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理论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27:35

大学体育理论知识篇1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宄对象

 

南京林业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邮电大学、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6所院校的在校学生为研宄对象。

 

(二)研宄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体育理论知识的资料,明确研宄并对资料进行归纳、整理

 

2问卷调查法

 

在南京林业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邮电大学、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6所院校发放问卷300份,有效收回283份有效收回率94%

 

3访谈法

 

为了深入普通高校学生体育理论知识掌握的现状,走访在南京林业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邮电大学、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6所院校中从教的体育教师15位。

 

4数理统计法

 

应用SpSSU0统计分析软件对研宄样本进行统计和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普通高校学生体育理论知识状况分析1大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理论知识是必要的体育理论课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校体育目的任务的重要途径。体育属于综合性学科,其理论知识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许多学科,对于高等学校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能力,掌握一些基本的体育理论知识是完全可以的,了解和掌握体育理论知识能够丰富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加强对体育科学的认识。它对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与心理素质、劳动技能具有促进作用,对于培养大学生体育兴趣、爱好,增强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提高大学生锻炼身体的自觉性、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指导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培养终身体育态度和能力以及提高体育文化素养等有重要的意义。由此大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理论知识是必要的。

 

2大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需求状况问卷调查显示:901%的大学生认为掌握一些体育理论知识是必要的,只有9.9%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与其关系不大。

 

问卷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需求状况依次为:27%的大学生需要体育锻炼原理和方法方面的体育理论知识23%的大学生需要体育保健与卫生常识;18%的大学生对于运动竞赛与奥运知识感兴趣;13%的大学生认为体质与评价标准有必要学习;11%的大学生认为对于体育的作用和功能需要学习;只有8%的大学生对于高校体育与体育概论感兴趣3大学生自学体育理论知识状况分析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自学体育理论知识不足:只有6%的大学生平时会看一些体育理论知识的书。86%的学生会在体育理论考试前复习一下应付考试。8%的学生根本不会自学体育理论知识(这可能与部分高校体育理论开卷考试有关)出现这种结果主要是普通大学生受中学“重智轻体”思想的影响,在他们心目中,认为体育课只要球打得好、跑得快、跳得高就行了,体育理论课学习无关紧要,部分学生把拿学分当成了体育理论课学习的唯一目的,学习只是为了应付体育理论考试,这己经成为不争之事实,从而造成了目前这种现状。(二)普通高校体育理论知识教学状况分析1体育理论课教学内容分析。

 

根据对6所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的调查:目前高校的体育理论教学内容基本包括了体育的目的与功能、卫生保健知识、体质及其评定、不同运动项目的技术、战术、竞赛规则与裁判法、组织编排和体育的发展史等教学内容。选择的内容较全面,可由于教学课时所限不可能系统讲解只能让学生粗略了解,对于学生希望掌握的、实用的内容没有做到重点突出。问卷调查显示,35%的大学生认为当前体育理论内容不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实用性较差。

 

2体育理论课教学手段和方法分析

 

走访15位体育教师时发现目前大部分体育理论的教学延续了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照本宣科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方法单一,己经不能再适应现代高校体育理论教学的要求,大学生对枯燥的内容和照本宣科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丝毫不感兴趣。新颖的体育理论教学方法,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电视、摄像、录像、幻灯及计算机等的运用,通过课堂谈论,自学提问,课外实践的教学方法,适时的进行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对大学生感兴趣的项目进行现场解答或现场分析,增进师生相互交流,这一方面加深了大学生对体育技术技能方面理论知识的理解,也能激发大学生学习体育理论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体育理论课教学效果分析

 

笔者对6所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做了调查,结果表明:课堂上真正听课的学生还不到25%而75%以上的学生都在做与上课无关的事情。有的学生则在课堂间隙偷偷地溜走,有的学生甚至根本就不来上课,而让其他学生代为请假或点名。这些现象在走访15位体育教师时也得到证实。这些现象的出现直接导致体育理论课教学效果较差。

大学体育理论知识篇2

关键词:株洲市高职院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改革

1.引言

加强理论课教学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21世纪是高科技的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21世纪人才需要具有多元的知识结构:能适应环境,不断完善自我;勇于竞争,勇于开拓;具有健康的体魄;具备聪颖的智能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加强理论课教学,激发学生在认识体育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加强对体育的理解与认识,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和终身健身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加强理论课教学是培养学生体育能力的需要,能力是指人顺利完成某项任务时,经常稳固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是知识技能和智力的具体效应。在体育教学中加强体育理论课教学是培养学生体育能力的重要途径。体育理论课教学是对学生传授体育知识,进行终身健体思想教育的多元教学形式。加强理论课教学目的在于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激发学生在认知体育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加深对体育的理解,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情感,促使学生终身健体意识的形成。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株洲市5所高职学院。

2.2研究方法

2.2.1资料法。对株洲市5所高职学院体育教学大纲、课程进度等教学文件进行统计、整理。

2.2.2问卷调查法。对部分中学的98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89份,有效率为90.8%。

3结果与分析

3.1高职学院体育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1传授的知识繁杂。

高职学院体育理论传授的内容有体育的目的、任务、作用、要求,体育与德育、美育的关系,体育锻炼的知识,以及竞技运动项目技术分析,裁判法,等等,内容繁多。要在有限的学时中讲完,教师在讲授这些知识时,只能蜻蜒点水,不能有效地把学生想了解的知识讲深讲透,导致学生对体育理论课缺乏兴趣。

3.1.2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

没有能力解决风雨天上实践课的学校,为了避免学时的流失,把理论教学安排在风雨天上,从表面上看这一安排较为合理,实质上是淡化理论课的具体表现。理论课与风雨天紧密联系在一起,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遇到风雨天上理论课,没有遇风雨天不上理论课,或产生理论课可有可无的意识。同时,上理论课的随机性大,教师备课仓促,教学质量受到较大的影响,也导致学生学习动机的下降。更重要的是如此排课,造成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违背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理,不能够达到理论指导实践的效果。

3.1.3多数教师理论课教学水平较低。

体育教师由于多数时间从事术科教学,理论课教学经验明显低于技术课。从我院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其一是授课的逻辑性不强,使用术语过于专业化,加大了学生的理解难度,致使学生学习兴趣降低、注意力不集中;其二是教学中只注重体育轶事的传播,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传授,教学重点不明确。这必然使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也是学生轻视理论课的重要因素。

3.1.4考试制度不规范。

目前,我市高职学院体育理论课的考试方法主要有闭卷、开卷、完成作业和课堂提问四种。组织形式有年级统考和任课老师自行组织考查两种,考试内容由各校或任课教师自行命题。各校之间,甚至同一学校、同一年级的不同班级之间的难度都存在着较大差异,其中难度最小的是课下写总结、体会,难度最大的是统一闭卷考试。考试的难度可大可小,考试的方法可严可松,可能使一些没有上理论课或不认真听讲的学生比一些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和学到一些体育知识的学生的考试成绩高的“奇迹”发生。理论课考试制度不规范,不能准确反映学生接受体育理论知识教育的水平,从而造成学生对体育理论课的不重视。

3.2体育理论课的现状

从体育教师方面来看,首先,没有在观念上重视起来,部分教师对体育理论课的认识不足,认为体育课主要是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的传授,没有把体育理论课摆到重要的位置上来。部分学校、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对此随意性较大,甚至完全将其取消。但目前的状况是,学生对体育理论课还普遍缺乏兴趣,在体育理论课堂上,学生在操场上那种生龙活虎的劲头荡然无存,个个无精打采。问之,答曰:“枯燥无味。”致使体育理论课的功能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人为地割裂了技术技能和理论的互补关系。其实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体育理论占有重要的地位,从以往的教学大纲来看,体育理论课占到每学期体育课程的15%―20%,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也强调了理论课的重要地位。因此,学校体育理论课的教学不仅不能削弱,反而要有目的、重点地加强。让学生不仅学会,而且学得明白,知其所以然,使体育理论更好地为体育实践服务。

3.3加强体育理论课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体育教学包括理论课与实践课两部分。由于体育的实践性强,长期以来形成了传统的体育观念,表现在体育教学中就是重视实践的指导作用。这种体育教学教师起决定性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被动、机械地模仿练习,学生的思维与身体活动是脱节的,对于培养21世纪人才是不适合的。因此,体育教学应当重视和加强理论课教学,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加强体育理论课教学促进中学教学改革的体育观念。

3.3.1增加理论课教学内容,扩大知识面。

目前体育课教学是根据教学大纲选定体育的目的、任务、作用及方法等。由于内容少,知识面窄,加上教师对理论课教学不重视,敷衍应付,教学效果较差。这对于学生从根本上掌握健身手段,增加学习情趣不是适宜的。因此结合学生特点,在原有理论课教学内容基础上传授实用性强、目的性强,在将来工作中能用到、能延续的体育理论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如对各种项目的起源、发展趋势的讲解,对所学专项技术的实效性、针对性的讲解;对体育与其他相关学科联系的讲解,都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情趣,满足学生对体育知识高层次的需要,培养他们合理的体育运动知识体系。

3.3.2改进理论课教学方法。

任何课堂教学都是教师与学生通过知识传递的双边思维认识过程。现行的体育理论课教学是单一的灌输教法,教师起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压抑,教学效果不佳。因此,为了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在体育理论教学方法中应提倡灵活多变、形式多样、重点突出、行之有效的多元教学方法。如采用观摩、讨论、知识竞赛、电化教育等手段巩固基本理论知识,并用之于实践活动,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知识性,促进基本技能的提高。

3.3.3对理论知识进行考核。

对体育理论知识进行考核的目的是检查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理论知识的情况。考核不仅能巩固学生所学过的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和提高对体育运动的认识,启发思维,提高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加强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可以使体育实践课的效果明显提高。只有把理论课与实践课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二者合理的科学体系,才能使现代大学生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用充沛的体力、智能开创新的生活。株洲市高职院校体育健康教育理论课发展的基本策略体育理论是学校体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指导学生在课中和课外进行体育活动时的理论依据和锻炼的准则。

3.4株洲市高职学院体育理论课改革的思考

3.4.1适当调整和增加体育理论课时比重。

丰富扩充体育理论,需要一定的教学时限和合理的时间安排来保证教学的完成。只有相对固定地安排理论课教学时间,使理论课教学时间合理地融入体育课进度当中,才能真正落实体育理论课的实施,防止理论课“听天由命,可有可无”的现象,从而收到应有的效果。合理地安排理论课教学时间,可以避免教师仓促备课、学生无思想准备的现象发生,如临时通知不到位或学生散落或找教室困难或拖延时间等,防止风雨天体育理论课出现“游击”现象。

3.4.2加强体育教师理论课教学能力的培养。

无论怎样先进的教学手段都需要教师操作才能实现,教师教学能力的增强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外派教师参观学习可开放视野,更新知识;建立说课制度,让教师之间进行经常交流,取长补短,相互提建议等方法,加速教师新知识和教学经验的获取,为教师胜任体育理论课程改革创造有利条件。

4.结语

体育作为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一种社会活动,正是为了适应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及人的生理和心理的需要而产生的。学校体育只有适应社会和人自身需要才能得以持续发展。我认为,注重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传授,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体育理论课教学是当前体育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体育教师应重视理论课教学,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以生动、具体、形象的语言和广博的知识,揭示大自然和人类社会体育运动的规律,激发学生对体育理论课学习的兴趣,这样才会使体育理论课教学收到应有的效果。

体育理论知识是从无数次的社会体育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并同多门学科知识相结合的对实践活动具有指导意义的综合知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逐步形成了特有的体育文化内涵。教师较好地掌握体育理论知识,对实现以健康第一的现代学校体育教学理论,以及完成大纲目标的教学,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观念,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青松.高校体育理论课的改革[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

[2]吴明智.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与对策[J].中国体育科技,2001,(5).

[3]李莹.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的分析与探讨[J].岳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

大学体育理论知识篇3

 

1.2加强理论课教学是培养学生体育能力的需要

 

能力是指人顺利完成某项任务时,经常稳固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是知识技能和智力的具体效应。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是当今世界教育的主流。在体育教学中加强体育理论课教学是培养学生体育能力的重要途径。能力虽然属于实践的范畴,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不具备解决某问题的相应知识,便谈不上解决该问题的能力。不掌握体育知识也谈不上用体育的观点、方法解决体育的实际问题。因此,必须加强体育理论课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用所掌握的体育知识去指导自己体育实践活动能力。

 

1.3加强理论课教学是培养学生终生健身意识的

 

而安培养髙校学生终身健身意识具有深远的意义,它能够有效促使学生在其一生中坚持健身活动,视健身活动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使自己以旺盛的精力、健康、愉快的工作和学习。体育理论课教学是对学生传授体育知识,进行终生健身思想教育的多元教学形式。加强理论课教学目的在于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激发学生在认知体育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加深对体育的理解,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情感,促使学生终生健身意识的形成。

 

2加强体育理论课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2.1加强理论课教学首先要在根本上转变传统的体育观念

 

体育教学包括理论课与实践课两部分。由于体育的实践性强,长期以来形成了传统的体育观念,表现在体育教学中就是重视实践的指导作用。这种体育教学教师起决定性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被动,机械的模仿练习。学生的思维与身体活动是脱节的。对于培养21世纪人才是不适合的。因此体育教学应当重视和加强理论课教学,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体育观念。

 

2.2增加理论课教学的比重

 

在体育教学中长期存在着“重实践轻理论”,忽视体育理论课教学现象。就目前我市几所大学情况来看,体育理论课教学时数是每学期4学时,在实际教学中还达不到这个数字。由于教学时数太少,不能保证理论知识连续地,系统地,科学地传授,不利于学生掌握体育理论知识及用知识指导体育实践。因此必须加大理论传授时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根本上理解体育,认知体育。增大学生的知识面,养成终生体育的观念。

 

2.3增加理论课教学内容,扩大知识面

 

目前高校体育课教学是根据教学大纲选定体育的目的、任务、作用及方法等。由于内容少,知识面窄,加上教师对理论课教学不重视,敷衍应付,教学效果较差。这对于学生从根本上掌握健身手段,增加学生情趣不是适宜的。因此结合学生特点,在原有理论课教学内容基础上传授实用性强、目的性强,在将来工作中能用到,能延续的体育理论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如对各种项目的起源、发展趋势的讲解;对所学专项技术的实效性、针对性讲解;对体育与其他相关学科联系的讲解,都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情趣,满足学生对体育知识高层次的需要,培养他们合理的体育运动知识体系。

 

2.4改进理论课教学方法

 

任何课堂教学都是教师与学生通过知识传递的双边思维认识过程。现行的体育理论课教学是单一的灌输教法,教师起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压抑,教学效果不佳。因此,为了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在体育理论教学方法中应提倡灵活多变,形式多样.重点突出,行之有效的多元教学方法。如采用观摩、讨论、知识竞赛、电化教育等手段巩固基本理论知识,并用之于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知识性,促进基本技能的提高。

 

2.5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体系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体育理论知识是体育锻炼的向导,对体育实践活动具有指导作用。因此在体育实践课中穿插体育理论知识教学,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体系,使学生能把所有的理论知识直接运用到实践中去。同时,可以通过实践来验证所学理论知识。这样学生才能记得牢.并在走向社会后运用这些知识长期坚持锻炼达到终生收益的目的。

 

2.6对理论知识进行考核

 

对体育理论知识进行考核的目的是为了检査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理论知识的情况。通过考核不仅能巩固学生所学过的知识,而且还能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和提高对体育运动的认识,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为终生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学体育理论知识篇4

关键词:自觉锻炼;体育理论;教学探讨

体育理论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意识,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以及较全面的卫生保健知识、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身体、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同时也为上体育实践课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以后的教学、训练以及团体活动等,都能得到事半功倍之效。怎样才能上好体育理论课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水平

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与授课教师的理论水平有着直接的联系。如果教师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要想培养出高质量高水平的学生是不可能的。体育是各种学科综合起来的一门科学,涉及面广。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丰富的体育理论知识并能够运用最好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才能使学生真正地掌握所学知识。因而需要每一位体育教师坚持理论学习、钻研业务、学习和掌握新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有条件的学校应鼓励、支持体育教师外出参观、学习或进修、培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保持用最新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教授学生,这是体育教师完成体育理论教学任务的必备条件。

二、体育理论论文结合学生实际,传授基本知识

相当部分中学生认为:“只要不生病,即为身体素质好”;“经常干农活,就是最好的体育锻炼;“穿着皮鞋、牛仔裤,一样可以上好体育课”;“关节扭伤肿大后,立即揉一揉就会好”等等,这些看法都是不科学、甚至是错误的。教师在理论教学中,应针对以上情况,结合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是怎样增强体质的?”、“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冬季体育锻炼的好处”、“锻炼身体的几种主要手段”、“运动创伤的预防和处理”等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对体育有一个更加清楚的认识。

三、讲授所教项目,做到学有所用

我国在很多运动项目上已进入了世界体育强国之列,体育运动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不可少的地位。很多学生希望对自己最喜欢的运动项目有更进一步的了解,让这些运动项目成为自己业余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在体育理论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并根据学科教学进度及单元计划,结合所教运动项目的内容,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其技术理论,学会自我锻炼的方法,而且还要向学生讲解各个运动项目的比赛规则,介绍裁判方法。使学生将来不但能够参加组织比赛,并通过他们向社会宣传体育,带动和促进我国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与普及。

四、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在进行体育理论教学中,应认真备课,充分准备,课堂讲授中做到语言精炼,生动有趣,极书工整,图文并茂。充分利用体育运动既能锻炼身体,又能丰富生活的特点,通过生动有说服力的事例和数据向学生传授体育理论知识。并结合体育史及历史典故,讲解“篮球运动的产生”、“马拉松”的起源、“足球运动的发展”,奥运会、亚运会简况、小型球类比赛的组织方法等,让学生掌握更广泛、更深入、更全面的体育理论知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体育的目的、任务,提高学习体育的兴趣、带着明确的学习目的和正确的学习动机上好体育课。

五、体育论文结合重大赛事,进行宣传教育

一般来说,体育理论比较枯躁,不大好教学,但仍有相当部分和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对国际、国内重大比赛极为热心和关注,因此,教师应结合这些重大比赛的进程及赛况,将枯躁的理论知识寓于生动的比赛场面,这样,不但能增强他们的爱国热情,而且能激发他们对体育竞技的兴趣,增强其组织纪律性、集体荣誉感和顽强刻苦的拼博精神。

六、定期进行考核,引起学生重视

大学体育理论知识篇5

关键词:主体性;教育理论;发展;知识观;变化

一、当代主体性教育理论的发展与传统的知识观

我国当代主体性教育理论的源起,学术界公认的时间是80年代初期。在社会整体大环境呈现出对人的主体性的褒扬的背景之下,教育领域中对传统学生的被动地位进行了反思。1981年所提出的“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的说法和此后的论述是有关主体性教育理论的最早提法。但是在学生是教育的主体的命题提出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理论界对“主体性教育”的理解基本上停驻于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主导与主体关系的讨论。到80年代末,主体性教育理论走出了师生谁是主导与主体的狭隘区域,开始在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层次上思考“学生是教育的主体”问题。提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的说法,并对学生主体作出了定义:“指能动地参与教育活动的个人,主要是发展中的青少年儿童个体。”显然,在这种议论框架中,主体性教育理论是作为反对传统观念中教师为惟一中心的弊端而获得理论的合法性基础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由师生关系的主体地位之争到学生主体之辨在内涵上是一致的,是从普遍的哲学概念到对教学中师生位置的形而上的抽象演绎。仍然未能从知识观的角度对教学过程中的知识的性质及其对人的认识论的影响进行合理的解释。

同时,主体性教育理论的研究开始进入到教育整体的主体性问题,将整个教育独立出来,作为理论的阐述对象。论述的焦点集中于教育作为一个子系统与社会整体的关系,以及在这种关系中,教育是否具有主体性,能否对社会的发展作出回应。有研究者提出:“教育的主体性是教育的本质特征,体现教育的特殊功能与本质力量,是微观教育与宏观教育运行的核心与动力。”并且提到“主体教育理论是一种教育哲学思想”。更有学者认为教育主体性问题明确地说是教育主体哲学,也即是主张教育是主体的教育哲学。并认为教育主体哲学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对教育实践深层的反映,是能指导教育实践变革的哲学。”

在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也有学者对主体性的弘扬与主体性的反省的关系进行了反思,指出“人的主体性的过分张扬带来文明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恶化、生态失衡、资源枯竭,带来了财富的分配不均及相应产生的心态失衡,这就使得人的主体性的能动发挥反过来成为一种异己力量,反而失落了人的主体性。”也有研究者跳出理论层面的概念探讨的领域,对主体性在教育过程中的生成机制进行了研究,指出“应根据人的主体的生成机制来设计和规范教学,促进学生主体性的构建与完善”,并说“活动是人的主体性生成机制”,应根据“活动性的原则”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体激活状态,能主动、积极地动手、动口、动眼、动耳、动脑,去行动,去实行操作,给学生创设积极活动的情境,使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自主活动。”这说明人们对主体性教育理论的认识更为全面。

总之,学术界对主体性教育内涵的解释日趋全面,并且努力尝试在实验研究中更好地培养人的主体性,对主体性教育理论的定位也更为清晰。“主体性教育解决的是人的构成的哲学层面的分析,研究的是人的良好素质的全面构建。它的各种思想使素质教育有了一个高的目标定位”。

但是,从整体上看,当代我国主体性教育理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从工具理性的角度出发对人与教育的思考,是不够全面的。从学生的主动性到学生的主体性,从学生的主体性到教育主体,从教育主体的主体性到教育中人的主体性素质的形成──在这个过程中对主体性的强调始终把学生、教师甚至教育作为一种掌握知识、教授知识、传承知识的工具,其对主体性的强调程度与理论解释的深入程度只是说明了对这种教学理论工具性的强调程度。有学者提出“不清除主体性教育思想中的工具论教育观,不深入剖析和批判现实教育制度对教育中的自主权的压制,教育中的主体性研究就会误入歧途。”而这种歧途存在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知识观的陈旧──默认教学过程中知识性质的不可怀疑性和一致性,认为所有知识有其绝对的客观标准。“在人们的观念中,好像自古以来人类知识的发展就是数量上的增加,就是新知叠旧知,就是不断剔除错误观念,获得正确知识的过程。”然而,这是一种有待于质疑的观念,是现代科学理性过度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反映。这种静止的唯理性的知识观决定了有关主体性教育理论的发展背景,限制了对教学过程的更深层次的认识,也削弱了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在知识成为时代主题的语境中,我们必须更新我们的知识观,必须从知识与教育的角度来重新认识主体性教育理论。

二、新知识观与崭新的知识与教育关系

从知识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看,知识的性质及其对知识负有解释责任的教师是所有教育活动的最基本要素,知识的性质、教师的知识观往往决定了教学活动的性质。人们对人的主体性(包括教育的主体性)的认识是同人们所拥有的知识观相联系的。“一个社会的教育不可能传递那个社会中所有的经验,只能传递对那个社会发展来说最具有价值并且在日常生活中不可能获得的经验。”从这个意义上看,主体性教育理论的发展始终未能对教学过程中知识的性质作出科学的解释,默认知识性质的不可变更性,实际上就是承认了知识标准的惟一性。当代的知识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已经对这种知识观提出了怀疑。这种对知识的绝对标准的质疑必然影响教育理论,影响主体性教育理论对教学问题的解释。

事实上,对于什么是知识及知识的标准问题并不是一个无须怀疑的问题。“知识是一个人能够在话语实践中所能够谈论的东西,是主体采取一定的立场谈论其话语实践中所要研究的客体的一种空间,存在着科学之外的知识……”知识已经不再是一种静止的东西,而是一种不断变化的东西,从个体意义上讲,是与人们的主观意识相联系;从社会主体的意义上看是权力与知识相互作用的结果。“权力和知识是直接相互连带的,不相应地建构一种知识领域就不可能有权力关系,不同时预设和建构权力关系就不会有任何知识……权力/知识,贯穿权力/知识和构成权力/知识的发展变化和矛盾斗争,决定了知识的形式及其可能的领域。”。而主体性教育理论产生的背景就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代表的理性力量占统治地位的年代,教育过程中的知识观自然呈现出纯科学主义的取向。

这种取向,在现代教育的各个领域通过书写、考试、评分等规范要求使得受教育者完成接受一定权力知识的过程,使受教育者接受工具理性的知识和知识观。虽然我们在各个阶段都强调人文主义精神的重要性,“但事实再一次表明,在对知识的单纯热诚的投入底下,是权力/知识的机器,也就是那些首先令实验室的世界能够存在并继续发生作用的教育实践方式。”这种强调自然科学、理性主义的知识观不仅影响着西方的教育,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来说,更是不可避免地要接受这种权力知识的逻辑。显然,在我国改革开放与赶超西方的现代化大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主体性教育理论,它强调的主体性体现出来的工具理性的强盛就不足为奇了。

但是,知识社会学的研究也对知识的理性主义解释提出了怀疑。理性主义的知识观只是一种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而不是认识世界的惟一方式。教育与教育理论中的知识观显然不能延续这种认识,而应是解放学生对知识的这种片面认识。“以前,学校仅仅是教学过程的场所,即吸收知识的地方。现在,它应该进一步成为保证个性全面发展的机构。”也就是说,学校教育所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不应该是僵化的、工具主义的,而应该既关注学生的眼前,又关注学生的未来。在教育内容的恰当性,上不仅要有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反映的要求,也应该有学习者的需要兴趣和身心能力发展的要求。教育过程中的知识对学生的意义不仅在于获得这些知识有利于某个方面能力的发展;掌握知识并不是一种为了某种外在目的的工具,而是生命中一个阶段的真实感受过程。这种感受过程就是完成教育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与知识的关系不再是知识为教育立法,决定教育过程的性质,而是一种共生的关系。在这种过程与关系中,教育过程实际是在解释知识的多面性价值,解放社会对知识价值认识的不科学一面对学生的束缚。学校课程应随时考虑到决定知识解释的因素的存在和影响,在一种开放性的教学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全面认识,应“教会学生如何将自己的生活经历置于更为全面的文化背景中去解读”。

这种对知识的新认识实际上促成了一种新的教育与知识的关系。在传统的知识观背景下的教育不必考虑知识真理性意义,两者只是单向的输入与输出的线性关系,而在知识的客观标准呈现多样化与个性化的新知识观条件下,教育与知识的关系就是一种较复杂的生产与阐释关系了。“世界的知识不是固定在那里等待被发现的;只有通过我们的反思性行为才能得以不断的扩展和生成。”这样,教育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对知识的意义进行再生产并形成一种新的知识价值观的过程。

这种新的知识与教育关系的形成,使得强调工具性的主体性教育理论必须抛弃其不合理的概念与解释问题的方法。同时,主体性概念的内涵也更为丰富,主体性教育理论拥有了全新的解释能力与应用领域。

三、新知识观背景下主体性教育理论的新视野

一定的教育理论或思想总是蕴藏于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中,并体现该文化的特色与时展的要求的。从这个角度看,主体性教育理论的当代表述应该是一种富有中国传统文化含义与信息时代特色的表述。而从上述主体性理论发展与知识观的变更情况来看,这种表述至少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形成新视野。

(一)主体性教育理论中的人的主体含义的新阐述

在信息化与全球化的条件下人的主体性完全不同于传统工业、农业条件下的人的主体。数字化生存条件下的人之主体性的定义及形成与基于“比特”的世界紧密相联,而不再是物质化生存条件下与“原子”紧密相关的主体性,主体性素质的构成也将发生重心的转移。如果说传统知识观下的主体性教育理论的逻辑起点是基于“原子”的人的活动的话,那么,新知识观下的主体性教育理论的逻辑起点是基于“比特”的人的活动。这新逻辑起点将重新解释主体性教育理论中人的主体含义。以教师为例,在知识变迁速度缓慢的年代,教师可以掌握某一门学科的基础知识与理论前沿,在较长的时间内不会跟不上知识更新的脚步。而且,在对知识的价值观比较一致的情况下,教师的社会地位与角色也是相当稳固的,充当着社会的良知、社会文化价值的立法者的角色。但是,在一个知识的载体完全数字化、更新速度极为快速的年代,教师所拥有的知识很有可能已远远落后于学科知识发展的速度,成为陈旧知识的仓库。同时,由于信息渠道与来源的多样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中心来源,因而教师的社会地位与角色也被消解。“作为知识分子的主要成份,教师有可能有效扮演的角色不再是立法者,而是阐释者,他的任务也不再是传递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这种由知识性质变化所引起的教师社会地位与角色的变化对人的主体性含义的阐释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命题。

(二)以新知识观为导向的新课程观

新知识观背景下的主体性教育理论得以实现有效解释教学实践的一个重要前提,是确立以新知识观为指导的新的课程观。传统知识观意义上的课程基本上是以工具理性为导向,以知识启蒙为信念,设想所有可能的知识都能统一于以理性原则组织起来的课程体系之中。但事实上,知识的爆炸与知识标准的多元化倾向已经打破了这种设想。“电脑驱动的信息崇拜已导致了知识爆炸,该爆炸其实是知识的解体,原因在于人们无理性地将所显示的全部信息包容进一个框架里去──即使有互联网的存在。”这种设想的破灭使得教材的意义需要重新解释。过去,教材代表了一个时代关于某门学科的最权威与最先进解释。但是,现在教材所传递的信息只是一个有待学习者解释才可能接受的教材而已,不再提供一种结果,教材在更多的意义上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开放性的允许个体解释的材料。

(三)对教学过程的新理解

在没有考虑知识的变化之前的主体性教育理论,它对教学过程的理解是机械的、技术性的。即无非是从施加影响过程,或者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再则是一种双边活动的过程。但是在知识与人的主体含义改变之后,这种教学过程理解方式的前提也就不存在了,教学过程更是一种开放的交流过程,是个体与个体的全方位接触、本真的交流的过程。教学过程中的交往不再是为了未来的某个不确定目的的工具。“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发生的交往不是教学手段,不是平行的过程,而是教学存在本身。”同时,在这种过程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往的情意部分就不再是认知与技能掌握的附属部分,而成为一个具有同等重要意义的整体。这为新的教学过程观的产生提供了全新的视野。

(四)对教育技术手段和教育信息化的新理解

在以知识的工具价值作为认识的主要目的时,主体性教育理论中有关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和提高教育信息化程度的解释的目的集中在提高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更好地获取知识与发展能力方面。甚至在这种解释逻辑下,将所谓的信息等同于知识,将知识的获得等同于人的发展。而事实上,在信息时代,信息并不直接意味着知识,更不直接意味着智慧。现时存在这样一个既危险又混乱的症候,许多人随便地谈论什么“知识社会”,实际上他们所指的不过是“信息社会”。从信息到知识,再到个人独特的智慧,要求个体具有相当好的信息搜索能力、判断能力、信息的提取比较能力、以及与他人进行沟通的能力。那么,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与教育信息化程度就不是必然的实现学生的知识创新与人格形成的必然前提,与教学中的其他手段一样,只是提供了一种新的与他人交流、获取知识的途径,并成为学习生活的一个元素。

四、结语

知识是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对象,知识的性质与人们对知识性质的判断往往决定了教育的本质。对主体性教育理论而言,从知识观变化的角度进行考察,可以清晰地揭示其理论价值的工具理性缺陷和概念框架的不全面性,从新知识观的角度审视主体性教育理论,实际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大的文化环境,为其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视野。

注:

[1]顾明远.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J].江苏教育,1981,(10).

[2]郭文安.让学生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J].教育研究,1989,(9).

[3]王策三.教育主体哲学刍议[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4).

[4]郭文安、王道俊.论教育的主体性思想及教育的规律性[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学版),1991,(4).

[5]杨小微.现代化与主体性—基础教育实验选题的一个基本取向[J].教育研究,1996,(7).

[6]和学新.主体性的生成机制与教学设计[J].教育研究,1997,(11).

[7]裴娣娜.主体教育的理论与实验[J].教育研究,2000,(5).

[8]康永久、吴航.主体性教育思想的冲突与走向[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4).

[9]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41.97.

[10]Foucault,m:archaeologyofKnowledge[m].LondonandnewYork:tavistockpublictions,1972.183.

[11]福柯.规训与处罚[m].刘北成、杨远婴译.三联出版社,1995.30.

[12]华勒斯坦等著.学科、知识、权力[m].刘健芝等编译.三联书店,牛津大学出版社,1999.68.

[13]S.拉塞克、G.维迪维著.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m].马胜利、高毅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46.

[14][加]大卫?杰弗里?史密斯著.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m].郭洋生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51.226.

[15][美]小威廉姆?e?多尔著.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47.

[16][法]齐格曼?鲍曼著.立法者与阐释者[m].洪涛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90.

大学体育理论知识篇6

关键词:远程教育;双主体学习论;知识管理;关联

中图分类号:G728文献标识码:a

现代远程教育是目前世界上应用广泛、学生人数最多、自主灵活的教育类型,由于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并集约了各类优质教学资源,最大化地实现了教育机会的均等,因而倍受推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里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1]

与此同时,远程教育也是人们争议的热点。如远程教育中教育资源的“简单复制”、互动性不强、利用率不高、共享机制不健全[2]等,教学支持在基层教学站被弱化,远程学习的自主学习、指导和方法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3],其教学质量也倍受质疑。

一、“双主体学习论”的内涵解读

“双主体学习论”是指在远程教育中,教师、学生都是学习者(学习的主体),学习的过程主要通过“先学”与“后学”的围绕学习目标进行知识管理的过程,学习目标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学习力的过程。

(一)时代背景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简单的说就是后工业化时代的经济形态,确切的说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theKnowledge-Basedeconomy)[4]。它的主要特征,正如经合组织(oeCD)所提出的:科学和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日益成为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信息和通讯技术在知识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服务业在知识经济中,扮演了主要角色;人的素质和技能成为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知识经济作为一种经济产业形态的确立,其主要标志是美国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为代表的软件知识产业的兴起。

知识经济时代最为明显的特点就是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从19世纪的50年缩短到20世纪末的3年左右。[5]因此,现时代快速增长更新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比知识更多的信息,面对这样的情况,人们要怎样来学习提高自己才能不至于落后于时代呢?关联主义、个人知识管理等理论应时而出。

作为数字化时代应运而生的学习理论,关联主义提出:“个人的知识组成了一个网络,这种网络被编入各种组织与机构,反过来各组织与机构被又回馈给个人网络,提供个人的继续学习。这种知识发展的循环使得学习者通过他们所建立的连接在各自的领域保持不落伍。”西蒙斯认为,学习是一种发生在模糊不清的环境中的过程,其核心成分——置于个人的控制之下,但学习可存在于我们自身之外,因此,我们可将学习集中在将专业知识系列的连接方面。[6]这种连接能够使我们学到比现有的知识体系更多、更重要的东西。简言之,在数字化时代里,我们只有在处于网络中心的节点进行学习和知识管理,才能具有强大的个人竞争力。关联主义的学习视角就是基于学习群体之间的信息关联:个人是起点也是基础,知识只有在关联群体中流通才能不断传播、共享、创新并被运用,学了要知道自己有什么什么知识,还需要知道哪里存有什么知识,知道谁知道什么知识。关联主义学习理论的提出,针对的是信息时代我们在学习知识时如何利用信息之间的关联、信息的关键通道来进行外在的学习、掌握,毕竟我们不可能通过经历所有的知识来进行全过程的学习,只有这样才更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个人知识管理认为个人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个人竞争力,而个人竞争力的源泉就是个人知识力:个人学习、保存、共享、使用和创新的能力。但这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学习、保存、共享等。学习指你通过不断学习来获取有深度的专业知识来保持自己的竞争优质;保存教会你找到有知识的人,或者用科学的方式把关于知识的材料分类整理,或者是借助软件工具等;共享是自己隐性知识显性化的一个过程,同时也让大家了解你的能力与学问,挖掘发展的潜在机会;使用与创新则是自己与知识在创造价值过程中的双赢。[7]个人知识管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关联主义理论的方法论,但其基础是关于知识的理论,特别是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特征、关系,其重要观点如“谁能将隐性知识最先显性化,谁就是知识创新的开拓者”、“隐性知识显性化能力成为人与人之间能力差别的重要方面”。个人知识管理的研究与发展,为现时代知识分子的学习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概念分解

1.适用范围: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学习者有一定奠定自身知识基础的学习经历,培养了一定的思考力和学习力。

一方面,远程教育的应用范围主要是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另一方面,“双主体学习论”的核心思想是个人知识管理,没有一定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谈不上个人知识管理的。个人知识管理本身就需要一定的自我发展意识、时空自控能力、获取信息的技术能力等。

2.概念前提:学习力是个人竞争力的关键,也是“双主体学习论”的核心目标。

学习力,是指“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学习效率和学习转化力的总和”。“学习力是学习者适应变化、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根本。”[8]因此,它才适用于的继续教育。社会知识的快速创新迫使生活其中的人们不断地学习知识来保持竞争力,而能动是学习有效性的前提,唯有把外在的继续教育要求内化为个人知识管理的目标,把知识的学习压力转换为学习、保存、交流、传播、共享、使用和创新知识这一过程的乐趣。

3.两个关系:知识与方法,互为学习的手段,同为学习的目标;师生都是学习者,悟道有先后,师生就是知识管理过程中传播、共享等过程中的关联方,是合作学习者的关系。

知识与方法的关系,一般来说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知识与方法是互生的共体,每种知识都有其内在规定的思维方式,而这些思维方式也规定了一种的认知方法。但这里讨论的不是某种知识及其具体的学习方法,而是所有的知识、个人知识管理的方法。“双主体学习论”,是在关于知识与方法的关系的一般认知上强调知识与方法并重,知识与方法互生共体的关系演义在学习的全过程中。

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主客体关系一直是人们争论的重点所在,如传统的师主生客,人本主义思潮下的师客生主,又或者双主体,等等。有学者就这些论辨进行了综述,并指出关于教育主体论争的主要原因:或由于没有从现代教学论意义来理解教学,没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过程;或由于把“主体”局限在实践范畴,认为教师的教学过程是实践,学生的认知过程就不是实践。最后提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在教育教学师生的本质关系上,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9]其实这些观点,出发点都是教学实践过程中人的能动性,教要由教师主导,学要让学生作主体,即参与教育活动的教师、学生,都需要充分激发其能动性,才能有效的实现教育目标。

同时,教法的不足在于不能全部满足于所有教学对象的学习条件、学习方法和学习进度。而且由于社会与文化的大环境,传统的教育理念始终难于突破应试教育的樊篱,学校、家长、社会的教育评价观念也为应试教育所影响。重分不重过程的教育理念不利于社会和个人的发展。因此,在继续教育的范畴里,远程教育把学习力作为学习的核心目标,学科知识的学习只是学习过程的一个阶段性任务。唯有此,才能真正认清到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双主体学习论”不是要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中主客体的本质属性。而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在终身学习理念审视下,强调不断学习知识是师生发展、提高的共同的社会取向;强调个人知识管理的方法是师生在信息时代培养个人竞争力的共同的方法取向;强调知识与方法在学习过程中的同一性与共生性;强调师生在知识管理过程中知识的学习、保存、共享、传播等,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换,等等,都是主体,都以目标知识为客体,即师生共存在于知识相互关联的信息通道中。

(三)对传统远程教育理论的评析

远程教育理论主要发展于工业经济中后期,因而在其理论的宏观层面作为时代印记的工业化倾向明显。英国学者佩拉顿(parraton)在1981年提出的一个由14条原理构成的远程教育的普遍理论。其中,第二、第三、第五条原理中表述了远程教育有增加教育机会、扩大教育规模、实现规模经济和较高的成本效益的优势:“第二条,传统教育由于教师和学生必须在同一时间出现在同一空间,通常具有相对较低的固定的生师比。远程教学可能突破传统教育的生师比从而极大地扩大教育的规模。”“第三条,在一般情形下,远程教学比传统教育成本较低,无论是学习开支还是单位成本都是如此。”“第五条,远程教学可以为无法进入传统教育体系的对象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10]1967年,德国学者彼得斯首次提出了远程教育的工业化理论,其核心是将远程教育比作教育的工业化和技术化形态,而将传统的、面授的和集体的教育归结为教育的前工业化形态,即远程教育以教学过程的高度技术化为其基本特征,远程教学主要依靠技术媒体来实现,而传统教学则主要是面授的和以集体为基础。

在远程教育理论的微观层面,其技术化倾向明显。瑞典学者霍姆伯格比较系统地提出了远程教育中教师的教学功能主要有两个:设计、开发和发送多种媒体的课程材料,以及在学生学习时通过各类双向通信机制实现师生交互作用,为学生提供学习支助服务;他把远程教育看作是一种有指导的教学会谈,认为远程教育的目标是针对学习,学生参加这种特有的成功会谈将促进学习,进而依据这一理论提出设计、制作远程学习课程的材料需要具必“学习内容呈现方式易于接受”、“鼓励学生相互交换观点”、“努力使学生真正对学科和有关产生兴趣”、“明确建议学生去做、去思考”、“个人讲话的方式包括使用人称代词和所有格代词”和“改变会谈题目时,可采用各种印刷标点符号或用录音会谈方式”等6个特征。[11]

从远程教育理论的宏观与微观层面来看,远程教育的最大功效是最大化地利用工业化的技术扩大教育规模和减低教学成本,其理论基础还是传统教育的东西,区别主要是“用什么教”及其基础上的“怎样教”;因此,传统远程教育的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是典型的器物教育或者说工具教育理论。

(四)远程教育发展的理论诉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和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三大战略目标。而一个具体任务,就是要“办好开放大学”。因此,全国规模最大的远程教育,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校长杨志坚提出:“以广播电视大学为基础建设国家开放大学,不是广播电视大学的简单更名或翻牌,而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适应国家发展需要和技术发展趋势,实现国家战略目标而选择的战略转型。”“强调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强调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并重,强调优质教育资源的集聚、整合和共享,强调没有围墙、超越时空限制、时时能学、处处可学。”“必须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搭建开放灵活、功能强大的网络平台,开发数字化学习资源,探索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发展道路,不断提升办学能力和服务水平;必须以卫星、电视、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等主要载体”[12]来开展、运行。

同时,开放大学的建设,远程教育的战略转型,需要对远程教育的理论认知进行根本转变。国家开放大学要“建立起内部远程学习支持服务和外部公共服务相结合的新模式”,“充分发挥网络平台和数字化学习资源库的枢纽作用”,“为普通高校、中高职院校、社会培训机构、出版机构、行业企业、社区等提供各类公共服务”。远程教育的理论存在明显的工业化和技术化倾向,这是远程教育的优势,也是远程教育现时代的认识缺失。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远程教育的发展,从根本上来是国家、社会的发展需要怎样的可持续发展的人,人的发展需要怎样提高个人竞争力,知识经济时代的人的个人竞争力的发展需要怎样,个人学习力的培养、提高需要怎样。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理论的基本概念,也是教育的基本属性所在。因此,远程教育理论的基本立足点就应该是培养人,培养现时代具有竞争力的人,具有学习力的人。正如丁兴富教授所强调的:“社会历史动力是远程教育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因。”个人发展的动力则是远程教育理论发展的最根本所在。

远程教育一直以来都被教育界看作是优化教育资源、使学习者超越时空限制进行自主学习、扩大教育规模、降低教学成本、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发展教育事业、培养社会所需要人才的重要手段,而不是直接就被视为学习者用来学习知识、管理知识的手段,不是个人(师生)竞争力、学习力发展的手段。因此,远程教育对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不断创新的依赖程度已到了迷失自我的时候,教学资源的优质与学习方式、学习方法和学习手段的灵活、便捷并没有从根本上促进教师与学生的能动性的发挥。这正是本文提出远程教育“双主体学习论”的基点。

二、远程教育“双主体学习论”提出的意义

(一)符合社会发展的时代需要

当今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的极速创新、信息的过量呈现,知识已然成了生产的核心要素,信息的辨别能力也成了人们学习力的关键所在。因而对个人发展其竞争力就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提高不断学习知识的能力。“双主体学习论”使远程学习成了时下人们便捷、高效、灵活的主要选择方式的同时,引入知识管理理论则将使远程学习从传统的教学服务支持与自主学习的过程转变成师生互生互长的学习与提高过程,个人知识管理的方法也将从远程学习过程的学习方法积渐为个人学习力的培养方法。

(二)符合新时期个人竞争力提高的需要

个人竞争力的核心是培养学习力。同时,继续教育成了个体和社会的内外需求,社区教育的不断拓展,终身教育体系的逐步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全面建设,其中关键都是“学人”(学以成人,成为有竞争力的人,即有竞争力的人成其于学)的培养。“双主体学习论”以培养学习力为第一目标,把教育理论与学习理论融为一体,把教师的发展与学生的发展结合在一起,把个人的学习发展与社会的学习要求结合在一起,使人外在的学习成为自在的存在方式,师生在远程教育学习的过程中都能学以成人,知识管理的方法渐成为其学习中与学习后的一种自在自为的学习、工作与生活的思维与行为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为传统的远程教育学习理论注入新的活力

教育理论的发展最根本的是关于人认识理论的发展。曾经,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等思想的发展与引入教育领域,都对当时教育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阶段性贡献,也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如今,我们借鉴关联主义、个人知识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在远程教育中提出“双主体学习论”,也试图让远程学习从根本上深入人心甚至成为师生自在自为的存在方式。

(四)对远程教育中的知识与方法、教师与学生提出新的认知

传统远程教育理论对教师的教学功能主要归于设计开发和发送课程材料,并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时候提供学习支持服务;而学生则主要是在接受远程教学资源与学习支持服务的前提下进行自主学习。社会对远程教育的使命则主要归于开展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甚至成为资源的公共服务平台。“双主体学习论”则认为远程教育与其说是一种教育服务,不如说是一种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的体验过程,一种新时期知识分子(师生)的存在方式。知识与方法的关系,正如师生关系一样,在其实践过程中都有一种被社会性和目的性规定的主客体关系,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各自的主体性存在的尊严。因此,我们用某种学习方法来获取知识,也可以用某些知识来熟悉并掌握学习方法,知识与方法同为我们的学习目的,教师与学生同为远程学习的主体。这一新的认知将有助于将我们的继续学习开创一个新的境界。

“双主体学习论”作为一种对远程教育理念与存在的全新审视,它的意义不仅仅是理论本身,更重要的是引起大家对知识与方法、师生关系、远程教育理论与知识管理等诸多方面的反思,从而作好开放大学建设的思想准备。同时,理论本身作为一家之言,也存在诸多不足,还需要从内涵的深化与外延的扩展等方面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1-08-20.

[8]钟志贤,林安琪.赛伯人际管理:提升远程学习者的学习力[J].远程教育杂志,2008,(5).

[9]陈信泰,孙振东.对近年来教育主体问题论争的意见[J].齐鲁学刊,1992,(3).

[10]丁兴富.远程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1.

大学体育理论知识篇7

关键词:高三体育水平考试;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1297(2012)08-0214-01

学业水平考试是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的学业水平考试,面向全体学生的达标性考试。今年的学业水平考查是课程改革的第三年,体育水平考试的素质考试有男子1000米、女子800米,跳绳或踢毯子,还有笔试项目。既然有了体育理论的考试,体育老师就有了另一项教学的任务,就应该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注重体育理论知识的灌输,在平时上课的时候多讲一些有关技术动作的一些动作要领。

掌握知识的程度,与授课教师的理论水平有着直接的联系。如果教师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要想培养出高质量高水平的学生是不可能的。体育是各种学科综合起来的一门科学,涉及面广。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丰富的体育理论知识,并能够运用最好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才能使学生真正地掌握所学知识。因而需要每一位体育教师坚持理论学习、钻研业务、学习和掌握新的理论知识和技术,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保持用最新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教授学生,这是体育教师完成体育理论教学任务的必备条件。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中提出的教育任务之一,就是要教育学生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并养成为锻炼身体的习惯,在“中学体育目的和任务”一章中明确指出;“体育知识技能的教学,不能理解为仅仅是运动技术的传授,而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然而,长期以来,中学体育课的教学方式基本上是“一个哨子,几个球,老师学生都自由”,或教师只注重教授技术动作,学生单纯模仿技术动作,不注重基本理论和技术理论的教育,因此,学生缺少体育科学知识,对体育的目的任务不明确,对体育这门学科产生了不正确的认识,那么,“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又从何谈起呢?

由此可见,要使中学体育教学质量有大幅度提高,为高校输送合格新生,完成中学体育教学任务,就有必要在督促中学生加紧体格锻炼的同时,开展系统的体育理论知识教育,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下学习和锻炼,从而减轻学生自我揣摸的肓目性和不必要的伤害。

那么,怎样才能利用雨天上好体育理论课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结合学生实际,传授基本知识

相当部分中学生认为:“只要不生病,即为身体素质好”“穿着皮鞋、牛仔裤,一样可以上好体育课”;“关节扭伤肿大后,立即揉一揉就会好”等等,这些看法都是不科学、甚至是错误的。教师在理论教学中,应针对以上情况,结合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是怎样增强体质的?“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冬季体育锻炼的好处”、“锻炼身体的几种主要手段”、“运动创伤的预防和处理”等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对体育有一个更加清楚的认识。

二讲授所教项目,做到学有所用

我国在很多运动项目上已进入了世界体育强国之列,体育运动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不可少的地位。很多学生希望对自己最喜欢的运动项目有更进一步的了解,让这些运动项目成为自己业余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在体育理论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并根据学科教学进度及单元计划,结合所教运动项目的内容,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其技术理论,学会自我锻炼的方法,而且还要向学生讲解各个运动项目的比赛规则,介绍裁判方法。使学生将来不但能够参加组织比赛,并通过他们向社会宣传体育,带动和促进我国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与普及。

三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在不少体育教师(也包括其他学科教师)头脑里,似乎语文、数学等学科是文化课,必须讲究教学艺术;而体育理论课则无须讲究教学艺术。这是一种误解。其实,体育理论课也有它独特的教学艺术,需要我们去研究,去探索。作为体育教师,要想真正上好体育理论课,那就不单要精通体育理论知识,还要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和具备教学法理论,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积累,才有可能将体育理论上得满堂生辉出彩。

教师在进行体育理论教学中,应认真备课,充分准备,课堂讲授中做到语言精炼,生动有趣,极书工整,图文并茂。充分利用体育运动既能锻炼身体,又能丰富生活的特点,通过生动有说服力的事例和数据向学生传授体育理论知识。并结合体育史及历史典故,讲解“篮球运动的产生”、“马拉松”的起源、“足球运动的发展”,奥运会、亚运会简况、小型球类比赛的组织方法等,让学生掌握更广泛、更深入、更全面的体育理论知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体育的目的、任务,提高学习体育的兴趣、带着明确的学习目的和正确的学习动机上好体育课。

四结合重大赛事,进行宣传教育

一般来说,体育理论比较枯躁,不大好教学,但仍有相当部分和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对国际、国内重大比赛极为热心和关注,因此,教师应结合这些重大比赛的进程及赛况,将枯躁的理论知识寓于生动的比赛场面,这样,不但能增强他们的爱国热情,而且能激发他们对体育竞技的兴趣,增强其组织纪律性、集体荣誉感和顽强刻苦的拼博精神。

大学体育理论知识篇8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陕西省除体育院校以外的普通高等院校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随机抽取了西安、宝鸡、咸阳、汉中等地的36所高校作为调查对象。

 

1.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国内外近几年来有关体育理论课方面的相关研究资料,总结前人研究成果,以求为本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事实根据。

 

(2)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目的和需要,针对调查对象特点设计了相关领导、体育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并对问卷作了相应的信度、效度检验。对相关领导、体育教师发放问卷72份,有效渗透压的化学知识,就能解答医学上的问题。又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盐类水解的实质,并能达到简述盐类水解实质这一教学目标,可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当机体发生某些疾病,导致代谢障碍,使血液中的pH值低于7.35或高于7.45时,会出现酸中毒或碱中毒,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为什么临床上常用乳酸钠来纠正代谢酸中毒,用氯化铵来治疗碱中毒?

 

(六)改革医学化学教学内容医用化学教学的重点应放在为学生学习医学课程打好必要的化学基础上。对教材内容的选择应注重实用性,不必过分强调系统性,可以删减与医学无关的‘纯化学”内容部分。同时,可以增补一些实用性内容,体现医用化学教材的特色。例如,增补环境中化学污染物的种类和性质、对人体的影响等。回收66份,有效回收率为91.7%;对学生发放问卷360份,有效回收323份,有效回收率为89.7%。

 

(3)数理统计法。将获得的调查数据在计算机中应用社会统计学软件包SpSS10.0进行相关处理得出量化指标进行分析。

 

(4)个别访问法。通过与个别调查对象的直接接触,进行有目的的谈话直接获取所需资料。

 

(二)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陕西省普通高校的体育理论课教学的现状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对体育理论课的重视不够。目前,在陕西省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视学生体育技术、技能的培养与提高、而对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不够重视的现象。这种不重视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从学校的相关领导来看重视不足。许多学校的领导和体育教师认为体育理论课可有可无,可以把理论知识贯穿在技术课的教学中。甚至有些学校把理论课作为对付阴雨天气、室外不能上体育课的一种临时安排。这种情况导致了体育理论课程的正常教学得不到应有的保证。其次,从教师教的角度看,不重视理论课的教学。大多数体育教师自身理论知识学习不够,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理论课的讲授平淡、无序,缺乏理论讲授技巧的研究,导致教的质量不高。最后,从学生的角度看,因为大多数学校体育理论课没有严格的考核目标,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凭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听讲,不认真对待,理论课结束后大多留不下深刻的记忆,导致学生学的质量不高。

 

2.体育理论课教学时数偏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规定:‘理论部分的学时不得少于教学时数的12%。”现在高等院校按规定每周体育课为2学时,一个学期共36学时,12%的理论课学时一学期是4学时,不少于两次。利用两次课的时间教学大量的理论知识,学生根本不能系统的学习和掌握,而现状距此还有一定的差距。据吴明智等人对全国20个省、自治区的56所普通高校的调查,按规定体育理论课占整个授课时数12%的学校仅有10所(18%);在对陕西省的36所普通高校调查中,按规定体育理论课占整个授课时数12%的学校也仅有6所(17%),其他学校均达不到这一标准,甚至有些学校在大学两年的体育课中只开设2-4学时。这种现状不利于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的掌握。

 

3.体育理论课教材缺乏统一性,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科学性。体育课的教材是指导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指导性文件。近年来,普通高校体育课教材有多种不同版本,从使用情况来看各地各校都有不同选择。调查发现,选用自编教材的占57%左右,省编教材的占28%左右,统编教材的有15%左右。这些教材都有各自的特点,实践部分都较为系统、全面,但理论部分的编写差异较大,有些自编教材甚至没有设计相关的理论课内容。

 

教学内容是针对学生‘教什么”的问题。从现状来看,体育理论知识在教授的过程中缺乏系统性,如同鲭蜓点水”,今天教一个内容;明天又换一个内容。在内容的选择上缺乏科学性、针对性、时代感和长远性,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体育实践课大都会在开学前按照大纲做出严格的安排,理论课的内容没有具体标准可循,一般由任课教师自己选择。教师往往根据自身理论知识掌握的情况和兴趣选择内容,较少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等方面的因素。这种情况,使学生学习体育理论知识的效果较差。

 

4.体育理论课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方法是教师‘怎么教”的问题。科学的解决体育教学方法问题对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方法与文化课的教法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它的特殊性。体育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生动性、实践性。这就要求教学中要选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目前,陕西省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教师选用最多的仍是讲授的方法,以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听的方式传授理论知识。这种方法过于单调,使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感到枯燥无味,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导致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不佳。

 

5.体育理论课缺乏严格的考核。必要的考核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情况的测验和评价,也是检查教师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理论课的考核能相应的提高学生对体育理论课的兴趣和重视程度。而现在大多数普通高校都不太重视学生理论课的考核。许多学校只有技术、技能、达标等方面的考试,不考理论;有理论内容考核的也大多是开卷或简单的口试,而且所占分数最多不超过体育课总分的20%。这种情况使学生对体育理论课不够重视或不能产生兴趣。这些问题都影响体育理论课程教学目的的实现和任务的完成。

 

(三)对策

 

新世纪、新形势下,我们必须以终身体育思想为指导,对体育理论课教学进行必要的改革,寻找发展对策,解决存在的问题,使体育在高校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中切实起到其应有的作用。

 

1.相关领导和体育教师要尽快转变观念,重视体育理论课。要加快陕西省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改革,相关领导和体育教师要尽快转变观念,提高对体育理论课重要性的认识,改变他们

 

‘理论课可有可无”、‘理论知识都可以融入到技术课的教学中”的认识,树立素质教育”、终身体育”理念,把培养学生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结合起来,重视体育理论课程的开设。此外,体育教师也要重视理论课教学,提高自身理论知识水平,增加知识储备并不断更新、充实,提高理论课教学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讲授技巧,并把理论课教学情况纳入对体育教师的考核评定中去。

 

2.适当增加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时数。体育理论课教学时数应适当增加才能保证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但理论课的教学时数增加过多也会影响体育实践课的教学。所以,除了要保证正常比例的理论课教学时数以外,增加时数也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比如可以在阴雨天或室外不能上体育课的情况下上理论课;还可利用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因为课外体育活动本身就是完成体育教学目的任务的延伸和补充,所以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也应属于课外体育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还可聘请一些专家、学者在课余时间对学生关心和感兴趣的问题作专题讲座等等。总之,学时的增加是在保证体育实践课正常教学的情况下采取多种方式补充体育理论课教学时数。

 

3.体育理论课的教材应适当统一并灵活,教学内容选择应系统、科学。教材的使用应适当统一并有一定的灵活性,目前教材使用较乱的情况不利于学生对必要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因此,

 

有条件的学校都应使用统编的教材,在统编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可灵活选择自编或其他教材。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注意系统性、科学性,内容的系统性要求对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要全面、系统讲授,并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4.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传授体育理论知识。体育理论课的教学应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在课堂讲授中多采用启发的方式,改变过去教师直接陈述的方式,比如采用对比法、范例法、提问法、讨论法,还可采用计算机多媒体等其他手段丰富教学方法,避免单一教法给学生学习心理带来的消极影响,从而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保持最佳状态,这有利于提高学习质量。此外,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也要考虑到教学目的任务、教材的内容性质特点、学生的实际等方面的需要,并遵循教学原则科学选择,这样才能使教学方法具有科学性、可行性。

大学体育理论知识篇9

由此可见,要使中学体育教学质量有大幅度提高,为高校输送合格新生,完成中学体育教学任务,就有必要在督促中学生加紧体格锻炼的同时,开展系统的体育理论知识教育,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下学习和锻炼,从而减轻学生自我揣摸的肓目性和不必要的伤害。

目前,我国农村中学及大多数县、市中学,体育场地及设施均很简陋,遇雨室外技术课即停已成不可改变的客观事实。近几年的调查统计表明:每学期遇雨时间几乎占全期体育课的1/4以上,那么,中学的雨天体育课又是怎样安排的呢?据笔者的调查了解:60%的中学,雨天体育课被其他教师占用而改上数、理、化等文化课;20%的中学,雨天体育课为活动;10%的中学,雨天体育课让学生自习;只有10%的中学,利用雨天坚持向学生传授体育理论知识,由引此可见,中学利用雨天开展体育理论教学,确实是一条使学生牢固掌握体育理论知识,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强化学生体育意识的良好途径。

那么,怎样才能利用雨天上好体育理论课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水平

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与授课教师的理论水平有着直接的联系。如果教师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要想培养出高质量高水平的学生是不可能的。体育是各种学科综合起来的一门科学,涉及面广。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丰富的体育理论知识并能够运用最好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才能使学生真正地掌握所学知识。因而需要每一位体育教师坚持理论学习、钻研业务、学习和掌握新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有条件的学校应鼓励、支持体育教师外出参观、学习或进修、培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保持用最新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教授学生,这是体育教师完成体育理论教学任务的必备条件。

二、结合学生实际,传授基本知识

相当部分中学生认为:“只要不生病,即为身体素质好”;“经常干农活,就是最好的体育锻炼’;“穿着皮鞋、牛仔裤,一样可以上好体育课”;“关节扭伤肿大后,立即揉一揉就会好”等等,这些看法都是不科学、甚至是错误的。教师在理论教学中,应针对以上情况,结合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是怎样增强体质的?”、“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冬季体育锻炼的好处”、“锻炼身体的几种主要手段”、“运动创伤的预防和处理”等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对体育有一个更加清楚的认识。

三、讲授所教项目,做到学有所用

我国在很多运动项目上已进入了世界体育强国之列,体育运动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不可少的地位。很多学生希望对自己最喜欢的运动项目有更进一步的了解,让这些运动项目成为自己业余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在体育理论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并根据学科教学进度及单元计划,结合所教运动项目的内容,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其技术理论,学会自我锻炼的方法,而且还要向学生讲解各个运动项目的比赛规则,介绍裁判方法。使学生将来不但能够参加组织比赛,并通过他们向社会宣传体育,带动和促进我国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与普及。

四、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在进行体育理论教学中,应认真备课,充分准备,课堂讲授中做到语言精炼,生动有趣,极书工整,图文并茂。充分利用体育运动既能锻炼身体,又能丰富生活的特点,通过生动有说服力的事例和数据向学生传授体育理论知识。并结合体育史及历史典故,讲解“篮球运动的产生”、“马拉松”的起源、“足球运动的发展”,奥运会、亚运会简况、小型球类比赛的组织方法等,让学生掌握更广泛、更深入、更全面的体育理论知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体育的目的、任务,提高学习体育的兴趣、带着明确的学习目的和正确的学习动机上好体育课。

五、结合重大赛事,进行宣传教育

一般来说,体育理论比较枯躁,不大好教学,但仍有相当部分和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对国际、国内重大比赛极为热心和关注,因此,教师应结合这些重大比赛的进程及赛况,将枯躁的理论知识寓于生动的比赛场面,这样,不但能增强他们的爱国热情,而且能激发他们对体育竞技的兴趣,增强其组织纪律性、集体荣誉感和顽强刻苦的拼博精神。

六、定期进行考核,引起学生重视

大学体育理论知识篇10

一、中学体育理论课教学的现状

1.教师不重视体育理论课的教学。受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的影响,大多数教师认为体育课主要是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的传授,没有把体育理论课摆到重要的位置上来,备课时不去认真钻研教材,不用相关的理论知识来指导学生的实践,忽视教会学生如何提高自我学习、自我锻炼、自我评价的能力;放手让学生盲目锻炼,尽管学生练了,但并不知道为何这样练,更不懂得怎样科学评价自己的锻炼效果,忽视了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

2.学生对体育理论课缺乏兴趣。由于体育理论知识层次分明,专业性强,知识点难以理解,学生普遍缺乏兴趣,致使体育理论课的功能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二、中学体育理论课教学的必要性

1.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在新课程标准下,学校领导应更新体育观念,在重视体育技能传授和竞技体育的同时,更应当传授自我锻炼的方法,增强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引导并监督学生进行科学的自我锻炼。中学生正处于身体生长期及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阶段,这一阶段对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以及形成终身体育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2.采用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和手段。体育课的教学不仅要在上课时间教授学生各项运动的基本技术和技能,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的运动方法,形成自我锻炼能力。为此,必需通过理论课的教学使学生获得科学的运动方法,培养他们科学的体育意识。

3.正确处理和预防运动损伤。通过理论学习,让学生了解运动损伤产生的原因,教会学生如何避免损伤,保持健康。当损伤产生时,帮助学生及时正确地处置,以便减少伤害。同时,要让预防运动损伤成为学生平时参加体育活动时的自觉行为,真正从思想上增强学生对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处理意识。

4.提高欣赏高水平体育赛事的能力。随着国家不断举办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等重大体育赛事,人们观看和参与体育赛事的机会逐渐增多。教师要通过理论课向学生传授比赛项目的历史、规律、规则、特性等知识,解析体育比赛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看懂、欣赏体育赛事,并让学生在深入理解比赛项目规则和特性的基础上,适度参与体育比赛。

三、如何加强体育理论课的教学

1.教师要改变思想,提高自身理论水平。要从根本上转变教师忽视、学生轻视体育理论知识的现象,课堂上要加强对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要想真正上好体育理论课,关键在于教师。授课教师的理论水平直接关系着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如果教师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要想培养出高质量、高水平的学生是不可能的。因此,体育教师要坚持学习和掌握新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有条件的学校应支持和鼓励体育教师外出参观学习或进修培训,不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2.结合学生实际,教授基本体育常识。以我校为例,没有标准的体育场地,每年的秋季运动会在市体育中心举行。这样,一换运动场地,低年级的学生常常找不到各项目的起点在哪里,以致于比赛检录时,裁判找不到学生,学生找不到裁判,时常延误比赛时间。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应针对以上情况,结合学生实际,并根据学科教学进度及单元计划,适时地向学生讲解各个运动项目的比赛规则,介绍裁判方法,学以致用,使学生能喜欢比赛,感受比赛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