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对化工工艺的认识与理解十篇对化工工艺的认识与理解十篇

对化工工艺的认识与理解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24:44

对化工工艺的认识与理解篇1

我们对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近五年来的招生率和就业率进行了统计和分析。近5年来的第一志愿的平均报考率约为26%,就业率约为95%。低的报考率说明学生对该专业的认识不足或缺乏兴趣和自信,而高的就业率说明化工行业对该专业的需求量较大。从生源的招生率来看,重庆的约占65%,外地约占35%。从就业的人员从事行业的统计数据来分析,从事化工行业的约占70%,其他行业的约占30%。从就业率的地域分布来看,在重庆工作的约占75%,在其他省份工作的约占25%。从上述分析数据可看出:一方面是大部分学生为调剂生,存在对专业兴趣不足或缺乏专业自信,因此,必须在第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认识实习中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培养学生对化工行业的热情及专业自信心;另一方面,我校培养的化工人才绝大部分服务于本地,因此,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担负着为重庆化工行业输送工程性技术人才的重任。

2全国同类高校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认识实习的现状

目前,全国高校的认识实习时间几乎都安排在学习专业课之前,安排为期一周的认识实习,旨在使学生初步了解专业内容,增强学生对各种化工企业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动力和兴趣,以增强学生对后续要学习的化工原理、分离工程、化工工艺学和化工设计等专业课程有初步的认识。但普遍存在认识实习的时间短,经费有限等问题,认识实习仅体现于单纯的现场参观实习。我校在大一结束的夏季学期安排了为期1周的认识实习,由指导老师带队参观西南地区的大中型化工企业和研发机构,同样由于实习经费和时间有限,学生只能看、问、听不能动手操作。对于尚未接触专业课的大学生来说,这种走马观花的认识实习显得生疏且抽象,学生只能看到表面的企业生产情况、工艺流程与设备,无法深入理解化工是我市的支柱产业之一,更不能激发他们对化工行业的热情和兴趣,进而导致我校化工专业大部分调剂学生对专业的积极性降低等实际问题。对2006、2007和2008届化工专业的学生在认识实习后进行座谈会交流,50%以上的学生认为这种认识实习效果一般,甚至有近5%的学生认为实习效果甚微。因此,面临招生就业的新形势,如何提高认识实习效果与实习效率是急需解决的课题。

3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认识实习的改革与探索

3.1强化校企产学研合作实习基地

基于重庆长寿天然气化工产业园区,涪陵化肥化工产业园区和万州盐化工产业园区三大化工基地的地域特色优势和发展,地方高校培养的化工应用型人才大部分会服务于重庆的地方支柱产业,因此,我们选择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学研合作基地,既让学生深入了解重庆化工产业的发展,同时也解决了实习经费有限和工厂不愿接收大规模学生实习等问题。选择的特色产学研合作基地如下:一是与我校开展合作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江津德感工业园区的“重庆三峡油漆股份有限公司”和万州盐化工园区“重庆大全新能源有限公司”等,二是我校科技特派员下乡入园进企的涪陵李渡工业园区的“中化重庆涪陵化工有限公司”和“巫山天地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三是与我校专家开展科技攻关合作的北碚产业科技园区的“重庆仪表材料研究所”、长寿化工园区的“重庆紫光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和“重庆博赛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四是与我校开展广泛科研合作的科研院所“重庆化工研究院”和“重庆化工设计研究院”等。这不但使我们与各单位确定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实习过程不会敷衍应付。企业指导老师也会因为校企合作认识到自己是实习工作的负责人员,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实习,并愿意与学生交流,热心回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取得较好的实习效果。

3.2打造专业的认识实习的师资队伍

学校选派教师深入实习基地或相关企业和从企业中选聘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素质的技术人员作为实习指导教师,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为实习教学提供重要的保证条件。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无机化工工艺学“合成氨”的生产工艺流程,我们邀请了建峰化工有限公司的技术总工为我们讲解空分、气化、净化、合成等四个工序,充分理解原料气如何制备和净化,合成氨反应塔的结构及能量综合运用与节能减排。在学习有机化工工艺学时,我们派送了教师去紫光化工有限公司挂职学习蛋氨酸等有机产品的生产工艺,再进行认识实习的指导。通过打造专业的师资队伍,认识实习的效果明显增强。

3.3开展三大化工园区的专家大讲堂

围绕重庆的化工产业发展,为更好地让学生了解重庆化工产业链布局,邀请三大化工园区的管委会领导和实习工厂总工程师及车间技术高工来校讲学,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实际工业生产,减少现场实习的盲目性。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天然气化工”的产业发展和高附加值精细化学品和高分子化学品产业,邀请长寿化工园区管委会主任来我校讲学,让学生理解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氯碱化工、生物质化工、精细化工和新材料产业的布局及相互关系,深入理解“产业项目一体化、环境保护一体化、公用工程一体化、物流配送一体化、管理服务一体化”等可持续发展观和循环经济理论,构建学生工程思维。为让学生理解“磷化工”产业在我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邀请了中化重庆涪陵化工有限公司的总工程师给学生介绍磷化工产业的概况、发展历程、市场动态,并详细讲解各车间的工业原理、工艺流程、生产设备及本专业领域最先进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研究热点以及市场前景。这些大讲堂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对其所学专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增加了他们学习专业知识的动力。

3.4引入现代Cae技术

在学生看、问、听的实习过程中,学生无法了解各种反应器、换热器、精馏塔和泵等设备的内部结构的,这对学生学习后续的专业课程,如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分离工程和化工工艺学,是非常不利的。基于这方面的考虑,我们做了两方面的准备。一是准备了专门的实习课件,课件中包含了大量的实物照片(原料,反应工艺和产品分离和输送)、实景录像(具体流体输送、搅拌、精馏、吸收和干燥等单元操作)等,课件真实、形象、生动地展示出离心泵、搅拌反应器、精馏塔和换热器等设备的内部结构,并让学生对尚未学到的化工单元操作原理、典型设备结构和操作有所了解。二是我们建立了计算机仿真实习系统,将认识实习工厂的具体产品的生产工艺(如合成氨制气、净化、合成工艺),所涉及的单元操作(吸收、干燥和精馏等),典型设备(离心泵、反应器、精馏塔和换热器等)作为主要内容,对生产工艺进行模拟,让学生在计算机上模拟工业过程,对制气、净化、合成等工艺的管件、阀件和控制仪表进行操作,对工艺参数进行控制和调节,进行开、停车及事故处理等各种仿真操作。这些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5强化认识实习教学管理与指导

加强实习教学管理与考核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认识实习效果,让学生意识到化工工业生产过程不仅仅是需要先进的化工技术,更重要是的是理解化工生产过程是严谨而有序的,监管是严格科学的。我们要求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需严格按照工艺操作规程和工艺要求,认真做好实习记录,不得有丝毫松散与马虎。每一个工段实习结束,开展了现场技术人员与学生、教师的研讨会,引导学生在认识实习过程中大胆怀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实习结束,我们开展了认识实习的交流会,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在生产实践中的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实习结束时需要提交实习报告(包括实习时间、地点、工厂概况、实习车间的主要设备与工艺流程图、产品的生产原理和工艺流程草图、三废处理和环境保护、实习心得体会和合理化建议)。

对化工工艺的认识与理解篇2

[关键词]认识实习教学质量改革

一、认识实习的重要性、必要性

认识实习是加强理论知识教育,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实践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我院电气工程学院专业学生在学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之前,设有一周的认识实习。其目的:(1)通过认识实习拓展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及生产实习、毕业设计打下基础;(2)通过认识实习帮助学生熟悉和了解电子、电器元器件,对产品加工过程和工艺、电气设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工程实践能力。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传统的电气工程专业认识实习是单纯的现场参观实习,即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参观4~5个不同类型的电气自动化加工产品企业。其主要存在以下3个问题:

(1)一些厂家的产品加工时设备噪音大,指导人员向学生作现场讲解时,除指导教师附近的几个学生外,其他学生根本听不到教师的讲解内容,

(2)电气自动化加工产品设备种类繁多,只参观几个不同类型的厂家,学生只能看到厂家所使用的设备,不可能了解其它常用的电气自动化设备。

(3)学生还没有上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缺乏这方面的基础知识,对现场工程技术人员介绍讲解生产工艺、设备一知半解,像刘姥姥走进大观园一样,走马看花。这样的实习只能在表面上了解企业的生产情况、工艺流程和设备的性能,收效甚微。

三、探索与实践

1.加强实习动员环节

为保证教学内容真正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下厂实习之前,应先对学生进行动员教育,明确认识实习的目的,强调认识实习的重要性,让同学们真正理解认识实习的意义,激发其学习兴趣,并注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保持兴趣。

2.收集实习的相关资料和信息资料

实习前,指导教师要求学生先去借阅与实习相关的专业书籍和材料,查阅实习厂家的网页。这样有针对性地做好专业知识方面的准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并能事先了解到实习厂家的生产产品、工艺流程、电气设备等方面的介绍。同时要求学生在网上查阅与该产品加工工艺的有关信息,使他们全面地了解该产品工艺国内外的发展状况以及同类产品更为先进的生产方法。这样有利于学生了解该厂产品和工艺的先进化程度,利用现有的知识为所实习的工厂提出可行的合理化建议,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指导教师与厂方工程师讲授与实习有关的专业知识

指导老师从理论上讲解各个实习厂家的产品加工工艺原理,简单流程等,使学生由浅入深,渐渐地理解基本专业概论,了解电气工程专业知识。

为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实际生产现场,加深了解,在进入现场前,我们邀请实习单位的工程师给同学们介绍实习厂的概况,发展历程,现在生产经营状况和市场动态。详细讲解各车间的电气设备,工作原理,产品加工工艺流程及本专业领域最先进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研究热点以及现展前景,以激励学生们的求知欲,增强对其所学专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增强学习专业知识的动力。

4.采用电化教学提高实习的“质”和“量”

电化教学是教学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手段,是运用现代化教育媒体与传统教育媒体恰当结合传递教育信息,以其生动、直观、逼真、新颖等特点,深受学生们的好评。更以其教学效果好、单位时间内传播的知识量和信息量大而深受师生的欢迎。指导教师选择了一些与实习厂家产品和生产工艺相近的几部教学片给学生示教,把产品加工的工艺流程等近距离的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系统完整地全方位地了解企业的生产现场、生产流程、车间布局及物流管理等。并在较短的时间内轻松地了解到许多企业的生产现场。充分弥补了因受时间、距离、财力、实习单位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如《电子产品加工工艺》教学片,它从常用电子元器件的认识和判别、安装元器件,手工焊接工艺,波峰焊机上的全自动焊接、清洗过程,贴片机高效优质的贴片方式及电脑主板和彩电的全自动生产装配线等,展示了电子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和高科技发展。再如,《变电所》这部教学片,介绍了变电所的几种典型主接线方式,变电所的布置和结构,变电所和线路的继电保护配置及基本原理。变电所的主要自动装置的作用,识别各种不同的电气设备――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隔离开关,断路器,避雷器等。这种教学过程犹如把学生带进了工厂、车间,缩短了学校与工厂的距离,激发起了学习对象的求知欲和兴趣,加速和改善了理解,提高了信息接受者的注意力,活跃了课堂气氛,大大提高了信息接受的效率。并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容纳了更大的信息量,为下一步实习场所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5.做好现场互动式教学

现场认识实习的核心内容,是实习目标能否达到的关键,所以要采取有效措施来保证这一环节的教学质量。

进入实习现场后,我们请车间工厂技术人员对照加工设备给学生们讲解生产设备的工作原理,工艺流程特点,生产操作控制的主要指标及主要质量控制手段。观察产品加工生产的全过程。工程技术人员讲解完后,学生可以自由提问讨论。这种方式是学生学习中获得信息、加深认识、拓展知识的一个重要渠道。通过提问和讨论,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面对不同的见解时培养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启发思维。这样的实践教学方式有利于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互相学习。这种提问和讨论方式比课堂教学教学的讨论更加灵活,可以在参观的过程中随时发生,更有针对性和直观性,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另外,随着实习单位和场景的不断变化,讨论的内容也不断发生变化。凡是与专业相关的都在讨论的范畴之中。通过话题的不断转换与发展,可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从科技、生产、社会等不同层次认识电气工程和电气设备。

6.实结

实结报告是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提高认识水平的过程,也是汇报学习成果的过程。因此做好实结报告是必不可少的。一份高质量的实结,不仅内容结构合理,逻辑性强,而且具有较强的系统性、科学性、严密性。同时学生的体会和建议能针对所实习单位在生产管理、技术进步方面提出相对的改进和完善措施,从而延伸出对单位和企业进一步的认识,达到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目的。实习结束后,要求同学们进行认真总结,按照统一规范的格式深入做好总结报告,报告的内容为实习的目的和意义、原理、工艺流程、注意事项,体会及建议等五个方面。学生通过认真全面地独立完成的实习报告,对获得的专业基本概念与现场的实际认识相互验证。

四、效果和意义

认识实习安排时间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周,但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有效地拓展了学生接触专业理论知识的途径、丰富完善了实习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实习效果。

1.学生的专业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在认识实习以前,学生通过课堂教学环节和实验教学环节,已经受到了专业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的初步培养。但对实际工业生产的认识几乎为空白。通过认识实习,学生将已掌握的专业基础和实验技能与生产实际相互进行比较,验证和思考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必然会产生质的飞跃。

2.为学生进入专业课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认识实习中基础知识的准备和实践知识的获得,学生在学习专业课时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消化能力明显提高,有利于实现“从实践到理论,从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这一升华过程。

3.激励了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

在选择实习单位和开展实习时,我们依据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去向和本专业开设主干专业课而进行的,较为客观地体现了本专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同时,为学生展现他们以后的工作业绩,工作性质及发展前景,是一次很好的实施专业教育的机会,学生切身感受到了与本专业相关的现代化企业的工业生产、科技发展,极大地激励了他们的专业学习积极性。

4.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促进素质教育

专业认识实习不仅是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获得实践知识和能力的一个教学环节,更是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的一次很好的机会。在实习过程中,除了要求学生认真完成规定的实习内容外,我们还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团结协作精神、吃苦耐劳精神、独立思考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进行培养和锻炼,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

五、结语

专业认识实习是培养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是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认识实习质量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着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学校培养的专业工程技术人才的质量。所以,有必要认真搞好认识实习这一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和创新能力,增强实践知识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习教学质量,增强人才竞争能力有重要的实际意义。经过近两年对认识实习教学环节的摸索和实践,逐渐完善了教学内容,形成了较为科学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认识实习对基础理论知识产生了质的飞跃,进一步了解电气工程学科的现状、发展,激发了专业课程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工程实践能力,达到了认识实习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参考文献:

[1]蒋志平,王宝华.提高电气工程类专业认识实习质量初探[J].南京工程学院(社会科学版),2007,(1):48-51.

[2]林日亿,董善波.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认识实习的探索与实践[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7,(7):35-37.

对化工工艺的认识与理解篇3

[关键词]化工原理;认识实习;改革

我校化工原理2009年获得省级精品课程,化工原理包括理论教学、实验、认识实习和课程设计等教学环节。化工原理认识实习是化工原理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食品科学与工程、轻化工程、制药工程、生物工程等专业学生进行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一般安排在完成了化工原理上册学习之后,实习时间1周。它既是对上册知识的一次总结和实践,又为学好下册知识打下感性认识的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到化工厂或糖厂参观实习,请各生产装置的技术人员和任课教师介绍化工生产中具有共同规律的各种单元操作过程的基本原理,典型的设备结构、性能及操作原理,培养学生学习化工原理的兴趣,为后续化工原理及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并对将来从事的化工行业有个感性认识。

认识实习的目的是了解一般化工或相关行业生产过程和设备,理论联系实际,学习运用工程的观点和方法处理工程实际问题,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合作观点、实践观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通过认识实习,学生们还可以了解到新工艺技术、见识到新型装置及设备,获得一些技术经济知识。另外,还可以了解到地方经济发展情况等。我校多年来一直坚持化工原理认识实习,并得到学生的好评。

我校在认识实习方面有自己的特点,例如学院很支持认识实习,提供充足的资金,老师亲自联系实习基地,亲自带队,给学生认识实习提供便利条件并且节省很多费用等。但是长期以来,如何提高认识实习的质量,一直是教师探讨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面临的问题有:(1)实习时间短,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要听课,还要参观各实习车间,很难摸清楚各车间的管道配置及生产工艺流程,势必制约了实习质量的提高。(2)扩招以后,学生人数增加,教师资源和实习场所配置出现相对短缺。实习车间内噪音很大,部分学生听不清楚教师及技术人员现场的讲解,再加上很多学生进厂实习会影响工厂的生产,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实习效果的下降[1]。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校化工原理认识实习一部分专业由化工原理教研室的老师带队去糖厂实习,一部分专业由专业教研室的老师带队去云天化实习,这样就解决了教师资源和实习场所配置出现相对短缺的问题。糖厂建厂较早,比较陈旧,但单元操作比较典型,也很全面,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单元操作。云天化可以了解到新工艺技术、见识到新型装置及设备,获得一些技术经济知识。但化工厂太大,对一个从未进过工厂的学生来说,比较难以摸清工艺流程。

为确保实习的教学质量,教研室制订了实纲,然后根据实纲拟定好实习计划,并编写好实习指导书。在实习动员时,把实纲和实习指导书发给学生,同时着重强调进厂的安全,每天集队进厂和出厂。每天晚上老师都检查学生的笔记,不合格的学生要求其补充并完整当天的内容。同时还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减少实习的盲目性

化工原理认识实习安排在学生学习了化工原理上册之后进行。这时,如果学生直接进入工厂,则实习必然会有一定的盲目性。我校化工原理课程已获得省级精品课程,教研室已制作一套认识实习多媒体课件,将实习工厂的生产工艺、所涉及的典型单元操作、典型设备的结构及原理作为主要内容,再配上一些现场图片,使学生在下现场之前,对实习的目的及基本要求、实习内容及重点有所了解,这样实习效果会好得多[2]。

二、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

通过实习基地的建立,可以改善实习条件,同时指导教师对实习基地很熟悉,这样教师对生产工艺非常娴熟,也有利于教师较快地安排好学生的食宿。

三、提高教师的素质

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实习质量的影响因素之一,指导教师除了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还要对实习工厂的生产工艺、所涉及的典型单元操作、典型设备的结构及原理有透彻的了解。

四、联合培养与双向培训

实习基地选派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技术人员进行生产流程讲解及安全教育。我院有20多位青年教师到实习基地实习过,加强了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观点的培养。而实习基地的一些技术人员是我校培养的工程硕士。

五、对学生实习的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实习工厂的产品及其生产原理、生产方法、工艺流程、安全措施以及生产过程中的组织、管理和经营的一般知识;重点了解实习工厂的主要化工单元过程及其设备结构和操作原理。

六、实习考核内容

实习在外,安全第一,所有学员的纪律情况应记录在案,记入实习成绩,严重违纪者给予警告或取消本次实习资格;教师要督促学生完成每日实习内容,并将平时学习情况记入成绩;实习中途调换岗位或结束时要进行现场考试,考核内容以实习计划所要求内容为主;上交实习报告时进行一次笔试;实习报告一般占实成绩的50%,一律存档。

七、实习报告的要求

实习报告主要包括:(1)实习场地概况:建厂历史,产品生产方法,工艺流程,主要设备结构原理,经销情况;(2)绘制工艺流程图,主要设备结构图;(3)全厂气、液、固三废的处理情况;(4)全厂供水、排水情况,电、气(汽)来源,节能措施及有关工艺参数;(5)本次认识实习的心得体会及建议。

参考文献:

对化工工艺的认识与理解篇4

[关键词]室内设计专业施工图绘制技能

[作者简介]宫艺兵(1969-),男,山东牟平人,东北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室内与家具设计。(黑龙江哈尔滨150040)潘娜(1983-),女,辽宁兴城人,呼伦贝尔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环境艺术设计。(内蒙古呼伦贝尔021000)陈佩新(1974-),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天宏锅炉安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节约热能。(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课题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专家型美术教师的培养策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课题编号:FFB090684)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7-0141-02

“室内装饰工程施工工艺”是室内设计专业理论类课程,目的在于通过一定学时的理论学习,帮助学生了解装饰材料分类、特性与应用规律等基本知识与理论;了解室内空间各个界面施工工艺与构造的特点,了解室内工程小型机具体的种类与应用等。学习该门课程前,学生需要学习基本的构成学、室内设计,同时还应具备人体工学、装饰制图等基本知识理论。从众多高校室内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和企业用人反馈意见调查中,我们发现,尽管许多学生已经有了大量的专业知识储备,可在毕业创作以及工作实践中,对于施工图的绘制依然感到力不从心。

可见,室内装饰施工图的设计绘制及施工组织设计不仅是“室内装饰工程施工工艺”课程学习内容的直接体现,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务实、客观、科学地展开设计研究。为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与生产实践经验,提出以下教改建议。

一、强化图学修养

室内装饰施工图纸的绘制是设计师把抽象的设计构思,通过科学艺术的设计语言和手段,将其物化的过程。室内装饰施工图需要表现空间界面装饰设计的材质、工艺构造、设计尺度与规范,是完成室内装饰设计方案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与质量保障,是“室内装饰工程施工工艺”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一)端正认识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无论是教育者还是被教育者,都往往容易忽视室内装饰施工图的价值和作用。目前,我们的学生对于设计专业的学习还存在一定的误区。学生往往沉迷于前期的方案创意构思,而将大量货真价实的施工图一笔带过;或是苦心孤诣地比拼效果图的表现技法,而对室内装饰施工图基本的绘制程序却基本不了解。这种现象的出现,与教育理念和方法失误有很大关系,同时也受学生的主观意识的影响。

学生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不爱看施工图、不懂看施工图的问题,大多只喜欢浏览那些光鲜亮丽的图片。学生迷恋于欣赏、模仿这些靓丽的外观效果,而不去分析、思考这些华美的效果到底是如何“实现”的。此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绘制的施工图所反映的造型尺度、材质构造、设计与表达等理性内容苍白匮乏、漏洞百出,严重影响了专业的学习与应用。

(二)正确看待

室内设计专业的施工图是指以设计方案为依托,对设计方案进行科学性与艺术性的详解和细化的过程,其中包括空间尺度、造型样式、材质构造、质量控制体系等内容。图纸的类型除了包括常规的三视图之外,还有至关重要的施工剖面、节点大样详图等。这些图纸在深化设计理念、加强严谨结构意识的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于施工工艺的理解与应用,并且将人体工程学、造型美学、材料学、工艺等相关专业知识通过施工图的设计绘制,使其有机系统地串联和整合起来了。

为了避免学生只会机械地绘制图纸,而不能将制图规范、软件技巧、施工工艺、设计方案、材料性能、节点大样、剖面细节、尺度等元素与施工图系统结合的问题,教师在“室内装饰工程施工工艺”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调整对施工图训练和指导的力度,将施工图的学习与应用贯穿到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结合施工工艺和实际案例的训练,培养学生学会站在施工者的视角,以材料、工艺、结构、设计理念等为依据科学合理地对施工图进行绘制,鼓励学生多看、多想、多画,真正做到系统、全面地掌握施工图这一图示语言。

通过本课程学习,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材料来进行室内与家具设计、商业环境与展示空间的设计与表达,同时提高对室内材料的组织能力,培养独立识图、设计制图的能力并能够进行施工组织设计,以此培养集设计与管理于一身的多元化人才。

二、普及案例式教学模式

在“室内装饰工程施工工艺”课程教学中可以把理论讲解的“静”与练习绘制的“动”结合起来,采用讲练交叉的教学模式,充分训练学生“识图、用图、制图”的实战技能。这对学生解决设计图纸尺度与实际现场比例之间的视觉认知有着积极的意义。通过课内外案例式教学环节,训练学生认知、熟悉材料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全面掌握装饰工艺设计的能力;掌握检测和控制施工质量的方法、确定生产工艺流程的能力;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静态的理论教学

施工图不同于一般的设计图纸,需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方能看懂,是工程技术与艺术的有机结合。学生对于施工图的了解、熟悉到熟练应用学习过程,需要一定的专业积累。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就应该积极营造学习氛围和环境,在讲授施工工艺知识的过程中,合理融入施工图的知识元素,充分利用施工图表意清晰、通俗易懂的教学优势,选取绘制规范的、工艺前沿的具有实际案例性质的施工图纸作为课件插图,力求结合现场施工进展实景照片进行对照式教学。这样的话,既有利于组织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记忆强度,还可以让学生逐渐适应用图说话的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二)动态的实景教学

施工图练习的内容应围绕具有代表性的、具有案例性质的施工图纸进行,这样既有助于学生理解设计理念、典型工艺与构造,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规范专业制图的能力。练习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当讲解完工艺之后,教师可以搜集一些施工现场效果实景图片,包括施工过程中或施工后的影像教学资料,让学生去思考具体的施工工艺构造及制作流程,进而强化实战意识,丰富设计阅历,顺利完成施工图的结构设计与绘制。情况允许的话,教师可以采用组织设计竞赛、工程投标或走进企业等方式,针对实际项目对学生展开实战训练。这样既可以营造全新的学习氛围,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忱,巩固学生对于施工图、工艺流程的感性认识,在提高学生设计实战经验的同时,也起到对知识领悟触类旁通的互动效果。

(三)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

施工工艺的设计表达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施工图纸上。因此,“室内装饰工程施工工艺”课程考核也要与施工图的设计绘制紧密结合。在试卷中加大施工图绘制内容的考核比重,改革传统的以描述题型为主的考核模式。

1.图文并茂的试卷考核模式。在题型上尽量选择与制图相关的考核模式,可以采取文字形式的简答与施工图绘制相结合的命题形式;或是纠正绘制带有错误的施工图;还可以提供样图,要求学生补充具体的剖面及节点大样详图,根据样图编写工艺流程或提出合理的施工方案。

2.命题设计的考核模式。力求以校外实习基地所在的企业实际工程现场考核为主,校内实验室考核为辅的教学指导方针。在结课阶段,教师可精选适宜的工程案例,并给出相应的限制要求和模拟客户的需求,要求学生综合前期已修的设计原理、人体工程学、制图等专业知识,充分考虑到施工构造、装饰效果、工程造价、材质等因素,系统全面地完成整套施工图的设计与绘制。这种课题式考评模式,既能够使学生对于工艺构造及图示语言的掌握更加整体与连贯,还能提高学生对室内设计理论、装饰材料与装饰构造相结合的实战能力,提高学生对装饰造型的制作与装饰材料的加工能力,为将来就业奠定坚实基础。不仅可以有效地考查学生对于施工工艺理论内容的理解程度,还可以避免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督促学生更加灵活地掌握图示技能,科学合理地运用理论指导设计实践,达到活学活用的教学目的。

一是实践调研。优秀的设计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对用户的认知程度,既包括老用户,也包括新产品所面向的潜在用户。对于他们,你了解得越多,就越清楚应该怎样把握用户体验策略中的各种细节。通过以室内设计为基础的用户中心设计课程,引导学生根据用户的本能、行为、反思等需求,完成产品的审美需求、行为需求、情感需求设计。

在着手进行实际的设计和开发工作之前,做好基础性的用户研究是极其必要的。这就要求学生学会拜访用户,能有效与用户进行交谈,让用户参与设计。基于用户在期望与诉求方面的调研,进而掌握一些基本信息。同时不要放过任何对于你自己的产品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细节,详细记录下你观察到的关键要素,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观察报告之后,可以将它们按照不同的主题进行分类,留作进一步分析,并在自己之后的产品规划与设计中加以借鉴。教师注重强化学习过程考核,引导学生注重平时的努力和积累,考核成绩由课堂讨论、发言、调研报告等构成。

二是真题设计与制作。首先是目的要求。在实习基地企业的支持下,有目的地选择一些典型的装饰现场进行实际设计验证。按比例缩放,加强形式美与功能美、材质美、结构美、色彩美的认知,通过实际现场的学习,强化自身的设计能力。其次是内容安排。分班组由企业高管和设计师、专业老师配合带队,到实际施工现场实际操作、给予优劣评价、优化方案的讨论,发现用户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可能问题,提出更改建议。总结性地写出调研报告,根据评估阶段发现的问题,对系统进行反复设计。最后,预期达到的效果。产品最后实施或投放进入市场并不是设计过程的终止,而是整个设计过程的一个特殊阶段,以上讨论的评估方法依然实用。加强产品跟踪等后期环节依旧意义重大。总之,真题制作与设计不仅能拓宽学生设计眼界,提升学生设计实践认识的能力,还能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在强化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方面都有着无可替代的助力作用。

作为一名室内设计师,既要具备一定的效果图表达手段与美学素养,又要具备建筑基本知识与室内工程图纸的识别与绘制能力,还要通晓建筑装饰材料及室内工程的组织设计与施工工艺流程,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设计师或管理者。事实证明,经过上述教改手段强化过的学生,对于施工图的设计绘制和设计实施能力,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对此,“室内装饰工程施工工艺”课程中对于施工图设计与绘制能力的培养应采取动态、灵活多样的培养模式,切实提高“识图、制图、析图、用图”的专业技能,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实际设计案例,通过设计实践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对化工工艺的认识与理解篇5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及工业的大规模发展,水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地表水及地下水出现了许多新增污染物,给人们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危害。为了遏止水环境继续恶化,一些新技术、新工艺应运而生。在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水处理新技术》正是这样一门重要专业课[1],它强调污水处理的“新技术”、“新工艺”,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性,兼具一定的理论知识。该课程涉及范围广泛,内容较多,但课程学时较短,如何在短时间内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是广大教学工作者面临的一个共同难题。笔者尝试通过案例教学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此与广大同行探讨案例教学法设计的要点。

1案例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理论知识是工程实践的基础,在2012年教育部《高等教育本科专业》中将“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更名为“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2],名称的更换标志着科学理论基础在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因此在《水处理新技术》课程教学的案例选用上,需要理论与工程实践并重,同时与教材紧密结合,通过案例来启发学生思考,并建立理论和实践的联系。

在生物脱氮新技术单元,以短程硝化-反硝化工艺(SHaRon)工艺为案例进行介绍。传统硝化过程是指氨氮(nH4+)先氧化成亚硝氮(no2-),再被氧化成硝态氮(no3-),两个步骤分别由氨氧化细菌(aoB)和亚硝化氧化细菌(noB)催化完成(式1和式2)。

nH4++1.5o2――no2-+H2o+2H+(1)

no2-+0.5o2――no3-(2)

这两个过程是独立的,且亚硝酸还原菌能够以no2-为底物进行反硝化反应(式3),而不是传统观念认为只能以no3-为底物进行反硝化反应(式4)。

在案例教学中通过介绍短程硝化-反硝化的微生物学理论知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SHaRon工艺的运行方式与特点。综合比较化学反应式1和2,理论上氧气(o2)可以节省25%,对应工艺过程中可以节省曝气量25%;综合比较化学反应式3和4,甲醇(CH3oH)可以减少40%,对应SHaRon工艺反硝化过程中可以节省外加碳源40%。这样从理论和工艺两方面进行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SHaRon工艺的理解,并增加其对生物脱氮新技术的认识。

2案例需具有新颖性和典型性

与文献相比,教材往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在《水处理新技术》教材中介绍的新技术、新工艺,它们的特点与应用范围可能会随着实际工艺研发而发生一些变化。为了及时掌握这些变化,需要阅读最新文献。案例选用上也要紧跟水处理新技术的发展,及时补充新知识,才能避免学生走出校园后出现知识与实际情况脱节的问题。

在厌氧生物处理技术中,以厌氧颗粒污泥为案例,介绍最新的分子生物学技术――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在厌氧颗粒污泥菌群检测中的应用,讲解其在厌氧颗粒污泥形态特征检测中的应用,并介绍厌氧颗粒污泥形成的机理。通过这些讲解,让学生了解厌氧生物处理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与研究技术。

另外,案例选用要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不能只有一、两篇文献的报道,而要得到广大同行的认可,并经过工程实践的检验,这种案例才更有说服力。

3案例应与科研紧密联系

我校《水处理新技术》课程是在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四上学期开设,很多学生即将开展毕业设计(论文),一些同学随后会进入研究生阶段开展课题研究。因此可以通过案例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在氧化沟工艺介绍时,以我国的第一座三沟式氧化沟污水处理厂――邯郸市东污水处理厂为案例,介绍氧化沟工艺运行流程图、各构筑物的运行参数及对污染物的处理效果。这样学生在做排水方向毕业设计,遇见氧化沟工艺的设计就能与课堂知识联系起来;或者学生在做氧化沟生物脱氮的毕业论文的时候,课堂所学知识可以为毕业论文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基础,进一步为研究生生物脱氮相关课题研究奠定基础。

4增强与学生的互动性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参与是保证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3]。因此案例实施过程中,老师需要充分挖掘学生潜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其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意识,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提高《水处理新技术》教学质量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课堂中往往是几个表现突出的学生主动性强,而部分学生则好像事不关己,不会积极参加案例的讨论[4]。因而在案例教学过程中,除了关注表现积极的学生外,还需要强制性地要求一些不参与讨论的学生发表观点,活跃整个课堂气氛,增强案例法的教学效果。

对化工工艺的认识与理解篇6

关键词:土木工程施工;实例导引;技术工艺

中图分类号:tU-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142-02

一、前言

“土木工程施工”是土建类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主要包括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两部分内容[1]。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该课程具有鲜明的专业应用特征:(一)实践性强:尤其施工技术部分,涉及较多工艺性、流程性内容,要求有一定的实践基础才能较好掌握[2];(二)专业知识综合度高:综合体现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理论力学)、土力学、基础工程、工程地质、钢筋混凝土结构、测量学等专业基础课程知识点;(三)对学生专业发展影响大:该课程是毕业生未来从事专业工作的业务性课程,将影响毕业生的技术技能和专业发展。基于《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重要性,各高校对课程建设均给予了足够的重视[3]。我校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提出了加强实例教学和技术工艺教学的思想,除了选择有经验教师承担授课任务外,并从内容优化、教材建设、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方面展开系统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教材建设方面,因现有教材不能完全符合我校课程改革思路,我们组织编写出版了基于实例和工艺的《土木工程施工》教材。通过几年实践应用,教材编写思路和内容组织能够很好满足专业学习和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学效果良好。本文就该教材的编写思路、内容组织及相关要点进行总结,以供参酌。

二、现有教材特点

目前,《土木工程施工》教材种类繁多,内容和框架体系基本一致,在教材编排和组织方面具有如下特点:

(一)重在常规性专业知识讲解,工程应用目标性不够明确

现有教材各章内容均以陈述形式讲解常规性专业知识。如防水工程一章,或者按照防水部位分节,如屋面防水、地下工程防水,或者按照防水材料类别分节,如刚性防水、柔性防水、涂膜防水。在专业知识讲解过程中,并未就知识点与实际工程应用进一步结合。如目前实际工程中地下室外墙防水及底板防水的工艺是哪部分内容的应用,与教材内容的差别等进行阐述,造成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局限在“教材”层面,与实际工程应用间存在“偏差”。

(二)施工技术部分内容繁多,技术重点不够突出

施工技术部分因其工艺流程性的特点,决定各章内容繁多,涉及主要工艺、设备选择、材料选择、工艺要点等多个方面,如不进行合理组织,将会造成内容杂乱,条理不清,学生学习抓不住重点,降低对技术工艺重点内容的学习效果。如装饰工程一章,包含抹灰工程、油漆工程、裱糊工程等,而抹灰工程中又包含一般抹灰、装饰抹灰等,每个工艺程序均包含工艺、材料、操作方法等很多内容。有的教材层次和归类不清楚,学生掌握困难。

(三)图示说明多为示意图,图示作用不明显

施工技术部分的内容多处需要用图示进行说明,现有教材多选择示意图形式进行说明,如施工缝留设、基坑支护形式、砖砌体砌筑工艺等,与工程实际景象有出入,不利于理解掌握。

(四)部分章节内容陈旧过时,时代性不够强

随着科学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工程建设技术和组织管理方法也处于快速更新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的规范、工法颁布,并直接与工程实际接轨。因此,教材内容要能够跟上实际工程工艺等的更新步伐,保持内容的新颖性和实用性。但现有教材在部分内容的实用性上有待改进。

三、基于实例导引和技术工艺的教材编写思想

根据现行教材情况和我校加强“案例指导”和“技术工艺”的课程改革思想,我们组织编写了新的教材,并在多个方面做了创新和尝试。

(一)利用实际工程案例,加强对专业知识点的导引作用

利用实际工程案例对专业知识点进行导引,加强知识点的应用目标性是本教材的特色之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材以房屋建筑工程为背景,在教材的第一章增加房地产项目开发相关内容,主要涉及工程项目分类与分解、房地产项目开发程序的内容。预期通过本单元学习,使学生首先对工程项目的总体开发过程和建筑工程项目的组成有系统的认识和了解,能够认识到课程所讲解内容是工程项目开发程序多个环节中“施工环节”的主要内容,并了解施工技术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对项目对象各个分部工程的技术环节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结合实际工程对各章内容的目的性有明确的定位。其中,工程项目分解以实际工程项目分解分解结果进行说明,项目开发流程以某地区实际项目开发流程进行讲解,内容更具实用性。

2、在第一章结束的案例部分,给出用以贯穿和引导教材各章内容的实际工程案例,案例信息包括案例工程的开发过程、工程概况、主要技术指标、主要设计图纸文件、施工合同文件等,使学生对项目的开发过程、建设施工约束条件(合同、图纸等)有总体的认识。同时对案例工程的项目组成进行分解,使分解的对象包括土方工程、混凝土工程、安装工程、装饰工程等分别与各章的内容对应,施工单位提出的进度计划和施工组织部分相对应,增强章节学习内容的目的性。

3、在各章内容讲解之前,首先提出实际工程问题,即把实际工程案例中对应部分的施工内容、要求、限制条件等进行详解,并明确提出需要在本章解决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去进行专业知识点的学习。在每章结束时,针对章节开始所提出的问题,结合本章所学习的知识点,进行明确的解答,并就本章涉及的常规知识点与实际工程实施中的差异、原因等进行说明。如在钢筋混凝土工程一章,在章节开始给出了“本项目混凝土为自拌混凝土”的前提,继而提出需要在本章解决的问题:混凝土原材料如何选择?混凝土如何拌制?钢筋如何由钢筋毛料加工成结构设计的形状?混凝土如何浇筑?如何避免混凝土裂缝的产生?混凝土如何养护?混凝土的质量如何检验?提出的相关问题即为本章的内容框架,并在章节结束进行明确解答。同时,针对本章节内容与实际工程的差异,如目前实际建筑工程多采用商品混凝土、混凝土的浇筑因建筑工程结构对象体积小的特点多采用分层浇筑、实际养护多采用自然覆盖养护等进行原因说明。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在掌握共性技术理论的基础上,也认识到具体工程项目的个性技术特征,增强了专业内容的适用性。

(二)突出流程,逐步深化进行工艺技术类知识讲解

施工技术部分多为工艺技术类内容,主要讲解工艺技术流程及注意要点,其目的就是要通过学习,解决“怎么做、每一步应该注意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的问题。为了保证章节内容条理的清晰,教材采用抓住纲领,逐步深入细化的方法进行内容的展开。

1、首先以流程图、简图或者文字总结说明主要工艺流程。如,混凝土工程的主要工艺流程为:混凝土拌制混凝土浇筑混凝土养护。使学生首先认识施工对象的总体工艺。

2、对主要工艺流程的各个分部,如有细部工艺,进一步细化展开,直至最小工艺单位。如混凝土拌制部分又包括原材料选取、混凝土配合比、原材料添加、搅拌几个步骤。

3、对最小工艺单位进行注意要点和原理的讲解,使学生知其然和所以然。如对混凝土材料的选取分别列出水泥、骨料、拌合水等选用要点,同时对相关原理进行讲解。如海水不能用作拌合用水,其对应原理为海水中含有大量有害的离子,如氯离子,搅拌进入混凝土后,会引起钢筋的锈蚀,从而造成结构破坏。

通过知识点的分层展开,使学生对章节内容脉络有清晰的认识,易于知识点的掌握。同时,为了加强本科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深度,教材加强了对相关原理的讲解。

(三)采用实例图解,加强图示作用

对于教材中需要用图示进行说明的知识点,尽可能采用实例图片,如施工缝的留设、止水片的埋设方式、梁板柱模板的支撑体系、灰饼和冲筋等,使学生能够通过图示直接联系到工程实际,增强知识点的实战性。

四、教学效果及结论

基于上述思路,我们编写并出版了与课程教学改革思想相适应的《土木工程施工》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第1版,2008年),通过6个学期,近1200名学生的选用和反馈,教材改革效果获得广大学生的认可。教材能够满足课程教学内容的需要,创新性的课程内容组织方式使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结构层次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实际案例导引和实例图示的运用使课程知识点和工程实际紧密结合,相关原理讲解增加了专业知识点的深度,有利于学生的对专业知识的系统理解。但是,由于第一版编写时间仓促,上述教材编写思想未能全部在教材中体现,如案例导引思想的细化。目前,第二版教材的修订工作正在进行中,预期通过完善和细化,教材的系统性和实例导引作用更加显著,更加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冯为民.土木工程专业施工类课程体系及网络Cai教学系统研究\[J\].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2008,(10):147-149.

对化工工艺的认识与理解篇7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院校;保护意识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5-0199-02

2013年6月,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成功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国成为仅次于意大利的世界第二大“非遗”大国,目前共有45项遗产成功入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国的“非遗”之路开始于“申遗”,近些年硕果累累,获得了国际性的广泛认可。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步时间比较晚,大众对“非遗”这一概念还不熟知,这对我国的“非遗”保护与传承极其不利。提升大众对“非遗”的认同度,走由学校影响社会的发展路径,艺术院校因其专业设置的独特性而扮演着重要地位。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或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及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它在成为“知识”之前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包括居住形式、饮食文化、民间工艺、节庆习俗等,特别是手工技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与历史上先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是先民们在生活中创造的先进文化,直至今天,也仍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着重要影响。

“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比物质遗产更加重要,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植根于人们所处的时空、周边环境和人类活动之中,是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人类的文化命脉。它包含着人类的情感,蕴藏着人类文化的根源,保留着某种民族文化的原生状态以及各民族特有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所以,不同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和价值。”可是大众对“非遗”的不了解,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带来重重阻碍。我国的“非遗”之路要稳步前进,必须让“非遗”概念深入人心。相较于国家层面的世界“申遗”,民间的“非遗保护”任重而道远。国务院从2006年起设定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可看到我国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重视日益增强。总理也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民族智慧的象征,是民族精神的结晶。”

二、了解“非遗”是实现“非遗”保护的有效路径

今天,珍惜和保护文化遗产的境界与能力,已成为国际社会对国民素养的评价标准之一,民众在生产、生活中不断加强对文化遗产价值和意义的了解,增强自觉保护意识,进而影响和带动更多的民众来关注、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至关重要。今天文化与社会的公共性日益加强,文化遗产不应只是少数专业工作者呵护的对象,不应“锁在深闺人未识”,而应当融入文化和社会,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进一步诠释和丰富它的历史科学艺术和社会价值。作为传承文化途径之一的学校教育,在提高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度上肩负着重要的作用。以学校为中心,进而影响社会,这是提升公众对“非遗”认同度的一条有效路径,也是积极响应国家层面对“非遗”保护的号召。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决定:“由文化部牵头,建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统一协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同时,广泛吸纳有关学术研究机构、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各方面力量共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三条规定:“对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传承、传播等措施予以保护。”传统的家族式等非遗传承模式已经不适合当下社会的发展,将非遗传承纳入学校教育体系是必然选择。艺术院校因专业设置的需求而与非遗文化不谋而合,在普及“非遗”知识方面承担着重要作用。

“2002年10月中央美术学院举办的‘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首次提出了非遗的教育问题。这一时期非遗主要为学界所关注,并开始逐步推进非遗的学科化探索。2004年,中国签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国正式进入该组织非遗保护工作体系,意味着非遗开始走出学界,为官方所认同,从此掀起了非遗研究的热潮。”关于教育在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过程中的作用与意义问题,学界的研究成果已蔚然可观,如《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当代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新途径》、《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教育策略》等,但是大部分都是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理论研究,而实践教学方面的参考内容则知之甚少。

三、提升艺术院校学生非遗保护意识的方法

“在当前中国社会正经历着重要的经济转型,民族民间文化传统面临急剧流变和消失的时期,高校作为专门向社会输送人才的基地,应当继承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整理、传承和保护方面,充分发挥大学教育的重要作用。”

如何提升艺术类院校大学生对非遗的认同度,如何提升艺术类院校的大学生对非遗文化的实践性运用,将切实影响到非遗保护能否行之有效地继续推行。要提升学生对非遗文化的认同度,就必须提高学生对非遗文化的实践性参与。因为文化认同不可能建立在抽象的文化共性上,它应当是一种存在于具体的社会生活中的精神上的共鸣,只有在具体的人际交流和情感亲和的心理基础上,才有可能建立起真正的文化认同。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秘书处负责人塞西尔杜维勒女士曾指出:“《公约》所提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是活遗产:它必须不断地被相关社区、群体或个人创造、延续、再创造并保存保护,否则就说不上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活遗产,源于过去,并在当今和未来予以继承”。由此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离不开其在民族或地区的民众中代代相传。要提高学生对非遗文化的感知度,不能仅仅依靠书本知识的“照本宣科”,更重要的是实实在在的融入非遗文化之中,唯有亲见亲历亲感受,才能让学生切实提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度。

“大学应当积极创建国家及社会文化遗产事业急需的新学科,为国家文化遗产事业服务;要倡导面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方位教育传承的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不仅是一种被长期忽视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进入主流教育的过程,也是一个对民族生存精神和生存智慧及活态文化存在的认识过程。”

(一)构建完善的学科体系,普及非遗基础知识

艺术院校的课程设置更讲求实践运用,如设计艺术系、音乐舞蹈系及广播影视系等更加注重学生在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摄影等方面的实际技能。这些专业的知识内容恰好与非遗知识不谋而合。从非遗中汲取相应的知识,将为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带来极大益处。如音乐专业的学生可以从中国民乐中获取营养;舞蹈专业的学生可以从各少数民族舞蹈中获益良多;工艺美术专业的学生也可从传统的水墨画、刺绣、织锦等作品中获取灵感。艺术院校可以从专业课程的设置入手,开设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间戏剧等非遗基础课程,为学生了解非遗知识奠定良好基础。

为提升学生对非遗知识的认同度,授课老师需有良好的专业背景知识,可以邀请有代表性的非遗传承人为学生授课,组建由高校教师和传承人构成的非遗教学团队,结合专业设置的实际需要,编写适合艺术院校使用的非遗教材,建立非遗课程体系共建机制,开发非遗传承与保护系列课程,构建完善的非遗教学体系。

(二)充分利用各种校园宣传平台,形成独特的校园非遗文化

艺术学院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可以深入挖掘非遗文化因素,充分调动学院各系部、学生社团以及学院网站、广播电台、电视台、宣传栏等各种宣传平台,对非遗知识做有针对性的专题宣传。学院网站可开辟非遗专栏,及时更新与非遗相关的国内外最新动态,便于师生及时了解最新的非遗讯息;广播电台可充分发挥其校园覆盖面广的特征,定时播报非遗领域的相关知识;学生社团活动也可与非遗因素相融;学院各系可针对一些代表性的传统佳节,打造校园节日文化氛围,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在参与传统民俗活动的过程中真切体会非遗魅力。

(三)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提升学生非遗感知力

充分利用艺术院校的学校资源,挖掘非遗因素,推进可供学生实践操作的工作室,推行“课堂教学和工作室教学”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搭建校内学生实习实践平台,将非遗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融合,为非遗保护与传承探索可行性发展道路。如川音绵阳艺术学院组建了“陶艺工作室”和“中国绣工作室”。“陶艺工作室”主要开设陶艺传习课,通过陶艺制作传承人向设计艺术系学生传授陶艺制作工艺,为学生提供学习平台,学生在掌握传统技艺的过程中,融合现代化理念,设计出新产品,让古老的陶艺绽放出新的生命力。“中国绣工作室”则通过收集整理国家、省、市各类有代表性的非遗刺绣织锦,为学院师生了解我国民间工艺提供平台,并聘请各类代表性的刺绣织锦传承人为学生讲学授艺,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感知绣花针的魅力,为培养出刺绣织锦类的设计型应用人才做准备。

(四)立足本土非遗文化,拓展地方性非遗平台

艺术院校可通过加强与地方政府、文化事业单位及非遗保护中心的沟通交流,整合各种非遗资源,建立合作项目,将学院教育培养目标与地方需求进行有机结合,开展地方性的“非遗活动进校园”,让艺术院校为地方文化服务,为地方非遗文化保护做贡献,也带动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同时以地方文化为中心,逐渐辐射周边省区文化,让学院师生深入各省市非遗文化集中地,进行详尽的田野考察,并搭建相关合作平台,为学生提供校外实习实践平台。

四、结语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大精深,但大众对非遗的认识度还急需提高。艺术院校承担着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任,完善非遗课程体系建设,普及非遗基础知识;实现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切感受非遗魅力;提升学生的非遗感知力,同时让学生将专业知识与非遗知识相融合,为非遗传承提供新的生命活力;以学校为中心的非遗教育将间接影响社会对非遗的认同度。提升艺术院校学生对非遗的认同度,不仅利于非遗的保护,更能为非遗传承提供不竭的源泉。

参考文献:

[1]邹启山.如何认识“非物质遗产”[n].人民日报,2004-05-25(16).

[2]周兴茂,周丹.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几个基本问题――以土家族为例[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7(1):60-65.

[3]钱益汇,黄.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现状与培养机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3(5):132-137.

对化工工艺的认识与理解篇8

自从党的十七大开始,文化建设就和政治建设、经济建设一起,成为我国建设发展的主力和重要部分。教育环境的深刻变化也对艺术人才教育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文化艺术活动是当一个国家在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实力之后所进行的活动,而经济迅猛发展,也使得人们对文化艺术活动的期望进一步加强。在文化艺术活动蓬勃发展的基础上,对艺术管理人才的需求也达到了一定高度。而要想做好艺术管理人才培养,就需要对文化建设需求、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合理分析,从而探索一条适合我国、满足我国文化建设需求的艺术管理人才培养道路。

一、艺术管理人才现状分析

由于艺术活动的文化艺术性和管理科学性,就决定了艺术管理人才可以分为高层次艺术管理人才和艺术管理专业人才。随着我国文化艺术产业、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和日趋繁荣,整个社会对艺术管理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尤其是对高层次文化艺术管理人才的需求量更大。

但我国高层次文化艺术管理人才数量和质量都无法满足我国文化建设与发展。整个人才结构情况是人才数量少,我国极其缺乏经验丰富。素质较高的文化艺术管理人才,同时,大多数艺术管理人才专业化程度低,专业水平无法满足具体需要。当前我国大多数从事艺术管理工作的人才,工作知识和经验都是在长期实践中的来的,其艺术管理工作经验基本来自于艺术管理活动的实践工作。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学习,对整个艺术管理工作认识程度较低,而且随着发展,其素质和能力远远不能满足不断发展的高层次艺术管理需求。

但艺术管理工作也离不开专门的艺术管理人才。随着我国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对专门从事艺术管理人才需求量逐渐增大。而艺术管理这门学科在我国基本上属于新型学科,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各大高校纷纷扩大招生规模,然而在这一背景下,师资力量不足、教学素材匮乏等一系列问题也成为艺术管理教学过程中的主要问题,缺乏专业教师的教育,一方面使得整个人才培养工作速度明显滞缓,而另一方面所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明显无法满足社会实际需求。而这一新兴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又缺乏发展借鉴经验,人才培养困难重重。

二、艺术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经过对我国艺术管理人才现状的剖析,我们不难发现,整个人才培养工作存在许多问题,人才培养举步维艰。而要想有效开展艺术管理人才培养工作,就需要从现阶段艺术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入手,同时要结合发展要求,选择能够适合整个艺术管理工作顺利完成的培养方案与思路。而认识艺术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可以通过多方面来进行。无论是办学方面、还是教学方面以及教学理念等,都能够对整个艺术管理人才工作有较为清晰的认识。而在认识教学模式的过程,也是教学思路丰富和拓展的过程。

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程度直接关系到管理的效果和质量。而要有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首先要有正确的认识理论,认识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才能有正确、有效的实践指导结果。人类对艺术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主要来源于实践活动。但艺术管理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在于在艺术管理活动中,既需要丰富的理论支撑,同时又需要复杂的实践操作要求。经过理论与实践的不断融合与检验过程,我们可以构建出符合实际、贴近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具体而言,主要分为以下模式:

(一)艺术管理教育的感知模式

在这一模式中,过程基本表现为表面刺激、直觉感知、具体活动和及时反馈等。在这一教育模式中,教学过程从艺术管理工作的表面现象的理解和认识入手,从而得出最直观、最简单的艺术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到当前艺术管理教育活动中,这种模式是通过形象再现和贴近形象模仿来表达具体艺术内涵的培养模式。通过人的直觉来充分体验和感受艺术的特征和内涵,从而来达到艺术管理教育培养的目标。

(二)艺术管理教育的创造教育模式

在对艺术活动有充分的认识和感知基础之后,要依据具体的艺术创造实践和艺术管理实践来提出具体的创造教育模式。而这一创造教育模式是经过寻找问题和发现、提出问题,进而通过有效思维,最后综合多种因素,从而寻找到适合最具体活动中的综合教育模式。艺术管理教育的创造教育模式是重要的通过创造来实现艺术管理人才培养的具体模式。

(三)以实践推动教育培训的人才塑造模式

艺术活动不仅仅是概念上的直观表现,更是对理论的升华与具体展现,任何脱离了具体情况的艺术活动都只能是空谈理论。而通过实践的方式,能够助推整个教育内涵质的飞越,而这也是一种比较直观的培养模式。所有的艺术理念,最终都要以艺术形象的具体方式来体现。而通过实践的方式来助推教育发展的模式也是在艺术管理教育过程中最为常见的教学模式。但这种教育模式,对于教学的实施者和驾驭对象都有较高的理论要求。只有通过有效的理论理解才能最终实现教学目的。

三、文化建设发展的新要求

今天,文化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所发挥的作用日益重要。而文化力也成为了助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在今天,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和关注。就我国而言,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了国家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党和国家所关注的重要方向。目前,我国已经进入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大繁荣、大发展的关键节点和重要时期。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多国家,文化产业已经占据了主要发展地位。而不断增加的文化消费需求也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机遇。整个文化建设不仅是国家的战略要求,更成为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文化需求。而在这一背景下就需要我们重视艺术管理人才培养,充分做好教育工作。

四、艺术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研究

对化工工艺的认识与理解篇9

一、课程现状

目前多数高职化工工艺类课程的授课方式以教师的理论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对知识的感性认识不足;教材内容组织结构固定,不能体现地方化工企业工艺岗位群的知识需求,无法与地方化工企业主打产品的工艺形成良好对接:课程评价方法多以终结性的理论考试为主,考完就忘,谈不上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对此,为更好地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之路”的高职办学指导思想,形成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笔者认为有必要对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化工工艺类课程体系进行改革。

二、课程改革的思路

l.精选内容,整合课程,自编教材

本着高职教学“以应用为目的,必需够用为度,加强针对性实用性”的方针,建议将三门课程的传统内容进行整合,形成一门新的综合性化工工艺类课程,自编授课教材,

课程内容的选取以适应行业企业的需求为原则,.注重与学生职业能力的良好对接。具体实施上:①对院校周边各化工企业进行调研,广泛听取企业或行业专家的意见。②大量收集毕业生的就业反馈信息,明确化工工艺岗位群的知识需求。③最终以区域经济发展和学生就业为导向,确定有机、无机、精细三种工艺内容的比例。教材中可适当加入企业文化、企业工艺技术发展过程等内容的介绍,为学生提供就业面试信息的同时,兼顾学生职业道德和人文素质的培养。

2.完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增大实践教学比例

应用化工技术是典型的工科专业,就业岗位对实践技能的要求远远超过理论知识,化工工艺作为专业核心课程,是培养和锻炼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因此,必须有完善配套的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实践教学,尽可能地实现工艺生产过程的再现,让学生接触实际的生产工艺流程。基于化工行业的特殊性,在校内建设真实的工艺生产流程是不实际的,所以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以单元操作模拟、仿真实验室为主,最重要地还是要多发展校企合作企业,与企业密切接触,大力发展“厂中校”,加大现场教学的力度。

3.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实现“项目引导,教、学、做一体化”

教学方法上,课程整合后应由理论向实践逐步倾斜,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使教学方法和模式更加符合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可综合采用动画演示、视频播放、仿真教学、现场教学等多种方式。如一些危险性较大的生产工艺,可采用视频播放和仿真教学的方式;其它工艺过程,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采用现场教学模式,以增强授课内容的直观性。具体教学实施过程,可将同一产品的生产工艺作为一个项目,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实训资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进行,或在完成理论教学之后,立即进行相关的实验或实训,理论与实践穿插进行。学生根据自己的就业倾向,可重点选修某些工艺项目,提高学习和就业针对性。

4.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提高授课效率

在教学团队的组成上,做到专兼职教师合理搭配。一方面充分发挥专职教师课堂理论教学的优势;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企业兼职教师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配合课程的现场教学。

5.建立合理有效的学生考核体系

新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施手段必须有新的考核方式与之匹配。应改革传统的期中、期末考试制度,建立理论考试和实践动手相结合的学生评价体系。应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在保留一定比例理论考试的基础上,引入实地流程讲解、流程设计分析、小论文、仿真操作等考核方式,将实践技能的学习与考核和谐统一。转贴于

三、课程改革的意义

通过对三门工艺课程的整合,削枝强干,提高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学生学习目标更加明确。自编的综合性工艺教材,便于体现工艺类知识的整体性和联系性,启发学生对比认识不同工艺的特点,形成合理、互通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知识+技能”的全方位考核方式可弥补部分学生理论基础较差的现状,增加其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将理论教学、仿真训练、现场参观、实际操作融为一体,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有机结合,增强了学生对生产工艺流程的感性认识,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大大提高。教师在组织和实施现场教学的过程中,有机会参与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一方面提高实践能力,重构教学能力,提高双师素质:另一方面更加了解现代企业需要怎样的技术人才,使教学更加具有目的性、实用性。

对化工工艺的认识与理解篇10

一、概述

自1998年国家教育部批准在我国高等院校设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以来,环境艺术设计教育虽然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体系,但其仍然存在有诸多的问题,如:对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认识问题,体系结构的构建问题,师资问题,以及招生问题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了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目前,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们对自身的生存空间,生存环境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就促使从事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师和管理者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上述问题,以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水平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本文就是针对上述问题,将从招生体制、教师队伍、专业设置、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对所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的方法供同行参考。

二、现阶段我国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同其他艺术设计专业一样都是源于工艺美术或应用美术,因此在人才培养方面,始终没有能够将系统化、工程化、科学化和人文精神为主导的教育理念,以及用科学的思想和创新精神来引导学生的教育思路植入其中,以至于我们培养出的大量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无法满足社会需要。导致这种现象的出现,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关键是社会大众,以及环境艺术设计的从业者和教育者长期以来对环境艺术设计的认识上存在偏差造成的。如果对环境艺术设计的认识问题不解决,由此所引发出的各种问题就不会得到根本的解决。本文在阐述如何解决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问题之前,首先就有关问题进行分析。

1.招生问题

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需求和环境艺术设计的自身特点出发去看待招生问题,我们不难看出:在我国,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所属的学科为艺术学,在专业入学考试加考的科目上多以美术为基础,如:素描和速写。其原因是:相关管理者和教育者把环境艺术设计归类为单纯的艺术学科。所造成的后果是:高中时期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为了能够考上大学转而考艺术设计专业。生源的特点是:文科生占绝大多数;综合素质相对较弱;理性思维能力较差;所掌握的科学知识较少;知识面较窄;接受自然科学的能力较弱等。

2.课程体系问题

在课程体系构建上,往往是过于注重艺术表现方面的教学,而忽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方面的教学。过于重视形象思维的培养,而忽略逻辑思维和科学思想的培养。特别是在专业课的讲授过程中,也常常表现出强调视觉冲击力、突出个人个性的教学理念。这种课程体系可以说完全背离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宗旨。这是因为:环境艺术设计学科是集工程学、材料学、力学等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经济学、管理学和艺术为一体的学科。环境艺术设计需要艺术,需要美,但环境艺术设计所体现出的美应该是功能美、科学美、是将艺术和科学相融合而体现出的美,这种美还包含有人文精神,人性化等精神层面上的美。所以,环境艺术设计必须有科学技术、工程体系、人文知识的支撑。例如:中国传统园林中都蕴含有丰富的人文思想,如:北京颐和园、苏州留园。西方园林中所体现出的是严谨的科学思想,如:凡尔赛宫中的拉冬娜喷泉,以及长达1.6公里的十字形人工运河。不论是中国园林,还是西方园林,所有园林都是系统工程。而按我国目前有关环境艺术设计的课程体系进行教学所培养出的人才由于缺乏系统化、工程化思想,缺乏自然科学和人文等方面的知识,所培养出的人才,可以说既不是美术人才也不是设计人才。因此,在课程体系控制方面不仅要重视基础美学课程,同时还要重视科学、人文等课程体系的构建。

3.师资问题

从建立环境艺术设计开始,我国就缺少高水平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师。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房地产的发展,不论高校有无条件(包括硬件、软件、师资)的情况下都设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目前在我国已有超过1000所高等学校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每年有数万人毕业(保守的数字),使环境艺术设计在师资方面更是雪上加霜。

什么是高水平的教师,作为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条件,要培养出高水平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必须首先认清这两个重要问题。特别是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要求来说,对他们的要求就涉及到如何认识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问题。就目前来说,许多教师对环境艺术设计的认识存在着严重的偏差,认为环境艺术设计就是艺术创作,可以天马行空,因而在教学中过于强调突出艺术的美、过于强调个体表现、过于强调装饰性,甚至强调所谓的视觉冲击力。另外教师的知识面窄,缺乏科学知识,特别是缺乏自然科学的知识,这也造成即使教师对环境艺术设计学科有所认识,但受能力、知识所限也不能用科学思想进行教学。所以,我们要通过对教师的再次培养和进修,着重培养其科研和顺应市场的能力,使教师自身对所授课程有比较深入的认识。使其通过指导学生完成工作室学分和讲评学生作业来不断强化其责任心,不断提高教师教学业务水平。

4.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问题

教学方法是教学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环节,是教学理念和教学体系的直接体现。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方面,由于种种原因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我们一些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虽然自己认为所采用的是案例教学法,但经过分析发现,这并不是所谓的案例教学,更没有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案例教学所强调的“以实际操作方案为例、以系统化工程化为标准、以工程和人文系统为参考”等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融入其中,以至学生所学的知识仅仅停留在图纸上。又如:在课堂上所采用的案例教学法,很多案例并不是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参与的项目,而仅是把他人的项目方案拿来展示,缺少对作品的设计背景、方案思路的生成、方案设计的过程以及结果等方面的剖析,从而无法达到培养学生设计能力的目的,这种教学方式培养的学生只能是具有模仿能力。另外,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还存在缺乏对学生书写能力和逻辑能力的培养,缺乏对学生科学的思想和逻辑思维的培养,缺乏动手能力的训练,以及教学和现实社会脱节等问题。

三、教学改革与实践

针对本文以上所提出的问题,从事环境艺术方面教学和管理的有识之士一直在进行不断地探索,也总结出了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1.提高对专业认知的教学实践

针对社会大众、环境艺术设计教育者和学生长期以来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认识上存在的偏差问题,为了使学生能够对艺术设计以及环境艺术设计有正确的认识和了解。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开设了《设计原理》、《中外建筑史》、《艺术设计文化》、《设计应用数学》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使学生认识和理解艺术设计的本质,认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特征,认识到从事环境艺术设计工作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应该具备哪些素养。同时,在一些基础课程中(如:形态观察与表现课程,速写课程,色彩、图形创意等课程),我们是在创作,在技法的训练中来不断强化对设计概念、设计目标、设计行为等的认识,而不是单纯的训练技法。通过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水平,有效地改变学生原有的不正确的认识,学生学习的目标明确,学习热情也得到了改善,所培养出的学生的素养也明显提高。

2.教学体系的建构

构建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体系结构,首先要根据具体院校所处的地域经济发展情况,地域文化特点和生源情况等来构建,例如:云南是一个具有26个民族的多民族省份,地域广阔,自然资源丰富且具有多样性,另外,云南还是一个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边疆地区,云南财经大学环境艺术专业的学生多来自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因此在构建教学体系结构过程中就必须针对上述特点进行构建,使所构建的教学体系结构与云南的自然环境和建筑构造形式等有机的结合起来。其次,构建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必须要体现现代化、科学化、信息化、创意化,要做到艺术、科学、技术、人文、传统和市场的结合。特别是要将使教育体系和市场环境相接轨。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们建立了工作室教育体系,建立了以设计过程为中心的教学体系。

3.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教学实践

学生的自身素质是其成为一名优秀环境艺术设计师的重要部分。从学生素质的培养方面来说,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等决定了学生的可塑性。而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总结和归纳能力、表述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创新能力、接受新事物和新思想的能力、管理能力、动手和实际操作能力又决定了学生在未来走向社会后是否能胜任繁重的设计工作的主观条件,这些能力对于基本素质的发挥,对于体现学生的设计水平具有决定性意义。作为一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还应该具有很强的表述能力。为此,我们采取了学生随堂对自己方案进行讲解和述评,以及阐释方案并自我剖析其优缺点等多种培养学生表述能力的措施,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4.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实践教学包含两大基本部分,其一是相关辅助设计软件的应用;其二是相关实训课程的体验。关于辅助设计软件的教学,我们改以教软件操作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实现完成设计项目来实现掌握软件操作的教学理念。其优点是:目标明确,有的放矢,取掉了以软件操作为中心的盲目性,这种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从设计和软件学习等多方面使学生有收益。关于实训课程,我们也采取了以项目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同时将理论融入其中,同样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