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特色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40:48

中小学特色教育篇1

一、科技教育是学校特色品牌建设的重要方式

品牌化是学校教育正在迎来的发展主题。学校建设特色品牌,是改变“千校一面”“千生一面”同质化发展现状、实现转型发展的破局之举。品牌化,是学校发展的新视点,也是学校发展的新战略。品牌化的学校,要让每一个孩子都获得深厚的人文素养、扎实的科学素养以及高超的生活智慧。

科学文化素质是人应该具备的核心素质,科技创新能力是新时期人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制定了四大行动,第一个行动就是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目的在于提高并增强未成年人的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特别把未成年人作为重点人群,组织开展多种形式和系统性的校内外科学探索和科学体验活动,加强创新教育,培养青少年创新意识和能力,以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就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普及科学知识,推广科学方法,宣传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

学校教育是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的主阵地、主渠道。在科技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当今社会,把科技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特色品牌建设,是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学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是学校教育转型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学校推进科技教育特色品牌的路径整合

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传统中,小学科学(自然),中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有相对完善的课程体系,以科学知识教育为主,而科学技术教育相对缺失。由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特别重要,国家多个部门都非常重视,都想为中小学科技素养的培养作贡献。多种力量关注青少年科技教育本来是件很好的事,但问题是带来了各自为政的局面,基层学校无法统筹兼顾。归纳起来,当前中小学科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课堂和课外问题、多头管理问题、师资问题、资源问题、平台问题、经费问题等。因此中小学校推进科技教育特色品牌建设,应该进行如下路径整合。

1.管理路径整合。科技教育通常列入综合实践活动范畴,但各区县教育局教研中心很少有专职科技教育教研员,各中小学学校也少有专职科技辅导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技教育的开展。依现有经验得知,凡有专职教研员的区县、有专职科技辅导员的学校,科技教育活动都开展得好,都各有特色。所以区县设专职科技教育教研员、学校设立科技辅导员,可以很好地管理和落实各种力量、各种渠道组织的中小学科技教育活动。

2.课程路径整合。科技教育全称应是科学技术教育。当前的课程设置现状是,科学教育课程一般在普通中小学校开展,技术教育一般在职校技校开展,这是一种脱节现象,现在的高中虽然设有通用技术课程,但课程执行力较弱,达不到课程预期目标,从而导致中小学生技术素养的缺失。而科技教育最好的方式是做中学,实践中学,模拟中学。所以要把课堂文化课与课外活动课很好地结合起来;把科学知识教育和技能技术教育整合起来。

中小学特色教育篇2

一、突出尽快尽早,全力夯实主题教育工作基础

洪绪镇中心小学党支部对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高度重视。学校认真做好主题教育各项准备工作。一是学校在主题教育正式开展前已2次专题学习了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省委相关会议、文件精神,深化思想认识、强化责任担当。二是成立了学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了工作方案。三是研究制定了主题教育七次集中学习交流会议方案(现已举行3次)。

二、突出分层分类,强力推进主题教育全面覆盖

9月26日,学校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动员部署会议。制定了《洪绪镇中心小学党支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习教育工作方案》,科学合理做出安排,确保学习教育全覆盖,取得扎实成效。一是组织全体党员集中学习和自学《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选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全部章节,《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等内容。二是扎实推进各党小组主题教育。各党小组按照计划均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选编》相关章节内容开展了集中学习和自学。

中小学特色教育篇3

关键词: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中师特色小学教师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进行和师范教育体系的调整,师范教育体系逐步由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最终向一级师范过渡,与此相适应,小学教育专业也从原来的中师、专科层次的培养模式逐渐转变成现在的本科学历的高层次培养模式,这种变化不仅符合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总体方向,而且符合国际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从正式纳入高等师范教育体系到现在,已走过了十多年的路程。和以往培养小学教师主要力量的中师教育相比,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在成立的十多年间,培养了一批批学历层次、专业水平、科研能力都较高的小学教师,推动了小学教育的高层次发展。但作为高等师范教育体系中的一个新生事物,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建设还处在摸索阶段,在培养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发现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有助于我们推动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往更好方向发展。

一、当前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存在的问题

1.专业精神缺失。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认为,教师专业精神“是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保证,它是教师教育人格和伦理的核心组成”。其内涵包括:“认识教师从事的是关系到社会发展和民族、国家的未来,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命价值和每个家庭的希望与幸福的重要社会事业;形成对事业的责任感、崇高感和光荣感;具有以敬业和为人类及其文明发展奉献自己为特征的专业精神;乐于从事平凡而高尚的青少年教育工作。”[1]简言之,就是教师要热爱教育,真正把教育作为一份事业去耕耘,而不是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赚钱的工具。热爱学生,关注学生成长,就要有奉献精神。但是,在当前的高师小学教育专业中,学生的这种专业精神在一点点地消失。多数学生选择小学教育专业时带有很强的功利性,看重的是其稳定性,希望将来有个稳定的职业;另有一部分学生则是被调剂到小学教育专业的,本身对小学教育就不是很了解,缺乏继续学习的兴趣,有的甚至对小学教育专业存有抵触心理;还有一些学生是想以小学教师为踏板,寻求其他更好的工作。真正喜欢小学教育、发自内心想成为小学教师的人寥寥无几。由此可见,在当前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中,学生的敬业精神和职业意识非常淡薄,对小学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也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出来的小学教师,其专业精神可想而知。

2.专业技能欠缺。

(1)基本技能欠缺,尤其是“三字”(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技能欠缺。“三字一话”是作为一名小学老师必备的基本素质。中师阶段的教育对“三字一话”非常重视。但是在当前的高师小学教育中,“三字一话”的重视程度却大大降低了,尤其是“三字”技能,很多高校普遍采用的做法是让学生自己在课下训练。因为无人监督又缺乏正确的指导,很多学生的“三字”训练处于一种懒散状态,又加之缺乏必要的考核机制,导致很多高师小学教育本科毕业生“三字”技能根本不过关。一位小学校长在评价当前高师小学教育本科毕业生时曾这样说:“现在的学生(指小学教育毕业的本科生)普遍技能不过关,黑板上写字并不是规规矩矩、方方正正的那种,教师的字不好,学生能学好吗?尤其是这个阶段的孩子,模仿能力那么强。不如以前的中师生。”

(2)艺术技能欠缺。在当前小学,尤其是农村小学,教师一般要承担多种职业任务,包括多个科目教学、班级管理、学生活动的组织与指导等。小学教育活动的丰富性特点及相应的活动指导任务,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活动组织指导能力和音乐、体育、舞蹈、美术等方面的素养和特长,多才多艺。以往中师培养出来的小学教师受欢迎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除了他们基本技能过硬外,还因为他们吹拉弹唱、琴棋书画样样能行,属于“全能型教师”。而现在学习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多数是高中毕业生,严格的高中应试教育使他们不仅青春的活泼与激情遭到了相当程度的压抑,而且错过了发展艺术兴趣、特长,培养艺术才能的关键时期。加之高师小学教育课程设置中又缺乏艺术类科目的开设和专业教师的指导,导致小学教育毕业生艺术技能不高,影响其教学的进行和发展。

3.教育教学技巧不足。

“小学生认知、情感的具体性特征要求学习环境要具有形象性和趣味性,如教师讲课的表情、教学组织形式、教具及师生关系等都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小学教学的这一形象性和趣味性特点要求小学教师有全面、高超的教学能力和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技能”[2]。对于小学教师而言,“如何教”可能比“教什么”更重要。但是,当前的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培养中,存在着理论课过多,实用性课程,尤其是与小学教育直接相关的实用性强的课程偏少的状况,加之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实践经验较少,导致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空有一肚子理论,却不知如何发挥。

二、中师特色在小学教育专业培养中的继承和发展

作为曾经培养小学教师主要力量的中师教育虽然已经淡出历史舞台,但是中师教育多年积累起来的优良传统和特色(如一专多能,能歌善舞,多才多艺)却不应就此消失。针对以上提到的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培养中存在的不足,我们认为在当前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中要继承和发展中师在培养小学教师方面的特色和优势,让中师特色和当前小学教育培养有机结合,促使小学教育培养出更高学历、更高水平的小学教师,促进小学教育往更高层次发展。

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注重专业精神的熏陶。

法国师范教育早期重要立法者之一基佐在给小学教师的信里写道:“即使有最完善的法案,最英明的指令,最好的教科书,而负责去实施的人没有饱满的热情,对自己的使命不是满腔热忱,对事业不付出激情和信仰……那么一切都是枉然的。”[3]因此,在培养本科学历小学教师的过程中,我们应首先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注重专业精神的熏陶,使其热爱小学教育,为他们主动学习、毕业后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打下良好的基础。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引导学生加深对当前小学教育的认识,让其认识到小学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和小学教师光荣而伟大的使命,在对本专业相关情况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这个专业,热爱这个职业,尤其在小学教育工作还没有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小学教师还以较低的社会身份存在的这一社会背景下,只有具备这一前提,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小学教师。其次,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与小学和小学教师接触的机会,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增强学生的职业情感。让学生在与优秀的小学教师接触和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教育事业的重要性,看到教师们对教育事业的那份责任感,学习他们乐业、敬业和为专业奉献的精神,以便为自己将来从事小学教育事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2.加强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夯实教育教学基本功。

首先,高等师范学校应该把教师专业技能训练纳入教学计划中来,设置专门的课程,由专业老师专门进行教学,同时增加专门的考核机构,如建立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测试中心,强化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考核,把专业技能的训练和考核作为一项制度长抓不懈,只有这样才能强化师范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保证师范生在从教之前达到规定的要求。其次,加大艺术类课程的分量,实施艺术教育四年不断线,音乐、美术、舞蹈等课程从最基本的技能开始,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唱、画、舞方面的技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艺术修养、健康的审美观点和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同时,以社团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情景剧、书画展等,充分发展学生的兴趣和专长。

3.改变传统教学,强化教育实践。

首先,在课程设置上,减少纯理论课的开设,增加实用性课程的比例,尤其是和小学教育直接相关的课程,有条件的学校可根据当地实际和学生特点研制和开发校本课程。其次,改变教师以知识灌输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积极推进案例教学、微格教学、活动探究、专题研讨等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再次,邀请小学特级教师来学校上示范课,给学生提供现场观摩的机会,学习其课堂教学的技能技巧和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最后,延长教育实践的时间,丰富教育实践的内容和形式,同时加强教育实践中教师对学生的指导。

小学教师的培养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作,当前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要在继承和发展中师特色的基础之上不断完善,以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小学教师,促进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澜.创建上海中小学新型师资队伍决策性研究总报告[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1).

中小学特色教育篇4

当前,随着天津市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的进一步推进,人民群众更加关注教育公平的问题,尤其是教育机会公平的问题,请您谈谈和平区的做法。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要求。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平等的入学机会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我们提出“均衡入学机会,让每个学生都享受教育阳光”,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是就近入学,公平升学,破解难题。我区严格执行市教委招生工作要求,适龄儿童少年按照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为落实好市教委相关文件精神,小学率先在全市出台了抑制无序转学的学籍规定及有和平区特色的《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实现了“六升七”100%推荐,充分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公平性、普惠性,有力地抑制了“择校热”,推进了学龄儿童就近入学。

初中阶段,我们采取“公办不择校、择校找民办”的基本原则,基本解决了“择校”问题。2010年,我们制定了《和平区高中指标推荐分配方案》,逐年扩大指标定向分配比例,从2010年的10%扩大至2012年的40%,逐步改变了以升学考试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评价方式。为确保各中小学班额符合本市有关规定,坚持立足长远、科学规划、依法治理,每学年第一学期,对各中小学班数、学生数等相关信息汇总统计,中小学科、督导室进行随机监控与督查,及时掌握学生动态,严格控制班额。

二是让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公平享受优质教育。多年来,我区高度重视辖区内随迁子女就学问题,并将其纳入和平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体系。区教育局与区流动办密切配合,积极为随迁子女提供服务。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享受“两免一补”的政策,区政府保证足额资金投入,特别对随迁子女比较集中的学校,在首批现代化达标时,进行了提升改造,硬件条件实现了一流,使随迁子女享受同城待遇。学校在生活上、学习上、习惯培养上,对随迁子女给予特别的关心和关爱,让他们在接受公平教育的同时体验集体的温暖。

三是让残疾儿童青少年享受全纳教育。为确保户籍在我区的3~20岁的残疾儿童青少年接受全覆盖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职业教育,不让一个残疾儿童青少年失去受教育的机会,区教育局与区残联及各街道紧密配合,对重度残疾儿童少年提供送教服务,对轻度残疾儿童少年实行在普通小学随班就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巩固率均达到100%,视力、听力、智力三类残疾学生全面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形成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系列化的特殊教育体系。

如何继续做好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和平区采取了哪些措施?

■和平区区委、区政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区域教育发展的战略性任务纳入了区“十一五”“十二五”规划。在和平区教育工作会议上,区委、区政府明确了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提出了“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指导思想和“四个一流”的办学目标。“四个一流”,就是造就一流的校长群体,培养一流的教师队伍,建设一流的校舍环境,形成一流的学校风气,这是做好教育工作非常重要的前提。

为切实做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我们建立健全了各项保障机制。

一是加强监督,完善义务教育监测机制。2002年,我区作为天津市唯一的项目区,承担了教育部义务教育监测任务,建立了教育督导评估与义务教育监测相结合的机制,探索进一步发挥教育督导职能的新途径。我区连续两届被评为“全国义务教育监测工作先进单位”,2003年、2007年、2009年在全国义务教育监测工作会议上介绍经验。2011年,我区在市内六区率先成立了和平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下设的区教育督导室吸纳具有教育教学管理经验的优秀教师和年轻干部充实扩大专职督学队伍。完善了督政与督学并重,以督学为主的督导工作机制。落实督学责任区制度。在加强对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综合督导的同时,对新一年级、“六升七”、民办校招生、体育卫生艺术工作、三好学生评选、课程计划执行情况、中小学班额、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等教育热点难点问题逐年进行专项督查,并加大限期整改的力度。

二是加强引导,出台各项保障政策。我区教育局制定相关文件,对严格执行课程计划作出明确要求,并进行专项督查,以保证开足开好课程。我们制定了《关于提高和平区义务教育巩固率的措施》,将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的情况作为评价学校毕业班工作的一项重要依据。加强学籍管理,每学期定时公布各校义务教育完成率情况。2008~2011年,全区一直保持小学、初中阶段巩固率100%。

我区认真落实体育课程要求,全面实施“阳光体育”工程。在全市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赛上,我区团体总分名列市内六区第一。6所学校被国家体育、教育部门联合命名为全国传统体育项目先进单位。2009年在波多黎各举行的世界中学生游泳锦标赛上,我区运动员获得5个冠军,为我市争得了荣誉。

我区把市教委倡导的高效教学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相继制定一系列文件,提出了减负“八项规定”和“八条措施”,校长、教师签署了减负协议书。制定《和平区关于聚焦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指导意见》等文件,召开两届教学工作会议,推进常态课“增效减负”。督导室、中小学科、教研室联合下校视导,并组织教师观摩优质课、高效课,努力实现“增效减负”。

三是加强内涵建设,学校管理持续上水平。受市教委委托,我区编写了《天津市公共服务标准・义务教育学校服务标准》一书,在全区所有公办中小学推行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服务标准。2012年7月和9月,市纪检委、市监察局、市纠风办和国务院纠风办调研组两次到我区第十九中学视察工作,对我区教育公共服务标准化工作给予很高评价。9月21日,市教委在第十九中学召开“天津市学习贯彻义务教育学校服务标准现场会”,市纠风办、市教委领导出席,全市16个区县教育局领导、学校校长参加了现场会和观摩活动。

我们坚持推进教育信息化管理。2003年,我区率先建立了教育城域网,基本覆盖全区各级各类学校。2007年成立了独立法人单位的教育信息化职能部门,承担区内教育信息化规划、研究、建设、评价与管理等工作。在软件应用上,我区已统一部署了协同办公平台、学生学业成长分析系统、固定资产管理、人事管理、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网上教研平台、教育技术装备系统、邮件管理系统、校讯通系统等十多个应用平台,把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教育发展规划。“十二五”初期,成立了教育局信息化领导小组。建立了教育信息化项目管理机制、校园网站评比机制、优秀网络管理员评比机制等,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渐进的过程,对不同区域而言,制约均衡发展的瓶颈不同,推进均衡发展的着力点、核心目标以及具体路径也不同。和平区直面自己的困难和问题,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中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教育公平性和普惠性有所提高,但距离真正实现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还有一定的差距。如何完善高水平均衡发展的长效机制,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如何在实现基本均衡后,满足人民群众的更高要求;这些都是我们下一步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您如何理解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当前,和平区教育的重点工作是什么?

■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不是要拉平所有学校的办学条件,而是要求每所学校发挥自身的优势,通过特色教育带动学校整体发展,办成特色学校。特色学校建设是当前和平教育的一项主要工作。特色学校创建工作,是不断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全面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品位,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强力打造优质特色学校群体,促进学校多元特色发展,不断提升全区教育内涵发展的整体水平,全力推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这是我们目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如何理解特色学校建设中的“特色”?在进行特色学校建设过程中应注意什么?

■特色之所以称为特色,就应该是学校办学最出色的部分,是被全社会认可的部分。追求特色就要以先进的办学理念为指导,思想先进,模式新颖,管理科学,过程独特。不管是何种内容和形式的教育特色,其内容必然蕴含着一定的教育思想,这种思想是学校领导办学经验的集中体现,也是广大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它构成了学校特色的内核,是学校特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部分学校对学校特色的提炼总结还需要进一步升华。经验总结式的特色较多,在特色建设中,如何有意识地自觉进行设计、提炼、概括、形成共识、推动工作,在理论深度上,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有一点必须明确,那就是,脱离学校实际的特色绝不是特色。学校特色必须生成于校,根植于校,发展于校。我们要从学校实际、传统底蕴、工作优势、环境资源等出发,选择创建特色的具体领域,形成浓郁的本土气息,构建鲜明的个性特征。

还有一点需要明确的是:高中校的特色办学目的是适应不同能力层次、不同特长爱好的学生的要求,在办学体制上、在未来人才培养上要找准定位,尽量避免雷同。但在义务教育阶段,很多学者都认为,由于义务教育阶段共性的要求多,在特色的创建上并不完全强调“人无我有”的独特,而是从实际出发、符合学校需要、适合学校发展的都可以成为学校的特色。

学校特色有一个酝酿、形成、发展、完善的过程,它始终处于一个螺旋式的发展之中。有些成效显著的特色学校,往往历经几任校长持续性的建设,才能稳定。有的学校换一任校长就换一个特色,有的学校对选定的特色方向不专注,常有动摇。创建特色学校,是一个长期孕育、积淀与总结的过程,绝非一日之功。必须树立长远作战思想,深入实践,千番磨砺,避错就真,决不能毛毛糙糙,急功近利,为特色而特色。特色学校是在探索教育规律、探索培养创新型预备人才的办学模式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不是刻意追求形式所能办到的。

特色学校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战略性课题,必须着眼于学校的整体发展,要牵牛鼻子,不拉牛尾巴,真正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殊功效。有的学校以为把特色项目做大做强,学生参与面广,就可以成为特色学校,其实这是误解。学校特色应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多数学校已经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力图用特色学校创建工作统领学校整体工作,但是深度、广度、实效性都还有待加强,怎样让特色成为学校发展的灵魂和统帅,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思考。

近年来,和平区在开展特色学校创建过程中,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那些成绩?

■我们开展特色学校创建,已经有3年多的实践积累。早在2009年,我们结合“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研究,举办了“和平区校长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论坛”,并且多次派工作组到外省市做专题学访,还邀请市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王敏勤所长做了“学校文化与特色办学”专题讲座。

和平区开展特色学校的创建工作,标志性的三个会议是2010年暑期特色学校建设研讨会和2011年、2012年暑期学校领导干部学习研讨班。2010年暑期,教育局组织校长、教科室主任,在塘沽召开了特色学校建设研讨会,会上,市教委中学处黄炎处长和中央教科所科研处陈如平处长分别做了专题讲座,帮助我们统一了思想,转变了观念,拉开了全区特色学校建设工作的序幕。

中小学特色教育篇5

中小学特色办学的价值取向应围绕理念、目标、内容等多种视角展开理性定位,在此基础上确立具体实施思路和办学模式。我们以为,中小学特色办学的价值取向包括如下基本内容:办学理念突出“主体本位”的人文关怀;特色目标诉诸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特色内容强化“隐性资源”的特色建设;特色实施侧重“特色自觉”的功能发挥与品质培养;特色评估注重物质、制度与精神等多维度指标要点的整合。

关键词

主体本位;隐性资源;特色自觉

中小学的特色办学问题随着基础教育阶段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已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中小学校的办学是否具有特色、具有什么样特色的问题不仅关乎学校能否有序发展,更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主体即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发展进程。实践表明,没有特色、千人一面的学校不符合素质教育的理念要求,不符合新课程对学校教育质量的建设要求,也不符合教育教学中人本位的教育取向。鉴于此,我们以为,探求中小学特色办学的价值取向问题,不仅有助于中小学确立良好的特色发展方向,同时也有助于实际的办学特色的内在生成和学校师生教学个性的完善。

一、办学理念突出“主体本位”的人文关怀

中小学校的特色办学基本出发点在于以特色来求发展,用特色来武装自己,适应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特色办学都能得偿所愿促进了学校的发展,例如,有的学校将特色建设建立在个别师生培养和训练之上,以此作为学校特色的“标杆”,这种特色或许能取得一时的成功,但很难实现可持续的长远发展。因为,以牺牲多数师生利益为前提的特色办学违背了“人本位”的教育教学取向。我们以为,中小学校特色办学的基本理念取向应当是突出“主体本位”的人文关怀。无论是一般意义上的教育教学发展,还是处于特色建设的办学需要,尊重教育主体的存在价值,相信教育主体的内在能量,能够为教育主体的和谐发展提供物质支持和精神资源,这种教育机制和办学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事实上,得到“人心”支持的教育理念,在更大程度上能够得到很好的落实,进而接近乃至实现教育教学目的和特色办学目标。突出“主体本位”的特色办学理念具体落实在实际办学中有哪些基本衡量维度或是外在表现呢?我们以为,“主体本位”的特色办学在实际中至少有三方面具体化呈现:一是重视人本的特色文化建设,例如,关注特色办学中教师的教学发展需要和学生的学习成长需求,并侧重教学伦理的建设,突出精神文化对人的教育功能;二是尊重教育教学主体自身的教学发展特点和差异性成长需要,例如,针对不同教育主体的不同需要提供差异性供给和帮助,以促进教育主体个性化的特色发展;三是特色管理符合人性发展需要,即尊重人性,教育教学制度的建设尊重教育主体建议,从教育主体中来,为了教育主体发展。这三方面都是从不同角度呈现出的特色办学的基本理念,即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突出人文建设的办学要求,以此建立特色办学的风格和品质。

二、特色目标诉诸共性与个性和谐统一

中小学校的特色办学是指在学校办学过程中所追求、塑造甚至是打造出来的相对独特的办学风格。固然如此,中小学校依然是相互联系的共同体,作为基础教育教学机构的重要构成,不同的学校依然有着相同的发展需要和改革要求。任何一所中小学既要追求特色,但又要预防为了个性而失去其性质使然的共性。概而言之,我们以为,中小学特色办学中对特色的目标定位应该是有机结合了共性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培养目标。即各中小学的特色办学之路应建立在其对学校“共性”或是一般意义的发展之上。也就是说,无论中小学校追求什么样的特色发展道路,但有个基本前提就是中小学自身的性质不可变更,中小学校作为基础教育重要载体的总体培养目标不能疏忽,同时中小学校特色发展的校本条件不能怠慢,等等。诉诸于共性和个性发展和谐统一的特色目标建设得以实现的理念条件可以概括为两方面:一方面,追求共性成长,重视校本条件的建设和完善,以确保特色发展的稳定性。中小学校的特色发展如果不考虑其自身的校本培养目标,就有可能导致特色发展建立在空中楼阁之上,既没有充分的校本条件考察,也没有稳固的利于长久发展的现实条件,进而导致特色发展之路中途夭折;另一方面,追求个性发展,重视特色资源的挖掘和建设,以保障特色发展的动态性、灵活性和差异性。中小学特色资源的构成是多方面的,可以是教学层面也可以是管理层面;可以是制度视角也可以是文化视角;可以是教师维度也可以学生维度,等等。总之,多样化的资源开发视角,有利于寻找适宜学校自身的特色之路,也易于确保特色目标的实现条件。

三、特色内容强调“隐性资源”的挖掘与建构

中小学校特色办学的特色内容建设或是特色资源挖掘对特色办学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长期以来,无论是学校外部还是学校内部,往往将学校学科发展、教师教学效果以及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等被公众所看到的和熟知的显性方面作为特色内容考量的主要参照,一定程度甚至是很大程度地忽略了那些公众不容易辨别和发现的隐性特色的资源建设,这些隐性特色包括学校的办学思想、特色办学的理念、学校的风气和风尚以及教师和学生呈现出来的教学精神和气质等。我们以为,中小学校特色办学如果仅仅重视显性特色资源建设,而忽略隐性特色内容,其最终的办学效果是不理想的,甚至是失败的。隐性资源或是隐性特色对学校以及学校中“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正因为是潜移默化不易被察觉,一旦形成影响力往往更具有威力。事实上,中小学校的隐性特色建设正是对中小学隐性课程资源的挖掘,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应的特色内容和风格,而课程理论专家研究结论表明,隐性课程或是潜在课程对人的态度、品格、价值观等内在心理倾向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在某种程度上远远大于显性课程的影响。从这一点来说,中小学特色办学中加强对学校隐性特色资源的挖掘和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如何开发、建设和挖掘学校隐性特色资源,以促进特色办学成效?围绕隐性特色资源的构成,我们可以从以下具体方面展开建设工作。可以针对学校特色办学的具体事宜展开调查研究,获得具有影响力的隐性资源信息,在此基础上展开具体建设工作;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创设符合校本实际的特色文化,实现文化育人的基本功能;将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作为学校隐性资源的核心建设内容,突出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发展风格,重视教学伦理和教学品质的建设和完善;开发人际关系的隐性文化建设,重在发扬“和谐”师生关系的特色品质和育人价值;结合显性特色品质,突出隐性特色优势,形成一显一隐双向特色建设的合力功用。

四、特色实施侧重于“特色自觉”的品质养成

中小学校特色办学最终能否取得成功,特色理念和办学思想是前提,特色实施是关键。特色实施是指将特色资源落到实处,从理论层面落实到应用层面的过程。特色实施过程涉及的事宜方方面面,我们以为最为重要的焦点在于将“特色自觉”贯穿于整个特色实施过程,具体而言就是指培养特色实施主体的特色自觉意识,帮助教育主体养成特色自觉品质,以此作为学校特色办学的内在生命源。借鉴已有学者的相关思考,我们认为中小学校特色办学中需要养成的特色自觉主要是指中小学校自觉而能动地反审自己的发展历史,自主探索适宜学校发展需要、符合历史传统和未来发展趋势的特色建设。特色自觉品质的养成,对于学校适应外部发展环境,开展内部教育教学改革至关重要。结合特色自觉的内涵,我们以为,培养特色自觉品质的基本思路有三:其一,特色自觉品质包括特色自觉意识、特色自觉态度和习惯以及特色自觉行为的内涵构成,缺一不可。因此,培养特色办学主体特色自觉品质的过程中既要重视认知层面的引导,也要注重行动力的培育和激发。其二,特色自觉品质的培养对象不是某一部分人员,而是绝大部分、甚至是全员教育教学参与者。这要求学校在特色办学过程中从政策制定到制度建设,再到文化创设和培育,整个过程纳入全体教育工作参与者和相关人员,调动全员积极性,以培育全员的特色自觉品质。其三,特色自觉品质的培养要求立足于学校现实,以现实为桥梁,链接学校传统和学校未来发展取向,充分发挥现实的调节能力。这给予办学主体一个重要的认知预警,即特色办学不能不考虑过去,不能不考虑未来,更不能不考虑现实,学校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在确定特色办学方案的时候,学校的历史、未来和当下应当是有机统一,缺一不可的,绝不能以偏概全或是一叶障目。另外,在培养特色自觉品质的过程中要谨慎对待两个问题,一个是学校瞻前顾后,缺少决断和魄力进而错失特色建设良机的问题;一个是学校不切实际,盲目乐观,不加反思和批判地模仿他校而导致自身丧失发展特色机遇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不仅阻碍中小学特色发展之路,更为影响其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的运行,进而使得学校自身在发展过程中失去竞争力,使教师和学生因此而缺少甚至丧失教学自信,使教学失效。

五、特色评估注重多维度指标的整合

中小学特色办学结果的反馈与评价关系着特色办学的完善和监管质量,也影响特色办学的后续改革和建设问题。因此,特色教学效果的评估问题十分重要。特色评估内容取向关系着特色办学资源取向以及特色内容侧重问题。鉴于此,我们以为,特色评估指标应当侧重多维度的建构。所谓多维度的指标建构即将影响到特色教学的各方面因素考虑其中,并考察这些因素的发展变化情况。多维度的特色评估指标具体包括:人的维度,评估特色办学中人的发展,具体包括教师教的发展,学生学的发展,教师和学生教学的发展质量等。如果学校特色办学过程中合理地促进了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发展,并一定程度地为师生提供可持续成长的机会,这种特色办学就“人”的维度来看,是相对成功的。物的维度,评估特色办学中基础设备设施的建设情况,考察这些建设是否符合特色办学的目标取向、理念取向和实施取向等。学校追求特色办学的过程中,进行的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如果符合校本实际,符合教学需求而不是片面追求“奢侈化”“形式化”,那么这种特色办学从“物”的维度来看,也是相对成功的。文化的维度,评估特色办学中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层面的发展状况,以及这些发展状况对学校办学特色是否具有促进意义,对教育主体是否具有正面导向功用等。原则维度,评估学校在特色办学中是否遵循发展性原则和动态性原则,即是否紧密结合学校之外的环境变化建设学校特色资源,是否着眼于学校、学校师生长远发展采取可持续的建设理念等。另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针对以上不同维度的指标进行评估时,应当采取差异性的评估方法,有选择有针对地进行特色评估。例如,有的外显特色的建设需要采用总结性评估方式,有的内隐特色则需要侧重过程性评估。针对人的发展层面的评估应当在两种评估方式的基础上展开追踪评价方式,以此取得更为全面的评估特色办学的成效。

六、结语

综上,中小学特色办学不是简单的工作任务,而是一个系统的工作项目。办学特色是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的办学努力中积淀而成,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持久性、公信性。因此,那种“速成”型的特色办学既不可靠,也不科学。中小学校只有将自己优良的办学传统发扬下去,重视教育理念、人的素质、组织文化等多方面内容的建设,才能形成既尊重共性发展特点,又具备个性发展条件的特色化发展之路,更有机会使学校自身成为具有竞争力的优势学校。

参考文献

[1]赵丽敏.中小学“办学特色”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2]唐芳贵,皮修平.论高校办学特色与特色自觉[n].光明日报,2012-08-04(11).

[3]任桂花.关于中小学办学特色研究述评[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1(1).

[4]曲铁华.论中国近代民办普通中小学的办学特色及启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1).

[5]龚春燕.中小学特色学校建设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中小学特色教育篇6

吉林省桦甸市坐落在吉林地区东南部,幅员辽阔,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全市共有初中1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小学25所,村小16所,教学点79所。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落实科学发展观,桦甸市教育局始终站在新的起点,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安全工作为保障、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己任,打造“亮点”,形成特色,推出“品牌”,在教育工作中不断争创一流业绩。

创新是事业之魂,实干是成功之要。桦甸教育人秉承这一思想,从实际出发,创新工作机制,抢抓发展机遇,提出统筹入学公平建设工程、统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统筹教育装备建设工程、统筹远程教育建设工程、统筹教师队伍建设工程、统筹保障机制建设工程、统筹区域学区建设工程、统筹监测体系建设工程、统筹特色学校建设工程、统筹评估机制建设工程等十项统筹建设工程,并以此为载体,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实现了城乡教育一体化、区域内教育发展均衡化,办学条件标准化、师资配备合理化、教育质量优质化、办学行为规范化,推动全市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2009年,桦甸市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同年,被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确定为“全国中小学督导评估样本县”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试点县”。2011年10月,顺利地通过了省政府教育督导团的评估验收,实现了义务教育的初步均衡发展,并向2015年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目标努力迈进。

均衡发展出成效,特色办学显优势。在统筹学校特色办学方面,桦甸市教育局提出了“校校有特色,师师有特点,生生有特长”的创建目标,下发了特色学校创建方案。各学校顺势而动,积极响应,在借鉴其他学校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优势,着眼学校未来的长远发展,充分听取教职工意见,确定本学校的特色内容。通过“六个建设、六个支撑”,即通过机构建设,确保组织支撑;通过教材建设,确保课程支撑;通过文化建设,确保环境支撑;通过设施建设,确保硬件支撑;通过活动建设,确保过程支撑;通过制度建设,确保机制支撑,在很短的时间内,桦甸市创建了一批特色学校,培植了一批特色项目。常山中心校的读写特色、一实验小学的书香校园特色、北台子中心校的养成教育特色、金沙中心校的科技教育特色、永吉小学体验教育特色、苏密沟中心校的网络教学特色、公吉中心校的书画教育特色、临江小学的林区文化特色、榆木中心校的细节教育特色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长。其中,常山中心校被评为“全国书法教育先进单位”,在全省写字教育工作会议上介绍了经验。特色学校的创建,促进了学校特色发展、教师特点发展和学生特长发展,推动了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水平上档升级,提高了全市教育教学的整体实力。目前,全市各级各类学校都能科学设计和规划学校发展蓝图,提高学校特色品位,形成了以均衡发展为基础、内涵发展为核心、特色发展为方向的教育发展新格局。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桦甸教育将进一步科学布局学校,优化资源配置,构建周边县(市)的教育发展格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力促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向全省乃至全国教育强市迈进的步伐,不断开创桦甸市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中小学特色教育篇7

一、“毓正教育”的推行背景

“传承”与“创新”是四海小学办学一直推崇的发展观。2009年,我校结合实际确立“毓正教育”的办学文化,以期在周边学校林立的环境中凸显自身品牌,培养具有“正”素养的学生。

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毓正教育”在四海小学已经扎下根基。学校在管理、教学方面融入“毓正”理念,在环境教育、艺术、科技等方面形成鲜明特色,如“浩然正气太极队”“防震减灾活动”等已成为学校重点项目,语文、英语、体育、音乐等特色课程在天河区已有一定知名度,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

四海小学在特色办学探索中坚持传承“毓正教育”中的“正”精华,并在现有学校资源的基础上,创新思维,归纳升华“毓正”理念在管理、教学中的实践经验,应用到学校各方面建设中,提出打造“毓正教育”特色办学文化。通过对原有“毓正教育”的丰富与创新,校园文化形成一股强大的“正”气场。校领导和教师在管理、教学中实践“毓正之法”,并率先垂范,将“正”精华、“正”能量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不令而行”,达到“毓正教育”知行一致、自觉而为的效果。

二、“毓正教育”的内涵创新

1.以“正”为核心的“毓正教育”特色文化

“毓正教育”的核心为“正”。“毓”,同“育”,指教育、培养。“毓正教育”在心灵气度层面可诠释为“正心、正德、正气”;在习惯养成层面,可诠释为“正身、正行、正学”,即习惯良好、行为端正、好学善思;在学识才艺层面可诠释为“增识长智、兴趣广泛、特长鲜明”。

具体来说,“毓正教育”包含以下两个层次的意义:一是萃取“正”精华,打基础、树根基,坚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等基本素质;二是坚持发展与创新思维,依托科技、体育、艺术特色项目,渗透“毓正教育”内涵,使教师、学生有一技之长。

2.“四海毓秀、正心精艺”的办学理念

围绕“毓正教育”的特色文化,我校将办学理念定为“四海毓秀、正心精艺”。其中,“正心精艺”是育人手段,“四海毓秀”是育人目标。“四海”是四海小学的简称;“毓秀”即让学生成为人才;“正心”是德行品格的匡正;“精艺”是学生不仅要学识丰富,还须身怀技艺,这也是建立特色学校的内在要求。

总之,该办学理念可诠释为:四海小学以培养优秀人才为目标,关注学生成长的每个环节,塑造学生正德包容、仁厚有爱的心灵,为其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毓正教育”的路径探索

1.推进“四化工程”,美化育人环境

校园环境建设是体现“毓正教育”特色文化的外部途径。基于以“正”为核心的育人元素,我校积极推动“四化工程”,即绿化、美化、文化、净化,为师生营造一个优美舒适的教学环境。四海小学是首批“广州市绿色学校”,并于2005年被评为“广东省绿色学校”。校园内树木郁葱,为学生阅读、活动提供了“正”能量的“绿化”环境。优美怡人的校园环境充满了书香味,每个教室精致典雅的图书角,教学楼一角以小屋为模型的流动书吧,都成为学生的阅读乐园,“文化”味浓郁。学生徜徉在干净明亮的校园里,奔跑在7110平方米的运动场上,求知在宽敞的教室中,这些环境“净化”的生态空间、人格健康发展的心理空间、具有“毓正”底蕴的学习空间,成为师生共同追求的校园氛围。

2.坚持“正身管理”,营造公正氛围

(1)让领导班子“动”起来

学校领导班子的特色管理方式,是实践“毓正教育”特色文化的内在助推力。我校在“毓正教育”引领下,总结出“正身管理”理念。学校管理者需要“动”起来,率先垂范,身正行端,只有正己之身,才能上行下效、同心合力、事业进步。为此,四海小学成立特色办学领导小组,由校长带头探索创建特色学校管理方式,为全体教职工创设一个公平、公正的工作氛围。

(2)让科学决策“多”起来

我校领导班子强调“正身管理”,构建多层次的科学决策体制,建立健全“专家咨询委员会”“校务委员会”“教职工大会”和“党支部”的科学决策体制,倡导和实行校内民主。全面梳理各项规章制度,制订切实可行的特色学校规划方案,建立有效的教师个人专业技术发展制度,如建设教师档案袋,记录教师的成长历程,促进教师对教学经验的积累、教育得失的反思、教学工作的交流。

3.实施“精细教学”,培养毓正之师

(1)加大校本培训力度,积极开展科研活动

为适应“毓正教育”的需要,我校不断加大对教师的校本培训力度,如定期开展师德培训、信息化培训、专题讨论、学习等,使教师更新观念,提高业务水平。学校不断加强对教学工作的指导与检查,规范教学过程,重新修订课堂教学评价表,引导教师把“正”品质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之中。目前,我校青年教师在思想上、政治上、工作上都有高的追求和目标,“比、学、赶、帮、超”蔚然成风,形成了具有“正德”和“正艺”的教师群体。

学校在加大校本培训力度的基础上,引导教师积极开展“人人有专题”的科研活动。鼓励教师在科研中自主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注重提高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合理安排各学科组的选题,跟进过程管理,培养科研骨干,创建学校科研特色,带动全校教师投身于教科研的行列之中,逐步形成“人人有专题,个个搞科研”的新局面。

(2)教师贯彻“精细教学”,强化质量意识

“精耕细作”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方法。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础,是人一生发展的基奠,这就要求教师既精于业务,又能细心、耐心教导好每一名学生,这也是四海小学“精细教学”理念的宗旨所在。因此我校教师在特色学科建设中,将教学环节和教学评价精细化,把“毓正教育”的思想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尊重教学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端正的态度、正确的方法,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

四海小学致力于“毓正教育”进课堂的教学模式研究。如语文课力求将“毓正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结合,成立研究小组,对语文科新课堂模式进行探索,构建“关注学生成长”的课程评价标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4.依托“四艺工程”,建设特色课程

四海小学在创建“毓正教育”特色文化的过程中,总结出学校的四大特色项目,并以此为载体开展特色课程建设。四大特色项目又称“四艺工程”,分别是“科技之光”“体育之星”“韵律之灵”“雅言之美”。围绕“四艺工程”,我校努力打造“精艺课程”,在特色校本课程开发上,以引导学生才艺发展方向为课程体系构建的依据,立足优势项目,打造特色课程。

第一,在“科技之光”工程上,我校将“防震减灾”项目作为一项长期推行的特色项目,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依托该项目,我校开展了以科技环保为主的发明和技术技能训练活动,让学生对科学有了正确的认识。四海小学地处广州瘦狗岭、佛山三水市交界处的东西向断裂带,具有研究地震减灾的地缘优势。学校一直致力于“防震减灾”“群测群防”的实践,校科技小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编写了《地震知识知多少》等校本教材,并应用到地震观测综合实践课程中,成为特色课程的代表。我校在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与推广中,普及“防震减灾”知识,同时加强引导和指导,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和创新,启发学生由单纯的地震观测转向观测与预防并重的研究。

第二,在“体育之星”工程上,我校依托“浩然正气太极队”等,开展以体育健身为主的特色项目活动,将“毓正教育”培养学生“正之人格”的理念融入学生的运动中。太极拳作为一种亦静亦动的运动,可以让学生在一招一式中体会“正”之内涵。

第三,在“韵律之灵”工程上,我校旨在通过音乐和舞蹈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学校成立校艺术团,包括合唱队、舞蹈队、语言艺术队、打击乐队,均取得优良的成绩。学校艺术团参加广州市各项比赛斩获颇丰;定期举办的科技艺术节,穿插大型文艺展演,并将艺术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不仅使艺术教育得到全面落实,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依托音乐、舞蹈课程的优质教师资源,开展艺术类特色活动,开展“音乐之星”“艺术之星”等评选活动,通过激励措施培养学生的兴趣及特长。

第四,在“雅言之美”工程上,我校将毓正教育与传承经典文化相结合,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深入每个学生的心灵,依托“国学经典诵读”项目,开展传统文化素养训练等活动。规定每周开设一节经典诵读课。每天大课间,通过练习“太极拳”“太极加吟诵”,落实“经典教育”培养学生的浩然“正”气,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从而能以史为鉴以“正身”。

5.坚持“正心德育”,滋养学生心灵

“正心德育”是学校“毓正教育”特色文化在德育方面的实践总结。塑造品格,滋养心灵,这是德育的意义。在“毓正教育”的引领下,四海小学的学生恰需这种由“正”而萌发出来的优秀气质。

(1)德育管理

围绕“正心德育”,我校在管理上成立了三个层面的德育队伍:以校长、德育主任和工会主席、大队辅导员为核心的管理队伍,以班主任和思品老师为骨干的实施队伍,以班级学生干部为桥梁的自我监督队伍,形成了系统的德育工作格局。

在上述德育队伍的带领下,我校积极开展德育主题活动,将“毓正教育”内化至学生的道德实践中。如开展“四海之星”特色评比活动,当中不仅有“学科之星”,还有“艺术之星”“孝顺之星”“诚信之星”“环保之星”等;进行班级文化建设一班一特色的活动,有书香班、创新班、活力班等,将“毓正教育”贯彻落实到实处。

(2)家校合作

为更好地完善“正心德育”工作,我校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每学期有计划地开展两次家长委员会会议,虚心听取家长的意见,引导家长共同参与对学生的“正心德育”;加强与社区之间的合作,如针对校园周边环境治理难问题,通过各种途径,与附近的派出所和居委会等有关部门成立共建单位,共同整治周边环境。

中小学特色教育篇8

“做亮学校特色,提升教育品质”

11月18日,重庆北碚区中山路小学校长邓薇参与特色课堂、主题班会活动现场,观摩新舟小学近期取得的特色建设成果。邓校长肯定了项目学校在挖掘乡土文化底蕴上的努力与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在听取了新舟小学在特色学校创建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之上,邓校长专门组织学校骨干力量研究制定指导方案,并以“做亮学校特色,提升教育品质”为主题,集中回答了教师们的若干提问,取得了良好的互动效果。新舟小学教师纷纷表示,本次指导活动让老师鼓足干劲,找准努力的方向,更加阳光地建构自主课堂,富有饱满的信心用沙滩文化培育学生。

新舟小学黄万红校长介绍了学校特色发展来源的沙滩文化以及学校近期取得的主要成果,提出了进一步创建特色学校的困惑,例如,如何较大程度地让教师参与到特色课堂与特色活动的策划中来。重庆教育评估院胡方所长就特色学校创建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模式的特点回答了新舟小学的疑问,建议学校要力争凝聚人心,协力工作。在文化传承基础上有所创新,建议学校用小课题研究的方式弥补短板,形成其教师的特色风格。此外,胡所长就新舟小学校本课程编制提出建议:“要创新课程文本体例,注重学生的参与度,细化课程目标,增加课程评价、反思等必要环节。”

探讨构建尚美课堂教学模式

遵义十五中在特色学校建设中,校级领导分工在各种集会场所向师生解读“一训三风”,将校园文化标示物化,外显到学校日常教育教育工作中,将文明礼仪规范作为校本课程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且以小课题为支撑,调动教师参与积极性。11月19日,重庆北川中学吴良平校长就遵义市第十五中学教师在特色活动、特色课堂的疑问,集中组织学校教育教学研究骨干力量回答了“尚美”课堂教学模式,德育活动、校园文化节活动、教师对“尚美”的认识等环节。交流活动持续三个小时,不断掀起高潮。双方教师表示,通过专项研讨,表明两所学校遇到了一些共同的教育问题,互相交流经验,对特色学校建设都是有所裨益的。此外,两所学校领导在热烈的交流研讨氛围中,达成双方继续深入交流学习协议,将积极开拓线上、线下交流平台,助推特色学校发展。胡方所长建议学校进一步明确学校办学定位,立足未来发展,找准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的关键点,带动特色创建。

行动教育,趣行课堂

余庆县城关中学以“行动教育”推进教育转型,以行动精神激发师生活力。学校结合“四步教学法”,开展“趣行课堂”,以趣致行。兴趣提供了行动的动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师生在参与、探究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同时,也体现了学校教学改革的价值观和实践方向。

教育路上,践行“求是”理念

湄潭中学贯彻“求是”的科学精神和“薪火相传”的人文精神,充分挖掘浙大文化、求是精神内涵,在外部环境建设上逐步完善特色符号;并通过创建特色班级、校歌的传唱、社团建设等活动为载体,使浙大文化、求是精神深入人心。

学生品质与课堂教学相得益彰

中小学特色教育篇9

我县体育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培养学生兴趣、养成锻炼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线,形成小学、初中多样化,高中专项化的体育课程体系。

严禁削减、挤占体育课时间,开足体育课时,严格做到小学1-3年级每周体育课时不少于4节,4-6年级每周不少于3节、初中每周不少于3节、高中每周不少于2节,有条件的学校可适当增加体育课时。

加大体育课程改革,制定符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需求的体育教学训练大纲和校本教材。鼓励各学校因地制宜,开展符合各年龄阶段学生特点的体育教学改革,提高体育课程趣味性和吸引力。鼓励学校积极开展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体育课程教学。县教育体育局教研师训中心加强对学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提升教学水平。

强化学校课外体育锻炼活动

要求各学校根据本校实际,建立和完善课外体育锻炼制度,将学生在校内开展的课外活动纳入教学计划,与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相衔接,切实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的锻炼时间。

幼儿园遵循幼儿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或游戏活动;中小学校每天组织学生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寄宿制学校按照作息时间要求坚持每天出早操;职业学校的学生因生性好动,学习任务相对较轻,所以适当增加,合理安排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

各类学校已建成常态化的课外体育锻炼机制,广泛开展班级、年级体育比赛,学校每年定期举办综合性运动会或体育节,定期开展阳光体育系列活动和“放下手机、走出宿舍、汗洒操场”为主题的课外体育锻炼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竞赛和课外体育活动,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体育锻炼。

强化学校体育竞赛平台建设

中小学特色教育篇10

茶艺课是东城教育集团七星中心校主打的一张特色名片。该校是一所农村学校,却因为特色教育成绩突出,成为了东城教育集团的龙头校。一所农村学校也能成为教育集团的龙头校,这得益于七星区的大胆尝试。在实施集团化办学的过程中,七星区因地制宜,创新思路,打破了“城市学校+农村学校”的固有思路,根据各校实际需求进行“组团”,全面发挥集团化办学的效益。

“我们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而且每一种特色都是可以共享的。因为我们几所学校离得很近,所以每周星期二、星期五的下午,我们都开展走校教学活动,各校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走校上课。比如,喜欢书法的学生在走校教学时间就可以到辰山小学学习。”东城教育集团总校长黄文告诉记者。在七星中心校的带领下,该集团的特色教育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近两年,该集团的学区生回流率激增,每年基本都在20%以上。

“集F化不是要去掉学校原有的特色,而是要发展各校原有的特色。事实上,我们十分重视‘一校一特色’,甚至是‘一集团一特色’。我们规定,各集团既要有‘统一动作’,也要有‘个性动作’,有针对性地打造学校特色文化和集团特色文化。”冯嘉莉副局长如是说。为了实现“一校一特色”“一集团一特色”的目标,七星区根据各校实际,以“位置就近,凸显特色”为原则组建教育集团,进行了“提质升级,促进均衡”“优质带动,缩小城乡差距”“九年一贯制,探索学段贯通”“百花齐放,特色办学”四个不同侧重点的集团化探索:有的集团主攻质量提升关,如育才教育集团;有的集团探索小升初融通办学,如穿山教育集团;有的学区则主打特色文化,如东城教育集团。

如今,七星区教育“百花齐放”的局面初步形成,各教育集团、集团中各校呈现办学特色鲜明、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的良好局面,如:育才教育集团育才小学注重综合实践教育,通过涵盖面广、内容丰富的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的“九能核心素养”,其成员校英才小学提出了“绿色书香校园”文化理念,石油小学则以建设“艺德乐园”为目标实施特色办学;穿山教育集团穿山小学围绕“一中心多品”的理念,以“尚德教育”和多彩校本课程为载体,培养全面发展的“尚德好学生”,其成员校穿山中学则打造国学经典文化;桂林市火炬教育集团的火炬中学积极打造“自强、激情、超越、梦想”的“生命教育”文化,启明星小学则倡导“让每个孩子都获得成功,让每个孩子像星星一样闪亮”的办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