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常考句子精选74句

发布时间:2024-04-26 17:28:23

燕歌行常考句子精选74句

1.晚上所闻,惟有“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不由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这是深化主题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2.品读经典,书香育人——梁冬青老师赴融水开展教育扶贫工作

3.此诗主要是揭露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全篇大体可分四段:首段八句写出师。其中前四句说战尘起于东北,将军奉命征讨,天子特赐光彩,已见得宠而骄,为后文轻敌伏笔;后四句接写出征阵容。旌旗如云,鼓角齐鸣,一路上浩浩荡荡,大模大样开赴战地,为失利时狼狈情景作反衬。第二段八句写战斗经过。其中前四句写战初敌人来势凶猛,唐军伤亡惨重,后四句说至晚已兵少力竭,不得解围。第三段八句写征人,思妇两地相望,重会无期。末段四句,两句写战士在生还无望的处境下,已决心以身殉国;两句诗人感慨,对战士的悲惨命运深寄同情。全诗气势畅达,笔力矫健,气氛悲壮淋漓,主旨深刻含蓄。

4.凄凉的声音伴随着刁斗。

5.报任安书(节选)·司马迁

6.(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7.高适的《燕歌行》是写边塞将士生活,用燕歌行曲调写此题材他是第一个。历来注家未对序文史事详加考核,都以为是讽张守珪而作。作者有感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与奚族作战打了败仗却谎报军情,作诗加以讽刺。自唐开元十八年(730年)至二十二年十二月,契丹多次侵犯唐边境。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开元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8.上次讲《燕歌行》,主要讲翻译,这次想讲讲燕歌行里几组对比。

9.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10.挣脱冷,寻觅暖——初读萧红有感

11.城南:长安城南,当时是百姓居住区;蓟北:唐蓟州治所在渔阳(今天津蓟县)。此泛指东北战场。

12.“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回应上文,汉将“横行”的豪气业已灰飞烟灭,他的罪责也确定无疑了。

13.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14.四季之美·清少纳言(翻译:卞立强、周作人)

15.论文、活动(按文章、活动音序排列)

16.燕歌行(作者)高适(朝代)唐

17.飞蓬:指枯后根断遇风飞旋的蓬草。比喻行踪飘泊不定。

18.一盏茶的情怀——湛江市第二期名师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研修班培训感悟

19.《燕歌行·并序》由高适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高适曾三次奉命出塞,所作边塞诗约二十余首,最著名的是这首《燕歌行》。这首诗堪称盛唐边塞诗最杰出的代表。诗的主旨是谴责在皇帝鼓励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士兵遭受了极大的痛苦,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xxx,而是同情广大士兵,讽刺和批判不恤士兵的将军。《燕歌行》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

20.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李白

21.边境一片苍茫一无所有。

22.单于;匈奴首领称号,也泛指北方少数民族首领。

23.天子给予特别丰厚奖赏。

24.至今仍在怀念飞将军李广。

25.死节:指为国捐躯。节,气节。

26.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27.第二幅画面:九到十六句一一战败被围图。

28.腓(一作衰):指枯萎。隋虞世基《陇头吟》:“穷求塞草腓,塞外胡尘飞”

29.全诗处处隐伏着鲜明的对比。从贯串全篇的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与汉将的怙宠贪功,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与汉将临战失职,纵情声色,都是鲜明的对比。而结尾提出李广,则又是古今对比。全篇“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二句最为沈至”(《唐宋诗举要》引吴汝纶评语),这种对比,矛头所指十分明显,因而大大加强了讽刺的力量。

30.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31.思妇独守故乡悲苦地牵肠挂肚,征夫在边疆遥望家园空自回头。

32.战士在北方徒劳地回首。

33.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34.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35.边境飘渺多遥远怎么可以轻易来奔赴,绝远之地尽苍茫更是人烟何所有。

36.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艾青

37.燕歌行:乐府旧题。自曹丕的《燕歌行》首创以妇女秋思入题始,后人多学他用此曲调写作闺怨诗。

38.半生死:意思是半生半死,伤亡惨重。

39.边风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40.诗意在慨叹征战之苦,谴责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利,使战士受到极大痛苦和牺牲,反映了士兵与将领之间苦乐不同,庄严与荒淫迥异的现实。诗虽叙写边战,但重点不在xxx,而是讽刺和愤恨不恤战士的将领。同时,也写出了为国御敌之辛勤。主题仍是雄健激越,慷慨悲壮。

41.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堪称盛唐边塞诗最杰出的代表。诗的主旨是谴责在皇帝鼓励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士兵遭受了极大的痛苦,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xxx,而是同情广大士兵,讽刺和批判不恤士兵的将军。

42.诗前有小序,似乎表明了诗人所吟咏的是某一场战争,所指非常具体。因为这个原因,在对这首诗的评价方面,长期以来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43.《燕歌行》虽用乐府旧题,却是因时事而作的,这是乐府诗的发展,如果再进一步,就到了杜甫《丽人行》、《兵车行》、“三吏”、“三别”等即事命篇的新乐府了。《燕歌行》是一个乐府题目,属于《相和歌》中的《平调曲》,这个曲调以前没有过记载,因此据说就是曹丕开创的。曹丕的《燕歌行》有两首,是写妇女秋思,由他首创,所以后人多学他如此用燕歌行曲调做闺怨诗。高适的《燕歌行》是写边塞将士生活,用燕歌行曲调写此题材他是第一个。历来注家未对序文史事详加考核,都以为是讽张守珪而作。作者有感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与奚族作战打了败仗却谎报军情,作诗加以讽刺。

44.燕歌行:乐府旧题。诗前有作者原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张公,指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曾拜辅国大将军、右羽林大将军,兼御史大夫。一般以为本诗所讽刺的是开元二十六年,张守珪部将赵堪等矫命,逼平卢军使击契丹余部,先胜后败,守珪隐败状而妄奏功。这种看法并不很准确。

45.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胡人骑兵仗威力兵器声里夹风雨。

46.临死前的严监生·吴敬梓

47.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48.紧接着描写行军:“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

49.字正腔圆求共语,诗词歌赋铸心魂——湛江市乡村学校语文教师诵读能力提升培训班第一天活动纪实

50.你我相看雪白的战刀上血迹斑斑,自古尽忠死节岂能顾及功勋受赏。君不见沙场上尝尽征战苦的士兵;至今仍然怀念西汉时的李广将军。

51.单于的战火照亮了狼山。

52.曹丕(187-226),即曹魏高祖文皇帝,字子桓,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魏武帝曹操与卞夫人的长子。

53.死节:为节义而死,此指国捐躯。

54.蓟北:唐蓟州在今天津市以北一带,此处当泛指唐朝东北边地。

55.第三幅画面:十七到二十四句——被围思亲图。

56.度:越过相隔的路程,回归。

57.美人仍在将军帐下跳舞。

58.早午晚杀气腾腾战云密布,整夜里只听到巡更的刁斗声声悲伤。

59.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

60.《魏文帝集》·《燕歌行二首》

61.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62.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

63.斗兵稀:作战的士兵越打越少了。

64.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飘飖一作:飘飘)

65.问道寻美言收获,切磋揣摩竞舞台——湛江市乡村学校语文教师诵读能力提升培训班第二天活动纪实

66.那一世·仓央嘉措(信徒·何训田)

67.巧妙设计阅读方法,提高整本书阅读效率

68.校尉;次于将军的武官。

69.“新华杯”湛江市中学生诗文诵读比赛剪影

70.岂顾勋:难道还顾及自己的功勋。

71.开元十五年(727),高適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適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72.听从你心,无问西东!——湛江市第二期名师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研修班培训总结·邱娇

73.相同点:文学体裁都是七言古诗;题材都是边塞诗。不同点:创作时间不同高适《燕歌行》:创作年代为盛唐时期。曹丕《燕歌行二首》:创作年代为魏晋时期。诗体表达意思内容不同高适《燕歌行》:主要是揭露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曹丕《燕歌行二首》:写一个女子思念在远方作客的丈夫,是言情的名作。全诗特点不同高适《燕歌行》:全诗气势畅达,笔力矫健,气氛悲壮淋漓,主旨深刻含蓄。曹丕《燕歌行二首》: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现存最古老的完整的七言诗,虽然它句句用韵,还存在用韵单调的缺点,但是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参考资料来源:

74.永遇乐·京口北古亭怀古·辛弃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