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育多样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0:23:13

高中教育多样化篇1

关键词:高中;学校发展;多样化

自从《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方向和确定了改革试验区以来,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得到了教育实践部门的积极响应。说明该政策符合高中教育发展的趋势,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一、推动高中教育多样化势在必行

首先,高中教育的应试倾向,已经影响到了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改变。长期以来,我国高中教育阶段应试倾向严重,一切教学活动围绕高考这一单一的目标旋转,在高考指挥棒的诱导下,教育严重脱离了正常的轨道,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其次,单一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改变。在我国,普通高中普遍存在“同质化”现象,类型单一、培养模式趋同。这种现象已经完全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制约高中教育健康发展。

二、推动高中教育多样化刻不容缓

首先,推动高中教育多样化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客观需要。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关注高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不断探索多样化的教育模式,不断提高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全面提高国际竞争力。可见,推动高中教育多样化是时展的要求。

其次,推动高中教育多样化是面向未来教育的重要举措。面向未来的教育,具有多样化的特征。如教育培养目标的多样化、教育内容的多样化、教育方法的多样化、教育形式的多样化。

再次,推动高中教育多样化是高中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高中教育面临的主要任务是调整结构、提高质量、发展特色。高中要关注的重点是学生群体和学校群体的多样化发展,将过去标准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之间有特色差别,教育才有活力。特色是学校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是学校生态环境的集中体现,是学校教育创新的集中体现。可见,推动高中教育多样化也是高中教育自身发展的一个内在要求。

最后,推动高中教育多样化是建设我国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要求。综观世界各国发展趋势,知识与技能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人才培养与储备越来越成为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由此可见,推动高中教育多样化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要途径。

三、教育服务多样化

教育服务的内容很广泛,有直接与教学相关的服务,如家校联系的情况,学校为学习困难学生提供辅导、实习,学校提供升学指导,学校拥有的社会关系等;有与学生生活起居相关的服务,如住宿条件、饭堂质量、管理方式等。随着独生子女时代的到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都对高中的生活条件、服务项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一些特殊的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多样化的教育服务供给,比如杰出人才的教育,国际化人才的教育,流动人口和其他处境不利人群的子女的教育。

四、教育内容多样化

1.丰富的差异性。

多样性来源于差异性。差异是多种多样的,是立体的。世界上每一事物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每个个体都以自己的独特性来获得自身认同;同时,其中的构成要素、结构及其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方式更是存在着差异,而且此种差异会随着结构与相互作用方式的变迁而从低向高发展。没有差异就没有世界,如果有意去扼制差异,也就使存在失去了根基。

2.生命的创造性。

“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系统是有生命的,系统的生命存在来自于组织的能量。在自组织的作用下,差异性的互补、合作、交流、碰撞,带来了创造。多样性的存在成为自由表达、自由交流、自由创造的基础,它保护独特性,尊重多元性,在这种氛围中,个人与集体的创造力因交流和互动得到滋养,成为创造力的源泉。

3.面向全体的充分性。

“普通高中办学必须多样化,但多样化决不是纵向分层而应该是横向分类。纵向划分等级不利于学校办学,高中必须从以分数为标准的等级划分转化为依照学校特色的平等分类”,这是多样化的实质性特征。相比于形式的多样性,实质的充分性不易做到。比如,对于大多数普通学校、普通学生来说,因为成绩不好,就更得拼命加班加点地应对应试,对他们来说,所谓的多样性似乎就是多余的、无用的。所以,这里提到充分性,特别要强调那些对于非主流、非优势群体的精神支持和物质支持。

4.功能实现的完备性。

今天学校教育的功能不断扩展,不仅要充当学业的指导者,还要承接从前家庭教育的职责,对学生的人格进行全面的培养。基于这些原因,“在普通中等教育内容中,既应明显地(即以教学科目的形式或以有相应主导方向的一类教学科目的形式)、也应隐含地包含那些保证形成普通中等教育内容的个性经验的全部基本成分,并包含那些影响教育内容结构的其他主要因素的课程。”每一个科目都有自身的独立价值,这种独立的价值本身是不能被一个“其他”科目完整地呈现出来的。即使被取消科目的所有重要内容都得以分配到其他各门科目中去,也不可能得到解决相应教育问题的最理想目标。

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要警惕“被多样化”,在体制、政策环境没有改变的情况下推动多样化发展容易变成一场时尚运动,一阵风,作秀,赶时髦。所以,我们要辨析真伪,避免出现简单包装,改头换面,用华丽的文章和少数学生参加的小动作,替代使全体学生受益的真正的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大趋势。

参考文献:

[1]孙孔懿.学校特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高中教育多样化篇2

关键词:高校体育;体育教学;多样化;教学方法;有效实施

1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现状

1.1落后的教育观念

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所使用的教学方式都未打破传统的模式。教师关注更多的是课堂效率,如何快速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教师在课堂上采用满堂灌的形式将知识点灌输给学生,然而却忽略了学生的反馈。在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已经完全不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缺乏实际上的操作,只是在课堂上学到了运动的技术,因此并未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还可能会使学生对课堂产生反感,这就对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发展起到了阻碍。

1.2缺乏明确的体育教学目标

在竞争压力如此大的社会环境中,高校学生不仅要面对强大的学习压力,在毕业之后必定会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因此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就显得如此的重要。但是调查发现,我国高校的学生对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较低。究其原因是因为高校的体育教学中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学校和家庭注重的就是学生的成绩,并没有给学生培养一个终身体育的思想观念。因此在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创新过程中首先应该明确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

1.3高校体育场地的限制

从当前高校体育的发展状况上来看,学校体育场的设置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体育课程的质量产生了影响。如今在体育教学进行改革之际,高校仍然未加大对体育场的经费投入,这远远不能满足创新体育教学的需求。由于高校体育场地的限制,教师只能尽量的减少体育课程的课时,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体育教学改革产生了阻碍。

1.4教学方法不当

高校学生为何在上了十几年的体育课程后仍然没有一个良好的体育成绩,这是因为在体育课程中,高校并未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条件。高校在体育课程中限制学生的体育项目,降低他们的活动次数使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在教学方法上较为古板,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并未积极的采用创新的趣味性的教学。课程始终是以教师为中心,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时间和精力感受体育活动中的乐趣,因而导致课程变得机械呆板,降低了体育教学的效果。

2高校体育教学中多样化教学方法实施的路径

2.1体育教学目标的创新

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必须开展改革创新工作,跟进时代的潮流,及时的转变自身的思想观念。这不仅是教学理念的改变,也是对学生的重视。高校应该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联系学生当前的学习情况以及未来的发展情况,规划一个具有特色的体育教学大纲,并在建立以后严格按其发展,确保体育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教师应该积极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将学生从被动的学习状态转变成主动学习者,从灌入式教学转向启发式教学,打破传统体育教学中的限制,以高校推动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2.2加强对终身体育意识的创新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往往将终身体育意识的精髓忽略掉,学生领悟不到其重要性。体育意识具有知识性、兴趣性、意志性,这三者之间相辅相成,但兴趣却又占取了主导地位。在创新终身体育意识的时候,应该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只有具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学习更多的知识,培养强大的意志力。高校应该采用自选式体育课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课程。这样的话学生的主观意识就会发生变化,他们可以深刻的意识到终身体育的概念并不是嘴上一说,而是一种无意识的自觉性行为。在体育习惯稳定之后,学生即可尝试新的项目,并同时培养不同的兴趣爱好,达到体育理念和身体的高度统一,提升高校体育教学的教学效率。

2.3创新教学方法,优化课程结构

教学方法的创新在体育教学的改革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探索新型的教学方法,坚持教学和学习的有机结合。以最新的教学目标为基础,科学合理的在原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改革。选择贴切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将时代的气息融入到体育教学中。由于多年来传统的课程结构设置已经根深蒂固,因此高校必须进行调整。学生在体育课上所学到的都是基本的技术动作,针对这一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体育竞赛、体育表演、球类比赛等,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并在这个过程中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其中,养成一种创新的精神风貌。

2.4加大体育教学资金的投入

高校想要对体育教学进行创新改革,首先就应该提升对体育事业的资金投入。一方面是购买所需的体育器材,根据自身条件为学生提供一个正常体育课应有的环境,对于一些破损的器材应该及时的更换,防止学生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意外,这也是对体育院校最基本的要求。另外有了足够的资金,体育老师可以定期的参加一些专业的体育课程培训,对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保证。另一方面,加大资金投入也是高校对体育教学重视的一个体现。

2.5坚持适合性与有效性的教学原则

在教改的大背景下,高校体育的多样化教学只是对教法的一种探索。在教学的具体实施中,需要坚持以下原则:第一,适合性原则。只有在教学内容适合、学生基础适合与相关硬件适合的情况下,才能根据实际情况运用相关的教学内容,对特定的学生开展适当的教学,教学内容、学生和教学场地等不可一概而论。第二,有效性原则。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兴趣、体育习惯与个性化体育能力,不能出于课堂氛围的热闹、花样多,而硬性地开展所谓的形式大于内容的教学。因此,要以学生体质提升、技术技能的掌握为主导。

高中教育多样化篇3

关键词:高等教育;多样化;大众化;国际化;发展趋势

2007年3月,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指出,高等教育要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办出特色,提升水平。当前,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文化发展多元化、信息技术网络化的新形势,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21世纪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高等教育?面向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如何担当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历史使命?谋划改革的新突破,实现发展的新跨越,强化教育管理。提高教育质量,建设多样化、大众化、国际化的现代高等教育,是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高等教育多样化

多样化作为当今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方向,反映在从高等教育体制、管理到大学办学、教育的各个领域,体现为大学体系的层次化、办学模式的特色化、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样化、质量标准的多重化。实行分类办学,促进高校多样化发展,是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必然走向。

1、我国当前社会的多样化,为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社会需求的多样化。这些年,我国经济经历了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得到极大提高,产业结构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所有制结构也从单一性向多样化演变,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使得社会对高级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原来单一模式培养的人才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2)学习需求的多样化。随着高中阶段普及率的提高,高中入学人数不断增加,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基数不断扩大。由于人们在学习动机、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目标以及个性、智力、能力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千差万别,因此多样化的高等教育才能满足不同需求的学习者的需要。

(3)投资渠道的多样化。我国适龄学习人数不断增加,有限的教育资源已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这就需要我们必须不断地扩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供给,只有通过发展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多渠道的资金筹措,才能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2、多样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国高等教育多样化方面也有较大发展,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大众化的历史进程。

(1)办学主体多元化。经过近几年办学体制的改革,我国高等学校的单一的政府办学体制已发展为“一主多元”的办学体制,即以国家办学为主,积极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私人办教育、企业办教育、公民合作办学、公立高校转制、中外合作办学等。

(2)办学形式多样化。目前,我国既有公立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又有民办高等学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高职高专等。

(3)培养目标多向化。培养目标是一个具有多层结构的系统。按高等学校组织结构分,有学校培养目标、院系培养目标、学科专业培养目标。按学历层次分,有专科教育培养目标、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的多向化,必然导致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

(4)质量标准的多重性。社会需求、学校类型、学科门类、学生个性的多样性,这些都决定了教育质量标准的多样性。为此,我们要根据不同类型学校不同的培养目标,制定出多种质量标准,既要有整体性质量观,又要满足个人需求的质量观;既要有学术型人才质量观,又要有应用型人才质量观,树立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引导高等学校的多样化发展,从而全面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现代化。

3、努力促进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发展。实现高等教育的多样化,这是当前以及今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走向。

(1)确立先进的教育观念。在多样化发展的今天,高等教育的统一质量评价观念已不能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因此,我们必须彻底解放思想,切实更新观念,树立与多样化发展相适应的多重质量观。为此,要对各级各类高校进行科学分类,确立不同质量标准。高校应坚持正确的质量观,找准自己的位置,按照不同的类型的优势,办出自己的特色和水平。

(2)主动调整高等教育结构。高等教育要注重专业结构、层次结构、区域结构等的调整和优化。学校类型的调整,应合理配置综合性大学、多科性大学、单科性院校,注重营造多学科融会的学术环境,加强校际合作办学,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学校层次结构的调整,创办少数一流大学,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地区结构的调整,既有为全国服务的大学,又有为地区服务的大学,要加强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实现高等教育均衡化。

(3)加强监控力度,完善评估体系。国家应建立教育质量认证制度,健全各个层次和各种类型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评估标准,确保高等教育质量。高校要重视教育质量的全过程监控和评价,建立教学质量信息体系和教学质量督导体系,确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估考核项目及指标。通过有效的质量监控管理,促进高等教育多样化的健康发展。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容之一。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指一个地区、国家的高等教育系统为所有适龄青年提供的一种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种全新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念,也是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一个发展过程与发展趋势。

1、实现高等教育新跨越的战略机遇。面向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正在迎来实现新跨越的新机遇。高等教育大众化,中国正以其适度的速度与大众化发展模式。不断向前推进。

(1)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需求,是高等教育实现新跨越的动力基础。一方面,随着经济结构的深刻变革和经济增长方式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随着新型工业化之路越走越宽广,经济发展对专门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需求会越来越迫切;另一方面,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仍在强劲增长,要求高等教育规模持续发展。这些强大的需求,为推动高等教育实现新的跨越注入了新的活力。

(2)国际经济、科技、教育的竞争态势,要求实现高等教育的新跨越。面对知识经济的革命性变革,世界各国都把目光聚焦到人才、科技和教育的竞争上,都加大了对科技、教育的投入,实施了一系列推进科技、教育创新的重大政策措施。努力巩固和扩大已经拥有的优势地位,为自己的国家赢得更大的战略主动地位。面对这种形势,科技、教育都仍然处于落后地位的我国,如果只是按照常规模式按部就班地发展,那就会继

续扩大已有的差距,就有永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危险。

(3)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使命,亟须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创新。2006年1月9日,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召开,总书记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国家战略,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是关键。高等学校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关键作用。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是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跨越的先导。工业革命之后英国迅速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与此同时,一场高等教育的革命在英国发生,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一批高等学校迅速发展。19世纪后期德国迅速崛起,而洪堡大学的理念,即从原来牛津、剑桥那种以教学为主的一个中心的理念变成了教学科研两个中心的理念,推动了德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推动着德国的迅速崛起。

2、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战略谋划。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已经形成高等教育的多层次结构和多样化发展的格局。因此,我们要为高等教育的新跨越注入新的内涵。这个新内涵,关键是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高等教育发展全局,一是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八字方针。二是正确处理各类高等教育的关系,实现整个高等教育的全面协调发展。三是要坚持高等教育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内在统一的协调发展,更加重视高等教育的质量提高、结构调整、布局优化,提高高校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主动担当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历史使命。

3、促进高等教育新发展的战略举措。实现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关键在于改革的重大突破;实现高等教育的新跨越,更要依靠结构调整和制度创新。

(1)树立可持续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向高等教育普及化目标迈进。我国人口总量和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均居世界第一,具有潜在的人力资源优势。但由于我国国民平均受教育水平较低,劳动力结构重心偏低,总人力资本仅相当于美国的44.3%,劳动生产率远低于美国以及日本、韩国等国家。因此,我们必须把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作为提升我国综合竞争力与人力资源总体水平的一项重大战略选择,树立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宏伟发展目标,进一步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强国。

(2)充分发掘高等教育资源,建立充满生机活力的高等教育体系。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要求我们借鉴国际做法,深化投资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通过吸纳社会资金,发展私立高等教育,鼓励校企合作、中外合作办学,兴办二级学院等手段来充分发掘高等教育资源,同时要求推进教学改革,调整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和培养目标,改进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使高等教育的供给内容、供给方式、供给时间能满足不同人群的多样化需求,从而建立以人的发展为本、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高等教育体系。

(3)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与办学效益,积极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立与大众化相适应的多元质量标准,构筑国家、社会、高校共同参与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2007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正式启动。这是继2005年我国高等教育在学人数增加到2300万人,质量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生命线的战略举措。2007年1月,国务委员陈至立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会议上指出,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中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科学管理,提高质量,特色发展,为大众化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高等教育国际化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当今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和发展理念。伴随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尤其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的龙头必将开放其服务市场,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

1、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体化,决定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国际化。高等教育国际化,是由时代、社会、自然、人与教育大系统的发展趋势所决定的,是高等教育适应世界变化的需要,是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是全面深化高等教育自身变革的需要。

2、大学教育变革与适应的驱动,指明了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方向。高等教育国际化,就是高等教育面向世界发展的一种发展理念,是高等教育面向世界各民族和地区,培养国际性优秀人才的一种教育理想。高等教育国际化,就是要将高教改革和发展置于世界背景之中,积极开展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博采世界各国教育所长,努力推进本国高等教育现代化。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而高等教育要适应变化的世界,进一步深化改革,需要学习、借鉴和吸收各国成功的变革经验,以推动高等教育思想、教育方针、手段、目标、课程设计等构成高等教育的物质要素在全球范围的交流与合作。与此同时。各国政府制定高等教育发展计划时,也越来越注重借鉴和吸收别国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先进的教育思想。本着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大学教师、学生和科研人员的国际流动需要不断得到加强。各种具有国际特征的跨国的国际教育机构如国际教育局(iBe)、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Seame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越来越成为国际间高等教育进行交流、合作的舞台。

4、站在全球化角度,构建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与发展模式。伴随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的全球化、信息的网络化、科技的同步化、环境的一体化。许多发达国家和不少发展中国家已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其对本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意义及构成的挑战,纷纷制定各种战略和策略,以促进本国的大学向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1)确立国际化的现代教育理念。大学走向国际化,首先必须以开放的思想,实现培养观念目标的国际化。必须牢固树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念,确立先进的国际教育观、国际人才观、国际质量观,努力把握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立足点,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与各个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战略相结合,与教育改革的长远规划相结合,创建一批世界一流的大学,引进一批世界一流的教授,攻克一批世界一流的科研课题,建设一支世界一流的教学科研队伍,培育一批世界一流的高级人才。

(2)扩大教育内容的全球化视野。高等教育国际化,其基本的、核心的要素是教育内容的国际化。大学不仅应开设更多关于其他国家和国际问题的课程,而且所有课程应当体现国际观点。课程国际化,必须从教学管理制度上确立国际课程的位置,教学计划的编制技术和课程设置方案设计应当采取国际通行惯例。

高中教育多样化篇4

“本科教育”本意是“尚未获得毕业资格的大学生教育”或“尚未取得学位的大学教育”,其原因在于自中世纪大学创办以来,高等教育最早只有一个层次。但近代高等教育移植到中国时,高等教育已发生分化(先后出现专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我国学者把Undergraduateeducation意译为本科教育,大约是想说明这~级教育是“原本就有的”或“基本”的。本科教育从属于高等教育,属高等教育中间层次的教育。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的解释,本科教育属于“第三级第二阶段(或总第六级教育)教育,与专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构成高等教育的三个层次,为高等教育的主干部分”。根据我国《高等教育法》中第十七条规定,我国本科教育学习年限为四至五年;第十六条第二款规定,本科学生的基本规格和质量标准为“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十六条第二款)与本科教育相应的学位是学士。学生完成其学业,并经考核合格后,一般发给“学士”学位证书。

本科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主体与骨干,是一个大学的基石。它往往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国内外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从国际范围看,世界各国的本科教育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有的甚至是根本性变革,传统的本科教育受到新的挑战。许多国家如英国、德国等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世界高等教育最发达最有影响力的美国也发表了《重建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的研究报告,从美国研究型大学的特点和面临的挑战出发讨论了本科教育问题,并提出了改革本科教育的十大对策。目前在我国,本科教育存在分类不清、定位不明、目标雷同、特色迷失、盲目追求“大而全”,纷纷向北大、清华一流大学看齐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本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如果我国本科教育继续陷入这种趋阃的漩涡,随波逐流,多数高校会在竞争中丧失优势,加重高等教育的不公平现象,最终导致整个高等教育迷失方向。因此,当前我国本科教育应当且必须走多样化发展之路。

事实上,教育多样化早就出现在现代教育中,但至今我们之所以讨论这个话题,是因为目前教育的多样化不能得以充分发展。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发展都对教育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因此,教育要求向多样化发展也越来越迫切,本科教育更是如此。

二、多样化:我国本科教育的现实选择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需要本科教育多样化

高等教育大众化在提高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比例的同时,也使教育的对象、教育的目标、教育的结构发生了变化。正如马丁·特罗教授所认为:“由于高等教育规模在量上的增加,高等教育的全部活动都要发生变化。大众化是揭示变化的一种理论,是揭示变化的一个信号,它具有一种预警功能。”他进一步说明:“当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l5%这个区间的时候,高等学校的活动会发生较大的变化。我注意到,当美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在20世纪30年代末期达到这个区间的时候,高等学校的活动开始发生变化,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认识到了已经和即将发生的变化。我要提醒他们,高等教育要发生重大变化,对即将发生的变化,我们要有所准备。”马丁·特罗教授指出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高等教育转变中,“人数的增长也意味着学生的家庭出身、特性、动机、志向、兴趣和经历的多样等教育同样的多样陛来反映教育中学生的多样性”。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教育的对象、教育的目标、教育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即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具有不同的类型和特点,需要高等教育也具有不同的类型和层次,因此产生了学校设置的不同类型和不同定位。作为高等教育主体的本科教育理应随之发生一系列变革,形成不同类型的本科教育共同发展,来适应人们的多样化教育需要,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

与此同时,经过连续几年的扩招,我国目前高等学校本科生数量与1998年相比翻了几倍。其中重点大学、研究型大学的扩招,使一般的地方性教学型本科院校的生源质量明显下降。在扩招前,许多教学型高校实际上承担了部分研究型大学的“精英教育”的任务,而扩招后教学型高校就不再有“精英学生”,“精英教育”的任务落在了重点大学的肩上,地方高校、教学型高校则承担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任务。也就是说,大众化阶段高校的分工将更加明确,本科教育结构类型调整成为必然。

然而,现实中一些举办本科教育的院校职能不清,分工混乱,相互串岗,盲目攀比,追求办学“大而全、高而尖”,拼规模、争升格,纷纷提出了大同小异的发展目标,使我国高校本来已经存在的“干校一面”、特色不明显和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的问题更加严重,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就像我国高等教育学创始人、当代著名的高等教育学家潘懋元先生所指出的,高等学校“要各看各的情况,不要互相攀比,一哄而上。不要工农兵学商,什么都想办。不管怎么说,万事皆备于我’是不行的。不要把多样化社会化看成是小而全、大而全”。因此,本科教育只有去除趋同化、走多样化发展之路,才能帮助高校走出角色错位,浪费资源的误区。

(二)社会需求多元化需要本科教育多样化

一方面,高校发展目标严重趋同,纷纷追求“全省一流”、“全国一流”乃至“世界一流”,干校相争于一域,盲目攀高、求大、尚名、逐利、趋同的不良倾向十分普遍,致使众多高校在追求着一样的人才培养目标一培养高层次、高质量的高级专门人才和精英,很少有独到的人才培养规格表述和相应的培养模式设计。结果,不同高校培养出的毕业生难免干人一面,就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标准件”和“通用件”。

另一方面,高等教育与国家经济建设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十分突出。很多企业难以聘到一线急需的大量实用型高级技术人才。而高校毕业生干人一面,使得原来的“就业难”更是“难上加难”。由于人才市场不健全,社会上仍存在着高层次人才与低层次人才之间简单替代的现象,因此造成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进而更加模糊了学校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因此面对经济与社会的转型需求高等教育面临着结构改革与调整的严峻任务。

众所周知,“社会各行各业所需要的人才是多类型多层次的,而这些人才需要在不同的学校里进行培养,必须以相应的高等教育机构为依托”。在研究生教育和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本科教育类型如果不多样化,还是一味地沿着培养研究型人才的单一方向发展,势必会激化本科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违背社会对本科教育的实际需求。是关注升层次、新增学位点,还是着眼于地方经济建设需要?是重“学”轻“术”,还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这些问题已尖锐地摆在高等学校面前。如果再不正视这些问题,而是一味地关注升层次、增学位点,那么,我国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建设需求之间的不适应性和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将更加严峻。

因此,新一轮高等教育类型结构调整势在必行我国本科教育必须以多样化来回应大众化时代社会对人才要求的多样性和多层性。高校必须面向国家和地方需要,合理分工,做到各种类型和层次的本科教育之间明确分工、密切配合,共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

三、我国本科教育多样化的思路

(一)树立本科教育多样化发展的观念

教育作为一个相伴人类社会而生的系统,自当有五彩缤纷的生存与发展状态,能够调和不同价值观念的冲突。我们只有充分把握其“同一性”,又特别注意其“差异性”,才能不断地促进教育事业发展,适应不同时期社会对教育的期待。

正确定位,树立科学发展观,厘清办学层次和类型的边界,以不同的层次、类别、形式、特色的教育来满足社会和人们的不同需要,是提高教育资源配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关键,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亟待解决和研究的课题。一所大学能做什么,能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对人类作出什么样的贡献,以及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取决于该所大学拥有的资源特点。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尤其是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在办学历史、学生素质、师资力量、科研环境、学术氛围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别,都需要科学、理智地看待自己所处的地位,把握好自己的发展方向,分工、分类发展本科教育事业。如教学型本科院校应当集中精力发展实用型本科教育,研究型大学应当集中资源办“精英教育”。当然,发展是一个综合概念,它不仅是学校规模的扩大,还包括质量的提高,同时也包括结构的优化、效益的增进以及社会适应性的增强等。

(二)坚持精荚型本科教育和大众型本科教育共同发展

近几年,高等教育经历了高速度、大扩招等大规模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大众化。较之以前的精英教育,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在某些方面会有所变化,甚至是质的变化。本科教育首先就遇到了在高等教育中定位的问题。根据《高等教育法》的相关规定可以看出,实际上在高层已意识到并完成了这种理念的转换,将本科教育定位于“高等基础性教育”。同时所有高校都承担着大众化教育任务,似乎给人造成一种错觉: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了,不再需要也不要提精英教育了。

然而,事实恰恰相反。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必然导致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则意味着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和不同形式的高等学校的共同存在和共同发展,而且各种学校相互依存,缺一不可。马丁·特罗教授指出:“从精英向大众化、普及转变,并不意味着前一个阶段的形式和模式必然消失或得到转变。相反,事实证明,当高等教育作为一个整体逐渐过渡到下一个阶段容纳更多的学生,发挥更加多样化的功能时,前一个阶段的模式仍存在一些高校或其他高等教育机构中。”同时,“当代高等教育正向两端延伸:上一端(即学术性大学)循着学术性向高精尖方向发展,趋向现代化、整体化、国际化;下一端(即非学术性大学)则根据实用原则,朝着‘庶民高等教育’方向发展,趋于大众化、普及化、多样化”。理论上,精英教育机构培养的是理论型、学术型人才,理论基础比较宽厚,并在宽的基础上有所专,成为创新拔尖人才;大众化高等教育机构培养的是实用型、职业型技术人才,只求理论够用,着重于学好职业知识技能,成为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有一定技术的专门人才。从国外的经验来看,精英型的大学,一般不承担大众化教育任务,虽然有的也办大众化教育,但大多是另设附属机构,另搞一套模式。大众型人才的培养,是由社区学院、多科性技术学院、短期大学、开放大学等来承担的。因此,在我国,本科教育一方面要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另一方面还要保持对人才培养的精英意识,也就是要坚持大众化阶段的精英型本科教育与大众型本科教育两条腿走路的格局。

(三)引入高等教育竞争机制

冯向东教授认为:“对高等学校合理定位的规范化和分类指导的原则,有助于减少竞争中的盲目性和无序性,让更多的学校把办学实践纳入一种理性决策和有目的、有计划的建设过程,但首要的和根本的,是决定高等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竞争机制。”通过建立健康有序的社会竞争机制,优化高等教育的结构,进一步明确政府的“裁判员”角色和高等学校的“运动员”角色,才能促进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使其真正地成为高等教育市场的主体。值得特别注意的一点是,引入竞争机制之前,政府首先要废除对非学术型高等学校的歧视性政策,创造有利于各种类型和层次高校平等竞争的制度环境。应当对学术型与非学术型高校、研究型高校与教学型高校一视同仁,即只要高等学校在其所属类型和层次上办出了特色和水平,就应该提供大体平等的资源配置和奖励政策等。

不同类型的大学有不同的功能,一个国家需要一些世界一流大学,但绝不是要求所有大学都变成世界一流大学。只有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大学协调发展,并与社会发展需求契合,才能形成多样化的高等教育生态体系。因此本科教育抓住机遇、整合资源,进一步明确不同类型各自的战略发展重点和特色,跳出“高、大、全”的误区,服务和贡献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这应是我国本科教育新一轮发展的重要思路。

正如香港科技大学吴家玮校长所指出:“一所好的大学在一个区域,等于一条鱼在水缸里,拿出来就会。一所大学必须清楚自己在国家、地区和不同阶段中的发展情况,比如属于哪种类型,与别的学校有何区别等,这些都考虑在内,才会定位清楚。不能都是研究型大学,要各有千秋。”

【参考文献】

[1]杨汉清,韩骅.比较高等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1o2.

[2]教育大词典编纂委员会.教育大词典(第三卷)[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54.

3]邬大光.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内涵与价值——与马丁·特罗教授的对话[J].高等教育研究,2003,(6).

[4][7][美]马丁·特罗;王香丽译.从精英向大众化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J].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9,(1).

[5]潘懋元.潘懋元高等教育文集[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180.

[6]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2年中国教育绿皮书——中国教育政策年度分析报告[z].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17.

[8]金世柏.对9o年代高教研究的思考[J].高教研究与探索,1991,(1).

[9]潘懋元.大众化阶段的精英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3,(6).

[10]冯向东.高等学校定位:竞争中的抉择[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1).

[11]马陆亭.高等学校的分层和管理[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39.

高中教育多样化篇5

近年来,我国的普通高中教育迅速发展,普及水平迅速提高,但还存在“千校一面”的现象,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需求,也难以满足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针对这种状况,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为此,福建省泉州市在区域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的具体实践中,在办学体制多样化、办学模式多样化、育人模式多样化、校本课程特色化等方面进行大量有益的探索,着力构建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格局,积极引导学校办出特色,不断促进泉州市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

一、坚持办学体制多样化,促进公民办教育协调发展

要推动普通高中教育持续快速发展,仅仅依托公办普通高中是有限的,必须突破体制“瓶颈”,引进民办高中教育,与公办学校形成良性竞争,以激发办学活力,形成普通高中教育新的发展增长点。泉州市多渠道增加高中阶段教育投入,努力扩大优质高中招生规模,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确立了“两手抓、两手硬”的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思路,在办好公办普通高中的同时,积极发展民办普通高中教育,继续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办好普通高中,先后创办了泉州实验中学、泉州外国语中学、泉州现代中学、北京师大泉州附属中学等一批起点高、办学条件好的普通高中,逐步形成了公民办普通高中发展共赢的格局。

二、开展办学模式多样化试验,打造普通高中的品牌特色

开展高中办学模式多样化试验,以中外合作办学为载体,以泉州五中、泉州第七中学、晋江养正中学为试点,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促进学校教学改革,提升办学层次和质量,推进泉州市高中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发展,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综合素质高的国际化人才,打造泉州市普通高中的品牌特色,进一步在泉州市基础教育领域发挥引领和辐射作用。

泉州五中与美国劳雷尔斯普林斯学校合作举办“中美高中课程实验班”。结合中西优势,设置中国数理化能力课程、美国大学先修课程等,形成特色国际课程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口语表达、组织管理等综合能力;成立泉州五中国际部爱心基金,捐款20多万元开展爱心公益活动,培养责任意识;小班化教学,个性化培养,为每一位学生量身制定课程;精推国学系列课程和历史、地理、人文讲座,培养中国情怀;制定成长手册,实现多元评价。目前,首届40名学生中有34名同学凭借综合表现被美国的宾州州立大学、普渡大学、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大学、悉尼大学等世界名牌大学录取。

目前,福建省第一个教育国际园区正在规划中。该园区由泉州市教育局联合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泉州五中、澳大利亚教育基金会共同签约,规划用地500亩,计划投资10亿元,将建设国际学校、高中等教育单位,规划招生3500人,其中高中800人,国际学校300人。

晋江市养正中学与加拿大圣约翰学校合作举办了“中加高中课程实验班”。“一本双翼”办学模式逐渐形成,“一本”即以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为本,“双翼”即以“本土化”和“国际化”为学校发展的两翼。现已有18名学生成功申请英国伦敦大学、英国兰卡斯特大学、澳洲悉尼大学等境外名校。

泉州第七中学与美国德克萨斯州坎贝乐学校合作举办了“中美高中课程实验班”。该校组织了泉州教育界首次中美校长论坛,两国中学校长聚焦中美中学教育特色与差异,围绕中外教育教学、学生选拔和培养、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与德国奥伯豪森市政府建立了定期交换生机制,派出教师赴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推广汉语教学。

三、探索多样化育人模式,促进普通高中学生和谐发展

从总体上讲,泉州市普通高中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如何突破单一性、同质化的普通高中培养模式,实现升学预备教育与普及教育的共同提高是我市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根据全市普通高中教育格局与发展趋势,泉州市积极推进普通高中培养模式多样化改革,在差异化培养模式上取得积极探索。

试点学校南安一中确立“优化多样育人模式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目标以来,积极探索与实践学校的多样育人办学模式。通过组织特长小组、组建创新大赛小组等多样化的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成长的空间,让每一种特长都能找到培植的土壤;通过自组社团、自我管理、自主活动的“三自”活动,放手学生,让学生体验自我成长的快乐;通过探索国家课程校本化,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结合实际对体育课进行改革创新,优化学科奥赛班,以奥赛带动学科竞赛,发展学科特色教学和竞赛特色项目;通过倡导创新化、整合化、信息化、个性化“四化”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及探究性学习的“四法”学习,探究多元化的富有成效的学生教育模式;通过改革评价内容、评价形式与教师评价,完善多维化的激励与评价机制。

四、开发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试点学校围绕学校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开发特色课程,形成课程体系,完善课程结构,创新教育特色,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兴趣和特长发展的需要,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南安国光中学探索具有农村特色的高中校本课程体系,组建由教师、学生和校友构成的“光前精神研究会”,并以此为基础开发、建设研究性学习课程。对学校原有的107个选修课程进行梳理,并进行地方特色化、农村特色化和校本特色化改造,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探索开发文学、哲学、科学、历史、社科、艺术、博物等门类的“阅读课程”。进一步加大与闽南科技学院联合培养创新人才的协作力度,探索为学有余力、有潜质的学生提供“高中学生大学先修”课程。

石狮一中开发和实施了《创业基础教育》校本课程,构建面向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沟通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有力地推动了校本教研的深入开展。

高中教育多样化篇6

高等教育质量观经历了“两个转变”:即从满足某种“质的规定性”到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的转变、从为“已知的社会”培养人才到为“未知的社会”培养人才的转变。以两个转变为标志,高等教育质量观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合规定性”质量观阶段。

20世纪的质量观念简言之是“合格质量”,即产品符合国家或行业颁布的技术标准,就是合格产品,就是质量好的产品。在短缺经济时代,卖方市场特征明显,合规定性的产品就可以获准销售,也肯定会有人购买。沿用工业产品的这种质量标准,高等教育的质量就是达到标准。换言之,国家、学术集团、或利益团体为高等教育制定出某种标准,高等教育以此为参照,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工作,如果教育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能够达到这种规格标准,这种教育就是有质量的教育。

在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是指高等教育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主要指培养的人才)符合国家规定的教育方针的程度。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确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教育质量就体现为“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质量”;《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各级各类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和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因此,这时的质量如何,集中体现在是否按照教育方针培养人、以及培养的人是否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上。《高等教育法》更规定了我国高等学历教育的学业标准。这些质的规定性,就是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和技术指标,越符合,则质量越高。

在此质量观阶段,人们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关注集中在政策文件或评估指标等“质的规定性”上,求制订出统一的质量标准或指标体系。鉴定高等教育质量的标准,或可以用政策文件的形式加以确定(主要是中国等中央集权的国家),也可以由相关的权威性评估机构(或中介机构)制订出评估标准(在西方市场化国家更为明显和普遍)。

第二阶段:“合需要性”质量观阶段。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高等教育质量观发生了变化。21世纪,原有的各种技术指标仅能作为合格与不合格的判别依据,过剩经济和买方市场的出现,使很多合格产品不能成为商品,只能成为无人问津的“合格的废品”和“滞销品”,只有让用户满意的产品才能变成商品,才能创造价值。这时,高等教育质量就是高等教育满足“消费者”需要的程度。由于国家、社会、用人单位、学生个人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和期望是不同的,存在着需要类型和期望值的差异,高等教育越是能够满足这些需要,质量越高。因此,“用户满意”将是21世纪质量的最终标准。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市场的供求关系也将发生变化,“学生消费者”、社会消费者的需要和价值期望将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调节器”。北京有个著名的海淀走读大学,是民办的。如果用传统的合规定性标准来衡量,典型的“应试教育”,社会有什么需求,它就办什么专业,而且应试得高分的能力强,学生有好几本证书;但从调查的结果看,家长、学生都很满意,因为他们认为在学校学到了“自己需要的知识”,这种“新大学”较之传统的大学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性和生命力。可以说,21世纪的质量必须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个人成长的可持续化相联系,这也是传统大学需要改革的地方。

在此阶段,人们对教育质量的关注就是对不同的需求主体进行需要类型和层次的分析,根据社会的需要进行教育改革,以期用多样化的教育服务,满足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但仍停留在适应社会需要上。

第三阶段:“合创新性”质量观阶段。

如果说前两种是为已知的社会培养人才,那么在21世纪,教育第一次为未知的社会培养人才。在未来的社会中,高等教育质量在于它引导社会需要、并通过自身的改革与创新适应这种创新需要的能力和程度。也就是说,高等教育不仅要适应未来社会,而且要引导、改造未来社会。“大学在与它为之服务的社会的复杂关系中,应该面向两个重要问题,能否解决这些问题将决定大学的前途:首先是它适应社会要求的能力;第二也是最重要的,看它有没有能力超越单纯的适应阶段,在全世界发挥创造性和革新的作用。”[1]

亚太经合组织(apeC)上海会议(2001年)发表的《数字apeC战略》指出,推动新经济的三大支柱是:(1)完善市场结构;(2)促进基础设施投资和技术发展;(3)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弘扬企业家精神。文件将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置于重要的地位,认为企业家精神是产生新观念、创造新机遇的源泉,“倡导apeC成员优先发展教育和培训服务,培育企业家精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首次提出高等教育要“瞄准国家创新体系的目标,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教育成为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内涵。因此,高等教育要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作为重要的质量目标之一,使我们的学生不仅具有适应现有岗位的就业能力,而且具有能够提供新的就业岗位的创业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高等教育质量观发展的三个阶段是演进式的,并不是后一阶段完全取代前一个阶段,而是一种后者包容前者、内涵不断丰富发展的关系。换言之,在合需要性的质量观阶段,并不排除教育质量必须具有某种质的规定性,而是正好相反,只有在符合了某种质的规定性基础上,才谈得上满足须立足质的规定性和当前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说,合创新性质量观是一种最具有兼容性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二、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本质与标准

实现大众化是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发展政策的主要目标,也就是说,量的增长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将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方面。需要指出的是,我国高等教育追求的大众化,应当是“初级大众化”,其内涵是:一方面中国高等教育在完成补偿性增长后,达到15%这个大众化门槛;另一方面在实现大众化后,高等教育的数量长期处于15%~20%左右,并不是直接指向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此时,高等教育“质的提高”取代“量的增长”而成为发展的主题。在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高等教育质量的本质仍然是:高等教育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和个人需要的程度。在高等教育初级大众化阶段中,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标准应该是适应性、多样性、发展性等方面的统一。

1·适应性:高等教育质量的本质属性。

高等教育质量体现为高等教育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和个人需要的程度、满足高等教育自身发展需要的程度上,因此,社会需要及其得到满足的程度是高等教育质量检验的标准,适应性是高等教育质量的本质属性。

哈佛大学前校长艾略特曾形象地指出:“大学为人民而存在,因此必须适应其变化的特点,高等学校是准确反映国家历史及特点的一面忠诚的镜子。”[2]他认为美国需要受过专门训练的领导人,这些领导人要能够管理复杂的现代社会;美国需要高等学校来培养律师、医生、工程师、地质学家和经济学家,由他们来控制和领导新的社会。他相信科学的进步,欢迎知识的扩展,希望能够找到一种途径能够立即把新知识纳入课程,加速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种领袖人才。因此,他主张通过选修制来改造大学,把新兴学科和社会所需要的学科引入哈佛大学,这就为美国高校改变培养目标、建立了与社会联系的通道。

对高等教育“需要”应作分析:(1)需要不仅仅是社会需要,还有学生个体需要和教育发展需要。高等教育质量最终要在社会检验中体现出来,通过高等教育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提高满足社会和个人需要的程度、满足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程度;(2)高等教育不仅要满足“今天的需要”,还要引导并不断满足“明天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说,高等教育质量反映出高等教育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满足“明确的”和“隐含的”需要的能力和程度的总和。

因此,世界高等教育问题专家纳伊曼认为,“惟一需要强调的是,当今和未来高等教育能否得到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和周围环境是否成功地取得了联系,是否与它要为之服务的社会、就业市场和劳动市场、使用其成品为自己利益服务的各集团成功地取得了联系。只有当高等教育成功地表现出它对地方社会、地区和国际社会是有用的,能够满足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的时候,它才能够得到发展,才能够成为群众性的教育。而在明天,它才能够成为普及的教育。”[3]

2·多样性: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的自然属性。

高等教育大众化需要且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因此,高等教育多样化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前提条件,也是一种必然的结果。高等教育的多样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等教育系统的多样化,即由多种类型、满足社会多种需求的高等院校构成了多样化的高等教育系统。例如,美国在传统的私立大学之外发展赠地学院的做法,就是通过在传统教育体制之外寻求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策略;又如,英国传统大学的标准高,政府通过发展“双重制”的高等教育体系来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对于那些没有希望按照规定速度完成学业的人,就不准参加这种竞赛,却为他们提供各种技术学院和种种进修学院,使他们有继续深造的机会。”[4]二是高等院校内部的多样化,在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高等院校既要有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多种功能,还要在培养人才的规格和形式等方面发挥多种功能,以适应学习化社会和终身学习的需要。

由于高等教育系统的多样性,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也应该是多样的,不存在一个统一的质量标准。世界高等教育大会(1998年,巴黎)通过的《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提出:“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要“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由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首先,不能用学术性作为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惟一标准,质量应该分层次地体现在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系统中。大学,不应该是统一的模式与标准,正如阿什比所认为的,“美国的教育质量千差万别,学士学位的标准多种多样。初看起来,这似乎是体制上的弱点,但从长远来看,这恰恰表明它对美国的环境具有很有价值的适应力。社会上所要求的合格标准,并不是学术上所力求达到的合格标准;学校所发的廉价证书,正像市场出售的廉价汽车一样,是有它合法市场的。这种市场在任何方面都未曾损伤优秀院校的质量。相反,胸无大志的学生被那些标准较低的大学吸收去了,正好可以保证那些享有国际声誉的学府的高标准。”[5]有人担心高等教育“扩招”必将导致高等教育质量下降,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用长期形成的精英高等教育的“学术性质量”标准来衡量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应用性质量”标准。第二,高等教育质量的地区差异,不存在适用所有国家和地区的统一的“国际质量标准”和“全国统一标准”。因此,高等教育质量的多样性是多样性的高等教育系统的自然属性,也是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的自然属性。

3·发展性:高等教育质量的时代属性。

高等教育质量观发展的三个阶段说明,质量的内涵与标准、人们对质量的认识处于一个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因此,高等教育质量是一种“发展性质量”,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

高等教育质量标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不存在一个既定的、永恒的质量标准。这是因为:(1)由于高等教育满足的客体需要是发展的,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已经体现出满足这种不断增长着的需求的能力,并将在满足新增需要的过程中获得发展高等教育的动力;(2)高等教育在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中,不能“预设”特定的模式和标准、以不变应万变,而是“用高等教育的多样性满足社会需求的多样性”,这种“以多对多”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面对瞬息万变的时代,高等教育只有预设好“准备的心态”,即以高等教育的改革对应社会的改革、以高等教育的发展对应社会的发展;(3)高等教育系统要迅速而灵活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就必须成为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能经常改变自身系统的结构。应该说,社会的迅速变化是时代的特点,但教育体系一旦形成就伴随着“惰性”,二者的不平衡,只有通过教育的变革去适应,并通过变革的教育引导社会的变革。

三、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认识与行动

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在高等教育数量大扩张的背景下,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也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

1·客观分析当前高等教育质量的现实。(1)高等教育数量与质量是一对基本的矛盾,交替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当前教育补偿性增长的特定时期,数量应该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也就是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主要任务是数量增长,努力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但我国的大众化目标选择是“初级大众化”,要综合考虑数量与质量的关系,不能以牺牲质量为低价;(2)我国是穷国办大教育,即使没有高等教育的大扩招,高等教育也是在低投入、低成本基础上的教育运行。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教育“质量不足”是个不争的事实。我们既不能用精英时代高等教育质量的标准来衡量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的质量,也不能借口高等教育质量多样化而忽视质量不高的现实;(3)借鉴世界“先发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和教训,走“有质量的数量发展”道路,一手抓数量发展,目标指向大众化,一手抓质量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贡献。

2·依法治教,确保教育质量提高。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依法增加对教育教学的投入。教育质量的提高必须有足够的教育投入来保障,在高等教育规模扩大的同时,要保证《教育法》规定的“三个增长”,特别是生均教育经费要及时、足额到位。要落实教育部规定的“学校学费收入中用于日常教学的经费一般不应低于20%,用以保障教学业务、教学仪器设备修理、教学差旅、体育维持等基本教学经费。学校要根据本校实际设立教学专项经费,加强对教学基础设施经费的投入,不断改善扩招后的办学条件”;二是依法加强对教育质量的评价。根据原国家教委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1990年),加强对高校教育教育质量的评估。建议:将高等学校办学基准的评估权归教育行政部门,将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评估权交给社会,两权分离,既调动了社会参与教育评估的积极性,也保证了教育质量的社会适应性。有条件地发展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中介机构”。

最近,教育部制定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共12条,从观念、教育投入、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育手段、教学过程、教学管理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定,是高等学校从教学质量抓教育质量的重要规定。

3·改革评价手段,加强质量管理。我国高等教育评价起步晚(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快,对教育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保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在指导思想上,重视终结性评价而忽视形成性评价;在评价内容上,重视办学水平等宏观问题的评价,而忽视教学等微观问题的评价;在评价重点上,重视评价指标所指向的具体内容,而忽视指标所应体现的整体性评价;在评价队伍上,评价理论落后于评价实践发展的需要;在评价方法上,重视定理分析而忽视定性的提示等。当前在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中要树立以下观念:(1)质量掌握在每一个组织成员手中,在高校,教师对质量有最终发言权;(2)质量不仅是毕业生的质量,而应体现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成长与改进,因此是全面质量管理;(3)“好的学校”是满足需要,“优秀的学校”是创造市场需要,这就是“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区别;(4)重视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将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统一起来,克服学校与社会对评价“好学生”上存在的明显差异。

4、用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对应多样化的社会需求。为了提高高等教育的社会适应性,进而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普遍趋势就是多样化。高等教育多样化有两个方面:一是高等教育系统的多样性,二是高等学校内部的多样性。这是两条路径相反的多样化的方式:“一条途径是把看起来有矛盾的各种教学设备集中在一个较大的学校里面或置于一个集中的行政管理之下(‘多科性大学’);而第二条途径则是采取范围较小的、富于伸缩性的、多种多样的学校类型,以适合当地条件下特殊群众的需要。”[6]我国高等教育多样化必须同时在原有的高等教育体制内和体制外实现“两种增长”,既要有保证高等教育“质的提高”的大学,也要有保证“量的扩大”的大学。

高中教育多样化篇7

【关键词】多样性教学;高中体育;方法;应用

体育教学是高中教学的重要组部分,其不仅是教学方向的重点,更是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和核心,学生只有拥有健康强健的体魄才能更好的参与到学习中去,所以新课改下体育教学的目标和教学方法是体育教师应该深刻思考的问题之一。新课改的发展是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忽视学生个性化发展,不注意素质培养等,因此在体育课上学生往往不愿主动参与,体育授课的模式和方法也过于死板,造成学生对体育项目不感兴趣,所以我们有必要对高中体育教学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此来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本文从多样性教学方法的涵义出发,论述了高中体育教学多样性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并详细的分析了高中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多样性教学方法的应用。

1多样性教学方法的涵义

多样性教学方法是依据教学任务和目标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等,采用不同的方法和多样的教学模式来完成教学的整个过程,其主要是把多种教学模式融入到教学中,以此来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知识结构学生的需求,这样可以极大的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达到了因材施教的目的,不但促进了体育教学的发展,还提高体育教学的层次和效果。

2高中体育教学引用多样性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2.1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

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也促进着教学模式和体制的多样化改革,因此高中体育教学应与时俱进,利用多样性教学模式来强化素质教育,这也是时展的需要,所以我们为了更好的发挥高中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在体育教学中应充分的利用多样化教学,帮助学生实现体育目标的个性化。

2.2有利于教学水平和学习水平的提高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和方法较为单一,长时间学习学生感到厌烦和无趣,体育成绩也得不到相应的提高,而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就可以打破以往的单一教学模式,教学中老师可以依据学生的个人特点和教学特点进行教学模式的改进,选取不同的体育项目和不同的教学模式来帮助学生进行体育学习,这不但促进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体育学习的水平。

3高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方法和组织形式单一

时下的高中生思想活跃、爱好广泛、崇尚自我,他们在体育课学习中已经不满足传统的教学模式,被动听课、整体学习的模式不能够完全的吸引学生,同时教学过程的体质训练较多,忽视心理教学的内容较少,造成学生不愿参与体育学习,这也严重的影响到了学生身心的发展。学生学习过程中没有体会到体育锻炼带来了喜悦感、个人价值感、存在感,造成课堂教学效果较差,最终导致学生体育技能水平的下降。

3.2教学目标的偏离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新教师会采用新的理念和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但在理念的理解和教学目标的实现上存在一定的偏差,最终形成了教学质量的下降和教学目标的偏离。例如:课上教学中的愉快教学理解为自由锻炼,成功体育理解为体育考试达标等等,这都引发了体育教学目标的偏离,体育教学要求降低的尺度过于随意,教材内容的的删减过多,导致教学目标得不到贯彻和落实。

3.3忽视个性化发展

教学中老师不太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不了解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实质性需求,忽视了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个性化发展。进入高中时期的学生自我意识逐步增强,他们的思维模式和主观意识变化较大,因此在体育课的学习上也有自己的看法和认识,但长期的应试教学模式一成不变,忽视了学生在体育学习的个性化发展,引发了学生对体育的厌烦,有的甚至丧失了体育兴趣,对体育学习产生了抵触情绪。

4多样性教学方法在体育课程中的应用

4.1多媒体辅助教学

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学习中,这是新时期下教学模式转变的关键因素。利用多媒体器材来辅助体育教学就可以弥补体育教学的不足,同时学生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下学习,不但培养了学习兴趣,还提高了教学水平和学习质量。例如在教授篮球运动时,就可以采用播放基础动作短片的形式,通过慢动作的播放,来让学生明白自身在投篮中的发力点、手形、腿与膝的发力角度、手臂的位置等。这是传统教学中不可比拟的,传统教学中教师不可以对每个学习的动作都一一做出纠正,而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就可以实现这一教学目标。

4.2根据个人体育爱好丰富教学内容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是严格按着教学大纲来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突出教学目标的实现,这极大的忽视了学生的个人体育爱好。教师在体育教学前应对学生的体育爱好项目和种类有所掌握,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来进行信息的收集,掌握学生的体育爱好后,从教学内容上结合学生的体育爱好,来进行体育课程的传授,这不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还可以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例如:在对铅球运动进行讲授的时候,可以结合乒乓球、羽毛球等其他球类运动的发力方式,以此来举一反三,满足学生对其他体育运动学习的需求。

4.3分组协作方式

分组协作方式学习是体育教学方式中的一种常用方式,在很多学科中利用这种方式进行学习的效果也较好。体育活动中把学生进行分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相互促进学习的氛围,充分的利用集体荣誉感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达到群体学习的目地。例如,在学习排球时,就可以根据学生的身高等特征,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通过教师对这项技能的讲授,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

【参考文献】

[1]桂成率.新课程理念下关于高中体育教学模式的探析[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09,6.

[2]邓征军.新课改视角下高中体育教学创新思维初探[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3.

高中教育多样化篇8

一、高校辅导员传统教育质量观的误区

在传统教育质量观的影响下,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成为衡量学生优劣的最主要标准,甚至是惟一标准。在这种教育质量观的指导下,辅导员都以学生的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他们会调动一切能够调动的资源,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手段来为教师教学服务。于是在许多高校就出现了辅导员的工作都以教学服务为中心,而不是以育人为中心的普遍现象:片面强调智育,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将智育等同于书本知识的灌输;重视书本和课堂,忽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教育质量观的偏差所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由此而造成了学生的畸形发展,使其缺乏必要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缺乏基本的劳动能力、审美能力、交际能力,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格格不入。

二、高校辅导员树立多元教育质量观的必然性

新时期,社会需求是多样的,各所大学的培养目标是多样的,学科门类是多样的,学生个性更是多样的,所有这一切都决定了所需要的教育质量标准的多层次、多规格、多样化。质量标准的多样化,实质上就是人们对高等教育的认识和要求的多样化。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高校辅导员确立一种全新的教育质量理念,它集中体现为以学生个性培养为核心的多元教育质量观。

1.精英型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决定了必须树立多元教育质量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步伐的加快,中国的高等教育正面临实现大众化的发展时期。“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前提是多样化,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要有多样化的培养目标和规格,从而也应当有多元化的教育质量标准”。实践证明,许多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国家其培养的人才是多样化、多规格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多元教育质量观指导的结果。中国在精英高等教育向大众高等教育过渡时期,在人才观上要有一个转变,即转变精英高等教育阶段的那种单一类型的以培养精英人才为目的的人才观,树立面向经济、面向市场的人才观。这样,教育质量观也要由单一的质量观向多元的质量观转变。高校辅导员作为高等教育者,一定要适应中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迈进过程中教育质量观念的转变。

2.社会的发展需要各层次人才决定了必须树立多元教育质量观。社会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也越来越多样化、多层次化。对于高等教育,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上,社会发展需要其提供学术型人才,同样也需要其提供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我们必须重建符合时代特色和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发展规律的、科学的人才观。针对各类人才的质量标准具有差异性、多样化的现实,衡量其人才的质量标准就必然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多元化的人才观,相应地要树立多元化的教育质量观,这样才符合时展的要求。

3.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决定了必须树立多元教育质量观。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与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践行科学发展观为主旨,系统阐明了为什么要加强和改进、如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献。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其本质和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具体到高校辅导员工作层面上,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提倡人性化、人格化的教育和管理。高校辅导员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多元的教育质量观,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价值理想、以坚持学生为本为价值标准、以追求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价值目标,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多元教育质量观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具体指导

1.由单单关注智力教育逐步向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发展的管理模式发展。在学生工作中,以“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为指导原则,逐步改变把学生作为管理对象、过多强调学生的共性,而不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不注意引导学生展示个性的传统思维模式;在工作中坚持以平等的态度、民主的作风、疏导的方法,了解、尊重、理解和关怀每一个学生,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感,塑造学生独立的人格,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满足并开发和培养其道德需求、心理需求、人际需求。改变以考试成绩定优劣,过分看重智育的发展,忽视德育、体育和美育等方面提高的做法,切实加强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审美教育。

2.以强化学生自主管理意识,重视学生主体性并实现高校教育的“价值增值”。在“以人为本、制度管理”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自我管理权利、尊重学生情感、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调动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主观能动性;在管理过程中一方面按照校级主管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严格管理学生;另一方面,可以将部分权力下放,将大部分日常的常规性管理工作交由学生去做,不必事必躬亲,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性得到有效发挥,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在自我管理中,发现自我,实现个体在各方面相比入校前均有“价值增值”。

四、高校辅导员多元教育质量观的树立

高校辅导员树立以个性培养为核心的教育质量观――多元教育质量观,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合时展和深化教育改革的根本要求。辅导员要从根本上实现这一大众化高等教育的理念,并以多元教育质量观指导具体学生管理工作,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与时俱进,实现教育质量观念的转变。思想观念是先导,辅导员的教育质量观是否与时俱进,能否跟上时展,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目前,对大学生个性化培养问题尚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究其原因,主要是对思想观念层面上的问题重视不够。因此,辅导员要进一步学习教育理论知识,与时俱进,推进教育质量观念的转变,树立适应时代要求的以个性培养为核心的多元教育质量观,并自觉地运用其指导自己的工作,探索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服务体系。

2.树立发展、选择的人才观。在多元化教育质量观的指引下,对高校辅导员来说,应该树立发展、选择的人才观。所谓发展,就是学生的全面发展,辅导员要把学生的思想品德、智力能力、创造性、个性心理等各方面整合优化,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应当有不同的多元的衡量标准,创造一切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谓选择,一是根据个性发展和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尽全能地给学生发展的主动权,尊重学生的自主精神,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二是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把学生的差异看作是可供利用开发的教育资源,进行分层递进教育,强调人人有才、人人成才。树立这样的人才观后,我们会欣喜地发现,原来许多被认为是“差生”的“坏孩子”,其实都是很可爱的,都是潜力无限的。

3.树立和谐的学习观。“和谐”源于协调和默契,表达“和而不同”的意思。宇宙万物间“和”与“不同”都是事物存在发展的重要条件与因素,任何事物在追求“和”的同时,都要承认“不同”,即承认事物之间的差异,然后通过“互济互补”在“不同”的基础上形成“和”,才能达到统一和谐,促进事物的发展。因此,我们首先要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差异和个性,对于学生的不同能力,应当给予同样的重视,允许学生在某些能力上有特殊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各类学生都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能力,获得发展。再者,我们要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一个人不可能脱离周围的环境而孤立地生存,任何一个人的发展,都离不开一个高度融洽的集体智慧发挥,只有集体中的每一个人都处于和谐的发展状态,大家同心协力,一起共享学习带来的乐趣,才能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从而推动集体的进步。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使他们学会在集体中如何尊重他人,发自内心的赞美别人,用尊重赢得尊重、用帮助得到帮助,从而形成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总之,我们就是要树立这样的和谐学习观:通过不同形式的学习,每一位学生不求一样的发展,但都要发展。

高中教育多样化篇9

【关键词】多样化教学模式大学体育教学改革融入

1前言

针对目前学生体质与健康状态持续下滑、整体体育素质不高的情况,我国教育部召开了关于增加学校体育工作的会议,意味了大学体育教学将进入新的改革当中,在目前大学生整体基数不断增多的情况下,增强学生体质,创新教学模式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人才发展中刻不容缓的一部分,针对目前大学体育教学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需要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以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大学体育教学的整体效果。

2教学内容的多样化

大学体育教育除了需要根据教育体系中的教学大纲来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之外,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增加教学内容,并且对传统落后的教学理念进行改变,以此来提高大学生的整体学习兴趣。首先,需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来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决定了学生的体育学习程度和学习方面,目前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来选择教育内容的方式体现以下:根据男女的差异来选择体育学习项目,对于女生来说,其优势项目包括健美操、排球等,而男生的优势项目在于一些对抗性和团队合作性较强的体育项目,包括篮球、足球等,针对这样的情况,体育教学需要结合这样的个性化差异,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在兴趣的支持下,学习效率会不断的提升,学习效果也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体育项目选择需要建立在所有学生完成基本学习任务的基础上来进行的。在另外一方面,针对我国女大学生的安全问题,体育教师可以在体育教学内容中适当加入一些女生自我保护和增强自身素质的体育项目,比如军体拳和一招制敌等内容,以此来提高女大学生在危急情况下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安全等级。急救教育也是目前体育教学改革下的一项主要内容,大学体育教师可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加入心肺复苏术和人工呼吸等急救方法,也可以结合体育活动的主要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急救教育,比如游泳过程中腿抽筋的急救措施等[1]。最后,在目前大学体育教育改革中,教师不应只注重运动技巧上的传授,也需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体育素质的培养,比如说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所进行体育教育项目的不同,进行相关的体育历史讲解或者经典比赛讲解,以此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的魅力,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

3组织形式的多样化

大学体育教育的组织形式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了体育教学的整体效果,从目前大学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来看,大多都是以班级为单位,采取分组轮换的方式来进行体育教学,在目前大学生数量持续增多的情况下,这样的组织形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便于教师的管理,但是从组织形式的规范性要求上可以看出,这样的组织形式体现出了“服从”和“集中”的教育管理理念,学生被强制性进行相应的体育活动,这样的情况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下,体育教育中需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提高学生创造力和解放思想的理念来对组织形式进行管理,教师需要在更大范围上给学生选择自己喜欢项目的空间,提升学习氛围的自由程度,以此来提高学生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双重发展,但是在这样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所谓的自由化组织形式并不是让学生进行自由活动,而是在一定教学目的的基础上上,进行自由化的管理组织形式。在另外一个方面,部分大学由于缺少对体育教育的重视,往往在体育课程安排上出现差异,具体表现在体育上课时间较少、组织不明确等,针对这样的情况,需要大学体育教师结合目前体育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和体育教学大纲的主要教学目标,来合理的对大学体育上课时间进行安排[2]。

4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方法的合理创新使用,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对教学效果进行改善,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学体育教育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都是体育教师讲解相应的体育技巧,然后使学生进行相应的训练,最后进行统一的考核,这样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枯燥,不能很好的使学生掌握体育运动技巧,体育教学使一项以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为主要学习内容的教学活动,其中体育技能的教学虽然比较重要,但是在目前体育教学的改革当中,不但需要对学生的体育技能进行培养,同时也需要对学生的体育素质进行培养,比如说在进行排球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教育的主要目的和排球的特点,在学生掌握基础排球训练方法的基础上,设置相应的小游戏,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或者是在长跑运动的过程中,在学生掌握长跑运动技巧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体育精神,这些体育素质的培养都能够帮助学生在之后的道路上越走越远[3]。另外是需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培养,在大学体育教学当中,涉及到的体育项目较多,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体育素质,使学生掌握良好的运动技巧,除了需要学生有着良好的身体素质之外,也需要学生拥有更加良好的心理素质,比如说在进行游泳训练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对水存在畏惧感,不敢下水训练,或者是在篮球教学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害怕由于激烈的碰撞造成身体受伤,不敢进行篮球训练,针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体育教师来对其进行心理教育,克服运动恐惧,从而进行更好的练习。

5结语

在大学体育的不断改革当中,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实现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以此来提高整体的体育教学效果,增加学生身体素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柯海宝.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中的多样化教学模式探讨[J].考试周刊,2016(74):9.

[2]任伟.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教学评价多元化模式建设研究[J].才智,2014(25):157~159.[

高中教育多样化篇10

韩国自二战以来,特别是从六七年代开始的经济起飞,一跃由世界上最落后贫穷的国家发展成为现代化的新兴工业国家,也因此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韩国根据自己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的特殊国情,实施了教育优先的经济发展政策;再加上当时国际上有利的发展契机,这使得韩国的高等教育得以迅速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为韩国经济插上了起飞的“翅膀”。韩国高等教育成功发展经验也因此成了各国高等教育所借鉴和学习的典范。

韩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

纵观整个韩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实际上就是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过程,是对全社会进行高等教育的普及过程。其发展主要源于二战后几次重大的变革,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二战后到六十年代末的高等教育。二战后,韩国得以摆脱日本的殖民统治,但却成了美国的安全军事同盟国,美国占领军针对日本殖民者在韩国实施的严格控制的教育制度,照搬美国教育模式,采取近乎绝对自由的教育制度;韩国政府当时也无暇顾及高等教育的发展,对高等教育采取了放任的态度。这在一定程度上激起了民间私人投资办学的热情,韩国高等教育得以迅速膨胀起来,尤其是私立高等学校迅速兴起,为私立高等教育在韩国的重要地位奠定了基础。这一段时期的发展已使韩国高等教育在量上初具规模,尽管这一时期为韩国高等教育在规模上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借鉴了欧美国家先进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与经验,但由于缺少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管理,且照搬西方的教育模式,使得私人投资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且办学质量也跟不上。到了六十年代,出现了毕业生供过于求,且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在能力和素质上的要求,所以在六十年代,进入了高等教育的调整期。政府开始制定一系列法规和政策,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对高等教育加以宏观管理和调整,如进行了减少文科、增加理科的科类调整;且更加重视对学校质的建设,而不是追求对学校数量的盲目扩张。总之,通过六十年代的调整,高等教育开始以经济发展为导向,为七十年代进入高速发展期打下了基础,但还显得不够成熟,没有自己的特色。

第二阶段:从70年代开始,韩国高等教育进入“高速发展期”。此时高等教育的发展开始更加紧密的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70年代韩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是推动高等教育发展最直接最根本的动力。经济的发展对社会成员在技术和专业水平上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专门的技术和科技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使高等教育又迎来了改革与发展的第二次浪潮,其中以汉城大学的综合化改革和实验大学的试行及大学特色的推行为改革最重要体现和成功示范。高等教育在总体层次结构、专业设置、课程设计、学分学制等方面都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学校规模也不断扩大,学生入学率也逐年提升;并且还创办了广播函授大学,以满足社会不同成员对教育的需求。80年代,随着韩国经济结构的转型与升级,对高科技和高技术的专门人才的需求就更为迫切,为此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高等教育的投资,也鼓励和提倡家庭对教育的投入;同时还开设了为培养专业人才而开设的开放大学。总之,七八十年代高等教育最显著的特色就是与经济发展紧密联系,高等教育最直接的目标就是培养经济发展所需的特殊人才。同时也促使高等教育逐步走向成熟,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朝着大众化的方向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但此时过分强调了教育的经济功能,而忽略了人文道德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阶段:90年代以来,鉴于适龄人口的下降和青年升学压力的减轻,韩国高等教育改革开始致力于建立向社会全体人普及高等教育的“多样化的终身学习社会”的教育制度,旨在向全体公民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培育终身学习社会,认可那些不仅在学校内而且在学校外获得的各种各样的学习经历;同时强调办学的自主化、特色化,同时也促进了大学管理从政府主导型向大学自治型过渡,高等教育在规模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大学入学率直线上升,到1996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高达60.3%,这标志着高等教育进入了真正的大众化普及阶段。在新世纪韩国高等教育发展提出的口号就是“质量就是一切”,在高等院校间引进竞争机制,加速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并继续沿着多样化、自主化、特色化的方向前进,进一步普及高等教育。使韩国高等教育不仅在规模上,而且在质量上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韩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特征

韩国高等教育在大众化的发展历程中,具备以下几方面最显著的特征:

第一:以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树立教育先行的观念。六十年代减少文科,增加理科的科类调整,70年代创办面向在职职工的广播函授大学和面向产业的两年制的“专门大学”;在80、90年代的经济转型期又创办了技术密集性产业所需高级技术人才的开放大学(产业大学)和建立“多样化的终身学习社会”的教育制度,这些均是以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变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的教育制度改革。

第二,以多样化的教育体制为保障,以满足社会不同成员对教育的不同需求,同时也满足社会对人才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与升级,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的热情也不断高涨,但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可能人人都选择相同的受教育模式,因此多样化的教育体制满足的人们的多种受教育的需求,进而也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的需求。70年代成立的广播函授大学,80年代创立的开放大学,使韩国的高等教育从校内延伸到校外,从单一的全日制教育方式转化为多样化的教育方式。90年代建立的自学学士学位考试制度和“多样化的终身学习社会”的教育体制,使韩国多样化的教育体制日趋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