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读书笔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28:55

微观经济学读书笔记篇1

关键词:全民阅读;读书笔记;经典;大众化;出版路径

2022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和档案等事业。深入推进全民阅读”。这是自2014年起,“全民阅读”连续九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可见,全民阅读已达成社会共识。然而,我们又处在快节奏、高消耗的现代社会,很难拥有充裕的时间慢慢地消化经典。一方面是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另一方面是碎片化的时间对现代人阅读造成种种客观限制。这种矛盾促使读书笔记类图书兴起。所谓读书笔记类图书,一般指作者将经典作品拆解,并从自己的角度重新解读的图书。众所周知的有“文学讲稿三种”“世界名人书话”“大家谈大家”系列等。读书笔记类作品,能够在经典名著与全民阅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因为篇幅简洁、论述生动,让读者在品味阅读乐趣的同时又能获取知识。”[1]于是,读书笔记类图书逐渐在图书市场占据一席之地,成为大众阅读中不可忽略的亮点。笔者即以读书笔记类作品为例,探析经典大众化的出版路径。那么,在策划、编辑读书笔记类图书时,有哪些具体思路呢?

一、切中当下,回应经典

策划优秀的读书笔记类图书,笔者认为有两个层面比较关键。

(一)掌握大众心理,找准选题切入点

策划面向大众的读书笔记类作品,既要准确感知社会发展的脉搏,又要捕捉人性中永恒的课题。这样就能在经典作品中挖掘出“常”与“变”的因素,编辑既要鼓励作者以当代人的眼光洞察经典作品中曾经被忽略的细节与伏线,又要在作者的解读中提炼出与读者共情的市场卖点。在“不隔”的阅读体验中,读者才存在被启发的可能。如果麦文化出品的押沙龙新书《读水浒——人性的十三种刻度》,上市不久便好评如潮,当月在豆瓣读书平台跃升至“文学图书热门榜”前十位;3个月内,当当网累计有13447条好评。关于《水浒传》的读书笔记层出不穷,这本书之所以能脱颖而出,除了得到易中天的推荐以及收入陈洪绶《水浒叶子》中经典人物版画之外,也源于编辑对这本书亮点的精准提炼,宣传文案写道:“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抽丝剥茧地深入林冲、武松、宋江、鲁智深等主要人物,他们变成了一个个普通人,变成了普通中产阶级、小公务员,变成了我们身边的人。”以现代人的视角,重新观照几百年前的小说人物。作者从不变的人性出发,打通了今古之隔。这一类的读书笔记,自然能唤起读者广泛的共鸣。

(二)寻找助力,建立智囊团

编辑作为杂家,需要对各个学科都有所了解,但另一方面也存在局限,编辑往往不能像某个领域的专家那样深耕某个学科多年,充分了解学科概况和学术前沿情况。尤其是策划一套读书笔记类丛书时,编辑更需要整合各个学科领域的专家,组建智囊团,哪些权威的作者值得争取,哪些经典的作品值得挖掘,哪些前沿的方向值得探索?智囊团常常会给编辑提出理性而中肯的意见。这样选题策划至少在大方向上不会有太大偏差,也推动着后续工作的顺利进行。例如,由著名学者丁帆、王尧先生担任总主编的“大家读大家”丛书,便是广义的读书笔记。这套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与译林出版社出版,邀请当今人文大家深入浅出解读中外名家名作,让普通读者也能在删繁就简的阅读引导下走进文学的殿堂。这些重量级作者均涉及不同领域,如毕飞宇属于小说创作领域、李欧梵主攻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研究领域、田晓菲来自中国古典文学领域等。编辑难以对每个领域都了如指掌,在这种情况下,丛书主编便在某种程度上担任智囊团的角色,他们所具有的创造力、教学经验与学科视野,对于选题策划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深入浅出,依托经典

读书笔记类图书须以经典作品为依托。其中包含以下两层意思。

(一)经典是可以再生的资源

读书笔记建立在对经典的解读中。它绝不局限于将“经典”重新说一遍,而是要融入作者自身的知识积淀与人生见解,为读者拓宽认知经典作品的维度,让经典作品重新焕发生命力。一部读书笔记是否具备上述能力也是编辑判断其优秀与否的关键标准。王安忆在《谈话录》中谈到对经典作品的理解,她认为,19世纪的作家好像银行,比如托尔斯泰,精神内涵是取之不尽、可以再生的。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中强调的是经典不断被认知的过程。纳博科夫在《文学讲稿》中更是强调:“聪明的读者在欣赏一部天才之作时,为了充分领略其中的艺术魅力,不只是用心灵,也不全是脑筋,而是用脊椎骨去读的。”[2]《红楼梦》《水浒传》《金瓶梅》是当之无愧的经典。历年来对这几部作品的读书笔记层出不穷。而优秀的作者,总能站在自己的人生阅历与学术视野上另开新见,如格非的《雪隐鹭鸶——<金瓶梅>的声色与虚无》、田晓菲的《秋水堂论<金瓶梅>》,即使前人的解读已经备矣,他们依然能让经典焕发生命力,成为大众读者敲开“红学”“金学”等的入门之书。

(二)读书笔记是经典导览图

精彩的读书笔记,就像一幅导览图,带领读者进入经典的幽秘空间。最典型的莫过于纳博科夫的《文学讲稿》,纳博科夫担任着世界文学的导游。对于读者来说,经典的诠释者与经典本身同样重要,生搬硬套的文学原理不足以被列入经典的行列,需要诠释者融入自己的感性与理性,甚至自己的创作经验,这样才能达到与经典对话与沟通的效果,才能如导游一般,带领更多读者领略经典的奥妙。上海译文出版社在编辑纳博科夫的《文学讲稿》时,点明了读书笔记的理想标准:作家解读作家,天才剖析天才,经典成就经典。近年来,国内比较典型的有“大家读大家”书系,作为多年来的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至今已经出版了四辑,陆续收入毕飞宇的《小说课》、田晓菲的《七发》等。“大家读大家”丛书包含两层含义:请当今的人文大家(包括著名作家)深入浅出解读中外大家的名作;让大家(指普通的阅读者)共同分享大家(在某个领域内的专家)的阅读经验。让前一个“大家”放下身段为后一个“大家”做普及与解惑的工作。换言之,也类似于导游的工作。这种互动交流的目的,就是想让两个“大家”合力推动全民阅读,使其朝着一个既生动有趣,又能轻松获得人文核心素养的轨道前行。在“读大家”的过程中,作者从另一个维度和视角带领读者游览中外文学经典这一座座知识的花园。

三、庄谐结合,重塑经典

读书笔记类作品的庄谐结合,主要体现在学术性与大众性的统一。它是轻学术图书领域的重要分支,以学术为根基,但不似纯粹学术图书般引经据典,正襟危坐,而是轻松简洁,娓娓道来,在不经意间把一些道理和知识注入读者心中。这也是读书笔记类图书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键,为实现两个效益的统一,编辑需要在内容和装帧两个方面下功夫。

(一)内容

1.编辑需要学会挑选作者。一方面,编辑选择的作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既能够吃透经典文本,又要有深厚的文字功底和讲故事的才能,融合科技、经济、社会、历史等知识点,纵横捭阖,有血有肉,才能增加图书的可读性。对于学术专著,学者往往喜欢探幽发微,只关注一片树叶;对于读书笔记,则需要以小见大,关注一整片森林。因此,“绝非专业视角上的简单整理,而是一次跨学科的融会贯通,需要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的突破”[3]。另一方面,编辑需要建议作者,读书笔记的有趣好读必须建立在坚实的学术素养基础之上。如果没有轻松好读的阅读体验,就起不到沟通经典的作用;如果没有以扎实的学术素养作为基础,那么读书笔记就流于空泛与油滑。在这种情况下,参考文献就极为关键。读书笔记通常可以作为某部经典的入门指导,文后的参考文献则给需要进一步延伸阅读的读者提供了搜索线索。2.编辑需要对书稿进行再加工。读书笔记类图书,内在结构极其关键。这就要求编辑对书稿中相互独立的篇目进行整理,梳理内在的框架、贯穿始终的主题和逻辑线索。以笔者所编的《以读攻读》和《始于一次分神》为例,这两本书都是读书笔记,《以读攻读》作者但汉松,深耕现当代美国文学及批评理论多年,有极为深厚的学术素养。书名的字面“以读攻读”便是贯穿全书的主题,点明作者对经典如同攻城鏖战的耐心。此外,《以读攻读》篇目大部分聚焦在对西方经典的解读,编辑建议作者将这些相对独立的篇目整理出清晰的结构框架,于是,这二十几个篇目最终分为四辑,每一辑设立了一个辑名,分别是重量、影色、书人、短读,让原本分散的篇目形成结构严谨的阵型。《始于一次分神》是学者胡桑读书笔记的结集,该书涉及辛波斯卡、昆德拉、略萨等著名作家。作者解读的经典,散落在不同的时空。但全书依然有贯穿的主线,即作者对经典作品的解读与分析始终秉承“文本细读”方法;此外,还有一条暗线贯穿全书,即作者在自序中谈到,创作这些作品时的灵感都出现在日常“分神”的状态。于是,编辑与作者商定,将书名拟为《始于一次分神》,让这本读书笔记关联起日常生活某个灵光一闪的瞬间。

(二)装帧

与内容相比,装帧同样重要。读书笔记的装帧设计应有较高的市场识别度。一般来说,读书笔记较宜在学术类图书简洁大气的风格上添加趣味性的点缀。比如上海译文出版社的《文学讲稿》三部曲,即以作家的手写稿与插图铺满封面,这是一种贴近读者的设计,还原了这套书系的故事场景与时代氛围;再如《始于一次分神》,编辑特意邀请插画师绘制了一个脑洞大开的小女孩,暗合书名“分神”二字,使这本读书笔记变得生动有趣,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又如《以读攻读》,封面虽然没有插画元素作为点缀,但是设计师巧妙地运用了书名文字的编排,将书名和辑名各自拟了一个英文标题,布局在封面各处。让这本引经据典的硬核读书笔记显得颇为洋气与雅致。

四、多元营销,分享经典

策划编辑读书笔记类图书的过程就像一场需要打满90分钟的足球赛,新书摆上货架并不意味着编辑使命的结束,而是代表比赛下半场开始了。如果期待这本书被更多读者翻阅,必然需要继续跟进营销。关于读书笔记,编辑也采取了多元化、立体化的营销方式,多管齐下,更加灵活,适应于当下的融媒体时代。简言之,营销方式可以分为线上营销、线下营销以及与作者联动。

(一)线上营销

线上营销拥有见效快、传播快、流量大等优点。随着读书笔记推向市场,渐渐形成口碑,引发书评人和读者在豆瓣、当当、凤凰网、亚马逊等相关社区进行热烈的讨论。通过网络传播,建立起一个更高效的图书传播渠道,实现以点带面的营销效果。反过来说,读者通过网络反馈的建议和想法也可促进编辑产生新的策划思路。

(二)线下营销

与网络营销相比,线下营销探讨的主题更为集中,能引起读者深入的思考。比如思南经典诵读会,是很适合读书笔记线下营销的场地之一。首先,因为在场的听众多为年轻人,他们对人生的困惑、对未来的思考更敏感,在新书的诵读与理解中,作者、听众和读书笔记之间形成相互解惑的场域。其次,现场诵读、提问、答疑的方式,让经典以及经典的解读呈现丰富意蕴,也让一本读书笔记的内涵实现更多元的延伸。

(三)与作者联动

编辑在策划选题时,最好能让作者尤其是有影响力的“网络大V”作者参与选题策划,通过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与读者建立立体化的营销传播组织架构。作者吸引读者成为粉丝,粉丝在参与主题策划的同时,也实现了图书的后期营销[4]。此外,读书笔记的作者往往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和网络流量。在豆瓣、微博、知乎、微信公众号均积累了数量可观的读者粉丝,并且与相关的阅读公众号有合作。与作者联动,读者定位比较准确,易于实现精准营销。比如《始于一次分神》,营销始终围绕作者活跃的几大平台,策划一系列线上线下活动,在有赞平台推出了作者限量签名本,200本签名本在一夜之间售罄。

五、结语

随着全民阅读深入推进,大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读书笔记能够在经典与大众之间起到关键的领读与沟通作用。同时,大数据时代信息传播方式多元化,大众阅读选择面更广,对阅读对象更加精挑细选。因此,越来越多的读者信任经历过时间淘洗的“源头”作品,即经典。在这样的背景下,读书笔记成为叩开经典的不二之选。它不仅成为近年来图书市场上的一个新兴品种,而且将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依然存在丰富的可开拓、可挖掘的空间。它依托经典,又重塑经典。它在对经典的诠释中,自身也会成为经典。

参考文献:

[1]罗秋香.开放智性资源,促进大众阅读:关于“轻学术”类图书编辑工作的几点思考[J].编辑学刊,2019(2):74-77.

[2]纳博科夫.文学讲稿[m].申慧辉,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5.

[3]钱方针.从文津图书奖看学术图书如何走近大众[DB/oL].上观新闻-视界·视点.

微观经济学读书笔记篇2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教学;需求量;需求;消费者均衡;垄断

微观经济学是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严密,逻辑性非常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基本理论概念的理解与把握客观上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有些教材的编写过于抽象,对基本理论概念的阐述本身不够透彻,又加大了学生理解的难度。

笔者认为,从基本理论概念入手,将一些学生感到抽象与繁难的基本理论概念作严格的界定,讲深讲透,再结合现实生活的案例,将抽象的概念以学生熟悉的例子的方式呈现出来,学生学习的难度就会大大降低,从而更好地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概念,也更容易地将这些基本理论概念应用于现实问题的分析。下文笔者就抛砖引玉,对微观经济学中几个知识点做些探讨,与同行作些交流,以激发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思想。

1需求与需求量

需求理论是微观经济学中至关重要的理论,需求规律是经济学分析经济现象不可缺少的理论工具,但是刚刚开始接触微观经济学的学生,往往误用需求规律,或者认为需求规律在解释现实经济现象时,在有些情况下是适用的,但在另一些情况下就不适用。进而对经济规律的普遍适用性产生怀疑,不再相信经济学的科学性。这种不必要的误解产生的根源是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概念掌握得一知半解造成的,同时也说明,在课堂教学中讲清楚需求与需求量的区别是非常重要的。

需求理论中把影响消费者最终需求的数量的因素,分成两类,一类是商品本身的价格,另一类是其它因素,如消费者收入、其它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偏好等等。需求规律是说,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价格下降,消费者的需求量减少,也就是需求量变动。比如消费者对雨伞有需求,如图1,假若雨伞的价格从p,下降到p,,,消费者对雨伞的需求量就从Q,增加到Q,,。如果雨伞本身的价格并没有变化,但其它因素产生了变化,比如消费者的收入增加,使得消费者对雨伞的最终需求的数量增加,这就是需求的变动,如图2中a所示,消费者对雨伞的需求线D就右移到D,的位置。如果消费者的收入减少,消费者对雨伞的需求线D就左移到D,的位置,如图2中b所显示。

通过引入看起来有争议、似乎推翻需求规律的事例,来讲需求与需求量的区别,在微观经济学的课堂教学中是特别有用的[1]。

例一:假如雨伞原来的价格是10元,天下大雨,商店老板临时把雨伞的价格提高到15元,但他卖的雨伞数量比平时还多,这种情况有没有违反需求规律?不少学生都认为需求规律在这种情况下就不管用了。其实不然,这是典型的搞混了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雨伞卖的贵,消费者购买的数量就越多。”这种说法本身就是有问题的。正确的理解是,因为下雨,消费者对雨伞的需求增加了,在圖形上,整个需求线从D就右移到D,的位置,在雨伞供应不变的情况下,雨伞的价格上升,简单说就是,“雨伞的需求增加,所以雨伞的价格上升。”

例二: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教授曾经到北京大学演讲,演讲完后有北大某经济学者问张五常,说你讲需求定律是公理,不可能有违反需求定律的情况,那么现在mBa的学费越来越贵,为什么读mBa的人数还增加了呢?张五常教授当时简洁的回答,“需求增加,价格上升。”北大某经济学者显然混了需求量与需求的变动,人们的收入增加,攻读mBa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一种形式,以及读了mBa之后会扩大人际交往的圈子使得人们对mBa的需求增加了,在图形上,也是需求曲线向右边移动。

2消费者均衡条件的含义

消费者均衡的原理是微观经济学的重要结论[2]。但学生在学到这一知识点时,常常难以理解,大多数学生都是机械地记忆消费者均衡的条件:(1)mRS=pX/py,(2)mRS递减,其中mRS代表商品的边际替代率,pX/py表示两种商品X与Y的价格比。他们一般将消费者均衡的条件当作数学的结论,难以理解这个条件真正的经济含义。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尽量通过让学生内省的方式,讲清消费者均衡条件的经济意义。商品X与商品Y之间的边际替代率mRS的含义,即mUx/mUy,相当于消费者在边际上对两种商品之间比价的主观评价,而两种商品的价格比率px/py代表的是该消费者所面临的市场机会,也就是市场对两种商品的客观评价。

如果消费者的主观评价与市场机会给出的对两种商品的客观评价不相等,说明消费者还没有充分将市场给出的机会完全利用,在相同预算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对现有消费组合的调整,达到更大的满足。如果消费者的主观评价与市场的客观评价是相等的,消费者的满足就最大化了。商品的边际替代率mRS是随着消费者购买的商品X与商品Y的数量不同而变动的,但价格比率px/py是不变的,如果边际替代率与价格比率不相等,就可以通过调整两种商品的购买数量,使得边际替代率与价格比率相等。

笔者在讲解时,举了一个假设的例子来阐明这一点。假定某消费者拿20元到水果店买水果,打算买苹果(X)和梨(Y)。假如苹果与梨的价格比率px/py是2,意思是消费者若要多购买1个单位苹果,就得放弃2个单位梨的购买,这就是市场机会。假如消费者已经购买苹果与梨的一定数量,边际替代率mRS是4,这意味着消费者对1个单位苹果的主观评价是值4个单位的梨。显然,苹果的市场价格是低于消费者的主观评价,消费者若再增加1个单位苹果的购买,可以赚到2个单位的梨。这样一来,只要px/py小于mRS,消费者就可以一直增加苹果的购买,减少梨的购买,都是有利可图的。但是,随着苹果数量的增加,梨的数量的减少,苹果与梨之间的边际替代率会下降,边际替代率若下降到2,此时px/py等于mRS,所有有利可图的机会都利用完了,消费者均衡就达到了。

假若px/py大于mRS,分析正好倒过来。比如价格比率px/py是4,意味着消费者若要多购买1个单位苹果,就得放弃4个单位梨的购买。消费者苹果与梨的边际替代率如果是2,即消费者对苹果的主观评价是值2个单位的梨。消费者减少1个单位苹果的购买,增加一个单位梨的购买,可以增加自身的利益,赚到的也是2个单位梨。只要px/py大于mRS,消费者就可以一直减少苹果的购买,增加梨的购买,都是有利可图的。但是,随着苹果数量的减少,梨的数量的增加,苹果与梨之间的边际替代率会增加,边际替代率若增加到4,有利可图的机会就利用完了。此时px/py等于mRS,消费者均衡的条件重新达到。

消费者均衡直觉的经济含义可理解为,若消费者对苹果的主观评价低于市场价格,他的最优决策就是卖出苹果,比如他自己觉得1个单位苹果值2元,市场上1个单位苹果卖4元,他就卖出1个单位苹果,赚到差价2元。反过来也一样成立。通过这一讲解,就把消费者均衡的条件与每个人日常的经济行为联系在一起,学生就明白了,消费者均衡条件本质上说明的是人们买进、卖出行为的依据,人们可以通过套利来达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3最大化利润与最大化收益

在微观经济学垄断理论一章,许多学生很难理解最大化利润与最大化收益的区别。为了向学生阐明这一区别,笔者在上课时举了作家拿版税的例子:

例一:著名作家陈丹燕的例子[3]。因为有读者很喜欢读她的书,但向陈丹燕抱怨说,书价太贵了。

“[网友]问:我很喜欢你的文章,买了你几乎所有的书,但这些年,你的书越来越贵了,对爱你的读者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好的迹象,我希望定价最好不要超过25元。

[陳丹燕书]答:定价不是一个作家可以控制的,控制权在出版社,我自己也希望书价不要太高,因为我自己买书的时候也希望书是比较便宜的,如果那个书是比较贵的我也希望是借来看而不是买一本,特别是买了以后发现这个书的价值不是很大的话也会觉得不高兴,所以我觉得我可以理解这种心情。”

例二:畅销书作家大冰的例子[4]。

这是一本长达480页的书籍,但是定价依旧非常亲民,大冰坦言,这个价格是跟出版社反复博弈后的结果。“从我的角度来说,我是一个内容生产者,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来为读者做点什么,最起码让大家买得起正版,少买点盗版。”他还不忘说,“写书只是我收入来源之一,稍微任性一点也无所谓。”

然后笔者向学生提出问题,作家为什么希望自己作品的定价更低一些?难道他们关心读者的利益还要超过关心他们自身利益吗?其实不是的,从经济学角度看,作家的著作带有一定独特性,因而具有垄断的特征[3]。因此可以用垄断理论来分析作家的行为。

但作家的书是通过出版社出版的,出版社与作者在利益方面是存在分歧的。具体而言,作家获得报酬的主要方式是拿版税,与出版社进行收益的分成,版税率相当于分成率,一般在6~8%之间,按作家的名气、作品畅销的程度及销量会有所调整。图书版税的一般计算方式是:图书单价×图书印数×版税率=总收益×版税率。所以作家关心的是总收益,总收益越高,他所得的分成收益即版税拿的就越多。但出版社关心的是利润最大化,而不是总收益最大化。

微观经济学读书笔记篇3

随着课程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课程资源建设也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其中,电子书包就是很实用的优质教育资源,它以直观、形象、趣味、形式多样等特点,深受广大师生的好评。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很多学生对汉字的读音辨义不准确,对汉字的书写姿势很不规范,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为有效纠正学生的这些不良习惯,教师可以利用电子书包里的视频资源,有效矫正学生的这些不良学习习惯,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比如,在进行“我爱大山我爱家”的教学时,教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书写姿势不规范,没有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的特点,采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教学。在生字教学环节,教师调用了白板中的电子资源,里边有本节课的生字教学课件,它不仅仅对每个字的读音、笔画、组词进行了动态的展示,更有对识字方法、构字要领、造句的详细解说。比如,“我”字,课件展示了规范的读音wǒ,动态展示笔画笔顺(7画),记忆方法是把“我”和“找”进行对比记忆,构字要领中强调了“我”的第二笔的横要向右向上微微扬起。课件展示过程中,让学生进行书空练习,也可以在练字本上书写,从而有效规范学生的书写行为,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书写习惯。在组词造句方面列举了“我们”:我们是好朋友。这样教学,有效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了学生对文字的综合掌握能力。

二、利用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方法,突破教学难点,打造高效语文课堂

多媒体呈现的素材具有形象直观、趣味生动等特点,小学生喜欢这样的语文素材。我们教师理应遵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科学使用多媒体技术手段,整合优质教学资源,让学生在直观、趣味的信息刺激下走进教材,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启迪语文思维,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感知能力,从而为突破语文教学难点奠定基础,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更丰富、更深刻,综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现高效教学。比如,在进行“古诗二首之登鹳雀楼”的教学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作者当时的时代背景,首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出示王之涣的简介及本首诗的创作背景,为学生理解本诗做好铺垫。之后,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动画,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逐句展示这首诗,使学生深刻理解全诗的含义及写作手法。前两句写景,一静一动,描写了白云、大山的静怡之美,黄河之水滚滚东流的雄壮气势,体现了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形成了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而又瞬息万变的壮丽图画。后两句写意,通过“更上一层楼”这个诗句道出了人生的哲理,成为千古佳话。课件中的动画视频给学生以思维的启迪,激活学生对诗文的感知能力,从而深刻理解了诗文的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景入理势、全文对仗的写作手法,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实现了高效教学。

三、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大阅读活动,培养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能力,综合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

经济的腾飞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将社会推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给我们带来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春天。我们教师应听从时代的召唤,及时转换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好信息技术资源的优势作用,优化语文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效果。我们深知,小学生十分喜欢网络,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语文大阅读教学,是当今语文教学改革的一大趋势,随着云盘、群空间、微信平台、博客、网络教室等平台的推广与使用,我们的大阅读理念正在逐步落实,学生的阅读素养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综合提高了语文教学效果。比如,在进行法布尔的科普文章《蜜蜂》的教学时,我根据学生喜欢网络的特点,为更好地落实大阅读教学观,培养学生树立大阅读意识,养成大阅读习惯,我在本节课的设计时进行了大胆改革,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提前半个月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利用班级主页、群空间、博客等网络平台进行交流与互动,分享各自的阅读成果,并将本小组的成果制作成ppt或者Flash课件,课上让学生分组进行交流,展示本组的阅读成果。有的小组汇报了本节课的作者信息,有的说出了本节课主要描写的是蜜蜂如何辨认方向的,还有的学生汇报了关于法布尔的科学态度和执著精神。这种教学方式,充分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大教学、大阅读观,全面培养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能力,综合提升了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

四、结语

微观经济学读书笔记篇4

一、观察积累

写作的源泉是生活,生活离不开环境。丰富多彩的自然、社会环境与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实践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但客观存在的环境万物与丰富生活的种种特色,只有靠观察才能发现、掌握与积累,才能形成写作的素材与题材。从作文角度说,观察就是有意识 、有目的的感受自然或认识社会现象,从中获得写作的材料。观察的过程,便是积累材料的过程。因此,中学生要养成处处留心观察的良好习惯、观察自然界的万事、万物,观察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并要把 观察的所得、所知、所感的各种细微特征及时记录、随时积累,才会使材料越来越丰富,写作时便能厚积薄发 ,得心应手地选择材料,正确立意。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要侧重方法的指导,通过课内分析讲解、课外观察示范等,教会学生由整体到部分的全面观察、捕捉事物特点的集中观察,由此及彼互相对照发现异同的比较观察等,从中准确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特征,发现事物变化规律。这样积累的材料,既具有丰富性,又具有准确性。

二、阅读积累

自然环境海阔天空,社会生活瞬息万变,大千世界内容丰富,人们靠直接观察所获的材料,只能是凤毛麟角,必须借助间接观察大量补充。间接观察的重要手段就是阅读。阅读包括课内外,而作为积累材料的阅读, 主要指课外阅读。大量课外读物内容广博,知识丰富,经验纷繁,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兼容,是前人观察成果的结晶,更是中学生写作中可以广泛采撷的素材。所以,课外阅读是中学生获取知识、开拓视野、承受熏陶、 积累材料的重要渠道。教师要提倡鼓励和指导中学生积极开展课外阅读。首先要从良好习惯培养开始,主要培 养自觉阅读、动笔阅读、多形式阅读的习惯。自觉指兴趣浓,千方百计找书看,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人文社会、哲学经济、文学艺术广阅博览并持之以恒;动笔墨指阅读过程随时动笔圈、划、点、批、摘、记,将书中有用的材料以一定形式记录下来,形成读书卡片、笔记,到写作时,便可自如运用;多形式如粗读、精读、详 读、略读、泛读、速读等均需掌握,并会根据需要和读物内容决定读书方式,提高阅读效果,积累广泛而又精 要的材料。“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想笔下生辉运用自如,非从阅读开始不可。

三、视听积累

教师应高度重视引导学生有目的地从现代化视听渠道中积累丰富的 材料,如新闻联播、环球45分钟、好望角、动物世界、假日晨曲、各种节日晚会节目、爱国主义影片展播等 ,都对学生有益智、地行、激情、开拓视野、丰富生活体验等作用,均属积累写作材料的范畴;同时要帮助学 生提高自控能力,克服纯消遣趣味性收视倾向,并学会动态观察,提高观察水平和积累的材料质量。

微观经济学读书笔记篇5

进入高一的学生已经有三年历史学习的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和知识的接受能力都有了较大提高。他们思想活跃,喜欢追根溯源,这一时期正是历史学科培养学生阅读习惯,训练阅读能力的最佳年段。教师应抓住契机,有意识有计划按步骤地利用课堂教学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与技巧,并使之形成良好习惯,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这不仅能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乐趣,成绩提高,而且会终生受益。我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粗浅的经验是,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带着目标仔细读

课本本身有着非常明显的优点。章、节、目、段之间有着内在联系。指导学生认真仔细读课本是阅读的最重要的环节。阅读前教师应对课本进行深入钻研。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精心巧妙地编选几个知识性、思想性都比较强,提纲挈领的思考题,课前写在小黑板上,或上课后迅速简要地写在黑板旁边,好让学生阅读时心里装着问题,有目标。可采用默读与朗读相结合的方法。因为长时间朗读会产生疲劳,影响读的质量。如果长时间默读,又往往会“一目十行”、“眼神不一”,有的同学会“走神”或搞小动作。随时抽一个同学朗读可提高读的效果。再者,朗读也可消除错字,不认识的字,难懂的词,可以及时指出和纠正。这种读法,既有学生活动,又有教师抽查,能使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因为有思考题引路,绝大多数同学能及时准确地抓住课文的中心、重点、特点及难点。高一历史课本除正文外还有小字部分作为阅读材料,但不作统一要求,只要求学生明确正文与小字的关系,正文犹如筋骨,小字犹如血肉。

二、提问讨论受启发

在学生阅读完课文后,教师就前面给学生的思考题向学生提问检查阅读的初步效果。同时让学生就不理解的问题向教师提问,由教师解答。通过互问互答指导学生对带有一定难度的综合题进行梳理归类,找出解答问题的论据和方法。

对于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进行讨论:讨论通常是前后四人结合起来分小组进行,讨论时间为10分钟左右。同学们结合课本内容讲自己的观点,大家摆事实,讲道理,进行比较深入的讨论,这样,开阔了思路,加深了对重要问题的理解和记忆。对于那些引起激烈争论的问题,教师可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引导学生课后再扩大阅读范围,自己去寻找答案。这样将课堂阅读自然延伸到课外,促使教与学进一步结合,深化了教与学的效果。

在提问与讨论中,教师的思维方法、看问题的角度,自然给学生以影响,讨论是建立在阅读基础上的,讨论中学生既动脑又动口,人人参与,加深了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而且使综合学习能力得到锻炼。

三、思考归纳求深化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阅读”和“讨论”两个环节中学生接触和理解到许多课本知识,掌握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材料和方法。进一步提高,就要求学生对阅读了的内容进行归纳和综合,认识历史事件的本质和前因后果,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将知识的各部分按一定逻辑顺序归纳成系统的有机整体。这样,有助于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化,巩固已掌握的知识。每节课都如此,会形成知识——方法——能力之间的良性循环,效率会越来越高。将来面对“会考”、“高考”,只不过是一个水到渠成的问题。“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阅读”这一最基本最简单的教学环节上多用些心思功夫,这应是一个最实际的考虑。

归纳一般也控制在10分钟左右,教师以启发、点拨、释疑、小结的形式和学生一起整理知识,“穿线织网”,归纳出教材知识结构和思想内涵。尽可能由学生归纳,一些难度较大的也可由教师归纳总结。教师的归纳要注意两点:(一)化:将基本的理论原理具体化,化为对人、事、制度的有血有肉的分析评价,切忌理论、史实的“两张皮”或生拉硬扯。(二)精:话要讲在点子上,有穿透力,切忌冗长,拖泥带水。这两点,高考题的“要求”和“参考”答案或“标准”答案值得反复揣摩,体会,烂熟于心,举一反三,加以运用。平常备课,就要用规范的最经济的书面语言把答案写出来,并反复修改、推敲,讲时“避免掺水分”。试看会考高考中,不少同学写了一大篇,却使人不得要领,找不出“关键词”、“得分点”,这个教训,从高一就要总结、汲取。

另外,教师归纳还要注意一点:用:即将“教书”和“育人”密切结合,善善恶恶,用历史的经验昭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当然,这样作,有个“度”,要注意自然而然地渗透,不要硬上。更根本的,则取决于教师自己的人格素质和道德涵养功夫。

四、读书笔记不可缺

法国思想家布韦说过:“读书不做记号等于不读书。”高一学生在课堂阅读的同时应认真做好笔记。课堂笔记由三部分构成,即书上划符号,书旁写评注,本上写笔记。

高一年级第一节历史课就应向学生提出阅读笔记的具体要求,如上课需备有红笔或彩色笔专门用来在课本上勾划各种符号。符号可统一规范化,如一般常用的重要语句下面划。必须准确记忆的用表示。…表示关键性的字词。表示对课文内容的质疑。①②③表示几个并列内容要点。表示难认的字或难理解的词。表示课文内容的层次。

微观经济学读书笔记篇6

关键词:高中生金融理财知识学习途径

一、立足于网络和书籍等载体,掌握相关的理财知识

众所周知,高中生的学习压力大,任务重。但是,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手机也已经成为高中生主要的娱乐手段和学习载体。在互联网的大规模普及的背景下,学生主要通过手机关注一些娱乐资讯和国内外新闻,但也有部分人使用手机的目的在于使用各种app软件聊天或购物,也有的学生热衷于手机游戏。令人遗憾的是,很少有学生可以将手机的资源利用到最优化,能合理的利用互联网来关注理财知识、学习理财技能。笔者认为,作为新一代的高中生,应该充分利用科技资源,为我所用,实现科技成果的最大化。一方面,可以通过网络放松身心缓解学习上的压力;另一方面,立足于互联网平台,关注有价值的网络信息,获得有益的知识才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举例而言,在浏览网页的时候可以更多关注一些理财方面的信息,微信可以更多关注一些理财教育类的微信公众号,可以观看一些财经类的视频节目或者名家讲座等,通过以上相关的方式了解理财知识,了解理财产品,逐步开始自己的理财之路。

作为一种重要的知识类型,理财知识内容庞大,涉及范围广,涉及i域多。作为金融理财产品,一般有着高风险高收益并存的特点。作为尚不具备独立经济能力的高中生而言,购买理财产品还不具备承担风险的能力。但是将理财知识作为一种适应未来社会的知识储备,掌握理财的有关内容,则是意义重大的。笔者认为,作为高中生应该选择容易理解,适应年龄阶段的相关书籍进行阅读,在保持学习的热情的前提下,我们可以阅读基础性和趣味性的报刊杂志。在掌握了一定的理财基础后,可以阅读一些相对专业的理财书籍,也可以从网上购买评价较高或者打分较高的基础理财知识书籍来阅读。通过阅读相关书籍,高中生在学习基础的理财知识的同时,可以让自己静下来,为更好以积极的心境学习其他的科目,把自己的学习成绩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学无止境,勤学是岸,作为高中生,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我们应该广泛涉猎,应该一步一步由低到高的阶梯式的学习,以便更好的掌握这一理财知识,为未来的人生做好规划。

二、在日常消费中践行正确的理财观

作为高中生群体而言,日常消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学习、吃穿和娱乐。在学习方面,高中的消费开支主要集中在购买教材、辅助类练习书籍、学习工具等方面。在个人的服装和饮食方面,这是必不可少的,当前的高中生更热衷于快餐油炸类食品。在个人娱乐方面,高中生的消费不够理性,花费的金额较大,聚会选择在中高档的酒店或者ktv,旅行选择到国外去,消费习惯往往是不理智、不节制。

鉴于以上现状,帮忙高中生在日常消费中践行正确的理财观显的尤为重要。对于没有独立独立经济能力的高中生而言,其收入一般来源于节日的红包和父母平时给的零花钱等。如何合理消费手中的资金,是对高中生理财知识的一次较好的实践机会。一般而言,在保障基本花销的同时,高中生应该有自己的银行卡,把留有余地的资金存入到个人的银行卡,学习相关储蓄知识,更好的学习理财知识,这样也有利于高中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树立正确的金钱观。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高中生可以利用银行卡账号里面的资金,进行合理的规划,既可以用于购买资金或低风险的理财产品,也可以继续用于个人储蓄。通过这种方式,既帮助高中生树立了理财的意识观念,也帮助高中生学会合理使用自己的资金,同时锻炼了自己的理财能力,在实践中提升个人理财的水平,学以致用。

三、合理理财行为的养成措施

第一,准确记录财务情况,了解个人消费状况。在整合个人财务信息的过程,要学会借助相关的记录工具,整合成详细的记录,做出便于个人分析的图表,效果才会更加明显。特别要注意的是,要保持记账的习惯,坚持下去,这对于理财而言是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第二,树立正确的理财价值观,明确个人的经济目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个理念同时适用于个人的理财,只有了解自己,才能统筹兼顾。价值观和经济目标分析是个人理财的方向所在,也是保持计划持续性和合理性的依据。

第三,确定个人的净资产,预估个人目标实现的可能性。确定净资产的重要条件在于了解个人的收支情况,了解个人手中可支配资金的数量,才有利于我们理财实践的大局。在实际中,很多高中生并不是真正了解个人的花销,甚至不清楚个人的收入与花销具体数额。

第四,制定立足个人实际的预算,并在执行落实到位。预算虽然是纸上工作,但是落到实处就有实用价值。通过制定预算方案,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个人日常花费流向,从而得出个人消费习惯的相关情况,并通过针对性的措施加以改进。

第五,重视投资复利,提高投资的利润。高中生的收入在保证基本学习生活花销的前提下,可以开始规划理财与投资,这笔钱是个人以后,特别是大学时期进行理财的“第一桶金”,也可以作为大学毕业后找工作空白期的准备费用。

微观经济学读书笔记篇7

[关键词]移动图书馆服务建设

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下,图书馆作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信息使者,其服务领域、服务方式和管理已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各种移动设备让信息能够无处不在,与传统图书馆相比,移动图书馆打破了传统图书馆以典藏管理为主的局限,实现了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为任何合法用户提供任何知识、资料和服务的重大变革,为经济社会与人类文明发展提供更加快捷、个性化的信息交流环境服务。

一、移动图书馆的概念及发展

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从最早卡片式管理纸质图书发展到通过opaC+条码管理,到现在的移动服务车opaC+RFiD(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无线射频识别技术)都属于纸本图书的管理范畴。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下,移动图书馆成为传统图书馆的一个新的门户,源于2002年朱海峰所提出的无线图书馆,就是将无线通信网络技术和数字图书馆系统结合起来,读者使用便携式终端设备,以微波、无线电等接入方式来获取所需文献信息资源,使图书馆自助服务真正由馆内延伸到馆外。发展到现在,移动图书馆作为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一种崭新模式,是指适应读者的需要,依托比较成熟的无线网络、国际互联网以及多媒体技术,有效利用已有的海量资源,使人们不受地点、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使用各种移动设备(比如手机、e-Book、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手持阅读器、带wiFi功能的其他设备等等),方便灵活地进行图书馆各种信息的浏览、查询、推送与获取的一种新兴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体现了图书馆知识传播的本质。

移动图书馆的早期发展。国际方面,早在2000年左右,日本、韩国、芬兰、美国等部分国家图书馆推出了移动图书馆服务,但功能仅限于移动opaC服务和信息,也有部分图书馆通过手机开展了虚拟参考咨询服务。国内方面,2005年上海市图书馆开通了全国首家基于短信的图书馆服务,读者可以通过手机随时随地享受到咨询服务。随后,清华大学等20多家高校馆也纷纷开通了短信服务和基于wap的馆藏查询。但总的来说,这一时间的国内外图书馆移动服务还局限在图书馆的功能,主要包括新闻、服务时间、借阅规则、通知、到馆路线、培训与讲座等功能;开发了移动opaC系统,包括馆藏目录检索和相应纸质图书的借还提醒、预定借阅、续借等。移动图书馆的核心功能,也就是基于手持移动设备的各类数据资源的统一检索和全文获取还没有实现。

移动图书馆发展的新阶段。图书馆服务的终极目标就是信息服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任何合法读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图书馆的任何资源。

二、我国移动图书馆目前存在问题分析

当前,我国移动图书馆的发展和服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还存在诸多的问题,移动图书馆还没有真正移动起来。

1.服务观念亟待革新。现有移动图书馆的服务设计,大多是基于图书馆传统的服务模式,通过近十年的资源建设,虽然已拥有大量资源,还没有对用户的移动需求有更深入的了解,海量的图书资源反而成了读者快速检索和获得目标信息的负担。图书馆管理人员服务观念陈旧,对读者新增的移动阅读意愿缺乏职业敏感性,独特的、采用新技术的原创不多。仅限于探索新技术带来的可能性,把移动图书馆作为传统图书馆各类服务的延伸,还亟需设计和开发出丰富多彩、满足各类不同需要的服务形式。

2.现有的知识产权体系与信息社会高速发展不相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常常脱离具体的载体形态传播,图书馆数字资源也存在资源系统不统一、数据格式不统一的问题。由于技术原因,目前我国的Vpn往往限制并发用户的数量,一旦达到并发数量就不能再行访问,因而使移动图书馆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

3.移动图书馆终端缺陷尚未解决。我国移动图书馆一般通过使用pC机、手机等各种移动设备来完成服务,而目前wap网络传播速率低,设备本身受制于传输带宽的客观限制,仅仅适合简单的信息浏览和查询服务。

三、新时期加强我国移动图书馆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据有关统计,我国当前3G用户的普及率已经超过40%,移动互联网用户已经超越了传统pC互联网用户。移动上网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而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移动阅读也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结合多年来的调研时机,笔者以为应从设计层、实施层、管理层等方面着手加强移动图书馆建设。

1.设计层要为信息服务的内容做出适当的定义,并对内容进行重新组织,使其适合在移动终端上获取。

第一,实施智能化搜索。通过提供期刊、论文、外刊、外文论文和图书的同构统一搜索服务,使各类不同结构的文章在手持设备上实现统一显示。适应大部分读者使用中文进行语义化搜索的习惯,让读者使用中文关键词搜索到相应的外文期刊或者外文论文。

第二,个性化设置用户。为了方便读者查找资料,可通过自动保存读者的文献浏览历史记录,并且提供收藏夹的功能,保证读者认为有价值的文献方便以后查看。将读者推荐的文献在摘要页面和内容页面显示推荐文献的读者数量,使用户搜索查找文献时起到良好的互动导向作用。方便读者对文献进行评论,将评论的读者数量和评论内容通过摘要页面和内容页面的相关标签链接进行查看。利用短信订阅和推送功能,方便读者设定短信订阅关键词和接收时间。

第三,实行服务模式创新。针对不同的文献资源,不仅仅为读者提供手机短信服务,而且给读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支持社区交互,并嵌入教学与科研过程,使用户可以通过数字资源管理系统进行自定义分类、自定义属性等的资源管理。同时,提供大量可阅读资源及多种多样的移动知识服务,为用户提供应急速查和闲暇时间速览等服务。

2.实施层应充分考虑环境、技术、资金等相关现实问题,以保证移动图书馆顺利建成。

首先,充分重视资金、优先级、技术和观念上的困难带来的挑战。信息时代下,各种类图书馆都在思考适合自己机构发展的移动服务。

其次,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发展移动图书馆。各种移动终端的便利性和多媒体,使学习、认知、交流、互动通过碎片时间贯穿在生活的每时每刻每个地点,这是一种教育方式的革命性应用服务。未来要充分利用B3G(BeyondthirdGenerationinmobilecommunicationsystem超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技术、imS(ipmultimediaSubsystemip多媒体系统)、移动ipV6等技术,使移动图书馆越来越成熟、丰富和个性化。如发展图书馆微博。微博是一个基于文献资源及用户关系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通过微博,整合图书馆特有的文献资源与人的关系网络,可以实现导师与学生的交互、学生与学生的交互、导师与文献资源的交互,学生与文献资源的交互等,真正发挥每一个个体的作用,让每个个体创造和分享自己的信息,让知识在分享与互动中发挥更大的价值。发展云笔记。通过发展移动图书馆的云笔记功能,使读者在任何时间地点以原迹手写或键盘输入的方式记录下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用户所记录的信息保存在云服务器数据库中,用户可以随时在任何地点通过账户登录移动图书馆,查看自己记录的信息。

3.管理层要注意加强后台管理和馆员素质的培养,定期进行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相关知识的培训,执行合理的职业教育机制和激励机制。

第一,加强后台管理。图书馆管理人员也可以通过后台批量导入读者的各种信息,根据不同单位、不同身份的读者进行管理。针对这些读者的批量管理设置,每个用户都有独立的启用时间、停止时间,管理员单独发短讯和编辑用户信息。系统管理员可以进行群组管理,添加编辑子群组,批量复制、移动、删除等。

第二,加强对图书馆管理人员的提升培训。在图书馆内部进行移动服务相关基础知识教育非常必要,要创造机会教育图书馆工作人员,提供培训课程和专业发展机会,建立自己的专业技能团队。根据形势的发展,不断推动图书馆管理人员学习移动用户文化,提升专业技能。

第三,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技能水平以带动移动用户。高校图书馆可以考虑增加开设有关的指导项目,包括移动用户如何能有效接入电子资源访问项目研究所需资料,或者检验二维码与增强现实技术如何能促进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赵晓华,3G为移动图书馆创新服务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32-35.

微观经济学读书笔记篇8

关键词:左传义法叙事褒贬

清代桐城派,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极具影响的一大古文创作与理论流派,方苞作为桐城三祖之一,其“言有物”、“义有序”的“义法”说,构成了这一派系文论的基础框架。“义法”的根源问题,历来学者争议不断,台湾学者张高评认为其形成是:“根柢于经术、规范于史义、化成于文法的……其大凡则归本于《春秋》书法;方苞义法论,标榜《左传》、《史记》二书,作为桐城派古文义法之经典,其大宗见于《左传义法举要》与《史记评语》二书中。”表明义法最精备者为《左》、《史》二书。而《左传》作为我国传记文学的典范,其叙事艺术牵涉到“笔削褒贬”等《春秋》书法义例,借事明义,寓物示理,往往最具有义法。今取《左传》“寓论断于叙事”之书法特点,以方苞义法推衍,借鉴张高评先生的分类法,从“属辞比事”、“法随义变”、“笔削见义”三个大的层面加以阐述。[1]

一、属辞比事

“属辞比事”最早见于《礼记・学记》:“属辞比事,《春秋》教也。”孔颖达在《礼记正义》中解释道:“属,合也;比,近也。《春秋》聚合会同之辞,是属辞;比次褒贬之事,是比事也。”即聚合、连缀有关文辞,比次、排列相关事实;张高评根据程端学、姜炳璋二家之语提出:“所谓属辞者,聚合上文下文之辞;比事者,连比其相类相反之事。其大者,合二百四十二年之事而比观之;其小者,合数十年之事而比观之;或舍大论细,或彼此相形,或前后相契,或并叙类及,或侧笔见义,或委婉显晦;凡此,皆属辞比事之书法。”方苞《序》称:“通前后而考其义类,则表里具见。”《左传》叙事多长篇战争,易生散漫之语,运用“属辞比事”之书法,可使文章合理布局,上下左右交互参差,互为经纬,对比约束,是非成败,则呼之欲出。

宋吕祖谦《左氏传说》称:“看《左传》,须看一代之所以升降,一国之所以盛衰,一君之所以治乱,一人之所以变迁。”如写季氏家族的兴衰荣辱,贯穿了整部《左传》,僖公三十一年记载:“卫迁于帝丘,卜曰三百年。”这一句是左氏所记最晚的预言,盖因《左传》擅长以预叙手法为之。[2]

《史通・模拟》篇称《左传》预叙的写法为:“将叙其事,必预张其本,弥缝混说,无取眷言”。如宣公十四年所载:“楚子使申舟聘于齐,曰:‘无假道于宋。’亦使公子冯聘于晋,不假道于郑。申舟以孟之役恶宋,曰:‘郑昭、宋聋,晋使不害,我则必死。’王曰:‘杀女,我伐之。’”申舟根据对晋、郑、楚三国形势的分析,预见到自己此行凶多吉少,就提前把自己的儿子引荐给楚子而后出使。故《左传》叙事未必按部就班地记录事情发展的过程,而多先对事情的结局进行一番启发,使读者在潜意识里形成对它的特定期望,行文中又不断地以怪异的现象来暗示,从而于潜移默化中将作者自己的评论移植到读者的脑海之中,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左传》战争叙述尤其明显,故方苞的门人程在给《左传义法举要》作序时就说:“明于四战之脉络,则凡首尾开合,虚实详略逆断续之义法更无越次者矣。”

方苞在《左传义法举要》里亦提出:

“观伍参之言,则晋之衅,楚早见之;观士会、赵朔、栾书、韩厥之言,则晋之衅,合军皆自知之。……怙乱者晋人也,而引史佚之言及诗,则于郑石制发之。旁见侧出,不可端倪,神乎技矣。”

由此观之,方苞认为《左传》中多前后相照之言语,作者常借文中人物之口道出了其前因后果,只需联系前后相关之文辞,比观其事,由事之迹,便可晓明大义,使人读之不觉,然是非褒贬已定。[3]

二、笔削见义

司马迁曾阐述孔子作《春秋》;“笔则笔,削则削,游、夏之徒不能赞一辞”。《春秋》依鲁国事记史,着重叙事,叙事之文又不能“赞一辞”,足见其对史料的筛选去取以明褒贬之义。赵伯雄先生认为:“所谓《春秋》的书法,是指孔子在修《春秋》时所作的‘笔’、‘削’,即孔子在遣词造句、书与不书中所表达的褒贬予夺。”“书法”一词,最早见于《左传・宣公二年》,孔子称董狐曰:“古之良史,书法不隐。”而后代学者多认为《左传》为《春秋》解经之作,其遣词造句、因革损益、去取有无,谓特笔,谓史义,谓笔削,亦谓书法义例也。清代方苞在《又书货殖列传后》中称:“《春秋》之制义法,自太史公发之,而后深于文者亦具焉。”并以此创立桐城义法,论古文文法。[4]

杜预《集解・序》称《左传》:“诸称书、不书、先书、故书、不言、不称、书曰之类,皆所以启新旧、发大义,谓之变例;然亦有史所不书,即以为义者,此盖《春秋》新义。”这种“笔削”的方法,皆以良史的优质材料为先,所以方苞在《左传义法举要》里举出了书、无书、不书等多个条目。而所书之史料中又分先书、特书,方苞《左传义法举要》称:

论序事常法,出车大临乃被围常事,本不必书;而特书者,与能信用其民,义相发也。《春秋》之法,书入则不复书围;退师修城,乃复围以前之事,亦不宜书;而特书者,见楚子行师进退有礼,与篇末论武有七德,义相发也。[5]

四大战惟《》特书,以晋之丧师,有先毂而刚愎,而赵括、赵同实助之。巩朔、韩穿,则有设七覆于敖前事;荀首则有以其族反之,获连尹襄老囚楚公子毂臣事。苟不先书其职同,则不知其为何人,既备举六人,则赵旃求卿未得,魏求公族未得,皆以卿族在军行,而非有职司,亦见矣。

而先书、特书之中又根据其“义”、“不义”、“礼”、“不礼”等性质进行下一步筛选,以彰显作者褒贬之义。如《左传・庄公元年》:“元年春,不称即位,文姜之故也。三月,夫人孙于齐。不称姜氏,绝不为亲,礼也。秋,筑王姬之馆于外,礼也。”此处以“不称即位”写庄公,且道出其原因,主要是桓公不以其道终,故子不忍即位也。故自庄公以下,僖闵二公均不以即位称。《左传》记此事,因其为符合礼数之大事。可见义法除了要求对史料进行筛选外,还对具体事件的篇章裁剪进行安排,以达到微辞贬刺、劝善惩恶的言有序的功用。[6]

三、法随义变

方苞“言有物”、“言有序”之“义法”,即“义”为内容,“法”为形式,“义”决定“法”,“法”体现“义”,在强调二者统一之时,更偏重法的作用,正如郭绍虞先生曾经指出的,方苞的义法有时可看做两个分立的单词甚至是一个连缀的偏义副词,词头虽义法二字合用,但实质上是偏重法字,这种偏向体现了方苞义法说对文学艺术形式的重视,它涉及到的不仅是文学作品的题材体制组织结构文学语言,更是建立在这些形式基础上的审美意蕴。”

对此,张高评先生认为:“大抵如相体裁衣,因地制宜,按事命篇,或文随事变,或事不变而文变,或事变而笔调不变,此盖发挥《春秋》用辞有常有变之特点。”姑且从《左传》所采用文体和风格两个方面论之。

1.文体

“文辞以体制为先。”早在南宋时期,陈就总结出了《左传》的八种文体:“考诸《左氏》,摘其英华,别为八体,各系文本:一曰命,婉而当;二曰誓,谨而严;三曰盟,约而信;四曰祷,切而悫;五曰谏,和而直;六曰让,辨而正;七曰书,达而法;八曰对,美而敏。”即陈认为《左传》分命、誓、盟、祷、谏、让、书、对八体,不同的文体具有不同的特点,隐喻作者对于不同事件的不同态度。如许慎《说文》:箴,戒也。盖医者以箴石刺病,故有所讽刺而救其失者谓之箴,它具有讽谏劝谕之用。如宣公十二年魏绛告诸侯之言:箴之曰:“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就是劝诫人民要勤劳,那样物质就不会匮乏;“四曰祷,切而悫”如《左传?襄公十八年》:

晋侯伐齐,将济河,献子以朱丝系玉二毂,而祷曰:“齐环怙恃其险,负其众庶,弃好背盟,陵虐神主……唯尔有神裁之。”沉玉而济。(襄公十八年,401)

此处祷辞,简洁明快,极力强调自身行为的正义性,在神明面前陈述齐国之罪过,从而为自己的行动找一个合理的借口,即伐无道。方苞所谓:“《左氏》……叙事之义法精深如此,所谓出奇无穷。”便是如此。[7]

2.风格

《左传》的风格随文体而变化多端。刘熙载称其语言:“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左氏释经有此五体。其实左氏叙事,亦处处皆本此意。”昭公三十一年“以惩不义,数恶无礼,其善志也。故曰:《春秋》之称微而显,婉而辨;上之人能使昭明,善人劝焉,淫人惧焉,是以君子贵之。”而它的语言风格,又是借不同的修辞手法深入浅出地表现出来的。叔向书就运用了“是故闲之以义,行之以礼,守之以信,奉之以仁”,“故悔之以忠,从之以行,教之以务,使之以和,临之以教,之以强,断之以刚”,“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等一系列结构相似,富于节奏的排比句,以加强劝谏的效果。[8]

四、结语

方苞义法以《左传》史法为阶梯,向上借镜《春秋》书法,向下转化为古文义法,史笔文心,自相融洽。今以其“义法”说溯源考据《左传》“寓论断于叙事”之书法特点:一则属辞比事,以通篇大义贯穿叙事之文,微事两两相对,通览前后,比观详略;二则笔削见义,以圣心裁制,书或不书,义或不义,触发相得;三则法随义变,随地异形,变化无方,不可端倪,大有移步换形之妙。此三则,为作者悉心为之,细体察之,便可于通篇叙事之内,观其是非之论,褒贬之义。所谓“法由义起,因义定法,法随义变”之后世义法,均可见于其中。

参考文献:

[1]清方苞口授、清王兆符、程传述.左传义法举要[m].刻本.金匮:廉氏,1893

[2]陈、王利器校点.文则[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

[3]清刘熙载.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4]左丘明著、李维琦等注.左传[m].湖南:岳麓书社,2001

[5]赵伯雄.春秋学史[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6]张高评.方苞义法与〈春秋〉书法[J].台北:中国文哲研究所,1994(6)

[7]张高评.〈左传〉之史笔与诗笔[J].高雄:丽文出版社,1994(6)

[8]张伟.形式的超越――方苞义法说的审美阐释[J].社科纵横,2010(1)

微观经济学读书笔记篇9

《绿山墙的安妮》,电视剧译为《清秀佳人》,动画片译为《红发少女安妮》是一部由加拿大女作家露西·莫德·蒙格玛丽(Lucymaudmontgomery)所著的长篇小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高一绿山墙的安妮2021读书笔记800字作文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绿山墙的安妮读书笔记1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是少不了让人们汲取知识的书籍。书,是所有知识的根源,更是人们智慧的结晶。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名叫《绿山墙的安妮》,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马修和玛瑞拉兄妹俩在绿山墙过着平淡从容的生活。为了给患有心脏病的马修找个帮手,他们打算从孤儿院收养一个男孩,不料阴差阳错,孤儿院送来的竟是一个满头红发、喋喋不休的十一岁女孩安妮。小安妮天真热情,满脑子都是浪漫的想像。在她的想像中,顽皮的小溪在冰雪覆盖下欢笑:如果玫瑰会说话,一定会给我们讲很多有趣的故事;她还把自己的影子和回声想像成两个知心朋友,向她们诉说心事……

然而,由于酷爱想像以及“爱美之心”,安妮给自己惹来了一连串的麻烦,她不断地闯祸,也不断改正错误。在朋友、家人和老师的关爱中,小孤女安妮渐渐变成了绿山墙里快乐成长的小主人。

故事的情节曲折动人,引人入胜。马修和玛瑞拉兄妹对安妮发自肺腑的疼爱和无私的付出,感人至深,而安妮纯真善良,热爱生活,坚强乐观;她对知识和学习都有着一股狂热的劲头,那种积极向上、奋斗拼搏的精神令人感动。

安妮长得并不漂亮——红头发、还有满脸的雀斑,但是安妮有着一颗纯洁善良的心,她爱幻想,一切平凡的事物在她眼中都是妙趣横生。虽然她在1岁的时候就失去了父母,虽然她在孤儿院里没有朋友,虽然她生来并不美……但是上帝很公平,赐予了安妮生性乐观、爱幻想……

安妮是一个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人,她有着金子般善良的心,遇到困难她从不气馁不哭泣,她从不快乐的事里找到快乐的理由,把生活中痛苦的事转化成快乐的事,她心胸宽阔,心里装着坚强、勇气和快乐。不像现在有些人遇到一点困难就像跌到深渊似的,不去努力地寻找解决困难的方法,却一味地叹息、等待。安妮就像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一面镜子,值得我们去对照。

成长的印记总是这样容易逝去,日子总是崭新的,就像安妮剪短而又蓄起的一头红色长发,颜色变深了,我们的思想也在不经意间变得深沉了。

试问,在学习的苦海中奋力傲游的我们,是否也能像小安妮一样,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学学幻想,放松一下自己呢?让我们向安妮那样,乐观向上,用积极的心态微笑着迎接生活中的每一次挑战,越过一个又一个障碍,冲破一个又一个难关,朝着我们美好的梦想奋进吧!

绿山墙的安妮读书笔记2世界上的经典作品,都是沉甸甸的,它们是经过岁月磨砺而沉淀下来的作品,是经过时间检验而存留下来的作品。大浪淘沙,江水滔滔,留下来的就是闪闪发光的金子。世界上的书很多,好书却又太少,《绿山墙的安妮》便是这为数不多的精品中最令我喜爱的一本。这本书记载了绿山墙的马修和玛丽拉兄妹,原本打算在孤儿院里领养一个男孩来帮忙,没想到却阴差阳错地接来一个满脸雀斑又有着丰富想象力、喋喋不休的红发女孩安妮。故事由此开始,安妮用爱心赢得友谊,以倔强坚持自己的天性,用丰富的想象充实自己的生活……最终出人头地。

寡言害羞,憨厚勤劳的马修;不苟言笑,心地善良的玛丽拉;爱管闲事、心直口快但善良的林德太太;性格爽朗、富有童心的老巴里小姐……他们温和、善良、彼此互相帮助、友好相处的情节让我掩卷难忘。她因为个性比较鲜明而不断地被批评,但文中每次描写她犯错误时,马修、玛瑞拉、戴安娜这些她的亲朋好友都会安慰她,鼓励她,给她以关爱,教会他如何面对和纠正自己的错误。正是因为她生活在这样有爱、有关怀的温馨氛围中,她才不会觉得孤单和寂寞,最后走上人生的正轨。在这个并不悲伤凄凉的孤儿故事中我感受到了人世间的温暖,那温暖就像一缕阳光触及着我心底最柔软的地方,在与安妮共同追逐生活美好之中,我少了许多对生活不如意的埋怨,甚至感觉安妮是个幸福的孩子,渐渐开始羡慕而不是同情她,羡慕马修和玛丽拉兄妹对安妮发自肺腑的疼爱和无私的付出,羡慕她拥有纯洁的.友谊……

我们何尝不是生活在爱与关怀的世界里。同学间的互帮互助,老师的耐心指导,父母的细微关心,邻里之间的相互谦让……这使我们的生活充满了色彩,让世界充满了爱!爱与关怀是世界上最甜美的!爱与关怀是人与人之间良好沟通的桥梁,爱与关怀让人间万分温暖,爱与关怀让人们生活在幸福的世界中!

安妮是继不朽的爱丽斯之后最令人感动与喜爱的儿童形象,《绿山墙的安妮》是我读过最甜蜜的儿童生活小说,就像一轮太阳,灿烂千阳,照耀我们成长。

绿山墙的安妮读书笔记3转眼间,六年级辛苦的学习生活就这样过去了,迎来了美好的暑假。在这暑假中,我为了能增强我的阅读能力,我看了几本小说,但其中我最喜爱的还是这本《绿山墙的安妮》。

这本书是一半外国小说,书内有三个主要人物,分别是:安妮,马修,马瑞拉。书里主要讲了一个名叫安妮这个小女孩的成长故事。书里的安妮从小就是孤儿,她长得并不漂亮,最令她讨厌的是她满脸雀斑,和一头自己并不喜欢的黄头发。一年,她阴差阳错被一位夫妇领养,从而来到了绿山墙农舍,但是农舍的女主人并不喜欢她,因为这位夫人喜欢男孩,只有男主人马修疼爱她。但是安妮十分天真活泼,也十分爱幻想,她刚来到绿山墙时,被这儿的一切都给吸引了,给自己喜欢的地方和景色,取了许多有趣而又有个性的名字,比如说绿山墙旁边有一条小湖,安妮给她取了叫天使湖。也就是她这种爱幻想最后也让马瑞拉改变了对她的看法,也赢得了周围邻居们的喜爱。后来,她凭着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当地最有名的学院:女王学院。但是为了照顾生病的马瑞拉,安妮放弃了上大学的计划。

读了这本书,我深深被安妮身上那种爱幻想,活泼吸引了,特别是她非常爱幻想,让我非常震撼。记得她刚来的时候,跟着马修骑着马车时,路旁的几棵开满花的樱桃树和修长的白桦,都能让她嘴巴喋喋不休地想象着。但是当马瑞拉去世时,安妮居然毫无顾忌地退了学,放弃了自己上大学的计划与梦想,在家照顾马瑞拉,一个瘦小,满脸雀斑的女孩,是那么得坚强乐观,也懂得感恩,相比之下,我们这代的小孩差得很远。我们现代的小孩在当代父母的娇宠下,变得无比得脆弱,自私。一旦碰到些难题,就会措手不及,在没有思考的情况下就向父母求助,依赖于高科技。而在感恩上,我们和书中的安妮也是天壤之别。如果从现在起,我们也像书中的安妮那样,对学习有积级,上进之心;向生活微笑,拥有乐观之心;而在面对失败时怀着坚强之心;对待亲人怀着感恩之心,那我们这个社会就会人才济济,处处充满温暖,国家也逐渐会变得富强,不怕被人欺负。那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啊!

安妮的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我们要对生活充满希望,相信生活充满阳光,那么它就会有阳光;我们向生活微笑,生活也就会毫无保留地向我们微笑。只要我们我们时时刻刻用一颗乐观,坚强的心去面对生活,面对整个世界,到那时,你就会发现,原来每一天的阳光都是那么得灿烂!那就让我们在生活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吧!

绿山墙的安妮读书笔记4最近,我读了《绿山墙的安妮》这本书,主人公安妮是个孤儿,阴差阳错地被绿山墙的马修、马瑞拉兄妹收养。他们的生活很拮据,她一边干活,一边写作业,学习成绩依然名列前茅……终于,安妮靠自己的努力能摆脱拮据的生活去城里,但为了照顾生病的马修、马瑞拉,她毅然放弃优厚的待遇去城里,而是留在绿山墙成为了一位人人爱戴的小学老师。

书中安妮的品质非常值得我学习,其中,安妮放弃优厚待遇,选择在绿山墙当小学老师这段最让我感动,安妮没忘把她养大的马修、马瑞拉。她懂得感恩,再看看我们的社会,有些孩子二三十岁了还向年迈的父母要钱,不给钱就打、骂,有的甚至为了财产而把父母杀害。这种案例比比皆是。他们从来不知道感恩是何物。不管父母给了我们怎样的生活,我们都要用心报答父母。当我们的父母走不动路时,当我们的父母记不清事时……我们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给予他们温暖的爱,就像他们爱我们一样。

安妮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在帮忙干活的同时,也不忘努力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一读到这,我暗暗地感到惭愧,我一放学回家,妈妈就给我递吃的、递喝的,家务活从来不用我动手,只管把作业做好就行。就算是这样,我也没有好好学习,我的学习成绩依然一塌糊涂,我觉得这点应该向安妮学习。

安妮的想象力特丰富,把林荫小道说成“喜悦的洁白之路”,把池塘说成“闪光之湖”,世上一切事物在她的眼里都是美好的,她把这种美好带给绿山墙的每一个人,绿山墙因为有了她,人人都得到了快乐。我们生活中常常有这么一些人,总是在传递负能量,让人觉得沮丧。我希望身边的人都像安妮那样热爱生活。

安妮为了照顾马修兄妹,选择留下来当了一名小学老师让我懂得感恩;安妮的日常让我懂得学习要上进;安妮的丰富想象力,让我懂得想象力也是人身上最宝贵的东西。总之,这本书让我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令我受益匪浅。

绿山墙的安妮读书笔记5在老师倡导读名著的时间里,我读了一本名叫《绿山墙的安妮。》。她那灿烂的笑脸,似一束温暖的阳光吹进我们的胸怀。她的天真纯洁,让我难以忘怀!

故事是这样的:在爱德华王子岛上生活着一对兄妹马修与玛瑞拉,他们本想从孤儿院里领养一个男孩做帮手,却因为同情鬼使神差地收养了一个名叫安妮的女孩儿,可就是这一个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夸张的语言的小姑娘,却给这一对兄妹带来了春天般的生机。

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马修和玛瑞拉兄妹对安妮发自肺腑的疼爱和无私的付出,感人至深,而安妮纯真善良,热爱生活,坚强乐观的形象更让人掩卷难忘,作者塑造了女主人公安妮阳光灿烂般美好的性格,其中对大自然以及乡村生活的诗意描摹使人神往。

虽然安妮从小失去父母,被孤儿院收养,可是她并没有成为一个性格孤僻内向的小孩,而是整天沉浸在自己美丽的梦幻和想象中。她想象自己也许是一个国王的女儿,被海盗偷了出来;看到镜子中的倒影,就想象那是另外一个被魔法捆住的小姑娘;听到山谷中传来的回声,就想象那是一个叫维奥莱特的喜欢重复她说话的好朋友。

在她的想象中,顽皮的小溪在冰雪覆盖下欢笑;如果玫瑰会说话,一定会给我们讲很多有趣的故事;她还把自己的影子和回声想像成两个知心朋友,向她们诉说心事……看着安妮的那些天真而充满着美好梦想的话与想象,你会感觉你进入了一个奇妙而甜蜜的通信世界,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神奇与快乐。安妮还是一个热爱生活的孩子,她对周围的世界,对大自然的一花一草,一树一木,都充满了爱心。她对亲人,朋友,同学,师长,都怀揣着一颗善良,纯洁,热忱的心。尽管有时候因为这些和她那丰富的想象力使她闹出了一些天真的笑话,可她却一如既往。她对知识和学习都有一股狂热的劲头,那种积极向上,拼搏奋斗的精神令人感动。安妮是一个梦想家,但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她的一个个梦想都成为了现实。总之,这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小读者。而“红头发安妮”也成了孩子们心目中的偶像。

微观经济学读书笔记篇10

关键词:山区学生课外阅读解决措施

《新课程标准》对于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有明确的规定,学生能从课外书中学到书本上所没有的知识,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但事实证明,山区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不容乐观。

一、调查对象

我班(五年级)48名学生。

二、调查方法

(一)问卷法。

问卷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你拥有自己的课外书吗?

2.你一天花了多少时间阅读课外书?

3.你有没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二)谈话法。

谈话就很随意地问一些常见的课外知识,如:

1.你知道中国有哪四大名著吗?

2.《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是谁?

3.你听说过比尔・盖茨是谁吗?

三、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学生自己拥有课外书的情况调查显示:有30人拥有作文书,拥有童话书的学生有2人,拥有《唐诗三百首》的学生有5人,而长篇名著和科普读物没有一个学生拥有。

每天阅读课外书时间:有15个学生看课外书的时间在半小时左右,有5个学生时间稍微长一些,看书时间超过一个小时甚至更长的学生一个也没有。

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有27个学生在家长的要求下会边读书边勾画出好词佳句,有5个学生会把好词佳句摘抄在“采蜜集”里,能在看完书写读后感的学生一个也没有。

从以上调查中不难看出,学生的课外阅读存在以下问题。

(一)自己拥有课外书的学生较少。

在山区,根本没有书店,学生想买课外书得进城。年轻的父母们大多都外出打工谋生,许多学生跟随自己年迈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这些出生在上个世纪解放初期的老人们,90%以上是文盲。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子孙拥有知识,有好的成绩,但山区的经济状况决定了他们不会去买十几元甚至几十元一本的书。

(二)学生每天阅读课外书的时间不多。

现在的学校一直提倡减轻学生负担。在学校,一方面,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吸引着学生,课余时间,学生宁愿去操场上打球、跳绳、踢毽,也不愿意静下心来阅读。另一方面,“减负”还停留在表面上,很多教师宁愿给学生多布置作业也不愿意给时间让他们多看课外书。这不是因为教师的思想封闭,而是因为对教师的考核都与学生的成绩息息相关。于是,教师们把压力强加给了学生,很多时候,学生都有成堆的作业。而作业完后就是强身键体的体育活动了。

(三)学生阅读效果不尽人意。

归根结底,学生在阅读课外书的时候没有养成做笔记的良好习惯。如果教师向学生推荐一本好书,他们可能会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读,虽读却不用心。读完一遍,叫他谈谈自己的想法,却什么都不知道。“不怕读得少,只怕记不牢”,而要记牢的关键就是要做读书笔记。可是,山区学生接触课外书籍的时间本就不多,他们顶多在书上胡乱勾画一些,如果问为什么勾画这些,他们多半答不上来。也有会摘录好词佳句的学生,但是极少。学生的词句积累不多,作文用词相当匮乏。90%多的学生在作文中夹杂口语,这和他们的阅读少有关系。

四、尝试解决以上问题的措施和建议

(一)转变家长观念,让家长知道阅读的重要性。

家长要求从“不准孩子读”到“鼓励孩子读”,再到“和孩子一起读”,最后“放手让孩子自己读”。山区的很多家长都外出打工,留下孩子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爷爷奶奶没有文化,但是父母一般都具有初中或高中文化。让他们重新拾起十多年前的书本也许很难,可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没有家长的支持,教师无论再怎么努力,效果也不一定好。所以,教师必须让家长们知道阅读的重要性,让他们自愿地给孩子做榜样。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榜样的力量贵在坚持。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古人常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在阅读时,大脑也在思考。好词佳句可以把它勾一勾、圈一圈、画一画,甚至还可以抄一抄。这样既可以扩充自己的课外知识,便于阅读巩固,又可以增加自己的词汇,作文起来才不致词汇贫乏。

(三)在课外活动中“挤”时间阅读。

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时间比较少,有些学生给自己找理由:没有时间。鲁迅先生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只要你有读书的渴望,一心想读书,时间是可以“挤”出来的。教师要让学生明白:阅读是最重要的,我们要抓紧分分秒秒的时间阅读。教育学生不贪玩,少看电视,把贪玩和看无聊电视的时间投入到阅读中。

(四)教师作好阅读指导,确保学生阅读的“质量”。

确保阅读“质量”最关键的就是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叶圣陶说:“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这充分说明了阅读方法的重要性。学生掌握“活”的阅读方法需要一个过程,刚开始让学生阅读时,教师期望切忌不可太高。向学生推荐的书籍不可太多,最好跟随教材同步。当学生对阅读有了更浓厚的兴趣之后,教师可以向他们推荐更多的作品。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千万不要强加给学生自己的意志或观点。

(五)大力开放学校图书室,随时更新学校图书。

针对山区许多学生家庭贫困,无力购买课外书的情况,学校图书馆应对学生加大开放力度,多多开放。另外,学校的图书是有限度的,对于新出版的好书,学校要及时购买,及时更新图书室。

只要学校教师、家长、学生都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山区的孩子们,即使不走出山区,也能知晓天下事;课堂上,再也不会有人向我提出“比尔・盖茨是谁”的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