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稽查管理办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0:03:05

税务稽查管理办法篇1

关键词:税务稽查;执法;体制;特点

良好的法治环境和税收秩序是市场经济公平竞争和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税务稽查部门作为打击涉税违法犯罪、维护税收秩序的生力军,必须通过严格规范的税务稽查执法,切实维护税法的严肃性和税收的公平正义,以促进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一、税务稽查概述

税务稽查是税务机关依法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履行纳税义务、扣缴税款义务和其他税法义务情况进行检查和处理的全部活动。它是国家税收职能得以实现的一种手段。税务稽查分为日常稽查、专项稽查、专案稽查等。其基本任务就是依照国家税收法律法规查处税收违法行为,保障税收收入,维护税收秩序,保证依法纳税的实施。税务稽查体制是税收征管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我国于1994年进行了税制改革。这次改革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合理分权、理顺关系。为适应税收制度的改革,明确提出建立申报、、稽查三位一体的税收征管新体制,突出了税务稽查的地位和作用。税务机关的主要力量向税务稽查转移,从此以后,我国省及省以下税务机关一分为二,分为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两大系统,相应的税务稽查机构也一分为二,分为国税稽查和地税稽查。按照1994年税制改革确定的目标,加快了税收法律法规的建设,逐步形成了税收立法、司法、执法相互独立、相互制约的新机制,并形成法规、征收、稽查、复议、诉讼相互协调制约的新格局。

二、税务稽查法规体系

税务稽查的法规体系是税务稽查执法的基本法律依据,它由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构成。按其职能划分,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实体法是指确定税种的法律,主要规定各税种的征收对象、征收范围、税目、税率、纳税地点等;目前我国税法规定了5大类19种税。程序法是指税务管理方面的法规,主要包括税收管理法、纳税程序法、发票管理法、税务机关组织法、税务争议处理法、税务稽查程序法等。在程序法中,税务稽查程序法占重要的地位,它既为税务稽查执法提供标准和规范,又为纳税人提供自身权益的保障。

(一)税务稽查执法依据

1.税务稽查行政执法的一般性规定

税务稽查是行政执法,因此应当遵守行政执法的普遍性的法律规定,如《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等。

2.税务稽查行政执法的行业性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是税务稽查法规体系的最高层次,是税务稽查的根本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是税务稽查法规体系的第二层次,是税务稽查的主要执法依据。另外与税务稽查有关的法规还有《控制对企业进行经济检查的规定》、《机关档案工作业务建设规范》等。

根据《税收征管法》和《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国家税务总局制定了《关于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的实施办法》,就税收征管层面的主要原则做出了规定。按照《实施办法》,制定和完善了30多项具体的规章,形成了完善的税务稽查法规体系。这些规章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税务稽查管理制度,另一类是税务稽查执法制度。

税务稽查管理制度包括:税务稽查计划制度、税务稽查考核制度、税务稽查工作报告制度、税收执法责任制度、税务错案责任追究制度、税务案件监控管理办法、税务稽查经费管理办法、稽查人员等级制度、执法人员资格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等。

税务稽查执法制度包括:违法案件举报工作制度、违法案件查处制度、违法案件协查制度、税务稽查复查制度、税务稽查监督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四分离制度等。

三、税务稽查执法程序与职责

(一)税务稽查执法程序

我国税务稽查执法模式是行政执法,税务稽查程序分为一般程序和简易程序。一般程序和简易程序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立案,凡是达到立案标准的案件适用一般程序,其他案件适用简易程序。一般程序包括稽查选案、稽查实施、稽查审理、稽查执行4个部分的内容。并按照“分工负责、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原则有效运行。

(二)税务稽查执法工作的职责

税务稽查执法分为日常稽查、专项稽查和专案稽查

,以各税种统查的日常稽查为主,以专项稽查和专案稽查为补充。日常稽查、专项稽查由省(市)局稽查局统一制定和安排,下达给市(县)各稽查局执行。税务局各业务部门根据国家税务总局或政府的要求,需要对某个税种或税务管理的某一方面提出专项稽查的,应书面提出稽查事项,交稽查局进行统一安排,列入专项稽查计划下达执行。专案稽查主要由各级稽查局承担,主要是各级稽查局受理的举报和上级交办的各种税务稽查。

四、税务稽查执法体制的特点

(一)从立法层面看,税务稽查实体法和程序法分别制定和颁布

税务稽查的法律法规不仅注重实体法,而且更注重程序法。不仅对5大类19种税作了实体方面的详细规定,包括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国务院制定的法规以及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规章等,而且对税务稽查的程序方面也作了具体的规范,如由全国人大制定的《税收征管法》,对税务稽查的执法主体、执法权限、执法人员与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与义务、案件管辖、各级税务稽查部门的关系以及法律责任等内容做出了规定。为配合该法的实施,国务院又制定了《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对上述内容又作了更具体更明确的解释。国家税务总局按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要求,制定和完善了30多项有关税务稽查的规章,形成了完整、规范、具体的税务稽查法规体系,使税务稽查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税务稽查的权威性、强制性、操作性得到加强。

在税务、工商行政管理、海关、证监会、银监会5个行政执法部门中,只有税务稽查的法律法规是实体法和程序法分别制定、分别颁布的,其他行政部门稽查执法依据都是实体法和程序法在一部法律法规里面。实体法和程序法分别制定、分别颁布,既有利于使税收实体法保持灵活性,又有利于使税收程序法保持稳定性。

(二)从执法主体看,各级税务稽查局与各级税务局都是独立的行政执法主体

根据税收征收管理法和实施细则的规定,各级税务局是税收行政执法主体,同时各级税务局稽查局也是税收行政执法主体,只是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各级税务局的行政执法内容主要包括:税收登记、发票管理、税款征收、税源控制等方面。各级税务局稽查局的行政执法内容主要是税收检查、案件稽查以及行政处罚等。虽然各级税务局稽查局是各级税务局下属的一个部门,但是法律赋予其独立的执法权,各级税务局稽查局可以独立对外做出行政处罚,受理行政复议,参与行政诉讼等。这是税务稽查体制区别于工商行政管理、海关、证监会、银监会等行政执法部门稽查体制的一个显著特点。(三)从执法权限看,税务稽查具有与其工作目标相适应的广泛的行政执法权限

根据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税务稽查有到被调整单位和个人的生产经营场所、货物存放地、车站、码头、机场、邮政企业、银行等单位调取有关单据、凭证和资料的权力;有询问被调查单位和个人以及责令其提供资料的权力;有要求被调查单位和个人提供纳税担保的权力;有冻结被调查单位和个人存款账户的权力;有扣押、查封被调查单位和个人商品、货物及其他资产的权力;有通知出境管理机关阻止被调查个人出境的权力;有扣划被调查单位和个人在金融机构存款的权力;有依法拍卖、变卖被调查单位和个人的商品、货物及其他资产的权力;有加收税款滞纳金的权力;有对税务违法行为进行追补税款、罚款、没收非法所得的权力;有将涉嫌犯罪的案件移送公安机关的权力。

这些权力是与税务稽查依法查处税收违法行为、保障税收收入、维护税收秩序、保证依法纳税的目标相适应的。在税务、工商行政管理、海关、证监会、银监会等5个行政执法部门中,税务稽查所具有的权力是最为广泛的。只有具有与执法目标相匹配的执法权限,才能使税务稽查具有权威性,成为“有牙的老虎”。

(四)从机构设置看,省级以下的各级税务稽查局实行“垂直领导”,以保证税务稽查的统一性

为维护税法的统一性、执法的一致性,国家税务总局对各级税务机关机构设置作了明确的规定:省级以下税务机关实行“垂直领导”的管理体制。地区(市)、县(区)的税务局的机构设置、干部管理、人员编制和经费开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税务局垂直管理。各级税务局稽查局对外是独立执法部门,对内是各级税务局的下属机构,实行“垂直领导”的管理体制。它表现在各级税务局稽查局对稽查工作实行归口管理,实行各种税务检查一个渠道布置,各种税务稽查情况、信息、数据一个部门出来,实行税务稽查“事权”的垂直集中管理。

(五)从责权配置看,税务稽查“事权”、“人权”和“财权”真正实现垂直集中管理

没有“人权”和“财权”的保证,税务稽查的“事权”的垂直领导和集中管理很难实行。为此,在“人权”方面,各级税务局稽查局的干部人事管理由省级税务局垂直管理,稽查干部的工作考核与其他税务干部的考

核分开,根据税务稽查工作的特点单独制定考核办法进行考核。稽查人员实行资格制度,取得资格才能承担稽查工作。在“财权”方面,为确保税务稽查办案经费用于稽查办案。从税务稽查工作实际需要出发,从稽查收缴的查补收入和罚款收入中按一定比例提退稽查经费,专款专用,专户管理。这样既保证了稽查办案经费的需要,又加强了收缴税款和罚款的案件执行力度。有了“人”和“财”的保证,税务稽查的“事”才能顺利开展。

(六)从科技应用程度看,现代科技的应用使税务稽查工作的效率大大提高

为适应“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新的税收征管模式的需要,国家税务总局对税务稽查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高度重视,专门发文要求在全国税务系统推广“税务稽查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覆盖了从选案、立案、计划、调查、审理到执行的税务稽查的全流程,通过这个系统对税务稽查执法实施全流程监控,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错案的发生,并为稽查工作各环节的考核提供了客观的依据,极大地提高了税务稽查的效率。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榕滨.完善和规范税务稽查执法体系初探[j].税务研究,2006(4).

[2]何至.论新形势下我国税务稽查体制的变革取向[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7.

税务稽查管理办法篇2

[关键词]税务稽查;执法;体制;特点

良好的法治环境和税收秩序是市场经济公平竞争和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税务稽查部门作为打击涉税违法犯罪、维护税收秩序的生力军,必须通过严格规范的税务稽查执法,切实维护税法的严肃性和税收的公平正义,以促进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一、税务稽查概述

税务稽查是税务机关依法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履行纳税义务、扣缴税款义务和其他税法义务情况进行检查和处理的全部活动。它是国家税收职能得以实现的一种手段。税务稽查分为日常稽查、专项稽查、专案稽查等。其基本任务就是依照国家税收法律法规查处税收违法行为,保障税收收入,维护税收秩序,保证依法纳税的实施。税务稽查体制是税收征管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我国于1994年进行了税制改革。这次改革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合理分权、理顺关系。为适应税收制度的改革,明确提出建立申报、、稽查三位一体的税收征管新体制,突出了税务稽查的地位和作用。税务机关的主要力量向税务稽查转移,从此以后,我国省及省以下税务机关一分为二,分为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两大系统,相应的税务稽查机构也一分为二,分为国税稽查和地税稽查。按照1994年税制改革确定的目标,加快了税收法律法规的建设,逐步形成了税收立法、司法、执法相互独立、相互制约的新机制,并形成法规、征收、稽查、复议、诉讼相互协调制约的新格局。

二、税务稽查法规体系

税务稽查的法规体系是税务稽查执法的基本法律依据,它由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构成。按其职能划分,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实体法是指确定税种的法律,主要规定各税种的征收对象、征收范围、税目、税率、纳税地点等;目前我国税法规定了5大类19种税。程序法是指税务管理方面的法规,主要包括税收管理法、纳税程序法、发票管理法、税务机关组织法、税务争议处理法、税务稽查程序法等。在程序法中,税务稽查程序法占重要的地位,它既为税务稽查执法提供标准和规范,又为纳税人提供自身权益的保障。

(一)税务稽查执法依据

1.税务稽查行政执法的一般性规定

税务稽查是行政执法,因此应当遵守行政执法的普遍性的法律规定,如《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等。

2.税务稽查行政执法的行业性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是税务稽查法规体系的最高层次,是税务稽查的根本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是税务稽查法规体系的第二层次,是税务稽查的主要执法依据。另外与税务稽查有关的法规还有《控制对企业进行经济检查的规定》、《机关档案工作业务建设规范》等。

根据《税收征管法》和《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国家税务总局制定了《关于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的实施办法》,就税收征管层面的主要原则做出了规定。按照《实施办法》,制定和完善了30多项具体的规章,形成了完善的税务稽查法规体系。这些规章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税务稽查管理制度,另一类是税务稽查执法制度。

税务稽查管理制度包括:税务稽查计划制度、税务稽查考核制度、税务稽查工作报告制度、税收执法责任制度、税务错案责任追究制度、税务案件监控管理办法、税务稽查经费管理办法、稽查人员等级制度、执法人员资格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等。

税务稽查执法制度包括:违法案件举报工作制度、违法案件查处制度、违法案件协查制度、税务稽查复查制度、税务稽查监督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四分离制度等。

三、税务稽查执法程序与职责

(一)税务稽查执法程序

我国税务稽查执法模式是行政执法,税务稽查程序分为一般程序和简易程序。一般程序和简易程序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立案,凡是达到立案标准的案件适用一般程序,其他案件适用简易程序。一般程序包括稽查选案、稽查实施、稽查审理、稽查执行4个部分的内容。并按照“分工负责、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原则有效运行。

(二)税务稽查执法工作的职责

税务稽查执法分为日常稽查、专项稽查和专案稽查,以各税种统查的日常稽查为主,以专项稽查和专案稽查为补充。日常稽查、专项稽查由省(市)局稽查局统一制定和安排,下达给市(县)各稽查局执行。税务局各业务部门根据国家税务总局或政府的要求,需要对某个税种或税务管理的某一方面提出专项稽查的,应书面提出稽查事项,交稽查局进行统一安排,列入专项稽查计划下达执行。专案稽查主要由各级稽查局承担,主要是各级稽查局受理的举报和上级交办的各种税务稽查。

四、税务稽查执法体制的特点

(一)从立法层面看,税务稽查实体法和程序法分别制定和颁布

税务稽查的法律法规不仅注重实体法,而且更注重程序法。不仅对5大类19种税作了实体方面的详细规定,包括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国务院制定的法规以及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规章等,而且对税务稽查的程序方面也作了具体的规范,如由全国人大制定的《税收征管法》,对税务稽查的执法主体、执法权限、执法人员与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与义务、案件管辖、各级税务稽查部门的关系以及法律责任等内容做出了规定。为配合该法的实施,国务院又制定了《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对上述内容又作了更具体更明确的解释。国家税务总局按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要求,制定和完善了30多项有关税务稽查的规章,形成了完整、规范、具体的税务稽查法规体系,使税务稽查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税务稽查的权威性、强制性、操作性得到加强。

在税务、工商行政管理、海关、证监会、银监会5个行政执法部门中,只有税务稽查的法律法规是实体法和程序法分别制定、分别颁布的,其他行政部门稽查执法依据都是实体法和程序法在一部法律法规里面。实体法和程序法分别制定、分别颁布,既有利于使税收实体法保持灵活性,又有利于使税收程序法保持稳定性。

(二)从执法主体看,各级税务稽查局与各级税务局都是独立的行政执法主体

根据税收征收管理法和实施细则的规定,各级税务局是税收行政执法主体,同时各级税务局稽查局也是税收行政执法主体,只是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各级税务局的行政执法内容主要包括:税收登记、发票管理、税款征收、税源控制等方面。各级税务局稽查局的行政执法内容主要是税收检查、案件稽查以及行政处罚等。虽然各级税务局稽查局是各级税务局下属的一个部门,但是法律赋予其独立的执法权,各级税务局稽查局可以独立对外做出行政处罚,受理行政复议,参与行政诉讼等。这是税务稽查体制区别于工商行政管理、海关、证监会、银监会等行政执法部门稽查体制的一个显著特点。(三)从执法权限看,税务稽查具有与其工作目标相适应的广泛的行政执法权限

根据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税务稽查有到被调整单位和个人的生产经营场所、货物存放地、车站、码头、机场、邮政企业、银行等单位调取有关单据、凭证和资料的权力;有询问被调查单位和个人以及责令其提供资料的权力;有要求被调查单位和个人提供纳税担保的权力;有冻结被调查单位和个人存款账户的权力;有扣押、查封被调查单位和个人商品、货物及其他资产的权力;有通知出境管理机关阻止被调查个人出境的权力;有扣划被调查单位和个人在金融机构存款的权力;有依法拍卖、变卖被调查单位和个人的商品、货物及其他资产的权力;有加收税款滞纳金的权力;有对税务违法行为进行追补税款、罚款、没收非法所得的权力;有将涉嫌犯罪的案件移送公安机关的权力。

这些权力是与税务稽查依法查处税收违法行为、保障税收收入、维护税收秩序、保证依法纳税的目标相适应的。在税务、工商行政管理、海关、证监会、银监会等5个行政执法部门中,税务稽查所具有的权力是最为广泛的。只有具有与执法目标相匹配的执法权限,才能使税务稽查具有权威性,成为“有牙的老虎”。

(四)从机构设置看,省级以下的各级税务稽查局实行“垂直领导”,以保证税务稽查的统一性

为维护税法的统一性、执法的一致性,国家税务总局对各级税务机关机构设置作了明确的规定:省级以下税务机关实行“垂直领导”的管理体制。地区(市)、县(区)的税务局的机构设置、干部管理、人员编制和经费开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税务局垂直管理。各级税务局稽查局对外是独立执法部门,对内是各级税务局的下属机构,实行“垂直领导”的管理体制。它表现在各级税务局稽查局对稽查工作实行归口管理,实行各种税务检查一个渠道布置,各种税务稽查情况、信息、数据一个部门出来,实行税务稽查“事权”的垂直集中管理。

(五)从责权配置看,税务稽查的

“事权”、“人权”和“财权”真正实现垂直集中管理

没有“人权”和“财权”的保证,税务稽查的“事权”的垂直领导和集中管理很难实行。为此,在“人权”方面,各级税务局稽查局的干部人事管理由省级税务局垂直管理,稽查干部的工作考核与其他税务干部的考核分开,根据税务稽查工作的特点单独制定考核办法进行考核。稽查人员实行资格制度,取得资格才能承担稽查工作。在“财权”方面,为确保税务稽查办案经费用于稽查办案。从税务稽查工作实际需要出发,从稽查收缴的查补收入和罚款收入中按一定比例提退稽查经费,专款专用,专户管理。这样既保证了稽查办案经费的需要,又加强了收缴税款和罚款的案件执行力度。有了“人”和“财”的保证,税务稽查的“事”才能顺利开展。

税务稽查管理办法篇3

一、继续深化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

(一)做好以预防为主的稽查工作。抓好日常检查工作,要针对辖区内征管薄弱环节,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税源、税负偏低的企业进行选案检查,以及对征管部门(涉外、退税)在税收分析、纳税评估、日常检查中,达到立案标准并移送的涉税案件进行检查,突出稽点,合理调度力量,有效遏制重大涉税违法案件的发生。

(二)深入开展税收专项治理整顿。有针对性的选择1-2个重点地区或行业,由省局进行督办或直接组织专项整治,确保税收专项整治工作扎实、稳步、有效地推进。

(三)抓好税收专项检查工作。落实好总局部署的税收专项检查计划,继续对房地产、烟草、铁矿等行业开展税收专项检查,加强对各市税收专项检查工作的指导和协调。

二、加大对涉税案件的查处力度

(四)继续保持对税收违法行为打击的高压态势。对利用“四小票”进行偷骗税、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做假账偷逃税款、骗取出口退税等涉税违法行为要加大打击力度,最大限度地遏制重大涉税违法案件的发生。

(五)加强对移送案件的管理。建立和完善涉税案件移送工作机制,形成税务、公安联合对税收违法案件的打击合力。

三、加强协查和群众举报的核查

(六)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税务总局《协查系统动态分析报告制度》,充分发挥协查系统的监控、统计、分析功能,加大对重大案件协查进展情况的跟踪和监控力度,抓好“协查系统3.1版”和“增值税征管数据查询工具”的推行和应用工作,进一步提高案件协查质量。

(七)抓好群众举报案件的受理、查处和督办,维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提高基层的举报案件管理系统应用水平,加强对举报案件查处的检查和督导。

四、提高稽查案件的质量和效率

(八)做好对已查稽查案件的复查。各市稽查局对所辖每个县区稽查局上年已查结案件的复查不少于2件,复查面不低于3%,通过复查,提高案件组卷质量。

五、规范稽查机构与职能

(九)积极配合省局人事部门规范机构设置,明确划分各级稽查局内设机构职责,确保稽查职能的有效发挥。

(十)调整充实市、县(市)区局稽查局力量。规范机构设置,充实稽查力量,有条件的实施一级稽查,通过调整规范机构,建设过硬的稽查局领导班子,促进稽查人员业务素质和执法专业水平的提高。

六、加强稽查工作管理

(十一)将稽查工作全部纳入CtaiS系统管理。涉税案件(包括举报案件、发票协查案件等)都要按照程序录入CtaiS系统,利用CtaiS系统实现对涉税案件查处环节和工作流程的规范管理,杜绝系统外操作现象的发生,全面规范稽查工作管理。

(十二)搭建税务稽查信息化工作平台。设置CtaiS系统稽查报表统计和稽查查询功能。在省局设置稽查管理服务器,实现稽查报表由省局直接在CtaiS系统提取,各市和县(区)局的稽查报表数据全部由系统生成和上传;建立稽查案件的一案(卷)式和稽查状态查询系统,使省、市、县三级稽查机构都能从系统中直接查询稽查案件查处情况。

(十三)有效防范和化解稽查执法风险。通过CtaiS系统管理,严格办案规程、文书使用、取证质量和稽查时效等重点工作要求,推行稽查办案规范化管理,落实稽查案件首查责任制、执法责任追究制和大要案集体审理制等制度规定,健全规范稽查执法行为工作机制,预防和避免稽查执法风险发生。

七、发挥稽查职能作用

(十四)完善协调联动机制。进一步理顺税源管理部门、纳税评估环节向稽查移送案源信息的渠道,规范稽查局对涉税案件查处结果的反馈。加强对涉税案件新特点、新动向的分析,及时反馈重大涉税案件的查处情况。

(十五)发挥以查促管的职能作用。根据检查发现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合理的稽查建议,充分发挥“以查促管”作用。

(十六)发挥以查促查的职能作用。认真总结对各行业检查的经验,研究和创新稽查方式方法,提高稽查工作效率和稽查人员办案水平。

八、加强稽查队伍素质建设

(十七)加大稽查业务培训工作力度。拟举办稽查局局长、省局稽查人才库成员及全省稽查业务骨干专业技能培训班,促进全省稽查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稽查能力的整体提高。

(十八)完善省局稽查人才库管理工作。通过统一考试和考核推荐相结合的方法,选拔300名省局稽查人才库成员,为省局直接查办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和开展专项整治,提供强有力的人员保证。

(十九)组织编写稽查业务和案例分析手册。针对稽查业务需求,组织编写《税务稽查业务手册》,以此作为稽查工作中的政策查询、业务指导手册;组织编写《稽查案例分析手册》,把典型案例和稽查方法汇编成册,把稽查经验传授到稽查队伍中去,不断提高稽查队伍的整体战斗力。

税务稽查管理办法篇4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一案双查,是指在查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以下简称纳税人)税收违法案件中,对涉案税务机关或税务人员违法违纪行为进行调查,并依照有关规定追究税务机关或税务人员的责任。

一案双查由稽查部门和监察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实施。稽查部门负责检查纳税人税收违法行为,监察部门负责调查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违法违纪问题。

第三条税务机关在下列情况下,实行一案双查:

(一)稽查部门在检查中发现税务机关或税务人员失职渎职、、贪污受贿或者利用职权侵犯公民权利等,涉嫌违法违纪的;

(二)举报纳税人税收违法行为,同时举报税务机关或税务人员违法违纪并且问题严重,线索具体的;

(三)重大税收违法案件,税务机关认为需要实行一案双查的。

第四条稽查部门发现税务机关或税务人员涉嫌以下违法违纪行为的事实或线索,应将有关证据和材料转交有管辖权的监察部门:

(一)与不法分子相勾结,虚开、买卖发票,骗取国家税款的;

(二)为涉案纳税人通风报信、作伪证、说情、影响案件查处的;

(三)索取、收受贿赂,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或者他人谋取利益的;

(四)经商办企业或在企业入股分红的;

(五)不履行或者不认真履行职责造成税款损失的;

(六)违法违纪和失职渎职的其他行为。

第五条稽查人员发现税务机关或者税务人员涉嫌存在本办法第四条所列违法违纪行为的事实或线索的,应在24小时内报告本稽查局局长或者主持工作的负责人;稽查局局长或者主持工作的负责人应在三个工作日内提出同意转交或者不同意转交监察部门的意见,并将意见报告分管稽查工作的税务局领导;分管稽查工作的税务局领导应当在三个工作日内作出批准转交或者不批准转交的决定。决定批准的,应当在24小时内将有关证据和材料转交监察部门;决定不批准的,应当将不予批准的理由记录在案。

稽查人员发现税务机关或者税务人员涉嫌违法违纪行为的事实或线索涉及本部门负责人或者分管稽查工作的税务局领导的,可以直接报告上级税务机关或者监察部门。

第六条稽查部门向监察部门转交违法违纪线索,应制作《税务机关(人员)违法违纪线索转交单》,办理交接手续。

第七条举报纳税人税收违法行为同时举报税务机关或税务人员违法违纪问题的,一般先由稽查部门实施税务检查,检查结束后,稽查部门应当将检查结论通报监察部门。

举报纳税人税收违法行为同时举报税务机关或税务人员违法违纪问题严重,线索具体的,经分管稽查和监察工作的税务局领导批准同意,稽查部门和监察部门可组成联合检查组,同时进行调查。

第八条监察部门在接到稽查部门转交的违法违纪问题线索后,应当及时决定是否受理,并将受理情况反馈给稽查部门。对于不属于本部门管辖范围的,应当及时转送有管辖权的部门,并告知转交线索的稽查部门。

第九条稽查部门在实施税收检查中,发现税务机关或税务人员涉嫌违法违纪行为的事实或线索,应当妥善保存与违法违纪行为有关的证据材料。

第十条监察部门对稽查部门转交的税务机关或税务人员违法违纪行为线索,可征求有关税收业务部门的意见,作为是否受理和调查的参考,并可提请有关部门协助收集、审查、判断或者认定证据。

第十一条稽查部门和监察部门实施检查、调查,应按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规定执行。

第十二条稽查部门、监察部门对所发现的税务机关或税务人员违法违纪的证据、线索,以及涉案纳税人的有关情况,应当遵守保密工作纪律,不得泄露、传播。

第十三条稽查部门、监察部门违反本办法,或者有下列行为情节严重的,应当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一)稽查部门发现税务机关或者税务人员涉嫌违法违纪或失职渎职行为的事实或证据,隐瞒不报,或者隐匿、销毁有关线索、证据的;

(二)监察部门接到稽查部门转交的证据、线索,无正当理由不受理的。

第十四条税务机关其他部门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发现税务机关或税务人员有涉嫌违法违纪行为的事实或线索的,比照本办法执行。

第十五条本办法由监察部驻国家税务总局监察局、国家税务总局稽查局负责解释。

税务稽查管理办法篇5

近年来,全国国税系统稽查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各级国税机关对稽查工作的认识逐步深化,稽查机构逐步完善、稽查制度逐步建立、稽查队伍逐步增加,有利地大家了偷税骗税等各种犯罪行为。但个别领导对税务稽查工作重视不够,稽查人员少,稽查力度小和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为了进一步做好税务稽查工作,根据总局关于强化稽查工作,加大以查促收和处罚力度的指示,更好地发挥税务稽查在组织收入中的作用,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稽查工作是整个税收征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堵漏增收,减少税收差额的关键环节。

各市国税机关要切实加强对税务稽查工作的领导。一是各级国税局一把手要亲自抓,分管局长要具体抓,及时掌握并指导税务稽查工作的开展;二是把税务稽查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对上级安排部署的重大案件稽查、协查和专项稽查,要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狠抓落实;三是认真解决税务稽查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从人力和财力上予以保证;四是加强稽查工作的指导和管理,协调稽查与税政、征管、计会、监察等有关部门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积极协作,把税务稽查工作落到实处;五是随着税收征管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化,进一步充实稽查力量,使稽查人员逐步达到税务人员总数的40%,适应新形势下稽查工作的要求。

二、加大税务稽查力度

打击力度不够是各种税务违法犯罪活动猖獗的重要原因之一。各级税务稽查局必须加大税务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以严厉打击税务违法犯罪活动,这是加强税收管理,提高税收征管质量,确保税务稽查任务完成的重要手段。

(一)加大稽查组织收入力度。各级税务稽查局必须紧紧围绕组织收入这个中心开展工作,认真查处税务违法案件,严惩涉税犯罪分子,这既能有效地净化税收环境,维护税收秩序,又能有效地缩小税收差额,增加税收收入。[*年,省局给全国国税系统下达税务稽查任务5.2亿元(以计会统计入库数字为准)。各市稽查局要引起高度重视,层层分解,分配到县(市、区),责任到人,采取措施,狠抓落实,确保当年稽查任务圆满或超额完成。]

(二)加大重大案件和增值税的稽查力度。查处税收违法案件,应突出三个重点:一是从稽查对象上要重点抓好公民举报案件尤其是社会上影响较大、群众反映强烈的大案要案的查处,打击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各级都要成立税务违法案件举报中心,专门受理公民对税务违法案件的举报。二是重点抓好对增值税的稽查、特别是销售收入实现的确认、购进货物等进项凭证的合法与真伪辨别,严查隐匿销售收入和任意扩大、增加扣税范围的问题,虚开和接受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问题。三是从稽查方法上要重点转好发票(凭证)、账户、实物和存款(含现金)四方面对应关系的检查与核对,选准突破口,从严从重及时查处。

(三)加大涉税案件的处罚力度。要坚持以法治税,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对偷逃税违法案件必须给予严厉的惩处,偷逃的税款要及时追缴入库,要严格加收滞纳金,并按征管法规定处一倍以上罚款,构成犯罪的要移送司法机关查处,使偷逃税者从经济上不能得到好处,同时还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要提高查补税款入库率和罚款比例。各市、县(市、区)稽查局对各类检查查出的应补税款要加大执行力度,必要时要采取强制执行措施,一定要使罚款比例达到偷骗税额的20%以上,罚款的入库率要达到85%以上。

(四)加大税案曝光力度。认真落实税务违法案件公告制度,对偷逃税违法案件特别是典型的重大涉税案件,要通过公判大会、新闻媒体报道、税务报刊设专栏等一定方式在社会上公开处理或曝光。以期达到“处理一个,教育一批,治理一片”的目的。

三、加强税务专项稽查工作

税务专项稽查是以查促查,堵漏增收,治理税收环境,整顿税收秩序的重要措施,也是税务稽查日常工作中的重点之一,各级必须从税收全局出发来谋划和全面安排税务专项稽查工作。按照省局统一的工作部署,结合本单位的工作实际,统筹规划,制定可行的实施方案,合理协调人力物力,明确职责分工和岗位责任制,积极与有关部门通力合作,狠抓落实,保质保量完成好各项专项检查任务。

(一)配合税政部门搞好商业企业专项清理检查。按照《关于开展商业企业增值税清理检查工作的意见》要求,今年5-8月份各级要对所辖区商业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进行一次专项检查。检查的重点是商业企业资金体外循环,账外经营等偷税行为。按照《意见》要求,该清理的清理,该取消一般纳税人资格的提请税政部门取消,该补税的补税,该罚款的要及时罚款,构成犯罪的要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各市检查中都要公开曝光处理几户问题严重的企业,以儆效尤。

(二)配合税政部门搞好增值税专用发票专项检查。按照省局《关于加强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补充规定的通知》,今年6-9月份,各级对所辖区域内一般纳税人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情况进行一次检查,要以查处南宫大案为契机,边检查边研究制定税务部门如何防范以票犯罪的对策和措施,并狠转落实。通过检查,进一步规范对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管理,杜绝虚开专用发票的管理,杜绝虚开专用发票的发生。

(三)配合税政部门搞好所得税专项检查。今年6-7月份要组织一定力量认真落实省局《关于开展对邮电、中保集团、*省农行系统等汇总纳税成员企业和单位所得税专项检查的通知》,重点检查各企业1997年度企业所得税的缴纳情况,发现有偷税问题的可追溯到以前年度,以减少税款流失。

(四)配合征收和计会部门搞好欠税清理工作。按照省局《关于加强清理欠税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加强重点税源的管理办法》,分6月、9月、12月三个阶段,各级稽查局要派精干队伍,在各级国税局的统一指挥下,协助有关部门搞好欠税清理工作。要按照省局明确的清理重点和清欠考核标准抓好落实。

(五)配合征管部门搞好漏征漏管户等专项清理。今年6-10月份各级要同本级征管部门一起,按照省国税局、地税局、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下发的《关于清查漏征漏管户的通知》的要求,对所辖区内发生的漏征漏管户和从事非公有制经济的业户进行有重点、有计划的专项检查,并要注重质量,保证效果。

四、加强税务稽查队伍建设

随着税收征管改革的逐步深化,税务稽查部门的税务行政执法地位将更加突出,税务稽查人员的素质将更加重要。稽查人员的素质高低将直接关系到稽查办案质量,影响到国税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为此,省局的“素质工程”首先从税务稽查抓起,今年上半年组织全省稽查人员以自学为主的岗位培训,经过两次考试,现已有96%的人员考试及格,稽查人员的专业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各市要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抓好税务稽查队伍的素质工程建设。

(一)要充实各类专业人员,努力提高业务素质。要根据税务稽查工作的实际情况,合理配备税务稽查人员,调整税务稽查人员专业结构,要充实一部分懂法律的专业人员、一部分有会计师资格的会计专业人员、一部分懂计算机的专业人员,以增强税务稽查力量。与此同时狠抓岗位练兵,通过以老带新、以查代训、每月一考等灵活多样的方法,把通过自学和培训掌握的专业知识同税务稽查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使稽查人员在工作岗位上不断提高业务技能和查帐技巧,适应当前税务稽查工作的需要。

(二)要加强思想教育,不断提高政治素质。通过采取多种形式,加强税务稽查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武装税务稽查人员的头脑,树立爱岗敬业服务人民的思想,加强法制和廉政教育,坚持依法行政,遵纪守法,贯彻执行税务人员十五不准,廉洁自律,不断增强反腐倡廉的能力,切实提高税务稽查干部队伍的政治素质。

(三)要逐步建立实施稽查岗位等级制度。提高素质是一个系统工程。今年在稽查干部全员培训考试的基础上,各市要研究制定稽查岗位等级制管理办法。省局经过调查研究,也将制定具体办法,在全系统实行“测考结合、三级四档、确定比例、差别待遇、等级浮动”的管理机制,调动税务稽查人员自觉学政治、学业务、学法律、学管理、练就过硬本领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税务稽查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五、加强税务稽查管理和考核

建立和推行税务稽查考核奖惩办法,是提高稽查效率,保证稽查质量,实现以查促收的有效途径。各级税务局继续贯彻落实好省局下发的《税务稽查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同时要借征管改革的机遇,对考核办法进行不断充实和完善。

税务稽查管理办法篇6

---对推行“阳光稽查”的调查报告

随着税务稽查由传统的执法型向执法服务型的转变,稽查工作的重要性已被广泛认可,但同时也应该看到,诚信纳税已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为加快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就目前的税务检查工作而言,建立并实施新的检查机制和新的检查方式已势在必行。

一、税务稽查工作的现状分析与探讨

近年来,按照“检查工作规范化、检查方式科学化、检查手段现代化和检查人员优质化”的工作目标,采取强有力的措务局施,使稽查检查管理工作得到了加强。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实行了稽查检查计算机信息化管理,加强了内部工作的规范化,减少了随意性;建立了稽查考核指标体系,考核指标的设置,突出稽查执法正确率、检查结案率、税款入库率等;实行“查前准备制度”,即对纳税人可能出现的偷税问题,进行科学的归纳分类,具体列举出来,要求每个稽查人员在实施稽查时,按照列举的项目条款,一一对照,细致检查,保证执法的公正性和规范性;制定审理把关的具体标准,开展案件复查制度,特别注意稽查程序是否合法,是否正确准确查处问题,证据采集是否充分,运用法律是否正确;建立了检查人员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和税务检查回访制度,不断约束和规范执法行为,提高干部队伍政治业务素质,强化企业对税务人员的监督和制约机制,保证了监督的方式、程序、内容落实到位;开展稽查质量分析会制度,分析典型案例,评比优秀案卷活动,推动稽查质量全面提高.。

实践证明,认真开展税务检查工作不仅查补了税款,而且也严肃查处了一批热点、难点、重点案件,起到了震慑税务违法犯罪分子、规范广大纳税人的纳税行为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堵塞税收漏洞,促进了税收征管质量的提高。

二、正确认识运行新的检查方式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我们在对税务检查工作的现状进行客观性分析与探讨的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税务稽查工作监督机制不够完善、稽查人员素质亟待提高、稽查工作如何适应诚信纳税体系的有效开展等,值得我们正确认识和认真思考,同时应对现有检查方式加以完善和更新。

(一)“重点稽查”与依法城信纳税之间的关系。

税收征管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强化税收征管,促进依法治税、防止税款流失。正确理解和把握“重点稽查”的含义,必须与依法治税工作和整个城信纳税体系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稽查检查其执法客体是广大纳税人,由于受稽查检查传统思想的影响,在税收征纳主、客体之间似乎约定俗成了一种“检查”与“被检查”的关系。纳税人往往是望而生畏,双方存在一种不和谐的气氛。因此,稽查工作必须始终重视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实行公开、公正和文明稽查,力争实现依法征税和依法纳税的有机统一,这也是对企业依法纳税的信任,为营造公平、合理的税收环境和税收秩序奠定基础,也为企业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提供了环境。

(二)税务检查监督制约机制急需完善。

稽查工作担负着打击税务违法和规范纳税行为的同时,税法也赋予了税务稽查人员进行税务检查的权力,即对涉税违法问题进行处理处罚的权力。如何保证税务稽查部门和人员正确行使这些权力,既要防止超越权限用权力,保护纳税人的权益;又要防止成为不法分子腐蚀拉拢的对象。稽查检查不仅处在偷税与反偷税斗争的前沿,而且也处在了腐败与反腐败斗争的前沿。历史与实践证明,没有监督的权力就容易产生腐败。稽查检查部门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拒绝监督,只有主动接受监督,才能保护好自己。

当前稽查部门主要接受来自两个方面的监督:一是征管、税政、法制等业务部门的监督。对通过认真分析选出并实施检查的案源要做到认真检查和反馈,对检查中不明确的税收政策问题及时向税政部门请示,对较大金额的案件要提交法制部门进行审理定案。二是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积极主动配合实行错案责任追究、案件抽复查等制度,对执法办案中的不廉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

从以上监督制约机制看出,各级稽查检查机构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相关工作制度,但对稽查检查人员在办案过程中的每一个工作环节和每一个工作步骤及采取的方式方法,查处的真实情况是否公正、公开和透明等,还缺乏有实效、有针对性的监督。总之,要加强对税务稽查工作建立起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在稽查人员高效履行职责的同时,使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三)稽查检查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与时俱进,必须以人为本。当前,在稽查检查任务明确,税制改革不断深入的形势下,人员逐步得到充实与加强。但摆在我们面前的突出问题,不是稽查人员的数量不足,而是稽查人员的素质不高,与当前稽查工作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政治素质参差不齐,大部分稽查人员能够做到廉洁自律、依法行政,但还是存在政治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

2、能够独立查账和独立查办案件的人员较少,影响了工作效率。

3、能够熟练应用计算机的人员少,面对企业的财务软件和电子商务活动,只会传统查账的稽查人员显得束手无策。

4、懂财会、熟悉法律知识、会操作微机的复合型人才极为匮乏,缺少竞争激励机制。

三、实施“阳光稽查”势在必行

为适应当前环境,在综合分析上述检查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为更好地开展税务稽查工作,根据《石家庄市地方税务局稽查系统“阳光稽查”工作实施办法》。我局于今年建立并实施了“阳光稽查管理办法”一是“透明稽查”主要内容是“五项公开”、“八项承诺”,“五项公开”是指公开涉税案件举报方式,公开稽查工作程序,公开税收政策咨询电话,公开涉税案件的处理结果,公开执法监督方式;“八项承诺”是指文明稽查、透明稽查、查前辅导、事前告知、程序服务、限时稽查、调帐建议、补救服务.一是实现执法检查由“单纯执法型”向“执法服务型”的转变,使纳税人和检查人员充分体验到了“阳光”的温暖,为铸就税企诚信奠定了基础。二是“查前辅导”是指根据每月检查计划对纳税人进行查前税收政策,辅导的制度,主要目的是帮助纳税人在被检查前掌握税收政策,明确责任,认真自查,并自行纠正纳税中的问题,变“重在罚后教育”,为“重在罚前辅导”此举可谓是“心系法律,情系纳税人”。三是向被查对象发放“阳光稽查监督跟踪卡”,由企业在检查完毕后,邮回监察部门,坚持廉政教育在先,予防为主的方针,增强执法人员在办案过程中勤政廉政的透明度,进一步强化监督制约机制作用的发挥.四是实行查后回访反馈制度,从制度上要求检查人员必须依法办案、照章办事,有助于干部整体业务素质的提高,进而提高税务检查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一)“阳光执法检查”的建立与实施,确立了公开、公正、透明的检查新机制。

税务稽查对象的确定是按照税务稽查计划范围、工作目标以及税务违法案源线索对稽查对象的选择和确定;税务稽查行为是由具体税务人员来完成的,在稽查人员同纳税人有某种利害关系的情况下,人的感情因素和个人意志很容易同执法行为相混淆,而使执法行为失之公正。这就要求稽查对象的确定应该是客观公正的,在客观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的纳税人接受稽查的机会应该是均等的,只有科学地确定稽查对象,才能保证稽查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在安排检查任务时应注意:

1、规定检查标准、办案期限。即税务稽查人员按照税收法律、法规、规章及稽查方案所确定的稽查范围、种类、方式和内容等要求,依据稽查标准,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按照规定的期限,有目标、有步骤地进行稽查的实务操作活动。

2、在稽查检查中建立工作底稿制度。即在检查中对检查的内容、采取的措施、发现的问题、被查对象的态度、检查时间等顺时记录。检查结束时要在税务稽查工作底稿的基础上制作税务稽查报告。税务稽查报告要说明被查对象的基本情况、案件的由来、主要违法事实、初步处理意见、被查对象的态度、检查的所属期间等。税务稽查报告连同工作底稿及其他有关资料交审理人员审理。上述办法的实施将检查人员的一举一动置于大众的监督之下,增强了办案的透明度和可信度。

(二)“阳光稽查”的建立与实施,公开了检查程序,促进了企业与税务检查之间的关系。

“阳光稽查”是新事物,是对“诚信纳税”的肯定,对企业依法纳税的信任。“阳光稽查”的推出旨在提高稽查工作透明度,实现税收执法与税收服务并举,帮助企业用好用足税收政策。实施“阳光稽查”要求公开税收政策、办案程序,对税务稽查实施、执行环节及处罚结果等内容进行公开,让纳税人了解稽查的每一个环节,感受阳光下的稽查工作模式。具体来说,实行税务稽查查前辅导和查后反馈制度,稽查人员在下达检查通知的同时,向被查人发放“阳光稽查跟踪卡”将被查人的基本权利、基本义务和稽查办案纪律、廉政制度以及税务机关地址、联系电话等内容告知被查人,由被查对象独立填写廉政信息反馈卡邮寄到县局监察科,增加稽查透明度。

(三)“阳光稽查”的建立与实施,使检查人员的责任心、事业心和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高。

通过开展“阳光稽查”看,最为明显的是检查人员的各方面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检查工作思路进一步清晰了,增强了对检查工作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二是具备了检查工作经验和组织、协调能力;三是文字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得到提高,能适应稽查工作能征善战、能说会道的要求;四是具备了检查工作所要求的综合素质;五是具备了一定的创造能力,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有所创新;六是具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敢于面对各种偷、逃、抗税行为;七是思维方式增强了,能够针对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

税务稽查管理办法篇7

一、强化服务意识优化服务环境

税收服务,是税务行政执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建设服务型税务机关,强化税务稽查服务的过程中,要切实加强全体稽查人员的宗旨、廉洁、法律意识教育,彻底转变与建设服务型税务机关不相适应的思维模式和思想观念,牢固树立税收管理服务的新理念,把纳税服务作为税务行政执法行为的组成部分落实到稽查工作中。一是要规范税务稽查的执法行为。坚持依法办事,公正、公平地执行好税法。在内部选案、检查、审理、执行四个环节,要严格按照稽查工作规程规范操作,强化执法权力的制约制衡。同时,要加大廉政建设力度,从根本上铲除执法不公,的现象,促进公开、公正执法。二是要依法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一方面要把《征管法》赋予纳税人的权利宣传到位,增强纳税人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另一方面要认真落实和执行税务执法责任制和违法责任追究制,加大对侵犯纳税人权利的责任追究,促进执法人员严格掌握并稳妥实施“惩罚”措施,为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提供保障。三是健全和完善公开办税、服务承诺、限时查结,推行稽查回访、稽查服务考评制度,进一步优化纳税服务环境,全面提高纳税服务质量和效率。在全社会特别是广大纳税人中,树起税务稽查执法的公正、廉洁、文明、高效的优良形象。

二、加强税法宣传搞好纳税辅导

税务稽查应当根据自身工作的特点,围绕纳税服务需求开展有效服务。从纳税服务需求来看,纳税人最需要的服务是税收法律、政策及时宣传到位,纳税核算辅导工作到位。从我们走访座谈来看,来之民营企业、改制企业和老企业的新会计人员对这方面呼声很高,要求强烈。这方面的服务到位了,即可提高纳税人的税收遵从度,规避偷税行为的发生,促进税款及时足额入库,降低国家税收和纳税人纳税的风险,节约税收征纳成本,也可更好地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因此,稽查部门应当充分发挥稽查人员“懂税法、懂政策、懂财务”的资源优势,下力气抓好这方面的服务工作。我们建议在稽查局内增设“税收咨询?纳税辅导”办公室,专门负责纳税人的税收法律、政策咨询和上门纳税核算辅导工作。同时,要求全体稽查人员将纳税服务融入到稽查工作始终,边检查、边宣传、边辅导,做到税收执法与税收服务相结合,让纳税人在享受税收优质服务的过程中,主动接受纳税检查,在接受检查的过程中享受税收优质服务,使纳税人的主体地位和合法权益得到更好地尊重和保护。

三、提高选案质量科学制定计划

提高选案质量,科学制定稽查计划,即可避免无效检查、盲目检查给纳税人造成的不利影响,也有利于提高稽查质量和稽查工作效率。因此,提高稽查选案准确性和稽查计划的科学性,既是规范稽查执法行为,优化税务执法环境的内在要求,也是强化稽查服务的重要体现。提高选案质量,首先要推行和健全完善纳税评估制度。建议管理、征收、发票各环节应半年或一个纳税年度,定期向稽查局选案股提供一次纳税人分户纳税资料信息,选案环节对所有纳税资料结合稽查案卷的历史资料进行整合、分析,采取人机结合方法对年度检查对象进行初步筛选。由县局牵头组织稽查、征管相关职能部门的人员组成评估小组,将纳税人纳税情况综合进行科学地评估。结合以前一至两年的稽查信息,按照总局《纳税信誉等级评估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和标准,根据纳税信誉程度进行综合评估,对纳税人分户建档定级,实行aBCD四级管理制度。对a级纳税户,两年免出税务稽查;对C级和D级纳税人,列入当年稽查对象和稽查计划,进行重点检查。进而提高选案的准确率和制定稽查计划的科学性,最大限度的避免“空查”现象,减轻纳税人负担。

四、改进稽查方式提高稽查效率

从稽查实践情况来看,稽查方式不当及马拉松式的检查,是纳税人最不欢迎的,它影响纳税人的生产经营,影响纳税人的情绪,也影响征纳双方的成本效率。因此,探索稽查工作的新方法,努力改进稽查方式,提高稽查效率,仍是强化税务稽查优质服务的一个重要途径。一是建立税务稽查预警机制,采取预警式的稽查。对纳税评估,认为纳税人可能有轻微违法行为,漏税数额未达到立案标准,且通过自查能积极主动补缴税款的;以及生产经营正常,但连续三个月零申报的纳税人,且税额未达到立案标准的,由稽查部门书面通知纳税人进行自查,重新申报纳税,或对其某些行为作出解释,对拒不申报和解释的,才立案稽查。使纳税人有一个自查改过的机会,体现了税收执法的人性化。二是对财务健全的纳税人全面实施调账稽查,各税统查,减少纳税人接待成本,检查完毕后,通知纳税人对检查事实及可能给予罚款处罚的事项,进行认定和陈述。防止事实不清、责任不明、处罚不当,给纳税人利益造成损害。三是开展约谈式稽查。对发票使用、财务核算正规,纳税态度好、诚信度高的纳税人,实行约谈式稽查。四是推行案件检查时限制和案件质量评审制。在确保办案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办案速度,并通过质量评审制度,促进规范办案,提高质效。

税务稽查管理办法篇8

一、一级稽查模式的运行,全面推动了稽查工作

一级稽查模式是税务稽查体制理论和实践的创新。那么,什么是一级稽查模式?在弄清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弄清什么是税务稽查,传统观点认为,税务稽查是税务机关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履行纳税义务、扣缴义务情况进行审查、监督和处理活动。可见,长期以来,我国对税务稽查和税务检查的概念是不加区分的,仅仅因为工作需要的时在文字上加以区别,这种将税务稽查和税务检查混为一谈的观念,不仅无助于正确界定征收管理、稽查各自的职责,而且容易导致对税务稽查职能认识上的错位。笔者认为税务稽查是税务稽查专业机构依据法律、法规和相应规程,对有涉税违法行为的纳税人或扣缴义务人所进行的税务检查和处理活动。其涵义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税务稽查的主体应是从事税务稽查的专业机构;二是稽查的对象应是经科学选案或举报等途径而确定的有涉嫌违法行为的纳税人或扣缴义务人;三是税务稽查应遵循法定的程序,必须经过选案、检查、审理、执行四个环节;四是税务稽查通过打击偷税、逃避追缴欠税、抗税、骗取出口退税等涉税违法行为,以达到震慑犯罪,维护税收秩序的目的。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把税务稽查的职能概括为监督、处罚、威慑和收入四个方面。由此可见,一级稽查模式首先要符合税务稽查的本质要求,其次要与其职能相吻合。笔者认为,一级稽查模式是通过在县以上税务机关设立相对独立的税务稽查专业机构,配备专业化的税务稽查人员,在本级税务机关和上级稽查机构的共同领导下,依法律、法规和法定程序的规定,独立行使税务稽查职能,查处涉税违法案件。由于一级稽查模式适合我国的的基本国情,与税收征管改革的总体思路相一致,符合税务稽查工作的内在要求,因此,具有先进性、适应性、法律性的特点,对推动稽查工作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从宏观上看,实行一级稽查模式,有利于推进依法治税。依法治税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份,是依法治国方略在税收领域中的具体体现。依法治税要求征纳双方自觉遵守税法、自觉履行税法规定的权利、义务。税务稽查由于其在查处税收违法行为中的特殊的职能作用,是税务机关强化税收执法、推进依法治税的强有力手段。在一级稽查模式下,一方面,税务稽查机构具有相对独立性,并把税务稽查的独立性、整体性、权威性融为一体,大大减少了各方面的干扰,特别是独立执法权的行使,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法规为准绳成为税务稽查机构查处税务违法案件唯一标准,使稽查工作逐步由收入型向执法型转变。另一方面,税务稽查机构作为执法主体之一,其执法行为也受到了严格的监督,其监督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一是各级税务机关对稽查机构的监督;二是上级稽查机关对下级稽查机构的监督;三是社会各界对稽查机构的监督。在方方面面的监督之下,促使税务稽查机构自觉依法行政,从而推进依法治税。

(二)有利于充分发挥税务稽查的职能作用,提高稽查工作效率。税务稽查原有的模式主要有“二级稽查”,其主要的形式是在县以上税务机关设立稽查机构的同时,在税收征管部门内设检查部门,稽查机构相当于各级税务机关的内设机构,无独立的执法主体资格或主体资格不明确,与征管部门内设的检查部门间职责不清,职能不明,从而导致实际工作中重复稽查、交叉稽查的现象比较严重,对同类性质、情节相似的税务违法案件处理结果大相径庭,显失公正,稽查力度被削弱,刚性不强,稽查的目的以收入为主,而非执法型,税务稽查的职能作用无法充分发挥,而在一级稽查模式下,稽查计划统一由稽查专业机构采取科学的选案方式进行管理,避免了重复稽查和交叉稽查,稽查实施按照法定的程序和规范化的要求进行,避免了稽查实施的混乱状况,体现了执法的规范性,对涉税违法行为的处理由于是同一机构作出的,可以有效地避免时轻时重,体现公正性。

(三)独立执法主体资格和上下联动态势的形成,有利于稽查机构加强自身建设。一级稽查模式下,一方面各级稽查机构在组织上、执法上、工作上、考核上都相对独立,特别是新《征管法》对稽查机构执法主体资格的明确,在一定范围内排除了各方面的干扰,有利于各级稽查机构依法行政,严格执法,为机构建设和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稽查队伍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稽查机构实行各级税务机关和垂直稽查系列的双重管理,各级稽查机构既对本级税务机关负责,又对上级稽查机构负责,上级稽查机构对下级稽查机构既有工作的指导权,稽查业务的管理权,又有稽查经费安排权,在这种双重管理的体制下,既有利于稽查机构在各级税务机关和上级稽查机构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又有利于加强对稽查工作的监控管理,促进稽查机构的自身建设。

在一级稽查模式下,各级稽查机构积极探讨加强稽查机构建设的新路子,内部管理的新格局,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是严把进人关,挑选高素质的人材进入稽查机构,二是狠抓业务培训和学历教育,拿我市为例子,对稽查人员的提出的要求是要“能查帐,进得去,出得来”,稽查干部90%达到大专以上学历,其中达到本科以上学历的占53%。三是积极探索加强稽查机构建设的新路子,在总局提出稽查四分离的基础上,针对本地的实际,加强对分离模式的研究,提出了内分和外分等多种形式,成效显著。四是认真研究加强对稽查监督、制约的新办法。一方面,权力失去了监控必然失控甚至滋生腐败,稽查权力的相对独立性对监督和制约提出了新要求。另一方面,依法行政要求稽查机构必须在稽查的每一道环节都必须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规定进行规范化运作,确保不办错案。各地积极探索加强对稽查监督管理的新办法,推出了如错案追究制,廉政回执制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如我市稽查系列经过认真研究,拿出了一整套标准化管理方案,对稽查全过程实施标准化管理,以执法流程为主线,岗位职责、责任追究、业务考核为重点,对37个执法岗位,87项执法行为(权力)、45个工作环节,制定了40条工作标准和18项责任追究,标准突出过程控制,建立了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全方位的日常监督预防追究机制,形成了科学的控管体系。

二、当前一级稽查模式在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稽查机构的职责范围界定不清。在一级稽查模式下,稽查机构的职责范围究竟如何界定,各地各级存在认识上和实践上的模糊。

1、收入型稽查向执法型稽查转变不彻底。长期以来,完成税收收入任务在税收工作中的指导思想中占有绝对的地位,稽查工作受这一指导思想的影响一下子很难转变,收入任务宽松时,稽查可有可无,收入任务吃紧时,稽查成了领导者手中的“一把刀”,到处挖收入,以弥补收入任务的不足,查补收入成了稽查工作主要目的,有的地方甚至仍在公开的或变相的给稽查下达任务指标,或者把收入与办案经费挂钩,致使稽查机构无法专司其职,执法的刚性被淡化,稽查机构的职责被模糊。

2、对稽查机构作为从事税务稽查的专业职能机关采取何种专业稽查形式存在理解和认识上的误区。一般理论上讲,税务专业稽查的形式有三种,即日常稽查、专项稽查和专案稽查。所谓日常稽查是对计算机或人工选出的稽查对象进行全面、综合的稽查。这里关键是选案问题,通过计算机或人工选出的案件必须具有准确性,但由于当前征管与稽查信息资料建立不科学、不全面且不能达到完全共享,选出的案源很难做到准确,而不少地方把日常稽查当作随意稽查的借口,想查谁就查谁。这种稽查形式,牵制了稽查部门大量的精力,且这种“撒网式”的检查不利于稽查效能的充分发挥。所谓专项检查是对根据特定的目的和要求而被挑选出来的纳税人进行某个方面或某些方面的稽查。这种稽查一般是上级统一布置或各地针对本地的实际情况的需要而进行的,往往针对的是某类纳税人,而这类纳税人不一定就有涉税违法行为,因此,这种形式同样不符合稽查职能的本质要求,不利于稽查职能的充分发挥。专案稽查是指根据公民举报、上级或其他部门交办、转办的以及前两者稽查中发现的重大税务案件进行的稽查。这种稽查形式一般针对的是涉税违法行为线索比较明显的纳税人进行的稽查,查处准确率高,社会影响大,有利于发挥稽查的职能作用,笔者认为,上述三种稽查形式,只有专案稽查符合稽查职能的要求,是稽查机构应该采取的稽查形式,其他两项稽查形式应作税收管理工作中的管理手段或措施由管理部门实施。

3、稽查与纳税评估之间的关系界定不清,矛盾大。纳税评估是主管税务机关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纳税人报送的纳税申报资料的完整性、一致性和合法性进行审核,并结合日常掌握的各种税收征管资料,运用一定的分析方法,对一定时期内纳税人纳税情况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进行综合评定,及时发现、纠正和处理纳税人纳税行为中的错误和异常情况,提出日常监控管理目标和征管措施,以达到对纳税人整体控管的目的。从以上对纳税评估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而且关系不大,但是由于实践中,各级各地对纳税评估的职责理解不一,执行中各行其是,从而造成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的矛盾越来越大。主要体现在:一是通过纳税评估发现纳税人的哪些涉税违法行为应该移交稽查机构处理;二是纳税评估有没有税务检查权。对前者,由于征管部门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该移交的不移交,不该移交的反而移交。如:评估中发现纳税人有偷税行为,征管部门往往考虑到自身评估成果而不移交稽查处理,而让纳税人主动补申报,而将一些钉子户或征管上认为比较难以处理的问题移交稽查处理,如:走逃户、政策界限不清等问题。对后者,由于现行政策没有明确的规定,实际工作中,许多地方纳税评估部门也对纳税人实施检查,客观上在征管部门又形成了一个稽查机构,类似于“一级稽查”实施前的“二级稽查”。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削弱的稽查的职能作用,增加了纳税人的负担,形成了事实上的重复检查。一些本属于稽查职权范围内的案件处理,在纳税评估环节被通知纳税人补申报处理了,而一些本属于管理职能的工作被人为移交稽查处理,与稽查职能不符。

(二)管理体制仍存在弊端,影响稽查效率。

当前,税务稽查实行的各级税务机关和上级稽查机关共同管理的双重管理体制。应该说这种管理体制是适应当前稽查工作的,但由于管理责权不明晰等因素的存在,难以避免地影响一级稽查效能的充分发挥。首先,上级稽查机关与各级税务机关对稽查管理的责权划分不明晰或不妥,如在稽查计划的下达上,上级稽查机关和本级税务机关多标准下达计划,形成重复稽查,无效稽查,影响了稽查的效能。在稽查政策业务管理上,哪些政策业务管理属上级稽查机构,哪些政策业务管理属各级税务机关的职能部门划分不清,使下级稽查部门遇到问题无所适从,甚至形成稽查机关与有关职能部门相互扯皮,严重影响了稽查工作效率。其次,人、财、物管理关系不顺。人员管理权一般在各级税务机关,上级稽查机关无权过问,一方面造成不适应稽查工作的人员在稽查机构滥竽充数,甚至,有的税务机关把稽查机关当作人员安排的“干休所”,把一些不适应其他岗位工作的人员安下心来排到稽查机关,另一方面稽查机构人员普遍不足,拿我市为例,全市共有税务干部1100人,其中稽查干部175人,仅占16%。在办案经费管理和装备配置管理上,一般是双重管理,这种管理模式的一大弊端就是形成稽查经费严重不足,装备落后,上级稽查机关下拔的稽查经费很难全额拔放到下级稽查机构。再次,在现行体制下,对税务稽查的管理手段违背稽查自身的特点。税务稽查要解决的问题是对涉税违法行为的打击,涉税违法行为是税务稽查的前提。但目前,对税务稽查的管理手段却偏离了这个前提,其主要手段是考核,本级税务机关对稽查的考核一般侧重于查补面和查补税款、罚款及其入库率。而这两项指标的实现完全取决于纳税人对税法的遵从度,违法比率高低,此外,入库率还取决于纳税人的经济状况,与稽查本身无直接关系。上级稽查机关对下级稽查机关的考核则侧重于大要案的查处数量和处罚率,大要案的查处数量实际上也取决于纳税人对税法的遵从度,而处罚率的高低取决于案件的性质和情节,经稽查查处的案件不一定都要实施处罚,只要稽查机关该处罚的案件都进行了处罚,不违法实施行政处罚就行了,不应用处罚率这个指标来考核。

(三)稽查工作缺乏规范性和统一性,税收法律、法规不健全、不明确,影响了稽查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

一级稽查实施以来,各级各地对稽查工作倾注了更多的关注,在稽查机构的内部管理、稽查业务管理、政策法规的制定上都比以前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围绕稽查工作仍存在不少问题,从宏观上看,稽查工作缺乏统一性和规范性,许多法律、法规在执行中存在问题,而至今得不到解决,制约了稽查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

1、新的《稽查工作规程》未出台,而旧的《稽查工作规程》不仅某些方面与新《征管法》的精神不符,而且也已不能适应当前稽查工作的需要。

2、规范全国稽查工作的各项制度缺乏,至今,按照《征管法》要求在全国规范的执法文书尚未出台,当前,各级稽查迫切需要制定的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制度有:取证规范制度,与公安机关联合制发移送税务案件操作规程,税务案件审理操作规程等。

3、有关税收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如:通过银行采取扣缴税款的强制执行措施,纳税人帐上没有资金怎么办,现行《征管法》没有规定冻结的措施只规定了扣缴,如此规定,使许多情况下,通知银行扣缴成了一句空话。再如,随着企业改制进程的不断推进,与改制有关的税收法规有待明确和完善,如:稽查部门查出改制前企业的税收问题是否可以向改制后企业追溯等。

(四)稽查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虽然,一级稽查实施以来,各地各级注重了稽查队伍建设,但是,当前的稽查队伍素质仍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稽查工作的需要。一是新的涉税违法行为的发展趋势需要高素质的税务稽查人才。从我市的涉税违法行为分析看,主要有两方面的趋势,一方面违法手段表现智能化、团伙化,利用各种高科技手段团伙实施违法行为。另一方面随着私营经济的不断发展,涉税违法行为呈上升趋势,其违法行为的主要表现是帐外经营,查处难度大。因此,新形势下的税务稽查人才不仅要有较高的业务素质,而且更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二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规模的壮大,新科技的运用,对稽查人员的要求将越来越高,要想“进得去,出得来”,必须要有过硬的素质。三是随着新的会计制度推进的进程,稽查人员必须熟练掌握新的会计制度才能查帐,而现在的稽查人员只停留在了解的水平上。由此可见,提高稽查人员的素质仍是当务之急,而当前稽查人员素质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干部年年疲于应付各类考试,学习缺乏针对性,仅仅侧重于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应用性不强、深度不够。二是基层干部忙于应付工作,接受新知识、新技能系统培训的机会少。三是有的领导对稽查工作不重视,将一些不适应其他部门工作、素质不高的人员安排到稽查部门。

三、完善一级稽查模式的几点看法

(一)正确界定税务稽查机构的职责范围,充分发挥的稽查职能作用。

1、切实改变观念,真正使稽查由收入型向执法型转变,以依法稽查为导向,推动税务稽查执法水平的提高;

2、将稽查的形式界定专案稽查上,对日常稽查和专项稽查应由征管部门承担,只对征管部门发现有偷、逃、骗、抗税等涉税违法行为达到立案标准的移交稽查部门立案检查,只有这样,才能加大对涉税违法案件的打击力度,提升税务稽查的威慑力。

3、理顺税务稽查与纳税评估的关系。从纳税评估的功能看,笔者认为,纳税评估只能作为日管监控和稽查选案的一种手段,发现有涉税违法行为线索应移交稽查处理而不应由纳税评估部门实施检查。

(二)进一步理顺稽查管理体制,研究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稽查监控体系。首先,在管理体制上要明确各级税务机关与上级稽查机关的管理权限划分。各级税务机关对稽查的管理应侧重于人员管理、稽查工作计划管理,稽查业务管理应由省级稽查机关统一管理,需求与其他职能部门协调的也直接由省级稽查部门协调解决,这样既减少了流转环节有利于提高稽查效率,又使管理权相对集中有利于稽查工作的规范、统一。其次,对稽查工作考核监管应把一些不适应执法型稽查的考核指标去除,建立一套更科学更适应新的稽查模式的考核监控指标体系。新的指标体系应侧重于执法的规范性、合法性的考核监控,取消检查面、查补收入、罚款金额、处罚率、入库率等指标的考核监控。

(三)进一步加强稽查法制建设,完善稽查法律体系。

一是要尽快出台新的《税务稽查工作规程》,强化稽查执法的可操作性。二是加强新形势下与稽查相关的法律、法规的研究,完善如强制执行措施等相关法律、法规,使稽查执法有法可依。三是要建立一整套规范稽查执法行为的法律、法规,使稽查执法更加规范,减少基层执法的风险。四要根据新形势下稽查难度越来越大的特点,通过立法赋予税务稽查部门更多的执法权,以达到打击各种涉税违法行为的目的。

(四)切实加强稽查队伍建设,使稽查队伍成为高素质的队伍。要挑选政治、业务素质好的税务人员充实稽查队伍;要提高稽查干部占全体干部的比率;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稽查干部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培训科目上要强调针对性、实用性,要因人而异,不同的人根据其不同的兴趣培训不同的科目,不搞“一统式”的泛泛培训,如全员英语、全员普通话,不但效果不佳,同时也没有必要,稽查队伍不仅需要样样精通的通才,而且也需要各方面的专门人才;要在稽查队伍中实行等级制,稽查人员根据不同的等级取酬,以制度来管理人、激励人,能者上,庸者下,高水平、高业绩就应该获得高报酬。

(五)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

税务稽查管理办法篇9

近年来,部分地区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在稽查工作协作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征纳成本。但是,目前国、地税稽查工作协作仍缺乏制度保障,相关信息不能完全共享,难以形成执法合力。为进一步整合稽查资源,规范稽查执法,优化纳税服务,现就加强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稽查工作协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切实提高认识

加强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稽查工作之间的协作,是整合税务机关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率的内在要求和有效途径。开展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稽查工作协作,有利于形成执法合力、依法加大对税收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降低稽查成本、减轻纳税人负担,对于树立税务机关良好的社会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加强组织领导

各地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要高度重视稽查协作工作,分管稽查工作的局领导要亲自部署并督促落实稽查协作的具体工作。省以下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的稽查局应指定负责稽查协作具体工作的机构和联络人员,为落实稽查工作协作提供组织保障。

三、明确协作内容

各级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均应根据本地实际,建立健全双方稽查协作的工作制度,逐步完善协作机制,推进双方多层次多领域的稽查协作,确保此项工作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建立信息交流平台

各级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应采取召开联席会议等形式,相互通报年度稽查工作计划,定期交流税收专项检查、区域税收专项整治和案件查处情况,协调解决双方协作中的重大问题,总结稽查办案经验和稽查手段创新情况,及时沟通双方在检查中发现的税收违法新动向、新手段和新特点。联席会议原则上每季度召开一次,由国家税务局稽查局、地方税务局稽查局轮流承办,遇有特定情况随时召开。

(二)共同开展税收专项检查和区域税收专项整治工作

各级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应共同协商制定年度税收专项检查计划,对税务总局部署的涉及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共同管辖的指令性税收专项检查项目和区域税收专项整治工作,双方应联合进行检查、督导、总结和报告;对税务总局部署的指导性税收专项检查项目和区域税收专项整治工作,也应联合实施检查。

(三)联合进行专案稽查

对涉及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共同管辖的国家税务总局督办案件,由国家税务总局(稽查局)指定牵头负责单位,案发地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组成联合专案组,共同制定检查方案并实施检查。查处过程中,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应分别办理审批手续并出具执法文书,需要采取税收保全或强制执行措施时,应共同行动。联合检查案件达到向公安机关移送标准时,由牵头负责单位办理移送手续。联合专案组对案件定性、处理和处罚等问题发生意见分歧时,应提请联席会议协商解决,协商难以达成一致意见时,应及时上报国家税务总局。

(四)及时移交案件线索

各级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在查处涉及对方管辖税种的税收违法案件时,应适时向对方移交案件线索和相关证据资料,双方应相互承认对方证据效力并做好证据转换工作。对属于对方管辖范围的举报案件、转办案件和其他案件,应及时将有关信息资料转交对方。

(五)认真办理案件协查

各地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应制定案件协查工作实施办法,在需要对方予以协查时,按照协查办法办理相关手续。委托协查方应尽可能提供协查线索,明确协查要求;受托协查方应认真办理协查事项并在规定时限内回复协查结果,不能按时回复协查结果的,应及时告知原因。

税务稽查管理办法篇10

(一)进一步明确稽查工作标准

稽查工作标准化管理办法是建立在稽查工作规范化建设基础上的管理工作,是对规范后的各项税务稽查工作设定了具体而明确的工作要求和工作标准,是将相对较为原则的工作内容在工作步骤、工作环节的进一步细化,是工作质量和工作标准的进一步明确,如:检查方法的实施、法律文书的使用等工作,都需要在合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制度和措施,才能保证执法的质量。

(二)进一步明确稽查工作标准

稽查工作标准化是对选案、实施、审理、执行、案卷等稽查业务工作,明确具体的标准。将检查实施的工作范围、工作程序、工作质量和案件的审理定案等工作均纳入了管理对象,虽然纳税人不同,涉税违法问题不同,违法性质不同,通过标准化管理工作措施的实施,不仅能够对同样的涉税违法问题使用相同的税收法律,实施相同的行政处理,而且能够在实施检查过程中,对不同的案件采取相同的检查步骤,对纳税人实施较为全面的检查工作,达到了“稽查面前纳税人平等”目的。

(三)进一步促进稽查工作的监督和考核

稽查工作标准化模式建立之后,各岗位检查人员的工作目标和工作要求均在“标准化”管理办法中有明确的规定,工作内容均通过法律文书、检查工作底稿、行政文书等进行了详细和规范的记载,检查工作的全过程能够全面的呈现,易于对案件的监督和检查,工作完成质量能够得到清楚的反映,易于对检查人员工作业绩和工作完成情况的考核。

(四)进一步提升稽查人员工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