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提高高中历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46:39

怎么样提高高中历史篇1

关键词:历史教学;教学有效性;优质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2-0093-02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从传授知识型切实向研究型、合作型教师转变,要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贯彻新课改理念,转变教学方式从而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是备受历史教师关注的问题。那么,什么是有效教学?如何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际,谈一些浅显的认识。

一、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指标。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1]对此,教学论专家、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余文森教授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懂了、会了,产生兴趣了,问题就是这么简单明了。

首都师范大学赵亚夫教授认为:“历史教学向来都是‘投入’大于‘回报’,甚至可称为‘少(收益少)’、‘慢(见效慢)’、‘差(不实用)’、‘废(忘得快)’的学科。尽管人们从来都抬高它的潜效能,但‘背多分’的事实谁也不能否认。因此,历史教学有效性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不是教的法则,而是要明确学习这门课程究竟有怎样的价值。历史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取决于教师有怎样的学科教育观念,其次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水准。”[2]其实,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教材与学生构成其基本要素,教师要知道“教什么、怎么教”,学生要明确“学什么、怎么学”。如果师生双方都能从各自角度达到预期目标,这样的教学就是有效的。所谓“教什么”,就是教师要明确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怎么教”,是针对教师要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方式方法以及步骤、手段等。以“辛亥革命”为例,新课标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怎样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如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课前布置探究课题,让学生搜集、准备论证材料,课堂上展示探究成果,组织学生互评,师生互评,最后教师总结。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道教学过程中,既明确了“学什么”,还懂得“怎么学”,真正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二、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

1.转变教学观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之所以造成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理解为“背多分”,关键因素在于历史课堂教学的呆板、枯燥,历史教师“一言堂”,学生被动接受,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据中国青年报调查,中学生对历史知识很感兴趣,他们不感兴趣的是历史课。这对我们历史教师无疑是当头棒喝。显然,转变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已成为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知识的传授固然重要,但历史教师更重要的任务是启发和诱导学生怎样去学习,引导他们掌握学习的方法,为他们将来的学习以及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2.更新学习方法,注重能力培养。新的课改浪潮下,新的教学方法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有些是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实践探索,有些是从国外引进的。对于历史教师而言,改变过去那种“一支粉笔,三尺讲台”的传统教学方式,更新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已成刻不容缓之势。以“探究式学习”为例:作为充分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可以有效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同时也可以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于教师而言,探究式学习方法既打破了传统的“填鸭式”课堂教学模式,还能够与学生一起,对历史教材中的经典、权威性的论断进行质疑,在质疑中去论证,去创新。教与学,自当乐在其中。[3]

例如,人教版历史必修一《古希腊民主政治》这一课,按照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讲解无论多么透彻,学生都很有可能“不领情”,因为它枯燥难懂。如果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课前设定探究课题“古希腊真的民主吗?”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为三大组,分别从“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古希腊民主政治的特点”以及“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影响”三个方面去搜集资料论证自己的观点。在课堂上,小组推选代表上台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并相互辩论,最后教师进行点评。那么,这样的课堂教学,首先是开放式的,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他们学习的合作者,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形成了高度互动。其次,它是质疑的,因为学生以自己搜集的材料论证自己的观点,打破了“教材怎么写,老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听”的传统模式。再次,这种探究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合作、质疑以及创新能力。这样的教学就是有效的。

3.做研究型、学者型教师,不断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传统的观点认为:“要给每个学生一碗水,教师需有一桶水”。而时下观点认为:“要给每个学生一桶水,教师需有一渠水”。这就说明,在信息传播、更新速度加快的今天,“一桶水”理论显然行不通。怎样使自己具备“一渠水”?需要历史教师不断加强学习,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方法和技术手段,此外,更重要的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高。

在这里需要澄清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很多历史教师认为课改以后,知识的传授已不再重要。这其实是对课改的一种误解。事实上,新课程并不排斥或贬低知识本身。恰恰相反,其是为了让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得更多的知识。我们必须认识到,知识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永远是第一位的。它既是学生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石。

对于历史教育工作者而言,由于学科的特殊性,它还背负着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的重任。因此,我们在鼓励学生探究、质疑、创新的过程中,一定要合理引导,科学指导,以免创新成为无源之水。

总之,在新课程对教师传统的教材观、学生观、评价观以及教学方式都产生了巨大冲击的大背景下,如何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是摆在我们这些教师面前的新课题。

教学有效性是指实现新课程标准下的课程预期目标,我们要不断地研究、学习和总结,努力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另外,我们还要进一步提高对自己的要求,尽可能使我们的有效历史教学转变成优质历史教学。

参考文献:

[1]崔允.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下)[J].人民教育,2001,(07):42-43.

怎么样提高高中历史篇2

关键词:历史事件;多角度解释;历史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15)30-0050-05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就事情本身而言,它只是一个事件而已。但历史魅力在于时人和后人对历史事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使历史保持长青的生命力。”一个历史事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从不同角度分析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不同时期对同一段历史认识也会有不同的评价。比如对资本主义发展史、对新航路的开辟、对斯大林模式、对洋务运动以及洋务派的评价等都是如此。对于中学生而言,要形成对历史比较全面的认识,需要在历史的学习中锻炼、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在历史教学课堂上,教师如能对一些事件从不同角度解读,将对学生深刻理解历史,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形成历史思维等大有裨益。

一、历史教师要结合自己的教学选择多角度的探究问题

历史教师要选择适当的内容,训练学生多角度解释、评价的历史思维。首先,选择符合初中生思维水平的多角度探究问题是关键;其次,要选择合适的材料、设置合理的情境,编制符合中学生思维水平的练习题,加强对学生的训练。

这里列出一些题目,如:

七年级:

1.你怎样评价儒家思想在我国的地位?

2.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值得歌颂吗?为什么?

3.你怎样看待明清时期中央集权的加强与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之间的关系?

八年级:

1.怎样评价洋务运动?(怎样评价李鸿章?)

2.怎样看待太平天国运动?

3.多角度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4.怎样看改革开放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九年级:

1.大河文明与海洋文明各有什么特点?并解释形成的原因。分析哪个更先进。

2.怎样评价新航路的开辟?怎样评价哥伦布?

3.多角度评价资本主义发展史。

4.怎样评价奴隶贸易?

5.怎样看待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6.工业文明是灾祸还是福祉?

7.人类能否有效避免世界大战的爆发?

8.全球化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二、怎样多角度解释历史事件

(一)利用对试题的材料和课内外教学资源本身的解读、解析、解释,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和创造性解决问题

学生读题、审材料的同时,自然迁移到所学知识,整合起来,就可以多角度论证或解释历史观点了。

例题1.2012年河北省中考题.31.探究问题。

二战后的德国历史连续书写了成功。它吸取德国法西斯化的教训,完成了文明进化,发展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它抓住机遇实现了统一。2008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和欧元债务危机,也没有对它造成损伤。2011年它的经济增长率在欧洲最高,并超过了美国。

“德国是欧洲的德国”,1989年统一前夕,德国曾经向欧洲这样承诺。今天,随着欧洲与德国实力的消长,这个承诺还算数吗?前不久,93岁高龄的德国前总理施密特疾呼:当前德国政治存在失去方向的风险,绝对不能走上民族自私自利的路,那条路越走越窄。千万别忘了,欧洲人对德国有着怎样的历史疑虑,多么害怕它以自我为中心。德国绝不能因为经济强大,就理所当然地在欧洲索取领导地位。

――摘编自王剑南《当德国再次强大》,载《世界知识》2012年第2期

(1)19世纪后期,德国因为经济强大,就“理所当然”在欧洲索取领导地位。为此它组建了哪一军事侵略集团?(2分)最终给德国造成了什么恶果?(2分)答案略

(2)当今德国经济再次强大,它在欧洲再次索取领导地位的一幕能否重演?(2分)请结合材料、问题和所学知识从多角度论证你的判断。(6分)

答案一:不能,因为:

1.德意志民族是个善于吸取历史教训的民族。欧洲一体化进程符合德国的利益;德国人的反思――来自材料的观点。

2.联合国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作用在加强;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制约了霸权主义;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是各国联系密切,机遇、挑战并存;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来自所学课本知识。

答案二:能,因为:

1.德国有在欧洲索取领导地位的历史――来自对德国历史的分析。

2.世界大国经济实力的变化,曾导致地区和世界秩序的调整,如英国争夺殖民霸权,美国夺取世界霸权、苏联同美国争夺世界霸权;欧元区债务危机若伤害德国,为了自身利益,它可能在欧洲采取行动――来自材料的提示。

3.现今美国全球扩张屡屡得手,可能激起德国争霸的欲望――来自对时政的分析。

这些因素使德国在欧洲再次索取领导地位的一幕可能重演。

(二)从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经济状况、政治形态、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多角度解释历史现象

比如,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就可以从政治变革、经济发展、思想解放、社会生活几个角度分析。再如,分析上面的问题“大河文明与海洋文明各有什么特点?并解释形成的原因,思考哪个更先进?”可以借助地图,从地理环境、地理位置得出认知:古希腊、罗马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环境,位于欧、亚、非三洲要冲,交通便利;便于海上贸易、交流。其文明具有开放性、多元性、平等性,这为西方民主政治的形成奠定自然地理环境因素。而四大文明古国均位于大江、大河中下游广阔的冲积平原上,土地肥沃,灌溉方便,宜农耕。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文明具有内向型、封闭性,缺乏个性,盛行等级、集权、专制。不同的地域造就了不同的文明。大河文明形成的东方国度的中央集权、海洋文明造就的西方民主政治,在历史的长河中的不同时期分别演绎了文明的高峰。当然,在世界全球化的过程中,不同文明相互借鉴,世界各地终归要选择适合现代社会和人类发展的政治制度。在探讨中使学生体会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差异性,树立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世界文明更应该共荣共处,相互学习。

材料三:2013年8月23日“贩卖黑奴及其废除国际纪念日”到来之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指出,人类历史上的贩卖黑奴贸易是对自身文明基础的挑战,她呼吁世人从历史中汲取教训,激励子孙后代尊重自由和人权并为之努力奋斗。

材料四:2003年9月8日,为期9天的联合国第三届反种族主义大会在南非德班落下帷幕。“黑奴贸易”赔偿问题一直是贯穿会议的两大焦点之一。绝大多数非洲国家要求欧洲国家对其历史上贩卖黑奴的殖民行径公开道歉并进行赔偿。但欧洲除比利时等个别国家外,都认为“贩卖黑奴”已是过去三四百年的“老皇历”,拒不道歉,更不愿谈赔偿问题。

问题:

1.材料一、二、三是怎样看待奴隶贸易的?为什么材料四中有些国家拒绝道歉?

2.你认为应该怎样看待奴隶贸易?

综上,通过几个角度比较全面地解读了奴隶贸易,避免了照本宣科,学生对奴隶贸易有了深刻、全面的认识,既能认识到时人对奴隶贸易的看法,又能感受到维护人权道路的曲折性;也懂得历史需要从多个角度解读。

(六)运用多元史观多角度解释历史事件

比如,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鸦片战争。在革命年代和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革命史观、唯物史观在中国长期“一统天下”;近年来国内外又出现了文明史观、全球化史观、现代化史观、生态史观等。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对多角度解释历史、丰富历史概念、形成历史思维提供了依据。

例题4.史观就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依据下列①~④对四种史观的解读,结合相关知识,回答1~4问题。

史观

①革命史观

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阶级)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建立新的阶级的统治

②文明史观

人类文明演变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农业文明分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分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

③全球史观

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形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这一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主导趋势

④现代化(近代化)史观

人类历史是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现代化。

1.长期以来,在有关世界近代史开端的问题上,存在几种不同观点。解放后我国史学界一般都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请问,这一观点的依据是什么?体现了什么史观?

2.另一种观点认为,1500年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因为1500年前后特别是16世纪的一系列重大事件都表明人类历史进入了剧烈的社会转型时期。目前,史学界大部分学者都持这一观点。请从文明演进或近代化的角度简要说明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3.持不同史观的学者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请你站在①②③三种史观持有者的角度,分别阐明理由。

怎么样提高高中历史篇3

平铺直叙,一讲到底,缺乏学生的积极思惟,是历史教学中的大忌。心理学告诉我们,思惟过程从问题开始,问题的起点是“疑”。所以,有经验的教师总是根据历史学科的关键环节,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进程,将课堂教学成“设疑――求疑――解疑”的过程。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设疑呢?

第一、教学可以从问题开始。亚里士多德说:“思惟自疑问和惊奇开始。”人们的思惟活动和求知的欲望,经常是从“问题”开始的。青少年由于生理和心理的特征,对外界事物好奇敏感,富有探索精神。在遇到问题、产生矛盾时,思惟的积极性便高涨起来。所以历史教学一开始就可以提出鲜明的问题引出矛盾。使学生思惟“入路”。如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中国历史》第三册中的《太平天国》,一上课,教师就提出几个问题: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那一年?在那一年结束?领导人是谁?你能讲出这个故事来吗?结果怎么样?请大家先带着这几个问题去阅读课文,阅读完了我们再来讨论这几个问题。这样的设疑一下就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对一节课的教学起了至关重要的着用。

第二、设疑于重点和难点,即寓难点于设疑之中,寓解疑于趣味之中。如讲《太平天国》中,讲到“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矛盾”一目时,提问:太平天国能够迅速发展,为什么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会有矛盾?让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了解:定都天京后,洪秀全、杨秀清的进取心逐渐减退,生活逐渐腐化,脱离群众,争夺权势,导致了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内部分裂。在讨论中,学生们思惟活跃起来,疑团也随之解开。

第三、在教学中抓住看、想、说三个环节设疑于插图之中。中学历史课文中的插图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介绍历史人物的插图;(2)描绘历史事件的插图;(3)历史地图。

对於历史人物的插图,我一般会问:这是谁?有什么主要事迹?在历史上有什么贡献?这样不仅使学生初步掌握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要他们学习历史人物对民族、对国家、对人类的贡献,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感情。

对於描绘历史事件的插图,我要求学生阅读时对照课文仔细观察,把看、想、说融成一体。如指导学生学习《大禹治水》的插图时提问:从图上看,大禹的工作作风怎么样?大禹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怎么样?哪些场面反映了治水的艰苦?治水给人民带来了哪些好处?人民怎样感谢大禹?学生在边看边想边说中掌握了学习内容。

怎么样提高高中历史篇4

关键词:目标历史有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72(2013)04-003-02

有效课堂是效率、质量优先的课堂。有效课堂评价的核心依据是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围绕教学目标,高中历史有效课堂教学需要解决三个基本问题:学什么?怎样学?学得怎样?为此,笔者设计了目标引领下有效课堂教学如下结构:

通过以上教学结构,在课堂教学目标的引领下,将教师学法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点拨拓展与学生合作交流、教师检测反馈与学生训练巩固、目标达成评价、校正与课堂小结紧密结合起来。

首先,要重视目标预设,强调目标引领,解决历史课堂学什么的问题。

课堂教学目标具有客观性、科学性。它必须依据课程标准并结合学情(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基础)来设定,因此它应当是完全能够实现的。整节课的课堂教学目标应当具有并切实发挥引领教学全过程的作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课的课标要求: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由于高一学生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均有限。且高中历史以专题史形式出现,时空跨度大,学生对经济史比较陌生。因此,笔者对本课教学目标作如下设定:

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掌握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基本史实,分析探究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影响,培养学生论从史出,辩证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以近代化为主线,采用展示图文资料、开展课堂辩论、创设历史情境、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等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近代列强入侵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的同时,客观上也为中国的近代化创造了条件。

整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每一目内容也要有相应的目标。确定教学目标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要以课堂教学目标达成为依据,取舍、整合、运用课程资源。

其次,坚持以生为本,展开教与学的双边及多边活动,强调教与学的结合、学与思的结合、知与行的结合,解决历史课堂怎样学的问题。

在本课的教学中,为了完成目标,笔者首先通过图片形象直观感受明清以后东西方存在的巨大差距,让学生认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必然性。在教学第一个变动:“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中国近代化的前奏”时,笔者讲述了《一个旧中国农民的回忆》的故事,让学生思考鸦片战争后传统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产生了什么影响?学生回答后进行归纳总结。实现了学与思的结合,学生既学得深刻,也真正达到自主学习的境界。在教学第二个变动:“洋务企业的出现――中国近代化的起步”时,有关洋务运动的基础知识初中学过,必修三还将涉及到,因此,采用学生阅读课本,填写基本知识表格的方式,重点讲解军事企业和民用工业的性质和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从而充分运用课程资源,完成本目的教学目标,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关于第三个变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中国近代化的新动力”,笔者组织学生进行情境表演,点拨思考资本主义产生的条件有哪些?进而概括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背景,然后展示地图,直观感受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地点,在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直观感受中,达到思考和学习的效果。从整个课本知识教学过程看,教与学结合、学与思结合、知与行结合,实现了高中历史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第三、课堂教学目标达成评价,校正及课堂小结,检验历史课堂学得怎样。

教学检测不仅仅是在一节课的最后,在完成一个知识点以后,尤其是完成一个教学重难点之后,就可以设置问题,进行教学效果的检测。在一节课的最后设置的问题一般多选用历年的相关高考试题。

在本课的教学检测中,笔者发现学生对“买办”、“中国近代企业”中的“近代”等概念理解不清,对“自然经济”与“小农经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区分不清。检测中发现了这些问题,因此当堂得到了解决。在全部教学内容结束之后,列出几则材料,问:谁是中国近代化的推动者?谁为中国近代化埋单?谁是最大的赢家?通过这样的检测不但检验了学生对本课知识内在联系的把握程度,而且将教学内容进一步拔高,大量的材料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怎么样提高高中历史篇5

【关键词】高效创新;多元化;教学艺术;理念

一、让课堂变得高效活跃

虽然新课程改革推进已多年了,但是在历史课堂中,我们有时还会看到教师们习惯用传统教学方式授课。老师只是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导致学生渐渐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因此,改进教学方法,打造高效课堂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

那么,什么是高效课堂呢?高效课堂是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效益的课堂,基本特征是“自主建构,互动激发,高效生成,愉悦共享”。衡量课堂高效,一看学生知识掌握、情感和能力增长、价值观、态度的变化程度;二看教学效果是通过怎样的投入获得的,是否实现了少教多学;三看师生是否经历了一段双向激发的愉悦交往过程。

那么,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应如何去打造高效课堂,实现创新教学呢?

1.课前

作为任课老师,观察、沟通、了解我们的学生——这是最重要的一点。毕竟,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涉世未深的十几岁的学生,如果作为老师,不知道处在这个阶段的学生的特点,不知道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课堂,不知道我们的学生对什么样的模式感兴趣,那就不能准确地把握教学的方法,也就不可能有高效的课堂。

任课老师应精心备课,查阅相关资料。同时,要求同学们课前做好预习。这样,师生们就能在上课时做到信手拈来,顺理成章,为实现高效课堂打下基础。

2.课上

为了实现课堂高效,老师上课时必须做到少讲精讲,加强学法指导,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参与性,发挥学生在教学中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激励、鼓舞和自主中学习,掌握知识与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一,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因为没有明确的目标,课堂就不可能有实效,更不可能实现高效课堂。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去制定恰当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第二,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可以运用提问、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调动他们的情感。对于我们所提的问题,不需要设定一个标准答案,而是让他们去充分发挥,畅所欲言。答完之后。可以由其他同学进行补充,让他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第三,要恰当使用教具。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历史学习的最佳氛围就是要有真实或较为真实的历史学习环境,仅靠粉笔板书和教师讲解,是无法突出历史学习的形象、生动、丰富、有趣的特点,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课本插图、教学挂图、历史事件的录音、录像、电视、投影以及多媒体设备等教具在教学中恰当的运用,就能为历史教学创设一个较为真实的历史环境。

第四,要鼓励学生提问,让学生多参与课堂。可以鼓励学生学会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学生提问可以安排在课开始时,也可以在课中或课结束前进行。我经常把提问安排在课开始时,因为学生可以围绕课文题目提问。如学习郑和下西洋,学生容易提问:郑和是谁?他为什么下西洋?他下西洋的过程怎样?这些问题其实就构成了学习目标,解决这些问题也就完成学习任务。

第五,高效课堂应追求课堂有效,强调当堂检测,反馈学生的收获。因此,教师在新课结束后,应该引导学生归纳巩固,然后进行反馈练习,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这样,既有利于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便于教师教学。

二、组织活动,巩固知识,提升素养

可以把课堂搬到教室以外的地方。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或者历史遗迹,在现场为同学们讲解历史事件的发生、经过、结果,无疑加深他们的印象,提高他们的兴致。同时,参观历史博物馆、历史遗迹可以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相关历史文物和历史事件,巩固所学知识,拓展他们的视野,锻炼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历史文化素养,陶冶他们的个人情操,有时甚至可以提升他们的爱国情怀。

三、学生的能力测试

应该摒弃传统的单单一张试卷的卷面成绩来评价学生的知识水平。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其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面向全体,尊重差异。因此,对学生的评估除了对历史知识考察和分析向题的能力以外,还应该包括品德与科学文化素养、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

四、结束语

总之,历史学科的教学,应该是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法的艺术统一,是教师教学实践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统一。在创建高效历史课堂的实践中,我们特别强调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注重学生的学习与未来发展,力图使学生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逐渐掌握开启历史之门的金钥匙,成为历史的真正主人。

怎么样提高高中历史篇6

关键词:探索;分组讨论;课后总结

现今社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国家对于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特别是对于历史课程也更加重视,这就要求要注重初中生文化素养和信息储备量。初中生的文化素养包括知识视野、情感态度、审美情趣、思想观念、道德修养、诚信做人、胸怀境界、传统习俗等;而初中生的信息储备量就和初中生的平时积累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教师要想历史课堂教育有效性的提高就应在平时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了解学生的兴趣,针对学生感兴趣的知识慢慢引入

历史课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我们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首先,我们要知道学生对于历史的看法,要了解学生对历史的态度,了解学生对哪些年代的历史比较感兴趣。这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慢慢引导,使学生对历史学科产生好奇心,从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我们模拟一个历史课堂,在课前,可以通过学生准备一些感兴趣的历史资料和同学们相互分享,这样不但可以使老师了解学生对历史的看法,而且也可以激发同学们之间的互动性与积极性。这样的一个活动可以把课堂的气氛一下子提升起来。在课上,教师可以先解答学生对于历史的疑惑然后引导到本节课的内容,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小问题让学生自己讨论,这样会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记忆得更加牢固。我们都知道一节课学生都会有分神溜号的时候,这时老师在讲课时就可以适当地讲一些历史故事来吸引学生的关注,且应把握课堂上每一分钟的利用度。

二、充分调动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探索学生兴趣

目前,积极性对于人们办事学习都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时候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一样东西会得到更多的知识与收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角度看,学习积极性通常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认真、紧张、主动与顽强状态。作为学习积极性的一系列心理现象,都与学习需要直接相连,受制于学习动机。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在历史课堂上,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可以引用赞美品格、充满激情的名人名言,能使他们很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如:在教学吉林省古代民族和民族政权的时候,可以引用讲各大族系发生的小故事来加深学生对吉林省古代民族和民族政权的理解。这样不但可以传授了知识也让学生了解一些相关方面的知识。

三、采用分组讨论,设立游戏小组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重要过程,现如今,我们的生活时时刻刻都离不开沟通,而在课堂上采用分组讨论则给学生沟通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对历史的看法。这样大家可以互相学习、相互帮助,在课堂上会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设立游戏小组则是在枯燥的课堂里增添一些欢乐的氛围,游戏可以使学生在欢乐的氛围里学到更多的知识,加深学生之间的友谊。我认为:“动如脱兔,静如处子”是对这样的学习课堂上学生们最恰当的形容。在学习中,我们应该乐学,就如孔子所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快乐的学习不但会使学生记得牢固而且也会让学生爱上学习,所以我们要充分培养这种学习思想。

四、课后总结,回顾课堂内容

课后总结是学生们对课堂知识了解多少的一种反馈,也是对老师课堂教学的反馈,所以课后总结是非常重要的,现今,任何场合都需要总结陈词。课堂上老师应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给学生们概括一下一节课的内容,把每一节课的内容穿针引线,让学生头脑里有一个清晰地思路,这样就会提高课堂效率。老师也可以让学生概括在课堂上学到了什么、了解到了什么、对历史有什么新的认识和自己的看法。回顾课堂内容是整堂课中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学生通过在课堂上知识的学习,然后用自己的理解概括出来,不但可以使学生记忆深刻而且也会让学生对历史的知识有了新的认识,对历史有了新的兴趣。

总之,怎样提高初中生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其关键的地方在于,老师给学生营造一个怎样的课堂氛围,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可以带动学生们的兴趣以及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历史课也是一门学生必须了解的课程,老师所起到的作用就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学到知识,这对老师是一种考验,同时也是一种磨炼。

参考文献:

怎么样提高高中历史篇7

关键词:中职学校;历史教学;人格教育

G633.51

一、以历史知识来熏陶学生人格

(一)在中职学校的学生群体中有一部分问题生存在,他们无论实在意志品格,还是在思想认识上都显现着一定的心理障碍。根据笔者研究,这些学生并不是因为智力上的缺陷而使学习成绩落后,而是因为心理上存在缺陷,他们对自我认知、社会认知都不够充足,缺乏精神上的动力,这就要求教师从三观教育出发,培养学生优秀的性格品质。首先需要培养的是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并在整个教学内容设计中都穿插爱国主义理论知识。如: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历史的古国,教师可以将我们优良的品德和历史文化传递给学生,提升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情怀;新中国的成立时无数英雄、爱国战士的牺牲换来的,教师可以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传播给学生,深入他们的内心,有利于培养他们坚毅的品质;还有本地区的历史故事也是有必要向学生宣言的,一个城镇的发展需要历经怎样的艰苦岁月,才能够变成现在的模样,便于学生从中明白决策、坚持的重要性。

(二)审美教育在中职教学中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师应当尽可能的对学生审美的能力进行培养,帮助他们去认识、去感受美,重要的是介绍美好的品德,明白是非善恶,如:在课堂上可以述说李白、孙膑、鉴真和司马迁等真人事迹,以此来培养学生矢志不渝,追求真理的良好品德;若是需要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就可以对、顾炎武、夏明翰以及霍去病等事迹进行介绍。

(三)即使是历史教学也需要对学生的现代思想进行培养,拓展他们在竞争、法治、环保和研发等反面的意识,如:讲解时代的变迁,历朝历代实在怎样替换、变化的,为什么会出现南北魏之分,西晋时期少数民族的内迁又是怎么回事等。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我国的历史名人孔子曾说过“因材施教”,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一样,铸就了不一样的性格、学习特点,教师需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对他们的兴趣进行培养。如:为了将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提高,就需要营造出历史学习的氛围,将学生吸引进这样的氛围中,引导他们对过去的历史进行探究、感悟,从过去总结现在。譬如在讲解谭嗣同时,首先让学生对课文通读以便,让他们自行回答谭嗣同为什么没有出走日本而是留下来赴死。然而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扮演主人翁的角色,设身处地的想象,若自己是主人翁会是怎样的选择,结局又会是怎样。这样情境的转换,能够极大的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引导他们正确的感悟社会、感悟生活,树立符合自身现状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好汉在前方不是没有道理的,教师应当培养学生优良的人先品质。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有缺陷存在,而克服缺陷的重要途径是竞争意识的加强,只有在强有力的竞争下,学生才会抛出原有的恐惧、胆怯,迎难而上。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我说你听”的模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举办历史知识抢答大赛,组建历史评断小组,安排学生有计划、有目的的搜集历史资料,有利于将他们历史学习的兴趣充分的调动起来,潜移默化的形成优良的人格品质。

三、教师素B的提高

教师是学生在学习中的第一顺位接触人,教师自身的素养水平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中职学校在日常历史教师的聘用过程中,要对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专业素养和理论素养进行考核,在他们身上应当看到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不仅要热爱事业,更要热爱学生。总的来讲,一个优秀的历史教师应该是学生从他们日常的教学中就能接受到优良历史文化、民族品德的洗礼。

四、评价体系的构建

作为一门社会学科,历史具有很强的人文特性,因而能够很好的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人文素养进行培养,为了鼓励学生更好的学习历史,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人格品质,就需要将专门的评价体系构建出来。同时保证制定的评价方法、内容和规范满足科学化、多元化、规范化和多样化的特点,这样才能为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奠定基础。

五、总结

综上所述,历史教学在学生人格品质的培养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为了将学生优良的人格品质培养出来,我们就必须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加强学生历史文化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景韵.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课堂教学敏感研究[D].西南大学,2014.

[2]方健华.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及其标准体系建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怎么样提高高中历史篇8

接好时代“接力棒”走好当代人长征路

同志们: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按照局党委的安排,今天由我为大家上一次党课,结合我近期对党史、新中国史的学习,想同大家分享以下几点体会。

一、做到“五个深刻认识”,认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

一是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什么、干什么。我们学习党史、新中国史,就是要领悟和思考我们党一路走来,指引我们前行、上下求索的是什么;无数共产党人前仆后继、流血牺牲,为的、靠的是什么。概括地说,答案就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即马克思主义真理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即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二是深刻认识党和人民长期奋斗取得的根本成就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学习党史、新中国史,就是要弄明白我们党在推进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是怎样经过反复比较和总结,历史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道路,怎样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迎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进而深刻

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取得既有其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也历经艰辛,需要倍加珍惜、永不动摇。深刻认识了这些,“四个自信”就会无比坚定。三是深刻认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我们学习党史、新中国史,就是要弄明白我们党怎样在密切联系群众中成长、发展、壮大,怎样靠宣传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起家并从胜利走向胜利;思考为什么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为什么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其深刻道理在哪里。四是深刻认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是什么、该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承担起这样的使命。我们学习党史、新中国史,就是要认真思考,我们这代中国共产党人该怎样把我们这一棒跑好,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这就需要我们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把该担当的历史责任担当起来,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把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统一起来,一步一个脚印向着美好未来和最高理想前进。五是深刻认识对党忠诚是什么、怎么做。我们学习党史、新中国史,就是要从典型人物和感人事例中获得深刻认识:正是因为千千万万党员干部对党绝对忠诚,党才有凝聚力、战斗力,才能经受住各种考验、战胜各种困难,才能不断发展壮大;进而深刻理解,新时代党员干部对党忠诚最关键的要求,就是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自觉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

持高度一致。

二、突出“三个汲取”,认真领会党史、新中国史的重要意义。

一是在知史中汲取爱党爱国的力量。98年的党史,70年的新中国史,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用鲜血、泪水和汗水写就的,充满苦难和辉煌、曲折和胜利、付出和收获,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不能忘却、不容否定的壮丽篇章,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继往开来、奋勇前进的现实基础。我们只有深入了解这段历史,才能更深地爱党爱国。二是在知史中汲取智慧担当的力量。通过学习党史和新中国史,进一步深刻认识我们党先进的政治属性、崇高的政治理想、高尚的政治追求、纯洁的政治品质,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深刻认识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艰辛探索和历史必然,坚定“四个自信”;进一步深刻认识党的执政使命和根本宗旨,从党和人民的鱼水深情中恪守人民情怀;进一步深刻认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的本质内涵,发扬革命精神和斗争精神,勇担历史重任;进一步深刻认识我们党靠忠诚经受考验、靠忠诚战胜困难、靠忠诚发展壮大,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三是在知史中汲取立国、兴国的力量。“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党史、国史中蕴含着治国理政的瑰宝,是先行者们从实践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立国、兴国智慧。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今天,开创更好的明天。一个先进的执政党,最难得的是能自觉地做到以史鉴今、以史资政,努力为现实

社会政治服务,在承继历史中实现与时俱进,在放眼未来中实现开拓创新,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抗御风险的能力。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既可以从中明晰党和国家事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更有助于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的历史意识,培养历史思维、历史眼光,自觉按照历史规律和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办事。

三、坚持“四个结合”,认真学好党史、新中国史。

一要把学习党史新中国史与传承党的革命传统优良作风结合起来。一是持续弘扬党的三大作风。党的三大作风包括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是毛泽东1945年4月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总结党的建设基本经验时提出的,它们也是党革命时期形成的优良传统。进入新时代,我们必须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坚持中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的国情,以此为据制定路线方针政策。二是要持续体悟革命传统。信念坚定、纪律严明、组织严密、实事求是、统一战线、“两个务必”等都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年代形成的优良传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不仅要重温历史上的重要会议、重要事件、重要人物,体悟革命传统的孕育,延续党的优良作风,还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把革命传统、优良作风熔铸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接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向前发展。二要把学习党史新中国史与为人民守初心为民族担使命结合起来。一是正确认识我们党99年的奋斗史、新中国70多年的发展史是一部为

人民谋幸福的历史。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时就立下的铮铮誓言。在党的一大上,中国共产党就把进行社会革命作为根本政治目的。1925年12月5日,毛泽东在《政治周报》发刊词中写道:“为什么要革命?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懈努力,尽快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使得人民摆脱贫困奔向小康,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二是真正认清我们党99年的奋斗史、新中国70多年的发展史是一部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为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一直肩负的历史使命。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回顾中国近代史、党的历史,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必须完成的两大历史任务,也是中国共产党为之奋斗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紧密结合,成功找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复兴迎来光明前景。新时代学好党史、新中国史,就是要让历史之光照进现实,启迪心灵,让我们汲取党建的经验,汲取治病救人的良方,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汲取走向未来的力量,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为人民守好初心、为民族担起

使命。三要把学习党史新中国史与学懂弄通新时代的创新理论结合起来。学好党史、新中国史,不仅要明了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史,还要培养历史眼光。学懂弄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途径,就要善于从历史高度来理解和把握的重要讲话精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源自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生动实践,而且是对我们党奋斗史、实践史的最新总结。这一创新理论是在吸收了党的历史经验、新中国成立以来治国理政智慧的基础上创立的,有很厚重的历史底蕴。在学习中既要把握其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还要用心体会内在的历史逻辑,把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实践逻辑贯通,才能真正做到学懂弄通。四要把学习党史新中国史与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本领结合起来。党史、新中国史蕴含着共产党人的历史智慧、政治智慧、管理智慧,学习党史、新中国史可以使人养成历史思维、具备历史眼光,为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挑战、提高党的执政本领提供历史滋养。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屡屡化险为夷、化危为机,累积了大量攻坚克难的办法,有丰富的事例可供后人参考,也即党史、新中国史中蕴含着丰富的治党治国治军智慧。比如党的建设方面,始终强调从严治党驰而不息反腐败,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把党的作风建设放在关乎党的生命的高度等。比如治国理政方面,强调坚持党的领导地位,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等。再比如治军方面,坚持党指挥枪,强调从严治军等。把党的历史上形成的大智慧传

怎么样提高高中历史篇9

这十个字是马克思主义的真经。马克思在1842年,他开始酝酿创立新思想即后来被称为马克思主义的时候,就明确指出:“说真话”是“人人应尽的义务”(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1956年版第138页)。所谓“义务”者,应尽的责任也。所谓“人人”,就是无条件,没例外。做一个人,就要“说真话”,这是最起码的要求,最基础的道德。没有这一条,其他一切德行均无从谈起。

也多次谈到讲真话问题。他说:“老实人,敢讲真话的人,归根到底,于人民事业有利,于自己也不吃亏。爱讲假话的人,一害人民,二害自己。”(参见《文集》第八卷,第50页)关于讲真话问题,说得何等好啊!然而,不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讲假话的人不少。比如,1958年粮食亩产千斤、万斤、几万斤,各地竞放“卫星”!在那时讲假话升官,讲真话倒霉!就挨整的人说,从中央的所谓“彭(德怀)、黄(克诚)、张(闻天)、周(小舟)右倾机会主义集团”到省(部)级、地(司、局)级、县(处、团)级以至基层的大大小小的所谓“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多达300万人!鉴于“”和“”中讲假话成风及其造成严重危害的沉痛教训,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把全体党员“要讲真话,言行一致”写入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落实十精神和十八届三中精神的要义就是发扬实事求是的原则,认真学习和实践提出的“讲真话、讲实话、讲心里话”的十字方针,切实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我是搞历史的,是搞回忆和研究“”的,想在这方面谈谈怎样学习和贯彻执行这个十字方针。毋须讳言,在“”的回忆和研究上也是讲假话居多,讲真话少而且难!清华大学经历“”全过程的陆小宝先生说:“在我看到的众多‘’亲历者的文章中,其对‘’的态度真可谓五花八门。有谴责中央的,或抱怨自己得到不公正待遇的,这种态度居多,也还算正常吧。有些人是掩饰,掩饰自己在‘’中做过的错事和坏事。他们的文章中,从来只说别人怎么整他,却避而不谈他怎么去整别人。有的人呢,是自赞自夸。他们念念不忘自己当过什么头头,有什么惊人行动,或者得到过最高领袖的什么什么话的评价。还有些人呢,是自诩正确,总想证明自己是对的,对方一派是错的。当然,也看到有人在忏悔的,但这是极少数。”我认为陆小宝先生说的完全符合实际情况。

怎么样提高高中历史篇10

关键词:板书;板画;板图;图示;中学历史教学;运用及效用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2-0231-01

中学历史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两方面活动的统一。"教"是教师活动,包括备课、讲课、组织指导和检测学生学习与运用知识的情况。"学"是学生的活动,包括在教师指导下自觉感知、理解和巩固运用知识,通过作业考试来检查和提高所学知识的质量,发展自己的智能。那么,教与学应该怎样进行?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提高?怎样才能深刻理解、牢固记忆和科学地实践所学的知识?以及采用何种方式、手段才能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教育功能的最大显露?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这些问题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传统应试教育已经不能适应培养社会主义新型人才的需要,进行教学改革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

作为独具学科特色的中学历史来讲,怎样把历史的静态变成历史的动态,再现历史的发展变化;是历史课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种效果呢?我认为应当注重板书、板画、板图、图示等直观手段的应用,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的学习方法。既简明而又生动,使学生印象深刻,这对于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是非常重要的。

1.板书的应用及效用

板书可分为正板书和副板书两种。

正板书,体现了一本书或一节课历史知识结构的整体性、系统性。掌握了历史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就掌握了历史知识的整体框架,各种历史现象、历史事件都要根据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纳入整体框架结构。因此,每一堂课正板书结构的设计反映了教师对大纲、教材、教学的驾驭能力,备课的程度和教学的水平,通过板书的处理,使一堂课的历史知识显得简明、形象、系统、重点突出,而又脉络清晰,便于学生记忆。

2.板画的应用及效用

板画是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边讲、边议、边在黑板上画一些有关的形象或示意图画,以帮助学生感知,理解和巩固新课,使抽象、难懂、复杂的历史场面、地域空间变得直观、浅显易懂。还可配合使用磁性黑板或剪贴制作。

例如:在讲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农业耕作技术的提高,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着重突出生产工具改进(铁农具的广泛使用),对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增强学生的理解、掌握。教师可勾画出战国时期主要铁制农具的轮廓,这样会起到较好的效果。

3.板图的应用及效用

板图是指教师在历史课教学中,根据课程的内容和教学的必要性在黑板上随讲随画的历史地图。这种板图是辅助教学,简便、直观、形象的一种基本方式。教师只要抓住地图的形状特点,反复练习,就能做到提笔就画,随手画成。

这种方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是显而易见,又能发挥其效用,促进教学双边活动,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知识的重要方法。例如:中国地图。形态特点像一只鸡,东北像鸡头、鸡冠,辽东半岛像鸡嘴,内蒙像鸡脖子、鸡背,新疆、像鸡尾,从华东到云南像鸡翅膀,台湾、海南像两只脚。抓住这些特征,就能大致画出祖国领土的概貌。

讲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时,为了使学生能够在祖国的板图上找到半坡原始居民遗址大致位置,教师可抓住黄河走向呈大"几"字形的特征,勾勒出它的形状,然后标出半坡遗址的大致位置。

4.图示在教学中的应用及效用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由于历史课内涵丰富,头绪纷呈,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学、民族、科技、中外交往等方面;又加之历史与现实社会存在着很大的时空差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感到难以把握,经常出现历史概念混淆不清史实混乱,时空错位,张冠李戴等令人哭笑不得的现象。例如:一考生在"评康熙帝"题下答道:"康熙帝是个残酷无情的皇帝,谁也不敢冒犯他。上任之后,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派人至西域,夺回香港,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勇却匈奴700里。大月氏人不敢南下西牧马,士不敢变弓而抱怨,……"这篇评论集秦皇、汉武、康熙等于一身,融秦汉明清于一炉,堪称现代荒诞之杰作,与"张飞杀岳飞"同出一筹。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中理清头绪,思路明朗,达到浅显易懂的目的,我们可在历史课教学中运用图示方法,用简单的图、文和相互关联的示意信号简练表达一种历史现象或组成一个历史概念,使学生对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一目了然、印象深刻,达到易学、易懂、易记、易运用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图示时要尽量做到"简而准"。用图示信号进行高度概括、浓缩。例如:在讲秦统一以后,为了抵御匈奴。秦始皇征发农民,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一道城防(即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在讲秦朝疆域,书中这样叙述:通过秦始皇的开拓、经营,秦朝疆域广大,东到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到南海。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如果只单纯地让学生从字面上理解、记忆,那么,可能收效甚微,相反,如果我们辅之以图示,就会更加明了、浅显。

再如,在讲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这部分内容,三国的位置、都城,建立的时间各不相同,学生学习掌握起来比较困难,如果加上简单的图示方法,学生就会浅显易懂,准确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