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调研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36:59

课题研究调研方案篇1

抓好课题过程管理与控制

档案科研课题立项后?熏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加强管理是确保课题研究质量的关键,基层档案科研课题过程管理根据课题申报渠道的不同分别由上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本行政区域相关科研管理部门进行。可以通过三种方式加强课题过程管理与控制,严格检查督促课题执行情况:

一是科研管理部门应建立科研课题定期检查督促机制,按合同书规定的研究进度和阶段性指标对课题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年度评估,检查督促不能流于形式,不能只停留于下发文件和收取上报文件归档,应定期或不定期深入每个档案科研项目第一线,详细了解每一项课题的研究进度和完成情况?熏认真检查原始记录,严防弄虚作假。通过检查,督促课题承担单位按计划按时开展课题研究,对检查中发现未按计划开展研究的课题负责人提出警告?熏责令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二是课题检查督促应邀请有关专家参加。有关专家在检查过程中,对课题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给予指导,使课题研究人员能及时听取建设性意见,在专家指导下对研究中研究方法、技术手段、研究内容等出现的偏差和问题及时修正和调整。

三是档案科研管理部门应建立科研经费动态管理制度,对科研经费实行分期拨款阶段控制。根据定期检查督促和年度评估结果,结合课题完成质量情况,实际核销经费支出,分期下达课题经费,对课题立项后半年内未启动的课题、对一年内无实质进展的课题、对即将超过期限又无法完成的课题终止研究工作,收回课题经费,使经费管理成为课题质量控制的有效手段。

抓好档案科研课题选题

选择和确定课题题目是进行档案科研的第一步,也是关键性的一步,它决定研究者研究的方向、目标与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研究应采取的方法与途径。确定一个适宜的、有意义的题目,对顺利完成研究,推动实际工作和学术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基层档案科研选题,应注重以下“五性”:

现实性:选择的课题要从当前基层档案工作发展实际出发,针对性强,选取有代表性的,被普遍关注、争论较大的亟需解决的问题。如北京市朝阳区档案馆选择的《地市级综合档案馆档案接收与鉴定工作研究》课题,在档案鉴定工作成为迫切需要的现实需求下开展,研究成果具有很强的现实推广意义。

价值性:科研成果要求具备一定的学术或应用价值。基层档案科研与其他研究机构不同,高校等研究机构选择课题有的很强调学术价值,而基层档案身处档案工作一线,其研究优势在于利用工作实践研究实际工作性课题,强调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强调研究成果对实际工作可能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可行性:基层档案科研项目应具有现实可能性,研究的问题是能被研究或通过研究能实现的。要求对研究项目的必要性、内容和预期目标进行分析论证证明其可行,同时要求具备研究必要的、可行的资料、设备、时间、经费、技术、人力、研究对象、理论准备、一定的实验或实践方法与步骤等主观和客观条件。

创新性:在基层档案科研中,相对同行而言,研究的问题应是前人未曾解决或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研究成果在本研究领域内具有与前人或别人不同的见解,研究具有新意和时代感,研究不步人后尘、不是重复性研究。通过研究一方面可实现理论上的创新,提出一种新理论、新观念,在档案学术研究上有新突破;另一方面可实现实践上的创新,提出一种新技术、新方法,对档案工作产生重要的指导作用。

基础性:基层档案科研选择的研究课题应具备一定的条件和基础,保证在一定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开展课题研究。如,具备一定实践工作基础,本单位在课题提出以前针对该项目研究已经做了一些工作,积累了一定工作经验。或具备一定理论研究基础,课题组研究人员已对该项目研究有过初步研究,发表过相关文章。或对项目研究具有一定知识、能力、基础、经验、专长,并掌握课题有关的材料。

抓好档案科研外援力量引进

基层档案部门开展科研工作具有占有研究素材的优势,工作实践和经验素材丰富,但其中一个很大的困难是科研经验不足,理论知识不够,积极引进外援,能够有效克服这一难题,并增强其科研实力。基层档案部门在结合实际情况申报某项科研课题时,应考虑引进档案科研方面的专家、学者作为课题组成员或顾问,可以是有关高等院校在该课题研究领域有专门研究的学者,也可以是上级管理部门或兄弟单位的有关专家,通过他们学术和理论上的正确引导,避免项目研究走不必要的弯路。同时最好能让其在课题研究中蹲点,在科研方法、理论、科研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引领基层档案部门,给予基层档案部门科研直接、切实的帮助。

抓好课题组自身建设

首先,在课题立项时及时成立课题组。课题组组成人员应由相关负责人、业务工作人员共同组成,避免单兵作战,根据课题需要对课题组成员的研究任务进行分工,协作开展科研,形成课题研究整体优势。必要时建立子课题组,根据课题研究的内容,由有关科室分别承担由内容分解的子课题,在总课题组的统一指导下,子课题组相互支持,密切协作,有效提高课题研究运行质量。

其次,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基层档案部门应提高对档案科研的重视程度,加大对科研的投入倾斜,满足课题组人员研究需要,在确保研究时间、协调科研与业务工作矛盾、调配科研协作人员、配合调研工作、开展课题实践、使用与投入科研经费等方面给予重视,尤其在科研工作的基础条件上如科研信息、资料的建设上加大投入。基层档案部门从事具体工作多,接触科研前沿信息少,订阅和了解国内外报刊少。基层档案部门领导应重视科研信息、资料的建设工作,扩大国内外档案报刊的订阅范围,并充分利用互联网、各级国家图书馆、资料馆等方式,加强对科研课题相关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确保科研工作顺利进行。

第三,强化研究过程的自我管理,建立课题组研究活动机制,切实按照合同要求落实课题研究。基层档案部门应建立健全相关科研制度,制订有关课题组学习研讨制度、工作制度、奖惩制度等,对课题研究的实施、奖惩措施等做出明确的要求和规定,确保科研工作有序进行。并定期召开课题协作会议,基层档案科研项目一般由多个科室、多名档案工作人员联合攻关,历时较长多在一年以上,这个过程中应加强科研协作的组织管理,定期就研究工作和研究中的问题进行协调、协作,对课题分工协作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及时协商解决,使科研计划顺利进行。

第四,组织或参加课题研究的有关会议。受工作范围限制,基层档案部门科研接触面比较窄,可以组织本单位以外的更大范围的专门针对课题研究的学术会议、工作经验交流会议,听取有关专家、学者、同行对研究课题的做法与观点。可以定期组织本单位课题研究专题和阶段成果研讨会、碰头会,对课题研究的方案、调研情况、实验情况、实践工作开展情况、取得阶段性进展和成果情况、课题研究中的疑难问题等进行研讨,使课题组成员对研讨、碰头的问题充分发表意见,并邀请课题组有关专家、学者参与研讨和总结评价,使研讨为课题研究的每一步进展提供依据。

第五,鼓励课题组成员根据研究任务分工、安排,在研究过程中取得阶段性成果,如在档案报刊上发表相关文章、撰写实验报告、研究活动分析报告、调研报告、实践工作总结等,为课题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第六,重视科研骨干力量的培养和使用。在基层档案科研工作中,鼓励单位档案工作人员参加课题组承担科研任务,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学术活动、培训、参观考察、汇报交流等,开阔课题组成员科学视野,活跃学术思想,改善学术氛围,使基层档案工作中的业务骨干在科研实践中锻炼成长,将档案工作中的业务骨干培养成为档案科研工作的骨干力量,提高基层档案科研队伍的整体素质、研究力量和研究水平。同时,加强科研骨干的使用,依据其业务工作优势吸纳为不同课题组成员分别承担相应研究任务,充分发挥其作用。

抓好档案科研后续工作

首先应重视档案科研成果推广运用。科研课题可以按不同标准分成不同种类,按研究目的和功能不同可以把研究课题分为基础性、应用性和开发性课题。档案科研课题也可以分为这三种类型,其中,除基础性研究课题为理论性研究课题外,应用性和开发性课题的研究直接目的是解决具体、实际的问题,应提出针对性、操作性的理论和方法。基层档案科研常常选择的是与实际工作紧密相连的应用性和开发性课题,这种课题研究本身的性质要求课题在完成结题程序后应通过成果推广运用实践课题成果。同时,档案科研成果推广运用是档案科研工作的重要程序和过程,通过成果推广运用才能最终实现研究目的和研究成果价值。基层档案科研成果不能研究结束就束之高阁,应重视课题成果的认可、转化和推广,通过成果推广运用发挥课题研究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和最终成果尽快转化,使课题研究成果转化为推动基层档案工作、提高档案工作质量的直接动力。

课题研究调研方案篇2

开题报告,就是当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选题计划。它主要说明这个课题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的论证和设计。开题报告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

研究方案,就是课题确定之后,研究人员在正式开展研之前制订的整个课题研究的工作计划,它初步规定了课题研究各方面的具体内容和步骤。研究方案对整个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尤其是对于我们科研经验较少的人来讲,一个好的方案,可以使我们避免无从下手,或者进行一段时间后不知道下一步干什么的情况,保证整个研究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可以说,研究方案水平的高低,是一个课题质量与水平的重要反映。

二、写好研究方案应做的基础性工作

写好研究方案一方面要了解它们的基本结构与写法,但“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写好开题报告和研究方案重要还是要做好很多基础性工作。首先,我们要了解别人在这一领域研究的基本情况,研究工作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要有创造性,熟悉了别人在这方面的研究情况,我们才不会在别人已经研究很多、很成熟的情况下,重复别人走过的路,而会站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事更高层次、更有价值的东西去研究;其次,我们要掌握与我们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理论基础扎实,研究工作才能有一个坚实的基础,否则,没有理论基础,你就很难研究深入进去,很难有真正的创造。因此,我们进行科学研究,一定要多方面地收集资料,要加强理论学习,这样我们写报告和方案的时候,才能更有把握一些,制定出的报告和方案才能更科学、更完善。

三、课题研究方案的结构与写法

课题研究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题名称

课题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这看起来是个小问题,但实际上很多人写课题名称时,往往写的不准确、不恰当,从而影响整个课题的形象与质量。这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只会生孩子,不会起名字”。那么,如何给课题起名称呢?

第一,名称要准确、规范。

准确就是课题的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课题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

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要规范、科学,似是而非的词不能用,口号式、结论式的句型不要用。因为我们是在进行科学研究,要用科学的、规范的语言去表述我们的思想和观点。课题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正在探讨,正开始研究,不能有结论性的口气。

第二,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

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这次各个学校课题申报表中,我看名称都比较简洁,我就不再多说了。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课题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课题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不要都写成是坚持党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一般性的口号。主要内容包括:⑴研究的有关背景(课题的提出):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⑵通过分析本地(校)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研究的价值,要解决的问题。

(三)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文献综述)。

规范些应该有,如果是小课题可以省略。一般包括:掌握其研究的广度、深度、已取得的成果;寻找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而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参考总课题报告。

(四)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等,这个方向或要求可以是哲学、政治理论,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对于范围比较大,时间又很长的课题来讲,大家在总的方面,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指导思想,就可以避免出现理论研究中的一些方向性错误。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一下何老师在《佛山市教育现代化进程》研究方案里写的课题指导思想里的一段话:“这一课题研究要依据党中央和国家要求,依据广东省委省政府的决定,依据

佛山市委市政府的决定,结合国情、市情和佛山市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力求揭示佛山市教育现代化进程的规律及表现形式,为佛山市教育现代化实践服务”。另外,还有一份供大家参考一下,广东省教育科研“九五”规划重点课题《学科教学与素质教育》研究和实验方案里面,课题指导思想这样写:“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从我国经济领域实现“两个转变”和我省201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对基础教育的要求出发,针对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全方位的改革实验和理论研究,有效指导广大中小学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深入教学改革,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从而推进我省基础教育事业向前发展,为把广东建成教育强省作出贡献”。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课题研究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课题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相对于目的和指导思想而言,研究目标是比较具体的,不能笼统地讲,必须清楚地写出来。只有目标明确而具体,才能知道工作的具体方向是什么,才知道研究的重点是什么,思路就不会被各种因素所干扰。

常见存在问题是:不写研究目标;目标扣题不紧;目标用词不准确;目标定得过高,对预定的目标没有进行研究或无法进行研究。确定课题研究目标时,一方面要考虑课题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虑课题组实际的工作条件与工作水平。

(六)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我们有了课题的研究目标,就要根据目标来确定我们这个课题具体要研究的内容,相对研究目标来说,研究内容要更具体、明确。并且一个目标可能要通过几方面的研究内容来实现,他们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大家在确定研究内容的时候,往往考虑的不是很具体,写出来的研究内容特别笼统、模糊,把研究的目的、意义当作研究内容,这对我们整个课题研究十分不利。因此,我们要学会把课题进行分解,一点一点地去做。

基本内容一般包括:⑴对课题名称的界说。应尽可能明确三点:研究的对象、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方法。⑵本课题研究有关的理论、名词、术语、概念的界说。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1、本课题研究是否要设定子课题。各子课题既要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又要形成课题系统。作为省、市级课题,最好设定子课题。形成全校的课题研究系统。

2、具体的研究方法可从下面选定: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个案法、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等。如要研究学生实践能力的现状必定离不开调查法;要研究如何优化小学生个性宜采用实验法;要研究如何对青年教师进行培养可采用经验总结法;要研究问题家庭学生的教育对策可采用个案法等等。

3、确定研究方法时要叙述清楚“做些什么”和“怎样做”。如要用调查法,则要讲清调查的目的、任务、对象、范围、调查方法、问卷的设计或来源等。最好能把调查方案附上。

4、提倡使用综合的研究方法。一个大的课题往往需要多种方法,小的课题可能主要是一种方法,但也要利用其它方法。我们在应用各种方法时,一定要严格按照方法的要求,不能不三不四,凭经验、常识去做。比如,我们要通过调查了解情况,我们如何制订调查表,如何进行分析,不是随随便便发张表,搞一些百分数、平均数就行了。

突出介绍行动研究法。

(八)课题研究的步骤

课题研究的步骤,也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研究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和时间安排包括:整个研究拟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起止时间;各阶段要完成的研究目标、任务;各阶段的主要研究步骤;本学期研究工作的日程安排等。

(九)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本课题研究拟取得什么形式的阶段研究成果和终结研究成果。形式有很多,如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研究报告、论文、经验总结、调查量表、测试量表、微机软件、教学设计、录像带等,其中调查报告、研究报告、论文是课题研究成果最主要的表现形式。课题不同,研究成果的内容、形式也不一样,但不管形式是什么,课题研究必须有成果,否则,就是这个课题就没有完成。

(十)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在方案中,要写出课题组长、副组长、课题组成员以及分工。课题组组长就是本课题的负责人。一个课题组应该包括三方

面的人,一是有权之士,二是有识之士,三是有志之士。有权了课题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支持,有识了课题质量、水平就会更高,有志了可以不怕辛苦,踏踏实实踏实实去干。课题组的分工必须是要分得明确合理,争取让每个人了解自己工作和责任,不能吃大锅饭。但是在分工的基础上,也要注意全体人员的合作,大家共同研究,共同商讨,克服研究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十一)其他有关问题或保障机制

如课题组活动时间;

学习什么有关理论和知识,如何学习,要进行或参加哪些培训;

如何保证研究工作的正常进行;

课题经费的来源和筹集;

如何争取有关领导的支持和专家的指导;

如何与校外同行交流等。

四、注意三点:

1、要学会搜集和获取信息。处处留心皆学问(积累)。

课题研究调研方案篇3

2012年5月,南京市职称工作领导小组再次重新修订《南京市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条件(试行)》,对评审小学高级教师、中学一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分别列出了“教科研”工作要求。达不到“教科研”工作要求,教育教学工作做得再好也无缘职称评审。其实,评优、评先进、评学科带头人等都与“教科研”密切相关。“教科研”已与一线教师的职业发展紧紧相连,直接关系一线教师的切身利益。

一、“教科研”的内涵

“教科研”,即教育科学研究。一般而言,教育科学研究是指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运用科学方法,借助一定的手段和条件,遵循一定的研究过程,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探求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真相和性质,摸索和总结其中的教育规律,并取得科学结论的、创造性的研究活动过程。本文中的“教科研”,专指一线教师的“教科研”,所以要贴近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要解答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据此,“个人课题”研究、“教育叙事”研究、“教育案例”研究等便成为适合一线教师进行“教科研”的具体方式。

当今,科技进步速度加快,知识更新周期缩短,教育矛盾层出不穷,因此,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而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一线教师的“教科研”。为此,教育行政部门提出“教科研”工作要求,其最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更新理念,学会思考,创新方法,提升质量。同时,教育行政的推动已然成为一线教师进行“教科研”的外驱力。归根结底,“教科研”已成为一线教师专业成长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教科研”变得玄虚

然而,面对“教科研”,不少一线教师存在畏难情绪,缺乏正确认识,缺少实践勇气。于是,“教科研”便成为一线教师的额外任务和沉重负担,整天疲于应对。闲聊时,许多一线教师能说出内心所想,表达个人观点,但一提到写论文、做课题、搞调查,许多一线教师茫然了。一般来说,他们对自己至少有三点质疑:一是质疑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二是质疑自己方法的妥帖性,三是质疑自己语言的流畅性。这种极度的不自信,导致许多一线教师不仅找不到写论文的素材,更缺乏积极的自我构思;这种极度的不自信,导致许多一线教师认为“教科研”是专家学者的事,自己不具备进行“教科研”的素养和能力,从而对“教科研”望而生畏。这样一来,一线教师不会写论文,害怕写论文,不想写论文;一线教师不会做研究,害怕做研究,不想做研究。于是,“教科研”变得玄虚起来。

三、让“教科研”回归教育教学实践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要想让教师们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那么,如何充分激发一线教师进行“教科研”的内驱力?如何让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变成论文,变成课题?关键在于:让“教科研”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回归教育教学实践,让“教科研”的理念和方法真正走进一线教师的内心,让“教科研”成为一线教师自己的事、身边的事,让“教科研”的过程和成果成为一线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力助推器。

“教科研”应是一线教师自己的事、身边的事,这是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南京市教科所”)的一贯主张。自2004年,南京市教科所就致力于“教科研”方式的创新:从“个人课题”研究的开创,到“教育案例”研究、“教育叙事”研究的提出与倡导。在这一过程中,南京市教科所促进了一线教师的“教科研”。具体而言,有三方面:一是引导一线教师在真实的教育教学生活中寻找问题;二是引导一线教师不断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三是引导一线教师积极构思,在写论文、做课题时不仅有话可说,更有理有力地阐述,充满自信地表达。

四、“教科研”的具体方式

经过近九年的实践和探索,南京市教科所已形成了以“个人课题”研究为主体,以“教育案例”研究、“教育叙事”研究为两翼的教师“教科研”发展战略,让“教科研”走进基层学校,走近一线教师,实现“教科研”的落地生根。

1.“个人课题”研究:倡导一线教师研究身边的问题

传统意义上的部级课题、省级课题、市级课题、区县级课题、校级课题研究,往往与一线教师的研究旨趣、研究需求、研究内容相去甚远,以致许多一线教师在所谓的研究中,经常是“种别人的田,荒自己的地”。为此,南京市教科所经过探索,为一线教师量身定做了一种立足现实、具有实效的课题研究方式――“个人课题”研究,帮助一线教师“种自己的田,结自己的果”。

2004年,南京市教科所首次提出“个人课题”研究的概念。“个人课题”研究,即教师个人独立承担并得到学校或教育科研部门认可的课题,旨在倡导一线教师研究发生在身边的教育教学问题,例如“作文教学问题”“课堂导入问题”“班后段教育问题”等。其目的在于:培养一线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生活中善于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并把这些问题归纳、总结和提炼,进而提出有价值的课题。

2005年,南京市教科所在全市范围进行“个人课题”研究的实践与探索。从宣传发动、申报立项、过程指导、结题鉴定、成果运用等方面对“个人课题”研究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设计,着重探索“个人课题”研究的独特性、创新性、实践性和可行性。

2006年,“个人课题”研究进入正式实施阶段,经历了培训、申报、评审立项三个环节,重点是摸索“个人课题”研究的实施程序。在“个人课题”研究首次尝试时,全市共有2200余名一线教师申报项目,其中1625项被批准立项。

2007年,第二期“个人课题”研究开始,重点是探索“个人课题”研究的指导方略。与2006年相比,申报项目成倍增长,达到4200余项,全市有10%的一线教师参与“个人课题”研究,2200项批准立项,方案的质量显著提高。

2008年,第三期“个人课题”研究开始,重点是建立“个人课题”研究的三个层级,即校级、区县级、市级。“个人课题”研究申报时,采用“自下而上,逐级立项”的方式。与2007年相比,申报项目超过10000项,全市有20%的一线教师参与“个人课题”研究。

2009年至2010年,第四期和第五期“个人课题”研究继续推进,重点是探索“个人课题”研究的匿名评审。此外,第一届和第二届全国“个人课题”研究讨论会在南京召开。

2011年,第六期“个人课题”研究开始网上申报、网上评审、网上管理。此外,第三届全国“个人课题”研讨会在江苏徐州召开。2012年,100个重点“个人课题”研究项目立项,并展开研究。此外,第四届全国“个人课题”研究讨论会在甘肃兰州召开。

近九年的探索,一路走来,一线教师对“个人课题”研究情有独钟,热情不减。其根本原因在于:“个人课题”研究符合一线教师的研究需求。具体而言,有三方面:一是“个人课题”研究的选题强调研究教育教学中的“真问题”,以解决教师身边的问题为指向;二是“个人课题”研究的方法从学院风格转向具体实践,倡导适合一线教师的“教育案例”研究、“教育叙事”研究等。三是“个人课题”研究的程序简约,倡导适合一线教师的“五步研究法”,即找到问题――分析原因――制定对策――付诸实践――经验总结。

2.“教育案例”研究:倡导一线教师描绘身边的个案

教师的日常工作就是教育教学,整日和学生们打交道。从课堂里的对话到课堂外的交流再到社区中的互助服务等,可见教师生活在一个个教育事件中,行走在一个个教育情境里,而“教科研”就是对这些实实在在的事件和真真切切的情境进行分析与研究。于是,在2008年,南京市教科所又推出了“教育案例”研究,倡导教师把一节成功或失败的课作为研究对象,把发生在师生、生生之间的故事作为研究对象。

为此,南京市教科所对“教育案例”研究进行规划,从“教育案例的内涵”到“教育案例的特点”再到“教育案例的体例”,为一线教师清晰地呈现了“教育案例”研究的具体要求和操作方法。“教育案例”研究,即对具有问题性、故事性、典型性的教育教学实例进行感性叙述和理性分析。可见,“教育案例”研究包括四个关键点:一是要有“实例”,二是“实例”要具有“问题性”“故事性”“典型性”,三是要有对“实例”的感性叙述,四是要有对“实例”的理性分析。总之,“教育案例”研究的倡导,使一线教师对身边的典型个案善于发现,精于描绘,勤于反思,乐于研究,让一线教师进一步体会到“教科研”就在身边。

“教育案例”研究的推出,为一线教师找到了进行反思的有效路径。从2008年至今,广大一线教师对“教育案例”研究的基本理念、写作规范、研究路径已有了较好的了解和掌握,参加“教育案例”研究评比的一线教师逐年增加。

3.“教育叙事”研究:倡导一线教师讲述身边的故事

2009年,南京市教科所又提出“教育叙事”研究,倡导教师讲述身边的故事,通过叙事的方式开展研究。“教育叙事”研究,即讲述“教育故事”。“教育故事”就是教师在日常生活、课堂教学、德育活动、教改实验等教育教学实践中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故事,旨在呈现具体、真切、生动的教师经验世界,记录教师心灵成长的轨迹,表达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真情实感。另外,“教育叙事”研究有四方面需要强调:一是强调题材的鲜活有趣,二是强调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三是强调主题的鲜明深刻,四是强调语言的亲切感人。

“教育叙事”研究的提出,其根本在于:倡导教师关注、记录和体悟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教育故事。“教育叙事”研究的倡导,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崭新的反思和研究路径,促进一线教师在“叙事”过程中不断“思考”,在“思考”过程中不断“行动”,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摆脱“追求功利”的困扰,拉近一线教师与“教科研”的距离,让更多一线教师用自己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教科研”,从而逐渐找到研究的感觉,体验研究的快乐。

在南京,“个人课题”研究、“教育案例”研究、“教育叙事”研究等创新举措,贴近一线教师的生活实际,鼓励一线教师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打破一线教师进行“教科研”的坚冰,改变一线教师对“教科研”的看法,点燃一线教师参加“教科研”的热情。

课题研究调研方案篇4

1.1研究性学习与案例教学法

学者赵洪[2]提到典型的研究性教学方法有三种:案例教学法、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研究性教学应是一种开放式教学,其具体方法和形式多种多样,如发现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情境式教学、支架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合作教学、案例教学等。上述有关研究性学习的观点指出了案例教学法本身也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典型方法。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指利用以真实的事件为基础所撰写的案例(Case)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教师指导下学生可开展案例调查研究,进行基于案例的讨论分析、解决问题的研究性学习方法。

1.2基于案例的研究性学习模式

案例研究性学习中的案例来源可以是教师给定的,也可以是学生通过实践调查研究完成的课题或项目。依据案例的来源,案例研究性学习模式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对基于给定的案例问题的研究性学习;二是基于案例(项目)的研究性学习。第一种基于给定的案例问题的研究性学习,这是传统的案例教学法。基于问题的案例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但这种方法也有一定的缺陷:教材中的个案信息有限,不可能包容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这就使学生在分析案例时缺乏对企业所有问题的全面了解,所作决策难免有失偏颇,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案例分析的现实可操作性。第二种基于案例(项目)的研究性学习。基于案例(项目)所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对教师给定的案例进行拓展性的研究性学习,由此克服第一种传统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拓展研究,最后在课堂上呈现。或由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和课题或项目开展研究性学习,最后成果在课堂上呈现、分享、讨论、评价。笔者认为第一种传统基于案例问题的学习,学生没有参与到对案例或项目的研究全过程,因而没有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张利荣[3]认为“基于项目(课题)的学习”与“基于问题的学习”相比,“基于项目的学习”更加贴近现实,更加偏重于操作和实践活动。第二种是一种能让学生更深入全过程参与的研究性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第一种模式的缺陷。笔者认为案例课程中的案例教学法可以采用两种模式的结合。第一种可以作为第二种模式开展的铺垫,先经过基于问题的案例研究学习再过度到案例或项目的研究性学习,对于学习能力有限的高职生来讲不失为一种更适应的方式。

2高职教育基于案例的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2.1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2.1.1高职教育内在改革和学生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教育最终的目标是人的发展。人的发展要求不仅要让学生学到具体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自主学习能力。丘莉等指出在中国较为普遍的传输式教学模式的培养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没有得到较好的培养,特别是地方高校高等职业教育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急需培养、能力亟待提高。地方高校高等职业教育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容乐观,团队协作能力不足,持续改进能力比较薄弱,学生缺乏反思精神。这也是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三个核心问题[4]。传统的教学是以知识本位为核心的。这种教学理念所关注的是知识客体而非学生主体的发展。高职学生需要通过新型的教育方式来启动他们的自主学习态度、思维与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意识与反思能力,有利于提升他们可持续发展能力。2.1.2符合高职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宋良杰[5]指出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卢森费尔德在1998年的实验研究表明,具有应用性学习和工作倾向的学生,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表现平平,而在研究性学习中却常常取得“令人惊奇”的优异成绩。基于此,研究者们建议这些在传统课堂中表现差的学生应该更多地置身于研究性学习的情境中。受国情影响,上高职的学生往往学习成绩较差(至少是高考成绩较低),他们可以从pBL(基于问的学习)中获取比本科院校学生更多的利益。高职学生学习成绩差跟他们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有关。而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就是研究性学习能力的组成部分。研究性学习是以问题或任务项目导向的,具有较强的实用性,目标明确,也有助于唤醒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另外研究性学习通过协作交互式的学习系统可以让学生通过和他人分工合作,共同达成目标,会刺激学生的学习行为,通过相互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2基于案例的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很多,基于案例的研究性学习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方法。案例或项目本身就包含具体实际情境,把理论知识蕴含在具体的案例或项目情境中,可摆脱单纯的理论知识的平白枯燥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可以说基于案例的研究性学习实则融合了情境教学法、问题导向学习法及项目任务导向法特征,容易激发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案例教学真实地反映现实,具有说服力和现实的教育意义[6]。案例本身是来源于企业实践或模拟企业管理实践活动,尤其对于校企合作程度不高的高职院校,案例研究性学习不失为校企合作实践性教学不足的补充。案例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媒介,案例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与研究意识,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研究创造能力,这些素质是学生今后在职场上所应有的创造性素质。

3基于案例的研究性学习的挑战

3.1教师的自身挑战

案例往往包含着跨课程的专业理论知识,再加上研究性学习的挑战,因此教师要有较完备跨课程的知识结构,要有丰富的教学组织、领导技能驾驭案例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教师要善于融会贯通启发学生积极大胆思考,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如《一家饺子馆的物流案例》,虽简短,案例后面的思考题主要是涉及需求的波动、需求与供应的平衡。但如果细细挖掘,可以挖掘到配送、供应链、信息技术、营销、采购、客户关系管理等相关理论知识的应用。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从案例中盘活与获取更为实用的专业理论知识,并提高他们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其次教师要应对角色的变化挑战———从课堂主导者成为课堂指导者,从教师为中心变为学生为中心,从传授知识到指导学习,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另外,如何组织好基于案例的研究性学习的课堂过程也是很重要的。放权的同时,可能会出现学生由于主动意识及分析能力的欠缺造成配合度低下的情况。因此针对这些情况规范教学流程、制定科学的考核标准和评价、调动启发指导学生等工作难度很大。

3.2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素质的挑战

研究性学习素质包括研究性学习认知、知识与思维能力、研究性学习方法能力。高职学生本身学习基础较差,自主学习目标、动机意识与能力、学习方法不容乐观。在个性特征方面往往表现为懒惰懈怠、缺乏毅力与自我控制力、认真负责态度,被动消极。不懂得利用学习资源,不讲究学习方法。在以团队合作式的研究性学习过程当中,会产生责任推卸、搭便车现象;或产生对成绩无所谓毫无学习动机这种极端现象。因此,如此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帮助学生爱学乐学会学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难题。

3.3研究性学习资源的挑战

研究性学习的素材包括现成教材案例的适用性及研究资源的可得性。教材中的案例是否具有典型性、针对性、新颖性、可挖掘性、适用性影响着案例学习。现有一些教材案例时间过早,过于陈旧,无法显示动态发展情况;或者过于浅薄,不典型、针对性不高、可挖掘性不强,这样案例食之无味,没有多少营养价值,影响案例的研究性学习。另外,高职院校能否为学生提供方便丰富的文献资源,也会影响到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4基于案例的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组织系统———以《物流管理案例分析》课程为例

4.1《物流管理案例分析》课程教学目标与特点

《物流管理案例分析》是物流专业的一门课堂实训课,是基于案例分析与研究的实训课程。换句话说它是以案例作为载体而驱动研究的一门研究性学习课程。课程目的是通过案例的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例,学以致用,最终加深对理论的了解,掌握理论的应用。同时帮助学生通过案例研究增长对行业、企业等实际经营见识;并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整理、处理资料的研究能力;同时通过小组式的合作研究可以培养学生沟通表达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4.2该门课应具有的特征

教师通过案例分析课程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实践、开放、互动合作的平台,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1)自主性: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仅起指导启发作用。根据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包括选择案例或项目,计划题纲,收集整理分析处理资料,完成报告、呈现资料,回答、评价整个过程,强调学生参与自主。通过放权给学生,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与创造性。(2)实践性:案例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性表现在案例是来源于实践,学生可获得间接的实践体会。另一方面,学生自主参与案例研究性过程。学生参与选择所要研究的对象,完成项目的设计,并进行资料的采集、整理、处理、呈现、分享讨论、评价。这些工作原来主要由教师完成改变为由学生完成,让学生真正体验到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与意义,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最大程度调动出来,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3)开放性:教学打破传统封闭式的教学模式,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开放性。第一、学习空间开放性。打破课堂的束缚,研究性学习的开展需要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在课堂之外的地点开展项目研究。第二、教材学习资源的开放性。学生要善于利用教材及教材之外的学习资源辅助研究,包括图书馆文献,以及电子文献等。第三、学习合作主体的开放性。学生的合作不再是单纯的师生之间,而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所调研或实践的组织等。第四、教学理念开放性。教师要由主导型向指导、支持、启发的导师转型。学生要开放学习心态,通过自我研究与合作开展学习。第五、答案的开放性。打破教师固设的标准答案模式,研究性学习最主要目标是开启学生的思考,锻炼学生的思维,而不是所谓的“正确答案”。打破条框限制,能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心理与思维能量,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第六、评价的开放性。打破教师统一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参与,基于自评与同学的评价,评价也是思考的过程,通过评价客观了解各组的优缺点,有助于唤醒学生的主人翁感觉,调动积极性与创造性。教学的开放性赋予学生更多的权力与资源,有助于更好地实现研究性学习目标与任务。(4)合作互动性:案例研究法可以采用个人和小组两种形式结合,以小组模式为主,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强调在团队互动学习中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团队互动分享想法、经验,碰撞思考,执行并完成任务。这种互动合作包括学生与自己的互动合作、小组内成员间分工协作、小组之间陈述小组与非陈述小组的互动合作、各小组成员与教师的互动合作和各小组与学习资源的互动合作等。

4.3基于案例的研究性学习的组织系统要求

课题研究调研方案篇5

[关键词] 教师专业发展;课例研究:初中教师

“课例研究”是一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行动研究,它通过教师集体对真实的课堂进行系统检查(具体包括教学设计、实施、反思)来达到促进学生学习、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目的。国外的学者把课例研究的操作步骤分为八个环节:确定研究的问题――设计课一实施与观察――评价和反思效果――修订课一实施与观察――第二次评价和反思――写作与共享结果,并且就每一个环节提供了具体的操作规范和操作工具。目前,我国多数教育行政区域或学校在开展课例研究时,把课例研究和中小学教师过去以教研组为单位的集体备课活动或教研活动不加区分。那么,学校实际开展的研课活动和课例研究活动之间存在什么区别?具体来说,在课例研究中,教师实际上是如何理解课例研究的,又是如何开展课例研究活动的?

带着以上问题,我们在一所初中开展了由大学研究者和中学教师合作进行的课例研究活动。在课例研究的探索时期,我们尝试让教师根据国外课例研究的八个环节上研究课。上完研究课后,我们对教师进行了访谈,了解教师对研究课的理解和实际经历。我们的访谈对象来自于参加课题组课例研究活动的七位教师,其中两位语文教师、三位英语教师、两位数学教师。课题组教师对课例研究活动有一定的热情。三位访谈者事先商定访谈提纲,分别对七位教师进行访谈。访谈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来进行:教师是如何理解课例研究的;教师是如何选定研究课内容的;教师是如何上研究课的。访谈者对访谈内容作了详细的记录和录音。研究者根据访谈问题对访谈笔记和录音进行归类处理。

一、教师关于课例研究的理解与实践状态

(一)教师对课例研究的理解

在国外,尽管对课例研究的理解存在一些差异,但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课例研究是通过教师集体对研究课进行设计、观察和反思的循环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活动。课例研究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它是一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式;二是这种方式发生在实际的课堂中,通过教师集体的设计、观察和反思改进来进行。

那么,我们选择的七位教师是如何理解课例研究的?在访谈中,我们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当看到“课例研究”一词时,您觉得指的是什么?结果发现,七位教师对课例研究的理解存在以下五种水平。

不理解。“我不懂什么叫课例。是课堂实录还是观察一堂课?”

不确定。“对课的研究,但研究内容不能确定。”

字面理解。“指某个具体课时的研究。”“对某一课时的研究。”“实际课堂教学研究。”“针对这种课例的整个的揣摩过程的思考与研究。”“以课为例进行教学研究。”“课例研究是以‘课’为载体的研究。”

局部的理解。“对教育教学中有价值的或有困惑的问题进行的专门研究。”“课例研究是对具体一堂课的设计,上课及课后反思的一个过程。”

误解。课例研究就是撰写教学案例。课例研究和平时对课的思考、琢磨没什么区别,对年轻教师有吸引力。课例研究是对如何上好一堂课的思考。

与课例研究的两个本质特征相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教师对课例研究的理解没有立足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把课例研究看作是只适合年轻教师的事情。同时,教师对课例研究的过程也没有从课的设计、实施和观察反思的研究过程来理解,没有把课例研究和对课的个人揣摩、思考区别开来。

(二)教师是如何选定研究课的

课例研究强调研究课需要结合学生的长远发展目标,目的是为了解决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这种问题应该是教师集体中共同面临的难题,并且问题是明确的。

教师在选定研究课时实际上是如何考虑的?访谈结果发现,七位教师在选定研究课时主要有以下三种目的。

第一,解决教学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提高教学效果。有三位教师谈到了这一点。“因为统考中考了这道题,同学们得分很低,想通过研究课来解决这个问题。”“主要是对这节课把握不好,才研究。就是因为不好掌控,才啃骨头,试着讲。”“一次函数的应用这节课过去上的效果总是不太好,这次想通过研究课来提高教学效果。”

第二,便于展示。有两位教师提到这一点。“因为是上研究课,肯定会有人来观摩,你得有亮点,有特色,否则不会出彩,得不到别人的肯定。”

第三,完成任务。有两位教师提到这一点。“我也没有什么考虑,主要是因为要上研究课,正好根据教学计划也讲到这里了,所以就选了这节课。”

与国外课例研究对选课的要求相比较,我们发现,尽管有部分教师认识到课例研究要从解决实际教学问题出发,但是在选课环节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缺乏问题意识。七位教师中有四位做研究课不是为了解决实际教学问题,而是为了展示自己和完成教学任务。带着这种目的上研究课,教师会把研究课作为一种负担而不是切实提高改进教学的手段。第二,问题不明确,不聚焦。尽管有三位教师提到要通过研究课来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但是,这种问题具体是什么,通过研究课具体要提高学生的什么能力,又通过何种具体的措施来提高,教师并不明确。这样,在做研究课的过程中,由于没有焦点问题作指引。对课的设计和评价就会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第三,问题是个人的问题,不是集体共同面临的难题。在三位主张研究课要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教师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关心的问题是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不是学科组教师集体面临的问题。由于不是集体共同面临的问题,在课的研讨活动中,一些教师或者不感兴趣,或者持旁观者心态,不作贡献。

(三)教师是如何准备或设计研究课的

课例研究强调,研究课的设计应围绕要解决的问题或要提高学生的目标来进行。课例研究的研究课设计有如下要求:课的计划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案;研究课的方案是集体设计的结果;课的设计重点在于学生活动和反应的设计,在备课的过程中需要明确每个教学环节中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预期的反应是什么,可能出现的误解是什么;课的设计需要就如何观察学生学习的效果设计观察的工具。

那么,我们的教师是如何准备研究课的?在备课的过程中谁来备,备什么?访谈结果发现,从备课的主体来看,我们的教师备课主要是基于个人备课基础上的集体讨论。“一般是自己备课。遇到不

会的问题就查些资料,问问其他人是怎么来处理的。”尽管经历了集体备课活动,但是,从教师教案设计的内容来看,从个人备课的教案到学科组集体备课的教案,教案内容没有发生比较明显的改动。这说明,集体备课没有超出个人认识水平。从备课内容来看,教师提到的备课内容主要涉及到教学目标、教学思路、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等。

与相关的研究课设计要求相比较,七位做研究课的教师在课的准备或设计上存在如下问题。第一,教师孤军奋战。学科组由于经验水平一致和缺乏合作氛围,对做研究课教师支持不够。第二,教师对课的准备设计不够细致,特别是缺乏对学生学习反应的估计和不同类型学习效果的观察设计。有的教师甚至说:“我上课从来不作细致的考虑,只是考虑教学内容有几块,带着思路上课就行了。”由于没有细致的教学设计,特别是对问题提出后学生的反应缺乏充分的估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就出现了学生不参与、教学时间不够用、学生答非所问和教师不敢接招的情况。

(四)教师是如何实施研究课的

课例研究的实施环节是研究课方案的执行和资料的收集过程,目的在于验证集体设计的教学改进方案的有效性。课例研究在实施环节有如下要求:课例研究小组集体参与实施过程;课例研究小组需要就谁来执教、谁来观察进行分工,分工主要考虑便于执教;执教者应该严格执行预计的教学方案,不能随意调整。观察者应根据预先的观察计划,围绕预先要达到的效果确定观察点,选择不同类型的学生作为观察对象,重点观察学生的思考和行动。

那么,在我们的研究课活动中,上研究课的教师是如何执行教学方案的?同行教师又是如何观察研究课实施的?访谈结果发现,上研究课的教师会按照教案设计的思路开展教学,但是,实际执行过程中会有很大变化。“按教案走,然后据具体学生调节。学生不明白就应该去讲,看学生反应再调整。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重心也不同:对于学生会的地方就略讲,对于学生不会的地方就展开讲。”“任何教学设计在实际操作中都会有变化和在课堂上生成的东西。上课看学生情绪表情、语言反馈调整步骤。如果学生在思考,就放开一些。有时对于孩子的想法很难预设。”同行教师多坐在教室后排,关注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而不是不同类型的学生的思考和行动。教师对课堂学生行为的观察主要是通过自己观察学生的情绪反应:走一圈,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找有代表性的学生回答问题;落实到笔头,统计学生的答题情况等途径来进行。

与有关的研究课实施比较,七位教师的研究课实施环节存在如下问题:研究课的实施虽然是集体参加,但是没有明确分工;研究课执教者上课时有很大随意性,预先对学生反应的准备不足;研究课的观察者没有明确目的,带有主观随意性;观察者的观察对象是教师而不是学生,观察目的在于评价教师教学行为而不是学生学习的效果。由于执教者和观察者存在较大的主观随意l生,研究课的实施往往无法围绕预计的目标和效果收集资料,达不到验证预定方案效果的目的。

(五)教师是如何反思研究课的

课例研究对反思环节有如下要求:反思应通过集体活动来进行;反恩应围绕预计的教学目标,针对集体设计的教学方案的有效性来进行;反思应根据观察资料来进行。

那么,教师在研究课中是如何进行反思的?访谈结果发现,做研究课的教师的反思虽然经历了集体的讨论,教师也感到了集体的智慧对自己的帮助作用,但研究课反思环节还是存在如下问题:反思没有针对预计的教学目标和集体设计的教学方案的有效性来进行,往往针对的是执教者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水平,这种反思让执教研究课的教师感到有威胁,上完研究课后,有挫折感;反思者往往从个人主观经验出发,而不是针对学生的反应来进行反思,每个教师对课的评价意见也很不一致。这两方面的问题导致研究课的反思质量不高,通过集体反思不能找到真正的得失所在。

(六)教师是如何改进与重新设计研究课的

课例研究的目的不是着眼于一节课的改进,而是要建立一种持续的教学改进的路径。一般来说,研究课需要经过2―3次的循环执教的过程,改进应经过集体的讨论,结合反思的结果来进行。在研究课活动中,我们强调研究课需要经过循环执教的过程,这也是国内众多研究课的做法。那么,经过第一轮的研究课试教后,教师改进了什么?调整后的教学方案有无明显的改进效果?访谈结果表明:对改进内容的看法,七位教师分别提到从教学重难点、教学内容、方法、习题、活动设计、问题设计和教学语言等方面进行了改进;对改进后效果的看法,有的教师认为通过改进后有明显的效果,有的反映有效果,但不明显,有的反映无效果。

为什么研究课经过改进后没有明显的效果?研究后我们发现,我们的研究课在改进环节中存在如下问题:没有经过反思找到真正的问题所在;改进没有围绕预计的教学目标和改进点来进行,带有较大随意性。这样,即使改进后有效果,教师也难以说明产生效果的原因所在。

(七)教师是如何总结课例研究成果的

课例研究要求教师在经历了研究课的设计、实施和反思改进的环节后,基于整个课例研究过程的反思,撰写课例研究报告,把课例研究报告作为集体的认识成果进行共享和交流。课例研究报告的格式规范也有一定要求。

在研究课活动中,我们也尝试让教师回顾整个研究课的过程、整理材料、撰写课例研究报告。那么,教师是否考虑对反思的结果进行总结并写成论文来交流?访谈结果表明:七位教师中多数教师不愿意撰写课例研究报告。询问原因,有两种代表陛的说法:一是认为自己的认识停留在感性认识水平,缺乏理论的高度,怕写出来的东西没人看;二是认为自己的研究课上得不够成功,没有什么可称道和说道的。

与有关课例研究对课例研究成果的表述环节的要求相比较,我们发现,七位教师的研究课在这个环节存在如下问题。第一,没有使教师端正课例研究报告写作的目的。课例研究报告的目的是通过集体的行动反思得到一些规律性的认识,而不是为了展示和宣传自己。第二,教师对课例研究的写作内容和要求缺乏了解,没有充分利用课例研究过程提供的写作素材。

二、有效开展课例研究的进一步行动

通过对七位教师研究课经历的访谈,我们可以发现,尽管教师完整地经历了国外课例研究所倡导的研究环节,但是他们对课例研究实质的理解和具体环节的操作与国外课例研究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的存在使教师所经历的研究课没有起到促进教师教学改进的显著作用。这说明,课例研究与我们所理解的对课的琢磨、思考之间有本质的区别。

目前国内有许多地区和学校在开展课例研究,试图通过研究课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那么,课例研究如何避免有改进而无变化的局面?在后几轮的课例研究活动中,针对首轮课例研究活动中的问题,我们进行了如下改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第一,对课题组教师进行课例研究的培训。培训围绕课例研究的实质、操作程序和注意事项等内容进行。同时为教师提供相关课例研究的案例材料,使教师对课例研究过程有感性和理性的认识,把课例研究与对课的琢磨、思考区别开来。

第二,强调研究课的选课应该从教师群体面临的共性问题出发,围绕焦点问题来进行。我们专门设计了研究课的选课单,要求教师在申报研究课时说明选课的理由,并请学科组负责人和总课题组负责人给予审核。

第三,强调研究课的设计要针对教学问题提出教学方案,充分预计到学生的反应,并提出观察学生的方案。我们专门设计了研究课的教学设计表,要求研究者写出教学环节、每个环节教师的行为、预计的学生反应和如何观察学生的反应。课题组在研究课的集体讨论中重点围绕学生的反应和如何观察学生的反应来进行。

第四,强调研究课的实施要严格执行教学方案。执教的教师不得随意改变集体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同时,课例研究小组的同行教师围绕预计的学生反应和教学效果进行观察记录。

第五,强调研究课的反思要根据预测学生学习的效果来进行,用证据来说话,用统一的声音说话。课例研究小组达成共识的意见要反馈给执教教师,使执教教师明确和认同课例研究小组对本节课的得失分析。

课题研究调研方案篇6

 

本课题被管理局批准立项,合同签订后,随即组建了课题组,按照课题设计和合同要求,编制了课题实施方案,提交科研科审查后,按照实施方案总体安排,及时组织开展了各项调查研究工作,完成了任务,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现将课题实施情况做一总结报告:

 

一、组织管理项目实施中,按照《羽叶丁香保护与驯化技术研究合同书》下达的课题研究任务,组建了课题组,组织编制了《课题实施方案》,提交主管部门科研科审查通过后,严格按照《课题实施方案》安排,对项目组成人员进行了详细分工,并明确了责任。

课题实施之前,在科研科的指导下,在石砭峪保护站召开了课题启动会。

启动会上,课题主持人兼课题组组长杨振同志负责对课题实施方案进行了学习,对课题研究目标、内容、方法、技术路线、阶段安排等进行了明确,同时对课题组成员的职责与分工进行了重申。

科研科科长、课题技术负责人麻应太同志负责对课题组成员就研究技术与方法进行了培训,就课题研究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并就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进行了强调。

 

二、人员组成 

三、工作开展情况课题研究工作从2014年7月批准立项,至2016年12月底结束,大致上分为三个阶段:

2014年7~8月,为前期准备阶段。主要完成了研究合同签订、课题组组建、实施方案制定、人员培训等工作。

2014年9月~2016年9月,为课题研究阶段。主要完成了野外调查、定期监测、人工繁育试验等工作。

2016年9~12月,为总结验收阶段。主要完成了数据整理、分析,研究报告撰写等工作。

在课题调查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各尽其责,不怕吃苦、任劳任怨,以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圆满的完成了本次课题研究工作任务。调查人员通过资料查询和野外踏查收集了大量的关于羽叶丁香的详细资料和有关信息,填补了我局羽叶丁香基础资料的空白。

在羽叶丁香人工繁育试验与驯化技术研究工作中,课题组成员不辞辛劳,认真观察记录各项试验数据,为羽叶丁香的人工繁育积累了资料和经验,为羽叶丁香的保护管理和更进一步的研究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四、经费使用情况 

五、研究成果通过本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调查摸清了我保护区辖区羽叶丁香的分布现状、基本掌握了羽叶丁香的资源数量,对羽叶丁香的生长状况、关键生境因子与物候进行了初步观察研究,对羽叶丁香人工繁育驯化技术初步进行了试验。同时,就羽叶丁香人工繁育与驯化结果,以及繁育驯化过程中的有关技术问题进行了探讨,积累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

研究成果将以研究报告的形成呈现。 

六、对今后工作的建议课题研究工作中,在对羽叶丁香人工繁育与驯化结果,以及繁育驯化过程中的有关技术问题探讨的基础上,提出了计划的研究目标和发现:不仅要积极开展羽叶丁香关键生境因子的系统研究,还应对羽叶丁香的物候期进行持续观察,在反复进行种子繁育、扦插繁育,以及引种驯化试验研究的同时,努力尝试分株繁育与压条繁育的方法,以优选出一种成功率高、易于操作、成本较低的人工繁育方法,努力促进羽叶丁香种群的不断壮大。

 

 

课题研究调研方案篇7

关键词:集体备课;创新;有效;共研;优化

如何创新更具有实效性的集体备课方式,实施“最有效备课”,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我们发现以研究为出发点的集体备课是真正实现备课目的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探索“一备一例两研两调整”的集备方式。

一、学校集体备课现状分析

目前,学校有8个学科组,其中语文、数学、英语组有经验的骨干教师约占40%,能力薄弱教师约占30%,能力较强但参与集体备课的研讨积极性有待于提高的教师约占30%。音体美、维语文、综合组由于教师任教年级不同,教学内容不同,组内欠缺研讨氛围,开展集体备课受限。以往,学校的集体备课每周固定时间由学科备课组长带领本年级同学与学科教师有计划、有组织地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学进度,分析教材重点、难点,并确定突破方法,撰写教案。其弊端体现在教师课前研读教材不透彻,或者草率研读的现象,部分青年教师、双语教师难以吃透教材、难以理清知识体系。

二、全新集备课方式的具体实施

第一步,一备提出问题,精心准备

新的集体备课方式中,学校要求每位老师在集体备课前,认真研究教材,必须带着问题初步形成有自己思想的第一教案――个案,为集体备课做好准备。个案的形成,要求每位老师认真思考是不是采用了切合实际、贴近学情的教学方法;是不是设计了配套的学案;教学思路必须要有创新点;在哪些环节和思路上还存在疑惑和不足,至少要提出3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师每次都带着问题参加集体备课,这种质疑意识性较强的集体备课研讨活动,促使教师在集备前必须做到认真研读教材,思考教学思路。如,五年级语文组研讨《清平乐・村居》一课中,刘慧老师提出如果按照以往古诗词教学方法,理解字义、词义并理解句意能否调动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结合本课能不能在古诗词教学方法上进行突破和创新?老师们表示赞同,并针对以上问题展开讨论。老师在深入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提出提炼、总结出学习理解古诗词的最优方案是本节课的核心,最终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策略。

第二步,一研一调整边研边调,形成共案

在集体备课时,同组教师进行简要说课,讨论个案,评选出最优教案,相应该备课教师即为本周集备中心发言人、主备人――“首席教师”,根据担任“首席教师”的次数,期末进行相应量化考核。研讨中,教师带着备个案时提出的问题并展开讨论,找出最佳解决办法。“首席教师”综合集体意见,确定每个环节的最佳教学方案,对主备教案进行修订,形成具有群体思想智慧的、达成共识的集体教案――共案。

第三步,一例课例展示,诊断问题

抓住典型的课例进行深入研究,集思广益,再举一反三,迁移类推,就能从整体上把握整个单元的教学思想、教学思路、教学技巧等。因此,我们要求教师数学精讲课,语文精读课做到课课集体备课,并进行示范课例展示。英语、音体美、维语文组由于授课年级和教学内容的不同,每月开展一次集备研讨活动,在精选典型课例的基础上组内教师轮流进行示范课例展示(组内研讨课),把全体教师带入到教学研究的情境中。在示范课例中,教研组内的教师既做“学生”,感受教材的知识体系,享受思维的发展过程,又能从教师的角度来审视教学过程中导入、提问、讨论、总结等教学环节设计的可行性、有效性,这种“体验”式示范课例能够让老师从教和学两个方面发现实际教学中存在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通过二次研讨解决问题。

第四步,二研二调整二次研调,优化共案

听完组内研讨课后,组内教师利用每周第二次集体备课时间评议得与失,成功与不足,研讨交流找到解决示范课例存在的问题的最佳办法,“你们看这样做……怎么样?”“我认为如果这样……是不是更好?”这样热烈的讨论,贯穿于整个备课活动的始终,大家都积极参与,每个人都是活动的研究者、实施者。随后,教师根据示范课例的效果,结合自己的教学特色,对共案进行再次调整修改,形成集众家之长,又兼有自己个性特色的个人教案――特色个案。组内其他教师按照特色个案进班授课,并完成教学反思。

三、收获与思考

课题研究调研方案篇8

小学课题研究开题报告【一】一、课题开题报告含义与作用

开题报告,就是当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选题计划。它主要说明这个课题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的论证和设计。开题报告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

二、开题报告的结构与写法

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题名称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就是本课题有没有人研究,研究达到什么水平,存在什么不足以及正在向什么方向发展等。开题报告写这些内容一方面可以论证本课题研究的地位和价值,另一方面也说明课题研究人员对本课题研究是否有较好的把握。我们进行任何科学研究,必须对该问题的研究现状有清醒的了解,这在第一部分已经谈到。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我们现在进行的课题基本上都是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这就要求我们的研究必须有一些基本的理论依据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比如:我们要进行活动课实验研究,我们就必须以课程理论、学习心理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为研究试验的理论依据。我们进行教学模式创新实验,就必须以教学理论、教育实验理论等为理论依据。

(五)课题主要研究内容、方法

(六)研究工作的步骤

(七)课题参加人员的组成和专长。主要看参加人员的整体素质与水平,尤其是课题负责人的水平怎么样。如果参加人员和负责人既没有理论又没有实践经验,这个课题就无法很好地完成,也就无法批准立项。

(八)现有基础。主要是人员基础和物质基础。很多课题对人员和设备方面要求是比较高的,如果基本的研究条件都没有,这个课题同样不能立项。

(九)经费估算。就是课题在哪些方面要用钱,用多少钱,怎么管理等。

开题报告的写作

(一)开题报告的组成。三个主要部分:前言、正文和结语;三个次要部分:标题、署名、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

(二)开题报告的结构与写法。

1、课题名称。题目必须与内容一致。确切、中肯、具体、鲜明、简练、醒目。开题报告一般不使用副标题。

2、署名。在题目的下面,必须签署课题研究单位,一般不写撰写者姓名。署名的目的是表示对开题报告负责。

3、开题报告可以不写内容摘要和关键词。

4、前言。前言是开题报告的序言。前言部分一般都应说清楚课题选题、立项、批准的过程,以及开题前的准备、开题缘由、开题意义,开题前所进行的调查情况所做的工作等。要力求简明扼要,直截了当,并实事求是,要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不要面面俱到,不着边际,文不对题;或一步登天,言尽意止,不留余地。

5、正文。开题报告的正文部分占报告的主要篇幅,它是报告的主体。正文部分必须对再次论证的内容进行全面的阐述和论证,包括研究前的观察、测试、调查、分析、学习,材料形成的观点和理论。如调查的问题、现状和实质,产生问题的原因及其发展趋势。正文部分是开题报告的关键部分,它体现了课题组的水平,同时也可以看出今后课题研究的状态和水平。撰写开题报告的正文部分,同样要掌握充分占有材料,要认真对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整理,经过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组织,最后得出正确的观点。可采用图表来集中反映数据,要注意少而精,数据必须准确无误。正文部分要层次清楚,观点鲜明,逻辑性强,大标题涵盖小标题,小标题服务于到标题,标题统帅内容,内容说明标题。

(1)课题、问题的提出?

a、提出和研究的背景:现实背景、历史背景。

b、提出和研究的依据:政策依据;理论依据;实践依据。

c、问题的研究现状:国内的、国外的,省市县内外的研究的,单位研究现状及问题点评,已取得了哪些成果?已进行了那些研究?

d、问题研究的价值: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应用价值;科学价值;改革价值。对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包括对本校、本地区的教育工作实际存在的问题)或回答教育理论问题有什么意义?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会有什么贡献?

e、问题研究的意义:现实意义;历史意义;实践意义;方法论意义。

以上几点要求做到:少而精;针对问题;能指导操作;表述简明、准确,有具体贯彻要点,涵盖子课题,能理解把握。

(2)课题的界定:对课题题目的界定;对条件词、关键词的界定,包括内涵与外延。

(3)改革的主张、研究设计。

a、研究的指导思想。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可以是哲学的、政治理论的,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

b、研究的具体目标。总目标、分目标,目标要实在,要可行。和内容。课题研究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课题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相对于目的和指导思想而言,研究目标是比较具体的,不能笼统地讲,必须清楚地写出来。只有目标明确而具体,才能知道工作的具体方向是什么,才知道研究的重点是什么,思路就不会被各种因素所干扰。

c、研究的具体内容。内容要紧扣课题的目标来分解。

d、研究的方法、原则与策略:方法、原则与策略的理论支撑;方法、原则与策略的可操作性;方法、原则与策略的活动性。课题研究的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个案法、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等。确定研究方法时要叙述清楚“做些什么”和“怎样做”。

e、课题研究的步骤。课题研究的步骤,也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研究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和时间安排包括:整个研究拟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起止时间;各阶段要完成的研究目标、任务;各阶段的主要研究步骤;本学期研究工作的日程安排等。

f、预测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形式:本课题研究拟取得什么形式的阶段研究成果和终结研究成果。如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研究报告、论文、经验总结、调查量表、测试量表、微机软件、教学设计、录像带等。其中调查报告、研究报告、论文是课题研究成果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g、有效的组织保障: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在方案中,要写出课题组长、副组长、课题组成员以及分工。课题组组长就是本课题的负责人。一个课题组应该包括三方面的人,一是有权之士,二是有识之士,三是有志之士。有权了课题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支持,有识了课题质量、水平就会更高,有志了可以不怕辛苦,踏踏实实踏实实去干。课题组的分工必须是要分得明确合理,争取让每个人了解自己工作和责任,不能吃大锅饭。但是在分工的基础上,也要注意全体人员的合作,大家共同研究,共同商讨,克服研究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h、其他保障:如课题组活动时间;学习什么有关理论和知识,如何学习,要进行或参加哪些培训;如何保证研究工作的正常进行;课题经费的来源和筹集;如何争取有关领导的支持和专家的指导;如何与校外同行交流等。

6、简短的结语。开题报告的结语要简洁,可以对课题管理部门提希望,给研究人员提要求,可以表示课题组的态度和决心。

7、可以写上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撰写开题报告时引用了他人的材料、数据、论点、文章要按要求注明出处。反映出课题组严肃的科学态度,体现出开题报告的科学依据,同时也是尊重他人劳动的体现。可以是页末注(脚注,在本页文章的下端)、文末注(段落后或篇后注)、文内注(行内夹注)和书后注四种。

开题报告也可以有“致谢”。对于曾经指导、参加过选题、论证,或对此工作提供建议或便利条件,而又没有在课题组的同志,可用简短的文字表示感谢。

开题会上,有关专家必须详细审查开题报告,向研究者提问质疑。但开题会不同于成果鉴定会,更主要的应该是完善方案。在确定研究有明显价值的前提下,论证双方应全力讨论方案,提出意见和建议、修改补充方案。

专家审查的内容包括:

1、选题是否当,是否符合立项条件;

2、课题论证是否充分;

3、负责人的素质或水平是否能承担此课题;

4、课题组力量如何或分工是否得当;

5、资料准备如何;

6、最终成果预测如何;

7、是否具备完成本课题所需的其他条件;

8、经过比较,本课题是否有更合适的承担人;

9、其他原因(加以说明)。

小学课题研究开题报告【二】我校申报的实验课题“小学高效课堂建构研究”经荆州市教育局批准,被确立为荆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课题立项编号:ZD2011016),经领导批准,今天开题。为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达到研究目的,我谨代表课题组,将开展课题研究的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背景:

高效课堂不是一个新鲜事物,各地对高效课堂研究由来以久,并总结了一些好的经验模式。如江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山东杜郎口中学的“10+35”模式,山东兖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模式,河北衡水中学的“三转五让”等。这些教学模式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高度关注学生,充分相信学生。具体表现为: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解放学生的学习力,激发学生释放潜能,在掌握学情的基础上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及时检测反馈,减轻学生负担。这些成功经验为我们进行小学高效课堂建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我们也发现,目前各地对高效课堂的研究还有一些值得进一步探讨的空间,一是目前的研究大都直接指向课堂操作,更多的是获得经验层面的成果,缺乏对高效课堂本质的系统描述,因而难免在研究中出现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而且难以将研究推向深入,二是目前的研究大都在高中、初中展开,研究成果多指向高中、初中课堂,小学高效课堂构建的研究则相对薄弱,因此开展小学高效课堂建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我校几年前就在借鉴全国各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开始尝试“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当堂训练、及时反馈”的高效课堂建构的基本策略,各教研组以课例为载体对高效课堂进行了一些探讨,积累了一定的实践性智慧,如李萍老师执教的《用连乘解决问题》,将解决问题的过程设计成有层次的学习活动,王萍老师执教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学生认知冲突引发学生对计算公式的再探讨,陈鹏老师执教的《分数的意义》,让学生在问题交流中获得分数本质的理解,等等。这些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高效课堂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㈠生本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虽然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育都还很不完善,但他们身上包含着人类千万年进化所积淀的优秀基因,具备强大的发展动力和潜能。学生学习天性的自由展现,必然带来学生真正的学习热情和惊人的学习效率,必然带来学生学习热情的高涨,求知欲望的膨胀,学习能力的提升。“充分相信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就是顺应学生的学习天性。

㈡自主学习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习主体都是相对独立的“人”,具有自我独立的心理认知系统、具有求得自我独立的欲望、具有“天赋”的学习潜能和一定的独立能力。自主学习本质上就是学习主体自我选择、自我探索、自我建构、自我创造知识的过程。因此,学习是学习主体“自己的”事,任何人都无法代替。教师所能做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愿学、乐学、会学、善学。

三、课题研究内容:

㈠研究的具体内容:

本实验立足“高效”,抓住“构建”,开发五种策略、建立三种机制,作为本实验的具体研究内容。

1、五种策略

⑴先学后教策略:先学是一种策略,其本质是让学生经历一个自主探索的过程,获得自己的经验和感悟,提出自己的疑惑和问题。先学的方式可以是研究例题、阅读资料、动手操作、提出疑问、当堂训练、合作探究、小课题研究等。像语文识字教学中的让学生联系生活识字,作文教学中的“先说后写、先写后评”,数学发现规律教学中的“观察—猜想—验证”,解决问题教学中的学生尝试等都是“先学”。在“先学”的基础上,教师采用交流、点拨、拓展等形式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这就是“后教”。“后教”不是由老师包办,更不等于老师独自讲解,而是以一种符合学生学情的方式组织学生学习。

⑵问题导学策略:人总是在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中成长,学生的学习过程从一定意义上可以归纳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导学即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采用多种途径去解决问题,并把这种思路具体化为一定的教学环节,使之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

⑶综合性学习策略:学习需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认知水平等为基础,需要多种感官的参与。综合性学习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全方位地参与活动,比如阅读、表达、演示、操作等,既动脑,又动手,既当学生,又当老师。充分发挥已有知识和经验的作用,强化对新知识的认识与巩固,并在运用中进行拓展。通过综合性的学习实践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⑷生生互动策略:课堂中生生之间的关系比其他任何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更强有力。学生间的互动交流能让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生生互动的方式主要有相互倾听、相互表述、相互质疑、相互评价等。

⑸当堂训练策略:美国缅州国家训练实验室的学习金字塔表明:学习后马上应用的效率是所有学习方式中效率最高的,达到90%。当堂训练不是方法,而是方法论,它是对学生遗忘规律和学习规律的运用,是对学生某一阶段学习状况的检测和评估,是新的问题的生长点,是重要的教学过程,也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所以设计训练、指导训练以及训练点评是实验进程中教师要重点探索的领域。

2、三种机制

⑴学案导学机制:高效课堂构建的一个核心理念,是一切从学生的“学”出发,那么,教师精心设计导学案,用学案导学就成了十分关键的环节。本实验将学案导学作为一个重要机制,引导教师全面了解学生、正确解读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学习过程、合理进行检测评估,并开展备课组集体设计导学案、师生共同设计导学案等活动,让导学案真正起到引导学生高效学习的作用。

⑵课内调节机制:学习活动不是盲目的,是有预设的活动。但在高效课堂背景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现实的学习活动必然对课前预设提出挑战,甚至“颠覆”。因此,根据学生学习的现实问题对教学预案进行调整或再设计显得十分重要。课内调节机制重在研究调节活动的产生、时机、方式、效果等问题,增强课堂教学的开放度和有效性。

⑶课后反思机制:高效课堂建构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很多课例的积累,需要老师不断的反思和感悟,因此,本实验将着力提高教师的反思意识,帮助教师养成反思习惯,让教师在反思中成长。

㈡课题研究的目标:

经过五年研究,达到如下实验目标:

1、学生被动学习的现状得到有效改善。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学习习惯良好、学习品质得到提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基本形成。

2、课堂结构发生根本性转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结构彻底打破,形成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当堂训练、及时反馈的课堂教学新结构。学生在课堂上有自主学习、有合作交流、有质疑探索、有当堂训练、有实践拓展,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3、教师的备课方式发生转变,教学设计从方便教师教转向利于学生学。围绕以目标为激励、以问题为导向、以差异为资源、以互动为途径、以训练为拓展的基本思路,形成各年级各学科不同课型的导学备课方式。教师的角色和作用因此发生改变。

4、探索并建构各年级各学科不同课型的高效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如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模式,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模式,英语单词学习教学模式等。

5、归纳整理高效课堂的本质内涵,形成对高效课堂新的认识和理解。

㈢预期研究成果形式:

1、学生课堂学习面貌发生质的变化,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善于学习,乐于表现。

2、探讨实现小学各学科不同课型的高效课堂的途径和方法,建立各学科不同课型的高效课堂模式。

3、积累各学科不同课型的高效课堂的课例和学案。

4、形成高效课堂建构研究的实验报告、案例集、论文集。

四、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实施步骤:

㈠研究思路:

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边实践探索、边修改完善、边积累整理。以年级教研组为单位成立研究小组,确定研究子课题,进行分散研究,积累研究课例。各年级骨干教师集中整理课例,形成高效课堂的理论成果和操作模式。

㈡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本实验研究需要学习与之相关的生本教育、尝试教学、自主学习等教育理论和最新研究成果,需要学习借鉴各地各学段高效课堂建构研究的成果和经验。

2、行动研究法:高效课堂建构的研究主要是一种实践性研究,甚至是将已有的模式、经验、方法运用到教学实践的验证性研究。因此。需要每位教师根据不同的年段、不同的课型,围绕高效课堂的核心价值进行尝试实践,积累大量的课例,撰写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随笔。

3、案例分析法:根据某一课型高效课堂建构的思路进行“磨课”,打造典型课例,建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以某一课例教学为载体,通过同课异构、高效课堂观摩等进行个案对比,分析研究师生的课堂教学行为,提炼具有共性的特征,形成对高效课堂新的认识。

4、叙事研究法:组织开展高效课堂研究叙事交流,讲述高效课堂研究的故事,在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中感悟高效课堂的本质内涵。

㈢实施步骤:

本实验研究周期为五年,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11年9月——2012年1月实验启动阶段

1、学习:①组织学习高效课堂建构实验方案;

②组织学习高效课堂、生本教育、尝试学习等相关理论;

2、组建团队:教师根据自身优势,选择研究的子课题,确定子课题研究方案。

3、交流:①交流学习内容、组织形式、学习体会、学习效果等。

②交流子课题研究方案。

4、组织实验前测。

第二阶段:2012年3月——20XX年6月实验实施阶段

1、高效课堂基本模型建构阶段

①研究各学科导学案的基本模型

②研究各学科高效课堂的基本模型

2、高效课堂模型深入研究阶段

①学生与文本、学生、教师有效对话的研究。

②当堂训练题设计研究

③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高效课堂变式研究

3、高效课堂评价研究阶段:

①导学案的评价研究

②当堂训练题的评价研究

③课堂教学的评价研究

第三阶段:20XX年9月——2017年6月实验结题阶段

1、整理实验成果,初步形成实验研究报告。

2、进行实验验证。

3、全面总结实验成果,形成结题报告。

4、成果交流、观摩等。

5、发现问题,初步确定下一轮研究的思路。

五、已有条件和保障措施:

本课题组的核心成员均为省、市级骨干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保证。课题组成员为课题开展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收集、调查问卷、咨询等工作,为本课题研究做了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同时,邀请荆州市教科院专家对课题研究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指导,对阶段性研究情况组织考评,保证了课题研究的计划性、科学性、有效性。

课题研究调研方案篇9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近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农村中的许多富余劳动者,陆续走上了外出打工、经商的行列。他们的孩子绝大多数只能留守在家庭,由老人或亲戚代养,这些学生便成了农村特殊群体留守儿童。据权威部门调查研究,我国目前有20xx万左右留守儿童,其中近四份之一存在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日照市莒县招贤镇中心初级中学,处在城乡结合部,现有教学班级22个,学生1200多人,许多家长外出务工,孩子的监护人大都是爷爷奶奶,他们大多本身没有接受较高、较系统的教育;对孩子的关心、教育更多的体现在溺爱上;他们年迈体衰,行动比较缓慢,祖辈之间缺乏沟通,即使有,大多也是无主题的沟通。当孩子在学习上面临困难时,不能及时的帮助和解决;生活上有了问题时也没有一个可以倾诉的地方,受了委屈也藏在心理;老师有时联系不上儿童的父母,便会出现教育的脱节现象,孩子显得非常无助。这样就造成了孩子性格孤僻、自卑、自私、倔强,逆反心理较强,退缩冷漠,不善于交流,脾气暴躁,冲动易怒,甚至过分任性,淘气。在失去了日常的父爱母爱后,孩子的思维、行为,对社会现象的感知与响应,也就发生了剧烈的震荡,导致厌学心理特别强。留守儿童的教育与成长问题,是班级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少年强则国强,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深思。

我们思考如何针对这一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问题进行教育对策研究,怎样从学校教育入手对家庭教育进行引导,尝试通过系列体验式德育主题活动和分层实施的心理干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能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从而为他们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1、《中国儿童发展纲要》中指出:儿童期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儿童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给予儿童必需的保护、照顾和良好的教育,将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纲要中还要求重视儿童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在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逐步在大中城市和其他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儿童心理咨询和矫正服务机构。

2、教育理论。我国古代教育家很早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方针,著名教育家魏书生也常说:良好的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保证。而留守儿童作为我们教师工作中特殊对象,他们既有一般学生心理特征中的共性,又有特殊性。因此教师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研究教育方法,改进教学。引导帮助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加强我校教师教学科研意识,促进我校教育教学健康发展。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针对我校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主要厌学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一条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路子,为心理健康教育在我校成功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研究内容

1、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个性心理品质、基本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2、监管人的基本状况和生存现状。

3、监管人的现状与留守儿童个性品质形成的关系。

4、探索留守儿童教育新模式、新方法。

5、建立符合留守儿童身心特点的良好品质的培养方案形成一套有效的成功经验及理论五、五、

五、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主要是搜集国内外有关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资料,搜集相关课题研究的最新信息,为本课题的研究作借鉴和参考。

2、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我校留守儿童心理现状,为实施兴趣学习法作好准备。

3、个案研究法。通过若干个个案研究﹐进行比较﹐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以指导课题研究工作。

4、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要按方案做好阶段性总结,在总结中交流经验,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六、实施步骤及分工

1、准备阶段(20xx年x月-20xx年x月)

(1)成立课题领导小组,确定课题研究参与人员,设计制定研究方案,规划课题研究措施,分工落实。

(2)运用问卷调查法收集信息。准备课题研究的理论材料、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组织发动课题研究,进行课题研究的前期培训,作好课题研究的准备并开始初步的研究活动。

(3)做好课题申报工作。

2、实验研究阶段(20xx年x月--20xx年x月)

召开课题开题论证会,课题组人员和全校教师共同参与研究,通过课题研究课、课题研究会、成果汇报会等各种形式进行信息交流和经验总结。在实施阶段里,要求要建立研究资料档案(调查分析材料、课题研究论文等)。还可以不断地修正方案,完善方案。

3、总结阶段(20xx年x月-20xx年x月)

(1)撰写研究综合报告、研究论文、经验总结,形成最后成果。

(2)对研究成果进行推广与交流。

(3)接受课题组专家组的全面评估与验收。

七、课题组研究成员及分工

王孝英:课题组组长,总领课题组的工作。

魏忠安杜纪飞:调查留守儿童男女生人数、年龄大小父母外出情况、生活环境

相庆昌张相伟:调查研究留守儿童面对学习及生活的态度、对父母打工的态度、留守儿童

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和期望。

许贞刚朱利志:影响留守儿童成长的因素、建立留守儿童完备的信息档案。

八、研究经费

学校将提供相关的经费保证本课题研究的正常开展与按期结题。

2017关于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二

一、课题研究论证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所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农村),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

课题提出的背景

(1)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几年来突出的社会问题。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留守儿童们多数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块生活,有的寄养在亲戚家里,这些监护人只能给孩子生活上的照顾。无法像父母那样给他们以温暖、约束、管理,大多数学生成绩下降,出入网吧,行为习惯差,有的还走上犯罪道路。

(2)隔代教育问题是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的问题,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留守儿童的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

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①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和行为习惯差的问题。呼吁社会、学校、家庭给他们温暖,联络他们的父母、监护人给他们爱,给他们温暖,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他们生活充满阳光。

②解决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差的问题,督促他们学习。在校期间督促留守儿童的学习,校外和监督人联络共同提高学生的学习,使他们热爱学习,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快乐的学生。

③解决留守儿童中普遍存在的交往误区,培养他们的是非观念、感恩情怀、合作意识。

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产生,并将长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育,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我校作为一所规模较大的农村完全中学,接纳的留守儿童比例较大,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明显感觉到问题较多。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掌握我校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找准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我们计划以宁县五中留守儿童为例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作出专题研究。

二、国内外相近课题研究情况:

由于国外国情的差异,留守儿童比例较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并不十分突出,所以相关的课题研究基本没有。

国内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主要是近几年才有的。中央教科所和部分市县教育部门对留守儿

童教育问题的研究逐渐增多,大多正在课题研究过程当中。

三、研究目的: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父母走入城市,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大,本课题研究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助于全面培养有用人才,有助于社会的稳定,有助于平安校园、和谐社会的建设。

本课题的研究可以积累一些留守儿童的教育的经验,为未成年人的研究提供一些素材、案例。

四、研究的内容:

1、宁县五中留守儿童基本情况调查研究

2、宁县五中留守儿童生存现状分析

3、宁县五中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4、宁县五中留守儿童个案研究

5、现阶段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五、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搜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行的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

了解我校初中部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3、教育实验法

对我校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实验研究,以便发现、验证因果规律。

4、经验总结法

对收集的资料和实验研究结果主要运用经验总结法,探求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5、案例研究法

选择恰当的学生样本,通过跟踪调查、教育引导,摸索留守儿童教育的一般规律。

六、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社会的关爱有助于完成课题。国家重视留守儿童问题,特别是教育部门给予一定的帮助扶持。

2.学校关心留守儿童问题。特别是政教处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帮助。图书馆各类资料齐全,多媒体教室全天候开放,查找资料方便。

3.我校是农村中学,留守儿童的数量很多,有很多案例提供研究。

4.作为专任教师,有利于和留守学生沟通,便于对留守学生教育的研究

七、研究的组织实施

1、研究的组织

学校政教处、教导处负责课题有关理论的组织学习、课题的总体规划、研究方法引导,督促指导以及课题有关开展工作。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在课题负责人的具体指导下收集有关研究资料,开展有关实验研究并共同进行分析总结,最后由课题负责人和赵书良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理论指导专家:朱永良(宁县五中副校长中学高级语文教师)

姜佐政(宁县五中副校长中学高级语文教师)

马颢(宁县五中副校长中学高级数学教师)

课题组组长:

郑文芳(中学二级教师,全面负责课题的各项工作)

课题组成员:

赵书良(中学一级教师,负责资料的收集和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

王天辉杨娟(中学一级教师/中学二级教师,负责资料的分析整理工作,撰写《调查报告》和《案例分析》)

杨娟王建国(中学二级/中学二级教师,负责收集本校七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李旭英朱丽娜陈文佳(中学二级/中学二级/中学三级教师,主要负责收集本校八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

郑文芳赵书良(中学二级/中学一级教师,主要负责收集本校九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2、研究的实施阶段

(1)第一阶段:20xx年x月20xx年x月为课题申报和理论建构阶段

主要目标:召开课题组活动预备会议,开题论证会议,进行职责分工和研究预设,在课题立项之后寻求理论的指导与帮助。

(2)第二阶段:20xx年x月20xx年x月为全面铺开阶段

主要目标:各种资料的收集、各项研究实验、案例的开展,摸索积累留守儿童教育的方法与手段。(3)第三阶段:20xx年x月20xx年x月为验收结题阶段

主要目标:摸清我校留守儿童现状,总结出留守儿童教育的模式或有效方法,反思、完善实验研究,完成课题的结题。

八、研究的预期成果:

1、宁县五中留守儿童现状的第一手调查研究资料一套。

2、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的实验论文、案例研究成果。

3、给学校的有关教育教学建议。

课题研究调研方案篇10

关键词:全日制工程硕士;课程教学模式;问卷调查

作者简介:李宝儒(1983-),男,河北廊坊人,华北电力大学研究生院,助理工程师;罗格非(1986-),女,河北邯郸人,华北电力大学研究生院,助理工程师。(北京102206)

中图分类号:G64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4-0073-02

自1991年开展专业学位教育以来,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种类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影响不断增强,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推动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教育部决定自2009年起,开始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预计到2015年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数将达到1:1的比例。作为一种全新的研究生形式,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课程教学、教师素质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华北电力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做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一、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全日制工程硕士课程体系不完善

全日制工程硕士作为一种全新的研究生学位类型,在我国实施的时间较短,许多高校尚未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课程体系和高效的教学模式,将学术型研究生与专业型研究生同样培养。担任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的任课教师大多同时担负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更有许多课程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在同一课堂上课,不利于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

2.全日制工程硕士任课教师工程经验不足

高校教师中的大部分是博士毕业后直接从事理论教学,他们缺乏在企业中的工程实践经验,在长期的科研和学术成长过程中,更加注重理论性知识的研究,从而形成了学术型的知识结构,因此在授课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偏向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或者不能对学生进行工程实践的指导。[1]

3.全日制工程硕士生源质量不高

全日制工程硕士社会认同度没有学术型硕士高,被动选择攻读专业学位现象普遍。全日制工程硕士招生对象以应届本科生为主,他们没有工作经验,也几乎没有接受过任何职业技能培训,但是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要把他们培养成“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这就要求其培养模式必须要与学术型研究生区分开来。

二、“电力工程项目案例分析”课程开课情况介绍

华北电力大学从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作为学科行业特色鲜明的院校,紧密结合行业需求,探索和实践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本文通过结合我校全日制工程硕士职业素质类课程“电力工程项目案例分析”的开课情况,提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对解决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索,现介绍给大家,以便共同探讨。

“电力工程项目案例分析”结合华北电力大学的行业特色为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而开设,是职业素质培养模块中非常重要的课程,在工程硕士实践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开设该课程的目的是针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要求,结合各培养领域专业技术理论课程学习,使学生对电力工程项目的整个流程及电力工程项目中的关键问题有所了解,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及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电力工程项目案例分析”课程教学采用理论学习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其中,理论学习部分,由于该课程涉及到我校各个培养领域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他们对工程项目管理理论基本上没有概念,所以首先对工程项目管理分为哪些阶段、每个阶段的包括主要工作内容、项目管理的一些基本基础理论和方法进行大概的讲解。案例分析部分则要求将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对项目建设过程可能出现的具有一定普遍性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问题,让学生触类旁通,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可归纳为工程管理类案例与工程技术类案例。工程管理类案例要结合工程建设阶段的实际情况,侧重于规范化管理、科学化管理的分析;工程技术类案例要针对电力工程项目立项阶段的方案比较、设备招标阶段的技术参数选择、施工阶段的设备的安装调试、项目验收阶段发现的问题等工程建设内容设定案例分析的背景资料。

各个案例针对各培养领域的特色,充分利用研究生工作站、研究生培养基地、电网企业、发电企业、科研院所等资源,选聘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企业专家和校内责任教授共同承担案例教材的编写及案例分析课程的授课任务。我校共开设了16组相关的案例,涉及到电气工程、动力工程、控制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机械工程、环境工程以及物流工程等7个培养领域,聘请了包括国家电网公司、华北电力设计院、国电能源研究院、中广核集团公司等多家单位的专家亲自为学生授课。这些企业专家均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选用真实具体的工程项目作为案例背景,为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讲解和交流。通过课堂教学和项目设计,使研究生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掌握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技能。“电力工程项目案例分析”课程作为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职业素质课,要求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根据培养领域和个人需求必须选修5个案例。这种开课方式使得选课研究生可以跨越个人培养领域,选修其他领域案例,有利于研究生实践能力、跨学科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及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三、“电力工程项目案例分析”课程开课效果调查分析

为了解全日制工程硕士“电力工程项目案例分析”课程的上课效果,发现上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针对本课程的上课效果组织了一次问卷调查活动。调查对象为部分选课的全日制工程硕士,调研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对本课程开设的必要性、课程内容的设置、上课的方式、上课的效果等问题的认识和建议。

本次调研采用了不记名问卷的形式,共发放“‘电力工程项目案例分析’课程调查问卷”150份,收回问卷134份,回收率为89.3%。其中,收回有效问卷123份,有效率为91.8%,符合调查要求。问卷调查结果见表1。

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学生们普遍认为“电力工程项目案例分析”课程的开设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很重要,课程的开设方式和学时基本能够满足学生们的需求,大多数学生都更加倾向于同校外专家进行交流,并且认为课程的教学效果比较好。同时,调查结果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有些案例对于非本专业学生来说理解上有些困难,因此期望适当增加本专业案例数量。还有学生提出许多建议,如希望能够增加模拟教学或去企业实地参观;在案例讲解过程中加入视频等方式;课程中更加注重师生间的互动交流等。

四、结束语

华北电力大学“电力工程项目案例分析”课程已经连续开设三年,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上课师生发现这种由有着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企业专家和校内责任教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以具有行业特色的实际工程案例作为教学背景的教学模式,对解决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存在的任课教师工程实践经验不足、学生无法获得职业技能指导的问题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学生普遍认为受益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