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小学陶艺校本课程方案十篇小学陶艺校本课程方案十篇

小学陶艺校本课程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52:51

小学陶艺校本课程方案篇1

【关键词】工艺美术;学案导学;自主学习能力

引言

我校工艺美术(制壶与陶刻方向)专业的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学习自觉性差,在这一背景下,改变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就迫在眉睫。“学案导学法”在我校工艺美术(制壶与陶刻方向)专业中并没有一套完全适合他们现状的导学案,所以针对该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他们编制一套适合的导学案,使他们能够顺利通过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

一、学案导学在工艺美术(制壶与陶刻方向)专业中的优势

在工艺美术(制壶与陶刻方向)专业的数学教学中采用学案导学法,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扩宽学生的学习视野,丰富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而学案导学法在工艺美术(制壶与陶刻方向)专业中的教学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学案导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w案导学模式可以使学生自主的学习,以学案为载体,通过创设情境和点拨启迪等手段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教师可以把课前做好的学案发放到每一个学生手中,学生根据学案上设置的问题,逐个完成学习任务。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提前了解本节内容所涉及的知识点。

(二)学案导学强调相互协作,有助于学生的交流探讨

在进行工艺美术(制壶与陶刻方向)专业的学案导学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一些学习难题。教师可以通过组建学习小组的方式,让学生相互进行交流和讨论,然后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另外,学案引导和学习小组结合的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精神,每个小组的成员,必须要具备协作意识,才能相互配合,共同协作,从而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

二、工艺美术(制壶与陶刻方向)专业数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设计

(一)教师在课前教学中的引导作用

工艺美术(制壶与陶刻方向)专业的数学教师在制定教学学案时,最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课前引导,让学生在课前对所学的学习内容有所了解,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可以把启发学生思维作为教学的重点,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主思考和自我反思。

(二)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学习探究

数学教师在采取学案导学教学时,设计的学案应该体现出本课时需掌握的重点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合理的教学手法对学生加以引导,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进行情境教学,或是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通过一些科学合理化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

(三)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要重视学生课后的巩固学习

数学教师在采取学案导学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时,还要加强对学生的课后巩固练习,学生只有不断对课堂中所学的知识点加以巩固,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但因为中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因而工艺美术(制壶与陶刻方向)专业的数学教师在制定教学学案时,应该根据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制定出不同难易程度的课后习题,从而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三、加强中职学校工艺美术(制壶与陶刻方向)专业数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应用的对策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在新课程改革的前提下,一些教师采用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进行实践教学,而部分数学教师还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要紧跟时展的步伐,以新课改的要求进行教学。积极改变自身的思想观念,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对学生进行教学引导,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以学生的兴趣为主导,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

(二)制定合理的数学教学目标

在中职学校教学过程中,工艺美术(制壶与陶刻方向)专业的数学教师还要制定合理的数学教学目标,以便在整体上能够对学生进行引导。在设计数学教学学案时,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还要明确数学教学的知识点,用生动活泼的授课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让学生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而在实际的设计教学学案的过程中,还需要以知识点为基础,从易到难构建数学知识结构体系,保证各个知识点的连贯性。而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最终目的是使他们能够顺利通过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

结束语

工艺美术(制壶与陶刻方向)专业数学学案教学内容的设计,关系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的提升,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对此重视起来。一方面要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探索和学习,总结出适合工艺美术(制壶与陶刻方向)专业中数学教学的创新方法,采用学案导学法进行引导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达到顺利通过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

【参考文献】

[1]林羽.工艺美术专业课中项目教学法的探索和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2.04:86-87

小学陶艺校本课程方案篇2

关键词:泥塑改革背景高师教学

一、相关背景

泥塑是用粘土塑像的美术工艺。泥塑课程是高校雕塑课的基础课程,近些年来,又作为课改内容走进中小学课堂,体现课改新理念,成为最能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和立体造型能力的课程,受到所有中小学生的欢迎。五年制高师是培养小学教师和幼师的阵地,在校的美术师范生必然接受泥塑的教学,我在教学过程中,以他们能成为合格的小学美术教师为目标,尝试探索适合高师学生的教学体系,通过课堂实践,引入多种材料与技法,以在课程探索中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问题现状

高师泥塑课在开设之初,就引入了课堂,作为辅助专业课。但是长期以来,泥塑只是作为手工课的一部分,让学生用粘土来塑泥玩或者做一些陶罐,没有很好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实践能力,并把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课程的训练更没有成体系,没有根据中小学泥塑课程的大纲要求,制定与之相对应的具体的教学计划,按步骤分阶段逐步提高,也没有引入市场上有关泥的新型材料,以适应变化了的小学美术课堂。

三、训练目标

泥塑训练是艺术院校雕塑系基础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立体造型能力,使学生具有一种固定的公认的“具象写实功夫”,因此它作为学生造型基础训练的重要方法和技术补充,在许多综合高等院校教育教学中,也成为非雕塑美术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受长期以来的教学模式所限,所有学生的作业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因此有必要进行泥塑教学改革,特别是针对非雕塑专业的美术生,要强调个性感受,结合现代及当代艺术理念,同样是写生到创作,先做小型彩塑自塑像,再做若干个创意小彩塑,完成技术型传授到思维拓展训练,还有就是多种材料的拓展,选取易拉罐、沥粉等综合材料将浮雕转化成应用多种材料的新形式。强调发散思维,对未来艺术设计人员能产生积极作用,他们做出了积极的尝试,作业大胆风格多样化,小巧而充满创造的活力。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小学泥塑课,虽然对中小学生学习泥塑、陶艺、制作浮雕和圆雕有所要求,但主要还是进行造型游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其初步掌握泥塑的造型语言。比如先让学生了解泥的形成、泥性,什么样的泥能做什么类型的作品,然后创设情境,在户外分组进行陶罐、器皿和泥塑小动物的塑造,调动创作热情,感受沙、土、落叶等材料的特征及阳光、风等自然因素的同时,进行愉快的全身心的造型活动。低段的泥塑课,注重培养学生的体积感,通过揉、搓、压、捏、切挖、堆塑等方法进行简单的立体或半立体的造型。中段的泥塑课,欣赏大量泥塑作品,再进行创作性学习,塑造形象鲜明的作品。高段的泥塑课,主要是陶艺制作方法的学习,把泥塑学习提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使学生了解一些历史和文化,对审美有一个更深的认识。

五年制高师的美术师范生,将来要成为小学美术老师,是新课标的实施者,既要立足高等教育,又要高于中小学简单的造型语言的学习。既不能像高校泥塑课一味注重具象写实的训练,又不能单纯地像中小学课堂注重活动和情境的情感教育,我们的训练目的是改变传统呆板的“形”的训练模式,不仅要掌握技法,而且要了解优秀作品,运用造型语言创作形象作品,更要了解泥塑的历史文化,拓展材料,为基础教育的美术课堂注入新的活力。

四、基本方案

中长期的写实作业训练不适合高师学生自身的特点和作为小学美术教师的要求,兼顾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小学泥塑课,我尝试进行高师泥塑课程改革,探索出自己的教学思路,真诚地希望与同行共同探讨泥塑的教学。

(一)第一阶段基础制作,用盘泥条和泥板成型技法完成造型小件。

这个阶段分2个部分共6课时,第一部分2课时,了解泥塑同陶艺、雕塑和彩塑的关系;欣赏大量古今中外的泥塑作品。第二部分4课时,基础造型语言训练,了解泥性,掌握泥条盘筑和泥板成型,各完成一个小件,盘筑造型夸张的陶罐或动物、人物面部等,拍泥板做器皿。

人类最早的泥塑活动,是从做陶盆、陶壶开始的,然后发展到做陶俑和泥像,他们的创作给现代文明带来了很大的影响。陶盆高温烧制变成陶器或者瓷器,陶俑打磨上色变成彩塑,泥像翻制变成雕塑,因此泥塑是造型的基础,也可以说是塑造、雕刻、铸造之母。但是不同的泥适合不同的艺术,先了解泥性,培养兴趣,然后用粘土进行基础制作的技法训练。

黏土是泥塑的基本材料。它分为红色土、黄色土、褐色土与白色土等几种。黄色粘土适合做粗糙型陶艺或者带有原始味的装饰性雕塑;细的粘土做小而精致的泥塑人物或动物,或搓成泥条盘筑成花瓶和陶壶,如灰色粘土;泛白的瓷土,适合在作品上做雕刻或图案,也适合做彩塑。

(二)第二阶段个性表达,用捏塑方法做民间彩塑小件。

这个阶段分3个部分共10课时,第一部分1课时,了解传统民间工艺,欣赏古今优秀作品。第二部分4课时,传统方法塑造创意彩色泥塑,包括塑形、打磨、晾干和彩绘,可做卡通人物或动物。第三阶段5课时,介绍新型材料,可按小学语文课本章节做情景小品,或者塑名人的夸张造型。

“中国有着彩塑艺术的辉煌历史,中国古代优秀彩塑作品在世界雕塑史占有重要地位。无论是大型敦煌彩塑、民间泥玩具,其艺术造诣之精美完全可以和西方任何时期的雕塑媲美”。它是我国的传统工艺,常见的有面彩塑和泥彩塑。用传统方法,捏塑形象打磨干透后彩绘。为方便操作,可以选用自制面泥材料或者新型材料,如五彩软陶捏制,再用烤箱烧制成型长期保存,现在有些面塑艺人改用软陶这种新型材料,长期保存自己类似雕塑小件的作品;还可用新型材料纸粘土,捏塑风干,然后上色,也可长期保存;甚至还可以制模塑形,用泥做出造型,稍干调石膏灌浆,翻制成阴模,干后铺保鲜膜做防护层,用纸浆调稀释的乳胶填充,挤压多遍,晾干取出彩绘。

软陶本身色彩艳丽,造型的空间非常广阔,但是它的可塑性稍差,在制作时,要尝试不同的工具和造型方法,还要注意捏塑时,表面的干净,先搓浅色,再搓深色,就不会把浅色土弄脏。还有特殊的颜色,可用混合的方法调色,烧制时要先做试验,不同的软陶材料,烤制温度和时间略有不同,以确保作品成功。

纸黏土是一种用纸浆和陶土混合制成的白色胶泥,可与纸、木、金属、玻璃、线绳等物配合使用。干后可用水性、油性颜色上色。干后变硬,加水后仍可反复使用。

塑形彩绘只完成了设计的一半,还需要进一步利用各种其他材料如毛发、铁丝、竹枝、火柴梗等辅助材料,进一步完善增强艺术效果。

(三)第三阶段再现形体,做小型泥塑自塑像和平面图像转浮雕训练。

这个阶段分2部分共12课时,第一部分圆雕6课时,1课时了解中西雕塑艺术和制作方法,1课时搭简易骨架揉泥,4课时塑大形和深入刻画。

为使课堂更易操作,加快课程进度,直接选用油泥进行自塑像,以几张学生自己的照片为蓝本,制作时配合小镜子或者同桌塑造一至两件不同表情的自塑像。头胸总高大约20厘米,学生可在求形似的基础上发挥自身特点,做到写意与写神,不拘泥于真实。人物整体动态,可用铅丝和锡纸塑形,在Kt板上用铅丝搭人物动态的简易骨架,用锡纸表现大的体貌特征。

第二部分浮雕6课时,一半课时学生将收集来的感兴趣的平面图形转换成立体图像。泥板大小控制在50厘米左右,图像要求构图饱满,内容丰富而不紊乱,以适合浮雕制作。浮雕的塑造语言具有更强的叙事性,能表现故事情节的连续,又具有圆雕的表现性。后一半课时,翻制石膏模,了解石膏的基本工艺。用熟石膏粉在泥板上先浇注阴模,拆掉泥板,在阴模上浇注阳模,最后等石膏冷却后,凿去阴模。

可用自己浇注的石膏板刻制浮雕,还可镂刻,刻破一点可用毛笔蘸石膏粉修补,完成后刷清漆保护,或者仿金属质感。还可用泡沫塑料板,用刀削出浮雕图形,加胶水上色,制成仿金属质感的浮雕。甚至还可用纸浆加乳胶,做浮雕,干透后粘撒沙子,还可上彩仿制陶片效果。以往手工课学到的用彩色卡纸、彩色布料、废旧易拉罐做的浮雕,不属于泥塑的范畴。

(四)第四阶段提高探讨,制作陶艺。

这个阶段分2个部分8课时左右,学期末剩下的课时用来烧制。陶艺包含实用性的工艺陶瓷和非实用性的陶瓷塑造。第一部分4课时,用拉坯成型的方法制作器皿,主要是手动轮制拉坯,可同校外陶艺工作室联合教学,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第二部分4课时,主要以欣赏为主,了解中国灿烂的陶瓷文化,欣赏古今中外的陶艺作品。中国作为世界陶瓷的发源地,曾经长期影响着世界陶瓷的发展,但是我们现在落伍了。当我们受到世界现代陶艺冲击的时候,开始奋起直追,对传统陶瓷艺术进行一次新的革命,对沿袭了几千年的陶瓷传统进行重新认识和关注。现代陶艺变成世界现代艺术的一个支流,反映现代艺术思想。用学期末剩下的课时,同校外陶艺工作室合作,让学生了解施釉和烧制的过程,烧制一批创意作品,以现代抽象为主,回归到陶器最抽象的艺术的本质。

五、小结

四个阶段的分时教学,使学生对雕塑、彩塑和陶艺都有了一定的了解,有侧重地进行训练。总课时大致在36―40课时之间,一周2课,正好一学期,既是初探,又是可行性方案,我在教学设计时,难免理想化,不足之处还请同行批评指正,毕竟泥塑教学的周期设计长,加上天气变化对教学的影响,学生的兴趣也难以贯穿始终。我认为,泥塑课应成为独立的一门专业选修课,以教师工作室的形式组织开展,任课老师擅长哪方面,就以哪方面为主攻,学生就选修哪方面。

参考文献:

[1]陈海波.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小学泥塑课教学[m].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9,(1).

[2]顾浩.高校非雕塑专业的雕塑课程教学改革初探[m].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8,(4).

小学陶艺校本课程方案篇3

关键词:德化产瓷区;日用陶瓷装饰设计;数字辅助

1德化产瓷区日用陶瓷装饰设计产业现状

中国作为全球的第一陶瓷生产大国,日用陶瓷装饰工艺从局限的传统手工进展到了数字时代背景下的计算机多元化设计。我国日用陶瓷装饰逐浪在数字媒体洪流中的同时,国内各大产瓷区也在寻求更多的变化创新。德化产瓷区位于福建泉州,制瓷历史悠久,至今已形成了一个区域性的特色陶瓷产业集群。提到德化产瓷区,业界人们对它的印象就是瓷都之一、大批量生产陶瓷小工艺品、国内最发达的茶具生产流水线、陶瓷生产速度惊人、陶瓷雕塑举世闻名、巧夺天工。在这些抢镜的陶瓷生产基础环境中,往往忽视了日用陶瓷装饰生产的这一片发展,日用陶瓷装饰花纸产业在铭丰、新佳兴、锋华等大小企业拼搏发展下,生产线日益稳健,除了常见的釉上花纸、釉中花纸、釉下花纸外,同时也生产免烧可撕胶花纸。德化产瓷区虽然日用陶瓷生产工业化发展迅速、工艺成熟,但日用陶瓷装饰设计相关人才仍是供不应求的状态。

2日用陶瓷装饰设计课程简介与问题分析

日用陶瓷装饰设计课程为德化产瓷区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陶瓷艺术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花纸装饰是日用陶瓷产品装饰中被广泛采用的一种装饰方法,具有效率高、美观性高、成品率高等特点。本课程主要是通过讲授日用陶瓷装饰基础理论、练习日用陶瓷产品装饰设计和制作实践,使学生掌握日用陶瓷装饰设计中常用方式———花纸装饰的种类、特点、设计手法、作用、工艺等等。掌握陶瓷载体材料、实际生产工艺与花纸装饰设计的关系,掌握花纸装饰设计的一般规律。该课程现存问题与分析如下:(1)传统教学模式的过度依赖以往的陶瓷装饰设计类课程都是以讲授与示范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国内多所艺术院校日用陶瓷装饰设计、陶瓷装饰画面设计类课程目前还是采用传统手绘并手工分色,个人实训的环节过多。学生的设计思维与实训操作又极度依赖教师,甚至出现学生不调研、重实训、轻思考的现象。虽名为设计,但还停留在手绘纸稿这一步,很少深入现实市场需求、去下陶瓷工厂调研,去真正把数字软件结合课程应用。(2)学生整体审美素质有待提升手绘设计图基础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必修的技能,能直接表达设计者的意图,但这项技能不能完全代表一个学生拥有高级的审美素养。当下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专业能力参差不齐,虽然在院校中接受了相关课程,但很少去关注校外的社会上真正有品位的设计,接触的设计赛事、设计市场、设计产品、设计书籍还远远不够,看的东西太少。同时对于日用陶瓷装饰设计的审美,多凭个人年龄段的喜好,自我表现意识过强,而不是去了解当下市场风向、消费者的需求心理,做不到百分百理解:“设计是为他人而服务”。(3)课程部署欠缺专业方向合理性据了解,大多数院校陶瓷艺术设计类课程还是偏向于手工制作为主,例如拉坯基础、陶艺成型。但也出现一些情况是:方向不一致的工业设计、数字媒体等专业出现了陶瓷设计类相关课程,另一边真正陶瓷设计专业的学生却得不到相关的课程上课,还在传统的手作教学模式中,这是课程部署、人才培养方案的最大不合理之处,是岌岌可危之处,也是所有作为陶瓷课程教学者最该反思的一大痛点。在课程的部署安排方面、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上,应该先满足陶瓷设计专业类的本专业课程需求。(4)学生缺少工艺流程的实践根据传统教学的模式,一般日用陶瓷装饰设计的课程学时在64学时至96学时之间。在这短短几十个学时中,学生要掌握日用陶瓷装饰设计的基本理论,掌握装饰设计在陶瓷产品中的应用和作用,掌握日用瓷装饰设计所需工具、材料的使用以及特点,设计出审核通过的装饰图稿并能最后手工分色、制版完成个人作业和作品。实际操作时间也是有限的,对颜料的料性、制版的事项、工艺流程的掌握不会如企业样板间工人般熟悉,最后成品也较粗糙,成品的几率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压到学生的积极性。(5)产教融合趋势下成果转化的迟缓我国现多个艺术高校陶瓷相关专业设有日用陶瓷装饰设计类课程,但最终教学成果还是有“自娱自乐”、“圈地自萌”的现象,作业仅仅是个学生作业、仅仅是个考试成绩、仅仅是个艺术概念作品、仅仅是个结课带回家的上学纪念品,并没有大批量成型并投入市场,也极少与当地产瓷区产业链真正接轨,合作企业研发,服务于地方产瓷区。这不仅仅是所有产瓷区日用陶瓷装饰设计课程所存在的传统旧问题,也是国内许多课程传统教学模式的通病,更是德化产瓷区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办学思路与一直致力于突破的方向。

3数字辅助日用陶瓷装饰设计课程创新优势

(1)数字辅助设计教学运用pS与ai平面设计软件,不仅可对图文排列及其图形图像文字进行合成操作,并且在色彩运用上更为准确,能呈现出许多创意创新效果。在日用陶瓷装饰设计中,计算机对花纸进行分色和最后制版主要还是运用pS软件,每套色版可单独显示进行对比和质检。作为位图软件,其功能多样、制图细腻、可调整分色等参数,尤其是适合具有渐变效果的画面;而ai是针对工业标准矢量的图形制作软件,利于日用陶瓷装饰设计中的图形设计和排版创作,更适合设计单独纹样、连续纹样的花纸制版设计,并可直观预览一套完整的二维平面设计。通过数字软件辅助教学,不仅可以拓展学生设计思维,更可提升应用软件能力。除了制图软件提高教学效率以外,还可运用各数字问卷调查等手段,学生围绕设计主题展开进行真实的消费市场调研,完成数据统计,进一步设计出受大众喜爱的日用陶瓷产品。(2)企业数字设备辅助教学产业制造的水平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数字机械设备,先进的数字辅助设备可以大大优化提升产瓷区的产业结构。德化产瓷区虽然不如其它产瓷区手工制造、创意集市集中,但极具潜力,其陶瓷工业化水平位于全国领先地位,除了普遍的陶瓷成型工业企业,大批花纸制造企业也引进了多款高质量、高效率的新型数字设备和材料,譬如微电脑网印机、特种丝网印刷机、印刷风干一体机、花纸印刷特种纸等等。在课程开始前期,教师做好企业合作与沟通工作,学生在数字辅助设计图稿后下到企业工厂,经过企业专业人员的协助指导和数字设备的实操学习应用,相关企业数字设备辅助对日用陶瓷装饰设计课程的成果对接,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和产区效益。(3)校企合作网络连线点评受到2020年疫情的影响,数字辅助线上教学改变了线下传统教学模式,弥补和优化了线下传统教学的不足,同时大大提升了教育效果与教学质量。按照传统线下教学模式改革,可邀请知名陶瓷企业的资深设计师、总监等技术人员来课堂进行设计指导、技术指导、项目合作进度指导等,甚至是可以参与最后结课的教师共同测评,从不同角度去解决课程问题。但数字辅助的线上教学平台大大促进了这一改革方式,足不出户便可使用钉钉课堂、腾讯课堂等数字软件进行直播讲授、在线互动、翻转课堂,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企业与教师、学生三方的沟通时间,企业可以通过线上节约成本,也可以远程对接辅导,通过任务型教学法由企业方提出合作方案主题,要求学生修改设计方案,同时学生提前感受实习与氛围,进一步为日后产瓷区的发展物色满意人才,留住所缺人才。(4)提升实践师资综合能力任课教师的自身审美水平、实践技能水平、教学思想观念等方面,对于培养日用陶瓷装饰设计学生都至关重要。德化产瓷区甚至包括其它产瓷区的高校,线下日用陶瓷装饰类课程教资队伍种类有专业技能型的专职教师、企业单位或坊间专业技师。这两种主要的师资力量在实际教学中各有优缺点,第一类作为专业性的指导教师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与专业技能,过于立足于理论知识且博而不精,专业技能欠精深,实操工艺水平不高,市场实践能力不够。第二类教师具备市场实践经验和工艺技能,但审美水平不够先进,过于片面甚至较传统,过于迎合接地气的市场,且知识素质水平不足。通过这两种主要师资力量和教学效果对比,双方更应该互相学习、加强合作,加强教师实操能力培训或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更注重双师型人才,从而获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4结语

在数字辅助生活的社会发展背景下,数字辅助设计能提供并满足人们更多需求。日用陶瓷装饰设计课程应与时俱进、紧跟步伐、联企活校。近年来,福建德化产瓷区紧紧围绕陶瓷这一支主心骨产业,立足陶瓷技能人才基础和环境现状,着力打造陶瓷产业人才的成长沃土。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与陶瓷企业不定期联合举办陶瓷数字化培训班等,将各方面数字化手段应用内化,结合产瓷区本土特色,解决产研学实际问题,提升人才质量。同时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自身能力,充分了解所在产瓷区和社会实际市场趋势,提升审美认知,掌握日用陶瓷装饰设计潮流方向。

参考文献

[1]曾文光,邱镇沪.花纸技术开发在日用瓷装饰中的应用[J].陶瓷科学与艺术,2009(5):10-12.

[2]程艺鹏.审美活动如何影响日用陶瓷设计[J].陶瓷研究,2019(6):62-63.

[3]应丛丛.“互联网+”时代的陶瓷贴花装饰工艺课程教学改革[J].东西南北,2019(10):226.

[4]夏怡.浅析我国日用陶瓷装饰工艺[J].西部皮革,2020(13):21.

[5]杨晓兰.基于“互联网+”的陶瓷装饰彩绘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江苏陶瓷,2020(1):8-11.

小学陶艺校本课程方案篇4

福建省龙岩市特殊教育学校注重让学生在接受艺术教育的过程中身心得到更好的康复与发展,为学生量身打造了一系列艺术教育与康复课程,开创了艺术教育与康复特色办学新局面。

【关键词】

艺术教育;康复;课程

福建省龙岩市特殊教育学校积极落实2014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注重学生的发展需求和艺术活动相结合,注重艺术教育在学生身心发展中的影响和作用,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开展艺术教育与康复提供有力保障。学校近几年从全国各地高等院校招聘了一批按摩、美术、舞蹈、计算机等专业人才,同时聘请多才多艺、精通民乐和曲艺的专业教师及美容、手工(串珠、十字绣)等技能教师。采取“请进来”和“送出去”的办法培养“双师型”教师,抓好职业教师和康复教师专业化发展工作。同时,学校建立了“分管领导—教导处、教研室—教研组”艺术教育教研网络,要求每位艺术教师都必须为每个学生在不同时期定制不同的教育方案,努力寻求艺术教育与康复训练相融合的途径,坚持为学生量身打造舞蹈(聋生)、器乐(盲生)、书法、绘画等特长教育课程,努力开创艺术康复特色办学新局面。

一、舞蹈———突出分层训练

舞蹈类课程,主要包括音乐律动、舞蹈等。教师从特殊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进行分层训练,通过精心编排的舞蹈增强学生自信心。学校配备两位专职舞蹈教师,在聋部开设舞蹈课和舞蹈兴趣课,成立舞蹈队,对舞蹈特长生进行形体和民族舞蹈等舞蹈技能的训练;在培智部开设唱游与律动课,针对智障儿童的不同差异,开展音乐视听、节奏模仿、旋律演奏等音乐康复教育。学校学生的文艺节目多次参加国家、省残疾人文艺调演,在各类舞蹈竞赛中荣获一、二等奖。

二、音乐———给予美妙体验

学校将音乐和文学相结合,让学生在文学和音乐中感受美和实践美。歌舞、说唱、戏曲、童话剧、音乐剧、配乐诗歌朗诵等,都是音乐与文学结合的良好形式。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逐步培养孩子的各种感情,给学生更多的生活体验。学校重视挖掘盲生在音乐、器乐方面的潜能,盲部每周开设3至4节的音乐课,还开设了古筝、二胡、笛子、树叶吹奏等乐器课。通过让盲生触摸键盘、拨弄琴弦、吹奏管叶,聆听美妙旋律,与大自然交流,与同伴合作,增强触、听觉功能,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增强盲生的自信心,康复盲生的心理,愉悦盲生的身心,丰富盲生的精神生活。一方面学校定期开展艺术节活动,为盲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另一方面加强对有潜质学生的个别辅导,培养一批音乐特长生。对于中、重度智障儿童和自闭症儿童,疏导和管理情绪是很重要的教育内容。学校在培养他们最基本的生存能力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对学生认识美、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的训练,提高他们的生存质量。我们开设了唱游与律动课程,对言语障碍儿童,在唱游中促进呼吸发声、共鸣、构音,提高语言能力。对于社会适应障碍的儿童,采用集体游戏和律动,使他们在音乐的氛围中体验集体合作的默契。对个别有潜质的学生,进行二胡等乐器的个别训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校成立合唱、舞蹈等兴趣小组,充分创造条件让智障生有机会上台表演,展示自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三、书画———培养个性特长

近几年,学校根据聋生的认知特点开设书法课,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参加国家、省、市、区各级书法比赛有60人获奖。学生的美术、手工作品参加省、市、区级比赛多次获奖,得到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一)开发书法校本课程

学校自2008年起进行聋校书法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设置书法校本课程计划,拟定实施方案,在全市特教学校中率先开设了书法课,以“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为宗旨,对聋校书法教学进行积极探索。组织开展每周两课时的书法兴趣小组活动。在书法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书法教学的育德、启智、修心、审美等功能,着力培养聋生的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德艺相长,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开展聋生写规范字、工整字活动。语文教师和书法教师加强对低年级聋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学会正确的写字坐姿和握笔姿势,掌握正确的书写方法,做到规范、端正、整洁。另外,坚持每天开展20分钟的“天天练”活动,积极开展写规范字、写工整字竞赛活动,班级张贴学生优秀写字作品,举办学生书法作品展等,切实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成立学生书法社团。2011年3月,学校成立了书法社团——小荷书社,有35名聋生书法爱好者入社。小荷书社每周一辅导,每月一笔会,每季一参观,极大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社员的作品参加区、市书法作品展,12人分别获得一、二等奖。

(二)进行个性化美术教学

学校在实施美术教育时,依据“最近发展区”原理,对不同残疾类别的学生设定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1.儿童画:面向聋部、培智部中低年级学生及盲部低视力学生实施儿童画教学,以培养孩子天真的、富有节奏感的色彩感觉,培养孩子在直观感受下的造型、色彩构图等能力,发展儿童的观察、思维、想象和创造能力。2.素描:聋部高年级学生学习素描。素描是美术基础,注重技法的学习与运用,可以开发学生的认识与表现性,提升学生的绘画能力。3.国画:中国画是我国的艺术瑰宝。聋生在高年级开始学习国画。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画基本技巧,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怀。4.动漫:聋部高年级、高中学习电脑动漫制作。5.油画:聋高中部开始学习油画,掌握油画的基本技法、创作方法,感受色彩美。6.手工艺制作:主要有陶艺、串珠、布艺、丝袜花、十字绣、剪纸等。陶艺是手、眼、脑协调互动的过程。在陶艺制作时,学生的手部小肌肉协调发展,能促进左右脑的活动。儿童的智力发展起源于动作,学陶艺不仅可以开发残疾儿童的智力,还可以发展他们的感知力、观察力和创造力,提高动手能力。在培智中低年级、聋低年级、盲中低年级开设每周两节的陶艺课,让学生在反复的欣赏—操作—再欣赏—再操作的过程,提高个人艺术素养。串珠、布艺、丝袜花、十字绣、剪纸等作为兴趣课进行教学,也深受同学们的喜爱,取得很好的康复效果。

四、园艺———促进社会化发展

小学陶艺校本课程方案篇5

关键词:课程装饰坭兴陶手工

手工装饰课程一直以来重视高等教育,忽视中职教育。国内以江、浙地区的大学为首,对手工装饰崇尚“哲匠”精神将目前国内学校办学的手工装饰课程推到了极致。在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及北部湾开发新格局的大形式下,广西的高校手工装饰课程也在原来的基础上蓬勃发展。而中职校的手工装饰基本处于未启动的状态,有待建立与开发。教育部2008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要求“努力形成就业导向的课程体系。推动中等职业学校从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积极推进多种模式的课程改革,促进课程内容综合化、模块化,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水平。”“要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课程内容要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此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也使得经济发展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文化创意型产业转型,许多人逐渐认识到了传统手工装饰作品的文化和经济双重价值,积极开发文化创意产业链。

一、课程产生的背景

随着经济和生活水平持续不断提高,重装饰轻装修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人们对建筑装饰专业从业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空间装饰也越来越趋向特色化、个性化、时尚化和文化性,以此来满足现代人的心理及精神需求。手工装饰有着悠久的历史,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发展与演变,作为建筑装饰专业的技能课之一,如何立足于广西本土,运用广西特有的陶土为载体,提取广西本土民族元素并将其结合运用到《坭兴陶手工装饰》课程的创作中,对空间进行装饰与美化,是我校建筑装饰专业《坭兴陶手工装饰》品牌课程建设的关键。

建筑装饰专业是一门艺术性与技术性相结合的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在我校手工装饰课程作为建筑装饰专业基础技能课之一,如何立足于广西本土,运用广西特有的陶土为载体,提取广西本土民族元素并将其结合运用到《坭兴陶手工装饰》课程的创作中,对空间进行装饰与美化,是我校建筑装饰专业《坭兴陶手工装饰》品牌课程建设的关键。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让学生认识到传统手工装饰作品的乐趣、文化和经济等价值。

其次,目前我校建筑装饰专业教学装饰课堂教学单一,学生立体空间装饰感差,与装饰企业用人标准相差甚远。实际上,这种理论多、实际操作少的教学方式已无法适应现代装饰企业用人的需要,直接影响到学生在职场上的竞争力,导致学生就业方向单一,与本专业相关课程联系不紧密。

再次,本课程可以让学生通过手来创造物品,感受劳动快乐。柳宗悦先生曾说过:“手与机器的差异在于,手总是与心相连的,而机器则是无心的。”之所以手工会诱发奇迹,因为这不是单纯的手工劳动,其背后有心的控制,通过手来创造物品,感受劳动快乐。所以,手工装饰作业也可以说成是心之作业。给予人劳动的快乐,使其遵守道德。亦有通过专业技能课的教育更好地让学生提高品质素养的育人作用。

二、提炼壮族元素,对课程进行准确定位与构思

1.课程性质。《坭兴陶手工装饰》是建筑装饰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技能课程,该课程通过图案的设计提取广西本土壮族元素并将其结合运用到《坭兴陶手工装饰》课程的创作中,对空间进行装饰与美化,表现技法理解其理论知识,从而树立设计观念,培养学生装饰形象思维和对形式美的审美能力。

2.设计思路。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模块,每个模块都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学生通过学习每个子任务的完成而掌握坭兴陶艺装饰技能、壮族图腾设计技能。逐步创建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践为主线、能力为目标"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学习手工装饰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

突出手工装饰制作的实践能力培养,打破原有的学科型的课程教学体系,以工作过程为基础,采用行动导向教学,以任务为驱动,每个单元作为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教学做一体化,按教学做一体化“资讯――收集――决策――实施――指导――评价”六个步骤来实施行动导向教学:

(1)资讯:教师提出任务方向,提供部分广西壮族素材、陶艺制作教学视频、教师示范等。布置一级任务,设计一组(5个)艺术造型及装饰图案。

(2)收集:学生以组为单位(4-6人)通过书籍、网络等资源查找素材完成艺术造型及装饰图案。

(3)决策:对壮族纹饰、图腾等进行再设计,选中1―2个作为对象,确定坭兴陶手工装饰实施计划。

(4)实施:运用各种制作工艺设计制作坭兴陶手工装饰作品。

(5)指导:教师对进度进行监控,参与小组讨论、指导。

(6)评价:组内介绍设计思路,并展示作品,小组之间交流作品互评。教师、企业专家对作品进行评价等。

教师、师傅在学习的过程中担任引导作用。进行系统化梳理,而且对每项作业的教学制定了指导性的设计指标,及接触所沿续的专业课的应用范围及应用技巧。既为学生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又为学生创造更多参与工作过程实训机会,为专业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学生对空间装饰及视觉形式的创造性思维方式,进而提高学生视觉审美能力及把本土壮族文化美的法则运用于坭兴陶手工装饰作品上。

三、提炼壮族元素,有计划进行授课与实施

通过壮族十二图腾、风景元素采集,夸张、变形、联想等各种艺术造型手法运用于坭兴陶的制作中,培养学生的装饰意识,提高和完善设计的造型表现力,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让学生了解壮族文化图腾对并对图案进行变化设计,了解传统陶瓷方面的历史文化知识以及现代陶艺的产生和发展。通过对工艺方面的讲解及辅导实际操作,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同时也提高创造的能力。

该课程采取期末考核和平时表现相结合的方法。期末为考查。考查成绩占40%;平时表现、讨论、考勤、作业等其他教学环节作为评定平时成绩的依据,占60%(出勤10%,课堂表现20%,其他教学环节和作业30%)。

四、运用各种利好条件进行有效教学

将本课程,分解成若干典型的工作任务,按完成工作项目的需要和岗位操作规程,结合职业技术要求。要通过实际练习、观看录像、理实一体教学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评价,引入必须的理论知识,增加实践实操内容,强调理论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图文并茂,提高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基础图案课程的认识和理解。表达精炼、准确、科学。体现先进性、通用性、实用性,要将本专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及时地纳入教学,使教学更贴近专业的发展和实际的需要。

充分利用实训室,让学生有实际动手操作的条件,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组织习作展增强学生信心,培养学生的兴趣。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让学生直观感受民族绘画艺术、装饰艺术、陶艺工艺技术、民族山歌、故事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开拓眼界,有利于学生对于整个专业有更加全面的了解。

五、结束语

课程每学期末均让所授课班级每位学生填写课程评审表,学生评价增强了动手能力,深入了解本民族图腾文化,受到学生广泛欢迎。

参考文献

[1]张璇家居装饰DiY系列手工陶艺制作.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5)。

小学陶艺校本课程方案篇6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地方本科高校

推动学科专业战略性调整,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地方本科高校尤其是地方新建本科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与建设应用型大学的背景下,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更应主动适应转型发展,探索更有效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路径,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质量,从而不断推动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一、理清思路,明确为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

(一)向应用型高校转型,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基础

钦州学院地处北部湾顶端的钦州市,其前身为始建于1973年的钦州地区师范学校。1977年设置大专班,1982年更名为钦州地区教师进修学院,1991年改建为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6年升格为钦州学院。2007年,在广西高校中率先开设涉海专业,填补了广西有海洋而无海洋学科的历史空白。2011年,自治区政府同意在钦州学院基础上筹建北部湾大学,被列为自治区重点推进项目。2013年成为教育部首批应用技术大学联盟理事高校,2014年成为广西新建本科院校整体转型发展试点单位。

钦州学院作为广西的一所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自2006年专升本以后,明确确立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宗旨,对接产业发展,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坚定地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之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走出了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路子。

目前,钦州学院也是广西沿海1595公里大陆海岸线上唯一一所公立本科院校,广西唯一一所获得国家高级海船员培养培训资质和国家一级渔业船员培训资质的高校及自治区政府重点建设高校。

学校滨海校区占地2070亩。设有海洋学院、海运学院、机械与船舶海洋工程学院等18个教学单位。面向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招生。有本科专业45个,有全日制在校生约1.3万人。现有教职工1020人,其中专任教师730人,高级职称人员250人、博士学位人员70人、硕士学位人员480人。有自治区特聘专家2人,外聘院士2人。有钦州市人才小高地4个,广西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1个,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重大人才项目2个,广西高校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1个,广西专家服务基地依托单位1个,广西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单位1个。

学校现有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6个、广西校地校企共建科技创新平台1个、钦州市重点实验室7个、省级重点学科7个、广西高校优势特色重点学科2个、优势特色专业5个、特色优势专业群3个、硕士专业学位建设点3个,有广西院士工作站1个(海洋类)、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个、广西校地校企共建科技创新平台2个、部级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1个。

近年来,学校专业建设成果显著,轮机工程专业被确定为教育部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钦州学院――广西嘉华钛业有限公司理科实践教育基地被确定为教育部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轮机工程、物流管理、艺术设计、化学工程与工艺等4个本科专业被确定为省级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航海技术、轮机工程、水产养殖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海洋科学等5个本科专业被确定为省级优势特色专业;石油化工专业群、机械与船舶海洋工程专业群、经济管理专业群等3个专业群被确定为省级优势特色专业群;海洋科学专业被确定为省级紧缺人才专业;获得8项自治区教学成果奖,其中“服务广西海洋经济发展的涉海学科专业群建构的研究与实践”获得自治区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当前,学校紧紧抓住广西加快实施“双核”驱动战略、构建国际大通道、打造战略新支点、形成“一带一路”有机衔接重要门户的重大机遇,积极推动学校转型发展,努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二)统一认识,坚定转型方向,明确办学定位

地方高校办学是否成功的显著标志,是看它是否真正融入社会并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中明确提出:“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地方高校应准确把握时展要求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明确自身使命,发挥独特优势,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为统一认识,理清办学思路,找准办学定位,钦州学院不断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咨询和讨论:

一是多次组织处级干部和骨干教师深入广西沿海三市有关行业协会组织、重大产业以及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广泛调研,从产业、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需求两个维度,对学科专业的社会需求适应度进行分析,理清办学思路;

二是邀请领导、专家到校指导,明确改革方向。学校先后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德文、原中山大学校长黄达人、合肥学院书记蔡敬民等专家到校指导,为学校发展问诊把脉,明确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三是组织骨干教师和各级干部到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合肥学院、东莞理工学院等兄弟学院考察调研,学习和借鉴其他高校的成功经验;

四是学校先后组织了“钦州学院提升服务北部湾经济区能力论坛”、“应用型人才培养大讨论”、“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讨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快学校转型发展”等大讨论。

通过深入调研和反复讨论,统一和强化了师生员工对学校办学定位的认识。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学校编制了《钦州学院发展定位规划(2014―2020)》,进一步明确了学校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原则、发展定位与目标。确定了立足北部湾,服务广西,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的办学定位。着力打造“地方性、海洋性、国际性”办学特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产教融合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成效

(一)建立融和共赢的校地校企合作关系

1.建立了良好的校地关系。地方高校能否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顺利实现转型发展,关键在于能否立足地方,构建与地方政府融合共赢的新型关系。学校在多年的教育事业发展中,得到了钦州市、北海市、防城港市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建立了良好的融和共赢的校地关系,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2.广泛吸纳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学校管理、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实验实训平台建设。2012年以来,先后成立了校外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各本科专业成立有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建立起校外教学委员会、专业群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各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各级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提高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适应度,有效保证了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

(二)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增强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

学校紧紧围绕服务地方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成长性产业的办学宗旨,坚持“突出应用、集群发展、培育特色、提高质量”的原则,不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1.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根据《钦州学院“十二五”学科专业发展规划》、《钦州学院发展定位规划(2014―2020)》,结合国家重大战略和广西北部湾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等文件的要求,对全校本科专业进行整理。2012年增设3个专业,2013年增设新闻学、车辆工程、财务管理3个本科专业,2014年增设物联网工程、地理信息科学工程、城市管理3个本科专业,2015年增设船舶与海洋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能源化学工程等4个本科专业,2016年增设金融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生物制药4个本科专业。学校现设置的本科专业达到45个,涵盖工学、管理学、文学、理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农学、艺术学等9个学科门类,其中工科专业达到14个,工程、技术、经管理类专业达到23个,占全部本科专业的48.7%。学科专业对接产业和产业链、创新链更加紧密,布局更趋合理。

2.构建特色和优势鲜明的专业集群。制定了《钦州学院转型发展工程总体实际方案》、《钦州学院学科专业集群设置方案》、《钦州学院学科专业群立项建设项目资助办法》、《钦州学院学科专业群建设评估标准》等文件。按照学科专业群对接产业和产业链的要求,确定建设十二个专业集群。其中重点建设海洋科学与渔业类、机械与船舶海洋工程类、航海类、石油与化工类、经济与管理类等5个应用性、海洋性特色鲜明的优势特色专业群,重点建设海洋科学、水产养殖学、船舶与海洋工程、轮机工程、航海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油气储运工程、物流管理(港口物流)、电子信息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等10个优势特色专业,明确了专业群的建设目标、任务和评估标准,初步建立了与地方产业和产业链对接的学科专业体系,学科专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得到进一步巩固,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

3.调整教学机构及专业设置。为深入贯彻教育部《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全面落实自治区政府教育发展大会精神和2015年初自治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会议精神,加快学科专业集群建设,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服务支撑国家战略和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能力。

针对随着国家及北部湾经济区新的发展对航海技术、轮机工程、石油、化工、造船、港口经济、海洋经济、海洋开发等人才需求大幅度增加的新情况,以及我校专业设置集中度不够、办学基础薄弱、办学资源分散等问题,2015年4月,在历时近一年的广泛征询校内外专家意见后,经过校长办公会专题研究,学术委员会、教代会执委会审议等民主程序制定了《钦州学院教学机构设置及专业调整方案》。遵循服务需求、产教融合、资源共享等原则,对学校教学机构及专业设置进行了调整。增设了机械与船舶海洋工程学院、食品工程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重组设立了人文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陶瓷与设计学院、石油与化工学院、理学院等。通过这次教学机构和专业设置调整,增强了学校与地方企业行业的融合度,提高了学校专业人才培养与地方企业、行业的匹配度。

(三)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1.按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培养能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近年来,学校以能力培养为导向,认真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做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优化专业人才培养过程。2013年,启动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研和修订工作。在对地方产业、行业和用人单位全面调研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学校以能力培养为导向,按照“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规格课程体系”的逻辑路径,对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修订,并于2014年7月颁布实施。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根据真实生产、服务的技术和流程,以能力为本位,构建课程体系,开展模块化课程改革;加强了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增设了专业认知、假期调研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比例理工类专业达到35%以上,人文社科类专业达到30%以上;加大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力度,支持基于生产与服务实际应用的课程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材编写等方面的改革;按照专业认证基本要求,推进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适应度,有效保证了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

2.加强应用型课程体系改革,推进模块化课程改革。“按照应用型本科培养定位,课程体系需要做相应的调整,整合理论课程,强化实践训练,构建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模块课程。”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在课程体系建设上积极推进以工学交替、产教结合为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工程、技术、经管类专业进行以提高职业岗位需要的技术与技能为目标的模块化课程改革试点,确定了油气储运工程等16个本科专业为第一批模块化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学校给予立项建设,建设周期为三年(2014年6月―2017年6月),在建设期内给予经费资助。制定了《模块化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分批组织到合肥学院考察学习,提高模块化课程改革的实效,扎实推进模块化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

3.构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产学合作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方式,已经为国际所认可并实施”。以实现产学融通、学用互动的产学研一体化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为目标,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能支撑专业综合改革和模块化课程改革的实践教学体系。

引入钦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投资3000多万元,共建“钦州市食品检验检疫中心”嵌入式实验室;与钦州港口集团有限公司、香港美丽华集团、钦州嘉华钛业有限公司、广州花都全球自动变速箱公司等企业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与国家海洋局、钦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钦州市技术监督局、钦州力顺机械有限公司等共建学科专业课程平台、实验室;与企业、行业合作共建了校内外实验教学和实习实训基地100多个;加强校地校企战略合作联盟建设,建设校企联动的产业技术积累创新联合体,按照每个专业群和每个本科专业都有明确的行业、产业合作伙伴的要求,扎实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工作,提升专业群服务行业和产业链的能力。

三、产教融合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典型案例

(一)校企共建航海类专业

积极争取广西海事局、钦州市海事局的支持和指导,按照国际公约、国家法规、航运行业的要求和船员职业标准,开展专业建设和船员教育与培训,共同推进我校航海类专业走向产教融合。学校先后投资3000万元,建立了轮机模拟器实验室、船舶操纵模拟器实验室、电子海图显示系统实验室等仿真实验室和水上训练中心实训基地。学校先后从国内知名航运公司引进持有船长、轮机长等适任证书的船员28名来校任教,并建立了教师定期上船制度,建设了一支“双师型”教师占我校海运学院教师总数75%以上的师资队伍。学校建立了基于iSo9000族标准的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体系,并持续有效运行。

学校现已获得海船船员教育和培训、海洋一级渔业船员培训资质,获准开展的海船船员教育和培训项目共22个。2013年,轮机工程专业获批为教育部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立项项目。学校与钦州港口集团、桂钦船务有限公司、防城港瑞达海运有限公司等12家公司合作,联合培养航海类专业人才。2013年以来共为广西培训社会船员共4363人次。如表1。

(二)校企共建艺术设计专业(坭兴陶设计)

坭兴陶与紫砂陶、建水陶、荣昌陶同为中国四大名陶,为钦州所独有。为振兴坭兴陶产业,学校通过钦州市工信委、科技局的牵线搭桥和大力支持,与钦州市一批坭兴陶生产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共建“坭兴陶工艺与创意文化”协同创新基地,共同研发坭兴陶产品和建设“产品设计(坭兴陶设计方向)”专业品牌,实现产教融合,取得显著效果。在“产品设计(坭兴陶设计方向)”专业建设上,引进企业智力资源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课程和教材资源开发、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取得显著效果。

艺术设计专业(坭兴陶设计)先后被批为广西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获得省级精品课程两门,《钦州坭兴陶设计》获得省级重点教材立项,与钦州坭兴陶艺协会共建钦州市坭兴陶人才小高地,师生共申请坭兴陶外观造型设计专利有29项,出版专著和教材13部,陶艺作品分别获部级金奖6项、银奖4项、省级奖20多项。2011届学生廖提章的坭兴陶作品《印象・壮乡》在第十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获得“天工艺苑・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该作品于2012年3月18日被钦州市政府选定为国礼品,由时任总理送给来钦访问的马来西亚总理吉布提。

四、深化产教融合,形成应用型人才培养合力的思考

(一)充分发挥政府、学校、社会的作用,形成三方合力

1.政府要出台政策,加强引导。政府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主要职责包括分类管理、转型指导等,要通过权力下放、政策优惠、财政扶持等大力推进产教融合,但在我们产教融合的实践中,当前觉最为急需的是政府尽快出台系列引导、管理促进产教融合的具体措施。

2.学校要转变观念,主动转型。转型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内在要求,主要涉及发展定位、治理结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专业群建设、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教法改革、评价方法等方面内容,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如何合理定位,办出特色,敢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主动与企业、行业对接,深化产业融合,形成长效机制。

3.行业企业要积极参与,合作发展。社会与高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行业企业与高校密切互动,要获得高技能的劳动力和提高现有劳动者的素质,必须把参与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自身发展的基础工作,积极参与和融入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中,从学校获得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资源和技术力量,与学校形成合作双赢的发展格局。

(二)围绕转型发展定位,形成校内合力

学校多年来深化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表明,学校、二层单位、教师必须明确各自的职责任务,充分发挥各自的能动作用,形成校内合力,才能最终实现转型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总体目标。

1.学校层面要强化主导作用。学校要做好顶层设计;完善体制机制;完善学校章程和学校发展总体实施方案;密切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争取优惠政策与资金支持;从有利于深化产教融合、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加大改革力度,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

2.二级学院要发挥主体作用。学校转型发展的重点、难点和落脚点在于产教融合,而产教融合要靠二级学院来组织实施。因此,二级学院必须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大胆改革,大胆创新,大力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三对接”。

3.职能教辅部门要突出服务作用。根据学校转型发展需要,职能部门和教辅单位要完善有利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各种规章制度;要提高服务意识与服务水平,切实帮助二级学院解决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和课程建设、教学与科研、教职工工作与生活等方面遇到的难题。

4.教师要发挥改革创新的能动作用。教师是学校产教融合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实及人才培养规格的实现,都必须通过教师和课程来完成。在深化产教融合过程中,教师面临着繁重的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任务。因此,教师必须具有应用型本科教育新观念,充分发挥改革创新精神,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扎实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徐国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探析[J],教育评论,2015(5):18-20.

[2]吴旭君,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创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4(5):p34-35,45.

小学陶艺校本课程方案篇7

今天,在应试教育还有相当大的市场的背景下,美育被忽视、被淡化的情况还相当严重,学段越高,问题越严重。从学科教育的角度看,开足开齐课程仍是多年来基础教育的一个奢望,更遑论“开好”了。小学,距离竞争激烈的中高考相对远一些,因此,让美育走进教育这个大系统,让师生充分地发现美、感悟美、分享美和表达美,让校园时时流淌着人文的温度,应该是每一所学校的追求,也应该是每一个校长的办学信念之一。

近些年,我校怀抱“各按其时,成为美好”的发展愿景,以“学得扎实,玩得痛快”为办学理念,通过统筹开发“四美阳光成长课程”,力求办一所融德育为心灵之美,融智育为灵秀之美,融体育为健康之美,融美育为和谐之美的“四美”阳光校园。

现将我们的思路和做法介绍如下。

一、课程引领,构建科学的美育框架

(一)开足开齐开好美育的核心课程

我们始终认为,课程是送给孩子们最好的礼物,它直接关乎孩子们的生命状态,美育亦是如此。

在我们学校,一直没有“主科”“副科”的区别,艺术学科教师与语数外学科教师地位平等。为了使课程目标的定位更加科学、准确,课堂常规落实更加有序,艺术课程教师经常在一起开展专题教研活动:既有基于课程理念研究的课标测试、说课展示、基本功过关,又有基于学科特点的教研活动,如音乐课程的地方化研究、美术课程有效评价的教学研究等等。同时,学校注重引导教师由关注知识技能向关注核心素养转变。我校本着“全员参与、全面发展、全过程监控、终生受益”的原则,制定了《满洲里市第三小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性评价指导方案》,从“通用素养”和“学科专业素养”两方面引导教师以更加细腻、人文、专业、发展的视角看待学生的成长,以评价行为的多元化放大孩子们的闪光点。如在音乐学科,我们以“闯关”的方式进行核心素养的检测,让孩子们在轻松的氛围中接受“演唱、识谱、演奏、知识”等不同方面的考查。

学校鼓励教师开展基于真实生活情境下的主题式学习。如:美术学科尝试通过长短课时结合的方式,使美术课不再拘泥于课堂,不再局限于教材,因地制宜、巧用空间,让校园内外一切可能的地方,如墙壁、地面、桌椅板凳、破损的角落、废旧物品等等,都成为学生艺术创作的素材和空间,让课堂走向生活,让艺术美化生活。

(二)深度挖掘其他学科的美育资源

美育不仅仅是艺术学科的责任,而是应该蕴含在所有学科之中。我们竭力让各个学科都开启学生对美的发现和体悟:语文课,接受日、月、水、火的文化启蒙;数学课,叩响加减乘除的智慧之门;英语课,享受语言交流的淋漓畅快;心理课,玩转沙盘游戏;围棋课,博弈黑白之间;研学课,访谈校园内外;体育课,挥汗绿茵操场……智慧的启迪和生命的律动都成为最美好的事物,如水渗沙般的在校园一切可能的地方发生。

(三)构建丰富的美育拓展性校本课程

我校开发了40多门校本课程,这些课程大多在美育的范畴里。安排在每周五的下午。学校不断改进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定位和发展理念,变“特长培养”为“兴趣激励”,变“老师抢优秀的学生”为“学生选喜爱的课程”。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孩子们基于个性和兴趣的自主选课,给予孩子们最大的生命尊重。

依托满洲里市中俄蒙地缘优势,我校美术团队以中、俄、蒙三国建筑风格为主题,装点三个教学楼层。从2013年开始,我校合力研发《蒙古纹样的设计与应用》校本教材:“蒙古靴”“蒙古帽”“蒙古袍”“蒙古包”……孩子们在对美的创意与设计中感受蒙古文化的博大精深,升华对家乡爱的情感。该项目曾荣获满洲里市民族特色校本课程开发成果二等奖。

音乐学科,我们外聘资深的民间艺术家走进课堂,指导孩子们字正腔圆地学唱达斡尔民歌。我们的合唱团队荣获全市“达斡尔民歌进校园”比赛二等奖,并被邀请参加满洲里市春晚的录制。

学校实施长短课时结合的推进策略,开发了“名曲赏析微短课程”。每天下午两节课后的课间,孩子们都会听到一支名曲,既有创作背景的简介,也有作品内涵的介绍,更有原版作品的欣赏。

“方寸天地”篆刻从简单图形印入手,层层提升,最终让孩子们在线条的流走间感受中华文化的深邃;“神奇手绘”让孩子们从小感受油画的魅力,“家乡的秋”“可爱套娃”“神奇的椅子”在笔下变得灵动;“艺彩软陶”的孩子们则用自己灵巧的双手捏出了形态各异的蔬菜水果、花鸟虫鱼,还制作出漂亮的花瓶、盘子、项链,孩子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在玩泥巴中发挥得淋漓尽致;还有“管乐社”“少儿漫画”“走进版画”“红果果创意坊”“银鹰合唱团”“红舞鞋社团”……

二、活动渗透,强化美育的辐射与浸润

我校力求通过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为学生营造真实可感、亲身体验的美育平台。

依托传统节日,我校每年举办的“十月歌会”,让孩子们尽情展现出“班班合唱团”的艺术素养和精神风貌;“达人秀场”让有艺术特长的孩子们成为聚光灯下的校园明星;“小小钢琴演奏家”每个课间都会如约而至,任悠扬的琴声响彻课堂内外;阅读节上,全校师生“画春、写春、诵春”;科学节上,科技幻想画尽展创新之美;七巧科技主题活动中,美术、数学、计算机教师跨学科与孩子们一同设计他们心中的美好。为了装点校园,孩子们走进大自然捡石头,并亲手在石头上描绘自己对母校的祝福;“古诗诵读擂台赛”“课本剧大赛”让孩子们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校园小主持人大赛”“校园吉尼斯大赛”“我的假期我做主艺术作品创新大赛”“环保服饰设计大赛”“相声小品大赛”“英语舞台剧”展演等一系列的艺术表现形式,使孩子们成为传递美好的使者,彼此欣赏、相互鼓舞。

三、文化熏染,l挥环境的美育功能

学校力求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成为美育的活页,让师生时时得到智慧和审美的启迪。

走进我校校园,在“阳光体育,七彩人生”主题墙上,奥运体育项目的艺术造型与规则解读相映成趣;“乐知园”墙裙上的“十万个为什么”翻转牌让知识披上了游戏的外衣;学校自编的“文明礼仪三字歌”在梅兰竹菊的映衬下传递着真善美;翰墨亭、临墨轩更是让孩子们在信手涂鸦的快乐中挥洒着童真;树桩下的“失物招领”“知心姐姐信箱”“爱心传递”“小小服务站”等主题“树洞”的卡通形象,更是寓教于乐,充满童趣;微型主题公园以学校“各按其时,成为美好”的发展愿景石头雕塑为映衬,再配上防腐地板、石桌石凳和学生自己手绘的石头,更是妙不可言……

走廊里,彰显中、俄、蒙三国特色的文化长廊,融西方经典和中华优秀传统于一体的主题墙壁,连接起童心与世界;“红色经典”“绘本乐园”“科普天地”“名人故事”“才艺课堂”“中外名著”等分门别类摆放的近十个开放式主题阅读区,遍布教学楼的各个角落,孩子们随手拿来一本自己喜欢的书,陶醉其中;“植物园地”和“动物王国”里,有主题图书,更有美术老师亲手为孩子们描绘的最美的墙壁,或农家庭院,或田园风光,或白桦丛林,孩子们仿若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体验种植的快乐,书写观察日记,感受四季常青的绿意和生命的蓬勃律动;最让孩子们流连忘返的就是西楼集琴棋书画于一体的多功能大厅,在完全开放的空间里,棋王争霸、随心书写、精心阅读以及高雅的钢琴伴奏满足了不同兴趣孩子的需求。在对美的体悟中,孩子们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情趣得到了不断的提升。

四、激励评价,推动学校美育的健康发展

制度是我们“共同的约言”,更是我们“共同的坚守”。在教育教学激励评价方案及职称申报、岗位竞聘方案中,我校对艺术学科教师都有专项的制度设计。

学校还出台了《学生“七彩阳光卡”激励性评价实施方案》,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不同颜色的卡片贴在班级黑板上,可以让所有老师随时从不同的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每月一次汇总,每年度进行一次表彰,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同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小学陶艺校本课程方案篇8

一、以德立人,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第一,加强“四德”教育,弘扬传统美德。2012年8月,学校被聊城市委宣传部确定为“聊城市德育示范基地”。我们以此为契机,以开展“四德”践行活动为主体,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爱、诚、孝、仁”道德文化为教育重点,努力创建“孔子文化主题学校”,着力提高道德意识与水平,提高师生素质修养。

第二,以活动为载体,注重体验感悟。学校定期举行主题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如每年举行清明节鱼山孙秀珍烈士扫墓活动,让学生聆听革命烈士的光荣事迹,体会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组织学生到阿胶博物馆、喜鹊广场、鱼山曹植墓等地举办“我爱魅力鹊乡,做文明东阿人”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世界水日”组织学生到县污水处理厂观察了解,树立节能环保意识;组织学生赴济南市少年宫、山东省科技馆进行参观学习,切身体验科学的魅力,拓展学生们的视野,加深对科学的理解,感悟科学的力量。

二、特色立校,给学生终生难忘的教育

特色一:象棋教育——走好每一步,可以至千里。

“象棋进课堂”是学校深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之一。学校将象棋课与体育课相结合,进行普及教学。在将象棋引进课堂过程中,我们除了教会学生掌握一种技能、一种棋艺、一种发展思维的方式,还对学生诠释了“棋如人生”的道理,将对“棋德、棋品”的培养,延伸至“人格塑造、品德修养”的培养。学校投资建设“象棋苑”,为师生创设浓郁的对弈氛围,定期举行各类比赛,从而使该项活动在学生中建立了广泛的基础。

学校实施“象棋进课堂”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学生在各方面都有明显的变化。一是学生在精神面貌上有明显改善,人格塑造、品德修养上也得到很大的提高。二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明显得到加强,这样也从另一个方面促进了语、数、英等学科的联合发展。三是通过比赛,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自信心、社会竞争能力都得到了锻炼、提高。

特色二:根雕教育——小树根,大世界。

根雕制作是学校近年着力打造的一大艺术特色。2009年,学校经过考察论证,把根雕制作列入校本课程之一。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基于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的意识,锻炼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二是基于学校位于城乡结合区域,附近村庄、林木、河道分布较为稠密,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为学校根雕课的开展提供了保障。三是基于学校具备一支具有根雕特长、喜爱根雕艺术的师资队伍。

特色三:劳动教育——播种希望、收获快乐。

“红领巾种植园”是学校推进素质教育,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近自然,参与劳动,提高综合能力的实践基地。种植园占地面积2400余平方米,设有果树区、蔬菜区、花卉区、农作物区、温室大棚区。 种植园设计遵循的原则是:让学生融入自然,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体验、感悟、学习。这里的学习对象是鲜活的、有生命的,是真实的自然界。学生无论走到种植园的哪一个地方,都有问题等着他去思考,去寻求答案。以“红领巾种植园”为载体的劳动教育是课堂知识的延伸。对学生来说,它充满了趣味性,更具有探索性和挑战性。学生们通过在“动手中学习”、“观察中学习”、“体验中学习”,使视野得到进一步开阔,参与劳动的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特色四:陶艺教育——“陶”冶情操、以“陶”育人。

陶艺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之一。学校通过陶艺教学,让学生了解陶瓷文化,丰富学生文化视野,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这是一种生动的美育,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不仅在学习陶艺的过程中得到了做陶技能的发展,更是在语言表达能力、创造力、动手操作能力、想象力、观察力等方面得到了全面的协调发展。陶艺是一种综合性较高的艺术门类,和很多学科都是有关联的,甚至是有比较密切的联系。平时,我们结合语文、社会、科学、思品、音乐、自然学科内容指导学生进行陶艺创作。教师和学生共同设计、布置学生的陶艺作品展览或用精美的作品美化教室、办公室、校园和家庭环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渗透相关的历史、文学、数学、美学等相关的知识,让学生对陶艺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作品的表面,而是更加直观、客观、全方位地去感受祖国的陶文化。

通过一年多的努力,学校在陶艺教学的开展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一批批形式、题材各异,充满稚趣的陶艺作品在学生们的手中诞生,得到了上级领导和广大师生、家长的认同和支持。省、市、县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多次对此进行了报道。陶艺已成为学校教育的又一大亮点。

三、文化育魂,培育良好的育人环境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展现校长教育理念、学校特色的重要平台,是规范办学的重要体现。

首先,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创建和谐校园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广泛开展以师生为主体、以提高学校整体发展水平为目标、以规范化管理为依托、以各种活动为载体的校园文化建设。近两年,学校投入120余万元对校园环境进行了多次改造和调整,使结构布局更加科学合理,做到了四季有绿、常年有花,极大地美化了环境。

其次,加强校园文化阵地建设。2012年,学校投资15万元兴建了根雕艺术展览室,使师生能更直观地感受根雕艺术之美。学校在办公楼、各教学楼设置了液晶电子屏幕,安排专人每天在显示屏上打出名人名言和激励口号。另外,学校还在楼道、教室内设置了张贴牌,开展了教学楼楼道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和环境文化建设活动。

最后,盘活当地文化资源。我们充分利用阿胶之乡、喜鹊之乡的资源优势,将学校的教学楼、实验楼、综合楼分别命名为胶乡楼、鹊乡楼、吉祥楼,让学生从小就了解当地的文化资源。另外,学校还充分利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校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一角一景都体现教育的引导和熏陶。

小学陶艺校本课程方案篇9

一、体育院校强化公共艺术教育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体育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往往是艺术创作的“生活源泉”之一,对于艺术来说,体育是它取材的领域之一,艺术的各种门类,都把自己的触角伸进体育领域进行美的创造。尤其是现代舞蹈和现代音乐,更是大量渗入各类体育竞技项目和表演活动中,把体育与艺术的密切关系发挥到了极致。随着体育高等教育的发展,体育与艺术高度结合,艺术使体育运动更加完美,体育也要借艺术来丰富自身文化内涵。近几年,体育院校相继开设了音乐、表演、舞蹈学等艺术类专业,体育院校不但可以培养艺术类专业人才,也通过二者融合,丰富了体育人才的培养规格,满足了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学院的多类传统课程,如健美操、艺术体操、体育舞蹈、健身健美、啦啦操等的教学集技巧、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于一体,体育与多种艺术类型得到完美结合,学生专业才能和艺术素养得到了良好培养,为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体育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实践

1.高度重视艺术教育,体艺结合相得益彰。认真贯彻《学校艺术教育规程》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精神,对培养方案进行全面修订。坚持“以专业艺术教育带动公共艺术教育;以公共艺术教育促进专业艺术教育,使公共艺术教育惠及全体学生”的指导思想,大力推进艺术教育课程的实施。构建以专业艺术院系为牵引的专业艺术教学平台、以教学管理部门为牵引的艺术普及平台、以校园文化建设部门为牵引的艺术熏陶平台,三大平台协同运行,形成了良好的艺术教育工作体系。2.组织机构建设完善,管理体系运行有序。成立学院公共艺术教育领导小组,改变了以往公共艺术教育各自为阵的局面,形成了领导顶层规划、专职机构具体落实、各部门共同参与的艺术教育工作机制,促进了公共艺术教育工作的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切实提高了公共艺术教育效果。成立公共艺术教育中心,建立公共艺术教育组织机构,创建了丰富的校园文化艺术载体。教务负责公共艺术教育课堂教学的组织协调和行政推动工作;党政办、宣传部、团委等负责各类校园艺术活动的组织协调和社团活动的管理和指导,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活动;校园文化研究中心统揽学院校园文化思想阵地建设,利用学院长期形成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形象文化,引导和青年学生自觉不自觉地接受校园文化的熏陶,提升青年学生艺术素养。3.课程体系设计合理,体艺教学系统融合。(1)科学修订教学计划。艺术课程教育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能力、陶冶道德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才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院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要求,结合学院人才培养实际,学院始终将公共艺术课程与学科公共课程等同重视。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秉承“艺术浸润技术,技能与素质并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进一步突出公共艺术课程地位,研究探索公共艺术教育规律,把文化艺术教育学分纳入专业计划,科学设置公共艺术课程。(2)课程设置特色鲜明。课程设置坚持专业性与普及性紧密融合,体育与艺术有机结合,形成“一体两翼”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即以专业艺术教育为主体,以公共艺术教育,校园文化艺术实践为两翼。开设100余门艺术专业课程。除开设教育部规定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外,自设音乐欣赏类、美术欣赏类、艺术设计类、人文社科等近20门公共艺术选修课程。结合体育院校特色,创编近30门体艺结合的体育文化艺术类理论和体育表演类特色选修课程以及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艺术才能。(3)公共艺术教学管理规范。为保障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提高公共艺术教学质量,制定了公共艺术课程管理办法和教育发展规划,明确了公共艺术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师资配备和保障条件和建设目标,形成科学完备的质量监控体系。艺术教育教学管理上,定期开展教学检查和研讨;优化完善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更趋科学性、系统性;对艺术教育类教学大纲进行完善和修订,进一步深化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学院公共艺术教育在专业建设、团队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先后获得省级特色专业、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省级精品课程、省级教学团队等,使公共艺术教育质量得到系统提升。

三、推进公共艺术教育的思路与对策

小学陶艺校本课程方案篇10

作为省、市教师培训基地,学校以基地校建设为契机,一方面,加强建设投入,为培训创设良好的条件,同时积极申报承担了一系列的培训任务:2013~2015年,连续承担湘南学院“影子老师”实践任务;2014年承担了湖南省教师发展中心骨干校长的实践培训任务;自2013年起,连续四年申报承担“国培计划”湖南省农村小学骨干班主任培训;连续多年承担岳阳市义务教育阶段教研组(备课组)长培训与岳阳市数学学科骨干老师培训等培训任务,很好地履行了基地校的职责,充分地发挥了基地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另一方面,基地校建设与系列培训活动的承办,为学校教师提供了多样化的锻炼展示的平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实现了学校工作的全面发展。

如何以基地校建设为契机,变培训任务承担的压力为动力,在提供有品质的专业培训的同时,促进基地校教师与学校办学品位的全面提升?东方红小学进行了以下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

一、修炼内功,让基地实至名归

学校能审批成为湖南省的教师培训基地,这无疑是对学校办学成绩的肯定,是学校的一种荣誉。东方红小学从以下方面入手,修炼内功,不断丰富基地内涵,加快基地的建设与发展。

以学科团队建设为抓手,修炼队伍内功。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学校先前已开展了基于研训共同体的规范化的集体备课研究,构建了自修反思、研训一体的校本研训模式等实践探索。成为基地校后,学校以学科团队建设为抓手,修炼队伍内功,助推队伍建设。2013年,岳阳市教育科研名师吴波工作室在学校挂牌,学校为此开辟了专门的研训工作室,以工作室为基地推动全校的小课题研究工作。2014年,湖南省资源建设数学程五霞名师工作室在学校挂牌,工作室牵头完成了湖南省数学学科慕课建设任务,并指导开展了“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学校有两位教师是岳阳市岳阳楼区教研室骨干研训团队的成员,每次面向全区开展送教与培训指导活动,都会先在校内进行多轮的教学研讨,要求学科组教师一起参与,带动学科教师的共同成长。为加强学科团队建设,学校完善了学科团队章程,给学科团队专项经费支持,定期开展读书活动,学科团队的课堂观察、教学指导活动等,有效发挥了骨干教师的示范与引领作用,实现了团队的共同成长。

以合作学习课堂构建为着力点,焕发课堂活力。课改以来,学校一直引导教师努力探索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方式。数学教研组构建了基于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语文组开展了基于教师合作研讨的“有效教学框架”建构。在此基础上,学校邀请市、区教研部门的专家来校进行课堂视导,共同梳理、提炼了小组合作学习构建的课堂“六要素”,即目标、预习、反馈、质疑、探究、延伸。学校对“六要素”进行界定,提出具体的操作要求,指导不同学科教师在不同课型中按“六要素”设计课堂,突出“小组合作学习”,构建各学科的“有效课堂”。学校以合作学习课堂构建为主题,面向市、区开展了为期九天的“相约课堂感受成长”开放活动,启动了全区课改实验学校的开放活动。

以少年宫为阵地,开发陶艺等特色课程。2009年新校建成后,学校在青少年活动专业楼,投入资金数10万元,建设了专门的陶艺教室,送美术教师到广东省佛山市学习陶艺制作工艺,开设陶艺课程。学校每年用于陶艺教学的陶泥的添置、陶艺作品的烧制的投入近8万元,陶艺课深受孩子们的喜爱,陶艺室成为孩子们的乐园。陶艺课作为美术模块教学的内容已进入课表并开发了“洞庭陶艺”校本课程,陶艺模块教学成为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的立项课题。陶艺课的实践推动了模块教学研究,美术按年级形成了儿童简笔画、平面手工、水粉画、书法、陶艺等12个模块。体育形成了软式排球、篮球、花样跳绳等模块教学,开发了“陶洞风情”“为礼点燃一盏灯”“浸染书香”“趣味数学”等特色化的校本课程,在不断丰富的过程中,逐步构建形成了生活化、多元化的课程体系,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与提升。

以家校中心为平台,构建家校教育大联盟。学校将校园临街的极具商业效益的二层小楼建成湖南省独有的社区家庭教育服务指导中心,有专门人员在家校中心服务,每天来校等候接送学生的家长可在家校中心看书看报,可借助家校中心的电脑、电视进入校园网进行专题学习;每周有行政人员进行接访,家校中心聘请的家长义工定期在这进行专题讲座培训;以该中心为平台,自2013年起学校每学期举行家校联盟沟通会,由学校行政与家长代表就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话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沟通。这样的沟通形式有效地化解了由于家校沟通不畅所带来的矛盾,协调了家校教育,形成了教育合力,产生了较好反响。

二、用心组织,让培训有品质更专业

自2013年成为湖南省教师培训基地校以来,东方红小学连续四年承担了“国培计划”湖南省小学乡村班主任培训项目,有三年承担了湘南学院“影子老师”实践与湖南省教师发展中心骨干校长实践。基层小学没有专门的培训部门,承担项目的人员都有自己分线管理的工作,都承担了各自的教学任务,面对“国培”这样高规格的培训,从项目申请到前期准备到培训施,再到培训总结与考评,压力与挑战贯穿培训全程。课程设计、聘任专家、参训学员联系、食宿安排、培训课程的组织实施,每一项工作都很具体、细致并烦琐,得付出智慧与艰辛的劳动。从以下几个小场景,我们能感受作为基地校东方红小学在承担组织相关培训项目与任务的用心与用情:

1.“国培室”大变脸

作为基地校,承担“国培班主任”项目后,学校虽有电教室可以用于培训与活动,但考虑到分组学习的培训需要,也为了提供更优良的培训条件,2013年,学校对语言室进行了改造,添置了媒体设备与桌椅,设立了专门的“国培室”,为首批“国培班主任”来校创造了优良的培训条件。2014年,学校对“国培室”进行了改造,扩大了面积,添置了先进的同步录播系统,建成总控室,每次培训的课程能及时进行录制,装饰一新的录播室为培训创造了更优良的条件。“国培室”两次大变脸,为“国培班主任”与“影子老师”来校的实践活动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也成为教师日常的研训室,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

2.不辞辛苦,准备家校沟通会

2014年,“国培班主任”班开班,学校原校长徐光华要去重庆市参加为期二十多天的“国培”高端项目校长班培训。按先前设计的课程安排,徐校长得组织与主持“国培”课程之一――家校联盟沟通会。因时间冲突,与“国培办”黄佑生主任联系是否安排其他的家校沟通课程,黄主任考虑此课程是班主任培训的特色课程要求进行保留。于是权衡再三,徐校长还是决定在2014年11月7日参加完国培开班仪式后去重庆市参加学习,于12日赶回,13日下午参加家校沟通会。考虑到回程转车费时,他与项目组的老师们开玩笑说:“这回也享受一回专家待遇哟。得坐飞机回了。”12日,徐校长赶回学校,顾不上旅途的劳顿,就进行活动准备,使家校沟通会活动按时举行,得到了有效开展。在承担“国培班主任”培训与“影子老师”实践项目的过程中,为更好地做好服务,做好培训,团队成员身上都有很多让人感动的故事,都能看出项目成员对培训的用情与投入。

3.培训课程数易其稿

如何在“国培”课程标准的框架下,科学进行培训课程模块内容与培训方式设计,从而使培训更贴近一线骨干班主任的需要,更有实效性?这对具体从事实践工作的基层学校来说,最有挑战性。几年来的培训实施,学校虽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每一年的项目申报,学校都不是采取“拿来主义”,而是更加周密地设计针对学员的网络问卷,组织本区域的班主任进行调查,了解学员需求。在统计上年度学员课程满意度的问卷的基础上,保留精品课程,对相关课程进行调整。学校邀请湖南省“国培办”黄佑生主任对课程进行指导,特聘湖南理工学院培训与课程专家进行课程设计指导,数易其稿,使课程建构更加科学与完善。

对培训专家的聘请也是经过反复斟酌的,柳袁照、高金英、郑立平、孙民、贾高见等一批既有理论修养也富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来培训班授课,为学员都掀起一次次的“头脑风暴”。对区域内聘请的一线名师,从课程内容的确立,到培训方式选择,再到讲稿的审定与试讲,学校丝毫不敢马虎,多轮研讨,严格把关,使每一位区域内名师的每一堂实践操作培训的课程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每次“影子老师”实践除了开展如影随形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学校均在有限的时间给“影子老师”安排示范课,开出培训讲座,同时也让“影子老师”进行教学展示,提高了培训的实效。

4.暖心周到的培训服务

为了让老师们学习时更安心、更舒适、更有家的感觉,在承担项目的过程中,学校努力为学员提供较好的后勤保障。每次“国培班主任”培训,学校都将参训的教师安排在附近条件较好的住宿,学校教工食堂就餐,饭菜可口安全。培训之余,学校组织学员到附近公园观菊展,登岳阳楼,观洞庭湖,也到君山岛进行团队拓展。班级交流群不仅是学员培训期间交流互动的平台,也是学员参训后谈工作聊生活的交流平台。每年的“国培班主任”培训结束至今,班级的交流群仍十分活跃,交流十分频繁。

作为基地校,在承担培训项目的过程中,学校将项目实施团队的每一位成员,将学校的每一位教师,将校园的一花一草、一景一物,将校园的教育教学活动均作为培训中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用心用情为参训教师提供尽可能优质的培训与服务,让培训有实效、有品质。

三、抓住机遇,促进学校全方位发展

在使学校成为基地校、使基地校实至名归的建设过程中,东方红小学抓学科团队建设、抓课堂教学改革、建陶艺室开发特色校本课程,以家校服务中心为平台,构建家校教育大联盟。在承担培训过程中,努力改造条件,精心设计培训课程,用心用情做有实效有品质的“国培”项目……以基地校建设为契机,促进并实现了学校全方位快速的发展与提升。

这种发展与提升,不只是学校获得的奖牌和荣誉,更多是师生与学校所发生的变化:第一,促进了办学条件的改善。承担培训项目,虽然不断有资金投入,但这种投入在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的同时,培训所产生的辐射影响也是一种看得见的效益。“国培班主任”培训,学校均聘请了国内知名的专家来校讲座培训,为发挥更大的培训效能,前两次岳阳市岳阳楼区教育局都租用大型会场,使专家讲座面向全区教师,培训的良好效果,促使教育局下决心要建设大规模培训的培训会场。东方红小学演艺大厅由于资金投入问题一直没进行装配,借“国培”之势,2014年岳阳市岳阳楼区教育局投入400万装备演艺大厅,能同时容纳近700人,为学校师生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场所。

第二,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小组合作学习“六要素”课堂构建,并以此为主题开展的课堂教学开放,有力地推动了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激发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活力。学科团队建设使一批骨干教师快速成长:市级吴波教育科研工作室与省级程五霞数学资源建设工作室的挂牌;刘霞飞、张进、杨翔三位教师成为岳阳楼区教研室骨干研训团队成员;2013年,学校刘霞飞老师代表湖南省参加全国第五届七彩语文杯教学竞赛中获一等奖第一名;2014年、2016年岳阳市金鹗杯教学竞赛获数学、英语、品德学科分获一等奖;担任“国培”课程培训的高老师受邀到市、区进行讲座;学校语文组被评为2014年全省优秀教研组。学科团队多次到区域内学校进行课堂观察活动并做交流。

第三,形成了学校的特色工作。东方红小学建设了社区家庭教育服务指导中心,依托该中心开展的构建家校联盟等一系列具有超前性活动与举措,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湖南省“国培办”黄佑生主任把学校家校联盟沟通会的活动作为“国培”的优秀课程案例进行介绍;2014年11月25日,来岳阳市参加阳光服务平台建设会议的湖南省教育厅与湖南省各高校的领导,参观了东方红小学家庭教育服务指导中心,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第四,产生了良好的辐射影响。作为基地校在连续四年承担“国培”项目的同时,先后承办了“第十八届华夏园丁大联欢――湖湘文化之旅”“湖南省小学数学团体会员第二次教学研讨活动”、2013年承担岳阳市课题培训,岳阳市教研组长培训,2014年11月27日,湖南省第二届教研组(备课组)会议在岳阳市召开,东方红小学作为观摩现场,提供了教研组活动、学科教学展示活动与随堂听课活动。每一次活动的承办,对学校都是一次检阅,对老师均是一次锻炼提升,在活动展示中也发挥了作为基地学校的辐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