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培训感悟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45:21

高中历史培训感悟篇1

为什么要重视学生的悟性教育?世界管理界有一句名言,即“知识不如能力,能力不如素质,素质不如悟性”,可见,现代社会发展需要高悟性的人才。人人身上都有悟性,但悟性有所不同,这就产生了对知识的理解深度不同。一个善于学习的人,往往只要教师的一句引导,就能有所启悟,然后能自我引导展开学习。

从历史学科的特点来看,历史学科的悟性教育包括两方面:一是学之悟,主要是指历史思维的培养,让学生会学历史并高效读史;一是启之悟,即从历史上获得自己继续前行所需的智慧之力。下面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历史悟性培养的一些体会。

一、学之悟

学之悟主要是指让学生领悟历史学科思维的特点,学会高效率学历史。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相同的授课条件下,学生的学习效果仍有可能存在极大的差距。例如,教师讲解一个问题,a学生早就弄懂了,而B学生仍不知所云。也许很多人都会由此得出结论说B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或者智力差,教师甚至会埋怨“无论我怎么教,他(她)就是不懂,不开窍,真是笨学生”,言下之意B学生没这个智力[2]。其实不然,学生暂时不懂,更多的是与学生暂时不开悟有关。据笔者对一些个案的跟踪观察发现:学生是否开悟取决于学生个体的思维特点(如思维的方式习惯、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等)是否适应学科知识的认知规律。适应了,就对学科知识悟得快,学得顺手;不适应的就晚开悟,学得困难。因此,培养良好的历史思维是培养学生学习历史之悟的关键。

1.悟知识结构

理解知识结构与否对学习效率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布鲁纳认为,掌握事物的结构,就是以使许多别的东西与它有意义地联系起来的方式去理解它。简单地说,学习知识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关联的。他说“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这是在运用知识方面的最低要求,它有助于解决学生在课外所遇到的问题和事件,或者在日后训练中所遇到的问题”。

如何让学生学会利用历史知识结构来学习呢?第一,明概念。即让学生明白历史知识结构就是指各种历史概念间的相互联系及其组合方式,它是各种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及其相互关系在人们大脑中的反映。历史知识结构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表述了历史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反映或揭示了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各种特殊规律。掌握了历史知识的基本结构就意味着掌握了历史知识的基本内涵和认识了历史发展的规律。第二,明特点。即让学生明白历史知识结构具有抽象性、系统性、多层次性和立体性等特点。认识问题的角度不同,对知识结构的表述也就不同。从人类历史活动的基本要素看,历史由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构成。从社会文化形态看,历史由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构成。从教材的基础知识来看,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史实性知识,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历史现象的记录;另一类是结论性知识,是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分析和评价,如历史事件的性质、意义、成败原因等。这种多角度、多层次的知识综合,就构成了立体的知识结构。第三,会方法,即让学生学会建构不同知识结构的方法,形成适合自己认知特点的知识结构。

2.悟史法

史法通常是指分析、阐释历史事物的方法。学史如修路,史实是材料,史观是方向,史法则是修路的方法和手段。学生领悟了历史思维的基本方法,就会把路修得又好又快。

笔者认为必须引导学生领悟六类学法。学习历史,首先接触的是大量的史料,所以学生必须掌握的第一类学法是在史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方法,如解读的基本方法。第二类是分析、阐释历史事物的方法,如归纳史实得出结论的归纳概括法,推演史实说明问题的演绎法,以及历史问题分析方法、评价法、论证法、比较法等。第三类是知识结构的建构方法,如单元知识、每节知识、专题知识和历史线索的建构方法等。第四类是历史知识调动和运用的方法,即如何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如何准确地运用相关知识和有关信息认识和说明问题。第五类是记忆历史知识的方法。第六类是探究历史问题和野外调查的方法。

3.悟史观

如果把学习历史比作修路的话,史实就是水泥、沙石等材料,而史观就是路的方向。如果方向不对,把路修向了悬崖、深渊,那是非常危险的。因此,从历史教育服务于学生人生的高度看,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史观,并以正确的史观解读历史才是最重要的。因此,注重历史基本理论的考查,已成为高考命题的基本走向。对史观的领悟和运用是目前很多学生最薄弱的环节,学困生更甚。历史基本理论主要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如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经济政治在意识上的反映,把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放在当时具体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评价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以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共同发展而又因国情发展不平衡的辩证观点、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等。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充分结合史实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并且做到准确无误,是培养学生感悟史观和以正确史观感悟历史的最好方法。

4.悟信息处理

学会获取和解读信息是最体现历史学科特点的能力之一,也是海量信息社会中会学习的重要体现。要提高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学会方法与坚持训练很重要。历史学科的信息分为两类,即文字材料信息和非文字材料信息。

文字材料信息包括历史教科书、历史资料、历史读物等。一般地说,阅读文字材料包括认读和解读。认读是搞清阅读材料的文字含义。在认读的基础上,要进一步了解阅读材料的内在含义,这就是解读。在解读时,不仅要了解和分析历史材料中文字表述的实际所指,而且要能够与具体的历史事实、历史背景联系起来,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辨析、归纳。历史阅读中的解读是非常重要的,学习理解书面材料中的潜在的意义,然后把理解到的潜在的意义同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才是有效的阅读。[3]阅读的方式,有泛读和精读之分,要求也不一样。此外,为保证阅读的效果,可以在阅读时做必要的笔记,或在阅读材料上(如教科书)做一些提示性的记录,如画线、标符号、写批注等。

非文字材料包括历史地图、历史图片、历史照片、历史实物或模型、历史遗址、历史建筑等。在解读这些形象化的非文字材料时,观察是获得有价值的历史信息的重要手段。用眼睛观察可解读材料的表面信息,对表面信息的解读,既要把握其整体的面貌、情况等,又要关注有关的细节,尤其是细微的特点。用心思考才能解读材料的深层次信息。对深层次信息的获取,既要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又要坚持用正确的史学理论观点指导。

5.悟记忆

悟记忆就是学生能够将历史学科的知识结构、认知特点和自身的记忆特点结合起来,形成自己高效的记忆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历史知识也是在记忆历史。对学生来说,记忆历史知识往往是比较头疼的事,甚至是烦恼的事,因此学会和掌握一些历史记忆的方法和技巧是有必要的。从记忆的策略上讲,要遵循一些记忆的规则,如学习与记忆的结合,及时进行记忆,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集中记忆与分散记忆相结合,从系统化和结构化的层面上进行记忆等。具体的记忆方法有很多,如联想记忆法、形象记忆法、逻辑记忆法、比较记忆法、归类记忆法、提纲记忆法、图表记忆法、谐音记忆法、歌诀记忆法、数字记忆法等。

二、启之悟

“学习历史归根结底是为了人类的自我认识”。历史的真正意义在于它是一门智慧之学、悟性之学、启迪之学。感悟历史,在咀嚼历史中解读我们身上所携带的历史基因,从而获得继续前行所需要的智慧力量,才是学历史的本质所在。历史上不乏这样的事例,如唐太宗李世民从历史中悟出了“存百姓”的思想,及时调整统治政策,从而奠定了唐朝三百年繁盛的基础。谭嗣同从历史中觉悟到“各国变法无不以流血而成”,坚定了自己投身维新变法运动的信念,更为此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感悟使学生从中获得启迪与智慧呢?首先,要帮助学生改变“历史就是记忆”“学历史就是为了分数”的应试教育观念。可结合学生本身发展中遇到的困惑或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入手,引导他们用历史的眼光解读这些问题,从历史上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依据。多进行这样的引导,使学生树立起历史可以给人智慧给人力量的观念。其次,进行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伦凯乐说:“世间最美好的东西是看不到更摸不着的,只有用实践去体验,用心灵去体会才能得到。”[4]科学合理的训练能使学生从成功的历史因素中得出经验,从失败的历史中吸取教训,从历史的长河里总结出规律,从历史人物身上汲取优秀的精神财富,从历史文化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适度的训练能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增强历史洞察力和使命感,提高人文素质。

当然,学生的历史悟性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它需要教师长期耐心的指导,更需要学生勤于阅读和敏于思考。通过长期阅读、分析历史读物,学生的历史悟性会自然而然地转变为人的思维活动,使学生的历史素养不断得到提高的同时,学生的人格也将得到不断的完善。[5]

参考文献

[1]陈晴,周洪宇.大学生个体悟性现状分析及培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1).

[2]钱文波.关于悟性培养的思考[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5(11).

[3]奥苏伯尔等著.认知观点[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高中历史培训感悟篇2

红色资源作为一种承载我们党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艰苦卓绝的斗争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的重要资源,蕴含了中国共产党人至死不渝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红色资源是沉淀于中华民族悠久历史进程中,尤其是凝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征程中的,能够代表历史发展方向和人民根本利益并符合新时期党领导人民进行各项建设事业需要的具有特定价值的精神符号和物质载体的总和。[1]红色资源具有正确性、启示性、增值性的特征。正确性是指红色资源作为正义胜利的印记,见证了历史发展的正确方向;启示性是指红色资源中蕴含的道理和规律对当前及未来的建设实践具有借鉴意义,并将在新的历史时期得到丰富;增值性是指红色资源只有被利用才能实现价值,其价值不会随着物理属性的消耗而减损,反而会随着利用频次和深度的增加而提升,这是红色资源的价值最独特的性质。

2013年6月25日,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2]这就把学习党史进一步提高到事关全局的重要地位。“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3]多学习多重温,心中就能增加许多正能量。故而,一定“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4]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所蕴含的精神营养深邃且丰富,值得我们今天好好学习和汲取。2015年12月,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强调:“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要把党性教育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党的宗旨教育,把和党规党纪学习教育作为党性教育的重要内容”。“党性教育单元要加大力度、增加分量,安排足够时间,形成党性教育课程体系,有效改进党性教育方式方法,提高党性教育实效”。[5]党性是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培养造就一支具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干部队伍,必须要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必须把提高能力和增强党性统一起来,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性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而运用红色资源开展教育培训,对增强党员领导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大别山红色历史孕育出丰富的大别山红色资源。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建立新中国,大别山地区坚持了28年红旗不倒、革命火种不灭,亲历和见证了中国革命的完整历史进程,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发源地、抗日战争的重要支撑地和解放战争的战略转折地,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漫长的革命斗争历程中,大别山区近百万人英勇牺牲,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无论顺境逆境,大别山人民对党忠诚,信念坚定,勇于牺牲,彰显出崇高的精神风范。今天,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依然是共产党人砥砺品行的不竭力量、永葆本色的精神“钙片”。

要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一要靠制度,二要靠教育。要想顺利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尤为重要,通过党性教育把党风廉政建设内化为思想认识的认同,进而外化为行动的自觉。然而,传统的党性教育路径,多以课题式教学、灌输式教育为主,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吸引力、感染力欠缺,难以真正达到触及灵魂、震撼心灵、锤炼党性的目的。运用红色资源进行干部教育培训,对于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推动党性教育的实效性,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大别山干部学院以大别山区丰富的红色资源为依托,以弘扬大别山精神为核心,通过现场教学、访谈教学、体验教学、激情教学等多种创新路径,形成富有大别山特色的党性教育样式。

二、大别山红色资源的特点及其开发利用

(一)大别山红色资源的特点

1.内涵丰富。大别山红色资源内涵丰富,不仅有物质形态的革命旧址、纪念地,还有非物质形态的经典红歌、革命故事红色诗词等,已经形成了以革命遗迹、旧址、纪念建筑、名人故居等为主(物质形态),红色歌谣、革命文献、革命故事(为文化形态)等为辅的立体结构,内涵十分丰富。一是丰富的物质形态红色资源。大别山区现存革命旧址和纪念地920处,其中部级45处。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中,大别山区有15个。二是丰富的红色非物质形态资源。大别山拥有丰富的革命文化资源,民歌、民舞、民间曲艺等民间艺术和民间文学为民众喜闻乐见。例如,脍炙人口的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送郎当红军》,大鼓书《王秀松大义灭亲》,快板剧《张南一豪气冲天》,皮影戏《三打白沙关》,革命故事《吴焕先单身打土豪》、《徐凤英火烧打鼓寨》等。

2.相对集中。大别山区红色资源数量众多,分布相对集中,主要分布于河南新县、湖北红安、安徽金寨等地。在新县,就有革命旧址遗址、纪念地365处,其中部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16处,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4个。红安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00多处,其中部级重点保护单位40处。金寨县有革命旧址288处,其中部级保护单位7处、省级2处。

3.知名度高。以“千里跃进、将军故乡”为主要历史元素,形成了内容丰富的大别山红色资源。大别山区将星璀璨,英雄云集,这里诞生了两位共和国主席董必武、李先念,留下了、、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和军事家的战斗足迹。1955年到1964年共和国授衔的少将以上将军共有1614位,从大别山走出或在大别山战斗过的达到349人,占全国将军总数的21.6%。全国十大将军县中,大别山区有五个(湖北红安、大悟,河南新县,安徽金寨、六安)。

4.事迹感人。大别山可谓是山山埋忠骨,岭岭铸忠魂。当革命处于高潮时,大别山人民拥军参军,出现了母送子、妻送夫参加红军的动人情景。当革命处于低潮时,大别山人民信念坚定,前赴后继,不怕牺牲。革命战争年代,先后有200多万人参军参战,近百万人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仅登记在册的烈士就有130351人。当时10万余人口的新县,就有5.5万英雄儿女献出了宝贵生命。许世友,新中国最具传奇色彩的将军,7次参加敢死队,12次负伤,从普通士兵成长为共和国的上将,因其卓著的战功、特殊的性格、忠国孝母的情怀和富有传奇的一生,在他身上表现出的忠、孝、义、勇、廉,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深受世人敬仰。

(二)深入挖掘大别山红色资源,充实党性教育内容

大别山红色资源的发掘,应深化大别山革命历史的研究,努力还原历史本源,探究其思想本质和精神内涵,充实党性教育内容体系。

1.研究红色历史。深入研究大别山革命历史,对相关史实、史料,进行整理和开发,力求用真实鲜活的记载、感人至深的故事和丰富多样的形式再现历史,为党性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比如,推出有系统介绍大别山革命历史的教学丛书,将大别山生动、感人的革命故事的编印成口袋书,供党员干部阅读学习;拍摄全景式反映大别山革命历史的文献纪录片,并对大别山出身的老将军、老红军及其后代进行采访,广泛搜集口述史资料,制作反映革命先辈坚定信念和崇高品德的电视访谈片,丰富和充实党性教育内容。

2.发掘精神内涵。精神内涵是红色资源的灵魂和价值所在,发掘大别山红色资源的精神内涵,结合时代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着重总结提炼革命历史中的经验教训和现实启示、革命先辈人格化的精神风范和崇高的道德品质,获取历史镜鉴和道德样本,使党员干部对照反思,真正懂得什么是崇高、什么是卑微,应该追求什么、应该摒弃什么,从而更加明辨是非,坚定走正确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3.整合教育资源。利用红色资源开展党性教育,需要统筹协调好各种教育资源,包括师资、场馆、文物档案等资源,并进行系统整合,形成合力,最大限度地发挥红色资源的教育效益。大别山的红色资源,从地域上看,广泛分布于鄂豫皖三个省各个县区;从隶属关系上看,分属文化、旅游、文物、民政等不同部门,场馆、人员、资料等分头管理、各自为政,各教学点在功能定位、布展内容、教学讲解等方面有相互重叠和同质化现象,影响教育效果。因此,必须树立大别山是一个整体的思想,建立大别山区各地各部门之间的交流互动、沟通协商机制,对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和合理调度。在教学设计上,围绕坚守信念这一主题,充分发挥各个革命旧址、纪念地的作用,使不同的教育内容相互衔接、相互补充,共同服务教学主题,力求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综合教育效应。

三、以“动静结合”党性教育模式实现党性教育路径创新

在看来,“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6]加强党性教育,需要在三个具体操作层面“下功夫”,即:着手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解决学而不信的问题;要在入脑入心上下功夫,解决学而不化的问题;要在知行合一上下功夫,解决学而不用的问题。因此,贴近党员干部的特点与需求开发编排党性教育课程,构建“动静结合”的党性教育模式,实现党性教育体系创新,以增强党性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构建“动静结合”的党性教育模式

利用红色资源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往往应遵循“重温、体验、唤醒、内化、转化”这一路径,这就需要在情境前置方面多下功夫。[7]“动静结合”的党性教育模式,就是通过现场体验、课堂讲授、互动研讨等形式多样的课程,努力营造红色氛围,创设革命场景,激发真情实感,启迪理性思考,将“动起来”感性体验与“静下来”理性感悟有机结合,在教学中首先要有情感共鸣,然后情感交融,进而引发行为的持久改变。让党性教育走近历史,走近现实,走近心灵,让学员在亲身体验中引发思考,在历史回顾中震撼心灵,在灵魂对话中珍惜当下,在情感交融中转变作风,能够有所收获、有所感悟、有所转变、有所提升,使学员从革命历史中汲取正能量,实现“从感动到反思,再到感化”的转变,从而树牢政治信仰,坚定理想信念,达到入脑入心的培训效果。

1.营造氛围,在感知中接受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穿红军服、教唱革命歌曲、播放红色影视、向烈士敬献自己制作的小白花、讲解时同步播放红色背景音乐、学员房间配红色书籍、学院所在地街道悬挂将军和烈士照片及画像、开班唱国歌授班旗、班旗签名等形式,着力营造氛围,让学员感受无处不在的红色元素,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2.激感,在感动中接受教育。访谈教学和红色故事会,请红军后代、烈士后人讲述前辈的革命事迹,用真实的故事和真挚的情感来触动学员心灵,引发思想共鸣。情景教学,让学员走近历史场景和细节,直接感受革命前辈的高尚情操。现场教学的讲解和专题讲授,让学员在历史发生地,真切感受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所蕴含的精神力量,把教育培训融入故事、情境、行为之中。

3.启迪思考,在感悟中接受教育。结合干部教育的特点,采取座谈讨论、案例研讨、情景再现、互动交流、撰写体会等方式,引导学员自觉自悟、探究思考,由情感交流、心灵对话到理性升华。使党性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以现场体验式教学为主要载体的特色教学模式,不断增强党性教育的统筹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实现党性教育路径创新

1.通过在历史发生地的现场反思来增强党性教育教育效果

一个现场教学点就是一部生动的教材,一堂课就是一次精神的洗礼,让学员走进历史发生地,重温历史事件,感悟人物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所表现出的高尚情操。将鄂豫皖首府博物馆、鄂豫皖中央分局旧址、烈士故居、许世友将军故里等开发成现场教学点,透过对历史的回顾,向学员解析革命战争年代大别山军民如何在生死考验面前坚贞不屈、英勇无畏,以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行动来捍卫理想信念。

现场教学寓理于情,寓理于史,把革命旧址旧居转化为新课堂,把丰富的实物史料转化为生动教材,通过生动讲解和精彩点评,提升培训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增强党性教育教育效果。

2.访谈教学“引发共鸣、以情感人”,让党性教育更入脑入心

以访谈教学的形式,让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口述历史,由红军后代、烈士后人亲口讲述前辈的革命事迹,走近历史场景和细节,用真实的故事和真挚的情感来触动学员心灵,引发思想共鸣。如聘请革命的亲历者和红色后代作为嘉宾,开发《大别山中一家人》、《大别山劲松刘名榜》、《老两口的新长征》等“红色记忆”系列访谈课程,让主持人与其互动交流,并配合运用声音、图片、视频、音乐等多媒体手段,讲述革命者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和革命家庭对理想信念的传承。通过这种真实的讲述,使学员的思想受到触动,灵魂得以洗礼。通过“引发共鸣、以情感人”,方能使红色记忆和革命精神真正进入学员的头脑,融入学员内心,达到“入脑、入心”的效果。

3.情景教学用再现的“历史”鼓舞人心锤炼党性

将大别山红色资源融入艺术作品之中,辅之以声、光、电技术,以艺术的形式再现历史情节,渲染人物冲突,让学员自觉融入情景,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涤荡心灵。在情景教学环节,推出舞台剧《红色大别山》,分为序幕、唤醒、骨肉情、坚持和终章五个部分,再现了吴焕先闹革命、周大娘牺牲儿子解救王树声等历史故事,展现大别山革命历史,讴歌了大别山人民坚守信念,为民族解放、新中国成立而前赴后继、牺牲奋斗的革命精神以及大别山区军民鱼水情深的生动局面,让学员多角度、全方位地感受大别山厚重的革命历史和风土人情,让学员在观看和参与演出中接受教育。

4.体验教学以亲身实践让党性教育更具体更生动

以“探寻红色足迹、接受群众教育”为主题的体验教学,让学员体验革命情境,感悟革命精神。设计“穿红军服、走红军路”环节,让学员感受革命艰辛,体验革命先辈坚定信念的高尚品格,培养团队精神,并将红色拓展训练与绿色生态体验有机结合,让学员在感受革命先辈不畏艰难险阻、坚持革命斗争的光荣传统的同时,领略大别山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体验生态文明。在“入农家、体民情、接地气”环节,学员与基层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了解基层实情,增进同群众的感情,提升工作能力。“走千里跃进路”环节,让学员体验当年刘邓大军跋山涉水,克服千难万险,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场景,领略党中央的战略意图,加深对千里跃进的历史贡献的认识,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大局意识和担当精神。

参考文献:

[1]王东:《论如何提高“红色资源”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的作用》,《学习论坛》,2015年第4期。

[2]:《学习党史国史是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人民日报》2013年6月27日,第1版。

[3]:《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河北日报》,2013年7月12日,第1版。

[4]《在视察机关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12月16日,第1版。

[5]:《坚持党校姓党根本工作原则,切实做好新形势下党校工作》,《人民日报》,2015年12月13日,第1版。

高中历史培训感悟篇3

关键词:初中历史;中学生;人文素养

历史是一门具有丰富人文教育资源的学科。本文拟就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进行探讨。

一般说来,人文素养主要是指通过对语言文学、历史、哲学、音乐、美术等社会学科进行学习,结合内心反省、感悟而形成的关于道德、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稳定的心理意愿和倾向。这种素养体现了对人的价值和精神的价值的肯定和支持,反映了人类对自我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怀。作为对人类过往实践的具体记忆的历史,不但充分记录了历史上人类因理性价值而创造出的卓越成就,也展现了历史上人类因非理性价值作用而带来的惨重教训。通过学习这些历史过往,不管是理性的价值及其产生的卓越成就,还是非理性价值及其导致的惨重教训,均有助于唤醒和呵护人的心灵,建构人的精神家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学习者懂得基于人的角度去关怀他人、群体与社会,从而形成尊重他人、公平对待社会的良好人文素养。由此可见,初中历史学科对培养中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长期以来,历史学科的人文素养教育的优势却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和发掘。根据多年的历史教学经历和相关的访谈活动,笔者发现,部分学生认为历史是所有科目中最没有意思、最枯燥的科目。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学科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但是,在升学压力下,历史教学放弃了原本应该丰富多彩、富有趣味的内容,代之以呆板的说教、枯燥的记忆,在中学历史教育中,学生的历史思维方式逐渐僵化,个性被严重压抑,就渐渐失去了探求历史知识的欲望。有鉴于此,历史学科教学必须积极主动地加入到课程改革的洪流中去,努力恢复历史教学的真正面目。

因此,作为历史教师,必须深刻领会《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如何有效培养中学生人文素养。在历史课改精神的鼓舞和推动下,不少历史教师进行了大胆的实践,对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做了有益的探索,初步明确了历史教学中进行人文素养培养的主要方向。

首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学历史教材中,关于爱国主义的内容和题材比比皆是,如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意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思想,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的担当精神,教师要善于挖掘和利用生动深刻的富有时代气息的题材,让学生知国耻,明国情。

其次,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探究精神。学习历史,不但要识记相应的知识点,而且还要发扬求真务实的探究精神,从史实中感悟和反思相应的道理,进而从中吸取智慧。例如,在学习近代文化知识章节时,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讲授哥白尼、牛顿和达尔文等近代杰出科学家为人类做出贡献的那些死知识,而不能引导学生了解他们的成长背景、个人努力的实践情况和成功的人生经验,就很难让这些科学家的形象具有立体感。

再次,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一个人能不能具有高尚的审美情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有没有作为一个审美者应该具有的人文素养和感悟。在历史教材中,美的素材很多,教师在教授历史知识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识记基本史实的基础上感受这些美好事物,并将其内化于身,升华成情感态度。比如,在学到关于中国汉字文化的章节时,教师就可以通过视频材料或实物教具等来展示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作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美,感知美。

最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如果不是从事相应的专业工作,在学校教育中学到的具体知识学生大多都会忘记,但是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养成的生活观念、态度,乃至养成的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会一辈子受用。因此,历史教学不仅是历史知识的传授,更是基于知识之上的健全人格的培养。这方面的素材在历史教材中大量存在,关键就在于教师怎么去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高中历史培训感悟篇4

一、研究性学习亟待解决的问题

1.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步骤应该是确定课题、制定计划、搜集资料、分析研究、得出成果、表达交流,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媒体进行获取知识,而课堂只是学生解惑释疑的一种手段,教师已不再是知识占有者和传授者,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指导,为学生补充学习目的、目标,应该掌握的知识,启发学生思路,提供信息,介绍方法和线索,全面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探究和创新,为学生的研究进行评价、管理等。因此,研究性学习方式所研究的内容,具有强烈的不确定性,学生提出研究的很多问题都可能超出了教师的专业范围,对于我们已经没有任何优势可言。就目前来看,我们教师还是应用原来的课程知识对其进行教学。对研究性学习这门课程知识掌握的不足,这种矛盾成为实施研究性教学的最大障碍。培训作为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一种有效手段,是刻不容缓的。笔者认为其方式可有如下几种:一是跨学科交叉培训。毕竟“术业有专攻”,教师又是一个专业学术集中的群体,被培训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需要了解的知识和内容,而培训教师一方就可以有的放矢地讲授其专业课,这样培训层次清晰,目的性强,容易接受。二是集体培训。集体培训的最大好处在于教师之间可以直接展开交流,不同专业的教师可以即时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省时省力,但是时间不好调节。三是网络培训。就像山东省组织的2008年暑期培训一样,通过网络,把培训的内容、作业等情况一一布置,请专家、指导教师定时指导,省时省力,缺点是学员的实际学习情况、学习深度不好控制。当然,培训只是一种手段,关键是靠自己,要把“以人为本”、“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等新教育理念入脑入心,广泛吸收网络、媒体等带给我们的新知识,刻苦钻研,才能不断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

2.教师当好“导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其主动去参与课堂上的学习与研究。研究性学习,应该是一种和谐的教学方式,教与学是对等的,教师和学生改变了原有的一个讲一个听的模式。这种新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自主地制定计划,搜集资料,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课堂应以“张扬”学生的个性为主要目标,并通过这种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去感悟历史,去主动探究,思考回味,树立一种正确的历史素养和历史思维方法。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主动研究的兴趣,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讨论相结合等多种研究类型,还可以在课堂上采取辩论的形式。当然,研究性学习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做好,这就要求教师做好“导演”,进行适当的点拨和指导,并鼓励学生积极地去参与。除了在课内开展研究性学习外,我们还可以开展课外研究性学习活动,如研究我们的本土文化,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还能增强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在这方面笔者设置了一个研究课题——“走进胶州文明”,让学生们去搜集资料,他们到了博物馆、三里河等地方去咨询,去现场勘察、感受,学生带来的研究成果很让笔者吃惊。这样不仅增强了他们的实践能力,也增强了他们的自豪感,并全面了解了胶州的历史。学生通过这种锻炼,被动学习的局面将会有所改变,学习能力也会有所提升。长此以往,必将逐步构建起这种以兴趣为导向的探究性学习模式和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学习模式。

二、在实践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偏差甚至错误的做法。从实际角度出发,笔者觉得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注意全面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提倡“不当教书匠,要当教育家”的教育理念。摒弃应试教育的陋习弊端,不要只停留在口头上,要用新思路、新方法解决新问题、新情况,坚持“育人为本”,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中历史培训感悟篇5

一、选准“角度”,巧用历史模拟法,让“模拟”亮点迭现

所谓“历史模拟”法,即教师事先编好历史情景的“脚本”,由学生扮演历史情景中的角色,再现历史情境,给学生以真实、具体的情境感受,然后引导学生对模拟的历史情景进行评析,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出内容、升华情感、提高能力。表演小品或短剧等活动是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历史模拟”式教学构建的“生活化课堂”,可以让历史课教学突破课堂教学的方寸之地,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巧妙地结合起来。总结经验与教训,我深切地认识到:“历史情景”的选取至关重要。情景选得好则课堂生动活泼,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能“游刃有余”;情景若选取失当,则模拟活动的进行“举步维艰”,很难取得预期效果。那么到底如何站在一个理想的角度、选取一个理想的案例呢?我认为,应注意以下两点:其一,要深入理解课本内容,特别是基本概念、理论,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紧紧围绕内容主题展开讨论,不至于“离题千里”,也才能解决在实施过程中的“突发问题”;其二,题目要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启发性,一定要选取学生感兴趣、有发挥空间的案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投入其中,才能让他们在学习中学会探究,在探究中实现发展。

二、保证“广度”,化用辩论探究法,让“辩论”惠及众生

“分是非、明同异”这也是高中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结合高中生自主意识、评价能力逐步增强的年龄特点,在合作探究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取一个与现实社会中争论较多的热点话题紧密相关的内容作为辩题,让学生在辩论中探寻真理、明辨是非,同时锻炼思维、培养口才,增进合作。

在人民版《必修三》学习与探究之一“科举制度的利与弊”中,教材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辩题――科举制度的利与弊;针对学生的认知能力,我将必修一专题七的近代西方的民主政治与科举制度进行比较,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辩题――科举制与近代西方考试制度作比较,“把辩论引入历史课堂,让激情绽放智慧之光”,实践证明,“辩论探究”法确实是一个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热情、凝聚团体智慧、提升个人能力的教学方法,而且其对社会冲突热点的关注也非常符合高中历史的学科特点。但“妙法”还需“巧用”,假如教师在组织过程中能处理好以下两个问题,我想辩论所迸发的智慧火花就能真正让所有学生共享:(1)辩论所需的人数是有限的,不可能全班学生都成为辩手。可通过组建“智囊团”等办法,将“少数个体作战”变为“团体协同作战”;(2)随着辩论的进行,学生很可能偏离“辩论探究法”的初衷,完全以压倒、战胜对方为目的,出现“非黑即白”的激烈对抗局面。此时,教师应及时加以引导,培养学生全面看待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肯定学生的多元观点,并进行必要的总结和提升。

三、挖掘“深度”,活用展示感悟法,让“展示”感悟人心

“展示―感悟”法,顾名思义,即让学生围绕问题搜集相关的图片、视频、文字等资料,然后通过设计多媒体课件、举办资料图片展、制作小册子等方式来展现成果,从而达到“认同思想、激感、明确价值”的目的。这一探究方法适合于以体验感悟为主要目标的课程。毫无疑问,学生展示的过程直接影响学习目标的达成、教师教学信息的反馈以及学生资源的挖掘。学生一味地堆积、罗列资料,而忽略对资料内涵的挖掘,出现课上“精彩纷呈”、课下“过眼云烟”的情况,最终只会让探究课程流于形式。可见“展示感悟”法看似简单,但要想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教师必须要做好“事前指导”“事中引导”与“事后总结”,即搜集资料前要向学生明确此次探究课程的核心目标,展示中要适时引导学生发掘资料的内涵,展示结束后更需要通过精炼的总结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升华情感,获得真正的心灵感悟,让问题挖掘的“深度”与资料拓展的“适度”完美结合。

高中历史培训感悟篇6

所谓红色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积淀形成的,能够为我们今天开发和利用并具有重要时代价值的各种物质和精神载体的总和。红色资源的载体形式主要有物质、信息和精神三种。物质载体是指,像革命旧址、革命战争遗迹等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所遗留下来的各种实体;信息载体是指,像革命战争年代遗留下来的声像资料、统计数据、革命文本、历史照片、革命歌曲等形式表现出来的信息;精神载体是指,像井冈山精神、红旗渠精神、延安精神等能反映红色资源精神特质的精神文化。红色资源通过形式多样的载体,将崇高的信仰、光荣的革命传统、伟大的民族精神融入其中,内涵丰富、分布广泛、感染力强,是干部教育培训最生动的教材。

党校是干部教育培训的主渠道与主阵地。为了把广大党员干部培养成为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勇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练就其“金刚不坏之身”,河南省各级党校充分研究挖掘、开发利用我省红色资源的教育培训价值,激活和传承红色基因,在加强干部理想信念和党性教育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利用丰富的红色资源,打造了“三学院三基地”党性教育平台,即焦裕禄干部学院、红旗渠干部学院、大别山干部学院和愚公移山精神教育基地、新乡先进群体教育基地、南水北调精神教育基地。

一、开发红色资源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的意义

现阶段,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媒体的价值引导,人们的价值观念呈多元化趋势,各种思想交流交融交锋,其中不乏拜金主义与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潮,严重影响和冲击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在干部培训时,党校是各种思想的汇集地,这也给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党校要坚持党校姓党,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发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作用,就要适应当前干部思想变化的需求,不断创新培训方式、方法,充分利用本地红色资源对干部进行教育就是其中创新教育之一。河南省各级党校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开设红色教育大课堂,有效发挥了“修堤筑坝”的教育功能。

(一)红色资源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红色资源中蕴含的红色精神能够让受教育者感受党性的熏陶,历史文化的洗礼,榜样力量的鞭策,有利于激励和陶冶广大党员干部的情操和意志,增强政治信念和政治立场,坚定政治信仰,培养其爱国、为民服务的高尚情感和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使广大党员干部在利益面前经得住诱惑,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

(二)红色资源为干部教育培训提供了广阔的实践、体验阵地和鲜活的教材。红色资源承载了我们党和人民群众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革命建设的过程中百折不挠的伟大精神,是中国近代史浓缩的精华,是一段不可忘却的抗争史、奋斗史。保留它、倡导它、学习它,把它做为我们的传家宝,可以起到历史镜鉴的作用。红色历史提供的鲜活的革命题材在干部教育培训中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说服力,极具教育功能。

(三)红色教育资源为培养廉洁、高效的党员干部提供了精神动力。红色资源为培养广大党员干部的创新、担当、实干、敬业、奋斗等精神提供了优质的资源,有利于激发干部工作中的为民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近年来,红色资源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和时代精神,如大力倡导红色精神中蕴涵的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为民服务等精神,被大量运用于党员干部日常工作中。使广大党员干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在强大的精神动力支持下,始终保持满腔热情,在各自的岗位上敬业贡献。

二、河南省利用红色资源现状概述

河南省各级党校充分利用本省丰富的红色教育平台,深挖红色内涵,形成了定位明确、布局合理、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干部教育培训新格局,全方位、多形式开展党员教育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建设红色阵地,创设“专题课堂”。河南省加大力度建设红色阵地,不仅组织专家重新对红色阵地进行系统整理、深度挖掘,还形成专题、出版教材,打造了具有新的时代内涵、典型地方特色、人文特色的课程体系,强化专题的针对性和感染力。如视察河南并发表了重要讲话,焦裕禄干部学院及时把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转化为课程,以“从总书记张庄调研看领导干部如何接地气”、“谈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等为主题开发了一系列课程,并编辑出版了《永恒的丰碑――焦裕禄的故事》等系列培训教材。

(二)拓宽红色视野,创设“别样课堂”。河南省各级党校坚持干部教育常态化的理念,定期《手机党课》,以短信形式向党员灌输党的信仰,进行党性教育。

(三)宣传红色思想,创设“微型讲堂”。河南省红色资源景区普遍采用时间短、内容精、形式活、成效好的“微型党课”新模式,让身边人讲身边事,真实、感人的事例,既符合干部现场学习的需求,也节约了培训学员的时间,增加了每天接待学员的数量,达到了较好的培训效果。

三、进一步加强河南省红色资源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的运用

河南省各级党校积极将红色资源引进党员干部培训班课堂,纳入干部教育课程体系,共享红色资源的教育新模式。为进一步创新该模式的运用,建议如下。

(一)创新多样化红色资源教学方式。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案例教学、音像教学、现场教学外,还应遵循学员的学习规律和党性教育规律,创新教学形式。一是切身体验。开发不同形式的“重走革命路”或“入农家、干农活、体民情”等体验课程,让学员身临其境体验当年革命生活。任何语言的讲授都无法替代自身的真实体验给心灵所带来的震撼,让参加培训的学员感受无处不在的红色元素,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二是交流互动。课堂上,除追亿革命先辈的崇高风范外,还可以让学员讲述革命历史,讲自己身边优秀党员的故事。通过相互交流,学习模范先进们的优秀品质,感受革命人物的高尚情操;三是撰写感悟。在参观学习过后,最后一个环节可安排学员在感悟卡上写上自己的所感所悟,篇幅虽短,但却是自己的真情实感。感悟卡可以引导学员去思考、去探究,从思想上真正强化党性修养。

(二)设立差异化红色资源培训模式。探索不同行业、不同类别、不同层级干部的培训需求,设置不同培训“套餐”,增强培训的灵活性。如设置10天、7天、5天、3天课程安排,并分别为厅级、处级、科级、普通党员干部、村干部和大学生等量身定制了课程。

(三)优化师资队伍,大力提升红色景区办学能力。坚持开放办学,红色景区不仅要有专职教师,还可以聘请当地专家教授、党政领导、党校骨干教师到红色景区授课,此外,还可以将当地的革命前辈、模范人物、优秀党员等先进模范充实到教学队伍中来,使红色景区的教师不仅党性素养高、理论水平高、而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自身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同时也要加强红色景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着力打造特色优质品牌,在全国起到较好的引导作用。

高中历史培训感悟篇7

我是来自邯郸站邯郸运转车间团支部的翟硕,在我刚刚参加的兼职团干部培训班中,我除了学习到很多有关党团的历史知识和团支部的日常工作方法外,我向将自己参加本次培训体悟,与同志们做一个简单的分享。

首先在这里,我不想与大家过多的分享有关我党的历史知识,当然纵观我党的发展,党校教授给我们深入浅出的剖析的很透彻,我党的发展是艰辛的,是在战火中历练出来的,对于历史我了解的不是很多,我想很多的同志可以给我讲出有关我党发展的相当多的历史故事,不过我觉得在我聆听了老师的讲解后,我觉得我们党的发展就是靠着坚定的‘信念’,不管再何时何地我们的中国共产党都没有放弃拯救中国的坚定‘信念’,就是这股‘信念’才让我们的共产党在艰难的抗战、内战中发展壮大,也是这股‘信念’引领着新中国的发展壮大。在学习中我确实感受到了这股‘信念’的强大,而培训的另一个内容,让我感触更为深刻,没错就是那一上午‘紧张’的户外拓展培训。

说到拓展培训,我不是想说那一上午玩的很开心,当然确实非常的happy,不过这不是重点,寓教于乐这就是我想说的。好,现在我把那一上午的感悟细细的与大家分享。

首先说团队,什么是团队,团队是由基层和管理层人员组成的一个共同体,它合理利用每一个成员的知识和技能协同工作,解决问题,达到共同的目标。这是它的广义解释,我觉得团队就是一个为了集体荣誉而奋斗的集体。如何能让陌生的队员们在较短时间内互相认识、熟悉,甚至于培养出很好的团队默契。这是其实是一个很艰难的任务,不过在那一上午我们团队做到了,我不知道别的团队是否有很高的默契,但是我们团队出现了,在猜歌名的缓解,最后一局,我们黑板上只花了三个圈和几道,另一个伙伴指了几下手表的情况下猜出了歌名《滴答》,这堪称奇迹。

这里我就聊聊我的想法:

一、组长不独断独权。可能这个标题让人误解,我想表述的是我们的组长不个人英雄主义,什么事情都自己做,而是专业的事情由专人去做。在绘制队旗时我们组长就充分表现了这一点,做游戏时也是谁的点子好就采纳谁的点子。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起团员的积极性。

二、组长要有责任感。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这是全国人民都知道的,刚刚我说我们组长对"权利的下放"为何又说带头的事,似乎是前后矛盾,其实不是这样的,不个人英雄主义不是说就把所有的责任也抛弃了,组长是车头所以就要有担当,当小组无法确定"中心"的时候就要站出来,给大家做指路人,这一点在我们第二天的下午各组才艺展示时的表现就可以看出来,当大家都在唱歌时,我们组选择了诗朗诵,也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三、激发集体荣誉感。团队就是一个集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句话在我们画队旗的时候得到了充分体现,十三只海鸥"绑在"一起,你需要我我需要你,就是这股荣誉感促使这我们团结一心,刺激出那堪称奇迹的演绎。

四、充分民主创奇迹。团队中谁出现了错误,我们从来没有埋怨和批评,大家畅所欲言,还说猜歌名,我们团队想到就说,哪怕可能不沾边但是其他伙伴觉得不会笑话他,这样大家都在抢大家都在答,就有可能一个小灵感激发出了最后的大奇迹。

刚刚我说了我们小团队的"奇迹",现在我就再小聊两句我们学习班这个大团队。我们小小的团队是出现了一些小成绩。可是没有大团队平台就没有我们的小成绩。是的这就是我身为一名基层团支部一员的体悟。

只有平台才有展示,我想说如果没有春晚可能就没有今天的刘谦,"台子搭的越高"我们的"演员"就会有更高的"知名度".就是这平台才会历练出一代代优秀的团干部。没有舞台的演员也就是普通人。所以我想我在今后的工作中也要尽量的给青年们提供更多、更大的"舞台".如何提供更大的"舞台",就是我今后工作的一个重点方向。

高中历史培训感悟篇8

首先在这里,我不想与大家过多的分享有关我党的历史知识,当然纵观我党的发展,党校教授给我们深入浅出的剖析的很透彻,我党的发展是艰辛的,是在战火中历练出来的,对于历史我了解的不是很多,我想很多的同志可以给我讲出有关我党发展的相当多的历史故事,不过我觉得在我聆听了老师的讲解后,我觉得我们党的发展就是靠着坚定的‘信念’,不管再何时何地我们的中国共产党都没有放弃拯救中国的坚定‘信念’,就是这股‘信念’才让我们的共产党在艰难的抗战、内战中发展壮大,也是这股‘信念’引领着新中国的发展壮大。在学习中我确实感受到了这股‘信念’的强大,而培训的另一个内容,让我感触更为深刻,没错就是那一上午‘紧张’的户外拓展培训。

说到拓展培训,我不是想说那一上午玩的很开心,当然确实非常的happy,不过这不是重点,寓教于乐这就是我想说的。好,现在我把那一上午的感悟细细的与大家分享。

首先说团队,什么是团队,团队是由基层和管理层人员组成的一个共同体,它合理利用每一个成员的知识和技能协同工作,解决问题,达到共同的目标。这是它的广义解释,我觉得团队就是一个为了集体荣誉而奋斗的集体。如何能让陌生的队员们在较短时间内互相认识、熟悉,甚至于培养出很好的团队默契。这是其实是一个很艰难的任务,不过在那一上午我们团队做到了,我不知道别的团队是否有很高的默契,但是我们团队出现了,在猜歌名的缓解,最后一局,我们黑板上只花了三个圈和几道,另一个伙伴指了几下手表的情况下猜出了歌名《滴答》,这堪称奇迹。

这里我就聊聊我的想法:

一、组长不独断独权。可能这个标题让人误解,我想表述的是我们的组长不个人英雄主义,什么事情都自己做,而是专业的事情由专人去做。在绘制队旗时我们组长就充分表现了这一点,做游戏时也是谁的点子好就采纳谁的点子。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起团员的积极性。

二、组长要有责任感。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这是全国人民都知道的,刚刚我说我们组长对"权利的下放"为何又说带头的事,似乎是前后矛盾,其实不是这样的,不个人英雄主义不是说就把所有的责任也抛弃了,组长是车头所以就要有担当,当小组无法确定"中心"的时候就要站出来,给大家做指路人,这一点在我们第二天的下午各组才艺展示时的表现就可以看出来,当大家都在唱歌时,我们组选择了诗朗诵,也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三、激发集体荣誉感。团队就是一个集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句话在我们画队旗的时候得到了充分体现,十三只海鸥"绑在"一起,你需要我我需要你,就是这股荣誉感促使这我们团结一心,刺激出那堪称奇迹的演绎。

四、充分民主创奇迹。团队中谁出现了错误,我们从来没有埋怨和批评,大家畅所欲言,还说猜歌名,我们团队想到就说,哪怕可能不沾边但是其他伙伴觉得不会笑话他,这样大家都在抢大家都在答,就有可能一个小灵感激发出了最后的大奇迹。

刚刚我说了我们小团队的"奇迹",现在我就再小聊两句我们学习班这个大团队。我们小小的团队是出现了一些小成绩。可是没有大团队平台就没有我们的小成绩。是的这就是我身为一名基层团支部一员的体悟。

只有平台才有展示,我想说如果没有春晚可能就没有今天的刘谦,"台子搭的越高"我们的"演员"就会有更高的"知名度".就是这平台才会历练出一代代优秀的团干部。没有舞台的演员也就是普通人。所以我想我在今后的工作中也要尽量的给青年们提供更多、更大的"舞台".如何提供更大的"舞台",就是我今后工作的一个重点方向。

高中历史培训感悟篇9

[关键词]历史教学生活化活力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

新课程历史教学的显著特点是基于生活,教学更具有生活性。现代生活是历史的延续和发展,现代生活总会有历史的影子和痕迹。历史教学不能割断历史与生活的联系,要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历史、感悟历史,在历史学习中体验现代生活,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一、初中历史教学脱离生活的主要表现

历史是初中阶段的重要学科,但由于近几年中考总分中历史所占比例很小,被学生普遍认为是副科,他们学习的时间和兴趣远不如语文、数学和英语,就是和物理、化学、政治、地理相比也差得很远。中考历史所占的分值不高是一个重要原因,但历史教学的方法单一,严重脱离社会生活也是重要原因。

经调查,大多数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兴趣不浓,学生愿意接受教师给定的标准答案,而不想更多地去思考、探索。很大一部分学生不利用或不会利用各种历史资料,因而欠缺收集、整理、利用历史资料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生主体参与的局限性。在某种程度上,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其原因可归结为重要的一点:学生主体性缺失。尽管新课标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的课程目标,但实际上,课堂教学仍然把重点放在对考试内容的训练上。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主体的特性常常为教师所视而不见,学生仍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二是追求考试成绩的功利性。由于“考试”这根指挥棒在教学评价中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和学生都希望通过便捷的方式获得好成绩。这样,历史这门思辨性很强的学科多被当做单纯的、复述性的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特点。而且大多数学生为了获得更高的总成绩,愿意把学习的时间用于语数外等科目上,花在历史学习的时间上较少。

三是布置历史作业的片面性。长期以来,传统作业被视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而生活化课外作业则处于一种更为尴尬的位置。许多作业设计封闭僵化,仅局限于学科知识范围,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生活。

二、生活化历史课堂的打造

历史教学的生活化,包括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教学过程的生活化、历史作业设计的生活化和检测评价的生活化。教师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联系社会生活去安排教学过程、历史作业和历史教学的评价,让学生通过联系社会生活去理解历史、感悟历史。

一是教学内容的生活化。现代生活是历史的发展和延续,历史教学内容都是过去发生的事。课堂教学要实现生活化,就要联系生活实际去进行历史教学。如《五雷》的教学内容,虽然是近百年前的事了,但我国把5月4日这一天定为中国青年节,就是要青年在新的时期发扬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教学中,要联系新时期的伟大梦想,鼓励青年学生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

二是教学过程的生活化。历史的有效课堂表现在学习的效果上是对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和认识历史,分析历史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的安排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知识和技能。学习技能是指通过各种人力、物力和技术资源来促进学生进行历史批评性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学法。这里的“学法”不仅包括学习理解各种历史问题的原则和技巧,恰当拿捏各种与历史学习相联系的认知过程,而且还包括是否树立了远大的学习志向与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了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等。

三是历史作业的生活化是历史教学生活化的重要环节。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环节,要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就要实现历史作业的形式和内容的生活化。历史作业生活化是判断学生能否将历史知识与技能学以致用的重要方式。否则,学了不能用,不仅等于没学,而且还有浪费人力物力之嫌。在新课程实践背景下,应用的意义还在于学生学习历史的创造性潜能是否得到应有的保护、挖掘与培养。应用层面越得到师生的重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就越高,创造能力也越好。此外,历史教学检测评价也要做到生活化。

总而言之,生活化的历史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联系社会实际学习历史,感悟历史,在生活中学会运用历史知识和唯物史观去认识社会,认识社会发展规律。

[参考文献]

高中历史培训感悟篇10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教育的重点开始转向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探究能力也成为高考和新课改的关注重点,同时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因此,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了国家繁荣富强的关键。随着历史教育的深入研究,高中历史教学应当如何适应时展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因此,高中历史教学必须注重对学习创新思维的培养,将历史教育从知识转向能力,促进学生在智力、道德、情感以及性格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尝试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

   1.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首先要让学生有创新的欲望,才能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有效的创新教育。因此,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提问时,不能简单对其否定或阻止。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提问或探究都简单地予以否定,势必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变得“谨慎”,而不善于去思考,这样也就无从谈起创新。高中历史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当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创新学习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创设学习情境,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高中历史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当注意创设具有探索性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结合已学知识对未知问题进行探索,从而在认知过程中,使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积极、主动的状态。在探究学习中,体验从“不知”到“知”的转化,从这个过程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如讲到元朝时,其统治者实行了民族分化的政策,将民族分为四个等级,虽然书中详细列出了各等级的名称和民族,但却忽略了元朝时期出现的一个新民族:回族。那么回族是属于第几等?这就要求学生进行探索研究:元朝的回族是波斯人、阿拉伯人长期在我国定居下来,并同汉、蒙等杂居,从而互通婚姻的结果。在以上的这段信息中,学生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进行思考,首先当时的波斯人、阿拉伯人长期定居在当时较发达的城市,如泉州、扬州、广州等地;其次与波斯人、阿拉伯人通婚的蒙古人也不是边远地区的那部分,而是进入中原地区的那部分,由此可见,回族是属于第四等人。因此,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能够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加深已学知识,创新的知识。

   三进行求异思维的训练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因为历史教材在一定的时期内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所以学生很容易因为教材的权威而形成某种思维上的定势,阻碍学生在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注意对学生的求异思维进行训练,消除阻碍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思想定势。

   1.逆向思维的训练在求异思维中,极富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是逆向思维。在高中历史教材中,有许多可以设计成逆向思维练习的知识点,如假如没有发生鸦片战争,那么中国的近代史会如何发展?如果孙中山没有让位给袁世凯,那么辛亥革命之后的发展形势又会是怎样等等。这些改变问题的条件或结果的事件,都能形成逆向思维问题,这些问题并没有标准的答案,但作为训练学生求异思维的问题,对于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