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产业发展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38:42

食品产业发展现状篇1

关键词:绿色食品;发展现状;优势;存在问题;对策;江苏响水

发展绿色食品是时展的要求。虽然目前江苏省绿色食品发展居全国领先位置,但是局部地区发展仍然欠佳,特别是苏北地区发展缓慢,原因主要在于制约发展的因素较多,但是潜力大,适宜绿色食品生产的土地面积大,产地环境质量好,污染源少。对此,笔者近来通过对江苏省响水县绿色食品发展深入调查了解,总结出加快响水绿色食品发展的新思路,即必须强化农业企业,促进绿色食品产业化升级,加强品牌整合实施名牌战略,构建完善的绿色食品市场体系。

1响水县绿色食品发展现状

响水县地处江苏省苏北沿海地区,绿色食品产业自2000年起步以来,最早由江苏桂花养殖有限公司申报绿色食品黄海牌野冻光鸭冶尧江苏省黄海农场申报的绿色食品野啤酒大麦冶,经过16年的不断发展,逐步变成今天的规模。目前,响水县绿色食品种植面积已达到7180hm2,通过认证的有效产品数达33个,绿色原料基地1个,种植业产品产量98032t,养殖业2049t,加工业290万t。绿色食品种植面积占全县农作物种植面积比重达到10.18%。生产的产品种类有种植业尧养殖业和加工业,由原来的单一原料种植向多品种类尧深加工方面拓展,同时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也有很大发展[1]。但是目前,响水绿色食品的认证产品总数尧产品产量尧种植规模尧销售收入尧出口贸易额等方面均居全省倒数,没有形成龙头企业优势。

2响水县发展绿色食品的优势

2.1适宜发展绿色食品的面积较大

首先,响水县现有耕地面积7.06万hm2,人均占有耕地约933.4m2,并且有43.1km海岸线尧16.1hm2滩涂可供开发利用。其次,通过近几年对秸秆还田和环境保护的重视,对肥料的有效指导与控制,响水县适宜种植的土地质量得到一定改良,非常适宜发展绿色食品。

2.2污染源较少

响水生态化工园区的建立让响水县的重工业产业得到集中,减少了污染源分散扩大的可能。针对化工园区污染的处理,首先,响水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现今化工园区已建成5万t/d污水处理能力,江苏森达热电公司通过2次改造,集中供热已全部保障园区的蒸汽需要,盐城新宇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已建成投产,园区大气环境监测监控设施建成并正常运行,园区环境应急预案编制完成,各企业环境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已落实完成38家。其次,响水县按照市环保局和市公安局叶关于加强证据收集建立查处环境污染案件联动机制的意见曳,加强了检察尧公安尧环保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形成打击环境污染违法犯罪的合力,有效控制了环境污染的违法行为[2-4]。

3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3.1农业企业问题

响水县农业企业少且规模小,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力弱[5-7]。根据调查统计,全县规模化农产品生产企业有37家,产值1.2亿元,年均企业产值324万元。农业企业存在外强中干现象。部分企业有形式尧无内容,设备尧人员尧技术尧品牌等资源严重缺乏。部分企业体制不全,盲目扩张,产品效益低下。

3.2品牌问题

绿色食品品牌虽然获得认证,但品牌效应没有发挥出来,虽然有品牌,但知名品牌少,没有形成响水地区独特优势品牌[8]。

3.3营销问题

一是企业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低。目前,响水县多数绿色食品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在影响规模效益的同时,还使消费者在对响水县绿色食品进行识别和选择时造成困难[9-11]。二是市场营销观念滞后。目前,响水县多数绿色食品企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为了达到盈利目的,忽视了市场占有率尧产品形象和声誉尧顾客满意度尧忠诚度和巩固率等,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

3.4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响水县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至今,政府仍然没有落实奖补政策,县级财政对农业企业的申报绿色食品没有补助,导致农业企业因为资金问题,不愿申请认证,严重阻碍了响水县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12]。

4发展对策

4.1强化龙头企业,促进绿色食品产业化升级

一是大力支持农业企业。针对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政府要在政策上予以扶持,保证农业企业在产业发展中发挥核心作用。县政府要为农业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环境,为本县未来经济发展奠定基础。二是组建绿色食品农业企业集团。政府可以通过扶持一批农业企业,按照市场竞争机制,通过大企业对小企业兼并和联合或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的方式组建企业集团,增强企业生命力[13]。

4.2加强品牌整合,实施名牌战略

一是抓住产品质量培育名牌。从各级领导到具体的生产者,包括农业部门,都必须树立高度的质量意识。强化监管措施,建立完善的质量标准体系。二是突出地方特色创建名牌。充分发挥响水县自身资源与生态环境优势,积极开发优质特色产品,野打特色牌,走特色路冶[14]。产品的内在品质到外在的标志尧包装设计,都要充分显示出江苏苏北响水特色。三是依靠科技创立名牌。充分发挥响水农业部门科技优势,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把技术创新与响水的绿色食品资源结合起来,推进知名绿色食品品牌的开发。四是强化政府主导作用。首先是制定规划。搞好绿色食品发展建设规划,明确指导思想尧战略目标尧合理布局和相应对策[15-16]。根据规划要求,有组织尧有步骤地实施。其次是增加投入。在产品宣传尧组织申报尧协调和规划基地,以及市场基础建设和周围生态环境的投入方面设立专项资金或奖补。再次是政策供给。集中精力尧深入调查,及时总结经验,找出问题,制定措施。发展绿色食品是时代的要求,是构建农业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所在。响水县更应当顺应时代的发展,积极主动发展绿色食品,克服困难,发挥自身的优势,通过政府尧企业尧农户的共同努力,提高响水县在绿色食品中的竞争力,让响水县在新的时代走上绿色食品的高速发展通道[17-18]。

5参考文献

[1]陈晓华.2013年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形势与任务[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3(1):5-9.

[2]夏兆刚,谢焱.绿色食品畜禽水产品发展存在问题及制约因素研究[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4(3):25-28.

[3]王运浩.我国绿色食品野十三五冶主攻方向及推进措施[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6(2):11-14.

[4]唐黎标.中国绿色食品营销现状及策略研讨[J].粮食问题研究,2016(2):38-39.

[5]陈彩杏,字丽云.巍山县绿色食品生产现状及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7(2):255-256.

[6]孙花,高文俊.金昌市绿色食品工作的现状尧问题及对策[J].甘肃农业,2017(1):58-59.

[7]严莉.关于绿色食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J].山西农经,2016(16):32.

[8]秦风明,秦宁.完善标准体系建设加快绿色食品发展[J].大众标准化,2016(10):25-27.

[9]张俊飚,张露.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金融经济,2016(7):18-19.

[10]栾其琛.浅析大连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尧问题及对策[J].农业工程技术,2016(5):15-16.

[11]韩沛新.推动我国绿色食品快速发展的策略分析[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6(3):7-11.

[12]张金凤.我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前景浅析[J].吉林农业,2014(24):7.[13]师国强.绿色食品引领生态农业发展的探索与实践[J].业科技与信息,2016(5):16.

[14]卢意,崔慧,陈美思,等.绿色食品发展现状[J].现代食品,2016(6):38-39.

[15]林静雅,杨毅哲.陕西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6(11):325-326.

[16]贺景平.黑龙江发展绿色食品问题对策研究[J].商业研究,2006(4):102-104.

[17]王建发,林玉章.抓住发展机遇实施名牌战略全力开创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新局面[C]//绿色食品开发与市场营销发展战略研究: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开发与市场营销战略研讨会论文集.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2:3.

食品产业发展现状篇2

【关键词】冷链物流;生鲜食品;物流体系

1.引言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对于生鲜食品的需求量与越来越大,不仅要求生鲜食品的安全也在种类和新鲜程度上有了更高的要求。2005年4月,以“强化食品‘冷链’销售管理”为主题的现场会议在北京召开,在会上提出每家商场、超市都要对各类生鲜食品从生产、运输、储藏都要做到低温和冷冻,以确保食品的质量安全。

2.生鲜食品冷链物流概述

2.1冷链物流的概念

冷链物流(coldchain)是一种特殊的物流,是对温度、时间有特殊要求的生鲜产品的供应链物流网络。本文将生鲜产品冷链物流定义为:从生鲜产品的生产、储存、运输到销售的各个环节中保证生鲜食品数量及质量同时减少相应的成本的供应链物流网络。

2.2生鲜食品冷链物流与传统物流的联系与区别

生鲜食品冷链物流与传统物流是一种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冷链物流不仅具有传统物流的交叉性、复杂性、动态性、面向用户需求性,同时还有自己独特的性质,表现为:

2.2.1生鲜食品冷链物流对象的特殊性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我国主要生鲜食品(蔬菜、水果、鲜肉、奶类、家禽、水产品)人均消费呈逐年递增趋势,而这些生鲜食品又具有易腐烂变质的特点,在保证食品安全的前提下必需及时有效的把各类生鲜产品运输到销售地点。

2.2.2生鲜食品冷链物流环境的特殊性

出于食品安全的角度考虑,生鲜食品必须存放在适宜的低温环境下,这就要求生鲜食品冷链物流具有更高的设备要求。在长途运输的过程中,适当的距离处要设立冷库,以便更好的确保生鲜食品的安全。

2.2.3生鲜食品冷链物流运输技术的高要求性

对于不同的生鲜食品,相应的温度要求与保存期限都各不相同,这就对生鲜食品冷链物流的技术要求和专业性提出了严格要求。目前生鲜食品保存在不同的温度可以分类如下:

(1)冷藏食品,适宜温度为0℃~7℃。

(2)冰温食品,适宜温度为-2℃~+2℃。

(3)冷冻食品、冰品,适宜温度为-18℃以下。

(4)超冷链食品,适宜温度为-50℃以下。

对于不同保存温度的生鲜产品,在生产、包装、运输的技术要求也各不相同。目前,我国应用于生鲜食品冷链物流的技术主要有:物流信息技术、仓储保鲜技术、冷藏运输技术等。例如:GpS(全球卫星定位)、RFiD技术(射频识别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

2.2.4生鲜食品冷链物流管理和组织的高标准性

由于生鲜食品在运输过程中具有时效和质量的双重要求,要求冷链物流各个环节上有严格的控制,将生鲜产品数量(Quantity)、生鲜产品质量(Quality)和快速(Quick)的作业有效的协调运作。这就要求运营者有一套相适应的管理方法和遇到突发事件时的应急方案。以保证生鲜食品冷链物流有序、高效的运转。

3.生鲜食品冷链物流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我国作为一个生鲜食品生产和消费的大国,易腐冷藏货物的生产和运输发展迅速。所以发展冷链物流是大势所趋,但就以我国目前的发展形式来看,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

3.1生鲜食品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整体水平低下

我国生鲜食品冷链物流设施装备情况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在汽车冷藏车辆方面:我国保温车辆约有3万辆,占货运汽车的比例为0.3%左右。在铁路冷藏车辆方面:在全国总运行车辆33.8万辆中,冷藏车只有6970辆,占2%。在食品冷藏运输率方面:目前我国每年需调运的易腐食品约4000万吨,而食品冷藏运输率仅为10%左右。在冷库容量方面:我国目前的冷库总容量为700多万立方米,很多冷库只限于肉类、鱼类的冷冻贮存。

3.2完整的生鲜食品冷链物流体系尚未成形

虽然近年来对于生鲜食品冷链物流体系的研究在不断发展,但是还没有完全形成一套有中国特色的生鲜食品冷链物流体系。在情况稍好的冷冻产品行业,也存在这冷链物流中断的情况,这主要是由于产品流入零售市场的缘故。

3.3生鲜食品冷链物流市场化程度低

对于国内市场的生鲜食品从生产、运输到销售,绝大多数都是由生产商和经销商来完成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由于第三方物流发展的滞后,大大加大了生鲜食品在运输途中出现质量问题、及时性问题发生的概率。

3.4冷链物流人才的缺失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冷链物流的发展离不开具有专业知识的优秀人才。由于冷链物流的研究涉及到多个学科:如:物流供应链、食品学、冷冻工艺学等。目前,我国还没有针对此方向的专业人才,很多企业不得不招聘很多相应专业的人才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这样不仅加大了相关的成本,也加大了某些操作环节出现错误的风险,导致经济上的损失。

4.我国生鲜食品冷链物流未来发展展望

4.1生鲜食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冷库作为冷链物流的枢纽,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过去冷库大部分都建在大中型城市,现在小城镇也有部分冷库建立,并且冷库的建设也在不断完善。而冷藏运输装备的发展也应日臻完善。

4.2冷链物流人才的培训力度加大

人才作为立国之本,是国家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为集多方面知识于一身的冷链物流人才更是如此。教育部门应加大对于冷链物流相关人才的培养,这样不仅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企业的人力成本还可以为健全我国生鲜食品冷链物流体系打下人才基础。

4.3建立一套有中国特色的生鲜食品冷链物流体系

基于中国的国情,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和经验,同时遵循“3t”(贮藏和流通时间time、温度temperature、产品耐藏性tolerance)与“3Q”(生鲜食品数量Quantity、生鲜食品质量Quality、快速Quick)原则,建立出一套符合中国特色的生鲜食品冷链物流体系。在生鲜食品冷链物流的管理和组织方面也得出相应的模型与算法,更好的节约成本,提高效率。

5.结束语

生鲜食品行业的冷链物流发展存在着巨大潜力。虽然我国目前的生鲜食品冷链物流仍有许多瓶颈,但并不妨碍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认识度越来越高。中国的生鲜食品冷链物流发展还要立足于长远稳步推进,不仅要争取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还要加大科技开发和投入,完善我国的生鲜食品市场。

参考文献:

食品产业发展现状篇3

关键词绿色食品;发展现状;措施;存在问题;建议;安徽宿州;桥区

中图分类号F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6)21-0275-01

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1]。1990年,农业部正式向全社会推出“绿色食品”,中国绿色食品事业全面启动。发展绿色食品是中国改革开放和新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广大人民健康消费的有效途径,也是推动现代农业的战略选择[2]。

1宿州市桥区绿色食品发展现状

桥区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现有耕地面积14.37万hm2,人口187.9万人,同时是全国农业生产大区,全国粮食生产超级大县,设施蔬菜生产大区,该区农产品生产品种多、质量优,具有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客观优势。2009年农业部批准绿色食品原料小麦基地1.33万hm2,地点曹村4666.67hm2、夹沟5333.33hm2、符离3333.33hm2。由于诸多原因,2014年3月到期没有续展。2013年以前桥区共认证绿色食品6个,基地面积1.33万hm2。2013年至今全区获批绿色食品企业共3家6个品种,新申报绿色食品4家企业6个品种,发展形势持续稳步增长。

2主要措施

2.1政策支持

安徽省政府制定的《安徽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考核验收管理办法》及桥区政府出台的《宿州市桥区关于加快现代农业“两区”建设的奖励扶持办法(修订)》中明确了对获得“三品一标”认证企业的政策支持和具体奖补措施。文件强调“加强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强化农资生产经营和农村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监督,积极扶持特色产品、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发展”。对新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的,给予4万元的奖励。

2.2紧抓生产管理体系建设

抓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绿色食品基地标准化水平。按照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原则,在生产中积极推广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强化生产管理,建立健全生产管理体系,实施绿色食品质量追溯制度[3]。

桥区绿色食品标准化基地环境优美、无大污染工矿企业,产地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的要求,水质符合绿色食品生产要求。施肥严格遵照《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执行,争取中央及省扶持,进行农田标准建设及生态林网建设。

2.3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

积极拓展服务领域,组织乡镇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接,并组织公司产品完成绿色食品认证。

2.4严格管理

加大绿色食品管理方面法律法规的培训力度,增强企业的绿色食品质量安全意识;落实绿色食品技术培训;要求企业签订“绿色食品产品质量承诺书”,开展经常性市场打假工作,纠正不规范使用绿色标志的行为[4]。

3存在的问题

一是缺乏对绿色食品具体标准的认知。二是绿色食品质量保证体系不够完善,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绿色食品生产程序及质量标准体系执行力度不够,内部检查员制度不够完善[5]。三是重申报材料,轻现场检查;重初次产品认证,轻现绿色食品年检和续展。四是绿色食品用标不规范,有超范围使用现象。按规定,“绿色食品”标志的有效期为3年,但有的商品“绿色食品”标志已经“超期服役”。

4建议

4.1加大绿色食品推广力度,提高认知

结合“农业技术提升培训”“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周”等活动的实施,将绿色食品生产管理技术培训及绿色食品相关法律法规纳入培训内容,同时采取聘请专家授课、现场咨询、发放宣传单等各种有效的宣传推广形式,大力宣传绿色食品相关知识,努力加深全社会对绿色食品基本制度的认知。

4.2健全绿色食品认证及质量保证体系

一是完善绿色食品各项制度尤其是检查员制度,打算申报绿色食品的企业应建立并完善内部检查员制度;二是在绿色食品认证后加强对企业生产过程的全程检查监督,并加大对产品质量的长期监管检查力度[6];三是严厉打击绿色食品标志使用不规范现象,同时对检验出的不合格产品加大相应处罚的力度。

4.3创新机制,优化龙头企业申报程序

绿色食品认证工作要细化和完善现场检查程序和评估报告。明确现场检查时间,规定必须在作物生长期和产品加工期实施。重点加强龙头企业、系列产品、特色产品的认证服务工作,抽调检查员集中到申报企业开展现场检查,对检查结果集中汇总,并及时将检查情况反馈给申报企业。解决企业在认证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4.4科学规划,加强基地建设

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的要求,严格按照绿色食

品、无公害食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建设粮油产品、瓜果、蔬菜等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严格控制农药、激素等农用化学物质的施用,在种植、加工过程中,执行规定的绿色食品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限制或禁止使用化学合成物及其他有毒有害生产资料[7]。

4.5抓好农产品加工,确保品质

大力引进绿色食品加工工艺,制定绿色食品标准,规范绿色食品生产、加工、贮藏和运输,保障绿色食品的质量[8-9]。加快培育和建设绿色食品市场,培育品牌,加速绿色食品标志的申报。

4.6明确目标,实施重点产品、重点企业认证

充分结合当地的资源优势,明确绿色食品的认证重点为桥区优势农产品及重点龙头企业:一是粮油产品;二是瓜菜类产品。

5参考文献

[1]励建荣.绿色食品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与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1-12.

[2]韩沛新.绿色食品工作指南[m].北京:中国农业与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67-68.

[3]熊建,刘旭辉.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机遇与策略[J].粮油食品科技,2009(5):64-67.

[4]韩沛新.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与发展重点分析[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2(4):5-9.

[5]陈倩.我国绿色食品标准体系建设及发展探讨[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0(2):23-26.

[6]怀锅.江苏绿色食品发展模式与发展动力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7(3):926-927.

[7]杜长玉,高明旭,刘全贵.发展绿色食品的必然性和重要性[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2):1-3.

食品产业发展现状篇4

关键词:食用香精香料问题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S2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3(b)-0-01

香料是从带香物质中提取或以人工合成方法得到的致香物质的总称,是一种可以嗅出来或是咀嚼出来的一种香料。可用来调配香精的原料。香精是经过特定的比例调制而成的香料混合物。食品的香味可谓是食品的灵魂,食用香精香料的使用给制造食品的香味提供了条件。而香精香料已经广泛的应用到我们的生活当中,它对于改善食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加食品的色香味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味。随着食品工业和香料工业的快速发展,食用香精香料的安全性评价也面临着巨大挑战。

1食用香精香料的现状分析

当今社会,香料工业发展迅速。国际市场上各大香料公司都在广纳贤士,改进生产条件,装备更先进的仪器设备,而且正在融香精和香料于一体,视香精为最终产品来占领市场。从国内来看,目前我国香精香料公司正处于一个非常年轻并快速增长的阶段。我国有香料香精生产企业800余家,其中“三资”企业50余家,国际大型香料公司来华投资建厂的有:美国国际香料公司(iFF)、瑞士的奇华顿公司和芬美意香料公司、法国曼氏香精香料公司、德国德威龙和哈门及雷默公司、英国奎斯特公司以及日本高砂香料株式会社和长谷川香料株式会社等等。正因如此,我国的香精香料生产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而且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1产品种类单一,工艺落后,缺乏核心竞争力

我国的香精香料发展起步比较晚,在国内缺乏这方面的专业人士,从而香料合成技术相对比较落后。世界上已知的合成香料有7000多种,由于生产水平低,工艺改造缓慢,科研开发不足,而我国生产的只有1000多种。大部分产品主要是以仿制为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不多,因而缺乏核心竞争力。另外,企业生产规模小,集中程度不高,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缺乏深加工。

1.2安全指数不高,忽视人文关怀

当前我国食用香料香精的应用十分广泛,尤其是饮料冷饮、肉类加工食品、甜味品等食品的加工方面,食用香料香精更为广泛。食用香精香料被人们一致认为是一种“自我限量”的添加物,它的添加量往往受到消费者接受程度的限制,一般不会超量使用,因此,安全性问题容易被人所忽视。而基于多方面的制度缺失,企业为牟取暴利,采用伪劣原料或非食品级的原料进行生产。

1.3市场需求量大,国际竞争压力较大

由于香精在加工食品、方便食品、焙烤制品、乳制品、糖果和休闲食品中的广泛应用,食品工业将成为食用香精香料的最大市场。目前,香料香精企业越来越多,众多的大型国际香精公司也在世界各地为进一步扩大全球市场份额在积极行动。

2食用香精香料的发展趋势

基于世界经济的迅猛快速发展,产品生命周期却在普遍缩短。追求健康的理念业已深入人心。而食品的香味是食品的灵魂,食用香精可弥补食品因加工制造过程而缺失的自然风味。农产品的深加工需要补充原有香气的不足;技术的发展和工程化食品的出现,需要附香增香;功能食品、方便食品、速冻食品以及微波食品的兴起和推广要求新型复合调味料的同步发展。食用香精香料虽然在使用量上一般是很少的,但却是必不可少的食品添加剂。食用香精香料已经越来越复杂化,而健康功能的风味产品才是成功的产品。

2.1推陈出新,积极顺应市场需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饮食方面要求也越来越高。食用香精香料对于食品增色调味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也逐渐立足于消费者的需求来生产产品,积极创新,研究新工艺,推出新产品。中国食品风味配料行业总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虽然还有一定差距,但一方面由于市场及消费呈现多元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中国有着特殊的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背景,能迅速学习别人的东西并完善自己。对外开放,并且大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天然香精。

2.2返璞归真,贯彻落实健康理念

食用香精香料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企业越来越重视技术开发,安全无毒,不添加任何的化学成分,已成为消费者的青睐,低脂肪、低热量的食品观念使“双低”食品风靡世界,随着工艺、设备及产品安全等技术问题的一个个突破,中国传统食品逐渐从手工操作变成工业化、标准化,根据不同的目标群体,研发餐饮专用型、休闲食品型、简单便捷型、家庭厨房型等,在食品中不断地采用新型的原料,使食品能够在不被破坏呈味性的情况下展示可被接受的口感优势,不断提升附加值。

2.3精益求精,不断推出高新工艺

伴随着传统食品的工业化进程,食用香精香料也在不断转型,很大程度上把手工的操作变成工业化、标准化,不仅注重解决工艺、设备及产品安全等复杂难解的技术问题,更加关注在工业化过程中的变化,最大限度地在货架期内保持食品感官及营养品质最佳化。并且切实加强对高级香料香精专业人才的培养。

3结语

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香精香料工业的发展也日新月异。食用香精香料的使用对于食品增色增味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而真正的好香精应该能与所应用的食品完美结合,即“大味必巧,巧而无痕”,让人感觉于无形才是最佳。消费者不仅追求食品的营养卫生和健康,同时更看重时尚风味,不再满足于以往的传统。食品行业的发展带动了香精行业的发展,食品香精的多元化方向发展对食用香料工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食用香料生产企业必须转变机制,创新理念,发展特有品种,才能在市场化竞争的激烈大潮中维持优势地位。

参考文献

[1]张亚红,岳春.食用香精香料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饮料工业,2008(9):3-6.

[2]谭志光.食用香精香料的制备及其安全控制[J].中国食品添加剂,2009(Si):34-37.

[3]黄.食用香料香精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J].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2007(6):47-52.

[4]徐易,曹怡,金其璋.食用香料香精安全性与国外法规标准[J].中国食品添加剂,2009(2):49-54.

食品产业发展现状篇5

    一、全球有机农业的发展概况

    1.全球有机耕作面积概况据Helgawiller[1]在2010年调查数据显示,全球共有3700万的有机农业用地,大洋洲是全球有机耕作面积最大的洲,约1200万,其中99%分布在澳大利亚;在欧盟(含12个成员国)、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列支敦士登、爱尔兰、挪威、瑞士)以及土耳其等国约有805万有机耕作面积;拉丁美洲国家有机耕作面积已达到800万;亚洲有机农业发展快速,目前从事有机耕作面积为315万;北美洲从事有机耕作面积为245万;在非洲尤其是非洲南部国家,有机农业发展较快,从事有机耕作面积为105万。全球有机农业种植面积位于前3位的国家分别是澳大利亚、阿根廷和美国[2]。全球1/3的有机农业用地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在拉丁美洲国家,其次是亚洲和非洲国家。

    2.全球有机食品市场现状近年来,全球有机农产品消费需求持续增长,organicmonitor调查显示,2009年全球有机农产品消费总额达到了550亿美元[2]。根据SoeL-FiBL2009年度调查,全球有机农产品的消费市场主要集中在欧洲和北美洲,这两个地区有机农产品的销售额占到了全球有机农产品销售额的97%,全球有机农产品一半的消费在欧洲,其中德国是欧洲有机农产品最大的市场,亚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是有机农产品重要的生产者和出口者。在亚洲,有机农产品需求主要集中在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与中国香港等富裕的国家和地区。日本是亚洲最主要的有机农产品消费市场,也是中国有机农产品出口的主要目的地之一[3]。

    二、北美洲、欧洲和亚洲有机农业发展状况

    20世纪北美洲、欧洲有机农业的发展尚处试验探索阶段,因其产量低,效益少,当时的文献大多是对北美洲、欧洲有机农业发展情况的简单介绍,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机农业在探索中不断前进,世界各国有机农业运动蓬勃发展。如今有机食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已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许多农场皆已具备直接加工和销售的能力,尽管有机产品售价高出普通产品的20%~30%[4]或更高,但却备受消费者的欢迎。近10年来,国内外学者关于有机农业的发展的研究,逐渐由探索怀疑的态度转向肯定、支持并大力推广。现在北美洲、欧洲的一些国家以及亚洲的日本等都设有专门的有机食品检测机构,从生产、加工、储藏、运输到销售每一环节都实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同时还制定了一整套有机农产品的认证标准和法律法规。

    1.北美洲有机农业的发展状况

    (1)美国有机农业的发展状况。美国2010年有机农业面积为190.0万,占全美耕地总面积的14.4%,在世界排名第3位[2]。另据美国农业部(USDa)统计数据,2007年美国获得有机认证的有机生产者约有11000家,占美国220万农民的0.5%,有机农场数量为20437个,有机农产品商品总价值占全美的38.4%[5]。潘慧锋等[6]、唐其展[7]、马细兰等[8]对美国有机农业的发展现状、有机农业的标准、有机食品的认证、标签、政府支持政策做了简要的介绍,并为中国发展有机农业提出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陆婧等[9]介绍了美国有机食品是通过直接销售、天然食品专门店、超市连锁店、有机餐馆和自助餐厅食品服务消费进行销售的。焦翔等[5]指出,美国有机农业是以家庭经营的农场为基本生产单位,专业化程度较高,大都属于自负盈亏的企业经营方式。在美国同时还活跃着大量的各类农业合作组织,主要维护农民的共同利益和宣传推销农副产品。因此,美国农业在以家庭农场为基本经营单位的基础上,形成了产业体系化、网络化、规模化和高度集约化,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2)加拿大有机农业的发展状况。加拿大2006年有机农业面积达54.6万,世界排名第13位[10],大约有3555家有机生产者,有机食品加工企业达到800余家。有机产品零售额共计10亿加元(1加元约合6.22元人民币,2012),占所有食品零售总额的1%[11]。许勇[11]指出,加拿大发展可持续农业中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得到广大农民的认可,达到农业生产者的经济需求与社会环境保护目标协调统一的要求。任生亮[12]对比了中国与加拿大发展有机农业的差距,提出要改革中国农产品流通体制、加大引进外资力度、加强农业国际合作并建立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信息网。加拿大的有机食品主要通过传统商店、有机农产品专卖店和露天市场进行销售。

    2.欧洲有机农业的发展状况

    (1)德国有机农业的发展状况。德国2009年底有机农业的面积达到了95.0万,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4.3%,在世界排名第9位[13]。方志权等[14]、潘永圣等[15]介绍了目前德国有机食品的销售渠道:第一是农户直销,农户直销中分3种方式:在农场内设立直销店;到专业市场承租柜台进行直销;根据订单直销送货上门,在一些发达地区还实行了网上订购和邮购。第二是有机食品专卖店。第三是传统店设专柜、专区销售。德国有很多由农户自发组织的有机农业协会负责农户间以及生产与市场间的相互协调,及时提供各类产销信息、技术资料,刊登各类公益广告等。德国政府还非常重视将有机食品推广到外食市场,特别致力于各级学校餐采用有机农产品,并办理各种推广活动、提供教材等[16]。张华建等[17]指出,德国现代化水平高、区域性强,政府采取补贴、强化管理、法律法规保障,协会推动和严格检验把关等措施使得有机农业发展较快。借鉴德国经验,中国政府应转变职能,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明确有机农业的发展战略,加强检测监督,建立农业协会和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法国有机农业的发展状况。法国2005年底有机农业的面积达到了55.0万,在世界排名第12位[10],有机食品市场的销售额15亿美元左右,有机农业经营者总数达到111万名。严会超等[18]对法国有机农业发展的趋势和目标以及发展有机农业所采取的措施等进行了分析,并结合中国发展有机农业的现状和实际,提出了中国发展有机农业必须进一步转变观念、加强技术研究和示范推广、建立健全质量标准体系及加强政府扶持和资金支持等建议。法国有机农业食品销售渠道主要由自然食品商店、专业市场和大中型超级市场等方面组成[19]。

    (3)意大利有机农业的发展状况。意大利2009年底有机农业的面积达到了111.0万,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6.86%,世界排名第8位[13],有机食品市场的销售额15亿美元左右。韩沛新等[20]指出,由于意大利农业的历史渊源,有机农业重要组分是谷类和畜牧产品,但是市场对果品的需求在增加。主要的加工产品是意大利通心粉、橄榄油和果酱。意大利有机农产品销售的主要渠道是直销方式和专卖店销售。

    (4)荷兰有机农业的发展状况。荷兰2008年共有2.8%的农业用地用于生产有机产品,有机农产品市场占有量为2%。袁涓文[21]采用收集二手资料、访谈以及参与式观察对荷兰的有机农业生产进行了调查研究,对荷兰的有机农业生产情况及社区支持型有机农场进行了介绍,指出政府对有机农业农场的发展进行适当调控,实行补贴政策并进行技术培训和服务以防止产销不平衡情况的产生。

    (5)奥地利有机农业的发展状况。奥地利2005年底有机农业的面积达到了32.9万,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2.9%,世界排名第16位[10],2008年奥地利有机农产品销售总额为6.27亿欧元。王宝锟[22]介绍,为了推动有机农产品市场的发展,奥地利政府专门推出了一项“有机作物生产区计划”,在全国共设立了113个有机作物产区。有机商品超市是促进有机农作物市场繁荣的关键因素之一,带动了有机农作物生产和加工业的发展。此外,政府出面主导,积极推动加强有机农业与销售业、旅游业和餐饮业的伙伴关系,通过这些下游产业保证和扩大了有机产品市场。

    3.亚洲有机农业的发展状况

    (1)日本有机农业的发展状况。日本2006年共有0.5万农户被认定为有机农产品生产者,生产有机农产品数量是48172t,占农产品总产量的比重为0.16%,共有4611个农场获得有机认证,获得认证有机农产品占农产品总产量的0.16%[23]。方志权等[24]介绍了日本本着兼顾“食”与“绿”,即提高农产品自给率与环境保护并举的原则,致力于发展有机农业。日本有机农产品流通的主要形式有6类:一是通过建立产销联合组织,实行直销;二是由专业流通配送组织实行宅配化;三是由生协组织配送;四是大型连锁超市、大卖场与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实行订单销售;五是设立连锁专卖店进行销售;六是外食加工企业与日本国内外有机农产品基地实行订单直销。罗芳等[25]从组织管理机构及相关法律法规、认证程序、经营情况、运行机制4个方面分析了日本农业可持续经营的做法,重点介绍了其生产者—消费者“提携”系统:生产者与消费者通过直接对话与接触,加深互相了解,双方都要提供人员及资金去支持本身的运输系统,他们通常会设立运输站,使差不多3~10个家庭的消费者都可以取得已运抵的产品。作者从转变思想与观念、建立网状的有机农业协会、完善有机农产品管理制度3个方面提出了日本有机农业发展经验对中国的启示。陆建飞等[26]提出,随着日本有机农产品市场的扩大,日本逐步建立起有机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一体化的经营体系。在该体系中设立一个运销流通公司来统一进行所有有机农产品的销售。以大型企业为龙头的经营方式,可以规模化运作,有计划地建立销售点和销售网络,但要维持这么庞大企业体系的运作是有相当难度的。

    (2)韩国有机农业的发展状况。韩国2000年有机农业面积超过14235,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0.7%,韩国有机农业产品的市场规模达到6000亿韩元(100韩元约合0.55元人民币,2012),而且每年以7.0%的速度增长[27]。刘权政等[28]介绍,韩国政府对发展有机农业非常重视。近年来,为了对有机农产品进行促销,政府通过对有机农产品进行补贴和对有机农产品的贸易费用进行支持的办法发展有机农业。

    (3)泰国有机农业的发展状况。泰国获得有机农产品认证的土地面积约为15300,约占全国可耕作土地面积的0.07%[29]。郭荣[30]综述了中泰两国有机食品认证、生产方面的区别以及泰国有机食品生产现状,介绍了泰国有机食品的销售途径:一是有机农场与国内的进出口贸易公司签订销售合同;二是送往有加工能力的大型有机农场;三是大型有机农场直销进入国内超市或出口。文中指出,泰国的有机农业大多以集体合作社形式和农场形式组织生产。

    三、国外有机农业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1.加大政府对有机农业的扶持力度 在有机农业市场发育不够健全阶段,政府必须对其进行必要的扶持和引导,有机农业才能实现持续、健康发展。首先要完善有机食品认证与监管体系,制定有机农业与有机食品的法律法规,普及标准化生产方式,对有机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各个环节实行全程质量监控[17];其次要对有机食品的生产进行补贴,在生态环境建设、商品基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和技术推广等项目中资金向有机农业开发倾斜,保护和提高有机食品生产者的积极性;再次要建立、培育和完善有机农业的社会服务机构,加强行业管理,提高行业组织化水平,把农民、企业、科技人员、市场等各个环节紧密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完善的服务体系[31]。

    2.加强有机农业市场化建设中国应建立各级有机农产品管理中心与运销组织,充分协调各方力量,实行地区间的相互配合,采取产销联合、定点销售、开设专卖店等办法,建立便捷而完善的多元化流通体系[24],可重点建立和完善“销售龙头企业带动式”和“产销直挂式”相结合的流通模式[26],同时要开拓灵活多样的有机食品零售渠道,重点加强消费者服务策略、品牌形象策略和销售保证策略的建设[32]。

    3.加快有机农业技术的研究、示范和推广 有机生产基地禁用化学合成物质,势必要求较高的生产技术与之配套,只有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来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有机农业基地才能健康稳定发展,因此要加快有机农业生产关键技术、病虫害防治、有机食品加工、包装、运输、储存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将农业科研、教学、生产紧密结合,形成“三位一体”模式,为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18]。

食品产业发展现状篇6

关键词:食用菌;现状;对策;江苏淮安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农业发展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向了如何优化种植结构、改善品质和提高效益上。淮安市是江苏著名的商品粮生产基地,随着大农业生产比较效益的降低,农民收入进入新的增长滞缓期,农村经济由小康走向富裕的进程受阻,弱的市场激励机制大大降低了粮农的生产积极性。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之后,农业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国际市场一体化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如何调整种植结构,如何利用有限的耕地资源获得最佳的收益,这不仅是农民的困惑,也是各级政府的困惑。因此,有必要对商品农业生产以外的特色产业,如食用菌产业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以期为农民及政府部门进行种植结构调整和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参考[1,2]。

1淮安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和问题

1.1生产规模小,品种单一,技术落后,管理粗放

目前,淮安市食用菌生产还停留在一家一户的水平,生产过程缺乏技术规范。笔者对淮阴区三树镇、丁集镇的食用菌生产情况进行了调查,该镇菇农目前主要以生产鸡腿菇、蘑菇、平菇为主,其他珍稀食用菌品种如茶树菇、巴西蘑菇等基本无生产。同时发现,菇农在从事食用菌生产过程中没有完全按照食用菌的标准操作规程进行。虽然该镇食用菌生产起步早,但仍有很大一部分群众对食用菌生产技术环节和流程处于一种懵懂状态,有的菇农甚至不知道什么是标准操作规程,为什么要实施标准操作规程,而是依靠经验进行生产和管理。这说明大部分食用菌生产者在知识和技能方面都与食用菌标准操作规程要求存在一定距离。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经营格局形成多样化的生产体系,进一步增加了食用菌生产标准技术规范落实的难度,降低了菇农整体的经济收益。

1.2产品质量差,市场竞争力不强

由于食用菌生产和管理过程的多样化(选种、生产流程、采收、加工等),导致产品混杂、等级不分。如同样是平菇生产,在丁集镇的同一村就有6~7个品种,有的一户就有2~3个品种,导致生产和采收时间不一致,难以形成规模销量和买方市场的压力,市场竞争力不强。另外,菇农在生产过程中缺乏一个整体利益观,有些人为谋取私利,掺杂使假,以次充好,这些行为大大影响了食用菌生产者的信誉。精明的商家常利用这一情况进行压价,导致即使是优质的食用菌产品也卖不上好价钱。此外,菇农生产缺乏创新性,没有真正形成“一村一品”,没有将品牌和特色与市场挂钩并进行产品包装和市场定位,在市场竞争中常处于被动地位。

1.3以初级产品与市场对接,产品附加值低

淮安市食用菌产业主要以产中为主,产后的自加工能力较弱,而且有的地方即使有产后加工,也主要以粗加工为主,深加工产业发展滞后,而且由于淮安市食用菌产品的自消化能力较差,导致在市场价格波动时,食用菌生产者处于被动地位,进而影响到生产者的积极性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另外,在食用菌生产过程中没有实现系统的净化,如菌渣再利用问题,除部分菌农将其用于大田生产的基肥外,其余的均堆积在菇棚周围和道路边,成为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新污染源。

2淮安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2.1内部条件

内部条件系存在于食用菌生产系统内部并对食用菌产业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因素[3]。

2.1.1明显的比较效益。比较分析淮安市的自然资源特点和区位经济发展的需要,食用菌生产具有比大田作物(玉米、水稻、小麦)生产明显高的经济优势。调查信息表明:淮阴区丁集镇农户以前大棚黄瓜采收后,存在半年闲置状况,一是不利于大棚养护,二是闲置时间内基本无经济收益。随着大棚栽培食用菌技术的推广,该镇农户充分利用日光大棚的有利条件栽培食用菌,每幢大棚可增加收益8000~10000元左右。如利用黄瓜采收后的半年闲置时间(5~10月)可种植3~4茬草菇,可获纯收入9700元左右。如果利用日光大棚反季节常年栽培平菇、鸡腿菇等,一般于9月底至10月初播种栽培,至翌年7月结束,可收6~10茬,每幢标准棚(50m×7m)可获纯收益20000元左右。从比较效益来看,利用大棚种植食用菌的经济效益是水稻的10~20倍,可大大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值。因此,食用菌是淮安市新兴的优势产业,它能够为淮安市种植结构的调整带来新的希望。

2.1.2强势主体发展需求。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如果不以农民的发展需求作为发展的源动力,并遵循市场规律,任何发展干预都不会对产业发展发挥持续性作用,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为主体的今天。在明显的比较效益优势驱动下,淮安市从事食用菌栽培生产的农民对发展食用菌产业具有信心和决心。另外,从社会发展视角分析,淮安市发展食用菌产业,不但可以解决农村劳动力潜在的失业问题,实现劳动力内部转化,还可为国有企业下岗工人提供一个好的就业选择。此外,发展食用菌产业还有利于发挥农村女性劳动力的作用,提高妇女地位。农民强势发展需求和动机前提条件是良好的市场销路和有利的政策、技术保障。

2.1.3原材料优势。淮安市是农林业大市,据统计,全市现有粮食作物33.3万hm2,经济作物10万hm2,每年生产秸秆280万t。这些廉价的资源不仅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生产原料,而且通过食用菌产业还能够实现初级资源的深化利用,实现农业体系内部物能的转化,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2.1.4较低的劳动力成本。食用菌生产具有劳动密集型特点,劳动力成本高低对食用菌产品价格的市场竞争力具有很大影响。淮安市地处苏北,与苏南一些城市相比,具有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与国际劳动力市场相比优势更明显。有关资料显示:美国工人月平均工资为2731美元,日本为1820美元,韩国为1056美元,我国台湾省为960美元,香港为750美元,而我国大陆不足100美元,农民的工值就更低。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为提高淮安市食用菌产品的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力奠定了基础。

2.2外部条件

食品产业发展现状篇7

关键词:功能食品现状存在问题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S2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8(c)-0192-02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随着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物不仅仅满足对新陈代谢和营养物质的需求,而是更加关注健康,调节机体的作用。当今,健康长寿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研究食品的功能成分、营养成分,为人群提供科学性食品预防疾病的发生;为疾病人群提供恢复性食品、辅助治疗,这已成为目前食品科学的任务。开发功能性食品已成为我国食品研究的热点和发展趋势。

1功能性食品概念

功能性食品在国际上没有统一的定义,最早是出现在1982年出现在日本厚生省的文件“功能食品”的名称,1989年又将功能食品定义为“具有与生物防御、生物节律调整、防治疾病和恢复健康等有关的功能因素,经设计加工,对生物体有明显的调整功能的食品”[1]。

功能性食品在我国也称保健食品,是指具有特定营养保健功能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食品。在我国《保健食品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了其基本特征和要求。(1)功能食品必须是食品,具备食品的法定特征;(2)功能食品必须要有特有的营养保健功效;(3)功能食品必须要有明确的适用人群对象;(4)功能食品必须与药品相区别;(5)功能性食品配方组成和用量必须具有科学依据;(6)功能性食品必须具有法规依据[2]。

2功能性食品的发展现状

2.1国际市场上

据统计,近二十年来,国外功能性食品总营业额增长近30倍。美国现有功能食品企业近530家,每年生产1000多个品种;日本企业高达400多家,每年有2000多个品种的产量;德国作为世界上做早发展功能食品国家之一,多年来一直保持稳定增长,现有800家生产企业,生产出2000多个品种的功能食品;英国、法国、瑞士等也有较大增长[3]。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和广阔的市场,拥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的约束与管理,在技术上也有先进的食品生物技术作保障,得到了广消费者的认同。

2.2国内

总体上来说功能性食品发展经历了初级起步阶段、迅速发展阶段和规范提高阶段三个阶段,开发和生产的功能性食品大致分为以下三代。[4]

第一代功能食品:为初级功能食品,仅根据食品中的营养成分来推断该类食品的功能,未经过严格的实验证明或严格的科学论证。该类产品主要为各类强化食品和滋补产品。

第二代功能食品:要求经过动物和人体实验证明其具有某种生理调节功能的食品,强调了科学性和真实性。目前我国市场上大多为该类功能性食品,第二代功能食品比第一代产品有了较大的进步,其特定的功能有了科学依据。

第三代功能食品:在第二代产品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在功能性食品中起作用的功能因子以及产生的作用机理,了解功能因子的结构,稳定性等。该类产品在我国市场尚不多见,也是我国未来研究和发展的重点。

据资料显示,截止2010年年底中国约有2000家保健食品企业,投资总额在1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占1.45%,投资总额在5000万元至1亿元的中型企业占38%,投资在100万元至5000万元的企业占6.66%,投资在10万元至100万元的小型企业占41.39%,投资不足10万元的作坊式企业占12.5%,大中型企业所占比例在逐年提高。2011年12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同了《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首次将“营养与保健食品制造业”列入国家发展规划。从产业规模来看,目前我国营养与保健食品仅占整个食品产业7万多亿元产值的10%,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因此,大力发展营养与保健食品制造业势在必行。

3功能性食品行业存在的问题

3.1企业数量多、规模小

2010年年底中国约有2000家功能食品企业,总投资额在1亿以上的大型企业1.45%,投资总额在5000万元至1亿元的中型企业占38%,投资在100万元至5000万元的企业占6.66%,投资在10万元至100万元的小型企业占41.39%,投资不足10万元的作坊式企业占12.5%。数量多而规模小时我国面临的一个问题。

3.2市场分配不均匀

虽然我国功能性食品市场已初步形成,但存在地域性差异,东部发达的地区应用人群多而中西部地区偏少;人群年龄差异,在功能性食品领域儿童老年对功能食品的应用展主要部分。人群数量庞大但功能性食品的消费人群少,与发达国家比较还有一定的差距。

3.3产品技术含量不高,许多产品都是在低水平上的重复[2]

从目前我国的功能食品的水平来看,多数还是属于第二代产品,功能雷同较多。大多数集中在免疫调节、抗疲劳和调节血脂等方面,普及产品多,专用产品少。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一定差距。

3.4国民对功能食品的认识尚存在偏差

国民对功能食品的认识存在两个极端,一方面,部分消费者缺乏营养与食品保健知识,不嫩更科学的选择功能食品,盲目追求时髦,“保健跟着广告走”,听信不实事求是的广告宣传。另一方面,由于少数假冒伪劣产品混入市场,价值一些虚假广告充斥于各种媒体,是部分消费者对功能性产品产生了怀疑,以至于对其一律拒绝。

3.5重生产轻监管,没有完善的规范制度[5]

产品上市前,审批程序严格,产品上市后,行业监管松。产品鱼目混珠现象严重,因为缺少规范,保健食品大都只能“各领”一两年。对于保健品行业法律制度不完善,以至于违法犯罪现象严重。

4针对问题解决的措施

4.1平衡资源、地域的差异

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这的需求在不断提高,不同地区对功能食品的需求量都有了明显的增加,尤其是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的城市占据了我过保健品市场的半壁江山,因此需要整合资源满足不同地区的需求。

4.2大力发展大规模的企业

对于我国目前功能食品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的特点,需要通过企业间的并购合作等发展大规模的工厂基地。适用于高精尖技术的运用,统一管理。有利于食品质量的保证,能够充分的利用现有的资源生产出更多的产品。

4.3建立完整的科技体系

功能性食品的科技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我国功能食品科技发展的关键因素。建立开放性的科研开发体系是未来国际发展的必然要求[6]。加强人才的培养,积极创新,将现有的高新技术运用到功能性食品的开发生产过程中。如生物工程技术、分离纯化技术、超微粉碎技术、冷冻干燥技术、微胶囊技术、冷杀菌技术等。并在此基础上大力创新,发展第三代产品,积极地更新换代产品。

4.4规范市场秩序

针对市场上场产品质量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进行严格控制,严格功能性食品企业的审批条件,对现有的企业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保证在质量上要赢得消费者的信赖;同时规范广告市场,严禁夸大功能食品的功效,对于假冒伪劣产品要依法取缔。有关部门要对功能性食品市场进行有效的监督,规范功能食品市场,保障消费者的健康权益。

4.5加强功能食品的安全性和功能性的评价

功能食品具有特殊的健康营养价值,在某些疾病预防和健康存进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其组分有多种多样,使得安全性的评价复杂化[7]。在安全性评价过场中要明确在不同组分的产品面对不同的人群时,安全性也会因人而异;同时要明确功能性,是的其产品能够明确针对的对象,从而促进人群的身体健康。

5未来的发展趋势

《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提高食品与保健食品及其原材料生产质量和工艺水平。大力发展天然、绿色、环保、安全有效的食品、保健食品和特殊膳食食品;开发适合不同人群的营养强化食品、特殊膳食食品,开发具有民族特色和新功能的保健食品。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产品同质化等状况。到2015年,营养与保健食品产值达到1万亿元,年均增长20%;形成10家以上产品销售收入在100亿元以上的企业,百强企业的生产集中度超过50%[8]。

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功能食品业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积极地向已天然、绿色、环保、安全的方向转型。加强新技术新工艺在产品上的应用,极大在创新技术的投资,使得更多的技术向产品成果的转型;加强对新功能性组分的研究,大力发展大三代产品,使得未来的产品更加吸引消费人群;与我国传统的中医结合起来,研发具有我国传统特色的功能性食品,生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功能性食品将会是21世纪世界上最主流的产品。

我国人口占世界的1/5,拥有巨大的市场,会给我们功能食品行业带来长足的发展,更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李朝霞.保健食品研发原理与应用[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2]李世敏.功能性食品加工技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3]赵余庆.保健食品研制思路与方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4]刘静波,林松毅.功能食品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5]席文娣.我国功能食品生产存在的问题及研发方向[J].甘肃科技,2008,24(5).

[6]白超.探讨我国功能食品科技发展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华章,2007(9).

[7]白新鹏.功能性食品设计与评价[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9,6.

食品产业发展现状篇8

一、食品安全基本状况

1、食品产业状况:

我们先后组织到农委、畜牧局、质监局、工商局、卫生局等食品安全监管职能部门进行调查研究,到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进行座谈,深入了解我市食品产业基本状况,获得了一些相关资料,对我市食品产业状况和发展态势有了较清晰的认识。

目前,我市粮食年产量22.9万吨,主要作物有水稻、玉米和大豆,截止20__年8月,已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4个,面积4.5万亩,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2个,获“绿色食品”使用权的3种。畜牧养殖业主要以奶牛、生猪、蛋鸡、林蛙、大鹅为主,食品生产加工企业143家,其中小麦粉生产企业2家,大米生产企业52家,食用植物油生产企业13家,速冻米面类2家;酱油生产企业2家;食用醋生产企业1家;乳制品生产加工企业2家;加工盐生产企业1家;白酒生产企业5家;生猪屠宰加工企业6家;其他食品生产企业57家。

从生产人数和生产规模来看,我市大多数食品加工企业为家庭作坊式,占到90%以上,且无证照者接近三分之一(全市豆腐加工企业56家,均无生产、卫生许可证、营业执照),集体、股份制企业所占比重不足5%。

--人数多在1-5人,生产规模小,生产水平低,生产设备简陋,工艺落后,98%的企业不具备检验设备,检验项目仅仅靠有关部门的检验把关,很难保证产品质量。

--由于企业规模较小,专业技术人员欠缺,大中专生几乎没有,产品只停留在传统式的制作上,缺少创新意识,不能够适应市场的要求,而且质量意识淡薄,管理制度不健全。

--季节性生产企业占30%。

--有一定规模,设备比较先进,技术力量较强,管理体制健全,产品质量比较稳定的企业仅占5%,主要有盛中乳品、集佳牧业、九合泉米业等,其中较为突出的应该是翠花蔬菜集团有限公司,现已发展为拥有固定资产5646.5万元、种植面积2万亩、年生产加工能力5000余万吨、8大系列100余个品种、实现年均销售收入692.3万元、利税22.4万元、产品远销7省30多个市地闻名全国的酸菜、山野菜、油豆角生产基地和集散地,目前已成为__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全市食品经营企业有633家,其中食品批发零售企业有35家(市内有规模副食超市9家);饮食服务业544家(星级酒店1家);食品摊点121家;学生食堂2家。

从调查情况可以看出,食品产业比重小、产值小、效益低。总体而言,我市食品生产加工行业大中型企业少,品种单一,生产加工能力差,绝大多数食品由外省市输入;食品流通方面经营企业多集中于城区和乡镇所在地,并且存在规模小、素质低、管理差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规范提高;餐饮业具备一定的基础,呈逐步扩展的趋势。全市现有食品从业人员5645人。

2、食品安全状况。

根据联合执法检查和市场暗访调查了解,我市的食品安全存在着一定隐患。蔬菜等农产品中残留有毒有害物质;食品加工企业生产条件达不到国家要求,质量管理意识不强,产品不精不细,特别是熟食加工、豆制品加工烧饼馒头等面食品加工都为小作坊式生产,滥用食品添加剂,粗制滥造,卫生环境差;流通环节企业管理不规范,80%的企业没有建立起购销台帐,不索证索票,来源去向不清,一些企业质量意识、诚信意识差,经销过期变质食品和三无食品;餐饮业中大型企业和学校食堂基本能够达到卫生标准,但一些小吃部、小饭店多数卫生环境差,餐具没有按要求消毒,80%配置的消毒柜未使用。

3、食品安全监管状况。

20__年7月,我市成立了由市政府副市长孟庆彬任组长的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负责对全市食品安全工作进行总体分析、部署。这个机构体系成立以来,定期组织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全市食品安全形势、针对发现的问题整体部署专项整治工作,有效整合了各食品安全监管职能部门的执法资源和力量,同时大力加强制度建设,先后印发《__市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会议制度》、《__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报告制度》、《__市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部门责任制》《__市食品安全责任追究制度》、《__市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联合检查制度》、《__市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信息报送制度》、《__市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督察督办制度》、《__市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投诉举报处理制度》等多项制度,随后协助市政府制定了《__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__市食品放心工程实施方案》、《__市食品放心工程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等。每逢“元旦”、“春节”、“五一”、“中秋”、“国庆”等重要节日,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办公室都要精心组织成员单位开展专项检查和联合检查,规范整顿市场秩序,确保广大群众饮食安全,尤其是今年6月开展的校园食品安全专项整治、7月份的旅游市场食品安全专项整治都取得了明显成效。

__市的食品安全监管同其他市县一样按环节监管,按照一个监管环节由一个部门监管的原则,明确划分了各部门的具体监管职责,较好的解决了交叉监管,多头监管的问题。但在实际工作中,依然存在职责不清的问题,诸如对前店后厂的熟食店,流动的小食品加工商贩,既有加工环节,同时又属于流通环节,日常监管应归哪个职能部门不好确定,保健食品销售按环节应归工商部门,但管理法规执法主体为卫生行政部门。

二、我市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民在种植上为了防治病虫害、除草、促使农作物增产增收、农药、化肥的使用率较高。

2、小食品生产加工作坊无证生产的现象比较普遍,对所生产的产品不能检测,卫生条件比较差。

3、从业人员素质低,技术力量薄弱,效率低下,不具备市场竞争能力,产品质量保证能力严重不足,给食品安全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

4、食品经营点、农贸市场还有无《卫生许可证》、《营业执照》经营食品的现象,食品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比较差,进货制度不健全,没有验收记录及索票证明。

/!/5、餐饮食堂内卫生状况较差、生熟不分,没有必要的消毒设施;街头饮食摊点和夜市大排档的卫生状况堪忧。随着我市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有特色的街头小吃摊点和夜市大排档日益增多,在我市约有上百户。绝大多数的碗筷等用具消毒不够,食用油的购进渠道不正,加之管理涉及各个部门,容易形成监督的盲点,是一个病从口入的隐患。

6、养殖场的条件较差,特别是肉食鸡养殖,业主为了防止疾病流行和增加产量,违规大量使用抗生素、激素和其他有害物质,造成抗生素、激素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残留于畜、肉产品中,直接危害人民的饮食安全。

7、城乡结合部和农村成为假劣食品的主要倾销地,低价位的假劣食品有一定的生存土壤。

二、食品安全监管对策

食品安全涉及面广,牵涉部门多,在目前监管体制下,做好这项工作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在国家对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和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未做出新的决策之前,针对我市食品安全现状,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工作。

1、进一步理顺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形成统一、权威、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充分发挥政府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的作用,统一协调,整合监管资源,明确监管职责,加大食品综合监管力度。整合现有执法力量,推进综合执法和联合执法,使各部门既各负其责又加强协作,解决各自为政,多头执法、交叉执法问题。加强对各部门工作的督察督办力度。

2、加强对食品安全源头监督管理,把监管关卡前移。一是加强食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做好农畜产品、水产品生产基地及加工基地的标准化建设。全面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对基地农畜产品实行标注产地编码和标签制度。二是严格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的登记审批,购进、销售实行登记备查制度、索证索票制度,加强源头污染治理。三是提高行业的市场准入门槛。制定符合地方实际的市场准入标准,实施资格强制认证制度。对新办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发证时必须达标,原有企业限期达到标准。使企业上规模上档次,把小作坊式、小工厂式食品企业逐步淘汰出局。四是变事后监督为事前控制。在食品生产加工行业分期分批逐步实施haccp制度,从源头上有效防止食品危害的发生。

3、进一步加大打击制售假劣食品的力度,落实打假责任制。一是加大综合执法和联合执法的力度,积极开展专项检查,树立执法权威,坚决取缔无证无照食品生产、经营窝点,严厉打击制售假劣食品的违法行为。二是要加大处罚力度,不但要从经济上对制假者处以重罚,增加其制假售假成本,而且对情节严重者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三是按分工负责制的原则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落实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加强对重点工作的督察督办工作,定期对其工作进行考评考核,对工作不到位,造成恶劣影响的要追究主要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食品产业发展现状篇9

【关键词】食品安全;事故;现状;营销策略

近年来,我国不断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于是,“食品安全风暴”六个字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国内各大新闻媒体的报道中,苏丹红、三聚氰胺、克伦特罗(瘦肉精)、塑化剂等等本来与百姓毫不相关的词汇现在却变得“家喻户晓”。这些食品安全事故的接连发生给社会造成了极大震动,消费者恐慌心理日益加重,生产企业信誉和效益也都遭受了沉重打击。

食品安全风暴成因复杂,涉及方方面面,但从企业的角度来讲,在食品中违法添加非食品添加剂或添加超标食品添加剂以压低成本,提升口味,进而谋取暴利是酿成食品安全事故的罪魁祸首。在这样的背景下,在企业与消费者交流沟通中具有重要作用的市场营销职能部门应当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采取什么样的策略便成了学者和营销人员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一、食品行业营销现状

“同质化”是我国食品行业营销的最典型特征,体现在食品生产、定价、渠道建设和传播模式等各个方面。

1.产品同质化严重。由于技术门槛低,各大食品企业之间缺乏实质性的技术优势,加上原材料、生产工艺、生产线均无本质差异,导致食品行业产品同质化现象非常突出。虽然市场上食品品牌和品种琳琅满目,让消费者应接不暇,仿佛是一派繁荣景象,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各种同类食品品牌和种类之间并无显著差异,产品在口味、口感及包装方面及其相似,甚至有些小厂商生产的产品故意模仿大品牌厂商,就连产品名称都极力模仿,使得消费者雌雄难辨。

2.价格竞争激烈。产品的同质化导致激烈的价格竞争,大型食品厂商由于具有品牌优势,产品价格略高于小型食品厂商,小型厂商只有压低价格以求生存,但产品本身的同质化又促使大型食品厂商不可能过大地拉开与小型食品厂商的产品价格差,否则有流失市场份额的危险,于是大型食品厂商与小型食品厂商之间存在激烈的价格竞争。

同样是产品的同质化,价格竞争不仅存在于大型食品厂商和小型食品厂商之间,大型厂商与大型厂商、小型厂商与小型厂商之间价格竞争更为激烈。市场上很多不同厂商生产的食品之间往往没有价格差,厂商也只能通过优惠促销的手段争取市场,如果哪家厂商率先降价势必会导致价格大战,这也是各食品厂商不愿看到的结果。

3.销售渠道单一。食品营销渠道单一,主要依赖于大型超市和市场。在同一家超市里出售的某种食品的品牌数量可能会高达十几甚至几十种之多,渠道的同质化进一步加深了食品企业之间的竞争强度。

4.传播形式雷同。目前我国食品行业所采取的传播模式主要以广告为主,而且同类产品之间在广告的形式上、内容上均无显著差异。比如定位年轻消费者的休闲类食品的广告往往采用青春偶像代言的形式;烹饪调味产品往往就是以一家三口共享美餐的形式展现;奶制品往往以母婴形式展现;保健食品以儿女孝敬父母形式展现等等。雷同的广告传播形式已经很难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和共鸣。

二、食品行业营销同质化与食品安全风暴

我国发生食品安全风暴的原因很多。从客观因素来看,食品安全风暴发生的原因有法制不健全,监管不力,监管制度不完善等等。从企业的主观因素来讲,压低成本,牟取暴利是食品安全风暴发生的原动力,也是食品安全风暴发生的根本原因,而食品行业营销同质化的现状又进一步加强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希望通过向产品中添加非食品添加剂压低成本以求生存的动机。因此,食品企业营销职能部门在食品安全风暴中是负有责任的,也就是说,食品企业营销部门在当前食品安全危机背景下有责任也有义务有所作为,以应对食品安全危机,恢复丢掉的消费者信任,同时建立能够反过来约束企业规范运营的长效机制,而这些都需要食品企业营销部门重新调整营销策略,在正确的策略指导下开展营销工作。

三、食品安全风暴背景下食品企业营销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营销理念

营销理念的发展经历了四个发展过程,即生产中心观、产品中心观、消费者中心观及以社会长远利益中心观。从当前不容乐观的食品安全形势来看,我国的大多数食品企业依然以企业自身利益为中心,奉行的是以生产为中心的理念和以产品为中心的理念。回顾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发达国家,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也曾发生过食品安全危机,而当时也正是这些国家的企业界“生产中心观”和“产品中心观”盛行的时期。

我国食品企业应当首先树立的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营销理念,这样才能在正确的理念指导下进行企业运营和开展营销工作,并在实践中强化改善理念,进而树立以社会长远利益为中心的营销理念,获得指导思想上的竞争优势,打造优秀品牌,赢得消费者信任,摆脱恶性竞争困扰,获得持久成功。

(二)制定正确的营销战略

当前食品安全风暴肆虐的背景下,食品企业应当将保证食品安全和摆脱激烈的同质化竞争作为首要任务,并将其细化到具体的企业战略中去。

对于大型食品生产企业,应当考虑采用蓝海战略,借助自身规模化优势,设立研发机构,占领空白市场领域,大力开展新产品研发,并严格检验食品安全性,用不断创新和高安全性的产品摆脱同质化竞争,对于中小型食品生产企业,应当考虑采用聚焦战略,结合自身特点找准细分市场,将产品做精做专,同时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安全性,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后再追求进一步发展。

(三)采用正确的营销方法

食品安全风暴背景下,食品企业开展营销工作的当务之急是在企业保证食品安全,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完善原材料采购制度和标准的基础上,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恢复消费者信任,进而获得消费者忠诚。

1.开展整合营销。整合营销强调将市场营销中各种要素组合起来的重要性,要求各种营销要素的作用力统一方向,以形成合力,共同为企业的营销目标服务。企业应当将企业质量管理部门,原材料采购部门作为整合营销要素,纳入营销范畴,然后通过广告、公关、大型活动等传播形式大力宣传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和原材料采购过程的严格标准,并积极申请权威认证机构认证,用说服教育的方式消除消费者疑虑,建立消费者信任,赢得消费者忠诚。

2.开展体验营销。所谓体验营销,就是指企业以客户为中心、以产品为道具、以服务为舞台,以满足消费者的心理与精神需求为出发点,通过对事件、情景的安排以及特定体验过程的设计,让客户在体验中产生美妙而深刻的印象或体验,获得最大程度上的精神满足的过程。

食品企业可以在大型超市、市场之外建立产品体验中心,在负责产品销售职能的基础上为消费者提供咨询服务,现场处理消费者投诉,并随时企业近期动态,开展促销活动。这样就相当于为消费者搭建了一个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体验空间,拉近了厂商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有利于恢复并强化消费者信任。食品企业还可以将企业生产基地打造成旅游基地,定期从购买本企业产品的消费者中抽取若干幸运消费者到企业所在地的各大景区免费旅游,旅游景点包括公司的生产基地,并借助新闻媒体的力量向大众传播。

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使幸运消费者零距离接触企业,了解食品整个产销过程,将一批批的营运消费者培养成市场中的意见领导者,开展口碑营销,另一方面可以向大众传播企业勇于接受大众监督的负责任的企业形象,能够大大增加消费者信任度,进而获得消费者忠诚。

3.开展关系营销。关系营销将建立与发展同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作为企业营销的关键变量,把正确处理这些关系作为企业营销的核心。食品企业应与消费者建立更紧密的关系。企业可以在重复购买率高的消费者群体中抽取若干消费者成立消费者评判委员会,定期邀请消费者评判委员会对企业当前生产销售的产品或即将推向市场的新产品进行评价打分,并听取委员会委员意见,为产品改进和新产品研发提供意见和灵感。消费者评判委员会委员的选取标准可以灵活多样,年龄、性别、职业、地域都可以作为委员选取标准,这样就可以为企业产品定位、开辟细分市场提供可靠依据。

四、结语

食品企业在经历了食品安全风暴的洗礼后应当对企业自身有一个重新的审视,从营销理念、营销战略、和营销方法上进行改变和改进,尽快跳出产品同质化、营销同质化的泥潭。同时企业不仅应当重视营销职能部门的传播、促销、市场分析等传统职能作用,还应当重视其开展整合营销、体验营销、关系营销后对产品质量的监督作用和促进产品改进创新作用,因此,企业应当授予营销职能部门更大的权限,使其能够与企业内部其他部门产生良性互动,在保证产品安全,恢复并加强消费者信任,赢得消费者忠诚上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B.H.施密特.体验营销[m].南宁:广西南宁出版社,2003

[2]吴健安.市场营销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刘光富.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研究[J].吉林农业.2010(8):232

[4]娄向鹏.食品营销创新的另类模式[J].食品工业科技.2006(10):16~18

食品产业发展现状篇10

关键词:食品安全;现存问题;对策建议

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食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我们每天都离不开食品,它是我们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因此食品安全关系到我们千家万户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我们生存的最基本保障。如果食品出现问题了,意味着我们也没有了生存的基本保障,那么我们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更是失去了保证。

一、我国食品安全现状

1、我国的伪劣食品不断出现。近年来各种各样的假冒伪劣食品不断出现,并且在一些地区特别是乡村地方盛行。例如在浙江省发生的白糖加硫酸镁事件,其中白糖只有30%,而硫酸镁也占30%。此外,还有用头发制作酱油、用工业酒精制造假酒、用甲醇假冒为白酒等等假冒劣质食品。这些假冒伪劣食品无不严重危害我们的身体健康,使食品安全现状日益恶劣。

2、我国转基因食品带来的危险。生物技术和重组Dna技术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解决日益增长的食品需求的关键性技术,因此我国也广泛应用和发展。现在包括我国在内有十多个国家在种植转基因作物,主要是大豆、玉米、马铃薯等。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已成为国内外专家研究的焦点。研究发现,基因通过食物链在不同物种之间转移,不可避免地给人民带来健康危害。因此转基因生物在遗传及技术学上的不稳定性带来了潜在危害,给食品安全带来威胁,影响我国食品安全现状。

3、我国的工业污染造成的环境恶化严重威胁安全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问题也随之出现,工业污染、环境的恶化是影响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很重要的方面。例如水源污染造成了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海域污染严重影响海产品的卫生安全问题,土壤污染造成农作物成为有害物质的富集体等等。值得一提的是由燃烧垃圾等因素产生的“二恶英”物质,它是一种一级致癌物质,危害性极大。以上的问题无疑给食品安全及现状带来严重的威胁。

二、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

1、食品安全问题的新旧问题共存。我国的食品生产以及加工技术落后、经营环境条件等方面比较差,在食品生产、加工等过程没有遵从相关的卫生操作程序,从而让食品产生微生物、重金属污染等问题。作为经济不够发达的发展中国家,这些问题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无法得到根本性解决,同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新技术新手段的应用,使我国又出现了一些工业化国家所要面临的新的食品安全问题。

2、食品安全问题源头污染严重。目前我国有两亿多的农民在田地里进行耕种、种植初级农产品。但是由于历史等原因,这些农民很多都是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严重缺乏相关的食品安全知识和法律常识。因此在农民心中没有食品安全的意识,有些农民一心想生产出好产品,不惜超量使用农药,致使出现蔬菜等农产品的农药残留超标等问题。

3、中小型的食品加工企业多及加工水平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够发达,大型企业数量远不上发达国家的数量。据统计,我国现有的50万家加工生产企业,其中大部分是中小型的企业。中小型的企业管理、安全意识等远比不上大型企业,还有小企业在生产加工等过程中不可能也不会完全按照相关的规范、要求进行操作,从而导致了各种各样的安全隐患存在,并引发“丰富多彩”的食品安全问题事件出现。

4、食品的问题涉及范围越来越广。从过去的粮油蔬菜肉类、水产品等传统主副食品,延伸到水果、酒类、奶制品、炒货食品等食品,呈立体式、全方位态势发展。

三、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1、提高公民的食品安全意识

首先加强舆论监督引导,在电视台、报纸、网络等媒体上介绍食品安全知识,向公民公布诚信企业和食品放心的企业。其次向公民曝光食品存在安全问题的企业,及时准确曝光食品安全违法事件同报道食品安全工作动态和食品检测信息。再次是设立食品安全专门网页,介绍食品放心工程的进展动态及信用体系建设的有关情况,并可对食品安全问题实行网上举报。最后通过营造声势,扩大影响,形成良好的舆论和监督环境,使食品安全问题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2、建立和完善统一协调、权责明晰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政府应该成立一个专门部门来统一管理和协调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如成立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以统一协调、管理涉及国家食品安全的相关部门,彻底改变目前相关行政部门各自为政、协调不力、重复管理、执法软弱的局面。

3、加大食品市场的监管力度。(1)从源头、生产、流通、销售各环节来进行控制食品的污染。(2)严惩食品安全事件的企业和负责人,并且加大打击力度。(3)完善和健全市场管理和食品生产许可证制度、食品市场准入制度,让消费者买得安心,吃得放心。(4)各监管部门要经常对农产品和食品实行监督抽查,增加抽查的次数和范围。(5)对造假、售假等不法行为,一概严惩不贷。

4、建立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应急处理体系

食品安全方面的应急管理过程是由三阶段(事故发生前、发生中和发生后)组成的,因此在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建立相应的应急管理机制。应急管理机制的建立应当围绕应急信息收集、应急预防准备、应急演习、损害控制处理以及事后恢复这5个主要环节进行。所以需要建立应急计划系统、应急训练系统、应急感应系统、应急指挥中心(包括决策与智囊、应急处理小组和应急处理专家)、应急监测系统和应急资源管理系统。同时,国家应抓紧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细则,明确应急机制各部门及其负责人的法律责任,对主观上故意瞒报、不作为、隐瞒信息等行为,都必须追究法律责任。

参考文献

[1]杨劫,公共卫生与食品安全[J],中国公共卫生,2003,19(2).

[2]赵欣妍,关于食品安全调查研究及其对策[J],现代养生B,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