对于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理论知识并不是很感兴趣,具体的表现就是不认真学习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只对实践操作感兴趣。因此,很多学生在对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遇到麻烦时,都不会及时的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这样他们很难表现出学习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的热情和积极性,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课普遍带有厌学的情绪。

(2)对于中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基础文化素质并不是很高,所掌握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也相对较少。由于对中职院校的学生录取要求相对不高,所以部分学生在文化基础课方面会相对较差,缺乏主动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除此以外,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课是一门较为复杂的课程,具体表现为理论的抽象性和操作的复杂性,相对于学习计算机实践操作来说,会显得比较枯燥、乏味,这就要求学生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真正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课。

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了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由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学习既定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取的方式和手段。正确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理论传授法。由于中职院校的很多学生都是来自于农村,有些学生甚至在进入中职院校之前没有上过计算机课,因此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不能完全沿用一般传统的教学方法,必须体现自己的特色。比如:教师可以利用教学设备将讲义制作成ppt课件,采取系统传授知识的方法,这样学生就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和系统的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得计算机基础教学活动按照既定的计划和目标进行,提高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的效率。

(2)教师演示法。对于中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控制能力相对较差,如果教师只是单纯的口头上的讲解,学生一定会觉得枯燥乏味,时间一长,很容易出现疲劳、注意力分散等现象。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的多媒体教室,现场讲解和演示计算机基础操作部分的内容,使各种操作具体化。这样不仅形象生动,学生还可以立即上机操作理解所学内容,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3)分层次教学法。对于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整个程中并不是单纯的智力活动,而是需要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塑造学生的创造性个性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具有积极作用的。在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想法,而且学生的个性、知识基础以及学习潜质等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有的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强,因此他们在学习理论知识方面会比较突出,有的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强,他们就会表现出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这就体现出不同学生之间能力方面的差距,从而也会导致学生不能达到平衡发展的要求。因此,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教师应当尽量满足不同差异学生的需求,按照分层教学理论的基础思想设计各个教学环节,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自己的教学活动,实现分层次创新教学的良好效果。

4.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计算机是一门应用较为广泛的学科,在日常生活中与我们密切相关。因此在中职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当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学习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的意义和作用,同时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的热情和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随着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在努力推进信息化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计算机的应用水平也是衡量工作人员业务水平和专业素质能力的关键因素。所以,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使他们对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产生兴趣,为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2)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整个过程当中,教师应该具体的教学任务作为目标,将预定的教学内容灵活的设计在具体的教学任务当中,可以采取学生分组讨论、案例分析以及师生互动等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在学生在学到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应当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通过思考和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5.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很多中职计算机基础理论课教师为了考察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的成绩,通常都是按照规定好的题目,根据学生的实践操作进行评分,这种做法是非常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计算机技术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在规定的时间内去探索性的完成规定任务。教师则应当重点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师生互动,共同研究,启发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6.结束语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体现的是一种认知过程,同时也是一种探索研究的过程。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过程本身就是创造的过程。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教师在持续的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理念,逐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创新教育模式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柏楠,高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改革初探【J】.内江科技,2007,(6)。

[2]仲兆秀,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考试用刊,2009,(21)。

[3]张颖,浅谈计算机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价值工程,20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