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的理论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45:54

采购的理论知识篇1

关键词:国际采购知识共享企业创新

一、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已经变成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性资本,企业更加注重对知识和智力资源的管理。但是由于信息和技术的全球化发展,知识资源却越来越分散到全球的不同区位,知识的有限性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如何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企业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知识资源,已经成为企业急需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国际采购作为企业间关系网络的一个分支,对知识共享有重要的加强和促进作用,能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的新视角和新观点,给企业带来多样性和异质性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在全球环境下,企业必须重视国际采购的重要性,加强与国际采购商的交流与合作,促进知识共享,提高企业创新绩效,构建竞争优势。

本文是在前人论述和研究的基础上,从国际采购这支具体的网络关系形成出发,研究知识共享和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

二、相关文献和理论回顾

1.知识共享

目前,对知识共享的研究主要从企业外部获取和企业内部交流两个方面入手。相应的研究有:陈剑峰等提出集群内企业间的知识共享是技术创新集群存在和发展的关键;刘敏,徐凯等指出企业应该将资源获取建立在外部价值网络上,以促进企业产品创新;Gao认为,对于不复杂的创新,可以通过外部获取可以避免自身开发与结果的不确定性。Konght和Zander指出企业通过知识共享获取的外部技术和新知识可以提高企业的知识储备,降低企业自身技术研发的成本负担,有效地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等。

2.国际采购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采购就已经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monczka和trent把国际采购定义为战略进化的最终阶段;在考虑是否采用国际采购时,monczka,trent和nassimbeni等学者是以产品的购买价格作为主要的影响因素;Handfield等将更多的因素考虑在内,如较长时间的前置时间、运输成本、关税以及文化差异和交流问题;weberetal考虑了净价格、质量、服务和灵活性;Das和Handfield等讨论了国际采购的实时性和不相容性;matthiasHolweg,andreasReichhart等学者将国际采购影响因素归纳为静态成本、动态成本和隐性成本,并通过建立总成本模型加以计算。

三、通过文献和理论回顾推出的结论

在本文中,为了便于本文的研究,将影响国际采购的因素重新划分:损失因素,得益因素和宏观条件。损失因素是指进行国际采购可能的弊端,包括采购的运输成本、关税、及时性、文化差异、交流问题以及服务等;得益因素是指国际采购相对于国内采购的优势因素,包括低成本的资源、先进技术和设备,更高质量的产品服务,稀缺资源等;宏观条件是除损失因素和得益因素以外的主客观条件因素,包括采购方的全球态度战略,在全球立足的可能性,获得国际竞争等以及供应方的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政治经济环境等。

1.损失因素与知识共享的关系

影响国际采购的损失因素,会让采购商在采购过程中有形或无形地增加采购的成本和风险,会对采购商的决策产生消极的影响,往往由于考虑到这些因素,致使采购商拒绝与国外供应商合作,而选择与当地供应商合作

结论1:损失因素与知识共享是负相关的

2.得益因素与知识共享的关系

企业出于对得益因素的考虑,才加强了进行国际采购的决心和信心,于是积极地与国际供应商联系和合作,加强企业间知识的交流和分享。 结论2:得益因素与知识共享是正相关的

3.宏观条件与知识共享的关系

很多时候,即使是进行国际采购的损失因素大于得益因素,即企业面临着成本和风险的增加,企业也会进行国际采购,主要原因就是宏观条件的影响,如企业制定全球战略,想在某一地区开发新市场,就通过国际采购加强对这一地区的了解和在这一地区的树立形象扩大影响。宏观条件对企业间关系网络的建立和知识共享有一定的影响。

结论3:宏观条件与知识共享是正相关的

4.知识共享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

由于竞争压力不断提高,企业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积累相应的创新需要的知识,并且进行自主创新具有高风险性,所以企业要想构建竞争优势,就必须进行外部学习,加强对知识的外部获取和整合,从而实现知识积累,推动企业技术和产品的创新。知识获取为企业创造了新的“生产机会”,而知识共享又为知识的外部获取提供了一条便捷而行之有效的途径,所以知识共享能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

结论4.1:知识共享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是正相关的

结论4.2:知识共享与企业产品创新绩效是正相关的

四、建议和结论

1.重视国际采购的影响因素与知识共享和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

国际采购与知识共享和企业创新绩效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知识共享,影响企业创新绩效,从而进一步影响企业的竞争优势和企业绩效,所以我国在进行国际贸易时,必须重视国际采购的影响因素,并且要根据国际企业采购考虑的因素,增强得益成本的作用,削弱损失成本的影响,并改善国际采购的相对应的宏观条件,积极主动的自我更新和创新,来增加与国际企业的合作,承接更多的国际采购,促进知识共享,提高企业创新绩效。

2.加强与国际公司的合作,积极构建关系网络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知识资源和技术资源越来越分散到世界各地,尤其是分散在国际化大企业之中。企业要想获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加强与他们的联系和合作,通过参与国际采购的相关活动,积极构建企业之间的知识网络,促进有效知识的交流和共享,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形成竞争优势。只有这样才能引进和学习先进的知识为我所用,大力发展我国企业的竞争优势。

3.在知识共享过程中,要积极的获取,吸收,并进行自主创新,实现真正的企业创新

我国企业的技术,管理水平等很多方面,较之于国外大企业还有很大的差距,而且现在的企业创新水平也相对较低,所以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想获得一种持久的竞争优势,符合采购方的要求和需求,达成长期的采购合作关系,就必须重视知识要素的积累,进行自主创新,通过技术升级实现产品升级,使我国的产品或服务由产业链的中端向两端攀升,即由贴牌生产(oem)向研发与自主设计制造(oDm)、研发专利技术和国际贸易、自主品牌制造(oBm)转移。

本文通过对知识共享和国际采购等相关文献和理论的研究,分析和归纳了国际采购影响因素,知识共享和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其结果对我国企业如何根据国际采购的影响因素,调整我国产业结构,以加强与国际企业的交流和合作,从而在知识共享的关系网络中获取企业发展所需的知识和技术,构建我国企业的竞争优势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李桂华,卢宏亮.供应商品牌溢出者、品牌关系质量与采购商重复购买意向:基于采购商视角[J],南开管理评论,2010(4):71—82;

采购的理论知识篇2

1.1模型提出

知识螺旋(KnowledgeSpiral)理论是由野中郁次郎(ikujirononaka)于1989年在《知识创造的企业》一书中首度提出。知识螺旋经由4种知识转换模式在组织内部加以扩大,成为较高层次的知识本体,是知识转移与创造的过程,强调隐性知识的交换。知识螺旋理论强调企业中知识的转移和转化,在供应链企业采购风险管理过程中,表现为:通过对企业采购风险知识的分享、整理、组合、内化,供应链采购人员以及企业高层管理者能够把握企业的采购风险实时状况及其安全要求,并对新一轮的采购风险进行动态预警,最终目的是通过这一动态模型,改善企业采购风险预警管理,在动态螺旋过程中,实现对企业采购过程风险的掌控,把风险损失降到最低。

1.2模型说明

1.2.1具体模块的描述

(1)风险分享是指供应链采购风险隐性知识之间的转化过程。这些隐性知识存在与供应链采购人员的某种经验或实践活动,因此采购风险隐性知识的传递和共享需要供应链采购人员之间的接触和交流来实现,它侧重于采购风险隐性知识的传播和共享。它是企业采购风险知识螺旋得以持续上升的基础和前提。(2)风险整理是供应链采购风险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过程。这一阶段是对通过访谈获得的一些关于采购风险的隐性知识,进行初步明晰化或者编码化。把采购风险的隐性知识,通过比喻、类比、概念、假设或模型等形式将其明示化,由想象阶段的知识变为概念阶段的知识,为后续进一步确定供应链采购风险的分类和预警标准做准备。(3)风险组合是指供应链采购人员之间关于采购风险的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阶段。针对风险整理得到的采购风险因素,通过动态聚类方法获得关于采购风险的具体分类及其主要风险因素,为下一轮采购风险预警做前期准备。(4)风险内化是指供应链采购风险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阶段。即把采购风险预警结果整理成一个指导性文件,并通过员工培训,内化为供应链采购人员能够理解的关于采购风险的隐性知识,拓宽、延伸和重构其采购风险的隐性知识系统,为下一轮的采购风险预警储备知识。

1.2.2模块间关联性描述

员工访谈是供应链采购人员的采购风险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桥梁。它主要是通过与管理者和岗位工人的访谈,把企业的原始知识即与供应链企业采购过程相关的风险因素挖掘出来,并对这些风险因素进行粗略总结和分类。合并删除过程,是把通过访谈得到的,关于企业采购风险的显性知识进一步整理,这一过程主要是对采购风险因素进行合理分类,并确定企业采购风险的二级指标分类,以及采购风险的初始安全标准。风险预警过程,即对通过合并删除过程得到的风险指标体系和安全评价值进行风险预警,得到采购风险指标的预警值和采购风险安全等级升级文件。员工培训,即在风险预警结果的基础上,把采购风险的显性知识通过培训内化为员工关于采购风险的隐性知识的过程。

1.3模型动态过程描述

采购风险预警的知识螺旋模型是建立在知识螺旋SeCi过程模型基础之上。它主要从两个维度解释了知识螺旋应用于采购风险预警的过程,其一是认识论维度,供应链采购人员对风险的认识是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换过程,这一过程决定了采购风险能否被供应链采购人员所知晓;其二是存在论维度,即供应链组织自身无法创造风险预警的知识,供应链采购人员关于采购风险的隐性知识是供应链组织风险预警知识的基础,被调动出来的关于采购风险的隐性知识通过知识螺旋过程在组织层次上得以放大。根据知识螺旋理论,组织的知识创造是一个螺旋的过程,它源自个体,并且随互动群体的扩大,超越团组、部门、事业部、组织的边界而不断往前推进。同理,在采购风险预警的知识螺旋系统模型中,关于采购风险的知识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风险识别和预警过程。在初始阶段,各供应链采购人员之间分享关于供应链运行过程中的风险知识,即采购风险隐性知识;经过供应链采购人员的访谈,总结和整理出供应链运行过程中的各类风险因素;再经过聚类分析,把风险因素进行合理的分类整理,删除不必要的风险因素,得到供应链运行过程中的初步的风险分类体系和安全标准;再通过预警过程,得到采购风险预警的指导性建议,并对采购风险的标准和安全等级进行修正,形成采购风险的危险程度文件;最后通过员工培训,把采购风险预警显性知识内化为供应链采购人员的隐性知识,即完成一次风险预警螺旋。在供应链运行过程中,风险在不断变化,供应链采购人员对风险的认识和体验也在不断变化,进而开启第二轮的风险预警螺旋,如此周而复始,形成采购风险预警的知识螺旋过程。

1.4模型动态过程建立

1.4.1风险整理

供应链采购人员对于采购风险隐性知识的认识最终要通过访谈的形式转化为显性知识。考虑到采购风险的多变性和不确定性,这里采用深度访谈的方法进行企业采购风险隐性知识的挖掘。首先,针对供应链企业采购过程中的隐性风险因素,比如企业采购过程的不确定性和供应商方面的不确定性,设置关于采购风险因素的访谈提纲,然后采购风险预警专家小组通过深层次访谈和企业的供应链采购人员进行深层次的交谈,进而发现企业采购过程的具体隐性风险因素知识,并规范化表示。通过访谈能够大致了解供应链企业的采购风险因素,对企业正常采购的影响程度等隐性知识。

1.4.2风险组合

通过深度访谈,初步了解了企业供应链运行过程中的采购风险因素,进而采用统计分析软件结合采集的数据,针对显化的采购风险知识进行粗略的分类。企业采购风险聚类具体算法如下:(1)按照一定的规则,将所有的采购风险因素分为k个初始类;(2)根据采购风险指标值计算的欧氏距离将每个指标归入离中心点最近的那个类;(3)对获得采购风险指标和失去采购风险指标的类,重新计算各类的中心点;(4)重复第(2)、(3)步直至分类达到稳定,即不能再分类为止。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以及供应链运行的情况,针对企业采购过程中的具体风险因素,结合通过实地调研得到的风险指标数据,运用动态聚类分析方法,得到企业采购风险显性知识的具体分类结果,并结合企业采购要求,给出企业采购风险指标的安全标准描述,为风险内化提供基础。

1.4.3风险内化

通过风险预警,得到采购风险预警的指导性建议和对风险指标的修正结果,以及风险指标的安全等级文件,这些显性知识就可以内化为供应链采购人员对企业采购风险的隐性知识。本研究采用Bp神经网络进行企业采购风险的预警。把通过风险组合得到的风险指标值和具体采购风险样本的安全等级评价值输入Bp神经网络,经过训练、检测,验证Bp神经网络用于风险预警的有效性,把采购风险的安全等级作为第一次风险预警知识螺旋的初始值,在后续的采购风险预警知识螺旋过程中,不断升级风险指标的安全等级,形成相对规范的风险安全等级升级文件,为风险分享提供有效的参考和指导。在风险内化过程中运用Bp神经网络模型的注意事项:将企业的采购风险预警视为一个动态过程,根据风险整理和组合结果,明确预警风险因素;定义神经网络各层节点数,包括输入层节点、隐含层和输出层节点,进而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运用matLaB7.8软件,训练和检测模型的有效性;随着企业和市场环境的变化,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模型参数,并修改采购风险安全等级文件,使其更加精确地进行采购风险预警。

1.4.险分享

供应链企业的员工对于企业采购风险隐性知识的体验和分享,是采购风险预警系统的目标。把这些采购风险的隐性知识通过员工训练,内化为供应链采购人员可理解和掌握的隐性知识,为再次优化采购风险预警管理过程提供知识储备。把通过风险内化得到的企业供应链采购风险安全等级升级文件作为重要参考依据,组织本次采购风险预警专家小组,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对供应链采购人员进行集中培训,让其获得关于企业采购风险预警的共同体验,把自己置身于企业采购风险预警过程之中,提升其对企业采购过程中的风险隐性知识的深层次认识。,企业在具体实施采购风险预警的过程中,反复操作上述四块内容,就可以把企业采购系统中的风险因素的安全要求逐步内化为供应链采购人员的隐性知识。在一轮又一轮的预警过程中,以风险知识的流动为主线,逐步识别各类采购风险,并提升其安全等级,从而减轻供应链采购风险对于企业采购的不利影响。

2、结语

采购的理论知识篇3

[关键词]政府采购素质培训

我国自实行政府采购以来,取得了丰硕的成就,为国家节约了很多资金,采购规模每年不断扩大。1998年,全国实行政府采购的规模为31亿元,1999年扩大到130亿元,增长幅度为319%。2000年为328亿元,增幅为152%。2001年,政府采购总额为653亿元,增幅为99%。[①]2002年为1009.6亿元,2003为年1659.4亿元,2004年为2135.7亿元,2005年达到2500亿元,[②]2006年政府采购规模预计将达到3000亿元。

随着政府采购规模的扩大,诸多的问题都暴露出来了,比如采购成本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有所提高,采购货物或服务的质量不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有所降低等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采购制度不健全而使得某些人钻了空子;规模过大造成规模效益递减;由于对采购的监督不到位使得采购人员发生寻租行为;还有,由于采购人员的综合素质不够高导致采购效率和效益偏低等。随着我国加入wto,即将加入wto的《政府采购协议》,我国政府采购人员的素质不高成了制约我国政府采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就针对在新形式下如何提高我国政府采购人员的综合素质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以促进我国的政府采购平稳地与国际接轨,提高我国政府采购的效率和效益。

一、我国政府采购人员素质现状

政府采购是一项技术性很强、意义和责任重大的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要有支精通采购技术、熟悉商品性能、道德水平高、责任感强的高素质队伍。

目前,我国政府采购管理队伍的政策水平、理论水平及专业管理能力,整体上偏低。我国政府采购人员素质与政府采购的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由于我国实行政府采购制度的时间不长,大部分政府采购人员不够专业,主要来自财政部门和其他行政部门,他们知识结构不够全面,在招投标、合同、商业谈判、市场调查、法律、工程、机电设备等方面了解不多,将采购活动委托给社会中介机构承办时增加了采购成本。对政府采购的复杂性认识不够,对国际政府采购的方式及程序知之甚少,很多采购人员对现代政府采购业务和技巧不够熟悉,对厂商信誉和商品质量把握不准,搜集、分析市场信息的能力不够强。把政府采购简单等同于市场招标,对政府的采购政策不够敏感,不规范现象时有发生。

因此,形成一支业务过硬、素质精良、执业规范的政府采购队伍显得尤为迫切。

二、政府采购对采购人员的素质要求

作为政府采购部门的采购人员,与非政府部门的采购有着明显的不同。非政府部门或者说私营企业在采购时使用的是自有资金,采购的产品都是直接为自己服务,能否节约资金直接关系到本企业的发展,所以在使用时一般都会精打细算。而作为公共部门的政府采购部门,采购时使用的是公共资金,这些资金来源于纳税人,采购的产品大多是公共产品,能否节省资金与他们本身的收入没有直接的联系,甚至采购成本高时自己反而能得到好处。所以政府部门采购人员与非政府部门的采购人员面临的环境不同,那么对他们的要求也应有所不同,除了技术性的要求外,对采购人员的思想、品行也有很高的要求。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③]:

1.政治思想素质

政府采购实际上是政府拿公共资金(即纳税人的钱)为公众办事,代替公众购买公共产品,也就是说,政府采购也是一种公共服务。要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政府采购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就显得格外重要。我国政府采购人员的政治素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忠实的贯彻党和政府方针、路线,深刻领会政府采购政策,强化服务意识,树立为政府采购主体服务的思想;其次,树立法制观念,认真学习、领会有关政府采购的法律、法规,严格遵守政府采购的行业工作规范,在工作中做到以身作则。再次,树立服务精神,热爱政府采购工作。

2.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

理论是政策的先导,政策是理论实现的具体化。作为政府采购工作者,较好的理论修养是做好政府采购工作的根本前提。政府采购人员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主要表现在能够把握并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精通财政、税收、政府采购和国有资产管理的原理和知识,熟悉经济、法律和法规,有较强的改革开拓精神,并能熟练运用他们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政策水平主要表现在能深刻理解并掌握现行的财政政策、经济政策、政府采购政策,做到触类旁通。

3.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

政府采购涉及面广,对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政府采购涉及到招标、决标、履约管理、仲裁等许多环节,同时还要求对市场行情、商品和劳务的特性有深入、细致的了解,这是一种技术性很强的事务,对政府采购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有很高要求。

作为专业化的政府采购,国外发展的比我国要早,在采购人员的选拔上也较早的形成了相应的标准。[④]

国外政府在选拔采购官员或雇员时,一般从大企业选拔。年龄一般在30岁-35岁之间,具体条件为:毕业于高等院校的商学院或管理学院,修完商业课程,取得同等学历资格者优先,有成功和负责的采购工作和管理经验;有关于市场条件分析、调研、现行价格、关税程序、仓储和会计的实际工作经验;完全熟悉获得竞争性而又最少标价的手段;了解合同法和合同程序;足智多谋,诚实冷静,有管理能力和管理策略。

根据近些年的具体实践,我国政府采购人员应具备以下素质:熟悉政府采购规则、制度、国际惯例,掌握采购技能、商品及其检验、储运、保险、通关知识,掌握财政、税务、财会知识;熟悉国内外经济法知识;全面了解信息系统应用知识。在能力方面,要求具备成本意识与价值分析、逻辑思维、决策、预测知识,灵活性与敏捷性及谈判技巧,在合作意识和行为上要注重团队精神,有效的沟通与交流。

三、提高政府采购人员素质的建议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政府采购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包括思想、理论、业务三个方面,那么改进措施也应该围绕这三个方面进行,下面就如何改进和提高政府采购人员素质提几条建议:

1.加强对政府采购人员的基础教育

第一,加强政府采购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

具体做法为:可在政府采购机关大力发展党员,争取人人入党,通过党支部加强对政府采购人员的思想教育。教育他们树立真正的“公仆”意识,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让他们知道政府采购不仅仅是“政府采购”,还是一项重大的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国家政策,培养兴趣,积极完成任务。

湖南省汝城县财政局关于政府采购加强政治学习,结合政府采购工作的特点,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坚持做到在不义之财面前不动心,在亲情面前不动摇,在政策面前不变通,并敢于同一切违法乱纪行为作斗争,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作风过硬、业务精通的政府采购管理队伍。该县财政局还积极加大对《政府采购法》的宣传力度,印发了各类政府采购资料,举办了政府采购联络员培训,开展了知识竞赛等,使政府采购政策深入人心。[⑤]

第二,通过学校加强理论教育。

学校是学习的天然场所,是开展理论教育最好的地方。除了开展对现政府采购人员的教育外,还应为将来进入政府采购单位的人员做准备。那就是培养政府采购人才。现在开设政府采购专业及课程的大中专院校还比较少,今后要大力发展。在经贸类、管理类专业要开始政府采购课程,还有开设政府采购专业,尤其是加强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开展政府采购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教育,以加强对政府采购各方面研究。

2.开展对政府采购人员的培训

对政府采购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及理论教育是政府采购人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由于政府采购是一项技术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那么在专业方面需要对政府采购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培训是政府采购人员迅速提升专业采购技巧的捷径。随着我国政府采购市场的国际化,有关政府采购的新事物层出不穷,可以说,培训要贯彻政府采购的始终。培训的具体做法为:

第一,正式培训与非正式培训相结合。

正式培训场所可设在当地负责实施政府采购的部门或高等院校。尤其是与高等院校建立合作关系,由学校的政府采购理论家和经验丰富的资深政府采购员讲授。尤其要加强案例的教学分析,培养政府采购员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非正式培训是正式培训的有效补充。非正式培训主要在实施政府采购的过程中进行,为了不影响采购效率,由接受培训的人员和经验丰富的采购员同时进行采购决策及与采购相关的其它事宜的处理,先按照有经验的采购员的决策行事,等采购结束,接受培训的人员再对比二者的差别,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非正式培训可采取类似于导师带研究生的方式,一个资深采购员带三或五个学员。

第二,岗前培训和岗后培训相结合。

由于学校教育的局限性,一般来说,上岗前都要进行岗前培训。岗前培训主要是解决理论教育与实践相脱节或滞后的问题,由政府采购部门负责培训。培训时可以结合本采购单位历年来的采购实例及将来的采购计划。

上岗后也要培训,主要解决现有知识不能解决采购过程中出现新事物的问题。我们现在是个终身教育的时代,采购部门也要开展只要在岗就要不断接受培训的活动。

第三,国内培训与国外培训相结合。

国内培训是指在国内接受培训。我国国内有着巨大的采购市场,我国现在也有了有法可依的《政府采购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我国又有着特殊的国情,开展业务教育不能撇开政治思想教育,所以,在国内是开展培训的主要场所。

国外培训是指在政府采购队伍中选派部分有潜力的采购员到国外接受培训。此计划可针对各个阶层中优秀有潜力的采购人才,给予赴国外训练的机会,以培养其国际观及语言能力,建立涉外能力,使其成为优秀的对外采购人才。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行和我国加入wto,政府采购市场也变得越来越国际化。我国加入《政府采购协议》是迟早的事,所以,抓紧时间学习国外先进的采购经验,提高我国政府采购的效率与效益,保护民族产业,就显得非常必要。

第四,专业培训与交叉培训相结合。

专业培训是指,不管何种形式的培训,培训内容都是与政府采购直接相关。这是培训的主要内容。目前,我国开展的各种形式的培训大多属于专业培训。

由于政府采购是一项技术性及相关性极强的工作,也就是说,政府采购需要采购人员具备较综合的知识结构,所以,专业培训不能满足采购的要求,需要对政府采购人员进行交叉培训。

这里,我把政府采购人员到外界各种研究机构、协会、团体等进行研习和到与采购相关的部门挂职培训称为交叉培训。这样做使采购人员彼此间能交换心得,扩大视野,并通过专题交流,交换意见,解决疑点,以补充能力不足的缺陷。这应该是一种很好的补充培训方式。

[参考文献]

【1】倪东生:《政府采购的有效运作》,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年。

【2】郭浪文:《政策看点采购制度改革五大问题》,enet硅谷动力网。

采购的理论知识篇4

通过典型工作任务梳理和企业专家访谈,深入分析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制造企业、服务企业等不同行业采购岗位实际工作过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并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情境和学习内容,编制课程标准,形成课程体系,体现从采购工作实际中来,到采购工作实际中去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理念。

二、课程设计的实施

(一)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开发设计课程

在课程开发之前,对各类用人单位的采购人才需求状况进行调研,同时也对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知识、技能、素质等需求进行调研和整理,形成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组织有企业、事业、政府机关专业人员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业理事会,举办课程开发研讨会,明确采购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采购岗位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再结合职业资格证书对采购管理的能力要求,选择知识技能标准,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采购业务处理课程的学习情境,确定课程体系。

(二)以不同组织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

通过对毕业生的去向和用人单位的需求调研,我们发现,毕业生中一部分通过公务员或事业单位招考进入国家机关或事业单位、一部分进入制造企业、一部分进入商业等服务企业、一部分进入物流企业。为此,课程设计依据系统论、比较论和生成论的创新思想,遵循学生的职业认知和成长规律,设计三个学习情境,包括制造类企业采购、商业服务类企业采购和政府采购,每个学习情境都附以真实项目或企业典型案例,使学生的学习与工作实际紧密结合,逐步掌握采购工作过程,通过不同组织的比较学习,掌握采购岗位技能和知识,培养系统解决采购问题的素养。

(三)根据不同组织不同特征,设计课程结构

不同组织的采购业务具有不同的行业特征和采购规律,面临不同的发展趋势。反映了不同组织采购的行业特点与趋势。因此,课程内容的选取、实训项目的设计,必须紧贴不同行业实际运作规律,从实践中提炼出真实的采购学习项目,准确定位课程技能点对学生未来就业后的指导作用,突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育理念。

(四)分析采购岗位典型技能,设计学习任务

采购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有:年、季、月度采购计划的编制;询价、寻料、寻找合适的供应商;与供应商谈判、协商与沟通;订购货物,签订合同;货到按合同办理结算等手续;对采购业务进行绩效考核等。课程在确立制造类企业、商业服务类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3种组织采购业务处理的3个学习情境的基础上,通过梳理不同组织采购业务处理的典型工作任务,按照采购工作流程特点,并结合每种组织采购业务的特点和工作流程,确立每个学习情境的学习任务。

(五)利用实训设施,开展仿真教学课程利用物流实训室、沙盘模拟实训室、用友eRp系统操作实训室等多个校内实训室和校外企业实习实训基地,实训设备与企业采购业务处理工作要求一致,实训实习内容与组织采购管理

岗位任务相同,做到课堂教学环境仿真化,组织岗位环境教学化,使学生处于仿真和真实的职场情境中训练与学习,实现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一体化。例如,在以往的教学中,采购业务流程按照模块化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学生缺乏系统思考。开展仿真教学以后,选取一个组织的真实采购项目,通过采购项目的不同环节的具体操作,将企业采购全过程系统化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如身临实“境”,并通过eRp系统的核算,真正体会采购业务的全过程及其对组织运营的影响,树立现代采购观念。课程从一开始的供应链管理到采购管理再到现在的采购业务处理,经历了从注重理论教学到注重实际技能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理论课占的比重在逐渐下降,理论课的教学以够用、实用为原则;二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将原来的理论部分融合到三个学习情境之中,或者融合到具体的学习任务之中,分解到具体的实践课程之中,体现以学生学会“做事”为主,在学会“做事”的基础上理解理论知识。

(六)课程评价模式立体化

实施多元评价目标、多元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方式和多元评价时空的立体化过程评价体系。根据采购岗位所需知识、技能、素质目标,确定考核目标和考核体系。评价主体有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评价方式注重知识、技能、素质目标考核,评价过程贯穿整个学习期间,以工作过程(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实际业务处理能力等为过程考核的重点,结合期终结果考核,确定最终评定成绩。

三、结束语

采购的理论知识篇5

大家好!不知不觉半年过去了,年初,根据站领导安排,我从采购一室调到采购二室工作,根据分工我的主要职责是协助主任完成采购工作,负责汇总采购二室工作完成情况,拟制采购合同草案,审查采购文书中的合同条款,收集采购任务执行情况,组织签订采购合同,协助解决履行中的有关问题,及时编报各类统计报表。虽然工作面非常宽、工作内容非常杂,但是,半年来,本人紧紧围绕采购二室年初制定的工作思路,刻苦学习、扎实工作,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科学性,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半年过去了,我静心回顾这半年的工作生活,收获颇丰。现将我这半年来的学习工作情况述职如下:

一、以思想为根,自觉加强理论学习,提高个人素质。

首先,作为一名党员,无论何时何地,我时刻保持与党的政治思想一致,自觉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党性修养。我深知只有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才能树立廉洁奉公、大公无私的思想,形成求真务实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自觉抵御各种诱惑,经受住各种考验。因此我积极参加站组织的各项学习活动,在学习中,本人能把所学理论与自己的思想认识和实践活动两者结合起来,进行探讨和钻研,坚持用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实践,用实践去证实自己对理论的认知。在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我认真理解体会,并写下心得,逐一对照党员标准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修正,不断提高自己理论上的成熟性,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敏锐性,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性。

其次,在业务学习方面,我虚心向身边的同事请教,通过多看多听多想多问多做,努力使自己在尽短的时间内熟悉采购二室工作环境和内容。同时,我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采购知识、经济、合同等与工作相关的政策、法律常识,积累自己的业务知识,拓展知识面。此外,我利用双休日自费参加了计算机培训。并取得了等级证书。使自已的知识储备和层次得到了提高。

二、以业务为本,踏实肯干,努力完成好各项业务工作

在二室工作的半年中,我在熟悉业务的基础上主要作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第一,配合领导完成了、训练系统、学习桌椅的大型招标采购任务。半年来共签订合同份。

第二,做好采购二室宣传报道和采购数据汇总上报工作。采购二室向上汇报材料较多,部里要求每月要有采购工作汇报,二级部门采购数据明细表。每周必须上报采购数量、完成情况。半年来,我起草采购二室汇报材料篇,统计数据报表份。同时,为增强自己文字表达能力,提高写作水平,介绍站采购动态,我坚持将重大采购项目形成文字材料,投送各报社。半年来共向《军队采购与物流》、《军需、物资、油料》、《前进报社》共投稿篇,发表篇。

第三、强化自身服务意识,送好每一份合同。坚持从大事着眼,从小事做起,努力提高自身服务水平,采购二室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四大机关的二级部门,每一份合同的签订,都将在部,部队用户、财务结算中心三个单位跑2次,如果其中有一个环节出错,这份合同将无法履约,半年来,经我手送的份合同的,没出现任何差错。在送签合同的同时,我很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很可能一件不起眼的小事,都可能会反映到首长哪里,直接影响到采购站的声誉和形象。对一些部队用户提的刁难问题,我总是耐心解释,摆事实、讲道理,让他们认清理解集中采购的优势。用真诚和诚信赢得了他们的信赖。

转贴于

第四、重新修订完善各类采购规章制度。采购站做为综合的采构机构,一直还在沿用创建初期制定的规章制度,和结合当时条件制定的办法,有的方面己经不能适应综合采购机构的需要,站领导责成我们采购室几名同志,制定采购站采购管理细则,要求从计划的下达,一直到合同的履约。每一个环节,怎么办?该谁负责?都要形成制度,按照程序办。然后装订成册,往部里和部报,力争形成层次分明、上下衔接、综合配套的采购站制度体系。使采购站采购活动逐步走向正规、有序,整体推进采购站发展。作为主要执笔人的我,感到压力很大,首先在熟悉、吃透总部、军区有关文件的基础上,我与多次往、地方采购部门跑,学习他们好的作法。目前,此项工作已在紧锣密布的展开,己制定出《采购站采购工作制度》、《采购业务流程》《采购站评审委员会工作程序和评标方法暂行规定》、《采购站评审专家抽取暂行办法》《采购合同履约和验收暂行规定》《供应商质颖与投诉暂行管理办法》、《采购站评标工作纪律》、《采购操作程序》、《采购站采购项目责任制暂行办法》等九项规定己初具雏形。不久将相继出炉。为站的全面建设做出自己微薄之力。

三、服从大局,团结协作

我深知,一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要想在工作上取得成绩,就必须依靠全体同志,形成合力,才能开创工作的新局面。因此在工作中,只要不是原则问题或无碍大局的事情,我时刻提醒自己,对同志要宽容一点,谅解一点,豁达一点;要听得进,容得下,想得开。只要无碍大局,有利于工作,一切都可以体谅、包容。在工作上,只要同事找到我,我都会尽力去帮助。为其他同志的工作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互相尊重,互相配合。对自己在工作上的失误也能主动承担责任,并努力纠正。

四、存在不足和今后努力方向

半年来,尽管我能刻苦努力,全心工作,取得一定成绩。在学习和工作中逐步成长、成熟,但我清楚自身还有很多不足,深深感受到自己的业务理论、工作经验、组织管理能力等综合素质,与工作岗位的需要、组织的要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是今后需要强化和努力的方向。我将努力做到以下几点,希望领导和同志们对我进行监督指导:

1、自觉加强学习,向理论学习,向专业知识学习,向身边的同事学习,逐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2、克服年轻气躁,做到脚踏实地,提高工作主动性,不怕多做事,不怕做小事,在点滴实践中完善提高自己。

采购的理论知识篇6

关键词:并购整合研究现状展望

并购是企业通过产权交易获得其他企业控制权的企业行为,是企业为了迅速实现规模扩张、增强竞争力、降低和退出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而采取的外部交易型成长策略。国内外学者对并购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许多都与并购后的整合有关。尽管我国企业并购绩效如何还缺乏充足的研究数据,但已有的研究表明,我国企业并购的成功率也仅为30%左右。如何从以往的并购案例中吸取成功的经验,避免失败的教训,成功进行并购后的整合,是我国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企业并购整合的内涵

并购整合的必要性在于并购本身带来的各种风险。并购整合涉及企业活动的方方面面,而且管理者在整合中所遇到的挑战,大多是罕见的,因此就使得企业并购后的整合成为一项复杂的任务,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法来应付(张金鑫等,2005)。Haspeslagh&Jemison(1991)指出,并购价值都是在并购交易后创造出来的,即公司价值的创造有赖于并购整合的过程。并购后整合成功意味着并购战略的有效实施,而并购后整合不力将导致整个并购前功尽弃。Lajoux(2001)认为并购后整合是两个或多个公司组合为一体由共同所有者拥有的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一门艺术,即整合是指调整公司的组成使其融为一体的过程。魏江(2002)认为并购后整合是由兼并或被兼并双方共同采取的一系列旨在推进合并过程、合并绩效的管理措施、手段和方法,涉及员工安排、队伍建设、文化重组和业务重建等每次兼并活动必须面对和完成的各项工作。王长征(2002)指出,并购后整合是并购双方组织及其成员间通过企业能力的保护、转移、扩散和积累创造价值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此定义是基于有效的能力管理是并购的价值创造源泉这一认识。

本文认为,企业并购整合是指当并购企业获得目标企业的资产所有权、股权或经营控制权后进行的资产、管理体系、人力资源、组织结构、组织文化等资源要素的系统性安排,不断提升企业核心能力,从而使并购后的企业按一定的并购目标、方针和战略组织运营。并购整合的基本含义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企业并购整合的最终目的是创造和增加企业价值,而创造价值是通过企业能力的保护、积累、转移和扩散来实现的,因此企业并购后整合强调的是能力基础上的融合;第二,促使异质企业文化下的资源转化为同质企业文化下的资源,加强企业管理者对资源的控制和协调(姚水洪,2005);第三,企业并购后整合不仅涉及到被并购企业的有形资源,更重要的是无形资源,尤其是对知识的整合。

企业并购整合研究的现状

(一)基于模式的并购整合

常见的并购整合模式分为:强入模式、同化模式、分立模式和新设模式(Haspeslagh&Jemison,1991;魏成龙,2000等)。如果并购方在制度、组织、机制和文化上明显优于被并购方,但并购双方拒绝整合,宜采用强入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企业冲突不明显,整合成本低、时间短,并购企业的优秀文化被扩散;如果并购方在制度、组织、机制和文化上均优于被并购方,且被并购方的地位明显较弱,宜采取同化模式。这种模式下企业冲突激烈,整合风险大、成本高,企业家是整合的发动者和推进者,并购企业的优秀文化被扩散;如果并购双方在制度、组织、机制和文化上各有特色和优势,宜采用分立模式。这种模式下整合的过程平稳,整合双方生产经营的波动不大,双方的独立性被保护,且优势互补;如果并购双方在制度、组织、机制和文化上均有一定的缺陷,宜采用新设模式。这种模式下企业冲突不大,但整合成本较高、风险大,整合成功后绩效明显。企业并购后究竟以何种方式进行整合,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并购双方企业制度、组织、机制和文化上的差异性;二是并购后企业的发展战略的特点和要求。在企业并购后的实际整合过程,往往不是单纯地选择以上的某一种模式,一般情况下是针对具体内容采用不同的模式进行整合。

(二)基于过程的并购整合

Haspeslagh&Jemison(1991)认为并购后的整合管理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通过强调并购企业的双方互动问题,来为下一阶段实质性的整合铺设基础;在第二阶段管理者需要进行并购企业双方的实际互动来达到预期目标。普里切特等(1999)把整合过程分为设计、评估、展开、管理和收尾五个阶段。在设计阶段,成立整合项目管理组织,制定整个整合项目的日程表和任务分工;在评估阶段,由并购管理小组总负责,制定衡量整合工作业绩的标准,对公司当前的经营状况进行诊断和分析,重新审查交易的财务条件和风险评估,并根据整合计划的要求提出改革建议;在展开阶段,各个特别工作小组根据分工,执行具体任务(解决财务、人力、信息技术等资源方面问题;解决某些经营中的作业问题);在管理阶段,并购管理小组同各工作小组一起监控整合工作的日程和计划执行情况,并将进展情况报告指导委员会,在必要时可以调整资源配置;在收尾阶段,整合项目管理组织向适当的业务部门交接工作。

(三)基于实证的并购整合

统计分析研究。高良谋(2003)对1999-2001年之间我国上市公司并购案例的整合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认为我国上市公司并购整合绩效都是下降的,并购和整合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我国上市公司在管理创新和整合实践上存在较多的不足,企业在并购整合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整合重点和难点,影响因素有所差异。宋耘(2007)以广东企业参与并购的事件为例,采用问卷发放的方式,对企业并购整合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发现并购绩效受到协同潜力、业务整合程度与员工态度等三个因素的影响。

个案实证研究。并购整合有很强的实务性,在研究并购整合问题时要结合企业并购的具体实践。ashkenas(2000)、徐学民(2000)揭示了GeCapital成功并购整合的四大原则:将并购整合贯穿于整个并购后新企业的管理运作中;将并购整合看作和经营、市场或财务一样的独立职能;影响并购整合的各事项在签署协议后尽早宣布并执行;成功的并购整合不但要融合不同的业务领域,还需要融合不同的文化。pruett&Vladimimvan(2003)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并购案例。在面谈和电话采访搜集信息的基础上,研究者给出了并购案例中的跨文化融合问题,并对今后企业进行跨国并购时采取策略解决文化多样性方面给出了实用性的建议。

(四)基于具体内容的并购整合

要使并购获得成功,并购整合应该实现三个方面的适应性:财务适应性、经营适应性和组织适应性。这三个适应性是并购整合的核心问题,也是并购管理的重要任务(陈志军,2001)。拉杰科斯(2001)将并购后的整合分为资源整合(包括保留和整合人力资源、整合金融资源及有形资源和整合商誉及其他无形资源)、流程整合(包括整合管理系统、报酬计划、技术与创新)、公司责任的整合(包括履行对顾客和供应商的承诺、履行对股东、债券持有者和贷款者的承诺、履行对雇员和社区的承诺)等主要方面。国内学者王珂和张晓东(2000)提出五类划分法,包括资产负债整合、组织制度整合、生产经营整合、人力资源整合和企业文化整合。

并购整合中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Davenport(1998)从心理契约角度研究并购整合中雇员与新组织的关系,认为报酬系统是心理契约的核心,是并购交易结束后雇员最关心的,并购整合过程中的报酬系统需要经过调整和重新安排。关于并购的高层管理团队整合研究中,Krug&Hegarty(2001)指出被外国公司收购的本土公司的高管更容易离职,强调了在并购整合中应重视目标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对并购的评价、高层管理人员的互动交流、并购交易的长期效果等方面。Hambrick&Cannella(1993)运用相对地位理论研究并购的高层管理团队整合。相对地位理论认为个人地位的自我感觉是基于他们如何与社会地位接近的其他人的比较。目标公司的高层管理者在并购整合过程中会同主并方及自身过去的地位进行比较,比较的结果会带来一系列行为,从而对并购整合的绩效产生直接影响。

并购整合中的文化差异问题。并购整合受到并购企业双方文化差异的影响。文化的潜在冲突取决于并购整合工作的范围和深度(nahavandi&malekzadela,1988),并购整合工作越多,实现成功的并购整合就需要越紧密的协调。weber等(1996)研究发现公司间文化差异影响了并购双方公司高层管理者的合作。Calori等(1997)认为,国家层面的社会和政治制度形成了管理发展和应用的背景环境。于是,不同国家的不同制度差异导致了截然不同的管理惯例。民族文化、政府管制、企业通过金融机构对金融资源的获取,环境可以提供的总资源构成了制度的基础(Zahra等,2000;newman,2000;Hitteral,2004)。当两国之间制度差距很高时,两个公司劳资双方的冲突有可能增加。研究还表明,来自不同国家的经理倾向于在目标公司中采用不同的控制系统和管理惯例。Calori等(1994)研究了控制机制的使用,结果显示主并方会受到自身的民族文化(民族的管理思想)影响。Lubatkinetal.(1998)发现法国的主并方公司更强调管理转移,而且比英国的主并方公司采用更多的战略控制手段。此外,调查还发现不同国家在采用的公司治理机制上大相径庭(Gedalovic&Shapiro,1998;Short,1994)。文化差异也影响了并购整合的绩效,morofini等(1998)在一项对在意大利实施并购的52家公司的分析中发现,文化差异和并购后绩效有正相关关系。

其他方面研究。有的学者还对整合团队、跨国并购失败的后果进行了研究。首先,公司积极地参与并购组成整合团队,这个现象越来越普遍。这些整合团队的目的是计划、协调和实施整合过程(inkpenetal.,2000)。对跨国并购失败的后果研究,学者大多强调跨国并购的失败会导致企业破产或剥离(Childetal.,2001;Kaplan&weisbaeh,1992;porter,1987),当前文献多将并购失败归因为付出了过多的溢价或并购后整合的失败(Childetal.,2001;Hittetal.,2001)。

(五)基于系统的并购整合

并购整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调动并购双方企业各方面的资源进行匹配整合,还要按照系统性原则精密筹划,进行系统性的整合。姚水洪(2002)认为,并购整合的系统包括三个子系统:主并公司和目标公司系统、并购整合的阶段性系统、并购整合内容系统。只有处理好并购子系统的关系并且依照管理系统性的特征进行并购管理整合,才能实现并购的真正价值。魏江(2002)提出,企业并购整合是一个系统过程,该过程应围绕企业核心能力构筑和培育来展开,由于企业购并后的资源和能力整合包含在组织系统、文化系统、人力资源系统、技术系统等职能和活动中,所有这些职能和活动的整合都应以构筑和培育核心能力为导向,这也是企业并购真正成功的战略保证。潘爱玲(2006)以系统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为基础分析了企业并购后的财务整合。

(六)基于能力的并购整合

企业能力理论认为,并购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并购的整合管理,使核心能力从优势企业向劣势企业转移,或者在并购企业双方之间相互渗透。从企业能力角度,范徽(2001)认为企业中存在三种具有不同转移性的组织资本:一般管理能力、行业专属管理能力、企业专属人力资源。并购整合中核心能力的转移体现在后两种组织资本中。Haspeslagh&Jemison(1991)认为公司的能力传播过程复杂,所以对目标公司的整合应采取审慎的、渐进的策略,几乎所有在资源和业务共享方面的大胆尝试都遭到了失败。王长征(2000)从企业能力论的角度提出“企业并购的价值创造源自整合过程中的能力管理”命题,并建立一个并购整合的能力管理框架,阐明了企业战略、文化、人力资源、业务流程等各个领域的整合都必须关注能力的保护、能力的转移与扩散以及能力的发展。

(七)基于知识的并购整合

企业知识理论认为企业掌握的知识决定了企业配置、开发与保护资源的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越来越多的企业实施并购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知识和技术。HenrikBresman等人(1999)研究了国际并购中的知识转移问题,认为沟通、访谈和会议会使技术转移变得更为容易,技术转移的效果与知识的明晰程度直接相关,并通过案例证实:在并购初期主要是知识从并购企业到目标企业的单向转移,一段时间后变成了双向的高质量的知识转移。andrewCampbell(1998、2000)指出并购协同效应来源之一就是并购双方专有技术等一些关键业务技能的共享。Sullivan(2000)认为基于知识的并购与基于规模的并购在创造价值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annette(2002)深入研究了7个高科技并购案例,给出了并购实施中技术和能力转移的经验模型,这个研究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并购的动态实施过程,尤其是对如何从目标公司获取新技术和能力的过程研究有所帮助。

我国学者魏江(2002)认为并购中能力整合的分析应从技能和知识的整合、文化整合、管理系统整合和组织机制整合等四个方面展开。张海涛、唐元虎(2003)在分析企业并购后冲突产生根源的基础上,提出了进行冲突管理的知识动态模型。庄敏、卜金涛(2003)针对并购中知识资本流失的情况,提出了在并购企业内部实现公司知识资本保全的措施和公司之间实现知识协同效应的途径。徐全军(2002)指出企业无形资源冲突实质就是知识的冲突,认为企业应借助共同知识来实现并购双方知识的整合。郭俊华(2004)将知识资本理论引入并购领域,提出了并购协同分析的新思路,从资源协同和职能协同两个角度建立了并购企业的协同价值系统,分析了并购后知识资本协同的内在结构和协同的机理,建立了知识资本协同价值的评估体系。钟耕深、徐宁(2007)在分析企业并购中隐性知识整合特点以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并购企业的隐性知识共享机制。

我国企业并购整合研究面临的问题和展望

(一)对并购整合的理论研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现有的并购整合研究可以说包罗万象,从整合的步骤、方法,到公司战略整合、组织结构整合、规章制度整合、市场整合、品牌整合、企业形象整合、技术整合、信息系统整合、人力资源整合、企业文化整合等诸多方面。虽然学者们运用各种理论为基础研究并购整合,然而实际上现有的并购整合理论并不能很好解释并指导并购整合实践活动,主要因为现有研究所罗列出的并购整合因素缺乏系统性而且层次性、操作性不强,显得过于零散,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对实践缺乏有力指导。这些情况都说明关于并购整合的理论仍然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也进一步要求在并购整合理论上有更大创新,对并购整合的复杂性进行深入分析。

(二)对并购整合机理的分析不够

以往的研究缺乏对并购整合的机理和各要素相互作用的深入分析。尤其是关于并购整合要素如知识整合等对并购企业整合绩效的影响机理的分析较为缺乏。多数理论只是从单一的因果角度对复杂的整合过程作机械的线性思考,导致对并购整合过程的认识偏差。

(三)对并购后知识整合的研究相对不足

当前的研究中对于并购后人力资源整合和文化整合研究的较多,因为企业并购整合能否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是被并购企业那些掌握组织资本的关键人物的存在,而且企业并购整合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异质文化的融合问题,这方面的确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但目前从知识的角度研究并购整合问题的还比较少,还没有在知识整合与并购企业核心能力、并购整合绩效之间形成统一认识;涉及企业并购后知识整合的文献,要么将知识整合看成是并购整合的一个组成部分,要么就知识整合中存在的某一个问题展开分析,缺乏对并购整个过程中知识整合传导机理的完整研究;另外,也没有对企业并购后知识整合的影响因素、绩效评价和模式选择等问题进行系统研究。

(四)并购整合的实证研究方面存在不足

一是多数实证研究主要研究上市公司的并购整合绩效,而且多数仅采用了财务指标评价并购整合绩效。实际上并购整合的影响不仅涉及到财务、股价,更大范围上更应该考虑并购对企业长期发展潜力,甚至对企业外部顾客、社会的影响,所以仅依靠单一经济指标来评价并购整合绩效是不全面的,需要综合地衡量并购整合效应。二是缺乏对单个并购案例的深入分析。对单个并购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检验理论研究的实用性,可以指导并购整合的管理者开展实际操作。当前实证研究中并购案例的内部详细资料都较少,从公开资料中得到的数据资料并不能完全反映出实际并购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Haspeslagh,p.,Jemison,D.managingacquisitions:CreatingValuethroughCorporateRenewal[m].newYork:Freepress,1991

2.[美]亚历山德拉・里德・拉杰科斯著,丁惠平,孙先锦译.并购的艺术:整合[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3.张金鑫,王方,张秋生.并购整合研究综述[J].商业研究,2005(9)

4.王长征.并购整合:通过能力管理创造价值[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0,22(12)

5.潘爱玲.企业跨国并购后的整合管理[m].商务印书馆,2006

6.宋耘.企业并购绩效的影响因素:基于整合过程的研究[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7.魏成龙.现代企业金融―证券市场下的企业投融资[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8.高良谋.购并后整合管理研究―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3(12)

9.程兆谦,徐金发.被购并企业高层经理去留的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23(5)

10.钟耕深,徐宁.企业并购整合中的隐性知识共享机制[J].山东大学学报,2007(1)

11.姚水洪.企业并购整合问题研究―面向核心能力提升的并购后整合分析[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12.魏江.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购并后整合管理[J].科学管理研究,2002,20(1)

13.张海涛,唐元虎.企业并购后冲突管理的知识分析[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5)

14.庄敏,卜金涛.企业并购中的知识资本流失[J].江苏商论,2003(10)

采购的理论知识篇7

首先,作为一名党员,无论何时何地,我时刻保持与党的政治思想一致,自觉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党性修养。我深知只有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才能树立廉洁奉公、大公无私的思想,形成求真务实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自觉抵御各种诱惑,经受住各种考验。因此我积极参加站组织的各项学习活动,在学习中,本人能把所学理论与自己的思想认识和实践活动两者结合起来,进行探讨和钻研,坚持用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实践,用实践去证实自己对理论的认知。在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我认真理解体会,并写下心得,逐一对照党员标准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修正,不断提高自己理论上的成熟性,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敏锐性,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性。

其次,在业务学习方面,我虚心向身边的同事请教,通过多看多听多想多问多做,努力使自己在尽短的时间内熟悉采购二室工作环境和内容。同时,我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采购知识、经济、合同等与工作相关的政策、法律常识,积累自己的业务知识,拓展知识面。此外,我利用双休日自费参加了计算机培训。并取得了等级证书。使自已的知识储备和层次得到了提高。

二、以业务为本,踏实肯干,努力完成好各项业务工作

在二室工作的半年中,我在熟悉业务的基础上主要作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第一,配合领导完成了、训练系统、学习桌椅的大型招标采购任务。半年来共签订合同份。

第二,做好采购二室宣传报道和采购数据汇总上报工作。采购二室向上汇报材料较多,部里要求每月要有采购工作汇报,二级部门采购数据明细表。每周必须上报采购数量、完成情况。半年来,我起草采购二室汇报材料篇,统计数据报表份。同时,为增强自己文字表达能力,提高写作水平,介绍站采购动态,我坚持将重大采购项目形成文字材料,投送各报社。半年来共向《军队采购与物流》、《军需、物资、油料》、《前进报社》共投稿篇,发表篇。

第三、强化自身服务意识,送好每一份合同。坚持从大事着眼,从小事做起,努力提高自身服务水平,采购二室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四大机关的二级部门,每一份合同的签订,都将在部,部队用户、财务结算中心三个单位跑2次,如果其中有一个环节出错,这份合同将无法履约,半年来,经我手送的份合同的,没出现任何差错。在送签合同的同时,我很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很可能一件不起眼的小事,都可能会反映到首长哪里,直接影响到采购站的声誉和形象。对一些部队用户提的刁难问题,我总是耐心解释,摆事实、讲道理,让他们认清理解集中采购的优势。用真诚和诚信赢得了他们的信赖。

第四、重新修订完善各类采购规章制度。采购站做为综合的采构机构,一直还在沿用创建初期制定的规章制度,和结合当时条件制定的办法,有的方面己经不能适应综合采购机构的需要,站领导责成我们采购室几名同志,制定采购站采购管理细则,要求从计划的下达,一直到合同的履约。每一个环节,怎么办?该谁负责?都要形成制度,按照程序办。然后装订成册,往部里和部报,力争形成层次分明、上下衔接、综合配套的采购站制度体系。使采购站采购活动逐步走向正规、有序,整体推进采购站发展。作为主要执笔人的我,感到压力很大,首先在熟悉、吃透总部、军区有关文件的基础上,我与多次往、地方采购部门跑,学习他们好的作法。目前,此项工作已在紧锣密布的展开,己制定出《采购站采购工作制度》、《采购业务流程》《采购站评审委员会工作程序和评标方法暂行规定》、《采购站评审专家抽取暂行办法》《采购合同履约和验收暂行规定》《供应商质颖与投诉暂行管理办法》、《采购站评标工作纪律》、《采购操作程序》、《采购站采购项目责任制暂行办法》等九项规定己初具雏形。不久将相继出炉。为站的全面建设做出自己微薄之力。

三、服从大局,团结协作

我深知,一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要想在工作上取得成绩,就必须依靠全体同志,形成合力,才能开创工作的新局面。因此在工作中,只要不是原则问题或无碍大局的事情,我时刻提醒自己,对同志要宽容一点,谅解一点,豁达一点;要听得进,容得下,想得开。只要无碍大局,有利于工作,一切都可以体谅、包容。在工作上,只要同事找到我,我都会尽力去帮助。为其他同志的工作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互相尊重,互相配合。对自己在工作上的失误也能主动承担责任,并努力纠正。

四、存在不足和今后努力方向

半年来,尽管我能刻苦努力,全心工作,取得一定成绩。在学习和工作中逐步成长、成熟,但我清楚自身还有很多不足,深深感受到自己的业务理论、工作经验、组织管理能力等综合素质,与工作岗位的需要、组织的要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是今后需要强化和努力的方向。我将努力做到以下几点,希望领导和同志们对我进行监督指导:

1、自觉加强学习,向理论学习,向专业知识学习,向身边的同事学习,逐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2、克服年轻气躁,做到脚踏实地,提高工作主动性,不怕多做事,不怕做小事,在点滴实践中完善提高自己。

采购的理论知识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保障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Fromthehighervocationalcolleges“purchasemanagementpractice”coursestatusandgoals,throughtheanalysisofteachingdesignandimplementationideas,leadingtocurriculumreformattemptandexploration,andfinallyputsforwardmeasuresofthesuccessofcurriculumreform.

Keywords:highervocationalcolleges;curriculumreform;safeguardmeasures

1《采购管理实务》课程地位和目标

1.1课程地位

随着采购对企业贡献的不断增加,企业对采购管理越来越重视。所以在采购人才培养和需求方面,加大了对采购人员现代采购管理理念和现代化实用技能的要求。高职院校是企业补充现代采购人员的主要途径之一,理所当然对《采购管理实务》这门课程的开设和学习显得非常重要。

《采购管理实务》课程是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核心课。这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要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采购与供应实践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从整体上具备对采购与供应工作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的初步掌握,熟悉企业采购的流程,具备从事采购员岗位所必需的知识及相关的职业技能。

1.2课程目标

(1)能力目标包括:会准确地填写采购申请单;能科学、合理地编制采购计划;能正确选择预算方法编制采购预算;能分析采购环境的各种因素;能够对采购市场进行划分;能运用供应商开发与调查的基本方法;能运用评估指标对供应商进行评估;能够做好采购谈判准备并进行谈判;能够正确评估采购合同的风险;能够进行采购合同审核;能够正确分类不同的采购绩效评估方法;能够设计采购绩效评估的相关指标。

(2)知识目标包括:掌握经济订货批量计算公式;掌握价格分析相关原理;理解影响采购价格的因素,了解采购价格确定的方式;掌握采购申请单编制的流程;掌握mRp原理;掌握物料计划编制的流程;熟悉采购预算编制的方法和流程;掌握市场结构的构成;掌握供应商考评的基本方法;了解采购谈判收集资料的范围及内容;了解谈判步骤及谈判的技巧;掌握合同签订的相关法律知识;掌握采购合同管理流程和采购合同审核措施;掌握采购评估的各项指标;掌握采购绩效评估的方法和手段。

(3)素质目标包括:通过实战演练、现场体验、案例分析等课程安排培养学生自信心;通过按时按量完成工作任务培养学生自我管理意识;通过实训项目组共同完成工作任务培养学生较强的责任感、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通过角色扮演、项目组分工合作等活动训练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商务沟通能力;通过模拟训练,使学生具备合同管理的法律意识;通过设置项目中的出错、意外、突境的处理培养学生良好的变通力和灵活性。

2《采购管理实务》课程教学设计和实施思路

本门课程设计思路应打破原有的以理论为主的学科体系,根据企业采购管理和工作任务需求进行课程设计,凸现实践教学,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教”的教学特色。其教学过程设计可以采用:“任务/案例引入――学生团队成员分配工作/讨论任务――学生分头准备、老师指导监督――小组汇报――教师归纳总结――学生课后反思深化”的方式进行。

在内容设计上主要分理论和实践教学两部分进行。在内容选取上要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采购管理人才为目标,强调教学内容对学生的适用性;结合工学交替的课程开发思路,针对采购管理工作岗位要求选取教学内容,强调教学内容对工作岗位的针对性;兼顾现代管理思想,引入供应链管理思想和现代采购管理理念,强调教学内容对社会发展的先进性。

2.1理论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改革思路

《采购管理实务》课程采用单元模块化教学,将采购管理工作划分为采购认知、采购计划与采购预算编制、交易条件控制、供应商管理、采购谈判与合同管理、招标采购、其他采购操作、采购风险控制和采购成本与绩效管理九个单元任务。在每个单元之后都配套有相应的实训任务,教师可以灵活的根据教学计划合理安排学生分阶段或集中完成。

本课程在改革过程中应结合地区产业特点,依托物流师、采购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以采购员职业岗位技能要求为标准构建课程内容,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教学内容设计。精心选取在工作中遇到的典型任务,形成教学模块和经典案例,充分体现本门课的职业性与实践性。在注重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重视对学生“诚实守信、敬业精神、责任意识、遵纪守法”职业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

2.2在实践教学中实施的困难与改进建议

(1)在小班教学条件达不到的情况下,可以只对采购方向的学生就本门课开设小班教学,其他物流方向的学生可以合班上课。这样既重点保证了采购方向学生学习的质量,又拓展了其他方向学生的知识面,也缓解了师资教学条件的压力。

(2)针对企业采购岗位人员有限,实践课实施难度大的问题,可以实行轮岗制,再通过“传、帮、带”的方式让有采购现场经验的学生以现身说法,来帮助其他学生获得现场体验和模拟技能的提升。

(3)针对在实践环节难以展开集中教学和考核问题,可以灵活设置考核模块,将考核分为现场操作和模拟描述两种大的方式进行。力求做到公平、公正、合理,体现学生的能力水平。

3对《采购管理实务》课程改革进行的尝试和探索

3.1教材的选用和编写要符合现代社会对高职院校学生理论和实践操作的要求

当前,高职院校已经发现其本身存在的问题,采用工学结合、任务驱动、单元模块化教学,而很多教材已经陈旧过时,教师面临没有合适的可选用教材的压力,促使很多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自发编写教材。但是,编写的结果并不理想。原因是他们缺少企业现场的实际操作经验和技能。所以,笔者认为要选好教材,前提是要有好的教材可选,就要必须从教材的编写抓起,其中的关键是要深度推进校企合作。就是学校要和企业紧密合作开发编写教材,尤其在教材的案例教学中,可以由企业的资深人员参与进来,编写最新的实用案例。同时,对整个教材的结构、逻辑、内容和简明实用性做好把关和审核。

3.2在教学方式上科学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在理论课教学当中,要求老师以“必须够用”为原则组织课堂内容,以情景教学、视频教学、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完成任务驱动、单元模块化教学内容的组织,要求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强烈的工作责任感,把企业的利益和自己的能力提升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

在实践技能教学中,要选在实训室或就在企业现场进行,这就要事先取得合作单位的高度支持和配合。由于采购要涉及到和供应商的沟通交流、协商谈判、签订合同,不可能做到现场有较多学生的参与。所以可以请采购部门的负责人或主管把一些典型的采购事例编写成经典的采购案例,供老师和学生在理论教学中通过模拟情景、角色扮演等方式,最终获得采购岗位上的相关技能,以达到实践教学目的。或者通过录像的方式,录取采购谈判现场、招标采购过程相关视频,供师生观摩学习,同样可以获取现场经历和相关能力水平的提升。当然,这其中会涉及采购方和供应商的一些机密,实施起来难度较大,但也不失是一种方法。

3.3建立完善的科学管理制度,保证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开展和落到实处

一般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大一第二学期就会开设这门课的学习,在每年暑假会有为期2周的社会实践活动,或在正常学期内被派出去进行工学交替式学习,在企业内进行现场学习1~3个月。校方要根据情况及时采取应对方案,并同步派老师跟踪做好相应的指导方案。另外,指导老师要和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做好沟通和协商,安排好学生在此期间的调查任务和学习任务。在不影响企业正常运作的前提下,教会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为企业创造价值,同时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

4高职《采购管理实务》课程改革成功的保障措施

众所周知,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服务企业一线的技能型实用人才,和企业对基层人员的需求紧密联系。所以,其课程改革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和企业合作的程度。在这方面,上海商学院校企合作的成功,很值得借鉴。

例如上海商学院采用五定模式――定目标、定模式、定规章、定学生数量、定学生去向,与“好又多”的合作,为其培养门店店长。双方约定以工学交替为课程计划,以过程性、多元评价为评估标准,以企业承担全部学费和奖学金为管理和激励措施,以择优录用为岗位就业原则,来达到合作目的。其中“五定”模式的制定和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提高了学校专业定位的准确性,实质性地促进了专业教学内容的改革,密切了学生学习与就业的联系,实现了学校育人和为社会服务的宗旨。这样的校企合作才是有效的、成功的。

因此,《采购管理实务》课程改革的成功,也应在校企合作有效性的前提下进行才行。笔者以为可以采取以下有效措施:

第一,必须或尽可能的实施小班教学,尤其在实训环节。这个措施看起来很容易做到,但是不少院校经常以节约教学成本或师资不足为借口而安排合班教学,所以实施起来并不是那么顺利。从长远的教学质量和学校发展来看,这个措施迟早会得到校企双方的支持和保障的。

第二、高职院校要与合作企业密切联系,高度配合。企业毕竟是以盈利为目的,对人才的需求也是以市场需求的变化为依据的。所以带有很大的随机性,需求旺季大量需要和接受实习学生,淡季可能一个实习生都不要。所以学校理应要先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理解企业的做法,在此基础上再提出合理的要求,同时灵活安排和调整课程的教学计划。

第三、签订科学严谨的校企合作协议,包括对学校、学生、教师及企业的利益问题。校企合作应当以“双赢”为合作目的,校方应清醒的认识到自己能为企业带来什么?自己的需求是什么?经费又从哪里来?同样企业也应清楚地明白自己能为学校带来什么?自己的需求又是什么?利润从哪里来?校企合作有效性的基本条件是:具有正确的校企合作教育理念,互相了解合作单位的类型与目的,具有彼此合作的利益点,具有较为完善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具有“双师型”的教学力量,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资金保障,具有与培养目标一致的首次就业岗位。明确校企合作有效性的基本条件是校企合作成功的基本前提。

第四、建立科学严格的管理制度,特别是社会实践、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管理制度,使学生学有所得,老师教有所得,提升学校的知名度,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高职院校为企业输送一线员工,其管理制度应该接近于企业管理制度以“严”为标准,同时应符合高职教育教学的管理特色,以“科学合理”为标准。

总之,本文就《采购管理实务》这门课程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思路,提出了对本门课的改革尝试和探索,以及改革成功的保障措施,期望对高职教育教学的成功改革以启示。

参考文献:

采购的理论知识篇9

深入推进物资重点工作,以促进管理工作规范化、精细化为目的,从实际出发,层层组织学习培训。首先,在物资处内部开展一个课堂,打造两个平台。组织业务主管人员在处内开讲授课,如结合物资招标采购商务平台的运用,开展商务平台操作讲演;为深化推动物资计划管理和物资预算管理工作,在处内讲授物资计划和物资预算管理实务知识,为向全局深推做好准备。打造两个平台,就是在物资处内部建立经济活动分析小组定期分析机制和物资招标采购研讨机制,营造浓厚的学习研讨氛围。成立经济活动分析小组,打内各科的专职界限,每月定期活动一次,将物资预算、计划、供应、招标等数据和工作信息融汇在一起,统筹分析各项经济活动指标,提出优化物资管理、增收节支等方面的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物资招标采购每半年定期组织一次研讨会,交流物资招标采购工作经验,提出在物资招标采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通报基层单位物资招标采购管理情况,集体研究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法,纳入内部督办落实,推动物资招标采购的良性发展。其次,在全局范围深入开展教育培训,以物资公开招标工作为例,针对郑州铁路局物资公开招标采购平台的运用和操作,开办专题学习班,组织物资系统骨干人员脱产集中学习,在学习和掌握《招标采购管理实施细则》的基础上,建立虚拟服务器模拟线上物资公开招标采购流程,对公开招标采购过程中应知应会的内容进行考试考核,组织专人对基层单位公开招标采购基础管理进行摸底调研和排查,强化了公开招标采购专业知识,同时,达到推动和夯实公开招标采购专业管理的目的。

2善学善悟,调整状态,更好地服务中心工作

若想始终保持队伍稳、状态佳,就要形成讲学习、讲正气的核心文化氛围。不断学习和提高,既是革旧立新落实新要求的需要,也是学习新知识进而积累工作经验,更好地服务中心工作的需要。

2.1搞好调查分析,确定学习内容依据物资管理工作的重点和薄弱环节,分析既有物资管理队伍结构,分析各岗位专业知识储备情况和专业能力,有重点、分层次地组织开展学习教育,做到统筹安排、整体推进,特别是突出学习内容实用性原则,使学习的效果与实际工作效率的提高接轨。通过承办全路物资统计培训班,强化统计人员专业理论的提升和实际操作技能、解决问题实际能力的提高,熟练掌握报表编报、执行、分析的专业知识,全面强化物资采购预算编制和物资统计能力。通过举办物资公开招标采购知识、管库员继续教育等培训班,灵活设置物资公开招标采购平台应用、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的维护与应用等课程,提高从业人员的实际操作技能。结合工作需要,选送业务骨干参加全国招标师资格培训与考试,获取招标师资格。通过这一过程,使业务骨干对招标采购领域的法律法规、招标采购专业实务、项目管理、招标采购案例分析等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为进一步强化和规范物资招标采购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围绕中心工作,创新学习方法既坚持集中学习、日常学习和专题学习,又通过现场观摩、观看影片教材等方法,学、讲、谈、写相结合,增强学习的积极性。随着物资管理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一方面,将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概念和先进管理理念纳入学习范围,着眼物资管理发展,超前预想,并逐步搭建平台、建立机制;另一方面,结合工作需要,持续深化“铁路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和“物资招标采购平台”的学习和应用,针对需求加强对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培训,通过网络对信息数据实现管理,提升工作效率。围绕信息统计和预算管理,抓住基层单位管理人员专业能力不强的薄弱环节,加大现场调研和业务指导的频率,组织开展统计执法检查,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物资管理人员对核心专业知识的理解力和掌握程度。

2.3通过主题活动,深化学习效果以学以致用为目的,通过开展理论教育、技术业务培训、岗位实践等具有针对性的主题学习活动,切实提高物资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巩固学习实践的成果,确保取得实效。通过开展的一个课堂和两个平台活动,管理人员统计、汇总、数据分析的工作能力得到强化,通过及时对物资设备管理、供应、物资设备招标采购情况的汇总分析,全面掌握全局在深化物资采购预算、推进公开招标、有效降低物料消耗等方面工作动态,使物资管理的链条不断延伸到物资管理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通过举办物资采购培训班、选送业务骨干参加全国招标师资格考试,先后有4人取得招标师资格,招标流程不断细化,招标采购业务素质持续提高,为进一步规范物资招标采购工作奠定了基础。通过组织物资系统开展全员现代化管理创新和课题攻关,近年来先后取得多项国优、省优荣誉;设备管理工作荣获第九届全国设备管理优秀单位称号,并在人民大会堂领奖。

3真学真悟,静心守德,扎实推进物资系统正气的树立

引导物资管理人员始终保持积极、好学、谦逊、严谨的心态,净化心灵,树立与物资管理要求相适应的价值取向,具备与物资领域发展相适应的文化素质,掌握与物资专业相适应的业务技能。3.1坚持以德为先,德才兼备注重物资管理人员品德修为的熏陶,开展以学做“君子”为内容的专题学习课,组织人员收集整理《论语》当中有关君子的百余条论述,通过解读君子一言一行,交流君子做人、处事的哲学,提高物资管理人员的个人修养。通过带领物资管理人员学习《中国哲学史》等书籍,形成勤于思考之风,运用到工作中,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敢于创新和丰富管理方法。

3.2坚持理念孕育,营造氛围以充实自我、完善自我为追求,一方面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在物资处内部形成人人专注于提高工作业绩,以想方设法完成各项经济指标、提高能效为荣;学习物资领域领先模式和先进管理经验,以创新管理、改进工作方法,增强管理能力和工作效率为荣。同时,对外树立一身正气的良好形象,以安守工作本分、不越工作底线、不卑不亢坚守物资工作要求和准则为荣,对违规行为人人喊打,使擅用“自由裁量”等贪腐行为失去生长的土壤。在人才培养上,坚持人才选拔、培养和考核机制,选好配强骨干力量,使骨干人员有名有利有发展,努力造就一批高素质的物资管理人才,保持物资系统朝气蓬勃的良好精神状态。

采购的理论知识篇10

[关键词]模拟企业情境分组设岗准高职教学

高职财会专业核心课程《基础会计》是一年级学生入校后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程,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和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正因为它的基础性和理论性,再加上一年级学生对企业经营过程不了解,直接进行理论讲解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效果不佳,多数学生感到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兴趣不足。因此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选择适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已成为当务之急。通过多年教学实践和借鉴其他教师的经验,认为模拟企业情境教学模式在基础会计业务核算教学中效果较好,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大有裨益,值得推广。

一、准备阶段

模拟企业情境教学的准备是模拟企业情境教学展开的基础。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对该模拟企业情境及其相关材料进行熟悉和准备。以材料采购业务为例,首先将材料采购业务进行分解、整合。将基础会计阶段的材料采购核算划分为若干业务:款已付货到票到、款已付票到货未到、款未付货到票到及款未付票到货未到的基本采购业务的会计处理以及购进中涉及运费业务的会计处理。其次,相关原始凭证及资料的准备。将每一个业务的原始凭证(转账支票、入库单、增值税发票)及业务流程打印发给学生。最后,划分若干小组,分配角色。由教师充当供应商、供应商开户银行角色,各组按要求完成向“供应商”采购的任务;将学生分为4~5人一组,每组设采购员一名、仓管员一名,会计一名,出纳一名,组长一名,分组完成各项任务。

对学生而言,学生得到模拟企业情境资料以后,即开始个人的准备。学生先要阅读业务内容和流程,由组长进行任务的分工。

二、实施阶段

以材料采购业务款未付货到票到为例,过程实施如下:

1.准备工作(5分钟)

(1)教师活动。①教师引导提问:要购买原材料,哪些员工要参与其中?到哪里去采购?如何采购?采购回来后要做什么工作,如何编制会计分录?②总结归纳:参与人员,采购员、出纳、仓管员、会计;供应商,开具转账支票购买、填制转账支票;办理入库,采购员拿回增值税发票、仓管员填制入库单、会计编制会计分录。

(2)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回答;各组长分工、明确职责、实施采购。

(3)教学意图。引导学生思考明确采购流程,为后面的操作做准备。

2.创设企业情境分组完成任务

(1)案例导入(10分钟)。分组(4~5人)成立模拟公司,公司名各组自定,并设定采购员、仓库保管员、出纳及会计岗位。教师充当供应商、供应商开户银行等的角色,各组应按教师下达的任务完成向“供应商”采购的任务。

(2)任务操作(15分钟)。业务内容:2010年12月20日,汽车制造股份有限公司采购员与山东欣欣汽车发动机厂签订购货合同,约定一周后购买10台发动机,单价10000元。12月27日,收到了对方发来的发动机及增值税发票联和抵扣联,注明价款100000元,进项税额17000元。仓管员验收无误,填写收料单入库。款项尚未支付。会计人员根据收到的原始凭证编制会计分录。

请学生根据业务资料思考回答:该业务处理流程是怎样的?如何分工?涉及哪些原始凭证?反映了什么内容?要用到哪些已知账户,有没有新的账户?从核算内容、性质、结构、明细科目四个方面分析新账户并编制会计分录。

(3)学生活动。分组组建模拟公司并安排设定工作岗位:采购员与供应商签订合同,拿回增值税发票;仓管员填写入库单;会计人员编制会计分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问题;编制会计分录。

(4)教师活动。发放业务资料,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小组讨论结果;引导学生编制会计分录;新账户应收账款的介绍。

(5)教学意图。让学生在有一定的采购感受的经验上,构建对采购业务会计处理的知识和技能。

3.成果展示(5分钟)

展示完成的原始凭证和会计分录。

(1)学生活动。互相观赏各公司的工作成果。

(2)教师活动。教师认真观赏各公司的工作成果,还应适时给予赞赏。

(3)教学意图。让学生感受工作后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4.习题强化5分钟

补充相应习题练习所学会计分录的编制,强化知识。

(1)学生活动。先完成的同学可到黑板写出自己的答案,互相点评。

(2)教师活动。教师补充习题,让学生练习,巡视查看练习情况。

(3)教学意图。通过练习强化所学知识,熟练会计分录的编制。

5.总结5分钟

利用多媒体课件等加深学生印象,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1)学生活动。把自己所体会到的知识与教师引导、讲解的内容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认知。在教师的点评及总结中升华自己的见解。

(2)教师活动。归纳过程中,应注意使用各种衔接性语言,把不同工作任务衔接起来,把理论与实践衔接起来。

(3)教学意图。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学生才不会有“零乱”的感觉,使学生对采购业务的处理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

三、结语

通过任务驱动教学,设计模拟企业经营过程,将学生分组设岗(采购员、仓库保管员、出纳及会计),进行各岗位职业角色演练,各组通过分岗合作完成所下达的各项采购任务。在模拟职业情景中,学生边操作完成各岗位(业务员、仓库保管员、出纳及会计)的任务,边学习新知识和技能,这种理实一体化的项目教学,会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得到更多的职业情境的熏陶和工作过程的体验,从而真正理解掌握所学理论知识,弥补了传统理论讲解教学模式的弊端,大大改善了教学效果。在企业经济业务核算整个过程中,模拟企业情境教学模式均可适用。但这种模式不太适合《基础会计》教材中专业性较强的基础概念部分,基础概念的教学如何改进,尚在探索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