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管理工作理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8 23:58:50

应急管理工作理念篇1

一、文化力与城市应急管理能力的关系分析

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文化力则是由文化功能所产生的一种力量。作为一种管理模式,它在处理城市公共突发事件和危机治理中具有独特功能。

(一)文化因素是影响城市应急能力的深层次因素

城市应急管理能力是政府、企事业单位、公众等在处理公共突发事件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必要措施,合理使用人力、科技、组织、机构和资源,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减少灾害损失,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能力。影响城市突发事件应急能力的因素很多,包括政府应急救援、指挥与协调、培训与演练、信息沟通共享、宣传以及法律法规的完善程度等,而且这些因素之间也存在交叉、相互影响。但总体来说,除了物质条件和技术保障外,关键因素都在于人,也就是与应急管理主体密切相关。其中,政府管理者应急管理能力、社会公众应急能力的培养提高和主观能动性发挥又是城市有效抗御危机的重中之重。文化管理的作用在于提升城市应急管理主体的素质和能力,进而影响其在城市应急管理中的能力。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公众通过有效的宣传教育和自我学习,参加培训及政府组织的各种教育演练活动,养成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备灾意识、心理应急能力、自救互救能力和应急协作能力。须指出的是,这些均与文化管理效应有关,但文化管理在影响应急管理能力过程中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又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深层次因素。

(二)文化力影响城市应急管理能力的基本途径

第一,释放文化导向力,提高防灾备灾意识和心理应急能力。文化管理强调以理念体系为出发点,这些理念体系包含应急理念文化、应急行为文化、应急制度文化、应急物质文化等。其中,应急理念体系包括应急意识、应急管理理念、应急伦理道德等,通过对这些理念和知识体系的普及和推广,必然会在加强思想引领、教化的同时,影响城市应急管理主体的个体价值观、人生观,增进其学习风险文化、应急知识和应急技能的自觉,更好地激发城市个体危机应对中的潜能;而以城市应急理念文化为出发点的城市应急管理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建立,将营造另一种良好的、有形的城市应急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改变城市个体的心理和行为,进而提高人的应急能力。

第二,发挥文化激励力和约束力作用,增强城市应急主体自救和互救能力。无论是自救能力还是互救能力都需要人文化、制度化的环境条件,需要文化的激励力和约束力的共同作用。在文化管理模式下,既要弘扬、回归互帮互助、守望相助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城市市民从文化中感受到一种积极的、催人奋进的力量;又要通过应急制度、应急行为规范等加以硬约束,使城市各应急管理主体的行为在自觉的基础上,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全面提升城市居民自救、互救能力。同时,文化管理还以教育为基本方式,通过应急知识的系统教育、培训和学习,能提高广大民众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与互救能力。综观纽约、东京、伦敦三大世界城市的应急管理机制特点,对市民进行公开透明、及时、多渠道、多层次、多方面的危机信息沟通,都对应急管理效率提升和应急能力的提高起到重要作用。

第三,放大文化凝聚力、辐射力,增强应急协作能力。实施文化管理,是发挥文化的凝聚和辐射效应,产生文化的凝聚力、辐射力作用。人心齐,泰山移,文化力是一种氛围,是一种力量。在城市范围内所倡导的、并广为社会民众接受的应急理念文化,能在心理上产生共鸣,精神上达成共识,全体公民能正确面对各种突发事件,并齐心协力,增强应急管理各个环节协作能力。

二、实施文化管理,用文化力提高城市应急管理能力

(一)重视人的因素在城市应急管理能力提升中的作用

第一,以人为本,重视和发挥城市应急管理中人的作用。在影响城市应急能力的诸多要素中,人始终是核心因素。应急能力很大程度是由政府管理者、社会民众等应急管理主体的能力决定的。应重视和发挥城市应急管理中人的作用,以人为本,从提高人的应急素质、能力出发,培养人、教育人是提高城市整体应急能力的前提和首要工作。

第二,以文化管理发挥政府部门的引领和决定作用。我国一些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对应急管理的意识或和理念并不完全领会,应急管理的思维仍停留在技术层面,应急理念文化的滞后,极大地阻碍了政府管理的应急行为效率。通过政府部门实施文化管理模式,建立包括应急理念文化在内的理念文化体系、行为规范、制度文化等文化体系,并通过文化管理的常规化、制度化,不仅能培育政府机关人员的价值观念,增强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提高政府部门管理主体的文化素质,还能通过应急理念文化体系的设计及其有效实施管理,将人本化理念应用到应急管理与服务中去,从而提高应急管理主体的应急管理水平。

应急管理工作理念篇2

abstract:"everythingstandsbeforehand,nosuccess".effectivelybuildandperfectplansystem,cannotonlyformtheunexpectedeventsoccurwhentherapidreactionmechanism,butalsotosomeextenttoimprovetheemergencystatedecisionrationality.thisarticleanalyzestheunconventionalemergencyplansmanagementproblems,andbasedontheontologymodel,theattemptfromtheplantotherelationofconceptstobegin,buildunconventionalemergencyplansontologyframework,andpresentstheplanontologymodeloftheupperframe.

关键词: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本体;半自动化构建

Keywords:unconventionalemergencies;emergencyplan;ontology;semi-automatic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3-0318-03

0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系统的日趋复杂,社会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应急事件愈来愈多。2003年爆发的SaRS、禽流感等公共卫生事件,2008年发生的地震、冰雪等自然灾害事件,2008、2009年发生的拉萨、乌鲁木齐烧等社会安全突发事件,每年发生频率极高的重大矿难等事故灾难,不论是公共安全卫生事件还是自然灾害或者是社会安全突发事件、事故灾难,从统计数据可以得知,突发事件的发生频率愈来愈高。针对这些显现出来的问题,国家层面已经逐步制定了以“一案三制”为阶段的的应急管理发展流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案体系的建立,能够使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指挥决策机构迅速地启动应急应对程序,从而将伤亡降到最低[1]。尽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对于迅速处理应急事件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传统预案管理存在众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预案作用的进一步体现。本文将针对非常规突发事件现存实际问题,提出从本体模型角度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

1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对于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定义还没有一个较清晰的界定。马慧敏认为[2],由于缺乏足够的知识以及应对经验,常规管理方式难以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后果难以预料,同时具有潜在负面影响和严重破坏性的突发事件,可称为为突发事件。本文基于马慧敏提出的五条实践性标准以区分非常规突发事件和常规突发事件[2]。

非常规突发事件预案明确了在突发事件发生前、发生过程中以及结束后,谁或哪个机构负责做什么,何时做,如何做,以及相应的策略和资源准备等。应急预案最基本的功能在于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通过在突发事件发生前进行事先预警防范、准备预案等工作,对有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做到超前思考、超前谋划、超前化解,把政府应急管理工作正式纳入经常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从而化应急管理为常规管理,化危机为转机,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事件给政府和社会造成的损失。

但是,从目前传统纸质应急预案的编制、评审、检索、修订、可操作性等方面已经无法适应迅速合理处理各类突发事情,文本形式的应急预案有许多弊端。

1.1预案的载体形式不利于突发事件的信息化应急管理现已经制定好的预案大多是以自然语言描述,很难通过信息化处理实现计算机存储和推理,进而阻碍计算机辅助决策,降低了突发事件发生时的决策迅速化、决策科学化、动态化的目标[3]。因此如何标准化、自动化、智能化地进行信息处理,提高辅助决策的质量,也是预案载体形式不得不面临突破的核心问题。

1.2预案体系下的细化预案难免会产生规则性冲突

应急预案的制定是以国家层面的总体应急预案为约束条件,专项应急预案、省地区总体预案及细化预案必须在总体应急预案的精神下制定完成。但是随着我国应急预案框架体系的初步建立,基于总体应急预案的众多不同专项预案或者细化预案之间可能会存在一些不协调甚至相互矛盾的地方。例如预案在编制过程中,难免会疏于规则性的限定,而导致不同预案间资源的重叠或者浪费。

1.3传统预案管理方式不利于预案知识库的建立在传统应急管理过程中,往往不重视对已经发生事件的经验总结或者由于已发生案例以自然语言方式纸质化存储,不利于案例的知识库建立,以至于很难被再次发生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执行过程所用。经验也是种难得的财富,特别是与时间赛跑的应急管理过程。如果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能够迅速检索、匹配预案知识库中的已有案例、预案,不仅可以节约应急方案的编制时间,也能够在第一时间里快速、科学、专业化地进行救援。

总之,为了实现计算机的辅助决策,必须结构化预案的全部内容,使结构化后的预案既能够被计算机识别处理,也可以保留预案的全部内容,防止信息的失真,这也是数字预案所需要研究的内容。

2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本体模型构建方式选择

领域本体构建若采用自动构建的技术路线可以有效地加快本体概念及本体概念间关系的构建进程,节省人力和时间。但是目前并没有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自动构建本体方法,本体自动构建还仍处于不断摸索的研究之中。而且领域本体的自动化构建还与所处领域有密切关系,如领域本体概念间关系明确、清晰的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基础物理等。这些领域由于它们间概念间关系明确、严格,因而等级关系以及领域本体概念在获取上会相对容易。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领域是融合了医学、化学、物理、管理等多门学科的交叉学科,预案本体概念分类和界定上会存在很大的难度[4]。

但是手工构建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领域本体会耗费大量的精力,并且会夹杂个人主观性。复用已有的本体虽然可以让构建本体之前有良好的基础,但是不得不面对的是,在现阶段,并不是每个领域都有良好的可以复用的本体,况且改造已有的本体需要足够的精力,需要解决本体间映射难题。所以,领域本体半自动构建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

①减少专业人员构建本体的工作量。领域本体的构建需要依赖大量的专业背景知识作为支撑,必然要求专业人员进行长期、艰辛的劳动,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采用计算机辅助方式,加上该领域专业人员,构建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领域本体,实现半自动化构建,将会大大提高领域知识获取的效率,加快本体的开发速度。

②提高本体形式化的效率。目前现有的本体编辑工具,虽然已经实现在可视化界面对本体概念及关系进行操作,进而生成形式化本体。但是对于大量、繁杂的、同等级本体概念,或者一致的概念关系,仍然需要手工的不断重复输入。半自动化构建领域本体可以对概念及关系按照统一既定的规则实现批处理,提高了本体生成的效率。

3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本体模型构建思路及要点

3.1模型构建思路及流程设计对于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而言,预案载体是文本格式,如果一味地编制复杂的抽取规则,使其自动抽取预案领域概念及关系,则会出现后续工作无法深入进行下去的现象。因此,对于本文而言,构建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本体最合适的方式是采取半自动的构建方式。本文领域本体半自动构建流程如图1所示。

3.2构建内容的要点首先,在领域专家的协助下,给出非常规突发事件领域的通用概念框架,即该领域的上层本体。上层本体的思想主要来自于阮冈纳赞的分面思想,通过深入分析某事物,根据分面分析理论将事物划分为几个不同的主题,不同主体之间为正交关系,即任何一个组面的概念发生变化,其余组面的术语空间不会发生变化。主题划分完成后,再结合实际情况,依次对各个主题进行细分。例如,对于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主题划分,本文将其划分为应急保障措施、组织体系、处理流程、处理流程条件、资源等五个主题。例如,对预案进行抽象分析后,笔者认为,所有的预案主题可以划分为五元组,即

预案={应急保障措施,组织体系,处理流程,处理流程启动条件,资源}

其中,处理流程是指综合灾情现状,在特点条件下实现的灾情处置;而处理流程条件则是处理流程的依据。由于非常规突发事件具有演化、衍生的特点,因此,处理流程的条件是不断变化的,需要时时的监测及评估。同时,及时对处理流程加以调整。

其次,搜集预案领域内的概念。这个过程既包括领域内概念的收集,同时也涵盖收集概念的筛选过程。非常规突发事件预案领域概念的收集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实际操作时,应尽量保证概念来源的专业性、广泛性,因此,可通过专业性的词典或者相关专业研究论文中抽取有关概念。当然,通过筛选算法获取的概念还比较粗糙,还需要手工介入,以此实现半自动化本体概念抽取过程。

然后,根据已抽取的预案领域概念组织概念间的等级关系以及概念关系,是构建本体预案模型的关键部分。确定概念间等级关系的通常做法是:按照高内聚、低耦合的原则,运用层次聚类算法对非常规突发事件预案概念进行初步聚类,同时,结合现有的主题词表,给定概念间的等级关系。由于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概念间关系较多,如隶属、领导等,因此,概念间关系的确定往往是整项工作中最复杂的部分。为保证非常规突发事件预案概念间关系的准确性,在未来的研究中笔者将会通过手工的方式逐一确定。

最后,修改以及评价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本体,并用计算机可识别的语言将其形式化[5],如owL语言等。由于通过算法评价初步获取的本体会存在较多的噪音,因此,为保证预案领域本体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以及良好的逻辑性,预案本体的评价和修改主要通过领域专家完成。

4结束语

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数字化过程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工作量十分庞大。本文主要从整体角度介绍构建非常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本体模型的基本思路,在后续的研究工作中,将针对本体化过程的各个部分,分别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文俊,孟凡阔,王月龙,罗英伟,许卓群.基于本体的应急预案研究[J].计算机工程,2006,(19).

[2]马慧敏.基于免疫理论的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主动免疫系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

[3]李红臣,邓云峰,刘艳军.应急预案的形式化描述[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6,(04).

应急管理工作理念篇3

关键词; 急诊质量控制护理

    急诊科是接受急诊病人就诊、抢救危重病人的场所,是医疗护理工作的最前线和窗口。急诊科的特点:病人具有突发性、危急性、复杂性、情绪急躁性,数量不定性。医护人员具有高风险性、高技术含量性、快节奏性、思维敏捷性。急诊科质量控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因此,思考和探讨急诊科护理质量控制,对如何加强质量管理、提高急诊科的救治和护理水平、降低护理风险、预防护理纠纷具有重要意义。

   1加强硬件建设,保障医疗护理需要

   1.1设置要求我院为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按照管理年的要求,急诊科用房面积达到了500m2。设有诊断室、抢救室、留观室、治疗室、处置室、手术室及其他辅助配置。抢救床位四张,留观床位十张,符合管理年标准。

   1.2设备要求急诊科配备了除颤仪、监护仪、呼吸机、吸痰器、洗胃机、心电图机、输氧装置、气管切开设备。抢救车上物品齐备,抢救药品齐全、充足,其他基本的诊疗设备也很完善。

   2加强软件建设,提升服务技能

   2.1人员数量护士人数与病床的比例:抢救室1.0~1.2∶1(每班至少1人),留观室:每班至少1人。

   2.2人员资质要求护士长:为主管护师,在急诊科连续工作3年。护士:均有护士执业证,40%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均具有5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

   2.3人员培训不断提高护理人员技术水平是保证护理质量的首要条件。因此,急诊科必须有明确的人才培养计划,有全面的人员培训制度。

   2.3.1制定各类人员的培养计划包括科内固定人员、新进人员、进修护士的培训计划,定期复训。新进人员必须经岗前培训并达到要求后方能上岗。

   2.3.2制定本科人员医学继续教育规划科内不满45岁的副主任护师以下职称的护士必须参加医学继续教育,每季度参加一次“三基”理论考试,每年至少参加一次院级“三基”技能培训和考核。要求每位护士必须掌握急诊科所有仪器的使用,常见故障的排除,组织经常性模拟抢救配合演练,熟背各种急救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

   2.3.3建立定期业务学习制度开展形式多样的业务学习,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进展,科内每月业务学习至少1次。

   3更新观念,改善服务意识[1]

   3.1快速反应观念这是急诊急救护理质量控制的关键内容,也是急诊科的主要工作特点。不能快速反应,就不能适应急诊科的工作性质,不能适应急诊急救病人的需要。反应快、行动迅速、操作准确、抢救成功率高,这是快速反应观念的四要素。

   3.2院前急救观念院前急救观念指一有呼叫,能迅速拉得出,以最快速度赶到现场;在现场有能力开展救治,途中的不间断救治;具有现代的院前急救知识与技能。

   3.3现代监护观念包括:(1)首先要具有现代监护设备;(2)对现代设备的正确使用与维护;(3)准确的判断监护仪的各种数据;(4)各种管道的观察;(5)病情观察,这是一个急诊科护士应具备的最重要的技能,病情观察能反映一个护士的基本理论知识及临床护理经验。

   3.4现代服务观念现代服务观念的核心是以病人为中心,一切为了病人。病人及家属满意是现代服务的最高标准。服务就是效益。

   3.5现代效益观念这是现代急诊急救的突出特点。救治病人应坚持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的原则。但人道主义不是不收钱,而是以抢救病人为主,按规定、按标准收费,效益好有利于扩大“再生产”。 4规范服务流程,保障措施到位

   4.1建立“急诊绿色通道”切实保证急、危重病人的就诊治疗。

   4.2成立急诊工作领导小组以主管医疗的院长为主要负责人,成员有医疗、护理、后勤和急诊科负责人。每周护理部、质控科室期和不定期检查急诊环节质量,及时反馈信息,以改进急诊科工作的缺陷与不足。

   4.3制定并执行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制落实急、危重症病人抢救制度,落实各工作单元工作制度、急诊交接班制度、急诊会诊与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急诊死亡病例讨论制度、急诊医疗护理纠纷和投诉处理制度等,并有相应的实施记录。

   4.4制度紧急医疗护理救援预案制定大批病员抢救预案,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预案。并将组成人员备案在册,定期演练,保持24h通讯通畅。

   4.5提供多种便民措施如轮椅、开水、茶杯、手纸、便器、拐杖等;为无陪人患者提供全程陪伴服务;对危重病人检查过程实行全程陪伴,并备好各种急救药品与用物,严密观察病情,防止意外发生[2]。

   5实施风险管理,制定防范预案

   (1)急救物品、器材时刻处于备用状态,随时可用。抢救药品齐全、充足。(2)完善管理制度。急救物品做到“四定一保持”:即定位放置、定人管理、定期消毒灭菌、定期检查、保持完好。(3)班班交接,各班下班前及时补充本班消耗的药品、器材,对损坏的器材及时报修。(4)一万元以上设备登记建卡,并有使用和维修登记。(5)建立危重病人交接班认定卡,使口头交接与书面交接相结合。(6)制定每周工作重点和每周工作程序。(7)制定急诊科常见风险防范预案如:抢救仪器故障防范预案、护理投诉防范预案、护理文书缺陷防范预案、医护配合不协调防范预案等。

应急管理工作理念篇4

【关键词】医院急诊急救;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2-0463-01

在21世纪这样的大背景下,医院急诊急救管理的现状的改变成为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医院急诊急救管理不仅需要理论,更需要实践,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并且在医学中有着屹立不倒的地位。因此,本文将从医院急诊急救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这方面进行逐一论述。

1医院急诊急救管理的现状

1.1医院急诊急救人才水平有限

从急诊医学发展史来看,急诊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学科,其特定专业内涵尚未形成一完善的体系,急诊急救专业人才严重短缺,远远满足不了急诊急救医疗的需求。由于急诊科编制不足,所缺的急诊急救人才只能由其他专业科室派人支援,所以急病得不到急治,或救治不当的事件屡见不鲜。从急诊工作的特殊性来看,急诊科需要24小时连续开诊,急诊科医护人员面对的救治群体病情危急,病种杂,病谱广,未知因素、不确定性因素多,病情具有较大的不可预见性,极易引发医疗纠纷。医护人员需要宽广的专业知识面及精湛的技术,尤其危急重患者抢救有极强的时间依赖性,故责任重,风险大。长期超强度的工作使医护人员精神高度紧张,思想负担重,工作压力大,而且夜班频繁,十分辛苦,在晋升、福利待遇等方面又无相应的倾斜激励机制,专业队伍不稳定、人员流失现象相当普遍。

1.2医院急诊急救体系有时代不符

现代急诊医疗的原则是突出“时效”,即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危重患者得到及时诊断与有效处理,重在“救命”,即以高超的医术和技能使危重患者脱离危险。但是目前由于医院急诊体制的不健全、不合理、非人性化,很多医院急诊科对就诊的危重患者特别是生命垂危患者仅分诊,再转送相应科室救治,频繁会诊往往因中间环节接口多而延误抢救时机,这种急诊不急的救治机制严重影响了急危重病人急救质量。除了制度本身的缺陷外,对贯穿急诊急救服务流程的质量要素和质量环节上的重视程度和管理力度也远远不够;诊疗过程中的质量改进和质量控制措施不完善,难以预防质量缺陷,杜绝隐患纠纷,难以满足质量,且方便、安全的急诊救治的基本要求。这也是不少医院急诊急救工作质量、效率都低的症结所在。

1.3医院急诊急救的意识落后

落后于时代要求传统的急诊医疗质量管理意识是在计划经济的模式下形成的以疾病为中心,以自我为中心的管理理念,较少以患者为关注焦点,不能为患者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上提供全面、全过程的优质服务,这也是急诊医患纠纷的一个难点问题。传统的质量管理忽略医疗质量全过程控制如基础质量、过程质量、终末质量等,从患者的角度来看,也是因传统急诊医疗管理理念的制约,没有考虑分析患者抱怨产生的原因,从急救服务过程、医疗环节、接口管理等方面找出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持续有效的控制,加以及时改善,建立预防措施,满足患者及其家属对急救质量的需求。符合现代急诊医疗要求的管理制度固然重要,但制度是人建立的,如果没有先进的、科学的管理理念,先进的管理制度何以能建立。因此,导致急诊医疗工作中诸多问题的更深层次原因在于观念的落后。

2医院急诊急救管理对策研究

2.1加强医院急诊急救管理服务意识

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铁饭碗”思想已深入到医护人员的内心深处,有一种高人一等的思想。面对当前激烈的医疗竞争市场,医护人员必须承认自己是服务者,要把“患者的满意才是我们的满意”作为自己的行为理念和医疗准则。近年来,虽然各个医院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优质服务活动,但服务不到位、缺乏人情味的现象仍然存在。这就要求急诊医务人员要加强学习,切实认清形势,纠正医患错位,强化服务意识。由于医院的服务对象是患者,他们在接受医护人员的服务时,其心理、生理及思维方式等方面可能与健康人有差异。因此,医护人员在重视疾病诊治的同时更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在思想上由只重视疾病转变到重视患者上来,在为患者治病的同时,要给予患者更多的关注,使他们感受到被尊重与被关爱。

2.2建立健全的医院急诊急救管理体系

医院急诊急救中心建设要根据本院本地区的病种特点,配备相应的先进仪器和设备,选派医术高明、经验丰富、责任心强、思路敏捷、身体健康的医务人员充实到急诊急救中心,使急诊急救中心机构健全、队伍业务素质提高、设施设备配套完善,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患者的需求。由于急诊病人较多,医护人员工作量大,医疗风险高,医院要高度重视急诊急救中心的工作,由分管业务的副院长分管急诊急救工作,如果遇到重大抢救,要亲临现场指挥。院长要定期听取急诊急救中心负责人的工作汇报,不定期到急诊中心了解工作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相关科室如医务科、护理部要由一名副主任分管急诊急救工作,进行组织协调,以保证急诊急救工作的正常运行。

2.3医院急诊急救管理中加入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包括病人的应急抢救预案和医护人员的自身安全应急预案。病人的应急抢救预案:急诊患者大多是由于中毒或创伤等意外伤害所致,且病情危重,一旦出现这种突发事件,对医院的抢救承受能力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如果平时缺乏准备或准备不充分,面对突发事件,医护人员会手忙脚乱,这将使病人丧失宝贵的抢救时机。因此,制定综合性或专门应急抢救预案对于提高医院的应急抢救能力极为重要。自身安全应急预案:目前,特大交通意外事故、地震、海啸、恐怖暴力事件时有发生,在突发事故来临时,急诊急救中心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制定相应的针对性的预案。预案内容包括提高全体医护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应变能力和医院管理人员的组织协调能力等,急救中心要定期开展自救训练,提高医护人员的自身安全。

结语:总之,医院急诊急救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是发展我国医学发展的必经之路,对提高我国的医学水平有着重要意义。医院急诊急救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做出相应的对策进行改进才能够满足当今社会人们的需要。

参考文献

应急管理工作理念篇5

关键词:城市化背景;广西;公共安全;应急管理

一、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无论是在经济方面还是政治、文化、社会等其他方面的发展都有了飞跃性的进步。国家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各个地区的综合实力也相应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与此同时也伴随着一些问题的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地区的发展。其中公共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了近些年来关注度最高的问题。因为在城市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各种公共安全问题日益突显出来,对社会的稳定以及经济的发展等各方面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我国政府及国家的各相关部门都意识到了公共安全问题所带来的新的挑战,并且也采取了相关的措施对公共安全问题进行了管理与整治。但是尽管如此,我国在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方面依旧还有做的不到位的地方。广西作为我国的边境地区,不仅存在着与其他地区相同类型的公共安全问题,而且还存在着其他内陆地区不存在的公共安全问题。因此,对广西地区的公共安全应急管理问题进行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二、相关概念及理论综述

1、相关概念的界定

(1)公共安全。所谓的公共安全,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它包括信息的安全、人身安全、城市安全、食品安全、卫生安全等一系列的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安全问题。公共安全是指不仅包括公民个人,而且还包含整个社会在内的主体,在从事学习、工作、生活、娱乐等各方面所需要的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公共安全问题关乎到我国每个公民的安全行为,与每个公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公共安全问题也日益突显出来。而公共安全问题的出现与许多社会问题是相互关联的,因此它的出现绝非偶然,而是有其必然性。

(2)应急管理及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所谓的应急管理是指以我国政府机构以及相关的公共部门为主体的核心机关在面对突发事件、重大灾难事故时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应急管理并不是只有在事发后才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拯救,而是包括在事发前、事发中、事发后都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或者善后。而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是指当在我国发生自然灾害、社会安全问题、事故灾难等一系列公共安全问题时,政府及相关的主体部门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进行应急管理,以稳定社会秩序及公共安全,保证人民生活中的各项活动可以正常进行。

2、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应遵循的原则

公共安全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其关乎到每个公民的生活。因此,对公共安全问题进行应急管理是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做好的必修课。虽然有些公共安全问题是一些突发事件,事先并没有料到它会发生,但是在处理公共安全问题,对其进行应急管理时也并不是盲目的,而是应该遵循以下的原则。

(1)以人为本,依法守法。近些年来,我国在大力提倡“以人为本”的原则。无论是在治国方面还是在处理社会问题方面,都在推行以人为本的原则。当然,我们在处理公共安全问题时也不例外,在公共安全的应急管理中,更应该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坚持以人为本,站在人民的立场来考虑问题。与此同时,依法守法的原则也理应放在首位。“依法守法”与“以人为本”并不是矛盾的,法律也绝非是无情、不讲情面的。法律的建立也是站在了以人为本的原则上。因此,在处理公共问题时,首先应遵循的原则就是以人为本和依法守法的原则,将二者相结合。虽说要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考虑,但是也决不能无底线的滥用权力,所以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以人为本的处理问题,进行应急管理。

(2)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及公开的及时性。在对公共安全事件进行应急管理时,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及公开的及时性是尤为重要的。公民享有知情权,在国家出现安全问题时,公民有权利第一时间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政府及相关部门作为为人民服务的主体部门,有义务在第一时间将信息真实、完整的告知公民。除此之外,在处理公共安全事件时,及时的将真实信息告知公民,有利于稳定民心。因为长期处于基本稳定的外部环境的社会公民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社会安全问题时,难免会慌乱无措。在这个时候,如果再有一些不法分子散布谣言、扰乱民心,那么公民在不知道事情发展脉络的前提下就难免会作出一些破坏社会秩序的事情。因此,在问题出现时,我国相关部门一定要与公民进行及时的有效沟通,将相关的真实信息及时的告诉公民,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及公开的及时性。

三、城市化背景下广西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我国各个地区省份在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都在不同程度上突显出来了。尤其是我国的广西,它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经济在快速发展中的边境省份,在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下面我们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详细的阐述。

1、对广西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的认知上较局限,缺乏先进理念

思想层面的东西有时候对于人们的行为会起到直接的决定性作用。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广西目前在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认知方面的局限性,并且缺乏先进的理念。首先,在人们传统的思想观念中普遍认为对公共安全进行应急管理属于政府职能的范畴,与他人无关。过于将管理的主体单一化。这就会导致进行公共安全管理的主体过于单薄无力。在如今城市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公共安全关乎到每一个公民。因此,进行应急管理的主体不仅应该包含政府部门,还应该包括社会组织、公民个人等等。其次,由于广西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与沿海地带相比,还是有一些落后,这样就会导致一部分人才流失。人才的缺乏对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会造成直接的影响。因为缺乏相关的专业人才,就会在相关领域缺乏先进的理念。没有先进的理念做支撑,一直采用传统的旧的理念,便会束缚当地应急管理的发展。

2、广西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的技术手段较落后,缺乏创新性

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技术手段是支撑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得以发展的重要力量。先进的理念、全面的认知是应急管理发展的前提条件,而先进的技术手段便是使其实现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广西在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方面存在的局限性与技术手段的落后有着直接的关联。虽然说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广西整体经济得以发展,科技水平也有了很大的进步,省内还是引进了许多先进的技术,但是这些技术的应用领域还比较有限,目前来看只是在一些相对更加重要的领域中发挥了作用,而并没有将先进的技术引入到公共安全应急管理领域。因此,这就造成了广西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的技术手段较落后、缺乏创新性的整体局面。

3、广西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监督与评估机制不健全

完善的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监督与评估机制是实现其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监督与评估在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中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不仅在广西,甚至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在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方面都存在着一个普遍的现象,那就是只重视对危机的后续救援工作,而疏于事前的防范工作以及事后的评估与监督工作。如果对公共安全事故不进行及时的评估与监督,总结经验与教训,那么在下次类似事故发生的时候,便依旧无法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有效处理。虽然现在广西在公共安全的应急管理方面已经建立起了应急管理监督与评估机制,但是还并不健全,监督与评估机构缺乏独立性、监督与评估的主体职权不明晰、缺乏必要的奖励制度等问题依旧存在。如果广西要想在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方面实现突破,那就首先要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改善,进而再进行创新,实现战略性的发展。

四、提高广西公共安全应急管理能力的对策

在上述中,我们提到了目前广西在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方面主要存在的三个问题,即:认知上较局限,缺乏先进理念;技术手段较落后,缺乏创新性;监督与评估机制不健全等三方面的问题。下面我们将针对以上三个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提高广西公共安全应急管理能力。

1、加大宣传与教育,提高人们对其认知程度,并引入先进理念

广西在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认知方面存在局限性,并且缺乏先进的理念。改善这一现状,首先相关部门就要加大宣传力度,并且加强对相关人员以及市民的教育,以起到提高其认知程度的作用。广西可以增加相关工作人员的人数,扩大宣传教育的范围,将相关信息普及给一些普通公民。而且宣传教育的方式要多样化,最普遍的宣传教育方式就是开专题讲座、开设培训课程等等。但是这样的宣传教育手段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还可以采取增加相关公益广告、在市民小区内进行相关方面的演讲或者文艺演出等其他的有效方式来对公民进行宣传教育,在有形与无形中提高人们对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的认知程度。不仅要普及相关知识与内容,还要采取措施引入先进的理念。政府或相关部门可以派出有关人员定期到沿海等一线大城市去参加相关方面的学习,或者也可以引入外省有相关管理经验与能力的人才,从而引入他们先进的理念。

2、增强广西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方面的创新,提高其技术水平

先进的技术手段是提高广西公共安全应急管理能力的决定性力量,因此我们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提高技术水平、进行创新这方面。在广西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的技术层面存在着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目前省内已经存在着一部分先进的技术,但是这些技术的应用领域还比较有限,只是在一些相对更加重要的领域中发挥了作用,而并没有将先进的技术引入到公共安全应急管理领域。第二个问题就是在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方面还存着一些技术空白,即缺乏一些其他省具备而广西不具备的管理方面的先进技术手段。所以,要区分开这两个问题,从而对症下药。针对第一个问题,要做的便是要充分利用起省内有的先进技术,将其引入到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中,使其发挥更大的功效。针对第二个问题,就是要想办法填充技术的空白。可以采取一些政策,为人才提供更加优厚的条件来引入相关领域的人才来省内进行研发,或者与其他省份进行联合合作,进行技术共享。

3、建立健全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监督与评估机制

在上述中我们提到了,目前广西在面对公共安全问题中,将主要精力投放在了对危机的后续救援工作中,而疏于事前的防范工作以及事后的评估与监督工作。没有及时的评估与监督,在下次类似事故发生的时候,便依旧无法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有效处理。因此,要建立起健全的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监督与评估机制。并且要将其与法律直接挂钩,增强法律对其的保障、增强监督与评估机构的独立性、明确监督与评估的主体职权、完善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奖励制度。

五、总结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我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地区特色鲜明的国家,各个地区及城市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就。虽然各个地区都有其独特性,而且取得的成就也不尽相同,但是公共安全问题却是近些年来我国各个地区共同存在的问题。公共安全问题直接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因此这个问题绝不可以轻视。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已经意识到了公共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在近些年来做出了许多的努力来解决公共安全问题。但是由于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公共事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呈现出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特征。这就给我们的政府及相关部门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尽管我国相关部门已经做出了许多努力,但是依旧还有一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本论文正是立足于城市化不断推进的这个时代背景下,在对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的相关理论进行阐述的前提下,对我国广西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析,进而提出了解决的策略,希望可以为解决我国广西公共安全应急管理问题贡献出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马振超,张晓菲.中国社会安全面临的突出问题及态势分析――非传统安全视角[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14.

应急管理工作理念篇6

关键词:应急管理平台信息技术应急预案

中图分类号:p2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416(2014)02-0163-02

1前言

按照724台应急预案的有关要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科学管理手段,统筹规划,科学建设经济适用、安全稳定、符合724台工作实际的应急值班管理平台,适应724台7*24小时的工作机制,做到值班留守人员职责明确、责权明晰,做好值班管理工作;提高724台应急管理能力,提高处置应急突发事件的能力,提高职工的应急意识、应急观念,做好日常的应急演练工作。

2值班应急管理平台必要性分析

汶川地震中,一所学校因为常举行地震应急演练,所以地震时,没有人员伤亡,全部安全撤离,而有的学校伤亡惨重,惨痛的教训告诉我们要有危机意识,面对危机要有处置能力,应急预案需要重复性的演练,将应急的理念深入每个人心中,在突发事件发生的时候,我们才能从容应对;

3系统结构图(图1)

4模块功能介绍

4.1值班管理

值班管理包括用户设置、权限设置、职责分工三个子模块;

4.1.1用户设置

用来设置值班人员的有关资料,包括部门、岗位、应急角色等;按照计划好的值班或应急岗位,每天定时通知留守值班人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内容;

现有的应急预案人员的职责都是固定的,在发生应急突发事件时,可能造成很多的人不在、有的职责无人承担的局面;用户设置,就是要把现有的值班人员按照预案的需要,重新分配预案所需要的工作职责,明确责任,确实在紧急情况发生时,能够有人且很好的执行预案。

4.1.2权限设置

设置不同层级的管理权限;包括管理员权限、领导权限、中层权限、职工权限等。

4.1.3职责分工

设置相关的岗位和岗位职责;不同的预案由不同的分工,不同的分工决定由不同的角色和不同的职责,需要对所有的预案节点上的角色赋予相应的职责,履行职责好相应的职责,完成应急预案分配给自己的工作任务,更好的协作完成对应急突发事件的处置。

4.2应急管理

应急管理包括应急预案管理、节点管理、信息管理三个子模块。

4.2.1预案设计管理和节点管理

将很完整完善的应急预案,打印成册,束之高阁,是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的。将纸质的应急管理预案电子化、信息化,形成规范的应急管理流程。设计应急预案的每个节点,明确每个节点的工作职责,实现所有节点有效联动,高效准确的处理突发事件。

4.3信息

信息包括有线电视终端、无线应急广播、智能手机终端三个模块,这三个模块也是相互独立的三套系统,采用多种方式的应急信息,可以尽可能的保证留守值班人员能够接受到应急信息,进而履行留守工作职责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职责。

4.3.1有线电视终端

在应急事件发生后,值班应急管理平台可以自动触发信息功能,利用自台的有线电视系统,直接把电视节目切换到应急突发事件的警告画面,达到信息的目的。

4.3.2无线应急广播

在应急事件发生后,应急值班管理平台工作人员根据工作流程触发信息功能,无线应急广播系统将自动激活,在台区范围内应急广播信息。

4.3.3智能手机终端

值班应急管理平台根据制定好的值班表,值班留守工作职责信息,值班留守人员利用智能手机终端接收自己的留守工作职责信息和应急工作职责,并确认;发生应急突发事件时,智能手机终端可以收到报警信息,达到信息的目的。

4.4应急演练

应急演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仅能锻炼实战的能力,而且能从演练结果看出应急预案或制度体制上存在的不足,同时应急的思想得以普及。通过基于网络、应急值班管理平台系统和信息系统模拟演练过程,检验留守值班人员在事件处置过程中的应对能力,以及应急预案、方案、应急流程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应急演练模块包括演练管理和预案管理,演练管理用来设置演练的内容、方式、时间等,可以选择任意的应急预案来演练;预案管理用来设置、修改完善信息化的应急预案,把科学的、操作性强的应急预案实现信息化的管理,在突发事件面前,应急预案的每个节点的值班人员,能够及时准确的行动起来,将应急突发事件尽早更好更快的解决掉。

4.5智能终端管理

我台的智能手机终端包含了多项功能和作用:门禁系统、食堂饭卡、值班和应急信息接收终端等,智能终端和服务器要有良好的数据通信功能,智能手机终端安装应急值班管理平台的个人登陆精灵,可以查看自己的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查看需要和自己协作的同事都是谁,支持群发消息。

5信息流程(图2)

应急值班管理平台值班人员通过视频监控信息、值班留守人员汇报等信息源,结合自己的工作职责和应急工作手册,做出信息指令,信息系统通过三种途径突发应急事件信息,值班留守人员接收指令信息后根据自身的应急工作职责,紧急处置,处置完毕,反馈处理结果,应急值班管理平台值班人员把结果汇报给值班台领导,取消应急状态,恢复正常。

6开发应急值班管理平台的现实意义

(1)提高职工的应急意识、应急观念,提高我台的应急管理水平;(2)可以用手持终端管理值班,明确职责,可以追责;(3)应急预案电子信息化,方便操作,分工明确,责权明晰,可以进行日常的应急预案演练,达到在应急危机面前:行动迅速、高效处置,将危害降到最小。

应急管理工作理念篇7

[关键词]应急管理;应急能力;文献综述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6.07.116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7-0236-04

2003年在我国大面积爆发的SaRS事件,其影响之深远、后果之严重使得应急管理这一领域开始受到我国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截至目前,在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方面,已经积累较多的研究成果,本文将对其进行梳理、综述,并进行一定分析。

1应急管理的概念及发展

目前学术界对应急管理的定义并未有统一,多位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思考和定义,对其进行梳理如下。在这其中,从政府角度来定义应急管理是研究的热点。

1.1应急管理概念

多数学者将应急管理定义为应对突发事件所采取的方法和措施。童书元对应急管理的界定是,应急管理就是围绕突发事件展开的预防、处置、恢复重建的管理行为,有效减轻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害。陈静和周峰认为应急管理就是组织相关力量在监测、预警、干预或控制以及消解危机性事件的生成、演进与影响的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方法和措施。

1.2政府应急管理概念

在现有研究成果中,政府应急管理和公共应急管理是两个经常被提起的概念。刘霞和严晓认为,应急管理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上讲,指为了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在突发事件的减缓、准备、响应及恢复四个时序阶段中,国家和政府针对各个阶段特征,协调各种物资、资金、人力、信息和制度等资源,并实行全过程、全方位动态管理活动。狭义上主要指在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响应阶段,对所需的物资、资金、人力、信息和制度等资源,实施以追求效益、效果、效率、公平为目标的动态管理活动。

吴进认为公共应急管理,是指政府在面对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重特大事故、环境公害及人为破坏的应急管理、指挥、救援计划等方面进行的公共系统管理。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课题组认为城市应急管理主要包括预防、准备、反应和救治、恢复,其中核心是及时有效地预防和救治各种城市灾害和突发事件。

巫广永认为政府应急管理是指政府为了在应对突发危机事件过程中,有效地预防和处置各种突发危机,最大程度消除社会影响,而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管理;基层政府应急管理,是指县(区)以下的镇(乡)级基层政府,所组织进行的应对突发危机事件的管理过程。

赵菊认为应急管理是指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组织机构为避免或者减轻突发事件(有时甚至是危机)所带来的严重威胁、重大冲击和巨大损害,有组织、有计划地制定实施管理措施与应对策略的过程。

综上,政府应急管理主要指的是政府在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动态管理过程。

2我国公共应急管理实践研究

政府应急管理中基层应急能力建设是重点研究内容,本文着重从基层应急管理方面进行梳理。

2.1基层组织应急能力重要性

基层应急能力建设主要体现在社区方面,社区是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承载体,是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前沿阵地。已有学者从信息搜集与传递及时、救灾行动迅速灵活、应急供应渠道灵活、全面关注弱势群体、灾后群众心理辅导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社区参与应急管理的优势。社区应急功能的发挥,直接影响着政府应急管理能力的提高。推进社区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提高城市社区和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正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重要内容。

刘万振和陈兴立认为加强社区应急能力建设,对于“平安重庆”建设、“和谐重庆”构建、确保重庆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率先在西部全面实现小康具有重大意义。

2.2基层组织应急能力存在的问题

现在政府对基层应急能力建设不是很重视,问题主要集中在培育公众应急能力上。我国社会公众应急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导致社会公众应急过程中不能及时自救互救,损失严重,后期救治成本高昂。

目前,基层政府应急管理存在职能定位不明、应急管理工作缺位和应急管理执行力乏力等三大问题。在基层政府应急管理的实践中,存在着民众忧患意识薄弱、政府人员时间理念缺乏、责任意识不强、信息平台建设滞后和应急动员能力不足等问题。另外,社区应急管理存在自身管理体制不顺、自治建设薄弱和外部支持不够等问题。

2.3基层组织应急能力建设途径

应急管理工作理念篇8

现代应急管理与突发事件激进处置工作的实质区别。突发事件激进处置工作主要是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应对和处置,重视和加强应急管理基础性工作。无准备或准备缺乏状态下的匆促抵御,具有很大的主动性,处置利息高,灾害损失大。现代应急管理则强调管理重心前移、预防为主、防备在先,强调做好应急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能够确保以最快的速度调动各方面的力量与资源,有力、有序、有效地控制事态,化解危机,转危为安,把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要减少突发事件及其损失,必需加强应急管理工作,关键是坚持预防为主,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基础性工作。

一、切实转变“重临场应对、轻事前防备”观念。市应急管理基础性工作比较单薄,客观原因是市应急管理工作起步较晚,应急管理体系不够完善;主观原因则是多数同志包括局部领导干部受突发事件激进处置思维的影响,普遍存在重处置、轻预防,重临场应对、轻事前防备”思想观念,对加强应急管理基础性工作不重视,没有摆在重要的位置。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路决定出路。加强应急管理基础性工作,首先要转变广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使广大干部牢固树立“预防为主、防备在先”现代应急管理思想。各级各部门要采取举办应急管理培训班、把应急管理业务培训纳入公务员培训教学、把应急管理法律法规知识纳入“普法”教育等多种形式,大力开展干部应急管理业务培训,使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切实增强现代应急管理意识,熟悉掌握应急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和基本业务知识,自觉加强应急管理基础性工作,提高科学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二、突出重点。大力加强应急管理基础性工作。从郴州的实际动身,今后一个时期全市要着力抓好六个方面的基础性工作:一是狠抓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健全市、县、乡三级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和市、县两级政府部门及有关单位的应急管理工作机构,整合行政资源,适当增加编制,配备和空虚工作人员,确保有机构和人员牵头负责开展应急管理基础性工作。同时,要加强应急管理专业救援队伍和专家队伍建设。二是狠抓应急预案体系建设。预案是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蓝本。市、县两级政府及部门要在2008年底前全面完成各类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应急预案的编制任务,其中市本级力争在2008年6月底前完成。各乡镇、各企事业单位、各行政村(居委会)要在2008年底前编制完成综合性应急预案。编制应急预案要注重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确保关键时候用得上。同时,要加强应急预案简明操作手册的制定和应急预案的培训、演练、修订工作。三是狠抓各类突发事件隐患排查与整改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隐患排查整改制度,从2008年6月起,市、县、乡、村四级要坚持每个季度开展一次突发事件隐患全面排查行动,并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原则狠抓整改,及时消除重大平安隐患。四是提高应急管理重要基础设施的防灾抗震能力。全市各级各部门在开展灾后重建工作中,推进水、电、路、通讯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应对地震灾害、山洪地质灾害等重大突发事件的需要,尽可能地提高基础设施的设计与建设标准,提高其接受灾害袭击与抗损毁的能力。严格执行公共建筑物抗震设防、强制设防制度。从现在起,全市所有新建公共建筑物都必须按照6级抗震规范设防;对学校、医院、市场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原有建筑物,要在全面开展抗震鉴定的基础上,采取撤除、加固等措施提高其抗震能力。同时,要加强人防工程、地震应急避险区等应急避险场所建设。五是建立健全应急重点物资贮藏制度。开展全面调查摸底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制定全市应急重点物资贮藏制度和生产能力规划,着重抓好粮食、生活必需品、废品油、保电保水保通讯保交通等重要应急物资的贮藏工作。六是加强应急预测预警和指挥系统建设。重点加强气象台站、水文台站、地震前兆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动物防疫站、森林防火监测站点等专业机构及其科技条件建设,提高预测预警能力和预报准确性。加快中心城区电子监控与报警系统建设,完善乡村日常管理与应急管理相结合的公共平台。依照整合功能、统一规划、分步建设、逐步完善的原则,加强市、县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提高政府应急指挥效能。

应急管理工作理念篇9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急诊手术;护理管理

手术室作为医院多学科患者抢救治疗的特殊工作场所,护理人员任何一个细小环节的疏忽,都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1],紧急重症患者越来越多,手术室护士应做到快速、准确、尽职。因此,加强手术室急诊手术管理,是保证急诊患者安全的重要手段,是护理管理者应该探讨的重要课题。精细化管理是由“科学管理之父”泰勒于1911年提出来的一个管理理念,是遵循事物发展运动的规律,以最经济、最优化的手段和方法去达到最理想的结果,实现对事物运行过程的把握。最早应用于企业界,而后被各类组织广泛应用。精细化管理以科学管理为基础[2],2014年我们把精细化管理应用于手术室急诊手术管理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2014年的734例手术患者,分成两组,在应用精细化管理前后,分析其满意度的差异。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提升护士的综合能力为了提高手术室护士的综合水平,就要不断地接受新理念、新知识。2014年我们组织护士认真学习精细化管理的理念知识,汲取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培养护士不论做任何工作都要有做细、做精的意识,严格要求自身行为,培养严谨的工作态度,工作追求精益求精,大家通过学习讨论、认真领会,分析手术室具体工作细节,深刻领悟注重细节的重要性,发现并提出工作中需要改进的细节之处。

1.2.2细化工作制度、职责、规范和流程管理者水平的高低不在于让高素质的员工把事情做好,重要的是让素质一般的员工在执行同一项命令时能够按照管理者的意思,将工作保质、保量按时完成,要做到这些,必须有标准的制度、职责、工作流程和行为规范。我们根据科室情况进一步细化了工作内容,比如:制订手术物品准备指引表、手术器械准备流程、明确术前访视具体讲解内容、每个班次每个时间段的工作流程、快速穿针引线、有效地对灯调床、舒适正确的、各类仪器的正确使用等详细的分解步骤和标准,制订器械的保养、医疗废物的处理、物品消毒的具体标准以及停水、停电、突发事件时的应急预案。

1.2.3做好护理质量控制手术室的宗旨是生命第一、安全第一。作为手术室,要做好质量控制,精细化管理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要善于在手术室护理过程中管好管细节护理操作。及早发现问题及薄弱环节,并相应进行调整,使其向有利的方向发展[3]。量化管理,标准化、统一化管理均是实行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但处处体现精细化管理理念[4]。例如:对手术室实行标识管理,通过对标识的颜色、设计、材料等,明确手术室各类标识,加强细节管理,使手术间物品存放、区域划分、器械管理等达到了视觉形象统一、工作程序统一,从而提高了效率。许多质量标准都必须通过量化来体现,没有精细量化的手段、严格管理以及有效的监控和纠偏,就缺乏有力的依据。如我们运用了工作检查量化、考核量化、目标量化、布置任务量化等,明确了责任及目标、提高了效率率,降低了成本[5]。

1.2.4做好对手术医生、患者的服务现代医院服务模式的变革给手术室护理管理带来了转变。护士要树立“给手术医生提供最满意的配合,给患者最满意的服务”“把满意医生和患者的需要变成护士的工作行动”的服务理念。护士应有细节服务的新举措,经过分析、讨论、总结并形成条文规范,要求人人执行。为了提供最满意的手术配合,我们在加强技术规范的基础上,注重与手术医生沟通,比如:针对每个医生的个人习惯做好记录,并在护士会议上学习掌握。为了给患者提供一流的服务,从接到手术通知单或电话开始,要求护士的每个工作细节都要充分考虑患者的需求,比如给患者提供洁净的担架车、安全的手术床、温馨的问候、齐全的器械、满意的宣教、鼓励的眼神、及时的遮挡等,护士的服务要体现在每个细微之处。

2结果

应用前有306例患者满意,满意度为83.37%;应用后有359例患者满意,满意度为97.82%,应用后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应用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3.1健全了手术室的标准化管理将手术室护理工作内容以细化的形式提出具体要求,从细微处改进了工作流程,在落实规章制度中,关注细节管理,使手术室有了一套较为健全的规范、制度、职责、流程,使每位护士的每一言行均有了标准。

3.2提高了手术室护士的综合素质无数事实证明,祸患常积于细微。手术室工作繁忙,环节复杂,要高标准地完成好护理工作,必须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精细化管理影响和规范着护士的思想、情绪、行为,树立了细节决定成败的理念,他们处处以严、精、细、准来要求自己,在压力的作用下产生了动力。并且使其逐渐感受到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护士们人人要求自己从细节入手,把小事做细,把细事做精。不论是从服务方面、技术方面,护士价值得到了充分发挥。

3.2精细化管理使手术室护理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护理工作要做到“零缺陷”,应用精细化管理规范手术室护理操作,加强安全管理,由于手术室护士业务技术要求高,风险系数大,加之工作繁琐,可能导致护理缺陷,引起护理纠纷[6]。在执行质量标准中,管理者要有精细化管理意识,这样才能促使护士严格执行各项护理操作流程,并且通过量化管理、标识管理、各物指引表等科学方法的使用,使护理质量得到全面提升。

3.3提高了服务满意度护士树立精细化管理的新理念,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文化素质,从细微处对手术医生和手术患者提供服务,使其能够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大大提高了护士服务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廖容,王琼华.实施精细化管理提高服务质量[J].护理管理杂志,2005,5(3):5859.

[2]温德诚.精细化管理[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1.

[3]沈芳芳.陈咏梅.精细化管理理念在医院护理服务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0,17(4):346.

应急管理工作理念篇10

【摘要】高强度的急诊科工作给医护人员带来很强的心理压力,全面了解急诊科护士心理压力来源,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这样才能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水平,对急救工作中护理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急诊科;心理压力;护理人员

急诊科是接受急诊病人就诊、抢救危重病人的场所,是医疗护理工作的最前线和窗口。随着现代急救医学的飞速发展,对急诊科护士的救护操作能力和心理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常年工作在急诊科的护士,由于特定的工作性质和职业要求,必须经常面对病人、家属、医生及其他科室人际关系,因此无论是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护士,还是在临床工作多年的老护士,其身心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帮助护士缓解工作压力,提高护士对压力的应对能力,改善护士的身心状况,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保证。现就急诊科护士存在的身心压力的情况,分析如下。

1压力表现

压力也称紧张或应激,是某种事物对人的生理或心理造成的一系列紧张反应状态。急诊科护士的心理压力是工作环境的要求与护士的反应能力之间的一种不平衡知觉所致,多数人在面对心理压力时会出现身心的紧张性反应,如不及时调整身心状态,会出现对工作的厌恶疲倦感,表现为工作效率低,对服务对象漠不关心,情绪低落等,对护士的身心健康极为不利。

2急诊科护士心理压力产生的因素

1压力的来源

1.1超负荷的工作状态和长期紧张的脑力劳动是构成急诊科护士工作的压力因素。"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模式,使急诊科护士工作已从单一的执行医嘱开始转移到为病人提供生理、心理、社会和文化的全面照顾。这种包括心理和文化照顾在内的全面护理,是复杂而具有创造性的工作,需要护士付出更多的劳动和精力。

1.2护士价值不能体现以及内心期望值与现实不符急诊科护士在医院被认为是医生医嘱的执行者。在社会人群中被认为是"高级保姆",社会地位较低;这跟护士内心期望自己能成为人们心目中真正"白衣天使"相差甚。

1.3人际关系方面急诊科护士在工作中建立的人际关系错综复杂,上下级之间、医护之间、护患之间及护理人员自身之间都可能发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特别是护患冲突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双方的权益、健康及经济问题以及人格和法律责任,稍处理不当,就会陷入困境。

1.4护理工作的特点急诊科护士以女性为主,同时要扮演护士、母亲、妻子等多种角色。工作的"三班制"打乱了生物钟节律,夜班多,节假日常得不到休息,加之女性的生理特征,情绪周期性波动以及生儿育女、家庭劳动的负荷,如果得不到家人和朋友的理解、支持和帮助,在面对一系列紧张刺激时,常常会冲动,又因职业需要将其抑制,导致心理健康处于不良状态中。

1.5学历文凭与业务能力方面。大多数急诊科护士是中专毕业,她们必须在繁重的工作同时,参加各种各样的学历文凭继续教育。在业务能力方面,当前科学发展日新月异,医疗知识更新换代较快,新设备层出不穷,对护理人员提出前所未有的要求,迫使护理人员必须更新知识结构、学习新的技能才能满足工作需要。学历和技能也是造成护理人员心理压力源的因素之一。

3应对措施

3.1实施风险管理:①急救物品、器材时刻处于备用状态,随时可用。抢救药品齐全、充足。②完善管理制度。急救物品做到"四定一保持":即定位放置、定人管理、定期消毒灭菌、定期检查、保持完好。③班班交接,各班下班前及时补充本班消耗的药品、器材,对损坏的器材及时报修。④建立危重病人交接班认定卡,使口头交接与书面交接相结合。⑤制定急诊科常见风险防范预案如:抢救仪器故障防范预案、护理投诉防范预案、护理文书缺陷防范预案、医护配合不协调防范预案等。

3.2提升服务技能:①人员数量护士人数与病床的比例:抢救室1.0~1.2∶1(每班至少1人),留观室:每班至少1人。②人员培训不断提高护理人员技术水平是保证护理质量的首要条件。因此,急诊科必须有明确的人才培养计划,有全面的人员培训制度。

3.3改善服务意识:①快速反应观念这是急诊急救护理质量控制的关键内容,也是急诊科的主要工作特点。不能快速反应,就不能适应急诊科的工作性质,不能适应急诊急救病人的需要。反应快、行动迅速、操作准确、抢救成功率高,这是快速反应观念的四要素。②院前急救观念院前急救观念指一有呼叫,能迅速拉得出,以最快速度赶到现场;在现场有能力开展救治,途中的不间断救治;具有现代的院前急救知识与技能。③现代监护观念包括:要具有现代监护设备;对现代设备的正确使用与维护;准确的判断监护仪的各种数据;各种管道的观察;病情观察,这是一个急诊科护士应具备的最重要的技能,病情观察能反映一个护士的基本理论知识及临床护理经验。

3.4规范服务流程:①建立"急诊绿色通道"切实保证急、危重病人的就诊治疗。②成立急诊工作领导小组以主管医疗的院长为主要负责人,成员有医疗、护理、后勤和急诊科负责人。每周护理部、质控科室期和不定期检查急诊环节质量,及时反馈信息,以改进急诊科工作的缺陷与不足。③制定并执行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制落实急、危重症病人抢救制度,落实各工作单元工作制度、急诊交接班制度、急诊会诊与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急诊死亡病例讨论制度、急诊医疗护理纠纷和投诉处理制度等,并有相应的实施记录。④制度紧急医疗护理救援预案制定大批病员抢救预案,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预案。并将组成人员备案在册,定期演练,保持24h通讯通畅。⑤提供多种便民措施为无陪人患者提供全程陪伴服务;对危重病人检查过程实行全程陪伴,严密观察病情,防止意外发生。

4小结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命越来越重视,急救意识也不断增强。急诊科的特点:病人具有突发性、危急性、复杂性、情绪急躁性,数量不定性。医护人员具有高风险性、高技术含量性、快节奏性、思维敏捷性。护理人员要学会洞察自己受到压力后的警报信号,以便采取相应措施。每周抽出1-2小时独处,尽量不要受到工作和家庭的任何干扰。学会与密切的朋友和知己畅谈你的情绪和感受。对加强质量管理、提高急诊科的救治和护理水平、降低护理风险、预防护理纠纷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