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探索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0:19:03

医学教育探索篇1

英文名称:Researchesinmedicaleducation

主管单位:中华医学会

主办单位:重庆医科大学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重庆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1-8569

国内刊号:50-1149/R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2002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由重庆市教委主管、重庆医科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医学教育研究期刊之一。

本刊以医学教育研究为主要内容,探讨教育领域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交流医学教育研究和教学改革的成果,反映国内外医学教育动态,沟通信息,活跃医学教育研究的学术空气,深化教育改革,提高办学水平;把人文、社会等相关学科的新理念、新内容、新方法引入医学教育,关注医学领域内的社会心理、经济和法律等问题,促使医务人员、教师和医科类学生树立大卫生观和大健康观,以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及医学教育国际化的需求;学习和借鉴各科类高校办学的新理念、新思路,探讨高等教育的共同规律,促进医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介绍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动向,引导医学教育观念和手段的更新与改革。

医学教育探索篇2

论文关键词:教学技巧 教育质量 “对比式”教学 记忆窍门

论文摘要:结合消化内科学的教学过程与实践,探讨了如何运用“对比式”教学、记忆窍门等医学教学技巧,从而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做法。

作为临床带教教师,提高教育质量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而改善医学教学技巧是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有效措施之一。医学教学技巧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与医学教育质量密切相关。该文结合消化内科学的教学过程,从运用“对比式”教学和记忆窍门等方面来探讨如何改善医学教学技巧,从而提高医学教育质量。

1对比式教学

“对比式”教学是改善医学教学技巧的有效手段。众所周知,医学是一门科学,也符合哲学的规律,包括否定之否定规律等。因此,医学的探索过程也是人们对真理的认识过程,而真理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权威经典的教科书也有“与时俱进”的过程,新观点、新资料随着医学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因此,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新的知识,我们有必要在教学中运用“对比式”教学。所谓“对比式”教学是教师在多年教学的基础上,对新旧教材进行总结及对比,让学生了解医学的演变和探索过程。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内科学》为例,至今己出版第七版,每一版的内容都有较大差异。而这些内容的差异反映了医学观念的不断更新。因此,“对比式”教学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既让学生了解了旧版《内科学》的观点,也让学生明白了医学观念演变更新的过程,从而激发了学生对医学知识的探索兴趣。比如:在讲解急性胰腺炎时,第41版、第52版《内科学》的急性胰腺炎的定义是“胰酶消化自身胰腺及其周围组织所引起的化学性炎症”。而第6版、第74版《内科学》的急性胰腺炎的定义是“胰酶消化自身胰腺及其周围组织所引起的胰腺水肿、出血、坏死性炎症”。第4版、第5版强调的化学性炎症是片面的,因为急性胰腺炎病理上可以有水肿、出血、坏死性炎症;而坏死性炎症包括无菌性坏死和感染性坏死。感染性坏死是化学性炎症所不能包括的。因此,第6版、第7版《内科学》对急性胰腺炎的定义更科学。在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上,第4版《内科学》认为,血清淀粉酶超过500苏氏单位有重要诊断价值;第5版《内科学》认为,血清淀粉酶超过正常值的5倍可以确诊;第6版、第7版《内科学》认为,血清淀粉酶超过正常值的3倍可以确诊;由此看出,血清淀粉酶的诊断值从绝对值(500苏氏单位)到相对值(5倍、3倍)的变化反映了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标准的不断探索过程。第4版《内科学》认为,尿淀粉酶在发病后8-12h开始升高,维持时间较长,连续增高时间可达1-2周,因此适用于就诊较晚的病例,超过300苏氏单位有诊断价值。而第6版、第7版《内科学》则认为,尿淀粉酶对胰腺炎的诊断价值不大,基本上否定了尿淀粉酶的诊断价值。但是,临床上有一个问题尚未完全阐明,就是有一部分急性胰腺炎病人腹痛缓解,血清淀粉酶恢复正常很长一段时间后仍有尿淀粉酶维持在很高的水平。因此,对尿淀粉酶的认识并不彻底,仍有悬案,尿淀粉酶的诊断价值会不会在新版的教科书中重新再评价呢?我们将拭目以待。

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学生会问,为什么很多权威经典的教科书观点会有出人呢?比如:《内科学》与《实用内科学》观点就不尽相同。众所周知,医学是一门科学,也符合哲学的规律,包括否定之否定规律等。因此,医学的探索过程也是人们对真理的认识过程,而真理是相对的,真理不是绝对的。权威经典的教科书也有“与时俱进”的过程。这就是每一版内科书教材的观点都有变化的原因。

2记忆窍门

记忆诀窍也是改善医学教学技巧的有效手段。医学的教学过程也是教师对医学知识化繁为简,帮助学生消化吸收的过程。,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有义务帮助学生巧记医学知识,从而提高医学教育质量。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贬低记忆作用的偏见,认为当今是要求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时代,不应强调记忆,应该注意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发展。这种似是而非的观点,实际上是把记忆和思维对立起来了。要知道没有记忆提供的充足材料,思维活动的效率就会大大降低,很难想像一个知识贫乏的人,会有高效率的思维活动。如果光记不思,必然是茫无所得,如果光思不记,结果仍然是没有效果的。总之,不要把记忆等同于死记硬背。相反,科学的记忆就是要反对死记硬背。在医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记忆窍门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在这里,重点介绍4种记忆窍门在医学教学中的运用,即理解记忆法、口诀歌诀记忆法、数字记忆法、联想记忆法。

2.1理解记忆法

理解是良好记忆的基础,通过理解加深记忆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很多学生反映医学中的很多知识点记忆难度很大,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在学习知识点时只知死记硬背而忽略了记忆材料的本质、相互关联点。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识记材料,努力弄清它的本义、引申义和内容等。例如: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比较多。其中,激素能诱发白内障,白内障的产生可能与糖皮质激素抑制晶状体上皮na+一K+泵功能,导致晶体纤维积水和蛋白质凝集有关;激素也可诱发或加剧消化性溃疡;其他副作用如紫纹、高血压、感染、骨坏死(无菌性)、生长迟缓、骨质疏松、糖尿病、肌病、脂肪沉积,少数患者可诱发胰腺炎。如果概括成Cushingodmap就不难记了(C-cataracts白内障;U-ulcer溃疡病;S-purplest即e,大家记住S就行了紫纹;H高血压;;i感染并发症;n骨坏死(无菌性);G-grow生长迟缓;0-oste-骨质疏松;D-diabetes糖尿病;m肌病;a-adioi脂肪沉积;p-pancrea胰腺炎)。

2.2口诀歌诀记忆法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枯燥的医学知识变成“顺口溜”、歌诀等以简化复杂的识记材料,增强零散、少联系或无联系的知识点的联系来加强记忆效果。比如:肝硬化的十大病因可以概括成一句不易忘记的顺口语:毒酒淤胆血代谢,药物养虫免疫无;慢性胰腺炎五联征:胰腺钙化上腹痛,腹泻囊肿糖尿病;五联征者不多见,常以一种为表现;传染病从发病到出疹的时间分别是:水痘1d,猩红热(仙)2d,天花3d,麻疹(莫)4-5d,斑疹伤寒(悲)Sd,伤寒6d,即:水仙花莫悲伤。

2.3数字记忆法

医学中要记忆的数字很多,我们有必要将毫无意义的数字转化成有意义的事物来帮助学生加深记忆,这就需要运用数字记忆法。比如:用于诊断肝细胞癌的甲胎蛋白(aFp)的标准为:血清aFp动态变化测定,如aFp>500pg/L持续4周,或aFp>500,g/L以上的中等水平持续8周,或aFp由低浓度逐渐升高不降,并且在排除活动性肝炎、妊娠、生殖腺胚胎瘤的基础上可以诊断肝癌。对于上述数值,长期记忆有一定困难,但是运用数字记忆法观察斜体的数字后,可以用“五四青年”、“芳龄二八”等来记忆。这样,长期记忆也就不会有困难了。还有对于肝功能的child评分,长期记忆更加困难,即使是临床的消化专业医师对child评分也是屡记屡忘,childa级为5-8分,childB级为9-11分,childC级为12-15分,大家知道child评分最低分为5分,最高分为15分,只要记忆了childB级的分值,childa级,childC级的分值自然也就记住了。我们观察childB级为"9.11”分,与美国的“9.11事件”是如此的巧合啊。

2.4联想记忆法

医学教育探索篇3

随着成人高等教育的逐渐普及,成人医学高等教育也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其传播医学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作用对医学的发展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当前的医学在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也必须得到长足的发展和进步,而不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固步自封、止步不前。当前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他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存在欠缺,他们对新的医学方面知识很不了解等等。因此,成人医学高等教育的存在就是为了让这些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在欠缺的方面能够有所弥补,使其有一个可以继续学习,继续提高自己的环境来发展自己在医学上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成为合格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为病人提供更多更专业的帮助。而针对当前的成人医学高等教育,其在教育教学上也需要提高教学质量,适应当前社会对医学教育的需求,以此来保证成人医学高等教育的生存和发展。

2.成人医学高等教育管理模式探索与研究

2.1对成人医学高等教育实行学分制管理模式

教育的对象不同,内容也就不同,管理方式也就不一样。只有对相应的教育对象实施对应的管理模式,因材施教,才能够最大限度上发挥教育的作用,实现教育教学的目的。成人医学高等教育与普通的高等教育以及其他的成人高等教育都不尽相同,它面临着学员的不同的情况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同时需要考虑这些学员在学习、工作以及家庭生活中可能存在的矛盾。如何找到一种合适的教育管理模式,是高校需要着重注意的方面。而学分制作为教学管理模式的一种,它是以学分作为计量单位,在选择课程的基础上产生最低学分,并以此作为获得毕业证书的标准。这种管理模式有利于学生灵活的安排学习的时间,学生可以合理的安排上课时间,还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获得提前毕业的机会,或者因能力薄弱而推迟毕业,从而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这种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决定毕业与否的管理方式,能够保证每个学员都能够完成学业,同时也能够吸引更多的学员来校进行学习。不仅如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员的基本情况,并能够因材施教,使教学的内容与学员所从事的医学工作相关联,使其在基本的理论基础上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更长足的进步。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模式能够最大限度的帮助学生提高其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促使其在成人高教的学习过程中收获到所需要的知识,从而将其应用在工作中,并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2.2优化高等教育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成人医学高等教育的管理人员需要有很高的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这些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需要接触的人群非常复杂多样,其活动的范围也非常之大,并且有许许多多的问题需要去处理和解决,因此具备职业道德素质可以帮助他们合理的应对各种突况,并冷静、严格的处理这些问题,为高校的稳定发展带来帮助。此外,管理人员还应当具备良好的管理能力以及健康的身体素质,这两者的结合可以让其适应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从而从容机智的完成自己的本职任务,为学员们营造舒适愉快的学习环境。但并不是每一个管理人员都具备这些素质的,这就需要对这些管理人员进行相应的业务学习和培训,让其不断学习和提高管理水平,使其能力达到要求。不仅如此,还必须对管理人员实行责任制绩效考核,通过公正客观的测评来对管理人员进行监督,并促使这些管理人员不断的进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此外,高校要加强对管理人员身体素质的管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的体魄才能帮助其更好的完成工作。通过对管理人员整体素质的优化,使其更好的服务于成人医学高等教育。

2.3充分利用学校条件,共享资源

医学设备更迭非常之快,不断有许多新的高端设备出来。高校在投入大量的成本为高校学生提供最新设备,使其有实践机会的同时,也应该将这些资源与成人医学学员进行共享,让他们也有机会使用这些设备,通过具体的实践来更深入的把握理论知识和理论技能,使其知识库得到更新和发展。高校的资源共享能够最大程度上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同时也提高学员的能力,使得办学的效果更为突出,从而促进成人教育的不断前进,也为成人医学高等教育做出重大贡献。

3.总结

医学教育探索篇4

关键词:临床医学;卓越医生;医学人文

中图分类号:G642.0?摇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153-02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发展转型与医疗体制改革攻坚时期。为了加快推进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由教育部、卫生部共同实施、不同类型医学院校参与的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于2012年正式启动。

强化医学生医德素养,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是“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医学和社会的发展和方向。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教育是培养高水平卓越医师的关键。如何加强五年制临床医学的人文教育是我国医院院校,特别是地方医学院校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医学人文教育在五年制临床医学卓越医生教育培养中的重要性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我国近几年医学教育改革的发展,从面向基层、到医学教育标准、再到“5+3”培养模式的设计,不难发现“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不仅仅是拔尖计划,而是针对不同层面的医学教育提出的教学改革、提高质量的要求。根据区域教育、卫生规划,地方医学院校是开展五年制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试点主体,其主要培养目标之一就是:强化培养医学生的医德素养和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医学生关爱病人、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转变和新型医患关系的形成,临床工作出现了新变化和新趋势。据调查,在频发的医疗纠纷中,因技术原因引起的占不到20%,其他80%均缘于服务态度、语言沟通和医德医风问题。忽略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就有可能造成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不能适应未来职业的发展[1]。而目前,医学教育重技术、轻人文的现象比较普遍。医学生往往埋头于医学知识的学习和临床技能的训练,而对人文知识的兴趣不足,其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相对薄弱[2],这些都与卓越医生教育培养的目标相悖。因此,在加强医学生自然学科和临床诊疗技能学习的同时,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中的重要性的认识,必须将医学人文教育置于卓越医学生培养过程中更加重要的地位。

“5+3”培养模式中,前5年为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后3年包括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医学专业学位培养和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等内容。其中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教育阶段的重点不仅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相关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相关的人文科学的内容也应是学习的重点。作为开展五年制临床医学卓越医生教育培养的主体,必须立足本校办学定位,将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具有扎实医学基础、深厚人文底蕴、高尚职业道德、全面医学理论和牢固临床实践技能的应用型医学人才,为进一步的临床培训打好基础。

二、五年制临床医学卓越医生教育培养中医学人文教育的实施策略

医学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科学。如何加强五年制临床本科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卓越医学生的前提。

1.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理念引导,建立医学人文课程体系。地方高等医学院校作为培养五年制临床医学生的摇篮,首先应充分认识医学人文教育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中的重要性,在培养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养。南华大学将医学人文技能教学模块纳入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入毕业实习之前的必学课程。构建出了以医学具体专业课程为主导,以医学伦理学为中心,以医学心理学、医学人文素质课程、哲学、医疗卫生法规等课程为辅助的贯穿于医学教育始终的多层次、全方位的课程体系。并且相继联合国内几所大学编写了一系列医学人文教育教材如:《医学人文素质导论》、《医学生临床沟通教程》和《应用卫生法》等,开设了相应的课程。通过课程教学、拓展式教育等方式培养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伦理和医患沟通技巧等医学人文技能。我校把医学人文教育纳入学校重点建设内容,形成医学与人文并重的办学氛围。制定出了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行动规划,不断完善、深化医学人才培养方案。

2.强化医学人文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唯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医学不同于单纯的人文学科,临床医学教学不仅是课堂上的、理论的,而更应该是在病床边的、情景的,具有感性、形象等特征。因此,具备医学专业知识以及临床工作经验的教师更适合临床医学人文的教学。医学专业教师通过对人文素质培训,参加各种人文学术活动等加强自身的人文知识学习。在提高综合素养的同时充分发挥示范作用,通过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治学态度、敬业精神启发、引导和感染学生;将临床实践与人文素质进行结合,在传授自身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的同时通过临床实践工作经验,将临床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医学人文情景融汇、贯通于教学之中。通过言传身教激发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高尚的职业精神。

3.营造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氛围以独特的人文魅力浸润学子。医学院校以及临床见习、实习的环境和氛围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无形的制约或激励作用,也是大学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设置人文景观,在教学楼道和实验室悬挂众多医学大家的肖像或格言,营造精术济世、救死扶伤的人文素质教育氛围。将人文内涵融合于学校建设之中,通过耳濡目染的方式,内化每一个学生。开展各种内容丰富、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如讲座、辩论赛、演讲赛、临床技能竞赛等拓展医学生的视野,提高文化底蕴,陶冶情操,塑造自我。通过校园的整体氛围与医学生的群体心理对于强化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4-5]。

4.构建医学人文素质拓展式教育模式。在国内我校率先建立了基于网络,以临床问题为中心的医学人文素质课外拓展式教学。“拓展式教学法”就是在素质教育形势下出现的一种新型“人文”教学方式,“拓”就是开辟新的领域,“展”就是展开、发展,拓展就是开辟新的领域,发展新的自我。我校的医学人文教育是在文本教材的基础上,拓展诸如现实问题、课外读物、网络资源等教学活动全面提升医学生的个人素质和能力。我们通过应用拓展式教学,提高医学生对职业的了解,开拓医学生的知识视野,扩大医学生的思维领域,培养医学生的职业兴趣,提高医学生的职业能力。具体实践中,我们建立了以临床问题为中心的课外拓展式教学模式,在指定文本教材的基础上,按照“阅读文本教材问题提出情景模拟拓展式阅读(自主探究)互动拓展讨论拓展总结延伸”的方式开展教学。通过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提升医学生的职业认知、职业兴趣、法律法规意识、人文素养。我们将“以人为本、德术并重”的教育理念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贯穿于临床医学教学的整个过程。

通过建立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营造校园人文氛围,建设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网站,开展多形式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方法,以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以注重素质和发展个性为原则,实施医学人文教育全过程渗透、分块侧重、集中强化的教学举措,为卓越医生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的培养探索了一条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贾伟华,周立春.医学临床教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和对策[J].继续医学教育,2010,(3).

[2]吴朝明,钱掩映,金建,陈浩.强化临床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现代医院,2010,(10).

[3]徐国斌.高等医学院校人文教育现状及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6).

[4]陈英群,于德华,盛红华,蔡巧玲.发挥综合大学优势?摇发展医学人文教育[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0).

[5]郭咏.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浅析[J].法制与经济,2012,(7).

医学教育探索篇5

关键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274-03

医学主要研究人的疾病和健康,因此,医学既是一门自然科学又是一门人文科学,这就要求医学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医学知识,还应具备高尚的人文素质。但是,我国现行的医学教育仍然偏重对医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而忽视了人文素质培养。所以,高等医学院校必须转变观念,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一、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人文素质包括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修养等,是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等[1]。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指在医学教育过程中,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和自身实践等途径,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人格、气质和修养,成为医学生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2]。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应该以医德为核心,应具有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高尚医德和愿为医学事业献身的精神;应具有广泛的人文知识;应具备与人沟通、待人接物上的良好素质,以便在医疗工作中能深入了解病人的需求,赢得病人的信任[3]。

二、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除了生物因素以外,其他因素也可以诱发疾病,如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等。因此,医学模式由原来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4]。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医学生不仅要重视病人的疾病治疗,还要重视病人的心理治疗;不仅要懂得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掌握心理学、社会学等人文学科知识。

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改善医患关系的需要。当前,医患关系比较紧张,原因很多,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医学教育中缺乏人文素质教育[5],主要表现为医务工作者对待患者缺乏人文关怀。因此,只有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才能提高患者对医务工作者的信任度,有利于改善医患关系。

3.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于是,人们也提高了对医务工作者的要求,不仅要求医务工作者有高超的医疗技术,而且还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敬业精神,从心理、人文等方面去关心病人。此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医学生的就业由过去的国家“包分配”转变为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双向选择”。医学生的用人单位,如医院、医学高等院校、医学研究所、药厂等,在招聘人才时,不仅考查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考核学生的道德品质、工作责任心、协同合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人文素质。只有德才兼备的学生,才会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这一系列的改变要求高等医学院校要重视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三、医学生人文素质缺乏的表现及其原因

1.医学生人文素质缺乏的表现:(1)对待病人态度冷淡,缺乏人文关怀和责任意识;(2)在工作中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协作精神;(3)有些医学生毕业进入工作岗位后,由于缺乏与人沟通的能力,无法与病人进行有效的沟通;(4)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较差,不能准确流利地书写临床病历、实验报告等医学文件,也不清楚如何写求职书和推荐信;(5)有些医务工作者有严重的拜金主义思想,考虑问题只从自己的经济利益出发,如接受某医药公司的贿赂,为病人开该公司的药品,全然不顾药品的治疗效果;接受病人及家属的“红包”或“宴请”等;开大处方、过度检查、过度治疗等;(6)由于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缺乏足够的了解[6],医学生诊治病人时,思维方式单一,没有分析病人的心理因素和社会环境;(7)有些医学生心理素质较差,难以承受工作中的压力;(8)临床上还有很多疑难杂症缺乏有效的根治方法,要攻克这些难题,需要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然而,由于受到人文知识缺乏等因素的影响,医学生智力发展不全,出现创新能力不足等现象。

2.医学生人文素质缺乏的原因:(1)缺乏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不少教师和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认识不够,认为医学生只要专业素质过硬就可,人文素质教育对自己的前途帮助不大;(2)医学生人文素质先天不足。我国的高中阶段实行文理科分班,理科班学生主攻数理化,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等人文书籍阅读较少。医学生来源于理科班考生,人文素质先天有所缺陷;(3)医学院校人文课程设置不合理。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医学人文课程有医学史、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卫生法学等,课程性质大多数为选修课程,教学时数约占总学时的8%左右[7]。欧美国家的医学课程由社会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医学三大类组成,其中美国的社会人文科学类课程占总学时的比例为20%,德国为26%,前苏联为22%,日本和英国为10%~15%[8]。相比之下,我国的人文课程比例偏低;(4)教师知识结构单一。医学院校的专业课教师大多是医学院校毕业后进入学校任教,他们缺少人文学科的熏陶。在教学中,专业课教师注重医学理论和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医学课程中蕴藏的人文知识的传播。人文社科类教师大多文科出身,由于缺乏医学知识,无法在人文课程的讲授过程中结合医学的特点;(5)校园文化建设不足。医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有着很大的影响[9]。但是,目前医学院校的人文环境存在一定的缺陷,如校园内缺少人文景观,图书馆内人文社科类藏书不足,日常活动中缺乏人文知识讲座和人文艺术活动等,这些都不利于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6)缺乏人文素质培养的实践体系。理论知识只有运用于实践才能真正被掌握[10]。由于缺乏人文素质培养的实践体系,医学生对课堂上所学的人文知识理解不深,难以将人文知识内化、升华为人文素质。

四、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的途径

1.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高等医学院校的各级领导、教师和学生都要清楚地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高质量医学人才的需要,抛弃过去只重视医学专业知识教育,而忽视人文素质培养的传统教育理念,树立起专业知识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并重的教育观念。

2.提高医学院校人文课程的比例。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一些基础性的人文学科课程,例如:社会学、中国文化、大学语文、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加强学生的基础人文素养。此外,结合医学的特点,开设与医学相关联的人文课程,例如:医学文学、医学美学、医学哲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人类学等,做到文医融合,有利于医学生的全面发展。、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建立:(1)通过进修学习、讲座等形式对现有教师进行培训,鼓励人文课程教师学习医学专业知识,使其能在人文课程的讲授过程中结合医学的特点;鼓励医学专业课教师学习人文知识,以便在医学专业教学过程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此外,加强人文课程教师与医学专业课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在教学方法、教学经验、教学内容、教材建设等方面,相互学习,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2)增加人文课程教师的编制,引进人文素质教育人才,改变医学院校人文课程教师缺乏的局面,为增加人文课程创造条件;(3)聘请社会上人文艺术界的有识之士担任兼职教师,为学生开设讲座。这些兼职教师是医学院校人文师资力量的重要补充。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是课堂教育的有益补充。因此,医学院校应该以人文素质教育为主题,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具体措施如下:(1)修建人文景观,如树立华佗、南丁格尔等名医雕像、医学生誓言碑、“求真、博爱”校训石碑、知名校友捐赠碑,让学生置身于人文环境中,这对陶冶学生情操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2)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如举办人文素质专题讲座、人文艺术节、人文知识竞赛、读书活动、演讲比赛等,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人文素养。(3)鼓励学生建立人文社团,如音乐、书法、绘画、舞蹈、话剧、摄影、文学等协会,增强校园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得到全面的发展。(4)图书馆是知识的宝库,它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丰富的图书资源。因此,图书馆应扩充人文社科类书籍,以满足学生获取人文知识的需要。

5.人文素质教育不能只注重课堂教学,更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人文精神的具体内涵。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有:(1)临床见习和实习。在医院的临床见习和实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医德医风、人际交流沟通能力、服务群众意识等方面的人文素质教育很有必要。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医院带教老师应将职业道德、与患者交流的技巧等正确的一面展现给学生,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2)组织学生深入农村、社区,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医疗服务,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国情、民情,从而培养了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3)组织学生瞻仰革命遗址,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无私奉献的精神。与课堂上的说教相比,社会实践教育更深刻,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

总之,学校应该通过各种途径来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沈江.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与“职业倦怠”预防[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2):74-75.

[2]金仕琼,彭雷,李忠,刘学年.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3):437-438.

[3]潘晓军.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与社会适应力的提升[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21(5):108-109.

[4]周丽琴.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5):3636.

[5]张晓慧.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4):889-890.

[6]白云,刘晓光,李占军.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9,11(4):598-599.

[7]孙英梅,岩磊.现代医学教育中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2,16(4):562-571.

[8]金仕琼,刘学年,李忠.深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改革,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医学教育,2005,(6):42-43.

[9]孙英梅.面向新世纪开拓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新局面[J].辽宁教育研究,2002,(4):25-26.

医学教育探索篇6

关键词:课外思想政治教育;医学生;项目化

一、加强项目化建设是医学生课外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题中之义

在全球卫生和教育系统进行医药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高精尖”的纯技术人才已经不能满足医学生对医学教育的预期,医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对医学教育的科学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在促进教育目标的达成上求突破,为设计和实施对大学生具有吸引力、感召力、感染力的课外教育载体和项目提供理论依据。在我国,近年来由于医患关系的紧张对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提出要求;卫生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对医学生信息管理、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出要求;医学伦理问题对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出要求;医学变革对医学生领导力提出要求等现实因素,都要求医科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从校内走向社会、从理论走向实践。

2.在与课堂教学的衔接上求突破,实现医学生课内、课外培养的开放互济和不同维度的层次对应。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必须做到“八个结合”,其中之一就是“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医科院校专业性强,课内教育更不能盲目脱离,既要重视政治原则教育,也要重视职业道德教育;既要传播传统医德思想精华,也要关注社会医疗焦点、热点。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职班主任,从课内走向课外,把握学生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辅导员兼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课外走向课内,对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予以理论解析,扮演好“人生导师”的角色[1]。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职业教育以及人文教育的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思想政治水平和人文精神。

3.在教育资源的整合上求突破,使课外教育资源从潜在资源转化为实际资源,实现其在卓越医学生培养中的独特价值和优势。医科院校课外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几个明显缺点:一是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二是缺乏统筹管理,浪费资源[2]。校园文体活动频繁,种类丰富,往往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不仅花了钱,且毫无教育性、目的性和导向性可言。三是缺乏持续系统的教育。一个活动办完就完了,教育的实效性和持续性没有保障。因此,要克服上述缺点,兼顾好课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实效性,形成整合效应,实施课外思想政治教育的项目化将成为医科院校的有益尝试。项目化建设基于项目化管理实施,这本是工程学、管理学中的一个概念,基本原则是以具体的项目带动人力、物力的整合,使资金得到合理使用、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人员得以合作,其主体由项目的指导管理机构和项目的具体执行机构两部分组成,客体即是项目下的具体活动[3]。项目化管理的概念被引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以项目形式呈现,有特定的指导方如学工、团委和承办方如各级学生组织、学生会、社团等。实行项目化,是以经济为杠杆,通过具体的项目活动来丰富校园文化、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3],也被称为是主体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实施课外思想政治教育项目化具有一定的探索意义。

二、广西医科大学“卓越医学生课外成长计划”进行项目化建设所采取的主要举措

从2011年起,广西医科大学(以下简称“该校”)启动实施了“卓越医学生课外成长计划”。该项目从校院学生组织、党团组织、班委的现任或曾任学生骨干中选拔学员,每年60~80名不等,由学生工作处作为指导管理主体,学员以小组为单位作为项目活动的承办主体。通过整合校内外精英教育资源,延伸专业理论与技能教学课堂,以骨干辐射全校学生,引导学员全面客观地明辨自身的优势与不足,调动成长驱动力,强化职业使命感、岗位胜任力和社会责任感。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加强对课外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统筹

1.调动相关部门和人员。包括该校学生工作处、团委、人事处及各类学生、党团、班委等校内组织资源和该校分布在全区的各级附属医院、奖助学金捐赠企业、李嘉诚基金会等校外资源;人力资源包括该校学生工作处10名专职教师、部分辅导员,选聘的6名优秀青年医师、教师作为学员导师,遍布区内各级医药卫生服务机构的校友资源,另有该校人事管理专家的全程指导,及北森人才测评公司的技术支持。

2.多方筹措落实项目经费。作为该校的教育实验与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投入了一定的学生活动经费、医学人文教育创新研究与实践项目经费;校外有来自“十二五”规划广西学生资助研究专项课题资助,以及来自李嘉诚基金会的横向支持。

3.建立多样化的信息库和交流平台。除校内各类期刊数据库、藏书外,项目组还特别选购百余册图书、杂志供学员传阅;购买优米网学习资源;开通网页专栏、网络日志分享平台;建立项目QQ群,讨论及分享学员各阶段的感想。

4.抓好医学生课外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培植、创新。学员具有参加项目组举办的相关培训、教育、交流、实践体验活动的优先权和主动寻求导师指导的权利。

(二)以科学的项目管理实现教育的实效性和导向性

以“项目组统筹、导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三位一体的形式开展教育。项目组统筹,即由学生工作处全面负责,是项目的最终审批机构,制定项目的管理章程,统筹项目的经费管理、导师聘用、学员选拔、评价考核;导师指导,不仅指导活动本身,还要从思想政治教育层面帮助、服务、引导学员的成长;学员自主学习,即将学员分小组管理,以小组为单位承办项目活动。为强化竞争机制,行目标管理,项目学员分组管理,实行组间竞争和组内淘汰,即除了评价个人表现外,各小组承办的活动表现也会纳入考核范畴,以增强活动质量和实效。

(三)以创新的教育形式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互动性

该项目三位一体的教育形式中,活动由项目组主办、小组承办,淡化老师“管束”,由学生自行组织、策划,给学生更多发挥自我个性和创造性的空间,也让学生更加自觉、自主、自动地加入到活动中来;项目的竞争和淘汰机制,易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感;导师指导、项目组把关的过程中,易于发现满足学生需求、符合学生特点、尊重学生选择的课外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三、关于推进医学生课外思想政治教育项目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该校开展的“卓越医学生课外培养计划”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项目投入巨大(购买360度能力测评软件、邀请专家参与学生活动、素质能力拓展等),但普及面有限,如何在实际操作中让更多学生受益,还有待研究;且项目应该是一项长期进行、定期回访、跟踪评估的项目,但由于项目周期、人员流动、投入经费等限制,该工作存在一定难度。在进一步推动该项目的过程中,还需解决好以下问题。

1.整合资源,为医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外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学校的重视主要体现在项目资金的投入,校内外学习资源的调动和整合,项目品牌的塑造和提升,项目的持续建设等方面。所谓“资源整合”,一方面体现在课内外教育资源的有机结合,提升教育教学改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课内资源包括思想政治、人文的课程架构,课堂、实践的学时比例等;课外包括活动的形式和规模,文体、学术、实践、志愿服务等。另一方面体现在课外思想政治活动的优化组合,要质量不要数量。

2.制定规划,突出项目的系统性、长效性和可操作性。实施这个项目的目的是什么,怎样才能制订出符合医学生特质的项目方案,方案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每个子项目之间的关系是什么,项目的评价体系如何,项目终结后是否还能继续,这些都是项目的执行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3.创新载体,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每一个好项目共同的特点。一方面,项目化管理在激发学生参与课外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上有积极作用,是时下符合学生民主化、个性化发展特点,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尊重和互动地位得到实现的一种形式;另一方面,项目化管理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核心能力、拓展学生综合素质上有着推动器的作用,学生变传统听令为主动策划,由观众变“导演”,活动模式由固定传统走向无限创新。

4.建立评价体系,建立激励机制和持续改进机制。有效的项目评价体系,是确保项目实效的关键。根据项目周期,该项目的评价体系分成四部分:前期、季度、中期和终期评价。前期评价主要针对决策和规划,目的在于研判是否有必要搞这个活动,决策是否合理,操作性如何。季度、中期评价,是指在第一、第二季度,即项目实施期间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评价,主要检查各项工作是否按照计划来实施,师生反响如何,有何困难,以便在后期及时调整。后期评价主要针对项目实现情况、项目建设的效率和项目运行的效益进行的系统分析,具体方法包括小组访谈、个别访谈、问卷调查、实绩举例等。

参考文献:

[1]张艳.论思想政治教育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的路径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4).

[2]李毅昂.大学生课外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教育与职业,2010,(35).

医学教育探索篇7

关键词:高等医学院校;英语教师;职后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6-0210-01

0引言

笔者通过对我国近年来高校英语教师教育的文献检索阅读与研究分析发现:高等院校英语教师的职前教育研究颇多,而职后教育研究甚少,且大多为文献研究,实证研究少之又少。为此,陕西中医学院英语系从成立之初,就从多方面狠抓教师的职后教育,旨在为高等医学院校英语教师的职后教育探索出一条高效可行的教育模式。

1确立英语教师职后教育的目标

英语系在成立之初就通过问卷形式对全院非英语专业大二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答卷学生是从各个院系中随机抽取的。问卷分析的结果表明,学生最喜爱的英语老师应该具备的能力排名前五位的分别是:①知识渊博、融贯中西;②口语发音标准,课堂有吸引力;③能在教学中渗透医学英语知识;④风趣幽默,有人格魅力;⑤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

随后系上又对全体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与座谈,得到的结论主要有三点:①多数教师毕业于非师范院校,没有系统的教育理论及教学法的学习经历,希望在此方面得到一些指导;②非医学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居多,他们希望能够在课堂中渗透必要的专业知识,但是没有系统医学知识的学习经历,所以希望能有机会进行学习;③很多教师都是本科学历,科研能力较为欠缺,希望能够得到科研方面的指导或能够有继续学习深造的机会。

通过对学生和教师双方面的需求分析,系上最终确立了如下的英语教师职后教育目标:①提升教师的整体学历及科研能力;②加强教师的教育教学知识;③加强教师的基础医学知识。

2根据目标选用多种策略对教师进行职后教育

根据确立的职后教育目标,英语系召开了多次党政联系会议及全系教师大会,最终确立了“以教师自身发展为主,系上政策鼓励及活动支持与督促为辅”的职后教育模式,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改进与完善,主要策略有以下几点。

2.1青年教师导师制根据每一位新进教师所学的不同专业和各自的专业喜好与副高以上职称教师的专业特长,采取自由组合与系上统筹安排相结合的方法,为每一位新进教师确定一位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为其导师。在新进教师工作的前两年里,每个学期初导师需与新进教师协商制定学习计划,听课计划,并在学期中与学期末进行督促检查。这样的要求主要是为了帮助新进教师尽快提升工作能力,同时督促他们学习一些医学基础知识。学期末新进教师需要向系办公室上交一学期来的听课记录,学习心得与总结报告。这些都将作为年终考核的支撑材料。

2.2教研活动每周三下午7-8节课定为教研活动时间,各个教研室自行制定教研活动,主要形式为:骨干教师示范授课,青年教师赛教,集体备课,教学法探讨,科研立项与科研方法探讨等等。这样的活动主要是为了在整个系里建立良好的教学与科研氛围,并且为教师提供一个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资源共享的平台。

2.3聘请专家进行系列讲座每学期系里都会从省内外一些知名大学聘请有关专家教授(包括外籍专家)为教师进行讲座,讲座内容包括教育教学方法研究、大学英语改革趋势、英语教师发展趋势、英语测试方法研究,等等。

2.4鼓励教师再深造制定相应政策鼓励教师考研考博以及进行各种形式的进修与学习。

2.5奖励机制每年年底,系里都会统计每位教师当年,申报课题,出版著作等的数量,并根据统计结果结合论文所发期刊级别与课题级别,出版物的出版社等指标来制定相应的奖励政策。

3职后教育所取得的初步成效

在近7年的职后教育探索中,陕西中医学院英语系教师的学历水平、教学与科研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到目前为止,已有约85%的本科学历教师获得或正在攻读硕士学位;平均每年每位教师发表专业论文3—4篇;有75%以上的教师以主编、副主编、及编者的身份参与了各种医学英语教材、词典等的编撰工作;全系申报省部级以上课题3项,市局级课题5项,校内课题8项;并有不少教师参与了医学专业等书籍的翻译工作;而且英语系教师的正高职称率已达到8.11%,这在任何全国高等院校的外语院系中都是名列前茅的。同时,英语系教师在各级各类教学比赛中频频获奖,如陕西省大学英语教学大赛,课件制作比赛,等等。

更重要的是,已有52%的非医学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能够从事医学英语的教学工作。前不久英语系随机抽取了200名大一毕业,即将升入大二的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了一次对英语教师满意度的问卷调查,调查中有一道题目为:英语教师是否能在课堂上渗透医学专业知识,回答“是”的学生比例为92.3%。

4结束语

陕西中医学院英语系教师职后教育所取得的初步成效证实了这种根据医学院校具体特点制定教育目标及策略的职后教育模式是成功的,希望它能够给其他高等医学院校英语教师职后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高云峰,李晓光.近十年我国高校外语教师教育研究文献评析[J].外语界,2007(4):56-64.

医学教育探索篇8

关键词医事法学专业培养定位培养计划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目前,全国已有部分医学院校开办了医事法学专业,还有些院校正在积极地做开办前的准备工作。医和法的结合形成了医学和法学交叉的新学科――医事法学专业,面对这样一个新的专业该如何建设是开办或即将开办该专业的高等医学院校必须解决的一个课题。

1医事法学专业教育的培养定位

近年来,国内各高校都纷纷意识到复合型教育的重要性,逐步将复合型教育思想作为办学指导思想之一,在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开展了各式各样的教学改革。因此医事法学专业的开设正是符合了这种社会需求。

攻读医事法学专业的学生在进行法学基础理论、医事法学理论学习的同时还学习了医学专门知识,经过四年的法学和医学知识相结合的培养教育,学生取得医事法学专业本科证书,综合素质能力有较大提高,形成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背景,成为既具有医学相关专业、又具有法学学位的复合型人才,适应了我国医学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需要,增强了考研和就业的竞争力。

2制定科学的培养计划,合理安排课程

2.1培养计划的制定

医学院校在医事法学专业教育的培养计划的制定中应该充分参考了目前国内各高校已经较为完善的法学专业的培养计划,同时从医学院校医学现有的医学教学计划出发,结合医学生特点,明确了医事法学专业教育主要是对其进行医事法学理论的知识传授,增强其在掌握自身法学知识并结合所学医学专门知识的基础上对法学知识的运用能力,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坚持在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基础上讲述理论,在实践与理论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分析案情、解决问题,形成具有鲜明医学院校特色的医事法学专业教育体系。医事法学专业的出现使得传统医学院校只有医学学科的局面被打破,使得人文社科学科和医学学科这样的自然科学有机结合,促进了学校学科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2.2合理安排课程体系

(1)注重医事法学基础理论知识的教育。医事法学专业培养的是既懂医又懂法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必须保证专业学生在学习中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一般在大一大二为基础理论学习阶段,课程安排应该以法学基础理论课程和临床医学基础知识为主。

(2)课程安排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医事法学专业培养的学生在充分掌握法学知识的基础上可以凭借其特有的医学知识在解决医法结合问题时发挥其优势。这就要求课程体系安排必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要保证学生读好书学好知识同时学会运用知识。

(3)在课程体系中设置专门的医事法学课程。医事法学专业培养的学生在掌握医学知识的同时可以灵活运用法律知识,同时这也是该专业设置的最大特色。因此在课程体系安排上在大一、大二低年级打下牢固的法律和医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在大三和大四高年级阶段设置医事法学、卫生法学、医事仲裁与诉讼、误诊学等医法结合的特色课程。

(4)在课程体系中保证充分的实习时间,使学生能在毕业前有机会实践和运用自己掌握的医事法学专门知识。因此在大四专门设置毕业实习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安排,要充分保证实习时间和合理安排实习地点,使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学以致用。这样在其毕业后走向社会时能在最短时间内适应社会的需求。

(5)在课程体系安排中还要预留充足的时间给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医事法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了四年法学知识和医学知识之后,必须有一个成果展示在大家面前。这当然就是毕业论文,因此必须要重视医事法学专业毕业论文的写作。

3医事法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3.1医事法学专业教师的“硬件要求”

(1)学位学历的要求。事实说明,凡法学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在教师的学位上都有要求。据有关资料记载:在我国台湾地区,凡是新聘教师,几乎全部要求具备博士学位。作为医事法学专业知识的传授者首先就应该具备专业的学位和相应的学历,一般而言专业课教师至少应该是法学硕士以上的学历。(2)以身作则的师德。老师是传到授业解惑的人,老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讲台下学生的成长,因此作为医事法学专业课教师也必须以老师的职业道德约束自身的言行。(3)能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教学。医事法学专业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在课程懂得并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来调节课堂气氛,比如充分使用多媒体手段教学。

3.2医事法学专业教师的“软件要求”

(1)医事法学专业教师应该主动加强自身医学相关知识的学习,因为医事法学专业是医和法结合的新学科,作为专业教师如果只懂得法,不懂医,在教学中出现医法结合的问题时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知识的传授。(2)医事法学专业教师还应该保持和进一步加强自身法学素养。医事法学专业毕竟是以法为基础医和法结合形成的新学科,那法学知识在这个学科中还是最为重要的基石,而法律是不断变化和修改的,这就要求医事法学专业教师也必须不断学习新的法律知识,不断加强自身的法学素养。(3)鼓励医事法学专业教师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加强与国内外有较广泛的学术交流和信息联系,使其具有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对学科前沿有所了解,并能把握学科发展方向。(4)鼓励医事法学专业教师积极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充分运用课堂与学生互动,增强其对课程的掌控能力。

4教学实践

医事法学专业的创设目标之一是为解决医患纠纷尽可能地多培养能懂法又懂医的人才,而这个人才要体现其专业价值就在能学以致用。因此在医事法学专业学生的培养中保证高质量的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对于检验学生所学的医事法学专业知识和提高其法律实践技能是最好的途径和手段。

(1)在课程安排中专门设置实践教学课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医事法学学生系统学习了相关的专业知识后,首先要学会的不是急着去像一名律师或法官那些操作,而是要学会像一名律师或法官这样的法律职业者一样去思考问题。在课程安排中设置实践教学课程就给了学生这样的机会在课程上像一名法律职业者那些去面对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同时为其以后真正进入现实的司法环境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和实践基础。

(2)合理安排案件的旁听。课程上的案件分析和推理毕竟是书本上的知识,医事法学学生以后要面对地更多是实际的案件,因此在医事法学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适时安排其去人民法院旁听相关的案件,有利于其及时把所学的书面知识转化成头脑中的深刻记忆,最大限度地发挥和培养他们的理解能力、判断能力和创造能力。

(3)安排专门的实习阶段,既安排医事法学专业学生的法院、律所的法律实习环节,同时还应该安排其到医院或卫生执法部门进行实习。因为医事法学专业学生毕竟是专门型人才,毕业后面对的多是医患之间纠纷的解决问题,因此针对专业特色在实习阶段既安排法律专业知识的实习,也要在能最直接接触到医患纠纷的场所――医院或卫生执法部门实习。当然这两个阶段的实习可以结合课程安排分别设置,时间长短也可有所区别,以法律实习为主医院实习为辅,以求在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和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梁津明.法学教育改革与探索: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的新视角.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2]庞德.中国法律教育的问题及其变革路向.法学译丛,1996(2).

医学教育探索篇9

关键词医学影像博物馆教育功能科技创新相互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x.2016.12.014

abstractobjection:playmuseumofmedicalimagingfunctionineducation,strengthencollegestudents'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educationintheeducationpracticeandimprovestudents'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ability.methods:Definitethepositionofmedicalimageofthemuseum'seducationfunction,strengthentheconstructionofmedicalimagingmuseumandcombinemuseumofimplementationofmedicalimagingeducationwithcollegestudents'innovationofscienceandtechnologyeducation.Results:playmuseumofmedicalimagingeducationisfunctional,collegestudents'practiceteaching,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educationeffectisobvious,thestudentof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abilityisimproved,andtheachievementsinscienceandtechnology.Conclusion:implementtheintegrationoftheeducationsofmedicalimagingmuseumandcollegestudents'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toplaythefunctionofmedicalimagingmuseumineducation,strengthenstudents'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educationandimprovingstudents'innovationabilityisfeasibleandeffective.

Keywordsmedicalimagingmuseum;educationfunction;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innovation;mutualfusion

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高校充分发挥大学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实现博物馆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博物馆是集中反映民族精神、传统文化历史的殿堂,是闪烁着智慧的奇妙的知识世界,是立体的百科全书,是人类接受终身教育的大学堂,博物馆是其他任何形式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场所。我国现有博物馆2000多所,综合类和历史文化类的博物馆约占70%。高等院校设立的博物馆大约有300多所。21世纪初是我国高校兴建、扩建博物馆的大发展时期,2001年教育部启动了大学数字博物馆工程,首批重点建设北京中医药大学数字博物馆、清华大学美术数字博物馆和山东大学考古数字博物馆等18所有特色的大学数字博物馆。2012年5月,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在上海交通大学成立。大学建立博物馆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综合素质的提升。泰山医学院在创办医学影像专业几十年的基础上,创建医学影像博物馆,2005年医学影像博物馆落成,同时对外开放。为了更好地发挥医学影像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实施医学影像博物馆教育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相融合,取得有效教育效果。

1明确医学影像博物馆教育功能地位

医学影像博物馆明确功能定位,对于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收藏、研究、教育是博物馆的三大职能。教育功能是大学博物馆的主要功能之一。《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把博物馆定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欧美的许多大学、中学和小学都设有为教学服务的博物馆。大学建立博物^主要是发挥教育功能,与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有效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高校博物馆内收藏有大批和教学、科研密切相关的文物、标本,这些实物展现在学生面前,比教科书上的文字图片更直观、更具感染力,更加生动形象,可以很好的弥补课堂教学的空洞和抽象,使得教学效率明显提高。在教授相关知识的同时,充分利用馆藏的资料,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2015年国务院颁布的《博物馆条例》中指出,把教育列为博物馆的首要目的,并专列《博物馆社会服务》章节,这些充分说明了大学博物馆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

高校博物馆服务于教育教学科研,现在出现了新的特点:大学博物馆由学生实习、科研、教学服务,向学生教育教学转变,与课堂教学相融合。博物馆利用自身场所、教育资源等优势,开发有关启发学生科学思维、科技创新,动手、动脑项目,大学博物馆从传统教学辅助,向教育教学延伸,发挥教育功能。

泰山医学院根据医学影像博物馆的性质,借鉴国内外大学博物馆功能定位的经验,结合学校实际,将医学影像博物馆的功能定位:以教育功能为主,把医学影像博物馆建成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科技创新教育基地、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医学影像博物馆成为实践教学、科技创新创业教育、科普教育的大课堂,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与学校教育教学相融合,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相融合,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2加强医学影像博物馆建设

放射学院经过多年来的筹备和藏品收集,于2005年医学影像博物馆落成,到目前已有十多年时间。医学影像博物馆由泰山医学院和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共同建设,博物馆现有建筑面积2000m2,2013年学校对对医学影像博物馆进行修缮。目前,展品主要有国产第一代核磁共振成像装置,第一代颅Ct扫描成像装置,第二代全身Ct扫描装置,各种类型、不同时代X线摄影设备、X线透视设备以及e形臂X线成像装置,早期机械式B型超声等成套设备80多套。博物馆陈列有各种类型代表成像设备的关键部件,主要有X线球管、影像增强器、影像探测器和操作台等部件500多套件。馆内有介绍X线发现一百多年来,现代医学影像设备发展历史的展板300多件。有北京万东、山东新华等公司捐赠的各种设备。有各类早期期刊、专业图书、专家论著和捐书等,博物馆现有与医学影像有关的藏书和期刊20000多册。医学影像博物馆分为5个展区:医学影像成像设备整机展区;成像设备零部件展区;医学影像技术领域国际国内专家生平事迹、著作、文献展区;国际国内著名医学影像设备制造企业产品展区;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史料室。

医学影像博物馆配有专职工作人员,聘请教师任兼职管理人员,聘请学生担任讲解员,博物馆组织机构健全。学校拨专项经费用于博物馆建设,近期建设多媒体展示厅,医学影像博物馆逐步建成高层次数字化博物馆。医学影像博物馆先后被山东省科协批准为“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四星级科普教育基地”,2015年10月被中国科协授予“部级科普教育基地”称号。泰山医学院将医学影像博物馆的功能明确定位教育功能,将博物馆建设成为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科技创新教育基地和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与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3实施医学影像博物馆教育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相融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医学影像博物馆教育功能,挖掘博物馆自身所蕴含的教育资源,作为实践教学基地、科技创新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发挥重要作用。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学习,放射学院组织新生全体学生集体参观医学影像博物馆,讲解员细致详细讲解,使大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发展历史,增强了对本专业的感性认识。近几年来,医学影像博物馆接受近20000名学生参观学习,2015年迎接各级领导参观34批次,约100多人;接待国内院校及影像领域专家学者参观40批次,约200多人,接待国外专家学者3批多次,10多人。接受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学会捐赠纪念品6件,珍贵书籍资料10本。接受捐赠设备价值约100万元的设备,进行实践教学、科技创新教育和科普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博物馆成为医学影像专业学生实验、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实施博物馆教育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相融合,博物馆成为学生科技创新大课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大学博物馆是产生实践性知识的场所。实践性知识是学生在实践和应用知识过程中获得知识。实践性知识是实现创新的关键。教育家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正是强调了实践性知识的重要性。医学影像博物馆通过丰富的藏品和各种展示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施医学影像博物馆教育与学生创新教育相融合,博物馆教育具有创新教育的优势。博物馆教育与课堂教育有所不同。课堂教育是传授知识,博物馆教育是一种特定情镜下的实物教学过程,特定知识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侧重于学生的趣味性,特点是由学生的兴趣、好奇、探索、互动产生学习动机,学生学习自觉自愿,从中受到教育,获得知识。博物馆教育活动像游戏一样,让大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从中获得实践性知识,对所学专业理论、概念、科学方法加深理解,受到创新教育,这是基于兴趣的没有压力的学习。这种对医学影像博物馆充满兴趣的参观学习与互动,可以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求解兴趣,启发创新思维,构建新的概念,培养创新精神。博物馆教育是一种社会化教育,可以延伸课堂知识。实施医学影像博物馆教育与大学生创新教育相融合,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泰山医学院放射学院实施医学影像博物馆教育与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相融合,认真贯彻落实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积极营造大学生科技创新氛围,认真组织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参观医学影像博物馆,积极为学生搭建创新平台,安排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科技创新项目从申报、立项,到组织实施进行具体指导。放射学院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领导小组,设立了“放射学院科技创新基金”。学生成立了机电创新小组等,放射学院的学生以班级为单位申报创新项目200多。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公布了2015年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名单,放射学院申报的35项创新训练项目榜上有名。实施医学影像博物馆教育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相融合,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长效机制。大学生科技创新旨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探索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逐步形成大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教育体制机制,建设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灵感和创新思维的教育培养体系,建立起大学生科技创新长效机制。

实施医学影像博物馆教育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相融合,教育效果明显,科技创新成果显著。放射学院学生参加山东省机电设计大赛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1项。

在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中,获得全国大学生机械设计大赛山东赛区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2项。

放射学院科技创新社团物理爱好者协会获2010年度山东省“优秀大学生科技社团”称号。2013年放射学院承办首届“泰山杯”全国大学生医学影像技术实践技能大赛中,2名同学获得一等奖,1名同学获个人单项冠军,1名同学获得二等奖。2014年全国医学影像学专业大学生实践技能大赛中泰山医学院获得团体特等奖,3名同学获得一等奖,2名同学获得个人单项冠军。2015年“泰山杯”大学生医学影像技术实践技能大赛中,我校获团体特等奖。2015年3名同学参加第十二届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获得一等奖并获得“科明”奖学金;指导教师评为优秀指导教师。学院共有6位老师获得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优秀指导教师。2015年放射学院35项获部级创新创业项目立项。积极利用校外资源,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先后与深圳一体医疗公司和山东华展医疗设备技术有限公司建立了联合实验室,进一步改善了学院办学条件。

泰山医学院医学影像博物馆经山东省科协批准,成为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和四星级科普教育基地。2015年博物馆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评审为国家科普教育基地。医学影像博物馆成为学生实践教学基地、科技创新教育基地和学生科普教育基地,发挥重要的教育功能。

基金项目: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510439156)

参考文献

[1]陈佳丽.博物馆工作与未成年人的人文素质教育[J].攀登(双月刊),2007(4):180-181.

[2]吴敏.医学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思考[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2(5):56-57.

[3]张家梁,邓爱民.高校医学影像博物馆建设的探索与设想[J].科教文化:214.

[4]陈涛.加强自身建设发挥教育功能[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5):132-134.

[5]刘立勇,朱与墨,马红英.高校博物馆在大学生创新教育中的功能[J].高等教育研究,2011(1):96-99.

[6]胡兴祥,陈殿林,鲍丽娟.高校博物馆发挥育人功能的瓶颈与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14:50-51.

医学教育探索篇10

【关键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人文教育;医学发展史;课程教改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不同于传统的重技术轻人文的生物医学模式,是发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一种崭新的医学模式。这种医学模式提倡健康与疾病的划分标准应综合评估生物、社会、心理三种因素,相较于人的生物生存状态,医生更应重视人的社会生存状态、心理健全状态[1],重视对病人的人文关怀,这对医生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高校医学教育赋予了更深的内涵。

一、医学人文教育途径探索的意义

(一)贯彻国家法律、法规的必然举措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明确提出:深化教育改革刻不容缓,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为目标的素质教育是深化教育改革的核心工程。2008年颁布的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印发《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的通知严格规定:医学课程计划中必须包含文学艺术类、医学史等知识内容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必须包含医学社会学、医学伦理学等知识内容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

(二)实现医学发展最终目标的现实需要

从医学所服务的对象――病人而言,在身心遭受创伤和挫折时,医生的功能与权威不断膨胀,成为脆弱时的救命稻草,因此,病人对医生产生了更高的期待:身体的疾病需要被医治、心理的需求需要被满足、心灵的安慰需要被给予。从医学教育所培养的对象――医务工作者而言,单纯医治病人的身体疾病,忽视病人的心理需求,治疗效果是短暂和有限的,也是医患关系紧张的触因之一。

(三)促使医学生树立人文主义世界观、价值观的现实需要

高等院校在医学专业学生中开展人文教育,可以促使未来的医务工作者树立人文主义世界观、价值观,避免唯医学论、唯技术论。医学在人文科学的道德框架内,健康有序高效运行,医学生在人文精神的正确指引下,合理对待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二者的关系,才能从根本上铲除医患关系紧张的根源,才能迎来风清气正的良好医风。

二、以《医学发展史》课程为例,直面高等院校医学人文教育现状

当前,重技术轻人文成为全国高等院校医学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医学发展史》作为人文教育课程之一,极具代表性。

(一)课程地位弱化

医学教育的主要教学计划未涵盖医学人文教育课程,这是课程地位边缘化、弱化的主要体现。以《医学发展史》为例,众多人文教育课程仅仅作为专业限选课、任选课而非必修课。而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医学教育思想滞后于现行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仍受传统的生物医学教育模式限制。在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指导下,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所涉及的领域成为医学生的核心课程。五年时间要求医学生掌握如此繁多的知识和技能,其压力之大,负担之重可想而知。

倘若再开设若干门医学人文教育课程,这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为应对这一难题,医学人文教育课程“理所当然”地被划入了边缘行列。

(二)课程学时有限

医学人文课程的开设遭遇的首要的问题就是学时有限。以《医学发展史》为例,该课程总学时16个课时,受内容和学时限制,全部采取理论教学模式。就学时而言,相较于国外高等院校,我国只能望其项背。如美国和德国,医学人文课程占所有课程的总比重高达20%-25%,英国和日本也已达10%-15%,而我国不仅开设的医学人文教育课程偏少,而且课程学时比重极低,约占总学时的8%左右,其中意识形态课程以86%的比重,高居人文社科课程榜首[2]。

(三)师资力量短缺。

当前,我国的教师队伍不能满足医学人文教育的要求。教师无论在数量还是业务素质上都存在严重缺陷,单一学科背景的教师居多,其中又以文科和医科专业为主,跨学科知识结构的教师较少,通晓心理学、社会学、史学、哲学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以《医学发展史》为例,本课程专兼职老师共四名,具有医学背景的教师三名,史学背景的教师一名,而兼具医学与史学背景的教师空无一人。

(四)教学内容空洞。

目前开设的医学人文教育课程,内容沉旧落后、空洞乏味,多偏重于向学生灌输概念、理论,知识缺乏实用性和实效性。人文教育内容与医学技能实践相背离、相脱节,从而导致人文精神、人文知识在医学生中不受理解、不受重视。同时,临床专业学习前期所开设的医学人文课程居多,且不能一以贯之,因此,教育效果不佳。以《医学发展史》为例,该课程在大二一期开设,内容包含医学伦理知识、中国医学史、西方医学史三部分,授课重点以要求学生掌握人物事迹、代表著作、学术思想等为主。

三、以《医学发展史》课程教改内容为例,探索医学人文教育改革路径

(一)《医学发展史》课程教改目标

1.思想转变

改变传统生物医学模式下,重技术轻人文的医学教育现状,介绍一种全新的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倡导医务工作者更多的关注患者的社会属性,力争实现医学教育的改革。

2.观念指引

通过医学人文教育课程的开设、转变、完善,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用行动践行“大医精诚”的从医业医真谛,遵守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民族美德,从根源上铲除医患关系紧张的症结,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3.行动落实

医学人文课程确实存在不受重视、课时不足的现实情况,但也存在现有学时没有有效利用的主观原因。积极推动医学人文课程改革,加强人文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丰富教学方式方法,完善学生课程考核体系,用一点一滴的行动使医学人文精神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品质追求。

4.环境影响

校园文化在高等教育中发挥着第二课堂的功效,人文教育教师在无力改变课程设置的现实情况下,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平台,发挥其载体作用,就成为其不二选择。

(二)《医学发展史》课程教改内容

1.教学手段的改进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资料的丰富为《医学发展史》课程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契机[3]。多种教学演示软件的引入,克服了传统板书教学呆板、抽象的弊端,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如《医学发展史》内容所涉及到的典型人物、代表著作等都可以通过图片、影像等形式直观展示,从而既增加了内容的趣味性,又能在有限的课时内尽可能地提供更多知识内容。通过教学手段的改进,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

2.教学方法的改进

《医学发展史》课程是按照历史演进顺序进行授课的,医史知识、医学理论虽散布于历朝历代,但彼此之间并非毫无关联,反而存在着积淀、利用与发展的密切关系。揭示蕴含在医史中的医学发展规律正是本课程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所在。

3.教育平台的拓展

通过课内采用多样的方法传授知识,课外采用丰富的活动验证知识的方式,拓宽教育平台。充分利用医学人文教育讲座、演讲比赛、辩论赛、社区见习、暑期三下乡活动、雷锋月、四进社区等实践活动,拓展医学人文教育平台、充实医学人文教育内涵、创新医学人文教育手段,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医学人文精神培育中的载体作用。为此,我们对学生课外活动的参与情况进行了明确规定,并纳入到考核成绩中去。要求学生本学期聆听医学人文教育的讲座不少于两次,本学期所参与的课外医学人文活动凭证明给予相应加分。同时,举办两次课外活动――《燃中国梦、铸医学魂》演讲比赛和《医德、医术,孰轻熟重》辩论赛,对参与活动的学生及获奖学生给予相应加分。

4.考核方式的改进

以往闭卷测试的指导思想是考核学生对人物、事件、书名、学术思想等基本知识点的掌握。学生由于对识记性知识缺乏理解、难于运用,不能准确完整记忆的情况常有出现,导致本门课程通过率不高。因而,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考核方式也进行了相应调整,即将考核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最后总分源于四种评分标准。第一阶段为闭卷测试,采用名词解释、简答、论述三种题型,测试时间不定,缺考者以0分计算,这一阶段得分占最后总分的20%,。第二阶段为专题讨论,对学生专题讨论中ppt制作、讲授内容、语言表述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分,这一阶段得分占最后总分的20%。第三阶段为课外活动,通过举办相关学术讲座、演讲比赛等活动,对学生的出勤情况、参与情况、获奖情况统计得分,这一阶段得分也占最后总分的20%。第四阶段为开卷考试,以撰写论文替代传统的答题方式,这一阶段得分占最后总分的40%。

5.教学反馈机制的建立

以往的经验证明,评价一套教改方案的优劣得失,最有发言权的点评者就是接受改革的学生,最重要的衡量指标就是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因此,我们紧紧围绕学生满意课堂、学生满意教师、学生满意课程的目标建立教学反馈机制,在每一届接受改革方案的学生中,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开展学生代表座谈的方式,对《医学发展史》教改效果开展调查。对于学生反映的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对于学生提出的合理化建议进行采纳和使用,真正使教改成果惠泽于学生。

(三)《医学发展史》课程教改心得

《医学发展史》课程教改立足于四项创新机制,即教师的重点讲解、学生的专题讨论、校园文化平台的搭建、四种考核方式的调整,探索在各种不利因素下,如何最大程度地发挥医学人文教育课程的功效。

1.课堂教改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课堂教改实现了传统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多媒体技术成为了传授知识的载体。课堂教改扭转了期末考试一锤定音的局面,学生的每一次参与、每一项付出、每一点收获都会通过分数的形式得以肯定。专题讨论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收集、归纳、提练、运用知识的能力得以提升。师生间的良性互动,极大得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课堂教改增强了教师提升专业水平的紧迫性

课堂教改使教师的授课时间大幅缩减,这就要求教师精减上课内容、突出教学重点,同时,还要兼顾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因此,教师不能再满足于传统的教条式、填鸭式教学,在授课过程中巩固专业思想,正确理解继承和发扬之间的关系,将专业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融会贯通,这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专题讨论激发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性

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专题讨论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了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成员之间的分工协作,锻炼了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培养了团队协作意识。课堂上的自由讨论,更是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促使了新思路、新观点的诞生。

4.校园文化平台的搭建营造了人文教育氛围的浓厚性

以讲座、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搭建校园文化平台,营造大医精诚、医者仁心的人文教育氛围。学生在组织参与课外活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理解了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避免了师长强制要求所导致的抵触情绪[4]。

5.考核方式的调整改变了投机取巧应试方法的偶然性

四个阶段的考核过程、四种来源的评分标准,要求学生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参与到课程学习中来,有效避免了学生平时无所事事、考前临阵磨枪、考后全部忘光的应试方法。

四、结语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虽提出已近半个世纪,但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根深蒂固。高校医学人文课程不受重视,学生学习效率低、学习效果差,医学人文教育教师队伍在数量和业务素质上都存在不足,这与高校强调高素质、实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相背离,也对高校医学人文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如何转变医学教育重技术轻人文的传统观念是医学人文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医学发展史》教改探索对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发挥最大的教学效果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对医学人文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法。

基金项目:湘南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作者简介:陈莉(1984―),女,湖南郴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河北人民出版社.当代医学导论[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

[2]孙晓生,李雁.我国医学院校人文社科教育发展思路[J].医学与社会,2009,(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