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疗解决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34:29

基层医疗解决方案篇1

基层医院是重点

医改方案提出,三年内中央将重点支持2000所左右县级医院建设,还将完成2.9万所乡镇卫生院和1.1万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建设。而配合这一系列的医改政策,东软也对基层医院的信息化建设的实施下了大工夫。

东软在医疗领域有着多年的积累,这次借助新医改政策的,东软正式推出了其基于健康档案的、覆盖医药卫生信息化全过程的系列解决方案。据东软高级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卢朝霞介绍,该系列的解决方案包括社区卫生解决方案,区域卫生解决方案、数字医院解决方案、新农合解决方案、公共卫生解决方案、基础药物及管理解决方案、医疗保险解决方案,而这一系列的解决方案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其应用偏向基层医院。

据了解,东软医疗目前已成功开发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电子病历以及远程会诊系统等医院信息化软件。在介绍该系统的时候,卢朝霞谈到:“目前,中国的基层医院的医疗力量较为薄弱,针对这一现实,东软推出了远程医疗解决方案,可以有效地提升基层分疗的能力,让到基层医院就诊的病人也能看好病。”

另外,东软根据区域中心医院、区县中心医院以及社区、乡镇卫生院的功能和定位,分别推出有针对性的医院信息化解决方案、影像中心解决方案和医疗设备包。例如,针对乡镇医院,东软推出了针对X线、超声机、仪电产品等的低端设备,而针对县级医院,东软则提供了针对Ct、彩超、核磁共振、X线等医疗设备。

此外,东软根据乡镇等基层医院的特点,推出乡镇版、社区版的医疗信息化系统。更值得一提的是东软的基础药物管理系统,该系统可以对基础药物的招标、配送和使用实行全过程的监督,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药物降价的实惠。

移动增值服务的创新

一直以来,东软对电信领域业务的宣传不多,而实际上,其在电信领域的员工已经达到2000多人,而在两年前,东软已经完成了针对3G而进行的业务线调整。

相对于2.5G时代,3G时代的电信业务对其支持系统有了更多的要求,3G时代数据业务量更为庞大,实时性的要求也更高,整个后端的流程管理也跟2.5G时代有着极大的区别。而东软针对3G的新一代业务支撑平台,就为电信综合业务流程的全面整合提供了从后台管理到前台的业务受理的解决方案,实现电信运营商企业数据的全面的整合,这些数据包括用户资料、管理类资料,以及网络和终端建设的管理资料。之前,在中国电信接手中国联通的C网业务时,东软很好地帮助其完成了整个计费系统的交接,而东软提供的话费账单的差错率仅为万分之一。

基层医疗解决方案篇2

【关键词】医疗信息;系统集成;探讨

1.医疗信息系统的集成的应用背景

我国在医疗信息系统的建设方面起步较晚,在实际应用中,对医疗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管理偏向于对单一信息类型。各类型的医疗信息系统之间存在着协作不畅的问题,甚至普遍存在“信息孤岛”。出现这种现状的原因,一是受到技术和计算机系统的构建方面的限制,二是在建设这些医疗信息系统时就没有充分考虑到各类系统之间的集成和联通。在医疗技术不断发展和医院信息化建设的背景下,要求将各类医疗信息系统之间实现有效的集成和整合。在这样的趋势下,有些无法进行整合的信息系统必须要重新构建,付出的代价很大。此外,从医疗信息共享的角度,医疗机构自身、医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国家和地区层面的卫生信息管理等也对不同类型的医疗信息系统提出了集成和整合的要求。这就需要研究对各类医疗信息系统之间的集成和整合问题,以最小的代价来实现医疗信息系统的统一化。

2.医疗信息系统间的集成需求分析

从单一医疗信息系统的构成来说,单个系统通常都比较完善而且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因此在系统间的集成的需求就主要表现在对不同系统间的协同和信息共享两个方面。①系统间的协同需求:在协同方面的需求是针对不同系统共同完成一个工作过程而言的,其实现方式是通过信息系统之间的信息传输来实现医疗数据收集和处理的无纸化操作,节约社会资源;②系统间信息共享方面的需求:信息共享更多的是为同一家医疗机构的内部运作提供便利,将病人的医疗数据在不同的科室之间进行传递;当病人在不同的医疗机构间接受治疗时,系统间的信息共享将为不同的医疗机构的提供病人完整的临床病历数据。

不论是从信息协同还是从信息共享的角度,都需要处理不同系统间的通讯或数据交换,这是处理医疗信息系统集成问题的核心所在。当前医疗信息系统所采用的标准繁多,但通常都缺乏足够的通用性。系统的集成方式的基础通常都是以医疗信息数据库间的访问来实现数据交换。较为常见的方式是通过HL7或DiCom等点对点的标准信息交换模式。但即便采用这类标准通信系统,也难于在系统集成时实现即插即用。其他一类诸如基于虚拟数据中心和webservice服务中间件的集成方式也不利于推广。因此解决医疗信息系统的集成问题是医疗信息化的重要内容,需要深入研究。

3.当前医疗信息系统集成常见解决方案分析

3.1基于数据库的集成解决方案

基于数据库的集成解决方案主要分为两大类:基于直接操作的数据库系统集成和基于中间数据库操作的系统集成。但这两类解决方案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受到集成系统数量的约束,一般用于系统数量很少的情形。但由于操作相对简单,对于解决封闭遗留系统的信息集成非常有效,因此这类解决方案采用的频率也比较高。直接数据库操作的解决方案尽管操作难度不大,但存在较大的风险。因为在实现了这类系统集成后不同的系统间的数据联系紧密,一旦发生数据破坏,将产生连锁反应,使得与之集成的其他系统的数据库系统也受到破坏。而基于中间数据库操作的系统集成方案是通过设立具有数据交换能力的中间接口数据库,由该数据库来实现不同系统间的数据交换与信息共享。相对于直接操作数据库的集成方式,这类方法让各数据库系统的数据有更好的独立性。但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中间接口数据库在设计时受到集成系统数量的制约,随着需要做数据交换的数据库数量增加,中间数据库的设计难度将极度增大,近乎于无法有效实现。

3.2基于标准消息的集成解决方案

典型的基于标准消息的集成解决方案是通过HL7、DiCom标准消息来实现放射领域设备和系统的集成,这两类方式都遵循iHe技术框架。这类解决方案最大的优点是只需要对新加入的系统进行一次集成即可,同时避免对各子系统间的两两集成,并将集成方案中的子系统都以iHe技术框架统一约束、配置和协调。但这类集成方案最大缺点是待集成的各子系统都必须遵循iHe的技术标准,因此使用频率相对较小。

3.3基于接口引擎的解决方案

这类解决方案利用接口引擎(如HCn、HtB、ensemble等)来实现不同系统数据的兼容和传输,受数据格式和传输的限制较小,能够更好的保障各子系统的数据独立性。这类方法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将以不同技术标准构建的信息系统互联,在未实现各系统标准化的情况下能够为系统间的集成提供可行的过渡方案。

3.4其他解决方案

除了上述几类系统集成方案外,还有基于面向服务架构(Soa)的解决方案、一体化解决方案等。这两类方案适用环境一般为同一单位内部,但由于缺乏统一的定值标准,因此在使用上还处于摸索阶段。

4.医疗信息系统集成方法探讨

在借鉴常用医疗信息系统集成方法的基础上,本文将探讨一种基于iHe框架和Swim集成模型的医疗信息系统集成模式。

4.1iHe技术框架

iHe是国际上流行的医疗信息系统集成技术框架,其组成结构按不同的医学科目的子框架和对应的集成规范来综合构成整体系统集成。每一种不同的集成规范承担一定的角色和任务。每个任务被触发后自动选择对应的规范操作细节,以各子医疗信息系统的标准集成接口和数据交互为基础,从而形成一套连接各种医疗设备和信息系统的操作环境。

4.2Swim医疗信息系统集成模型

Swim模型(Semanticandworkflowbasedintegrationmodel)的原理是基于语义和工作流之间的互操作,以解决不同数据库之间异构问题和业务流协调为工作重点,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组织结构。按从上到下的结构分层,各层次分别为:流程管理、事物映射、语义转换、句法转换和系统连接。各层次的任务简述如下:

(1)流程管理:这一层次主要规范医疗系统中各类操作的,将各类操作形成完善的管理流程,并把不同学科分支的数据统一成为以医院单位的整体结构,利用流程驱动机制来实现各操作流程之间的切换和数据交换。

(2)事物映射:该层次主要负责完成对各类触发事件的医疗事务数据库的构建,以HL7V2标准为基础,将需要输出的医疗事务传输至流程管理层。为了统一输出与输入的数据,通过集成事务库来实现对各医疗信息的储存格式统一化。

(3)语义转换:语义转换层设置的目的在意解决不同数据系统之间的异构转换,也是将医学专业诊断知识和数据之间转换的媒介。为了克服当前医疗信息系统之间信息模型的私有特性,在该层采用标准化的医疗信息模型和属于标准,医疗信息模型采用Rim,属于标准采用HL7V2。

(4)句法转换:句法转换的功能是实现不同医疗信息系统数据结构和编码异构之间的转换,从而使得集成后的系统具有统一的数据格式。为了避免点对点的句法转换,采用XmL标准中介数据结构和编码来实现句法转换,其优势在于这种转换标准具有良好的扩展性,且不受操作平台的限制。

(5)系统连接层:系统连接层是实现各集成子系统之间的物理连接和实现系统间信息的交换。这个层面的实现途径有很多中,如CoRBa、RpC、api等,具体方式可依据具体子系统情形而定。

在iHe技术框架下利用Swim模型会比其他情况下进行系统集成的难度更低,如果没有在iHe技术框架,Swim模型也可以实现系统的集成。Swim模型可以实现不同类型的信息系统之间的解耦,保留各子信息系统的独立性,又保障在不同技术接口之间的异构数据交换,可较好的实现系统之间的集成,适合于对于医院各类医疗信息系统规模的信息系统集成。

参考文献

基层医疗解决方案篇3

在6月7日于郑州召开的2013中华医院信息网络大会暨海峡两岸医院信息化论坛(CHinC2013)上,飞利浦医疗信息系统(以下简称“飞利浦”)了三类针对中国医疗信息市场发展趋势的创新高端临床it解决方案:心血管临床数据仓库,基于云平台的3D高级影像诊断中心解决方案,以及深度临床决策支持(CDS)能力的重症监护诊疗监控it平台。同时,作为专业的临床信息解决方案的提供者,飞利浦围绕Clinicalit@work的主题,向行业展示了患者从诊疗到康复所经历的全流程场景模拟:通过移动、远程、互操作性等科技方式和技术标准,将医疗服务从门诊、影像诊断中心、心导管室、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病房,延伸至社区和家庭,覆盖了诊疗全流程,生动诠释了“全方位关护支持、临床深度和惠及全民”的3C理念。

同日,飞利浦医疗信息系统大中华区总经理安逸信(tomandriola)接受了《e医疗》等媒体的采访。在采访中,安逸信表示对中国的医疗信息化市场非常看好,并表示会继续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入。

看好中国市场

对于中国的医疗信息化市场,安逸信表示非常看好。他的一个理由是中国有足够大的市场容量;另一个是中国政府正在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把提升医疗质量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高度上。而后者,对于医疗信息化建设的推进显然更为重要。另一个信心来源是,中国在信息化的基础建设方面做得不错。

安逸信介绍,在过去的一年里,飞利浦与很多政府机构、客户以及行业意见领袖做了大量的沟通工作。希望结合飞利浦在国外的最佳实践,通过与中国医疗机构和行业专家的合作,逐步引入先进的解决方案和服务模式,并通过本地化的努力,将最适合中国市场的解决方案带进来,并对解决方案坚持做持续的优化。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飞利浦医疗信息系统中国团队已经有130多人的规模,形成了从研发、实施、解决方案到营销的“端到端”本土业务链条,为飞利浦继续深耕细作中国医疗信息化市场奠定了基石。

深耕优势领域

作为全球知名的医疗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飞利浦在重症监护、心血管疾病诊断、肿瘤学和影像诊断等方面,有着长期的经验积累和技术优势。利用既有优势深耕医疗信息化市场,显然是一个明智而可靠的选择。

安逸信说:“临床深度是飞利浦医疗信息系统区别于其他it提供商的特质所在。随着中国电子病历市场的不断发展完善,中国医疗信息化下一阶段的重点将围绕临床信息化展开。飞利浦将会率先选择在重症监护、心血管、高级影像诊断等,飞利浦具有深度临床应用优势的领域展开。相信it技术和飞利浦优势医疗诊断设备的结合,会在这几个领域产生相得益彰的应用效果。”

事实上,飞利浦在心血管it领域已经有所动作,其心血管it解决方案已经在全国几家心脏中心进行试点,并获得了业界的广泛认可。

重视基层医疗

基层医疗解决方案篇4

关键词:医疗档案管理;信息化;问题;解决措施 

1基本概念 

医疗档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医疗档案指病历档案,具体是指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问诊、查体、辅助检查、诊断、治疗和护理等医疗过程中形成的文字、图表、影像、切片报告等文件的总和,是经医务人员、档案管理人员收集、整理、加工后形成的具有科学性、逻辑性、真实性的档案资料。广义的医疗档案的概念则相对宽泛,除了病历档案外,它还包括医疗设备档案、健康档案、医疗科研档案、医疗保险档案、医疗成果档案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档案等。 

医疗档案管理是指对病历档案、医疗设备档案、健康档案等进行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统计和提供利用的活动,具体包括档案收集、档案整理、档案价值鉴定、档案保管、档案编目和档案检索、档案统计、档案编辑和研究(见档案文献编纂)、档案提供利用等工作。医疗档案管理信息化则是在档案管理部门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档案管理活动中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处置、管理和为社会提供服务,加速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进程。 

2基层医疗档案管理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档案存储设施简陋,缺乏现代化管理条件。目前,众多基层医疗单位存储各类档案的手段仍然是以纸媒保存为主,影像类资料:如照片、录像带等数量极少。我们知道,纸媒存储存在很大的问题,由于材质原因,纸媒类资料如果存储时间过长,再加上存放空间的温!湿度控制不好,非常容易腐蚀、变质继而损坏。另外,随着长期的积累,纸媒类资料会越积越多,造成存储难的问题,同时增加调阅及保管的困难。各基层医疗单位由于财力、人力的限制,很难改善档案管理的条件,因此造成了档案存储设施简陋的现状。随着计算机技术在省市级大医院的广泛应用,电子病历应用而生,电子病例使信息与载体相对分离,信息存储量大,且存储简易,方便调阅,成为新型有效的档案存储及管理手段。然而在基层医院,缺乏现代化管理的必备条件——财力和专业人才,因而在短期内,基层医疗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很难改变这种落后的现状。 

2.缺乏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和标准的管理准则。任何管理工作都存在一定的准则,基层医院的档案工作也不例外。严格的标准,现代化的管理制度是档案管理工作有序进行的保障,档案管理的标准可分为横向和纵向两类:(1)横向的档案文本在标注、编排、分类等整理工作中应实现标准化。档案的整理包括分类规则,组卷的方式和格式、档案著录和标引规则、档案文献编纂规则等。这些内容必须标准化、统一化,绝不能多标准、多形式。我们的基层档案管理人员大多是兼职或非专业人员,在进行这些工作时,难免有随意为之的成分,从而使档案管理工作无标准可循。(2)纵向的数据必须保持一致”档案管理中的数据必须在不同层面保持一致,形成科室与科室、医院与医院、医院与政府管理机构间的左右一致、上下一致的管理体系。目前,很多基层医院存在着各科室间的医疗档案、文书档案等各类档案相容性不强,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因此,我们亟待建立起档案信息在纵向的统一标准,使得档案数据在不同层面保持一致,提高档案的准确性和利用率。 

3.档案管理工作落后,档案利用率不高。病例是反映病患疾病诊断、治疗信息及过程的依据。病患的现实医疗活动不可能只限于一家医院,他们的流动性决定了同一个人的医疗信息会出现多个断层。这是由于各家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落后,不能实现病患信息的信息化,从而造成各家医疗机构的诊断结果不能互认,产生了病患重复、无用的检查。这样不但增加了病患的医疗成本,也降低了档案的利用率,浪费了医疗资源。 

3基层医疗档案管理的对策 

近几年随着信息化、数字化进程不断向前推进,我国在医疗档案管理方面建立了一些标准:一是医疗档案信息共享标准,即传输交换标准;二是医疗档案信息本身的标准,即数据收集、存储及处理标准。医疗档案管理信息化过程中的标准仅仅起到制度约束作用,在具体实践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目前医疗档案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加强合作,建立医疗档案信息分享制度。各医疗机构及其管理部门互相独立,各自建立自己的信息系统,一方面导致重复建设增加成本,另一方面不同系统之间难以进行医疗档案信息的共享。医疗机构以及医疗管理部门应该加强合作,在统一标准下建立通用性较强的信息系统,使得不同机构、部门建立的医疗档案信息能够快速、有效的共享。 

2.充分利用信息化设备。信息化设备的充分利用依赖于两个条件:一方面医疗机构及其管理部门要打破传统观念,除了应用医疗档案管理信息化设备的数据输入和查询功能,更要充分利用信息化设备的数据统计分析功能;另一方面要提高设备操作人员的素质,对操作人员进行相关培训。 

3.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加大信息化投入。重视医院内部现有人才,尤其是提高现有资源利用率,就是充分利用医疗系统内部懂得信息技术的人员。目前医院新聘人员大多毕业于医学院校,较为熟悉医学知识和整个医院的管理流程,加强对这些人才的技术培训使其早日成为医疗档案信息共享建设的中坚力量。目前我国高校在医疗档案信息化管理方面的课程设置十分有限,也是导致人才紧缺的重要原因之一。尽管有些高校已经开始有了医学信息学专业并设置了课程,但课程设置只是简单的将医学知识和计算机知识叠加,难以满足当前的现实需求,同时国内高校现有的相关教材也较少。目前有中南大学主编的《医学文献检索》,中国医科大学主编的《医学文献资源建设》,南通大学主编的《医学信息检索教程》等教材。由此得出我们当前培养专业性人才要从设立更加专业的课程开始,国家及医疗机构应加大对信息技术的投资,如软件、硬件、人才等,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做法,一方面加大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另一方面要在it人员编制、网络信息化技术等配套方面加大投入。 

基层医疗解决方案篇5

关键词:医疗机构档案管理

所谓的医疗机构指的就是一些区以及县级的医疗事业单位,这些卫生单位都是我国在医疗事业方面的建设基础,这些单位的存在担负着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在防病以及治病等身体健康方面问题的责任。

一、医疗机构档案管理的现状和不足

1、档案归档不统一,各院各制情况严重

对于在医疗机构的活动工作中所用到的材料文件应该如何归置,有相当一部分的医院管理者是这样认为的,医疗机构是一个专业性较强的事业型单位,只需要将业务方面用到的材料统统收集保存起来就可以了。这一角度的观点注重更多的是医疗技术材料,反而对其他的文件材料只是含糊概念,其随意性比较大。在一定程度上这就导致了医疗档案在资源结构方面的状态趋于畸形,严重的可能会影响到相关的工作发展。尽管如此在医疗技术材料这一块,其文件的规划也仍旧存在着一定的不齐全、不规范性。

2、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

在医疗机构管理中,一般都按照卫生部要求制定了适用于本院的、较为健全的管理制度和各级各类人员工作职责,而涉及档案管理的工作制度、工作人员职责等规范较少,没有落实相应的检查考核措施,尤其是未将档案管理纳入医院目标管理考核体系中,存在制度上的缺陷和管理上的缺位。近年来,许多医疗纠纷难以解决,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医疗档案管理不够规范,缺乏令人信服的证据。

3、管理模式的缺陷影响档案价值的发挥

党政管理的文件材料由档案室保管,医疗技术类材料在医务科、病历室均有保存,科研、基建、设备、会计等材料也是由各有关部门自行保管,这种分散管理的模式既不利于基层医疗机构整合开发本单位的档案信息资源,也必然会加剧档案材料的散失。[1]

其次文件材料归档和档案管理模式两方面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反过来又影响着医务人员积累保护档案资料的积极性与热情,这已经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笔者走访的多名医务工作者均有同感。伴随着新一轮医改方案出台,我们预计基层医疗机构的职能会进一步明晰,各项工作的严肃性规范性会进一步增强,档案材料的凭证参考功能会进一步显现。以此为契机,改进档案管理的诸多问题,是基层医疗机构的管理者和档案工作者必须应对的。

二、医疗机构档案管理的解决措施

1、强化领导,增强档案管理意识。

在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工作机构、配备专职档案管理人员的基础上,着力提高各级医疗机构干部和职工的档案管理意识,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档案管理意识。要把档案管理纳入机构管理和建设的重要议事日程,坚持与业务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发展;要大力宣传医疗档案管理工作,使医疗机构的领导、管理者和职工充分认识医疗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更好地支持和参与档案管理,形成领导重视、职工参与,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档案管理工作新格局。

其次,档案管理人员要利用各种形式、渠道、向各级领导,科研管理部门和科研人员大力宣传《档案法》、《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暂行规定》和科研档案的工作重要性、必要性和严肃性,争取各级领导的支持和有关管理部门的配合,增强科研人员自觉归档的意识,使整个单位从上到下都认识到,做好档案工作是保护国家和本单位真实历史记录的一项重要任务,认真将科研材料归档是科研人员的职责和义务。

2、建立健全档案机构,配备人员

根据国家规定,各级医药卫生部门要理顺档案管理体制,建立综合性档案工作机构,即综合档案室,负责本单位的档案工作和统一管理本单位形成的全部档案(病历档案除外)。[2]一些小型的医疗机构其内设的部门种类相对较少,由此形成的医疗材料文件数量也不是很大,这样比较有利于集中统一的管理工作。随着综合档案部门的创立,档案的工作人员也可以从中获得好处。医疗工作人员依据国家文件的规定,忠于职守且肩负高水平的文化标准,在待遇方面等同于一般的医疗技术工作者,这一点要求应该长久地保持。

3、科学分类,建立档案管理网络

根据工作需要,可将医疗机构档案主要分为文书档案、医疗档案和科技档案等。其中,文书档案以行政职能部门为主,包括党群工作、行政管理、医疗、护理、预防保健、基本建设、设备仪器和会计管理。医疗档案以临床科室为主体,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尽量涵盖所有专业科室。[3]科技档案以科研教学为主。各部门应明确兼管档案工作的负责人,形成较完整的医院档案工作网络,让他们收集和接收所在部门管理范围内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资料,并做好初步的档案整理工作,严格签字、登记、入库手续,确保档案信息准确,程序合法,使档案规范化管理得以保证,特别是医疗档案的证据性得以保证。

4、完善档案工作制度,提高信息服务质量

首先是对档案工作的管理。基层医疗机构的档案工作要与本单位的各项工作紧密结合,实行“四同步”管理,即布置、检查、总结、验收各项工作的同时,布置检查、总结、验收档案工作,实行严格的责任制。其次是档案部门的规范化管理。对需归档的文件材料,档案室应密切指导监督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环节,使得室藏材料齐全完整、整理有序、鉴别准确,真实、精练、条理实用。特别是文件材料的整理,要根据其内容和形式特征,准确分类、有序编排,技术加工符合相关标准。第三是开发利用档案信息,优化服务质量。档案部门要运用自身优势,科学制定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目标,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需求,通过整合档案信息资源,拓宽服务范围,使档案为体育场决策、临床一线、社会(病患)等各方面发挥参考凭证作用。档案、图书、情报资料的一体化管理是企事业单位档案工作的发展趋势,基层医疗机构档案工作努力的方向也正在此。

结语: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的不断深入,在发展的同时也必然的会面临一些新挑战和新机遇。任何一个单位都不能忽视自身单位档案的材料形成以及保管工作,只有充分地发挥这些档案资源的信息作用,才可以使得医疗机构的管理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

参考文献:

[1]王桂荣,魏文霞.医疗档案管理系统的构建[J].中国病案,2008,(11).

基层医疗解决方案篇6

iDR的出现,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

协同创新服务基层医疗

从立项分忧基层医疗伊始,iDR研发团队即与成都市周边医疗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九寨沟县人民医院漳扎镇分院、成都郫县新民场镇卫生院等密切合作,最初研发设想只是突破基层医院模拟X线机数字化升级的技术桎梏。过程波澜不惊,时隔不久,iDR便具备了使基层医院模拟X线机“快速无创数字化升级”梦想变为现实的能力,并众望所归地进入临床调试的上市前筹备阶段。

正当人们认定iDR研发即将圆满谢幕之时,九寨沟县人民医院漳扎镇分院一线放射科医生不经意间的一番话:“苦于放射诊断医生匮乏或能力有限,遇到复杂疑难病例时亟待实时向县医院,甚至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专家申请会诊的实际情况iDR有没有可能将影像上传云端平台,让另一端的专家提供诊断,帮助基层医院享受到远程影像诊断支持服务?”,令形势峰回路转――Ge研发团队毅然放缓上市步伐而选择继续研发攻关“无缝连接云端”。功夫不负有心人,“影像无限传输、云端分享、远程诊断”解决方案赋予了iDR全新的生命力。

作为第三大协同创新成果,“多机共享”更为它挣得了“全数字化解决方案”的代名词。

九寨沟县玉瓦镇中心卫生院和九寨沟县人民医院漳扎镇分院两位朴素的基层放射科医生不约而同发出感慨:“iDR数字化解决方案饱含基层放射科人的心血智慧,它既满足了基层医院放射科应对日常临床业务和突发或疑难情况的现实需求,也为科室、个人乃至医院的跨越式发展谋得出路。”

这就是被誉为基层医院远程影像诊断服务平台的“新神器”,它的全名是“数字化X射线影像系统BrivoXR118”,被昵称为“iDR”。

iDR颠覆了传统研发中心“重研发轻互动”的单向模式,选择“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将客户、合作伙伴引入从概念设计、用户体验到产品评估的工作流程和创新周期全流程,使产品或解决方案完全切合客户和市场需求。Ge研发团队、it平台公司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医联体的“协同创新”故事还将被不断续写。

与一线医生碰撞出的智慧火花激励着Ge研发团队不断创新设计方案,开发出试用版本后交由放射科医生、放射科技师等客户端体验,收集针对从流程设计到操作界面的全面反馈信息后,完成修缮更新。据统计,iDR基于客户体验试用的修改版本高达26个。

4月26日,享有“无忧升级”“远程诊断”“多机共享”三大核心价值的iDR隆重上市。它是Ge中国医疗全球推行“协同创新”模式以来在成都创新中心诞生的里程碑式解决方案,更是Ge中国医疗与合作伙伴合力创新的新起点。凭借付费、微信等更强大功能,它势必将跨越时间、空间、技术壁垒,铸就更卓越的基于影像的共享诊疗服务平台――Ge医疗中国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数字绿色助推医患关爱

2011年国家出台新医改方案后,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就医秩序成为重点工作。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大力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综合改革初见成效,然而“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院人可罗雀”的尴尬仍在持续上演。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完善分级诊疗体系”列入2015年工作总体部署。

近年医院信息化建设备受瞩目,其中影像数字化成为重要的基础条件。令人遗憾的是,硬件陈旧落后、设备使用率低或闲置、改造升级繁冗、X线作业流程守旧、专业人员缺位在基层医院比比皆是。这不仅使基层医院的资源使用效率、统筹数字化建设、高效成本控制困顿不前,致使远程医疗系统形同虚设,更无力达成“力争使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左右,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的县级医院综合能力建设的新目标。

针对基层医院影像数字化升级渴求,Ge研发团队率先创新性研制出X线曝光自动感应(i-sen)技术,只需约数分钟让原有模拟X线机在不做任何物理改造或连线情况下升级为数字X线机,同时提升图像质量、降低辐射剂量。iDR得以低成本、高回报地完成从“水洗胶片时代”向“数字化影像诊断时代”转型。

在Ge研发团队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九寨沟县漳扎镇人民医院放射科医生的创新合力下,iServer无线工作站面世。它在不新增任何硬件投入的前提下,实现了X线图像自动上传至远程云诊断平台――云影在线,一键完成图像上传、专家诊断、报告回传等在线影像咨询流程。而且,经由搭建区域影像中心网络,基层医院在深感阅片压力骤增时还可以合理调用周边的优势诊断资源完成分流阅片,尤其可以申请上级医院专家协助诊断疑难杂症。

iDR“远程诊断”功能藉硬件技术支撑、远程智力支持优势解除了基层放射科医生后顾之忧、提高了基层放射诊断水平、扩大了医疗服务可及性,同时改善了医联体内部合理就医格局的简捷性与可行性。

基层医疗解决方案篇7

加快建设医疗保障体系成为新医改一大亮点

医改方案提出的基本思路是“建设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有四个组成部分: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体系。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顾昕认为,加快建设医疗保障体系是此次医改方案的一大亮点,“在方案中的第六项――‘加快医疗保障体系’,这不单是亮点的支柱,而且它最清楚,我相信大多数人都能看懂。”

医保体系:责任明确分担合理

《医改方案征求意见稿》中还提到“走向全民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体系”,究竟如何覆盖城乡居民医疗保障体系,国家新医改课题组组长顾昕谈到:“它建立在现有的已经存在的三个公立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再加上城乡救助制度。三个公立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农村合作医疗。这三个都是民众要缴费的,政府也给予一定的补助,其中城镇职工医保政府没有给予补助,是由用人单位支付一部分,但是国家给予一定的免税政策,也相当于政府补助。这三个医疗保险的筹资渠道是多元的:国家、单位、个人都掏钱,这里表述为‘责任明确、分担合理’,具体到每一个是不是非常合理,另当别论,总之大家都掏钱建立医疗保险体系。”

全民医保解决看病贵问题

顾昕表示,新医改的最大一个亮点在于走向全民医保就能解决看病贵的问题。“看病贵就是一次支付的钱数额巨大,有些患者可能支付不了巨额的医疗费用,而有些疾病治疗起来费用是比较高的。有了医疗保险费用风险就可以分摊了。慢慢随着筹资水平、保障水平的提高,看病、吃药的费用大部分由医保机构来支付,就可以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的问题了,这个道理很明显。所以走向全民医保是非常重要的,是改革的突破口,在这个突破口上方案写的非常清楚,这个‘亮点’的颜色非常明确,在我看来就是‘中国红’。”

医保基金的功能:筹资 购买

医保机构来支付大额度的医药费用。顾昕认为,医保的功能首先是筹资,解决看病贵的问题。其次是解决医疗服务的购买问题。“医疗服务必须充当‘团购’的角色,如果个人去购买医疗服务,费用就会比较昂贵,很多患者会认为医院多开药、开贵药、检查太多,这些问题应如何解决?想办法‘团购’就可以解决。以个人和医院、医生交涉恐怕问题比较难以解决,那么就用“团购”的办法来解决。医保机构就是把钱汇集起来,扮演‘团购’的角色。用通俗的话讲,‘团购’能力提高了,就可以商讨降低医疗费用,降低费用的能力和方式就可以多元化了。换句话说医保的付费机制改革。这是重要的一环。拥有资金、如何付账,极大的影响了医疗机构的行为。我们总是抱怨医疗机构行为不合理,那要如何促使医疗机构合理的行为?最重要的是要合理、科学的付账。拥有资金并能想办法引导,这是一个很适合的应用方法。”

付费机制改革是医保的重要一环

顾昕认为,付费机制改革是医保重要的一环,“这个问题也写入了医改方案,第六项就是要进行全民医保。医保的资金筹集到以后还要想办法合理支配。这个放在医改方案的第十二项,说的是监管,其中起草报告人认为如何支配医保的资金是应当对医疗机构形成一个有效约束机制,这是强化医疗保障对医疗服务的监控作用。这个理解是否恰当我觉得可以商榷。但至少我不认为这是一个监管。我认为这是一个买卖,购买的一方要想办法如何买到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使其买得十分符合参保人的利益。医保机构是参保人的‘代言人’或者说‘经纪人’,是要替参保人的利益说话的,是要想方设法将医保资金支配好。而这个办法就是改革付费机制。”

顾昕提到,“现行的付费机制是按项目付费,这个机制普遍评价不好。按项目付费就是数帐单,帐单拉长,就要派人审批,审批中不可避免的就产生了‘扯皮’现象。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就是改革付费机制。医改方案中提到:‘强化医疗保障对医疗服务的监控作用,完善支付机制,积极探索实行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总额付费等方式,建立激励与奖惩并立的有效机制。’我认为这是改革的大亮点。”

医疗机构体制如何完善?

对于医改总的指导思想顾昕解读道:“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盈利性和非盈利性分开”,这四个分开就是我们的指导思想。换句话说这是党的政策。这个政策是非常英明的。管办分开就是医疗服务体系改革的指导方针,这个指导方针确实写进了意见稿,“医疗服务体系改革第七项,建立高效规范的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这一段话意思就是说医疗机构体制现在存在效率低、较为不规范的问题,需要想办法解决。”

建立和完善医院的法人治理结构

方案中提到“建立和完善医院的法人治理结构”,顾昕认为,所谓法人治理结构,首先医院是一个独立的法人,它要独立的为他的决策承担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而不是任何机构的下属或者上属。顾昕提出:“现在很多公立医院是各地卫生局的下属、直属机构,当然还有部属机构,像北京医院都是部属的,换而言之就是是政府机构的下属,由上面来任命,虽然也有法人代表,但是能否真正的独立呢?这很难讲,因为医院的很多决策都不是自己做出的。”

对于人们普遍关注的医疗机构用药来源问题,顾昕认为要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十分有必要。“现在公立医院用药是通过招标。不中标的东西不能乱用。而曾经的一次‘齐二药事件’,病人住院使用了招标通过的药品引起死亡事件,事件发生后家属医院、药厂、用药的配送商,却惟独没有卫生厅,而事实上在程序中,药品招标是由卫生厅招标办负责的。医院用药是被指定的,而卫生厅招标经过的多项程序,大批的专家表示药物没有质量问题、疗效较为显著,那怎么能只责怪医院呢?这个典型案例就说明了现有的制度不是独立的法人。那么我们具体应该如何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以理事会制度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就比较可行,理事会由公立医疗机构的利益相关者组成,这个和企业董事会的组成略有不同。假定是公立的医疗机构,建立、出资者就有权任命理事成员,但不是所有理事都由他任命,出资者是一个利益相关者,可以任命几个理事来代表自己,还有其他的利益相关者就是我们的雇员,医师代表、护士代表等。当然可能还有社区代表、公众代表、药品经销商代表等等,就是由利益相关者组成的理事会。理事会聘请管理

层,换而言之就是院长和其他管理层都属于职业经理人,而不是干部。现在有些媒体报道很多院长抱怨自己四不像,既不是干部,也不是经理人,既不是医生,也不是其他的职位,角色界定十分模糊,这就体现了改革中不顺利、不规范问题。他们的准确角色定位十分必要。”

管办分离办法成为新期待

推进管办分离,能够促进我们医药卫生的监管体系的改革。新医改方案中提到,要求医院加强监管体系的完善,卫生行政部门要成为全行业的管理者或者监管者,成为监管者的前提条件是管办分离。“监管者不是任何人的上级,监管就是裁判员,包括制定规则。管办分离,一方面促进医疗服务体系的改革,另一方面能够促进医药卫生监管体系的改革,这是一箭双雕之举。”顾昕对此举表示十分赞赏。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济宁医学院院长吴广华认为,只有管办分离公立医院才能焕发活力,“现在部分公立医院的院长不是在担任院长,而是在担任官职,他们总是想办法稳住自己的位置,甚至谋求将来在政府部门充当何等职务,这恰恰是医疗卫生体制管办不分、政事不分弊端的体现。”吴广华认为,院长和官职是两码事。官是政府官员,负责制定宏观政策;而院长应该是法人治理结构中的一个分子,负责微观管理。医疗机构改革的重点包括三大方面,即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和产权制度改革。但是,目前医疗卫生行业还是在实行计划经济中的套路,从院长人选的任免,到医务人员工资标准的制定,再到医疗机构产权的归属,全都由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这个“婆婆”说了算。

吴广华强调说,医疗机构不与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彻底脱钩、不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难以焕发活力,新医改方案提出的目标也将不可能实现。

医药分家难几分

医药分开应率先在社区医疗机构中试行

北京金象大药房医药连锁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军认为,“医药分开”呼吁了很多年,但因无法解决以药养医的补偿机制而迟迟不能付诸实施。目前,药品销售零差价陆续在全国社区医疗机构中推行,为试行医药分开创造了有利条件。例如,北京的3000多家社区卫生站、200多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实行了药品零差价,这对北京的医药市场产生了巨大影响。

徐军建议,在北京这样的城市的社区卫生站中,不要再设置药房,要把这部分药房的功能转由社会零售药品企业来承担。如果坚持零差价的话,可以把差价补贴给社会零售药品企业。

同时,应继续加快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对最基层的老百姓,特别是低收入人群,要先行实行医疗保险,满足这些人的基本医疗需求。另外,允许社会零售药品企业和民营医疗机构公平参与医疗保障体系建设。

谁来给药品零售企业应有的肯定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老百姓大药房董事长谢子龙说,他最关心的是新医改方案推行后,药品零售企业的命运如何。遗憾的是,新医改方案对药品零售企业只字未提。

目前,我国80%的药品销售份额被医疗机构所垄断,社会药品零售企业只占整个份额的20%。由于医药不分,以药养医成为药价虚高的根源。同时,医疗机构还垄断了公费医疗以及医保定点的资格,进一步制约了消费者的选择权、强化了医疗机构特别是公立医院在药品零售中的垄断地位。老百姓看病贵在所难免。

“我认为,衡量医改成功与否,关键要看广大人民群众对‘医’和‘药’这两种产品的价格及服务的满意度。”谢子龙说,医药市场是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后,最后一个有着浓厚的计划色彩的堡垒,认真落实十七大提出的“四个分开”,是打破这个堡垒的必由之路。

谢子龙建议有关部门在修订新医改方案时充分重视全国34.1万家药品零售企业在平抑药价、为老百姓提供便利服务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给予药品零售企业应有的肯定,而不要再让药品零售企业的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

收支两条线和总额预付制的探讨

在基层的卫生医疗机构改革,方案提出政府主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核定任务的基础上探索收支两条线和总额预付制的两个办法。收支两条线相当于政府行政干预的手段,总额预付制是通过购买服务实现医院的盈利,这两种方式从本质上讲,应该说是有很大的差异,或者是截然不同的,但是现在同时被列入医改可以探索的方向,这是为了平衡来自不同方面观点的结果。但是这样两个相互有矛盾的路径放在同一方案中,是否会对以后方案实施带来影响?

付费机制需引入竞争

顾昕认为,其实基层也好、非基层也好,公立医疗机构的运作道理都是相同的,也不存在基层另一种机制。如果我们对基层实行收支两条线,这是在许多医疗机构中建立一个行政化体系。实际上是通过行政手段进行资源配置的一种机制,让医院成为独立的法人,为他自己的决策来负责,这是一种市场机制,要让它竞争起来。所谓有竞争、有活力,每个医院都是独立法人,大家一视同仁、一起竞争,哪家医院医疗服务质量好,资源就多,哪家医院医疗服务质量不好,资源相对就少,所有医院倒是应一起为更多的人好好服务。

顾昕表示,如果推行收支两条线,这是行政激励措施,社区医院继续自己收费,但是收到后就要把钱交给行政部门,由行政部门再进行分配。这样的管理体制有些人称之为“财务管理体制”,会出现体制混淆。实际上它是不同的组织来配置资源,这是行政化的方式。如果作为一个机构,单独的一个组织,这个组织内部有一个科室是管收费的,而另外一个是管支配的。一个组织内部收支两条线管理,这是组织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因为组织内部的管理制度和不同组织之间的资源配置体系是两个不同的问题。

对于公共卫生和医疗保障经费的总额预付制,顾昕认为,这两种服务体系的预付方式并不相同。政府花费钱财来进行公共卫生服务,在此同时也要进行基本医疗服务,这两笔经费放在一起,再向某些机构来购买这两类服务,采取总额预付,这是一种购买方式,这和行政化的资源配置机制不太一样。当然具体来说,总额预付这种购买方式是否合适,能否有比它更好的方式,大家都有不同的看法。“我个人认为‘有竞争性的按人头付费’比总额预付制这个方法更好,如果总额预付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机构所在的地方,周围有多少人,就给一笔固定的额度,这个总额预付就没有竞争性,除非这部分人流动性较大,另外一种是在固定的环境下,预付的质量问题就没有竞争了,也就没有保障了。参保人可以选择医疗机构作为定点,谁吸引的人多就给的额度就高,这样就能促进竞争。这是两种不同的机制。这两个不同的机制现在都可以探索。”

收支两条线的实施存在技术问题

中国社科院工经所研究员余晖表示,如果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立起来,只靠各个政府直接举办所有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远远不够,那么就要发挥现有的存量资源,包括其他的事业单位、厂矿企业、党政机关办的医院等,都应该视为为社区人员提供医疗服务的医院。很明显现在这些医院的产权不属于卫生体系管理,那么未来建全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的时候,作为一个卫生行政部门如何对这些机构进行收支两条线呢?这在操作上和技术上,也是没有办法执行。

除此以外,既然要管理这些医院,如果以所有者的身份来进行管理,那么肯定是没有办法履行意见里面赋予卫生行政部门未来对全行业进行监管的职责的。监管必须是监管者和被监管者完全分开,否则没有办法保证监管的中立性。“这次《医改方案征求意见稿》实施方案中专门提到了医疗机构监管司,对公立医疗机构进行管理,同时执法监管这些医疗机构,这涉及到监管这碗水如何端平的问题,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模糊点。”

基本药物制度是否重返“计划经济”时代?

10月14日,《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公布,其中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论述引起各方广泛关注。《意见稿》表明:政府将统一制定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由国家实行招标定点生产或集中采购,直接配送,统一制定零售价,并且规定各类医疗机构使用基本药物的比例,同时将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药物报销目录,明显提高其报销比例。可以看出,基本药物的生产、流通以及使用的各个环节均受到政府的严格管制,“以政府为主导”是《意见稿》所描述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然而,针对“以政府为主导”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业界也有不同的声音。坚持“以市场为主导”的一方认为,以政府为主导的“定点生产、集中采购、统一配送和强制使用”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与医改所必须坚持的“管办分离”的基本原则不符,并且很可能导致医药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同时也为权力寻租行为提供了客观条件,有重返“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时代之嫌。

基本药物制度的产业意义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无疑将会引起医药行业一次巨大变革,制药企业将逐渐分化为两大类,即专利药或创新药生产企业与非专利药或普药生产企业。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所坚持的“政府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方向有其必要性与现实性,但为保证其顺利实施,我们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具体实施过程中可能遭遇的阻力,提前制定应对之策。

“保证人人享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医改总目标决定了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方向必须坚持其“公益性”,而要坚持“公益性”,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众所周知,市场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但却很难自发实现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对于保障基本医疗服务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来说,更是如此。

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我国也早已建立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但由于并未建立起系统、完善的国家基本药物政策,同时与之配套的政策也未落实,导致我国基本药物制度流于形式,并未真正起到保证基本药物可获得性和降低居民药品费用支出的作用。而医疗服务体系改革与医疗保障体系改革的滞后,则是造成我国基本药物制度流于形式的更深层次原因。

基本药物制度的改革与实施必须与医疗服务体系改革、医疗保障体系改革同步推进。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改革已日渐明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及新型农村基本合作医疗保险的“三险合一”,报销比例不断提高,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将是一个大的趋势。而以“政事分离、管办分离、医药分离、赢利与非利性医院分离”为指导原则的医疗体系改革却举步维艰。《意见稿》中并未明确提出针对医疗体系改革“四分离”的具体措施,如果医疗体系的改革不能实现“四分离”,那么基本药物制度的效果将大打折扣。

从有关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试点企业的报道来看,定点生产企业和配送企业的积极性很高,但试点医院并不积极,在政府补贴不到位的情况下,强制提高试点公立医院基本药物的用量显然不能持久,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医疗服务体系改革对于基本药物制度顺利实施的巨大影响。

基本药物目录的制定、定点生产企业和统一配送企业的确定直接关系到部分企业的生死存亡。为了使产品能够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为了能够成为基本药物的定点生产企业,为了能够成为基本药物的配送企业,一部分企业肯定会不惜代价对重点政府部门与重点工作人员进行公关,如何保证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则是对政府部门的又一次严峻考验。

实践证明,增强信息的透明度,建立决策、执行与监督的制衡机制是防止腐败的有效措施。基本药物目录、定点生产企业和配送企业的选择标准、评估过程以及最终的评估结果必须要通过信息平台予以公开,并且接受相关企业、医疗机构和消费者的监督。同时,招标定点生产和配送企业的周期不宜过短,否则一方面企业疲于应付,将增加企业不必要的成本,另一方面也不利于企业产品质量的提高与生产规模的扩大,2~3年为一个招标周期比较合适。

如果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统一采购、定点生产与统一配送以省为基本单位,很容易滋生地方保护主义,形成条块分割的医药市场,不利于医药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所以,建议国家基本药物应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统一购、定点生产与统一配送,这样企业也容易形成规模、降低生产成本,造就一批全国知名的大型生产企业与流通企业。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无疑将会引起医药行业一次巨大变革,制药企业逐渐分化出的专利药或创新药生产企业与非专利药或普药生产企业获利方式势必不同。专利药生产企业主要依靠大量的研发投入,通过新药上市后的较高定价来获利,而非专利药生产企业主要依靠不断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来获利。前者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新药研发能力,后者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生产规模。

可以预见,随着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医药资源将向优势企业集中,产业集中度提高的步伐将大大加快。那些具有一定规模与知名度、普药品种系列比较齐全的大型企业将不断发展壮大,而那些既无能力进行新药研发投入、又没有成本优势的企业将不断消亡,一场行业内的洗牌将不可避免。

基层医疗解决方案篇8

1 建设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必要性

1.1 满足广大农村居民对卫生服务需求变化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不断的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居住环境、生活方式、经济水平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对健康和保健的关心程度也有极大的提高,开始发展专家预约、私人保健、家庭病床、网上医疗等多样化的需求。广大农村居民多层次、多样性的健康需求的扩大,传统的卫生服务体系已经不能满足农村居民的需求,将直接要求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在此背景下,党的“十七大”报告把“人人享有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之一”。加大对农村基层卫生资源的配置,覆盖农村在内的医疗体系构建的需求日益凸显,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可以为农村居民提供就近、方便、贴心、高效的卫生服务,可切实有效地解决广大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1.2 合理调整卫生资源向农村基层社区倾斜的需要 早在2008年全国政协提案审查委员会召开的“加快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案办理协商会上,卫生部副部长高强表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必须把重点放在加强农村和社区医疗卫生建设和发展上。他认为:医改重点是加强农村和社区医疗卫生建设。在2009年3月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指出“今后三年各级政府拟投入85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3318亿元,以保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事关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在农村和社区卫生事业的发展上,国家也积极的采取了许多可行的措施,不断增加投入,但是城乡之间、大医院和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之间差距仍在扩大。把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需求都放在大医院上是不太现实的。迅速建设更多的大医院,以及让大医院提供高成本低收费的服务是目前国家财政承担不起的,是不太现实的选择。因此。如果把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需求都放在大医院是很难扭转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局面。同样,从另一方面看,让大医院大量从事应该由社区卫生服务站承担的小病小灾、大量的门诊,也是不应该的,这种医疗结构是不够科学的。大医院更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从事一些疑难病症的研究、医学难关的攻克等方面上来,应该把一些基本的医疗、小病小灾合理的分流到基层来。因此,加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建设是更加切实可行的,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不可轻视的组成部分。加强和完善以县人民医院基本现代化医院创建为龙头,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对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具有重大的推进作用。

1.3 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 合作医疗是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政府组织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的一项医疗保障制度,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与建立“低水平、广覆盖”的新型医疗制度相适用。两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首先,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可以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站开辟一条新的资金筹集渠道,通过制定合理的合作医疗就诊费用报销补偿办法,可以有效引导和鼓励农民在基层就诊,从而促进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发展。其次,合作医疗的实施,将采取有效的监督管理措施,规范基层卫生组织的行为,这在客观上会促进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规范、有序和健康发展。

2 发挥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在医疗体制改革中的作用的具体措施

2.1 加强卫生人才队伍的建设 卫生部副部长高强曾强调,基层的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的重点不完全在于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关键在于人。因此。想要更好的发挥农村医疗服务在医疗体系改革中的重要作用,要不断深化卫生人才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卫生人才培养。推进医学继续教育制度化、规范化,不断加强乡村全科医学知识培养,要着力培养适合农村需要的人才,要能够为农村培养引得进,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形成合理的人才结构。对一般的服务站的医生,可以实行定期培训,轮岗制度,定期考核等方式不断提高医生的业务水平。同时要加快人才引进,对于确实无法引进的人才,如高层次人才,可以由县医院负责组织高层次人才不定期到县内个服务站开展不定期坐诊,为农民治疗某方面的疑难病症,并对服务站的服务人员进行业务指导。省市级医疗卫生机构组织不定期巡回医疗帮扶工作。人才是根本,想尽一切方法解决农村医疗人才问题是更好的发挥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的重要作用的关键。

2.2 加强服务站在农村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中的作用 把农村医疗服务站作为加大建设公益性公共卫生机构的排头兵,充分发挥服务站在疾病预测、疫情报告、计划免疫、健康教育中的作用。首先,服务站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该档案包括个人健康档案、家庭健康档案和社区健康档案,用以记录与农民健康有关的病历记录、健康检查记录、保健卡片、个人及家庭一般情况等资料,这些资料都可以整合成一个详细的资料库,用来全面了解居民的基本情况和健康状况,为医生开展临床预防、诊断治疗、预防保健和康复计划等提供重要的资料来源,为农村主要卫生问题提供依据,为全科医学教育和科研提供信息资料。其次,开展农村社区健康教育宣传。每个服务站的医生都要发挥健康教育员的作用,针对许多农民文化程度低,对健康知识无法有效获取的情况,服务站的医生可以利用村广播、宣传画、讲座等形式大力宣传卫生常识。着力做好传染病、地方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开展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的健康教育:帮助农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倡晚婚、晚育、优生,注重妇女五期卫生,加强围产期监测;强化居民保护环境的意识,防止空气和水污染:发挥服务站在合作医疗中的宣传和实施作用,合作医疗是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部分农民思想观念比较落后而拒绝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害怕交了医保金不生病就亏了或真的生病了无法报销,因此服务站要积极发挥专业优势,在农村合作医疗上做好宣传和动员作用,讲透国家这项政策的好处,

让人民群众早日参加医疗合作,确保人民群众受益。第三,对居民开展定期体检或普检,达到早期发现疾病的目的;对传染病要实行“早隔离、早报告”,可以防止传染病蔓延,控制流行。第四。开展预防接种和计划免疫,由服务站负责执行管理。确保常规免疫接种到位、规范,做好预防接种反应及处理,提高疫苗可预防疾病的防控水平,提高居民的免疫水平。第五,把农村医疗服务站建设成为不走的三下乡医疗队。

2.3 改善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水平 高强表示,最近五年,国家采取了很多措施,增加了很多投入,加强农村和社区卫生的发展。“但是坦率地说,现在城乡之间。大医院和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之间差距还在扩大,这该引起我们的关注”。高强认为,如果把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需求,都放在大医院上,那永远解决不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因为我们发展不了这么多的大医院,在大医院要求提供高成本低收费的服务,国家财政是承担不了的”。高强指出,必须把重点放在农村和城市社区,加大它的发展。因此,要逐步做到小病在服务站。大病到医院,康复回服务站,合理引导病人流向,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为了实现此目标,就要合理改善服务站医疗设施及其他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卫生资源的利用率。不断提高服务站的整体医疗水平。要创新工作机制,采用延时服务、错时服务、上门服务、预约服务等办法,合理安排医务人员上班时间,尤其是要做好夜间和节假日的值班工作,保证卫生服务站24小时为当地老百姓服务,尽力解决群众求医难的问题。同时,服务站要加强与县医院的联系。加强建立业务联系,争取更多的业务指导。针对社区医疗设备落后的状况,要逐步建立以县医院为核心,同时发挥各个服务站医疗设备的优势,建立设备互助协议,推行医疗设备流动服务业务。同时充分利用县疾病控制中心、县妇幼保健院的优势,加强农村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的技术支持力度。

基层医疗解决方案篇9

在中国,医疗改革同样势在必行。以“效率较低的医疗体系,质量欠佳的医疗服务,看病难且贵的就医现状”为代表的医疗问题早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人们都想上大医院,社区医院没有人去。结果造成,一方面大医院人满为患、一号难求,另一方面社区医院资源闲置。由于医疗信息不能实现共享,每个病人辗转在不同医疗机构之间至少要多花1000元办理各种手续和检测。

国家卫生部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2008年中国门诊人次达50.1亿,次均就诊费用为169元。中国13.3亿人口一年共有84669亿门诊支出,要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是无比艰巨而意义重大的,那到底要有怎样的改变才能让我们的医疗变得更加“智慧”呢?iBm为此正在努力。

在今天,这一切都可以通过成熟的it技术来解决,更确切地说这些都可以通过建立在电子健康档案平台(HeR-electronicHealthcareRecord)来实现。因为医疗体制和医疗水平不同,iBm强调实践要根据中国卫生部的要求,根据各地卫生局和医院的要求,合作研究和制订适合中国医疗行业的解决方案。

目前,iBm和中国卫生部已经开展合作,并且在政策层面iBm帮助相关部门在编写一些政策性的文件。同时,在操作上,iBm在建立电子病历和电子健康档案时强调要结合临床医学,数据收集要直接深入地方医护工作站和一线临床,并且进行全面记录,互操作性非常重要。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可以操作,医院和社区之间中间的电子病历档案不光是在文档格式层面,甚至在语义层面都是可以交换甚至互相操作,这需要开放的基础架构帮助数据共享。从最小数据集建立,标准化方法论,到标准本身,iBm正在和卫生部还有其下属的标准化组织编写详细行业标准。在标准的实施上,iBm帮助卫生部建立数据共享平台,该平台定义了数据提供者和数据消费者,用来测试系统的互操作性。

iBm目前所有解决方案的思路都是和卫生局三甲医院碰出来的,合作模式是先直接帮助医院和卫生局建立标准化的数据库和临床信息整合信息平台。广东省中医院就是其中一个例子。

基层医疗解决方案篇10

关键词:基层医院档案管理改进与提升

医院档案是医院信息的重要载体,是医院管理工作的一部分,科学规范地管理好本单位档案,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起着重要作用,对医院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同时,也是一个考核医院业绩与管理水平的重要尺度。但由于档案工作的结果不能产生直接经济效益,在以医疗救治为主要职能的医疗单位属非主流工作,加上相当一部分职工档案意识薄弱,认识不到档案是一种宝贵的信息资源,从而使基层医院档案工作的开展产生了局限性,致使档案管理弱化,管理手段单一,其结果是管理水平始终没有向上提升的空间。

一、医院档案管理的基本职能

医院档案的基本职能是负责医疗单位在重要的工作和活动中产生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材料的归档管理工作。它涵盖了医院党政、医疗、科研、基建、设备、人事等多方面的信息。当前,很多大型医院在其雄厚的经济和技术实力支撑下,无论在人员组成、办公环境等方面都极具现代化优势,档案管理工作全面实现了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管理。电子数据的共享为医院管理者和决策者们开发利用档案资源提供了便捷的途径。反观基层医院档案管理却大都是在专业人员少、技术平台简易、工作环境一般等情况下进行着传统的“封闭型”和“保管型”的管理,加上人员档案意识及管理水平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很难体现出档案资源在医院发展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

基层医院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其发展运行过程中仍然产生了具有医疗行业特点的各种门类的档案。诸如病历档案、医疗器械档案、文书档案以及人事档案等,它们是医院重要的信息资源,也是一种无形的财富。所以,基层医院的档案管理工作既要坚持门类齐全,满足需求,又要因地制宜适应客观条件的限制,找出一种适合本单位特点的灵活机动的管理方式,而采取既分散又集中的简约化、扁平化的管理模式不失为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二、基层医院档案管理的重点

基层医院的档案管理,首先要建立科学有序的档案管理体系和完备的规章制度,树立开放的理念和创新观念,明确档案管理思路,根据各职能科室的分工着手建立一套完善的档案管理三级网络管理模式(见图1)。

三、建立有效的管理措施

(一)收集资料

扩大档案材料的收集范围,对专、兼职档案员进行专业培训,利用档案知识做好档案材料的收集与鉴定工作,去糟取精,剔除重复及无用的文件,以保证档案材料的实用价值,同时防止重要材料的流失。

(二)建立索引

在计算机已普及的情况下利用现有的条件进行计算机录入、编目、检索、统计、借阅等工作,改变传统的手工操作,提高效率,为档案工作日后的平稳延续打好基础。如医院已建立自身局域网,可以将档案目录和部分内容上传,利用网络系统加强各部门间及兼职档案员的联系,及时沟通档案信息,初步实现资源共享,提高管理水平。

(三)科学存放

根据各部门档案利用规律,对案卷进行分门别类式存放,定时对超期保存的档案资料及时进行注册销毁,确保案卷的实用价值。

(四)改善环境

大部分基层单位档案室硬件设施不完备,库房不足,分散保管,其后果是加重了环境因素对档案造成的损毁,减少了档案的寿命。所以,这就要求档案人员要大力宣传《档案法》,使医院领导及干部职工都充分认识档案工作的重要性,从而在物质、人员及技术上给予档案工作大力支持。

(五)稳定队伍

基层医院的档案管理人员多为兼职,且流动性很大,带来的后果必然是责任心不强,这于对维护档案资料的安全完整十分不利。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求院领导重视档案人员的队伍建设。一方面,要正确认识档案管理人员岗位的重要性,纠正“什么人都能干”的偏见;另一方面,把档案管理队伍建设作为医院发展的战略性基础工程来抓,制定科学的建设规划,确保档案管理队伍的后备力量充足。

四、发挥档案管理对医院建设的支撑作用

医院档案包括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人事档案、基建档案、会计档案等,还有各种专门的特殊档案,如病历档案、公费医疗档案和医疗器械档案等。它涵盖了医院医疗及管理活动的所有临床及职能部门,它是医院信息建设的重要资源,加强对这一信息资源的规范化管理,对医院领导决策科学化和医院现代化建设极为重要。

(一)医院文书档案,成为医院领导决策的依据

基层医院文书档案是医院长期以来各项活动的真实记录,是原始的和唯一的信息资源,是医院领导进行决策处理问题时最为重要的依据之一。领导在处理问题、谋划工作时常常借鉴医院的档案资料寻找可行的道路。

(二)病历档案是维护医患双方利益的法律依据

病历档案是医务人员对患者诊疗过程的全面记录的医学文件,是进行临床诊疗、教学科研、医疗技术鉴定的重要资料。随着医疗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其在处理医患纠纷、伤残事故等方面有一定的法律效用。基层医院病案室的信息资源虽然在科研教学以及解决疑难杂症上无法与大型医院匹敌,但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它将在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高病案的书写质量,加强病案书写规范化培训,让医务人员从思想上予以重视,从而达到提高医院医疗水平、增强综合实力的目的。

(三)人事档案管理要规范化、制度化

人事档案在基层医院的档案管理中也占有很大的比重,它对医院在人才管理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医院领导全面考察了解并正确使用员工的重要依据,因此,对它的管理要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在材料的收集上要及时、完整、鉴别上做到去伪存真,确保材料的真实性,在材料的归档中要分类准确,装订整齐,依照制度传递、查阅,档案人员注意档案的保密性和安全性。为加快人事档案的现代化进程,档案管理人员要通过计算机建立起个人信息微机检索,最大限度地为医院人事管理服务。

(四)加强基层医院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

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培训,使其熟悉档案工作的各个环节和基本要求,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抛弃“守好摊、不丢失、不泄密、能应付外调查档”的陈旧管理思想,争取机会到大型医院档案管理部门参观学习,开阔眼界,了解本专业最新动态,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模式,使档案工作向着更科学、更实用、更规范的方向发展。

五、建议

科学有效地档案管理是一项长期和复杂的系统工程,其目的就是让档案资料能够得到最充分有效地利用,更好地为医疗卫生事业服务。基层医院目前尚不具备搞大型医院那种“高、大、上”的管理模式,但在际工作中仍然要根据现有条件建立一套灵活、机动的管理方法来实现档案管理的职能,满足医院的实际需求。在此情况下,采取既集中又分散的管理方式不失为一种高效便捷的管理方法。同时,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档案载体呈现出多样化,这对档案工作保管技术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逐步建立电子档案和管理流程模式也势在必行,从长远来看,实现信息化管理,这是保证档案管理水平提升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