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国内旅游市场现状分析十篇国内旅游市场现状分析十篇

国内旅游市场现状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57:00

国内旅游市场现状分析篇1

关键词:高尔夫产业;高尔夫企业;高尔夫旅游;高尔夫地产;高尔夫教育

中图分类号:F59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1-0043-03

高尔夫产业是体系日趋完善的特色产业,国外相关人士对此进行了很多研究。我国学者也对高尔夫产业做了大量的研究,涉及到高尔夫产业的宏观发展、高尔夫旅游、高尔夫企业及其他相关产业研究等诸多方面。

一、高尔夫产业宏观发展研究

(一)前景预测与展望

吴亚初(2004)详细地分析了中国高尔夫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化发展特征,并指出高尔夫的产业化发展是中国体育社会化和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韩烈保,等(2004)指出,中国高尔夫前景广阔,高尔夫球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招商引资改善投资环境、增加就业机会和税收、带动周边经济发展。林永革和杨亮(2005)对我国高尔夫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作了详细分析。赵小林,等(2006)详细地分析和总结了四条中国高尔夫产业发展的推动因素,并指出中国高尔夫运动产业发展有很多的机遇可把握。张金桥(2006)认为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尤其是在三农问题比较突出的情况下,在中国大规模开发高尔夫球产业是不适宜的。张本俊和马利亚(2008)对我国高尔夫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作了详细分析。

(二)现状、问题与对策

吴克祥(2004)提出了目前高尔夫产业存在球场占用土地过多、行业无序发展、行政干预过多及球场建设成本过高等问题。张建等(2005)对中国高尔夫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用地、环境、投融资等方面的诸多问题进行了研究。吴克祥(2005)对目前中国高尔夫产业发展的环境进行了归纳总结,并提出了营造中国高尔夫产业的建议。王桂忠(2006)从娱乐业赋税、媒体抨击和国家明令暂停审批建设等表征,说明了高尔夫球产业在中国被边缘化的现状,分析了高尔夫产业被边缘化的成因并提出了摆脱产业边缘化的对策。刘宗现(2008)描述了国内高尔夫产业发展现状,对影响高尔夫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发展的政策建议。安铁民(2009)分析了当前高尔夫产业发展的优势和阻碍,提出要理性看待我国高尔夫产业的发展。

(三)高尔夫市场研究

陈恩玉、王爱丰(2006)分析了高尔夫核心市场、高尔夫主体市场和相关市场三大市场发展的现状,并围绕三大市场的市场培育展开讨论。肖亚红(2007)从深圳高尔夫产业的消费入手分析,提出中国高尔夫应根据其面临的不同消费需求来确定发展的方向。詹新寰等(2009)对中国高尔夫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市场绩效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指出中国高尔夫产业的市场绩效与市场集中度水平呈反方向变化关系。黄亮与胡晖(2006)具体研究深圳市高尔夫球场与经济的关系,利用多元回归模型预测深圳市应有的高尔夫球场洞数,研究分析表明,高尔夫与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得出国家不能限制高尔夫的发展,而应该引导高尔夫正确、规范前进的结论。

二、高尔夫球场与高尔夫俱乐部相关研究

(一)高尔夫球场的建设

我国高尔夫球场建设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没有与各地人口、经济发展水平、地理环境、动植物资源、城镇规划和土地利用等充分协调发展。许多学者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田至美(2003)分析了土地资源对高尔夫球发展的限制,指出高尔夫场地利用方式正在由远离城市的地区向城市边缘逐渐的靠近。梁健(2003)提出发展高尔夫经济有利于我国体育经济发展,并有助于完善招商引资的环境配套。崔英淑(2005)对中国高尔夫球场的环境影响和土地利用现状进行了初步分析,比较研究了国内外高尔夫球场环境保护及土地利用相关的政策法规,提出了引导中国高尔夫球场建设和管理健康发展的部分政策建议,以期促使高尔夫球场建设和运营与环境保护、土地合理利用相协调。袁华莹等(2006)将美国、韩国和日本同中国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土地和经济是限制中国高尔夫发展的主要因素,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土地因子将是制约中国高尔夫发展的最终因子。

(二)高尔夫俱乐部经营管理与发展

郁小平等(2004)将中外高尔夫球俱乐部发展条件进行了比较,大胆预测:中国到2015年高尔夫企业的数量可达到900家左右。李璐莎等(2004)指出中国目前的高尔夫球企业中的八成存在不同程度的亏损,将中国现有高尔夫企业的生存描述为“另类生存”,并呼吁降低高尔夫球企业进入中国的门槛。毛骏(2005)以梓山湖高尔夫俱乐部为例,研究了分时度假在会员制高尔夫俱乐部的应用,规划了梓山湖高尔夫球场分时度假营销模式,并提出分时度假模式的发展对策。燕俊全等(2006)对云南高尔夫俱乐部经营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得出制约云南高尔夫俱乐部发展的因素,并据此提出相关建议对策。王玉英等(2006)以重庆高尔夫俱乐部作为调查研究对象分析了重庆地区高尔夫运动存在的问题。孙雷鸣(2009)探讨了会员制营销在高尔夫俱乐部经营管理中的实践与应用,认为高尔夫球会实施会员制营销战略是开发和维护忠诚客户行之有效的方式。杨铁黎等(2007)对北京市高尔夫球俱乐部的现状和经营策略也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与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三、高尔夫旅游研究

(一)宏观高尔夫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郁小平等(2004)对我国的高尔夫旅游开发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并提出开发思路与注意事项。李舟(2006)从高尔夫球运动自身的主要特征入手,分析其与旅游活动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发展高尔夫旅游产品是中国高尔夫市场发展的路径选择之一,并论证了高尔夫旅游产品的存在价值和市场发展空间,提出相应的对策性发展建议。陈鹏(2006)提出,很多不符合现实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的高尔夫球项目,造成了大量的旅游资源的贵族化。这种盲目的开发可造成很多的社会危害,首先是旅游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其次是环境问题和社会公平问题。陈才发(2006)认为我国高尔夫旅游发展中存在专业人才缺乏、相关产业结合不够等问题,提出了高尔夫旅游产业打造品牌,开拓市场等发展思路。付冰等(2006)指出高尔夫旅游是高尔夫运动和旅游活动两种资源的有机整合,对中国高尔夫旅游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规划和建议。刘德云(2007)对高尔夫旅游发展模式的概念、特点以及在我国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运用Delphi法和aHp法构建了高尔夫旅游发展模式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分析了我国高尔夫旅游球场发展影响关键因素。李子超与韩烈保(2009)分析了近年国内外期刊发表的有关高尔夫旅游的文献,发现国内在有关高尔夫旅游研究少而松散,且与国外的研究视角不一致,最后提出国内在高尔夫旅游的未来发展方向。

(二)区域性高尔夫旅游发展相关研究

王志东和丁再献(2006)探讨了如何加强山东半岛与韩国高尔夫旅游市场的合作,特别对山东半岛开拓韩国高尔夫专项旅游产品市场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对策建议。门达明(2008)通过对海南高尔夫旅游大众化面临的现状分析,就实现的具体途径及普及高尔夫文化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海南走高尔夫旅游大众化之路是完全可行的。张文政(2008)针对韩国高尔夫旅游者的需求提出了我国高尔夫旅游业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幸岭与邓艺(2008)在对云南高尔夫旅游发展条件进行重新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云南发展高尔夫旅游的策略、目标与布局,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王飞加和陈恩玉(2008)对我国高尔夫旅游市场的发达省份、开展较好的省份以及其它省份的经营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剖析了休闲、赛事和商务三类高尔夫旅游主题的情况,从四个方面提出高尔夫旅游市场开发对策。李子超(2009)运用文献分析、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总结了我国当前高尔夫旅游的发展情况;并通过数理统计的方法分析了北京地区不同特征的消费者对高尔夫旅游的认知度。蒋伟(2009)提出,促进桂林高尔夫旅游跨越发展可以施行“定位、规划、进港、客源、产品、特质、促销、活动、聚合和人才”等10个“p策略”。陈飞(2009)分析了高尔夫旅游在重庆的发展概况,并对其进行Swot分析及建议。

四、其他高尔夫相关产业研究

(一)高尔夫地产

叶国基(2003)指出,高尔夫物业在中国的迅速发展催生了高尔夫物业服务产业,并提出了该产业的四大特点。同时指出,高尔夫物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物业企业要依据自身特点、市场情况及管理需要,坚持创新与稳重结合、服务与收益结合的经营方式。刘力与邹毅(2009)指出我国高尔夫酒店相对球场发展滞后,高尔夫酒店是高尔夫产业发展的新一波浪潮。张娜(2007)对北京地区高尔夫产业与房地产业结合开发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客观和科学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中国高尔夫房地产发展的建议。

(二)高尔夫用品市场

用品市场无疑是整个高尔夫市场中最诱人的一块蛋糕。近几年来,中国高尔夫人口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给中国高尔夫用品市场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陈明等(2005)对中国高尔夫球具市场进行了调查,认为中国市场潜量巨大,发展十分迅速,销售额以每年30%―35%的增长率高速增长。李旗等(2007)也认为中国高尔夫用品市场的开发,将对中国高尔夫用品市场的积极健康的发展以及如何树立中国自己的高尔夫品牌,积极推动中国的高尔夫制造生产企业的发展,以及整个高尔夫运动在中国的普及和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高尔夫教育

高尔夫教育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吴克祥等(2006)指出,我国的高尔夫教育,无论职业教育还是学历教育的质量和规模都不能适应高尔夫产业发展的需要,通过分析高尔夫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提升高尔夫教育质量的基础建设途径。谢芳等(2006)对中美高尔夫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做了比较研究,研究表明:扎实的经营管理类知识和实用的高尔夫专业知识、高质量的专业实践和高超的球技是保证美国职业高尔夫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的4个关键因素。而中国沿用传统的学院式人才培养模式,办学软硬件缺乏,课程设置脱离高尔夫产业实际,人才质量难以满足高尔夫企业的实际需求。伍勇辉(2008)对国际化进程中的中国高尔夫旅游及教育亦进行了探讨。

总的来看,我国高尔夫研究虽然历史较短,但研究所涉及内容却逐渐拓宽,这对我国高尔夫产业的发展无疑是个有利的促进。但由于我国高尔夫产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对其产业化深入、系统的研究还不多见,特别是在现阶段,国家对高尔夫制定了限制性政策,更需要业内人士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参考文献:

[1]王玉英,周卫平,殷胜.重庆地区高尔夫运动的发展现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0):77-79.

[2]毛骏.分时度假在会员制高尔夫俱乐部的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3]梁健.广州及其周边地区高尔夫俱乐部现状调查[D].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4]李子超.北京高尔夫旅游认知度及其对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5]刘宗现.中国高尔夫产业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

[6]郁小平.中国高尔夫球俱乐部发展战略研究[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7]黄亮,胡晖.中国高尔夫球场的经济分析[J].当代经理人,2006(9):146-147.

[8]詹新寰,靳英华,詹国勇.中国高尔夫产业市场集中度与市场绩效的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9):25-28.

[9]李璐莎,顾列铭.中国高尔夫报告[J].金融经济,2004,(7):20-21.

[10]郁小平,夏洪胜,何莽.我国高尔夫旅游开发探讨[J].江苏商论,2004,(4):113-114.

[11]幸岭,邓艺.积极推进云南高尔夫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J].云南科技管理,2008,(3):106-108.

[12]孙雷鸣.会员制营销在高尔夫球会经营管理中的实践与应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10):16-19.

[13]刘德云.高尔夫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旅游学刊,2007,(12):23-27.

[14]门达明.海南高尔夫旅游大众化初探[J].管理观察,2008,(6):63-64.

[15]林永革,杨亮.我国高尔夫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25(6):21-25.

[16]伍勇辉.国际化进程中的中国高尔夫旅游及教育[J].当代经济,2008,(5):122-123.

[17]陈恩玉,王爱丰.对我国大陆高尔夫三大市场的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6,20(1):37-40.

[18]吴亚初.试论我国高尔夫运动的产业发展特征[J].中国体育科技,2004,(3):40-44.

[19]王志东,丁再献.山东半岛开拓韩国高尔夫旅游市场研究[J].旅游学刊,2006,(10):49-54.

[20]肖亚红.从深圳看全国高尔夫产业消费的发展[J].宁夏党校学报,2007,9(4):74-76.

[21]王飞加,陈恩玉.我国高尔夫旅游市场经营现状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9):37-41.

[22]李子超,韩烈保.高尔夫旅游研究现状探究[J].特区经济,2009,(5):153-154.

[23]蒋伟.促进桂林高尔夫旅游跨越发展的“p策略”[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8):18-20.

[24]陈飞.重庆市发展高尔夫旅游的Swot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9,(13):65-66.

[25]付冰,周申立,郝百强.试论中国高尔夫旅游的发展与规划[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60-63.

[26]李舟.浅析高尔夫球运动特征与高尔夫旅游产品的开发[J].社会科学家,2006,(6):124-126.

[27]安铁民.理性看待我国高尔夫产业的发展[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09,(3):151.

[28]张本俊,马利亚.浅析我国高尔夫产业[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1):88-89.

[29]燕俊全,李利娜,张琰.云南高尔夫俱乐部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J].新西部,2006,(24):16-18.

[30]陈才发.我国高尔夫旅游产业发展探析[J].中国西部科技,2006,(36):36-45.

[31]张文政.中国开拓韩国高尔夫旅游市场初探[J].江苏商论,2008,(1):93-94.

[32]陈明,王月平.中国高尔夫球具营销策略分析――基于全国高尔夫球具市场的调查[J].特区经济,2008,(7):28-30.

[33]陈鹏.高尔夫球场过量兴建危害浅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4).72-75.

[34]崔英淑.我国高尔夫球场环境保护与土地政策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35]李旗.台湾正圣公司高尔夫用品市场开发策略研究[D].贵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6]田至美.高尔夫球运动的场地变迁及其土地利用[J].金融经济,2003,(1).59-63.

国内旅游市场现状分析篇2

关键词:江西海外客源市场空间结构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7-0141-03

引言

客源市场在旅游目的地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旅游目的地的长远发展;在旅游行业,可以称之为旅游业的生命线。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分布会影响到整个地区的旅游业的稳定程度。

国内外学者对客源市场的研究主要是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研究,如保继刚(2001)对桂林国内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演变进行了研究,指出了桂林国内旅游地发展日趋成熟,主要客源是稳定的;陆林(1994)对黄山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的地区结构进行了调查;汪德根(2004)对九华山客源市场空间结构及出游行为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对旅游流的预测方法;在江西旅游客源市场研究方面,张频(2005)等对江西海外客源市场的消费结构和区域结构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江西海外客源市场的拓展战略;解(2004)引入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方法对旅游客源市场的地理细分市场进行分析,提出了旅游市场开拓的方向,为旅游地市场开发提供了科学方法及理论依据;刘春等(2011)对武汉城市圈乡村旅游空间结构进行研究,提出了武汉城市圈乡村旅游空间结构研究。

笔者试图通过调查江西省海外客源市场现状,利用地理集中度指数来分析江西省的海外客源市场,并提出针对性的发展措施。

一、江西省海外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

江西省海外客源市场发展现状。江西海外客源市场发展状况可以从纵向角度(时间角度)和横向角度(区域角度)来进行比较分析,主要用旅游总收入和旅游接待人次这两个指标来说明。

1.江西省海外客源市场总体情况

从图1来看,江西的入境旅游呈“持续、快速、稳定”的增长趋势,在旅游人次方面,一直都是增长趋势,在2003―2020年这八年间,江西入境旅游人次由2003年的16.566万人增加到2011年的114.0792万人;在旅游收入方面,整体也呈增长,旅游总收入由2003年的4746万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34629.6美元,从此可以看出江西入境旅游地发展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2.江西主要客源国的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江西省的海外市场以港澳台同胞为主,其次是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英国和德国客源,它们占到江西海外客源市场的绝大部分。

二、旅游客源市场空间分布集中性

旅游客源市场空间分布集中性是指旅游者的地理来源和强度,旅游者在地理区划上的分布。本文借助旅游地理学上的地理集中指数来进行定量分析,其计算公式:

G=100×■

公式中:G为旅游客源地的地理集中指数;xi为第i个客源地的游客数量;t为旅游目的地接待游客总量;n为客源地总数。

G值为0~100,G值越大,说明游客来源越集中,G值很大,则客源市场过于集中,旅游经营稳定性差;反之,若G值很小,则说明市场过于分散,不利于主要客源市场的确定,给旅游宣传、旅游服务带来困难,所以对于任何旅游地,一般学者认为G值在30~40最好。

通过这一计算公式的计算结果,可以反映出江西省旅游国内客源市场空间地理分布的集中程度,即该旅游目的地依托的主要客源地是比较分散,还是比较集中,进而反映江西省旅游业整体发展的稳定性,同时也为江西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指导作用。

由上页图2可以看出,江西省入境客源地理集中指数由2003年的59.084%~2010年的44.981%,说明江西的入境旅游客源逐渐呈现多元化发展。因为集中式客源市场容易受到客源社会、经济、政治等变化的冲击,旅游经营的稳定性差到旅游客源开始分散,更有利于江西入境旅游业的发展,说明江西入境旅游业客源逐渐稳定,有利于旅游业的发展。

三、江西省海外客源市场细分

上页图2中的集中度逐年下降,说明江西的海外客源市场日趋稳定,有利于海外市场的宣传。同时根据上页表12003―2010年江西入境客源地的入境人次,可将其客源地分为核心客源市场(市场份额大于20%)、一级客源市场(客源份额大于1.5%)、二级客源市场(市场份额占1.3%~1.5%)和三级客源市场(市场份额小于1.3%)。其客源市场具体细分如下:(1)核心客源市场:港澳、台湾;(2)一级客源市场:日本、美国、英国、韩国、德国、新加坡;(3)三级客源市场:法国、西班牙、加拿大、澳大利亚。

结论

在江西的海外旅游客源市场中,港澳台一直占有着主导地位,但近年来美国来赣游客呈逐渐上涨趋势,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江西海外客源市场比较分散,在经营与开发过程中受到客源地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影响较小,有利于其长期、稳定增长;客源吸引半径在增大,中程客源市场份额比重增大,旅游吸引力较大,但远程客源市场如西欧甚至更远地区的吸引力较小。

江西省近期应将核心市场、国内一级市场作为重要开发市场,但因为距离的因素以及来赣旅游的港澳台旅游情况来看,近期来赣的港澳台短期内不会出现太大的变化。同时,来赣的旅游中没有二级客源市场,这表明,除了像新加坡、马来西亚这些中程距离市场外,印度、泰国等同等距离的中程客源市场较少,因此,要优先发展中程客源市场。江西的远程距离市场除美国外,像西欧的英国、法国虽然一直游客人次有所增加,但其所占份额仍然在总的数量来看很小,所以在重点开发中程距离市场外,还要把发展远程距离市场,像西欧等列入轨道。

参考文献:

[1]张玲.旅游空间结构及演化模式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6).

[2]ChristineLim.Reviewofinternationaltourismdemandmodels[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89,(4).

[3]邢道隆.北京市国内旅游分析[J].旅游论坛,1986,(1).

[4]陆林.论黄山国内旅游客源市场区域结构[J].人文地理,1989,(2).

[5]汪德根.九华山国内客源市场空间结构与出游行为研究[J].旅游资源开发与市场,2004,(5).

[6]保继刚,等.桂林国内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演变[J].地理学报,2002,(1).

[7]张频,等.江西省海外旅游客源结构及其拓展探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5,(1).

[8]解,等.旅游客源市场空间结构及地理细分市场计量分析研究――以江西省为例[J].经济地理,2004,(6).

[9]薛领,翁瑾.中国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的微观机理与动态模拟研究[J].旅游学刊,2010,(8).

[10]刘春,等.武汉城市圈乡村旅游空间结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13).

theResearchontheSpatialStructureofJiangxioverseatouristorigins

XUQing-yonga,CaoHong-zheb

(nanchangUniversity,a.tourismplanningandResearchCenter;b.ScienceCollege,nanchang330031,China)

国内旅游市场现状分析篇3

关键词:我国工业旅游;研究综述;展望

一、引言

国际上工业旅游的产生首先是从工业遗产旅游开始的,这是一个与工业考古学密切相关而不为国内所注意的新领域。中国工业旅游的起步较晚,只有数年时间,是由国外的工业旅游直接引进。1998年以来,我国工业旅游发展迅速,一些城市相继开发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旅游产品,并逐渐形成以上海宝钢、海尔工业园、三峡工程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工业旅游项目。2001年底,国家启动工业旅游项目,工业旅游项目正式纳入到国民所接受的旅游方式之一,至今已有3批工业旅游示范点获批。

二、我国工业旅游研究综述

所查阅的相关文献中,一般包括理论研究与个案研究两种形式,较多文献集中于个案研究,主要是针对某个区域或企业进行工业旅游方面的研究,其中包括产品开发、工业旅游规划、工业旅游发展状况等,同时也存在少量与其他学科交叉研究的文献。根据文献的研究内容的不同,国内学者研究的工业旅游文献主要的方向涉及到7个方面。

(一)我国工业旅游发展战略、现状研究

工业旅游作为旅游行业的一个新生事物,其前身源于企业间的参观学习,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决定了工业旅游在我国的运作范畴主要是集中在一些具有一定知名度或是在本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中展开。www.lw881.com在旅游学术界,对于工业旅游发展战略、现状研究的文献很多,分布在我国工业旅游发展模式研究、发展前景研究、发展现状、区域工业旅游发展研究等方面。

1999年,《发展中国工业旅游的思考》(姚宏)提出中国工业旅游的发展模式主要有都市综合型工业旅游和特色工业城市的工业旅游两种模式,并指出21世纪工业旅游市场将成为旅游环境容量分流及挖掘旅游资源内涵措施的重要一面。《中国工业旅游发展评析:从西方的视角看中国》(李蕾蕾,2003)从西方的视角,对世纪之交以来中国工业旅游发展的状况进行谨慎评析,探讨中国工业旅游发展独特的政经背景,以及从政务接待到商务接待的历史过程及其对工业旅游的影响。同时,还提出中西不同的工业旅游开发模式对双方均有启迪,工业旅游开展依赖于一定的地域环境。黄芳2004年在《我国工业旅游发展探析》一文中从全新视角对工业旅游进行研究,其从开发利用城市品牌资源出发,研究工业旅游在现实运作中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障碍,并对工业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以及工业旅游业的全面发展进行了探讨。对于工业旅游示范点的获批,有的学者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吴杨和沈玉芳(2007)的《基于区域视角的中国工业旅游发展的思考》,以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为样本,对工业旅游点的区域分布特征及空间密度差异、工业旅游点所属行业的区域分布特征与空间密度差异进行初步分析,并探索这些特征与各区域工业发展特征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其从制定区域工业旅游发展规划、选择工业旅游空间开发模式、构筑“无边界”的区域工业旅游合作方式等方面对各级区域范围的工业旅游发展进行了探讨。

对我国工业旅游发展战略、现状的研究,不仅依赖于国外工业旅游发展状况和我国的市场状况背景,而且还针对工业旅游的标志性事件的发生以及所依托的地域环境特点进行全新研究。

(二)我国工业旅游开发规划研究

工业旅游具有知识性强、依托性强、观赏性强、重游率低等特点,这就决定了工业旅游观光成为了主打产品,同时面对重游率低的现状,不得不考虑开发什么样的旅游产品、如何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等。作为旅游业的一个新领域,客源市场和供给市场的双向需求,为工业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学术界面对市场需求的多样化趋势、对旅游资源的突破认识、对于工业旅游开发规划的研究也呈现出多角度趋势。曲薇薇和黄安民于2003年在《工业旅游时空开发层次分析》一文中,针对工业旅游发展的现状和局限,提出了工业旅游发展在时间上的3个层次,并结合不同的工业企业的特点给出了不同的旅游开发建议。王宝恒(2004)的《工业旅游的开发条件及风险提示》对工业旅游的开发条件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是保证工业旅游成功开发的前提和基础,同时还指出工业旅游开发的成功离不开对项目风险的认知与评估,其从主体条件、客体条件、媒介条件3个方面对工业旅游的开发条件作了较全面的探讨,进而分析了在当前市场条件下,因工业旅游自身局限性可能产生的开发风险。毕燕等(2005)的《工业企业旅游开发研究》,从工业企业的视点出发,运用层次分析法,以广西为实际案例,对工业旅游开发条件进行综合评价,并对工业旅游开发提出了诸如开拓创新思路、加强工业旅游配套设施与服务的建设、加强gis技术在工业旅游开发中的应用等建议。

工业旅游开发规划研究涉及多角度、多方面,不仅对各类实际案例进行开发研究,而且还对工业旅游价值的开发、时空层序开发、项目策划等进行了研究,不仅为我国工业旅游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为开展工业旅游的企业提供了实际解决措施。

(三)我国工业旅游个案介绍

在所查阅的文献之中,相当一部分文献是对开展工业旅游项目的企业进行的描述性文章,包括开展的旅游产品的描述、开展工业旅游的企业描述。虽然这部分文章在学术意义上并不具备利用价值,但是经过对工业旅游项目的描述,不仅可以了解现阶段工业旅游的发展状况,还能了解到企业所开展的工业旅游项目类型,为其他企业开展工业旅游提供产品借鉴。

(四)工业旅游产品研究

目前,对于工业旅游产品的定义,多数学者均认为工业旅游产品指的是以工业旅游资源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产品,虽然关于工业旅游产品的研究并不多。在所查阅的文献中,共有5篇文献研究了工业旅游产品,主要包括工业旅游产品的个性特征、开发现状、营销策略等(见表1),研究文献少则限制了关于工业旅游产品研究上的创新少,研究角度贫乏。

(五)国外工业旅游研究

工业旅游起源于国外工业发达的国家,而工业旅游的出现、发展同人类社会工业化进程息息相关。刘会远和李蕾蕾对德国的工业旅游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发表了《德国工业旅游面面观》系列的多篇文献,都是介绍德国各式各类的工业旅游产品。李蕾蕾(2002)在《逆工业化与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德国鲁尔区的实践过程与开发模式》中,从旅游的角度介入德国鲁尔工业区的研究,介绍了工业遗产旅游的新观念。李跃军与吴相利在2003年发表的《英国工业旅游景点开发管理案例研究》一文中,以约翰·斯沃布鲁克所著《景点开发与管理》一书中所附英国伯明翰的卡德布里世界等5个工业旅游景点同期的开发与管理方面资料为素材样本,进行了包括景点开发目标、提供的产品、市场指向、价格政策、营销经营等方面内容的综合归纳比较分析,找出了其开发与管理中的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启示。

(六)工业旅游相关综述研究

对于工业旅游相关的综述包括《国内外工业遗产旅游研究述评》、《国外工业旅游及其研究进展》、《我国工业旅游研究的回顾与思考》等,它们对工业旅游的不同方面进行了综述,对了解工业旅游的发展历程有较大的作用和意义。

(七)其他

在所查阅的文献中,有部分文章除了从上述类别之外的角度对工业旅游进行了研究,诸如理论基础、特征研究、广告效应探讨、工业旅游地域空间结构特、工业旅游对名牌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工业旅游感知分析、定位研究等等,这些文章从不同角度丰富了关于工业旅游的研究,也开拓了研究视野。

三、结论与展望

目前,同工业旅游的蓬勃发展势头相比,我国工业旅游研究则明显滞后,研究成果少,有学术价值的文章更是鲜有,且多为介绍工业旅游开展情况的表层研究,缺少理论层面的分析、归纳和总结。究其原因,主要与工业旅游所处发展阶段有关。目前我国工业旅游尚处于发展阶段,存在诸多问题,如市场还未形成;开展工业旅游的企业很少经验交流;工业旅游研究所需的相关数据、资料缺乏等。工业旅游活动自身的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工业旅游研究的难度,限制了工业旅游研究的深度,并直接影响到研究成果的适用性与针对性。

首先,从检索到的文献来看,研究的内容较为单一,个案研究较多,缺乏有深度的理论研究;其次,定性研究相对较多,对一些问题的探讨停留在描述性分析上,而定量研究较少,缺少用数学统计等学科的方法运用到工业旅游研究中;再次,对于工业旅游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工业观光旅游上,缺乏对工业遗产旅游的深入研究,因为工业旅游是由工业遗产旅游发展而来,同时工业遗产旅游问题牵涉到众多社会问题。

随着国家政策对工业旅游的扶持与管理力度的加强,加上旅游市场的多元化发展与旅游需求的多样化产生,有深度的工业旅游研究会层出不穷,弥补研究空白点,比如工业旅游的项目管理、工业旅游的游客经历、受益、管理研究等等,结合不同学科进行跨学科研究,使得工业旅游的研究不断丰富和深化。

参考文献:

1、吴相利.英国工业旅游发展的基本特征与经验启示[j].世界地理研究,2002(4).

2、裴泽生.工业旅游开发漫议[j].旅游学刊,1997(4).

3、姚宏.发展中国工业旅游的思考[j].资源开发与市场,1999(2).

国内旅游市场现状分析篇4

[关键词]市场导向空间定位阳信

一、引言

旅游市场定位是旅游企业为了使自己的产品在市场和目标消费者心目中占据独特的深受欢迎的地位而作出的各种决策和进行的各种活动。近年来,许多国家和地区将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加剧了旅游市场竞争,这就要求旅游经营者必须认真分析旅游市场现状,对旅游客源市场进行准确的空间定位。

2000年以来,有关旅游市场空间定位的文献开始增多,研究的内容、方法和尺度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但概观该类研究,多以地域临近原则为基础,以辐射半径作为市场划分的主要依据,强调距离的重要影响作用。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收入水平的提高,距离对观光类游客的限制越来越小,市场作用越来越明显。在上述的宏观背景下,本文试图探讨基于市场导向原则的旅游产业空间定位。

二、旅游市场现状分析

阳信县位于山东省北部,黄河三角洲平原开发的中心地带,地处山东半岛和京津两大经济地区的连接地带,总面积793平方公里,人口43万。生态农业发达,鸭梨和香椿种植规模大,是中外文明的鸭梨之乡和中国香椿生产基地。

1.游客区域构成

根据旅游点游客调查及主要饭店访查,阳信客源市场以省内为主,占60%~70%;其次是京津唐城市群及浙江、江苏、广东等发达省市,多以批发阳信鸭梨、洽购牛羊皮生意为主要目的;海外游客主要来自韩国、日本等,多与阳信县三资企业相联系,但比例小。

2.客源市场现状

(1)近距离客源市场。主要包括滨州市辖县,以观光为主要目的,占省内游客量的50%,但停留时间短,多一日或半日游,且在阳信基本无消费,因此对阳信旅游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很小。

(2)中等距离客源市场。主要包括山东半岛城市群及京津塘地区,观光类游客较多,且主要集中在梨花会期间,停留时间较长,一般为1天~2天,对于旅游消费较小的阳信来说,所起的作用较大。

(3)远距离客源市场。主要包括韩国、日本等海外市场,该类游客数量少,但消费水平高,是阳信海外旅游市场开拓的重要依托,对阳信旅游形象宣传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三、客源市场空间定位

空间定位。由以上分析看出,阳信县周边近距离客源市场规模大,但经济效益不高;中、远距离客源市场规模小,但经济效益高。因此,阳信应突破地域界限,以市场为指导进行空间定位。国内市场应以京津唐和山东半岛城市群作为主攻市场;当旅游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以长三角地区作为主攻市场,通过启动长三角老年度假和鸭梨修学旅游市场,辐射带动全国中高端客源市场。其国内及海外市场空间定位如下:

1.国内客源市场

包括两个层次。(1)一级客源市场包括京津唐及山东半岛城市群。该区域经济发展层次高,城市旅游发达。阳信县区位优越,为山东省通往京津唐最近的地区之一,以生态农业为主的乡村旅游特色突出,与该区域旅游景观形成鲜明的差异。随着京青奥运高速公路的全线贯通,阳信可以成为京津塘及半岛城市群中等以上收入者的重要目的地。(2)二级客源市场包括长三角老年旅游市场。目前,上海、南京、杭州、宁波等城市已相继进入老年型社会,老年旅游市场潜力无限。老年人有一定的积蓄,没有经济负担,且闲暇时间充裕,由于年龄原因,向往到环境优美、空气质量好的旅游目的地度假。阳信县工业化程度低,空气质量好,凭借优美的自然风景、日渐完善的交通服务设施,通过宣传营销,可以成为长三角老年旅游的重要目的地。

2.海外客源市场

海外客源市场包括两个层面。(1)一级客源市场。包括韩国、日本。原因是地域上临近,且山东与韩国、日本等近邻国家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彼此间经济联系密切。(2)二级客源市场。包括北亚和东北亚。对蒙古和俄罗斯东部地区游客来讲,以特色农产品、地毯、古典家具等为代表的购物和度假旅游,显具经济意义。

四、几点结论

阳信县正处于旅游业发展起步阶段,以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为主,根据观光旅游的特征,阳信县客源市场空间定位为:以国内游为主,海外市场为重要依托。近期以京津唐和山东半岛城市群作为主攻市场,中远期以长三角地区作为主攻市场。阳信县应开发观光娱乐类旅游产品,并加强旅游宣传与促销,提高其旅游地位,以实现旅游业快速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徐德宽王平:现代旅游市场营销学[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8.87,97~981

[2]董丽萍:南海市旅游市场定位研究.热带地理,2000.4

国内旅游市场现状分析篇5

>>中国旅游市场细分研究综述中国旅游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展望中国旅游类上市公司规模报酬研究抢占中国旅游市场的先机中国旅游团购市场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中国旅游研究的新阶段中国旅游业广告现状分析研究中国旅游服务发展现状研究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国旅游市场的研究越南应对中国旅游市场的思考解析中国旅游商品的市场失灵浅析中国旅游地产的市场开发影响中国旅游市场发展的因素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问题缺失的现状与反思大规模阵列天线基站的ota测试方法研究中国旅游商品的现状分析与开发对策中国旅游商品的现状和发展出路“后奥运”拉动中国旅游市场中国旅游业的顾客导向问题研究中国旅游研究的国际影响力分析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中国>教育>中国旅游ota市场交易规模现状的研究中国旅游ota市场交易规模现状的研究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document.write("作者:向前")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摘要】随着我国在线旅游市场的迅猛发展,在线旅游ota被越来越多消费者的所接受。本文对4年来我国在线旅游ota市场规模发展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就其发展现状分析了成因并提出了对策。【关键词】ota市场交易规模现状成因分析对策【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1-0093-02

近年来,中国在线旅游市场发展迅猛,已经逐步成为一个新兴的产业。旅游ota(onlinetravelagent)作为该产业链中重要的一环,被越来越多消费者所接受。

一旅游ota市场规模发展的数据分析

1.旅游ota市场增速稳定,但市场规模占比逐年下降

根据艾瑞数据统计,2011~2014年中国在线旅游市场增长速度稳定,保持在27%以上。旅游ota市场除2012年外,也保持了24%的较高增长率。但是旅游ota占在线旅游市场规模的比例却在逐年下降。即使在增速最高的2013年,ota占比仍然下滑了0.1%。

2.出现的环比负增长稳定在第四季度,但比例有所上升

2011~2012年,旅游ota市场交易规模环比负增长出现在当年的第一和第四季度。2013~2014年仅第四季度出现了环比负增长,但2012~2014年每年的第四季度,环比负增长均上升了0.8%。在当月旅游ota占比中,除2014年外,即使出现环比负增长,也都高于当年ota占比。

3.市场最高交易规模稳定在第三季度,但同比、环比增长率均缓慢下降

2011~2014年旅游ota市场最高交易规模均为第三季度。除2012年外,同比、环比增长率均缓慢下降。在当月旅游ota占比中,2011、2013和2014年第三季度略低于当年ota占比,2012年第三季度略高于当年ota占比。

二旅游ota市场规模现状的成因分析

1.在线旅游用户的消费行为模式迁移,造成了旅游ota占比的逐年下滑

虽然旅游ota保持了24%以上的较高增长率,但在在线旅游市场中,面临着旅游垂直搜索、在线直销平台、旅游点评UGC、在线生活服务商和在线旅游支付平台等消费模式的冲击。自2010年在线旅游开始移动端布局后,2013年移动端进入了爆炸性发展,涵盖了线下供应商、移动运营商、UGC、出行服务、旅游ota等。消费者在形式更多样化、操作及支付更便利的在线旅游市场中,不再产生对单一消费模式的依赖,转而逐步向符合自身网上消费行为特征的模式迁移,使旅游ota占比逐年下降。

2.旅游ota为争夺用户渗透率开展的价格混战余波至今未消,由线上延伸至线下

2012年旅游ota市场交易规模同比增长率最低,其成因在于2012年第二季度开始,各大旅游ota企业为争夺用户渗透率,以返现、返券、打折降价等形式开展的酒店促销活动。如芒果网酒店预订的8000万元现金补贴,最高返现50%;同程网的返现9000万、点评返奖金;携程预授权5亿美金等低价促销活动。这些旅游ota企业以牺牲自身利润为代价,换取了用户渗透率不同程度的提升,但引起的线上价格混战,形成了4年来旅游ota市场最高交易规模季度最低同比增长率18.4%和最高环比增长率22.4%这样鲜明的数据对比。至今这场价格战余波仍未平息,已成为影响旅游ota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事实上,在2012年掀起的价格战中利润空间损害最为严重的是线下企业。旅游ota以赚取佣金为主,价格战迫使被的线下企业要挤出更多的利润空间。针对旅游ota混战中频出的价格倒挂等行为,已被迫让线下企业做出了断供的无奈之举。2015年初至5月,发生了17家旅行社集体抵制途牛;华住“断供”三大旅游ota,准备逐步建立自己的直销平台;湖南200家酒店抵制去哪儿网五折促销等事件。在数据分析中,2015年第一季度旅游ota占比仅为4.58%,单月占比已创新低。

3.旅游ota难以脱离线下旅游淡旺季的影响

在旅游ota持续增长过程中,每年第三季度为当年最高交易规模季度、第四季度环比负增长的规律,与线下旅游淡旺季趋于一致。即,现有的旅游ota仅仅将自身当作线下旅游企业的网络分销商,并没有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推手。因此,可以推断的是,现阶段旅游ota受惠于我国旅游业的整体利好,依赖于我国较高的游客增长量。但当出现金融环境问题,游客数量减少,旅游ota又该如何应对?

三解决对策

1.线上线下携手,制定价格红线

旅游ota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大部分的资源仍然掌握在传统线下旅游企业手中,即使线上用户渗透率再高,仍然需要线下企业的支持,而且在线下企业普遍开始重视在线化后,每家企业的市场份额都有可能被削减。因此,旅游ota必须线上携手线上、线上携手线下,共同制定价格红线,营造良好的市场经济氛围,守住合理的行业利润空间。

2.明晰企业定位,发挥线上线下优势

现阶段旅游ota的业务集中在机票、在线度假和酒店三大块,许多已进入或准备进入市场的企业都以此为标杆,期望通过复制或局部创新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企业自身定位并不明晰。

因此,旅游ota需要审视自身线上、线下的优势资源,明晰企业定位,再进行线上集成整合。如携程以平台式、产业链式布局,攻略、休闲度假产品、酒店等无所不包,以较早进入市场且大而全获得了5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腾讯、阿里巴巴则将在线旅游更多地融合进o2o中,衣、食等延伸服务,发挥了生活服务电商的最大优势。芒果网则发挥了自身的线下资源优势,实现了线上线下双渠道营销。

3.重视移动端开发,向移动购物市场横向渗透,缓解旅游淡旺季带来的影响

2014年我国的移动购物市场交易规模达到了9297.1亿元,同比增长239.3%,是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的3.4倍。可以预见,未来移动终端将成为旅游ota的新发力点,移动app和微商平台爆炸式的开发将是旅游ota的工作重心,同时,也会带来新的竞争方式。在大量的移动app和微商平台出现后,旅游ota碎片化的产品信息推送将更为及时,针对性的个性化产品也将大量出现,将缓解旅游淡旺季给旅游ota带来的影响,使全年市场交易规模增长曲线更为平滑。

国内旅游市场现状分析篇6

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1-0238-03

1引言

生态旅游市场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理念下逐渐形成的新兴旅游活动,目前国内外对生态旅游市场研究比较少,一方面由于生态旅游活动与普通旅游活动没有严格区分开来,因此理论上研究生态旅游市场更多从旅游环境承载力角度分析对旅游规模的约束作用,以此体现生态环境与旅游发展的和谐性[1~3]。另一方面生态旅游市场目前处于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小样本、贫信息、不确定”状态,学者更多的是通过个案实证研究,定量分析具体某个生态旅游景点的生态旅游承载力,例如刘会平(2001)[4],胡忠行(2002)[5],石强(2007)等[6]基于此分别研究了武汉东湖、天台山、武夷山等中国风景名胜区的旅游环境容量。张晓娜等(2008)对秦皇岛市南戴河海洋乐园景区的承载力状态进行了预警研究,可以说,很少有研究预测生态旅游市场的真正发展[7]。本文从影响旅游需求的人口统计特征、行为特征、生态环境资源角度,以风雅-格邦国家公园为调查样本,建立灰色预测模型,研究生态旅游市场的需求,研究结果将为越南发展生态旅游市场作出理论指导。

2生态旅游市场需求灰色模型

2.1灰色关联度分析

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的基本思想是根据系统主体的行为特征与影响因素序列曲线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它们之间关联度的大小。曲线形态愈接近,说明关联度越大,反之则越小。本文从风雅-格邦国家公园的调查问卷中得到的生态市场需求影响因子,如人口特征、行为特征、旅游动机分类等方面具体细分的因子出发,根据灰色关联度的求解步骤,计算各因子之间的关联度。

3研究结果

根据以上针对风雅-格邦国家公园为试点的生态旅游市场需求预测模型的求解,可以预测得到2012~2021年各年的旅游人数分别为:451086人,469910人,488734人,507558人,526382人,545206人,564030人,582854人,601678人,620502人。生态旅游市场需求总体呈扩张状态,但是增长幅度比较平缓。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旅游需求预测模型的预测效果和风雅格邦国家公园旅游的实际情况基本相符,因为越南生态旅游发展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今后的十年或者更长时间内,如果居民收入增长水平,生态环境资源开发水平,以及生态教育水平没有得到较高水平提高的话,那么生态旅游市场需求不会大幅提高,毕竟生态旅游属于较高层次的娱乐活动。

国内旅游市场现状分析篇7

【关键词】博物馆;旅游;综述

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在2007年通过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中明确规定:“博物馆是一个非营利性、永久性机构,它向公众开放并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通过采集、保存、传播、展览世界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1]。从定义中不难看出,博物馆的功能定位已经从传统的“单一型高品位文化瞻仰”逐渐转变为现行的“复合型文化休闲旅游”模式,其寓教于乐的功能更是使博物馆同旅游业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深受旅游者青睐的博物馆旅游。

随着近几十年来博物馆旅游在国内外的逐渐兴起和发展,博物馆旅游这一新兴文化旅游形式作为国内相对较新的研究课题,正在受到业界和学界的极大关注。由于目前国内学者对我国博物馆旅游研究进展的文献梳理为数不多,因而笔者通过CnKi学术文献搜索引擎对1993-2012年题名为“博物馆旅游”的文献进行高级检索,共搜索到相关文献113篇,大多以案例形式探讨博物馆旅游的开发现状及发展对策为主。

因而笔者另辟蹊径,试图从博物馆旅游资源、博物馆旅游市场、博物馆旅游功能、博物馆旅游体验等不同角度着手,在对国内博物馆旅游的研究成果和最新动态进行归纳和梳理的基础上,与国外博物馆旅游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相比较,从而指出我国在博物馆旅游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并对未来的研究趋势和研究重点进行展望,以期对未来中国博物馆旅游研究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国内博物馆旅游发展现状

博物馆旅游就是以博物馆为载体的旅游活动方式。随着都市旅游的兴起,博物馆的旅游功能日益凸显,逐渐成为提升城市文化吸引力的重要资源。然而,在我国博物馆业与旅游业融合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系列制约博物馆旅游发展的因素,只有认清存在的问题,才能在此基础上探寻具有针对性的发展对策。

笔者认为,国内博物馆旅游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虽然近年来国内博物馆数量持续增长,但总量相比西方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国内平均约60万人才拥有1个博物馆,缺乏博物馆旅游规模优势;其次,博物馆的规模、管理、科研等方面都还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展示内容陈旧乏味,缺乏市场吸引力;再次,博物馆类型虽不断增多,但总体结构尚不合理,精品博物馆数量十分有限,且特色博物馆类型较为单一,不能充分满足观众多元化的需求;此外,由于博物馆自身体制原因,传统的、被动的经营管理模式导致其经营和管理理念趋于保守,不能很好占领市场先机;而由于资金短缺且来源渠道单一的问题,更是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博物馆开拓旅游体验项目、加大营销宣传力度的实施;最后,博物馆旅游的休闲配套设施尚不完善,博物馆旅游产业链狭窄且产品附加值低,降低了博物馆的经济效益,也不利于博物馆自身的循环发展。

也正是由于博物馆旅游发展过程中众多问题的存在,促使并激发了国内学者对博物馆旅游研究的热情,不同学者选取不同视角对我国博物馆旅游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建议。

二、国内博物馆旅游文献概况

在本文中,笔者借助CnKi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的搜索引擎工具,对1993-2012年题名为“博物馆旅游”的文献进行高级检索,截止至2012年2月16日,共搜索到相关文献113篇。陈桂洪等(2010)[2]在对国内博物馆旅游研究文献的分析时,总结出国内博物馆旅游的研究在2000年后主要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博物馆与旅游的结合、博物馆旅游开发问题研究、城市博物馆旅游发展研究、博物馆解说系统、博物馆旅游者行为、生态博物馆研究。通过对文献的筛选、归纳和整理,笔者对陈桂洪等人的总结基本认同,但笔者认为国内学者对博物馆旅游者行为方面的研究仍然较少。文献大多以案例形式探讨博物馆旅游的开发现状及发展对策为主,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的相似度相对较高,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内博物馆旅游的研究进程。

因而,笔者基于博物馆旅游产品的开发视角,研究其开发、发展和完善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从博物馆旅游资源开发、博物馆旅游市场特征、完善博物馆旅游功能、提升博物馆旅游体验等不同角度着手,对国内博物馆旅游研究进展及热点问题加以分析。

三、国内博物馆旅游研究热点

根据iCom对博物馆概念的定义,使博物馆旅游有了明确的类别划分:博物馆旅游属于文化旅游,更是遗产旅游的重要内容[3]。而博物馆旅游作为都市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为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本文试图以文献综述的形式,并基于博物馆旅游产品的开发视角,从博物馆旅游发展阶段所需经历的:博物馆旅游资源开发、博物馆旅游市场特征、完善博物馆旅游功能、提升博物馆旅游体验等四方面的过程出发,探讨近年国内博物馆旅游研究进展及热点问题,以展望我国博物馆旅游的研究趋势。

(一)博物馆旅游资源开发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是旅游业的基础。Holloway(1986)指出:旅游吸引物必须是给旅游者以积极效益或特征的东西[4],而对于博物馆而言,其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高雅的艺术鉴赏氛围、丰富的文化休闲活动、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等,便是其独具一格的旅游吸引物资源。

栗中斌(2004)[5]通过对博物馆旅游资源不可替代的资源优势的分析,探寻束缚博物馆文化旅游功能发挥的原因,并提出博物馆旅游资源的开发对策;黄邦恩(2005)[6]对厦门主要博物馆资源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的分析,指出其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厦门博物馆旅游资源开发对策;唐顺英等(2006)[7]在对山东省博物馆科普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和评价的基础上,指出了博物馆科普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其未来的战略对策;罗美娟等(2008)[8]从博物馆数量、类型、展品、展示手段和解说系统等角度展现了澳门博物馆丰富的旅游资源及吸引物,在详细分析各旅游资源开发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以馆间资源合作、营销树立形象、政府民间支持、转移传统功能、拓宽信息渠道等方式促进澳门博物馆旅游资源发展的举措;张岚等(2008)[9]以上海市为例,总结了博物馆旅游资源的特点,分析了其在博物馆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提出了针对上海市博物馆旅游资源的三种开发模式;张葳等(2010)[10]根据河北省域范围内博物馆旅游资源的现状和特点,依托空间维、时间维、虚拟维的理论基础,提出适应河北博物馆发展的多种开发模式;李雪峰(2010)[11]则是通过对上海民间博物馆吸引力及开发现状的分析,探索上海民间博物馆产品的开发方向。

从博物馆旅游资源的视角出发,国内学者大多通过归纳、整合与分析博物馆所拥有的能够提高旅游者消费价值的旅游吸引物资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现有旅游资源、创造发展环境,以此探寻适宜国内博物馆旅游的发展战略,以达到博物馆旅游的研究目的。

(二)博物馆旅游市场特征

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拓展和旅游业的成熟进程,在不同的时期,旅游市场的含义也不尽相同,主要涵盖:有形交换地点、无形交换关系及旅游消费者群体等三个方面[12]。而旅游者作为旅游交易及活动发生的基础,无疑是旅游市场的主体要素,也因此成为了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领域。

然而,综合分析国内博物馆旅游相关文献,笔者发现,国内学者在对博物馆旅游的研究进程中,却较少涉及博物馆旅游市场特征的分析和研究,且主要以客源市场总体抽样调查为手段,借此分析客源市场和游客行为特征,进而从游客市场出发,开发满足游客需求的博物馆旅游产品。史萍(2002)[13]通过对上海博物馆客源市场的调查和分析,解析了其客源市场的变化与时代特征,并为其寻求新的突破提出独到见解;张岚等(2009)[14]同样以上海市博物馆为例,在客源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对史萍的研究成果加以补充和完善,提出从多渠道筹集资金、找准市场定位、细分客源市场、发掘产品潜力、加强行业合并以及加大营销力度等方面的举措,并构建起一套上海市博物馆旅游市场开发运营模式;刘俊等(2005)[15]以广州南越王墓博物馆为例,通过对游客行为调查问卷数据的研究,指出地方性博物馆“高满意度却没有产生较高重游意愿”的原因除了博物馆自身资源利用和开发程度不合理外,更重要的便是博物馆游客的游览行为大多在其他旅游动机的驱动下发生;罗建基等(2009)[16]对到福州地区博物馆旅游的游客进行地域结构、年龄结构、文化水平等分析,以此了解游客客源地、游客年龄比重、知识文化水平的构成,从而开发出满足游客需求的、具有针对性的博物馆旅游产品;龚金红等(2010)[17]则选取广州具有代表性的三座博物馆作为研究对象,以问卷调查形式分析博物馆游客的行为特点,在此基础上研究博物馆在经营观念、市场定位、产品设计和营销宣传等方面的开发策略,以进一步开拓博物馆旅游市场。

从博物馆旅游市场的视角出发,博物馆旅游者的旅游购买力、旅游意愿、旅游购买权利等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旅游者的旅游决策。因而,如何借助旅游者行为问卷调查、面对面访谈等方式,深入挖掘旅游者内心活动和想法,充分把握影响旅游者决策的关键因素,进而采取有效措施开发、利用、完善、创新博物馆旅游吸引物资源,激发旅游者动机,满足旅游者期望,以促进旅游者决策,便是未来博物馆旅游研究的趋势所在。

(三)完善博物馆旅游功能

在博物馆旅游发展初期,受博物馆“非营利”理念的影响,博物馆仅被大众视为接受教育的文化场所[18]。然而,文化性作为博物馆业与旅游业间的共同特性和最根本的连接点,使博物馆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寻求与旅游业有机结合,在两业融合发展的趋势下,博物馆社会角色的转变和全方位旅游功能的完善可谓势在必行。

张礼智(2005)[19]认为博物馆的属性即是文化,因而博物馆应该回归到文化本性上,把博物馆真正办成观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场所,让观众从中获得享受;倪晓波(2006)[20]则更是将博物馆旅游定位为“一种更具文化内涵、更能陶冶游人高尚情操的旅游类型”,明确了博物馆提高旅游者文化修养和艺术审美能力的功能;而谭颖(2007)[21]和杨国杰(2007)[22]的研究又一次将博物馆的功能予以丰富,提出现代博物馆除了具有传统的文物收藏、科学研究和社会教育的三大功能之外,逐渐附加和培育了旅游功能;吴晓昊(2007)[23]认为博物馆除文物收藏、科学传播、社会教育、科学研究等基本功能之外,其国际文化交流、为旅游者服务等功能已越发重要,因而文章从旅游功能开发角度,对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发展提出见解;赵飞等(2010)[24]选取广州三家影响力较大的博物馆,采用问卷、访谈、实地观察等方法,调研主要涉及旅游者和博物馆管理者对博物馆旅游功能开发的现状、态度和措施。最终归纳文化教育、文化传播、娱乐休闲、购物和旅游服务等五方面博物馆旅游功能,并针对这五方面功能,提出相应的改进设想。

从博物馆旅游功能的视角出发,国内学者主要通过对博物馆业与旅游业融合的研究,以探寻由此触发的博物馆旅游功能。此外,以实证研究为基石,通过对博物馆旅游者及管理者的调研,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对博物馆的功能加以明确,从而使管理者依照旅游者的功能需求对博物馆原有设施及发展战略予以改进和完善,以吸引更多潜在博物馆旅游市场。

(四)提升博物馆旅游体验

“体验经济”的提出者B.JosephpineⅡ和JamesH.Gilmore将“体验”定义为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围绕消费者创造出的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25]。笔者将此定义沿用到博物馆旅游体验中,即:“博物馆旅游体验是以博物馆为舞台,以博物馆旅游资源为道具,为旅游者提供寓教于乐、富有参与性等体验活动的产物”。

随着体验经济在我国的迅猛发展,以及博物馆旅游者体验性需求的不断增长,国内学者对如何提升博物馆旅游体验的研究也日益兴起。祝晔(2006)[26]运用aSeB栅格分析法对南京民俗博物馆的游客体验进行分析,探寻游客感知体验上的劣势和威胁,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博物馆旅游产品的开发对策;王冠玲(2007)[27]则提出了博物馆体验型旅游产品的开发原则与设计方法,并总结出博物馆旅游体验的设计模型;李燕妮(2007)[28]总结了博物馆旅游的真实性、怀旧、文化朝圣、认同、休闲和时尚等六种符号意义,并认为符号意义起着吸引旅游者的文化中介作用;刘(2009)[29]从博物馆旅游体验的发展趋势着手,分析了博物馆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并以汉阳陵地下博物馆为例,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旅游体验的表现,并提出提升游客体验的针对性措施;任丽娜等(2010)[30]通过结合aSeB栅格定性分析和HeRitQUaL定量分析对湖北省博物馆游客体验进行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得出“游客对文物展示的视觉体验和感知较强,而对非历史类产品体验水平低和展品与游客互动性不强”的结论;胡红梅(2011)[31]在认清河南省博物馆体验旅游发展滞后的现状后,提出以旅游体验设计来促进河南省博物馆旅游发展的战略。

从博物馆旅游体验的视角出发,国内学者大多以具体博物馆为研究对象,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手段对博物馆旅游体验现状进行研究。李燕妮对符号意义的深入阐释,揭示了博物馆旅游的体验价值是吸引更广泛旅游市场的关键因素。因而,如何借鉴王冠玲博物馆旅游体验型产品的设计开发模式,不断提升旅游者寓教于乐、闲适等多重身心体验之感,便是今后基于游客体验的博物馆旅游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四、国外博物馆旅游研究进展

上文已从博物馆旅游资源开发、博物馆旅游市场特征、完善博物馆旅游功能、提升博物馆旅游体验等四个方面,对国内学者的研究文献进行了述评。然而相比国外博物馆旅游的研究成果,国内博物馆旅游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因而笔者通过对国外博物馆旅游研究进展的简要归纳,以期寻找我国在博物馆旅游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明确发展方向和研究目标。

近年来,博物馆和旅游的关系一直是博物馆学界和旅游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LeeJolliffe和RonnieSmith(2001)[32]以北大西洋两个岛屿为研究对象,具体探究了旅游和博物馆的关系,认为博物馆和旅游都是文化的反映和表现方式,而博物馆需要依托旅游活动将特定文化展示给旅游者。

国内外博物馆创办之初都是以文物收藏为目的,随着博物馆与旅游的融合,逐渐衍生出科学研究、社会教育、旅游休闲等功能形态。awoniyiStephen(2001)[33]认为,与传统博物馆相比,现代博物馆在社会中所承担的角色更为丰富。博物馆作为一个公众教育的实施机构,在保持传统功能的基础上,更多的推进博物馆休闲娱乐活动的产生和发展,使博物馆从传统的“被动访问”逐渐转变为现行的“主动游览”模式。

博物馆旅游者行为研究是国外博物馆旅游研究的重要领域,主要包括旅游者需求和决策研究、旅游者期望和动机研究以及旅游者体验、满意度和真实性研究。在旅游者需求和决策研究方面,Silberberg(1995)[34]按旅游者动机程度将文化旅游市场划分为5大圈层:完全动机型、部分动机型、附属动机型、偶然动机型及无动机型,并提出博物馆等文化产品市场份额的策略是将文化的吸引力从仅占市场份额小部分的完全动机型旅游者,拓展到能为博物馆获取更多利润的其他四类旅游者;在旅游者期望和动机研究方面,myriamJansen-Verbeke和JohanVanRekom(1996)[35]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对城市博物馆旅游者的旅游动机进行研究,证实了博物馆作为城市旅游产品的关键因素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在旅游者体验满意度和真实性研究方面,FransSchouten(1995)[36]通过分析不利于旅游者体验的8个因素,以避免不利因素并寻求提高旅游者满意度的措施。Richardprentice(2001)[37]则从旅游体验的真实性出发,提出博物馆营销的“同心圆模型”,并阐述了博物馆在无形产品的开发中如何体现真实性。

此外,博物馆对旅游的影响也是国外博物馆旅游研究关注的重点,且大多以定量研究为主。Beatrizplaza(2000)[38]通过对该博物馆开馆前后,到访该地旅游者数量、平均逗留天数、饭店入住率等指标的增量和增量百分比数据的分析,以此证明该博物馆对当地旅游业带来的积极影响。

五、启示与展望

通过对国内博物馆旅游文献的整理,笔者发现,目前国内博物馆旅游研究的相关文献大多出现在2000年以后,但在文献数量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国内博物馆旅游研究的质量却仍与国外有着明显的差距。

国外学者大多是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对旅游者的心理及行为模式进行分析和考察[39],而国内学者则大多局限于以案例形式分析博物馆旅游的开发现状,并针对性的探寻其未来发展对策,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的相似度相对较高,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内博物馆旅游的研究进程。

因而笔者认为,未来国内博物馆旅游的研究应转向博物馆旅游者行为模式的研究,通过深入了解旅游者的需求,来实施针对性的发展策略。此外,andreaDavies和Richardprentice(1995)[40]曾提出“非访问者为博物馆提出的建议很可能会刺激游览行为”的观点,笔者认为这可以成为国内学者未来研究的另一重要内容,也就是通过对“非博物馆旅游者”(包括潜在博物馆旅游者),而非完全动机型旅游者进行调研,以拓展博物馆旅游市场空间,并针对目标市场实行博物馆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功能完善、旅游体验升级和多渠道、多形式营销。同时,对于完善国内博物馆旅游功能、提升博物馆旅游体验的研究仍需深入,不断挖掘促进国内博物馆旅游发展的新设想、新举措,如将博物馆与文化旅游、修学旅游、民俗旅游、会展旅游、红色旅游等紧密结合。

笔者坚信,国内博物馆旅游在研究视角不断拓宽、研究方法不断创新的基础上,并在借鉴国外优势经验的同时,我国博物馆旅游的研究层次一定能不断深化,而博物馆旅游的发展也将势不可挡。

参考文献

[1]iCom.theiComStatutes[Z].Vienna(austria):internationalCouncilofmuseums,2007.

[2]陈桂洪,黄远水,张雅菲.国内博物馆旅游研究进展与启示[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12):75.

[3]李燕妮.我国博物馆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7,11:89-90.

[4]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5:72-73.

[5]栗中斌.论博物馆旅游资源开发[J].CnKi,2004,6.

[6]黄邦恩.“厦门博物馆之旅”开发刍议[J].福建地理,2005,4:36-39.

[7]唐顺英,刘丰祥.山东省博物馆科普旅游发展战略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6,4:77-78.

[8]罗美娟,郑向敏.澳门博物馆旅游发展评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11):48-54.

[9]张岚,丛莎莎.博物馆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及对策探讨――以上海市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08,(2):104-108.

[10]张葳,李彦丽.博物馆旅游开发模式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0,3:46-50.

[11]李雪峰.上海民间博物馆旅游发展思路及产品设计构想[J].eCoLoGiCaLeConomY,2010,6:111-114.

[12]ChrisCooper,alanFyall.张俐俐等编译.旅游学(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342-347.

[13]史萍.上海博物馆客源市场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48-54.

[14]张岚,薛辉.博物馆旅游市场特征及开发对策探讨[J].旅游经济,2009(1):134-137.

[15]刘俊,马风华.经济发达地区地方性博物馆旅游发展研究――以广州南越王墓博物馆为例[J].旅游科学,2005,10:38-45.

[16]罗建基,周桂林,赵春莉.博物馆旅游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0:1-4.

[17]龚金红,赵飞,石冠琼.博物馆旅游市场特点及其开发策略――基于广州三大博物馆的调查研究[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0,12:10-14.

[18]党士学.论旅游业对博物馆的冲击[J].中国博物馆,1992,4:66-76.

[19]张礼智.关于博物馆管理问题的几点思考[C].博物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2005.

[20]倪晓波.博物馆旅游的开发和发展问题研究[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102-105.

[21]谭颖.博物馆旅游开发现状及发展研究[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3:93-96.

[22]杨国杰.论现代博物馆职能演化进程[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8:181-184.

[23]吴晓昊.浅析博物馆旅游功能的开发――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发展的启示[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46.

[24]赵飞,廖冬连,冯威娜.博物馆旅游功能的实证研究[J].市场论坛,2010(3):83-85.

[25]B・约瑟夫・派恩,詹姆斯・H・吉尔摩.体验经济[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6]祝晔.基于游客的民俗博物馆旅游开发策略探讨[J].商业现代化,2006,10:155-156.

[27]王冠玲.博物馆体验型旅游产品开发研究――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为例[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07.

[28]李燕妮.博物馆旅游的符号意义及体验价值初探[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2:46-48.

[29]刘.提升博物馆旅游体验的几点思考――以陕西汉阳陵地下博物馆为例[J].经济师,2009(12):202-203.

[30]任丽娜,张立明.基于游客体验的综合博物馆旅游产品开发――以湖北省博物馆为例[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0,4:92-97.

[31]胡红梅.以旅游体验设计促进河南博物馆旅游的发展[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44-46.

[32]LeeJolliffe,RonnieSmith.Heritage,tourismandmuseums:thecaseofthenorthatlanticislandsofSkye,Scotlandandprinceedwardisland,Canada[J].internationalJournalofHeritageStudies,2001,2:149-172.

[33]awoniyiStephen.thecontemporarymuseumandleisure:recreationasamuseumfunction[J].museummanagementandCuratorship,2001,3:297-308.

[34]tedSilberberg.Culturaltourismandbusinessopportunitiesformuseumsandheritagesites[J].tourismmanagement,1995,5:361-365.

[35]myriamJansen-Verbeke,JohanVanRekom.Scanningmuseumvisitors:Urbantourismmarketing[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6,2:364-375.

[36]FransSchouten.improvingvisitorcareinheritageattractions[J].tourismmanagement,1995,4:259-261.

[37]Richardprentice.experientialCulturaltourism:museumsthemarketingofthemewRomanticismofevokedauthenticity[J].museummanagementandCuratorship,2001,1:5-26.

[38]Beatrizplaza.Guggenheimmuseum’seffectivenesstoattracttourism[J].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00,4:1055-1058.

国内旅游市场现状分析篇8

[关键词]邮轮旅游;邮轮旅游产业;现状问题;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2)06—0079-05

邮轮旅游(cruisetourism),是在传统远洋客轮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以海上大型旅游客船为旅游工具和主要目的地,以沿线港口为陆上目的地和中转地的一种旅游方式。国际上邮轮旅游总体发展较晚,但发展速度非常迅速。

海洋旅游是服务于国家海洋战略,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旅游业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方面。邮轮旅游作为近些年在我国快速兴起的一类新型旅游方式,广受国家相关部委、诸多沿海城市以及港口和旅游企业的高度重视。了解我国邮轮旅游产业的现状,认清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找相应的发展对策,已成为业界当前面临的紧要课题。

然而,对于邮轮旅游的研究,国内国外都是刚刚起步。20世纪80年代,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邮轮业几乎没有引起任何的学术关注,研究成果相当有限。孙晓东、冯学钢研究发现,截至2010年,SSCi涉及邮轮旅游业的论文仅有48篇,以帕帕赛纳赛斯、贝克曼(papathanassis,Beckmann)和孙、焦和田(Sun,Jiao&tian)两篇综述性论文为代表。截止到2011年5月,在《旅游学刊》、《旅游科学》和《旅游论坛》等国内旅游类重要学术期刊仅有4篇是关于邮轮旅游的,国内外研究邮轮旅游的研究成果匮乏。

目前,国内邮轮旅游相关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国际邮轮产业发展历程及现状的分析;对邮轮旅游产业经济特征及发展条件的研究;对邮轮产业发展模式的探索,以及对我国及各港口城市邮轮旅游发展对策的探讨;对邮轮旅游市场特征和趋势的研究。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世界邮轮旅游的现状,剖析我国邮轮旅游产业的特点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推动我国邮轮旅游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全球邮轮旅游发展概况和现状

现代邮轮产业始于北美,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当今国际前三大邮轮集团依次是嘉年华、皇家加勒比和丽星邮轮集团,其中嘉年华和皇家加勒比邮轮集团总部均位于北美。北美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邮轮市场,2009年以前,北美邮轮乘客数量占世界份额始终大于60%,但2009年开始份额已经降低到全球的60%以下,并呈持续下降趋势,而欧洲邮轮市场增长迅猛,全球份额从2005年的22%逐渐攀升至2010年的30%左右(表1)。

据全球三大邮轮机构与组织(CLia、eCC、pSa)的分析和预测,1990~2015年间,邮轮乘客的年均增长率为7.38%,远远高于国际旅游业增长的速度。

亚太地区是世界邮轮旅游市场中较年轻、也是发展最快的一个地区。凭借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近些年不断兴建的邮轮专业港口,亚太地区渐渐成为全球继美国、欧洲之后,又一个全球性的邮轮旅游区,而且其邮轮旅游客源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我国是这个区域中最主要的客源市场,也是重要的目的地。

我国地跨东北亚和东南亚两个大区,不仅是亚洲夏季邮轮航线重要的起始港和目的地,也是冬季邮轮航线的重要停靠点,同时还是全球环游世界航线的必经之地。优越的旅游资源开始让越来越多的国际邮轮公司关注中国市场。随着我国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尤其是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浪潮的增大,我国邮轮旅游也在近年来迅速兴起。

中国公民有规模地从母港出行的邮轮旅游活动肇始于2006年。自2006年7月歌诗达邮轮、皇家加勒比邮轮相继开辟以上海、天津为母港的邮轮航线后,中国内地游客可在中国境内搭乘邮轮出海,航线主要分布在日韩地区。据中国交通运输协会邮轮游艇分会(CCYia)的统计,2009年,从内地乘坐国际邮轮出境旅游的人数达15万人次,如果加上从内地到香港地区、新加坡、美国、欧洲参加邮轮游的客人,2009年,中国邮轮游客达到20~23万人次;2010年,这一数字将上升到30~33万人;2011年超过40万(其中仅从内地出发的就达25.2万)。此外,2008年,停靠国际邮轮艘次增幅达27.4%,共有344艘邮轮访问中国沿海各港口;2009年,共接待国际邮轮156个航次,同比增长39.3%,内地登船的出境游邮轮乘客20万人次,当年以始发港统计的航次首次超过以访问港统计的航次;2010年,中国大陆共接待国际邮轮223个航次,较上年增长43%,全年大陆邮轮出入境乘客20万人次;2011年,接待国际邮轮262航次,同比增长17.5%,邮轮出入境乘客26万人次,同比增长30%。由此可见,我国发展邮轮旅游具有强劲的增长潜力。邮轮旅游正在成为我国公民旅游消费的新模式,邮轮市场越来越受到国际邮轮公司和国内旅游业界以及沿海城市的重视,邮轮旅游正成为中国公民新的休闲度假选择。邮轮旅游所形成的核心产业圈和上下游产业链,也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新业态,为我国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总之,纵观全球邮轮市场,邮轮旅游活动的主要区域依次为加勒比海地区、地中海区域、波罗的海区域、亚洲/南太平洋、阿拉斯加、墨西哥西海岸等地,其中,加勒比海地区和地中海区域是全球最为密集的两大邮轮旅游活动区域,而我国所在的亚太地区发展潜力巨大,正在成为新的全球性的邮轮旅游区。

二、我国邮轮旅游发展的特点和问题

国内旅游市场现状分析篇9

关键词:三亚;散客市场;市场开发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5.010

1绪论

进入21世纪,我国旅游业得到了飞速稳定的发展,各类旅游形式也应运而生。随着旅游者消费需求的不断改变,传统的旅游形式已经不在能够满足旅游者的需求,而自助式旅游形式则逐渐的步入人们的眼帘,这使国内的散客旅游市场不断地壮大。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旅游业更是有了跨越式的发展,国内的旅游市场也日益成熟。与此同时,散客旅游市场占国内总旅游市场的比重越来越大,国内旅游消费者中散客所占的数量越来越多,在一些旅游发达的地区,散客在游客数量中占有绝大多数的比重,可见散客旅游市场已经逐渐成为国内旅游市场的一支生力军。

在国际旅游岛建设大背景下,三亚市近几年的旅游发展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2015年三亚市接待过夜游客1495.7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6%;其中,接待国内过夜游客1459.91万人次,增长11.1%;接待入境游客35.82万人次,下降7.8%;全年旅游总收入302.31亿元,与2014年相比增长12.1%,其中国内旅游收入291.85亿元,增长13.1%;旅游饭店平均开房率为64.5%,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作为中国游客向往的旅游目的地之一的三亚,其散客旅游市场的开发也是必不可少的。三亚现阶段的散客旅游市场的发展势头强劲,有着比起其他同类旅游城市更长远、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正当三亚市对当地散客旅游市场开发的如火如荼的同时,其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日趋严重,如旅游市场混乱、同类旅游产品竞争激烈、基础设施薄弱和旅游信息咨询系统不完善等诸多问题。

2三亚散客旅游市场开发现状及问题分析

2.1市场开发现状

2015年,海南省团体客与散客比例约为2∶8,参照此比例可得出:2015年,三亚全年共接待散客982.72万人次,占总接待人数比例为80%;共接待团体客245.68万人次,占总接待人数比例为20%。据市旅游委统计,今年上半年三亚市旅游饭店接待过夜国内游客人天次的增幅大为提高;旅游总收入增幅高于游客接待量增幅1个百分点左右。数据显示,国内游市场人均停留时间延长,度假游客增多,消费水平提高,休闲度假旅游市场份额明显提高。

随着《旅游法》颁布实施及“国八条”,散客成为上半年出游三亚的主力军,散客与团队比例进一步扩大,约为6.5∶3.5。以春节黄金周抽样调查为例,家庭游占64%,并多选择自驾车出行。自驾车游客主要来自陕、黑、吉、辽、粤、贵、桂、川、渝等省区市,“海南人游三亚”在第一季度也十分抢眼,许多本岛居民纷纷和家人一起来三亚享受碧海蓝天。其次旅游滨海娱乐、海鲜美食和雨林是游客自主消费主要内容。三亚散客旅游市场不断蓬勃发展,已经成为旅游市场主体,未来发展和开发潜力巨大。

2.2存在问题分析

2.2.1散客旅游供给不足,旅游者选择少

散客旅游供给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方面,三亚市的散客旅游市场仍处于发育期,其产品形态、市场形态和结构形态均不够成熟,且三亚从事旅游商品设计开发的人很少有系统地受过旅游专业教育的,其中大多是半路出家。

另一方面,由于三亚市的旅游业发展的越来越迅速,促进城市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如同类旅游产品竞争激烈,导致针对散客旅游市场的旅游产品开发参差不齐;城区旅游景观的开发不足,品种相对较为单一,旅游者选择少;旅游景观缺乏,对旅游资源的挖掘还不足;现有的旅游产品并没有很好地结合,旅游产品的结构相对较为单一,缺乏深度及可参与性等。

2.2.2基础设施落后,配套接待设施不健全

散客旅游活动的开展,非常依赖旅游目的地的市政交通服务。三亚市的基础设施条件薄弱,旺季和淡季的游客数量相差较大,这加剧了市政交通体系在旅游旺季的负担,造成旅游交通服务质量下降。在旅游旺季时,由于各个景区缺乏便利的公共交通,或是旅游目的地的城市交通发生拥挤的状况,导致交通、住宿、娱乐、景区建设等配套接待设施没有与网络进行“相符描述”的接轨,使散客难以预定到交通、住宿,使散客到三亚后对于现状产生失落感。

2.2.3旅游市场现状混乱,政府重视度不高

我国有着一大批散客游拥护者以及潜在散客游旅游者,三亚是他们的目的地之一,但三亚市政府对散客旅游市场的重视度不高,使得三亚的散客旅游市场的现状比较混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三亚政府对于散客游的关注和投入力度不及普通跟团旅游,而且对于自助游的优惠政策少之又少,散客游游客体会不到优惠,导致散客游的国民亲切度不够,游客因为散客游得不到政府关注而缺乏信心,阻碍了散客游的发展。其次,三亚市在旅游旺季时部分旅游经营者哄抬物价、欺客宰客,致使旅游者的权益受到威胁,如2012年的“三亚宰客事件”。最后,旅游执法机构及有关部门的日常监管力度不够,旅游投诉机制不够完善,主要表现为政府没有很好的对旅游市场进行宏观调控。

2.2.4景区信息更新不及时,网上预订体系不完善

现如今,大多数旅游网站只是景点的介绍、旅游线路和产品的推广,有些游客重视的旅游信息在各大旅游网站都没有公布,甚至有些网站还存在错误信息,给游客的选择和出行带来很大的影响。同时,三亚市具有互动功能的网络较少,一系列配套的预定系统也不成熟,仍在开发之中。一些旅游景区也没有自己的官方网站或app,如三亚鹿回头公园、南田温泉、亚龙湾海底世界等,这不仅给游客的选择和出行带来不小的影响,也不利于景区自身的宣传。

3完善三亚散客旅游市场的对策

目前,三亚在接待散客时,存在服务质量不够,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以及旅游市场营销力度不够等问题,未来针对这些问题,三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3.1完善旅游接待服务体系,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目前,三亚的服务接待服务和基础设施主要是围绕团体客,而专门针对散客的接待服务体系还没有构建。散客旅游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较多,这就要求导游人员的服务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要强,能够为旅游者提供更多个性化服务。例如从政府角度,未来三亚散客构成比较将越来越高,游客主体是散客,三亚市政府应该从住宿,交通,咨询等方面构建散客服务体系。完善三亚市基础交通设施,以便于自驾游出行;建设更多的主题丰富和服务优质的住宿设施,提升住宿服务质量;建设更多的更完善的游客集散中心,为散客提高更加便捷快速及时的信息服务等接待服务。

3.2丰富旅游产品内容,提升旅游产品品质

第一,丰富旅游产品内容。滨海娱乐、海鲜美食和雨林是三亚散客游客希望消费的主要内容。未来三亚在滨海娱乐产品质量和档次方面需要提升,丰富海鲜美食品质,合理化其价格。开发更多的以热带雨林探索拓展为主题的旅游产品和户外探险项目。三亚的旅游吸引物主要在“热带”、“海洋”、“美食”等几个方面。未来继续加强和建设体验型和度假型旅游产品,为高端的旅游者提高高端定制化的旅游产品。

第二,提升旅游产品品质。针对三亚国际游客不断下降,国内游客主要集中在珠三角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等发达地区,未来三亚可重点以这些经济发达地区的高端客源市场为主。未来三亚可在保持观光旅游产品为主体的同时,加大对高端定制化旅游产品开发的力度。在满足大众旅游者对观光旅游产品需求的同时,逐渐为高端旅游者定制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的高端旅游产品,使得三亚真正成为国际化,高端化的旅游城市和胜地。

3.3培育旅游品牌,拓展旅游市场宣传渠道

当前国内外旅游市场竞争激烈,游客对旅游景区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提高旅游市场竞争力,必须提高旅游服务品质,一方面要以高标准打造旅游景区各类服务设施,另一方面要提高旅游从业人员服务水平,进而提升三亚旅游品牌价值,吸引更多游客来三亚。以高质量的接待服务和独具特色的产品服务塑造三亚旅游品牌,从而形成旅游品牌效应,吸引更多的回头客。

针对三亚国际游客不断下降,国内游客主要集中在珠三角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等发达地区,未来三亚可重点以这些经济发达地区的高端客源市场为主。未来三亚要加大旅游宣传力度,拓展旅游市场营销渠道。游客了解三亚的主要渠道是亲友推荐、旅游网站、电视广告和旅行社推荐。在某种程度上讲,政府和旅游企业的资金来源、业务范围和市场目标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政府侧重形象宣传,企业侧重产品推广,政府注重长远目标,企业注重短期收益。因此三亚市政府和旅游企业应加大合作力度。更紧密地开展联合营销。

3.4建立健全的散客旅游服务体系

培育健全的散客旅游服务体系包括健全的旅游管理政策规范、优化的旅游基础设施、完善的相关服务设施、高效的网络预定系统,这需要旅游管理部门及相关组织统一配合、领导。构建工作主要是通过各有关部门的齐心协力和相互配合来增强体系的协调性。

政府和旅游企业在建立散客服务体系过程中,首先,政府要成为散客有求必应的咨询窗口,热情提供各种旅游信息,推荐灵活多样的服务项目。散客出游动机复杂多样,在心理需求方面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个性化,要求得到量身定制的旅游产品,且其本身就是产品设计者。其次,旅行社应努力设计多种旅游产品供游客选择,可以采取零星委托式、自选式、组合式、定制式等多种模式,由散客按其所需自由组合。最后,政府应逐步设置“散客服务中心”,及时记录散客咨询信息,追踪散客动态,做好信息反馈,给予散客高质量、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

参考文献

[1]邱云美.欠发达区发展散客旅游Swot分析及对策[J].丽水学院学报,2007,(12):6-11.

[2]孙文学,宋宁.散客旅游营销策略初探[J].中国商贸,2010,(4):129-130.

[3]刘怡琦.浅析散客旅游市场概况及对策[J].产业经济,2012,(11):269-270.

国内旅游市场现状分析篇10

旅游资源是区域旅游开发和建设的对象物,是一个城市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75―1999)的界定,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城市是旅游业发展和建设的最重要的地域单元,城市旅游是现代旅游活动的主体。现代都市以其活跃的经济活动、现代的建筑风貌、优越的购物环境、先进的娱乐设施等条件,对各层次旅游者都有着巨大的吸引力,都市旅游也随之成为现代旅游和现代都市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旅游资源是一个城市内能够对旅游者构成吸引的全部要素的总称。城市旅游资源既包括传统意义的自然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类旅游资源,也包括一个城市的政治经济影响、文化特色、环境状况、科技与信息的发达程度、娱乐设施保障等多种吸引要素。这些旅游吸引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城市旅游资源系统。

2.城市旅游资源系统的功能及其实践意义

对旅游者构成吸引是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城市旅游资源吸引力的大小取决于城市旅游资源系统的功能状况。作为一个系统,其功能的大小不仅取决于系统要素(子系统)的自身状况,而且取决于各系统要素之间的组合状况(系统结构)和系统的物质、能量、信息等输入、输出条件(系统环境)。城市内各旅游资源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对旅游者构成吸引和为城市旅游业发展服务这个层面上,表现为特定的结构,同时需要与其开发利用的条件相协同来实现特定的功能。

统计表明,我国50个主要旅游城市基本上占据全国旅游总量的90%以上,而且旅游业总体规模越大,旅游城市体现的作用就越充分,其主体性就越强。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旅游的发展日新月异,并开始摆脱了以桂林、西安为代表的旅游城市和为风景名胜区提供接待服务功能的旅游中心城市这两种发展模式。城市旅游功能的发挥,更加依赖于其自然、经济和社会的综合环境,依赖于城市旅游整体功能在旅游者心目中的认知,依赖于在多种环境条件作用下的各种旅游资源要素在城市范围内的有机组合所形成的综合吸引力。因此,城市旅游资源的评价必须摆脱单一的旅游资源要素评价的弊端,深入研究形成城市旅游功能的多种因素的作用,相互关系及其有效发挥其功能所必须的环境条件,优化旅游资源系统要素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整体功能,实现城市旅游产业的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笔者认为城市旅游资源的评价应该是对城市旅游资源系统所作的分析过程。在这个分析过程中,首先要对形成城市旅游功能的全部吸引要素进行详尽地分析,把握其固有特征,以揭示其个性旅游价值;其次要对城市旅游资源系统要素的组合状况进行深入地研究,把握其结构特征,以揭示其整体旅游价值;最后还要对影响和制约城市旅游资源系统的环境条件进行有效地分析,把握其环境特征,以揭示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际价值。

3.城市旅游资源系统的质量评价体系

3.1旅游资源的要素特征及其个性旅游价值

城市旅游资源系统由城市旅游资源系统要素(或称旅游城市的吸引要素)所构成。这些旅游吸引要素内容相当宽泛,它们在城市旅游功能的形成上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一方面,作为子系统的城市旅游资源要素受城市旅游资源系统及其环境特征的制约与支配;另一方面,城市旅游资源要素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即旅游资源要素本身的、质的规定性。不论旅游资源要素怎样组合,也不论其所处的环境和开发条件的优劣,这种独立性都不会改变。

城市旅游资源要素的评价是对旅游资源要素自身属性和特征的认识,这种认识是在假定排除旅游资源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环境影响的前提下,在满足旅游者需求这个层面上去研究各项资源的美学价值、社会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其它旅游价值。城市旅游资源的要素评价要从对其资源属性、状态、形成、演化的分析入手,根据旅游市场需求和城市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要求,确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并得出各自的旅游价值。

旅游资源的要素特征是形成城市整体旅游特征的基础,多数旅游资源要素都是在自然界的长期作用与人类社会文化的不断积累下形成的,在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中要深刻认识各项旅游资源要素的本质属性,注意挖掘和弥补其有用成分,依据目标市场的需要并结合对开发条件的认识,按照旅游开发的针对性原则,实现旅游功能的最大化。

3.2旅游资源的组合特征及其整体价值

城市内各项旅游资源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构成城市旅游资源系统。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能否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要,在何等程度上满足旅游者的需要,不仅取决于各项旅游资源要素的本身特征和价值,而且还取决于各项旅游资源组合后所形成的综合属性和整体价值。因此,旅游资源的组合特征及其价值的评价是城市旅游资源系统质量评价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组合特征及其价值影响城市在旅游者心目中的整体形象,因而对其深入研究有助于把握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向和策略。

旅游资源组合特征又可称之为旅游资源结构特征,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城市范围内全部旅游资源要素的类型组合、地域组合和级别配置关系等。类型组合是指城市内各旅游资源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和功能互补性。如果在一个城市内(或包含其周边地区)旅游资源要素之间关系密切并形成体系,资源在为旅游者服务的功能上相互补充,则可称之为城市旅游资源优化组合,整体功能更强。如我国最著名的深圳华侨城旅游区,锦绣中华、中华民俗村、世界之窗、欢乐谷等大型主题公园,旅游功能互补、服务内容各异、巧妙配置组合,加上华侨城优美、舒适的周边环境,形成极佳的旅游效果,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与之相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全国许多地方,照抄深圳人造景观的建设经验,缺乏合理规划,大兴人造景观热,相互雷同的旅游项目和设施近距离重复建设,教训则十分惨痛。

地域组合是指城市各旅游资源要素之间的空间分布格局和配置关系。如各旅游资源要素的空间集中性、分散性和同交通联系的便捷程度等。旅游资源开发的实践表明:内容各异、相互补充、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要素相对集中分布,可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形成整体优势,因此组合价值更高;而内容与形式大体雷同的旅游项目(特别是各种现代人造景观)则宜在详尽而科学的目标市场定位的前提下分散布局;同样条件下,靠近交通主干线或枢纽地带的各旅游资源要素具有相对空间配置优势。

级别配置关系是指城市各项旅游资源要素的等级结构、资源产品的消费档次结构等关系。不同等级和消费档次的旅游资源及其产品在一个地域范围内有机组合,可以充分发挥其不同作用,满足不同消费者的旅游需要,提高旅游产业的综合效益。特别是高等级、高消费的旅游资源及其产品(如世界遗产项目)在一个城市内的分布,可以有效地提升城市在国内外的旅游形象,并以此带动周边乃至整个城市相关行业或部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辐射作用和综合的经济效益。因此,可以认为城市旅游资源要素存在一定的等级结构,各等级旅游资源要素联结成城市旅游资源等级系统,城市整体旅游功能的发挥自然也离不开对城市旅游资源等级系统的优化。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应注意研究各细分市场的等级消费需要,坚持系统开发原则,挖掘旅游资源的综合优势,实现功能最大化。

3.3旅游资源的环境特征及其开发条件价值

城市旅游资源系统是一个与其环境存在着物质、能量、信息等联系的开放系统。城市旅游资源的评价,根本目的在于对其开发和利用。城市旅游资源系统功能的发挥不仅在于系统本身的状况,也在于系统所依存的环境特征。因此,城市旅游资源系统评价应该是旅游资源系统要素特征、旅游资源组合特征、旅游资源环境特征及其质量评价所构成的体系。

旅游资源的环境特征及其开发价值评价是指对存在于城市旅游资源系统以外的,制约和影响对其开发利用的全部要素的分析过程。作为整体的城市旅游资源系统,同其环境间有着物质、能量与信息等联系;作为开放系统,城市旅游资源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也离不开系统环境。因此,在城市旅游资源评价中不能缺少对其开发环境影响的评价。影响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环境条件极其复杂,这些条件主要有旅游资源的区位条件、交通通讯条件、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状况、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旅游开发区的生态环境容量、投资与施工条件、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法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