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0:00:34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篇1

一、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打好基础

要想培养学生对“心理健康”的意识,就要让他们先明白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人们常说,“笑一笑,十年少”。一个人的健康状态往往和心境密切相关,人的情绪会影响人的行为和生活状态,积极的心态能让人充满活力,从而以健康、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良好的情绪对于取得成功也是很重要的,人在愤怒时往往会失去理智,而很难判断正确的人生方向,反过来,拥有良好的情绪会让人心境豁然开朗和清晰,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能理智的判断正误,找到解决方案并努力解决。另一方面,情绪能影响周围的人,一个拥有积极乐观态度的人,往往有广泛的交际圈,大家都喜欢和他交朋友,这样人生的道路就更广阔了。

例如,体育教育可以分为室内教育和室外教育,室外教育重在对学生进行身体机能的训练,而室内教育则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教学。教师可以每周轮换一次教育方式,让学生身体、心理同时得到发展。在室内进行心理辅导时,教师可以给同学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如运动经验、兴趣爱好等,让学生充满兴趣,提高对体育课的上课欲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心理健康”的正确含义。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播放一些有关于体育的运动资料,如奥运会比赛,适当的时候也可以选择一些有关于心理方面的真实纪录片和案例,让学生通过真实的事迹明白“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二、组织学生“心理健康”训练――强化教育

体育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多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意志能控制人的行为,对人的选择有支配作用,体育老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方式,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通过运动,能定期释放人的精神压力和紧张情绪,让人的全身细胞能得到放松状态,身体和心理都能得到满足。而且体育运动有一定的规律性,做反复的运动可以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力,达到身体和心理全方面发展。

例如,组织学生训练,适合在室外课堂教育时使用。教师可以把全班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其中两个小组进行拔河比赛,第三个小组在旁边加油助威,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又提高了心理素质,对培养团结意识也有一定的帮助。还可以把男生和女生分成两个小组,在跑步的基础上,进行接力赛,这锻炼了学生的反映能力和适应能力,也丰富了课堂活动。

三、落实课堂“心理健康”内容――完善教育

在体育课上让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也要丰富课堂内容,即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意义和特点,从而自主地接受学习和体育锻炼,从而完善教育。我们常说的“心理健康”,是指身体和心理都良好的健康状态。心理素质和身体状态是密切相关的,两者相互制约、共同发展。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前提和基础;而良好的身体素质又促进了心理素质的发展与提升。另外,一个人的团结意识也会影响到人的心理健康,因为只有人的情绪呈良好的状态,才对自己充满自信,对生活有乐观向上的积极态度,才乐意与周围的人相处和交往,才能主动与外界进行沟通和交流。所以体育教师可以多培养学生的集体团结意识,教育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他人共享喜悦和成就。拔河运动是一个能锻炼学生集体思想和团结意识的体育项目。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在课上进行拔河比赛,能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团结一致的精神信念,对于班级良好的集w意识和优良班风的创建有很大的帮助。有了团结意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身体素质都会有很大的提升。

例如,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培养。重在用实践说明真理。这就需要教师找寻一些真实发生的事件案例,如青少年犯罪、失去理智等的宣传教育片或纪录片,然后给学生们做一些介绍,让学生明白,一个人拥有健康的心理是很重要的,心理健康影响到身体健康以及全身心的发展。另外,可以让学生自主发言,表述出自己对于“心理健康”的看法及理解,让学生讨论学习,树立自己发展健康训练的目标,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心理健康”的学习中,正确的培养心理健康意识和理念。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篇2

要想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就要在日常教学中,采用特有的方法,将心理健康知识融入思想品德教学,引导学生潜移默化地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感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本文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入手,阐述了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提出了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

当前,我国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调查发现,大约有15%的初中生有心理健康问题。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容易做出逆反和偏激行为。一些学生由于受家庭、学校中不良因素的影响,产生了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初中生的身心发展,应引起教师的关注。

二、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俞国良曾说过:学习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品德不好是危险品,心理不健康是易爆品。这句话告诉我们,学生的心理发展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一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与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这就要求我们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初中生是祖国最有力的后备军,是祖国的未来,因此其心理发展与国家发展密切相关。由此可见,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是社会和时展的内在需要。

2.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在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处于过渡时期,尚未成熟。初中生对外界的新鲜事物都有好奇心,可塑性非常强,因此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加以引导,为学生的心理发展指明方向。

因此,教师要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花费较少的人力、物力、财力,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

三、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1.利用案例进行教学。

思想品德教材包含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案例,这些案例是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素材。只要教师在教学中找对案例切入点,就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例如,教师可提供以下案例:初中生李某学习努力,原本成绩很好,但进入初中后,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害怕同学超越自己,也害怕看到老师和家长期盼的目光,这给他自己带来了极大的心理负担,导致成绩一日不如一日。这样,学生就能深刻了解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思想品德案例,正确引导学生,使学生学会排解心理压力,避免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2.合理设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虽然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案例丰富,但并不是所有的案例都可用于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制订教学计划,合理设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合理设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是非常重要的,教师不能一味地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随意使用案例,否则就会导致案例与教学脱节。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合理设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做到“量体裁衣”、“对症下药”,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发展。

3.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篇3

一、初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1.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首先校领导和管理部门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认识和了解,尽管近几年国家非常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为心理健康教育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认识到现行的应试教育体系存在很多弊端和不足。素质教育应该得到提倡,尤其是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可是在长期的应试教育影响下,很多学校为提高升学率,只注重学生的考试分数,根本不顾及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这就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很难实施。很多学校只有在上级部门检查时,偶尔开设课程,检查过后又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虽然有些学校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课的必要性,也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之中,但在课程实施时往往不能保证课时,因而其有效实施存在困难,更别提实施的程度。

2.教材存在的问题。教材的偏差存在于价值取向上。一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的价值取向以学科本位或社会本位为主,这种教材只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各种知识点编入,忽视了学生的价值,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抑制学生的健康发展。

3.课程目标、内容存在的问题。从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内容理想化倾向比较普遍。课程目标的理想化表现为有些课程目标的制定不符合初中生的实际情况,人为地杜撰,目标过于呆板,没有意义。课程内容的理想化表现为内容不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

4.课程评价存在问题。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在实际操作中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撑,采用的评价方式和方法较为混乱。目前对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采用的评价方法都以考试的定量方法为主,这种方法不能反映学生是否在心理健康水平上有所提高,只能反映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因此这种评价方法是不能评价出心理健康课程实施的效果的。

二、优化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

1.“热身”法。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始一般用于这种方法。“热身”就是让全身动起来的活动,好比运动员参加比赛之前的准备活动。要让学生尽快地兴奋、活跃起来、积极投入到各种活动中是“热身”的目的,让学生尽情地参与,大胆地展示自己。“热身”的设计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可以没有明确的目标,让学生开心、兴奋即可;有时可以围绕课程的教学目标而设计,它犹如一个序曲或前奏。“热身”的形式不限,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场地来设计。

2.情景体验法。心理课教学是一种情感体验的过程。情景体验法就是通过教师对模拟或想象的情境,让学生进入其中去感受、体验、分析,在具体情境中获得情感体验,明了自己的心理反应状态,对学生适应能力培养的一种方法。例如,针对有些初中生常出现考试过度焦虑,教师可以设计模拟考试的场景,再现考试的场面,让学生在场景中反复训练,不断强化,逐步消除焦虑;对有些学习自控能力不强的初中生,教师可以带他们到最热闹的地方去看书,地点可以是学校或校外,让他们讨论问题,从而测定和训练学生的自控能力。通过情景辅导活动,学生辨别哪些情绪情感是消极的,哪些情绪情感是积极的,在学会调节的同时疏导自身的不良情绪,提升健康的情感。

3.讨论分析法。讨论分析法是多种教学活动中使用最为普遍的教学方法。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讨论分析法要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让学生针对某一专题各抒己见,通过交换意见或辩论,集思广益,交流思想和感受,促使问题的解决。讨论分析方法通常采用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两种形式,小组讨论的形式较为常用,而且效果比全班讨论要好。小组讨论时的组合可以是老师随机指定,也可以是学生自愿组合,一般以自由组合为主。这样的组合有利于学生广泛地交往和畅所欲言。

4.心理自述法。心理自述法是让学生自由地表述自己的心理状况,也就是自己述说事情的经过和感受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既可以帮助情绪合理宣泄,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有关问题,还可以激发学生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认识自己、分析自己。心理自述法一般遵循自愿原则,在活动中初中生可以讲述自己对某些事件的感受、讲述自己成长的过程、讲述自己的某次经历、讲述自己的朋友、讲述自己的家庭等。心理自述法是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课活动的基本方式。所以,活动课要求每个学生通过自述,认识自己、了解别人。在具体运用的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内心的同时还应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不触及学生的个人隐私。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篇4

一、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素质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组织、主导的重要作用,教师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行为,这势必也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很大的影响。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处于如此紧张、忙碌的生活中,教师也会或多或少地产生一些紧张感、焦虑感,这些不良的心理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行为,同样也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要全面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心理素养,向学生展现一个内心充满阳光、乐观、积极向上、勇于面对、敢于挑战的教师形象。这样教师的教学才能充满激情,将思想品德课上得更加活泼生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思想品德课本身巨大的魅力,才能形成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与人格魅力。同时初中生具有很强的向师性,教师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这种积极乐观的心态会直接传染给学生,从而树立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学生会紧跟教师的步伐,同样也会成为生活的强者,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精彩,拥有生命的色彩。因此教师不仅要注重自身科学文化素养的提高,还要加强心理健康学习,要让自己拥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有修养、有涵养、有恒心、有毅力,学会自我控制与调节,乐观生活,快乐工作。为此在平时教师既要认真研读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书籍等资料,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又要深入研究初中生的心理特点,认真研究教材,这样才能在教学内容与学生心理间找准最佳切入点,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学间的完美结合,使学生得到心理与智育的全面发展。

二、相机渗透,增强学生自信心

自信是孩子成才与成功的前提条件,但目前的孩子大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生活于温室中,他们极为欠缺的就是抗挫折、抗压力的能力。许多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对自己没有信心,总是习惯于求助于他人,过于依赖他人,缺乏独立性,这说到底就是对自己没有信心。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加强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要让学生对自己有信心,能够勇于面对学习与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勇于挑战。

一方面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现行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关于培养学生自信心的素材很多,在教学中我们要与这些内容紧密结合,将之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要让学生认识到自信心的重要性,增强自信。如在学习“排解不良情绪”这一内容时,我先为学生讲述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我班的一位同学遇到了困难,非常沮丧,他选择了逃避。假如你是这位同学,你又会如何面对?请同学们一起来为这位同学支招。这样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结合起来,学生的参与热情非常高,展开了积极的交流与讨论,总结出了许多排解不良情绪的方法。这样学生不仅顺利地学习了新知,而且体验了成功,感受到自信的重要性。当学生自己遇到此类问题时便不会选择逃避,而是积极面对,勇敢地接住命运所抛给我们的一切,包括美好与困难。

另一方面不要吝惜赞赏,要用赞赏来激发自信。心理学家威廉姆・杰尔士说过:“人性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尤其对于正处于生长阶段的初中生来说,赞赏更是重要。哪怕只是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动作,都可能成为增强学生自信的重要手段,让学生感受到强烈的认同感,从而使学生对自己更加有信心,这样在无形中便可以帮助学生重新找回自信。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对于学生,我们要少一些包办代替,多一些自,少说几句“他能行吗?”多说几句“他一定行”,让学生在我们的信任与期待中找回自我,找回自信,做生活的强者。

三、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深切体会

思想品德课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只让学生机械地掌握这些理论是远远不够的,最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将这些理论与行为结合起来,而不只是简单机械地背诵条条框框,说一套做一套,而是要实现道德的内化,要让学生能够真正将所学知识用于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如有些学生只会说遇到困难时如何如何,但真正发生在自己身上时就不知所措,学生并未形成健全的人格,这一直是传统的说教式教学的弊端。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我们就必须要改变枯燥的说教,代之以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将理论与行为结合起来,建立直接联系,在活动中感悟、体会,这样才能真正养成自觉行为,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行为,使学生具备健康的心理。

(一)多媒体重现场景

在教学时我们可以选取发生在学生身上的真实故事,利用多媒体的声像效果来动态地展现给学生,重现场景,这样既可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又可以让学生感受教学的形象性,从真实的生活事例中获取直观信息,从而为上升为理性认知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情景表演再现

学生有着很强的表演能力与表现力,让学生充分利用所学来编排各种情景剧,可以让学生真正将所学的内容与生活行为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二者间的直接联系。实践证明,采用情景表演再现生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学生在表演中可以产生真实的感受与深刻的感悟,这样更利于学生知识的内化,更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同时学生在活动中可以感受到团结的力量,增强团结意识,这正是现代社会独生子女最为需要的。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篇5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教学;心理健康;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心理

一、中学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1.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对挫折承受力差。中学阶段的学习竞争十分激烈,每一次考试,学生心情十分紧张,总担心考试会失败,失掉“尖子”地位,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同学的冷眼,产生焦虑,而一旦真的考试失败,就立即灰心丧气,情绪十分低落,这种现象在初三更为突出。

2.人际关系不协调。由于小学时期学习成绩好,常受到老师和家长赞扬,加之是独生子在家多为“太子”“千金”,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显得人际关系不协调。这些学生常产生焦虑不安,甚至恐怖感。

3.自信心不足。由于家长、老师(主要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表现出对学生(特别是优生)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拿家长和有些老师的话说,“要常敲打才能成才”,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常因一次考试失败就失去自信心。

4.早恋问题的困扰。中学生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导致“早恋问题”,在我们的初中这种现象已经突出,“总是想看到他”、“我总想和他在一起”、“我总想和他做同桌”、“我和他说话时心情总是很兴奋”,由此平时总是感到“烦燥不安,吃不下,睡不香”,成绩开始下降。由于走进了恋爱的误区,心理冲突加剧,产生种种心理病态反映。

二、当前其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1.社会环境因素。由于现在社会公德意识的低落,人们对许多有违道德的行为已经习以为常,并因此导致教育的误导,使少年儿童对行为正确性的认识模糊,引起说谎,欺骗,偷窃,破坏,对抗等品行障碍的发生;其次社会上的某些文化娱乐设施成为诱使青少年蜕变的场所,如青少年是电子游戏厅里实际消费的群体,尤为严重是社会上的一些影视公共场所,为了追求票房价值,经常播放凶杀,等影视片,不少青少年中毒以后,便开始行凶,打架,寻求刺激,屡禁不止的黄色书刊也是使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

2.学校因素。学校课程与学生兴趣爱好的矛盾。大多数的同学并不喜欢一些抽象或枯燥的课程,加之学校或教师教学方面的不合理现象,势必会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学生面对自己的兴趣只能不断地延后,甚至放弃,这样当自己想要的得不到满足,别人又不断给自己施加压力,逼迫自己学习不感兴趣的东西,学生的逆反情绪只能越来越严重,心理会更加的不满与叛逆。

3.家庭因素。父母的过分保护,使学生在生活上产生了极度依赖性;在性格上形成了自私性,在情感上具有了脆弱性。家庭的非科学化教育使一部分中学生失去了独立生活,独立思考的能力。很多农村学生家长在外地打工,没有精力管理或督促子女的生活与学习,有些是单亲家庭或“空巢”家庭,这造就了早恋的机会,有些产生了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偷窃、抢劫、打架、甚至等恶劣行为。

4.学生自身因素。这个因素包括不能正确地自我认知,受挫能力弱,对一切的期望值过高,基本技能的缺乏,依赖性强,独立性弱,意志不坚强等各种情况。

三、在教学中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及策略

一是要敏锐地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观察应该在学生没有觉察的情况下,利用自己的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去感知学生的行为。在平常的教学过程、课外活动、学生的交往过程直至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注意观察学生的精神面貌、言谈举止、行为动作、兴趣爱好、待人接物的表现。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还应该让学生建立心灵对话本,让学生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写到心灵对话本上,老师定期查看,以便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然后采取适当的措施帮助学生调整好心理。

二是要和学生交朋友,进行倾心谈话。有经验的老师,经常通过与学生的促膝谈心,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学生的心理或思想问题。谈话可以最亲切、最直接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还可以察言观色、随机应变,获得或发现学生心理的一些重要信息。心理学研究表明,谈话过程实际上是交谈双方之间的一种交往与认识过程。谈话双方的心理特征、态度、期望、动机、知觉、情绪和行为等对谈话的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篇6

1.教师必须有健康的心理

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不但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也是每一位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心理健康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先决条件,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政治学科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师德修养、稳定的心理素质、崭新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方法,才能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2.1认识自我,悦纳自我。

在讲授《正视自我,开拓进取》这一课时,我要求学生讲出一些最使自己自豪的优点,同学之间还可以相互补充,使学生能正确面对自己,树立自信心,又有利于拉近同学间的距离。在课堂小结时,我告诉学生: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是能力一般的普通人,但每个人都有不同于别人的特点,“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发挥自己的特殊之处,“普通人”也能成为“不平凡的人”。从而启发学生既要承认自己的普通,不盲目追求高目标,又要让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去对待自己。

2.2学会宽容,善待别人。

在讲授《尊敬老师,孝敬长辈》一课时,我通过小品的形式再现了初中生与老师、父母间发生冲突,产生隔阂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并结合自己谈谈应如何与长辈交往,使学生理解长辈,学会尊重与宽容,并要求学生经常与长辈进行沟通,以求得相互理解。同时,我还引导学生在与同学交往时也应做到相互尊重,善待与宽容。既要乐群善处,广交朋友,但也要有择友的标准,划清“江湖义气”与真正友谊的界限,建立真正的纯洁的同学友谊。

3.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促进学生自觉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发现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出现的某些现象,从而促进他们联系自身,承认自己存在的问题,让他们认识到只有自觉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才能解决好自身存在的问题。

我们曾对本校七年级的学生进行了调查了解,发现不少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心理问题。如:升入中学,面对新的学校、新的老师和新的学习内容会表现诸多的不适应。有的学生在众人面前不敢讲话,个别学生甚至感到困惑不知如何与别人交往;对所学知识听不懂或不能准确掌握;课上注意力不够集中,作业书写不够规范;当老师与其交谈时总是怀疑自己做错了什么事,自信心不足;在学习生活中的心态颇不稳定,情绪往往会大起大落;遇到问题时自我控制能力差;考试时心情紧张、压力过大等等。要使我们的教育对象深切感受到,凡此种种,或存在于他们的身边,或存在于他们的身上。只有通过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青少年的自我调节能力和与社会相适应的水平。如此,青年学生才会转变不正确的认识,理顺情绪,协调关系,减轻压力,进而陶冶情操、锻炼意志、端正品行,促使自己全面发展。就以上问题晓之以理,学生一定会自觉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4.从课堂管理上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有效的课堂效果不仅依赖于教师精湛的教学水平,而且也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课堂管理水平。而课堂管理能力主要在于教师能否建立起良好的课堂秩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进行奖励就是一种控制课堂秩序的重要手段,奖励的形式当然是多样化的,可以是一个微笑,一句表扬,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鼓掌、点头、轻抚肩膀或头等)都是可行的,但要因人因时而异。例如:我去年新接一个班级,上政治课时发现提问学生时只有几个学生回答问题,部分学生由于自信心不足,从不举手发言。自信心是自我意识的一种良好体现,是使人积极向上,走向成功的第一步,而与自信心相反的是自卑感,是自我意识中的一种消极因素,处理不当,则会影响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不利于培养健全的人格。因此,为帮助学生克服与防止自卑感的产生,培养与树立自信心,我采用了一个自信训练方法:即要求全班学生在上课时,对老师的提问按座位逐个回答,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训练时根据学生成绩的好坏,所提问题的难度也有难易区别,尤其是对成绩差的学生要先易后难,逐渐进步。通过训练,老师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学习,并获得成功,以此提高自我价值感,对答对问题的学生,应给予积极肯定,让学生感到只要自己努力,取得进步也是很明显的,从而感到学习并非难事,自己也不是很笨。这个过程也是成就动机训练的过程,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对学习政治课也感兴趣了,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提高。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篇7

关键词: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

初中思想品德课做为初中教材的必修课在整个初中教材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随着近几年新课改的普及和创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由以往的只注重知识点的单向“培养”活动模式逐渐转化为以培养学生们心理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可以说,这种改革不仅更有利于培养富于人文教养和创造精神的优秀人才,更能提高学生们对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积极性,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良性的推动作用。

一、目前初中思想品德课现存的问题

虽然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与发展,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模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折与改变。但是在绝大多数初中课堂中,思想品德教学模式仍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教育课得不到重视

虽然思想品德课是初中教材中的必修课,但在目前以高考、升学为主要任务的学校教学中仍是以三大主科为奋斗的目标,而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也就成为走走形式,在加之开卷考的形式,也使学生忽视了思想品德教学中的知识性,从而完全忽略了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传授与培养,甚至部分学校的心理健康咨询室形同虚设,这也是目前初中生普遍存在心里问题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另外,有些学校为了能够提高升学率,而将思想品德课占用,使学生们得不到系统全面的心理健康培养。以至于学生在升学等多重的压力下产生极大的心理问题。

2、课堂教学气氛死板

课堂教学死板是影响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教学停滞不前的根本原因。诸多老师都认为,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气氛过于活跃,会使学生失去自控性,从而使课堂纪律混乱。另外,某些老师也认为,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采用轻松活泼的教学模式,就会使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对老师进行课堂纪律的约束是十分不利的。从上述调查中可以看出,老师在课堂中的死板教学模式也是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失去兴趣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措施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以及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都是十分关键的。可以说,每个人的意志品质、性格个性、道德礼仪、人生理想,求知兴趣等都会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获得熏陶与启迪。

1、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由于我国教学体制的改革,使学生们的学习任务越来越重,尤其是初中学生课业繁重、快节奏的生活信息、以及社会中出现了许多非正能量甚至充斥血腥暴力的书刊读物图片视频等,容易使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的认识产生偏差,出现对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产生对社会和现实的不满,造成内心的扭曲和阴影。让他们或多或少地都会出现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疑难和困惑,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们解惑生活中所带来的心理及精神上的困惑,也能够缓解学习中过多压力所造成的心理负担,同时对一些恶性传播的书籍有一定的抵御能力。

另外,品德课中所传授的知识总与社会现实存在着一些差异,也容易使初中阶段的学生对教师所授的书本知识产生怀疑态度,甚至反感。这也更需要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它能够能够教会学生们分析和判断,有选择性地探寻知识点,吸收有利于自身的社会正能量。从而为初中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以及培养学主们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2、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我国在改革发展中一直强化培养学生多元化的发展目标,思想品德课中所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如:情绪控制、自我发掘、树立自信、增强意志等,这些心理健康内容对学生们的重要性是其它任何学科都无法比拟的,同时学生们也可以通过思想品德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养成自身良好的心理品质,有助于学生们今后的健康发展。

针对于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首先,老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由学生,强调“翻转课堂”。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教育做为一种培养学生们人格品性的重要学科,其中很大一部分内容都是要由学生自主探寻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们凭借自已的力量感悟出思想品德课中的内涵,才能使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达到目的。

其次,思想品德课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是为了缓解学生们的压力以及学生们精神紧张的情绪等。因此,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采用轻松活波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们的紧张情绪及负面情绪得到完全的释放。同时老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作风,在课堂教学中用语言、行为拉近与学生们之间的距离,只有真正走入学生们的内心世界,才能了解学生们真正的心理问题,也才能使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教育达到预期的效果。

最后,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针对于社会中不良书籍的泛滥情况,对于受此类书籍影响的而造成心理问题的学生老师要多给予关心,要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对其进行心理健康疏导,直至去除学生因不良书籍所造成的心理阴影。

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培养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教学中要针对学生们的具体情况及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及方式方法,培养学生们拥有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1]鲁晓茹.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4,(21):274-274,275.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篇8

一、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

课堂教学气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只有在课堂教学中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下学习,学生才乐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1.重视教学民主,参与群体学习。教师要给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习,学生心情愉悦,乐于接受新知,并能主动地提问,敢想、敢说,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

2.运用合作教学,培养群体意识。我在数学教学课堂中全面实施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一般是以4人为一个小组,4名学生中有上、中、下三层的学生,主动权下放到学生,每组都设有一名组长,组长组织小组成员进行交流与讨论。通过互相交流,互相帮助,互相取长补短,培养学生宽容友爱之心;使学生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既能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我意识,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二、消除自卑心理,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学困生由于学习不努力,再加上惧怕数学,在学习中经常处于被动状态,久而久之,心理失衡,心态消极,形成自卑心理。自卑是处于青春期的部分中学生的一个重要心理特征,自卑会使学生对自己能力和品质评价低,对成功不抱有希望。要让学生更多地体验成功,使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树立自信心。

1.想方设法寻找学生的“闪光点”。一是在课堂上表扬学生;二是在作业本上写上鼓励性的评语,如“解题很规范”、“证法很新颖”等;三是在试卷上写批注,如“你进步很大,希望继续努力,加油!”、“你能行,你是最棒的,老师相信你!”等。

2.多提供让学生表现的机会。在教学中,应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多一些思考机会、多一些活动空间、多一些表现机会、多一些创造信心、多一些成功体验。(1)在课堂上多提问学生。把问题具体化,实行小步子引导。如在讲用配方法推导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求根公式时,其推导过程有一定的难度,若只是老师讲解,学生不一定有兴趣听,也不一定听得明白。于是我把推导过程具体化,分成十多步,每一步都提问学生应该怎样做。学生听得认真,想得积极,每一问都抢着回答。这样不仅使学生懂得了知识的来龙去脉,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2)多让学生上台讲解或到黑板上板演。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交流后,请某一小组的代表上台讲解解法,或请到黑板上板演解题过程,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胆量,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合理评价,让学生充满期待,体验成功愉悦

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活动及效果的价值判断,评价的形式一般有相互评价、自我评价等。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也是学习做人的过程。相互评价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肯定评价法,不要以一个完美无缺的答案作为评价结果的唯一标准。例如,简便运算78×99+78,有位同学这样板演:78×99+78=78×(100-1)+78=7800-78+78=7800。这时并不能因为他与书上的运算方法不符合而加以否定,而应合理评价:能够认真审题,发现了解题中的数据的特征,懂得把99转化为(100-1),最后运算结果是正确的。接着,让学生展开讨论,怎样使他的解题思路更趋于完美。有位同学上台用彩色粉笔在“+78”旁添上“×1”,令这位同学茅塞顿开。这样的相互评价,不仅保护了学生自尊心,而且培养了学生对人、对事客观公正的品质。自我评价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自我反省的过程,通过评价能进行自我调整,自我完善,从而提高学生做人的品质。

四、帮助学生消除焦虑心理

有时学生急于取得好成绩,容易形成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冲突。多数学生会在考前感到紧张不安,尤其在毕业复习阶段,常感到焦虑。此时可以劝导学生,毕业考试和平时考试是一样的,考题并不比我们平时练习的难,不必焦虑,只要你们每天都有新的收获,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够取得满意的成绩。与此同时,还要精心设计复习内容,并适当组织模拟考试,训练学生心理素质,使其集中注意力,培养自控力,消除焦虑心理。学生难免有考试成绩不理想的时候,这时要帮助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出原因,对症下药。

五、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体会数学的重要性

大部分学困生学习成绩不好不是因为笨,而是因为对数学不感兴趣。我们不妨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生活中“数学”。比如,做买卖的成本核算,怎样用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成立活动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到各个超市了解价格情况,访问售货员……这样学生就可以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知道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从而乐于学习数学。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篇9

论文摘要:中学数学教育,特别是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数学教育,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在我国青少年大都在学校接受学科教育,学科教育不仅具有知识性,而且具有教育性。无论是教给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或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学科教学都可以进行渗透心理健康的教育。中学数学教育,特别是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数学教育,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一、在备课中体现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知识点,备普通的教学环节,更要围绕学生,围绕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效果,而不能只考

虑教师应该怎样做,学生应该怎样学,把学生看成配角。同时要以学生会有什么样的问题,什么样的反应,学生需要什么为中心来设计教案,联系学生现在的水平和学习能力,挖掘出各种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切入点。实现这一点,就等于为“心理健康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打下了坚实可行的基础。那么如何挖掘数学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呢?心理健康教育其实是蕴涵在生活中的教育,它与生活的方方面面紧密相关。因此,只要我们充分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带着新的眼光和思路认真研读教材,并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出现的心理问题,便可从数学教学中挖掘出有价值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如我们在教《工作总量、时间和效率的关系》时,可联系学生中出现的懒惰问题,可选用学生自己每天做作业的总量、时间、效率的计算实例,可加入对不同人一天工作总量、时间、效率的计算,从而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改变做事拖拉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课堂是数学教学的主阵地,通过课堂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目标的主要途径。

在数学课堂上,每一步教学环节的拟订和实施都要适应学生的心理水平,要根据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轨迹进行教学,这样恰恰满足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在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同时,学生的心理素质也受到训练,原有的心理认知水平也得到提高,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教育效果。

(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数学教材蕴涵着丰富的数学史的材料,这些数学史不仅可以让学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励起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激发学生心理向积极健康的方向澎湃前进。

(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成功的基石,是一种可贵的心理状态,它能将人的一切潜能充分调动起来,让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并达到最佳状态。但学生的自信心在不同程度也存在着差异,这差异主要表现在学习和其它各种活动中。如:分层设计练习,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在练习设计中,根据每个学生思维的不同水平和跳跃能力,可设计不同程度的作业要求,尽量使各层次的学生能解答其中的某些问题。

(三)锻炼学生的毅力。

生活中挫折无处不在,一个人成长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心理健康的人会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面对挫折,在挫折中会自动调节情绪,克服困难,顽强拼搏,而这种克服困难的表现和毅力,又进一步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心理素质差的人常常在挫折面前惊惶失措,变得消极悲观、自卑怯懦,阻碍前进的信心和动力,并对心理的发展形成消极的影响。

(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在一个理想的课堂里,所有的学生都应能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为趣味和快乐而竞争,自主地进行独立学习。在竞争与合作共存的学习情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能力共同增长。当然,在这里必须强调合作的主导地位才能保证竞争的良性发展。

三、在课后辅导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转贴于

教师应设计涉及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如在讲述“充要条件”时,可设计如下问题:学习成绩好是考入重点大学的什么条件。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使学生明白健康心理在实现理想中的重要性,促使学生在平时学习中自觉地摒弃不良心理。

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是从条件到结论的逻辑推理过程。条件和结论的关系是一种因果关系,特别是在分析法证明中,要求学生思考一个结果的产生是由于它拥有了哪些条件。所以,我认为通过数学问题的解决可以教育学生正确归因自己的考试结果,学会冷静、客观地分析考试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进取心,激发学生更加努力的勇气。

四、在教学评价方法上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许多厌学、逃学的孩子,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在学习、生活中受到了人多的批评与指责,甚至是讽刺和挖苦,出现了严重心理问题。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应注意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少指责,注意的教育的平等与公平,努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加以指导和训练,以此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五、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学生的心理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利用教师的言行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对教学工作极端负责任,深入钻研教材教法,讲课的时候能全身心地投入,就会获取全体学生在心理上的认可和配合,促使学生心无旁骛地投入学习。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亲切的动作、一句赞扬的话,都会使学生情绪振奋,学习兴趣油然而生。教师上课时精神抖擞、声音洪亮,带着极大的教学热情去感染学生,将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优化他们的学习心理。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发言,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其学会悦纳自我,从而增强自信。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教师要用积极的情感和真诚的爱心去感染和打动他们,选择难度适当的问题让他们解决,要善于挖掘他们的优点,适时加以表扬,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消除他们的不良情绪,让他们伴随着快乐的情感体验来参与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率。

六、成功的喜悦也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教育意义,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数学研究性学习符合美国当代心理学家马斯洛的“成长动机说”理论。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具有创造性的见解,哪怕只是一小点,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自主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性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应变能力,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发展个性。另外,教育学生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注意说话的技巧,对别人作出批评时,要对事不对人。通过教育,使学生构建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有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在数学教学中有许许多多的教育契机,只要我们能善加利用,适时的给予启发与引导,学生的心理素质必然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冯利.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篇10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素质教育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心理知识传授、心理问题疏导、心理常识普及和自我心理照顾的一门学科。在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较为迅速的阶段,思想品德课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让学生从小就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促进素质教育的整体发展。

2.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步骤。学生心理健康是学生正常学习、生活的重要保证,也是学生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行的启明星。学生唯有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常识,并能够正确分析自己的心理现状,在遇到心理障碍时能够通过自我剖析和自我缓解来解决心理问题,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完成知识、能力和情感的发展目标。就目前的中学课程开设以及社会上的心理关爱机构的开设情况来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基本还是要依靠思想品德课的开展来推进。思想品德课可以系统地、完全地、定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生也可以以最为熟悉和接受的方式从心理健康教育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可以说,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品德课中的渗透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步骤。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究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为了保证这种渗透能够达到应有的效果,在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时,课堂上的活动以及一系列课外活动都应该包含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分。

1.教学案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教学案例在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教学案例具有生动性和真实性,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吸引力,可以使知识更加深刻地保留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同时教学案例来源于学生生活的环境当中,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让学生较为顺利地发生知识迁移和情感迁移行为,让学生对教学案例中的行为有更深刻的体会。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学案例是十分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心理知识传授、心理问题剖析、心理常识普及、心理游戏开展等模块,其中各个模块都需要生动的教学案例作为例证支持。如学生辍学的案例、家庭沟通问题的案例、学生沉溺于网络的案例,甚至是学生试图自杀的案例,这些案例所包含的心理健康知识将为课堂教学的开展提供较为丰富的素材,并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课堂教学开展的有效性。同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平时多关注此类信息,积极与周围的师生及家长沟通以协助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课外实践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课外实践是思想品德课的组成部分。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社会发展展览馆等感受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同样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将课外实践作为课程建设的一部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外实践包括带领学生进社区服务、开展社会小调查、参观心理咨询中心、与心理咨询师对话等多种形式。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将书本中的静态知识转化为生活中不断变化和更新的动态知识。同时这种转化还需要实现知识与能力之间的转化,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认知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社会服务能力,以帮助他人进行心理咨询和疏导工作。课外实践中教师的角色是十分重要的,教师不仅要当好课外实践指导教师的角色,同时还要时刻关注学生自身的身心发展变化,做好学生心理健康道路上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