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数字化技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54:10

新兴数字化技术篇1

[关键词]新兴文化业态概念分类

美国“次货危机”给金融市场带来的动荡,导致了世界范围内的经济衰退,为挽回欲静不止的经济颓势,各国政府纷纷把刺激国内消费、恢复经济的注意力投向文化产业。我国政府继应对金融危机十大振兴规划出台之后,出台了第十一个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其中第七条规定:“积极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影视、手机广播电视等新兴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升级”。其实,早在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就提出了要“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兴文化业态”,以此“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思路。但时至今日,有关文化产业新兴业态的理论研究仍呈零星状态,许多人对文化产业新兴业态的核心概念及其分类状况也知之甚少。

一、“新兴文化业态”的出台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产业以其独特魅力和经营成长性,吸引了全球的目光。尤其是美国的文化产业,其总体实力和竞争优势至今无人能比。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日本和韩国先后提出“文化立国”战略,对文化产业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全面提升其国际文化竞争力。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的电影业和传媒业、日本的动漫产业、韩国的网络游戏业、法德的出版业、英国的音乐产业等等,以其绝对优势风迷世界,成为当前国际文化产业的标志性品牌。近几年,这些文化产业发达国家凭借雄厚的财力,层出不穷的高新技术和日新月异的互联网,通过相关产业优势集聚,衍生出许多新兴文化业态,这些新兴文化业态和原本业已发达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这些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工具,并且使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和文化面临严峻的挑战。

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较晚,但凭借互联网、高新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全球流通背景,已经表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势头。进入新世纪,以高速宽带和移动网络等信息技术为依托,网络文化产业逐渐成为我国文化产业一个较快的增长点。伴随高新技术、生产手段、经营模式、盈利水平,以及文化产品种类上的不断拓展和不断创新,涌现出许多新兴文化产业行业,并不断衍生出新兴文化产品,这种文化产业实践发展过程中的新动向,自2005年起就引起了政策层和部分专家学者的关注。

2005年1月26日,利向昱在《中华新闻报》撰文“科技助力新兴文化产业”,介绍了新技术条件下催生的几种新兴文化产业类型,这是新闻界关注新兴文化业态的开始。同年,常伟在《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发表“新兴文化产业亮点常击”,从经营方式转变的角度介绍了几种新兴文化行业。2006年5月,祁述裕和韩骏伟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发表“新兴文化产业的地位和文化产业发展趋势”,这篇文章立足于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支持而出现的新兴文化行业,如电脑特技、电脑动画、电脑游戏、移动媒体、数字电视、网络电视等,并对新兴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做了初步预测。提出中心城市应把发展新兴文化产业作为重点,着重做好加大扶持力度、鼓励文化创造、完善产业链、建立和完善市场竞争机制等方面的工作。

2006年9月,《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提出要大力发展以数字化内容、数字化生产和网络化传播为主要特征的新兴文化产业,“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研发,开发文化数据处理、存储和传输服务、移动文化信息服务、网上文化交易、数字互动体验服务、数字远程教育及数字娱乐产品等增值业务。”毫无疑问,这是政策层要求运用高科技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兴文化业态思想的初步表达。

2007年4月,赵志立在《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发表“文化产业发展要重视新兴文化业态”,作者把四川近几年发展势头较好的数字内容产业、文化旅游产业、创意产业和数字版权产业等新兴文化产业称之为新兴文化业态,这是对新兴文化产业进行分析和分类的初步尝试,也是学术界在标题中使用“新兴文化业态”的开始。这篇文章意义重大,标志着“新兴文化业态”研究的正式启程。但是,直到2007年10月,党在十七大报告中正式提出“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兴文化业态,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时,这个近年来随着经济和文化产业发展出现的新课题,才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二、什么是“新兴文化业态”

范玉刚首先在《望新闻周刊》撰文“业态创新兴文化竞争力”。他认为:“新兴文化业态的培育和创新,主要依托科技创新,特别是先进适用性技术的普及。当前数字化技术创造了很多切合时代特征的新兴文化业态,主要显现为一系列颇具竞争力的网络文化产品。”他把新兴文化业态的范畴定格为网络文化产品。

2008年5月,“2008文化财富沙龙”在南京举行,与会专家和学者对新兴文化业态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的探讨。在概念的界定上,清华大学教授熊澄宇认为新兴文化业态是文化内容、科技和资本结合的产物,关键是内容。内容的价值在于其原创性、差异性以及不可替代性。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胡惠林也认为新兴文化业态是文化财富的重要内容,文化财富本质是文化内容的创新和内容的衍生力。信息高速公路提供的是跑道,而没有内容就没有新兴文化产业可言。

关于如何发展新兴文化业态,中南大学教授柏定国提出,发展新兴文化业态应首先从新载体和新商业模式入手。新业态是先进技术糅合了传统的文化艺术因子,当今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建立在高新技术的载体平台上。新商业模式应注意企业和消费者的互动。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魏鹏举则认为,对文化新业态应当有新兴管理模式和体制。他认为新业态如何与传统文化业态形成一种优势互补而并非替代是一个更应关注的问题。

关于新兴文化产业的具体内容,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李向民强调:“文化产业新业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新媒体和新行业的出现;二是新兴数字信息技术对传统文化行业进行改造;三是文化产业化过程中,传统产业加入文化内容后产生的新盈利模式,这三个层面的集中,形成了文化产业新业态的核心内容。”应该说,这次论坛是中国学术界集中讨论新兴文化业态的问题的开始,为我们准确理解和界定这一概念提供了最有价值的借鉴。

笔者认为,对新兴文化业态的理解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新兴文化业态显然脱胎于传统的文化产业,明确区分新兴文化业态和传统文化产业的具体范畴是我们界定概念的第一步。总体上来看,新兴文化业态主要是指凭借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支持而衍生出来的、与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有关的文化业态。其核心技术应该是网络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技术。也就是说,新兴文化业态首先是一种新技术条件下的网络文化产业。第二,正如专家所说,新兴文化业态是文化内容、科技和资本结合的产物,显然,新兴文化业态所表现的内容应与狭义的文化密切关联。主要是指文化产品生产商利用各种数字化的软件和硬件以及数字化终端,将图像、文字、影像、语音等内容进行整合,并在互联网上直接创作、编辑、生产制作及传递,向消费者提供多种层次、多种类型的各种内容产品。第三,从载体形态而言,新兴文化业态主要指向宽带互联网络新媒体和移动新媒体两大类。主要载体形式表现为电脑、手机和其他移动存储等终端平台。这种新技术驱动下的新媒体,采用新技术实现内容和传播价值模式的调整或创新,满足受众的各种新需求。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新兴文化业态主要是指网络信息技术与数字技术推动下不断衍生的新兴文化行业。推动新兴文化业态出现的最主要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技术的进步。技术的进步反映在生产制作方式、媒介平台的不断更新上,这使得文化产品获得便利性与覆盖程度大大提高;二是人类的不断创意,创意是文化产业的原动力,它能够创造出无尽的文化原材料,从而不断创造文化新业态。

三、新兴文化业态的初步分类

由于新兴文化业态是近几年产生并且依然层出不穷的新兴文化产业,所以对它们进行分类只能是一种努力和尝试。因为任何新兴文化产品从设计到制作,从媒介平台到终端受众,都糅合了不同的技术因素和传统产业的因子,并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无论用哪一种分类方法都无法涵盖所有,而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又将会导致同一个文化类别的多种身份,甚至同一个文化产品,在设计制作时属于一种文化产品,而通过媒介平台传播到终端时又表现为另一种文化产品,新兴文化业态的递生性、创造性、交互性和多样性决定了分类的难度。

下面,我们以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为线索,建立新兴文化业态评断模型,并以其中引起产业形态变化的要素的不同,或者新产生行业、行业转型所依赖的基础要素不同进行细化分类。

这个评断模型要说明的是,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的现实状况下,文化产品的生产在各个生产环节被分割,形成许多既相互支撑又各自独立的生产要素,这些生产要素构成了影响某一行业特征和状态的基本性要素。由于生产技术的进步,其中一个或者几个要素被改变,而形成了与原有行业状态既有客观形态上的联系又有本质区别的新兴行业形态,比如楼宇电视,它们在传播方式与服务方式上仍然保持了广播+广告的赢利模式,但在本质上却是传统媒体的数字化形态;还有一些则是新旧技术融合后产生的前所未有的新行业形态,比如网络电视、手机游戏等。如前所述,新兴文化业态与传统文化业态区分开来的核心要素是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那么,新兴文化业态从范畴上应该界定为网络数字化文化产业。由于生产环节或技术手段不同,其文化产品呈现出不同的业态,且形成多个不同的产业族群。大体而言,网络数字化文化产业可以细分为新媒体产业和多媒体数字内容产业。新媒体产业包括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户外数字媒体、iptV、数字电视等多个领域;多媒体数字内容产业则包括数字娱乐产业、数字出版产业、数字教育产业、数字艺术产业、数字广告产业等各种文化行业,其中每个产业又可细分出多个产业市场,如数字艺术产业,可再次细分为数字艺术制作、数字艺术拍卖、数字艺术交易等各种行业;如下表所示:

显然,“新兴文化业态”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相对“旧”而言,即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新型业态。从文化产业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原来一些“新”的文化行业逐渐成熟并被归之于同“旧”产业阵营,而随着传播技术、传播介质和传播内容形态的不断更新,更“新”的文化业态依然层出不穷。例如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多年前作为一个新兴文化行业曾被归类于文化产业,但现在,它们作为基础性工具和功能性技术不断衍生出的文化行业和文化产业,才被人们称之为“新”的文化业态。

总之,新兴文化业态作为一个动态的概念,它的内涵和外延都需要随着产业实践的不断丰富而逐步展开并不断建立和完善起来,对它深入研究并做出科学而准确的结论尚需时日,本文旨在抛砖引玉,以期正果。

参考文献:

[1]利向昱:科技助力新兴文化产业[J].中华新闻报,2005-01-26

[2]李舫:我国将积极扶持新兴文化产业[J].人民日报,2005-11-02

[3]常伟:新兴文化产业亮点点击[J].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05(12)

[4]祁述裕、韩骏伟:新兴文化产业的地位和文化产业发展趋势[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5)

[5]陈芋润、祁述裕:浅议新兴文化产业的未来趋势[J].陇南报,2007-04-09

[6]赵志立:文化产业发展要重视新兴文化业态[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7]范玉刚:业态创新兴文化竞争力[J].望新闻周刊,2008(4)

新兴数字化技术篇2

今年年初,中关村科学城通过加快业态升级,新增89万平方米产业空间。中关村科学城承担着三大任务,一是承接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项目,取得一批世界级的原始创新科技成果,建成世界一流的科研高地;二是承接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863计划,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科技企业总部运营、研发设计、技术服务等高端环节,带动国家和北京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三是以国家在中关村开展的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和高技术服务业基地建设为契机,做强做大研发设计服务、工程技术服务、科技中介服务、信息服务等高技术服务产业。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海淀区在《进一步加快核心区科技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13-2015)》中做了详细部署。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推进特色产业园的建设。

截至2012年底,在海淀区的42个中关村科学城项目中,涉及新建及改造工程项目74项,总规划建筑面积约728万平方米,总投资约560亿元。北京邮电大学信息网络产业研究院的感知大厦、网融大厦和北京科技大学天工大厦等8项已投入使用,建筑面积29.5万平方米。北京林业大学生态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的产业大厦、北京交通大学现代轨道交通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科技创业大厦、中国矿业大学能源安全产业技术研究院的逸夫楼和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纪录影视产业园一期等4项已施工完成,建筑面积22.4万平方米,今年内可投入使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关村航天科技创新园的中国卫星通信大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航空航天创新园的北斗大厦、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产业园的国际教育大厦和北京理工大学中关村国防科技园等9项已开工建设,规划建筑面积约221万平方米,投资约186亿元。

今年,北京中科科仪科学仪器产业创新园、牡丹集团数字电视产业创新园、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和赛尔网络下一代互联网及重大应用技术创新园等项目将陆续开工,规划建设总面积将超过40万平方米,总投资30多亿元。

中科科仪科学仪器产业创新园

作为中关村科学城第四批建设项目,中科科仪科学仪器产业创新园项目已于2012年3月28日与北京市政府签约。

中科科仪科学仪器产业创新园的总体建设思路是,以“电子光学与离子光学、真空技术、新兴技术”三大领域为发展重点,以建设“两基地六平台”为核心,以突破核心技术和实现创新成果产业化为着力点,聚集国内外科学仪器领域高端创新要素,构建科学仪器科技创新体系,力争将创新园建设成为带动北京、辐射全国、对接世界的科学仪器科技研发和技术服务高地。目前,中科科仪正在承担多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研制及产业化工作,如“磁浮分子泵系列产品开发与产业化”项目等。

园区总规划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预计入驻企业收入达200亿元,税收贡献超过20亿元,就业人数达到5000人,带动关联行业产值1000亿元。其发展原则是吸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科学仪器公司加盟,实现规范运作、合作共赢。

张永明董事长介绍,创新园发展重点与建设内容可用“两基地六平台”概括:“两基地”即“研发创新基地”和“关键技术成果产业化基地”;“六平台”即“科学仪器研发平台,侧重于基础研究;科学仪器成果转化平台,侧重于成果转化;科学仪器及装备技术产业自主创新孵化平台,侧重于企业或业务的孵化;国际同业技术及产品交流展示平台,侧重于展示交流和技术推广;国内科学仪器及装备技术服务平台,侧重于技术服务和综合服务;国际标准科学仪器及装备技术评测实验室平台,侧重于高端技术测评服务”。

科学仪器产业创新园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创新研发,掌握一批核心关键技术:重点在电子光学与离子光学、真空技术、新兴技术等产业领域,突破一批长期被发达国家垄断并制约我国科学仪器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抢占高端,培育一批重点产业细类:培育和发展电镜、质谱仪、离子探针产品、真空、超高真空等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污染排放低、辐射带动作用强的科学仪器产业细类;营造氛围,孵化百个高新技术企业:到2020年,吸引至少10家国内外科学仪器高端企业入园,孵化高新技术企业数超过100家,形成能够引领科学仪器产业发展的高新技术企业集群;探索开放,搭建产、学、研、用平台:创新运营管理模式与服务体系,搭建科学仪器产、学、研、用公共技术与服务平台。

牡丹集团数字电视产业创新园

在第七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上,牡丹集团中关村数字电视产业园展出了高端艺术墙——数码动态版《富春山居图》、数码屏风等创新成果,引来众多参观者驻足。

牡丹集团是中国著名的电视机制造企业,创造了家喻户晓的“牡丹”品牌。2008年以来,牡丹集团实施战略转型,坚持“一体两翼”的发展战略,强化自主研发、产学研合作、产业链合作和国际化合作,持续完善开放协同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了一批创新成果。

牡丹集团强化数字创意领域的集成创新,探索以数字创意引领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的道路,目前已初步完成了从传统电视制造商向数字电视应用、标准、技术、产品和服务提供商的战略转型。

目前,牡丹集团数字电视孵化器已初步建成,据集团党委副书记李德友介绍,现在孵化100余家相关企业,提供人力资源、科技、设备等服务。牡丹集团计划以中关村数字电视为产业孵化基地,构建数字电视全产业链,建设具有科技孵化功能的特色产业园,将产业园打造成北京市数字电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数字科技型文化创意聚集区和数字电视科研总部基地。

在此基础上,牡丹集团完成了从传统制造业向现代业的完美转型。2008年,牡丹集团提出放弃传统制造业,向现代业全面转型,在主营业务上,牡丹集团从传统电视制造商向数字电视应用标准、技术、产品和服务提供商的战略转型。

新兴数字化技术篇3

关键词:生物技术;数字化游戏模拟;实验

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经济的发展依赖于知识、信息和高水平的技术。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将对我们下一代产生很深远的影响。从社会整体来看,科学技术带给我们可持续经济繁荣,提高人类生活水平。随着科学和技术的高速发展,尤其是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和关注。在我国高中和高校普及生物技术科学,一方面是为了培养下一代科学家、工程师和技工,培养创造性人才有助于推动经济增长及增强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今天的学生将成为明天的公民,理解科学和技术有助于在社会科学重大问题上做出明智的抉择,例如从全球变暖到个人医疗等方面。生物技术教学的引入也是职业教育发展和研究的一次机会,这也反映了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的需要。大部分高中和高校学生对生物技术学习的兴趣不高,其中部分原因在于我国中小学有限的生物科学知识普及导致学生对科学技术缺乏兴趣和积极性;此外目前生物教学中大部分还是采用概念记忆,学生被动地听讲及执行“食谱式”实验操作,而不是激发学生的天生好奇心及将科学技术与生活有机结合。生物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生物技术教学中将生物技术和“现实世界中的问题”相结合将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许多科学家在基于认知基础上寻找一种新的方法进行科学、技术教育。在这种教学方法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参与调查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技术。

一数字化游戏模拟教学的提出

数字化教学不是新的想法,在教学中整合模拟练习是很有效的方法,例如军事训练中,飞行员落地培训课中结合飞行模拟器的教学效果被证实非常有效果[2]。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计划部声明美国教育体制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将科学的学习和现代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并创造出引人入胜、个性化的学习经验这些科学和技术的学习能将反映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其未来设想的实现。相对于传统的课题教学,这需要以学生为中心,为他们在多方面提供灵活的教学方法来资助掌控学习[13]。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计算机游戏可以为教学提供强有力的学习环境,且游戏化教学策略引入课堂来提升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12;7;4]。各种各样的想法应运而生,如何将游戏或游戏化元素整合到课堂教学或是在线学习中。2011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对教学中计算机模拟和游戏化应用进行了可行性分析,表明“模拟和游戏化教学”在中学和本科生教学中具有提高科学知识学习的巨大潜能[10]。戈登委员会(GordonCommissions)关于未来教育报告中指出数字化游戏和模拟具有很大的潜力整合教学和评估,这种整合对教育领域的最优发展是必要的[5]。数字化游戏模拟使学习者能够观察到科学现象并与之互动,这样有助于对科学现象形成科学地、正确地解释[6]。“数字化游戏模拟”可以激发学习者的挑战,并根据每个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进行快速反馈和制定指令。对于生物科学边缘学科的专业或是对生物技术不感兴趣的学生来说,被动式教学方法很难取得效果。传统生物技术教学中,实验课的开设是生物技术理论课的重要支撑。一般来说,生物技术实验课的开设需要较大的实验场地,实验费用较高,花费时间较长,有些实验会因安全性问题受限。随着生物技术的高速发展,一些新技术和新理论层出不穷,掌握这些新技术和理论对于生物科学专业人士是必备的。然而,一些最新的设备和耗材的价格往往令人望而却步,使得一般的学校几乎无法提供这些现代化的仪器、设备,如第二代基因测序仪、LtQ-orbitrap系列质谱仪等等。即使一些高校拥有这些最新的设备、仪器,但由于仪器维护、使用费高也不能用于教学。将生物实验数字化游戏模拟后不仅节约成本、安全而且还能大大提高学生对生物技术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生物实验数字化游戏模拟将很大程度提高教学效果[1]。因此拟在生物技术概论教学过程中引入数字化游戏模拟生物技术实验来提高学生积极参与性和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将生物技术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例如在基因工程教学过程中利用互动3-D动画引入“犯罪侦破”,学生通过学习的基因工程的知识参与游戏故事中,进而通过犯罪现场采集血液,pCR和凝胶实验来确定犯罪人。

二生物技术实验数字化游戏模拟

目前生物科学或生物技术数字化游戏模拟较成功的网站:Labster网站,eteRna网站和phlyo网站。截止到目前为止Labster网站已经制作29个数字化游戏模拟实验,包括细胞培养实验(cellculturebasicslab),血糖实验(室bloodsugarlab),生物电路实验室(biologicalcircuitlab),合成生物学实验室(syntheticbiologylab),减速分离实验(meiosislab),(基因表达实验室)geneexpressionlab,(细胞呼吸实验室)cellualrrespirationlab,(蛋白质合成实验室)proteinsynthesislab,(海洋生态生物学实验室)ecology-marinebiologylab,进化实验室(evolutionlab),有丝分裂实验室(mitosislab),光合实验室(photosynthesislab),富营养化生态实验室(ecology-eutrophicantionlab),酶动力学实验室(enzymekineticslab),发酵实验(fermentationlab),介绍性实验室(introductorylab),动物遗传实验室(animalgeneticslab),基因调控实验室(generegulationlab),医学遗传实验室(medicalgenenticslab),分子克隆实验室(molecularcloninglab),第二代测序实验室(nextgenerationsequencinglab),犯罪现场调查实验(CSilab),细胞遗传实验室(cytogeneticslab),细菌分离实验室(bacterialisolationlab),显微实验室(microscopylab)和(高效液相色谱实验室)HpLClab()。游戏化模拟生物技术实验还不断地在更新,例如正在制作的植物转基因实验室(planttranscriptomicslab),流动注射分析实验室(flowinjectionanalyisislab),抗体实验室(antibodieslab)等。例如CSilab中学生通过一个神秘的谋杀案的调查、分析来学习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凝胶电泳。CSilab中设置科学问题,引导学生寻找线索,科学分析,最终提供确凿的证据来指控犯罪嫌疑人。在CSilab中,首选在犯罪现场收集谋杀者遗留下的血迹来获得Dna,之后学生可以将血样带到虚拟实验室进行提取、纯化Dna,pCR扩增,凝胶电泳。在游戏化模拟实验中不仅可模仿真实实验室的pCR操作,还可在实验过程中伴随着回答科学问题来检查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在CSilab中也提供了Dna,pCR,Dna图谱及小串联重复序列的背景知识。更重要的是如果学生指认无辜的人为犯罪嫌疑人的话,在游戏化模拟期间将会收到一份重要虚拟报纸式文章来认定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坚持科学的方法。Labster团队制作数字化游戏模拟生物技术实验提供一个身临其境的实验室环境和3D动画视觉,其中并伴随着科学问题的回答。学生通过选择答案的方式回答科学问题,直到选择到正确的答案才可以继续下一步,随后数字化游戏模拟生物技术实验给出答案正确的原因。这种即时反馈可激发学生反思实验操作过程,提高对潜在理论知识的理解。此外,为了增强学生对不可见分子事件的理解,3D动画展示了微观分子发生过程。生物科学教学中数字化游戏模拟不仅仅用于学生的课堂教育,最近有团队开了“公民科学”游戏,例如:Foldit,eteRna和phlyo,其不仅教给公民科学现象,同时也帮助研究人员开发新的科学有效的理论或软件。尽管这些科学游戏模拟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教育,而是鼓励公民参与科学过程。但这些“公民科学”数字化游戏仍需要应用教育的策略来传授给玩家基本知识,使他们能更好地发挥[11]。

三数字化游戏模拟实验效果及前景

新兴数字化技术篇4

关键词:文化创意;科技支撑;技术开发;长沙市

中图分类号:F26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9-0051-03

一、长沙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构成及内涵

文化创意产业包括通过开发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获取发展动力的文化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本文涉及的文化创意产业范畴包括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及电影、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创意设计、旅游及休闲娱乐、其他辅助服务,并以数字传媒与出版、动漫游戏、创意设计与创意园区为本文的重点研究领域。

(二)文化创意产业的成效

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2010年全市文化创意产业总产出(收入)达948.73亿元,增加值达453.84亿元,比上年增长24.5%;2011年,长沙文化产业总产值1041.75亿元,产业增加值488.92亿元,首次跻身千亿产业方阵;2012年,长沙文化产业预计总产出1250亿元,增速为19.99%,增加值587亿元,进一步巩固产业千亿级规模地位,产业产出呈现快速扩大的趋势。

下页图1中数据显示,从2009年开始长沙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增速超过20%,远超GDp增速,呈现上升趋势,展示出企业强劲的发展活力。

此外,产业发展结构进一步优化,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并以非公有制经济单位为主创收的新格局,2010年公有制经济单位实现总收入116亿元,占总收入的12.2%,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实现总收入832.73亿元,占总收入的87.8%,非公有制文化创意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推动长沙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2.产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十一五”期间,长沙市实施了一批重大、重点科技项目,在动漫游戏、数字传媒与出版、创意设计、数字旅游等重要领域突破了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制定了产业标准规范。与高校共同承接各项国家科技计划、基金项目等百余项,申请及获得国家专利4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近20项。在长沙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立了“国家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化基地”、“湖南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两个动漫基地。现有建有“湖南省数字卡通动画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国家(湖南)电视动画动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国家(湖南)手机动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湖南数字广电服务平台、中南国家数字出版公共服务平台、湖南工业设计创新平台共6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立了湖南省火炬创业中心、长沙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长沙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岳麓区大学科技园创业服务中心共4家专业化创业服务中心,建立了“基地+平台+服务”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3.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

在“中国文化产业品牌研究中心”最新的133个国内著名文化产业品牌中,来自湖湘的文化产业品牌达29个,占总数的21%。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为主体的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创意产业领域,2010年共实现工业增加值90.79亿元,占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0%。2010年以网络、旅游、休闲娱乐、经纪、广告会展等新兴文化服务业为主体的文化创意产业“层”创造的增加值188.93亿元,占41.6%;以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为主体的文化创意产业“相关层”创造的增加值174.12亿元,占38.4%,逐步向新兴产业发展。尤其是在动漫领域,进展颇大,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如长沙作为中国第一个民族卡通品牌诞生地,其创作生产数量长期居全国前列,动漫游戏产业在国内率先运用无纸化制作关键技术,产业总产量连续四年位居全国第一,重点动漫和动漫企业数量均列全国首位,优秀企业逐步增加。

二、长沙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

当前我省还没有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创意产业基地和集聚地,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成立长沙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凸显的一个重要问题,如长沙动漫产业几个原创产品都在“猫”上做文章,产品同质化趋势明显,难以形成产业发展合力。

不仅如此,即使是在同一地域,产业集聚效应也不明显。例如长沙首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锦绣潇湘文化创意产业园,规划显示园区将实现年产值(销售额)30亿元,引进200余家创意企业和3000多个创意个体,因此打出“打造文化产业航母”等口号,但是在其标志性建筑“创意列车”内看到,不少商铺大门紧闭,纷纷贴出转让告示;创意产业显得有些冷清,“锦绣号”列车一楼共48个店铺,其中有一半以上关着门,正在经营的门店,也基本不见销售创意与文化产品,并未呈现规划中的蓬勃发展之势。创意园南面的另一个金苹果天马创意城,按规划这里应该是大学生创意产品交易市场,但没有看到一个创意产品摊位,这里已成为一个小型的农贸市场。创意产业园西边的“大学生科技港”中国储电脑城在一、二楼经营,楼上还有新东方、新航道、言众言等英语培训、教育咨询机构,得益于紧靠大学城的区位优势,仅教育培训业发展良好。

(二)产业技术水平不高

湖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雄厚,但多集中于产业链的低端,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不高,虽然拥有如湖南广电、中南传媒等一批文化出版行业的强势企业,但是,一直以来,其发展往往依赖于传统的规模优势和比较优势,而在关键技术方面往往受制于人,比如用于标示技术,保护报纸、杂志知识产权的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和全方位展现旅游景点信息的虚拟现实技术方面,长沙本土企业都缺乏深层次积累和研发,很多时候只是单纯的应用。

(三)人才队伍总体素质不高

截至2010年底,长沙市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52.22万人,占全社会从业总人数的12.3%。长沙市从业人员人数远落后于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而且长沙本土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队伍总体素质不高,多集中于编辑、初加工等领域,而缺乏关键性、国际性的领军人才。同时,相比于沿海发达地区,长沙本土文化创意人才无论是在高层次人才引进,还是低层次人才培养方面,都显示出明显的差距,除了受制于产业发展总体环境,长沙对文化创意产业高层次领军人才的吸引力不够,导致长沙本土高层次领军人才的引进一直缺乏实质性进展。此外,随着沿海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长沙本土创意文化人才队伍还存在大量优秀基层人才流失的风险,长沙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表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从而在不同程度上制约和影响到长沙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持续壮大。

三、对策建议

(一)改进资金扶持政策

长沙市文化创意产业多以中小企业为主,发展过程中亟须资金支持,为促进产业发展,必须改进资金扶持方式,形成完善的科技金融支撑模式,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在发展文化企业合作关系时,必须先筹措公共资金,可考虑设立“文化创意产业基金”,提供新兴创意企业贷款,使得中小企业从另一条途径贷到资金开始文化创意的研发生产。另外,政府可以引导民间资金的投入方向,使其投入附加值高的创意产业,一方面缓解创意产业资金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创意产业的发展,从而为其营造良好的创意环境。

(二)加强各部门合作提高科技信息服务效率

由于信息不对称,许多文化创意企业并不了解哪里存在科技条件资源,导致许多文化创意企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难以找到所需服务。因此,政府部门可通过与国家或湖南省知识产权局等部门建立专利文献共享服务互联对接机制,进行文化创意产业已有或正在产生的科技成果、失效专利和专利文献、专有技术文献等科技资源的整合、分析、加工、及效果追踪工作,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高质量的知识产权服务。其次,政府可建立科技条件资源数据库,通过与各领域的行业协会、主管单位等各部门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按领域把资源的需求和供给通过虚拟条件平台提供信息服务,使供需双方及时了解信息,提高科技条件平台的服务效率,降低企业寻找信息的成本。

(三)加大技术改造提升原有业态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科学技术加快了长沙市文化创意产业的改造和创新,给产业赋予新的活力。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必须通过技术改造产品和服务,使传统产品功能和质量增强,实现产品的换代升级,逐步使传统创意产品变成高技术集约的新型创意产品。首先,通过科技项目的有效引导,建立行业知识库技术,建设标准服务平台,为解决产业技术难题提供良好的服务环境。其次,加强传统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并加强现有核心技术的集成应用,不断开发基于先进技术但具有不同特征的新型文化产品,并通过数字影像、声光多媒体、LeD显示、数字三位虚拟展示等诸多高新技术来提质传统演艺、会展、电影、电视、新闻出版等行业,不断丰富表现形式。

(四)大力支持新业态发展

随着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新技术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逐步加快,催生出一批新兴文化创意产业形态,如软件、动漫、网游、移动增值服务业等,这些新业态依托互联网等技术,注重技术创新,提高服务的科技含量,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为促进文化创意产业新业态的发展,首先长沙市要抢抓“三网融合”试点的重大机遇,积极发展数字图书、数字教育、互联网出版、跨媒体复合出版等以数字化内容、数字化生产和传输为特征的新兴业态。其次,为新业态发展构筑良好的发展平台,积极探索将数字、网络、移动等各类先进通信技术充分应用到文化创意产业的各个领域,改进文化传播的方式,构建互联互通的文化传播网络体系和文化传媒平台。其次,通过加强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攻关,大力发展新兴技术支撑的创意设计、网络文化、新兴电视媒体、数字广播、数字电视、数字电影、网络游戏、动漫、手机媒体等新兴文化业态,增强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五)培养“科技+创意”人才

吸引人才有两个途径:一是引进人才,从国内外引入创意人才;二是培养人才,派文化创意从业人员去国内外培训,提升其创意技术和能力。政府应与高等教育单位密切合作,充分利用高校资源,加强大专院校的文化产业学院、院系、文化产业研究基地的建设,协助有兴趣的学生去开设文化创意企业,使学生可以将学业与创业结合,并运用大学的设备去辅助刚创办的创意企业。着力培育创意人才、设计人才、策划人才、管理人才,培养能够将创意作品产业化和市场化的经营人才和营销人才,即所谓的“新媒介人”阶层,如艺术经纪人、传媒中介人、制作人、文化公司经理等。

参考文献:

[1]李勇.加快文化融合科技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J].福州党校学报,2012,(1).

[2]路光前.科技创新与科技园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2).

[3]陈雅忱,段爱珍.基于创意产业兴起背景下的湖南动漫产业发展[J].经济地理,2008,(11).

新兴数字化技术篇5

[关键词]数字鸿沟特征属性

一、数字鸿沟概念界定

数字鸿沟一词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但是,追溯其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相关理论,则是最早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产生的知识沟理论。

数字鸿沟本身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跨学科性。数字鸿沟涉及了传播学、社会学、经济学、信息学和政治学等多个学科范畴;(2)动态性。数字鸿沟研究的iCt随着经济和技术发展而不断变化,从传统的电报、电话到互联网,从拨号网络到发达国家的宽带上网,数字鸿沟的范畴在不断发生变化;(3)综合性。人们必须从多个视角来描述数字鸿沟,因为数字鸿沟的水平和发展趋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素之间相互交叉、相互作用,为数字鸿沟的研究造成一定的难度。

因此,针对数字鸿沟具有的特征,本文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界定数字鸿沟的概念。从狭义上来讲,所谓的数字鸿沟就是不同主体之间在互联网为代基于经济视角的国际数字鸿沟研究表的新兴iCt普及和扩散中的不均衡状态;从广义上来讲,数字鸿沟是iCt在各个国家、地区、行业之间存在的差距的集合体,表现为个人和企业在iCt接入、使用、生产和应用创新上的差距,以及在此基础上对知识与信息的创造、理解、应用和吸收能力的差距。其中,狭义的概念强调时效性,主要针对目前互联网这种新兴的通信技术在各个主体之间普及和扩散问题,强调数字鸿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不均衡,表现为各个主体在信息通信技术拥有数量上的差异,强调“硬”鸿沟;广义的概念则将数字鸿沟的范畴扩大化,将“数字”泛指信息通信技术,从信息化的广度来理解数字鸿沟的动态性和综合性,强调“硬”鸿沟和“软”鸿沟两方面的内容。

二、数字鸿沟的属性

透过现象看本质,在界定了数字鸿沟的概念后,本文归纳数字鸿沟具有如下的基本属性。

1.技术属性

不同的技术在各个主体之间的差距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从早期的电报、电话、传真等基础技术,到目前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iCt,在应用和普及方面的不平衡状态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传统的技术差距随着技术的成熟和普及而不断缩小,但是新的技术差距又不断出现,说明数字鸿沟的研究范畴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技术的不断创新造成的。就像20世纪80年代强调电话接入的差距一样,当前的数字鸿沟主要针对互联网接入,关注不同地区、种族、年龄、收入之间在互联网接入水平上的差距,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则更多地关注互联网宽带接入上的差距。

因此说,只要客体目标在变动,技术水平的差距持续存在,数字鸿沟的技术属性使数字鸿沟同时存在着量变和质变的发展形态。不同的信息通信技术发展和普及都遵循S型增长曲线,其中美国已经基本完成传统iCt的普及过程,包括互联网在内的新兴iCt正处在快速增长期。这种技术扩散的变化趋势对数字鸿沟的广度和深度都存在很大的影响。

2.社会属性

数字鸿沟同时表现出社会性。不同年龄、种族、性别和地理位置的个人和群体是否能够访问和使用互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表现出社会的公平性,体现了社会包容和数字民主,数字鸿沟的存在无疑导致部分弱势群体的边缘化。iCt的普及和使用已经深深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传统道德、传统家庭的看法,决定了人们在数字化时代的全新生活方式。正如著名的美国未来学家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所说的:“计算机不再与计算有关,它将决定我们的生存……。我们经由电脑网络相连时,民族、国家的许多价值观将会改变,让位于大大小小的电子社区的价值观”。数字鸿沟的存在,无疑将产生传统价值观和现代网络生存观的并存与冲突。

3.经济属性

数字鸿沟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传统的技术差距在信息经济时代的延伸,这些差距与信息经济特征与规律的融合和发展,将对微观个体的经济效益提高与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产生作用,从而很大程度上凸显出它的经济意义。在2002年世界电信发展报告中,研究者就曾经直接将数字鸿沟等同为经济鸿沟。

从iCt本身的经济特征来看,互联网为代表的iCt具有不同于传统经济的规律和特征,表现出网络外部性、知识溢出以及报酬递增等特点,对于各国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产生显著的影响。因此,从经济视角考虑,消除数字鸿沟的实质就在于如何利用互联网为主的iCt来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实现商业模式创新,宏观上促进经济增长、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数字鸿沟的特殊性正在于将工业化中的物质财富差距延伸到信息化时代中的数字财富差距,又进一步影响到国民经济总体水平的差距。

4.知识属性

从狭义概念上看,数字鸿沟表现为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iCt在不同主体中的普及和使用水平的差异。数字鸿沟溯源于知识沟和信息沟理论的基本思想,也就是网络经济时代的知识沟现象。信息通信技术只是承载知识的工具,数字鸿沟的存在更多地表现为对知识发现、获取、理解、吸收和应用上的差距。在新经济形态中,知识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内生变量。发达国家利用其在信息通信技术上的优势,不断扩展知识的边界,导致发展中国家所追赶的始终是不断变动的目标。因此,数字鸿沟更多地表现为创建知识、理解知识、获取知识、吸收知识和应用知识等能力上的差距。

综上所述,数字鸿沟是一种综合性的现象,从技术层面来看,数字鸿沟是技术鸿沟,信息通信技术本身的特点影响其普及和扩散;从社会层面看,数字鸿沟就是社会鸿沟,是传统社会分化现象在信息网络时代的延续;从经济层面看,数字鸿沟是经济鸿沟,不仅仅是各主体之间经济水平的不平等和不平衡在网络经济中的体现,同时也造成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恶化;从知识层面看,数字鸿沟是知识鸿沟,是不同群体在获取和利用知识的能力上存在的差距。

参考文献:

[1]卢斯夏诺•弗兰克:数字帝国主义与文化帝国主义[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5)

新兴数字化技术篇6

关键词:考古学;数字技术;教学

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考古学多学科发展趋势的加强,信息化、数字化成为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遥感技术、全球定位技术等为主的3S技术,现代测绘技术,三维扫描技术,虚拟现实与重建技术等在考古学与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新兴技术的引领下,考古学研究突飞猛进,取得了丰硕成果。[1]与此同时,考古学科本身也在经历着一场深刻转型。这种转型突出地表现在研究的内容和研究目的上,之前以物质文化史为主要内容的研究逐渐转向对古代人和社会的全面研究。不仅如此,考古学田野操作的方式也在不断变革,发展到今天,田野考古已经成为一门精细化操作的学科。从研究资料、获取资料的技术和手段、分析和研究方法、阐释理论和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总结等不同层面,考古学逐渐从形成了一套完整而系统的科学体系。[2]研究内容、研究目的和操作方式的转变必然要求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和展示手段的革新,相应的,在专业教学领域也必须适应这种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在这种思维的主导下,考古学新理论新方法不断引入,不同区域各具特色的考古学实践也不断推陈出新。所有这些,都对新时期考古专业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信息化、数字化是现代考古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国现代考古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自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诞生伊始就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不解之缘。当代田野考古学的两大基础地层学与类型学便分别借鉴了自然科学上的地质学和生物分类方法。近年来,考古学与科技紧密结合的趋势更是突飞猛进,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新兴科技手段融入到考古学的研究中,如Dna技术,同位素技术等,科技考古实验室也如雨后春笋般在各个高校纷纷建立,服务于教学和科研的需要。这其中,数字科技的发展,更是为考古学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如虎添翼。数字技术应用于考古学最开始兴起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西方,主要以电子计算机技术、图形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为主要标志。当时推动这一趋势迅猛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源自于考古学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的迫切需求。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现代测绘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全球定位技术、数据库技术、三维扫描技术和虚拟重建技术的深入发展,考古学数字化信息化发展的趋势不可阻挡,无论在学科研究还是文化遗产保护及虚拟重建和展示领域都有着日益重要的应用。推动现代考古学向信息化数字化发展的另一重要原因便是考古学空间分析技术的进步和聚落形态研究的发展。空间分析技术的进展开拓了考古学研究的新视野,为宏观和微观视角下的考古学解读和阐释提供了重要途径。聚落形态研究兴起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北美地区,文化生态学、系统理论和空间分析是聚落考古研究同时并进的三个焦点。[3]聚落考古甫一诞生,便带来了考古学研究上的重要变革。八十年代引入中国之后便迅速普及,得到行业内的广泛认可。空间分析和聚落考古的发展,必然要求中国考古学传统作业方式的变革,客观上为考古专业的数字化和信息化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传统考古学作业和教学的主要方式

在很多人眼中,考古学是一门与各式各样的“古董”打交道的学科,传统的考古学教学与实习主要以手工操作为主。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两个关键环节,即课堂教学和田野实习。课堂教学的内容以考古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讲授为主,依据不同的学科定位和区域特色,各个高校在教学内容和设置上各有侧重。但总体来看,大都涵盖考古学通论(考古学专业不同时段的考古概要,包括史前考古与历史时期考古)、各时段考古、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考古绘图、考古摄影等内容,另外还开设有各具特色的专门考古。考古实习是考古专业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和研究能力的基础和关键。早期的田野考古教学基本每学期都有,田野考古教学的内容涵盖了博物馆与考古遗址考察、野外考古调查、田野钻探、田野发掘、发掘资料整理和考古简报撰写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学科的调整和不断发展,考古实都固定在大学三年级,有的高校安排在第一学期,有的学校安排在第二学期,基本以一学期的时间为主。在早期的考古学教学实践中,由于研究的目的主要以物质文化史为主,器物排队和不同遗址和区域的考古学文化序列成为研究的重要内容。在这样的思想主导下,特别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无论是考古遗迹的发掘、数据的采集还是器物和遗迹的绘图都特别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这在中国考古学的初创和发展初期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为学科的发展和文化遗产事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随着考古学信息提取手段的加强和研究的转型,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渐难以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要。首先,从研究的目的来看,之前以物质文化研究为主,零星涉及到其他标本的研究方式逐渐无法使用日益广泛和多元化的研究需要。例如现在已经普遍开展的动物考古研究、植物考古研究等,采集标本的多样化推动了考古学教学内容和方式的转变;同时,随着数据采集手段的进步和发展,传统的绘图方式和手法无论在精度还是效率上已无法满足新时期的需要;再次,考古学空间分析研究的深入和推广,对遗址和聚落布局的日益重视也促使了考古学操作手段的日益进步。

三、数字条件下考古专业教学

学科的转型和技术的进步不断推动教学方式的转变,同时,考古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新时期的考古学必须着眼于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这方面,许多高校和研究单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行课堂、田野和实验室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成立实验教学中心和教学实践基地等,近几年一些单位大力推行的实验室考古就是这方面的重要举措。实践教学是考古专业的重要特色之一,着眼于新时期考古学科的发展,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也要进行适当的改变。教学观念的转变体现在考古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无论是课堂、实验室还是时间基地,要将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念贯穿到专科教学的整个过程。专业课的教学必须紧紧把握住当前学科发展的趋势,从课堂教授开始有意识地加入学科发展的新动向和新趋势,夯实基础,将学科发展的新应用和新实践及时引入课堂教学。同时,在教学的同时也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采用启发和引导的方式,学生大胆接受和尝试新兴技术和新事物,引导大家动手参与实践,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在实验室教学中,伴随着考古学和文化遗产事业的迅猛发展,一些单位成立数字考古实验室或者GiS考古实验室,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遥感技术、全球定位技术、测绘技术,三维扫描技术,虚拟现实与重建技术等引入实验室教学,通过动手操作和实景展示来培养学生的兴趣,推动专业教学方式的转变。在传统的教学中,文科实验室的发展一直处于比较弱势的位置,尤其是早期不仅经费缺乏,师资力量也是严重不足,这既与学科的设置有关,也跟教学理念密不可分。数字考古实验室的建立,为专业教学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此外,在数字考古教学的推广过程中,一些公司与考古文化遗产机构相合作,推出了一系列考古模拟教学软件,让学生在娱乐中体验考古学的魅力,不失为一个重要途径。实践教学是考古专业的特色所在,新时期的考古专业教学,除注重基础能力的培养外,也要大力引进新兴技术和手段,将日益精密的考古学研究落到实处。无论是勘探调查、考古发掘还是后期的资料整理,都要将考古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同新时期的新趋势结合,普及和推动信息化和数字化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在数字化发展方面,数字化采集已经发展成为新时期考古学的主流,包括调查、钻探和发掘信息的集中管理、遗址和遗迹成图、三维扫描与虚拟重建等技术已经引入到大大小小的工地。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由于新兴技术的复杂性和知识储备的不足,实践教学中已经出现了部分学生对新兴技术不适应、理解和掌握难度大的现象,这既与传统的学科设置和划分有关,也同现行的田野工作状况有关。目前在一些工地新技术的运用上,多数采取了聘请专业公司的方式,学生缺少实践和操作机会,这也是以后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刘建国.考古测绘、遥感与GiS[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杨瑞霞.数字环境考古理论与实践[m].科学出版社,2013.

[2]《考古学概论》编写组.考古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20.

新兴数字化技术篇7

中图分类号:G23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0-0395-02

数字出版是指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内容上,使用数字技术来编辑加工;传播上,是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包括电子出版、互联网出版、手机出版。电子出版是指将数字化内容与具备一定外在形式的物质载体固定在一起提供给消费者的出版方式。互联网出版: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将自己创作或他人创作的作品经过选择和编辑加工,登载在互联网上或者通过互联网发送到客户端,供公众浏览、阅读、使用或者下载的在线传播行为。手机出版因接受信息的终端设备主要是手机而得名,是一种通过无线网络传动出版物内容信息的出版方式。

一、数字出版的特征

1、内容生产数字化。精神产品生产阶段要采用各种数字化技术手段,使产品在内容和形式上的所有信息都以二进制数字编码的形式记载在相应的存储设备中。

2、管理过程数字化。使用全数字化的信息管理系统,把各个出版项目中各个方面的信息及时进行整理、规制、存档并动态更新,从而让管理者随时随地协调和控制各个出版项目的进程,确保产品的质量。

3、产品形态数字化。对原有信息信号的处理后形成的二进制编码信息流,需要一定的解码设备将数字流转换成人可以感知的文字、符号、图形、图像、声音等信息信号。

4、传播渠道网络化。固定物质载体的出版物要通过仓储、分拣、包装、交通运输等流程才能实现出版物产品的传播;而数字出版其产品是由能够转换成电流或电磁信号的数字流所组成,无法通过传统物流系统,只能通过一定的信息网络系统实现传播,这一过程快速便捷,而且传播的成本很低,其传播途径主要包括有线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和卫星网络等。

总之,数字出版是人类文化的数字化传承,它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流媒体技术、存储技术、显示技术等高新技术基础上,融合并超越了传统出版内容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出版产业。它在出版的整个过程中,将所有的信息都以统一的二进制代码的数字化形式存储与光盘、磁盘等介质中,信息的处理与接收则借助计算机或终端设备进行。它强调内容的数字化、生产模式和运作流程的数字化、传播载体的数字化和阅读消费、学习形态的数字化。数字出版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很快,目前已经形成了期刊和图书的新业态。目前,数字出版业总产值已超过传统出版业。

二、数字出版给传统出版业造成冲击也带来挑战

传统出版业作为人类文明得以传承、延续与发展的文化生产方式,目前正受到了数字技术风暴的影响。一方面给传统出版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使之遇到了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挑战。

1、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给传统出版带来了巨大挑战。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近几年来全国图书销售总册数一直呈徘徊状态,增长乏力,单品种销售量下滑,出版利润下降,图书市场从整体上看已步入一个成熟期、呈现出不景气的态势和经营滑坡的趋势。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互联网等新媒体分流了大量原来属于传统出版物的潜在购买力。

2、数字技术给传统出版业在生产流程、营销方式、人才储备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上提出了挑战,让众多出版商如临大敌。

(1)对传统生产流程的冲击。数字技术改变了传统出版生产流程,在组稿、编辑和印刷等方面更具有优越性。.数字出版物的随机检索增加了出版物的交互性,加之信息的海量存储增强了信息传播的能力,可以随机检索的海量信息,突破了纸张版面的限制,大大提高了编辑的工作量。数字出版对印制流程方便快捷、实现了按需印刷,数字出版使出版载体从有形到无形,印刷流程或将消失。在网络出版的整个过程中,信息是以数字化形式保存和传播的。网络出版通过数字化的“复制”取代了“印刷”,传统意义上的印刷环节被省略。

(2)对传统营销方式的转变。数码印刷解决了困扰出版界很久的库存和退货问题,对发行环节的影响是实质性的,发行流程被大大缩减。随着电子商务技术和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的发展,出版物的发行可以在网上完成。

(3)数字技术的发展需要复合型出版人才。传统出版业中缺乏既懂数字技术又熟悉出版业务的复合型人才稀缺。随着我国出版社全面转企改制工作的推进,出版市场特别是数字出版市场将会吸纳更多复合型人才的加盟。传统出版业的体制与运营机制还没有与数字出版这个新兴产业全面接轨,构建一个清晰化的商业模式似乎还需时日,大量的传统出版机构依然是数字出版的旁观者,至今没有实际参与的动作。

(4)版权保护制度还需完善。在数字出版领域,版权保护的问题较为突出。数字出版的繁荣是不可能建立在一个缺乏对原创知识产权尊重与保护的环境下的。

三、数字技术给传统的出版业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1、从技术上看,传统出版物上的内容可以比较容易地转化为数字形式,出版的发展空间以新的形式得到拓展。

2、网络为出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互联网等新媒体不会简单地代替传统出版物,而是开拓、满足了读者的新需求,而且还会拓展传统出版的品牌和销售渠道。因此,从传播史看,新媒体的诞生对传统媒体往往具有包容性,各类媒体具有不同的特点。

3、在相当时期内,数字媒体还不能完全取代传统出版,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会共存。从发展趋势看,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呈现出融合共生、互补互动发展的趋势。

出版业是名副其实的创意产业。所谓创意出版是指出版人凭借个人知识、智慧和创意,对出版活动或出版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创新,通过为社会创造精神财富,赢得经济效益的过程。创意出版的核心是创意,没有创意,出版就失去了灵魂,创意只有运用于出版,才能充分发挥其创造的力量。

面对知识经济的到来和数字出版的兴起,出版社需要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出版从业人员队伍,特别是需要编辑人员素质的转型与提高。这里所说的编辑素质转型是指其思想观念、知识结构、业务能力等的转变,由不适应创意出版转向适应创意出版,开创编辑工作的新局面。具体说来,转型是素质上的更新和变化。在发展创意出版产业背景下,编辑素质转型已成为编辑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

1、思想观念的转型

(1)认识观念的转型。出版活动中的认识观念包括对出版活动、出版单位、出版物等性质的认识。传统观点片面认为出版活动属于文化活动,是意识形态的阵地。出版物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以商品生产的性质界定出版活动中认识观念的转型,是编辑思想观念转型的重中之重,是做好新时期编辑工作的重要条件。

(2)思想意识的转型。编辑的思想意识主要体现在质量意识、竞争意识、法律意识等方面。编辑人员对其生产的产品,必须注意质量,增强质量意识,并把自己的产品推向流通渠道。

(3)思维模式的转型。编辑思维模式转型要求有适应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新形势的能力,有从新的角度、用新的方法思考新的问题的能力,有判断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信息不断发生变化的能力。

2、知识结构的转型

(1)从封闭型知识结构向开放型知识结构转变。在当今社会,谁不更新自己的知识,谁就会成为当代意义上的文盲。要适应网络出版和创意出版的要求,编辑的知识结构应成为开放型结构,即对一切有用的新知识开放;通过对新知识的不断接纳和吸收,使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得到改造和更新。

(2)从单一知识结构向复合知识结构转变。新型的编辑不应是固守于一门学科的狭隘专业人士,而应成为具有全面性知识的人才。随着网络出版的发展,网络知识在编辑工作中的重要性将大大增加,应该在包括声音、图像、音乐、动画和影像等多媒体出版中,具备成为“系统制片人”的能力。

(3)从被动型知识结构向主动型知识结构转变。知识结构是影响乃至制约创造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未来社会的知识将处于不断地更新中,而出版物作为传播知识的重要媒介,编辑首先就应当具备创新意识和必备的创造能力。

3、业务能力的转型

(1)语言文字能力。编辑要在语言文字方面建立自己的职业优势,就必须比作者更熟悉有关的语言文字规范文件,掌握并能熟练运用文字、语法、修辞、逻辑方面的知识,还要了解并能敏锐识别语言文字应用中的常见错误。写作能力也是出版物编辑的基本功。否则,就容易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种种“硬伤”,甚至闹出以错改正的笑话。

(2)策划能力。编辑策划以选题策划为主,还应包括市场营销策划、出版单位形象宣传策划等。编辑策划中要重视信息感知能力的重要性。能及时地把握信息、对信息资源进行精细的分析和利用。

(3)社交能力。编辑应把作者、读者视为自己的知音和朋友,建立深厚的感情和广泛的联系,相互理解和支持,做好这一点,编辑需具备一定的社交和公关能力,获得各方面的支持,得以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4)信息技术能力。蓬勃兴起的数字出版有着全新的网络出版环境,出版工作越来越多地与互联网相关联,从而对传统意义上的出版理念、出版流程带来了全新的概念诠释。所以,编辑必须掌握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制作技术等方面的应用能力。能熟练地运用电脑,将人脑的信息转录在电脑上,将文字内容转变成数字信息;具备网络运行、硬件维护和软件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熟悉保护著作权的技术手段;能熟练制作专题页面,制作多媒体动画,熟练处理图片。出版社编辑只有掌握了这些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才能使自己在数字出版发展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综上所述,数字技术对传统出版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关键在于如何去应对。随着世界范围内数字时代的到来,在大众的阅读方式已经从传统纸介质开始向新兴媒体转移,电子书、在线阅读、手机书等数字出版的全新载体正悄然兴起、且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对于出版业而言,顺应时代潮流向数字化转型已是大势所趋。出版业只有适应市场经济和出版活动的规律,才能有发展。在数字出版异军突起的形势下,传统出版业编辑的素质只有依据现实需要进行转型,才是一名合格的编辑,才能不被淘汰。

参考资料

[1]中国新闻出版网:王熙俊《数字出版离我们有多近?》;

[2]中国新闻出版报《加强复合型出版人才培养是数字出版发展的当务之急》;

[3]柳青《数字技术对专业图书出版的影响》,《科技与出版》2004年第6期;

[4]吕志军《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业务流程的影响》,《大学出版》2007年第2期;

[5]文宏武《数字化浪潮与出版创新》,图书选题创新――2006香山论坛;

[6]蒋云峰、蒋保纬《传统出版应对网络出版的对策研究》,《大学出版》2003年第1期.

[7]中国新闻出版报:齐峰《积极投身数字出版的洪流之中》

新兴数字化技术篇8

关键词:数字校园高校管理模式创新

一、数字校园相关概述

数字校园主要依托先进的计算机网络为中心技术,以共享知识资源为方法,强调传承与合作的精神,是智能化、网络化有机结合的教育环境。新兴的教育模式为学习者提供了个性化成长的学习环境与自主选择的学习资源。三维虚拟校园系统是数字校园的主要平台,主要以虚拟现实技术为中心,现行的三维虚拟校园系统的中心是VRp数字校园系统。数字化校园实际上就是应用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信息技术对校园中的生活、教学以及管理等相关信息进行整合,以建构统一的权限控制与用户管理;通过业务流程再造,促进学校展开管理创新与制度创新活动,实现管理规范化、教育信息化。基于学生和教职人员为中心,以科研活动和教学活动等为服务对象,利用校园数字化共享资源,构建良好的数字化科研、教学等环境。在传统校园的前提下,基于网络为中心,不管是资源、环境还是活动都实现数字化,实现网络服务与办公等。学校在进行科研、教育等工作中全程使用专业性与交互性的局域网,开展数字化教学活动。

二、面向数字校园的高校管理的要点

1.基于信息流为主

高校和企业不同,企业比较重视产品生产,而高校比较注重教学、科研及学生的各类活动,通过信息对活动进行描述,因为高校活动无论是科研还是教学,皆是信息产生与传播的过程。高校内部管理尽管牵涉物资流,但更主要的是人事管理信息、教学管理信息、科研管理信息等信息流。为此,高校管理需基于信息流为中心,通过设计、应用信息资源,能够保证信息流通畅与信息资源合理应用,推动各个部门之间协同工作。

2.信息化能够转变高校以往组织体系,使其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

第一,信息化对转变以往管理制度具有积极作用,为其提供主动的技术支持。当前网络技术的使用,让执行者与决策者之间能够进行有效沟通。第二,网络技术的全面性突破了高校内部各部门间的组织间隔,利用互联网,能够将信息及时的传播到各个部门,便于各部门及时沟通与讨论。高校在信息化建设中需树立正确的理念,转变管理制度,优化职能管理模式,完善业务管理流程,为高校师生提供优质的服务与高效的管理。近几年,天津多所本科、高职类院校都开始施行数字迎新系统,其实际上就是对多个部门进行整合,如招生办、学生处、教务处、办公室、后勤处等,在招生、迎新中进行数据管理和业务管理的流程,构建系统的新生招生及注册的管理系统,实现相关部门协同工作,对新生进行一站式管理与服务。

三、面向数字校园的高校管理创新

基于新时期背景下,创新高校管理,实现数字校园十分重要,不但同高校核心竞争力提升有关,还同高校学生未来发展有莫大联系。学校内部有关部门需给予面向数字校园的高校管理创新工作高度重视,利用行之有效的手段,最大化地发挥其蕴含的实效性,使高校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能为市场源源不断的培养和输送各类人才。

1.以数字化技术为中心,创新高校管理模式

所谓数字化管理是指在高校管理过程中应用数字化技术。在我国诸多高校中,数字化管理皆是从支持常规办公业务自动化办公开始的,当前已经发展成涵盖多个业务部门的信息系统与支持各业务的信息系统这两个模块。电子校务实际上是电子政务在学校中的主要体现,可以说电子校务平台为数字校园的中心,其主要以高校管理为中心,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完善业务流程,构建多种应用体系,进行高效的教育服务和管理,构建一个能够共享信息资源,加强各部门工作质量的电子校务系统。

2.以数字化技术为中心,创新高校教学模式

数字化教学实际上就是合理应用数字化工具,采用数字化技术,将课堂教学与知识体系有机结合起来,在源头上打造一个新兴的教学模式,以满足当前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对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实际需求。基于此,高校需要构建良好的数字化教学环境,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其中包含网络课程、课件、实验资源以及共享软件资源等,实现师生协作学习与在线互动。当然,这些教学活动脱离不开电子校务系统提供的服务与管理。总而言之,利用教学支撑平台支持在线教学,更新教学理念和创新教学模式。

3.以数字化技术为中心,创新高校科研制度

实际上,大学是知识产出与传播的主要场所,而知识管理是大学生十分重要的职能。高校师生科研活动自身是零散组织的,而科研活动的组织与开展便是创新知识,为此数字化科研需考虑怎样有助于师生高效创新知识。第一,构建包含知识存储、知识搜索、知识发现、知识共享等性能的知识管理系统。第二,构建包含团队组织、信息、团队沟通、文档管理等信念的科研协作系统。第三,构建包含项目管理、成员管理以及经费管理等性能的科研项目管理系统等。第四,构建模拟实验环境等研究支持系统。上述这些科研活动都脱离不开电子校务平台提供的服务与管理。利用数字化平台,能够转变以往科研沟通方式,实现跨时空合作,加强学科资源整合,创建良好的学生创新氛围,加强高校科研水平与综合能力。

4.以数字化技术为中心,创新高校校园文化与社会服务

对于高校服务性能的创新和支撑来讲,数字化技术不但包含校园的各种信息,如教育培训信息、咨询信息;为社会提供诸多教育,如终生教育、远程教育等;为师生提供网络娱乐活动与社区生活服务。

四、高校数字校园建设的方法及原则

在对数字校园建设进行设计和规划时,相关人员需重点注意下述几方面内容。

1.创新观念,树立新意识

数字校园建设同高校长远发展有莫大联系,其不但能够提升高校内部管理效率,还能增强高校核心竞争力。相关人员需要给予数字校园建设高度重视,通过行之有效的手段充分发挥其存在的实效性,全体师生共同努力,各个部门间互相合作,把原本的信息化成果与数字校园建设相结合,促使相关部门改变以往管理理念,协同配合,共享学校信息资源。

2.建设优质的信息化人才队伍

信息化建设为一项系统工作,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与工作效率,这便需要各校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定期组织培训活动的方式,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制定行之有效的考核与评估机制,提高工作人员工作的规范性。重视内部培训的同时,重视外部引入,构建高效的人才引进策略,吸引更多优质人才,稳固队伍,确保数字校园建设的实效性。

3.建设数字校园的原则

高校建设数字校园会涉及诸多设计环节与落实环节,不但要注重应用系统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信息资源建设等,还需对建设项目的协调发展进行充分考虑。在具体建设中需严格遵守下述几点原则。第一,可行性与实效性。数字校园建设中的各系统产品与技术一定要具备较强的稳定性与实效性,不但要方便用户应用,还要方便系统管理。第二,成熟性与新兴性。在设计数字校园系统时需要应用新兴系统与先进技术,同时注重技术的可行性、思维的恰当性及方法的合理性。实际上,系统设计能够充分体现目前新兴理念和技术,确保之后占据主体位置。成熟性和新兴性保持并重,考虑近些年发展方向,需将新兴性放到主要位置。第三,标准性与开放性。在建设数字校园过程中,相关部门需严格遵守教育部门下发的相关标准,可以同遵守标准的其他系统变换信息,进行保证资源信息的开放性与共享性。第四,系统性与可靠性。高校在建设数字校园时需着重考虑技术的开放性与先进性,另外,还需从系统管理、体系结构及技术方法等方面入手,保证系统稳定运行,提高其可靠性。第五,升级性与拓展性。随着服务和管理的不断转变,系统势必朝着纵向或者横向拓展,促使系统优化。系统设计需严格考虑其升级性与拓展性。第六,共享性与安全性。高校数字校园的安全性包含数据权限、网络、身份认证、数据库等全面的安全防护。不但要注重信息资源的共享性,还需注重信息资源的安全性,这便要求结合使用环境应用包含数据存取的权限控制与系统安全制度等安全策略。第七,维护性与管理性。高校数字校园是由不同的子系统构建而成的,为了方便系统常规维护与管理,这便要求建设产品和方面有较强的可维护性与管理性。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高校长远发展来讲,加强高校管理创新势在必行,因其是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条件,是推动高校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点。相关人员可以通过创新高校管理模式、创新高校教学模式、创新高校科研制度、创新高校校园文化与社会服务,提升高校内部管理工作水平,促进高校管理效率提升到新高度,为其更上一层楼提供有效依据。

参考文献:

[1]吴玲敏.GiS技术下高校数字校园建设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2018

[2]陈泰峰.物联网助力高校智能数字校园体系建设[J].时代农机,2017

新兴数字化技术篇9

关键词:数字出版;模式;传统出版

中图分类号:G2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202-02

一、引言

随着电子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提高和应用普及,以及人们阅读习惯和环境的明显变化,一个全新的出版领域——数字出版开始崛起。新兴的数字出版启发了人们的无限创意,提供了无限的出版空间。虽然以纸质媒介为代表的传统图书仍在当今的出版业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数字出版势不可挡,必将成为未来出版业的发展方向。我国数字出版业经过10多年的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链日益完善,数字出版的形式、形态日渐丰富。时至今日,已经涌现出一批具有一定规模、拥有各自优势的专业数字出版企业。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和应用的普及,我国数字出版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出版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会更加丰富多彩。这必将给传统的出版模式带来巨大的挑战。

二、数字出版的机遇与挑战

数字出版是以数字化为技术手段通过互联网、移动电话、交互式电话在内的所有电子信息渠道进行图、文、声等的一种传播流程,包括三个阶段:获取原始素材、制作数字内容和传播数字内容,并通过有偿提供数字内容的复制品来获取收益。目前对数字出版的定义业内人士比较认可的是北京出版印刷研究所的研究员张立先生的观点:“数字出版是指用数字化的技术从事的出版活动。”从广义上说,只要是用二进制这种技术手段对出版的任何环节进行的操作,都是数字出版的一部分,包括原创作品的数字化、编辑加工的数字化、印刷复制的数字化、发行销售的数字化和阅读消费的数字化。

数字出版是传统出版与计算机技术融合而成的一种全新的出版形态,它既传承了传统出版的优点,又结合计算机技术来深度表现传统出版的内容。数字出版打破了传统出版的形态以及信息的组织方式,不仅在表现形式上可以更加灵活,而且在信息的重组上也可以更加自由,并且注重信息的深度挖掘。从表现形式来看,除了传统出版的文字形态之外,更多地是把文字、图像、音频、视频、动画、检索等进行整合,以最适合的形式来表现相关的内容。数字出版具有不同于传统出版的新特点,如人机交互、即时更新、快速查询、海量存储等,此外还具有编辑过程方便、阅读空间大、影响广泛、传播速度快、比较环保的特点。能降低出版成本,大幅度减少传统出版的许多中间环节,实现出版、印刷、发行同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数字出版的优势将日益明显,读者群也会不断扩大。数字出版之所以近些年来迅猛发展,与它自身的优势不无关联。坚实的技术基础和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也是数字出版得以发展的关键因素。

数字出版是将所有的信息都以统一的二进制代码的数字化形式存储于光盘、磁盘等介质中,信息处理与接收则借助计算机或终端设备进行。数字出版产品的加工、、销售、支付都是通过网络,涵盖了电子图书、互联网文学、互联网期刊、手机报、网络游戏等多种载体形式。互联网改变了传统的出版方式和人们的阅读习惯。近年来,我国国民网上阅读率迅速增长。据统计,2010年数字阅读的人群已达到2.5亿,数字阅读群体和数字阅读时长均有着比传统阅读群体更强劲的增长。数字阅读在当下已逐渐从追求时尚新潮转向满足海量、便捷、随时随地阅读的实用性需求。调查显示,三成网民更倾向于数字化方式的阅读,83.6%的读者阅读电子书后不再购买此书的纸质版。专家分析,未来的阅读产业中,传统阅读仍将存在,但阅读份额会减少,大部分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将更加习惯、更加愿意阅读数字化的图书、报纸、期刊。这意味着未来的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还有较大的空间和市场。方便、快捷、海量、多媒体、感官享受等电子阅读带来的非凡阅读体验成为读者不断选择电子阅读的最终推手。

“十一五”期间,推进数字出版被明确为我国新闻出版业发展战略重点之一。国务院对出版机构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和整合,设立了科技与数字出版司,以加强对新媒体、新业态的研究、开发、利用,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和更加专业化的水准推动数字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国家加大对文化创意、数字内容和动漫等重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积极发展纸质有声读物、电子书、手机报和网络出版物等新兴出版发行业态。加强数字技术、数字内容、网络技术等核心技术的研发,加快关键技术设备的改造更新。新闻出版总署也明确将数字出版产业作为新闻出版发展的重点,并出台相应的规范性文件推动数字出版的发展。中国数字出版年产值近年来也呈快速增长的态势,甚至超越了传统出版。可见,数字出版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已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必将迅速发展起来。数字出版作为转变出版业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已经具备快速、跨越式发展,与传统出版业并驾齐驱发展的基础,条件已经成熟。传统与数字出版相结合的时代已经到来,数字出版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新兴数字化技术篇10

关键词数字电视;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n9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13)032-008-02

在当代,数字电视技术已经越来越普及,它的发射、传输、接收等一切环节都依靠数字电视信号来进行传播,从而大程度上减少了其他电视技术的局限性,即加强了信号传播速度,又减少了“有线”带来的浪费和污染,从而也降低了经济成本,降低了其维修难度。数字电视是继黑白电视和彩色电视后的第三代电视。因其多功能以及普及方便早已成为了人们生活当中的一部分,数字电视技术在当下的社会环境当中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人们相应的都已经抛弃了传统的电视技术,这也给数子电视技术带来了蓬勃的发展机会,但也导致人们对其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如何提高数字电视技术的质量,其现状与发展趋势是什么,就成为了一项热门话题,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经验,从其概述、业务、卫星信号、内部系统等多个方面来进行系统的分析,使大家能够看清其现状与发展的趋势。

1数字电视技术的概述

在本质上,传统电视技术与新兴的数字电视技术有着根本区别。无论是摄像录音,还是节目后期剪辑制作,每一项工序之间都摆脱了原有传统模式的束缚,现有的数字视频信号与传统的模拟视频信号相比,其性能更加稳定,传播速度更为快速,质量更为清晰,而且其功能得到了更为广泛的提升。业务和内部系统也得到了具体化的完善。

1.1业务的提升

在这个信息膨胀、爆发的时代,人们早已不满足从单一渠道获取知识量的传统方式,而以一种平台只传递一种规定的信息模式也渐渐被人们所抛弃,现有的传播技术当中,以网络传播方式为主要手段,其信息快、信息量广已经成为人们公认的第四大主流传播方式,而数字电视技术正是看准这点,结合网络,做到了以前电视没有做到的许多事情,彻底提升了电视在人们生活当中的地位,包括视频通话、医疗服务、观看网络视频等等,这不仅是其业务的扩展与提升,也是其自身发展自身的有利保障。

1.2内部系统

数字电视技术的诞生以及发展,给整个社会带来了非常大的良好影响,其内部系统也种类繁多,其表现形式更是多种多样,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1)以卫星为主导的数字电视广播系统。通过卫星为中间媒介,播放室发送信号,“机顶盒”接受信号,以最快最省力的模式转播到广大用户的家庭当中。2)以多媒体形式出现的数字广播系统。其无线电波为主要传播媒介,使手机、pDa、笔记本等电子技术,都可成为数字电视的终端,大大加强了其广泛性。3)以有线传播模式为主要形式的数字电视广播系统。这也是比较传统的数字电视技术,现在正被新型技术所取代。4)以电视塔为主要形式的数字电视广播系统。它通过电视塔发射信号,用户用天线接收,使其可以“移动”的观看电视节目,现在被广泛的应用在出租车、公共汽车等方面,但是信号的清晰度以及画面的质量还有待提高。

2数字电视技术发展的现状

2.1数字电视技术在国际上的发展现状

有关数字电视的使用数量调查报告显示:在2012年年底全球已有10亿人在使用数字电视这一新兴的电视模式,也就是说全球每六个人就有一个人已经使用上了这种技术,这标志着数字电视的时代已经到来。数字电视技术起步相对较晚,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才发展的新兴技术,由美国人开发,并在1994年6月在美国本土使用,到目前为止,美国的数字电视覆盖技术已经得到了系统性的完善,超过90%的地区被数字电视技术所覆盖。而时隔两年后也就是1996年,法国也应用了数字电视技术,并将其投入到商业当中,以商业模式带动其发展,为数字电视技术的新兴带来了有力的保障。1998年英国也相继应用了数字电视技术,并采用了电视塔发送信号的技术,使其能够“移动”应用,而且在英国,数字电视的覆盖率基本上达到了100%,使所有人都感受到了数字电视的方便与快捷。2003年日本,也应用了数字电视技术,并在2011年关闭了模拟电视技术信号。

2.2数字电视技术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我国作为亚洲大国,并且也是亚洲经济发展最为迅猛的国家,早在2000年中旬,就开发了第一个以数字电视技术为主的广播电视台,虽然相比欧美等国家,我国的数字电视技术起步较晚,但是数字电视技术的覆盖率一点也不比发达国家差,甚至已然超出了有些国家的覆盖率。可惜数字电视技术虽然覆盖了千家万户与许许多多的企业以及部门,但是技术上还有很大的欠缺,因为那时的数字电视技术很大程度上是引进了发达国家的数字电视技术设备,在技术方面我国还欠缺的很多,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而且现有的一些数字电视技术设备都是从发达国家引进的,或者是在技术上与其共同研制的,缺少自我研制的技术是我国当时的数字电视技术设备的一大弊端。这种问题直到2002年才得到彻底的解决。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任何事情与科技的更新换代都是让人目接不暇的,在时隔两年后,上海、广州等地率先完成了数字电视技术的更新,并在同年播放信号,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彻底的改善了我国当时数字电视技术依靠外国的弊端,直到今天,我国已经有了自主研制的技术设备,技术等级可与国际接轨,这与中国社会的高速发展密不可分。

3数字电视技术发展的趋势

综上所述,数字电视技术在我国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在现阶段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下面我们就针对其技术设施以及发展的现状来具体的谈一谈它的发展趋势。

3.1通过卫星来进行电视直播

通过相应的卫星来传播信号实现卫星电视直播,这种直播方式的最大优点是覆盖性广泛。而且通过DtH业务,还可以收看到许多精彩纷呈的国外电视节目。在2008年,我国的“中星9号”广播电视卫星成功发射送入太空,这颗卫星彻底解决了边远山区以及农村无法收看到电视节目的弊端,进一步增强了我国电视信号的覆盖率,也显现出了卫星传播的强大性,随着经济体系的进一步改革,我国的高速发展已经势不可挡,人们对信息的追求也越来越广泛,如果想让电视这种传统的主流传播媒体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依靠卫星传播是其主要的方式之一,不仅可以进行大范围的覆盖,而且还能收到国内国外许多电视,这对人民了解国内外形势,了解新闻动向有着相当重大的意义,也是其主要的发展趋势之一。

3.2数字高清电视

传统模拟电视技术与数字电视技术最大的差别不是在其覆盖率上,而是在两者的清晰度上,传统模拟电视的画面清晰度根本不能与现有的数字电视技术相比较,所以如何提高数字电视的清晰度是其当下发展趋势的主流之一。普标、标清、高清是数字电视清晰度的三种表现形式。在当下的社会中,生活压力普遍增大,人们在工作之余需要对身体以及精神的双重放松,才能使其在心灵上得到愉悦,所以普清电视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生活的追求,这也是传统的模拟数字电视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如何改善电视的清晰度,使其能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是数字电视能够得以良好发展的重要保证

3.3网络电视

单一的电视节目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日益所需的要求,随着生活压力的加大,人们更多时候是在为自己的生活奔波,根本没有时间去看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这时网络电视应运而生。它利用pc端插口,可以与电脑以及网络端口直接相连。通过电脑和网络的在线观看功能,可以轻松的进行转播、直播、插播等一系列的有效观看手段,使人们可以随时观看自己想看的节目,不仅提高了电视的收视率,还解决了人们无法及时观看的这一难题,所以网络电视的新兴也是现有数字电视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

3.4手机电视

手机技术的不断改革和创新,为手机电视的兴起和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以手机电视为代表的视频接收终端,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移动着接收信号,虽然音质画质不如普通电视。多媒体移动终端包括手机电视、车载接收机、笔记本、mp3以及mp4等,其接收和传送的业务不仅仅局限在电视节目、音频、图文以及数据等方面,如手机电视。由于手机的普及以及数字电视技术的革新,越来越多的用户选择通过手机观看数字电视,其在网络上的运用范围也不断扩大。从现阶段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手机电视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它也成为了数字电视技术发展的一大趋势。

4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其生活水平要求的日益提高,数字电视技术这种新兴的电视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当中密不可缺的重要伙伴,针对数字机电视技术的现状,我们不难发现,在当下如何提高数字电视技术在我国的覆盖率,如何加强数字电视技术的更新程度,如何完善其技术设备,已经成为了其发展的主要问题,只有积极的面对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使数字电视技术在我国得到良好的发展。而依照其发展趋势来看,走卫星大面积覆盖化、数字电视高清化、网络技术连接化、手机电视移动化这四种路线,是现有的主流发展趋势,所以笔者呼吁,作为现代的数字电视技术人员,要加强自身理论知识,完善自身实践技术技能,以科学是第一发展力为前提,不断的在这一条道路上进行摸索与实验,最终通过集体的努力,摆脱依靠外国技术这一弊端,开发属于我国本土的高科技数字电视技术,不仅为我国人民创造福利,还为我国在数字电视上的技术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彭松.中国数字电视现状及发展策略[J].科技信息,2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