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小短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8 23:49:54

教师节小短句篇1

关键词:教学语言节奏语速停连句式

节奏是一个音乐术语,被视为音乐的基本要素,对旋律的形成起决定作用。当音乐节拍的强弱或长短的交替有规律地出现,就会形成节奏感。其实,节奏本是大自然的一种现象,如四季的更迭、星辰的隐现、植物的荣枯、大海的潮起潮落、黑夜和白昼的交替等。

教学语言同样要有节奏,要长短结合、张弛有度、疏密相间、快慢适宜、有板有眼。郭沫若在《论节奏》中谈道:“大概先扬后抑的节奏,便沉静我们。先抑后扬的节奏,便鼓舞我们。这是一定的公例,钟声是先扬后抑的,初扣的时候顶强,曳着袅袅的余音渐渐微弱下去。海涛的声音是先抑后扬,初起的时候从海心渐渐卷动起来,愈来愈快,卷到岸头来啪的一声打成粉碎。因为有这样的关系,所以我们听钟声和听海涛的心理完全是两样。”从心理学角度看,教学语言运用中的节奏变化,能不断保持声音对人听觉器官的刺激,容易使学生的优势兴奋中心随教学语言的声音节奏变化不断得到调节、转移和强化。相反,如果教学语言平板单调,缺少节奏的变化感,老是在一个平面上滑动,学生的大脑皮层就会很快进入抑制状态,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节奏具有表情的作用。一般说来,紧促的节奏,传递的感情强烈、高亢、兴奋、激昂;舒缓的节奏,传递的感情沉静、从容、悲伤、凝重。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通过句式的选择、语速的快慢、话语的停连、声音的大小等的调节变化,达到对节奏的控制。如:讲到重要的地方加大音量放慢语速;讲到快乐的地方语气轻快愉悦;讲到悲伤的地方声音低沉缓慢;讲到愤怒的地方激昂高亢……

影响节奏的因素有:语速、停连、句式等。

语速是指朗读或说话时的快慢速度。我们可以根据单位时间内所表达的音节数量多少判定语速的快慢。单位时间内说出的音节越多,节奏越快,反之节奏越慢。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情感表达等实际需要合理决定自己语速的快慢。教学内容有难有易,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语速要放慢些,甚至反复讲解;对教学内容比较简单的部分,语速可加快些。对教室大、学生多的课堂教学,节奏可以放慢些,音量可以提高些;反之,可以适当把节奏加快些,音量放低些。讲述庄重、严肃、悲痛的内容,情感沉重、悲伤,语速要慢些;叙述或描写紧张、急剧变化的事情或场面,表达急促、轻松、愉快、活泼的感情,语速可快些;话语内容和情感没有明显的变化,客观地说理、平静地叙述,语速要保持中速,不快不慢。

停连即词句间的停顿和连接。停连是控制语速,调整语句节奏的重要手段。

停连的恰当运用可以带来话语节奏的变化,从而起到强调和突出的作用。除去语法停顿,根据内容需要,在某些必要的地方作一些带有目的性的停顿,可以在学生心目中造成一个短暂的悬念,形成一种听觉期待,使他们对下文产生特别注意。同样的话,一口气匀速直线地叙述和中间作适当停连,在学生的听觉和心理上所产生的效果是绝对不一样的。例如,有老师在《荷花淀》的导入时的节奏处理:

在现代文坛上,小说出现了/三大流派——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西派”,以欧阳山为代表的//“岭南派”,以孙犁为代表的//“荷花淀派”。“荷花淀派”的突出特点是//语言/简洁鲜明、朴素细腻、自然隽永,具有/诗的意境,散文的自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荷花淀派”的代表作//《荷花淀》[1]。(本例中的斜线表示停顿,其中“//”表示停顿时间稍长,“/”表示停顿时间稍短。)

这样的开场白,如果完全按照语法停顿处理停连,则显然难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甚至会使学生连哪三大流派及它们的代表人物都来不及听辨清楚。但是教师做了上述的停连处理,话语快慢适度,节奏富有变化,便于学生接受和记忆,在客观上对所讲内容起到突出和强调的作用。

停连可以造成对话语的不同理解。古代书面语中不使用标点,就需要断句,而断句,就意味着对停连的不同处理。同样的一句话,因为断句的不同,意思大为不同甚至截然相反。例如下面这则故事:

有一富翁生性吝啬,在聘请教书先生时,讲明膳食供给很微薄。当时,教书先生一口应允,并写了一张合约:“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富翁一看,欣然签了字。(富翁把合约理解为:“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哪知吃第一顿饭时,教书先生说:“你太不守约了。我们不是约定了‘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的么!”富翁目瞪口呆,无言以对。

因为停连的不同,断句就不同,意思也大相径庭,机智的教书先生借此捉弄了吝啬的富翁。

口语表达中,由于没有标点,更容易因停连和语调造成对语句的不同理解。过去有算命先生对任何人都断其为“父在母先亡”,迷信的人往往认为算命先生测算得很准。其实,算命先生是有意利用算命者的心理和语句的停连造成语义模糊,左右逢源。因为这句话读为“父在,母先亡”或“父,在母先亡”均可,至于怎么理解,视算命者的心理期待而定。

以上的两个例子告诉我们,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一定要合理恰当地运用停连,以免引起学生对教师话语的误解。

停顿加上突转的运用可以达到幽默的效果。因为发话者说出某句话,然后稍作停顿,会让受话人形成某种思维定势,这时,发话者再说出与前面的话或者与受话者期待视野完全不同的话,这种停顿与转折,经常会取得意想不到的幽默效果。古人就非常善于运用停顿和突转制造意外的幽默:清代郑板桥给一财主婆写祝寿诗,他先提笔写道:“这个婆娘不是人”,满座皆惊,女主人正要发作,只见郑板桥稍稍停顿,之后继续写道“九天仙女下凡尘”,结果女主人转嗔为喜。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利用话语的停顿和突转,造成一种特殊的幽默效果。例如: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为什么作为同盟国的意大利先宣布中立,后反而加入协约国对它原先的同盟国伙伴作战?因为它待价而沽,“意(停顿)在大利”。

这里的停顿和突转很让学生大感意外,妙趣横生,却又合情合理。

句式的长短、紧松、整散的变化也会影响话语的节奏感。教师在具体教学中,一是要注意不同句式的交替使用,二是应根据表达的需要选用句式。以句式长短为例,句式的长短指的是每个句子所包含的音节数量。一个句子包含的音节越少,节奏越快,反之,节奏就越慢。长句表意严密周详、准确细致,短句表意简洁明快、活泼有力。教学中,应根据表达的需要,该长则长,该短则短。

教学之道,讲求张弛有度,教师要合理利用语素、停连、句式的变化实现语言节奏的变化,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以此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教师节小短句篇2

关键词:识谱;音符;旋律;表现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3-083-2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如今家乡山连山》,体验歌曲中的旋律走向,引导学生想象歌曲意境,体会农村生活的乐趣。

2.掌握歌曲中出现的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以及断音记号的表现方法。

3.初步建立对学生的课堂评价体系,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教学过程】

(一)情景设置

1.学生听音乐伴奏进教室,拍手感受音乐。

2.情景设置:

我是来自程桥小学的张老师,我们程桥小学是一所乡村学校,提到“乡村”,很多人就会立刻觉得又脏又破,其实现在的农村和以前可是大不一样了。今天就让张老师当一次向导,和同学们开启一次“乡村之旅”。

我们的第一站就是非常热闹的快乐农庄――

(二)快乐农庄

1.导入:这个农庄里住着这么多的小动物,你能模仿其中一种,让我们大家去猜一猜吗?

你演我猜。

2.师:有一些小动物是每户乡村人家都会饲养的,是哪些呢?请看――(点击)

依次模仿

3.师:同学们表现得非常出色,现在老师想来考一考大家,你们能用手把把这个节奏拍出来吗?

用拍手来拍击节奏。

4.师:同学们表现真棒,刚才我们热闹的场面吸引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她的特殊性就在于她的歌声很动听,是谁呢?听――(点击超链接)

先模仿,再打开节奏。

5.师:为什么她的歌声这么动听呢?哪个字长,哪个字短?

看图片,了解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以及演变过程,并拍一拍节奏。

用拍手、拍手、拍腿的方式表现附点四分音符。

6.导入到音乐中:知了的歌声这么动听,音乐家们也喜欢用这样的节奏去创作歌曲,比如这个短句,(点击打开),让我们来唱一唱。

拍一拍,唱一唱。强调sol要唱的轻。

7.师:当我把他们藏到乐句当中,你还能找到吗?

点击乐句,找到附点节奏,边拍边唱。

8.过渡:大家的歌声这么动听,让我们这个农庄也变得更加有趣了。我们班上有同学在农村生活过吗?有没有发生过让你觉得特别有意思的事情?说给大家听听。

农村的趣事有很多,今天张导就带来一段很有意思的视频来和大家分享。

(三)乡村趣事

1.点击,观看视频。(观察学生表情)

刚才我看到同学们的表情,个个都是哈哈大笑。在音乐课上,张导希望你们能唱着笑。请听张导来唱――

2.点击出示,师范唱,学生跟唱。

3.引导学生用叹气的方法感受吸气的深度,体会肚皮的跳动和声音的弹性。

4.表扬。

过渡:我们班同学真聪明,学什么都是一学就会,非常棒。

在现代乡村,除了有热闹的小动物和可爱的小伙伴让人难忘,每到秋天,更有许多收获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接下来,张导就带大家去丰收乐园听一听,瞧一瞧。

(四)丰收乐园

1.点击进入,观看图片,听歌曲范唱。你从画面上看到了什么?(收割机、谷堆、收割的场面)指着图上的谷垛问,看起来像什么?(小山)

2.看歌谱,点题。师:刚才我们听到的这首歌叫《如今家乡山连山》,请同学们再听,这个“山连山”指的是什么?(谷垛)

3.出示乐谱:

请同学们听老师唱这首歌的乐谱,数一数,乐谱中有几个乐句。找一找,歌曲中有没有我们学过的旋律,点击变色。

提示还有一处附点四分音符在哪里,找到,变色。

再找有没有完全相同的乐句,找到唱一唱。

学生和老师一起唱谱,学生唱有色块的地方。(弹琴,放慢速度)

4.点击回到歌谱:

原来歌曲中这么多乐句都是我们唱过的,后面我们再唱词的时候就容易的多了。但仍然有一些地方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让我们再回到歌词,请同学们听老师唱这首歌,听一听歌曲中哪些地方要唱得含蓄一些,亲切一些,哪些地方要唱的热烈一些,饱满一些。

教师范唱

学生说,教师点击变色。

5.接下来,让我们来试着完整地唱这首歌,注意这些附点节奏都是唱一个字的,所以用连线连起来了。还有两处小间奏是不要唱的。

指导纠正

6.师:这遍同学们唱的很准确。但是为了更好地表现歌曲的意境,我们在唱的时候,最好还要加上脸上的表情、声音上的收和放,也可以和老师一起用动作来表现,让我们跟着音乐伴奏试一试吧。

跟音乐伴奏唱

7.师:家乡的谷垛堆得高,看起来像小山,那我们的歌中有没有小山呢?如果咱们把歌曲的旋律用手画线连起来,你会看到什么呢?试一试。

边画旋律线边跟音乐唱。

8.小结

教师节小短句篇3

【关键词】自主学习;语法

一、背景和现实意义

传统意义的语法教学课堂,就是老师讲语法规则,学生记笔记,然后做题目巩固。这样的课堂并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高中学生已经不满足于老师的说教,不满足于老师强制性的讲解和练习,不满足于诸如“小组操练”等初中阶段的教学方法,他们更多地需要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高中学生通过初中乃至小学的英语学习,已具备了自主学习的基础。因此,只有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因势利导,为学生创建适宜的自主学习课堂环境,努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才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构建自主语法学习课堂

1、学生分析

教学对象为高中二年级学生,智力发展趋于成熟。他们的认知能力比刚进高中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渐渐形成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有自己的学习技能和策略,会通过句子和段落分析语言现象。而且高二学生已经完成了高中英语前四个模块的学习,渐渐习惯了笔者的教法。他们会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疑惑和勇于阐述见解,并且从课内知识拓展到课外,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学习资源。

2、教材分析

这一课是本单元的语法课―“倒装”。在上这一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在阅读教学中接触到了一些倒装的语法现象,而老师也对该语法现在稍作过解释。因此,在备这一课时,笔者以听写几个阅读中出现的词组和倒装的句子作为导入,既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了巩固,也很自然的引入到本节语的语法课中来。

3、教学过程

本节课是“倒装”语法复习课,若想使学生正确自主的运用这一语法知识,就应在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我查阅了相关的教学理论和论文,尝试在本节课采取高中英语自主性语法教学模式―“RGCCa模式”,即Recalling、Generalization、Consolidation、Creation、appreciation五个环节。

①Recalling(回顾)旨在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以旧引新;②Generalization(自主学习、观察、分析、归纳)是指教师提供合理素材,体现一定的规律性,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观察和分析,归纳并整理出本质性的语法规则;③Consolidation(巩固)旨在让学生巩固新知,及时反馈;④Creation(创新)即运用新知进行创新思维能力训练;⑤appreciation(鉴赏)主要通过提供含有该语法现象或规则的名家名言,让学生鉴赏美文,体会语言之美。

按照此模式,我进行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1)听写词组,新课导入:3分钟

听写句子时,教师可以听写含有本节课语法现象的句式,为后面的教学作好铺垫。

我请一个学生到黑板前听写,然后请另一个同学充当老师的角色为他批改及订正,班级的其他同学交换改。

听写句子时我有意听了两个倒装句式,为导入语法作好铺垫。在改听写时,我请了一位英语基础不错,大方得体的女同学上台改。可是由于紧张,一个小小的错误,她没有看出来,但这正好给台下其他同学提供了机会,大家都跃跃欲试,并一起完成了批改听写的任务。

(2)阅读文章,找出含有倒装语法现象的句子,研读探究、分析讨论语法现象:10分钟

①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找出含有语法现象的句子,并罗列出来。

让几个学生将他们在教科书中找到的倒装句朗读出来,并一起分析、讨论,试着从这些倒装句中找出相似之处,尽可能地列出一两点语法规则。

②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研读探究、分析讨论,总结出语法规则。

给学生呈现一个FLaSH短片,里面涵盖了“倒装”的所有语法规则,让学生通过欣赏短片,再对倒装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因为学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将所有语法规则总结出来,因此,有趣的FLaSH短片既调节了语法课堂沉闷的气氛,又让学生自主地从短片中找出了他们未归纳完整的语法规则,效果很好。

(3)题目的演练及讲解:15分钟

①让学生做语法练习题,题目类型包括单选、改写和翻译句子。然后教师给出正确答案,予以核对,并让他们自主讨论哪些题目不会,应该怎样去解题。

②指导学生小组合作,自主讨论,找出疑点、难点,学生互答,并结合教师答疑。

请学生把不理解的题目列出来,并请其他会解此题的学生来解释,充分体现自主学习。如果学生解释不了的题目,则由老师来解答。

(4)创新练习、鉴赏美文:10分钟

①让学生仿照考试题目出题,并通过实物投影仪呈现题目,让其他同学来回答并解释。

让全班学生仿照考试中的题目来出一个题,并请几个学生将出好的题目通过实物投影仪呈现给全班同学,让其他同学来回答并解释,以此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进一步体现自主。

例如:学生呈现了一个关于“notonly…butalso”的题目。

notonly________strictwithus,butalso__________forus.

a.wastheteacher;didhecareB.wastheteacher;hecared

C.theteacherwas;didcareD.theteacherwas;didhecare

出题学生本想考查“notonly”引导的从句要部分倒装,可是由于这个知识点她自己没有了解清楚,以为只要看见“notonly…butalso”的结构,无论是从句还是主句都要倒装,所以给出的正确答案是a,可是有细心的同学发现,并举手指出错误。教师正好借此机会,将这个知识点重新着重解释了一下―“由‘notonly...butalso…’引导让步状语从句时,从句要部分倒装,主句不倒装。并补充拓展了“由‘only’加状语或状语从句置于句首而引起的部分倒装的语法现象”。

②教师提供含有该语法现象或规则的名家名言,让学生鉴赏美文,体会语言之美。

例:afterastormcomesacalm.雨过天晴。

(5)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2分钟

请学生对照自我评价表,对自己本节课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教师也给予激励性评价。

(6)自主复习、答疑:5分钟

让学生大声朗读倒装句,找出疑点、难点,教师答疑。

三、评价和反思

课后我也对自己也进行了教学评价和反思,这节课基本上按照了我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有序地进行,也充分地体现了学生在课前和课中的自主学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有效地巩固了学生对“倒装”这一语法现象的理解和运用。

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自主地总结自己对“倒装”的认识和题目的讲解,体现了教师和学生平等的原则。实践证明,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学生是有能力在接受大量相关信息的输入后,积极参与思维、自主探索及自行归纳出语言规则的。

【参考文献】

[1]刘润清.语言测试和它的方法[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

教师节小短句篇4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拖调朗读指导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是传播文化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读”是任何语言教学中任何阶段都需包含的一个重要环节,小学阶段对英语学科“读”的教学须给予更多的关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朗读时拖调现象非常严重,语速极慢,常常将句子读得支离破碎,丝毫没有语音语调可言。

造成拖调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我们从小生活在以汉语为母语的环境下,大多数小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已经掌握了汉语口语,其语音语调与英语有很大差别。尤其中低年级的学生,受汉语古诗的朗读方式影响很深,根本没有能力将汉语和英语的正确读法区分开来,以至于一开口说的都是拖腔拖调的“Chinglish(中式英语)”。

对于这种情况,我坚持加强语音语调的训练,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感受到启发学生学习掌握朗读的技能至关重要,以下是我在纠正学生拖调时总结的一些方法。

一、指导朗读方法

小学生的口语学习以模仿为主,这就需要教师在模仿过程中作适当的指导。如句型中的重音、轻音、连读、爆破音、升调、降调等,都要加以指导。此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按意群朗读的习惯,指导他们以词组和句子为单位进行朗读,改掉逢词朗读的不良习惯。四年级课本每个单元FunHouse中的Listenandrepeat部分都有一句类似绕口令的句子。例如:thegirlsgetupandeatahotdogandahamburger.这句话比较长,学生深受汉语语音结构的影响,朗读时每个音节发音长短一致,每个单词都一字一顿,清清楚楚地念了出来,把这个句子的调拖得很长,听起来很别扭。我指导学生首先找出句中的短语,将句子按照短语分音节,如:thegirlsgetup/andeatahotdog/andahamburger.其次,注意连读。连读是指在一个意群中,前一个词以辅音结尾,后一个词以元音开头,讲话时,讲话人会从一个词滑向另一个词。最后,注意重读。我用打拍子的方式带领学生掌握句子朗读的节奏,培养学生正确的语调习惯和英语语言的节奏感。

二、丰富领读方式

领读是学生获得朗读技巧的基础,是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如果只是照章念句式干巴巴地领读,不但教师疲劳,而且学生会厌倦。在有教师领读的情况下,读得还像模像样,一旦教师放手让他们自己读,拖调的问题就立马出现,该连读的没有连读,不该连读的都连在一起,分辨不出句子重点。因此,教师必需丰富领读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从心里喜欢朗读,从而纠正拖调的情况。

1.领读短句技巧:领读短句时先用比正常语速慢的速度读,待学生熟悉句子时,便加快语速,增加跟读难度。用不同的语调朗读同一句句子,让学生体会到升调、降调在句子中所表达出的不同语气和情感。例如4aUnit2inatoyshop中,有这样一句that’sanicemonkey.若重音在nice上,则强调猴子很好看,若重音在monkey上,则强调是猴子。

2.领读长句技巧:领读长句不能急于求成,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水平,按意群将它拆分成若干个小节,如4aUnit3apurse中有这样一句perhapsyourumbrellaisintheclassroom.可以拆分为perhaps/yourumbrella/isintheclassroom.朗读时还要注意停顿,等学生能读熟各个意群后再连起来朗读整个句子。

三、重视早读培养

长期任教两个平行班的经验使我总结出早读的情况和学习效果成正比。早读情况好的班级,学习效果较好;早读情况差的班级,学习效果普遍较差。所以要大力抓好早读,培养学生良好的早读习惯是提高朗读水平的重要措施。早读要避免以下三种现象:

1.太大的声音和太小的声音都不利于培养语感和加强记忆。一味地追求大声朗读往往会忽视句子本身的语意,而默读则达不到培养语感的效果。

2像小和尚念经那样,只读而不加以理解、体会和记忆,到头来一无所获。

3.盲目朗读,没有目的地朗读,不利于学习。我常在早读时规定学生背诵某段文章,用任务驱动型学习法来使他们强化记忆、扩展知识、夯实基础。

所以,只要全身心地投入,边读边理解边思考边记忆,就达到了早读的效果。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往往被忽视,即教师最好亲自带头朗读,或找一名语音语调最好的学生领读,这样就能给学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起到纠正拖调、提高朗读水平的作用。

四、设计朗读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活泼爱动,大量的机械操练会使他们失去学习兴趣,根本达不到老师期望的教学效果。而有趣的活动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朗读训练也不例外,以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的几种妙招:

1.巧用Chant:小学生拖调最大的问题是节奏感缺失,要不增不减、不误不倒地读好句子的重音、节奏、连读和失去爆破等,对他们是很困难的事情。而朗朗上口的Chant,既可提高趣味性、拓展课堂内容,又可训练学生的节奏感和语音、语调。如4aUnit6whosegloves?中,我创编了这首Chant:

Dress,dress,lookatmydress.

Small,small,it’stoosmall.

tryon,tryon,trythisoneon.

oK,oK,letmetry.

Jeans,jeans,lookatmyjeans.

Long,long,it’stoolong.

tryon,tryon,trythispairon.

oK,oK,letmetry.

通过编Chant,既掌握了单词和句型,又满足了“玩”和“动”的欲望。学生乐于参与,兴致盎然,也改变了英语拖调的坏习惯。

2.巧用朗读形式:针对不同的朗读训练内容,可以设计不同的朗读形式,如跟录音读、全班齐读、个别朗读、分角色朗读、小组朗读,等等。我任教的班级中,学生最喜爱分角色朗读。于是我引导他们在朗读时体会角色的情感和语气,身临其境地读。在学生熟悉朗读内容,把握朗读技巧时,就可以放手让他们分角色进行组内表演。这种朗读方式往往能带给学生成功的喜悦,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在“说英语”,“用英语”,从而更加喜欢学英语。

教师节小短句篇5

一、韵律欢快,舞动身体,轻松掌握单词

韵句的韵律欢快,容易消除学生的精神疲劳,使其产生兴奋的情绪,从而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如我在新授left,right和up,down时,依次引出韵句:

Left,right

Left,right

Upanddown

Upanddown

Comeon!

Go!Go!Go!

在领读韵句的同时,我放了兔子舞的曲子,学生顿时兴奋起来,并积极模仿。学生说会了这首小韵文的同时,既学会了新单词,又认识并区分了四种方向的英语表达,既学会了方向词,又拓展了他们的知识。

二、汇总短语,编成韵句。,强记忆

在语言教学中把一些教学内容编成韵句来学习,有助于学生对某些语言材料的识记。韵句节奏感强,生动有趣,符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心理。原先,教完动词短语后,学生总是记不住,有的即使记住了,也是张冠李戴。后来,我就把相关内容的短语汇在一起,编成韵句教给学生:

washmyface,washwashwash.

Brushmyteeth,brushbrushbrush.

Combmyhair,coalbcombcomb.

学生在富有节奏的音乐中(有音乐伴奏效果更佳)有说有做,记忆效果比以前好多了。反复三五次后,学生对这些短语自然就耳熟能详了。

三、教师自编韵句,学生轻松掌握句型

小学中低段年级学生的特点是注意力不易集中、不持久,容易被新奇的刺激所吸引。因此,教师要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使学生思想集中。在教学中,如果教师根据课堂教学需要选择一些韵句,不但能丰富教学内容,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讲解Howmany,Howmuch句型的区分时,我自编了这样的韵句:

Howmanyapples?

Howmanypears?

Howmanydoyouwant?

akiloortwo?

Here’sbigbagforyou.

Howmuchmilk?

Howmuchjuice?

Howmuchdoyouwant?

abottleortwo?

Herearebottlesforyou.

学生在说韵句的同时,为了区分howmany和howmuch,还自编了许多动作。

教师节小短句篇6

关键词:识谱;音乐基础;畅游

《音乐课程标准解读》中提到:识读乐谱作为“一种辅的、为表现音乐服务的教学内容”是学生进行演唱、演奏等其他一系列音乐活动时必不可少的工具。掌握了就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音乐奠定了基础。然而,实际教学中,我们老师的认识程度和处理方式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结果导致学生在音乐学习上缺乏自己的独立思考,同时也遏制了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培养。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进行识谱教学更有实效呢?下面笔者介绍几种行之有效的策略。

一、聆听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自己对某一歌曲并未刻意学习,但是在平时多次不经意的“被动”聆听后,竟会随口哼唱出这首歌曲的旋律来。因此,我们可以在课堂上首先对乐曲进行多次聆听,先入为主。这样学生对新曲有了初步感受和整体把握后,就能很快进入接下来歌词、节奏等新知识的学习了。在学习人音版第五册《我是草原小牧民》歌曲时,我让学生通过反复聆听旋律获得信息感受到歌曲的意境,其中音程的问题也因为旋律的多次聆听迎韧而解。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不但可以帮助学生迅速把握乐曲的整体曲风,而且也为学生在旋律本身的音准、节奏及速度等各方面提供了参照标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识谱难度。

二、体验

这里的体验并不是整首乐曲的体验,而是各个音乐要素的体验。如:音的高低,可以通过视觉体验来完成。音阶用从低到高的台阶来表示,每学一首乐曲,其中的音符都可以在台阶上找到相应的位置,或者也可以通过台阶上的音符拼凑出一首完整的乐曲。如第一册歌曲《闪烁的小星》的字母谱,通过这样的书写使音的高低简单明了,音高位置在学生心目中就慢慢形成了。

音符的时值长短,可以通过肢体体验来进行。各种音符的时值长短不一样,可以启发学生用生活中常见的声音来模仿,也可以把各自听到的声音长短画出来。这样学生在自己学习中就能真正掌握各类音符了。

节拍的认识,可以通过实物的操作来落实。为了让学生能简单迅速地掌握三拍子,可以使用纸杯做工具进行教学。桌面上并排放六个纸杯,一个纸杯为一拍。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数着杯子依次拍节奏,接着教师分三次取出其中的三个杯子,学生手中打出的节拍也依次从变成了五拍子四拍子然后到三拍,并拍出了三拍子的强弱规律。这样,学生在老师的示意下和纸杯的摆放中对老师的意图心领神会,也对抽象的三拍子有了形象的体验。

乐句的划分,可以通过合作讨论来操作。一首完整的乐曲可能是一段体,也可能是其他形式。乐段里面有乐句,乐句还可以划分为半乐句。这些知识点不需要学生掌握,但是他们可以通过实际的操作体会到乐句的存在,为以后这些知识的学习打下丰富的实践基础。

三、模唱

这是识读乐谱的主要教学内容之一。《音乐课程标准解读》中是这样解释的:让学生看着乐谱,先由老师带唱,再由学生模仿老师唱出乐谱。这种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是具有明显教学效果的,特别是对于原先没有乐谱基础,或者识谱能力较弱的学生。除此,还可以通过生对生模唱来学习。对于识谱不成问题的学生,可以发动其充当小老师,一对一地帮助其他识谱有困难的同学。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用手指指着音符逐个唱,唱到哪里指到哪里。这样学生不但能在练习中慢慢熟悉音符和音符之间的音程关系,还能在手指的运动中体会到歌曲中的节奏型,能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背唱

这里是指对一些典型乐段或乐曲的背唱。新课标提出审美教育,其基本原则是:在教学中,应充分揭示音乐要素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音乐中最激动人心和极具表现力的部分,而不是进行枯燥的、单纯的技巧训练和灌输死记硬背的知识。应以整体的方式来体验音乐,理解“整体大于元素的总和”这一心理学原理,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产生情绪的反映和情感的体验,而不是将音乐的各种构成元素支离破碎的讲授。因此在实践中,通过具体音乐环境的反复体验来学习知识技能,更容易激发出学生的音乐兴趣和参与积极性,也能更直接地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五、创作

学生在积累一定的知识技能后就可以进行适当的创作了。新课标指出,中小学音乐的创作教学主要包含四个内容:创作节奏或节奏短句;创作旋律或旋律短句;为歌曲选编前奏、间奏;运用线条、色块、图形、乐谱等,记录声音、音乐情绪或旋律。创作中,不但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发掘学生的创造性潜能,而且还要引导学生对现有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在认识“misolla”三音时,教师可以给出一条二四拍的节奏句,要求学生用“mi、sol、la”三音按节奏编出自己的歌唱一唱;在认识十六分音符时,可以通过节奏接龙的游戏要求每个学生编创出一条带有十六分音符的四小节节奏句。除此以外,还可以通过创作节奏短句、为乐句选择半终止或完全终止音、创作上下句等练习来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

以上五种识谱教学方法是笔者平时课堂教学中慢慢积累的,在实际教学中得到了一定成效。识谱教学作为一项知识技能传授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缺乏这项内容,我们的审美教育会像海市蜃楼一般不切实际。所以,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为学生打下良好的音乐基础,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音乐殿堂里尽情畅游!

参考文献:

教师节小短句篇7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习朗读问句

2、了解动物尾巴的特点,激发喜爱动物的情感

3、学会写两个生字“巴和把”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习朗读问句

2、难点:了解动物尾巴的特点,激发喜爱动物的情感

三、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四、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猴子、兔子、公鸡”等动物的图片。

3、生字卡片和给动物颁发的奖项卡:“长”、“短”、“弯”、“扁”、“最好看”、“好像一把伞”。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生:喜欢)今天李老师带你们一起去动物园看动物好吗?(生:好)那我们赶紧坐上小火车出发吧。你们看,小动物们怎么今天都聚在一起了呢?原来是小动物们要举行一次别开生面的比赛,瞧,比赛的牌子都挂出来了,小动物要比什么呀?(板书:比尾巴)注意“巴”字头上没有什么?说明它应该读轻声,指名生读,教师指导。

(二)复习生字,初读课文。

1、森林里的狮子大王想要邀请我们班的小朋友去当评委,评一评这些小动物们的尾巴,你们愿意吗?(但是狮子大王说,想当评委,你们要先通过智力大闯关,你们有信心吗?)

第一关:生字关(摘汉字星星,老师指哪一个学生读哪一个)

比、尾、巴、把、谁、长、短、伞、兔、最、公

(开火车读、2个小老师领读)

第二关:词语关(词语对对碰游戏、齐读词语)

尾巴、一把伞、长短、兔子、公鸡、最好看

2、森林里的狮子大王对你们的表现非常满意,它让我告诉你们要想当个好裁判,必须得把比赛的各项内容给弄清楚。现在让我们翻开语文书第82页《比尾巴》这一课,请你们读一读这些小动物们在比什么?(在读课文之前,把书拿起来,齐背读书歌:小朋友,爱读书;读书姿势要做到:身正、头正、肩要平;双手拿书倾斜放,眼离书本一尺远。)

(1)师范读,学生跟读、齐读

师:刚才同学们读书非常的认真!有哪位小朋友愿意读给我们大家听听?

(2)个人读、男女对读、师生问读

师:读的非常好,大家来表扬一下自己,(棒棒棒,我真棒!)

3、同学们,通过刚才读课文,你们能快速的在课文里找到有哪些小选手参赛了比赛吗?请按照顺序说。(让学生在课本中划出来)

【ppt出示参加比尾巴大赛的动物: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孔雀)】

(1)齐读动物词语、在黑板上贴动物图片(读一个贴一个)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这些小动物们吗?那么现在只要你又准确又响亮的叫出它们的名字,这些小动物们还会高兴的跑出来跟你们见面。)【指读词语,让小朋友一起读。贴出对应图片。】

(2)学习问号,读好问句

师:小动物们见到你们很高兴,在跟你们打招呼,你瞧,它们说什么了?

【出示ppt小朋友们,你们好!你们知道我们今天要比尾巴的什么吗?】

师:谁知道小动物们在比尾巴的什么?(长和短、漂亮,弯,扁,最漂亮,好像一把伞)你们是怎么知道的?生答。【屏幕上显示出六个疑问句】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几个句子。请你们再仔细看看,每一行的最后,都有一个什么呀?(问号)对啦,它们的末尾都有问号,所以这些都是问句。在前面学问句的时候老师说过,读问句末尾的语调都比较高,语气要上扬。【ppt显示上扬的符号,老师范读】

①点读问句

师:你们谁来挑战一下,看谁能把问句读好?(点6个同学)你来问问看行吗?你来选择一句问问看?(点评:很有感情,好像真的是在问。)

②师举字卡,生读相应的问句

师举起“长”“短”“一把伞”“弯”“扁”“最好看”的字卡,齐读相应的句子。

什么叫“最好看”?“最”就是第一(重读)【举起字卡“最”】问:谁来问带有这个字的这一句?

(三)、趣读课文,学习问答句。

1、师:我们已经把比赛的项目弄清楚了,到底谁是每个项目的比赛冠军呢?小朋友们现在就把课文再读一遍,找出比赛的冠军吧!

2、生齐读课文。

3、师:小朋友们读得真认真,现在肯定知道比赛的结果了。谁来说一说啊?【出示前面的6个问句】

4、师:小朋友们都同意吗?师:那我们就一起把这个结果宣布一下。(给动物颁奖)请六位学生上台将“长”“短”“好象一把伞”“扁”“弯”“最好看”奖牌读出并把奖牌贴到相应位置。

5、男女对话训练。

(设计意图:利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读好问句,突破本课教学难点)

6、感情朗读,指导背诵。

(四)挖掘课外资源,拓展运用

刚才,我们一起到森林里参加了小动物们举行的“比尾巴”比赛,都当了一回最棒的小裁判。你们觉得有趣吗?那么李老师这还带了许多小动物来报名参赛,你们瞧!这是什么?(燕子)对了,是燕子。燕子尾巴的特点是形状像(一把剪刀)我编的儿歌是“谁的尾巴像剪刀?燕子的尾巴像剪刀。”请大家以三个人一组,介绍下面这些小动物有什么特点,并像李老师这样编一句儿歌好吗?(ppt出示老鼠、金鱼、老虎)

生:谁的尾巴细?老鼠的尾巴细。谁的尾巴粗?老虎的尾巴粗。谁的尾巴像扇子?金鱼的尾巴像扇子。

(设计意图:挖掘课外资源,拓展运用。结合课件所给的图片或联系实际生活,学会提问。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勇于探索,乐于搜集资料,并学会合作学习。)

六、书写指导

1、“巴”和“把”,播放书写动画视频,提示“把”里含有“巴”,但是加上提手旁后巴变小了。

2、“金手指”书空练习笔顺。

3、师在田字格中范写,生在田字格中跟写,每个字写两个。(写字前齐背三个一,写字歌)

4、师巡视,将写的好的投射到白板上找学生点评,改正。

七、总结本课,情感升华。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许多汉字,更了不起的是会创作儿歌了,老师祝贺你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一定要学会保护动物,和它们永远做好朋友!

(设计意图:充分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激发其热爱学习,并引导学生喜欢动物,保护动物,初步具有环保意识。)

八、教学反思

《比尾巴》这篇课文采用三问三答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课文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富儿童情趣。我抓住这篇课文极具趣味性的特点,围绕“比尾巴”大赛展开设计,环节与环节之间衔接自然,环环相扣,以智力大闯关游戏导入课堂复习生字、生词,以比尾巴评尾巴学习课文,以说尾巴写儿歌进行拓展训练。每一个环节的设置都注重了情境的创设,都采用最具有童真童趣的语言,符合低年级的认知特点。

教师节小短句篇8

关键词:大学文科课堂“是不是”类教师提问

一、引言

本文中大学文科课堂的“是不是”类提问是指除表示反诘性语气之外,在句末带上“是不是”“是吧”“知不知道”“知道吧”“懂吧”“懂不懂”“对不对”“对吧”“好不好”等短语的提问。

目前学界对教师提问语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小学课堂及大学二语教学课堂策略分析,且缺乏足量语料的支撑。我们将近64小时的课堂录音转写材料,整理汇集为2000余条大学文科课堂教师提问语料集,共计63000余字。在此基础上我们发现,“是不是”类提问不是个别教师的口头习惯,它出现频率较高,广泛分布在不同文科科目、不同教师的课堂语言中,总计有963条语料。其中年轻教师比年长教师更倾向于在句末加上“是不是”类短语。根据这一现象,我们对“是不是”类提问进行分析,通过数据统计了解其使用现状,并对此加以解释。此外,结合语料、教育学与心理学,我们试图构建大学文科课堂教师提问机制。

二、分类

大学文科课堂的“是不是”类教师提问可以分为两大类:陈述型与疑问型。

(一)陈述型“是不是”类提问

陈述型提问一般发音较轻,语速快,句末为降调;目的在于放缓教师的讲课节奏,延长供教师思考反应的时间。如:

(1)鲁迅兄弟两个,是吧。

(2)“东”也是“德红切”,对不对。

(3)“你吃了吗?”是吧。

(4)用欧拉图可以看到这部分是交叉的啊,是不是。

(5)你还可以看看这个“秒+V”是不是有类型意义,是吧。

(6)副词的确可以和动词相组合,对吧。

(7)这个是“X不X”是吧。

(8)这边“采采卷耳”是吧。

(9)小a在作案现场也不一定是杀人凶手,是不是。

(10)加个“并非”,是不是。

例(1)、(2)、(6)、(7)、(8)中的前一小句都为既定事实,句末加“是不是”类短语并不带有询问目的,只是放缓讲课的节奏;例(3)、(4)、(5)、(9)、(10)中“是不是”类带有轻微询问意,但目的并不在于由学生做出反应,而是教师需要对前一小句进行判断或操作,此时教师在句末习惯性附上“是不是”类短语,意在使该话题延长1~2秒,使自己有足够的思考时间组织思维与语言,继续这一话题的讲授。

(二)疑问型“是不是”类提问

疑问型提问一般有重音,语速较慢,句末为升调。根据提问目的的不同,疑问型可以分为两类:“有疑而问”与“无疑而问”。

1.有疑而问

有疑而问的目的有3:1.询问学生意见;2.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作大体了解;3.当某一内容师生双方均知晓,而教师突然忘了该内容时,教师有意让学生说出来。如:

(11)我们知道杭州张氏叔侄冤案,是不是?

(12)你们用、全部用wps是吧?现在你们用的。

(13)这个语言类型学啊,大家知不知道?

(14)“老张并非在屋里”是吧?

(15)今年也有个词叫什么啊?诶,今年,就那个马伊是哇?

(16)我之前也给大家介绍了很多套路和方法,是吧?

(17)这个巨人大家应该听说过,是哇?

(18)你们一年本科五千五的学费,是啵?

(19)雷军,知道么?就那个仙桃人,武大毕业的,现在做小米手机的你们知道吧?

(20)方言特征词,知不知道?

(21)梁实秋被鲁迅骂得,什么?是吧?

(22)什么叫同位角?这个是吧?

(23)这是肯定命题,是不是?

(24)它们逻辑性质、逻辑值相同的,是不是?

例(11)、(12)、(17)、(18)、(19)为经验类提问,其目的在于询问学生意见,也隐含了希望学生做出肯定回答之意,但得到否定回答也无妨。例(13)、(14)、(16)、(20)、(22)、(23)、(24)是对以往知识的回顾与应用,教师说出了正确答案,再由学生判断其是否正确,这种调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方式相较于直接提问要简单得多,也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例(15)、(21)属于第三类,教师认为学生知晓某内容,但教师在讲授过程中突然遗忘,此时便借“是不是”类短语有意让学生说出该内容,提醒自己,以便继续教学讲授。

2.无疑而问

无疑而问的目的在于说服学生或引起学生注意。如:

(25)创造词语要造“新词”啊,诶,你不能“生造词”啊,对不对?

(26)说“天爱下雨”,没有说“天喜欢下雨”的,对不对?

(27)你写个招聘启事那不能连招聘对象都不明确啊,是不是?

(28)这个腊梅不是摘的,是折的呀,对不对?

(29)你都没搞清楚你要研究的是个什么东西,你怎么能下手做咧,是吧?

(30)不要把蕴涵和逆蕴涵搞反了,知道吗?

(31)撒种子也不一定有粮,对不对?

(32)现有的语料库是不能达到你们的检索期望的,对不对?

(33)形容词加名词这种搭配的,那就更难找啦,是不是?

(34)他有的是贪生怕死是吧?

(35)我就想问一下,我们一起来举手好啵?我跟你们一样,诶,就是我们支持简体的,我们支持繁体的,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支持繁体的,就是现在要弃繁、要弃简从繁的,我们看看有多少人,我们举一下手好不好?

(36)以一个你熟悉的书籍作为本体,造六个比喻,分别使用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反喻、较喻,分别各造一个,就我们读的书啊,书籍,作为本体,各造一个句子,把我们学的六种的比喻,各造一句,好吧?

(37)无非就是什么,这个是、中国是拿着树根,把树这么举起来,对不对?外国是干什么呢?拿着树根把树朝下,对吧?

(38)上帝让我们有记忆的能力,又让我们遗忘,这是动量守恒啊,对不对?

(39)我们先不考虑这个问题,好不好?

(40)尽信书,不如无书,是吧?

(41)“麻”还是有感觉的,是不是?

(42)有“晕车”,有没有“晕摩托”这个说法?只有说“他晕车,连摩托车也晕。”是不是?

例(25)、(26)、(27)、(28)、(29)、(31)、(32)、(33)、(34)、(35)、(36)、(37)、(38)、(39)、(41)、(42)这16例均为教师对前一小句作出定论性的判断,企图借助“是不是”类短语缓和语气,说服学生,使学生的认知更容易偏向教师的观点,而不允许学生有否定回应;而例(30)、(40)则借助“知道吗”“是吧”引起学生注意。

三、使用现状及原因、作用分析

在课堂中使用“是不是”类提问已不是个别教师的口头习惯,通过调查可以发现,这类提问普遍存在于大学文科教师课堂提问中,平均每节课45分钟会出现4.1次“是不是”类提问,包括“是吧”“是不是”“知道吧”“知道不知道”“懂吧”“懂不懂”等。我们以45岁为界,观察5位年轻教师与13位年长教师使用“是不是”类提问的频率,发现年轻教师每45分钟平均使用次数高达6.8次,而年长教师每45分钟平均使用次数为3次。其中陈述型、疑问型“是不是”类提问所占比例也不同(见表1)。

总体而言,年长教师使用“是不是”类提问的比例较低,仅占26.6%(256/963);相反,年轻教师更倾向使用该类提问,占73.4%(707/963)。无疑而问的使用比例最高,达46.6%,其中又以年轻教师使用最为频繁;陈述型“是不是”类提问使用比例较低,主要使用人群为年长教师。

结合课堂实际情况,我们认为教师在课堂中频繁使用“是不是”类提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3点:

1.课堂授课时,除了提问与学生互动外,教师都要求不断地输出话语,一节课45分钟会给教师带来高强度的体力消耗和疲劳感,这也是年长教师倾向于使用陈述型“是不是”类提问的原因所在。为了放缓讲课节奏,教师会不自觉地在句末加上陈述型“是不是”类短语。

2.当教师在快节奏授课输出话语时,经常会出现一句话不连贯或前后句逻辑出错的现象,这是思维与语言快速反应过程中的不对应现象,这在年轻教师和年长教师中都存在。为了减少这类语言混乱错综及其带来的尴尬,教师经常性地提出“是不是”“知不知道”等为自己留有1~2秒的时间,伺机思考下一句话或下一个讲授点。

3.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企图说服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或提醒学生注意听课而利用这一习惯性口语标记。同时,这也是年轻教师不自信的表现。

由此我们也可以了解到“是不是”类提问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四点:

1.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活跃课堂氛围。

2.教师在句末加上“是不是”类提问,可以延长其连续讲课时的思考时间,有利于教师为后续教学组织思维和语言。

3.征求学生意见,以期获得认同感。

4.增强说服力。从心理学上看,“是不是”“是吧”“知道吧”这类句末提问可以有效说服将信将疑、犹豫不决的人,在课堂提问中,此类提问可以更有效地说服学生,并使教学过程更加顺利。

四、教师课堂提问机制

基于教育学、心理学及课堂实际调查,我们拟建了大学文科课堂教师提问机制(见图1)。由教师心理出发,我们可以看出课堂提问语言语表形式形成的深层心理原因及内在驱动力,由此构成了由表及里的教师提问机制。

图1:大学文科课堂教师提问机制示意图

五、结语

本文从提问目的的角度将“是不是”类提问分为陈述型和疑问型(有疑而问、无疑而问),借助数据统计发现了年轻教师更倾向于使用无疑而问型“是不是”类提问,而年长教师则倾向于使用陈述型“是不是”类短语作为句末后缀;同时我们结合课堂实际情况与心理学对“是不是”类提问的作用及其高频出现的原因作了分析;最后基于课堂调查、语料分析及教育心理学构建了大学文科课堂教师提问机制。

(本项目受2013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支持,本文属项目二期成果。)

参考文献:

[1]冯燕.大学文科课堂教师提问语言研究[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4,(3).

[2]刘焕辉.言语交际学教程[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

[3]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孙汝建.口语交际与副语言[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5]涂艳国.教育学导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6]王寅.什么是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

[7]杨雪燕.外语教师课堂提问策略的话语分析[J].中国外语,2007,(1).

教师节小短句篇9

关键词:合作学习;复习旧知;操练句型;阅读课文;巩固新知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2-098-001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合作学习,一般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我认为合作学习活动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主要可以穿插在以下几个步骤之中。

一、复习旧知,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一节课的开始,教师和学生进行热身运动,主要是为了巩固以前所学内容,往往进行单词或者句子的复习。英语单词句子的复习往往是枯燥乏味、机械重复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就采用了学生之间的合作复习来完成。在教5aUnit3atamusiclesson这一环节,我就安排了这一项活动,首先是示范问答:t(师):whatcanyoudo?S1(生):ican…然后要求一个学生问另一个同学回答,一个接一个,学习气氛非常热烈,学生积极性都很高。

二、操练句型,训练学生的语言

在呈现新的语言知识项目之后,就进入句型操练这一环节,此环节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熟悉新的语言知识的书面和口头表达形式。这种操练难度一般不大,通常以教师控制式的机械性操练为主。教师通常是出示一些有关的图片、幻灯片、实物或者是关键词等指挥学生进行练习,直接以快频率的方式让学生一对一对地(pairbypair)、一问一答(askandanswer)或者是设计调查表(doasurvey)等形式,让小组合作学习。在教授5aUnit9Shapes这课时,在学习完句型“whatshapeisthe…?it’sa….”时,我就让同桌看图片,或者是根据教室里的实物进行口语练习。学生可以通过视觉、听觉、口头表达,很快地掌握新的语言项目。

三、阅读课文,促进学生的交流

阅读理解课文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也为学生在实际中进一步自如地运用作好准备。课文练习的内容应该具备一定的难度,学生在问答时有较宽的选择余地。同时适宜的穿插“对练”或“组练”方式,用几分钟时间让学生看图、看物问答,模仿对话,表演课文对话等等。教师要巡视监听,对有困难的“队”或“组”进行一些必要的指导,充当“助手(helper)”或“引导者(guide)”的作用。在教授5aUnit9Shapesa部分的课文的时候,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课文的内容,我就出示下列几个问题:(1)whatistheboydoing?(2)whatdoeshehave?(3)Lookatthelongkite,howmanycirclescanyousee?(4)whocandrawacircle?(5)whatshapesarethekite,thebag,thesunandthemoon?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己朗读课文,读完课文之后,就要求同桌共同来找出老师所提出问题的答案,同桌之间互相帮助,领悟能力好的学生可以帮助后进生,这样就便于学生更透彻的理解本课的内容。在朗读课文的时候,我也用了分角色朗读的形式,根据课文中的角色,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课文的朗读。学生在角色朗读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问题,如语音语调发音不准、忘词等,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让每组优秀的学生带动胆小不愿开口的学生,效果非常显著。这个阶段的特点是节奏放慢,频率放低,但密度大,气氛活跃,学生参与意识强,有利于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

四、巩固新知,发展学生的思维

这个阶段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多种模拟日常生活的背景中,运用所学的语言解决实际问题来体现语言的各种功能。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来作答,答案是多种多样的,不可预料的,学生的自由度较大,有充分发挥创造的机会和余地。这时候最好以“组练”方式。在教授5aUnit9Shapes这环节之中,我就设计了两组的小组合作活动,一个是“shapestory”,这是一个关于图形的小短文,我首先把六个学生分为一个小组,然后把这篇短文分成6句,并且把顺序打乱分发给个学生,接着让小组的学生合作把短文排好顺序,之后小组中的六个学生按照排列好的顺序来朗读这篇小短文,每个学生读一句句子,最后老师出示一个与这篇短文有关的问题让学生来回答,以此来了解学生是否理解了这篇短文。另一个活动是安排了“shapepicture”。这个环节是让学生根据今天所学的形状,四个学生为一组的合作画出一副有关形状的图片,然后根据所画的这张图片来写几句话,如thisisa…thereare…circles/squares/rectangles。让每个小孩都参与其中。这时的特点也是密度大、气氛热烈活跃,学生们有充分发挥、表现自己的机会。随着课堂语言实践量的增加,学生获得了充分的语言实践的机会,为获得“为交际运用英语的能力”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学会取长补短,促进共同提高;教师实现师生互动,达到教学相长。合作学习给课堂教学带来活力,使学生感受到在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中,学习不再是麻木受灌输的苦差,而是一件充满想象、创造、发现和快乐的事情,让学生主动发展。合作学习同时也对教师的自生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外语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努力开拓,拓宽合作空间,弘扬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关注和尊重学生的需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参考资料:

[1]陈华.新课程理念下英语教学中的合作学习[J]教书育人,2007年S9期

教师节小短句篇10

1、敲响开场的锣鼓与一般的演讲相比,节日演讲尤其注重开场气氛的渲染,即一开场就要锣鼓喧天,把人们迅速带入节日现场,让人们欢乐起来,愉悦起来。敲响开场锣鼓是节日演讲成功的起点。那么,怎样使开场的锣鼓“响”起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注意重点词的修饰,让开场的语言充满热情、充满激情、充满感染力。如学生代表李君在《老师们,节日好》中讲道:“走过了夏天,迎来了秋天。在这金风送爽的季节,我们盼望,就像花蕾盼望绽放,就像孩童盼望过年,终于盼来了教师节。在这个让人仰慕的日子里,请允许我向全体老师表达我心中最最热诚的问候和祝愿———问候一声:辛勤培育我的老师们,你们辛苦了!祝愿一声:无悔奉献人生的老师们,你们节日好!”你听,演讲者几乎对每一个重点词都作了修饰:秋天是“金秋送爽”的季节,教师节是“让人敬慕”的节日,对教师节的盼望,不惜用“花蕾盼望绽放”“孩童盼望过年”两个比喻去状写,称老师是“辛勤培育我们”的老师,是“无悔奉献人生”的老师。由于有了这些词语精心的装点,就使这段开场白激情飞扬,产生强烈的共鸣效果,不仅使老师们兴奋不已,也让所有的听众欢欣鼓舞。

2、唱好节日的赞歌节日演讲是使人感动的演讲。“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唱好”节日的赞歌,就是要带着感情去唱,唱出感情来,给人以节日的快乐。具体地说,不论是在演讲中叙事,或是发表议论,状写景物,都要动情于心,动情于人。如《在护士节庆祝会上的演讲》:“虽然我们的工作既平凡又普通,可是它和千百万人的幸福紧密相联;虽然我们的工作既辛苦又劳累,可是它和千百万人的命运息息相关。不是吗?朋友们,护士与每一个人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你降生到这个世上时,第一个迎接你的是我们护士;当你病魔缠身时,为你解除痛苦的是我们护士!”短短的一段演讲,在陈述护士与每个人千丝万缕的联系的时候,一句一个“我们护士”,两次重复,表达了一个护士对自己职业的爱,对自己岗位的爱,唱出了护士的自豪与荣耀。
再如《在紫阳县庆祝老人节大会上的祝词》:“在跨世纪的历史进程中,你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余热生辉,壮心不已。三通建设有你们的心血,山地开发有你们的足迹,企业复活有你们的卓识。你们的行动给人以力量,你们的精神给人以鼓舞,你们理当受到全县人民的爱戴与尊重。这虽是一段议论性演讲,但并不缺少情感,用“你们的……”这些句式,排比出对老人的赞美与敬仰,讴歌了老年人壮心不已、老有所为的品格。

3、精心组织短语、短句,节日是欢乐的日子。节日演讲,是通过表达对节日的祝贺,为节日的欢乐气氛增光添彩的演讲,这是演讲者必须十分明确的指导思想。因此,节日演讲不仅要篇幅短小精悍,句子也要力避拖沓散漫,要精心组织以四、五、六言为主的短语、短句。这样,才能营造出欢乐的演讲节奏,与节日气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在神圣的劳动中创造希望》,在讲到劳动创造历史和文明时说:“我们的先民们挥动石刀石斧,燃起篝火,斩除荆棘,团结一心,呼啸呐喊,猎获野兽,拾回野果,……朝朝暮暮,岁岁年年,一步步从黑暗走向光明,从野蛮走向文明……”<选用短句、整句、运用对偶排比,欢畅轻捷,再现了我们祖先的劳动场面,历史的巨幅画面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同时也为“五一劳动节”渲染了气氛,涂上浓烈的一笔,使我们感受到劳动的神圣和伟大。

4、选用亮丽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