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的核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44:31

企业信息化的核心篇1

[关键词]信息化;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B

引言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互联网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信息时代已经来临。与此同时,企业赖以生存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传统的企业经营和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的新形势、新变化。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如何利用信息化建设,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持续保持核心竞争力,是值得研究的一项课题。目前国有企业信息化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如信息工作部门人员职业素养较低、信息化基础建设和管理落后、信息化建设缺乏整体规划等,不仅影响了企业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升,而且不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必须引以重视并加以解决。本文试图分析信息化对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期望能给相关此类课题研究者以启发。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概述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长期形成的,并且是企业独具的,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能够持续保持市场竞争力的一种核心能力,这种核心能力往往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企业核心竞争力一般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一)不可替代性

不可替代性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首要特征。企业核心竞争力一般是企业所独有的,并且难以被其他企业所模仿的,这种特质决定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不可替代性。很多垄断行业之所以获得暴利,正是因为其不可替代性,“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可以自由决定价格。有很多类似的例子,比如微软公司的windows系统、office系统,苹果公司的手机、电脑、ipad。有一个更为形象的例子可以说明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有的收藏家为了使藏品升值,不惜破坏掉手中原本一对的产品,世间只留这1件,而这1件的价格翻了又岂是几番、几十番。

(二)稳定性

企业核心竞争力能够使得企业保持竞争优势、获得持续发展,这种发展不是昙花一现,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期的、稳定的发展,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因此核心竞争力又包含稳定性的特征。如海尔集团自创立以来,依靠着过硬的产品质量和周到的售后服务,迅速打开国内外市场,目前已连续多年蝉联全球大型家电第一品牌。还有阿里巴巴的淘宝网,网上交易量连年攀升,稳居全国第一,这些都体现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稳定性的特征。而很多企业虽然凭借产品的独特性在某一时获利众多,但难以持久,也注定不能成为核心竞争力。这方面的例子也很多,比如开心网的“偷菜”游戏,风靡全国,2009年达到顶峰,甚至很多人晚上定闹钟起来“偷菜”,然而2012年便峰回路转,用户量下滑严重,最终导致失败。

(三)周期性

如同一个产品有其生命周期,一个产业有其生命周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有着生命周期。虽然核心竞争力意味着持久、稳定,但没有任何一种竞争力能够持续保持生命力,核心竞争力也会经历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一般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生命周期包含六个阶段:无竞争力阶段、一般争力阶段、初级核心竞争力阶段、成熟核心竞争力阶段、核心竞争力弱化阶段、核心竞争力新生阶段。不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处的阶段也不相同,有的处于初级阶段,正处于上升期;有的处于弱化阶段,核心竞争力下降,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企业都是没有处理好这一阶段而走上了下坡路。

二、信息化对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

信息化建设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于国有企业来说,一般拥有一定规模,无论是管理者的理念,还是企业内部管理、组织架构等方面,比起中小企业来,都相对较为先进和完善,加强信息化建设对于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更为明显。

(一)信息化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当前企业与企业间的竞争已不仅仅是产品和服务的竞争,更是信息的竞争。谁掌握信息越全面,谁就掌握了市场的话语权和主动权。信息化对于国有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表现在:一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利用信息技术,企业一方面可以收集有用的信息,另一方面可以借鉴互联网其他企业在产品创新和研发方面的先进经验,从而结合自身实际,开展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抢占市场份额,提升工作效率。二是提升企业决策能力。市场信息千变万化,企业管理者必须了解掌握市场信息,包括消费者的需求、市场的认可度等,从而相应地调整企业发展战略。而通过信息化建设,企业管理者可以及时准确地了解企业、行业、竞争对手以及市场的有关信息,为企业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三是提升企业营销能力。通过信息化建设,可以很好地了解到市场需求状况和客户分布情况,从而做出有效分析,有针对性地开展销售,减少产品库存现象,开拓新市场、巩固老市场,提升企业销售竞争力。

(二)信息化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一是增进企业管理者与企业员工的交流。企业管理者加强与企业员工的交流,不仅便于企业管理者了解员工的心理,掌握员工的思想动态,而且给员工一种平易近人的感觉,可以增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通过信息系统,企业管理者与员工间的交流变得更为便捷。发一封内部邮件或者网上办公系统都可以解决,使得企业管理组织机构越来越扁平化。二是增强企业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通过信息系统,使得国有企业各部门间的业务流程更为流畅,企业部门之间可以方便及时地了解到彼此的经营状况,增进了部门间的沟通交流,便于企业管理者合理配置生产要素,最大限度组织生产经营。三是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目前很多国有企业会计处理仍采用手工方式,不仅容易出现错误,而且效率低下。企业信息化不仅使企业成本核算更加准确,财务报表更加快捷,利用软件所提供的模式化、规范化程序,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工失误,而且通过财务软件,也可以准确而详细地分析出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业务、盈利能力等相关指标,便于企业管理者科学决策,选择适合发展的战略。

(三)信息化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企业和客户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沟通交流手段,便于企业给客户提供及时、便捷又个性化的服务。一是增进企业与客户的交流。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信息化平台,例如网站、微博、公众号等,企业可以既宣传自己,展示企业产品和技术,从而提升自身形象,还可以在线与客户交流,及时解答客户的疑惑,快速受理客户的售后问题,提升服务质量,增强客户的好感度。另一方面,客户也可以给企业提出意见建议,企业可以根据客户反馈情况推动服务质量的提升。二是提升大数据分析能力。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目前各行各业应用大数据越来越普遍。大数据应用正是信息化建设的实现目标之一。通过大数据,国有企业可以分析出客户的消费习惯、消费心理等,为客户提供差异化的服务,从而稳定客户源,提高自身竞争力。

(四)信息化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盈利情况

企业发展目的在于盈利,发展成绩也体现在盈利水平上。信息化有利于提升企业盈利水平,特别是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当前改革发展任务繁重,很多企业面临重组的现实。借助于信息化,国有企业可以早日走出困境。信息化对于企业盈利水平的提升作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首先,信息化可以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通过信息化建设,有助于企业改善经营管理,优化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从而降低管理费用。其次,信息化可以拓企业的销售渠道。通过信息采集,企业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销售,减少产品积压。第三,信息化提高了企业创新能力。这种创新能力包含很多方面,包括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等,从而抢占更多地市场份额,获得更多地认可。

三、国有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工作部门人员职业素养较低

目前国有企业信息工作部门人员职业素质普遍不高。究其原因,一是企业管理者对于信息化建设不够重视。很多企业管理者思想落后严重,跟不上形势的发展。没有成立专门的信息工作部门,有的虽然成立了机构,但是人员没有到位,空壳子一个。二是人员配备不强。很多企业在招聘、选择信息工作人员时门槛较低,没有严格把关和筛选,很多人员对于当前信息化建设有关政策以及法律法规掌握不透、理解不深。有的信息工作人员甚至是生产经营人员兼职。三是企业缺乏对信息工作人员的培训。在职工素质培养与提升方面,很多企业缺乏对职工实施年度培训计划,导致信息工作人员吃老本严重,职业素养提升较慢。

(二)信息化基础建设和管理落后

一是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企业信息化建设包含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在硬件方面,很多企业还无法做到电脑普及,特别是一些重要岗位如会计岗位,会计人员还采用传统手工记账法。在软件方面,有的企业片面认为配备计算机就是实现了信息化,对于办公系统自动化、信息管理系统等软件应用不足。二是信息数据不够真实。很多企业缺乏现代管理理念,管理粗放,组织架构不完整、内控制度不健全,加上外部监督不到位,导致很多信息数据失真,特别是会计信息,准确性、完整性和可靠性难以保证。三是信息管理滞后。许多企业管理者错误的认为信息化建设就是一劳永逸,缺乏日常实时的、全面的维护与管理,使得信息失去了时效性。

(三)信息化建设缺乏整体规划

首先,从国家层面看,近年来,虽然我国已经意识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鼓励企业加强自身信息化建设,但总的来看,目前企业信息化建设尚没有统一的规划和标准,对于企业信息化建设也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例如,企业信息化缺乏行业标准、网络环境不安全等。其次,从企业层面看,很多企业没有制定较为完整的信息化建设规划,没有将信息化建设纳入企业发展战略。第三,从员工层面看,很多员工对于规划理解也不够到位,认为规划制定是领导层和信息工作部门的事情,自己无权干预,因此不能积极建言献策。在规划执行方面力度也不足,有时会存在规划内容与系统建设“两张皮”的现象发生。

四、提高国有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对策建议

(一)提升信息工作部门人员职业素养

国有企业管理者要提高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转变思想观念。要建立健全有关组织结构,设立专门的信息工作部门,并配齐配强人员队伍。在人才招聘时,要适当提高门槛,招收一批真正懂得信息化建设的专业人才,确保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在新招聘人才进入到国有企业后,还要注重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组织人员参加各类素质能力提升培训,切实提升其职业素养。信息工作部门人员也要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与时俱进,及时更新理念,以适应新形势下国有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求。

(二)提升信息化基础建设和管理水平

信息化建设离不开资金投入,更离不开完善的管理。一是加强硬软件建设。在硬件方面,配备齐全计算机,重要岗位全部实现网上办公。在软件方面,购买或开发适合自身的办公软件、管理软件、财务软件等,提高工作效率。二是提高信息数据的真实性。信息是信息化建设的主体。对于国有企业来说,除了利用互联网信息外,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企业内部数据的真实性,确保数据真实可靠。三是加强信息管理工作。互联网时代已经来临,信息瞬息万变,因此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企业管理者必须树立信息化的理念,加强信息的管理与维护,确保信息有时效性,具有可参考价值。

(三)从整体上谋划信息化建设

首先,国家应从宏观上制定企业实施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规划或实施细则,明确信息化建设标准,加大督查考核力度,推动国有企业信息化建设步伐。其次,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应将信息化建设作为企业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来谋划,分年度制定信息化建设实施规划,利用规划来指导信息化建设,从而结合行业发展前景和企业现状,从企业实际出发,综合考虑企业的人、技术和管理的作用,运用现代管理技术、信息技术来提升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最后,信息化建设不是一个部门、一个岗位的职责,应当是全员参与,共同谋划推动的过程。因此,要增强国有企业员工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积极支持信息化建设,主动参与信息化建设,共同提升国有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

结束语

信息化建设是企业未来发展趋势,是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大力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不仅有利于企业自身成长,对于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推动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国有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应当自觉承担起应有的重任,作中小企业的榜样。本文分析了信息化对国有企业竞争力影响,期望能给相关此类课题研究者以启发。

[参考文献]

[1]杨周锋.企业信息化对核心竞争力的影响研究[J].商,2013(19):90

[2]蔡超.浅析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策略[J].商场现代化,2013(8):86-87

企业信息化的核心篇2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信息化核心竞争力一、引言

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在创造社会财富、科技创新、解决就业、拉动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河北省在建国初期便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建设了一批装备制造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河北省装备制造业形成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产业体系,同时在大型输变电设备、风电设备、动车组、皮卡车、冶金轧辊、工程机械、管道装备等领域具备了竞争优势,形成了保定天威、长城汽车、巨力索具、新兴铸管等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河北省的装备制造业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产业规模小、产业层次低、产业集中度低、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其发展水平和潜力同全国经济发展张省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距离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更大。装备制造业属技术密集型产业,信息化是推动产业升级、提升产品质量的关键。河北省装备制造企业如能抓住“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历史机遇,通过实施信息化工程,必能在产品开发、推广先进制造技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缩小与全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立足之地。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及相关研究

企业信息化的核心篇3

【关键词】炼化企业生产流程模型生产管理模型集成平台

炼化企业生产是复杂的连续流程性过程。在当前市场竞争激烈的严峻形势下,企业一方面要能够跟上市场变化的节奏,追求效益,另一方面又需要根据原油品种的变化和企业已有装置的能力,包括加工量的能力和对不同品种原油的适应能力等,灵活、合理的安排加工路线和各个装置的生产方案,因此,生产管理过程的信息化是助推各项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手段。经过多年的实践,炼化企业已经形成了从过程控制pCS层、生产执行meS层到经营管理eRp层的三层架构。在三个层面内的信息系统在经营、生产、操作管理过程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7]。

但是,炼化企业信息化在前期的工作过程中偏重于解决各专业的管理者和业务人员面临的迫切又具体的问题,因此,不可避免地造成企业建立了很多系统。各系统中,要么业务领域存在重复内容,要么业务数据即使形式上放在一起但业务含义相互抵触无法共享,达不到提高效率、优化生产、效益最大化、持续改进的目的。因此,将各系统的核心功能集成、统一为一套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十分必要。而建立企业生产管理信息集成系统的基础是建立统一的企业生产流程模型,以便提供统一的数据和功能为企业的精细化管理服务。

炼化企业生产流程模型是企业生产流程管理、基础生产单元情况的反映和提炼。其主要内容包括:从计划、调度、执行到反馈分析、持续改进的管理流程模型,以及从原油进厂、生产到产品出厂的物料生产流程模型。

1.炼化生产管理模型

以原油作为原料进行生产,合理安排从原油到产品的全生产流程对炼油生产企业获得持续稳定的利润至关重要。生产管理主流程就是计划制定、计划执行、分析改进的业务流程。首先以月为单位制定优化的生产计划,然后通过生产排产、操作管理等下达到装置、罐区等各生产车间单元,各生产单位按计划和工艺要求执行生产,通过物流跟踪、生产统计平衡获得生产运行数据,分析是否满足控制范围或计划进度,并通过运行数据对计划优化做出分析改进。

上述业务流程可抽提出生产管理模型,包括计划优化管理、调度排产优化管理、装置操作优化管理三个层次(见图1)。各层模块按业务进行关联管理,按管理流程指导炼化企业实际生产工作。

1.1计划优化管理

计划优化管理统筹考虑市场行情、资源的有限性以及全厂装置的加工能力等诸多因素,利用pimS软件制定时间周期较长的优化的生产计划,包括原油的选购、生产方案和销售计划等。计划优化管理模块将原油的选购、生产方案和销售计划等传递给调度排产优化管理模块。

1.2调度排产管理

调度排产管理在满足计划优化管理模块提供的原油、生产方案、销售计划的基础上,保证全厂装置单元运行正常、物料罐不满罐也不空罐,进而利用oRion软件制定更加细致的安排,即产生调度指令。指令包括装置指标、罐区操作、油品调和和进出厂操作等。调度排产管理模块将这些指令下发给装置操作优化管理模块。

1.3装置操作优化管理

装置操作优化管理按照调度排产下发的指令执行生产,并从厂、装置、罐区(仓储)等层面对物流进行跟踪和生产统计平衡管理,从而获得实际生产运行的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装置操作优化管理模块将判断实际生产是否满足控制范围或计划进度,并进一步分析不满足的条件是否须通过优化装置操作条件来使其满足。最后,将仍然无法满足的条件反馈给计划优化管理模块,便于其分析改进,并重新制定优化的计划。

图1炼化生产管理流程模型

2.炼化物料生产流程模型

为了优化使用企业资源(生产装置、设备、能源等),对生产加工计划的制定、生产物资的调度和分配都是围绕物流进行的。炼化企业的流程化特性也决定了在从进厂、加工到出厂的连续过程中,物料流动的检测和管理对生产管理是至关重要的。因此,物料生产流程模型的建立须充分反映炼化厂进厂、厂内及出厂物流在单元间的走向。

物料生产流程模型在层次上由上至下可分为:装置生产单元、物理节点和逻辑节点(物料)。装置生产单元以装置为研究对象,抽提出与进出物料量、物料流动相关的内容;物理节点挂靠在装置生产单元上,描述物料流动的管道或通道;逻辑节点则描述真实流动的物料,与物理节点是多对一的关系。

2.1装置生产单元

装置生产单元是整个生产流程模型的细化和支撑,其构建基于装置特性、投入物料种类、物料(原料)比例、物料性质、产出产品种类、产品分布、产品性质、工艺参数等,以及装置单元、设备种类、设备属性(设计、施工单位、设备尺寸、结构等),并集成了所有装置层面的生产要素。装置生产单元按其内部物料、能源等介质的流向组织起来,反应了各物流在装置间的生产流动。

2.2物理节点

物理节点的组成包括进出厂节点(包括装卸台)、物料罐节点、装置侧线节点、计量节点等部分。物料罐的安全库位、装置的加工能力、装置的投入产出侧线即是对物料量、物料流向或物料连接关系约束的描述。

2.3逻辑节点

逻辑节点的组成包括原油(品种)、中间物料、装置进出料、产品、库存等部分。每个节点描述一股真实物料的流量(和物性)、价格等因素。

3.炼化企业生产管理信息集成平台

炼化企业生产流程模型的建立明确了企业的业务流程和主要数据等内容,为解决整体业务流程各环节的数据、信息和管理等不一致的问题,进而判断计划是否合理提供了的途径,有利于实现生产利润优化的目标。

在企业生产流程模型的基础上,生产管理信息集成平台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集成:业务集成,即按合理规范的生产管理流程进行业务重构,统一各基层运行信息系统;数据集成,即主要数据的统一以及业务数据共享;个人工作平台集成,包括一体化不同岗位的工作界面,明晰岗位的职责和绩效,以及建立岗位间的有效沟通与协商。

3.1业务集成

业务集成是以生产管理模型中计划优化管理、调度排产管理和装置操作优化管理三个模块为核心的多系统集成(见图2)。以计划优化管理、调度排产管理和装置操作优化管理为主业务流程,进行生产计划优化、调度排产和调和优化、meS系统、生产经营分析、技术分析等多系统的集成。

3.2数据集成

数据集成管理包括以下三个层面:实时数据采集的集成,提供统一的接口和部署;企业主数据的管理和共享,即一个企业只使用一套主数据,包括装置、侧线、罐、物料、仪表等;各系统动态数据的共享,主要包括meS调度和统计数据、LimS化验分析数据等在各业务系统中的应用。

3.3平台集成

一方面,运用单点登录和域用户技术将各应用系统进行集成管理,使用户权限登陆的系统都能方便操作;另一方面,在个人工作平台上逐步实现业务流程的集成,使各系统的主要业务流程体现在各自岗位的标准、工作任务中。平台的集成将使企业管理者、技术人员、操作人员更有效地使用系统功能,同时也利用了前期的信息化建设成果,避免重复建设。

4.结语

结合目前炼化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特点,建立了管理流程模型和物料生产流程模型。生产流程模型的建立和实施能支撑生产层面上的业务管理和数据分析,达到生产管理优化运行的效果。

基于生产流程模型的企业生产管理信息集成平台,可以实现业务集成、数据集成和岗位工作平台集成等三个方面的集成。通过实施、应用企业生产管理信息集成平台,将促进企业管理更科学、运作更规范、信息更通畅,从而达到效益提升、市场竞争力提高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胡益炯.meS与炼化企业信息集成和生产优化[C].2009中国过程系统工程年会暨中国mes年会论文集.杭州,2009:47-50.

[2]武铁峰.炼化企业信息化规划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20):54-55.

[3]钱惠斌.浅谈炼化企业如何开展生产经营优化工作[J].国际石油经济,2012(7):78-80.

[4]曹江辉,王宁生,解放.制造执行系统现状与发展趋势[J].高技术通讯,2003(6):100-105.

[5]冯冬芹.石油化工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J].数字化工,2004(12):9-12.

[6]王有远,席永明,冯雪飞,等.流程型企业SCm/eRp/meS/pCS集成系统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11):60-62.

企业信息化的核心篇4

由于水利施工企业受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因素的限制使其信息化的推进速度落后于别类企业,其表现具体有以下几点:1.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作用认识不足。企业对互联网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信息交流的层次上。

2.信息化基础薄弱。由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才发展了短短的几十年,信息化建设也是从最近几年才起步,因而信息化基础薄弱成为不可避免的现象。具体表现在企业网络设备普遍落后,更新慢、软件的拥有率低,企业对计算机应用层次较低。

3.对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企业虽然明白要加强信息化建设,但是总是抱着“够用就好”的思想,对信息化的投入非常有限。企业更愿意将资金投入到其他能明显产生经济效益的方面。

4.信息人才资源匮乏。水利施工企业往往在信息化建设中较重视硬件资源的建设,引进的人才大多偏硬,缺乏管理及经济方面的专业知识,很难将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的管理和经营很好得结合起来。这也造成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缓慢。

二、改善水利施工企业现状的应采取的措施

通过信息化建设对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主要通过加强管理部门、企业自身以及软件供应商三个角度来改善水利施工企业的现状,具体措施如下:

1.对管理部门来说。①应该积极创造信息化建设的大环境,给予资金支持,提高对水利施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重视,对水利施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给予技术支持。“自上而下”地推动地区信息化建设。搭建知识交流平台,创建“示范工程”加强企业间的相互学习,从而更快地让企业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不断培养企业的核心专业,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②管理部门还应该制定一系列的政策,从消除企业间的“信息孤岛”现象,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实现信息在各个企业之间的共享。

2.对企业来说。①消除企业内落后的观念是至关重要的。不思改进,不思创新的观念对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来说是致命的。只要改变了观念,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②企业应该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不仅要从硬件上对企业信息化建设进行更新,还要积极引进行业软件如:客户关系管理、企业资源规划、办公自动化、供应链管理和电子商务等以配合企业的科学管理。只有利用信息化的现代管理方式才能促进企业长远的发展,拥有更强的时代竞争力。③加大人才资源管理意义重大。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必要储备,水利施工企业更要重视对信息管理人才的引入。只有对信息化建设和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都有所掌握的人才,才能更好的有目的地实施企业的信息化建设。④企业应该改变“市场如战场”的偏执观点,选择合作、共赢战略。只有相互合作,实现行业间的互通有无,在兼容和涵盖全行业的信息化标准建设下才能促进企业间信息资源的共享,才有利于各个系统的集成,尽快消除企业间“信息孤岛”现象,使有限的信息资源得以充分利用。这自然而然就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在市场上拥有更持久的优势。

3.就软件提供商来说。软件提供商应该先看清水利施工企业对软件需求的特殊性。水利施工企业惧怕大风险,另外,水利施工企业由于性质所限,不可能配备很多专业的it人员,因此他们需要的提供信息化的服务而不仅仅是产品。集成企业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多在产品的集成性、开放性和可扩展性上下功夫,切实帮助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

企业信息化的核心篇5

【关键词】企业核心能力,核心能力信息,自愿性披露,核心能力报告

企业核心能力是由美国两位战略管理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在《哈佛商业评论》中提出的一个管理理念,是指企业在以往的投资和学习过程中所积累的技能与知识的结合,使一项或者多项关键业务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能力。对于企业而言,培养核心能力是其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按照两位学者的观点,核心能力是企业利益相关人关注的重点,它的生命周期比任何产品和服务都长,其披露自然成为重中之重。但是核心能力的非实体性和无形性,使得它难以用经济交易的实现为基础来进行核算与报告。同时,核心能力创造未来收益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价值不易准确计量。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企业核心能力的内容及特点,并且结合现存问题,寻求完善的途径和具体方式来说明企业核心能力披露问题的对策。

一、企业核心能力披露的重要内容

近些年来,学者们对于核心能力作为竞争优势本源的认识已经趋于一致。企业核心能力是指企业有效整合企业能力要素而形成的独特的、能够支撑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它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指构成企业能力要素发展的高低;二是指一个企业所有能力要素有机构成的综合竞争能力或整体能力。

企业核心能力反映企业未来发展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是企业创新经营的源泉。一方面,企业核心能力要素的运行情况是核心能力披露的重要内容。科学的衡量企业核心能力要素的运行情况,才能获得有价值的信息,而对于它们的评价重要是由评价指标来完成的。另一方面,对评价结果的分析,主要是企业的管理者就评价核心能力所得出的客观状况进行分析,是企业核心能力披露的另一重要内容。

二、企业核心能力披露问题的现状及实现方式

(一)现行企业核心能力信息披露现状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社会环境的变化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企业的管理思想和方法的转变已经使得管理者和投资者都更加意识到信息,尤其是会计信息对现代经济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目前企业所披露的会计信息不仅影响投资者的决策,也限制了管理者的决策,这种现象受到社会各方面的批评。国内外的学者们对投资者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反映出了很多问题。现行财务报告侧重于反应企业历史的经济活动而不重视未来的风险和经济利益,无法提供投资者需要的关于企业价值的信息。财务报告重视利润的披露,而忽视现金流量的有关信息。人力资产和商誉等无形资产,由于难以用货币单位计量而无法再财务报告中得到反映,进而导致企业的市场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严重背离。因此,经济环境的加速变化要求企业披露反映其价值及价值变化的信息,而现行财务报告无法满足信息时代经济发展的新情况和新要求,传统的信息披露的价值正在不断下降。

(二)企业核心能力信息披露的实现方式

由于核心能力的非实体性和无形性,使得它难以使用经济交易的实现为基础来进行核算与报告的方式。同时,又因为核心能力创造的未来收益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其价值不易准确的计量,所以,仅仅靠传统会计所使用的单一货币计量方法难以恰当地计量其真实价值。为了保持现行财务报告体系的相对稳定,并且考虑到核心能力计量的难度,核心能力信息的自愿披露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以非财务报告披露为起点,逐步过渡到管理层讨论与分析披露,最终实现核心能力报告的披露目标。

三、企业核心能力披露的具体途径

核心能力信息除了按照会计准则或者其他规定要求进行披露之外,主要以自愿性披露为主,在报表附注里面对核心能力信息披露辅以文字说明。

首先,要增加表内确认项目与表外补充说明相结合,如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指标。另外,对于其他可以有共同量化标准能够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指标也是可以增设报表项目进行反映。其次,企业要编制单独核心能力信息报告进行披露,这样可以使得核心能力信息的披露更加集中、全面和系统,便于信息使用者得出恰当的结论。再次,对于上市公司而言,除了定期报告外,其信息披露的主要形式还有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和临时报告等。在每一种形式中都可以利用其中一部分或几部分对核心能力予以披露。最后,企业可以无形的信息披露工具进行披露。这种披露方式的代表性观点有:“事项”报告模式、交互式按需报告模式和可扩展的企业报告语言三种。其中,更为提倡的是交互式按需报告模式,因为核心能力的完善更需要与环境及使用者的交流才能够持续不断的进行积累与提升。

结语:核心能力信息披露符合财务报告的现行趋势,对现行财务报告是一个补充,它将财务报告的重心从如何以最佳程度反映企业会计收益,建立与会计收益一一对应关系的视角,带到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信息的目的。核心能力信息的披露加剧了企业的外部竞争,促使资本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促使企业明确自身在行业竞争中的位置,制定能够提高企业核心能力的计划和策略,优化企业内部的资源。企业披露核心能力信息在企业能力的培养、形成、强化和更新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促使其向能力型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宋献中,论企业核心能力信息的资源披露[J]会计研究,2006(02):06-07.

[2]傅毓敏、侯雪筠,企业核心能力信息披露需求研究[J]商业研究,2006(11):07-08.

企业信息化的核心篇6

[关键词]核心能力信息信息披露竞争优势

核心能力是反映企业未来发展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是企业创新经营的源泉,其内容主要包括企业战略管理能力、价值识别和分析能力、价值实现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创新管理能力,以及组织管理能力。它的生命周期比任何产品和服务都长,是为企业利益相关者关注的重要能力。但核心能力的非实体性和无形性,使得它难以适用以经济交易的实现为基础来进行核算与报告。同时,核心能力创造未来收益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其价值不易准确计量,因此,传统的会计报告模式无法对企业有关的核心能力信息进行计量和报告,无法满足诸多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核心能力信息的关注和了解。企业为了能够展现自身竞争优势,也有对其自身核心能力信息进行披露的意愿和要求。

一、核心能力信息披露的可行性分析

有人担心披露核心能力信息会造成“泄秘”,使公司失去竞争优势,从而承担竞争劣势成本。正是由于这种担心使得很多公司对核心能力信息的披露持保守态度。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后,许多公司发现,核心能力信息的自愿披露,不仅不会削弱竞争优势,反而会强化竞争优势,形成一种“强者愈强,弱者淘汰”的冲力效应。根据目前学者对核心能力的理解,一般将核心能力的主要特征归纳为四个方面。即核心能力具有价值创造性、独特性、不可仿制不可交易性和难以替代性。核心能力的这些特征说明,由于核心能力被看成是关于如何协调企业各种资源用途的技术、技能和知识的集合形式,是基于团队工作、企业文化和组织程序的能力。任何企业都不能靠简单模仿、通过交易或寻找替代产品等方式来建立自己的核心能力,而应当依靠自身的不断学习、创造、积累,乃至在市场竞争中的磨练,建立和强化本企业独特的核心能力。由于核心能力具有价值创造性和独特性,很难有别的东西能轻易替代它,企业并不会因为披露了核心能力而承担特殊的竞争劣势成本。所以,核心能力信息的披露是可行的。

二、核心能力信息披露的必要性分析

1.资本市场的要求。在资本市场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不真实,信息使用者只能根据所有企业过去的平均经营业绩作为决策依据,不同质量的证券可以以相同的价格出售,产生逆向选择问题,其结果是不真实的信息驱逐真实信息和劣质股驱逐优质股。而且由于不对称信息的存在,信息使用者将会要求更高的资本报酬率,以补偿其所承担的风险或进行财务分析的成本,导致企业融资活动的困难和资本成本的上升。企业披露核心能力信息,可以降低信息的不对称程度,使资本市场对股票合理定价,能够弥补在信息不透明状态下产生的价值缺口;投资者则根据充分的信息做出判断,降低不确定性,减少投资者盲目的搜寻成本。

2.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根据竞争优势理论,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关键在于产生和保持企业的某种优势或独特功能,而企业的这种优势或独特功能则来自于企业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产品或进行服务的流程中所体现出的能力,因而企业内部能力是导致各企业之间效率差异的最关键的因素,是深层次的竞争优势。核心能力信息的披露加剧了企业外部竞争,促使资本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促使企业明确自身在产业竞争中的位置,有的放矢地制订提高核心能力的计划和策略,优化企业内部的资源。核心能力信息的提供在企业能力的培育、形成、强化和更新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促使其向能力型企业发展。

三、核心能力信息披露的途径

核心能力信息除了会计准则或其他规定要求进行披露之外,主要以自愿性披露为主,在报表附注里面对核心能力信息披露辅以文字说明。

第一,增加表内确认项目与表外补充说明相结合。从核心能力信息披露内容上看,有些是现行财务报告中的项目,有些则是可以根据现行财务报告中的项目进行计算的指标,也就是说指标计算的数据是符合会计准则规定的,不同企业之间具有可比性,因而这样的指标可以作为表内项目进行反映。

第二,编制单独核心能力信息报告进行披露。编制单独核心能力信息报告,可以使核心能力信息的披露更加集中、全面和系统,便于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的核心能力及现行的财务报告质量得出恰当的结论。企业在编制核心能力信息报告时,可以同时使用文字叙述、列表量化分析等多种方法并用,由于核心能力主要是以无形资源信息为表现的,可能是以定性描述和非货币的计量占据主导。

第三,采用其他信息披露形式。对上市公司而言,除定期报告外,其信息披露的主要形式还有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和临时报告,在每一种形式中都可以利用其中一部分或几部分对核心能力予以披露。

目前,我国处于核心能力信息披露的初期阶段,分散披露是可行的。但企业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披露之后,在运行保障机制不断完善的情况下,最终还是应该采用增加表内项目与表外补充说明相结合和编制单独核心能力信息报告予以披露。

参考文献:

[1]宋献中:“论企业核心能力信息的资源披露”[J].会计研究,2006(2)

[2]侯雪筠:“企业核心能力信息披露研究”[J].学习与探索,2006(5)

[3]林钟高,章铁生.《会计信息价值论──作为市场决策基础的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4]周晖:《企业生命模型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6

[5]金理,“企业核心能力信息披露对传统会计报告的挑战”[J].经济师,2006(10)

企业信息化的核心篇7

关键词:企业管理;信息化;研究

Doi:10.16640/ki.37-1222/t.2016.10.145

1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现状

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信息化的不断加强,跨国公司的经验进行不断的累积和总结,通过这一系列的信息认知,我们可以确定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必要以企业管理信息化为主要选择方向。即便在某些重工业和轻工业中有不少企业进行了管理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改造,但并没有在本行业中得到大面积的覆盖,整体看来我国目前的企业管理信息化仍旧在初级阶段。具体应用上,交通行业等比较重要的行业已具备十分明显的层次性,大型的企业在企业管理信息化应用的过程中是处在我国的前沿的,而中小企业则会因在进行企业管理信息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巨大费用和具体实施艰难程度止步。

2进行企业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2.1缺少对企业管理信息化实施中的风险规避研究

我国企业在进行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问题的探索中,付出了高昂的学费和艰辛的历程。我国进行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之初成功的比率十分的小,几乎是全军覆没,投入的八十亿资金石沉大海。相当多的人仅强调进行企业管理信息化改造成功的案例,却对无数次失败的教训不曾提起。对管理信息系统所具有的先进管理理念进行大肆宣扬,却不对实施过程中所具有的风险做出相关介绍,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了企业家。欧洲国家中,绝大多数的企业会在对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管理中做相关的风险分析和测量,采取有效的措施规避实施过程中的风险,制定出相关的战略和警戒线,这些措施的实行对管理信息系统风险的规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欧洲国家在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中已形成了系统、科学、标准的风险管理理念。

2.2财务风险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其本身就是一项高资金投入的项目,且具体实施复杂多变,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企业必须做好财政预算。假设对所需支出的预算估计不足,就很容易给企业引来财务风险,加大了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难度,如果情况严重很可能造成项目无法进行,导致中断搁浅,因此,在实施成本以及意外情况的预算上必须把握好。因财务危机导致的“业务中断”风险给许多企业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这种例子比比皆是。实施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也容易产生许多负面的效应,这些负面效应容易给正常的业务流程带来一定的破坏,对业务连续性造成影响,使业务中断。

2.3软件选择风险

针对软件选择上出现的风险问题,主要是企业在购买和选择管理信息系统软件中产生的。具体表现上花高价买进最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只追求软件的功能是否全面,软件是否先进,而忽视了该软件是否适合企业的实际需求,这种情况往往造成企业在具体实施中出现实力与软件功能不匹配的现象,从而无法是软件功能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现目前软件市场中有着大量的管理信息系统供应商,而供应商所供应的软件侧重点也不同,其软件在各方面的运用效果也不同。软件选型不适应也是导致企业失败的其中一个因素,所以企业需对管理信息化系统软件选型引起重视,把握好原则,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谨慎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软件。

3企业管理信息化实施策略

3.1以人为本,提高员工素质

企业在建设管理信息化当中,需要培养出一批能掌握好现代信息技术,熟练应用知识且具有良好战斗力的信息化建设队伍。而企业在拥有了高端的信息系统的同时,具备了能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高素质人员,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建立企业信息化系统。在信息化建设启动之前,对全体员工进行软件应用和操作技能培训,这不仅利于员工对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步骤和整体思路达成共识,也利于他们更好的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作用,增强其积极性,有效提高成功比率。与此同时,对高层人员进行培训,不仅能让他们对信息软件、技术、解决方案有更明确的认识,从而做出正确判断,降低选择性风险和财务风险,从而防止决策出现失误。

3.2做好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工作,订立目标,逐次推进

信息化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将眼光放眼于未来。今后的企业会逐步向相互合作、交叉相错、关系密切且能随时进行分离重组的方向进行,形成一种新的社会组织。面对未来的这些发展形势,企业可以参考已存在的电子商务等形势来判断将来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方向。根据分析和预测结果制定出一个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中期规划,时间上在3-5年为佳。信息化规划的制定必须同企业的整体规划和目标相适应,如果信息化规划同企业核心业务发展规划这两者关系不协调好,会给两者同时带来巨大的风险。将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制定好后,可将其分为几个阶段,分别进行实施,逐次进行推进。

3.3重视企业管理信息化对核心业务、核心竞争力的支持

企业资金是有限的,大部分时候是比较少的,因此,在进行资金投入上,大部分的企业会将资金集中于核心竞争力和核心业务上。企业实施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的不是通过信息化本身来赚取资金,而是为了加强企业的核心业务竞争了,通过信息化支持下的核心业务将会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利润。进行信息化项目的建设有着一定的先后顺序和相应的取舍,企业自身都有核心业务,且具备着一定竞争力,从而使企业在不断竞争中仍旧屹立不倒。所以,在对信息化项目进行规划时,对核心业务的信息化项目必需优先建立,发挥出其良好的辅助效果,进行一步题号核心业务的竞争力。依照信息化建设原则,对非核心业务的信息化建设需要按照其重要程度依次往后排。

4小结

根据大量实践得出,我国实行企业管理信息化符合企业的发展要求,有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我国对企业管理信息化实施所累积的宝贵经验,更利于企业管理信息化管理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王众托.企业信息化与管理变革[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企业信息化的核心篇8

[关键词]供应链;信息共享;企业核心竞争力

现阶段经济发展趋势十分明显,竞争己从企业层面转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作为市场个体出现的企业,必须从供应链管理的视角思考自己的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主动与其他优势互补企业密切合作,一同参与市场竞争。

一、供应链管理的一般内涵

(一)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思想近年来受到全球理论界的关注,被认为是21世纪的先进管理思想。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将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链式系统。它是一个范围更广的企业结构模式,它包含所有加盟的节点企业,它不仅是一条连接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流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价值增值链。因为各种物料在供应链上移动是一个不断增加其市场价值或附加价值的增值过程。在这个系统上,供应链企业通过紧密合作来增加产品价值,达到双赢乃至多赢的目的。

供应链管理是企业在变化的市场环境中能够利用外部资源提高竞争优势的重要管理策略之一,是集生产商、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其他物流服务商为一体的管理。其目的是使整个供应链用最优的商品供应体系,实现对顾客的快速反应,同时提高顾客服务水平和竞争力。供应链管理不同于传统的企业管理,它更强调供应链整体的集成与协调,要求各节点企业围绕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以及业务流进行信息共享与经营协调,实现柔性与稳定的供需关系。供应链管理的概念把企业资源的范畴从过去单个企业扩大到整个社会,使企业之间为了共同的市场利益而结成战略联盟。

(二)供应链合作伙伴的信息共享

供应链管理强调链上各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以使每个企业发挥各自的特长和整合优势,这种战略合作关系的基础是信息的共享。供应链合作伙伴的信息共享是指在供应链环境下,合作企业间关于供应链运行的各种信息,例如客户订单、销售数据、库存报告、产品需求信息、生产安排信息、订单传递信息、交货及库存状态信息和产品在途信息等,能够从一个企业,开放地、有效地、自动地流向另一个企业,即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可以分享信息资源。信息资源不是物质财富,它并不因为产权的转移而丧失对信息的使用权,它不遵循收益递减法则,具有收益递增的特性,使得信息使用得越多,产生的收益越大。因此,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加强信息的共享,可以降低企业中成员获取信息的成本,提高信息运用的效率,进而提高整个供应链企业对市场的响应速度与质量。

二、企业一般竞争力与核心竞争力

今天的市场竞争已不只是简单的成本竞争,企业只有以更高的服务水平,更快地对市场需求做出反应,将产品以更低的成本、更优的质量及时地送到消费者手中,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而企业要获得长久的竞争优势,就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企业一般竞争力是通常意义所指的企业功能领域上的竞争力,如营销竞争力、研究开发竞争力、理财竞争力、人员竞争力、产品竞争力、品牌竞争力等。这些竞争力通常是企业活动的某一方面、某个领域的竞争力,是一种浅层次的竞争力,其波动性较大,如一个产品寿命周期进入晚期,该产品的竞争力就消失了。

企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决定企业不可能在所有业务领域都获得同样的竞争力,必须把有限资源集中在核心业务上。应该说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要素,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设计及制造能力、分销运输能力,可以是品牌或商誉。企业核心竞争力处于企业核心地位,它在较长时期内相对稳定,是一般竞争力的统领。供应链管理注重的就是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实现供应链信息共享,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世界已经步入了信息经济时代,信息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供应链的协调运作就是建立在各个节点企业快速高效的信息传递与共享的基础上。信息是供应链管理的核心要素,也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企业能否准确及时地获取信息,提高企业对市场和最终顾客需求的响应速度,并立即做出反应,是决定一个企业竞争力的核心问题。

(一)实施供应链信息共享的作用

供应链实施信息共享后,使供应链企业在提高柔性、响应能力等方面会取得预期效果。首先,在柔性方面,信息共享型供应链中各企业能够实时接收到市场信息,减少了信息传递时间,降低了信息发生错误的概率,能够及时适应市场的变化,使得供应链上的成员更好地安排生产作业及库存配送计划,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最终用户的满意度,使供应链的柔性得以提高。其次,在响应能力方面,响应能力指供应链对定制订单完成的快慢程度。实时信息由信息平台传给相关企业,缩短了供应链响应时间,有利于结成更为紧密的联盟来对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做出敏捷的反应,提高供应链对订单的响应能力。

(二)供应链信息共享的主要障碍

供应链信息共享的主要障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共享提高了企业的成本,因为投资于管理信息系统的硬件设施需要大量直接的投入,随之而来的管理上的变更,如人员的培训,组织机构及业务流程的调整等也意味着相当高的转换成本。(2)信息共享有可能使企业泄露商业机密,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意味着部分内部信息的公开,如生产技术和财务状况等,这些都将增加企业的经营风险。(3)观念问题。传统上人们通常认为信息就是权力,掌握更多信息的企业在与其他企业合作时能够拥有更多的控制力,企业通常故意曲解信息来掩盖他们的意图,因此不论是核心企业还是其他企业都不愿意将自己的信息披露给别的企业,最终结果是双方收益都受影响。供应链的核心思想就是合作伙伴关系。企业应该认识到只有各方将自己的信息共享,才能够实现更大的收益。

(三)提升供应链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手段

1.运用信息技术优化供应链的运作

一方面,信息技术的“时空压缩”效应使企业信息交流变得直接和简单。另一方面,“时空放大”效应将使企业之间的联合和竞争可通过数字信息来实施,这既为企业提供了新的竞争方式,又为企业提供了新的竞争空间。企业信

息化并不只是自动化系统的引进,更重要的是先进管理思想和管理体制的引进。从这一意义上讲,企业信息化的过程本身就是一场深刻的改革,必须对组织机构、管理制度进行合理的、有计划的调整。只有在优化经营过程、强化管理的基础上进行信息化建设,才能充分发挥其综合的经济效益,提高核心竞争力。

2.选择适当的合作伙伴,充分合作

选择合适的企业作为供应链中的合作伙伴,是加强供应链管理,实现信息共享的一个重要基础。合作伙伴必须拥有各自可利用的核心竞争力,拥有相同的企业价值。企业要明确自己的战略目标,把握核心优势,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共同承担利益与风险,在合作方之间建立起充分的信任和信息共享机制,克服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使供应链企业相互封锁的弊端,使信息资源在供应链各方得到充分共享,共同对付市场上的竞争者,谋求最大的合作利益。

3.对供应链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

在供应链的信息共享系统建立起来以后,如何对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促进企业间信息共享的顺利开展,才是关键的部分。企业首先可以通过对供应商实行价格激励来实现信息共享。在信息共享的初期,制造商为了获得稳定的材料供应源,可以采取价格激励,促使供应商加入到信息共享系统中。同时,信息共享使制造商的材料搜索成本、库存费用、交易费用降低,使制造商维持甚至超出原有的利润。当供应商与制造商的信息共享程度达到一定水平时,供应链中的许多不确定因素就得到了消除,实现供应链效益的最大化。

其次,通过减少零售商前置时间来实现信息共享。对于与零售商的信息共享,除了采用价格折扣等优惠策略外,还可采用减少零售商前置时间的措施。虽然零售商前置时间的减少会导致零售商库存水平的下降,会影响制造商的库存费用和缺货损失费用,但就整个供应链来讲,零售商前置时间的减少使制造商和零售商的平均库存水平都得到了减少,同时使零售商订货模型更加稳定,也会给制造商的生产决策带来更大的好处,能够保证制造商和零售商的双赢。

最后,通过风险防范措施来实现信息共享。对于参与信息共享的各企业,可以采用博弈论来防止企业间的不合作行为。对参与信息共享的企业,首先选择“信息共享”,如果对方也选择了共享,自己就继续合作,如果对方一旦选择不共享,自己就永远选择不共享,除非对方重新开始合作,自己才开始重新合作。这种策略成功的前提是双方要通过多次交易来熟悉和了解对方。

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选择适当的合作伙伴充分合作,以及实施供应链管理,共享信息资源,可以使供应链的整体优势得以发挥,提升整个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信息化的核心篇9

一、eRp系统的概述

eRp是企业资源计划的简称,是由mRp,即物料需求计划发展而来的。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美国的一家it公司综合考虑当时的计算机信息、it技术发展和对供应链管理的需要,对信息时代企业管理系统作出未来将会出现变革的预测,从而提出了这一概念。eRp是针对物流、人流、财流以及信息流进行集成一体化的一种企业管理软件,指的是将信息技术作为基础、以供应链管理为核心目标,立足于系统化的管理理念上为企业决策层以及企业员工提供相关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它包括了会计核算、账务管理、生产控制管理、物理管理、采购管理、分销管理、库存控制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多个模块,具有实用性、整合性、弹性和便利性等特征,其中,整合性是eRp系统的最大特色,它实现了对企业整个信息系统的有机整合,相比较传统的单一系统更具有功能性。

eRp系统有效地实现了信息技术、先进管理思想之间的有机结合,是现代企业的科学运行模式,它能够促进企业资源的合理调配,保证企业实现社会财富的最大化,作为信息化时代环境下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石,eRp系统能够帮助企业进行业务流程的改善,同时也能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极大的提升。

二、eRp系统在商品混凝土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优势

首先,eRp系统能够提高数据处理工作的效率。eRp系统具有一定的实用性,能够使企业相关财务管理人员对本企业的混凝土生产、经营情况进行及时的了解,以减少输入、存储过程当中产生的一些不必要的信息数据问题。此外,eRp系统还能对信息的准确性提供良好的保障,从而实现企业物流、资金以及信息整合等工作的效率的提升。

其次,eRp系统能够促进会计信息系统的完善。作为商品混凝土企业经营管理系统当中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包含了企业生产经营的大量信息资源的会计核算系统存在于eRp系统当中,并同企业的其他系统进行有机的融合,具备了良好的关联性,从而在实现企业会计核算信息的全面化、系统化的同时,促使了会计核算系统同其他系统间的信息资源共享。

最后,eRp系统能够实现财务管理流程的优化。eRp系统的运用使得商品混凝土企业内部的会计核算管理流程实现了重组与优化,通过对采购、销售管理的有效整合达成了对企业物资、产品的有效管理,从而有利于企业走出会计核算工作的瓶颈,让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转变为零距离作业。企业各区域的会计人员能够在网络的辅助下实现对业务的同平台操作,为企业节省了人力成本,提高了工作的效率,优化了财务管理流程。

三、商品混凝土企业会计核算中的eRp系统应用

商品混凝土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中eRp系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财务人员地位的变化

eRp系统的应用使得财务管理人员的地位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会计核算工作主要靠人力来完成,员工的工作负荷量大且效率低下,使用eRp系统后,会计信息会在产品经济交易结束后直接进入到相关分类系统当中自动入账并生成相应的财务报表,极大地方便了财务管理人员的信息核算工作,使管理人员能够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对财务核算信息工作的深化上,逐渐成为会计信息的咨询者。

(二)会计核算流程的优化

商品混凝土企业传统的财务会计机构具有多层次性,信息很难进行及时传递,导致企业无法满足市场竞争的要求。eRp系统的应用借助流程表形式对企业的应收支核算、固定资产以及其他资产核算环节进行了明确的设定,大大优化了会计核算工作,让管理人员能够将工作重心放到对重要环节的监督当中,有效地保证了会计核算信息的完整、准确。

(三)其他相关业务的优化

商品混凝土企业传统的财务管理当中对财务信息相关工作缺乏统一的协调与管理,当工作任务繁重时,企业的会计人员通常仅仅注重本部门的工作,而忽视了其他业务流程当中所包括的财务工作。eRp系统通过信息自动化操作来将来自各方面的财务信息分别传送至相应的财务管理子系统当中,而后进行加工、存储,在这个过程当中对企业其他业务流程中的财务资料也做出了收集,实现了企业各业务与会计核算系统的一致性与协调性。

(四)账表储存方式的改变

商品混凝土企业传统的会计业务处理中对财务会计总账、财务明细账目、日记账等都配以相应格式做出了明确的区分。eRp系统当中财务会计账簿的数据信息借助不同数据库文件的建立来进行存储,会计人员只需对eRp系统当中的财务会计信息生成、输出功能进行执行,便可以查看到相应的账簿、报表信息,方便了对数据的分类、筛选、计算以及整理,同时还能够依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格式来对会计账簿、报表及凭证进行打印,实现了账表输出、存储方式的转变。

(五)人员工作理念的转变

相较于商品混凝土企业传统的会计核算工作,eRp系统的自动化处理当中对于会计核算工作的及时处理给与了更高的重视,因此,会计核算人员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对集中处理工作任务这一传统、落后的工作观念进行改正。作为一个连续化、系统化的流程,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环节要求会计核算人员必须确保对相关环节的会计信息的及时入账,若会计信息的入账不够及时,那么就很容易导致之后的核算工作出现误差,这就要求商品混凝土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必须强化对会计核算工作人员的促进与监督,以保证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除此之外,eRp系统的应用也使得商品混凝土企业的财务部门逐渐转变为了管理型部门。企业各部门所创收的经济效益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必备因素,在商品混凝土企业财务部门向管理型转变的过程当中,管理人员必须对企业内部会计核算的基础地位进行明确,并且还要切实提高自身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企业财务人员来说,要保证自身各方面综合水平的不断提升,从而实现企业终极效益的提高。

企业信息化的核心篇10

摘要企业财务报告的核心是可持续成长能力。对于增强财务报告决策的内容企业财务报告至关重要。财务核心能力具有非完全定期信息等八个特征,它是对现行企业财务报告的进步。

关键词企业能力企业财务能力企业财务核心能力

企业能力决定企业能走多远,企业财务能力决定企业能站多久,企业财务核心能力决定企业的成长。财务核心能力的报告是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产物,它影响企业的各个方面。

一、企业财务能力与财务核心能力

1.1企业能力

企业经营的范围的大小是由企业能力决定的。企业能力的好坏决定企业的发展。企业能力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收益。是企业发展成长的驱动力。企业业务、财务能力的提高是由企业能力决定的。企业能力提高了,企业的业绩财务才能提高才能持续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

1.2企业财务能力

以盈利、营运、偿债、成长以及社会贡献等能力为主的企业财务能力也是一个完整的能力体系。企业盈利和企业的成长是企业财务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企业的运营能力是企业成长的主要动力使企业盈利能力提高。使得企业补偿能力增强,是社会贡献能力提高。企业的盈利和成长决定企业的价值。产品市场和筹资策略决定企业盈利和成长。为了企业的发展,企业部门利用投资、经营、融资、股利分配策略。企业成长能力和盈利能力是企业财务能力的核心。企业中中立现金的增长率由管理资产决定的。资产管理的收益增长与效率增长至关重要。增长的过快使得公司紧张,如果管理层不会意识到这一点企业变得岌岌可危。

1.3企业财务核心能力

企业财务的资源与环境使得企业持续发展。如果企业成长环境遭到破坏企业的持续发展也会失去支持。企业的成长也会受到阻碍。但是往往企业的盈利与成长不能同步,为了将企业的盈利与成长结合起来,市场环境必须稳定妥帖在保持企业财务政策不变的情况下,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成长。只要使企业的发展环境稳定,企业才能实现增长比率的提高。企业的成长可持续增长需要企业盈利的同时成长。在稳定的成长环境下,企业资本的增加使企业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动力。企业管理效率和企业企业政策的改变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企业增发股份、增加负债以及留存收益使得企业资本增加。企业中成本增加、资金占用减少以及资金周转率的提高都是企业内部管理效率提高的最要表现。企业资本结构优化、分配策略以及财务杠杆是企业财务政策改变的表现。企业的运营、盈利、偿债、成长、和社会贡献能力使企业科持续成长的关键,企业的成长在企业财务能力中的处于重要地位。企业的可持续成长能力取决于企业财务核能力。

二、企业财务核心能力报告的内容

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财务会做出报告,企业财务报告是其最终产品。财务报告信息需求决定了企业财务报告的内容。企业财务报告的核心内容应该是企业财务核心能力。财务核心能力报告报告的主要内容是财务核心能力和财务能力。因此,财务核心能力报告应该包括的内容有一下几个方面:

2.1财务管理能力信息

企业组织的决策能力、预测能力以及规划计划能力。同时还包括分析、评价能力。组织的协调、创新、激励以及控制能力。管理者的素质、企业的组织结构、企业内管理方法决定了企业财务的管理能力。企业财务表现能力以及活动能力受到财务管理能力的直接影响。它们是财务核心能力报告的重要组成。

2.2财务表现能力的信息

企业财务资源是财务表现能力的的基础。财务状况是财务表现能力的的主体。正是企业的财务状况,财务资源将企业是企业财务表现能力信息的具体表现形式。而财务状况以及财务资源的变动则是财务表现能力的延生。损益表、资产负债表以及现金流量表将这些信息体现出来。财务报告体系的核心即就是财务状况以及财务资源。

2.3财务活动能力的信息

企业的核心能力受到企业财务活动的波及同时财务活动能力也影响财务的表现能力。投资、筹资、分配能力管理能力等是企业财务活动的主要能力。筹资能力或多或少的受到企业资产规模的影响。企业的分配能力在一定范围内决定企业声誉。企业投资能力这届影响投资报酬。投资能力又在一定程度上受企业运营的影响。企业的可持续成长是受到它们共同的影响才会这样持续发展。这下都在企业财务核心能力报告详细注明。

三、企业财务核心能力报告的特点

研发、营销、企业家、议价、生产等能力是企业能力的主要方面。企业财务核心能力直接受到它们的影响。财务核心能力是发展了的财务报告,它具有以下特点:1.不是完整的历史信息。财务状况及财务资源是历史信息的核心。历史信息是财务体系报告的重要特征。对企业的未来历史信息不可或缺,同时也企业决策的重要性。历史信息并没限制企业财务核心能力报告,要突破历史信息的禁锢,即将对企业有帮助的相关重要信息披露在内。2.不是完整的货币信息。财务核心能力和企业核心能力受非货币信息的影响更大。3.不是完整的会计信息。财务会计报告中涉及多方面的信息但是主要以财务信息为主会计信息为辅。企业会计信息在其中占主要。财务核心能力报告中的信息内容涉及很广,其中主要以会计与财务信息为主,其次是管理能力信息,较为重要的还涉及财务活动能力,其中也包括一些核心信息。4.不是完整的数据信息。非数据信息形式是财务核心报告主要采取的形式。非数据信息披露增加和扩大的历史也就是财务信息披露的历史。5.并不是主体信息。目前会计信息仅仅是财务会计体系披露的主要。现今,虚拟的信息和实体信息不断更新,会计信息并不是主体信息。6.不是完全规范信息。财务核心能力不要求规范,只要信息使用的人理解即可。7.不是完全的定期信息。信息需求者对于定期信息不能满足。8.并不是完全有形信息。随网络技术的进步,无形载体的形式越来越重要,但有形载体任然很重要。

四、结论

随社会发展企业对于财务报告越来越挑剔,对会计信息也日渐关注。先前主要以企业财务资源和财务状况为主要内容的企业财务报告不能顺应社会需求,企业财务能力在企业财务核心报告中越来越重要。

参考文献:

[1]乔世震.财务新论.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2]王化成.国际财务管理.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1998.

[3]何清波,荆建平.企业财务策划.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