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合规管理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0:23:58

合同合规管理方案篇1

摘要:备案效力建设工程施工合同

建设工程合同备案,是指合同当事人签订合同后,将合同送交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存档备查的制度,其是我国行政主管部门规范、监管建筑市场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保护发、承包双方的合法权益,规范双方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保证合同的严格履行,防止违法、欺诈等不良现象发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实践中,因我国没有统一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备案规范,各地实行不同的备案制度,一些地区的备案制度因其自身设计的问题,在发挥着行政监管、规范建设工程市场作用的同时,却在民事领域成为合同纠纷的潜在因素:部分省份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为贯彻备案制度,将备案内化为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的生效要件,并要求发、承包双方必须采用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但实践中,很多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双方虽采用示范文本,却未备案,其发生纠纷后,就会带来该合同因未备案是否生效的难题。

本文认为,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未备案是否生效,应该对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备案的效力作深入分析。合同备案,作为对民事领域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一种行政监管,其作用主要因其效力得以发挥,而其效力应该从行政领域和民事领域两个方面作探讨。

1、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备案在行政法上的效力

合同备案制作为一项行政监管制度,如果合同双方当事人不备案,必然导致行为人承担行政法上的法律责任。考察我国不同地区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备案制度,其内容主要有三:一是要求发承包双方签订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必须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二是规定备案程序,三是对不按规定办理备案手续,回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监督管理的行为进行惩罚的措施,以此来保障备案制在实践中得以施行。

备案的在行政法上的效力主要体现在第三项,即行政责任上。考察我国各地对违反合同备案制度的行政责任,虽在金额上有所不同,但均是以罚款作为行政责任的承担方式。以《黑龙江省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备案管理办法》为例,其第十三条规定,“施工合同文本、专业分包合同文本和劳务分包合同文本未按本办法规定报送工程所在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的,限期补办备案手续,逾期未补办的,按照《黑龙江省建筑市场管理条例》相应条款予以处罚”,而《黑龙江省建筑市场管理条例》第44条第9项规定,合同文本未按规定报送工程所在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的,责令限期补办备案手续,逾期未补办的,处以一万元至三万元的罚款。即当事人如果不对合同进行备案,须承担限期补办备案手续和1—3万元罚款行政处罚的行政责任。

其他省份或者地区出有相类似规范,可见,备案制度在行政法上的效力体现为对不报备行为的行政处罚。

2、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备案在民事领域的效力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备案是行政行为,其对建设工程施工合同这一民事行为本身的法律效力本不应有影响。但一些地方政府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备案管理部门为使合同备案制得以贯彻实施,在其提供给发承包双方的合同示范文本中,将备案规定为合同生效的条件,且要求合同当事人必须采用带有备案条款的合同文本。如XXX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的《XXX省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GF-1999-0201)》中明确写明“本合同双方约定并经当地建设行政部门备案后生效。”此时,备案条款设计的适当与否就会成为合同当事人纠纷的潜在因素。备案在发承包双方签订的合同中,究竟起什么样的法律效力,即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备案是否为合同的生效要件,对双方当事人的权益会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应将此种备案制度下的合同备案的法律效力作准确定性。

对此,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是认为,备案是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生效要件,一是认为,其不应作为合同的生效要件。

认为备案是合同生效条件的观点,主要是基于合同文义。无论出于何种目的,既然合同文本中已经明确确定备案是合同生效的有效要件,并且发承包双方已经将包括此条款的合同文本作为双方确定权利义务的协议,就意味着双方当事人已经同意将备案作为合同生效的条件,此备案应视为双方对合同约定的生效条件。如果双方未履行备案手续,则合同依法不能生效。否则,如果合同文本上的内容都不能得到实际执行,则合同生效是否生效乃至合同的履行在实践中就没有客观标准,签订合同文本就没有实际意义。

另一种观点认为,备案不应作为合同生效的要件。理由如下:

(1)备案不是《合同法》第44条规定合同生效的行政前置程序。

我国《合同法》第44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生效的,依照其规定。”也就是说,合同法在肯定合同自成立时生效这一一般情况的前提下,也承认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对合同生效所规定的行政前置性程序。如果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备案属于我国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前置程序,则此备案应该作为合同生效的要件。

分析此备案的性质,本文认为,其不属于《合同法》第44条规定的“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

首先,我国法律、行政法规,没有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应经批准、登记或者备案手续才生效的规定。备案作为合同生效要件缺少法律依据。其次,虽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的要求当事人必须采用的合同文本中有备案的条款,但此备案的要求不是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不符合《合同法》第44条要求的法律、行政法规这一法律渊源。因此,备案不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合同生效的要件。备案不能以《合同法》第44条的规定,取得合同生效要件的法律地位。

(2)备案不是当事人约定的合同生效条件。

从合同的表面文义来看,当事人既然已经选择将包括备案作为生效要件的条款的合同文本,双方就应该遵守合同的条款,将备案作为合同生效的要件。

但本文认为,应该认识到此备案条款的特殊性。

备案是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规范、监管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行政措施,其要求当事人签订合同后,要将合同提交相关的主管部门登记。其从性质上属于行政行为。而将其作为合同内容,并且作为合同生效要件,是一些地方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为了免当事人不按规定办理备案手续,回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监督管理,以此来保障备案制在实践中得以施行所采取的一种措施。也就是说,此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的合同文本是实现行政监管的一种方式。采用包括备案条款的合同文本是发承包双方作为行政被监管人必须采用的,比如《XXX省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备案管理办法》第四条规定,签订施工合同应当使用《XXX省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文本》,即当事人并没有选择使用与否的自由。也就是说,备案作为生效要件虽然出现在当事人签字、盖章的合同文本中,且作为合同生效的要件,却并非当事人本意,还可能与当事人真实意思相反,违反合同法的意思自治这一基本原则,从理论上讲,不应将其视为当事人约定的生效要件。

因此,备案在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中,不是发、承包双方约定的合同生效要件,也不应视为合同生效的要件。

由此造成一种实践与理论上的悖论:实践中,如果不认定备案在合同中的生效要件这一地位,则使合同文本确定的内容得不到实际履行,导致既使行政监管落空,又使合同条款缺少可执行性,其规定没有意义。而在理论上,如果认定备案的生效要件地位,实质上是行政机关在法律、行政法规之外又强加给当事人一个合同生效要件,其与合同法的意思自治这一基本原则相违。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本文认为,是一些地方的建设行政主管机关对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行政监管矫枉过正,其为达到建筑市场主体都对合同进行备案这一目的,将备案这一行政行为强加于民事合同中,使备案成为合同生效条件,进而要求合同的发承包双方必须遵守。一旦合同的发承包双方未对合同备案,既产生行政责任,又会导致民事合同生效与否的争议。其实质是行政行为对民事法律行为效力的越权干扰。

要解决此问题,必须对发生上述问题的地区的合同备案制度重新设计。

备案制度的目的是规范建筑市场,从其备案程序和内容来看,是对合同发承包双方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纠正,其制度设计初衷并不包括左右合同效力。考察国家及大多数省份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备案制度,都严格遵守这一目的,对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备案的程序、内容及行政责任作出规定。除此之外,并不对属于民事领域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效力做任何越权的规定。更没有在其提供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中规定备案的内容。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供的国家《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或者其他省份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都体现了这一初衷,只是规定“本合同双方约定后生效。”①即约定内容由当事双方自行决定,并未强制性的将合同备案作为合同生效条件。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备案制度是对民事领域的合同进行监管的行政措施,对其的违反,应产生行政法律责任,但备案不能作为合同的生效要件,决定合同生效与否。因此,建议国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各省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备案制度予以整顿,对存在缺陷的备案制度做出修改,使其不影响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效力,进而维护建筑市场的稳定。

合同合规管理方案篇2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档案管理;信息化管理;制度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生产结构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土地作为生产资料在遵循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情况下也随之发生自由承包或流转以解放生产力优化资源配置。因此,农村土地流转合同档案管理务必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以下简称《档案法》)及《档案法实施办法》为基础和指导,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寻找一种合法、合情的档案管理办法。

一、农村土地流转合同档案管理亟须规范化

土地是我国农村重要的生产资料,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农村土地流转现象越来越多,城乡建设频繁征占用农户承包地,农户土地承包状况时常发生变动,这就使得相关合同和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化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关系到切实维护农民的正当权益,另一方面有助于促进党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的落实与贯彻,事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维护保障。

调查显示,由于种种原因,当前许多地方农村土地流转档案的管理不够规范化,保护措施疲软,诸如:有的地方不能对相关合同和档案材料及时立宗归档,可能导致信息遗失;还有工作人员变动时对档案资料交接不到位,也容易造成信息遗漏和档案损失;再者就是传统的书面办公中存在的材料填写不规范、笔迹潦草等等。诸如此类显现出当前许多地方的土地流转合同管理没有跟上社会经济的发展步伐,不符合《档案法》的规定,更与农村土地承包管理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精神相悖,甚至带来实际的消极影响,给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工作带来重大影响。

二、如何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档案管理工作

各级单位要充分认识到农村土地流转合同规范管理的紧迫性,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探索契合当地实情的管理方式,加强责任意识和忧患防范意识,以期确保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为妥善解决农村土地流转和经营中的纠纷、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流转权益奠定基础。

1.普及档案管理法制知识,提升管理能力

档案管理必须全面依循国家的档案管理法制,要注意宣传法制知识。首先,要进行分级培训。对档案管理法制知识的了解要从基本知识到重点知识和案例进行全面化的分级培训,加深大家对《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档案管理条例》以及土地流转相关法律法规的理解和认识,促进各单位依法开展档案工作。其次,要保证档案员能够持证上岗。也就是说要在学习法制内容后进行全面的考核,考核合格后领取《法制培训合格证》,然后才能参加档案管理工作,这样一来就可以将法律学习培训纳入全员岗位培训内容,在综合培训中加强法律知识的培训,以增强全员的法律意识。

2.明确管理责任,严格依法归档

各级单位对土地流转合同档案管理有不同的针对对象和责任,明确管理权限和责任是规范管理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落实依法归档,才能保证档案材料不至混乱、遗失及其责任的相互推诿。比如,签订五年或五年以上土地流转合同的,必须一式五份,县、乡、村、当事人各存一份,还有一份由乡镇管理机构集中向当地综合档案馆移交备份实行一体化管理。另外,土地流转过程中生成的其他档案资料可以由形成单位依法保管,不得遗失。

一般来说,目前土地流转相关归档中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申请书、农村承包土地调整方案批件、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簿、土地承包情况汇总清册、土地承包经营权权属证明文件、现场勘界确认材料、公告材料、登记核准文件、登记台账、权属变更登记材料、登记发证原始材料、登记管理信息系统备份等交由县级人民政府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门归档保存;土地承包工作小组名单、承包土地调整方案、土地承包方案、土地流转委托书等档案材料,由村民委员会归档保存……唯有如此才能对号入座,责任由归,防止管理上越俎代庖造成混乱,杜绝责任追究中李代桃僵等不规范的事情发生。

3.严审档案质量,规范收集整理

传统的档案大多是手写体,其中不乏字迹潦草给工作带来困难者。所以在档案规范管理中,土地流转相关合同务必经过严审确保材料真实有效,要求数据准确、字迹工整、图谱易读,落款、日期及公章签字等清晰明确,具有可标识性和合法性;纸质合同档案要使用不易褪色或消失的中性笔用工整的楷体填写,纸张及装订要严格按照档案保护的要求,不易损坏和失散。

及时收集整理归档才能确保合同档案的准确不失。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责任到人,及时将合同信息及相关材料进行收集整理,完成归档。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私自处理抑或拒纳归档。为了便于检索和查询,合同整理归档后,应编制目录以备查询。

4.注意安全保管,完善信息管理

合同和档案的原始材料一般都是纸质媒介,如果遇到潮湿、水浸、燃烧等就会完全损坏,所以档案管理要切实做好安全工作,具体做法如下:(1)土地流转档案管理设置专橱,分专人负责,防止人为损坏、遗失;(2)做好各种防范措施,切实做好防虫、防火、防水、防化学药品、防污染等工作,防止非人为的破坏和损失;(3)不具有保管权限的档案盒材料应及时交由相关法定部门进行保管,不具备保管条件的单位,应及时完善条件或暂交由上级部门协助保管。比如,县、乡(镇)两级档案须依法在保管一定期限后及时、完整地向县级国家综合档案馆移交。

以上是笔者对农村土地流转合同档案规范化管理必要性的认识及策略要点。笔者认为档案管理除了科学、合法的管理制度以外,我们还要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尤其要加大对乡(镇)和村级档案工作的指导督查力度,防止土地承包档案损毁和丢失。对档案管理不善和违规反纪行为要依法追究民事或刑事责任。

参考文献:

[1]南京市档案局.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档案管理[J].兰台世界,2010(09).

[2]房山区经管站.“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座谈会”典型材料之一:房山区认真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加强承包合同规范化管理[n].中国农业信息网,2012-02-01.

合同合规管理方案篇3

在合同监管的众多制度中,备案作为合同格式条款监管的一项重要制度。对促进格式合同提供方规经营,保护消费者利益、净化消费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文试通过对合同格式条款备案性质及作用的分析,寻求完善合同格式条款备案制度的方法和途径,从而真正实现平等主体间的自由公平和消费市场的更大透明。

一、合同格式条款备案的法律构成

狭义的合同格式条款备案,是指合同格式条款提供方与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消费者,在订立合同且采用格式条款时,应当在合同订立之前将合同文本报备案。广义的合同格式条款备案,不仅指报备案行为,还包括建议修改、公告等多个环节。

目前,上海地区合同格式条款备案工作的主要依据是《上海市合同格式条款监督条例》第十一条、第十七条以及《上海市合同格式条款备案办法》的相关规定。根据上述规定,对狭义的合同格式条款备案,我们可以做如下具体界定。

(一)合同格式条款备案的申请主体

根据《上海市合同格式条款监督条例》第十一条规定,合同格式条款备案的主体为合同格式条款的提供方。虽然合同是由双方当事人共同缔结,经双方确认方可生效,但是由于合同中的格式条款属于预先拟定,在使用时也不与相对方协商,因此该备案义务应由合同文本的提供方承担。

(二)合同格式条款备案的对象

《上海市合同格式条款监督条例》对需要备案的合同格式条款作了限定,即并不是所有含格式条款的合同都必须备案,而是仅对七个领域的合同格式条款作出重点规制。在这些领域中,提供合同格式条款的一方在信息获取、经济地位等方面均占有一定优势。因此,为避免提供方利用合同格式条款侵害消费者权益,此七个领域的合同格式条款成为必须备案的对象。

(三)合同格式条款备案的内容

目前,法律法规对合同格式条款备案时需要记录的信息没有明确规定,但是《上海市合同格式条款备案办法》第五条规定了备案时需要提交的具体材料。在实务操作中,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从合同中提取信息,这些信息要素大致包括合同双方的基本信息、价款或者报酬、违约责任、解决争议的方法等。

二、合同格式条款备案的法律性质

合同格式条款备案制度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商品或者服务的提供者进行规和管理的重要制度之一,可以说是合同监管的有效手段。因此,准确理解合同格式条款备案的法律性质,将有助于更大限度地发挥它在合同监管中的作用。要想确认合同格式条款备案的法律性质,就要分清它与行政许可、行政登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一)合同格式条款备案与行政许可

我国《行政许可法》第二条规定,“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依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可见,行政许可是一种事前控制手段,其本质表现为审查、核实相对人是否具有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权利资格和行使权利的条件,其依据来自于法律、法规、地方性法规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规章。备案往往是政府为了行政管理的需要,将不宜行政许可但必须管理的事项纳入备案制度,是一种事后监控手段。与行政许可不同的是,合同格式条款备案审查的对象是行政相对人提供的格式合同的具体内容,对行政相对人的权利资格并无审查。可见,合同格式条款备案不属于行政许可的畴。

(二)合同格式条款备案与行政登记

所谓登记是指法定行政机关根据相对人的申请,就其权利享有状态进行核准,并将该事实记录在册的行为。人们通常在两种意义上使用登记概念,即创设法律自由的构成性事实和证明特定主体拥有某种法律自由的证据性事实。另有一种特殊登记是指登记机关只要求如实登记有关信息并不设定特定标准的登记,这种登记具有披露信息的作用。第一、二种登记分别被认为是许可式登记和确认式登记,第三种登记则被认为是备案式登记。合同格式条款备案与第三种登记类型较为相似,但并不能完全等同。它亦审查相关信息的合法性,但对违法内容仅作修改建议。对拒不执行的行政相对人予以公告。再无其他行政强制行为或者行政处罚行为。

可见,合同格式条款备案的根本性质是履行社会管理职责的行政管理行为。它既不赋予行政相对人某种权利和资格,也不确认行政相对人是否拥有某种法律自由,其主要意图在于收集格式合同所拟定的有关信息,如实登记、披露信息。它对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义务并不产生影响,亦符合行政指导以劝告、建议、提醒等方式实现行政管理目的的法律构成。

三、信息披露制度在合同格式条款备案中的运用

合同格式条款备案制度作为行政指导的一种。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履行社会管理职能、有效监管合同违法行为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从上海地区备案工作的实践效果来看,正确看待合同格式条款备案的作用,不能仅关注登记备案的行为,更应关注建议修改、公告等行为的效果。这些具体环节构成了相对完整的合同格式条款备案制度,并在合同监管实践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凸显行政指导效能,满足监管需求

所谓行政指导,是指行政机关在职责围内运用指导、劝告、建议、提醒、调停、号召等非强制性手段引导行政相对人行为,以达成一定行政目的的行政管理行为。在合同法律关系中,合同当事人中的一方往往因为在经济和技术上处于弱势,被动接受对方提供的合同格式条款或者落人合同陷阱。建立合同格式条款备案制度,就是通过建议、提醒的方式,及时纠正格式合同的不合理之处,指导格式合同提供方规经营,弥补事后监管的不足。

(二)发挥信息公开优势,降低行政成本

通过合同格式条款备案,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主动提醒交易中处于强势地位的一方,保证合同内容的合法性,对不符合规定的条款及时予以纠正。充分利用公告制度,促进公众参与到监督中来,增加公众对违法合同的知晓度,有效避免市场交易中合同违法行为的重复出现,合同监管机关也可免于陷入无休止的规、查处的事务性工作之中,从而大大降低行政执法监管的成本。

合同格式条款备案制度在预防合同违法行为、规合同秩序、正确及时掌握消费市场动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格式合同提供方主动备案意识不强或者虽经备案但仍使用不规合同的情况亦有发生,这些都会影响备案的实际效果,因此合同格式条款备案制度仍需完善。笔者认为,要想完善合同格式条款备案制度,可以充分发挥公告的信息披露优势。

信息披露制度保障了广大消费者的知情权,是消

费者权益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消费者权益保护不仅关系到市场的规和发展,而且也关系到整个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消费者相对于格式合同提供方,信息不对称、经济实力较弱,处于弱势地位,需要重点保护。从消费市场的发展历程来看,保护消费者利益,让消费者树立信心,是培育和发展市场的重要一环。

目前,上海地区的规性法律文件对信息披露制度有所规定,《上海市合同格式条款备案办法》第十三条规定:“提供方在收到《修改通知书》之日起十五日内拒不修改的,市局可以将该格式条款及其提供方的有关情况向社会公告。”该条款对信息披露的主体、围、对象作了必要的规定。但是对于信息披露的载体、需要披露的内容并未作具体规定。因此,笔者认为,对信息披露制度在合同格式条款备案制度中的运用,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完善:

第一,适当扩展信息披露的围。《上海市合同格式条款备案办法》规定了应当向社会披露信息的围,即格式合同提供方在收到《修改通知书》之日起十五日内拒不修改的,市局可以向社会公告。事实上,格式合同提供方在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提交备案申请后,在收到《修改通知书》后,一般都能立即予以修改,因此需要公告的情况并不多。更为普遍的情况是,在交易过程中,提供方虽使用格式合同,却并未按照规定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备案或有些格式合同提供方在订立合同时并未采用经过备案的格式合同,这可能会使合同格式条款备案的效果无法显现。因此,对于这种情况不妨考虑列入信息披露的行列,对此类违法行为进行约束。

合同合规管理方案篇4

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档案;管理;措施

档案管理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基础工作,也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支付和参合农民费用报销补偿的重要依据和凭证,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档案管理工作是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安全和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关注民生、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新型农业村合作医疗档案管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管理内容更加繁杂,管理手段更加多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档案管理工作也随之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发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档案的作用,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档案管理方法,运用多媒体技术加强档案管理工作,是摆在档案工作者面前的课题之一。

1新农合业务档案的规范化整理

1.1分类与整理。根据有关规定:“社会保险业务档案分类应当按照社会保险业务经办的规律和特点,以方便归档整理和检索利用为原则,采用‘年度一业务环节’或‘年度一险种一业务环节’的方法对社会保险业务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并及时编制归档文件目录、卷内目录、案卷目录、备考表等。”这可以从以卜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1.1.1分类方法。分类采用的是“年度一业务环节”或“年度一险种一业务环节”的方法,在实际工作中,每个“业务环节”要么是由若干个“问题”所组成,要么某个“业务环节”就是某个“问题”。比如参保农民登记业务环节是由参保登记、变更登记、信息录入等问题所组成;参保人员登记业务环节是由乡镇人员办理参保、基本信息变更等问题所组成。

1.1.2整理方法。即可以采用“立卷”的方式,也可以采用“组件”的方式。在整理时,如果按照“立卷”的方式,就应该逐件编号并编制卷内目录,体现案卷内每份文件内容;如果按照“组件”的方式,就应该在每一份登记表首页上端加盖归档章,并编制归档文件目录。因此,在具体选择整理方法时,一定要保持整理方法的一致性与正确。

1.2保管期限的划分。根据相关规定:“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的保管期限分为永久和定期两类。定期保管期限分为10年、30年、50年、100年。”这将更加有利于对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的鉴定与管理;由于地区之问经济发展水平不尽相同,有些业务档案文件材料的名称各地有所差异,其归档范围在各基层单位中也各有不同,所以需要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贯彻落实好新规定厂

2强化培训提高档案人员素质

新农合档案管理工作经过几年的实践,结合各定点医疗机构的工作实际,从临时档案保存、整理、归档等制定出科学、明晰的档案管理工作流程;各定点医疗机构把新农合档案管理工作列入重要工作内容,认真落实新农合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明确保管责任人,但是由于人员专业水平限制,制约了新农合档案工作的顺利开展,尤其是最近两年新农合工作基本都是用计算机操作,电子档案信息内容的数字化、文档处理的一体化、电子档案保存的技术化、开发利用形式的多样化,要求档案人员必须从杂业型向专业型转化。因此,必须加强档案教育培训,不仅要加强档案业务培训,而且要进行计算机技能培训,提高档案队伍的计算机技能和电子档案管理技能。要通过多种形式对新农合档案人员进行业务知识、数据库知识和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培训,开展专门性的实践,提高新农合档案人员的信息化整体素质,使新农合档案工作人员能够快速掌握电子文档管理的基本概念、技术和方法。同时,针对电子文档技术发展更新快的特点,要抓好专业技术骨干的理论、研究和指导能力培训。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努力,从整体上提高新农合档案工作人员应对电子文档管理新仟务的能力。

3规范新农合档案的建档标准,完善管理制度

3.1制定和完善能真实、全面反映参合农民基本信息的登记制度。每一笔参合农民补偿记录就是一份档案。所以,这个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事关参保农民受益补偿的公开性、公平性和可操作性。因此,各级新农合管理部门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规范新农合档案的建档标准和内容。档案应一式3份,分别由县、乡、村保管。

3.2各级新农合管理机构,要配备档案管理人员,明确职责,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落实相关资料收集、整理、立卷、保管、归档等侧侧〔务。同时,要按照档案管理要求,建立档案室,配备标准的档案库房和保护设备,妥善地保护好新农合档案。

3.3要强化新农合档案的规范化管理。新农合档案管理应严格按照国家档案局8号令和黑龙江省档案局、黑龙江省卫生厅联合下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档案管理办法(试行)》等有关规定,档案管理人员要做到归档文件收集齐全,分类清楚,保管期限划分准确,卷内文件排列有序,编目登记清晰,装订整齐美观。

4切实加强管理和督查,促进合作医疗工作规范运行

4.1规范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管理,管好用好农民的保命钱,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组织,设立办事机构,落实专职管理人员和专项工作经费,并统一规范了合作医疗相关规章制度和各类表格,明确从参保农民医药费票据的收集、登记、审核、测算、审批到补偿各个环节具体工作要求。按照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的要求,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重新修订或补充规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细则或管理办法,提高合作医疗保险的抗风险能力和管理水平。

4.2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档案管理。定点医疗机构评审档案、签订协议等等,对于少数定点服务机构不规范的服务行为,限期整改,整改不达标的取消定点资格的档案都要妥善保管。

合同合规管理方案篇5

关键词:医疗设备合同档案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9文献标识码:a

医疗合同档案是记载合同履行全部情况的文字资料,对医院的生存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合同档案不仅在于收集整理和保存利用,更在于“察往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合同档案在医院采购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日显突出,加强合同档案管理工作,已经成为医院档案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随着许多高新技术医疗设备的引进,医疗服务质量和诊断水平的提高。医院采购管理工作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科学、规范、标准的合同档案管理是采购管理工作的可靠保障。这些档案的形成清楚地反映出采购过程完整的经济活动,真实地记录了医疗设备购置的历史,在整个医院的档案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医疗设备合同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一)现实凭证作用

分析研究《合同法》我们可以发现,合同档案最突出也是重要的特点是要依据凭证性,也就是说依法订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的约束力。合同的订立、生效、履行、变更以及权利义务的转让、终止、违约、责任等等,都必须完全地、唯一地依据合同档案,否则,就要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1]。医疗设备合同档案是处理医疗设备纠纷的依据。医疗设备管理中,难免发生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技术资料的丢失、购买后质量不好或缺件、不按操作规程使用损坏设备或配件、经济效益发挥不好等。这些问题要明确责任进行处理,就必须依据医疗设备档案中的材料,按制度进行分析和落实责任。这样才能使管理水平逐步提高,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因此,在医疗设备采购中,合同档案不仅是对合同订立双方的凭据,也是医院内部协调的凭据。不同的职能处室收集不同的合同档案资料,承担相应的职责,在合同订立和后期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责任追究,就需要通过合同档案来细化和评判。

(二)转化参考作用

合同档案可以为医院再次购置同品牌同型号医疗设备及领导决策提供历史依据,将合同档案转化为重要的经济信息,从而降低设备购置和维护的成本,争取在采购谈判中的有利地位。在采购招标过程中,经常能遇到供应商报价高的问题,而这时合同就成为我们的有利参考。医院采购的历史合同、兄弟医院的购买价格和配置,都是我们谈判的有力依据,使医院在采购过程中节约大量的资金,保证以最优的价格购置需要的设备。

(三)潜在预备作用

当医疗设备突然出现故障时,为工程师判断出现故障的原因和维修提供参考,减少判断和维修的时间和费用。在医疗设备招标采购时,我们会依据设备的情况,在合同中订立相关的补充条款,例如重要零配件的价格、相关的服务、后期维保的费用等,这些对于我们今后在设备使用过程中有很大的帮助,能够最大程度地保证机器的正常运行和病人的正常诊疗。

二、合同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风险

(一)合同的规范化

合同是合同档案管理的主题,一份合同是否能够发挥它的重要作用,最根本的在于合同的订立是否规范,是否能够在现实的经济活动或买卖过程中起到凭证作用。现在的医疗设备购置合同,很多都存在不规范、不严谨,或有不平等的霸王条款等,这样的一份合同在法律意义上,很难体现它重要的凭证作用。医院作为医疗设备采购活动中的强势主体,在合同订立时具有一定的主导作用,这往往会使订立合同的双方无法保持平等的地位,这是目前医院在订立医疗设备采购合同时可能会存在的问题。

(二)档案资料收集的完整性

对于医院医疗设备采购来说,合同档案的收集是档案管理中最难的。合同档案管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买卖双方签订合同后就完成了所有档案资料的收集。医疗设备采购的合同档案管理包括:医疗设备的申请、审批,采购的调研论证,设备招标参数及与招标有关的一切资料,采购合同,验收单,技术资料,这些组成了一套完整的合同档案。而在实际工作中,有可能由于疏忽或随意,使得合同档案资料的收集不完整、有缺失。一般医院大型医疗设备采购项目的合同档案在收集方面比较重视,对于常规医疗设备合同和零星采购设备合同的档案收集则不太重视。此外,有些医院根本没有将医疗设备采购合同列入当前的档案归档管理范围,使得材料游离在医院档案室实际的管理范围外,也导致了医疗设备合同档案的缺失和不完整。除此之外,在合同收集中另外一个问题是在审核、审批、签署的过程中,因为类别和性质的不同,各种档案在办理的时候经过了不同的承办部门,存在着各种不同的承办问题,需要在承办的连贯性和一致性上有所提高。送交所有责任方,最后签署,合同的收集才完毕[2]。

(三)缺乏专职档案管理人员

基于医疗设备合同档案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就需要有专职档案管理人员和档案室,这样更便于合同档案的管理。但是由于采购部门繁重的采购工作,无法安排专职人员来进行管理,合同档案的保存也没有固定的档案室,这对于医疗设备合同档案的保管和维护有一定的风险,长此以往可能会导致资料搜集的不完整甚至是资料的缺失。

(四)档案管理信息化程度低

目前的合同档案管理还停留在普通的纸质管理阶段,保存过程中容易有丢失,且纸质文件的保存要求较高,需要有专门的保存场所。有些通过对纸质文件的扫描,将文档进行保存,方便查询。但随着医院信息化的发展,纸质文件的保存已经跟不上现代化医院发展的脚步,医疗设备合同档案管理的低信息化程度不能满足医院后期发展的需要。

三、关于医疗设备合同档案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纳入正常档案管理范畴,规范医疗设备合同档案管理

将医疗设备的合同档案管理纳入医院的档案管理,才能使它得到足够的重视。医疗设备合同档案的特殊性,使它在整个医院的运行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因此,重视并严格管理好医疗设备合同档案是医院发展的重要环节。

除此之外,制定完善的医疗设备合同管理制度,明确合同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包括制定合同的签订和履行制度、变更与解除制度、合同纠纷处理制度等,是合同档案规范管理的重要保证。医院只有制定医疗设备合同管理制度和配备专职合同管理人员,才能保证医疗设备合同的合理、合法及实现合同集中管理,才能实现合同档案齐全收集及规范管理,减少资料缺失和遗漏的问题发生。

(二)合同档案资料的收集要全面、准确、及时

通过对合同档案形式与内容的规范性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人们对合同档案的全面性与准确性的要求较之于其他种类的档案要高得多。这就要求档案管理人员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了解合同的办理状况,保证不遗漏与合同有关的档案材料,能够准确、有力地反映当事人的合法权益[3]。医疗设备合同档案需要了解医疗设备的相关政策法规,收集相关的资质证明材料,以保证购买医疗设备的合法性、合理性。基本医疗设备资料有医疗器械注册证、供应商及生产商的资质、授权,特殊医疗设备还需提供计量证明、压力证明等相关资质,这是医疗设备合同资料的特别之处。及时性,也是合同档案资料收集的要求。合同本身是具有时效性的,因此合同资料的收集也需要及时,及时收集资料,及时整理归档,才能使合同档案完整,并为以后的工作提供依据和参考。此外,档案管理员应当加强与相关职能处室之间的沟通交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了解不同职能处室合同档案资料的产生情况,避免遗漏;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医疗设备合同档案的收集工作,着眼于全局,做到未雨绸缪。

(三)运用信息化手段管理医疗设备合同档案

运用信息技术科学地管理医疗设备合同档案,实现医疗设备合同档案数据采集自动化、档案管理规范化、流程化,还可以解决原有档案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纸质合同档案收集不完整、归档不及时的难点问题,解决管理模式与利用需求的冲突问题,解决档案管理手段落后的问题。目前,我院运行的合同管理系统,是针对合同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包括合同内容、签订时间、付款信息、合同附件信息等,相较于传统的纸质资料,更便于查询、统计,而这就是信息化给管理所带来的便捷。在医疗设备合同档案管理中,使用信息化管理,将更大程度的确保档案内容完整、利于档案保存、方便档案查询,使得档案管理人员更便于进行档案管理。

合同档案管理是合同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

医院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维护医院合法权益的有力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为医院的经营决策提供依据,有利于促进医院的发展。随着经济生产和人们生活对医疗需求的增加,医院合同档案管理工作的内容不断增多,管理工作变得越来越复杂,大大提高了医院合同档案管理的难度[4]。这就更需要全面了解合同档案管理,采取科学的管理措施,实现高效、完整、科学化、信息化的合同档案管理,才能充分发挥合同档案的重要作用,为医院的良好发展奠定基础。当前,新的时代给档案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总之,机遇与挑战并存,基层的档案事业发展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我们在做好日常归档工作的同时,还应当积极思考,从提升档案服务效率的角度出发,不断地用实际行动去检验、去反思,寻找档案最佳的管理、利用方案。

参考文献:

[1]田振英.论合同档案管理[J].机电兵船档案,2015(5):49-51.

[2]吴鹏举.医院合同档案的建立与管理探析[J].管理观察,2014(31):55-56.

合同合规管理方案篇6

一、档案管理现代化的特点

传统的档案管理是依靠纸质管理为主要手段的。档案管理的现代化也是相对传统档案管理说的。传统的档案管理耗时、费力,占用了大量人力物力;现代化的档案管理体系是以信息化为主要特征,以计算机网络为手段的管理体系。现代化的档案管理最大的优势就是灵活性强、易储存。另一方面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可以将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编目、排架、统计等环节通过科技化手段进行监控,并实现电子智能化的计算机管理。它还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档案资源信息化。它是通过信息、技术促成档案管理领域的创新,通过信息系统加工和计算机网络的传输实现档案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效开发,实现档案资源的社会共享。信息化是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核心。在信息化的今天,各类信息资源相互充斥,对它们进行合理的整合共享成了当代档案管理的一个重点。

(二)档案管理的无纸化和虚拟化。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是通过虚拟的网络技术实现的,管理对象不再是纸质文件,而是利用网络的存储功能来完成档案管理的各个环节。过去我们用手工方式收集、整理档案资料,不仅工作量大而且繁琐。而今实现管理现代化我们可以利用网络的动态、易变,操作方便等优点,不必再去一张纸一张纸、一个文件一个文件的查阅,通过浏览网页查询既便利,资源又丰富,这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成本,而且降低了资源的利用,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三)档案管理的标准化。档案管理便于查阅和共享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而这个标准在当代档案信息的共享与资源的沟通依赖更强,这些都需要制定和建立各种档案管理标准来实现。

二、档案管理现代化对档案管理人员的要求

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已不再是纸上谈兵,其已经融入了我们平常的档案管理工作中,为了适应不断发展的现代化档案管理的要求,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提高对现代化的认识。提高现代化的认识不只局限于档案管理的现代化,需要我们提升到整个时代现代化的高度。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应档案事业的新发展。随着政府网络化的建立,要求我们档案管理部门跟上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步伐。要牢固树立服务观念,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围绕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群众对信息的需求,不断开发信息资源,以更好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提高认识还要求我们逐步改变传统的档案管理思维模式,通过改变以往被动收集信息资源为主到通过网络收集资源的工作方式,加大档案管理各环节的工作力度。我们要树立严肃的职业道德观念,牢固树立法制观念,明确哪些资料可以公开,哪些资料需要保密,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处理,认真落实各项档案管理规章制度,做一个合格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

(二)加强软硬件建设的力度,进一步丰富各级档案馆的馆藏。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一是必须有一套适合现代化档案管理的软硬件,从设备技术的先进性、成熟性、经济性和可靠性并结合自身应用的目的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档案管理设备。引进合适的软硬件产品的同时,还要不断培养并引进既懂档案管理又能熟练使用高科技产品的复合型人才。设备是为人服务的,人是使用设备、管理设备的主体,所以要求各级档案管理部门切实做到以人为本,以高科技为手段,实现档案管理的程序化、规范化、信息化和现代化的目标。二是要进一步丰富并优化各级档案馆的馆藏,确保应进馆的档案依法接收入馆,逐步实现馆藏档案资源的优化配置。资源丰富与完整是我们档案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核心,完整的资源才有利用与共享的价值,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三)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档案资源的网络化、信息化,信息运作的高速化,需要我们有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来操作。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首先要培训现有档案管理人员使其具有现代化设备设施的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培训要采取各种形式,做到有针对性,实用性。严格制定各种培训方案,保证培训方案的切实可行,针对不同岗位的档案管理工作者,进行适当的培训,提高他们计算机理论水平,应用水平,突出不同部门的各自特点,做到培训内容与实际相结合,学为所用。其次,加大综合型人才的引进。现在复合型人才比较缺少,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引进既懂专业知识,又能熟练掌握档案管理程序的人员。创造并完善竞争机制,加快档案管理者的知识,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更新。最后,合理的优化配置相关人才,将人才按不同专业,以及他们各自的特点进行合理配置,将各类人才放在最合适的位置上。合理配置人才的同时,关心他们的生活,关心他们的工作动态,思想情绪变化,保证他们的福利待遇,使他们能安心,积极有效地进行档案管理工作,让他们在最适合自己的档案管理岗位上做出更大的贡献。

合同合规管理方案篇7

1.高校合并整合后档案管理工作所存在的问题

1.1立卷归档的问题

各所高校在合并整合之前已进行了归档的立卷,而且因为有相应的管理制度或管理人员的保管,基本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而关键是在于合并整合期间,涉及到很多部门还没有立卷归档的文件材料,再加上人心的一些变动,部分正常工作无法根据规定进行办理,这样就会给档案资料收集带来不小的问题。一些具有责任心的工作人员会将未立卷的材料进行收集、整理、安全储放,但一些不具责任心的工作人员可能就不会对工作进行处理,给档案的完整性造成影响。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有:合并整合时期组织在管理上的不足;部分档案工作人员无责任心;由于合并整合所要涉及事务过多,对档案工作有所忽略。

1.2档案集中管理问题

根据相关规定,为了方便各项工作的开展及档案的积极提供,学校各个部门以及类别的档案要统一进行集中式管理。这样就要求合并整合后,高校要将档案集中管理。但是,实际情况却是合并高校的组成学校因为在地理位置上的不同,再加其他多种原因,几乎无法做到统一的集中管理,仍是采用分校区管理的方式。在这样的情况下,合并整合高校面临教学硬件配备、学生住宿保障、资金管理等很多问题,所以档案工作更会被延后。

1.3构建档案网络的问题

高校合并整合之后机构会进行重新的调整,人员的划分也有了变化,原来档案分管领导以及工作人员可能会随着合并后出现岗位变动。同时,在合并之前经过努力构建的档案网络也变得没有用处,新档案网络构建因并校后分校办学、管理分散等原因无法一时促成。造成这问题原因在于学校地址的分散再加上档案工作不受到重视所引起的。

1.4档案排序及重新整理的问题

合并高校多数是2个或以上规模相近的、类别接近的院校所合并而成。但因为学校间创建时间或从属关系的不同,每个学校的职能都具不同之处。各个学校之间的档案类别的设置、编制、排号等也不同,这样就导致了档案在排序和重新整理上存在一定的问题。此外,合并整合后,档案管理也存在着体制不统一和手段多样性的问题。例如,原各个校区的档案有的是执行集中式管理,而有的则是分散式管理;有的校区档案部门已配有管理软件,而有的还是手工管理等等。这些问题都给合并整合后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开展带来很大的问题。

1.5档案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因为在合并之前,每个学校的情况不一样,存在着档案工作人员业务水平、工作能力、思想情况上的区别,这样会给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一定困难,同时制约并影响了其整合、创新。档案包括自然、人、社会,包括了过去、现在、将来,所以,档案管理人员只有档案专业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同时还要掌握好例如文献学、历史学、编研学等学识。整合合并之后的高校非常缺少这类综合型的档案人才。

2.高校合并整合后档案管理工作的三步骤

2.1浅层整合

在高校进行合并早期主要在行政管理部门的指导下实现学校的机构、制度、财务、领导、规划的统一。此时期的特点在于参加到合并的高校仍是独立办学体,在干部职级、从属关系、人事关系等都保持不变。档案管理工作的浅层整合指的是参加合并的高校为独立实体,职能未有变化,所以仍是以自身为单位进行管理。

2.2深入整合

实质性合并阶段的特点指的是参加合并的高校其相对的独立性被瓦解,统一由高校主管部门进行领导,取消原来各个高校的法人地位。合并整合后,新学校对于全校的人财物执行统一管理,校长是学校的唯一法人代表。原各个学校职能从全面管理转变成单一科研、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深入整合主要批指的是原合并前的各个高校不具有立卷成档的条件,由新合并学校取代,同时形成新的档案全宗。这一时期的改革力度是是非常大的且工作量重,还会影响到全校各部门以及所每一个人,这种变化是内部机构调整及人员方面的变化,学校基本职能未生根本性改变。

2.3核心整合

核心整合主要指的是面对新管理形势与学习的规模进行档案管理工作的管理观念、组织、制度、方式上的创新与调整。针对合并整合高校特点,档案整合时要注意对实质性合并阶段所产生的问题进行处理(包括全宗调整、检查错漏、重归等)。同时,还要注意组织档案的馆藏,以全宗作为基础单位进行分类、编目、上架。

3.加快并促进合并整合后高校工作的实质性融合对策

3.1明确新档案管理思想

(1)构建科学档案管理思想。档案管理思想是高校管理工作的精神表现,主要体现在档案活动的工作主体对管理工作规律的掌握,但这并不是完全不变的,是一个时代价值反映,不单起到指导档案工作,同时也表明了今后档案工作的发展方向。对合并融合后的高校来说,档案管理思想所要遵守的以事实说话,以促进发展为原则。在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过程当中,要以事实为基础,吸取合并之前各学校的优点,除去糟粕,重新明确自己管理思想与理念。

(2)以人为本促进管理融合。合并融合后的高校档案部门需要明确新的管理思想,档案人员要经过几个阶段的适应。这也是因为人思想的需求多样及复杂性。如果过于强硬的融合可能会造成工作人员的人心不拢聚。所以档案部门管理者要构建起以人为本思想,努力创造人与工作的适应性,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尽可能排除各类因素干扰,提升人员的合作意识。此外,档案工作人员还需要提升对高校合并认识,自觉接受新管理思想,在相互理解、接受、适应中找到认同感,达到思想和感情上的融合,用主角的态度来处理学校档案工作,也只有这样才可让合并整合后的高校档案工作更加健康的发展。

3.2加快档案业务工作融合促进实质性的融合

(1)加快档案管理方式融合。档案管理方式融合一般要通过比较分析、交流、重新再造三个阶段。比较分析指的是发掘各校档案管理方式的优势,通过分析融合可行性;交流融合是采用有效措施分离各校档案管理方式的不合理部门进行初步的融合;重新再造指的是最困难也是最高阶段,指的是不断进行改革、创新,与时代相适应。所以需要打造出一个不同思维模式、不同需求与工作方式的工作氛围。通过新管理理念、管理技术,让各校区档案管理方式形成统一整体。构建以学校档案部门为主及各处、系兼职档案员为辅助管理网络。规模小的可采用统一管理,规模大的可采用统一与分散管理结合的方式,在院或各系构建起档案二级机构。

(2)对档案业务标准进行整合。合并整合后,高校要根据国家档案的法规、法律以及教育部门所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及《高等学校档案工作规范》来拟定新的方法与分类方案,这也是实现新档案管理业务标准的一个重要保证。要在充分论证基础上构建起科学的管理体系。首先需要对馆藏和全宗进行实质性的论证和调查,正确明确档案全宗的划分,统一各类档号设置、编研材料的选题和实体排架标准,充分考虑适应档案现代化管理的发展、要求。这些制度和规范是新高校档案管理体系科学、有序进行的保障,同时让新档案管理体系得到原有的制约与导向。

(3)促进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物力资源整合是一种简单行为整合,而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是非常复杂的行为式整合,是合并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实质性整合的关键。这要有利于合并高校档案管理目标以及任务的实现,让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在合并之后达到新的扩张状态,方便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所追求的效能。所以,一定要加快档案场所的建设,合并整合高校需要根据学校的规模来增加档案馆的用室,让其可与学校的规模相配合。这是做好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一个物质基础。同时,高校档案部门要抓住机会,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工作。还要做好合并后高校档案的编研荼,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结合教学、科研等工作开发档案信息资源。

3.3优化档案人才团队的建设

不难看出,档案工作的主体是人,所以人对于档案工作而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构建起一支忠实事业、业务突出、结构合理的档案人才队伍是档案工作走出困难的重要根本。因为,一定要构建好档案馆的团队,保证一定数量的专职档案人员,同时在团队的年龄结合、专业水平及结合上进行合理、科学配比,充分发挥整体作用。同时,还要加大档案网络的构建,充分发挥各部门的实质性作用。

合同合规管理方案篇8

关键词:商品房预售;登记备案;预告登记

       一、我国现有法律对商品房预售登记的法律规定

       随着土地有偿转让制度在我国的实施,房地产市场得以迅速发展,商品房预售作为一种售房制度也由之产生。为规范商品房预售市场,目前我国相关商品房预售的法律规定主要如下:《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44条第2款规定:“商品房预售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预售合同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房地产管理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登记备案。”《城市商品房预售管理办法》第10条规定:“商品房预售,开发企业应当与预购方签订商品房预售合同。预售人应当在签约之日起30日内持商品房预售合同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房地产管理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办理登记备案手续。”第13条还规定:“开发企业未按本办法预售登记,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明预售商品房的,责令停止预售、补办手续,没收违法所得,并可以处以已收取的预付款1%以下的罚款。”《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第27条第2款也规定:“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自商品房预售合同签订之日起30日内,到商品房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房地产开发主管部门和负责土地管理工作的部门备案。”上述这些条款是我国法律对商品房预售登记备案的相关规定,面对新兴的房地产业,法律法规之所以如此规定,毋庸置疑是为了规范房地产交易市场,保护预购人的合法权利,因为在商品房预售买卖中,预购人和预售人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地位的不对等,预售方向来处于强势地位,预购人则因信息的缺乏而处于弱势地位,因此为保护预购人免遭预售房“一房二卖”、“一房多卖”、预售后抵押等侵害预购人权利的现象出现,法律法规规定了商品房预售登记备案制度,但是对商品房预售登记备案性质如何、以及预售登记备案到底对预售合同双方当事人权利义务有何影响并未作出明确规定,这使得在现实的房地产交易中,预售方“一房二卖”、“一房多卖”、预售后抵押等违约现象并未减少,预购人的权利从而也没有充分得到保护。

       二、商品房预售登记备案的法律性质

       登记备案是个关联词组。登记,其含义是当事人把有关事项向主管机关提出申请,以得到明确解决,是一个法定程序的过程。备案,其含义是向主管机关报告并存案以备查考。登记备案组成的概念是,经过法定程序的有关处理事项存案归档,以备考察[1]。

       目前我国的法律法规、规章仅规定了开发商在预售商品房时负有对商品房预售合同的登记义务,却并未规定登记对合同效力的作用,所以登记备案对商品房预售合同的效力在实践操作中也是各不相同,难以达成统一的认识,目前,对登记备案的效力散件在地方性法规之中。如《广州市商品房预售管理实施办法》第14条规定:“开发企业应当在签约之日起30日内持商品房预售合同到市交易登记机构办理审核、登记手续。对证件齐备的,市交易登记机构应当自受理之日起20日内予以登记。凡未经审核、登记的商品房预售行为无效。”《珠海市房地产登记条例》第47条规定:“商品房预售人不依法办理商品房预售合同登记备案手续,造成预售合同无效……”《上海市房地产登记条例》第32条规定:“下列房地产权利文件,当事人未办理前款所列文件登记的,不得对抗第三人。”[2]《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合同法〉施行后认定房地产开发经营合同效力问题的指导意见》第19条规定:“预售合同未经办理登记备案手续的,不影响预售合同的效力。但双方当事人约定以办理登记备案手续为合同生效条件的,从其约定。”[3]由此可见,实践中对商品房预售登记备案的效力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将登记备案作为商品房预售合同的生效要件,非经登记,商品房预售合同不生效力;二是将登记备案作为商品房预售合同的对抗要件,非经登记,不具有对抗第三人的法律效力;三是将登记备案作为当事人自由意志的选择,视当事人的约定而确定商品房预售合同的法律效力。

       笔者认为,虽然地方性法规规定了登记备案对商品房预售合同的效力影响,但作为上位法的法律却并未明确规定登记备案的法律性质及其对商品房预售合同效力的影响,致使实践中莫衷一是。从分析我国法律法规及规章对商品房预售合同登记备案的现有规定来看,笔者认为商品房登记备案具有很强的公法色彩,是行政机关为了方便对房地产市场的行政管理而作此规定,其和私法上的登记行为有着根本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从登记主体来看,目前我国法律法规及规章将登记备案义务作为预售方的一项法定义务,预售方与预购人签订商品房预售合同后,预售方即负有将商品房预售合同到法定部门登记的义务,这与民事权利登记有着根本的不同。民事权利登记建立在当事人协商的基础之上,登记的主体是民事权利主体,经过双方的协商,任何一方都有可能成为登记的权利主体,而商品房预售合同的登记主体法律则规定只是预售方的义务,排除了预购人要求进行登记的权利,这和民事登记是不相符合的。

       其次,从意思表示上来看,民法上的登记发端于当事人自由意志的表达,双方通过自由协商来确定登记的行使,而商品房预售登记备案是由法律强行规定,使开发商负担此种义务,并非预购人与开发商真正意义上的意思表示,有悖于民法上登记的意思表示要件。

合同合规管理方案篇9

关键词:法律视野高校编外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

一、加强高校编外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必要性

(一)高校实现育人目标的客观需要。

新世纪以来,高等学校持续多年扩招,规模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本科高校全日制在校生规模一般都在万人以上,数万人规模的高校已比比皆是。但是,伴随着在校生规模的快速扩张,就全国而言,高校的事业编制数量增幅却远远滞后,事业编制得不到及时补充,编制内新增教职工的通道几乎被封堵,为了维持基本的教学、生活秩序,不少高校自行聘用了大量的编外人员充实到教学、科研、管理及教辅岗位。皖北部分高校的编外人员数量甚至已达到教职员工总数的40%。高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高校新增教职员工的根本目的也是育人,无论是教学、科研、管理还是服务岗位,都存在育人的职能。为了保证人才培育的质量,高校有责任对编外聘用人员的综合情况(特别是道德水准)进行全面考核,而查阅应聘者的人事档案就是考察的重要环节。同时,通过建立编外人员人事档案并给予同工同酬待遇,将有利于增强他们的归属感,调动其工作积极性,进而提高育人的质量和水平。

(二)高校保证工作连续性的需要。

编外人员分布在高校的教学、科研及管理等各个岗位,而相关工作都有较强的连续性,如:科研连续的试验数据积累,教学工作一般以学期或学年为周期,学生班级管理的周期为4至5年等等。一方面高校的许多工作需要连续进行,另一方面多数编外人员又来自地方人才市场,相对于编内人员,流动性较强。如果高校加强了这部分员工的人事档案管理,按规定建立用工台账,全面落实各项社会保障政策,可以减少编外人员的无序流动,也不至于出现“人走断线,工作中断甚至终止”的尴尬局面。

(三)法律视野下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国家要求用工单位依法用工、规范用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颁布实施,有力地加快了高校编外用工规范管理的步伐,使得那些本来游离于《劳动合同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如高校,也纳入到《劳动合同法》的管理范畴。一方面法律对不按照要求管理的用工单位,规定了严格的罚则,另一方面编外人员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逐步增强。用工单位不但要依法依规与编外聘用人员签订劳动合同,而且需要将其存入编外聘用人员的人事档案,用于编外聘用人员调出时社保关系接转及劳动争议举证。实践证明,规范地为编外人员建立人事档案,及时将包括劳动合同在内的档案材料归到人事档案中去,是有效防范和化解劳动纠纷的重要举措,也是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

二、当前高校编外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缺乏为编外聘用人员建档的内部动力。

高校普遍存在未将建立编外聘用人员人事档案工作统一列入学校档案事业规划之中,特别是列入编制内人员档案建设规划中。甚至认为,编外人员的人事档案大多数托管于各类人事机构,用人单位仅作为档案材料的产生地和中转站[1]。高校编内人员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在国家一系列规范化文件的指导下,均按照统一标准予以建设,同时国家和省级层面还建立了定期对干部人事档案进行检查评估制度,保证了相关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但是,在对待编外人员的使用与管理上,高校往往只是分配工作任务并在任务完成的基础上发放相应的报酬。有些高校甚至连聘用(或劳动)合同也未签订;有的高校即使签订了聘用(或劳动)合同,因为当事人保管不当,在维权等情况下需要提供这些材料时也无从查起。由于高校大量编外聘用人员没有建立人事档案,导致这批人员在流动时,新的用人单位难以了解应聘者的工作经历、现实表现、能力与水平,难以做到人岗匹配。另外,由于没有档案材料作为支撑,作为当事人来说,应聘到新单位后,工龄达不到连续计算,甚至社保手续也难以续接。高校在编制数不足,现有管理队伍又跟不上事业发展步伐的情况下,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工作思路,缺乏为编外聘用人员建档的内部动力。

(二)相关政策法规不配套。

政府档案主管部门及人社部门对事业单位编外聘用人员建档工作未引起高度重视。对高校在建档问题上,针对编制内、外人员事实存在的差别化对待的情况熟视无睹,认为编外人员流动性大,没有档案无所谓。正是在这种指导思想的指导下,各级档案管理部门在对高校人事档案检查、评估工作中才没有把编外人员档案及档案建设工作纳入工作范畴。换句话说,就是档案管理部门,对高校编外人员的档案及建档工作不作任何要求,尽管这部分人员在高校人员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承担的工作任务也越来越多。

(三)编外聘用人员档案材料收集、归档存在困难。

高校教学、科研岗位中聘用的编外人员,不少是受过高等教育的高技能、高学历人员,他们了解人事档案对于个人的利用价值会不断凸显,所以,他们会选择将自己的档案委托地方人才交流中心。由于作为用工单位的高校,对于这部分人的档案建设采取消极的态度,导致年度考核、聘用合同(含续聘合同)、工资审批表等档案材料得不到及时收集和补充归档。由于档案材料不全且收集滞后,不能保证档案的现实性和真实性,难以反映当事人的现实状态,导致档案的利用价值难以得到体现,甚至根本无法提供使用。

(四)高校及其所聘编外工作人员存在维权风险。

伴随着《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的相继实施,国家对用工单位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对编外人员的权利保障也更加全面。高校过去那种粗放式的用工模式(甚至连聘用合同也不愿签订)必须彻底加以改变,否则将面临劳动执法机构执法和编外聘用人员维权的双重法律风险。高校即使按照法律规定履行了所有应尽的义务,但是如果没有及时、规范地建立编外人员人事档案,一旦遇到用工纠纷将出现难以举证的局面;同样,编外人员要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人事档案无疑也是最好的原始凭证。

三、规范高校编外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路

(一)法规配套,提高高校编外人员人事档案建设的水平。

政府要加强立法,规范包括高校在内的事业单位编外聘用人员的人事档案管理。档案主管部门和人社部门要根据分工,加大执法力度,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专项检查。档案主管部门主要督查编外聘用人员人事档案的建档率、档案材料收集是否齐全、及时,档案整理、转递、保护、提供利用等环节是否符合规范;人社部门主要通过检查编外聘用人员人事档案来考察高校用工管理是否合法,对编外聘用人员的各项权利是否给予了充分保障。

(二)转变观念,重视编外聘用人员档案的管理工作。

国家以立法的形式赋予编外人员更大的维权权利,法律规定了编外聘用人员在社会保险、劳动报酬、工作条件、劳动保护、职业危害防护、休息休假等诸多方面应该享有的权利。高校作为用工单位,要在依法规范用工的同时,高度重视编外聘用人员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尤其是负责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的部门在实施该项工作时应参照编内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要求,把编外聘用人员的档案建好、管好、用好,充分开发档案信息资源[2]。这样,高校在用工期间一旦出现编外聘用人员用工纠纷,就可以调用编外聘用人员档案中的原始材料作为解决用工纠纷的重要依据,达到保护高校和编外聘用人员双方合法权益的目的。

(三)广泛宣传,不断提高档案意识。

首先要提高高校领导及管档部门工作人员对加强编外聘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从高校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从强化人才队伍建设的角度,从构建和谐育人环境的实际,多视角、多维度地提高认识,强化管理。切实将强化编外聘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统一列入学校档案事业规划之中,特别是列入编制内人员档案建设规划中。

其次是不断提高编外聘用人员的档案意识。人事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要因势利导,开展档案工作的宣传活动,要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多层面深入宣传《档案法》、《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暂行规定》及其相关政策法规,讲透建立编外聘用人员人事档案在维权和享受社保权益等方面的极端重要性,提高编外聘用人员的档案意识。

(四)区别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档案服务与管理工作。

1.对于自愿将人事档案交地方人才服务机构托管者

高校应为这部分人员建立人事档案副本,并将聘用期间形成的档案材料及时、完整地移交给相应人才服务机构归档。除按照中组部规定的干部人事档案归档范围收集相关材料外,特别是要加强对聘用合同签订及其变更情况资料的收集,注意对编外聘用人员参加社保资料的收集归档。

2.对于无档者及愿意移交档案者

对无档者,应及时给予建档。建档立卷方法:以个人为单位,一人一卷,每人分别给予一个固定唯一的号码作为全宗号,并以此作为档案检索的标识。[3]通过组织填写履历表、验证相关原始证书、文件,向原毕业学校或原工作单位索要等方式,收集反映本人基本情况和相关业绩的原始资料;在此基础上,按照规范要求,将聘用期间形成的档案材料及时、完整归档。

对于愿意移交本人人事档案者,要向档案寄存部门函索档案,通过机要转移档案。接到档案后要检查档案材料的规范性和完整性。对缺少单位印章或缺少档案材料形成时间等不规范的材料要与档案材料形成单位联系完善;对档案材料收集不完整的部分(如工资变动审批表、年度考核材料等)要请当事人协助,向有关单位收集。

(五)档案提供利用及转递要规范、及时。

建档的最终目的是使用档案。对于申请查阅档案的个人和单位,只要手续齐全,除按规定需要保密的内容外,高校管档部门还应提供查档便利。

对于因合同终止、工作调动或其他情况离开现工作单位而需要转递档案的,高校应积极予以配合,在保障档案安全的前提下,及时转递档案。

参考文献:

[1]谢莹,谢贤.事业单位编内人员与编外人员人事档案管理之比较分析[J].黑龙江档案,2012(1):82.

[2]初爱华.规范非固定人员人事档案管理[J].兰台世界,2008(8):21.

合同合规管理方案篇10

一、法务工作开展情况

为进一步提升法制建设水平,有效规避企业经营风险,确保法务工作更好的服务高速公路运营管理,维护公司合法权益,结合分公司实际,2018年我分公司重点做了以下工作:

(一)强化组织,完善制度,筑牢法务工作基础

强化分公司法务工作的组织领导,及时调整调整法务工作领导小组,配备兼职法务管理人员,调整各部室单位设法务工作联络员形成法务工作上下联动,统分结合的法务工作管理模式。同时根据集团公司相关办法要求,完善分公司《集团有限公司菏泽分公司法务工作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合同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法律纠纷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等规范性文件,对法务具体工作实施进一步规范,确保法务管理的每个环节有效落实。

(二)“五位一体”,规范管理,提升合同管理水平

积极推进法律管理法律经营管理的深入融合,将法律审核有效嵌入到管理流程,加强合同管理,采取“五位一体”管理模式,从起草、审核、签订、履行、合同纠纷处理以及保管、归档精细化管理。一是起草审查到位。合同起草争取我方起草,尽量避免使用对方格式合同,分公司兼职法务人员、分公司法律顾问提前介入合同向对方资格审查、合同拟定、合同谈判等工作;二是合同审核到位。严把合同审核程序,明确合同资金归属,对数额较大,劳动用工、涉及事项敏感事项须经分公司法律顾问审核,方可通过oa线上审批程序进行流转审核。三是签订审查到位。合同签订前,经兼职法务人员审查合同签订程序,核查合同审批内容,对方签字盖章情况后,由单位主要负责人签字,财务审计部加盖合同专用章;四是合同履行到位。积极发挥督导指挥棒作用,合同履行由承办部室、单位合同管理人员全程监督,适时督导,及时反馈合同履行进度,截止目前,大部分合同已经履行完毕,没有出现因合同签订、履行产生的纠纷。五是合同保管、归档及时到位。合同归档统一编号,台账记录内容全面,记录及时,既保证合同管理使用,也能保障财务审计查询利用。

经统计,**分公司全年共审核、修订合同**份,合同成功签订有登记的合同**份,其中超过100万的重大合同*份,正在办理中合同*份,审批完成后由于无法签订作废合同6份,审核后由于各种原因未能进行审批的合同*份,*份重大合同均通过集团公司重大合同审批程序进行审批,各类合同审核率100%,不存在无合同从事相关活动的行为。

(三)主动应对,提前预防,提高风险防控能力。

2018年全年涉诉案件*件,涉案金额*元,所有案件均经过集团审批备案,合同备案审批率100%。2018年全年涉诉案件*件,由集团公司建议交由我分公司牵头主办的重大案件*件,调解结案1件(历史性欠款餐饮服务纠纷),撤诉*件(一件历史性欠款纠纷我方主动归还而撤案,一件因主体不适格被告而撤案.一件行政诉讼案件撤诉),在审案件8件(路损赔偿案件*件,财产损失赔偿案件*件,原管理处非公路标志标牌合同纠纷1件)。合同备案审批率100%。案件处理过程中,我们严格执行集团公司相关规定,庭前积极和对方当事人沟通,在合法、合规、维护分公司利益的前提下,争取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选票律师办理相关授权委托,与相关部室、单位共同听取律师报告,对律师工作进行监督;在庭审中,组织分公司法律顾问及相关人员参与庭审,记录庭审要点;庭审结束后分析案情,总结经验教训,并传达至相关工作人员,提示具体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风险点,降低类似案件发生。对未形成诉讼、仲裁的法律纠纷,分公司以法律为依据,以维护分公司利益为前提,争取协商解决。

(四)全员参与,多措并举,提升全员法律意识

全年共组织各种法治宣传活动4次,发放出单6万余张,悬挂条幅20余条,电子屏滚动10余条,制作宣传展板10余块。组织全员奥多比等软件排查2次,组织网上法律知识竞赛活动2次,人员参与率均在80%以上。同时把法律宣传教育与日常管理、齐鲁大讲堂、志愿者服务、各项知识竞赛相结合,组织开展合同法、宪法、信访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税法及会计知识培训等,受教育人数达2000余人次。经全员参与,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措施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分公司人员法律意识得到显著提升。

(五)主动服务,积极参与,减少诉讼风险发生

紧紧围绕分公司中心工作,主动服务,积极参与,使法律服务,法律管理关口前移。一是协助人力资源部,进一步规范劳动用工,与各单位临时性用工签订《劳务服务承揽协议》;二是审查回复菏泽市信访局信访件1件,集团公司转省交通厅信访件3件;三是积极服务原日东高速公路菏泽管理处历史性欠款解决问题四是接受各部室、单位、职工法律咨询二十余次。有效减少诉讼风险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