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创新技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0:05:26

新能源汽车创新技术篇1

同一起跑线

早在2009年,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上任之前就已经在其国内鼓吹新能源汽车,将之作为未来拉动经济的重要增长点。虽然中国汽车工业在整体上较欧美日有很大差距,但在新能源上大家却处在同一起跑线,这正是我国政府非常重视新能源课题的深层原因。

中国搞新能源汽车,谁会受益呢?新能源汽车厂商无疑是受益者,但是汽车厂家众多,谁有能力脱颖而出一时难以辨清,中游企业也是一样,而上游资源类企业相对简单,故而与新能源相关的锂、稀土等矿业公司就成为近年股市爆炒的新能源汽车重点领域,包钢稀土、成飞集成、城投等都是领一时的大牛股。

但是光有矿业并不能直接成就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某个产业在世界范围内领先,必然伴随着一批具有核心技术和研发能力的公司发展壮大。经过数年的发展与沉淀,这类科技创新先导的公司已初露端倪,相较经过爆炒的相关矿业公司,这类在新能源领域拥有核心技术的公司将是未来市场关注的重点。

“以我为主”

2月18日,经过近十年的“爱情长跑”,福田汽车与戴姆勒的合资公司――北京福田戴姆勒汽车公司正式成立。由于在中重卡车发动机的技术上有特别优势,此次福田汽车与戴姆勒的合作是由中方出技术、主导管理,并生产中方品牌,昔日的“代工工厂”变身成为技术、品牌的全球输出中心,“以我为主”成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强音。

虽然此次合资输出的并非新能源汽车技术,但北汽福田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也是国内领军企业之一。福田汽车副总经理、工程研究院院长邬学斌在稍早前对媒体表示,“中国汽车产业大而不强,关键原因是缺乏核心技术,但在电动车的电控方面,国外企业也是刚刚起步,中国与国外企业相差不远,且相对传统内燃机车更为简单”。

据邬学斌介绍,从2011年起,福田汽车的电控已经完全实现自主研发,并让其他企业贴牌生产。另一方面,福田电动汽车的成本也在不断下降:电机成本较2010年下降约40%,估计在未来三年,电池价格应该能够降一半。所以在未来的几年中,福田汽车的电动车成本将大幅下降。

电控是灵魂

动力总成的控制简单地说,就是对发动机和自动变速箱的统一控制。它的好坏将直接体现在汽车性能上:速度的快慢、操控反应灵敏与否,都需要靠电控技术去实现。

若把发动机比作汽车的心脏,则电子控制系统就是其灵魂。在大家熟悉的当下汽车架构中,发动机由发动机管理系统控制;自动变速箱则由变速箱控制器控制;此外还有安全防护的刹车防抱死系统及牵引力控制系统、车辆稳定控制系统等。

所有这些系统不仅需要单体管理,还需要协调工作。所以将单体电子控制模块采集到的信息,集中传递到某个终端控制器统一处理,就产生了前文所说的总成控制。电机与电控技术在整车利润链中占比很高,且不同于电池依附矿业较多,属于偏智力成本。在今年3月份的科技部最新的《电动汽车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中,电机、电控与电池一起成为“三横三纵三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横:电池,电机,电控;

三?纵:混合动力,纯电动,燃料电池;

三平台:标准、检测与系统平台,

新能源汽车创新技术篇2

关键词:自主创新;新能源汽车;创新能力分析

一、引言

当今全球经济发展面临的能源危机以及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节能与环保已成为当前工业生产活动中的主旋律之一。汽车制造业作为现代工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处在不断变革中,由于传统汽车对石油的巨大消耗量以及汽车尾气造成的空气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发展新能源汽车,摆脱对石油等传统能源资源的依赖并利用新型清洁能源保护环境更加受到政府和汽车行业的重视。国际上,传统汽车制造强国纷纷加快新能源汽车的商业化进程,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应对能源和环境问题的共同举措。同国外汽车制造强国相比,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和产业化的国际差距较大,因此进一步提高汽车企业新能源汽车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举措。本文将尝试对新能源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及组织模式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政策建议。

二、新能源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影响因素

1、技术积累

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一种典型的高新科学技术产业,对其相关领域的科学技术创新具有较强的依赖度,技术积累程度的高低是影响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清华大学的傅家骥等人对技术积累与产业创新的关系研究比较深入,他们认为:“技术积累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和创新实践中所获得的技术知识和技术能力的递进。企业的技术能力包括各种各样的在生产和创新过程中发展起来而又为生产和创新所需要的能力,如研究开发能力、技术选择和消化吸收能力、技术系统构造能力等。”顾乃康认为,公司内的技术发展是积累的过程,新技术的创造是逐渐的、持续的和不断精细化的过程。他还强调了企业技术积累程度决定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位置。技术积累对于创新能力的影响侧重于渐进式的自主创新。渐进式自主创新是通过对原先技术的消化吸收,或者直接在原先技术的基础之上通过创新主体的二次创新来达到创新的目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典型的新兴高科技产业,其自主创新能力与产业内长期的高素质专业的科研人才数量积累、产业相关的专利申请数量、研发设备状况先进程度以及创新体制效率性等都密切相关。加快技术积累可以使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自主创新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减少时间和资金成本,有效地利用后发优势,借用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迅速地改变产业现有的研发模式、装备水平以及技术知识存量,通过实现跳跃式的技术积累,从而加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2、技术合作

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这种新兴技术产业而言,由于外部市场还没有完善和成熟,而且前期企业及产业的投入研发成本过高,在这种环境下,对自主创新的负面影响也是比较大的。Barlow的研究表明,加强合作与跨组织的知识集成,对于项目的成功与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技术合作有助于新能源汽车企业在自主创新过程中克服制约其研究开发能力成长的技术瓶颈,通过对企业自身积累技术和合作引入的技术的集成利用,可以有效地摆脱“木桶效应”的束缚,在更高的技术平台上开展自主创新活动。由于国外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更早,建立与国外的技术合作对提升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此外,江小涓等的研究证明,外商直接投资(FDi)这种模式能够在相当程度上改善我国企业的技术研发水平和工艺状况。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产品构成以及创新过程比较复杂,与传统的汽车研发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在进行自主创新的过程中,需要选择和集成外部的技术。我国新能源汽车的研发起步晚于国际上发达的汽车生产国,因此技术合作对于具有后发优势的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而言也是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

3、创新环境

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市场尚未成熟的外部环境下,其健康发展与否深受外部创新环境的影响。创新环境可以分为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两种类型。硬件环境是指自主创新的物质资源、基础研发设施以及生产环境设施等,它们决定了产业技术创新的重点领域和技术创新发展的不同阶段。软件环境是指自主创新的观念、制度和产业文化等,它们共同影响了产业自主创新的效率和效果。具体的软件环境包括政府政策环境、创新制度环境、市场环境、科技资源环境、融资环境以及信息服务环境等诸多方面。由于新能源汽车是一种典型的新兴产业,在研发成本和市场风险都很高的不利环境下,只有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才能使新能源汽车产业能够高效率地自主创新,提升其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美国政府近年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研发项目上就一次性投入20亿美元,此外德国政府也准备计划长期投资140亿欧元建设电动汽车创新平台。

就国内新能源汽车的研发趋势来看,我国科技部联合财政部、工信部等组织实施“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试点专项,重点对动力电池与电池的管理系统、电机驱动与电力电池总成、电动汽车智能化、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插电增程式混合动力系统、纯电动系统六个方面进行研发部署,目标是到2020年建立完善的电动汽车系统科技体系和产业链。就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状况而言,政府政策环境是创新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在当前初始阶段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有着其特殊的产业特征,除了前面所说的技术积累以及研发力度以外,整个产业的外部环境还需要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目前新能源汽车在国内仍面临着政策热、市场冷的尴尬局面,这就需要政府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生产以及销售环节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三、新能源汽车产业自主创新体系的组织模式

1、集群式创新

集群式创新是指创新主体通过联合建立产业集群,发挥集群效用来提高效率,进而提高集群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就新能源汽车产业而言,首先通过汽车产业集群能够有效地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从而为技术创新建立高效率的平台。集群集中度以及集群内企业的创新行为都影响着集群式创新的效果,同时政策支持、创新文化等外部因素也影响着其状态。集群式创新受到了国外汽车产业的重视并实际运用,在传统汽车行业中,如美国著名的车城底特律、德国的车城斯特加特以及日本的丰田城,它们都是通过汽车产业集约化,从而达到集约优势的目的。我国汽车产业园的兴起也反映了集群式生产模式的优势,它通过整合汽车产业链的相关上下游产业,有效降低了生产和创新成本,提高了产业的集约集中度。集约式创新的影响不仅反映在传统汽车产业上,还更加明显地反映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中。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具有研发难度大、时间周期长等特点,因此通过集约式创新能够取百家之长,可通过产业内优势互补来进行创新。集群式创新组织通过有效的技术互补,提高了集群内部企业沟通交流的效率,并为其构建长期合作关系、自主创新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使集群式创新具有规模经济。

2、产学研合作

创新产学研合作创新是一种共同创新模式,是通过生产企业、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而互相利用资源来进行创新的活动。生产企业的实际生产创新优势、高等院校的科研理论创新优势以及研究机构的研发创新优势互相结合提高了创新的成功率,并能够分担创新成本。这种合作模式也受到国外发达国家的推崇,美国、日本和德国等分别建立了本国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尤其是美国,其作为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发源地,建立了多种产学研创新模式,如大学和企业联合组建科技工业园、建立企业孵化器等。2016年由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促进会和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联合组织的“中国互联网+新能源汽车产学研合作联盟”在山东成立,它就是通过联合国内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具有各自优势的产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一起进行互联网+新能源汽车的创新研究。通过产学研合作创新,能够提高创新能力并促进科研成果转变成为企业的产品,达到显著的创新成效。因此产学研合作创新在新能源自主创新活动中也是十分重要的组织模式。

3、模块化创新

模块化设计和生产广泛地运用于各种产业中,包括汽车制造业,模块化创新提高了创新的速度,提高了效率并减少了创新成本。模块化创新适用于复杂系统的创新,通过分散模块化可简化创新主体的结构,生产企业可以将自己的优势模块进行创新研发,而将短板模块借助外部的力量进行创新,这样可以使其能够专注自身的研发活动,提高创新效率。德国西门子是制造动车研发系统的著名企业,它通过成功构建模块化研发制造,按照模块的功能分别交由对应的子公司进行研发设计,然后再整合资源进行整车制造,这样使其生产效率得到了提高。新能源汽车的模块化创新有着其必要性,从模块功能上看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可以划分为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及其控制系统以及整车制造等模块,其中电池和电机的控制模块是新能源汽车不同于传统汽车的关键模块,按照模块的重要性分别进行创新研究,同时在其中考虑集约化创新以及产学研创新等综合模式,将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自主创新活动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四、政策建议

1、企业层面———加强产学研结合

建议企业加强对高素质科研人员的引进和培养,切实参与到产学研的合作创新模式中去,有效利用高等院校以及科研机构的研发平台,建立高效的合作机制,并最终形成自己的研发系统,鼓励科研人员全方位掌握国外的同类先进技术,最终将其变化成自身特殊的科研成果。对于新能源汽车企业而言,自主创新的意义不仅仅是新能源技术方面的科研活动,还有管理模式、企业战略等方面的自主创新。在当前国内外都在探究新能源汽车的阶段,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只有探索出适合自己本身情况的自主创新体系,全方位提高其创新能力,才能最终实现高效率的自主创新,最终达到新能源汽车企业与产业共同进步的双赢局面。

2、产业层面——鼓励集群式创新

产业具有综合性、集成性和网络性。新能源汽车产业不仅仅只是包括了全部相关的汽车企业,它还包括整个产业链上对其产生影响的组织和机构。因此,产业层面应从整体上来提升其自主创新能力,扩大产业的联系范围,除了具体的生产企业以外,还包括其他的组织和机构,如高等院校、政府服务机构以及金融机构等,有效提高产业内部以及外部机构的合作效率,为产业自主创新服务,从而提高产业的创新效率。提高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效应,将促进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而提高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集成创新能力,则需要重视新能源汽车技术核心技术的共同研发、集成创新。如果企业科研部门闭门造车,仅仅是单独开发某一项技术创新而忽略了集成创新,将很难形成更强的竞争力,因为集成创新的意义远高于个别技术创新。

3、国家层面——进行政策扶持和引导

国家政策扶持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的保障。正是在我国近年来不断出台新能源汽车产业优惠政策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产业才能够迅速的发展,这也表明国家的扶持政策取得了实际效果。针对新能源汽车市场,建议继续实行财税优惠政策,降低新能源汽车的购置税并加强购车补贴将会促进新能源汽车市场化进程。产业的发展终究需要市场的支持,当前新能源汽车消费门槛高,是阻碍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针对新能源汽车技术,建议在符合wto规定的前提下,继续推行降低引进新能源汽车相关技术的关税,并加强后期的消化吸收工作,鼓励国内外广泛地进行技术交流等,以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技术升级。

参考文献

[1]傅家骥、施培共:技术积累与技术创新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6(12).

[2]顾乃康:技术积累和国际生产[J].世界经济研究,1996(4).

新能源汽车创新技术篇3

摘要:新能源技术、轻量化和智能化是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汽车材料的创新和应用是推动我国由世界汽车工业大国走向强国的必由之路。为了培养具有源头创新能力、车辆工程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交叉的高端人才,该文介绍了同济大学“材料-汽车-新能源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设立,为我国学科交叉和创新型汽车工业人才培养探索新路。

关键词:车辆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交叉源头创新未来汽车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8(a)-0150-03

SubjectCrossingtalentCultivationforSourceinnovationofFutureautomotiveindustry

LinJian

(SchoolofmaterialsScienceandengineering,tongjiUniversity,Shanghai,201804,China)

abstract:newenergy,lightweightandintelligenttechnologiesarethefuturedirectionoftheautomobilerevolution.theinnovationandapplicationofautomotivematerialsistheoneroutetochangeChineseautomobileindustryfromindustrialgianttothepower.inordertocultivatetalentswithsourceinnovationabilityandsubjectcrossinginvehicleengineeringandmaterialsscience&engineering,thematerials-automobile-newenergyinnovationexperimentationareaforinter-disciplinarytalentcultivationintongjiUniversitywasintroducedinthispaper.anewkindsubjectcrossingandinnovativetalentcultivationsystemforautomotiveindustrywasalsodiscussed.

Keywords:Vehicleengineering;materilasscienceandengineering;Subjectcrossing;Sourceinnovation;Futureautomotive

自1886年第一辆汽车诞生以来,人类社会生产与生活发生了深切的变化。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已经成为许多工业大国的支柱产业。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开始自主建设汽车工业,并于20世纪80年代起通过大规模引进和消化吸收、自主开发,我国的汽车工业已发展成为世界汽车大国,产量占全球第一,不过在汽车技术领域与国际先进国家仍有较大差距[1]。

随着人类社会对资源消耗的大幅增加,化石能源短缺、温室效应、环境污染已成为人类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而建立在大规模资源消耗的汽车工业则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新能源技术、轻量化、智能化已成为未来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诸如:锂电池、轻量化材料、传感器材料等一大批汽车新材料不断涌现,成为新一轮汽车工业革命的源头动力[2]。

1我国汽车相关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需求

为了培养我国汽车工业研发、技术与管理人才,国内一些高校相继建设了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等一批汽车类专业,成效显著。但目前该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我国汽车工业发展模式相近,即偏重于汽车生产制造和汽车服务保障,各高校车辆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3,4],在汽车技术源头开发创新人才培养上则有所欠缺。近年来,我国许多高校在车辆工程等本科专业教学实践中已逐渐认识到,单纯偏重于车辆机械工程领域的教学模式已不完全适应汽车产业的高端人才培养所需,因此,相继开展了跨学科培养试点。如同济大学汽车学院近年来除了在车辆工程专业中新增了“新能源汽车”专业方向外,还与工业设计相结合建立了汽车造型专业人才模式创新实验区。江苏理工学院将车辆工程与电子信息工程两个专业相结合开展了跨学科人才培养试点。许多高校相继开设了一些汽车材料类课程,为车辆工程或材料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增加了一些跨学科元素。[5-7]

自古以来,材料科学始终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石、推动现代工程技术创新的源头动力。未来汽车技术的变革离不开在汽车材料领域的源头创新[8-11]。在目前国内高校车辆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一般偏重于机械、汽车技术方面的知识点教学,而对于汽车生产所用材料科学领域的知识点则多局限在应用范围,汽车工业人才的培养缺乏汽车材料科学与技术研发领域的积淀。

因此,为了适应国家对汽车产业发展的新需求,培养兼具汽车材料源头创新和汽车设计制造创新的高端研发和工程技术人才,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汽车学院结合各自优势,强势联合,在国内首创“材料-汽车-新能源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将新材料与新能源技术、汽车技术有机结合,重点培养服务于新一代汽车工程技术与汽车材料创新、具有源头创新思维的汽车产业领域高端人才,以满足国家发展之急需。

2创新实验区建设理念及思路

从现有的本科培养体系来看,车辆工程专业是研究汽车等各类车辆的理论、设计及制造技术、培养从事上述领域高级研发和工程技术人才的本科专业,目前我国数十个高校开设了此类专业。该专业除了要求掌握必需的车辆工程专业知识外,还要求具备扎实的力学、电工、电子、机械、设计等方面的工科基础知识。其主干课程包括车辆工程、机械原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设计、电工与电子技术、汽车构造、汽车理论、内燃机理论、汽车设计等。

材料类专业则是全国综合性高校大都拥有的本科专业,是一类涉及材料学、工程学和化学等方面知识的宽口径专业,其以材料学、化学、物理学为基础,重点研究材料成分、结构、加工工艺与其性能和应用。材料类专业又可细分为材料科学与工程、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等本科专业或专业方向,随着新材料研究和应用开发的不断深入,功能材料、纳米材料、光电子材料等一些新的本科专业也都有招生。

2014年在上海汽车集团考察时就强调,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未来汽车的发展必定围绕着新能源技术、轻量化节能减排和智能化方向发展,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在汽车材料上的进行不断创新,才能进而实现汽车技术上的变革。

为了培养服务于未来汽车工业领域源头创新、能够从事新能源、轻量化、智能化汽车相关材料、装备及整车开发的综合性高级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人才,同济大学近年来通过不断深入研讨汽车、材料、新能源技术领域学科交叉及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于2016年设立了“材料-汽车-新能源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并正式对外招生,以培养兼具物理、化学、力学、机械、设计等工科基础知识以及材料科学与工程、车辆工程等必备专业知识的学科交叉复合型拔尖人才为目标,定位于依托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同时与车辆工程专业开展学科交叉密切合作,在未来汽车产业紧缺人才培养上协同创新,为未来汽车工业的发展和新一轮变革提供源头推动力。

3创新实验区的课程体系建设

在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中,分别开设了物理、化学类基础课程、电工、设计等工科基础课程以及大量材料类专业课程,专业总学分为175。而车辆工程为5年制本科专业,除了大量的车辆工程专业课程外,还开设了力学、机械、电子、电工等工程基础课程,5年总学分达211.5,即使在扣除其第二外语课程设置后,总学分也高达179.5学分。由于国家及学校对本科教育的总学分有严格的限制,因此,创新实验区的课程体系设置不能简单合并两个专业的课程体系,需保证学生有适宜的课堂学习强度和足够的课外学习时间。

因此,在设定实验区课程体系建设目标时,根据人才培养定位,遵循以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为基础、融合汽车工程核心课程教学、强化新能源技术、轻量化技术、智能化技术等特色交叉课程教学的培养模式,开展复合型人才的教学与培养工作。创新实验区课程体系在保证完整的材料类专业基础课程体系和必要的物理、化学类、电工、设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增加车辆工程类专业基础课程和必要的力学、机械等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同时大规模开展材料-汽车-新能源技术学科交叉课程建设,在保证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必须的专业课程总学分和毕业要求基础上,同时满足车辆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要求。

因此,在创新实验区的课程设置中,除了开设高等数学、普通物理、三大化学、电工学等理工科基础课程外,还增设了理论力学、机械原理、机械制图、制造技术基础等力学、机械类基础课程。在材料类课程中则保持了材料概论、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材料研究方法等全部材料专业基础课程以及材料力学性能、材料物理性能、功能材料学、功能材料制备工艺基础等重要专业课程。对于车辆工程专业课程来说,则根据创新实验区培养目标开设了车辆工程导论、汽车理论、汽车构造、车用新能源及动力系统、自动控制原理等核心专业课程。与此同时实验区通过深入研讨开设了诸如汽车工程材料、新能源材料、轻量化汽车技术与材料、车用传感器技术与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概论等学科交叉课程,同时两院合作设立了材料专业与车辆工程专业综合实验、车用新能源技术及材料综合实验、汽车构造实习等一批学科交叉型实验实践类课程。这些学科交叉课程的设立不仅使创新实验区学分分布可满足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要求,也能够满足学生在车辆工程专业继续深造和就业的要求。同时创新实验区的总学分控制在17分,保证了学生能顺利完成在4年本科阶段学习。(如图1)

为了进一步加强材料-汽车-新能源技术学科交叉领域的高端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采用本-硕-博贯通式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通过本科阶段学习训练,完全具备同时在材料科学与工程、车辆工程专业继续学习深造、工作的能力。学生可以通过选拔进入材料科学与工程或车辆工程专业的研究生阶段学习,同时也提供赴美、英、法国等知名高校进行国际联合学位培养的机会,以培养在汽车工业领域国家急需之才。学生也可以经过本科学习直接进入汽车、新材料、新能源等相关行业工作。

4结语

创新实验区的学生经过创新实验区的跨学科模式人才培养,将兼具材料学科和车辆工程的专业知识,材料研究和汽车工程开发相结合,在车用材料开发时直接掌握汽车应用之需,而在汽车研发和生产、维护时则明晰各类车用材料的特点和可能面临的挑战。材为车用,车以材先,对于现代汽车工业的发展和未来汽车技术源头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同济大学将在创新实验区的建设中不断探索,优化并健全实验区课程体系,并由学科交叉型本科教学逐渐向教学、科研并重的研究生跨学科培养延伸,并希望在不久将来建设成一个汽车材料相关学科交叉新专业,为我国汽车工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强力支持,同时为高等教育跨学科融合式人才培养树立典范。

参考文献

[1]吴斯.追逐数十载中国汽车工业落后之痛缘何还在[n].现代物流报,2016-5-13(C3).

[2]唐科祥.浅谈汽车未来发展趋势[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6(4):148-151.

[3]王旭飞,康芹,施绍宁,等.地方院校车辆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4):50-52.

[4]陈茹雯,张雨.车辆工程专业同质化现象探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11):156.

[5]张兰春,赵景波,刘晓杰.车辆工程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4,20(6):112-114.

[6]王天国,罗成,李建.面向汽车工业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时代教育,2015(18):5.

[7]常颖,李晓东,魏志勇.汽车材料类课程整合及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实验室科学,2014,17(6):190-192.

[8]牟宁博.关于汽车新材料的应用现状及发展探讨[J].化工管理,2016(4):89.

[9]周贺祥.汽车用新材料的应用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2016,44(2):41-42,45.

新能源汽车创新技术篇4

补贴性政策将有效刺激市场需求

应对全球扑朔迷离的经济形势,中央政府的政策着眼点立足于扩大内需和促进结构调整。除了通过正确的经济政策抑制非理性资产泡沫、防范通货膨胀、打击投机型购房行为外,也采取激励性政策措施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这种差异性政策取向的信号就是,要在抑制物价不合理上涨的同时保障经济的平稳增长。2009年,我国以销售1300多万辆汽车稳居全球第一,为保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2010年经济增长的目标实现,仍需要汽车工业引领增长。在许多国家把下一个产业竞争的重点放在新能源汽车方面,而中国的经济增长还离不开对汽车产业的路径依赖时,在汽车销售旺盛时期以补贴性政策启动新能源汽车市场,对于扩大汽车市场需求和优化汽车工业结构都极为有益。

这一政策明确规定,在上海、长春、深圳、杭州、合肥5个城市启动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工作。中央财政对试点城市私人购买、登记注册和使用的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和纯电动乘用车给予一次性补贴。补贴标准根据动力电池组能量确定,对满足支持条件的新能源汽车,按3000元/千瓦时给予补贴。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每辆最高补贴5万元,纯电动乘用车每辆最高补贴6万元。补贴资金拨付给汽车生产企业,按其扣除补贴后的价格将新能源汽车销售给私人用户或租赁企业。试点期内,每家企业销售的插电式混合动力和纯电动乘用车分别达到5万辆的规模后,中央财政将适当降低补贴标准。

相对于传统的汽油汽车来说,新能源汽车因为结构性原因增加了电池等功能,成本相对较高。与传统汽车比较,目前混合动力汽车成本高出30%~40%,纯电动汽车成本高出40%~50%,燃料电池汽车成本高出100%。显然,在同等条件下,新能源汽车并不具备价格竞争优势。但是,由于新能源汽车具有减少尾气污染和碳排放的特点,比传统能源汽车更符合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要求。对于新能源汽车减少负外部性的发展方向,给予一定的补贴与扶持合情合理,毕竟许多减排性的投入也来源于财政资金。当然,也有一些学者提出,这种补偿应该借助征税的形式,由使用传统能源汽车的消费者补偿给使用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而不作为汽车消费者的群体则不应该承担相应的补偿责任。不过,笔者从汽车行业专家了解到,国外一些老牌汽车厂商有在2011~2012年生产新能源汽车的规划。政府在短期内利用国内汽车销售利好势头,采取财政性激励政策,当然有尽快从布局上促进本土车企形成新能源汽车生产能力的考虑。

根据我国高铁建设的经验,先刺激市场需求,扩大产业规模,而后在产业扩张中促进技术创新,是一条可行的提升产业竞争力之路。由于纯电动汽车中电池组件等产品占用较多成本,在规模化的市场需求没有形成之前,纯电动汽车与普通汽车相比缺乏明显的价格优势。因而,通过政府补贴的办法先行削减纯电动汽车的价格竞争劣势,激发市场的购买活力、扩大市场规模,然后在规模扩大与竞争加剧中引导和促进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创新,有助于在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中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全球竞争中后来居上。

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

发展新能源汽车关系到国家汽车产业竞争能力的提高,也攸关各地未来汽车产业的竞争地位。在任期政绩目标制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存在着做大经济规模的冲动。尤其是在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推动下,无论是财政还是银行部门都主动积极地为大项目提供资金支持,而地方的规划部门也积极搜罗新的投资项目,新能源汽车无论是从投资规模还是市场前景看都符合地方经济扩张的现实要求。实际上,近年来不少省市地方政府多方支持企业的电动或者混合动力汽车项目,推动企业在即将到来的新能源汽车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这种产业化前的竞争态势已经导致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技术创新不断涌现。不久前,笔者在随北京市政协科技委员会对在北京大兴采育开发区进行调研时发现,北汽新能源汽车公司经过几年探索,已在一定程度上掌握整车匹配技术、电驱动技术和控制系统技术三大领域的核心技术,以此为基础,公司引进电机、电池和辅助系统,为规模化产业扩张做好了技术准备,立足于在短期内成为具有新能源汽车改装、生产资质及具备新能源整车研发、生产、销售能力的企业。

但是,应该说,目前出台的政策还有不尽完善之处。比如,从试点城市看,虽然北京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已经有一定进展,政府部门也作了一定准备,消费者对购买新能源汽车存在一定期待,但北京却还不是新能源汽车的试点城市。与此类似的还有重庆,重庆长安汽车在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研发方面也取得重要进展。因而,希望在出台细则的时候考虑区域之间的平衡和相关区域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基础。中央政府的政策支持也应该为北汽新能源汽车公司、重庆长安汽车有限公司这样的企业打开市场扩张之门。

配套性的政策支持除了来自中央政府以外,也涉及到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试点城市应该加强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以便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供便捷、安全的充电条件;相关区域政府还应该削减对新能源汽车的各类限行及限制性措施,以便诱导消费者对节能环保型新能源汽车的购买需求;把新能源汽车扩展到出租行业与公务用车范围,形成一定的刚性购买需求,进一步扩展市场空间。与上述政策相关的,应对示范运营的出租车公司给予一定的税费优惠,并以一定的减免费优惠鼓励新能源出租车取得运营牌照;尽快出台充电站、充电桩、充电接口的国家标准,以便新能源汽车充电过程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配套性的零部件生产基地,建立新能源汽车快捷、高效、完整的产业链。

从全国来看,还需要设置一定的技术准入门槛,在鼓励企业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同时防止一哄而起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发生。对于汽车企业来说,既要看到在政府政策引导下巨大的市场需求,也应该看到这一行业技术含量高、初始投资规模大、未来竞争激烈等因素,在选择进入市场时一定要做好可行性研究工作。技术创新决定竞争地位

多年来,我国一直把新能源汽车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领域。据相关方

面提供的材料,我国科技计划累计投入近20亿元,分别组织实施了“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确立了“三纵三横”的研局。所谓“三纵”是指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三种整车技术,“三横”则是指多能源动力总成系统、驱动电机、动力电池三种关键技术。应该说,整车技术与其中的关键技术在新能源汽车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三纵三横”只是一个惯常的说法,显示技术创新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有关方面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基本掌握了新能源汽车技术,建立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技术平台,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关键零部件体系,开发出一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产品,实现了小批量的整车生产能力。其中,在混合动力汽车方面,我国在系统集成、可靠性、节油性能等方面进步显著,依据不同混合度方案,实际路况运行节油10%至40%,混合动力整车产品开始小批量进入市场;在纯电动汽车方面,我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使用大容量锂离子动力蓄电池的纯电动客车曾在奥运中心区规模应用。纯电动轿车具有成本优势,已开始小批量出口欧美,国内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加大;在燃料电池汽车方面,我国的整车集成技术、动力平台的成熟性,整车的可靠性有了新的提高,无故障间隔里程与国外同步达到3000公里,并取得了“新一代整车控制器”、“两挡变速器”、“氢电系统安全性碰撞”等一批原创性研究成果。

但是,应该看到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明显短板:一是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的产业链尚未形成,零部件的生产能力与技术水平无疑会影响到整车质量与规模;二是我国目前的动力电池在性能和成本方面离整车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如何研制出成本低、重量小、持续能力强、使用寿命长的电池,已经成为破解新能源汽车难题的关键,但在磷酸铁锂电池、锂离子电池配方权等技术研发方面,国外的研究者拥有技术专利;三是我国在混合动力整车共性技术包括高效内燃机、先进变速箱、轻量化技术和机电耦合技术还有待突破,混合动力整车的核心集成能力、动力系统优化和匹配技术也有待提高。可以说,我国在新能源汽车生产的技术方面有强有弱,不很平衡。

但总体上看,我国在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创新方面与欧美日等主要汽车先行国家有一定差距。不过,从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经验看,放开市场有助于在竞争中促进汽车行业的技术创新。在传统能源汽车生产历程中,我国曾通过改变定点生产的格局和强化市场竞争,实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并在竞争和规模化生产中降低价格使消费者受益。在新能源汽车生产方面,放开市场不仅会促进技术创新。还会促进城市环境改善。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数据,预计到2020年,城市地区汽车数量将比1995年增长1.2亿到1.5亿辆,未来数十年汽车数量的增长将加剧目前已十分严重的城市空气污染。既然新能源汽车是公认的汽车产业发展方向,有明显的节能减排效果,通过放开市场和利用财政资金弥补新能源汽车价格竞争不利的方式,有助于在一个新的价格起点上形成有效的竞争格局。而竞争,是促进技术创新的有效手段。

在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发展方面,应该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应考虑尽快明确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国家战略和技术路线,针对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技术,要尽快建立统一的国家标准,以对市场起到规范、指导、示范的作用,避免新能源汽车产品无序发展;同时,要鼓励企业建立合理竞争与分工合作关系。要鼓励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建立战略联盟,形成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和收益共享的制度与规则,在合作创新与开放创新中提高国内企业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的创新能力。当然,国家也应该有相应的配套政策,对于那些能够破解关键技术瓶颈的企业给予让度市场份额的奖励,促使企业在产业化过程中不仅有扩张生产能力的冲动,而且有推动技术创新的动力。

新能源汽车创新技术篇5

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必然带来了诸如石油大量消耗、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一系列负面影响和问题。为应对日益突出的燃油供求矛盾和环境污染问题,世界主要汽车生产国纷纷加快部署,大力发展和推广应用汽车节能技术,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家战略,加快推进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国际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未来10年将迎来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目前我国汽车产销规模已居世界首位,预计在未来一段时期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必须抓住机遇、抓紧部署,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促进汽车产业优化升级,实现由汽车工业大国向汽车工业强国转变。

张梅颖: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是汽车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方向

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在出席亚洲制造业协会主办的2012全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峰会时表示,汽车产业发展到今天,已经有100多年历史了,过去汽车是稀缺商品,进入不了家庭,油耗问题、排放问题也引不起大家的广泛关注。可是,今天的情况却发生了巨大变化;全球汽车保有量已经突破10亿辆,我国已经达到1亿多辆,汽车已经成为大众的代步工具。汽车在给大家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带来了城市拥堵、空气环境污染、能源价格高攀等诸多不利影响。

汽车产业发展的历史岁月里,经历了无数次重大的技术革命,但是始终没有摆脱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和污染物的排放。尽管,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已经从美国转移到中国,但是中国也已经感受到了汽车快速增长所带来的巨大压力。所以,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汽车工业不应该再追求数量的快速增加,而是抓住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良机,实现汽车产业新一轮重大的技术革命。

张梅颖认为,发展新能源汽车,应在重大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新能源”,其实质是直接通过电池作为动力来源,取代原有的化石能源。但是,新能源汽车并不仅仅是将传统的内燃机搬下来,安装两块电池上去那么简单。纯电驱动是对燃油动力的革命性变革,具有零排放、零污染的特点,彻底减少了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并能快速拉动相关领域如高性能电池、新型电机、电控系统、基础设施及汽车智能化等方面的创新和发展,是将来的带动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国不仅拥有生产电动汽车关键原料锂和稀土的资源优势,电动汽车全球刚刚起步,我国已有的技术基础和发达国家处于同一个起跑线,而且知识产权、技术壁垒尚未形成,国际标准制订,竞争格局尚不明确。“先入为主”、“快者通吃”是产业竞争的特征。

任何一项新兴技术在发展初期难免都要经历一个粗放式的发展阶段,但并不是每一家汽车厂商都需要去做许多基础性的工作。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将造成许多内耗,也不利于新兴产业的技术突破。张梅颖强调说,我国的汽车产业“小而散”的问题始终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一家年产不到20万辆产能的汽车厂家,既在生产乘用车,又在生产商用车,产品覆盖轿车、客车、货车各个领域,每一样产品做都非常粗糙,每一样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都不高,这样的企业又怎么能够投入很多的精力去做新能源汽车的研究呢?因此,发展新能源汽车应将有限的资源优势整合起来。集中攻关。国家必须以较大的政策和资金投入,加快研发自主知识产权体系,制定技术标准,实现电动汽车产业化。尽管电动车发展是一个漫长过程,很难近期盈利,满足各级领导的当下政绩要求,但是以中国目前的优势来分析,争夺产业未来领导地位,将决定中国汽车发展前途。

李毅中:打造结构优化、技术先进的现代汽车产业

汽车产业是带动上下游产业、拉动消费、扩大内需、稳定出口、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未来十年是汽车行业加快转型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攻坚时期。中国汽车产业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世界汽车产业发展新趋势,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汽车,坚定不移推动传统燃油汽车节能减排,大力扶持自主品牌汽车和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积极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推动企业“走出去”,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企业集团。打造结构优化、布局合理、技术先进、环境友好的现代汽车产业体系,建成世界汽车强国,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

一是加强统筹兼顾谋划发展。要坚持节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并举发展,一方面,实施以纯电驱动为取向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重点推进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产业化,加快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另一方面,以快速降低-汽车燃料消耗量为目标,大力推广普及非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节能内燃机汽车,提升汽车产业整体技术水平。我国从2005年开始,分别实施了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第一、第二阶段标准,我国乘用车平均油耗从2005年的每百公里9.5升,用了六年时间下降至2011年的7.5升。新的第三阶段标准要求,到2015年当年生产的乘用车百公里油耗要下降到6.9升,比第二阶段标准又加严了20%。根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到2020年,要再进一步下降至每百公里5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通过对乘用车生产企业进行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和分阶段目标值的核算管理,将新能源汽车也统一纳入核算。研究建立基于汽车燃料消耗量水平的奖惩制度,促进企业研发生产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加快推进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

二是组织行业技术攻关创新发展。在发展新能源汽车方面。近年来,在电池、电机、电控三个关键技术领域,开展了大量研发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总的来看,由于存在各自为战,重复投入的状况,而没有取得关键性进展。如锂电池的现有水平,能量密度只有0.1千瓦时/公斤。一次充电行驶150公里,电池重量超过200公斤,离产业化、市场化尚有较大差距。事实说明。必须组织行业开展技术攻关,产学研用密切结合,集中各方力量尽快突破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内燃机汽车的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应进一步组织对发动机、变速箱、电控技术的攻关、交流,加快自主品牌的培育和推广。

三是坚持标准先行规范发展。要高度重视发挥标准法规的先导和规范作用。截至目前。中国已实施了涉及电动汽车整车安全、动力电池、燃料消耗量试验方法、充电接口,通信协议等61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出台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初步建立了新能源汽车标准法规体系。目前,我们正在研究和制修订电动汽车技术条件、试验方法、充换电站等多项相关标准。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标准体系。需要强调的是,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对新能源汽车安全标准的研究与制定,特别是动力电池安全标准、检测等方面,早日建立与产业发展和能源规划相适应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标准体系。

四是加强市场培育带动发展。截至目前,中国已在25个城市进行了公共服务领域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并在6个城市开展了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工作。据初步统计,示范推广各类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累计达1.6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超过8千辆,建设和安装各类充电站、充电桩1万多个。在市场培育和推广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尚需改进的问题。由于一些相应的配套政策没有跟上,组织措施不够落实,实际推广数量未实现计划目标。

五是加大政策支持促进发展。为支持和鼓励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我国政府在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完善相关管理措施。主要包括:实施节能汽车推广政策,对购买1.6L以下以使用内燃机动力为主提前达到下一阶段燃料消耗量标准的乘用车给予每辆车3000元的补贴,鼓励节能汽车消费。截至去年年底,已补贴推广近460万辆。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对示范试点的新能源汽车按节油率和电池能量比进行补贴,鼓励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出台税收优惠政策,了《车船税法》和《车船税法实施条例》,对节约能源、使用新能源的汽车减免车船税。下一步,建议继续加大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强税收政策对产业发展的杠杆调节和引导作用,建立起长期稳定的鼓励和约束政策体系。

张相木:理性发展新能源汽车

我国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起步比较早,经过十来年的探索和努力,取得了许多的成果和重要的进展。正因为这样,一段时间,业界出现了一种倾向,在一些人当中产生了心浮气躁,甚至急于求成的心理。比如有人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跟世界处于同一起跑线,也有人认为我国在很多领域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了,还有人说可以抓住新能源汽车这个机遇,实现中国汽车工业弯道超车。虽然最近一段时间,行业内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应该更理性,也更冷静了。但是,也出现另外一种倾向,最近推广应用示范也好,还是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试点也好,效果不是太理想。原因就是说核心技术不掌握、配套体系不健全,另外,在实际试运行过程当中,也出现了一些情况,比如说杭州的自燃,深圳的碰撞起火等事故。本来作为新的事物的发展,出现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是正常的,其实美国也出现过电池起火的事故,其他国家也有,我们关键还是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但是实际上现在出现有的人在发展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的信心和热情上有所减弱,有的企业甚至知难而退了,这两种倾向都是不可取的。

实际上在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上,中国比发达国家更重要,更紧迫。因为,发达国家汽车保有量现在基本保持稳定,而中国的汽车保有量刚刚超过1亿辆,占全球的10%,但人均保有量只有世界平均的一半。中国的汽车保有量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还有一个稳定增长的过程,预计到2020年,保有量会再翻两番,同时也意味着我们的排放和油耗还会翻两番。所以,对中国来说,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不是跟潮流,也不完全是汽车工业转型升级的需要,这是一个国家的战略。所以,我国必须坚定不移地去发展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但是,要做好这件事,必须正视差距、正视困难和挑战,坚定信心。迎难而上,脚踏实地,推进发展。

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是,要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的道路。一个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更何况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在全世界也都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国外一些新的探索成果,包括电池隔膜的工艺,生产隔膜的装备等,对我国是保密的。所以,只要坚持自主创新,有了属于自己的成为,才能够在合作竞争中争取到更多的发言权。

赵玉海:发展电动汽车的四大挑战

从国际汽车工业发展趋势看,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与突破。面对气候变化和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压力,汽车工业的主产国都认识到电动汽车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2011年中国政府把电动汽车列入未来重点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加快培育通过科技创新实现技术转型和自主发展,这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必然之路。

新能源汽车创新技术篇6

专家表示,“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战略机遇期,新能源汽车基础产业结构发展的好坏决定我国抢占未来全球经济新增长点的质量,决定我国汽车工业产业结构升级、动力系统转型能否顺利实现,是实现汽车工业由大变强的一个重要战略机遇。

坚持创新借鉴优势

《“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研究试验基地建设,研究开发新能源汽车专用平台,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进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国家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监理咨询专家组组长王秉刚表示,目前,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相关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还不是很强,亟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基础研究、共性技术攻关为支撑的创新体系,同时加大自主研发的投入。王秉刚认为,具有领先的产品研发能力、优秀的质量控制体系以及坚实的经济实力,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应当具备的条件。

科技部电动汽车重大项目管理办公室宁国宝博士认为,当前,开放式创新、组织网络式发展、更大范围地利用协作技术成为全球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趋势。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依赖高科技、新材料、新能源、通信等多产业联合推动,需要多学科技术交叉融合。

宁国宝表示,开放式协同创新机制是解决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分散和核心技术竞争力弱等实际情况的必然选择。为此,在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过程中,应深化技术创新联盟、产学研合作等形式的内涵,调动全国优势资源,形成一个能真正代表国家水平的、开放的、相互尊重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国家联盟。

在肯定坚持自主创新的同时,宁国宝也表示,虽然我国在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活动及示范推广工作上走在全球前列,但还应充分借鉴国外汽车企业先进的价值链体系,以此更好地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

据了解,经过连续两个“五年规划”的支持,我国基本掌握了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开发了以插电式混合动力、纯电动、燃料电池为代表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技术平台。截至目前,累计开发了300余款新能源汽车整车产品,产品核心技术竞争力显著提高;建立了若干个新能源汽车测试中心;颁布了若干电动汽车国家标准,初步形成电动汽车技术标准体系;形成了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研发、生产配套技术体系;初步显现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东北、长株潭、西南为代表的产业集群,产业环境明显改善。

发展新能源汽车已成共识

作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的国家高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布局正在积极推进之中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院务委员高志前表示,近年来,以襄阳高新区、芜湖高新区、常州高新区为代表的国家高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速,主要是这些高新区大多具备传统汽车工业基础,具有六大相对优势:一是形成了较完整的汽车工业体系,具有制造优势;二是建立了营销服务网络,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具有市场优势;三是得到国家和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具有政策优势;四是汽车产品在国内相关领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具有品牌优势;五是形成汽车产品研发体系,具有研发优势;六是依托重点企业聚集了一批人才,具有人才优势。这些都是发展新能源汽车的重要基础。

作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上最具代表性的高新区之一,襄阳高新区先后被科技部、湖北省政府确定为“全国汽车动力及关键部件产业基地”、“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基地”。

据了解,自襄阳市提出建设“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示范区”以来,襄阳高新区大力扶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取得突出成果。2010年,襄阳高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实现产值118亿元,涌现出东风旅行车、宇清电动汽车、襄阳特种电机、襄阳青山电动车等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明星企业。同时,引导湖北省内外相关产业资源向襄阳高新区集聚,陆续引入亿邦新能源汽车、浩锐动力科技、博富能电池、好好升华等一批新能源汽车领域企业。目前,襄阳高新区新能源汽车以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零部件生产两大环节为核心,并积极向上游材料、下游汽车销售和服务、基础设施配套等领域延伸,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已发展到12家,配套核心企业发展到近50家,相关配套企业共计200余家,初步形成行业规模较大、配套齐全、具有较强增长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常州新能源车辆产业园是常州高新区全力打造的全国节能与新能源车辆研发和产业化的重要基地,目前已有常州黄海汽车有限公司、常州豪爵铃木摩托车有限公司两大整车企业进驻。常州黄海汽车有限公司已与湖南南车时代电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初步达成以资产、技术为纽带的合作意向,共同打造混合动力、纯电动大中型客车生产基地。常州黄海汽车有限公司自行研发制造的混合动力和纯电动客车即将投入商业化运营。

利用芜湖市成为国家节能环保汽车零部件特色产业示范基地的契机,芜湖高新区加大对奇瑞新能源汽车的扶持力度,促进新能源汽车关键部件研发和产业化,目前已引进奇瑞新能源汽车、中集集团、奇瑞中央研究院、明基材料、美国德尔福、盛力制动等60多家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企业入驻芜湖高新区。

面向未来加紧布局

《“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力争达到50万辆。初步形成与市场规模相适应的充电设施体系和新能源汽车商业运行模式;2020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充电设施网络满足城际间和区域内纯电动汽车运行需要,实现规模化商业运营。整体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对此,高志前表示,国家高新区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应与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协调或联合编制新能源汽车区域性发展规划,实现差别化、特色化协同发展;培育发展产业示范基地,示范工作应重点解决技术标准特别是安全标准,以及商业模式和服务规范等问题;探索有效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创新政策,要有利于促进企业创新,提高市场竞争力。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襄阳高新区将依托国家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有利环境,坚持以新能源整车制造为发展重点,以动力电池、电动机、控制系统等三大核心零部件研发生产为着力点,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积极向供电体系、充电设施、充电服务、电池回收、资源再生等相关领域产业延伸。建设涵盖基础零部件、核心零部件、基础设施服务、汽车配套服务等为一体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同时,襄阳高新区将发挥政府产业组织者的作用,大力进行产业链招商,依托现有整车及核心零部件企业,大力吸引国际国内知名新能源整车企业,动力电池、电动机、控制系统等领域的知名企业,积极补全能量回收处理、新能源汽车服务等领域的薄弱环节。

常州高新区坚持政企研联动、产业化带动、城镇化推动的梯次发展原则,按照“一个生产制造基地、两个公共服务平台即公共管理服务平台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一个空港新城特色小镇”的总体功能结构布局,打造全国重要节能与新能源车辆产业园区。根据相关规划,常州高新区新能源车辆产业园将重点加快新能源汽车整车领军企业、动力电池、关键零部件企业集聚,力争到2013年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用3-5时间,将新能源车辆产业园初步建成具有国内外影响的纯电动汽车、电动客车、新能源工程车辆、电机及控制系统、动力电池成组及相关产业链研发生产基地。

新能源汽车创新技术篇7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经营协同必要性措施

中图分类号:F426.471文献标识码:a

China'snewenergyVehiclesoperatingCollaborativeResearch

ZHanGYan

(Schoolofeconomics,wuhanUniversityoftechnology,wuhan,Hubei430063)

abstractCurrently,newenergyvehicleshasjuststarted,becausethetechnologyisnotyetmature,andsubjecttomanyotherfactors,ledtonewenergyvehiclesintheshorttermisdifficulttoachieveindustrialization,whichistheChineseandeventheproblemstheworldisfacing.thispapercanbeanalyzedfornewenergyvehicles,andthusthenecessityofseekingnewenergyvehicledevelopmentoperations,fortheconstructionofnewenergyvehiclessupportsystemisalsoproposedsomeideas,hopingtomakethedevelopmentofnewenergyautomotiveindustrymoredynamic.

Keywordsnewenergyvehicle;operatingcollaborative;necessity;measure

0引言

现如今,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备受关注,而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与使用已经成为汽车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现在,无论是各级政府还是汽车生产厂家,以及消费者甚至是环保部门,都已经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在石油等能源已经日渐匮乏的今天,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将是一条新的出路。目前,我们首先要充分了解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以实际情况为依托而进行科学的战略规划,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寻找出适合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道路与方向。同时,我们也要注意科技实力的提升,要有自己的技术和自己的品牌,使科技成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够使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在国际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也是需要我们认真考虑的问题。

1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分析

1.1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优势

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中,二甲醚汽车、纯电动汽车在技术方面相对领先。同时,丰富的煤炭资源和天然气资源,以及水电、风能、核能和太阳能等方面的具大潜力,都成为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重要资源优势,对于纯电动汽车、煤基二甲醚汽车、天然气汽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氢燃料汽车也要相当的优势。另外,我国廉价的劳动力、大量的研发人员以及完整的工业体系对于产业化生产而言,都具有很大的优势,能够大量降低成本。并且,通过产业的竞争与合作,能够有效防止市场的垄断,能过竞争而带来的成本降低,也是一种优势所在。在我国,国有汽车企业仍然占有较高的比例,政府对其技术开发与推广的辅助与推动对其发展也将产生重要作用。

1.2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劣势

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发展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在技术上,对于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主流技术,如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方面仍有严重欠缺,对于发达国家而言仍有很大差距。在资金上,我国的企业发展速度较慢,规模小实力弱也是不争的事实,国内金融市场也相对滞后。由于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与推广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对于国内企业而言,这也是很难承受的一大压力。在政府方面,虽然我国较有较高的财政收入而且财政增长也相对较快,但在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投入上,仍不及很多发达国家。在人才上,虽然我国具有总量相当大的研发人员,但对于新能源汽车领域,尖端人才依旧非常稀缺,而且研发人员的整体水平也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在产业竞争与合作上,中国的各企业之间也很少愿意互相合作,因此也很难通过合作开发来使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成本降低,这也是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存在的一个问题。

2中国新能源汽车经营协同的必要性

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进程中,我国与其他发达国家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并没有突显出较大差距,所以对于我国的汽车领域而言,当前最主要的任务就是需要掌握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使其能够真正实现产业化发展。想要实现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加强整个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的创新合作。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各个环节的联系都十分紧密,特别是技术研发上,不仅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技术创新的难度也较大,因此如果某一个单位独自进行研发的话,往往很难达到预期效果,这个时候就需要上下游各企业之间的相互配合,通过合作的方式来共同进行研发,以促进技术的突破发展。其次,缺少统一的技术标准以促进产业以协同创新方式更好发展。目前,虽然我国也有很多新能源汽车企业,但由于并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因此企业都各自为政,使得很多研发资源都没有合理配置。因此新能源汽车行业应尽早制定出国际标准,以解决这种愈演愈烈的行业标准竞争。另外,协同创新的方式对于降低研发成本和提高研发效率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技术复杂,通过单独某个企业的研发由于成本较高,很难产生预期的效果。因此通过产业协同创新的方式,即使研发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同时也降低了企业的研发成本,使得产业的创新效率得到整体提高。

3中国新能源汽车经营协同的措施

3.1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

对于新能源汽车而言,我国目前已经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对于行业的整体发展仍然缺少一个战略性的指导与规划,特别是缺少一个强制性的法律法规,以及一个能够使新能源汽车更快更好发展的目标和时间规划。通过以往的经验可以看出,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和普及,强制性的法律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只有通过强制性的法律政策,才能够更快地推动新能源汽车整个产业链的快速发展,才能够使新能源汽车逐渐降低成本,将传统燃料汽车取代。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制定了节能减排的总目标,但对于新能源汽车的使用推广并没有实行强制性措施,也缺乏力度。在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使用与推广上,对于已经成熟的技术,适当的法律强制性手段能够更好地推动新能源汽车的普及与发展。

3.2共同参与的关键技术研发

目前,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仍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已经有了较大的投入,但市场前景依然不确定,因此对于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很多企业并不积极。同时,由于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撑,大部分企业都无法承担。在这个最艰难的时期,就要求国家对这一行业投入一定的扶持与引导,通过科学的资金整合与人才整合,制定出合理的战略部署,通过企业与机构的共同努力使新能源汽车能够更好发展。

3.3积极发展配套政策体系,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目前,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的产业配套还不够完善,执行力度也有待加强。在众多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主体中,很多都是中小企业有及研究所,其中一些甚至都没有汽车的生产资质。根据我国目前的市场准入条件来看,这些企业都将无法跨入行业之内,只能等待被其他汽车生产企业收购或合并,这样对于中国的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也具有很大弊端。所以,对于新能源汽车市场准备条件,可以考虑将这些具有一定科研实力的企业和机购纳入其中,不论其规模如何,都应使其具有市场准备资格。在政策的配套方面,可以将税收、财政、政府采购等政策结综合起来。

3.4在自主研发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国际技术和产业化合作

现如今,国外很多发达国家在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和产业方面都具有十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也在积极推动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因此我国也可以借鉴国外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经验,可以通过跨国技术和跨国合作的方式,来使我国的新能源汽车技术水平提高一个层次,也进一步促进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代替燃料汽车的发展步伐。

3.5加强消费者宣传和教育,扩大新能源汽车用户基础

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很多消费者还同有对其充分了解和认可,因此我国的新能源汽车群众基础薄弱。面对这种情况,企业、研究机构、教育单位以及新闻传媒都应当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宣传力度,普及新能源汽车的有关知识,使得人们更加了解新能源汽车,对新能源汽车产生兴趣。在宣传上,可以多举办一些新能源汽车技术展览,多编写一些新能源汽车的科普读物,同时在高校的课程中也可以引入新能源汽车的相关课程等。同时也应当多发展一些新能源汽车的协会和社会组织,使得新能源汽车真正走入人们的生活当中,而不在是一个空泛的概念。

3.6培养龙头企业

在新能源汽车复杂的国际市场中,我国企业要想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应该改变现有的企业结构,加快对龙头企业的培育。只有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我国新能源汽车的研发脚步,不断吸收新的技术与创新。要想将新能源汽车真正发展壮大,就必须要走多元化、科技型、可持续的发展道路。首先,可以对现有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加以扶持,使其成为能够跨出国门走入国际市场的龙头企业,同时通过龙头企业的辐射效应再进行区域品牌推广,最终形成国家和区域的双丰收。另外,还应当对现在的科研资源进行科学整合,促进企业与研发机构之间的技术合作,从而实现技术集中发展,力求突破目前发展瓶颈,形成行业核心技术进而引领产业发展。

与此同时,政府也参与其中,积极地为企业搭建技术平台。随着《汽车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出台,各地方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了自己的政策调整,无论是税收上还是财政上都对新能源汽车企业做出积极的指引。同时随着试点城市的推广和补贴政策的出台,也打消了消费者对于价格以及技术的顾虑。政府的积极正确的引导,使得企业的研发更具活力。在新能源汽车的起步阶段,政府的参与对于有效的资源配置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待新能源汽车产业成熟后,政府再逐步退出干预,使市场的机制引导产业继续良性发展。

4小结

在面对全球的能源危机、环境污染问题严重的今天,新能源汽车的出现对于解决上述问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其发展尚未成熟,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只有克服目前所面临的种种障碍,才能够进一步推动传统汽车的转型,才能够使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壮大。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中,需要各政府各部门的配合,也需要全行业的上下游企业积极合作,才能够使新能源汽车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久陵.新能源汽车的“标准风云”[J].汽车与配件,2011(36).

[2]罗少文.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复旦大学,2008.

[3]文凯.借鉴国际经验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

新能源汽车创新技术篇8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障碍分析

新能源汽车的广泛使用,能够使得城市中所出现的大量汽车有害气体排放降低,而在这一背景之下,促使相当一部分发达国家、汽车制造商都开始进行混合动力、纯电动、燃料电池汽车等方面车型的研发工作。但是就市场反响来看,新能源汽车本身并没有得到良好的推广和普及。下文主要针对新能源汽车发展主要障碍以及解决方案进行了全面详细的探讨。

一、我国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在我国,国家电力公司已经在北京、深圳、天津等发达城市建立起了专门的充电站,而这些试点充电站,将为电动公交车、电动轿车等提供充电服务。部分汽车制造厂商已经完成了对于智能化充电站的建设工作,并且开始逐渐的大规模建设。其充电设施建造的重点服务对象便是电动公交,这对于城市新能源应用起到了表率性作用。

二、世界范围内新能源汽车制造技术现状

2.1续驶里程。对于相当一部分汽车购买者来说,当汽车处在电动模式之下时,其所表现出来的行驶距离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特别是peV这一类本身并没有装载较大续航里程的内燃机,即便是再次充电也是需要较长时间的。即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电动汽车所表现出的续航能力实际上已经完全能够满足城市人口的正常出行,依据相关统计结果来看,大部分城市居民每天所需要行驶的距离大约在50km左右,但是peV的行驶距离为97km,对于不长途跋涉的人群来说,这一性能已经基本符合要求。

2.2成本。现目前,HeV、peV车型中所使用的蓄电池组所表现出的成本价格依然偏高,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相关的产品研发成本也就完全是通过消费者来进行承担。通用汽车公司认为pHeV电动车如果说续航每增加16km,那么其汽车的制造成本就至少会上升1500美金左右。在2006年,能够使得peV续航里程能够达到563km的锂电池组,其制造成本甚至高达15万美元。但是,任何产品成本都是会随着规模的增大,而降低价格,这一问题在未来大批量新能源汽车生产的情况下能够得以解决。

三、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核心技术瓶颈突出

我国目前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所呈现出的总体研发水平并不高,特别是新能源汽车这一类将电控系统作为核心技术的缺失,导致我国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受到了直接影响。此外,即便是我国现有的新能源车辆,其中所存在的传动模块、电池、电控系统、变速器,甚至于空调等装置都是通过进口的方式来获得,其国产化的电动车品牌,所呈现出本土技术应用并不多。就目前来说,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政府都极为热衷于整车项目的开发,而对于汽车中所涉及到的关键零件、技术等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进行大量资金的投入。例如我国目前所使用的一些新能源客车,实际上绝大部分都是使用的来自于国外发达国家的混合动力技术,客车汽车仅仅只是扮演的一个零件组装角色。

(二)市场需求不足与产业内竞争无序的状况并存

我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还仅仅只是处在一个初期发展阶段。就目前来说,绝大部分新能源汽车所表现出的价格都要高于普通的汽车。但实际上,科学合理的价格才是新能源汽车本身是否能够真正走向大众化的一个关键,虽然说我国已经有了针对性的补贴措施,但是所带来的补贴效果并不能够完全弥补这些差距。此外,我国企业还有盲目发展的趋势,在自身技术、市场条件都不成熟的情况下,大量汽车制造企业都开始进入到新能源领域中,即便是产能提升,其市场也并不买账单。

(三)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严重不足

当前,基础配套设施的缺乏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障碍。新能源汽车要推向市场就必须有大量的加气站、充电站等配套设施,而这又会增加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成本,造成技术与成本的矛盾。目前,新能源汽车充电站的建设才刚刚开始。同时,为新能源汽车进行服务的基础设施的技术标准也落后于发达国家。另外,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价值链配套整合不足。

(四)政策较少直接惠及消费群体

市场需求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基础,而市场需求的主体是消费群体。目前,国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有一定的政策支持,但这些政策大体上都是针对生产企业的,对新能源汽车消费群体,国家尚未制定完善的鼓励政策。由于目前的新能源汽车售价普遍比传统汽车高出1~2倍,甚至数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国家补贴不足,市场需求将受很大影响。

四、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明确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路径与技术标准

只有明确国家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路线,新能源汽车产业才能有章可循,有重点地加快产业布局。目前,以混合动力汽车为代表的节能汽车技术已基本成熟,这种汽车可起到明显的节油效果。因此,近期路径是以混合动力汽车为发展重点,推广普及节能汽车。从长期趋势看,电能作为一种使用广泛且传输技术成熟的二次能源介质,在未来全球的能源构成中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二)优化新能源汽车低碳价值链配套体系

新能源汽车主要分为替代能源汽车和电动汽车,其中替代能源技术相对依赖传统技术,产业链变化不大。而电动汽车的组成包括电池、驱动电机、电机调速控制系统、电池管理系统和车体五个主要部分。其中,电力驱动及控制系统是电动汽车的核心,是区别于传统汽车的最大不同点。在电力驱动及控制系统中最关键的动力蓄电池,是现在公认的制约电动车发展的瓶颈。新型动力汽车产业链需以整车厂商为核心,向上下游延伸,相关环节包括整车、充电设备、核心零部件及其他上游资源。

(三)构建技术创新联盟

面对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复杂性、前景的不确定性,要有效解决当前的技术瓶颈,需要建立技术创新联盟以实现产业长远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目标。技术创新联盟的建立,可使联盟实体共享资源、相互学习,拓展产品技术链,降低成本及创新所面临的风险。企业可根据实际条件,通过多种联盟形式,构建新能源汽车共性技术研发联盟平台,重点突破动力电池核心技术瓶颈,建立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自主创新体系,提高关键零部件自主研发能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新能源汽车本身在汽车市场上实际推广效果困难重重,这不仅仅是由于基础设施不足所导致,同样也有技术、价格等方面的不利因素,但是可以明确的一点是,新能源技术必然是未来汽车发展的趋势,带领着技术的革命冲破重重阻碍,推向市场。

参考文献

[1]周荣,徐枭等.汽车先进的整车与总成开发技术跟踪和研究[R].天津,2010.

新能源汽车创新技术篇9

作者为经济学家

以新能源汽车为突破口,再造新的竞争优势,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又有全球视野的战略高度和前瞻性,为中国汽车业发展开辟了科学之路

受国际金融海啸冲击,全球汽车业成为重灾区,美、欧、日、韩等发达国家的主要汽车制造商均陷入负增长。更有甚者,一批汽车巨子纷纷向政府伸手求援或求救;中国汽车业也遭受重创,2008年,汽车产销增速10年来首次低于两位数。业界共识是全球汽车业步入寒冬。然而,寒冬中的中国汽车业正逐步走向成熟,技术创新取得重大突破,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快速出台,为中国汽车业实现崛起点燃了希望。

中国汽车业走向成熟。汽车业产业关联度高,拉动经济增长和就业贡献系数大,因而汽车业肩负的责任也大。1999年以来,中国汽车业持续保持20%的增长,2007年汽车产量达到了888万辆,按惯性增速,2008年应突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1000万辆,行业内也准备了“冲关庆典”。但金融危机袭来,车市急速下行,汽车业果断放弃冲关,以销限产,最终交出的成绩单“差中有喜”。2008年,国内汽车产销量分别为934.5万辆和938.1万辆,同比增长5.2%和6.7%,增速回落16.8和15.1个百分点,可喜的是产销基本平衡,没有为了产量冲关而增加库存,这不仅为应对眼前危机创造了更好条件,而且彰显了企业家的求实精神、尽责智慧与成熟品质,这对中国汽车业的长远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新能源汽车创新技术篇10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体系

新能源汽车主要是指采用新型动力系统、使用新型能源的汽车。当前新能源汽车多是电动模式驱动的汽车,主要包括充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以及燃料电池汽车,即电动汽车。作为一项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不仅需要创新科技作为支撑,更需要国家出台相应的激励措施和政策保障,特别是处于市场导入期的阶段,有效的政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清除主要障碍,加速新能源汽车的行业化和产业化进程。

1.国外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措施

1.1各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战略定位

随着全球性能源短缺和环保要求的日益提高,近年来各国政府越来越重视以电动汽车为首的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以美国、日本、欧盟为代表的国家和地区均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台了电动汽车产业战略规划,明确了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方向,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与政策扶持力度。美国以能源安全为首要任务,强调插电式电动汽车发展;日本以产业竞争力为第一目标,全面发展混合动力、纯电动、燃料电池三种电动汽车,研发和产业化均走在世界前列;欧盟以Co2排放法规为主驱动力,重视发展纯电驱动汽车,仅德国国家电动汽车平台计划就投入近50亿欧元。

美国最初以国会法令的形式将纯电动汽车作为新能源汽车的主攻方向,但由于电池技术未取得突破性进展,进而转向了燃料电池车的研究。以通用为代表的汽车厂商曾一度热衷于燃料电池车,但由于燃料电池昂贵的成本难以克服,影响了其商业化进程。目前美国电动汽车发展战略调整为,将充电式混合动力车商业化作为近期新能源汽车的突破,而将燃料电池车作为远期目标。

日本是新能源汽车发展较早的国家,并且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日本最早也是致力于纯电动汽车的研究开发及其商业化,电动汽车在电池充电时间、续行里程、时速以及充电基础设施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难题,尤其是充电电池开发的滞后[1],致使电动汽车的市场化受到制约;之后日本汽车企业投入混合动力汽车的研发,取得巨大的成功并实现了目前全世界新能源汽车销量最高的业绩,以丰田汽车公司为首的混合动力汽车已实现产业化,并且进入了商业化运行阶段。

欧洲发展新能源汽车参与的国家较多,有60座城市参与[1],而且最初较为崇尚电动汽车,经过近十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遇到了电池成本和续航里程的问题,进而转向氢动能和燃料电池汽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综上所述,发达国家或地区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战略上虽然各有侧重,但在技术路线方面几乎经历了相同的发展过程,即在最初的电动汽车基础上,由于电池等核心技术尚未突破,转向混合动力汽车,通过努力使其进入了快速增长时期,与此同时不断探索电池技术和燃料电池汽车,并将纯电动汽车作为中期发展方向,而将燃料电池车作为远期发展目标。

1.2国外促进新能源汽车商业化发展的政策措施

新能源汽车在规模化生产之前,由于成本高、价格高、经济效益低、基础设施使用便利性差等不足,它的推广应用主要体现在节能、减排、提升产业竞争能力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等社会效益,因此,私人等经济个体在此阶段很难有较高的积极性,为此在初期阶段需要政府进行有效的激励和扶持,直至电动汽车规模化生产之后,电动汽车的使用具备替代传统汽车的比较优势。

国外发达国家推进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措施主要针对新能源汽车的研究开发、生产、消费、基础设施及其替代品而采取的“ppR”(push、pull、Restrict)政策体系。

(1)财政资助推进新能源汽车的研究开发和生产(push)

首先,针对涉及电动汽车各项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各国政府给予较高强度的资助,支持各级研究开发单位及企业尽快开发出先进适用的核心技术,各国财政资金的支持为电动汽车技术水平的提高、降低企业研发成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美国为例,1992-2001年的10年间,美国政府共投入16.038亿美元用于支持大型汽车企业研究开发电动汽车以及燃料电池,并设立联邦政府车队购车专项款,专门用来购买电动汽车。为了促进电动汽车、生物燃料和先进燃烧技术的发展,支持制约电动汽车关键核心技术电池等的研发和配件产业的快速提升,2009年美国总统执行办公室联合经济和科技部门《美国创新战略:推动可持续增长和高质量就业》,拨款20亿美元[2]。美国政府同时规定以低息贷款的方式,鼓励电动汽车生产企业进行电动汽车的研发和生产。

(2)补贴与税费减免拉动新能源汽车的使用和基础设施的建设(pull)

1)新能源汽车购置阶段的财政政策

运用政府补贴和税费的减免政策对电动汽车的使用者给予倾斜,降低消费者购置和使用电动汽车的成本,让用户得到使用上的实惠,发挥政策激励的作用。在购置阶段各国根据各自的实际分别从购置补贴和税收优惠两个方面给予相应的激励,主要措施如下:

美国为鼓励新能源汽车的使用,制定出台了汽车“以旧换新”刺激计划,政府总补贴金额为30亿美元,对消费者换购的新能源汽车予以3500美元到4500美元的政府补贴。在税费减免上,美国出台的《能源政策法》明确提出按照电动汽车的重量级别分四个档次对新能源汽车消费者提供最高7500美元的税收优惠[2]。

日本针对目前电动汽车所处的高成本、高价格的阶段,为鼓励电动汽车的消费、降低购置成本,制定了相应的购买政策,规定购买者和租赁企业可享受电动汽车与普通燃油汽车价格之差一半的补贴,拉动消费需求。日本在新能源汽车的购置税优惠方面根据新能源汽车的环保指标分为三个档次减免车辆购置税和汽车重量税,以减轻消费者的税负。

法国和英国等欧洲国家政府均对电动汽车的购买者进行补贴,法国大幅度提高补贴额度,曾拿出15亿法郎,作为电动汽车的补贴;英国力度更大,一度对混合动力及纯电动车的补贴从3000-4000美元的范围提高到7500美元;德国为刺激电动汽车的消费,针对购买电动车的个人给予低息贷款优惠。法国和英国在新能源汽车的税费方面分别给予道路税减免和车牌照税、养路费减免[1]。

2)新能源汽车使用阶段的政策措施

在新能源汽车的使用阶段,为消费者提供消费使用的便利性的同时降低消费成本也是各国政策的主要方面。

基础设施建设是电动汽车商业化运行的前提。人马未动、粮草先行,为实现电动汽车的商业化运行,美国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单位和租用电动汽车的消费者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日本通过建立能源供应网络的方式向公共组织推广新能源汽车,并提供租赁服务,《新一代汽车战略2010》中提出,到2020年,日本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等新能源汽车占国内销售新车总量的50%,在全国建成200万个普通充电站、5000个快速充电站;法国对22个城市进行新能源汽车的检测和评估,要求厂商提高电池租赁服务,并在巴黎建设公共网络及服务车队;为保证电动汽车能及时充电,英国将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充电网络[3]。

部分国家对电动汽车充电实行了优惠电价政策,如英国规定电动车在夜间充电,电价减半收取。新加坡政府规定电动汽车购买者可以享受10%~20%的养路费折扣。另外,为消除高额的电动汽车购置成本的不足,推进商业化进程,各国采取了整车租赁和电池租赁的商业化运行模式。如法国雷诺汽车公司开展了电动汽车整车租赁业务,以培育电动汽车市场;日本成立由政府、整车生产企业、电池公司和电力公司共同组成的地方组织,采用优惠的电池租赁方法,使电动汽车的购置者可以以电池租赁的方式来消除昂贵的电池组初期购置费用,同时负责电池的维护和保养以消除商业化初期电动汽车维护保养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的不足,进而鼓励用户购买电动汽车。

3)限制传统燃油汽车油耗与排放标准来扶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Restrict)

主要体现在挤压电动汽车的替代品――传统燃油汽车方面。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根本是克服传统燃油汽车造成的的环境污染和能源安全问题,因此在大力扶持新能源汽车的同时,加大传统燃油汽车的油耗以及排放的限制势在必行。

美国国会在二十年多前曾通过清洁空气法修正案,严格限制新车尾气排放量,与此同时,要求空气标准不达标的地区必须使用清洁能源汽车,以此来压制传统燃油汽车的发展,促其转型。欧洲委员会(eC)也曾经通过战略计划,要将燃油汽车排放量从原有水平下降60%~70%。法国为鼓励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在销售环节强制性地要求汽车经销商以5:1的比例销售常规动力汽车和清洁燃料汽车,来提高新能源汽车的市场使用量。

综上所述,各国政府在推动新能源汽车商业化发展的政策体系涉及范围较广,囊括从研发、生产、销售、消费、基础设施等产业链各个环节以及传统汽车。

2.我国推进新能源汽车商业化发展的政策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些年来我国汽车的产量和保有量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由图1可见,2012年我国汽车产量达到1930.64万辆,是2005年570.49万辆的3.38倍;2012年我国汽车保有量达到1.2亿辆,年增长1510万辆,增长量超过1999年底全国汽车保有量,是2005年汽车保有量3106万辆的3.86倍。

与此同时,我国也面临着严重的石油能源对外依赖度的不断增加以及大气环境污染的困境。另外,虽然我国已成为汽车拥有大国,但在汽车行业,我国汽车业起步晚,技术相对落后,很多核心技术没有掌握。而世界性的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大潮为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转变时机,也给我国汽车企业一个绝佳的赶超机会。为实现上述目标,近十多年来,我国政府也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以加快新能源汽车商业化进程。我国推进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进程按照时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也就是连续三个五年规划阶段。

2.1“十五”――实施产业前期技术的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

自2001年10月起,为提升我国汽车工业竞争力,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为契机,实现我国汽车产业跨越式发展,我国政府斥资8.8亿元[4],启动了国家863计划中最大项目之一的“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根据汽车产品开发规律和电动汽车动力系统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发展的特点,创造性地设计出‘三纵三横’为核心的电动汽车专项矩阵式研发体系,从国家层面整合全国相关领域的企业、科研院所的资源,举全国之力进行电动汽车的研究与开发,通过官产学研战略联盟的机制,建立共性技术平台,促进产业链和技术联盟的形成,以带动我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壮大。

“十五”电动汽车重大专项的实施,确立了以整车企业牵头带动零部件产品技术同步发展的电动汽车产业提升的总体布局,带动了产业界和地方配套投入24亿元,建立起了能与国外汽车巨头竞争的国家电动汽车科技创新体系。其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在2004年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中的技术政策指出,积极开展电动汽车、车用动力电池等新型动力的研究和产业化,重点发展混合动力汽车技术和轿车柴油发动机技术。国家在科技研究、技术改造、新技术产业化、政策环境等方面采取措施,促进混合动力汽车的生产和使用。同时积极引导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新动力的汽车。由此,电动汽车的研究开发及其产业化有了相应的政策支持保障。

2.2“十一五”――实施产业化研发与示范推广工程

2.2.1加快实施产业化研发阶段

2006年,我国继续实施了《‘十一五’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实施方案》,863计划国家拨经费11亿元。在此阶段,以电动汽车的产业化研发为目标,集成培育关键零部件体系,形成电动汽车动力系统技术平台核心技术,面向市场支撑各类电动汽车整车产品开发。“十一五”末,我国有73款混合动力汽车、126款纯电动汽车、9款燃料电池汽车进入汽车新产品公告。在全产业链范围内掌握了电动汽车关键产业化技术,实现了新能源汽车相关产品的初步产业化。

为贯彻《汽车产业发展政策》,2007年10月国家发改委针对新能源汽车的开发和生产出台了《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将新能源汽车按照技术成熟程度、国家和行业标准完善程度以及产业化程度的不同,将其分为起步期、发展期、成熟期三个不同的技术阶段,同时提出了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准入资格条件以及企业和产品的管理规则;12月颁布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其中将新能源汽车列入鼓励发展的产业目录,鼓励支持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新能源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的开发及制造。

2.2.2步入示范推广工程阶段

2008年,电动汽车成功地在北京奥运会上示范运行,北京奥运期间595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累计行驶371.4万公里,载客441.7万人次,为电动汽车的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2009年是我国关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频出的一年。2009年初,财政部、科技部、发改委和工信部4部委联合推动实施“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工程。并《关于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对购置公共交通领域的新能源汽车进行补贴,出台了新能源汽车消费补贴细则,同时选定北京、上海、重庆等13个城市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随之出台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根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特点以及交通状况,在示范推广初期,主要选择部分大中城市的公交、出租、公务、环卫和邮政等公共服务领域进行试点。明确示范现阶段主要是公共服务市场,而不包括营运旅游市场;对试点城市相关公共服务领域示范推广单位购买和使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给予一次性定额补助,明确补助对象是购买单位,而不针对生产企业和个人用户。3月出台《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将新能源汽车作为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自主品牌的培育以及产业竞争能力的形成的突破口,计划在201l年底形成50万辆的产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5%,要求新能源汽车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将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作为产业调整和振兴的主要任务之一;5月,国务院决定以贴息贷款的方式安排200亿元资金支持汽车产业的技改;6月为进一步规范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工信部出台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在2007年《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的基础上,由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延扩到相应的产品,对新能源汽车准入管理部门、技术阶段的划分等方面进行了细化,并将设计开发、生产能力、产品的一致性、产品的营销和售后服务有针对性地指向了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还应符合新能源汽车产品的专项检验标准,增加了产品的准入条件等,使新能源汽车的管理、生产、产品的准入有了较为详细的准则,使在我国境内使用的新能源汽车有了准入门槛,同时也说明了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在不断深化。12月国务院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由13个扩大到20个,有5个城市将试点进行对私人购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给予补贴。

2010年6月,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和发改委联合出台了《关于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的通知》,选择上海、长春、深圳、杭州、合肥五城市作为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城市,以鼓励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同时出台了《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试点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私人购买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和纯电动乘用车给予一次性补贴,最高补贴金额分别达到5万元和6万元,由此开启了鼓励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新篇,有利于加快启动私人消费市场,进一步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再次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的园区,示范运行规模1000辆之多,其中混合动力汽车500辆、纯电动汽车300辆、燃料电池汽车200辆。1000多辆新能源汽车的大规模运行示范,在展示我国近年来在此领域取得的科技成果的同时,加大新能源汽车的宣传力度,为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汽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

2010年10月,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新能源汽车作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同时提出,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先导产业的发展目标。要求新能源汽车产业要着力突破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和电子控制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推进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推广应用和产业化。由此,新能源汽车已不再仅仅是汽车产业中的一种新型的产品类型,而且已经上升为一种重要的新兴产业。我国从产业和战略的高度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进行了界定,明确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前景。

2.3“十二五”――加强商业化发展规划引导

2011年是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方向较为徘徊的一年。在3月召开的全国人大代表大会上,主席在肯定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意义的同时,也提出了需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一是要加强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研发,另外,需要制定鼓励消费的政策,完善服务网络,为推广使用创造条件。

2011年10月,国家四部委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工作的通知》,在对新能源汽车试点城市两年来的工作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对试点城市的工作和示范产品的生产企业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并制定了试点工作的评估和考核管理办法。

2012年3月,为促进创新驱动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发展,科学技术部印发了《电动汽车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规划对当前电动汽车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明晰了国际电动汽车发展的技术路线,即近期尽快推进混合动力技术的应用,中期加大小型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推广力度,远期发展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根据不同电动汽车各自的技术优势,提出了不同的使用范围。确立了我国“纯电驱动”的技术转型战略和坚持“三纵三横”研局的技术路线。明确了我国电动汽车发展的技术平台“一体化”、车型开发“两头挤”、产业化推进“三步走”路径。为有效推动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建立了“三纵三链”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组织保障体系。电动汽车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的出台明确了我国电动汽车发展的方向及技术路线,从混合动力产业化开始,逐渐过渡到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最后由纯电动主导的符合新能源汽车自身发展规律的方案。

2012年6月,国务院出台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将新能源汽车界定为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及燃料电池汽车,而将混合动力汽车作为节能技术,在此新能源汽车的范围有了明确的界定。同时,将纯电驱动作为我国汽车工业转型的主要战略取向,规划明确了未来几年内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并且对新能源汽车发展路线以及扶持政策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加快商业化进程还提出在财税上给予鼓励和保障。

由上可见,从世纪之初的“十五”、再经过“十一五”和“十二五”十多年的时间,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主要是电动汽车)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涵盖了科学技术研发、产业战略规划、消费优惠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在这些一系列政策的鼓励与推动下,新能源汽车无论在发展规模、产销数量、研发能力、技术路线、产品结构优化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得到了长足进步。

3.我国扶持新能源汽车发展政策存在问题

我国出台关于鼓励并推广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突出发展重点的过程,已经出台的系列政策已经显示出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政府主导较突出,市场作用被忽视

在新能源汽车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发展初期,政府的主导作用是十分必要且必需的,没有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和推动,很难实现新能源汽车技术的突破,产业化的发展,同时政府的经济鼓励政策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更是迫切需求。但政策的本质体现的是政府的鼓励与引导作用,必要的时候可以进行政府干预,但政府的主导作用不能过于强大,这样不利于新能源汽车市场机制的形成。国家在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市场作用的发挥,由企业间相互选择形成战略联盟,做到优势互补、共同研发、相互促进。同时,由企业选择对何种类型的新能源汽车研发与开发,更能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所以政府出台政策时应避免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取代市场机制的选择。

(2)创新能力薄弱,品牌意识未形成

目前我国大部分自主开发的混合动力客车的配置中,混合动力系统是美国伊顿的,磷酸铁锂电池是日本日立公司的,电源管理的关键技术都被外方掌控[6],我国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的关键技术都是国外引进,长远看来会造成新能源汽车生产缺乏竞争力。我国目前对新能源汽车的财政补贴主要集中在整车,忽略了核心零部件等关键技术的研发的扶持政策,而开发出属于自己的动力系统才可以算是拥有了新能源汽车的自及品牌。目前,我国已出台的鼓励新能源车购买的政策和出台的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政策中,大多数仅是突出发展自主品牌新能源车和创造自己的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的重要性,及作为重要内容,政策关注更多的是新能源配车的生产和销售,这显然不利于我国新能源汽车的长远发展。

(3)基础设施落后,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目前,制约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较不完善,我国所出台的绝大多数政策都主要集中在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投入,以及财政补助上,主要是面向新能源汽车本身,而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如新能源汽车充电站网络和维修服务建设等的资金投入政策却极少,目前仅在上海和深圳等少数示范城市建立了试验性充电站等设施,大部分城市还未建设完备的相关充电基础设施,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再者,目前建设充电站的企业主要是国家电网等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很难进入,这势必会造成新能源汽车充电市场成为寡头垄断市场,从而造成充电费用的企业说了算的局面,而这却与吸引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的特点,即能源造价低相悖,如果此优点被一家独大的市场局面变成劣势,那么势必会阻碍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与市场扩大。

4.完善我国新能源汽车政策对策建议

(1)保证政府扶持力度,突出市场调节作用

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同时,要充分重视并注重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新能源汽车作为一项产业其发展势必遵循一定的产业成长规律,所以在新能源汽车发展初期,政府出台扶持政策主导其发展方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初期的扶持政策主要为之后产业快速发展起到奠定作用。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具有一定的技术基础及发展规模基础后,政府就需转换角色,由主导过度到扶持,所出台的政策主旨也要相应变化。例如,混合动力汽车是传统能源汽车向电动汽车过渡阶段的主要新能源汽车类型,这样依据市场调节作用,企业就会倾向研发和推广混合动力汽车,这就是由市场选择的,并非政府主观意识的选择,所以政府就应顺应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变化而颁布具有针对性、方向性的扶持政策,推动某类型的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提高新能源汽车整体的市场销售及生产水平。总之,依靠政府作用解决好新能源汽车发展所需的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依靠市场调节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方向及服务,在二者共同作用下推进新能源汽车市场化、产业化进程。

(2)重视培育自主品牌,鼓励核心技术研发

我国目前对新能源汽车可以整车装置并生产,但是核心零部件依然靠国外引进,依靠买过来的产品组装汽车生产,虽然这样没有产品开发的风险,但是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长期被国外企业掌握,我国丧失了市场竞争力的绝对优势,并且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财政补贴,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产生了外流,所以缺乏核心技术的我国新能源汽车只会成为汽车生产加工厂,处于产业链末端。所以我国要想生产属于自己的新能源汽车,就必须加强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的研发力度,政府在出台补贴、资助政策的同时,还要注意限制通过购买新能源汽车技术或零部件组装的所创造的品牌汽车,应鼓励企业在购买核心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真正培育自己的品牌,拥有新能源汽车的知识产权。所以我国政府在鼓励企业新能源汽车自主创新的同时,还要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宣传与执法力度,从而更大程度的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产品结构优化升级、专业人才的培养。

(3)拓宽补贴范围,完善资金补助政策

我国出台对单位和个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给予一定金额的补贴,对试点城市提供一定的资金补助的政策,主要落脚点是对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的企业进行专项资金补助,忽视了那些生产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的企业。新能源汽车与传统汽车的根本差异在于电池、电机和电控三方面,我国电池研发和生产企业无法享受到相关政策的补贴优惠举措,从而不利于分工和市场竞争,对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的突破也造成一定的阻力。所以我国政府应考虑在消费环节补贴新能源汽车购买者,对购买者进行补贴可以起到刺激新能源汽车购买力,提高市场需求的作用;在生产研发环节补贴核心零部件生产者,且补贴与电池性能挂钩,以此鼓励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企业为获取更高市场份额而采用性价比更高的电池,提高新能源汽车性能,促进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政府补充财政补贴政策的空白,不仅可以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多样化,更加适应市场的需求,而且还使得国家的政策在发展和完善过程中有回旋的余地。

总之,我国出台扶持新能源汽车政策应当依据新能源汽车的研发、生产、销售、使用等不同环节配套颁布鼓励政策,形成一个完善的多种措施并举的鼓励和支持政策体系。同时还应当出台一系列辅助政策,例如规定尾气排放标准、汽油柴油消耗量等,逐步限制传统以石油为燃料的汽车的发展,强化新能源汽车的使用率,最终为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提供完善和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参考文献:

1.范玉宏等,国外电动汽车发展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J].华中电力.2010,6.8-12

2.程广宇.国外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分析及启示[J].中国科技投资.2010,5.33-35

3.马春梅.从国外的经验看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发展[J].学术交流.2011,213(12).89-91

4.贾婧.风驰电掣驶向未来.――863计划支持电动汽车及相关研究纪实.科技网|

5.方海洲,胡研.促进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影响分析[J].汽车科技.2009.5(3),7-10

6.肖俊涛.论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政策的完善[J].湖北社会科学.2011.3.9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