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质量安全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32:14

食品质量安全总结篇1

根据年初的工作计划,我局严格食品市场准入,不断整顿和规范乳制品、黄酒、小麦粉、食醋等行业,严厉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违法行为,按照上级的具体要求,我们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一、严格把关,不断推进食品市场准入工作。

我们进一步将全市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食品加工小作坊进行排队,对具有一定食品市场准入必备条件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食品加工小作坊主动进行帮扶,督促其改善厂房条件、完善生产设施、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全年共帮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食品加工小作坊40家,其中,37家企业领取食品生产许可证(其中:新领证12家,到期换证25家)。目前为止,全市米、面、醋、黄酒等28大类食品企业共有141家(157个单元产品)领取了食品生产许可证,占全市食品加工企业经济总量85%以上。

同时,我们对列入市场准入制度的食品生产企业,分为a、b、c、d四类实施质量安全监管,建立了《丹阳市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对卫生许可证和营业执照齐全的食品加工小作坊,上报市政府下发了《丹阳市允许暂时存在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产品目录》,对生产加工茶叶(分装)、豆制品、糕点、粗制植物油、黄酒、烧酒等产品限区销售。

二、加强领导,开展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行动。

按照整治工作的总体部署,我局制定整治工作方案,成立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组织企业自查自纠,召开食品生产许可证企业动员大会,宣贯有关法律法规和gb2760《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整治工作效果明显。

我局把黄酒、小麦粉、饮料、肉制品、乳制品作为重点产品进行监督检查,由食品科牵头,稽查大队和质检所配合,共出动执法人员300多人次,对重点企业进行突击检查,根据gb2760以及卫生部的第一、第二批名单,检查其有无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添加剂现象,监督其食品添加剂使用情况,查阅食品添加剂使用台帐,并检查食品标识是否规范,同时加大日常巡查力度,密切关注其食品添加剂使用情况。共检查企业64家,添加剂重新备案42家,发出整改通知书9份,规范使用食品添加剂以及标识标注27家,查处违法滥用添加剂造成产品不合格的5家。

三、精心组织,开展对乳制品企业专项检查验收工作。

根据苏质技监发[]396号文件要求,1月上旬在市局的统一领导下,成立了乳制品企业核查组、督查组,在企业完成自查自纠的基础上,依据乳制品审查细则和《关于加强乳制品生产许可工作的通知》精神,对我市2家乳制品生产加工企业进行全面检查。

核查组、督查组听取了企业负责人的整顿情况汇报,实地查看了原辅料库、生产车间,查阅了企业台帐资料。检查中发现,乳制品专项整顿以来,2家企业均对原有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修订,制定了符合要求的《质量安全管理制度》,明确了责任主体及各部门各阶段的质量安全负责人;企业一把手领导均参加了省、市两级的《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宣贯会议,并组织员工进行了宣贯;较好地落实了四项制度要求,对乳制品生产实施从原料进厂到成品出厂的全过程质量控制,保证了出厂乳制品安全。此外,2家企业的三聚氰胺检测设备和检测人员按规定的时间和要求规范到位,并多次加强对检验人员的能力培训,现已具备自行检测三聚氰胺的能力。

检查中未发现企业存在违法行为。核查结论中未出现严重不合格项,与企业自查自纠结论基本一致,2家企业均通过核查。

四、紧密协作,开展对饮用纯净水等食品的专项检查。

5月份,我局与丹阳卫生局、教育局联络,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对学校医院用饮用纯净水情况进行检查的通知》,按照检查方案,联合开展对全市103家学校(幼儿园)和29家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纯净水情况进行大检查。通过检查进一步规范了群体集中使用纯净水质量安全行为。

全年,根据上级局的要求,先后开展了对乳制品、淀粉制品、蔬菜加工、芽麦加工、绵白糖水溶液抛光、食品添加剂使用等十多项专项检查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五、宣贯《食品安全法》,全面推进食品安全专项整顿工作。

6月12日,我局组织召开宣贯《食品安全法》暨食品安全专项整顿推进工作会议。会上薛处长结合我市食品企业现状和食品安全形势重点解读了《食品安全法》在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相关的法律条款。欧阳局长布置了今后一段时期我市食品安全专项整顿工作,针对主要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工作要求。本次会议参会人员达126人,到会率达90%以上。

六、加强监管,落实食品质量安全工作各项制度。

围绕食品质量安全长效监管机制的建立,我局按照《食品质量安全区域监管》、《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巡查》、《重大食品质量安全事故责任追究》、《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考核评价》等工作制度,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工作计划,采取有效措施,不断规范区域监管、日常巡查、市场暗察、年度报告、添加剂管理等工作。

共巡查企业184家,回访企业16家,获证企业年度报告审查132家。监督抽查企业133批次,合格120批次,合格率91.53%。对13家不合格企业进行整改,督促企业对不合格产品进行招回。

主要存在问题:

二是,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宣传培训、教育引导不够深入,对一些产品不合格现象,没有及时分析原因,帮助企业加以解决。

食品质量安全总结篇2

__县位于__省东北部、__市中部。国土面积2801平方公里,辖5乡3镇。122个村(居)民委员会、859个村民小组、1208个自然村,总人口40.3万,共有汉、彝、回、苗等19个民族。1997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__恢复县置。__交通便利,四通八达。320、326国道,贵昆、南昆铁路纵贯全境。沾益气候适宜,资源丰富。

自恢复县置以来,__依托县域丰富的自然资源和__省煤化工(曲靖)基地建设,以煤化工、能源、冶金、建材、生物资源开发为主的新型工业得到发展壮大,以烤烟、万寿菊、蚕桑、啤酒大麦、畜牧等为主的农业特色产业初步形成,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十五”末,全县生产总值达35.13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2.33亿元。20__年,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生产总值完成42.25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9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84元,同比增8.4;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9190元,同比增8.65。

一、基本做法

__县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在市委、市政府和市整治办的关心、帮助下,__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强化措施,精心部署,认真组织,通过一个多月的专项行动,整治工作初见成效。

(一)加强领导,周密部署,明确整治工作重点。

为确保完成国务院提出的三大工作重点、八项工作任务和二十个量化指标,__县政府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相关职能部门和各乡(镇)为成员的__县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了实施方案。领导小组下设农产品安全整治、工业产品及食品生产企业整治、流通领域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整治、餐饮消费安全整治、药品质量安全整治、猪肉质量安全整治等六个工作组,分别由农业、质监、工商、卫生、药监和商务等部门牵头。这六个牵头部门和各乡(镇)又成立领导小组,制定了工作方案。为做好整治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

《__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__县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实施方案〉的通知》(x政办发20__〔128〕号)结合__实际,明确了整治工作重点和步骤。明确了辣子鸡、果蔬汁、白酒等产品为重点的整治产品,辣子鸡生产加工企业、白酒及中药饮片生产基地等为重点的整治单位,__镇、__镇等为重点的整治区域。各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直各相关部门又按照县政府确定的整治目标和任务,结合实际和部门特点,制定了乡(镇)和部门实施方案,明确了各自的工作重点、要求和步骤。

(二)广泛宣传,营造氛围,提升全民质量和食品安全意识。

自专项整治工作开展以来,__县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政务信息等渠道,广泛宣传开展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的作用和意义,及时报道各乡(镇)和县直相关部门开展专项整治的工作动态和经验做法。各乡(镇)和县直相关部门则通过集中设点,进超市、入企业、到农家,发传单、做工作等多种形式,将国务院和省、市、县关于开展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的基本精神和要求传达到__的每个角落。据不完全统计,__县启动产品质量和食品专项整治工作以来,各乡(镇)和县直各相关部门共发放宣传资料21500多份,上报整治工作信息100多条,县整治办编印专项信息12期,县信息中心转发整治信息3条,县

广电媒体专题宣传8次。同时,各牵头部门还结合工作特点加强对食品安全监管行政执法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法人代表或负责人、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的培训教育。通过各乡(镇)和县直各相关部门的努力,宣传基本上做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大多数产品和食品生产(加工)、经营企业都知道了国务院开展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所要达到的工作目标,都明确了各自应该履行的义务和应该承担的责任。营造出人人关心食品安全、重视食品安全的社会氛围。

(三)明确职责,部门联动,积极开展专项整治工作。

__县高度重视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积极研究部署,在县财力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加大对专项整治工作的投入,安排了5万元进行专项整治,主要用于资料发放、宣传、整治等工作。各牵头部门按照实施方案,突出重点,部门联动,协调配合,积极开展专项整治。

县质监局作为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一方面认真履行办公室的职能,积极做好沟通、协调、牵头等工作,推动全县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顺利开展和取得实效。一方面围绕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普查建档的整治和涉及人身健康和安全的产品质量安全整治,积极开展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进一步展开普查、清理,摸清底数;全面清理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产品执行标准,规范生产、加工行为,提高产品质量;加大产品质量抽检力度,充分掌握产品质量状况;加强对涉及人身健康和安全的产品、食品质量安全和特种设备安全的监督检查,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生产加工行为和消除特种设备安全隐患,把好产品质量源头关,保障安全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县农业局主要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一是加强农业法律、法规的宣传培训工作。二是加大农资市场监管力度,进一步整顿规范经营行为。三是开展供港澳蔬菜基地备案工作。四是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工作。五是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的专项查检工作。

县工商局牵头,主要加强对流通领域食品质量安全整治。一是与“农村食品市场整治年”相结合,加强对农村市场整治力度。二是与“两节”整治相结合,加强食品安全整治。三是与重点商品相结合。四是与“清理无证经营”相结合。

县卫生局牵头,主要加强对餐饮消费的安全整治。一是加强食品卫生执法检查。二是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三是定期对全县学校食品卫生安全进行专项检查。四是对涉水单位进行专项检查。

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牵头,主要加强对药品质量安全整治。一是加强源头管理,规范药品生产秩序。二是加强市场监管,规范药品经营行为。三是加强医疗机构药械购用的监管,推进“规范药房”建设。四是加强农村药品监督管理,稳步推进“两网”建设。五是加大对药品的抽检工作,为药品市场监管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六是加强药品和医疗器械违法广告的治理。

县商务局牵头,主要加强对猪肉质量安全整治。一是围绕“六个确保”,加强执法检查。共进行联合执法检查25次。二是以抓落实为重点,建立健全工作制度。

二、取得成效

一是摸清了底数。通过摸底调查,为开展整治工作奠定了基础。目前,全县范围内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11家,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144家(其中符合普查建档的有74家,不在建档范围的有68家,其中证照不全的有27家<其中有工商营业执照无卫生许可证的有22家,有卫生许可证无工商营业执照的有5家>,无工商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的有41家);涉及人身健康安全等十类产品已建质量档案的生产企业有9家11个产品;食品经营企业380家,餐饮服务业769家,学校、机关食堂64家;生猪定点屠宰企业2家;药品批发销售企业148家;农产品生产企业1家。

二是规范了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通过集中整治,各相关部门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进行了规范。县质监局对全县食品生产加工业(含小作坊)进行了巡查,进一步加强了宣传并提出了具体要求,要求加强生产设施设备和技术人员装备,建立健全生产加工各项制度,坚持按标准进行生产和出厂检验等,巡查期间,对生产加工企业发放《食品生产加工业质量安全市场准入资料汇编》和《__市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督管理办法》等宣传资料500余份,下发《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限定销售区域告知书》74份,在全县85家食品生产加工业(含小作坊)建立了进货和销售台帐制度,与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小作坊)业主100签订了质量安全承诺书,对月饼(糕点)生产企业(小作坊)的产品质量进行了抽查,培训了特种设备作业人员160余人,“两节”期间对食品、涉及人身健康安全的产品和特种设备安全隐患进行了全面排查,对证照不全的27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分别通报工商、卫生部门限定时间、创造条件办理相关证照,对41家无任何证照的企业按照整治要求限期整改、创造条件办理相关手续,对经整治后仍达不到生产加工条件的企业给予坚决取缔;工商局在食品经营企业中普遍建立食品购销台帐,逐步完善质量承诺、索票索证、不合格食品退市等制度,并制作《食品购销台帐》和索票索证盒各1400多份分发到各分局、所,在县城425家经营户(含部分餐饮户)、乡镇所在地489户中建立了进货台帐制度,在全县25户超市中全部建立起“索票、索证”制度;卫生局按照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标准对餐饮单位和中学食堂进行信誉等级评定,已评出B级52家,C级187家,对43家D级和48家不合格企业下达了整改通知书;农业局督促农资经营单位建立农资经营台账55家,对供港澳蔬菜基地进行备案,已报有关部门批准备案1个企业11个认证品种,正申请有关部门批准备案1个企业4个认证品种;商务局和三江源肉联食品有限公司签订了《猪肉产品安全目标管理

责任书》。截至9月底,11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100取得了生产许可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已经100签订了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涉及人体健康和人身安全产品已100建立了质量档案,县城以上生猪定点屠宰率已达100,县城以上农产品批发市场已经100纳入质量安全监测范围,上规模的市场、超市100建立了进货验收和索票索证制度,学校、机关食堂和餐饮单位85建立了原料进货验收制度。

三是企业的产品质量意识得到提升。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各牵头单位和各乡(镇)共出动检查车辆284车(次),出动检查人员1662人(次),检查各类生产、加工、经营、餐饮企业共2160家。从检查的结果看,大多数企业业主的生产经营意识、产品质量意识、法律法规意识普遍加强,农村边远山区和城乡结合部销售假冒伪劣和过期变质产品的现象普遍减少,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比往年提高。如农业局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20__年7-9月抽检7个批次共90个样品,合格89个,抽检合格率98.9,9月份送检1个批次共12个样品,合格率100;质监局在中秋前夕对县城和乡(镇)所在地的月饼(糕点)生产企业进行普遍抽查、共抽取28个月饼(糕点)样品送检,检验结果25个样品合格,合格率89.3,同比20__年抽检合格率提高了12.5个百分点。

四是违法违规的生产经营行为得到了有效遏制。为严厉打击不法商贩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和过期变质食品的违法违规行为,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群众和消费者的利益,县农业、工商、卫生、质监、药监和商务等行政执法部门普遍加强了执法打假力度,全县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和销售过期变质食品的违法违规行为得到了有效的遏制。

县质监局对2起无生产许可证生产行为,1起违规安装、使用特种设备行为,9起生产食品违规行为进行立案查处;县农业局共检查农资经营户130余户,警告流动销售农资人员100余人次,立案查处违法经营农资案件27起,对违法经营人员给予罚款10000余元,没收高毒高残留农药50多公斤;药监局对无证经营或超范围经营药品和保健食品的行为进行查处,下达责令整改通知书30余份,对检查中发现的无证经营、超方式经营、经营假劣药品、器械等违法行为,立案18件,已处理13件,正在调查的案件5件,医疗器械违法案件2件,立案2件,已处理1件;县工商局结合“两节”对销售过期变质食品的行为进行查处,检查各类经营户929户,查处制售假冒伪劣食品价值1600元,没收假冒伪劣月饼共计25公斤,其中假冒伪劣月饼价值300元,没收不合格食品共计345余袋;县卫生局对食品卫生和集中供水(制水)单位进行了专项检查,打击违法违规行为76余起,销毁各类过期食品4-5吨,罚款3000余元;县商务局对猪肉质量的专项整治,实现县城城区所有市场、超市、集体食堂、餐饮单位销售和使用的猪肉100%来自定点屠宰企业。未检查出屠宰加工病死猪肉、注水肉等违法行为,无一例病死、注水、未经肉品品质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猪肉出厂的情况。

三、存在问题

__的专项整治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整治氛围,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意识深入人心,整治初见成效,但还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

一是由于乡(镇)财力不足,投入还需进一步加大。

二是点多面广,且部分职能部门人员较少,整治存在一定难度;

三是各成员单位、各乡(镇)之间的整治工作发展不平衡。

四、下步工作

按照__x副省长在全省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所提的工作要求和省质监局长__x在全省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电视电话会议上所提的工作建议,__县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作进一步的完善,进一步明确各牵头单位的职责和任务,进一步量化分解国务院确定的三大工作重点、八项工作任务、二十项量化指标,力争按照国务院和省、市要求圆满完成__县的专项整治任务。通过整治任务的完成增强企业的产品质量意识,增强企业的名牌产品意识,提高地方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

二是加强督促检查,对专项整治工作开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实施督办,督促有关部门加强调查研究,提高办事效率,加强监管,通过督查促进专项整治工作的协调发展。

三是开展多部门的联合检查。由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检查方案,量化检查内容,确定检查方向,通过多单位多层次地联合检查,逐个地点、逐个区域、逐个乡(镇)地帮助解决专项整治工作中出现的不和谐因素,在多单位联合作战的基础上促进全县专项整治工作的整体推进。

食品质量安全总结篇3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地方政府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的食品安全工作机制,立足以人为本,着眼长治久安,以服务经济、促进发展为宗旨,以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尤其是小企业小作坊为重点,落实食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责,提高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质量安全水平,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工作目标

1、全面查清区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数量、产品类别及质量状况,建立健全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档案,为逐步实现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化管理奠定基础。

2、解决区域性、行业性存在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切实加强对小企业小作坊的监管和整顿治理,探索规范我区小企业小作坊生产经营活动的做法及经验。通过整治,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的质量安全控制能力明显增强。

3、强化企业法定代表人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意识,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质量安全自律意识得以建立。

4、落实食品安全区域监管责任制,初步建立食品生产加工环节质量安全的长效监管机制,食品生产加工秩序得到明显好转,生产加工假冒伪劣和有毒有害食品的违法犯罪行为得到坚决遏制,人民群众的食品消费安全得到保障。

5、扶持一批优秀企业和优质产品、优良品牌,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帮助一批规模虽小但有益于社会的企业,使其逐步规范;关闭取缔一批不符合食品安全卫生条件的企业,将其淘汰出局;严厉打击一批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犯罪分子,遏制食品安全事故发生,逐步规范食品生产加工秩序,优化经济环境,提升我区食品生产加工业的水平。

三、工作重点

1、整治的重点品种:麻辣食品、乳制品及含乳饮料、调味品、腐竹、豆腐、蜂蜜、枣制品、面粉、大桶水、腌渍菜、即食食品;

2、整治的重点地区:周边城乡结合部;

3、整治的重点对象:一是有不良生产经营记录及产品质量不稳定的小企业小作坊;二是无证、无照且不具备基本生产条件、卫生环境恶劣的小企业小作坊。

四、组织领导

为保证专项整治活动顺利有效开展,区政府决定成立“市区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督查组”,成员名单如下: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督查组办公室设在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兼任办公室主任,兼任办公室副主任,主要负责协调区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期间各单位的工作,收集、汇总、上报专项整治工作情况。

五、工作步骤

按照省、市政府工作安排,区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自年9月1日开始至年8月31日结束。按照宣传发动、普查建档、分类指导、治理整顿、总结验收五个阶段进行。

(一)宣传发动阶段(年9月10日前)

各单位应认真学习贯彻国务院、省、市政府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等文件精神,按照省市办公厅工作部署,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各有关单位,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普查及整治方案。要组织食品生产加工业的经营者和从业人员认真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和文件,提高他们的诚信守法意识和自查自纠的自觉性。

(二)普查建档阶段(年9月11日至年11月10日)

1、普查范围:普查对象包括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生产许可证齐全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证照不全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作坊类食品生产加工点;不明示企业名称的食品加工点;季节性的食品生产加工点。凡是进行食品生产加工的企业,无论证照是否齐全,均应纳入普查范围。

2、普查内容:按照附表1、附表2、附表3内容要求逐项进行普查,掌握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数量、产品类别和质量安全状况,做到企业证照情况、产品类别、质量状况、人员素质、生产设备、检验能力、产品流向“七清楚”。

3、普查方法:通过“进村、入户、进厂”的办法,对辖区内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及食品加工小作坊逐户进行全面排查。普查情况要一户一表填写清楚,不得缺项漏项。

4、确定企业质量安全等级:在普查的基础上,对纳入食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的28类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按照食品生产许可证现场审查结论确定质量安全等级;对28类之外的其他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参照审查通则和相关产品审查细则,并结合平时掌握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生产条件、管理水平、人员素质和遵纪守法等情况,综合判定企业是否具有较强、一般、较弱或不具备食品质量安全控制能力。据此将辖区内的所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由高到低划分为a、B、C、D四个质量安全等级。

5、建立企业质量信息档案:各单位普查信息要逐项录入《省食品质量安全动态监管系统》,要保证录入信息的准确、及时,建立详实的企业质量信息档案。

(三)分类指导阶段(年11月11日至年2月28日)

在对企业进行分类的基础上,采取不同措施区别对待。对a类企业,督促其持续保持完善质量管理体系,采取措施支持其进一步上规模、上水平。对B类企业,督促其针对存在的问题查漏补缺,同时督促和帮助其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稳定性。对C类企业,进一步完善生产条件、卫生条件,给予一定的整改期,并落实重点监管的措施;对经整改后生产条件、卫生条件仍不合格的,转为D类企业。对D类企业采取坚决果断措施实施关停并转;对其中无证无照、黑窝点的D类企业,依法坚决予以取缔,并依法追究其相应的责任。各部门要根据企业不同的质量安全等级,制定并实施不同的监管方式和确定不同的监督检查频次。

(四)治理整顿阶段(年3月1日至7月15日)

1、各单位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区分无证无照、证照不全企业,对能够完善提高达到必备生产条件的,督促其尽快申办相关证照;对根本不具备必备生产条件的,要报请人民政府依法取缔。

2、按照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实施进度和无证查处的要求,以婴幼儿奶粉、白酒、小麦粉、大米、食用植物油、酱油、食用醋、肉制品、乳制品、饮料等食品为重点,加大对无证生产行为的查处力度。对在周边地区无证生产的企业,坚决责令停止生产。不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不得恢复生产;对暂时不能停止生产又达不到准入条件的企业,各单位要上报政府,确定企业名单,确定整改要求及期限,到期仍达不到要求的企业,一律报请政府依法取缔。

3、对有证有照但生产条件较差、达不到市场准入要求,而当地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离不开,且正规企业产品不能正常供应,地处偏远地区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在政府允许的前提下,有条件地允许其在一定期限内存在,但必须采取专项措施,进行严密监管。各单位要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列明企业名单及产品种类。

4、各单位要结合实际情况,对生产条件较差、未达到准入要求的企业,通过区域整治、集中生产、股份合作、龙头带动、协会推动、专业合作等多种模式,引导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联手做大、整合作强、规范发展。促使市场准入产品目录内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基本达到市场准入条件;市场准入产品目录以外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在工艺、技术、原辅料、产品检验等方面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得以基本解决。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的质量安全控制能力明显增强,食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

5、限期整改和地处偏远、允许其有条件存在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要满足国家质检总局确定的基本条件,要签订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明确承诺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不生产加工假冒伪劣食品,不以非食品原料加工食品,不滥用食品添加剂,不伪造食品标识标注,接受社会监督,承担食品质量安全责任;要明确承诺其产品销售地域范围。原则上,其产品只能在本乡镇、本村及周边地区销售。承诺书要在生产加工场所的显著位置张贴,并报质监部门和镇、办事处留存。

6、对季节性、临时性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实施开业歇业申报制度。在其开业或歇业时,应向协管员或监管员报告,协管员和监管员要及时向质监部门和各镇、办事处报告。小企业小作坊开业前,质监部门应组织技术人员、协管员和监管员对其卫生状况、生产条件和质量安全控制措施进行核查,符合要求的方可准许开业。

(五)总结验收阶段(年7月16日至8月31日)

按照专项整治活动的目标和阶段要求,区政府组织验收工作组对各单位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普查建档及专项整治工作进行验收。对验收不合格的单位,将进行通报批评。对企业普查建档不合格的单位除通报批评外要推倒重来。力争一次通过省、市政府的检查验收。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按照“各级政府对当地食品安全负总责,统一领导、协调本地食品安全监管和整治工作”的总体要求,各单位要统一领导,切实履行责任,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周密部署,组织实施当地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涉及质监、食品药品、卫生、工商、监察、公安等多个部门。这次专项整治的具体工作由质监局牵头负责,食品药品监管、工商、卫生、公安、监察等部门、五办一镇等基层行政组织联合行动,分片包干,共同负责做好各自辖区内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普查建档及专项整治工作。要建立工作联系制度,及时通报情况。

对妨碍或干扰普查建档及专项整治工作的,要给予批评教育;对严重阻碍普查建档及专项整治工作的违法违纪行为,要联系公安、监察机关依法依纪予以严肃查处。

(二)全面调查,摸清底数。各单位要切实与各行政部门通力合作,切实摸清全区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特别是小作坊企业数量、规模、从业人员情况、产品类别、生产状况、卫生环境等;建立健全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档案;主动与卫生、工商等部门联系,掌握已办理卫生许可证、营业执照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名单及基本情况,将所有普查数据信息全部录入《省食品质量安全动态监管系统》,建立我区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信息库,为逐步实现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信息化管理奠定基础。

(三)明确重点,分类监管。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按照企业规模及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情况,对企业进行分类,确定企业质量安全等级,针对不同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采取不同的监管措施。本次专项整治的重点是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尤其是农村地区和城乡结合部。各单位要按照国家质检总局《关于开展全国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要求,将使用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超范围和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生产“三无”食品和生产环境脏乱差作为此次专项整治的重点内容。同时还要结合本地实际,确定1-2个有代表性的区域性或行业性存在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作为专项整治典型地区,确定一批重点整治的小企业小作坊。明确重点食品、重点区域,开展专项治理整顿。

(四)严厉查处,依法取缔。要组织几次具有一定规模和声势的联合执法行动,着力打击城乡结合部、农村等监管薄弱地带长期存在的食品制假售假行为,坚决取缔城市周边无营业执照、无卫生许可证、无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和小作坊,严厉查处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没有基本质量控制措施,产品不符合国家标准,使用非食品原料和滥用添加剂生产加工食品,以假充真、以次充好、在食品中掺杂掺假以及产品质量低劣等行为。特别对有不良生产经营记录及产品质量不稳定的小企业小作坊实行重点监管。对无证、无照且不具备基本生产条件、卫生环境恶劣的小企业小作坊,要报请政府按照国务院《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坚决予以取缔,为守法生产、诚信经营的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五)建章立制,着眼长效。要从健全制度和完善机制着手,切实加大治本力度,巩固和深化整治工作成效。要以维护食品质量安全为目标,以全面提升食品企业生产力水平和管理水平为根本,以建立食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为方向,以完善食品标准和检测技术为基础,以强化区域监管责任制为保障,以落实市场准入等各项监管制度为手段,坚持扶优与治劣、监督与服务相结合,促进政府监管、市场调节、企业自律三方面作用的发挥,建立完善食品质量安全预警机制、快速反应机制。加强食品生产加工领域质量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建设,不断提升食品质量安全总体水平。

(六)纳入目标,督查督办。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区政府决定将此项工作纳入年、年的年度目标管理,由区目标办根据工作进展情况,在不同工作阶段组织对各地普查建档及专项整治工作进行督查,计入年终考核。各单位在整治中要注意总结经验,树立典型,探索适合区小企业小作坊规范提高的做法及经验。

食品质量安全总结篇4

关键词:食用农产品;质量信息;传递行为;影响因素

近年来,我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引起各级政府、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强化食用农产品身份管理,建立一套质量追溯的机制和制度,保证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已成为当务之急。食用农产品质量追溯机制是一种以质量安全为目标的保障制度,通过建立从产地到市场的全程质量控制系统和追溯制度,对食用农产品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检测、包装盒标识等关键环节进行监督管理,提高广大生产者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切实保障质量安全。当危害健康的问题发生后,可以准确追溯到问题发生的根源,快速有效地解决问题。2002年以来,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逐步确立了食用农产品可追溯制度。加入wto后,我国在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深圳等地就蔬菜、畜禽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及系统建设方面开展了试点示范工作,但因缺乏全面而有效的追溯机制,效果受到制约。生产者所传递的信息是销售商、消费者在食用农产品质量出现问题时进行追溯的依据,生产者传递信息的多少和真实性直接影响着销售商、消费者向上追溯时拥有信息的多寡,能否追溯到供应链中的具体环节及追究到具体的责任主体,也就是说生产者质量信息传递行为影响着食用农产品质量追溯的宽度、深度以及精确度。因此,本文以食用农产品生产者为对象,研究其质量信息传递行为的影响因素,为食用农产品追溯机制的建立提供实证依据,同时也为政府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规范生产者行为提供现实依据。

1 调查实施与样本数据描述

1.1 调查实施

食用农产品是指可供食用的各种植物、畜牧、渔业产品及其初级加工产品,范围十分广泛,为了便于分析,本文仅以蔬菜为调查对象。调查员为江西财经大学2009级硕士研究生,正式调查之前,在南昌市新建县生米镇进行了预调研,并根据预调研情况对问卷进行了修正。正式调查采取调查员入户的方式于2010年4―5月在南昌和九江两市进行,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15份,剔除填写不规范或者关键信息缺失的问卷36份,最终有效问卷为179份,问卷有效率83.26%。

1.2 样本数据描述

1.2.1户主基本特征描述

户主的年龄:179个样本农户的平均年龄49.16岁,标准差9.38岁,样本分布区间23~74岁。

户主的受教育程度:179个样本农户的平均受教育年限8.32年,标准差3.42年,样本分布区间0~12年。

户主是否担任(过)村组干部:179个样本农户中,担任(过)村组干部的23人,占样本总数的12.85%,没有担任(过)村组干部的156人,占样本总数的87.15%。

1.2.2食用农产品生产者质量信息传递行为

179个有效样本中,传递食用农产品质量信息的生产者58个,占样本总数的32.40%。大多数食用农产品生产者在出售农产品时都不向购买者提供质量信息。因此,从食用农产品生产者质量信息传递的情况看,传递的比例还有待大幅提高。

1.2.3 生产专门化程度

本文的专门化程度用农户生产食用农产品的种类表示。179个有效样本中,专门生产一种食用农产品的农户37个,占样本总数的20.67%,生产两种食用农产品的农户79个,占样本总数的44.13%,生产三种及三种以上食用农产品的农户63个,占样本总数的35.20%。因此,从生产专门化程度看,食用农产品生产者的专门化程度还比较低。

1.2.4食用农产品销售渠道

179个有效样本中,将食用农产品销售给农业龙头企业、协会等农业产业化组织的农户61个,占样本总数的34.08%。而将食用农产品销售给小贩,或者农户直接去农贸市场销售的农户118个,占样本总数的65.92%。因此,从食用农产品销售渠道看,组织化程度还比较低。

1.2.5是否接受农业技术指导

179个样本中,89个生产者接受过农业技术指导,占49.72%。因此,从农户接受农业技术指导情况看,虽然食用农产品生产者接受农业技术指导的比率接近50%,但仍有超过一半的生产者没有接受过农业技术指导,需要进一步加强农业技术指导。

1.2.6是否参加农业产业化组织

179个样本中,54个食用农产品生产者参加了农业产业化组织,占样本总数的30.17%。因此,从食用农产品生产者参加农业产业化组织的情况看,尽管政府近年来积极鼓励农产品生产者加入农业产业化组织,但实际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生产者参加农业产业化组织的积极性并不高。

1.2.7是否属于安全认证农产品

安全认证农产品特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179个样本中,53个生产安全认证农产品,占样本总数的35.20%。剩下的126户生产普通农产品,占样本总数的64.80%。

2食用农产品生产者质量信息传递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2.1变量及模型选择

食用农产品生产者质量信息传递行为是指生产者在出售农产品时是否向购买者提供农产品信息,由于信息传递是在生产者与下一级购买者交易时发生的,信息传递行为本质上属于生产者生产经营行为中的销售行为,会受到户主的年龄、户主的受教育程度、户主是否担任(过)村组干部、生产专门化程度、食用农产品销售渠道、是否接受农业技术指导、是否参加农业产业化组织及是否属于安全认证农产品等因素的影响。用置表示这些变量。一般来讲,户主年龄越大,受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影响越大,传递食用农产品质量信息的可能性越小;农户户主受教育程度越高,越清楚信息传递的必要性和好处,传递食用农产品质量信息的可能性越大;如果户主担任(过)村组干部,其综合素质高些,大局观念和责任意识强些,传递食用农产品质量信息的可能性大些;生产专门化程度越高,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对农产品信息的记录会更专业、更方便、更完善,更倾向于传递食用农产品质量信息;一般而言,当生产者面对的销售对象是拥有较强鉴别能力的农业产业化组织时,为把握住出售农产品的机会,促使交易能够顺利进行,生产者会主动向购买者提供农产品信息,以取得购买者的青睐和信任;生产者通过农业技术指导能提升自身的生产技能,自然也就乐于向购买者提供农产品信息,以显示所采用的技术,期待卖出更好的价钱;生产者参加农业产业化组织除享受相应的权利外,同时也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即必须在产业化组织的管理下,建立农产品相应的信息档案,按照组织规定的生产标准进行生产,这部分生产者在交易时更愿意传递食用农产品质量信息,向购买者显示自己

产品的优势。安全认证农产品生产者,本身就必须按照一定的操作规程进行生产,其传递食用农产品质量信息的可能性更大。各个影响因素的含义及预期作用方向如表1所示。

由于食用农产品生产者质量信息传递行为是一个二分变量,即传递或不传递,因此,本文选用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食用农产品生产者质量信息传递行为受哪些因素影响。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用被调查的食用农产品生产者是否进行质量信息传递作为二项iJ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的因变量,户主的年龄、户主受教育程度、户主是否担任(过)村组干部、生产专门化程度、食用农产品销售渠道、是否接受农业技术指导、是否参加农业产业化组织及是否属于安全认证农产品等作为自变量,则被调查食用农产品生产者质量信息传递行为的Logistic回归模型可以表述。

2.2 实证结果考察

表2显示了被调查食用农产品生产者质量信息传递行为回归模型的分析结果。

从统计结果来看,模型整体拟合优度较高,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其中食用农产品销售渠道和是否属于安全认证农产品的wald检验值在1%的水平上显著;是否参加农业产业化组织的wald检验值在5%的水平上显著;生产专门化程度的wald检验值在10%的水平上显著;户主年龄、户主受教育程度、户主是否担任(过)村组干部以及农户是否接受过农业技术指导的wald检验值不显著。根据模型回归结果,食用农产品生产者质量信息传递行为各影响因素的影响方向和程度如下。

①户主年龄。不同年龄的生产者,由于生理、心理和社会差异的存在,导致了各自特有的生产特点和生产行为。从回归结果看,户主年龄的系数为负,说明年龄越大,质量信息传递的可能性越小。但从变量显著性程度看,户主年龄不是一个显著性变量。

②户主受教育程度。不同的教育背景使生产者对食用农产品质量信息传递必要性的认识也存在差异,并导致食用农产品生产者质量信息传递行为的差异。从回归结果看,户主受教育程度的系数为正,说明户主受教育程度越高,质量信息传递的可能性越大。但从变量显著性程度看,户主受教育程度不是一个显著性变量。

③户主是否担任(过)村组干部。户主如果曾经或者正在担任村组干部,其综合素质高些,大局观念和责任意识强些,传递食用农产品质量信息的可能性大些。从回归结果看,户主是否担任(过)村组干部的回归系数为正,说明担任(过)村组干部的食用农产品生产者传递质量信息的可能性大。但从变量显著性程度看,户主是否担任(过)村组干部不是一个显著性变量。

④生产专门化程度。如果农户生产的食用农产品种类比较多,会导致记录生产档案比较繁琐,从而不愿意传递质量信息。从回归结果看,生产专门化程度的系数为负,说明生产专门化程度越高,食用农产品生产者传递质量信息的可能性越大。从变量显著性程度看,生产专门化程度在10%的水平上显著影响食用农产品生产者质量信息传递行为。

⑤食用农产品销售渠道。一般来说,农业龙头企业、协会等农业产业化组织在收购农产品时对质量的要求要高,对农产品生产过程更加关注。从回归结果看,食用农产品销售渠道的系数为正,说明将食用农产品销售给农业龙头企业、协会等农业产业化组织的生产者传递质量信息的可能性更大。从变量显著性程度看,销售渠道在1%的水平上显著影响食用农产品生产者质量信息传递行为。

⑥是否接受农业技术指导。整体而言,农业生产者的文化程度还比较低,缺乏获取食用农产品生产技术的能力。因此,在食用农产品生产中,没有农业技术指导会影响到其质量信息传递行为。从回归结果看,是否接受农业技术指导的系数为正,说明接受过农业技术指导的农户传递食用农产品质量信息的可能性更大。但从变量显著性程度看,是否接受农业技术指导不是一个显著性变量。

⑦是否参加农业产业化组织。一般来说,农户参加农业产业化组织,可以获得稳定的销售渠道和较高的经济收益,但农业产业化组织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也比较高,因此,是否参加农业产业化组织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食用农产品生产者质量信息的传递行为。从回归结果看,是否参加农业产业化组织的系数为正,说明参加了农业产业化组织的农户传递质量信息的可能性更大。从变量显著性程度看,是否参加农业产业化组织在5%的水平上显著影响食用农产品生产者质量信息传递行为。 ⑧是否属于安全认证农产品。安全认证农产品生产过程有严格的操作规程,要求有详细的生产档案,因此,生产安全认证农产品的生产者更倾向于传递质量信息。从回归结果看,是否属于安全认证农产品的系数为正,说明属于安全认证农产品的生产者传递质量信息的可能性更大。从变量显著性程度看,是否属于安全认证农产品在1%的水平上显著影响食用农产品生产者质量信息传递行为。

3 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食用农产品生产者质量信息传递行为影响因素的计量经济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①当前,食用农产品生产者质量信息传递行为还很缺乏,大多数食用农产品生产者在销售农产品时并不附加相关产品信息,一旦食用农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处于供应链中下游的销售者、消费者向上追溯十分困难。

②目前,食用农产品生产者年龄整体偏大,受教育程度整体偏低;生产专门化程度不高;食用农产品生产者与农业龙头企业、协会等农业产业化组织对接的程度还比较低;农户接受农业技术指导的比例还有待提高;农户参加农业产业化组织的比重偏低;从事安全认证农产品生产的农户比例偏低。

③显著影响食用农产品生产者质量信息传递行为的因素有生产专门化程度、食用农产品销售渠道、是否参加农业产业化组织以及是否属于安全认证农产品。

根据以上研究结论,建议政府在当前食用农产品质量信息传递中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①加强农业技术指导。政府应该积极组织和引导与食用农产品生产有关的部门,通过发放宣传材料、举办讲座、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加强对食用农产品生产者的农业技术指导,提高其质量安全意识和信息传递意识。

②鼓励农业产业化组织与食用农产品生产者签订产品购销合同。合理引导农业产业化组织和食用农产品生产者签订产品购销合同,并通过利益连接机制引导食用农产品生产者将产品出售给农业产业化组织。

③提高食用农产品生产的专门化程度。通过实用技术培训等方式,鼓励生产者不断提高食用农产品生产的专门化程度。

④提高安全认证农产品生产比例。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安全认证农产品的宣传,使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安全认证农产品有全面的认识,并通过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提高食用农产品中安全认证产品的比重。

⑤加大对食用农产品质量信息传递的宣传。通过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络、海报、宣传栏、讲座等多种途径宣传食用农产品质量信息传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生产者传递质量信息的意识。

参考文献

[1]徐翔.建立食用农产品溯源机制的途径探析[J].现代经济探讨,2。09(10):71―74.

[2]胡庆龙,等.农产品质量安全及溯源机制的经济学分析[J].农村经济,2009(07):98一101.

[3]金海水.我国农产品质量快速溯源系统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10(02):50-53.

[4] 王蕾.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有效实施的经济学分析:一个概念框架[J]软科学.2009(07):109一113.

[5] 王锋.消费者对可追溯农产品的认知和支付意愿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9(03):68-74.

[6]辛岭基于DemateL方法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影响因素分析[J].科技与经济,2009(04):65-68

[7] 张利国.我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人管理探讨[J].科技与经济,2008(06):53-55.

食品质量安全总结篇5

今天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国、全省质量工作会议精神,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进一步提高全市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上个月,我市接连开了几次有关产品质量和食品卫生安全会议,今天这个会议,规格更高,意义更重要,国家质检总局驻省驻厦督导工作组领导、省质监局领导莅临会议。长期以来,国家质检总局和省质监局十分关心、支持厦门工作,在很多方面采取倾斜政策、灵活措施,给予厦门有力支持。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表示衷心的感谢!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一直把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总书记、总理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提出明确要求。7月25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研究质量工作问题;7月26日,温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公布实施《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7月27日,全国质量工作会上,总理、吴仪副总理作了重要讲话;国务院还下发了关于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的通知和中国食品质量安全状况白皮书;成立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吴仪副总理担任组长。8月23日,全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电视电话会上,吴仪副总理作了动员和部署。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省委卢书记专门作出指示,要求把全省质量工作提到一个更高的层次。8月31日,省政府召开全省质量工作会议,黄小晶省长作了重要讲话,国家质检总局李传卿书记出席会议并提出了十分重要的指导意见。

刚才,国家质检总局驻省质监局督导工作组王向东组长、国家质检总局驻厦门检验检疫局督导工作组范国珍组长分别作了讲话,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要求和指导。叶重耕副市长对我市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作了部署,讲得很好,我都赞同,会后,各级各部门要按照王组长、范组长的要求和叶副市长的部署抓好落实。现在,我讲三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清醒认识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质量工作作为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大事来抓,经过各级各部门、广大企业和全体市民的不懈努力,全市质量工作成效显著,产品质量水平稳步提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质量兴市、品牌战略、"放心食品工程"成效显著。多年来,我市通过深入开展质量兴市、名牌兴企等质量振兴活动,整合各方资源,形成政府重视质量、企业提高质量、社会关注质量的良好氛围。截止目前,我市荣获中国名牌产品13个、中国驰名商标9个、国家免检产品25个;省名牌产品125个、省著名商标160个。这些品牌产品和企业工业增长贡献率不断提高,已成为我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从2001年起,我市在全省率先实施“放心食品工程”,连续多年将“放心食品工程”列入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通过食品安全立法,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对食品生产源头、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的监管,开展专项治理,建设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加大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放心食品工程”取得显著成效。

二是质量监管力度不断加大,质量诚信体系初步确立。我们对全市主要工业企业进行调查并建立企业质量档案,构建企业质量诚信体系,严格执行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强制性产品安全认证和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等制度。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监管,初步建立了政府负总责,各职能部门承担监管责任,企业担负第一责任人的“三位一体”的责任机制。尤其是今年全国质量工作会议后,全市上下立即行动,开展获证企业专项整治、食品安全专项监督抽查,组织强制性认证产品专项检查,打击制假售假窝点等,取得很好效果。

三是形成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优质产品和优势企业。近年来,全市产品质量总体水平稳步提高。全市工业产品总体抽查合格率均在90%以上,高于国家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机械、电子、化工三大支柱行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多年来接近或达到100%。今年上半年,全市粮食、蔬菜、猪肉、禽蛋、水产品、食用油等涉及人民群众生活的主要食品,市场抽检平均合格率均达到95%以上,列入省食品安全检测的36项指标全面达标。全市80%以上主要产品质量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00多个主要产品产销量进入全国行业前10名。钨产品、装载机、豪华大中型客车等产品的质量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前茅。静压传动叉车、中低压电器开关及开关柜、摩托车、钨粉、铝箔、彩电、激光视盘机等一批产品及大型商用飞机维修已达到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形成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优质产品和优势企业。

但是,当前我市在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方面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仍有个别企业产品质量档次、产品标准水平偏低,个别工业产品质量抽查合格率还不够高。二是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整治和监管难度较大。据初步统计,全市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超过3000家,有的企业生产条件差、从业人员素质和质量责任意识相对较低。三是执法队伍的监管能力还不够高,与当前的形势和要求还不相适应。对这些问题,必须采取更加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充分认识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关系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厦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切实把提高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作为当前的重要工作和长期的战略任务,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要认真学习贯彻全国、全省质量工作会议精神和总理、黄小晶省长的重要讲话,打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这场特殊战役,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各级各部门要成立相应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领导小组,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的通知》提出的要求,对属地和职能管辖范围内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情况进行认真摸底,大力整治。

各级各部门都要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看好自己的家,把好自己的门,管好本辖区和本行业的产品。要强调两点:一是刚才叶副市长部署的十个方面质量安全的整治方案,要明确牵头负责单位:农业局牵头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海洋渔业局牵头负责水产品质量安全整治,质监局牵头负责生产加工食品、食品生产小作坊和涉及人体健康安全的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工商局牵头负责流通领域食品质量安全整治,卫生局牵头负责餐饮消费安全整治,食品药品监管局牵头负责药品质量安全整治,贸发局牵头负责猪肉质量安全整治,厦门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牵头负责进出口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各相关部门要配合牵头单位做好工作。二是各区政府对辖区内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负总责,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对本区域内食品生产小作坊的监督管理负责。各区政府要把发现和消除质量安全隐患的责任落实到乡镇、街道、社区,落实到机关、企业和店铺。要强化责任追究,对在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不履行或者不及时履行职责、互相推诿、以及其他渎职行为的,要严肃处理,造成严重后果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精心组织,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第一,狠抓重点和薄弱环节,标本兼治。

要紧紧围绕重点产品、重点单位(企业)和重点区域进行整治,重点是农村和城乡结合部、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集中力量打击分散在农村、城乡结合部的非法生产加工窝点,坚决取缔生产假冒伪劣、使用非食用原料、滥用食品添加剂等不法企业。要加大日常监管的巡查力度,对制假售假的企业,要依法处理,列入“黑名单”向社会曝光;对存在安全隐患的产品,生产者必须负责召回,销售者必须停止销售;对大案要案进行挂牌督办,对案情没有搞清的不放过,对假冒伪劣商品的来源和流向没有查明的不放过,对制假售假责任者没有依法处理的不放过,对支持或参与制假售假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没有受到追究的不放过。

第二,加强协同配合,形成合力。

各级各部门要有大局观,相互支持,协同配合。要按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围绕整治方案的目标和重点,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监管网络。对于跨部门、跨区的大案要案,要搞好联合执法。同时要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对重大制假售假违法行为和造成严重后果的违法犯罪分子,要依法严惩。市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全市专项整治信息的收集、汇总,经常性地向领导机关、执法部门以及新闻媒体通报专项整治工作情况。各区的情况要实行周报制度,每周至少报送一次动态信息,查处货值较大或有较大社会影响的典型案件以及重要信息要随时报送。

第三,加大舆论引导力度。

一是新闻媒体要策划专题栏目或时段,实事求是地宣传我市提高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成效,及时报道专项整治成果,揭露并曝光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行为,在全社会形成生产安全产品、销售安全产品、使用安全产品的良好氛围。对个别恶意炒作、制造和传播虚假信息的媒体和个人,要依法严肃处理。二是要建立统一、科学、权威、高效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制度。有关监管部门要主动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信息,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要尽快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信息和会商制度,定期联合信息,掌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一旦发生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突发事件,要按照职责分工,快速反应,核准事实,统一口径,迅速稳妥信息。对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要逐一查实,及时澄清,不回避问题。

同志们,产品质量和食品卫生安全,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们要以总书记“6.25”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四谋发展”实践主题和“四个重在”实践要领,以更加振奋的精神,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全力投入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攻坚战,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厦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作出贡献,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

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部署

叶重耕副市长

同志们:

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国家形象。这次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再过几天,第十一届投洽会将在我市举行,各部门都很忙,即使这样,市委市政府还是决定今天召开会议进行全面部署。何书记对召开这次会议做了批示:请市政府抓紧贯彻全国全省会议精神;等一下,刘市长将作重要讲话,国家质检总局派驻福建省质监局督导工作组和派驻厦门检查督导工作组的两位领导以及省质监局的领导也莅临本会作指导。根据会议安排,我就此次专项整治行动进行总体部署。

一、成立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

为了统筹协调处理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统一部署专项整治工作有关重大行动,市政府决定在原有市食品安全委员会的基础上,成立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领导小组,由刘赐贵市长任组长,黄菱、叶重耕副市长任副组长,市直各相关部门和各区政府为成员;下设两个办公室,即产品质量专项整治办公室和食品安全整治办公室,分别设在市质监局和市贸发局。根据全国和全省质量工作会部署和我市具体情况,本次专项整治工作有十大专项整治任务、廿八项工作目标,为了确保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和目标任务的完成,要求市直各牵头单位和各区、镇街都要相应成立组织机构。

各区、市直各部门要树立大局观念,相互支持,形成协同配合、齐抓共管的合力,发挥专项整治的联动效应。

二、明确专项整治工作目标任务。

本次专项整治分别为:

㈠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目标是我市农产品批发市场100%纳入质量安全监测范围;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种植养殖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场)使用违禁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问题基本解决;杜绝违规生产、销售和使用五种高毒农药;蔬菜、畜禽农药兽药残留超标率和检出率进一步下降。

㈡水产品质量安全整治。目标是我市水产品批发市场100%纳入质量安全监测范围;规模养殖场、标准化示范区使用违禁药物和化学物品问题基本解决;药物残留超标率和检出率进一步下降。

㈢生产加工食品质量安全整治。目标是食品生产加工企业100%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遏制碳酸饮料、矿泉水等十六种食品无证照生产加工的问题。

㈣食品生产小作坊质量安全整治。目标是保留的食品生产小作坊100%提交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

㈤流通领域食品质量安全整治。目标是全市市场、超市100%建立食品进货索证索票制度;彻底解决小食杂店、小摊点无照经营的问题;乡镇、街道、社区食杂店100%建立食品进货台账制度。

㈥餐饮消费安全整治。目标是彻底解决餐饮经营单位无证照经营的问题;食堂和餐饮经营单位100%建立原料进货索证制度;杜绝使用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畜、禽及其制品行为,杜绝使用有毒有害物质加工食品的行为。

㈦药品质量安全整治。目标是完成药品注册现场核查和药品批准文号清查、再注册专项工作;建成特殊药品监控信息网络;基本解决挂靠经营、超方式和超范围经营药品问题,药品、医疗器械经营秩序不断规范;禁止并取缔以公众人物、专家名义证明疗效的药品广告。

㈧猪肉质量安全整治。目标是全市定点屠宰率实现100%;所有市场、超市、集体食堂、餐饮单位销售和使用的猪肉100%来自定点屠宰企业。

㈨涉及人体健康和安全的产品质量安全整治。目标是家用电器等十类产品生产企业100%建立质量档案;基本消除无证生产行为;监督抽查合格率明显提高。

㈩进出口产品质量安全整治。目标是进一步规范备案种养殖场、注册出口食品加工企业的管理,出口食品原料基地100%得到清查;非法进口的肉品、水果、废物100%退货或销毁;出口食品运输包装100%加贴检验检疫标志,涉及健康安全产品进出口监管明显增强。

三、专项整治工作重点。

这次专项整治工作重点国家做了明确的界定,整治的重点区域是农村和城乡结合部;整治的重点单位是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整治的重点产品是食品等涉及人身健康和安全的产品质量。当然,除了上述重点区域、单位、产品之外,凡在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等方面只要存在质量问题和有损于人身健康安全问题,不管在哪里生产,在哪里流通,在哪里消费,都要严厉打击,决不手软。

鉴于8月29日和8月24日我市已先行召开了全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会议和厦门口岸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会议,刘市长和黄副市长到会作了工作部署,目前专项整治工作已经全面展开,因为时间关系,我不再重述,请各区、各部门按会议部署抓落实。

今天我专门就产品特别是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质量安全整治工作重点强调如下:

结合我市实际,突出涉及人身健康和安全的儿童玩具、汽车配件、低压电器、家用电器、劳动防护用品等五类产品的整治。各级各部门要全面调查摸底,建立产品质量档案;要扩大产品质量监督抽查覆盖面,增加抽查频次;整治产品质量问题突出的企业;严厉查处无证生产及使用不合格原料等违法违规行为;严格审查,把好市场准入关;严格证后监管,严格监督检查后处理。

针对食品安全生产加工环节,各级各部门要严格市场准入,提高监督抽查覆盖面,抓好食品添加剂备案制度的落实;要强化证后监管,对获证企业进行全面检查,严肃查处获证企业生产不合格食品等违法行为;要查处无证生产食品违法行为;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使用非食品用原料和回收食品生产加工食品以及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违法行为;坚决取缔无卫生许可证、无营业执照、无生产许可证的非法生产加工企业。

按照食品生产小作坊生产必备条件要求,对各辖区内食品生产小作坊生产条件进行全面检查,凡严重不符合卫生和安全要求的,给予一个月的整改期限,整改期满仍然达不到要求的,坚决予以取缔,同时要打击、取缔食品生产加工“黑窝点”;凡生产瓶(桶)装饮用水、瓶装白酒、儿童食品、乳制品等四种食品生产小作坊,必须在一个月内限期转产,到期未转产的予以取缔;除上述四种外的其他食品生产小作坊,符合条件的由镇、街道提出名单,区政府确认后保留,建立监管档案,纳入镇、街道的日常监管范畴。要全面落实公开承诺、岗前培训、整改完善生产条件、限制销售区域、加强监管等措施,进一步规范小作坊生产。

四、专项整治工作步骤。

本次整治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动员部署阶段

按照各区政府对辖区内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负总责的要求,9月5日前要求各区政府召开会议进行工作部署,成立专项整治行动工作机构,针对辖区实际存在的问题,确定整治重点,制定整治方案。市直各专项整治的牵头部门也要根据我市确定的十大专项整治任务和廿八项工作目标分别制定和细化整治方案,加强对各区、各街(镇)整治工作的指导。

第二阶段:集中整治阶段

从现在开始至11月30日,根据市专项整治行动方案要求和确定的目标任务,要求各区、镇(街)和市直各专项整治牵头单位,各配合协作单位,要按照领导到位,人员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资金到位“五到位”的要求,迅速组织专项整治队伍,深入到重点区域和重点单位,对重点产品进行“拉网式”的检查监督。

在集中整治过程中,要建立定期检查、通报、反馈制度,加强情况沟通和工作配合,加强全市专项整治信息的收集、汇总,编印专项整治行动专刊,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和部门专项整治小组会议,及时协调处理突发事件和重大事宜。

第三阶段:总结验收阶段

从2007年12月1日至12月31日,市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将组织对各区的验收。同时也要准备好迎接上级对我市专项整治工作的检查验收。

食品质量安全总结篇6

党中央、国务院和总局党组对食品安全监管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工作高度重视。不久前,总理先后对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和加强农村食品市场监管工作两次作出重要批示,吴仪副总理也对食品安全监管、农村食品市场整治和商品质量监管等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明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围绕国民经济发展全局发挥职能作用的目标和方向,对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对于进一步做好当前和今后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年初召开的全国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会议上,周伯华局长代表总局党组所作的两次重要讲话,对今年食品安全监管、农村食品市场整治、商品质量监管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本次会议前,周伯华局长又对食品安全监管等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和广大干部要深刻学习领会精神实质,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这次会议,在总结和部署工作的同时,还安排相关省、市工商局进行大会交流商品质量监管网络建设经验,并将实地参观北京市工商局食品安全监管和商品质量监控信息化网络系统。希望大家集中精力认真开好会议,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深入探讨,共同提高。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2006年流通环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成绩,高度重视和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

2006年,全国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国务院和全国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领导小组的部署,按照总局党组和全系统年度工作会议的要求,切实履行职责,严格依法行政,不断改革创新,加大工作力度,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实现“十一五”时期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良好开局,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依法清理规范食品经营主体资格取得阶段性成效

各地结合企业年检、个体工商户验照和日常市场检查,按照“谁登记、谁规范、谁负责”的原则,由各级登记注册机关对辖区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逐户审核,依法规范食品经营主体资格。按照“谁监管、谁清理、谁负责”的原则,由县级工商局组织基层工商所,对辖区食品生产经营者进行逐户清查。通过依法清理主体资格、查处食品无照经营、规范主体准入行为,进一步摸清了食品经营主体状况,完善了食品经营主体信用分类监管和经济户口管理制度,为有效监管奠定了基础。据统计。全国共有食品经营主体469.3万户。其中食品生产加工企业9.68万户、个体工商户34.59万户:流通环节食品经营企业34.58万户、个体工商户253.94万户;餐饮业企业13.55万户、个体工商户122.97万户。全国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共检查食品经营主体1040万户次,清理出有问题的经营主体36万户,查处取缔无照经营15.18万户,吊销营业执照4629户。

(二)食品市场专项执法行动扎实有效地深入开展

各地结合实际。集中开展了以城市社区、农村和城乡结合部为主要任务的重点区域的市场专项检查,认真开展了以商场、超市、集贸市场和批发市场为重点的专项执法行动,以“五一”、“十一”、中秋、元旦、春节为重点切实加强节日食品市场执法检查。同时,针对市场上出现的“空壳”劣质奶粉、“红心鸭蛋”、“多宝鱼”和含“苏丹红”辣椒粉等涉及食品安全的事件,组织开展了市场突击清理检查。通过严格规范食品经营行为、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等违法行为、切实加强对大要案件的查处工作,有力维护了食品市场消费安全。全国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共出动执法人员560万人次,检点食品市场1.6万个,查处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违法案件6.8万件,捣毁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窝点5900个,移送司法机关处理案件48件。

(三)基层食品市场日常监管规范化水平明显提高

各地按照总局下发的《工商行政管理所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规范》和“六查六看”的要求,认真落实属地监管任务和责任,强化市场巡查和分类监管,严格监督食品经营者自律,基层食品市场日常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执法水平不断提高。全系统共有2.14万个工商所分别建立了“两图一书”、“一账一卡”等巡查工作制度,1.99万个工商所建立了食品质量分类监管制度。不少基层工商所还借助信息化网络、现代办公设备和移动执法终端等技术手段,进一步提高了基层日常监管的科技含量和现代化水平。

(四)流通环节食品质量监管力度不断加大

各地将食品质量监管作为食品安全的重中之重,从食品质量准入、交易和退市进行全程监管,努力提高食品质量水平。通过进一步健全食品质量准人体系,严把食品质量市场准入关:加大上市食品质量监测力度,加强对食品质量的市场监控:严格食品分类监管和退市监管,依法销毁有毒有害食品。流通环节食品质量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市场食品质量状况进一步好转。2006年,全国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共纠正经营资质、食品质量、食品包装标识和商标广告等存在问题的食品经营主体69.93万户。全系统已配备食品质量快速检测车372台、检测箱5366个和其他快速检测设备,培训食品快速检测人员8930余人。总局组织各地对34种重点食品依法进行了质量监测。全系统共对676种、392万批次的食品进行了快速检测,合格率为96.6%,查处食品质量案件5241件。对1.55万吨不合格食品实施了退市。

(五)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和制度建设迈出新步伐

各地按照健全完善工商监管、经营者自律、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流通环节食品安全长效监管体系的要求,进一步加快立法立规步伐,继续大力推进食品市场准入、市场巡查、质量监测、质量分类监管、不合格食品退市和食品安全信息公示等监管制度建设。继续督促食品经营主体普遍建立和落实进货检查验收、购销台账、质量承诺、协议准入和经营者质量责任等自律制度,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预警和快速反应能力建设、12315食品安全监管网络建设和社会监督机制建设等,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和制度建设迈出新的步伐,为确保食品市场消费安全提供了制度机制保障。据统计,在全国食品经销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中。已建立进货检查验收、购销台账、质量承诺等制度的分别达到213.26万户、198.5万户和

204.56万户;全国食品商场、超市、集贸市场、批发市场中,已建立协议准入、市场开办者质量责任、质量自检和不合格食品退市制度的分别达到8.09万户、5.21万户、8.16万户和9.75万户。全国工商机关共建设“一会两站”29.1万个,12315进社区率达63%、进村镇率达48%,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7.49亿元,为维护食品市场秩序发挥了重要的监督作用。特别是去年在各地层层自查和检查的基础上,总局从各省、市、区工商局抽调专人,组织开展了全国范围内流通环节食品安全大检查活动。了解掌握了大量情况,纠正了不少问题,发现和总结了许多宝贵经验,有力地推进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总之,经过一年来全系统广大干部的共同努力,全国工商机关食品安全监管能力进一步提升,食品经营主体资格和经营行为进一步规范,流通环节食品质量明显提高,食品市场经营秩序进一步好转,人民群众食品安全消费信心进一步增强,有效地维护了食品市场秩序,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级工商机关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工作的结果,特别是战斗在执法监管第一线的广大干部拼搏奋斗的结果,也是各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协作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国家工商总局,向同志们并通过大家,向全系统从事食品安全监管、消费者权益保护,以及信息化建设的广大干部和执法人员,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食品安全监管取得的成绩仅仅是初步的、阶段性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和薄弱环节,主要是:一是一些地方和执法人员对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和食品市场监管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认识不足,思想上存在满足现状和畏难情绪:二是流通环节食品经营秩序还不够规范,特别是农村食品市场存在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三是有些地方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和食品市场监管力度不够,有的工作责任、工作措施和检查落实不够到位,影响监管工作的实际效果:四是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机制和信息化网络建设相对滞后等。这些问题必须引起各级工商机关的高度重视,认真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改进和提高。

二、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切实维护食品市场秩序

2007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一年。认真做好今年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营造安全和谐的消费环境意义重大。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继续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在狠抓农村食品市场监管、专项执法检查、日常规范监管和构建长效管理机制上下功夫,加大工作力度,积极营造安全健康的市场消费环境。

(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总理、吴仪副总理重要批示、指示精神,进一步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决定,不仅给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赋予了更大责任。也对食品安全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和总理、吴仪副总理重要批示、指示,深刻领会精神。提高思想认识,努力推动食品安全工作。一是要增强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食品安全关系广大消费者切身利益和健康,关乎食品产业发展和社会稳定。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和广大干部要把食品安全工作置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格局中去思考和安排,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党中央、国务院对食品安全的重大部署上来,始终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既要依法加强对食品安全各环节的监管,又要从食品市场监管执法中发现的大量情况和消费者的投诉中进行综合分析与宏观研究。有针对性地研究提出局部地区和全国性的食品安全状况分析报告,为构建食品安全长效管理机制和完善食品市场监管体系,以及正确引导消费者健康、安全消费提供可靠依据。因此,在提高思想认识的同时,要正确处理好食品安全与促进食品产业和科学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好食品安全与保障市场消费安全和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关系,正确处理好食品安全与维护社会稳定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关系,切实做到讲政治,服务大局。二是要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和有关法规赋予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监管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的重要职能,既是工商机关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工商机关的监管责任。各级工商机关和广大干部要从深入贯彻国务院的决定和执政为民的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从着眼于解决流通环节食品安全存在的突出问题出发,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本着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消费安全高度负责的精神,敢于负责,勇于负责,切实履行职责,不断提高做好食品安全工作的自觉性和创造性,努力做到尽职尽责抓监管,尽心尽力确保食品市场消费安全,三是要增强服务意识和法制意识。食品安全是广大群众十分关注的热点和重点问题。各级工商机关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想群众之所想。急消费者之所急,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服务思想,把食品安全工作作为解决群众最现实、最直接、最关心的利益问题的重中之重。作为食品市场监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标准,真正让消费者吃的放心。同时,要始终把服务与执法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依法行政,公正执法,具体行政行为要经得起司法监督,切实做到对消费者、经营者负责和对法律负责的统一,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效能和水平。

(二)认真组织开展“农村食品市场整顿年”活动,切实保障农村食品市场消费安全

农村食品市场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按照总理关于“对农村市场管理要予以特别的关注和加强”的批示精神和吴仪副总理的指示及全国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会议的部署,把农村食品市场作为强化农村市场监管的重中之重,针对农村食品市场的现状和特点,认真组织开展“农村食品市场整顿年”活动。切实保障农村食品市场消费安全。一是要认真制定整顿工作方案,广泛动员和部署。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组织力量对本地区农村食品市场状况进行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制定整顿工作方案,明确整顿目标、重点和要求,本着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以保障农村食品市场消费安全为目标,坚持边整顿、边规范、边提高,着力解决农村食品市场的突出问题,确保整顿工作方案符合实际,注重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此基础上,要上下广泛动员,把思想统一到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领导重要批示、指示上来,切实提高搞好整顿年活动的自觉性和责任感,迅速部署开展整顿年活动。二是突出整顿重点,精心组织实施。各地在开展“农村食品市场整顿年”活动中,必须紧紧围绕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突出整治重点,加大整顿力度。要加大对农村食品经营

主体的监管力度,严把注册登记关,坚决取缔无照经营食品违法行为。严格规范经营主体资格:要加大对农村城镇、集镇、乡村举办的食品交易会、庙会和旅游景区景点、车站、码头等经营食品的监管力度,狠抓重点区域的整治,严格规范经营秩序:加大对城乡结合部和各类食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个体商贩、小作坊、小商店、小食品店、小摊点、小餐馆的监管力度,狠抓重点场所和经营者的整治,严格规范经营行为:加大对消费者反映强烈和与农民群众日常生活消费关系密切的食品品种的监管,狠抓重点品种的整治,突出抓好粮、油、肉、蔬菜、酱油、食醋、禽蛋及其制品、饮料、糕点、酒类、水产品、豆制品、奶制品及儿童食品、保健食品等品种,切实保障食品质量,严格规范食品质量准入行为:要加大案件查办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无证无照经营食品、经销病死禽畜肉制品及过期霉变、有毒有害和不合格食品,以及利用农村作掩护印制食品假包装、假标识、假商标等违法行为。在春节前集中查处和曝光一批食品违法典型案件,震慑违法分子。各地要突出重点,精心组织实施,以农民群众和消费者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标准,务求整顿工作取得实效。三是强化整顿措施,狠抓检查落实。要坚持整顿与强化日益监管相结合。大力强化农村食品质量监管和规范食品经营行为,引导经营者健全自律机制:要坚持整顿与引导相结合,大力推进农村食品安全示范店建设,发挥引导和示范带头作用:要坚持整顿与社会监督相结合,大力推进农村食品安全监督点建设,充分发挥群众和媒体的监督作用:要坚持整顿与创新监管手段相结合,大力推进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网络建设,努力提高监管现代化水平;要坚持整顿与保护农民消费者合法权益相结合,大力加强农村消费维权网络建设,及时受理和处理农民消费者投诉、申诉和举报。要在坚持“五个结合”的同时,狠抓农村食品安全整顿工作的落实,确保组织领导、工作任务、工作责任、工作措施、人员力量、经费保障落到实处。

(三)进一步加大食品市场专项执法检查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等违法行为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针对各地食品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突出重点,加大检查力度,认真开展专项执法检查行动。一是突出重点区域、重点品种和重点企业,认真开展市场专项检查。要以消费者申诉举报多和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品种为重点,突出抓好粮、肉、蔬菜、奶制品、儿童食品、老年食品、保健食品、豆制品、饮料、酒、调味品、食用油、禽蛋及其制品、水产品等品种的专项执法检查。严厉打击制售注水肉、病死肉、过期霉变食品、“三无”食品、有毒有害食品等违法行为。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以城乡结合部、旅游景区、车站码头为重点,突出抓好小食品店、小摊点、小作坊、小市场的专项检查,坚决取缔无照商贩,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违法行为:以商场、超市、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和食品经营企业为重点,突出抓好市场和经营者自律工作,监督和引导经营者建立健全进货查验、索证索票、购销台账、质量承诺、协议准入和市场开办者质量管理责任等制度,完善经营者内部食品质量管理体系,今年内原则上都要健全和落到实处。二是针对季节性、节日性消费特点,扎实开展专项检查。春季以包装食品、腌制食品、干菜制品等为重点,突出抓好保质期限、添加剂使用、标注标识等问题;夏季以冷冻食品、生鲜食品、饮料饮品等为重点,突出抓好冷藏条件、过期变质、食品卫生等问题;秋冬季节以散装食品、农产品、水产品、畜产品、干果、坚果等为重点,突出抓好规范标注、药物残留、掺杂使假等问题。要以“五一”、中秋、“十一”、元旦、春节为重点,突出抓好月饼、糕点、儿童食品、保健食品、酒类、特别是白酒等节日性食品,重点整治价实不符、过度包装、搭售商品、虚假宣传及欺诈消费者等问题,切实保障节日和季节性消费安全。三是狠抓食品案件查处,加大案件查办力度。要集中执法力量,强化案件查办工作,尤其要抓好对食品大要案件的排查和查处工作,对流通环节食品违法案件涉及生产环节的食品质量问题,既要依法查处经销不合格食品及其他质量违法行为,又要将有关情况及时移交和通报质检等相关职能部门。要认真做好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工作。对涉嫌犯罪的及时依法移交公安机关处理,加大打击力度。要充分发挥12315行政执法体系的作用,及时受理和处理食品安全方面消费者的申诉举报,依法调解消费纠纷,严厉查处违法行为,切实保护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四)充分发挥基层工商所职能作用,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日常监管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继续认真贯彻执行《工商行政管理所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规范》,将食品安全监管重心下移,切实把食品安全监管任务和责任层层落实到基层工商所,强化日常监管。一是强化食品经营者经济户口管理,积极推进食品经营主体分类监管体系建设。要在巩固去年清理规范食品经营主体资格的同时,严把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准入关,坚持先证后照,依法登记注册,并结合企业年检和个体工商户验照进一步做好清理规范工作,切实做到食品经营主体资格合法有效。要进一步完善食品生产经营主体经济户口管理制度,严格食品经营主体登记档案管理和计算机网络化经济户口管理。结合全国工商系统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和个体工商户分层分类登记监管制度的实施,以及市场巡查,依据食品经营者诚信守法情况,积极推进食品经营主体信用分类监管体系建设,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失信、严重失信食品经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重点监管,不断提高监管的有效性。二是强化市场巡查,切实提高执法效能。要以“六查六看”为重点,加大基层工商所市场巡查力度,改进巡查措施,创新巡查方式,完善巡查制度,逐步建立起制度规范、执法严格、反应迅速、措施有力的巡查机制,切实提高市场巡查效能。要把引导和监督食品经营者建立和落实各项自律制度作为基层日常监管的重要任务,严格食品质量监管,及时查处违法经营,规范经营行为。要不断创新基层监管方式方法,借助信息化网络、现代办公设备和快速检测等技术手段,进一步提高基层日常监管的科技含量和现代水平。三是强化基层食品安全监管责任,确保基层监管职责落实到位。要以落实《工商行政管理系统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责任及责任追究制》为重点,进一步健全完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食品市场的属地监管领导责任制、职能机构指导监督责任制和工商所岗位责任制,将日常监管责任落实到基层,严格责任追究,为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纪律和组织保障。要加强对基层食品市场监管工作的指导、督查和考核,充实基层执法力量。加强法律法规和知识培训,改善执法装备。切实提高基层食品安全监管执法能力,确保基层监管职责落实到位。

(五)严格食品质量管理,加强对食品质量准入、交易和退市的全程监管

食品质量是食品安全的前提。要把对食品质量的监

管作为食品安全的重中之重。切实抓紧抓好。一是严把食品入市质量关。健全完善食品市场准人体系。要继续推进流通环节食品质量经营者自律制度建设,大力引导监督食品经营者建立和落实进货检查验收、索证索票、购销台账、协议准入、质量承诺、不合格食品退市以及市场开办者质量管理责任等自律制度,强化其质量责任意识,不断提高其自查自纠、自检自管的能力,切实从源头上确保食品质量。要继续会同和配合有关部门开展“百城万店无假货”、“放心示范超市”、“放心示范市场”和“消费放心城市”等创建活动,积极推行食品质量协议准入制度、场厂和厂店持钩制度,不断推进食品市场准入体系建设。二是严格食品质量监测,健全完善食品质量监测体系。继续认真执行《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测办法》,按照企业自检、消费者送检和工商机关抽检的办法,进一步完善流通环节食品质量监测体系。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扩大配备快速检测车、检测箱等设备,有针对性地加强食品质量日常监测和快速检测。要继续健全完善食品安全监测数据直报点制度,坚持质量监测与市场检查、案件查处、质量准入、消费指导、规范教育相结合,通过实施食品质量监测,有针对性地加大对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查处质量违法行为,及时进行消费警示和提示,引导科学合理消费。三是严格食品退市的监管,健全完善食品质量分类监管体系。要继续大力推行食品分类监管和按风险度监管,对包装食品、散装、裸装食品、冷冻食品、现场制作食品和农产品、水产品、畜产品、根据其不同特点实施分类监管,并对消费安全危害大的食品探索按风险度进行管理。不断提高食品质量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不断健全完善对不合格食品实施行政强制退市和经营者主动退市相结合的管理机制,确保不合格食品规范及时有效退市,并加强与相关部门协作,对退市食品进行跟踪监管,严防不合格和有害食品退市后改头换面二次流入市场。

(六)积极构建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机制,不断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效能

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深刻的体制机制创新过程。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不懈地继续在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上下功夫,进一步深化改革,积极构建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机制。一是强化立法立规工作。积极推进食品安全监管法制体系建设。要积极参与《食品卫生法》、《市场违法行为处罚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加快制定《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督管理条例》和修订《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工作,进一步清理和完善食品安全监管配套法规规章。各地要积极配合地方人大、政府,参与制定或修订食品安全监管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为实现流通环节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法规依据。二是强化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化网络,积极推进食品安全现代体系建设。信息化既是工商机关的监管手段,也是创新监管方式的依托。要根据“金信工程”和12315行政执法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按照本次会议关于构建食品安全和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网络的安排部署,利用科技手段,整合信息资源,加强互联互通,建立健全以工商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为主要内容的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化网络体系,不断提高食品安全监管现代化水平。三是强化预警和处置工作,积极推进食品安全防范和应急处置体系建设。要按照《工商行政管理系统流通环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工商行政管理系统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责任及责任追究制度》的要求,层层制定和落实食品安全应急预案,加强应急反应能力建设,善于从消费者申诉、举报和案件查办、有关部门通报、新闻媒体披露、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的分析利用中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预防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妥善处置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形成全系统上下贯通的食品安全预警防范和应急处置机制。四是强化社会监督,积极推进食品安全社会监督体系建设。要进一步加强与各级消费者协会、食品行业组织和有关新闻媒体的沟通协作,充分发挥消协组织的社会监督、行业组织的自律作用及新闻舆论的监督和宣传引导作用:通过扩大12315网络和“一会两站”的覆盖面、聘请食品安全监督员等办法,鼓励引导广大消费者积极参与食品安全监督,努力营造食品安全监管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积极推进食品安全和商品质量监管信息化网络建设。努力提高市场监管现代化水平

积极推进食品安全和商品质量信息化监管,既是创新监管体制机制的重大举措,也是提高市场监管水平的重要途径。各地要充分认识信息化监管对于维护食品安全和商品消费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意义,不断创新监管手段,提升科技含量,积极构建食品安全和商品质量监管信息化网络,努力提高监管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

(一)明确目标。认真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案

食品安全和商品质量监管信息化网络建设是12315行政执法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要按照“金信”工程的总体部署和12315信息化网络方案,加大信息技术在食品安全和商品质量监管领域的运用,以工商行政管理专网和12315信息化网络为依托,以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及移动通讯应用技术等为手段,通过统一标准、整合资源、完善监管内容、扩展应用功能等措施,大力推进网络化建设,建立食品、商品经营主体数据库,食品及重要商品数据库,规范食品安全和商品质量监管系统,逐步实现“网上咨询、网上受理、网上查办、网上调度指挥、网上应急处置、网上动态监管、网上信息”等功能。对食品安全和商品质量市场准入、仓储、销售、退市进行现代化全程监管,努力提高监管执法效能。各地要以总局制定下发的12315相关数据标准和技术实施方案为基础,结合地方监管实际需要,明确信息化网络建设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注重加强与经济户口管理、企业信用分类监管、个体工商户分层分类登记监管、商标管理、广告监测、案件管理等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发挥整体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和对经营主体、经营行为、经营商品的综合监管:注重应用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运用信息化前沿技术,确保系统的适用性和扩展性,努力适应监管改革发展的需要。

(二)突出重点,健全完善食品安全和商品质量信息化监管网络

各地要按照“统一标准、整合资源、扩大功能、优化流程、信息共享”的原则,建立健全总局、省局、地(市)局三级数据库,总局、省局两级分析中心和总局到工商所五级数据采集点,为食品安全和商品质量实时、动态监管提供信息传输通道和技术手段。一是加强通信网络建设。以工商行政管理专网和12315网络为基础,加强基层信息化建设,加快完善工商系统内部监管网络的联通,尽快建立从总局到工商所五级纵向贯通和与经营者横向连接的食品安全和商品质量监管信息化网络:积极与相关部门的产品条形码、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网以及农产品监管系统相连接,发挥部门合作优势,建立网上协作

渠道,开展食品安全和商品质量综合治理;充分发挥政府网站作用,畅通与消费者组织、行业协会、新闻媒体和消费者的网络交流渠道,建立健全信息、在线服务和公众互动平台;努力与经营者进货检查验收、商品质量管理、交易合同等内部管理网络相连接,探索开展食品安全和商品质量网上监管,逐步实现网上发现违法行为,网上责令整改,网上传输申诉信息,网上公示退市商品及网上监督退市。二是建立健全监管信息数据库。在登记、年检、验照等环节,加强对食品经营主体的数据采集。增加在食品生产、批发、零售等方面的标注,汇总对食品经营主体的动态监管信息,形成以经济户口管理数据库为基础的相对独立的食品经营主体数据库:以包装食品、部分农产品以及建材、电器、农资等可能影响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商品为重点,及时采集在市场巡查和消费者申诉举报中发现以及其他部门通报的违法商品的产地、生产企业、生产日期、规格型号、不合格项目等基础信息,以及商品质量监测、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案件查办等监管信息,建立食品和重要商品数据库。三是不断创新信息化监管手段。以总局数据标准为基础。积极开发和完善食品安全和商品质量监测、日常巡查管理、案件查办等监管执法软件,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通过完善、升级系统功能,强化自动汇总分析、任意查询、综合利用等网络应用功能,有效开展食品安全和商品质量的消费教育、预警防范和应急处置:因地制宜开发无线网络接入平台,配备移动执法设备,方便执法人员实时验证商品真伪和查询监管信息,不断完善和拓展信息化监管手段。

(三)注重实效。稳步推进信息化网络建设步伐

各地在食品安全和商品质量监管信息化网络建设中,要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数据库、统一技术标准、分级管理、分步推进、分类指导”的原则,结合12315信息化网络建设进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精心组织。稳步推进。要落实牵头机构,明确工商机关内部相关机构职责,统筹安排,分工协作,上下配合,形成合力。要特别注重对监管工作实际的调查研究,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开发和完善既符合标准规范,又适应食品安全和商品质量监管实际需要的网络系统。消费者权益保护等职能机构要围绕监管工作,提出功能和应用需求:信息管理机构要围绕监管需求,在保证通信网络畅通,安全平稳运行的基础上。提供信息化网络和技术支撑,确保食品安全和商品质量监管功能的有效实现。要研究制定有关网络运行的规章制度,加强对相关人员的业务培训和绩效考核,确保把网络建设好、运行好、管理好。

四、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措施,狠抓检查落实

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和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网络建设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任务重、责任大。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必须高度重视,认真抓紧抓实抓好。

(一)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实施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切实加强对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和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信息化网络建设工作的领导,一把手亲自抓,明确分管领导具体抓,工商机关各内设职能机构按职责分工协作抓,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要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全面部署,层层分解任务,积极稳妥地认真抓好组织实施。

(二)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信息中心和其他相关职能机构在工作中既要坚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要加强内部间的相互配合,分工协作,形成合力。同时,还要加强区域间、地区间以及与公安、卫生、农业、商务、质检和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和相关行业组织、群众团体、新闻媒体之间的协作配合,优势互补,不断提高监管执法的整体效果。

(三)强化措施,狠抓检查落实

食品质量安全总结篇7

第一条为了加强食品安全监管,避免和减少不安全食品的危害,保护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生产、销售的食品的召回及其监督管理活动,应当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不安全食品,是指有证据证明对人体健康已经或可能造成危害的食品,包括:

(一)已经诱发食品污染、食源性疾病或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甚至死亡的食品;

(二)可能引发食品污染、食源性疾病或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食品;

(三)含有对特定人群可能引发健康危害的成份而在食品标签和说明书上未予以标识,或标识不全、不明确的食品;

(四)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不安全食品。

第四条本规定所称召回,是指食品生产者按照规定程序,对由其生产原因造成的某一批次或类别的不安全食品,通过换货、退货、补充或修正消费说明等方式,及时消除或减少食品安全危害的活动。

第五条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下简称国家质检总局)在职权范围内统一组织、协调全国食品召回的监督管理工作。

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以下简称省级质监部门)在本行政区域内依法组织开展食品召回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国家质检总局和省级质监部门组织建立食品召回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家委员会”),为食品安全危害调查和食品安全危害评估提供技术支持。

第七条国家质检总局应当加强食品召回管理信息化建设,组织建立食品召回信息管理系统,统一收集、分析与处理有关食品召回信息。

地方各级质监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食品生产者建立质量安全档案,负责收集、分析与处理本行政区域内的有关食品安全危害和食品召回信息并逐级上报。

第八条食品生产者应当建立完善的产品质量安全档案和相关管理制度,应当准确记录并保存生产环节中的原辅料采购、生产加工、储运、销售以及产品标识等信息,保存消费者投诉、食源性疾病事故、食品污染事故记录,以及食品危害纠纷信息等档案。

第九条食品生产者应当向所在地的省级或市级质监部门及时报告所有相关的食品安全危害信息,包括消费者投诉、食品安全危害事件等,不得隐瞒或虚报其生产的食品危害人体健康的事实。

第二章食品安全危害调查和评估

第十条判定食品是否属于不安全食品,应当进行食品安全危害调查和食品安全危害评估。

第十一条食品安全危害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否符合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或标准的安全要求;

(二)是否含有非食品用原辅料、添加非食品用化学物质或者将非食品当作食品;

(三)食品的主要消费人群的构成及比例;

(四)可能存在安全危害的食品数量、批次或类别及其流通区域和范围。

第十二条食品安全危害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该食品引发的食品污染、食源性疾病、或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或引发上述危害的可能性;

(二)不安全食品对主要消费人群的危害影响;

(三)危害的严重和紧急程度;

(四)危害发生的短期和长期后果。

第十三条食品生产者获知其生产的食品可能存在安全危害或接到所在地的省级质监部门的食品安全危害调查书面通知,应当立即进行食品安全危害调查和食品安全危害评估。

食品生产者应当及时通过所在地的市级质监部门向省级质监部门提交食品安全危害调查、评估报告,调查、评估报告的内容应当包括本规定第八条、第十一条和第十二条所述的内容。

第十四条食品生产者接到通知后未进行食品安全危害调查和评估,或者经调查和评估确认不属于不安全食品的,所在地的省级质监部门应当组织专家委员会进行食品安全危害调查和食品安全危害评估,并做出认定。

第十五条食品生产者和销售者应当配合省级质监部门组织的食品安全危害调查,不得以食品已通过任何符合性审查为由拒绝。

第十六条食品生产者的食品安全危害调查和食品安全危害评估的结果与其所在地的省级质监部门所组织的专家委员会的结果不一致时,省级质监部门可以采取听证等方式进行处理,并做出确认结果的决定。

第十七条经食品安全危害调查和评估,确认属于生产原因造成的不安全食品的,应当确定召回级别,实施召回。

第十八条根据食品安全危害的严重程度,食品召回级别分为三级:

(一)一级召回:已经或可能诱发食品污染、食源性疾病等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甚至死亡的,或者流通范围广、社会影响大的不安全食品的召回;

(二)二级召回:已经或可能引发食品污染、食源性疾病等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危害程度一般或流通范围较小、社会影响较小的不安全食品的召回;

(三)三级召回:已经或可能引发食品污染、食源性疾病等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危害程度轻微的,或者属于本规定第三条第(三)项规定的不安全食品的召回。

第三章食品召回的实施

第一节主动召回

第十九条确认食品属于应当召回的不安全食品的,食品生产者应当立即停止生产和销售不安全食品。

第二十条自确认食品属于应当召回的不安全食品之日起,一级召回应当在1日内,二级召回应当在2日内,三级召回应当在3日内,通知有关销售者停止销售,通知消费者停止消费。

第二十一条食品生产者向社会食品召回有关信息,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质检总局有关规定,向省级以上质监部门报告。

第二十二条自确认食品属于应当召回的不安全食品之日起,一级召回应在3日内,二级召回应在5日内,三级召回应在7日内,食品生产者通过所在地的市级质监部门向省级质监部门提交食品召回计划。

第二十三条食品生产者提交的食品召回计划主要内容包括:

(一)停止生产不安全食品的情况;

(二)通知销售者停止销售不安全食品的情况;

(三)通知消费者停止消费不安全食品的情况;

(四)食品安全危害的种类、产生的原因、可能受影响的人群、严重和紧急程度;

(五)召回措施的内容,包括实施组织、联系方式以及召回的具体措施、范围和时限等;

(六)召回的预期效果;

(七)召回食品后的处理措施。

第二十四条自召回实施之日起,一级召回每3日,二级召回每7日,三级召回每15日,通过所在地的市级质监部门向省级质监部门提交食品召回阶段性进展报告。

食品生产者对召回计划有变更的,应当在食品召回阶段性进展报告中说明。

所在地的市级以上质监部门应当对食品召回阶段性进展报告提出处理意见,通知食品生产者并上报所在地的省级质监部门。

第二节责令召回

第二十五条经确认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国家质检总局应当责令食品生产者召回不安全食品,并可以有关食品安全信息和消费警示信息,或采取其他避免危害发生的措施:

(一)食品生产者故意隐瞒食品安全危害,或者食品生产者应当主动召回而不采取召回行动的;

(二)由于食品生产者的过错造成食品安全危害扩大或再度发生的;

(三)国家监督抽查中发现食品生产者生产的食品存在安全隐患,可能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损害的。

食品生产者在接到责令召回通知书后,应当立即停止生产和销售不安全食品。

第二十六条食品生产者应当在接到责令召回通知书后,按照本规定第二十条规定发出通知。

食品生产者应当同时按照本规定第二十三条规定制定食品召回报告,按照本规定第二十二条规定的时限通过所在地的省级质监部门报国家质检总局核准后,立即实施召回;食品召回报告未通过核准的,食品生产者应当修改报告后,按照要求实施召回。

第二十七条食品生产者应当按照本规定第二十四条规定,提交食品召回阶段性进展报告。

所在地的市级以上质监部门应当按照本规定第二十四条规定对召回阶段性进展报告提出处理意见,并将有关情况逐级上报国家质检总局。

第三节召回评估与监督

第二十八条食品生产者应当保存召回记录,主要内容包括食品召回的批次、数量、比例、原因、结果等。

第二十九条食品生产者应当在食品召回时限期满15日内,向所在地的省级质监部门提交召回总结报告;责令召回的,应当报告国家质检总局。

第三十条食品生产者所在地的省级质监部门应当组织专家委员会对召回总结报告进行审查,对召回效果进行评估,并书面通知食品生产者审查结论;责令召回的,应当上报国家质检总局备案。

食品生产者所在地的省级以上质监部门审查认为召回未达到预期效果的,通知食品生产者继续或再次进行食品召回。

第三十一条食品生产者应当及时对不安全食品进行无害化处理;根据有关规定应当销毁的食品,应当及时予以销毁。

食品生产者对召回食品的后处理应当有详细的记录,并向所在地的市级质监部门报告,接受市级质监部门监督。

第三十二条市级以上质监部门应当在规定的职权范围内对食品生产者召回进展情况和召回食品的后处理过程进行监督。

第三十三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可以对违反本规定规定的行为或有关召回情况,向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投诉或举报,食品生产者不得以任何手段限制。受理投诉或举报的部门应当及时调查处理并为举报人保密。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四条食品生产者在实施食品召回的同时,不免除其依法承担的其他法律责任。

食品生产者主动实施召回的,可依法从轻或减轻处罚。

第三十五条食品生产者违反本规定第十九条或第二十五条第二款规定未停止生产销售不安全食品的,予以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以3万元以下罚款;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第三十六条食品生产者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予以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以2万元以下罚款。

(一)接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食品安全危害调查通知,但未及时进行调查的;

(二)拒绝配合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进行食品安全危害调查的;

(三)未按本规定要求及时提交食品安全危害调查、评估报告的。

第三十七条食品生产者违反本规定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九条规定的,予以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以3万元以下罚款;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第三十八条食品生产者违反本规定第二十八条规定义务的,予以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以2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九条食品生产者违反本规定第三十一条规定义务的,予以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以3万元以下罚款;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第四十条从事食品召回管理的公务人员,以及受委托进行食品安全危害调查、食品安全危害评估的专家或工作人员捏造散布虚假信息、违反保密规定、伪造或者提供有关虚假结论或者意见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一条本规定规定的行政处罚,由县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在职权范围内依法实施。法律、行政法规对行政处罚机关另有规定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五章附则

第四十二条进出口食品的召回管理,由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按照国家质检总局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三条本规定所涉及的信息、文书格式等具体要求由国家质检总局另行制定。

食品质量安全总结篇8

年,我市工商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具体指导下,按照国家工商总局和省局的统一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履行流通领域食品质量监管职能,把加强食品安全、保障消费者的身心健康与人身安全,作为践行执政为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新监管理念,创新监管模式,深入开展食品安全组团发展,今年以来全系统共查处违法经营食品案件____起,清理取缔无照经营食品业户____户,捣毁假冒窝点__个,罚没款___._万元,查获、销毁假劣食品价值___万元,为提高全市各类食品市场规范化管理水平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主要工作做法

(一)实施组团发展,建立强有力的领导体系

根据重点工作实施组团发展的要求,把食品安全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举全局之力,实施组团式推进,全系统建立了一把手负总责、牵头部门综合协调、相关部门协作联动、工商所属地监管、执法人员“分工包片”的监管机制。局长办公会先后多次听取汇报,研究部署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各级领导坚持深入一线,分片到商场、超市和集贸市场检查指导;将食品安全融入全局各项业务,形成了综合治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市局、分局、工商所层层签定责任书,明确目标、内容和责任,确保了监管到位。

(二)加大基础投入,完善食品安全监测体系

针对食品安全新形势的要求,为切实履行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职能,以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为契机,坚持人财物向食品安全监管领域倾斜。消保处为食品安全的牵头部门,在工商所专设食品安全专管员,各级_____成立应急小分队,重大案情__分钟内赶到现场。在经费紧张情况下,斥资___多万元购置__辆食品质量监管流动监测车,今年安排专项经费___多万元开展食品质量监测。同时,加大车辆、微机及有关监测设备配备力度,完善了由“监测中心、监测站、监测点、监测车”组成的“四位一体”食品安全监测体系,进一步提高了食品安全监管的现代化水平。

(三)建全规章制度,实行食品质量保障体系

在加强组织体系建设的基础上,注重完善制度建设,以保障食品安全工作的落实。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组团发展工作的通知》、《青岛市工商局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责任及责任追究办法》、《青岛市工商局流通环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关于开展创建“青岛市千村万家放心店”活动的通知》、《工商所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细则》等文件,建立了以提高食品质量为核心,以规范食品经营主体行为为目的,以食品安全检测为手段,以完善监管措施为保障的食品安全长效监管体系。

一是实施食品质量准入制度。在全市___家大中型食品流通企业实施以“索证备案”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准入工程”,要求经营者必须向供货商、生产商索取“三证”“三书”“二照”“一票”,建立健全质量管理机构,配备专人负责食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二是建立进货查验制度。严格检查验收进货的每个批次食品质量,杜绝不合格食品进场、上柜,并在各大商场超市、批发市场等设立《食品质量公示栏》,每日公示食品质量信息,指导群众安全消费。对米、面、油等重要食品实行“协议准入”、“场厂挂钩”、“场地挂钩”等进货制度,确保货源清楚,正当合法。

三是实施食品质量监测制度。充分发挥监测车、监测箱的流动快速监测功能,每天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食品质量快速检测。今年以来,共快速检测食品__万多批次,在此基础上,根据申诉、举报和日常巡查发现食品质量比较突出的问题,利用检测室有针对性地组织全市流通环节食品质量检测____多批次,发现了大量违法经营食品案源,为及时查处违法经营食品案件提供了线索。按照《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测办法》的规定,制定完善的食品质量监测计划,对重点抽检的食品种类、数量做出统一规划,统一检测。今年以来,对全市各类商场、超市、市场、专卖店、个体商店等经营场所共监测食品、服装、电器、儿童用品等商品__大类别____个批次,其中食品检测__大类____个批次。监测结果显示,流通领域食品质量稳步提升,总合格率为__%。食品总体合格率同比提高了_%,申诉举报数量同比下降了_%。监测结果及时向社会公示,并通过曝光典型案例,起到了“查处一个企业、震慑一批企业、规范一个行业”的作用,提高了食品经营者的守法和诚信经营意识,树立了工商机关监管流通领域食品质量的权威和形象。

四是实施问题商品退市制度。督促大中型食品销售企业配置和完善自检自测设备,对有关农副产品及时进行自我检测,发现质量问题的立即停止销售,并向工商部门报告,依法进行处理。对日常检查和监测中发现的假冒伪劣、不合格食品,坚决清退出市场,对同批次的食品在_小时内撤柜下架,就地封存或异地扣押。根据食品企业的进销货台帐,对不合格食品实行“双向追溯”,既追查生产企业和供货商,严格追究责任,对大宗食品、集团消费及其它特殊食品又要追查销售去向,防止损害消费者。

五是实施市场巡查制度。各基层工商所按照国家总局食品安全“六查六看”的要求,以“经济户口”为基础,突出属地监管,实施“网格化管理”,将管理辖区划片分段,将每一网格内的监管责任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人员,实行“定人、定时、定责、包管理、包执法、包服务”的日常监管模式,加大食品市场巡查力度,规范和查处违法经营食品行为。

(四)开展专项整治,打击食品经营违法行为

一是开展经营主体资格专项整治。狠抓食品经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准入管理,严格依照法定条件核准主体资格,按照注册程序审查食品卫生许可证等前置审批文件,依法开展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年检工作,对食品卫生许可证失效或者登记事项变化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依法进行变更或者注销登记,今年以来,清理规范企业____户。

二是开展清查劣质食品专项整治。根据市政府和总局、省局部署,上半年针对食用流通环节出现的食品问题,及时开展了一系列专项整治行动。_月份在清查毒黄瓜事件中,检查各类农贸市场____个(次),各类商场、超市_____个(次),通过查看进货检查验收、购销台帐等帐簿,很快掌握黄瓜的进货渠道、进货品种、进货数量和销售去向,现场封存来自寿光以及来源不明的黄瓜_._万公斤,较好的控制了毒黄瓜事件的蔓延。_月份在清查劣质“麻辣面”、劣质“工业玉米淀粉”行动中,查处流入食用环节的工业玉米淀粉__._吨。_月份开展了清查劣质“奶粉”行动,查处了问题“奶粉”__公斤,确保了我市奶类食品质量安全。

三是开展维护节日市场专项整治。把消费集中的节日市场作为整治重点,开展了食品安全拉网检查活动,打击了食品经营和食品质量违法行为,根据我市作为旅游城市的特点,以沿海风景区、旅游沿线等部位为重点,加大了“五一”、“六一”、“十一”、“国际啤酒节”、“国际奥帆赛”等黄金周旅游市场、儿童市场暨重大节庆期间的食品安全监管,各分(市)局结合当地实际,积极开展了具有地方特色食品专项整治活动,现场处结消费纠纷,查处假冒伪劣食品,维护旅游市场、儿童市场暨重大节庆期间的食品安全和青岛城市形象。

四是开展农村食品市场专项整治。今年,市委、市政府和国家总局,省局都对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具体意见和要求,我们按照上级要求,结合职能,以农村集贸市场和食品批发市场为重点区域,以农村流动食品摊点、小作坊、小商店等为重点对象,以米、面、油、盐、酱等为重点品种,开展了抽检活动,加大整治力度,共抽取了_个品种的食品。经检测,总合格率为__._%。同时,在农村积极开展创建“全市千村万家放心店”活动,创新食品安全工作新载体,培育食品安全监管新亮点,将食品安全的工作重点向农村转移。目前,全市农村各乡镇(街道办)、各行政村(居委会)已创建____多家“放心店”,提高了农村市场食品质量监管的整体水平。

(五)强化责任监督,确保食品监管工作到位

一是狠抓责任落实。认真贯彻总局《工商行政管理所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规范》,深入落实以基层工商所为基础的食品安全区域监管责任。大力推行以区域化监管为主要内容的“网格化”管理模式,管理人员对责任区的各类主体承担管理责任,工商所所长是辖区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各级领导实行“分工包片”责任制。工商所以辖区内“经济户口”为基础,建立健全辖区食品经营单位登记台帐,全面摸清食品经营单位底数,不间断对辖区内食品经营企业进行巡查,及时发现并指导帮助企业整改存在问题。成立督导组,在全市范围内不间断地进行督导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和不足公开讲评,下发通报,督促整改。按照食品安全责任暨责任追究办法,对包干区域内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从准入、巡查、监管等各个环节,严格追究相关责任人员和领导的责任,从而确保了责任落实、监管到位。

二是强化企业自律。加强对食品经营者的教育引导,与大中型食品流通企业签订《商品质量责任书》,定期召开负责人会议,加强诚信守法教育培训。全面推行“食品安全准入工程”活动,从主体资格、经营行为等方面,细化了__条考核标准,实行百分制量化考核。根据信用状况,对食品经营企业划分为a、B、C、D四个类别,区别不同情况分别实施分类监管,经营者的自律意识明显增强。

三是完善社会监督。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重要作用,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加强食品安全监督,广泛宣传食品安全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全系统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内的义务监督员___名,通过多媒体汇报片,展示食品安全打假维权成果,通过市局主要领导的汇报,经求意见建议,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我局食品安全监管所做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市长_月份视察指导我局工作时,对我局实施的综合执法、“四位一体”的食品监测体系以及大规模食品安全状况调查等下步工作安排给予充分肯定。今年与报纸、电视台等媒体合作,定期“食品安全热点警示”及“食品质量监测情况公示”,重大食品执法行动邀请媒体跟踪报道,有效地打击和震慑了食品违法犯罪分子,提高了广大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营造了一个食品安全良好的社会氛围。在各大商场超市、批发市场、主要街道张贴《消费者食品安全维权须知》。不断完善和提升_____申诉举报网络功能,将监管触角向商场、村镇、学校、军营延伸,建立维权联络点____余个,并开通了英、韩等外语语音和互联网络受理系统,积极受理各类消费咨询和申诉举报。

二、存在的问题暨明年工作思路

食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最直接地关系到每一个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安全现状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食品安全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主要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投诉居高不下;二是市场上食品质量存在的问题和安全隐患令人担忧;三是食品经营主体数量繁多、进销渠道复杂是引发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重要因素;四是广大农村地区消费水平普遍较低,“廉价”成为老百姓选择食品的主要参考依据,加之老百姓食品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不强,缺乏自我保护、自我维权意识,给低价劣质食品提供了孳生地;五是我国种植业、养殖业初级食用农产品是千家万户生产的,在源头上很难控制肥料、农药的使用情况。

____年,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力度,创新举措,不断深化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努力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开创全市流通领域食品安全工作的新局面,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建设

一是尽快实施《工商所食品安全监管操作细则》。结合小局大所改革,工商所管辖地域扩大、食品经营企业增加、人员比较充实但业务相对生疏等实际情况,根据总局《工商所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规范》要求,制定实施《工商所食品安全监管操作细则》,从“网格化”监管责任、主体规范、引导自律、分类监管等方面,将总局的《规范》细化量化,进一步增强基层一线人员的操作性。二是认真落实企业自律制度。为确保流通领域食品质量合格和消费安全,下大力气抓好企业食品质量查验、不合格食品退市、食品质量承诺等制度的落实工作。要让食品经营者通过索证索票,向供货商或生产商索取“三证”、“三书”、“二照”、“一票”,把好食品进货渠道关;通过索取食品检验报告单等把好食品质量关;通过加强其内部管理,把好食品销售关。真正做到不进、不存、不销不合格食品。统一制定全市食品安全监管各项规章制度,成熟一个出台一个,力争年底前初步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长效监管体系。

(二)摸清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底数,实施分类监管

全面摸清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底数,进一步完善食品生产经营主体经济户口管理制度。工商所要对本辖区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建立登记台账和经济户口卡片,实行一户一账一卡制度,做到底数清、情况明,经济户口管理规范有序。结合巡查,依据食品经营者诚信守法情况,实行分类监管,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失信、严重失信食品经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重点监管。

(三)进一步加大食品质量监测力度

根据国家总局和省局的要求,市局统一部署,明年计划抽检食品不少于____个品种(批次)。监测以可能危及消费者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的食品及消费者申诉举报比较集中的食品为重点。充分发挥工商所“监测箱”快速监测作用,全年食品安全快速监测不少于__万个品种(批次),监测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

(四)继续深入开展专项整治行动

要继续按照国家总局和省局流通环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的要求,针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品种中突出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认真开展专项整治。在行动中一是抓好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重点品种的整治。二是强化重点时期的整治。根据季节特点和对节日期间容易出现问题的食品进行重点检查。三是抓好重点对象的整治。无照经营者、小食品店、小食品摊点、市场内小作坊、从事食品批发业务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商场、超市等要作为整治工作的重点对象。四是加强重点地区的整治。以城乡结合部、农村和城市社区为整治重点,坚决取缔食品加工“黑窝点”。在专项整治行动中,要加大对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特别是要加大对制售假冒伪劣食品、食品虚假标识、商标侵权等违法案件的排查和督办力度,严查大要案件,并选择典型案例适时向社会公开“曝光”。

(五)切实做好农村食品安全工作

要按照国家总局和省局对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的具体意见和要求,加强和做好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保障农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农村食品产业健康快速发展。要以开展创建“青岛市千村万家放心店”活动为载体,力争____年底完成全市农村各乡镇(街道办)、各行政村(居委会)至少创建一家“放心店”的目标,并逐步培育出一大批农村“放心店”,不断提高农村市场商品质量整体上水平。要按照上级要求,以农村集贸市场和食品批发市场为重点区域,以农村流动食品摊点、小作坊、小商店、小食店、小餐馆等为重点对象,以米、面、油、盐、酱、醋、肉、蔬菜、奶制品、豆制品、水产品、饮料、酒、儿童食品等为重点品种,加大农村食品市场监管力度,进一步规范农村食品市场流通环节秩序。

三、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的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要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要从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高度来认识食品安全问题,从维护人的生存权的根本点来重视食品安全与卫生问题。有关单位和部门要持之以恒地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加大相关人员的培训力度,强化市民的食品安全意识,加大监管力度,对屡教不改的违规经营户应高限重罚。

食品质量安全总结篇9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届六中全会和总理、吴仪副总理的指示精神以及省、市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相关会议文件精神,按照突出重点、分类指导、以点带面、全面推进、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的工作方针,全面推进目标责任制、责任追究制,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不断规范食品市场秩序,确保食品安全。

二、工作重点和目标

加大对消费者反映强烈和与农民群众日常生活消费关系密切的食品品种的监管,以农村、城乡结合部为重点区域,重点抓好粮食、肉、蔬菜、奶制品、豆制品、儿童食品、水产品、保健食品等品种的整治,以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市场流通、餐饮消费为重点环节,大力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和有毒、有害食品的违法犯罪行为。通过专项整治,使我镇农村食品市场及食品安全各个环节存在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食品生产经营秩序进一步好转,人民群众食品消费安全感进一步增强,全镇食品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

三、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农村食品安全专项整治

加强对农村食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等各个环节的监管,突出抓好对分散在我镇广大农村的各类食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个体商贩、小作坊、小商店的整治。强化对农村集贸市场和餐饮单位的食品卫生监督检查,加强对农村地区学校食堂、小食店、小餐馆及自办宴席的监管。推进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网络建设,建立健全农村专兼职食品安全监管队伍。

(二)认真开展重要节日、重大活动期间的食品安全专项整治

结合重要节日、重大活动和传统节日期间食品消费特点和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扎实开展重要节日、重大活动期间的食品专项执法检查,依法查处假冒伪劣、有毒有害、过期霉变等食品,加强节假日食品市场监测,引导群众科学消费、安全消费,保证人民群众重要节日、重大活动期间的饮食安全。

(三)加强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

认真总结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经验、问题与不足,制定食品安全各个环节信用体系试点方案,探索建立信用标准、信用信息征集、信用评议、信用披露、信用奖惩等制度,褒奖守信、惩戒失信,深入推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着力构建保障食品安全的长效机制。

(四)农业部门牵头,食药监、工商部门配合,狠抓农产品污染源头整治

1、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继续开展种养殖业产品农药残留、畜产品“瘦肉精”和水产品“氯霉素”例行监测及兽药、饲料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相关检测工作,定期向社会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信息。

2、加强农药经销点监管,严厉打击违规销售、使用高剧毒、高残留农药行为。

(五)食药监部门牵头,工商部门配合,加大食品生产加工环节整治力度

1、坚持标准,确保质量,严格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

2、加强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质量卫生日常监管。要加强对使用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的日常监管,建立和完善食品添加剂使用的备案制度,规范食品添加剂使用行为,加强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的监管,坚决了取缔城乡结合部无证照生产加工食品的违法行为。采取分类监管、巡查、年度报告及审查、强制检验、定期检验、监督抽查、回访、执法监督检查和区域监管等有效措施和办法,切实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监管。

3、深入开展食品执法打假工作,加强食品标准化建设。严格获证企业的监管和无证生产、经营食品违法行为的查处,严厉打击滥用食品添加剂和使用非食品原料、回收食品加工食品的违法行为。督促企业严格标准生产,严格执行产品出厂检验制度,提高和掌握企业的标准化意识和水平,推进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上台阶、上水平。

4、严格按照《凤庆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凤庆县20*年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凤政办发〔20*〕44号)及《雪山镇人民政府20*年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做好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整治总结验收和巩固提高两个阶段的工作,做到整治工作步骤不走样,验收标准不变通,确保工作进度和质量。

5、加强对市场肉品品质检验管理工作和质量监督检查,确保肉品质量安全合格。依法严厉打击私屠滥宰、制售注水肉、病害肉等不法行为和在饲料中添加“瘦肉精”的违法行为。

(六)食药监部门牵头,工商、卫生、粮食部门配合,进一步规范食品流通环节经营秩序

1、认真组织开展“农村食品市

场整顿年”活动,加大食品安全专项执法检查,严格规范食品经营行为。以农村和城乡结合部为重点,开展重点区域执法检查,重点解决无照经营和制售假冒伪劣食品问题;以商场、超市、集贸市场为重点,开展对经营者建立健全自律制度的专项执法检查,重点解决食品经营者进货验证验票、购销台帐、不合格食品退市、食品质量责任问责等制度的建立和落实问题。

2、严把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准入关,坚决依法取缔无证照经营单位。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经营资格进行全面清理,清理检查证照是否齐全有效、经营事项与登记事项是否一致等。

3、加强市场食品质量监管。建立健全食品质量准入体系,逐步扩大食品日常监管和快速检测的覆盖面,建立完善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公告制度和报告制度,加强食品市场日常监管工作和食品退市监管。

4、开展食盐市场专项整治,严禁私盐、伪劣盐、非碘盐冲销市场,确保合格加磺食盐供应。

5、开展进出口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严厉打击从境外购销不经检验检疫或不合格食品的违法行为。

6、加强原粮质量卫生监管工作,做好申请粮食收购资格的经营者检测化验手段、粮食仓储条件的检查。加强对粮食加工企业原粮质量索取检验单的监督检查力度。

(七)工商部门牵头,食药监、卫生、教育部门配合,加大消费环节的执法力度

1、对餐饮业和学校食品原料使用情况开展专项检查,严厉查处餐饮业使用不合格原料特别是采购使用泔水油、火锅中使用非食品原料等方面的违法行为,使餐饮业原料使用情况有根本好转。

2、对农村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食品市场开展专项监督检查,查处生产和经营不符合卫生要求的定型包装食品,清理农村市场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等违法行为,净化农村食品市场,维护广大农村群众的健康权益。

3、针对当前保健食品和普通食品违法宣传保健功能的行为,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保健食品和普通食品宣传保健功能行为,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生产经营秩序,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保护消费者健康。

(八)村民委员会全面负责

要将食品安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食品安全工作,及时解决本辖区食品安全问题,做到守土有责。

四、工作步骤和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动员部署阶段(5月):镇人民政府结合本地实际和食品安全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的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阶段(6月—11月):针对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措施,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切实加强对专项整治工作的检查指导。

第三阶段:总结验收阶段(12月):认真总结本年度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的做法和典型经验,于20*年12月10日前结合年初与各村、各单位签订的食品安全责任目标及对20*年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实施方案的落实情况一并进行检查验收。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对专项整治工作的指导

20*年是实施《云南省食品放心工程三年规划(20*—20*年》的最后一年,各村、各单位要认真贯彻落实各级政府对食品安全工作的总体部署,突出重点,精心组织,深入推进食品放心工程及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确保专项整治工作取得实效。要全面落实食品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将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纳入考核目标,对专项整治工作不重视、措施不力而发生严重食品安全事故的,要按照有关规定追究相关村、部门和领导的责任。

(二)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各村和各有关部门在工作中既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要加强相互配合。同时,要加强和相关行业组织、群众团体、新闻媒体之间的协调,优势互补,信息互通,不断提高监管合力。

(三)加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要以“食品安全宣传月”为契机,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宣传教育,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增强辨别能力。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和社会监督作用,大力宣传有关食品法律法规和专项整治举措,宣传守法经营的先进典型,有选择的曝光典型案件,震慑违法犯罪分子,增强全社会的食品安全意识,进一步营造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

食品质量安全总结篇10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提升食品质量安全总体水平为核心,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政府主导、属地管理、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方针,本着总体部署、分类指导、抓点带面、全面推进的工作原则,坚持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与日常监管、扶优与治劣、监督执法与技术指导服务相结合,巩固和完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制度,规范食品生产经营行为,健全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机制,促进食品行业健康发展。

二、总体目标

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新形势要求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模式,合理配置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资源,实施科学监督管理,加强对高风险、食品安全信誉度低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监督;构建农产品生产基地、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信用体系,通过对企业进行风险分析和信誉分级,鼓励企业自律,形成激励机制,调动企业积极性,提高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自身管理水平。

三、基本原则

实施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应遵循全程监督、量化评价、严格标准、集体评定、分级管理、动态监督、公开透明和质量安全的原则。

四、实施步骤

(一)学习培训和宣传动员

1、学习培训

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逐级开展本部门监管人员的培训工作,主要内容为实施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的方法和要求,与食品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使食品安全监管人员正确理解评分标准,熟练掌握评定方法。组织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和食品安全管理员学习培训,重点讲授食品安全标准和规范的具体要求,讲解食品安全等级评定标准和管理办法,用量化分级的理念指导企业加强食品安全管理。

2、宣传动员

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通过召开动员会议和利用电视、报纸、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做好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的宣传和动员工作。重点宣传实施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的目的和意义,宣传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的主要内容,评定标准,调动农产品生产者和食品企业积极性,促使企业加强自身管理。为实施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二)时间安排

1、年月日至年底,组织开展农产品生产基地和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调查摸底建档工作;年月日,启动实施具有无公害生产许可证和品牌的规模在亩以上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亩果品生产基地、水产品养殖基地,较大规模畜牧养殖基地(头以上猪,头以上牛、只以上羊、只以上鸡),年产值在万元以上取得QS准入资格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营业面积在平方米以上的食品流通企业的量化分级管理工作。

2、年月日,启动规模在亩以上农产品生产基地,亩果品生产基地、水产品生产基地,规模畜牧养殖基地(头以上猪,头以上牛、只以上羊、只以上鸡),年产值在万元以上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营业面积在平方米以上的食品经营企业量化分级管理工作。

3、年,全面启动食品安全量化分级管理工作

五、有关要求

(一)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和县区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实施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是严格依法行政,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确保食品安全监督公平、公正、透明的强制性举措,组织食品安全监管人员认真学习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的有关文件,正确理解工作内容,准确掌握工作方法,不断提高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水平,确保此项工作顺利开展。

(二)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要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实施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工作方案,明确目标,落实责任,确保量化分级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三)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严格遵循有关规定,按要求开展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坚持一个标准,一个尺度,避免随意性,做到评分不漏项、标准不降低、结果公正合理;不得越权评级、不得违规收费或借机搞创收。

(四)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加强督导和检查,对实施这项工作不力,走过场的要通报批评;对不认真、不负责、甚至弄虚作假的监督行政人员,要追究其责任,市食安办将适时组织市直相关部门进行督导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