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工作管理要求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8 23:54:24

行政工作管理要求篇1

关键词:法治;视野;行政管理;方式创新

伴随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社会体系的优化与完善。在政务工作实际的开展过程中,不断创新和优化行政管理工作方式,实现构建一个民主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从促进社会和谐需要的视角,进行当下行政管理工作的调控与约束,针对我国社会体系完善创造更加优越的工作氛围和环境,切合实际的解决民众与政务工作之间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科学提升行政管理工作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一、传统行政管理方式的审视

在社会和谐化要求发展中,对传统行政管理方式的审视,能够发现传统工作理念中存在的很多问题。首先,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对于不同层面人群的认识缺失,导致实际的民众权益受到影响。也造成对很多民众意见的忽视情况,影响行政管理工作的质量。传统行政管理方式的执行存在强制的特征,影响了实际工作的民主性需求。其次,传统行政管理工作的方式在执行的过程当中存在制约性,会影响行政工作的创新需求,阻碍了社会体系进步发展的目标。强制的管理工作体系对于社会体系的发展造成了阻碍,影响了行政管理工作发展的科学性。再者,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行政管理工作方式的开展不断的增加成本支出,就造成了管理质量的缺失,工作效率也降低了。政民的关系呈现出发展不良的局面,单一的形式影响行政管理工作发展。

二、行政管理方式革新的重要性

(一)行政管理方式革新是顺应世界潮流需求

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很多西方的发达国家都开始实行行政改革运动,因此很多国家也开始适应行政管理方面的改革,这就要求在改革的过程中借鉴私营企业中多样化的管理方式,例如:全面的质量管理、目标管理、绩效管理工作等等,这样的借鉴方式能够一改往日的行政管理工作,找到更加灵活和弹性的手段,有效的使管理工作适应社会的需求。在管理方式的改革过程中,尽管权力性管理或者是强制性的管理方式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存在的,但是其适用的范围却很大程度的被弱化。与此同时,行政管理方式的改革和创新还需要借鉴市场的手段,或者是非权力的手段,这样能够良好的减少行政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阻力,降低行政管理的成本,提高行政管理的功能。

(二)行政管理方式革新

更好保证政府行使职能行政管理工作方式需要始终围绕政府职能产生促进作用,政府职能所需解决的是政府工作该如何进行,因此还需要恰当的对行政管理的方式向职能进行转化,这也是政府职能的催化剂。在行政管理工作过程中,有些政府的职能是具有维护性和保证性的,并且在保证人权的同时还需要采取创新的方式,这样才能够实现职能和管理之间的对接,快速的进行职能的转变,保证政府职能的良好进行。

(三)行政管理方式革新是实现民主执政善治的条件

行政管理工作方式是政府实行职能的主要展现形式,不仅仅是政府作用和能力的良好展现,同时也是政府和社会之间的一个良好的互动过程。因此在这其中通过相对比较积极的对传统行政管理方式的转变,能够保证把强制的命令变为沟通和协商的方式,把单向推动变成互动的合作,这样能够保证政府和公众之间良好的交互和合作,促进政府行政管理工作的创新,同时也是促进行政民主工作的现实需求。也是促进政府行政管理职能由传统的统治向现代治理良好转换的有效途径。

(四)行政管理方式革新是思想层面的进步和权益的保证

传统的行政管理工作主要依靠的就是自上而下的一种行政行使权力的目标,因此在形式行政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仅仅需要使用命令和强制的手段,不需要在其他方面履行政府职能,这也是一种最新的管理方式。因此还要求在行政管理工作中,行政的管理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沟通,并且提供出相互尊重的优质服务,同时也要求行政主体和人之间的信任与沟通合作,保证其说服性日益增强。而在政府的工作中,非管制行政的本身所具有的创造性,还需要强调对于主体的尊重,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调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还希望能够在合作的双方工作中实现政府的职能,同时也能够有效的监督和防止行政主体对其自身所造成的侵害。

三、行政管理方式革新的路径

(一)创新管理思维

革新行政管理工作的传统方式,需要进行创新路径的思考与设计,在实际的工作进行过程当中进行管理思维的再创造。以往的管理理念已经无法满足时代变化对行政管理提出的新要求。因此,落后的管理理念,必须做出适当的改变,削弱强制管理的手段,加强人文管理理念的提升。要求能够从传统行政制约的氛围中走出来,实现对民众服务的转型与变化。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为人民服务,体现以人民为主体的管理理念的有效创新。另外,还需要认识到传统单向管理的局限性,重视民众和政务工作部门的互动需求。积极的开展合作政务管理模式,抛弃强制约束理念。加强与民众之间的高效互动,拓宽管理形式的交流渠道,方便民众能够针对行政管理,发表自己的看法,为管理方式的有效创新提供新的思路。在行政管理工作方式不断创新的过程中走向多元机制,重视开放政策是战略部署,实现打破封闭思维的目标。从而使行政管理在形式上呈现的更加灵活,方便根据行政活动的动态变化,对其进行灵活的调整,推动行政活动的执行进程,提升行政管理效果。

(二)革新管理方式

革新传统的管理方式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重视对行政管理工作在实际工作执行中的空间控制需求,注重压缩的工作体制,以法治和科学的精神面貌面对政务工作实际的工作体系,以发展的观念进行相关工作的体系构建与优化。为了使政府的行政职能在一定程度上发生转变,使其与社会发展相符合,必须对管理范围进行明确,加大管理空间,从而使行政的管理效果得到有效的发挥。随着社会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时代不断的发展与进步,行政管理方式的工作空间也在不断的缩减,而法治正当意识在不断的深入与拓展。在空间理论不断升级的过程当中能够发现行政管理工作的体系运行具有较强的影响力,重视对行政管理方式的革新,才能够保证行政管理的秩序和法治的监督与约束,与此同时还能够建立良好的政民关系。针对当今的社会形式,对行政的管理形式进行不断创新,打破原有强制性管理形式中存在的局限,从而使管理形式呈现多元化发展,有主于行政工作的高效展开。

(三)创造弹性柔和行政方法

社会体系的不断完善要求我国的行政管理工作积极的进行自我转变与发展,在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需要创新思维,为自身创造更加优越的发展路径。重要的变革路径包含对行政管理创新方式的应用,在实践工作开展的过程当中,运用弹性和柔和的政策及方式方法,能够保证实际工作进行的科学性及完善性。基于此,行政管理工作的强制手段应该被弱化,增强人文主义色彩。对于不同的意见和建议应当采取科学的分析,从而使民众对行政的管理工作认可度更高,方便管理理念的有效贯彻,对管理工作的切实开展提供了便利条件。空间的范畴不断拓展,就影响了管理方式的转变,促进了进步意识的深入。弱化的政策和制度更加有利于增进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情感,也就促进了行政管理工作的进步,保证了实际工作开展的效率需求[5]。

(四)实施电子行政管理方式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也深刻的影响着社会体系的变革,在发展的过程当中转变传统的思维,拓展良好的工作范畴,巩固民众与政务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是未来行政管理工作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保障行政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实施电子行政的管理方式,是对传统行政管理方式的一种创新,也是政务工作紧紧跟随时展脚步的重要表现,能够促进我国社会未来的经济、文化事业顺利前行。电子时代的到来,是保证我国政务工作在法治环境下稳定发展的前提。传统单一的行政管理模式对于政务工作质量的进步造成了影响,革新的电子行政管理方式更加优越,能够支持信息的多元化发展,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6]。行政管理,可以结合实际的管理情况,运用信息技术的高效性、科学性,构建全面的管理平台,实现行政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呈现。同时,要针对理念管理数据进行信息录入,利用信息技术制成档案,方便今后管理工作的完善,为调整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结论

综上所述,行政管理工作中,其主要工作实施方式代表着政府和公民之间的相互关系,所以不同的行政管理方式所凸显出的行政管理理念和制度安排等都不尽相同,其服务效果与政府和公民之间的关系也存在着一定的吻合程度。行政管理工作的创新,能够高度重视在信息化条件下最新行政管理方式的运用,同时也能够积极地采取行政的指导和行政的奖励,保证行政管理工作能够做到权责的统一性。因此在行政管理工作中,只有做到工作的创新,才能够保证行政法治和行政善治之间的融合,全面提高社会管理工作和业务水平的人性化,促进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莫于川.创新行政管理方式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行柔性行政方式的视角[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12,03:1-14.

[2]高曼鹭.论法治视野下行政管理方式的创新[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22:203.

[3]王莹莹.法治视野下行政管理方式的创新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6,03:319.

行政工作管理要求篇2

一、基层财政档案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为管理层提供决策依据

基层财政档案精细化管理工作,提升了档案工作人员收集并整理各种基层财政经济信息的工作效率,更准确地统计出有效的财政信息并将其上报上级,从而助于上级通过财政档案提供的信息做出相关的科学合理的决策。因此,高质量的精细化财政档案为管理层做出决策提供了依据,有助于推进经济的健康和谐发展。

(二)有助于规范财务日常行为

财务日常行为的规范主要体现在档案的记录工作中。在对财政文件进行收集、记录整理的过程中,精细化工作不仅要求档案工作人员遵守规章制度以增强财政信息的有效真实性,还要求财政档案的记录工作能够适当地对财政资金的来源、用途等进行监督。另外,在档案人员上报财政档案的过程中能够实现上级对财政的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监督。由此可知,档案精细化管理工作监督的性质能够促进财政资金的有序使用,最终规范财务的日常行为活动。

(三)适应时展的要求

当前时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量的不断增大极大地扩大了财政档案的存储空间,增加了档案整理工作的工作量。与此同时,精细化管理理念已经得到了社会上部分行业的应用,信息载体也逐渐由传统的纸质转为电子与纸质并存,且档案管理工作也更加注重了档案的保管与信息的开发并行,此时,传统的档案管理方法已落后于时展的要求,因此,财政档案精细化管理成为必然趋势。

二、基层财政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基层档案管理相关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普遍不高。一方面,多数工作人员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不够深刻,其档案专业知识欠缺。而多数单位的档案工作人员一般身兼多职,日常事务繁多,不会精于档案管理工作。再加上低素质的工作人员的计算机技术水平远落后于档案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因此,人力的投入达不到档案精细化工作的要求。另一方面,相关基层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接受的系统专业培训较少,专注于传统的档案日常管理缺乏与外界的交流,手段呆板缺乏创新度,传统的思想和管理均跟不上时展的步伐,严重影响到了基层财政档案精细化工作的建设。

(二)领导层对档案管理工作重视度不够

在当前工作中,基层领导层中相当一部分领导并不十分重视财政档案管理工作,没有明确认识到财政档案精细化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无论是人力、物力或是财力上对档案精细化工作的投入都不够,以致档案管理工作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降低了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三)基础设施落后

财政档案精细化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很大程度上依靠先进设备技术的引进。但是就目前而言,不少基层财政部门的基础设施落后,配置简陋,电脑陈旧低性能,扫描仪、刻录机等设备缺乏。阐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基层政府领导层对财政档案精细化管理工作的重视度不够,使财政档案精细化工作被忽视导致档案管理工作中缺乏资金的支持。二是由于相关档案精细化管理所需的先进设备的后期持续性如维修、升级等开支将给基层财政部门带来严重的负担。目前基础设施落后是造成多数基层地区财政档案精细化管理工作开展不足、进展不明显的重要因素。

(四)档案精细化管理工作制度不完善

规范的工作制度是财政档案精细化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财政档案精细化管理主要依靠计算机完成,工作由简单的搜集转变为有效的管理,粗犷的管理模式不再适合档案精细化管理工作的需求,但是适应精细化管理要求的财政档案新制度并没有建立。当前,财政档案在如档案收集、整理等各个方面均缺少统一的流程和制度,档案的真实性和安全性明显降低。而随着计算机技术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不断应用,计算机安全将引起人们愈来愈多的重视,档案的安全可靠性需科学制度的保障。

三、改进财政档案精细化管理的措施

(一)提高人员素质,加强队伍建设

人力资源是财政档案精细化管理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要组建一支真正高素质的队伍,首先要充实人才,构建稳定的队伍。一要加强队伍的团队建设,大胆任用那些以事业为重、对新科技有追求的人才,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推进财政档案的精细化管理工作。二要稳定干部队伍,加强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解决其实际需求。还要将高素质人才安排到财政档案建设队伍中,完善队伍结构。另外,要强化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一要遵循因人而异原则,缺啥补啥,通过系统与短期培训结合,对现有人才进行强化教育培训。二要注重结合工作实际需求与未来发展趋势,按需施教,讲求实效。三是激发档案管理人员的积极主动性,不断学习更新新技术,为财政档案管理的精细化管理奠基。

(二)加深认识,提高重视

财政档案精细化管理的开展离不开领导层的重视。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加强对档案精细化的宣传,通过推广宣传财政档案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性加强领导层对财政档案精细化管理的认识,从而逐步加强重视。其次,相关的财政档案管理人员要严格律己,认真做好本职工作,提高财政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另外,财政档案管理人员应及时而全面地向上级汇报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工作的成就及困难,加深领导对档案精细化管理的了解。

(三)健全监督体系

建立健全的监督体系是财政档案精细化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能够有效预防财政档案管理工作中的纰漏。监管部门对财政档案管理的方方面面进行监督,有效监测了财政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领导层经济的错误决策。此外,监管部门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监督,减少了财政档案精细化管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纰漏。

(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是财政档案精细化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必要保证。基础财政部门结合自身实际需求,整合资金确保一些必要设备如扫描仪、刻录机等的配备,为财政档案精细化管理打下基础。同时在后期要做好设备的检查、更新、维护、等工作,保证设备的良好有序运行。

行政工作管理要求篇3

一、优化学校行政管理领导班子,提高管理意识

优化学校行政管理班子是为了不断完善管理机制,规范管理程序,加强学校宏观决策调控的职能,保证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充分发挥每个行政管理人员的作用,激发全校教师员工齐心协力重抓教育教学的激情和活力。

学校的行政管理必须建立层次清晰、科学规范、信息处理高效、沟通渠道畅通的内部管理体系。要进一步科学界定学校行政管理职能,简政放权,管理重心下移,进一步发掘教育的未来发展、自我完善行政管理的潜力,要适当调整科研和管理组织结构与布局,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增强行政管理能力,构建科学行政管理平台与教学科研管理和谐发展的良好关系,要针对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调研,完善学校行政的管理体系,不断健全规章制度,严格办事程序,规范办学行为。

二、建立学校行政管理的制度机制,提高责任意识

建立学校行政工作全面、全员、全程管理制度机制,保证每项工作都建立管理流程,并说明管理的步骤和要求,管理职责明确,流程清晰,规范具体,指导性与可操作性强。从校长直至每个行政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都建立了文件,使不同岗位员工都清楚有哪些职责和基本工作要求。在此基础上,细化了工作规范。规范对制度本身的管理。对各种文件的制定、审批、修改、印刷、发放、保管、回收、销毁等各环节进行严格控制,保障制度本身的有效性、完整性、严肃性。

制度机制要求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在工作中不能有半点闪失,从一点一滴做起,不差一分一厘,从平时工作的点滴中渗透一种敬业爱岗的精神,对工作中出现的偏差和失误,要勇于承担责任,并做及时的补救工作。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经验教训,经常做认真反思和反省,力求把工作做的更好,为学校的发展多做贡献,保证全方位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组织学校行政管理人员文化学习,提高学校教育的现代化创新精神

学校行政管理的文化学习,首先要求行政管理层具有与时俱进精神。表面上看,学校的行政管理具有保守的一面,但保守只是获得发展的手段。稳定是管理过程的一种特殊状态,变革才是管理的本质要求。如果管理层只将传统的管理模式套之于教育教学,必定束缚现代素质教育,导致教育与位会脱节的畸型地发展。为了培养行政管理层的先进性精神,学校必须在行政管理培训模式上下功夫,加大创新管理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提高管理层的理论水平,管理实践与理论学习相结合中,培育创新精神。

其次要求行政管理层具有创新管理机制。对教师要完善竞争机制和差异管理机制,在竞争机制上,在原有基础上引入“末层淘汰制”、“走岗定编定职”和“差额竞选制”。在差异管理机制上按班级、科目、教师级别、学生层次确定管理目标,制定不同的终端评价制度,将学生的起始点和终结点相结合,再参考过程点的变异,达到比较科学的考评目的。使学校教师队伍不断优化,使人事管理机制更趋民主化、规范化,从而形成教育资源的合力。对学生要建立以创造思维训练为载体的全方位、主体化的创新教育新模式,树立创新教育价值观和创新教育多元观,从而真正推进和贯彻素质教育。

四、紧抓行政管理人员的思想建设,提高教育的服务意识

行政工作管理要求篇4

关键词:行政管理;创新对策;问题研究

引言

企业行政管理作为社会化大生产以及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客观要求之一,要求从计划工作、组织工作、指挥工作以及控制工作者四个方面入手,协调各方面力量,贯彻落实各项工作,继而确保行政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及合理性。为此,针对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问题加以分析,探究创新对策极为重要。

1企业行政管理问题

其一,游击作风盛行,管理水平偏低。企业的管理人员在行政管理过程中,采取主管意愿,“游击作风”盛行,企业不完善的规章制度,研究以及决策缺乏科学性,工作程序未能够落到实处,管理作用不强,对行政管理工作造成严重的影响。其二,管理模式落后。我国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在行政管理企业,干部作风盛行,机关风气普遍存在,并未充分考虑企业实际需求,未能够结合行政管理特征,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造成人力资源、物理资源以及财力资源的严重浪费,在影响工作质量的同时,限制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其三,行政管理体系的缺乏。目前,企业的行政管理强调的是管理总务后勤、管理文书档案以及办公室管理等,经济特色并不明显。与此同时,企业为了盲目迎合国家政策制度,在内部设置相关管理部门,开展行政管理工作,并未制定完善的行政管理体系,工作失误较大。其四,与实际不符。在企业进行行政管理的过程中,工作与实际情况并不符,业务了解程度不足,开展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和其他部门的交流沟通严重不足,对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并不了解,造成所开展的行政管理工作未能够达到实际要求。

2企业行政管理的创新对策

其一,行政管理模式的规范化。针对企业的行政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游击作风”问题,笔者认为应规范行政管理模式,建立科学、有效的规章制度以及管理体系,保证所有工作人员能够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细分工作内容,明确所有工作的管理职责以及权力义务。其二,保证工作的有效性。为了有效处理好行政管理问题,笔者认为应将企业特色与实际需求相结合,组织好行政管理工作,从本企业的经济效益入手,明确所有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加强管理职能,并将其渗透至工作中,提高工作效益,协调好所有部门的关系。其三,行政管理体系的完善。行政管理体系包括了权力体系、技术体系以及事物体系。其中技术体系指的是针对工作进行协调沟通,加强监督控制,继而起到技术职称的基本作用。权力体系则是要求在行政管理中,加强职业分解,并充分考虑到人事结合以及结构设计等。事物管理体系则包括了文书档案、办公室管理以及会议管理等。其四,加强与实际的联系沟通。在行政管理中,从企业经济效益入手,结合实际组织工作,加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注重企业文化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的忠诚度以及责任意识,规范管理行为,加强制度建设。其五,加强管理,优化管理体系。企业要想实现稳定运营,需要依靠科学、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因此,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明确管理主体,加强行政管理,优化管理体系,增强本企业的科学管理意识,引进高端人才,结合实际节约成本,避免资源的浪费。其六,全面提升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企业在行政管理过程中,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对于企业发展产生了只管重要的影响,他们的服务态度影响着行政管理效率。行政管理部门是企业的服务部门之一,该部门的协调发展对于企业运营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为此,笔者认为企业的行政部门应提高自身的服务意识,管理人员应不断增强自身的服务观念,准确定位,明确工作方式以及管理方案。同时管理人员还应树立较强的合作意识,加大与其他部门的交流沟通。企业的高效率发展,要求管理人员加强合作交流,培养工作人员的合作意识,定期开展综合素质培训,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创新工作模式,以此才能够密切各部门的交流配合,防止管理工作的混乱,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

行政工作管理要求篇5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行政管理;规范化;策略

促进高校教育内涵式发展对高校的改革方向进行了明确,同时也反映出我国高校改革的阶段性特点,同时也为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新时期全面推进高校行政管理规范化是促进高校长足发展的动力,有利于加快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促进高校工作标准化,也能提高高校行政管理的聚合效应,提高高校活力和竞争力。文章将重点就新时期高校行政管理规范化的策略进行研究。

一、高校行政管理规范化的理论思考

(一)高校行政管理规范化含义

高校行政管理是为了实现教育目标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组织、措施、制度等,在实际工作中要求学校能够对高校内外的资源进行统筹和科学运用,引导广大师生掌握科学的方法以及正确的方向,更好地实现高校教育目标,促进高校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高校行政管理内容当中包括学校总务管理、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校风校纪管理、校容校貌管理等,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任务,也是维护高校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规范化指的是高校在开展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逐步建立相应的制度和法规,确保管理秩序,并在每一个工作环节中严格遵守制度和程式。高校行政管理规范化对于高校的持续稳定发展以及标准化工作体系的建立意义重大。

(二)高校行政管理规范化特点

高校行政管理规范化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能够满足高校的发展要求,同时也需要具备以下特征:第一,科学性。一方面高校行政管理规范化必须严格遵循高校管理的实际规律,秉持实事求是准则;另一方面高校行政管理规范化必须将先进的管理理论作为工作依据,同时也要结合高效的管理实际,提高管理工作的可操作性,确保行政管理规范化能够和高校的思想政治水平相协调,并且建立在管理统计扎实以及在师生承受范围内的基础上。第二,激励性。高校行政管理规范化工作实施当中的各项规范以及制度不应该成为师生枷锁,需要采用合情合理以及科学性的规范方法给予师生正确引导,从而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第三,民主性。民主管理是高校行政管理的根本制度,而行政管理规范化仍然要坚持民主性原则,严格落实分级管理形式,确保各项管理工作借助民主参与的形式进行明确和贯彻落实,最终形成一个全校上下共同遵守的行政管理规范局面。第四,超前性。高校行政管理应该坚持开拓创新和与时俱进,而在规范化的进程中,更要充分发挥其管理优势,确保管理的先进和超前性。

二、高校行政管理规范化的实践策略

(一)强化高校制度管理

进一步强化高效的制度管理,用完善的制度来规范行政管理工作是新时期高校行政管理规范化的重要内容,也要求高校能够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并发挥其作为高校最高法规的主导作用。高校管理制度体系涉及到行政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如教学管理、后勤管理、财务管理、科研管理、招生分配管理等,是一套系统性的管理规范,能够确保高校各项管理工作的规范运行,维护高校的稳定发展。在高校的管理制度当中,高校要全面推进行政管理规范化就必须进行行政工作管理制度建设,对于高校的各级领导以及其他管理工作人员所要遵守的工作要求必须进行进一步明确,确保其在开展行政管理工作中严格遵循工作准则以及相关的报告请示制度,在强化高校制度管理的同时,也促进管理的规范化,加快高校行政管理规范化进程。在促进高校管理规章制度完善的同时,高校也要适应我国经济、政治以及科技体制的改革要求,积极响应改革要求和顺应潮流,对高校的各项管理制度进行调研,积极改革不适应高校行政管理规范化的制度,尤其是影响师生切身利益的制度,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师生,促进行政管理规范化进程的加快。

(二)建立目标责任制度

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并不是单纯的属于职能部门的工作范畴,纵向部门仍然要对行政管理工作负责,并承担相应的管理责任,为高校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打下基础。新时期高校行政管理规范化的发展要求,高校建立起完善的目标责任制度,对高校的总体行政管理目标进行分解,同时也对各项管理责任进行划分,这样不同的部门以及管理工作环节都能够有序地按照目标责任制度的要求开展管理工作,更好地服务于行政管理规范化。高效的管理工作都有其独特的方法以及规律,同时在行政管理规范化的要求之下需要按照管理工作性质的不同采用差异性的责任制度开展管理工作,如党政管理目标责任制、教学目标管理责任制、后勤管理承诺制等。高校的相关职能部门以及纵向部门都需要明确自身的管理责任,并严格依据目标责任的实际要求对工作目标进行分解,从而进一步明确本部门的工作内容、方向、目标等,实现分层管理,同时也能形成一个自我管控和层层负责的完善的目标责任体系,确保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为规范化进程的加快提供动力支持。

(三)落实岗位和学分制

岗位责任制以及学分制在高校行政管理规范化工作开展中占有重要重要地位,为了促进各项管理工作进程的进一步规范必须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制和学分制。岗位责任制是高效开展各项管理工作以及进一步实施目标责任制度的有效手段,能够保障高校各项管理任务的顺利实施,同时也能确保各个岗位各司其职和规范化发展。岗位责任制包括高校内部每一个工作岗位的职责、奖惩、任职、薪资、考核、岗位规范等,每一个环节都会影响到岗位职责的发挥,也会对行政管理规范化造成巨大影响,只有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制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岗位管理责任的落实质量。高校在落实岗位责任制的过程中必须对内部人员的构成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并将工作岗位进行有序划分,并为每一个序列岗位提出责任规范,同时每一个岗位配备人员的选拔和聘任都要严格依据考核进行。学分制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它区别于学年制,逐步变成高校的一项教学管理制度,解决了专业定向问题,并为高校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有利条件。学分制度的落实,在高校行政管理规范化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更是促进高校人才培养和人才质量提升的有效途径,在落实学分制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推进教学目标管理,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好地达成高效教育目标。

(四)明确津贴和奖学金制

校内津贴是关系到高校教师切身利益的内容,也是教师工资的重要构成部分,而校内津贴制度落实必须真正体现出教职员工的职责、业绩、责任以及任务完成质量,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校内津贴制度的运行作用。校内津贴制度在实施过程中运用的是经济杠杆,而这一杠杆作用能够起到对教职工的激励价值,提高广大教职员工的工作热情和主动性,确保行政管理工作环节的有序发展,更好地满足高校教育的实际需求。高校必须进一步明确校内津贴制度,在制定该项制度的过程中需要与目标管理以及岗位职责结合起来,严格按照考核管理的结果,对集体或者个人进行津贴的评定,提高校内津贴制度的公平性和合理性。校内津贴制度应该体现人性化特点以及教育特征,将薪酬以及工作完成质量联系起来,通过严格的考核以及完善的指标体系对教职工的津贴进行评定,全面推进高校行政管理规范化。奖学金制度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也是高校行政管理规范化建设中需要进一步完善的一项管理制度,关系到行政管理规范化工作的质量。奖学金制度的贯彻落实能够让大量品学兼优的学生得到相应奖励,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高校在制定和完善奖学金制度的过程中要善于利用经济杠杆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在确定分配制度以及方案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德育原则和导向原则,将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作为重要目标,有效运用经济利益促使学生努力学习和综合进步。

(五)抓好高校建设

建设在新时期高校行政管理规范化建设当中不可或缺,同时也是高校改革的必然要求,需要在实际行政管理工作中进行进一步的落实。第一,校风建设。校风是高校师生在日常的教学、管理、科研等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具有高校特色的行为风尚,综合体现了高效精神,也反映出高校师生的精神风貌和工作水准,更是新形势下高校行政管理规范化的保障。校风建设能够为高校发展积蓄更大的精神力量,最大化的发挥校风的导向、激励、规范以及凝聚作用,维护高校教学以及管理的秩序,将高校打造成真正意义上的人才培养阵地。第二,学风建设。学风建设的主体是高校的广大学生,能够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进行规范。广大学生应该树立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到高校的学风建设当中,积极响应规范化管理号召,提高对自身的管理能力。第三,教风建设。教风建设的主体是高校教师,教风凝聚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形成的价值标准以及行为规范。教师的言行举止以及教学质量都会对教风建设产生影响,因此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在教书育人当中保持严谨的态度、正确的观念以及良好的道德风尚。第四,作风建设。高校的各级管理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构成了作风,在作风建设过程中,高校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以身作则,做好带头表率作用,并积极深入基层进行调查,更好地为广大师生服务。

三、结束语

高校行政管理规范化并不是对个人自由的排斥,倡导的是一种以有序自由,因为只有在规范化的道路上开展管理工作才能够进一步弱化强制性管理,更大程度上发挥规范化管理的诱导性和功效性。高校在开展各项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必须根据高校教育的发展规律,进一步强化行政管理规范化,努力提高管理工作质量,促进高校管理的高效性和规范化,更大程度上发挥高校在中国梦建设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叶澜.深化中国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与运作机制改革的研究报告[J].教育发展研究,2012(20):81-82.

[2]许丽英.对建立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思考[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8):24-26.

[3]陈小霆,王坚.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行政执行力的提高途径刍议[J].科技创业,2015(12):47-48.

[4]车蔓.强化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提高行政效率[J].科技文汇,2011(12):58-59.

[5]周清明,丁艳.我国高校行政规范化管理探析[J].高等农业教育,2011,18(9):96-97.

行政工作管理要求篇6

关键词:高校行政管理;问题;解决途径

行政管理工作的高质量实施是保证高校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目前,高校在行政管理工作领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校教学活动的质量,因此,很多高校工作者都将行政管理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作为工作的重点。

一、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校行政管理制度较为落后

目前,很多高校在设计行政管理工作制度的过程中依然沿用较为传统的模式进行制度设计,并没有结合高校近些年来的管理工作方面的实际问题进行管理制度的改良,造成很多管理制度不能与高校的实际管理需要相适应,降低了行政管理制度的推行质量[1]。此外,很多高校在管理工作中对岗位目标机制的重视程度很高,使得很多管理制度只能对高校人员实施严格的约束,虽然保证了高校各项行政性举措的有效落实,却造成高校的工作人员在工作积极性方面难以实现高水平的激发,最终影响了高校行政管理制度的完善效率。还有一些高校的行政管理制度对处罚性因素的重视度较高,而对相关奖励褒扬因素的重视度较低,使得高校的管理工作人员经常呈现出较为严厉的姿态,无法保证高校的管理人员能够结合工作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对制度进行改良和创新[2]。还有一些行政管理制度的设计较为生硬,并没有对管理人员的积极性进行必要的激发,很多管理工作长时间按照固定的模式加以运转,不能保证对管理人员建立起科学的业绩考核机制,使得很多行政管理人员对工作的重视度不高,提升了行政管理工作成本。

2、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权力过于集中

目前,高校的很多行政管理工作必须在强有力的权力因素影响之下进行制度的执行,因此,很多行政管理工作人员依旧对传统的管理模式具有较强的依赖[3]。还有一些行政管理工作不能保证将各项权力进行有效的集中,造成很多的管理模式只能在具备依赖性需求的情况下继续执行,难以在管理工作任务量很大且不能停止的情况下进行改良空间的获取。还有一些行政管理工作受到权力模式的影响较大,使得很多管理工作必须按照既有的权力配置结构进行层层传递,不仅降低了行政管理工作的执行效率,还使得很多的管理工作不能保证具备运行的稳定性。一些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团队缺乏必要的民主机制,使得制度和运行机制的调整过多的依赖主管人员的设计,既增加了主管人员的业务量,也使得很多基层管理工作者难以具备较强的工作积极性,造成行政管理工作制度不能适应高校日益增加的管理业务要求[4]。还有个别的行政管理人员并没有及时更新管理理念,受到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具备一定的官本位思想,使得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无法在执行的过程中进行民主意识的传递,容易造成高校学生产生盲目的权力崇拜,不利于高校学生健康思想的养成。

3、高校行政管理机构设计缺乏合理性

目前,很多高校由于受到上级行政机关的影响较大,造成很多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模式模仿了政府部门的模式进行运作,造成高校的行政管理机构呈现出较为臃肿的状态,无法保证适应行政管理工作的具体需求。此外,一些行政管理机构的设计对权力和责任的配置不够科学,很多部门的分支机构无法保证针对同一问题提出相同的管理方案。再加上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执行人员数量较多,难以保证对具体的问题进行明确的责任人认定,使得高校内部容易在行政管理工作领域出现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5]。另外,我国高等教育资源整合工作的推进也为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情况,一些高校在生源不断拓展的情况下,加大了行政管理工作领域的人力资源危机。

二、高校行政管理工作领域问题的应对方案

1、完善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制度

在进行高校行政管理制度设计的过程中,要从当前管理制度设计的程序出发,对制度实施根本性改良,切实保证所有的行政管理制度在具备合法性的前提下提升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执行效率。要加强对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岗位设计的重视,保证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可以在科学的岗位设计过程中实现岗位优势的凸显,保证所有的岗位设计工作都能适应权力配置的需要。此外,要按照业绩考核工作的要求,对行政管理工作实施评价模式的科学构建,保证每一位行政管理工作执行人员都能在制度的促进之下提升对行政管理工作的热情,增强行政管理制度的创新动能。

2、改良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权力结构

首先,高校要从行政管理结构设计方面摆脱金字塔结构的束缚,保证所有的行政管理权力都能在制度的约束之下实现高效的构建,使行政管理工作的推进能够适应新时期高校管理业务的变化。要在保证所有的权力结构适应制度创新要求的情况下,对各种行政管理工作的范围进行明确,使制度具备较强的灵活性,并适应后续的调整需要。

3、提升高校行政管理机构设计合理性

在实施高校行政管理机构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使高校尽可能摆脱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的机构设计限制,使高效能够设计出更加贴近高校行政管理工作要求的制度。此外,要按照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业务需要,对机构的设计理念进行调整。保证行政管理工作的推进可以提升学生的民主意识,使行政管理工作能够在维护高校日常教学程序的情况下对学生产生更加积极的影响。结论:行政管理工作是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工作,深入的分析高校在行政管理的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相关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解决,能够很大程度上增强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推进质量,使全部的高校教学工作都能在完善的教学模式中加以推进。

作者:田原单位:沈阳音乐学院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黄伟.当前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证券期货,2013,01:88-89.

[2]姜颖昌.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3]於军.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思路[J].教育与现代化,2006,04:53-57.

行政工作管理要求篇7

施工单位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的策略

经济可持续发展观提出以来,我国逐渐加强了建筑业的宏观调控,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体制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这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职能表现。鉴于行政管理体制对施工单位参与市场营运带来的推动作用,企业必须要从宏观上掌握行业发展要求,拟定切实可行的行政管理决策。

(1)功能方面。行政管理的协调功能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协调公司内部各部门间的关系,二是协调企业与社会其他企业、社会机构和政府部门的非业务关系。对于施工单位来说,应当将行政制度与施工单位管理结合起来,建立一套符合双向需求的管理体制,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企业化行政管理创新的要求。

(2)计划方面。行政管理对内部各部门间的关系协调,是以对计划的分工执行和控制为基础的,这些都符合施工单位的管理要求。项目施工必须要有规定的流程为指导,由施工单位按照预定方案执行任务,若能借助行政管理体制进行调配计划,将会起到较好的协调作用。在执行计划控制的过程中,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对施工但各个部门的计划执行情况和执行进度进行协调,以调整好企业的整体计划的实施。

(3)管理方面。当行政体制正式融入施工单位管理模式里,还应该对各部门在执行工作计划的过程中在日常事务上所发生的矛盾冲突进行调解,使企业各部门之间能够团结和协调一致,维持企业的稳定和正常运行。行政管理体制创新改革应立足于施工单位的实际需求,贯穿于整个建筑项目施工内容里,这样才能对施工单位提供可靠的指导意见。一般情况下,施工单位内部行政人员需定期到现场进行指导。

(4)更新方面。市场时时刻刻都在变化,施工单位的经营模式也要随即调整,以适应市场对建筑施工行业的要求。施工单位引入行政管理体制是行业经营的创新举措,但同时也要保持行政管理工作的时期性。通常,每年施工单位总结工作报告时,都要对下一年行政管理体制提出新的要求,这才能满足施工单位参与市场投资经营的要求。

行政工作管理要求篇8

我国拥有着充足的水利资源,这一点也是我国发展水利的重要基础与前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互联网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已经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信息化也逐步成为了各行业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基本途径之一,我国的水利部门也不例外。信息化建设不仅能够提高水利部门的工作效率,保障我国大部分居民的用水和防洪,还可以进一步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使全流域水利行政管理形成网络,开创水行政管理的新模式。

一、水利信息化与水行政管理相结合的客观要求

从水利信息化与水行政管理相结合的本质来看,二者的有效结合是现代水利工作发展的客观要求,信息化是提高现阶段水行政管理水平与效率的最有效途径和手段,水利信息化能够为水行政管理提供更为便捷,准确的水利信息,使水行政部门借助这些水利信息,更好地作出相应的管理决策,通过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水行政管理的现代化。

水利信息化与水行政管理的有机结合也是由条件的,对于水利信息化来说,需要符合下列要求:第一,水利信息化要与水行政管理的实际工作内容向对接,满足水行政管理工作过程中的各种业务需求。第二,在了解水行政管理实际工作的相关程序以后,通过信息化手段将工作程序简化,这样才能够使信息化操作更容易被工作人员所认同和接受。第三,信息化的程序设置要符合水行政管理工作的实际工作习惯。第四,水利信息化的具体程序设置要涵盖水行政管理工作的各个层面,全面地体现出水行政管理的各项工作内容及细节。对于水行政管理来说,也需要符合一定的要求:第一,要想使信息化建设符合水行政管理的实际工作需求,就必须重视水行政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程度,规范化程度越高,越有利于信息化管理程序的设置。第二,要想使信息化程序中涉及到水行政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内容及细节,就必须强化水行政管理工作的精细化水平,把实际的行政管理工作进行科学的细化,使信息化建设能够有据可循。第三,要保证水行政管理工作流程符合实际的工作程序,避免信息化与实际工作产生不对等的情况。第四,要在水行政部门中大力推广使用信息化设备,实现水行政管理工作的高效率和高质量。

二、实现水利信息化与水行政管理有效结合的重要性

(一)水利信息化与水行政管理有效结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生态文明建设一直是水利工程及水行政管理的重要内容,建设水利工程,加强水行政管理工作的时效性,都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保护现有的生态资源和环境,在水利信息化与水行政管理相结合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对我国水资源以及流域内各个生态系统的保护,从全局的角度出发,实施开发与保护并行的基本策略,协调好人与水,水与环境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效地利用好现有的水利资源和水利工程,为流域内的居民提供可靠的用水和防洪保障。

(二)水利信息化与水行政管理有效结合是水利工程发挥基础作用的保障

首先,水利信息化与水行政管理的结合能够保障流域内的防洪安全,在水行政管理中强化信息化建设水平,能够使水行政管理的效率明显提升,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的力量,辅助水行政管理部门更快更准确地获得流域内的水利信息,及时发现流域内存在的洪水风险。另外,水行政管理信息化还可以为流域内的产业布局提供可靠的科学分析,为流域内营造出安全的生产经营环境。

其次,水行政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水利部门对水利资源的利用效率,从流域内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流域内农业和工业生产的需求,调配水资源用于实际的生产和生活,满足工农业及流域内居民生活的基本需求。

三、水利信息化与水行政管理有效结合的策略

(一)水利信息化与水行政管理要素的结合

在水利信息化与水行政管理进行有效结合的过程中,首先要从二者的信息化要素结合入手。也就将数据以及业务系统及其功能的结合作为出发点。要做到信息化数据的结合,就要先实现数据资源的共享,这是信息化数据相结合的前提和基础。在水行政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包含了多个业务系统,每个业务系统的功能都是不同的,实现水行政管理的信息化,就必须要加强各个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资源共享,使得每个业务系统能够根据自身的业务功能特点,从全局的角度出发,将水行政管理部门的数据与自身业务功能相结合,更好地发挥其实际工作的效能,在这种情况下,水行政管理部门要利用信息化手段,在管理部门内部建立起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将各个业务系统的数据信息上传至共享平台,使各个业务系统能够轻松地获得其他业务系统的信息,以备今后在工作中相互协作。

(二)水利信息化与水行政管理需求的结合

水利信息化与水行政管理的结合,其目的在于更好地利用现有的水利资源,为流域内的居民提供可靠的用水保障,以及根据流域内水资源的汛期,有效地对汛期和洪水进行防范。从水利资源的利用和管理角度看,准时进行的水资源管控工作可以保证实施管理工作的步骤顺利完成。管理水资源的重要工作范畴,就是保障流域范围内有充盈水力资源。在进行水资源管理工作实施的过程中,我国监管机构必须注意到水资源环境中存在的地势问题,要考虑全面的管理工作实施环境因素,以及未来建设计划的整体构建。在水资源工作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必然存在许多干扰因素,优化水资源管理的工作需要积极的开展,进行科学的信息化管理时不可待。

行政工作管理要求篇9

关键词:行政管理;岗位分析;工作特征;任职素质;医院

随着多元化医疗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形成,医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作为医院不仅要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同时还须具备先进的管理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以争取更好、更大的发展空间[1]。而医院行政管理人员能力、素质的高低,以及能否胜任岗位工作,直接影响到医院管理水平以及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那么如何实现人岗相宜?首先要做好岗位分析,界定其工作内容、职责和任职资格要求等,它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基础[2]。本文以医院行政管理岗位为研究对象,全面分析其工作特征和任职资格要求,从而为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的合理配置与培养提供重要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于2016年以上海市某三级综合医院的行政管理岗位人员为调查对象,共计有效调查51人。

1.2分析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调查数据。其中,对于所需工作能力要求,不需要、很低、较低、中等、较高和很高分别赋值为0、1、2、3、4、5。

2结果

2.1被调查者基本情况

共计调查医院行政管理人员51人,男性11人(21.57%),女性40人(78.43%)。30岁及以下12人(23.53%),31~40岁20人(39.22%),41~50岁16人(31.37%),51岁及以上3人(5.88%)。大专3人(5.88%),本科42人(82.35%),硕士6人(11.77%)。无专业职称20人(39.22%),初级职称7人(13.72%),中级职称13人(25.49%),高级职称11人(21.57%)。

2.2工作特征描述

2.2.1工作时间与工作负荷在工作时间上,近一半行政管理岗位存在加班的情况,60%以上岗位实际上下班时间会随工作状况而变化,同时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忙闲不均。从工作负荷来看,近2/3的行政管理岗位工作压力比较大,见表1。2.2.2工作要求在工作要求上,大部分行政管理岗位在工作中需要不同专业知识技能的应用,并且需要创造性、注重细节以及灵活处理问题,有近2/3岗位在工作中需要任职人员自己作出相应决策,见表2。2.2.3工作关系根据调查显示,绝大部分行政管理岗位在工作中需要与医院内部或外部部门和机构人员相接触,同时有25.49%的岗位需要经常与患者接触,见表3.2.2.4工作影响在工作的影响范围上,大部分行政管理岗位工作结果会影响到本部门或其他部门,其中19.61%的岗位对整个医院工作有影响,见表4。

2.3任职素质需求

2.3.1所需专业知识从所需专业知识来看,管理类、信息/计算机、临床医学、数理统计和人文基础分别位居前五位,其中管理类和信息/计算机知识需求比例在80%以上,见表5.2.3.2所需个人特质从所需个人特质来看,自律、积极进取、吃苦耐劳、协作和责任意识分别位居前五位。另外,自控、沉着、自信、正直与诚实、智慧、适应形势变化、果断等特质需求程度也比较高,见表6。2.3.3所需工作能力从所需工作能力来看,问题解决、协调沟通、语言表达、信息管理、执行与管控、时间管理、冲突管理、规划/计划、团队协作和组织等能力需求程度相对较高,平均分值均在4.2分以上,见表7.

3讨论

3.1行政管理岗位工作涉及范围广,影响面大

医院行政管理岗位涵盖院办、人事、医务、科教、医保、质控等部门,其工作结果影响范围比较大。比如科研管理部门,主要负责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管理,需针对全院制定科研规划与实施计划,定期开展学术交流、专题讲座等,为员工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的申报提供相应指导,对全院医学研究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再比如人事部门,其中一项重要工作是负责全院员工的绩效考核与奖惩激励,实施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员工工作积极性,进而影响到全院的整体工作绩效。显然,行政管理工作是医院其他工作开展的基础,对于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具有重要促进作用[3]。今后应树立现代管理意识,全面认识到行政管理工作在医院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并将行政管理上升到战略层面,注重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创新与应用,引领今后医院改革和发展的新方向。

3.2行政管理岗位工作压力总体比较大

根据调查结果,约2/3的行政管理岗位处于满负荷或者超负荷状态。从工作职责来看,人事、医务、院办、科教等部门,工作内容比较多,均承担比较重的工作任务。有调查研究显示,医院行政管理人员中80%以上存在中度和高度职业倦怠[4]。如果工作压力长期过大,不仅影响工作效率,还可能引致身心疾病[5]。为缓解这一问题,应在岗位分析的基础上做好人力资源规划与配置工作。对于行政管理岗位,可采取职责定员法,即根据各部门的职责范围、业务分工来确定人员的配置数量[6]。同时,人力资源的未来需求预测也至关重要,一方面根据人员年龄、工作绩效、流动情况等预测未来可能退休、职务升降、岗位调配和流出等变化趋势[2,7];另一方面随着医院管理角色与职能的转变,部门职责范围也随之调整,则需要做好人员储备以应对未来岗位需求。

3.3行政管理岗位人员需要具备多方面能力和素质

根据调查显示,医院行政管理岗位对人员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要求比较高。首先,所需知识方面。大部分行政管理岗位需要不同专业知识技能的联合运用,其中对于管理类知识的需求程度最高。相关调查显示,医院行政管理人员对于管理类知识的培训意愿比较高[8],这与其岗位工作需求密切相关。部门岗位的工作内容和职责不同,对各方面专业知识的需求程度也有所不同。如行政办公室主要负责拟定行政公文、组织安排行政会议、撰写医院规划和发展方案、协调业务部门、来信来访和外宾接待等工作,则该部门岗位对于管理类、计算机、人文、外语等专业知识需求程度比较高。其次,所需个人特质方面。医院大部分行政管理岗位工作任务比较多,有时还存在加班、忙闲不均、下班时间不确定等情况,则要求员工具有自律、积极进取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由于管理岗位工作涉及范围广,需要不同人员或者部门的协作配合。有的部门还会面临一些紧急性工作,如组织急救、医疗纠纷处理等,则需要任职人员具有较强的责任与协作意识、自控、沉着、正直与诚实、智慧以及能够适应形势变化等特质。此外,个人特质对于领导者的管理工作具有显著影响[9],中高层管理岗位人员还需具备果断、影响力、豁达等个人特质。再者,所需能力方面。除了日常事务繁多外,75%以上行政管理岗位在工作中需要灵活处理问题,同时与院内外部门和机构人员接触也比较频繁,总体上对于岗位人员的问题解决、协调沟通、语言表达、时间与信息管理、执行与管控、冲突管理等能力要求程度较高。各部门岗位所承担工作任务特点不同,所需能力要求也有所差异。比如医务部门的职能之一是医疗纠纷处理,作为任职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问题解决、语言表达、协调沟通、冲突管理等能力。有些岗位需要人员自己作决策,如部门负责人在院长领导下全面主持、协调所在职能部门工作,则他们需要具备较高的领导、组织、评判、决策、团队工作、协调沟通等能力[10]。还有的岗位工作需要创造性,如人员培训、绩效管理、人员招聘等,这些岗位对于人员的创新和改善能力要求较高。为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医院须开展职业化管理培训,以岗位分析为基础,根据任职要求确定各岗位人员的能力素质差距,以此作为确定培训对象和培训内容的重要依据。培训形式应多样化,将管理理论与实践培训相结合,一般以短期培训为主[11];同时也可开展一些拓展培训项目,以挖掘潜力、提高团队凝聚力[12]。培训结束后还需做好培训效果评估,可从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和结果层四个层次评估,以不断改进管理培训项目[13]。

参考文献:

[1]许青,杨阳,陈峥,等.医院行政管理人员培养的思考[J].中国临床研究,2012,25(6):623.

[2]毛静馥.卫生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3]冯晓天.高校附属医院行政管理方法探析[J].科技经济市场,2012,(10):50-51.

[4]诸静,胡国栋.职业倦怠对医院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认同感的影响[J].西南国防医药,2016,26(1):113-115.

[5]徐盈,李玺.医院干部保健工作人员心理压力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西部医学,2014,26(10):1357-1359.

[6]程锴.浅析企业定员方法———效率\设备\岗位\比例定员法\职责定员法[J].现代商业,2009,(12):205.

[7]郭杏雅.浅析医院人力资源规划[J].中国卫生人才,2014,(7):31-33.

[8]张岩,姜振家,初书田,等.医院行政管理人员培训需求的调查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11,31(11):51-53.

[9]刘红.试论职业院校领导者个人特质对学校管理的作用[J].中国培训,2015,(3):35-36.

[10]蔡雨阳,赵青,蒋雪琴,等.构建卫生系统高级管理人才胜任力模型[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31(12):1767-1770,1774.

[11]王克霞,杨长青,孙涛,等.北京市公立医院管理人员职业化培训需求调查[J].中国医院管理,2015,35(12):44-46.

[12]冯丽萍,吕文光,冷静.拓展培训在医院管理队伍建设中的应用分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1,(8):103-105.

行政工作管理要求篇10

【关键词】电子政务政府管理方式创新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当前,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已经走进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化已经在全球蔓延开来,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不只是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变化,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是有很大影响的,对政府管理的相关工作也有着一定的影响,传统的政府管理方式是非常复杂的,很不利于政府相关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的提高,而运用电子政务对政府管理方式进行创新,不但是顺应时展的要求,而且对政府管理的工作效率有非常大的提高。

(二)研究意义

在政府管理方式中运用电子政务的方式,可以利用计算机科学以及现代的通信技术等很多的高新技术来对相关的行政工作等进行管理,这样,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管理工作,大大提高政府的相关行政工作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政府也可以通过网络,让社会人群更好的了解政府的管理工作,使政府更透明,从而消除社会人群对政府工作的疑虑,加快推动政府工作的健康发展。由此可见,对政府管理方式的创新是非常重要的,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应该重视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政府管理方式的创新,积极采取措施,对政府管理方式进行创新,加快我国的电子政务的相关建设工作。

二、政府管理方式的涵义

对政府管理方式的内涵,很多专业人士都有其个人的见解,人们比较容易接受的涵义是,政府为达到完成其所需完成的政府职能,通过运用自己所行使的公共权力,采取的相应的方式方法的总称。政府管理方式,便是政府实现其职能,解决其他社会问题的凭借。也就是说,政府为实现其政府职能,所采取的相应的方式方法,便是人们常说的政府管理方式。可以看出,政府管理方式之于政府是非常重要的,政府管理方式的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政府的相关职能的实现,对政府的相关工作的工作效率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政府的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对政府管理方式引起足够重视,不断提高政府管理方式的水平,使其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三、我国政府管理方式的研究现状

建国以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的政治学、行政学以及其他相关的学术界对政府管理方式的研究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相对而言,我国相关学术界的很多学者更多的是在意政府应该做什么,好的政府需要做什么,也就是更重视政府职能,而对于如何实现政府职能,如何将政府如何做什么变成政府做成了什么,即对政府管理方式并没有过多的重视。

四、创新政府管理方式的必要性

对政府管理方式进行创新对于提高政府管理方式的工作效率有着很大的影响,也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面对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我国政府的很多政策开始受到国际的相关规则的制约,特别是在加入wto之后,这种情况变得更加明显。wto的很多相关的规则都要求政府的行政工作要尽可能的透明,这给我国对市场进行适当干预的行政行为带来了很大程度的制约,如果不及时对政府管理方式的相关工作进行调整,我国政府将会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对政府管理的相关工作非常的不利。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我国的社会群体开始不再只是关心温饱问题,其社会参与意识有了很明显的提高,社会群体希望政府能够更加公开、更加透明,可以让其了解政府的相关行政工作,而不是一直靠猜测,面对社会中更透明的要求,对传统的政府管理方式进行创新是很有必要的。

五、电子政务的涵义

很多国际组织以及企业对电子政务都有着自己的定义,不过这些定义都是大同小异的。电子政务指的是政府部门将计算机科学、网络通信技术等高新技术运用到政府的相关工作中,用来改变政府的管理方式,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并且为社会群体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电子政务的应用,给政府带来的不单单是信息更加公开、更加透明的改变,更是给政府带来了网络技术,通过网络技术进行相关的管理工作的改变。电子政务的使用,省去了传统政府管理方式的繁琐,降低了相关工作的工作成本,并且对政府管理的相关工作的工作效率有很大的提高,对我国政府管理工作的发展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六、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管理方式创新

对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政府管理方式进行创新,首先,要建立安全并且统一的政务网络平台,为政府的相关政务应用系统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所建立的政府网站,需要满足公民与政府沟通、交流的要求,因此,政府网站的建设要实时更新,对于政府相关信息的,其中包括对外宣传、政务信息以及公共信息,这些都要做到实时的更新。另一方面,政府要建立自己的信息数据中心,对政府网站的各类相关数据以及基础数据的完善是非常关键的。建立政府数据中心要满足三方面的要求,第一点,要满足信息交换与共享的要求;第二点,要满足政府相关部门与其网络平台的数据交换与传输;第三点,要满足政府网络平台的各个应用系统之间,以及政府网络平台与其他外部数据之间的数据交换的要求。最后,政府要完善自己的电子政务的应用系统。第一,完善政府的办公系统,对政府办公进行网络化、信息化的创新,可以使办公移到办公室以外,这样不受地理限制的办公,极大的满足了政府领导急需审批而又不在办公区域的需求,对政府管理的相关工作人员以及政府整体的工作效率都有很大的好处。第二,完善社会服务平台,本着更透明、更民主的原则,政府应该面对社会,建立一个为居民提供优质服务、社区服务、个人服务以及远程医疗服务等良好的服务平台,让更多的老百姓能够得到更好的服务。

七、结论

我国的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要重视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政府管理方式的创新研究,积极采取措施,推动我国政府管理方式的创新的相关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李蕾.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管理方式创新研究[D].贵州大学,2006.[2]马皓莹.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政府行政创新研究[D].武汉大学,2011.

[3]戚鲁.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组织管理研究与实践[D].南京理工大学,2004.

[4]王天伟.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政府公共管理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