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卫生服务的原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54:42

社区卫生服务的原则篇1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维护社会公平、服务城乡居民为出发点,以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为目的,健全管理体制,强化机制创新,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现有卫生资源,加快建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以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综合卫生服务为重点,功能配套、分工合理、运行有序、方便快捷的新型卫生服务体系。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社区居民的卫生保健需求为导向,合理布局公共卫生资源,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站为补充的卫生服务体系。

2、坚持以区域卫生规划为指导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卫生资源,将不规范的基层卫生机构加强、精减、合并,建成符合要求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3、坚持与社区建设、新农村建设、农民健康工程相结合的原则。

4、坚持整体规划、统筹安排、分类指导、同步实施、协调发展的原则。

三、工作目标

到年,全县建立比较完善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具体目标是:通过整合资源,逐步构建县乡两级、乡村一体、防治结合、多元投入、分工合理的新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做到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合理,服务功能健全,人员素质较高,运行机制科学,监督管理规范,居民可以在社区享受到综合、续、便捷的疾病预防等公共卫生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全面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促进农村居民健康水平提高。

四、发展规划

(一)总体规划

到年,全县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要基本达到:

1、以满足居民出行15分钟以内可及社区卫生服务为目的,全县规划设置20个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个社区卫生服务分中心、310个左右社区卫生服务站。其中,县城规划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个,社区卫生服务分中心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30个;乡镇规划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9个,社区卫生服务分中心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80个左右。社区卫生服务覆盖所有行政村和居民委员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要达到标准化建设和设备配置要求,全面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与水平。

2、规划设置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具备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综合性卫生服务功能,与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建立起分工合理,双向转诊的有效机制,发挥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网络的网底作用。

(二)近期规划

年全县建制乡镇的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50%,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覆盖率达到50%。

1、制定设置与建设规划及实施计划。制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设置规划,建设与基本设备标准配置的实施计划,明确实施规范要求,并将各年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改扩建计划和投资方案纳入年度投资预算。

2、根据分类设置要求,分步实施标准化建设。

(1)年12月份前建成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他乡镇在年12月份前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础设施。年12月份前,各乡镇按行政村或3000—5000人口的设站标准,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覆盖率达50%。原则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在地的行政村不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人口不足3000人或步行10分钟可及社区卫生服务的行政村可不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2)对部分按分类重新定位设置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可按本规划标准酌情调整。

五、机构审批

1、各乡镇的社区卫生服务规划服从全县社区卫生服务规划,报县卫生局审批。

2、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要按照县设置规划进行合理布局,须按独立法人医疗机构申报,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批,报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3、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原则上应与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一个法人主体,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批,报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六、保障措施

1、统一思想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农民健康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各乡镇要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规划建设协调领导小组,迅速制订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加快组织实施,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健全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站为补充的卫生服务网络。

2、坚持公益性质,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主要提供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六位一体”综合服务,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具有公益性质,不以营利为目的。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服务重点,以主动服务、上门服务为主。要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预防保健机构、医院之间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等预防保健机构要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对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业务、人员、信息档案和日常事务的监督管理。实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的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建立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逐步承担综合性医院的一般门诊、康复和护理等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的原则篇2

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CHSiS主要包括社区卫生服务基础管理、医疗管理、预防保健和综合管理四大功能系统。其主要特点是把医疗同社区卫生服务紧密相结合把费用使用和社区卫生服务相结合把行政管理和社区卫生服务相结合从而使该系统能够为管理机构提供决策支持能够为科研机构获取包括卫生经济学等方面信息。

设计原则

对于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的建设应遵循实用、先进、稳定、开放、可扩展、安全和经济的设计原则。

实用性与经济性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考虑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业务应用现状及未来发展要求进行适度的技术选择及设备选型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的线路资源和设备资源实现资源复用避免重复建设。

先进性与成熟性相结合的原则:所选用的技术及设备应反映当今网络技术的发展水平在设计中采用成熟的技术体制同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符合较长时期内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确保系统处于主流及先进地位。

标准化与开放性原则:选用符合国际标准的网络接口类型及协议系统应具有高度开放性和厂商无关性确保不同品牌及型号设备之间的兼容性和协同运行能力为用户业务开展提供灵活且较少约束的开放环境。

高可靠性与安全性原则:应从系统结构、技术措施、设备选型以及厂商的技术服务和响应能力等方面综合考虑确保网络运行的安全可靠和容错能力。

易于扩展和升级的原则。

良好的可管理性和可控性原则。

基本功能

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应具备以下基本功能:①调档:能方便地应用iC卡或直接输入档案号、身份证号、姓名、电话号码等调出各类档案。②输入:根据菜单提示界面以档案原样展开采用人机交互方式录入信息。方便地应用系统预设辅助录入系统、自动生成编码以及逻辑判断自动生成家系图等防止或减少录入错误。③查询:采用简单查询和复合查询模式能随时调出某人的档案或随时查询档案中的某个项目。④统计报表:对同一份档案中的内容及不同档案的相同项目进行汇总并计算相应的指标自动生成统计报表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情况统计、预防接种统计、孕妇基本情况统计、药品消耗、经费核算等报表。⑤数据分析:系统按条件对数据分析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进行描述性统计如性别、年龄、职业、疾病等生成统计图和统计表。二是推导性统计分析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逐步回归分析等。⑥数据生成与评价:系统根据录入信息可自动生成高血压等级、Bmi、腰臀围比值、预产期等对于糖尿病、高血压病人可按血糖、血压值生成时间动态趋势图。⑦筛选、排序:按条件系统对数据进行任意筛选、排序。⑧输出:以多种方式输出如屏幕、打印机、软盘等。⑨联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卫生局、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和个人之间可经电话线连接通过internet实现在线服务也可建局域网实现数据资料共享以及一些其他数据处理功能。

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的意义与发展趋势

社区卫生服务的原则篇3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指在城市范围内设置的、经区(市、县)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登记注册并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

第三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服务重点,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具有社会公益性质,属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

第四条卫生部负责全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区(市、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

第二章服务功能与执业范围第五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对象为辖区内的常住居民、暂住居民及其他有关人员。

第六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以下公共卫生服务:(一)卫生信息管理。根据国家规定收集、报告辖区有关卫生信息,开展社区卫生诊断,建立和管理居民健康档案,向辖区街道办事处及有关单位和部门提出改进社区公共卫生状况的建议。

(二)健康教育。普及卫生保健常识,实施重点人群及重点场所健康教育,帮助居民逐步形成利于维护和增进健康的行为方式。

(三)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预防控制。负责疫情报告和监测,协助开展结核病、性病、艾滋病、其他常见传染病以及地方病、寄生虫病的预防控制,实施预防接种,配合开展爱国卫生工作。

(四)慢性病预防控制。开展高危人群和重点慢性病筛查,实施高危人群和重点慢性病病例管理。

(五)精神卫生服务。实施精神病社区管理,为社区居民提供心理健康指导。

(六)妇女保健。提供婚前保健、孕前保健、孕产期保健、更年期保健,开展妇女常见病预防和筛查。

(七)儿童保健。开展新生儿保健、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保健,协助对辖区内托幼机构进行卫生保健指导。

(八)老年保健。指导老年人进行疾病预防和自我保健,进行家庭访视,提供针对性的健康指导。

(九)残疾康复指导和康复训练。

(十)计划生育技术咨询指导,发放避孕药具。

(十一)协助处置辖区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十二)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公共卫生服务。

第七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以下基本医疗服务:(一)一般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护理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治疗。

(二)社区现场应急救护。

(三)家庭出诊、家庭护理、家庭病床等家庭医疗服务。

(四)转诊服务。

(五)康复医疗服务。

(六)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其他适宜医疗服务。

第八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根据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提供与上述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内容相关的中医药服务。

第三章机构设置与执业登记第九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则上按街道办事处范围设置,以政府举办为主。在人口较多、服务半径较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难以覆盖的社区,可适当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或增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口规模大于10万人的街道办事处,应增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口规模小于3万人的街道办事处,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由区(市、县)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确定。

第十条设区的市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制订本行政区域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并纳入当地区域卫生规划、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须经同级政府批准,报当地省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第十一条规划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立足于调整卫生资源配置,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布局。政府举办的一级医院和街道卫生院应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政府举办的部分二级医院和有条件的国有企事业单位所属基层医疗机构通过结构和功能改造,可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第十二条新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由政府设立,也可按照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通过公开招标等方式确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举办者,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第十三条设置审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征询所在街道办事处及社区居民委员会的意见。

第十四条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须按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由区(市、县)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标准》、《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标准》进行设置审批和执业登记,同时报上一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备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标准》、《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标准》由卫生部另行制定。

第十五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登记的诊疗科目应为预防保健科、全科医疗科、中医科(含民族医学)、康复医学科、医学检验科、医学影像科,有条件的可登记口腔医学科、临终关怀科,原则上不登记其他诊疗科目,确需登记的,须经区(市、县)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审核批准,同时报上一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备案。社区卫生服务站登记的诊疗科目应为预防保健科、全科医疗科,有条件的可登记中医科(含民族医学),不登记其他诊疗科目。

第十六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则上不设住院病床,现有住院病床应转为以护理康复为主要功能的病床,或予以撤消。社区卫生服务站不设住院病床。

第十七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独立法人机构,实行独立核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其下设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实行一体化管理。其他社区卫生服务站接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业务管理。

第十八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是专有名称,未经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任何机构不得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命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须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执业登记,原则上不得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名称。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命名原则是:所在区名(可选)+所在街道办事处名+识别名(可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命名原则是:所在街道办事处名(可选)+所在社区名+社区卫生服务站。

第十九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使用统一的专用标识,专用标识由卫生部制定。

第四章人员配备与管理第二十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根据服务功能、服务人口、居民的服务需要,按照精干、效能的原则设置卫生专业技术岗位,配备适宜学历与职称层次的从事全科医学、公共卫生、中医(含中西医结合、民族医)等专业的执业医师和护士,药剂、检验等其他有关卫生技术人员根据需要合理配置。

第二十一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须具有法定执业资格。

第二十二条临床类别、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注册相应类别的全科医学专业为执业范围,可从事社区预防保健以及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诊疗,不得从事专科手术、助产、介入治疗等风险较高、不适宜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的专科诊疗,不得跨类别从事口腔科诊疗。

第二十三条临床类别、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事全科医学工作,申请注册全科医学专业为执业范围,须符合以下条件之一:(一)取得相应类别的全科医学专业中、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二)经省级卫生、中医药行政部门认可的相应类别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并考核合格。

(三)参加省级卫生、中医药行政部门认可的相应类别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

取得初级资格的临床类别、中医类别执业医师须在有关上级医师指导下从事全科医学工作。

第二十四条根据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有关专业的医护人员(含符合条件的退休医护人员),依据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有关规定,经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注册的区(市、县)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可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事相应专业的临床诊疗服务。

第二十五条社区卫生技术人员需依照国家规定接受毕业后教育、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等职业培训。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建立健全培训制度,在区(市、县)及设区的市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支持和组织下,安排卫生技术人员定期到大中型医院、预防保健机构进修学习和培训,参加学术活动。各地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积极创造条件,使高等医学院校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事全科医学工作的有关医学专业毕业生,逐步经过规范化培训。

第二十六条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实行定编定岗、公开招聘,签订聘用合同,建立岗位管理、绩效考核、解聘辞聘等项制度。非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自主用人制度。

第二十七条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恪尽职守,遵纪守法,不断提高业务技术水平,维护居民健康。

第五章执业规则与业务管理第二十八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执业,须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技术规范,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实施全面质量管理,预防服务差错和事故,确保服务安全。

第二十九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须建立健全以下规章制度。

(一)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

(二)人员岗位责任制度。

(三)人员聘用、培训、管理、考核与奖惩制度。

(四)技术服务规范与工作制度。

(五)服务差错及事故防范制度。

(六)服务质量管理制度。

(七)财务、药品、固定资产、档案、信息管理制度。

(八)医疗废物管理制度。

(九)社区协作与民主监督制度。

(十)其他有关制度。

第三十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须根据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规定,履行提供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的职能。

第三十一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妥善保管居民健康档案,保护居民个人隐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关闭、停业、变更机构类别等情况下,须将居民健康档案交由当地区(市、县)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妥善处理。

第三十二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严格掌握家庭诊疗、护理和家庭病床服务的适应症,切实规范家庭医疗服务行为。

第三十三条区(市、县)及设区的市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要建立信息平台,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本地有关大中型医疗机构专科设置、联系方式等转诊信息,支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中型医疗机构建立转诊协作关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限于设备或者技术条件难以安全、有效诊治的患者应及时转诊到相应医疗机构诊治。对医院转诊病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根据医院建议与病人要求,提供必要的随访、病例管理、康复等服务。

第三十四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中医药(含民族医药)服务,应配备相应的设备、设施、药品,遵守相应的中医诊疗原则、医疗技术标准和技术操作规范。

第三十五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在显著位置公示医疗服务、药品和主要医用耗材的价格,严格执行相关价格政策,规范价格行为。

第三十六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配备与其服务功能和执业范围相适应的基本药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使用药品,须严格执行药品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从具有合法经营资质的单位购入。严禁使用过期、失效及违禁的药品。

第六章行业监管第三十七条区(市、县)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日常监督与管理,建立健全监督考核制度,实行信息公示和奖惩制度。

第三十八条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院(所、站)、专科防治院(所)等预防保健机构在职能范围内,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所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进行业务评价与指导。

社区卫生服务的原则篇4

一、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把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解决城乡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举措,强化政府责任,加大公共财政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构建新型卫生服务体系,为全市人民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社区卫生服务,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公益性质,转换运行机制和投入方式,确保社区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

2.坚持政府主导,强化政府责任,鼓励社会参与,多渠道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3.坚持实行区域卫生规划,立足调整现有卫生资源,辅以改扩建和新建,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4.坚持防治结合,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并重,中西医并重。

5.坚持因地制宜,开拓创新,使社区卫生服务与社区建设同步发展。

(三)工作目标

到2010年,全市基本建成网络健全、配置合理、功能完善、保障有力、运行科学、监管规范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实现“户户拥有家庭医生,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

二、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一)明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功能定位。社区卫生服务是政府的一项公共服务职能,是城乡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要提供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服务,具有公益性质,不以营利为目的。社区卫生服务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主体,以全科医师、公共卫生医师、社区护士为骨干,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和贫困居民为重点,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和基本医疗等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根据需要按规划设置适量以康复、护理为主的床位,不得向医院模式发展。

(二)健全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积极调整现有卫生资源,完善目前基本建成的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站为主体,其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补充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原则上每个镇乡、街道办好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需要设置若干社区卫生服务站,原则上城区每2个社区所辖范围或1.5-2万常住人口设置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农村按5000-10000服务人口或出行20分钟可及的标准设置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心对站实行一体化管理。村卫生室的设置原则上每个行政村设置一个,中心及站所在地原则上不设村卫生室。

。(三)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素质提升工程,争取到2010年完成所有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相应的岗位培训。强化公立市级医院、疾病控制中心、妇幼保健机构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业务指导和培训,鼓励市级医院医师、护士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推动离退休医护人员积极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大力引进医学院校毕业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整体水平。

三、创新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机制,着力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

(一)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任期目标责任制和社区责任医生岗位责任制。继续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全面实行聘用制,按照定编定岗、公开招聘、合同聘用、岗位管理、绩效考核的办法,择优选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和社区责任医生。建立与服务质量、工作质量和群众满意度相挂钩的分配制度,综合考核社区责任医生业绩,按绩效确定收入分配。

(二)大力推行社区责任医生制度。按照人均服务1000-2000人口的要求,建立社区责任医生团队,主动上门服务,及时掌握责任区居民健康信息,科学利用健康档案,实施针对性健康服务,做好慢性病的规范流程管理,做好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做好妇女儿童老年人的保健工作。综合运用上门巡诊、家庭病床、全科门诊等措施,为社区居民就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社区责任医生对责任区内居民进行健康教育和巡诊等主动服务次数原则上每年不少于4次。

(三)创新财务管理制度。全面实行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支预算管理。财政、卫生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政府补助资金、社区卫生机构财务收支的监督管理,建立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财务管理制度。

(四)建立分工合理的纵向协作机制。整合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机构、市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职能,进一步将适宜社区开展的公共卫生服务交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并逐步将市级医院承担的一般门诊、康复和护理等服务分流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加强市级医院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支持,实施医院牵手社区行动,组织开展市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挂钩结对和双向转诊制度,实行资源共享。逐步形成“健康保健进家门、小病诊治在社区、大病医疗到医院、康复服务回社区”的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新格局。

四、完善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政策措施

(一)制定实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组织发改、规划、卫生等部门编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布局专业规划,并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在城区新建、扩建、旧城改造中,规划、国土部门要优先安排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用地。城市房地产开发,应当依据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设施布局专项规划和《国家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等相关标准规范,将社区卫生服务用房作为公益性设施,纳入规划设计条件,并作为土地出让的前提条件,由开发建设单位同步建设后移交市卫生行政部门统一管理。

(二)落实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编制政策。按照浙政发〔20*〕35号文件规定,我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设2个中心、10个站。按照浙编办〔20*〕58号文件(关于印发《*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实施意见》的通知)的规定,由市编委办结合我市实际,完成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员编制工作。其编制内人员工资,由市财政给予适当补助。

(三)加大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落实城乡社区卫生服务补助政策,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建立稳定的社区卫生服务筹资和投入机制,加大投入力度,将新增卫生投入主要用于社区卫生服务。

(1)以市、乡二级财政补助和医疗机构自筹为原则,统筹安排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建设、房屋修缮、基本设备配备和信息化建设经费,切实改善社区卫生服务条件。

对新建、扩建(改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按省定标准进行标准化建设改造,经验收合格后,由市财政给予适当补助。具体补助标准由市财政局会同相关部门另行制定。

对现租房的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站,出租房产权属于镇乡、街道所有的一律免收租金,产权不属于镇乡、街道所有的,租金由市、镇乡(街道)两级财政共同分担。

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生基本医疗服务政策性亏损的,要根据基本医疗服务成本与收费标准之间的差额统筹考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整体收支情况,由政府给予适当补助。

(2)全市城区按常住人口每人每年不低于20元、农村按常住人口每人每年不低于15元的标准筹集社区卫生服务补助资金,纳入财政预算,按照政府购买服务的要求专项用于对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补助,并随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筹资标准。

(3)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和灾害防疫等工作所需补助经费,由市财政会同卫生部门根据实际情况核定。

(四)发挥社区卫生服务健康保障作用。发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与社区卫生服务的相互促进作用,将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将符合规定的家庭病床等相关费用纳入支付范围。引导参保人员优先利用社区卫生服务资源,参保人员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生的符合医疗保险规定的相关费用,其个人负担的比例应分别低于二、三级医院的标准。

(五)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监管考核机制。严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和技术服务项目的准入管理,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完善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和管理信息系统,强化行业监管和质量控制。完善社区医药价格管理,推行药品集中采购,确保医药安全,降低药品价格。

社区卫生服务的原则篇5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深化我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明确责任,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加快建立坚持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性的充满活力的新体制、新机制,提高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二、工作目标

通过推进社区卫生综合改革,实现以政府举办为主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全面覆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体现公益性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全面建立;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人民群众对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需求得到满足,并从降低药品价格和改善服务中得到明显实惠;医务人员队伍结构明显优化;城乡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行效率明显提高。

到年底,实现以街道为单位,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达10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率达100%;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中心带站一体化管理达100%;社区卫生服务项目信息化管理率达70%以上;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配备3名及以上经规范化培训的全科医师;社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70%,其中60岁以上老年居民达95%;科学利用居民健康档案,促进具有针对性的健康管理,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满意率达到90%以上;力争建成省级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区。

三、主要任务

(一)推进社区卫生发展模式改革,建立持续健康发展的新机制。

1.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规划。大力推进以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社区卫生服务站为补充的城乡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每个街道建成一所由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中心覆盖不到的地方,按每一万人左右设立一所社区卫生服务站。逐步建立起以中心为主体、站为补充,中心带站一体化管理,覆盖全区的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完善集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于一体的15分钟健康服务圈。

2.抓好公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继留园、彩香、石路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后,年完成白洋湾街道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石路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附楼建设。抓好原虎丘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修缮工程,力争到年底实现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规划新建新虎丘街道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力争“十二五”中期建成使用。按照“增量建公立,存量调结构”要求,加快公立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力争年完成。加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力争留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首批建成部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省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区建设标准。

3.落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房屋面积3000平方米左右,设置30~50张康复床位;社区卫生服务站房屋面积200~300平方米。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含中心和站)业务用房原则上由所在街道办事处免费提供,各街道可结合老新村、老街坊等综合改造或房地产开发项目配套等方式积极争取,或通过现有房屋调剂解决。房源选址需符合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要求。

4.妥善解决过渡时期相关问题。在推进公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过程中,要积极、稳妥处理好新老机构过渡时期人员、资产以及转制历史遗留等问题。人员安置按照“符合条件、双向选择、优先录用”的原则进行分流,尽量保持人员平稳有序过渡。资产处置按照“谁投入谁所有”的原则,政府投入资产无偿收回,原机构经认定自行投入部分资产经评估机构评估后按协商价格回购。回购资产原则上交新机构使用,并按国有资产管理要求纳入管理。涉及转制历史遗留问题按街道与原机构的约定,由街道负责处置,区相关部门协调配合。涉及原街道卫生所转制退休职工管理,由街道负责接收。原机构发生的债权债务由其自行承担。

(二)推进社区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体现公立公益的新机制。

1.明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性质。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区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由政府投入主办,资产归政府所有。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区编委会批准设立,为区卫生局下属的公益性事业单位。

2.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日常管理。按照“政事分开,管办脱钩”原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后,由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管理,可以委托市级医疗机构开展日常运行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独立法人、独立建账、独立运行的机构。社区卫生服务站纳入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不作为独立法人,实施中心带站一体化管理。按照上级要求,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统一使用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票据。

3.强化社区卫生服务管理责任。

区卫生部门履行统一监管职能,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划建设、执业行为、财务执行情况和人员准入等管理,并会同相关部门和街道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综合绩效评价制度。

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受委托履行政府出资人代表职责,负责对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日常运行和资产、财务、人员、药品、绩效等管理和考核,逐步实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标识、药品、财务、服务、信息、制度和考核的“八统一”管理,建立协调、统一、高效的管理体制。

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实行中心主任负责制,按照上级要求全面履行“六位一体”服务功能,并负责对所属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日常管理。

各街道办事处要将社区卫生服务作为街道社区建设、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组织协调和宣传发动工作,协助卫生部门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具体工作,逐步提高居民满意度。

4.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管理机制。全面推进以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和保障的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发挥信息化在社区卫生服务和社区卫生行业管理中的核心作用。重点推进社区药品管理、社区电子病历、社区门诊叫号、社区移动随访、社区检验、社区影像、社区慢病管理、社区保健、居民满意度评价等信息系统建设。

实施以“一卡通”工程为基础的区域社区卫生信息化,逐步实现社区与社区、社区与医院、区域与区域之间的信息共享。鼓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二、三级综合医院之间开展协同医疗,使居民在社区能享受综合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

加强卫生、人社、人口计生、民政、公安等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实现社区卫生信息系统与医保信息系统、与人口计生信息系统、民政信息系统、公安信息系统的互连互通。

(三)推进社区卫生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科学用人管人的新机制。

以服务人口为基数,按12~15名/万人的标准核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含下辖社区卫生服务站)卫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编制,并结合实际工作量统筹安排、动态调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核定的编制范围内,按照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三种类别进行科学合理设置,卫生专业技术岗位不低于总岗位数的80%。全面推行岗位管理和人员聘用制度,社区卫生服务所有工作人员按岗聘用、合同管理。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必须在核定的编制数额内,根据工作需要、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择优聘用。严格执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资格准入制度,不具备执业(从业)资格的人员不得进入卫生专业技术岗位。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采取公开招考或内部人员民主推荐的方式选择聘用,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期满考核不合格的,重新选聘,优胜劣汰。积极引进优秀人才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工作,努力培养一支具有专业业务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的中心主任队伍,促进基层医疗机构管理队伍专业化、规范化、职业化建设。

(四)推进社区卫生绩效制度改革,建立科学公平分配的新机制。

通过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工作人员的“双考核、双挂钩”,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制度。一方面,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以服务数量、质量、效果和居民满意度为核心的绩效考核机制,考核结果与财政经费补助挂钩;另一方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部建立以按岗定酬、按绩取酬的分配激励机制,考核结果与职工个人收入挂钩。通过绩效考核,建立以公益性质为导向、以服务质量和效率为核心、以岗位责任和绩效为基础的奖惩机制,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综合服务职能,调动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积极性,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保障城乡居民公平享有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五)推进社区卫生基本药物制度,建立零差率销售的新机制。

按照“统一目录、统一品规、统一价格、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结算”的要求,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政府办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配备使用、零差率销售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省增补药物目录内药品,不再使用目录外药品。在市确定的统一目录框架内,根据临床需求和“一品二规”要求遴选基本药物产品,统一在省药品集中招标监管平台上采购,统一执行省招标采购价格,由指定的配送企业统一配送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品报销目录,完善基本药物使用和管理流程,依法加强对基本药物的日常监督管理,做好公众的宣传解释工作,促进基本药物优先选择和合理使用。

(六)推进社区卫生保障制度改革,建立科学合理补偿的新机制。

1.落实政府投入责任。政府负责其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国家规定所核定的基本建设经费、设备购置经费、人员经费和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按照区街两级共同承担的办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及其建设经费原则上由街道承担。

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财政投入,建立稳定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按照市区两级承担各半的原则,以常住人口计算,年全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不低于35元/人,并逐年增加,到2015年力争不低于50元/人。

2.建立合理稳定的补偿机制。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支出和业务支出等运行成本通过服务收费及政府补助给予保障;对社会力量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所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补偿。

实行政府专项补助和医疗服务收费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经常性收入仍不足以弥补经常性支出的差额部分,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的办法补偿,由政府在年度预算中安排,采取先预拨后考核结算,建立科学合理稳定的长效补偿机制。

全面实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聘用制和绩效考核制,医务人员的工资水平逐步与当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工资水平相衔接。

3.加强财政收支两条线管理。积极探索和稳步推进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支两条线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医疗和服务收入全额上缴区级财政,开展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的经常性支出由区财政会同相关部门核定并全额安排。积极争取上级资金的支持。

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具体负责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财务管理和收支两条线管理业务。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统筹组织和协调全区社区卫生综合改革工作。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切实将社区卫生作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社区建设管理的重点统筹推进,对于机构建设、民营退出、核编定岗、人才引进、财政补助等重点环节,要加强协调,密切配合,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确保改革顺利实施,取得实效。

2.强化资金保障

要切实保障改革所需各项资金,确保各项补助经费及时足额到位。财政部门要做好资金调度和经费保障工作,优化资金拨付流程,提高办事效率。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财务公开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资金分配使用规范、安全、有效。

3.完善督查机制

各有关部门要深入基层,加强检查指导,落实责任制,明确专人负责对口联络,确保各项改革任务按时序推进;区监察部门要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对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区审计部门要依法对相关资金的运作和结果进行审计监督,为完善体制、机制和管理工作提出意见建议。认真受理人民群众的举报和投诉,及时发现、纠正和查处违纪违规行为。

社区卫生服务的原则篇6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调整、优化城市卫生资源结构和配置,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完善城市卫生服务体系,为居民提供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社区卫生服务,改善和提高我区居民整体健康状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注重卫生服务的公平、效率和可及性。坚持预防为主,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服务重点,开展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提供从生命孕育到出生成长直至终老的连续性健康服务。

2、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多渠道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纳入区域卫生规划和社区发展规划。

3、实行区域卫生规划,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立足调整现有卫生资源,严格医疗机构、床位、设备审批。政府所属的一级医院和部分二级医院以及国有企事业单位所属的基层医疗机构,逐步通过机构和功能改造,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新增城市社区现有卫生资源不足的,引导社会力量兴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三)工作目标

按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标准化建设和设备配置要求,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到2010年,通过对基层医疗机构进行结构和功能的双重改造、优化重组,在全区范围内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处、社区卫生服务站26处,形成机构设置合理、服务功能健全、人员素质较高、运行机制科学、监督管理规范、适应社会需求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基本满足居民疾病预防等公共卫生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基本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目标。

二、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一)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1、合理布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则上以街道办事处为范围设置,以政府举办为主。社区卫生服务站原则上每个居委会设置一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在居委会不再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人口超过1万人且服务区域较大的居委会可增设一处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社区卫生服务站实行一体化管理。根据社区卫生服务设置原则和目标,到2008年底全区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处、社区卫生服务站20处,到2010年,实现全区预定目标任务,逐步建立以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以诊所、医务所(室)等其他基层医疗机构为补充的覆盖全区、功能齐全、与城市社区建设及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相适应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到95%以上,居民可以在15分钟内从住所步行到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

2、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建设。原则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业务用房由政府支持解决。城市新建或改扩建居民小区,农村村镇合并、征地拆迁户集中居住小区,由规划部门预留公益性用地。已建成城区需要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但无法列入相应小区建设规划解决业务用房的,应在现有公房的基础上改扩建。

3、配套设备设施,优化服务环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人员、设备、药品,按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本标准的通知》和区政府《关于开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意见》以及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居民需求配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建筑面积分别不少于1000平方米、150平方米,布局合理,并符合国家卫生学标准。

(二)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到2010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能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以主动服务、上门服务为主,全面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居民医药费用支出负担减轻,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率达95%以上。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科室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登记的诊疗科目应为预防保健科、全科医疗科、中医科(含民族医学)、康复医学科、医学检验科、医学影像科,有条件的可登记口腔医学科、临终关怀科,原则上不登记其他诊疗科目,确需登记的,须经区卫生行政部门审核批准,同时报市卫生行政部门备案。社区卫生服务站登记的诊疗科目应为预防保健科、全科医疗科,有条件的可登记中医科(含民族医学),不登记其他诊疗科目。

2、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掌握居民的总体健康状况、疾病流行态势及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制定社区健康促进规划并认真实施。开展健康教育讲座。计划免疫疫苗接种、7岁以下儿童管理、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规范化管理、60岁以上老年人保健规范管理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内容。到2010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法定报告传染病全部实现网络直报。

3、惠民卫生服务。加大对城乡困难人群的医疗救助力度。健全以公立医院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补充的医疗救助网络。本着资源共享、布局合理、方便就医的原则,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定点惠民医疗机构,对享受医疗救助的对象,实行医疗费用减免政策。鼓励慈善机构和社会各界对惠民医疗进行扶持和捐赠。

4、社区卫生服务的价格政策。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在政府规定的医疗收费项目外,放开根据居民需求开展与社区卫生服务有关的延伸价格,收入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自主分配。

5、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医疗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社区卫生服务站值班时间不少于12小时,并有方便居民的通讯联络方式,提供家庭出诊、家庭病床等服务。

6、常规开展康复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具备开展康复服务的基本设施和专业技术人员,开展面向老年群体的服务,建立健康档案,定期上门提供咨询指导,做好残疾人、精神疾病患者的社区医疗、康复等工作。常规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指导、避孕药具发放和咨询服务。

7、承担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职责。开展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法律法规培训,制定应急预案。医务人员熟练掌握疫情报告、医学观察和病例排查、转运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程序。

8、建立数字化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建立统一的数字化社区健康档案系统、社区公共卫生预警系统和社区卫生工作评价系统,对社区居民健康信息进行动态监控管理,实现社区、医院和管理部门信息互动共享。

(三)实行全科医师、护士等卫生技术人员的任职资格和聘用制度,开展规范化培训。二级以上医院、预防保健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的高、中级卫生技术人员到社区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开展培训和会诊等业务。鼓励退休医护人员依照有关规定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到2009年,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的负责人、执业医师、执业护士、预防保健人员等专业技术人员必须接受相应的岗位培训。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根据服务功能、服务人口的需求,配备适宜学历与职称层次的从事全科医学、公共卫生、中医等专业的执业医师和护士,药剂、检验等其他有关卫生技术人员根据需要合理配置。到2010年,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有6名执业范围为全科医学专业的临床类别、中医类别执业医师,9名执业护士,1名公共卫生执业医师;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配备2名职业范围为全科医学专业的临床类别、中医类别执业医师。1名医生需配备1名以上护士。承担社区8种疫苗接种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1名/万人配备专职预防接种人员。自2008年起,即将转岗或拟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各类专业人员在上岗前,必须取得《全科医学岗位培训证书》。

(四)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优势和作用

1、将社区中医药服务建设纳入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合理配备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到2010年,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有2名具有中级职称以上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有1名专(兼)职中医执业医师。将中医药服务项目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

2、社区卫生服务功能要体现中医药的特点。运用中医理论辩证施治处理社区的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7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能开展包括中成药、针灸、推拿、火罐、敷贴、刮痧、熏洗、穴位注射等在内的至少4种中医药服务。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区政府成立社区卫生服务领导小组(名单附后),定期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定落实有关政策措施。各部门按照职责,认真实施好年度工作计划,并抓好落实。政府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评估情况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部门、单位职责各街道办事处:把社区卫生服务纳入辖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工作目标,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组织实施,协调落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所需的房屋设施,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

区卫生局:负责牵头制定社区卫生服务准入标准和管理规范,制定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行业监督管理,并负责规划的具体实施管理,在有关部门的协同下,实施卫生资源配置的调控。按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从业人员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

区发展和改革局:负责将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根据需要安排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施建设投资。

区民政局:负责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社区建设规划,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城市医疗救助制度,会同卫生部门建立并实施对社区内低保户和优抚对象的医疗优惠政策,并予以资金补助,做好社区卫生服务的民主监督工作。

区财政局:负责制定社区卫生服务的财政补助政策,强化收支监管,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机构建设、设备购置、人员岗位培训等费用按规定应由财政负担的项目,纳入区财政年度预算管理。

区人事局:负责完善全科医师、护士等卫生技术人员的任职资格制度,制定社区全科医师、护士等卫生技术人员的聘用办法和吸引优秀卫生人才进社区的有关政策,建立全科医疗技术系列职称的评审制度。区编办牵头研究制定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编制标准的意见,落实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员编制和机构设置。

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制定促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有关政策措施,将符合规定的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纳入支付范围,做好区内符合定点准入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医保定点工作。

*规划分局、区建设局:负责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将社区卫生服务设施纳入新建居民区和旧城改造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并依法加强监督。

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局:负责社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指导和管理,将城市社区育龄妇女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区物价局:负责社区卫生服务收费标准和药品价格的管理。

*食品药品监管分局:负责社区卫生服务所需药品和医疗器械的质量监督管理,加强对基础用药的指导和监查。

(三)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经费投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立稳定的社区卫生服务筹资和投入机制。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必要的设备等设施,对业务培训给予适当补助,并根据社区人口、服务项目的数量、质量及相关成本核定预防保健等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

(四)发挥社区卫生服务在医疗保障中的作用。不断扩大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管理办法和医疗费用结算办法。到2010年,要将符合条件的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的范围,将符合规定的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制定鼓励居民到社区首诊和转诊的具体规定。探索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城市医疗救助制度。

社区卫生服务的原则篇7

年,是新班子组建的第三年。年月日,新班子组建后召开全区卫生系统第一次干部大会,班子许下承诺:一年打基础,三年大变化,五年上台阶。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必须兑现“三年大变化”的承诺,开展三个年活动:改革创新年、发展变化年、优质服务年。确保我区卫生工作在十个方面取得新变化。

年,是全国推出新医改方案的第二年,深化卫生改革是推动中国特色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顺应人民群众新期盼的客观要求,更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战略目标的重要行动。改革更加充满变数,任务更加艰巨繁重,使命更加光荣重大。我们必须按照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稳步推进医疗卫生改革

1、突出公益性,坚持利民惠民。

胡总书记指出:“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从解决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突出问题入手。”当前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是利益驱动强化,公益性质弱化。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牢牢把握方向,以更大的决心和更强有力的措施,落实基本医疗卫生的公益性。陈竺部长明确指出:“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与其他产业部门有着不同的存在和发展目的,卫生事业主要的责任是维护和增进全民健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是通过治疗患者而获取经济效益。”政府必须加强卫生立法,制定发展规划,增加经费投入,强化监督管理等方面的职能,并发挥其主导作用,切实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2、突出重点、理顺社康中心管理体制。

胡总书记指出:“发展社区医疗服务是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的基础环节,要坚持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使广大居民可以在社区享受到疾病预防等公共卫生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宗衡市长在福田区社康中心调研时提出“社康中心不允许承包”。据此,我们必

须加大改革力度,理顺社康中心体制。落实社康中心业务用房和购房资金,回收由社会合作承办的社康中心。推进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建立健全完善激励机制,稳定社区人才队伍。改革社区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建立医院专家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制度,加强双向转诊工作的落实。严格社康“六位一体”功能考核,建立与服务绩效量化考核结果直接挂钩的财政补助机制。合理规划社康中心布局,打造“十五分钟服务圈”,实现“社区、人口、服务”三个全覆盖。

3、突出人事制度改革,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1)重新核定科室,规范科室名称。

局党委按照医院分级管理标准的要求,结合工作实际需要,重新核定科室,规范科室名称。今后凡新增职能科室必须报卫生局党委审批。

社区卫生服务的原则篇8

年,是新班子组建的第三年。年月日,新班子组建后召开全区卫生系统第一次干部大会,班子许下承诺:一年打基础,三年大变化,五年上台阶。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必须兑现“三年大变化”的承诺,开展三个年活动:改革创新年、发展变化年、优质服务年。确保我区卫生工作在十个方面取得新变化。

年,是全国推出新医改的第二年,深化卫生改革是推动中国特色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顺应人民群众新期盼的客观要求,更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战略目标的重要行动。改革更加充满变数,任务更加艰巨繁重,使命更加光荣重大。我们必须按照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稳步推进医疗卫生改革

1、突出公益性,坚持利民惠民。

胡总书记指出:“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从解决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突出问题入手。”当前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是利益驱动强化,公益性质弱化。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牢牢把握方向,以更大的决心和更强有力的措施,落实基本医疗卫生的公益性。陈竺部长明确指出:“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与其他产业部门有着不同的存在和发展目的,卫生事业主要的责任是维护和增进全民健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是通过治疗患者而获取经济效益。”政府必须加强卫生立法,制定发展规划,增加经费投入,强化监督管理等方面的职能,并发挥其主导作用,切实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2、突出重点、理顺社康中心管理体制。

胡总书记指出:“发展社区医疗服务是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的基础环节,要坚持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使广大居民可以在社区享受到疾病预防等公共卫生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宗衡市长在福田区社康中心调研时提出“社康中心不允许承包”。据此,我们必须加大改革力度,理顺社康中心体制。落实社康中心业务用房和购房资金,回收由社会合作承办的社康中心。推进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建立健全完善激励机制,稳定社区人才队伍。改革社区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建立医院专家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制度,加强双向转诊工作的落实。严格社康“六位一体”功能考核,建立与服务绩效量化考核结果直接挂钩的财政补助机制。合理规划社康中心布局,打造“十五分钟服务圈”,实现“社区、人口、服务”三个全覆盖。

3、突出人事制度改革,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1)重新核定科室,规范科室名称。

局党委按照医院分级管理标准的要求,结合工作实际需要,重新核定科室,规范科室名称。今后凡新增职能科室必须报卫生局党委审批。

社区卫生服务的原则篇9

(一)区域概况

区位于中心城区,台商投资区,总面积126平方公里,辖8个街道、74个社区。年末全区常住人口52.96万人,其中户籍人口21.77万人。全区国民生产总值323.85亿元,财政收入17.52亿元,财政支出95650万元,其中卫生事业支出5751万元,占同期财政支出6.0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448元。

(二)医疗资源概况

年末,辖区共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257家,其中,市直医疗机构:市儿童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医高专附属人民医院、市皮肤病防治院;司法系统医疗机构:监狱医院、劳教所卫生所、强制戒毒所卫生所;院校医疗机构:华侨大学医院、单位卫生所(室)4个。市管民办医疗机构:东南医院。军队医疗机构:中国人民第180医院。区直医疗机构:区妇幼保健所、市正骨医院(区医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7个;民办医院18所、门诊部25个、个体诊所71个;原村卫生所103个。

编制床位数1217张,卫生技术人员1955人。每千人口拥有床位5.58张(全市2.98张),每千人口注册医生、注册护士分别为1.99人、1.57人(全市分别为1.34人、1.24人),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全区医疗资源布局和结构还不够合理,中心城区与次中心城区分布不均衡,多数医疗机构集中在中心城区;医疗网点服务功能不强,现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六位一体”功能发挥不够到位,服务能力还不强;民办社区卫生服务站“重治轻防”现象仍较普遍,三级医疗保健“网底”建设较薄弱;部分医院、门诊部距离较近,功能重叠、服务内容重复,利用效率低。

二、设置原则

(一)公平性原则。重点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提高基本医疗服务水平,促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健康有序发展,保证城区居民公平地享有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二)整体效益原则。按照全区卫生事业发展需求,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形成布局合理、定位明确、功能完善、资源共享、满足群众不同层次医疗保健需求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三)政府主导原则。卫生事业是政府的社会公益事业,要坚持政府在政策支持和引导、资金筹集和投入、行业监管和调控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加大对公共卫生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支持和投入力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三、具体目标与设置要求

(一)专科医院(区医院)

完善和提升市正骨医院的三级乙等中医骨伤专科医院功能,巩固提高中医骨伤专科特色。在整并到市中医集团之前,继续坚持发展“大专科、小综合”的目标。同时,逐步完善基本医疗服务功能。

原则上中心城区不再增设综合性医院。在城东组团设置正骨医院城东院区,北峰组团承接市级规划设置一所200张床位的二级医院。

承接东海、城东、北峰3个组团市级规划,依照规划需要设置专科医院(含护理院、站),但原则上区内不重复设置同类医疗机构。鼓励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口腔、临终关怀等服务。

引导民营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加强规范化建设,提升服务能力。

(二)妇幼保健所

保留现有区妇幼保健所,加强业务能力建设,提升服务功能,成为全区妇幼保健、生殖保健指导中心。原则上不再增设妇幼保健机构。

(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深入推进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六位一体”服务功能内涵建设,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综合服务水平。与辖区上级公立医院建立社区首诊、双向转诊和分工协作机制,基本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新模式。根据居民的医疗服务需求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延伸社区卫生服务,由原村卫生所改进或者鼓励社会力量举办社区卫生服务站。

持续实施《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政办综【】216号),至2015年,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四)门诊部等其他诊疗机构

门诊部、个体诊所、医务所(室)、原村卫生所、其他诊疗机构的设置,应当与其服务功能和任务相适应。

至2015年,原则上不增设综合门诊部,1500米半径范围内若无同类医疗机构(含综合性医院、已规划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可设置1个专科门诊部。

全区个体诊所控制在每万人口1—1.5个,仅限于个体开业的执业医师申请,所在地500—1000米半径范围内无同一类专科医疗机构(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可设置1个。符合条件的药品零售企业可设置中医坐堂医诊所。

工厂及其他机关企事业单位,可根据单位的工作特点、职工人数、地理位置等因素设置为内部职工服务的医务所(室)。

学校卫生室按照《教育部、卫生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的通知》(教体艺﹝﹞5号)的规定设置。

依照法律、法规,可以根据社会需求合理设置其他诊疗机构。不再新设置村卫生所,原已设置的村卫生所暂时保留过渡,过渡执业期间若上级行政部门出台新的相关规定,按照上级的新规定执行。

四、具体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部门协作

按照国务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关于“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把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纳入当地的区域卫生发展规划和城乡建设发展总体规划”的要求,切实加强对实施本设置意见的组织领导,对区域内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进行统一规划和布局,调整医疗机构的规模、结构和功能,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建立符合规划目标的区域性医疗服务新体系,更好地为群众健康服务。

区卫生局要根据辖区内人口及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适时动态调整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按照实施意见依法对医疗机构的设置进行审批和监管。

区发展和改革局要把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会同卫生等部门依据规划对医疗机构布局、建设规模进行把关、审批,加强重点建设项目管理。

会同区卫生局协调市规划局将本实施意见纳入城市片区改造同步规划,依据本实施意见做好各类医疗机构建设用地的选址工作;在辖区内新建和改扩建居民住宅区时,按照标准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用房纳入与居民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房屋产权依相关法律法规办理。

区财政局要为规划设置的区政府主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提供经费保障。

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要逐步增加医保定点医疗机构,依照有关规定及时调整基本医疗保险惠民政策。

区公务员局要加强公立医疗机构的卫生技术人才引进、培养和指导服务。

区编办要根据医疗机构定编标准,适时调整核定公立医疗机构的机构编制。

(二)建立和完善财政卫生投入机制

贯彻落实上级医改精神,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保证政府对卫生投入逐年增长,大力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按照财政部等五部委《关于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政策的意见》,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公立医院补助政策,完善政府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机制,保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常运行。对承担政府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的社会力量举办的医疗卫生机构,按照有关规定给予政府补偿。

(三)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落实《实施意见》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紧密结合,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运行机制改革,完善人事分配激励机制;贯彻落实省卫生厅等部门《关于建立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实施意见的通知》精神,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上级医院分工协作机制、双向转诊制度,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效率和效益。

(四)强化医疗机构监督管理

1.强化医疗机构全行业管理。区卫生局要按照本《实施意见》的总体要求,加强对所管辖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统一规划、审批、调整、监督、评估,依法进行全行业管理。运用法律、行政和经济等手段,实施医疗机构宏观管理,严格依法行政,加强准入管理,强化监督执法,严格医疗信息,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2.严格大型设备和新技术应用等准入管理。根据卫生部《大型医用设备与使用管理办法》、《省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严格医院大型医用配置设备的准入管理,严禁超规划配置大型医用设备。

3.加强日常卫生监督管理。定期开展专项整治,增强日常监管,加大卫生执法力度,依法查处违法行为,严厉打击无证行医,促进依法执业,规范医疗市场秩序。

(五)推进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1.实施“人才兴医”战略。制定和实施卫生事业发展规划,不断壮大卫生技术队伍,至2015年,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均达到2.0人。

2.实施“素质提升”工程。推进全科医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健全城市社区卫技人员在岗培训制度,大力推进继续医学教育、在职教育、岗位培训、全科医学教育、学历达标教育,努力提高我区医疗卫生队伍整体水平。

3.实施“科技强医”战略。加强重点学科、领先特色医疗专科建设,培育和扶持发展具有影响的卫生“名牌”。支持优势学科开展创新研究、开展医学科研,以发展高新技术促进传统医学走向现代化,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六)传承中医药发展

巩固提升正骨医院三级乙等中医骨伤专科医院的“特色专科”品牌成效,加强重点中医药学科的科研工作。配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人员,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规范化建设,将适宜中医药技术推广应用到社区卫生服务。鼓励社会力量举办中医服务机构,支持符合条件的药品零售企业举办中医坐堂医诊所。

社区卫生服务的原则篇10

近年来,按照全省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2+X”改革的工作要求,我市将第二人民医院、第三人民医院、中医医院等3所市级医院所在地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纳入医院统一管理,院站一体,互借优势,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了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优化市、镇、村医疗卫生资源的统筹配置,提升全市医疗卫生的整体水平,现就完善“一院多站,院站一体”改革试点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按照“统一管理,一院两制,资源共享,整体发展”的指导思想,进一步明确试点单位中市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功能职责,实行两个机构、一体化管理,建立完善院站一体、互借优势的长效机制,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更加优质高效。

二、主要内容

(一)完善一体化管理机制

1.强化统一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由所在地市级医院院长兼任,并确定一名医院副职领导具体分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

2.建立健全人员柔性流动机制。市级医院定期组织专家下社区进行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并做好专家下社区服务的管理、考核工作,考核结果与职称晋升、年终考核等挂钩。积极鼓励和引导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社区,全面落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工作人员双向轮岗制度,逐步形成市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之间的人员互通机制,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3.建立健全双向转诊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双向转诊管理办法,明确双向转诊原则、转诊程序和保障措施。市级医院要将适宜社区诊疗的患者及其有关病情资料及时转回社区,由社区责任医生进行随访管理,切实为病人提供整体性、连续性的优质医疗服务,真正形成“大病到医院、小病进社区、康复回社区”的医疗服务新格局。

4.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以“数字卫生”项目样板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切实加强卫生信息化工作,逐步实现市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之间医疗卫生信息共享,切实方便群众就医。统一组织实施参合居民健康体检,体检结果由社区卫生服务站及时进行反馈和录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并定期将慢病随访等资料充实到个人健康档案,实行动态管理。

5.推广基层卫生适宜技术。在社区卫生服务站积极推广医疗适宜技术和服务项目,市级医院要进一步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中医适宜技术指导力度,认真落实社区卫生技术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工作,更好地满足社区群众的医疗需求。

(二)探索“一院两制”管理模式

1.机构相对独立。新设的梧桐街道、崇福镇、乌镇镇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独立法人机构,市编委单独核定人员编制。中心办公及业务用房原则上单独设置,对涉及的相关房屋、设备要明确归属,加强管理。

2.人员相对独立。市级医院与相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员身份要相对明晰,人员身份由市级医院领导班子集体研究确定后,报市卫生局备案。在岗人员根据现从事岗位进行区分,现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工作以及在医院本部主要从事公共卫生和社区卫生工作的,原则上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原乡镇卫生院离退休的人员及原在乡镇卫生院工作,并入市级医院后仍主要从事公共卫生和社区卫生工作至退休的人员,原则上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进人员必须明确接收主体。今后,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进行人员适当调整。现在市级医院工作的医学类(指临床医学、全科医学、社区医学、预防医学、中医、中西医结合等专业)编外人员,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后,有志于从事全科医生岗位并愿意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根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缺编及需求情况,经定向考试考核,可按规定程序择优纳入事业编制管理。进编后,服务期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得少于8年。

3.药品相对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统一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只能使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药品、省增补的非基本药物目录药品和过渡期间允许使用的其它药品。且除中药饮片暂不实行零差率销售外,一律按“零差率”销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库及药房应单独设置,市级医院按一定周转量给予铺底。

4.财务相对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财务独立核算、单独设帐,经费补助按医改政策规定执行。现有帐面相关款项由市卫生局会同各有关单位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5.考核相对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所属社区卫生服务站全面实施绩效工资制度,并实施专门的绩效考核办法。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一院多站、院站一体”改革试点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体制机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深化市、镇、村医疗卫生资源统筹配置的一项重要举措。相关医疗卫生单位必须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分解,确保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市卫生、发改、人事、财政等相关部门要认真做好监督指导工作,及时协调处置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二)积极稳妥推进。“一院多站、院站一体”改革试点工作中,绩效工资实施、人员身份区分等内容涉及医务人员的切身利益,市卫生局和相关医疗卫生单位要在深入调研、摸清底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