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能中学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57:49

优能中学教育篇1

一、正确把握学生和教材的特点,端正教学思想,是优化教学过程的前提

初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迅速发展,道德品质日渐形成的重要时期。从小学升入初中,使他们感到自己长大了,自我意识大大增强。新的环境激励他们要在集体中树立起一个比以前更好的形象,课程学习份量的加重和社会交往活动的增多对他们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因而从整体上说,他们正处在一个睁大眼睛看世界而世界又变幻莫测,开动脑筋求知识而知识又日新月异的思维旺期。

现行的初中思想政治课教材,有三个方面的突出特点:一是较好地贯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材中的每一个框题,基本上都是选取学生比较熟悉或容易理解的事实材料和知识材料,通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表述,准确的反映理论的实质,使概念和理论自然地被抽象出来;二是突出了教育目标的整体性,注意体现了思想政治学科知识、能力、觉悟三者的统一。在知识目标上各年级所讲的知识构成了一个与基础教育相适应的知识体系,注重了常识性与系统性的统一。每一课、每一节、每一框,直至每一个知识点,都尽力实现知识、能力、觉悟三者的统一;三是教材的编写形式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材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结构鲜明,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教材图文并茂,这既有利于提高教材的直观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意识。

作为一名处中思想政治课老师,必须根据学生和教材的特点,把教学重点放在育人上,既要以知识性、趣味性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应有的理论知识,又要注重实践,贯彻知行统一的原则,重点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体验转化为科学的理想信念,指导自己的行动。我们要密切联系实际,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惑,为他们的健康成长铺平道路。

二、改革和完善教学方法,是优化课堂教育功能的关键

正确教育思想的实践,必须有好的教学方法作保证。从教学的观点看,必须正确处理教师为主导与学生为主体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才能使课程的教育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采取了“设疑―自学―讲解―判断―实践”五段教学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设疑,即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想实际恰当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获得知识和寻求答案的心理需求,从而既提出了本课的知识重点,又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此段常用于新课导入。

自学,即指导学生根据设疑问题阅读教材,鼓励学生独立研读课本内容,弄清问题。这一环节,根据实际需要,可给学生一些必要的提示,也可再增加一些讨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和提高他们自学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讲解,即在学生自学基本搞清问题的基础上,教师针对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必要的讲解。此环节与检查学生自学效果结合起来穿行并通过对话、归纳、对比等手法做到情理交融、事理结合、榜样示范。讲解要精,不能太多太滥,力争使学生准确、全面、系统的把握课程要义。

判断,即教师通过平时的调查和预先的精心设计,根据教材内容提出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判断,使他们在鉴别中强化正确观念,澄清模糊认识。

实践,即改革过去单纯布置课后思考题,让学生单纯死记硬背的做法,将教师和学生平时了解的在当今社会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生活中大量存在的,并且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交给学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调查、思考和研究,使他们加深对感性知识的理解,巩固、升华理性知识,促使他们将正确的思想变为正确的行为规范,进而明变成正确的行动。

五段教学法作为一种尝试和探索,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完善。但它重在尊重学生情感、尊重学生心理、尊重现实、尊重教学目标,是合乎现代教学规律的。

三、知行统一,重在养成,是巩固课程教育效果最重要的途径

思想政治课教学除了具有传授知识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立场、观点、态度、习惯的培养。历史与现实反复说明,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过程不同于一般的自然科学知识的接受过程。一般自然科学知识一旦为学生接受便很少产生怀疑,而思想政治知识被学生接受后则经常产生怀疑。一种政治观点或道德规范被接受后,常因遇到新的现实和条件而产生动摇和变化。因此,要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坚持课堂教学同课外践行、督导相结合的原则,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自己的日常道德行为进行评价和规范,在长期反复的实践中逐步矫正某些不良观点和行为,养成良好的思想政治品德。

优能中学教育篇2

关键词:中职学校;图书馆;教育服务

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办学方向、课程设置等既有别于普通高中,更不同于普通高校。作为职业中专学校培养创新人才重要教育阵地的学校图书馆,如何加强图书馆内涵建设,发挥其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本文就此进行探讨。

1职业中专生的特点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教育体制的变革,高职的兴起、大学扩招、高中扩招等都对职业中专生源素质产生影响,从整体上看,其学生有以下特点:

1.1文化基础较差由于大学扩招,成绩较好的初中毕业生大多流向高中,进入职业中专学生的文化课成绩整体较差。此外,由于市场竞争激烈,迫于办学压力,目前职业中专基本采取免试入学的招生政策,客观上造成了进校学生文化课基础较差、成绩参差不齐的现象。他们学习目的性明确,上职业中专就是要学一技之长,以求将来在社会有用武之地。

1.2农村学生占大多数职业中专的大部分适龄生源分布在广大农村,农村学生由于其生活学习环境与条件的限制,一般缺乏家庭的学习指导与相关的课外学习的条件,知识视野相对狭窄,学习方法比较单一。

.3自我约束力不强职业中专学生人学年龄大多在14—15周岁,属未成年人,思想不稳定,可塑性大。www.133229.com且他们多为农村学生,农村环境决定了他们会形成一些不良的学习生活习惯,并把这种不良习惯带到学校里来,如好动、自由散漫等,给学校管理增加了难度。这就要求学校在教育中坚持贯彻以人为本、提高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1.4问题学生占相当比例现在的中专生都是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他们的父母大部分加入了外出打工或经商行列,子女抚养教育的担子交给小孩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学生有问题找不到合适的沟通对象,越代管理更容易出现“代沟”。加之目前的教育仍然是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这决定了小学、初中阶段还是片面引导学生追求分数。考不上高分的同学就放弃追求,产生自卑情结甚至自暴自弃,抱着混日子的态度在学校生活,一有课余时间,就千方百计溜出校园进人“网吧”,沉迷于虚拟的网络游戏,导致学生对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以及行为习惯上的判断失误,成为问题学生。

2图书馆教育职能的发挥

2.1服务育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中专生由于其生长环境和身心发展的特点,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由“初中生”到“中专生”的角色转换。帮助新生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和健全完善的人格,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人生观,是图书馆的职责和义务。图书管理人员要从新生入学开始,自始至终围绕中专生特点,以充满人文关怀的态度,灵活而富有人情格调的手段和体现美与和谐的形式来开展图书服务活动,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逐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确保每一位中专生都能顺利完成学业,成为高素质的社会建设人才。

2.2以人为本,营造图书馆环境亲和力一个好的图书阅读环境能对读者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能直接影响读者的阅读情感、思维、分析和判断,直接影响着阅读效果。图书馆要根据实际,因校制宜、因馆制宜地为学生读者营造舒适安静、整洁优雅的阅览环境。研究和实践证明:窗明几净的阅览室、摆放整齐的桌椅、精美的名言字画、安静的阅读氛围,能使身处其中的读者受到感染,思想得到升华,性情得到陶冶,行为自然受到约束。久而久之,就能帮助部分学生读者改掉平时好动、纪律散漫等不良的行为习惯。

2.3服务专业,建设合理的馆藏结构职业中专为了适应人才市场需要,开设的专业门类往往较重点中学多,而经费却远不如重点中学宽裕。学校图书馆馆藏既不可能包罗万象,兼收并蓄,又不可能在某一领域专深精研。因此,建设合理的馆藏结构是各职业中专图书馆应重点考虑的问题。合理的馆藏结构主要体现在适当的学科比例、图书深浅程度的比例和适宜的复本量上。由于各校开设的专业不同,各校有各校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图书馆要做好充分调研工作,根据专业设置和需要来购置收藏不同学科、不同门类、不同水平的书刊,以适应和满足教师和学生教学、科研需求。

优能中学教育篇3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职德育;提升

中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教育的学生大多处于青春期阶段,学生在在思想道德认识上还存在较大的认识缺陷,思想意识上还处于依赖阶段,加强对象中职学生德育教育的引导,能够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思想引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内涵与作用

(一)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国传统文化结构体系中包括文学、音乐、艺术等艺术形式中具有良好的思想传播思想,对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的文化体系。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国古代人们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科学合理的应用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对社会的发展带来正确的思想导向,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正确的思想指导。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在中职德育教育中的应用,能够应用优秀传统文化多样化的形式,陶冶中职学生情操,是现代生本理念在中职德育教育中的直接体现。

(二)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

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五千年文化精髓的重要体现,具有广度和深度两方面的特征,本文对优秀传统文化作用的分析,主要是结合中职德育教育的作用进行分析。第一,培养中职学生的个人文化素养。优秀传统文化中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结构体系,中职德育教育中融入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进一步拓展中职德育教育的结构体系,使中职德育教育的形式多元化发展,例如:传统的中职德育教育内容主要以理论教育为主,理论的德育教育内容不仅降低了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样在教育模式上限制了德育教育形式,对德育教育在中职中开展的效果造成了影响,传统文化在中职德育中的应用,使中职德育教育的课堂教学内容更加完整,形式多样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中职学生的教育作用也在多样化的文化结构中发挥出来,例如:四大名著能够基于学生文学修养的提高,促进学生个人文化素养的提高;第二,完善中职学生的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文明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凝聚的大量正确的人生发展意义,应用优秀传统传统文化开展中职德育教育,为学生的德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榜样,例如:岳飞精忠报国,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情怀,都会对中职学生的三观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三,积极推进中职学生的全面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中职德育教育中的应用,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思想引导,同时优秀的传统文化形式多样,其中涉及到“文学,天文,地理,农业”等众多领域知识,为中职学生培养新的学习方向提供了众多的选择途径,实现中职学生文化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的全方面发展,为现代社会发展提供综合性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中职德育中应用存在的不足

随着我国教育实施全面改革,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一种优秀文化资源,在我国中职德育教育中的应用程度进一步加深,并取得显著成绩,但由于我国教育改革依旧处于初级阶段,优秀传统文化在中职德育教育中的应用依旧存在着众多不足,主要表现在:首先,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缺失。优秀传统文化在中职德育教育中的应用依旧停留在课程教育上,与中职校园文化活动建设之间相脱离,使中职德育教育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用对中职学生的教育引导范围性较小;其次,思想德育课程中的缺失,中职德育教育与日常教育之间相切分,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教育作用没有深入到其他学科中;第三,学生实践指导中的缺失,中职学校开展德育仅仅针对在校学生,对即将面对社会的学生的引导性较低,使中职学生不如社会中德育思想严重缺失,与社会人才需求不相符,不利于我国社会人才供应的长远发展。

三、优化优秀传统文化在中职德育中应用措施

为了进一步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中职德育教育中的应用,实现中职学生德育教育发展发展模式体现“生本理念”的融合发展,积极对当前优秀传统文化的应用不足进行分析,并体出优化措施。

(一)加强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

优秀传统文化在中职德育教育中的进一步优化开展,其一体现在加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学生作为中职教育开展教学的主体,只有主体接受了优秀传统文化,才能能够充分发挥德育教育的实际作用。学校为了提高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可以积极开展多样化的传统文化活动,对学生对传统认识程度逐步加深,在思想上逐渐引导,从而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教育作用。例如:某中职学校积极在中职校园活动种开展“古诗文朗读大赛”、“古诗文欣赏大赛”等众多形式,对中职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大大提高了该校中职学生的文化素养,同时学生传统文化的认可程度加强,使学校的德育教育在潜移默化中顺利开展,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在中职德育教育中的灵活应用。

(二)拓展优秀传统文化在德育教育中的应用比重

优能中学教育篇4

关键词:教育资源;优化方案;高校转型;时代意义

当前,高校转型正面临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与产业结构升级,高等教育由数量扩充向质量提升的战略转型发展的局面[1]。在带来机遇的同时,面临片面教育观念引发的社会选择、优质课程资源共享机制缺乏引发的结构性短缺、配套支持政策缺乏引发的政策性短板等挑战[2]。高校应积极进行教育资源的整合,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教育资源优化方案,并进行积极推广,形成高校转型过程中具有普遍意义的时代样本。

一、高校转型背景下教育资源优化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

1.整合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形成优势学科的师资力量集聚从教育资源的视角来看,推动高校的教育资源优化方案落地,有利于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推动现代教育体系建设[3],只有进行高校内教育资源的优化重组,才能形成教育方向的聚焦,进而形成主导教育发展方向的社会力量整合。加速整合优化校内的教育资源配置,富集教育资源,能够形成优势学科下优质师资力量的集聚。从发展目标上,高校实现从追求大而全的大学模式向具有独特优势的特色大学转型。在这一实践过程中,高校从大量非优势学科中退出,实现优质科研人员和教学人才的解绑,为师资力量的集中创造先决条件。师资力量的充足为一线教师轮岗及专职业务培训提供可能:一是广大教师能够从日常教学活动中解放出来,加入到业务素质提高培训的实践中,为自身学业提升创造机会,在客观上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二是师资力量和科研人员的转岗增强优势学科和科研项目的实力,为项目推进和技术攻关提供大量优秀人才。人才的聚集形成的学科优势,为特色专业教育质量的提升夯实人才基础。2.教育资源优化方案安排,可主导教育方向与现实需求协调一致教育发展方向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具有内在的互动性。只有根据教育发展的自身规律和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构建以学校、社会、市场为核心的新型关系[4],才能实现教育方向与现实需求的协调一致。各大高校要积极出台教育资源优化方案,根据学校自身状况与区域社会经济的现实条件,积极整合学校资源,促进主导教育方向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要求协调一致。促进教育发展方向能够契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要形成教育资源优化方案与教育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优化方案原则:一是要积极促进教育资源优化方案的前瞻性视野,准确预判社会发展方向和技术动态,将教育资源重点向代表行业发展趋势的专业倾斜,形成高校教育引领社会技术发展的现代教育格局;二是强化教育资源优化方案的可执行性,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加强学校机构的整合管理,以强有力的落地执行来保障教育资源优化方案的执行;三是要确立教育资源整合方案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化方案目标,明确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3.促进教育资源优化发展,促使高校发展目标契合时展要求推进高校资源整合助力高等教育发展,要积极促进高校发展目标能够契合时展要求,在时代的宏观环境中,实现自身的突破转型与发展升级。高校自身目标制定应与时展相适宜,通过教育资源优化方案的制订、落实,积极促进自身发展凸显时代主题,将高校发展目标融入社会发展中。制定高校自身的发展目标,要明确高校自身在时代走向中的定位,高校与时展进步密切相关,时代的发展促进高校自身的发展,而高校的变革形成的人才输送和技术攻关,又成为时代进步的动力源泉。定位中应将高校作为时代人才的孵化器和技术创新的试验场。发展高水平大学,促进自身的提升就是要进行人才培养输送和技术创新,作为大学创新的发力点。通过教育资源的优化,不断强化专业改革力度,努力在教育制度、教育体制上创新,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的学术交流,将高校自身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大学。以教育水平的提升,来提升整个教育体系的综合竞争力,增强各大学的竞争力。

二、教育资源优化方案凸显高等教育时代教育价值观念的优化升级

1.实施教育资源优化方案,是高等教育追求专业主义精神的回归高校转型发展的路径表现为功能性锁定和认知性锁定等多重现实困境[5],因而只有积极实施教育资源优化方案,将专业主义精神引入高校价值体系中,才能凸显高校在时代进程中的宏观价值观念和现代教育理念。基于高校时代教育价值观的教育资源优化方案,核心就是追求高等教育专业主义精神的回归,教育模式中专业性、学术性是教育目的的最高追求。高校教育资源分配是围绕加强学生的专业研究能力、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的议题来进行。高校在进行教育经费安排、人员配备以及高校管理的实践时,都是服务于提升专业水平的主题来进行。确保优质资源、专业师资力量和科技人才进行专业课程和特色优势学科的优先供应,通过合理规划和安排,给予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创造最优质的实施环境。要在教育资源优化的制定及落实过程中,建构起专业主义精神的回归,重申强化专业主义的基本原则,让教育资源能够切实服务于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专业素养。2.推进教育资源优化方案,凸显高等教育对教育规律认知的加深推进教育资源优化方案与高校改革实践相结合,凸显当代教育家和教育主管者认知教育规律尤其是高等教育规律程度的加深。从教育改革的宏观视野来看,我国教育目前正经历由“大而全”的综合型大学向具有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的适用型大学转变。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之间的比较已经从综合实力的较量转向优势学科的质量竞争。高校正转向追求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的发展模式。高校推进教育资源优化方案,正是时代宏观视野下高等教育认知规律的探索和遵循。教育资源优化方案实际上是综合开发利用校内教育资源,注重的是学校资源利用的效率提升和资源适配。通过综合安排学科、专业资源,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及技术前沿的动态,积极调控学校的学科发展方向、专业动态的资源配额及师资配比,实现学校教育方向和发展目标的管控,形成教育资源优化方案,达到提升高校教育水平、明确教育发展方向的目的。3.加速推进教育资源优化,促进人本主义核心特色教育观念形成宏观制度性根源是现实高校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造成的教育困境不利于高校自身的优化发展[6]。破解当前教育发展的瓶颈,促进高校教育发展的水平提高,应在教育理念上调整。只有明确发展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的现代高校教育观念,通过加速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才能实现现代化背景下的高校转型升级。从人才培养的功能性角度来看,推进教育资源优化,不断调整学科门类和课程,既是提升人才素质的必由之路,也是人本主义教育的回归。资源优化方案实现了教育资源向人才培养,在资源分配上明确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追求。面对劳动力市场与产业结构的转型、国家治理现代化等在高等教育结构重组中提出新的要求与挑战[7],需要配置高校教育资源重点到人才培养的实践中。一是学校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网络平台和学习场地图书馆等设施,为人才的成长打造良好的外在环境;二是学校在进行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广泛开设特色课程,为学生的充分发展和自由发展提供多层次的选择。高校实施教育资源的优化安排方案,促进人本主义的教育价值观念的形成壮大,与时代进步发展的要求相一致。

三、社会转型宏观视域下高校教育资源优化方案的制订与实施策略

1.把握时代脉搏、社会主题,促进教育资源优化方案与社会发展协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以来,探索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为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的高校独立办学、自主发展奠定基础已经成为高校发展的共识[8]。因而在社会转型经济步入新常态的发展格局中,只有将教育资源优化方案落实到高校教育改革实践中,才能实现高校的升级发展。推动高校教育资源优化方案的落地实施,一是要积极将高校转型与时展的主题紧密结合。教育体系特别是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具有紧密的互动关系。只有高校教育发展方向契合时展需要,符合社会进步要求,才能获得较大的成长空间,进而促进自身发展。二是要促进教育资源优化方案与社会发展的协调一致,教育优化方案涉及资源整合和多方关系处理,只有教育资源优化方案与社会发展相协调,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聚合功能,不断促进社会发展。2.立足教育与社会发展需求,保障教育资源配置满足社会发展需求高校教育资源优化方案的制订出台及实施,应立足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实际,在促进教育资源合理优化调配的实践中,保障教育资源在高校的配置能够促使教育发展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因而应大力推进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安排,不断完善教育资源内部结构,根据社会当前需求与发展趋势,建构起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资源优化方案。在促进高校教育优化方案的实践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社会发展对教育自身的要求。只有通过教育资源优化方案的出台,构建起一套全新的、适应高等教育时代的高校质量保障体系,并且进一步深化大众高等教育时代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资体制改革,才能实现教育发展与当前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平衡。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和谐统一。3.保障资源优化方案科学性,引入专业资源管理方式进行制度设计教育资源优化方案涉及高校整体教育资源的统筹、规划和开发利用,是一项具有全局性影响的系统工作,教育资源优化方案在高校深化改革中具有全局性的影响。只有教育资源优化方案具备科学性,符合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才能真正发挥资源优化综合影响教育结构、教育方向的作用。确保教育资源优化方案的科学性,需要积极将专业的资源管理方式和现代管理理念引入教育资源优化方案的实践中。一是在高校资源优化方案制订过程中,积极组建具有专业资源管理知识的管理团队,以专家治校的理念统筹教育资源优化方案的制订;二是形成组织严密管理科学的高校教育资源优化方案编制的流程体系,以科学的调研数据为支撑,引导教育资源的系统开发。促进高校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化,是促进高等教育质量观念和质量思维亟须扭转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而促进高等教育资源优化的主要任务是构建一套全新的、适应大众高等教育时代的高校资源优化方案。将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作为促进高等教育改革的推手,各大高校通过制订契合自身实际的教育资源优化方案,抓住历史机遇,积极完成时代背景下的高校转型。

参考文献:

[1]赵新亮,张彦通.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动力机制与战略[J].高校教育管理,2015(2):38-42.

[2]姚荣.中国本科高校转型如何走向制度化———基于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15(3):1-10.

[3]李贞刚,任涛,陈强.我国高等教育元评估的实践缺失与治理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4):29-34.

[4]张大良.把握“学校主体、地方主责”工作定位积极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5(10):23-29.

[5]邬大光,李国强.《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五年进展与高等教育未来方向的基本判断———《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报告》前言[J].中国高教研究,2016(1):4-11.

[6]李国强.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成效、问题与展望[J].中国高教研究,2016(2):1-11.

[7]马青,王春秀.西部普通高校应用技术转型的机遇与路径———基于宁夏高等教育的分析[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166-173.

优能中学教育篇5

关键词:优质教育;均衡发展;公平优质;整体优化

一、立足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提升课堂全面教学质量

要在中学生的学习教育中顺利开展优质教育,首先需要立足于当前新形式下所具备的优质教育资源,并听过网络信息的共享来收集扩大优质教育的资源。同时在立足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前提下,教师还应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生活习惯进行合理化地规范管理。

1.注重课堂优质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校在教学质量上的提高关键在于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上的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引导者,但对于有的学生来说教师是整个学习过程中的领导监督人,容易使学生陷入被动学习,降低了课堂学习的效率,课文学生也相应失去了主动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创新与实践,并不只是教师一味地讲,学生一味地听,设计相应生动地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求知欲,让学生参与并实践,养成良好的听课学习习惯。及时对学生的问题予以耐心讲解指导,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

2.教师分层式地教学法,对比教学,培优补差。教师在对学生教学和班级管理中针对地是对整体学生实际情况下的管理,可能并不是完全适用某一位学生。所以为形成优质教学,教师在教授教材课文的时候,可以开展几人上一课或一人上几课的互助形式进行教学地对比,集集体智慧给予学生最优质的教学。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教师在对学生们平时的身心健康的教育中应针对每一位学生的不同的实际情况进行解惑,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有利于将精力都有效投入到学习当中。对于不同层次成绩的学生,教师在设计习题时,应根据不同学生对知识接受以及掌握程度,精心设计练习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二、公平优质教育均衡发展

1.更新优化对中学生教育教学的管理观念。在现代化中学生教学体系中,应要摒弃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主宰课堂,是学生崇敬神一般的思想观念。要从根本上优化教师对中学生的教学就要从更新优化教育教学的管理观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教师可以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尽可能地在教学上因人而异,根据学生学习接受知识的实际情况对教学模式上进行适当地调整。并不因差优生的区别而有所差别对待,打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对学生心灵上造成一定伤害。优化对中学生教育教学的管理观念,使教师对学生进行公平优质教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堂以及课外设计创新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与接受教育启发的过程中获得更多感知与领悟,让课堂换发生机与活力。例如教师在进行逻辑思维严谨的数学学科地教学时,对与概念性的数学原理理解,教师可以运用学生生活实际中的例证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主动探索实践地学习能力。

2.加强课外活动教学,开拓学生思维。对中学生的教学不一定都是在课堂上才能完成,适当开展一定程度的课外教学不仅能进一步开阔学生的眼界,开拓学生的思维,更能增加学生对教学地兴趣,提高教师教学效率。而课外教学是优化中学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的补充。学生只一味地依靠课堂教师有限时间地教学,对学生在提高技能,实践学习能力方面是没有有效地帮助的。一次对中学生进行课外活动地优质化教学是每一位中学老师都应该具有的思想观念。学生没有了枯燥乏味地课本概念知识与公式,面对地是属于大自然,社会科学的启迪。能让学生在一个轻松自由的环境下学习感受课堂上未接受的教学知识。激发学生勇于大胆探索,勤于动手实践的学习能力,更进一步对教师地教学进行了传统地转变与优化。例如在课后举办比赛活动,如知识竞赛、教育沙龙等,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有益的学习环境,获得成功的快乐。

参考文献:

优能中学教育篇6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小学;语文教学

新课改理念在提出之后,各个学科教育工作实施面临的要求也明显有所提高,语文教师展开教学工作时不能只是局限于教材知识讲解,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同样也十分重要,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主动挖掘教材之中所存在的优秀传统文化,希望借此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同时有效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接受语文教育,同时还能接受优秀传统文化背后所蕴含的思想、文化教育。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化价值观碰撞的社会,处在这种环境下加强对青少年传统优秀文化教育更是价值显著,而本文就此展开了如下分析:

1.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

优秀传统文本可谓语文教学的根。现代文化大多是由传统文化逐渐发展与衍生而来的,有学者在研究过程中提到,传统给现代化打好了基地,现代化的速度与高度无不这样那样依赖于传统的成就。由此可见,传统可以说是现代化的助力及财富,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新时期语文教学的根本,也是语文教育教学活动实施的源泉。纵观传统模式下的语文教学,其教学效果不理想就与对传统文化教育不够重视有关,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才能有序开展语文教学,让学生在语文教学课堂上得到发展和提升。语文这一学科本就是传播与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本就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语文课程可以说是建立这一项工程的奠基石,其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本就具备人文性与工具性有效统一的特点,所以也应当承担起弘扬与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职责。

2.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意义

(1)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优秀传统文本教育的有效实施,能够让小学生语文素养得以提升。在素质教育环境下,语文教育教学理念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传统以成绩为主的教育教学理念已经无法满足新课改教育教学要求,学生语文学科素养也无法得到提升。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实施,则能够改善这一现象,让学生真正在课堂接受多方位的教育,借助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就具备的丰富思想内涵、精神价值理念来对学生进行教育,这能够起到人文思想教育、德育、道德品质等多方面的教育作用,这样学生自然能够得到发展。(2)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若能有效渗透,还有助于提升学生良好品行与文化素质,是促进学生优秀思想道德品质得以形成的有效手段。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就是时代不断发展与沉淀下的产物,可以说是大量文化精粹,像礼、仪、廉、耻、忠、孝、仁、义等思想都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所以若能有效实施于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学生品性也能接受良好的教育与熏陶。现如今小学生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从小深受父母宠爱,处在这一生活环境下,他们很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自身行为习惯也并不理想,如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就能引导学生逐渐从不良思想及行为习惯中走出来,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形成坚忍不拔、顽强拼搏、乐于助人等优良品质,是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的有效方法。(3)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信息化时代背景之下,各式各样的信息都喷涌而出,一些不良思想以及信息就会对小学生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若没有及时对学生加以引导,学生很难得到身心健康发展,甚至还会导致学生缺少学习的心思,十分不利于学生发展。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开展,则能让学生在接受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受到积极思想影响,学习优秀的精神品质,让学生能够形成积极向上的态度,以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约束自己,而这一过程就是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过程。(4)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近年来我国经济水平、军事能力有了较为显著的提升,相较于之前我国综合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升。处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文化本就是国家综合国力重要构成部分,所以我国在提升硬实力的同时,还需要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这样才能有效减少外国文化的侵蚀,让我国文化能够逐渐走向世界。我国向来都十分注重对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特别是优秀传统本就具有较为丰厚的内涵,若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就能让小学生文化传承能力得以发展,真正将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小学生内心深处,这对学生传统文化精神形成而言意义非常,也是促进我国文化对外交流、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有效方法。

3.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原则

(1)遵循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在推进的时候,不能随意、盲目推进,还需要把握好其实施的度,毕竟还是要服务于语文教学工作,不然不仅无法起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还会降低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无法保障语文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教师一定要遵循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来进行合理设计,确保其能够满足教育教学规律,在课堂之上立足于语文教学目的来合理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这样才能在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发展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有效促进学生对语文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2)注重小学生身心发展诉求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想得以实施,教师在教学实践课堂还需要注重小学生身心发展诉求,即结合学生实际、成长特点、兴趣爱好在小学语文课堂合理展开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此来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小学生因为缺少阅历,认知能力及理解能力也明显较弱,很容易受到外界客观事物影响,特别是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环境下,学生接触到外来信息的机会也在不断提升,而一些误导性言论的流入则会使学生的主观认知受到不良影响,甚至还会因为外来文化而受到冲击。假设学生在学习与成长过程中无法端正自身文化态度,其自然也就很容易养成崇洋的不良品质以及思想。如果优秀传统文化若能有效在语文教学课堂得以实施和渗透,就能有效改善上述问题,毕竟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精神及文化底蕴能够起到良好的教育与熏陶效果,让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亲切感、荣誉感得到提升,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掌握语文知识,还能有效提高自己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程度,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诉求,按照学生发展实际来展开教学优化,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得到提升的同时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样学生就能在语文课堂上得到全面发展与提升。

4.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措施

在了解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进意义以及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原则之后,为了能够将其价值有效发挥出来,笔者提出如下建议:(1)在小学语文文字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汉字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字形式,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属于我国的文化瑰宝。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时候,即可将识字教学与“六书理论有效结合在一起来对学生展开教学,这能进一步提升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课堂上的教育实效,同时还能让语文识字教学因此而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从而十分有助于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顺利实施下去。在此期间,教师可以利用有效手段来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让学生感知到汉字的魅力,让学生多接触、体会中国字的横平竖直,这样学生就能在识字课堂对其背后所蕴含的结构以及精神美形成良好把握,从而有助于小学生语文识字能力发展和提升。另外,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也能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掌握一些人生的道理,这样才能真正促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入语文教学课堂,让其价值有效发挥出来,而且还能让学生承担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同时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为学生今后学习语文以及其他课程打好基础。(2)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于古诗词教学中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古诗词教学属于十分重要的部分,从中我们能够看到前人劳动生活、宴会以及祭祀等多种活动,而这些均可谓前人精神思想的具体表现。古诗词本就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构成部分,在语文教材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课堂上让学生朗诵、背诵古诗词,借助这些古诗词教学创新方式来有效带领学生感知优秀传统文化背后蕴含的意境美、语言格律美,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有效了解,还能在课堂上更好地理解这些古诗词,从而保障语文教学实效。另外,教师在语文教学课堂之上,还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借助于有效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自觉性,让学生能够在自主赏析过程中对古诗词内涵形成一定的理解,从而有助于语文古诗词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以《忆江南》为例,教师在课前即可为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前自行朗诵诗歌,通过朗诵来对古诗词内容形成初步解读,之后再结合古诗词来为学生设置一些问题,通过问题来更好地引导学生感知江南美景与意境美,这样学生就能真正在教师有效引导下理解古诗词,同时也能对我国传统古诗词文化形成良好把握。(3)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于课外阅读中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属于十分重要的部分,也是学生学好语文以及其他课程十分重要的部分。新课程标准下学生语文阅读量也有着一定的要求,所以教师语文阅读教学自然不能局限于语文教材之上,还可以积极拓展实施课外阅读,借此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人格素养,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在课外阅读中得到提升。在这一过程中,为了能够有效优化语文课外阅读,教师还可以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渗透于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课堂,让学生在课外阅读活动中积累传统文化,这样学生就能全面接受传统文化教育与熏陶,从而有效提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效。为此,身为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为学生定期组织一些优秀传统文化主题阅读活动,像《弟子规》、《三字经》等读物就十分适合学生课外阅读,这样学生就能在阅读的同时积累优秀传统文化,这样学生就能在阅读拓展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无声之中接受传统文化熏陶和影响。(4)积极开展传统文化拓展实践活动要想在语文教学课堂上真正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师还需要突破语文课堂教学局限性,积极开展传统文化拓展实践活动,借此来有效打开教育思路,而学生则能够在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中接受传统文化教育与熏陶,从另一方面而言这也是学生语文素养得以提升的重要手段。以《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为例,这两个节目可谓现如今深受观众所喜爱的节目,也是点燃学生对传统文化兴趣的手段,能够让学生在娱乐的同时熟记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此外,也可以借助一些传统节日来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拉近学生与传统的距离,真正让学生在传统文化拓展实践活动中接受良好教育,从而真正有效发挥出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价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提升,帮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传统文化认知。综上所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实施,不仅是新时代语文学科素养教学目标重要手段,同时还能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习、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与能力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为此,身为小学语文教育工作人员,一定要在课堂上意识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立足于小学生发展实际来推进传统文化教育,借此来有效优化小学语文教学,同时还能让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得以有效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江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中的实施策略研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19(06).

优能中学教育篇7

杜坤东北石油大学

摘要: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下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很重要、很复杂的教学系统,它包括主体、客体、中介要素、教学目标及相

关的考核标准。把生态理念引入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用它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多样性和

开放性。目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还不够健全,在开放性和层次性两个层次上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将生态系统的观念应用到高

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是教学的一大突破,本文将以此为出发点,来探究提高教学的方法和思路。

关键词:生态系统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优化

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现状分析

从整体上说,我国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还不够完

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很多时候缺乏时效性,内容不够

丰富,教师和学生难以展开有机的互动。将生态系统理论与高校

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需要一定的融合期,把生态理论的观

念应用在教育系统中,实现教学主体、教学客体、教学环境和教

学介体的优化配置,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高校的思想政治

教育改革,从整体上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为国家培养更多

优秀的人才。

二、优化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路径分析

(一)对思想政治教学主客体进行优化

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主体和客体,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

教育改革的根本动力。优化教学的主体,就是要增强思想政治教

育主体的责任感和服务能力,作为教育的主体要善于从客体的需

要出发,明确教育的目标和效果,这样来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

理论积淀。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来说,首先要引导客体树立

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教育活动中实践“以人为本”的教学

理念,提高觉悟意识和政治素质,提高客体的主观能动性。在整

个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中,教育的主体和客体是息息相关的两

方面,要将这两个方面有机联系起来。

(二)对思想政治教学生态环体进行优化

所谓的生态环体其实就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软

环境,这个意义是多重的,首先对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

它应该首先适应社会和国家最新形势的变化,根据这些变化来制

定适合教学发展的目标和规划。要努力地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环

境,让学生去主动适应环境的变化,提高适应性。此外,还要善

于将环境中的消极方面转化成优势,以便于为校园的建设和教育

质量的提高提供更好的基础。生态环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

软环境,只有以此作为突破口,才能够为整个教育工作提供软实

力,无形中就能够熏陶和感染学生,不断地实现素质教育的推进。

(三)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介体进行优化

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生态介体其实就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教

学方式和教学渠道,如何通过有效的介体来对学生进行教育是每

个教育工作者需要考虑的问题。介体有很多,教学课堂是最直接

的教育生态介体,教学课堂能够传输最为广泛的知识内容,同时

也能够传达有效的思想方面的渗透;比如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介

体,通过恰当的文化气氛的指导和构造,实现校园的和谐发展;

另外,对于高校的发展来说,新型的传播媒介比如网络、媒体、

广播等形式来进行思想政治的教育,以达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

提高。

三、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措施

(一)增强思想政治教学中主客体的有机互动

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首先需要实现教育系统主体和客体

的有机互动,一方面要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管理,从而提

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工作效率,为整个教育系统提供最优秀的

教学,还要不断地增加教学人员的投入,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队伍,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就教学系统的客体而言,

要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提升素质和能力,只有这两面展

开有机的互动才能够为整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提供活力。

(二)为思想政治教学提供有序优质的教学环境

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要以和谐校园的构建为根

本,充分地优化校园环境,规范校园的规章制度,积极地引导大

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在这个

高校教学的大环境里,根据社会的形式主动优化校园环境,并结

合新时期的传媒手段,让校园与时代接轨。建立有序、优质的教

学环境,提升校园活力,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氛围,发挥学校的

优势,为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提供坚固有力的环境支撑,只有这样

才能够进一步地稳固整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为高校教育的

发展提供保证。

(三)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料和内容

要想从根本上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优化,还要在整

个的教学活动中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料和内容,这是整个课堂

活动的载体。信息时代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和专业

化,详细丰富的教学内容能够实现更多的学生对于课堂的需求。

同时更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选择性地为他们的学习提供支

持和服务。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多样的教学方式是新时期高校教育

的根本所在,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为社会的

发展和进步创造更多的可能性。尊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内

在规律,不断强化高校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

结语

生态系统理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是一项较为

复杂的工作,在整个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只有将系统的各个层

面来加以优化和整合,才能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实现学

生的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从教学系统的主体和客体的互动性进行

优化,不断地优化教学环境和教育生态媒介。为学生的学习提供

明朗有序的教学环境,丰富课堂知识,不断地实现高校思想政治

教育工作的改进和提高。在这个教学生态系统里,尊重生态系统

的自然发展规律,才能够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和提高。

参考文献:

[1]林典.“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及其教育对策——生态系

统理论视角的分析[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1,(5).

[2]关文薇.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谐生态系统研究.西

安科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2011.

[3]孔姣.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闲暇教育路径研究.河

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2013.

[4]杨立志.全方位全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理论体系

优能中学教育篇8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中职德育

当前,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引起了中职教育及国家的高度重视,中职学校应本着“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基本原则,对中职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做人教育,坚持做到培养学生自身较高的职业修养和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中职德育教育应坚持做到以培养中职学生“先做人,后做事”的良好习惯,让德育教育成为中职学生终身受益的发展服务。将现代的中职德育教育与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合为一体,有助于培养中职学生自身修养与道德行为的规范,因此,中职教育中的德育教育就成为了与文化教育同样重要的教学项目。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到中职德育教育中,不仅有利于培养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也有利于培育及弘扬传统文化的民族精神。

一中职学生的现状

在实际教学中,将中职德育教育与优秀的传统文化相结合,有利于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也有利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进一步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精华与道德精髓,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到中职德育教育中,能起到创新中职德育与进一步提高德育教育实效性的效果。中职教育是培养行业需要的中等实用型人才的教育机构,中职教育对学生的入学条件相对宽松,因此,中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文化课基础水平存在着普遍不高的现象。对于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就要求比较严格,就中职学生的整体素质而言,大多数中职学生的素质是好的,他们懂得爱祖国,爱家庭,有理想,有道德,懂得感恩,能够做到努力学习积极上进。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综合素质及学习能力较差,缺乏积极应对人生挫折的态度,无法树立明确的人生目标以及青少年应有的远大志向,不懂的如何感恩,为此就要求中职德育教师加深对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中职学校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中职学生的来源也属于教育选拔中的弱势群体,中职学生的理想信念淡漠,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对未来没有任何规划。道德意识缺失,文明修养不足等现象在中职学生中都有较多的体现,因此,加强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就成为了中职教师的首要任务。

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中职生健全人格的塑造

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道德理念,是现代教育值得引用和借鉴的教育方式,传统文化中严谨的治学方式和求真务实的精神,有助于帮助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方向,更有助于中职院校对德育教育的管理与规划。在现代德育教育中,中职院校应做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学的教育理念,以塑造中职学生健全的人格为出发点,对中职院校的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以往的中职生德育教育中,中职教师以现代的德育教育方式对中职生的教育效果不够明显,因此,就要求中职教师不断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把传统文化作为培养中职生道德理念,健全人格的精神源泉,鼓励中职生积极面对人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从内心深处认识到传统文化对于个人精神世界塑造的积极作用,并且认识到传统文化在自身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中将会起到积极作用,做将来对社会有积极贡献的人才。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让中职学生学会孝悌,学会感恩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百善孝为先的理念渊源流传,而如今中职教育的中职生缺乏的正是这种以孝为先的观念,中职教育者可以通过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让中职学生了解什么是孝悌。中等职业教育担负着为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而高素质劳动者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劳动技能,而且需要良好的道德素质。而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就要从学生的孝悌观念着手,百善孝为先,如果中职生不能做到孝敬父母,又如何能做到成为有素质的人才,因此,中职教育者要教导中职生孝敬父母,争取做一个有道德素质的对社会有用之才。感恩教育是提升一个人道德素养的基本要求,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感恩是影响人一生的观念,现代社会中职教育的德育教育与学会感恩也是密不可分的。好的德育教育有利于中职生树立良好的人生目标,确定明确的学习方向,为培养现代化建设高素质劳动者打下坚实基础,所以就体现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引导中职生学会孝悌,学会感恩对中职教育的重要性。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中职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当前社会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文明也在不断进步,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成为了中职生走向社会的重要环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说法,以告诫我们应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教育理念,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助于中职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中职教育者应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到如何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德育教育中来,中职生正值青春叛逆期,加上社会阅历与认知事物的水平有一定的局限性,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矛盾无法以好的心态面对,容易冲动致使矛盾激化,不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中职德育教育者应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中职生豁达、平和的良好心态与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对于中职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极大的帮助。

三中职学校如何运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德育模式

(一)树立清晰、正确的指导思想

中职院校想要在中职德育教育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创新德育教育模式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所以,就要求中职教师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争取做到对中职生有目标,有计划的开展德育教育工作。中职教育者在中职院校中提倡运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德育模式,首先,应树立清晰、正确的指导思想。传统文化有其优秀的一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中职教师应教会中职生正确的认识传统文化,中职生应选取有利于社会进步的优秀传统文化,剔除不利于社会发展进步的腐朽部分。因此,就要求中职生能够更加清晰的了解,和更全面的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汲取其精华部分用以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其次,中职教育者对于中职教育的培养理念要有足够的认识,中职教育就是做到人人成功的教育,要求中职教育者将人人成才的理念完整的融入到教育体系中来,制定合理的教育环节,通过德育育人的实践,真正的做到人人成功的教育目的。

(二)创建健全有效的组织机构、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

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创新中职德育模式,首先,应该创建一个健全有效的组织机构,这样不但有利于从组织上保证德育工作的有效性,还有利于德育工作在中职教育中有效展开。健全有效的组织机构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工作计划,然后有组织的实施有效计划,健全有效的组织机构还有助于协调和保障德育教育,并且负责工作情况的检查落实,以确保德育创新工作的有序开展。其次,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创新中职德育教育,还需要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以保证德育教育工作有效的开展,关于中职德育教育的工作方案应根据中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争取做到工作方法新颖独特,工作内容得当。中职德育教育工作不仅仅是单一对学生的教育,也包括中职教育者和相关管理者,争取做到“人人讲道德,德育人人抓”的良好局面。中职教育机构应有相应的人力、财力、物力保障,才能做到运用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创新中职德育教育模式。

(四)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方法、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

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中职德育教育模式中,首先应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行之有效的措施对于德育教育工作的展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中职教育应打造一只优秀的德育工作团队,以提高中职院校的德育教育质量,打造优秀的德育工作团队应从加强中职教师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入手,以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为主要目的,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从教师做起。师德高尚的教师团队,更有利于通过优秀的传统文化创新中职德育教育的模式,中职教师的教育水平,直接影响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质量,因此,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应从培训教师传统文化做起。中职教育可以通过传统文化的培养训练,打造一支具有良好道德修养并且地资源共享效益。同时,在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完善的基础上,我校探索新的实践教学模式,设立与实践教学相关的改革课题,鼓励申报省级、部级教改课题,将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经验和特色总结为书面正式报告供其他高校借鉴参考,扩大实践教学基地的示范效应,进一步提升了学校及实践教学基地的知名度。此外,通过建设实践教学基地网站,扩大实践教学基地的示范效应,进一步提升学校及物流类专业的知名度。总之,中海物流(深圳)有限公司物流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为我校的实践课程开设、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了重要支撑。同时,学校也为基地企业输送了一批优秀的实习生,个别学生还被企业正式录用,并取得了优秀的工作业绩,受到了企业好评。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成为了校企双方合作的桥梁,促进了双方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叶茜茜,郭思村.借鉴国外经验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3(3):108-184.

[2]杨霞,张继河,张宏玉.基于“协同效应”的校企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8):225-228.

[3]刘玉荣,张进,涂铭旌,石东平,唐英.“双实双创”实践教学基地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5,13(1):146-148.

[4]吴立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立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2(11):130-131.

[5]张云.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意义与路径探析[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8(2):96-97.

[6]马粤娴.Cpe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实践基地建设对策探求[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3(2):88-89.

[7]梁建胜,王志明.高校学生实践基地建设问题研究[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165-167.

[8]罗漫玲,江文丽.基于校企合作的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J].商业会计,2013(18):121-122.

优能中学教育篇9

关键词:高校美育教育;民族文化;特色

一、引言

美育教育是一种提高个人修养、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树立正确审美意识的新兴教育,并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国民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艺术领域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国际的文化艺术交流日益密切,文化产品始终处于“入超大于出超”的状态。好莱坞影片、美日动画片、韩剧的传入,对“80后”“90后”乃至“00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反观我国的文化艺术产品,在全球市场范围内鲜有轰动全球的影视、动画片等,整体文化现状不容乐观。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曾经深刻地影响着许许多多的炎黄子孙,如今却岌岌可危!如果听之任之,那么国家堪忧,民族堪忧。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要“建设优秀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就对新时期的高校美育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多元经济并存、多元文化碰撞与融合的背景下,高校美育教育必须高度重视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既要传授美育教育的知识、技巧,还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

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与高校特色美育教育的关系

(一)高校美育教育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

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凝聚了华夏各民族世世代代的智慧与创造,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柱。民族复兴,必然要对民族优秀文化进行传承与发扬。而高校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摇篮,而美育教育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教师应该肩负弘扬传统文化的使命,通过艺术课程、艺术生活等多种形式在美育教育中渗透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首先,通过开设汉字书法课程,能够应对汉字危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普及应用,国人身在键盘时代,许多人面临着提笔忘字的尴尬处境。高校应该高度重视汉字教育,将汉字书法课程纳入日常教育中,教师也要勤学苦练提高汉字书法水平。开展书法比赛、书法展览等激发学生的让学生的汉字书法水平得到培养,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其次,开设舞蹈课程,可以让学生广泛涉猎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传统民族舞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具有独特的风格。在新时期应该通过开展舞蹈教学活动,对传统民族舞蹈文化加以创新与发展,促使学生追求更深层次的文化底蕴。

(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是高校美育教育的重大使命

中华民族文化在经历了多次的碰撞与融合后,仍然永葆着核心价值和强大的生命力。自从进入21世纪以来,中华民族文化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局面,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的“和谐”“包容”等文化价值可以凝聚人心,缓解社会矛盾,在社会范围内营造一种和谐友爱、平等互助的氛围。其中蕴含着的道德标准、价值取向以及审美情趣等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民族归宿感与责任感,对人们的工作、学习乃至生活具有积极的约束、规范作用。其次,由于现阶段许多高校学生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影响,思想道德水平不高,缺乏足够的道德认同感,所以可以借助传统文化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如传统文化的琴棋书画、诗书礼仪、经典语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能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完善人格。高校美育教育承担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使命,让美育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美育教育的健康发现,实现共赢。

(三)民族优秀文化与美育教育的结合能够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人们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的智慧的结晶,蕴含着道德标准、价值取向以及审美情趣等多方面的内容,对高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具有深远的意义。现阶段许多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十分冷漠,并没有承担起集成与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与责任。高校美育教育应该合理利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对大学生展开人文教育,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提升其民族归属感与责任感。其次,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的“天然合一”“修身”,能够使大学生的自然品行和道德修养得到锻炼,对于大学生的健康和谐人格塑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美育教育是促进文化创新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新时期,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也应该与时俱进,进行合理的改进与创新,也使大学生的综合性素养得到提高,从而更加符合时展的需要。

三、在高校美育教育中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现状

(一)美育教育观念落后

因为受到中国传统应试教育体制根深蒂固的影响,我国在传统文化教育这一方面始终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涌入了大量的外来文化,这给国人的思想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民族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与融合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国人甚至高校美育教育也出现了崇洋的情况,这对高校特色美育教育的创建与发展是极为不利的。由此可见,美育教育也是应试教育体制下的牺牲品,其教育观念滞后与时代的发展,许多教育工作者往往忽略了美育教育的作用,更甭说培养的艺术审美能力了。而缺失和忽视美育教育会导致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断流,阻碍高校大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当务之急必须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在高校美育教育中的渗透。

(二)学生民族文化底蕴缺失

当前高校学生普遍缺乏民族文化底蕴,究其原因仍是应试教育的“毒害”。中小教育以学致用为主要目标,片面强调升学率,所以这些学生从小就没有接受系统的民族文化熏陶,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仅仅局限在表面上,从而导致民族文化底蕴缺失。这样他们的世界里,没有民族精神、没有民族情感,流行文化和不成熟的情感,整体思想意识、价值观不成素,对世界的分辨能力较差,不能明辨是非。再加上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和传统教育方式的滞后,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学生根本不能正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无法融入其中进行艺术创新,从而导致高校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低,对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十分淡漠。很显然,这与新时期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并不相符。

四、在高校特色美育教育教育创建过程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途径

(一)树立正确的高校特色美育教育目标

美育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需要依托于美育教育,也只有依靠教育才能改善当前美育教育的严峻现状。在高校特色美育教育中传承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明确教育目标,把握正确的方向,建设、发展、传承中华文化。首先,要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丰富而深远的教育意义。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光荣梦想的特质、对美好梦想的渴望与追梦的坚忍顽强,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与血脉。这些与“中国梦”的内涵是相契合的,通过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教育能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责任心,增强大学生对中国梦的理解,并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其次,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教育体系。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渗透到高校特色美育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对高校大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美育教育。当然也要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渠道,将民族文化渗透其中。此外,还可以通过传统、传统服饰、地方戏剧等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文化进一步拓展美育教育的范围,不断完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体系。

(二)构建民族文化传承人才培养体系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标记和文明符号,这便是民族文化,它具有不断创新、传承发展的特点,是每个民族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因此,高校要多措并举,不断完善美育教育,学习与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首先,无论是文科、理科还是工科,都要加强艺术选修课程的建设,提高艺术课程的专业化程度,如开设音乐艺术、美术鉴赏课程等。这是因为很多学生在进入高校学习前基本没有接受过美育教育,如果只是根据学生自主自愿,那么肯定无法激发学生的艺术学习兴趣。其次,除了普及美育教育,还要以鉴赏为主,注重审美教育与社会生活以及个人情操的结合。如可以让学生广泛了解地域性民族文化知识,结合高校所处的地域民族传统,将区域文化特色资源引入到美育教育课程,如贵州高校地区研究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突出学校美育教育的办学特色。一些高校在科研中要有足够的分量去研究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如建筑学应该重视对古典舞建筑的研究、文学研究应该引导学生学习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开展艺术类讲座等,坚持以古为今用、汲取精华的方式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三)提升高校学生的民族文化修养

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各种思想的涌入,给学生的思想、价值观以及审美观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与影响。在多元化发展时期,民族文化在高校美育教育中却并没有得到该有的重视。外来文化复杂多元,背后隐藏着许多短板,高校美育教育必须对此进行严格的筛选,汲取精华,弃其糟粕,在全球文化大潮中坚守中华民族文化,融入高校美育教育中去,从知识意识形态层面提升学生的民族文化艺术修养。首先,教师在美育教育过程中不仅要传授民族文化知识、技能,渗透民间工艺,注重引导学生对民族文化精神的把握,在艺术创作中把握民舞文化特色,体验民族情感,从而实现高校美育教育的目标。其次,要引导学生树立建立民族文化底蕴是艺术创新的理念,在多元化文化发展的背景下,积极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又不失民族文化的独立性,不断追求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的深度及广度。同时,要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发扬民族文化,汲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弥补学生这方面知识的缺憾。巧妙借助民间传统艺术资源为己所用,这些资源可以是戏曲、书法、工艺等,在潜移默化中培养高校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追求高水准的民族文化传承,注重现代社会理论剖析,学会以现代的眼光诠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拓展艺术创造的深度、广度与厚度。

(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族文化活动

高校在创建特色美育教育的过程中,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活动的途径是丰富多样。其中,民族文化活动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第二课堂。具体来说,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秧歌、昆曲、豫剧、黄梅戏、剪纸、书法等,开展各种课外活动,营造浓厚的与民族文化相关的校园文化氛围。又如创建大学生艺术社团,如编织、朗诵、书法、象棋等,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也展示了高校的民族文化氛围。同时,还可以结合高校所在区域特点,通过开展民族节日庆祝活动,建立民族文化交流友谊组织,鼓励学生各种民族音乐、民族舞蹈比赛,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文化传承的热情。当然,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还应该在生活中进行切实的体会。通过这些渠道,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接受民族文化艺术,热爱民族文化艺术,并以中华民族文化而自豪,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中提升了自身的文化品格与文化素养。

(五)建立专业的高校美育教育民族文化传承队伍

美育教育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而教师是美育教育的执行者和民族文化的传承者。高校特色美育教育的效果如何与民族文化传承队伍的素质有着关键性的作用。现阶段,高校美育教育工作者的民族文化素养大都有待进一步提升,而美育教育工作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就要求美育教育工作者自身提升民族文化素养,学校也要从体制上健全与重视教师的师资配备与艺术类综合素质提高。首先,教师要从理论上丰富自己,观念上充实自己,广泛吸收民族文化的营养,精挑细选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并结合学生的兴趣、个性需求生成课程教育,有效传递给学生,在继承中发展,赋予民族文化生机与活力。其次,要注重教育方式,因学生而异,选择传递优秀的民族文化。当然对外来文化不能盲目拒绝,也不全盘吸收,要在交流合作的基础上,汲取精华,为己所用,为民族文化增添光彩。同时,高校也要建立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教师的培训机制,定期组织培训活动,以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美育教育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内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是根植于中华民族大地最具生命力的文化。高校美育教育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是高校美育教育的重大使命,二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因此,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政策下,广大美育教育工作者应该从高校美育教育的现实情况出发,勇于肩负使命,不丢弃优秀民族文化资源,不断创新,为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培养学生民族精神和文化素养,实现高校美育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孟国华,宋扬著.艺术设计基础教育的革新[m].山东美术出版社,2004.

[2]李立国.文化自塑与文化自信——我国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当代使命[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03).

[3]于芳.浅谈在高职高专院校中开展传统文化美育教育的必要性和有效途径[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2(04)

[4]陈华.论高校素质教育如何渗透中国传统文化艺术[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03).

[5]鲍荣娟.艺术教育在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中的应用与价值[J].美育教育,2015(11).

[6]张白露.艺术——永恒的人类精神家园——读《艺术的意蕴》有感[J].艺术研究,2016(01).

[7]李桃境.高校艺术教育如何实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创新[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6(06).

优能中学教育篇10

[关键词]教学过程;最优化;继续教育;课堂教学

一、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主要内涵和实践意义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是上世纪70年代苏联教育学家巴班斯基为解决苏联部分地区中小学学生留级问题所提出的。他通过借鉴现代系统论结合实际教学,提出了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借鉴了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和系统论,通过对教学课堂教学各要素的系统优化来改善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果。这在当时国际教育界引起了强烈反响。针对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研究也层出不穷,不断丰富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理论价值。课堂教学是学生与教师进行课堂教学交流并共同实现教学效果的复杂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教学内容传播,同时还涉及到影响课堂教学有效开展的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环境等诸多因素,这些因素都可能成为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此,针对课堂教学影响因素的分析,需要强调实现课堂教学整体的系统优化的重要性。巴班斯基运用辩证的系统方法,将课堂教学作为系统整体,以课堂教学各要素的作用实现对教学任务的解读,同时提出相应的课堂教学问题解决方案,最终根据当时的情况选出最佳方案[1]。通过对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解读,我们能够看到这一理论是利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从课堂教学过程的每一部分、每一要素出发,通过整体与部分方法论运用,让每一个影响教学过程因素都能够相互配合,并形成在整体课堂教学效能实现下的最大功效。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就是将影响课堂教学过程的所有因素作为系统的单一要素进行研究,并对系统中的组成部分进行效果实现机制上的优化。课堂教学质量取决于各种教学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系统理论层面看,要想实现整体效果的提升,需要部分要素进行有机组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才能催发整体效果,实现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目的。将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应用于我国继续教育的课堂教学中,需要明确应用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前提条件和依托机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实践价值。应用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所需要的前提和依托机制,是建立在现代教学形式方法、教学规律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在对课堂教学各个要素的特点和运作机制都了解并具备一定条件基础上,才能够发挥课堂教学过程的最大效能。可以说,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是贯穿于整体和部分上的全面优化,是在一定条件和评价准则基础上形成的最优化机制。这种最优化不能脱离实际,需要从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只有以符合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作为前提,才能够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控制,才能够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各个部分有效衔接,形成教学过程在整体系统上的最优化。教学过程最优化必须全面考虑现代教学理念和教学形式、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同时还需要考虑到影响教学系统的内外影响因素。实现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要对教学条件、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进行综合调控,同时也需要对教学规律、教学理念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从而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运行方案。

二、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对课堂教学的借鉴意义和启示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是辩证的系统论,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具有实事求是精神的教育理论。这一理论是运用系统观点对整体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和要素进行整体优化,是通过最小投入或最优投入来获得最大收获的理论[2]。只有通过科学统筹课堂教学的各个要素以及教学手段才能够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这也是教学最优化理论的思想核心所在。在课堂教学中科学运用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需要借鉴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教学系统方法,同时以教学固定的课堂时间内的教学目标的实现作为衡量课堂教学应用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效果。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应用要强调从系统论角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是要以系统论视角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设计,通过对于课堂教学各个要素的有效的优化充分发挥教学参与要素的整体协同作用,做到相互促进、相互配合,共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教学过程中包含参与教学的教师和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任务、教学手段等,为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目标应该以系统的视角将各个教学要素看作一个整体,并从教学实际出发,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关键因素的效能发挥,从而选择最优的课堂教学的解决方案。课堂教学要从学生发展和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出发,让整个教学过程成为一个连续活动,从而保证课堂教学和学生发展的同步性。同时,要正确看待教学过程中长期效果与短期效果的关系,从每一节课程入手,从阶段性教学入手。只有解决好短期目标,才能够解决好整体教学效果。课堂教学要通过合理安排分配,将整体教学内容进行分析,从宏观层面对教学结构进行解析,从而梳理出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基本脉络,并结合课程和具体课堂特点,充分发挥不同要素之间的作用,在科学投入的基础之上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应用要重视课堂教学的时间管理。教学过程最优化始终是建立在时间标准之上,包括教学任务完成的时限效果。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以及教学策略的实施都应该建立在规定的时间内。只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才能够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及其评价。从课堂教学的系统目标实现看,应该将时间要素纳入到教学设计之中,将时间作为课堂教学的基准,才能确保在限定时间内实现课程内容的有效分配,才能实现教学目标的完成,才能够达到课堂教学时间利用功效的最大化。课堂时间管理就是要将教学内容按照预先教学设计有条不紊地传递给学生,在有效时间内让教师能够采取最佳方式来讲授教学内容。这样,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学习不仅提高了效率,而且能够实现教学内容的快速内化,实现教师、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应用要设定合理的课堂教学目标及其评价标准。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是对整个教学效果最为真实的体现。巴班斯基也指出,整个教学过程必须从学生角度出发,要对学生不同群体特征、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知识结构来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课堂教学如果没有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无法制定科学化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最终不仅影响影响教学进度,甚至会影响教学总体质量。没有从学生综合情况出发,对学生学习特点和思想心理活动缺乏了解,盲目设置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不仅与唯物辩证法相抵触,同时也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当前,很多教师对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更加关注,但对于学生的学习动力、基础知识和学习兴趣了解不多,课堂教学只是按照教学任务的安排进行。这偏离了科学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的要求,立足于教学质量和学生发展的整体教学效果必将难以体现[3]。

三、将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应用于继续教育教学的具体策略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明确指出,课堂教学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是教师、学生以及教学环境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课堂教学的设计、控制与引导能够对教学效果产生深刻影响。从继续教育课堂特点出发,教学过程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发展要求,从而制订出科学化人性化的继续教育课堂教学方案。同时,继续教育课堂教学应当根据教学目标、教学效果、教学评价来从整体优化课堂教学的各个要素,从而实现教学过程效能的最优化。

(一)以继续教育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的自我管理

继续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其主要针对教育对象是社会人员和专业技术学习人员,通过继续教育,这些人员能够达到知识和技能获得和更新的目的。这是国家在社会范围内培育人才和进行人力资源再开发的重要手段,也是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一些继续教育是以远程教育的方式进行的,很多课程教师与学生之间并不需要特定的教学场所。这使得继续教育的开展对于学生学习状况缺乏有效的监督,对于课堂教学也缺乏有效的调控手段。因此这就需要学生加强自我管理,特别是学生要重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获取有效的教学效果。当前,很多继续教育的教师,对于学生关注和管理缺乏耐心和信心,而将更多精力放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之上。但从另一个侧面看,无论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上投入多少精力,如果学生缺乏配合意识和主动学习精神,结果必然是继续教育及其课堂教学的失败。因此,在继续教育中不断加强学生自我管理意识,提升学生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就显得尤为必要。在继续教育的课堂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学生对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能动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投入课程内容学习之中,实现继续教育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在学生自我管理的课堂教学中,应当通过自我约束不断强化对于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不断丰富原有的知识结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角色定位,应该以课堂教学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身份实现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和效果。因此,继续教育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向学生传递自我管理概念和自我管理意识,同时,要从学生知识需求角度出发提升教学效果,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引导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二)优化师生关系,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开展继续教育课堂教学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具体要求。远程的继续教育课堂教学是通过网络方式来实现的,由于师生不在具体的教学课堂中,双方在思想交流和情感认同上存在一定障碍,这势必会影响教学的开展效果。从继续教学课堂教学实际看,很多教师长期受到传统教育理念影响,认为教学过程更多要体现教师的教学能力,只有教师具备了一定教学能力,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基础[4]。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占据主导地位。但通过大量教学实践案例看,仅仅注重教师的教学技能,而忽略学生的主体性,往往会导致教学过程的停滞或混乱。因此,为提升继续教育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必须建立师生之间融洽和谐的关系,教师不仅要提升自身教学质量,还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教师不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导者,而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更加平等、宽松的学习环境,教师与学生之间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能够有效增强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效果,同时也有利于实现有效的知识传递和情感交流,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人际关系系统,教学中师生之间只有进行完整的情感交流才能够确保知识教学的有效性和互动性。在这一人际交往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学习需求的特殊性,同时要以平等的人格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对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怀,让学生处在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下进行学习。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可以进行教学内容创新,在教学中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结合自身感受和人生感悟与学生分享,切忌按照课本内容照本宣科。在问题设计上要尊重学生知识掌握层次上的特殊性,在问题设计上要更加贴近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唯有如此,才能够进一步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同时,教师也要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和职业道德水平。简言之,课堂教学过程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教师与学生之间只有实现要素间的有效互补,才能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