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就业心得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0:25:12

毕业生就业心得篇1

作为一名应届毕业生,我无疑是还没准备好,甚至是迷茫的。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0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的心得,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2020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的心得一

通过这三天的培训,向陈老师、杨老师、高老师、刘老师学习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授课方法、教学思路以及互动环节设计,我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有了深入全面的理解,同时也汲取了同行们丰富的教学经验。结合我在高职学校的实践经验,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认识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及高职教育改革的深入,要求建立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的呼声越来越高,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这就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工作提出来了更高的要求。因为高职生缺乏对自我的正确认识,而社会对高职生也没有准备的认识,再加上本科生的竞争挤压,所以在高职生中开展就业指导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二、对高职生《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通过陈老师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的介绍,我们知道:她不是为建设精品课程而建设精品课程的,而是考虑教给学生什么、如何教好学生、如何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而作为高职院校我们为了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提高办学质量以及市场的需求,就必须做好大学生的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

1、课程建设的原则

我认为高职院校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应以实用性、针对性、阶段性、系统性为原则来构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因素和兴趣点,要以活动为主形式,根据学生需要,解决学生实际问题。课程内容的针对性,是实用性的进一步深化。指课程体系的设计要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理想、做人、求职和创业等问题,这一点我liuxue86.com们要向首师大的刘老师的团队学习,这次学习在这方面收获很大。课程的阶段性原则是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需求而设定的。课程内容的系统性,是学生得到全面指导的重要保证,它主要指职业指导课程的完整有序,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

2、课程体系的构建

高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构建要结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来进行,大学生进入学校以后,根据学生自我发展程度的不同,在不同阶段开设不同的职业指导课程,前后联系,逐层推进,形成一个系统。

①、学业生涯的认知

学生入学时,通过对学生的专业介绍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调整心态,摆正位置,准确定位。在进行专业介绍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了解本专业有关的职业资格与职业发展前景,以便学生合理安排自己在校学习时间与内容,为下一步的职业生涯规划打基础。

②、职业生涯的自我认知

一年级时,在学生对专业有基本了解后,就要对他们进行职业发展的理论认知的教育教学,开始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使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知识,并对自己的大学生活乃至毕业后的工作方向进行初步的思考,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③、职业生涯的环境认知

二年级时,学生已学完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基本进入实习环节,在这期间,要对学生进行职业分类、职业环境进行设计课程,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融入社会。

④、择业观和创业教育

三年级的上学期,为同学们提供包括择业观念、择业心理、信息收集、目标选定、求职准备和方法、就业协议书和劳动合同签订、人事制度、劳动法规等内容的指导。教学模式包括专题讲座、经验分享、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

3、教学团队的建设

这次培训我感触最大的就是首师大的团队之大、之优是我们没办法比拟的,我们只能通过多学习来慢慢提高自己、充实自己的经验,同时团队的建设需要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向各兄弟院校学习经验。

最后,感谢全国高校教师网培中心为我们的学习和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感谢首师大的老师们奉献出了宝贵的经验,感谢安徽省分中心的老师以及各位同仁!

2020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的心得二

首先,自我分析:我是个什么样的人?

我的心理年龄等同于自己的生理年龄,甚至有点过于成熟。我通常会按部就班中规中矩地走着人生的每一步,脚印还算是扎实。有些时候,我也会回忆起我的过去,无论是美好还是伤感,现在都已经远离而去。我所在意和把握的是我现在的时间和岁月。我的朋友们有事情会来征求我的意见,因为,我很能给人一种依靠感。

我具有还算强的想象力,总是会站在别人的立场思考,这使我做事很有效果,想象给我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但我知道我的想象力还为我的见识和阅历所限制。所以我应努力扩大视野,向更高级迈进。

我多思多虑,有点自我主义,但善于保护自己,出国留学有时显得有些反覆多变,会犹豫不决,常有标新立异的行径。

我善于在创造性与习惯做法之间找到均衡,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并不墨守陈规,经常会提出一些新颖的想法。但同时我也很注意尊重人们的传统习惯,不会做出过于惊世骇俗的事情。我这种个性或许对于管理岗位十分适合,同时也适合从事其他许多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如市场人员等,因为人们在与我交往时会觉有趣,又不会因为过于激进而不能接受。

我习惯把自己看成一个点。积点成面,由点连面。点,可以是中心,引领着整个面;可以就是一个点,可缩可涨、可进可退,有时也可有可无、进退自如。我习惯也较擅长收集整合资源,我知道某些问题从哪可得到解决,我可以为了做哪些事情而把各方面可用资源都调动起来,我也明白什么时候该进该退、需强需弱、要实要虚……

我讨厌做没把握的事情。当遇到没把握的事情挡在面前,只要还有其他方法变通,或者说还有其他更好的事情来取代,我会毫不犹豫地放弃做这没把握的事情!而很多时候,总会有很多没把握的事情摆在面前却躲避不了不能不做,这没办法,只有硬着头皮做了……

同时,我爱好比较广泛,文体娱乐皆有涉及。对商业很感兴趣,在市场分析定位与扩展普及、搜集整理信息与整合利用等方面比较擅长,即可以确定自己在策划营销这块较有潜力。

还有需要说明的是我很看重自己的感情,在投入前,总会陷入思考,思索我和对方的适合度,等到确定那真的是我想共度一生的伴侣时,我的心就会放在对方身上,毫不动摇。所以在感情方面应该不会对职业生涯产生多少不好的影响。

总得说来,我是个积极乐观的人。我知道怎么去面对和解决压力以及烦恼,即能正确掌握心态调整,而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拥抱压力。正如法国作家雨果曾说过的那样:“思想可以使天堂变成地狱,也可以使地狱变成天堂。”我们要认识到危机即是转机,遇到困难,产生压力,一方面可能是自己的能力不足,因此整个问题处理过程,就成为增强自己能力、发展成长重要的机会;另外也可能是环境或他人的因素,则可以理性沟通解决,如果无法解决,也可宽恕一切,尽量以正向乐观的态度去面对每一件事。如同有人研究所谓乐观系数,也就是说一个人常保持正向乐观的心,处理问题时,他就会比一般人多出20%的机会得到满意的结果。因此正向乐观的态度不仅会平息由压力而带来的紊乱情绪,也较能使问题导向正面的结果。从这点看,我可以很好地处理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平衡,可以使各方面都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而不必担心自己会因为工作不顺而影响自己甚至身边人的心情liuxue86.coom。良好的心态是成功的先决条件!

2020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的心得三

学习是人不断进步的前提。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才能让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而学习心得是学习某方面的知识后所有的感悟。以下为出国留学网心得体会栏目小编为您精心推荐。

面对当前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学院针对毕业生开设了“就业指导课”这一门课程。老师首先让我们清晰地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然后通过心理测试等等讲解如何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以便我们更早地认识自己喜欢的就业方向。还有如何投写简历等等。在整个授课过程中,老师以专业而又较多地联系实际的方法,让我们从中了解关于就业的内容。下面我就简单谈谈我对这门课的一些心得体会吧。

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是广义上的就业指导,是为了帮助大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职业需要,选择并确定有利于发挥个人才能和实现个人理想的职业。从根本上说,就业指导,就是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毕业生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现在的社会需求和毕业生的人数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矛盾,使得就业非常的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就业中的诸多问题,就这方面来说就业指导课是非常必要的,正所谓:正心,正行,方能正天下。在没有上就业指导课以前,我对将来毕业以后如何求职这一方面根本就是一无所知,比较迷惘。自从学院开展了就业指导课以来我对这门课程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学院的指导老师从多方面对我们进行了就业指导课的培训。培养学生毕业时能根据社会需要与个体特点,正确选择职业的能力。在国家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掌握求职就业的方法和技巧,学会推销自己。总的来说,就业指导课给我们带来的作用主要以下几点:

1、就业指导有利于更准确地择业

一个人为社会贡献的大小、生活方式的选择以及发展与成才,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职业。一个人的职业,在相当大的程度决定了他对生活方式的选择,决定了他发展与成才以及对社会贡献的大小。择业是人生关键性的问题之一,它直接影响到个人的前途和发展,如果处理不好,将在人生的道路上出现波折。因此,职业的选择,是对未来发展成才道路的选择。人的一生绝大部分精力用在工作上,如果所从事的职业与自己的兴趣相投,与自己的能力相符,就会乐此不疲,不断努力,奋发成才,在职业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如果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不感兴趣,工作就不可能安心,更谈不上事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就。所以就业指导课中,首先是教我们了解自己的兴趣,对以后的择业起了很大的作用。

2、就业指导有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的调整

由于作为大学毕业生的我们,涉世不深,社会经验不足,对国情和社会缺乏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对自己究竟适合什么工作缺乏客观、科学的分析和判断,以致在众多的职业岗位面前眼花缭乱、无所适从、朝三暮四、见异思迁。面临就业的选择,应该学会怎样分析主客观条件,怎样看待不同工作岗位的利弊得失。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环境下,如何把握机会,找到一个比较满意的工作岗位,以便能心情愉快地走向社会。

3、就业指导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学习和自我提高

从一些人才市场招聘会上反馈的信息认为,不少大学生缺乏自我推销的能力。求职的大学生比较注重外包装,几乎每个求职者都有一份精美的简历,一堆各种证书,却不注重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设计,针对用人单位的需要设计;有的大学生一开口就问薪金和待遇,让用人单位产生反感。大学生的就业又和其素质状况直接有关。在招聘中,一些优秀的全面发展的学生总是先为用人单位所接受,也就是说,就业的准备是重要的,素质高的毕业生容易就业。这样就业的竞争就会促进大学生的学习和自我提高。使大学生在校期间不断进行知识积累、技能积累和心里承受能力的积累,为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社会需要和欢迎品学兼优的、基础扎实的复合型人才,这就激励大学生努力学习,奋发成才,在进大学时就有职业的考虑,学习目的更明确,职业设计更完善。

4、有利于大学生今后的发展和成材

大学生就业指导还有利于大学生今后的发展和成材,因为求职的过程是与用人单位沟通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所得到的不仅是用人单位录用和不录用的结果,而且得到的是用人单位对职业素质的要求。因此大学生就业的过程也是受教育的过程,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一些要求,如展示真实形象、锻炼表达能力、增强团队意识、遵守市场的规范等等,不仅是对就业的具体指导,而且是对今后事业发展的长远指导。就业是迈开事业的第一步,不能只是为就业而就业,而是通过就业来成就事业,展示人生的价值。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意义在于大学生成才的全过程。

下面谈谈我对本学期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一些建议:在课堂里,希望多听些工作中的实际案例,课堂多互动,尽量幽默点。多讲现实的小例子,课上多介绍与同学们生活有关的小故事如何选择职业,怎么样抓住就业机会。多讲讲面试经验和例子。了解面试的要求与规范,多讲些面试的细节,面试的注意事项。多讲一些贴近我们的求职案例。望课堂氛围活跃一些。多看和就业有关的视频,多了解一些激励人上进的事件,希望有大量的信息帮助就业。针对专业提出相应的就业方案希望老师可以用丰富生动的例子结合在座学生的想法进行互动,运用幽默的语言表达课堂内容。关注学生的仪态,进行面试指导,最好模拟一个正规的场景。放一些相关、权威的视频。

通过就业指导课的学习,我了解了目前就业市场的需求形势和国家、相关省市有关大学生就业的制度和政策,了解了大学生的就业程序,把握了一定的就业技巧,重新树立了择就业观念和就业取向。同时也重新树立了我的自信息心,使我对就业不再恐惧,不再担心,我相信我的前途会因为我的努力而变得美好而精彩!

2020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的心得四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经济全球化不断深进,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进,现在毕业生就业实行在国家方针政策的指导下,在一定范围内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自主择业的办法,因此,在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帮助毕业生释疑解惑,调整好心理状态,使其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有着重要的意义。

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目的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择、就业思想和技巧的教育。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正确地把握目前就业市场的需求形势和国家、各省市有关大学生就业的制度和政策,按照社会需求确立就业期看和就业心理,树立正确的择就业观念和就业取向,了解大学生就业程序,把握一定的就业技巧,以保证毕业生顺利就业。同时,进行相关的职业知识、道德、素质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目前的就业趋势和职业必备素质和技能,尤其是了解独立创业必须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进行独立创业,为国家排忧解难。

指导和帮助学生完毕学业,促进全面发展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要求,指导和帮助学生在学制系统中完成学习任务,完毕学业。并在此基础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度上告知学生全面发展,并逐步确立职业生涯设计目标,并从思想上、能力上和心理上预备求职。

指导和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发展趋势,树立公道的择业观念高校学生接受的是专业化教育,将来面临的就业方向与所学专业密切相关,因此,很有必要通过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学习进一步的了解所学专业及职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帮助学生树立公道的择业观念,使学生萌动的、安闲状态的求职期看,上升为实在的、自为状态的择业行为;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艰苦的地方、到祖国建设最需要人才的边远地区、县和乡的基层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干出一番事业,达到人才资源的公道配置。

指导学生正确把握目前的就业形势和用人趋势,了解和熟悉国家、省市相关大学生就业政策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是国家为完成一定历史时期的任务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有关就业的行动准则,它将根据国家政治经济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各地,各部分也根据国家当年颁布的有关政策并结合本地区、本部分的实际制定相关的就业政策。因此,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毕业生了解国家的就业政策是择业求职过程中非常关键的环节。

指导毕业生把握求职对策,促进顺利就业求职是高等学校毕业生走出校园的第一步,面对着社会上形形色色的招聘会和用人单位,他们必须做出选择,来完成就业。由于高校毕业生刚刚结束学生生涯,开始职业生活,社会经验的不足,在面临求职抉择是,他们经常无所适从。而一个人的发展和成才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职业。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就是给毕业生提供了一些解决求职对象和应聘规则的途径和办法,从而为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创造条件。

激励学生以新的姿态继续学习,走向成功目前,终身性学习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潮流。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把握知识将成为人们的追求,终身学习将成为社会的时尚。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在完成就业前的教育教学任务的同时,也鼓励学生终身学习,并预祝他们走向成功。

2020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的心得五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心得体会适应社会把握人生我们带着父母的期待,带着自己的理想来到了这个让我们期盼已久的地方—大学,当走进大学校门的那一刻起,我感到很新奇,早在来到这里之前我就无数次的憧憬过我的大学生活,那美丽的一幕幕,一直在我的脑海里翻滚,人们都说幻想是美丽的,让我很快乐,但是在快乐之后,我心里也有些许感慨,大学是我们学习生存技能的地方,在这里我们会掌握知识,武装自己,为了就是以后走向社会,适应社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才能让自己的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是每个大学生都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一、适应社会,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大学时代是人生中最关键、最美好的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那么大学生怎样才能全面发展,度过有意义的大学生活,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呢?提升学习能力要做到主动学习、探索性学习,使学习成为一种习惯和生活方式,以适应当今时代知识不断更新的要求。诚实守信主要是指做人做事要讲诚心、讲信誉,人无信不立,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诚信二字尤为重要。大学生只要不断挑战自我,尽自己所能,真诚做人,努力做事,就一定会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在投身建设社会的实践中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社会是人的社会,大学生群体扮LiuXue86.Com演着独特的社会角色,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责任,扮演好自身角色是大学生成长成才成功的关键。

二、如何把握我的大学许多的大学毕业生在谈到自己的大学生活时都曾讲道:“如果时间可以倒流的话,我会选择另外的方式度过大学生活”。大学本该是人生中最值得回忆、最有价值的。可有些同学却碌碌无为的渡过。我认为大学生的第一角色是学生,主要任务是学习。首先:大学生要明确不同阶段的养成目标,把握不同学习生活阶段的重担,合理规划大学生活。其次:大学生应该在学好本专业的基础上掌握一门甚至两门平行的专业知识,建立一个较为科学的、文理兼备的知识结构。再次:大学生应该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不断调整阶段目标,改进职业生涯规划,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三、三年的大学生活规划人是不能够脱离社会的,或者说任何人最终都会走向社会。因此,人必须学会适应社会,并在社会中成就自己的事业,大学生也不例外。大学生毕业后必然要走向社会。我们每个人含辛茹苦的求学这么多年是为什么?这么劳命伤财的是为了啥?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就业,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实现个人价值。所以说我要好好的把握自己的人生,适应新的生活,让自己的大学生活丰富多彩起来,让自己的生活有一个合理的规划才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做好每一天我该做好的事,终有一天成功的大门会向我敞开,我现在在做的就是让每一天过得充实有意义。首先,在正常的学习生活中我要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不熬夜。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自身素质,保持健康的体魄和积极乐观的心态。然后,树立自主学习的理念,因为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出国留学一种学习过程或方式,其显著特征是学生自主确定学习目标,自己决定学什么;自主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自己决定怎么学等,LiUxue86.com实现学习过程的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最后,我发现走新大学这个小社会后,我觉得同窗之情是人类感情中最值得珍惜的一种感情。大学生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从四面八方聚到了一起,成为了大学同学。

大学期间的同学友谊,对人的一生来说都是美好和难忘的。大学生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家庭背景,其生活习惯不同,学习生活在一起,发生分歧和摩擦是常有的。大学生对此要有宽宏的度量,要有理智的头脑,切不可意气用事。做一个宽宏豁达的人是需要培养锻炼的,但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交往中一定要注重这种品质的培养。在交往中,要多进行换位思考,要学会做有心人,善于体察别人的心境,主动关心他人,采取不同的方式使其感受到彼此的善意和温暖。只有将心比心,以诚换诚,才能达到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共鸣。很多人想等自己老了,要去环游世界;等自己退休,就要去做想做的事情;等孩子长大了,自己就可以……我们都以为自己有无限的时间与精力。其实我们可以一步一步实现理想,不必在等待中徒耗生命。如果现在就能一步一步努力接近,我们就不会活了半生,却出现自己最不想看到的结局。

四、从现在就要规划好自己的人生,提升自身技能,不然为时已晚。就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那句经典的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忆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自从上了这次新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让我深深的认识到了,大学是人一生中的关键时刻,在这个时期,我们要学会生活,学会适应社会,学会融入这个新的集体,在慢慢的成长中学会各种有用的知识,学会各种专业技能,在这个可贵的时间段把握好自己的人生。

毕业生就业心得篇2

关键词:贫困毕业生;分类指导;特殊问题;宏观对策;微观对策

中国扶贫基金会新长城项目2005年公布的《中国优秀贫困生调查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在校贫困生一般占在校生总数的20%,特困生为5%-10%左右。”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超过630万人,按贫困生20%的比例计算,全国约有130万贫困毕业生进入社会,面临就业。然而,随着社会整体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有着特殊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的贫困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将会遇到更大的阻力与困难。贫困毕业生的就业事关高校的稳定、社会的和谐,因此,如何帮助贫困毕业生认清就业现状、端正就业心态、调整就业期望、做好职业规划、找到适宜工作,提升贫困毕业生就业的数量与质量是各高校需要积极思考的问题。

一、贫困毕业生就业难特殊问题分析

贫困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除了会遭遇到就业市场中所有毕业生无不面对的竞争压力、择业劣势外,还存在着因其群体特性而带来的系列问题。

(一)经济问题

经济困难是摆在贫困毕业生面前的首要问题。面对越来越高昂的求职成本,贫困毕业生承受了越来越大的经济压力,考虑到费用支出,有些贫困生只能坐失良机,望职兴叹。另外,当出国、考研深造正成为一种趋势,成为毕业生延缓就业或更高层次就业的一种选择时,许多优秀的贫困毕业生却因“读书无钱难,无钱难读书”的窘境,不得不在叹息中放弃继续深造的机会。经济困难减少了贫困毕业生求职的机会,缩小了就业的渠道,降低了就业的几率。

(二)观念问题

贫困作为一种生存状态,已经给了贫困生深深的印记,而祖辈们赋予的光宗耀祖的使命使得他们毕业时不愿意回到家乡,不愿意到基层,不愿意到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就业。许多贫困毕业生将择业作为自己告别贫困的绝好机会,希望一锤定音,找到好工作彻底“跳出农门”,因此出现有业不就,挑三拣四的现象。除此之外,四年的大学生活已经给家庭带来了较大的经济负担甚至是负债,以致贫困毕业生在就业时不得不把高薪、高待遇等作为就业的首要考虑因素,从而加剧了他们就业的难度。

(三)心理问题

贫困毕业生往往自尊、敏感同时又自我封闭。当处于学习、经济、情感及就业等多重压力下,一些贫困毕业生因缺乏应对各种压力的心理准备和社会适应能力,一旦遭遇挫折,就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诱发心理问题。这种相对较差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利于他们就业,使求职道路雪上加霜。

(四)社会资源问题

与普通毕业生相比,贫困生的父母社会地位一般都不高,社会关系少或者过于简单,因此毕业生无法得到来自家庭的就业信息支持,从而减少了就业的途径。加之,由于性格原因和经济条件的制约,贫困毕业生在校期间无法很好地利用“地缘、学缘、血缘”关系为自己争取人脉支持,社会资本的贫乏,使贫困毕业生处于就业的劣势、弱势地位,加剧了就业的难度。

二、贫困毕业生就业对策探析

贫困毕业生作为高校毕业生中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其就业弱势地位,决定了他们的就业靠一己之力的私立救济十分困难,高校应充分认识到贫困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对贫困毕业生就业的公力救济。要在“以毕业生为本”的工作理念指导下,制定措施得当、指导有力的公力救助对策,既要有针对全体贫困生的宏观帮扶政策,又要有面向不同类别的“分类”微观指导方针,切实为贫困毕业生的就业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保证贫困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

(一)宏观帮扶政策

1.齐抓共管,促进贫困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高校内部应发动各方力量,由各学院学科带头人牵头,有侧重地加强对贫困生的专业技术培训,促使其掌握应用现代技术的本领;由学工部、团委牵头,发动更多贫困生加入学生社团,通过举办专业技能大赛、创业设计大赛、模拟招聘等活动,提升贫困生的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由学生辅导员引领贫困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就业见习等与社会、与用人单位接触的活动,达到全方位锻炼能力,完善素质,储备职业能力,以实现对市场需求的有效应对。多个抓手共同使力,促使贫困毕业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得到全面提高,为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2.三级体系,保证贫困毕业生就业心理健康

高校应高度重视贫困生活经历给贫困生成长成才带来的负面作用,建立起“校、系、班”三级心理保健体系,对贫困生群体实施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辅导、教育和监控。同时,采取群体辅导与个别辅导、障碍性心理咨询与发展性心理咨询相结合的方式,及时纠正贫困毕业生的就业认知偏差,帮助其调整择业心态,以健全的心理素质承接下一轮的职场考验。

3.完善制度、提升服务,做好贫困毕业生就业物质保障

高校应进一步完善奖贷助勤等制度,帮助贫困毕业生改善生活环境,动员各种社会力量从资金上解决贫困毕业生因经济紧张而造成求职困难的局面。同时,进一步稳定和完善针对贫困毕业生的各种优惠制度,如积极邀请用人单位“走进来”,免费为贫困毕业生提供使用就业网信息查询、简历、网上远程面试等服务,免费为贫困生发放大型招聘会门票等。切实降低其择业成本,做好充足的物质保障,为其顺利就业创造良好的择业环境。

4.上下总动员,拓宽贫困毕业生就业信息渠道

高校应积极开发和完善以就业信息网为核心的毕业生无形就业市场,为贫困毕业生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同时,在全校上下,广泛发动教职工参与就业工作,利用各自人脉关系为贫困毕业生广开就业渠道。除此之外,密切联系校友,同校友创办的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使其变为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帮助贫困生赢得更多的就业机会,抢占市场先机。

5.深化就业指导,引导贫困毕业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从就业政策讲解、就业技巧传授、个性倾向和内在潜质分析等途径来帮助贫困毕业生准确认知自己的职业能力、职业兴趣以及现实的职业需求,从而进行正确的自我定位和科学的职业规划,摆脱求职中的盲目性,在合理的期望值下,以健康的择业理念做出职业取舍。

除上述宏观政策的积极实施外,高校还应充分发挥微观“分类指导”方针的作用,即根据贫困毕业生的就业意向、性别、个性倾向等将其进行分类,并制定详细的就业指导方针。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二)分类微观指导方针

1.基层就业

贫困毕业生由于自身具有肯吃苦、好钻研、熟悉艰苦环境的特征,如能到基层发展,一定能很快适应并且可以大有作为。因此,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及时引导有基层就业意愿的贫困毕业生参加“选调生”、“西部计划”、“村官计划”和“三支一扶计划”等活动。通过校刊、广播、网络、海报等形式大力宣传国家出台的有关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邀请先进基层工作者来校进行报告,加深毕业生对基层工作内容的了解,激发基层就业的热情,增强基层工作的信心;同时建立基层就业毕业生的定期联系制度,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及时给予他们各方面的指导。

2.农村教师特岗计划

对于学习成绩优异,有考研愿望,却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放弃继续深造机会的基础学科贫困毕业生,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向他们详细介绍“农村教师特岗计划”的政策内容和具体安排,引导他们积极参加,同时联合学院、系部为他们提供学习上的帮助,这样既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又为贫困毕业生今后重新就业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3.报考研究生

对于有浓厚科研精神、学校成绩优异和强烈考研愿望的贫困毕业生,高校应通过减、免学费等措施,积极鼓励他们报考研究生,帮助毕业生重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或就业形势好的专业继续深造,通过升学分流以缓解就业压力。同时,号召研究生导师带领这些毕业生尽早进入项目组,并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和学费减免。

4.创业

对于有自主创业意愿的贫困毕业生,高校应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进行协商,在同等条件下优先给予贫困生创业扶持,鼓励他们通过自主创业实现就业。另外,在创业项目的选定上,高校相关科研部门或学生创新团队应提供可行性分析报告供创业者参考。同时,由高校相关部门提供技术指导,积极关注和解决创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切实为贫困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实在的保障与支持,排除他们创业的实际困难。

5.应征入伍

在贫困男性毕业生中加大对应征入伍政策的宣传力度,免费为这些毕业生发放《入伍预征政策公告》、《政策解答》等手册。同时,主动联系当地兵役部门,深入院系,举办入伍政策专场宣传会,让毕业生熟悉国家在学费返还、优先提干、升学优待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动员优秀贫困毕业生积极报名应征,解决他们的实际就业问题和经济难题。

6.“点对点”帮扶

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做好贫困女生的专项就业指导,使她们及早了解就业面临的问题,调整心态,做好准备。同时,应花大力气专门联系各行业中一些工作强度和流动性较小的单位或部门,如后勤、文秘、行政等,作为解决贫困女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对于一些长期合作的单位,还应进行重点推荐贫困女生的工作,以“点对点”的形式,切实提升贫困女毕业生就业的成功率。

三、结束语

总之,为实现贫困毕业生的高数量、高质量就业,各高校要积极思考,力争形成政策到位、机制健全、措施得当、指导有力的贫困毕业生就业新局面,确保毕业生能通过绿色通道“进得来”,“不退学”,并且“不失业”。

参考文献:

[1]曹晓媛.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探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14).

[2]张小洁.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初步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5).

毕业生就业心得篇3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心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7-0132-01

教育改革的不断进行,让学生在市场经济下能够自由发展,但由于多数学生对就业市场缺少正确的了解,在就业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大学生就业直接关系到个人的前途和社会安定的发展,但随着就业机制的不断改革和市场机制的不断变化,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仍然非常严峻。特别是高职毕业生,受自身因素等方面限制,在择业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心理问题。因此,有必要针对高职毕业生择业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探究,并结合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给出一定对策。

一、高职毕业生择业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1.自信心理

盲目的自信心理是许多高职优秀毕业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由于在学校中拥有优秀的学习成绩和各项荣誉证书,使得他们在择业过程中对就业标准要求得更高,如工资待遇、企业的重视程度和同事间友谊等。这些条件使得他们忽略了自身的缺点,所以在择业过程中往往因此受挫。所以,应帮助毕业生在就业期间结合自身学习水平和价值进行择业。

2.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高职毕业生在自主择业中面临的重大挑战。受教育条件和自身因素的影响,高职毕业生在教育水平和知识技能等方面都弱于本科生和研究生,所以在对同一岗位进行同台竞争时,这些高职生或多或少会产生一定的自卑心理。自卑心理是一种身心懦弱的体现,与自信、自强心理不同,自卑心理会使个人丧失原有的特长和本领,因此在竞争岗位过程中,高职毕业生常常因为缺乏自信而与岗位失之交臂。

3.学校和家庭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学校和家庭因素也给高职院校毕业生带来一定的心理障碍。与自卑和自信心理不同,学校和家庭因素属于外在条件,在某种程度上间接影响高职毕业生的心理。目前,多数高职院校仍然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实践培训、就业指导不足等情况,这些不足直接影响了高职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成果,使这些学生在毕业时未能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此外,家庭因素也给高职生择业带来影响,一些家长过度期盼高考失利的孩子能在职场上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却忽视了子女的感受,一味期盼只会增加子女的压力,使他们在择业过程中不能很好地权衡自己的实力,从而受到很多挫折。

二、解决高职毕业生择业中心理问题的对策

1.加强自我认识,树立正确的责任观

高职毕业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的重要群体,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职毕业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高职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出现自傲、自卑心理都是一种正常的现象,由于高职毕业生专业技能较强,所以在择业过程中产生的期望也就自然很大。但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高职毕业生和本科毕业生逐年增多,使得现有的经济市场很难满足高职毕业生群体的需求,所以,在择业期间高职毕业生一定要认清自己,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做到不攀比、不骄傲,使择业观能与人生价值观有效结合,这样才能避免高职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不因自我认识心理问题而影响就业单位的选取。

2.加强就业指导,优化学生心理

高职毕业生作为高职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的发展和市场经济机制的正常运行。在学校期间,高职院校应强化大学生对择业的正确认识,积极组织各项招聘活动,鼓励学生踊跃参与,使毕业生在面对企业招聘时能够超常发挥。此外,还要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强化“校企合作”增加学生的实训机会,合理安排课程,让学生科学地学习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这些都可以直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提高其就业的几率。作为学生家长,应积极配合学校各项领导,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摆脱心理负担。总之,在大学期间一定要加强学生就业方面的指导工作,优化并解决学生因家庭和学校等方面产生的心理负担。

三、结语

高职毕业生择业直接关系着学生的个人成长和高职院校的发展,面对人才市场的需求,一定要切实解决高职毕业生因心理问题而产生的就业负担。在大学期间,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应积极帮助高职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充分整合社会各种优秀资源,为高职毕业生带来更好的就业前景。

参考文献:

毕业生就业心得篇4

关键词:毕业生;离校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207-02

每年六月,都是高校毕业生离开校园的日子。在这特殊的六月,毕业生的心态错综复杂,起伏不定。这其中有找到工作的欣喜,也有找不到工作的焦虑,既有对外面世界的渴望,也有对踏出校园的恐惧,还有同学间复杂的感情恩怨和对学校的抱怨。总之,毕业季的各种矛盾潜在地影响着学校的和谐稳定和毕业工作的顺利进行。这就要求学校各个相关部门,特别是班主任,做好思想教育预案,分析和把握毕业生的心理动态,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探索毕业生离校前思想教育新思路、新途径,做到以人为本,提前预防,整体引导,切实做好毕业生离校前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确保校园的安全稳定与和谐。为此,经过三年的实践,我们按照时间顺序,结合实际总结出“六维一体”的毕业生离校教育模式。

一、开展“就业形势政策与职业规划教育”——上好一堂就业形势政策与职业规划课

每年四月份,各地公务员省级联考逐渐开展,这个时候大部分毕业生都还在考公务员、考研以及找工作的纠结中,对考研、考公务员及就业形势缺乏了解,对未来的职业选择充满疑惑。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把工作做到前面,以人为本,耐心细致地做好形势政策与职业规划教育。让毕业生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建立合理的人生职业规划,消除对即将踏入社会的恐惧感和迷茫感,教育引导毕业生做好应对机遇和挑战的心理准备,做好合理的职业规划。首先,我们要认真传达和落实学生处的就业形势分析,积极寻找信息,帮助毕业生客观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用准确的数字和真实的案例让学生全面了解专业前景,正确处理学生找工作、考研与考公务员的关系,宣传当前政府为鼓励毕业生创业的国家政策和当地政策,引导毕业生确立符合实际的就业期望值,增强毕业生对毕业后顺利就业的信心。其次,我们每年四月份都会邀请专业职业规划师为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指导,让学生树立“职业规划”的观念,克服就业过程中的随意和浮躁。提前打好“预防针”,让学生对未来可能遇到的就业困难做好心理准备,初步引导毕业生合理的工作目标和发展方向。通过以上步骤,使毕业生对接下来三个月可能遇到的情境做好心理准备,帮助他们处理好就业、择业、心理等困惑,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

二、健康心理教育

再上一次特殊的心理课。每年毕业季,除了毕业、离别等正常现象外,还有一些我们不得不正视的普遍问题,如毕业前的消极心理、不正常的情感表达、毁坏公物,甚至为了逃避现实而自杀的严重不负责任的行为。这些行为很大程度上都源于心理上的问题。为此,有必要针对毕业生特殊群体再上一次特殊的心理课程。这次心理课程的针对性要强,要通过心理暗示和认知行为及生命教育等心理学方法积极引导毕业生面对正常的分别情绪,正确面对所遇到的挫折并指出适当的发泄途径。总之,要通过特殊的心理课程,在一定程度上确保毕业生能够顺顺利利、平平安安地离开校园,走向社会。

三、法制安全教育——举办一场法制安全讲座

举办法制安全讲座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毕业生认为自己即将毕业,置校纪校规甚至国家法律于不顾,以校园“老大”自居。在校内不遵守作息时间,擅自离校,冲动解决日常遇到的问题。在校外,频繁的“散伙饭”导致酒后惹是生非等非理性事件。第二个原因是大学生长期在校园学习、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脱节。为了毕业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出校门后能够遵纪守法,顺利融入社会,我们特意举办一场法制讲座。例如,我校基础医学院法医学系目前共有三名律师,每年五月份,学生实习回来之后的第一堂课就是让我系的律师讲一堂与毕业生紧密相关的法律知识讲座。近三年,所有毕业生都顺利毕业,文明离校。

四、党员离校教育——再举一次右手,重温入党誓词

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党员的离校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总结和升华。毕业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可有可无的,经行一次正式的党员离校教育,通过“再次举起右手,重温入党誓词”的形式,增强党员毕业生在离校之际对党员身份的认同,树立对党的事业的坚定信心,有助于其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中争先创优,做好模范,带好头。

五、感恩教育——再说一次感谢

毕业的季节除了即将分别的悲伤,在网络留言里还有毕业生处处可见的感谢话语。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积极引导好同学们之间以及学生对学校、对老师的感恩之心,开展一次感恩教育主体班会。在这个主题班会上引导学生思考在毕业之际还能为母校做些什么,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安全文明离校。学校也积极以人为本,为毕业生离校提供便利温情的服务,让学生对母校留下美好回忆,增强毕业生对母校、对老师、对同学的怀念之情,进一步教育毕业生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学会感恩、学会团结、学会关爱。

六、未来有约——写一封给未来的信

毕业生群体虽然心态错综复杂,但都对未来充满向往。我校基础医学院法医学系在毕业生离校前都会让学生们写一封给未来的信。在写信过程中学生不仅仅展望未来,还能对大学做一个总结,重新梳理大学的点滴路程。这种形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的学生反应“写着写着眼泪就流出来了”。班主任将这些毕业生的信保存好,等到以后毕业生再相聚时将这些信再交给学生。这封写给未来的信能让毕业生们沉静下来,认真思索那些读书日子的得与失,思考之后的人生规划,鞭策他们为未来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奋斗。

“六维一体”毕业生离校教育模式还只是一个探索,实施近三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毕业生怀着对母校的眷恋和感恩,安全文明离校。针对毕业生教育这个复杂系统的工程,还有很多途径值得我们探讨和尝试。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王智新,冯时林.论大学生法制教育[C].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出版社,2002.

毕业生就业心得篇5

关键词:就业困难群体服务指导

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当下高校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生就业率的高低与高校的发展紧密相连,与构建和谐社会密切相关,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头等大事,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在高校毕业生中,有这样一个群体的境遇特别值得我们关注:或生活贫困,影响应聘;或相貌平平,不合“要求”;或不善言谈,难被录用等通常称之为“困难群体”。每年未能及时就业的学生中,这部分人占了相当比重。高校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中居于主导地位,而毕业生困难群体往往是高校就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加强对毕业生困难群体的就业服务与指导工作,提升毕业生困难群体的就业能力,是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的种类

所谓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即指一些毕业生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其缺乏就业竞争力,无法获得合适的就业机会。

(一)经济困难群体

这部分学生主要表现为家庭生活困难、经济拮据的共同特征。他们中有部分人因求学已使家庭负债累累,有一些人是靠国家助学贷款来完成学业。他们在上学期间一直受到经济上的困扰,个别学生甚至在毕业前仍欠缴学费,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和精神压力。这些毕业生往往缺乏就业所需的必要经费,为节约求职和面试的各项开支,不得不放弃一些求职机会。

(二)学业困难群体

学生的学业成绩是一个学生在校发展水平的主要证明形式。在目前用人单位的招聘中,简历筛选环节除去专业、籍贯等信息外,用人单位关注最多的便是学生在校成绩绩点、不及格科目、英语和计算机等级以及各类学科竞赛等获奖情况。因此,由于自身学习原因导致学分绩点低下、获奖情况较少、没有取得相应的等级证书以及存在不及格科目情况的学生,我们习惯称之为不具备就业资格。由于缺少就业综合竞争力,他们往往在众多的简历中只能充当用人单位招聘比例中的分母部分。

(三)生理困难群体

这部分毕业生主要包括先天或后天的因素导致身体残疾、有缺陷或体弱多病的毕业生。这类毕业生往往缺乏自信,瞻前顾后、缩手缩脚,承受着比其他人更大的就业压力。一是用人单位对录用的残疾毕业生条件苛刻。如普通本科毕业生有英语四级证书就符合录取条件,而残疾毕业生则需过六级等。二是待遇较低。除工资待遇低于同等学力的毕业生外,对录用的残疾大学生还有超出普通大学毕业生限制的附加条件。

(四)心理困难群体

这部分学生由于长期形成对学校或家庭的依赖,缺少社会经验,对自身判断不准确,也缺乏对用人单位招聘的要求及各类单位招聘流程的了解,无法形成角色准确定位,因此在求职过程中大多彷徨与迷茫。主要存在以下群体:自卑心理形成的困难群体、自负心理形成的困难群体、依赖心理形成的困难群体、盲从心理形成的困难群体、坐等靠心理形成的困难群体。

(五)性别困难群体

尽管《劳动法》明确规定“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但男女不平等现象在就业市场上仍较严重,也是广受非议的突出问题。在毕业生择业过程中,尤其是理工科毕业生就业时,社会对女生的需求信息普遍较少。这种就业性别歧视,使许多女大学生成为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的主要部分。

由于笔者所在单位岗位的特殊性,许多本行业特色专业男女生比例几近1:100,但其他相近通用专业的学生由于受就业眼光的限制,也仅仅盯住本行业,将竞争目标选择相近专业的相关岗位,而用人单位对本岗位的要求限制却让她们受重重限制。因此,本校女生就业心态的简单总结便是:学得好不如专业挑的好,专业好不如父母给的性别好。

二、高校毕业生中困难群体产生的原因

(一)来自家庭方面的影响

首先,指家庭教育的偏差。由于目前在校大学生大多来自独生子女家庭,从小在家过于依赖父母,即使孩子已经成年,还是事事由父母包办,这些学生往往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自理能力较差,遇到一些困难无法应对,在就业过程中不能很好地把握就业机会。其次,是家庭条件的两极分化。部分家庭条件优越的来自大城市的毕业生在就业时往往期望值过高,把择业目标定在少数热门单位,抱有不切实际的想法;而部分来自偏远地区和困难家庭的毕业生就业时由于来自家庭和周围的有效信息较少,所以就业的难度较大。同时,随着家庭对教育投入的经济压力越来越大,父母对子女的就业期望值也愈来愈高,这无形中给学生们的择业观念带来一定负面影响。

(二)来自社会环境方面的影响

大学毕业生数量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差距。1999年以来,随着扩招政策的实施,我国大学毕业学生人数骤增,使得我国高等学历毕业生的数量远远超过了需求数量。而且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毕业生企业就业渠道越来越窄;同时由于机构改革的深入,公务员队伍精简分流,事业单位精简人员,也使得大学生在此领域内选择就业的机会大大减少。

(三)来自学校方面的影响

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目前高校发展普遍追求大而全,在专业设置上不能及时、灵活地反映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专业设置雷同,特色越来越弱化。同时,缺少对毕业生跟踪调查和对用人单位用工回访,使得教学环节和单位需求不能紧密联系,导致学生所学和到单位所用脱节情况较为严重。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滞后。学校不重视就业指导队伍的建设,许多学校基本没有专职的就业指导教师,有的虽然安排了兼职教师在从事就业指导工作,但往往是泛泛地针对就业政策方面的问题进行辅导,而没有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特长、不同心理学生的特点,进行就业的规划与指导。

三、加强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就业服务与指导的对策思考

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能否顺利就业影响很大,不仅关系到毕业生自身的发展、家庭的幸福,而且关系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进而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指导思想,大学生、高校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群策群力,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形成国家、社会、高校共同关心支持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就业的氛围。

(一)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复合型人才

大学生就业难,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属于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强。因此,调整高校专业结构、提高办学质量,为学生困难群体提供个性化服务,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综合竞争力是从根本上解决诸如专业设置等原因导致毕业生困难群体就业难的重要途径。

(二)学校与学生家长配合完成就业指导工作

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家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父母的价值观、择业观极大地影响了子女的择业观。尤其在就业困难群体的择业中,学校更应主动与其家长保持联系,及时传达、宣传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有关政策、法规、形势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心理辅导同步开展,各自发挥自己的长处。

(三)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的就业指导

对毕业生困难群体的就业指导,既有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共性,也有其特殊性。高校要根据困难群体的类型,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指导,使毕业生困难群体克服困难,与其他群体处于同一起跑线上竞争。

1、引导毕业生困难群体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价值取向

鉴于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学校应加强对毕业生困难群体的思想引导,通过开展一系列职业理想和价值取向专题教育活动,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职业理想和价值取向,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2、加强对毕业生困难群体就业能力的培养

学校要引导毕业生困难群体加强职业认知能力的培养,主动地形成初步的职业发展目标;加强职业选择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职业特性进行综合决策;加强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教育毕业生困难群体珍惜工作机会,积极主动地适应职业的新环境、新的工作及团队的挑战,并能够在各种各样的变化面前,积极主动地寻找自己的发展之道。

3、加强对毕业生困难群体职业道德教育和心理疏导

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意识以及高校的职业道德教育现状不容乐观。部分毕业生困难群体把自己的困难归咎于社会对他的“亏欠”,因而觉得社会“应当”为他提供更多的补偿。在就业时,表现为“等靠要”,不愿意到西部地区、到基层单位、到艰苦岗位建功立业;有的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不诚实守信,在简历中弄虚作假,掩盖自己在学习上、身体上的缺陷等。因此,高校在就业指导中必须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学校在对毕业生困难群体的就业指导中还要注重开展心理辅导,解决心理难题。学校要针对毕业生困难群体开展专门的就业心理辅导,提高就业心理辅导能力,通过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等向毕业生困难群体普及就业心理常识,帮助他们认识求职心理规律,提高自我就业心理协调能力。

参考文献:

[1]高志强,等.大学生就业的职业障碍因素及对策.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9(4).

[2]刘青瑞.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09,(24).

毕业生就业心得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健康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高职教育发展中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造成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低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说职业教育在社会教育体系上还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承认、职业教育院校教育水平偏低,传统的重学历、轻能力的传统人才选拔的思维,这些都会直接影响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而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在就业过程中也有重要的影响,由于高职院校在就业心理指导上缺乏有效的工作方法,高职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让他们在就业过程中导致他们就业受挫重要原因。因此,高职院校应该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心理指导工作,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就业心理,提高高职生的就业率。

一、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的研究

1、定向就业比较明显,学生自主选择能力差

目前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都是和企业合作的订单式培养学生,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就业主要就是定向就业,只要学生达到相关的企业要求,毕业以后就能进入到相应的企业工作,所以说学生的定向就业特征非常明显。但是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工厂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的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的培养,让学生对将来的就业产生一种错误的判断,那就是即便是自己不怎么努力也能找到合适的工作。然而,企业在即便是采用订单式的培养模式,企业在招聘时选择自己公司需要的一些人员,剩下没有被企业选中的学生只能走上自主择业的道路。但是学生由于在学习的过程中,在心理上没有做好自主择业的准备,一旦走上自主择业之路,心理上的各种不适应就是慢慢的体现出来,进一步影响他们的择业行为,对自己失去了客观的职业能力判断,导致他们在择业的过程中屡屡受挫。

2、面临着激烈的就业竞争

高职院校的扩招是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扩张进行的,也就是说现在高等教育毕业生的数量整体上处于不断增长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高职毕业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就要面对更加激烈的就业竞争。高职毕业生的数量越来越多,已经远远超过社会需求量。但是高职类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却没有跟随招生数量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扎堆设置一些社会需求比较旺盛的专业,比如说车工、钳工、电工、挖掘机工等等,导致这些工种的毕业生在短时间之内急速增加,这些专业的毕业生质量也很难得到有效的保障。

除了面临着高职生相同专业毕业生的竞争压力之外,高职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还要面对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的竞争。庞大的毕业生数量给当前的就业市场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而与这些普通高校毕业生相比,高职毕业生虽然在应用能力上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在学历层次、就业政策等方面普通高校的毕业生的竞争力要远远高于高职类毕业生。所以,高职类毕业生在就业市场要面临普通高校毕业生的竞争压力。

二、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现状分析

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率普遍不高与高职毕业生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密切相关,从现在的研究成果来看,主要心理问题较为突出,而就业心理问题的产生于高职类院校的教育模式、就业心理教育的失衡密切相关。

主要心理问题

目前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问题比较多,主要表现在就业恐惧心理、失业心理、就业心理失衡、紧张心理等几个方面,具体分析如下:

就业恐惧心理

就业恐惧心理在高职院校的各个年级学生中都有所体现,尤其是即将面临毕业的学生则表现得更明显。多数即将面临毕业的学生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担心。自己能否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恰当地表现自己的能力;用人单位会不会因为自己成绩平平,没有担任过学生干部,或是没有文体特长,让自己在就业中失去优势,怕自己竞争不过其它的毕业生。其实任何学生毕业的时候都会有这种心理,但是一些同学控制不好自己的心理,将这种担心无限的夸大化,给自己戴上了严重的心理负担。此外,高职生的年龄普遍较小,心理发育不成熟,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加上学生自己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在就业的过程中会产生怯懦与自卑。

失业心理

失业心理也是高职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的一个重要的心理问题,失业心理是主要产生于高职毕业生反复就业的过程中。为了找到合适的工作很多高职毕业生不得不频繁的更换自己的工作。在频繁的更换工作的过程中,他们的就业心态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产生了一种不管怎么样都会失业的悲观心理,认为这都是命里注定等极端的心理思想。

紧张心理

紧张心理不同于就业失衡心理和就业恐惧心理,紧张心理主要体现在找工作的过程中,这是因为大多数高职毕业生在毕业之前没有相应的找工作的经验,因此一旦在将要离开学校进入社会,自己真正的要靠自己找到一份工作来维持自己的生计的时候,对于高职毕业生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人生转变,面对这种转变如果高职毕业生没有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那么在就业的过程中高职毕业生不可避免的对自己的将来产生怀疑,忐忑的心理让他们在就业的过程中变得不自信,或者出现原本没有的毛病,如投递简历以后等待回复的过程中失眠、面试过程中的结舌等等问题。这种紧张心理的存在,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工作机会。

三、高职毕业生面对就业时心理问题的特点

高职毕业生心理问题影响比较深远

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问题会对他们的就业、成长、工作产生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一把双刃剑,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无论是积极的影响还是消极的影响对于高职毕业生来说都是比较深远的。

第一,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积极影响

一般看来高职生的心理问题带来的只能是负面影响、消极的影响,没有积极的影响,实际上则不然。我认为高职生出现这些心理问题是社会和自身发展中综合作用的结果,对于所有高职生来说是在就业过程中必然要经过的一个过程,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种成长的经历。首先,高职毕业生刚刚走上社会,无论是对社会的认知,还是对社会生活的适应都需要一个过程,如果他们能够克服这些心理问题,意识到找到一份合适工作的不易,促使他们降低自己的生活要求,踏踏实实的走上普通的工作岗位,这不仅有利于他们心理上的健康成长,使他们变得更加成熟,也让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当中能够以更加成熟和慎重的态度对待人生的每一次抉择。其次,这些心理问题在高职毕业生人生之路来说仅仅是一个小小的考核,这个考核是他们真正迈出人生第一步必须克服的一个难关,在克服这些心理问题的过程中,高职毕业生会逐渐积累起社会生活的第一份经验,。

综上所述,培养高职毕业生健康的就业心理是高等教育的基础工作和内在要求。作为高校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和意义。它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关系到高校自身发展与建设,也关系到国家教育事业的成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参考文献:

毕业生就业心得篇7

【关键词】富士康;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心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F2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段时间,引起人们热议的富士康跳楼事件,半年时间,共发生13起员工跳楼事件,跳楼的当事人多为80、90后新入职员工,发人深省,面对在校学生多为80,90后学生这一主体,高职院校应该从心理教育,毕业生就业指导教育等方面,提高毕业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从而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一、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

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毕业生由过去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的“包分配”就业制度转变为现在“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由于近几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导致毕业生人数是成倍增长,2010年全国的高校毕业生近700万,其中高职毕业生占到全国毕业生一半以上,高职院校毕业生与普通大学毕业生相比,大多国有企事业单位更热衷于吸收本科生,研究生,我国目前用人单位在用人上高消费的现象依然严重,高职生的就业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就业形势比较严峻。

(一)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不能满足高职毕业生的择业需求,尽管“精英教育”已逐步向“大众教育”转化,但日益突出的就业矛盾已经使很多人产生了“读书无用”误区。从下表可以看出,湖南省高职专科毕业生未就业人数的比例在逐年增大,说明高职院校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困难度在增大。获得较为稳定的就业职位的机会在逐年下降。2007年8.64%,2008年6.37%,2009年5.24%(如下表所示)。灵活就业占很大的比重,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接收毕业生的能力在减弱,大部分的高职毕业生只能选择到民营,外企就业。

(二)高职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分析

近几年来,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高校毕业生面临着重大的就业压力。近几年毕业生都是80-90年代的毕业生,从学校刚走出社会的他们,面对这些问题,是他们不能解决和承受的,导致这部分高职毕业生进入工作后,工作不稳定,流动量大,情况(问题)更严重的,导致出现像富士康类似事件的极端行为频发,近几年来此类事件呈现明显上升趋势,正暴露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心理,这给学校和社会敲响了警钟,给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特殊性

由于职业院校学生身份的特殊性,使他们具备了独特的心理状态,身心的成熟已接近最后完成期,生理发展已达到人生的高峰值,心理发展已接近成熟,对职业岗位和职业社会的理解比较全面,能有目的地审视自己和职业社会,其心理发展具有的基本特征:

(一)渐进性。高职生的求职心理可分三个阶段:准备发展阶段,对大学生活不适应;稳定发展阶段,职业目标不确定;趋于成熟阶段,渴望理想工作岗位。学校就业工作的力度,也对毕业生自身价值的认知有重要影响。学校应本着教育者的社会道德和社会责任来看待贫困学生的就业问题,以育人为本,为建设和谐社会培养合格人才.应深入了解国家的就业政策,同时还应及时掌握社会人所需人才的信息.具体而言就是想尽办法联系一些社会上的企事业单位,以合作的方式,为他们培养和输出人才。

(二)自省性.自我意识、自我认识深化,自我控制能力增强,自我教育功能发挥作用,能够为自己走入职业社会做一些知识、技能和心理方面的必要准备。职院毕业生的心理发展水平还不完全成熟,难以克服其心理和人格的弱点.在认知水平上,其思维具有叛逆性和批判性,但是思考问题不够全面、深刻和客观,往往认识事物比较偏激,容易走两个极端,一是自我评价过高、目空一切;再就是自我估计过低、妄自菲薄,在性格心理方面,内向性格和自卑心理往往导致自我萎缩,缺乏或丧失理想自我,对现实自我又深感不满,甚至产生自我拒绝的心理,致使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强烈对抗.

三、高职院校相关对策

(一)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社会和学校一直在宣导,让大学生先就业再择业,实际上是要求大学生放弃职业生涯规划,将就业的心理价位降到最低甚至没有,以无头苍蝇式的求职方式去实现就业,以在统计就业率的时候能有一个好看的结果,其实这种指导思想从一开始就是一种自欺欺人,日复一日,所产生社会负面效果大的惊人。由于劝导学生完全不顾就业质量,完全不去甄别,很多学生去了公司或企业之后才发现自己完全无法接受的,大大超出自己的心理预期,学生们觉得自己多年的教育投资得不到体现和尊重,自然要选择离职。企业也会觉得自己成为大学生后择业的跳板,自然越来越抗拒招聘应届毕业生。

(二)强化毕业生就业心理教育,做到知己知彼。

加强心理疏导,排解就业心理压力。学校要向全体学生广泛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心理知识讲座,预防和救助双管齐下,促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自我心理调适方法,引导他们实施就业心理压力的自我疏导。要加强就业方面的服务和指导,帮助高职生及时解决就业方面的各种困难。缓解由于就业给他们带来的心理矛盾,消除他们在就业方面的后顾之忧。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个高职生的内心充满阳光,才能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在自信奋进的节拍中融人时代奔腾不息的潮流。

(三)做好相关的帮扶工作

学校应积极和用人单位联系,拓宽就业渠道。一方面,毕业生难找工作;另一方面,企业又苦于难以招到合适的毕业生。既要掌握各级政府关于毕业生就业的相关政策、了解就业形势和各行各业的用人行情,更要知晓毕业生的思想状况、基本素质、综合能力和可以从事的行业与岗位,这样才能做到知己知彼,有选择地主动到社会卜数家“适销对路”的用人单位登门联系,真正做到心为学生就业之所想,力为学生就业之所付。要想方设法地架起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用人桥梁,特别是要及时、热情地邀请用人单位免费在校内举办招聘会,并做好相关服务工作,以便帮助每个毕业生都能找到比较适合、相对稳定的工作,切实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从根本上减轻高职生的就业心理压力。

【参考文献】

[1]余安邦.成就动机的建构效度研究[J]台湾:台湾大学心理学研究所博士论文,1990

[2]林秉贤.社会心理学[m].山西:群众出版社,1985

毕业生就业心得篇8

[关键词]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创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037(2015)05-51-4

StudyontheCountermeasurestoimprovetheemploymentandentrepreneurshipabilityofCollegesandUniversitiesGraduatesofSpecialGroups

YangJiayi

(Zhengzhouinstituteofaeronauticalindustrymanagement,Zhengzhou,450015,China)

abstract:Undertheenvironmentthatemploymentproblemisbecomingmoreandmoreserious,inordertowellimprovetheemploymentandentrepreneurshipabilityofcollegesanduniversitiesgraduatesbelongingtospecialgroups,andmakethespecialgroupscollegesanduniversitiesgraduatesfindajobsuccessfully,thispaperbasedontheunderstandingoftheconnotationofthecollegesanduniversitiesgraduatesofspecialgroups,summedupthetypesandcharacteristicsofthespecialgroups,analyzedtheemploymentandentrepreneurshipstatusandproblemsthatthespecialgroupfaceinemploymentandentrepreneurship,andaseriesofmeasuresandcountermeasureswereproposeddealingwiththeproblemsofspecialgroupcollegesanduniversitiesgraduates'difficultemployment.

Keywords:specialgroups;graduates;employmentandentrepreneurship;countermeasures

1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于特殊群体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早在1991年青岛市劳动局就有提到。之后许多学者也做出了相关的研究,但大都是探讨对特殊群体教育的问题。直到2010年左右,学者们逐渐开始关注特殊群体就业扶持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问题。例如,关汉玉在《特殊群体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援助对策研究》中剖析了不同类别特殊群体学生难就业的原因,结合已有的社会实践,从政府和高校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援助政策[1]。师坚毅在《高校毕业生殊群体就业现状及心理》中指出特殊群体学生存在焦急、烦躁、胆小、抑郁等心理,认为应该指导他们学会选择合适的工作,加强心理教育,帮助他们摆脱心中的阴霾,推进特殊群体顺利就业[2]。这些研究对帮助他们在提高就业创业能力的方面提供了良好的指导和很好的应用与研究作用。

除我国外,其他国家也在关注着特殊群体是否能顺利找到工作。例如:美国在特殊群体就业方面就做得很好。美国采用两种政策同时进行,一种是应用于所有毕业生的,一种是特别对待特殊群体的[3]。美国教授肯尼斯・伯曼在《特殊群体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对策研究》中,认为特殊群体学生承受力差、特别胆怯、没有人脉等特点,针对这些学生的问题,对就业帮扶对策进行研究,并提出政府、高校各方都应特别关注和协助他们,指导他们充分利用自身的才能,尽早找到工作[4]。

2意义和目的

由于经济、生理心理、专业、性别等方面不足的特殊群体,面试和求职的机会本身就少于正常人,往往会四处碰壁,更容易产生自卑、消极和盲目从众等心理问题。本文旨在唤醒人们对特殊就业群体的就业服务与指导,挖掘各方面的潜能,提升他们的就业概率。在提高劳动力的利用、保持社会持续和谐和以人文本方面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特殊群体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现状

3.1特殊群体高校毕业生的种类与就业现状

特殊群体高校毕业生的种类有很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总体上,特殊群体高校毕业生可大略分成七种:

3.1.1经济困难群体。这种类型的同学大都从贫困的乡村或者是城镇中的失业家庭进入高校学习,他们的家庭都不富裕。因此,这类学生大多都会在没课的时候做兼职来赚取生活费,但经常打工又会耽误学习。他们对择业抱有很高的期望,希望能找到一个好工作来改变现在的生活,但却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和人脉关系来提高他们的就业概率。

3.1.2学业困难群体。学业困难毕业生因为贪玩、懒惰、学习不专心、学习不积极、不用功导致专业考试成绩不过关。他们因为不及格或其他原因不能拿到学位证,或是拿了毕业证也没有真正掌握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也就达不到企业选拔人才的标准。

3.1.3心理问题群体。心理问题毕业生群体指受环境因素影响心情波动比较大的学生,他们可能受过某种刺激或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导致心理比较脆弱。在巨大的就业压力和残酷的就业现实面前,感觉到迷茫、困惑、慌张、不自信等。如果不及时改变心态,提高精神抗压能力,他们的就业之路将会越走越难。

3.1.4形象不好、生理缺陷群体。形象不好指那些外表不端正,面貌丑陋或邋遢的学生;生理缺陷主要指身体器官不完整或常常发作怪异的疾病的学生。身体残疾和患有疾病的毕业生就业范围很窄,在面试中常常被歧视。虽然没有其他毕业生的条件好,可他们中大部分人的个人品质非常好,但招聘者为了企业利益和形象常常拒绝聘用这类学生。

3.1.5人际交往能力较差的群体。由于招聘企业对人际交际能力有需求,这就影响着毕业生的求职。人际交往能力差的人表现出胆小、孤僻、沟通有困难、不懂得表达等特点,由于没有和招聘者交流好而导致失去就业机会。

3.1.6“冷门”专业的群体。“冷门”专业群体指那些自己在学校学的专业并不是市场所急需的、在就业时很少见的或在企业很少用到的专业。现在各大高校都设有冷门专业,比如考古专业。这种专业的就业面本来就窄,人才的需求量少,就会出现就业困难。

3.1.7女大学生群体。由于男女的心理、生理等特点不同,有时候会造成男强女弱的工作现状,个别招聘企业就打出“只限男生”的条件。就算是没有规定,但部分企业在招聘过程中仍借工作需要或不适合女生为理由,优先录取男生。这就使女生在现在这种就业局势下,成了就业困难户。

3.2特殊群体高校毕业生创业现状

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热衷于创业,这其中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原因之一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才越来越多,就业竞争压力太大,迫于现实的压力,只好选择另辟蹊径;原因之二是,各地政府和高校也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便利,例如在大学生离校创业期间可以保留其学籍,为大学生提供创业的资金,因此大学生也频频开始创业。但现实却并不乐观,论文对五所大学的创业情况进行了调查,如表1所示:

大学生特殊群体创业者除了被经济条件、实践经验和国家政策等限制外,对创业的认识和经验不足也是重要制约因素。

4特殊群体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问题分析

4.1特殊群体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

4.1.1客观问题

4.1.1.1就业环境影响。我国的人很多,人才也很多,那么就业时的竞争也就越来越残酷了。长期从事经济学研究的文魁指出,我国企业给出的职位一直很少,可供工作的职位每年新增约900万~1000万,到退休时的岗位大约才1300万,而每年毕业2600万的大学生,因此大约有1300万的职位无法提供。

4.1.1.2经济困难影响。毕业生在刚开始找工作的时候要花大量的钱,其中包括培训、制作简历、衣食住行等。经济贫困地域学生的学习机会都是靠贷款的得来的,有的贷款还没还,再加上这些开支,许多毕业生被迫在近处找工作就是因为没有多余的钱打车和付住宿费。

4.1.1.3身体因素影响。用人单位出于对企业形象的考虑,如工作效率、企业利益等,他们喜欢招聘身体状况良好的人进入企业工作。在毕业生多而用人岗位少的状况下,因有某些怪病或身体残疾不健康而影响着就业的现象更加明显。

4.1.1.4性别因素影响。女性由于特有的生理特点和一直被看成弱势群体,让她们在求职时的待遇不能与男性持平。在《妇女权益保障法》出台20周年时,东三省妇联做了一项调查,结果有70%的女性群体在面试中受到性别不公对待,有26.3%的女性在应聘时曾多次被拒之门外,此外,有82.3%的女性认为企业在就业中有性别不公对待[5]。

4.1.1.5学历因素影响:由于学校的层次有不同的划分,毕业生也有了不同层次的划分,许多单位看重第一学历是“985”、“211”或者是一本大学的毕业生,这就在客观上对特殊群体形成了学历上的差异对待。

4.1.1.6专业因素影响。传统教育难以确保做到针对不同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学生对自己不感兴趣的知识就会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此外,高校里所教的专业知识往往与企业的实际需求还有不小的差异。

4.1.2主观问题

4.1.2.1个人能力影响。毕业生的专业知识、交际能力等水平不同,这种差距是跟他们的生活经历、性格爱好有着很大的关系,并随着慢慢长大会越来越明显。而成绩优秀的或交际能力强的人往往更容易就业。

4.1.2.2心理因素影响。自信阳光、乐观开朗的心态往往都会收获好的东西,而那些消极抑郁、自傲自大的情绪特别容易不顺心。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有些毕业生因为应试心态不好,影响到面试。

4.1.2.3就业期望影响。大学毕业生想要的工作往往与企业给出的职位相差较大,主要展现在对工资的期望值高、只想要好的工作和好的工作环境等方面。我国的大部分企业,给毕业生提供的工作报酬、工作职位、福利待遇与发展前景等与很多应届毕业生的期望值有较大出入,这就造成一些企业招不到人,学生没有工作的可笑状况。

4.1.2.4个人求职意愿影响。这类群体的家庭往往都比较富裕,自我优越感很强,觉得不用自己去找工作也会生活得很好,他们有较好的家庭经济来源做后盾从不着急去找工作,这就是通常大家所说的“啃老”族。

4.2特殊群体高校毕业生创业问题分析

现在,有不少毕业生都想着毕业后要自己做老板自己干,但最后实际行动的却寥寥无几。就调查来看,学生对创业很感兴趣,76.6%的同学说毕业后会想着自身创业,但最终决定创业的却不足2%。特殊群体高校毕业生缺乏创业教育、创业意识和创业经验,即使是自主创业,在他们的身上往往表现出以下缺点:

4.2.1被动性。其实许多大学生创业并不是自发的,他们想去创业,大都是被现如今庞大的就业压力所迫,无可奈何不得不去试一试创业。主动创业的人会把创业当成他们自己在求职生活过程中的一种正确的选择,他们会剖析市场的变化并适时地抓住机会,但在这方面特殊群体却十分不敏感。

4.2.2片面性。很多特殊群体学生对创业没有正确理解,有的人觉得创业有很高的门槛,只有那些技术好、头脑十分聪明、钱财多的高手才能创好业;而有些人觉得创业就是小菜一碟,想着只有那些无业游民没有选择时才会想着创业,对创业的目的和计划不明确。

4.2.3盲目性。毕业生对就业市场和自身条件缺少客观的剖析和判别,只是盲从的赶潮流而想要创业。一方面,他们觉得创业是一种攀附虚荣的方式,从不思索本身的条件能否适宜创业;另一方面,他们没有对市场做深刻的剖析,一味跟风,谋求抢手行业,例如it业、微商、电商等。

5提高特殊群体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对策

5.1提高特殊群体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的途径

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出特殊群体就业创业不容易的主要原因是:家庭收入太低、身心压力大、学历学位低、专业限制大、父母冀望过高等五大因素的困扰。这些因素包括学业、经济、交往和就业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因素是来源于家庭、社会、学校、特殊群体自身等方面。

要提高特殊群体的就业创业能力,就要从政府、高校、家庭和自我(GUFp)四个途径对问题别进行剖析,对就业创业心理、就业创业环境和就业创业条件进行全面的优化,找出一套好的对策,协助特殊群体找工作。

5.2提高特殊群体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方式

政府职责在于为人民服务,在毕业生就业和创业中起着重大的作用;高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地方,学生的就业率与学校关系紧密;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学生在就业中的个人表现有着重要影响。除了政府、学校、家庭,特殊群体本人更是在其就业创业中起主导作用。主要方式如表2所示:

5.3提高特殊群体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方法

5.3.1政府方面。在创业方面,政府应为特殊群体大学生提供创业的费用,可采取法律规章、法规制度、国家政策等方法或通过社会爱心的力量来帮助和募捐。各级政府应着手创办免费培训创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的机构,提高他们的实操技能。

5.3.2高校方面。高校应开设心理教育课程让特殊群体了解自己、了解社会并对困难和挫折有正确的认知,协助他们用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应对挫折,从而顺利找到工作。在新生入学时,就应开设就业指导课,用各种形式对特殊群体的大学生进行就业现状、困难和发展等方面的教育,同时加强正面教育。在创业方面,高校应加快开设创业教育的相关课程,通过创业基础、实践技能和创业选择等方面的培训与教育,来增加学生对创业的认识、学习基本的创业方法,并能正确地抉择创业项目的才能,从而缩小他们创业时的不知所措。

5.3.3家庭方面。贫困人家的家长千万不要对子女的就业给予太高的希望,这样会给孩子造成无形的压力,自己也不好受。家长要彻底转变旧时代的观点、主动帮孩子了解就业市场,多与子女交谈内心想法,降低他们的压力,给予他们最大的关怀和支持,使他们对就业充满信心。在看到孩子就业屡屡遭拒的时候,家长和孩子的心里都很不好受,都会很着急和担心,但这时家长一定要控制好情绪不能怒骂、责备和瞧不起自己的孩子,给他们增加痛苦的心理压力,而应该协助孩子冷静下来全面剖析原因,为他们加油,才能使他们从消极的心理里走出来。

5.3.4自身方面。特殊群体高校毕业生自身首先应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然后通过动手加强自己的实践能力。同时,还应注重自身创造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平时通过困境来加强意志和面对挫折能力的锻炼。此外,多参加社会活动,使自己有更多的选择,加强自身的交际才能和适应能力。在觉得压抑的时候,学会换一种思维方式,用阳光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情去看问题,看到的东西都会变得美好,心里就会变得喜悦,自信心也会随之增加,从而使就业心理处于最佳状态,想想自己擅长的和感兴趣的事情,然后乐观地去找工作。

在创业方面,特殊群体高校毕业生可先找一份工作干着,等有了经验,又积攒了资金,再去计划创业的事。一般,刚刚开始创业都没有那么多的资金和经验,因此可先开一些投资小、用人少的店铺,如奶茶店、手工作坊、小商店或网店等。

6结语

研究发现,尽管特殊群体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现状能得到缓解,但是目前的就业创业局面依然是不能懈怠。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特殊毕业生群体分布范围广而零散,不好管理。所以要真实提高特殊群体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能力,还需要各方面的支持,特别是教育和资金上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关汉玉.特殊群体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援助对策研究[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132-133.

[2]杨良柱,师坚毅.高校毕业生殊群体就业现状及心理[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115-116.

[3]张楠楠.高校特殊群体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问题研究[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105-107.

毕业生就业心得篇9

【论文摘要】培养合格的职业技术人才以满足社会的需求是职业学校的职责,各个学校除了狠抓教育质量外,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也是十分重要的。

培养合格的职业技术人才以满足社会的需求是职业学校的职责。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数量大幅度增长,毕业生就业出现了不少新情况,因此切实加强就业指导,不仅是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促进毕业生有序有效顺利就业的迫切需要,更是引导学生健康成材、成就人生的重要措施。从职业学校自身的发展来说.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为就业率直接影响学校的招生。因此,各个学校除了狠抓教育质量外,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是十分重要的。笔者认为.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一、建立从低年级到毕业班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要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不能仅限于在“毕业前进行指导”,而要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要建立从低年级到毕业班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详细制定各年级学生就业指导方案,对各年级学生的就业指导内容应有侧重。低年级侧重就业宣传教育,重点是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职业生涯设计,可以采用组织听取就业专题报告会等形式。高年级及毕业班的学生要开设就业指导课.侧重于就业技巧等方面。必要时,就业指导机构还要对毕业生二次就业进行指导。

二、加强就业观念转变教育。引导学生为就业做准备

在当前毕业生剧增,而就业岗位较少的情况下,转变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减轻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压力,切实地降低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已是当务之急。毕业生只想“是否是正式工,到大城市去,到大公司去,到挣钱最多的地方去”,那么职业学校毕业生将会很难找到工作。因此,学校要引导毕业生树立新的就业观.摒弃“我读了书出来就应有一份正式工作”的概念.破除人为地把工作岗位分成高低贵贱的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思想.引导毕业生树立面向基层和生产第一线就业,帮助毕业生树立创业意识.鼓励毕业生到社会中去创造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就业指导机构可以通过组织就业形势报告会,上就业指导课等形式,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引导学生为就业做准备,让毕业生掌握就业的技能和方法。

(一)组织与就业有关的报告会,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

就业指导机构要分年级经常性地组织与就业有关的报告会,就业指导人员不但自己要组织就业专题报告,也可以请政府人事部门的工作人员、用人单位和优秀校友等为学生做报告。通过就业报告会,让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政策和形势,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树立学生的就业的信心,通过报告会引导学生为就业做好思想准备。

(二)重视就业指导课教学,让毕业生掌握就业的技能和方法学校要重视就业指导课的教学,要把就业指导课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这既是形势对就业指导工作本身的需要,也是学生的迫切要求。上就业指导课,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掌握就业技巧等。就业指导课要从就业形势分析、就业政策宣传、就业技巧训练、就业心理测试等各方面对毕业生进行系统的指导和训练.让学生在就业指导课上学到就业所需的知识。同时,引导毕业生树立市场意识、法律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在就业指导课中要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和“挫折教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业指导课更要注重传授给毕业生具体的就业的技巧和方法。如,教学生学会挖掘就业渠道、正确判断就业信息的真假、如何面试、如何笔试等技巧。要引导毕业生锻炼各种能力。从近几年毕业生就业的实际情况以及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看.毕业生就业所需的基本能力,包括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及积极的心态等,这些能力对于今后的工作十分重要,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活动.掌握一技之长,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从专业知识、能力、心理素质上为将来就业做准备。

三、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多方面的服务

(一)熟悉每个毕业生的情况,建立毕业生信息系统

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人员要了解毕业生的个人基本情况.包括就业的愿望、个人特长、性格爱好等.毕业生个人基本情况是就业指导工作的基础,也是就业推荐的前提。毕业生就业指导人员可以从以下三条途径熟悉毕业生的情况:一是可以利用就业指导课的机会认识了解毕业生;)二是经常深人到毕业班学生中,和毕业班同学谈心、交朋友,参加毕业班级组织的活动等;三是建立毕业生个人信息系统,把毕业生的个人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身高、视力、生源地、专业、特长、就业意愿等)输人计算机,供指导者随时查阅毕业生情况.便于推荐就业,也便于用人单位查阅。

(二)千方百计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

就业信息也就是用人信息,这也是推荐就业的前提。要把给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当作毕业生指导工作的头等大事来做。毕业生就业信息的取得,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渠道:一是就业指导人员要主动深入到用人单位去采集信息,主动登门与各地的用人单位联系并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二是从各地的人事部门和人才市场中获取信息。就业指导人员要主动与各地的人事部门和人才市场取得联系,掌握人事动态和人才市场的需求状况等。三是发动全校教职工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学校领导要强调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并身体力行,要形成人人关心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良好氛围:四是可以通过报刊、杂志、新闻等媒体以及信函、网络等方式获得就业信息。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要将获取的就业信息即时进行,内容包括用人单位情况介绍、用人条件、工资待遇等,让毕业生自主选择。另外,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部门在进行就业推荐时,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为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就业推荐环境。

毕业生就业心得篇10

摘要: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是高校毕业生工作的关键一环,同时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毕业生离校前出现的各种问题,深入分析和思考其原因,从系统教育、人本管理和真诚服务三方面入手加以解决。

关键词:毕业生;文明离校;

作者简介:刘莹,女(1984-),山东济南人,助教,硕士。

每年六、七月份,是高校毕业生毕业离校的日子,每到这个时候,绝大多数高校都会或多或少的出现一些毕业生的不文明行为。用百度以“毕业生文明离校”为关键词检索(时间为2011年6月18日),得到相关网页633000篇(用时0.01秒),可见此类问题已经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关系到高校安全稳定的大局,如何从根本上防治和消除毕业生离校前不文明行为的发生,确保他们安全、文明离校,是十分值得深入思考和探讨的。

一、高校毕业生离校阶段出现的问题

高校毕业生离校前夕的不文明行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把公私财物当做宣泄工具

这是毕业生不明文行为的最主要表现形式。他们往往采用极端的方式以达到宣泄情绪等目的,不仅对自己的财物使用“扔”、“烧”、“砸”等方式处理[1],甚至对公共设施如宿舍门窗、电器等进行破坏,还会随意乱丢废弃物,对校园环境造成极大破坏。

2、放纵自我

毕业生以吃散伙饭为由,相互宴请,酗酒后发泄牢骚不满,对曾经有过节的老师或同学实施打击报复,轻则挑衅谩骂,重则聚众斗殴;他们生活糜烂,整日堕落,以逛街、看电影电视、玩游戏等方式消磨时间,在网吧、KtV等场所夜夜通宵;漠视学校规章制度,在重修、补考中作弊,精神空虚,男女同宿,在论坛、贴吧等发表不利于学校的负面言论。

3、逃避毕业后所要面临的各种问题

离开学校这个避风港,迎面而来的种种现实问题,面对就业、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压力,一些毕业生选择以逃避的方式对待。因学分不够、受到处分等原因无法顺利毕业,在求职过程中受挫,毕业导致的恋人分离等问题,给毕业生带来沉重的精神打击,部分学生沉溺在负面情绪中无法自拔,甚至使用自杀的方式逃避现实。

二、高校毕业生离校阶段问题产生的原因

1、社会背景原因

高校毕业生文明离校问题直接肇始于新时期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战略的实施[2]。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教育转型为大众教育。各高校连年扩招,从2001年到2006年,全国高校招生总人数以平均每年83.4万激增。虽然各高校一直在努力壮大师资队伍,但仍无法满足迅速上升的学生人数,这就必然导致人才培养质量的下降,甚至会引发潜在的社会混乱和高等教育的重重危机。

在这一特定社会背景下,高校毕业生离校阶段不文明行为的出现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1)就业压力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已经成为一大社会问题,虽已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但越来越多的毕业生仍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有考研成功的学生调侃:“考上研究生就相当于被判了死缓,同样是失业,只不过缓期三年执行”。就业压力得不到缓解,直接导致毕业生心中积怨,对学校和社会不满。(2)经济负担重。随着物价上涨,日常生活开销加大,家庭所需负担的高等教育费用逐年增加,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的不合理待遇和挫折,难以找到理想工作等现状,致使家庭最初投入时的预期与现实结果存在明显差距。(3)感情受挫折。毕业生离校之时不少情侣因为地域、家庭等因素不得不选择分手,面对情感的割舍,一些学生选择了不文明的方式来排解心中的抑郁和痛苦。(4)人格未成熟。尽管毕业生已经接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已具有成年人的独立感和责任感,但他们仍处于人生的不成熟期,还存在着容易冲动、好模仿、爱张扬、好起哄、从众心理等的青少年特征[3],面对他人的不文明行为,有时会觉得很拉风,不但不加以制止,反而还参与其中。处于人生十字路口的高校毕业生,对于未卜前途的担忧,对于人生抉择的迷茫,使得他们本来就不够成熟的人格更加脆弱,尤其对于在求职过程中受挫的毕业生更是如此。

2、学生心理原因

毕业生离校前所表现出的烦恼焦虑、固执叛逆、神经衰弱等心理问题,是导致不文明行为出现的又一重要原因。毕业生的择业愿望与现实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对自身条件、家庭条件等的焦虑。因求职压力过大而伴有失眠、健忘、敏感、猜疑等问题出现。面对遭遇到的挫折和不公平待遇,一部分学生表现为意志消沉、情绪低落,采取消极的态度,甚至对外界事物漠然置之;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出现了叛逆心理,听不进他人善意的批评与建议,我行我素[4]。这些不健康的心理问题都会不同程度的导致毕业生离校前偏离正常行为的发生。

3、学校传承原因

毕业生的不文明离校行为实际上可以说是一种恶性循环[5]。对于非毕业生来说,当他们目睹师兄师姐们离校前的不文明行为还是偶然发生的时候,是可以给予理性客观看待的,甚至还会对其劝阻。但当不文明行为普遍存在的时候,就会给非毕业生一个负面的暗示,他们会自然的认为离校前是发泄对学校和社会不满的一个很好时机,因此,每到学生毕业离校之际,他们就会蠢蠢欲动。

三、高校毕业生离校阶段出现问题的解决途径

1、系统教育

成功的教育方法是靠预防和疏导,而不是强制[6]。要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间断的贯穿于大学教育始终。首先,新生入学伊始,便全面开展道德规范、文明礼仪、校规校纪教育,使学生通过大学阶段的学习,将良好的行为准则牢记于心,时刻规范着自身行为。其次,把毕业生教育工作有序地列入高年级学生工作之中[7],使他们认识到即将面临毕业,提早树立服务社会的意识。增强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具有一定的适应社会、人际交往能力,为最后的毕业生教育工作打下基础。

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做到如下几个方面:(1)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学校网站、QQ、飞信、校内网、论坛等途径,加强对毕业生思想状况的了解。通过深入学生宿舍调查了解和分析,以及对往届毕业生离校情况的总结,提前掌握毕业生的思想动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进而以集体座谈和个别交流相结合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毕业生教育。(2)特别关注特殊群体。对于有经济困难、因违纪受过处分、求职过程中遭遇挫折心理出现问题、无法顺利毕业等特殊情况的学生,要做好他们的心理疏导工作,以朋友的身份心与心的沟通交流,化解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3)对毕业生进行情感教育。用真情去感化学生,表达对他们美好祝愿,如使用“今天我以母校为荣,明天母校以我为荣”等内容的标语,使毕业生对母校的依恋之情油然而生。(4)开展一系列毕业生文明离校活动。充分利用广播站、报纸杂志、宣传栏、条幅标语、网络等途径加大宣传力度,同时采用“文明离校倡议书”的发放、举办“文明离校签名活动”等方式,营造良好的文明离校氛围,使文明离校深入毕业生心中。在毕业生离校之际开展各类文体活动,以“倡导树文明新风、展当代大学生风采”为主题,举办毕业晚会、师生茶话会、种植毕业树、争创文明宿舍、为母校做一件好事等活动。通过活动,可以使毕业生的离别之情得到正常途径的宣泄,从而减少不文明行为的发生。

2、人本管理

加强以学生为本的毕业生文明离校管理。(1)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制度是管理规范化的保证,是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制度的建立要以学生为本,在充分了解他们思想状况的基础上,制定出一套合理、规范、人性化的毕业生文明离校守则。(2)设立“毕业生文明离校办公室”等专项机构,专门负责接待来访毕业生,帮他们解决毕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3)日常工作狠抓落实,严格管理不放松。不能因为是毕业生就放松对他们的管理,这样只能对不文明行为更加姑息纵容。继续坚持考勤制度、宿舍卫生检查制度,对不文明行为予以坚决制止和处理。(4)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以宿舍、班级为单位,指定学生骨干负责,及时发现和反应毕业生中存在的问题,消除不稳定因素。同时,教育他们以实际行动带动其他同学,规范毕业生的整体行为。

3、真诚服务

牢固树立为毕业生服务的意识,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1)加强就业服务。通过多种途径实时和收集就业信息,及时传达各项就业政策,与毕业生建立多渠道全方位的沟通联系。积极与用人单位联系并保持长期合作关系,通过组织召开校内专场招聘会、带领学生参加校内外综合类招聘会、直接向用人单位推荐等多种形式开拓就业渠道。及时了解毕业生所关心的问题,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择业观,通过举办就业讲座、就业知识竞赛、发放就业宣传手册等方式引导毕业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念,鼓励他们到基层去。(2)尽可能的简化毕业生离校手续。面对头绪繁杂、工作量大、时间集中的毕业生离校工作,要努力调整工作状态,以良好的态度为毕业生服务。对于毕业生在办理手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积极的给予帮助和协调,确保他们的离校简便、高效、优质有序的进行[8]。唯有真诚为毕业生服务,才能使他们体会到母校的关怀,从而使惜别之情更加深刻,文明离校便成为美好情感的自然流露。

参考文献:

[1]张春华,胡华.高校毕业生安全与文明离校工作的初探[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2]黄璐,李成,刘永丽.大学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与管理.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3]郑平燕.关于做好大学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的若干思考.大众文艺,2010,(12).

[4]欧嘉烟,林腾辉.高校准毕业生离校心理剖析.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5]贾红霞,刘晓静,王晓燕.高校毕业生不文明离校行为的思考.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3).

[6]李磊,梁树清.高校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探析.西北医学教育,2009,(5).