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财务制度的重要性和意义十篇财务制度的重要性和意义十篇

财务制度的重要性和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34:06

财务制度的重要性和意义篇1

关键词:医院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意义;方法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3-0101-01

引言

内部控制制度是广泛地应用于企业财务会计管理方法的一种制度,对于企业实现自己的经营目标和保护资产的完整与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这种内部的控制制度,同样适用于医院的财务管理上,对于促进医疗机构的财务管理水平,保障其平稳运行和未来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需要对在医院内部建立起科学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意义及方法进行认真研究。

一、在医院建立起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意义

在医院建立起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对于保障医院的日常工作与未矸⒄咕哂兄匾的意义。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行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医院筹集的资金可以得到很好的利用,比如在购买高技术设备及药物工作方面。第二,实行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医院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实现收支的大致平衡。第三,实行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预防医院中腐败现象的产生。第四,实行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医院的工作人员培养良好的个人道德与职业操守。

二、在医院建立起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方法

1.强化医院内部各部门工作人员的控制意识。在医院建立起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强化医院内部各部门工作人员的控制意识。原因在于,实行这种制度,需要医院内部的工作人员打消顾虑和抵触情绪,积极配合工作。比如,定期组织学习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各项规章条例,不定期地对于医院内部各科室的人员进行规章条例的检查与抽查工作,举办财务内部控制制度规章条例的有奖知识竞赛活动,引导大家按照其规章条例的内容进行认真学习。

2.对于医院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各项规定要严格落实。监督并落实医院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的各项规定,也是一个重要的应用方法。比如,医院内部的各个科室建立起严格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实行科学的奖惩制度,对严格按照制度的各项内容做到贯彻落实的人员予以表彰奖励,并且把其作为升迁、加薪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于没有严格落实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且屡教不改者,将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处罚,以保障这项制度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3.完善医院内部审计工作。在医院实行财务内部控制制度,需要建立起完善的医院内部审计工作,对于医院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各项完成情况进行认真的检查与监督。比如:第一,选拔专业的审计人员建立起专业的审计队伍,对于审计工作要实行事前审计、事后审计及不定期进行审计的抽查工作,保障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公开性、科学性。第二,审计的内容应该是多方面的,如医院的总体收入支出情况、收支经营活动的合法性、有效性。第三,开办网络审计调查与询问窗口,对于医院内部的财务制度运行情况可以进行询问和举报工作,并且对于出现的奖励问责情况进行实名的网络公开,有效地形成公众监督,促进医院树立良好的形象,拥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以能够健康有序地发展。

财务制度的重要性和意义篇2

摘要:财务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受文化的影响很深。纵观财务发展的历史进程,不难发现客观环境因素对财务的发展起重要作用。人文环境也称社会文化环境,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业已形成的社会秩序和公众长期积淀的传统思维习惯、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以及人们对经济、财务的传统态度和看法等因素。人文环境对财务的运转及其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每个国家的财务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国特有的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国家的、民族的特色。本文将对中国传统文化对财务的影响进行全面分析。

关键词:文化影响财务人

一、重义轻利观念和讲求效益观念

我国文化是典型的儒家文化,注重个人“仁、义、礼、智、信”的修养,强调君子风度。在这种文化氛围下,中国人对功利的看法比较薄弱,“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观点被大加推崇,人们注重讲究道义,崇尚中庸之道,大体上趋向于追求一种所谓人际关系的和谐。“重义轻利”观念在财务中的表现主要是不注重经济核算:首先表现为不重视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耗费的认真分析、严格考核,探求产品成本增减变动的原因、降低成本的可能性及途径等;其次是不大积极主动地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力求取得最大经济效益,不注重资本运营,不注重财务发展的战略规划。若整个社会群体的观念都倾向于“重义轻利”,而疏于“讲求效益”,其结果就必然会表现出考核制度的不完善、不严格,以及人们并不积极主动的去谋求企业经济效益,而是努力钻营人际关系。

另一方面,企业财务人员在近些年来受道义与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日趋加深,导致财务造假现象屡屡发生,如历年来的会计违纪案件中,不乏“为朋友两肋插刀”之“壮举”,“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士为知己者死”则早已屡见不鲜。目前在职财务人员中,敢于站出来批评违纪人员的极为罕见。更有甚者,有些财务人员还会主动为单位负责人违纪、违法出谋划策。

二、大一统观念与惯性思维观念

传统的大一统思想缺乏批判意识。而真理又不是绝对的,科学发展的关键并不在于证实,而在于证伪,人们在寻错、纠错中不断向真理靠近。个体只有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和现象,不断刨除陈旧固有的规则,才能独辟蹊径、有所创新。中国早在西周时期就建立了疆域广阔的统一国家,到西汉又加强了中央集权,并且定儒术为一尊,明代更是将做文章的格式统一为八股文。这样大一统的思想逐渐形成起来,并定格为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这种趋同、求统一的思维方式给企业的财务人员的创新设置了来自主体自身和社会的双重障碍,使他们在学习或科研时倾向于决定、缺点、唯一,不善于灵活变通,发散、扩展地思考。同时,“社会一致”、“舆论一致”对新思想、新观点施加强大的压力,常常将新异性拉回“常轨”。致使财务人员在处理业务时常受以往范例的影响,特别是上岗时间不长的财务新人,未能跳出“思维定式惯性”的怪圈,抱着以“过去一直是这么做的”,“前任财务已经是这样处理并且是正确的”的想法来指导自己对业务的处理思路,没有认真分析已往案例的原因,同时也抱着一丝侥幸心理,前人错了没发现,我的运气不至于那么差,故而只是一味仿效。所以,只有正确分析历史范例,吸取经验,勇于革新,财务水平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另一方面,儒家学说宣扬“奉天法古”、“祖宗之法不可变”、“天不变、道亦不变”等信条,造就了中华民族“以圣人是非为是非”的惯性思维方式,不允许人们对传统的陈旧的思想观念进行挑战,使人们没有勇气坚持自己的立场和意见。就是这种惯性的思维方式使人们渐渐学会了回避矛盾,远离纷争,人与人之间的防范意识日趋增强,“明哲保身”成为指导人们日常生活和处理事件的处世哲学,强调和谐、稳定,害怕冲突、不求变通。这导致了很多财务人员在工作中明明发现了问题,但为了保证自己处事的“成熟”、“圆滑”之道。所以就视而不见、闻而不闻。在这样的财务环境下,根本无法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性。正是从此意义出发,消除会计信息的虚假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努力,需要营造良好的财务人文环境。

三、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观念

西方文化崇尚竞争,弱肉强食是天经地义的行为道德准则;为政以法,重法治不重人伦情感;而我国文化崇尚合作,反对恃强凌弱,把扶贫助弱看成是一种美德,强调“礼之用,和为贵”,“为政以得”,重人类情感不重法治,关怀和同情弱者。这种道德观对财务管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不注重财务信息的监督上。这一点在财务工作中有较明显的体现:如明知对方财务状况有问题,但同一类型的企业为了不伤“哥们意气”仍会为其“兄弟企业”慷慨提供贷款担保;在商业伙伴遇到偿债危机时不是以破产诉讼去减少损失,而是更愿意承担风险去等待;本单位有违纪行为时,只要是为了集体利益,个人没有损公肥私时,财务人员不会去主动举报揭发问题。其结果是使违法乱纪问题不能及时控制进而蔓延,违纪单位更大胆地违纪或守法单位竞相仿效违纪单位,最终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损失。日本会计文化受中国会计文化的影响很深,也注重国民的合作态度。是因为日本企业的关系十分复杂,企业之间的相互控股及租赁关系十分复杂。一个制造业的集团公司可能拥有若干个供货商或购货商公司,甚至一、二个银行的股票。当一个企业出现财务危机时,其他成员企业会通过诸如短期负债转为长期负债、长期负债转为资本、延迟收回贷款以及技术和管理上的帮助使企业度过危机。日本企业与银行的利益一体化,为其实施积极的财务战略也提供了信贷保证。但,中国国民的合作态度又远不如日本国民,正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一个国家民众的法律意识对财务的影响也十分巨大。美国等西方国家都强调法治,民众一般都有很强的法律意识,习惯于依法办事,在一定意义上,美国的制度不是最好,但确实是世界上最先进,最合理的制度。它主要的方针不是封堵,而是相互制约,用信用和制裁来约束各方。财务方面往往也是如此,财务规范制度比较完善,财务工作质量往往较高,美国企业往往使用企业股票期权和高薪的方式来制约高级管理人员的贪婪,且取得了预期的效果。而我国由于长期受封建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比较趋向于人治,公众法律意识普遍淡薄,财务工作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比比皆是,财务工作秩序和财务工作质量较差,财务信息失真问题至今仍较严重,财务规范制度的发展也因此而受阻。

四、公众对企业的态度和对财务的看法

一个国家的公众对本国企业的态度直接影响着企业对外披露信息的质量。对企业抱消极态度的国家,往往通过立法的形式要求企业充分披露信息,并强调所作的财务报告要有更高的可靠性和可证性,我国在这方面比较典型。

公众对财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财务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等,会直接影响财务队伍的素质和财务事业的发展。在我国,很多人认为财务人员只不过是“账房先生”,财务人员不能提高经济效益,因此很少重视财务管理工作;而部分财务人员也不愿接受财务专业的高层次教育,不大有高素质的人愿意当会计师,财务人员本身提高业务能力的动力不足,财务继续教育发展缓慢,这样财务人员的决策管理能力就不高,又促使部分人降低了对财务人员的看法,由此形成了恶性循环。而英美等发达国家,财务职业的社会地位高,受人尊敬,会计规范也更强调灵活性和可选择性,从而有利于全社会财务理论和实务水平的提高,会计的职能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五、人性观念和时间观念

人性观念对财务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是否注重社会监控上。我国传统文化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在这种“性善论”的文化氛围中,社会监控尤其是内部监控起步较晚,范围狭窄,尺度较宽,地位较低。而在美国等国家中由于更强调“性恶论”,因为性恶论者和中性论者出于对人的怀疑特别强调严密的社会监控,所以他们的监控体系十分发达。

在有关时间取向的观念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态度,我国传统文化濡染下的公众喜欢回顾过去,面向现在,深受这一观念的影响,所以在财务工作方面不太重视预算的编制和执行,也不愿意将财务工作从反映过去拓展到规划未来。另一方面,在讲求时效、注重效率的社会中,财务工作注意反映资金时间价值,重视资金的适时调配,而我国由于不大重视时效、缺乏紧迫感,因此企业资金运动的反映和管理都显得松垮。

六、个人主义观念与集体主义观念

西方文化崇尚个人主义,认为只有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社会价值;而我国文化崇尚集体主义,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认为只有在实现了社会价值的基础上,个人价值才能够得到体现。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特别强调群体与组织的责、权、利和作用,重集体成绩和荣誉,实际上是一种“天下为公”的人生观。所以,人们习惯按国家的法律、法规、制度办事。在财务事务处理过程中表现为:首先从财务制度中寻求答案,当行业财务制度未予明确时,常以报告的方式请求财政机关予以指示。其次在批文未下达之前予以挂账处理,在财务方法的选择上常随大流,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这在正义风气较浓的集体里有积极的影响,但若在一个正气不占主流的单位则会产生反面的影响,一部分人在明知不合理的情况下仍会同流合污。因此,集体主义精神在保证集体团结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有可能会对新财务知识的运用起一定的消极作用。

七、铲平主义观念

中国社会盛行“铲平主义”,所谓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水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在中国人中间,一个人与众不同的才能很可能带给他人莫须有的压力。因为中国文化的“二人”定义“一人”的“仁”的理念,强调人际的“和合”,每个人都应以对方为重,不能带有攻击性,因为一个人在别人面前“出头”常被感受为一种“狂妄”,一种“伤害”,易遭忌恨和打击,所以为考虑对方的心理感受,就不要轻易“出头”,由此而逐渐造成了一种相互压制的人际氛围。那些“脱离群众”的“年少轻狂”的热血青年必须要变得“圆滑”、“聪明”,这样才“成熟”,然而代价是“泯然众矣”。这样的结果也必然限制财务文化的发展、财务制度的创新以及财务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

八、正名之必要

因为中国文化的等级观念,以及个体得不到充分发展自我的机会,所以中国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必须把对方与自己的关系按亲疏、远近、长幼之序排列清楚,这叫做“正名”或者获得“名分”。对于完全不相识的人,中国人就无法下定义,也无法确定他与自己的关系(根据对方对自己下定义),这时就可能根据表面的信息加以推测,往往造成许多“人以貌相”的故事。更多的情况是经人介绍,这样就可以成为“客人”、“朋友”。如果不相识但彼此又有事相求,那么在“拉关系”后,变成了“自己人”,就凡事好商量。否则就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在这样的观念之下进行财务工作,势必影响了财务信息披露的严肃性与真实性。

九、自我压缩的性格

极端重视人际关系的文化,使中国人为人处事必须要考虑到别人,并且在这种关系中互相压制。中国文化将“二人”当作“天理”,所以出现了“克己复礼为仁”、“杀身成仁”。中国人非常重视人情,所谓“盛情难却”。一方面,中国人凡事讲人情,中国文化是人情制约的文化,人情往往是含糊关系,所以中国人善于“模糊推理”,善于听出“弦外之音”;另一方面,一般人由于受到这种人情的压制,自我又得不到发展或者不需要发展。“小我”在国家民族的大业甚至家族家庭的利益面前显得渺小。在非常时期(如国难当头)放弃小我而成全大我,可以产生“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中国式共产主义精神;同样,由中国人组成的社区在西方社会是最为稳定的,很少见到中国人为争取合法合理利益而游行示威的。但是,也有不利的一面,在东南亚的排华浪潮中受到攻击时,中国人竟然没有一点还手之力,这时中国人显得非常窝囊,“羊性”十足。所以有人感叹,中国人是最好统治的。中国文化对世界常采取“静”的态度。静并不是吵的反义,事实上,中国人很吵,在茶馆里中国人很吵,在图书馆常常听到管理员在上班时大声交谈。静是动的反义,传统父母不鼓励小孩发展好奇心,要求他们不要冒险,不要乱动,不要乱问,对世界不要采取征服的态度,而要顺从符合世界,喜欢看热闹但不愿多管闲事。中国文化是对人际关系采取反射态度而不是内省态度的文化,出现这种情况是必然的,限制财务的发展也是必然的,主要表现为:①缺乏财务信息监督的能力,凡事都害怕伤害兄弟的情谊;②胆小怕事,缺乏借鉴发达国家先进方法及理念的胆识;③对落后的旧观念、旧体制等不愿革新,缺乏创新的魄力,正所谓要发扬敝帚自珍的精神。

十、其他文化因素

如保守程度,在对各种损失准备金的提取时,思想保守的财务人员会比开放的财务人员计提得多,而思想开放的财

务人员接受新知识的速度却远远快于前者。又如民族主义和排外情绪,有时会严重妨碍吸收国外先进的财务理论和财务方法。社会上保守秘密的倾向和程度也会影响到财务人对财务信息公开的数量和范围,并进而影响到会计方法的运用。坏账损失准备金从赊销百分比法改为按销售收入百分比法计提便是一例。

参考文献

[1]刘开瑞.《中国现代会计的文化特征》[J].广西会计,2001,(6)

[2]刘开瑞.《人力资源会计研究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J].广西会计,2001,(3)

[3]乔旭东.《文化特征与会计价值取向》[J].上海会计,2000(9)

[4]傅正华.《人文环境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分析》[J].科学学研究,1999(1)

[5]唐任伍.《儒家文化与华人管理范式》[J].改革,2002(3),87

[6]、朱立信等.《哲学与当代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财务制度的重要性和意义篇3

摘要在目前我国医疗卫生体系中,乡镇卫生院是医疗卫生体系的基层组织,对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水平和医疗卫生服务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了保证乡镇卫生院的财务管理取得积极效果,通常乡镇卫生院均采取了报账制度,将实际发生的账目报送给上一级卫生局核算中心,由卫生局核算中心实现对乡镇卫生院财务的全面管理,以此来提高管理的实际效果,提高基层医疗体系服务质量,全面提高卫生局针对乡镇卫生院的财务管理质量。

关键词乡镇卫生院财务管理重要意义

一、前言

从目前卫生局针对乡镇卫生院的财务管理实际来看,保障制度的采用不但提高了卫生局的财务管理效果,同时促进了乡镇卫生院更好的更准确的记录实际财务账目,保证财务管理的整体效果满足实际需求。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应明确乡镇卫生院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应在卫生局针对乡镇卫生院的财务管理工作中,认真分析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解决对策,同时进一步明确乡镇卫生院做好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推动乡镇卫生院的财务管理工作取得实效。

二、目前卫生局针对乡镇卫生院的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制度不健全,领导不重视

由于卫生局与乡镇卫生院的层级差异,虽然实行了报账制度,但是受到乡镇卫生院的各方面限制,乡镇卫生院的报账制度还不健全,整个报账制度没有得到全面执行,另外由于乡镇卫生院的领导未对报账制度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了账目质量不高。

2.财务管理基础工作薄弱,会计核算监督基本职能难以发挥

目前乡镇卫生院的会计人员多数为非专业人员,缺乏必备的财务专业基础知识,总体水平不高。50%以上的卫生院原始凭证未经会计主管人员审核把关就由院长一支笔签字,造成记账凭证与所附原始凭证反映的内容不尽一致,缺乏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3.往来款项对账不及时,会计科目使用混乱

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涉及本单位与其他单位或有关方面的经济利益,影响到卫生院自身的资金周转。部分乡镇卫生院对债权债务清理核对及账务处理不及时,死账、呆账越积越多,最终导致流动资金紧缺,单位业务开展因此受到影响。

三、卫生局核算中心做好乡镇卫生院财务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

从目前卫生局核算中心与乡镇卫生院的分工来看,卫生局核算中心要想做好乡镇卫生院的财务管理工作,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引起领导的足够重视

卫生局核算中心应充分考虑乡镇卫生院的地理因素,考虑到乡镇卫生院在账务管理上的薄弱因素,以及财务管理制度相对缺乏的现状。应从保证乡镇卫生院在财务管理上能够取得积极效果的角度出发,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并引起领导的足够重视,使财务管理工作及账目记录能够成为乡镇卫生院的主要工作之一。

2.夯实财务管理基础工作,发挥会计核算监督职能

基于乡镇卫生院的财务管理特点,卫生局核算中心要想保证乡镇卫生院的财务管理取得积极效果,就要认真夯实财务管理基础工作,并认识到会计核算监督职能的作用,发挥会计核算监督职能,保证乡镇财务管理工作取得积极效果,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整体质量。

3.对往来账款进行及时对账,保证会计科目的准确性

由于乡镇卫生院的财务管理存在制度不健全、制度执行不到位的情况,在对待往来账款的问题上,为了保证往来账款能够得到有效管理,卫生局核算中心应对乡镇卫生院往来账款进行及时对账,并认真记录会计科目,按照会计科目入账,保证会计科目的准确性。

四、卫生局核算中心做好乡镇卫生院财务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基于乡镇卫生院的现实需要和工作需求,卫生局核算中心做好财务管理工作是保证乡镇卫生院有序经营和职能发挥的重要手段,其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卫生局核算中心做好乡镇卫生院财务管理工作对保证其职能发挥具有重要意义

在卫生局核算中心的实际工作中,为了保证乡镇卫生院的正常运营,必须对财务管理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有认真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才能保证乡镇卫生院的职能得以正常发挥。因此,财务管理工作对保证卫生局核算中心的职能发挥意义重大。

2.卫生局核算中心做好乡镇卫生院财务管理工作对提高其整体工作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做好了财务管理工作,卫生局核算中心才能树立一定的权威,才能为乡镇卫生院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撑,才能保证乡镇卫生院的工作质量能够得到持续提高。由此可见,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对乡镇卫生院提高整体工作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3.卫生局核算中心做好乡镇卫生院财务管理工作对促进乡镇卫生院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卫生院核算中心的实际工作来看,做好财务管理工作不但可以提高乡镇卫生院的整体效益,还可以为乡镇卫生院的经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基于这一分析,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对促进乡镇卫生院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卫生局核算中心针对乡镇卫生院的财务管理工作是关系到乡镇卫生院整体运营的重要基础工作,只有做好财务管理工作,才能保证乡镇卫生院的整体发展质量,进而促进乡镇卫生院的快速发展。因此,我们要认识到卫生局核算中心针对乡镇卫生院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努力做好乡镇卫生院的财务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黄佩佩,石超明.我国乡镇卫生院财务管理问题探析.经济视角(下).2009(07).

[2]李兴志.蒙阴县注重乡镇卫生院财务管理.卫生经济研究.2006(06).

[3]李华.影响乡镇卫生院绩效评价的直接与财务管理因素及应对.现代经济信息.2011(05).

[4]田琼芳.乡镇卫生院财务管理现状及创新探讨.现代经济信息.2011(12).

财务制度的重要性和意义篇4

[关键词]实施;新企业财务通则;注意问题

2007年1月1日,已实行了14年之久的《企业财务通则》被新的《企业财务通则》所取代。新《通则》包括总则、企业财务管理体制、资金筹集、资产营运、成本控制、收益分配、重组清算、信息管理、财务监督、附则共10个部分,由1992年版的12章46条变为现在的10章78条。其中对企业财务的管理方式、政府投资等财政性资金的财务处理政策、企业职工福利费的财务管理制度、职工激励制度的规范性政策、企业财务风险的强化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此次立法的宗旨更多的是强调保护企业及其相关方的合法权益,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从要求企业公平竞争到保护企业权益,体现了国家对于企业财务管理认识的提高。新《通则》的颁布是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认真学习和贯彻实施新《通则》对企业把握国家宏观政策,实现有效运行具有重大意义。

新《通则》的颁布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在原《通则》无法满足时代的需要时新《通则》应运而生:①原《通则》与会计法、税法等法律的协调性差。我国相继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等,这些制度都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而原《通则》明显滞后难以与这些规定相匹配。②原《通则》与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不符。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企业具有更大的自主性。政府应加强对企业财务活动的指导、监督,而不是直接干预企业内部事务,原《通则》的政府职能应有所改变。③原《通则》仅仅包含会计要素的计量、核算和报表等规定,不能适应企业财务创新的需要。经济的发展对财务预测与决策,财务分析、财务风险控制、财务信息的科学化管理要求越来越高,原《通则》难以满足这些新的需求。

在认识到上述不足后,新《通则》从财政部门、投资者、经营者3个方面规定了财务管理职责,提出了资本权属清晰、财务关系明确、符合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新《通则》的新颖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财政资金。企业取得各类财政资金应区分情况处理。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机构出资的企业,其财务关系隶属同级财政机关。②职工福利费。企业应当依法为职工支付基本医疗、基本养老、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费,所需费用直接作为成本(费用)列支。③集团公司资金运作。企业集团可以实行内部资金集中统一管理。④合同财务审核制度。企业应当建立合同的财务审核制度,明确业务流程和审批权限,实行财务监控。⑤个人支出。企业不得承担属于个人的支出。⑥要素分配。企业经营者和其他职工以管理、技术等要素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在企业章程或者有关合同中对分配办法作出规定。⑦信息处理系统。建立财务和业务一体化的信息处理系统,逐步实现财务、业务相关信息一次性处理和实时共享。⑧财务预警机制。企业应当建立财务预警机制,自行确定财务危机警戒标准。

企业应认真贯彻执行新《通则》,把各项规定真正融入到日常运营中。在实施新《通则》时,应特别注意以下8个问题。

1.认清不同的财务管理权限与责任

新《通则》对投资者、经营者等的财务管理方法有不同的规定。投资者履行财务管理职责时,不能游离于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之外,应按规定通过企业股东会、董事会或者其他类似的机构进行。经营者履行财务管理职责时,应明确相关法律责任,按照企业内部授权执行。经营者、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责任明确,真正做到权力、责任、利益三者的统一。监事会的作用得到提升,实践证明,监事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种监督制度,是国家作为出资者加强对国有企业财务监督的制度创新。新《通则》明确提出“企业设立监事会或者监事人员”,并要求“履行企业内部财务监督职责”。监事会以财务监督为核心,重点检查企业资产和经营的安全性,揭示危及国有资产安全的重大事项,评价企业领导班子及主要负责人,密切关注企业的潜在风险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2.调整职工福利费,落实职工要素分配

新《通则》下企业不再按照工资总额的14%计提福利费,2007年已计提的职工福利费也应冲回。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国家规定应当“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为了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新《通则》对经营者和其他职工以管理、技术等智力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财务行为进行规范,指出应按照国家规定在企业章程或合同中作出规定。这一规定有利于激发员工的生产积极性以及工作中的创造性,使分配形式多样化、科学化,分配成果与实现的价值相符合,实现效率优先。新《公司法》要求全体股东的货币资金出资金额不得低于公司注册资本的30%,那么企业资产结构中的无形资产比重最高将可达到70%。目前我们习惯于把企业与物质形态的有形资产联系起来,对无形资产重视不够。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知识形态为主的无形资产对企业的贡献越来越大,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3.由集团公司组织实施,实现体制转变

企业集团内部财务管理体制是指集团内部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的财务对应关系,包含基本规范和制度规定等。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集团日益显示出重要的作用,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一支十分重要的力量。企业集团内部,应相互协调,统一财务,避免各自为政,增强竞争力。企业集团外部,应加强与其他企业以及相关部门机构的沟通,争取有利的外部理财环境。组建以资本筹集为基础,股权控制为重点,效率提升为依据的集团公司财务管理体制,实现企业集团内部各单位之间资源的有效整合,不同类型的集团公司应建立适合公司体制的财务管理体系。

4.强化风险控制

财务风险是指公司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当使公司可能丧失偿债能力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市场经济体制下,各项财务活动具有不确定性,难以准确判断,因此风险是企业在进行决策时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财务风险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现金流风险、利率风险等),企业应根据不同风险产生的原因,提出控制策略。一般获利越高对应的风险也越大,应注重风险与收益的均衡。应建立企业内部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和财务预警机制,以防范、控制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财务风险管理制度的设计需要企业根据对应的行业、财务状况、管理水平作出规定,合理控制风险。 5.注意处理好与国家税收制度之间的关系

税收管理是对企业财务成果的法定分配,企业规范的财务管理,可以为税收征管奠定良好的基础。企业财务管理是对财务行为前期的决策和过程的规范,需要遵循依法纳税的原则。企业纳税属于财务行为,但不是财务行为的全部内容。企业财务制度与国家税收制度相辅相成、并行存在。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是依法纳税的基础。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完善预算制度和税收制度,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这也同时对企业财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税收是影响企业财务决策的重要变量,从而影响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因此,企业有必要从税收的财务影响出发,充分考虑现实的财务环境和企业发展战略,从而在减轻税收负担的基础上获得最大的财务收益。

6.与企业会计制度相协调

新《通则》与企业会计制度互为补充、相互协调。会计核算是企业财务的基础,通过对各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对经营风险进行控制,对经营成果进行评价。企业在落实新《通则》时不能违背企业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应达到两者的有机结合。企业会计制度(广义)是对资产、负债、权益、收入、成本、利润等会计要素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为有关方面提供决策依据,会计核算为企业财务管理提供基础,重在对财务行为的过程核算和结果反映。企业财务管理围绕企业资金筹集、资产营运、成本控制、收益分配、信息管理、财务监督等财务要素,为企业提供财务行为规范。企业财务管理需要利用会计信息,重在对财务行为的前期决策和过程约束,对企业经营风险进行控制,对企业的经营成果进行评价。因此,财务制度与会计制度可以互为补充,相互协调。

7.构建企业财务信息管理制度

在新《通则》“信息管理”中,围绕财务信息管理,对企业财务信息的生成、报送、审核、披露及使用等各个方面首次进行了规范。首先是指导企业结合自身经营特点,优化业务流程,建立财务业务一体化的信息处理系统,实行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一体化管理,并对建立财务预警机制提出了要求。其次是要求各类企业根据自身情况依法编制财务报告,并分别向主管财政部门报送全面的、真实的、准确的,甚至是经过中介机构依法审计的财务报告。第三是规范了在财务信息使用方面相关部门或人员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并要求有关人员有义务保管好企业的财务信息,不得利用企业财务信息谋取私利或损害企业利益。同时,要求主管财政机关建立健全企业财务评价体系,及时评估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的有效性,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资产营运能力、发展能力和社会贡献。

8.提高资金调度控制

新《通则》第二十三条规定:“企业应当建立内部资金调度控制制度。”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开展经营活动的基础和前提,若没有资金则任何经营活动均无法进行。资金调度控制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加强对企业资金的调度控制,对于保证资金安全完整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要保证企业资金安全、有效运转,必须建立健全企业内部资金调度控制制度。例如,授权审批制度、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现金管理制度、票据印鉴管理制度、文件档案管理制度、内部审计监督管理制度等。企业在实施资金调度控制管理时必须改变过去那种重制度建设、轻过程控制的做法。目前我国一些企业内部资金调度控制制度尚不健全或者执行不力,缺乏事前、事中的监管,企业缺乏应有的资金管理意识,时间价值观念和风险价值观念淡薄,相关权限不明确,造成资金规模不合理,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等现象,导致企业集团财务资源得不到合理有效使用,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与竞争力的提升。因此,企业必须从基础制度建设入手,根据企业经营管理现状,结合其业务特点,有计划、分步骤地建立和完善企业资金调度控制制度。对资金调度要采取授权审批机制,明确资金调度的条件、权限和程序,逐步实行资金预算管理,落实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强化内部审计制度及文件记录管理制度。同时,要加强对相关制度执行过程的监管,规范企业资金调度行为,健全企业制衡机制,采取有效的资金监管和控制措施,防范企业财务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涛.创新财务制度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基于《企业财务通则》应用问题的思考[J].会计之友,2008(4).

财务制度的重要性和意义篇5

 

论文摘要: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的核心,但财务治理并不等同于公司治理,而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财务治理是一种制衡机制。而财务管理是一种运行机制,二者构成了公司财务的两个不同的方面。财务治理是对传统财务管理理论与财务战略理论的整合,财务战略是财务治理和财务管理联结的纽带。财务控制偏重价值管理,财务治理则偏重利益调整,财务治理是广义公司财务制度的一部分。本文就财务治理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一、财务治理界定 

 

关于公司财务治理(corporate financial governance),国内各学者的观点不一,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伍中信(2001)认为,公司财务治理是一种企业财权的安排机制,通过这种财权安排机制来实现企业内部财务激励与约束机制,同时还指出,企业财务治理作为企业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其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这种经济利益冲突。杨淑娥(2002)认为,所谓公司财务治理,是指财权通过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不同配置,从而调整利益相关者在财务体制中的地位,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一系列动态制度安排。张敦力(2002)认为,财务治理是界定与协调各利益相关主体在财权流动和分割中所处地位和作用,最终实现各主体在财权上相互约束,相互制衡关系,促使企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效果的公司治理。衣龙新(2002)认为,财务治理涵义可概括为:财务治理就是基于财务资本结构等制度安排,对企业财权进行合理配置,在强调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前提下,形成有效的财务激励约束等机制,实现公司财务决策科学化等一系列制度、机制、行为的安排、设计和规范。林钟高(2003)则认为,财务治理是一组联系各利益相关主体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和结构关系网络,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这种制度安排达到利益相关主体之间权利、责任和利益的均衡,实现效率和公平的合理统一。饶晓秋(2003)认为,财务治理的实质是一种财务权限划分,从而形成相互制衡关系的财务管理体制。从上面的定义可以看出,国内学术界对于财务治理的定义并无很大分歧,都认为财务治理是以财权合理配置为核心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主要不同在于对财务治理主体的界定不同。笔者认为,只要涉及到财权的配置,均可归属于财务治理的研究之中,但是财务治理是否仅仅局限于一种“制度安排”。公司财务治理是指通过财权在企业内部的合理配置,并在各利益相关主体之间形成有效的财务激励、财务约束、财务评价等机制以达到权利、责任和利益的均衡,从而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一套正式的、非正式的制度、行为和规范。 

 

二、财务治理与相关概念关系辨析 

 

(一)财务治理与公司治理 财务治理是从财务的角度来研究公司治理,主要是界定与协调各利益相关主体在财权流动和分割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公司治理主要是界定和协调各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财务治理结构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公司治理的灵魂。财务治理总体上作为公司治理的一部分,其在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方面,必然要遵循、借鉴公司治理理论。应该说公司治理理论对财务治理理论的指导是最为直接的、重要的,公司治理理论的出现是财务治理理论的产生前提,没有公司治理理论的成熟与发展,就不可能有财务治理理论的产生、发展和成熟,而财务治理理论的不断充实、发展也必将促进公司治理理论的不断拓展、完善。如果用财务治理涵盖公司治理,则夸大了财务治理的范围和作用,限制了公司治理的范畴。公司治理除包含财务治理内容外,还包括人事、经营等方面的治理。应当说财务治理本质上是公司治理的核心部分和根本体现形式,公司治理的其他方面治理效果也最终要落实到财务利益上加以体现。如果用公司治理定义、替代财务治理,则更为偏颇,局限了财务治理内涵和外延,除从属于一般公司治理共性外,财务治理还具有自身独特的个性。可见,财务治理并不等同于公司治理,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的联系:一是公司治理是财务治理的基础,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的发展和深化。二是公司治理的模式决定财务治理的模式,财务治理的模式反作用于公司治理的模式。三是公司治理的目标影响财务治理的目标。四是公司治理和财务治理都根源于财产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的分离。五是从公司治理理论的发展角度来看,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都随着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理论的发展而发展,其内容也逐渐由只发生在公司内部所有者、经营者以及相关权利机构之间的狭义的活动扩展到广义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公司股东、债权人、供应商、雇员、政府和社区等。六是公司治理和财务治理不仅仅是一种静态的管理方式,更应该是一种动态的管理活动,因而不能将公司治理和财务治理仅仅理解为一种制度安排,更应该从治理活动的动态含义来理解。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的区别主要有:一是制衡的着眼点不同。二是激励的侧重点不同。三是约束制度的侧重点不同。四是机制涉及主体不同。五是保障实施主体不同。六是财务治理

比公司治理更为深化。 

(二)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是基于再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而产生的,是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处理与各方面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财务治理主要是对财务资源和财权的安排机制,以形成利益相关者之间财权的战略联盟,提高企业财务运作效率及公司治理效率。由此可见,公司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构成了公司财务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的联系表现在:一是两者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公司财务系统,都是公司财务报告的影响因素。二是两者对公司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的处理,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和一贯性。如财务治理对公司财务战略的拟定,决定了财务管理的服务与发展方向;财务管理对公司财务的全面调控,决定了财务管理中财务控制的力度和手段;财务治理对公司财务政策的选择,决定了财务管理中具体财务制度的基调。三是财务治理决定了财务管理的框架和轨道,财务治理的模式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财务管理的模式特征。如果说财务治理是从财务角度对企业内外部人与人之间利益分配的关系所做的协调和配置,那么财务管理就是这种协调和配置的应用。四是财务治理、财务管理与公司绩效之间有着密切的逻辑关系。作为一种制度安排,财务治理状况的优劣直接影响财务管理,进而对公司绩效产生影响,而财务管理和公司绩效又受到财务治理的根本性制约。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的主要区别为:一是从公司运营角度看,财务管理是公司管理的核心,财务治理则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因此,公司治理与管理的区别也就决定了两者分别属于不同的范畴。财务治理主要从宏观上对财务管理中所产生的财务关系进行指导、监督、控制和制衡,保证管理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是一种制衡机制;财务管理则是在财务治理框架下,具体进行财务运作和经营活动,基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一种运行机制。二是财务治理从制度性层面规定了公司财务运作的基本网络框架;而公司财务管理则着重研究在这样的框架下如何通过科学的财务决策实现具体的财务目标,主要集中在“操作性”财务领域,具有鲜明的“技术性”特征。三是财务管理着重于对财务主体的财务行为控制,表现为上层财务主体对下层财务主体的财务行为的一种单向规制活动。财务管理的效率性主要体现为公司财务成本总额的减少,即公司净资产值的增加;财务治理则着重于财务主体的财务权力、责任和利益的结构性安排,以及财务权力运作方式的优化,表现为财务主体之间财务行为的双边或多边相互协调与控制活动。财务治理的有效性主要体现为公司各层级财务主体的财务权力总成本的降低。四是财务管理是从定量角度论证企业价值,探讨企业财富是如何产生的,是财富创造的源泉和动力;而财务治理则是从定性方面研究企业价值,确保这种财富创造能够合乎各方利益要求的一种制度安排,是企业财富创造的基础和保障。

(三)财务治理与财务战略 财务战略是战略理论在财务管理方面的应用与延伸,财务战略的本质既反映其“战略”的共性,又揭示着其“财务”的个性。财务治理包括财务管理,财务管理包括财务战略,财务治理是对传统财务管理理论与财务战略理论的整合,财务战略是财务治理和财务管理联结的纽带。财务战略的制定与执行是公司治理中一项牵涉面甚广的工作,财务管理部门乃至财务总管或财务副总经理往往是组织而非完全独立地承担企业的财务管理任务,这就需要财务治理理论的指导,从制度上保证企业最高决策层有效行使最终决策权,同时其他部门也能按制度积极配合,共同实现财务战略。任何大类意义上的财务活动,事实上都同时包含着战略与非战略的成分,其差异只是何者为主、何者为辅的不同而已,因此财务战略在财务管理中,进而在财务治理中的突出作用不可小视。 

财务制度的重要性和意义篇6

基于以上考虑,我们将财政民主主义、财政法定主义、财政健全主义和财政平等主义确定为财政法的基本原则。财政民主主义着眼于财政的民主基础,财政法定主义着眼于财政的法律形式,财政健全主义着眼于财政的安全稳健,财政平等主义着眼于财政的公平合理。这四个基本原则虽然独立表述,但相互间仍然存在内在的联系。总体而言,财政民主主义是现代社会整个财政法的基础,它在财政法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财政法定主义是对财政法在形式上的要求,它旨在保障民主原则在制度上的实现。财政健全主义是对财政法在功能上的要求,它旨在降低财政风险,确保财政运行不至于偏离安全稳健的目标。而财政平等主义则是对财政法在价值上的要求,它保障通过民主机制和法律程序制定的财政法本身是符合正义的。以财政法治的视角衡量,财政法定是财政法治的形式要素,财政健全是财政法治的功能目标,财政平等是财政法治的价值追求,而财政民主则是上述三者有机结合的制度保障,因此完全可以说,它们紧密统一于财政法治的理论和实践。

1.财政民主主义

民主的基本含义与其说是多数人的统治,不如说是个人参与公共事务的决定权。财政民主所要求的无非也就是赋予普通的公民和企业参与财政事务的权力。从法理上看,财政民主主义来源于现代国家普遍认可的国民原理。既然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的授权,那么,人民就应该有一定的渠道和途径从法律上参与授权的过程。具体到财政权力而言,它并不是一种独立于人民权利的自在物,相反,它来源于人民,受制于人民。正因为如此,财政应否支出、如何开支,财政收入的规模和种类,等等,都应该由人民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加以决定。剥夺人民的财政决定权,进而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人民头上的行为是从根本上违反宪法人民原理的。从制度上看,代议制是现代社会贯彻人民原则的一个理想模式,在我国则表现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因此,改革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代表受制于选民意志,保证人民代表对重大财政事项的最终决策权,也就成为财政民主主义的首要内容。正因为如此,国外的一些立法和文献非常重视财政议会主义原则,其所强调的重点在保障人民的财政参与权上与财政民主主义的要求是相同的。除此之外,财政民主主义还要求人民享有对财政事务的有效监督权。这首先要求政府的财政行为的决策程序、执行过程以及实施效果具备公开性、透明性等特点;其次还要求依法保证新闻媒体对财政事务的采访自由,使财政行为的全过程置于人民的监督之下;最后,应当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在人民代表大会的运行模式中设立专门的财政监督机关,使人大审计、政府审计、社会审计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当然,监督的目的在于提高财政执行的效率,最终也是为了更好地履行人民对重大财政事务的决定权。因此,财政民主的首要内容仍然落脚在人民的财政决策权上。

2.财政法定主义

财政法定主义是财政民主主义的具体体现,它以财政民主作为基础,同时也是财政民主非常重要的实现途径。这里所谓的“法”,从形式意义上看应该仅仅指由人民代表所组成的最高权力机关所制定的法律;所谓财政“法定”,并不是说对一切财政行为都必须制定专门的法律,而只是说财政行为必须满足合法性的要件,必须得到法律的明确许可或立法机关的专门授权。只有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政府才享有财政方面的自由裁量权。财政法定主义一般表现在:(1)财政权力(利)法定。财政权所包含的内容是十分宽广的,它既包括立法机关的财政立法权,也包括政府及其所属各部门就财政事项所享有的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等。它既包括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财政权力,也包括下级政府对上级政府的财政权利,甚至包括没有行政隶属关系的地方政府之间相互享有的财政权利。它既包括政府作为整体对财政相对人所享有的命令权、禁止权,也包括财政相对人对政府依法享有的监督权、请求权等。财政权力(利)法定的主要目的在于督促政府在法定的授权范围内行事,防止超越职权和的现象发生,同时也是为了明确财政关系中利益分配的法律界限,保护财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2)财政义务法定。和财政权力(利)一样,财政义务种类也是十分复杂的。由于在财政法领域权力(利)与义务不一定完全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通过立法的形式明确规定各个相对主体的财政义务仍然是非常必要的。财政主体只需承受法律明确规定的义务,超出法定义务范围的事项可以拒绝。(3)财政程序法定。需要由法律直接规定的程序主要有财政立法程序、财政行政程序、财政监督程序和财政救济程序。财政程序法定的目的在于保障财政权力在既定的制度框架内有效运作,保障财政行为的透明度、公正性和规范性,为财政民主奠定良好的法治基础。(4)财政责任法定。财政责任是一种督促财政主体合法行使财政权力,切实履行财政义务的外力保障机制。虽然它不是一种常态,但由于它对当事人的财产、职位、机会等影响甚深,因此必须于法有据。财政责任的种类除了属于行政责任的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之外,情节严重的还应当承担刑事责任。另外,随着财政法治进程的深入,类似引咎辞职之类的政治责任和罚息、支付违约金、强制支付之类的经济责任也应当适时引入财政法,以增强其可救济性成分和刚性色彩。

3.财政健全主义

财政健全主义所关注的是财政运行的安全稳健,其核心问题即在于,能否将公债作为财政支出的资金来源。

资本主义早期,财政健全主义一般要求年度财政平衡,不得在预算中列赤字。国家的财政开支只能以税收、费用等非税收入作为来源,公债的合法性被完全否定。进入垄断时期以后,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国家不得不大规模干预经济。由于财政开支的数额剧增,而传统的收入来源不升反降,因此财政赤字成为各国的普遍现象。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公债手段开始被大量使用,并且逐渐合法化。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人们对财政健全主义开始持怀疑态度。在公债发行已经不可避免的情况下,是否还有必要强调财政健全主义?如果是,那么财政健全主义的内容如何衡量?这些问题一直缠绕在人们的心中,不得其解。针对这些问题,有的人主张,年度财政平衡事实上无法做到,财政平衡应该建立在动态基础上。如果在一个经济周期内,萧条时期的赤字与高涨时期的盈余能够相抵,这也是一种平衡;还有的人主张,考虑财政本身的平衡问题没有意义,需要考虑的应当是财政的经济效果。如果财政能够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即便出现财政赤字也没有关系。

我们认为,随着财政平衡被打破,公债的规模日益扩张,财政风险也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就更应该强调财政健全,防止财政突破最大承受能力,引发财政危机。应该说,虽然实现财政健全的方式可以变,但财政健全的理念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

毫无疑问,财政平衡是实现财政健全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理想的财政状态。但是,当年度财政平衡无法坚持时,财政健全主义的重点也应当随之调整。既然公债在现代经济条件下无法避免,就不妨肯定其合法存在。但是,借债毕竟是引发财政风险的重要因素,因此,法律应当着重对公债的发行主体、审批程序、发行方式和限额、使用范围、偿还方式、债务管理等作出限制,以最大可能地发挥公债的积极功效,降低公债的财政风险。当公债的规模和结构已经超出风险预警线时,法律还应该设置紧急应对措施,如强制性要求收缩财政开支规模,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等等。

4.财政平等主义

从法学的角度看,财政公平包含着对正义的价值追求,从制度上则主要体现一种平等的对待,它既包括财政收入方面义务人的平等牺牲,也包括财政开支方面权利人的平等受益,还包括在财政程序方面的同等条件同等处理,等等。公平原则虽然在我国财政法上没能得到普遍肯定,但由于它是宪法平等原则在财政法领域的延伸,因此完全应该成为一条现实有效的法律原则。

在我国目前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社会背景下,财政平等主义的确立和有效发挥作用,有助于将社会的矛盾控制在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内,有助于创造一种平等和谐的竞争环境,有助于最低人权的法律保障,因而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财务制度的重要性和意义篇7

基于以上考虑,我们将财政民主主义、财政法定主义、财政健全主义和财政平等主义确定为财政法的基本原则。财政民主主义着眼于财政的民主基础,财政法定主义着眼于财政的法律形式,财政健全主义着眼于财政的安全稳健,财政平等主义着眼于财政的公平合理。这四个基本原则虽然独立表述,但相互间仍然存在内在的联系。总体而言,财政民主主义是现代社会整个财政法的基础,它在财政法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财政法定主义是对财政法在形式上的要求,它旨在保障民主原则在制度上的实现。财政健全主义是对财政法在功能上的要求,它旨在降低财政风险,确保财政运行不至于偏离安全稳健的目标。而财政平等主义则是对财政法在价值上的要求,它保障通过民主机制和法律程序制定的财政法本身是符合正义的。以财政法治的视角衡量,财政法定是财政法治的形式要素,财政健全是财政法治的功能目标,财政平等是财政法治的价值追求,而财政民主则是上述三者有机结合的制度保障,因此完全可以说,它们紧密统一于财政法治的理论和实践。

1.财政民主主义

民主的基本含义与其说是多数人的统治,不如说是个人参与公共事务的决定权。财政民主所要求的无非也就是赋予普通的公民和企业参与财政事务的权力。从法理上看,财政民主主义来源于现代国家普遍认可的国民原理。既然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的授权,那么,人民就应该有一定的渠道和途径从法律上参与授权的过程。具体到财政权力而言,它并不是一种独立于人民权利的自在物,相反,它来源于人民,受制于人民。正因为如此,财政应否支出、如何开支,财政收入的规模和种类,等等,都应该由人民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加以决定。剥夺人民的财政决定权,进而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人民头上的行为是从根本上违反宪法人民原理的。从制度上看,代议制是现代社会贯彻人民原则的一个理想模式,在我国则表现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因此,改革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代表受制于选民意志,保证人民代表对重大财政事项的最终决策权,也就成为财政民主主义的首要内容。正因为如此,国外的一些立法和文献非常重视财政议会主义原则,其所强调的重点在保障人民的财政参与权上与财政民主主义的要求是相同的。除此之外,财政民主主义还要求人民享有对财政事务的有效监督权。这首先要求政府的财政行为的决策程序、执行过程以及实施效果具备公开性、透明性等特点;其次还要求依法保证新闻媒体对财政事务的采访自由,使财政行为的全过程置于人民的监督之下;最后,应当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在人民代表大会的运行模式中设立专门的财政监督机关,使人大审计、政府审计、社会审计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当然,监督的目的在于提高财政执行的效率,最终也是为了更好地履行人民对重大财政事务的决定权。因此,财政民主的首要内容仍然落脚在人民的财政决策权上。

2.财政法定主义

财政法定主义是财政民主主义的具体体现,它以财政民主作为基础,同时也是财政民主非常重要的实现途径。这里所谓的“法”,从形式意义上看应该仅仅指由人民代表所组成的最高权力机关所制定的法律;所谓财政“法定”,并不是说对一切财政行为都必须制定专门的法律,而只是说财政行为必须满足合法性的要件,必须得到法律的明确许可或立法机关的专门授权。只有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政府才享有财政方面的自由裁量权。财政法定主义一般表现在:(1)财政权力(利)法定。财政权所包含的内容是十分宽广的,它既包括立法机关的财政立法权,也包括政府及其所属各部门就财政事项所享有的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等。它既包括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财政权力,也包括下级政府对上级政府的财政权利,甚至包括没有行政隶属关系的地方政府之间相互享有的财政权利。它既包括政府作为整体对财政相对人所享有的命令权、禁止权,也包括财政相对人对政府依法享有的监督权、请求权等。财政权力(利)法定的主要目的在于督促政府在法定的授权范围内行事,防止超越职权和的现象发生,同时也是为了明确财政关系中利益分配的法律界限,保护财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2)财政义务法定。和财政权力(利)一样,财政义务种类也是十分复杂的。由于在财政法领域权力(利)与义务不一定完全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通过立法的形式明确规定各个相对主体的财政义务仍然是非常必要的。财政主体只需承受法律明确规定的义务,超出法定义务范围的事项可以拒绝。(3)财政程序法定。需要由法律直接规定的程序主要有财政立法程序、财政行政程序、财政监督程序和财政救济程序。财政程序法定的目的在于保障财政权力在既定的制度框架内有效运作,保障财政行为的透明度、公正性和规范性,为财政民主奠定良好的法治基础。(4)财政责任法定。财政责任是一种督促财政主体合法行使财政权力,切实履行财政义务的外力保障机制。虽然它不是一种常态,但由于它对当事人的财产、职位、机会等影响甚深,因此必须于法有据。财政责任的种类除了属于行政责任的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之外,情节严重的还应当承担刑事责任。另外,随着财政法治进程的深入,类似引咎辞职之类的政治责任和罚息、支付违约金、强制支付之类的经济责任也应当适时引入财政法,以增强其可救济性成分和刚性色彩。

3.财政健全主义

财政健全主义所关注的是财政运行的安全稳健,其核心问题即在于,能否将公债作为财政支出的资金来源。

资本主义早期,财政健全主义一般要求年度财政平衡,不得在预算中列赤字。国家的财政开支只能以税收、费用等非税收入作为来源,公债的合法性被完全否定。进入垄断时期以后,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国家不得不大规模干预经济。由于财政开支的数额剧增,而传统的收入来源不升反降,因此财政赤字成为各国的普遍现象。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公债手段开始被大量使用,并且逐渐合法化。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人们对财政健全主义开始持怀疑态度。在公债发行已经不可避免的情况下,是否还有必要强调财政健全主义?如果是,那么财政健全主义的内容如何衡量?这些问题一直缠绕在人们的心中,不得其解。针对这些问题,有的人主张,年度财政平衡事实上无法做到,财政平衡应该建立在动态基础上。如果在一个经济周期内,萧条时期的赤字与高涨时期的盈余能够相抵,这也是一种平衡;还有的人主张,考虑财政本身的平衡问题没有意义,需要考虑的应当是财政的经济效果。如果财政能够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即便出现财政赤字也没有关系。

我们认为,随着财政平衡被打破,公债的规模日益扩张,财政风险也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就更应该强调财政健全,防止财政突破最大承受能力,引发财政危机。应该说,虽然实现财政健全的方式可以变,但财政健全的理念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

毫无疑问,财政平衡是实现财政健全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理想的财政状态。但是,当年度财政平衡无法坚持时,财政健全主义的重点也应当随之调整。既然公债在现代经济条件下无法避免,就不妨肯定其合法存在。但是,借债毕竟是引发财政风险的重要因素,因此,法律应当着重对公债的发行主体、审批程序、发行方式和限额、使用范围、偿还方式、债务管理等作出限制,以最大可能地发挥公债的积极功效,降低公债的财政风险。当公债的规模和结构已经超出风险预警线时,法律还应该设置紧急应对措施,如强制性要求收缩财政开支规模,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等等。

4.财政平等主义

从法学的角度看,财政公平包含着对正义的价值追求,从制度上则主要体现一种平等的对待,它既包括财政收入方面义务人的平等牺牲,也包括财政开支方面权利人的平等受益,还包括在财政程序方面的同等条件同等处理,等等。公平原则虽然在我国财政法上没能得到普遍肯定,但由于它是宪法平等原则在财政法领域的延伸,因此完全应该成为一条现实有效的法律原则。

在我国目前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社会背景下,财政平等主义的确立和有效发挥作用,有助于将社会的矛盾控制在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内,有助于创造一种平等和谐的竞争环境,有助于最低人权的法律保障,因而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财务制度的重要性和意义篇8

同志们:

20__年,是“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新的开始,孕育新的希望。在这起始之年,农村义务教育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对于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改革决定,即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使义务教育走向真正意义上的“义务”道路。今天,我们召开电视电话会议,主要任务就是专门安排部署全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目前,市政府《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贯彻意见》尚在讨论研究阶段,待提交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后再行印发。下面,我先就省政府出台的《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意见》和春节前省政府召开的全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进行传达,并结合我市教育工作实际,讲几点具体贯彻意见。一、全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会议主要精神

20__年1月24日,省政府在兰州召开了全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会议。李膺副省长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会议的主要精神有以下几点:

(一)、强化对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重大意义的认识

农村义务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主要作用,从理顺机制入手,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对于解决制约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经费投入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执政为民的重要举措;是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提高全民族素质和农村发展能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保证;是贯彻落实“多予少取放活”方针,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完善以人为本的公共财政支出体系,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必然要求;是科学、合理配置义务教育资源,完善“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加快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发展的有效手段。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高度认识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的重大意义,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的这一重大决策,尽职尽责的把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立起来,确保农村义务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明确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按照中央确定的“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将逐步把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经费省级统筹、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主要内容有四项:

1、全部免除农村地区(包括县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继续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免学杂费资金由中央和省级财政分担,中央财政承担80%,省级财政承担20%,市、县(区)不再承担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学杂费资金;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资金由市、县(区)财政共同承担,补助标准不低于20__年“两免一补”省定标准,具体分担比例、补助对象和补助方式随后由市政府确定。市、县(区)财政部门要调整支出结构,积极筹措经费,足额落实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资金。

2、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在免除学杂费的同时,要按照省财政厅、教育厅制定下发的《关于下达甘肃省中小学公用经费和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的通知》(甘财教〔20__〕47号)规定的农村中小学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落实公用经费,所需资金由中央财政承担80%,省级财政承担20%。

3、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中央将根据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在校生人数和校舍生均面积、使用年限、单位造价等因素,分省测定每年校舍维修改造所需资金,并由中央和地方按照5:5比例共同分担。

4、巩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中央继续按照现行体制,对我省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经费给予支持。省级也将继续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确保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按照国家标准按时足额发放。

(三)、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实施步骤

全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从20__年农村中小学春季学期开学起全面实施,分年度逐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

1、20__年,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安排公用经费补助资金,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启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校舍维修改造资金保障新机制。各级财政要科学合理调动资金,采取预拨资金等办法,保证运转资金及时到位,确保农村中小学正常运转。

2、20__年,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做好各项改革工作,巩固20__年全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成果,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综合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20__年,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全部达到省财政厅、教育厅《关于下达甘肃省中小学公用经费和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的通知》(甘财教〔20__〕47号)规定的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中央财政安排资金扩大免费教科书覆盖范围。

4、20__年,中央出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我省20__年制定的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低于基准定额的差额部分,当年安排50,所需资金由中央和省级财政按照8:2比例共同承担。

5、20__年,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按国家制定的基准定额全部落实到位。

城市义务教育也应逐步完善经费保障机制,所需经费由市、区承担。其中,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家庭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与当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同步享受“两免一补”政策;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的,与所在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享受同等政策。

二、推进我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的几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振奋精神,充分认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重大意义

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将从根本上改变义务教育投入责任不清、保障范围狭窄、保障水平低下的局面。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改革,给我市的农村义务教育带来了实现跨越发展的大好机遇。20__年,我市享受义务教育新政策受益学校1720所,受益学生377750人,中央和省级财政共补助7.97亿元资金用于全省农村义务教育,初步安排我市7482万元,其中免学杂费资金6482万元,补助公用经费资金1000万元,这是前所未有的,对我市农村教育发展来说,是新的前进动力,对我们的工作来说,是很大鼓舞与支持。今天,市政府专门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对这项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各县(区)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充分认识这项改革的重大意义,要从大局出发,认清形势,抢抓机遇,增强做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政府的要求上来,周密安排,精心部署,把这项工作作为头等大事,“一把手”亲自负责,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一抓到底,确保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改革工作的按时顺利开展。

(二)、精心组织,狠抓落实,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的顺利建立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情况复杂、时间紧迫。因此,各县(区)政府及教育、财政等部门的领导同志必须对此项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保持非常清醒的头脑,按照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提早动手,超前安排,把各项工作抓细、抓实、抓到位。

一要紧急动员,精心部署。今年春季开学时,义务教育经费改革工作的各项政策要落实,资金要到校,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时间相当紧张。会后,各县(区)政府要紧急动员,立即安排部署,迅速将全市会议精神层层传达到农村学校,并布置学校做好相关的工作,突出抓好新学期落实对学生免收学杂费、补助学校公用经费和加强学校收费管理及财务管理等工作,确保新机制改革工作开好局。

二要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各县(区)要成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领导机构,由“一把手”县(区)长负总责,分管领导任组长,财政局长、教育局长任副组长,宣传部、发改委、监察局、政策研究室等部门领导为成员,设立办公室。加强组织领导,搞好组织协调,齐心协力做好这项工作。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省市有关要求,与财政部门一起,研究制定本县(区)改革实施方案,按照确定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实施步骤,分年度制订好各项工作计划,按要求分步实施,确保我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圆满完成。

三要把握政策,确保落实。当前的首要任务是重点抓好春季开学时免除学杂费、补助公用经费工作,围绕这一工作重心,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一定要准确把握政策界限,按照省市相关规定要求,认真细致地做好工作,确保所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一个不漏地享受免学杂费政策,并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课本的发放和寄宿生生活费补助发放工作。春季开学时,不论上级财政补助资金是否到位,对所有列入减免范围的学生,学校一律不得收取学杂费。这里,还有几个涉及政策性的具体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一是关于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享受“两免一补”政策问题。这主要涉及市直平凉四中、实验小学、平师附小三所学校和崆峒区的城区初中和小学。国家和省上没有将这些学生纳入上级补助资金减免范围,省上要求市、区财政要拿出专项资金,专门用于补助平凉城区享受城市“低保”家庭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因此,市、区教育部门要尽快摸清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财政部门据此测算所需减免资金,并纳入预算,在开学时分别予以减免;二是关于校舍维修资金投入问题。国家将根据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在校生人数和校舍生均面积、使用年限、单位造价等因素,测算校舍维修所需资金,并初步确定由中央和地方按5:5比例共同承担,省上暂未对地方应承担的50%作明确分解。县(区)要及早着手,对辖区内农村中小学校舍进行全面彻底的排查、核实,根据房屋安全鉴定部门出具的鉴定报告,结合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编制校舍维修总体规划,分年度提出校舍维修改造项目和资金申请,按批复计划和下达经费组织实施;三是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问题。省定公用经费标准为:初中每生每年40-80元,小学每生每年30-65元。这次,省上公用经费补助标准是按照省定标准低线的80%落实,即初中每生每年32元,小学每生每年24元安排资金;四是免学杂费标准问题。省上初步确定财政补助免学杂费的资金标准为:农村初中每生每年200元,县镇初中每生每年230元;农村小学每生每年150元,县镇小学每生每年180元,从“一费制”收费标准来看,除县镇初中补助标准略低外,其它都高于一费制收费!标准,多余部分应全部拨付学校使用;五是寄宿生生活费问题。按照省上文件规定,省级财政承担了减免学杂费及补助公用经费由地方承担的全部20%。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资金由市、县(区)财政全额承担,因此,各县(区)教育、财政部门要尽快摸清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住宿生中的家庭困难学生数和所需资金数,市上随后将明确市、县(区)具体分担比例;六是以往财政预算经费问题。免收杂费和补助公用经费政策实施后,市县(区)财政原来安排的义务教育经费要继续保留,并加大对贫困寄宿生的生活补助,防止发生经费投入上的“挤出效应”,确保中央、省、市和县同步增加教育投入,提高农村中小学经费保障水平。

四要严格管理,规范收费。新机制的建立,为从根本性治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乱收费提供了制度保障。从20__年春季开学起,全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除可收取代收的课本费、作业本费和寄宿生的住宿费外,严禁再向学生收取其他任何费用。对于享受免费课本及寄宿生生活补助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除作业本费外,不得收取其他任何费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费用支出,一律在财政安排的公用经费预算中开支,不得再向学生收费。各学校要严格管理,规范收费行为,坚决杜绝一切乱收费行为。收费纪律是一条高压线,我们绝对不能碰,哪个地方和学校出现了乱收费问题,我们就要严肃地追究当事者和直接主管领导的责任,出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

五要认真指导,合理预算。推进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预算编制制度改革,将各项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是建立新机制的关键内容之一,是改革工作顺利实施的关键环节和极其重要的基础。各县(区)财政、教育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村中小学预算编制、汇总、审批,要正确指导农村中小学根据教育教学的基本需要和发展需要,把预算做全面、做规范。最近,省教育厅、财政厅还将专门举办培训班,对编制农村中小学预算的方法、程序等进行集中辅导培训,各县(区)要指定专人培训,负责本县(区)预算编制培训、审核等相关工作。

财务制度的重要性和意义篇9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制度经济学

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是在中央政府的主导下确立的,属于强制性制度变迁。强制性制度变迁有很多优点,但由于统治集团的有限理性、集团利益冲突以及对一致同意原则的违背等因素,国家作为制度变迁的主体常常无法提供有效的制度供给。当前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也概莫例外。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看,其局限性集中体在现以下两方面:

(一)在各级政府主体分担创立成本中,违背一致同意原则,使县级财政承担过多的投入责任

创立成本是制度变革成本的一部分,主要与制度创立者有关。当前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创立中最大最直接的创立成本是因取消教育附加费等而造成的投入缺口的弥补。政府主体是这一制度的创立者。各级政府理应按照一致同意原则,根据财权分担分担这一成本。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我国自实施义务教育以来,在农村义务教育资金的投资比例中,中央政府负担的部分仅为2%,省和地区(包括地级市)的负担部分合计也只有11%,县和县级市的负担为9%,而乡镇则负担了全部的78%。税费改革后,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则意味着乡镇承担的绝大部分要转移到县级财政。

但是县域经济的薄弱和分税制改革等使县级财政相当困窘。2003年,县域人均gdp是全国的74.8%,人均gdp小康水平以下的县市占全国县市总数的比例接近64%。县域经济的薄弱使县级财政缺乏稳固而坚实的收入基础。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后,财权日渐上移,现在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65%左右。2000年的税费改革取消了农业税等部分税源,更是加剧了县级财政的困难,尤其是农业县。此外,现行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均等化水平极低。目前,转移支付中1/3税收返还。各地税收返还数额取决于向中央缴纳税收的数量,不取决于各个辖区人口、支出需求等因素。在转移支付的另一部分直接补助中,中央针对农村义务教育安排的专项转移支付不但额度小,而且挤占、截留、挪用时常发生,这种直接转移支付多具有临时性、应急性特点,缺乏制度保障。

依靠行政强制力把创立成本的绝大部分分摊给县级政府,中央和省级政府却推脱了很多责任。这就暗含着县级政府和上级政府之间由于没有达成一致性协议,而对此制度安排意见不一。这意味着上级政府和县级政府间的委托——关系缺乏激励,则制度运行的效果注定会大打折扣。首先是制度目标无法实现,县级财政客观上无力完全承担投入责任。这与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仍然短缺密切相关。其次是县级政府的抵制情绪,容易使教育管理成本升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下降等。这与农村义务教育的资源使用效率低下密切相关。

(二)在集团利益分配上,既不符合帕累托改进,也不符合卡尔多一希克斯标准,继续维护强势教育集团的利益,削弱弱势教育集团的利益

虽然当前我国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但仍然存在具体利益差别、利益集团和集团利益。就教育领域而言,可以进行如下分类:按照城乡结构分为城市义务教育集团和农村义务教育集团;按照教育的层级结构可以大略地分为高等教育利益集团、中等教育利益集团和初等教育利益集团;按照经济地理可以分为东、中西部义务教育利益集团。在此,把城市义务教育集团、高等教育集团、东部义务教育集团统称为强势教育集团,反之,则称为弱势教育集团。

制度安排与集团利益分配密切相关。任何一种制度安排都对应一种集团利益格局。制度变迁意味着利益格局的调整。从比较静态经济学和福利经济学的角度看,评价一项新制度安排的标准有两个:帕累托改进和卡尔多一希克斯标准,前者指制度安排为其覆盖下的人提供利益时,没有一个人的利益因此受到损失;后者指尽管新制度安排使其覆盖下的部分人的利益受到损失,但是另一部分人因此而获得的利益大于受损失人的损失,所以从总体上看是合适的。

从近几年的相关统计资料来看,当前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明显地维护了强势教育集团的利益,削弱了弱势教育集团利益,既不符合帕累托改进,也不符合卡尔多—希克斯标准。

从义务教育经费支出在城市和农村中的分配来看,从2000年到2004年,农村义务教育支出在整个义务教育支出中的比重不但没有上升,反而有所下降。2005年其比重有所上升,比2000年的59.61%也仅高出0.78个百分点,相对于农村义务教育的人数比重,畸形的投入结构仍未改变。

从教育经费支出在不同教育级别中的构成来看,从2000年到2005年,高等学校在教育总支出中的比重由23.35%逐年上升到31.75%,而农村初级中学和农村普通小学的支出比重则不断下降,分别由9.31%、18.43%下降到8.57%、15.96%。2005年,二者下降的趋势有所扭转,比2004年略有回升,但高等学校的支出比重仍在上升(见表1)。

从上海、河南、陕西农村中小学生均教育经费支出来看,从2000年到2005年,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东中西部地区的结构性扭曲进一步加剧。2000年,上海地区农村中小学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分别是河南的7.64倍和7.06倍,是陕西的5.63倍和7.00倍。2005年,这组数据分别为:7.97倍、10.59和6.94倍、8.70倍(见表2)。

仅仅根据义务教育最低保障线测算,目前我国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缺口为770亿元,实际上缺口要大得多。相比以前弱势教育集团的利益受到了损害,由此可以判断这不属于帕累托改进。同样,而相比此前强势教育利益集团获得的相对利益水平至少没有下降。即使它所获得的利益水平上升,扭曲的教育集团利益分配格局会牵制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这反过来又会使整个教育的发展缺乏经济的支撑而受到巨大的损失,所以从长远来看,强势教育利益集团获得的利益水平要小于损失。

可见,投入体制在集团利益分配上不符合卡尔多—希克斯标准,既损害了弱势教育集团的利益,又使整个教育集团利益受损。如果说,当前义务教育投入体制的集团利益分配不符合帕累托改进意味着义务教育投入结构的失衡,那么不符合卡尔多一希克斯标准则意味着当前义务教育投入结构的扭曲。这样的制度诱发社会冲突。这一有根本局限性的体制得以制定推行,就在于软政权倾向下的随意行政控制。

“软政权的具体表现是:缺乏立法和具体法律的遵守与实施,各级公务员普遍不遵守交给他们的规章与指令,并且常常和那些本应该管束其行为的有权势的人们与集团串通一气。”软政权的本质是不遵守法律法规。形成软政权的重要原因在于权力高度集中在上等阶层手中。这是发展中国家特存的政治机制。我国虽不是一个软政权,但中央集权的传统以及改革开放的特殊历史阶段使得当前我国存在大量的软政权现象,或者说有软政铡顷向。

软政权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政府主体对社会经济等活动进行随意的行政控制。随意行政控制的可能性在于权力的高度集中使政府主体凌驾于法制之上,尽管这些法律法规是由政府主体制定的,而且也体现了公平正义的原则,但是缺乏有力的民主监督使这些法律法规对于政府主体失去约束力。随意行政控制的必要性在于权力高度集中背景下政府主体有多重控制目标,而且这些目标往往相互冲突。有限理性及自身的特殊利益需求等使政府主体的政策很难协调好多重目标,顾此失彼的状况又迫使政府进一步加强随意的行政控制。

随意的行政控制在解决一些社会矛盾的同时,也扰乱了一些社会经济等活动的正常进行,甚至激化了一些其他的社会矛盾。当前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的确立就有随意行政控制的烙印,这是它制度局限性的根源所在。

(一)从制度确立的目的来看,主要是为了配合农村税费改革

2000年,我国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决定取消由乡镇政府征收的农村教育集资等,这实际上否定了以乡为主的投入体制。2001年,为适应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全面推进的新形势,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确立了农村义务教育的管理“实行国务院领导,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这一体制确立的首要目的是配合农村税费改革,而不是为了解决农村义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否则,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应该对当时的投入体制进行变革,因为那时的农村义务教育就已经陷入困境。从政府的相关文件来看,这一体制也有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目的,但是从其确立的直接原因和运行效果来看,这一目的处于从属地位。可以说,如果没有农村税费改革,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的变革时间还是”一个未知数。总而言之,解决农村义务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不是这一制度安排的初衷,它偏离了教育导向。所以,也就难怪,从解决义务教育矛盾方面看,这一体制缺乏配套制度的改革。这就形成了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价值取向”的基本格局。

(二)从制度运行的实践采看,缺乏配套制度的同步改革

制度改革常常是系统:正程。一项制度的变革首先要求那些不可分离的制度与其同时相应变革。否则,新制度会因失去配套制度(或者措施)的支持而归于无效。伴随一项制度变革的是大量的准备性工作和辅工作。在软政权倾向下,由于集团利益冲突等因素,行政主导的改革常常是有计划不科学、有调查无研究、有部署不周密,制度安排有很大的局限性。在运行中出现问题时,又常常不能采取根本性的解决办法。从运行反馈来看,目前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带有明显的行政控制色彩。没有对那些不可分离的制度进行同步改革。既然县级财政要承担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大部分,可是在现行的财政收支制度下当部分县级财政无法承担时,并没有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进行改革,以缓解县级财政的闲难;当前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面临投入短缺的矛盾,在很大程度上与财政预算制度有关(下文详述)。由于这些配套性改革不到位,原本存在的问题不但仍未解决,甚至有些矛盾一度激化。很多问题的解决是对不得不马上解决的矛盾而采取的临时性应急措施。如针对西部地区中小学危房改造的专项拨款、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等,这些措施缺乏制度的保证和政策的连续性、一致性。总之,无论是从配套措施的改革来看,还是从事后问题的解决来看,行政干预是导致体制局限性的关键因素。

(三)随意的行政控制为制度安排埋下了隐患

行政控制对制度改革有利也有弊、对其作用的评价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本文讨论的问题而言,随意的行政控制有利于缩短这一制度变革的时间,从短期来看也有利于降低制度变革的某些成本,如宣传成本,但也为制度局限性埋下了伏笔:

1.难以保证农村义务教育与其他社会经济事业的协调发展,诱发整个社会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例如城市化进程对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与义务教育无法保证提高农村中小学生接受良好的教育之间的矛盾等。教育是立国之基;农村义务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部分,像这样基础性的社会事业,对其进行变革必须慎而又慎。为了配合农村税费改革,借行政控制的强制性,确立目前的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体制,相对于农村义务教育而言,这样的改革具有很大的随意性。这本身就是对农村义务教育基础性地位的忽视,自然会引发一些矛盾。比如,农村税费改革的目的是解决三农问题,让农民富裕;农村进步、农业发展。而实现这—切的关键措施之一就是通过农村义务教育提高农民素质。目前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不但无法保证农村义务教育有充足的投入和合理的教育资源配置结构,而且还有使其恶化的趋势。这样的农村义务教育怎么能承担起提高农民素质的重任?三农问题的彻底解决又有多少保证呢?之所以认为当前的农村义务教育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其判断的根本标准或者说依据就在于此。

2.为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短缺和投入结构扭曲埋下隐患。在投入数量上存在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的问题,在投入结构上,存在(农村)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中等技术教育、中等师范教育等之间,农村义务教育与城市义务教育之间,东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之间的投入结构均衡问题。以上这些都是农村义务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重要内容,是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改革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资料,上世纪90年代初,世界平均的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为5.7%,发达国家为6.1%,发展中国家为4%,我国直到今天还没有突破4%。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人均gnp为600--2000美元的国家,学前和小学阶段、中学、大学三级教育生均教育经费比为1:2.5:9.2,而我国的这一比例远偏离这一标准。2000年,我国初等、中等、高等教育预算内生均经费比为1:4.06:14.87,而1994年,世界发展中国家一般为1:1.7:8,发达国家为1:1.1:1.3或1:4:3.7。

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与教育预算制度以及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之间既有独立性又有耦合性,可以认为他们之间构成一个准分离系统,即从各项制度之间的关联性及其关联内容来看,系统内部各项制度之间既有独立关系又有耦合关系门。耦合关系就是共生共存关系。因为是耦合关系,三者之间具有”一定的不可分离性,故必须对此进行相应改革。

(一)提高教育的预算级次,缓解教育投入总量不足

我国现行的财政预算科目按预算的级次依次分为类、款、项、目四级。一般来说,级次越低,财政经费的数量相对弹性就越大,越缺乏透明度。我国的教育事业费属于“文教科卫”类的款级,教育基本建设投资属于“基本建设”类中的社会文教费中的款级。两者分属不同的类,不便于教育的协调发展,处于国家预算的第二次分配。教育经费的支出既要受到“类”的制约,又要与类下的其他“款”相竞争。向全国人代会提交的预算案通常只列到“类”,且内容粗糙。全国人大代表对于教育预算的监督力度极其有限,很多情况下是政府有绝对的预算决定权。这就是为什么全国人大代表呼吁增加教育投入的同时,教育投入总量却始终徘徊不前的原因。所以,虽然我们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科教兴国”的口号,可是在实践中,教育总是在与政府的短期项目竞赛中输掉。今天,我国的教育发展缺的不是“钱”,而是一个良好的投入保障制度,尤其是预算制度。因此,应将教育经费中的教育事业费和教育基本建设投资合并,并且提升到款级,实施教育经费预算单列,从而提高监督力度,这样才有可能使教育的投入满足人们对教育的需求。

(二)提高财政转移支付的均等化水平,缓解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结构扭曲问题

前文已对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的均等化水平较低的问题有所论述。对此,日本的做法很有借鉴意义。日本与教育有关的转移支付主要是:地方交付税(一种拨款或者补助,不是一种税收)、国库支出金。地方交付税的目的是通过弥补地方财政收入不足,平衡地方财政能力,使地方有能力达到中央规定的公共服务水平。用于分配地方普通交付税的公式为:对某地的交付:标准财政支出—标准财政收入标准。财政支出指地方政府达到中央政府规定的公共服务水平所必须的财政支出。地方交付税也不能保证地方政府是否能将这类补助优先分配给义务教育,为此要通过国库支出金对义务教育进行专项补助。中央政府对这部分补助有绝对控制权。

财务制度的重要性和意义篇10

摘要:财务稽核是电力企业管理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新时期的财务稽核工作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不但能够让企业健康发展,而且能够预防惩治腐败,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从财务稽核的现实意义、财务稽核人员素质要求、财务稽核工作的操作程序等三个方面就新时期电力企业财务稽核工作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新时期;电力企业;财务稽核

电力企业财务稽核工作在企业内部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企业加强财务管理和经济核算的基础,不但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还能发挥电力企业会计控制和会计监督的职能,是新时期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和纠正“四风”的最真实的体现。

一、财务稽核的现实意义

1.电力企业财务稽核制度释义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始终强调各单位应该建立、健全内部稽核制度,足以说明财务稽核制度等重要性。所谓的电力企业财务稽核制度是企业一种自我检查或审核会计核算工作制度,是企业管理内控制度的组成部分之一。建立企业财务稽核制度旨在防止会计核算工作上的差错和有关人员的舞弊行为,目的是纠正日常会计核算工作中出现的疏忽、错误等问题,从而提高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是要求做到会计行为规范、会计资料质量准确有效的重要保证,也是新时期电力企业“反腐倡廉”、落实八项规定、纠正“四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用意所在。

2.现实意义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各行各业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并在实际工作中纠正“四风”。这里所说的实际工作拿到财务的层面就是要稽核单位所发生的经济事项的合法性、合规性,就是通过稽核人员严格把关,规范电力企业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单位的财务预算,进而保证顺利完成单位的各项经济指标。一是发生经济事项当事人填制的相关凭证的真实有效性;二是会计核算过程中账务处理的合理合法性,使国家的财经制度、政策法规和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得到坚决的执行。也就是说财务稽核工作的质量说大了关乎国法、国规,说小了关乎企业财务的真实性和管理的质量问题,关乎是否能够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监督电力企业的经济事项的相关情况和能否严格、准确地履行财会部门的反映、监督职能,关系到单位的财务收支、预算是否达到预期目的。

二、财务稽核人员素质要求

财务稽核人员必须按照中央八项规定和纠正“四风”的要求,熟知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等相关政策内容,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水平和财务稽核的专业知识,对企业发生的一切经济事项要依据事实公正办事、履行本职工作。一是稽核人员应具备高素质。熟知法律法规、部门所执行的财务规则,同时对会计制度的理解相对全面。二是对熟悉企业财务业务,对单位的财务管理、账户设置、核算要求能够全面掌握。三财务稽核人员工作态度要严肃认真,工作作风扎实有效,能够对原始单据、原始凭证、记帐凭证的稽核及往来款项和预算执行情况等方面进行准确定位、把关。四是稽核人员判断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财务稽核人员只有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提高企业财务稽核工作效率和成果。从而在工作过程中达到纠错防弊,维护财经纪律,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终达到促进和保障企业稳健持续协调发展的目的,让稽核人员真正成为企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的尖兵。只有做到这些才能有条不紊做好财务稽核工作,才能在实际业务中纠正“四风”,起到规范经济秩序的作用,才能使财会工作质量得到保证。

三、财务稽核工作的操作程序

1.电力企业会计事前财务稽核

一是电力企业报账会计稽核收付的每一笔资金业务的发生,这包括外单位开出的发票、收据等的合法性、财务制度规定的报销标准、财务收支标准范围等。具体是:发票上是否盖有税务部门、财政部门的监制章;收款专用章是否在发票上显示;发票内容的填写是否真实有效、经办人等是否填写齐全;如果发票内容显示的行为是购物,那么就要看发票上是否标注验收人、是否有财产物资部门的入库凭证等,财务稽核结束后由稽核等相关人员在微机上进行电算化账务处理,打印填制的记账凭证,然后转给稽核会计稽核。二是稽核会计要对稽核制证人(出纳会计)所填制的凭证科目名称、借贷方的填写、摘要内容是否简明扼要说明了经济业务的“意思表示”、与原始凭证是否相符、报账手续、附件内容是否完备等内容进行稽核。三是稽核会计将稽核无误确认签章后的记账凭证交由出纳进行资金收付结算。四是记账凭证由稽核会计稽核后的进行记账后,进行结账账务处理月末。

总之,事前财务稽核保证了电力企业账账、账实相符,保证了电力企业能够编制出及时、准确、有效合理的会计报表,为企业的决策层提供真实有效的依据。同时由于企业的出纳不用另行利用电算化输录现金、银行账,减轻了出纳的工作量,不会发生总账与现金、银行日记账不符现象,并且能够使银行未达款项明确显示。进而让电力企业的各部门、各环节相互制约,能够随时发现问题并予以及时纠正,不再出现违反八项规定和“四风”问题的现象。

2.电力企业财务稽核的事前监督

年度预算及预算额度是年初电力企业各部门制定的,为此各部门预算的使用情况和执行情况是财务稽核必须确切掌握的。一是追加预算遇。有特殊情况,必须由追加预算的部门提出书面申请由主管领导批准后,报财务科审批后方可由追加预算的部门去执行。保证了财务收支预算程序的合法、合理性。二是执行。工程项目、购物等严格按照合同条款,监督检查合同中法人单位名称、姓名、委托人姓名、付款方式、开户银行、账号及违约责任等内容的合规、合法性;货物的接运、验收、设备试运行等手续是否完备,财务稽核要按合同条款执行;财务稽核基建项目时要随时关注项目的进展情况,工程款项预付要按照合同条款予以拨付到位,工程项目竣工后要充分发挥稽核人员会计控制和会计监督的职能,严格把关工程决算及竣工后验收工作。

结束语

总之,电力企业财务稽核的履职对于新时期的“反腐倡廉”工作和纠正“四风”问题是一个新型“武器”,稽核工作是一项最基础性的工作,不但能提供准确、完整、及时的会计信息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服务,而且对于新时期的财务改革和发展起到了显着的重要作用,不但能够大大提升电力企业市场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也为电力企业更好更有效地服务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积极而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吕继英,王竹南.内部控制思想在计算机信息系统中的体现[J].财务与会计,2008(11).

[2]高春兰.如何建立有效的稽核发现问题整改机制,杜绝屡查屡犯,增强稽核工作的有效性[J].安徽水利财会,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