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投资的投资收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0:08:09

债券投资的投资收益篇1

那么投资高收益债券有何技巧?

首先要搞清楚发行高收益债券的公司情况。发行高收益债券的公司总体上可分为五类:第一类,新兴公司(risingstar),因其缺乏经营历史与雄厚资本以至于未能达到投资等级的要求。第二类,前蓝筹股公司,或称坠落的天使(fallenangle),因遭遇困难,如市场需求转变、经济衰退或新竞争者的加入,而导致信用等级下降。第三类,因合并而需要大量资金的企业。第四类,希望降低本身的债务负担而发行较为有利的新债券的企业。第五类,新兴国家的企业,其信用等级未达到投资等级的标准

其次,实际操作中要注意如下五点:1、控制投资比例。防御型投资者的债券投资比例最好在25%和75%之间。2、看公司流动性风险。当一个公司的货币资金与其短期债务的比值小于1时,这个公司将有可能面临流动性风险。3、看公司偿债风险。你通过比较城投债、一般地方债余额之和与地方可支配财政收入的比值来判断一个地方政府的负债水平。当比值大于70%时,意味着这个地方政府的偿债风险较高。4、投资可分离债。可分离债的交易难度大,但企业资质整体较好,并且票面利率往往高于多数企业债。5、实行投资组合,分散投资风险。假设一个高收益债组合中有10只债券,它们的价值等额,如果有1只债券违约了,那么只要这10只债券的票面利率高于10%,整个组合仍可以是不亏损。

买债券,从本质上来说,与你把钱借给一个人是一样的,最重要的就是看这个人是否有信用,他是否能在约定时间内,还得起这笔钱。你最关心的问题,应当是借贷主体是否有足够的能力、足够的信用还你这笔钱。从这个角度看,债券的信用,取决于最终的偿付能力,而偿付能力取决于现金流收益。

偿还能力的分析有宏观与微观之分。宏观上,什么因素会触发债市风险?当然是经济环境。历史经验显示,经济减速,通胀下行时,往往是债券投资的好时机,在货币政策微调放松的背景下,市场流动性出现好转,企业的信用环境也会逐渐改善。

微观上,评估债务风险与选股有几分相似,主要看公司未来产销能力、资产负债表、现金流。与选股侧重成长性的逻辑稍有不同,债券主要看债权主体未来几年现金流会怎么变化。机构对各类债都有自己的评估体系,会根据不同指标进行打分,其中,未来现金流、公司治理结构、可持续经营能力这三项权重最大。

高收益债往往意味着更高的风险。美国1977年高收益债券市场形成以来,年违约率大致在3%至4%之间。那么,投资高收益债的关键就是衡量债券的潜在风险,最大程度上避开3%至4%的陷阱。从上述五类发行高收益债券公司中不难发现发现,国内主要有房地产债、城投债、可分离债、高科技民营公司债、这4类高收益债券具有高收益特征,但风险与安全边际各有不同。下面就这4类债券展开分析。

一、房地产债

房地产债风险要点:现金偿付能力不足、无法销售存货。

债券的利率也可以通过供求关系来解释。公司发债的需求越大,愿意付给投资者的利率就越高。那房地产公司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发债需求?原因有三个。

首先是缺钱。房地产开发是一项投资大、运作周期长、需要大量资金做后盾的差事,而这些资金靠房地产公司自己的钱是远远不够的。招商证券的一份报告显示,今年3季度,房地产公司债券发债主体扣除预收账款后的资产负债率平均约为61%,比2010年末高2个百分点,更明显高于2008年底的水平。

其次是借不到钱。随着政府的信贷紧缩政策,向银行借钱正变得越来越困难。

最后,房地产公司通过银行借来的钱在使用上还会受到诸多限制。比如银行贷款不可以用作项目资本金;此外,银行贷款的周期往往与项目周期相匹配。比如,土地储备贷款不超过2年,房地产开发贷款大多为2年,而普通商品房的开发周期为2年左右,意味着房地产公司的项目一拿到钱就得拿去还债。一旦房价下跌、成交量萎缩,项目到期后卖不出去,就很容易面临流动性风险。

总结起来,房地产公司既有借钱需求,又更倾向于发债,因此可以提供更高的利息。

据wind资讯,在172只公司债中,票面利率超过7%的有36只,其中16只是房地产公司债券,包括票面利率债券利率9.00%的08新湖债。

房地产公司最大的风险就是还不上债。我们可以通过货币资金与短期债务之比这个指标来判断一个房地产公司在短期内会不会出现债务危机。这个比值越小,说明房地产公司手里的现钱用于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越弱,风险也就越大。比如09东华债,这一债券的发债主体是上市公司东华实业。该公司今年3季度的数据显示,它所拥有的货币资金只能覆盖约50%的短期债务,资金非常紧张。而当一家房地产公司资金紧张时,公司的可售项目、土地资产会成为重要的备用流动性来源。简单地说就是假使你没钱,但能很方便地把这些资产变现,也能还上债。此时,投资者要做的就是分析这家公司的备用流动性变现的能力。公司项目和土地主要位于江门和三门峡,属于地区经济实力不强的二、三线城市,购房需求波动很大,项目销售就可能会比较困难。

债券投资的投资收益篇2

关键词债券投资风险防范

债券投资是投资者通过购买各种债券进行的对外投资,它是证券投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债券按其发行主体的不同,分为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公司债券。债券投资的风险是指债券预期收益变动的可能性及变动幅度,债券投资的风险是普遍存在的。与债券投资相关的所有风险称为总风险,总风险可分为可分散风险和不可分散风险。

1债券投资风险的表现形式

1.1不可分散风险

不可分散风险,又称为系统性风险,指的是由于某些因素给市场上所有的债券都带来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具体包括政策风险、税收风险、利率风险和通货膨胀风险。

1.1.1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是指政府有关债券市场的政策发生重大变化或是有重要的举措、法规出台,引起债券价格的波动,从而给投资者带来的风险。政府对本国债券市场的发展通常有一定的规划和政策,以指导市场的发展和加强对市场的管理。政府关于债券市场发展的规划和政策应该是长期稳定的,在规划和政策既定的前提条件下,政府应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管理手段引导债券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

1.1.2税收风险

对于投资免税的政府债券的投资者面临着税率下调的风险,税率越高,免税的价值就越大,如果税率下调,免税的实际价值就会相应减少,则债券的价格就会下降;对于投资于免税债券的投资者面临着所购买的债券被有关税收征管当局取消免税优惠,则也可能造成收益的损失。

利率风险是指由市场利率的可能性变化给投资者带来收益损失的可能性。债券是一种法定的契约,大多数债券的票面利率是固定不变的,当市场利率上升时,会吸引一部分资金流向银行储蓄等其他金融资产,减少对债券的需求,债券价格将下跌;当市场利率下降时,一部分资金流回债券市场,增加对债券的需求,债券价格将上涨。同时,投资者购买的债券离到期日越长,则利率变动的可能性越大,其利率风险也相对越大。

1.1.4通货膨胀风险

由于投资债券的实际收益率=名义收益率-通货膨胀率。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随着商品价格的上涨,债券价格也会上涨,投资者的货币收入有所增加,会使他们忽视通货膨胀风险的存在,并产生一种错觉。其实,由于货币贬值,货币购买力水平下降,债券的实际收益率也会下降,当货币的实际购买能力下降时,就会造成有时候即使我们的投资收益在量上增加了,但在市场上能购买的东西却相对减少。当通货膨胀率上升到超过债券利率水平,则债券的实际购买力就会下降到低于原来投资金额的购买力。

1.2可分散风险

可分散风险又叫系统性风险,是指某些因素对单个债券造成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具体包括信用风险、回收风险、再投资风险、转让风险和可转换风险。

1.2.1信用风险

当债券发行人在债券到期时无法还本付息,而使投资者遭受损失的风险为信用风险。这种风险主要表现在公司债券中,公司如果因为某种原因不能完全履约支付本金和利息,则债券投资者就会承受较大的亏损,就算公司的经营状况非常良好,但我们也不能排除它存在财务状况不佳的可能性,若真有这种可能,该公司的还本付息能力就会下降,那么就会发生它不能按约定偿还本息,从而产生了信用风险。

1.2.2回收风险

对于有回收性条款的债券,常常有强制收回的可能,而这种可能又常常是市场利率下降、投资者按债券票面的名义利率收取实际增额利息的时候,而发行公司提前收回债券,投资者的预期收益就会遭受损失,从而产生了回收性风险。

1.2.3再投资风险

由于购买短期债券,而没有购买长期债券,将会有再投资风险。例如,长期债券利率为10%,短期债券利率8%,为减少风险而购买短期债券。但在短期债券到期收回现金时,如果利率降低到6%,就不容易找到高于6%的投资机会,从而产生再投资风险。

1.2.4转让风险

当投资者急于将手中的债券转让出去,有时候不得不在价格上打点折扣,或是要支付一定的佣金,因这种付出所带来的收益变动就产生了转让风险。

1.2.5可转换风险

若投资者购买的是可转换债券,当其转成了股票后,股息又不是固定的,股价的变动与债券相比,既具有频繁性又具有不可预测性,投资者的投资收益在经过这种转换后,其产生损失的可能性将会增大一些,可转换风险因此产生。

2债券投资风险的防范

2.1合理估计风险的程度

在进行投资之前,投资者应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和掌握各种信息,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去分析投资对象可能带来的各种风险。

(1)从宏观方面,必须准确分析各种政治、经济、社会因素的变动情况;了解经济运行的周期性特点、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变动趋势;关注银行利率的变动以及影响利率的各种因素的变动。

(2)从微观方面,首先要从总体上把握国家的产业政策,其次要对影响国债或公司债券价格变动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对公司债券的投资者来说,充分了解企业的信用等级状况、发展前景和经营管理水平、产品的市场占有情况,其中公司的信用等级状况可由专业的债券信用等级评定机构完成,其余的各种因素必须依靠投资者在充分掌握相关信息后,才能得出较为准确的判断风险的结果。

2.2全面确定债券投资成本

确定债券的投资成本也需要投资者在进行投资之前开展,债券投资的成本大致有购买成本、交易成本和税收成本三部分。

(1)债券不是免费的,我们要获得债券还须等价交换,它的购买成本在数量上就等于债券的本金,即购买债券的数量与债券发行价格的乘积,若是中途的转让交易就乘以转让价格。对附息债券来说,它的发行价格是发行人根据预期收益率计算出来的,即购买价格=票面金额的现值+利息的现值。对贴息债券,其购买成本的计算方法为:购买价格=票面金额×(1-年贴现率)。

(2)债券在发行一段时间后就进入二级市场进行流通转让,如在交易所进行交易,还得交付自己的经纪人一笔佣金,不过,投资人通过证券商认购交易所挂牌分销的国债可以免收佣金,其他情况下的佣金收费标准是:每一手债券(10股为一手)在价格每升降0.01元时收取的佣金起价为5元,最高不超过成交金额的2‰。经纪人在为投资人办理一些具体的手续时,又会收取成交手续费、签证手续费和过户手续费。

(3)我们还需要考虑的是税收成本,虽然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是免税的,债券交易也免去了股票交易需要缴纳的印花税,但我们投资公司债券时要交纳占投资收益额20%的个人收益调节税,这笔税款是由证券交易所在每笔交易最终完成后替我们清算资金账户时代为扣除的。

2.3准确计算债券投资收益

债券的投资收益包括利息、价差和利息再投资所得的利息收入。这仅仅只是其名义收益,即投资债券的名义收益=面值×持有年数×债券年利率+价差+利息,这里的价差在债券溢价发行的时候应该是负值。但实际上,收益是一个社会范畴的概念,它必须综合考虑物价水平的变化,或者说成通货膨胀因素,所以,当我们来计算实际收益时,还必须剔除通货膨胀率或价格指数,即实际收益=名义收益/价格指数,这样才能准确计算债券投资收益。

2.4把握合适的债券投资时机

所谓把握合适的债券投资时机是指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一方面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即自己单位或个人能够支配的长期资金数量,一般而言,我国大部分单位能够支配的长期资金十分有限,能用于债券投资的仅仅是一些暂时闲置的资金。采取期限短期化既能使债券具有高度的流动性,又能取得高于银行存款的收益。由于所投资的债券期限短,投资者一旦需要资金时,能够迅速转让,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采取这种投资方式能保持资金的流动性和灵活性。另一方面需要密切注意利率的变化,利率提高时,债券的价格就降低,此时便存在风险,但若是进行短期投资,就可以迅速的找到高收益投资机会,反之,若利率下降,长期债券却能保持高收益。

2.5选择多样化的债券投资方式

所谓债券投资方式多样化,一是指投资者将自己的资金分别投资于不同种类的债券,如国债、金融债券、公司债券等。各种债券的收益和风险是各不相同的,如果将资金集中投资于某一种债券可能会产生种种不利后果,如把所有资金全部用来购买国债,这种投资行为尽管非常安全、风险很低,但由于国债利率相对较低,这样做使得投资者失去投资公司债券所能得到的高收益;如果全部资金用来投资于高收益的低等级公司债券,收益可能会很高,但缺乏安全性,也很可能会遇到经营风险和违约风险,最终连同高收益的承诺也可能变为一场空。而投资种类分散化的做法可以达到分散风险、稳定收益的目的。二是指投资者将自己的资金分散投资在不同期限的债券上,投资者手中经常保持短期、中期、长期的债券,不论什么时候,总有一部分即将到期的债券,当它到期后,又把资金投资到最长期的证券中去。假定某投资者拥有20万元资金,他分别用4万元去购买1年期、2年期、3年期、4年期和5年期的各种债券,这样,他每年都有2万元债券到期,资金收回后再购买5年期债券,循环往复。这种方法简便易行、操作方便,能使投资者有计划地使用、调度资金。

总之,债券投资是一种风险投资,那么,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必须对各类风险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并对其加以测算和衡量,同时,采取多种方式规避风险,力求在一定的风险水平下使投资收益最高。

参考文献

1詹姆斯·C·范霍恩.现代财务管理(第十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2伯恩斯坦,达摩达兰.投资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债券投资的投资收益篇3

今年以来,股票市场上的连幅震荡,投资者纷纷考虑向债券投资转向,加上“降息”这股东风,不少人更是把债券当作了投资的新宠。记者从一些银行的理财柜台了解到,近期关注度最高的产品莫过于以债券为投资标的的人民币理财产品。同时与股票型基金的受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债券基金的销售也非常热门。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成立的近20只债券型基金,创下了2005年以来同期的最高纪录,截至9月份,募集到的资金为774亿元。

“债券类投资成为了市场热门,我是不是也该转转向,把现有的投资转作债券产品呢?”相信不少投资者正在思考着这个问题。事实上,作为资产组合中的重要配置之一,债券类产品稳健的特征,能够平衡组合中的收益与风险结构,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投资工具。但是,如果把债券作为主要的投资对象,就需要根据投资者个人的理财需求、市场的情况进行定夺,选择较佳的投资机会,而从目前的投资市场的情况来看,眼下倒未必是进行债券投资的最好时机。

国债收益不具吸引力

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进行债券投资的主要渠道是国债和公司债,然而从目前市场的情况来看,两类产品的收益性和安全性上不能达到很好的均衡,也就很难作为个人投资组合的主力产品。

如记账式国债,虽然具有很好的安全性,但是其内在的收益率却很难让投资者感到满意。以国债市场上目前收益率最高的06国债(3)为例,到期时间为2016年3月,票面利率为2.8%,债息为每半年支付,目前的市场交易价格为93.934元。投资者如果购入些国债并持有到期,价差收益及期间获得的利息收益合计,折算下来,可以获得的年收益率约为3.89%。这是记账式国债市场上目前年收益率最高的一只债券,但对于一笔7.5年的中长期投资来说,不足4%的收益率显然并不具备吸引力。像5年期定期存款的收益也达到了5.85%,即使扣除5%的利息税,较记账式国债的收益也有一定的优势。而其余较多的长期国债品种的收益,基本在3.6%~3.8%的范围内。当然,如果考虑到潜在的降息因素,存款利率的降低,会提高债券的价格,此时将债券售出,可以获得一定的价差收益,但由此提升的债券收益率与7~10年的投资期限相比较,并不能视为一个很好的投资机会。

公司债并非“稳赚不赔”

相比之下,公司债的收益虽然较高,但蕴含的风险则是个人投资者不可忽视的。如目前票面利率较高的公司债,行业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上。受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房地产行业在融资渠道上受到了较多的限制,特别是银行收紧了对房地产行业的贷款额度。同时由于股票市场低迷,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计划处于“难产”中,发行公司债成为了这一行业主要的融资渠道。未来房地产行业的走势、债券发行公司的运营情况,都可能影响到未来债券利息与本金的偿付能力。很多投资者都把债券作为“稳赚不赔”的投资产品,事实上,债券依据其类型、信用等级、条款的不同,内在的风险也有着很大的差异。雷曼兄弟的倒下,始作俑者不就是其投资的一系列债券和债券衍生品?

目前收益率居前列的公司债产品中,典型的如08新湖债,也大多缺乏担保机制。由于很多商业银行都暂停了债券发行的担保业务,包括公司债。因此,在一些债券的发行中,并没有加入担保条款的设置。对于这一类型债券的投资者来说,如果公司的经营出现问题,又没有第三方公司的担保,便很可能出现债券的偿付风险。在可分离债纯债产品中,08葛州债、08国安债和08青啤债也是缺乏担保设置而出现高收益的例子。

除了偿付的风险之外,个人投资公司债的另外一个风险在于其流动性。尽管公司债可以在二级市场上自由地进行买卖,但事实上二级市场的交易量并不大,尤其对于资金量较大的个人投资者来说,短期内顺利成交,往往还需要取决于外部市场的因素。

债券型基金重“安全”

与个人直接投资债券相比较,投资债券型基金显然拥有众多的优势。首先在于债券型基金的投资范围更加广泛,债券基金的投资范围和标的主要是国债、金融债、企业债、公司债、央票等,以及一级市场或二级市场的股票等。同时债券基金的流动性较强,不像个人直接投资债券那样,往往要受到交易市场成交量的制约。而且,机构投资者在一些特定债券产品的销售时,往往有着个人无法匹敌的优势。因此,在股票型基金销售冷淡的环境中,债券型基金反而受到了市场的热捧。

但是,债券型基金由于具备了“安全”的特质,所以需要对收益性有所牺牲。wind资讯提供的数据表明,截至2008年9月底,今年以来净值增长居前的三只债券型基金分别为国泰金龙债券a、大成债券a、B和交银施罗德增利B,所对应的净值增长率5.2754%、5.2189%和5.11%。值得一提的是,从今年以来的债券型基金的表现来看,由于基金投资范围的不同,收益率也出现了较大的差异。其中,收益位居前列的债券型基金主要集中于纯债基金产品上;以往能够通过新股申购获得较高收益的债券型基金,则由于新股申购收益大不如前,拖累了债券型基金的收益;而损失较为惨重的是可少量投资于股票市场的债券型基金,受到股票市场的影响,净值也出现了负增长,像国投瑞银融华债券,今年以来的净值下跌幅度超过了23%。

因此,近期新发行的几只债券基金,毫不例外都把安全性放在了首位。如近期正在发行的光大保德信增利收益基金,80%资产投资债券,其余20%用来申购新股、增发新股和可分离债等非债券类产品的投资,该基金规定,不从二级市场买入股票。其申购的新股或者权证,将在上市后3个交易日内卖出,以达到严格控制持有期,减少证券市场波动风险的目的。

全债投资偏于保守

债券型基金成为了市场的“主流”,不少投资者甚至希望把自己的全部投资换作债券型基金。

债券投资的投资收益篇4

在现代债券市场中,投资者购买债券的动机是多样化的,除了安全保值外,往往更倾向于投机。企业债券对投资者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可以提供众多信用不同、收益不同的投资工具,实现风险细分。

以企业债券为投资对象的投资者主要承担基准利率以上的风险,就我国企业债券而言,这些风险主要是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对于信用风险的计量与评估,人们采用的方法主要是运用债券评级的方法,国内也发表了相关文章,如翁悦、杨洁茹分析了国家风险对银行债券信用评级的确定所产生的影响。目前,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发行的企业债券中,信用评级大都为aaa,从某一角度反映了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单一化。对于市场风险的计量与评估,可以通过不同的风险指标,预测出债券价格变化给投资者带来的收益损失。尽管债券的价格也受市场利率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波动,但由于债券是具有固定收入的证券,对某一个债券而言,当投资者的目标收益率等于或小于债券的到期收益率时,投资者无任何损失,此时无投资风险;当目标收益率高于债券的到期收益率时,就有投资风险,其大小与债券的供求关系、投资者的心理以及相关的政策变化等有关,此时,债券投资完全处于市场环境下,对其风险的度量可以用风险因子进行度量。

本文采用下偏矩法对风险因子进行计量。下偏矩是下方风险的一种。所谓下方风险是指,给定一个目标收益率h,只有小于h的收益率才被视为风险计量因子。风险的下偏矩计量理论有着方差理论不可比拟的优越性。首先,它将损失作为风险的计量因子,反映了投资者对风险的真实心理感受,符合行为科学的原理;其次,从效用函数的角度看,它仅要求投资者是风险厌恶型,即效用函数是凹型的,而不像方差那样要求二次型的效用函数;再次,当使用目标收益率而不是均值时,不存在Ruelfi(1991)提出的辨识及虚假相关问题;最后,从资源配置效率看,风险的下偏矩计量方法优于方差方法。

下偏矩指标相对来说是一个较好的风险计量指标,但其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主要是因为下偏矩统计量的计算比较复杂。直到近来,王明涛通过研究得出了易于推广的Harlow下偏矩优化模型的转换形式,有效地克服了下偏矩统计量计算困难的弊端。本文主要利用转换后的下偏矩计量方法,研究投资者对我国企业债券进行投资时所面临的市场风险。实证结果表明:我国企业债券的投资风险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在实际投资中,应综合考虑这些风险因素。投资者在达到预期收益的同时,要做到有效地分散风险,使其最小化。

二、利用下偏矩法计量投资风险的基本理论

设在区间[0,t]内,有n个离散的时间点,k种债券,其中,第j种债券在第i个时间点的到期收益率为债券收益率的频度系数,其定义为:

fr=f/fm

(5)

式(5)中,f为该债券在单位时间内收益率由盈到亏的波动频率,fm为最大由盈到亏的波动次数。K2:一般取值为0.1,用来平衡

与fr之间的差别。

式(4)描述了风险的本质特征,是全面计量风险的定量指标模型,它不但考虑了风险负面性的强度,同时,考虑了负面性的分布和紧迫性问题;不但在概念上符合债券投资风险的定义,而且反映了投资者对风险的心理感受,也克服了Ruelfi提出的辨识问题和虚假问题,可以说该模型是计量风险的较好的指标。

三、实证分析

本文的样本数据来自于上海证券交易所尚未到期的企业债券交易价格,文中选用企业债券的发行日期均在2004年以前,数据时间段为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每支债券的发行面值均为100元,信用等级均为aaa,到期期限不等。首先,对交易价格数据进行处理,求出每支债券在不同月份的到期收益率。其次,设定每支企业债券的目标收益率为该债券的期望到期收益率,在此基础上根据式(1)求出损失序列。最后,根据式(4)求出风险因子,所得结果见表。

可以看出,当风险接近时,长期企业债券能带来较高的目标收益率。也就是说,到期期限越长,带来的期望收益也越高。然而,这只是我国企业债券的一个大致趋势,其本身并不是完全符合传统的均值一方差理论,我国目前的企业债券有着自身的特点,即风险一收益的不对称性。

另外,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即将到期的企业债券来说,越要临近到期日的风险越大,其主要原因来自于投资者对企业债券的再投资。再投资风险是指债券持有者在持有期间收到的利息收入、到期时收到的本息、出售时得到的资本收益等,用于再投资所能实现的报酬,可能会低于当初购买该债券时的收益率。所以,随着债券到期日的临近,投资者面临的再投资风险也增大了。对于长期债券来说,其风险也是相对最大的。长期企业债券的风险来自于市场风险,到期期限越长,市场风险越大,也就是交易价格变动的可能性越大。所以,投资者要得到高的目标收益率,就不得不承担这种长期的市场风险。

从总体上看,我国企业债券的票面利率大都集中在4%左右,原因在于大部分企业债券在定价时采用了以银行利率上浮40%作为企业债券定价上限的做法,基本上没有考虑市场因素。与国外相同种类的企业债券相比,我国企业债券品种单一,票面利率偏低,并且缺乏弹性空间,从而造成不同信用等级、不同到期期限的企业债券在定价时,几乎只能选择上限利率,无法实现差别定价。这种局限的定价方法使企业债券的价格水平不能充分揭示其风险性,严重影响了债券市场的发展。

造成企业债券定价偏低和债券收益一风险不对称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债券定价机制僵化,银行利率的非市场化导致了企业债券的非市场化。企业债券的定价机制存在的问题已严重影响到企业债券的发行,制约了债券市场的发展。从宏观角度来看,我国企业债券的发行被严格控制,债券发行前,必须先取得国家计划主管部门下达的债券发行计划,并需要取得中国人民银行同意其发行债券的批文,债券发行后还需要向交易所提出上市申请,审批严格,过程繁琐,限制了企业债券发行规模的扩大,影响了企业债券融资的积极性。

因此,管理企业债券投资风险的有效措施是实行多元化的投资。在多元化投资组合中,每种投资都要有一定的额度限制,保证部分投资具有高度的流动性,分散债券的期限,长短期配合。如果利率上升,短期投资可迅速找到高收益投资机会;若利率下降,长期债券也能保持高收益。

债券投资的投资收益篇5

债券投资始终是商业银行资产组合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商业银行的债券投资更有逐年上升趋势,2005年3月央行下调超额准备金利率使得商业银行投资债券市场的热情高涨,大量资金由信贷市场抽回转而投向债券市场,情形有愈演愈烈之势,是何种原因促使商业银行如此热忠于投资债券市场呢?债券投资对于商业银行而言,究竟是难得的“盛筵”,还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商业银行的债券投资比重逐年上升

目前,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渠道主要有贷款、同业拆借、存放央行、债券投资以及其他投资。由于债券投资收益稳定、风险较低,因此,债券投资始终被商业银行当作必不可少的投资工具。近年来,商业银行的债券投资比重始终保持稳步增长,并在2005年呈现较快的增长趋势。根据各商业银行的年报显示,中国银行的债券投资额由2003年的7547.67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9823.37亿元,增长了30.2%,债券投资占总资产的比重从18.96%增长到23%。建设银行的债券投资由2003年的7739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10912亿元,增长了41%,债券投资占总资产比重从21.78%增长到27.95%。五家上市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情况也基本相似:2004年债券投资在总资产的占比呈现上升趋势,特别是短期债券占比由2003年末的1.30%上升到2004年末的2.94%,上升了1.64个百分点,而长期债券占比由2003年末的8.96"/0上升到2004年末的9.22%,上升了0.26个百分点。从债券投资的绝对额上分析,各家银行的长期债券投资基本上保持了逐年的增长,而短期债券投资除了华夏银行2004年略有下降外,也都维持上升态势。

统计报告显示:2004年底我国商业银行资产为315989.8亿元,同比增长14%;债券投资规模为34161.87亿元,占总资产比为10.81%;2005年1季度商业银行资产规模为328782.8亿元,同比增长14%;债券投资总规模为37022.08亿元,占总资产比为11.26%;从增量上分析,2004年资产增加了39595.3亿元,而债券投资增加了9760.34亿元,占增量部分的24.65%;2005年1季度总资产增加了12793亿元,债券资产增加了2860.21亿元,占比为22.35%。值得注意的是,2005年年初以来尤其是3月份之后,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加大了对债券的投资规模,商业银行在三四月份托管量分别增加了2670.76亿和1753.28亿元,其中国有商业银行分别增加了2543.21亿元和1265.59亿元。从近期情况分析,商业银行不断增加债券投资的趋势短期内不会改变,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独资银行已经成为债券市场的主要投资机构。

商业银行加大债券投资的动因何在

究竟是什么因素促使商业银行加大对债券市场的投资?这里既受国内金融运行的大背景以及金融政策的影响,也有商业银行自身等方面的原因,主要包括:

商业银行“存差”扩大是商业银行“青睐”债券投资的主要原因。2005年年初以来,在我国金融运行“宽货币、紧信贷”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各项存款稳步增长,而近期贷款增长出现放缓迹象,从而加剧了银行资产的非贷款化倾向。2005年1―5月,银行各项存款环比平均增幅为1.24%,而各项贷款环比增幅平均仅为0.61%,并在5月份首次出现了贷款负增长,与此同时债券投资环比增长了2.71%。5月末,银行的“存差”同比增速由年末的28.7%上升到40.6%,规模也由上年末的63162亿元扩大到76574亿元,累计增加13412亿元。在资金的冗余以及资金逐利特性的迫使下,商业银行要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流动性管理水平,只有将在信贷市场收缩的资金转而投向投资品种充裕的货币市场,从而加大了商业银行对货币市场交易特别是债券投资的依赖性。

商业银行已将债券投资作为优化资产配置的重要渠道。在目前的分业经营体制下,商业银行投资渠道相对狭窄,投资品种稀少。国内商业银行的盈利资产主要是信贷资产、备付资产与债券资产。由于受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约束,商业银行必须努力寻找风险权重的资产,以减轻资本补充的压力,而债券资产尤其是低风险的国债、金融债券、央行票据等债券资产无疑成为商业银行优化资产配置、降低资产风险权重的重要工具。另外,由于央行在今年3月降低了超额准备金利率,迫使商业银行减持原有的备付资产,导致金融机构的超额准备率由3月份的4.17%下降到4月份的3.38%。因此,一方面商业银行“存差”不断扩大,另一方面信贷资产与备付资产均出现收缩,投资债券转而成为其主要的盈利途径与手段,从而推动商业银行持有的债券资产不断上升,致使大量银行资金涌入债券市场。5月份,银行间人民币日均成交额突破千亿元,同比增加114%。

债券投资日渐成为商业银行拓宽盈利渠道,进而实现自身盈利模式转型的有效途径。在宏观经济指标高位回落,加息预期逐步淡化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对投资债券市场的信心大增,并将其作为拓宽盈利渠道,进而实现自身盈利模式转型的有效途径。例如,各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也大都瞄准了债券市场,如2004年至今推出的人民币理财产品就大都投向国债、金融债券等产品,通过理财产品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来拓展中间业务收入,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

投资债券市场,收益与风险孰重?

由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了债券投资比重,债券交易市场火爆推动了债券指数的持续走高,债券到期收益率则相应下降。今年年初以来,债券市场出现了一级市场发行火爆,二级市场交易活跃,市场规模快速扩张的现象。今年1―5月份,债券市场累计发行债券15625.2亿元,同比增加88.2%,其中3年期及以下债券占比27.30%,3年期以上到10年期债券占15b52.95%,10年期以上债券占比19.75%。前5个月,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成交18008.16亿元,同比增长76.9%;5月份现券成交3764.21亿元,同比增长170.5%。

2005年上半年,债券一级市场发行频率加快,债券招标发行利率走低。上半年各发行体共发行债券4349亿元,比去年同期发行量增长了795.4亿元,3月份央行下调超额准备金利率后,发行利率出现了明显下降。二级市场上,银行间市场与交易所市场的债券指数均处于上升趋势,各期限债券到期收益率相应下降。银行间债券指数由年初的104.02点上升555月末的109.02点,升幅4.81%,5月份该指数上升1.0点,升幅0.93%;交易所国债指数由年初的95.69点上升至5月末的103.16点,升幅7.81%,5月份该指数上升1.28点,升

幅1.25%。与此同时,银行间债券市场国债收益率曲线随着债券行情的上涨总体呈现平稳下移趋势。由于债券市场的整体上涨趋势,各期限债券到期收益率的普遍下降导致收益率曲线整体下移,债券收益率呈现下降趋势。

随着商业银行“存差”不断扩大,特别是超额准备金利率下调后,商业银行大量的闲置资金投向债券市场,造成债券市场需求增加,债券价格走高,使债券收益率的持续降低,债券市场的投资风险陡然增大。债券收益率曲线变动呈现平坦化走势,而扁平的收益率曲线反映了债券市场长债短炒、短期投机行为严重的现象,其中隐含的投资风险是较大的。

目前一年期国债的收益率由3月初的2.99%下降至7月14日的1.95%,5年期国债收益率由4.23%下降至2.97%,10年期国债收益率由4.55%下降至3.47%。7月14日,2年期国债的平均收益率为1.98%,当日发行的2年期国债的中标利率只有1.58%,均低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对于主要依靠利差生存的商业银行来讲,在存款利率与债券利率倒挂,而债券利息收入又远低于存贷利差收入的情况下,投资于债券的收益与风险孰轻孰重已经显而易见了。我们知道,任何一个市场上出现的价格与价值的长期背离都会最终引发风险的释放,债券市场当然也不能例外。因此,商业银行如果继续将大量资金投资于债券市场,随着近期债券收益率走低,商业银行将不得不面对债券利率变动引发的投资风险。

另外,商业银行在前些年低利率时期所购买的长期固息债券也同样面临着利率风险。据估计,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目前持有约3万亿元的债券,其中中长期固息债券约有2.4万亿元左右。假定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所持有的中长期固息券平均期限为10年,久期为7年,如果央行升息25bp,其所持债券理论上会下跌1.5%,此时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将大约损失360亿元人民币。随着近两年利率的提高,商业银行处于持有债券机会成本很高,而低价抛售债券则遭受损失的两难境地。虽然带有做空性质的开放式回购已经推出,但商业银行把握这些避险工具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根据《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第五十条规定“市价持续两年低于账面价值”要对长期投资计提减值准备,如果按照规定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的话,将会对银行利润产生重大影响。

商业银行如何正确把握债券投资

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债券投资都是商业银行优化资产配置、拓宽收入来源、分散经营风险的主要手段。虽然目前债券市场收益率呈下降趋势,累积风险较大,但是商业银行不可能从债券市场完全退出。而且,目前国家已加大了对债券市场的创新与完善,通过加大短期融资券、企业债券等的发行力度,创新多样化的债券投资产品,加大债券市场制度建设,平衡市场供求,逐步化解债券市场风险,这些由债券市场累积的矛盾与问题将可以得到消化与解决,投资风险也可以通过完善投资品种和创新投资方式逐步化解。

那么,商业银行今后应该如何把握债券投资呢?从自身来看,商业银行应该加大对债券投资的风险防范,这需要从风险内控制度建设、创新业务品种、投资操作策略几方面入手。国有商业银行应该利用债券资源丰富、资金实力雄厚、债券交易经验丰富的优势,尽快适应债券买卖的市场化交易原则,以报价驱动机制为主导,自主创新报价券种,增强报价的持续性,尽快成为债券市场中做市商制度的主力报价商。股份制商业银行应该利用产权约束较为健全、机制灵活、风险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较强的优势,积极争取国家的政策支持,力争在债券业务产品与交易方式创新上有所突破,成为债券市场改革的“试点先锋”。商业银行债券投资的操作策略上应重点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变“粗放式经营”为“集约式经营”。目前债券市场的收益率也呈现下降趋势,累计风险不断加大,特别是随着货币政策调控的加剧以及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加大了对债券市场走势分析判断的难度,原有那种粗放式经营已难以获利。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债券投资分析模型与管理体系,正确分析判断市场,把握市场走向,逐步建立审慎投资的集约式经营方式。

二是变“投机”为“投资与投机并重”。在2004年前的债券投资中,商业银行大多以买入转手卖出的“投机”交易方式为主。今后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债券投资主体的不断扩大,债券收益率(利率)的剧烈变动,原有投机方式的风险已明显加大,商业银行必须根据自身资金来源、资金期限和资金成本的不同以及对不同债券品种的偏好,选择相应的债券期限品种进行交易。这需要商业银行树立投资与投机相结合的投资理念,以长期持有“投资”品种,短期配置“投机”品种,合理配置债券投资组合,整体跑赢大市。

三是变单纯的“盈利性”为“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三者结合”。商业银行应摆脱原有仅依靠债券投资获利的思路。今后随着债券市场的完善与发展,债券投资不仅是商业银行新的盈利渠道与利润增长点,更要关注债券投资的风险,并要充分发挥债券投资在优化资产配置、增强资产流动性管理的重要作用。商业银行应加大对国家宏观经济形势、金融政策法规的深入研究,加强对银行间债券市场变化的研究,合理定位自身货币市场业务,提高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实现资金使用流动性、安全性、效益性的最佳结合。

另一方面,国家应逐步加大推进相关债券衍生产品的创新力度,如近期推出的债券远期交易对于商业银行规避利率风险,防止债券交易价格的大起大落,促进债券市场的稳健运行具有重要意义。今后,在保证国家金融体系安全、保证合法经营的前提下,监管机构应该支持和引导商业银行创新债券业务品种,尽量简化审批环节,更好地参与和推动债券市场发展。

如何评价上市银行的债券投资?

商业银行是经营风险的特殊金融企业,随着目前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关注的重点已经由信用风险逐渐转向利率风险,利率风险管理已成为国内商业银行日益关注的重点。我们始终认为,风险管理能力及风险定价能力是衡量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目前,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将为有效的市场利率体系的形成提供良好的市场基础,并在客观上为商业银行风险定价能力的提升创造了有利的市场条件。因此,今后商业银行不会过度收缩债券投资的比重,但却会加大对债券投资的风险管理力度。由于目前上市银行持有债券资产规模较大,如果风险管理水平较差,一旦由于债券市场出现剧烈波动,所持有的债券很可能出现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如果到时商业银行被迫卖出债券则会给银行造成相当巨大的损失。因此,债券投资的变动情况及债券投资的风险管理水平将是我们今后评价上市银行的一项重要指标。

债券投资的投资收益篇6

关键词:证券市场;隐含税率;地方政府债券

文章编号:1003-4625(2010)07-0087-04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为了降低融资成本,同时吸引投资者,地方政府发行的债券往往都会有免除利息税的安排。这种税收优惠一般对所有债券投资者都适用。不同投资者适用的税率和税收抵扣政策是不同的,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上进行金融产品配置时,会根据自己的应税收入水平和相关税收抵扣政策,结合各种金融产品的风险收益情况,综合权衡,作出是否投资地方政府债券的决策。微观投资主体进行资产配置的过程,实际上也是金融产品定价的过程,并因此形成各债券产品的收益率。其中,地方政府债券的收益率中除了信用风险溢价、流动性等因素外,更增加了税收因素。本文将以美国金融市场为背景,以地方政府债券收益率中隐含的税率为焦点,评述和分析隐含税率的主要内涵和决定因素。

一、隐含税率的含义

投资者配置金融资产时,在没有其他更重要的优化目标的前提下,理应是选择税后收益最大的资产类型,这也是金融市场无风险套利均衡的基础。将这一原则应用到地方政府债券上,则该类型债券收益率应与其他相同风险的债券课税后的收益率相等,否则,投资者将会放弃收益率低的产品,追逐收益率高的产品。那么,原收益率高的产品价格被推高,收益率降低;收益率低的产品在受冷落后,必须提供更高收益率才能吸引投资者。如果将地方政府债券的信用风险近似地等同于国债,则这种均衡关系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R×(1-t)=Rd

其中,Rd为地方政府收益率,R为同期限国债收益率,t为该收益率结构下隐含的税率。

换一种方式表达:

R-Rd=R×t

也就是说:同期限的国债和地方政府债券,其收益率的差别就是税收的影响。从这个角度看,可以清晰地看到地方政府债券利息的节省部分其实就是税收损失的部分。

由此,我们得到隐含税率:

t=1-Rd/R

隐含税率也称“盈亏平衡点税率”,因为适用这个税率的投资者对于持有免税的地方政府债券或者其他课税的同风险债券无区别。

我们选取2010年我国发行的四张地方政府债券和期限相近的国债,并采用2009年6月12日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债券交易信息,得到表1。

考虑到我国债券市场流动性状况,为避免单只债券收益率在交易时点可能出现的跳跃性波动,我们计算了地方政府债券的收益率平均值和国债收益率平均值,得到我国地方政府债券理论上的隐含税率为:t=12.98%。这一税率会随着债券收益率的波动而变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投资于地方政府债券的“安全边际”。当隐含税率高于实际税率时,则地方政府债券收益率偏低;当隐含税率低于实际税率时,则投资价值凸现。

二、影响隐含税率的因素

Fama(1977)认为,地方政府债券收益率中隐含的税率由企业所得税决定。其论证主要基于这样的假设:即商业银行是地方政府债券市场中的主要投资者。商业银行可以在市场中以企业债券的利率借贷,借贷成本是所得税税前扣除项,那么银行的资金成本就是(1-r),r是企业所得税率,R是应税企业债券利率。如果地方政府债券收益率Rd总是大于(1-r)×R,那么银行就可以通过发行债券募集资金,无限制地投资于地方政府债券,获取利差。银行对地方政府债券的需求是充分弹性的。市场套利行为将最终使得Rd=(1-r)×R。地方政府债券收益率中的隐含税率就是r,即企业所得税税率。

miller(1977)的观点类似,但假设前提不同。miller认为非金融企业是地方政府债券的重要投资者。同时他认为,地方政府债券和企业普通股是相近的投资替代品,那么公司股权投资者要求的税前收益就是Rd/[(1-r)(1-re)),其中re是以股息和资本利得为税基的个人收入所得税税率。这个公式实际上是将地方政府债券收益率进行税收调整,从而得到股权投资收益率。也就是说,股权投资者通过投资普通股,从企业运作中得到的税后收益应与持有地方政府债券的收益率相同。如果企业债权投资者的收益率是R,这也是企业发行债券融资的税前资金成本。企业最佳的资本结构应该是:边际债务资金成本与边际股权资金成本应该相等,即Rd=(1-r)(1-re)R,这是均衡条件。米勒同时假设个人股权投资收入的所得税税率为零,因此均衡关系简化为:Rd=(1-r)×R,也就是说地方政府债券收益率中的隐含税率就是公司所得税税率,这与Fama的结论是一致的。但是米勒的论证前提是企业提供了与地方政府债券可替代的金融产品,这与Fama是不同的。

上述两人的观点发表后,实证研究也支持了这一结论。trczinka(1982)就发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隐含税率十分接近公司所得税税率。这种实证发现具有特定的税收政策背景。1982年以前,商业银行和其他存款机构购买地方政府债券的资金对应的存款负债向储户支付的利息可以在计算应税收入时扣除,这种政策对商业银行十分有利:一方面,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可以在税前扣除,另一方面,存款负债获得的资金可以购买免税债券,还能进一步获得税收优惠。因此商业银行均大量持有地方政府债券。鉴于此,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商业银行是地方政府债券的主要持有者,投资量最高时占到债券总量的49.4%。在这种投资者结构下,隐含税率接近银行的所得税率,也具备现实经济意义。

但是,随后的税收政策改革改变了这一局面。1982年的税收公平和财政责任法案(thetaxequityandFiscalResponsibilityact)将商业银行持有地方政府债券资产对应的存款利息支出的扣减比例调降为85%,1984年进一步降低到80%,1986年的税收改革法案将80%这一比例限制在当年新发行债券量不超过1000万美元的地方政府发行体上。至此,银行所享受的税收优惠大为减少,银行失去大量持有地方政府债券的动机,投资量占比逐年降低,个人投资者以及以个人投资者为投资主体的基金逐渐成为市场中坚力量。

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地方政府债券发行之初,个人或者家庭投资者曾经是投资主体。但是20世纪70年代后,商业银行的投资后来居上,一度占据债券总量的半壁江山。随着税收政策的调整,八十年代后,个人投资者又逐渐成为市场主体,共同基金和货币市场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也不容忽视,而这些基金的投资人最终还是以个人投资者为主。

投资者结构的剧变极大地动摇了Fama和miller

的理论基础。随后的实证研究逐渐不再支持他们的观点。例如,Fortune(1998)发现,trczinka(1982)的结论只适用于七十年代,税收政策的调整改变了隐含税率的水平和内涵。随后的隐含税率与个人收入所得税税率的关联度更高。

从隐含税率走势图来看,直到1985年,以一年期债券为代表的短期地方政府债券收益率所隐含的税率一直十分接近美国公司所得税税率。但是1986年以后,隐含税率持续下降,且下降幅度超过了公司所得税税率的下降幅度。这一趋势可以理解为,随着债券持有者结构的变化,隐含税率逐渐脱离公司所得税税率的影响,与个人所得税税率的关联度大幅提高。以20年期债券为代表的长期地方政府债券收益率提供了与短期不尽相同的信息。长期债券收益率中隐含的税率与短期债券走势并非完全一致。在八十年代后期,长期债券隐含税率还有所上升。这说明:长期来看,隐含税率的影响因素更复杂。

综合来说,隐含税率主要取决于现有税收政策、税收政策调整预期以及利率水平预期。Fortune(1996)计算了1960年以来5年、10年和20年的隐含税率,并选取了96个个人收入所得税的税收事件,进行事件相关性研究,其结论是:三分之二的事件对隐含税率的影响具有正确的方向,说明税收政策对隐含税率的确产生了影响。但是只有16%的系数同时具有正确的方向和统计显著性,这说明税收政策事件对隐含税率的影响不足够显著。随后的计量模型发现:隐含税率不但包含了相关的税收政策信息,而且还跟随市场对税收政策的预期发生变化。

除了税收政策以及预期外,影响隐含税率的因素还有信用风险。根据信用基础的不同,市政债券可以分为一般责任债券和收益债券。一般责任债券主要是以发行者的征税能力为保证,要求政府具有较大的财政自,有独立的收入,能够为自己的经济行为负责。收益债券一般是以市政项目的收益收入来还本付息,以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收益作为债务的偿还。财政实力不同的地方政府发行的不同类型债券具有不同的信用风险,其债券收益率不尽相同,进而隐含不同的税率。

研究还发现,地方政府债券市场往往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割,这导致各个不同期限的债券产生不同水平和走势的隐含税率。商业银行往往集中在短期限债券市场上,个人投资者倾向于持有长期债券,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5年和10年、20年债券的隐含税率走势不一致的问题。

除了上述因素之外,地方政府债券收益率中的隐含税率还可能受到债券持续期和内含选择权的影响,这两个因素来自于债券结构本身,直接影响债券的收益率。

三、隐含税率反映的政策效率

由于债券利息免征所得税,因此地方政府可以较低利息发行债券,筹集资金,地方政府因而节省了一笔开支,但是中央政府因此放弃了所得税,损失了一部分收入。那么,这种开支节省和税收损失之间孰大孰小,就决定了免税安排的政策效率。隐含税率实际上是所有投资者的“平均”税率,其水平和走势一方面反映了债券市场微观结构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也为税收政策的效率评价提供了有益的信息。

Feenberg和poterba(1991)研究发现:地方政府的利息节约程度取决于“边际”债券投资者的税率,而中央政府的收入损失则是与所有地方债券投资者的平均边际税率相关。如果边际投资者的税率低于所有投资者的平均边际税率,则从补贴地方政府的角度考虑,利息收入的税收豁免就是不经济的。原因在于:如果地方政府债券的利息不予以免税的话,中央政府因此增加的所得税收入将超过地方政府需要增加的利息支出,中央政府征收相关税项后,再向地方政府进行转移支付,将更有效率。

边际投资者的税率和平均边际税率取决于免税债券持有者结构及其所得税结构。不同类型投资者之间的税收结构不同,对总体税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即便是同类型投资者,也因为收入水平差异,所得税累进后的适用税率也存在很大差别,从而影响总体投资者平均边际税率。由于个人投资者占据地方政府债券三分之二的投资量,因此个人投资者及其税率结构对政策效率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调查显示,富裕家庭往往是地方政府债券投资的主体,因为他们收入高,适用税率高,持有地方政府债券相对有利;但是由于投资者在投资时实现的资本损失可以抵减税收,因此,即便是富裕家庭的边际税率也可能呈现出非累进税率显示的水平,使得最终研究复杂化。

四、我国地方政府债券的隐含税率

与西方主要国家不同的是,我国的地方政府债券和国债享受相同的税收优惠,这直接导致两者收益率不会体现税收影响。因此,我国地方政府债券的隐含税率应该为零。但是从表一的计算来看,地方政府债券的隐含税率虽然较低,但是还是显著地高于零,同时与主体投资者商业银行的所得税税率水平也相距甚远。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地方政府债券与国债相比,尽管不具备更优惠的税收安排,信用风险也不可能优于国债,但是表一显示,市场交易出来的地方政府债券收益率还要低于国债。

对于上述现象的解释,笔者倾向于认为是流动性方面的原因。多只地方政府债券曾经出现了上市当日无成交的情况,这直接体现了地方政府债券流动性的状况。市场对该类债券的参与热情不高,流动性较差,商业银行承销之后基本转为自己持有。因此,市场价格在短期内或者一个特定的交易时段未能充分反映债券的特征,收益率偏低或者偏高都有可能。鉴于此,隐含税率基本不包含税收政策信息,而是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状况的反映。

跟踪表一中债券的交易情况,我们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对地方政府债券的参与程度增加,交易相对频繁,地方政府债券收益率与国债收益率的差距也在逐步缩小。表3是这8只债券在2009年10月19日的收益率信息。

根据表3的信息,我们可以计算得到:t=2.82%,隐含税率大幅下降,已经接近于零。这说明,我国地方政府债券与国债之间的税收差异因素基本可以忽略,这与现实情况也是一致的。

五、结论与建议

债券投资的投资收益篇7

【关键词】合并报表;应付债券;持有至到期投资;抵销分录

对于内部应付债券与持有至到期投资,在年末母公司编制合并报表时,应予以相互抵销。其基本思路是,在每年年末应依据子母公司个别资产负债表上应付债券项目与持有至到期投资项目,以及子母公司个别利润表上,财务费用与投资收益项目中属于内部交易事项引起的虚增虚减部分予以相互抵销。对于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债券,除最后一年的抵销分录为:“借:投资收益,贷:财务费用”外,其他年度都应编制如下抵销分录:(1)借:应付债券,贷:持有至到期投资;(2)借:投资收益,贷:财务费用。对于分期付息一次还本债券,如果利息在每年年末支付,则其抵销分录与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债券相同。如果利息在次年支付时,则最后一年的抵销分录为:(1)借:应付利息,贷:应收利息;(2)借:投资收益,贷:财务费用。其他年度的抵销分录为:(1)借:应付债券,贷:持有至到期投资;(2)借:应付利息,贷:应收利息;(3)借:投资收益,贷:财务费用。其抵销分录金额的多少,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在某些情况下,企业集团内部一方持有另一方的企业债券并不是从发行债券的企业直接购进,而是在证券市场上从第三方手中购进的。在这种情况下,持有至到期投资中的债券投资与发行债券企业的应付债券抵销时,可能会出现差额,应分别进行处理。如果债券投资的余额大于应付债券的余额,其差额应作为投资损失计入合并利润表投资收益项目;如果债券投资的余额小于应付债券的余额,其差额应作为利息收入计入合并利润表的财务费用项目。除持有至到期投资与应付债券会有差额外,投资收益项目与财务费用项目也可能会存在差额。如果投资收益发生额小于财务费用发生额,应以投资收益项目的金额进行抵销;如果投资收益的发生额大于财务费用的发生额,则应以财务费用的金额进行抵销。

一、从发行债券企业直接购买债券的情况

(一)债券溢折价摊销采用直线法,且到期一次还本付息

甲是乙的母公司。甲公司于2009年1月1日发行的债券乙全部购买,该债券的票面金额为100000万,期限为3年,票面利率为12%,实际发行价格为94000元,属于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债券,采用直线法摊销债券折价。要求根据上述资料,编制甲乙公司各自的会计分录以及甲乙企业集团合并报表中的抵销分录。

第一年:(2009年)

1.甲公司会计处理

(1)2009年1月1日

借:银行存款94000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6000

贷:应付债券――面值100000

(2)2009年12月31日

借:财务费用14000

贷:应付债券――利润调整2000

应付债券――应计利息12000

2.乙公司会计处理

(1)2009年1月1日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100000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6000

银行存款94000

(2)2009年12月31日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120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2000

贷:投资收益14000

3.甲、乙企业集团合并报表中的抵销分录

借:应付债券108000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108000

借:投资收益14000

贷:财务费用14000

第二年(2010年)

1.甲公司会计处理

借:财务费用14000

贷:应付债券――利息调整2000

应付债券――应计利息12000

2.乙公司会计处理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120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2000

贷:投资收益14000

3.甲乙企业集团合并报表中的抵销分录

借:应付债券122000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122000

借:投资收益14000

贷:财务费用14000

第三年(2011年)

1.甲公司会计处理

(1)借:财务费用14000

贷:应付债券――利息调整2000

应付债券――应计利息12000

(2)借:应付债券――面值100000

应付债券――应计利息36000

贷:银行存款136000

2.乙公司会计处理

(1)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120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2000

贷:投资收益14000

(2)借:银行存款136000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1000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36000

3.甲乙企业集团合并报表中的抵销分录

借:投资收益14000

贷:财务费用14000

(二)债券溢折价摊销采用实际利率法,且分期付息一次还本

2009年1月1日,a公司(B公司的母公司)支付价款1000000元(含交易费用),从上海证券交易所购入B公司同日发行的5年期公司债券12500份,债券票面价值总额为1250000元,票面年利率为4.72%,实际利率为10%,于年末支付本年度债券利息(即每年利息为59000元),本金在债券到期时一次偿还。a公司将其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要求:根据上述资料,分别编制a、B公司以及aB企业集团合并报表中的抵销分录。

第一年(2009年)

1.a公司会计处理

(1)2009年1月1日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1250000

贷:银行存款10000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250000

(2)2009年12月31日

借:应收利息59000(1250000×4.72%)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41000(100000-5900)

贷:投资收益100000(1000000×10%)

(3)2009年12月31日

借:银行存款59000

贷:应收利息59000

2.B公司会计处理

(1)2009年1月1日

借:银行存款1000000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250000

贷:应付债券――面值1250000

(2)2009年12月31日

借:财务费用100000

贷:应付债券――利息调整41000

应付利息59000(1250000×4.72%)

(3)2009年12月31日

借:应付利息59000

贷:银行存款59000

3.a、B企业集团合并报表中的抵销分录

借:应付债券1041000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1041000

借:投资收益100000

贷:财务费用100000

第二年(2010年)

1.a公司会计处理

借:应收利息590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45100

贷:投资收益104100

借:银行存款59000

贷:应收利息59000

2.B公司会计处理

借:财务费用104100

贷:应付债券――利息调整45100

应付利息59000

借:应付利息59000

贷:银行存款59000

3.aB企业集团合并报表中的抵销分录

借:应付债券1086100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1086100

借:投资收益104100

贷:财务费用104100

第三年(2011年)

1.a公司会计处理

借:应收利息590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49610

贷:投资收益108610

借:银行存款59000

贷:应收利息59000

2.B公司会计处理

借:财务费用108610

贷:应付债券――利息调整49610

应付利息59000

借:应付利息59000

贷:银行存款59000

3.aB企业集团合并报表中的抵销分录

借:应付债券1135710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1135710

借:投资收益108610

贷:财务费用108610

第四年(2012年)

1.a公司会计处理

借:应收利息59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54571

贷:投资收益113571

借:银行存款59000

贷:应收利息59000

2.B公司会计处理

借:财务费用113571

贷:应付债券――利息调整54571

应付利息59000

借:应付利息59000

贷:银行存款59000

3.aB企业集团合并报表中的抵销分录

借:应付债券1190281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1190281

借:投资收益113571

贷:财务费用113571

第五年(2013年)

1.a公司会计处理

借:应收利息590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59179

贷:投资收益118719

借:银行存款59000

贷:应收利息59000

借:银行存款1250000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1250000

2.B公司会计处理

借:财务费用118719

贷:应付债券――利息调整59179

应付利息59000

借:应付利息59000

贷:银行存款59000

借:应付债券――面值1250000

贷:银行存款1250000

3.aB企业集团合并报表中的抵销分录

借:投资收益118719

贷:财务费用118719

二、从证券市场间接购买债券的情况

甲公司是乙公司的母公司。甲公司于2008年1月1日,按面值发行一批债券,该债券面值为100万元,票面利率为5%,期限为4年,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全部由企业集团以外的m公司购买,2010年1月1日,乙公司从m公司购入甲公司发行的全部债券,其实际购买价为118万元,债券溢折价采用直线法进行摊销。要求根据上述资料,分别编制甲、乙企业的会计分录,以及甲乙企业集团合并报表中的抵销分录。

第一年(2008年)

1.甲企业

借:银行存款100

贷:应付债券――面值100

借:财务费用5(100×5%)

贷:应付债券――应计利息5

2.乙企业

不编制会计分录。

3.甲乙企业集团

无内部应付债券与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抵销分录。

第二年(2009)

1.甲企业

借:财务费用5(100×5%)

贷:应付债券――应计利息5

2.乙企业

不编制会计分录。

3.甲乙企业集团

无内部应付债券与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抵销分录。

第三年(2010年)

1.甲企业

借:财务费用5(100×5%)

贷:应付债券――应计利息5

2.乙企业

(1)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1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1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8

贷:银行存款118

(2)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5(100×5%)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4(8÷2)

贷:投资收益1

3.甲乙企业集团合并报表中的抵销分录

(1)借:应付债券115

投资收益4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119

(2)借:投资收益1

贷:财务费用1

第四年(2011年)

1.甲企业

(1)借:财务费用5(100×5%)

贷:应付债券――应计利息5

(2)借:应付债券――面值100

应付债券――应计利息20

贷:银行存款120

2.乙企业

(1)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5(100×5%)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4(8÷2)

贷:投资收益1

(2)借:银行存款120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1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20

3.甲乙企业集团合并报表中的抵销分录

借:投资收益1

贷:财务费用1

债券投资的投资收益篇8

目前,境内投资海外市场的产品绝大部分是偏股型基金,至今没有直接投资于海外债券的债券型基金。华夏基金再度把握行业先机,引领未来发展趋势,率先推出了直接投资海外债券的债券型基金。业内人士指出,1988年至2011年期间,全球债券市场投资的年均收益率达7.11%,相比主投境内债市的债券基金,华夏海外债券基金的投资范围更广、投资机会更多,是投资固定收益类基金不错的选择。

更大的债券市场:

海外债市场容量是境内的30倍

有统计显示,1994至2011年,全球债券市场存量以年均8.8%的速度增长。截至2011年底,全球债券市场存量已达98.39万亿美元,而同期中国债券市场债券为21万亿元人民币,海外债市场容量是境内的30倍。而在收益方面,1988年至2011年期间,全球债券市场投资的年均收益达7.11%。全球债券市场发展迅速,为债券投资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中国基金业产品同质化比较高,能够做出新的产品不容易,华夏海外债基金发现了债券市场的蓝海。

经过长时间的准备,华夏基金终于推出了第一只直接投资海外债券的基金,这对债券基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华夏海外债拟任基金经理刘鲁旦表示,现在进行海外债券投资适逢其时,适时推出华夏海外收益债券基金,对基金公司和投资者来说可谓双赢的策略。

更多投资机会:

中企海外债处于估值洼地

在问到海外债券市场存在哪些投资机会,华夏海外收益债券基金拟任基金经理刘鲁旦说到,“机会在哪里呢?机会在信用债里面!”刘鲁旦介绍说,全球信用债有什么好处呢?第一是全球经济还处于复苏、上升的过程之中,所以公司的基本面总的来说处于一个不断的改善的过程之中,而且欧美主要国家的货币政策非常宽松,零利率将持续很长时间,资金成本很低,企业信用情况良好,所以信用债是比较好的一个品种。“全球投资者的情况差不多,从08年以来的四年债券基金都是净申购,再加上现在人民币进入了一个均衡区间,给投资人一个新的债券投资选择,我们觉得现在的时机是比较好的。”

债券投资的投资收益篇9

债券市场或将趋好

在谢军看来,中国债券市场的环境正在趋暖。美联储减息影响国内利率走势,从而有利于国内债市的走牛。2008年使利率下降到3%,低于国内的一年定期存款4.14%的收益率,这对国内利率将形成很大的压制,使债券市场的投资环境日益趋好。

据谢军介绍,债券型基金可以投资国债、金融债、企业债、可转债等多种投资品种。近期国债投资收益率在4%~5%,金融债投资收益率在5%~6%,企业债投资收益率略高,有的达到7%左右,可转债具有一定的股性,投资波动率更大一些。该基金能够根据不同债券品种的风险收益特征,进行灵活配置,获取到期收益率。另外,基金还可以通过交易获得资本利得。

新股申购助力收益

在债券基金的基础上,增强型债券基金增加了新股申购这一重要投资领域,2008年的新股申购将给该基金的投资收益带来何种影响?该基金在新股投资上又有哪些优势?谢军指出,2008年新股申购投资收益率预计将在10%~20%,这主要得益于2008年新股发行规模仍将维持高位,且新股上市首日大幅上涨的格局暂时也不会变化。这使债券基金能够通过参与新股申购获取超额收益。

基金在新股申购上的优势主要有两点。一是作为机构投资者,基金可以同时参加网下申购和网上申购,特别是在一些中小板ipo上,网下的中签率往往是网上的10倍左右,其他ipo网下中签率也明显高于网上。二是基金对新股发行和上市定价均有专业研究优势。例如,新股上市何时卖出的决策需要很多研究,当遇到建行、中铁那样上市定价低估,或者是中石油那样上市定价高估的情况,基金公司通过研究做出正确决策,可以提高新股申购收益率。

债券投资的投资收益篇10

由于凭证式国债供求市场的严重失衡,每期多达数百亿元的国债规模往往在推向市场首日的数小时内就被抢购一空。凭证式国债越来越难买到,这就迫使大家要寻求新的投资领域。实际上,凭证式国债简单的产品设计特点也是债券类投资产品的共有特点,它只是诸多债券产品之一,只不过凭证式国债的信用度最高,最安全。其实债券“家族”中还有其他一些债券品种,与其一直“沉迷”在国债投资里,不如转换个思路,考虑一下公司债券。

债券产品的“家族”

以债券发行的主体为标准,债券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信用度最高的国债、信用度适中的金融债券和信用度较低的企业债券。在我国,对于债券的发行主体,监管当局的要求都很严格,所谓“信用度较低”的企业债券,实际上其实力也必须是很雄厚的,并且要经过专业的信用评估机构的评级以及要提供第三方的债券本息担保的,“信用度较低”是相对于前两者而言的。

目前,个人投资者可以介入的债券产品包括:凭证式国债、记账式国债、公司普通债券和公司可转换债券,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只是针对机构投资者。对于以上四种债券品种的简单对比情况,(详见附表)。

我们可以看出:在产品安全性方面,投资者都可以放心,即使公司发行的债券发生了偿付危机,还有商业银行作为担保人来代为偿还;在收益性来看,国债以其收益免税,即使是票面利率和银行同期定期整存整取存款产品相同,也还有20%的超额净收益。而公司债券,其投资收益是要交纳20%的个人所得税的,同时国家对于公司债券的票面利率也有严格的限制,公司普通债券的利率不得高于银行同期定期整存整取存款产品的40%。在债券的期限方面,凭证式国债和公司可转换债券一般属于中期投资产品,记账式国债和公司普通债一般是中长期投资产品。考虑到二级市场的存在,如果投资者有能力关注市场的波动,则记账式国债和公司可转换债券是比较好的选择,如果没有能力,则凭证式国债是最优的选择。

公司可转换债券:并非长期稳定投资的选择

根据《可转换公司债券管理暂行办法》和《公司法》的规定:公司可转换债券的发债主体可以是上市公司和国有重点企业,目前以上市公司为主。为了便于分析,笔者列举了2004年发行的部分可转换债券(详见附表2)。

公司可转换债券是离债券“本来面目”最远的品种。从发售的形式来看,它完全实现了网上认购,投资者无需也不能像其他债券一样到“有形”的代销机构购买。

从购买到的难易程度来看,是最为困难的,一方面是额度很小,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的总体规模一般为十几亿元到几十亿元,但首先要配售给原有的股东,而且一般要经过两轮认购,原有股东包括流通股股东和非流通股股东,其配售和优先认购的比例也是较高的,剩下的额度还要分为给机构投资者和大众投资者,大众投资者得到的比例一般不会高于50%,以湖南华菱管线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可转债为例,估计公众投资者可以买到的份额仅为总额度的5%左右,另一方面是如果公众投资者的申购数量多于留给其的总额度,则还要进行“摇号抽签”,只有幸运的投资者才能最终买到可转债。

从收益性来看,可转债一般为逐年递增的固定利率,利率并不高,这与可转债的性质有关,实际上可转债带有“期权”的性质,在债券发行满6个月后,投资者就有权按照约定的转股价格将可转债转换为上市公司的股票,转与不转的权利属于投资者,投资者在获得可能获得转为股票后的超额收益的同时,也需要付出代价,这个代价就体现在票面的利率方面。综合以上的分析,如果投资者主要是想投资一个债券品种,以获得较为稳定的利息收入,那么,公司可转换债券不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公司普通债券:选择收益稳健、有二级市场的品种

公司普通债券的发债主体可以是股份有限公司、国有独资公司和两个以上的国有企业或者其他两个以上的国有投资主体投资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普通债券一般是属于长期投资,大部分为10年左右(详见附表3)。

从发债主体来看,大都以基础设施建设和能源类公司为主,而这类公司也具有明显的垄断性质和政府背景,它隐含着政府的信用。在一定程度上,公司普通债和国债一样,都是政府进行融资的渠道。由于一方面公司的实力较强,另一方面又有银行做担保,债券的安全性是很高的。

从债券的收益来看,10年期的利率在5%左右,税后的收益在4%左右。由于银行同期整存整取的产品期限最长为5年,因此,不能简单地判断收益水平如何。从2005年7月之前发行的5年凭证式国债来看,其票面利率是3.81%,期限越长,收益也会相应提高,而10年期的公司债券的年收益若在4%,这个期限的“补偿”仅为0.2%,其吸引力也是有限的。

从实际的销售情况来看,目前公司普通债主要由证券公司来销售,而证券公司的客户多为投资股票市场的股民。在市场环境不好的背景下,股票市场的交易比较冷清,股民从股市中退出的资金需要寻找出路,此时收益较为稳健、又有二级市场的公司债券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而公司普通债的规模比起动辄百亿的国债少多了,所以,证券公司的内部客户在很短时间内就将它们“消化完毕”的情况也屡屡发生。不过,只要有所关注和多留意,我们还是有机会买到公司普通债券的。

未来公司普通债有向短期化和利率浮动型发展的现象,毕竟在宏观经济环境不明朗的情况下,投资者还是倾向于做短期投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