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童年作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8 23:36:14

致童年作文篇1

我还不想长大,因为长大后就不能回到童年了

我在童年还有很多快乐的记忆

我还不想失去它

可是,人总会长大

可我想永远在小时候

我想留在同学身边

我想留在同桌身旁

这样,快乐就不会走了

想想和大家在一起的快乐时光

完全不想离开嘛

童年,麻烦你咯

让我不要长大

致童年作文篇2

我向往的天呢?

我憧憬的梦呢?

难道我大了,

天,就毁了?

梦,就灭了?

这才发现,

现实已经离梦太远太远。

我向往的自由,

并非牢笼。

中学时代,

本应充满童真的我们,

已被作业变得沉默寡言。

小学时代的我,

再也回不来了吗?

致童年作文篇3

其实每个人都很犯贱,在我收到第一封情书时我果断把它扔了。

童年很短暂,要想绽放青春,就得先搞定童年。

“城门城门砌蛋糕,三十六蛋糕,骑白马,过大楼,走进城门瞧一瞧。”还记得我们那时的童真,可是早已被电子产品淹没。

不知道有的人为什么不贱,那是因为ta深藏不漏。

致童年作文篇4

有时,回忆起来便会哈哈大笑。

有时,回忆起来便会热泪盈眶。

远远地望着另一个我自己,她头发短短的,很矮,中等的身材,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她轻轻的告诉我,原来我长大后是你这个样子啊。我笑着,她说:

我很快乐,我是你美好的童年时代,我爱哭,爱笑,喜欢蹦蹦跳跳,每当走过一条条小路时,总会摘下一片片草叶,一朵朵小花,随走随玩,无忧无虑。我可以踢起路上的小石子,还可以吹着口哨,那是我自由的童年时代。她还说:

我想笑,可以大声的笑,想哭的时候也可以哭,不用佯装坚强。享受着那一份简单而单纯的快乐。

听完她的诉说,我不再笑了,眼里泛起了泪光,我多么想回到那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那一小段时光,那最快乐的时光,如今已经挥着翅膀唱着《光阴的故事》和我告别,多少次。

童年是一生中最美妙的阶段,那时的孩子是一朵花,也是一颗果子,是一片朦朦胧胧的聪明,一种永远不息的活动,一股强烈的愿望,它是世界上最甜美的糖果,它是童话里最亮丽的彩虹,它是夜空中最亮的星星,它是刻在记忆中的粉色剪影,它是绽放在水面上的露珠,它是时光呼啸而过洒下的玫瑰花瓣,它是再也回不到的过去,它是独特的存在,当它再不可能重来时,我们必须铭记,铭记所有的快乐和爱,铭记所有的疼痛和成长。再见,童年。

再见,童年。

来便会哈哈大笑。

有时,回忆起来便会热泪盈眶。

远远地望着另一个我自己,她头发短短的,很矮,中等的身材,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她轻轻的告诉我,原来我长大后是你这个样子啊。我笑着,她说:

我很快乐,我是你美好的童年时代,我爱哭,爱笑,喜欢蹦蹦跳跳,每当走过一条条小路时,总会摘下一片片草叶,一朵朵小花,随走随玩,无忧无虑。我可以踢起路上的小石子,还可以吹着口哨,那是我自由的童年时代。她还说:

我想笑,可以大声的笑,想哭的时候也可以哭,不用佯装坚强。享受着那一份简单而单纯的快乐。

听完她的诉说,我不再笑了,眼里泛起了泪光,我多么想回到那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那一小段时光,那最快乐的时光,如今已经挥着翅膀唱着《光阴的故事》和我告别,多少次。

童年是一生中最美妙的阶段,那时的孩子是一朵花,也是一颗果子,是一片朦朦胧胧的聪明,一种永远不息的活动,一股强烈的愿望,它是世界上最甜美的糖果,它是童话里最亮丽的彩虹,它是夜空中最亮的星星,它是刻在记忆中的粉色剪影,它是绽放在水面上的露珠,它是时光呼啸而过洒下的玫瑰花瓣,它是再也回不到的过去,它是独特的存在,当它再不可能重来时,我们必须铭记,铭记所有的快乐和爱,铭记所有的疼痛和成长。再见,童年。

致童年作文篇5

关键词:儿童文学作品;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008-01

近些年来,为了将“儿童文学”的最大优势发挥出来,学校采用了无数种教学方法,本文以发现更好的教学方法为目的,回顾以往学校所采用的教学模式,更好的为小学教育做贡献。

一、语文儿童文学作品教学的必要性

小学是学生养成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的教育中作为文学资源与语言资源,因此多阅读儿童文学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近些年随着社会、学校对儿童文学的重视,儿童文学出现在学生身边的频率有所增加,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仍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与变数。

1、儿童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现状

小学语文老师缺乏应有的儿童素养,儿童通过语文学习掌握阅读不同类型文章的能力,语文学习关键在于语文老师对儿童的教育,在当代社会老师更新替换周期长,导致有的老教师缺乏儿童文学理念和现代的儿童文学观又或者缺乏对儿童文学的理论了解,对诸如儿童文学的内涵、体裁形式等了解甚少,因而也没有办法更好的教导学生。

儿童文学的阅读视野狭窄,儿童对适合自己的课外书可以沉迷其中,作为成年人的老师往往无法把自己带入儿童的角色去阅读理解导致语文老师对儿童文学的涉猎较少,从而直接导致其对儿童文学作品的感知能力,鉴赏能力下滑。

2、儿童文学作品课程地位和课程环境的改变

(1)课程地位的改变

在1923年第一次提出“儿童文学”的概念到后面的以儿童文学为“中心”或“主体”,儿童文学在中国教育史上达到了巅峰状态,然后走下坡路,在1963年到达了坡底,曾经风靡一时的儿童文学在接下来的47年中都没有任何的踪迹,直到2000年,“低年级课文要注意儿童化”“课文类型以童话、寓言、诗歌、故事为主”等语句的出现,儿童文学再次回归。

(2)课程环境的改变

《语文课程标准》指明了语文教学的大方向。一直以来教师教学都是根据标准进行修改,《语文课程标准》虽然没有明确的说出“儿童文学”四个字,“童话、寓言、诗歌、故事”等词语指明了语文教学的走向。

学校和教师的硬件设备更为完善。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学校的硬件设施也不断更新,多媒体教学更是成为家常便饭,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有关的教学安排,从而更好地推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让老师更方便的去掘优秀的儿童资源。

二、针对现有的儿童文学教育缺陷进行改善

提升老师的文化素养。只有老师才能发挥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教育作用,所以要让儿童能够自主的学习儿童文学必须提升老师的文化素养。那么,又该如何提高老师的文化素养呢?

1、树立正确的儿童文学理念

老师是儿童的引导员,必须树立与正确的儿童观相一致的儿童文学观,阅读课程资源一向是多元发展的,儿童文学也是其中之一,并不能因为它属于“儿童”的文学就不多加重视,它对于儿童精神和审美都具有很大的帮助。

2、丰富儿童文学的知识储备

儿童文学也是文章,只有依靠不断地积累才能提高对文章的感悟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在阅读儿童文学的过程中,老师也在不断地吸收作者对儿童的理解,这样就能够更好的揣摩儿童的心理,对教学大有裨益。

3、抓住儿童文学特征进行教学

(1)抓住儿童文学中的儿童情趣

和相比,儿童文学往往会显得比较童真童趣,如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的书中的“学用字词句”

(提供的是乌龟、山羊、刺猬、乌贼的图片)

你知道它们遇到危险时怎样保护自己吗?

乌龟遇到危险时,就把头、脚缩到硬壳里。

山羊遇到危险时,就

刺猬遇到危险时,就

乌贼遇到危险时,就

遇到危险时,就

可爱的图片加上儿童容易了解的动物,让儿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抓住了孩子喜欢小动物的特性同时教育了儿童不要太靠近危险的动物,更好的提高了儿童的自我保护能力。

(2)抓住儿童文学中的的体裁。一般来说儿童文学体裁有儿歌、儿童诗、童话、儿童寓言等多种体裁,和相比,儿童文学的诗歌更讲究音乐美,并且更注重抒情,儿童寓言更讲究有趣性。

4、明确课程目标和内容

儿童文学作品虽然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有所体现,但是不得不说,标准的要求很宽泛,毕竟国家课程标准的研制需要一定的周期,并不可能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灵活的变更。但是这一点,拥有一定的课程开发自的老师完全可以做到。所以老师可以完善自己的教学计划,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找到的方法都记录下来,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最后找到一种紧跟国家课程标准的教学方法,需要明确的一点是要做到明确课程目标和内容不仅需要教育部门的不断改进也需要老师的灵活变更思想,只有各方既通力合作有各司其职才能将儿童文学的最大优势发挥出来。

儿童文学作为专为儿童创造的文学,其拥有的从内在对儿童的心灵、情感进行陶冶的功能需要被人运用,其特有的美学更是需要教育者在教育时传播。

参考文献:

[1]王金禾.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及对策[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1,05

致童年作文篇6

【关键词】维生素D;儿童;疾病

【中图分类号】R1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517-02

20世纪30年代人工合成维生素D后,维生素D一直被认定为是微量营养素,参与钙磷代谢,促进骨骼发育。但是近年来对维生素D代谢有了深入的研究,维生素D需要在体内转化成具有活性的维生素D,即25-oHD3和1,25-(oH)2D3后,才能发挥生理作用。

1维生素D基本情况

维生素D(vitaminD)为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脂溶性类固醇衍生物,主要包括胆骨化醇(微生物D3)及麦角骨化醇(维生素D2)等。维生素D也为机体生长发育必需的维生素,机体无法自身合成维生素D,需从食物及日晒中获取。维生素在机体中主要功能为调节体内磷代谢,钙代谢,维持体内血磷,血钙平衡,从而维持人体骨骼及牙齿的生长发育。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行及人们对健康要求的不断提高,我们对维生素D的认识也不断加强和深入[1],研究表明维生素D不仅仅只影响人体磷钙代谢,它在维持人体细胞生长,发育中有着重要作用,比如影响人体生殖,神经,内分泌等,而且人体内维生素失衡也可导致糖尿病,肿瘤,心血管疾病及神经肌肉疾病的发生。维生素D与儿童心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及呼吸系统疾病也存在密切联系,而且儿童时期的维生素D缺乏甚至也能影响成人时期的身体健康。

人体中维生素D的存在形式有多种,其中维生素D3最为常见。机体在无紫外线情况下不能合成维生素D3,需在日晒和从食物中摄取,富含维生素D3的食物主要为蛋黄,肝脏及鱼肝油等。机体合成的维生素D不能直接作用于靶器官而发挥生物学效应,而需与球蛋白结合形成复合体进入肝脏,并通过一定作用形成具有生物学效应的1,25-(oH)2D后再发挥作用,而且微生物D作用的发挥还需要维生素D受体的参与,微生物D受体为一种核受体,主要分布于脑组织,皮肤,牙齿,小肠及肝脏中,在机体免疫系统的调节及胚胎组织的发育中具有重要作用。

2儿童缺乏维生素D的原因

导致儿童缺乏维生素D的原因主要有年龄,纬度,饮食,运动及季节等原因。在我国影响儿童体内维生素D含量主要原因为日晒时间,在我国某些高纬度地区,由于日照时间过短,再加上父母带儿童户外活动的意识较弱,导致儿童户外活动时间及日晒时间过少,引起维生素合成受阻,进而引起儿童维生素缺乏。

3维生素D与儿童疾病

3.1维生素D与儿童佝偻病

儿童维生素D摄入不足及缺乏可引起抽搐及佝偻病。儿童维生素D缺乏可导致儿童体内磷钙代谢发生异常,引起骨组织矿化不足,从而导致儿童发生骨骼病变及全身营养性疾病。儿童发生佝偻病不仅影响儿童生长发生,也能影响成人后的身体健康,而且也可导致其它疾病[2]。儿童发生佝偻病主要原因为儿童在婴幼儿时期维生素D摄入不足及日晒时间过少等。

3.2维生素D与肿瘤性疾病

研究发现若儿童每日摄入75nmol/L左右维生素D即可控制细胞的过度生长及癌变,但是儿童过度摄入维生素D可能抑制白血病细胞的增殖,因此儿童过多或过少摄入维生素D可能导致某些肿瘤性疾病的发生。

3.3维生素D与儿童骨折

若儿童缺乏维生素D可导致佝偻病及骨软化症,导致患者骨折,骨骼畸形及骨痛,而且儿童骨骼发育中可出现钙吸收较少及矿物质盐沉积过少,从而导致儿童骨折频繁等情况发生。

3.4维生素D与感染性和免疫性疾病

若儿童缺乏维生素D也将导致其免疫力降低。儿童维生素D缺乏可导致其1,25-(oH)2D合成减少,导致单核细胞不能有效分化为巨噬细胞,从而导致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受损,导致儿童免疫力低下,发生免疫性疾病及感染性疾病,这也可导致儿童发生肺炎及反复呼吸道感染。

3.5维生素D与心血管疾病

研究表明微生物D的缺乏可影响脑血管,心血管等,缺乏维生素D可导致糖尿病,高血压及心肌梗死等。研究表明儿童缺乏维生素D与体重超重,肥胖有密切关系,且也与甘油三酯血的发生有密切联系。研究还发现若及时补充维生素D将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可也降低儿童发生肥胖的发生率。

3.6维生素D与儿童呼吸系统疾病

由于儿童免疫系统还未完全成熟,而且免疫系统也与维生素D有密切关系,若儿童维生素D缺乏,可导致其t细胞或定减弱,从而减少免疫球蛋白的分泌。研究发现儿童缺乏维生素D可增加儿童哮喘的发生率。而且研究也发现若产妇在孕期适量补充维生素D可有效降低儿童发生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

3.7维生素D与儿童糖尿病

Ⅰ型糖尿病为儿童糖尿病常见种类,主要与儿童维生素D缺乏有关。胰岛素功能与维生素D的有密切联系,若维生素D摄入量减少,则可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研究发现维生素D代谢产物可维持胰岛素B细胞活性,促进外周t细胞凋亡,减轻儿童自身免疫反应,减轻对胰岛素B细胞的破坏,从而降低儿童发生Ⅰ型糖尿病的风险。

4总结

维生素D为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脂溶性类固醇衍生物,为机体生长发育必需的维生素,在调节体内磷代谢,钙代谢,维持体内血磷,血钙平衡,从而维持人体骨骼及牙齿的生长发育中有重要作用,但机体无法自身合成维生素D,需从日晒中获取。因此在我国某些高纬度地区由于日照时间过短常常导致儿童缺乏维生素D。儿童缺乏维生素D将为儿童带来许多疾病,如儿童佝偻病,肿瘤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Ⅰ型糖尿病及皮肤病等,这些疾病将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带来巨大影响。因此应重视儿童维生素D的摄入,增加儿童维生素D的摄入主要方法为婴幼儿可摄入维生素D强化配方奶或全奶,对于肺炎,腹泻及呼吸道感染患儿也可肌肉注射维生素D。

参考文献

致童年作文篇7

党的十七大报告如和照的春风,温暖着全国各族人民,尤其是广大的弱势群体。报告在第八部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第四条“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中,提及了民生的方方面面,其中提到了“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发展残疾人事业。”社会进步,国家发展,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是标志;振兴中华,共创未来,少年儿童的关键。在全社会极力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美好明天的关键时刻,我们应当关注一下生活在那些生活在贫困中的残疾儿童以及贫困残疾家庭中的孩子们,关注一下他们生活的现状,学习的情况,成长的趋势。一、街道困难儿童基本情况曹桥街道现有人口31112人,其中16岁以下儿童5284人,占总人口的16.98%;处于贫困状态的人口约有1320人,占总人口的4.24%,残疾人口865人,占总人口的2.78%,其中16岁以下已办理残疾证的儿童6人,并且很多的儿童由于年龄小尚未办理残疾证。目前,全街道贫困残疾家庭中已获得低保补助家庭55户共57人,其他还有介于低保和贫困线之间只能通过平时救助生活的家庭。这些贫困家庭的年收入在人均3000元左右,远远低于街道人均年收入9773元的标准。大部分贫困的家庭的儿童每年都有一部分是通过结对助学,教育券资助,学校减免部分学杂费和助学救助款才能按时上缴学费,完成学业的。同时,这些困难儿童面临的不仅仅是教育方面的问题,本身的残疾、家庭亲人的残疾以及生活的极端贫困导致他们的心理成长出现部分不稳定影响;家庭经济生活拮据、满足于温饱现状、家庭教育缺乏、家人缺乏沟通等,直接导致了这些孩子将来是否能适应并且融入到社会之中。二、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从两个方面来说:(1)就残疾儿童本身来说,先天性残疾或儿童时期致残者由于行动上存在很大障碍,行为容易受到挫折,独立意识较弱。残疾人能够活动的场所太少不得不经常呆在家里导致大部分残疾人孤独感强烈。同时,孤独也是残疾儿童普遍存在的情感体验。残疾人在社会上常常受到歧视,幼年或先天性肢残者,自小被同伴取笑、挖苦、奚落,得不到周围人群的关怀和友好的态度,造成终身的自我怀疑,没有自信。自卑感强烈也是大部分残疾儿童存在的问题。社会上对残疾人的潜在力量还没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没能采取有效措施帮助残疾人发现其潜能,成为与普通人一样的社会成员,从而滋生自卑的情感体验。特别是他们在婚恋、家庭和就业等问题上比普通人困难得多,自尊心受到伤害,可能加重自卑的情感体验。他们过分关心的身体不适,夸大躯体症状,以求得到照顾和保护。在自尊和自卑的矛盾发展中,相当一部分肢体残疾人显示出自我封闭、孤僻、内省、不主动与人交往等内倾特征,表现出倔强和自我克制的性格特点。(2)从儿童生活的残疾家庭来说,由于农村家庭的特殊原因,家庭主劳动力身体残疾,导致该户家庭就只剩下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的老人和小孩,因此目前农村很大一部分的残疾人家庭都是处在贫困线上挣扎的家庭,这些家庭一般年收入低,家庭人口多,生活困难。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家庭传统意识过分强烈,部分困难残疾人家庭老人希望自己可以抱上孙子孙女,而草草为自己的残疾孩子招媳妇或女婿,从根本上这都不符合优生优育的条件,很有可能导致残疾儿童的出生,使家庭生活雪上加霜。现状态下部分农村中年残疾人文化程度底下,很大一部分残疾人没有受过教育,甚至是基础教育。街道残疾人中,从未接受过教育的就有227人,初小和小学程度的554人,也就是说,小学以下(包括小学)程度的残疾人占了街道总残疾人的93.2%,缺乏文化知识,缺乏一技之长,依靠政府救济,难以脱贫致富,同时,低文化使得一些残疾人思想意识和行为落后陈旧,安于现状,对科技致富漠不关心。缺乏劳动能力,缺乏文化知识,缺乏专业技术,成为了残疾人难以脱贫的主要原因。三、解决残疾人儿童面临问题及农村困难儿童问题的主要措施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但从本质上来说,我们应当要从问题引起的原因着手:(1)针对残疾儿童本身,目前,街道依照相关政策,依托平湖市残联的残疾人康复治疗中心,积极开展聋儿语训康复活动,对家庭经济困难的聋儿免费赠送助听器,使他们重新回到有声世界;为下肢瘫痪儿童赠送轮椅,基本解决了他们行动不便的问题。教育部门根据每个残疾学生的家庭状况,给予不同程度的学杂费减免。民政部门每年都从救灾款中拿出一部分资金进行资助,使残疾少年儿童入学率明显提高。20__年初开始,根据市残联精神,街道残联每年都从通过村残协进行摸底,给予残疾学生给予就学补助,对跟班就读的弱智儿童,学校做到耐心细致照顾和教育,并保证学杂费减免。(2)本着“依靠政府、动员社会”的扶贫方针,通过帮困结对、助学、助医等扶贫行动及社会各界的帮扶,投入配套扶持资金,扶持农村贫困残疾户自食其力,创建小康示范户和建立扶贫基地,政府对残疾人贷款进行贴息,对残疾人扶贫基地给予技术指导和经济扶持。对于无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家庭,落实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他们能够保障最基本的生活,解决温饱。低保工作作到动态管理,有家庭符合低保条件就立即列入低保家庭,低保资金按月发放到户,目前街道共有55户57名残疾人家庭得到每月12783元的低保救助,解决了困难残疾群众的基本生活。低保家庭的残疾人每年发放600元的补助。及时发放好低保证,以保证残疾户的儿童在就学时能够即使与学校联络,做好学费减免手续。所有低保户家庭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费用又政府补贴。精神残疾病人进行门诊补助和住院补助。继续开展残疾人“安居房改造”工程。每年春节、节日期间开展广泛的残疾人走访送温暖活动,给予他们精神的鼓励。四、对策及建议如何进一步提高残疾儿童及困难残疾家庭儿童的生活水平,使残疾儿童能和健全儿童一样享受美好的童年,使贫困儿童能无忧无虑的成长,使他们都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业融入社会,参与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局中来,需要我们全社会的不断的努力和共同支持,也需要我们所有残疾人工作者在工作中一步的摸索和实践:(1)针对当前街道残疾儿童现状,首先要全面开展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残疾儿童发现一个、报告一个,以便在最佳时期使他们得到干预和康复,尽可能让残疾对儿童的伤害减少到最小的程度。优先开展残疾儿童抢救性治疗和康复,对贫困残疾儿童康复给予补助,建立并完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不断提高康复质量和水平。努力打造“二十分钟康复圈”,大力开展社区康复,推进康复进社区、服务到家庭,逐步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使残疾儿童在家就可以享受到康复治疗。同时要积极培育残疾儿童树立健康的人生观,树立坚强自信的精神。残疾儿童由于自己本身的原因,他们产生自卑感和丧失自信的几率会比一般儿童高很多。唤起残疾儿童的自尊心,培养残疾儿童的自信心,是引导他们融入社会融入群体的首要前提。儿童教育者以及残疾儿童的家庭要珍惜儿童心灵深处的渴望,积极创造机会,不断让残疾儿童取得“我能行”的成功体验,使他们有获得自信的机会。不断发展残疾人教育,完善残疾学生的助学政策,保障残疾学生和残疾人家庭子女免费接受义务教育。逐步解决重度肢体残疾、重度智力残疾、失明、失聪、脑瘫、孤独症等残疾儿童少年的教育问题。我们所开展的结对助学帮困,是否能够从另一种层面展开,在不对孩子的思想产生影响和心理造成负担的前提下,在物质上和精神给予他们更大的帮助和支持,也是我们应当要探索的。(2)积极开展贫困残疾家庭的扶贫工作。“扶贫更扶志”,要从根本上帮助困难残疾家庭转变思想观念,树立起自主创业,脱贫致富的信心。一些贫困残疾家庭缺乏自力更生、发奋图强精神,存在“等、靠、要”的依赖思想,等着国家和社会的救济与赞助。这种情况下,如果扶贫不重视扶志,扶贫就难以达到目的。因为“上边”和“外边”的钱和物毕竟是有限的,它只能够为脱贫创造一定的条件,唯有扶志,才能把困难家庭的内在动力调动起来,精神变物质,使其不断依靠自身力量实现稳定脱贫和不断致富。扶志,目的是要通过大力开展思想帮扶,树立起他们的志气和信心,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使他们克服“等、靠、要”思想,消除“听天由命,不思进取”的悲观情绪,调动他们生产致富的积极性,使他们立志赚钱脱贫致富,积极探讨致富的方式方法,积极发展生产。我们要根据困难残疾家庭的思想状况,切实把扶贫与扶志结合起来,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以“十七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科技培训,帮助他们树立起战胜贫困的信心与斗志。同时,大力宣传脱贫致富的典型经验和榜样,帮助他们改变精神状态,用自己的双手摘掉贫困的帽子,实现温饱奔小康。继续深入实施文化扶贫、科技扶贫政策,提高文化水平,丰富科技技术。文化扶贫,就是以文化教育,启动人的智慧,培养人的思想。物质扶贫是有限的,文化扶贫是无限的。文化扶贫,就是以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教人如何做人和如何做事,重在“扶智”。科学文化,就是研究、认识和掌握客观事物的规律,帮助困难群众看到自己的优势,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改变面貌。文化扶贫有“四两拨千斤”的威力。我们应当利用好当前的一切资源,采取多种措施扫除残疾青壮年文盲,用文学的典型,鼓舞人们的精神,给人指路,给人壮胆,给人开窍。科技扶贫,是在中国反贫困战略中,由国家科委于1986年提出的一个重要举措。以点带面,以个别带动大众,充分发挥科技示范户的引导和带头作用。结合素质培训与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素质建设。转变思想,使有劳动能力的残疾困难户认识到,是“我要脱贫”而非“要我脱贫”,这是扶贫开发的原动力。积极开展残疾人职业教育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残疾人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把“智力扶贫”作为扶贫工作的核心。让残疾人认识和了解到,教育是提高生活改善当前状况的有效途径。只有转变观念,提高贫困家庭的生活水准,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当前的贫困局面。

致童年作文篇8

【关键词】留守儿童;儿童权利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一、文献回顾

1.关于留守儿童的界定

关于留守儿童的概念,由于我国相关法律没有给出明确的界定,因此,在学术界有很多种看法,大致归纳为三种,第一种观点认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亲长期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老家,需要他人照顾的未成年孩子(即十八岁以下)即认为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的孩子才算留守,如果只有双亲中的一方外出则不属于留守儿童的范围。第二种观点指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应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者被委托人给予照顾的处于义务阶段的学年儿童(指6-16周岁)。这种观点主要是以年龄为界点来确定留守儿童的范围,超过16岁但在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则不属于留守。第三种观点则以户籍为出发点,提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者一方离开农村家乡外出打工,且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与父母或其中一方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此观点虽然对留守的界定更细化,却忽略了对年龄的限定。

总体来说,结合《儿童权利公约》和《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规定,笔者认为,对于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界定,可以指明是在属于农户的基础上,其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在外务工半年及以上的,被留在老家不能和父母双方或其中一方共同生活的,需要他人照顾的未满18周岁的孩子。

2.留守儿童出现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剧,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但在“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差异的影响下和户籍制度的限制中,这些外出打工的人无法将子女一同带入城镇,享受同等待遇的教育资源,加之低收入和城市的高消费之间的矛盾,居无定所,导致孩子生活质量无法保障,无奈只能将孩子留在家中,于是就出现了大量农村留守儿童的现象。

3.留守儿童现状

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6000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与2005年全国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五年间增加了242万,其具体各年龄阶段占全部农村留守儿童的比例为:学龄前(0-5周岁)为38.37%;小学学龄(6-11周岁)为32.01%;初中学龄(12-14周岁)为16.30%;大龄(15-17周岁)为13.32%。由此可见,五年以来,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总体规模呈增长趋势,但不同的年龄阶段有所变化,其中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快速膨胀,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相对减少,大龄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则明显收缩。这些数据的增加不得不让全社会震惊。面对经济的飞速发展,城乡发展差异大,经济收入悬殊,生活在农村中的年轻人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质量,不得不外出打工,最大可能的给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条件。但我们也了解到,农民工高强度、长时间的工作,低收入和不公正的福利水平,很难担负起在城市中的生活。同时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无法使他们的子女享受平等的教育福利,留守儿童无疑成了最大的牺牲品。这些孩子之中有一部分仍然保持着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品质,为了有一天和父母团聚而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其余的是令我们担忧的问题儿童。从小在隔代抚养成长中的他们胆小、懦弱、不善于人际交往。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家庭作为重要的媒介,没有父母的及时疏导、缺乏双亲的关爱,认知上的空缺,影响他们对事物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容易误入歧途。有些年纪较大的甚至要早早承担起照顾家庭的重任,他们自卑、胆小、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缺乏爱心,还有的暴躁易怒、打架斗殴,久而久之导致成绩的下滑。

亲情的缺失、教育的落后、政策的限制、法律的疏漏使得他们在花季的年龄蒙上了成长的阴影,近年来媒体不断对留守儿童因无人看护或权益受损所造成的悲剧进行大量报道,这个特殊群体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由于我国相关法律制度的滞后,因此很有必要在借鉴西方国家的相关法律政策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来完善对留守儿童的保护体系,尽最大可能地将对他们的伤害减小到最小。

二、《儿童权利公约》与《未成年人保护法》就留守儿童问题的对比

1.相同点

儿童作为祖国未来的希望,我国向来重视对儿童权利的保护,尤其是《未成年人保护法》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对儿童权利保护更加的法制化、系统化。作为《儿童国际公约》的缔约国,时刻谨记着每一条规定,切实保护儿童权益不受侵害。

首先两部法律在立法精神上是一致的,都是属于保护儿童人权的大。其次,从立法目的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儿童权利公约》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都是从确保“儿童最大利益”原则的角度出发,保证儿童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受教育权等权利,根据其发展特点给予特殊和优先的保护,确保合法利益不受侵犯。为其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中,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从联合国制定《儿童权利公约》这部最系统的保护儿童权利的法律文件来看,保护儿童已经成为全世界所关注的焦点,中国作为缔约国也参与了修订,并严格的遵守其规定,将国内法与国际法相衔接。由于两部法律在立法精神上的一致性,因而有许多相似之处。诸如从儿童权利性质特征的角度来看,两部法律在儿童的“生存权、健康权、肖像权、姓名权、国际权、名誉权、教育权、接受抚养权和继承权、身心健康发展权、劳动就业权、援救权和司法保护权”上都是高度一致的。举其中一个例子,就生存权来说,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对儿童的生命权和生存权也做了明确的规定:“缔约国确认每个儿童均有生命权,应最大限度地确保儿童的存活与发展。”;“缔约国应采取一切适当的立法、行政、社会和教育措施,保护儿童在受父母、法定监护人或其他任何负责照顾儿童的人的照料时,不受任何形式的身心摧残、伤害或,忽视或照料不周,虐待或剥削,包括犯。”我国在宪法和法律对此的规定也是与《儿童权利公约》相一致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第八条规定:“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不虐待、遗弃未成年人;不得歧视女性未成年人或者残疾的未成年人:禁止溺婴、弃婴。”我国在加入《儿童权利公约》的同时,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也声明我国将根据宪法关于计划生育的规定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条的规定,履行《公约》第六条所规定的义务,这一举措就是为了表明,儿童在出生后就可获得生命权,且生命和生存均由国家法律所保护。这些都体现出世界对儿童的重视,他们象征着未来和希望,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虽然留守儿童作在中国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但依旧享受《儿童权利公约》和《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所规定的一切权利,国家也会遵循“儿童权益最大化”的原则来切实保护他们的利益不受侵害。

2.不同点

(1)我们知道《儿童权利公约》是所有缔约国联结的产物,它反映了不同国家的法律制度、和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异。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关注更多的是儿童的基本生存权,如健康、医疗、教育等;相比较,发达国家更强调民主自由权利,如、通信自由、隐私权等。拿首要的生存权来说,农村留守儿童因为得不到来自家庭的保护和父母的监管,生命权和健康权很容易受到来自自然、他人或者是自我的侵害。因而在国内也产生了两种对留守儿童生存权的界定,其中一种认为留守儿童的生存权主要是指生命安全。另一种则认为,生存权可以是在生命权的基础上还包括健康权。相比较来说,笔者更赞同第二种说法,健康也是保证生存的一个因素。前不久一条关于留守儿童的新闻震惊全国,在宿州,一名留守奶奶因突发脑溢血去世多日,身旁一岁半的孙女由于多日未进食已经全身发黑,奄奄一息了,经过医院的竭力抢救,保住了的生命。总而言之,在当下的中国,需要做的无疑是将保障儿童生存权作为重中之重,完善立法予以保护。

(2)公约特别强调的是把儿童视为独立的个体来进行权利保护,而我国的法律则是将儿童作为一个家庭成员或社会群体加以保护,将涉及儿童的所有行为均以“儿童的最大利益”为首要考虑,而且把这种考虑宣布为儿童的一项权利。

(3)《未成年人保护法》在一些具体保护措施中更加细化,更顺应中国的国情,符合中国的文化背景以及价值观念,这样可以更详细的保护我国儿童成长中的权利。当然这其中也有令我们担忧的方面,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有些家庭仍遵循着“父为天”“棍棒底下出孝子”或“望子成龙”等传统观念,认为怎么对待孩子父母说了算,根本不在乎孩子的利益和想法,为了达到自己所期望的效果,对孩子棍棒相加,大打出手。在农村地区,知识的落后会导致相关法律常识的匮乏,特别是对年幼的儿童,在自身利益被侵犯时,没有利用法律来维护自己权利的意识。近年来,媒体不断报道关于留守儿童遭受、遗弃、自杀等悲剧。对孩子来说心理和身体的创伤都尤为严重,除了引人痛心之外,更引人深思的是如何在法律政策上进行完善来保护更多留守儿童的利益,避免惨剧不再重演。

欣慰的是,如今“重男轻女”的传统观点在时代的变迁中以及法律制度的约束下,有所减轻,使得很多女童幸免于难。但在农村地区,不少留守女童要承担起照顾家庭的重任,经常会报道出四五岁的女童要为全家做饭,甚至照顾年幼的弟妹,而且可能由于家庭经济能力的关系而丧失接受教育的权利,违背了儿童教育权利的原则。当然,教育水平的不平衡也有一定的影响,现在多数年轻教师不愿意去农村教书,认为薪水差又不体面,导致农村的教育水平较城市而言相对落后,对于留守儿童的特殊性,教育资源尤为重要,这就要归咎于户籍制度的限制。

三、留守儿童问题之国外的借鉴

留守儿童是中国特殊存在的一个弱势群体,在西方许多发达国家都不面临这种问题,说明留守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制度、家庭结构、文化背景等原因的影响随着国家发展的不同时期而形成的特殊问题。拿美国来说,没有户籍制度的限制,留守儿童问题根本不存在,只要你是美国公民,无论你到什么地方,都拥有当地同等权利,当然你也要承担相应的义务,驾照则是你身份信息的证明,而医保卡则是你一切福利待遇的凭证。对于中国留守儿童来说,并非父母不愿意带着孩子一起外出,而是外出后孩子没法享受同等的教育资源,社会福利没有保障,居无定所,加之低收入和城市高消费的矛盾甚至会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只能忍痛与孩子暂时分离。

通过了解知道,国外的亲属抚养与我国的留守儿童有些相似之处。美国儿童福利联合会对亲属抚养定的解释为由亲属、种族部落成员、养父母或者其他与儿童有血缘关系的成年人对儿童提供的照顾、抚养以及监管。虽然同样会出现许多虐待儿童的事情,或者不利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因素,单纯从相关政策福利方面,许多地方值得我们来借鉴。比如,给被养儿童提供医疗保险,抚养人可以获得援助金,以及住房补助金和食品安全补助金,并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在解决后顾之忧的基础上,儿童权益的保障就有了大大的提高,不会因为代养而增加家庭的负担。

四、建议

通过以上相关法律的对比,以及国外相似经验的借鉴,个人提出以下建议:

(1)在立法上,由于留守儿童数量的庞大,应该出台一部有针对性的保护法,现有法律政策主要都是出自《未成年人保护法》。有许多漏洞致使留守儿童的权利没有办法落到实处。

(2)国家户籍制度要做适当的修改和完善,当地户籍制度要与各项社会资源的紧密联系。尽量缩小东西、城乡资源配置的差异,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民待遇,丰富偏远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资源、医疗条件,缓解人口迁移的压力。

(2)可以将户籍制度与各项福利挂钩,重点提高农村户口的福利待遇。让符合条件的留守儿童享受当地城市的教育资源和文化资源。并且,鼓励年轻教师在农村和城镇教书,满五年可以提高相关福利待遇、解决编制等问题。以缓解教育资源不平衡对留守儿童的影响。

(3)成立专门的社会信息资源管理部门,针对留守儿童家庭的现状,来追踪调查,对不同境况的儿童来给予不同的救助,国家可以适当的对留守家庭进行资金补助,特别是对非直系亲属的留守儿童进行定额补助,确保留守儿童所在的家庭不会因经济压力虐待儿童。

(4)建立寄宿为基础,学校为主体的留守儿童教育机制,承担起为留守儿童提供教育资源、娱乐活动、营养餐、心理咨询为一体的体系。

(5)借鉴国外经验,尝试开展代寄制,规定实行监护的具体标准和要求,向社会广泛征集,令那些无法享受学校寄宿制的留守儿童通过监护制度的完善来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6)可以规定留守儿童的父母固定回家探望子女的时限,要带薪休假。政府可以对相关单位采用补贴或减少税收的优惠政策。一旦发现克扣假期、工资或有歧视,禁招有子女留守的农村劳动力时,一经举报法10倍税收,定期安排相关人员核查,适当时对形成示范的企业进行奖励。这样可以确保留守儿童定期有和父母见面交流的机会,减小其心理上的伤害。

(7)可以号召相关慈善机构来共同保护留守儿童的权益。或者通过政府向专门的社工机构购买服务。

五、结语

留守儿童的问题作为一个长期的存在,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从最根本的问题上变革,尽快出台有效的法律和政策,在高效的监管和实施下,才能确保留守儿童的权益得到最大的保护。

参考文献:

[1]范方,桑标,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绩及行为问题[J].心理科学,2005(04):25―26.

[2]叶敬忠、潘璐.别样年华――中国农村留守儿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50.

[3]李双元.儿童权利的国际法律保护[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38.

[4]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节选)[R].中国妇运,2013:38-39.

[5]郭翔,我国对儿童权利的保护,中国政法大学学报[J].1997,6:44―52.

[6]涂仁菊.开县农村留守儿童遭受犯罪侵害的特点、原因及防范对策[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1.

[7]项炎,郑耿扬,李沉.留守儿童权利状况考察报告――以湖北农村地区为例[J].法学评论一双月刊,2009,(06):58.

[8]王雪梅,儿童权利保护的“最大利益原则”研究(上),环球法律评论[D],2002:493―497.

[9]叶仁荪等,国外亲属抚养与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农业经济问题[J],2006,11:73―

致童年作文篇9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哮喘与过敏原、血清总ige水平的关系。方法将120例哮喘患儿设为实验组,对照组为同期无呼吸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及家族遗传史的儿童,计48例;采用敏筛过敏原检测方法,观察两组儿童致敏物阳性率及血清总ige水平。结果实验组过敏原阳性率为88.33%,吸入性致敏物中户尘螨粉尘螨的阳性率最高,食入性致敏物中牛奶阳性率最高;对照组过敏原阳性率为12.5%,两组儿童过敏原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哮喘/病因学;过敏原;免疫球蛋白类;儿童

支气管哮喘是儿科常见病,本病近年呈上升趋势。据估计,全球约有1.5亿儿童哮喘患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以每10年20%~50%的比率上升[1],严重危害儿童健康。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及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共同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患,是受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所致的变态反应性疾病[2]。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或加剧,并伴有对多种刺激因子的气道反应性增高。当存在气道高反应性时,各种对正常人无影响的刺激(过敏性/非过敏性)都可引起气道强烈收缩,导致哮喘发作。为了解儿童哮喘与过敏原、血清总ige水平的关系,笔者对200806/200911本院门诊及住院的120例哮喘患儿进行了敏筛过敏原实验,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将120例来自200806/200911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儿科门诊及疗区的哮喘患儿设为实验组,其中男72例,女48例;年龄(5.6±2.3)岁。对照组为同期无呼吸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及家族遗传史的儿童,共计48例,其中男30例,女18例;年龄(5.5±2.4)岁。

1.2诊断标准均符合2003年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中的诊断和分度标准[3]。

1.3纳入标准(1)符合儿童哮喘诊断标准;(2)年龄>3岁。

1.4排除标准(1)检测前15d内应用抗组胺类药和(或)激素类药物者;(2)依从性差,不能配合敏筛过敏原检测者。

1.5观察指标采用敏筛过敏原检测方法,观察两组儿童致敏物阳性率及血清总ige水平。检测仪及试剂由meDiwiSSanalyticGmbH提供。过敏原分为吸入性、食入性过敏原两组,吸入性过敏原包括户尘螨/粉尘螨、矮豚/草蒿、猫毛皮屑/狗毛皮屑、蟑螂、点青霉分枝孢霉、烟曲霉交链孢霉、柏榆梧桐柳三角叶杨、葎草;食入性过敏原包括鸡蛋白、牛奶、鱼虾蟹、牛肉、羊肉、腰果、花生、黄豆、芒果、小麦;同时检测血清总ige水平。

1.6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儿童过敏原阳性率比较实验组过敏原阳性106例(88.33%),对照组过敏原阳性6例(12.5%)。两组儿童过敏原阳性率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725,p

2.2两组儿童血清总ige水平比较实验组血清总ige升高112例(93.33%),对照组血清总ige升高6例(12.5%),两组间血清总ige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17,p

3讨论

哮喘是由外源致敏物触发的变态反应性疾病,这类致敏物就是变应原。已经被致敏的支气管哮喘患儿,气道呈高反应性,再次接触特异性变应原时,就可发生哮喘。因此,变应原是引起哮喘症状的重要危险因素[4]。导致哮喘发生的激发因素有吸入致敏物(屋内尘土、螨、花粉、真菌、动物皮屑等)、食入致敏物(食物、药物)等。哮喘儿童对各种刺激的敏感性约为正常儿童气道的100~1000倍,当存在气道高反应性时,各种对正常儿无影响的刺激都可引起气道强烈收缩,引起哮喘发作[5]。本研究采用敏筛过敏原检测哮喘儿童过敏物质,证实了外源性致敏物是哮喘发作的重要诱发因素,其中吸入性过敏原在诱发儿童哮喘方面起主要作用,尤其是尘螨/矮豚/草蒿阳性率较高,为儿童哮喘发作的主要诱发因素。

ige是Ⅰ型变态反应中的致敏抗体,它与肥大细胞结合,引起组胺释放,而引发变态反应。实验结果发现,哮喘儿童中有93.33%患儿血清总ige水平均增高,表明该病与血清总ige水平密切相关。但除哮喘外,其他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寄生虫病、骨髓瘤等情况也可伴有血清总ige升高[1]。这就表明血清总ige水平并不能确诊支气管哮喘,应结合其他临床资料综合判断。因此血清总ige水平对支气管哮喘的诊断起到协助作用。

哮喘儿童与外源性致敏物密切相关,在生活中应积极寻找过敏物质,及时避免与过敏原接触。本研究为广大患儿提供了更为简单、方便的检测方法,对预防和治疗儿童哮喘具有重大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阎华,晓开提.室内空气污染与儿童哮喘关系的研究现状[J].职业与健康,2008,24(14):14411443.

[2]顾瑞金.变态反应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280.

[3]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试行)[J].中华儿科杂志,2004,42(2):100106.

致童年作文篇10

关键词:儿童肥胖饮食防止措施

儿童单纯性肥胖(ChildhoodSimpleobesityCSo)(以下简称儿童肥胖)是指由于能量摄入超过人体的消耗,使体内脂肪过度积聚,体重超过一定范围(标准体重的20%)的一种营养障碍性疾病。它是由代谢调节障碍引起,但不伴有显著的神经或分泌系统功能和形态变化,这类肥胖最常见[1]。它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心理、体质、智能行为均有不利影响,严重影响儿童的生存质量,而且是导致成年期多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的重要因素,

如今,儿童肥胖症已成为一种全球范围内不容忽视的流行病,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肥胖威胁。肥胖带来的身体和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

本文将主要就导致儿童肥胖的饮食原因及防止措施展开综述。

1导致儿童肥胖的主要饮食原因a

1.1能量摄入过多

1.1.1膳食摄能过量

儿童合理膳食有两大要求:(1)能同时满足生理功能和生长发育需要;(2)能量来源适宜,15%~20%来自蛋白质,20%~25%来自脂肪,55%~65%来自碳水化合物。但是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精制食品、油炸和高热量食品大大改变了人们的饮食模式,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难免接爱“三高一低”(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质和低膳食纤维)的不平衡饮食[2]。这是导致儿童肥胖率不断增长的重要原因。

1.1.2食物能量密度过高

另一个值得重视的社会因素是快餐文化的蔓延。过多地食用这些快餐食品,会使营养失衡,导致肥胖[3]。西式快餐、软饮料因其所含脂肪、糖和能量密度太高易导致肥胖。我国城市青少年健康危险监测(2005年)显示,大城市青少年约47%天天喝软饮料;8.9%的男孩和4.5%的女孩口渴只喝饮料,不喝白开水。经常吃西式快餐(平均34次/周)者,肥胖发生率是少吃者(12次/月)的2.5倍[4]。

1.1.3家庭外就餐

我国伴随生活节奏加快,在外就餐的比例越来越大。多数餐饮制作者不懂营养知识,为迎合消费者口味,餐食能量高、油炸物多,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缺乏。这种日积月累的生活方式,成为世界各国成人,儿童肥胖流行的一个重要原因。

1.2能量消耗不足

儿童消耗能量的主要途径是:(1)体育锻炼(包括体育课、课外锻炼)和其他体育活动;(2)体力活动,包括活动性游戏,走路或活动性移动。与此相对的是看电视、玩游戏机、计算机上网和其他静止性活动。能量消耗不足,是“肥胖易感环境”的突出表现。随着都市化和现代化的迅猛发展,使人们的生活越来越方便。青少儿不需像父辈那样干体力活,静态生活时间多,动态时间少。另外,肥胖儿身体负荷重,大多喜静怕动,能躺则躺,能坐的决不站着。

1.3不良饮食生活行为

较多表现为:(1)大量使用煎、炸烹调方式;(2)默许、鼓励孩子“狼吞虎咽”:从生理角度看,食物进胃肠到初步消化、血糖升高需15min,细嚼慢咽者下丘脑饱食中枢将及时收到血糖升高信息,发出饱食信号,使儿童自然放下饭碗;狼吞虎咽者来不及发出该信号,是导致过食的重要原因;(3)晚餐后让孩子立即进行看书做功课、看电视等静态活动,比鼓励他们散步、做轻微家务等更易导致热量积攒;(4)一日三餐安排不合理:早、午餐随意,晚上饱餐一顿;吃零食多,难以控制高糖、高脂、高热量摄入,易扰乱机体的能量代谢;吃早餐频率高,吃午、晚餐时常饥不择食,常不知不觉中摄入过多。

2肥胖对儿童的危害

肥胖对儿童青少年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都有严重的影响[5]。身体和心理是两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身体状态失衡后,带来了心理障碍,后者又转而影响着身体的健康,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2.1肥胖对机体的影响

肥胖儿童首先表现为体重增加,大量脂肪沉积,增加了机体负担和耗氧量,肥胖症儿童的氧消耗量多于常人。这样致使他们身体笨重,活动能力差。不少儿童青少年常有平足、膝内弯、下肢弯曲等损害。肥胖儿童的胆固醇和脂肪酸过高,血脂也高,免疫系统受到抑制,抗病能力较差,易患呼吸道感染,还容易导致一些“成年疾病”年轻化,如与日常饮食相关的各种重度慢性疾病(Ⅱ型糖尿病、高血压、脂肪肝、冠心病、关节炎等)的发生而导致总体生活质量的降低。一些癌症,如乳腺癌、结肠癌等和成年肥胖有关的疾病在青少年时期就埋下了隐患。同时,肥胖也是胆结石的主要风险因素,并和骨关节炎有联系。另外,肥胖儿童存在性发育障碍,如男孩导致性器官发育滞后;女孩导致性早熟、初潮早,且多伴有月经紊乱。肥胖儿童和青少年面临的死亡风险比正常体重的健康人高50%至100%。其次,食物中氨基酸代谢失衡,使大量氨基酸堆积在脑细胞中,影响脑细胞活动,致使智力落后于同龄人。还因为肥胖儿童体内脂肪过多,耗氧量比正常人高出30%~40%,体内氧气“入不敷出”,具体表现无精打采,容易疲劳,嗜睡,精神不易集中的毛病。

2.2肥胖对心理的影响

由于肥胖给人造成的“臃肿、疲软、懒散、笨拙”等印象,常被看作是笨拙、落后和嘲笑的对象,使肥胖儿童产生自卑感和精神压力。另外,很多儿童青少年肥胖学生由于动作不灵活,参加集体活动也少,致使性格上显得孤僻。有些肥胖儿童青少年形成不愿与人交往的“自闭症”,心理健康水平下降。

肥胖不仅在儿童期导致心理行为问题,且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会延续至成人期。这些儿童成年后产生的心理问题要比成年期发生肥胖者多,更易产生情绪紧张和心理障碍,儿童肥胖导致人群有心理问题的人数增多[6,7]。

3儿童肥胖的防止措施

3.1调整食谱

饮食以高蛋白、适量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及足量新鲜蔬菜和水分,适量水果为原则的食谱,不应过分降低总热能的摄入,提高早餐、中餐的质和量,降低晚餐的热能摄入。膳食中蛋白质占总热能的20%~25%,脂肪占总热能的35%~40%,碳水化合物占总热能的35%~40%,这样即能降低肥胖儿的体重,又有利于肥胖儿的正常生长发育[8]。

3.2增加体力活动

鼓励儿童多参加运动,科学合理地进行体能训练。运动时必须全身体运动,消耗大量氧气,如跑步、跳绳、登楼梯、游泳等活动。专家们建议活动的强度大小要合适。心率应达到每分钟150次,每次10~30分钟,每周至少锻炼4次。

3.3纠正不良的生活行为

儿童应养成细嚼慢咽的进食习惯,以减少食入量。限制摄取糕点、糖块等高能量的零食。尽量减少久坐不动的活动,培养兴趣吸引儿童更多的参加户外运动。如要看电视的话,一定要把每次看电视的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每日最多2次。

3.4加强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工作

政府部门,尤其是卫生系统,社会各界以及媒体都要采取形式多样化的办法,大力广泛地向各个层次的人群传播儿童超重和肥胖的危害性的信息,强化健康教育和防治措施,告知人们儿童一旦患了肥胖症是难以治疗的,而且容易有并发症,所以随着生活的改善,独生子女的增多,预防工作是很重要的。教育儿童要养成良好的饮食和体力活动的习惯,如有必要则要学会用科学的减肥方法,并最终达到减肥的目的。

3.5心理诱导

耐心对儿童及其父母进行教育,使他们对疾病的潜在危害有充分的认识,取得他(她)们的理解和合作也是治疗成功的关键。正确刺激树立肥胖儿童的自信心:肥胖对儿童最大的心理影响是缺乏自信心,有自卑感,故在治疗中首先要帮助其树立自信心。

4总结

由此可见,肥胖是一种由多种原因造成,是受遗传行为及环境影响的复杂病症。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环境及行为因素在肥胖的发病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9]。孩童时期的肥胖和超重对小孩的心理和生理健康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我们应该提高对儿童肥胖危害的认识,及时对儿童肥胖症做出早期干预。初级和次级的肥胖预防工作对现在的肥胖流行的控制非常重要,对儿童的预防效果比对成人更明显。在肥胖症的干预中应该加强父母行为因素对儿童肥胖的影响,同时提倡健康饮食习惯,减少脂肪和热量的摄人。肥胖儿童心理的研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课题,我们应该提高儿童自身对肥胖的认识,加强对肥胖儿童的心理教育,使他们能够正视肥胖,改变自己的自卑和内向心理。当然,下一步的研究还需要知道什么才是预防,干涉和治疗肥胖的最有效措施。这些措施可能包括出于文化,种族,以及人类社会经济方面的考虑。

参考文献:

[1]扬红山.少年儿童单纯性肥胖及其预防[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1,9(3):62

[2]单晓益,米杰,王友发.儿童肥胖的流行趋势及其危险因素.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4,19(4):247

[3]Demariaan.offastfoodandfranchises.JamCol1Cardio1.2003,41(7):l227-1228

[4]季成叶,主编.2005年中国城市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报告.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

[5]wrightCm.eta1.implicationsofChildhoodobesityforHealth:FindingFamiliesCohortStudy.BmJ,2001,323:1280―1284

[6]杨勤,陈非.肥胖症的行为心理影响因素[J].现代康复,2001,5(9):14―15

[7]罗国刚.心理、行为因素在儿童单纯性肥胖症发病中的作用[J].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1994,5(4):165―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