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创新技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8 23:52:41

网络安全创新技术篇1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与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通信网络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通信网络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由于其本身较强的开放性,导致应用过程中使用者的信息安全受到很大威胁。随着网络攻击现象加剧,有害信息传播手段不断更新,致使网络安全问题日渐严峻,加快网络安全技术持续创新已刻不容缓。文章阐述了网络安全问题的概念,通过对存在的安全威胁因素进行分析,提出网络安全与通信技术的应用创新研究,为解决网络安全问题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网络安全;通信技术;应用创新

0引言

信息技术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网络的普及和发展,社会对信息系统的需求量日益增加。通信网络信息安全支撑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支撑着关键基础设施的建设。随着科技的进步发展,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十分突出,尤其是信息的安全问题、保密问题以及可靠性等问题越来越突显[1]。通信网络的安全进行防范主要是负责保护系统软硬件,保护信息数据,防止遭受病毒的蓄意破坏,从而导致数据的篡改和泄漏。因此,需要加强对网络安全有效保护措施的研究力度,保证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正常运行。

1网络安全问题概述

1.1网络安全的概念

计算机网络主要向用户提供网络信息资源,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根本上说,网络安全其实就是保障网络中的信息安全,其中包含了物理安全以及逻辑安全。物理安全是指保护数据处理系统的安全管理和技术保护措施,用以保护网络软硬件不受病毒破坏,信息数据不受病毒的侵害[2];逻辑安全是信息安全的延伸,是防止信息被非法访问,保证用户在被授权情况下访问网络信息。

1.2网络安全威胁的因素

(1)软件的脆弱性。软件应用、发展同时,出现了各种系统和应用软件,这些软件也更加的复杂,设计者在设计的时候也难以对其运行时产生的种种问题进行预测,更不能预测软件在不同环境下运行会发生什么,这就难免会出现软件漏洞[3]。软件漏洞有主动漏洞和无意漏洞之分,前者是指设计人员在设计软件时为控制系统或者窃取信息故意制造的漏洞;无意漏洞是指设计者由于疏忽或其他技术原因而产生的漏洞。

(2)协议的脆弱性。计算机网络是基于通信协议运行和互联的。计算机网络产生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信息共享和数据库交换。在最初设计当中没有从整体上进行考虑,缺少整体设计,而且协议的开放性和共享性等也没有认证机制,加密机制也缺乏[4],存在先天性不足,这就使得网络安全存在诸多问题。

(3)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脆弱性。数据库主要应用于客户/服务器平台。数据库通过服务器上的DBmS系统管理相关数据信息。客户/服务器平台中有多个客户端,每个客户端均强烈要求分享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数据库的安全,对信息安全产生威胁。目前由于对数据库的保护技术手段相对落后,难以保障数据库数据安全,造成数据库中的数据极易遭到破坏。

(4)人为因素。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黑客技术也随之进步提高,人为利用黑客技术非法侵入、植入病毒、窃取信息的事件频发。黑客正逐步发展为侵害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主要攻击者。此外,许多单位没有配置相应的安全管理人员,没有定期的检测计算机网络安全信息系统,从而导致有潜在威胁时也无法做出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5]。

2网络安全与通信技术的应用创新

2.1通信技术的应用

(1)防火墙技术。防火墙是处理网络安全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防火墙常用于逻辑隔离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它是安装在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的连接点上的,从而保护内部网络的技术保护内部网络不被授权的用户进行非法访问[6]。防火墙主要是用于加强网络间访问控制的一种网络设备,能够对网络起到保护作用是因为:第一,能够对流经的信息数据进行扫描,过滤一些有害攻击;第二,通过防火墙可以将后台中不常使用的端口关闭,避免访问特殊的站点,以此避免非授权用户的非法访问;第三,能够对滥用网络情况进行统计。防火墙技术能进行身份认证,而且还综合了加密和控制访问技术,使网络更加的安全。因此,网络管理人员可以结合其他的安全技术应用于计算机网络中,以提高网络的安全。然而,利用防火墙技术只能防御来自外部网络的攻击,并不能抵御内部产生的网络攻击,更不能防范病毒破坏,这样经过伪装的攻击者常常可以横行无阻地侵害网络内部系统。

(2)数据加密技术。确保网络信息不被恶意篡改和截取的数据加密技术,在网络通信安全中十分重要。数据加密技术能对传达的信息进行加密,信息在保护作用下可以用密文的方式进行传送,就算是攻击者截取了信息也无法知道信息内容。采用数据加密技术可以有效地防止信息被恶意篡改截取。数据加密技术根据接收方和发送方密钥的具体情况加密算法分为对称算法和公开密钥算法。其中对称算法加密、解密密钥相同,该方法具有计算速度快的优势,对称算法中的密钥是保证网络完全的重要方面。公开密钥算法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互不相同。相比较对称算法,公开密钥算法更便于对密钥进行管理,但是后者算法要比前者复杂,花费的时间也多。因而,在网络安全维护中,这两种方法可以结合使用。

(3)入侵检测技术。入侵检测是指计算机网络系统收集相关的重要信息,分析采集的信息,以便从信息中找到遭受攻击的地方,找到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并根据找出的疑点做出相应的处理。根据检测方法可以将入侵检测分为误用检测、混合型入侵和异常检测三种。第一种检测是根据已知的攻击方式来制定入侵模式库,然后通过其进行判断。误用检测能够检测已知的攻击模式,却不能检测新的入侵方式。而异常检测则是对计算机网络中存在的不正常的行为进行检测,检测非正常使用计算机网络资源的情况,从而找出非法入侵的行为。异常检测具有检测速度快、检测未知攻击的特点,但是异常检测的错误率较高。混合型入侵检测系统是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入侵方法。入侵检测技术的功能主要表现在:①审核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人配置,检测其安全漏洞;②检测计算机信息系统,分析使用用户的活动;③查找使用用户违规操作的行为;④统计分析不正常的行为,找出攻击方式的规律;⑤及时检测攻击者的入侵行为,并对该行为做出相应的反应;⑥检测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的正确性,分析信息数据的正确性。

2.2网络安全与通信技术的应用创新

网络安全与通信技术的应用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标准化活动。国际标准化组织正积极制定相关的安全评价标准;其次,internet安全标准化。internet安全标准主要是电子邮件方面的安全保密标准。最后,加密算法。加密算法主要包括iDea、B-CRYpt、FeaL、mULt12等方法。标准化的安全技术不仅方便用户使用网络,还促进了社会网络信息系统的良好发展,目前每一个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在积极使用标准化的安全技术。

3结语

总之,网络安全与通信技术的应用创新对实现计算机网络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加大研发力度,积极运用标准化的安全技术,有效促进网络安全和通信技术的应用创新,实现计算机网络可持续发展。

作者:谭魏欣单位:湖北省荆州市长江河道管理局通信总站

参考文献:

[1]熊芳芳.浅谈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及其对策[J].电子世界,2012(22):139-140.

[2]刘超,王冠超.网络安全与通信技术的应用及创新研究论述[J].中国新通信,2016(2):77.

[3]何道敬.无线网络安全的关键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2.

[4]张建锋.网络安全态势评估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

网络安全创新技术篇2

当前我国正从网络大国迈向网络强国,能否拥有一个安全的网络环境,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群众的福祉。庞大的网民群体,不断变化的网络形势使得网络安全牵一发而动全身。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把握网络安全的丰富内涵,要立足于国家安全的视角,紧紧抓住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这一核心,坚持自主创新与对外开放并重;努力提升我国在网络安全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中牢牢把握住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将网络安全纳入到法治的轨道上,让网络安全治理有法可依。

技术:网络安全的“命门”

由信息社会催生的网络信息技术正深刻地影响着全球的安全格局,要想在新的环境中处于领先优势,就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紧跟新一轮信息化发展浪潮中的趋势,依靠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来构筑网络安全,才能维护我国网络空间不受侵犯。

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是构建网络安全体系的首要前提。提出,要牢牢牵住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抓紧突破网络发展的前沿技术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进国产自主可控替代计划,构建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体系。信息时代的创新能力是比资本、资源更能决定核心竞争力的所在,必须认识到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是保障网络安全的命门,离开了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来谈网络安全无异于沙上筑塔。因此,我国需要大力发展核心技术,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通过创新驱动战略,建立战略清晰、产业先进、技术领先、攻防兼备、整体推进的网络安全创新发展新机制。

在概括网络安全的本质特征时指出:网络安全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构筑网络安全体系必须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并重,自主创新不是关起门来搞创新,不能闭门造车,互联网的开放性决定了网络安全是开放条件下的安全问题。在理解网络安全与自主创新的辩证关系时,既要坚持安全是开放的前提,坚决摒弃那种认为应该对互联网放任自流的观点,同时也要认识到开放是安全的基础,坚决反对那种认为互联网过于危险复杂因此直接一封了之的僵化观点和陈旧手段。

话语:要占据舆论制高点

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36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快提升我国对网络空间的国际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互联网的特点在于,它突破了空间的限制,从而消解了传统意义上的国家边界,目前网络已经成为继领土、领海、领空之后民族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第四空间”,而网络话语权也成为各国在国际话语权博弈场中的新角力点。

在依靠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构筑网络安全体系之外,还要深刻认识到,当今大国网络安全的博弈,不单是技术博弈,同时也是话语权的博弈。由话语产生的权力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话语权,就能通过议题设置,占据舆论制高点引导舆论,在国际网络安全议题中发挥自身影响力。网络安全与话语权建构是一体两面,两者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缺乏强大的网络空间话语权,难以真正建立稳固的网络安全;缺乏一个稳固的网络安全体系,就无法在国际网络空间获得足够的话语影响力。

当前我国的国际网络安全话语权仍明显滞后于综合国力提升,严苛的国际舆论环境使得我国网络安全面临着巨大挑战,推进网络安全建设需要全面提升中国的国际网络安全话语权。因此,必须积极参与国际话语规则的制定,营造有利中国的国际话语语境,善于利用境内外媒体,用多元声音塑造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网络安全对外体现在国际网络话语权的博弈,对内则体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中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牢牢把握。指出,必须高度重视网络社会治理体系,确保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不断增强网络安全保障能力。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是网络安全不可或缺的一块拼图,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网络意识形态总体趋势向好发展,但价值观多元化、社会公共事件频发也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造成一定的冲击。保障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要处理好网络安全的开放性和动态性之间的关系,主动扩大主流意识形态网络活动空间,加强对网络正常民意表达的保护力度。

法治:网络安全底线与基石

互联网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网络安全治理不断面临着新的挑战,网络色情泛滥、网络谣言屡禁不止等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对此明确指出,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要坚持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网络安全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新兴领域,中国正在由网络大国迈向网络强国,如何将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理念贯穿于构筑网络安全整个过程将是一项需要不断实践的工程。

网络安全创新技术篇3

本次分论坛以“突破核心技术,保障国家安全”为主题,邀请“产学研用测”各界专家,围绕“基础技术、非对称技术、前沿技术”等不同角度,探讨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及其在重要领域的应用问题。来自中央和地方网络安全管理部门、网络安全企业、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管理部门、武汉市高校网络安全专业的学生,共200余人参加了会议。

与会专家一致表示,国家网信安全的根基在于核心技术的突破。与此同时,注重主动防护、人才培养,实现协同联动,共建数据开放、信息共享的合作机制也至关重要。

主动防护,敢于争先

当前,互联网发展重心由pC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转移,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更加凸显。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昌祥针对主动免疫防御话题发表演讲,他认为,网络空间安全是集计算、通信和控制等学科交叉的科学问题。消极被动的封堵查杀防不胜防,“就好比人没有免疫系统”。他表示,由于人们对it的认知逻辑的局限性,故不能避免逻辑缺陷对任务执行的影响,尤其是难以应对人为利用缺陷进行攻击。因此,必须从计算体系结构和计算模式等科学技术创新去实现相对安全。

沈昌祥院士表示,要建立一套攻击者进不去、非授权者重要信息拿不到、窃取保密信息看不懂、系统和信息篡改不了、系统工作瘫不成、攻击行为赖不掉的计算机免疫系统,这就是“可信计算”,一边计算一边防护,计算结果跟预期一样,全程可测可控。他介绍,1992年中国可信计算正式立项研究并规模应用,到目前已形成自主创新体系。

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建华针对新形势下密码技术提出自己的思考。他表示,个人电脑时代,网络应用的安全防护基于pKi进行,有内置私密的USB硬件设备。而现在,超过七成的网络访问都是在移动智能终端,传统密码技术在当下的移动互联环境下遇到了巨大挑战,安全性很难得到保证。

郑建华院士认为,中国的信息技术长期落后于发达国家,但随着中国手机网民增多,中国通过移动终端的信息服务,比例已经高于发达国家。在移动互联环境下如何使用密码?全球最大的研究样本,就在中国。中国完全有可能在这方面“弯道超车”,做到全球领先。

中标软件总经理韩乃平强调,要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防御,从底层实现安全增强,并且要坚持安全可信与产业发展并重。在重点打造可信操作系统同时,应面向国防、行业信息化、军工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在设备信息化、移动终端安全等方面进行创新。韩乃平认为,未来的网络安全,特别是基于可信计算的网络安全有非常光明的前途。

行业协同,跨界创新

面对网信领域复杂的攻防形势,奇虎360首席安全官谭晓生表示,安全攻防是一种攻防不平衡的状态,“你被别人搞定了,可能要几个月之后才知道,但是攻击者得手的时间是以秒、分来计算的,而真正开始预防和处置则基本是以月为单位。”他说:“威胁情报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但产业的能力协同更为重要。在行业里应追求能力上的协同,有了能力协同就能够进行更为快速地处理。”谭晓生通过G20安保期间的一个应急处置案例说明事件高效处理的关键在于“威胁情报+产业协同+扁平化组织结构”。同时,他还呼吁网络安全行业能够“协同联通,共建安全”。

山石网科通信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罗东平同样非常赞同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一个企业能把其中几项核心技术做得强大了,已经非常了不起了。”他表示,国内网络安全企业应该真心遵从工匠精神,在各自擅长的点把核心技术做精做强。各个企业之间长板合力,共同打造更加安全的网络。

在发展路径选择上,匡恩网络技术委员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孙一桉认为,互联网企业应该多多关注一些跨界的新领域,比如人工智能、工业物联网安全等。这些新领域的起点都差不多,如果我们直接做挑战者可能会走得更好,尤其中国是世界上智能制造的最大应用场景,未来物联网的最大应用市场,所以工业控制物联网的安全中国应该成为世界第一。

培养人才,弯道超车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核心技术的突破,离不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武汉市网信办主任黄长清发表致辞,他表示,我国的互联网技术落后,培养网络安全人才尤为重要。武汉打造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践行“五大创新”,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将成为网络安全人才的培养高地。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应时表示,武汉大学在中央网信办、武汉市网信办的指导下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成立了武汉大学网络空间安全研究院,努力在新的形势下为我国网络信息安全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论坛的“高端访谈”板块,众专家围绕突破核心技术瓶颈、夯实技术产业支撑进行了探讨。谈及企业的软肋和命门时,各位嘉宾纷纷提到人才培养、核心技术、业务与技术合作等的重要性。针对企业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时,谭晓生指出芯片、操作系统以及人才培养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网络安全创新技术篇4

关键词:信息安全专业;网络与网络安全课程群;工程训练;自主学习

1研究背景

随着网络及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和信息安全风险日益增长。在全球范围内,计算机病毒、网络攻击、垃圾邮件、系统漏洞、网络窃密、虚假有害信息和网络违法犯罪等问题日渐突出。据有关国家信息安全机构统计,我国每年被黑客攻击的网页达10万数量级,钓鱼网站数量占世界总量比例偏高,位于我国的僵尸网络的肉鸡数量位于世界的前列,分布式拒绝服务的受害者数量非常庞大。如何保证网络的安全性,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如应对不当,可能会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带来不利影响。提升网络普及水平、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和信息安全保障水平,是国家近年来的信息化发展战略之一。

社会对网络安全人才的需求量在不断扩大,急需大量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受过良好工程实践训练的网络安全人才。培养网络与网络安全人才,对推动国家的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有重要意义[1-4]。如何使高校的本科生教育与社会需求接轨,为社会培养有用的网络安全技术人才,是我们在网络与网络安全课程体系建设中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本文主要围绕北京工业大学信息安全专业建设情况,对网络与网络安全课程群的设置与建设情况进行详细介绍,探讨网络与网络安全课程群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改革思路。

2网络与网络安全课程群设置

北京工业大学信息安全专业于2003年在计算机学院成立,到2005年,建成了具有初步规模的信息安全专业教学与实验环境。近几年来,在国家和北京市的支持下,专业建设取得突飞猛进的进步。2007年,本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2008年被北京市教委批准为特色专业,2010年被评为北京市重点学科。网络安全是北京工业大学信息安全交叉学科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在沈昌祥院士的带领下,信息安全专业以“立足北京、服务北京”为基本办学定位,加强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国家和北京市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推进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该专业逐步形成了满足培养国家和北京市经济和行业发展急需的信息安全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需求的教学体系。网络与网络安全课程群是我校信息安全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该课程群主要培养信息安全系本科生在网络与网络安全方面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5-7],要求学生掌握网络和网络安全基本理论知识,学会规划网络和配置网络,并具备使用防火墙、Vpn、病毒防治等工具维护网络安全的能力。在课程群的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上,充分体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教学规律,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图1展示了信息安全专业课程的拓扑图,其中网络与网络安全课程群设置用灰色阴影文本框表示。

现行的信息安全专业的本科教学计划包括计算机网络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实验、路由与交换技术、网络设计、网络安全防护、信息安全体系结构、信息安全标准、安全协议、安全协议课设、计算机病毒防护、无线网络安全、防火墙技术、应用服务器安全等系列课程,建立了一定规模的实验环境。为了更好地安排上述课程群的教学内容,我们结合信息安全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进一步制定每一年的教学目标,使整个课程群的教学内容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针对一年级学生,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奠定专业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是为信息安全专业新生开设的第一门专业课程,在信息安全整个课程体系以及网络与网络安全系列课程群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门学科的内容博大精深,涉及到众多的概念、原理、协议和技术,它们以错综复杂的方式彼此交织在一起。为应对计算机网络在内容上的广阔度和复杂度,使学生能够在学习整个体系结构中某部分的具体概念与协议的同时,也能够掌握每一层协议在整个网络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我们采用自底向上和自顶向下相结合的方法。该方法能够使学生在对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原理和体系结构有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又能对协议和技术及其内在联系有一个全局的掌握,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体系。在该课的基础上,第二学期开设的计算机网络基础实验课程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各层协议功能和基本工作过程的理解与掌握,以验证性和演示性实验为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一年级就能轻松接触到网络相关知识。

针对二年级学生,我们开设了路由与交换技术、网络设计、网络安全与防护,培养学生在组网和网络配置方面的能力,同时使其了解网络面临的安全威胁,并具有简单的安全防护知识。通过路由与交换技术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路由与交换的基本知识,掌握各种路由与交换技术的特点及其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局域网组网与管理能力,使学生能够根据具体环境和应用目的设计合理的拓扑结构,组建网络,并具备解决网络中常见问题的基本技能。网络安全与防护使学生了解企事业网络中存在的威胁,掌握安全评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掌握网络安全策略的设计与实现、安全事故处理的基本方法。通过该课程学习,学生将学会网络安全防护的方法,为学生从事企业安全网络设计与网络管理等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针对三年级学生,为了加深他们对网络安全知识的理解,我们开设了信息安全体系结构、安全协议、信息安全标准课程。信息安全体系结构课程围绕如何构建一个安全的信息系统,并对构建安全体系结构的关键三要素(技术、管理和人员)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阐述。使学生掌握信息安全体系结构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在整体上认识构建一个安全的信息系统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通过结合具体的应用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安全协议课程使学生能够对网络安全协议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掌握各层安全协议的概念、原理和知识体系,在实践中学会应用网络协议知识分析解决各种网络安全问题。课程包括了许多网络安全的案例分析,让学生将课堂理论与应用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学会解决实际应用中的工程技术问题,了解设计和维护安全的网络及其应用系统的基本手段和常用方法。通过信息安全标准的学习,学生对国际和国内信息安全领域制定的相关标准方面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并重点学习几个信息安全领域中的核心标准。

针对四年级学生,注重对其网络与网络安全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一些能反映网络与网络安全最新发展情况的计算机病毒防护、无线网络安全、防火墙技术、应用服务器安全等专业选修课程,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实习和就业打下基础。计算机病毒防护课程既注重对病毒基本概念、作用机制和防治技术的阐述,又力求反映病毒防治技术的新发展,既兼顾课程的深度,又有一定的广度。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将掌握防治计算机病毒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为进一步深入学习网络安全课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无线网络安全课程则使学生对无线通信系统及其安全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初步掌握无线通信的分类和各种类别的基本原理,以及无线网络环境中的安全措施,为今后适应层出不穷的无线网络应用打下基础。防火墙技术课程使学生理解防火墙的基本知识,掌握防火墙的体系结构、关键技术以及构建、配置防火墙的基本方法,并对防火墙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有一定的了解。应用服务器安全课程主要讲解计算机应用系统面临的安全风险、应用安全涉及的相关技术和手段(包括数据存储技术及其安全)、应用系统安全解决方案以及方案的典型实现。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学生能够基本掌握设计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安全方案应考虑的若干方面,能够从系统的角度看待安全问题,并能综合利用几年来所学的安全知识解决系统的安全问题。

3网络与网络安全课程群教学方法改革

在网络与网络安全课程群的教学中,我们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抓好理论教学的同时,强化实践教学,形成了工程训练、自主学习、创新培养并举的特色教育理念。鉴于在实践教学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有力措施和突出成绩,我们在2010年获得了北京工业大学优秀教育成果一等奖。

3.1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2007年,信息安全专业对实践教学计划进行了全面修订,包括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比例、提高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比例、设置自选设计环节、强化综合设计和毕业设计环节、加强对实践教学体系各个环节的规范化管理。

针对某些比较重要的理论课程,如计算机网络基础,我们设置了专门的实验课程――计算机网络基础实验。针对技术性比较强的课程,我们设置了课内实验,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例如对路由与交换技术、网络安全与防护、安全协议、防火墙技术、计算机病毒与防护、应用服务器安全等选修课程,我们设置了课内实验(包括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使学生掌握高级网络技术和具备维护网络安全的技能。

课程设计是锻炼学生系统设计能力的好机会,我们设置了安全协议课设课程。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课设,每个小组选出组长,负责一些协调工作,提高团结协作能力,使同学间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信息安全专业实习、信息安全综合设计和毕业设计是信息安全专业比较重要的实践环节,是促进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我校信息安全专业与太极、瑞星等单位建立了校内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实习条件。信息安全综合设计和毕业设计使学生能够有机会参加一些工程项目的研发。综合设计题目与内容选取有一定的工程实际背景,体现应用性、先进性、综合性。毕业设计的题目主要来自企业或学校的科研项目。一些学生在公司完成实习和毕业设计,为顺利就业创造了条件。一些学生在学校的科研环境中进行实习和毕业设计,为考研和进一步深造奠定了基础。

3.2提倡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自学课程的开设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探索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我们开设自学课程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引导和启发学生为辅。这不仅要求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好的教学效果,还要有较强的责任心。该课程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网络与网络安全新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和网络技术发展的要求。在网络设计自学课程中,我们采用国外经典教材《CisconetworkDesign》,引导学生自己学习教材和阅读相关文献资料,通过小组分工协作完成一个真实的园区局域网络规划方案设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通过采用自评、互评、演讲等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参与力度,使学生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把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创新融为一体。

3.3通过创新活动,激发学生创新能力

结合网络安全课程群的建设,我们为学生开设网络与网络安全的创新活动和创新实践课程,利用第二课堂活动开展专业调查、社会实践和竞赛活动。具体采取了如下措施。

1)以校企联合的形式为学生举办多次安全知识的讲座。邀请院士、总工程师、总裁等作相关报告,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信息安全产业的发展状况,对他们后续的工程实践、实习就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各种科技活动和兴趣小组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能力。例如,我们成立了网络兴趣小组,促进学生参加网络技能训练;鼓励学生申请“北京工业大学星火基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通过组织各种竞赛,引领学生在创新中成长。我们多次指导本科生参加思科网院杯全国大学生网络技术大赛、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获得一等奖2次,二等奖3次、三等奖2次。

4)安排高年级本科生进入专业实验室,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的教学科研项目,逐步引导学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一些学生已经独立发表学术论文或与老师合作发表学术论文。

4结语

培养网络与网络安全的人才,对推动国家的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有重要意义。我校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提倡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创新活动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形成工程训练、自主学习、创新培养并举的特色教育理念,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焕国,黄传河,刘玉珍,等.信息安全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J].高等理科教育,2004(2):16-20.

[2]王清贤,朱俊虎,陈岩.信息安全专业主干课程设置初探[J].计算机教育,2007(19):12-14.

[3]王伟平,杨路明.信息安全人才需求与专业知识体系、课程体系的研究[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6(1):47-49.

[4]马建峰,李凤华.信息安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现状、问题与对策[J].计算机教育,2005(1):11-14.

[5]李毅超,曹跃,郭文生,等.信息安全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群建设初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3):90-93.

[6]俞研,兰少华.计算机网络安全课程教学的探索与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8(18):127-128.

[7]谌黔燕,郝玉洁,王建新,等.网络安全课程中的实践教学研究与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7(1):38-40.

networkandnetworkSecurityCurriculumGroupConstructionforinformationSecuritymajor

DUanLijuan,LaiYingxu,YanGZhen,HoUYarong,LiJian

(CollegeofComputerScience,BeijingUniversityoftechnology,Beijing100124,China)

网络安全创新技术篇5

【关键词】互联网;安全;防御;威胁

Keymeasuresofthe"internet+"Underthenewnormal,Safeoperationoftheinternet

Xiongwei

(CpCHunanprovincialCommitteepartySchoolHunanXiangtan410006)

【abstract】withcloudcomputing,distributedcomputing,rapiddevelopmentofmobilecomputingtechnologyandimprovethedevelopmentofanewgenerationofcomputertechnologygavebirthtothe"internet+"era,toachievewidespreadpopularityoftheinternetinindustrialproduction,commerce,andvirtualrealityinandachievedremarkableresults."internet+"eraofmanytypesofnetworkapplications,applicationsscalecomplexandrequirestrictnetworksecuritymanagementsystemandpreventivemeasures,inordertobeabletoimprovenetworksecuritydefensecapabilitiestoensurethenormalapplicationofnetworksecurity.

【Keywords】internet;security;defense;threats

1引言

目前,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地发展和改进,其催生了物联网、社会计算、云计算、大数据、移动计算等技术,进而实现了网络创新2.0,推动了创新2.0的改革和演变,形成了体验实验区、个人创造实验室、应用创新园区、维基模式等应用系统的诞生,实现了传统行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形成了“互联网+”时代的新业态和新形态。“互联网+”时代促进了各类基于网络的应用系统诞生和普及,以云计算、物联网、车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制造、生产服务、金融经济融合创新,打造了新的产业增长点,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新的环境,支撑产业智能化、经济发展创新化发展。随着人类信息化社会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应用规模迅速上升,复杂程度也大幅度增加,互联网新常态下面临了更多的安全威胁,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

(1)“互联网+”时代安全威胁更加智能。“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促进了网络木马、病毒和黑客攻击技术的提升,导致网络安全威胁日趋智能化,能够发现互联网应用系统存在的、更加隐蔽的风险和漏洞进行攻击。

(2)“互联网+”时代安全威胁传播范围广、速度快。“互联网+”时代,云计算技术、分布式计算技术、移动计算技术使更多的网络节点通过光纤网络连接在一起,如果一个网络节点存在漏洞被安全威胁攻击,则将在更短的时间内感染其他节点,产生更大的损失。

因此,为了能够提高“互联网+”时代网络安全管理成效,需要创新网络安全管理体系和模式,全方位实现网络安全漏洞扫描和风险评估,对“互联网+”安全管理涉及的节点资源进行审计,采用主动防御技术实现网络安全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2互联网安全管理体系创新及其模式

2.1网络安全风险评估

网络安全风险评估可以有效评估网络软硬件资源受到的威胁,以便能够将安全威胁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是确定计算机网络中是否存在潜在威胁和攻击事件的重要工具。网络安全风险评估包括五种基本要素,分别是资产、威胁、脆弱性、信息安全风险和安全措施。资产是指计算机网络节点使用的、有价值的固定设备、软件系统等有形或无形的资产。威胁是指可能对资产造成损害的一些潜在的攻击事件或非法事件,威胁可以使用主体、动机、资源和途径等多个属性进行联合刻画。脆弱性是指可能被威胁利用的薄弱环节或漏洞,其可以对资产造成损失。信息安全风险包括自热因素造成的风险或人为因素造成的风险,能够利用计算机软硬件存在的漏洞攻击计算机网络,破坏网络的安全性。安全措施是指为了能够防御计算机信息系统遭到破坏,以便能够采用入侵检测、防火墙等具体的措施,保护资产安全,防御安全攻击事件发生,并且能够用来打击犯罪,其包括各类规范、防御技术等。

2.2网络安全审计

网络安全审计可以通过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安全审计响应等过程,能够获取网络操作系统的使用状况和设备状态信息,并且可以将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统一变换,实施预处理,接着使用数据分析技术,按照既定的安全审计规则,鉴别数据中存在的异常行为、非法行为。安全审计分析完成之后,可以根据安全审计的结果做出相关的响应操作,安全审计响应主要包括主动响应和被动响应。安全审计系统检测到网络中存在的异常行为之后,安全审计系统不主动做出响应;安全审计系统通过发出异常检测报警,可以通过告警弹窗、发送短消息、邮件等到管理员处,由其他人员或者安全设备采取预防或改进措施。

2.3网络主动防御系统

传统的网络安全通常采用访问控制列表、防火墙、包过滤、入侵检测等技术,虽然能够阻止网络木马、病毒和黑客的攻击。但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安全威胁技术日趋智能,传播速度越来越快,感染范围也越来越广泛,传统网络安全防御已经无法满足“互联网+”时代网络安全管理需求,因此在网络安全管理过程中,可以采用网络安全主动防御技术提高网络安全管理能力。网络安全主动防御技术主要包括预警、防护、检测、响应、恢复和反击六种,将这六种技术有机集成在一起,分布于网络安全防御的不同层次,构建深度防御体系,能够及时地发现大数据时代网络中非法入侵信息和不正常数据,以便能够及时地对攻击行为进行阻断、反击,恢复网络至正常的运行状态。

3互联网安全运营的关键措施

3.1管理措施

“互联网+”时代,网络应用系统使用制度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许多计算机网络安全专家提出,网络安全七分防御、三分管理,因此可以甚至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在安全管理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网络安全应用用户越来越多,网络安全操作用户大部分非计算机专业人才,因此需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以便能够规范网络用户操作,强化用户网络安全防御技术培训,定期对网络系统进行安全漏洞扫描和评估,并且制定网络安全防御策略,使得网络安全管理制度融入到工作、生活和学习过程中,通过学习、培训,提高用户的安全意识,增强用户的警觉性。

3.2技术措施

网络安全主动防御技术主要包括安全预警、安全保护、安全监测、安全响应、网络恢复和网络反攻击等六种。网络安全预警可以有效地对网络中可能发生的攻击进行警告,包括漏洞预警、行为预警、攻击趋势预警等措施,预知网络未来可能发生的网络攻击。网络安全保护可以采用多种手段,保护网络安全系统的机密性、可用性、完整性、不可否认性和可控性,网络安全保护措施主要包括防病毒软件、防火墙服务器、虚拟专用网等技术。网络安全监测的主要目的是能够及时地发现网络中存在的攻击信息,以便能够检测网络中是否存在非法信息流,检测网络服务系统是否存在安全漏洞等,以便能够实时地应对网络安全攻击,网络安全监测技术包括入侵检测技术、网络安全扫描技术和网络实时监控技术。

网络安全响应能够对网络中存在的病毒、木马等安全威胁做出及时的反应,以便进一步阻止网络攻击,将网络安全威胁阻断或者引诱到其他的备用主机上。网络恢复技术可以为了保证网络受到攻击之后,能够及时地恢复系统,需要在平时做好备份工作,常用的备份技术包括现场外备份、现场内备份和冷热备份等。网络安全反击技术是主动防御系统最为重要的特征之一,其可以对网络攻击源进行有效的反击,网络安全反击综合采用各类网络攻击手段,确保网络高效服务用户。

4结束语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安全攻击技术更加智能、传播速度更快、影响范围更加广泛,构建和实现新的网络安全管理系统,可以全方位实现网络安全防御。

参考文献

[1]郭威,曾涛,刘伟霞.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安全管理维护的研究[J].信息通信,2014,32(10):164-164.

[2]田红广.如何加强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管理和安全防范[J].软件,2014,26(1):92-93.

[3]蔡艳.探讨数据挖掘技术在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3,21(10):58-58.

网络安全创新技术篇6

试析电力无线通信技术的创新

姚皓

(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信息通信公司 青海省西宁市810008)

摘要:近年来,我国电力无线通信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给电网信息交流以及企业的自动化运营和管理提供了重要保障,发挥着巨大的联通和服务作用。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其技术特性和应用领域等也随之发生变化,本文主要探讨了电力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技术创新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电力;无线通信;技术;创新

   无线通信在电力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通信技术和电力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需要对电力无线通信有新的认识,如何构建出经济、可靠、安全、精确的无线通信网络是值得电力通信行业关心的问题。我国电力无线通信事业的发展从简单到当今先进技术的运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目前已经由单一化发展到多种通信手段共用覆盖,随着技术的不断改革创新,今后也会不断地扩展和完善。

一、无线通信网络技术的优点

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领域越来越广阔,无线通信及其应用已成为当今信息科学技术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目前社会各个行业对无线通信技术都有很大需求。通常无线通信由无线基站、无线终端及应用服务器等组成,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可以应对一些突发事件的发生,与以往有线通信相比,处理问题更加方便、快捷,而且可以不受空间地域的限制,高效工作,给企业带来极大的效益。   

二、电力企业构建无线通信网络的选择

   通常电力企业构建通信网络时会采用专用的无线通信网络或者以现有的公共通信网络为基础构建无线通信网络,两种方式各有利弊,前者可以获得针对该通信网络的更多控制权限,但是它的缺点是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用以前期安装和后期维护;后者通常构建共同蜂窝网络,可以实现远程监视和控制,但是此种方式只适用于数据量较小的应用,对于大的数据量,会出现信息延迟现象,不能满足实时监控的要求,服务质量难以保障。

三、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

以传输距离为标准可以将无线通信技术分为四种:第一,wpan,它是基于ieee802.15的无线个域网;第二,wLan,基于ieee802.11的无线局域网;第三,wman,基于ieee802.16的无线城域网;第四,wwan,基于ieee802.20的无线广域网。GSm、GpRS、3G主要用于长距离无线接入,而wLan、UwB则用于短距离无线接入。根据带宽为划分标准,无线通信又可分为宽带无线接入(如3G、LmDS、wimaX)和窄带无线接入(如第一代和第二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通过目前技术发展形势来看,以oFDm+mimo为核心的无线通信技术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流趋势。以下简单介绍wimaX技术和wLan技术。

1、wimaX技术

wimaX是一项新兴的无线通信技术,目前的电力通信中得到了一定范围的应用。其无线信号传输距离长达50千米,且具有信号强度稳定的特点,它可以提供面向互联网的高速连接,传输速率在10到70兆左右。wimaX系统的网络结构有wimaX终端、wimaX无线接入网和wimaX网三部分,无线通信系统采用wimaX电力专网具有配电终端数量大、距离远等特点,并能够直接无线接入到控制中心,调度中心能够及时掌握到用电量和线路故障等信息,充分发挥了点对多、远距离传输等优势,其应用前景十分可观。

2、wLan技术

wmn是移动adHoc网络的一种特殊形态,是新兴的一种无线连接形式,具有宽带无线汇聚连接的功能,具有一定的优势,如其容量大、速率高等。在实际应用中,它可以与多种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相结合,形成具有多跳无线链路无线网状网络。此种网能够有效避免故障干扰,降低发射器功率,网络容量和无线覆盖范围得到扩增,并有效提高通信的可靠性。wLan的组网方案是由接入控制点、接入点、无线网卡和网络管理共同构成,wLan的传输媒介是无线多址信道,能够提供有线局域网,实现宽带网络的随意接入。wLan是计算机网络与无线通信技术两者结合的产物,其传输速率较高,能够符合宽带联网的需求。

四、电力无线通信技术的创新

1、探索电网发展的新途径

   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确保电力发展满足社会的正常需求,并适应我国能源分布的基本国情,使我国电力事业得到平衡、稳步发展。加强电力无线通信技术的研究和创新,探索电力发展新途径,将更多的无线通信技术应用到电网建中去,不断研究创新,使其适应当前电网运行和未来的发展需要。

2、开创电网发展新局面

   将电网建设的安全责任落实到位,不断改革完善安全工作体系,致力于解决电网安全问题。在加速电网建设的同时,加强创新安全管理理念,不断规范管理制度,严格监督管理,推进应急体系建设,真正做到安全供电。在一些事故频发区域,加强安全防护措施,保持电网安全稳定的运行,确保电网安全稳定。

3、创新管理技术

   遵循电网运行的一般规律,不断创新管理技术,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管理理念,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以发展为主线,全面提高整体调度能力,完善管理,从而使电网建设趋于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此外,还要加强核心调度能力,保持技术规范与技术支持系统的统一、协调发展,实现电网建设的一体化。

4、积极推进技术的创新

   加大科研投入,致力于技术创新研发,提高数字化、信息化水平,开发安全可靠的电力无线通信网络。全景分布式的一体化调度支持系统是未来电力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采用多防线、多层次的安全防御系统,实现电网的最优化,全面促进我国电力通信事业的发展。

5、积极推进调度建设

首先,准确把握调度中心功能定位,正确认识国家电力通信事业,加强部署,统一决策,全面提高思想认识。第二,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将国家电网安全问题作为工作重点,改善服务质量,结合实际调度情况,加强整顿工作,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模范作用。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电网对自动化、智能化的要求越来越高,无线通信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将成为电力系统构建综合通信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电力系统通信中取得广泛的应用。因此,今后要对无线网络有一个理性的态度和科学的把握,加强无线通信网络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加强技术创新,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促进电力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建萍.浅谈电力通信专网中无线通信技术[J].城市建设.2011(12)

[2]罗瑶.浅谈无线通信技术在电网通信中的应用前景[J].通信技术.2009(7)

网络安全创新技术篇7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总体要求,抓住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契机,着眼信息化助推“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助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贴近群众需求和服务改革发展为导向,推动信息化与城市发展全面深入融合。以深化智慧应用为主线,以强化网络安全为保障,营造智慧生活,发展智慧经济,深化智慧城管,建设智慧政务,推进区域示范,依靠企业主体,进一步提升信息基础设施能级,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探索智慧城市建设可复制、可推广的政策措施,为上海率先迈入信息社会、努力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科学发展先行者发挥更大作用。

(二)推进原则。

1.需求为先,惠民为本。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着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立足市民生活、企业生产和运营、政府管理和服务的实际需求,发挥信息化对科学高效配置资源的支撑和服务功能,切实增强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便捷、高效、创新的感受度,让智慧城市建设成果惠及全体市民。

2.创新驱动,深化应用。鼓励各类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促进信息技术与各行业跨界融合,培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新产业。以创新促应用,不断拓展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丰富各领域应用服务的技术手段和服务模式,形成智能应用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的智慧城市建设格局。

3.强化安全,保障有力。牢牢把握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作为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的辩证关系,统一谋划、统一部署、统一推进、统一实施,做到协调一致、齐头并进。加强网络安全,坚持依法管理,提升技术能力,强化信息保护,完善管理制度,形成与发展水平相协调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4.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发挥政府在顶层设计、规范标准、统筹协调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坚持企业主体地位和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在竞争性领域坚持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的市场化,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培育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力量,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合力推进的格局。

(三)发展目标。

到2016年底,基本构建起以便捷高效的信息感知和智能应用体系为重点,以高速泛在的下一代城市信息基础设施体系、绿色高端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自主可靠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为支撑的智慧城市体系框架,智慧城市建设成为上海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城市软实力的强大支撑和重要基础,上海信息化整体水平继续保持国内领先,率先迈入国际先进行列。

—信息化应用水平和效益显著提升。智慧生活初具雏形,信息化应用有效促进信息消费,基于网络的智能化医疗、教育、交通、养老等公共服务基本涵盖全体市民。智慧经济蓬勃发展,信息技术引领带动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以下简称“四新”)发展,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指数达到86.5,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2万亿元。智慧城管不断深化,基于网格化的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基本覆盖全市域。智慧政务取得突破,信息化助力政府改革创新的效应不断凸显,电子政务建设管理模式进步显著。智慧城市区域示范效应明显,形成一批示范性智慧社区、智慧村庄、智慧商圈、智慧园区、智慧新城。

—下一代城市信息基础设施服务能级显著提升。全面建成宽带城市,光纤宽带网络基本覆盖全市域,家庭光纤入户率达到60%,家庭光纤用户平均互联网接入带宽达到40兆比特/秒,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覆盖600万户家庭,涵盖城镇化地区。全面建成无线城市,第三代移动通信(3G)和第四代移动通信(4G)用户普及率达到70%,4G网络基本覆盖全市域,公共场所无线局域网(wLan)布局进一步优化,无线接入点突破20万个。功能设施进一步完善,全市互联网数据中心机架数突破5万架。国际网络出口、本地网络网间交换能力显著提升,网络就绪度指数明显提高。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发展能力显著提升。集成电路、高端软件等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领域培育一批新模式、新业态企业。上海基本成为国内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引领区和产业集聚区、信息服务业发展高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总规模达到1万亿元,占信息产业比重超过70%,从业人员超过80万人,信息服务业经营收入达到6800亿元,增加值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7%。

—网络安全综合保障能力显著提升。重点领域安全监管、城域网监测预警、网络安全应急处置、网络空间综合治理能力明显增强,重点区域、重点单位网络安全防护水平有效提升,市民网络安全意识普遍提高,网络安全技术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智慧城市网络安全态势总体可信、可靠、可控。

(四)任务概要。

3年内,将信息感知和智能应用作为发展重点,着力实施智慧化引领的“活力上海”(LiVeD)五大行动:着眼城市宜居(Livable),营造普惠化的智慧生活;着眼产业创新(innovative),发展高端化的智慧经济;着眼运行可靠(Viable),完善精细化的智慧城管;着眼透明高效(efficient),建设一体化的智慧政务;着眼区域(District)示范,围绕社区、村庄、商圈、园区、新城,打造智慧城市新地标。强化智慧城市三大支撑体系:下一代城市信息基础设施体系重点推进宽带城市、无线城市、功能性设施、通信枢纽、下一代互联网等重点专项建设;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重点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等核心基础产业,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研发及产业化,促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研发和示范应用,提升网络视听、数字内容等信息服务能力,加快重要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网络安全保障体系重点提升网络安全技术防范、基础支撑和综合治理能力,强化网络安全监管和应急处置,完善安全可信网络环境建设。

二、发展重点

实施“活力上海”五大行动,推动建设28个重点专项。

行动一:着眼城市宜居,营造普惠化的智慧生活。

以建设成果全体市民共享为原则,深入推进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信息化,充分调动各方资源,整合服务内容,拓展服务渠道,创新服务模式,构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三位一体公共服务体系。

重点专项1:智慧交通。应用信息技术提升交通运输行业智能化水平,发挥交通智能化对综合交通组织、运行、管理的支撑作用。优化交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推进新城、新市镇道路交通信息采集和处理,实现与市级交通综合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建设公共停车信息平台,采集实时停车泊位信息,停车诱导动态信息,推进停车收费电子化和监管智能化。完善公共交通信息服务系统,推进公交客流实时信息采集、智能集群调度和公交电子站牌建设。扩大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系统(etC)覆盖面。推进公交卡长三角区域互联互通。扩大公交车wLan覆盖范围。推动北斗卫星导航示范应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交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推动交通信息全程服务应用示范。

重点专项2:智慧健康。深化基于市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卫生信息化工程,推进健康信息在公共卫生机构、医疗机构、家庭医生和市民之间共享利用,建设覆盖医疗、医保、医药和公共卫生领域的卫生综合管理平台,推动医疗大数据研究和应用。加强传染病防控、慢性病管理、妇幼保健、职业卫生、精神卫生等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业务信息平台。深化医院信息化建设,探索新型患者就医、付费模式,探索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建设群众体育健身信息服务平台,为市民提供体育场馆查询预订、体育健身指导及体质监测等服务,促进科学健身。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市民健康服务,探索市民健康服务新模式。

重点专项3:智慧教育。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现代化支撑作用,建立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支撑系统,创新教学手段和模式。建设大规模智慧学习平台,为市民提供在线学习、终身学习等个性化学习服务。以建设上海教育资源中心为突破口,探索建立资源建设多元评价机制和共享激励机制,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向社会开放。建设上海教育数据中心,汇集整合各级各类教育数据,以教育大数据支撑教育管理决策、教学研究和公共信息服务。推动涵盖校区管理、教务安排、后勤保障等内容的智慧校园建设,深化易班—上海大学生网络互动社区建设,打造互动、开放、共享的网络平台。鼓励企业和社会机构挖掘需求,建设网络服务平台,面向不同人群提供开放式在线课程(mooCs),丰富互联网教育产品。

重点专项4:智慧养老。围绕构建五位一体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搭建全市统一的养老公共服务信息平台,统筹政府部门及市场机构的各类养老服务信息资源,建立涵盖服务需求、服务项目、服务队伍、服务设施和养老政策的养老数据库,提供一站式养老咨询、申请、评估、分类转接等服务。发展智能化养老机构,推进社区养老信息化建设,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紧急援助、医疗保健、心理慰藉等服务。推进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在养老服务领域的广泛应用,促进远程健康监护、居家安防等应用。

重点专项5:智慧文化。围绕市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搭建文化上海云平台,汇聚整合全市文化活动、文化展示、文化演出、文化培训、场馆导览、图书阅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公共文化资源,为市民提供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的一站式服务。加快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为市民提供触手可及的公共文化服务,到2016年60%的市级博物馆和40%的区级博物馆实现数字化。鼓励企业开发推广各类满足市民需求的数字内容产品和服务,培育互联网文化服务领域龙头企业。

重点专项6:智慧旅游。鼓励和引导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为游客提供旅游线路规划和交通、住宿、门票预订购买等一站式服务。推进景区智能化建设,提供电子门票、自助导览、自助讲解等服务。建设旅游市场监测预警平台,开展旅游企业、行业信息动态统计和分析,提升行业运行发展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建立旅游舒适度指标体系,提升旅游公共突发事件预防预警、快速响应和及时处置能力。加强旅游行业监督管理,强化旅游行业信用监管和服务。

重点专项7:智慧就业。以整体提升人力资源服务智能化水平为目标,整合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海内外人才引进、居住证积分制、社保缴费等人才和就业服务内容,提供面向法人的在线自助经办应用。建立个人和企业就业诚信系统,深度挖掘劳动监察、劳动仲裁、社保缴费等方面的业务数据,实现政府就业监管机制创新。开放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相关信息资源,鼓励社会机构积极参与就业服务,推进社会机构与政府之间信息共享。

重点专项8:智慧气象。建设城市专业气象服务平台,建立气象对相关行业影响的预测模型,为交通、卫生、农业、能源等重点行业提供智能化服务。建设个性化、互动式的“我的气象台”,紧贴市民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求,为老人、儿童、疾病易感人群等特定群体提供精细化的气象服务和生活引导产品。拓展气象信息渠道,使市民享受触手可及的气象服务。

行动二:着眼产业创新,发展高端化的智慧经济。

以信息化助推“四个中心”建设,促进产业高端化、集约化、服务化为发展目标,以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加快培育发展“四新”为战略重点,全力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以下简称“两化”融合),为打造“上海服务”和“上海智造”提供有力支撑。

重点专项9:互联网金融。鼓励互联网企业面向金融行业开展跨界融合,加快第三方支付创新应用,在安全可控前提下,支持网络借贷(p2p)、众筹等互联网金融业务创新。推动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互联网开展业务创新,加快金融领域网络创新业务发展。提升金融信息和数据集聚度,发展与国际接轨的财经、证券、保险等大型信息资讯平台。深化智能卡应用,推动银行集成电路(iC)卡的广泛应用,鼓励各类智能iC卡在便民支付领域多卡集成。

重点专项10:智慧航运。推动口岸监管作业智能化,深化口岸通关无纸化,围绕进出口企业通关便利需求,推进监管部门联网核查。建设贸易单一窗口,实现单证一口申报、监管状态信息一口反馈。完善国际航运中心综合信息平台,构建统一的数据交换系统和对外服务窗口,实现口岸监管、码头作业、货物运输、航运服务等信息共享交换。推动多种运输方式及物流资源的信息协同运作、口岸通关税费和港口航运结算的电子支付等功能,提高口岸整体运行效率,降低航运相关单位管理和运行成本。开展亚太示范电子口岸建设,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成员重点口岸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重点专项11:智慧商务。发展电子商务服务业,鼓励各类跨境电子商务、大宗商品交易服务平台集聚发展,培育对接产业链的嵌入式电子商务集成创新服务平台,支持围绕中小企业生命周期经营各环节实际需求的创新平台发展,推动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电子商务服务模式和业态创新,加快形成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产业链。围绕传统产业改造提升,鼓励骨干制造行业加速提升供应链业务协同能力,应用电子商务创新制造、服务模式。推动传统商贸服务业加快网络购物、网上商城等应用,积极探索线上线下互动(o2o)、客户到企业(C2B)等新型电子商务服务模式。深化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和示范基地建设,推动电子商务与物流、快递业协调发展,进一步优化电子支付、信用服务、安全认证等支撑环境,促进电子发票、电子合同应用推广。构建快递业服务安全评估预警监管综合信息平台,创新行业服务方式和监管模式,鼓励规模快递企业创新应用,提升全市快递业信息化水平和快件末端投递智能化水平。

重点专项12:智能制造。鼓励发展基于产业互联网及大数据分析的新型生产组织方式,发展云制造和按需制造,推动个性化定制、众包众创等模式创新。推动制造业服务化,发展面向产品的在线服务、远程维护等新业态,实施工业云创新服务试点,支持面向行业和区域的公共服务平台、行业性交易平台建设推广。推动绿色低碳制造,支持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企业资源管理、能耗监控及生产流程能源优化,推动基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产品回收、产品再制造、逆向物流等信息系统建设。

重点专项13:智慧企业。鼓励制造业骨干企业提高生产设备、制造工艺、生产组织智能化水平,推动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的示范应用,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鼓励服务业企业应用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不断创新商业模式,提高服务能级和决策科学化。鼓励面向中小微企业的信息化服务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高企业信息化应用能力和水平。大力推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指导一批试点企业完成达标认定,建立和完善全市贯标服务和认证体系。

行动三:着眼运行可靠,完善精细化的智慧城管。

围绕城市管理精细化、可视化、智能化发展需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展示等方面的优势,推动信息化在城市建设和管理领域深度应用,全面支撑上海城市功能提升和安全运行。

重点专项14:城市综合管理信息化。在城市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上,建设城市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并与“12345”市民服务热线衔接,与相关行业管理信息系统互联互通,逐步实现非紧急类城市综合管理领域全覆盖。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平台应用功能。建设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指挥平台,实现对市容环境违法行为及时发现、有效取证、依法解决。使用卫星定位技术加强渣土车监管,深化信息共享,提高渣土车监管效能。推动完善“地楼房”基础数据管理和动态监管机制,推进个人住房信息、物业管理、房屋修缮及安全使用等系统建设。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政府投资的公共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项目中的应用,鼓励社会投资的建筑工程项目应用Bim技术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

重点专项15:食品安全管理信息化。推进食品安全许可、监管和处罚信息共享,检验检测结果共享,突发事件协同处置等系统建设,完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投诉举报和信用评价机制。建立食品安全数据库,推进与市、区县、街道乡镇监管系统和市法人库、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的数据共享。深化食品信息全程追溯功能,围绕食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重点环节,实施粮食及制品、畜肉及制品、禽类、蔬菜、乳品、食用油、水产品、酒类等8大类食品信息全程感知和溯源。推进对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企业的跨部门协同监管。面向社会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应急预警等信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食品安全管理和服务信息化体系建设。

重点专项16:环境保护信息化。完善全市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建设布局,实现对大气、水、噪声、辐射、土壤、生态等环境要素监测监控全覆盖。加强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建设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报预警系统,实现区域内大气污染综合监测数据实时共享,建立污染源排放量清单,做好区域空气质量预报预警工作。加强环境污染源管理,实现危险废物产生、运输、处置、监管等全过程信息化。加强环境保护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引导企业提供面向公众、企业等不同对象的便捷化环保信息服务。

重点专项17:公共安全信息化。增强公共安全防控信息化建设,加快图像监控、通信网络、数据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扩容,完善各类社会资源共享共用机制,加强重点区域监控,提高视频监控覆盖率。深化应急管理领域业务协同,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采集水、电、气等涉及民生的公共资源运行状况,切实提升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平台体系。全面提升快速反应能力和应急处突能力,提高社会综合治理水平和能力。

重点专项18:智能化城市生命线。聚焦水、电、油、气等城市生命线,推动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管理智能化,提升管网利用效率和资源利用水平,拓展新的服务模式,保障城市运行安全、平稳、有序。加快智能电网建设,推动智慧照明试点,促进能源生产变革。深化智慧水网建设,推动新兴信息技术在供水安全、防汛、水资源与环境生态一体化管理等方面的深度应用,建设水资源管理信息平台和供水调度管理信息平台,提升对全市水安全保障、水资源管理的支撑能力。

行动四:着眼透明高效,建设一体化的智慧政务。

按照建设责任政府、服务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的总体要求,以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以信息共享、系统集成、业务协同、渠道整合、资源集约为原则,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通过感知、整合、分析及智能化响应等方式,实现政府资源整合、流程优化和业务协同,提升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和效率。

重点专项19:电子政务一体化。以转变电子政务建设模式、提升电子政务服务能级和安全防护能力为目标,建设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实现硬件资源、数据交换、应用支撑、资源管理的统筹,有效降低电子政务建设运维成本,提升资源集约化程度。建设面向政府公共服务的大数据平台,向各部门提供基于电子政务公共云平台汇聚的各类数据资源,为辅助决策、统计分析、业务管理等方面提供大数据支撑。完善政府信息共享管理规范,形成规范有效的信息共享管理机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电子政务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构建统一高效、弹性扩展、安全可靠、按需服务的电子政务应用生态环境。

重点专项20:政府公共数据开放服务。建设完善上海数据服务网,形成政府公共数据对外服务统一门户,推动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政务应用系统开发。加快制定政府公共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的标准规范,探索建立政府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规范和渠道。深化公共资金、公共资源、食品安全等政府信息公开,全面开放地理位置类、市场监管类、交通状况类等重点领域的政府数据。开发数字档案信息资源,推进档案资源数字化、管理手段现代化、档案服务网络化,提高档案便捷服务和信息共享水平。采用外包、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获取用于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数据产品和服务,促进信息服务产业发展和公众信息消费。

重点专项21:优化公共服务渠道。推进服务模式从“一门式”向“一口式”转变,开发建设基于云计算技术、部署于区县的社区事务受理服务系统,通过后台“一表式”管理,实现社区事务一口受理、办理结果一口反馈。深化政府门户网站网上办事功能,推进政府服务热线整合归并,拓展法人数字认证“一证通”使用范围。鼓励企业开发多渠道、多载体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使公众享受到均等、便捷、规范的公共服务。

重点专项22:提升电子政务网络服务能级。完成公务网骨干网升级改造,实现与国家政务内网网络信任服务系统的衔接,推进公文网上传阅、办理,规范电子文件档案管理。充分利用800兆数字集群政务共网资源,提高政务外网网络保障能力,全面满足市和区县两级政府部门各类应用的接入需求和云计算、大数据、下一代互联网等新兴技术要求。

重点专项23: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促进信息记录归集,建立相关标准规范,发挥跨部门信息共享系统渠道作用,信息覆盖全市行政机关及依据法律法规行使公共事务职能的社会组织,实现信息查询比对、信用筛选、信用预警等功能,满足社会对公共信用信息的需求。拓展平台信息应用,促进行政机关在日常监督管理、公共资源分配、表彰奖励等活动中查询使用公共信用信息,发挥信用服务机构作用,分析处理相关信息,推行相对人信用评价和分类管理。以应用为导向,以长三角为突破口,推进区域信用平台共建、信用信息互通、信用管理合作。

行动五:着眼区域示范,打造智慧城市新地标。

围绕智慧社区、智慧村庄、智慧商圈、智慧园区、智慧新城建设,全面推进创新试点和应用示范。

重点专项24:智慧社区。围绕生活更便捷、更安全、更和谐,推进智慧社区建设,促进社区服务集成化、社区管理智能化、居民生活现代化。根据《上海市智慧社区建设指南(试行)》,以生活服务、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智能小区、智能家居为重点,推动50%以上社区开展智慧社区试点示范建设。鼓励建设面向市民服务的云平台,汇聚政府公共服务和市场服务资源,通过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渠道,为市民提供社会保障、医疗健康、交通出行、气象信息、文化娱乐、公用事业、智能安防等服务。

重点专项25:智慧村庄。按照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要求,以信息基础设施高速泛在、农村公共服务便利化、村庄治理信息化为重点,在20个村开展智慧村庄试点示范建设。实施宽带进村,实现农村家庭宽带网络接入全覆盖,优化完善3G网络,基本实现4G网络覆盖。围绕农村居民生产、生活实际需求,鼓励和支持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文化、教育、旅游信息资源和服务推送;支持建设美丽乡村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支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市级统筹工作开展。围绕村庄治理需求,加快推进村委会电子台账建设,减轻基层工作负担;深化行政村网页建设,加强村务公开工作;深化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平台应用,提升村庄治理信息化水平;加强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

重点专项26:智慧商圈。围绕传统商业能力提升和模式创新,以商品营销和品牌服务为核心、商业企业为主体、商业集聚区为载体,通过信息化提升商圈整体服务水平。加快商圈信息基础设施升级,推动重点商圈宽带和无线网络覆盖,鼓励商家提供免费无线网络接入服务。推动停车诱导、购物导航、移动支付、基于位置信息服务等在商圈中的应用,提升商圈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水平。鼓励电子商务企业与实体商圈互动,在有条件的商圈推动搭建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推动以智能终端、商贸联动和会员互动为重点的基于商圈的网络社区建设。推进用户数据管理和共享,推动传统商业模式向基于大数据精准化营销的转型。

重点专项27:智慧园区。围绕园区管理和产业服务,加快信息化助力制造业园区高端绿色、服务业园区宜居宜业发展。推动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建设,实现重点园区固定宽带网络、移动通信网络和wLan等的优化覆盖。鼓励园区管理服务精细化,以办公、招商、物业等为核心,推动形成基于互联网的“一站式”园区公共管理服务体系。鼓励产业服务专业化,支持各类产业创新和商务合作平台发展,提供企业信息化、在线产品服务、公共检测、投融资等增值服务,以及园区休闲、便捷支付、智能停车等生活服务。鼓励园区能源环境智能调控,鼓励信息技术、智能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的园区集聚。

重点专项28:智慧新城。围绕基础网络领先、智慧应用普及、智慧产业集聚、信息安全可控,在嘉定等新城开展智慧新城试点。以新城为载体,加快智慧社区、智慧村庄、智慧商圈、智慧园区试点示范,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智慧新城建设。推动相关扶持政策向智慧新城倾斜,优先推动4G网络覆盖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医食住行文教旅”等智慧化服务模式创新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产业发展,率先将智慧新城打造成为上海智慧城市标杆。

三、支撑体系

重点完善下一代城市信息基础设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网络安全保障三大支撑体系,推动建设22个重点专项。

支撑体系一:建设具备国际水平的下一代城市信息基础设施。

按照规划引导、集约建设、资源共享、规范管理、满足需求、适度超前原则,充分发挥电信、广电运营企业主力军作用,以4G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基础承载、枢纽汇聚和网络服务能力,促进“三网”融合,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重点专项1:宽带城市深化。落实国家“宽带中国”战略要求,全面推进宽带网络升级改造。加快推进农村地区光纤到户覆盖,进一步提高全市光纤宽带用户普及率,鼓励办公、商业等公共建筑采用光纤入楼技术。加快推进郊区城镇化地区nGB覆盖,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全市域光纤到户覆盖和城镇化地区nGB覆盖。

重点专项2:无线城市提升。加快构建以移动通信网络和wLan为主体的无线宽带网络。重点推进4G网络建设,继续优化3G网络,到2016年实现中心城区和郊区城镇化地区4G网络全覆盖,3G和4G用户普及率达到70%。根据布局规划和绿色环保要求,实施基站集约化建设和景观化设置。推进全市wLan布局优化,支持在公共区域进一步扩大覆盖。提升“i-Shanghai”服务质量,鼓励区县开展公益性wLan覆盖。

重点专项3:功能性设施建设。充分利用上海国际网络节点、骨干网络节点及网络带宽资源优势,积极推动绿色节能技术运用和已有数据中心升级改造,在电力、通信资源优势区域推进高端、自给、集聚的数据中心建设,进一步优化与上海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互联网数据中心(iDC)布局。研究数据中心异地布局的政策举措,鼓励开展异地灾难备份应用,推进上海与国内其他地区数据中心对接合作,探索建立跨区域的示范性项目,进一步增强信息集聚和服务能力。规划整合、改造升级本市现有全球定位系统(GpS)、连续运行参考站网(CoRS)和高精度差分站点资源,建设以北斗为主体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多模导航和位置信息增强网络,到2016年完成兼容北斗的GnSS多模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推进上海超级计算中心转型发展。探索建设以4G网络为主体的无线宽带物联网。

重点专项4:通信枢纽建设。增强上海亚太信息通信枢纽服务能力,推进新亚太国际通信海光缆系统(apG)建设和已建海光缆扩容。鼓励基础运营商加大国际网络建设,大幅提升国际网络出口能力,提高与国际运营商互联互通水平。持续扩容、优化城域网络,推动本市传输网升级及网间优化,进一步完善宽带网络结构,鼓励基础电信运营商加强网间直联,扩展各运营商间的互联带宽,不断提升本地互联网业务的网间交换能力和服务质量。

重点专项5:下一代互联网建设。推动电信运营商加快基础设施和支撑系统升级改造,提升网络功能和性能,到2016年年底实现主干网、接入网、iDC等设施的主要设备全面支持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聚焦访问量较高的政府门户网站及商业影响力较大的网络应用服务商,实施ipv6升级改造。在公共信用服务、网络电子认证、航运、教育、医疗等领域,开展ipv6应用示范工程建设,引领全行业对ipv6的关注和跟进。加快ipv6核心设备技术升级和产业化,提升下一代互联网领域技术创新能力。

重点专项6:无线电管理。建设面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普及应用的频率资源综合利用体系,编制频率资源分布地图,建立以频率复用为核心的资源配置模式,探索建立频率资源综合利用评估体系和动态储备机制;聚焦700兆赫兹数字红利频谱,做好广播电视与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的组网兼容研究,试点形成频谱释放机制,加快1900兆-1920兆赫兹频谱的再利用,全面完成小灵通清频。完善基于城乡规划的固定无线电台站布局体系,完成基站站址布局规划实施的评估和研究,推动基站区域控详落地;编制重点固定无线电台站保护规划;推进基站室外分布系统标准化建设,编制公共场所wLan信号覆盖系统集约化技术规范,开展测试及后评估。完善无线电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聚焦军民融合、长三角区域联动、重点行业协同的无线电安全保障机制,推进智慧城市关键基础设施立项阶段的强制性无线电安全评估。

支撑体系二: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

按照技术先进、产业领先、安全可靠、自主可控方针,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培育“四新”经济和扶持龙头企业为主要抓手,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移动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产业保障。

重点专项7:集成电路。对接《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完善组织保障,组建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推动集成电路设计技术水平和制造业产能规模水平双提升,推进高性能处理器、移动终端关键芯片、高清数字电视芯片、金融iC卡芯片、工业控制核心芯片、光网络核心芯片与器件等产品设计和制造技术水平提升及国产整机系统应用示范工作。加快完善新建12英寸晶圆生产线项目方案,推动20-14纳米先导工艺技术引导线建设。推动装备、材料业取得突破,促进产业链互动发展。

重点专项8:新型显示。推进新型显示基础器件和应用融合,促进产业链对接和跨界融合,推动新型显示与智能终端、可穿戴设备、集成电路、汽车电子等行业对接,创新产品应用和服务模式,加快产业发展。加快推进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am-oLeD)产品产业化,推进45代和55代am-oLeD量产线建设。建设发光二极管(LeD)新光源产业基地,聚焦LeD设计、研发、关键制造、服务,加快产业集聚发展。

重点专项9:高端软件。推动高端软件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模式创新,力争到2016年上海高端软件经营收入达4000亿元。发展自主可控的服务器操作系统、桌面操作系统、网络化操作系统、移动终端操作系统、大型通用数据库及中间件等关键技术,解决基础软件与硬件、行业应用软件之间的系统适配和协同运行,在电子政务等方面加快形成一批解决方案。提高行业软件在政务、金融、航运等领域的规划、整合和应用水平。聚焦“两化”融合重点领域,提升系统集成能力,推动形成安全可靠、国内领先的工业软件解决方案和服务。

重点专项10:云计算。支持分布式数据存储、虚拟化、海量数据处理等云计算关键技术研发,突破大数据环境下的数据采集、分析和处理技术,形成自主可靠的云计算软硬件完整产品链,带动芯片、服务器、终端设备技术和产品创新。全面推进云计算示范应用,打造覆盖市民生活、企业服务、电子政务的城市综合云计算服务平台。加快云计算信息安全标准、规范的研究和制定,探索公共云计算服务提供商认定和评价标准。构建安全认证体系,提升用户对云计算的服务信任度,为云计算服务环境中数据安全、隐私保护提供技术支撑。到2016年云计算软件服务及硬件产品收入突破1200亿元,培育10家云计算龙头企业,支持百家产业链关键企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云计算企业生态系统。

重点专项11:大数据。加快形成覆盖互联网、金融、交通、医疗、教育等重点领域的大数据平台,成为国内领先的大数据应用示范城市。加快非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分布式文件系统、分布式处理系统、数据挖掘与分析软件、商业智能软件、多媒体加工处理软件、可视化软件等大数据技术研发。以数据处理软件为支撑,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较高集成水平、较强市场能力的大数据解决方案提供商。鼓励各行业企业和机构,以大数据模式构建面向个人、行业、政府的数据服务平台,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需求;鼓励大型企业基于云计算、大数据技术架构建设大数据平台,并对外开放接口,提高数据使用效率;支持中小型企业使用公共数据服务,降低大数据平台建设成本;推动各级政府开展大数据应用,优化公共服务质量。

重点专项12:物联网。突破一批物联网关键技术,聚焦支持微型和智能传感器、短距离通信、智能系统等领域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发展具有可持续运营模式的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面向消费者、企业、园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政府部门等提供服务,促进传统行业运营模式转变,优化市民生活方式。围绕健康服务、养老照护、药械管理等重点领域引导健康物联网加快发展,在工业物联网、农业物联网、智能交通和车联网等领域组织实施应用示范工程,在部分物联网应用领域力争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成为国内主要的物联网应用和产业集聚区之一。

重点专项13:网络视听。促进内容、平台、模式、终端协同联动发展,将上海打造成全国网络视听产业高地和优势资源集聚地。鼓励研发原创内容、移动内容、专题内容、高清内容等特色鲜明、具有差异化竞争优势的网络视听内容产品。支持建设海量内容加工处理平台、跨屏跨终端跨系统内容流通平台、全高清内容播控平台等满足市场需求的网络视听内容服务平台。推动视频分享、视频直播(点播)、视频门户等网络视听传统模式,通过开放接入渠道、与传统媒体对接等方式提升用户粘性和市场占有率。鼓励网络视听与电视、电影、音乐、互动娱乐等跨界融合发展,培育网络剧、微电影等新兴业态。

重点专项14:网络安全技术产业。鼓励自主可控网络安全产业发展。加快安全芯片、安全操作系统等基础软硬件的技术攻关及产业化。推动可信计算、云计算安全、大数据安全、物联网安全、移动互联网安全等网络安全技术创新。支持网络安全监测、数据保护与安全审计、容灾备份与数据恢复等安全产品的自主研发和产业化。以网络安全测评检测、认证评估、综合服务等公共平台建设为抓手,促进风险评估、安全集成、监测预警等专业服务集聚,鼓励网络安全与智能安防等服务业态的融合发展。推动建立大数据应用安全研究功能性机构,开展自主知识产权安全产品在政务、金融、教育、卫生、工业控制等领域的示范应用。支撑体系三:深化网络安全保障建设。

全面构建城市网络安全综合保障体系,加强与国家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体系的服务对接。以强化基础网络安全、重要网站和信息系统安全、重点行业工业控制系统安全、互联网内容安全等为重点,提升应急基础平台、灾难备份平台、测评认证平台、网络信任平台等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全面落实风险评估、等级保护、分级保护、应急管理等监管制度,培育发展安全测评、电子认证、安全咨询、灾难备份等社会化服务,加强网络空间综合治理,提高全民网络安全意识,营造安全可信的网络社会环境。

重点专项15:基础网络安全运行。加强对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等基础网络的安全监管和保障,确保安全防护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不断完善基础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加强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DDoS)防护等技术措施落实,保障互联网域名解析系统(DnS)安全、稳定、可靠。强化无线电安全管理,保障无线城市网络安全。

重点专项16:重要网站和信息系统安全保障。加强政务、金融、税务、电力、铁路、海关、民航、医疗卫生等重点领域的重要网站和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定期组织开展重点领域网络安全检查,强化对安全风险和隐患的整改。完善城市网络安全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加强重点网站运行安全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形成全市各重点保障单位应急保障常态化机制。研究出台面向重点行业、重要信息系统的灾难备份工作指导意见,形成多层次灾难备份体系。

重点专项17:重点行业工业控制系统安全防护。加强石化、钢铁、轨道交通等重点行业及水、电、油、气等城市运行生命线的工业控制系统安全防护,建立健全工业控制系统安全保障标准体系,组建工业控制系统安全产业联盟。开展重点行业工业控制系统安全检查,构建工业控制系统网络安全联合实验平台,形成工业控制系统产品检测和安全测评服务体系,保障工业生产和城市运行安全。

重点专项18:完善互联网内容安全管理。贯彻落实国家部署,组织实施“扫黄打非”等净化互联网环境专项行动。加强重点新闻网站建设,规范管理综合商业网站,形成健康有序的网络传播秩序。加强互联网基础数据管理,加大对数据资源的安全保护,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准入管理和新业务安全评估,初步形成与新技术、新业务发展相适应的信息内容安全监管机制。构建互联网安全监察支持系统,加强网络监测技术手段建设,提升对互联网信息的资源整合、舆情分析和综合研判能力,严厉打击虚假信息、网络欺诈等各类网络犯罪。不断提升对网络失泄密的发现和查处能力。

重点专项19:完善网络安全基础设施。适应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下一代互联网等新技术、新应用发展趋势,提升城市网络安全基础设施保障能级。建设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基础平台,构建城域网安全综合监测预警和应急指挥体系,完善网络安全应急处置技术支撑,提升突发事件应对能力。拓展信息安全测评认证平台服务,构建面向云计算平台、移动智能终端、智能卡的安全检测系统,提升网络安全综合检测能力。完善统一网络信任体系,构建互联网统一身份认证平台,拓展可信数据保全、可信时间戳、电子签名举证、可信标识等新型信任服务。提升信息安全灾难备份平台功能,完善市和区县两级电子政务灾难备份体系和社会化容灾备份服务,构建面向大数据服务的异地灾难备份系统,满足不同层次的灾难备份需求。

重点专项20:完善网络安全监管和应急处置。建立涉及国计民生重要信息系统和影响城市运行关键基础设施目录,完善全生命周期的网络安全监管机制。建立健全重点行业网络安全保障单位责任制体系,继续强化风险评估、等级保护、分级保护、安全测评、电子认证等基本制度的落实。深化网络安全应急管理,严格执行预案编制、应急演练、事件报告、调查处理等制度安排。建立健全网络安全审查制度,开展政务领域信息技术服务安全审查,完善信息技术产品采购及服务外包的评估和规范。

重点专项21:加强网络空间综合治理。开展网络空间综合治理专题研究,创新互联网治理模式,促进互联网行业自律,形成网络自我净化机制,提升网络社会管理能力。严格落实手机实名制,探索推进网络实名制,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安全测评和监管。推进垃圾短信与网络欺诈监测、假冒网站发现与阻断等技术手段建设,加快在市民日常生活相关领域的应用部署。加强无线电领域安全执法,加强对“伪基站”、“黑电台”的清理整治。推进网络社会征信网、“12321”等网络治理投诉举报平台建设,形成网络空间综合治理合力。

重点专项22:提升全社会网络安全意识。加强网络安全日常宣传,将网络安全知识作为市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帮助市民逐步认识生活中面临的网络安全威胁。每年举办网络安全宣传周和技能竞赛,通过广播电视、微博微信、移动应用等加强网络安全知识普及、法律宣传和案例分析,切实提高市民网络安全保护意识。研究建立举报奖励机制,鼓励和引导市民加强对网络安全的监督,共同维护网络秩序,有效净化网络环境。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法规政策。

对接国家相关政策规划,在放宽信息咨询设计、信息系统集成等领域市场准入,鼓励民间资本以参股方式进入电信市场,降低互联网企业设立门槛,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等方面,完善相关地方立法、配套政策和制度规范。加强网络安全综合立法,推动电子交易信息安全保障、个人信息保护等领域立法,研究城市关键基础设施网络安全管理办法。把握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围绕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网络视听、互联网金融等“四新”发展,探索制定相关扶持政策。

(二)加强标准化建设。

围绕公共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智慧社区、智慧村庄、智慧商圈、智慧园区、智慧新城建设,电子商务发展等需求,推进相关技术、应用、管理规范的建立和实施,积极参与国际和国家标准、规则的制定修订。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加强行业信息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发挥标准的技术支撑作用。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知识产权专利池建设,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加强信息技术知识产权保护,做好专利布局和风险防范工作。

(三)拓宽投融资渠道。

充分利用政府相关发展专项,推进智慧城市相关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及其示范性应用,发挥财税政策杠杆作用,加大市场投入力度,引导金融机构信贷投放向智慧城市建设相关领域倾斜。完善贷款贴息、资本金注入、服务外包补贴、融资担保等政府资金支持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智慧城市建设。探索智慧城市领域政府与企业联合建设运营模式。

(四)鼓励自主创新。

结合“四新”发展,依托企业主体,推进关键技术研发创新和应用,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自主技术、自主产品和自主企业。积极承担国家相关科技攻关任务,加快相关创新成果的应用和产业化。推动国产芯片、软件、整机和解决方案的部署和替代,在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率先使用。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环境,推动产学研用相结合,鼓励创新平台建设,引导中小企业利用平台加快新技术研发应用。围绕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动跨境电子商务、金融信息服务、增值电信业务等领域创新机制建设。

(五)保障基础设施。

编制全市信息基础设施布局专项规划,并纳入城乡建设和土地利用规划。坚持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建设和资源共享,推动市政及公共设施资源向信息基础设施开放。加强住宅建筑通信设施第三方专业维护,实现电信企业平等接入和用户自主选择。优化4G基站建设审批流程,做好相关4G频段的释放及储备工作。推动电信运营企业不断优化资费结构,促进通信资费合理下降和收费透明。建设“宽带上海”地图工程,引导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服务水平。

(六)加快人才培养。

网络安全创新技术篇8

清晰的战略布局来源于对历史与现实的全面掌握和科学分析。我国网络与信息安全形势总体平稳。国家信息化建设高速健康发展,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强力推进,网络与信息安全领域各项重要工作全面展开,重要信息系统和基础信息网络运行情况良好,网络舆论环境不断得到治理,自主可控和产业创新的生态环境逐步形成。特别是中央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网络与信息安全战略布局取得了根本性的成果,成为我国网络与信息安全建设跨入全新阶段的里程碑。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网络空间威慑凸显的大环境下,我国的网络与信息安全面临更严峻的挑战,一方面,各种传统的信息安全矛盾和威胁依然存在;另一方面,以网络空间为代表的非传统信息安全又呈现出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1.从战略层面看,我国网络与信息安全的战略地位与现实状况的矛盾仍然突出

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理念比较传统和狭隘,与信息化发展水平和安全防护的现实要求有比较明显的差距,有不断提升和科学化的较大空间;现有对国家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保护范围已显狭小,一些涉及国计民生和关系到国家安全的重要资产尚未列入保护对像,对保护目标和优先保护级别的确认还存在差距;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战略布局和顶层协调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行业网络与信息安全领导管理体制尚需进一步理顺;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监督制约机制还不够健全,紧密有效的军地协同、军民一体的合作体系尚未建立;网络与信息安全发展战略研究尚存不足,相关制度的出台也略显迟缓,网络与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结构比较单一,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运营单位的安全保障法律责任尚不明确。

2.从操作层面看,我国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仍存在不容忽视的薄弱环节

基层单位网络安全意识与防护能力不强,防护体系上存在软肋,行业应急能力、韧性(弹性)恢复力以及工业控制系统的防护能力不足,与互联网络接口边界的防护能力不强;核心设备自主可控程度不高,核心技术、基础资源受制于人,审计评估、外包服务依赖外资企业等情况比较普遍;行业的安全态势感知和预警系统尚未形成跨系统跨部门的联动,未建设综合外部监控与态势感知平台,国家层面的态势感知、预警研究与综合分析尚未建成;军队缺乏利用人才、技术等优势资源对关键基础设施相关部门和行业提供支持的常规渠道;尚未构筑起国家针对apt攻击等大规模、高强度、长时期的网络攻击行为的技术防御体系。具体来说:

(1)关键基础设施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护尚存差距。

我国不仅在关键基础设施网络与信息保护机制方面存在明显差距,而且在防护技术及手段上存在相当多的问题。比如,网络结构方面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关键节点可能存在单点故障;不同安全等级的应用服务器未放置在相应安全域中,未做相应访问限制;网络安全设备配置存在安全隐患;部分安全设备的策略开放权限过大;部分安全设备使用telnet远程管理,并未采用SSH等安全加密的方式进行远程管理等。

(2)工业控制系统安全防护能力不足。

面对现实或潜在的ip攻击威胁,我国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防护还比较薄弱和不健全:一是关键资产底数不清。我国工业控制系统应用和部署在多个条块分割的垂直体系中,哪些资产和多少资产应列为国家重点防护对象,底数不清。二是漏洞与威胁情况不明。国家尚未建立工业控制系统漏洞挖掘、脆弱性分析和威胁监测等工作体系。三是关键防护技术开发滞后。大面积采用无线方式进行组网,但又缺乏相应密码技术的保护。四是安全防护各自为战。不同领域的工业控制系统关系紧密,但安全防护并没有作为相对独立的领域进行建设。五是缺乏社会力量后援。工业控制系统安全防护缺乏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乃至公众的后援。六是缺乏网络空间对抗准备。工业控制系统的部署方式缺乏对抗意识,要害部位没有针对网络空间作战要求进行设防。

(3)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关键产品自主可控能力较弱。

我国核心网络信息技术和关键信息产品长期处于跟随国外发展,大量接受进口的状态,对进口网络信息技术和产品的安全性准入门槛较低,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核心软硬件产品供应链安全底数不清、普遍存在难以自主可控的问题,核心技术、关键产品和运维服务受制于人、受控于人的情况相当严重,在众多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中,漏洞(后门)的存在和被恶意利用是主要原因,已成为一个网络与信息安全带有根本性的问题。

(4)可信网络建设滞后。

可信网络建设是推动互联网商务应用的基础条件,也是网络与信息安全的重要环节。我国在构建国家可信网络上缺乏整体战略,尚无明确的构建国家可信网络空间的规划与构想,在可信技术研发、标准制定等方面也存在投入不够的问题,在Cp备案信息、域名注册信息、身份认证信息等数据相互综合验证方面没有统一的规划与实施策略。

(5)网络监控和预警方面尚存较大差距。

建设强大的网络空间防御体系,有赖于完备的技术设施强力支撑。而我国目前的现实是,一方面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信息网络广泛用;而作为一个铜板另一面的网络空间安全却缺乏相应的软硬件的支撑。没有支撑服务设施建设的总体设计,缺乏网络安全监控的核心技术,特别是对大量加密数据的解析技术;尚未建立国家网络安全对抗试验环境;缺乏对信息网络新技术、新应用、新服务产生的安全问题深入、系统的研究。

(6)防御能力不足以抵御apt攻击行为。

网络与信息安全防御体系建设不能停留在对非战争时期的黑客防范的低水平上,而应着眼于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对抗与制衡,着力提升应对高强度持续性的攻击行为上。相比之下,我国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建设更显紧迫。

(7)信息安全产业发展规模差强人意。

我国信息安全产业缺乏明确有效的投融资政策和政府采购政策,没有形成鼓励企业创新、鼓励使用自主可控技术、产品的生态环境。尤其是信息安全产品市场缺乏有效合理监管、企业竞争力普遍薄弱,自主研发能力不足、信息安全服务需求尚未被有效拉动。目前我国信息安全产业规模仅保持在一百多亿元水平,很少有产值超过10亿元的信息安全骨干企业,这与国家信息化建设每年几万亿元的投入规模严重不匹配。近年来,国际信息安全产业界加快兼并和重组的趋势明显,大企业优势和力量更为突出。我国在国际信息安全领域的产业竞争中差距进一步拉大。

(8)法律法规层次较低,结构单一。

我国信息安全尚未形成法制体系。虽然各种规章很多,但大部分是以条例、管理办法及部门规章的形态示人,缺乏系统性和权威性。

二、我国网络与信息安全战略的架构

战略问题具有复杂性、综合性和关联性。开发和制定我国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战略,应考虑如下几个要素:第一,要体现对更高标准的追求,对过去以及现实网络与信息安全状况的不断超越,对已知困难与问题的持续解决与克服,对发展愿景与工作成功充满信心的科学预测与表述。第二,要具备实现战略规划的现实方案和行动指南。第三,要有实现目标的中期、长期规划与时间节点。第四,要具有可以复制成功与创造成功的蓝图。第五,要构建竞争对手难以逾越与模仿的机理。第六,要形成不断超越自我、突破贯性的内在动力支撑。由此推论,我国网络与信息安全战略在内容上应是一个全覆盖的战略,而不能仅仅是关注网络系统安全或仅仅涉及信息内容安全。笔者认为,我国网络与信息安全战略的架构可做如下描述:

1.总论部分

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和整体安全观统领网络与信息安全建设全局。宏观目标是,坚持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国家整体安全为基点,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与信息安全发展之路。工作方针是,贯彻“积极防御、综合防范,趋利避害、安全可控,国际合作、维护”的方针,全面布局、突出重点,立足现实、着眼长远,以我为主、创新超越。根本功能是,服务于社会和谐,服务于经济发展,服务于科技进步,服务于文化繁荣,服务于国防安全。

2.行动策略

信息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和核心要素。网络与信息安全事关国家根本利益,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公众利益的高度,把网络与信息安全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做到八个坚持,即:①坚持科学布局、综合协调,实现信息化与网络与信息安全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以安全促发展,以发展求安全;②坚持自主创新、安全可控,机制建设与科技发展并重;③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确保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运行;④坚持科学管理、依法行政,建立健全网络与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完善安全管理体系;⑤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重,用户安全至上,充分实现用户信息的安全存储、使用和公民个人的隐私保护;⑥坚持军民一体、平战结合,增强网络空间积极防御能力;⑦坚持国际合作,互惠互利,提升我国在世界网络与信息安全领域的影响力;⑧坚持统一领导,各负其责,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组织管理和责任体系。

3.实现目标

(1)总体目标是,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我国网络与信息安全的规律和特点,在加速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开拓进取、创新发展,实现网络与信息安全建设和发展的系统化、体系化,推动信息安全与领土安全、领空安全、领海安全、太空安全同步发展,构建我国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新体系,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化解对国家安全、公民权益、网络环境造成的危害与风险,维护社会安定,建立信息秩序,推动全面进步。(2)具体目标是,经过5至10年的努力:——建成比较系统完善的网络与信息安全法规和标准规范体系,为网络与信息安全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社会条件和技术规范基础,形成我国网络与信息安全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成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产业体系,形成我国关键网络信息技术、产品、服务的自主研发、安全可控能力;——建成科学合理的等级保护和分级保护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保证要素完备全面、标准规范科学合理、管理机制顺畅、防护措施有效,形成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重要信息系统和重要信息秘密的全面保护能力;——建成权威高效的网络信息安全产品测评认证、信息技术产品/系统安全性分析评估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检查体系,形成重要信息系统和基础信息网络的安全服务保障和监督检查能力;——建成多层次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专业队伍和专门人才培养体系,形成雄厚的信息安全人力支撑保障能力;——建成高可信度的网络信息安全态势感知、综合预警的网络空间积极防御体系,形成军地协同、机制高效、平战结合的安全防御、运维管理、应急处置、灾难恢复、网络净化、打击犯罪和舆情导控、攻击反制的综合保障能力。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网络信息安全强国,满足经济建设对网络信息安全的需求,满足国防军事对网络信息安全的需求,满足党、政府、军队和广大人民群众对网络信息安全的需求,为维护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做出积极贡献。

4.中国特色

在表述我国网络与信息安全战略时,完全可以提出“中国特色网络与信息安全”概念。至少以下六个方面构成了中国特色的基本内容:一是互联网应用广泛,网民众多,但是,网民素质参差不齐,安全意识和it技能普遍不高。二是互联网应用水平较低,互联网的巨大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三是国内信息化发展迅速,但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四是新技术新应用新服务大量出现,与安全保障机制滞后形成鲜明反差。五是关键技术依赖进口,缺少核心竞争力。虽然,互联网在我国已经成为经济、社会的命脉,但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使用的关键技术和大型应用软件主要依赖进口,高端服务只能由国外企业提供,本国的产品和服务很少。不掌握互联网基础资源,根域名服务器没有实现共同管理。六是我国成为美国炒作黑客的主要靶子。美国可以大摇大摆设立网络战司令部,建立网络部队,开展网络演习,而我们却要疲于应付各种中国网络的攻讦。即使美国在“棱镜计划”曝光,成为千夫所指的尴尬时刻,他们仍然喋喋不休、颐指气使地指责中国对他们进行了所谓的网络攻击和窃密活动。这其中的原由是,中国与西方国家分属不同的意识形态阵营,在他们眼里,中国黑客已然是中国的一部分。另外,客观上我国的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护水平不高,很容易被别人作为跳板实施攻击,也是原因之一。

三、我国网络与信息安全战略的主要内容

1.确立网络与信息安全在国家安全战略中的关键性地位

在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全面论述我国总体安全观,并提出了包括信息安全在内的十一种安全,明确指出网络与信息安全是国家和军队整体安全的基础条件。没有网络与信息安全,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政治、经济、社会和国防安全。世界发达国家普遍将网络与信息安全列为国家安全的主要内容,作为政府和军队优先考虑和处理的战略问题。我们要深刻领会和贯彻的讲话精神,站在战略的高度,把握信息网络安全与维护国家安全、稳定、发展的内在规律,坚持以安全促发展,在发展中求安全。一是在指导思想上,将网络与信息安全确定为我国我军的一项基本国策。建议在政府、军委或总部重要文件或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批示)中对此予以明确,在全党全国全军强化网络与信息安全是国家安全战略重要组成部分、处于关键地位的理念,并以此推动我国信息化建设和网络与信息安全领域的全面发展。二是在战略规划上,以建设中国特色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体系为重点,牵引信息安全产业发展。要以当年抓“两弹一星”的战略决心,统一组织,密切协同,基本建成体系完备、构架合理、军民融合、攻防兼备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体系。三是在工作部署上,抓好网络与信息安全各要素的建设。第一,进一步加大网络与信息安全领域经费投入和产业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安全产业与信息化同步发展;第二,突出网络信息安全技术支撑平台建设,在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和预警、互联网加密信息获取和破译、关键信息产品安全性检测能力等方面,建设一批设备齐全、力量充沛、技术高超的支撑平台。第三,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专业队伍建设。形成“国家队”与“地方队”相配合、“专控队伍”与“行业队伍”互补,“网络作战部队”与“网络技术队伍”结合的技术保障力量。

2.建立网络与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一是加快出台具有中国的网络与信息安全母法或基本法律,加快制定并公布我国网络与信息安全战略。二是着手对我国网络与信息安全法律体系进行全面规划与设计。三是营造文明、“绿色”、安全的互联网环境。四是逐步开展各类涉网专门法规的制定工作。五是高度重视信用管理、安全认证、电子交易、移动支付、信息资源管理等法律研究。推动网络仲裁、网络公证等法律服务与保障体系建设。六是进一步统一军队网络行为规范,加快出台我军网络作战相关条例。七是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执法队伍建设。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执法体系,依法管理信息安全和网络空间秩序,逐步形成规范有序的网络与信息安全法制环境和责任体系,明确社会各方保障信息安全的责任和义务,依法规范各部门的职责。八是抓紧制定针对网络犯罪的法律规定。尽快出台包括刑事立法,网络执法,打击网络恐怖主义等法律法规。

3.确保包括工业控制系统在内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

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的重点是各行业核心业务应用的连续性,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一是确保基础网络设施建设和发展与国家安全需求相一致。切实做好公共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的安全保障。二是实行分类和分级的管理策略。从核心业务的重要性和相互依赖性角度,将关键基础设施进一步划分为核心关键基础设施和一般关键基础设施两个级别。实施“一大一小”战略,“一大”,即充分利用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应用的契机,研究并逐步实施可信、可控、自主的关键基础设施信息网络运行环境,实现非战争时期的信息系统有序管理和安全可控。“一小”,即建立我国关键基础设施核心保护名单,在极端情况下全力保证涉及国家安危的重要设施信息网络的安全可控。三是加强工控系统安全防护技术体系建设。切实保障核设施、电力系统、石油石化、航空航天、交通运输、城市设施等重要领域工业控制系统的安全防护和管理。四是严格无线组网、远程通信管理,采取技术手段防止非法侵入。五是严格工业控制系统安全管理,对工业控制系统连接公共网络、工业控制系统产品采购与升级等提出安全要求。六是建立工业控制系统产品安全测评制度。严格产品安全性准入标准,严格产品采购管理,加强关键环节的安全检测评估。

4.营造和谐规范的互联网秩序

一是制定科学的互联网管理原则。坚持“言论自由,隐私保护”的原则,充分发挥互联网反应民情民意的窗口作用。但基本条件是,不以危害公共安全和破坏国家法律为前提。坚持“行为自律,依法治网”的原则,每个公民的网络行为都应自觉遵守基本的道德规范,遵守社会的法律秩序。坚持“舆情分析,宣传引导”的原则,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网络舆论的是非曲直,倡导文明的、负责任的网络言论行为,把有害信息传播降低到最小程度。二是建立互联网舆论工作机制。重视网络宣传引导工作,把引导网上舆论作为重要任务,形成权威有效的舆论引导机制,主动权威信息,及时回应舆论热点,满足公众知情权。重视应对境外网上舆论工作,坚决揭露批驳境外敌对势力的恶意攻击和造谣污蔑。完善网站新闻信息审核制度,时政类论坛严格实行版主实名并报网络文化信息服务行业主管部门备案。三是加强网络舆情应对体系建设。加强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安全管理,重视对网络新业务、新兴社交网站的安全评估,针对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及时制订管理措施。建立网络舆情的快速反应机制。跟踪监控网络舆情的发展是突发事件善后舆论引导的关键。突发事件发生后,要能够快速反应,主动应对,一旦出现不实传言、谣言,迅速做出研判,连续不断提供原始权威信息。四是加强各级网络舆情系统网站的建设。主动利用各级办公系统网站,方便快捷地与群众沟通,及时公布群众迫切关注的问题。完善快速协同机制,各省市地县联手对网络舆情进行研判,随时监控网络舆情动态,积极引导。让人民群众善待网络,善用网络。五是严厉打击各种网络犯罪活动。有效治理网络上的反动宣传、迷信活动、网络和信息等违法犯罪活动。加强防范网络犯罪技术手段建设,建立系统、完整、有机衔接的预防、控制、侦查、惩处信息网络违法犯罪机制。对恶意散布高危病毒、木马的行为要严查严打并采取技术手段查杀。

5.强化重要信息内容安全保密

加快推进信息安全保密基础设施建设,落实信息系统分级保护制度,规范信息系统使用管理,严格信息系统立项审批和联合审查制度。要加强信息传输安全性技术研究,加大对通信密码技术的适应性研究和密钥管理技术的研究,确定保密防范技术攻研的重点,完善保密防范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政策措施。同时,切实落实各项信息保密制度措施。加强保密教育和保密检查,加强网络安全巡查,强化网络反窃密技术安全检查,加强互联网信息监管。一是建立信息安全和保密审查制度。确保国家敏感经济数据、国家基础数据,以及重大信息技术、装备及服务采购信息安全。对金融、通信、能源、交通、国防军工等大型企业以及具有信息系统集成资质单位上市、兼并重组、信用评级、检查认证,企业和机构收集、披露、转移等工作进行信息安全保密审查。二是强化信息资源保护与利用。加强电子商务以及各种网络经济活动中的信息资源的保护,维护企业利益、个人信息安全。加强地理空间、土地、矿产、人口、统计等基础信息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保障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和部门间资源共享,发挥基础数据资源作用。三是加强信息技术服务和投资安全管理。研究制定信息技术服务专门管理办法,严格规范企业、机构在我国境内大面积采集信息数据的行为,禁止非法收集敏感经济数据、国家基础数据,禁止非法控制用户计算机。对经济社会重要领域信息系统投资项目实施备案管理。

6.构建网络空间积极防御体系

针对日益复杂激烈的网络攻击破坏行为,必须构建起我国强大的网络空间防御体系。一是确立工作目标。我国网络空间防御体系应以“构架合理、系统完备、军民融合、攻防兼备”为原则,形成防侦察窃密、防思想渗透、防破坏颠覆、防恐怖犯罪、防网战攻击等主要内容的防御能力。我国网络空间防御体系建设应遵循,将网络空间防御作为国家安全和军事斗争的独立领域;坚持积极防御、攻防兼备的战略方针;形成平时与战时相结合、军民协同配合的网络空间防御力量;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实现技术创新与跨越;着力加强基础信息网络与重要信息系统和敏感目标网络的防御;积极开展以维护我国利益为主、互利共赢的国际网络空间合作活动。二是形成符合我国政治制度的网络空间安全领导体制。明确各级领导机构与相应的办事机构的职责与上下级关系,规定国家与地区、军队与地方、政府与企业的指挥协调关系,建立发生大规模网络空间战争情况下的国家动员体制。三是建设多层配置的网络空间防御力量。合理划分构成我国网络空间防御体系各方面力量的专业分工,防御力量、攻击与反制力量、支援保障力量形成科学比例。加强国家专业力量与各地区专业力量的合理配置与密切协同,整合网络空间防御的军事力量、地方力量和民间力量等各方面,明确平时和战时可动用力量的部署与规划;各种力量的合理配置与有效利用。四是构建有力的网络空间防御设施。加大防、侦、攻一体的网络力量建设。大力发展情报获取、态势感知评估、监测预警和网络反恐处突能力。强化互联网巡查、计算机网络反窃密技术安全检查,形成常态工作机制。加强情报、技侦、舆情等部门的危机决策协调和联动配合,提高应对网络空间复杂、多维、并发危机的决策支持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对重要装备的信息安全漏洞分析。建设网络攻防靶场,组织军民联合网络攻防演练,增强遏制和威慑能力。综合运用国家科技发展能力,加大投入力度,大力发展和完善信息安全关键技术支撑服务平台。要着力提高网络空间的密码质量、战略预警、态势感知、反击威慑、舆情掌控与反恐处突等六大核心能力,实现对信息安全全方位的技术支撑。五是建立部门和行业信息安全联动机制。整合政府、军队、专业部门、运营商等各方力量,形成跨部门、跨行业资源有效整合与合理利用的共享机制。组织专家开展信息安全态势综合分析与研判的技术、理论、战略、政策法规等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为国家开展网络空间安全情报分析、形势研判和战略预警通报提供支撑。

7.全力推进网络与信息安全自主创新体系和可控能力建设

以政府扶持为导向,以科学发展为统领,以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为主体,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对信息安全新技术的投资和政策支持力度。一是实施网络与信息安全创新战略。大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紧密跟踪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逐步实现网络与信息安全关键技术、产品、服务的自主研发、自主生产、安全可控,根本改变依赖外国的状况,实现由技术追随向科技超越的转变。把信息安全理念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体系创新纳入国家特殊奖励政策,加大自主创新技术、自主创新服务、自主知识产权的考评权重。二是突出重点攻关项目。逐步提高重要信息系统、基础信息网络、党政机关系统和军事国防系统关键技术、设备、服务的国产化率,尽早实现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中主要设备完全采用国产化产品。严格落实关键核心软硬件设备的安全性准入制度。三是逐步完善信息安全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搞好产业政策的规划、产业基础布局、产业标准的选择与推行,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法规,规范和指导我国信息安全建设和信息安全产业的发展,形成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环境。四是大力培育信息安全市场。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有利于信息安全产业发展的投融资环境,推动自主技术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培育和打造一批信息安全龙头企业,支持一些有特色、有发展的信息安全中小企业。推进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装备在党政机关、军队以及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的优先采用。

8.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人才培养和专业队伍建设

一是大力培养高素质的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实施信息安全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建立领军人才的动态式、激励型管理机制,努力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的信息安全理论研究、组织管理、专业技术和行政执法队伍。二是建立网络与信息安全教育体系。加强学科规划和专业建设,发展多层次的信息安全培训体系,形成高等院校的专业教育、从业人员的系统教育、全社会的普及教育相结合的宣教机制。在各级党校或行政学院增加信息安全教育内容。大众传媒应积极宣传信息安全知识,介绍重大信息安全事件,营造维护信息安全的浓厚氛围。开展全国性的信息安全宣传周或宣传月活动。三是构建与我国信息安全需求和大国地位相适应的信息安全专业队伍。包括,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专控力量,网络关口监控力量,网络舆情导控力量,网络反恐力量,网络空间作战力量、网络与信息安全专业宣教力量等。

9.形成紧急状态下的网络与信息安全应对处置机制

制定国家统一的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处置措施和标准,理顺部门间的相互协调配合,完善衔接方案,形成国家应对重大突发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的整体防范能力。一是建立国家紧急状态下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策略。提高处置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人为破坏等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进一步完善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的监测、预测、预警。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原则,加强对各类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和可能引发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的有关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和持续监测。对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的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做出及时准确判断。二是建立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管理综合协调部门,确保应急管理的效率。国家应将信息安全应急管理作为日常行政管理的组成部分,与政府、军队常态管理结合起来一并构建。三是建立重要信息系统异地容灾备份系统和相关机制。针对国家基础网络与重要信息系统,要建立技术储备、系统和数据异地容灾备份,保证紧急状态下系统不间断运行和受到破坏后系统和重要数据可紧急恢复。四是建立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预案制度。针对不同的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制定不同的应急预案,并且定期开展应急演练。通过演练,提高各级部门应急处置能力,检验发现应急处置体系和工作机制存在的薄弱环节,以及时修正。

10.重视网络与信息安全领域涉外斗争策略研究

网络安全创新技术篇9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安全;创新

1我国互联网的发展状况

目前,我国约有84.3万个网站,我国网民人数已达1.37亿。我国互联网的特点如下:第一,新闻网站繁荣,网民言论自由,广大老百姓热衷通过互联网表达观点。第二,网站已经不是唯一的或最重要的网上信息传播的通道或载体,新的信息载体点越来越多,朝着个人传播能力增强的方向发展。第三,网络在重合,在无限扩展到其他传播方式,当前与电话、电视网络叠加到一起,技术上与其他传播方式的融合已经实现了。第四,人们在网上提供信息和获取信息的方式在发生改变。以往主要通过门户网站,现在趋势为门户网站搜索化,搜索网站门户化,搜索信息个性化。

2网络安全面临的新威胁

2.1流氓软件

“流氓软件”没有明确的定义。通常认为,是一种非正规软件,它具有间谍、行为记录、浏览器劫持、搜索引擎劫持、自动广告、自动拨号、盗窃密码等软件功能。[1]它的主要表现形式如下:强行或秘密进入用户电脑,自动安装,不进行安装提示,无法删除和卸载,开机自启动,占用系统资源;强行弹出广告,以获取商业利益,干扰用户工作;监视用户上网行为,记录用户上网习惯,或窃取用户账号密码等隐私信息;强行劫持用户浏览器或搜索引擎,妨害用户浏览正常的网页。

2.2个人电子信息资料泄露

据统计,每年都有大量的个人信息被盗窃或滥用,个人信息失窃以及由此引发的相关欺诈活动,给消费者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使商业和金融机构的损失也非常惨重。[2]其中,政府、金融、医疗、教育、保险、证券、通信、航空、旅游等关键基础设施和重要信息系统部门是信息泄露的多发区。笔记本电脑、移动硬盘、U盘等移动设备丢失或被盗,黑客入侵存有个人信息的公共服务系统或商务系统数据库成为个人信息泄露的主要途径。

2.3网络犯罪

网络犯罪日益猖獗,其中诈骗(网上购物、QQ好友、虚假信息),盗窃(虚假银行、证券交易),(、)等犯罪行为已经成为主要网络犯罪形式。网络犯罪的特征:第一,违法犯罪行为人所在地、发生地、结果地相分离(跨地域性);第二,高技术性;第三,违法犯罪成本低;第四,证据易灭失、难提取,侦破难度大。

3我国网络安全工作现状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和我国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在网络安全工作方面进行了全面部署,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进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现阶段在国家网络安全保障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亟待探索新的网络安全管控模式。[3]目前,我国网络安全中主要存在的问题:第一,我国网络安全防护工作起步晚、基础差。我国的网络安全防护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薄弱,水平不高,网络安全系统在预测、反应、防范和恢复能力方面存在许多薄弱环节。第二,我国网络用户的安全防范意识非常淡薄。第三,我国网络安全监管工作有待进一步深化。国家相关部门虽然制定了很多信息安全产业规划和措施,但是在网络安全的具体实施上还没有完全落到实处,监管措施不到位,监管体系尚待完善,网络安全保障制度不健全、责任不落实、管理不到位。因此,还需要有关部门加强网络安全工作的监督。第四,我国网络安全关键技术的研发能力不足。第五,我国网络安全的立法存在缺位。

4加强网络安全的创新措施

4.1不断创新网络安全防范技术

未来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方向将会朝着多个方面预防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我国不断开展网络安全的技术研发和创新,全面构建安全保障技术体系,为网络安全监管提供必要的技术能力和手段,努力用技术业务创新提高网络安全防范能力。[4]

4.2尽快建立和完善与网络信息安全相关的规章制度

目前,我国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还处在严重不足和起步阶段,难以适应网络发展的需要,现有的政策法规太笼统、缺乏操作性。针对网络安全的薄弱环节,政府监管部门应不断完善安全审计、风险评估等有关规章制度。

4.3互联网数据中心和联网单位要做出积极的防护举措

互联网数据中心和联网单位应该做出以下防护举措:记录并留存用户注册信息;在公共信息服务中发现、停止传输违法信息,并保留相关记录;联网使用单位使用内部网络地址与互联网网络地址转换方式向用户提供接入服务的,能够记录并留存用户使用的互联网网络地址和内部网络地址对应关系。

总之,网络安全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涉及技术、管理、使用等诸多方面,既包括信息系统本身的安全问题,也有物理的和逻辑的技术措施。因此,只有综合采取多种防范措施,制定严格的保密政策和明晰的安全策略,才能完好、实时地保证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为网络提供强大的安全保证。

[参考文献]

[1]谢玉娇.网络安全防范体系及设计原则[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2).

[2]周媛.浅谈网络安全防范[J].才智.2010(10).

网络安全创新技术篇10

??打开智力解放之门

??王强东(省社科院文化产业与新闻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

第三个划时代的神话

由蒸汽机引发的“工业革命”创造了比以往所有历史时期还要多的财富(恩格斯);100年前发电机引发的“电力革命”,创造了人间第二个科技神话;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和网络经济的兴起,则宣告了第三个科技神话时代的来临。与前两个科技神话以人的体力解放特性不同的是,网络科技一举打开了人的智力解放之门,这预示着将给人类社会带来更深刻、更壮丽和更伟大的飞跃。

it之热如火如荼

以pC和电子智能为标志的网络经济是信息产业化、产业信息化、商务网络化和消费网络化的综合体。它以电子学、光电子学、计算机科学及电子通讯学为科学基础;而其直接的技术基础则是信息技术,即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it的核心是电子计算机、软件、智能件和电子通讯网。这些高新技术元素结合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就爆发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热潮或科技神话。

网络热潮的迅猛兴起,让堪称科学预言大师的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都始料未及。上世纪最后几年,internet,即国际互联网一问世就席卷全球,信息产业和网络经济呈现爆炸式或井喷式发展。在美国,aoL(美国在线)网络公司瞬间暴富,竟然一下拿出1645亿美元收购成立70多年,且是世界上最大娱乐媒体的时代华纳公司。门户网站雅虎的股票1996年在美国上市,发行当天,股票市值就创高达48亿美元,年轻的杨致远由穷学生一跃为亿万富翁,谱写了网络科技“光速式”致富传奇。在中国广州,1998年2月,花20万元建立的网163.com,几经倒卖,2000年再转手则卖了3.7亿元。从20万到3.7亿才两年,网站身价涨了1850倍。更多网络经济或it奇迹在争奇斗艳地发生:鼠标一点,地球就成了地球村,地球村又变成了聊天室;电脑一开,海量的信息就扑面而来,网站顷刻就被戴上第四媒体的桂冠,其传播维度、速度和容量让传统媒体相形见绌;电子商务的展开,足不出户,也可货如轮转;网络金融的施行,键盘一敲,资金即可进出千千万。网络仿佛成了阿拉丁神灯或摇钱树,想干事就成事,想赚钱就来钱。谁抓住了网络,就等于抓住了钱袋,把握了未来。网络经济显示了创业者以神奇莫测的方式和近乎“光速”积累财富的神话。于是,企业家争先恐后地扑向网络,“.com”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风险投资基金接踵而至,大把大把的资金在internet中燃烧,纳斯达克指数从2000直窜到5000,节节攀升。短短几年,网络经济的主体信息产业,就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it之热热遍全球世界。

风云变幻,网络经济再起程

也许是未能找到网络经济价值链中营运增值的有效环节,也许是缺乏明确的赢利机制和可行的牟利模式,也许是没有把握住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也许是对网络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节奏判断不准确,更可能是支撑网络经济的节点——网民和网企的基数还没有达到赢利的门槛(诚如专家所指,网络游戏业务必须有在线人数1万人以上,电子商务必须有1000万连接internet的电子终端铺垫,才能达到盈亏平衡点),总之,网络经济的热潮也伴生了泡沫。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一些泡沫相继破裂,纳斯达克指数急转直下,从暴升转向狂跌,直跌到2000点以下;曾经如日中天的英特尔、思科公司和中国的新浪、搜狐等网络企业的股票缩水得惨不忍睹;“.com”公司大量倒闭,减薪、裁员络绎不绝;许多风险投资打了水漂或血本无归;过去成功的网络商店,如亚马逊、8848网,当当书店等亏损日增,难以为继;昨日风光无限的网站“首席执行官”,工作和收入朝不保夕。风风火火的it热潮慢慢沉寂。人们在思考:网络科技神话是梦幻、博弈、博智还是博傻,网络经济向何处去?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网络经济的科学基础和技术基础不可动摇,网络经济的实效也得到了实践验证,只是其社会基础、市场基础或网络终端基础有待时间的夯实、积聚和加强。网络经济绝不是泡沫经济,对于滚滚潮流而言,泡沫是微不足道的;经过网络经济初级阶段澎湃激情和热血的洗礼,企业界冷静地吸取了教训,脚踏实地,重新进发。

??网络经济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李新家(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坚实的技术基础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网络经济的强大生命力首先来自其坚实的技术基础和广阔的市场基础及其前景。网络经济的技术基础是信息技术,主要包括硬件、软件、智能件和支撑网络。信息技术和其他相关高新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导致了社会经济系统结构优化、运行机制完善、经济效益提高、宏观调控手段更加有效等。同时,信息技术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市场。正是由于信息网络的广泛应用,使得各行各业都具有了信息行业的特征,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家庭之间,行业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各种经济组织之间,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个领域,以及世界各国的经济主体,都可以通过电子计算机网络而连接起来,由此形成了网络经济的强劲持续发展。

鲜明的优势与特征

网络经济的生命力还来自于它的许多鲜明特征。(1)电子计算机网络可以把所有的经济主体都连接在一起,形成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网络化连接。网络经济就是通过这种连接而形成的。由于连接方式的变化,整个经济系统不再层次分明、条块分割,而是形成一个网络。(2)信息资源共享和由此引起的几乎全部经济资源的共享,构成了新的资源基础。信息资源共享是网络建设的原始动力和初始目的。知识和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广泛利用,导致其他资源的消耗减少,拓宽了经济发展的前景。(3)网上经济活动是一种虚拟经济活动,它使整个经济系统虚拟化程度提高。这在创造了许多优势的同时,又扩大了经济活动的风险。(4)经济活动的时间形式发生改变。一是各种经济活动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时间滞差极大缩短,这凸显了网络经济的即时性特征;同时,网络经济又是全天候经济,相关的交流或交易活动可以在任何时候进行。(5)经济活动的空间形式发生了变化,一是空间范围扩大了,市场活动扩大到了全世界;二是不同地域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关系有了新的模式和机制;三是经济活动到了网上。(6)各种经济主体协同作用加强,网络对信息的协同处理是这一特征的技术基础;其次是各种经济主体的信息共享给相互之间的行为带来了协同性。(7)各类经济活动的中间层次减少,整个经济过程的链条缩短。比如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网络的直接联系,缩减了中间环节。(8)对网络经济效益的追求,改变了经济主体的行为方式,促进社会经济效益的全面提高。(9)管理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和全社会信息共享,提高了社会经济和企业经济的开放度和透明度。(10)经济国际化和全球化进程加快,形成全球网络经济,从而促进了全球市场的形成与扩展。(11)信息网络和资源共享为各种经济主体提供了更多创新机会,网络经济创新性强盛。(12)网络资源和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改变了传统经济增长模式,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与这些特征密切相联系,网络经济的生命力还体现在它蓬勃增长的经济效益和普遍惠予的社会效益上。信息技术和网络经济的发展,对整个经济系统具有倍增效应、加速效应、重组效应、先导效应、提升效应、协调效应、组织效应、扩散效应、科技主体效应(科学技术包括信息科学和信息技术成为了生产力要素的主体)等。从经济效益来看,信息网络本身具有规模经济性,网络连接的企业和人数越多,对网络本身和连接其中的企业和个人来说效益就越大;其次是信息网络为大规模甚至超大规模的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电子计算机网络能够帮助企业缩短决策、生产、销售的时间,缩短甚至消灭各种经济活动相互衔接的时间滞差(如网络金融的兴起就消灭了传统金融转账业务中“在途资金”的存在),加快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反应速度,从而带来速度效益或速度经济性。网上经济活动和网上虚拟企业是最有可能进行多元化经营的,因此,网络又显著地扩大了经济主体的范围经济性。信息网络和管理软件的应用,使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都能产生协同效应,其直接成果则是经济效益提高和各种管理成本陆续降低,这是网络经济的协同效益或协同经济性。网络经济还释放出巨大的外部经济效益,使整个社会的结构、运行和管理过程都发生重要的、建设性的变革,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重大的、创新性的变化。

??全方位发展的网络时代

??向晓梅(省社科院产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风雨过后是彩虹。经过近两年的稳步发展,网络经济东山再起,重振雄风。如今,它已影响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和每一个方面。

电子商务

通过电子网络组织生产、营销和流通的商业活动叫电子商务。它不仅指网络交易,而且指所有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来解决问题、降低成本、增加价值和创造商机的活动,包括通过电子网络实现从原材料查询、采购、产品展示、订购到出品、储运以及电子支付等一系列的贸易活动。与传统贸易相比,电子商务主要特征是在网上传播商品和服务信息,以及完成全部或部分交易;主要优势是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竞争力、增加贸易机会、提供便捷进入市场的途径等。电子商务作为信息技术的产物和网络经济的主要形式,已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商家、企业和政府职能部门接受和认同。同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电子商务正在对社会和经济生活产生更加巨大的影响,并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普及。

网络金融

以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和软件技术为支撑,融合传统和现代金融服务的金融运作形式称为网络金融。它是在互联网上开展的银行、证券、保险、期货等多种金融业务的总称,范围涵盖网络金融机构、网络金融交易、网络金融市场和网络金融监管等。它不同于传统的以物理形态存在的金融活动,而是存在于电子空间中的金融活动,其存在形态是虚拟化的、运行方式是网络化的。具有活动不受时空限制、业务处理高效化、品种多样化、服务成本低、服务个性化、交易直接化、活动全球化等不同于传统金融服务的特征。它是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产物,是适应电子商务发展需要而产生的网络时代的金融运行模式。网络金融服务适应了网络经济时代金融活动的需要,并推动了网络经济的发展。它是未来金融发展的方向。

电子政务

政府在互联网上实现其职能的形式就叫电子政务。它的实质就是建构“虚拟政务”,包括总量庞大的电子政务采购,向社会提供跨时间、跨地点和跨部门的全天候政府服务;核心是通过信息技术改革政府,从而实现一个开放的、有回应力的、负责任的和有效的政府;特点是运用数字化和网络化技术,通过网络将各个政府部门相互连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各部门数据资源共享,内部相互沟通,在网站上对企业和个人提供全程服务。对于政府而言,它可以有效地加强监督,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对于企业和个人而言,它使得办事程序方便快捷,规范透明。电子政务体现了一种全新的政府行政管理理念。它的出现,标志着一种新型政府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的诞生和勃兴,它将成为政府实施政务的主要方式和手段之一。

企业信息化

企业运用计算机及现代信息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思想,通过内联网、外联网和互联网,开发应用信息资源,实现企业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企业信息化。信息化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产品设计信息化,即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第二,生产过程信息化,即采用先进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不断提高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水平;第三,管理信息化,建立起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支撑的管理信息系统。企业信息化不仅可以使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开拓市场、扩大服务、提高企业竞争力,而且有利于实现传统企业的改造和升级,使我国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从而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企业信息化已经成为企业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重要条件,在提升企业和国家竞争力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城市信息化

城市信息化,是指在城市的经济和社会活动中,通过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设施,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本城市和国内外的信息资源,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加速实现城市现代化的过程。城市信息化的基本建设内容包括城市信息基础设施的构建、城市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城市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城市信息服务体系的健全、城市信息教育的培植与普及、城市信息化政策与法规的制定等六个方面。城市信息化是区域信息化的核心,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带动整个城市的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加快城市化进程、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提高政府管理水平、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整个城市竞争力的作用。随着新的信息浪潮的冲击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城市信息化在城市发展和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更为突出。

??风险防范与安全策略

??丘杉(省社科院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风险与特点并存

希腊神话中的巨人安泰力大无比,所向无敌,但他也有弱点,即身不能离地。网络经济像安泰一样,虽然能创造奇迹,但也有令人担心的软肋。这就是它的风险和安全性隐患。

网络经济特点很多,有创新性、虚拟性、不确定性、爆发性等等。特点如何表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些特点的后面,贯穿有一条主线,那就是经济风险的增大。

创新性这一非常正面的特点,在一定条件下,也会带来对经济风险的压力。不断创新成为生产和发展网络经济中最重要最普遍的现象。创新意味着风险,无创新无发展,但创新并不能直接带来发展和稳定。创新的失败意味着经济安全受到威胁。

虚拟性带来对经济风险的强大压力。虚拟化突出的特征是货币从有形走向无形。虚拟化使得价值和价格分离,实物流通与价值流通分离,交易和消费分离,交易双方的地域分离。在众多的分离中,埋藏着背离、隔阂、欺骗,因此带来经济的不安全。

不确定性带来经济风险压力。在网络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出现多重的不确定性,包括信息质量的不确定、交易对象的不确定、交易手段的不确定,存在较多的隐患。

信息的爆发性带来经济风险压力。财富的爆发式增长,企业和个人财富迅速积累。这些爆发性在社会管理、商业组织和思想没有及时跟上的情况下,有可能造成商业周期的断裂、产业成长周期的断裂和社会关系的断裂,令到社会经济的不安全。

技术依赖也带来经济风险的压力。网络经济就是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扩展成的一个庞大的高技术群,包括电脑技术、通信技术、广播电视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软件技术和数字压缩等。网络经济的技术性,造成经济安全依赖技术,而经济的安全状况又与技术状况紧密相连。技术的不当应用和恶意使用,带来安全的隐患。

从网络经济的特点可以发觉,在网络经济形态中,经济风险的压力大大增加了。因此,安全问题,在网络经济条件下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显得突出。

网络经济风险在中国

我国发展网络经济,可能碰到的主要风险有宏观上的,如国际经济秩序风险。个别发达国家可能将网络霸权、信息霸权和原有的资本霸权、技术霸权结合在一起,谋求帝国霸权。也有微观上的,如信息失真风险、知识产权风险、管理失效风险、技术风险等。就后者而言,我国通信和计算机领域的多数关键技术还落后于一些发达国家,处于被动状态。由于技术还相对落后,属于自己的原创性技术不多。不光是开发能力不强,维修和保养的能力也有限。一些信息网络、特别是通讯网络使用的是发达国家的信息设备,但这些进口设备是否埋伏着“特洛伊木马”,尚不得而知。抵御这类威胁的能力很难掌控,因而技术风险加大。

黑客的恶意攻击又是另外一种特殊风险。所谓黑客,现在一般泛指计算机信息系统的非法入侵者。黑客们在社会各地四处出击,寻找机会袭击网络几乎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黑客攻击,目前已成为计算机网络所面临的重大威胁。如今,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政府机构,只要进入计算机网络,都会感到黑客带来的网络安全威胁。

网络经济安全策略

我国网络经济安全策略,主要包括六个方面:一是要提高网络经济风险意识。提高风险意识是第一位的,风险是一种可能性,对它有防范的准备,就可避免使其变成现实性,或至少可以减少它的破坏性。二是要建立各级网络安全体系。其中包括网络安全预警系统、网络危机应急系统、网络救助系统、网络硬件安全系统、网络软件安全系统、网络交易安全系统等等。三是要突出防范网络金融风险。我国应该把网络金融安全问题当作整个网络安全体系中的重中之重。进行重点防范。在网络金融发展中要更为慎之又慎,在有确实保障条件时才发展,在监管体系足够支持时才能放开。四是要立法保障网络经济安全。网络经济中的风险防范,法律手段是最为重要的。五是要大力发展网络安全技术。防范风险的相关技术主要有:黑客防范技术、反病毒技术加密技术和认证技术等。六是要扩大与国外的安全合作。

与社会其它领域的风险和安全隐患(如交通事故隐患、火灾事故隐患等)相比,网络经济隐患事故的比率要低得多。但由于网络经济或信息技术是人们接触不久、了解不多的新生事物,因此,特别强调网络经济的安全意识和加强风险防范措施是完全必要的。

??网络阳光升起来

??文新(省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