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十篇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十篇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42:43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篇1

一、坚持规划先行,科学指导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规划引导各类项目建设。会同卫生、财政等部门先后制定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急救体系、采供血体系、麻风病防治体系、精神卫生防治体系等一系列卫生建设与发展规划,做到了每一类建设项目都有一个建设总体规划,按规划组织实施;同时,会同省卫生厅组织每个省部级医疗卫生单位编制基本建设与发展总体规划,严格按规划办理立项审批。二是合理确定项目建设内容。我们要求各地、各单位在制定建设方案时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充分考虑单位承受能力和当地群众的实际需求,该改造的改造,该合并建设的合并建设。三是严格控制项目建设规模。会同卫生部门先后制定了《湖北省乡镇卫生院建设指导标准》、《湖北省卫生监督机构建设指导标准》、《湖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村卫生室建设与发展的意见》等,对各类机构的建设规模作出了明确规定,对于纳入建设规划的项目,严格按批准的建设规模进行建设,保证每个建设项目建成后达到达标而不超标。四是统筹规划项目实施。在项目实施安排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三优先”原则,即优先考虑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到位,对前期准备工作不到位的项目实行一票否决,确保投资一旦下达便能迅速启动形成新的工作量;优先向贫困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省委、省政府相关政策重点扶持的区域倾斜,着力改善这些地区卫生事业发展滞后的状况;优先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将全省具备条件的市州级中医院和县级中医院纳入相关规划建设范围,并在投资上给予倾斜,促进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二、严格项目审查,有效保障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严把项目前期准备情况审查关。每年底,我们结合下一年中央投资安排方向,会同省卫生厅对各地拟申报中央投资计划的卫生项目前期工作准备情况进行审查,重点了解项目的土地、规划、能评、环评等前期手续是否落实到位。同时,审查结束后,将各类卫生建设项目前期准备情况进行排名,在第二年安排中央投资项目时,将前期准备情况与项目安排挂钩,原则上按照审查的建设进度择优选择,确保中央投资下达后能立即开工建设。二是严把方案设计审查关。配合卫生部门先后制定了《湖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形象设计手册》、《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形象设计手册》、《湖北省中医机构文化建设形象设计指南》、《湖北省救护车外观标识形象设计手册》等,对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整体外观、内部效果、标识标牌等进行规范和统一。在项目实施前,我们会同省卫生厅按照不同的机构类型,组织专家分级分期分批对所有项目建设方案进行审查,确保建设规模经济适用,建设方案科学合理,项目形象设计标准统一。三是严把项目开工条件审查关。我们不仅在申报项目时严格审查把关,在中央投资下达后,我们依然做到力度不减、措施不松,要求各级发改、卫生部门按照分级审查的原则加强对中央投资项目的督导检查,督促各地、各单位落实工作措施,推进项目建设。

三、加强项目监管,全力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建立部门、专家协作会商机制。每年召开至少两次协商会议以及组织召开相关领域专家的咨询会议,共同推进我省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二是建立重点项目督办机制。会同省卫生厅制定印发了《关于建立投资千万元以上重大卫生建设项目督办工作责任制的通知》,定期到重大项目单位进行指导和督办检查,重点督办项目实施进度、项目建设程序、工程建设质量和施工安全、项目资金到位与使用、责任制落实和责任追究五个方面的内容。三是建立项目督导检查机制。近4年,省级组织开展卫生项目建设督导检查20多次,将检查结果向项目单位当地政府反馈,对暴露出问题的单位,责令整改落实。四是建立项目通报与约谈机制。会同省卫生厅,建立了基本建设项目工作台账,坚持项目月报表制度,及时掌握全省卫生建设项目最近进展情况。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篇2

社区卫生服务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型卫生服务体系。社区卫生服务在区域卫生规则中的意义和作用应从以下几方面去认识。

一、从区域卫生规划的指导原则看,推进和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是满足城乡居民健康需求的重要措施。

以提高人群健康为中心、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是制定区域卫生规划应遵循的指导原则。以居民的健康需求为依据,这也是区域卫生规划区别于传统卫生事业发展计划的重要特征,根据这一指导原则,必须对区域内的卫生资源实行统筹规划与合理配置,从而使卫生服务的供给和卫生资源的配置与卫生服务需求相适应,满足社区居民的基本卫生服务需要和需求。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是以人群的基层作为着眼点,卫生服务供给顺应需求,走出医院大门,深入到社区,改变传统的坐等病人上门的服务模式,面向个人及家庭,并以老年人为主要服务对象,以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为基本内容,为社区居民提供方便、价廉、优质的基本卫生服务,就近就地满足人民群众对卫生服务的基本需求。

为了掌握社区的医疗需求和卫生资源利用情况,近年来,我市对区域内城乡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进行了抽要调查,其结果城市居民需要医疗照顾率为81.4%,期望得到的医疗保健形式为“定期检查59.17%、家庭门诊16.88%、预约门诊16.46%”。为此,医疗服务必须顺应客观变化全方位的开展社区卫生服务。

二、从区域卫生资源配置结构看,社区卫生服务是优化卫生资源配置的途径

区域卫生规划是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当地卫生服务需求,合理确定卫生资源的配置,并在改革和发展中逐步解决条块交叉、自成体系、机构重复设置、资源配置和服务能力与需求脱节的现象,促使卫生资源合理流动、优化配置,建立起卫生服务总供给与总需求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关系,而社区卫生服务就是促使卫生资源合理流动,合理配置的途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规划的实施,我市医疗机构布局和服务结构与居民需求已不相适应,老城区内医疗机构设置过密,资源过剩,老城区外其它区域,一级医疗机构密度低,甚至有空白,部分居民就近就医有一定困难。而对资源现状,我市通过《区域卫生发展规划》的制定,确立了以需求为导向,调整卫生资源配置结构的思路,并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主动引导卫生资源由老城区流向新城区。城市基层医院举步维艰,为此,采取多样化服务形式,向社区和家庭化方向挺进,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的建立使资源配置合理流向,结构调整的目标得以实现。

三、从改革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看,社区卫生服务是重组和完善卫生服务体系的切入点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改革卫生服务体系,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因此,改革与完善卫生服务体系,逐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需求,这也是区域卫生规划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长期以来,在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各级医疗机构功能与任务相互交叉,居民基本医疗服务出现困难,卫生资源存在严重浪费。构造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为重组和完善卫生服务体系提供了机遇。因此,对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认识,不能只看作是医疗卫生服务的便民措施,而是对现有卫生服务体系的结构性调整。

四、从区域卫生发展战略目标看,社区卫生服务是强化初级卫生保健的有效措施

现我国初级卫生保健的战略目标,长期以来,卫生部门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做出了很大努力,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然而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转轨,城市三级医疗预防网被冲破,部分初级保健任务难以落实。而社区卫生服务的开展使社区初保有了落脚点,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工作内容,溶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心理咨询及健康教育为一体,使社区初级卫生保健得到强化,成为实现区域卫生规划目标的有效措施。

五、从改革医疗保健制度看,社区卫生服务可推动医改的进程

我国职工医疗保障制度的推行,使广大干部职工的医疗保健得到保障,从而开发居民潜在的医疗需求,扩大医疗保障的履盖面。为了提高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益,社会医疗保险只提供必需的医疗服务,而将奢性服务、特殊服务排除在外,并采取共同支付的办法限制过度需求和减少浪费。同时社会医疗保险还将按照对医疗服务提供方的制约为主、对需求方制约为辅、保障医疗服务质量的原则,建立健全健康保障机构的运行机制。社区卫生服务由于承担着基本医疗服务以及预防和促进健康的任务,必然要成为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卫生服务通过预防为主,开展健康促进活动,可以逐步控制慢性病的发病率,在社区医疗服务中可以解决大量常见病、多发病,并实行双向转诊,降低职工医疗保险费用支出,促进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篇3

10月8日国务院印发了《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与之前印发的《“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相比,一个是卫生事业发展中长期规划,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目标;一个则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和体系结构调整优化为重心,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目标,以解决阻碍卫生事业发展重大体制机制问题和体系结构调整为重点。《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是深化医改的体系支撑,为实现医改提出的“到2020年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奠定工作基础,是一个“大卫生”的观念。两项政策法规从不同侧面描绘了中国医疗卫生发展的蓝图,互为补充和支撑。

这两项政策法规都用一定的篇幅且独立的章节提出了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在医疗卫生发展中应起的作用,并明确了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中将基层医疗卫生作为重点发展对象,以保证全民医疗卫生普及的实现。该《方案》指出,加快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到2015年,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基本覆盖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有条件的村卫生室;研究建立全国统一的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药品器械、医疗服务、医保信息等数据标准体系,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信息技术标准化建设;加强信息安全标准建设;利用“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发展专业的信息运营机构;加强区域信息平台建设,推动医疗卫生信息资源共享。

《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将“推进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强调为“需要做好的重点工作”。该《规划》指出,加强区域信息平台建设,推动医疗卫生信息资源共享,逐步实现医疗各系统的信息互联互通;提高城乡居民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建立医院诊疗行为管理和医务人员绩效考核信息系统;发展面向农村及边远地区的远程诊疗系统,提高基层尤其是边远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公平性;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医药卫生信息化标准体系;积极推进区域统一预约挂号平台建设,普遍实行预约诊疗,实现电子病历跨区域医疗机构的共享。

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跨区域医疗机构的信息共享、区域统一预约挂号平台、居民健康管理、社会化医药卫生信息服务……这些信息化建设项目将串起医疗卫生发展的每一个关键环节,使全民享受优质、高效、平等的医疗服务成为可及!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篇4

一、基本情况

(一)自然与社会经济状况

位于南端,东邻陵水县,北依保亭县,西毗乐东县,南临南海。属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26.2摄氏度。陆地面积1919平方公里,海域面积5000平方公里。是海南南部的中心城市和交通、通信枢纽,设3个管理区,辖6个镇,境内有5个国营农场。年末常住总人口52.39万人。

是著名的热带滨海旅游度假城市,具有典型的热带滨海景观,阳光、海水、沙滩等旅游资源丰富,海岸线长209公里,有19个港湾,海域水质良好,自然景色优美,人文古迹众多。著名景点有天涯海角、亚龙湾、南山、大东海、鹿回头、小洞天、湾、西岛、蜈支洲岛等。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年生产总值122.32亿元,比年(下同)增长22.1%。人均生产总值26414元,增长18.6%。地方财政收入22.09亿元,增长118.9%,城镇居民平均收入11642元,增长23.6%;农民年人均纯收入4376元,增长17.5%。凤凰机场近期年吞吐量为531.1万人次/年,已开通了96条航线,其中国际航线25条。

(二)卫生事业发展现状

1、卫生资源

卫生机构:年全市有医疗卫生机构39家。其中,市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22家,社会办医疗机构17家。全市综合医院有8家。其中,三级甲等医院1家(农垦医院),二级甲等医疗机构1家(市人民医院),分别设有医疗急救中心。市级公共卫生机构有3家,分别是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妇幼保健院、市卫生监督所。市区有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设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六镇设有6个中心卫生院、5个中心卫生院分院,5个农场医院。全市村卫生室91家,按国家卫生部规定,村卫生室覆盖率达100%。

人力资源:年全市卫生机构工作人员有329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975人,占78.5%。卫生技术人员中有执业(助理)医师1165人,注册护士1136人,药剂人员120人,技师(士)169人,其中检验师125人,其它技术人员385人。全市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为5.68人。职称分布是:高级职称127人,占卫生技术人员4.27%,中级职称554人,占卫生技术人员18.63%。学历分布是:硕士以上占0.7%,本科占15.4%,大专占26.3%,中专及以下占57.6%。此外,全市共有91个村卫生室,乡村医生91人,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医生数为0.36人

床位数:年全市医疗机构有床位1729张,其中市区医疗机构1511张,卫生院218张,全市每千人口拥有病床位数3.4张;

卫生经费投入情况:年,市地财预算内卫生事业费投入9887万元,基本建设经费4360万元。人均卫生事业费203元,卫生事业费占地方财政支出(不含基建支出)3.9%。各项经费占卫生事业费比例:医院30.4%,卫生院28.3%,疾病预防控制11.2%,妇幼保健7.5%,中医事业14.8%,其他7.8%。

2、卫生服务状况

医疗服务:年全市完成门诊量近200万人次,其中市级医疗单位为1624743人次,占82.2%。农村为351820人次,占17.8%。平均每名医生年诊疗人次为1696.7人次(为1654.5人次,全国为1506人次);全年住院40005人次,其中市级医疗单位为32231人次,占80.57%,农村7774人次,占19.43%;手术人数为8647人次;病床使用率为53.6%(为59.1%,全国为70.9%);出院者平均住院日为7.8天(为8.1天,全国为8.9天);住院病人抢救成功率90.27%。

疾病预防控制:年全市共报告乙类传染病(无甲类)12种共例,比上年下降7.31%,死亡20例,发病为366.24/10万,病死率为1.00%。发病前5位病种分别为肺结核、病毒性肝炎、流行性腮腺炎、梅毒、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共2097例,占发病总数的81.7%。其中肺结核占40.0%,病毒性肝炎占19.8%,流行性腮腺炎占7.8%,梅毒占7.2%,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占6.9%。

计划免疫:全市计划免疫接种实行规范化门诊接种,“五苗”全程接种率达97.9%,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达100%,糖丸强化免疫服苗率达97%以上,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计划免疫相关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

卫生监督:年全市实施卫生监督检查2889户次;抽检餐饮具4165份,总合格率为75.5%,抽检食品96份,合格率为98.5%;监测公共场所450户次,其中空气质量、微小气候、噪声、照度等指标的检测量为2110项次,合格率为96.5%,顾客公共用具抽检400多份,合格率为96.8%。另外,我市进一步加强食品与公共场所行业从业人员的卫生知识培训,共组织全市餐馆、幼儿园、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等场所2000多家,2.5万人参加培训,培训覆盖率达80%,培训考核合格率达100%。

妇幼保健:以“卫iX项目”和“降消项目”工作为契机,加强孕产妇和0~6岁儿童系统管理工作。年住院分娩率为96.12%,高危住院分娩率为99.69%,新法接生率为96.76%,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为59.07%,0~6岁儿童系统管理率为53.42%,比去年同期有了明显的提高。新生儿死亡率为8.33‰,婴儿死亡率为10.46‰,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12.23‰,孕产妇死亡率为35.44/10万,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为0.18‰,各项控制指标均低于省规定的范围。

3、卫生服务需求状况

在市区和农村分别选取了三个抽样调查点,分别是:市区,河西(红旗、建设社区)60户,儋州60户,月川(本地60户、外来60户)120户;农村,崖城水南村60户,崖城保港保平村60户,崖城三公里村60户。在抽样中,每个独立的60户分别按经济状况好、中、差各抽取20户,进行入户调查。调查发现,两周患病率在城市为58.3‰,外来人口101.6‰,均低于全国水平(2003年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城市居民两周患病率为153.2‰),而农村151.1‰,高于全国水平(2003年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农村居民两周患病率为139.5‰);慢性病患病率农村地区较高,为96.7‰,城市则为75.7‰,外来人口81.1‰,均低于全国水平;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经济状况差的家庭两周患病率、慢性病患病率明显增高。从患者住院就诊单位分布来看,城市居民在市级医院住院者居多,占61.5%,其次是省级医院23.1%,各类门诊部、卫生室和卫生院各占3.8%,农村居民在市级医院住院者占43.5%,卫生院21.7%,省级医院17.4%,各类门诊部、卫生室13.0%。城市和农村慢性病人未住院的原因大都集中在经济困难(城市70.8%,农村59.1%),其次是认为没有必要(城市25.0%,农村29.5%)。

4、社会与医疗保障服务

年全市养老保险参保人数79112人(覆盖率为82%),保险费征收19636.64万元,支出14499.7万元;工伤保险参保人数75578人,保险费征收457.5万元,支出233.02万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93845人,保险费征收7569.68万元,支出5256.3万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79230人(覆盖率为95%),保险费征收658.27万元,支出66.9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为255994人(覆盖率为98%),资金筹集1459.16万元,支出1069.2万元。

5、其他卫生工作

中医事业得了长足发展,市中医院开办的按摩、针灸等中医特色专科吸引大批国外游客到来进行治疗和康复疗养,中心卫生院开设中医科,加强中医人才的培养,中医特色和中医优势进一步得到发扬。“汽车流动扶贫医院”共派出医疗队24批次,医务人员126人次,为4230人次义诊,免费药品1.8万多元。健康教育蓬勃开展,人群卫生知识知晓率稳步提高。红会发动组织无偿献血人数10507人次,无偿献血达306.4万mL,全市临床用血全部实现100%来自无偿献血。卫生救护培训、善款筹集、救助工作取得新突破。医疗市场整顿成效显著,取缔大批非法行医诊所,食品、医疗市场进一步规范。

(三)主要优势

1、卫生资源总量呈增长态势

年全市医院卫生院床位达1729张,比上年增加138张,增长8.2%;卫生工作人员达3290人,比上年增加276人,增长9.2%;卫生技术人员2975人,比上年增加724人,增长32.2%。每千人口拥有医生数2.22人、护士数2.17人、床位数3.40张,均高于以及全国水平。近年政府对卫生投入不断增加,年市地财预算内卫生事业费投入9887万元,比上年增加5456万元,增长1.18倍;人均卫生事业费203元,比上年增加100元,增长97.0%。

2、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

医疗方面,以农垦医院、市人民医院和市中医院为核心,农村卫生院为枢纽,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为基层网底;预防保健方面,有卫生防疫、妇幼保健、结核病、麻风病、慢性病和中心卫生院防保所、社区预防等专线网络。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卫生投入的增加,全市卫生设施得到不断完善和改造,尤其是通过改造业务用房和购置先进医疗仪器,较大地改善了群众的就医条件。城乡三级医疗预防网的建设和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了城乡缺医少药的状况,为全市防病治病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使我市卫生事业面貌焕然一新。

3、公共卫生体系运作成效显著

我市公共卫生体系比较完善,形成了政府领导、卫生系统主导、相关部门协作、社区参与的运作机制,经过多年来的努力,鼠疫、霍乱、登革热媒介控制、病毒性肝炎监测与控制、SaRS、人禽流感监测和预防等重大疾病控制工作成效明显。年全市共报告乙、丙类法定传染病2581例,发病率为476.20/10万,与去年同期相比发病率下降3.761%,无重大疫情发生。

年“五苗”全程接种率达97.9%,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达100%,糖丸强化免疫服苗率达97%以上,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计划免疫针对的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艾滋病疫情监测全年累计监测5590人,自愿咨询检测154人,并开展艾滋病感染者的随访工作。行为干预共对188家公共场所发放合格安全套26230多个,发放合格针具30752支,回收30683支,回收率为99%;全年共报告疟疾143例,发病率27.29/10万,比去年下降17.36%,无疟疾暴发流行;全年共接诊肺结核病人及可疑者2050例,发现活动性肺结核病人906例,其中涂阳病人324例,新发涂阳病人304例,初治涂阴病人581例,均超额完成全年指标。

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开展顺利

进一步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相关政策的宣传和动员,引导更多的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方案,扩大受益面。年有25万多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完成了年合作医疗的征收工作,共有25.1万人参加了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7%。全年受益人数4.2万人次,共发放补偿基金1069.2万元。其中住院补偿5445人次,补偿金额880万元,平均每例出院病人得到补偿1615元,实际住院补偿比为38.53%,补偿比比年有明显提高,全年共有133人报销达到万元以上,参合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合作医疗工作荣获省政府授予一等奖表彰奖励。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1、卫生投入不足,影响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市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卫生事业费投入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同步增长。~年全市卫生事业费投入只占财政经费总支出的2%~4%。由于长期投入不足,造成部分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用房不足、设备配置欠缺、设备落后和人员培训经费短缺等,制约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医疗保健效果与质量的有效提高。

2、整体医疗卫生服务未能满足群众需求和城市发展需要

随着我市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口增加及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总量明显增加。但当前我市医疗卫生事业人才缺乏,针对旅游产业需要的特色专科发展滞后,设备落后等弱点突出,整体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较低、卫生服务缺乏多样性、保障能力不高,对琼南地区的辐射作用不强。此外,医疗急救设备落后,救治水平不高,基层卫生院急救能力较弱。全市还未全面建立与国际滨海旅游城市定位相对应的、以上级医疗机构为指导、市级医疗机构为技术核心、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一级救治(院前急救)机构的医疗急救网络。

3、公共卫生工作任重道远,有待加强

(1)预防保健工作任务繁重。重大传染性疾病的流行与蔓延仍威胁人民群众的健康。肺结核、病毒性肝炎、流行性腮腺炎、梅毒、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等是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传染病,其传播的因素依然存在。我市是霍乱、登革热的老疫区,艾滋病感染处于快速上升期,医源性及血源性传染病的公共卫生学意义已经越来越重要。作为旅游城市,人口流动及外来人口的不断增加,加大了疾病预防控制的难度。随着疾病谱的改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问题突出,但防治工作严重滞后。慢性病与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从防治层面上看,健康教育、行为干预及综合防治的负担将变得越来越重。通过加强孕产妇和儿童的系统管理与保健,可有效降低婴儿死亡率、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但此项工作量大、涉及面广、任务相当艰巨。

(2)卫生行政执法力量不足,执法能力有待加强。一方面由于我市旅游业迅速发展,饮食等服务业发达;另一方面医疗机构数量多,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医疗卫生服务行业执行的操作规范、标准多,要求严格,给卫生监管带来大量工作,但全市卫生执法人员编制太少(目前只有33人),快速监测手段缺乏,交通工具不足,造成执法力度不够,非法行医、食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个别医疗卫生机构存在超范围行医、医疗操作规范执行不严等问题,医疗事故和传染病传播的隐患未能完全消除。

4、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相对滞后

首先,全市较优良的卫生资源集中在城市,农村卫生院以全市30%的医疗卫生资源承担着全市51%人口的基本医疗、妇幼保健和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全市卫生机构工作人员有3790人,其中城市卫生技术人员2489人,占83.66%,而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只有486人,占16.34%,全市医疗机构有床位1729张,其中市区医疗卫生机构1511张,占87.39%;而农村卫生院只有218张,占12.61%。农村基层卫生院人才缺乏、技术水平低、服务设施落后的矛盾十分突出,未能充分发挥其基本医疗、预防保健的整体功能,城乡医疗卫生保障水平差距较大。同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受益面和补偿水平不高,年全年受益率只有16.30%,且住院受益人数仅为2.13%,住院实际补偿比例只有38.53%,农民疾病的经济负担还较重。其次,卫生院人员编制过少,工作压力大。随着社会发展,预防保健工作任务增加、质量要求更严格。我市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后,农村卫生服务需求量扩大,各卫生院的业务范围必然增加,目前的编制人数不能满足工作要求。由于投入不足、条件落后,导致农村医疗机构业务收入少,人员待遇低,不安心工作,吸引不了人才。

5、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未全面铺开

社区卫生服务是在区域卫生规划指导下,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基础,为社区居民提供以个人(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的、全程的、连续的、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及计划生育咨询与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是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重要保障。但目前,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还未完全建立,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配置与服务还远远不能满足人群的需要。大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仍然停留在提供医疗服务上,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服务还未到位,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还未真正得到落实。

(五)卫生服务需求预测

1、服务人口增加,总需求增大。一是我市城市建设飞速发展,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年末常住人口数为55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9.2‰,预计至年,辖区常住人口达60万人,流动人口(非本市户口在本市务工、经商人员及随同家庭成员,一次连续居住本市时间达三个月以上人员)13万人,医疗卫生服务人口(包括辐射周边市县)将达200万人;二是游客医疗卫生需求总量扩大。预计至年,我市年接待旅游人数将达1000万人次;三是随着城镇化发展进程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全面推进,对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要求必然提高,因此,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将构成我市卫生综合服务水平全面提高的重要内容。

2、服务需求呈多层次化、多样化。随着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全市整体进入小康社会,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的提高将成为居民极其关注的问题。同时,我市作为国际旅游城市,游客特别是国外高端游客逐年增多,对卫生服务需求将出现明显的多层次性和多样化局面。

3、服务模式改变。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老龄化将成为我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挑战。我市作为省外各地人民的第二故乡,已成为大批老龄人口居住养老的圣地,这些激增的老年人口要求我们必须及时调整卫生服务的体系和模式。

4、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执法监督任务更加繁重。随着国际化滨海旅游城市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市将面对越来越多的新公共卫生问题和疾病控制压力,疾病控制和卫生监督工作将迎来更多的挑战,任重而道远。

5、人才要求更为迫切。学科发展和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将成为应对医疗卫生系统面临各种挑战的关键。包括疾病诊断、治疗、康复、预防保健等手段和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卫生工作者需要拥有更高学历和专业水平。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发展将成为满足卫生服务需求的最迫切因素。

二、规划总则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委五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围绕省提出的“南北带动”发展战略和我市建设“国际性热带滨海旅游城市”目标,科学规划,整合卫生资源,优化配置,统筹城乡发展,突出特色,抓住重点,建设与我市城市定位相适应的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保障体系,实施高端战略,构建高水平的医疗急救与重症处理平台,开发高端健康产业以保障旅游产业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1、行业发展与健康需求相适应。坚持科学发展观,形成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服务便捷、管理高效、可持续发展、公平合理的卫生服务网络,满足卫生服务多层次与多样化的需求。

2、以农村卫生为重点,优先发展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加强农村卫生,大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优先发展和保证辖区内居民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重视传统中医药在卫生服务中的作用,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3、保障旅游产业健康发展,大力发展健康产业。建立起高水平的医疗急救平台和支持网络,加强保障旅游产业健康发展的重点专科建设,为高端健康产业发展提供宽松的发展环境。

4、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加快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对区域内所有卫生资源实行全行业管理,调整结构,优化配置,实现卫生资源共享,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三)总体目标

至年,建立起适应“海南南部中心”和“国际热带滨海旅游城市”发展要求、适应经济发展水平、适应城乡居民健康需求、辐射琼南地区的承受能力比较完善的多层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发展目标,使居民健康水平与卫生服务指标达到省内乃至国内先进水平。

三、规划内容

(一)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我市医疗事业发展必须围绕服务于“国际热带滨海旅游城市”的城市定位,在全市建立起以重点医疗机构为支柱,农村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其他民营医疗机构为补充,资源配置合理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医疗保障。

要建设成为琼南地区的医疗服务中心,满足琼南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建设高水平的医疗急救和医疗保健平台,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大力发展健康产业,延伸旅游产业链。同时,要引导社会民营资本向有规模、上档次的专科医疗、康复疗养方向发展,在确保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基本医疗服务的基础上,适度发展特需医疗服务项目。

至年,实施“九个三”工程,即引进培养30名博士;通过国内外名校名院培养30名学科带头人;培养300名学术骨干;所有医务人员得到3个轮回的培训;建立3个重点学科;政府支持30项重大科研项目;建立3个重点实验室;建设300套职工周转房和300套经济适用房。

1、机构布局

综合考虑目前综合医院数量、布局、技术人员数量、技术水平等因素,至年,原则上不再批办新的医疗机构,只对现有医疗机构的规模做相应的调整,并根据医疗服务市场需求,配置医疗技术人员,主要是做强做精,形成技术优势。重点支持市人民医院、农垦医院、市中医院、市妇幼保健院的发展,形成对琼南地区强有力的辐射。加快和完善城市社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1)三级网络:在本规划期内重点建设一间环境优美、设备齐全、技术先进、管理科学的集医疗、教学、科研、保健、康复等功能于一身的三级医院,使之成为琼南区域性重点医疗中心,主要承担所在区域人民群众对重大疾病的医疗需求和对其周边综合性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技术指导,并承担国际热带滨海旅游城市所必须具备的急救医疗和重症疾病处理。

可供选择的方案包括:

方案一,将人民医院和农垦医院整合成中心医院,并按三甲医院标准分阶段投入建设,床位达800张,扩展康复疗养病床600张。在规划期内实现与301医院合作,共建部分核心专科,并争取成为中山大学(或其他国家重点大学)附属医院。预期投入2亿元人民币。

本方案是首选方案。

本方案的优点是:符合国家区域卫生规划原则,实现现有医疗资源的强强整合,避免低水平重复,政府投入少,效益高,短期内就可实现医疗水平的大幅度提高。缺点是需要升级政府和农垦总局调整关系,在体制上进行突破。

方案二,以“不为所有,但求所用”为原则,由省、市和农垦总局共同投入,以三甲医院标准建设新的农垦医院,实现省、市、农垦总局共建共管,最终划归政府建设管理,规划期内实现800张病床规模。在全市形成以新农垦医院为核心,其他市级医院为二级架构的琼南医疗中心群。新农垦医院主要承担重大、疑难疾病的医疗服务和对其他市级、镇级医院的技术指导,其他市级医院在解决常见病多发病医疗需求的基础上,适当发展若干互补重点学科。预期投入2亿元人民币。

本方案下,人民医院仍为二级医疗机构,负责区域内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并接受来自乡镇医疗机构的转诊。

本方案为次选方案。

本方案的优点是在农垦系统逐步划归地方管理的过程中,共同建设好农垦医院,为地方服务,通过多方投入提高其服务能力和水平,达到投入少、效果好、不浪费、层次定位明确的效果。缺点是不同体制可能影响经费的落实,医院的归转及管理有困难,等。

方案三,由市政府全额投入,在人民医院的原址上进行整体改扩建,病床600~800张。现已完成一期工程,包括门急诊综合大楼、医技楼、外科大楼;二期工程内科大楼、综合大楼正加紧筹建,一、二期工程完成后,床位将达到600~800张规模,并按三甲医院标准配套设备,总投资额1亿元人民币。

本方案为三选方案。

本方案的优点是:本级政府投入构建本市高水平的公益性公立医疗机构,便于管理,便于实现市、镇、村三级医疗保健网络的建设与规范化管理,便于执行市政府的行政命令。缺点是,在范围不大与人口不多的情境下拥有两所三级医疗机构,会出现资源配置上的浪费和不良竞争。

方案四,考虑到市人民医院目前的占地面积只有74亩,而且与农垦医院比邻,有碍于市人民医院的进一步发展,欲规划300~500亩土地,按三甲医院标准重建人民医院,使其成为政府主办的公益性医疗中心,病床配置600-800张,总投入3.5亿元。本方案下,对农垦医院只给予政策支持,不给予经费投入。

本法方案是四选方案。

本方案的优点是增加政府投入,强化公立人民医院的建设,使其成为市级三级医疗机构,直接归属市政府领导,有利于贯彻执行市政府的医疗卫生政策,为地方人民群众服务。缺点是,重复建设,投入较大,成长周期较长,需要在人财物信息等方面进行全面规划,分阶段投入建设。

(2)二级网络:以农村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骨干。结合农垦系统改革和本地实际情况,整合农村卫生院和农场医院,强化卫生院服务功能,提升其可持续发展能力。按地域划分,将立才农场医院与育才中心卫生院合并,南新农场医院与田独中心卫生院荔枝沟分院合并,南岛农场医院与凤凰中心卫生院高峰分院合并,南田农场医院与林旺中心卫生院藤桥分院合并,南滨农场医院与崖城中心卫生院合并,崖城中心卫生院按二级医院规模发展。其他卫生院保持现有建制。要加大这些卫生院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以满足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服务需要。

(3)一级网络:以村卫生站为基层网底,保持现有的“集体举办、政府补贴、个人经营”的模式,集基本医疗与部分公共卫生服务于一体,重点支持每个行政村建造120平方米卫生室及正常维护,进一步严格乡医准入,规范行医行为、医疗操作、用药和管理等。

2、床位设置

全市到年需要病床共2630张,比现有病床(1729张)增加901张。其中城市区域病床2350张,比现有病床(1511)增加839张;农村区域病床280张,比现有病床(218张)增加62张。

主要的依据是:病床设置原则以需求为向导,并兼顾到城市发展、功能定位。年末常住人口数为55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9.2‰,预测到年全市常住人口达60万人,流动人口达13万人,医疗卫生服务对象包括辐射周边市县将达200万人。病床需求以每千常住人口3.0张(每千常住人口病床数年全国为2.7张,年为2.5张、海口市为4.7张、为3.4张)、每千流动人口1.5张计(包括游客需求,计算以流动人员总数计算,游客总数不作为计算基数)、琼南地区127万人口以每千人口0.5张计,全市需设置病床600×3.0+130×1.5+1270×0.5=2630张,比现有病床(1729张)增加了901张。其中,农村病床设置以每千人口1.0张计(每千农村人口乡镇卫生院床位数年全国平均为0.80张,年为0.98张、海口市为1.45张、为0.86张),预测到年全市农村人口约28万(年农村人口25.4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9.2‰),农村病床设置为280×1.0=280张,比现有病床(218张)增加62张,市级医疗机构增加839张。市级增加病床数在规划期内只考虑在市人民医院、农垦医院、市中医院、市妇幼保健院、粤海医院、425医院及部分专科医疗机构中增设。

3、人力资源

(1)人员配置:全市医疗技术人员按每千人口4.5人配置,后勤管理人员按医疗技术人员总数的15%配置,考虑医疗卫生服务辐射琼南地区,医疗技术人员配置应相应增加200~250人,医师、护理和医技人员比例按1:1.2:0.7配置。则至年,全市医疗技术人员数为3575~3625人,管理后勤人员为536~544人,总人数为4111~4169人。其中执业医师为1233~1250人,护士1480~1500人,医技人员862~875人。

(2)人员学历、职称结构:

至年,市级医疗机构:医师学历要求硕士以上占10%左右,本科占80%以上,护理人员本科占5%以上,大专占50%以上,医技本科占60%以上,专业技术人员中正高、副高、中级和初级比例达到1:3:6:8。

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师学历要求本科以上占30%以上,专科占50%以上,护理大专占20%以上,医技专科以上占30%以上,专业技术人员中中级和初级比例达到1:5。

社区卫生服务站:医师学历要求本科以上占20%以上,专科占40%以上,护理大专占15%以上。

村卫生室:全部乡村医生达到中专以上学历,并具备执业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

4、设备配置

以保证基本医疗服务需要,符合成本效益,资源共享,提高利用率的原则来配置医疗设备。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积极性,通过加大政府投入和融资、合作渠道,淘汰陈旧落后设备,更新先进设备。在优先配置常规设备的基础上,根据医疗范围的拓宽,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适应医疗市场需求,适当配置一批大、高、尖、精医疗设备。重点装备市级医院。大中型设备的配置必须进行可行性论证,分析投入成本和产出效益。市级医院、425医院及区域二级医院急救中心设备配置标准相应提高。中心卫生院、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设备按标准配置,以满足院前急救及基本医疗需求为主。

5、学科建设

针对市的功能定位,加强重点专科建设,尤其是加强医疗急救与重症医学救治(心血管科、脑外科、意外伤害等)的能力建设,为旅游业发展提供医疗保障。市中心医院(人民医院、农垦医院)建立6~8个重点学科(专科),市中医院、妇幼保健院、425医院、粤海医院等各建立1~2个重点专科(专科)。至年,重点学科(专科)水平达到全省同类医疗机构先进行列。

6、制度建设

全市医疗机构都要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各项医疗操作常规,开展经常性的全员“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训练,所有医技人员人人掌握徒手心肺复苏技术。鼓励和支持市属医疗机构追踪医学技术前沿,积极开展医学科研,不断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特别是高、新、尖、难的医疗项目。诊断符合率、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院内感染率、平均住院日等医疗指标全面达到相应三级、二级和一级医院水平,减少医疗差错、杜绝医疗事故。

7、中医药事业

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认真贯彻实施《中医药条例》,全面振兴中医药事业,加快中医事业的发展。加强中医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建设,发挥市中医院在农村中医药工作中的龙头作用。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全面加强中医专科专病建设,实施名医、名科、名院战略。规划期内政府投入0.5亿元支持市中医院二期建设(中药制剂楼、康复楼、后勤服务综合楼),另外通过医院与社会力量的合作和银行融资,加快国际友好中医疗养院建设,发展“中医旅游”事业。至年,市中医院中医针灸推拿、中医骨伤专科成为全国有名专科,争取建成以中医推拿、针灸为主要特色的中医国际疗养及针灸医疗中心。社区中医药服务覆盖率达到95%,力争有1个国家中医药重点专科、3个省级中医药重点专科、5个省级中医药特色专科,培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3~4名、优秀中医临床人才10名。80%卫生院设有中医科,适宜技术推广覆盖率达100%,80%村卫生室能提供中医药适宜技术,培养市中医专科(专病)技术骨干20名,卫生院中医临床技术骨干30名,乡村医生达到中医中专以上学历10名。

(二)高端健康产业发展

结合海棠湾的“国际热带滨海旅游休闲度假区”发展目标,充分利用的空气、阳光、沙滩、海水、森林等优势,大力发展康复、疗养、保健等相关的健康服务产业,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要,把健康服务作为旅游产业链的延伸,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发展。

规划期内预计海棠湾居住人口规模将达25万人左右,其中过夜旅游客14万人左右(包括酒店和度假),服务人员7万人左右,原住民4万人左右。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运作,在政策上予以引导,向社会开放、引进国际资金投入,以人口规模3~4床位/千人标准,规划建立疗养床位规模达750~1000张的集医疗、查体、营养会商、亚健康恢复、慢性病调治、心理调适等功能为一体的、设备与服务一流的国际康复疗养中心,以满足高端游客、高层次人才对医疗保健高水平需求。

(三)公共卫生事业发展

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思路是:加强领导,加大政府对公共卫生服务的投入,快速实现全市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1、医疗救治体系建设

用三年左右时间构建覆盖市、镇、主要景区(景点)、辐射周边市县的医疗救治及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救治和信息传输网络。加强市级医疗机构的急救、重症的前期处理能力,建立畅通的转诊机制和与上级医疗机构的技术对接。

(1)网络建设

指挥体系:以市医疗救治指挥中心为主体,对120求救、突发事件医疗救治、疫情处置进行调度指挥,并负责向上级请示报告。建设标准达到:120指挥中心工作用房300平方米,救护车辆装备卫星定位系统。

信息网络:以120指挥中心为平台,开放120服务电话,24小时接受医疗求救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建立上连市人民政府、省卫生厅、中心城市医疗应急救助协作单位;下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卫生监督所、市区各医疗机构急救中心、景区景点和中心卫生院急救站的信息报告、反馈、指挥网络。建设标准达到:各急救点网络配置设备到位并与市120指挥中心联网,市120指挥中心与省120指挥中心联网。

救治网络:采用统一指挥模式,医疗救治和疫情处置由医疗救治指挥中心(“120”指挥中心)统一指挥。分三级网络。

一级网络:由中心卫生院(农场医院)、主要景区景点(大东海、亚龙湾、天涯、南山等)和社会医疗机构等组成,作为医疗救治体系的急救站。负责辖区内的院前急救,并及时向120指挥中心报告辖区内疫情,协助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对疫情进行处置。

二级网络:由市人民医院、农垦医院、425医院、市中医院、区域二级医院急救中心组成。负责全市及周边市县的医疗急救、接诊。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负责全市的疫情处置。

三级网络:由市医疗救治指挥中心请求其他中心城市医疗应急救助协作单位予以技术支持。

医疗救网络同时建立与西沙地区的医疗救治衔接。

(2)能力建设

救护直升飞机配置:1架,具有山区、海上、岛上救援能力,停靠点设在市直属医院。

全市救护车配置:25台,其中各急救中心配置3台,各急救站配置1台。至少一台具有车上施行手术条件。

急救中心:市人民医院、农垦医院、425医院三个急救中心工作用房面积总量1500平方米以上,其中,市人民医院800平方米以上。设备按急救中心标准配置。

急救站:各急救站工作用房40平方米以上,设备按三级急救站标准配置。

人员配备:急救中心、卫生院人员数量根据实际工作需求配备,并随时从医疗人员中调配。景区景点急救人员按每个急救站2名医生、1名护士标准配备。

人员培训:由市医疗救治指挥中心负责组织,设立市级培训基地。年以前完成基层医疗机构(卫生院、农场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旅游景区景点急救站)全部急救人员培训。市级单位的培训由市120指挥中心负责联系上级培训单位进行培训。

选定医疗应急救助协作单位:年底前,市医疗救治指挥中心与2-3家国内医疗急救能力水平较高、与有空中交通便利条件的中心城市医疗单位建立起医疗应急救助协作关系,并作为人才培训的选送基地。

2、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

健全覆盖城乡、灵敏高效、快速畅通的疫情信息网络;改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和实验室设备条件;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专业队伍建设,提高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处置和实验室检测检验能力。在省的统一指挥下,承担或协助琼南地区市县处置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任务,提供检验检测服务。

(1)网络建设

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分三级网络,一级为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二级由各级医院防保科、中心卫生院防保所、农场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防保科(组)形成网结;三级由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组成。传染病、麻风病、结核病、皮肤病、慢性病等防治机构是我市疾病预防控制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全市疾病预防控制报告系统和信息化网络系统,利用现有卫生系统自动办公网络,建立起包括卫生业务、管理决策和公众卫生信息服务等功能的卫生信息化网络系统,提高信息收集、分析、反馈、利用能力。

(2)能力建设

人力资源:年,全市疾病预防控制人员按3人/万人口的标准配置。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各卫生院聘用防疫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达85%以上,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聘用专业技术人员中,大学本科人员占60%以上,中级以上职称人员占70%。各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聘用的防疫人员中,专科以上人员占60%以上,中级以上职称人员占30%以上。村卫生室的乡村医生达到中专及以上学历。

能力要求: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备条件和人力资源高于地级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标准,具有较强的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重点传染病的控制水平达到全国先进行列,能开展地方病、慢性非传染病等的科研工作,有2—3项以上省级科研成果。按卫生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共同下发的《省、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建设指导意见》的规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用房面积占全中心工作用房总面积不少于40%,拥有先进的检测、检验仪器和技术,检测、检验水平达到国家地级市中心实验室的基本能力要求。

(3)主要任务和目标

重点传染病控制:全面加强传染病的防治工作,法定报告传染病总发病率控制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下,漏报率低于5%。以预防控制鼠疫、霍乱、登革热、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疟疾、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间禽流感等疾病为工作重点。“十一五”期间,力求无甲、乙类传染病暴发疫情,无院内感染引起的传染病暴发疫情和死亡事故;加强性病、艾滋病监测哨点建设,“艾滋病初筛实验室”达到规范建设标准;调整和完善病毒性肝炎防治策略,有效降低病毒携带率和发病率;实施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覆盖率达100%,痰涂片阳性结核病人治愈率达85%以上;疟疾发病率控制在1/万以下;巩固丝虫病和麻风病控制成果等。

规划免疫:规范预防用生物制品管理,推广安全、有效、经济的疫苗。儿童免疫以镇(区)为单位“六苗”单苗接种率达95%以上,成功率达85%以上。新生儿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与首针接种及时率以镇为单位分别达到95%和85%以上。巩固消灭脊髓灰质炎成果;流脑、乙脑年均发病率均控制在0.1/10万以下;尽快推广风疹、腮腺炎等疫苗的预防接种,并纳入计划免疫管理。

地方病、职业病防治:加强碘盐监测,碘缺乏病发病率控制在5%以下,年前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做好地氟病区的监测、治疗和防治工作;健全生产性建设项目卫生预评价和从业人员就业前健康体检和定期体检制度,工业企业有害因素监测覆盖率达100%,工作场所定期职业危害评价率达85%以上,有毒有害作业点检测合格率达90%以上。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年前,构建以市慢性病防治院为中心,市、镇医院为中间力量,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为平台的居民慢性非传染疾病综合防治网络。摸清全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现状和主要危险因素,开展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监测和死亡登记;全面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建立社区、家庭、个人健康档案,逐步实施预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精神障碍等疾病工作模式和工作规范;加强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肿瘤、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三级预防工作,重点开展健康教育、行为干预、早期诊断和病人规范化管理,降低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精神障碍等疾病的危险因素水平。

卫生监测工作:加强食品卫生监测和职业危害因素监测,把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降低到最低可能,提高对食物中毒、职业中毒、放射事故、生活饮用水污染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全市医疗机构、托幼机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监测率达100%,卫生指标合格率达95%以上;集中式供水、二次供水的饮用水监测覆盖率达100%,水质合格率分别达99%和95%以上。

3、应急指挥体系建设

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预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应急装备水平,通过定期应急培训和演练提升公共卫生应急队伍的应急处理能力,建立覆盖全市、功能完善、反应灵敏、运作协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以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

指挥系统:在市政府领导下成立指挥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在市卫生局。负责指挥、组织、协调处置本地区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技术指导小组:成立医疗救护专家指导小组,负责指导诊断和救治工作、消毒隔离工作和医务人员防护等工作;预防控制技术指导小组,负责指导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消毒隔离和个人防护等工作;病原学检测技术指导小组,负责指导病人样本采样、运送和病原体检测等工作。

在指挥体系的领导下,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做好疫情处理工作;各级医院负责病人的诊断、治疗和收治管理等工作;卫生监督执法大队负责监督落实疫点、疫区预防控制措施、医疗机构消毒隔离和医务人员个人防护措施及学校、托幼机构和公共场所的监督检查等工作。

4、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建设

根据卫生部《卫生监督机构建设指导意见》要求,建立一支政治素质优、执法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廉洁自律、秉公执法和办事高效的卫生监督执法队伍,实行卫生监督综合执法。

(1)网络建设

贯彻卫生监督力量下沉、关口前移的工作方针,推进卫生监督工作进社区、进农村,建立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卫生监督综合执法体系。卫生执法监督网络一级网由市卫生监督所组成,二级网由两区六镇设立的卫生监督派出机构组成。由各社区(村)干部或社区(村)卫生室医生兼任卫生监督协管员,及时传递和报告有关信息。

(2)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建设:建设市级独立卫生监督机构办公场所,建设规模不少于2400平方米,人均建筑面积在40平方米以上。

设备配置:配备照相机、摄像机等监督执法取证工具和电脑等先进的办公设备;配备适应工作需要的卫生监督执法车和现场快速检测车。

(3)能力建设

人力资源:到年,全市按照2人/万人口的标准配置卫生监督员。50%以上卫生监督员、助理卫生监督员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所有监督人员具有综合执法能力。

快速检测能力:拥有先进的食品卫生安全、职业健康监护、放射防护等现场快速检测设备和技术,检测水平高。

信息化建设:建设适应信息化政务要求的信息网络,实现卫生监督办公自动化、信息公开化。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反应迅速,对事件发生的原因具有较高的判断能力和采取针对性控制措施能力。

(4)主要任务与目标

卫生合格率:食品、公共场所卫生指标合格率达95%以上,食品、公共场所从业人员体检合格率达98%以上;生活饮用水集中式供水、二次供水水质卫生合格率分别达99%和95%以上。

推行量化分级管理:全面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推进餐饮业及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公示制。至年,30%餐饮业单位达到a级标准,50%餐饮业单位达到B级标准,其余达到C级标准;20%的学校、幼儿园食堂达到a级标准,50%达到B级标准,其余达到C级标准。食物中毒逐年下降,无重大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食物中毒原因查明率达85%以上。

加强学校卫生、职业卫生、放射卫生的监督检查:监督覆盖率达100%。重点加强学校食堂卫生的监督,开展餐饮营养指导等。

加大对“五小”行业的整治力度:积极开展对小餐馆、小旅馆、小发廊、小泳池、小舞厅的专项整治和日常监督工作,尤其加强镇辖区和旅游景点的卫生执法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

加强医疗市场监管,健全卫生执法监督稽查机制:加强对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的监管,严厉打击非法行医行为,保证医疗市场的正常经营秩序;强化传染病监督执法,控制重点传染病及地方病的暴发和流行。

健全卫生执法监督稽查机制:完善卫生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卫生监督行为,健全卫生监督人员考核制度,保证公正执法。

5、妇幼保健体系建设

全面贯彻《母婴保健法》、《妇女发展纲要》和《儿童发展纲要》,抓好两个系统管理,以提高住院分娩率,降低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和新生儿、婴儿、5岁以下儿童、孕产妇死亡率为目标,加大妇幼保健人力资源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

(1)网络建设

按照“提高市级、完善镇级、加强村级”的原则。一级由妇幼保健院、市级医疗机构及区域二级医院妇产科、儿科或妇幼保健科组成,二级由各社区服务中心、中心卫生院(农场医院)妇幼保健部门组成,三级由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级妇幼保健员组成。市妇幼保健院实行差额补助政策,其妇幼卫生服务部分由政府全额补助,医疗服务部分由政府差额定项补助。

(2)能力建设

人力资源结构:参照国内其它省市卫生资源配置标准,妇幼保健医师按2.6人/万人口配置,村级网络按每行政村至少配一名专职保健员的原则进行配置。至年,妇幼保健聘用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达80%以上。其中,市妇幼保健院大学本科人员占70%以上,中级以上职称人员占40%以上,中心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本科人员占30%以上,中级以上职称人员占20%以上。

服务能力:至年,市妇幼保健院规模、设备、技术水平等达到二级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完成市妇幼保健院新院址建设,新院址占地50亩(34000㎡),全院总建筑面积达到26000m2,其中保健业务用房面积18000m2,床位至少达到200张,医疗设备总值达3000万元以上,总投资1亿元。能对影响本地区妇女、儿童身心健康的主要问题开展应用性科研,在规划期内取得1~2项实质性成果。发展以妇产科、儿科、计划生育等为主要特色专科的医疗诊治业务,业务能力达到全市先进水平;建立以儿科、妇产科为重点临床专科,重点专科水平达到国内同类医院先进水平。

中心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开展各项计划生育服务、咨询,开展常见的妇科、儿科病诊治、健康教育,指导村级妇幼人员开展相关业务和培训。市级医院妇幼保健科(妇产科、儿科)的人力资源结构、能力水平按市级医疗机构发展规划执行。

6、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大力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满足群众基本卫生服务需求。把社区医疗服务纳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建立双向转诊制度。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要开展疾病预防、常见病与多发病的诊治、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妇女儿童与老年人、残疾人保健等工作。

(1)网络建设

重点规划和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难以覆盖的区域,以社区卫生服务站为补充,并接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业务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3~5万服务人口设立,科室、岗位设置和技术服务上要体现预防保健、全科医学特色。至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覆盖率达到100%,社区居民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比例达到70%以上。

(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用地、房屋和设备要求。规划期内解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用房问题,城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用地2000平方米以上,工作用房面积不低于1000平方米,根据医疗卫生服务需求配置必要的仪器设备。

(3)政府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扶持力度。政府对其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配备基本设备,把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工作经费,医务人员工资、保险纳入财政预算。对全科医师、社区护士培训工作提供经费支持。到年,财政平均每年每人社区卫生服务经费投入不低于40元。

(4)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价格体系,将符合基本医疗保险有关规定的社区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支付范围。

7、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建设

(1)网络建设:一级服务网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所组成,负责规划、统筹、指导全市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二级服务网由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健康教育科(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负责组织辖区内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三级网络由社区卫生站、村卫生室和行业协会等组成。同时充分利用公众传媒全方位、多形式参与健康教育工作。

(2)仪器设备配置:健康教育所配置摄像机、照相机、多媒体制作器材等设备。二、三级网络根据工作实际配置设备。

(3)人力资源:按卫生部和全国爱卫会关于健康教育专业工作者应达到当地人口的1/万的要求进行配置。

(4)工作目标:至年,基本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达到:城市学生90%,农村学生80%;城市居民80%,农村居民60%。健康行为形成率城市学生达70以上%,农村学生达60%以上;居民达60%以上。

8、爱国卫生:健全市、镇(区)、各单位三级爱国卫生管理网络,充分发挥各级爱卫会组织协调、发动、督导检查的职能。2009年前实现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目标。通过加大对农村改水、改而的投入,至年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覆盖率达到95以上%以上,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100%。

9、卫生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构建卫生信息中心,其中心设在市卫生局。以市信息中心为主体,以卫生信息网为依托,全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为网节,将预防、保健、医疗、科研等信息进行网络化收集、储存、加工和综合利用,并将其完善为总体信息网络的一部分。信息中心配备3名专职人员和必备的电脑等设备,各级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信息员。信息网络的服务宗旨是准确、及时、高效、综合、全面,能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查询、疫情、健康教育、防病宣传、公共卫生信息、网上审批等服务。利用现有“双卫网”,充分发挥远程教学、科研与技术交流等作用,为卫生科技人员提供医学信息等各种信息服务。年,卫生信息服务争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四)医疗保障事业发展

1、发展目标。我市医疗保障事业的发展将依据中央和省政府的文件规定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建立以城镇职工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主的医疗保障体系,力争覆盖面达到百分之百,人均筹资标准在全省领先。

2、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参加社会医疗保险,按国家、省政府相关政策和有关规定执行。

3、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按国家、省政府相关政策和有关规定执行,做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建设管理系统,改善居民医保补偿管理。

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年,我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已近100%。把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体系作为我市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的重点,进一步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在大病统筹为主的同时,开展门诊统筹工作,不断扩大受益面,使更多农民感受到新农合带来的实惠,增强新农合的吸引力。同时,做好广泛发动,加强组织管理,完善各项管理措施,拓宽筹资渠道,扩大资金规模,加强基金监管,规范医疗机构的诊疗行为,提高服务质量等工作,资金使用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此外,建立医疗救助制度,设立医疗救助基金,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以上三种保障制度争取在规划期内合并为全民健康保险制度,探索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体制,实现全市统筹,分层次享有。

四、任务与指标

五、政策与策略

(一)加强党和政府对卫生工作的领导

国务院明确指出:区域卫生规划是促进我国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各级人民政府要提高认识,结合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把区域卫生规划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要切实加强领导。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配合区域卫生规划工作的开展。通过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努力实现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为此,要把区域卫生规划纳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同步实施,及时研究解决我市卫生事业发展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切实保证卫生事业与经济和社会同步发展。要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把辖区卫生工作和区域卫生规划实施情况,作为各级领导干部任期目标和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建立有效基层卫生院医务人员的人才培训制度,定期对医疗技术、医疗管理及公共卫生人才的培训。

建立有效的上级医院对基层医院的帮扶制度,包括技术帮扶、管理帮扶、设备帮扶等。从而促进基层医院的发展及业务水平的提高。

(二)完善卫生经济政策,增加卫生投入

充分认识完善的财政投入政策是实施我市区域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发展我市卫生事业的重要保障和基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卫生事业投入的增长比例不低于地方财政支出的增长比例。到年,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力争达到占同级财政支出比例的6%以上。要进一步规范对卫生机构的财政补助范围和方式。对公共卫生服务和符合卫生事业发展规划的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等项目,所需经费由财政预算安排。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公共卫生服务部分以财政编制全额拨款,预防保健业务经费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由财政预算安排。重点科学研究、医院发展建设支出、基本医疗服务项目等,财政予以财政支持。

要正确引导社会办医,积极探索多元化、多渠道、多模式办医体制和经营形式。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由财政给予定项补助,其他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不享受政府补助,医疗服务价格执行政府指导价。营利性医疗机构服务价格放开,依法自主经营,照章纳税。

(三)提高质量与服务层次

调查表明,我市区域内卫生资源的质量和服务层次还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发展的卫生服务需求。在规划期内要实现我是医疗卫生服务总体水平、质量和能力的整体提高。要明确在提供和发展基本医疗服务方面的职责和主导作用,增加基本医疗投入,支持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履行基本医疗服务职能。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布局一定要合理、以方便群众就近得到服务。同时,要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进入老年保健和康复疗养领域,构建部分高端服务,以满足高端人员的旅游与健康度假需求。

(四)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注重卫生人力资源开发

卫生事业的发展与否取决于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是人才。医疗卫生机构要想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就必须提升人力资源的价值。医疗卫生机构人才包括两类,一类是专业人才,如学科带头人、专家等,是医疗卫生机构所不可或缺的。另一类人才那就是管理人才。要完善人才引进、招聘、培养和管理机制,有计划、有步骤地抓好高学历、高技术人才引进和贮备工作。要创建学习型组织,形成激励机制,鼓励现有人才终身学习,促进其自我完善和提高。

按需及时增加编制;制定优惠政策引进高层次专家和学科带头人;提高待遇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设立卫生人才培训专项资金;广辟渠道培养人才,例如:聘请“候鸟专家”对市级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指导,带出一批学科骨干;实行逐级人员培训,充分发挥市级卫生机构的作用,有序开展基层专业培训,逐步提高基层卫生人员素质;运用政府奖励、重点资助等手段,引导人才开展科技攻关、承担重大医学课题研究等。

(五)实行卫生全行业管理

实施区域卫生发展规划,必须深化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实行卫生全行业管理,实现资源的合理安排,消除浪费与不足并存的现象。市卫生局是市政府管理全市卫生工作的职能部门,代表市政府负责本规划的组织实施工作,对全市卫生资源,包括卫生机构、设备、床位和卫生人力等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调配、统一监督、统一管理。行业、系统、部门和社会办的卫生机构及其设备、床位和卫生人力是我市卫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纳入本规划,实行统筹安排、合理配置。在本区域内,所有营利性、非营利性的医疗机构以及新增卫生资源,任何医院的新建、改建和扩建,病床规模的扩大,大型医疗设备的购置,无论何种资金渠道,必须符合区域卫生发展规划的要求,依照相应管理程序,严格审批。同时,要严格执行卫生审批制度,优化审批流程,提供优质高效的卫生审批服务,进一步服务企业、服务群众。与此同时,要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加大对医疗市场的监管力度,规范医疗市场执业行为,建立完善行业管理长效机制,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

(六)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是我国城市卫生改革与发展的重点,是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目标的基础环节,是以解决社区人群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一体的,有效、经济、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要通过统筹规划,发展具有综合服务能力,贴近和方便群众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要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把初级卫生保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社区卫生服务进行有机整合,全面推进卫生服务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要合理引导卫生资源向预防保健和社区流动,加强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建设,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实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与市级医疗机构双向转诊制度,推动社区首诊制度;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考核评价,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监管。

六、规划的实施与评价

(一)规划的实施

本规划自市人民政府审议通过之日起实施。由主管卫生的副市长挂帅,会同市委编办、市规划建设与房产管理局、经发局、财政局、卫生局等有关部门,组建区域卫生规划实施领导小组,负责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工作。具体职能包括:组织规划实施,监督实施进度,做好部门协调,研究和处理区域卫生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制定对策措施等。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卫生局,负责规划实施的日常工作。各区、镇有关部门与单位要根据规划的目标与任务,结合实际,制定相应行动计划,落实规划任务。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篇5

以区域内居民实际医疗服务为需求,以合理利用医疗资源及公平地向全体居民提供高质量的基本医疗服务为目的,将各级各类、不同隶属关系,不同所有制形式的医疗机构统一规划布局,充分合理地利用区域内有限的医疗资源,建立合适的分级(分类)医疗和双向转诊体系,为人民健康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加快建设卫生强省。

二、基本原则

(一)公平可及原则

以农村、基层为重点,健全医疗服务体系,服务半径适宜,交通便利,布局合理,保证城乡居民,公平的享有基本医疗服务。在确保基本医疗服务的前提下,发展优质医疗资源,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保健需求。

(二)分级诊疗原则

按医疗机构的级别、功能、任务、规模,实行标准有别,要求不同的管理,建立和完善分级医疗体系。

(三)整体效益原则

医疗机构设置要符合当地卫生发展总体规划要求,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充分发挥医疗系统的整体功能,局部要服从全局。

(四)公有制主导原则

医疗机构应坚持国家和集体举办为主,个人和其他社会团体举办为补充的原则。

(五)确保公共卫生任务落实原则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承担公共卫生任务,特别要建设好急救中心、传染病医院、精神病医院、采供血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和基层医疗机构,切实履行政府职责。

(六)中西医并重原则

遵循卫生工作的基本方针,坚持中西医并重,保证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的合理布局及资源配置。

(七)可持续发展原则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加强学科建设和内涵建设,并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形成可持续发展态势。

三、布局要求

医疗机构的布局要以现行设置的医疗机构为基础,以当地的实际医疗需求为依据,考虑其可及性,便于居民就诊、转诊,合理利用资源。

对到“十五”期末已超过或达到本控制标准的地区,原则上不再设置新的医疗机构,重点做好布局调整,资源优化。

四、床位设置和卫生技术人员配备控制标准根据我省现有的医疗卫生资源状况、卫生强省建设和“十一五”卫生发展规划目标,“十一五”期末,全省医院床位的设置和卫生技术人员配备控制在:

每千人口床位数3.13张;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2.02人;

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1.77人。

五、基本内容

根据医疗机构的性质、功能和任务不同,分别对一级以上综合性医疗机构、专科医疗机构、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妇幼保健医疗机构以及急救中心、采供血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出设置和发展规划,并按服务人口,控制规模大小。

(一)综合性医疗机构设置和发展规划

公立综合性医院原则上以迁建、扩建、合并等形式调整医疗资源布局,原则上在设区的市的市区范围内,不再新设250张床位以下的综合医院(中医院),在县(市)的城镇范围内,不再新设**0张床位以下的综合医院(中医院)。

积极鼓励民间资本或捐资兴办各类医院。

省级医疗机构为**省先进医疗水平的代表,定位为三级甲等医院为主,有2家争创三级特等医院;设区的市级医院主要为三级乙等医院,少数可以为三级甲等医院,为本市的医、教、研中心;县级医院主要定位为二级甲等或二级乙等医院,部分有条件的可为三级乙等医院,为本区域的医疗中心,并作为双向转诊中的重要环节。

到20**年,达到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规模与水平的医院为18—20所,分布为:杭州市(含省级医院)6所,宁波市、温州市(含省级医院)各2所,其余市各1所,剩余2所名额视各地医院发展情况综合考评后确定。80%的县第一人民医院为二级甲等以上医院(不包括区)。

(二)专科医疗机构设置和发展规划。

1.传染病医疗机构设置和发展规划

按国务院批转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规划》城镇每万常住人口配置1张床,农村每万人配置0.5张床的标准,加强传染病医院和病区建设。

依托国家传染病重点学科、卫生部传染病重点实验室,加快建成传染病医、教、研于一体的省级传染病防治研究中心;11个设区的市应建立独立的传染病医院(院区),达到具备收治各种烈性传染病的能力;各县(市)依托一所政府举办的公立医院,在医院内设置单独或相对独立的感染性疾病科和病区,其他不设感染性疾病病区的二级以上医院应设立符合要求的感染性疾病门诊,达到具备收治一般传染病和对可疑烈性传染病的隔离观察能力。加强和规范肠道门诊和发热门诊建设。

传染病医院的建筑格局应符合各种传染病隔离要求,配备良好的抢救设备、实验条件和消毒设施,排污达到环保要求。并预留土地以备应急时建造临时隔离医疗用房。

到20**年,中心卫生院设立感染性疾病门诊,形成由省级传染病学科、市传染病医院、县(市)感染性疾病病区、感染性疾病门诊组成的传染病医疗服务网络。

2.精神病专科医疗机构设置和发展规划

**省精神科总床位控制在**-12张/**万,其中城市控制在**—15张/**万人口、农村控制在6—8张/**万人口。到20**年,全省精神病医院总床位达到6000张,并应有一定比重的老年和心身病房床位。

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中医院)设置精神卫生心理科(门诊)或心理卫生科(门诊),并发展与建立社区精神卫生康复机构,社区可设置精神病人工、农疗站等康复机构。

3.惠民医疗机构设置和发展规划

惠民医院主要是为“低保”、“低收入”等弱势群体,采取“免”或“减”等措施,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保障的医疗机构。在2005年全省11个市各完成一所惠民医院建设的基础上,有条件的县(市)也逐步设置惠民医院。同时,积极鼓励其他医疗机构开展惠民医疗服务,以及鼓励社会资金举办各类慈善医疗机构,为弱势群体提供价廉质优的医疗服务。

救助资金以政府投入为主,通过慈善活动筹措一部分,专款专用。对贫困特助人群采取“免”或“减”有实质性内容并落到实处,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保障。

4.其他专科医疗机构的设置和发展规划

专科医院的兴办以老年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口腔、眼科、骨(伤)科等专科医院为主,各地根据当地实际需求情况自行确定。

专科医院的专科床位数不低于80%,科室设置和学科发展应具备鲜明的专科特色,在本区域内的专科发展水平处于先进水平。

(三)急救中心设置和发展规划

急救中心建设的重点是要加快院前医疗急救网络的完善,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和医疗救援水平。院前医疗急救网络由省急救指挥中心、各市急救中心、各县(市)急救分中心、急救站组成。

各市应设置一所独立建制的急救中心,县级急救中心一般依托综合力量较强的医疗机构建立。目前不具备设置急救中心的市,可成立急救指挥中心。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不得单独设置急救中心、急救分中心或急救站,配置的救护车应服从市、县急救中心(指挥中心)的统一指挥调度。急救中心(分中心、站)基本配置标准为城市人口每5—8万人配置一辆救护车,农村按每**—15万人口配置一辆救护车。各市配备1辆负压车,建立GpS卫星定位系统和120急救电信接收台,设无线电指挥系统和足够的中继线,保证服务区域内无盲点。

(四)采供血机构设置和发展规划

省会城市设血液中心,一个地级市只设一个中心血站,部分县(市、区)设血液中心或中心血站的分支机构;血液中心、中心血站所辖的区和分支机构所在的县(市、区)内严禁设置单采血浆站。

实现全省血液管理信息化,保证血液质量,确保用血安全。到20**年,省血液中心建设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市级采供血机构达到国内同类机构先进水平。

(五)中医(中西医结合)机构设置和发展规划

根据区域协调发展要求,以现有三级中医院为基础,在杭州、宁波、温州、浙中地区加快具有区域辐射功能的重点中医院的建设步伐。8-**所中医医院达到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水平,其中1所中医医院争取达到三级特等水平,1—2所中西医结合医院达到部级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水平;12—15所中医医院达到三级乙等中医医院水平;30—35家中医医院达到二级甲等中医院水平。鼓励兴办有中医特色的老年保健院、保健康复中心等。

加强中医院的基础设施和“名院、名科、名医”建设,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形成一批中医药特色突出、技术力量强、服务质量好、管理水平高的现代化中医院。

(六)妇幼保健医疗机构设置和发展规划

妇幼保健机构分省、市、县三级设置,每个行政区域应有一个政府举办独立的妇幼保健机构,要按照《**省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从硬件设施、人员配备、技术力量、规范服务等方面进行建设。力争6—8所妇幼保健院达到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水平,其中1—2所妇女、儿童保健院争取达到三级特等水平;**—12所妇幼保健院达到三级乙等妇幼保健院水平;25所妇幼保健院达到二级甲等妇幼保健院水平。90%的妇幼保健机构达到规范化建设标准。各市应按照《**省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实施办法》建立产前诊断机构。

(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发展规划

地方政府要制定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中长期规划和机构设置规划,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区域卫生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健全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为主体,护理院等其他基层医疗机构为补充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市辖区人民政府原则上不再举办医院,着力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原则上政府按照3—5万人口或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所辖范围办好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根据需要设置若干社区卫生服务站,站的业务由中心实行统一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通过对市辖区的区级医院、街道卫生院和县(市)城区的城关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进行转型改造设立。对于现有基层卫生资源不足的中小城区、开发区或新建小区,政府应加以补充完善,增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到20**年,争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0%,其中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80%以上。

六、保障机制

(一)强化全行业管理,严格机构人员准入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依法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应根据当地的实际医疗卫生资源,严格掌握机构数量、床位数、分布区域等准入标准,规范准入程序,完善医疗机构设置审批和执业登记制度。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新建、改建、扩建应符合制定的规划要求,按程序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核批准后方可实施。

制订科学的医疗质量评估体系,指导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进行全面质量管理,并定期进行监督评价,评价结果实行公示制,推动医疗机构健康发展。

(二)确保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履行政府职责急救医疗服务、精神病医疗服务、采供血机构服务、传染病救治服务、妇幼保健服务和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应纳入公共卫生建设范畴,政府对其建设应全额拨款,以确保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机构的基本建设,切实履行政府职责。

(三)加大对重点建设项目的投入,加强评估考核

政府要对公立医院中的公共卫生服务任务予以经费支持,同时加大对代表区域水平医疗机构的投入,同时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对其资金使用、学科发展、人员培训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确保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

(四)深化公立医疗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

改革的关键是要根据区域卫生发展规划,适应城市化进程要求,加强对区域内医疗卫生资源的统筹安排和合理配置,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对一些效益、服务水平低下的中小型公立医疗机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进行撤、并、迁、转,并与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和卫生资源存量调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建立双向转诊制度,合理扩大优质医疗资源。同时,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和“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全面深化公立医疗机构内部改革,建立合理的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增强医院活力,推进医院建设和发展。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篇6

为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中发〔20*〕12号)和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意见》(浙委〔20*〕21号)精神,推进我市农村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大精神为指导,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提前实现现代化的实际出发,加大农村卫生投入,改善基础设施;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宏观调控,提高资源利用率。建立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卫生服务体系,逐步缩小城乡差别,不断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2、总体目标。根据我市推进城市化进程和提前实现现代化的总要求,努力提前4年完成中发〔20*〕12号文件提出的目标和要求。力争到20*年,全市基本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具有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功能的新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使农村的主要健康指标接近市区并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先进水平。

3、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满足农(居)民多样化的卫生保健需求;坚持预防为主,强化政府举办的卫生机构提供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职能;坚持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形式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活力;坚持满足当前,兼顾长远,逐步到位。

二、加快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1、健全组织结构。各区、县(市)要根据县域卫生规划指导意见和农村卫生机构基本设施配置标准,合理确定农村卫生机构的数量和规模,按服务人口、工作项目等核定人员编制,建立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县(市)级重点建设好疾病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和卫生监督所,健全县(市)人民医院和县中医院等医疗机构;合理布局乡镇卫生院,政府要在每个乡镇集中力量办好1所卫生院,不再另设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预防保健机构。乡镇卫生院要按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标准进行改造,一般不得向医院模式发展。对已整体出让或转为股份制建制的乡镇卫生院,当地政府要确保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职能的落实,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村原则上每2000—4000人口设置1所医疗卫生机构,农村其他医疗卫生机构共同参与推进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

2、明确工作职责。政府举办的县(市)级医疗卫生机构是农村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的业务指导中心,承担农村疾病控制、妇幼保健、基本医疗、基层转诊、急救以及基层卫生人员的培训和业务指导等职责。乡镇卫生院以公共卫生为主要职能,提供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卫生服务,发挥中医药在农村卫生服务中的优势和作用。村医疗卫生机构在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医疗服务范围内执业,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初级卫生保健服务工作,为农民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初级诊治工作。

3、加快队伍建设。加强政府对农村卫生人才工作的领导和宏观管理,发挥各方积极性,多渠道推进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理论学习与技能培训结合,政策引导与市场调节并举,推进农村卫生队伍建设。凡新进入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技术人员须具备执业资格。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浮动工资或提高定级工资等办法,以及给予一次性安置费等方式,吸引大学毕业生到县(市)级以下农村卫生机构工作。建立农村在职卫生人员培训制度,将全科医学教育作为继续教育和培训的必修课程,并逐步达到每万人配备5名以上全科医生。到2005年,全市乡镇卫生院凡试用期满的临床医师须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执业资格,其他卫生技术人员须具备初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资格,对达不到执业资格的卫生技术人员实行转岗分流。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区、县(市)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师比例达到50%以上,其它县(市)达到30%以上。自20*年起,根据《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开展乡村医生资格的清理整顿工作,有条件的县(市)可通过个人出资、村集体资助、政府补助等方法,妥善解决历史遗留的乡村医生医疗和养老保障等问题,积极探索乡村医生管理机制。

4、推进卫生服务。以现有乡村卫生服务网络为基础,力争用2—3年时间,完成现有乡村医疗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结构调整;建制乡镇卫生院通过功能转换和结构调整,依据*市农村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标准,并经县(市)卫生行政部门审核,转换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符合条件的村医疗卫生机构通过兼并、转型或增挂社区卫生服务站等形式,转换为以预防保健为主要功能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到20*年,80%以上的建制乡镇卫生院和50%的村医疗卫生机构达到农村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标准,形成较为完善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使农民享受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

三、深化乡镇卫生院改革

乡镇卫生院是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乡镇卫生院的改革要坚持创新体制、激活机制、增强活力、提高效力的原则,并使其逐步成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产权清晰、管理科学、独立核算、自主经营的法人实体;成为履行公共卫生责任,具有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功能的新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主导力量。

1、改革管理体制。建立区、县(市)管或县(市)乡(镇)共管、以县(市)为主的管理模式,将乡镇卫生院的人员、业务、经费等原则上划归县(市)级卫生行政部门管理。乡镇政府要继续支持卫生院的建设和发展,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和政策宣传等方面加强组织领导,在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共同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坚持“简政放权、激活机制”的原则,逐步建立管人、管事、管资产相结合,责、权、利相统一的乡镇卫生院领导管理体制。

2、改革产权制度。坚持“科学设计、先行试点”的原则,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功能相似、地理位置相近的非建制乡镇卫生院或在行政区域调整后剩余的卫生院、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通过投标挂牌、拍卖等形式进行公开整体出让,吸收民资参与发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事业。要按照改制的有关规定,规范资产评估、转让等操作规程,妥善安置人员。变现资金首先用于人员安置,结余资金专项用于农村卫生事业。同时,提倡公立医疗卫生机构通过托管、兼并、合作经营等方式,参与卫生院和分院以及村医疗卫生机构的重组或改制。

3、改革运行机制。积极推行用人制度、分配制度和后勤服务社会化等改革,全面实行院长(中心主任)聘任制、任期目标责任制,落实和扩大院长(中心主任)的经营自,探索实行职务(岗位)津贴、绩效工资、年薪制等,建立并落实严格的考核奖惩制度。全面实行乡镇卫生院人员聘用制,推行人事制。按照“按需设岗、竞争上岗、评聘分离、优胜劣汰”的要求,激活用人机制;根据“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改革现行分配模式,控制工资总额,合理确立各类岗位分配基数,建立绩效挂钩的考评制度和吸引、激励优秀人才到农村基层服务的分配机制。具体办法由各区、县(市)制定。

四、落实工作措施

1、加强领导。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卫生改革的有机整体,关系到农村稳定、经济发展和广大农民健康以及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各级政府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充分认识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加强农村卫生工作领导,认真制订本地区农村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定期研究农村卫生改革和发展工作,承担农村公共卫生工作职责,加快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2、加大投入。根据中央和省的有关规定以及公共财政的要求,按照分级管理、各区县(市)为主的原则,逐年增加卫生事业的投入,增加的幅度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增加部分主要用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重大疾病防治、妇女儿童等弱势人群的健康保护、农村卫生执法等,并妥善解决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在职职工的社会保障费用。要确保农村公共卫生经费和医疗服务经费的投入,农村公共卫生经费(包括人员、业务经费)由区、县(市)级财政合理安排,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或以奖代拨等方式,力争到2005年,使农村公共卫生业务经费达到每万人口不低于8万元。并适当安排农村基本医疗服务、人才培养、健康教育、设备更新和基础设施修缮等经费,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资金需要。

3、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要确保提供公共卫生、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所需的基础设施,负责安排政府举办的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建设资金。要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进程,将乡镇卫生院建设改造项目纳入基本建设规划,由区、县(市)卫生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提出建设改造方案,所需资金由区县(市)、乡镇负责。到20*年,建制乡镇卫生院完成社区卫生服务转型,按照农村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标准完成改建。

4、提升服务水平。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群的整体健康为中心,转变服务模式,改进服务方式,拓宽服务内容,提高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抓好乡镇卫生院急诊、急救,妇女保健(计划生育)、儿童保健、计划免疫科室建设,规范技术操作规程,保证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改进医疗保健服务模式,坚持合理检查、治疗、用药,控制药品费用比重。充分发挥社区责任制医生和驻村医生的职能作用,深入社区和家庭,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建立健康档案等形式,引导农民合理地健康投资和消费,不断满足农民多层次、多元化的卫生服务需求,积极开拓农村医疗保健的新领域。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篇7

一、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意义

社区卫生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政府领导、社区参与、上级卫生机构指导下,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为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预防、医疗(含中医)、保舰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卫生服务需求的重要保障。社区卫生服务强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有利于将预防保健和康复工作落实到社区、家庭和个人,提高人群健康水平。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卫生改革的必然趋势。社区卫生服务可以将广大居民的多数基本健康问题解决在基层,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基础,有利于现有卫生资源的调整和合理配置,有利于新的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迫切需求。社区卫生服务既保证基本医疗,又降低成本,符合“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对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长久稳定运行,起重要的支撑作用。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社区卫生服务通过多种形式的服务为群众排忧解难,是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德政民心工程,是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长治久安。

二、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思路、目标、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要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紧紧围绕为社区全体居民健康服务这个中心,在区域卫生规划指导下,充分利用现有卫生资源,实施卫生机构优化重组,拓展服务领域,改变服务模式,构建各级政府组织领导、有关部门协调支持、卫生部门实施管理、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型卫生服务体系。

年为试点阶段,条块结合开展试点。市直医疗卫生单位可结合自身工作特点,探索在所在街道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试点;街道医院和厂矿职工医院可探索转轨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站。力争在年内建成2-3个示范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年-年为试点推广阶段,在城区全面推行社区卫生服务,部分城镇也要建立起社区卫生服务的框架;年-年,在全市范围内,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人民健康需求,功能完善,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经济有效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社区卫生服务以预防、保舰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六位一体”为主要内容,要围绕社区卫生诊断;健康教育;传染并地方并寄生虫病防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精神卫生;妇女保健;儿童保健;老年保健;社区医疗;社区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任务开展为促进健康所需要的各项服务。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应遵循以下原则:坚持政府领导,部门协调,社会参与,多方筹资,公有制为主导;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防止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的倾向;坚持区域卫生规划为指导,引入竞争机制,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努力提高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做到低成本、广覆盖、高效益,方便群众;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提供综合服务;坚持社区卫生服务与社区发展相结合,保证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点带面,逐步完善。

三、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应遵循区域卫生规划的要求,依托现有基层卫生机构,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为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为主体,其它医疗卫生机构为补充,上级医疗卫生机构为指导,并与上级医疗机构实行双向转诊,条块结合,以块为主,使各项基本卫生服务得到有机融合的基层卫生服务网络。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应根据《市区域卫生规划》进行合理布局,统一规划,科学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般以覆盖3至5万人口的范围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下设适量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难以覆盖区域的补充,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人口一般为0.7至1.5万人左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由基层医院(卫生院)或其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组而成,城区内二、三级医院及其他具备法定资格的医疗机构也可利用其房屋、设备和现有的卫生技术人员等参与竞争,成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充分利用现有医疗卫生机构的资源,坚决防止盲目设置新的医疗机构。

社区卫生服务医务人员与居民的配比要按有关要求合理配置。主要由全科医师、护士、公共卫生人员及有关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组成。队伍的建立应立足于现有卫生人员的再教育和在职培训,要逐步开展系统培养高素质全科医师的工作。有关部门要制定政策,吸引高等院校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实用、优质的服务。

四、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的规范化管理

卫生行政部门是社区卫生服务的行业主管部门,负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审批、组织、指导、监督、管理和评价工作。

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必须经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并按照国务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申领《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不得擅自开展社区卫生服务。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的规范化管理。逐步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标准、基本服务规范和管理办法,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卫生服务人员执业资格管理,规范服务行为,进行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与考核,树立严格要求、严密组织和严谨态度的良好作风。要依法严格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执业行为的监督管理。逐步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系统。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的计划、实施和评价的全过程管理。

五、社区卫生服务的配套政策

政府各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积极完善有关配套政策,支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的经费实行国家、集体和个人合理负担。教育、引导居民树立正确的健康消费意识,增加健康投入。

计划部门要将社区卫生卫生服务纳入区域卫生规划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合理布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财政和卫生部门要调整卫生经费的支出结构,按社区卫生服务人口安排社区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所需工作经费。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充分利用现有卫生资源的基础上,适当安排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及公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备更新等方面的启动经费和人才培养、健康教育经费。按国家规定安排公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和卫生人员的医疗保险费。

物价部门要规范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的名称、服务内容,合理制定社区卫生服务收费标准,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

劳动保障部门要把符合要求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把符合基本医疗保险有关规定的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参保人员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大中型医院就诊时可实行不同的医药费自付比例,引导参保人员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诊治一般常见并多发病和慢性病,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上级医疗机构之间形成有效的双向转诊机制。

民政部门要将社区卫生服务作为指导各地进行社区建设和开展社区服务工作的重要内容,把支持开展社区服务工作作为考核和表彰模范街道、居委会和社区服务中心(站)的条件。

人事部门要支持卫生行政部门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队伍建设,鼓励和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在职称评定上给予政策照顾。

建设部门在扩建、改建城市居民居住区时,要把社区卫生服务设施纳入建设规划。现有居民区按人口密度和医疗机构布局情况采取相应措施解决。

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计生服务和管理工作的指导。

六、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领导

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是对我市卫生服务体系的重大调整,是一项全新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民心工程,必须加强领导,精密组织实施。

各级政府要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政府目标管理,并作为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予以统筹规划、组织实施。成立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协调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和解决社区卫生服务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具体工作,办公室设在市卫生局。县区要成立相应的协调组织,切实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领导。

街道办事处作为政府派出机构,对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提高社区全体居民健康水平负有重要责任。要积极协调辖区各方力量在有关部门指导下,支持和帮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解决必要的业务用房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篇8

中国处于发展中国家,农村居民占据着很大比重。农民的健康关系到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我国实行了以合作医疗为主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这项制度有效的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村地区的居民的健康水平有所提高。但是随着社会的转型时期的到来,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由于农村合作社体制的逐步解体,农村医疗卫生保障的体制环境和人文等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随农村内的“工分制”瓦解,赤脚医生无法通过从事医疗活动来换取工分进而获得粮食等其他生活资料,赤脚医生便完全丧失了外出行医的动力。另外,由于合作社的瓦解无法再为村内卫生所的正常运行提供资金来源,导致村内的公共卫生机构无法继续支撑而瓦解。所以从赤脚医生和村内卫生所这两方面来看,自从合作社体制瓦解以后,农村内的公共医疗机制基本上呈现着真空的状态。

面对传统合作医疗中遇到的问题,卫生部组织专家与地方卫生机构进行了一系列的专题研究,为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自2003年起开始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全国部分县(市)试点,到2010年逐步实现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居民。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农村新合作医疗政策的开展以及农村的医疗卫生情况。在2009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的通知》精神,因地制宜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有序推进这一重大民生改革,全面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重大疾病防治,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努力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农村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存在很大的差距。本文以农村医疗体系为研究重点,通过构建农村绩效评估表,查阅2011年统计年鉴分析2010年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并通过数据分析,分析出各省市农村医疗服务中存在的差距,并提出相应意见。

二、相关理论回顾

(一)公共卫生服务

世界银行[1]将医疗卫生服务一般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指公共卫生服务,属于公共物品的范畴,意味着无论收入水平多少都会得到的卫生医疗服务,涉及的范围较广,包括对食品、药品、以及公共卫生的监督管制等等。第二类主要指基本临床医疗卫生服务,包括儿童预防保健、计划生育保健等基本医疗服务。在这一类中政府有责任提供必需的支持并保证公民都能获得基本的医疗服务。第三类是随意选择由个人承担的医疗卫生服务,该类医疗卫生服务不同于第一类,属于私人物品。但是国家有责任采取有关措施分散重大疾病的治疗与康复,采取医疗保险来保障人们的随意性临床医疗卫生服务的获得。

(二)农村卫生服务

卫生部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司课题组根据公共财政理论在2001年对农村卫生服务进行了分析与研究,认为农村卫生服务内容分为纯粹公共服务、准公共卫生服务和个人医疗诊治服务。刘兴柱、石俊壮等人在1999年对村级卫生机构的专项研究表明,在改革开放之前村级的医疗卫生服务基本都是由村集体所有的公立村卫生室提供的。改革开放以后,私人医生开业的卫生室比重上升,提供的卫生服务没有建立科学的医疗体系。近年来农村居民健康状况出现恶化趋势和农村医疗发展水平停滞不前。

三、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发展水平情况评估

衡量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服务发展水平情况,主要从经济发展水平、医疗支出情况、农村基层医疗的资源配置情况以及从新农村医疗服务情况四个方面。具体评估指标如下:

四、数据分析及意见建议

根据SpSS软件分析之后,可分析出,北京、浙江、山东地区综合得分排在前列,青海、宁夏、等地区综合得分较低。由分析数据可知,各地区发展水平不均并且差距很大。我国西部农村地区明显的从技术人员到设施设备等亟待提高。东部沿海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经济实力雄厚,所以在财政等方面给予极大的支持力度,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较高。面对各地区发展差距大,发展水平不均,没有建立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篇9

__县卫生局

城市卫生资源是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做好城市卫生资源配置工作,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是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的重要内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如何按照县委十二届五次全委会精神,“融入重庆主城区,建设重要功能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合理配置城市卫生资源,实现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是广大卫生管理专家当前讨论的热点问题。本文在调查了__县卫生资源配置现状的基础上,就城市卫生资源合理配置的对策提出如下思考。

1制订并实施区域卫生规划,调整存量资源

以区域卫生规划基本要求为原则,实施医疗卫生机构的全行业管理,根据县城市区发展规划,对卫生机构的布局、卫生资源的分布、结构进行合理调整,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健全、层次分明、互相支持、资源共享的完善的卫生服务体系,减少卫生资源的闲置与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对现有的大型医疗设备按功能状态进行估价,将功能完好但闲置的设备,按照其现有价值,有偿调剂到需要装备的单位。对各类医疗机构的功能、服务范围,根据居民卫生服务需要特点进行重新明确,疾病归口管理,各级、各类机构间建立相互协作、双向转诊的良性关系,而不是恶性竞争,从而实现市区医疗机构功能齐全、定位明确、服务规范的新局面。

2构建以城市医疗管理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相结合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城市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关键是要调整城市医疗服务体系,逐步构建以医疗管理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主体的二级结构,建立起分工合理、双向转诊的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2.1明确政府办医责任,集中力量办好城市医疗管理中心,突出一个“治”字

2.1.1合理确定公立医疗机构的规模和数量按照保障基本医疗供给和履行公共卫生职能的总体要求,卫生资源优化配置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将那些主要承担基本医疗任务、代表区域医疗水平、在医疗服务体系中起重要作用的医疗机构由政府继续办好,以充分发挥区域医疗管理中心在主导基本医疗服务、调控服务市场、平抑服务价格等方面的功能。对那些市场机制较难发挥作用的专科医疗机构承担的传染病防治、精神病防治、妇幼保健服务等,主要由政府举办,逐步实行购买服务。急救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等,由政府举办。县城市区集中办好城市医疗管理中心,即由1所综合医院和2~3所专科分院组成。(也相当于一个国家三级集团医院)

2.1.2大力扶持城市医疗管理中心的发展医疗机构体制改革和规模调整以后,政府要集中力量加大对公立医疗机构的基本建设、大型设备购置和维修、重点学科和人才建设、执行政府指令性任务等方面的投入。要改革和完善财政投入方式,及时解决公立医院在发展、改造、用地、科技进步等方面的问题,确保公立医院稳定健康发展。公立医院要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原则,建立和完善现代化医院管理运营体制,切实提高国有资产和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和社会效益。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可探索吸纳民资或外资参与合作建设,合作后其非营利性质不变,允许合作者有一定的回报。

2.1.3推进公办医疗机构运行机制改革一是建立出资人制度。为明晰公立医院的产权关系,加强对国有医疗卫生资源的管理,按照管资产、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出资人制度。探索成立卫生国有资产管理与投资发展中心(也即是前面所讲的成立医疗中心),履行政府出资人代表职责,代表出资人聘用院长,通过契约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使医院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经营自,形成法人治理结构,做到政事分开、权责明确(也即是江苏无锡的经验和做法)。二是实行以“两权分离”为核心的院长负责制。对由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按照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的原则进行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院长任期目标责任制,探索风险抵押、委托经营等管理方式,严格考核制度。积极探索效益工资、绩效工资、岗位工资、年薪工资(黔江已开始实行)等多种报酬实现形式。三是创新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公立医疗机构人事制度,打破人员身份限制,实行全员人事和全员合同聘用制,促进公立医院员工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

2.2实施重心下移,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突出一个“防”字

2.2.1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定位所谓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是指以全科医师和全科护士为供给主体,对所负责的社区人群提供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和健康教育等综合性的卫生服务。其主要职责是:负责急性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对家庭和

居民进行卫生指导、健康教育和管理,组织开展社区卫生活动;负责一般伤病的治疗,开设家庭病床,提供家庭医疗卫生服务;负责围产期保健和儿童计划免疫;提供医疗信息和转诊服务;提供急性病人出院后家庭恢复期的服务;向上级主管部门报送卫生信息等。从当前实际情况出发,可以从全科医疗开始,逐步过渡到医疗与防保工作的结合,从集体对社区人群负责制过渡到全科医师对社区人群负责制。2.2.2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原则发展城市社区卫生,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为指针,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加快整合卫生资源,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必须符合三点原则:一是以人为本的原则,以社区居民卫生保健需求为导向,以健康为中心,合理规划布局;二是与社会事业同步协调发展的原则,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发展和社区建设总体规划,以社区建设带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保证社区卫生服务的可持续发展;三是以区域卫生规划为指导并合理配置卫生资源的原则,立足现有卫生资源,对区域内的医疗卫生机构统筹规划,通过重建、改建、转型或功能转换等途径,建成符合要求的卫生服务机构。

2.2.3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原则上每个街道设置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人口5万人左右。服务人口超过5万人以上的街道,考虑到便民的原则,可增加1~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则上由政府举办的一、二级医院和企事业单位的卫生机构改建。在坚持以政府为主办好社区卫生服务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根据公平、择优的原则,打破部门、所有制界限,吸引社会力量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加快形成多元化兴办社区卫生服务的格局,培育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市场。

2.2.4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标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业务用房使用面积分别不少于1000m⊃;和150m⊃;,功能分区合理,符合卫生学标准。按规定设置科室、配备常用仪器设备及卫生技术人员。

2.2.5建立双向转诊制度卫生行政部门引导和组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城市综合性医疗卫生机构建立稳定的业务合作关系,制定双向转诊的临床标准和管理办法,加强考核监督,确保双向转诊工作有序开展,真正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在医院”和“救治在医院、康复在社区”。医疗卫生机构指定专门的职能科室和人员负责双向转诊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双向转诊流程和处理规范,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来的患者要开通“绿色通道”,及时提供选择科室、预约检查、组织会诊及安排住院等服务,同时将康复期患者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住院患者转回社区,并提供跟踪服务。

2.3制定服务和价格规范,引导居民合理消费无序的竞争降低了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不规范服务既增加了患者负担,又浪费了有限的卫生资源。因此,应该按照机构功能,制定科学、合理的服务规范和服务范围,规范各级医疗机构的服务行为;同时,理顺医疗服务价格体系,实现各级医疗机构服务价格的合理梯度,引导病人合理流向。另一方面,在规范了各级医疗机构服务行为的前提下,通过政府的协调,与职工医疗保险管理部门加强合作,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到医保服务范围,并建立鼓励病人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的医保报销规定,提高基层卫生服务的补偿比,这样既可以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又有利于节约医保基金支出。

3发展非公医疗机构,依法加强卫生全行业监督管理

3.1发展非公医疗机构以扩大服务提供量合理配置医疗资源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在公平有序的竞争下,各医疗机构会更加重视医院的运转成本核算,重视设备的投入和基本建设的可行性论证,避免浪费,从而达到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凡符合投资要求的任何境内外资本投资主体,应当在符合市区域卫生规划范围内可申请举办医疗机构。申办时,应以需求为导向,积极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资者到医疗资源相对薄弱、需求比较迫切的城市新区、城郊结合部、开发区等区域投资举办医疗机构;引导社会资本向特需医疗、康复医疗、老年病院、医疗美容、中西结合等特色明显的适宜领域投资;若思想再解放点——还可放开举办主体,鼓励各类社会资本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鼓励各类民资或外资参与政府不再举办的公办医疗机构的改组、改造或改制。

3.2实行医疗机构分类管理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为非营利性质,原则上不鼓励公有资本新设医疗机构。由公立医院改制的民营医院和新设立的民办医院,其性质实行自主申报,鼓励其定为营利性医疗机构;对符合区域卫生规划、主要提供基本医疗服务、执行政府规定的医药指导价格、所获利益主要用于改善医疗卫生服务条件的,可核定为非营利医疗机构。民办医院在获得执业许可证后,定为营利性的医疗机构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工商注册登记,定为非营利性的医疗机构则到民政部门进行民办非企业登记。民办医疗机构享有充分的用人和分配自,在人才引进、技术职称评定、参加学术组织和学术活动、政策知情等方面,享有与公立医院同等的待遇。按照政事分开和精简、效能、统一的原则,建立健全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卫生监督体制,实行对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的结合监督管理。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学会、中介组织对医疗机构的指导和服务功能,规范并引导医疗服务市场竞争。

4建立和完善覆盖广泛和功能齐全的公共卫生体系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篇10

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全民健康素质的提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为全面落实县政府今后五年工作规划和《__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计划》中提出的卫生工作目标任务,加快我县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步伐,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现结合实际制定《桂阳县卫生事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文秘站网文章-找文章,到文秘站网]

一、规划背景及卫生发展现状

(一)社会经济现状。

__县辖39个乡镇,503个行政村,5024个村民小组,面积2994平方公里,总人口79.3万,其中农业人口64.1万。20__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53.41亿元,财政收入4.5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24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16元。

(二)居民健康现状。

1、居民健康主要指标:20__年全县居民平均期望寿命73.4岁,孕产妇死亡率35.23/10万,新生儿死亡率8.92‰,传染病发病率158.96/10万。

2、“十五”期间,急、慢性传染病仍是威胁我县居民健康的重要因素。20__年,我县共报告甲乙类传染病14种,1259例,死亡9例,死亡率为1.14/10万。传染病发病率居前6位的疾病依次是肺结核、痢疾、病毒性肝炎、伤寒副伤寒、麻疹、淋病,这6种传染病发病数占传染病发病总数的97.14。

艾滋病防治形势严峻,20__年我县发现新增HiV感染者1例。病毒性肝炎发病率上升迅猛,20__年共发现病毒性肝炎157例,发病率为19.82/10万,比去年上升了32.11。肺结核病出现上升趋势,20__年共发现肺结核病例579例,居传染病发病率第一位。

3、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影响我市居民健康的主要因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加快,居民健康意识滞后,运动不足、吸烟、酗酒、生活不规律等不健康生活方式未被有效遏制,心理健康和合理营养等问题未受到足够重视,导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增加。

(三)卫生资源现状。

1、卫生机构:20__年底,全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574所,其中县属医疗卫生单位5所,乡镇(中心)卫生院39所,省市驻桂厂矿医院2所,民营医院4所,村卫生室484所,个体诊所40所。

2、卫生人力:全县卫生系统在职人员1669人,其中卫技人员1398人,占总人数的84.44。执业医生456人,执业助理医师462人,每千人拥有医生数1.16人;注册护士486人,每千人拥有护士0.61人;药剂、检验等其他卫生技术人员264人。具备高级职称16人,中级职称287人。医院床位:20__年底,全县共有病床1148张,每千人拥有床位1.5张。

3、房屋设备:全县医疗卫生单位房屋总面积161341m2,业务用房77608m2。目前,全县医疗设备3948.17万元,万元以上设备共有236台件,其中50万元以下的226台件,50-100万件9台件,100万元以上3台。大型医疗设备中,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装置(Ct)3台,彩超3台。至20__年底,全县各医疗卫生单位总资产为14157.23万元。

4、卫生事业经费:20__年,全县财政对卫生投入643.19万元,其中卫生事业费615万元,中医事业费28万元。卫生事业费中,医院经费40万元,占6.5;防治防疫经费99.36万元,占16.15;妇幼保健经费57.45万元,占9.34;乡镇卫生院经费370万元,占60.14;其它卫生经费48.38万元,占7.86。

二、“十五”计划期间的发展情况

(一)主要成效

“十五”期间是我县卫生事业发展很快的一个历史时期,全县卫生系统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抢抓机遇,求实创新,开拓进取,团结拼博,深化改革,完善卫生服务,促进了全县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初步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卫生服务体系。“十五”计划确定的目标基本实现。全县卫生事业呈现出崭新面貌。20__年、20__年、20__年、20__年获市卫生工作目标管理考核第一名;先后被评为“全国初级卫生保健先进县”、“全国消灭脊髓灰质炎先进县”、“湖南省消除碘缺乏病危害合格县”、“省级妇幼项目合格县”、“湖南省农村中医建设先进县”、“湖南省‘三个代表’学教工作先进集体”、“湖南省抗击‘非典’先进基层党组织”、“湖南省公益形象示范单位”等荣誉。

1、强化了农村卫生工作管理。

(1)积极探索乡镇卫

生院内部运行机制改革。20__年,我县率先推行“动产融资,不动产有偿使用”的乡镇卫生院内部运行机制改革,经过运行,全县乡镇卫生院总资产增加了500余万元,确保了国有资产的增值,干部职工的平均工资有所增加。省人事厅、省卫生厅将我县这一改革称为“桂阳模式”,并向全省进行了推介。(2)进一步夯实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十五”期间,加大了对农村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每年投入100余万元,用于乡镇卫生院的人才、房屋、设备建设。20__年,开展了以县疾控中心、县人民医院传染病区和太和、洋市中心卫生院为重点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总投资达1000余万元;20__年,将完成24所乡镇卫生院国债项目建设工作,总投资达397万元,其中国债资金290万元,大大改善了我县医疗机构的基础设施和医疗环境。进一步完善了全县乡镇卫生院整体服务功能。

2、顺利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

20__年2月,省委、省政府确定我县为全省首批5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之一,我县积极开展工作,20__年、20__年、20__年全县参加合作医疗农民分别达16.9万人、23.3万人、45.5万人,覆盖率分别为25、34.7、71。自20__年7月1日以来,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到各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12813人次,兑付补助金额860.66万元。有效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欢迎。

3、预防保健工作质量得到提升,卫生监督执法工作不断加强。

认真贯彻执行《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条例》,通过严格疫情报告制度,加强疫情监测,及时处理疫情疫点等措施,扎实抓好了传染病的管理,最大限度地控制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传染病总发病率逐年降低,无甲类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特别是20__年,我国暴发非典疫情,我县迅速成立了指挥部,制定了工作预案,组建了机动队,开展了一系列工作,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我县未发生非典疫情,取得了重大胜利。加强了食品卫生和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监测工作。开展了执业卫生执法工作。同时,严格按照《母婴保健法》开展了妇幼保健工作,妇幼保健两大系统管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4、医政、无偿献血及卫生协会工作进一步加强。

各医疗卫生单位加强了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工作,明确了职责,加强了医务人员的业务学习,不断提高了医务人员业务水平和防范意识,严防医疗事故发生。加强了对红会、无偿献血工作的领导,如质如量完成了无偿献血任务。20__年,召开了全县农村卫生协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健全了卫协会机构,举办了乡村医生培训班,组织开展了乡村医生执业注册考试,进一步提高了村级卫生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

我县卫生资源总体人均拥有量不高、分布不平衡、结构不合理。卫生人力、床位、设备等卫生资源70集中在县城,农村卫生资源相对不足,基层乡镇卫生院设备落后,卫生队伍学历结构偏低,技术水平低,服务设施不健全,“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有待进一步完善。

2、整体科技实力不强,专业技术人才断层。

自20__年大中专毕业生停止分配后,乡镇卫生院基本上未进过专业技术人员,而现有的专业技术人员有的达到退休年龄已退休,部分技术较好的纷纷往上调或流出,造成大部分乡镇卫生院专技人员断层,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据20__年统计,目前乡镇卫生院共欠临床、护理、影像、药学、放射、财会等专业人员78人,其别是护理和影像专业人员欠缺严重,同时,县级医疗机构人力资源结构性矛盾突出,拔尖人才不足,卫生管理人员水平有待提高,医、教、研一体化的高科技创新体系尚未形成,医药卫生科技整体实力不强,优势学科不多,医药卫生科研成果转化滞后,效益不高,卫生科技与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制约了卫生事业的发展。

3、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投入不足。

按卫生部、省卫生厅下发的有关文件,明确规定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监督体系和妇幼保健体系建设的标准及其职责职能,规范了各级政府的责任,要求各级政府按照标准安排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员编制和工作经费、人员经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经费。我县原卫生防疫站核定人员编制50人,县妇幼保健院核定人员编制70人,20__年县疾病预防体制和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后,三个单位的人员编制总数核减35人,人员经费减少一半,给公共卫生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很大困难,严重制约我县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4、卫生事业经费投入不足。

县财政卫生事业经费缺口大,严重影响了卫生工作的开展。按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卫生事业经费应占全县财政总支出的8,而现在我县的卫生事业费仅占财政总支出的1.9,按20__年卫生经费补偿政策,卫生系统补偿经费原安排1134.45万元。而县财政实际拨付卫生事业经费到位623.08万元,经费缺口大。由于财政补助相对不足,而在职人员经费、医疗机构发展建设经费等,只能靠医疗机构“创收”解决,导致医疗服务价格的扭曲,加大了国家、社会和个人医疗费用负担,使卫生总费用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了卫生事业的正常发展。

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困难较大。

一是群众互助意识较差;二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的长效机制未建立,乡镇筹资工作量大;三是乡镇合作医疗管理机构人员编制、工作经费难保证。

三、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在“十一五”规划期间,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以人人享有卫生保健、不断提高人民健康素质为目标,以农村卫生、社区卫生、疾病控制和公共卫生服务等为重点,贯彻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统筹规划和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改进医疗卫生条件,提高卫生服务能力,建立起符合桂阳县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需求的持续、协调发展的卫生体系,为构建和谐新社会做出应有贡献。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必须坚持的主要原则是:按照区域覆盖、合理布局、方便就医、资源共享、高效利用的原则,通过规划总量,调整存量,优化增量,提高质量,保证重点项目和优先领域的投入,充分提高卫生资源的利用率和卫生服务绩效。加大农村卫生的投入,进一步缩小城镇和农村卫生条件的差距,大力发展城乡社区卫生服务。

(二)总/!/体目标和主要指标

1、总体目标。

从我县县情出发,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目标为主线,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逐步建立起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人民健

康需求的医疗服务、预防保健、疾病控制和卫生监督执法体制,建立起一个经济类型多元化、服务形式多样化、卫生队伍专业化的医疗管理体制,逐步形成医疗机构多种类型并存,相互补充,公平竞争,有序发展的卫生事业新格局。到20__年,使我县医疗卫生服务和居民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全市内领先水平。2、主要指标。

⑴健康教育覆盖率达95以上,居民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城市达95,农村达75以上;

⑵孕产妇死亡率≤35/10万;

⑶婴儿死亡率≤15‰;

⑷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95,住院分娩率达90以上。

⑸儿童系统管理率达90以上。

⑹甲、乙类传染病总发病率≤140/10万。

⑺儿童建卡、建证率达100,“五苗”单苗接种率达95以上,“五苗”全程合格接种率达90以上。

⑻传染性肺结核病患者的督导覆盖率及规范治疗率达95;治愈率达到90。

⑼每千人口医生人员数1.8人。

⑽每千人口床位数2张。

⑾人均期望寿命达74岁。

⑿疫情报告漏报率控制在5以内;

⒀食品卫生监测合格率达到90;

⒁卫生监督覆盖率城区达到95,村镇达到90以上;

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80以上;

(三)重点发展领域和主要任务

1、医疗救治体系。

依据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和医疗市场供需趋势,逐步完善城乡整体医疗网络。把县城区建成为集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民营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卫生服务网络中心;进一步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使其成为集医疗、预防、保健为一体的综合服务网。

(1)综合医院及专科医院建设

县城区以县人民医院为依托,逐步建立起设施完善、管理现代、服务一流、具有市内领先水平的现代化医疗中心,成为我县乃至我市医疗、教学、科研基地。“十一五”期间,重点加强县人民医院门诊大楼、外科住院大楼的建设,同时,打造口腔科、神经外科等拳头科室,积极争取项目,引进资金,更新设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加强传染病区建设,逐步建成全县法定传染病治疗中心。构建符合桂阳未来发展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使桂阳县人民医院成为县的医疗急救中心。

(2)中医中药建设

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突出中医特色,加强中医医疗机构内涵建设,培植建设一批市级重点中医专科,重点打造骨伤科、颅脑外科等专科特色。加大优秀中医临床专家培养力度,造就一批继承型、中西型结合型、外向型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加大中医事业的投入,进一步加强中医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巩固完善中医药服务网络,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积极争取利用国债及省补助资金,“十一五”期间重点完成县中医院住院楼的改建,加快中医院的建设,加强民族医学的发展。

(3)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履行城市社区内健康教育、防病、保健、治疗、康复等职能的服务机构,是实施各项具体公共卫生工作的载体,是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网底,我县“十一五”期间要建立健全与城镇社区建设及人民群众的卫生需求相适应的、布局合理、经济有序,直接面向群众、面向家庭,集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健康教育服务为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以社区为基本单位,每个社区设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1万居民配备2名全科医生,保证城镇社区卫生覆盖率要达到100,逐步实现小病不出社区,大病进医院的新型医疗模式。

(4)农村卫生机构建设

对农村卫生机构建设,要明确目标,搞好规划,突出重点,加快建设步伐,要以村卫生室为基础,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抓紧建立健全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网络。要积极争取项目建设好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同时,要进一步整合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确保20__年初级卫生保健各项工作指标达标。要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对农村卫生事业的投入,对乡镇卫生院履行公共卫生职能所需的人员和经费,要予以充分保障;加强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加强人才培养,增强业务素质,提高服务质量;积极利用国家政策,争取国债项目,加强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更新设备,扩展业务,保障农民基本医疗服务需要。

(5)医疗急救

加强县120医疗救援指挥中心建设和发展,到20__年,逐步完成由“院前指挥型”到“院前急救型”的过渡。我县将先依托县人民医院,建设120指挥中心,积极创造条件,设置120指挥中心。通过120指挥中心整合资源,激活优势,逐步建成适合我县实情、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反应灵敏、运转协调、持续发展的应急医疗救治体系。

2、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在20__年至20__年期间,将进一步加强县、乡、村三级预防保健网络的建设,制定《县乡村防保一体化管理办法》,健全乡村级防保队伍,使县、乡、村三级网络保持畅通、高效。以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为契机,加强和规范儿童计划免疫工作,切实降低计划免疫相关传染病的发病率,以乡镇为单位,12月龄儿童“五苗”接种率达95以上,aFp病例报告发病率在1/10万以上,做好人员、资金、物资和技术“四个到位”。

认真贯彻落实《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条例》,强化各类疫情及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进一步降低传染病总发病率,提高疫情报告灵敏性和准确性,把疫情报告漏报率控制在5以内;进一步加强重点传染病的防治,建立健全以霍乱为重点的腹泻病监测防治网络,重点加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人间禽流感等重点疾病的监控;贯彻落实《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到“十一五”末,加大对艾滋病工作的防治力度,按照桂阳县防治艾滋病长期规划,加强机构建设,增加财政投入,提高专业人员素质,加强对重点易感染人群的监测工作,探索对高危人群的行为干预工作,广泛开展全民防治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继续推进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以县为单位,使全市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的覆盖率达到90,初治涂阳肺结核病人发现率达70,涂阳病人治愈率达到85;加强碘缺乏病、地氟病的防治和控制工作,加强流动人群疟疾监测工作,防止暴发流行,巩固我市基本消除疟疾成果。

3、卫生监督体系。

进一步完善卫生监督体制改革成果,在“十一五”期间,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政事分开、综合执法、依法行政的要求,以整合资源、加大投入、改善条件为手段,以基础设施建设和执法装备建设为重点,逐步建立职责明确、行为规范、结构合理、运转协调、程序明晰、执法有力、办事高效的卫生监督新体系。充分利用现有卫生监督队伍,加强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中涉及到的疫情报告、传染源隔离、医院消毒、饮用水、食品卫生安全、劳动卫生、放射卫生、学校卫生等工作的卫生监督能力建设,提高执法效率,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卫生监督信息省内外横向和纵向的联系,保证一旦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相关被监督部门能积极配合,各项防治措施能顺利实施。“十一五”期间,要保障我县食品卫生监测合格率达到90以上,监督覆盖率城区达到95,村以上达到90,学校食堂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达100,餐饮业及其他食品卫生经营单位达量化管理达90以上,卫生从业人员体检率

达到100,食品卫生行业卫生许可证办证率达到100。为加强各乡镇、村级的卫生执法工作,20__年前乡镇中心卫生院完成卫生监督分所的建立。各乡镇承担本辖区内的卫生执法职能,确保卫生监督执法覆盖率达100。4、妇幼保健机构建设。

按照国家妇幼保健机构建设要求和标准,加强妇幼保健体系建设,在“十一五”期间,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集妇幼卫生监测与技术服务于一体的,能够承担保护妇女儿童健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任务的三级妇幼保健服务体系。建立健全高危孕产妇、高危儿童救护机制和贫困孕产妇救助机制,努力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幼儿死亡率。进一步加强妇幼保健服务网络建设,将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建设纳入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统一规划,保障经费的投入。积极争取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建设好妇幼保健门诊大楼和保健中心大楼,完善服务设施,提高服务质量。进一步加强对妇幼保健人员的技术培训,努力提高各级妇幼保健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坚决取消家庭接生,加强乡镇卫生院产科建设,积极探索村级妇幼保健队伍建设和管理的新形式,全面实现妇幼保健各项工作指标。

5、卫生信息建设。

建设具有现代技术的、准确、高效的卫生管理信息系统。进一步加强卫生系统网络建设,实现与各医疗卫生单位的网络直连,为卫生科技人员提供医学信息等各种信息服务;完善卫生服务信息定期制度,选择部分病人关心的,能体现医院实际工作情况的指标,定期或不定期通过新闻媒体对外公布,保障病人的知情权。

6、卫生人才培养。

积极探索卫生人才教育管理长效机制,强化理论武装,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加大专业知识培养力度,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研究生学历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1,本科学历占20,副高以上职称占10;坚持实施人才培养系统工程,强化学科带头人培养,力争5年内培养10名在全市相关学科或技术领域处于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重视青年人才和后备干部培养,每年确定5名青年人才实行跟踪培养;改革卫生管理人员选任方式,推行公开、公平、公正的人才竞争机制。

7、爱国卫生。

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爱国卫生工作的决定》精神,坚持爱国卫生基本方针,积极配合城管部门搞好爱卫工作,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市民的文明卫生素质和自我保健意识;以除害防病为重点,深入开展创建卫生县城、卫生乡镇活动;要加大指导农村改水力度,基本普及安全卫生饮水,改善农民生活居住卫生条件;加强健康教育工作,“十一五”期间桂阳县城区要建成桂阳县健康教育馆,配备电教设备,形成全方位健康教育网络,全市各中小学健康教育开课率达到100,县城无吸烟单位要达到50以上;全面达到全国卫生县城各项标准。

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

继续开展农村合作医疗工作,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加大对医疗机构的管理,提高定点医疗机构服务质量,进一步加强基金监管措施,确保试点工作规范、平衡、有序推进。“十一五”期间实现全县参加合作医疗农民占常住农业人口的80以上。

9、重点建设项目

“十一五”期间,我县将分步对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卫生监督所、乡镇(中心)卫生院、村卫生室、红十字医院等16个项目进行投资建设,项目总投资18995万元,其中向上争资4632万元,自筹贷款13498万元,县财政配套865万元;项目新增用地面积24248m2,总建筑面积52250m2,业务用房建设投资14872万元,设备配套投资4123万元。各项目情况详见附表。

四、实现目标的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县乡(镇)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卫生事业,深化卫生改革,构建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卫生体系是各级各部门的重要职责。组建由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县卫生局、县规划局组成的“十一五”卫生发展规划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十一五卫生发展规划,并负责组织实施、评估、修订,确保规划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目标。县发改委负责参考规划实施予以监督和管理,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县财政局要加大对卫生工作的投入,确保卫生重点项目的资金投入,引导卫生服务向公平、高效、优质、多样化发展;县卫生局负责发展规划的具体实施管理,实施卫生资源配置的宏观调控;县规划局要将卫生发展规划纳入城镇总体规划,按照卫生发展规划的要求,安排卫生机构布局和用地,给予政策支持;各乡镇政府要结合各自实际,按照桂阳县“十一五”卫生发展规划要求,制定区域性卫生发展规划。

(二)强化行业管理,转变政府职能。

按照“十一五”卫生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县卫生局要对区域内的全部卫生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审批、调整、监督、评价,打破卫生资源条块分割的格局;建立卫生资源的准入制度,逐步强化政府对卫生事业的宏观调控能力;积极推进企业单位卫生机构的社会化,将企业单位的卫生机构纳入卫生发展规划管理,对于不符合社会需要的医疗机构,逐步实行关、停、并、转。卫生行政部门要转变政府职能,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的手段,加强卫生行业的宏观管理。以政府举办的公立医疗机构为主体,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以民营医疗机构为补充,方便群众就医,满足不同层次的医疗需求。县卫生局要进一步引导、规范民营医疗机构。“十一五”期间,我县将积极引进外资,在城区发展一所高规格的综合性二级医院。不断完善医疗机构管理,做好区域内卫生规划,严格执行上级区域卫生规划有关文件,合理安排卫生资源。建立和完善医疗机构管理制度。按照“四准入”的要求,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管理,重点是对已有的医疗机构进行整合,提高质量,完善功能。加强对民营医院的医疗业务管理,在做好业务工作的同时,要履行好预防保健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治义务。在完善乡镇卫生院综合目标考核的基础上,制定一套对民营医院的考核标准,加强对全县的民营医院、个体诊所的考核,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坚决予以吊销执业许可证,鼓励民营医院、个体诊所与国营医疗机构公平竞争,活跃我县医疗市场。完善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两大院的内部管理,站在发展的高度,以科学的发展观,加强两大院的内部管理,充分发挥广大医疗技术骨干的带头作用,广泛调动全体干部职工的积极性,挖掘潜力,拓展业务,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勇于创新,把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建设成为全市一流的各具特色的县级医院。逐步实行乡镇卫生院一体化管理。在完善乡镇卫生院内部运行机制改革的基础上,逐步推行乡镇卫生院的一体化管理,以乡镇卫生院为中心,把村级卫生室的人、财、物统一由当地卫生院调配,合理配置当地卫生资源,充分发挥乡镇卫生院优势。

(三)积极探索卫生体制改革新思路。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我国卫生体制改革经过全面调研,总结出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

疗卫生体制改革虽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进展,但暴露出的问题较多。我县“十一五”期间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将实现“一个结合、三项分离、三个联动”。“一个结合”,就是将市场配置资源与政府配置资源结合起来,改变卫生资源在市场分配上存在的“重城镇轻农村”、“重参保人群轻未参保人群”的问题。进一步放开医疗市场,发展各种形式的医疗机构,满足不同人群的医疗需求。“三项分离”,一是指公益性医院与营利性医院的分离:公益性医院的一切运营成本由政府支付,主要面对低收入群体、贫困人群和特殊人群;营利性医院则主要面向对医疗服务有更高需求的高端客户;二是医药分离:实行医药分离是最终的改革方向,但需5到8年的时间分三步实施:第一步,实行医药的分开核算,收支两条线;第二步,则彻底实行药房分离开来,使医院药房成为一个独立的法人机构;第三步,则彻底实行医药的分业经营,将医院药房转变成社会化零售药店。医药分业后,彻底改变目前医院60收入来自药品的状况。最后,管办分离。这是实行医改的重要保证。“三个联动”,即医疗体制改革、医保体制改革、医药流通体制改革必须进行整体制度设计,互相推动,共同完善。(四)加快人才培养,实施科教兴医。

在20__年至20__年期间,将加大对各医疗卫生单位人才培养,根据全县各医疗机构的需求情况,每年从卫生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中招收40-50名,充实全县医疗队伍。每年安排人才培训专项经费130余万元,每年送市级医院进修半年以上的卫生技术人员30人,不定期举办业务培训班,培训卫生院院长、防疫专干、妇儿保专干等所有卫技人员,确保人人均有培训机会。

广泛开展国内学术交流与合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培养和引进一批高层次卫生专业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制定优惠政策,为农村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卫生人才;大力开展卫生管理干部岗位规范化培训,造就一批适应新时期卫生事业发展的职业化管理队伍。医学科学研究工作,要瞄准国际、国内医学科学技术前沿,我县将依托县人民医院和县中医院,坚持以技术引进为主,引创结合、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相结合,注重科技成果转化,重点加强区域内知名专科建设,力争逐年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加大对医疗机构临床重点学科研究补助力度,提高疾病诊疗水平,促进临床医学发展。每年选派医技人员到省级医院进行临床进修但和开展学历教育,到20__年,全县45岁以下的医务人员均达到大专以上学历,切实提高医技人员的专业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五)完善卫生经济政策。

加大卫生经费投入。按照《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和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实施意见,卫生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应逐年增加,卫生经费的增长速度不能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县级财政要全额预算县级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人头经费和乡镇卫生院院长和防疫、妇幼专干工资。同时,每年要投入20万元设立农村卫生工作专项经费:投入20万元,设立突发重大疫情、重大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等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控制和救治专项资金;每年投入50万元设立专科发展建设扶助资金。增加卫生事业机构人员编制,自20__年起,县妇幼保健院、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县卫生监督所(含分所人员编制)全额事业编制要达到每万人口一人。

(六)进一步拓展中西医疗业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