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初级会计理论知识总结十篇初级会计理论知识总结十篇

初级会计理论知识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36:09

初级会计理论知识总结篇1

关键词:内部认知负荷外部认知负荷相关认知负荷教学设计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会计作为商业语言必然要实现国际化趋势,会计人员不仅要精通国内会计业务、通晓会计基本理论,而且要熟悉国际会计准则、国际会计惯例、国际财务环境,了解世界主要会计模式异同,并且能熟练地应用外语处理会计业务。这就对高等院校会计学专业的双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在会计双语教学中,毫无疑问初级会计的双语教学又是基础。初级会计学本身涉及了会计领域里的很多基础知识,如会计基础、会计原则、会计信息使用者等,初级会计学教学面临的是一些没有会计背景的初学者,而初级会计双语教学面临的不仅是没有会计背景而且是用英语来学习的初学者,因此,初级会计双语课程的教学设计研究很关键,要尽可能考虑初学者的特点,提高初学者的学习效率。认知负荷理论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教学心理学,为达到初级会计双语教学的目标提供了可能。

二、认知负荷理论概述

澳大利亚心理学家J.Sweller以图式理论和资源有限理论为基础提出了“认知负荷理论”(CognitiveLoadtheory,简称CLt)。该理论假设人类的认知结构包括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的场所主要处理通过视觉和听觉渠道获得的信息以及从长期记忆中调用的信息,使人们能够有逻辑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工作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当人们在处理新的材料信息时都是通过工作记忆将信息进行编码以图式的形式存储在长期记忆中,如果所处理的信息超过其认知资源的总量,就会出现认知负载进而影响其效率。长期记忆是信息储存场所,无论多么复杂的信息都是以结构化的形式即图式存储在长期记忆中,当图式经过多次加工可以达到无意识和自动化的处理时耗用的认知资源就非常少。因此促进图示的建构和加工的自动化是降低认知负荷的最主要方式。

一般而言,根据认知负荷的来源将认知负荷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内部认知负荷,它首先受到所要学习材料的基本特征及复杂程度影响,由于所学材料信息最终都要以图式的形式存储在大脑中,内部认知负荷是一种必要的有价值的负荷。然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内部认知负荷的大小会受到前续知识的掌握程度影响,如同样的材料信息对于前续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来说认知负荷就比较小,但对于前续知识掌握较差的学生来说认知负荷就会比较大。第二类外部认知负荷,是一种不必要的认知负荷,它会增加工作记忆的负荷。主要来源于材料信息的表现方式和教学设计,通常情况下与教学内容的不合理组织和设计有关,不恰当的教学设计会导致学习者增加工作记忆的负荷,阻碍了图式的获得和自动处理,认知负荷理论中的教学设计主要是减少外部认知负荷,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第三类相关认知负荷,是一种与图式建构及图式自动化过程中学习者的努力程度相关的负荷,这是一种有价值的负荷,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建构丰富的图式提高学习效率。

三、认知负荷理论在初级会计学双语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既有研究普遍认为内在认知负荷和相关认知负荷与知识建构直接相关,外在认知负荷与知识的建构无关,认知负荷理论在教学设计中的主要思想是降低学习内容的内在复杂性,减少外部认知负荷,提高相关认知负荷,实现图式的获得与规则的自动化。

(一)运用材料呈现顺序原则,降低内部认知负荷

(二)运用分块原则降低内部认知负荷

(三)应用样例教学降低外部认知负荷

样例就是对问题解答的示例,从样例的详细解答步骤中总结和归纳出隐含的抽象方法来解决问题。通过教学样例的设计可以降低外部负荷来提高学习效率,外部负荷有多种呈现形式,如大篇幅的解释性内容,大段的阐述代替图表。认知负荷理论研究已表明样例辅助教学是减少外部负荷的首要机制,该方式减少了无关的外部认知负荷,增加了认知活动中的工作记忆资源。样例辅助教学比阐述和布置作业能使学习者提供学习效率和深入理解问题。教学样例的设计要注意两点原则:第一,样例要具有代表性;第二,样例的难易程度要适中,因为过于复杂的样例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初级会计双语的初学者来说,他们对学习中出现的以问题形式呈现的新知识常采用“手段-目的分析”的方式来处理,好的样例是将解决问题的方法隐藏在其中,学生通过对样例的分析和学习,自行归纳出隐含的方法来解决类似的问题,同时样例教学也会帮助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自我理解,促进原理知识的获得。如在初级会计双语教学中编制结账会计分录时,教师可以先用t型账户的方式来做结账的流程图,然后详细列示结账的步骤,第一步,结收入类的账户,第二步,结费用类的账户,第三步,结本年利润,第四步,结撤资账户。在第一步结收入类账户时可以详细讲解结销售收入会计分录的编制原理和方法,那么其他的收入类账户的结账过程就可以让学生参考结销售收入的过程和方法来自己解决。同理在费用类账户的结账过程中可以详细解释销售成本的会计分录的编制原理和方法,其他的费用类账户的结账就让学生自己参照样例来解决。学生在参照样例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掌握各个账户的特征,同时也会逐渐澄清各个账户之间的关系,建构结账分录的编制图式。

初级会计理论知识总结篇2

关键词:初级会计学案例分析图示分析教学方法

初级会计学课程相对于其他会计专业课程而言知识容量并不大,知识点的发散性也不是很强,主要学习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但是教好这门课程并不容易,老师上课时面对的是没有任何财务基础的学生,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很难让学生理解原本就抽象的会计理论知识,这就对授课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在课前充分备课,针对不同知识点设计不同教学方法,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1969年,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了一种教学方法,即“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pBL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起点,以小组讨论为主要上课形式,课后进行总结评价。这种教学方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对教师水平、教学场地、授课人数、学生自觉性等方面的要求很高,完全按照pBL教学法安排初级会计学课程教学会有很大困难,但这种教学方法启发我们必须将填鸭式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式教学,教师通过案例分析、图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主动思考,得出相关问题的结论,教师再加以总结。针对初级会计学课程不同的知识内容,教师上课时应当采用不同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一、情境式案例分析法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尽可能多地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入案例,创设能使学生置身其中的情境。如在讲解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要素时,设置案例:小明大学毕业时不想打篮球、不想当明星,也不想当作家,他和好朋友小星合开了一家餐厅叫明星餐厅(学校食堂的名字),开餐厅需要资金25万元,小明和小星各投资10万元,然后又向好朋友借了5万元,这样,餐厅的资产就有了25万元,其中负债5万元,还有20万元为所有者权益,是小明和小星两位投资者在企业享有的权益,这三项要素构成了一个基本关系: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式的右边表示资金的来源渠道,等式的左边表示资金的占用形式。通过案例,学生可以迅速将案例内容与书本知识点相对应,理解三要素的含义。接下来单独讲解每项时,可以继续沿用刚才的案例,在讲解资产要素时,让同学说一说学校的食堂都有哪些资产,不同资产在食堂的经营过程中起什么样的作用,进而分析资产的三个特征及按照流动性对资产进行分类的意义。在讲解负债时,重点分析债权人和所有者在餐厅经营过程中享有的权益上的差异,以及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的区别。在讲解所有者权益时,假设明星餐厅经营了1年,餐厅资产变成了35万元,问一问学生此时负债为多少,所有者权益又是多少,从而让学生理解,所有者权益包括投资者投入的本金,还包括利润沉淀在企业中的部分,然后进一步讲解所有者权益的具体内容。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能够较轻松地逾越学习障碍,更多地参与课堂。

二、举例分析法

初级会计课程中的很多知识点都非常抽象,对第一次接触财务知识的同学来说很难理解,直接讲解书本定义不如举例说明更加形象。例如,在讲解复式记账法原理时,要让学生明白复式记账法与单式记账法的区别,首先向学生解释单式记账法,是指对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只在一个账户中进行登记的记账方法。在单式记账法下,通常只登记现金、银行存款的收付金额及债权债务的结算金额,一般不登记实物的收付金额。复式记账法,是指以资产与权益平衡关系作为记账基础,对于每一笔经济业务,都要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系统地反映资金运动变化结果的一种记账方法。然后举例如下:

1.现金150元支付办公费。

单式记账法下记“库存现金”-150。

复式记账法下记“库存现金”-150,“管理费用”+150。

2.销售产品600元,收现金500元,其余购买人暂欠。

单式记账法下记“库存现金”+500,“应收账款”+100。

复式记账法下记“库存现金”+500,“应收账款”+100,“主营业务收入”+600。

3.产品生产领用原材料800元。

单式记账法下不记账。

复式记账法下记“生产成本”+800,“原材料”-800。

接下来问一问学生月末实现收入多少?发生费用多少?形成利润多少?资产总额多少?其内部结构怎么样?同学们很容易明白单式记账法无法为我们提供管理所需的详细信息,进而系统总结复式记账法的优点。

三、图示分析法

在复式记账法的应用这一章中,利润的形成与分配业务的核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整个过程连贯性强,步骤多,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最好以板书形式将利润的形成过程、利润的分配过程及最终分配结果以“t”型图加箭头的方式进行演示,并为每一个损益类账户赋值,一边画图一边将对应的业务处理过程写在黑板上,并标注序号,让学生清晰地理解损益类账户如何结转到“本年利润”,形成利润总额,然后如何根据利润总额计算所得税,如何结转所得税产生净利润。接下来将整个利润分配过程通过图示和举例方法进行讲解。

四、比较分析法

在讲解财产清查结果的处理时,库存现金、存货、固定资产的盘盈盘亏处理各不相同,学生很容易混淆,教师要对比分析为何无法查明原因的现金长款要计入“营业外收入”,而短款却计入“管理费用”,同样为何固定资产的盘盈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账户核算,而盘亏却通过“待处理财产损益”账户核算。再如在讲解会计账务处理程序相关知识点时,一边比较,一边讲解不同账务处理程序,更有利于学生体会不用账务处理程序的差异,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和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唯一的不同在于登记总账的依据不同,其他账务处理步骤是完全相同的,通过对比分析,学生体会到每一种账务处理程序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教学方法的改革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把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活动逐渐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摄取知识,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唐玮,张丽英.pBL模式在会计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2):106-107.

[2]韩清.“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基础会计学教学模式[J].会计之友,2010(6):113-114.

初级会计理论知识总结篇3

关键词:初级会计学;理论与实践;启发式教学法;模拟训练教学法

初级会计学,其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对于刚从高中走入大学校门的学生来说,是一门全新的课程,这门课程的内容比较抽象并且多而分散,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所以这就要求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根据课程的章节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全面深刻的理解会计知识,并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为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初级会计学的内容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会计理论方面,二是会计实际操作方面。针对这两个方面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归纳和总结,应结合以下的教学方法进行讲解。

一、会计理论方面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1.联系学生日常生活事例的启发式教学法

刚开始接触会计学这门课时,对学生来讲一切都是新的,并且专业性很强,如果教师按照教材照本宣科、平铺直入,学生会感觉枯燥无味、不感兴趣,产生厌学心理。所以老师需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从学生日常生活实例中找到联系点。如:会计业务中的购买的材料验收入库,结转采购成本的“结转”学生就会问什么意思?感觉很抽象,教材对此没有详细的解释,只是应用,此时老师把讲桌上的水杯拿到课桌上,请同学想一下这一过程是什么意思?然后老师进一步解释,水杯从讲桌转到课桌就是结转,就是由此处转到另一处,如此等等。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事情联系起来,使学生对经济活动的业务有了直观的认识,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2.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启发式教学法

在讲授会计课时,运用多媒体课件能使抽象、不易理解的会计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变得生动有趣,能够做到集图片、动画、声音、文字于一体,实现了启发式的教学。如会计的六大要素、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等章节的讲解,教师将一边用课件演示,一边讲解,使会计知识形象直观,学生更容易接受,同时也增加了教学的信息量。对于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点,运用多媒体课件,能形象生动地介绍情景。例如:初级会计学讲到权责发生制(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时利用课件演示,比老师的语言讲述+黑板+粉笔就更加直观、形象、生动。

这样能使学生融入到课堂的学习氛围中,不由自主的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很容易的就理解了权责发生制的知识点。

3.利用图示的启发式教学法

初级会计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会计经济业务中涉及到的应借应贷的账户对应关系,用通常的文字和语言讲述学生不易听懂,弄不明白来龙去脉,进而失去了学习兴趣。所以讲授这部分内容时,应采用t型账户的关系图来进行讲解。图示教学法由于把知识图表化、形象化、系统化,可以较直观地把复杂的知识进行浓缩。所以在会计课堂中大多利用图示法进行教学,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应借应贷账户的对应关系;又可以帮助学生构建某项经济业务整体框架并加强记忆。以购买材料的业务为例,在讲这节课时,教师一边讲一边画,并举例:企业购买材料一批,买价2000元,增值税进项税额340元,运杂费200元,若有四种结算方式a.全部款项银行存款支付;b.款项尚未支付;c.签发商业汇票一张;d.前已预付款项。如图所示:

(1)购入时;(2)材料验收入库,结转材料采购成本;然后老师讲出每个账户的性质、核算内容、结构、应借应贷对应账户的关系及其原理,此业务由购买到验收入库的整个过程一目了然,方便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将抽象难懂、枯燥无味的会计课程浅显化了,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会计实际操作方面采用模拟训练法

1.感性认识

在讲授会计凭证、会计账簿时,可以先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各种会计凭证、各种会计账簿,如原始凭证、记账凭证、总账、日记账、明细账的实物,老师一边通过动画演示一边讲解各自的填制和使用方法以及各种账簿的优点、缺点、适用范围等。然后让学生把准备好的各种票据拿出来(老师事先让学生搜集的),如:自己用过的火车票、长途汽车票、飞机票;购物时取得的发票、结算单据;老师再发给学生一些如支票、汇票、入库单、领料单、限额领料单、工资结算表、差旅费报销单、增值税专用发票、借款单、收据及各种账页等。这样学生对各种票据、账簿的认识更加形象、生动,胜过老师的千言万语。

初级会计理论知识总结篇4

 

一、高级财务会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容安排方面存在的问题。《基础会计》和《中级财务会计》这两门课有相对比较完整,也比较成熟的框架结构,并且两门课程之间的层次关系比较明显;而《高级财务会计》和《中级财务会计》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层次关系。甚至,《高级财务会计》的章节设置并没有明显的继承性或系统性。与《中级财务会计》相比,各个章节之间也不存在类似的紧密联系和层次关系。迄今为止,《高级财务会计》课程应该包括哪些章节还没有一个权威性的结论。但一般认为,《高级财务会计》的内容主要是那些没有包括在《中级财务会计》中的企业会计准则内容,通常包括:外币业务会计、企业合并会计、合并财务报表会计、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物价变动会计、清算会计等。

 

(二)学生学习过程中面临的问题。高级财务会计课程安排与高年级学生面临毕业的短期目标似乎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如今,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面对着就业与继续深造之间的现实抉择,高年级学生很难把全部心思用于学习。高年级学生面临就业压力,不论是准备考研,还是到企业实习,都不能很好地深入学习高级财务会计这门课程。一定程度上,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问题,不仅仅是内容安排上体现的“高级”,还有学生毕业倒计时面临的压力有关。因此,除了从硬性考核指标对学生进行约束之外,更应该增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通过师生之间的引导和互动,缓解高年级学生面临毕业的心理压力,使学生提高对高级财务会计的重视。

 

二、提高高级财务会计教学质量的建议

 

(一)加强案例教学。案例教学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比单纯地知识灌输,达到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高级财务会计很多模块知识特别晦涩难懂,用案例的形式,可以使学生在已经接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印象。但是,对于案例的选择需要做到:一是以事实为依据,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但不能凭空捏造;二是案例的设计应该体现教学目的;三是案例的设计要有一定的情节,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做到这三点,案例教学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在具体案例设计当中,应该要求学生学会独立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结合理论知识解决问题,掌握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要鼓励学生多想、多问、多分析。

 

(二)课堂教学过程中讲解要切入问题的要害

 

比如,所得税会计这一章实质就是税法规定与会计准则规定存在差异的问题,本质问题是应纳税所得额与会计利润不一致的问题,这就是所得税会计产生的客观条件,这一章的讲解应始终围绕这个主线,才不至于偏离方向。所以,在章节的一开始,教师就应该先讲明这一章产生的原因,使学生先对这一章的内容有大概的了解。后续讲解中,比如暂时性差异,是资产或负债的计税基础和在会计报表上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异,即税法承认的价值与会计账面价值之间的差异,讲明这一点,暂时性差异也就不难理解了。

 

(三)教学中做到多学科的交叉而不仅仅就会计论会计。外币会计,在讲解外汇的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折算是用即期汇率还是远期汇率时,可以介绍我们国家人民币面临的不断升值的压力,以及我国的汇率机制——“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让学生思考我们国家国币不断升值对我国经济有什么影响,结合了经济学的内容,不但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然后引出我们国家外汇会计处理上有哪些利和弊,在促进我国对外贸易、资本引进以及经济增长的同时,对企业的汇兑损益,乃至利润有多大影响,特别是同其他国家非美元贸易结算时,汇率的不断波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将高级财务会计所涉及的内容进一步深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发散学生的思维,不仅仅拘泥于会计核算,也不局限于就会计论会计,而是“跳出会计看会计”。

 

(四)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鼓励学生学会总结。高级财务会计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和知识,掌握各种特殊会计的业务处理特点、处理原则以及处理方法,最终达到提高处理复杂的专业问题的能力。在高级财务会计的教学过程中,切忌灌输式教育,而是应该让学生自己学会总结知识,学会从学科发展的前沿角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后结合自己所学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比如,企业合并,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确认金额在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不一样,最本质的原因是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的初始投资成本不公允,所以按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入账金额,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的初始投资成本是公允的,所以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确认金额为初始投资成本。

 

三、结论

 

与中级财务会计和基础会计相比,高级财务会计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存在差异,学习的难度也不止提高了一个层次。所以,着力对财务会计学范畴内的诸多专门特殊的会计领域进行详细的讲解,使学生较快地掌握这些特殊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教师应该从各个方面入手。在今后的高级财务会计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以及通过与学生之间积极有效的互动和沟通,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观念,引导他们学好高级财务会计知识,掌握解决较复杂会计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就业和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初级会计理论知识总结篇5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物生物课效率教学经验多媒体课件

近几年我们偏远山区农村学校的教学设施大有改观,特别是生物课的器材已基本配备齐全,再不是前几年的“一本书,一间只有几张方桌的实验室,几张旧挂图”组成的理科类学科。如何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在有限的课时内跟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如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掌握生物学知识?如何培养初中生的“实验思维”?如何使初一、二年级学生尽快适应实验教学,走出“重知识、轻技能”的教学误区,全面提升教学效果,是广大初中生物教师实施新课程教学,促进学生“三维”(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面临的迫切问题。本人就近几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如下: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

初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有限,讲动植物的主要类型时,很难拿出相应的标本让学生观察、鉴别,讲起来十分空洞,学生很难理解、区别。如何解决?近几年教学图片或其它图片反映动植物分类的较多,教师可以搜集;网络资源便捷,教师可在网上搜集常见的动植物,分类制成幻灯片,让他们进行观察、比较,再辅之以专业的比较、分析、讲解,学生会很感兴趣,也更易懂易掌握,记忆更深。

二、有效开展调查研究

一些实验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可以布置学生做社会调查,让学生对调查情况进行分析总结,讨论研究得出结论,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记忆深刻。例如在讲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时,若遇到有四级以上营养级的生态系统,学生就很难判断中上级的动物数量的变化,因为上一级和下一级都对它有影响,但哪一级对它影响更大一些呢?我布置学生到生活中去调查:学生按村分组去调查他们所在地的家鼠和猫的大概数量,田鼠和蛇的大概数量关系,以及近三年它们数量变化的大致情况,然后交流讨论,总结它们数量变化的动态关系,可得出他们相互影响的主要因素,从而更有利于分析这类问题。

三、设计游戏,激发学习兴趣

谈到游戏,很多人以为只是玩玩乐乐,其实则不然。如讲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教师在黑板上写一句简单的话,其中有一名学生面向黑板领悟黑板上这句话的意思,然后用动作示意其他几名背对黑板的学生,结果这几名学生表述的不尽相同,从而证明人类语言的重要功能。该教学设计给了我们很多启迪,学生在游戏中激发思维,提高了理解力。学生从动手动脑的参与,从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感到学习语言的重要性,使其学习兴趣倍增。

四、引导学生学会用生活经验解决问题

生物学中生理理论知识较难理解,学生要靠死记硬背才能掌握相关知识。但若用学生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来理解,学生就很容易接受。我在讲尿液和汗液的成份时,让学生回忆夏天干农活和体育运动训练后,汗衣放一天后有什么气味?家中的小便桶储存小便一天后有什么气味?与你家中用过的化肥有相同的气味吗?若是深色衣服,汗衣上会什么痕迹?小便桶储存小便时间较长后会有什么痕迹?生活经验与书本知识一结合,学生就豁然开朗。我再加以引导,让学生去搞清这些东西的主要成分,学生便感到一点不难。

五、在实验课上注意培养团队意识,增强合作精神

初级会计理论知识总结篇6

一、经济仿真实验及其在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的优势

(一)经济仿真实验简介

经济仿真是以现实世界中的经济环境和经济人行为的特点为原型,将经济系统抽象成为程序模型,在计算机中进行运算,模拟现实经济运行的方法。它借助于计算机强大的计算能力,允许研究者建立非常复杂的虚拟经济系统,并分析经济主体在其中活动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社会科学研究无法重复实验的困难。目前在我国经济学教学中,应用仿真实验的还不多,主要局限于证券市场、议价行为、拍卖行为、公共产品、演化经济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等方面,特别是对在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中运用仿真实验的研究还非常缺乏。

运用经济仿真实验辅助教学的基本步骤是:一是将有关经济理论,经过初步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转化为经济数学模型。二是运用合适的仿真软件将经济数学模型转化为经济实验模块。三是将制作好的仿真经济实验模块运用于相应的教学内容当中。前面两个步骤由授课老师完成,而最后一个步骤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在最后一个步骤中,教师首先要对实验模型进行解释和演示;然后让学生对模型进行自由探索,通过亲自尝试来获得对模型运行结果的感性认识;待学生能够熟练操控实验模块之后,可以安排相应的练习,让学生观察修改模型结构和参数带来的结果的差异,并引导其进行解释;最后,部分感兴趣的学生可在教师指导下,基于该实验模块设计更为复杂的模型,验证自己的猜想。

(二)经济仿真实验在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的优势

与其他教学手段相比,经济仿真实验在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具有许多独特优势:一是教学内容具体。教师可以用仿真软件将模型做成相应的实验模块,把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为直观的教材。二是节约了板书时间,加大信息量。计算机具有高运算速度和高存储容量两大特点,所以在经济仿真模型中可以实现一些多主体多周期的大型实验,而不需要教师在黑板上进行长时间的演算,节约教学时间。同时,大量的经济学实验结果通过计算机以数据列表和图形曲线等方式展示和导出,可以形成一个全新的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生动直观的教学环境,从而大大增加教学信息量,提高学习效率,有效地刺激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三是学生可以直接参与。学生可以直接操控模型,进行参与式学习,并且可以通过修改模型的机构和参数获得对经济理论和模型更加深入的理解,从记忆与知识建构角度来说其对学习效率的影响都优于传统教学方法与案例教学方法。

二、经济仿真实验在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的适用性

(一)适应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进入新世纪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一是高等教育需要有效率地与广泛的运用信息科技。经济类专业本科教育更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将信息技术引入到教育领域,加强财经专业知识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二是高等教育要提高人才培养素质,培养有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这就要求在教学上必须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强化实验教学环节,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运用经济仿真实验辅助宏观经济学教学,不仅能够有效地将信息科技运用于教学之中,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符合高等教育在新形式下对教学新要求的需要。

(二)适应初级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特点

与其他经济管理类课程相比,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存在以下一些特点:

第一,授课对象是没有太多经济学背景知识的本科低年级学生。初级宏观经济学的授课对象一般是各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有些高校甚至将其作为社会科学领域通识教育课程开设)的一年级新生。这些学生在学习该课程之前大多未系统学习过经济类前期课程,而且年龄总体偏小,缺乏社会经验和社会观察力。由于受到知识结构的限制,只是单纯给学生进行经济理论的讲解与模型的推导,其所接受的刺激难以与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因此,学生记忆、理解难度较大,难以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灵活运用的能力也较差。

第二,课程内容抽象,且理论性较强。在经济学中,微观部分是比较贴近现实的,微观经济学的每一个原理,几乎都可以通过生活中的故事来形象地阐释。相比之下,宏观经济学则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它的“宏大叙事”对刚刚从应试教育的重围中杀将出来的大学生而言,大部分像“天方夜谭”,要真正理解其理论体系和实质问题并不容易。教学过程中常常要通过大量的图形、表格、数学论证来加以分析和说明,让学生感到抽象枯燥且难以掌握。

第三,理论中数学的支撑性强,模型多。数学对经济学理论的支撑性较强。而大多数经济管理类学生的人文知识丰富,数学基础则相对薄弱,这一知识架构的特点导致学生普遍对定性分析感兴趣,而对定量分析方法不愿深入,对教学中的经济学案例感兴趣,而对逻辑推导、图表、公式、数学证明不习惯接受。这也导致了学生在宏观经济学理论学习中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能很好地锻炼学生对抽象复杂经济问题的理性分析和研究能力。

第四,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宏观经济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训练学生的经济学思维方式。对低年级学生而言,学习宏观经济学的主要目的不在于马上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而是掌握其基本概念、分析方法以及基本理论模型,因此,在教学中使用案例分析等方法对于学生深入理解模型本身来说,帮助是有限的,而借助经济仿真实验恰恰能够弥补这一缺憾。

总之,将经济仿真实验引入初级宏观经济学的教学适应了该课程教学的特点,将有助于低年级本科学生加深对理论性较强的经济模型的理解,从而达到该课程的教学目的。

(三)符合授课对象的认知规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对于学习的含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在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开展经济仿真实验是随着计算机性能的提升和计算机及网络应用的普及而使建构主义理论在高等教育中得以应用的体现,符合了授课学生的认知规律,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情境”而言,经济仿真教学正是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模拟现实经济运行的情境,这个环境有利于学生理解所面临的学习任务,有利于将未知的知识融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就“协作”而言,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在利用仿真软件学习时,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诸如学习内容的布置,学习材料的分配之类的协作,在学生之间也会发生搜集资料,合作实验、分析问题的协作,也有老师对学生、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等协作,这些协作对于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提高能力都有重要的作用。就“会话”而言,在仿真教学或学习过程中,由于各种协作的存在,必然会因此而产生各种会话,包括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会话和学生之间的会话,也包括学生和电脑之间和互联网之间的会话。这种会话,将加速意义在学生认知结构中的建构。就“意义建构”而言,在仿真教学中,通过创设的仿真情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会话和协作,逐步理解问题情境中的知识,达成意义的建构,也就是将新的知识整合到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结构中,转化成个人的能力。

三、经济仿真实验在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对宏观经济学课程的兴趣

通过经济仿真实验将本来抽象的理论模型具体化为过程可操作、结果可直观的实验模块,让学生直接操控模型,进行参与式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使经济学成为一门生动的、可亲近的学问。

(二)有利于丰富理论教学的手段,深化教学内容

利用经济仿真实验使学生参与到模型的教学中,能够增加学生对模型的感性认识,符合学生学习经济学的认知特点,从而降低理论学习的难度。同时,在经济仿真实验中,学生可以通过改变一些参数的设置,模拟现实生活中某些经济变量的改变,观察和比较程序运行结果,从而加深对这些基本的宏观经济理论模型的认识和理解。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进入大学校门之前,学生多接受的是升学教育,接受的知识是灌输性的,独立思考与创造能力还有待培养和开发。将经济仿真实验引入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之中,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勤于思考,充分发挥主体性,这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参加经济仿真实验不仅能对宏观经济理论得到更深入的理解,而且也获得了一种提出问题-正式表述-提出猜想-验证猜想的一般研究方法的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有利于丰富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在学生进行研究性理论学习和开发性实践学习之后,要按照教师的要求提交实验报告、研究论文或开发作品,教师也可以将这些作品存储充实到教学资源库中作为后续教学的案例,实现了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丰富教学资源,教师与学生教学相长,教与学相互促进的动态良性循环。

总之,经济仿真这一崭新的研究手段应该在初级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曹士龙.借助经济仿真实验开展宏观经济模型教学的设想[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8(10).

2、任韬.实验经济学与经济仿真[J].理论与当代,2007(2).

3、李鹏.仿真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应用研究[DB/oL].

*本文为教育部专项资金、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实验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经济仿真实验在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初级会计理论知识总结篇7

一学期来,全体教师都能严格遵守校纪校规,做到有事有病请假,认真学习体会教育方针政策,钻研教材教辅,精讲多练,理论联系实际,团结互助,关爱学生,教书育人。

一、认真分析学生现状,制定周密可行计划。                           

    本学期开学前,就着手制定学期工作计划,并组织老师讨论、修订,同时对上学期的学生情况作了精细分析,在开学正式上课前就制定了“扎实夯基础,认真抓落实”的总计划。在总计划的指导下,各学科根据自身特点,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详细计划。

  英语组:每天坚持晚自习前半小时辅导。周课时增加一节。坚持听写。并在进行新课的同时开始复习七年级、八年级的知识。

  数学组:每一个知识块都要讲细致,课本上的每一道练习题都要精讲,并及时补充相关知识,精选课外练习题,提高学生的能力。

  语文组:从平时上课就给学生渗透中考知识点,边上新课边将中考知识点分解开,以习题的的形式训练。作文从片断到全文扎实训练。

  理化组:一、三、五早读前读理化,下午及时辅导。

  政史组:二、四、六早读前读政史,重点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记忆情况。

   除此外,各备课组在一单元结束时要出题进行检测,过好单元关。

二、加强学生常规管理

   加强日常管理,保证班级稳定。学生和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是基础,稳定是大事,九年级全体教师密切注意学生的思想动态,注重教学反馈,及时主动与班主任交流沟通。班主任是班级的核心,老师们能够更加科学地利用学校常规考核来规范行为习惯、促进良好的班风形成。任课教师更加积极参与班级管理,与班主任随时沟通,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苗头,把学生的思想工作做在平时、落在实处。

    加强自主管理,发挥班级骨干的作用。班主任在日常管理中,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利用学生管理学生,每位骨干职责分明、有事来管,处理效果良好,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减轻了教师的压力。

     重视家庭教育,加强家校联系。班主任都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第一时间内做好家校联系,利于了解学生在家状况及通报学生在校表现。

      班主任与任课教师更加注重学科平衡,包括班级内各门学科的平衡和具体到每个学生的学科平衡,工作更加细致,具有针对性。

   三、教学工作

       本学期班主任工作防微杜渐,精细化管理,任课教师也加强了班级管理的力度,课堂纪律良好,课堂效率明显提高,总体班风学风呈现良性循环。

       年级内教师教学常规工作更加精细,讨论交流更有深度宽度,作业批改、反馈及时,积极主动利用自习时间下班辅导,临界生辅导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时充分发挥备课组力量,集体备课,组内教师利用一切机会交流教学方法,讨论教学得失,商议变化策略。

     本学期先后组织了三次大型测试,在全体九年级教师的支持配合和努力下,都取得了较大成功。教师工作热情高、工作气氛好,依靠备课组的力量,积极讨论,积极主动下班辅导,重视每次考试后的质量分析,真诚务实,及时总结,整体提高。     

   四、团体合作意识浓厚,教学成绩稳定提高

初级会计理论知识总结篇8

关键词:初中学生;期望价值;学校体育;分析

初中教育是中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及自我意识建立的重要时期,一切知识的获取都将影响至未来一生的行为习惯。《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囊括了多种体育项目与技能,按学生的不同年级进行分层次的教学,按照这个标准,我国初中阶段的体育课程教学侧重点在于对学生运动技能的传授与增强学生体质,最终达到“终身体育”的目标。新标准的实施已经有若干年头,我们有必要了解学生对现行体育课程的评价情况,以此来了解学生对体育课程的真正需求。

期望价值理论包含两个方面:对成功的期望以及任务的价

值。动机心理学中对期望价值做了定义:个人对能否成功完成某项任务的期望以及个人对于该项任务所具有的价值决定着他成功完成该任务的动机。将之运用到体育课程中,成就动机能够增强学习效果,成就动机越强,学习效果就越好。因而作为教学活动主体的学生,自然是评价体育课期望价值的最佳对象。

本研究期望通过调查上海市15所普通初级中学的初中学生对体育课程的期望价值评价情况,来了解初中学生对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及真正需求,为今后的体育课程设置及学校体育发展方向提供策略和思路。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上海音乐学院附属学校、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初级中学等15所初中学校部分学生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2)问卷调查法

从选定的上海市15所普通中学的六年级、七年级、八年级中分别随机抽取一个班,每校共三个班级的学生作为体育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对象。采用《中学体育期望价值量表》,共发放1500份,回收问卷1456份,回收率为97.1%,有效问卷共计1410份,有效率为94%。

(3)数理统计法

对所回收的有效问卷运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利用excel进行必要的图表制作。

二、结果分析与研究

1.期望价值理论的概述

eccles等研究者对阿特金森的期望价值理论进行了补充、修正及拓展,称之为现代期望价值理论。认为期望和价值受到特定因素的影响。根据该理论,将影响期望价值的因素分为五个方面:自我图式、获取价值、内部价值、效用价值及付出与代价。自我图式是指个体基于以往的社会经验进行自我的认知概括。获取价值是指完成某项特定任务或达到特定目标对个体的重要性。内部价值指从某一特定活动中得到乐趣或对其的主观兴趣。效用价值是某项任务对于当前或未来的目标联系程度有多紧密。付出与代价则是期望价值中价值的关键部分。这是期望价值中的消极方面,能够理解为它是对某一目标能否成功的担心,或要达到目标需要付出的努力。

笔者根据现代期望价值理论的五因素,将上海市初中学生体育课期望价值调查表进行了各项调查指标的分类。

2.上海市部分初中学生体育课程期望价值

总体情况的分析

体育课期望价值调查问卷各题的满分均为5,从表2调查结果显示,接受测试的学生对体育课总体期望价值均值约为3.82,大部分的初中学生对目前体育课程的期望都比较高,具体来说,即大部分接受测试的初中学生对自身所取得的体育课成绩有较高的肯定,能够肯定从体育课中所获取的体育知识的重要性,能够感知体育课的趣味性,并愿意为体育课付出一定的身体活动量。青少年天性活泼好动,喜爱体育活动,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

3.上海市部分初中学生不同性别间体育课程期望价值的分析

从表中能够看到,接受调查的男女生对体育课的总体期望情况均比较良好,但男生对体育课的总体期望价值略高于女生。进一步从影响体育课期望价值的各因素来看,例如,在“自我图式”因素的各题中,男女生对题1“你的体育课成绩好吗”的评价(p=

0.00

女生处于生理发育的重要阶段,男女生生理与心理的差异逐渐明显,对于体育课的期望有差异完全符合调查对象的生理特点。但我们不能忽视客观差异对教学带来的影响,仍需要教师积极调动女生对体育课程的参与度,在教学中尽可能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兼顾到男女学生的不同特点。

4.上海市部分初中学生各年级间的体育课程期望价值情况分析

从表4中显示,接受测试的三个年级的初中学生总体体育课期望价值均值基本持平,说明三个年级的学生都对目前的体育课程的期望较高。同时也发现,体育课程随着学生年级的上升均略有下降。笔者进一步从影响体育课期望价值的五个因素中分析数据发现,“内部价值”“效用价值”“获取价值”及“付出与代价”这四个因素均没有在不同年级间具有差异。但在“自我图式”因素中显示了不同年级间细微的差异性。与“自我图式”相关的三题的均值都随着年级的增长有略微的降低。

这其中的原因可能与初中生的学习环境有关。首先,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的课业压力逐步增加,学生的注意力势必要分配更多到影响升学的主要课程中去。其次,学生的年级升高后,会经历更多的成败考验,对于个人能力、自身努力与成败结果之间的看法也渐渐趋于理性与成熟,对自身的评价也越来越客观。教师在教学中也因注意维护激发学生的自我价值感,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热情与兴趣。

三、结论

从以上数据分析可知,上海市各年级初中生对体育课的期望价值总体比较良好,各年级间有一定差异,但差异不大,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对体育课的期望价值有所降低。这与体育课期望价值中的“自我图式”因素有关。年级越高的学生对体育能力的自我价值判断越低。上海市初中学生体育课期望价值在男女学生间也显示出差异性,男生的体育课期望价值高于女生。此外,男女生均认可体育课及课中学习到的体育知识的重要性。

四、对策与建议

可从多角度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期望价值,教师在教学中可多鼓励学生取得的进步,让学生在体育课中得到自我价值的认同。从学生对体育知识的获取需求出发,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体育知识增加体育课的趣味性与内部价值,使学生愿意为体育课付出更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建议将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变化及学业情况的变化都考虑到体育教学目标的设置中,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不同性别的学生,设置差异化的体育教学目标,同时在设置课堂学习任务时应难度适当。

参考文献:

[1]姜立利.期望价值理论的研究进展[J].上海教育科研,2003(02).

[2][美]埃根・考查克.教育心理学:课堂之窗[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丁海勇,李有强.美国“以课程为中心”的概念体育理论及其发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06).

[4]龚健,郭可雷.我国学校体育的现状及新动向[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06).

[5]刘海元.美国体育课程模式对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启示[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01).

初级会计理论知识总结篇9

四篇文章由读者自品其味,这里笔者对数学实验的教育价值再作一番思考。

一、数学实验:学习认知发展的有效途径

第一,从学生的认知发展分析。数学实验是指通过动手动脑“做”数学的一种数学学习活动,是学生运用有关工具(如纸张、剪刀、模型、测量工具、作图工具以及计算机等),在数学思维活动的参与下进行的一种以人人参与的实际操作为特征的数学验证或探究活动[1]。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首先要对实验对象进行细致观察,实验对象可能是实物,也可能是文字、符号、图形信息,观察就是要辨析对象变化的特征,提出变化前后可能的因果关系猜想,这一过程以空间想象为支撑。其次,通过观察,去除无关因素和表面信息,抽象概括出对象在数量或图形方面的本质特征。因此,数学实验的过程包括了观察、空间想象、概括等思维活动。而空间想象、概括这些认知要素最终会形成能力,从这个角度分析可以看到,数学实验与空间想象能力、概括能力就产生了直接的因果关系。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过程,过程的进行是连续和经常的,但它造成的结果是不连续的,因此发展具有阶段性。因而我们需要关心学生的概括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的关键发展期在什么阶段。其实,这个问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林崇德先生做了深入研究。他把概括能力分为四个等级:第i级为数字概括水平;第ii级为初步本质概括水平;第iii级为形式运算概括水平;第iV级为辩证抽象概括水平。初中一年级学生是第ii级水平,初中二年级学生是中学阶段概括能力发展中的第一个转折点,但仍是第ii级水平占优势,经过初中三年级过渡,高中一年级概括能力又是一个显著的变化,第iii级水平占优势p]。这项研究表明,初中阶段是学生概括能力发展的一个关键期。

同样,林崇德等人对空间想象能力也做了研究。将空间想象能力分为三个水平。第i级水平:由形状简单的实物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通过整体形状来认识二维或三维的几何图形,分析出简单几何图形的特征。第ii级水平.?能够由较复杂的图形分解出简单的、基本的图形,在基本图形中找出基本元素及其关系,并能够将图形及其特征联系起来,根据条件作出或画出图形。第iii级水平:能够由基本图形组合成较复杂的图形,能够想象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会形象地揭示问题的本质。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发展的年龄特征表现在:每一级水平的空间想象能力都是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而呈现上升发展的趋势。其中,初二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第1、11级水平上,与初一学生相同水平层次上的能力相比较,并没有太大的进步。初三年级学生在前两级水平上有一个飞速发展,这表明初中二年级是空间想象能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期。由于初中二年级的数学课程中大大丰富了?面几何的内容,因此经过初二一年的学习,初中三年级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获得了一个质的飞跃发展。

上述研究为初中阶段开展数学实验提供了学习心理学方面的依据。在初中学生概括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数学实验的介人会促进这两种能力的发展,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第二,从“具身认知”理论分析。“具身认知”是一种将认知和身体联系起来的理论,其核心观点是:认知、思维、记忆、学习、情感和态度等是身体作用于环境的活动而塑造出来的。从根本上讲,心智是一种身体经验,身体的物理体验制约了心智活动的性质和特征[3]。认知心理学认为,心智是对符号性表征的加工和操纵,认知在本质上是发生于大脑中枢的符号运算,身体的作用只是提供刺激和执行指令。与认知心理学不同具身认知”理论还认为,身体的结构和性质决定了认知的种类和特性。认知是身体的认知,而身体的结构和性质又是进化的产物,是环境塑造出来的。这意味着认知、身体和环境是一个紧密的联合体。思维与身体密不可分,如影随形地相伴而行,没有离身的思维,思维活动过程中各种信息都是来源于身体的各项相应的感官通道的撷取与初步组织,而思维的动力与能量的取得,也离不开作为物质的身体健康状况的承载,就是说,发生认识离不开身体的支撑。事实上,杜威的“从做中学”就是践行“具身认知”理论的典范,因为这一学习方式建立了学习者的认知与身体动作之间的联系,以身体的动作来促进思维的发展。

数学实验是学习者通过对实验工具的操作,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数量特征和图形特征的学习方式,它改变传统数学教学“先学后做”为“先做后学”或者“在做中学”的模式,树立了一种新的教学范式,这种教学的“反叛”在具身认知理论中找到了支持。

二、数学实验:教学过程完善性的必要补充

长期以来,由于定位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试评价导向作用,使一条完整的教学链遭到了破坏。

我们把当下的数学教学称为知识教学,其特征为: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重证实轻证伪、重训练轻理解。表现为:要求学生掌握书本知识而不顾及这些知识与现实的联系,要求学生只是掌握知识的结果而不追问这些知识的结果从何而来又向何而去,要求学生记住知识的外壳而不挖掘知识内在的思想方法,要求学生以虔诚的心态证实和接受真理而不去辨析谬误和体验产生真理的艰辛,要求学生能够解决大量数学练习而不理解数学的本源性问题……本质上,知识的教学不是一种文化教学。

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界定了“核心素养”,即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这种新的导向无疑是对以知识和技能为教学目标的一种批判,必将会使人们产生对教学本质的重新理解,还原教学的完整过程。

教学的完整链应当包括三个阶段:怎么来的?是什么?怎么去的?第一阶段,“怎么来的”指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学习这个知识?产生这个知识的缘由是什么?这个知识是如何生成的?它与其他知识有什么关系?要解决这几个问题,教师就必须揭示知识产生的过程和在产生知识的过程中出现的曲折。显然,知识的过程因素、知识的证伪因素、知识的实践因素都会在教学的这一阶段介人,同时还会有数学文化元素的渗透,这个教学阶段为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起着奠基性作用。第二阶段,“是什么”指对教师帮助学生对知识结果的理解,包括利用知识解决数学本身的问题和解决一些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知识的理论因素、知识的结果因素、知识的证实因素会在这一阶段介人,这个教学阶段为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起着夯实性作用。第三阶段,“怎么去的”指教师要启发学生思考知识会向什么方向发展,在这个知识基础上会生成什么新的知识。这一阶段需要反思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的参与,需要猜想、证伪、证实等方法的并用,这个教学阶段在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这个教学链中,数学实验担当了重要的角色,它的亮相主要是在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数学实验教学摒弃了只重视教学第二阶段的传统做法,是对教学过程完善性的必要补充。

三、数学实验:课程资源开发的丰富源泉

数学课程资源可以分为外显素材性资源、外显条件性资源、内隐素材性资源、内隐条件性资源【4]。外显素材性资源主要指以文字、语言、符号、图形、图表等在教材或媒体上显示的知识,反映的是外显的、静态的结果型知识。外显条件性资源指课程实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主要涉及设施、媒介和环境。例如图书馆、博物馆、大众传播系统、网络、校内外教师资源等均属于外显条件性资源。内隐素材性资源是指不以文本形式显性表述的,潜藏于显性知识深层的隐性知识。具体地说,包括数学知识的文化元素、数学知识的过程元素、数学知识的逻辑元素、数学知识的背景元素等。内隐条件性资源主要指教师根据对素材性课程资源的理解,结合外显条件性资源去构建的适合学生学习的课堂环境。

数学实验材料本身是属于内隐性课程资源,开发这些资源需要教师对知识的产生、知识之间的联系、知识中包含的数学思想方法等有深入的理解,对其进行教学法层面的再加工,形成实验设计。由于这些要素都没有在教材中明确写出,需要教师自己开发,因此属于一种内隐性资源。另一方面,一旦把这些资源开发出来,它们就变成了外显素材性资源,例如,“初中数学实验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组开发的《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实验手册》(共5册)就是外显素材性资源。数学实验材料的开发是对内隐素材性资源的挖掘,开发后形成的结果又是外显素材性资源’即从课程体系来看,数学实验兼有外显和内隐双重课程资源的性质。

初中数学中许多内容都与数学实验有内在的联系,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形:(1)由具体到一般的问题。从具体到一般去发现规律的过程往往可以介人实验,实验就是对个别现象的处理,然后推广到一般情形。例如,“数字黑洞”是一种数字游戏,通常从一个整数或一组整数出发,按某种规定的计算法则,反复进行同一种操作程序,最终都会回到一个数值上,这个数值就像宇宙中的黑洞一样将任何数字牢牢吸住。这是从特殊到一般发现结论的过程。(2)代数问题的几何解释。代数问题几何化,使抽象变为直观,可视化往往带来实验的契机。这方面的例子非常多。例如,将两个边长为1个单位长度的正方形,分别沿对角线剪开,得到的4个等腰直角三角形拼成1个大正方形,这个大正方形的面积为2,边长a是一个无理数。请在数轴上表示出无理数a。(3)几何图形变换问题。通过平移、对折、旋转、压缩等几何变换,能够发现新的问题。其中,如何变换本身就是数学实验。(4)通过计算数据发现规律的问题。例如,通过计算、掷骰子、操作excel等活动,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几个有限小数、无限循环小数出发认识无限不循环小数,感受到无限不循环小数是客观存在的。总之,数学实验为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源泉。

初级会计理论知识总结篇10

一、初中学生数学学习状况分析

(一)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分析

1.学生的数学学习无目的、无计划、无标准要求。对学了什么,应掌握什么,有什么作用是茫然的,有的学生竟说“成绩好有什么用,给我多少奖金”,学习具有盲目性。

2.学生对数学学习不主动、自觉性差,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学习任务的完成是被动消极的,学习本是自己的事,却常推委、拖拉或希望同学帮忙,所以同学间常出现抄作业现象,学习具有依赖性。

3.学生有上进的心理,但缺乏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学习兴趣不浓也不愿培养,不作意志努力,学习中思想常常走神或学习时间内干其他事情,具有学习意志不坚定性。

4.学生学习有了一知半解就感到满足,但遇到困难又垂头伤气,遇难而退或绕道而行,得过且过,致使部分学生学习成绩难以提高,甚至下滑,学习缺乏思想性。

5.学生学习不注重方法,不讲求逻辑联系,分析问题思路杂乱,表达东拼西凑,思维不严谨。明知这方面过不了关,但也不思改进,学习具有随意性。

(二)学生课堂学习的状况分析

1.好动,爱讲话,课堂注意力难持久,自控能力差。

2.数学思维简单;形象思维难建立,抽象思维无基础,针对问题常常冲口而出,答非所问。

3.学习的交流、讨论往往人云亦云,难树己见,思维的闪光点往往在不坚持中一错而过。思维也就在一次次放弃中养成惰性。

4.观察分析无耐性,不细心,往往被问题的表面现象或假象所迷惑,难以拨云见日,难以感受尝试成功的刺激。

5.会的嫌简单,稍难又嫌烦,总不想动手。对于较繁的式子,较困难的图形就不于理睬,放置一旁,再遇类似问题,似曾相识,动手就困难。

(三)学生数学学习的思维特征分析

1.孤立少联系.学生学习中常常割裂所学知识,分化所学内容,孤立地认识理解问题,如;多项式计算脱离有理数的计算基础,导致运算错误常在符号上。根式化简不以分式化简为前提,在方法上不能有效迁移。同时对问题的认识和知识的理解往往绝限于某一范围或某个方面,难以拓宽范围,扩大认识面。如;把—a和—2等同看待,把式子√a+1看成永远有意义……

2.静止少变化.学生学习数学在思维上难以形成多变的观点,常以静止的方式去认识问题,如初一学生看到—a就认为是负数,初二学生能对式子而完成不了的因式分解,初三学生对含绝对值符号式子的化简普遍感到困难,对几何图形的换位研究、变形研究更是一筹莫展。他们在长期的1就是1,2就是2的静止认识中,在空间环境不变的错误意识里,思维形成定势,对事物的变化认识自然潜在抵触心理,对问题分析处理的变形转化难免有对抗情绪,怎样使学生的认识越过这一道坎,形成新的认识,产生新的观点,还得有赖于数学教学改革的探索分析。

3.问题理解停留于具体难以抽象.初中学生在以前的生活与学习中,认识理解几乎停留于形象具体,少有抽象的思维训练,所以学生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对实际问题怎样联系数学研究方法,怎样构建数学模型较为困难,特别是与实际联系不大的纯数学研究就更困难。如;方程和不等式同解意义的理解,函数与不等式中变量取值变化时,对变式中待定系数取值范围的研究,圆一章有关数形结合的研究等都是教学的难点。

4.思维简单,盲目崇拜.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一般停留于认可,重结论而忽视过程,更不重视知识产生的背景条件。书上写的、老师讲的就是真理,有时明明发现偶像的错误,还总怀疑自己的思路有问题.导致数学学习难树己见。我们倡导”要敢于否定自己的偶像,否定教材,不盲目崇拜,要学会学习,学有见地,勇于超越”。

5.不善于联想比较找规律,多向思维寻根据.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有联想比较,但他们通过简单的联想,草率的比较,就可能妄加猜测得到结论,而不通过联想比较,周密地分析推敲,寻找规律获取正确的认识。如;一次初一数学公开课<<有理数乘法>>的教学中;(—3)+(—3)+(-3)+(-3)=-12,由乘法的意义有(-3)×4=-12,从而引申出算一算;(-3)×3=____,(-3)×2=___,(-3)×1=____,(-3)×0=___,然后又猜一猜;(-3)×(-1)=___,(-3)×(-2)=___,(-3)×(-3)=___,(-3)×(-4)=___.很多学生都能够猜出后一组运算式子的结果,其猜测的方法是多样的,但是没有一个学生能够观察比较分析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逐次减少1时,其积逐次增加3”这一规律。

初中学生的数学思维简单,稍难的问题往往无章可循,盲目拼凑,不能通过由果索因、由因索果或数形结合的方式进行有章有法地思考分析。数学的推理表达也东拼一句,西凑一句,不推敲条件对何而用,结论由何而来。如在三角形全等判定的第一个公理“边角边”公理的学习中,无论怎样启发、引导、训练,甚至强调:“边角边”的叙述顺序是体现以公理1为根据,书写表达的规范作用是体现对应”,但课后作业全班五十多人中,有20人表达的全等顺序是“边边角”或“角边边”或“对应元素不写在对应的位置”,经了解大多数学生反映“够条件就行”,他们不重视公理的根据作用和表述规范的对应意义,主要是疏于因果关系和思维不严谨。还有学生无论解答代数问题还是几何问题都把条件一一列出来,然后就得出一个个结论,到底哪一个条件能推出哪一个结论,他自己都不清楚。

针对初中学生数学学习的状况分析,怎样对学生数学学习进行有效指导,怎样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数学教学改革中还得进一步探索。

根据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理论思考,我们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二、初中学生数学学习障碍的原因。

(一)从教师谈起

1.目前数学教学的最明显的特点是: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不管学生有多差异,每天教师所灌输的知识学生必须全部掌握,所灌知识量的大小及灌输方式都必须接受。天长日久,学生接受不了的知识就成为他们学习数学的障碍,即产生认知障碍。

2.在数学教学中,有些教师缺乏对学生情感的投入。讲课传授知识和考试是传统教学的两个核心要素。教师对学生缺少信任,缺少爱的表示。我们走进课堂,总会看到学生由于回答不出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而受到严厉批评的场面。很少有教师对回答不出问题的学生说"你试试看,你一定会答上来的",或"错也没关系"等鼓励的语句。慢慢地使学生由不喜欢数学教师发展到对数学学科淡漠,出现情绪障碍。

(二)从学生谈起

1.身心方面存在某种缺陷。由于缺乏信心,学习不肯努力;或由于多次在数学学习上的失败而厌恶数学学习。这些都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产生障碍。

2.态度及习惯方面的问题。有不少学生由于怕苦怕累、懒惰、不肯动脑动手,因此产生数学学习障碍。尽管从小学到初中,已学习了六、七年数学,但仍不知用什么方法才能学好数学,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数学学习能力不足。相比小学数学而言,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的基础;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由于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运算技能掌握得不好,而产生数学学习障碍。

4.社会和家庭方面的问题。由于家庭教育不当或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学生也会产生数学学习障碍。

(三)从教学中的师生沟通谈起

1.教材是师生沟通的中介,由于教材过深过浅,或教学进度过快过慢,都会影响数学教学,使学生产生数学学习障碍。

2.师生缺少沟通,产生不了互动的正面效益。一方面,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主观想象制定学习目标,以致目标太高,学生无法达到。另一方面,学生不了解教师所要达到的目标,因此双方产生不了碰撞,引不起互动,在情感上更缺乏沟通。大多数数学教师对数学有兴趣,从小学一年级直到大专或大学毕业,连续学习数学达14年以上。他们很难体会在数学学习中有障碍的感受。尤其是初中数学教师,经过一两个小循环,就可把初中数学内容概括起来。由此得到初中数学课并不难的结论。而学生们,从小学一年级直到初中,越学越感觉到数学学科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师生之间在情感上是很难沟通的。由于师生双方缺少沟通,因此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产生障碍。

三、初中数学教学的改革探索

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兴奋,活跃起来,让学习的主体作用和教学的主导作用得以体现,使数学教学既能孕育学生的良好心理,培养学生自觉认真的学习习惯,又能在学习上勤于思考,善于探索,注重方法。针对学生学习状况分析,本人正进行“参与性数学学习”和“课堂探索学习”的数学教学探索。

(一)参与性数学学习;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与数学内容有关的学习活动,目前已有两种活动组织形式;“数学辅导学习”和“数学兴趣学习”。

1.数学辅导学习,将班上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组织起来,编成几个学习辅导小组(每组三人),每个辅导小组的同学负责班级一个大组同学的数学学习辅导,(1)当辅导员对本组同学的数学问题不能及时解答时,三人小组共同商议,且将商议的过程分析(若得不出答案或意见有分歧,再与老师共同研究)报经老师审阅后,利用自习课辅导小组的学生在班级面对全班同学讲评。(2)是老师定期拟出与阶段性数学教学内容相关的数学问题(即班级学生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分配给各辅导小组,让各小组同学共同研究,并将获得的正确认识通过老师确定后,小组同学利用自习课在班上开讲(每周一次),如此既培养锻炼了优生,又及时解答了差生的疑问。优生通过探索研究、协调配合、表达尝试的训练,数学学习的兴趣更浓,更具自信。差生通过优生的行动帮助,行为激励,也跃跃欲试.久而久之,学生学习就克服了前面数学学习心理分析中的学习无目的、情绪不稳定、学习意志不坚定、学习具有依赖性以及学生课堂学习状况分析中不善于思考,交流讨论无主见等缺点。

2.数学兴趣学习,全班同学三五人一组或六七人一组自由组合,利用课余或双休日进行与数学学习相关的社会活动,如;调查统计(生产与销售、经销与利润、产品分配、商品流量、计划生育等),丈量计算、设计制作、货运装载的设计计算、绿化与环保等。他们利用本组同学的条件优势,选择一项进行分工合作。作调查统计的有调查统计表、调查分析结果、调查分析报告。作丈量计算的有丈量对象和方法、计算数据与结果、过程分析报告。设计制作的有设计对象与方案、制作过程与作品展示、设计制作的分析报告。类似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配合意识,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克服学生数学学习状况分析中的学习盲目性,观察分析无耐心不细心,不善于动脑动手,遇难而退等缺点。

(二)课堂探索学习,课堂探索学习本人也从两个方面加以实施:“课堂教学引导探索”和“章节知识分析归纳探索”。

1.课堂教学引导探索,根据数学课时内容特点:引例——概念——例题——练习,而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探索的三步曲:(1)引导探索,尝试领悟.(2)引申探索,联想转化.(3)发散探索,创新思维。

(1)引导探索,尝试领悟.引导学生通过教材引例,探索引出的规律,归纳规律,形成概念.,又通过对概念作用的理解,尝试解答例题,成功的尝试,又有新的领悟,随即进行相关练习。

(2)引申探索,联想转化.引申概念范围的相似或相近问题,利用已有知识联想比较,通过已有方法转化分析,探索问题的求解思路。引申探索中充分暴露教材思想,转化分析中充分展示概念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发散探索,创新思维.通过已研究问题的条件发散或结论发散或相似问题的递进研究,启发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在知识联系上探索,在方法转化上探索。在探索中领悟,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索中创建新的思想,在探索中扩展认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通过课堂的引导探索训练,克服学生数学学习状况分析中的思维缺陷;孤立少联系,静止少变化,,思维简单难抽象,不习惯探索规律等。

2.章节内容的分析归纳探索.本内容从学生写小结开始,通过引导学生怎样进行知识小结,让学生充分意识小结的目的与作用,明白小结里应包括那些内容。在一次次的培养训练中,学生基本上有了小结的模式与框架。然后进行章节知识的归纳总结的探索训练,让他们探索出具有自己风格和特点的知识总结。他们在写总结时要复习教材看知识联系,翻阅笔记进行方法选择,查阅数学资料对问题归类归纳,然后加工整理:由所学知识到所用方法到所解决的问题,按内容顺序、知识层次、问题难易、方法递进进行全面总结。每份总结既体现了章节知识的承启作用,网络联系和对问题的类比分析、方法优选,同时也体现了学生对材料的组织、加工、整理和表达等方面的能力。这也就克服了学生学习状况分析中注意力难持久,自控力差,不讲求逻辑,思维不严谨等缺点。

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数学课程应该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数学实践能力为主线,这就更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并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即数学教育应该培养人的更内在、更深刻的东西——数学素质,数学素质已成为公民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研究学生学习,探索研究教学方法,是为了以教材为载体,改变学生的摄入式学习为探索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教材载体的作用下,在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下,学习养成良好习惯:有数学思想、有探索精神、注重学习方法、重视解决实际问题、善于培养兴趣、能挖掘学习潜力和发挥个性特长,随时充满自信。基于此,数学课程应该更突出数学的文化价值,并且着眼于人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