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教学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8 23:57:55

中学教育教学研究篇1

【摘要】当前,在高中化学教育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并将绿色化学教育内容融入到化学教学中已经成为化学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这就要求化学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强化绿色化学教育意识,突出绿色化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文章在分析中学绿色化学教育目标的基础上,对中学化学教育中有效开展绿色化学教育的途径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绿色化学;化学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2-0039-02

一、中学绿色化学教育目标

绿色化学是用现代化学和化工生产技术,消除或减少对人类健康、生态环境有毒的原料、催化剂、试剂和溶剂的使用,不生产有毒有害产物、副产物和废物的一门新兴学科,其宗旨是实现有害物质零排放,从源头上防止污染、保护环境。对于中学化学教育而言,绿色化学教育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教育目标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1.知识与技能。理解绿色化学概念、原则,了解绿色化学诞生与发展,认识生产生活中的绿色化学现象;学习绿色化学的研究方法,掌握化学实验基础知识与技能,能够完成简单的绿色化学实验;理解绿色化学与其他科学之间的联系,能够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解决绿色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绿色化学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绿色化学意义,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增强科学探究能力;掌握获取、加工绿色化学信息的方法,能够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绿色化学问题,提高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绿色化学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习绿色化学的兴趣,激发参与绿色化学宣传与科技活动的热情,感受绿色化学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关系;增强将绿色化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的意识,能够合理判断与绿色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关注与绿色化学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树立绿色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主动承担起学习绿色化学的责任,强化保护环境和造福后代的使命感。

二、中学化学教育中有效开展绿色化学教育的途径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教育。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是渗透绿色化学教育的主渠道,教师要积极创造绿色化学教学条件,构建绿色化学知识体系,不断充实化学课本内容,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在介绍化学史时,教师可从正反两方面渗透绿色化学思想教育。讲解放射性元素时,教师要对居里夫妇的精神及坚决反战的人格表示钦佩,但也要就海湾战争中使用贫铀弹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提出批评。介绍环境问题时,教师可着重于介绍20世纪发生的公害事件,指明工业及传统化学是造成公害的主要原因,使学生明确绿色化学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通过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思想教育,激发起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不断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绿色意识。

2.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教育。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应最大限度地实现实验的绿色化,引导学生树立绿色化学思想和环境保护意识,具体教学策略如下:

(1)改进化学实验。首先,采用无毒原料、溶剂、催化剂进行化学实验。例如,做完银镜反应后,可将清洗试管的硝酸替换为三氯化铁溶液,避免产生二氧化氮有害气体;在萃取碘单质实验中,可将四氯化碳替换为二氯甲烷作为萃取剂,消除刺激性气味,保证室内空气质量;在乙烯的制备实验中,可将硫酸替换为氧化铝作为催化剂,避免浓硫酸造成污染;其次,优化化学实验方法。又如,在海带碘元素的检验实验中,可将灼烧提取法改进为煮沸提取法,简化实验操作程序,缩短实验时间,减少因灼烧造成的室内空气污染;再次,改进化学实验装置。再如,利用密闭的装置减少实验敞开操作,可将注射器作为密闭的反应容器,进行铜和稀硝酸生成一氧化氮、二氧化硫制备与性质等实验,将污染物消除在密闭装置内。

(2)开展微型化学实验。在高中化学实验中,可在保证实验教学效果的前提下进行微型化学实验,以达到降低实验成本、提高环保效益的目的。微型化学实验多采用点滴板、小试管、井穴板、多用滴管等微型化仪器,使用最小化的试剂用量,一般液体用量不超过1mL,甚至一些现象明显的定性实验可在试纸或滤纸上完成,如碘显色反应、溴水褪色、苯酚的检验、验证盐类溶液酸碱性等实验。

(3)“三废”的绿色化处理。在高中化学实验中,要及时对必须使用的有毒、有害化学品和生成的污染物进行绿色化处理,从源头处控制“三废”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在废气处理过程中,可采用封闭的实验操作方法,减少有害废气的产生量,并对废气进行有效处理或用气囊收集。在废液处理中,可利用中和反应处理含酸碱的废液,使溶液pH值达到6.5~8.5之后再排放;也可用碳酸盐沉淀法、硫化物沉淀法等方法沉淀、分离含有重金属离子的废液。在废渣处理中,可回收一些化学实验中剩余或产生的金属进行再利用,如铜与硝酸反应剩余的铜片、银镜反应生成的银等。对于不能综合利用的固体生成物则要进行无毒化处理。

(4)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在高中化学实验中,教师可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辅助实验教学,尤其对于危险系数大、污染严重的实验而言,可通过电脑模拟、实验录像等对实验过程进行演示,实现废弃物的“零排放”。同时,教师也可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模拟错误的实验操作,将不良的实验后果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认清实验操作不规范带来的严重后果,以及实验室“三废”对环境造成的恶劣影响,加深学生对绿色化学的认识。

3.在课外实践中渗透绿色化学教育。在高中化学教育中,教师要积极组织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和感知传统化学对环境造成的严重危害,认清利用化学手段进行末端污染治理的局限性,引导学生关注绿色化学,理解绿色化学的重要意义。教师可根据化学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如实地调查、环保知识竞赛、探究性学习、文献研究等。在实地调查中,教师可带领学生参观污水处理厂、化工厂、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生态农业示范区等,对当地水资源、空气质量、环境污染情况进行调查;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可开设相关课题,组织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如研究生物催化剂的优点、研究高效低毒农药等,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达到课题研究的预设目标;在文献研究中,既可让学生利用图书馆馆藏资源和互联网资源,收集有关绿色化学和环境保护的文献资料,也可邀请有关专家学者来校进行讲座,使学生获取最新的科研信息。通过开展多样化的课外实践活动,促使学生更加关注绿色化学,能够运用已学的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总而言之,随着绿色化学理念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的渗透,绿色化学教育已经成为高中化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化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高中化学教师必须强化绿色化学意识,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绿色化学理论,最大限度地实现化学实验绿色化,并积极组织课外绿色化学实践活动,从而确保高中绿色化学教育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李磊.高中新课标背景下的绿色化学教育[J].成功(教育),2010,(12).

[2]林日轩.关于中学化学教育中绿色化学教育的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2,(7).

[3]蔡佳利,陈红,陈朝晖.树立绿色化学理念改革化学实验教学[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10).

中学教育教学研究篇2

(一)生命安全教育的开展普遍化程度较低

在受调查的学校中,对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理论上普遍较为重视,但在实践中真正关注的学校实则不多。大部分中学则口头上积极响应体育教学改革的号召,实际教改的步伐仍停滞不前。有的学校甚至丝毫不关注体育教学改革,对此不作任何改变。忽视生命安全教育对中学体育教育是实质性和对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重要性。

(二)生命安全教育的开展形式较单调

在对中学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发现,我们发现,学校体育教学模式还存在名目繁多、分类不明确的情况,给一线教师在推广生命安全教育时带来了无法适应的压力,中学较多出现体育课教学的观摩形式,体育教师不能灵活运用模式进行生命安全教育的无模教学。

(三)生命安全教育模式选择不灵活

中学体育教学在对国外的优秀教学模式进行引进应用时,一方面不容易了解国外的社会背景,出现不加批判地全盘照搬的情况;另一方面在运用过程中只注重表面功夫,没有深入领略其精髓,生命安全教育模式的选择缺少创新思维。骨子里仍然是陈旧的模式,最终教学模式改革尝试失败。以上分析发现,生命安全视域下中学的体育教学模式在推广引用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之处。所以,如何避免体育课教学交流的观摩模式,走出形式主义怪圈,值得每一位中学体育教育者深思。

二、生命安全视域下构建中学体育教学新模式的建议

(一)提高学生在教学模式推广过程中的参与度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内容选择上要以学生的生命安全为基本点,注重好学生的主体性,保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中学体育教育不仅要关注教师的教学,还要注重每个动作应该如何让学生理解,每个技术应该采用怎样合适的练习方法,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多的关注生命健康,不反感的参与身体锻炼。

(二)教学形式需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

中学体育教育不仅要注重理论课教学,通过向学生讲解经典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生命安全基本知识之外,学校体育教学形式还可以将课外活动和知识竞赛等和日常的教学活动相结合。定期举办关于生命安全教育的运动活动,锻炼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开展安全教育的知识竞赛,以及应急避险能力的比赛。

三、结束语

中学教育教学研究篇3

【关键词】文学教育;语文教学;中学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简单来说,实际上指的就是中学语文任课教师在组织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讲解优秀的文学作品,分析其中的人物形象和思想内容,让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情感体验,并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的教育过程。新课改以来,“文学教育”逐渐地成为了中学语文教学领域的热门课题之一,然而,具体到究竟什么是文学教育,如何来科学的实施的文学教育等问题却仍然莫衷一是。部分学校的文学教育甚至因为过分拘泥于教材和教参,而使得真正的文学教育离中学语文教学越来越远。面对上述这种情况,如何科学的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文学教育已经成为了迫待解决的一个问题。鉴于此,本文就针对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的实施方法和注意事项等进行了探讨与分析。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的实施方法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与一般性质的语文训练相比较而言,不仅任务有所不同,内容也存在很大的差别,因此,为了确保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的成效,在教学方法也不应该混为一谈。概括来说,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可以参考如下两种实施方法:

首先,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的方式来实施文学教育。在文学作品的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不顾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兴趣,进行过多的讲解和分析,如:“大讲”作者的生平、作品的时代背景或者是将作品放在一边,不组织学生进行阅读和自主思考的情况下,就“大讲”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和文学技巧的教学方式,实际上都是不利于文学教育的实施的,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和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就认为这种文学作品课是“浪费时间课”,要在文学作品课中对学生进行文学教育,就必须避免这种情况,在始终遵循以学生为主的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并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进行积极的思考,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实现文学教育的成效。

其次,通过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来实施文学教育。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文学教育,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学生的文学阅读容量要丰富,范围要广。如果仅仅依靠中学语文教材中有限的文学作品,学生的文学教育是无法得以顺利有效的实施的,只有让学生广泛的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才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发挥文学教育的功效。而要让学生广泛的阅读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只靠课内的时间显然是不够的,只有采取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将学生的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够满足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文学教育的需求,并取得理想的文学教育成效。所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文学教育时,任课教师一定要注意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但很好的解决了学生学习时间的问题和阅读容量不够丰富、阅读范围不够广的问题,而且还能够通过课外学习与课内学习之间的相互促进来进一步提升文学教育的质量。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文学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文学教育时,要注意针对学生自身的特点来进行。文学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强调的是以人为本。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文学教育时,同样也要遵循这一原则,始终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例如:针对语文学习成绩不够理想,文学素养较低的学生,在开展文学教育时,应以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为重点;而针对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文学基础和较好的文学素养的学生开展文学教育时,则应该以扩充学生阅读容量和知识储备为主。

其次,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文学教育时,要注意把握课堂教学的关键,通过认真研究教材来深入的挖掘教材中的文学教育因素,并据此来设置具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来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提高教育的成效。例如:可以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阅读和感悟作品,以加深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中人文内涵的理解,并提高教育的成效。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文学教育时,应注意提升任课教师自身的文学素养。中学语文任课教师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其对于文学教育的质量有着直接性的影响。例如:任课教师文学修养的高低、看待文学教育的态度等等均会影响到文学教育的实施。因此,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文学素养的教师是无法担负其文学教育的重任的,要确保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的高效实施,一定要注意任课教师自身文学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中学教育教学研究篇4

1、权威专家、优秀教师的讲座

邀请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以及相关学科的优秀教师进行讲座的方式较适合于专业理论、专题以及教学经验的系统介绍。“他们(教师)需要和学生面对面,以讲座或个别交流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创造性思想。”邀请的专家学者可以给学员带来大量的热点与重点话题、丰富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邀请的教师是教育理论的优秀践行者,给学员带来丰富的教学经验。对于课堂讲座,要努力做到有的放矢,狠抓重点、猛攻难点、深析疑点、穷追热点、精缩要点。在课堂上增加专家学者与学员的沟通交流,形成开放互动的课堂教学氛围,活跃教师和学员的思维,提高学习积极性,师生间平等真诚的对话交流有助于生成新的意义。专家教师们的热情讲解以及学员精力集中的学习,有利于解决现实具体的教学问题,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案例教学

教师根据学员、学习目的、任务的不同,选择真实的、典型的、具有创新性的案例,既要有优秀的教学实践,也要包括违背教育原理或心理学规律而导致不良结果的案例。案例中蕴含着典型的师生行为以及情感态度,通过这些客观生动的教学事例、学员积极地参与讨论,使学员明了教学理论,找出解决教学问题的途径,并从中总结实际的教学经验,学会教学评价与反思,形成解决实际问题并创造性地运用教学理论的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针对某一专题选择案例,进行深度的研究,解决学习中的难点。也可以设计综合案例,对其中所涉及到的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通过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多层面地解读、分析思考,与教师以及同伴交流、分享,使学员思维发散、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深入地归纳总结,使培训教师整体地感受教学理论,获得全面的知识。课堂上的案例教学使理论知识具体化、情境化,便于学员理解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

3、问题式研讨

课堂上问题研讨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员自主探究的意识、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研讨的问题要精挑细选,具有启发性、创新性,要包含教学难点问题、教育热点话题等方面。这些与学员紧密相连的问题才会使其产生浓厚的学习欲望,自觉主动地学习。

中学教育教学研究篇5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育;探索性教学;教学研究

二十一世纪的到来正式来开了世界各国的科技斗争,在这样的趋势之下,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经济建设稳步提高.高素质人才越来越被社会所需要,教育问题也越来越受重视,教育事业面临着空前的压力.高中教育是以训练学生创造能力以及空间想象力为主的,在高中阶段,学生对周围环境保持着较高的好奇心,应抓住机会,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下文将会对于高中数学教育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相关的意见.

一、目前数学教学中的不足

1.教育目的较为片面

中国作为世界上的第一人口大国,在十几亿人口的竞争中,也只好采取应试教育的方式来筛选人才.如此以来,高考就逐渐成为了学生人生中的一道分水岭.虽说应试教育有它的不足之处,但它却是现阶段中国最佳的选拔人才的方式.众所周知,数学在高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数学还是最易拉开层次的学科之一.因此,学好数学对于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任何一个高素质人才的意义也就不言而喻.但是,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之下,学生难免会形成“为分数而学习”的思想,很难真正培养学生对于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如此以来,很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学生学习热情缺失以及教师教学质量的降低,反倒是事与愿违,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2.师生关系定位不准确

根据相关的调查可以看出,目前高中教育中师生交流匮乏,课堂互动少得可怜.多数学生反映,高中教育枯燥,任务繁重,厌学心理严重.随着学习的深入,高中数学的难度随之加深,并且数学学科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因此,学生很难对数学产生兴趣.不论是在哪一领域,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概念都是适用的,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如果只是单纯地将理论知识强加给学生是很难起到效果的,唯有结合有关的课外实践,才能够加深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我们都知道,数学它是一门看中实用性的学科,在实际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包含了对数学知识的运用.由此可以看出,数学的理论学习跟实践相结合对于数学的学习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

3.不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虽然高中生相对于初中生来说,心智更加成熟,学习能力也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是,在中国独特的教育背景之下,作为青年学生应有的朝气和个性已逐渐被激烈的竞争所埋没,这也是中国教育的一大悲哀.根据相关的统计得知,当代高中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逻辑思维较弱,只会按照教师教授的固定思路来答题,缺乏自主思考.这种教育方式,是对学生独立思考以及地逻辑思维培养的阻碍,更不敢奢求学生的自主创新.事实证明,这样做只能够使得学生一步步陷入思维牢笼之中,对于学生的全方面培养是十分不利的.

二、高中阶段数学学科教学的有关探究

1.正确理解教学目的,适当添加数学文化教育

伴随着多年来数学教育的不断发展,数学文化这一概念逐渐越来越重要.数学文化是现代数学教育研究中经常提到的一个名词.教育部在制定高中数学教材时,充分重视数学文化理念,将这一理念充分体现在了教材中.高中是学教材注入数学文化,不仅能够丰富课本内容,还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另外,学校还能够通过开设一些与数学相关的小论坛或者课外活动,来达到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氛围,丰富学生校园生活的目的.教师对于数学文化的导入起到了最为重要的作用,因为教师是奋斗在教学一线的人群,只有教师充分重视起了数学文化的普及问题,真正地将其融入到课堂中来,才能够发挥其意义.

2.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数学作为一门实用性学科,因此,它同高中化学、高中物理等学科相类似,是与相关实验相结合的.但是,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之下,多数学校为了学生成绩以及学习时间等问题,并没有将这些实验展开,只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的教育.然而,这样做效果并不好,学生在经历了枯燥的理论学习之后,若能够适当的增加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实验教学,不但能够为学生减轻学习压力,还能够增加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3.充分重视起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对于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每一个高素质人才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才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在数学教育中,教师一定要做好与学生之间的课堂互动与课下交流,在交流和互动中不断发现问题并及时改正.另外,教师应当提前做好教学计划,充分考虑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做到因材施教.

4.构建探究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与底年级不同的是高中生已经具备了辨别能力与自主能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想要引导学生能够进行探究性学习,需要全面的对学生的个体特征与兴趣爱好进行了解,并且使其能够与教学内容结合,从而构建适合探究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探究目标,减少学生思想上的厌学思想,使其能熟练掌握、运用数学知识.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教育问题已被社会各界所重视.教育行业应当通过不懈努力,积极探索,不断改进相关制度,完善相关规定,帮助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此外,教育部门应当更新教育理念,提倡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理念,逐渐消除“为分数而学习”的片面目的.最后,还应当积极改善课堂气氛,改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交流,争取在交流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

作者:王昭冰单位:江苏省溧阳市戴埠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王丽梅.高中数学教育中探索性教学研究浅析[J].赤子(上中旬),2015(24)

中学教育教学研究篇6

心理换位就是以人为本,教师多从学生的心理角度思考问题。

1.教育教学中的“师道尊严”转变为“人人平等”。教师,作为课堂的教学的主导者,要在知识上主导,在情感中主从,即教师与学生平等交流与沟通,以心换心。教师要多从学生的体验出发,少一些训话、批评、指责,多一些理解、鼓励和帮助,以教师的人格力量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教师一定要杜绝把自己课堂的管理者的身份看得太重的心理,在课堂中高高在上。这样的课堂严重限制了学生的发挥空间,严重阻碍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也会在学生心里留下不好的印象,不被学生喜欢的老师如何教出被学生喜欢的课程呢!在我们的物理课程教学中,我们努力提倡“心理换位”,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点,促进每个学生的学习。譬如,我现任班级陈同学,很多老师都说他是班上异类,成绩差,我行我素,不认真听课。但通过我的观察发现,他的观察力和知识深度比其他孩子要强得多。我尝试着用实验中的细节引起他注意,请他回答他观察的细节,发现他每一次都答得比其他同学完整详细,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他找到了自信,逐渐转变学习态度,学业有了很大的进步。

2.教育教学中的“教师的严厉”转变为“父母的严爱”。初中的学生处于半成熟时期,兴趣、爱好和理想都不稳定,他们自我意识增强但独立能力较差。教师要掌握好学生心理特点,应该像学生的父母一样更多地在感情上、心理上迫近学生的心态,用爱心使师生之间架起一座相互信任的桥梁,让学生自觉地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引导,从而使教师和学生心理上更加接近,感情上更加融洽,学生就会以同样的爱回报教师,并把这份感情转移到教师所教的课上,使得教学效果得到提升。

二、教育教学中“观念换位”的思考

1.教育目标必须换位。不得不承认,课改的目标是推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但是基于教学资源有限,教育竞争激烈的格局,很多学校和教师仍然把学生的成绩提升到了比最初教育目标更高的位置。我们教学一线的教师不得不在此呼吁,我们必须把错误的认识转变过来。把从关注学生的成绩向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转变。我们必须有容乃大,培养学生方方面面的能力,在传授知识的时候,不是简单的知识,更有方法和精神。拿物理课程来说,我时刻提醒学生们,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既要学习这门科学中思维、方法、知识,也要学习这门学科中科学家们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介绍物理学家及其科研事迹能促进知识与科学态度的学习,如牛顿的“牛”,他是经典物理学的奠基人;他的“顿”,在实验室把“手表”当成“鸡蛋”来煮,让孩子们体会他在研究中的专心致志。在物理量学习时,我强调物理单位是物理量的生命,有单位的物理量如果没有了单位就没有它的现实意义。在物理习题练习中,我尽量锻炼学生分析物理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形成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独到的能力和感觉,我简称为“物感”,我把它比作为英语学习中的“语感”。

2.教学方式必须换位。在教学方式上,由封闭式向开放式换位。教学不仅仅局限在课堂教学上,要让学生走出课堂到社会、生活中获取知识;到图书馆、实验室、网络上获取知识,这样就可避免造成学生知识面过窄、过死的现象,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各学科之间要互相渗透,文理协调发展,这样可以避免造成学生偏科现象,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我们让孩子走出课堂,通过家庭实验,图书馆查找资料,相关跨学科问题的设置及解答,文理交融的比喻分析来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比如到操场上去了解平均速度;在家里观察水的沸腾;到图书馆去认识与导体、绝缘体相关的超导等等。

3.培养模式和途径必须换位。①由面向优生转为面向全体。我们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现每一个学生的特长,利用学生的特长帮助他们取得属于自己的成功。我们通过在学生中成立物理社团或物理兴趣学习组来发挥不同学生的物理特长。通过侧重点不同的各类社团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和发展舞台。对于学习知识要求高的学生,推荐他们进入“知识学习组”,培养他们的科学研究能力,了解科学前沿知识;对于喜欢奇思妙想的学生,推荐他们进入“科技创新组”,鼓励他们创造发明,把自己的新奇的想法,变成自己的作品;对于喜欢动手的学生,参加“科学实验探究”,总结自己的实验结论,找到课本以外的其他知识。多年来,社团的学生分别获得过全国或市级物理竞赛一、二、三等奖。有一名张同学,因竞赛优异,特长得到认可,获得重庆市破格报送“北大理科实验班”;有一名杨同学,发明的“卷筒纸取芯器”获得全国宋庆龄创新发明金奖,发明的“安全插座”获得重庆一等奖。这些同学中不乏成绩中等及更往下的,但是他们的优势和特长得到了培养和发挥,而这个工作正应该是我们教师去发掘的。②由智力素质转为人文素质,教师在注重培养学生智力素质的同时,要注重学生人格的培养,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道德品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三、教育教学中“角色换位”的思考

角色换位的实质就是教师把自己当成学生,去思考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学什么、需要怎么学、如何被引导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的分析者,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成长的合作者、促进者和朋友。

1.由备“知识”转变为“备知识和学生特点相结合”。教师备课活动的重点不应仅仅在于研究课程标准或教材,而应转变为研究知识和学生,研究学生的已知与未知,研究学生认知与情感发展的需求和所学知识关系,研究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等等。备课活动不应该仅仅琢磨教师怎么教,更要注重的是课堂上学生怎么学、怎么有效开展学习活动的,使学生学得更多、更好,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点起学生创新的火花,如何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参与,如何能让学生的眼、耳、口、手协调并动,这些都是教师备课活动应思考的问题。

2.由“单一的课堂”转变为“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师如果把自己安排在教室的一张课桌上,一样会厌倦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口、几张幻灯片的周而复始,所以教师必须阶段性地推陈出新,不断丰富自己的课堂,从教学模式的改变、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情景的设置等方面注入新鲜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在形式多变而中心不变的教学中让学生爱上课堂。①教师在教学模式上,由讲解型变为自学合作型,甚至逐渐转变为互教互学型。让独立学生自主预习,小组交流合作学习,教师负责答疑解惑;在学生能力提高到一定程度后,还可以让学生教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老师只需要对个别学生进行深层次指导,让他们代替老师做大部分的课堂教学工作和课外辅导,老师在课堂上只对极个别问题进行答疑。②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应该收集更多与教学有关的内容,如文字资料、图片信息、视频信息等,让学生能从更多的途径了解和接触所学的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老师变为朋友,让学生把感悟深刻的东西讲出来,通过教师正确引导掌握规律,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学生的内心都有很强的求知欲和探究欲,教师如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就是教学成功的一半。

3.由“追求问题答案的唯一”转变为“问题答案的灵活和多样讨论”。善于思考比一个标准答案更加重要,如果一个问题的设置只鼓励获得唯一答案的学生,而否定了善于思考的学生,只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设置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投入到思考中,并进行充分讨论,真正把“问题”权还给学生。对于答案固定的封闭式问题,教师要允许学生对唯一性答案有质疑的权利,在教学中不急于公布答案,给学生以阐述自己观点和见解的机会,利用交流合作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还应鼓励学生提出新的问题,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越来越不爱提问题,主要因素之一是长期养成教师提问题,学生回答,或满堂问满堂答的习惯,扼杀了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问题,养成学生善于提问题的习惯,真正使课堂变成“我要学”、“我会学”的舞台。

四、小结

中学教育教学研究篇7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教学方法创新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创新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要素已为广大师生所认识。体育学科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与学校的其它课程在很多方面是一致的,而且更具有自身的鲜明特征。

一、“创新教育”的涵义

创新教育是挖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它的本质就是遵循人的创造活动规律和人的创造素质的培养规律,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宗旨,是指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教育。创新教育不是一种具体教学模式,而是一种意义深远的教学思想,创新教育思想是时展的产物,是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中学体育创新教育的基本理念:一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三是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四是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体育与保健的理论知识,提高对体育的认识,掌握必要的技能,提高体力、增进健康、发展个性、培养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提高学生体育生活化水平、社会化水平,增强勇敢、顽强、坚韧等心理素质。实行体育创新教育,其特点在于“创新”,新在它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新在它突出了课堂教学结构;新在它体现了素质教育要求。而传统的体育课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存在许多弊端:对不同个体的学生传授同样的竞技运动技术,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压抑了学生的体育特长和兴趣,使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体育教学的任务过分局限于所谓的增强学生体质,忽视了体育知识和健身方法的传授,忽视了体育能力、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因此,要打破陈旧观念,在课程设置上要突出趣味性、可行性,以此来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

二、新的体育教育思想指引体育教学方法的变革方向

体育教学方法的确立和发展源于教学思想,一定的教学方法,是一定的教学思想在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反映。社会的发展也在影响着体育教学思想不断地变化与更新,这种变化与更新又直接影响着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推动了教学方法的整体向前发展。学校体育教学逐步向学生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注重体育教学方法的整体性效应以及学生全面发展的社会性等综合方面发展,必须要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作指导,以先进的教学思想、科学的教学原则、正确的教学方法为前提。

三、创新教育要求创造性地改革体育课堂教学

1.以转变观念为先导,要在体育课中开展创新教育,必须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的质量观,从转变观念入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摒弃机械重复、单调的教学方式,代之以充满情趣的创造性学习。因此,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要跟上形势,转变旧的教育观念,改变多年习以为常的,陈旧的教学思想、方法和习惯,接受新的思想,勇于实践,开拓新的教学、教育思路。

2.以教师素质为前提,没有教师素质的提高就没有改革。学校体育思想、内容、方法的贯彻,最终都要通过体育教师来实施,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是实施体育教学改革的根本保证。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大潮的冲击下,教师队伍中也难免有“落伍者”,他们失去了对学校体育工作的热爱,不安于体育教师这个岗位,怎能够产生教改意识,去进行体育教学改革实践。所以作为教师,就不能因循守旧,要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善于吸收新的知识,在教育改革中不断获得更新和发展。要制定有效的提高教师素质的措施方法,加强自身建设,让教师了解教学思想,掌握新知识,提高思想业务素质,建立有效的岗位竞争机制,以深厚的知识能力储备来推进体育创新教学。

3.以课堂改革为重点

(1)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

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建构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发现者和探究者;教学过程以学生的构建为核心,通过建立教学情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讨论、协作、实践,使学生达到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并通过意义构建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才逐渐发展起来的,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由于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能提供图文、声像等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促进学生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是非常有利的,这也是其他的教学媒体或其他学习环境无法比拟的。新型体育教学模式就是在先进的体育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适应各种类型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和框架。教法和学法是有机联系的整体,有什么样的教法,就会有某种相应的学法,或者为了建立某种新的学法,就必须采取相应的教法。这些新的教学模式的出现,有的取向于各种模式的综合运用,有的取向于师生关系的建立,有的取向于教学内容,有的取向于技能学习与学生心理发展。实现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从生理改造到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从能够学习到学习水平的提高,都是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学方法的创新成果。

(2)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单一的课堂教学格局已经受到很大的冲击,必然会被现代的教学技术所取代。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极大地增加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和趣味性,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计算机和多媒体在体育教学上的运用,使体育课堂教学发生深刻的变化,它既可以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和处理知识的能力,也可以创造超时空的课堂,给课堂教学带来教学领域突破性的变革。大学体育电子软件、多媒体教案、电子课件的研制和使用,要求我们认真思索,努力寻求教学新方法。根据学生需要,让学生走向娱乐场、健身场、走向大自然,使体育教学活动丰富多彩,充分利用语音室、多媒体等电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学生观摩学习,了解当前体育课的课改方向,并结合实际来学习和训练。

总之,在体育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应解放思想,提高自身素质。工作中大胆尝试,积极进行探索和创新。在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健康为第一的体育教学思想下,转变体育教学观念,大胆改革现行体育课程,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启发、引导和组织学生,给学生较充分地提供自学、自练、自评和互帮、互评的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的、健康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中学教育教学研究篇8

【关键词】物理学,StS理念,渗透路径,意义

StS教育理念是一种新兴的科学教育思想,它主要是研究和揭示了科学、社会、技术三者的关系,其目的是提高大家的科学素质。物理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学科。其教学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并让其灵活掌握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方法和步骤,成为在物理方面高素质的人才,为其日后的学习和工作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因而,如何将StS教育思想在物理学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就成为我们物理教学工作者必须解决的问题。

1大学物理教学渗透StS思想教学计划的制定

(1)在对物理学科进行常规教学时渗透StS教育理念。这种思想渗透主要是在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或者进行实验练习时,教学时间长是一个学期。

(2)除在常规教学中渗透StS教育观念外,学校每个学期应该定期安排3~4次与StS教育相关的专题讲座,让学生更好地认识StS教育理念。讲座内容可以为StS教育理念的详细介绍;物理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物理学科教学中渗透StS教育理念的意义等;

(3)进行各种科技文化信息的收集。让学生组成兴趣小组,收集自己感兴趣的与物理学科相关的各种科技信息,并详细标注上科技信息的来源、对所收集到的信息做简单评价;每次物理学科授课的前5分钟,让学生对自己收集到的科技信息进行分享,并将每个人收集到的信息都记录在一个本上,期末评出“五条好信息”,做成科技板报。

(4)组织学生对自己身边的物理污染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提醒学生在调查期间注意安全),对自己所处的科技环境进行关注,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调查时间为一个月,最后以书面报告的形式上交调查成果,教师给予评价总结。

(5)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所处的社会环境为依据,描述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提出一系列和物理科技相关的现实问题,让学生从现象出发,调用自己已学过的物理知识和生活经验提出解决方案。做到将理论紧密联系实践。所提问题如:为什么变频空调更加省电?新旧电池能否串联使用?光污染的成因和治理措施探究等。

2大学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理念的实际应用

(1)首先,学校应该给学生安排一次和StS教育相关的专题讲座,让学生传授StS的概念和起源、国内外StS教育的不同研究成果、StS教育和学科课程学习的关系等知识,让学生对StS教学有个初步的了解,理解在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理念的必要性。

(2)StS教育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的方式主要是充分利用物理课本中的有利材料,并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适时地根据教学内容添加相应的热点科技新闻。如在进行千分尺原理的教授时,教师可以就地取材,将学生的圆珠笔作为实验工具,让学生去测量笔的直径,然后教师进行原理讲解,再加上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便更容易掌握千分尺的原理及测量方法了。

(3)在讲授课本知识时,也要更多的联系实际,进行相应的科普知识讲座。如,教师在讲到电磁学的知识时,可以扩展出超导现象和应用情况。向学生介绍国内外对超导研究的最新成果、我国研究者在超导发展中的贡献、磁悬浮列车中超导的运用等内容。

(4)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和物理相关的科技题目让学生进行研究,找出结论或者学生可以自己选择研究内容和题目,遇到困难时让教师提供部分资料,进行一定的指导,并给予他们自主实验的机会,如,学生选择比较塑钢门窗和铝合金门窗的耐用性,教师就可以对其开放物理、化学实验室,让学生在反复的实验中得到结论。

(5)让学生多参加实践调研活动,进行实际考察,撰写调查报告。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社会生活,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写作能力。如,学生可以调查生活中的某一类物理污染,通过实地研究、采样实验等方式分析生活中物理污染的现状以及治理措施。学校要及时向学生提供必备的实验室和实验器材,教师也应对其进行指导,向其提供部分所需资料,学生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完成调查任务,写出书面报告交由教师评价给出指导建议。

3大学物理教学渗透StS教育的评价

StS教育观念不仅仅是渗透在物理教学中就可以了,还要对其渗透进行导向性、发展性的评价,形成一个完整的由学生、教师、管理者共同参与的评价模式。在物理教学目标中,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还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无法量化的内容,所以,评价时要树立起“以人为本”的非量化评价观念。根据StS教育的目标,在教授学生如何将知识应用在社会生活中外,也要注意对学生解决问题思路、方法、学习态度等内容进行考察,不能仅仅以学习结果作为评价依据。特别要把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操作能力、讨论积极性等各方面的表现都归入评价的范围,用发展性的眼光对学生进行评价。

构建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指标,使用多样的评价手段进行评价。把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结合起来,形成综合的评价指标。结合StS教育的内容,可以在传统的评价方法基础上,加入“观察法”、“专题研究法”等评价手段。提高评价的信度和效度。

4小结。

StS教育理念在物理教学中的渗透运用对于学生学习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培养物理学习兴趣,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还有利于学生更加全面的认识客观世界,提高社会的适应能力。所以,在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理念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分析了StS教育理念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的运用路径,希望能够提高渗透效率,获得更好的渗透效果。

参考文献:

[1]包建奇.浅谈中职物理学教学中渗透StS教育应遵守的教学原则.《卫生职业教育》.2009年16期

中学教育教学研究篇9

关键词:中学短跑教学短跑专项游戏教学法实验研究

1.前言

游戏可分为“专项游戏和一般性游戏”。专项游戏是在教学过程中专门针对某项技术的学习而制定的游戏。我在实践中创编出了一套系统、完整、科学、严密的短跑类专项游戏,在中学短跑教学中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取得了阶段性教学成果。

2.研究对象及方法

2.1研究对象

从唐山市丰润区第三中学八年级选定实验班和对照班,每班学生40人,男女各20人。

实验条件的控制:在实验前对两个班的学生50米进行了测试,对测得的数据进行了常规的统计学分析,结果发现两班起点水平接近,无显著性差异。(见表1)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

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阅读、分析有关文献资料10余篇。

2.2.2教学实验法。

2.2.2.1实验设计

在学校选取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短跑专项游戏教学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教学进度均为4周,计8课时,授课时安排活动的量和强度均相同,所不同的只是教学方法和手段。

2.2.2.2实验教学内容

2.2.2.3考核方法及标准

实验前、后对两个班的学生50米跑进行考核,考核标准采用国家中学生50米评分标准评分,人工记时进行检测,把成绩进行数据统计,以求检查教学效果。(测试结果见表2、3)

2.2.3问卷调查法。

在短跑教学中,对教师运用体育游戏在实验的学生中受欢迎程度进行问卷调查,目的是了解实验学生对两种不同教法的反映,涉及方面包括对两种教法的喜欢情况、教学效果的主观感受等。发出问卷80份,收回75份,回收率94%,有效率96%。(调查内容及结果见表4、5)

2.2.4数据统计法。

对实验的数据和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常规统计学分析。

3.研究结果及分析

3.1实验结果

3.2问卷调查结果

3.3结果分析

从以上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短跑课中两种不同教学手段在时间、量、强度上相同,实验班比对照班成绩提高的幅度更大,并且实验班的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学会了短跑技术、提高了短跑能力。同时也表明:不同教学内容和手段将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短跑专项游戏教学法”之所以提高成绩显著,是因为它与传统教学法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3.3.1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短跑的兴趣,为短跑教学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

学习兴趣是影响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由表4可以看出,专项游戏具有相当高的受欢迎程度。专项游戏贯穿整个教学的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主动色彩”和欢乐和谐的气氛,促进学生积极自愿地参加短跑活动。

3.3.2短跑专项游戏教学法内容丰富多彩,适合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中学生神经系统明显的特点是兴奋和抑制过程不平衡,兴奋占优势且容易扩散。在生理上,由于心血管功能尚弱,骨的密度大、硬度小,肌肉耐力差、易疲劳,因此如果长时间进行某一项活动,易产生疲劳。笔者之所以用专项游戏贯穿短跑教学的整个过程,是因为专项游戏正好适应了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从而提高了短跑课的教学质量。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短跑专项游戏教学法的符合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规律,有利于提高短跑能力和发展身心,此教法对培养中学生的短跑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效果显著。

4.1.2体育课做游戏的目的是为完成教学任务服务的,因此广大教师在应用专项游戏短跑教学法时应根据课的内容、目的,以及课的各部分主要任务来选用游戏。

4.2建议

4.2.1短跑专项游戏教学法符合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以及短跑教学特点,在以后教学中要继续对专项游戏短跑教学法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广泛的应用,以提高短跑教学质量。

4.2.2在短跑教学中选择专项游戏时,要考虑游戏的难易程度能否被全体学生所接受,同时还要考虑游戏对学生的全面锻炼作用与负荷的大小,使学生的身心发展得到全面的锻炼。

参考文献:

[1]李伦.采用专项化活动性游戏进行篮球教学的实验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1999,(13):4.

[2]马永明.游戏在排球垫球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报,2002,(16):4.

中学教育教学研究篇10

关键词:中职;德育教学;情感教育

1前言

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中职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都处于成长发育期,思想观念和价值观还不成熟,面临复杂的社会环境,容易被误导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念,影响将来的发展。因此,为了提高中职学校学生的思想素质,帮助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德育教学成为中职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而情感教学则是德育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它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潜力,增强学生自信心等都有重要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情感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学生能否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能否更快的适应社会环境的发展,都与情感教学有着极大的关联。在中职德育教学中如何发挥情感教育的最大作用,成为目前中职教育发展方面研究的重点,本文就其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

2中职德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现状

2.1情感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虽然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进程不断深入,但是其依然处于初级阶段。中职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为社会培养优秀的技能人才,提高学校的就业率,帮助学生找到更加合适的工作,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中职教学中重专业课,轻公共素质课,重视技能培养,轻视思想理论知识的培养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中职的德育教学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教师也不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提高德育教育水平上,从而导致情感教学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成为中职德育教学中情感教学发展的重要阻碍。

2.2缺乏专业的情感教育教师:

中职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就业率,由于重视技能而轻视思想培养,中职学校内德育教学教师的水平也是相当有限,中职学校的学生年龄还比较小,思想理念发展不成熟,教师的思想教学水平对学生的思想理念的形成有关键性的影响,由此看出专业的情感教学教师对中职德育教学的重要性。然而由于中职学校的师资力量有限,加上学校并不重视情感教学,很多德育课教师的专业水平有限,在情感教学方面的经验不够充足,没有抓住正确的方式方法,从而降低了德育教学的效率。

2.3教学方法和手段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传统德育教学中情感教学的主要方式还是依靠课本和教师,手段单一,过程枯燥无味,长时间处于过分单一的教学环境,对于情绪尚不稳定,心理上不成熟的中职学生来说是一种考验,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保持对课程的积极性非常困难。其次,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只是学到的课本知识,却没有实际的生活情感体验,不利于学生思想水平的提升。因此,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社会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

3加强中职德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途径

3.1学校应加大对德育教学的支持力度:

传统观点认为德育教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甚至是对学生将来的就业并没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出现了中职学校轻德育教育重技能教育的现象,但是应该意识到,现代社会物欲横流,各种思想混杂交错,中职学校的学生还没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很容易被不良思想引导,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因此学校应该重视德育教学,意识到其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长远影响,而只有德育教学受到重视,情感教学才能得到更多的资金、人力、物力支持,这样才能够选择更加优秀的情感教育教师进行指导,才能选择更加权威性的教材,同时,家长才会重视起来,从而共同为中职学生的德育教学贡献力量。

3.2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素质,为学生树立榜样:

教师在中职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以教师的情感激发学生情感,达到情感的共鸣,更有利于学生了解德育教育深层次的内涵,提高教学效率。对中职德育教学教师来说,要想充分发挥情感教学的作用,首先,教师自身要有积极进取的精神,教师良好的教学情绪和处事态度,会对学生的情感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积极正面的情感,有利于增强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有利于教师更多的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心理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解决,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其次,教师应该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不以学习成绩好坏给学生定等级,只有真正尊重学生,才能从情感上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这对正处于青春期,情绪不稳定的中职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尊重就是最大的肯定,师生之间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教师才能向学生渗透正确的德育思想,发挥情感教学对德育教学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德育教学的功效。

3.3转变教学方式,采用情境教学,激感体验:

教师在德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教学方式的改变,单一的依靠课本教材并不能达到情感教学的目的,而通过情境教学方法能够为情感教学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情感教学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培养自信心,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其将来在社会上发展奠定基础,然而单纯的课本理论难以满足现代德育教学的要求,因此,教师应该转变教学方式,创设意境,让学生真正融入到某种情境中,感同身受,增强情感体验的真实感。同时教师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情境的真实性,越贴近生活的案例越能让学生有现实感,冲击感才会更强烈,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参与情境教学,体验情境中的真情实感,为将来思想、情感等方面的成长奠定重要基础。

4总结

情感教学是中职德育教学中的重要部分,是发挥德育教学作用的关键环节。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中职学生的德育素质等都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也为了学生价值观往正确的方面发展,中职学校应该加强德育教学,同时更加重视德育教学中情感教学对学生思想教育发展的作用和影响。虽然目前情感教学在德育教学中作用的发挥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随着教师经验的不断积累,对情感教学的把握也会逐渐精确,会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也为中职学校未来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熊蕾.论情感教学在中职德育课中的实践[D].南京师范大学.2014

[2]蒋淑文.中职德育课堂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的研究[D].广州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