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乘法教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8 23:32:36

小数乘法教学篇1

关键词乘法小学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ontheelementarySchoolmathematicsteachingmethod

puBuJiBa

(tibetDingjieCountySa'rtowncenterelementaryschool,Shigatse,tibet857900)

abstractmultiplicationisprimaryschoolmathematicslearningtheimportantcontent,butalsopeopleinreallifeismoreextensiveapplicationofmathematics.inthecourseofstudy,studentsnotonlytoexperiencethejoyofcalculation,andexperiencethemultiplicationthewideapplicationinourdailylife,canovercomethedifficultiesinmathematicsactivities.

Keywordsmultiplication;elementaryschool;mathematics;teaching

小学数学乘法是小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材中可以看到整数乘法、小数乘法、分数乘法、乘法分配律、乘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等内容,但为了让学生学好这一部分的内容,我们就必须了解乘法的大致内容,让学生在学完小学内容时能有一个全新的了解,下面我们就来浅谈一下小学数学乘法。

1乘法入门

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给广大数学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新课程要为原始的教学方法注入全新的理念,要提高课堂效益,就必须彻底改变课堂上教师激情机械地讲解,课下学生被动乏味的模仿的传统教学形态,如何让手中的教材体现出教有情趣、学有滋味的感觉,成了我们新的话题。为了避免课程的突然更换,令广大师生因为不适应,而给教学带来影响。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转变“教材观”让旧教材体现新精神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教法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学习习惯,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生理发展特征来安排教学环节: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为主来设计教学过程。从课堂教学“学、思、乐”三字经出发来优化教学方法,达到课堂教学省时高效、事半功倍的目的。小学中低年级的学生在进入课堂时,都不会有什么抽象思维,而是直观思维。

在教学中,3+3+3+3+3这道题看起来很长,如果我们仔细一看,就是5个3相加,用乘法表示为3就简单明了。如果我们直接将这个题灌输给学生,那学生就会觉得枯燥;如果我们能抱15个小球到教室讲桌上,每排放3个,共放5排,那学生就会很容易接受。然后引出乘法的概念和本质,乘法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加法,乘法知识的生长点是几个相同数的连加。当然,乘法意义在不同情况下是有不同意义的,几倍和几分之几,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教材中还加入了“九九乘法表”,如果能背诵熟了,也就算乘法入门了。

2灵活运用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

我们经常看到小学生喝“娃哈哈aD钙奶”,在教学中进行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喝娃哈哈aD钙奶吗?”学生肯定会回答“喜欢”。“那你们知道一瓶aD钙奶多少钱吗?”“2元。”次仁罗布到商店准备购买20瓶aD钙奶(出示实物图),你能帮助他算算要花多少钱吗?”学生会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计算。学生对于自己经历过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通过这样的导入可以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

在运算题中,2057+2057按一般算法都很麻烦,换一种方法2057+2057=2057+2057=2057+1)=20570=20570这样就简单了许多;又如1255=(125)5)=100000=100000;又如997=(1001)7=100717=470047=4653。这些题在生活中都能运用到。

例题1:学校买了67套双人课桌凳,一张桌子135元,两个凳子65元,一共花了多少钱?

6735+675=6735+65)=6700=13400(元)

例题2:供货商运来了4车大米,每车48袋,每袋25千克,一共运来了多少千克大米?

分析:总千克数就是车数4、袋数48袋/车、25千克/袋的乘积。

485=(45)8=1008=4800(千克)

教学最后的结语要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最后的结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结语的好坏会对课堂的教学效果产生影响。很多学生在学完乘法分配律、交换律、结合律很难区分清楚。这时候可以用比喻来作为结语,以便学生区分这两种运算律。例如可以这样做结语:乘法分配律就像这样“我爱爸爸,我爱妈妈=我爱爸爸和妈妈”。生动的比喻可以加深学生的对乘法分配律的印象,有助于学生区分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

3熟练掌握整数、小数、分数乘法

整数:像-2,-1,0,1,2这样的数称为整数。(整数是表示物体个数的数,0表示有0个物体)整数是人类能够掌握的最基本的数学工具。整数的全体构成整数集,整数集合是一个数环。在整数系中,自然数为0和正整数的统称,称0为零,称-1、-2、-3、…、-n、…(n为整数)为负整数。正整数、零与负整数构成整数系。整数乘法的结果也永远是整数。

小数乘法是乘法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乘法,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是求一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是整数乘法意义的扩展。小数乘以整数和一个数乘以小数的计算规则都是凭据因数与积的规律而推导出来的,明确计算的算理,可以防止出现积的小数点位置的错误。明确小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也是准确使用估算法检验小数乘法的基础。例如2.5.2,既可以应用乘法结合律简算(2.5.4),又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简算2.50.2)=2.52.5.2,像一些简算题可以把它融到口算题中间去。比较典型的例题可以让学生说出差异的算法,在比较中找出最优。概括出简便的计算方法。

小数乘法教学篇2

一、用新颖有趣的方法导入课堂

一个好的课堂导入是高效课堂的开始,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添课堂的吸引力与趣味性。这就需要教师注重起课堂导入环节,采取新颖有趣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为创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课堂导入的方法有很多,故事导入、问题导入、生活化导入、多媒体导入等都是几种常见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在乘法的教学中,我采用了问题导入法。首先,我向同学们描述了这样一个生动的情景:一次元旦晚会上,老师决定给同学们分发彩色气球,每名同学只能分到2个。然后根据情境提出了几个问题:如果仅给3位同学发,老师需要准备多少个气球?如果给6个人发,老师又要准备多少呢?如果班级中一共有50人,老师决定每人都给发气球,假设一个气球0.5元,老师买气球需要花多少钱呢?刚开始同学们还能通过以前学习的加法运算算出结果,可随着参与人数的增多,同学们心有余而力不足,不少同学都放弃了计算。我趁机对他们说,如果学习了这节课的内容,你们很容易就可以解决这道问题,这样一来我不仅导入了新课的内容,更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二、课本知识的讲解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和提高技能的重要途径,也是师生互动的中心环节和基本组织形式。数学是一门复杂抽象的学科,绝大部分的知识都需要靠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耐心细致的讲解。因此在课堂讲解的环节,教师要尤其注重讲解的质量,在课堂导入完毕后,出示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明确重点和难点,最后再开始课堂内容的讲解。首先要明白乘法的意义:乘法是求几个加数的和的一种简便运算,例如4+4+4+4+4可以写成4×5,意为5个4相加;2+2+2+2+2+2+2+2可以写成2×8,意为8个2相加;接下来要让学生掌握乘法的性质及运算法则,主要性质有:1、乘法交换律:两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即a×b=b×a,例如4×5=5×4=20、6×3=3×6=18;2、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即(a×b)×c=a×(b×c),例如(2×3)×4=2×(3×4)=24,(5×3)×7=5×(3×7)=105;3、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即(a+b)×c=a×c+b×c,例如(3+2)×5=3×5+2×5=25,(4+2)×6=4×6+2×6=36.在此基?a之上,然后一步一步的教授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让学生掌握乘法竖式的写法和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

三、采用新颖有趣的方式进行练习

好玩好动、好奇心重是每个儿童的天性,也是促使他们进行探索与研究的不竭动力。教师要注意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发现数学的趣味性,尤其是在设计练习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这一点,从新的形式、题型出发,避免呆板、单调、重复的练习形式,也可以适当的通过游戏进行教学,如开展知识竞赛、模拟表演、猜谜语等等。这样不仅能充分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营造活泼轻松的课堂氛围,还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乘法的教学中,学生将乘法口诀熟记于心才是关键,我们不仅要让同学们课下下功夫背诵,还要在课堂上加以练习,例如在一节数学课上,我将全班同学分成了几个小组,组织了一个抢答比赛:4×5=?6×7=?2×9=?4×3=?……这样同学们都激烈的参与,并将课堂的气氛推向了高潮。最后,我给得分高的小组进行了表彰和奖励,圆满且高效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四、重视起师生间的互动

小数乘法教学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

小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时有一定的困难,学生在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时,常常会出现a×(b+c)=a×b+c、a×b+a×c=b×(a+c)、a×b+a=a×(b+0)等各种各样的错误。如何提高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效率,是广大一线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燃眉之急。笔者在多年教学中应用这一定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在教学中,要注意对定律的理解及其灵活运用。

一、乘法分配律的四种类型

课本中关于乘法分配律只有一个植树的例题,但是练习中有关乘法分配律的运用却灵活而多变,学生们应用起来有些不知所措。针对这种现状,我把乘法分配律的运用进行了归类,分别取个名字,让学生能针对不同的题目能灵活应用。乘法分配律大致上有这样四类:一、平均分配法。如:(125+50)×8=125×8+50×8。即125和50要进行平均分配,都要和8相乘。不能只把其中一个数字与8相乘,这样不公平,称不上是平均分配法,学生印象很深刻,开始还有部分学生只选择一个数与8相乘,归纳方法后,学生都能正确应用了。二、提取公因数法。如:25×40+25×60=25×(40+60)。解题关键:找准两个乘法式子中公有的因数,提取出公因数后,剩下的另一个数字该相加还是该相减,看符号就能确定了。三、拆分法。如:102×45=(100+2)×45=100×45+2×45这类题的关键在于观察哪个数字最接近整百数,将它拆分成整百数加一个数或者整百数减去一个数,再应用惩罚的分配率进行简算。有了归类,学生再见到题目就能依据数字或运算符号的特征熟练进行乘法分配律的简算了。四、乘1法。如78+78×99=78×1+78×99=78×(1+99)。这类题型的解题关键是把一个看似无法利用乘法分配律的习题,转化成为可以运用分配律的标准形式。既简单又方便。以这个为切入点,从而比较顺利地引入新课,正好那天是植树节所以我又创让“打比方”成为数学课堂的闪光点。

二、抓住重点,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把算式写成等式的时候让学生观察左右两边算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之后,学生就根本不知道从何下手。在他们的印象中,联系就是根据乘法的意义来进行联系。根本没有从数字上面去进行分析。可以说,局限在原先的思维中,而没有跳出来看。而让学生写出几组算式后,观察分析几组等式左右两边的区别之后,学生也还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这一规律。场面一时之间很冷,后来我只好直接让学生用字母来表示,变化为这样的形式之后,有很多的学生都能够写出来。乘法分配律的本质意义是对几个相同加数的分与合,其知识起点是乘法的意义。在字母式(a+b)×c=a×c+b×c中,其顺向的意义是:把(a+b)个c分为a个c和b个c;逆向的意义是:把a个c和b个c合为(a+b)个c。在新学环节,要尽量把分配律的教学和乘法意义的分析结合起来。例如,当学生根据例3的情境对等式(4+2)×25=4×25+2×25的意义有了初步掌握之后,可以引导他们从乘法的意义来重新理解:左式表示有(4+2)个25的和,即6个25的和;即等于右式:4个25的和加上2个25的和。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乘法的意义,对此学生很容易领会。乘法意义的介入,使学生不仅从形式上把握分配律的特点,更从深层次来把握其内在的意义,有助于学生扎实掌握;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从基于具体情境的等式过渡到纯粹的等式做准备。学生在简算题当中,可以直接利用乘法意义来理解算式的含义。教学中,由于学生对分配律的内涵掌握不够深入,从而在解题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比较典型有以下几类:1.刚好是“整百”的类型:没能把例如99×87+87、101×87-87的算式转化为100×87;2.大约为“整百”的类型:把99×87算成了(99+1)×87;把102×87算成了100×87+2;3.分配律和结合律混淆的类型:把(3+25)×4当成3×(25×4)。在教学中,如果能引导学生从乘法的意义来理解分配律,那么以上这些问题就不难解决。例如99×87+87,用乘法的意义来理解是很简单的,它表示99个87加1个87的和,即100个87的和;102×87表示102个87的和,等于100个87的和加2个87的和,即100×87+2×87。

三、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变式分类

教学时只有清晰地把握这些变式类型,才能在应用乘法分配律特别是应用其进行简便计算教学时,左右逢源,化难为易。笔者根据自身多年教学经验,以一般字母表达式(a+b)×c=a×c+b×c为基本式展开分析,试作如下分类:

(1)在乘法分配律中套用乘法交换律的变式。这就是将乘法分配律基本式左边“(a+b)×c”变化为“c×(a+b)”,即需要变化为:c×(a+b)=c×a+c×b。虽然这样的变化是较简单的,但是,对于初学学生来说,还是具有了一定困难性。这需要教者有意识地做出多次安排,并要组织学生进行分辨对比。

(2)延展乘法分配律项数的变式。这是顺次增加项数的变化。比如,将两数和与一个数相乘,变为三四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即:(a+b+c)×d=a×d+b×d+c×d。

(3)两个数的和变为两个数差的变式。这是在同级运算之间的拓展,比如(a-b)×c=a×c-b×c。更何况,有些算式的呈现,并非合乎乘法分配律展开式的基本样式,需要学生自我主动地作出变式改造性处理,才能合于乘法分配律的题型题境。比如,97×4,进行简便计算需要学生把97改写成“(100-3)”。

(4)乘法分配律的反向变化。即要让学生既能从左向右,也习惯于从右向左。要让学生善于从计算简捷性要求出发,灵活地选择应用乘法分配律展开式的可逆变化方向。这是训练学生提高计算技能的重要途径。

(5)特殊数1参与展开的变化式。即(a+1)×b=a×b+b×1。尤其是反向理解,要求学生把一个确定的数,看作是一个算式,是这个数与1的积。学生对此会很不习惯。比如,56×99+56,要求学生把56看作“56×1”,这样原式变成56×99+56×1。

(6)乘法分配律在小数与分数计算中的变式应用。乘法分配律应用于计算,不仅出现于该知识点安排的当时,更是广泛应用于其后的计算实践中。及至小数和分数计算中,应用乘法分配律又会出现新的变式,更加增加了难度。比如,将小数计算中的小数点变化,使之适合使用乘法分配律,如56.2+5.62×90。在分数乘除法计算中,对乘除法作互逆变换,使之适合使用乘法分配律,如,4÷2/3+96×3/2。

小数乘法教学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乘法口诀教学探索

一、乘法口诀的教学现状

对于乘法口诀的教学中,现阶段,教师常常会走入一个误区,就如学生列出8×8=64的算式,老师会问:“为什么这样算?”学生很自然的会根据一些定势回答:“因为八八六十四”,这就犯了一个逻辑上的错误。因为八八六十四是新课,学生用新课来解释旧知了。而64的来由应该是学生通过查表,或根据前面的56再增加8得来的。而口诀是我们为了容易记住这个答案而编出的顺口溜。

二、乘法口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概念知识区别不明确。

例如,在教学中,我们时常遇到某一商品价格“降低到”和“降低了”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概念。在这节课中需不需要教授学生相关的知识进行区分?

2.教学老师在注重生活教育的渗透的同时,忽略了学生对8的乘法口诀的推导和验证,学生的推理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培养。

三、乘法口诀的教学对策

1.关注学生回答,调控教学思路。在教案设计中,备课除了备教法,更重要的要备学法,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实施教学――以学定教。学生由于已有的知识经验,家庭教育不同,对知识的掌握也出现层次区别。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学生回答问题,通过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的对知识的理解,及时调控课堂教学。如在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列出7乘9的乘法算式,教师设计的目的是想学生只列乘法算式,不计算结果,列出乘法算式后全班学生独立计算,出现算法的多样化,这个环节回避个别学生用口诀计算。结果学生由于低年级的学习中算式和得数是一体的,列算式时都回答了得数,这时教师应该调控自己的教学思路。学生说出得数也没关系,教师不板书得数,对列算式的孩子进行肯定后问学生:你们都能算出这个算式的得数吗?试一试。而不是教师不断的提醒“只列式,不计算”。

2.关注学生活动,调整教学方式。学生活动是现代课堂不可缺少的部分,特别是低段学生更需要在活动中体验,在操作中感知,在交流中构建。教师通过关注学生活动,了解学生课堂学习情况,结合预设,及时调整教学的方式。(这节课的活动主要是师生互动和学生自己动手计算)如学生在编写8的口诀中,在试讲时出现“八九七二”这一典型错误,教师在教案中就预设学生出现这一错误的教学环节,但在这节课中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巡视,发现这节课没有出现“八九七二”这一典型错误,教师就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采用故错法,教师就设计了4×7=28“四七二八”让孩子来评价,提醒学生编口诀是注意不要出现这样的错误。

3.关注学生的思考,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时间。在我们的教学中,特别是一些公开课,我们有时怕学生回答不好问题,怕耽误教学过程,往往就由个别优生以点代面的回答问题,为了增加课堂练习容量,显得课堂高效就采用口头练习的方式。这样,在课堂中,教师提出问题,中下生还没来得及思考,来得及理请思路,个别优生已经回答出答案和解题思路,久而久之,中下生就会产生思维惰性,每次老师提出问题,他就不思考,等别人的现成答案。这节课教师充分注意这点,在编写口诀,应用口诀解决问题的练习中,让每个学生都动手算一算,编一编,做一做,再订正。给全体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促进每个学生动脑。这样有利于中下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做到了面向全体。

4.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体现新课标思想。在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解题的基本技能――解题能力,而不是单纯的解答数学问题。在设计填表格找规律,用规律填7个星期是几天,8个星期,9个星期呢?给中下生提供了基础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计算7的9句口诀的乘法算式。在计算中体现算法的多样化:①连加②用规律计算③拆分、组合法④查表法。在这一环节,学生自由选择方法进行计算,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特别是查表法,这是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实际生活中经常查资料,查表是一种能力,教师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是学生的能力在学习中得到发展。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思考:如果没有表格,采取什么方法计算较简便呢?让学生对这几种方法进行比较,对解决问题方法进行优化就更好。这样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养成解决问题时寻求简洁方法的思维方向和能力。

5.关注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体现学习内容的价值。这节课教学“8的乘法口诀”,教师结合自己学校实际,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例子引入,让学生体会到8的口诀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到学习8的乘法口诀的价值,而不是生硬的用8的口诀去套生活中的应用,把数学学习与生活割裂。

小数乘法教学篇5

关键词:乘法口诀;小学数学;教学;作用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366-01

小学数学的内容非常基础,为了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能力,乘法口诀的学习、训练,是一项必要的内容。随着教学的深入开展,传统的乘法口诀并没有受到高度的重视,甚至是仅仅作为“必修”内容来看待,乘法口诀的积极作用,也没有得到系统的发挥,导致学生在计算过程中,仅仅是按照基础的模式来完成,对后续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针对乘法口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进行分析,有利于今后把控好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获得学习成绩、能力的提升。

一、创造浓郁的生活气息

乘法口诀是经过数学前辈总结、分析后获得的积极成果。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氛围并不理想,在长久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下,很多学生都不能较好的适应开放式的课堂,思维上的禁锢并不容易解决。乘法口诀在应用中,通过系统的方法和灵活的教学模式,能够创造出浓郁的生活气息。例如,在“7”的乘法口诀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将“七巧板”作为案例来进行。首先,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程的学习内容,并展示出七巧板模具。其次,教师根据七巧板模具,引伸出“7”的乘法口诀教学,并且设定思考的题目。包括“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在14里面有几个7?在28里面有几个7?”。学生在仔细查找后,与教师共同总结答案。第三,教师引导学生和自己一起朗读“1个7是7,2个7是14.......”,最终总结出了“7”的乘法口诀内容。由此可见,学生在乘法口诀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将七巧板作为引导的内容,促使学生逐渐摆脱了传统教学的缺陷和禁锢,让学生自由的思考,在正确的方向下学习,对学生而言,具有很大的益处。

二、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多样性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本身的内容并不难,主要是按照定理、公理来计算,就能够获得较高的成绩。但当前的国家教育,追求的是实践教学,要让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和内容,更好的应用到日常生活当中,而不是仅仅应对考试。随着年龄的提升和学习内容的增加,很多学生只知道死板的理论,并不能获得较大的成长,这是今后教学要特别注意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开展乘法口诀的教学,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多样性。例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在生活当中寻找与乘法口诀的内容。教师可出示一些典型的诗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教师向学生提问:“该首诗共有多少个字?”。学生在学习了乘法口诀以后,能够很快的理解问题,并迅速答出“28个字”的正确答案。此时,教师应让学生来做出系统的解答。学生回答:“该首诗共计4行,每行有7个字,根据乘法口诀,4×7=28”。通过开展乘法口诀的教学,学生思维不再是单一的模式,而是在总体上有了显著的变化,能够灵活的理解题意,并找出正确的解题方法。

三、学科融合,展现外在的人文色彩

乘法口诀的教学,如果仅仅是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那么学生的发展也仅仅局限于数学的内容当中,导致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减少,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当前,任何一个科目的教学,都不可以“死守”本身所具有的内容,而是要在客观上、主观上,不断的联系多个学科领域的内容,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其他学科的魅力,加强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学习,从而完成课堂教学的拓展和课后练习的增加。乘法口诀在运用过程中,突出的作用在于,能够将学科较好的融合,展现出外在的人文色彩。

题1:老师收集到了一些练习,请大家写一写,要想想表示几个几?(利用多媒体课件来演示)

1、一只七星瓢虫有几个点?

2、电子琴的白键一组有7个,5组一共有多少个?

3、一个人平均一天要喝6杯水,一星期要喝几杯的水?

4、这是一个班级的桌椅排列情况,请算算全班有几个同学?

通过上述题目的计算、分析、解答,促使学生将乘法口诀更好的应用到与自己相关的事物当中,减少了灌输式教学的一些固有内容,推动了学生思维的进步。一般而言,数学知识主要是以一种严谨的态度和复杂的法则来完成运算的教学。但小学数学教学,由于内容非常基础,重点在于解放学生的思维和逻辑,因此在教学乘法口诀时,不能只注重客观上的标准,而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积极的联系实际,才能将学科之间更好的融合起来,将人文色彩更加突出的表现出来,并以此获得学生的肯定和支持,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四、重建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构

从小学数学的整体教学内容、结构来看,缺乏乘法口诀的教学,学生势必会遇到较多的难题,并且很难掌握好其他的知识。乘法口诀在教学过程中,另一大作用在于,将小学数学的内容、教学结构进行重新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达到教学水平的新提升。

题2:教师利用图示或者是多媒体课件,简单展示出“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的故事”

教师先编写一个作为案例。1个小矮人1张床,7个小矮人7张床;1个小矮人2个碗,7个小矮人14个碗。

学生1:1个矮人1个篮子,7个矮人7个篮子。

学生2:1个矮人3件衣服,7个矮人21件衣服

......

通过将教学内容、教学结构重新建立后,学生的思维和逻辑能力都变得更加灵活,充分告别了以往的各项差错情况、混乱情况等,对学生的将来发展具有较大的积极意义。建议在未来的乘法口诀教学中,因深入分析和探讨,推动小学数学教学水平的稳步提升。

总结:本文对乘法口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展开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获得了很大的提升,乘法口诀的利用也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标准及方法上,能够根据学生的变化,选择差异化的手段来完成,相信将来能够获得更加丰硕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小数乘法教学篇6

关键词:小数乘法;易错点;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566-01

"小数乘法"这个版块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一单元的课本内容,它整合了三四年纪所学的"整数乘法"和"小数的基本认识"的相关知识,并且在此之上做出了延伸。学生对于这一方面的知识经常出错,导致并不能够准确的计算。

1.小数乘法计算当中学生经常出现的错误

对于学生在小数乘法计算当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有这么几个类型:

1.1是将小数乘法的竖式和小数加法的竖式相混淆。在此之前,学生就已经学习过小数加减法的运算方式了。在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当中,要求对齐小数点,然后再一一相加或相减;但是在小数乘法的竖式当中,要求将小数末位对齐。一部分学生总是先入为主的根据加减法竖式习惯对齐小数点,然后再进行计算,出来的结果自然是有问题的。

1.2是小数点的位置问题。有一些学生在计算的时候并没有搞清楚小数点的位数是如何点的,甚至有的情况是忘记小数点。对此应当巩固学生对于小数点的概念:因数中有几位小数,乘积位置就有几位小数。位数不够的用"0"补上。

1.3是计算过程出现错误。基本上这一类问题出于粗心大意,要么是忘记点小数点,要么是忘记进位、进位出错等。

1.4就是思想上的计算错误。计算本来就是接触数字,是一件严谨和细心的事情,学生们一向认为计算十分枯燥,带着一种"烦"的心情去计算,自然避免不了出错。

2.对待小数乘法的教学策略

在教授小数乘法方面的知识时,首先还是让孩子锻炼口算的能力,熟能生巧,在熟悉了运算过程之后自然失误就会变少。然后需要教师在教授小数乘法这一方面的知识时,着重突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给学生们加深印象。教师对于这一方面的知识必须要理解透彻,然后才能够针对学生制定出教学预案。当学生在计算当中出现失误时,作为教师不能够出现烦躁等不良情绪,应当心平气和的去引导学生纠正自己的错误算法,让学生弄清楚易错点,并且对于往后学生的计算中做好反馈工作,随时了解学生的计算水平和计算问题,以便及时纠正并且引导学生拥有一个正确的计算习惯。

3.结束语

小数乘法是计算当中重要的一环,对此教师应当对于学生有及时的了解,在学生练习出现问题时第一时间纠正,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为学生未来学习更加复杂的计算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小数乘法教学篇7

2、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数乘以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数乘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了解不同的交通工具的运动速度,理解用复合名数表示速度的含义。

一、3)通过小组学习,教材

主动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观察、思考合作的习惯。

3、教学重点:学习整数乘法的一般口算方法。

4、教学难点:学习整数乘法的一般口算方法。

5、教学关键: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算法中的特点,选择学生能理解又优化的一种算法。

6、编写意图:

1)、从本单元主题图中选择出自行车和特别快车的运动速度为素材学习口算,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激发探究欲望,同时通过不同交通工具的运动速度,理解用复合名数表示数学术语。“速度”的含义,为后面理解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作为铺垫。

2)、以物体的运动为背景,选择两个来自生活实际又具有特殊数值的两道算式16×3、160×3作为引导学生学习口算的范例,使学生通过对比,自主得出一位数和两位数(或者几百几十的数)相乘的简便算法。

3)、鼓励学生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与同伴交流。

二、教法学法

1、创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探求知识的火花,有了兴趣,学生就能自觉主动学习,就不会感觉到学习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新课前,我结合主题图和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同学们,秋天是一个郊游的好季节,你们喜欢秋游吗?出去郊游,我们选择什么交通工具呢?”教师的问话吸引了学生,学生情绪相当高涨,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学习活动中去。

3、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新课程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本课时,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后,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教师适当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思考空间,放手让学生独立探讨,小组讨论,自己领悟出口算方法,然后组织学生记报,教师再进行针对性的总结归纳,整个数学教学过程通过学生自主探索以及教师有针对性的引导,使学生从感性到理性,逐步加深认识,让学生在活泼,友爱和谐充满情趣的智力活动中自觉构建新知识。

小数乘法教学篇8

图1图2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例7“小数乘小数”一课(见图1)是这样编排的:首先呈现小明房间和外面阳台的平面图,让学生求出房间的面积(列式3.8×3.2),引出小数乘小数这一新知识,接着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估算,初步掌握3.8×3.2的上、下界或近似结果,从而为确认笔算方法的合理性提供支持。在此基础上依据小数乘整数的经验再次想到通过转化把算式中的两个小数看成整数来计算,然后让学生自主发现把两个小数看成整数时乘得的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怎样才能得到原来的积?或者教师直接启发学生联系“积的变化规律”想一想,怎样才能得到原来的积?在此基础上呈现“乘数和积”变化的示意图(见图2)帮助学生认识:把两个小数都看成整数相当于把它们分别乘10,得到的积自然就是原来的积乘10再乘10,即乘100,因此要得到原来的积应该反过来除以100,从而理解一位小数乘一位小数的计算方法。随后试一试:求阳台的面积(3.2×1.15),学生顺理成章地根据“积的变化规律”来理解两位小数乘一位小数的计算方法。最后引导学生比较两道算式(两种类型)的计算过程,总结概括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并感悟“转化”思想。

二、教后反思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学建议中指出:“要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教学应注重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在基本技能的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技能操作的程序和步骤,还要使学生理解程序和步骤的道理。”“小数乘小数”既是数学知识又是基本技能,应该说本节课的编排注重了方法的教学,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与经验――小数乘整数的方法、积的变化规律――来理解和认识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同时也重视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但是出现了两个问题。

1.“小数乘小数”的算理到底是什么

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是先把它们转化成整数乘法来计算,再看乘数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那么为什么积的小数位数和所有乘数的小数位数之和一样呢?这其中的道理是什么?依照教材的意思就是“积的变化规律”,即一位小数乘一位小数就是把两个一位小数都看成整数(相当于把它们分别乘10),得到的积自然就是原来的积乘10再乘10,即乘100,因此要得到原来的积应该反过来除以100,得到一个两位小数。其他小数乘小数也是依据“积的变化规律”,但实质上并不是这样的。华罗庚说:“数(shù)起源于数(shǔ),量(liàng)起源于量(liáng)。”每个数都是计数单位度量的结果,是计数单位的积累。对于小数乘整数的算理要紧扣数的意义和计数单位,如0.8×3表示求3个0.8的和是多少?因为0.8的计数单位是0.1,它里面有8个0.1,计算0.8×3就是求24(8×3)个0.1的和是多少?即2.4。同样小数乘小数也是这个道理,如0.8×0.3表示十分之八的十分之三是多少,0.8的计数单位是0.1它里面有8个0.1,0.3的计数单位也是0.1它里面有3个0.1,先算0.1×0.1,由于它表示十分之一的十分之一是多少,0.1×0.1得到一个新的统一的计数单位0.01,0.8×0.3得到24(8×3)个0.01是多少?即0.24。

2.“积的变化规律”其实是一种演绎推理

利用积的变化规律来探索发现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只能算是一种科学归纳法,只能作为小数乘小数计算方法的演绎推理或验证方法,显然不能作为小数乘小数计算方法的算理。另外积的变化规律的确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位数乘两位数”单元中曾经学过的内容,但只是对于一个量不变,另一个量与积的变化规律(两个数相乘,一个数不变,另一个数乘几,积就乘几)进行探索认识并掌握,而对于两个量都在变的规律并没有严格正规的探索学习(当然也不适合),只是在这一单元“整理复习”中作为实践活动式而出现,只适合于少数优等生。而此时到了“小数乘小数”便让全体学生自主发现积的变化规律,并推导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学生哪里来的知识水平和经验基础呢?

三、改进方法

综上所述,“小数乘小数”这一知识的教学应该借助学生已有的对小数和乘法意义的理解,来引导学生建构小数乘小数的算理和算法,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理解,以便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把握知识的本质,凸显转化思想,促进算法迁移。

首先,创设求小明房间和外面阳台的问题情境,在求小明房间的面积列出算式3.8×3.2后,先引导学生估算出3.8×3.2的上、下界或近似结果,为确认笔算方法的合理性提供支持。然后给足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其计算方法。由于学生已有小数乘整数转化成整数乘法的知识经验,大多数学生都会将3.8×3.2转化成38×32计算得出1216,接下来到了“怎样点小数点,为什么点在这儿?”这一关键问题也是难点之处。待学生探究完后进入汇报交流环节。对于认为积是两位小数的,可能有的认为可以把3.8米化成38分米,3.2米化成32分米,两数相乘得1216平方分米,再化回去等于12.16平方米。这时教师可以设问:如果没有单位名称怎么办,这样的方法能适用于所有小数乘小数吗?学生立刻发现这种方法的局限性。这时就会出现利用积的变化规律来推导,对于这种思考方法首先要肯定它的正确性,但还是要进一步质疑:为什么两个乘数分别扩大10倍,积就要扩大100倍呢?(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这样逼迫学生继续思考,有的学生可能就会想到用小数的计数单位和乘法的意义来解释:3.8×3.2其实是38个0.1乘32个0.1相乘,3.8表示38个0.1,3.2表示32个0.1,0.1×0.1表示十分之一的十分之一,也就是百分之一(0.01),那么38个0.1乘32个0.1就是1216(38×32)个0.01即12.16。教师随即配以直观示意图帮助理解加深印象。(如图3)

当然若没有学生发现此方法也可以直接启发引导:大家看一看这两个小数分别表示什么,能否从乘法的意义上去想想该会是什么道理呢?

小数乘法教学篇9

[关键词]教科书;文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4)03-0052-03

[作者简介]李利鑫(1987―),女,河北邯郸人,硕士,天津市河北区实验小学春和景明校区教师。

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系统地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是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主要载体,是教师和学生在学校进行教学的主要工具。教科书是最主要但不是唯一的教材,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我国一直实行“一纲一本”,全国通用的是一个版本的教科书。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新课程的推广实施,为了促进教育的发展,我国开始推行“一纲多本”,人们更加关注对教科书的研究。笔者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二年级上册的数学教科书为例,尝试对教科书文本进行分析。

一、教科书要符合课程标准

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修改稿)》强调课程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重视学生知识学习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关注课程内容体现学生生活化、情境化。在学段目标中,《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修改稿)》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强调学生在生活中能够理解、应用数学,对简单的数学能够有一个初步的掌握。教科书体现了《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修改稿)》的要求,为了使学生能够理解乘法的含义,以学生所熟悉的场景展现同数相加的数学问题,进而引出乘法运算。低年级儿童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因此,在基础知识教学中,直观教学和学生的实践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节内容的学习没有一开始就提出“什么是乘法”“如何计算”等抽象的数学运算,而是展现了一系列实物图,让学生通过数实物图中物品的个数,发现规律,为乘法的学习打下伏笔。教科书内容的编制是按照《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修改稿)》来设计的,符合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点。

二、对教科书文本的具体分析

本文选择了教科书的第一单元“数一数与乘法”内容进行分析。在本单元中,教材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密切联系实际的生活,注重数学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的结合。本单元呈现了多种形象的、生活化的场景,意图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使学生认识相同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和乘法是相同数相加的简便方法。并且让学生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本单元主要包括:“数一数”“儿童乐园”“有几块积木”和“动物聚会”四大部分内容。本文试图通过对个部分的分析来了解教科书的特点。

(一)数一数

在本单元开始,教材呈现了一系列具体图片,让学生进行加法运算。比如第一题的数熊猫,学生根据观察角度的不同,有两种不同的数数方法,可以把一行作为一个整体得出3个5相加,把一列作为整体可以得出5个3相加。从数熊猫到数圆片到数方格是一个从具体形象到抽象的过程,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通过数一数活动,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数学是与生活相联系的,为学习乘法埋下了伏笔,并且渗透了乘法交换律的想法,便于学生以后学习交换律。在第四题中,教材先是呈现了5盘苹果,让学生计算苹果个数,这些苹果数量相对少,通过数数,学生就能知道苹果的个数,随后教材提出了“6盘呢?10盘呢?15盘呢?……”当数量较多的时候还能再用连加解决么?这时,教材引入乘法,意图是让学生体会到用连加的方法解决这类问题相对繁琐,乘法能够简单地解决这些问题,激起学生学习乘法的愿望,进而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数一数这一部分的编制目的是让学生在熟练掌握加法的基础上学习乘法,通过数熊猫、数圆片、数方格、数苹果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相同数连加的问题。当相同加数的个数较多时,无论是写算式还是计算都比较繁琐,学生要简便地解决这类问题,就需要引入一种新的运算――乘法。

(二)儿童乐园

教材呈现了学生所熟悉的具体生活场景,让学生观察图画,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并给出示例:比如有多少人坐小飞机,得出一个连加的等式,让学生根据示例提出数学问题。通过给出的情境图,学生还可以发现坐小火车、划船的人数,通过几个连加的等式,引出乘法运算。这是一个从具体实物图到加法算式到乘法算式的一个过程,通过一步步的引导让学生理解乘法运算及含义。这一部分,结合加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引入乘法算式,使学生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乘法与加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及乘法算式表示相同加数连加的方便性,初步领会乘法的意义。此外,这幅图中坐长椅的场景可以有两种理解:可以把后排的学生作为一个整体,得出2个3相加,另一方面隐含了一个信息,即只有几个相同的数相加才能用乘法来表示,把每个凳子作为一个整体计算人数,得出“1+2+3”,这时因为加数不同就不能用乘法来表示。在北师大版的教材中有三个地方隐含了这种信息,但是容易被教师和学生所忽视。人教版教材就特别强调了乘法表示的必须是几个相同的数相加,在练习题7中明显体现了这种思想。随后,书中所给出的六幅图画,则是对之前学习乘法的归纳和梳理,第3、第4幅图画列出了用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同时表示了小火车上坐多少人的等式,通过对比,学生可以直观清楚地发现乘法比加法更简洁、方便。第5幅图则是为了明了乘法各部分的意义,比如“6×4”,6所代表的是相同加数的个数,4所代表的是相同的加数。在学习中,学生可能不太明了各个乘数所代表的含义,这部分的解释可以使学生对乘法运算有一个深入的理解。

在试一试部分,教材呈现了具体的图画,让学生从具体的图画中抽象出加法算式,再由加法算式过渡到乘法算式,更加深了乘法和加法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写算式的规律,体会乘法的含义和算式的写法。这一部分遵循了循序渐进,由实物图抽象到算式。在刚开始学习乘法的时候,学生可能对乘法的运用不是很熟练,把加法算式作为一个过渡,这一部分考虑到了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知识的跨度不是特别大。而在随后的“有几块积木”的练一练中,学生由于已经对乘法运算有一定的理解和运用,因此是由实物图直接到乘法算式。

(三)有几块积木

“有几块积木”是让学生初步学会用乘法解决实际中的问题,由于对积木的观察角度不同,对图的解释也就不同,积木数量可以看成是7个5,也可以看成是5个7,用乘法算式表示可以写成“7×5”或“5×7”,虽然写法不同,但都表示了有多少块积木。“7×5”或“5×7”所表示的结果相同,为乘法交换律打下了基础。

“练一练”第1题,是从对具体图形的理解直接过渡到了用乘法算式表示。相比较之前,这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第2、3题都是注重对乘法意义的理解,这一部分可以考查学生对哪个表示相同加数的个数,哪个表示相同的加数是否明白,使学生明确乘法各部分所表示的含义。而且,第3题的形式比较活泼,不会让学生感觉是在枯燥地做题,而是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练习。在本部分,加法和乘法相互混合,只有在对乘法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够顺利完成这道题,可以考查学生对乘法是否真正理解。而第四题不仅能算有多少人,而且还可以计算有多少积木,在计算积木的时候隐含了不是相同加数不能进行乘法运算的意义。学生可以把一个桌子作为一个范围,在这个范围内进行乘法运算,由于各组积木的数量不同,不能把一个组作为一个单位进行运算。

(四)动物聚会

“动物聚会”的主体图是以学生喜爱的童话形式展现,目的是使学生感到生动、有趣,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提出问题。在之前设置提出问题的时候都会有一定的提示,而在本部分,直接要求学生自己提问题并自己解决,培养学生提出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连一连”部分,一个图可以用不同的算式表示,“6×3”和“3×6”所表示的结果相同,但是它们意义不同。这一部分使学生明了乘法各个数所表示的意义和表示的方法,乘法算式不同,用加法表示也是不同的。在“说一说”中都是为了巩固学生对乘法表示意义的理解;“练一练”2为理解乘法交换律打下基础;“练一练”3是让学生体会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也隐含了乘法是相同加数的表示的含义。

三、教材编写的特点

通过对本单元内容的分析,以小见大,笔者发现这本教材编写具有几个特点:

(一)以之前的学习内容作为基础

在学习乘法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了加法,而本单元是在回顾加法的过程中引入了乘法,通过数熊猫、圆片、方格等活动,让学生列出加法算式,并且让学生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相同数相加的情况,在计算比较繁琐的情况下可以用乘法来表示。通过加法的运算及加法在计算大量相同数相加的过程中存在问题,从而引出乘法。而且,在之后对乘法的学习中,不是直接给予公式计算而是引导学生一步步学习,先是从实物图抽象到加法算式,再由加法算式过渡到乘法。在学生熟练掌握的基础上,抽象到乘法运算。

(二)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

观察教材中所呈现的图片,发现图片创造的场景都是学生所熟悉的,图片的内容也是学生感兴趣的。比如“儿童乐园”是学生所熟悉的;“动物聚会”则是学生感兴趣的,用学生所熟悉和感兴趣的场景。相较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所呈现的内容更具趣味性,呈现的形式更加活泼,课程内容更情境化、生活化。这不仅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而且能使学生将数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用数学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修改稿)》中强调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相比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寻找问题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中多次提到“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你是怎样算的”这些问题,都旨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用大量的解说、练习让学生明了乘法的意义。而人教版的教科书,在引出乘法之后,用大量的练习使学生巩固对乘法的运用,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前者注重对数学的理解,而后者更注重对数学知识的运用。

参考文献:

小数乘法教学篇10

时光飞逝,时间在慢慢推演,我们又将奔赴下一阶段的教学,该写为自己下阶段的教学工作做一个教学计划了,以使教学工作顺利有序的进行,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准备的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乘法》教案优秀范文,供大家阅读。

更多关于教学工作计划的内容请点下方链接

2021年幼儿园大班教学工作计划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高中新学期英语教研组的教学工作计划

八年级生物教学工作计划精选范文5篇

美术教学工作计划最新大全5篇

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乘法》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内容:

1.分数的乘法

2.分数混合运算

3.用分数解决问题

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学习分数除法和百分数的重要基础。与整数、小数的计算教学相同,分数乘法的计算同样贯彻《标准》提出的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体会和理解数学的理念,通过实际问题引出计算问题,并在练习中安排一定数量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以丰富练习形式,加强计算与实际应用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根据本套教材的编写思路,本单元将解决一些特殊数量关系问题的内容单独安排。

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的进行计算。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知道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学会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经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及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体验归纳概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在进行分数乘整数的计算过程中,能够感知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领会数学美。

教法和学法: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

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授课时数:10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课题:分数乘整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分数连加算式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并在这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法与学法:直观演示法。

教学准备及手段:课件

教学内容:

第2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1-3题。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出示复习题。

(投影片)

(1)整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

(2)列式并说出算式中的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5个12是多少?9个11是多少?8个6是多少?

(3)计算:

计算时向学生提问:这道题的什么特点?计算时把什么做分子?使学生看到三个加数都相同,计算时3个3连加的结果做分子,分母不变。

2.引出课题。

分数加法是否也有简便算法?今天我们学习分数乘法。(板书课题:分数乘整数)

(二)探究新知。

1.教学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出示例1,指名读题。

(1)分析演示:

师:每人吃块蛋糕,每人吃的够一块吗?(不够一块)接着出示如课本的三个扇形图。问:一个人吃了块,三个人吃了几个块?使学生从图中看到三个人吃了3个块。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答3个人一共吃了多少块?(教师在3个扇形下面画出大括号并标出?块)订正时教师板书:++===(块),(教师将3个双层扇形图片拼成一个一块蛋糕的图片)

(2)观察引导:

这道题3个加数有什么特点?使学生看到3个加数的分数相同。教师问:求三个相同分数的和怎样列式比较简便呢?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算式。教师板书:。再启发学生说出表示求3个相加的和。

(3)比较和12_5两种算式异同:

提示:从两算式表示的意义和两算式的特点进行比较。(让学生展开讨论)。

通过讨论使学生得出:

相同点: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相同。

不同点:是分数乘整数,12_5是整数乘整数。

(4)概括总结:

教师明确: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相同,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两算式的意义?(引导学生说出都是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2.教学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1)推导算理:

由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导入。

问:表示什么意义?引导学生说出表示求3个的和。板书:++。学生计算,教师板书:。提示:分子中3个2连加简便写法怎么写?学生答后板书:(块)教师说明:计算过程中间的加法算式部分是为了说明算理,计算时省略不写。(边说边加虚线)

(2)引导观察:的分子部分、分母与算式两个数有什么关系?(互相讨论)

观察结果:的分子部分2_3就是算式中的分子2与整数3相乘,分母没有变。

(3)概括总结:

请根据观察结果总结的计算方法。(互相讨论)

汇报结果:(多找几名学生汇报)使学生得出是用分数的分子2与整数3下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根据的计算过程,明确指出:分子、分母能约分的要先约分,然后再乘。约分后约得的数要与原数上下对齐。然后让学生将按简便方法计算。

【启发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学习总结、归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反馈练习:

⑴教材第2页“做一做”第1题。

订正时让学生说出乘法中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⑴教材第2页“做一做”第2题。

教师提示:乘的时候如果分子分母能约分的要先约分。

⑴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1、2、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思路。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

第2课时

教学课题:分数乘法(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过程与方法: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迁移、类推、归纳、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一个数乘以分数应用的广泛性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推导算理,总结法则。

教法与学法:直观演示法

教学准备及手段:根据例题制作的挂图、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计算下列各题并说出计算方法。

_4 _4 _14_

2、引入: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分数乘法的问题。

(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一)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1.投影出示例题2。

(1)问题一:3桶水共多少升?

指名列出算式:12_3。

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启发学生得出:求“3桶水共多少升?”就是求3个12L,也就是求12L的3倍是多少。(2)问题二:桶水共多少升?

指名列出算式:12_。

提问:根据什么列示的?

启发学生思考:桶就是半桶,求桶是多少升?就是求12L的一半是多少,也就是求12L的是多少。

(3)问题三:桶水共多少升?

指名列出算式:12_。

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启发学生思考:求桶是多少?就是求12L的是多少。

2.结合上面的几个问题,你知道“12_”和“12_”这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分别是什么吗?

12_表示12L的是多少:12_表示12L的是多少。

3.总结: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一个数乘几分之几表示的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4.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

引导:这道题求吃了多少千克,也就是求3千克的是多少千克。

(二)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投影出示例题3。

李伯伯家有一块公顷的地。种土豆的面积占这块地的,种玉米的面积占。

1.问题一:种土豆的面积是多少公顷?

(1)提问:求“种土豆的面积是多少公顷?”实际上就是求什么?怎样列示呢?

(实际上就是求公顷的是多少公顷,列示是:_。)

(2)探究_的计算方法。

①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一张正方形纸表示一公顷,先画出它的,表示公顷。

②再涂出公顷的。

引导理解:求公顷的是多少公顷,就是把公顷平均分成5分,取其中的1份。

③观察交流。

观察手中的长方形纸,想一想,公顷的是多少公顷,你是怎么想的?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在组织全班交流。

通过交流得出:求公顷的是多少公顷,就是把公顷平均分成5分,取其中的1份。也就是把1公顷平均分成(2_5)份,取其中的1份,即_1==。

板书:_===(公顷)

2.问题二:种玉米的面积是多少公顷?

⑴学生独立列出算式:_

⑵提问:“_”等于多少呢?你能用颜色表示的吗?

⑶学生动手操作,交流计算方法和思路。

与前面一样,也是把这张纸平均分成(2_5)份,不同的是要取其中的3份,可以得到:_===(公顷)

3.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先小组讨论,再汇报交流。

计算法则: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用分母相乘的积分母。(板书)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4页“做一做”第1题。

这道题是有关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的练习。

组织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独立阅读理解,在教材上填一填。再指名汇报,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2.教材第5页“做一做”第2题。

这是一道看图计算的练习,皆在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加深对分数乘分数计算方法的理解。

组织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看图填一填,再让学生说一说思考过程。

3.教材第5页“做一做”第3题。

这道题是运用所学的分数乘法计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加深对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理解的同时,又可以巩固整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4.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4、5题。

先学生独立计算,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四、全课小结。

第3课时

教学课题:分数乘法(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分数乘法计算过程中的约分方法,能正确熟练进行分数乘法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迁移、尝试练习、交流反馈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创设开放、民主、有趣的自主探究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培养他们勇于实践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乘法计算过程中的约分方法。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分数的约分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法与学法:交流讨论,加深理解;通过练习巩固,促进内化。

教学准备及手段:直尺、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_30=12_=

_=_=

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

⑴分数乘整数的约分方法。

⑵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2.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分数乘法的相关知识。

二、探索新知

⒈出示例题。

无脊椎动物中游泳最快的是乌贼,它的速度是千米/分。

⒉解决问题一:李叔叔的游泳速度是乌贼的。李叔叔每分钟游多少千米?

⑴阅读理解。

组织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得出:

①乌贼的速度是千米/分。

李叔叔的游泳速度是千米/分的。

⑵列式解答。

让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计算方法独立解答,交流解答过程。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_===(km)

⑶启迪思考。

在分数乘整数时,我们在计算过程中先约分,可以使计算简便。在这里,我们是否也可以进行先约分呢?该怎样进行约分呢?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计算。

⑷交流讨论。

通过交流得出:分数乘分数,为了计算简便,可以先约分再乘。约分时,分子的两个因数和分母的两个因数进行约分,即:

(千米)

⒊解决问题二:乌贼30分钟可以游多少千米?5

⑴学生独立解答,约分:

⑵教师指导,分数乘法也可以这样直接约分。

⒋试一试。

_还可以怎样进行约分呢?

板书:(计算过程)

强调:分数和分数相乘,可以采用分子和分母交叉约分。

⒌小结。

三、巩固练习。

⒈教材第5页“做一做”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组织学生交流汇报,汇报时重点交流约分的方法。

⒉教材第5页“做一做”第2题。

先让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根据“速度_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再让学生独立计算,最后组织交流。

⒊教材第5页“做一做”第3题。

阅读与理解,求这个人的身高是多少米,就是求28米的是多少。

学生独立解答,组织交流订正。

⒋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6题。

学生独立解答,组织交流订正。

四、课堂小结。

第4课时

教学课题:分数乘法练习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

习惯。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法与学法:自主练习、交流讨论。

教学准备及手段:直尺、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⒈复习旧知。

⑴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是什么?

⑵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⒉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做一些和分数乘法有关的练习吧!(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⒈教材第7页“练习一”第7题。

这道题是进行分数乘法的计算练习,可以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进行交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是否可以进行约分,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乘。)

⒉出示教材第7页“练习一”第8题到第13题。

这六题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分数乘法问题,题目中设计到很多课外知识,这些练习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一位数乘分数意义的理解,巩固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而且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知识。

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独立阅读并理解题意,然后再独立解答,最后组织交流汇报。

三、全课总结。

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第5课时

教学课题:小数乘法分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并掌握小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经历小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体会算法多样化的数学思想,提高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大胆猜测,勇于实践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灵活选择不同的计算方法,熟练地进行小数乘分数的计算。

教法与学法:自主学习、重点讲解

教学准备及手段:常规的学习用品;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⒈计算下面各题。

_1521_

__

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计算方法和计算过程中的约分方法。

⒉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分数化成小数。

1.2

0.43.51.25

让学生说一说怎样将一个小数化成分数。

⒊谈话导入新课,并板书。

探究新知

⒈出示例题5。

⑴学生阅读题目,理解图中的信息。

⑵组织交流。

⒉解决问题一。

⑴出示问题:松鼠欢欢的尾巴有多长?

⑵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2.1_

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启发观察,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的分数乘法有什么不同?

学生观察得出:以前学习的分数乘法是分数和分数相乘或分数和整数相乘,而这个算式是分数和小数相乘。

⑶探索小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提问:小数乘分数,可以怎样计算呢?想一想,试一试。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计算。

汇报交流计算方法,教师结合交流情况进行板书。

小数化成分数:2.1_=_=(dm)

分数化成小数:2.1_=2.1_0.75=1.575(dm)

⒊解决问题二。

⑴出示问题。

⑵学生独立解答。

⑶组织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结合交流情况进行板书。

?小数化成分数进行计算。

?分数化成小数进行计算。

?

⒋观察比较,回顾反思。

提问:观察上面三种计算方法,你想发表自己的什么见解?

通过交流,启发学生明白:三种方法中,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具有普遍性,适合于所有小数化成分数的计算;当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时,一般不采用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进行计算;当小数和分母不能进行约分时,一般不采用小数和分母约分的方法进行计算。三种计算方法中,小数和分母约分的方法计算起来最简便,因此在计算小数乘分数时,先观察这个小数能不能和分母进行约分,如果可以进行约分,一般采用先约分再乘的方法。

巩固练习

⒈教材第8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组织汇报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选择这样的方法进行计算。

⒉教材第10页“练习二”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组织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计算方法。

⒊教材第10页“练习二”第2、3、4题。

独立解答,讲评订正。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第6课时

教学课题:练习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猜想、尝试练习、交流反馈等活动中,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法与学法:自主练习、重点讲解

教学准备及手段:直尺、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出示复习题。

5_6+7_315_(34-27)16_4-7_9

(35+21)_2870-4_636_2+15

不要求学生计算,只要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即可。

2.引出课题:

刚才复习的整数乘加、乘减混合的运算顺序,这节课我们学习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板书课题:分数乘加与乘减混合运算)

二、探究新知。

出示例题6。

⒈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从题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⑴画框长m,画框宽m。

⑵求“需要多长的木条?”就是求画框的周长。

⒉学生独立列式。

(+)_2或_2+_2

⒊启发自学,交流收获。

⑴请学生自学教材第9页的内容。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⑵指名交流汇报。

引导学生发现: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⒋学生独立完成计算,交流汇报。

交流时,指名说说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什么?

(在一个没有算式的括号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算二级运算,后算一级运算。在一个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的运算。)

三、巩固练习

⒈出示教材第10页“练习二”第5题。

练习时,先让学生观察题目中的计算错在哪里,再进行独立改错练习。

⒉出示教材第10页“练习二”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集体订正。

⒊出示教材第11页“练习二”第7题。

本题既复习了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又加强了分数混合运算的练习。

⒋出示教材第11页“练习二”第8、9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组织汇报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第7课时

教学课题:分数混合运算和简便运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创设自主探究,尝试迁移、合作交流的探究情境,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迁移、尝试练习、交流反馈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创设开放、民主、有趣的自主探究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培养他们勇于实践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运算定律,灵活、准确、合理地进行计算。

教法与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及手段:直尺、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⒈复习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

乘法交换律:a_b=b_a

乘法结合律:(a_b)_c=a_(b_c)

乘法分配律:(a+b)_c=a_c+b_c

⒉能举例说明这些运算定律有什么用处吗?

⒊用简便方法计算:25_7_40.36_101

⒋谈话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关分数简便计算的知识。

二、探索新知

⒈出示算式。

学生计算后,会发现每一行的两道算式结果相等,启发学生思考:每一行的两道算式结果相等,这是数字的巧合呢?还是有一定的运算规律?

⒉知道观察,发现规律。

①第一组运用乘法交换律。

②第二组运用乘法结合律。

③第三组运用乘法分配律。

⒊总结规律。

在分数乘法中,也能使用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整数乘法中的运算定律在分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⒋运用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⑴出示例题7。

⑵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比较简便,然后独立完成,如果遇到困难可以在小组里讨论交流。

指名板演:

交流时,让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分别说一说运用了哪种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三、巩固练习

⒈出示教材第9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计算,并请个别学生上台板演,完成后集体讲评。

⒉出示教材第9页“做一做”第2题。

这道题先算“”会使计算更简便。

⒊出示教材第11-12页“练习二”第10、11、12题。

学生独立计算,交流时,让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分别说一说运用了哪种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⒋出示教材第11-12页“练习二”第13、14、15题。

这三道题都是解决问题的练习题,都是与分数混合运算相关的问题,前两道是连乘的问题,第三题是乘加混合计算的问题。

四、课堂小结

你有哪些收获?

第8课时

教学课题:分数乘法应用题(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探究情境,使学生初步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一步应用题。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猜想、尝试练习、交流反馈等活动中,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创设开放、民主、有趣的自主探究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题中的单位“1”和问题的关系。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运算定律,灵活、准确、合理地进行计算。

教法与学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准备及手段:直尺、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先说下列各算式表示的意义,再口算出得数。

12__

2、列式计算。

(1)20的是多少?(2)6的是多少?

3、学生得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

二、新授

出示例题8

【阅读与理解】

⑴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⑵根据题意,完成以下填空。

先让学生在教材上填空,再组织交流。

【分析与解答】

⑴用长方形纸表示大棚的面积,折出萝卜地的面积。

①学生折一折。

②计算萝卜地的面积:480_=240(平方米)

⑵折出红萝卜地的面积。

交流:怎样折出红萝卜地的面积?

红萝卜地占萝卜地的,也就是占大棚一半的,先折出整张纸的一半,再折出一半的。

学生动手折一折。

计算出红萝卜地的面积:240_=60(平方米)

⑶列综合算式解答。

480__=60(平方米)

⑷讨论不同的解法。

小组交流。

组织汇报。

先求出红萝卜地的面积占大棚面积的几分之几?

_=

再计算出红萝卜地的面积:480_=60(平方米)

综合算式是:480_(_)=60(平方米)

【回顾与反思】

⑴大家能用你喜欢的方法来检验一下这个答案的合理性吗?

⑵学生尝试检验。

⑶组织全班交流。

可以用以下方法进行检验:60÷240=或240÷480=

只要学生检验方法合理,教师都有给予肯定。

三、巩固练习

⒈教材第14页“做一做”。

⑴学生独立解答。

⑵组织交流。

指名学生按照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三个环节展开交流。

⒉教材第16页“练习三”第1、2、3题。

这三道题都是和例8类似的连乘应用题,每道题都有两种不同解法。

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全班讲评订正。

四、课堂小结

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乘法应用题与解答一步计算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相同点都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不同点是分数连乘应用题要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解题关键是要找准每一步的单位“1”。

第9课时

教学课题:求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自主探究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画线段图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解答这类应用题的熟练程度。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加深对两种应用题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比较、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对比分析,正确熟练的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对比分析,正确熟练的解决实际问题。

教法与学法:自主探究、讨论交流

教学准备及手段: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找出单位“1”和比较量。

(1)三峡工程的发电量用在了东南沿海地区。

(2)一瓶墨水已经用了。

(3)学校图书馆儿童读物占全部图书的,儿童读物的是科普读物。

学生观察后,独立思考。

汇报时,让学生找到单位“1”的量和比较量,根据关键句说出基本的数量关系。

⒉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继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例9

人心脏跳动的次数随年龄而变化。青少年心跳每分钟约75次,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婴儿每分钟心跳多少次?

【阅读与理解】

⑴学生独立读题。

⑵交流从题目中获得的信息。

①青少年心跳每分钟约75次。

②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

③求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

⑶学生完成教材例题9中“阅读与理解”的填空。

【分析与解答】

⑴找到单位“1”

提问:题目中是把谁看作单位“1”?

⑵画线段进行分析。

教师结合学生交流情况板书线段图:

⑶交流解题思路。

思路一:先求出婴儿每分钟比青少年多跳的次数,再求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

思路二:先求出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是青少年的几分之几,再求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

⑷独立解答。

教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⑸学生汇报算式,教师板书。

【回顾与反思】

⑴回顾分析题意时采用的方法以及采用这种方法的好处。

⑵检验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先让学生自主检验,再组织交流汇报。

先求出婴儿每分钟比青少年多跳的次数:135-75=60(次);再算多出的次数是青少年的几分之几:60÷75=。

⒉教材第15页“做一做”。

⑴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交流对题目的理解。

⑵介绍有关“噪音”的知识。

⑶运用线段图帮助学生分析题意,寻找解题方法。

⑷让学生说出图中各部分表示什么?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要求的,哪一个是表示单位“1”的量?让后把线段图表示完整。

⑸四人小组讨论,根据线段图提出解决办法,并列式计算。

解法一:80-80_=80-10=70(分贝)

(6)鼓励学生根据题意、结合线段图,想出第二种解答方法。

解法二:80_(1-)=80_=70(分贝)

(7)学生讨论两种解法的不同:两种方法都是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入手。第一种思路是从总量里减去一个部分量;第二种方法是求出部分量与总量的比较关系,再运用求一个数的几份之几是多少的方法求出这个部分量。

⒊小结。

三、巩固练习

⒈教材第16页“练习三”第4、7题。

求这道题是“已知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分之几,求这个数是多少”的应用题。

⒉教材第14页“练习三”第5题。

求这道题是“已知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分之几,求这个数是多少”的应用题。

⒊教材第14页“练习三”第6题。

这道题是部分和总数之间的关系。

四、课堂小结

今年天我们学习了“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解答这类应用题要先找准数量关系,画出线段图,然后列式计算。

第10课时

教学课题: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这个方法进行相关计算。使学生能分辨清楚先乘后加减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地应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准确地找到单位“1”,并能熟练地解答一步和二步的乘法应

用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练习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正确、独立地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法与学法:谈论法、课堂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及手段: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分数乘法

1、学生独立计算p26第1题,并思考式子的意义及计算法则。

2、分数乘法的意义

(1)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是什么?(表示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或表示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2)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是什么?(表示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3、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1)分数乘整数:把能约分的先约分,然后把整数与分子相乘,分母不变。

(2)分数乘分数:同样把能约分的先约分,然后用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4、做“整理与复习”的第1题和练习四第1、2题。

二、复习计算及简便计算

1、复习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先算二级运算,再算一级运算,有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2、复习乘法的运算定律:

乘法交换律:a_b=b_a;乘法结合律:(a_b)_c=a_(b_c);乘法分配律:(a+b)_c=a_c+b_c

⒊做“整理与复习”的第3题和“练习四”第3题,说说这些题适合运用什么运算定律?为什么?然后学生独立完成。

三、复习分数乘法应用题

1、复习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步骤:

(1)找到题目中的分率句,确定单位“1”。

(2)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求出所要求的部分量。

2、练习四第4题

(1)读题,分别找到两道题的单位“1”,并说说这两道题有何不同?

(2)根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列式计算,全班讲评。

3、“整理与复习”的第3题和练习七第4、5题。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指名板演,讲评时让学生说清是怎样思考的。

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乘法》教案优秀范文二教学目标:

1、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大胆猜测,勇于实践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

会进行分数的混合运算,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明确目标)

1、运算定律。

我们在四年级时学习过乘法的运算定律,同学们还记得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运算定律)

乘法交换律:a_b=b_a

乘法结合律:(a_b)_c=a_(b_c)

乘法分配律:(a+b)_c=a_c+b_c

2、这些运算定律有什么用处?你能举例说明吗?

25_7_40.36_101

(学生口述自己是怎样应用乘法的运算定律简算上面各题的。)

二、自主探究(自主学习,探讨问题)

1、引入

同学们应用乘法的运算定律,可以使整数、小数的一些计算简便,这些运算定律能不能应用到分数乘法中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能否推广到分数乘法)

2、推导运算定律是否适用于分数。

(1)学生发表对课题的见解。

(2)验证

有些同学认为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能适用于分数乘法,而有些同学认为不能,你们能找到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吗?(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3、教学例5.

(1)出示:,学生小组合作独立解答。

4、教学例6.

(1)出示:,学生小组合作独立计算。

(2)小组汇报学习成果,说一说你们组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5、小结

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在计算时,要认真观察已知数有什么特点想应用什么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三、拓展总结(应用拓展,盘点收获)

1、完成练习三的第6题。

学生说一说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完成课本第10页的“做一做”题目。

其中第2题引导学生讨论解题思路,把87改成“86+1”应用乘法分配律计算比较简便。

3、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乘法》教案优秀范文三【教学目标】

1.能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经历探索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能根据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推导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自主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欣赏主题图,激趣引入

教师:同学们,新的一学期开始了,看看愉快的数学之旅又将带我们到哪些新的站点呢?请同学们观察主题图。(多媒体出示主题图)

教师:认真观察,说说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观察回答)

你们能根据主题图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这些问题你们能试着列出算式吗?它们都是些什么算式?

(老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相关的连加算式或分数乘法算式)

这些算式中的数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有的是加法算式,有的是乘法算式,但这些数都与分数有关。

揭示课题: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分数乘法。

评析:新学期开始的第一节课,通过主题图既调动学生开学学习的积极性,又在主题图的信息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教师又注意引导学生在众多信息中注意搜索与分数乘法相关的信息,为本课时教学作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1.感知分数乘法的意义。

(1)复习整数乘法的意义。

课件展示,并配上声音:每人吃5个饼,4人共吃多少个饼?

学生列式:5+5+5+5=5_4

教师:表示什么意思呢?4个5相加的和是多少?5的4倍是多少?

(2)分数乘法的意义。

课件展示例1的情境图:每人吃15个饼,4人吃多少个饼?

学生尝试列式:15+15+15+15=15_4或4_15

教师:表示什么意思呢?与整数乘法的意思相同吗?(4个15是多少;15的4倍是多少?)

2.利用意义探索计算法则。

(1)教师:1/5_4该怎样算呢?自己在练习本上试一试。

全班汇报,说说你得多少,怎样想的?指名学生回答,得出:

1/5_4表示4个1/5相加,4个1/5就是4/5。

(2)试一试。

4/5_2=3_1/4=

学生在练习本上做好后,集体订正。并请学生说说怎样想的。

(3)口算(教师即时板书):2/5_2、5_1/7、2/9_4、2_4/5。

(4)议一议:这些分数乘法有什么特点?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分数乘整数),根据刚才的计算,你觉得分数乘整数怎样算?

根据交流小结:分数乘整数,用整数与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3.教学例2。

(1)出示:3/8_2。

教师:这个乘法会算吗?先自己试一试。

学生尝试,并适时提问:你在计算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你怎么解决的?

教师巡视,发现学生不同的约分方法,并抽学生板书。(学生可能出现:计算结果不约分;先计算出结果再约分;或在计算过程中先约分再计算这三种情况)

全班交流,指名说说计算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如何解决的。

针对三种不同的情况进行评价: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结合学生交流,老师强调:在分数乘法中,计算结果要化成最简分数。我们可以先将整数与分母约分,再按分数乘整数的方法计算。这样做,计算数据较小,计算更准确。

(2)练习:2/9_6=1/2_3/4=

观察巡视学生是否先约分再计算。在约分时,是否有学生将分子与分子约分,为什么只能将整数与分数的分母约分。

集体订正时,请学生说说计算与约分方法。教师展示一种学生将分子与分子约分的错误方法,让学生辨析。

(3)学生再次小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现在你能比较完整地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吗?

结合学生交流,小结方法:先看整数与分数的分母能否约分,能约分的先约分,然后用整数与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评析:从整数乘法的意义自然过渡到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并通过意义探索计算方法,让数学知识前后联系更紧密。同时注重学生计算方法的主动探索,强调数学知识与方法的自主建构,注重学生错误的提前预判。]

三、巩固练习,反馈提高

1.课堂活动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教师追问:1/8_5表示什么意思?

2.练习——第1~3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学困生,集体讲评。抽1~2题说说计算方法。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关于分数乘法,你还想知道什么?

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乘法》教案优秀范文四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2~3页例1、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比较、验证等环节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从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3.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乘整数和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探求新知

(一)探索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1.教学例1(课件出示情景图)

师:仔细观察,从图中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这里的“

个”表示什么?你能利用已学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独立思考)

师:想一想,你还能找出不一样的方法验证你的计算结果吗?

2.小组交流,汇报结果

3.比较分析

师:我们先来比较第(1)和第(2)两种方法,请分别说说你是怎么想的?预设:

生1:每个人吃个,3个人就是3个相加。

生2:3个个相加也可以用乘法表示为

提出质疑:3个

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吗?为什么?

预设: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只是这里的相同加数是一个分数。

引导说出: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板书)

师:我们再来比较第(2)和第(3)两种方法,这样算可以吗?为什么?

引导说出:这两个式子都可以表示“求3个相加是多少”。

师:再来看这里的第(4)种方法,你能理解它表示的意思吗?结合图形把你的想法跟同桌进行交流。

4.归纳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三个算式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并且知道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它们的计算方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设计意图】呈现生活情景,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一共吃了多少个?”,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以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经历独立思考、自主计算并验证、小组交流等环节,鼓励学生大胆地呈现个性化的方法,兼顾了不同层次的学习状态。采用因势利导的方式,通过比较分析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得出结论,加深了对分数乘整数意义的理解。

(二)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1.不同方法呈现和比较

师:刚才的第(4)种方法用语言描述得出计算结果的过程,结合自己的解题方法回顾一下,计算过程用式子该如何表示?预设:

生1:按照加法计算

师:比较一下,这两种方法计算结果相同吗?它们的相同点在哪里?(分母都是9)不同之处又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分别打上方框)这里的2+2+2和2_3都是在求什么?预设:有多少个

2.归纳算法

师: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更简单?那么这种方法是怎样计算的呢?

引导说出:用分子与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板书)

3.先约分再计算的教学

师:刚才我看到有一位同学是这样计算的。与这里的第二种算法又有什么不同呢?

预设:一种算法是先计算再约分,另一种是先约分再计算。

师:比较一下,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更简单?为什么?

小结:“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使参与计算的数字比原来小,便于计算。但是要注意格式,约得的数与原数上下对齐。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明确了自主探索的方向,使得对算法的感知上升到理解。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什么分母不变,只用分子与整数相乘”这是教学的难点,通过多次追问,适度引导转化,促进学生的理解。对于“先约分再计算”这种方法的教学,充分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引导学生经历观察与思考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二、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1.例1“做一做”第1题

师:说出你的思考过程。

2.例1“做一做”第2题

师: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强化算法,突出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

三、探索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教学例2(课件出示情景图)

(1)师:根据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该怎样计算?说说你的想法。

预设1:求3桶共有多少升?就是求3个12L的和是多少。

预设2:还可以说成求12L的3倍是多少。

预设3:单位量_数量=总量,所以12_3=36(L)。

(2)师:我们再来看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学生思考,自主列式。)

交流:是根据什么列式的?引导说出思考的过程并板书:“求12L的一半,就是求12L的

是多少。”

(3)出示第2小题学生自练。引导说出:“12_表示求12L的是多少。”在这里都是把12L看作单位“1”。

(4)师:依据单位量_数量=总量,你还能提出类似的问题并解决吗?(学生练习,交流。)

归纳小结:在这里,我们依据单位量_数量=总量的关系式可以得出:一个数乘几分之几表示的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四、课堂练习,深化理解

1.出示例2“做一做”。

一袋面粉重3千克。已经吃了它的,吃了多少千克?

师:你能说说这个算式表示的意义吗?“求3千克的是多少。”

2.比较两种意义

出示:一袋面包重

千克,3袋重多少千克?

师:列出算式,并与前一个式子进行比较。这两个式子有什么不同?

预设1:一个是分数乘整数,另一个是整数乘分数。

预设2:它们表示的意义相同但有所区别。

引导说出: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或者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而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表示的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师:那么,它们有什么是相同的呢?(计算方法和结果)

【设计意图】对一个数乘分数意义的理解,从复习旧知导入,依据单位量_数量=总量这一数量关系,分别列出相应的'乘法算式,在此基础上,重点让学生说出解决后两个问题列式的依据是什么?再通过尝试练习和交流,不断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归纳的素材,最终导出此类分数乘法的意义。比较的环节充分挖掘教材资源,通过对两种不同算式的分析比较,抽象出两个算式的共同点,异中求同,进而深化学生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

五、联系实际,灵活运用

1.算式

可以列成_,表示;或者表示;

也可以列成_,表示。

师:选择一个算式进行计算,想一想,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2.比较练习

(1)一堆煤有5吨,用去了,用去了多少吨?

(2)一堆煤有

吨,5堆这样的煤有多少吨?

你能编写出类似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吗?

3.拓展练习

1只树袋熊一天大约吃

kg桉树叶。10只树袋熊一星期吃多少千克桉树叶?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密切联系教学的重难点,同时习题的编排体现由易到难的层次性,选取的素材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六、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明白了什么?说一说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谁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强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要求学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计算方法,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符号表达能力。

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乘法》教案优秀范文五设计说明:

1.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

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之一,它能加深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在本设计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机会,学生通过分一分、算一算等活动,进一步体会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同时还可以进一步体会“分数乘整数时,分子和整数相乘,分母不变”的道理。

2.实现数学学习的个性化。

本设计充分挖掘学生潜力,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联系已有知识经验,自主探究计算方法,极大程度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产生了多种算法,让学生通过尝试、感悟、体验、探索,总结出“能约分的先约分,再计算比较简便”这一最优的计算方法。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充分体现了“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的理念。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彩色纸剪贴画长方形纸条

教学过程:

第1课时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复习引入,提出问题

1.把8+8+8+8+8改成乘法算式。

(8_5)

2.把0.5+0.5+0.5改成乘法算式。

(0.5_3)

3.列式计算。

(1)5个12是多少?(12_5)

(2)12个1.5是多少?(1.5_12)

4.提出问题。

师:3个是多少,能不能用算式_3来表示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分数乘法。

(板书课题: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整数乘法和小数乘法,引出分数乘法问题,不仅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而且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探究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初步感知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课件出示问题:1个

占整张纸条的,3个

占整张纸条的几分之几?

(1)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你们打算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怎样获得最后的计算结果?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全班汇报。

预设:

①图示法计算。

把一个长方形纸条看作单位“1”,把它平均分成5份,其中的一份就是一个,是,3份就是3个,如下图:

3个是。

②加法计算。

求3个

占整张纸条的几分之几,就是求3个相加的和是多少。

列式:++==。

③乘法计算。

通过尝试计算,发现结果和其他算法的结果相同,说明几个相同分数相加也可以用乘法计算。

_3=++===

(教师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适时提问,引导学生完整表述计算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