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基础理论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36:30

教师基础理论知识篇1

关键词:开放教育;《基础会计》教学;探究与分析

引言:

教育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体现。我国教育逐渐从“封闭式教学”向“开放教育”形式转变,这种教学体制的变化发展是我国现代社会人才发展趋势的重要体现,引导我国高校人才教育逐步向着多元化,科学化以及实用化发展,促进我国教育发展模式的逐步合理化发展。

一、开放教育

开放教育是相对于“封闭式教育”模式而言[1],开放教育指在在教师教学目标内容设定,教学课堂模式,教学氛围,学生学习模式第三方面的开放式教育,这种教学模式使现代互联网技术与社会人才需求相连接的教育新形势。开放教育的最大特征是“开放”[2],包括:教学形式,教学理念以及教学关系等多方面的创新发展。将开放教育应用到《基础会计》中能够丰富教学课堂内容,转变教学课堂“填鸭式”的教学氛围,推进我国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性和实用性。

二、当前我国《基础会计》教学中的发展现状

1、《基础会计》教学中开放教学课堂应用范围小

当前我国《基础会计》教学中的开放课堂范围较狭隘。基础会计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作为主要的理论教学模式,教师是《基础会计》教学中的教授者,课堂互动性较低,学生对会计基础理论的理解受到教师个人理论知识和思考模式的限制,导致学生对会计基础理论的理解程度较肤浅,缺少对理论知识的正确理解。长时间采取这种固定的理论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对教师的理论依赖性增强,学生的自主管理,自我学习意识逐渐丧失,开放教育的应用范围也会逐步缩小。

2、学生自主学习范围应用程度低

传统《基础会计》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中的作用较低,教师与学生的课堂地位严重影响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由于学生主要对教师教授的理论知识进行死记硬背,缺少深切的理解,导致学生在课后学习中无法对专业中的理论知识进行巩固,学生在对会计基础知识学习处于被动状态中,导致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范围也进一步缩小。

3、教师教学注重理论,实践性较低

教师进行课堂基础会计教学中为了应对应试考试往往只注重对学生基础会计理论知识的讲解,缺少对学生会计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某高校开展《基础会计》教学中对会计珠算应用中的珠算实际操作作为课后作业[3],而课堂只采用教师示范的教学形式开展教学,严重降低了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兴趣。这种教学形式能够保障学生在死记硬背的基础上取得优异的应试成绩,由于学生缺少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导致学生的跨级基础知识应用与会计实践之间形成段当,不利于学生将会计基础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影响学生未来的就业发展。

4、互联网在开放教学中依赖程度较高

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与发展在我国现代教育中的应用程度进一步提高,但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开展《基础会计》教学中以互联网课件的应用程度已经远远超出了教师在课堂中应用的作用,导致教师对互联网教学课件的依赖程度较高,不仅导致教师的教学中缺少教学创新,同时也使学生对基础会计中的理论知识的理解难度增强,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三、创新应用开放教育在《基础会计》中的教学研究

开放教育是我国教育逐步发展的重要形式,从我国当前开放教育在《基础会计》教学中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实现开放教育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创新应用,本文主要从“教师、学生、课堂”[4]三方面入手对开放教育的创新应用的探究。

1、从教师角度而言

1)开放教育形式是教师引导学生提高课程认识的基础首先,开放式教育在《基础会计》中的创新应用作为教师创新教学形式的重要基础,教师应用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内容扩大了教师备课的知识范围,教师能够在教学前期进行更加充分的备课准备,为教师提供了广阔的知识资源,实现会计教学中的相关教学知识点与现代新会计法规的应用以及社会需求之间同步更新,教师应交知识开放扩大了学生对会计学科的认识,提高学生对会计学科的认识程度,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专业认识。例如:教师通过课堂开放式引导[5],扩大了学生对会计学科的相关学科进行积极引导,拓展了学生对基础知识认识范围。2)将枯燥的理论知识“简单化”,达到预计课堂教学目标其次,创新型开放教育形式为教师的教学内容提供多种多样的教学目标实现手段,开放式教育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应用程度能够将现代计算机手段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知识的入门课程,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教学内容能够引导学生形成完整的会计结构体系,使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知识体系框架,是学生后期会计知识学习的基础,因此,《基础会计》中有大量的晦涩难懂的教理论知识,传统会计课堂主要采取“学生死记硬背”的形式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记忆,这种“填鸭式”[6]的教育形式不仅为学生造成沉重的课业负担,同时也降低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容易造成学生学习困难。开放教育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应用为教师对抽象知识的讲解提供了课堂助手,教师能够恰当的应用多媒体能够将枯燥理论知识变成“结构化”,提高学生的兴趣,实现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例如:某高校教师应用互联网技术将会计在金融管理中的作用,以及对会计在经济管理体系中的整体构架以树形图的形式开展《基础会计》教学中,实现新课教学中学生首次感知的正确引导。3)教师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课堂,实现教学形式创新再次,开放教育在会计基础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引导教师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课程,实现我国现代高校教学形式创新发展,促进我国现代教育彻底转型发展。基础会计教学中一方面注重对学生会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引导,使学生能够形成完整的理论构架;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能够在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实践应用,实现学生会计基础知识的积累与实践经验的同步积累。开放教育使教师进行《基础会计》课堂教学内容的设定时能够从注重注重“理论”向着“理论+实践[7]”的教学目标的设定,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实现现代高校教学中多种形式的应用,促进基础会计教学课堂的活跃应用。4)积极引导下学生树立良好的自主学习管理的会计意识最后,开放式教育模式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形式,为教师实现课堂角色转变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开放式教育在《基础会计》教学课堂中的应用能够使教师的教学融入到学生中,形成融洽的师生管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内容设定,这种开放教育形式不仅拉近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也使教师进行课堂设定时与班级中大部分学生接受程度相符,辅助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自主管理的课堂学习范围,逐渐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会计培养意识。例如:某高校会计专业教学实施开放教育进行《基础会计》教学,教师通过几堂会计课堂交流[8],发现应用“小组讨论形式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会计知识的掌握,同时能够激发学生对基础会计理论的创新应用,因此,教师在以后课《基础会计》中,经常采用“小组讨论形式”开展教学。

2、从学生角度而言

1)学生能够提高自身对专业的自由探究范围开放教育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应用能从学生角度而言,其一,学生能够提高对会计专业的知识的探究范围。开放式教育与现代互联网技术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增强,一方面,学生能够呢从教师课堂教学中实现对面专业知识的自由探索,教师能够及时将自己学习中存在的疑问进行及时反馈,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合理应用;另一方面,学生也能够通过网络课堂、课下小组讨论研究的形式增强自身的专业知识,丰富了学生的课外学习的渠道。此外,开放教育能够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创新性发展,培养学生逐渐形成完备的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我检测的学习模式,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例如:开放教育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网络互动平台[9],学生能够应用《基础会计》教程软件进行专业知识深入探究,甚至开展“基础会计”相关论文探究,提高学生对基础会计知识的创新探究。2)启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其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我国会计行业人才培养逐步向着“创新型”人才培养,开放教育在《基础会计》中的应用能够引导学生及时对我国《新会计准则》的认识,形成正确的会计管理应用意识。开放教育围殴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基础会计学习空间,学生在基础会计理论的同时没有相应的会计理论限制,实现学生将会计准则在实践中的应用,实现高校会计教学形式改革的实际意义。3)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形式多样化其三,开放教育在《基础会计》中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形式。例如: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式采用情景模拟式的开放教学模式进行《基础会计》教学。学生依据教师布置的情景模拟教学任务进行课堂前期准备,学生对情景模拟中应用到的“核算账目”、“企业日常账本”准备[10],学生在课前准备过程中应用互联网,图书资料等相关理论丰富自身的会计理论,丰富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同时达到教师预计教学目标。

3、从塑造民主课堂而言

1)有助于形成“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课堂开放教育的应用能够促进民主课堂的实现。第一,有助于形成“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课堂。开放教育的应用使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目标设定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同步结合,积极引导学生开展高效的基础知识学习,推进基础会计教学内容在专业知识中应用程度的进一步深入提高,学生能够充分利用教师的教学课件和教学相关内容的合理掌握,提高学生课堂利用率,提好了学生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作用,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2)提高教学课堂合理利用率第二,开放教育在《基础会计》中的应用能够丰富教师教学课堂前的专业知识的准备,使教师对基础会计教学内容的进一步合理化安排,实现完备的会计基础理论云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融合;另一方面,开放教育能够降低学生在高校会计学习中的后期实践投入,学生能够将互联网的应用于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连接,提高了学生对《基础会计》晦涩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提高课堂利用率。3)课堂教学内容安排合理有序化第三,开放教育在《基础会计》中的应用于现代会计人才培养方向同步发展,开放式教育能够打破传统会计基础理论知识教学中课堂教学内容安排中内容进行合理安排,丰富《基础会计》的教学课堂,推进课堂应用多样化发展。一方面,教师能够依据开放教育“开放”的特点,对学生进行首次感知的合理引导,积极引导学生将口耳眼等多重感官的合理应用,实现我国高校会计教学中课堂利用率的进一步提高,实现我国会计人才培养中理论发展实践能力同步发展。

四、结论

开放教育是我国教育教学模式逐步发展的重要形式,创新应用开放教育模式在《基础会计》中的应用能够积极引导我国现代会计人才培养中理论知识积累与实践能力的同步发展,实现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应用发展,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创新转型发展。

参考文献:

[1]康萍.远程教育自主学习条件下立体化电子教材设计——基于思维导图的方法[J].远程教育杂志,2015,05:107-112.

[2]邱德君,张晓坤.浅议eXCeL电子表格在管理会计教学实践环节中的应用[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02:39-42+45.

[3]邬展霞,赵世君.会计专业人才需求与信息化的实验教学体系构建[J].新会计,2010,10:2-6.

[4]段贵珠,王志安.基层电大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与运行的探索[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05:20-24.

[5]韩素莹.电大开放教育会计学专科校内实践活动的形式与成效[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2,03:69-72.

[6]王红艳.变革下的本土化进程[D].华东师范大学,2013.

[7]史莉玲.信息技术环境下项目课程的设计与评价[D].南京师范大学,2008.

[8]曹世凤.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D].暨南大学,2009.

教师基础理论知识篇2

关键词:思想政治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提高;教学时效性

国家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进的相关意见,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相关教学法案,而“思想政治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下文都简称为“基础”)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必修课,提高其教学时效性也是教学工作者首要解决的问题。

1处理好教学和教材之间的关系

首先,将教学体系与教材体系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是提高“基础”课程教学时效性基础所在。所有的教学体系都是以教材为基础的,教材承载着教学的内容和目标,能够为教学提供教学的思想、教学的目的、教学的内容以及培养人才的目标等内容。教学内容主要是依据教材的内容进行加工和设计得来的,如果将教学的内容随意变动,会将教材设计的理念和思想都改变,也就不能达到教材最初的设计目的,如果教学离开了教材,将变成没有源头的水一样。“基础”这本教材是经过中央的审定,加上诸多知名教授和专家编写而成了,汇集了众多大家的心血,代表着我国学术的最高水平,有一定的学术型和价值。所以,教师在教授这门课程时,要以教材为教学依据,将其放在基础的位置上。这门课程主要应用于学生成长和成才的阶段,能帮助学生树立清晰的人生价值观,明确人生实践和理论,与其他的思想政治必修课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功能型的课程体系,并担负着重要的思想教育重任。所以说,“基础”这门课对学生来说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不仅对学生进行了人生观、道德、以及价值观的教育,还渗透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理念,同时又是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共同载体,教师在教学中是不能脱离这本教材的。其次,在教学中,应用教材是对教材内容的一种升华,在将教材的内容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时,教师也将其中的死角条转变成了鲜活的生活,赋予了教材一个生命体。教学时应该将教材内部的主旨内容以及逻辑结构都体现出来,并关注学生接受的能力和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性有多少,而且在教学前,教师还应该依据学生的情况和自身教学的特点对教材进行解读和分析,将教材中的中心内容和思想提炼出来,形成知识源于教材,并高于教材的一种教学体系,这样能为教学的时效性做好基础,提升教学效果。

2处理好教材新内容和教师知识结构的关系

有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是上好“基础”课程的前提,这门课程是将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两者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是两者的继承,又是所有思想政治理论相关课程有有机整合,内容面比较广,几乎超越了所有教师固有知识结构的范围,对教师的知识也是一种挑战。如果教师原有的知识不能很好地适应“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求,就会影响到教师对这门课程的整体性、思想性以及系统性的把握,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的教学功能也不能被发挥出来,达不到教学的目标,也就不能提高教学的时效性。所以,教师应该熟悉教材,认清课改和新课程的形势,找出自己与其的差距;还要把握住教材中的新内容和新思想;并且完善自身的知识架构,努力去掌握新知识的关键思想。“基础”课程的教师应该具有较高的教学素质,有一定的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并能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教材特点、学生情况,去摸索和创新出更有效的教学模式,使这门课程的核心要素都能体现在教学中,这样也是教学时效性提高的前提。

3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在教学关系中,学生是受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教育,一般是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互动来实现的,实施思想教育,既要发挥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又要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地接受教育。教师在教学中,为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组织教学。教师要做到“以学生为本”,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理解问题程度、接受问题能力和知识基础,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内容,构建教学方法体系;其次,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隐私、行为选择等;第三,关注学生课上课下的思想变化,积极正面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变化性大,如不及时引导,《基础》课将失去思想教育的意义;第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掘学生学习《基础》课的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基础》课具有鲜明的思想性、较强的理论性、突出的实践性特点。在《基础》课教学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缺一不可。教师在教学中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既是《基础》课自身的要求,更是增强教学实效性的需要。在处理两者的关系时,应贯彻“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原则,这是教学规律决定的。理论课教学是高校教学的主要形式,《基础》课是通过理论课教学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为学生提供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学生获取《基础》课知识的主要途径是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应作为理论教学的辅助形式,辅助理论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首先,实践教学过程是学生消化、理解理论课教学所学理论知识的过程;其次,实践教学将检验理论教学所学知识的正确与否;第三,实践教学为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提供机会;第四,实践教学为学生用所学知识变成指导实际生活的能力创造了条件。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基础》课教学中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基础》课教师应在理论教学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真正领会和掌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达到教学实效。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统一,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互补,使理论深入、升华,实践更精彩。

结束语

提高“基础”课程的教学时效性,首先要明确教材的中心内容,明确教材的编写目的,了解教材的知识架构,对教材进行深入的了解;其次,教师还要结合自身的知识,去不断充实新的知识,以便能胜任教学活动,教师好还明确教学中的主导和主体关系,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最后,还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去从事“基础”教学。从多方面去完善教学,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时效性。

参考文献

[1]陈爱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时效性研究[D].成都:西南大学,2011(3).

教师基础理论知识篇3

(一)在教学方式重讲授轻实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十分封闭,以教材为本的本本主义比较严重,只讲“满堂灌”教材的理论知识,而不注重实践练习和案例教学。当下我国许多中职学习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育整齐划一的国家教学标准,坚持大而全高不可攀的大道理理论知识的教学内容,忽视给以中职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道德的感悟和法律知识的运用培养。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所讲授的主要是抽象的道德观和法律基础理论知识,就为了其所谓的培养学习的道德素养和法律思维。

(二)在教学评价上重期末考分轻平时学习

在这以期末考分一考论英雄的课程学习评价的模式下,学生们平时不认真学习,在课堂上,玩手机、呼呼睡、“开小会”,甚至,课堂中途翘课,大部分不逃课是为了期末成绩而被迫满勤。学生为了取得期末考试好成绩,往往在临近期末死记硬背老师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的含义、特点、内容、重点条文,学生对课堂讲授的知识不知所以然,不能真正掌握道德知识和法律知识。如,学生学习《公司法》,却不知道公司的具体表现、公司的运行、公司的组织机构等等。

(三)在教师知识结构上重理论轻实战

中职学校的教师大多从刚毕业的大学生或者研究生中招聘,他们直接从校园中来到校园中去,没有太多的实战经验,他们的知识结构清一色的专业理论知识,实践知识在其知识结构中所占比重少之甚少。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实践性很强,需要教师对学生面对学习生活中出现不同问题进行指导。这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断延伸自身的知识点,不断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不断增强知识的实用性;要求教师具备观察、发现、应对、灵活应对学生不断面对的生活困惑、道德事件能力。这种知识结构往往表现为:教师思想观念陈旧、教学方式老套、行为方式机械等等。

二、改进中职学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建议

通过丰富教学方式、施于多种评价方式、强化教师素质等措施,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最终实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法制观,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知法守法的合格公民。

(一)创新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要素,是在不断更新的要素。教师要顺利地、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不仅需要扎实的两基理论基础、法律基础理论知识,也需要善于创新各种教学方法的过硬本领。一是运用启发式教学。该课程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旨在通过传授理论知识,引导学生树立道德观和法制观,正确认识和分析现实中存在的法律现象和道德事件。启发式教学正迎合这种需要,可以调动学生参与道德实践和法律教学的主动性,促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道德事件和法律问题。利用这一教学方法,要做到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与学生的思想实际有相契合,做到启而有发,才能取得良好效果。二是运用案例教学。以案说法、以案说理是一种广为学生欢迎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应注意案例选择要恰当、典型和实用。挑选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学生的专业特点和未来就业紧密相关的、学生比较关注且在社会上反响强类的某个社会事件。三是运用讨论式教学。对教抽象的教学内容、争议较大的问题和现象可采取此种教学方式。操作如下:由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提出讨论的问题,在学生查询学习书籍和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在课堂上组织主题发言,通过交互式争论,形成结论,以此达到掌握理论知识教学目的。这种方法最大的优点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独立思考,很好地实现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达到“知其所以然”的境界。

(二)变革考核模式

课程学习效果考核不能简单地以最后的期末考试的形式进行,应综合作业、出勤、平时课堂表现对整个课程学习过程来考核,甚至将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等的表现纳入考核中,将静态考核变成动态考核,将单一考核向多元化考核转变,以提高该教课程的实效性。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基础理论知识篇4

关键词:基础教育音乐师资知识结构声乐教学改革

培养基础教育音乐师资是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民族地方高校声乐教学改革应该基于教师职业能力标准,围绕教师职业能力要求,明确基础音乐教育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和教学作风。

一、概述及研究意义

1.民族地方高校声乐教学现状概述

民族地方高校声乐教学自从民族地方高校开设音乐专业以来,在教学上一直沿袭专业院校的模式,课程设置和教学手段由于跟不上新形势发展的要求,无形中暴露出一些不适应时展的问题。特别是在培养基础教育音乐师资方面,采用“一对一”的授课模式,按照培养声乐表演专业人才“精、尖”的规格和要求来培养基础教育音乐师资人才,以声乐表演专业人才的培养标准确定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声乐发展目标,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师范性,导致一些学生走上基础教育岗位后,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2.社会需要的基础教育音乐师资知识结构概述

社会需要的基础教育音乐师资知识结构是指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基础教育音乐师资应该具备的音乐专业知识的总称。略去其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修养不谈,其音乐专业知识结构应具备如下要求:基础教育音乐教师不仅要能够教授音乐课(包括乐理、视唱练耳、音乐常识和音乐欣赏等课程,在教学中要求能示范演唱、自弹自唱、指挥等),还要能够组织、领导课外音乐活动(包括组织合唱队、声乐小组、民乐队等全校性的音乐活动)。www.133229.Com这些基础音乐教育活动体现了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要有一专多能的特点,一专多能是基础教育音乐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

民族地方高校声乐教学与基础教育音乐师资知识结构的概念不同,但对基础教育音乐活动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重要意义,对两者之间的关系做深入的剖析,阐明其内涵和本质,对促进民族地方高校声乐教学改革和优化基础教育音乐师资知识结构以及对提高基础音乐教育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二、二者比较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基础教育教师的知识结构要扎实、丰富,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目标应该是:培养的基础音乐师资不仅能唱,还要能讲、能组织等,还要有教育能力、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但是长期以来,一些民族地方高校的声乐教学只注重声乐技能、技巧的传授,只教授学生建立正确的歌唱状态,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注重声乐的舞台表现力,出现了“重技巧、轻理论、轻实践、轻师范性”的现象,使得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效果不佳。一些学生毕业后走上基础音乐教育岗位,就会暴露出能力单一、知识不够丰富的弊端。

应正确认识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是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而不是培养歌唱家,也不是培养登上舞台的表演人才。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不仅要强调声乐技能技巧的训练,还应该开发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更应该在声乐教学过程中突出“师范性”,体现师范教育的特点。通过声乐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职业能力,包括基础教育理论知识能力、声乐专业知识能力、声乐相关领域知识能力。

1.教育理论知识能力的培养

作为一名基础教育音乐教师,应当懂得运用教育学原理和方法,有效达到教学目的。在声乐教学中融入教育理论知识,让学生全面掌握教育理论知识,有利于学生踏入基础教育岗位后,运用教育理论知识指导教学活动。在实际基础教育、教学中,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能力各异,因此必须因材施教。比如,有些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音乐教师就应该懂得运用教育理论知识对这些学生循循善诱,逐步引导他们产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2.声乐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

声乐专业知识是衡量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职业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体现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能力的关键因素。声乐教学不仅应该向学生传授声乐专业知识,还应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基础教育音乐教师,就应该具备良好的声乐理论知识、歌曲分析处理能力、声乐示范演唱能力。第一,声乐理论知识能力的培养。声乐理论知识是歌唱练习的科学依据,要让基础教育声乐专业学生系统地、有步骤地学习歌唱发声的原理和方法,要求学生有意识地对发声器官进行生理机能的操作与控制,这对学生准确掌握歌唱的技巧、姿态、呼吸方法、发声机能及共鸣腔体的调节运用等非常重要,能使学生歌唱的声音更美妙、更动听,进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激情。第二,注重示范演唱能力的培养。示范演唱能力在基础音乐教育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是基础教育音乐教师的必备能力。教师在示范演唱时用正确的歌唱方法表现出音乐作品的节奏、节拍、高音及风格等,通过运用正确的声乐技能,表达真挚的情感,(转第112页)(接第81页)能够充分激发、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使其受到美的陶冶。基础音乐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是互相交流感情的活动。教师的示范演唱在学生心目中是最亲切的,容易增进师生间的感情。因此,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艺术视野要开阔,艺术感情要丰富,这样才能绘声绘色地完成示范演唱,激发学生学习歌唱的兴趣。第三,要加强歌曲分析及处理能力的培养。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要有歌曲分析及处理能力,在声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综合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引导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分析歌曲的内容、风格、调式、结构、感情、速度的关系。通过歌曲分析及处理,把音乐分析理论、歌曲艺术处理、声乐技巧的掌握等融为一体,如歌曲的基本结构、曲式、调性、高潮的布局以及节奏、速度、节拍、风格等音乐组织方式与内容情绪之间的关系进行诠释。同时,根据歌曲所表现的意境,对声音色彩、技巧进行合理的布局和搭配,如音色的明暗、力度的大小等技巧,呼吸上的快慢疾缓以及换气等特殊技法的运用。通过正确的歌曲分析及处理,教师的示范演唱会更具有艺术表现力,这样能使学生喜爱音乐,积极主动学习音乐。

3.声乐相关领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随着社会快速向前发展,社会迫切需要大批优秀的基础教育音乐师资,他们不仅要有扎实的声乐专业能力,还要有声乐相关领域知识和能力,如节奏感与听觉能力、多声部能力、读谱能力、音乐创造能力、音乐合作能力、儿童声乐训练能力等。要想很好地胜任基础音乐教育工作,就必须掌握这些知识结构。民族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在声乐教学改革中,首先要认识到培养的人才是未来的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使他们提早进入教师角色,让学生参与声乐教学改革,使学生感到自己既是学生又是未来的教师,引导学生向教师专业方向角色发展。其次,不仅让学生掌握声乐技能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和道德。设置的课程必须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各门课程、各类课程之间要形成最佳组合和系统化。声乐教学应该以演唱技能为基础,加强声乐理论课程的学习,同时还要开设声乐演唱与教学课程,内容可包括歌唱基础理论、发声知识、歌唱心理、嗓音保健、声乐表演与欣赏、中外声乐发展史,声乐教学法、中小学音乐教材教法、优秀课例评析等相关领域课程,增强学生声乐相关领域的知识和能力。

结语

基础音乐教育面向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要让每一个中、小学生的音乐潜能都得到开发,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所以,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要贴近基础音乐新课程,不要把目光放在单纯的声乐技能、技巧的教学上,而应放在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音乐师资上,放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基础教育音乐师资上。

参考文献:

[1]李晋玮,李晋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

教师基础理论知识篇5

关键词:高师;美术理论;教学;新课改

自国家推行新课程教学改革以来,美术理论教学就日渐突显出其重要的一面。新课改强调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及审美能力,在加强技法训练的同时,更要求提高学生内在的文化修养。素质教育目前已经成为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基本策略和核心思想,而美术理论教学作为美术教师的必修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大部分高等师范院校都把美术理论课程设置为必修课,与教育实习相结合,旨在从理论到实践,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综合教学能力。但长久以来,由于教学模式单一化,教学方法陈旧,美术理论教学只偏重于纯粹的理论教学,与当下推行的基础美术新课程改革及美术教育的发展不相适应,一定程度上滞后,甚至阻碍了新课改的的进行和发展,美术基础教育学科应当从学位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转变。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美术教育学科的基本前提下,建立正确的美术教育课程观,并将教学关注与基础美术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高师美术理论教学对于每一个师范类美术学科学生都是必要且重要的。首先,美术理论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学生的课堂教学能力。

美术教学论作为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是美术实践与理论课程教学的延续、整合和提升。它要求学生在科学的教学理论及方法的指导下,学会如何应对实践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引进、优化新思想、新观念,能够独立完成撰写教案等基本教学方法,拓展教学思维,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在掌握了系统的美术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再通过教育实习等实践环节,成为一名合格的美术教师。

目前,高师美术理论教学课程在内容上仍偏重于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实践经验,大量空泛的基础教学理论对于美术师范生来说,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仅仅能让他们对美术教学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而一旦面对真正的课堂教学时,又常常显得力不从心,手足无措。因此,高师的美术理论教学要将教育基本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提高教师的素质与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因此,高师的理论课程教学要改变以往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多地参与美术实践教学。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教学水平,积累教学经验。同时,也将新的教学理论带到中小学,使得在职的中小学美术老师也能享受美术教学论的最新成果,并实践运用于教学实践工作中。

其次,美术理论教学能有效地推动基础教学改革的发展。美术理论教学是高师培养美术师资的核心课程之一,它为师范生毕业后能顺利走上讲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它也为基础教学改革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基础教学改革明确提出了要提高美术教师的基本素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科学的人生观和审美观,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个性,而美术理论教学在一点程度上加强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①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小学美术教师,其任务首先是应当让自己的学生了解什么事美术,了解世界美术的现状,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美术遗产,培养他们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因此,其知识结构中的美术史论知识和美学应占据较大的比例。因此,要培养全方位的人才,必须在课程设置上加强理论的重视力度,尤其是在基础理论知识方面。

在新课改的推进之后,新形势下的美术课堂与传统美术课堂教学相比,教学形式不断丰富,在加强实践课程的同时,更大幅度地加强了理论课程的内容,扩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地推动了新课改的发展。

总而言之,高师美术理论教学课程对新课改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与影响。但审视当前的美术教育现状,仍然存在着诸多的矛盾和问题难以解决。例如:(1)盲目强调“专业教育”,忽视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课程内容过于体现技法为主,而弱化了理论课内容,这样使得学生的知识面过于单一,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往往不能将实践与理论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语言表述显得空泛没有内容,从而不能适应教学实践和未来教育发展的需要。(2)缺乏完善的、科学的高师美术教育理论体系,在教育理论方面,缺失必要的补充。(3)课程结构设置不够合理化,教学内容相对比较陈旧,教学方法还有待提高和改良。(4)在高师美术理论教学上,缺乏与中小学美术实践课程的相互连接,许多高师美术教育工作者,对中小学美术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基本了解,他们所有的知识只限于书本,因为没有实地的去考察,所以在对中小学美术教学方面存在一定的认识缺失,导致高师美术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这方面,也缺乏基本的认识。甚至缺乏基本的教育理论修养和素质。从而影响了高师美术专业学生在其后的实践环节出现失误,难以胜任课堂教学工作。②另外,在新课改的要求下,许多中小学美术教师都出现了教学吃力、甚至无所适从的现象。而形式主义严重、教学实践活动目的不清楚、学生审美能力得不到提高等问题,都严重制约了基础教育的质量,也阻碍了美术教育的发展。

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源,都是因为高师美术理论教学的缺失。针对以上问题,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师首先要从自身抓起,在认识上有所提高,重视美术理论课程的教学。并结合新课改,根据基础教育美术课程改革的需要,采取一些相应的手段和方法,例如:(1)在教学内容上加以延伸和扩充,及时补充最新的教学内容,并根据不同地域不同特点,增加相关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教学内容,同时吸收新的教学理念,尽量改进教学方法,给高师美术专业的学生以更多新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拓宽其学科视野。(2)可以建立大学与中小学之间的联系,经常组织学生参观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活动,建立一定的协作方式与机制,双方经常进行交流,更新思想观念,组成相互支持的学校网络和形成教育改革的群体力量。还可以经常组织相关的培训活动,完善美术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相互之间的协作机制。(3)优化教学协作计划的运作,提升教师课堂教学的效能,对一些相关课题进行研究,建立共生关系与协作关系。从而更好地促进美术教学的发展与进步。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和新课改步伐的不断加快,对高师美术专业的教育工作也必然会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美术理论课程的教学上。因此,让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践,学以致用,才能为以后的美术教育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也才能使高师的美术教育工作得到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学院艺术学院美术系)

参考文献:

教师基础理论知识篇6

关键词:机械基础课程创新教学模式教学质量

对于机械专业的学生来说,机械基础是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这门课程非常重要,它融合了数学、物理、机械制图、材料力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让很多学生适应起来很困难。目前,对于理论课程的教学,很多高校主要采用灌输的方式,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到的知识无法应用到实践中,学习与实践脱节,难以实现机械基础理论课程的价值。所以,教师应该积极创新机械基础理论教学模式,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机械基础理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机械基础理论范围广泛,涉及的知识点特别多,而知识点又交叉融合在一起,特别繁杂。由于学生刚刚接触机械方面的专业知识,学习起来难度大,对教学内容难以理解,更不能形成有效的记忆。其次,在教学中,一部分教师认为给学生把道理讲明白了,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因此在课堂上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不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课堂非常沉闷,激发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教师不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理论知识只有通过操作,才能让学生理解得更加透彻。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理论与实践分离,学生表面上记住了一些名词术语或要点,对知识只有肤浅的理解,更谈不上运用了。所以在新的形势下,机械基础理论教学应该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保证。

二、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1.启发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兴趣是学生学好一门课程的动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中心,上课时教师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授,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的课堂调动不起学生学习机械基础理论这门课程的兴趣。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在教学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开拓思路,主动探索问题,既能够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又能够与学生进行互动,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例如教师教学铰链四杆机构特性的内容,在对曲柄摇杆机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曲柄是否一定是最短杆这个问题。教师不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此时,学生为了寻求答案,就会主动探索。学生的求知欲被调动起来,主动探索要比被动接受的学习效率更高,在授课中教师以问题促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2.加强动手操作教学,提升学生的能力

新时期的优秀人才不仅要做到对理论知识烂熟于心,还要在实践中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尤其机械类的学科,更要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实践教学,多给学生动手创造的机会。只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只有不断进行操作,才能让学生透彻理解理论知识,才能学以致用,才不会出现纸上谈兵的尴尬,才能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例如在教学铰链四杆机构这部分的内容时,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制四杆机构。学生们利用硬纸壳、剪刀、图钉、直尺等材料,成功完成了作业,在此基础上,又制作完成了偏心轮机构、导杆机构等,学生边讲解工作原理边演示自己的作品。这样的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达到了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巩固知识的目的。

3.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

因为机械基础理论比较抽象,不易于理解,所以教师可把难度大的知识,如机械运动的过程、机械工作的原理制作成课件,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把相关的教学内容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这更利于学生接受。如凸轮机构教学,把内燃机的配气机构以及自动送料机构的内容以动画的形式呈现出来,使知识浅显易懂,学生也不再感觉枯燥,师生双方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达到教学目标,使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尹明富,孙会来.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9(11).

[2]刘志勇,刘孝民.重能力求创新推进机械设计基础课堂教学改革[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4).

教师基础理论知识篇7

关键词:现状教学改革

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和《实施方案》(教社政[2005]9号)的精神,从2006年秋季新生入学开始,我国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课程方案(简称“05方案”)。其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作为四年制本科开设的四门必修课之一,已于2006年秋季在高校一年级本科新生中普遍开设,新的《基础》课已经成功走进课堂。虽然新课程的改革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对高校从事该学科教学的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一、独立学院学生学习《基础》课的现状

独立学院录取的学生高考分数一般集中在本科二批录取分数线的低端,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学习的兴趣与本科第一批、第二批录取的学生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虽然学过一些法律知识,但水平较低。当前独立学院学生大都重视专业课学习,而对公共基础课不予以重视,只是临到考试的时候突击,应付了事。大多数学生重分数,轻实效,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学生不可能有扎实的法律基础知识。甚至有少部分学生认为法律与自己没有关系,对法律不太感兴趣,学好专业课就行了;或者认为只要不违法,法律就和自己没有关系。因而对《基础》课不重视,法律意识比较淡薄。这些情况都说明,目前独立学院学生的思想状况及对《基础》课的学习认识状况不容乐观,《基础》课的教学只能加强而不能削弱,必须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尤其是加强对《基础》课教法改革创新的研究,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法,并通过《基础》课的教学来提高独立学院学生的思想素质,努力促进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二、对《基础》课教学改革几点构想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素质

1.发挥教师为人师表的人格魅力。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塑造者,其人格魅力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是对每个教师提出的普遍性的人格要求,而这个要求对《基础》课教师而言,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从一定意义上说,《基础》课教学不是单纯的说教,而是教师理想,信念,情操和教养等人格魅力的体现,教师有责任用自己良好的思想品德,高尚的情操,坦荡的胸怀,正直的为人和端庄的仪表影响学生。尤其是在当前国际风云变幻,国内社会多元价值并存,道德滑坡的情况下,教师一定要旗帜鲜明地坚持社会主义信念,以强大的人格力量征服学生,用高尚的品德教育学生,引导他们把理论学习和实践磨练密切结合,以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

2.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独立学院应认真制订和实施教师培养和培训规划,从业务培训和提高学历两方面入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使教师改善和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增强教学水平,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艺术。以精辟的理论分析能力,严密的逻辑论证,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3.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教学和科研是相辅相成的,有的《基础》课教师在教学和科研的关系问题上存在重教学轻科研的现象,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书,搞科研是额外负担。《基础》课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教师必须重视科研。教师只有对《基础》课的基本理论有自己深层次的研究,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讲明白、讲透彻,才能有思想、有见地,而非人云亦云,却不知所云。特别是有关理论和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更要求教师能教给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学习《基础》课的积极性。

(二)改进教学方法,实现多样化教学

1.贴近实际,增加讨论式教学。如何丰富课堂讲授的内容和形式,笔者以为多样化的讨论式教学是有效的方法之一,同时应加大讨论式教学在整个授课中的比例。在进行讨论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围绕社会现实、学生思想实际和成长发展过程中所关注的热点、困惑和所思所想进行讨论。另外,在讨论中允许存在结论的多样性,在评析过程中要有平等民主的观念、保护学生自主思维的积极性。

2.结合专业,丰富案例式教学。教师要在很少的课时让学生较全面地了解法律基础知识并能初步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案例教学法是有效的方法之一。对案例的分析,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必须坚持以成功案例为主,正面引导为主。

3.结合课程,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有些学生对《基础》课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专题课不感兴趣,认为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在学习,已经没有再学习的必要了。如何让学生对这方面产生兴趣呢?笔者认为仅仅依靠理论和个人的语言是不够的,要结合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播放声形并茂的教学内容,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这三种教学方法不能孤立进行,要相互辅助交叉运用,做到以多媒体为依托,实现多媒体案例和多媒体讨论式的教学方式。只有做到三者的有效结合,才能真正提高《基础》课的实效性。

(三)调整考核方式,完善多样化考核制度

考试不只是要考核学生掌握了多少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检验学生接受教育后的思想变化以及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础》课考试方式要向多元化、多视角、全方位综合考核方式体系转换,要把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考试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结合起来,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统一,这样可以拓宽考核的知识面,有助于打破传统教学的程式化。

采取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相结合的方法。首先,教研室应该制定规范的、可操作性的平时成绩考核细则。平时成绩可以由2~3次课堂小测验(以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学习能力为主)、课堂演讲比赛或辩论、课后作业、课堂表现(讨论发言和回答问题的情况)、实践考核(包括参加实践活动、调查报告、实践制作等)、考勤等组成。操作上尽量使平时考核量化到各个指标,并公正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其次,期末考试采取灵活方式,可开卷或闭卷,可口试也可笔试,或者两种方式相结合。学生对于《基础》课有着一种特殊的情结,希望以最轻松、最自由、最多元的方式掌握枯燥的理论。开卷考试、写论文等形式有助于学生在思考、总结的过程中,将《基础》课中所学的知识内化并提升为自身的基本素质、行为习惯,真正发挥《基础》课育人的功能。

参考文献: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霍世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定位与教学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6,(9).

教师基础理论知识篇8

电工技能是注重实际操作的课程。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往往不能根据学生的现状组织教学,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求完成授课计划即可,很少能充分考虑到学习效果,同时有些学校实习条件与教材要求有较大的差距,大部分课程的实训无法完成,教师只能以理论教学为主,做一些简单的实验。长期以往,势必导致两大弊端。一是理论课比重大,实践课比重小。知识本身具有丰富生动的实际内容,而表现它的语言文字则是抽象的。如果中职学生只记住文字符号,而没有理解其中的实际内涵,这样的学习便是机械学习,即记忆性学习,有悖于中职职业技能培养的宗旨。二是看重结论,忽略过程。知识包含着思维和智慧,在形式上却常常表现为呆板的结论。传统的教学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截断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

二、电工技能课程教学探索

1.开展“赏识教育”,在实践中激发学生兴趣

在电工技能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宽松活泼、紧张有序的学习氛围,多鼓励、少批评,允许失败,引导学生分析实训过程中失败的原因,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实现愉快学习。如在某些知识点的教学中,应尽可能少讲繁琐的理论,把事先准备好的实训器材发给学生,然后以讲座的形式先介绍器材的基本原理与调试,让学生有个初步了解。在调装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急于看到自己制作的产品是否成功,而大多数学生不可能一次就成功,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介入,有针对性地启发、引导学生,鼓励他们大胆拓宽思路,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起来,深入地查找问题的症结,想方设法解决问题。这样的学习过程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

2.改变教学方法,让学生由感兴趣变为爱学习

教师应多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中职学生对实验的兴趣远远高于课堂理论教学的兴趣,根据教学的“可接受性原则”,可将基础知识教学渗透到实验教学中去,使学生在愉快地动手实验的过程中理解并接受基础理论,同时训练技能技巧,手脑并用,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先动手实践,获得感性认识,再讲授理论与原理,这样的教学方法比较符合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能调动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暂时先放下系统的课堂理论教学,而是将教材中的基础理论趣味化,先进行富有趣味性的实验教学,即以培养学生兴趣为目的,先开展实验,在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学习的愿望之后,再在实验过程中对出现的问题加以必要的理论指导,将理论知识的传授渗透在一系列的动手操作中。学生通过动手制作,再配合教师在此过程中有计划的理论渗透教学,就能既稳固形成各种技能,又能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通过趣味性实验促进基础知识教学,把“先懂理论后去做实验”变为“通过兴趣性动手实验主动去学理论”,就能在有限的课时中获得技能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双丰收,同时也解决了两者在课时分配上的矛盾。

3.将基础理论知识渗透到实践中

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教师也应该思考:如何在动手过程中进行理论学习,如何将基础理论教学融于趣味性实验之中?这要求教师熟悉教材,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与基础知识,精心设计趣味性实验,把这些基础理论知识有机地融合到问题中去。教师还要考虑到电工技能培养的系统性与连贯性,所设计的问题要形成一个知识链。同时,教师还要使实训、实验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吸引力,实验要精心设计,反复试验,并作出样品,这样可以提高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教师也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将基础理论知识渗透到兴趣性实验中。理论课学到的知识,过一段时间可能就都忘了,但在动手操作时获取的理论知识却记忆尤深,所以实验活动中满怀兴趣的状态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佳时机。教师在教学中,要多为学生创造并把握这种时机,见缝插针,随时挖掘实验中蕴含着的基础理论知识,进行引申讲解,使学生在获得技能技巧的同时,牢固掌握基础理论。

教师基础理论知识篇9

摘要: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是中职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知识抽象、综合理论性强,而学生又普遍理论基础差、逻辑思维能力较差,为此教师需要协调好教与学的矛盾。本文就中职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的教学方法提出了几点看法。

关键词:中职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教学激发兴趣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现在的企业越来越注重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了适应这一转变,我们中职职业教育的课程也都实行了教学改革,更加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从而培养适应时代进步发展需求的学生。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是中职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能看懂完整的机械图样,并知道如何保证图样上的一些技术要求,为将来的实训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程是在机械制图课程的基础上,教学生理解图样上一些相关的技术要求的含义、标注以及如何检验。课程内容包含了技术测量的基本知识、常用计量器具、几何公差、表面结构要求、螺纹的公差与检测,其知识系统性强,概念抽象。因此对如何将这门课的知识更好地传授给学生,如何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笔者做以下几点分析。

一、教师要扩充知识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涉及了机械制造、机械制图、机械加工工艺、热处理等多方面的知识,综合性、系统性很强,所以对任课教师有更高的要求。中职教师理论知识丰富,但是实践经验有限,因此对于所教的知识难免会脱离实际。这门课程综合性很强,如果不能全面了解相关知识,很难融会贯通。例如对某一个零件图样,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如何保证,用什么机床、什么刀具加工,零件如何装夹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关注本专业的发展动态,与时俱进,这样才能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放矢,将知识系统全面地教授给学生。

二、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普遍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高,而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概念枯燥、内容抽象,很多学生在上课之初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一定要改变以往的方式,用简单易懂的语言代替专业术语,多引用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分析问题,激起学生的共鸣,引起学生的兴趣。比如在第一堂课讲互换性概念的时候,笔者就向学生提问一个更换汽车轮胎的问题。由于汽车是学生每天都能接触的,因此对此问题学生的参与度很高,大家都能积极参与讨论,讲述自己的看法。这样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地理解了互换性的含义,而且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参与度很高。

三、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内容较多,要在有限的课时内,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并能看懂图样,熟悉图样上的各种代号、符号、技术要求,还要掌握常规的测量技术,教师就必须以实用为原则,精选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课时。对一些文字叙述性的概念,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对一般难度的知识,可以先通过实例讲述,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将学生分组安排,通过小组讨论、组员竞赛等方式,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在学习中,学生要学会找重点、难点,学会主动学习。

四、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的传统教学方式是以理论为主,又由于这门课的知识涉及较广,因此课堂教学很容易陷入“教师教得累,学生不愿听”的尴尬处境。因此在课程设计时,教师要安排尽可能多的实践,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测量、去体会,从而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比如,在常用计量器具教学时,教师分配每个学生一套工量具,让学生分组学习。教师先通过初步讲解,让学生每人都进行一次实际测量,然后分给每小组一个工件,通过竞赛的方式,让学生比一比哪组能更快更准地测量出工件的数据。这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课堂气氛,使学生能主动愉快地学习。

总之,在中职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善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授专业知识,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不断摸索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学习内容,为以后其他专业课的学习与实践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徐巧,张智明,梅顺齐.《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5).

[2]杨昌义.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m].北京: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2007.

教师基础理论知识篇10

一、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内涵建构主义是一种结构主义的认知理论,是在实际的教学环境中,主要是在教师的理论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在教室与学生之间,学生是学习和研究的主体,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在这样一个放松、创新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学习的方式架构起一个系统的理论,主动的去接受和学习新知识,而不是被动的。建构主义最主要的作用是通过学习新知识,对自身原有的知识和理论进行重组和改造,通过新旧知识的汇合进行理论知识的更新和重组,这种学习方式具有鲜明的个人色彩,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理论的建构和消化,对于理论知识的阻塞可以再请教老师,然后在此基础上在进行组建新的理论。二、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高校教学体制的改革,计算机基础理论课已成为一门正式的课程搬上了大学的课堂。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问题:(一)传统教学方式的效果差。传统的计算机教学对于学生传授的很多知识只存在于理论的层次上,再加上实际教学条件的限制,学生对于计算机的认识没有实践上的认知,实际的应用能力也很差,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的知识仅仅存留在脑海中,而实践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最主要动力。(二)各个地区的学生差异巨大。由于各个地区对于计算机的普及程度不一样,因此在接受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方面具有很大的地域差距。有些地区的学生掌握的仅仅是关于计算机的基础理论,而没有对应的实践,因此仍然没有一个清晰的计算机基础理论框架。(三)计算机知识更新速度快。现在的科技发展可谓一日千里,计算机的更新换代非常迅速,相应的理论知识更新速度快,然而计算机的基础教学太过于古板,没有与时俱进的进行更新。三、建构主义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创新应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放归于实际的教学中重要反映在知识的建构、学习方式的建构、学生的自我创新以及师生主体地位的转换上,尤其是在大学计算机基础理论的教学中,建构主义的运用可以有效的对理论进行延伸、验证和扩展,又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的创新和自我消化,这样学习知识的方法才能铭刻在心。(一)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下师生的角色定位在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打破了传统的师生主体关系,学生成了理论实践的主体,老师只是起到了指导学习的最用。这是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创新应用。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最主要的作用是形成理论的结构和框架,在计算机的基础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理论知识的消化主体,知识的系统化、内容的延伸以及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都需要学生自己去架构。2.教师是教学的辅体。建构主义的教学方式解放了老师,在计算机的基础学习中,理论的东西都需要实践的验证,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才能真正实践理论的彻底消化,尤其是面对一些复杂的计算机语言,都需要在计算机的实际操作中实现计算机语言的编程。(二)建构主义的“情景创设”对于计算机基础理论学习的作用在计算机的理论学习中,并不需要教师滔滔不绝的理论贯彻,最主要的是实现学生在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消化。现在很多地区的计算机教学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这是一种建构主义教学的具体体现。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应用,打破了学生在理论上难以消化的局面,在计算机的课件制作中把理论部分通过实际的操作结合实际的例子呈现在学生面前,这种教学方式比单纯的理论教学更加生动、立体,方便学生的接纳和消化。学生可以通过“情景创设”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进行计算机理论的自我消化,促进自我学习的实践能力。(三)建构主义的应用有助于学生的自我探索和创新学习建构主义教学方式的应用使得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加强,特别是在大学计算机的基础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理论的学习进行自我的探索和理论的深入,在不断的自我学习中进行理论的创新学习。这不仅是素质教育的目的,更是一种新型的学习和教学方式。四、结语建构主义在大学计算机基础学习中的应用显然是具有促进作用的,尤其能够提高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创新的能力,对于提高大学的教学质量和高校体制改革具有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