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教育辅导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8 23:55:20

中学生教育辅导篇1

1.生涯和生涯辅导的含义

在生活中我们有时会用到生涯一词,如描述一个人的从政经历,我们会用“政治生涯”;描述一个人的当兵经历,用“军人生涯”;描述一个人的职业经历,用“职业生涯”等等。但要从学术上给生涯下―个定义,不是―件容易的事。下面给出为大多数学者接受的,美国生涯理论家萨珀的观点。

生涯是一个人终其一生所经历的所有职位的整个过程,由三个层面组成:其一是时间。即个人的年龄或生命的时程,又可分为成长、试探、建立、维持和衰退等时期;其二是广度或范围,即每个人一生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其三是深度,即个人为自己投入的程度。从历史性来看,生涯就是个人生命完整的过程,在个人生命历程中又通过不同的社会实践,表现为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蕴涵着个人兴衰际遇。

生涯辅导是指依据一套有系统的辅导计划,通过辅导人员的协助,引导个人探究、评判并整合运用与下列有关的知识、经验而开展的活动。这些知识经验包括:对自我的了解;对职业世界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了解;对休闲活动、对个人生活的影响与重要性的了解;对生涯规划和生涯决定中必须考虑的各种因素的了解;对在工作与休闲中达到成功或自我实现所必须具备的各种条件的了解。

所以生涯辅导的具体方面可以概括如下:生涯规划及生涯决策能力的培养;自我状况的了解及个人价值观的澄清;合理选择和决策的作出;自身潜能的开发。

2.生涯辅导的目标

生涯辅导的目标是促进个体的生涯成熟,即协助个人实际达到他应该达到的生涯发展阶段。具体地说,生涯辅导就是要帮助任何年龄、各个社会阶层的个体,通过生涯辅导,努力达到以下目标:具有适用于快速发展社会的基本学习技能及良好的工作习惯;能够选择有意义的工作价值观,以激励自己的工作欲望和热情;具有确立事业发展方向,寻找和获得工作的技能;具有相当程度的职业技能,以顺利就业。并在职业社会里获得相当程度的成功;能依据个人的意愿教育机会及职业机会等所有资料,对职业和事业作出合理的决定;离开正规学校教育系统后,通过某些途径去继续接受教育;在教育和职业上都有成功的表现,能成功地将工作价值观融入整体价值结构中,以便自己所向往的生活方式。

由此可见,生涯辅导是人本主义管理思想的最好体现;生涯辅导是帮助人力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好体现;生涯辅导是个性与共性有机统一的最好体现。

大学素质教育与生涯辅导的结合点

1.生涯辅导与素质教育的辩证关系

进入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全球经济多元化发展,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各行各业的结构性调整和重组,社会及区域政治的诸多变化,尤其是就业市场格局的改变。迫使人们认真反思及审视大学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那种大学主要任务是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的传统观念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促使大学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素质的核心思想是做人。即素质能够把外部获得的知识、技能内化于人的身心,升华为稳定的品质和素养。素质教育的内涵是要求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共事。辨别各种是非,明确历史使命,以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构筑精神支柱。素质教育以创新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作为目标,紧扣知识经济的灵魂。

我国基础教育的基本性质和任务是培养全体学生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四有”新人。即培养学生成为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具有高度时代感、责任感的新型公民,他们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崇高的理想、现代民主法制观念和文明生活习惯、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从而为培养和造就更多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级各类人才奠定广阔的人力资源基础。素质教育已经深入人心,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要求。

2.生涯辅导与素质教育的结合点

显而易见,生涯辅导就是通过科学的、行之有效的途径,充分发挥学生的天赋,提高素质水平;同时在某些不具备的或者是在心理或能力上有缺陷的方面,通过生涯教育、实践、锻炼、培养,得到弥补和完善。所以,生涯辅导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两者具体结合点表现为:

(1)大学生素质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人本管理,学校充分尊重个人发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硬件”和“软件”环境,帮助学生成长,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2)大学生素质教育作为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起点,是学生养成各种素质并不断提高的重要阶段,对学生职业生涯道路的选择影响重大。

(3)大学生素质教育目标和学生个人生涯目标都以服从社会客观需要作为目标制定的依据和衡量标准。这种统一性促使大学素质教育能充分发挥其引导功能。

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导入生涯辅导

1.大学生生涯辅导的功能

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导人生涯辅导就是要充分发挥大学素质教育的引导功能,促使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力的养成和发展。具体引导功能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观。这是培养学生健全心理素质的起点工作,是实施文化素质教育,提高文化素质水平的第一步。在这阶段应该客观分析学生个性特点和主观偏好,结合知识经济社会提出的要求,帮助学生进行初次发展定位,树立大学求学阶段的朦胧生涯目标。

(2)帮助学生制定可行的生涯发展方案。这是培养学生构架完善的知识结构.对未来发展领域深挖掘的阶段。在求学过程中,关键是不断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生涯目标,并赋予坚定执著的实际行动,在这一阶段要给予学生具体的引导和切实的支持,甚至包括教学课程的选定和课余求知的规划。

(3)帮助学生在自我实现过程中不断纠偏。阶段性成果奖励、经验总结和阶段性目标调整、计划完善是生涯辅导的关键。同时要注意学生的兴趣偏好的转变和实际努力效果,及时给予动态考核评价和调整生涯规则。这是一个持续激励的引导过程。对于学生能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坚定的职业倾向、成熟地走向社会至关重要。

2.大学生涯辅导的内容

(1)指导学生专业定位和学习。专业的学习活动是大学中最普通、最直接的生涯探索过程,选择一个适当的专业,也是为未来的生涯决定了具体的方向。所以,帮助学生依照其能力、兴趣、价值等选择专业或转系,是生涯辅导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学生教育辅导篇2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简单讲解爱情的定义以及大学生如何处理各种两性关系,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而通过团体辅导的方式,则有效地避免了这种现象。在课堂上,教师先做了一些理论的铺垫之后,通过四个环节(“来自心海的消息”“男女拼盘”“情感擂台”“爱情价值拍卖”)的团体活动开展教学,当学生听到这些环节时即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在活动中男女生混搭组成各个小组,在“来自心海的消息”中,男女生共同讨论:①当异性对你有何种行为表现时,会让你疑心他(她)可能对你有意思?②如果你对某位异性的示爱不来电时,你会如何反应?男女生现身说教,起到了很好的启示效果。“男女拼盘”环节中,通过抽取一些题目,如发现对方与自己并不合适,如何妥善中止这段恋情?遇到心仪异性,如何与之接触、认识、展开邀约?让小组成员集思广益,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道具,在20分钟内以心理剧的形式展示出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课堂气氛高涨,在欢声笑语中引起大家的思考。而在“爱情价值拍卖”环节中则把课程推向了高潮,先请大家各抒己见,表达“我心目中理性女性(男性)具备的品质”,如温柔、善良、孝顺等,以此为物品进行拍卖,每个学生手中所有的钞票是一样的,通过这个活动,让大家更加深刻体会和反思在进行爱情抉择时哪些是更重要的,课堂教学以活泼的形式收到了比说教更好的效果。

二、其他主题举例

如在如何正确面对就业压力主题中,采用了“百花齐放都是春”的活动,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极大地增强了自信心;在面对挫折和失败主题中,采用“逆风飞扬”活动,增强了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提高应对挫折的勇气和能力;在“我是国王还是兵”的活动中,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了如何分配工作、承担责任;在“寻找网络中的自我”主题中,通过“e海沉浮”“沉迷e时”“快乐e人”三个环节的游戏活动,并增加一些“网虫”案例,帮助大家对网络有了正确的认识等。

三、团体辅导的体会

1.团体辅导提高教学效果。在以上的举例中可以明显看到,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把团体辅导理念应用到教学课堂中,根据授课的专题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关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新奇感、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参与特定情境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亲身体验和实践中学习到了知识。通过成员的分享,促进了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教师也得到了有效的反馈,提高了教学效果。

2.引导比游戏更重要。团体辅导的一大特点是通过游戏和活动,加强师生互动。但是,开展团体辅导活动时,指导者(教师)需要确立并维持一个安全和温暖的环境、信任和理解的气氛,引导成员讨论共同关心的问题,并对问题做出恰当的解释,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深入,最后升华到心理的理论高度,否则团体辅导就成为游戏课程。

3.人数要适当。课程效果受场地、人数的限制,在团体辅导过程中,需要教师有很好的协调能力和组织能力,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在学生较多的情况下,教师组织活动并照顾到所有的学生很困难,各种道具如纸、笔、卡片、胶带、彩笔盒等也会由于人数太多受到限制,因此,团体辅导课堂人数不宜太多。根据笔者的经验,1名教师对20名左右的学生开展团体辅导比较合适,同时可以根据课堂实际,在每个小组中确定1名组长协助老师负责各种活动,最后带动全体成员共同成长。

4.场地要适宜。在开展团体辅导时,教师首先要预见到活动的安全性,有些活动还要考虑到不能干预其他班级的正常教学;有的教室是固定的桌椅,移动不方便,影响活动的开展,这些场地因素都需要教师对团体辅导活动进行合理的安排和周密的计划。

中学生教育辅导篇3

【关键词】心理辅导;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用

心理辅导对于各个年龄段的群体都是需要的,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学生。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学习和就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而现代的青年群体又非常重视自身的价值的实现。但是由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性格发育还不是很完善,再加上其处于青春期,情绪起伏比较大,容易产生一些心理问题。这就需要各高职院校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加强对学生的关怀和指导,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辅以心理辅导,让学生能够具备迎接各种挑战的基本素质,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生命线”的作用。

一、高职院校中心理辅导的介入

心理辅导旨在帮助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一个比较合理的、明晰的自我观念,并且把这种观念转化为实际,运用到自身的实际生活中。高职院校对在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辅以心理辅导的手段,目的是通过科学、有效的现实途径使学生形成合理的职业规划,帮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天赋,从而在为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最终实现学生的成才。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心理辅导的优势

(一)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充实

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人本位”的思想,其在关注社会现状的同时,又重视对人的个体特征进行研究。通俗的来讲,心理辅导就是从人的个性出发,在了解社会需求的基础之上寻求个人和社会的和谐、统一。在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运用心理辅导有这样一些优势,因为心理辅导本身就和其他的而教育方法不一样,其在教育的途径方面不会拘泥于课堂,而且辅导的方法灵活多样,同时其又注重社会实践、素质拓展、团体活动等形式的运用,这使得学生可以通过自己感兴趣的形式进行学习和训练,比简答的说教效果要好的多。

(二)有利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改进

可以说,与心理辅导相关的理论和技术,为高职院校“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提供了更多、更科学的方法。例如,自助式的心理测验。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校期间可能或多或少都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就是面对将来自己的就业不知何去何从,产生迷惘的心理状态,这时,辅导员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心理测试的特性,为学生选择相应的心理测试,使学生对自己的职业价值观、职业兴趣、职业能力倾向有一个大概的了解,避免学生因为这个问题而产生不良的心理情绪。此外,心理辅导在形式上还分为团体辅导形式和个体辅导形式,团体辅导注重学生之间的认识和了解,学生可以从中获得有益体验,而个体辅导则注重学生的自我认知,其可以帮助学生充分的认识自己,并在此基础之上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三)有利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的提高

虽然高职院校在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学生从小接受的大多都是被动式的教育,这会是他们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产生先入为主的抵触情绪,而且,我国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也是参差不齐,对学生的教育往往都是一刀切,对学生的内心和真实感受关心的比较少,而这也是部分学生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抵触情绪的一个重要原因。可以说,一直以来国内的很多学者和专家,都对如何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了大量的工作和研究其中有学者建议用国外的一些理论的和方法,但是因为我国的高职院校心理教育概念还比较模糊,机构也不是很完善,以致在工作中操作的比较随意,效果不是很明显,这也是我们需要改进的地方。尤其是作为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平日与学生的联系比较多,如果能从心理辅导能够从辅导员身上进行切入,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三、高职院校辅导员进行心理辅导的优势

首先,作为班级的管理者和组织者,辅导员在学校扮演者多重角色,其即使学生的老师又是学生的朋友,辅导员这种特殊的角色赋予了其在实际工作中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学生眼里,辅导员往往比其他的任课老师拥有较高的威信和号召力,而且学生对辅导员也相对更加信任和亲近,这些都便于辅导心理辅导工作的展开。

其次,作为辅导员,其中工作职责与心理辅导的目标是基本一致的,辅导员作为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其主要的职责就是帮助学生、关爱学生、实现以素质育人的目标,这和职业心理辅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孩子也心理素质的目标是一致的。

再次,辅导员有开展心理辅导的空间优势,与其他任课教师不同的是,辅导员的工作对象直接面向学生并且服务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和更为熟悉,感情也更加深厚,这样可以帮助辅导员很好的对学生个体的能力、心理活动等一系列问题有较好的把握。

四、结语

可以说,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运用心理辅导的方法,是一种紧贴学生需要、抑制学生不正当行为的一种新的工作机制,而且,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也是对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如果高职院校在实际的教学中能够得以运用的话,其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相信也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周立华,周敏.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有效性探讨[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

[2]张秋艳.论心理辅导工作中心理辅导关系的建立――以高职院校辅导员为基本视角[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11(01).

中学生教育辅导篇4

【关键词】朋辈辅导心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037-02

朋辈辅导(peerCounseling),又被称为朋辈支持(peerSupport)、朋辈教育(peereducation),是指自愿参与的同年龄者或年龄相当者,采用心理咨询的方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影响和帮助来访者,解决其心理困扰,并与其共同成长的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活动过程,它是非专业心理咨(paraprofessionalCounseling)或准心理咨询(para-counseling)的一种形式[1]。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以及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高校大学生存在的集体感薄弱、心理承受能力差等问题越来越多,使得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目前,我国主要是通过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以及实施心理咨询等工作,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开展教育工作,但是这些工作、活动往往形式单一、专业化程度高,从而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开展的实效性较低,基于此,朋辈辅导模式成为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新途径[2]。大学生朋辈辅导实施方便、推广性强、见效快,是高校专业心理咨询的重要补充,它在高校的运用改变了过去那种学生只是心理咨询的对象,只有少数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才能开展心理援助的状况,让全体学生成为心理咨询工作的主体和原动力,是高校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3]。大学作为个体成长中比较重要的一个阶段,面对学习、生活、工作的压力,个体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适应性问题。朋辈辅导作为一种偏重研究个体心理的辅导模式,被引入大学生成长教育中,它的及时性、情感倾向性、灵活性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成长,并在他们成长的各个阶段都发挥良好的作用[4]。将朋辈辅导模式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不仅能够对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加以弥补,同时能够满足大学生心理需求,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更好地预防和干预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更进一步地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以及和谐发展[2]。虽然朋辈心理辅导具有很多优势,但是因其发展时间较短,也存在许多方面的不足。总体而言,高校朋辈辅导在大陆地区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规范性和系统性不够、难以获得学校配套性跟进支持、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和效果评价机制等问题[5]。因此,本文认为,要想充分利用朋辈辅导的优势,进一步提高朋辈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影响力,应充分认识朋辈辅导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具体问题采取具体的解决策略。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并结合具体实践,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朋辈辅导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究、总结其解决的方案,希望能够为朋辈辅导更好地在重点关注学生教育中的应用起到指导作用。

一、朋辈辅导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20世纪60年代,朋辈辅导在美国产生,它的产生源于种族暴乱、校园骚乱等社会危机加剧而学校教育专业辅导人员和教师又很匮乏的背景;约在20世纪70年代,朋辈辅导开始在台湾地区兴起,一些机构开始实施朋辈辅导,如生命线、家扶中心等[5]。朋辈辅导在我国内陆地区发展较晚,最早是在2000年左右,在个别高校,如上海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出现了在朋辈辅导[5]。今年来,随着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普遍开展,各种形式的朋辈辅导工作应运而生。朋辈辅导以其独特的优势与魅力得到了高校的青睐。作为一种为专业性的心理辅导,在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对不足的背景下,朋辈辅导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实践表明,朋辈辅导实施方便、推广性强、见效快等特点与优势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学生的个人成长以及大学生就业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总体而言,我国大陆地区的朋辈辅导由于发展较晚,仍处于初步实施阶段,因此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5]。本文综合前人的研究,得到了朋辈辅导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两大问题,一是朋辈辅导在高校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二是朋辈辅导员的辅导技能不够专业化,自身能力有待进一步的提升。

(一)没有得到学校足够的重视

朋辈辅导在我国内陆地区正处于初步实施阶段,虽然有其独特的优势,但由于实践经验的缺乏、实施体系的不完善等其他各方面的原因,朋辈辅导在我国内陆地区的高校的发展仍存在问题。朋辈辅导和专业的心理咨询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深入心理的层次也不一样,因此是否能有效地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还有待考察。并且,现在的人都有一个固定的思考模式,那就是年轻人没有经验,无法将事情做好,这样的观念在前,学校对于朋辈辅导的重视自然不充分。朋辈心理辅导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朋辈辅导员的选拔、培训、督导、监督管理、激励、评估等一系列过程,不仅需要专门的专业心理辅导老师指导,也需要学校有关辅导部门如学生工作部门的支持和配合,需要有相关的制度保障。目前,有些高校由学生社团自发推进或者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推进,在经费、场地、激励政策等方面难以获得有效的配套支持[5]。

(二)朋辈辅导员的专业技能、情绪调节能力有待提高

朋辈辅导工作的针对性和专业性较强,对朋辈辅导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如朋辈互助员应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行、阳光的心态、较强的同理心、亲和力及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和疏导能力[6]。由于学校专业心理人员师资紧张,分散在各班级的心理委员任职期间缺乏系统指导与督导,使得朋辈互助员进行心理辅导时经常会感觉底气不足,大部分辅助员对于心理危机干预中的筛查、监控等环节的工作还缺乏必要的能力,且学校没有意识到应该对朋辈辅导员进行一定的培训活动,如果某些学生的心理问题过多或比较严重,他们就会应付不来,或者解决效果上不显著。这样力不从心的解决状态会使存在问题的学生逐渐失去对他们的信心和信赖,不利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学生心理出现问题的时候是一个较为敏感的时期,如果与之沟通不当,就会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这是心理健康教育中最不好的现象。

朋辈辅导员在进行心理问题解决的时候,首先就是倾听学生们的诉说,这些诉说中普遍是悲伤、愤怒甚至是消极的内容。因为同处于一个年龄段,他们很容易被带进学生的情绪,再加上自我调节的能力差,容易陷在其中走不出去[7],不仅影响自己的生活,也为后续的心理指导教育工作制造了麻烦。

二、朋辈辅导在重点关注学生教育中的准确实施

(一)对朋辈辅导的价值意义加以重视

朋辈辅导在外国的实施有显著成效[8],成功事实放在眼前,我们更应重视起朋辈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中的本土化应用。首先,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讲课的形式向学生们普及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使学生们对于心理问题有所了解。同时讲解面临心理障碍的时候如何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及心理问题产生的时候都有哪些舒缓情绪的方式。通过具体的讲解,让同学们在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对心理问题不害怕、不恐慌,正确面对心理上的差异。另外,在校园内设置专门的心理咨询点,对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解决。朋辈辅导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来说是一个新的方式[9],同龄人之间的兴趣爱好普遍差异不大,使交流更有话题,朋辈辅导员在与学生们的沟通当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那么学校、教师以及家长就能掌握学生的具体心理信息,心理咨询师也能针对学生不同的心理状况开展心理辅导工作。所以,朋辈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起了基础性的作用,让后续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得以有效地进行。

学生们对于专业的心理咨询总是有一些抵触情绪,他们觉得这样的心理问题解决方法就代表者自己与其他学生不一样,因而,他们不愿意找老师或者是心理咨询师,导致心理问题恶化。朋辈之间的辅导可以降低学生们的抵触心理,使其在同龄人之间畅所欲言,抒发心中的情绪。

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的基础,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教学中的重点,因此,教师在传授学生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更应重视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朋辈辅导在这一过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学校只有将它重视起来,加以完善,才有利于未来朋辈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实施。

(二)对朋辈辅导员的专业能力、情绪调节能力重点培训

朋辈辅导员是朋辈辅导的中心力量,所以学校在对其的甄选过程要严格把关。面试的时候,具体考核应聘人员的知识积累、语言能力、性格特点等等,保证为学生选拔一批合格的、优秀的辅导者。学校务必要开展相关培训课程,在朋辈辅导员入职前进行具体、细致地培训。在培训中,讲解他们的具体负责事项以及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一些有效方法,并对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普及以及解决方式的传授。同时要培养辅导员自我情绪的调节能力,避免在辅导学生心理问题的时候将自己带入对方的情绪,导致辅导没有进展或失去辅导意义。辅导员入职之后,学校也不能放松对其的培训,要定期的组织学习活动,加深朋辈辅导员对本职工作的理解与分析。将前期选拔和后期培训落实到位,对朋辈辅导员总体质量、综合素养严格要求,使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执行的更彻底、更全面。

结束语

(一)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心理健康问题是重中之重,心理上的偏差,很容易导致人生轨迹的偏差,学校要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以重视。朋辈辅导在心理问题的疏导上有其优势以及意义,同龄人之间更易沟通,朋辈辅导员在对学生心理状态的掌握上更能抓住重点,然后针对其情况找出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学校将朋辈辅导重视起来,为培养心理学生健康打好坚实的基础,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并结合具体实践,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得到了朋辈辅导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两大问题,一是朋辈辅导在高校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二是朋辈辅导员的辅导技能不够专业化,自身能力有待进一步的提升。同时,本文提出了朋辈辅导在重点关注学生教育中实施的两点建议,一是提高学校对朋辈辅导的价值意义的重视程度,二是对朋辈辅导员的专业能力、情绪调节能力进行重点培训。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对朋辈辅导在重点关注学生教育的具体实施中提供指导。同时,朋辈辅导并不是通过文字就能阐明清楚,还需要研究者、高校管理者、教师以及朋辈辅导员等在日常的实践中深入探究,不断总结,推陈出新。

参考文献:

[1]陈国海,刘勇.心理倾诉:朋辈心理咨询[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

[2]余海涛.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赤峰学院学报,2015,31(3).

[3]高翔.朋辈心理辅导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教育论坛,2012,4.

[4]丁兴旺.朋辈辅导模式对大学生个体成长的影响.工作研究.

[5]刘取芝,闫明,赵东伟.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应用现状、问题及展望.教育教学论坛,2014,49.

[6]王萍,梁宇嫣.高校朋辈互助现状及其发展策略.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2(28).

[7]孙正辉.关于如何开展大学生朋辈辅导工作的路径探索[J].华章,2014,(20):142-142.

中学生教育辅导篇5

[关键词]班级心理辅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简介]邴倩(1976-),女,山东冠县人,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青少年社会性发展与心理健康教育。(山东聊城252059)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5-0094-02

近年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不断深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一直努力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力图突破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单一的局面。班级心理辅导通过关注大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悟,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成长中遇到的问题,促使其人格健康全面地发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一、班级心理辅导的优势

班级心理辅导是指以班级为单位,以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为目标,采用团体心理辅导及相关的理论与技术为指导的集体心理辅导活动。相对于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咨询等常见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班级心理辅导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班级心理辅导是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

每个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都会在学习、人际交往、恋爱、就业等方面遇到或大或小的问题和困惑,这些问题和困惑若不及时解决,会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严重的会导致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要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除了采用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等方式解决已出现的问题,还应采用各种方式预防心理问题的出现。班级心理辅导就是以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通过班级心理辅导的各种活动帮助他们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在大学中可能或正在面临的问题以及自己的个性或心理上存在的不足,进而帮助他们学习解决各种问题的有效技能并引导他们形成更加完善的人格,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可能或正在遇到的问题,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

(二)班级心理辅导受众面广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虽然可以在大学生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但在解决大学生实际心理问题方面效果不甚理想。一对一的心理咨询帮助的主要是那些存在较为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相对而言受众面较窄。团体心理辅导虽能利用团体动力在短期内产生较好的干预效果,但一般是6~12人,规模比较小,难以满足大学生的需求。以班级为基本单位进行心理辅导,可以就班级多数同学在某阶段遇到的问题为主题开展活动,既能有效解决问题,又能更好地发挥团体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扩大受众面。

(三)班级心理辅导能够充分利用班级的团体资源

班级是大学生在校期间主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积极的班级规范和舆论导向、融洽的班级心理气氛对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教育意义。全班学生一起参加的班级心理辅导有利于促进有凝聚力的成熟班级团体的形成,更好地发挥班级团体的作用。一方面,良好的班级氛围和人际关系能够直接改善大学生的支持系统,使其在遇到成长中的困难和挫折时可以得到班级内更有效的帮助和支持;另一方面,通过班级心理辅导,可以在班级内形成民主、安全的班级环境。在温暖、接纳的班级团体中,大学生可以大胆尝试用新观念认识问题,用新的行为方式解决问题,进而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班级心理辅导的效果易于巩固和迁移

一般说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咨询结束后,需要当事人自己理解内容、自我成长。而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团体是招募的,通常在辅导结束后就自行解散了。所以,这几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效果都不易巩固。而自然存在的班级不会因心理辅导结束而消失,学生能够继续在原来团体里实践新学会的良好行为,并且进一步交流新实践的心得体会,有利于辅导效果的长期巩固。而且,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辅导,班级不仅是辅导的团体,同时也是以后应用新技能的主要团体,学习的结果更容易迁移到日常与同学的互动中。

二、班级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的设想

(一)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的目标

作为大学班级心理辅导的核心要素和评价辅导效果的依据,辅导目标是对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结果的设想,辅导的内容与活动方式都应围绕目标来确定。班级心理辅导的目标有不同的层次与要求,包括最终目标、一般目标和单元目标。大学班级心理辅导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发挥潜能并更好地适应社会要求;一般目标是指任何主题目标的班级心理辅导都需要包含的目标,主要包括帮助班级成员悦纳自己,学习人际交往技能,培养班级成员的归属感,增强他们的自立意识,提高独立解决问题和作出决定的能力,帮助他们澄清并修正个人价值观等;单元目标即围绕一个主题通过几个相关的具体活动完成有关辅导内容,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从而实现预期的设想。在设计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目标时,首先,要根据心理辅导的最终目标和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需要以及成长中常见的问题和困惑确定年度目标,据此再确定各学期的每个单元目标;其次,可以让学生参与目标的确定,通过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制定的目标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二)班级心理辅导活动内容与方法的设计

就大学班级心理辅导的内容而言,应依据心理辅导的最终目标,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各年级学生常见的成长中的困惑和问题,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从总体上看,大学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的内容一般包括适应性辅导、人格心理辅导、恋爱心理辅导、职业心理辅导等方面。

适应性辅导的主要对象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他们从入校开始,必须在陌生的环境下独立生活和学习,为帮助学生尽快地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可有针对性地从人际关系、学习与职业生涯规划、耐挫能力等方面开展班级心理辅导。人格心理辅导是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培养乐观积极的心境,学会良好的情绪控制,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随着大学生恋爱现象的普及,恋爱心理辅导势在必行。通过适当的心理辅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恋爱与友谊,正确处理恋爱和学习的关系,理智对待性问题,学会将恋爱关系规范在法律、道德、伦理等范畴内。职业心理辅导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提升职业发展潜力并顺利就业。首先,要帮助学生了解未来将从事职业的特点及社会对从业者的要求,端正求职观念和态度,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职业能力和兴趣等,努力达到从业者资格的要求;其次,要尽量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教给学生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和各种心理技能,帮助他们在求职时充分展示自己的优势,提高就业率。

大学班级心理辅导采用团体辅导的方法,常用的有游戏辅导、角色扮演、行为训练、讨论、价值澄清、心理剧、纸笔练习、幻想练习和音乐表达等形式。

(三)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的评价

评价是大学班级心理辅导必不可少的环节。受大学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自身复杂性的影响,应对辅导目标、内容和方法以及辅导过程、辅导效果等各个方面进行系统性、综合性评价,既要考察辅导目标是否达成,又要评价辅导过程是否促进了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通过评价,可以促进学生成长,激励辅导者改进活动方案,并促进辅导者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专业素质。

三、实施大学班级心理辅导的建议

(一)加强对辅导者的培训

目前,大学班级心理辅导一般由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各院系辅导员和班主任负责,其中后两类教师是班级心理辅导的主要组织者和辅导者,但班主任和辅导员一般由各个院系的专业教师担任,他们往往缺乏相关心理学知识及辅导技能。要保证班级心理辅导按照团体心理辅导的规范要求进行,而不是混同于一般的主题班会活动,需要对辅导者进行培训,只有具有一定专业能力的辅导者才能保证辅导活动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的目标。培训时一方面要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使辅导者了解团体辅导的基本原理,掌握班级心理辅导的作用和适用范围,能够独立设计班级心理辅导活动方案;另一方面要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技能的训练,要求他们掌握常用的技能技巧,如倾听、复述、提问、具体化、自我表露、引导、共情、支持、保护和总结等,并能够灵活运用,特别要注意,这些技能要在实际应用中反复训练并接受培训者指导后才能真正掌握,保证辅导者能够独立实施班级心理辅导。

(二)注重活动后的交流和总结

虽然班级心理辅导多数采用结构化的活动方式,但班级心理辅导不是只由活动组成的,更不能把班级心理辅导等同于召集学生做游戏。因此,活动后的分享和总结是班级心理辅导不可或缺的环节。在该环节中要让学生学会了解和概括自己在活动中产生的情绪体验,学会合理和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同时,也要努力培养学生移情能力,促进他们认识并体会其他同学的情绪情感,学会聆听和理解其他同学的观点和态度,通过相互交流,引导学生获得更客观的自我认识,最终通过对话和协商帮助学生对要解决的问题获得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掌握更多可行的解决办法。为确保该环节目标的实现,辅导者要创造和谐、平等的辅导气氛,引导和支持学生积极发表意见,主动与他人沟通。如果学生的发言出现明显错误或比较偏激,辅导者不能直接否定学生,而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对该问题进行讨论来澄清错误认识。

(三)将班级心理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

在班级心理辅导活动中,有些学生可能会出现退缩、敷衍或自我封闭等各种消极情况。其中大部分学生可能是因为没有做好开放与成长的准备或没有心理成长的意识,辅导者要通过持续地接纳、支持,充分热身,从而使其感染情绪,融入集体,促进其心理素质的发展。还有个别学生有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由于班级心理辅导是团体活动,这些学生出于害怕泄露隐私等原因,自我暴露不深刻,辅导者要善于发现并引导或鼓励其进行个别心理咨询,使班级辅导与个别辅导互为补充,达到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目前,班级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受到研究者普遍肯定和认可,其应用也日益广泛。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问题,在整个大学阶段,都应针对大学生不同时期的不同心理特点及问题,有计划、有步骤地广泛开展相应的班级心理辅导,培养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锻炼意志与耐挫力,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塑造健全人格,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吴增强,沈之菲.班级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朱爱胜,崔景贵.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与对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刘宣文.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设计与评价[J].教育研究,2002(5).

中学生教育辅导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堂;团队辅导;应用

近些年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让大学生的成长环境更加复杂,大学生的学习与就业心理压力增大。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进行创新,是让教育工作为学生服务的重要举措。利用团体辅导原理实施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让更多的学生找到解决个人问题的有效方法,丰富大学生的心理体验,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达成。

一、团体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趣味化

利用团体辅导的形式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会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实际需求设计一些相关的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情境中有一定的体验。精心设计的心理健康活动,具有活泼有趣的特点,更加关注大学生本身的心理感受,有利于和谐氛围的形成。团体辅导形式的应用,给教师提供了组织多样化活动的机会,有利于教学内容的趣味化。

(二)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师生互动

团体辅导,让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参与者明显增多。教师作为心理健康课堂的组织者,可以与更多的学生互动,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素材,促进课堂氛围的热闹化。团体辅导,有利于教师从多个角度给予学生鼓励,引导学生就共同的主题进行讨论与交流。学生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会让课堂变得开放起来,也会让学生找到更多解决个人问题的方法。

二、团体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要让团体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教师应当从心理健康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出发,在有关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内容中融入团体辅导模式。让团体辅导活动真正服务于学生生活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利用团体辅导,加强自我意识教育

让学生对自己进行探索,对自己有一个更加全面的意识,让他们勇敢地表达自己,建立健康的个人形象,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步。在团体辅导活动中,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心理学习活动。教师可以利用“我是谁”的活动,让学生说出15个“我是……”的句子,对自己进行由浅入深地认识。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利用“价值拍卖”游戏,假设给每位学生一定数量的金钱,向学生展示“健康”、“诚信”、“大房子”等拍卖品,让同学们竞拍,从而对自己的人生追求进行思考,反思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

(二)利用团体辅导,促进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主题活动的实施,重在让学生了解人际交往的意义,掌握正确的人际交往方法,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大学生建立积极的人际交往观念,促进大学生成为成功的交际者。教师可以利用“信任背摔”的游戏,让一人站在高处,背对其他人向下躺,其他人要做的就是响应前者的信任,用手一起接住他。信任,是人际交流过程中必备的品质,也是一项技巧。用团体活动帮助大学生改变自己的人际交往策略,提高个人魅力,形成健全的人格。

(三)利用团体辅导,做好情绪调控

大学生的情绪调控能力,对其日常行为与生活快乐程度有重要影响。能够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才能成为情绪的主人,成为自己的主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做一些有趣的活动,像“番外篇”。教师给学生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比如“自己被朋友误会、看到两位同学在一起悄悄说话,并看了自己一眼、大家出去聚会没有叫我”等,当学生说出具有负面情绪的观点时,鼓励学生一起来讨论这种想法的正常性。当学生有焦虑等负面情绪时,可以带领学生做一些放松训练,缓解自己的负面情绪。这样的活动,能够让一些心理的小秘密变得公开化,促进课堂活动轻松化。

(四)利用团体辅导,调整恋爱心理

恋爱,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是一项很正常的活动。利用团体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建立健康的恋爱观念,形成恋爱能力,有利于校园氛围的和谐化。教师可以利用“情侣间的小矛盾”活动,让学生分享一下自己恋爱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大家一起去思考解决的方法。用课堂讨论帮助大学生解决恋爱中的困惑,解开心结,有利于大学生更加自然地面对自己内心的感情,能够在一段情绪中付出与宽容。大学生的恋爱心理正常,能够减少许多校园矛盾与暴力事件。重视恋爱教育,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完整化的实践。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将团体辅导方法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去,有利于学生全体参与到心理健康教学活动中去,拓展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利用趣味性的课堂活动,给大学生传递更多有效的心理问题解决方法,有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更能让学生在心理健康课堂中获得快乐的学习体验。

作者:周媛媛单位: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中学生教育辅导篇7

关键词:新生教育;学风建设;辅导员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043-02

优良的学风可以对个人心理形成积极的影响,造成一种相互激励、互相促进的强烈气氛;可以利用精神力量的渗透、感染作用,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润物无声的熏陶;可以凭借群体行为对个体起到约束、规范的作用,收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的效果。这种小环境的积极影响,可以使学校各种教育活动功能放大,可以使学习者获得根本性、方向性和长效性的做学问、做事、做人的精神指导和实践途径,使其受益终身。这当然是理想的状态,作为辅导员不能单纯地依靠传统,依赖过往的学风可以润物无声,学风的建设更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本文仅从狭义的角度对学风问题进行探讨,就新生辅导员如何在高校学风建设中充分发挥作用谈几点意见。

一、在新生中加强学风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学风建设是学校的一项基本建设,加强学风建设、培育优良学风既是学校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又是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客观需要。学风的形成并非朝夕之功,渗透于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始末,融合在高校学生工作的各个环节,贯穿了大学生四年成长、成才的全过程,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而加强大一新生的学风教育,正是大学学风教育的起点,也是关键点。处在高等教育的始发站,新生是否适应了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是否接受了科学的观念?势必影响到他们的大学四年,以至将来。同样也关系到这一批次学生的教育质量。新生在进校后,开始接触全新的生活和学习内容,所有信息都是最初概念,这是最基本、最深刻的。在他们深深感受大学应有的学习态度、作风后,他们会很快转化为自己的学习态度和作风。所以在新生入学后,我们要安排一系列入学教育,积极引导他们尽可能快地进入良性的学习状态,采用配套措施减弱或消除新生的负面因素,缩短角色转换的适应期,可以说这决定着整个大学四年学生教育的质量。

大学新生是个特别的群体,处在人生定位与理想选择的特殊时期,在思想、心理及行为上有自己的主见又容易受到引导,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针对这个特征,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能取得预期的良好效果。入学初的管理成效能直接影响到后期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同时,学风建设是新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传统的新生入学教育已经不适应现在的形势,我们必须赋予其新的内涵——学风建设教育。在新生教育阶段指导学生认识大学学习的特点,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有效提高学习效率,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进行思考和研究,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与独立性,为建设良好的学风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当前高校学风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随着办学模式的不断完善及扩大,高校的学生层次越来越复杂,并呈现多样性特征,对于刚刚告别高中生活的新生来讲,大学生活是种全新的境遇,在这种境况下,很多前所未有的或者原本累积的问题就会爆发出来。新生们普遍面临着人生目标困惑、社会角色认知困难、学习方法需重新掌握等问题。同时,正像这种主要特征突出鲜明一样,当前大学生学风问题也表现出许多新的特点:1、现今出现学习懈怠现象的面更宽,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也会不遵守课堂纪律,上课迟到甚至逃课、抄作业,平时不努力,考前靠突击甚至考试作弊;2、不及格率有所提高,一些入学分数很高的学生也会留级甚至退学;3、干扰因素转移。以往学业失败多发生在热衷于早恋、校外兼职赚钱等同学的身上,现在留级、退学的原因大都是热衷于游戏、沉溺于网络;4、心态矛盾加剧。感到竞争压力很大,又不愿刻苦学习;希望学校少管,自控能力又差;主张自主学习,自学能力又弱。这些是学风建设面临的新课题。

(二)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影响,也有学校原因;既有常规因素,也有社会转型和教育改革进程中的不利影响。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中,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诚信缺失、情绪浮躁等不良风气流行甚广,与大学生原有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方面产生了强烈的碰撞。应试性基础教育也流毒甚深,使学生进入大学后表现出许多滞后性的反应:1、学习动机缺失。曾经将考上大学作为奋斗目标的他们,目标一旦实现,便出现了理想的真空。过往成长的每一个阶梯都是由老师或家长为他们设计,自我规划能力缺乏,大学学习便失去了新的动力;2、学习方式不适应。教学方式上从高中老师不厌其烦“嚼烂了喂”到现在大学的“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不少同学不适应甚至十分困难;3、自控能力弱。在“他律”重于“自律”的中小学教育中,学生的自制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换到大学宽松的教育模式下,不少同学虽明知好好学习的道理,但却控制不住自己,结果嬉戏无度,荒废了学业;4、心理素质差。当代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大多在家长的呵护下顺风顺水,很少遭遇挫折,这就造成了他们心理承受能力差,在经历挫折时很容易就产生如逃避、推诿、自弃等不良的心理习惯,一旦学习上或者其他很小的事情上受挫,也会一蹶不振,自暴自弃。

针对以上问题,辅导员必须充分利用新生教育的机会防微杜渐,切实做好学风教育工作。

三、辅导员如何在新生教育中加强学风建设

辅导员工作在学生思想教育的第一线,在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有着全面而准确的了解,在学风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的作用。切实利用好新生入学教育的机遇,培育优良的学风,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也是辅导员的职责所在。在此过程中,辅导员的科学管理和正确引导是培养和形成良好学习风气、引导学生正确学习和健康成长的必要保证。针对以上学生学风中存在的问题,辅导员应采取有针对性的具体措施,在学风建设中发挥其自身作用,引导他们树立良好的学风。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夯实学风建设的根基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是一切活动的源泉,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动力是营造良好学风的根本保证。新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若仅局限于个人“自我成长的设计”,缺乏远大的目标、崇高的理想,忽视与国家的振兴、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是很容易迷失方向的。因此,新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强化学风建设的基础。同时,学风的实质就是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心理特征在学习方面的具体表现,学生的思想品德直接决定了学风建设的质量。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学风建设的根本。对于新生入学之初理想缺失等问题应开展行之有效的主题教育活动,让同学以成长成才为内在驱动力,克服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倾向,形成理性的远景性学习目标,造就深层次的学习需求,把个人发展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树立奉献社会、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以崇尚真知,成就自我为基点,端正学习态度,形成自主学习、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价值观念。

(二)贯彻学校规章制度,加强日常管理

学校的相关规章制度是学生工作有效开展的前提和保障,严格管理是学生工作的重要手段。坚持规章制度是培养学生能力、养成良好作风、增长才干的措施。辅导员要科学合理地运用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来规范学生的行为,加强对学生的管理。面对大学宽松、灵活的管理模式,要积极开展对新生的守纪养成教育,形成良好的纪律观念,促使学生形成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自律意识。通过学生手册的学习,教学管理制度的教育,使学生了解大学和中学在教学管理上的差异,了解学校的校纪校规,使学生了解违纪的严重后果,让学生清楚学校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牢固树立纪律观念,为新学习的开始敲响警钟,帮助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层面的纪律,培养学生的自律性,自尊自强,发奋学习。

同时,辅导员还需严格要求,加强管理,促进学风建设教育与严格日常管理的有机结合。良好学风的养成,仅仅靠倡导、强调或者事后批评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从具体细节去做,抓好日常上课、晚自习出勤,并严格点名制度,要能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做好学风监测工作。日常的各项考勤管理不仅可以使辅导员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能使学风建设更有针对性,促使各项规章制度的严格执行和健全,使学生的学习由他律逐渐转化为自律,形成自觉的行为模式,为优良学风氛围的形成提供保障。

(三)培养专业兴趣,激发学习自觉性

大学生入学之初带有高中勤奋学习的惯性,以及对学习的极大热情,这为大学教育开启了契机,但同时有很多学生对自己考入的专业缺乏认识,存在迷惑现象,因此,辅导员要以入学教育为机遇,通过开展专家教授对专业的介绍会、高年级同学的学习经验交流会、已毕业学长工作经验交流等专题讲座活动,深化新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激发专业学习兴趣,使学生了解本学校的专业优势,感受学者风范,用专业的魅力打动学生,使之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产生学习的动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这是学风建设的根本所在。

(四)立足良好班风建设,以班风带动学风

班级是大学集体中的基层单位。班风,体现了一个班级集体成员的共同精神风貌,并不断指导和调节一个人的行动方向。良好的班风是形成学校良好学风的基础。一个班风涣散、学生集体荣誉感缺乏的班级,往往学风较差。而班风良好、学生集体荣誉感强烈的班级,学习积极性往往也较高。要建设良好班风,辅导员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打造和培养一个优良的班委会,形成坚强的班级核心;二是指导班委会建立健全班级性的规章制度,制定班级建设计划;三是建立学生德智体综合管理和信息系统反馈机制,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

高校学风建设并非一蹴而就,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相互配合、协调。以新生教育为突破口,抓好学风建设的起点,把握学风教育的关键,也就基本保障了学风建设取得良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朱丹,刘华钢,吴闯.充分发挥辅导员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作用\[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9).

\[2\]曹宜婷,蒋帆.发挥辅导员在学风建设中的引导和促进作用\[J\].科技信息,2008,(12).

\[3\]蒲俊之.高校辅导员队伍在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2009,(3).

\[4\]王平郊.高校辅导员与学风建设\[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2).

\[5\]袁远.论高校辅导员在优良学风建设中的作用\[J\].中国科教创新论坛,2010,(5).

\[6\]夏艳霞.论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学风建设中的作用\[J\].黑河学刊,2010,(5).

中学生教育辅导篇8

关键词:网络教育;中学生;心理辅导

2015年七月份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6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止2015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了6.68亿,网民中初中学历占比为36.5%,高中/中专/技校学历占比为30.5%,大学本科占11.8%,总体上中学生占比最高。打开中国知网输入网络、中学生、心理健康等关键词搜索发现80%以上的文章都是关于中学生网络成瘾的。这些数据告诉我们中学生上网人数很多,但使用网络的现状却并不乐观。我们都知道网络只是一个工具,它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取决于使用它的人。如果我们这些教育者也能与时俱进,利用网络自主、隐蔽、安全、快捷等优势,搭建网络心理健康平台,就能改善或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同时如果又能与传统的学校、家庭、朋辈互助等辅导方式结合,建立一个完善的线上线下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与教育、心理测量与评估、心理咨询与治疗体系,那我们的心理辅导工作是否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呢?鉴于此,我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开发完善的中学生心理健康网络课程

应国家教育政策和纲领的要求,中学都配有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但一个学校1、2名教师满足不了几百学生的需求。尽管学生的需求不一样,但是处于同样的环境、同样的身心发展阶段,心理问题往往也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情绪情感,人际关系、自我成长、性心理、学习等问题。如果我们针对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进行网络课程开发,把一个个问题做成微型课程或者主题课程,配以图片和动画视频。例如性心理问题,课堂教学有些时候学生不好意思问,老师也不好意思讲,但是做成课程就可以在大家都能接受的范围内深入客观的讲明白。同时学生还可以匿名留言就自己关心的问题提问。课程放到学校网站心理健康教育板块,要求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内容自主学习。当然也要接受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修改和增添内容以满足学生心理的不断发展和变化。

二、结合网络课程健全心理测量与评估系统

很多高校心理中心已经具备完善的心理测量和评估系统,这种模式也可以应用到中学阶段。我们可以筛选适合中学生心理活动特点的心理测评内容放到学校网站心理健康板块。如中学生智力测验量表,各种情绪状况量表、爱情观、价值观、人际关系等量表。还可以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结合,针对课程内容有相应的测量分析。未来这种模式做的更好的话甚至可以针对学生的分析报告再给出合理的建议以及改进策略,网络系统自动记录学生学习过的课程和做过的测验,一定时间后,自动提醒他们进行第二次、第三次的测验,让他们看自己有没有进步或改变。当然,我们的测评系统内容可以更为广泛,不仅仅只局限于和心理健康课程对应。所有目前国内外科学规范的适合中学生应用的量表和问卷都可以涵盖,让处于自我意识飞跃发展,情绪情感变化剧烈阶段的青少年们能通过科学的方法了解和认识自己。

三、建立动态的网络互动交流模式

学生遇到问题,需要专业的老师进行咨询,但不是所有学生有的有勇气接受咨询。承接网络测评系统的内容,有些学生做了测评,感觉内容不够深入,还需要进一步了解的话就可以找专业老师进行辅导。因此可以开发一款既可以一对一和心理辅导教师交流,也可以就大家关心的热点问题群体讨论的app。老师在线工作时间内,可以和有需要帮助的学生一对一的进行咨询,一般问题在线就能解决,如果老师感觉得有必要当面约谈可以征求学生的意见改为面谈。如果学生主动要求线下咨询的话可以进行传统心理辅导。对大家都比较关心的热点问题,例如大考前的焦虑、厌学、早恋等我们可以有几十人同时提问、分享、参与讨论的群,这种方式有点类似于传统的朋辈心理辅导,只不过换了一种形式,但是更为安全和自由,对于内向型的学生来说,这种形式更利于他畅所欲言,同龄人的观点和建议也更容易被接受。需要强调的是每个群里需要有至少一个心理辅导人员的参与,对大家讨论的内容起一个监督和引导的作用,保证内容是健康的、科学的、可行的。

四、开通学校与家庭的网络沟通互助渠道

很多学校有自己网站,网站上分门别类的有很多板块,各种信息。家长可以及时查阅,了解学校动态。教师也常常利用社交软件建立自己的学生家长联系群,班里的一些动态会及时的传递给家长。传统的学校---家庭合作心理辅导模式在网络环境下也可以实现,甚至会更为有效和便捷。教师都具有心理学的知识,学校也经常对教师进行培训,但家长在这方面就比较弱。所以心理健康网络课程的开发,不仅学生可以学习,家长也可以学习。学校不定期的心理专家讲座也可以邀请家长参加,现场互动提问。不能参加的家长,学校可以录制视频放到学校的网站,家长自行观看学习。建议家长经常上学校的网站了解学校的各种活动,可以增加家长和孩子沟通的话题。班主任对于教学过程中孩子们出现的一些共性的心理问题可以直接提供给心理辅导老师,让辅导老师开展相应的辅导活动,或制作微课视频帮助孩子们。对于个别孩子较为严重的问题,可以征求孩子意见网上和老师交流或进行面谈,与此同时和孩子家长联系,提醒他们注意孩子的表现,以及给他们一些如何应对以及怎样沟通的建议。班级孩子多,教师照顾不到所有的孩子,所以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反常表现,或者家里有什么事情发生可能会影响到孩子也要及时的跟老师沟通,让老师在学校给予更多的关心或帮助。在班主任建立的家长群里,老师可以经常放一些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和辅导的材料供家长们学习,家长们有什么问题也可以提问,大家共同探讨,共同学习和进步。网络的普及使身在不同时空的人有了更多的学习和交流机会,也为我们的心理辅导工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很多人研究网络对中学生的心理影响,主要集中在负面的影响上,可是这么多的研究究竟起到了多大的作用呢?研究网络成瘾的文章数据显示孩子成瘾的人数、比例,列举成瘾的原因,可是那些成瘾的孩子依旧在成瘾。网络是把双刃剑,中学生使用网络有诸多的危害,但这不是网络本身的问题,而是我们监管和引导的问题。所以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看,我们应该利用网络好的一面去引导孩子,教育孩子,去帮助家庭,帮助学校。希望有一天再打开知网输入中学生、网络、心理等关键词搜索,出来的文章大部分是如何利用网络造福孩子、家庭和学校的。

参考文献:

[1]黄发森.试分析网络环境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J].新课程导学,2016(6).

中学生教育辅导篇9

(1)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自我认识模糊。大部分学生自我认识比较片面和模糊,因为他们没有学习过自我认识的正确方法,也就不能够去正视自己的特点,发现自己的优势和问题所在。其次,只有正确的认识到环境的特征和要求,才能够利用自身的特征和能力来解决就业问题。然而实践表明,大部分学生只是从专业老师的课堂上了解到部分专业环境知识,而缺乏对就业市场和岗位要求的深入了解。

(2)缺乏求职素养。虽然到了大三或大四,大部分学生都面临着求职问题,但多数学生却没有把求职技能当做一门学问来好好学习。很多学生在寻求求职信息、面试、就业礼仪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

(3)辅导员没有发挥引导作用。从目前现状来看,辅导员此项工作开展并不容乐观。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工作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仍然是一个新涉及到的领域。辅导员素质也大不相同,且大多数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学习没有办法对大学生的规划进行一个全面的把控。这使得很多学生对自己无法做出正确的职业发展规划,就业时出现很强的随机性、盲目性和从众心理。

二、辅导员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引导对策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职业观,发挥思想引导作用。辅导员是一支年轻的教师队伍,与专业的任课老师相比较,有更多的时间近距离的接触学生,有利于辅导员从方方面面去了解学生,例如可以观察到学生的学习能力、生活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及时分析学生的优势和劣势。全面的了解学生,有利于辅导员指导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发挥各自的优势去实现职业理想。

(2)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发挥咨询与监督作用。辅导员所有的日常工作都是围绕学生工作展开的,在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和学习监管中,辅导员能够深入的了解到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思想状态、家庭背景等,有利于对学生进行360度评估,使学生充分认识自我,挖掘自身特点和能力。在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能够更好地做到人职匹配。同时辅导员能够时刻跟学生保持沟通和交流,对某些学生可以做到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咨询教育,指导学生确立职业目标,制定阶段性计划。职业生涯规划阶段计划制作完成后,辅导员可以对学生的阶段性计划进行跟踪和监督,适时给出合理的调整建议。

(3)上好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课,从理论上引导教育学生。就业指导课是辅导员授课的重要内容。首先,辅导员应当认真上好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课,使学生真正领会到职业生涯规划对于一个人的职业人生有多么重要的作用。其次,辅导员应该把上课的重点内容放在如何正确的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制定阶段性的目标上,使学生在职业选择时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人职匹配做到最合理。另外在理论课上教会学生如何进行评估与调整,即在自己的计划面临瓶颈,或不能够得以实现时,应当如何对自己的阶段性目标或职业定位进行调整。

中学生教育辅导篇10

关键词:高职辅导员职业生涯角色定位

2004年中央16号文件指出:“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的角色已经从刚开始的单纯政治教育者转变成现在以学生成才为核心的指导者、服务者等多重角色。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有利于学生实现职业与专业的对接,增强学习动力,提高学生求职就业的本领。高职院校的学生有其特殊性,辅导员在工作中要认清自身在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运用科学的方法实践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角色,完成辅导员多重角色的转换,出色地完成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的重任。

一、相关理论架构

(一)职业生涯教育。

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连续从事和负担的职业、职务、职位的过程。职业生涯不仅是职业活动,而且包括与职业有关的行为和态度等内容。职业生涯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个体规划自我职业生涯的意识与技能,发展个体综合职业能力,促进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活动,是以引导个体进行并落实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的综合性教育活动。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包括自我职业性格分析、确定职业目标、确定成功标准、制订职业发展道路计划、明确需要进行的培训和准备、列出大概的时间安排。职业生涯活动将伴随学生的大半生,拥有成功的职业生涯,才能实现完美人生。

(二)辅导员角色。

1952年教育部规定在高校学生中实行政治辅导员制度;1980年确立了辅导员的双重角色,辅导员既是党的政治工作队伍中的一部分,又是师资队伍的一部分。1998年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辅导员的作用和地位的外延、内涵都大大增强,辅导员角色的定位开始模糊。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指出,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上的引路人、生活中的体贴人、学生上的指导者和心理上的疏导者[1]。辅导员是介于教师和管理人员之间的一个特殊群体,辅导员在与学生日常工作中扮演众多不同的角色。只有把握好角色定位,才能在日常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出色地完成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的重任。

(三)职业生涯教育发展历史沿革。

1908年,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帕森斯创办了波士顿职业指导所,1909年帕森斯撰写了《职业的选择》,在世界范围内首次运用了“职业指导”,书中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的职业选择理论即特质因素理论。1939年明尼苏达大学从事学生辅导工作的威廉姆逊在特质因素论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辅导方法,包括分析、综合、诊断、愈后、咨询、追踪六个步骤,被称为“明尼苏达辅导学派”。1951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的《来访者中心治疗》问世,推动了职业指导的重点从开发职业素质测试的技术向职业咨询的方法与技术转变,职业指导观念向职业辅导观念转变。20世纪60年代,生涯辅导理论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罗伊的人格理论、鲍丁的心理动力理论、霍兰的类型论、克朗伯兹的社会学习理论、克内菲尔坎姆和斯列皮兹的认知发展理论都形成于这一时期,虽然这些理论本身流派各异,传承不同,却有一个明显的共同发展默契,那就是将生涯辅导推向一个以注重个体生涯发展历程为重心的方向,使生涯发展走向正规[2]。1971年美国联邦教育总署署长马兰首次提出了“生涯教育”的概念。我国最早在1916年由清华大学周寄梅先生引入并实施了“生涯规划”相关课程辅导。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我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开始学习和推广前沿理论和做法。

二、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辅导员角色定位

(一)辅导员实践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理念的传播角色。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了不争的事实,一方面是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大量的毕业生走出校门涌入社会,但是用人单位常常是苦苦寻觅良才,却难寻有用之才,另一方面是大学毕业生四处寻找就业机会,却经常碰壁,无用武之地。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大学生缺乏职业生涯教育是上述情况的重要原因之一。据调查问卷显示,62%的大学生对自己将来的发展和工作没有规划,33%的大学生不够明确,只有5%的大学生有明确的规划设计[3]。如果大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职业目标,毕业时就会茫然不知所措,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指导者,在实践职业生涯辅导角色中,要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理念教育,使大学生刚入校就制定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根据职业规划来指导学业,增强学习动力。

(二)依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实践学生职业生涯辅导角色。

总体上来说,高职学生有学习动力不足和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的特点;高职学生的生源大多数是高考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从进校的那天起,很多高职学生饱含高考失利情绪;对现状不满,又没有新的学习目标,缺乏远大理想,学习动力严重不足。90%高职学生来自农村,他们在自己的职业选择上往往忽略对自身和社会需求的客观分析。高职学校的辅导员要成为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指导者,就要对该类学生的特点有准确的认识。

我们在工作中发现,不同地区、不同专业及不同年级的学生群体个性有很大差异。来自城市的学生比农村的学生自信、外向、乐观,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比较清晰;农村的学生学习比较刻苦,吃苦精神较强,但性格内向,人际交往能力较差,不善于表现和表达自己。低年级的学生面对自身职业生涯缺乏正确的认识,往往在指导老师的要求下才提交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而高年级学生经过实习以后,面对即将开始的职业生涯感到无所适从。从专业角度上,工科类的学生职业生涯比较单一,很多学生毕业后就想从事和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对于自身职业的发展较为模糊;而文科类的学生更倾向于自由择业、创业。针对不同类型的高职学生,辅导员在实践职业生涯辅导角色中给予鼓励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规划观。

(三)职业生涯辅导角色实践中的团体辅导和个体辅导。

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主要运用团体辅导的方式,向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教育。辅导员利用班会课、学生活动等机会穿插职业生涯方面的专业讲座,宣传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和如何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在入学初期,辅导员可以召开职业生涯方面的专题班会或者聘请专门研究职业生涯教育的老师进行讲座,使新生从入学起就做好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如,我所带的机械工程系09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学习热情比较浓厚,有的学生想参加学生会活动,又想参加专业类别的兴趣小组;看到别人在校外打工,自己也想体验打工……几乎每天从早到晚忙不停,把精力完全分散。针对这样的情况,召开主题班会,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帮助他们确立职业目标,分解职业目标,进而制订计划书。这使得同学明确将来的方向,不眉毛胡子一把抓,有努力方向。同时利用计算机课的时间,让大家统一在就业网上进行能力测评,帮助他们确定职业发展的方向。经过一个学期的教育,我发现同学们不再漫无目的地参加各类活动,大部分学生都根据自身的职业目标,寻找适合自己的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学习和实践的积极性。

针对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个体辅导要求辅导员根据不同的个体目标,不同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价值理念因素、教育因素等,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职业规划。在实践过程中,辅导员应进行个体辅导时应是一个辅导者、参与者,根据学生个体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差异,帮助学生分析职业道路,而不是帮助学生确定职业目标。如,我所带过的08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班级大部分学生职业目标都很清晰,希望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模具工人。但是个别学生由于家庭比较困难,选择毕业后回农村工作,争当一优秀的农民企业家,对此类职业生涯目标进行指导时,我将个人的性格特点和农村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制定适合的职业发展道路。因此在职业生涯教育过程中,将团体辅导和个体辅导相结合对于辅导员工作来说可以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辅导员在实践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角色中的问题与反思

(一)辅导员日常工作繁忙,缺乏充实和提高的机会。

在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中,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情况;学生入学注册、学费的催缴、出勤情况、帮助贫困生、就业指导等,还要负责相应的课程。只要与学生有关的工作就需要辅导员完成,辅导员的大量时间用于处理学生的事务,很少有时间钻研职业生涯方面的知识,缺少培训学习的机会。同时辅导员考评体系缺少对辅导员工作环节中育人能力的评价,这些是制约辅导员队伍提高素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积极关注辅导员职业生涯的规划。

辅导员是高校培养合格人才,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重要力量。辅导员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不仅影响到个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更影响对人才的培养。目前辅导员大部分是刚毕业不久的年轻人,他们在工作中有多重角色、任务繁重,虽然工作热情很高,但面临着工作、学习、生活等多个方面的压力。很多高职院校缺乏健全的辅导员职业准入机制,没有对辅导员的未来发展做出细致的规划,辅导员的专业、学历缺乏系统考虑,对辅导员的学历提升缺乏相应的保障,使很多辅导员对自己的发展感到无所适从和渺茫,阻碍了辅导员的持续发展[4],有些学校的辅导员出现了职业倦怠现象。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关注辅导员职业生涯的规划,为辅导员学历的提升提供便利,推动辅导员职业生涯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高芳卉.浅谈大学辅导员角色定位[J].高校管理,2010.

[2]朱以财.高职高专辅导员发展困境与对策思考[J].素质教育,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