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创新意识的作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44:05

简述创新意识的作用篇1

197.简述专利权具有的特点?

答:专利权具有客体的无形性、授权的地域性、存在的时间性、权利的独占性。

198.各国对专利的申请采取了不同的审核制度,主要包含哪些?

答:主要有登记制、初步审查制、实质审查制。

199.简述专利申请受理的概念?

答:专利申请的受理是一个重要的法律程序,受理程序是国家知识产权局接受申请人提交专利申请文件及其他文件,并依据《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对专利申请是否符合受理条件进行审查并处理的程序。

200.简述实用新型专利所保护的产品的特点?

答:(1)产品是一个实体。

(2)产品必须是具有确定形状、构造且占据一定空间的实体。

(3)产品必须经过一定的产业制造过程。

201.简单陈述实用新型专利和发明专利的关系?

答:(1)实用新型专利保护客体只限于产品,

(2)发明专利保护客体不仅是产品,还有方法。

(3)凡是属于能够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权的主题,必定也属于能够获得发明专利权的主题,反正则不然。

202.列举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法规?

答:著作权法、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条例等。

203.简述专利信息检索包括的种类?

答:包括专利技术信息检索,专利新颖性或创造性检索,专利法律状态检索,同族专利检索,专利引文检索,专利相关人检索。

204.简述专利技术信息检索和专利新颖性或创作性检索的区别?

答:前者是从任意一个技术主题对专利文献进行检索,其目的是找出与被检索技术主题相关的参考文献;后者是指为确定发明创造是否具备新颖性或创造性,从发明创造的技术方案对包括专利文献在内的全世界范围内的各种公开出版物进行的检索,其目的是找出与发明创造技术方案可进行新颖性或创造性对比的文件。

205.专利新颖性或创作性检索的主要作用?

答:(1)侵权应诉过程中搜索无效依据文件

(2)申请专利前判断发明创造新颖性或创造性

(3)产口出口前确定是否侵权。

206.简述专利技术内容“为公众所知”的含义?

答:(1)现有技术处于公众想要得知就能得知的状态。

(2)现有技术的内容应当包括实质性的技术知识,并且应当充分披漏足够的技术信息,以便利用该现有技术对一件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是否具备新颖性和创造性做出判断。

207.非产品结构或者组成特征的产品权利要求有哪些?

答:(1)包含性能、参数特征的产品权利要求

(2)包含用途特征的产品权利要求

(3)包含制备方法特征的产品权利要求。

208.简述专利实施的强制许可的适用范围及原因?

答:专利实施的强制许可适用于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因为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客体是解决某种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一般不容易寻找到替代的技术方案。

209.简述判定构成专利侵权行为的步骤?

答:(1)确定专利权的保护范围

(2)判定被侵权行为实施的发明创造是否落入专利权的保护范围。

210.阐述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附图在专利权保护中的作用?

答:权利要求书是确定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保护范围的法律文件,说明书及附图能够在此过程中起到帮助作用。

211.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的侵权判定原则?

答:全面覆盖原则,等同原则,禁止反悔原则,捐献原则。

212.简述禁止反悔原则,捐献原则相同处?

答:基于的理由一致,防止专利人通过提交范围狭窄的权利要求的方式顺利通过授权审查,而在授予专利权之后再以说明书中披露了该技术方案为理由重新将其纳入保护范围中。

213.评价一个发明具有显著进步的标准?

答:(1)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更好的技术效果

(2)发明提供了一种技术构思不同的技术方案

(3)发明代表某种新技术发展趋势

(4)发明在某方面有负面效果,但在其他方面具有明显积极的技术效果。

214.说明书撰写的实质要求?

答:(1)清楚(2)完整(3)能够实现。

215.说明书的组成?

答:(1)发明名称

(2)技术领域

(3)背景技术

(4)发明内容

(5)附图说明

216.不授予专利权的发明创造有哪些?

答:(1)违反法律的发明创造

(2)违反社会公德的发明创造

(3)妨碍公共利益的发明创造。

217.软件著作权人包含哪些类型?

答:(1)软件开发者

(2)合作开发软件的著作权人

(3)委托开发软件的著作权人

(4)国家项目开发软件的著作权人

(5)职务开发软件的著作权人

218.简述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客体内容?

答: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权利主体是著作权人、表演者和录音录像制作者,权利客体作品、表演及录音录像制品。

219.简述商标权利的完整概念?

答:商标权利是“标、本、主体”的完整统一。商标是“标”,商品是“本”,商品的生产经营者、商标的持有人是享有商标权利的“主体”,三者构成完整的商标权。

220.简述商标与商号的异同?

答:(1)都是商业标志,都具有区别功能

4.功能不同

5.构成不同

6.与企业的关系不同

7.适用的法律不同

221.简述合理使用与法定许可的异同?

答:(1)都是对著作权的限制

(2)条件不同,法定许可必须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

(3)内容不同,法定许可只规定了5种情形,而合理使用包括12种

(4)对于部分法定许可情形而言,著作权人可享有保留权

简述创新意识的作用篇2

关键词:企业管理创新;管理创新采纳;管理创新持续实施

一、引言

管理创新在企业发展中扮演了越发重要的角色,由于我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的企业发展也有了焕然一新的变化。如今,企业管理创新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拟通过理论分析探讨中小企业管理创新采纳与持续实施过程的机理,为进一步开展管理创新实证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本文研究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如何促进企业管理创新水平提升以及如何让管理创新发挥作用等实质性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关于管理创新的研究综述

谈创新,不谈熊彼特,就像一场没有阿喀琉斯的特洛伊战争,必定索然无味。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借助“企业家”概念首次提出了“创新理论”,用以解释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及其特征。根据熊彼特的观点,经济发展被定义为能够执行“新的组合”,具体包括五种情况:引进一种新的产品、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打开一个新的市场、征服或者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某种新的供给来源、执行一种新的组织方式。国内学者较早对管理创新进行系统研究的是芮明杰、常修泽等人。芮明杰认为,管理创新是指企业创造的一种有效资源整合范式,这种范式既可以是新的有效整合资源以达到企业目标的全过程管理,也可以是新的具体资源整合及目标制定等方面的细节管理。常修泽把管理创新定义为企业为降低交易费用,引入新的管理方式或方法,其本质是组织创新在企业经营层次上的辐射。陈通和马浩从知识经济背景出发,将管理创新定义为:以知识的充分学习和运用为出发点,根据企业内外客观环境条件,创造新的更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以达到竞争能力和综合效益不断提高的循环往复的动态过程。总体上看,国内学者对管理创新的界定突出其整合资源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方面的功能,大体上遵循了国外研究的主要观点,只是表述上更加具有本土色彩而已。

三、管理创新采纳与持续实施的运行机理研究命题

(一)管理创新采纳过程中的外部促进因素管理创新的主要目的并非直接满足消费者需求,而在于提升组织运行效率,加上管理创新不受专利保护,企业引进、调整并实施已有管理创新实践的情况非常普遍,属于“引进型管理创新”范畴。此时,外部异质知识源的作用就变得相当重要,它是企业获取管理创新实践方案的重要途径。关于外部知识获取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影响已有许多研究进行探讨,其中“网络”被视为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管理创新是公司内部环境与外部知识获取的综合结果,具体而言,从网络视角出发探讨管理创新的影响因素,现有研究多从结构视角或关系视角出发,探讨网络规模、密度、集中度、中心性、关系强度等对企业创新采纳的影响。然而,网络研究范式忽视了具有不同属性特征的外部知识主体所提供知识和信息对企业影响的区别。已有研究指出,企业与供应链上合作伙伴企业和竞争对手所构成的社会网络,在其所内嵌的非正式学习机制、适应难度、竞合强度等方面均有着本质区别。企业与不同知识主体进行知识交流,或多或少都会涉及不同类型知识。但是,不同知识主体开展活动的方式有所不同,即使同一类型的知识,在不同知识主体那的表现形式也可能各具特点、大相径庭。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命题:命题1:异质知识源是企业管理创新采纳的主要外部促进因素,不同知识源对企业管理创新采纳的影响效果也会有所不同,环境动荡性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调节效应。

(二)管理创新实施过程中的内部调节效应与技术创新不同,管理创新的决策主体与实施主体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不一致,做出管理创新决策的一般是企业的中高层领导,但其实施过程有赖于公司所有员工的理解、配合和参与。管理创新持续实施有赖于公司上下全体员工的积极配合,从这一层面出发,企业的管理创新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推动过程。自上而下的创新能否渗透到企业内部,既取决于管理者对创新的承诺,也取决于员工对创新的认知。因此本文认为,管理创新作为一种广义上的“技术”,考察员工对管理创新方案的易用性和有用性认知,对于理解管理创新能否得到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理论意义。现有研究对这一问题还缺乏相应探讨。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命题:命题2:采纳过程中决定实施管理创新方案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得到持续实施,取决于员工对创新方案的认知评价以及组织惯性的程度。

(三)管理创新持续实施的绩效结果管理创新与绩效间的实证关系,现有研究得出的论断比较多元,一些研究认为管理创新能够积极影响企业的绩效水平,还有一些研究对管理创新的效果持怀疑态度,认为组织采用管理创新只是为了加强对员工的控制。以结构、流程、制度为主要内容的管理创新,其持续实施可以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知识整合能力。如引进新的知识管理系统,可以大幅提升企业内部知识转移的效率;优化组织结构,可以提升部门间的协作效率,加快知识与信息的内部流动;完善激励机制,可以激发员工进行外部知识的获取。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命题:命题3:管理创新只有得到持续实施才能对绩效产生影响,并且这种影响需要通过知识整合的中介作用来实现。

四、实践启示

(一)企业开展管理创新,既要重视其采纳过程,更要重视其实施过程实践领域,管理创新对企业的重要作用日益得到企业管理者的重视,“向管理要效益”也逐渐成为企业经理人员的共识。然而,现实情况并不乐观,一波波的管理创新浪潮席卷而来,如全面质量管理、六西格玛管理、精益生产、平衡记分卡、流程再造、目标管理、事业部制等先进的管理创新理念或方法,得到了许多企业的争相采纳,却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简述创新意识的作用篇3

一一本创新的《宪法学》教材

多年来,《宪法学》教材大多固守于对于学界各种研究成果的罗列与总结,可以被称作为是对于宪法学界现存理论的平铺式叙述。刘茂林教授的《宪法学》打破了这一传统体例,在许多方面作了新的尝试。

1.从结构上看,本书在章前有简单的重难点提示,章后附有近二十年来有关本章的学术前沿问题探讨、关键词和思考题。

重难点提示首先给了读者导向性指引,便于读者有侧重的学习正文部分,准确获取到所需和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章后的学术前沿问题探讨,则对于渴望深入学习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大有帮助。其中的对于具体问题的学界观点总结与简单分析部分,让学习者能够全面了解该问题的发展以及在学界中的地位;而作者对于学界观点的延伸性思考与分析和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则能够引发读者作进一步的思考与研究。

2.从内容上看,该书内容全面而且深刻,与中国建设实践结合紧密。

刘茂林教授在书中首先介绍了宪法学基本理论,接着论述了宪法学中的国家理论、公民与公民权利理论以及从国家和公民相互关系中衍生出来的相关问题的理论。作者在论述宪法学理论的时候不忘记从中国实践出发,寻找适合中国的宪法学基本原理。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在宪法学基本理论章节中提出并深入论述了“宪法实现”等理论,对于中国社会建设的进行具有相当的指导性意义。在国家理论及其他章节中,作者还注重一般原理与我国宪法典内容的结合。该书在内容上避免了单纯的讨论理论,使得理论不再空泛而枯燥,同时也使得实践找到了理论依据。在本书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其实是将宪法学理论与中国建设的融和,从而发掘理论的缺陷,寻找实践的偏差,以便于宪法学理论的完善与建设实践的改进。

二宪法学的创新

本书能够被称作是一部创新的《宪法学》教材,不仅仅是因为其在结构与内容上的创新发展,更主要的是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宪法学研究的创新。

1.宪法学研究方法的创新

宪法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同其他学科一样拥有多种研究研究方法和手段。通常包括:阶级分析法、经济分析法、社会学分析法等等。本书作者的研究当然也没有离开这些基本的方法,但是作者在使用时,更注重几种方法的结合使用,并且探索了新的研究方法。例如在研究宪法学中具体概念的部分,作者运用了词源分析的方法,值得注意。

例如,在对宪法的含义的探寻一节中,作者从中西方特别是西方的相关的古代经典著作出发,联系近现代“宪法”一词的发展,对“宪法”含义作了分析,“宪法乃是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有意识地组织政治共同体的规则,以及由该规则所构建的社会秩序。”

2.宪法学理论观点的创新

本书的另外一个特色之处就是针对宪法学中的问题不仅分析了现存的学术理论观点而且提出了自己新的见解或思路。能够引导读者对具体问题做出新的探索。

例如,作者在论述“经济制度在宪法学中的地位”时,首先分析了在我国现有的宪法学论著中存在的两种对经济制度的安排,接着提出“宪法学对经济制度的研究,有待以国家的经济权力与其他宪法主体的经济权力为核心做进一步的展开和深入”的观点,并且简单论述了作者本人从国家经济权力和公民与其他宪法主体的经济权力方面出发所作的研究得出的认识。作者在书中多处提出此类新的观点,充分显示本书乃是其创新性思维成果。

3.宪法学研究角度的创新

本书作者抓住中国制度的特色,从国家和公民相互关系中衍生出来的相关问题的理论中选取了最重要的也最巨实践性的基层群众性自治制度作具体分析论述,尝试着在总结基层群众性自治制度多年实践的基础上完善该制度,使之得以更广泛的实现,为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另外,作者的研究注重宪法学的中国背景。在国家理论、公民和公民权利理论等章节中,紧密联系我国国情,在推动实践发展的目标前提下,发展了相关理论。避免了以往一些宪法学教材空泛介绍国外相关理论,而忽略中国大环境,以致给人宪法学无用的不良影响。

小结

刘茂林教授的这本《宪法学》虽然具备某些个人专著的特点,但它仍然是一本教材。因而如果想在本书中对于宪法学具体理论都作深层次的论述与发展,是不太现实的。但是该书能够引发读者或者其他宪法学研究者针对宪法学作新的研究努力。从总体上看,本书至少提出了以下几点引人思考的问题:一是中国的宪法学与中国的构建实践还有多远?二是如何发展中国的宪法学,促进中国建设?无疑,这两个问题的提出将引发人们对其的关注,也必将有助于相关问题的充分显现和及时解决。正基于此,本书所论述的理论、观点及作者创新的建议与认识对于我国宪法学发展和建设的效果的提升,皆不乏可资参考的实用价值。

当然,作为一项创新尝试的研究成果,该书存在不足之处也是难免的。例如,作者在阐述其关于宪法秩序的理论之前,对于宪法秩序理论中相关重要概念如“观念宪法”的论述未能单独明细的分析,仅在论述宪法分类的部分中,简单讨论并将其总结为“宪法要求和宪法评价的有机统一体”。对于初学者来说,未必能够充分理解与掌握此理论,也就不利于下面内容的学习。若作者能够将观念宪法从宪法的一种分类形式提升为一种基本存在形态并对其含义、相关要素和作用作进一步研究,定能够使读者更清楚的了解宪法实现、宪法秩序等理论。

综上所述,本书可以说是为《宪法学》教材的创新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开端。它的出版发行对宪法学的发展也必然发挥巨大的促进作用,为中国建设提供了许多可实践化的理论信息。

行文至此,笔者觉得还有必要就多年的建设略述几点粗浅的认识与思考:

简述创新意识的作用篇4

【关键词】高中语文;研究性阅读;语言处理能力

长期以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盛行以文章学为理论指导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但这种阅读教学法不能很好的让学生理解文章,有效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从而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思维也得不到提高。因而出现了“研究性阅读法”。因为一个资讯高度发达的社会,人们传递信息的手段、表达感情的方式、审美价值的取向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因而对人才也就有新的要求:不但要知识丰富,更要具备定向检索、分析、综合、利用、创新知识(信息)的能力。高中阅读教学必须顺应这种社会要求。“研究性阅读教学法”的基本内容是:以目的性为阅读前提,以信息论为阅读理论指导,以围绕阅读目的准确、快速、有效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为基本原则,不断提高高中生筛选、认知、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研究性阅读教学法”把阅读材料看成一个信息集,通过识码、解码、编码达到对它的有效理解与把握。过滤次要信息,筛选主要信息,压缩有用信息;使无序信息条理化,使隐性信息显性化;把信息原码重新组合加工,衍生出新的信息。在这里,阅读是读者获取信息的一种手段。要关注的是语言表达了什么信息、哪些信息,什么是重点信息,如何阐述、扩充关健信息等等。

有了这种阅读观念上的更新,再审视现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就明朗了。不妨举一个典型例子比较两种阅读教学法的优劣。

[例一]从来的文章家都提倡简练,而列繁冗拖沓为作文病忌,这诚然是不错的,然而,文章的繁简又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少寡论。言简意赅,是凝练厚重,言简意少,却不过是平淡单薄。“繁”呢,有时也自有它的好处:描摹物态,求其穷形尽相;刻画心理,能使细致入微。有时,真是非繁不足以达其妙处。这可称为以繁胜简,看文学大师们的创作,有时用简:惜墨如金,力求数字乃至一字传神。有时使繁:用墨如泼,汩汩滔滔,虽十、百、千字亦在所不惜。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高中语文课本·繁笔与简笔》)

1.文章学阅读教学法阅读设计:①给下列生字注音:冗、沓、赅、汩;②首句是多重复句,第一层在哪里?③文中用了三次冒号,其作用是?④本段论述的大意是什么?⑤写出三个“一字传神”的古代名句;⑥与本段观点完全一致的一项是?(a.删繁就简三秋树,立异标新二月花;B.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C.意则期多,字则唯少;D.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

2.研究性阅读教学法阅读设计:①文中要阐明的观点是什么?②文段从几个方面论述了这个观点?③请从作者的基本观点出发,引申出一些新的观点。④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结合你的写作实践谈谈体会。

很显然,“研究性阅读法”着眼文章信息的处理,整体把握,综合分析,筛选重点,注重创新。而“文章学阅读法”则着眼于繁琐零碎的语文专业知识的认知和记识,轻视思维。

“研究性阅读教学法”的课堂组织形式应该是合作探索型课堂模式。其基本流程是:1.问题中心,确立阅读目标。用有一定涵盖性、综合性的问题为阅读定向;2.自主探索,筛选目标信息。由学生自主独立进行相关信息的采集、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3.切磋问难,提高阅读效能。分小组讨论、启发;4.交流评价,反馈阅读质量。由学生主体发言,其他同学补充、反驳、完善,教师评价。

“研究性阅读教学法”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是:1.主动积极,乐于探索;2.潜心研读,独立思考;3.质疑问难,互动合作;4.善于发现,注重总结。

在这种课堂教学中,学生向教师提问很多,师生问答不能是简单的对错判定,而应该是平等协商的讨论;所以,学生正确的提问方式应该是:先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再询问老师的看法并与之讨论,如不同意教师的意见,要进一步质疑。

“研究性阅读教学法”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发展,教师由主宰课堂到主导课堂,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变革。因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做通才教师,而不是只懂语文。语文教师要特别重视自我全面发展;2.课堂教学的开放性、质疑问难的随机性,使教学过程可能出现不可预知性,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有一定的智慧驾驭能力,还要有很强的组织协理能力、机智敏捷的反应能力和开放、民主、宽容、合作、平等的教学心态;3.教师不应是知识仓库、权威和真理裁判官,而是学生学习的服务员、协助者和合作伙伴;4.要乐于吸取和研究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乐于学习和运用新的教学设备(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乐于把阅读教学与现实社会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参考文献:

[1]黄立静.中学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探析.河北师范大学,2007-09-01.

简述创新意识的作用篇5

想象由于有意性的不同,有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之分。无意想象是没有特定目的、不自由的低级形式的想象。有意想象则是有一定的目的自觉的想象。

想象也由于独立性、新颖性、创造性的不同,而有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之分。再造形象是依据已有的、别人的描述,而自己不曾感知过的事物想象出来的形象;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来的新事物的形象。

人类的发明创造离不开想象,学生的学习同样离不开想象。虽然对小学生来说,想象力未必比知识更重要,但想象力影响儿童获取知识,并影响儿童智力的发展,这是不容怀疑的。小学生语文学习往往伴随着丰富的想象活动,阅读时展开想象可深入课文意境。理解所学的内容,扩展知识领域,接受教育熏陶;作文时运用想象,可充实文章内容,描绘生动形象,增加感悟思维色彩。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这为培养儿童的想象力提供了有利条件。为此,我们应当凭借教材,联系学生生活,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在语文课内外教学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二、儿童想象的发展过程从简单到丰富,从没有目的到有目的,从再造想象到创造想象

学前儿童的想象无意性较强,往往是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的想象,想象的内容具有直观性、片面性和模仿性。儿童进入小学以后,随着年龄、知识、经验的增长,在教育教学的影响下有了长足的发展。

1.有意想象逐步发展到占主要地位,但无意想象仍起作用

(1)有意想象在教学的要求下迅速增长。初入学的儿童,他们的想象多半是无意想象,但由于教学中教师经常要求他们按一定的目的任务展开想象,因而想象能力逐步提高。例如:在阅读教学中,要求学生创造性复述和表情朗读,分角色朗读。在创造性复述中必须伴随着相应的想象;表情朗读或分角色朗读则要求学生扮演角色,以作品中的人物身份,按情节发展所规定的情景来作为表情朗读,也需要丰富的想象。

(2)想象的现实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学前儿童和小学低年级儿童喜欢童话故事,看动画片,木偶戏等。但随着年级的升高,他们便逐渐懂得这些作品全是虚构的,兴趣逐渐降低转而对那些更富有现实意义的作品和影视感兴趣。尤其是小学高年级学生,由于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他们不仅能把看到的事物描绘出来,而且能增强想象的概括性和逻辑性,他们的作文,能通过生动形象的联想,真实地再现人物、事件和场面。

2.再造想象更富有创造性成分,创造性想象日益发展

(1)一般说来,小学儿童的想象,最初具有复制和简单再现的性质,以后独立性和创造性才逐渐发展起来。低年级儿童的想象,常常是实在事物的简单重现。例如,在复述中,在游戏活动中,往往重复成人的讲述或模仿成人的动作,创造加工的成分不多。随着年级的升高,在中高年级儿童的想象中,复杂和简单再现的性质就逐渐减少,而对表象的创造性改造就日益明显,日益增多。

(2)小学儿童的想象,不仅是再造想象或创造想象。最初都具有很大的具体性、直观性,以后概括性、逻辑性才逐渐发展起来。

研究小学儿童作文中想象能力的发展时可以看到,一、二年级儿童写人物时,必须以具体形象作为支柱,几乎没有什么创造;三、四年级学生写人物时以真实为主,适当地加工修饰。有了创造想象的因素;五、六年级儿童写人物时,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想象力。

三、想象是学生理解知识的重要条件之一

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想象。

1.动之以情,语导想象

小学语文课本选入了不少名篇佳作。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之一是含蓄,这就需要在阅读时展开想象的翅膀,对作品的形象和情节去深入领会。往往想象力越丰富,对作品的理解也就越深刻。例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短短二十个字,寓问于答,言简意深。“松下问童子”,问的什么,没有明写,以童子“言师采药去”的回答,可以想象得出问的是“你的老师在家吗”!以“只在此山中”的答辩,可以推想到“在什么地方采药”的问话。而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则是回答究竟在何处的。访者的急切,童子的伶俐、隐者的高深,活脱而出。这样,伴随着对内容的领会不迭的想象,使学生对古诗的内容把握得更为具体、丰富。

2.品味语言,激发想象

语文教学必须注重语言因素,小学课本中有许多写景状物的情景描写,教学中要引导儿童仔细品味,启发想象,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受。

简述创新意识的作用篇6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导入是我们老师不可忽略的一个环节。精心的导入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的好奇心带领他们进行课堂的学习,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自主学习,那么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可以让我们事半功倍。

1.1歌曲导入

1.1.1歌曲导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成为学生学习语言的动力。根据我从事教英语的过程中,我把每课中歌曲作为培养学生兴趣的重点。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如果能够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适当地运用英语歌曲这种手段进行辅助教学,是一种既轻松愉快又效果良好的办法。如:m9areyousad一课时,就引用了"Youarehappy。"

1.1.2英语语歌曲能提高儿童的思维能力。所有事物都不可能一成不变的,一首英语歌曲也是如此。当孩子们学会唱一首歌曲时,我们应当鼓励他们大胆地用过去已学的相关词来替换原有的歌词。Youarehappy.sad、bored、angry等等形容词来替换歌词中happy。学生很快的学会本课的相关任务,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以疑促思,给学生目标任务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一定要摆脱原来的填鸭式的教学,要真正让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参与探索学习,鼓励他们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因此,教师要尽量做到多让学生去思考,课堂可以更加开放。例如:m4unit1we'regoingtotellstories.一课开门见山,问学生amyisgoingtohavehebirthdayparty.whatisshegoingtodo?新知识让学生主动探索;课本让学生自学;难点和疑点让学生讨论;问题让学生思考;结论让学生概括;规律让学生发现;知识结构让学生构建;在引导学生探索时,教师要注意树立学生的信心。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质疑问难、发表不同的意见。

3.让学生发散性"再创造"

即使一堂课到了最后的时候,我们还是可以把握机会,更好的升华我们的课堂,让学生去发散性地总结和"再创造",而避免了老师呆板地灌输性的总结。如:提炼动词的形式,让高年段学生自主的复述课文。在教授Shewasveryhappy一课时,我就是这样设计的,将动词wascouldn'thelped等动词提炼在黑板上,并配合简笔画,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达到复述的课文的目的,同时也可以利用这些动词,让学生在生成其他的句子,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运用了语言的能力。

4.教师布置作业及适当引导

课堂的结束远远不是学生学习的结束,反而是一个全新的开始。首先,教师在平常要注意灌输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鼓励他们为了自己的目的,采用多渠道的学习,同时,教师也可以布置一些开放性的作业,这往往也可以培养以及更好的灌输自主学习。传统的作业一般都是每个同学都要写,而且是一个人独立完成的手写作业。我们也完全可以布置小组合作的作业,不一定是手写的。作业的形式不一定是做题,可以是出题。如选择题、填空题,根据时间的情况,可以是个人或者小组为单位。

4.1针对个别,分层布置作业案例:我们学校是剪纸基地,在部分学生对剪纸很感兴趣。学校开展"剪纸与作文"来发展学校的剪纸艺术使我突发奇想,能不能也应用到我的英语教学中来,使学生喜欢上英语写作,让学生有话说。我就利用学生这一爱好,来布置英语作业。在学生写作文《theSpringFastival》之前,我先让学生剪出自己喜欢的图案(如图1,图2),并将自己的作品赋予作文。学生在书写英语作文时,可以用一句或几句英语来描述剪纸内容,学生的英语作文不再是那么的枯燥无味了,学生很乐意用这样的形式,因兴趣而促进英语的学习和提高。学生的英文作文截断:

4.2兴趣导向,设计创新作业作业是英语课堂教学任务之外的有效延伸,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也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只有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让他们进行自由发挥和创造,用自己喜欢的独特的形式灵活地表现出来,才能达到知识的巩固、兴趣的激发、创造性的培养。现在的作业从写的单一形式中走了出来,将英语知识融入生动有趣的活动中来,与剪纸,绘画,游戏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巧妙结合,把知识、技能的训练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智力因素的开发及活动巧妙的联系,让作业变的更生动有趣。如图3

4.3自主参与,游戏课后作业

a)让学生自己规划自己的层次目标,自己确定自己的作业量。

简述创新意识的作用篇7

关键词:教学模式;当代语境;油画语言;个性特征

油画创作课程的设置,对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维能力以及掌握独特的绘画技巧具有重要作用,是高校油画专业教学的最终检验形式。但长期以来,美术院校的创作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一方面,长久以来形成的传统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当下创作的需要,一部分教学实际上沦为一种对传统经典形式语言的简单套用,创作课变成了模仿课。与此同时,来自当代的思潮,观念和艺术样式的冲击,对学生的创作实践影响至深,艺术的立论根源和价值变得难以把握,这种来自流行观念的影响,既背离学院传统教学的初衷,也似乎与传统的艺术价值相去甚远,而且在对学生的艺术观念的培养上,往往产生消极的影响,使得创作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难以进入一种积极的状态。

笔者总结这些年的教学经验和一些个人体会,对油画创作教学观念和方法进行一些思考,总结如下:

一、认识传统、关注当代

在辉煌的油画艺术发展中,可谓是大师辈出,各领。前辈大师为后人留下丰富的绘画语言形式,让我们可以从中汲取营养。

对前代图式的学习和借鉴有助于学生尽快把握绘画形式语言,能取得立竿见影的画面效果,但不加节制的模仿容易让学生形成一种惯性思维,继而阻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展开,毕竟,艺术是个人的体验和创造,这种体验和创造无时不流露出其时代的印记。印象派也好,立体派也罢,都是他们各自时代的产物,有其时代特征和历史性,脱离当代语境去简单重复前代形式没有意义,形式上的简单模仿、套用,会使你的画面流于平庸,成为一个空架子。所以要避免在形式上对传统图式进行简单模仿和套用,而应该更多地关注前代作品中的精神性。例如当我们欣赏安格尔的作品时,除了对画面上形式语言、技术的关注外,作品中那种对人性的赞美,对人尊严的肯定,表现出一种跨越时空的永恒精神魅力。而这种精神性无论在传统艺术还是当代艺术中,都是艺术所要表现的主要方面。

对于创作主体而言,充分认识我们所处的当代语境既是创作的前提和基础,也决定了我们创作存在的意义。对于艺术而言,“当代”即是一个历史概念,又是某种风格和流派的概念,作为一个历史的概念来看,它最大的特征就是多元的文化倾向,在其内部不但有向传统回归的人文主义倾向,还有新的前卫倾向,不但有精英化倾向,还有世俗化倾向。由此看来,这里所指的当代,其实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当代,也可以说当代语境是与当代人的知识结构、精神特征、时代背景相联系的。战争与和平、环境治理、社会发展、人的生存等问题是全人类所面对的共同问题,也是当代艺术创作所要关注的主要方面,而脱离当代语境的艺术创作是没有时代意义的。

二、创作教学与基础技能教学的衔接

基础技能是创作的基础,绘画技巧是情感的直接表现形式,它的目的是要创造出一种直接诉诸于视觉的形态。因此,绘画技巧运用的完美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创作能否成功。而在教学中笔者发现,由于教学观念的狭隘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缺失,油画创作教学容易出现两种情况:

(一)一些学生口述的创作意图很有新意,但由于缺乏坚实绘画技巧,其画面未能把自己的创作意图精彩的表达出来。

(二)有些学生基本技能扎实,但缺乏创新意识,往往不能把所学基础技能转化为创作优势,其作品只是基础习作的放大版。

这些现状说明了我们的基础课程和创作课程用的是两种教学观念和方法,让学生的艺术思维从基础到创作的过程中出现了过渡的障碍。其实,基础技能训练阶段并不意味着只是对学生的绘画技巧进行单项训练,同时也应该对学生的艺术思维、观念进行有意识的培养。

在基础训练阶段,笔者鼓励学生根据个人意图对画面进行主观处理,即在画面上对客观事物加以整理,删减甚至改变。引导学生通过看到的某些视觉对象,结合自己的主观感受、想象来拓展画面主题。例如:通过看到的一棵树,让学生把室外自然背景置换到一个室内空间,得到一种完全不同的画面意趣,这种情境的引发需要画者的生活积累、审美能力,想象力及表现力等综合能力、素养。这样作画思维就和创作思维结合起来,拓宽了作品的主题,强化了画面的精神力度,营造了个性化的画面意境。这样的训练方式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一开始就能得到训练。

三、探索个性化绘画语言

一副优秀的油画作品一定有其独特的绘画语言表现形式,这种绘画语言是画者情感,思想,技术等综合因素的画面表现形式,它决定了画家所画物体已经超越了它自身的意义,被赋予一种新生命。当然这种绘画语言是隐喻的,这种隐喻的绘画语言所传达的情感比普通交流方式传达的情感更为生动,意义也更深刻、完整,这就是说,每当情感由一种间接方式传达出来的时候,就标志着艺术表现上升了一个新高度,它比直接陈述更富于深刻性和揭示性。

对于真正致力于油画艺术的学生而言,怎样在其作品中,探索适合自己情感、观念表达的绘画语言是油画创作教学的终结诉求,也是创作教学的难点所在。在此问题上,广州美院范勃教授认为:鼓励学生寻找生命中的个性特征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前提和主要线索。让学生明确意识到作为个体存在的差异,要求他们重新感受“构成这种差异的那些常常容易被忽略的个人化细节”。对这些个人化细节的深入剖析和画面转述可能就是寻找个人绘画语言的某种方式。正是这些差异和特质的下意识体现,构成了个人艺术发展的基础,如何发现并引导学生在这些独特的点上向前推进,需要极敏锐的观察力和不带个人偏见的豁达胸怀。

在当代艺术多元并存的背景下,油画创作教学已经不是简单的技术传授,而是教授一种开放的艺术思维方式。教师不能单凭个人喜好去要求学生,这种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方式本身就是对艺术创造性的极大阻碍,其实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创造能力,这是个体差异所决定的,关键是怎么去挖掘和引导。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哪怕这种方式还不够成熟,毕竟这是探索个性化绘画语言的必经过程。

简述创新意识的作用篇8

述职报告是指担任领导职务的干部或单位负责人,根据制度规定或工作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向选举或任命机构、上级领导机关、主管部门以及本单位的干部职工,陈述本人或单位在一定时间内履行岗位职责情况的书面报告。述职报告,按时间可分为年度述职报告、阶段述职报告和任期述职报告;按内容可分为个人述职报告、集体述职报告。

述职报告一般由首部、正文和落款三个部分组成。

1.首部。主要包括标题、主送机关或称谓等内容。

(1)标题。述职报告的标题有单标题和双标题之分。单标题一般为"述职报告",也可以在"述职报告"前面加上任职时间和所任职务;双标题由正标题和副标题组成,副标题的前面加破折号。正标题是对述职内容的高度概括,副标题与单标题的构成大体相似。

(2)主送机关或称谓。标题之下第一行顶格写主送机关或称谓。向上级机关呈送的述职报告,应写明收文机关;向领导和本单位干部职工作述职报告,则应写明称谓。

2.正文。由导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组成。

(1)导言。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任职介绍,说明自己的任职时间、担任职务和主要职责,简要交代述职的内容和范围;二是任职评价,扼要介绍任职以来的工作情况。这一部分力求简洁明了。

(2)主体。这是述职报告的核心,主要陈述履行职务的情况,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任职期间的任务完成情况,取得的主要工作成绩;二是存在的问题及经验教训;三是今后工作的努力方向、目标或打算。

(3)结尾。一般要求用格式化的习惯语来结束全文,采用谦逊式结尾、总结归纳式结尾或表决心式结尾等形式。

3、落款。包括署名、成文或述职时间两种。也可以将署名放在标题之下。

如:

20*年度工作述职报告

(标题直接采用文种法,年代用阿拉伯数字。)

各位领导,同志们:(称谓顶格写)

20*年是"十五"计划的第一年,也是我受组织的委派,到××县国税局担任局长的第年。按照组织原则,我应对××县国税工作负全面责任。一年来,我依靠市局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依靠县局"一班人"的密切配合,依靠全局干部的大力支持,在税收工作中努力实践"三个代表",夺取了全县国税系统两个文明建设的双丰收。下面,我从五个方面向领导和同志们述职,请予评议。

(开头简要介绍任职情况和主要职责,概括评价一年来的主要工作)

(坦诚地自我剖析,真实地表明了述职者的内心斗争。)

(文中数字用阿拉伯数字。)

一、坚定不移推进"三位一体"改革

我上任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全县国税机构改革。推心置腹地讲,面对改革,我个人可以作出多种选择:迟搞、小摘、不伤筋骨地摘,可求得轻松做官;早摘、大搞、积极主动地摘,国税事业就能抢抓机遇,求得新的发展,但这样做,个人的命运则面临较大的风险。经过慎重抉择,我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后者。为了从总体上把握改革大方向,我抓了三件事:一是摸清实情。我带领人事股、办公室有关同志,深入调查研究,准确把握了县情、局情、人情。二是制定方案。经过周密筹划,我亲自参与制定了统揽全局改革的10个配套方案,上报市局,得到了认可。这些方案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对全系统的"三位一体"改革起到了指导作用。三是组织实施。在方案实施过程中,我顶住了方方面面的压力,抓住精简分流、竞争上岗等关键环节,坚定不移地抓落实,推进了改革的整体进程。在改革过程中,自己虽然历经安危、荣辱、成败的考验,但抓住了机遇,赢得了主动,为进一步深化国税改革奠定了基础。

二、坚持不懈抓好各级班子建设

从上任的第一天起,我就注重各级班子建设,在县局班子自身建设上,通过落实《党组议事规则以《关于强化县局领导班子成员工作责任的决定》和《县局党组关于加强一把手监督管理的意见》等制度,对县局班子的思想、作风、纪律进行全方位约束。同时,在改进领导方法上,引导大家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高领导艺术,进一步增强了县局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中层干部和分局班子建设上,以改革为契机,通过竞争上岗,调整干部80余人次,使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得到明显优化,大大提高了中层干部的整体素质。在一般干部的调配上,实行双向选择,共调整岗位300余人次,促进了人员合理流动,实现了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特别是县局机关及一些重要岗位人员的整体素质明显改善。通过坚持不懈地加强各级班子建设,为全县国税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很好地把握"各级"这个坷,采取了由县局领导到中层领导到一般干部的顺序进行阐述,层层推进。)

三、精心组织税收业务工作

我努力学习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系统论和方法论,提出了以打好"四大战役"为主线、精心组织实施税收工作大合唱的构想。一是科技兴税战役。6月初,召开全县税收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对科技兴税战役的目标、任务和步骤作出了系统部署,并把推广应用CtaiS作为突破口,拉开了税收信息化建设的序幕。二是依法治税战役。9月初在所属的东宝分局召开了全县依法治税工作会议,并把该分局作为试点,以实行个体税收分类管理为重点,探索依法治税与税收征管的有机结合,经过本年试点,总结了一套操作性较强的运作模式,并在全县进行了推广。三是促产增税战役。10月中旬,召开了全县税收工作会议,以此为契机,在全县开展了服务经济的"十个一"工程,以外向型经济为重点推动税收结构不断优化,全县外向型经济实现税收比上年增长38%,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四是文明办税战役。以召开全县国税系统精神文明建设交流会为标志,提出以优化服务、文明办税、勤政廉政、提高工作效率为主要内容的工作要求,使全系统干部的精神面貌和工作作风有了明显的改善。"四大战役"的相继实施,构成了税收业务工作的完整体系,同时,使全局工作保持了思路清晰、主次分明、整体联动、协调推进、一以贯之的鲜明特点,体现了中长远目标和阶段目标的有机结合。

(逐次论述"四大战役",层次清楚,条理分明)

四、不断创新备项税务管理

在年初全县机构改革动员大会上,我旗帜鲜明地提出:税收工作要不断创新,这是推动国税事业进步的根本动力。这个观点既是我长期思考和实践的深切体会,也是指导我开展工作的一条重要准则。一年来,重点进行了四项创新。一是按照推进现代化税收管理的进程,依托CtaiS(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对税收征管方式进行了改革创新。二是按照简政放权、转变职能的要求,重组岗责体系,规范工作流程,进行了机关工作运行机制的创新。三是按照理顺秩序、规范管理的要求,新建制度75项,修订制度36项,进行了工作制度的创新。四是按照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办公环境的要求,对县局机关和城区三个直属分局办公楼按现代化标准进行改建,增添设施、完善功能,进行了机关工作环境的创新。这一系列举措,都体现了求实效、求发展、与时俱进的时代特点,使我县国税工作较好地保持了生机勃勃、蒸蒸日上的发展态势。

(紧扣"创新"二字,层层展开,阐述创新的具体内容和措施。)

五、互融共进抓好勤政廉政建设

在加强勤政廉政建设工作中,我始终坚持了三个观点:一是坚持党风廉政建设与税收中心工作的高度统一性,从本质上认识党风廉政建设对税收中心工作的促进作用,从而增强党风廉政建设的自觉性;二是坚持党风廉政建设与履行职责的互融共进性,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履行职责的基本保证和重要基础,要求各级领导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自觉严于律己,维护党风、行风的纯洁;三是坚持党风廉政建设与工作实绩的关联性,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规范"两权"运行。基于上述三点认识,在整体部署上,我始终把党风廉政建设当作国税工作的一个环节、一道程序,一同部署,一样督办检查。在具体操作上,我力求做到带头守纪、以身作则,办事公道、不循私惰,作风正派、勤政廉政,较好地发挥了示范作用,促进了全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不断加强。年底,县局机关被评为全县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

(用"互融共进",把勤政与廉政融为一体,着力阐明抓廉政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承上启下,述职分五个方面展开,过渡自然,程序周到。)

回顾一年来的履职经历,我感到既充实,又欣慰。我和同志们一起并肩战斗,不仅增进了了解,沟通了感情,建立了友谊,也获得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工作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概括起来,有三点启示:一是靠信念成就事业。我刚到任时,面对陌生的工作环境,确实感到担子重、压力大,但我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就是相信组织上的正确领导,相信班子成员间的团结合作,相信绝大多数干部的正义感和责任感。凭着这种信念,我克服了工作上一个又一个困难,可以说,信念和毅力使我成就了一些事情,而?在事业推进的过程中又进一步坚定了信念、磨炼了意志。二是靠工作统一思想。我深切感到,工作是统一思想的助推器,是协调关系的油,是形成合力的凝结剂。回想我局一年来所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从机构人事改革中有关政策的制定解释,到事务管理上一些正常的工作分歧,每次大的决策前,方方面面总有一些不同的意见,但我们并没有把精力消耗在无谓的争论上,而是在工作实践中逐步加深认识,增进了解,很快就达成了共识,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凝聚到了一起。三是靠个性谋求共识。在工作实践中,我努力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科学处理共性与个性的关泵,在充分尊重个性的基础上,让一些与共性无碍的个性健康发展,同时采取注重正确引导、提倡相互兼容等方式,使个性与共性协调发展,最终将消极因素逐步转化为积极因素,形成推动国税事业健康发展的合力。

(谈收获和启示,使述职报告层次得到提升,立意更加高远。)

(谈收获和启示,使述职报三点启示有感而发,极富哲理,展示了报告人的理论素养。)

总结一年来的工作,我觉得有所得也有所失,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这也是本人今后进一步努力的方向.一是要提高认识水平。特别是对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注重从总体上把握,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同时要注意防止头脑发热,处理事情简单化,时刻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二是要防止急于求成。对工作的部署和要求,要充分尊重现实,体现层次性,区别对待,循序渐进,''''避免一刀切、一律化。三是要避免苛求于人。对工作总体上高标准、严要求是无可厚非的,但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不能事事都要求完美,因人、因事、因时要体现区别,以避免无意中伤害同志们的积极性,要注重把大家的积极性发挥好、保护好,营造-出一种生气勃勃的良好局面。

(没分析不足之处,具体而又实在,同时又有改造的措施,也表明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没有单独讲学习,但把学习贯穿于工作实践之中,给人以学以致用的印象。)

(采用谦逊式结尾,同时表达了谢意。)

(署名及日期。日期用中文数字。)

以上报告,请领导和同志们评议,欢迎对我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并借此机会,向一贯关心、支持和帮助我的各位领导、同志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简述创新意识的作用篇9

 ──一道中考试题的赏析

[试题]2002年湖北省宜昌市中考化学试题第23题:

现有五种溶液:盐酸、硫酸、氢氧化钙、氯化钠、碳酸钠,请你从中选两种溶液,用五种不同的化学方法进行鉴别。

要求:所依据的化学性质不能雷同;所用试剂在上述五种溶液之外。

①你选择的两种溶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鉴别它们的第一种方法是:(包括步骤、现象、结论)

③鉴别它们的另外四种方法是:(只要求写出所用试剂)

④写出③中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一道好的题应该不是所有考生都难以“下咽”的苦果,恰好相反,应该是所有考生“品尝”时感觉有话可说、有话要说的一道菜肴。23题正好体现了这一点。也正因如此,该试题具有如下显著特点:

一、选择的自由性和方法的多样性

从中考阅卷情况来看,该题很好地体现了《中考说明》中的低起点、小坡度、严标准的要求。试题没有太多的限制条件,学生可以任选五种溶液中的二种,组别

1

2

3

4

5

6

7

8

9

10

选择溶液

HCl

H2So4

HCl

Ca(oH)2

HCl

naCl

HCl

na2Co3

H2So4

Ca(oH)2

H2So4

naCl

H2So4

na2Co3

Ca(oH)2

naCl

Ca(oH)2

na2Co3

naCl

na2Co3

   这样的组合方式有10种(见下表)。 

只要你动笔,第①问应该是举手之劳。学生自由选择的余地越大,鉴别的方法也就越多,发挥潜力的空间也就更大。如果以每组最少平均5种方法鉴别来计算,则共有50种方法之多。也难怪阅卷教师在此题上花费的时间、精力最多,学生五花八门、别出心裁的鉴别方法,折射出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品质。

二、知识的系统性和表述的简洁性

试题同时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这样在考查学生化学知识的同时,也考查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但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建立在知识系统性之上的。由于该题涉及的知识点很多,显性有题目中提供的酸、碱、盐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具体物质化学性质的相异性;隐性的有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的化学性质。这些知识点分散于全书的各个章节之中,教师是否引导学生进行了系统性的归纳复习,是完整解答此题的关键所在。由于是简答题,要求考生回答时言简意赅、简洁明了。实际上,该题有多种多种表述方式,阅卷中考生最常用的是叙述式、流程式、图示式。以第2组选择组合为例解答如下:

(1)叙述式:分别用两支试管取待鉴别的溶液少许,各滴入几滴紫色的石蕊试液,振荡,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是盐酸;变蓝的是氢氧化钙溶液。

(2)流程式:

(3)图示式:

三、过程的探究性和思维的创新性

在《中考说明》中,已明确提出:“当前要特别重视和加强具有探索性、开放式的简答题的训练,引导学生小结反思、悟法开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绝大多数考生用的是常规方法,个别考生突出了自己的个性,敢于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如有的考生选择含有硫酸的组,将两种溶液分别涂在火柴梗上,较快变成黑色的,则所涂溶液为硫酸。这种解答考虑了浓硫酸的脱水性。考生对浓硫酸的脱水性情有独钟。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就是其思维轨迹进行探究的过程。灵感的突现、方法的顿悟、思维的创新,将学生的个性尽显答卷之上,可谓淋漓尽致。

阅卷完毕,余音绕梁;静思此题,韵味十足;再次咀嚼,回味无穷。该试题对今后教学具有以下导向功能。

1.重视“四基”,培养能力,着眼素质

我们平常说“注重双基,培养能力”。在现行的教学中应赋予新的内涵。由于当今社会对公民和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新要求,仅仅具有“双基”是不够的,还要具备基本能力和基本观念。在初中化学教学大纲(修订版)中明确提出:教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重组,整合和拓展,从中提炼出开放性教学的基本素材,所以教材仍然是进行开放性教学的信息源,课堂教学仍然是开放性教学的主渠道,家庭小实验和实验习题设计仍然是学生自主探究、展示个性的大舞台。由于化学具有与现代科技和社会生活广泛联系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应逐步加强学生的探究性实验,大胆鼓励学生求异和创新。以能力立意是本次年度化学命题技术创新的一大突破。在培养能力的同时,着眼于学生素质的提高。”试题很好地体现了这一功能。

2.寻根溯源,回归教材,灵活创新

这道题拿到手中,学生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似乎在哪儿见过。的确,在第八章中有两道类似的习题,一道是是鉴别盐酸、硫酸和硝酸,一道是鉴别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在理化实验操作考试中,也有一道与之非常类似的题。习题就是上述三道题的“原音重现”。回归教材,就是教师要对现有教材中的习题进行改造、重组,重视课后习题的创新和再生利用,在重视基础的同时,要设计一些开放题和实践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回归教材不是死啃教材,而是多次对教材的“开发和利用”,以达到充分利用现有教材的有限资源。特别是过程开放或结论开放的习题更能形成学生积极探究的问题情景,教师大胆地鼓励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思考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潜在能力,才能盘活思维,灵活创新。

在平时的教学特别是复习备考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设计并训练一些开放性试题,无疑会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

3.体现课标,渗透理念,培养能力

实验设计开放性试题,各种层面的考生都能动手解答,但所得分值又会因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的不同而拉开档次,从中考阅卷抽样来看,该题具有较明显的区分度。试题将教材中简单化学实验进行了有机的整合,把实验仪器、操作步骤、实验原理及书写实验报告(特别是现象与结论)等不同技能和能力要求融于一体,较好地了解学生的真实学习状况和能力水平。

由于新的一轮课改即将拉开帷幕,凸现课改理念的科学探究理所当然成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教学中创设自主探究的开放性教学情景,以期达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这是一道隽永意长的好题,它对我们今后的化学教学如何体现新课标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简述创新意识的作用篇10

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可以走农村包围城市,也可以走城市武装起义的道路。(2003)

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2003)

3.哲学就是世界观。(2004)

4.中国的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是革命对象不同。(2004)

5.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统一的。(2005)

6.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社会会主义制度的确立。(2005)

7.无论是质还是量,都是与事物的存在直接同一的。(2006)

8.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该多样化。(2006)

9.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2007)

10.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2007)

二、简答

1.怎样正确理解价值规律及其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2000)

2.简述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根本途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2000)

3.为什么说“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2000)

4.简述毛主席思想的科学含义和它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独创性发展。(2001)

5.为什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2001)

6.怎样理解邓小平关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2001)

7.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表现?(2002)

8.何为“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何实行此战略?我国实行此战略的主要措施?(2002)

9.为何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2002)

10.什么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应具备哪些条件?(2003)

11.简述中国共产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2003)

12.简述依法治国的内容和要求。(2003)

1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及其二者的关系。(2004)

14.简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统一战线的历史经验。(2004)

15.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2004)

16.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主要方面?(2005)

17.简述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2005)

18.简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及其确立的原因。(2005)

19.为什么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2006)

20.简要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2006)

21.简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2006)

22.简述人民群众的含义和人民群众的历史发展中的作用。(2007)

23.简述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及其相互关系。(2007)

24.什么是依法治国?实行依法治国有什么重要意义?(2007)

三、论述

1.什么是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论述真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的辩证关系。(2000)

2.生产力及其特征?如何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001)

3.思想上建党的含义?毛主席为什么强调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联系延安整风运动阐述党在思想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2002)

4.试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含义。并分析两者相互关系。(2003)

5.试述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2004)

6.试述三个代表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谈谈你对胡总书记指出的“群众利益无小事”这句话的看法。(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