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学理论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37:48

测量学理论知识篇1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7)26-0075-02

“心理与教育测量”是心理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课,在心理科学和教学科学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间起着一个桥梁作用。一方面,它是开展心理学、教育学基础研究的方法论课程;另一方面,又是心理学应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性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有了转变,心理学地位有所提高,许多人承认其科学价值。心理咨询是心理测量应用范围比较广的领域,在医疗机构中进行诊断与咨询时,医学心理学家使用了很多心理测验,效果良好。因此,学习“心理与教育测量”课,对提高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开展以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为主要目的,以心理与教育测量为中心内容,以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手段相融合的课程教学改革,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一、对“心理与教育测量”课程的教学思考

1.心理测量学教学内容的侧重

现有的教材内容体系将心理测量与教育测量结合起来,相关测量学的理论知识框架比较完整。结合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特点,本课程以心理测量内容为主,教育测量为辅,有重点地进行讲解。心理测量牵扯的内容比较广泛,涉及测验的信度、效度、项目分析等基础内容,也包括学绩测验、能力测验、人格测验以及其他心理测验,最后还包括测量的综合运用,包括在心理咨询、人事测评与教育评价中的应用。传统的教学更注重的是理论学习以及测验的理论讲解,学生需要对各种心理测验有一个比较客观、清晰、直观的认识,因此在课程设置过程中,除了理论讲解,更要关注学生对案例的学习。除了对心理测量理论知识的讲解,更重要的是与心理测验量表相结合的实践,让学生能够对心理测量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另外,心理测验工具的科学性直接影响测验结果,对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一致性有影响。因此,学生需要充分了解测验工具,选择合适的测验工具,能够对结果做出正确的解释。这就需要认真学习测验的信度、效度、区分度以及测验的编制,考虑常用模型的时空差异。让学生对科学的心理测验有一个系统的认识,能够区分许多网络媒体的“心理测验”,区分趣味心理测验与科学心理测验。

2.心理测量学课程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如果教学方法单一,可能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造成比较差的教学效果。以往的教学主要采用单纯授课的形式,学生缺少自主性。学生学习心理与教育测量,一般有两个发展方向:一部分学生毕业后成为专门研究工作者,主要从事心理测量学的理论研究工作,从事各种测验的编制工作;另一部分学生从事实际应用工作,主要从事运用心理测量解决各业中实际问题。但是不论哪个方向,都应该具备测量的基本知识结构。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可以保证心理测量的科学性和专业性,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心理测量可以采用CBL(casebaselearning)方法进行教学,CBL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为媒介的、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为目标的体验式教学方法。舒尔曼(Shulman)认为案例教学法是利用案例作为教学媒介的一种教学方法。曼莎斯(merseth)认为案例教学法可以包括大班级或小团体的讨论、案例里的角色扮演或案例撰写。许多领域尤其是心理咨询领域,来访者的问题评估需要借助心理测量工具,如智力测验、人格测验或是心理症状评定量表,这就需要学生掌握测验的理论与运用条件,能够正确而又科学地选择相关理论知识,进一步理解:为什么使用这个测验?这个测验从科学角度存在哪些优点与缺点?怎么样使用这个测验解决问题?如何对测验结果进行分析与解释?如果没有成熟或是合适的测验,应该如何编制一个信度、效度以及区分度较高的测验?总的来说,教师可以创设或采用真实匿名的案例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在情境中掌握心理测验,并创造性地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找到更多的实际生活范例或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培养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

此外,在心理测量理论的教学中可以运用tBL(teambasedlearning),小组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利用学生的积极性与动力,收集或查阅资料,通过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与汇报。比如,学绩测验、焦虑测验、兴趣测验、态度测验、品德测验等内容,在学习前有测验的基础上,能够触类旁通,可以4人为单位,通过各种形式收集资料,进行汇报,最后教师对小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焦虑测验、兴趣测验、态度与品德测验等内容与生活相关密切,能够调动学生自主收集资料的积极性,通过查阅或开展相关测验,拓展学生思考问题的视角,通过讨论或是体验进而理解和领悟教学内容。

二、对“心理与教育测量”教学成果的思考

1.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多数学生在“心理与教育测量”课堂外能够积极主动地查找资料,课上学生积极地分享各自收集的资料,主动交流自己的观点,课堂氛围浓厚,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学生通过自己查阅文献并交流,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2.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CBL讨论过程中,智力测验、人格测验可以通过实际典型案例呈现,教师将学生置于真实的社会环境中,使学生自主思考并交流,在扩大知识面和提高表达能力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力,这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另外,系统学习心理测量相关知识,可以帮助人们在智力、学业成就以及人格等方面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认识自己或是他人的优点和缺点,以便扬长避短,更好地适应社会。

3.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在案例讨论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接受新知识、新观点时,难免与同学相互磨合。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提高了对该课程的认同度,培养了自信心,这对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有着极大的帮助。

总之,“心理与教育测量”教学不仅是传授心理与教育测量学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将理论与技能知识相结合,让学生调动学习积极性,对自己有更加客观全面的认识,努力培养出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善自己的人格,帮助自己、帮助他人,有能力适应社会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张厚粲,余嘉元.中国的心理测量发展史[J].心理科学,2012,(3):514-521.

测量学理论知识篇2

关键词:园林;测量学;教学改革;教学质量

随着园林工程建设、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测绘科学在园林工程建设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给我们的测量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更广泛的要求,为此,测量学课程作为园林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显得尤其重要,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进行教学改革是广大测绘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人根据测量学课程的特点,经过长期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在教学理念、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以及考试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坚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吸取同行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持续进行深层次的改革。

1.以知识为基础,能力为本位,提高素质。提高素质、培养能力是高职教育教学的主要原则,教学中应充分结合学生的特点,打破传统的强调理论知识体系完整性的教学思路,以职业能力和技术运用为中心来设计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结构。

2.以社会需求为依据,就业为导向,体现知识的应用性。高职园林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是面向园林企业中工程设计人员、施工人员及维护人员,在教学中既考虑到工程实践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同时充分考虑目前企业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在教学内容上突出重点,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与实践性教学环节,按照企业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组织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产学结合”,注重课程教学内容与园林工程实际应用的结合。

3.适应现代技术发展,体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在教学中处理好传统知识、技术与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的关系,跟上技术进步的节拍,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为实际工作中测量方法和仪器设备的更新换代做好基础工作。

4.以学生为主体,体现教学组织的科学性和灵活性。教学中强调教学内容编排与学生思维认知规律的统一,整个教学内容分为基本理论与实际应用两大部分,教学的重点是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强调知识的应用。

二、教材内容的优化

根据高职教育教学的特点,从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出发,以知识应用为目的,面向职业岗位,以“技能应用必需”为核心,“够用为度”的原则整合教学内容,删除“偏、难、繁、深”的理论知识,去掉实际应用价值不大的部分,保留必需的基础知识,补充应用广泛的新知识,拓宽专业知识领域。

为此,紧紧围绕测量学教学目的,在精选教学内容、加强基础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反映近代测量的新发展,强调知识的实用性。如:讲授距离丈量与直线定向,删除钢尺检定、钢尺精密量距、罗盘仪使用等对园林类专业实践意义不大的内容;讲授水准测量时增加测设已知高程的内容,这个内容正是本课程的重点之一,是引导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动手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典型;讲授角度测量时,合并水平角测量方法和竖直角测量方法,增加测设水平角的内容,新增的内容同样是为了解决工程的实际问题;讲授地形图的应用时,删除教材中确定汇水范围、场地平整的土方估算等较繁的内容,因为这些内容在工程设计中要详细讲解;对于工程施工测量,删除建筑物的轴线投测、竣工总平面图的编绘等内容,并对施工测量的基本工作和施工控制测量中的知识进行整合且新增部分内容,新增的内容是本课程的又一重点,紧紧围绕测量放线的主题,理论阐述简明扼要,精选部分工程案例;按照技术成熟、可靠性强、应用面广、符合测绘技术发展方向的原则,有选择地增加测绘新技术、新设备、新仪器、新方法,重点介绍了全站仪、电子水准仪、激光测量仪器和全球定位系统等现代测量仪器,旨在让学生了解和关注现代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从事本职业的自豪感,改变以前知识针对性不强、目标不明确的弊端。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

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学计划的调整,出现了学时少、内容多的矛盾,解决的办法只能是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1.降低理论深度,强化基本概念、基础知识,注重应用性知识的传授。学生只有掌握了扎实的基本知识,日后在工程实践中才能灵活运用,进行技术突破和知识创新。在教学中侧重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计算方法的论述,做到合理组织授课内容,降低理论深度,加大知识应用的力度。如对坐标、高程、方位角、系统误差、偶然误差、控制网、导线、水准网、中桩、基平、中平、建筑基线、建筑物定位与放线等概念要加深;对水平角测量、竖直角测量、水准测量、导线测量、三角高程测量、中线测量、纵横断面测量、极坐标法放样点位、高程点的放样等基本原理和方法要进一步强化;对交会法点位坐标计算、误差传播定律、坐标换带、缓和曲线测设等计算公式授课时不予推导,而把重点放在公式的应用上。

2.运用启发式、交互式进行教学。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启发、提问等形式进行组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自觉地思考问题,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课堂上精讲,将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讲清讲透,而把一些比较容易或通过一定的努力可以自己掌握的内容留给学生,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课堂上适当开展讨论,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鼓励、启发学生回答,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运用案例进行教学。在授课过程中提出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案例,将特色理论与企业实例相结合,让学生置身于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使理论与实际运用、知识传播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不仅提高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学生的参与意识明显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极大地发挥。

如在讲授“建筑物的定位和放线”时,利用拟建的建筑规则,向学生讲明原理,组织学生到建设现场调查,根据拟建的建筑物的位置和周围实际情况,自拟定位和放线的施工方案,编制施工流程,并且到现场亲自施工,做好标记。然后在建筑施工人员实际施工时,带领学生到现场观摩,记下他们的施工步骤和工序,同时与自己的施工方案相对照,找出差异,分析原因,通过这一实际施工现场――“案例”的教学过程,学生能基本掌握建筑物的定位和放线方法。

采用这种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学生引入真实的职业情境,大大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师不再是拼命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一种开放的、合作的形式,即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真正体现了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注重的不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操作的过程,更多关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运用知识技能的能力。

4.运用传统教学、多媒体课件和现场演示等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测量学课程是一门理论计算和实践性要求均较强的专业基础课,仅用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根据测量学内容的需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板书、挂图、投影片、录像片、powerpoint多媒体课件、现场演示、网络等手段,将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以适应信息时展。

对于一般性的内容,宜用多媒体课件。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技术,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图形显示、动画模拟、文字说明及教师的同步讲解,形成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生动的全新的教学环境,打破了以往的黑板加粉笔和挂图的传统模式,扩大了课堂的信息量,克服了传统教学中的许多弊端,使课堂教学进入全新的环境,大大增强学生对抽象的理论知识和事件过程的理解。对于测量学课程的全部内容,我们都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以多媒体课件为基础平台,穿插现场演示教学、录像教学和传统教学,并编有与之配套的电子教案。

对于一些操作性要求较强的内容(如:水准仪的安置方法、经纬仪的安置方法、水平角测量、竖直角测量、四等水准操作程序、坐标格网的绘制、经纬仪法测大比例尺地形图、全站仪的坐标测量、全站仪的放样方法、正倒镜分中法测设水平角等),运用现场演示和观看录像的方法,使学生领会测量操作的基本要领,有利于学生模仿,规范操作程序,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提高学生们的专业素质,也使看不见摸不着的、枯燥乏味的操作说明变得生动活泼,学生在课堂上犹如进入工程施工现场,深受学生欢迎。

对于一些原理性较强、需要理解和计算的内容(如:误差传播定律应用计算、导线平差计算、圆曲线元素的计算、中桩坐标计算、测量坐标与建筑施工坐标的换算等),我们在运用课件讲课的同时,结合传统教学方法(如:黑板板书、公式推导等),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紧随教师思路积极思考,并能让学生有时间作好笔记,以便课后复习巩固。

总之,在继承发扬传统教学精粹的同时,不断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改革教学方法,使测量学课程建设得到了不断的提高与创新。

5.加大实践教学改革力度。根据测量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和生产实践的需要,通过课程建设,要求学生在使用常规仪器,掌握必需的课程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保证课程系统性的基础上,加大学生使用先进仪器的实习内容,一方面为学生就业后更快地适应实际工作需要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对实习的兴趣,达到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目的。

(1)实践性教学环节内容的改革。我们传统的测量学教学实习一直围绕地形图测绘来组织的,当然,测图是测量工作基本功的一个综合训练,对学生全面了解测图过程,掌握测量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学会基本的测量方法、测量仪器的操作、测量数据的处理及绘图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认为,根据学生毕业后大多承担工程设计和施工的任务,就该变以测图为中心的传统测量教学实习为以测图用图为主、加强施工测量的教学实习。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内容的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他们再也不认为测量学课程是枯燥无味、天天重复一个动作、天天与公式、数字打交道的一门课程。

(2)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测量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在理论教学中,我们安排有大量的实习课。通过将课堂讲授和实训实习穿行的方式,使学生对课堂讲授的内容融会贯通,及时消化。同时为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独自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理论教学结束后,我们安排有一段时间进行集中教学实习。在教学实习前,我们对日程安排、工作任务和要求详细说明,在教学实习中,我们将学生分成若干组,采用1)互动式教学,根据内容采取“先讲后练”、“边讲边练”、“先练后讲”等方式,增加师生互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2)“示范式”教学,对于操作性强的内容(如J6经纬仪的操作),运用现场示范演示和观看录像相结合的方法,有利于学生模仿。实习过程中使学生领会测量操作要领,掌握规范的操作程序,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教学实习结束后,各组上交“观测记录”、“成果整理”、“内业计算资料”、“实结与体会”等有关内容,进一步提高实习效果。

通过生产实践,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真正掌握全套常规仪器、先进电子仪器的操作方法以及外业测量的具体方法,为学生毕业后走向实际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逐步推行考证制度

实行考证制度,即要求园林类专业的学生学完专业课程后,参加园林类技术等级证考试,取得专业技术等级证书,实行“双证制”(毕业证和技术等级证),这是社会对高职毕业生新的要求,要求只有取得双证,才能获得某种职业岗位的从业资格。这也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学习测量学课程的兴趣,提高了实践性教学的效果。为此我们根据考试大纲要求编写《测量学职业技能测试试题库》,使学生在学习与技能训练时有更明确的要求和依据。

五、考试方法的改革

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建立以实践能力达标训练为目的的标准化能力考核教学体系,这是高职教育教学的特点决定的。根据本课程的特点,我们通过理论考核与操作技能考核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考查、评价学生的课程成绩,试题是从试题库中随机根据题型按比例抽取,试题库是在充分调查研究、广泛收集材料、全面深入地领会大纲、细致地掌握教材的基础上建立的。

理论考试采用闭卷的方式,内容围绕考试大纲和教学大纲进行,为了学生学习的灵活性、知识的拓展性,试题中有一定的开放式题目,这有利于拉开档次,客观地评价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

操作技能考核在测量课程考试中占重要地位,这一环节直接关系到学生理论知识向实际动手能力的转化,关系到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目标的实现。在操作技能考核中不仅要考核学生对测量仪器构造与操作的掌握、对常规的观测方法、记录方法及观测成果的计算等情况,而且加强测量技术在施工中的应用考核,以考核学生对施工测量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培养学生必要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成功的教学改革会为培养新世纪所需人才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在新形式下,如何使新理论、新技术、新知识与测量学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是我们今后需要长期探索和改革的目标,我们要深入地研究,认真地实践,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朱懿心.高职高专教师必读[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10).

[2]李岚发.非测绘专业测量学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测绘工程,2000,(1).

测量学理论知识篇3

论文摘要:《建筑工程测量》具有涉及面广、实践性强、技术发展迅速等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如何解决课时少而教学任务重这一问题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删减有些过时不用的章节,让学生自学或进行大概讲解;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打破常规,采用互动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自觉动手,加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针对测量仪器更新快这一问题,教师应及时更新知识体系,掌握发展动态,让学生了解有关知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场地条件,让学生尽量多参与实践操作。

针对建筑专业的工程测量教学,经过几年的测量教学实践,随着教材内容、测绘技术、仪器设备的不断更新和提高,笔者就目前测量教学情况得出几点体会,并对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思考。

一、教学内容

1.理论教学

该课程教学主要内容为测量学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测量仪器的认识与使用、测量技术及原理在建筑工程上的应用。

专业的发展、专业课程的增多,导致每门课程的课时数减少,而测量学发展速度更快,新的测量技术、测量仪器不断产生,在较少的教学时间内来完成测量教学任务,教学质量是难以保证的。

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之前,根据测量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需要,确定授课的重点、次重点、一般了解和选学内容。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中应本着“加强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培养,注重实践操作技能训练,兼顾测绘新技术应用”的基本原则,对课程内容作必要的调整,如在水平角观测中重点介绍DJ6经纬仪的使用;删减测量误差传播率、测绘地形图的部分内容。选择那些在施工中应用最广泛的内容进行重点精讲,同时安排相应的实验教学内容;对在施工中应用不多的内容则进行简单介绍,不安排实验;对教材上那些已经过时不用的内容则不讲授,让学生自己看书了解。

2.实践教学

《建筑工程测量》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技术基础课,课间实训和综合实训构成了该课教学的实践环节。通过课间实训和综合实训,可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实践,对技能的培养十分重要。

课程强调测量知识在建筑工程中的实际运用能力,通过实践教学将所学测量知识上升为应用能力,在实践课中锻炼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具体能力结构为:掌握测量仪器的基本操作技能,能够进行测量基本工作、小地区控制测量及计算点位坐标的能力,初步测图、识图和用图的能力,运用现代测量仪器进行民用建筑物的定位、放线和高程传递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1.理论教学

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上,应力求改变过去那种以灌输为主的常规教学方式,普遍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法,将讲课、自学、讨论、答疑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建筑工程测量》的教学方式有课堂讲授、习题课、演示课、实训等,各种教学方式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每种教学方式都发挥着各自的作用。课堂教学是教师的主战场,针对测量课时少、教学信息量相对增加的现状,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合测量教学的要求,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现场模拟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显著。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让学生由被动听变为主动学,这就需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采用黑板、挂图、仪器并用的教学手段来讲解水准测量、角度测量的原理和所用仪器的使用,学生理解接受快,而且汲取的知识信息量大;对于图表多、计算公式多的情况可结合挂图、投影仪;对放样部分,可结合实际工程,有机会带学生现场参观实际放样,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这样多种教学手法,可以大大改善课堂授课环境,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实践教学

在实践教学上,应以实物教学、演示教学、现场教学等为主。

(1)实物教学——通过对实物的讲解,使学生较为直观地掌握知识,如在讲授“测量仪器的构造”时,采用这种方法就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演示教学——《建筑工程测量》课的教学过程中,有大量的仪器使用教学,采用演示教学的方法是本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如在讲授“测量仪器的使用”这一内容时,就现场演示仪器的操作方法。

(3)现场教学——在讲授“施工测量”时,联系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建筑施工场地,现场讲授施工测量方法,这也体现了教学与生产以及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要求。

(4)生产实践教学——通过生产实践,可以使学生了解社会的需求,从而激发其求知欲。同时,参加实际的测量生产任务,有助于学生测量技能的提高与综合能力的训练。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学生在建筑施工场地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而建筑施工测量则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以应安排一周的建筑工程测量实习。根据测量工作的特点,强调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集体观念,刻苦钻研、勇于开拓的创新意识,融入了行业职业道德的教育。

三、测量教学仪器与场地

测绘仪器更新较快,性能不断提高。但各校的测量教学仪器基本上还是“老三仪”(水准仪、经纬仪、平板仪),由于测绘仪器发展较快,目前这些测量仪器在建筑工程中应用相当少,不适合市场的需要,部分仪器需要更新。例如在高差测量:水准仪由DS3微倾式水准仪向自动安平水准仪发展;距离测量由原先的钢尺量距向光电测距仪发展。因此,各校应加大测量仪器设备的更新,让学生及时掌握先进仪器的发展动向,了解有关的操作。

测量实验应有一个典型的实习场地,地形比较丰富,有利于动手能力的培养,但目前我校实习场地不固定,由教师临时决定,学生缺少锻炼的机会。

四、课程考核

考核内容分为理论、操作、平时三部分,各占总成绩的50%、30%、20%。

在理论考核中,除了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掌握程度,还增加了一些实践操作内容。

操作技能考核在《建筑工程测量》课的考试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一环节直接关系到学生理论知识向实际动手能力的转化,关系到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目标的实现。在操作技能的考核过程中,不仅要考核学生对测量仪器的操作技能、对测量仪器构造的了解、对测量仪器使用方法的掌握情况、对常规测量的观测方法和记录方法以及观测成果的计算等,而且要在考核中提出一些测量技术在建筑施工中应用的问题,以考核学生对施工测量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测量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要让学生灵活运用知识。注重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及素质的协调发展及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综合培养,这才是教学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魏静,李明庚.建筑工程测量.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杨晓平.建筑工程测量实训手册.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3]周建郑.建筑工程测量技术.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测量学理论知识篇4

许多高校非测绘专业测量实践都在校内进行,实践场地的设置多具有随意性,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由于仪器设备数量有限且比较陈旧,实验室配套机房设备缺乏,学生无法进行地形图的处理,都大大降低学生实践效率,实践内容也受到很大限制[3]。

二、测量学教学改革对策

1.保证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在测绘科学技术进入信息化发展新阶段的背景下,要把电子水准仪、全站仪、GpS-RtK、CoRS等新型仪器的基本原理、用途及使用方法等新内容不断融入教学中,将逐步淘汰的测量仪器及测量方法精简化并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体会到测绘科学的发展,激发学生对测量课程的兴趣。教师也要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参加业务培训,提高自身素质,积极投身于测量学教育与改革事业中[4]。

2.调整教学课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互补。以充足的理论教学学时保证教师把测量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讲熟讲透,保证学生熟练掌握测量仪器的基本原理与使用方法。在理论教学的同时,教师应把实践方法等知识融入进来,同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对理论知识进行补充与扩展,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互补。

3.丰富教学手段,加强师生互动。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灌输式”等教学方法,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提问、讨论时间,并通过设置问题与障碍,引导学生的思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动手操作仪器,提高动手能力,教师在此过程中只进行必要的指导。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等辅助教学手段,制作图文并茂的教学课件,部分内容以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使教学形式更加灵活生动,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对测量知识的兴趣[5]。

4.完善实习基地建设。建立能充分模拟生产实践野外实习基地,教师应将控制点及水准点精心布设,以提高实践精度。让学生将理论知识、测量仪器与野外实践充分结合,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掌握野外测量的全过程,同时教师要提前预设学生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此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

5.更新仪器设备,改善学生实践条件。及时更新与实际生产相联系的自动化、数字化的测量仪器设备,配备一定数量的数字水准仪、数字经纬仪、全站仪、GpS-RtK、CoRS、电子平板、激光影像扫描仪等新型仪器,让学生了解新设备、掌握新技术。此外要配备专业的机房,安装CaSS绘图软件、GpS数据处理软件、测量平差软件等。

6.开放测量实验室,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方式。根据不同的非测绘专业学生的课时、实践、需求等情况,多时间、多方面地开放测量实验室,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利用课余时间主动学习与利用测量仪器设备,充分锻炼个人动手能力、思维能力,这不仅提高了仪器的使用率,也是一种对教学成果进行巩固与完善的方式[6]。

三、结语

测量学理论知识篇5

关键词:建筑工程测量教学体会思考

针对建筑专业的工程测量教学,经过几年的测量教学实践,随着教材内容、测绘技术、仪器设备的不断更新和提高,笔者就目前测量教学情况得出几点体会,并对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思考。

一、教学内容

1.理论教学

该课程教学主要内容为测量学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测量仪器的认识与使用、测量技术及原理在建筑工程上的应用。

专业的发展、专业课程的增多,导致每门课程的课时数减少,而测量学发展速度更快,新的测量技术、测量仪器不断产生,在较少的教学时间内来完成测量教学任务,教学质量是难以保证的。

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之前,根据测量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需要,确定授课的重点、次重点、一般了解和选学内容。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中应本着“加强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培养,注重实践操作技能训练,兼顾测绘新技术应用”的基本原则,对课程内容作必要的调整,如在水平角观测中重点介绍DJ6经纬仪的使用;删减测量误差传播率、测绘地形图的部分内容。选择那些在施工中应用最广泛的内容进行重点精讲,同时安排相应的实验教学内容;对在施工中应用不多的内容则进行简单介绍,不安排实验;对教材上那些已经过时不用的内容则不讲授,让学生自己看书了解。

2.实践教学

《建筑工程测量》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技术基础课,课间实训和综合实训构成了该课教学的实践环节。通过课间实训和综合实训,可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实践,对技能的培养十分重要。

课程强调测量知识在建筑工程中的实际运用能力,通过实践教学将所学测量知识上升为应用能力,在实践课中锻炼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具体能力结构为:掌握测量仪器的基本操作技能,能够进行测量基本工作、小地区控制测量及计算点位坐标的能力,初步测图、识图和用图的能力,运用现代测量仪器进行民用建筑物的定位、放线和高程传递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1.理论教学

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上,应力求改变过去那种以灌输为主的常规教学方式,普遍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法,将讲课、自学、讨论、答疑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建筑工程测量》的教学方式有课堂讲授、习题课、演示课、实训等,各种教学方式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每种教学方式都发挥着各自的作用。课堂教学是教师的主战场,针对测量课时少、教学信息量相对增加的现状,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合测量教学的要求,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现场模拟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显著。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让学生由被动听变为主动学,这就需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采用黑板、挂图、仪器并用的教学手段来讲解水准测量、角度测量的原理和所用仪器的使用,学生理解接受快,而且汲取的知识信息量大;对于图表多、计算公式多的情况可结合挂图、投影仪;对放样部分,可结合实际工程,有机会带学生现场参观实际放样,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这样多种教学手法,可以大大改善课堂授课环境,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实践教学

在实践教学上,应以实物教学、演示教学、现场教学等为主。

(1)实物教学――通过对实物的讲解,使学生较为直观地掌握知识,如在讲授“测量仪器的构造”时,采用这种方法就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演示教学――《建筑工程测量》课的教学过程中,有大量的仪器使用教学,采用演示教学的方法是本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如在讲授“测量仪器的使用”这一内容时,就现场演示仪器的操作方法。

(3)现场教学――在讲授“施工测量”时,联系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建筑施工场地,现场讲授施工测量方法,这也体现了教学与生产以及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要求。

(4)生产实践教学――通过生产实践,可以使学生了解社会的需求,从而激发其求知欲。同时,参加实际的测量生产任务,有助于学生测量技能的提高与综合能力的训练。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学生在建筑施工场地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而建筑施工测量则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以应安排一周的建筑工程测量实习。根据测量工作的特点,强调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集体观念,刻苦钻研、勇于开拓的创新意识,融入了行业职业道德的教育。

三、测量教学仪器与场地

测绘仪器更新较快,性能不断提高。但各校的测量教学仪器基本上还是“老三仪”(水准仪、经纬仪、平板仪),由于测绘仪器发展较快,目前这些测量仪器在建筑工程中应用相当少,不适合市场的需要,部分仪器需要更新。例如在高差测量:水准仪由DS3微倾式水准仪向自动安平水准仪发展;距离测量由原先的钢尺量距向光电测距仪发展。因此,各校应加大测量仪器设备的更新,让学生及时掌握先进仪器的发展动向,了解有关的操作。

测量实验应有一个典型的实习场地,地形比较丰富,有利于动手能力的培养,但目前我校实习场地不固定,由教师临时决定,学生缺少锻炼的机会。

四、课程考核

考核内容分为理论、操作、平时三部分,各占总成绩的50%、30%、20%。

在理论考核中,除了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掌握程度,还增加了一些实践操作内容。

操作技能考核在《建筑工程测量》课的考试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一环节直接关系到学生理论知识向实际动手能力的转化,关系到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目标的实现。在操作技能的考核过程中,不仅要考核学生对测量仪器的操作技能、对测量仪器构造的了解、对测量仪器使用方法的掌握情况、对常规测量的观测方法和记录方法以及观测成果的计算等,而且要在考核中提出一些测量技术在建筑施工中应用的问题,以考核学生对施工测量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测量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要让学生灵活运用知识。注重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及素质的协调发展及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综合培养,这才是教学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魏静,李明庚.建筑工程测量.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杨晓平.建筑工程测量实训手册.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3]周建郑.建筑工程测量技术.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测量学理论知识篇6

【关键词】工程测量;实践

1.引言

土木工程专业是为培养掌握土木工程基本理论知识,毕业后能从事设计、施工、监理和房地产开发管理等实际工作的人才为目标的。工程测量要求学生掌握建筑工程测量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使学生具有应用有关测绘资料和测量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并具备应用地形图的基本技能和进行建筑物定位放线的技能。作为一门基础实践课,其中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掌握对于本课程以及本专业的学习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本文针对目前的工程测量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教学改革进行研究。

2.当前课程教学的现状

目前工程测量课程采用的教材的主要内容包括绪论、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坐标测量、地形图基本知识和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等基础,同时还包括建筑工程施工测量、线路工程测量、桥梁工程测量等应用性较强的知识。而一般该课程安排一个学期的学习时间,除去专业课程设计、课程实习的时间,总共约32个学时,包括理论和实验课时。为了在规定的时间授完教材所有内容,每一个章节的内容基本要在两个课时全部讲完,紧接着进行分组实验,学生需要在练习使用仪器的同时完成测量任务。而测量学要求学生首先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再通过不断增加实践经验来提高熟练程度,学时不足造成学生在理论学习阶段对基础知识的吸收掌握不够,在实践环节存在困难。有些学生虽然能勉强完成测量任务,但是并没有真正理解测量理论,只是比葫芦哦画瓢,无法做到举一反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加上实践环节的教学并没有增加师资,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对学生一一辅导并检查他们的掌握程度。造成最后的教学效果就是,基础知识不扎实,应用性知识一知半解,实践练习不熟练,影响测量结果的精度。

3.教学改革的内容和措施

3.1教材编排。目前的工程测量教材内容非常丰富,在包含测量的基本知识外,大多尽可能多地涵盖工程项目中的多种测量方法。但是每个章节的内容,尤其是原理分析讲解的部分缺少例子,以及详细解读。为了能确保每个学生掌握最基础的测量知识,教材的编排应把重点放在最基本的原理讲解上,将每一步的推导过程都以较通俗的语言进行描述。同时列举尽可能多的不同情况下的例子,附有详细的分析,帮助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理解。

3.2教学计划制定。著名的教育学家布鲁姆认为,只要给予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几乎所有的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能达到完成80%——90%的评价项目),这就是掌握学习模式。所以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应体现“厚基础”的原则,增加基础理论的课时安排比重,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消化吸收本学科中最基础的内容,练好基本功。加强实验教学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途径。强化实验过程中的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注重实验的真实性和实用性。另外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例如普通本科、三本、专科以及专升本的学生所具有的知识掌握水平有所差异,要分别制定有区别的教学计划,做到因材施教。

3.3课程内容调整。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满足专业知识的层次结构,同时需要进行调整以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要求。首先,加强对学生进行测量原则方面知识的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测量习惯,以便更好地完成测量任务。其次,在重视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尽可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补充专业外延的知识。最后,在实验课上,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讨论、设计和总结,以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3.4实验教学方法改进。为了保证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常见的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能够完成基础的测量任务,做好外业数据采集和内业计算,能够通过检查发现测量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进行改正。在实验课上,教师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监督,争取做到每一个组逐个进行现场指导,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出,引导他们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改正,把问题解决掉。

3.5加大资金投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航天航空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测绘技术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测量仪器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因此,用于实验教学的仪器应与教学内容相配合,加快实验仪器的更新,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加大对新仪器设备的采购、更新。在教学资金有限的条件下,应根据班级的上课安排,合理组织实验,以错开使用仪器的时间,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

3.6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改变传统的试卷考试形式,采取理论与能力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实验考核成绩的比重,作为学生最终的考试成绩。在具体的实验考核过程中,应更加体现出对每项实验的基本操作的掌握和熟练程度,着重考察学生在外业的数据读取、记录和内业的数据分析、处理和纠错的能力。

结语

测量学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学校应加大资金投入,与时俱进,引进测绘行业最新的仪器设备,为学生提供优质的硬件条件。同时制定合理的教学督导制度,完善考核机制,激励教师更有效地进行教学改革。教师则要根据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教学形式,逐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殷玲等.土建类专业测量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初探[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2,20(5).

[2]郭宗河等.问题研讨式教学法在测量学教学中的应用[J].测绘科学,2013,38(1).

测量学理论知识篇7

abstract:"ConstructionSurvey"isanimportantspecialbasiccourseofhighervocationalconstructiontechnology,projectcost,projectsupervisionandothermajors.thiscoursehasstrongertechnicality,utilityandoperability.Forstudentsofconstructionmajorinvocationalcolleges,onlyprofoundtheoreticalknowledgeisnotenough,theymusthavemoreskilledactualoperationabilityandapplicationability.However,thetraditionalmodeofexaminationofthecoursearemostlyclose-bookexamination,whichcannoteffectivelyassesstheactualoperationandtheabilityofusingknowledgeofstudents.thispaperdiscussesthemeaning,guidingideology,ideas,modelsandotheraspectsoftestmethodreform,tofindatestmethodwhichcanenhancestudents’abilityofcomprehensivlyusingcurriculumknowledgetosolvepracticalengineeringproblems.

关键词:高职院校;考核模式;考试方法改革

Keywords:highervocationalcolleges;assessmentmodel;testmethodreform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5-0184-02

0引言

《建筑工程测量》是高职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工程监理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技术、应用性、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对于建工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只有高深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备较熟练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但是该课程传统的考核模式大多为闭卷考试,出一些填空、选择、判断、简答、计算等题目进行考试。这种考试方式注重书本知识,重视理论知识的掌握,但不能很好的考核学生运用知识和实际操作的能力。有些学生只要死记硬背就可以考出好成绩,但是实际操作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很差。近年来,测量新技术尤其是3S技术的发展,对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过程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考试方式受到挑战,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试方式,进行课程考试方法改革就显得迫切需要。

1考试方法改革的意义

考试方法是整个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的指挥棒,是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检测器,对于高职教育人才的能力素质结构和质量起着明显的前导、形成和控制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考试方法改革有利于促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教学目标的实现,增强学生课内外自主学习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全面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1.2强化职业技能和能力的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深化探讨实施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建立符合现代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学内容的考试制度,通过考试方式向多样化转变,考试内容向注重综合能力考核转变,成绩评定向综合性转变,强化职业技能和能力的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3客观地检测和反馈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考试方法改革遵循高职教学规律和课程内容,符合高职学校的实际,根据课程类型、性质和教学条件采取实用的考试方法,有利于客观公正地检测和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任课教师和实训教师的教学质量,有效促进考教相融,激励竞争。

1.4推动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由于考试方法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促进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知识、应用能力与技能的发展和提高,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因此,任课教师和实训教师为了实现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培养目标,必然要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引导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的改进,有效地促进了学教互动的相辅相成。对于培养学生由由“知识本位”到“技能、能力本位”的转变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具有重大作用。

2考试方法改革的指导思想

高职教育建工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懂技术、会施工预算、能管理的高技能专门人才。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考试方法改革的指导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促进由“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的转变通过考取测量职业技能证书、综合实训工程项目等考试方式的转变,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2.2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由单项理论知识的掌握转变为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提高;考核体系同时兼顾对学生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2.3改革评价方式,综合评价使课程成绩的评定更趋合理性针对工程测量课程综合性、实践性、操作性强的特点,学生学业成绩考核评价采取:“基础理论知识考核+实践操作技能考核+工作项目完成情况考核”三位一体的学生综合能力评价方式。

3考试方法改革的思路

3.1理论考试和操作技能考核相结合理论考试采用闭卷和开卷相结合的方式,考试内容围绕考试大纲和教学大纲进行。为了考核学生学习的灵活性、知识拓展性,考试题目中有一定的开放式题目。这也有利于拉开档次,客观的评价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

由于本门课程技术性、应用性、实践性较强,操作技能考核在该课中的考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操作技能考核这一环节直接关系到学生理论知识向实际动手能力的转化,关系到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目标的实现。

3.2平时成绩和期终成绩有机融合考试方法经过探讨与改革,理论教学考试进行多方面综合评分的方法。考试按平时成绩和期终考试成绩进行有机融合,理论考试按平时成绩占40%(作业10%、实验报告20%、考勤10%),期终考试成绩占60%的权重进行总评,理论考试在内容上也进行大幅度调整,同时加大对仪器操作和工程项目完成情况的考察力度,重点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避免学生死记测量公式、定义,使测量成绩的考察和评定更趋合理性。

3.3综合实训单独考核,单独记学分为充分体现“以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的课程教学目标,工程测量综合实训作为单独一门课程,实行单独考核,单独记学分。考核中实行“组长负责制”,先根据各组任务完成情况和实习成果情况各占一定比例的评分方法,得各组分值;各组组长根据组员在组内的作用和表现进行系数打分,系数范围是0.7-1.2。最后由各组组长、班干部和实训指导教师开专题会对系数进行调整和确认。最后,将各组分值乘以组内各成员的系数,得各成员的得分。

3.4能力测试为本位,推行测量考证制度高职教育具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双重属性,培养的应是满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实际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国家推行高职教育“双证书”制度,极大促进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等综合能力的提高。考试方法改革中将积极推行测量考证制度――考证成绩替代课程成绩。为此任课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需及时督促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及理论复习,解答他们的疑难问题,以督促学生拿到职业技能证――中级测量工。测量考证能极大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及操作技能,也能带动学生学习测量的积极性和提高测量教学效果。

4考试方法改革的模式

结合《建筑工程测量》课程实践性、操作性强的特点和高职教学的实际,根据高职建工类专业学生将来就业的施工员、监理员、材料员等一线岗位所需要必备的测量知识和测量技能(一线岗位所需具备的主要岗位技能是指从事施工放线工作的人员应具备的测量技术能力,它包括智力技能、操作技能和应变技能三种技能),结合测量职业技能证书,适时调整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侧重点,改革课程的考试方法模式。有以下几个方面:

4.1理论知识闭卷和开卷考试相结合在新的《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教学考核计划中针对课程体系内容,重点突出学生的测量基本知识的学习和测量基本计算技能的培养。为此,在理论知识考试方面实行教考分离,建立试题库,每份试卷从试题库中随机根据题型按比例抽取。试题库是在充分调查研究、广泛收集资料、全面深入地领会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全面细致地掌握教材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试题库每学年都要进行充实和更新。同时为了考核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和知识拓展性,考试题目中有一定的开放式题目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答的题目。

4.2制定详细考核方案,进行专项操作技能考核在专项操作技能的考核过程中,不仅要考核学生对测量仪器细部构造和部件功能的掌握程度、对测量仪器操作的准确和熟练程度、还要对测量仪器使用方法的掌握情况、对常规测量方法观测、记录以及观测成果的计算、平差的掌握程度等进行考核,而且在考核中提出一些测量技术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实际应用的问题,以考核学生对施工测量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同时每年适时组织测量仪器操作技能比赛,进行第二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课内外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测量实验室全天候开放,学生可以自己借仪器操作,课内教学和课外学生自主式学习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仪器操作技能比赛的成绩记入专项操作技能考核成绩。

4.3职业技能证书可替代课程成绩测量员职业技能证书考核标准以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鉴定规范》为依据,考试方法改革中将积极推行测量考证制度――考证成绩可替代课程成绩。课程成绩和职业技能证书结合起来,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学生获取双证书―毕业证和职业技能证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中级测量工”职业技能证书的考取,强化了学生职业技能和能力的培养,提高了教学质量和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4.4综合实训任务驱动,单独考核记学分测量综合实训是运用测量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操作技能解决建筑工程测量技术问题的实践过程,是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补充,也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和手段。综合实训要求学生完成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测量的具体工作任务如工程定位测量、土方开挖放线、基础楼层平面放线、沉降观测等项目,针对完成的质量行业效果,对其进行考核。综合实训单独作为一门课程,实行单独考核,单独记学分。考核中实行“组长负责制”,先根据各组任务完成情况和实训成果各占一定比例的评分方法,得各组的分值;各组组长根据组员在组内的作用、平时表现、完成情况进行系数打分,系数范围是0.7-1.2。最后由各组组长、班干部和实训指导教师开专题会对系数进行调整和确认。最后,将各组分值乘以组内各成员的系数,得各成员的得分。

综合评定本门课程的学业成绩,既突出了对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考核,又注重主要综合技能项目的考核。此外,测量工考证可替代课程成绩,测量技能比赛成绩纳入课程成绩综合评定等模式为主的考试方法改革从知识掌握程度、综合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等多方位、多层面地对学生进行考核,采用知识与技能相结合、闭卷与开卷相结合、笔试和实训完成项目相结合、个人自主学习与小组活动相结合的多次、多样的“模块化”考核方法。

5实施效果

5.1考试方法改革的实施,任课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能更加明确所承担的课程在整个专业能力培养中所担负的任务和教育目标,促进了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的改革。教师针对理论教学、综合实训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参加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改革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5.2考试方法改革的实施,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测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使学生课内学习和课外自主式学习有机结合,学生接受新知识、使用新技术、新设备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提高。

5.3考试方法改革的实施,引导学生从以知识学习为主向知识、技能、能力并重的方向转变,促进了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提高。促进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测量课程成绩的考核更趋合理。由于课程开始时就把考试大纲发给学生,他们带着问题去学习课程的相关内容和去掌握各种技能,提出了很多设想,把学习的重点从记忆知识转移到应用知识上。

5.4考试方法改革的实施,有助于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测量的新知识、新技术日新月异,学生在学习测量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同时,可以根据所学过的基本方法针对不同的民用工程创新出更实用、更简便、测量数据更精确的方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大大提高。

6结语

良好的考试形式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方向,掌握正确实用的学习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上进心。考试方法的改革,变传统的“知识考核”为对学生全方位、多层次的“能力考核”,更能促进学生自主地、积极地学习,更有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建筑工程测量》考试方法的改革是一项长期的、与时俱进的工作,需要教师不断结合社会上出现的新技术,探索出更加合理、实用的考试方法。这样才能逐步提高《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技术性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测量学理论知识篇8

(一)巩固测量平差中应用的数学知识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学习该课程感到困难主要是因为数学知识掌握不够牢固,即便在以前课程中对数学知识有了系统的学习,一方面由于时间的原因对已有知识有所遗忘,另一方面即便很好地掌握了所学的数学知识,但不能把已有的数学知识和平差课程结合起来,也就是对于数学知识的应用有待提高。针对这两种情况特采取以下措施:首先,鉴于数学知识的内容比较多,可以在已有的线性代数和概率论和高等数学课程数量不变的情况下,适当加强对该课程中所用到的知识点的讲解,即教学内容的编排以满足实际使用要求,有助于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加深对该知识点的理解为前提。该方式是建立在系统的数学知识基础知识上,需要不同任课教师在课程教学上的进一步沟通。其次,是在测量平差课时中适当增加线性代数、高等数学和概率论的知识讲解,比如在讲解偶然误差的统计规律时,可增强概率密度函数的讲解,协方差传播定律在讲授过程中,用的矢量和矩阵的知识比较多,因此,可以适当补充下概率论和线性代数的相关知识点,在观测量的讲解中最好举例进行讲解,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对线性函数在误差传播率中的应用有更深的了解,这将为后续协因子传播率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讲到条件平差和间接平差时,可适当穿插讲解行列式运算、求偏导、极值问题以及非线性方程的线性化。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达到对所学数学知识有一个复习和总结,并且可以实现所学的数学知识在测量平差中的应用,同时也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测量平差主要讲述基于最小二乘原理的四种经典平差方法,为控制测量、天文测量、重力测量和GpS测量等的数据处理提供一个共同的工具,因此教学应侧重于各种平差方法的具体应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两个阶段,一是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平差习题的解算,即能够对所学基础知识灵活运用。二是能将所学平差知识对测量实训的数据进行处理,包括求解最优解和精度评定,也即理论和实践结合。前一个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运用,并且能够加深对前一阶段的理解,两个阶段相辅相成。首先在第一该阶段的学习主要是所学数学知识在测量数据处理中的应用,它不涉及测量学的实践课程,学生测量学的实践课程所进行的是进行具体的测量任务,实践性更强。因此该阶段的理论教学更多一点,首先该阶段教学过程中和以往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计算量比较大,尤其涉及到矩阵、行列式运算的时候,要注意我们在这个阶段的学习重点是数学知识的运用,所以在计算上我们可以借助matlab辅助计算。由于matlab对矩阵计算实现比较简单,再者matlab也比较适合矩阵算法进行编程实现,因此,在学生掌握基本平差原理的基础上,在计算上可以节省大量时间,对测量平差的初学者非常有利。注意到测量平差基础课程中,往往理论性知识较多,缺少一些例题,因此学生在对公式的理解上不像其他学科那样直观,所以,在理论知识的讲解过程中可以穿插一些实训项目,通过实验来得出平差数据,进而转化为运用所学平差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第二阶段的理论联系实践,测量实训学习课可以通过建立水平网或导线网,测量小组进行外业观测采集的数据可用于测量平差的内业处理,当然,这里可以通过不同平差方法和手段到达更佳的效果,比如在平差方法上可以分别采用条件平差、间接平差,通过不同平差处理方法,可以进一步通过对比的学习方法加深对不同平差方法的理解,发现两种方法中的共同点和差异。还可以通过软件进行平差和手工平差的对比,既可以加深对一般平差软件的认识,可以理解对平差软件的使用是建立在系统理论基础之上的。另外,可以用excel表格进行平差计算,在excel表格中进行平差计算,excel具有不需编程、过程可视化的特点,将平差原理、计算公式、计算步骤等融合于表格中的计算过程,非常适合测量初学者使用,即在解决测量平差问题的同时,掌握平差原理。

(三)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在讲授完一个知识单元内容后,针对讲授知识点适当增加有代表性的课外习题,通过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得出结论,分别就小组结论的得出进行讲解,通过小组讨论首先可以帮助学生复习所学过的知识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且增强学习的兴趣,通过小组讨论有助于将所学的知识更好地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另外通过每个小组对该习题的讲解,可以使学生的思路清晰。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的不同,授课的进度和内容一般是针对大部分同学进行调整的,所以对那些对课堂进度和内容不适应的学生,可以通过课外辅导的方式来弥补,当然课外辅导的形式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比如每周安排答疑时间来解决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或者可以在网络上进行答疑,构建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平台,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比如可以充分利用QQ、微信等同学们比较感兴趣的现代通讯手段提出问题,教师可以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可以在QQ或者微信里直接留言,对于某些共性的问题可以拿到课堂来讲解,这样能更好地调动学生正确利用多媒体学习的积极性,另外也可以进一步遏制学生对当前网络的过份好奇感,通过这种“网络教学”,教师可以及时和学生互动,更清楚地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对课程内容和进度进行调整。

(四)在教学手段上实现传统和现代化教学手段优势互来提高教学效果

目前各种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单一的多媒体教学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相反传统教学方式中的一些优点往往在多媒体教学中被忽略,如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因此,现代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必须实现优势互补,使多媒体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测量平差课程理论性较强,尤其涉及公式较多,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省去这些繁琐公式的书写,但同时这使得本来数学基础不太扎实的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起来更显得困难,从而打击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充分利用传统教学中互动式教学方法,通过提问或者关联式教学使学生在对数学基础知识进行补充的基础上,和测量平差知识联系起来,可以采用提问或者让学生自己动手来完成计算的方式来加强学生对两者的联系,当然在计算的过程中,往往计算量较大,可以借助于前面讲到的matlab等软件实现其计算,进而增强学习兴趣,总之,在教学手段上必须考虑到两种教学手段的优缺点,达到优势互补,从而实现教学模式的进一步改进。虽然计算机辅助教学做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得到广泛应用,但通过近几年来对使用多媒体教学效果分析,其结果不是很令人满意。相反传统教学方式中的一些优点往往在多媒体教学中被忽略,如互动式的教学方式,现代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应相互配合、取长补短,使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一现代化手段在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测量平差基础”课程公式较多,内容单调、枯燥,实际计算工作量较大,难以手工计算完成,但也具有逻辑性强的优点,因此在教学课件的研制中互动式教学方式应该是最基本要求。通过实际多年的教学比较,这部分内容采用传统的板书教学方式效果更好。对于一些计算实例,其计算量很大,就要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经过多年powerpoint格式Cai教学和平差软件实践,证明以推导公式为主的平差课程,只有在开始或小结、总结时使用才能有较好的效果,而例题讲解最好的辅助教学软件是matlab。

二、结束语

测量学理论知识篇9

1.1课程现状

目前,中国矿业大学采矿工程专业教材采用高井祥老师编写的《测量学》,课程主要分为理论课和实验课两大部分,其中课堂授课为24课时,实验课8课时,内容设置如表1所示。实验课程主要开设水准测量、角度测量及全站仪认识与使用及地形图认读等内容。

1.2课程存在的问题

分析课程现状,目前中国矿业大学采矿工程专业测量学课程的设置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1)课程内容较多,而学时较少

从测量基础理论知识到矿山测量的应用,课程几乎涵盖了大部分测量学科的相关知识,但只有24课时的课堂教学明显无法面面俱到,不得不对部分内容进行缩减,课程内容的连续性不易保证,影响了教学效果。

(2)基础理论多,而专业应用内容少

测量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占到总课堂学时的91.7%,而与采矿工程专业相关的矿山测量知识较少,只讲解基本概念,无法让学生对井上下测量工作有深刻的认识。此外,还有矿图、开采沉陷变形及控制等内容没有包含在内。

(3)实践内容不足

实践是测量学这门课程的必备环节,能够加深同学对课程相关理论知识的认知,便于在生产中综合运用。为此,中国矿业大学专门建立了实验室开放系统,全校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预约实验。但是现有的8课时实验内容全部集中在测量基础知识的学习上,未涉及将来工作中可能用到的矿山测量知识,导致学生学习和生产应用的脱节。

(4)测绘新技术和理论讲述较少

近年来,测绘技术的变化日新月异,GpS、摄影测量、遥感等技术在各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广。煤矿企业大多都配备有先进的测量仪器,如GpS、全站仪、自动安平水准仪、陀螺仪等。因此,在讲课过程中需要对测绘新技术、理论及仪器设备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把握测量知识的应用方向,而目前课程对此方面的讲述明显不足。

2理论教学内容的改革

2.1课程内容改革

(1)精简或删除部分基础测量理论及技术。

对于距离、高程和角度测量等内容,应精简钢尺量距、视距测量、经纬仪测角等占的比例;对小地区控制测量部分,应精简三角网和小三角测量及交会法定向的内容;对地形测图等内容,应删除平板仪测图、经纬仪联合小平板仪测图,精简经纬仪测图。

(2)增加测绘新技术、新理论的比例。

增加自动安平水准仪、数字水准仪、全站仪的相关内容和应用;在控制测量部分增加GpS、RtK的等原理的讲述;在地形图测图部分增加航空、低空摄影测量及遥感成图的相关内容。

(3)加强矿山测量部分的应用教学。

加强井下控制测量、巷道施工测量的内容;增加矿图的认识及开采沉陷变形监测;拓展新型沉陷变形监测技术,如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SaR)、激光三维扫描等新技术的介绍。

2.2教学方法、手段改革

多媒体是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手段。与传统的黑板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便于演示,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但也存在内容多,信息量大的缺点,致使学生思路跟不上,容易走神。因此,有必要将多媒体和板书进行有机结合,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经纬仪整平对中时,可以在多媒体中增加动画效果,模拟圆水准气泡、管水准气泡的移动同三脚架、脚螺旋移动的关系,使学生有直观的认识。在讲解方位角、导线坐标等公式的推算时,先采用板书推导,使学生的思路能够循序渐进,促进学生思考问题,推导完成之后,可以采用多媒体再播放一遍推导过程,巩固重点和难点内容。中国矿业大学在2012年新的教学大纲中要求课堂教学中应有一定的研讨学时,采矿专业测量学课程设置4课时。这把传统上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采用“启发式”、“问题式”、“讨论式”、“探究式”等互动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实施过程中可以采用分组讨论、辩论及学生讲课等形式。案例教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可以更加深入的同应用相结合,有助于巩固课堂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述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时,将校园作为实例,对平面控制测量和高程控制测量,甚至是GpS控制测量进行讲述和分析,然后再以学院楼、道路、花池等为例介绍大比例尺成图的过程和方法。由于同学对校园环境非常熟悉,更容易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和工程应用。

2.3考试与考核改革

课程考核是对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理论应用的一次检测,也是评定学生能否获取课程学分的一个重要依据。多数高校都将期末考试的70%~80%作为最终的课程考试成绩。这种一次考试定成绩的考核方式容易使学生出现考前突击、死记硬背、一知半解等情况,难以达到课程教学目的。因此,课程考试考核应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在课程教学中可以增加小测验、研讨、期中考试、课程论文等过程考核,完善现有的考试考核方式。此外,计算机技术也可以作为考核的一项重要手段,例如在完成导线计算的讲述后,可以让同学采用程序开发的方式实现导线的内业计算。这既可以让学生深入掌握导线计算的方法和流程,也可以锻炼学生的程序开发和应用能力。

3实践内容的改革

实践是培养工科专业学生动手操作、理论应用、团队协作意识等综合能力的必备环节。随着测绘仪器、理论及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原有的一些测绘实践内容已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因此需要在有限的课时内对相关知识进行取舍优化,以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

3.1实验教学改革

目前,中国矿业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只有8课时实验课,主要开设水准测量、角度测量及全站仪认识与使用及地形图认读等内容。实验课中课时安排不够合理,也未涉及矿山测量知识。此外,水准测量和角度测量所采用的仪器仍然为DS3水准仪和DJ6经纬仪,仪器过于陈旧,因此有必要对实验内容进行改革。将原有的水准测量实验仍设置为2课时,但需讲述DS3水准仪和自动安平水准仪的使用;原有角度测量减少为2课时,仪器改为全站仪测角和使用;去除全站仪认识与使用及地形图认读的实验内容,改为数字化测图(2课时);增加矿山测量实验内容,如矿井联系测量,实验场地可以设置在地下车库,以便模拟井下环境。

3.2科研促进教学

矿山测量是中国矿业大学的特色课程,采矿工程专业必须能够认识矿图,了解井下测量工作和开采沉陷及变形控制。中国矿业大学教师与矿山企业联系紧密,各类与矿山相关的科研项目较多,内容涉及矿山测量、井下开采方案设计、充填开采、开采沉陷及变形控制、建筑物损害鉴定、土地复垦及生态规划及重建等方面。在课堂、实践等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与科研项目相关的内容,可以增强学生的思考、动手、理论联系实际等能力,并且对矿山相关新技术能有初步的认知。这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方法,能够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应用之处,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结语

测量学理论知识篇10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是机械类专业较为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本课程涉及内容较多,既有较复杂的数学问题、又涉及一定深度的电工学、力学、数电、模电的相关知识,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本课程涉及的数学知识很多内容非常抽象,致使该课程较为晦涩,学生难以掌握。

为了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国内外很多教师已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如在美国,测试技术被定位为实验课程,教学目标是通过实验环节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教学方法上实行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并重。[1]慕丽等[2]提出了“以工程案例、虚拟仪器和实验为主线和核心”的边讲、边实验、边演示、边讨论的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模式。喻红等[3]提出了以工程案例为背景的实验课教学模式,利用课程组教师承担过大量科研项目,对所承担过的科研项目中应用到的测试技术进行整理,提炼为具有实际工程应用背景的案例和实验。崔伯第[4]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实验环节三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改革与探索。

本文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借鉴“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和更新,强化了知识的应用背景,改革了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出发,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问题分析及教改思路

1.问题分析

我校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笔者从事本门课程的教学已有6年,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感觉本课程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内容上理论性偏强,学生感觉枯燥无味,深奥难懂。“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是一门理论性非常强的课程,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传感器及常用敏感元件转换原理和信号处理及分析相关理论两大部分。有关测试装置的传递函数、信号的数字化、信号的频谱、功率谱分析等内容,涉及到傅立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等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学生普遍感到深奥难懂,学起来枯燥无味。这些内容在后续的工程应用中又体现的不够充分,学生对这些理论知识的作用认识不足,严重影响教学效果。近年来,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测试技术及仪器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现行教材在测试技术的工程应用及新型传感器方面内容不够丰富,存在实际工程应用案例过少、大部分传感器没有提供实物对象等问题,不适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2)知识点的顺序安排不利于学生接受。现有教材一般是从知识的完整性出发,按照信号及其描述、测试装置的基本特性、常用传感器及敏感元件、信号调理、信号处理、工程应用这样一个顺序来展开。这样的顺序编排从知识的相关性和完整性来讲,当然是非常正确的。但是对于学生来讲,在不能深刻理解这些理论知识应用背景的情况下,强迫自己去接受一大堆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合理地调整课程的内容顺序,可能会使学生更容易接受。

(3)传统的教学方式实践性环节偏少,影响了教学效果。对于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于教学实验条件的限制,本门课程的教学一般只侧重课本内容讲授,教学的基本方法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动手实践性环节偏少。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和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很少,不利于对学生进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也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老师辛辛苦苦,讲了很多,却没能给学生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甚至部分学生连一些基本的传感器都不能分辨,更不用说正确地使用了。

2.教改的基本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总结几年来讲授本课程的经验与教训,结合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确定了本门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主要是弱化理论的数学推导,突出理论的物理意义,强化有行业背景的工程应用,加强案例教学;调整知识点的讲授顺序,循序渐进地完成知识体系的讲授;从引导学生兴趣入手,多渠道、多途径让学生接触实际问题;在实践教学环节上狠下功夫,利用虚拟仪器语言,建立对学生完全开放的试验系统(台),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教学改革与实践

1.优化课程的教学内容

清华大学的林健教授在论述面向“卓越工程师”的教学改革时曾指出,[5]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中要注重专业知识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以确保学科专业得到有效传承。由于近年来电子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技术领域的迅速发展,使得本课程涉及的相关知识发生了很大变化,现有教材提供的知识信息显然不能及时反映传感技术的发展,有些知识已经有些陈旧,而各种传感器的典型应用,在教材上并没有反映。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强化了基于虚拟仪器语言的计算机测试系统和仪器的教学内容,将被测对象、传感器、数据采集卡、微型计算机组成的测试系统(仪器)作为测试系统基本的组成结构介绍和应用,使学生能够根据被测对象,构建这样的测试系统。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培养定位主要是应用型人才,因此,在课程内容上强化应用,弱化理论的数学推导。对傅立叶变换、频谱分析等比较抽象的数学运算,着重介绍其物理意义,弱化纯数学的运算要求,增加了matLaB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的内容。而在工程应用环节,突出了行业背景特色,针对我校机械专业学生的未来就业方向,增加了工程机械、机床制造领域常用的基于现代传感技术的测量仪器的介绍,比如,在位移测量这一部分,减少了物位测量的内容,增加了表面粗糙度测量仪、表面轮廓测量仪、齿轮误差测量仪、机床主轴的回转精度测量等测量仪器和测量案例。

2.调整知识点的讲授顺序安排

在知识讲授顺序的安排上,遵循让学生首先知道怎么用、然后学会正确选择使用、最后掌握综合应用和正确分析测试信号这样一个渐进式学习的原则。

在授课内容的安排上,绪论课以后,首先利用标准输出的荷重传感器、数据采集卡和虚拟仪器高级语言VB,构建一个重量测量系统,让学生形成一个清晰而又简单的传感器应用概念。在此基础上,先介绍常用传感器和敏感元件的变换原理,讲完后,安排一次企业参观,让学生了解生产制造企业中传感器的应用情况,强化其对传感技术应用背景的理解。

然后再讲述信号及其描述、测试装置的基本特性,结合前面介绍的不同类型传感器以及不同应用背景分析传感器的基本特性以及合理选择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根据被测对象的具体特点正确选择传感器或测量元件、测量仪器。

接下来讲授工程应用环节,针对不同类型的物理量,比如:位移量、应力、应变、拉压力、温度等,学会构建合理的测量系统,将信号调理的有关内容融合到具体工程量的测量中去讲授。在讲授振动测量内容时,将信号的数字化处理、相关分析、谱分析的内容融合在一起。这样在讲授比较晦涩的数学问题时,和具体的应用结合在一起就会更有针对性,也不会像原先那样抽象难懂。

3.调动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

学生对所学内容有兴趣,才会愿意学习并主动学习。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具体内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在学习的自觉性方面相对较差,尤其是对本门课程这样比较抽象的学习内容,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针对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问题,我们通过一系列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授完传感器原理后,安排学生到企业参观,教师现场解读生产现场中传感器的具体应用,让学生了解传感器的工程背景,在现场提出一些应用需求让学生去思考。让学生在网上搜集相关传感器的信息,分析其指标特性,使其感受到能看懂传感器的说明信息所带来的成就感。在教学内容上,将老师从事的具有工程背景的科研案例补充进来,一方面可以开阔学生的学术眼界,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手段上,则注意通过演示实验将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将枯燥的内容变得更有活力。在工程应用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动手构建测试系统,从而感受实现测量目标的成功喜悦,增加学习兴趣。

4.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课程的实践环节教学能够使学生加深对抽象理论知识的形象化理解,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本身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此,我们重点加强了课程的实践性,让每一个知识点都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

实验更是实践环节的重点,对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本门课程的实验教学还是沿袭传统模式。在实验之前,教师详尽交代实验步骤,学生只是按照规定步骤操作。这种模式,虽然也能使学生较快的掌握所学的教材内容,但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创新性,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为此,我们改变了这种传统的实验模式,加强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尽可能地体验各种物理量的实际测量方法和测试系统的构建方法。一方面,学校购买了测试技术综合实验系统,充分利用该实验系统的功能,使学生全面体验各种传感器的性能测试,增强感性认识。另一方面,重点加强了实验系统对学生的开放程度,尽量采用基于pC机的虚拟仪器技术代替传统测量仪器,以研究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以及综合性实验来代替单纯的测量实验。我们利用数据采集卡开发了基于虚拟仪器高级语言VB的各种虚拟仪器,比如:摩擦力矩测量系统、温度测量系统、位移测量系统等,并将代码及各种硬件连接全部向学生开放。学生可以通过变换传感器、改变程序代码等方式设计自己的实验。通过这样的实验,学生对传感器的使用方法更加清楚,学生还可以在动手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