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42:58

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篇1

关键词:养老服务;社区;居家养老

中图分类号:D57

一、人口老龄化促进社区养老服务发展

本部分在介绍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的基础上介绍了社区养老服务的含义及功能。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中国于1999年成为人口老龄化国家。联合国统计结果显示,到2012年底中国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94亿人,并且仍在以每年1000万的速度增加。美国学者泰德·费雪曼指出:“如果这些超过60岁的中国老人自己组成一个国家,则将成为世界第三大国,仅次于印度和中国本身。”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现实要求有强大的养老服务体系做支撑,但是目前中国的养老服务体系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正在建立并完善各种养老模式,积极推广“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模式,但是在老年福利、生活照料、医疗保健、体育健身、文化教育和法律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养老服务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多元主体共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体制和机制尚未建立,资金的来源及使用成为最大短板,专业养护人员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诸多问题需要学术界和管理部门加大研究和管理力度,寻找更多适合的解决方法。

(二)社区养老服务的含义及功能

目前中国的养老模式主要有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三种。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区养老已经作为一种具有发展前景的养老模式引起了各界的关注,社区养老是以家庭养老为主,以机构养老为辅的方式,它吸收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方式的优点和可操作性,利用社区的先天优势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结合在一起。老人居住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由社区提供各种专业的养老服务,既满足了老年人不愿离开家的条件,又能使养老具有保障。因为在那里不仅有专业的服务人员和娱乐设施,而且由于时空条件的先天优势,这里还有老伙伴的欢笑声,有独立的活动空间和居家的优势。很多社区还能为老人提供担当社区志愿者的机会,通过各种社区活动,老人们可以实现潜在的人力资源优势和价值,更好地满足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需求。可见,社区养老已经成为人们解决养老问题的重要依托。

二、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中国的社区养老服务事业发展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如在养老服务内容上,从单一的打扫卫生进入到全面的生活照料;服务频率上,从一周或一月开展一次增变为每天进行的必要工作;服务人员构成上,从单一的社区居民志愿服务变为以专业服务人员为主、社区居民参与为辅的合作模式。但社区养老服务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基层政府部门重视程度不够

近年来,国务院为鼓励和支持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分别颁布了《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2006-2010年)》、《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等一系列文件,但由于上级没有将养老事业发展作为基层政府考核的指标等原因,导致部分基层政府并未完全落实中央精神,特别是在老年服务机构税收和社区老年服务政策性补助等方面没有提供有力支持。

税收上,目前仅有江苏、浙江、上海、北京等地对国家老年产业税收政策落实较好,东北地区也仅哈尔滨、大连等较为发达的城市有所涉及;而就内容方面,基本由企业(个人)所得税、自用房产(土地、车船)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的减、免构成,有形式简单、类别单一、覆盖范围狭隘等特点。政策性补助上,大部分地区都做到了一定的落实,但在补助与其他政策的联系、地区间合作等方面却缺失严重,特别是社区医疗与医保的挂钩、老年人必要的医疗用品与医保范围的对比、异地医保的报销、地区间养老优势互补的合作等方面十分欠缺。

(二)社区养老覆盖不全面

根据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民政部表示到2015年社区养老服务的提供要达到基本覆盖100%的城市社区和至少50%的农村社区。目前,社区养老在各大中小城市都已开始大力发展起来,在城市内部覆盖上,大城市的绝大多数社区都具备部分养老服务功能,中小城市则略有欠缺,其社区养老服务分布主要依靠所在政治分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周边企事业单位经营规模决定。可喜的是,各城市的社区养老服务事业都已受到重视,发展前景有望。

相反,我国大部分村镇仍在社区养老服务提供与建设起步上缺失严重,包括城郊结合部周边经济条件较为富裕的农村社区。其主要原因来自资金、人员与意识等方面。首先,资金的严重匮乏是导致农村地区社区养老服务无法开展的最直接原因,有很多农村老人连最低生活保障金都难以及时兑现;其次,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养护人员存在着下乡的心理障碍,而农村自身人员的科学、文化素质又过低,这导致农村社区养老服务因人才缺失而无法开展;再次,农村居民自身对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观念意识落后,还未认识到社区养老存在的必要性与大势所趋,这导致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开展缺乏起步推动力。

(三)养老服务内容单一

目前,只有上海、杭州、北京、广州、厦门等较为发达省市的部分大型社区能够提供内容较为丰富完整的养老服务,其服务内容主要包括生活照料、医疗卫生、娱乐、出行保障四个方面,而大部分社区所提供的服务连这些方面都不能做到,有的仅包括最低生活照料保障与医疗卫生支持。

其实老年人晚年生活幸福这一目标包括多个方面,一些老年学家提出了3m理论,即认为老年人的共同需求主包括精神需求(mental或mind)、物质需求(money)和医疗需求(medicare)三类,这为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结构思路。根据这一理论可以将养老服务的内容设计为心理问题的调解、政策信息的咨询、社会新闻的普及、兴趣爱好的培养等重要内容,其原因在于:一是心理问题的解决能使老年人脱离亚健康状态,以豁达的心态安度晚年,同时也能消除社会隐患,避免老年人因心里郁结的发展形成对全社会的不满而危害社会;二是政策信息咨询的提供,能有效保障老年群体的各项权益,不因缺乏了解而被不法分子利用;三是社会新闻的普及,能使老年群体了解社会,生活不脱离现实,增强社会参与意识;四是兴趣爱好的培养能使老年群体生活充实,加强交流。而这四个方面无论在开展规模的要求还是开展质量的要求上都最合适在社区里进行,这就为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了天然的条件,同时也对社区养老服务的内容创新提出了挑战。

(四)社区养老服务发展资金匮乏

目前社区养老服务主要依靠单一的集资方式,即款项全部由社区居民、周边企事业单位捐赠和老年人所在家庭自费构成。在不受利益驱动的条件下,企业单纯依靠社会责任感所给予的捐献款项普遍具有数额较小的特点,且老年人家庭自费与社区捐赠皆为个人行为,对整个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来说支撑力不足。

政府资金供给的不足和企事业单位捐赠数额小是社区养老服务发展资金匮乏的主要原因。政府方面,财政性资金主导缺乏。目前,政府在资金方面的扶持主要依靠养老产业税收上的减免而非直接的资金供给,这一做法的间接性使政府在社区养老服务发展上的推动缺乏坚实稳定的物质基础;同时,政府并未设置固定的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专项扶持款。而企事业方面缺乏多样化的融资渠道,主要形式是企业冠名设立基金,社区养老与各大基金会直接挂钩,银行信贷款项数额的约束进一步放宽,风险投资商进入,Bot项目融资在社区养老产业上进行等。尽管在不断创新,但是效果不够理想,相对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所需要的资金来说还是杯水车薪。

(五)行业发展无秩序,管理方式落后

目前,绝大多数地方政府并未对社区养老服务行业的发展进行严格的监督,除缺少相关行政条例外,立法缺失也是一大漏洞。这一情况导致了社区养老服务事业发展过程中消费群体不信任、生产服务群体不规范的局面。根据对各地方政府行政命令的查询,目前仅上海市、北京市、深圳市、浙江省和广州、江苏、海南省的经济政治枢纽城市出台了相关的规范办法,而青岛市仅有暂行办法,南宁市仅规范了收费问题。其中,只有上海市、北京市、浙江省出台的规范办法内容详细落实到了每项服务、管理部门、具体建筑设备等,并要求建立各项档案,按时上报政府管理。

这些规范办法中,一般强调社区养老组织为非营利性机构,进行低偿或无偿服务,这违反了市场经济的规律,不利于整个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同时也阻碍了这一服务事业的资金获取、健康发展;且在服务费用规定上,强调低偿与无偿,未落实到具体数额,不利于正式实施。另一方面,这些方案中的处罚设定皆为整改、撤销、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处罚力度过轻,落实到个人时则没有具体惩罚办法,等同于没有处罚,完全起不到规范作用。对于其他大部分规范办法还未出台的城市,仅有一小部分在地方人大和政协上提出了议案,情况不容乐观。法律方面,尽管众多学者、专业媒体都撰文强调社区养老立法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政府对于社区养老仍没有确立统一的管理法规,仅有地方标准,而大部分为社区养老提供支持的机构并未达到政府标准,没有登记在册,不受到约束。

(六)服务质量低下

目前,时常出现的虐老事件,照料不当致死事件等相关社会问题说明了不论是单纯照料老年人的护理人员还是对老年人进行生理心理健康全面监护的专业人员,都缺乏专业、深厚的服务知识,服务人员素质、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据调查,目前专门从事老年照料服务的工作人员主要由中年下岗女职工、外来务工女性、拥有初中或以下学历的青年人构成,这一部分人群普遍具有文化素质低、对工作的认同感低,未来职业期望低的“三低”特征,且其中大部分都没有长期从事这一行业的计划,分析可见,这一群体特征决定其中大部分人并不适合从事老年服务工作,这也是服务质量低下的一大原因。

大部分服务人员都没有经过专业的老年照料培训也是服务质量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一现象的存在主要受四大因素影响:第一,目前没有经过政府认证的大型专业培训机构存在,培训主要以小型综合教育机构与社区培训为主,前者提供的培训并不专业,不能确保所授知识的正确性与及时性,后者难以邀请到具有专业医疗护理、心理学等方面的高等学历的老师,培训缺乏权威性,且培训内容单一,缺乏系统性。第二,国家未设立专业的老年服务人员资格认证,不利于区分服务人员的层级,安排合适的工作。第三,政府未设立免费的培训课程,服务人员在自费经过培训后,不参加资格考试、不拥有官方的结业证书,不受认可,导致服务人员参加培训的意识与积极性低。第四,社区与专业院校合作机制未建立。一方面,专业院校毕业的较为专业的服务人员由于社区方面不参与院校招聘会将不会进入社区工作;另一方面,社区也无法利用专业院校的教师资源对所招收的服务人员进行系统培训。此外,我国提供高等教育的大学本科与专科院校并未设立为老年人服务的专业,这是服务质量低下的一大原因。老年群体在生理、心理上的特殊性要求专业服务人员必须了解这一群体,所学知识立足于这一群体,特别是老年人抵抗力低下、代谢滞缓、心血管脆弱、神经反应缓慢、心理承受力弱等特点要求专业人员在提供各项服务时必须进行特殊考虑,而目前我国各高等教育院校毕业的专业人员由于专业知识限制对老年群体的特殊护理不够熟悉,无法提供最为正确的服务。

三、对中国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建议

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需要各界共同努力完成,在其中,政府和社区起着重要的推动和保证作用,因此本文将主要从政府和社区的角度提出相关建议。

(一)要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养老政策

政府应该成立专项小组定期到地方走访,调研了解养老政策落实情况,例如社区养老服务产业的总规模大小与发展幅度,地方政府与社区在养老服务上合作项目的数量与质量,政府为社区养老服务提供的资金占比情况,地方政府有无成立专门部门等,并将养老事业的发展状况列为地方参与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借此督促地方政府对社区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重视程度。

地方政府也要制定相关地方政策。一方面,将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程度作为考核社区工作的重要标准之一,力求因地制宜、公平公正,如根据社区住户数量和老年人数量共同确定养老服务需求规模及人员供给情况,并以此为基础对现实工作开展进行调查,评定各社区养老工作是否到位,适当树立典型和样板。另一方面,确立激励机制,对工作优秀的社区进行适当奖励或授予荣誉,可以通过授予锦旗,网站、公示板通报表扬或对表现优秀的社区给予发展奖励;同时,惩罚忽视该项重要工作的社区,同样通过通报批评等方式,并将地方政府下发的批评报告贴于社区公告栏告知本社区所有住户,必要时要及时更换负责人员。

(二)提高社区对发展养老服务重要性的认识

社区应树立正确的观念,加强对社区养老服务重要性的认识,理解其对和谐社会、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例如,对社区内部即周边老年人家庭进行走访,了解其生活现状,询问老年人在晚年生活中的困惑与困难,调查其迫切需求,特别针对辖区内五保及困难家庭老年人进行特殊关怀,深刻体会自己的工作对这一群体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同时,加大宣传力度,通过举办社区老年摄影展,让社区居民从摄影作品中了解专属于老年人的困境与幸福,使社区居民认识到良好社区养老服务对老年人晚年幸福的重要性,并在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实践发展中,对社区加以监督。

(三)拓展养老服务发展的资金来源

政府方面应该增加拨款的数额,支持社区居家养老事业的发展:如鼓励银行等公立机构加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事业,为相关企业降低贷款利率;鼓励企事业单位进行公益性捐款与投资;利用政府的传媒渠道,通过公益宣传片的传播和报纸杂志公益广告的刊登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使其增加对社区养老服务投资,形成一个由众多企业组成的、大企业带动小企业的、完整的服务网络。政府通过政策的设立降低社区养老服务产业参与者的生产成本,报纸、电视等公共媒体刊登、播放公益广告时,进行合理的广告植入,为热心公益的企业进行宣传,为企业降低广告费用、公关支出等。

社区通过对养老服务事业发展重要性的宣传,加强居民的重视程度;通过在社区为周边企事业单位宣传或组织社区居民到周边人口聚集地为相关企业进行宣传赢得企业加大对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资金投入;成立专门的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基金,专款专项、定期保量地为社区养老服务的开展提供资金支持。

(四)规范行业发展秩序

设立相关的政策法规来规范养老行业的发展,例如,社区养老服务的相关从业人员必须进过专业培训,并由权威机构授予正规结业证书,进行严格的体检、考核、服务质量的跟踪等工作。对于社区发展不规范的行为、服务人员服务质量低劣的行为要及时查处,必要时要处以罚款,管理者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五)提高养老服务质量

首先从人员的来源方面进行努力,要求相关高校设立老年服务专业,为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提供专业人才,如设立老年心理学、老年护理学等专业。另一方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还要设立不同等级和专业的资格认证考试,严把行业准入关。在社区方面,由社区统一招收服务人员,进行登记、管理、培训,再统一分配到老年人居所,规范服务项目和收费标准,通过发放问卷或社区走访等方式评价服务人员的工作水平与服务态度,并对该类服务人员进行调整、筛选、再培训。

参考文献:

[1]陈杰.推动民办养老产业健康发展[J].商业环境,2009,(12).

[2]张龙龙,李猛.北京市社区居家养老——以海淀区有色金属设计院社区为例[J].法制与经济,2011,(6).

[3]缑文学.我国人口老龄化及社区养老模式探究[J].中国市场,2011,(7).

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篇2

[关键词]:社区养老服务专业化产业化规模化

一、推动社区养老服务向专业化方向

发展

伴随着老年人越来越依赖社区,老年人对社区服务的需求也变得多样化,主要包括治病健身的医疗需求,日常生活的照料需求和思想感情交流的精神慰藉需求。满足老年人多方面的需求的关键就是要有一支能提供全方位高质量服务的专业化的社区服务队伍。这里的专业化有两层含义:一是职业的专业化,即从事社区服务是一项专门的职业。在香港的职业分类中,将专门从事社区服务的职业称为“社会工作”。二是知识的专业化,即从事该项工作的专业工作人员必须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获得专业文凭,领取专业工作证书,才能就业上岗。[1]

自民政部提出开展城市社区服务以来,尽管城市社区服务工作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其专业化程度仍很低。目前我国从事社区服务的人员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专职性的服务人员,主要由退休的老年人、下岗的中年人和待业的青年人构成;二是兼职性服务人员,主要是居委会干部;三是志愿者服务人员,他们主要是由具有道义精神、奉献精神的社区居民、在读学生组成。这些从事社区服务的人员绝大多数没有受过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与方法的专门训练,他们的工作水平、工作效益无法达到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的要求。因此,必须要提高社区养老服务的专业化水平,由专业社会工作人员运用特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来参与养老、助老活动,解决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1、大力培养从事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专业人才

从亚洲四个新兴国家或地区社会工作发展情况来看,新加坡、韩国、香港、台湾非常重视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在社会工作计划中包括提供专业证书教育和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学历教育,例如新加坡国立大学社会工作及心理学系的全体教员几乎都有博士学位,1961年,随着社会工作教育培训基金的设立,香港也开始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方面发展了许多高质量的专业学位教育计划。亚洲四个新兴国家或地区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培养计划(参见表1)。我国内地社会工作教育还处于初级阶段,许多高校才刚刚开设社会工作课程,与社会工作教育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或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应借鉴他们的先进经验。

表1

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地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培养计划

项目香港韩国新加坡台湾

社会工作专业教育项目总数123011

硕士学位程度教育计划2916

博士学位程度教育计划0610

年毕业总数927128665731

(年)(1987)(1990)(1990)(1989)

大力发展社会工作教育事业,培养一支具备现代社区老年服务理念、知识、方法和技巧的专业社区服务工作队伍。所谓培养,就是在有实力的高校或中等专业学校设立社区工作专业,向基层社区输送专业社区工作人才。加强社会工作的学历教育,逐步形成大学专科、学士、硕士及博士等多层次的学历教育系统。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选择若干有实力的高校社会工作系或社会学系,积极试点社会工作硕士生、博士生的培养工作,促进我国社区服务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学历教育这种方式由于教育周期长、教育内容系统,学生能够学到较精深的专业知识,同时通过大量的社区工作训练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从长远来看,无疑是解决社区养老服务工作人员专业化的根本途径。

2、加强培训老年服务工作者的工作力度

推进21世纪中国城市社区服务事业发展,必须要加强各层次的社区工作人员的培训,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适合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服务人员。所谓培训,就是根据专业社区工作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对社区工作在职人员进行专业教育。培训社区养老服务工作队伍,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在拥有社区工作专业的高等院校或大专院校,开办社区工作专业培训班或进修班。应当设立相关的培训内容,如社区养老服务组织管理、老年心理知识以及老年医疗护理常识等内容,让从事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人员接受这些方面内容的专业学习、培训,从而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服务水平。二是由社区工作管理机构聘请社区工作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授课。传授社区养老服务的知识、方法与技巧,使他们在从事社区服务工作时更加科学、规范。

3、建立社区服务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制度社区服务从业人员具有与律师、会计师、医师相同的职业特点,推行资格认证制度,有利于改变社区服务从业人员专业化水平低的局面,树立社区工作的专业权威。建立这项制度,旨在促进社区工作成为一门专门的职业,规范社区工作队伍的职业技能,从而提高社区工作的职业声望。这样就能使一大批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社区工作者进入社区为居民提供专业的服务。在我国的发达地区如上海、广东等地已推行社会工作者资格认证制度,为我们在全国推行这一制度积累了经验。民政部门等社会工作行政组织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管理经

验,为社会工作者资格认证制度的推行提供了组织管理经验。推行社会工作者资格认证制度势在必行,要完善社区服务事业,就要努力做到参与社区工作的人员必须要通过职业资格考试,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达到职业岗位的要求,才能就业上岗。

二、加快社区养老服务产业化进程

社区养老服务的产业化是指社区养老服务工作从行政性经营到市场化经营、从事业化管理到企业化管理、从非经济实体到经济实体、从财政维持到自负盈亏的过程。社区养老服务既要提倡志愿服务、立足奉献、无偿服务,也要遵循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寻求产业化的发展道路,为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开展奠定物质基础。但是,从目前来看,社区养老服务的产业化程度较低,其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的市场成份都较少。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为推进老年养老服务的产业化进程提供了现实依据和客观环境,产业化是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推进社区养老服务产业化,加快将其构造成社区发展的经济增长点,应采取一些促进其积极发展的措施。

1、摒弃旧有观念

对社区服务的性质问题,一直以来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有的赞同社区服务具有福利性,有的主张将社区服务定位于第三产业,也有的学者持二者皆有的观点。社区养老服务资金是保证社区养老服务事业持续稳定发展的物质基础,在我国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一直面临着老年人服务需求的扩张和资金短缺之间的矛盾。长期以来,许多社区服务中心恪守着“福利性是社区服务的本质属性”这一理念,实践中为老年居民提供较多的是无偿服务。随着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的来临,人们对老人社区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高。然而,原有的带有浓厚福利性色彩的社区养老服务,无论是服务项目还是服务规模,都极为有限,根本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从投资方来看,当前,政府仍然是社区养老服务的强大投资者,社会及个人的投资极少。然而政府的投资不是无限的,随着社区养老服务项目的不断拓展,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必然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因此,要运用市场机制,走产业化道路,只有走产业化的道路,我国的社区服务才有出路,才能解决人们服务需求的扩张和资金短缺二者之间的矛盾。现阶段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走以盈利养福利的道路是必要的、可行的,我们要摒弃旧有的思想认识,不要一味地依靠行政手段,消除否认社区服务具有经济效益的错误认识。只有从思想认识上首先扫清制约社区服务发展的障碍,才能使社区养老服务业得到长足的发展。

2、建立和完善产业组织体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组织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产业组织是社区服务的载体,要实现社区服务的产业化,就必须建立健全产业组织体系。然而,目前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主要由民政部门主管,具体地则由街道办事处、居委会进行管理,行政色彩比较浓厚,产业化程度较低,没有什么产业组织来支撑。产业组织的匮乏,是造成我国社区养老服务事业无法大规模发展的重要原因。从目前各社区发展的情况来看,不乏有产业组织体系比较健全的社区,这些社区已经逐步探索出一条产业化道路。南京市是社区养老服务做得比较好的城市之一,全市共建成区街两级社区服务中心53个,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的8个,老人公寓70所、老人活动中心663个,老人康复中心40个,初步形成较完整的产业体系,产业组织遍及全市6个城区。浙江温州的红枫老人公寓按照市场化方式、实行标准化建设、企业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公寓区内除了独立式公寓、普通多层公寓外,还建设了老人活动中心、国际老人休闲俱乐部、护理中心以及超市、宾馆等配套设施,初步形成了一个集老年人生活、医疗、保健、娱乐和学习等服务功能为一体的老人社区服务站。

总之,今后各社区应该按照市场机制的要求,逐步建立起实体化、产业化的社区养老服务组织体系,大力发展各种类型、多种功能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老年服务站等经营性实体,不断壮大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规模,加快社区养老服务的产业化进程。

3、实现多渠道筹集社区养老服务资金

社区养老资金是保证社区养老服务持续稳定发展的物质基础,由于社区养老服务刚刚起步,并且我国经济尚不是很发达,在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着老年人服务需求的扩张和资金短缺之间的矛盾。为此,必须积极想办法努力克服社区养老服务资金短缺这一难题,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索如何克服社区养老资金短缺。

我国目前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不高,短期内政府不可能对社区养老服务进行大量的投资,而且老年人的收入也不高,他们大多不可能付更多的钱去享受服务。因此,我国社区养老倘若要克服资金短缺的困难,就必须要建立以社会筹集为主、政府资助为辅的多层次、多途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投资体制。开辟国家、集体、社会组织和个人的投资渠道,鼓励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各界对社区养老服务提供资金援助。培育和发展各种非政府组织,充分发挥其在筹集社区养老资金的作用。要积极引导、鼓励多种经济成分,特别是个体经济、私营经济进入社区养老服务,推进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

(1)政府的行政拨款

政府的行政拨款当然是一个重要的资金来源,政府应在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中适当加大对社区养老的资金投入比例,对兴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从国际经验来看,政府的资金投入是社区养老服务必不可少的资金来源。从澳大利亚的情况来看,政府拨款是老年照料服务的主要资金来源,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共同拨款,提供部分社区养老服务资金,以支持社区老人照料服务。我国由于老龄产业的发展环境还不十分成熟,社区养老产业化水平还比较低,社区养老福利机构还不能完全纳入市场经济轨道中运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还需要政府的资金支持。政府应主要为无支付能力的老人提供基本服务保障,并投资兴建一些示范性老年公寓。

(2)鼓励民间资本开办社区养老机构

当前我们应坚持社会福利社会办的原则,多渠道、多层次地发展老年服务,民间资本投资兴办

社区养老服务就是其中一条重要渠道。社区养老服务不应只是纯福利型服务,纯福利型养老设施很难吸引私人投资兴办,应形成不同档次的服务标准,包括有偿服务、低偿服务,既能满足收入水平不同的老人的需要,也能吸引私人投资。用户付费也是一项重要的资金来源,收费标准应根据用户的支付能力而定。在开发社区老年公寓时应在建筑、设施标准及管理服务内容上分为高、中、低三个不同的档次,以适应不同收入水平的老人的需要。国际上不少国家也实行这样的做法,如澳大利亚为了保证老年照料服务拥有充足的资金来源,制定了日常护理费、住宿费的标准,这主要是针对那些有养老金的退休老人。用户付费能有效地弥补养老经费的不足,据统计,通过护理院住宿费可以筹集资金14亿澳元,而住宿押金能达到16亿澳元,对于提高养老服务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对于我们国家,由私人修建老年公寓也已逐步发展起来,如温州的康福山庄就是由个体私营建成的;福州首家民办老龄公寓——江滨老龄公寓也已开始运行,全国各城市正努力探索社区内养老新途径,探索民办公助、公办民营等方式办理社会福利机构,鼓励民营、私人创办托老所、家庭养老院。

当然对于民间资本开办老年公寓的行为还应给予一些优惠政策,以鼓励、称赞他们的做法和爱心。如允许他们投资建造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可以自己经营、出租或出售,用于老年服务产业;对开发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建设工程中的各项收费费率,应至少减半收取;对于用于出租或出售的,应酌减企业所得税、营业税等。为支持和鼓励私人兴办养老机构,应在土地作价,水、电收费上给予优惠。对于社区养老机构的建设用地,采用有偿方式供地的,在地价上要适当给予优惠;属出让土地的,土地出让金收取标准应适当降低;用电、用水应按当地最优惠价格收费。

(3)积极争取社会捐助

加强宣传,通过向社会呼吁,筹集捐款,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向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捐资、捐物或提供无偿服务。充分发挥慈善机构的作用,象慈善会、红十字会、志愿者协会等慈善组织可以从社会募集到一些资金来资助社区养老,以补充社区养老资金,例如香港公益金就是香港目前最主要的拨款组织,公益金通过不断举办活动,积极鼓励全港市民支持福利服务,募集捐款,以照顾社会中的弱者。内地也应完善慈善公益事业,应当运用种种机制,通过制定有关法规和政策,鼓励发展慈善事业,切实提高慈善公益组织的社会地位,此外,对社区养老服务提供援助的国内外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如减免一定的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

三、实现社区养老服务规模化

随着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日益引起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重视,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将会从初级阶段逐步走向成熟阶段,社区养老服务的产业化体系也将逐步建立起来,在这一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壮大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规模,实现社区养老服务规模化,健全和完善社区养老服务模式。

一谈到现代产业,人们很容易就会想到规模化经营、追逐效益最大化,实践证明,规模小是不可能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实现产业规模化经营是指某一产业经历了由传统走向特色、由粗放走向集约化、由分散走向规模型转变的过程。既然我们把社区服务定位在第三产业,那么社区服务就必须实行规模经营。每一个老年社区服务中心都必须主动适应市场需求,不断创新,开拓养老服务项目,实施多种经营,这样才有生存空间。要达到规模化的要求,必须加强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并通过设立覆盖全社区的服务系统,把各个经营服务网点连接起来。

实践证明,加强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实现社区服务资源共享,是提高服务产业规模化水平的一条有效途径。上海、天津、济南等地通过设立覆盖全社区的服务求助系统,把各经营服务网点连结起来,在交流信息、调剂余缺、平衡供需等方面实现网络化、连锁化经营,以点带线,连线成面,促进社区服务业从分散型、个体化向集团型、群体化方向转变,实现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从而实现了规模经营,提高了经济效益。[3]网络化能充分实现社区资源的集约化使用,达到规模化的要求,加强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建立规模经营的新机制,把各连锁经营服务网点连结起来。

1、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网络建设

各社区服务设施不应是孤立的,而应是纳入社区网络,形成多层次和多方位结合,各社区服务资源相互补充,满足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需要,丰富精神生活需要。促进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实现多样化、系列化、专业化、层次化,每个社区要逐步覆盖各种设施,包括集中居住设施(老年公寓、托老所、日间照料中心)、医疗护理设施(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老人护理院、老年医院)、文体活动设施(老年活动中心、老年俱乐部、老年大学、老年健身中心)等,满足老人医疗、保健、娱乐、交流、生活照料等各方面的需求。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网络建设,使各社区都具有功能完善的老年服务设施,实现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规模化经营,使其由初级阶段的零散型、个体型走向集团化、规模化,充分发挥其辐射作用,创造品牌效应,从而使社区养老服务更具专业化特色。

2、实现社区养老的综合服务

今后应围绕“六个老有”形成全方位的服务系列,社区居委会的站、点和街道的中心要相辅相成,互成网络,服务内容要逐步覆盖住养、入户服务、紧急援助、日间照料、保健康复、文体娱乐等多种项目。入户服务的内容要逐步覆盖家务整理、生活照料、送餐服务、陪护服务等方面,并通过入户服务,为老年人建立福利服务档案,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社区养老的服务内容主要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日常生活服务

日常生活方面的服务主要包括日间照料和上门服务。日间照料主要是指家人将无人照料的老年人送到托老所,时间可以是几小时或几天,最长一般为两周,这期间老年人由专职的工作人员照顾。英国的托老所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全国各地约有600多个托老所,可提供3万多个位置。我国也应拓展这方面的服务,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以解决家人照料不足的问题。上门服务也称居家服务,是为居住在家中的老年人提供的

一种服务,主要包括上门送饭、做饭、打扫居室衣物、洗澡、理发、购物、陪同上医院等服务内容。目前英国约有13万人从事这一服务,约10%的65岁以上的老年人接受这一服务。这种服务形式在我国也应大力推广,老年人可以不脱离自己所熟悉的环境而得到照顾。

(2)医疗保健服务

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篇3

关键词:社区养老服务;老龄化;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C913.7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5月17日

一、引言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各国都面临的严重问题。我国从2000年开始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虽然进入的时间比较晚,但是老龄化的增长速度却快于经济发展速度,呈现“未富先老”的特征,这使得我们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养老服务业就是其中重要的方面。随着家庭养老功能的逐渐弱化以及机构养老的严重缺乏,社区养老作为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之间的一种养老模式,它能够有效弥补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不足,成为重要的且符合农村老人需求的养老模式。

2014年民政部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4年底,全国各类社区服务机构共有31.1万个,覆盖率达到45.5%;其中仅社区服务中心就有23,088个,比上年增加了4,074个。而社区志愿服务组织仅有10.9万个。随着政府对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视,近几年学术界也对此进行了许多的研究。

二、发展社区养老服务的必要性及现实意义

社区养老已发展成我国的一项长期战略,无论是政府还是学术界都承认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性,如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不仅可以弥补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不足,还能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王莹、王雪、曹煜玲)。但是,学者们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强调社区养老服务的优势上,如果仅仅将社区作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依托”来定位,就固化了家庭、社区和机构养老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的地位,排除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在社区中的地位,使得很多老人在社区中无法享受到机构式的专业化养老服务。因此,魏娅(2012)指出社区养老服务急需创新,需要突破对社区的原有定位,构建社区养老服务的新格局,使老年人在社区中不仅能够享受到家庭式的养老服务,而且能够拥有专业化的养老服务资源。

三、关于社区养老服务的性质研究

关于社区养老服务的性质,学术界存在争议较多无外乎社区养老应该是纯福利性的还是应当以福利性和盈利性相结合两个方面。一种观点认为,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主要是为了满足弱势群体和一些困难家庭的养老需求,因此在整个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过程中,应当以福利性作为它的根本出发点,这个过程不应该包括商业;另一种观点认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社区养老服务的对象要从为特殊困难群体服务的局部养老向为所有老年人服务的养老方向转变,应当保障广大居民的基本需要,社区养老服务不是慈善救济,要想让社区养老健康持久的发展,那么它的服务就不能仅仅是无偿的,而应该是有偿至少是低偿的。王辅贤认为,社区养老服务不是慈善事业,应当建立一个有偿、低偿、盈利与非盈利等集合多种形式的服务体系,以实现社区养老服务的产业化发展。

李学斌则认为这是一个本质属性的问题,社区养老的本质是福利性的,但是供给方式是可以产业化的,即由政府作为第三方从提供者那里购买服务,以此来扩充社会福利供给的规模、提升服务的质量。目前,我国实行的相关政策很多都是基于这样的定位。2015年2月份,民政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指出,为了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将逐渐使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体,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到养老服务发展工作中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评估认证等方法,鼓励民间资本举办家政服务企业、居家养老服务专业机构或企业,上门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急、助医等定制服务。

由此可见,关于社区养老服务纯福利性的观点越来越站不住脚跟,这不仅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而且不利于整个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同时也阻碍了这一服务事业的资金获取。社区养老服务应该是福利性与盈利性相结合的,这是社区养老服务获得长久发展的经济基础也是市场经济的要求。

四、社区养老服务与老年人需求研究

发展社区养老服务,就必须充分了解老年人的需求。由于大城市经济发展较快,人口老龄化严重,因此多数学者的研究都集中在这些经济发达地区。对于老年人的需求,研究者研究的角度不同,获得的结论也不同。

钱雪飞(2009)等运用标准化访谈法,通过1,440份调查问卷和160位老年人访谈,发现解释变量不同,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就有不同的解释关系。医疗卫生服务、宣传情况仅对城市老年人需求有解释性关系,而领导是否关心老年人、有无活动中心以及志愿者情况则仅对农村老年人需求有解释性关系。

王晓峰等从经济收入、健康医疗和休闲文娱等方面分析长春老年人的社区养老服务需求发现,老年人的性别、居住类型、代际关系和受教育水平是影响其养老服务需求的主要因素,老年人的居住类型决定了他们的经济需求,独居老年人对经济的需求比非独居的老年人大,依靠外在经济支撑的水平更大;女性老年人患一种疾病的概率是男性老年人的0.64倍,患多种疾病的概率比男性老年人大,因此女性老年人对医疗健康的需求相对较多;受教育程度越高的老年人对休闲文娱的需求也更大。

王静对北京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采用随机抽取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发现老年人对社区养老服务的需求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日常生活、医疗照顾、精神需求。根据调查,在日常生活方面,钟点工上门服务和家庭维修服务的需求比例分别为21.8%和20.2%,是老年人需求最为迫切的服务;在医疗照顾服务方面,最需要社区提供的是卫生保健和健康咨询服务;在精神需求方面,老人最需要老年活动室等活动场所。

2014年程璐对太原市双东三社区200名60岁以上老人通过实地访问和问卷调查,共进行了针对生活照料服务需求、健康医疗服务需求、精神文化服务需求、养老服务完善四个方面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状况大不如从前,自我照料能力也逐渐下降,不能从事过重的家务劳动,在日常生活中存在许多的困难和不便,因此对家政服务的需求最为迫切,其次为健康医疗服务需求,对精神文化和养老服务完善等方面的需求也有所增加。

以上研究表明,不同特点的老年人对社区养老服务的需求类型也存在差别。但总结历次的调查结果可以发现,老年人大都对医疗方面的需求更加强烈,同时更加注重精神享受,这也与我们的生活经验相符合。老年人到了一定的年龄,身体状况普遍不好,因此对医疗方面的需求水平较高。同时,也表明老年社会工作已经从过去那种仅注重改善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转为提倡老年人参与社会互动,通过强调自身价值达到继续参与社会建设的目的。但研究者大都把注意力放在对大城市上的研究上,对农村老年人的需求研究较少,笔者认为我国农村消费能力低、基础设施薄弱、服务组织缺乏、城市辐射较慢,当前老年人对社区养老服务需求最为迫切的地方应该在农村,这应当是以后更加注重的一个方向。

五、社区养老服务发展方向研究

关于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方向,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从政府角度,魏娅认为目前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仍然存在着产业结构单一、专业人员缺乏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在政府的扶持下,通过产业化发展来提高养老服务水平。王桂云则在借鉴外国经验的基础上,认为发挥政府作用,促进社区养老服务产业化及专业化的发展是解决养老服务难题较为有效的途径。

从社区养老服务网络的角度,陈友华、吴凯认为今后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应在分类指导的原则下,建立多层次的服务网络,包括纯福利性的社区养老服务,邻里互助型的社区养老服务以及有偿的社区养老服务等。

从社区养老服务内容的角度,项丽萍指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要针对老人的实际需求,多层次、多元化、多形式、有针对性的搞好社区养老服务,不断丰富养老服务的内容。

从筹资渠道角度,程璐和姜春雪认为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应当建立多样化的筹资渠道,鼓励社会资金投入,丰富资金的来源,力图建立以社会筹资为主,政府资助为辅的多层次、多途径、多渠道的筹资机制。

从上述文献可以看出,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应在政府的政策指导下,向服务的产业化和专业化、服务网络的多层次化、内容的多元化及多形式、筹资渠道的多样化方向发展,构建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养老服务模式。

六、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制约因素

社区养老服务业在我国属于朝阳产业,虽然前景广阔但处于萌芽阶段,尚存在着许多的制约因素。经对文献进行整理,归纳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金匮乏。多数学者认为资金不足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整个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叶艳认为我国目前社区养老的资金来源主要有政府财政拨款和财政补助、福利、社会慈善捐赠、社区企业税后利润及有偿服务收入四个方面。社区养老资金缺乏,投入不足,难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需求,严重阻碍了社区养老事业的发展。尽管政府对社会保障的投入逐年增加,但资金缺乏的问题仍然很严重,资金不足已成为制约社区养老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不解决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和可持续性问题,将难以维持社区养老的服务提供、人员培训及基础设施的建设。目前,社区养老服务的筹资方式单一,而且政府并未设置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专项扶持款。尽管社区养老服务在不断创新,但是效果不够理想,相对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所需要的资金来说还是微不足道。

(二)专业人员不足,志愿者缺少。王辅贤、梁馨月、林小希等认为我国社区服务人员普遍缺乏专业水平并且志愿者队伍不足。目前,我国的养老护理工作薪酬偏低,就业吸引力不够,因此社区的大部分服务人员多为下岗女职工、初中或中专文化水平的年轻人等,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社区服务培训,因此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有服务也只能停留在日间照顾、家政服务等初级水平,难以提供医疗服务、心理疏导、临终关怀等专业,这不仅影响了养老服务的质量,而且制约了养老事业的发展。从志愿服务的管理上来看,大多数社区缺乏长效的激励机制,志愿者多是基于道德的视角进行无偿服务。

(三)缺少有效评估体系与反馈机制。社区养老服务的效果如何,目前还缺乏相应的评估与反馈系统,这使社区养老系统处于自我检验与不断循环的状态,建立完善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评估系统与反馈系统都是必不可少的。同时,社区养老服务的性质往往使政府忽视对它的监管,有些社区是由一些废旧厂房和民房改造而来,基础设施和卫生条件均不达标,为了避免一些潜在的风险,政府必须强化评估体制。

(四)其他因素。除了上述三个研究比较多的因素外,还有一些学者从基础设施、宣传力度、缺乏创新性等方面进行研究。有学者认为有的社区缺少聊天室、心理咨询室等,老人就没有疏通情感的地方,有的社区虽然在开始承诺的服务项目有很多,但由于缺少资金,设施也不够完善,老年人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对于社区养老服务,有些地方的宣传力度不够,使社区养老在有些地方还不被完全认可,这也是制约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一个因素。还有学者提出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互助式社区养老设施网络,顺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和人口老龄化持续发展趋势,通过与互联网结合,创新服务模式和产业业态。但对这方面研究的学者并不多见,大多只是从理论上进行研究。

从以上的文献中可以看出,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发展还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研究者们提到的只是上面总结的几种,对于是否还有其他制约因素还不清楚。而且他们只是提出这些因素,对于各个因素如何影响以及影响的程度如何却少有人进一步分析,笔者认为今后的研究可以在这方面继续深入。

七、总结及展望

从以上的文献回顾中可以发现,发展社区养老服务已经是社会发展的趋势,社区养老服务业作为一项发展中的产业,在成长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笔者认为,在社区养老服务这个问题上今后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第一,推动社区养老服务产业化。社区养老服务不可能完全等同于慈善服务,发展社区养老必须走产业化道路,使养老服务业逐渐发展成一个强大的服务产业。推动社会力量成为市场主体,如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养老机构建设与管理体制改革,政府向民办和公建民营养老机构购买服务等,实现社区养老服务资源配置的市场化。

第二,要更注重理论与实证相结合。实证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发达地区的案例分析,应把农村老年人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在当前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形势下,忽视农村的养老发展会使城乡养老服务的水平差距越拉越大。同时,构建科学的评估体系,充分了解老年人的需要,不断满足发展中的多元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为今后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第三,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关于社区养老服务的政策制度设计和保障服务水平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相适应,防止部分发达国家过度福利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

主要参考文献:

[1]王莹.厦门市社区养老服务研究[D].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14.

[2]王雪.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模式探析[D].天津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2.

[3]曹煜玲.中国城市养老服务体系研究――以大连市为调查分析样本[D].东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11.

[4]魏娅.论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的产业化发展[J].中国劳动,2012.8.

[5]王树新.社区养老是辅助家庭养老的最佳载体[J].南方人口,1999.2.

[6]周德民.论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特征[J].宁夏党校学报,2002.6.

[7]唐忠新.构建和谐社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8]陈友华,吴凯.社区养老服务的规划与设计――以南京市为例[J].人口学刊,2008.1.

[9]王辅贤.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取向、问题与对策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04.6.

[10]李学斌.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研究综述[J].宁夏社会科学,2008.1.

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篇4

关键词:社区;养老服务;路径

中图分类号:C912.8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8-0067-02

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的平均寿命延长,老年人口数量在增加,我国人口的老龄化明显呈现速度快、数量大等特点。预计到2025年我国老龄人口将突破3亿,也就是说4个人中就有1个老人,“4∶2∶l”家庭结构日益成为社会主体,由赡养老人引发的矛盾也日益突出,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不能适应养老需求,社会化养老大势所趋[1]。如何加快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的科学构建,破解“未富先老”的难题已成为我国21世纪面临的重大民生课题。

一、社区养老服务的基本内涵与范畴

老年人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具有需求的多样性,不仅有生理、社会的需求,也有物质、精神的需求,还有安全、归属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所谓社区养老服务是指在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老年人不需远离家门,以居住的社区为中心,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为老年人提供照料服务,通过上门服务或托老所服务等形式,满足老年人需求的一种养老模式。相对于传统的养老院模式,社区养老服务克服了长期存在的数量少、收费高、与外部环境相对隔离、服务水平良莠不齐等缺陷,有助于实现老年人多样化的社会需求。

社区养老服务是一项系统工程,内容牵涉方方面面,需要逐步发展完善。既不能盲目超前搞大而全的模式,也不能以困难太多为理由止步不前。应在量力而行的基础上,以人为本,充分考虑愿望与效果的统一,重在解决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其范畴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创办社区托老所、老人公寓等社会福利机构,满足社区内老人特别是无子女照顾的特殊老人群体的基本生存安全需求;二是兴建老人食堂、家政服务中心,方便单身老人和体弱多病老人的日常生活;三是设立社区老年医疗保健机构,方便老人就医与保健;四是设置社区老年购物中心,方便老人买到适合自身的食品、衣物及各种日用品;五是建立社区老年活动中心,丰富老人的精神生活;六是组建社区老年学校,满足老人求知、自尊的需求;七是开发老年人才市场,满足老人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八是开展老年法律援助服务,维护保障老人权益;九是开设老年婚介所,帮助鳏寡、孤独、离异的老人求得生活伴侣,安度晚年[2]。

二、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的路径取向

社区养老服务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作为一项惠及千家万户的社会系统工程,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就社区养老服务做了诸多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同,就全国而言,大多数社区养老服务压力巨大,与老年人的迫切需求相距甚远。为此,必须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吸取发达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成功经验,建立健全相应的政策法律法规,统筹兼顾,多措并举,努力构筑一个适合老年人生存发展的人文社会伦理环境。

(一)强化养老服务认知理念,为社区养老服务提供思想保障

社区养老服务是迎接我国人口老龄化挑战,促进老龄工作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战略举措。我们必须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和加强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注重理论研究,运用多种宣传渠道与方式,积极倡导健康向上的养老方式,在培养老年人对社区养老服务的认同感与自觉自愿利用服务资源的同时,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孝敬长辈、关爱老人的传统美德,“孝养结合”,深入开展敬老、爱老、孝老、助老活动,引导并鼓励子女承担奉养父母的责任与义务,共同促进“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建设[3]。此外,还应利用社区已有的设施平台,借助社会组织和专业机构,对社区养老服务的内容与组织结构进行宣传普及,帮助老年人了解社区养老服务的相关服务内容与流程,并通过组织专场讲座,就医疗康复、老年护理、安全救助等问题进行答疑释惑,推动养老知识的普及。

(二)健全养老服务管理机制,为社区养老服务提供制度保障

社区养老服务的本质是社会养老服务,政府作为推动社区养老发展的主导力量,具有促进社区养老健康发展的基本职责。针对社区养老服务的诸多薄弱环节,政府应健全养老服务管理机制,将社区养老服务规划纳入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布局,整合社会现有服务资源,充分利用国家相关优惠政策,通过社会信息整合、服务整合、资金整合、人力资源整合,提升社区养老服务的管理水平,构建政府主管部门统一领导下的养老服务沟通协调机制,依靠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等基层组织以及社区的物业管理部门,确保社区养老专业服务人员的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并依据老年人自身的经济、身体和家庭情况,建立老年人服务档案,特别是对于无自我照顾能力、身体完全不能自理以及“三无”类老人[4],经过社区有关人员的考察,要由政府提供有偿的甚至是无偿的服务,为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科学规范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三)打造专业服务队伍,为社区养老服务提供人才保障

每个岗位都有与之相对应的服务团队,同样,作为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也需要一支具备现代社区老年服务理念、知识、方法和技巧的专业化服务队伍,才能促进我国社区服务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为适应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应积极借鉴国外社区服务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与职评制度,制定正规编制准入制,选聘具有资质的专业护理人员,如老年保姆、养老护理员、老年心理咨询师等,向社区老人提供各种专项社区服务。同时,还要完善养老志愿者服务体系,扩充志愿者团体以及相关服务项目人员,加强业务培训考核,提高服务质量,实现专业化与社会化的有机融合,更好地适应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需要;此外,也可在高等院校开设养老服务专业,增设老年学、老年心理学、老年护理服务等课程,对于社区养老服务专业的大学生给予一定的补助,为社区养老服务提供稳定的高层次人才来源。

(四)拓宽经费来源渠道,为社区养老服务提供物质保障

社区养老服务资金是保证社区养老服务持续稳定发展的物质基础,社区养老服务体系需要稳定的经费投入。为此,公共财政应向社区养老服务事业重点倾斜,采取措施为社区工作经费单独立项,实行资金预算制度,规范管理,由政府出资购买并可在第三方监督下开展面向社区居民的社区公共服务。积极兴建社区老年服务中心,不断完善相关基础设施。社区养老服务资金的筹集不仅是政府的责任,还需要个人和社会各方面的努力,应采取政府、社会、个人三方面集中筹资的方式,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通过举办相关公益活动,实行个体承包或股份制合作方式,进行社会筹资,也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订立契约、税收减免等政策,借助市场的力量达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5],推进社区养老服务产业化的发展,引导四面八方的资金参与社区养老服务,达到间接、有效地调节社区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目的。

(五)完善法律法规,为社区养老服务提供法制保障

健全的法律法规对推进社区养老服务事业发展具有坚实的保障作用。针对目前我国社区养老服务方面存在的法律缺失现象,政府应紧密结合社区养老服务的具体实际,抓紧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制定大量服务性法规实现社区现有资源的整体开发利用,确保社区老年人服务项目数量与质量的提高;通过对社区养老照管、宣传等制度的相关立法,引导老年人更新养老观念,推动养老社会化、现代化的进程;通过建立“时间储蓄”契约法(借鉴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验)[6],倡导为老年人义务服务,实现以老助老;通过对社区养老服务报酬的立法,实现社区养老服务产业的规范化发展;通过制定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用地保护法、养老服务设施购置优惠法,努力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实现社区养老服务产业的持续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闻笛.民企投资养老需要爱心和智慧[n].中国企业报,2013-

12-10,(22).

[2]王辅贤.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取向、问题与对策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04(6):111.

[3]蔡中华,等.城市老年人社区养老服务需求特征与对策――基于吉林市的调查[J].社会保障研究,2013(4):49.

[4]吴燕.成都市锦江区构建“9073”养老服务格局[n].中国社会报,2013-12-19,(1).

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篇5

关键词:京津冀一体化;承德;新型养老;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D669.6-5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2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加快、人口流动增强、社会结构改变、老龄化程度日益加剧;与此同时,老人的赡养压力增大、需求增多,一方面是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造成家庭结构日益小型化[1],另一方面是时代变化,价值观念不同所导致。因此,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无力支撑起养老的重担。2015年10月26日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是今后一段时期全国老龄事业的发展方向[2]。据“北京市、天津市的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止到2015年底,北京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为222.8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0.3%;天津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48.66万人,占人口总数的9.6%,京津的养老形势不容乐观,养老问题将给京津两地的发展带来巨大阻力。北京、天津等地积极响应“十三五”养老规划,分别提出了“9064”、“9073”计划。其中,2015年底,天津市依据自身情况,在各区县、各街道建立了养老服务中心,实现了社区养老服务全覆盖。相对天津,北京的社区养老模式的开展也在进行中。2016年,北京市将在16个区建设区级养老指导中心已建成街乡养老照料中心154个[3]。截止至2016年4月,承德市新建社区养老服务中心15个,覆盖率达到82%。京津承三地社区养老模式的顺利开展,为三地的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体系打下了基础。

本文以京冀承地区的社区养老模式为基点,创新性地提出以承德的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体系承接京津老人,运用问卷调查、走访等方式,收集京津承三地人群对养老模式的态度、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体系的看法。最后,文中探讨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体系的提出、具体内容、指出京津承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体系运行过程中面临的难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构建京津承地区的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体系,达到缓解严峻的养老形势,加快三地的发展进程的目的。

二、京津承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

(一)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体系的提出

养老服务是一项社会产业,目前它迫切需要的就是规划的养老服务、社会政策的引导和支持。针对这种状况,发展养老服务体系可以从社区工作入手[4]。潘屹等学者提出了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体系,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体系是指在社区平台,形成多方主管部门参与,配置整合公共、社会和个人各方资源,有效连接机构与居家,形成有机的服务体系,提供综合养老服务。它可以充分发挥政府的统筹性,群众的积极性,社会的协同性[5]。社区是城市中最小的居住单位。同时,它也是最小的行政单位。在社区中,村委会、居委会以及志愿者都可以加入到社区的管理中。再者,社区是老人的生活场所,老人对社区的环境十分熟悉,从照顾老人情感的方面考虑,社区是老人养老的首选。在社区周边,建立养老机构或提供基础服务设施、服务输送方面都是十分便捷,与此同时,还降低了养老的成本。综合养老则扩大了养老服务的种类,满足老人的实际需求。通过政府的调控、市场的选择,养老市场中的养老产品以及养老服务也在不断地发展,充满人性化。

(二)京津承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体系的内容

该模式立足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社会交换与互助理论,将社会人文学与医学相结合,充分考虑老年所需要的养老服务。

京津承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体系的三大内容:1.京津承地区独立的社区养老服务。京津承三地老人x择居家社区综合养老模式,各自在家中的社区居住;2.京津承地区联合的社区养老服务,健康老人可选择移动社区综合养老模式,待到炎热气候,可入住承德社区,享受在家般的社区养老服务;3.京津承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体系所具备的服务:(1)家政服务:在社区居住的老人,可以联系社区附近的家政人员为他们进行服务。(2)定位救助服务:当发生紧急情况时,老人可以运用手机发送自己的消息,社区内的管理人员可以定位老人的位置并给予及时的帮助。(3)志愿者服务:在社区内的老人,可以得到定期的社区内或社区外志愿者服务,排解老人的生活忧愁,给老人带去欢乐。

三、调研数据

(一)数据来源与调研方式

本文主要运用问卷调查以及走访的方法,调研内容包括受访者的基本信息、家庭情况、养老意愿、养老需求、养老方式以及政府政策实施情况。调查团队是由培训过的大学生所组成,2015年-2016年,团队随机选取京津承三地2400名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调查,共获得有效问卷2320份。

(二)调研结果

在养老模式选择中,京津承三地分别有43%、32%、37%的人选择了居家养老,18%、21%、20%的人选择了机构养老,27%、31%、34%的人选择了社区养老,而选择旅游养老的人分别占27%、31%、34%。见表1。

在社区养老服务供需调查项中,生活照料一项,代购与助餐的所占比例较大;卫生保健中,卫生服务和健康咨询所占比例较大;休闲娱乐中,文化中心和旅游所占比例较大;而在精神慰藉上,老年大学和法律咨询所占比例较大。见表2。

(二)结果分析

1.老人对社区养老的接受程度高

数据显示,选择居家和社区养老模式更受老人欢迎,这代表老人更倾向于在自己熟悉的圈子里生活,可能是因为那里有他们的交际网以及熟悉的人群。

2.社区养老服务供需差距大

从数据中,我们了解到社区提供给老人的服务与老人所预期的服务还是有一定差距的。由此可见,社区服务还需进一步完善。

四、京津承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的难点与对策

(一)京津承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的难点

1.社区服务水平低

(1)服务供需比例失衡

社区虽然为老人提供了服务项目,但主要是基本的生活照料方面,精神慰藉、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服务展开的力度并不大,难以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6]。

(2)活动场地有限

现在所提倡的社区养老是拥有老人们学习、休闲、娱乐的场所。但是,有些社区连基本的健身器材都没有配备。更不用提,设立单独的场所供老人们活动。有些社区养老场地有限,规模较小[7],基础设施不全,档次偏低,医疗网点条件差[8],不能满足老年人社区养老服务需求。

2.资金严重短缺

社区是一个在政府领导下的自治组织,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据我们了解,各社区开展活动的主要依靠财政给予的补贴,社区负责人也表示,他们也想为老人举办一些不错的活动,但由于资金短缺,只好作罢。

3.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社区养老方面的法律条款不详细,没有从根本上保障老人的生活。对于老人生活质量的提升很是不利。尽管现在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但却不是具体化的。社区老人的养老方式,需要多部门联合起来进行有效合作。

4.服务人员匮乏

从当前的养老形势来看,服务人员的匮乏成为了制约养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而仅有的服务人员素质偏低[9],服务意识淡薄,直接降低了社区老人的综合生活质量。

(二)推进京津承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体系的策略选择

1.明确政府的统筹地位

(1)加强政策支持

针对当前老龄化加快的局面,政府应在解决当前养老问题中承担积极角色,完善社会保障体系[10]。,并且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在社区居住老人们权益,为他们提供法律武器。另一方面,政府应起带头作用,联合卫生部门、社区的力量为老人提供养老服务。

(2)丰富筹资的渠道

丰富社区的养老服务资金,增加筹资的渠道[11]。首先,要借助政府的力量来筹措资金,其次,要充分利用社会的力量,鼓励和吸纳民间资本投资养老服务,保证筹资的正常来源[12]。最后,要最大化的利用社区本身的资源,可以将一些硬件设施、资源等进行有偿的收回,从而筹集一部分资金,使用在为老人服务方面。

2.增强社区养老服务的能力

(1)提高社区服务水平

社区中的居委会应发挥作用,组织老人在老年活动室里进行一些活动,既避免长时间坐着,又可以让老人得到锻炼[13]。增加老人的娱乐生活,让老人之间多些交流。并且,社区居委会可制定相关制度,为社区内的公共设施进行定点维护。

(2)利用社区人力资源

社区居委会可以成立老年服务委员通过组织养老敬老宣传活动发动社区内的居民自发为社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带头成立志愿服务小组来提供养老支持[14]。也可以开展针对性的服务,社区内的志愿者为指定的老人进行服务,当老人有急事时,可以首先联系志愿者,这样不仅促进了社区之间的和谐,还保障了老人的生活。

3发挥京津冀协同l展的优势作用

(1)使用京津承三地流通服务券

现在,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已在全国推广[15]。将养老服务券应用于京津承三地,并且在三地流通起来,将三地的服务有机的结合起来。当京津老人来承德养老时,依旧可以使用养老服务券,获得相应的服务。

(2)建立京津冀三地网络档案

京津冀三地可以运用互联网建立大数据库,将老人基本的信息录入,建立档案。当老人到三地的任一城市,在社区医院就诊时,医生可以了解到老人的基本医疗信息,及时治疗。

参考文献:

[1]徐恬恬.从“两腿蹒跚前行”到“一体两翼腾飞”――我国养老服务供给方式研究[J].社会保障研究,2013,(04):39-44.

[2]王武林,杨晶晶.贵阳市社区养老服务供给状况及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16):4053-4056.

[3]民政部:北京今年将在城六区建150家养老驿站-新华网.

[4]潘屹.优化整合城乡资源,完善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体系――上海、甘肃、云南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体系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4,(03):30-39.

[5]潘屹.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挑战、问题与对策[J].探索,2015,(04):70-80+2.

[6]温海红,张永春,文成.陕西省城镇社区养老服务现状分析及其体系构建――基于西安市的调查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3(05):134-139.

[7]王盛,白雨晨.关于发展社区养老模式的研究[J].科学发展,2014,(03):101-112.

[8]武永花,薛倩.完善石家庄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研究[J].河北企业,2016,(09):77-78.

[9]翟清岩,陈磊.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与研究[J].考试周刊,2016,(42):190-191.

[10]朱火云,魏丹.我国养老方式选择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5,(06):46-55.

[11]王翻,武国荣.我国社区养老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3,25(13):38-39.

[12]房春娟.南昌市社区居家养老照护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科技视界,2016,(21):74-75.

[13]李珍妮,秦晓婷.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学理论,2015,(04):136-138.

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篇6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展改革委、教育厅(教委、教育局)、民政厅(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财政厅(局)、建设厅(委、局)、卫生厅(局)、人口计生委、地方税务局: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老年人养老服务已经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但目前我国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不足、比重偏低、质量不高,不能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为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提高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提出如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

居家养老服务是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服务形式。它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是我国发展社区服务,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

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是破解我国日趋尖锐的养老服务难题,切实提高广大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的重要出路;是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优良传统,尊重老年人情感和心理需求的人性化选择;是促进家庭和谐、社区和谐和代际和谐,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发展服务业,扩大就业渠道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二、基本任务

发展居家养老服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不断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推动居家养老服务在城市社区普遍展开,同时积极向农村社区推进。力争“十一五”期间,全国城市社区基本建立起多种形式、广泛覆盖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不断充实,服务内容和形式不断丰富,专业化和志愿者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不断壮大,居家养老服务的组织管理体制和监督评估机制逐步建立、健全和完善。农村社区依托乡镇敬老院、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等现有设施资源,力争80%左右的乡镇拥有一处集院舍住养和社区照料、居家养老等多种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老年福利服务中心,1/3左右的村委会和自然村拥有一所老年人文化活动和服务的站点。

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必须坚持以下几项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从老年人实际需求出发,为老年人提供方便、快捷、高质量、人性化的服务;坚持依托社区。在社区层面普遍建立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场所和服务队伍,整合社会资源,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营造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环境;坚持因地制宜。紧密结合当地实际,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社区人文环境和老年人的需求相适应,循序渐进,稳步推开;坚持社会化方向。采取多种形式,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和支持居家养老服务。

三、保障措施

(一)制定居家养老服务发展规划。各级政府应紧密结合本地实际,科学地研究制定本地城乡社区发展居家养老服务规划,并把它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社区建设总体规划中,统筹安排,推动居家养老服务快速健康发展。

(二)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合理配置资源。各级政府应转变职能,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逐步加大投入,研究制定“民办公助”的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兴办居家养老服务业。各级政府要统筹考虑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队伍建设和运营管理等问题,合理配置资源。有条件的地区可针对性地设立专项资金,开设资助项目,探索适应当地特点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三)贯彻落实支持居家养老服务的优惠政策。贯彻落实国家现行关于养老服务机构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养老院类的养老服务机构提供的养老服务免征营业税,对各类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免征自用房产、土地的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

(四)整合资源,建立和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要按照当地社区建设规划和老年人实际需要,协同各个部门,整合资源,在城市社区和大部分农村乡镇建设综合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站点等基础设施,大力推动专业化的老年医疗卫生、康复护理、文体娱乐、信息咨询、老年教育等服务项目的开展,构建社区为老服务网络,为老年人提供就近就便的多种服务。吸引生活自理的老人走出家门到社区为老服务设施接受服务和参加活动;对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则采取派专人上门包护,满足老年人生活照料、医疗护理、文化娱乐、心理慰藉等多种需求。依托城市社区信息平台,在社区普遍建立为老服务热线、紧急救援系统、数字网络系统等多种求助和服务形式,建设便捷有效的为老服务信息系统。

(五)加强专业化与志愿者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建设。要鼓励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对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考试合格发给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认真实施专业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科学界定居家养老服务中职业社会工作者的岗位和职责,加强对社工专业人才的吸纳与培养。同时,加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改善和提高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

要大力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志愿者组织,鼓励和支持社区居民和社区单位等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

要逐步改善和提高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地位和待遇。紧密结合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的实行,为居家养老服务的专业人员落实相应的物质待遇;对符合条件的从事居家养老服务人员,要按规定享受相应的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

(六)积极培育和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组织。按照政府职能转变以及与企业、事业、社团分离的原则,对居家养老服务中能够与政府剥离的服务职能都要尽可能交给社会组织和非营利机构去办,交给市场和企业去办。各级政府应积极培育、规范管理各类居家养老服务机构,鼓励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发展连片辐射、连锁经营、统一管理的服务模式。

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篇7

关键词:社区服务老龄人口区域差异精神需求

我国当前主要的养老方式是以居家养老为主体,以社区养老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补充。因此,社区作为主要的养老服务提供方,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现阶段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专业水准,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我国当前养老服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所以,对社区养老的相关分析研究不仅有助于厘清未来养老方式的选择问题而且有助于建立健全我国的养老服务体系。

一、社区养老的兴起探源及发展前景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多,中国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大陆六十岁以上老人已达到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1]按照联合国传统标准,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的10%,为“老龄化社会”,超过14%为“老龄社会”。也就是说,在未来一到两年,我国将正式迈入“老龄社会”。据人口学家预测,2010年至2040年将是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时期(按中生育方案计算),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2040年将达到22%,2055年达到25%,此后将在24%——26%之间徘徊。[2]老龄化进程提速将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很大的挑战;一方面,未来劳动力人口的负担将大幅上升;另一方面,养老服务体系不完善,将对整个社会产生直接考验。由此可见,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在社会转型时期将会变得愈益复杂。因此,养老问题对我国社会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养老问题能否解决,如何解决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就当前而言,居家养老仍是我国养老模式中的主流,但是随着家庭结构的核心化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居家养老的功能在不断弱化。而机构养老由于受到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制约,存在着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还无法挑起养老事业的重担。社区养老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社区养老融合了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势,是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无疑地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问题的提出

鉴于我国目前快速变更的社会环境,老年人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因此老年人的需求满足的因素是涉及多个方面的,而他们的这些需求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满足又是衡量社区养老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

在现代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进程中,传统意义上的家庭结构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伴随着家庭保障功能的不断弱化,空巢化的问题也随之产生,据北大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完成的《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2》显示,全国有75.2%的已婚成年子女不与父母同住,空巢家庭比例迅速上升。因此,社区作为当前主要的养老服务供给方,如何更好地替补家庭保障功能,满足老年人口的各方面需求,将成为今后养老服务工作不断完善的主要内容。在基于对北京市的分析研究上,本文将主要从需求与供给的两个方面展开,探讨养老服务体系的改革与完善措施。

三、北京市的相关现状

(一)北京市的人口老龄化情况与社区养老服务现状

近年来,北京人口老龄化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发展之快前所未有。预计到2015年,北京老年人口将达到360万;到2020年,这一数字更将上升至450万,占总人口的20%,社会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3]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老龄事业发展,完善养老服务和保障体系》的报告,北京养老服务和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但是与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口高龄化快速发展的形势存在很大的差距。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未富先老”、“空巢老人”等诸多现象。由于家庭规模小型化,身边无子女的纯老年人家庭户正在日益增加。据报告中的调查数字显示,老年人与子女或亲属共同居住生活的占78.3%,空巢老人占21.7%。高龄老人、空巢老人的不断增加,已经成为北京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的重要特征。报告强调,居家养老、社区医疗服务是当前老年人的首选,但是,目前,北京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严重不足,服务项目和服务内容不全;社区卫生服务站缺医少药,老年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十分突出,老龄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均不能满足老年人的日常需求。[4]

(二)北京市社区养老的区域差异

在北京市范围内,各个区县的社区养老事业发展进程不一。在市中心或距其较近的一些区的社区养老服务相对比较完善,而距离较远的一些区县则有待建立健全社区养老服务体系。

比如东城西城区在市中心且是老城区,居民较多,老年人也较多,然后其住宅区又集中了各部委、国家机关的家属院,各项优惠政策及养老方案试点均优先在这两个区域实行。相较之下,海淀区多为高校园区,密云县是全国农业生态试点县、第一产业比较发达,老龄人口较少并且离市中心相对较远。其他的区县也有类似的问题,因此在硬件设施和政策规定等方面各个区县存在较大差异。以西城区为例,该区从2004年就开展和推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前三年的试点工作,初步形成了社区居家养老工作的基本格局。在此基础上西城区于2007年进行了“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调查,通过调查,形成了西城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体系。[5]其下属的月坛街道下的三里河社区的老年居民对96156热线电话具体的服务内容就比较了解;而相较之下,位于海淀区的八里庄的社区老年居民对于社区服务中心的了解就比较少。在调查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各个社区之间的基础设施条件,居民的经济条件的差异明显,故而各区之间的社区服务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

四、需求分析

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建立是为了满足老年人口在养老过程中的各项需求。社区养老服务在进行规划的过程中,养老服务提供方就应当以老龄人口的需求为评估标准,其工作成效也应当以接受服务的群体的满足程度为考量。因此社区服务机构在规划和发展的过程中,必须研究老年人的具体需求。

而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老年人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趋势。从我国目前的社会现实来看,公众对老年人需求的认知存在两大误区,一是只将老年人看做被照顾被关怀的对象,而忽视了老年群体身上存在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只注重解决老有所养的问题,割裂物质与精神需求,不利于改善老年人的综合生活质量。[6]

近些年来,随着北京市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财政收入的增加,北京市在社区养老服务方面提供了大力支持。除了财政上的补贴力度不断加大外,还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引进专业的社区工作人员,搭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系统,开始建立健全社区养老服务需求的评估机制。因此,虽然北京市各区县区域差异较大,但总体来说其辖区内普通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也能满足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故而,从老年人尤其是处于空巢状态中的老年人(无特殊困难状况)的角度来说,现阶段的物质需求已经基本得到了满足,而当下人们更应当关注的则是老年人在精神层面的需求问题。

精神需求是相对于物质需求而言的,就目前而言,主要包括受尊重的需求、社会交往的需求、休闲娱乐的需求以及价值实现的需求,精神需求的满足程度是衡量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在步入老龄阶段后,身体功能的损伤、丧偶或疾病的产生,都可能使老年人产生抑郁等精神问题。[7]要实现人心理需求上的满足,就必须使之在各个精神层面得到支持。从社会层面来说,尊老敬老的社会环境有助于提升老年人的地位,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使老年人的社会地位在无形中被降低甚至被忽略。商业化住宅区的出现改变了原有的邻里关系,使退居家庭的老年人的社交范围迅速缩小。子女的孝顺原本是对老年人最好的精神慰藉,然而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使成年子女往往无暇顾及老人的精神健康;空巢化现象的不断出现,也使得该问题愈发难以解决。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能在多大程度上弥补子女精神赡养的缺失,决定了当下乃至今后老年人精神需求的解决与否。

五、服务供给问题分析

目前中国的城镇社区老年服务体系主要包括社区老年服务机构和设施、社区医疗卫生保健服务、老年紧急救援服务以及居家养老服务。[8]在当前我国积极推动以居家养老为主,社区养老为辅的基本养老方式的过程中,为了让老人在自己熟悉的社区环境中获得优质服务,需要在社区中积极建设相关的老年人活动中心、社区服务中心、老年大学、老年文化活动室以及老年人康复中心等设施。

截至2011年底,北京共有养老机构401家,这些养老机构提供的服务主要有日常照料服务(包括送餐上门、洗衣买菜、打扫卫生、日间照料)、医疗康复服务(陪同看病、家庭病床、健康护理、社区卫生站、专科医院、取药、散步)和精神文化生活服务(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文化生活、聊天读报、学习专长)等。[9]以西城区为例,在日常照料方面,居家养老送餐主要的服务对象是辖区内高龄、独居、特困、孤寡、残疾、低保和处在低保边缘的老年人,对符合国家标准的特困、低保、孤寡、残疾老年人给予“政府买单”政策,对那些属于低保边缘的老年人补贴50%,或只收取成本价的有偿送餐。在医疗护理方面,西城区大、中型综合医院与社区卫生站有机配合,为老年人就医开设绿色通道,实现了大病去医院,康复在社区,日常护理进家庭的良性循环。

由此可以发现,在我国现行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中,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生活、医疗服务的条件已经具备,现阶段老年人的基本物质需求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满足。在目前社会的发展阶段,老年人更需要得到满足的是心理需求,而在当前的养老服务体系中,满足该项需求仍有许多工作要做。

结合国内外的不同经验,在满足了老年人生活家政方面的服务,保证了其基本医疗及健康水平后。完善老年人发展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就目前来看,我国现行能为老年人提供发展利的机构主要是老年大学。但随着社会进一步发展,老龄人口进一步增加,老年大学的设置应当进一步完善,才能达到其进行终身教育的目的。与此同时,老年娱乐活动的举办职责,应更多由社区承担。此外,目前我国的退休年龄距离距我国老年人口的平均寿命仍有十多年的时间,老年人完全有能力通过再就业培训重新返回一些岗位,充分发挥余热。结合国外的经验,对老年人进行社会再就业的培训主要应由社区提供,这将是社区服务今后需要建立并完善的主要项目。

六、夯实社区养老服务的相关建议

唯有了解和掌握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社区养老机构才能有效分配养老服务资源,才能及时快捷的实现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两方面信息对接,才能真正在社区层面建立社会化的养老服务支持体系。

(一)搭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系统,即通过现代通信信息技术构建社区的信息服务网络和为老服务平台,一方面实现对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信息的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实现社区内多种养老服务资源的整合,由此就可以实现养老服务供求信息对接。并且对于政府而言,是减轻财政压力,节约政府成本、使有限的养老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进而真正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10]

(二)建立社区养老服务需求的评估机制,使有限的养老资源得以公正合理的分配。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通过对辖区内老年人的基本情况和养老服务需求意愿进行翔实的登记,并运用社区养老服务信息系统进行相关资源的跟进。

(三)政府和民间组织在社区养老服务提供上要有不同作为。《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大老年福利服务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鼓励社会资本进入老年福利服务设施建设领域,积极发展老年人社会福利事业;积极鼓励、引导和规范个体私营和外资等非公有资本参与老龄产业的发展。对于那些现有资金不足养老或者有特殊困难的老年人,政府的财政资源应该向他们倾斜,使之能参加较低层次的社区养老;而对于那些经济状况比较好的老年人,政府就应该把这一块的养老服务交给民办养老机构,并通过出台土地供应、税费减免、信贷支持、市场准入等综合配套优惠政策支持促进其健康合理发展。

(四)养老服务作为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其本身的服务性质决定了社区福利服务体系的提升,不仅需要外在的物质支持,更需要整个行业从业人员素质的提升。目前,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的提供者受教育水平和专业技能与工作要求有较大差距,难以保证服务质量,满足老年人的需要。而作为一项服务性行业,不仅要有科学的管理手段,更需要服务提供者有良好的专业工作素质,所以政府应增大资金支持力度,提高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吸引专业社工人才的进入,并通过营造良好的敬老爱老社会范围,鼓励更多的志愿者走进社区。

本文系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12年度院级学生科研项目最终成果。项目编号:12YX022。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第1号)2011年

[2]王金营.未来人口发展失衡引发社会保障制度的战略思考[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六期

[3]http:///gn/2010/09-17/2540258.shtml 中国新闻网 2010年9月17日

[4]北京市老龄委.《推进北京老龄事业发展 完善养老服务和保障体系议案》2010年6月

[5]李兵,朱建民,郝宾,洪小良,王雪梅,高军.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政府的职责[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增刊

[6]郭爱妹,张庆凡.城乡空巢老年人的生存状态与社会保障研究[m].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年

[7]李昺伟.中国城市老年人社区照顾综合服务模式的探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8]陈雪萍.以社区为基础的老年人长期照护体系构建——基于杭州的实证分析[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

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篇8

论文关键词:社会化居家养老;老年人;社区建设;社区服务

养老制度是一个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老有所养”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标志。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养老问题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民生问题。我国现在提倡的养老政策是“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补充”。随着政府将社会保障网逐渐向社区延伸,许多为老年人服务的工作交由社区管理,这就让广大老年人在不离开他们长期生活的社区的条件下,得到他们所需要的服务,这样,既能给老年人生活带来归宿感,也能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而且还可以提供就业岗位。根据当前家庭小型化、空巢家庭和独居老人增加的趋势和家庭赡养功能弱化的特点,如何依托社区,社区是否具备这样的能力,或者说,社区应该如何尽快加强能力建设来满足老年群体居家养老的需求,是一项与社区建设密切相关并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意义

全面推进社会化居家养老,适合我国国情,一方面,能帮助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又能为老年人提供方便服务,是解决实际困难的有效方法,是破解我国日趋尖锐的养老服务难题,切实提高广大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的重要出路;另一方面,社会化居家养老是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尊重老年人情感和心理需求的人性化选择;是促进家庭和谐、社区和谐和代际和谐,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发展服务业,扩大就业渠道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因此,建立依托社区的居家养老方式是健全社会化养老体系的发展方向,并已成为目前我国城市养老的必然选择。

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是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以街道社区服务中心为依托,以志愿服务和便民利民网点为服务资源,由社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并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方式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即除了需要家庭照料外,还需要来自社会的帮助,尤其是强调社区照顾在社会化居家养老中的作用。这种模式具有养老成本低、覆盖面广、服务方式灵活的优势,集中了传统家庭养老与机构养老两方面的优点,让老年人在自己生活的社区就可以享受到方便的社区福利服务,既减轻了老年人及家庭的经济负担,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又节省了养老福利资金的投入,是适应我国当前老龄化特点的社会养老模式。它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是我国发展社区服务,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当前社会化居家养老存在的问题

1、对社会化居家养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2006年初,民政部推出“社区居家养老”计划,并相继在北京、上海、大连、江苏、广东、湖南等省市展开试点,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经验,但就总体而言,全国大部分地区还处于起步阶段,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化养老保障发展机制尚待尽快建立和完善。由于受各种原因的制约,对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方式的探索和实践,到目前为止,尚未在社会上特别是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形成广泛认同的舆论氛围。另一方面,有些领导对社会化居家养老的重要性、迫切性认识不足,主动应对老龄化问题的前瞻意识不够,导致社会化居家养老仍然仅处于白发的、无序的初始阶段。社区居民群众对社会化居家养老知晓率不高,参与社区养老的积极性不够。

2、社区服务建设不能满足居家养老的服务需求

随着人们对社区建设重要性的逐步认同,城市社区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受各种因素的限制,社区的硬件和服务设施建设参差不齐,“贫富差距”悬殊,不少社区老年服务设施规模较小,档次偏低,功能单一,尤其是老城居民区和老的转制单位的居民区,下岗失业人员集聚,人口密集,缺少老人活动场所,甚至连一间起码的报刊阅览室都没有。在医疗方面,城镇社区尽管普遍都已设立社区卫生服务站,但在医务人员的配备、医疗硬件、服务设施、服务时间等方面都还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大部分社区没有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有的西部贫困地区的社区老年人普遍还存在看病难、出行难的问题。这些都与老年人群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卫生保健需求不相适应。同时,一些生活困难的居家养老服务对象,虽有“低保补助”和临时救济等帮扶措施,但仅能保障基本生活,社区居委会想提供一些无偿服务也因受经济条件的限制,难于满足困难老人较多的服务要求。不少社区尽管也想尝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但经费实在有限,因此,社会化居家养老只好停留在美好愿望上。

3、投资主体单一,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居家养老社会化程度不够.社会化居家养老工作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和完善

目前,有些地方虽然建立了条抓块管的管理体系,成立了各部门参与的老龄工作领导机构,但各部门往往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很难形成合力。开辟国家、集体、社会组织和个人等渠道,以多种所有制形式发展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社区养老服务业还很不够。

4、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缺乏专业人士的参与和服务

社区养老服务工作在沿海发达城市的试点虽然取得了许多成效与经验,但也要看到我国目前社会化居家养老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匮乏,且整体素质不高。我国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学校培养这方面人才的相关专业不多。据了解,全国仅有少数几所院校设有类似专业,离人数众多的社区养老需求存在很大的缺口。专业人才的不足直接影响了服务项目和内容的扩展以及服务质量的提高.

三、加强社区建设,加快推进社会化居家养老的策略

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转型使得社区事业成为最受社会成员欢迎的一项社会事业,经济体制改革引起的社会结构变迁,使得中国的社区服务功能不断放大,体现在“单位功能的外移”、“城市结构的变化”、“生活方式的变化”、“民主参与意识的增强”等诸多方面上,这也是社区服务与社区建设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原因所在。因此,当前应重点抓好以下的工作:

1、加大政府引导和支持的力度,发挥政府在依托社区推行养老社会化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第一,政府做好对居家养老服务的统筹规划。加大公共设施投入。为此,政府应通过制定扶持政策,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类老年服务主体,增加老年服务设施,丰富老年服务产品。加大投入,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统筹规划社区服务设施的规模、数量、布局、形式和服务半径,最大限度地让社区居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第二,要大力培育和鼓励社区中介组织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社区中介组织是社区组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区建设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政府要尽快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予以扶持与帮助,同时,社区中介组织也要完善自身管理,提高社会认可度,引导人们自觉参与到社区中介组织中,鼓励社区中介组织积极投资养老设施和参与为老服务,并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建立社区养老服务超市、老年综合服务中心、互动式异地养老服务中心等,为养老市场的发展搭建社会平台。第三,要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专项经费。要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专项经费列入本级财政年度预算,用于对高龄老人和特殊困难老人居家养老的补贴、社区干部待遇的提高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工作经费的补助。第四.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设计要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设计不但要考虑社会经济条件,同时也必须考虑老年人自身的养老意愿和需求,鼓励和支持居家养老,并以此作为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设计的重要参数。继续增加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多渠道筹措老年社会保障基金,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方式,逐步建立广泛覆盖、持续发展,与经济社会相适应,与其他保障制度相衔接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要将城市贫困老年人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切实保障其基本生活。第五,积极支持社区养老服务队伍的培育和建设。社区养老服务队伍应包括管理人员、服务人员、专职人员和志愿者。专职人员包括社区养老服务站的工作人员以及养老机构的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等,作为有特殊需要的老年人群,更需要一支富有爱心、耐心并具备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等各种专业知识的队伍为之服务。所以,今后要加强专业化服务与志愿者服务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建设。这就要投入一定经费作为社区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培训经费,逐步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和专业知识,要鼓励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对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考试合格发给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同时,要加强对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逐步提高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另外,社区养老服务站配备的公益岗位人员,包括所有社区公益岗位人员,不是管理人员,而是直接为社区群众服务的服务人员,不愿从事社区为老服务的公益岗位人员要及时辞退,另行聘用,以保证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第六,加强宣传,营造社会化居家养老的良好氛围。无论从历史还是今后的发展趋势来看,社会化居家养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依然是养老的主要方式。

因此,要进一步加强舆论宣传,要全方位多层次加大对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关爱老年人的氛围,大力弘扬尊老敬老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让每个公民都知道尊老敬老养老是我国宪法规定的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提高人们对社区志愿服务的人们对社区志愿服务的认知和参与程度,进一步完善有关养老法规及制度建设,使老年人的各种权利得到法律的切实保障,从而使广大老年人真正能够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舒适生活,愉快地安享晚年。

2、加大社区建设的投入。建立和完善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体系

第一,加大社区基础建设的投入,开通社区服务智能化信息网络系统。要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便捷,离不开智能化信息网络系统的支持。因此,要加大社区基础建设的投入,依托城市社区信息平台,在社区建立为老服务热线、紧急救援系统、数字网络系统等多种求助和服务形式,建设便捷有效的为老服务信息系统,打造整体联动的服务平台。第二,建立多功能的社区居家服务网络系统。要鼓励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发展连片辐射、连锁经营、统一管理的服务模式,为老年人提供就近方便的多种服务。多功能的社区居家服务内容主要包括丰富老年人的闲暇生活、日常生活照顾服务等,好的社区居家服务系统要形成就近、便捷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不出小区就可以享受到生活所需的服务。要从老人实际需求出发,服务内容应包括求助、医疗、文化娱乐等服务,服务形式可采取上门服务(居家服务)、社区设施服务(如日间护理中心、社区活动中心)、社区援助网络服务(如社区结对关心)等,方便老年人根据自己的需求和习惯利用不同的服务项目和服务形式。第三。建立和完善社区老年人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建立社区老年人健康档案信息网络系统。社区要定期组织人员对社区内的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普查,建立老年人的信息档案,依靠这些档案信息,社区服务组织对社区内的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能够做到心中有数,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片区医生定期巡诊或上门服务,方便老年人就医,确保困难老人、高龄老人的疾病得到及时治疗。另外,作为社区医疗机构,还要加强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工作,提供疾病预防、医疗保健、康复护理和心理咨询等服务。

3、要强化社会参与,充分利用丰富的社区资源

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篇9

面对急剧老龄化的背景形势,铜陵市着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为妥善解决老有所养问题,结合本地实际,铜陵市积极探索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多种形式的社会养老服务,形成多元化的养老服务体系,推进社会化养老服务的新进程。

(一)完善政策,从制度上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铜陵市于2007—2010年先后制定下发了《为市区生活困难的孤独残疾高龄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暂行办法》《完善为市区生活困难的独居高龄老人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制度的实施方案》《完善政府为生活困难的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制度实施方案》《构建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为推动居家养老民生工程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2010年12月,铜陵市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2012年又制定了《铜陵市老龄事业“十二五”规划》和《铜陵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基本建立起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一系列政策的制定和完善为社会化养老服务工作规范化奠定了基础,形成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立足政府购买服务,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从2007年起,铜陵市全面推动政府为困难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并将此项制度列入市政府的民生工程。目前,对70周岁以上、被政府列入“低保”的救助对象且独居的老人,通过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方式,提供每人每天1小时15元的居家养老服务。“十二五”以来,全市1000余名困难老人享受了此项服务,政府出资近1000万元,提供服务150余万小时。2013年,又将社区高龄空巢老人的“主动关爱”试点项目纳入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项目,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由志愿服务组织承接服务,实现购买服务与志愿服务相结合,服务内容由传统注重生活照料向注重精神关爱延伸。

(三)以社区养老托老机构建设为抓手,推进养老服务的社会化水平

2009年,铜陵市将社区养老托老机构建设列为民生工程,按照每增加一个床位,市、区两级财政补助1万元的标准,引导、扶持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托老机构建设。新建的朝阳老年服务中心、铜庄老年公寓、天井湖老年会馆和石城爱心老龄公寓等4个民办公助社区养老托老机构开始投入使用,2009年社区新增老年床位200张,2010年新增200张床位。这些社区养老托老机构为社区老人提供服务,有效推进了养老服务社会化水平。2013年,铜陵市民政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基层老年协会建设的意见》,促进了基层老年协会等老年社会组织的发展。至2013年底,全市基层老年协会有158个,占全市社区(村)总数的82%,老年文艺团队90个,老年体协21个,老年体育团队64个,老年社会组织发展迅速。

(四)在社区养老方面,注重基础设施建设

2011年铜陵市开始了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的民生工程,四年建设9所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覆盖率达23%。当前,作为主城区的铜官山区正着手运营改革,通过购买服务、委托管理的方式,将日间照料中心交由社会组织运营,以提高服务水平。2012年铜陵市加大推进老年活动场所建设,建成农村社区老年活动室77所,城市社区老年活动室6所、居民活动场所7个,并配备了文体娱乐和健身活动器材。同时出台政策规定新建小区配备为老年人服务的设施最低面积要达到300平方米,部分小区要达到500平方米。2014年继续在城市社区和美好乡村建设中配建老年人活动室,城乡社区老年人活动场所覆盖率将达到95%以上。

(五)强化保障功能,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机构养老

2010年铜陵市启动了社会福利基地建设,并着手实施老年公寓改扩建项目,拟增加床位1000张。2014年实施了省级敬老院建设民生工程,新增床位50张。积极实施敬老院改造计划,为社会老人提供“代养”等服务,逐步推动农村敬老院转型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当前已完成6所。2013年市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强养老服务机构管理工作的意见》,以推进养老机构管理规范化建设。2014年制定了《现代服务业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明确社会办养老机构床位享受0.8万元~1万元的一次性建设补助,享受100元/月•人的运营补助,取得iSo服务质量认证的一次性奖励20万元。此外,还对社会办养老机构进行贷款贴息补助,鼓励其参加综合责任保险,实现风险分担。近几年来,铜陵市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政策,采取针对性措施,推动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当前,全市共拥有养老床位3000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25张,其中社会办养老机构9所,床位900张。

二、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综观铜陵市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服务水平也有较大提高,可以为老人提供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养老服务,提升了养老服务业的整体水平,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但在持续性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政府未能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念受到冲击,发生了根本变化。家庭规模逐渐缩小,家庭结构趋于小型化,“四二一”家庭结构的比例逐年上升。家庭需要照顾的老人相对增多,老年人口的抚养比增大,极大地加重了青壮年经济上的负担和压力,使得家庭养老的功能逐渐弱化。大部分青年人自立意识增强,更多人到外地寻找发展机会,导致“空巢”老人日渐增多,家庭结构变得松散,家庭关系发生松弛,家庭养老功能进一步弱化。面对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现象,政府因为繁杂的事务功能未能引起足够重视,在政策制定、资金投入、资源配置等方面缺位,没有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好主导作用。

(二)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单一、困难重重

一是社区养老场所数量不足。当前,铜陵市很多社区开展养老服务,缺少场地。特别是一些老的社区没有规划养老用地,没有足够的场地兴办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二是居家养老服务功能不全面、内容单一。铜陵市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主要是面向生活困难、需要照顾的老人,面向全市老人的购买服务因为资金限制没有开展。同时,提供服务的项目有限,内容单一,不能满足众多老年人个性化、多层次的服务需要。三是财源不足。资金来源渠道不稳定,影响了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和持续深入的发展。四是社区组织管理模式有待进一步改善。需要建立一种更高层次的组织体系和监管模式,才能促进居家养老服务规范有序发展。这些问题给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推进带来了重重困难。

(三)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存在结构性矛盾

在经济社会深入发展的背景下,人口老龄化加速,养老服务需求不断增加,层次也在提高。据问卷调查,目前有5.2%的老人愿意进养老机构养老,按照这个比例推算,铜陵市机构养老的需求共有6463人。在愿意选择机构养老的老人中,除自我保障能力较弱的老人外,大多数老人不仅要求养老机构能满足基本的日常生活,而且要求满足医疗保健和精神文化生活等配套服务。铜陵市现有的大部分养老机构的主要功能是满足“三无”“五保户”老人的基本生活照顾,在配套设施以及服务质量方面与老年人不断提高的需求层次有较大差距,使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出现了结构性矛盾。在市区,一些规模较大的公办养老机构往往是“一床难求”,而农村养老机构床位的空置率却高达30%左右。

(四)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发展存在制度

发展民办养老服务机构是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民办养老服务机构才刚刚起步,还未到成熟的发展阶段,存在一些问题。目前,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定位不准确,一些机构处于“四没有”状态,即没有法人资格、工作人员没有明确身份及待遇、没有在金融机构设立独立账户的资格、没有管理经费的保障。由于民办养老服务机构没有及时登记,不是一级法人组织,给养老机构提供养老服务和管理带来了许多问题。政府虽然对民办养老机构在税收的减免、土地和水电的使用、建设和运营的补助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相关部门没有根据本部门的职能制定具体的操作办法,使优惠政策的落实大打折扣,影响了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的步伐和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建设的积极性。在铜陵市现有的养老机构中,真正属于民办民营的比例不高,许多机构在经营中亏损严重。

(五)从事养老服务的人员综合素质偏低

铜陵市养老机构服务人员一般只接受了简单培训,大部分人是在岗位上边干边学,综合素质偏低。与同是服务性质的居家养老服务和家政服务相比,养老机构服务人员工作时间长、强度大、收入低,工作强度与劳动报酬之间的失衡会导致养老机构服务队伍的不稳定,造成养老机构服务人员短缺。因为服务人员数量局限和综合素质偏低,大多数养老服务机构难以提供身体康复、保健护理和精神抚慰等专业化的养老服务。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料是养老服务机构的工作重点,没有技术能力和过多精力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专业化、高层次服务。

三、加快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路径

铜陵市要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总体思路,按照社会养老服务业发展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城乡一体、适度普惠的原则,使各类养老机构具备良好的机制、有力的管理、规范的服务和到位的监督,继续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一)充分发挥政府在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的主导作用

政府是社会化养老保障的主要责任承担者,在社会养老体系建设中应该起主导性作用,既要制定长远的、符合实际的发展规划,又要努力创造良好的社会大环境,从经济和法律层面为社会养老的健康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一是在投入上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努力争取社会各方面力量对养老服务事业的支持,开拓资金来源渠道。政府要协调财政部门,增加公共财政对养老服务体系的投入,特别是加大在基础设施建设、购买设备和运营补贴等方面的资金支持力度,通过政府资金的引导,聚集社会资金对养老服务的投入。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公共财政通过政策倾斜,提高低收入群体的补贴标准。二是要制定扶持社会资本投入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优惠政策,财政、发改委、国土、工商、民政、税务等职能部门要在审批项目、建设用地、配套设施、减免税收、资金补贴、登记管理等方面给予优惠,支持社会资本对专业化的养老服务设施的投资建设。

(二)不断提升居家养老服务品质

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篇10

[关键词]居家养老服务;居家养老服务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05-0094-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5-046[本刊网址]http://

一、全面推进居冢养老服务工作

(一)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重要意义

居家养老服务是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精神慰籍、文化娱乐等方面服务的一种服务形式,居家养老服务是我国发展社区服务、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对我国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更新和补充。要破解我国日趋尖锐的养老服务难题,就要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居家养老服务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生活环境和延长老人生命的重要出路;居家养老服务是尊重老年人心理需求和情感的人性化选择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更是促进社会和谐、家庭和睦和推进社会主义和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同时居家养老服务也是扩大就业渠道、促进经济增长、加快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中,需把握以下四个原则:

1.社会化方向发展。采取多元投入、市场运作等多种形式,并以“有偿优惠为主,政府购买为辅”,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充分支持和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2.依托社区。充分发挥社区组织在居家养老服务中的作用,以社区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基本单位,整合社区各类为老服务资源,建立健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设施和队伍。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共同营造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环境。

3.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经济和当地实际情况作出与当地经济水平和当地实际相适应的需求和人文环境,来稳步推进当地的居家养老服务的循序渐进发展。

4.以人为本。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出发,为老年人提供快捷、高质量、方便、人性化的服务。

(二)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总体思路

按照“以人为本、方便老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依托社区、保障重点,因地制宜、整合资源”的原则,在传统家庭养老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政府服务、社会组织服务、社区服务、志愿服务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着力打造多层次和全方位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把居家养老服务的核心定位为家庭,依托社区的力量和专业化服务机构,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品质,促进家庭和社会和谐,让每个老年人能够幸福、健康、平安的养老。

(三)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主要任务

到2015年,在所有社区基本建立起多形式、广覆盖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基本实现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服务内容不断充实、服务队伍不断壮大、服务管理不断规范、城市居家养老服务协调发展的目标。

1.推广居家养老社区化服务模式。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出发,开展多层次的个性化服务和群体,为社区老年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2.建立居家养老多元化服务机制。由政府提供无偿服务,主要用于基本生活依靠政府救济(救助)的城区“三无老人”、生活困难的“空巢老人”以及其他特殊困难老人;提倡社会组织、社区组织、志愿者组织以及邻里乡亲为高龄、失能、贫困、空巢老人居家养老提供无偿、低偿服务。

3.提高居家养老专业化服务水平。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进”的原则,积极培育和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市场,为有经济支付能力且有服务需求的各类老年人提供价廉优质的服务。

(四)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服务对象、内容和方式

1.服务对象。居家养老服务对象为持有当地户口,且居住在本辖区内的老年人。分为以下三种:

(1)无偿服务对象:年满70周岁,生活不能自理且在县区无子女照顾的低保老人、重点优抚对象、五保老人和革命“五老”人员,经批准,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其无偿提供部分服务项目。

(2)低偿服务对象:年满70周岁,生活不能自理且在县区无子女照顾的低收入老人;年满80周岁,在县区无子女照顾的独居老人,经批准,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其低偿提供部分服务项目。

(3)有偿服务对象:有经济能力、有服务需求的老人,自费购买服务。

无偿服务对象由本人提出申请,经社区审核、公示,街道核准,报县区居家养老工作领导小组审批备案。

2.服务内容

(1)生活照料类。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送煤气、送粮油、配餐、送餐、管道疏通、家电维修、家庭陪护及家庭保姆介绍等服务。

(2)医疗保健类。为老年人提供健康教育、防治疾病、心理咨询、康复护理、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开设针对老年人家庭病床等服务。

(3)法律维权类。为老年人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司法维权及维护老年人赡养、财产、婚姻合法权益等服务。

(4)体育健身类。为老年人提供健身活动场所、健身活动设施、健身团队等服务。

(5)文化教育类。为老年人提供老年电大、老年学校、知识讲座、学习培训、书法绘画、图书、电子阅览等服务。

(6)志愿服务类。以社区为依托,以志愿者、义工为骨干,为老年人提供邻里互助、定期看望、电话问候、谈心交流、法律咨询、家政服务等公益。

3.服务方式

(1)个人购买服务。对有一定经济能力的居家老年人,以个人购买服务为主,提供收费。

(2)志愿结对服务。对本辖区内的独居、空巢、高龄、生活困难老人,开展志愿结对帮扶活动,组织志愿者、义工为老年人提供全年无偿的公益。

(3)政府购买服务。由县区级财政统一负担。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站)可以因地制宜,积极创造条件,拓展服务范围,适时开展有偿和低偿服务或志愿服务。

(五)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主要措施

1.完善制度,健全服务机构和服务队伍

居家养老的骨干人员要包括从事社区网格化管理的社区协理员。在提升居家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支持和鼓励大中专院校学生、社区居民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要更多形式的来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义务服务、养老服务。建立一个居家养老服务的专业队伍、义工队伍与志愿者队伍,并逐步形成多形式、多渠道的制度模式来壮大为老年人服务的队伍。

成立县区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领导。部门的工作规划要将居家养老服务纳入议程,并能够及时解决各类关于居家养老服务的问题。由县区民政局、老龄办牵头,劳动保障、财政、卫生、文体旅游局等相关部门配合,建立让社会群众参与,社区力量支持,社区主导,各政府部门协调合作的运行机制。

培育好服务组织,要鼓励和支持社会养老服务和各类nGo(教育服务机构、餐馆服务、文化机构、家政服务机构)等机构赖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工作,政府购买服务和居家养老服务购买的主要单位。必须是实力强、信誉好、质量优的社会服务机构。对主要内容以居家养老服务的新社会服务机构,要实行备案制度,门栏适当降低、登记程序要简化。要积极引导和培育各类型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健康发展,并形成统一管理、辐射片区、经营连锁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2.统筹兼顾,保障居家养老服务基本经费

县区政府在老年福利设施投入和老年事业经费安排时,将居家养老服务经费列入预算,根据县区经济发展状况逐步增加用于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补充的经费和购买居家服务的困难老人进行经费补助。

3.齐抓共管,充分发挥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

(1)县区财政部门负责居家养老服务经费保障工作,监督和指导居家养老经费专款专用。

(2)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县区发改委应把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列入其中。主动和积极的为居家养老服务向上申报居家养老服务配套建设等需要资金的项目。

(3)有关部门应配合县区老龄办,依托县区城市社区现有的信息平台,广泛的在社区建立针对老年人的救援活动、便捷服务和安全防控等多种服务方式,通过社区便民热线,实现送货、送餐、家政、理发、医疗等上门助老服务,指导有条件的社区提供应急救助服务,逐步建立与老年人沟通便捷、服务及时的信息化服务网络。

(4)有关部门要配合县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多渠道的开发居家养老服务就业岗位,鼓励其工作人员参加职业技能的培训再给以经费上的支持,并按照社会公益性岗位的比例配置居家养老服务的岗位,这样才能够建立起居家养老服务的专业化队伍。

(5)县区文体旅游局要积极扶持老年文化活动开展社区老年文化活动来满足老年人的需要,要结合各街道和积极组织指导社区社区农家书院和社区文化站的建设,对老年人文化和精神生活进行充实和丰富并对有需要的老年人优先提供服务。同时,为了满足老年人能够更近、更方便的上老年人大学,要在社区规范社区老年大学。为了保障老年人能够更加健康的安度晚年,要建立健全适合老年人的健身器材,并对其进度进行有效的监督,积极做好对老年人的健身服务和健身指导工作。

(6)县区教育局、团县区委、妇联组织要大力开展敬老、爱老、养老、助老主题教育活动,积极组织志愿者队伍为社区和敬老院老人提供志愿服务。

(7)针对空巢老人、病残老人和高龄老人等这些老年特殊群体,县区民政局要对其定期巡查、上门服务等。对一些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要采取的服务方式是上门服务对其进行生活照顾,鼓励有条件的社区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室。

(8)县区司法部门要加大对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案件的执法和监督力度,切实维护老年人在赡养、财产、婚姻等方面的合法权益,让老年人享受到及时、便利、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