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校园欺凌的看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59:25

关于校园欺凌的看法篇1

围殴、扒衣、扇耳光、拍……近期一系列校园欺凌事件情节恶劣,令人震惊和气愤。一些青少年作为施暴者,毫无羞耻和怜悯心,更有甚者,还将欺负他人的视频传到网络上,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整个过程他们表现得非常嚣张和无所谓,这让家长和社会各方惊愕不已。面对日益严峻的校园欺凌现象,2016年5月9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组织关于“开展全国中小学校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要求各地中小学校对发生在学生之间的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进行专项治理。

在整治校园欺凌的各项活动不断展开之时,我们也不禁思考:什么是校园欺凌?为什么花季少年会成为施暴者和受害者?如何做才能真正让校园欺凌远离学校,远离孩子?

一、什么是校园欺凌

关于校园欺凌,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大多数研究者采用的是英国伦敦大学史密斯教授提出的校园欺凌定义:“指有意造成他人伤害的行为,这种伤害可能是身体的或心理的。”

校园欺凌可分为直接欺凌和间接欺凌,直接欺凌是指欺凌者直接实施于受欺凌者,包括肢体欺凌和言语欺凌,间接欺凌则是通过某种中介来达到欺凌的目的,例如通过散播谣言,利用人际关系,煽动他人恶意对待等方式,将受欺凌者排除在某个团体之外。

二、校园欺凌的危害

校园欺凌严重危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被欺凌者会产生极度恐惧的心理,害怕上学,对他人心存警惕,整日惴惴不安,严重影响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而欺凌者在施暴的过程中,心理逐渐扭曲,认为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甚至以欺负他人为乐,认为施暴是自己能力的体现,是一件值得骄傲和炫耀的事情,长此以往,一些欺凌者最终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那些为数众多的旁观者,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受到不良影响,他们要么转变为欺凌者,通过施暴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要么变得毫无同情心,对他人的痛苦无动于衷,内心冷漠。

三、青少年校园欺凌行为的原因分析

(一)青少年自身的原因

从欺凌者角度看,许多欺凌事件的发生,是由欺凌者的生理、心理发育特点所决定的,作为青少年,他们处于生理、心理发育的高峰期,具有精力旺盛,情绪起伏大,自尊心强,好攀比等特点,因此,他们可能因为一点小矛盾就恼羞成怒,大发雷霆,或者出于模仿、炫耀等原因对他人进行欺凌。

从受欺凌者角度看,他们大多性格内向、敏感、懦弱,身材偏胖或偏瘦,家境贫寒等,正是因为具有这些特点,他们看起来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容易沦为他人嘲笑、排挤的对象,最终成为校园欺凌的目标。此外,由于他们的反抗能力差,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很多学生在遭受校园欺凌之后,出于恐惧、好面子等原因,并不会选择向教师、家长等报告此事,而是自己默默承受,这也使得欺凌者更加为所欲为,肆无忌惮,最终导致校园欺凌的不断持续和升级。

(二)家庭教育的失守

第一,教养方式存在偏差。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寇教授看来,专制型及放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都容易引发学生产生不良行为。在专制型家庭中,父母往往采用粗暴的方式对待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孩子模仿父母的攻击行为,久而久之,习得了暴力和攻击行为,另一些孩子则习得了消极忍受的应对方式;在放任型家庭中,由于父母对孩子溺爱,一些孩子变得目无法纪、自私自利,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完全不顾他人的感受,甚至以欺负弱小者为乐,还有一些孩子,由于父母的过分保护,性格懦弱,独立能力差,在校逐渐沦为被欺凌的对象。

第二,家庭环境不和谐。欺凌/被欺凌者的家庭往往是缺少温暖的,父母冷漠,不参与孩子的生活,忽视孩子的感受,或者采取敌意、拒绝的态度,过度控制和约束孩子,或者过度保护、溺爱孩子,家庭中父母双方关系紧张,离异或经常争吵,有些家庭还存在家庭暴力。

第三,家庭教育缺失或教育理念不当。很多欺凌事件的施暴者都是留守儿童,他们从小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面对同学间的冲突,他们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如何宣泄自己的情绪,最终往往非理性地选择了暴力这种方式。还有一些家长向孩子灌输明显走偏的教育理念,“宁做狼,不做羊”“不能吃亏”“不能受欺负”……这样的家庭教育理念使孩子倾向于采用暴力方式解决问题。

(三)学校教育的缺位

第一,重智育轻德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学校过分看重学生的分数而轻视学生品德的培养,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单一,学习好就一切都好,因此,当成绩好的学生参与校园欺凌事件时,教师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在无形中纵容了这些学生的不良行为,相反,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由于得不到教师和同学的关心和认可,缺乏自信、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这也是很多学生日后产生欺凌行为的重要原因,而当他们受到别人欺负时,教师们常常认为是“一个巴掌拍不响,双方都有责任”,甚至反过来责备受害者。

第二,缺乏相应的预防及惩戒机制。目前,大多数学校和教育部门都缺乏应对校园欺凌的预防及惩戒机制,一旦出现校园欺凌事件,学校和教师往往不知道应该如何处理,常常将校园欺凌行为和违规违纪行为混为一谈,对欺凌者进行批评教育或者简单惩罚,难以对校园欺凌形成足够的警示和震慑作用,从而导致欺凌事件屡禁不止。

第三,法制教育缺失。目前,我国学校的法制教育尚未全面开展,部分学生法律意识淡薄。作为欺凌者,他们不知道自己的欺凌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作为被欺凌者,当遭遇欺凌时,他们不知道可以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治理机制”课题组于2014年曾开展过一项专门调查。调查中,65%的调查对象在回答“此次犯罪的原因”时选择“不懂法律”;64.7%的调查对象选择了“不知道自己的行为触犯了法律”;60.5%的调查对象表示,如果知道犯罪的沉重代价,就不会实施违法行为。

(四)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凸显,人心浮躁,在生活中人们经常会因为一点小事就引发无休止的争吵甚至最终演变成严重的暴力事件,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员,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这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影视、游戏充斥着大量的暴力元素,甚至对暴力行为大肆宣扬和美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此外,受拜金主义观念的影响,一些学生无心学习,贪图享乐,把获得金钱作为自我能力的证明,他们通过暴力威胁的手段,欺凌他人,敲诈同学钱财。

(五)法律惩罚力度不够

目前,关于“校园欺凌”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特别是对尚未构成刑事犯罪的校园欺凌惩处无方。此外,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不会被追究刑事责任,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也只有8种严重犯罪才会追究刑事责任。由于这样的法律规定,许多未成年人实施了校园欺凌行为,却不会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更有甚者,故意钻法律的空子,因为无惧受到惩治,他们行事随心所欲、肆无忌惮,社会影响恶劣。

四、青少年校园欺凌行为的应对策略

(一)强化家庭教育监管责任

作为家长,不应该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更应加强孩子道德素质及心理素质的培养。家庭中要有底线教育,教育孩子要遵纪守法,指出违反法纪要承担相应责任;同时家长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让他们能够理性处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此外,家长平时应多陪陪孩子,关注孩子的行为及心理变化,多和孩子沟通交流,让孩子知道如果遭遇校园欺凌应在保证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及时告知家长及教师,采取理性的应对措施。

(二)加强学校道德及法制教育

学校要改变“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理念,定期邀请公安、司法部门到校开展法制教育、反校园欺凌培训等,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对尊重生命、同情弱者、遵纪守法、以理服人等价值理念的正面引导和教育;营造反欺凌氛围,制定并完善校园欺凌的预防及处理机制,建立专门的校园欺凌援助机构,明确相关岗位教职工预防和处理校园欺凌的职责;建立严格的校园惩戒制度,对校园欺凌行为要严肃处理,不能简单地通报批评了事,全面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

(三)净化社会风气

要加强正能量事迹的宣传报道,为青少年树立好的行为榜样。相关部门要对影视、游戏及网络中存在的暴力、欺凌、色情等内容进行严格审查管理,加大处罚力度,持之以恒地净化影视、游戏及网络空间。

(四)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缺乏关于校园欺凌的专项法律、法规,对校园欺凌事件的实际处罚很少,力度也不够,难以对欺凌者产生震慑作用,鲜少体现法律的严肃性。我国原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曾表示:“我们要通过修法、释法,让恶意造成重大伤害的欺凌者,受到纪律、法规、法律的惩治。”因此,相关立法机构应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尽快制定专门的反校园欺凌法规,明确监护人、学校、社区、公安部门等的相关职责,加大对校园欺凌案件的惩罚力度,只有社会各方形成合力,才能真正预防和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五)建立专门的援助机制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童小军认为,应对校园欺凌,我国缺乏的是一个有针对性的援助机制,而不能简单强调对未成年人进行法律制裁。“这套系统不仅要有立法,还需要一个庞大的专门做儿童保护工作的社工队伍。”童小军介绍,“美国的中小学均需有驻校社工,如果社工人员不足,也可由护士或心理医生替代,但他们必须接受过专业的儿童保护工作训练。”目前,我国缺乏关于校园欺凌的援助机制,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我国儿童保护制度建设现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早日建立专门的援助机制,促进我国儿童保护体系的建立,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撑起保护伞。

关于校园欺凌的看法篇2

【校园欺凌主题班会材料一】

活动目的:让学生认识到任何形式的欺凌行为都是不可接受的,因为欺凌对「受伤者造成伤害外,对「欺凌者和「旁观者同样造成伤害。「欺凌者长期欺负别人,会很自我中心,对同学缺少同理心等等,而「旁观者会因为帮不到受害者而感到内疚,不安等等。同时间也会影响到学校的整体纪律和风气。所以,欺凌是学校须正视并加以制止及预防的问题。但同学和家长的合作也很重要的。

活动准备:

1、每人准备说一件有关校园欺凌的事情。

2、播放几则校园欺凌记实录像片。

3、由电脑高手制作smart课件。

4、准备一句反欺凌口号。

活动过程:

1、开场白。

校园欺凌是指同学间欺负弱小的行为,校园欺凌多发生在中小学,由于很多国家实行多是九年制的义务教育制度,受害者会长期受到欺凌。欺凌过程,蕴藏著一个复杂的互动状态,欺负同学会对同学构成心理问题,影响健康,甚至影响人格发展。

2、下面请每个同学都来说一说你对校园欺凌最深的一件事情。(略)

3、大家说了很多欺凌事件,下面我们来看看一些真实的校园欺凌事件。(播放校园欺凌记实片)

4、看了这部记实片,大家有什么看法呢?(同学意见略)

5、我们将怎样用实际行动来反欺凌?,请大家说说想法。

6、请胡悦悦同学带领大家读口号。

7、活动结束,请班主任老师讲话。

班会效果:

鼓励学校对校园欺凌采取全校范围的干预措施,如制定课堂规则,对学生行为进行限制,组建教师职业发展小组,与学生开展有关同辈关系与行为的班会活动,为欺凌者、受害者及其家长提供心理咨询等。挪威于2002年通过了一个宣言,号召国家、地方政府以及家长和教师团体加入到尽快根除校园欺凌现象的行动中。

【校园欺凌主题班会材料二】

一、导入

什么是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是指同学间欺负弱小的行为,校园欺凌多发生在中小学,由于很多国家实行多是九年制的义务教育制度,受害者会长期受到欺凌。欺凌过程,蕴藏著一个复杂的互动状态,欺负同学会对同学构成心理问题,影响健康,甚至影响人格发展。

二、老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1)说说你所在的班级有没有小霸王呢?说说他们的恶行

横行校园小霸王

很多学校都有小霸王欺凌弱小的现象。

他们凭借身体或人数众多的优势殴打同学、辱骂、戏弄、讽刺、孤立同学,甚至敲诈勒索、抢夺同学物品等,给身边人带来极大的身心伤害。

(2)交流

被同学欺负了怎么办?

三、引导学生学习自我防护的知识

小学生该如何防止校园欺凌呢?

(1)当受到欺凌时,最好不要表现出害怕或哭泣,这会让欺负你的人觉得你很好欺负而继续欺负你。

(2)你要勇敢、坚定而且明确地告诉欺凌者停止他们的行为,然后走开。

(3)为了避开欺凌者最好和他人一起行动,及时向老师、家长及警察求助。

(4)当看见别的同学受到欺负时,也要向老师报告,不要视而不见,成为冷漠的旁观者。

学会善待他人

通过欺凌他人来寻开心,或者通过欺负弱小显示自己的强大,不仅给他人带来很大的伤害,也无法让你得到真正的友谊和尊重。

人人都是平等的,我们要学会善待他人。关心、帮助、宽容他人才可以得到真正的快乐,这份快乐是从欺负他人的过程中体验不到的。

关于校园欺凌的看法篇3

关键词:瑞典;校园欺凌;立法

中图分类号:G40-011.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94(2015)12a-0003-04

校园暴力是一个全球性社会问题,因其严重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以及家庭、学校和整个社会的稳定而引起各国普遍关注,已成为国内外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1]。瑞典将校园欺凌界定为学校的学生经常对其他同学实施排挤、暴力、侮辱、歧视、谐戏、嫌弃、破坏持有物品、诽谤、监禁等致使其身体或精神受到损害的行为。瑞典1993年修改《学校法》时,规定了教师有预防校园欺凌的义务,以防止任何形态的欺凌行为对学生造成侵害。《学校法》规定,为确保学生在学校获得知识以及健康成长,必须保障学生拥有能够安全学习的环境。学校的教育活动应当秉承民主主义价值观、人的生命不可侵犯、尊重个人自由和尊严、所有人平等、相互协作等理念。2010年瑞典全面修改《学校法》,进一步完善校园欺凌预防和规制制度,规定了教师和校长对欺凌行为有报告义务及法律责任,明确了国家学校监督团在预防校园欺凌方面的作用。为落实《学校法》,瑞典教育部设立校园欺凌预防项目,学校可全部或部分实施这些项目,教育部定期对实施效果进行检查和评估。瑞典校园欺凌立法和实施项目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在预防和规制校园欺凌方面,我国有必要借鉴瑞典的立法和实务经验,构筑我国校园欺凌预防和规制制度。

一、学校、教师和有关机关对校园欺凌的法定职责

《学校法》的预防校园欺凌制度适用于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的所有学校。该法规定,学校经营者以及教职员工有义务防止学生遭受欺凌,学校经营者必须每年制订详细的《禁止校园欺凌计划》,规划第二年将着手实施的具体措施。在新的一年开始阶段,须对上一年度相关措施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对实施效果进行说明。同样的要求是,教育部也必须定期对全国学校的校园欺凌预防和规制措施进行调查,评估实施效果,并分析各种措施是否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学校法》特别强化了教育机构的报告义务,规定教师以及其他员工发现欺凌现象时,有义务向校长报告,校长应当立即向学校经营者报告,收到报告的经营者必须及时进行事实调查并采取有效措施制止欺凌行为并防止问题再次发生。学校经营者防止和规制校园欺凌行为属于法定责任,但他们往往因缺乏获知欺凌行为的相关信息而难以采取措施,因此,立法上赋予了教师、校长等的通报义务。《学校法》还规定教师和学校经营者对协助事实调查的学生,或者对教师和校长违反通报义务而进行告发或提出申诉的学生不得实施报复行为。

教师、校长、学校经营者违反报告以及事实调查义务,致使欺凌行为给学生造成损害的,学校经营者应当给予损害赔偿,损害赔偿额由法院根据损害程度进行认定;违反立法上的其他义务造成损害也应给予补偿,只有侵害是轻微的或者并未实施报复行为的才免于赔偿。在此类诉讼中,即使受害的学生败诉,只要当初时有合理的理由,也可无需承担胜诉者的诉讼费用,甚至法院还可以令学校经营者承担败诉者的诉讼费用。立法上减轻者的证明责任,者只需提出遭受了欺凌行为或者受到学校一方的报复这些大致事实即可,学校经营者则必须对不存在欺凌行为或报复行为负担举证责任。从《学校法》的规定来看,学校承担欺凌行为的损害赔偿责任遵循无过错原则,只要学校未能防止欺凌现象的发生就应承担责任,而不看是否采取了有关措施,学校方面不能以尽到管理职责为由进行抗辩。

《学校法》对国家学校监督团在预防和规制校园欺凌方面的作用也进行了规定。国家学校监督团是独立于教育部的机构,其任务是对学校经营方面的效率以及教育质量进行管理和监督并进行评估,对小学至高中阶段的私立学校的建立作出许可[2]。该机构有权基于评估结果对学校经营者提出劝告和建议,令其修正有关问题。当学校经营者不按照要求修正错误时,该机构可以作出罚款的决定,甚至可以对私立学校给予取消办学资格的处罚。国家学校监督团设置幼儿及学生监督官(barnochelevombudet),监督官主要职责是保护幼儿及学生的人权。监督官有权对学校发出防止校园欺凌的劝告,当发生欺凌事件时,可以提出应对欺凌行为的措施。监督官还与地方自治团体进行合作,预防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此外,监督官还有权受理关于校园欺凌的申告,并对此进行调查。在征得被欺凌者同意后,幼儿及学生监督官可以以学校经营者为被告代替学生提起损害赔偿诉讼,如果被欺凌者不满16岁,诉讼应征得其父母的同意。

二、对欺凌行为实施者的规诫措施

《学校法》规定,教师和校长在发生校园欺凌事件时,为了规制相关行为可采取符合法律规定的各种规诫措施,但无论采取何种措施,均应制作书面记录。对实施欺凌行为的学生给予处罚并不是最终目的,规诫措施是为了发挥更好的教育作用。从有效的对策角度来看,与其把对学生的处罚作为主要手段,倒不如强化学校和地方政府的责任,基于这一理念,瑞典对欺凌行为实施者的规诫措施更为人性化。

基础学校、萨米人学校、基础养护学校、特殊学校、高中学校、高等养护学校可以令在班级实施欺凌行为的学生退出教室,直至授课结束。上述学校对实施欺凌行为的学生,可以在学校监督下,令其放学后留在学校最长一个小时,或者提前一小时到校。经调查后确认存在欺凌行为的学生,校长可以提出书面警告,警告书中必须写明如果不停止欺凌行为将采取的措施,该警告内容必须告知学生的监护人。

对于6岁生的学前班、萨米人学校、基础学校、基础养护学校、特殊学校、高中学校以及高等养护学校的学生,在学校采取有关措施未见效果、或者出于保护其他学生安全学习的需要,校长可以对其采取调换班级或者在该校其他场所授课之措施,并通知监护人。不过,这一措施实施的时间最长不超过4周。在前一措施无效或者无法实施前一措施时,校长可令实施欺凌行为的学生暂时转学,但必须与转入学校的校长进行商议并通知监护人,暂时转学措施最长不超过4周。

在实施义务教育的基础学校、特殊学校以及萨米人学校,对于实施欺凌行为的学生,在符合以下条件时,校长可以作出暂时停学的决定:第一,出于保护其他学生安全学习的需要有必要给予停学处分;第二,学校在采取有关措施后仍然无法制止欺凌行为;第三,对停学的学生耽误的课程能够进行补课。停学处分的目的主要是在停学期间考虑要采取其他何种措施更为有效,因此,停学处分不得随意适用,并且一次不得超过1周,半年内不得实施2次以上。在作出停学决定前,必须为学生的监护人提供陈述意见的机会,若学生不满18岁,必须将决定通知社会福利委员会。停学期间学生的监护责任归于父母,不过,学校必须对停学学生的补课进行合理安排,不得耽误学生的学习。

在非义务教育的高中学校、高等养护学校以及以移民为教育对象的瑞典语教育学校,对于实施欺凌行为的学生,校长也可令其停学(停学决定应当立即生效),停学措施原则上不得超过2周,只有在停学时间短无法达到规制欺凌行为的目的,或出于其他需要应当延长的,才可延长停学时间,不过半年内停学不得超过3次。同样,这种停学需将有关决定通知监护人和社会福利委员会。

三、学校实施的欺凌行为预防项目

对校园暴力进行事先预防,将其制止于萌芽状态,远比事态发生后采取临时救济措施更为重要,这已被国外学者所公认[3]。1993年的校园欺凌立法要求教育行政机构制订欺凌预防对策,以使校园欺凌法制得到有效落实。从1993年开始,瑞典逐渐在全国的学校实施教育部的“校园欺凌预防项目”。该项目的实践性目标是:第一,提高欺凌行为的问题意识,积累应对知识;第二,构建学生的父母与教师之间积极且真挚的协作关系;第三,创制明确的欺凌行为预防规则;第四,强化对被害人的保护。基于上述目标,教育部要求学校从学校层面、班级层面、个人层面实施综合的对策。

在学校层面,召开由校长、教师、心理学家、社会福祉学家、学生家长和学生代表参加的全校会议,研讨校园欺凌问题,制订长期预防计划。学校完善课间和午休时的监督方法,教师与学生共同度过休息时间,与学生一起参加活动,发现欺凌现象立即采取措施。设置校园欺凌热线电话,为遭受欺凌的学生提供咨询服务,进行心理治疗,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定期召开家长会,由家长、学生和教师共同研讨如何预防校园欺凌。教师之间结成预防和应对小组,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信息交流,介绍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探索有效的工作方法。

在班级层面,由学生制订班级规则,约定不实施欺凌行为,对遭受欺凌者提供帮助,关照容易被排挤的同学。班级每周召开一次班会,讨论如何维持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良好关系,并对校园欺凌问题进行讨论。学生之间结成学习小组,在共同学习过程中建立友好关系。定期组织班级学生开展室内外活动,通过旅游、夏令营、舞会等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与合作意识。召开由学生和家长以及老师参加的会议,讨论校园欺凌问题,让学生认识到校园欺凌的危害。

在个人层面,教师一旦发现欺凌现象,立即与行为实施者和被欺凌者进行谈话,命令欺凌者不得实施欺凌行为,对被欺凌者进行保护。如果欺凌事态比较严重,应邀请双方家长共同商讨对策,制订解决方案。借助有影响力学生的力量化解学生之间的矛盾,解决欺凌问题,选任个别学生作为监视员,及时向教师报告欺凌行为。邀请欺凌行为实施者和被欺凌者的家长参加咨询会议,倾听专家的意见。

瑞典教育部2011年1月28日公布了《校园欺凌方法的评价》报告书,这是在对全国部分学校实施的校园欺凌预防项目实施效果进行调查后形成的报告。报告书认为,学校导入的预防对策绝大部分发挥着有效作用,但是也有个别措施效果并不明显甚至出现逆效果,比如,选任学生作为监视者、经常召开全校的欺凌问题会议、强化教师和学生间的关系、教师与加害者和受害者个别谈话等一些对策效果并不明显。此次评估活动,还进一步明确了导入欺凌行为预防项目时学校方面存在的问题。比如,一些学校的准备工作不充分,缺乏对教师的培训以及明确的愿景和计划;学校选择项目以及评估实施效果时,缺乏从学生的视角考虑问题。项目的导入由校长和学校经营者单方面决定,缺乏听取教师的意见,因此,一些预防项目的内容不符合教师的要求以及学校的实际状况。

四、对我国的启示意义

瑞典通过立法强化校园欺凌的预防和规制,学校制订预防和规制计划,教育部定期检查各学校的实施计划,公开检查结果。对欺凌行为人尽管可以实施规诫措施,但目的并不是处罚学生,而是为了发挥教育作用,创造安全学习的环境。我国同样存在校园欺凌现象,且近几年来愈加严重,但目前尚未对预防和规制校园欺凌问题从国家层面构筑相关制度。我国有必要借鉴瑞典的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起真正有效的预防机制。

1.提高学校对预防校园欺凌意义的认识

我国教育机构一直以来忽视校园欺凌行为的预防和规制,只有当学生之间发生明显的暴力行为时,学校才有可能介入,对其他类型的欺凌行为几乎疏于管理。学校和教师非常缺乏校园欺凌预防方面的意识,认为学校只要做好学科知识传授即可。学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还应当发挥保护学生基本人权、通过创造安全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作用。基于此,我国有必要通过完善教育立法,强化学校保护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理念,深刻理解新形势下学校的社会性作用。

2.将预防校园欺凌纳入经常性学校教育

瑞典各学校根据立法规定实施校园欺凌预防项目,并对实施效果进行定期检验。我国可借鉴瑞典的经验,将预防工作作为学校教育内容的一部分,编制通识性校园欺凌预防教材,并配合视频宣传资料,以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向学生经常性地宣讲校园欺凌的危害及预防的意义,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观和价值观。还可以根据教材编写一些情境表演剧本,让学生在扮演不同角色过程中体验遭受欺凌者的心灵痛苦以及加害者的自责感。预防校园欺凌教育应当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生日常行为,提高学生自觉地不实施欺凌行为的意识。

3.强化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关系

瑞典在实施校园欺凌预防项目时,注重利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促成学生之间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我国的学校过于注重学习成绩或特别技能的培养,而对学生的人格教育、社会关系教育、合作与交流能力教育不足。我国中小学校应当改革教育内容与方法,利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认识遵守规则的重要意义,学会与他人相处,正确处理发生的问题,掌握融入社会的基本常识和手段。

4.提升教师预防和应对校园欺凌的能力

瑞典各学校在实施校园欺凌预防项目过程中,注重通过培训提升教师的相关能力。我国亦有必要利用适当方式对教师进行培训,使其提升发现和处理欺凌行为的能力。教师的素养不仅仅在于具有良好的知识传授技巧,还在于能够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为班级或学校创造和谐环境,促进学生之间关系的良性发展。若教师缺乏此能力,可能会造成学生间的矛盾激化、学生与教师情绪对立、学生厌学等现象,因此,提升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

5.建立社会合力预防校园欺凌机制

瑞典注重借助社会力量预防校园欺凌问题,甚至在制订校园欺凌预防对策时邀请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学生家长参加,共同商讨对策方案。在我国,杜绝或减少校园欺凌问题仅依赖学校是无法实现的,同样需要借助社会的各种力量。我国有必要研究如何建构一套学校与政府、社会、家长顺畅合作的机制,优化预防校园欺凌的大环境。

6.研究校园欺凌的立法问题

从瑞典经验来看,如果缺乏校园欺凌的立法,很难减少或杜绝校园欺凌现象。我国应当尽快启动校园欺凌立法工作,对立法模式和内容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制订符合我国社会传统、经济发展情况的法律,保护我国青少年健康成长,避免青少年因遭受校园欺凌形成消极的人生观和社会观,确保学校的教育能够培养积极向上、开拓进取的国家公民。

参考文献:

[1]李婧.校园暴力的法律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153-157.

关于校园欺凌的看法篇4

【关键词】校园欺凌;社会学伦理;现象

从概念来讲,校园欺凌(school-bullying)多以校园为单位,以学生间以大欺小、恃强凌弱为特点。在常规的处理解决对策中,往往将其归为青少年成长中,个体所必须经受的小冲突和不可避免考验;而从社会的普遍认知来看,以金钱、权力、义气、面子等为欺凌等不正常现象的频发,往往给当事人以悲剧和灾难性后果。甚至一些恶性事故的发生,不仅令人胆寒,同时还在社会、家庭、政府乃至涉事人员之间产生不良后果,甚至可在社会范围内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对当事人以违背纪律、违背道德、违背法律等的欺凌,甚至成为“反学校文化”的毒瘤。

一、校园欺凌现象基础特点

校园欺凌现象作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受社会领域内道德失范浸染危害,;加之网络文化浸淫,在社会变迁和家庭结构变化乃至青少年自控能力低下等问题影响,校园欺凌现象屡见不鲜。在青少年管控依恋度及其奉献精神和参与思想道德建设中,有必要对校园欺凌现象进行管制。

校园欺以校园为基础,以非正式群体为高发群体,多受盲目的“义气”影响,与个人兴趣爱好契合。在实际的主体文化交流中,偏离了和谐校园建设初衷。从发生特性来看,校园欺凌现象多具有隐蔽性,且以宿舍、教室为主侵害地点,甚至在校外蔓延的是群架事件屡禁不止。从人群爆发的心理特质分析来看,施暴者和受害人往往处于一种极端的对比,尤其是施暴者抓住了受害人不敢公开和胆小怯懦的性格,进而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形成了不正之风。从校园欺凌现象发生的时间来看,多具有长期性,尤其是生活场所和学习场所随时随地的接触。

校园欺凌方式中,以肉体殴打、精神虐待为主特点,以侮辱性绰号、拳打脚踢、掌掴拍打、推撞绊倒、拉扯头发等物理攻击;此外勒索钱财和损毁衣物用品;散播谣言中伤;令受害者招致处分;拉帮结派、排挤他人乃至实施犯罪活动。

从社会危害来看,校园欺凌为受害人带来了双重损害,甚至成为患者疾病发生的根源;一些严重欺凌事件纵容的背后甚至导致施暴者走向犯罪的深渊。

二、社会学伦理视域下的校园欺凌现象

(一)家庭教育中重物质轻道德

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个人社会化入住的初级阶段是家庭教育。随着社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家庭主流教育中“重物质轻道德”、“留守儿童”下溺爱的一代,导致社会受腐蚀和享乐文化的影响程度极深,对辨识读不高的青少年带来不利的影响。从社会学的伦理层来讲,青少年需要依靠家庭的熏陶、学校的教育以及同辈群体间的良性互动来完成道德的内化。父母教养方式的失当,在温暖和控制方面的道德社会化作用明显。综合来讲家庭关系中,受离婚率、家庭不睦率、留守儿童增加率、城乡结合部管理混乱局面乃至单亲家庭的增多,父母角色的趋势和沦丧,导致道德法律和约束的程度范围进一步弱化。社会的变迁和土地的流转及其父母对子女约束力的下降,导致日益多发的校园现象频现。

(二)社会教育中失范导致事件频现

从校园欺凌的特点来看,欺凌现象的隐蔽性和不固定性,使得教师管理实践中无法做到面面俱到。一方面受升学压力限制,关爱后进生力度不足,导致“优等生”高人一等的恶劣风气。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乱象频现,以社会规范打破,道德意识低下和个人自控能力影响受社会风气影响作用显著为突出特点。在社会思想文化领域中,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个人主义,无疑在社会范围内造成了恶劣的浸染危害。

大众传媒领域中,以暴力、血腥、杀戮、色情等内容为主的网络游戏宣扬,社会教育中失范导致事件频现,也使得学生的模仿能力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偏离了人生轨迹。社会流动性舞台中,以“望子成龙和忘女成凤”的教育观,使得父辈决定子女未来的教育等级和程度的选择,进一步拉大了贫富差距。“反学校文化”的思想文化交流领域中,对学校加教育的反抗现象层出不穷。

三、社会学理论视域下的校园欺凌现象应对策略

国家立法机构作为我国法制化进程的重要成员,在社会范围内通过高度重视校园欺凌和暴力问题,以法律条文规定,落实到具体的细则中。严格遵循《刑法》、《民法通则》规定,制动出详尽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并将《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和《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等作为校园指导意见加以强化。

学校干预中,要做好校园欺凌的问题的专门管理组织学校德育或心理教师组成“应欺团队”,采用心理疏导等方式,妥善处理欺凌事件。在道德法制教育宣教中,做好相关教学工作。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思想品德意识,并在人人平等的道德修养中,构筑和谐同学关系。社会范围内还要做好相关社会治理工作;加大对刊物文艺影像出版物的审核,强化对大众传媒领域及其学校周边环境的整顿,传递社会正能量。

四、结束语

关于校园欺凌的看法篇5

我们要与同学们和平共处,既不要欺负别人,也不要收别人欺负,一定要做一个正直、乐观,敢于表达的人,而且我们还要团结起来,让校园欺凌绝迹!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反校园欺凌观后感,供大家参考。

反校园欺凌观后感1惩治、遏制校园暴力,治理校园欺凌问题再一次提上了国家议事日程。那么,家长和学校是不是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呢?这未必可行。法制文明要从娃娃抓起,家校要走的路仍然还长,但必须得坚定走下去:促进法律健全,使我们的孩子从小具备正确的法制素养、法制意识,既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也懂得用法律维护共同生活的校园环境等。

近日,一条海南省琼海市“长坡中学打人”的视频在网上流传。据南海网报道,事件发生于5月20日。此外,该校5月18日也发生了一起学生打人事件。5月21日上午,琼海市教育局就此视频事件召开紧急会议,提出七项措施专项治理校园暴力。此事件距离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于4月28日向各地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尚不足一个月。4月28日,重庆市彭水县桑拓中学一名学生在厕所内遭到至少三名学生群殴,胸部被利器捅伤致死。同日,辽宁省庄河市第二十二中学课堂上,初二男生吕某遭同班同学姜某割喉身亡。

4月23日,山西省绛县,15岁少年张超凡被多名同学在网吧殴打致死。同日,河北省安新县某中学,一名女生被其他几名女生逼迫脱衣下跪、扇耳光,旁边多人围观起哄,但自始至终没有一人出来劝阻……

类似的事情一再发生,原本安宁的校园蒙上了一层阴影。对于曾经遭受校园欺凌的张宇来说,更是如此。他告诉《法制日报》记者,在欺凌事件发生后,校园再也不是自己向往的地方了。他整日提心吊胆,寝食难安。

“可能是太害怕了,我就偷偷地拿了一把刀,每天放在书包里。心想如果有人再敢打我,我就拿刀捅他。”张宇回忆,“庆幸的是,那群欺负我的学生,之后没有再来打我。”

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徐光兴认为,对于被欺凌者来说,如果心理层面得不到及时疏导,可能会陷入两种极端:陷入抑郁中不能自拔,甚至会产生自杀想法;或寻找比自己弱的目标,将情绪转移到弱者身上,被欺凌者变为新一轮的欺凌者。

反校园欺凌观后感2周一,我与同学们一同听了关于“校园欺凌”的讲座,这让我对“校园欺凌”的危害有了新的了解。

在和谐美好的校园中,同学们互相帮助,携手共同进步,这里充斥着欢乐与幸福,一切似乎都是那么美好,可是世间的万物都有着两端,有阴就有阳,有白就有黑,同样,有欢声笑语就有黑暗的剥削。“校园欺凌”听上去离我们很远。可是它时常发生在我们身边。

本应当和谐的校园为何总是发生欺凌事件,处于花季的少男少女为何喜欢用暴力来解决问题?这是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去反思的。

“校园欺凌”并不是一朝一夕所形成的,而是家庭教育的欠缺、学校管理的不严格、青春期心智的不成熟。总结起来就分为两点:1环境。2自身。

现在的我们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在父母的过度溺爱中成长,造成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这一心理。完事都会先为自己考虑,如果一旦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便会以极端的方式来索取,从而就产生了“校园欺凌”这一行为。这就是生活环境所造成的影响。

而自身的影响是架立在环境之上的,就如同生物进化般,自私自立的思想将会在脑中生长、扩散、恶化,最终覆水难收。而“校园欺凌”的规模也会随之扩大。

因此,要想避免欺凌的发生,应从小树立正确的三观,学会换位思考。懂得“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道理。

我相信,今后漫漫长夜将会被阳光所照亮,美丽的校园里将再次充满欢声笑语与朗朗书声,而“校园欺凌”这一邪恶的种子,将会被无尽黄沙所湮灭。

反校园欺凌观后感35月13日下午,我班召开了班会——反校园欺凌!十分严肃。

近来,频频有校园欺凌的事件发生导致无数惨案。可因为都是未成年人的原因,发生地方多在校园,类似的事件还是不断增加。主持人给我们举了几个例子:--年,日本一男生因家境贫穷,相貌丑陋,在学校被同学排挤,连老师也经常挤兑他。他时常被凌辱,最终,因忍受不了现状而上吊自杀。X日,一女生走在回家的路上,突然被一群女生围攻。该女生无力反抗,躺在地上被毒打了两小时之久,最终因抢救无效死亡。而被打的原因仅仅是那群女生看她不顺眼。X地,一名小学生因和同学发生口角,将一钢尺插入同学腹内,同学当场死亡......听完这一则则校园惨案,我们的心情也变得十分沉重,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件呢?

校园,是友谊的桥梁,是知识的天堂。它本是一块美丽的净土,可现在竟不断发生殴打、流血事件。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多数是因为同学们争强好胜、打架斗殴、恃强凌弱、鲁莽冲动而造成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防患于未然呢?

首先,从我们自身来讲。在校园中,同学们之间要团结互爱,互相帮助。一人有难时,多方伸出援助之手,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还有,校园是教给我们怎样做人、学习本领的地方。我们要专心学习,不要不务正业,沾染社会上的不良习气。也不要互相攀比。老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个同学,人与人是平等的,不要因为哪个同学家庭不富裕,学生成绩不理想或者长相丑陋等就孤立他、排挤他,这样都是对同学的不尊重,甚至严重的还侮辱他的人格,让他受到极大损害。其次,我们也要做好自身防备。如果在校外,有人向你勒索钱财或是欺负你时,绝不能忍气吞声,但也不能以暴制暴,要及时告诉老师及家长,寻求法律的帮助。屈服,只会让他们更加猖狂。如无力反抗时,我们一定要大声呼救,保护好自己的生命,伺机逃脱。再者,现在的孩子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都比较强,所以老师也要及时给同学们灌输正能量,及时做好个别同学的心理辅导工作,把一切不良的苗头扼杀在摇篮里。

好了,今天就先说到这里。最后衷心地提醒大家一句:行动起来,反校园欺凌,让我们的校园充满欢声笑语,让我们的校园充满和煦、温暖的阳光!

反校园欺凌观后感4“别人欺负你,是忍让还是反抗?看到同学被欺负,是明哲保身还是告诉老师?面对校园欺凌,该怎样有效保护自己?……”10月20日上午,一场“向校园欺凌‘说不’”的专题讲座在惠州市科技馆三楼举办,来自惠城区人民检察院的检察官张阿姨首先向我们50多位东时小记者们发问,让小记者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课堂中。

张阿姨用朴实亲切的语言,通俗易懂、简单实用的法律知识,结合发生在校园真实的欺凌案例,引导小记者们思考校园欺凌的危害性,教导小记者们正确应对校园欺凌。同时通过一个个小视频和现场演练进行讲解,让小记者们直观地感受到校园暴力的危害及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在上这节课以前,我还以为只要肢体上的虐待才是校园欺凌,其他的一些行为只是小孩子闹着玩儿的。经过今天张阿姨的详细案例讲解后我才明白,原来语言上的攻击、给同学取侮辱性外号、集体排挤同学等等也都属于校园欺凌现象。听到这里,我脑海里突然浮现出一起起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校园欺凌事件:我也曾经给同学取过外号,我们班几个同学也有联合起来侮辱过别班的几个同学……我不禁为我们做的这些校园欺凌事件惭愧起来,我还向爸爸妈妈保证以后我不再给同学取外号不再跟同学们一起侮辱别人了;如果看到同学被欺负,我也一定不退缩,要勇敢地报告老师,就像张阿姨告诉我们的一样,我们一定要有正义感,要有明确的态度和行动,对校园欺凌“说不”。

张阿姨就如何预防和应对校园欺凌分别给家长和小朋友们支了很多招。她还让全体小记者们起立一起大声宣读倡议,呼吁同学们自觉抵制校园欺凌,正确保护自己。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很高,现场气氛热烈。

最后,我们与检察院的检察官和其他工作人员一起拍照合影。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一起拒绝校园暴力,共创和谐校园,从你我做起,从大家做起,从现在做起。

反校园欺凌观后感5说起校园欺凌和暴力现象,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原本校园是我们学习的地方,是教育我们成才的地方。可是校园欺凌和暴力就像是美丽校园中的病毒,时时刻刻威胁着同学们的身心健康;打破了校园应有的宁静,破坏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和谐校园的建设。

我认为欺凌不应该被认为只是“成长的一部分。”它不但会伤害你的身体,还会使一颗纯净的心灵走向弯曲,使人精神受到痛苦折磨,严重时,还会威胁你身边人的生命安全。这不仅违背了中华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友善,而且极其容易伤害到同学们的身心以及家庭。如果我们都能以“与人友善”的态度去处理学习和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那么我们的生活都会充满阳光。

我认为远离校园欺凌,一定要学会宽容。同学们生活在一起,产生一点摩擦是正常的。在平时生活中,应该学会说:“对不起”。你可别小看这三个字,它的作用可大了,在处理同学关系时有着出奇的效果。矛盾发生后,我们应该学会忍、包容、体谅他人,不能斤斤计较,应该让矛盾迅速化解,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退一步海阔天空”。

关于校园欺凌的看法篇6

校园本是教书育人之所,本应是学生汲取知识的乐园,但近年来的“校园霸凌”事件却给乐园蒙上了阴霾。 今天小编整理了关于校园霸凌的议论文作文5篇供大家参考,共同阅读吧!

关于校园霸凌的议论文1古人见一叶落而知秋凉,我看校园欺凌乃因正义缺失。种种校园欺凌因为施害者受害者均为校园学生而备受关注,让人甚为不安、愤怒,令人十分担心、忧虑。其实,校园的问题、孩子的问题都是社会的问题,都是正义缺失的结果和发酵。

正义第一缺:人不可犯。

中国人是在同自然同他人斗争中生存发展的,但中国文化一直强调“爱人”,强调尊重人,不爱人不尊重人向来受到批判:以万物为刍狗的天地都被认为是不仁的;不爱人的君王、当政者大多没有逃掉口诛笔伐,如夏桀、商纣、周幽。一些人心中没有“人不可犯”的认识和自律,有意无意伤害而不反省约束,在侮辱和伤害中时起时伏。我们的公益广告、家庭教育、社会风气,都应当将“人不可犯”作为一个律条,让孩子面对他人时有敬畏,有约束,这才能从根本上减少杜绝校园欺凌的发生。

正义第二缺:权不可滥。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社会在艰难中曲折进步。中国文化对于权力有准确丰富的解释和限制。近几年党强调要把权力关进笼子,是继往,更是与世界接轨。权力是为正确做事而设的。但在一些人心里,权力成了限制他人,为自己谋利的私器。这种观念已经蔓延到了学生身上。执政者、教育者、裁判者心中有“权不可滥”的正义,风气中、行政中、司法中有滥用权力即被处罚的认识和行动,校园欺凌就会失去生长的臭水恶土。

正义第三缺:弱不可贱。

中国文化特别重视伦常:强调让弱者有尊严受保护,而不是弱肉强食;强调强者仁慈有德,而不是强者为王为霸。一些人在某些方面比他人强一些,便缺少对弱者的“同仁”之心、同类之谊,有意无意贱视弱者,损害、践踏弱者,有一种强者通吃的错误观念和残忍行为。我们应在观念上、宣传上、行动上对强者的责任和约束多做思考规划,多做实事,形成强者是社会绿色发可持续发展动力的风气和态势,让强者在自我实现自我突破奉献他人造福社会中获得真正的快乐和意义,而不是深陷欺凌中不可自拔。

诚然,“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不一定完全是加害者的过错,但是《剑来》中有这样一句话:“真正的强者,都应该以弱者的自由为边界,当出剑向更强处。”欺凌弱者决不是实力的体现,而是懦夫的行为。

用技术经济的手段来发展我们的社会,以“人不可犯”“权不可滥”“弱不可贱”的正义来和谐温馨我们的社会,我们才会获得真正的强大的快乐;才会有一个正义普照的社会。

关于校园霸凌的议论文2不久前,陕西省蓝田县一个初中女孩因被嫁祸“在其他宿舍偷钱”,留下字条后离家出走;16岁的福州永泰县东洋中学学生小黄遭同班同学围殴至脾脏严重出血……屡屡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暴露出学校、老师、家长、孩子等各方面的应对和处理能力依然严重不足。的确,

《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刚一个多月,真正发挥作用还需要各方面认真消化落实。校园欺凌,决不只是一个“开过分了的玩笑”。目前可以说,事件的有效预防,事件发生时的及时、妥善处理,事件发生后的惩戒和科学教育,都还十分缺乏。学校及整个社会对于校园欺凌的危害性和应对方法,亟待在深层认知上提高。

校园欺凌事件中,对受害者的界定,是一个需要审慎打量的命题。显见的自然是受欺凌者,如果长期生活在暴力的阴影下,受欺凌者会遭遇严重的心理创伤,而这种伤害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心理治疗和干预,往往会延续至成年后,影响当事者一生的性格发展和身心健康。

然而容易被忽视的是,受害者还包括那些施暴者以及看起来与事件不直接相关的学生。规则和秩序对于社会组织的构建,对于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至关重要。如果没有良好的规则与秩序,施暴者会变本加厉,本无意施暴的人也可能最终滑向另一端。换言之,校园欺凌事件中,其实没有旁观者,在自觉和不自觉中,每个人都会成为秩序构建的一部分。

这就需要教育主体,尤其是学校努力做到将学生放在教育的中心环节,用心关注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品格养成。学校应当建立完善的校园欺凌预防、干预和处理机制,关注每个孩子的不寻常表现,做到事前早发现,尤其是纠正部分孩子“欺凌行为是可以容忍的”“未成年人不需要担责”等错误认知,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事件发生;事中及时处理,不让欺凌和暴力现象躲过各方视线;事后对施暴者进行必要的干预、惩戒和教育,促其行为转化。同时,要用心开展超越知识层面和技能层面的人文教育,开展有尊严、有温度、有质感的教育。

校园欺凌事件之所以成为频发的“世界性”社会问题,有其复杂的成因,干预的尺度也不易把握。这就更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界以更为积极的态度承担起预防校园欺凌的责任。

一方面,从根本上认识到欺凌事件的深层次危害,及时干预任何欺凌和暴力行为,尤其不能纵容甚至包庇。另一方面,应该以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更好的人为出发点,坚持宽容而不纵容的教育方向,给施暴者以改正的机会,特别防止“贴标签”的行为。同时,当事方的反应、媒体的事后报道,也要格外注意尺度和方式,避免校园暴力扩散成网络欺凌,给受害者带来二次伤害。

教育的实质,就是用心灵影响心灵。老师、家长与学生之间,从内心深处尊重彼此、珍视彼此,校园才会真正成为被美好和希望浸润的地方。

关于校园霸凌的议论文3校园欺凌是指同学间欺负弱小、言语羞辱及敲诈勒索甚至殴打的行为。主要表现形式有:一、索要钱物,不给就威逼利诱。二、以大欺小,以众欺寡。三、为了一点小事就大打出手,伤害他人身体,侮辱他人性格。四、同学们因“义气”之争,用暴力手段争短论强。在世界的各个国家,每天都会发生校园欺凌的事件,近年来我国性质恶劣的“校园欺凌”事件有:山东省兰陵县的8名中学女生对一位初一女生进行群殴,她们效仿网络中的打人视频,将打人过程拍摄下来并上传网络。南京一名初中生被高年级学生索要钱物,拒绝后遭到殴打,后被拉至厕所并被强迫吸食大便。还用手机拍下殴打和侮辱他的过程并发送给其他学生。这些同学的举动令人触目惊心。他们的心灵已被扭曲,良知已被埋没,完全跨过了道德的底线,人人闻之而唾骂。

任何形式的欺凌行为都是不可接受的,因为“校园欺凌”不但对“受害者”造成伤害,而对“欺凌者”自身同样造成伤害。“欺凌者”由于长期欺负别人,内心得到极大满足,以自我为中心,对同学缺少同情心,如不及时反省及改正,难免会误入歧途。对“受害者”的伤害更不可小视,受欺凌的同学通常在身体上和心灵上受到双重创伤,并且容易留下阴影,长期难以平复。所以,受“欺凌”的同学应该坚强勇敢,当受到欺凌时报告学校,让学校来处理。告诉家长,让家长来处理。使“欺凌者”受到相应的惩罚而改掉自己的过错。

我们学校,有关心和关爱我们的老师,为我们的安全保驾护航,有乐于奉献爱心的同学,为有困难的同学送来温暖。不过“欺凌事件”也时有发生,多数已被学校的老师及时阻止和教育,事件的性质才没有被恶化。上周举行了“杜绝校园欺凌从我做起”的师生签名仪式,希望这个仪式能换来我们学校的平安祥和;同学之间互爱互助,团结一致;每个人都享受公平公正,实现人人平等,让我们在校园里快乐地成长。

我们都是祖国的花朵,自己这朵开得灿烂,也要让周围的花朵开得鲜艳,相互衬托,才能构成最美的风景。

关于校园霸凌的议论文4在和谐的学校中,同学互相帮助,相互学习、探讨问题。操场边,远远地便听见琅琅书声,在刹那间构成一曲美妙和谐的乐曲,一切似乎是那么美好,温柔的阳光“似乎”洒落在每个人身上,快乐“似乎”无处不在。

然而,在这美妙的乐曲中仍有一些烦人的噪音扰乱众人,影响众人的身心健康,使之畏惧,使之恐慌,在社会日益迅速发展的今天,校园欺凌却不再是偶尔划过天空的流星,它像一团可怕的火焰迅速燃烧着,悄悄地、可怕地蔓延着,愈来愈旺盛,难以制止。

那么,本该宁静和谐的校园,为何屡次发生这些悲剧,本应该用美好、纯真等词来形容的花季少年少女,却越来越多地与暴力、喋血、行凶等联系在一起?校园暴力话题异常沉重,面对校园暴力,学生不知所措,家长教育者束手无策。

诚然,校园暴力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对其遏制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归根结底,只有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往往在浓浓的关爱中成长。极端宠爱中成长的孩子,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别人必须听从于我的错觉,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正是这种过于极端的个人中心思想,造就孩子惟我独尊的畸形心态,使得孩子遇事只注重自身利益,漠视他人存在的偏狭性格。一旦他人不能满足自身利益,就立刻采取一些过分的行为进行报复,给予他人所谓的“惩罚”。其中就不乏通过伤害对方身体或者性命来发泄自身愤怒的残忍的“江湖仇杀行为”。

再者,学校教育惩戒功能逐渐丧失,在当前不尽合理的义务教育法规的限制之下,绝大多数学校很难处分一个学生。惩戒功能的丧失,助长了极端心理的自由萌发,暴力者变得无知,无所畏惧。其次,学校的弱势也导致老师处理纷争的权威地位下降,对一些性情暴戾的孩子纯粹讲道理感化是无用的,但老师们所能做的往往只能如此。他们很为难。导致许多学生认为老师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到头来还是要靠自己以及小团体的力量才能解除心头恨。

值的注意的是,当下愈来愈多的网络游戏出现在应用市场,这其中难免会有涉及暴力、道德等层面的问题。在虚拟世界特定形象当中,玩家感受到虚拟的暴力快感加以施用于现实,殊不知自身早已被影响甚至被左右,盲目跟从,最后酿成不可避免的惨剧。

因此,青春年少的学生应树立正确的道德观,秩序观,培养博大的胸襟,切勿因小事引发大祸端。学会将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学会换位思考,改变极端思想,以礼待人,以情相知。

校园需要阳光,让阳光为“苍白”的心灵注入生机、希望,谱写一首属于青春的和谐曲,让我们丢弃欺凌,在阳光下快乐前行。

关于校园霸凌的议论文5在世界各地的国家,不时有校园欺凌上演。残忍的手段,心灵的扭曲,内心的阴暗,无论是受害者,还是施暴者,甚至是协助施暴者的人,冷眼旁观的人,都给这个世界抹上一笔浓重的黑色,令人触目惊心。不同的人面对这样的事,有不一样的看法与思考,众说纷坛,莫衷一是,而我认为:应对校园欺凌零容忍,莫让校园欺凌成为青春的一道疤。

校园欺凌面前,是深不可测的黑暗,使伤痛灵魂的悲怆。

校外胡同,卫生间,甚至是学校内,这些看似再平常不过的角落,却在上演着一幕幕可怖的画面。辱骂鸥打,强迫脱衣,拍照侮辱……那些在老师面前装好学的人,背后才露出狰狞的面容。他们为了满足自己,去践踏别人尊严。在日本校园欺凌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有的人说,电影里主角受摧残成为杀人狂是特例,现实中太夸张,但是那个电影《白昼之雨>却深深刺痛了观众的心,曾经是个明媚少年的森田,却遇到霸凌,受尽欺侮,作为他昔日好友的冈田,却因为想求得自保而加入作恶的行列,好友的背叛比暴力更残酷,摇曳的火光快要熄灭,弱者逐渐被黑暗吞暴者,令校园欺凌延续,光芒还未到来,跪在地上的人还在苦苦衷嚎,旁观的人在帮不到受害者而感到的内疚和担心成为欺凌者另一个对象而感到惶恐的两难地办苦苦挣扎,尼采曾言:善恶的彼岸并不遥远,与恶兽搏斗的人亦可成为恶兽,“你还觉得这是件小事吗?校园欺凌,践踏的是肉体,摧残的是心灵,扭曲的更是他今生的人生道路。

米脂县砍人案并不陌生,但想起来依旧会毛骨悚然,7人死亡,19人受伤,创造这个让人不寒而的数字的赵泽伟。13年漫长的时光,不仅还没有抚平一个少年被欺负的创伤,还使他酝酿出一个惨绝人寰的悲剧。然而在他扭曲的心灵背后,校园欺凌的背后到底隐藏什么?

校园欺凌的背后,是父母的漠不关心,是给学校敲响的警钟。

欺凌不只有硬暴力,还有“软暴力”和“冷暴力”。从小到大,我们见过的欺凌并不少,难道这些和父母,学校就没有关联吗?从你对孩子不屑一顾,甚至恶语相向开始,从你对孩子拳脚相向,甚至扇耳光开始,当你的孩子在学校欺负别人时,你没有在他上面看到你丑恶的缩影吗?从你对孩子的反常视而不见,不坦诚交心的时时候,你有后悔吗?每每传出暴力视频,在网络发责难后,学校才被迫跟进和重视,这难道不该反思吗?学校在忙着封锁消息,怕损学校名誉时,有想过受害者家庭的痛楚吗?一所学校几百人,却没人注意某个角落吗,没有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却感受到人间炼狱的痛苦,这不正是学校教育的缺失吗?校园欺凌,折磨着家庭,反思的学校,却至今仍在亟待解决。

面对校园欺凌,依然有可解之策。

古人云:冲动是魔鬼莫要让孩子复仇的情绪成为犯罪的导火索。诚然,当今社会针对校园暴力有确切法律规定和教育,但我认为,应让他们从心底里存有温暧,对生命的遵重,对阳光的热爱,那么面对矛盾和冲突情绪失控时,便能以爱心去理解,去释怀,让冲动的魔鬼烟消云散,灰飞烟灭。

关于校园欺凌的看法篇7

校园,是我们生活的希望,成长的摇篮,而不是打打杀杀的战场,想在校园里快快乐乐的成长,就要在以后的日子里做到高段同学去主动帮助低段的同学,和睦相处,和谐团结。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对校园欺凌观后感,供大家参考。

对校园欺凌观后感15月13日下午,我班召开了班会——反校园欺凌!十分严肃。

近来,频频有校园欺凌的事件发生导致无数惨案。可因为都是未成年人的原因,发生地方多在校园,类似的事件还是不断增加。主持人给我们举了几个例子:--年,日本一男生因家境贫穷,相貌丑陋,在学校被同学排挤,连老师也经常挤兑他。他时常被凌辱,最终,因忍受不了现状而上吊自杀。X日,一女生走在回家的路上,突然被一群女生围攻。该女生无力反抗,躺在地上被毒打了两小时之久,最终因抢救无效死亡。而被打的原因仅仅是那群女生看她不顺眼。X地,一名小学生因和同学发生口角,将一钢尺插入同学腹内,同学当场死亡......听完这一则则校园惨案,我们的心情也变得十分沉重,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件呢?

校园,是友谊的桥梁,是知识的天堂。它本是一块美丽的净土,可现在竟不断发生殴打、流血事件。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多数是因为同学们争强好胜、打架斗殴、恃强凌弱、鲁莽冲动而造成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防患于未然呢?

首先,从我们自身来讲。在校园中,同学们之间要团结互爱,互相帮助。一人有难时,多方伸出援助之手,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还有,校园是教给我们怎样做人、学习本领的地方。我们要专心学习,不要不务正业,沾染社会上的不良习气。也不要互相攀比。老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个同学,人与人是平等的,不要因为哪个同学家庭不富裕,学生成绩不理想或者长相丑陋等就孤立他、排挤他,这样都是对同学的不尊重,甚至严重的还侮辱他的人格,让他受到极大损害。其次,我们也要做好自身防备。如果在校外,有人向你勒索钱财或是欺负你时,绝不能忍气吞声,但也不能以暴制暴,要及时告诉老师及家长,寻求法律的帮助。屈服,只会让他们更加猖狂。如无力反抗时,我们一定要大声呼救,保护好自己的生命,伺机逃脱。再者,现在的孩子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都比较强,所以老师也要及时给同学们灌输正能量,及时做好个别同学的心理辅导工作,把一切不良的苗头扼杀在摇篮里。

好了,今天就先说到这里。最后衷心地提醒大家一句:行动起来,反校园欺凌,让我们的校园充满欢声笑语,让我们的校园充满和煦、温暖的阳光!

对校园欺凌观后感2“别人欺负你,是忍让还是反抗?看到同学被欺负,是明哲保身还是告诉老师?面对校园欺凌,该怎样有效保护自己?……”10月20日上午,一场“向校园欺凌‘说不’”的专题讲座在惠州市科技馆三楼举办,来自惠城区人民检察院的检察官张阿姨首先向我们50多位东时小记者们发问,让小记者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课堂中。

张阿姨用朴实亲切的语言,通俗易懂、简单实用的法律知识,结合发生在校园真实的欺凌案例,引导小记者们思考校园欺凌的危害性,教导小记者们正确应对校园欺凌。同时通过一个个小视频和现场演练进行讲解,让小记者们直观地感受到校园暴力的危害及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在上这节课以前,我还以为只要肢体上的虐待才是校园欺凌,其他的一些行为只是小孩子闹着玩儿的。经过今天张阿姨的详细案例讲解后我才明白,原来语言上的攻击、给同学取侮辱性外号、集体排挤同学等等也都属于校园欺凌现象。听到这里,我脑海里突然浮现出一起起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校园欺凌事件:我也曾经给同学取过外号,我们班几个同学也有联合起来侮辱过别班的几个同学……我不禁为我们做的这些校园欺凌事件惭愧起来,我还向爸爸妈妈保证以后我不再给同学取外号不再跟同学们一起侮辱别人了;如果看到同学被欺负,我也一定不退缩,要勇敢地报告老师,就像张阿姨告诉我们的一样,我们一定要有正义感,要有明确的态度和行动,对校园欺凌“说不”。

张阿姨就如何预防和应对校园欺凌分别给家长和小朋友们支了很多招。她还让全体小记者们起立一起大声宣读倡议,呼吁同学们自觉抵制校园欺凌,正确保护自己。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很高,现场气氛热烈。

最后,我们与检察院的检察官和其他工作人员一起拍照合影。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一起拒绝校园暴力,共创和谐校园,从你我做起,从大家做起,从现在做起。

对校园欺凌观后感3学校是一个学习的地方,是一个美好的地方。是不允许存在校园欺凌的行为的。

那天放学,我在教室里写作业。我看见有一位同学正在教室墙壁上欺负一个比较弱小的同学。我及时上去制止他,才停止了这种行为。我有一个同学,好像是因为他成绩优异。班上的人都不喜欢他,因为他平时喜欢吹牛。有几个人故意针对他,有一点理由就对他破口大骂。记得三年级有一次,这位同学和其他同学不知道为什么吵起来了。后来打了起来,4个人打他。我是听其他年级的人说的,他回来跟我说那几个人他都打得过。但是我不小心看到了他腿上有许多伤口,他说没事,不要告诉别人。还有许多这样的事例。一名学生去网吧,被去他几个学生打了4个学生左右,被活活打死。旁边的人也不去报警。在这里我教大家几招被欺凌时的办法。1、如果被其他几个同学打时,千万不要逞强。因为一个人是打不过的。想办法呼救,让旁边的人去告诉老师。2、远离空旷的地方。3、如果有人向你索要财物,先给他。回家后告诉父母。4、不要让别人觉得你好欺负,同时也不要去欺负别人。

以上几点就是我的办法。校园欺凌在以前不会引起重视,所以才会有这么多欺凌事件发生。学校本来是一个很美丽的地方,正是有了校园欺凌,才让学校变得可怕。让我们联起手来,对校园欺凌说“不”!

对校园欺凌观后感4人们都说,学校是学习的圣地,欢乐的乐园,可是最近出现“校园欺凌”事件,这些欺凌者往往有不好的行为习惯,如:酗酒,抽烟,玩暴力游戏等。

我在玩电脑时,看见一个热点新闻,它说:“在一所学校里。一位女性学生被嫁祸偷隔壁宿舍同学的钱。”还有一个同学在网吧里被毒打了4个小时后活活被打死。你们说,这些行为恶不恶劣,这样的行为应不应该阻止,应不应该对“欺凌者”进行惩罚,在这里我可以教你几招成为“受害者”的妙招:

1.在你被索要钱财的时候,你先给他们一些钱,然后再去向老师报告,或者直接拨打110报警,让他们受到惩罚,教育等。

2.在你被辱骂时,千千万万不可以骂回去,这样会让情况恶化,导致拳脚相加。

你们知道什么样的人会成为欺凌者?我知道:身强体壮的人;2.学习较差的学生;3.没有家庭背景的人;4.单亲家庭;5.被父母过于溺爱的人。我也成为过欺凌者,同样去欺负过别人;在一次课间休息时,我与一位同学在一起玩,可是,后来玩得过激了,也许我便拳脚相加,打着打着,老师突然来,他把我叫到身边,温柔地说:“他问,你们为什么打架呀,你知道这样的后果吗?”我摇了摇头,老师蹲下来对我说:你知道他在被你打的是怎么想的吗?你应该换位思考,前一分钟为自己想,后一分钟为别人想,这样你们就不容易打起来”。

最近,校园欺凌事件越开越频发,越来越多的父母失去孩子,越来越多的人走上不正确的路,这么多的事情都由校园欺凌,难道我们不能远离他们吗?让我们携起手共建美好校园。

对校园欺凌观后感5说起校园欺凌和暴力现象,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原本校园是我们学习的地方,是教育我们成才的地方。可是校园欺凌和暴力就像是美丽校园中的病毒,时时刻刻威胁着同学们的身心健康;打破了校园应有的宁静,破坏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和谐校园的建设。

我认为欺凌不应该被认为只是“成长的一部分。”它不但会伤害你的身体,还会使一颗纯净的心灵走向弯曲,使人精神受到痛苦折磨,严重时,还会威胁你身边人的生命安全。这不仅违背了中华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友善,而且极其容易伤害到同学们的身心以及家庭。如果我们都能以“与人友善”的态度去处理学习和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那么我们的生活都会充满阳光。

我认为远离校园欺凌,一定要学会宽容。同学们生活在一起,产生一点摩擦是正常的。在平时生活中,应该学会说:“对不起”。你可别小看这三个字,它的作用可大了,在处理同学关系时有着出奇的效果。矛盾发生后,我们应该学会忍、包容、体谅他人,不能斤斤计较,应该让矛盾迅速化解,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退一步海阔天空”。

关于校园欺凌的看法篇8

关键词:中日校园欺凌;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9-0130-03

一、何为校园欺凌

所谓欺凌,也就是对比自己弱小的一方进行持续、单方面的身体、心理上的攻击,使对方感到痛苦的行为。校园欺凌,顾名思义就是发生在校园中的类似行为。多指同学间欺负弱小的行为。中小学阶段是校园欺凌的多发期。由此可见,校园欺凌行为是发生在学校、班级、宿舍等青少年生活环境中的,仅靠个人意志无法摆脱的一个人际关系中产生的。由于大多数国家实行九年制的义务教育制度,因此受害者会长期受到欺凌。

欺凌现象所涉及的人员绝不仅仅是欺凌者与被欺凌者这么简单。它还包括了在一旁起哄和无视的旁观者群体。也正是这个原因,才导致了欺凌问题经常难以被发现的特点。

欺凌是使对方身体、精神感到痛苦的行为。因此,被施加暴力、掠夺钱财之类的行为即使没有明显的证据也非常容易被认知。但是无视、排挤、诽谤、中伤等通过语言方式的欺凌,却容易被视为在一起玩耍、嬉戏而被周围人所忽视。

中小学生处于心智的成长阶段。对很多事情的认识都很朦胧,对他人怜悯与关怀的情感也尚在发育过程之中。而出现在这个阶段的校园欺凌的经历,无疑对成长发育阶段的青少年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日本是校园欺凌事件的多发国家之一。针对此现象的研究也早于我国。因此,笔者认为对此现象发生原因进行对比研究对于我国今后防止和整治这一现象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二、出现校园欺凌现象原因的中日比较

纵观两国的校园欺凌现象,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共同点和不同点。

1.共同点

(1)中日两国校园产生欺凌现象原因的第一个共同点在于学校道德教育的欠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但是在现行的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中,道德教育被严重轻视。大多数学校对道德的教育都很形式化。在日本,10多年前由高学历精英青年群体所发动的奥姆真理教事件,对于现今的日本社会仍起着深远的影响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一味的偏重知识教育,而忽略了道德教育,结果便是培养了一群连最基本的善恶都判断不了的“人才”。

(2)现在的孩子们普遍承受着以往几代人所没有的升学压力。而且这种压力还有愈演愈厉的趋势。上补课班成了家常便饭。孩子们不仅要在正规的学校(第一个学校)学习,放学之后还要去补课班、兴趣班或者家教(第二个学校),回到家后还要继续完成学校、补课班的作业,预习复习等等。于是家庭成为了孩子们的第三所学校。这种学习方式给孩子们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而在某些时候,以游戏的态度欺负弱小,便成为孩子们释放压力的一种途径。我们理解父母们望子成龙的迫切心理,但是如果每天要接连去三个学校学习的话,即便是爱学习的孩子也都会有心理压力。更何况,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大部分孩子并不会出于喜欢而主动学习的。因此在这种环境下孩子们的心理压力之大便可想而知了。如果现代社会能够给孩子们创造一个没有压力的环境的话,学校欺凌现象无疑会减少的。

(3)不管中国还是日本,30年以前还都是每个家庭都有好几个孩子的时代。那是个在家里有很多兄弟姐妹,在外有很多玩伴的时代。在孩子的群体中,会不断发生矛盾和争执。而这些问题大多会由孩子们自己解决。于是孩子们在发生争执和解决问题中生活并成长。因此,在成长的过程中便掌握了打闹(攻击)的方式、限度以及修复人际关系的方式方法。但是,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和日本的少子化进程使儿童在团体中生活成长的机会大幅度减少。兄弟姐妹的数量减少,很多青少年不知道如何与他人相处,不知道在出现问题时应该如何应对。于是便产生了采取欺凌的方式与他人相处的现象。

(4)在现代社会中,媒体成了情报提供、宣传的主要渠道。现在的青少年可以通过电视、网络、杂志等很多媒介获取社会上的信息。比起学校和家庭,这些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更大。另外,随着全球化的进展,国外的一些含有暴力内容的电影、电视、动漫等等大量流入国内。网络、游戏厅也提供大量包含暴力内容的游戏。这些都会给青少年带来不良的影响。青少年时期是人类好奇心最旺盛的时期,也是模仿力最强的时期。因此青少年一旦对此类含有暴力内容的信息产生兴趣并加以模仿,就极有可能会对身边相对弱小的孩子采取暴力行为。

(5)有一些学校及家庭一味的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于成绩差的学生不够关心,使之成为教育的盲点。而家庭、学校、社会对于这类青少年的暴力行为的重视程度也相对较低。这也成了校园欺凌的一个原因。

2.两国各自的特殊原因

(1)中国

第一,强大的升学压力使现今的学生两极分化现象加剧。虽然素质教育已经进行数年,但是有很多学校、教师仍单纯看重升学率。过分偏向于成绩好的学生,而对于成绩差的学生则不够尊重。处于不利地位的“差生”不仅得不到应有的关心,而且还会被同学冷落,被群体所孤立。从而导致心中的不满情绪加剧,此时一旦接触到社会的暴力文化,便有可能成为校园欺凌的施暴者。

第二,家庭暴力也是诱导青少年产生欺凌倾向的诱因之一。中国家庭中父母大多需要工作。工作上的繁忙使很多父母对孩子疏于管教。有时甚至当着孩子面夫妻吵架。而且,中国父母对于孩子的过错采取打骂的教育方式比较普遍。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在无形中成了孩子眼中与他人相处的模范事例。所以导致一部分青少年养成了用暴力方式解决问题的习惯。

第三,有一些父母即使发现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受人欺负,也不积极的解决问题。被抢夺钱财,就给;被打了,认为即使反抗也没有用,所以让孩子休学或者转学。这样的处理方式,只会让被欺负的孩子在心理上更加没有立场,并助长施暴一方的嚣张气焰。成为助长校园欺凌现象蔓延的原因之一。

(2)日本

第一,从日本人的国民性的角度来看,日本人是将忍耐视为做人的一种美德。不管面对多少艰难困苦,也咬牙忍耐没有一句怨言,是日本人的特点之一。因此,日本人比起其他国家的人来说,就更加容易积累精神压力。孩子们从小便被教育要忍耐。即使被责骂也要忍耐着说“是!”,而不能辩解,也经常会从日本父母口中听到“是男子汉就要忍住眼泪!”之类的话语。孩子们在家庭与学校双方积累的压力无处释放,又因为一直在忍耐着,所以一旦到达极限就极易向身边身材瘦小、性格懦弱的同伴产生攻击行为。而受到欺负的一方仍会按照家长及老师教育的那样继续忍耐,因此在学校发生的欺凌现象就更难被发觉。

第二,在日本产生了一种“不以欺负弱小为耻”的畸形文化。一直以来,西洋的文化被称为“罪的文化”,而日本的文化则被称为“耻的文化”。因此可以说,日本人应该是对耻辱感比较敏感的民族。如此说来,欺负比自己弱小的一方这种行为,则应该被视为耻辱。但现实是,软弱且无力反抗者率先成为了被欺凌的对象。“欺凌弱小为耻”这种文化心理在日本社会逐渐淡化,青少年应有的正义感也逐渐消失。

第三,对于校园欺凌现象,装作看不见的旁观者阵营在不断壮大。在以往的日本,青少年被灌输“见义不为,非勇也”的思想。若有人发生争执,即使不关己事,他们也会介入加以制止。但是在今天,在同班同学中即使有人遭到欺凌,大多数青少年都会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日本朋友曾与笔者谈及过其班级出现过的欺凌现象。当被问及“看到他人被欺凌时你会怎么样”时,他的回答是“如果出手制止的话,也许会牵连到自己也被欺负。所以虽然会很同情,但是大家都不会加以制止。”在这一点上,相比起中国,日本方面表现出了更加明显的无视倾向。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导致校园欺凌现象发生的原因并不在某一个方面,而是整个社会大环境的问题。因此为了防止校园欺凌继续危害青少年,我们就必须要思考如何构建一个适合的环境,使得青少年能够健康成长

三、校园欺凌的对策

校园欺凌这一现象,可以说已经不是某些人或者某个地域、团体所面临的问题,而是已经成为一个引起全社会瞩目的社会问题。因此,并非是某一个人的力量就能够解决的,而是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

1.家庭

在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部分已经阐述过,欺凌问题与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关联。每个家庭都必须认识到,我们有责任让孩子掌握作为一个“人”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认知与态度。也就是对善恶的判断、正义感以及对他人的关怀和帮助弱者的勇气。希望每个家庭都能经常对孩子的生活态度予以关注,在平时的生活当中教育,并使其掌握判断善恶和关怀他人的能力。想要做到这点,便需要以浓厚的亲情和相互信赖的关系作为基础。另外,父母必须重新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自己的职责所在。将“欺凌弱者,是作为一个人所不被允许的”这一观点贯彻始终。并不断完善自身的生活态度,为孩子的人格培养作出良好的示范作用。

家庭,必须是一个由深厚亲情和信赖关系所紧密维系的人际关系所支撑的场所。对于被欺凌的青少年,家庭必须要成为能使其放松下来的心灵的归宿。尤其是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往往会出于不想让父母担心而羞于承认和坦白被欺负的事实。对此,希望父母及监护人能够真正理解并接纳孩子。

为了使家庭能够成为孩子心灵的归宿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对孩子的日常生活给予充分的关注。父母们的主要任务是要注意观察孩子是否有欺凌行为或者被欺凌,并细心捉捕孩子所发出的危险信号。希望广大父母能够充分认识到自己对孩子温暖守护的重要性。

其次,作为父母,主动营造一个与孩子互动的场所与机会,并努力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也是很重要的。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的在家人一起吃饭的时间多聊聊天,偶尔和孩子一起进行郊游等野外活动,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重要的是创造这样的机会。通过互动,打破以往单纯的按学习成绩对孩子进行评价的方式,减少给孩子的压力,以更加宽容的方式守护孩子成长。尊重孩子的特长和个性。另外,对于人生目标、学习目的、梦想和希望等等话题的探讨也尤为重要。

最后,无论哪个孩子身上,都有可能发生欺凌问题。希望所有父母都能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因此,在家庭当中营造一个让孩子能够毫无心理负担的诉说烦恼的氛围便成为重中之重。为此,父母必须在平时就有给与孩子一个坚强后盾的姿态。让孩子知道即使遇到了烦恼和困难,也可以放心和家长诉说。

2.学校

对于学生来说,学校应该是一个可以愉快学习、活动的场所。应该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存在感和自我实现的喜悦。对于校园欺凌问题,学校有责任解决。学校方面要坚持“决不允许欺凌现象的存在。也绝不允许鼓动、无视欺凌行为”的态度。并让学生知道,根据情况校方会采取开除学籍等严肃的处理方式。

如果不通过强化道德教育来培养学生对人性的尊重、正义感以及对他人关怀的心灵,社会将会朝危险的方向发展下去。尤其是现行的教育体制缺乏尊重他人、培养正义感、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等内容和环节,而这些又恰恰是人生中最为重要的素质。

在升学竞争白热化的现今学校中,很多成绩不好的学生被教师、班集体所忽略。校方要以身作则,教育学生们知道、理解除了学习成绩,还有很多评价人的方式。因此,对于在体育、音乐、美术、书法等方面有特长的学生,积极参与学校活动、志愿者活动的学生,校方要积极予以奖励。通过这种奖励制度,使拥有不同才能和性格的学生们拥有自信。

3.社会

作为社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广大企事业单位能够为解决校园欺凌问题予以尽可能的帮助。例如,可以采取公益广告的形式提倡解决校园欺凌问题;也可以赞助各类媒体共同创造和谐环境来遏制欺凌现象的发生。

在信息化进程中,各类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尤为重大。虽然各类媒体具有报道的自由和语言表达的自由,但是为了青少年的人性的培养,希望媒体注意其报道的内容和方式是否妥当。

在电视节目方面,有很多是通过欺负、嘲笑他人的方式来取悦观众。青少年观众通过观看此类节目,会错误地认为自己也可以采取此类行为来获得。然而通过欺凌他人来获取,这样一种与人权相关的卑鄙行为是绝不能被允许的。另外,电视节目当中的暴力和有关死亡的情节也会给孩子们的心灵带来影响。作为家长,在观看此类电视节目时要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而电视节目的制作方,也应该适当做出考虑和让步。

通过校园问题,让我们每个成年人认识到在意识上需要产生重大的变化。第一点是在缺乏关怀,以自我中心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连带感逐渐稀薄化。在物质丰富的当代社会,人们之间的关系相当脆弱。这一点恰恰成为了允许欺凌现象存在的背景之一。我们每一个成年人都应该充分认识到这点,并进行深刻的反省。

另外一点是对于欺凌现象本身的认识。欺凌现象,也存在于成年人的社会当中。想要彻底根绝,是极其困难的。但是不管出于什么样的理由,欺凌弱者这一卑劣的行为都绝不能被正当化。因此,必须要在全社会范围内确立一种“决不允许欺凌行为出现”的明确规则。并用坚决的态度来正视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1]石田弓.自己を追いつめる青少年の心.北大路书房,2005.

[2]佐藤顺一.イジメは社会问题である.信山社,1999.

[3]尾木直.いじめ问题とどう向き合うか.岩波书店,2007.

[4]神保信一.イジメはなぜ起きるのか.信山社,1998.

[5]清永二.世界のイジメ.信山社,2000.

[6]张人民.校园暴力行为的现状、原因及其对策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2).

[7]张宛.日本学校教育荒废的现状、成因及对策[n].世界教育信息,2005,(8).

[8]张文新.中小学生欺负/受欺负的普遍性与基本特点[J].心理学报,2002,4.

关于校园欺凌的看法篇9

纵览对于校园欺凌的成因解读,不难发现,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了从动因、导向、制度等时髦的元素入手侃侃而谈,似乎抓到了诸如“升学指挥棒”、泛化的成功意识、防治管理制度缺失之类的“命门”,发生在校园的暴力现象就能迎刃而解,实则不然。学生道德情感的养成相比以上元素,是一个常常被忽视、甚至无视,却又是必须面对的教育议题,它才是最终消弭校园欺凌的“金钥匙”。毋庸置疑,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产生的心理基础,也是最有“人情味儿”的地方。正如孔子所言“人者,仁也”。显然,先贤晓谕我们,人之所以为人,仁爱之心、恻隐之情便是根本,没有这份仁爱、恻隐之心,人就成了禽兽。所以很难想象,富有仁爱心的学生会成为道德情感冷漠的校园施暴者,或冷眼旁观的看客。

如此一来,不难发现,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应为中小学当务之急。遗憾的是,作为学生道德情感培养的关键施教者,学校在这方面的工作着实差强人意,德育方法缺乏创新尤被诟病。情感教育既需要在时间上日积月累、步骤上层层递进,还需要在方法上审时度势、推陈出新,创设道德思考的心理场域,模拟道德两难的现实困境,激发学生的“共情”意识,方能有所成效。从教材内容上审视,无论是原先小学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初中的《思想品德》,还是不久前统一修订更名的《道德与法治》,均不乏饱含深情、充盈价值判断的德育个案,如若方法再能创新,完全可以取得不俗的实效,而非当下教师讲、学生听,看似一切安好、实则并无多少成效的伪成果。如此德育方法,教师和学生的思想轨迹就像两条道路上行驶的车辆,学生道德情感的唤醒、驱动、培养会在静得可怕的课堂中化为泡影,又当如何堪用于消弭校园欺凌的发生?

研究发现,应对校园欺凌的成功经验最大的共同点莫过于从心理上剔除欺凌的主观意识。学校重点进行道德情感培养,在方法上力主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共同剖析道德两难案例,通过层层深入的道德分析,学生完全把自我融入案例中所设定的道德困境,通过不断体验案例人物的内心痛苦,达到培养、升华自我道德情感的最终目的,取得了防范校园欺凌的良好预期。对比我国中小学的德育课堂,道德情感的培育方法并没有得到同步开发,先进的教学设备和犹如“穿越”而来的落伍的德育方法凑合在一起,形成颇有讽刺意味的教育场景。反之,如果学校能够更多地关注学生道德情感对遏制校园欺凌的实际价值,教师能够更多地投入于师生互动,诸如道德两难情境方法的创新运用,想必会得到学生真诚的回应,道德情感的萌生也就多了一分,而可能发生的校园欺凌自然也就少了一分。这是客观存在的心理涟漪现象带来的教育实效,有必要花心思去研究。

当然,说学校是学生道德情感培养的关键施教者,并非意指它是唯一元素。道德情感的培育既无法、也不可能局限在学校里,还需要把培育方法延伸到学校以外的大环境中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言“社会即学校”,此言不虚。学生所在的家庭、社会是道德情感养成的“点”和“线”,无数点线相交才能织就一幅维系、塑造学生情感培养的大网,只是我国的这张大网尚未完成,漏洞还很多,这张大网织不好,校园欺凌便无法遏制。《关于防治中小学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开始意识到治理需要形成合力,不仅要“推进校园及周边地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全覆盖”,还要“依法追究其监护人的法律责任”,这无疑是与国际治理校园欺凌思路高度契合。但若要最大程度地扼制、消弭校园欺凌,织紧、织密学生道德情感养成的大网,就不能只在治理的“形”上下功夫,还要在全面覆盖、上下连结、里应外合的系统化执行的这个“神”上多用些心思;不能只关注校园周边的社会环境,需延伸到社会的全部肌w,形成向学生传输道德情感正能量的场域;不能只在子女成为校园施暴者后才追究父母监护人的责任,而是要让父母也成为家庭环境中子女道德情感培育的关键施教者。如此形成的合力会给学生提供道德情感教育的持久动力,对减少校园欺凌自然是大有裨益。

关于校园欺凌的看法篇10

关键词全校参与欺凌行为校园安全

中图分类号:G471文献标识码:a

Southafrica"wholeSchool"modetoprevent

CampusBullyingBehavior

――interpretationandinspirationofSchoolSafetyFrameworkworkbook

HUYan,ZHUDan

(Facultyofeducation,SouthwestUniversity,Chongqing400715)

abstracttoaddressbullyinginschools,Southafricapublishedaworkbook,takingthewhole-schoolapproachtoaddressingbullyinginschools.thepaperintroducesandinterpretsthewhole-schoolapproach,inspiresChinatoaddressbullyinginschoolsandmaintainschoolsafety.

Keywordsthewhole-schoolapproach;bullying;schoolsafety

1南非“全校参与”模式①的基本框架

1.1“全校参与”模式的实施主体构成与职责

(1)校长。从整体上看,校长在该模式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宏观的把握方向,统筹学校安全管理的各个环节,保障各部门工作的正常运转。

(2)行政管理人员。参与制定学校政策。行政管理人员要定期邀请家长来商讨学校的学生行为规范和反欺凌行为政策;通过致家长书,向家长宣传学校安全工作的最新进展;动员家长与学生一起讨论学校的安全行为规范和政策,共同签署这些文件。

(3)学校安全委员会。制定学校安全计划。学校安全委员会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行为规范和政策;动员各方力量参与校园安全管理;制定欺凌行为的预防和解决措施;在情况发生时,第一时间集结人力干预处理。

定期组织家长见面会。见面会的时间最好是家长下班以后或者周末,主要讨论学生的近期状况、学校的政策和其它事宜。当需要家长协助解决问题时,安全委员会要安排家访或校访。

(4)教师。制定“门口安全公约”。教师要把班级安全规范贴在教室的门上或门外,方便学生每次走进或走出教室时看到。

记录班级日常情况。教师要及时了解班上学生的动态,通过记日记来捕捉容易忽略的细节,做好欺凌行为的防范工作,监控事件发生的前后过程。

开放办公时间。学生更倾向于在没有同龄人在场时向教师报告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身边的欺凌行为。教师要设定开放的办公时间,学生可以单独向教师诉说目击的或经历的欺凌事件。

经常给家长打电话或写信。教师要及时向家长汇报学生在行为表现上的改进和学习成绩的进步。

(5)家长。熟悉学校的政策,与学校保持联系。家长要多关注学校的学生行为规范和反欺凌行为政策,经常与学校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

经常与孩子讨论欺凌行为。家长要教育孩子如何识别欺凌行为,懂得分辨自己或身边的同学是否被欺负。

树立文明行为的榜样。在日常交往过程中,家长要以身作则,教育孩子不要用暴力解决问题,机智和美德更能赢得赞赏。

(6)学生。及时汇报。学生不仅不应该欺负他人,还应该明辨是非,干预阻止欺凌行为,并勇于向成人举报。

拒绝欺凌行为。学生要认识到欺凌行为的危害,懂得用智慧和美德化解生活中的危机;在课堂内外积极学习欺凌行为的应对策略,妥善解决欺凌行为,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1.2“全校参与”模式的实施程序

第一步:全面定义欺凌行为,确保定义涵盖了欺凌行为的不同类型。第二步:评估现状。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从而了解学校里欺凌行为的现状。这项评估应该重点研究有谁参与,发生了什么,什么时候发生,在哪里发生,为什么发生,后果怎样。也可以运用访谈、高发区域绘图和教师评分等方法来全面了解学校里欺凌行为的现状。第三步:建立或者巩固校园安全体系,协调组织各项活动。学校安全委员会以宣传教育欺凌行为为主题定期组织活动。在学生中成立顾问小组,探讨防范欺凌行为的措施,学校在设计反欺凌行为的政策和干预措施时可以充分吸收这些学生的想法。第四步:制定条例和政策。学校领导、教师、后勤人员、学生代表委员会和全体学生,应当与学校安全委员会一起制定欺凌行为的管理条例。学校的政策和行为规范都应该传达反欺凌行为的信息,指出各方扮演的角色和担当的责任。第五步:宣传并实施这些条例和政策。政策经批准后应该正式向所有学生、教师和家长公布,确保各方成员了解政策的内容。政策的实施需要所有教职工、学生和家长的不断支持和努力。第六步:组织反欺凌行为的连续训练。对学校行政管理人员、任课教师、非任课教师和其他员工进行制止和干预欺凌行为的训练,提高应对欺凌行为的能力。第七步:加强对欺凌行为高发区域的监管。欺凌行为多数发生在成人不在场的地方。安排成人在高发区域,例如走廊、厕所、操场角落,进行巡查,高年级的学生经过训练后也可以参与监管这些区域。第八步:正确地处理欺凌行为。欺凌行为发生时,在场的教职工都应该进行快速有效的干预,制止欺凌行为。受过训练的员工应当分别与被欺负者和欺负行为实施者谈话,了解发生的状况,确定事发原因。处理欺凌行为时还应当联系双方父母,一起解决问题。第九步:利用课堂时间做好欺凌行为的预防工作。课堂教学和讨论应该教授学生如何应对欺凌问题。学校的课程应当传达反欺凌行为的主题思想和信息,转变学生对欺凌行为的认知,使学生认识到欺负他人是不对的,当其他学生被欺负或者孤立时,要勇于伸出援手。第十步:监管和评价。定期的审阅和修订政策及干预措施,保证政策和干预措施对学校和学生的适用性。与设计政策和干预措施一样,审阅和修订环节也要由学校全体成员共同参与。

2南非“全校参与”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2.1家校合作,共同打造安全的校园环境

就我国而言,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学校的安全管理规定,定期与家长联系和沟通,使家长了解学校在安全管理方面的举措;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学习学校的安全行为规范和反欺凌政策,按时参加学校组织的见面会,给予反馈和意见。学校和家长通力合作,创造有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校园环境。②

2.2把安全教育融入现有课程,进行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

我国中小学要加大安全教育的宣传力度,把安全教育工作常态化,起到实效,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方面努力创新,力争把安全教育寓于学校生活的每一时段,贯穿于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中小学要深入开展安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提高学校安全防护能力与水平,通过校园网、主题班会、学生社团活动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③

2.3建立健全安全防范制度,制定校园安全条例和政策

各级各类中小学校要逐步完善视频监控设施、安装电子门禁、校车GpS,建设学校安全管理信息平台,提高安全技防水平。各中小学应建立24小时门卫和巡查制度,建立校外人员进入校园登记制度、验证制度。学校还要针对欺凌行为制定系统的条例和政策,巩固安全防范制度。④

注释

①SCHooLSaFetYFRamewoRK:aDDReSSinGBULLYinGinSCHooLS[eB/oL].http://education.gov.za/programmes/Safetyineducation/tabid/1048/Default.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