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育教学叙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0:11:00

高中教育教学叙事篇1

关键词:叙事研究;心理学;应用分析

18世纪中后期,美国一位心理学上的研究学者首次提出了经验与叙事结构上的相关研究观点,主要的内容包括叙事是怎样对人的性格形成产生影响的,并在研究的过程中将叙事在心理学研究中的作用进行了科学意义上的探讨与实践,得出的结论受到人们的追捧与欢迎。在我国当前教学的实际研究过程中,主要的应用的方式包括三个,一个是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治疗或是辅导过程中的理论应用,其次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叙事方法使用,最后是教师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的叙事理论解释与知识传授。

1叙事研究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层面的运用

所谓“叙事心理治疗”通常是指咨询者通过对于适当方法的选择,进而针对具体的当事人找出遗漏片段,进而对于当事人内在内力的唤起过程。

叙事资料对于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数据资源是具有很好的补充作用,同时,其也是对于具体的个案进行深入研究与剖析的重要依据。同时,叙事往往与反思密切相关。当我们对于自己生活故事进行叙说时,其实即是对于自己的审视。其次叙事疗法把人与事分开,以人性的眼光看人,而不以道德教育人。从叙事疗法当事人与咨询师之间的关系来看,叙事疗法能够让当事人相信自己是自己的专家,自己要对自己充满信息,进而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自己所遇到的困难,在整个过程之中咨询师扮演着陪伴的角色。

叙事疗法对多数适合心理咨询的人都有较好的作用,是当今重要的心理咨询方法之一。叙事心理治疗即是让当事人自己讲出个人境遇、个人经历等等生命故事,指导者在倾听的基础上运用恰当的理论方法与语言进行技巧指导,在积极的沟通与交流过程之中使当事人能够在其故事之中找到遗漏片段以及认知误区,进而将整个故事纠错、补充或重写,进而积极促进当事者加强其生命动机,增加内在力量,进而促成其形成积极认知和重建良好行为方式。

2高职心理学新型叙事教学方法上的实践

高职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让现代教学上的要求得到满足,因为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会因为与时代的发展脱节从而不能得到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叙事心理教学方法的出现使得教学的模式得到很大的改变,不仅让课程的内容变得简单易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掌握,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职心理教学上的任务压力。

2.1叙事教学法内涵

叙事教学上的使用方法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叙事作为开展课堂内容的主要模式,并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的生活的语境在叙事化的模式下得到升华,这样的处理可以使得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在课程的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来,不仅仅利于教师开展课程上的主要内容,也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让知识得到很好的消化,叙事上的心理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的语言与情感方面的表达能力得到相应的提升,并且利于高职学生在这方面身心上的发展,让学生在艺术理解上的认知活动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并培养学生在生活过程中的艺术气质,可以说叙事心理教学上的方法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

2.2叙事教学方法的基本特征

叙事教学上的方法不仅仅是一种心理教学上的使用手段,也是一种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得到应用的思路与方法,叙事教学的方法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会具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是教学上的方法使用,主要包括以下两个:

2.2.1故事法

故事法直接从字面上就可以得到其基本的含义,就是在基本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故事的叙述来营造出教学上的环境,此时的学生可以根据教师所创造出的人物角色与故事情节对教学过程中设置的问题进行思考与探究,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不学生不仅仅可以以主体的位置与其他的学生进行交流,还可以在集体的探讨问题的过程中让问题得到良好的解决。

2.2.2个人经历叙事法

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知识点的难以理解使得学生丧失跟随教师的思路对问题进行解决,主要的原因是高职心理学知识一般具有较高的层次性,并且许多的知识点较为抽象化,所以一堂课下来许多的学生在课程的中部的位置就已经放弃后面的学习内容了。此时为了将学生的注意力给吸引过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经历,这些经历可能是一些趣事或是一些伤心的往事,但是无论试什么性质的经历,都可以在分享的过程中将大家的注意力进行吸引,致使很多人的经历可以引起其他同学的共鸣,这样的结果不仅利于课堂知识的开展也可以让学生们积极主动的参与进课堂上的教学活动中来。

3叙事研究在校本培训层面的运用

“校本培训”是指在教育专家指导下,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本培训单位,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通过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活动来培训全校教师的一种全员性继续教育形式。相较于其他研究方法,教育叙事研究能有效地弥合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教育理论工作者与教育实际工作者之间的疏离,更切合中小学教师开展校本研究的现实需要和实际条件,因此教育叙事研究成为中小学校进行校本培训的重要手段。

教育叙事拥有着诸多优势,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之中,例如在教育科研领域之中的运用过程之中,显现科学性的缺失。“教育叙事”与“教育叙事研究”之间还不能简单地画等号。在教育叙事从国外被引进及其本土化的过程中,教育理论工作者却没有形成一套有价值的操作方法,一些人张冠李戴,机械地套用教育研究者进行叙事研究的具体过程与技术,将其视为教师叙事的方法。所以说教育叙事究竟应该如何开展还需要理论工作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普适性的缺失也是一n局限,教育叙事从教师叙述的特定故事情境中发现教育的意义,这就使得所得出的解释性结论也是情境性的,这种情境是不可重复的,无法回答普遍性问题,也就无法据此建立起普遍一般的理论。

结束语

心理学上的叙事教学方法研究对于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塑造具有很重大的影响作用,并且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对于教师教学能力上的考验也是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高职院校应积极的利用各种方式对教师在心理学叙事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与技能培养,尽量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叙事的方法得到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王立高.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整体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3).

高中教育教学叙事篇2

关键词: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叙事取向

一、引言

教育中的“叙事”研究兴起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是西方教师职业研究的发展成果。“叙事学”作为一种文学文本的研究方法,已经扩展到了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教育叙事学”就是其诸多交叉学科中的一个。在现代语境下,“叙事”的内涵和外延已经得到了极大丰富,以这种现代意义为核心构建的叙事理论已经逐渐取得了基础学科的地位。作为言语行为本身,“叙事”具有语言学的一般属性,表现为一种行为过程,如叙述、陈述、描写、评论等;作为言语行为的结果,“叙事”表现为以各种形式承载的话语成品,如诗歌、小说、戏剧、新闻、影视等。显然,英语教学所涉及的各类科目的教材、各种文体的语篇(包括口头语篇、书面语篇和电子语篇等)等都是教师进行“教育叙事”的具体对象,教师运用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包括教师话语)等都是“教育叙事”的具体途径。而广大英语教师如果要做好上述的“教育叙事”,则其专业素养(教师专业化水平)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叙事”是有效促进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教育中的“叙事”介绍

(一)“教育叙事”的概念

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会经常遇到一些问题并记录这些问题的处理策略,通过教学反思,以叙事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所谓的“教育叙事”。或者说,“教育叙事”就是以讲故事的方式对教学中发生的事件进行描述、分析、论证和反思的方法。重要的是,这里的“讲故事”要发掘出隐含在故事之中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和教学原理;要通过讲故事和分析事件的来龙去脉让自己(或听故事的人)得到一定的感悟和启发,从而对自己(或他人)今后的教学起到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一般来说,教师只需通过对故事细节的描述,客观地讲述教学事件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果,完整地表达自己从所叙述的教学事件中感悟到的真实感受和思绪,并从中提炼出对今后教学有指导、启发和借鉴意义的教与学的方法、规则或原理。简言之,“教育叙事”正是来源于看似平凡的教学事件,并通过对事件的描述、反思、分析和归纳,发掘蕴含其中的教育和教学的道理。

(二)“教育叙事”的特点

1.叙事者所叙述的内容是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育事件,是对客观事件的真实描述,真实记录事情是“教育叙事”的首要特征。

2.教育叙事”注重叙事者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叙事者不仅是讲故事的人,而且在故事中扮演某个角色,叙事者可以讲述自己的教学故事,也可以讲述他人的教学故事;“教育叙事”注重叙事者的地位和作用,尤其是教学实践中的真实事件,又因叙事者在讲述中会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因而容易引发他人的共鸣。

3.“教育叙事”不仅关注叙述者本人,而且关注与所叙述的教育事件相关的具体的人和物,并常采用“心理分析”的方法对事件相关者的行为做出分析和解释,加深了教育叙事的深度。

4.“情节性”是叙事者生动地讲述故事的重要特征,有利于从情节中分析深层次原因。

5.“教育叙事”常以归纳的方式而非演绎的方式得出结论。

(三)“教育叙事”的方式

“教育叙事”的主体——教师,既是教育教学事件的叙述者,又是事件的记述者。教师的“教育叙事”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细心观察,勤于思考。教师应悉心观察教学中的具体事件,认真反思教学并在反思中得到提高和发展。2.以故事为主线,以讲述为主导。教师应选择好主题并紧紧围绕故事的主题展开叙事,要从自己所获得的众多教学事件中梳理出清晰的线索,从而使故事的主题能够体现一定的教育或教学理念,并能使故事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3.“教育叙事”不宜使用太多、太深奥的理论阐释或旁征博引,而是注重对事件进行反思,从中发掘出有利于强化教学效果的有益因素,或是发现不利于教学的不良现象,供今后教学运用或借鉴。4.叙述与分析兼顾。叙事的目的是反思教学并改进教学,从中归纳出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道理。5.“教育叙事”讲的是真实故事,既可以还原历史情境,又可以密切联系现实语境。

三、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素质主要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的水平”三个方面,其发展水平决定了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概括地说,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包括:1.教师的专业知识,即英语语言基本能力,其中包括英语语言知识和运用英语的能力;2.教师的专业技能,即讲授英语语言知识和传授英语运用能力的技能。3.教师的专业情意,即对英语教学专业的价值和意义的深刻理解,以及在工作实践中形成的追求尽善尽美的教学效果的思想境界。

当前我国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特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类取向:1.理智取向的教师专业化发展。这里的“理智”意指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而就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而言,这种知识具体包括学科知识(即英语知识和运用英语的能力)和教育知识(即帮助学生获得学科知识的知识和技能)。该发展观主要是让教师从专家与学者那里学习英语学科知识和英语教育知识。2.实践——反思取向的教师专业化发展。该发展取向关注的是实践和反思,关注实践的观点强调教学实践所包含的丰富内涵,教师可以在这一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提出专业发展的设想,最终在教学实践中提高专业水平。这种观点为教师开展行动研究提供了指南。而关注反思则主张和促使教师以不同的方式对教学进行反思,在反思中寻求改进和完善教学的途径与策略,最终在反思中提高专业水平。当前,许多英语教师已经意识到反思性教学的重要性及其对教学的指导意义,反思性教学的理念已经成为指导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3.生态取向的教师专业化发展。该发展观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放入一个更广阔的文化、社群、合作和背景之中。虽然每个教师的教学具有其个性化的特点,但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需要向他人学习和与他人合作,在更大程度上有赖于“教学文化”或“教师文化”。同时,教师在合作的教学文化中能进一步促进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的形成、改进和完善,所以说该发展观是教师合作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

以上都是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三者相互包含,相互融合。虽然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具体途径比较多样,但是,“教育叙事”却是其中反思性特征比较强的一种。

四、“叙事”与英语教师专业发展

英语教师通过“教育叙事”研究可以增长教育智慧,改变教育生活状态,提升教育生活境界,提高教育效能,实现优质教育。“教育叙事”研究对于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有重要作用。

(一)“教育叙事”研究是完善个人教学行为的重要途径

“教育叙事”研究是对教师个人的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和反思。教师通过教育叙事,能够认识到自己教学的真实情况,不仅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更能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行为。教育叙事不是为叙事而叙事,而是要带着问题并借助理论进行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行为(积极的行为和消极的行为)进行分析、反思和价值判断,形成正确的认识,进而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可见,“教育叙事”研究方式同样符合各级英语教师的教学研究实际。

(二)“教育叙事”研究有助于教师形成个人的教育理念

一般来说,教师个人的教育理念是基于教师个人独特的教育经历形成的。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反思和总结,形成关于教学的一系列观点或看法,这些观点或看法属于教师个人的实践性知识,也是教师个人的教育理念。有的教师在形成个人教育理念的过程中,曾把专家的一些理论观点吸纳进来,建构自己的教育理念,使其更加理性。

(三)“教育叙事”研究是教师获得专业成长的有效方法

“教育叙事”研究对于教师专业能力的促进作用是明显的,教师通过研究改进了教育教学方法,提高了实际教学能力,从而提高了专业能力,同时也提高了自己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用专业的眼光观察和审视工作中发生的各种教育现象,发现其中不平常的问题,透过现象看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也能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当前,教育叙事研究作为一种教育研究的方式正在广大中小学校得到迅速推广。其实,高校英语教师可以运用这种方式投身于教学研究,通过“教育叙事”总结教学经验,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记录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活。同样,教师通过“教育叙事”能够开展交流活动,展示自己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

五、结语

“叙事”对于教师专业发展而言,它关注的是来自教师的声音,是教师进行反思性实践的主要途径,而且,越来越多的学者希望叙事研究能够提供一条倾听教师声音并从教师内部理解其文化的途径。事实上,那种能够表达教师个人思想观念、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及对其收到的效果进行反思的叙事研究成为能够为教师所掌握的有效方法。本文只是有关教育中“叙事”的简要论述,教育中的“叙事取向”研究是值得广大英语教师进一步深入思考和研究的一个课题。

参考文献:

[1]丁钢.教育叙事的理论探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8(1).

[2]刘万海.近二十年来国内外教育叙事研究回溯[J].中国教育学刊,2005(3).

[3]邵光华,张振新.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高中教育教学叙事篇3

教育叙事研究教师专业发展功能

一、什么是教育叙事研究

“叙事是探索人类经验现象的一条途径,叙事体研究适用于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因此,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叙事研究首先在社会学中运用。20世纪50年代,现象学、阐释学、人类学等学科思想的引进又极大丰富、发展了叙事研究理论。20世纪70年代,叙事学被西方学者从文学领域引入教育学领域,90年代我国教育学者开始引介、倡导,使得教育叙事研究方式对我国教育研究产生了较为广泛影响。

对教育叙事研究的不同理解,有学者认为,“教育叙事研究是以故事为手段,通过对过去事件发生、现在影响以及未来期待的描述来建构教育生活意义的研究方式”。也有人认为“教育叙事研究就是教师在自我反思基础上,并用所熟悉语言表达和叙述教育教学中所发生的真实事件的一种文体写作。”还有学者认为:“教育叙事研究作为一种质的研究方法,是指叙事研究者通过对教育事件、教育故事的描述、呈现、叙述与分析,进而挖掘内隐在教育事件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育理论,从而揭示教育本质、规律与价值意义。”笔者比较认同这种观点。

二、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概述

学者利伯曼认为专业应符合以下条件:工作范围明确,垄断地从事社会不可缺少工作;运用高度理智性技术;需要长期专业教育;从业者具有广泛自律性;直接负有做出判断、采取行动的责任;工作以服务为动机,具有非营利性特征;形成综合性自治组织;拥有具体伦理纲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定义繁多,有人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包括教师的知识、能力、素养和理念等,具体指通过各种方式促进教师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研究素养等方面的进步,使教师能更好的完成在教学、研究和服务等方面工作。”也有人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就是教师的专业成长或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有的表述更为具体“教师个人在历经职前师资培育阶段、任教阶段和在职进修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持续地学习与研究,不断发展其专业内涵,逐渐达到专业圆熟的境界。”而对其发展阶段的研究,则主要有:(1)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学者伯顿提出三阶段论:求生存阶段、调整阶段、成熟阶段;(2)1969年美国学者富勒提出四阶段说:教学前关注阶段、早期生存关注阶段、教学关注阶段、关注学生阶段;(3)斯德菲的教师生涯五阶段说:预备生涯阶段、专家生涯阶段、退缩生涯阶段、更新生涯阶段、退出生涯阶段。我国学者也提出五阶段说:准备阶段、生存阶段、巩固阶段、更新阶段、成熟阶段。

本文在对教育叙事研究和教师专业发展进行了初步的介绍后,重点想要探讨的是教育叙事研究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在教师专业发展中有着什么样的作用。

三、教育叙事研究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功能

教育叙事研究作为一种质的研究方法,要求教师以叙事方式认识教育教学现象,并促成教师对经验的构建和反思。它既关注教师的教学、科研基础,又关心教师对教育教学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因此它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本部分将主要阐述教育叙事研究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功能。

1.有助于理论和实践结合,提升科研能力

“布鲁纳(J.Bruner)认为人类有两种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一种是寻求普遍真理,这是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方式,在其主导下,人们关注的是普遍意义上的“理”与“逻辑”;另一种是叙事,是一种面向事实本身,理懈他人,体验生活的人文科学认识方式,人们运用叙事方式寻求实践的具体的联系,关注事件展开的具体情节。”传统教育中教师只是知识的“传话筒”,而教育叙事研究直指教师的生活世界,关注教师内心体验,关注同学真实需求,关注课堂教学的细节等,“这种‘从生活出发,从事实出发,从教育实践出发’的叙事研究,真正把教育问题的学术研究回归到鲜活现实中,使理论研究回归思想的故里,使教育研究融入实践的滋养”。因此,教育叙事研究在教师中的广泛运用,使教师们能以一种批判性的反思精神来审视和进行教育研究,更好地与教育实际相贴合。不但对教育事实有了清晰的认知,而且感悟到其背后所隐藏的教育价值和意义,这不能不说是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一大进步。

2.有助于反思探究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随着人们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关注,教学反思作为提高教师专业发展、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越来越受到教育研究和实践工作者的重视。反思是指教师把教育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对教育实践中的行为及其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进而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效能和素养的过程,反思的实质就是自我批判,是教师“专业自修”的一种方法,而教育叙事研究以“讲故事”的方式帮助教师进行自我反思,不仅是思想上的反思,更是对生活的反思,对实践的反思。它能不断提高教师对教育生活的感受力、理解力和判断力。

3.有助于团体合作意识的形成

新课改对教学提出了新挑战,它更需要一种相互合作、探究,互相学习交流的和谐环境。而教育叙事研究以教师个人经验为基础,以现实的或潜在的听众为对象,用简洁的言说叙述教育生活中或是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因此,教育叙事研究给教师提供了一个彼此交流和对话的机会,这个过程即教师相互学习、合作的过程,不仅对教师队伍发展也为教师个体专业化提供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康纳利,克莱丁宁著,丁钢译.叙事探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3,(4):6.

[2]郑开玲.教育叙事研究:关注教师真实的生活体验[J].教育新视野.

[3]孙振东,陈荟.对我国教育叙事研究的审思[J].教育学报.2009,(6).

[4]冯晨昱,和学新.教育叙事研究述评[J].上海教育科研,2004,(7):19.

[5]郑金洲.教师如何做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34-135.

[6]赵春森.教育叙事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取向[J].教书育人,2010,(2).

[7]邹敏.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11).

[8]杨捷.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叙事[J].中国教育学刊,2006.

[9]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26.

[10]朱宁渡.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72.

[11]朱宾源.教育叙事研究――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快捷之路[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106-108.

高中教育教学叙事篇4

一、教学主题是教育叙事的着眼点

教育叙事不是简单无目的地述说,而是必须围绕教学主题来进行,揭示探索其中的意义。因此,在进行教育叙事之前,我们首先得确定教学主题,这些主题是事件的焦点,是教育故事的意义所在,不同的主题所采用的叙述方式和叙述重点可能不一样。教育叙事并不是各种教育事件的随意链接,而是依照诉说者的理解,围绕主题来建构相关的故事。教学主题是一根主线,通过主题,教师可以把一些零碎的想法和片段串联起来,赋予它们一定的逻辑意义,能够让听众和学生参与叙述和讨论,分享自己的经验,最终有所收获。叙事方式和教学主题应该具有相关性,且易于参与和分享。总之,教学主题是教育叙事的着眼点,教育叙事的内容和方式方法的选择必须紧紧围绕教学主题进行,不恰当的教育叙事方法往往会适得其反。

二、教学实施是教育叙事的实践过程

在具体的教学阶段,我们应该围绕教学主题,在舞蹈课堂中贯彻教育叙事法。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将教育叙事分为教师叙事和学生叙事。教师叙事,主要是指教师叙述自己的教育故事,直接面对真实自我,讲述自己的故事,并通过讲述和整理,总结出一些心得体会与学生进行互动分享。教师叙述的内容主要包括,自身过去的教育经验和事件、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体验等。学生叙事,主要指学生就教学主题和教师叙述做出的一些分享和回馈。在舞蹈教学实践中,任课老师以“教师叙事”的方式,向学生讲述自己练习舞蹈的经历和体会以及对具体某些舞蹈作品的看法等,将自己的心理体验与学生分享,并把一些著名舞蹈家、教育家的自传、文章、视频介绍给学生阅读、观看。这种动态、多元的教育叙事,可以邀请一些专家、学者、舞蹈家、学生等共同参与,彼此分享和探讨对某些作品的想法以及个人经验,并且通过头脑风暴的方法,在沟通中产生思想火花,加深学生对舞蹈作品内涵和表现形式的理解。在学生叙事的环节,学生们需要把课堂的心得体会、经历、体验以“学生叙事”的方式书写成学习叙事报告,与教师和同学们共享、交流。同时,还可以以叙事日志的方式把每天的见闻、自己学习的体会以及观摩一些舞蹈作品后的感悟记述下来,作为采风叙事报告。当然,除了教师叙事和学生叙事之外,我们也应该不断创新课堂教学,采用座谈会、专家讲座以及游学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去思考和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在实际舞蹈教学过程中,把教师与学生都作为教育叙事的主体,通过互为平等的互动分享,陈述各自的教学或学习的日常生活场景去发掘深层意义,能够有效地使教学与叙事主体合一,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高中教育教学叙事篇5

[关键词]独立学院政治理论课道德叙事教学应用

[作者简介]毛玲(1978-),女,湖南涟源人,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广东广州51099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道德叙事在独立学院的应用与实效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0tjk209)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0-0148-02

道德叙事是中西方古代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通过通俗易懂的故事来传授道德知识的教育。在近现代社会理性知识价值彰显和逻辑实证化倾向影响下,道德学习倾向于道德知识的灌输。随着叙事研究在我国教育研究领域的兴起,其道德教育魅力也逐渐被一些学者重视,认为道德叙事是高校道德教育转型的新范式、道德教育发展的新路径。本文探讨道德叙事在独立学院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以期总结出提高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有益经验。

一、道德叙事概念的厘清

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教授markBtappan在其论文中直接使用“anarrativeapproachtomoraldevelopmentandmoraled?ucation”表达道德叙事的概念,即一种道德发展和道德教育叙事方法。在我国,周勇、丁锦宏等学者是道德叙事领域较早的研究者。丁锦宏于2003年提出道德叙事的概念,认为道德叙事是教育者通过口头或书面的话语,借助对道德故事(包括寓言、神话、童话、歌谣、英雄人物、典故)的叙述,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成长、发展的一种活动过程。近期,秦天堂把道德叙事定义为叙事主体通过口头或书面的话语,借助对道德故事(包括寓言、神活、童话、歌谣、英雄人物、典故、生活事件、生命故事等)的叙述,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成长、发展的一种活动过程。本文认为秦天堂关于道德叙事的定义更符合当下的教育背景。在网络及新媒体背景下,我们可以不断扩充叙事资源和创新叙事载体。恰当地选择反映现实生活世界的道德叙事内容,通过一定的叙事视角与叙事方式,扩充道德叙事“说”的主体、更新“说”的方式,使受教育者通过思与辩产生体验,达到共鸣,自主建构故事的道德教育意义,是提高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关键。

二、道德叙事应用于独立学院政治理论课的可行性

1.独立学院学生特征的需求。首先,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90后”,身处市场经济发展迅速的年代,其成长过程导致他们的行为目标趋向于获取结果,而忽视过程的选择。从小学就接受的思想政治应试教育强调对道德知识的学习与考核,因此学生进入大学后,会带着对政治理论课的先有印象,认为政治理论课无非是枯燥、空洞、说教的代名词,多半抱有拒绝学习的心态。其次,作为独立学院的大学生,高中阶段基础知识的匮乏或高考失利等因素形成了他们特有的学习观。成长背景和学习背景导致他们学习基础薄弱、缺少学习动力,找不准在大学生活中的定位,迫切希望通过有效指引改变迷茫、空虚的状态。在独立学院学生特征要求下,以平等视角切入,不过分说教并注重过程性和引导性的道德叙事方式有生存空间。

2.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开放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习惯从宏大叙事的角度,选取大规模列举伟人英雄事迹的方式进行道德说教。这种历时久远、过于高大、不太丰满的道德形象教育对现代的教育对象而言,有脱离现实生活之嫌。随着市场经济背景下时代主题的转变,缺乏对道德形象所处历史背景与生活背景的了解,难以让学生从心底认同并接受道德教育所传导的价值目标与教育意义,难以引申为自己的道德知识和道德目标、转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开放性的、运动的、灵动的。因此,要在传承传统道德叙事模式优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世界,挖掘平凡人事之间值得颂扬和感悟的思想与精神,唤醒学生心中潜藏的一直沉睡的某些情愫,这种立足微观的道德叙事方式是思想政治教育开放性的题中之意。

3.网络媒体环境的变迁。网络及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与普及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方式。新媒体下大学生倾向超文本的阅读方式,将驻足思考让位于频繁接触,重视选择的自由。网络媒体环境的变迁为道德叙事方式提供了生存空间。在多元价值观和应试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更习惯或偏向通过具象思维或图像思维途径接受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很好地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景,快速地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关注点,有效地捕捉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学习心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标。

三、道德叙事在独立学院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

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把道德叙事运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不失为一条可行途径。以作为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重要课程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探究道德叙事在独立学院思政课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一方面扩充“说”的主体,从叙事主体的角度把道德叙事分为教师主体叙事和学生主体叙事两大类。另一方面更新“说”的方式,依据不同的叙事载体把主体道德叙事分为以静态文本为载体的文学作品叙事、以静态超文本位为载体的时政图片叙事、以动态片段超文本为载体的视频情境叙事以及以动态完整超文本为载体的电影情节叙事四大类。

1.教师主体叙事。以教师为主体的叙事充分体现了道德教育的教育与引导性。教师为主体并不是教师唱“独角戏”,也强调学生的主动性与主体性,强调尊重和承认教育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构成的双边甚至是多边的活动过程。教师“引导”的核心在于引发学生结合教学内容思考、通过受教育者的内化、形成属于自己又符合社会需要的个人价值。

第一,文学作品叙事。是一种以静态文本为载体的叙事方式。人生活在一个文化的、历史的世界中,文学作品故事把我们与他人、与历史联系起来,提供一种具有丰富的时间、空间、人物丰富多彩的场景,故事的结构提供了想象和陈述的空间,促进我们认识他人、世界和自己。教师要选取历史传统与现实生活感人至深的人物故事,结合教学内容以一定的表达方式讲述出来,使学生对故事的道德意义感同身受,并自我理解、自我感悟,最终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形成属于自己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笔者曾在课堂上叙述希腊神话西西弗斯的故事,通过和学生讨论众神为什么会认为让西西弗斯日复一日地推石头就是对他最严重的惩罚,让学生深入体会和自我感悟,挖掘出西西弗斯故事背后深藏的生活意义,即人是追求意义的存在,作为大学生更要追求自我意义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第二,时政图片叙事。是一种以静态超文本为载体存在的叙事方式,把反映人物、事件、现实生活等信息浓缩在直观化的图片中,以超文本的形式呈现图片背后丰富的信息背景。凯勒认为好奇心是学生产生学习的动机,保持学习欲望的重要来源。“为使刺激变化引起的好奇心最佳,教师可以通过使用新奇或意想不到的教学方法或注入个人经历和幽默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时政图片叙事能快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传递给学生一定的信息量,维持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教师要能提供具体例子或类比把教学与学生经验联系起来,事物越熟悉,越能被学习者认为是相关的。学生越认同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的相关性,教师才越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解读图片背后所赋予的教育意义。时政图片的叙事方式切合独立学院学生的思维特点,以直观、简单、轻松的方式切入,引导学生对图片背景保持一定兴趣并延续关注,以阐释图片背后所代表的道德教育意义。

第三,视频情景叙事。是一种以动态片段式媒介为载体的叙事方式。“情境认知理论宣称,每个人的思维是适应环境的,也就是说是情景化的,因为人们所知觉的,他们想象其活动的方式,他们身体上所做的,是结合在一起发展的”。“学习是参与,学习是一个共同创设(co-constitutive)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所有的参与者通过其行动记载在世界中的关系而发生改变或被转化。”视频情境叙事符合情境认知理论,把声音、动作、人物共存于特定的场域中,学生通过视觉、触觉等感知途径参与其中,并融入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的学习情境,在具体情境中联系自己的感情、态度、思想和行为,直面视频情境所带来的反思与启示,这一参与过程“塑造的不仅仅是我们所做的,也塑造了我们是谁以及我们如何解释我们所做的”。笔者在讲述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第一节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内容时,采用的就是视频情境叙事。在背景解说后播放中国达人秀冠军刘伟约5分钟的钢琴表演视频,把学生带入视频营造的情境中,学生观看后再围绕视频中的人生态度单独发言、集中讨论,让学生深刻体悟到失去双臂的刘伟正是因为有着对人生的乐观、执著与坚强,才可能用双脚在短短三年内弹奏出如此优美动听的琴声,更多的学生在感悟之余,开始反思自己的大学生活以及自己对待生活应有的态度,把“要么精彩活着,要么立即死去”的人生态度转化为自己的行为方向。这种有声、有形、有影、有情的情境视频在教学过程中有独特的魅力。正是通过情境引导,让学生形象、生动地接受视频情境教学中传达的教学内容,并能联系自己主动思考和自动反思,从而把教学内容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认知,并落实为自己的道德行为。

第四,电影情节叙事。是一种动态完整式的叙事方式。以连续发展的情节作为一个叙事整体,在动态的过程中展示故事的来龙去脉和发生发展过程。这种全过程的电影情节叙事比视频情境叙事更全面、完整,不是视频情境叙事的重复,而是视频情境叙事的发展,一种全面概括式的叙事方法,注重叙事的整体性与完整性。这种叙事方式可以综合性地体现课程内容、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应用的前提是必须能找到与整个课程内容相关联的电影情节,充分体现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文学作品诉诸内心,让人感悟、思考与升华;图片诉诸眼睛,利于普及;而视频和电影同时诉诸于眼睛与内心。不同的载体方式要求教师精心挑选、形成叙事题材,给学生创设一个能接受道德信息、体会道德情操和扩充思想世界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主动建构道德故事背后的道德意义。

2.学生主体叙事。以学生自身作为叙事主体的综合性叙事方式,突出学生在道德叙事中的主导地位,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学生主体叙事是在互惠教学策略指导下产生的叙事方式,教师把对对话的控制越来越多地移交给学生,使学生承担起教师的角色。可以综合文学作品、时政图片、视频情境及电影情节等载体方式,讲述发生在学生自己或身边的人和事、关注学生群体的问题以及社会现象,通过小组协作对相关问题做出分析,并表述自身的观点和态度,最终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生主体叙事中,学生通过形成学习共同体的方式参与知识建构,以参与者的身份在合作小组中共同面对困难、协调解决问题以及共同面对活动作出决策。首先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叙事意图确定要解决的中心话题,然后根据话题的内容自由组成叙事合作小组,在小组成员间形成一种伙伴关系,最后学生一起建构一种对任务及完成任务手段的共同理解,并在课堂上作为主体向全班同学展示成果。当然,学生主体叙事并不意味着教师完全放任不管或作为一个旁观者,要达到学生主体叙事的满意效果,教师必须在准备过程中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以保证学生叙事的整体效果。

学生叙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导性,培养了学生的勇气和合作精神,融合了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体现了不同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表现形式。不仅能很好地表达课堂内容,而且能给学生自我表现、自我挑战、自我锻炼的空间,是对当下应试教育较好的应对,学生在课堂上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参与,并能在参与的过程中有所收益,因而颇受学生的欢迎。

道德叙事方式的应用可以让学生不再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地坐在课堂上,在情感上易于接受与认可,这样学生有时间去表达、思考人生故事,感受自己与他人与世界的各种关系,使学生真正成为道德教育的主体。当他们觉得道德学习和道德教育并不是身外之物而就在他们的生活之中时,当他们觉得道德学习并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现实的指引时,道德教育的实效将不断提高。经过几年道德叙事在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应用实践,道德叙事在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生主体需求之间达到了某种平衡,也让我们看到了道德叙事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生存空间和推广空间,看到了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改革的方向和航标。

[参考文献]

[1]丁锦宏.道德叙事:当代学校道德教育方式的一种走向[J].中国教育学刊,2003(11).

[2]秦天堂.浅谈高校德育领域中道德叙事的缺失、回归与误区[J].中国林业教育,2008(5).

[3](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高中教育教学叙事篇6

关键词:教育;叙事研究;系统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110-02

作为近几年颇受我国教育界关注的研究方法之一,教育叙事研究的界定各说纷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叙事研究是指通过对有意义的教学事件、教师生活和教育教学实践经验进行描述和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日常事件、生活和行为背后的意义、思想、理念。狭义的教育叙事就是指教师“叙说”自己在教育活动中含有“问题解决”和“经验事实”的个人教育事件,并在反思的基础上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和行为。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概念上的教育叙事研究,都是收集和讲述个体的教育生活故事,描述个体教育日常生活,进而在解构和重构教育叙事材料过程中对其行为和经验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得一种活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教育叙事研究考察的对象是人们在自然情境下的教育经验,教育行为和个体化的实践知识,方法方式是“叙说”这些富有意义的教育问题,旨在发掘或揭示这些行为背后思想理念,并在反思的基础上转变教学挂念和行为,促进人们对于教育及其意义有更深的理解。教育叙事研究关注的不仅是客观规律,更有参与者的生活的体验,心理情感、内在生成的经过。由于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特征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它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应该怎么做,而只是给读者讲一个或多个教育故事,让读者从故事中体验教育是什么或应该怎么做。

一、教育叙事的主要特点

(一)教育叙事文本的真实性

教育者所写的教育叙事,陈述的是教师在日常生活、课堂教学、教改实践活动中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也包括教师本人撰写的个人传记、个人经验总结等各类文本。这些“故事”是具体的、真实的、情境性的而非教育者的主观想象。这种真实的情境再现接近日常生活与思维方式,可帮助读者在多个侧面和维度上认识教育实践。

(二)教育叙事研究的反思性

教育叙事研究注重反思,它是对“教育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富有教旨的教育事件和具有意义的教育活动进行的描述和揭示。此种描述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描述,而是在描述中不断反思,重新关注研究对行的‘局部丰富性’‘重新恢复’理性智慧的过程。可以说它的根本特征就在于反思。”教育叙事研究的过程就是研究者和叙述者不断反思的过程。

高中教育教学叙事篇7

关键词教育叙事;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623.1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9-0088-02

教育叙事就是讲解与教育有关的故事,但是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一定要认清楚教育叙事的目的是完成课堂的教学目标,而不是讲故事。因此,在日常的思想品德课上,教师要善于抓住机会,了解学生,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堂的教学内容选定讲述的故事,通过故事的讲述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换言之,教育叙事是通过故事对教育现象、教育问题进行描述,是主观教育体验的发掘和揭示的过程。

1教育叙事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中的价值

为课堂注入活力,促进教学创新目前,大部分教育工作者已经认识到教育叙事这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在日常的小学思想品德课中,教育叙事是开展教学的重要手段,它是连接师生的纽带,能够轻轻松松完成课堂的教学目标,还能够使每位学生都参与进来,为课堂教学注入活力。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较,教育叙事改变了“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采用多样性、多形式的方法进行施教,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采用教育叙事方法视角,不仅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满足学生的内心需求,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小学生的理解能力非常有限,这就要求教师将深奥的知识浅显化,才能够顺利完成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掌握教育叙事技巧的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故事,引导学生提问、思考以及探究,从而掌握相关知识,还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更能够使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思想品德课的重要性。

消除师生隔阂,构建和谐课堂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永远高高在上,神圣不可侵犯。在思想品德课上,教师按照教案进行知识的讲解,而学生只能够被动地听讲,将教师给出的重难点做好比较。这样的教学过程,师生之间的交流非常少,甚至可以说毫无交流。久而久之,学生的内心就会产生消极情绪,从而失去原本并不浓厚的学习兴趣。可见,传统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形成不和谐的师生关系,不利于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而采用教育叙事,可以很好地解决传统教学模式下存在的问题,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构建和谐的课堂。学生对于教师的认识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语言与表情,因此,教师在教育叙事时要采用充满“爱”的语言进行讲解,要选用学生较为熟悉的事情,才能够引发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情感,更能够使教师得到学生的认可,使学生从内心将教师作为自己的榜样。换言之,合理运用教育叙事,能够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拉近师生关系,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的情感需求得到满足,从而不断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个性教育叙事有三大特性:亲切性、生动性以及启发性。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教育叙事的特性,结合学科的特点与学生的实际,积极落实,才能够实现目标。在传统模式下,学生犹如一个接纳器皿,任何内容都要死记硬背下来,完全处于被动位置,而学习的能动力、主动性以及个性化都被无情地漠视,更不能够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平台与空间。将教育叙事方法运用到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完成“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使学生摆脱被动学习的局面。另外,在问题讨论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苛责质问学生,而是要尊重学生的观点,给予正确引导,才能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能够使学生的内心由“封闭”走向“开放”,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保留与发展。

2教育叙事与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

叙事明德开展思想品德课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使学生成为一名品行良好的人。当代一线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将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且将开展思想品德教育作为自己的根本追求。因此,教师要善于通过叙事明德[1]。通过实践研究,教师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叙事应用中应该注意两点。一是教育学生认识且尊重社会公德。社会公德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基本义务,更是每个公民基本的道德要求。教师要按照公民道德纲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培养学生公德的方向。二是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的主要内容,更是公民社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爱岗敬业意识,积极发挥个体作用,更要让学生尊重各个行业,树立职业自豪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叙事启智教育叙事是一种教学手段,它能够促使学生完成知识的转化,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从而使学生的智慧得到提升。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明确叙事目的,同时要根据叙事做好问题情境创设,为学生营造一个主动探究的氛围。换言之,教师不仅要考虑课堂的教学内容,使叙事合情合理,还要能够提升学生的思想,因此必须要注重叙事方法的选择,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对教师讲述的内容进行思考、分析、判断。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创设恰当的情境。另外,教师还要善于整合教学资源,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让学生通过交流探究,逐步形成独到的见解,促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乐于学习的良好习惯[2]。

叙事育美每位学生都非常在意教师对自己的看法,从某种程度来讲,学生对于教师的喜爱程度,直接关系到学习教师教授学科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用爱去滋润学生的心田,通过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为德育之花提供一个尽情绽放的空间。通过教育叙事有助于放飞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使学生感受到自然之美,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社会、热爱家庭的情绪[3]。教师要想讲清楚道理、讲明白事理,除了做好课堂环境创设、叙事表达和学生引导,还要以亲切自然的教学态度,让学生从内心接受学习任务,甚至将学习作为一种享受。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善于发现美、创造美,充满爱心。

3结语

教育叙事是一种教学方式,它确实能够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率,还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操得到提升。应用教育叙事施教,必须要结合学生的实况与课堂教学的实际内容,还要善于用教学语言,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爱,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展现。目前,教育叙事的应用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要不断探究和创新,确保价值得到发挥。

参考文献

[1]石京京.道德叙事在小学品德课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高中教育教学叙事篇8

关键词:幼儿教育生命教育叙事教学

叙事教学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教学方法,简单地讲,就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传递教育信息,促进受教育者掌握教育内容,发展自身思想品德。结合幼儿生命教育来讲,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契合度,故事叙事方式贴近生活,容易被幼儿接受和喜爱,且灵活的叙事方式可有效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提高其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幼儿生命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以故事化叙事教育为主,重视幼儿的成长需求

对于幼儿来讲,其生活在美好的童话故事中,学习、生活乐趣及身心成长均与故事息息相关,幼儿不仅喜欢听别人讲故事,还爱好自己讲故事,其所讲故事的形式多样,如自言自语、流水账式经历讲述、故事转述等,且故事内容涵盖范围广,一般包括简短对话、情节叙事等,但许多故事内容并不完整,成人倾听耐心不足,很少能够将其所讲的故事详细记录下来。事实上,幼儿在讲故事的时候,即是其通过叙事的方式将内化的生命经验实现外化,以及组织和探索全新生命经验并将其转化为内部认知的过程,对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在以往传统的幼儿生命教育中,教育者仅单方面地为幼儿提供故事和素材,过于重视幼儿通过听故事获取知识,却严重忽视幼儿的故事创作主体性及其参与故事体验的过程,教育效果不理想。在此笔者建议在幼儿生命教育中应用叙事教学,通过讲故事创设情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同时将幼儿作为叙述主体,激发幼儿主动讲故事,鼓励其将自己内心体会与自己的见解和探索过程采用故事叙事的方式表现出来,促进其个体成长,并在幼儿讲故事的过程中认真倾听,从其个体生命需求出发,保证其生命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实现故事化叙事教学的真实性与人文精神。

二、以文本叙事为教育基础,开发和利用幼儿文学资源

文学故事是一种特殊的教育资源,大部分为著作者自身的经历、经验,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蕴含着丰富的生活经验、生命体验与多元化的价值观,是幼儿生命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教育资源。同时,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素质教育在各级教育机构中的大力推广,幼儿生命教育工作逐渐得到教育行业与幼儿家长的重视,相应地出现一些以“生命”为主题的优秀作品。例如《活了100万次的猫》、《爷爷变成了幽灵》、《一片叶子落下来》等,均包含有多元化、多样化的生命知识,用于幼儿生命教育中可为其叙事教学提供宝贵财富和丰富的教育资源。

纵观以往传统的幼儿教育,大多数教育者经常将“幼儿故事”作为教育教学载体,在此过程中,许多教育者过于重视故事内容与相关情节知识,却忽视故事本身的价值和作用,其教育目的是通过故事叙事方式向幼儿传达故事中蕴含的教育知识或相关理念等,易导致幼儿生命教育失去“生命”本质,教育效果不佳。现阶段,在幼儿生命教育中应用叙事教学,主要是指将文本叙事作为教育基础和教学起点,重视故事本身价值,通过叙事教学法让幼儿在听取故事的过程中充分理解故事内容,积极参与教育过程并鼓励其主动表达自身对该故事的理解,实现“从故事中来,到故事中去”,指导幼儿通过故事体验,完善生命知识观与个人价值观的构建。同时,在幼儿生命教育过程中,教育者需充分开发和利用幼儿文学资源,以此作为教育基础和依据,将原有的故事情节进行细化,并科学设计教育内容与教学方法,使幼儿在故事体验中通过主动表述的方式积极参与故事化教育过程。

三、促进师生共叙,启迪生命教育

目前,对于幼儿生命教育来讲,所谓的师生共叙主要是指教育者与幼儿以“故事”或“事件”为主要教育内容而开展的叙事教学活动,要具有情节性和连续性,且高潮点与冲突点明显,这就需要幼儿教育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严格遵循生命教育交流的连贯性、教学目标的连贯性及教育内容的情节性,并尊重故事中原有的矛盾与高潮点,做到层层递进、矛盾突出及线索串联(注意:该线索需尽量源于生活),以增强叙事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幼儿参与故事化教学活动,促进师生共同学习,达到师生共叙的目的,启迪生命教育。同时,除了言语形式(包括故事讲解、讨论等)的故事化叙事教学之外,幼儿生命教育中还可应用角色扮演及其他艺术表达形式开展生命教育活动。

总之,于幼儿生命教育中应用叙事教学,主要可从故事化叙事教学、注重文本叙事的教育基础及增强师生共叙等多个方面进行努力与改进,重视幼儿的成长需求,并充分开发和利用幼儿文学资源,启迪幼儿生命教育,培养其生存能力,实现其个人生命价值。

参考文献:

高中教育教学叙事篇9

关键词:叙事教学;英语教学;英语词汇;认知

一、认知与叙事教学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叙事学与认知科学、认知语言学在理论与运用上的结合在西方引起了越来越广泛的兴趣。认知叙事学以其特有的方式研究叙事,为叙事学在西方的复兴作出了重要贡献。认知学的研究者们更多的关注故事这一形式,认为故事是基本的认知能力,在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中具有根本的意义。在叙事教学法中,要以叙事为中介,将认知科学研究成果服务于外语教学,力求更全面更有效地发展外语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叙事”简单的说就是讲故事,是通过语言来完成对事实或事件的叙述,从而向对方进行信息的传递。教育叙事最早是作为一种研究方法从其它学术领域“引进”教育界的,它是“叙事研究”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叙事教学法就是教师以鲜活的生活、事件、经验及行为为出发点,通过写实语言进行深描,将故事融入具体的教学情境体验之中,引发学生争论,通过分析讨论使学习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具体,并实现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和人文关怀。整个教学叙事过程具有一定的反思性、开放性、人文性和动态的生成性。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研究范式,教育叙事已经成了教育理论及实践领域的热点话题。

二、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叙事教学

作为英语学习的基础,词汇量的大小可以说直接影响一个人的英语水平,因此,词汇的学习是英语学习的一个重中之重,同时也是一个难点。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记忆水平,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叙事教学法可能为我们的英语词汇教学提供了一个有利的途径。教师在授课前可先划分一下单词,将有可能串联成一个故事串的单词组合到一起教授。下面以两组高一词汇为例,slave/host/peasant/fisherman/gardener/boss/landlady,在对这一组单词进行教授时,老师可以这么讲“黑人奴隶(slave)解放运动后,奴隶(slave)们翻身做了主人(host),他们不再受奴隶主的控制,干起了自己喜欢的职业,有的做了农民(peasant),有的成了渔民(fisherman),有的做了花匠(gardener),后来,他们中的一些人当起了老板(boss),于是,他们的妻子也顺理成章的当上了老板娘(landlady)。”这样,单词就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个体,而是一组组有关联的字符串,这样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也能提高学生的记忆水平。再如,ancestor/generation/teenager/adult/couple/great-grandfather/great-grandmother/relation,这组单词也可将它们以一个小故事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很久很久以前,人类的祖先(ancestor)诞下了一代人(generation),这些人由青少年(teenager)长成了成年人(adult),长大成人的他们两两结为夫妇(couple),又有了他们的下一代,下下一代,于是,最初的祖先(ancestor)成了这一代人的曾祖父(great-grandfather)、曾祖母(great-grandmother),人类就这样不断地繁衍生息,相互之间结成了亲属关系(relation)。”这样,已形成了叙事的单词串便有利于学生的认知,从而提高他们的词汇学习效率。

三、叙事教学的优势与不足

通过对叙事教学法的探讨,有利于教师对自身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将认知叙事学运用到英语词汇教学中,有利于提高教师上课的质量,并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认知叙事学用之于英语词汇教学实践中,是有利于提高学生词汇量水平的教学思路和方法。这一方面是认识叙事学研究在广度上的扩展,同时也把它引入到了教学实践之中,是认知叙事学研究在由理论转向实际运用的重要突破。认知叙事理论运用于课堂教学可以有效提高老师的授课效果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相应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在英语词汇教学中进行叙事对教师的工作量和水平就有了更大的挑战和要求,教师要运用这一教学策略,首先要对词汇做一个整体的归类,把可能描述为一个故事事件的单词归为一组,这一方面增大了教师的工作量,另一方面也需要打破课本中词汇的安排序列。另外,一些副词、拟声词等等也有可能无法形成叙事,因此,叙事教学在词汇教学中还有其自身的不足和局限。

参考文献

[1]戴卫·赫尔曼主编,马海良译,新叙事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侯怀银&王霞,论教育研究的叙事学转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

[3]华莱士·马丁著,伍晓明译,当代叙事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申丹等译,当代叙事理论指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高中教育教学叙事篇10

1.1教育叙事研究能对体育教育研究方法的运用起积极的补充作用

1.1.1体育教育研究方法的某些不足呼唤叙事研究当前,就研究范式而言,体育教育研究领域通用的是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种范式。不可否认,这两种研究范式对整个体育教育研究领域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积极的意义。但同样不能否定的是,二者都有某些自身无法克服的不足。如定量研究存在着忽视体育教育现象的特殊性、忽视研究者的本土概念、对某些内隐、主观的问题作用不大,研究价值比较有限以及人文性不足等问题;而定性研究也存在着易导致相对主义、研究效度不高、研究结果难以检验等不足[1]。而如果按照研究的理论性的强弱分类的话,当前中小学体育教育研究一般包括三类模式:理论研究、教学实验研究和经验总结法。这三类研究模式或自身就具有某些难以克服的不足,或在运用中易被曲解,甚至存在布迪厄所说的“学究谬误”的问题,以逻辑的实践代替实践的逻辑。首先,就理论研究而言,一方面,这种研究强调学习他者的体育教育理论(如体育概论、教学论、体育教学论、体育教育研究方法、体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等),机械地认为只要接受了体育教育理论,教师就可以将理论应用到日常教育生活中;另一方面,理论研究中的体育教育思想和语言经常存在错位现象,理论语言占据主流话语权、修辞色彩浓厚的生活语言难入学术写作领域的情况比比皆是。体育教育思想以“权力”的形式对教师发生作用,普通教师难以进入那些描述、界定其工作生活实践的理论话语体系[2]。其次,就教学实验法而言,虽应用较广,但也难掩其自身局限:如难以严格控制实验对象、难以客观观察、难以普遍使用、难以获得精确的结果、难以实现理想的操作。对于中小学体育教师而言,这个方法因过于强调“假设”而使其成为专家验证假设和收集资料的工具。因为研究假设(如某种新的教学方法)和研究路线是由专家预设好的,使教师不需独立思考和创见。本质上,实验教师只是专家方案的操作者和执行者。第三,就经验总结法而言,其基本特征本应是教师叙述自己教育生活中的“经验事实”,但教师往往将“总结”转换为“概括”,基本没有了“经验事实”和“问题解决”,而只剩下一堆似是而非的教育“大道理”,导致针对性、切合性不强[3]。概言之,以上研究方法由于追求“科学性、客观性和精确性”而难免从体育教育活动的自然过程去研究它的本质和规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体育教育理论发展的空间,阻碍了理论的丰富多样性。因为在实践性很强的体育教育教学中,有着种种人物、思想、声音与经验,共同构成丰富多彩的体育教育实践,其流动性及复杂意义常要通过细致阐释、深度探究的方式才能表达出来,教育叙事研究即为能满足这种需求的较为合适的补充方式[4]。

1.1.2当前国内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出现的叙事研究转向,为教育叙事研究在体育教育研究中的运用提供了借鉴和启迪当前,国内外人文社会学科正经历着一种由寻求“真正科学”(或“硬科学”)的研究方式到承认、区分各种学术路向的解释功能的研究范式的转换。就国外而言,诸多研究人员认为当前的以概念界定、量化、程序化、因果关系为基础的逻辑实证主义或宏大叙述的学术习惯,实际上是研究者屈服于现代性的“工业——技术”社会体制所带来的不得已的结果。那种强调规律性,以确定和发现真理为目的的宏大叙述方式,已经引起了其合法化的危机。西方人文学界以及教育研究领域正掀起叙事转向的浪潮,他们认为现代社会生活领域的复杂行为关系及其随时间流动的变迁特征不是任何一种理论框架所能解释得了的,研究者在很多情况下要借助“叙事”(尤其是社会上各色人等自己言说)来接近、表达社会生活的真相[2]。国内方面,近年来,在对理论话语的叙述局限性进行反思,在对到底怎样才能接近、表达中国社会与教育的真实状况的思考的基础上,中国人文社会学科以及教育研究领域也出现了一定规模的叙事转向。如在社会学领域,有学者在发觉常规的社会学理论框架难以全面把握社会现象的实然状态之后,提出了以“过程事件分析”为核心的叙事社会学;在教育研究领域,《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集刊自2000年创办以来,即把教育叙事研究作为其学术特色之一,注重叙事理论和本土教育实践相结合,陆续推出了立足本土知识创新的一批教育叙事研究的力作[5]和多项关于中国教育的叙事研究实验,实验者从自己熟悉的中国教育人物入手,包括知名教育家的生活故事、普通教师的教育经历、普通校长的办学历程等[2],来揭示教育的真实场景。此外,在经济学、历史学、文学、哲学、心理学等领域,叙事研究都已经成为一门显学[2]。体育教育研究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其发展脉络和学术变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必须和社会科学的整体变化相适应,在现有的社会科学研究范式走向叙事转轨的大背景下,适当地引入叙事研究,乃是对这种发展趋势的一种积极的适切和对自身发展内涵的丰富。

2教育叙事研究在体育教育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2.1教育叙事研究在体育教育研究领域内的主要内容

2.1.1研究体育教师的教育思想体育教师关于体育教育的理想、认识、看法、见解等都渗透于日常的教育活动中,指导着教师的教育行为,也影响着其人生。因此,教育叙事研究首先就要研究体育教师的日常行为背后所内隐的思想和教师的生活故事中蕴含的理念,这样能够为教师的行为寻求理论文撑,为教师的生活建构起思想的框架。如周珂等人对四位分别处于适应期、发展期、成熟期和专家期的体育教师的职业发展目标、职业态度、教学关键事件及其应对方式等进行了叙事研究,得出体育教师的工作既是传递体育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也是体育教师个体彰显生命意义和寻求职业价值的过程的结论[6]。

2.1.2研究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叙事研究立足于教师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可以说,体育教师的教育活动范围有多宽,其叙事研究领域就有多广;体育教师的职业触角有多深,其叙事研究延伸就有多长。当然,重点之一是反思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有价值和有意义的资源,对教学起剖析、反思、借鉴和启迪作用。主要方式为由体育教师亲自叙述课堂内外中发生的教学相关事件,使之成为一份相对完整的案例。当然,这种教学事件需要有鲜明的主题或引人人胜的问题,有解决问题的情境性、冲突性、过程性等的描述,有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有解决问题过程中及过程后的反思,有获得的经验或教训。通常采取夹叙夹议的方法,用诸如“当时我想”、“现在想起来”、“如果再有机会上这一节课,我会”等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教学改进或重建的考虑[7]。如有体育教师庞燕讲述了通过大拇指印章奖励调皮学生,巧妙地抓住教育的玄机,点燃星星之火,从而达到转变调皮学生的目的[8];另有体育教师廖忠钰讲述了利用教学机智,鼓励学生青出于蓝胜于蓝,敢于超越,并以高兴和欣慰的心态来迎对学生对自己的赶超[9];还有体育教师陈瑛描述了自己真诚关爱学生,激励学生取得比赛佳绩的故事[10]。教师叙述自己的教育故事,实质是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它还包括教师本人对课堂教学之外所发生的生活事件的叙述,如德育叙事、管理叙事等,以期反映教师的心声,感受教师的内心世界,体验教师的生命律动,探寻教师的行为意义,帮助教师更深刻地认识和提升自己,升华教育实践。

2.1.3研究体育教学中的学生由于学生是教师职业劳动的主要对象,体育教师的叙事研究内容包括了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情意特点、人格特质,年龄特征、个性差异、身心规律,学生所感兴趣、所思考、所进行的活动等,特别是传统体育教学理论中难以涉及的微观内容。当研究将学生生活的真实世界展现于人们面前时,人们就获取了与学生进一步对话、沟通、交流的可能,有助于探寻到真正属于师生的共同的教育世界[11]。如有体育教师用叙事方法研究了自己对调皮学生的教育与转化过程,包括原谅学生的调皮、发现学生的优点、因势利导地进行点拨和引导、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学生的不良习惯、实践着“孩子犯错误,永远都可原谅”的教育理念,享受着教学的乐趣[12]。

2.2教育叙事研究对体育教育研究的促进作用

2.2.1有利于建构本土意义的体育教育理论作为一种经验叙述,教育叙事研究秉承多义性原则,通过关注个人的内心世界和经验意蕴,通过深度描述来提供诠释经验的可能,重新理解和诠释体育教育实践。而其倾向于“发现”而非“证明”的研究旨趣以及遵循自下而上的归纳逻辑和从故事中探寻内在框架的技术路线,也是一种更为开放的理论研究方式,有利于建构本土意义的实质理论,最终建构普遍意义的形式理论。如上述周珂[6]等人通过叙事研究发现,要提高体育教师的职业认同水平,应强化体育教师的自我认同感,重视其专业反思能力的提升,努力构建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平台。

2.2.2有利于加强体育教学实践和理论的有机联系在传统的体育教师研究中,特别是量化研究中,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一般缺乏平等的对话,研究者往往以权威的面目出现,左右研究的进程。而且量化研究越精致,其与教师经验的联系则越少。如研究者通过当下盛行的问卷调查法去了解体育教师的教学动机时,可能会仅停留对在表层数据的收集和统计分析,而难以发现隐藏在教师心目中深层的意蕴,研究可能缺乏真实性,其成果往往不能有力地指导体育教育实践。而在叙事研究中,教师自身作为研究者,在真实的体育课堂教学实践中容易探究到一个个真实、真诚、自由的心灵世界,搜集到各种真实的材料,梳理出叙说者及相关人员(体育教师、学生、家长、学校管理者等)的实践经验,建构起一个相对完整的、典型的、有较强的说服力、具备一定的情节性、趣味性和可读性的体育教育故事,从而实现体育教育实践和理论的有机联系[13]。

2.2.3有利于提升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

2.2.3.1教育叙事研究具有解放情结,有利于促成教师的研究主体地位教育叙事研究的解放情结有两种表现:第一,相对于宏大叙事倾向于律则性的陈述而言,体育教育叙事更关注基于教师个体专业生活的具体事件及其经验的具体深度描述,使当事人(尤其是一线教师)自己说自己的事,自己表达自己的心声,使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传统研究中处于被支配地位的失语状况和被“写”的从属状态;第二,教育叙事研究可以生产知识,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体育教师在知识的“产生—分配—消费”链条中的位置,改变了以往仅仅作为知识的消费者的地位,而成为知识的生产者,提升了教师的地位。如有体育教师通过叙事研究,深刻领会到“请名师指导”、“迎合学校的激励机制”、“处理好同事关系”、“视学生为朋友”以及“注重教学反思”等措施是自己专业得到提升的主要途径[14],在研究过程中提升了自身的主体性。

2.2.3.2教育叙事研究能激发体育教师独立思考,有利于转变其教育教学观念和行为体育教师的生活是由事件构成的,对教育事件的叙说,能使教师看到某些日常例行事项的意义,如课间操管理对体育教师责任意识的培养,组织教工比赛对教师团队精神的培养,校本课程的开发对体育教师主动性的激发等。一旦教师以自己的生命经历为背景去反观自己,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就可能激发出自己独立的思想和自由的意志,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体育教师进行叙事研究实际上会成为转化其教育教学观念和行为的突破口。

2.2.3.3教育叙事研究关注缄默知识,有助于体育教师实践知识的形成体育教师的教学知识结构包括外显的可直接表述的知识和内隐的缄默知识。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缄默知识更是体育教师取得优异教学效果必需的,而且只能由体育教师本人在特定的体育教学实践中经过多次反思总结才会构建或创造,也只能以贴近实践者自己的语言来表述。体育教师通过对自己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对问题学生的特征的归纳、对体育教学中各种突发事件的处理等)进行叙事,在其缄默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更容易形成其扎根理论和实践知识[15]。虽然,目前学术界尚无关于体育教师实践知识形成的叙事研究成果,但相关学科的先例能够带来启示。如有叙事研究扎根于教师的教学实践,通过对一位“迟老师”一个学期日常教育教学实践和教育生活的深入考察和深度理解来揭示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发展途径,即教师个人生活史分析、教学实践经验反思、教师合作与交流和教师进修培训[16]。

2.2.4有利于改进体育教育实践

2.2.4.1做教育叙事研究需要进行视角转换,有利于还原体育教育的真实场景进行叙事研究时,需要实现视角的转化。由于传统的体育教育研究,特别是理论研究,大多是一种来自外部的“考量”(即创造于大学和科研机构,应用于中小学,如“体育教学的自组织观念”、“系统论和体育教学”、“体育教师的教学效能感”等),对中小学的体育教学实践的切合性有限。叙事研究突出了蕴藏于教师的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体育教学知识,把当事人的叙事研究视为一种源于内部的知识生产,从多个角度进行考量,以实现对体育教育实践的有机契合。实际上,体育教育研究在关注宏大理论的同时,也应当关注教学实践中内隐的、在人们判断、解释、处理各种实际问题时起积极作用的知识、思想与信念。即在强调体育教育的“应然”时,更要关注“实然”,叙事研究有助于有效地达到这种状态[17]。

2.2.4.2教育叙事研究需走进师生的内心生活,有利于认识体育教育的深层意蕴与自然科学研究范式寻求普遍真理的旨趣不同,教育叙事方式关注事件展开的具体情节,是一种面向事实本身、理解他人、体验生活的人文科学认识方式。因为体育教师自身的故事和学生的成长表现出复杂性、生成性、开放性等特点,故体育教师需走进教师或学生的内心生活,倾听其心声,理解其故事和运动、生活经历,探寻体育教学现象背后的深层意义,共同建构故事[18]。如上述体育教师用叙事方法研究了自己对调皮学生的教育与转化过程,践行者“孩子犯错误,永远都可原谅”的教育理念,体会到了体育教学的深层意境[12]。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