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管理理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25:06

教学管理理念篇1

关键词:教学质量保障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管理理念

中图分类号:G6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9-0012-01

所谓教学质量,主要指教育所提供的成果或结果满足教育目标系统所规定标准的程度。所谓质量保障,指的是为使人们确信某一种产品或服务能够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所必需的全部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所谓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指的是为保持和改进高等教育质量,并提供质量证明和担保的所有政策与过程。

一、完善高校教学管理体制

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体制是学校管理体制的组成部分,包括权力分配、职责分工、C构设置等方面。它必须建立在国家宏观的教学管理体制的基础之上。

(一)完善教学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

(1)整体优化原则。设置高校管理机构要从整体出发,条块结合。各机构既要体现各自分工,同时还要进行互相合作。

(2)精简高效原则。教学管理机构是由人组织起来的,机构设置要简,人员配置要精,同时还应随着情况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便适应新情况。

(3)责、权相应原则。明确规定各机构的权力界限和责任范围,拥有权力而不承担责任,就不能完成既定的任务,甚至会瞎指挥。

(4)能级适应原则。在确定管理机构时,要按照能级原理划分职权范围,按职权配备相应干部,以便最大限度增强凝聚力和号召力。

(5)相对稳定原则。机构建立后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不到万不得已不要立或者撤并,避免出现影响工作连续性现象发生。

(6)因校而异,因校制定原则。不要仅仅局限于某一种形式和规范,做到因校而异,因校制定。

(二)完善教学管理的各项制度

1.教学规章制度

建立各种规章制度,有助于协调各种关系,规范人们的行为,从而达到提高管理效能的目的。

2.教学例会制度

所谓教学工作例会,指的是非开不可,同时也是常规性的会议。

(1)教学工作例会。教学工作例会通过以固定间隔期限召开,一般在学期初通报总体目标,部署重要工作;在期中交流教学情况以及期中考试情况,并研讨有关教学问题;在期末,主要安排期末考试工作。一般情况下,以每月召开一次教学工作例会为宜。

(2)教务秘书(干事)工作例会。教务秘书工作例会通常由各系教务秘书参加,交流教学情况,及时解决教学问题,部署近期教学工作。教务秘书工作例会通常每周一次,一般定在每周一下午较为合适。

(3)教务处工作例会。教务处工作例会主要是教务处各相关工作人员交流工作进展情况。教务处工作例会通常每周一次,一般定在每周一上午。

3.各类检查制度

从检查方法来看可分为常规检查、抽样检查结合、专题检查、口头检查、书面检查等。从检查内容来看,可分为全面检查和专题检查。从检查主体来看,可分为领导检查、相互检查和自我检查等。

二、更新教学管理理念

坚持人本管理的理念,将有利于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和教学管理的质量。可见,为了保障教学管理质量,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必须贯彻人本管理的理念。

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教师“教”的水平和学生“学”的能力,共同决定着教学的质量。因此,保障教学质量,必须高度认识学生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的意义。落实好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创新教学模式、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已成为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工程之一。

2.强化系统化管理

高校的教学质量管理,需要运用系统的思维和方法来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管理的效率,取得最佳的管理效果。具体来讲,针对高校教学系统的特点,高校教学管理中系统理念的运用应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更新教学理念,创建“学习型组织”。构建学习型组织,加强高校教师自身的继续教育与持续学习,是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保障教学质量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2)加强教学的考核评估工作。任何一个系统,只有通过信息反馈,才能实现有效的控制,从而达到预期目的。从系统论的视角出发,教学评估必须针对所有可能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来展开,才能保证教学质量评估的客观、公正和高效。

(3)处理好突出重点和整体提高的关系。高校的教学管理必须具有开放性,以重点带动一般的方式提高整体教学水平。总之,做好高校教师教学管理工作,要树立系统的理念,为高校的教学管理建设提供更好的服务。

3.树立教学管理的就业理念

高校的目标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只有其所培养的学生找到工作,为市场所接受,才能提高高校的产品――大学生的市场认可度。可以说,树立教学管理的就业理念,就是坚持教学质量的市场导向,就是向社会提供“质量合格的产品”。

教学管理理念篇2

关键词:教育教学;管理;民主;制度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设一支与新课改相适应的教师队伍,在学校教育教学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的终身发展、课程改革的成败等都不同程度地取决于教师。因此,如何加强对教师的管理便成为学校的管理者们不断探索的课题。近年来,我校坚持“管理为本,改革为魂,科研为先,人和为根”的办学理念,围绕“创平安楼层,建和谐学校”的办学思路,不断创新,持续发展,取得了突出的成果。特别是在教师管理中,我们确立了“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围绕着尊重教师人格、尊重教师工作、尊重教师的合理要求,以激发和调动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了教师与学校共同发展的目标。下面就如何实施“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尊重每位教师,实行全员参与的民主管理

“以人为本”本身是一种理念,它体现为对人尤其是个体的充分尊重。尊重每一个人是以人为本的核心内涵,也是贯彻以人为本的前提。所以,学校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需要在全体教职员工中不断灌输“人本”的管理理念,不断强化教职工的“人本”管理意识,让每位教职工都能自觉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

学校管理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目标的实现主要靠教师对学校决策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使教师不仅是学校的被管理者,同时也是学校的管理者,对学校的各项决策和规章制度,不仅自己自觉遵守,而且无论是职责内的还是职责外的都能从主人翁的角度加强学校的管理,达到事事有人管、处处有人问,学校管理到边到沿,不留死角。学校的管理才能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道路。

在实施过程中,坚持党支部统一领导,党、政、工共同推进的原则;民主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事项都必须公开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真实准确的原则;依法办事、照章执行的原则;有利于保护、调动管理者和职工群众两个积极性、促进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的原则,与有关方面加强联系,密切配合,积极主动做好校务公开的日常工作。

此外,我们还注重教师对校领导的评价工作,每期以无记名的方式进行民主测评和征求意见,对教师们提出的建议、意见都能认真地对待,拉近了教师和学校领导层的关系,更有利于调动全体教师参与学校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二、注重制度管理和人心管理的完美结合

一所民主管理的学校,首先必须是克服了“人治”而达到了依靠制度管理的层次,这也是改变管理的无序状态和“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管理局面,提高管理效能的一种管理模式。只有在制度管理的同时和人心管理相结合,使被管理者得到精神上的尊重,满足合理的需要,才能够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在心灵上产生碰撞,在情感上达到互动,在工作上形成自觉的合作与服从。尤其是教师,有较强的自主倾向性、能动的发展需要和实现个人价值的强烈愿望,所以对教师尤其需要尊重和理解。

多年来,我校一直实行制度管理和人心管理相结合的方针,在不断完善学校制度的基础上,学校实行细致的人心管理,实行以心换心,对教师进行有效管理,使依法治校更显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首先是要求学校领导严于律己,工作中做到“三多三少”,即多一点人情味,少一点火药味;多一点引导激励,少一点批评指责;多一点教育引导,少一点空洞说教。其次是关注教师的成长,在财力和物力上积极支持教师参加各种在职培训,使学校教师学历达标。再次是为了使教师心情愉悦、全力以赴地投入教学工作,学校工会常年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教师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真心为教师排忧解难,学校对教师思想、生活方面的问题都想在前面、干在实处,特别是教师个人力量办不好的和办不了的事,学校都积极帮助做工作,以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最后是关心教师生活,尊重教师的合理需求。由于我们关心了每一名教师的情感,关心了每个教师的价值和奉献,在校园营造了相互尊重的组织文化环境,使制度不再是僵化的条文,而成为激励教师参与管理的措施,把教师变成了制度的主人,也使学校的民主管理得以进一步的升华。

教学管理理念篇3

【关键词】谐进理念初中教学管理

近几年,传统的初中教学课堂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模式下学生的学习需求。初中教学必须寻求新的教学管理方式,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动手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使全体学生融入在一个和谐共进的环境下,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一、谐进教育理念概括

谐进教育是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形成的一种现代化教育理念,谐进的“谐”指和谐,在教学方面要求师生关系、教学关系之间的和谐与协调,谐进中的“进”指共进,共同进步的意思。谐进教育是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基础,它要求在校园内创设和谐共进的学习气氛,在教学管理中实施谐进管理、打造谐进课堂,创建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提升教学品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谐进教育理念下影响教学管理的因素

1.教师自身因素分析

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教学观和学生观以及教学活动中的行为对教学管理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教师作为行为模范,如果不能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态度和行为,就会影响师生关系,可能会成为教育过程中的主宰者,师生之间只能形成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无法实现和谐共进教育管理的目的。

2.家长方面的因素

家长的成长观和对学习的态度直接影响着谐进教育的质量,家长是学生的法定监护人,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观、成才观,没有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学习,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同时也影响和谐共进的教学管理的实施。

3.学生自身方面的因素分析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在和谐师生关系中的影响逐渐增大,如果学生没有正确的学习观念、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不仅会影响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同时也影响教学管理的实施。

三、谐进教育理念下教学管理措施

谐进教育理念下教学管理的工作重点是和谐师生关系,师生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让师生关系友好,使学生和教师相互关爱、和谐共处,共同健康发展;创建和谐校园,构建教风、学风、校风和谐的校园,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1.转变教育理念

在谐进教育理念下,教师要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首先教师要明确教育的核心内容,在育人的基础上树人,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在初中教学管理中,要教会学生做人做事的态度,初中学生一般比较有个性,每个人都有自己思想,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制定有效的教育方法和计划有针对性地实施,开展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增强学生自信心,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

2.注重情感教学

初中生的年龄比较小,刚刚从儿童步入青少年阶段,心理比较脆弱。他们愿意听自己喜欢的老师讲课,或者是喜欢自己的老师的课。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首先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在实际教学中为学生创造一个充满和谐气氛的课堂环境,另外,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和衣着打扮,言语要亲切,衣着要大方、美观,给学生留下一个好的印象,学生喜欢老师,自然不会太讨厌这个老师讲的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和谐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关系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在谐进教育理念下师生关系的建立非常重要,因为要创建和谐共进的教学环境必须有融洽的师生关系做铺垫,所以在初中教学管理中要优化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双向交流,摆正师生地位。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同样也是学生心灵的倾听者,教师要放下架子,以朋友身份与学生交谈、沟通,了解学生心理变化和学习状态,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4.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谐进教学的关键是建立和谐校园、和谐教学氛围,融洽师生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首先新课标下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同时也是教学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做好知识的转播和传授,在教学管理中始终坚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多听取学生的建议,从现代教育理念出发,营造愉快的教学课堂,微笑授课,轻松面对所有学生,和谐师生关系,积极推行师生互动,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调动课堂学习的气氛,创建一个和谐共进的教学环境。

结语

在谐进教学理念下,初中教学管理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能够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感情。谐进教育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也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杨德胜.完善初中教学管理的有效策略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21):145.

[2]金刚.初中教学管理的优化策略[J].文学教育(中),2012(4):137.

教学管理理念篇4

建国以来,我国的计划一直是经济体制,因此,大学也采用了与之相适应的行政式模式的管理机制,即,用专门的行政管理人员作为大学管理的主导者,对教学计划和活动进行组织和控制,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注重行政控制,强调下级服从上级,师生是作为被管理的对象而不是主体,这种特点是强化了效率,勿视了人性,强调了集体,忽视了个体,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经营方式有了巨大的转变,人的思维也有着较大的变化,因此,在大学中倡导人体化的管理已越来越显得必要。大学教学的活动是由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这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因此,大学教学管理也是应该围绕着这二者展开的。人本化的内涵中的最核心点,是在教学管理活动中,把人作为一切管理活动的起点和终点,一切管理活动都围绕着人来展开,以人为本,即以学生和老师为本,从老师和学生的双重角度来评审教学管理体系的适用性。具体地说,充分尊重老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不违反法律和制度的前提下,充分给师生以自由的空间,让他们能放开自己,发挥想像力和创造力,发挥自己的优点,有一个良好的心情进行学习,最终达到真正地让学生学到东西,让老师教的舒心,把教学质量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和提高。这分为二个部分,一是让老师能充分发挥其个人的想像力和创造力,真正地发挥出个人的特长和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更生动,更自由,更活泼,最终达到更好的教学质量的效果。二是让学生学习的更主动,更积极,让学生们转变身份,化要我学为我要学,参与管理,参与教学,在学习中得到快乐,在快乐得到知识和技能。

2大学教学中人本化理念缺失的表现

2.1在管理观念上人本化缺失的表现。虽然说,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为第一目标,强调大学教学必须服务社会的需求,最终为国家的文化、经济和政治服务,要有一定的培养规格和培养要求;但并不是说只能要强调集体,忽视个体,强调共性,忽视个性,强调服从,忽视主观能动性的,二者之间的关系更应辩证化,相辅相成的。而目前来看,人本化理念远远没有和经济的高速发展相匹配,从目前来看,仍然是过分重视教育的社会化,而严重忽视个性化的发展,重视教学过程的控制,而忽视教学的自由和创新性;在管理本位上是以学校管理者为本位,老师既是管理者也是被管理者,而学生则充当了被管理者的角色。这种传统的观念严重压迫着学生和老师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学生不能自主地选课,不能自主地择师,没有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机会,成为学习的机器,是要我学的典型代表,在整个管理的机制中,被动地,僵硬地前行。老师虽然也是管理者的一部分,但同时更多的体现在被管理的角色上,老师对学生是管理者,但是对老师本身来说,并没有太多的自由发挥空间,其本身要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有严格的教案和教法的要求,没有一个自主、自由的教学空间,极大地受到框框架架的约束,成为一个教学的工具。

2.2在管理制度上人本化缺失的表现目前我国大学教学管理重点集中于课堂教学和课后的考核,体现在教学手段注重创新,考评制度多元化的发展,这是教学管理进步的表现,但是,对于学生对所上课的选择和反馈仍然处于一个不被重视的状态,这体现教学管理理念还没有从根本上把学生的真正需求贯彻考虑到教学的出发和依据上来,仍然是管理者的本位思想起根本的作用,忽视学生的真正的需求。管理制度的人本化缺失还表现在管理制度的过度刚性上,虽然说,刚性的教学管理制度可以很好地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集中控制,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可以较好地,较快地培养出具有一定规格、要求的人才,但是,实际上,这种方式对大学教学的自由度的重视严重不足,严重地忽视了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的要求,忽视学生自主性学习这一模式,表现为学生不能自由地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专业和所喜欢的课,不得不按国家的培养规格的统一要求进行规范化学习,必须在指定的时间,指定的地点进行指定的学习,而缺席一定的课时,将给予严厉的惩罚。

严格的刚性管理在取得了效率的同时,也极大的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化的自由发展。对于老师来说,教学管理过于重视对教学细节,并希望用严格的管理制度来规范老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以此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虽然说严格并没有错,但是过分的严格,特别是追求细节的控制,将导致矫枉过正,导致教学的僵化和没有创造性,导致老师的小心谨慎和循规蹈矩,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创造性的发展。将大学管理当成一种机械的逻辑性的管理,忽视柔性管理,将管理看成是一种工具,而不是以人为本,是目前大学教学管理的最大的弊端。教学管理制度的人本化缺失还表现在管理的集权化。所谓管理集权化是管理者完全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办事,行政人员成了教学运行的主角和核心。[1]这种管理模式由于下级教学管理部门和老师自身权限有限,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地将教学中发生的冲突和矛盾化解,必须上报上级管理部门,而上级管理部门因为没有在现场,了解情况不及时甚至不准确,因此,导致决策和解决问题出现较大的偏差。另外,管理集权化,还容易导致第一线的老师出现逆反心理或淡漠情绪,不主动,不及时上报情况,或执行上级决策简单化,机械化,没有主人翁的精神。高校的教授治校的需求远远不能得到满足,在行政权力面前,学术权力仍十分弱小,高校的教学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形同虚设,没有什么话语权,这一现象仍然占据我国高校大多数。

2.3在管理队伍上人本化缺失的表现一支队伍的素质决定着整个管理活动的成败,教学管理活动的效率也取决于教学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和责任心,最终决定着高校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而从目前来看,我国高校的教学管理队伍仍然极为薄弱,远远不能满足我们的实际需求。在目前的教学管理队伍中,大多数教学管理人员是属于“双肩挑”的人员,即,教师同时也是教学管理人员,如教学秘书,而且大部分属于不稳定的队伍,他们往往把管理工作当成是一个过渡阶段的工作,并无长期的打算和工作热情,因此,投入不多,发展潜力不大。素质较低,流动性较大,责任心较差,管理理念落后,是目前管理队伍的主要弊端。仍然是习惯于以往的经验,教条主义盛行,管理简单化,粗暴化,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思想,是我国高校管理队伍的通病。管理的对象不是机器而是具有较大主观能动性的师生,简单粗暴的管理只会严重地约束他们发挥自主性的能动性,教学效果和行为就会受到极大的压抑。

3大学教学中人本化理念实现路径

3.1更新理念,树立一个以师生发展为核心的现代教学管理理念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尊重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对于大学的师生来说,要全面关怀他们的多方面的各种需要,要在教学中树立以师生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的理念,全面促进师生的素质的提高和潜能的开发,最终实现人的发展。要做到这些,要在教学中杜绝以往的那种以高度行政集权的命令式的管理方式,杜绝这种僵化而机械的管理模式,从而实现师生的个性化的教学和发展。要建立一切以师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这是我国高校教学管理的灵魂,是高校教学管理中的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这种理念更新,要做到把师生放在主体的地位上来考虑问题,要牢固地树立尊重和重视人的人本理念,要通过尊重、鼓励等方式来激起师生教学的积极性,在教学管理工作要充分考虑师生的利益,充分尊重师生教学的主体地位,在师生参与下进行教学和管理工作,形成一个互相支持,互相制约的体制。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要给老师以相当大的自由发展空间,要充分地尊重老师,让老师形成具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对学生要以是否能给他们以真正的发展为原则,给他们以更多的尊重和选择权,而不是仅仅是被管理的对象,要将自己定位为管理者的同时,还是服务者。

3.2建立一个刚柔并济的,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管理制度

理念的实现的最终落实到制度上来,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过于刚硬,忽视柔性管理。要真正地落实人本化的理念,应大力补充柔性管理,做到刚柔并济才是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发展的趋势。在实际上工作中,以学生为本,并不是说一定要完全满足学生的一切愿望和需求,而是说,在可操作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围绕提高学生的能力发展、技能掌握为出发点,增加自己的服务意识,让学生有更大的选择权和发展空间,比如说,打破初入学的专业限制,打通专业甚至学院间的通道,让学生可以更自由地选课,甚至于有选择上课老师的权力。对于老师来说,应该在树立教学目标之后,就放开老师的手脚,给他们以充分的自由,让他们选拔上课的内容、方式以及其他的一切东西,而不要用过细、过硬的制度来约束老师,简而言之,要给老师创立一个更为宽松的教学和管理的外界环境,并对老师进行鼓励,努力让老师能发挥自己的教学特点和教学优势来进行创造性的教学,要丰富原有的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气氛,打破原有的过于细化的教学规范,放松对老师细节上的要求,放手老师,相信老师,让更多的人本化因素融入到教学中去。

教学的评价体系是整个制度中最核心的部分,其出发点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为前提,以提高老师的教学质量为前提。首先要对老师的考核评价体系进行改变,一个老师应以受到学生的欢迎为主要的评价点,要强调以前忽视的软性的地方,如学生对老师的师德上的一票否决制度,强调师德的重要性,强调老师上课的感染力,强调受学生的欢迎程度等,强调对学生能力发展的重要性上,而不是向以往那样只注重表面和程序上的规章制度,过细地、僵化地控制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制度的变化应加大对学生过程性、参与性、创新性的评价,而不是简单粗暴地不分对象和条件,不考虑努力程度,只以结果为主要评价标准,让学生充满激情地在学习中对自己的能力、素质进行提高和改善。建立整个制度要注意将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这二者进行良好地结合。从某种意义上说,在美国大学教学管理中,教师控制了教学政策,体现了教授治校的管理思想。[2]我国的情况特殊,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成熟,上述二者的平衡发展已成为一个趋势。另外还要考虑应将权力的集中和分散进行合理的匹配,这是要在战略的层面上进行高度地重视才可以将真正的人本化管理融入到现在的高校管理体系中去的。[3]

4结语

教学管理理念篇5

关键词:以学生为本工作重点成人成才管理

0引言

高校辅导员是学生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在教育教学工作实施的过程中起中流砥柱作用,既是联系各科教师及学生的纽带,更是沟通学生与学校,社会的桥梁,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在教学管理工作中注重“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建立一套科学,规范,人文性的工作制度,对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校和学生的成长发展将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1“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提出背景

高校教育本来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文教育,但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却淡化了以学生为本的核心要素,而在管理上强化了知识的教育,专业的教育,以及学校的稳定,有些时候只注重工作成效,忽略了管理对学生的真实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中人才的竞争已非常激烈,作为高等教育者我们肩负着培养人才的艰巨任务,在当下我们必须调整教学管理思路,把培养出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用型人才,增强学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作为教学管理的目标。雅思贝说:“教育是人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以学生为本”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是根据大学生成长发展特点发掘他们智慧潜能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摒弃了过去老师在教学管理过程的个人权威,针对当代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实际教学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种片面的,不科学的管理理念提出的。

2“以学生为本”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理论基础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对于教育而言要“以人为本”在实施过程中就是要“以学生为本”把学生的成人成才当作教育的根本目的,在管理过程中以学生为出发点和中心,围绕着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同时兼顾学生心理健康实现成人成才的一系列管理活动。这种教学管理理念明确把以学生为本作为教育教学的最高价值取向,就是要在工作实施过程中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障碍,把服务学生的理念渗透到教学管理工作中去,着力创造和谐友爱的学习生活环境。当然以学生为本并不是说要溺爱学生,我们还要以学生为本建立起合理有效的约束机制,强调学生的自律,自重,自尊,自强符合广大学生的利益。

3“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应突出工作重点

3.1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同志在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大学生群体有着较高的文化和思想道德水平,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很强,他们怀揣理想,有热情,有激情,同时由于他们缺乏在多种环境中的社会实践磨砺,眼界狭隘,追求短浅;对道德的认识水平也不高,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并因此导致身心健康受到伤害。因此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很值得关注,在教学管理中不断分析总结大学生成长发展特点,及时调整思想道德教育思维方式坚持以学生为本,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

3.2以成才为目标,增强学习意识,深化学风建设作为一名学生其首要任务就是学习,笔者鼓励大学生在大学生涯中注重语言表达、人际交往、与人处事的培养,但大学生更应该注重的是专业技术和基本技能的学习。21世纪最重要的就是人才,只有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才能在当今人才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教学管理者要和班委一道共同深化学风建设,增强学风建设。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调动每个学生积极投入到良好的学风建设中去;在工作中在,抓重点,注意细节,讲究成效,把学风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在生活中,经常与学生互动交流,找问题,听意见,采纳好建议。在毕业之前确保每位学生都有一项适合某项工作的专业技能。

3.3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近些年来在金融危机冲击下,人们面临的买房困难,工作难找,物价上涨等社会问题,都切实影响着还没有走出校门的学生。研究表明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的青年学生面对的诱惑比任何年代都多,同时心里承受的负荷比任何年代都重,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是我们这一代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提不得不抓的一项工作,努力做好学生干部工作,建立有效心理健康预警机制,从他们那里及时获得学生生活学习情况,帮助广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学生各方面的心理适应能力。我们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人际关系,自我认识,情绪调控,环境调控,师生关系,交友恋爱等方面给予正确的指导,增强青年大学生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为学生在大学校园身心和谐发展创造条件。

3.4关注贫困生的学习生活目前国家已经形成了奖、助、贷、补、减的多元化大学生救助体系,我们工作的重点是让国家这些救助政策真正落实到需要的学生身上。一方面认真履行国家学校帮扶政策,另一方面拓宽勤工俭学的渠道,为贫困大学生勤工助学创造条件。此外对家庭特别困难的大学生我们要舍得想办法给予特殊的帮助,其实很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贫困生的人格尊严,在青春期的青年大学生对人格尊严有强烈的需要,因此我们开展的一切救助政策要充分尊重贫困大学生的人格尊严,确保贫困大学生像其他学生一样在校园健康成长顺利完成大学学业。

3.5做好“后进生”教育引导工作“后进生”就是那些在学习成绩不良,存在心理障碍,行为习惯异常,思想品德较一般学生发展相对滞后的学生。“后进生”的成因是有很多方面的,包括来自家庭的,学校的,社会的等长期复杂的综合因素。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笔者认为,对于后进生的教育要有信心,耐心,细心,爱心,切忌对他们有偏见,要像对待其他同学一样尊重其人格。“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于这些特殊群体,我们要正确地对待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他们沐浴在爱的阳光里尽快跟上大多数学生的步伐。

4“以学生为本”教学管理模式的意义

学校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学生为本”是构建和谐校园,发展人文主义教育的需要;社会不断发展“以学生为本”更是变革传统学生管理模式,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新的世纪尊重人才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既包括德智体的发展,同时也包括心理、性格、兴趣、意志、气质等健全发展,“以学生为本”满足大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需要;“以学生为本”把爱融入到教学管理工作中,增强了师生友谊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精神。

5结束语

学生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肩负教育学生,管理学生,服务学生的辅导员管理工作始终要以学生为本的学生工作理念,耐于听学生的心声,协调学生,老师,学校,社会,家庭以学生为本,为社会培养教育出有知识,有能力,身心健康的社会人才。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

教学管理理念篇6

小学教育中的人本管理理念是对于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的简称,它指的是在开展小学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充分重视人在教育过程的重要性,将人的发展作为教育的核心,最大程度地满足人的需求,照顾人的感受,顾及人的利益。对于目前的小学教育而言,推广人本教育管理理念,要求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充分地重视、尊重学生及教职工的利益及需求,在关心学生、信任教师的同时,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力,从而打造更加和谐、幸福的校园。

2.小学教育管理中的人本缺失

受到长期以来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国内大部分小学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始终倾向于将教学效果放在教育理念的首位,学生成绩、小升初升学率一直是许多学校的办学重点,这样的教育模式并不十分有利于人本理念的发展。因此,目前我国小学教育管理中存在较为严重的人本缺失现象。

2.1人本理念缺失

目前小学教育中普遍存在重制度管理、忽略学生或教师感受的现象,教育管理过程中缺乏民主性是人本理念缺失的一个重要表现。一方面,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值活泼好动、自制能力较差的年龄阶段,为了有效维持学校秩序,同时也确保学生人身安全,多数学校建立了相对严格的教学纪律对学生进行约束。殊不知,过于严格的约束对学生反而会造成不利的影响,遏制其天性的发展。另一方面,在对于教职工的管理方面,部分学校也坚持十分严格的管理制度,例如将期末成绩评比作为教师教学能力评判的严格标准等,这些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本理念的缺失。

2.2价值取向异化

在愈来愈强的升学压力迫使之下,各小学纷纷将学生考试成绩作为教师、学生价值评判的最重要标准,同时忽略了学生天性的需求及特长的发展。很多学校在学期末进行班级评比或学生评优时,不断提高学习成绩所占权重,而忽略了学生其他各方面的特长优势。毋庸置疑,这是教育理念中一种错误的价值取向,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言是十分不利的。

2.3管理策略僵化

僵化的管理策略通常来自于传统教育模式的沿袭,尽管我国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有大量值得后人学习、效法之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学校可以生搬硬套。就目前而言,许多学校在教育管理理念中存在不思创新、一味照搬传统模式的做法,导致办学过程中管理策略趋于僵化。这一现象无疑是无法适应当前时代的发展的。

3.人本理念下小学教育管理策略

为有效应对目前小学教育管理中人本缺失的现象,建议从下述几个方面入手,逐步探索人本理念下的教育管理策略。

3.1强化人本管理理念

一方面,要加强对于小学办学过程中人本管理理念的理论研究,尽快开发出一套适合本校办学模式,同时顺应时展的新型人本管理理念。另一方面,应积极将人本管理理念应用到教育实践之中,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与进步。例如,在定期召开的教职工会议中,及时强调人本管理理念在教学中的重要性,督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加重视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天性,同时校方努力满足教职工的各方需求,从而实现人本管理理念的不断强化。最终促进学校幸福教育的发展。

3.2调整价值取向

避免一味将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教师水平的唯一标准,转而将更多的因素考虑到教学价值的评判之中。一方面,不断完善学校评价考核体系,降低考试成绩所占权重,提高音乐、体育、美术等兴趣类特长以及社会参与实践等在整体考核中的重要程度。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兴趣类活动小组,除传统的合唱团、运动队外,还可顺应时展而创办更多适合学生兴趣发展的兴趣社团,如摄影小组、网络小组等,通过这种方式,为学生、教职工创造更加丰富、多样性的学校生活环境。鼓励学生积极从课堂中走出去,在社团活动的参与过程中发现并发展自身爱好,同时发现自身价值。

3.3创新人本管理策略

教学管理理念篇7

关键词:中职;学生管理;服务型理念

一、中职学生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管理水平低

从学历上看,目前中职院校的教师多为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生的数量很少,对学生管理的认识缺乏一定的高度,管理理念也不先进。从年龄上看,多数中职教师为年轻教师,他们没有有效的管理经验和足够的耐心,在学生的管理方面基本上处于“散养”状态,导致中职院校教学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二)管理手段不科学

部分中职教师虽然有满腔的热情,但生活和工作经验不足,管理方法多为批评教育,加上当下学生个性和叛逆心强,很容易与教师产生摩擦,使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疏远,甚至引发师生之间的对立,使教育管理失去意义。

(三)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求

中职管理者的管理多从社会需求入手,仍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对学生进行管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的管理只注重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及对学生的学习、就业等方面的服务,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挖掘,导致学生的身心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二、中职学生教育管理中服务型理念的应用

面对当前中职院校的发展实际和学生的特殊性,管理者应改变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水平,培养优秀的人才。服务型管理理念是一种符合当前教育实际的管理理念,也是未来教育管理理念的发展趋势,即学校管理者以学生为服务对象,尊重学生实际,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入手为学生提供各方面的帮助和指导,促进学生成长的一种管理理念。服务型管理理念尊重学生个性,坚持以人为本,让学生感受到了学校的关怀,也有利于学生配合管理者的管理工作,提高了管理质量。

(一)服务型教育理念

学校管理者应树立服务型教育理念,加强对管理者的教育,使他们认识到自身的责任,提高其思想认识,帮助其树立“为学生服务”的理念。教师还要调整好心态,加深对自己职业的了解和认识,踏实工作,以身作则,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另外,教师还应与学生加强联系和沟通,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及时发现问题,认真分析原因,帮助学生解决困惑。此外,教师还应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全面了解学生情况,积极推动家庭教育作用的发挥,充分利用家校合力帮助学生成长。

(二)服务型管理制度

中职院校应建立健全服务型管理制度,积极推动管理制度与时俱进。例如,在传统的管理中,有很多学校对学生的上网管理都很严格,而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让学生远离网络是不可能的。因此,应开足相应的信息技术课程,同时引导学生科学上网,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学会合理利用网络。另外,还要求学校管理者建设更多的娱乐和体育设施,让学生在课后能够有效地开展活动,以便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管理。

(三)服务型理念的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引导学生学习。中职学生正处于叛逆期,对传统的说教式教育不认同,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学习效率低。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对什么感兴趣、需要什么,将这些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满足学生的需要、提升学生的兴趣。教师还应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培养学生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外教师还应采用探索式教学方法,将学习和生活中的案例引入到课堂中,组织学生讨论探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课下教师应主动和学生交流,了解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及时采取措施应对,以便更好地开展后续教学。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走近学生,走入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爱玩什么,和他们产生共同的话题。然后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正确玩,让他们明白玩要适度,否则有害无益。另外,教师还要关心学生的生活。总之,教师要勤于沟通、善于疏导,而不是一味地禁止、杜绝。

教学管理理念篇8

1.高等教育模式的诉求。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一直采取现性主义主导下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1]。这种管理模式基于“理性人”的假设,使得高校管理中政令高度统一,权力等级森严,各项制度硬性、严格。虽然在一定时期内这种模式带来了高效与经济,却把人性片面化,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在高等教育管理中落实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2.高等教育管理目标的诉求。高等教育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更好地培养人才、提高人才质量。在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以后,学校和学生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管理工作职能已从原来的侧重管理转变为教育、管理、服务、发展的有机统一[2]。原有经济体制背景下的学生管理理念和教育方式日益显现其落后性,难以满足新形势下对高等院校发展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的要求,更为科学合理的管理理念和方式成为高等教育管理的需求。

3.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诉求。学生管理工作融党政事务于一体,集教育管理工作于一身,从学生奖惩到思想教育,从入学招生到就业管理,事无巨细、异常庞杂[2]。特别是高职类院校,由于人员配备、部门分工等不够明确,工作在学生管理一线的辅导员(班主任)往往陷于琐碎的日常事务和突发事件的处理,难以深入细致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状况、个性发展等等,使工作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引导和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高等教育管理内涵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高等教育管理是在借鉴西方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管理文化合理成分的基础上,以东方人本主义的和谐理念和集体价值观为主流[1],最大限度发掘学生潜能,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能力的、个性鲜明的、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高素质人才的一种管理机制,提倡诸要素之间协调共处、和谐发展。其具有以下含义。

1.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管理理念和思维的原点。它强调个体在教育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中心,关注个体的发展并努力实现教育管理的社会功能与个体功能的和谐统一。教育管理只有以人为本,才能最广泛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最充分地激发人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人为本理念是以“观念人”假设和“生活组织”假设为理论支点的[1]。“观念人”假设认为:高校组织成员确实存在物质上的多种需求和欲望,但更关注自己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生活组织”假设认为:高校组织是有关怀和情感的生活场所而不只是实现理想和价值的场所。

2.服务理念。现代教育是以促进人的现代化和主体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主体性和发展性是现代教育的本质规定[1]。基于此,竭力为成员提供所需资源和实现理想目标的平台就成为现代教育管理的基本价值观念。这就要求教育经营和管理者树立“以服务为中心”的理念,将教育管理的重点放在“理”上,而不是“管”上。摒弃“管理就是管你”的思路,树立“管理即是提供帮助和服务”的观念,从而提高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3.关爱尊重。我国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认为:“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爱就没有教育。”[3]尊重和关爱学生是教育管理者的天职,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础。只有得到关爱和尊重的学生,才能拥有高尚和进取之心,才能奋发成长。因此,要使教育获得真正的成功,首先要肯定人的主体性,把个体成员的全面发展作为管理的终极目标;其次要关爱个体的生命,真正了解个体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为他们自我价值的实现创造条件;三是要尊重个体的人格和基本权利,通过情感激励、民主管理、成就激励等多种方式去调动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少用甚至是不用压制、惩罚等方式;最后要给予学生爱的教育,与学生友好、平等地相处,帮助其树立良好道德品质,培养学习兴趣,授予正确的学习方法。

4.民主平等。由于高校是文化素质较高、民主独立意识较强、富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群体相对集中的场所,因此在高等教育管理中更要提倡民主精神和平等理念。在管理过程中,重视成员的参与诉求,在制定学校方针政策时虚心吸取各成员的意见和建议;应尊重成员的民主意识,给予更多的自和自治权,制度的施行要充分体现成员的意愿和个性;尽可能用柔性管理代替刚性管理。

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高等教育管理的三种探索性实践

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高等教育管理机制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化的工程,既需要国家的相关政策给予保障、提供资源支持,更需要进一步改革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创新力。不同高校在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过程中,由于资源差异和内部结构不同,改革与探索的路径和方法也不尽相同。

1.用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与服务保障学生发展。高等学校的教育管理质量对促进学生素质发展有较大的决定作用。特别是高等职业学校,由于高职类学生的学业基础和自主能力相对较差,给学校管理带来较大困难,需要坚持“七分管三分教”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首先,班主任、任课老师要全程跟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加强沟通交流。帮助学生提升自我认知,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形成相对合理的自我预期。如上海欧华职业技术学院就精心设计了新生入学的第一堂课,让学生了解教师、学校以及自己所学专业,让学生清晰阐释自己的理想、生活和兴趣等。其次,强化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引导和规范学生言行。如济南第三职业中专就坚持“换一种眼光看待学生”,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学习效果做长期的跟踪考查并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实施有差别的量化评价,让学生发现并学会欣赏自己身上的闪光点,从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后,加强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的沟通与协作。一方面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将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和出现的问题与家长进行沟通,使对学生的引导和帮助更具针对性。另一方面运用网络等现代化方式保障学生可持续发展。以重庆渝北职业学校为例,该校网站专门开设学生就业指导专栏,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同时收集学生反馈信息。不仅如此,在学生毕业离校之后,学校还继续进行跟踪指导服务,指导和帮助学生提升职业技能,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2.高度重视教育教学形式与内容的创新。高校学生是独立、自尊、自主的个体,应该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承担主要角色。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采用的多是“老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模式,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要改变教师为主体的模式,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与教师的合作互动中体验到自我的提升和发展。或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去体验真实或者模拟的工作环境,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提升其职业素养,提高职业竞争力。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高等教育管理机制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很大程度上在于提升教育魅力。一方面教师需要打破传统教学方式,教学方法要新颖化、个性化。如株洲职业中专主张“让讲台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4],通过“课堂五分钟演讲”以及主题化分组教学等,让学生部分承担教学任务,促使学生动起来,成为讲台上的主角[4]。另一方面要积极开辟第二、第三课堂,如上海欧华职业技术学院就在传统课堂之外,组织了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如急救比赛、艺术节、科技节、专业技能活动月等均由学生自发组织,积极参与,在活动中习得知识,强化职业技能。3.发展学生社团,培养学生自主发展能力。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高等教育管理基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应以“个性充分的自由发展”为目的,注重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个性才能。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自觉地、充分地、全面地提高。社团作为大学生素质拓展和高校主体性德育实践的重要载体,对学生心理成熟、人格完善和个性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应该将社团建设作为推进学生个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以湖南民政学院为例,该校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社团和专业学习小组的创立,同时通过设置导师帮助学生制定和完成社团的具体项目,推动社团形成稳健的自主发展能力。在项目实施中,鼓励社团通过合作与竞争,培养成员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职场应变能力[4]。社团成员通过参与各项活动,进一步开拓视野、培养创新能力、锻炼交往能力,还可以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成员的社会化程度,使社团真正成为学生发展个性素质的良好课堂。

四、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高等教育管理的几点体会

1.建章立制,强化教育,弱化管理。高等教育管理中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是指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价值,真正将学生作为学校开展各项工作的主体、教学活动的主体,一切为学生服务。无规矩不成方圆,科学合理的制度是保障学生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的重要措施。因此高等教育管理应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为重心,并从大学生入学教育着手去强化制度的学习和教育,加强正面教育和引导,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达到“教为不教”、“教为不管”的目的,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自觉意识,树立教育管理者的“导师”角色意识[5]。

2.建立和完善学生咨询服务体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大学生出现了生活环境社区化和成长环境社会化的普遍发展趋势,文化的发展繁荣也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价值取向更为多样化和个性化,这些变化都对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他们面临更多、更复杂的学业问题、心理问题、情感问题、思想问题等。这就要求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应更多地采取咨询服务的方式,将原有的部门职能结构进行一定的调整,选派部分研究能力强、理论素养高、综合素质好的教师为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组建学生咨询服务室,承担起大学生学业、思想、情感和心理健康的研究、咨询和引导的功能。

3.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教育才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引导学生自我认知、自我选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应该贯穿于整个教育管理过程。大学在实施教育过程中,教育管理者要树立充分尊重学生,学生与教育管理者地位平等,给予学生以充足的“自由空间”的思想观念[4]。这个思想观念的确立对于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学管理理念篇9

【关键词】分级教学管理理念大学英语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6-0022-02

一引言

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大学本科阶段英语教学分为三个层次: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这是我国高等院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经过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与实践应当选择达到的标准。一般要求是非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必须达到的目标,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是对那些学有余力、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设置的。这三个要求包括英语语言知识、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内容。

近年来,我校入学新生的英语水平比以往有大幅度的提升,尽管如此,由于实际招生情况等原因,每个自然班里学生的英语水平仍呈现参差不齐的态势,例如:有些水平高的学生在纯英语教学的中学阶段就打下了较好的英语基础,已达到甚至超过《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八级或九级要求,他们在中学阶段就参与各种英语竞赛并取得了好成绩,这些学生完全满足大学阶段较高和更高要求的标准;而一些水平差的学生尚未达到《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七级要求,他们只能满足大学阶段的一般要求的标准。在教学对象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下,我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如果仍然继续以往相同教材、相同起点、相同考核方式的教学模式,势必会继续那种水平高的学生“吃不饱”、水平差的学生“不消化”的局面,而这种局面产生的后果是学生对教师不满意、对教学不满意、对学校不满意等。同时,教师们在这种环境下进行教学,往往会觉得目的性不强,无法发挥他们的教学优势和提高教学效率,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二管理理念

1.主旨原则

本科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把大学英语分为大学英语基础阶段课程和大学英语提高阶段课程两部分,其中基础阶段课程于第1~3学期完成;提高阶段课程于第4学期完成。基础阶段课程实行分级教学,分a(高级)、B(中级)、C(初级)三个级别,学生根据高考英语成绩和分级测试进入相应级别学习。完成大学英语必修课16学分,保证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英语学习不间断,实行专业化培养。分级教学分为两个阶段,对于基础水平较低的学生,要求完成16学分的基础阶段英语学习;对于基础水平较高的学生,在通过国家四六级统考后进入更高阶段的专业课程学习。优质资源不应只用于资质好的学生,合理布局,平衡师资水平与学生能力程度。打破院系界限,按学生能力分班教学。滚动教学,取消年级界限。优胜劣汰,每学期进行考试,合格升级,不合格留级,取消补考。期末试卷统一,公平合理评价学生学习状态,让好学生享受较高绩点。分级教学从2011级新生开始实施,至2012级完成滚动周期。全校学生分为三级:a、B、C,其中C级要求学习四学期后参加国家统一四级考试;B级学生在入学第三学期结束时参加国家统一四级考试;a级学生在入学第二学期结束时参加国家统一四级考试。具体报名情况,请教务处协助解决。

2.具体分级方案

基本数据:2011级新生人数2960人(按计划招生数),2011级教师人数22人,平均每位教师教授学生130多人。分级方法:2011级新生按照高考英语成绩由教务处统一计分,外国语学院根据教务处提供的成绩分班,安排教师。每班学生人数在60~70人之间,便利之处是充分得到教师关注,能够进入语音室,享受良好的学习环境。

3.部门间协调

上课时间统一,便于全校教学时间的管理。2011级分级后尽量排在同一个时间段(如周一、周四)。统一计算高考成绩,将学生按高考成绩排名后名单交外国语学院,便于分级分班。与考试院沟通协商,争取每学期允许一定数量(15%)的学生参加四级考试。成绩登录系统设置:要求按照分级分班的数据,将学生名单分配至任课教师名下,便于教师对学生进行过程管理和成绩登录,同时要考虑各院系成绩汇总的需求。

三教学过程的管理

1.班级管理

首次上课时采集学生信息,必须包括生源地、手机号码等;选出学习委员和各个专业联络人;整理出一份学生通讯录,交给学习委员一份,让学习委员负责联络各个专业联络人;老师布置作业或下达通知找学习委员即可。

2.成绩评定体系

考试是检查教学执行情况和教学效果不可或缺、行之有效的重要手段,是全面提高学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加强学校学风、教风、考风建设,营造良好的考试氛围,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课程的评价不能仅仅依靠一两次考试来评估。因此,科学的成绩评定体系及学生成绩的最终评定关系到此次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改革的升降级激励机制。不仅评价学生在分级教学后的学习情况,而且是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因此,构建一个基于大学英语课程考试改革的多模态成绩评定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其主要包含三个部分:

第一,课堂记录网络化。本研究尝试建立网上课堂记录单,根据我院分级教学的要求,可实现网络登记课堂表现如出勤情况、课堂任务完成情况、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情况,课堂记录一个学期不能少于4次课堂参与情况(包括课堂小测验),3次考勤记录以及3次作业完成情况,共计10次记录。学生通过网络可以实时查看自己的课堂记录情况,增加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度。

第二,学生学期总评分规范。根据学校和教务处对考试评分的要求,以及外国语学院对大英分级教学考试计分办法的规定,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的比例为60%和40%。这就要求教师科学地把握课堂表现、平时测试、期中、期末等成绩的评定。这就需要科学地规划和严格地执行。课堂参与、测验、出勤、期中、作业、期末等分数都应有明确的规范使考试和成绩更加公平、透明。

第三,计算机阅卷系统整合。基于大学英语考试的特点,阅卷需要使用计算机光学阅卷系统,因为机读卡部分的分数常占总分的一半以上,并且每学期至少使用2次以上,因此,此系统在考试评价中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但阅卷过程仍需要人工操作,是一项耗时、耗力的细心工作,机读卡成绩阅读完成后,常常需要分割整理,再分别转送到各位教师,然后教师登记主观题部分成绩,再计算、合并、总评等,其间的环节多,出现问题的概率大。因此,在更新现有光学阅卷系统的基础上,将机读卡成绩直接导入设定的成绩系统库中,能大大减少教师的工作量和成绩误差。

3.考试设计

以考促教,以考促学。改变目前课程考试中较普遍存在的过于注重学生课本知识掌握情况,轻视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的倾向,使考试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由于学生的学期成绩与学生的学业绩点有密切的联系,因此,为了保证学生学期成绩的严肃性、公平性,分级教学考试由学校统一命题,集体阅卷。

4.试卷设计和分析

试卷由外国语学院公共外语部负责出题。公共外语系主任负责成立命题小组,成员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

考试之后,对学生成绩和试卷进行分析,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效果。每次考试之后,对学生的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如年级平均分,a班、B班、C班各班的平均分,学生成绩的分布曲线以及单个学生的答题情况等,将详细数据分发给各位任课教师。同时,我们还对试卷的效度和信度等进行了研究,从而了解整个试题的难易程度、知识覆盖面、题量、题型等,其中一些重要数据如对每道试题学生的答题情况、试卷的总体分析等都做了详细的统计与分析。

5.教师积极参与

对于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公共外语教师响应院校领导的号召,积极投身于分级教学实践中。他们献计献策,参与有关分班、教学设计、班级管理等各个决策过程。针对四个级别的教学任务、进度、测试等分别进行了相应的安排。同时,经过与教师的讨论,就下学期分级教学中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达成如下共识:(1)在教室多媒体设备出现问题时,每位教师应能保证课堂教学正常进行。教师对每个单元的教学活动都应该具有随时使用教材和黑板进行完整教学的能力。(2)遇到请假、调课等特殊情况时,除了按照学校有关规定履行相应的手续外,教师应该把上课的进度、时间、地点等详细情况发给教研室主任和教师秘书,便于院系安排教师代课。(3)由于我部采取的是同一时间段上课,因此,代课老师的事宜应请求公共外语二部教师的帮助和支持。

四教师与学生对分级教学的反馈意见

1.教师反馈

分班人数恰当(大多数班级为70人,个别班级因个别原因人数稍多),分层后学生素质相当(学生层次差异小),班级活动易于开展。各学院、各专业人数相当,利于分组活动,便于教师掌控课堂,教师能够实现学生教学模式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多样化提升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集体备课实现了教学流程规范化、精细化。例如,设定统一备课的内容,设定内容要占教学总量的60%,确保将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另外的40%可以加入教师的个人特色。这样既能保证教学内容的基本一致,又有利于保证教师特色。将学生考核所得的成绩与教师综合教学水平相结合,再进行分班也较为合理。教师对分配的教学及班级的情况较为满意,不会因为教慢班而对工作产生懈怠。

2.学生反馈

分级适应现在各种个性的群体。在这个彰显个性的时代,教师根据自己的授课群体因材施教效果较好。个别学生因为自身的水平也曾提出调整自己的班级,怕跟不上。材抵触情绪小,因为选取材,快慢班的同学意见不是很大。

五结束语

教学质量提高的前提是教学内容能满足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分级教学就是满足和适应这种要求。本文通过主旨原则、具体分级方案、部门间协调三个方面对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管理理念进行了梳理,并就分级教学管理过程中的班级管理、成绩评定体系、考试设计、试卷设计和分析四个层面进行了分析讨论。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积极参与分级教学实践和师生对分级教学的反馈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蔡基刚.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定研究——再论听说与读写的关系[J].外语界,2011(1)

[2]戴运财.二语习得中交互作用的理论基础[J].浙江社会科学,2009(9)

[3]郭晓暹.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研究初探[a].吴尚义编.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十辑)[C],2012

教学管理理念篇10

一、新形势下学校教育创新的紧迫性

1.创新是加快学校发展的迫切需要。新时期、新形势对学校教育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奋斗目标,硬件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校文化建设、教师专业化发展、教育教学质量已经成为评价学校成果的硬性指标。教育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改革的根本手段在于创新。通过教育理念创新等教育创新,打破传统的教育机制,从而获得丰硕的教学成果,实现学校的快速和可持续发展。

2.创新是加速教学质量提高的迫切需要。加速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学校的根本大计,关系到合格人才的培养,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学校在社会的形象和地位。学校应该当把教学质量作为学校的重中之重,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教育创新为重要手段,以提高教师教师素质和专业化水平为突破口,以教学成果为导向,解决影响教学质量的根本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创办一流学校。

3.创新是加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迫切需要。当前我们的教育工作发展的还很不平衡,许多学校一直沿袭传统的教育管理制度,体制不新,机制不活,教师教的积极性不高,学生学的主动性不强。我认为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在学校现代制度的建设上下功夫。一方面要建立严细的教学管理制度,另一方面要建立有利于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对教师实行绩效考核。

二、找准企业管理理念与教育创新结合点

通过学习和研究,企业管理理念与教育创新的结合点主要有:

1.“以人为本”理念。企业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企业能否创造最大效益,学校能否培养出合格人才,关键在于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让团队成员最大限度发掘自身潜力。海尔集团长期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推行了“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的赛马机制,成为世界500强企业,值得我们借鉴。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就是发挥教育者潜能,调动教师教的积极性和学生学的积极性。

2.“潜在需求”理念。处于过剩经济环境下的企业有两个制胜的法宝:一是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产品不断满足顾客的消费需求;二是优化服务,赢得顾客的青睐。教育也是一样,学生对学校潜在的需求就是教学质量、教育环境等,这些必将成为学校的潜在优势。只有不断积蓄现在的实力,才能赢得学生,立于不败。

3.“质量是生命”理念。质量不仅是企业生命,也是学校的生命。企业产品质量优良就会有市场、有效益,学校的教育质量好就会有凝聚力和吸引力。世界著名的柯达公司、丰田汽车公司等企业始终把质量作为企业的生命,坚持“质量第一、用户至上”思想,用优良品质赢得市场和客户。在教育领域也不乏视质量为生命的名校,他们创造性地把企业质量管理模式在教育领域加以运用,以优良的教育质量屹立于世界教育领域之巅。

4.“名牌战略”理念。实行名牌、名品战略是企业立于不败的关键,也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青岛啤酒集团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实施了“大名牌战略”,品牌价值达到100多亿元,年产量达到800多万吨,成为世界10大啤酒集团。如果我们的学校能够长期坚持“品牌战略”,就一定能够实现名牌学校的奋斗目标。

5.“危机管理”理念。危机管理是企业为应对各种危机情境所进行的规划决策、动态调整、化解处理及员工培训等活动过程,其目的在于消除或降低危机所带来的威胁和损失。普林斯顿大学的诺曼・R・奥古斯丁教授认为,每一次危机本身既包含导致失败的根源,也孕育着成功的种子。把危机管理理念引入教育就是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增强危机意识,制定应对危机措施。

三、教育创新的主要措施

1.开阔视野,与时俱进。一是学校应该了解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经济体制改革,社会的发展状况,各项法律法规等,开阔视野,始终站在教育发展的前沿思考教育创新问题。二是坚持多样化办学模式,走教育集团化、国际标准化发展之路,采取精品学校,连锁学校,教育大超市的发展策略。

2.培养名师,塑造名校。一是自我提高,发挥内驱力。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内驱力,调动教师主动研究、善于研究的积极性,使之成为研究型教师。同时,运用目标激励、物质奖励、精神奖励等激励手段,促进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二是发挥“动车组”效应,实现同伴互助。没有合作、协作也就没有成功,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正确处理好合作与竞争关系,做到既有竞争意识又有合作精神。改变教师以个人竞争为主要目的自私心态,集中精力合作,发挥群体智慧。三是专家引领,快速成长。教育部长袁贵仁认为:“有一流的学科带头人,才有一流的学科;有一流的学科,才有高水平的大学。”为此,培养名师、塑造名校不仅要发挥教师群体的力量,更需要专家的引领,因此,必须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实现教师的快速成长。

3.彰显个性,打造品牌。一是明确办学目标,狠抓常规管理。制定一整套完整、严格、高效的内部管理制度,围绕打造名校这一大目标,不断增强学校在教育市场中的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市场意识、品牌意识,通过长期不懈的创新,展露学校的办学特色、培养目标、学科水平、管理方式等品牌特色。二是建立品牌建设的支撑体系。着力抓好品牌发展战略体系、品牌维护体系和品牌宣传体系建设,搞好学校规模化、集约化运作,建立品牌的忠诚群体,培养有价值的生源群体。

4.利用资源,创造效益。一是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创出效益。校内外的可利用资源充分的挖掘出来,充分发挥教师、学生、学校和社会等各方面优势,为我所用,创造效益。二是整合开发资源,创造效益。借鉴企业经验,把学生以及学生家长作为顾客,学校教育要以服务为目的,整合现有的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创造最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