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十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十篇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0:17:06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篇1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前提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在不同阶段和不同方面应当有不同的内容和重点,相互配合,全面推进。”由此可见,中等职业学校也被纳入推行素质教育的范畴。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切实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前提。

二、如何有效加强中职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明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即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我国学校社会主义性质的一个标志,属于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它与其它各育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起着主导作用”。学校只有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师生的素质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才能不断提高办学效益,促使学生、教师、学校健康发展。

2.必须采取多种方式,借助有形和无形的工具,挖掘根源,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是聆听、是引导、是参与、是疏导,从而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变得更加自觉深入。因此,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不断增强自我教育的功能。自我教育的特点在于自醒自悟,自控自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时,要按照它的特点,在教育过程中,应作为设计者、引导者、鼓励者。在培养情操方面,引导学生自我体验、自我激励;在增强信念方面,引导学生自我反省、自我巩固;在转变行为方面,引导学生自我约束、自我控制。

3.建立学生心理素质档案,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来说,建立学生心理素质档案十分重要,因为心理素质档案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础和依据,可以帮助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学校在学生刚一入学时,就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心理素质测试,并且根据测试结果建立起学生的心理素质档案。

三、运用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提高心理健康工作实效性的措施

1.认识相关理论,增加思想认识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原则和方法并重视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真正成为学生的朋友,拉近与学生心理方面的距离。

2.加强队伍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要求很高的工作,学校要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可选择一定数量的心理学专业教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对非心理学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培训,使他们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理论和心理咨询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学会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学生的心理问题,这样会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3.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不断增强自我教育的功能。自我教育的特点在于自醒自悟,自控自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时,要按照它的特点,在教育过程中,应作为设计者、引导者、鼓励者。在培养情操方面,引导学生自我体验、自我激励;在增强信念方面,引导学生自我反省、自我巩固;在转变行为方面,引导学生自我约束、自我控制。

总而言之,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将会在较大程度上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观念、方法,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提高心理健康工作的实效性。当然,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并不是取代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而是它的拓展,两者可有机结合,既达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目的,又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改善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这样才能做到专业技能知识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辅相成,才能达到为国家、社会培养高素质综合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高产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心理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2.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8(05)。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篇2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

从广义的角度讲,心理健康教育,又称心理教育(或心理素质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理的自主构建相互作用的社会活动过程。从狭义的角度讲,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1、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

2、树立健康的心理意识

3、了解简单的心里调节方法

4、认识心里异常现象,以及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

5、其重点是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常识。

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性

对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如今中学生面临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出现了严重的心理失衡现象

1、时代的压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社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人类社会亦越来越进步。可是,这个快节奏的社会却产生了: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剧烈竞争、生态环境的破坏、拥挤的交通等紧张的社会环境现象。刺激着人们的神经,巨大的心理压力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人们已经走进心理负荷超高的时代。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社会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一些新的思想、新变化已经冲击到如今的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让他们在面对事情时,感到迷惑、无所适从,极易导致心理上的失衡。有的学生因看到社会上一些人转行经商,对学校生活产生了厌倦,学习没有积极性,只会感到压抑、痛苦;家长为了生计都忙于工作,无暇照顾、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使得孩子产生冷漠、孤独的心理。……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使中学生必须面对很多的挑战,承受更多的心理压力。

2、升学的压力

不管是学校还是家长都极为看重孩子的升学,因为升学率的高低被学校判定为其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同时,家长都把心血倾注在孩子身上,希望他们考上重点中学,随着考上名牌大学。就是因为学校和家长的过度重视,造成了不少悲剧事件。学生在学校要受竞争压力的折磨,回到家还要面对父母充满殷切的希望的眼神,心理亦备受压力折磨。很少有老师和家长去重视学生的心理状况,只是关心学生是否能上重点中学、是否考上名牌大学,考上的得到了周围人的赞扬和羡慕,而失败者则遭到人们的冷落、嘲讽。这种强烈的升学压力已压得中学生喘不过气来。

3、家庭的压力

许多孩子面临着许多来自家庭方面的压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现今社会离婚率逐渐升高,许多孩子来自单亲家庭,缺乏完整的关爱,产生了许多心理问题;许多中学生是独生子女,自我心中意识特别强烈,在家中备受溺爱,这些易于产生自负、意志脆弱、任性、依赖等不健康心理;许多家长认为对孩子的关爱,就是给孩子吃最好、穿最好、上最好的中学,把大多精力花在为了生计奔波上面去了,忽略了对孩子心理上的教育,也就是所谓的“家庭教育”的缺失造成了许多孩子产生了心理问题。

(二)中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得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研究表明,12、13岁—18、19岁是人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其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以及生长发育的加速,使得这一阶段的发展冲突多、起伏大、矛盾重重,而且心理脆弱、情绪偏激、性格不稳定。很多心理障碍在这一时期萌芽,甚至波及到他们成年以后的生活,许多成年人的心理疾病往往都可在青春期找到萌芽的根源。过去人们认为心理素质的发展与身体素质的发展一样,是一个自然发展过程,不需要对这一过程专门施加有意识的影响。但心理科学的发展和世界性心理卫生运动的开展,证明对人的心理素质发展这一过程施加专门的教育影响,是非常必要的,它是促进青少年一代全面和谐发展和健康成长的重大举措。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极其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有利于帮助中学生们摆脱心理困境,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当前,中学生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来自全国各地学校的各种调查显示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相当高。这些陷入心理困境的中学生迫切需要心理治疗和帮助。得不到及时的释放,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可能成为其犯法犯罪、自杀等不良现象的动机。在中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是个刻不容缓的问题。学校应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增强他们的心理自我调适能力、防御能力、承受能力。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应积极诊治、加以疏导,及时帮助学生们消除心理隐患、摆脱困境,重新以健康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学习。

(二)有利于全面落实素质教育,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

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素质教育和我国的教育目的,都要求发展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下一个世纪我国将逐步走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这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中学阶段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今天的中学生就是明天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心理素质是他们成为高素质跨世纪人才的坚实基础。我们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着眼于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切实抓好心理健康教育。

(三)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篇3

【关键词】学生心理健康现代教育重要性探讨

一、前言

大学生本应是充满活力,充满青春与阳光的青少年,更何况在校园里生活,接触的知识面逐渐广泛,接触的人群也逐渐的增多,由于社会的需要,日益强烈起来的情感,让大学生的生活一时变得非常的精彩。但是即便是如此,根据有关数据显示,在我国大学生中,有心理问题或者说是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占据了有问题的青少年总人数的百分之十六到百分之二十五之间,还有因为心理问题而导致的大学生犯罪,轻生、退学等,此种现象看来,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尤其让人担忧,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了影响大学生正常学习和交际的最重要的因素。故此,在严峻的社会形势下,如何正确的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性,如何积极的总结和改进当前适合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可行性道路,这在教育上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

一般的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的身心健康发展以及全面提高素质的教育活动,主要的依据是利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根据中学生在成长的过程,心理和生理的相关特点,借此来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

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大学生出现的一些因心理问题而引发的一系列状况,这使得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在大学生课程体系中是多么的必要,这也是如今在大学校园里首抓素质教育,为国家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重要环节

三、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我们知道。曾经轰动世界的马加爵事件,身为大学生的他本应是积极努力向上,心中充满抱负,充满理想,并且还时刻关心着国家大事,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充满希望和热情,极富使命感的一个人,未来前景是一片大好。可是为什么他的人生结局还是逃不过命运的掌控,为什么他的同学要以羞辱人格的方式对待他。人穷志不短,马加爵的学习成绩是有目共睹的,本应成为国家栋梁的他却还是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其实这种情况在我们的生活圈中还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在大学生的身上得到体现。

根据现象分析,目前我国学生的心理问题是日渐严重,因为有些大学生来自高干子弟,有些学生来自企业家,有些学生来自贫苦的农村,还有一部分学生自以为了不起等,其实,现在的校园就是一个小型社会的缩影,更何况现在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就是一个王,要什么就有什么,在学校也是一样,为了继续他的霸主地位,对不满意他的人进行谩骂、纠集其他一班人对别的同学进行殴打,侮辱他人人格,以此显示自己的强大,这是一个人虚荣心在做作祟。弱小的同学、家里贫苦的同学知道父母亲为了送他们上大学,耗费了家里所有的钱财,不想惹是生非,故此就一在的忍让,一在的退缩,可是殊不知这样下去的同时对自己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阴影,一旦无法忍受,精神临近奔溃的时候,就会做出意想不到的事情。不管是欺软怕硬还是逞能,都是自己的心理在作怪,人都是有脾气的,一旦到了承受的极限就会奔溃,从而走上本不该是这个年龄的学生应该做的事情。故此种种,都在验证着心理健康在大学生教育中的重要性,

四、学生心理健康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性

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会遇到难以解决的挫折,因此会产生一些负面情绪如:心理矛盾、心理冲突等,从而出现一些心理障碍或者说问题。比如说现实的生活与自己理想中的生活反差太大给自己造成的困扰心理,因为情感上的不愉快,情感上的失利给自己造成的痛苦心,以及对于在课堂上或者是在生活上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给自己的心理造成的厌倦心理,甚至是因为一些小小的不愉快而产生的逆反心理等等。据有关资料显示,在大学生的生活圈中。攀比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些下岗职工的子女、贫苦地区的子女因为自身的经济问题所形成的压抑心理,看着其他人都用上那么好的护肤品、化妆品,自己也想要,只苦于没有经济来源,久而久之,他们想的是如何才能快速的让自己富有起来,让大家瞬间都羡慕自己而走上不归路;

大学生也是一个要讲究人际关系的的圈子,因为人际关系失调而产生的社交恐惧感不在少数;还有来自生活上以及学习上的双方压力心理过重的负担,一旦到了极限就会产生厌学、离校出走的叛逆心理;当然对于不平等、不公平的待遇以及来自自己独立能力和独立意识的不平衡等,将这些不良心理统统归结到一起的时候,就是走向不归路的开始。从某种角度上说,这些其实是将人的不良心理逐渐演变成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途径,倘若不加以解决,不适当的对其进行引导,久而久之,不仅对于学生学业来说是一种妨碍,更容易给人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在马加爵事件里,难道他的老师,他的同学甚至是他的学校能逃脱得掉关系吗?

据国家教育部的一份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中有百分之二十以上的人有着心理障碍以及心理疾病。有百分之六十五的人因为自己心理的问题而厌学、辍学乃至休学,这样庞大的数字告诉我们,当前大学生的心理急需引导,急需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和有效的指导,最当务之急就是要通过一系列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来让他们及时的摆脱心理障碍,及时的消除心理阴影,及时的走出“精神凹形谷”,将自己的不满心理,不良因素及时的发泄,引向健康、阳光的生活地带。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内在需求,与此同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帮助学生们树立起心理健康意识,增强自身心理的调节能力和适应能力,优化心理的品质,有助于营造一个良好、和谐的学校环境。

五、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有效落实途径

既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迫在眉睫,学生心理问题亟需解决,学校又该如何落实帮助学生走出阴影走出心理障碍的有效途径呢?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学校应该多渠道的开展各种关于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社会实践活动

因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通过不断的累积而逐渐形成的,故此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一套系统的工程,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当中,身为教育者要充分的相信学生,适时的给与学生鼓励和支持,并且还要主动的营造一种和谐友好的校园氛围,不定时的开展一系列以“提高自身心理水平,普及心理卫生知识”的活动,例如:心理教育大赛、心理健康之星比赛,倘若有条件的学生还可以上演心理舞台剧和心理测试等方式来让学生们更好的掌握和调节自己的心理。适时的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们都积极的参与,从而在实践中,让学生们正确确立和评价自我,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充分的展现学生的个性和能力,也是解决心理障碍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其二:及时开展心理学教育课。我们知道要想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将自己不良的情绪适时的得到发泄,那么首先就得了解自己本身是否存在着心理问题。或者说存在着那些心理症状,只有做到早知道,才能进行正确的释放压抑已久的心理。故此,学校及时的开设有关于心理学课程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高职的学生,我们知道,现在的高职教育主要是根据自己的专业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而对于旁支课程笼统的一概而过,或干脆就不开设,虽然这样能有效的提高学生们的专业水平以及自己动手能力,但是在某些方面来说,还是没能全面的发展学生。故此想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的成长,想要让每一个孩子都充满青春、充满阳光,学校适时的开设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这很有必要性,也是当今时展趋势中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

其三:建立学校心理卫生多级保健网。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及时的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预见性、层次性和合理性等。要想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首先必须是建立起三级保健网,由学生成员组成第一级,由铺导员、班主任和父母亲组建第二级,第三级则是由资深的心理学教育专家一级从事心理工作的人。实践证明,有些学生一旦遇到来自情感的问题而引发的心理问题,首先寻找的倾诉对象是同学或者是舍友,一旦他们无法解决而在日常学习上表现出来的怪异行为就会引起老师们的关注,从而进入第二级保健网中,由父母老师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要及时的带学生看心理专家,由他们对其进行分析和给出解决方法,来帮助学生及时走出困境。

六、结束语

事实证明,当今大学生身上反映出来的行为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心理素质有关。因此学生心理健康在当代教育中的重要性就显而易见,学校开设有关心理学的课程以及建立三级保健网以此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矛盾,战胜心理疾病,对于心理偏差也能很好的纠正,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是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以及有效性的重要途径,还是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有效方法。因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深化学校的教学工作,以及为社会培养有用型人才的必不可缺的重要过程。

【参考文献】

[1].于向.影响我国高校健康教育的主要因素及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2].张元阳.黄玉全.影响我国青少年身体健康若干因素的调查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篇4

摘要高校体育教育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不仅是提高了大学生的身体健康,也为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达到自我完善的需要。在高校体育课教学过程中注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不仅可以深化体育教育文化的内涵,也为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讨寻找一种新的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高校体育教学

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的丰富而充实的内心世界与处事的态度和谐安宁以及与周围环境保持的协调的能力。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消除或减少影响健康的不利因素,降低大学生人群的伤残率、发病率,提高大学生生活水平的质量。因此:学校应有有计划有目标地对大学生进行生理、心理及青春期卫生知识的健康教育,让大学懂得如何采取有益的健康行为的生活习惯,培养其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

一、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现状

(一)大学开学初心理衔接教育滞后

在大一新生报道时,学校忙于各种迎新事务,几乎没有一所学校在学生报到安定后,首先开展高中与大学的心理衔接教育。当大一学生一旦对于学校的新鲜感过去后,导致会出来两个极端,一是继续努力地学习,一是发泄式的放纵,有的大学生的心理会表现为自闭、偏执、强迫、抑郁、焦虑、精神分裂等症状。可以说一个大学生心理健康可以反映出他在学习与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体育运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作用,对调节以及减轻学生的负担所造成的心理压力有着良好的效果。

(二)急于摆脱家庭与学校控制

大一新生几乎从走出高考的考场开始,就开始计划自己走出家庭的生活了。特别是,在高中被牢牢拴在教室的日子,已经成为了他们暂时难以承受的重,回家后的任何约束都会成为他们心理极限的最后一根稻草。这种近乎爆发式的环境转换,会让学生一下子忙乱。

二、对策

(一)大学开学初心理教育与辅导高密度开展

针对上述情况,大学在开学初,在学生稳定的第一天开始,就要高密度大力度地开展大学生生活教育,特别是心理的衔接教育。一是尽快地完成心理过度,二是要最快地发现那些心理问题的苗头,三是要为那些心理迷茫的学生指明方向。在形式上,尽可能选择学生喜欢的体验教育、朋辈教育以及个人针对咨询,尽量地避免授课式的教育,再激起学生的逆反。

(二)设计多样化的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新生进校后,新鲜感几乎在一两天内就过去了,相对高中很少的课时,如果校园文化生活跟不上的话,将会逐渐造成学生的空虚与无聊心境,特别是在开学初让学生在身体的疲惫与精神的空虚中感觉难熬。因此可以组织一些体育竞赛,先把学生的生活丰富起来。通过体育竞赛的竞争不仅是培养大学生身体机能以及运动技术水平的抗衡,更重要的是心理素质的较量。通过比赛的环境使大学生能学生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摆脱焦躁的情绪。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竞争力的实践经验,不但能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还有助于大学生锻炼意志提高自我心理素质,从而形成健全的心理素质。

(三)加强自我就业规划教育

学生自我意识强,但主要是一种个性的张扬,对于自己的未来规划缺乏理性。因此,学校要站在对学生自我教育与个人规划指导的角度上,多开展这类教育。一方面,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自己的未来;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尽快地走上一个奋斗才能成功的轨道上来。

(四)培养大学生的人际关系

可通过一系列体育活动的培训培养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在体育中教学经常组织一些学生个人或团体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如:篮球和足球游戏中的特定的集体合作和默契的配合,可以促进深化大学生人际交往,为培养他们的交际能力提供一个机会让学生在互相联络合作以及对抗的方式进行情感交流,为学生以后适应社会环境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体育促进运动的自我体验

教育通过体育活动让学生在运动中能正确的子解对自我认知,如:自我体验、认识、评价等,使自己的能力有一个客观的知识,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积极培育和提升自身的素质与能力,在学习和生活中提高自我效能,提高自我的稳定信心。还可以通过体育教学能使学生掌握各种物理方法合理宣泄情绪的方法,如:激励性规制及心理训练方法等,让学生通过运动方式发泄及时控制自我负面情绪减轻学习的压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品质。

三、总结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很不平衡,存在的模糊认识和实践上的偏差,所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是客观而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想方设法地去鼓励学生经常从事体育运动促进心理健康,利用体育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形势下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不断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许之屏.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和发展对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05.

[2]郝伟.试论心理健康与高校体育[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03.

[3]孙克成.拓展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良性影响的价值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09.

[4]刘运洲,吴红权,王改芳.体育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对策研究[J].贵州体育科技.2005.01.

[5]宋衡.如何利用体育优势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1.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篇5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近十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规模已占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河山,但高职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高职大学生不健康性心理的案例日益增多。高职大学生由于性冲动、遗精、、单恋、失恋和感情迷茫、焦虑等性生理和性心理现象诱发的精神失常乃至自杀、他杀等现象屡见不鲜,婚前成为人们争议的焦点。健全的性心理是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是其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探索和研究高职院校有效开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促进高职大学生性理健康发展是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组于2011年5~7月,对四川省5所高职院校的在校学生按班级进行了问卷抽样调查,旨在通过对高职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分析,为加强高职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

二、调查结果分析

本调研共发放《高职大学生性心理调查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58份,其中有效问卷405份,有效率88.4%。在调查的对象中,男生占56.8%,女生占43.2%;大一学生占70.9%,大二学生占28.4%,大三学生占0.7%;城镇生源学生源占26.9%,农村生源学生占73.1%;管理类学生占3.7%,理工类学生占60.5%,艺术学生占1.5%,农林类学生占8.4%,医药卫生类学生占14.6%,其他类专业学生占11.4%。问卷分析发现,高职大学生整体对性认知、性态度、等方面问题的认识已经走出“谈性色变”的误区,能够较为坦然地面对“性问题”,他们从学校正式渠道及网络、电影、文学作品等其他渠道中获得了一定的性心理卫生知识。但是,高职院校性心理健康教育与高职大学生性心理发展的需要还不完全适应,高职大学生在形成性认知以及性心理发展过程中凸显出学生整体了解性心理健康知识的强烈渴望与高职院校性心理健康教育滞后等突出问题。

1.高职院校性心理健康教育与高职大学生性心理发展的需要不完全相适应。对高职院校性心理健康教育满意程度的调查数据显示,高职大学生对学校目前所开展的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满意程度并不高,表示满意和较满意的仅占11.3%;不满意的高达39.8%。虽然近年来各高职院校加大了心理健康教育力度,但高职大学生的性心理健康教育薄弱、滞后状况仍未根本改变。学校的性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性心理健康知识的渴求把握不充分、不全面、开展不到位,没有让学生从学校教育中更好地了解到性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未能有效地解决其在性心理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降低了学生对学校性心理健康教育主渠道的认可度。

2.高职大学生获取性心理健康知识的途径出现非正规化倾向。高职大学生正处于性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从各种渠道获取性心理健康知识。调查统计表明,高职大学生获取性心理健康知识的途径出现非正规化倾向,获取性知识最主要的途径(可多选)依次是网络,占63.2%;同学、朋友,占61.2%;电影、电视占56%;报纸杂志、文学作品占53.6%。互联网络的普遍发展深刻影响着当代高职大学生的学习及生活方式。以报纸杂志、书籍、电视、电影为主的传统性知识传播媒体与以互联网络为主的现代性知识传播媒体正相互交叉不断向青年学生输送着相关信息,影响了大学生获取性心理健康知识的正规化途径的选择。现代经济利益驱动下的现代传媒参差不齐,不乏色情低俗的性信息浸染高职大学生的心灵,危害高职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学校正规方式开展的性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学习科学性知识,防止各种不良信息的影响,形成健康的性心理,但目前课堂和家庭并没有充分发挥出其主渠道的作用。调查结果显示,在获得性心理健康知识的途径方面,从课堂、教师中获得的人数仅占18.3%,从家人(父母)获得的人数仅占10.1%,可见,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力量十分薄弱,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3.高职大学生对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需求出现系统化倾向。调查中,关于应开展包括哪些方面的性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可多选)一题中,性心理占73.8%;性生理占72.1%;恋爱心理占72.8%;异往占70.4%;性价值观教育占69.1%。可见,当前高职大学生对性心理健康认知的满足已经不局限于简单的性生理知识,而是希望在了解性生理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性心理、婚恋心理、男女交往心理以及性价值观等方面的知识,对性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需求呈现出系统化的趋向。目前高职院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对性心理、恋爱心理等主要内容有所涉及并积极开展了相关的教学活动,但由于受课时和师资等条件的制约,在性心理健康知识体系上缺乏系统性,在时间安排上缺乏连续性,在教材上缺乏统一性,且缺乏灵活生动的图片、音像等配套资料,在具体实施性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出现了重视低年级、淡化高年级;以针对性强的专题讲座为主,忽略系统长期的性教育途径;以性教育任务性的完成为主,忽略了学生个体性教育的主观需求等现象,出现了性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真空。部分教师缺乏性心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教育经验,难以对学生进行性心理、性道德、性美学等全面的教育。这种现状难以满足高职大学生对性心理健康知识系统性的需要,影响性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4.高职大学生接受学校性心理健康教育方式需求出现多样化倾向。调查发现,高职大学生希望学校开展哪些形式的性心理健康教育的选择中(可多选),以讲座及团体辅导的形式开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最受学生欢迎,占55.1%,其次为希望学校开设性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程或必修课程,分别占37.0%和27.9%。性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在高职院校中开展得不是很顺利,效果不理想,这与性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有很大关系。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性心理健康教育基本上采用传统的传授型教学模式,侧重于传授性心理健康知识,缺乏参与性,学生感到针对性不强,枯燥无味,长期下去必然影响教育效果,导致教育对象的流失。传统的传授型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对性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形式的需求,他们渴望在掌握基础性性知识并能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学习、探讨和交流有关性的问题或困惑。然而,以对话、交流活动为呈现形式的讲座、团体辅导会受人数、时间的限制,导致受众性低、涉猎内容不系统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开设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三、思考与对策

1.建立和完善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为性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保障。性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高职大学生的性心理健康教育,把性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体系,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对高职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学院党委会或校长办公会应定期听取专门工作汇报,研究部署工作任务,解决存在的问题。要不断完善和健全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机制,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相结合的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要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的专门机构中,配备专职性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切实做好性心理咨询工作。要不断完善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机制,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要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辅导员和班主任在高职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培训,使他们了解和掌握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帮助大学生处理好性心理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加大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投入,保证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必需的工作经费和条件,确保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把握高职大学生身心特点,丰富性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高职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后期,就其生理和心理发展过程而言,高职大学生已经进入了性生理成熟和性心理趋于成熟的阶段,其性的情感、思维和意识变得异常强烈,渴望与异性多接触交往,迫切希望与异性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在这一时期,高职大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性生理、心理知识,但由于获取性知识来源途径的狭隘、非正规化倾向选择以及性知识的不系统性,使得他们的性认知水平存在偏差和盲目性,科学性观念还未完全建立起来,性生理发育与性心理发展的冲突、性生理需求与性社会意识和规范之间的冲突十分明显,由此而引发诸多的性心理问题和过错。根据高职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其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至少应包括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性法律、性美学、性社会学的教育。高职院校在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应充分把握高职大学生性心理发展的特点和现状,掌握他们对性知识需求的趋势和层次,以正面讲授科学性知识为起点,以塑造健康的性心理为主线,以强化性道德、性法制教育为核心,不断丰富性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以适应高职大学生不同阶段出现的生理心理需要。

3.以课程体系建设为重点,加强高职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一是加强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系统地对高职大学生进行性心理健康教育。高职院校应该尽快把高职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列为公共必修课,覆盖全体学生,建议在大一开设性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大二、大三开设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公共选修课,形成系列课程体系;要加强高职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建设,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符合高职大学生特点的性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要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通过参与式教学、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多种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二是将常规教育形式与现代教育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性心理健康教育良好氛围。定期举办针对不同年级的性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并注意各个年级讲座主题内容的系统性;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性心理健康教育氛围;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络资源,开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教育平台,建立网络咨询室,开办专题教育网站(网页)。三是把性心理健康教育与专业教育目标结合起来,贯穿高职人才培养全过程。要主动把性心理健康教育纳入高职大学生的文化与技能知识的传播系统中,把性心理教育与专业学科教学融为一体,使高职大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性心理教育;要主动地把性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内化在教书育人的教师队伍中,适时对高职大学生的性认知、、性态度给予正确的引导,促进高职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汪海燕,马奇柯.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李晋.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现状及思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篇6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存在问题 模式构建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高校教育的开创性工作,它体现了“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近年来党和政府都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要求各地高校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然而,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在我国起步较晚,在认识和体制管理上还存在着不少问题,认真探究并解决这些问题,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进一步的推动作用,对我国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与提高也有着重要意义。

一、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但近几年发展迅速,得到教育部的高度重视。教育部及相关部门、各省市先后颁发了相应的文件。这些文件的颁发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许多高校都开始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并加强这方面工作的开展。但由于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和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管理的不足。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离我们的教育目标还相差甚远。

(一)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上存在的问题。

1 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单一群体,普及性不够。

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范围比较狭窄,教育面不够普及。心理健康问题是全员性问题,每个学生在成长发展中都不可避免。这就决定了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深入到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中得到教育、感悟与帮助。在学校里,只要他是学生,那么,无论他存在心理缺陷还是一切表现正常,都有权利、有需要、有必要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2 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在事后干预,忽视事前预防。

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多为“重心理治疗,轻能力培养”,现在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一种出现问题消极应对的状态,对学生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必要的指导,因而,学生长期缺乏预防和应对问题发生的能力。这也是高校普遍将心理咨询的对象定位于存在心理障碍、人格缺陷的异常大学生,而与多数心理健康但面临着成长与成才、情感与事业、日常生活事件的处理等诸多问题的大学生无关的原因。据了解,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成立了心理咨询机构,主要对“问题学生”进行救助,但针对广大学生开展的心理教育与能力培养工作效果还不明显。

3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混为一谈,界限不清。

高校心理咨询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共同的目标,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为了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现实中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与心理障碍问题往往是混杂在一起的,但两者也存在明显的差别。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侧重于学生心理的发展、调适与矫正,帮助学生塑造健康人格,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发挥个体潜能。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关注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的发展,培养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正确的人生信仰和奋斗目标。一些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混同起来,把学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统统视为思想品德问题。他们常用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德育化的倾向,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作用。加之,心理健康教育进入我国高校时间较晚,大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又挂靠在学生工作部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人员中一部分是从思想政治工作改行过来的,甚至有些兼职教师本身就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因而。有很大一部分人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

(二)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设置及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 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定位不准确。

目前全国大部分高校尚未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近年来,往往只是由于大学生心理问题而导致的突发事件日益增多。而不得不成立了一些心理咨询机构,但并不受到有关部门重视,许多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认识还停留在较低层次上,干好干坏干多干少无所谓,认为只要学生别出事就行,别走极端就行。

2 经费不足,硬件不到位。

据了解,我国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咨询机构由于得不到重视。普遍存在经费不足、硬件不到位、孤军奋战的局面。部分高校的心理咨询机构只是一个虚设,一个人,一把椅子,一间空房子,就可以做咨询了,对于一些需要借助辅助仪器才能处理的问题便束手无策了。长此以往,严重挫伤了心理咨询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同时,也打击了学生对于自身心理了解与关注的积极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即时救治,严重阻碍了心理健康教育。

3 人员配备随意,专业性不强。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对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目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院校,大都建立了以专职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但人员配备随意性大,人数不足,不够专业,大多数教师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系统的心理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对现代心理咨询技术了解较少,在教育和咨询的实践中很难保证取得良好的效果,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学校不够重视一些受过心理专业训练的人员,使得有限的师资流失严重。

4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不到位。

一些高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心理知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常常变成了传授心理知识的课程。实践性、活动性和互动性弱,教学形式单调,课程考核流于形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重心理测试、轻科学分析。重障碍性咨询、轻发展性咨询,重心理问题诊治解决、轻预防引导工作,重心理问题的调查、轻心理教育方式的调研,重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轻心理训练活动的开展。此外,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其它学科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一些教师认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教师的工作,与他们无关,导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能靠心理教师势单力薄地开展。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创新

(一)改变观念,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大学教育的各环节。

在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学校各个部门都应该以学生为本,以“育人”为中心,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中有机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共同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其中,教书育人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的主要途径,各科课堂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各科教学应充分挖掘本学科内容中的心理教育因素,并有机地渗透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同时,教师还要以自身的人格力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强调教书育人的同时,并不能忽视学校管理和服务部门的育人作用,这些部门只是工作的性质与教学不同。但其最终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以育人为己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对学生的管理和服务过程中,一切以学生为立足点,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出发,关心他们,爱护他们,为他们排忧解难,以优质的管理和服务回报学生,为他们创造一个宽松、快乐的生活学习环境。

(二)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设置与资金投入。

高校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设置,这不仅包括心理咨询室的建立。学校应该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从学校到二级学院到班级,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由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长分管。应在不同校区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研室。经费要有专项经费,并有专人管理。

(三)注重人才配备和培养,建立专职为主、专兼职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是一项复杂细致、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较好的专业素质和较高的责任感。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已成为现阶段紧迫的任务,也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所在。首先,应当扩充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数量,按国家规定的师生比配足专职人员,尽量满足学生的需求。同时,必须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人员的培训和培养,要把心理健康和咨询人员的培训、培养工作列入学校师资培训和人才培养计划。要通过培训,不断提高他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必备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基本技能,以及高度的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这支队伍的建设还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有利资源,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组的领导下,以校心理咨询机构为中心,在其指导下,组织和培训各学院爱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老师或从事德育工作的辅导员、班主任,使他们获得相应的专业资格。我们还要在学生中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以学生为主体,选拔一些学生成为心理委员、心理信息员等,把工作做到尽早、尽快、尽好。

(四)教育模式向预防性、发展性转变。

过去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矫治,只为少数有问题和有困难的学生提供服务。随着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对每一个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意义。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呼吁心理健康教育要向预防性、发展性和潜能开发的层面推进。以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以发展为主、治疗为辅,最大限度地开发潜能逐渐成为了共识。因此,高校应该广泛开展针对全体学生进行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为广大心理健康的学生提供心理服务,以使全体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保持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通过“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广大学生了解自己在心理发展过程中要注意的心理问题,使其更好地认识自我,并提供处理方法,防止并消除在其成长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异常问题,防患于未然。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健康教育还能够鼓励、督促和帮助大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已经具有的各种现实能力,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在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环境适应能力,更好地塑造个性和完善人格,更充分地发展自我。

(五)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做好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及追踪调查与干预工作。

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是反映学生素质的一种科学记录。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的目的是甄别学生心理特质,以便制订相应的预防措施,这对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很大,能及时了解大学新生的心理状况,使工作的开展具有针对性。原本健康的学生,在心理发展过程中也会出现种种心理障碍,所以除了要做好学生进校时的心理普查工作外,还要对其整个大学过程进行追踪调查,密切掌握学生心理发展动向,对心理危机人群做到及时发现、指导和帮助。

(六)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宣传作用,积极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环境。

高校应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宣传作用,通过校报、电视台等各种途径和渠道宣传心理健康常识,还应发挥网络的优势,在网上建立心理健康在线,通过建立恋爱、求学、就业、心理测试、在线聊天、专家信箱等板块向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针对容易诱发学生产生心理危机的事件,力争在事件发生前、发生中、发生后的整个环节中都有详细讲解,积极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同时,我们还要积极塑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及校园环境,提倡互帮互助、团结友爱,让学生像生活在自己家庭里一样感受温暖,从中受到感染,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七)学校、家庭和社会有机结合,形成立体的教育网络。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各方面协调一致,形成合力。任何一个方面出现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降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只是学校的孤军奋战,需要与学生家庭和各社会力量密切配合,以学校为主导,因为学校教育目的明确,教育设施齐备,教育影响时间长。特别是能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其发展的特殊教育环境,所以学校对学生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最大,也最为深刻和持久。与此同时,社会的道德观念、风气,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更为根深蒂固。这就需要学校定期或不定期地与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取得联系,就学生心理教育问题听取各方面意见,征集相关信息,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工作,以最大化地发挥社会和学校对学生心理发展的正面影响,避免消极影响。

(八)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采取多种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是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心理教育课程应成为对学生集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正式纳入到高校整体教育体系中,成为高校课程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高校的公共必修课,在高校普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强大学生心理意识的正确引导和人格教育,传授心理卫生知识,使学生学会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调适,保持心理平衡,促进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可根据不同年级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分别提出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侧重点。在心理学课程讲授中,应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培养积极、健康的情绪上,而不是对心理障碍、疾病的认识上。注重运用情景教学,指导学生在情景中了解他人心理,学习人际交往技巧,掌握处理问题的方法。

除课堂讲授外,我们还应采取多种形式,如开设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系列讲座、心理沙龙,开展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活动,举办校园心理剧表演等系列主题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自主、互助、自觉提高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刘剑斌,邹小平.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7,(5):104.

[2]邹柳云.高校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问题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7,(10):59-60.

[3]贾玉霞.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讨[J].教育探索,2007,(8):126-127.

[4]关正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发展对策[J].教育研究,2008,(11):177-178.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篇7

主体性心理健康教育,即基于主体性教学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培养受教育者的心理素质,使之具有主体意识、主体能力、主体人格的和谐的完整的人的教育。主体性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人的主体性发展,其主体性集中体现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及其结果三个方面。其中,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主体性是指心理健康教育以人为本,以培育、发展、完善人的主体性为基本要求,以心理健康教育双方主体的自我实现为目标;心理健康教育主体的主体性,强调教育者、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只有高度重视、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双方的主体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才能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过程的主体性强调教育者、受教育者的共同参与,共同发挥主体性,共建共享并共同实施主体性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

二、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健康水平状况及主要的心理问题

1.当代大学生独特的心理特点

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十八九岁到二十二三岁之间,具有一般青年人比较普遍的心理特点:独立意识增强又无法完全摆脱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监管;想独立行事又必须面对能力、经验不足的事实;内心活动增多、情感丰富,渴望沟通和理解又不愿向他人倾诉;自尊心强、努力寻求他人的认可和肯定又时常陷入自卑难以自拔;向往和谐的人际关系、丰富多彩的生活又时常感觉孤独、落寞等。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于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大意义。在具体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还要特别注意观察总结每一年级、每一班级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于个别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持续的关注,与其保持积极有效的沟通。

2.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概况

有研究指出,自恢复高考至今的20多年里,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在逐步提高,且不同群体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变迁轨迹有差异:第一,历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改善主要体现在大一以后各年级;第二,重点大学比非重点大学改善更明显;第三,就性别而言,男生比女生改善得更明显,虽然调查结果显示女生一开始测得的心理健康水平要高于男生;第四,就生源地而言,城市生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农村生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且在大学四年生活中心理健康水平改善也更明显。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测试结果中明显地存在优势群体和劣势群体,其中优势群体是那些重点院校的、城市生源的男性大学生,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较高于非重点院校的、农村生源的女性大学生,即所谓的劣势群体。

3.当代大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几下几个方面:

第一,适应问题。集中体现在大一新生时期,对全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的不适应,对融入新集体前的人际关系不适应,以及由此产生的压力。

第二,社会性发展问题。主要是指进入相对开放的大学环境中后,大学生在社会自我、价值观和社会责任心的构建上容易出现的偏差。

第三,人际交往问题。进入大学之后,住宿舍、班集体概念淡化、班主任转变为辅导员、上课形式和任课教师也与中学大相径庭,同学、师生、异性之间的相处问题增多。

第四,情绪问题。主要包括大学生中常见的抑郁、焦虑和情绪失衡。大学生尚处青年阶段,情绪自控力较差。

第五,大学生恋爱问题。大部分大学生都会经历校园恋爱,但是校园恋爱一旦失败,就容易引发心理问题,多半原因是大学生没有形成成熟健康的爱情观,恋爱抗挫力较差。

第六,就业问题。主要发生在高年级大学生求职阶段,由于未能提前做好职业规划、学业不理想,而对就业产生恐惧和畏缩心理。

第七,网络心理。网络的发展使得人在社会中逐渐分裂成两个角色:现实的人和虚拟的人。在虚拟世界中的自由畅容易让人着迷成瘾,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借用网络工具放纵自己,甚至误入歧途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

三、基于主体性教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大学生作为教育对象,其主体地位应予以重视。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普遍发生的心理问题,对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大学生因人而异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第二,坚持“自主性”的原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培育良好的性格品质、开发智力潜能、增强心理适应能力、激发内在动力、维护心理健康、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自身心理素质的提升,遇到心理问题能够有能力自己解决。

第三,坚持“平等”的原则。平等是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者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要特别注意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大学生,使其能够在放松和愉悦的环境下积极主动地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

四、基于主体性教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细则

第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要注重个性化和实用性。首先,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在学校、生源地和性别上存在差异,因此不同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各有特色;其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为学生心理上出现的问题提供策略和指引方向,应讲求实用。例如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向学生传授一些简单实用的心理调节知识和技巧等。

第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以人为本,注意区别对待、针对性开展。在高校中,对学生素质的评价多半取决于学习成绩,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被认为心理健康水平高的现象至今普遍存在着。高校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入学初期,就应该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初步测试、了解,对于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学生应该备案并跟踪观测,在课程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其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引导。

第三,以学生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注重方法指导、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主体性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例如,在教授归因理论时,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结合量表检测结果,对自己的失败和成功归因方式进行测量和分析等。

第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改变单一形式。以学生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鼓励学生参与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案讨论和制定之中,充分尊重学生意愿、听取学生意见。在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亲身实践,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中将所学所感内化为自身的力量。

五、结语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篇8

——以***市第一中学为例

 

***市第一中学  严雪梅

 

 

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一番较量之中,心理健康教育开始走进中小学学校,然多半作为一种新鲜美丽的名字,囊括在德育之中,发挥着似有或无的作用。当心理健康教育游离在学校领导与老师的意识之外,心育的位置被占据,教育作用力的失衡势必会引发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平衡,心理健康水平下降,心理问题出现,从而产生各种行为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有些学生甚至用自杀自残或伤人杀人等极端行为向心理健康教育发出无声的诉求。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如星星之火忽明忽灭。然素质教育的推进,科学发展观在教育发展中的反映和人们心理健康意识的提高,如同阵阵东风,中学心理健康教育遂乘风而起。

一、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乘风而起

   当前,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片方兴未艾之景象。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要求,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指导以及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视使得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走进学校,走近教师,走近学生。

(一)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要求

“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长期以来,书(知识)的诱惑将教育囿于智育之内,教育使人成为其所是的根本目的,也被遮蔽于利益之下。蔡元培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蒙台梭利说:“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雅斯贝尔斯则认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在对教育进行一番艰苦的上下求索之后,一群有识之士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提出了素质教育,并开始推进素质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2010-2020年)在战略目标中明确提出,实施素质教育,要坚持全面发展,就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在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要求下,心理健康教育走进中学。

(二)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指导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在新时期形成的重要理论成果,为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科学发展观在学校教育中的反映便是教育要以学生为本,一切教育要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促进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以学生为本,坚持因时施教,因材施教。因时施教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各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因材施教要求教师要识别不同学生的各种心理状态和不同学生的个性潜能。也就是说,教师既要掌握学生的一般特征,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从而遵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个性特征,适时适才的实施教育。在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要求下,心理健康教育走近教师。

(三)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视

   随着心理学的发展,人们认识到人的心理发展是有规律的,对心理发展规律的遵循与否影响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而心理表现行为,心理健康与否直接表现为行为正常与否,反之,要培养行为良好的人就要先培养心理健康的人。如埃里克森将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且各个阶段都有其发展任务。中学生时处青春期,这是人生最关键且最富有特色的时期,该时期的发展任务是自我同一性和防止同一性混乱,体验着忠诚的实现。换言之,培养忠诚的人,首先是促使其身心健康发展。近年来,中学生自伤自杀或伤人杀人的极端案例时有发生,引起了人们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视。人们逐渐认识到,无论教育追求何种目标,都不能脱离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用一位老师最朴实的一句话来说,“人都有问题,考一百分又有什么用呢?”根据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一项调查,大约有超过10%的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的紧张、学习所造成的压力和“自我”方面所造成的困难。脆弱、敏感、自卑或自负如挥不去的阴云笼罩着部分中学生,加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必须。在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视下,心理健康教育走近学生。

   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还需要更多的中学积极加入进来,努力开展起来。***一中作为中学教育的领头羊,在心理健康教育上也应一马当先。为确保一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有必要对一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作出分析,在此基础上作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计划。

二、一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基于Swot分析

(一)Swot分析法的简介

 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是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海因茨.韦里克(Heinzweihrich)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来的战略管理学说。它是对一个组织、单位、部门、行业甚至个人的优势、劣势、及其所处环境中的机会和威胁的分析。Swot的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Strength(优势、强项),weakness(劣势、弱项),opportunity(机会、机遇),threat(威胁、挑战)。其原理是:通过对一个组织、单位、部门、行业甚至个人的优势、劣势,及其发展过程中的机会与威胁的全面、客观的分析,并在输入并筛选这些纷繁复杂的信息后,进行组合与决策。从整体上看,Swot可以分为两部分,两种作用:第一部分为Sw,主要分析组织的内部条件;第二部分为ot,主要分析组织的外部条件。So因素表达的是积极作用,要利用发扬;wt因素表达的是消极作用,要避免转化。由于Swot分析法具有针对性强,结果呈现清晰明了等特点,这有利于对单位、部门或行业发展做出较为正确的决策和规划。对一中心理健康教育采用Swot分析,在全面分析一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所具备的优势和劣势,及其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的基础上,为一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

(二)一中心理健康教育的Swot分析

积极作用因素

S  w

o  t

劣势

1.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机制不明晰,奖励和考评制度不健全

2.一中承受了更大的升学压力

3.一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六少”:“投入少、研究少、课时少、书籍少、宣传少、活动少”

 

威胁

1.社会的高期望值固着在升学率上

2.缺少对心理健康教师教育成效的评价机制

3.中学心理健康教师的激励机制和奖励制度不健全

4.浮躁的、急功近利的教育心态

消极作用

外部因素

机遇                                                                

1.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出台了相关政策

2.教育主管部门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专项调研活动和研讨会

3.设立心理健康教师编制,公开招聘专职心理健康教师

4.组织心理健康教师培训

 

优势

1.良好的社会声誉

2.光荣辉煌的百年历史,坚毅深沉的文化性格

3.明确的发展目标,优良的办学品质

4.美丽的校园环境,先进的教学设备,雄厚的师资力量,优秀的生源质量

5.现学校领导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6.

 

内部因素

 

如上图所示,采用Swot分析法对***一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可知:一中作为省示范高中、花园式学校,拥有百余年光荣辉煌的历史,有着坚毅深沉的文化性格。在各届学校领导的带领下,一中与时俱进明确了发展目标,继承和发扬了优良的办学品质。美丽的校园环境,先进的教学设备,雄厚的师资力量,优秀的生源质量,让一中在学生、家长和社会中拥有很高的声誉,学生以上一中为目标,家长以孩子是一中学生为荣,社会更是对一中学子饱含期望。在一中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之时,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新的生长点,受到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学校教师的大力支持。这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内部环境。又恰逢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之际,国家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教育主管部门也多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项调研活动和研讨会议,设立心理健康教师编制,引进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入校,并组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培训,从外部推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就目前而言,虽然一中在2003年就率先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并配有兼职的心理健康教师,但其心理健康教育并无明显发展。从管理模式上看,心理健康教育被置于德育之下,由团委负责,所有授课教师都担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正如一句英语谚语所云:“everybody'sbusinessisnobody'sbusiness”(人人都管等于没人管),心理健康教育停留在口头之上。加之学生、家长和社会对一中怀有极高的期望值,更多的体现在对升学率的期望,全体一中人都承受着更大的升学压力,这种压力会迫使他们放弃心理健康教育。总结一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主要表现为“六少”现象:对心理健康教育人力物资投入少;师生心理健康调查研究少;心理健康课、心理健康讲座少;心理健康书籍杂志少;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少;心理健康体验活动少。而这些都是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条件和形式。一中要切实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势必要从“六少”入手。

要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在一中的有效进行,还要自觉抵御外界威胁,如社会上对一中的肯定片面地固着在其优秀的升学率上,认为升学就是硬道理,若稍加不慎,受社会传统观点影响,智育为上,而偏离学校追求内涵式发展的方向。此外,现代社会弥漫着一种浮躁的、急功近利的教育心态,加之缺少对心理健康教育成效的评价机制,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花架子”,倘不留心,任其扩散至一中,那心理健康教师就离杂役不远了。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一中心理健康教育迎来春天,就要抢抓机遇,利用优势,改善劣势,抵御威胁,从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力。

三、一中心理健康教育兴荣之道

如何使一中心理健康教育走向兴荣?首先,建立合理的管理机制,健全心理健康教师的考评机制、激励和奖励机制;其次,采用“发展——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还有,心理健康教师要勇敢而智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机制

一般地,将心理健康教育归于德育之下,由政教处或团委负责。这种管理机制往往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性,混淆了心理健康的标准,常以学生的德行好坏来评定其心理健康水平高低,从而偏离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如此,可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由校长直接领导,专职心理健康教师负责,班主任、班干部协作,全体师生参与的管理机制,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性,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另外,要有对心理健康教师考评机制,一可评价心理健康教师的工作成效;二来可作为心理健康教师的奖励依据。选择可操作性的指标是有效考评的关键,如学生对心理健康教师打分、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变化等。还有,学校要保证心理健康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的权益,鼓励和支持心理健康教师评职称,参加各种比赛、教研活动和培训学习等,让心理健康教师在激励中获得尊严感和幸福感。

(二)采用“发展——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要防止三种情况,一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化;一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医学化;一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化。所谓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化,就是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思想品德教育,以道德或品德来衡量和评价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是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上,体现的是需要的平衡,它无关道德。所谓心理健康教育的医学化,就是主要采用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的模式,依据的是心理健康教育矫治性功能。这种模式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人员要求很高,需要专职人员进行,且疗效不易评估。另一方面,从总体上看,有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的人还是少数,更多的人需要的是帮助他发现自我,开发潜能,表现的是发展性需要。所谓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化,即为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学科,以授课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除了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认识自己,还要促使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体验、感悟、成长,这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以亲身活动为主。采用“发展——活动”模式,意味着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发展性功能为主,矫治性功能为辅,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活动体验的形式促使学生感受内心,认识自我,挖掘潜能。

(三)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实施办法——以一中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计划为例

作为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把握外显和内隐教育。外显教育主要表现为建立动态心理档案,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讲座、开展活动和进行心理咨询三种途径。通过建立心理档案(动态进行)来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个性心理特征和能力倾向等,从而加以适当地引导。开课、讲座和主题活动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一般学生,心理都是处于健康水平的,偶尔的情绪情感波动或认识不清是正常现象,倘若其了解并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便会从容地面对生活、学习中的各种困扰。心理咨询(辅导)是针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问题学生的矫治性心理健康教育。专职心理咨询人员要按照心理咨询的要求布置好心理咨询室,准备好心理咨询的各种文档记录,遵循心理咨询的原则,真诚地帮助学生自助成长,及时记录好咨询情况并妥善保管。

所谓心理健康的内隐教育,就是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校园生活中,渗透到校园的文化中。通过宣传,大张旗鼓的宣传,让心理健康知识俯拾即是,让心理健康意识处处洋溢。网络、校园宣传窗、广播、心理健康专刊、“5•25心理健康日”都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好阵地。在网络上开辟心理健康专栏,发文介绍,调查讨论;在校园宣传窗上,定期出心理健康专题宣传报;在校广播站开播心理健康话题;创办心理健康专刊,以“5•25心理健康日”为契机举办心理健康周活动。

一中心理健康教育如若仅凭一名专职心理健康教师,这种发展是缓慢的。温州育英国际实验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经验值得借鉴,即对普通老师进行培训,组织成立教师心理工作坊,开设心理健康证书培训班,让教师从精神和资历上都有所获得。心理健康在教师中普及了,势必会给学生带来良好的影响。另一方面,还要发动学生的力量,可公开招募班级心理健康委员,对他们进行培训,让他们先感受心理健康教育的魅力,发挥示范作用。且可将他们发展成有效地学生预警机制,及时发现问题。还可成立心理社团,学生作为社团主体,自主的身份让他们积极探究心理健康,体验心理活动,从而获益。心理健康教育在心理社团随着获益发展壮大中实现。此外,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有开放精神和进取意识,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专家“请进来”,他校的成功经验“请进来”,还要勇敢地“走出去”,积极与外校建立联系,相互学习交流经验。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篇9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坚持育人为本,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2.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为此,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与针对性相结合;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尊重、理解与真诚同感相结合;预防、矫治和发展相结合;教师的科学辅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助人与自助相结合。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任务

3.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4.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树立在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按照“积极推进、实事求是、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的工作原则,不同地区应根据本地实际,积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

——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要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师要在具有较全面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和进行心理辅导的专门技能以及提高自身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上有显著提高。

——有条件的城镇中小学和农村中小学,要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抓好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同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加强区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推进工作。

——暂不具备条件的农村和边远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出中小学地区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规划;重点抓好一批心理健康教育的试点学校,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工作;逐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5.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以及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其重点是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常识。

6.城镇中小学和农村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不同地区的实际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做到循序渐进,设置分阶段的具体教育内容。

小学低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适应新的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生活与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乐与老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

小学中、高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克服厌学心理,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培养面临毕业升学的进取态度;培养集体意识,在班级活动中,善于与更多的同学交往,健全开朗、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培养自主自动参与活动的能力。

初中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适应中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发展其学习能力,改善学习方法;把握升学选择的方向;了解自己,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逐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抑制自己的冲动行为;加强自我认识,客观地评价自己,积极与同学、老师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培养对挫折的耐受能力。

高中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具有适应高中学习环境的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充分开发学习的潜能,在克服困难取得成绩的学习生活中获得情感体验;在了解自己的能力、特长、兴趣和社会就业条件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职业志向,进行职业的选择和准备;正确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的状况,正确对待和异性伙伴的交往,建立对他人的积极情感反应和体验。提高承受挫折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7.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不同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使用,注意发挥各种方式和途径的综合作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小学可以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营造乐学、合群的良好氛围;初中以活动和体验为主,在做好心理品质教育的同时,要突出品格修养的教育;高中以体验和调适为主,并提倡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服务的紧密配合。

8.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包括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知识讲座等,旨在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注意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的倾向。

9.个别咨询与辅导。开设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进行个别辅导是教师和学生通过一对一的沟通方式,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的指导,排解心理困扰,并对有关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诊断、矫治的有效途径。对于极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能够及时识别并转介到医学心理诊治部门。

10.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注重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班级、团队活动和班主任工作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1.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学校要指导家长转变教子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以家长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

五、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实施

12.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切实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积极支持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根据本地、本校教育教学实际,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时间,课时可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时间中安排。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对学校督导评估之中,加强对教师和咨询人员的管理,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

1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学校要逐步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专职人员的编制可从学校总编制中统筹解决。统筹安排中小学专职心理辅导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可聘请一定数量的兼职教师或心理咨询人员。

要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一个方面,为教师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供必要的条件。要关心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减轻教师的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使他们学会心理调适,增强应对能力,有效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14.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培训。教育部将组织有关专家编写教师培训用书,并有计划、分期分批地培训骨干教师。高等学校的心理学专业和教育学专业要积极为中小学输送合格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师范院校要开设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课程,以帮助师范学生和中小学教师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组织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把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列入当地和学校师资培训计划以及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系列。培训包括理论知识学习、操作技能训练、案例分析和实践锻炼等内容。通过培训提高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

15.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学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强调集体备课,统一做好安排。要以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需要为主线,通过教研活动,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难点,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带课题培训与合作研究等方式,推广优秀科研成果。

16.各种心理健康教育自助读本或相关教育材料的编写、审查和选用要根据本指导纲要的统一要求进行。自2002年秋季开学起,凡进入中小学的自助读本或相关教育材料必须按有关规定,经教育部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审定后方可使用。

17.各地在组织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密切联系,既不能用德育工作来代替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以心理健康教育取代德育工作。不能把学生的心理问题简单归结为思想品德问题。同时,各地应根据中央和教育部的文件精神,对此项工作统一规范称为“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篇10

wangXiaokang

(ankangUniversity,ankang725000,China)

摘要:本文从六个方面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机构、心理学知识的普及、队伍建设、自我调节、预防和校园文化建设等六个方面对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进行了对策分析。

abstract:thisarticleanalyzestheproblemsincurrentmentalhealtheducationforcollegestudentsfromthesixaspects,andanalyzesthemethodstoenhancethepsychologicalhealtheducationfromsixaspects,includinginstitutions,thepopularizationofpsychologicalknowledge,teambuilding,self-regulation,preventionandcampusculture.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对策

Keywords:collegestudents;mentalhealtheducation;problems;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9-0181-02

0引言

近几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越来越得到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目前,绝大多数高等学校非常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加大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力、物力与财力等方面的投入,逐步建立、稳定了一支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并在实践的基础上探索总结出了多种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模式,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由于我国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在理论和实践层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如若不能正确地认识并及时有效地予以解决,会直接影响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从而影响高校总体教育目标的达成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1现阶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问题分析

1.1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某些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够重视,忽略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其他的思想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形式化趋向。这就导致这些学校虽然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立了学生心理档案,但由于忽视教育者自身思想观念的转变,最终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1.2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不足有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少数学生心理问题的咨询和治疗上,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路越走越窄,大多数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心理健康水平无法得到提高。主要表现为:片面强调心理咨询和治疗,缺乏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措施;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认知的偏差,重障碍性咨询,轻发展性咨询;重出现问题后的补救,轻预防教育工作;还有极少数高校没有开设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只是局限于举办一些讲座或几次现场咨询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简单化,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缺乏全面的了解,忽视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普遍防治和引导。

1.3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不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化程度很高的工作,它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品德、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都有十分严格的要求。有些高校虽然配备了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队伍,但与面临的需求和任务相比,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整体上还存在着数量不足、业务水平不高、队伍不稳定等问题,具体表现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不能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而有些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主要是由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心理学教师和高校医务人员等组成,水平参差不齐。这种状况制约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

1.4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滞后于实际需要,主要表现为:宏观研究少,微观研究多;前瞻性研究少,事后性议论多;深入剖析少,浅层分析多;理论性研究少,经验性研究多;发展性研究少,障碍性研究多。这些也都必然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层次发展。

1.5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育人意识还不到位有些高校虽然配备了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但缺乏专业资质;一些高校建立了校、院(系)、学生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和预警机制,但对专兼职教师和学生骨干缺乏专业方面的培训,有些心理辅导员作为职业心理咨询师意识淡薄,缺乏育人育心的职业道德等。同时,有些高校尚未做到在全校教职员工中普及心理健康和心理危机预防的知识,没有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育人意识,这些都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质量和对心理危机事件的有效防控,与高等学校发展的要求和大学生的需要不相吻合,脱离了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实际。

1.6对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整合不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得到全社会的支持和重视,要整合课内与课外、教学与活动、家庭、社会各方面资源,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时数及教材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有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理解为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要求学生机械记忆,甚至还考试。其后果不但没有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反使学生承受更多的身心负担。另一方面,提高学生家长对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预防的认识。一些家长由于缺乏心理健康知识,漠视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当一些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时,家长不能正确对待,故意隐瞒病史,甚至干预治疗,影响了对学生的及时治疗。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分析

2.1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设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在于领导重视。只有学校领导真正在思想认识上重视了,在日常工作中加强了,这项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高校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导体制建设,应成立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统筹领导。要健全学校、院(系)、学生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明确各级机构的职责分工,进一步完善协调机制;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结构;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整体规划,明确工作目标,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条件建设,不断加大经费、场地等方面的投入,以确保工作的有效开展。

2.2普及心理学知识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心理学知识的掌握。通过普及心理学知识,纠正传统文化中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偏差,让大学生树立现代健康观,以平常心态看待心理咨询和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会心理保健的方法,自觉调节控制情绪,这是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优化的重要措施。当前,高校要把系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科学地安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知识的传授,要把课堂和课外结合起来,通过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更多学生从中受益。同时,应结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针对不同时期学生的心理问题的类型,分阶段、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会。如新生入校时的心理适应与角色转变教育、在校期间的心理发展教育、实习期的创业心理教育、毕业前的人生职业规划和择业心理调适等方面教育。并可运用广播、电视、校园网络、校刊、校报、橱窗、板报等多种手段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也可以编辑一些专用的小册子,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提高大学生心理保健的意识,强化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导他们学会心理调节,学会自我完善,逐步培养健康心理。

2.3努力提高高校辅导员心理咨询水平高校辅导员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与大学生朝夕相处,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影响很大,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充分依靠辅导员队伍,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作用。主要通过健全辅导员培训体系,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使辅导员能够基本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与从事心理咨询实践的能力,提高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2.4以发展性咨询为主,提高心理咨询专业化水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出发点,大力发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健康意识教育,着力帮助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试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机构的作用,完善规章制度,不断提高心理咨询的专业化水平。要以发展性咨询为主,并采用个别咨询、团体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心理行为训练等多种形式,帮助大学生解决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心理问题。

2.5加强心理危机事件的预防和干预要着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危机预防,建立健全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建立学校、院(系)、学生班级三级纵向预警体系;建立、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和心理危机排查制度,通过普查与排查相结合的方式,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危机情况,对有较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建立预警对象库,给予重点关注,根据危机状况及时加以疏导和干预。

2.6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优良的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动力,它对于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他们学习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都起着一种导向的作用。其中,校风学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心理素质发展的重要条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通过以育人为宗旨,以校风、学风为核心,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诸如举办学术讲座、开展大学生辩论赛、树先进典型、办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大学生通过参加活动既增长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还可以缓解心理压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乐观积极的生活情趣和健康愉快的心态。总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搞好宣传、教育和引导,使大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校园环境中健康成长。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同时也是一项艰苦而长期的任务。要切实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整合,加强全社会关心、关注和关爱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的营造,拓宽新时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途径,创设一种良性互动的环境,积极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健全其人格,使他们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高素质人才,迎接国际国内变革的挑战。

参考文献:

[1]郭名询主编.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全书[m].银声音像出版社,2004,22-25.

[2]张培玉.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探索[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S1):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